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相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利用时间域自相似模式预测九寨沟7.0级地震
热度 4 qsqhopeiggcas 2017-8-25 15:52
前几天,某位 “ 并肩子”和俺“搬火山子”时说“一 扯到地震预测,怎么有那么多民科呐 ?” 。俺答曰:大地震这玩意很捉弄人,因为它涉及到大空间尺度且具有长周期特征,而人们往往用局部的眼光(或数据分析)看待这个“庞然大物”,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啥就是啥,结果越搞越糊涂。对此,皮特 · 波曼说过一句风趣的话 “ 在研究了多年的地震预报之后,科学家惟一了解的事情就是,他们其实什么都不了解。 ” 民科们往往一根筋,不大懂科学,见风就是雨,无需多谈。而某些懂地质和力学的官科,在过去或许也做出过优秀的工作,但涉足到地震预测领域,若没有科学原则为指导,也往往走火入魔,被民科招安,所以民科的队伍有逐渐扩大之势。 为减少或避免某些官科误入歧途,还得再次强调下科学原则: u 可重复检验 u 可传承 u 普适性 扯远了,回到主题吧。 随着对地震脾气秉性研究的深入,我们已发现了两种可靠的自相似性模式: “ 时间域模式 ” : 对特定地震区某一孕育周期,在 时间域 上 局部与整体地震序列遵循相同演化规律,我们称之为 “ 时间域模式 ” 。具体方法是,截取预期未来标志性地震前某一时间段的地震目录,利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可对某些标志性预震进行预测。 “ 空间域模式 ” : 对特定地震区某一孕育周期,在 空间域 上 局部与整体地震序列遵循相同演化规律, 我们称之为 “ 空间域 模式 ” 。 本文只 谈“时间域模式”。 多 锁固段破裂时,相邻标志性地震之间会发生诸多预震。由于预震多为随机事件,多数无法被预测。然而,近期我们的研究表明 (杨百存等, 2017a , b ),对存在次级锁固段的地震区,锁固段和次级锁固段的破裂特征具有自相似性,次级锁固段破裂发生的标志性预震在 “ 时间域”的 演化规律同样遵循: S f ( k )=1.48 k S c (1) 式中, S c 为 校正后 第 1 锁固段 体积 膨胀点对应的 CBS 值 ;S f ( k ) 为 校正后 第 k 个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对应的 CBS 值。 在统一震级标度情况下,震级约束关系满足: | M pf - M pc | 1.0 ( 2 ) M pp mim( M pc , M pf ) ( 3 ) 式中, M pc 和 M pf 分别为次级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发生的标志性预震震级, M pp 为相邻标志性预震之间的子预震震级。显然,利用式( 2 )和( 3 ),可估计标志性预震和子预震的震级上限值。 对汶川地震区(图 1 )多锁固段破裂发生标志性地震的预测分析见: 2017-08-08 阿坝7.0级地震是什么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70224.html 汶川地震区自 2008 年 5 月 12 日后发生了 3 次标志性预震,分别为 2008 年 5 月 25 日四川广元 M S 6.4 地震 、 2013 年 4 月 20 日 芦山 M S 7.0 地震 和 2017 年 8 月 8 日阿坝九 寨沟 M S 7.0 地震 。从图 2 看出,标志性预震的孕育规律同样遵循式( 1 )。这说明除 2008 年广元地震不能被预测外, 2013 年芦山和 2017 年九寨沟 地震均能被预测。若该区存在第 3 次级锁固段,则下一次标志性预震也能被预测,预测结果略 图 1 汶川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图 2 汶川地震区 2008.5.12-2017.8.21 之间 CBS 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 M S ≥5.4 地震事件) 上述分析说明: ( 1 ) 2013 年芦山地震和 2017 年九寨沟地震,均为汶川地震区下一次标志性地震( M S 8.0-8.3 )前的显著预震,这两次地震与汶川大地震有着密切联系。芦山地震为第 2 次级锁固段体积膨胀点事件,而九寨沟地震为该锁固段峰值强度点事件。 ( 2 ) 2013 年芦山地震和 2017 年九寨沟地震密切相关,即没有芦山地震,就没有后续的九寨沟地震。 ( 3 )九寨沟地震发生前约 4 年,该震已处于临界状态,即震前约 4 年时间第 2 次级锁固段本身未发生显著破裂事件(最小有效性震级为 M S 5.4 ),故可认为其物理状态基本不变,所以说震前不可能观测到可靠的短临宏观异常现象。这亦说明事后各路大仙发现的各种宏观异常现象乃“南柯一梦”耳。 我们在 2016 年前划分的地震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震区,乃为研究区耳。我们在 2011-2014 年间前瞻性预测的多次强震,是利用“时间域”或“空间域”模式预测到的预震。由于次级锁固段的个数未知,且不能利用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准则进行判识,故预测某些研究区未来标志性预震时可能出错,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利用自相似模式预测标志性预震的研究已扬帆起航,但仍任重而道远,其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判识次级锁固段的个数 ?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判识地震区锁固段的个数(判识主震)可行,但判识研究区次级锁固段的个数不可行;利用物探方法,探测精度难以满足要求。如何解决之?仍在探索中。“路漫漫系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俺常以此句名言鼓励自己,没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是不可能攻坚克难滴。 参考(略) 相关: 什么类型的地震能被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070467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5199 次阅读|20 个评论
岩石加速破裂行为的物理自相似律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7-5-3 20:58
这篇文章《岩石加速破裂行为的物理自相似律》已在线发表啦,感兴趣的人士可点击: 杨百存 , 秦四清 , 薛雷 等 .2017. 岩石加速破裂行为的物理自相似律 . 地球物理学报 ,60(5):1746-1760,doi: 10.6038/cjg20170512 http://manu39.magtech.com.cn/Geophy/CN/abstract/abstract13728.shtml http://manu39.magtech.com.cn/Geophy/CN/Y2017/V60/I5/1746 免费下载阅读。以下写点感想。 一、 啥时候要写文章? 作为一名科学家伙,写文章是必须滴,这是学术交流与分享的需要,也是争夺成果优先权的需要。现在跟风灌水式的文章满天飞,都是学术评价体制弊端惹的祸。对老江湖们,这类文章还是不写为好,咱丢不起那人。 啥时候要写文章呢?这得等到“秋实”时。若你的研究有了靠谱的、出乎意料的新东东时,就不要潜伏了,可以亮剑了。非出乎意料的东东,基本上是跟风或改进式的所谓成果,青椒们练练手也无可厚非,但对于老江湖们宁可在在冷板凳上座些时候。 二、 为啥要写这篇文章? 这事儿,在前面的博文《推导公式的“酸甜苦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19019.html )已有交代,即: 实例分析表明,应变比值“ 1.48 ”是描述岩石加速破裂失稳规律的普适常数,在崩塌、滑坡与大地震等地质灾害预测中具有普适性。为何具有普适性呢?这是一个困扰我们近 6 年的问题,仅靠实例以及定性分析不足以解释之,若能从力学上给出严格证明,那就功德圆满啦。 三、 文章的靓点 1 、 Smalley 等( 1987 )、 Hirata ( 1987 )与郑捷( 1992 )的研究表明, 地震和岩石破裂现象在时间集聚特征、空间分布、震级大小统计规律和破裂表面的几何形态等诸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结构 。 由于破裂自相似性的存在,不同尺度岩石失稳遵循相同规律。 2 、 推导 Weibull 分布参数 m 与裂纹尺度分布分维 D f 关系时,采用了一妙招,即引入了等效应力概念。否则,难以导出简介的解析解。正确理解推导过程,需要有断裂力学、统计强度理论、分形几何、概率密度函数与分布函数等方面的知识。 3 、从力学上较为严格地证明了 “1.48” 是一个物理自相似常数。 该常数的存在,避免了准确测定深部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困难,使得对地质灾害尤其是大地震的预测成为可能。 4 、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对预测蠕变破坏或准蠕变破坏,如崩滑与强震等,具有普适性。 5、 对蠕变破坏或准蠕变破坏,合理的 m 值分布范围为 。 6、 建立了 m - D f - b 这三个重要岩石力学参数的力学联系,即 m =2 D f =4 b 。 7 、指出 G-R 关系中的 b 值,与岩石破裂过程无关,不能作为地震预测指标。 8 、阐明了锁固段的层次性,即主锁固段可能受断裂围限形成次级锁固段,主次锁固段破裂遵循相同规律。 即使对“老江湖”,写好一篇文章,也是很困难滴。在写这篇文章时,经历了大大小小近 50 次修改,从结构到表达以及语言的严谨性方面确实下了功夫,这期间俺的白发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哦,还有一点也要注意,推导公式一般需要假设条件,假设是否合理得论证,对这一点好多人往往不予重视或忽视,这是不严谨滴,能做的必须做,否则会有遗憾。 感谢学报编辑们付出的劳动。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573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巧合还是必然?
热度 4 qsqhopeiggcas 2016-7-27 10:16
闲暇时,上科学网除看科技新闻外,还常看某些博主写的地学、力学与物理学等方面的博文,以期开拓视野且汲取营养。 前几天看了 蒋敏强 先生的好文【 1 】,有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感觉。 文中说到: 一 【最近,中科院物理所汪卫华研究组对非晶态合金在压缩过程中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的锯齿状流动现象 (见 图 5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 图 5 他们发现,对于韧性体系的非晶合金,锯齿状流动载荷跌落的幅值与其数目也存在某种幂率关系,见 图 6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形行为。】 图 6 二 【就在最近,作者采用 AFM 对 NPC 的三维形貌进行了细致的扫描(三维形貌见图 9 ),并对其进行了非趋势波动分析(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DFA )。发现 NPC 沿着裂纹扩展方向是长程关联的,存在显著的特征尺度,即间距;沿着 Peak 方向也是长程关联的,也存在特征尺度,但是显示出微弱的分形行为;但是沿着 Valley 方向表现出长程无关性和强烈的分形特征 ( 图 10) ,其分维为 1.48 。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前期提出的金属玻璃能量机制。】 图 9 图 10 ( Jiang et al., Fractal infracture of bulk metallic glass , Intermetallics,18 (2010), 2468-2471 ) D f =2- H =1.48 在 2010 年,我们得到描述岩石加速破裂规律的一个常数 1.48 ,即峰值强度点与体积膨胀点的应变比值为 1.48 ,这是一个物理自相似常数,与研究对象的尺度无关。对理想均匀介质,如不含任何杂质的玻璃,峰值强度点与体积膨胀点重合,应变比值为 1 。 从图 5 看, 应力 - 应变曲线上的锯齿状流动现象,估计出现在 峰值强度点与体积膨胀点之间。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介质的非均匀性等有关。 汪卫华等得到的分维值 1.49 ,与我们得到的物理自相似常数 1.48 ,非常接近,这是否有必然联系呢? 无独有偶,从图 10 看,蒋先生得到的分维值为 1.48 , 和我们的常数完全一致,这又作何解释呢?莫非都是巧合? 无巧不成书啊,难道这里面隐藏着某种“密码”?看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揭示这种关联性。 还有没有类似的常数呢?看看大家熟知的震级-能量关系: lgE=1.5M+11.8 公式中有一个常数 1.5,1.5 约等于 1.48 。 常数 1.48 是“上帝”赠送给人类的礼物吗?对此,地震们已给出了答案。如果应变比值是一个变量,就需要和“地球的不可入性” PK ,那么地震物理预测是不可能有解滴!任何预测方法,如果需要以知道地球内部结构细节为前提,我看这事儿不仅臣妾做不到,皇帝也做不到哇。 自然对象的演化过程,潜伏着诸多的“密码”,需要我们不懈探索解开谜团。越复杂的事儿,常存在简单的规律。牛顿说过“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可以发现新定律”,科研理应如此啊! 欢迎感兴趣的人士讨论! 参考 【 1 】 蒋敏强 , 无序合金中的分形 —— 纪念分形之父: Mandelbrot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310-375252.html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32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为何我们如此在意无标度性?
htsong1976 2015-7-1 22:27
大量个体的简单交互(无中心控制、非完全信息、局部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行为,并可在宏观上涌现出结构和功能,复杂网络的魅力可窥一斑 ,领域研究早已遍及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自从1999年Barabási和Albert在《科学》上提出无标度网络起,迄今为止,普遍认为无标度网络是指度分布有(或至少近似地有幂律形式),P(k) ~ k^(-γ)(这里记号~指渐近正比)。由于人们对这个幂律形式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以及网络度上有限与无限的巨大差异,关于无标度网络概念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阎 春宁, 史定华等还就幂律问题在《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上发表了系列文章 ,文中将无标度网络细分为精确幂、拟幂律、幂律尾部、幂律行为、幂律关系几个从特殊到一般、 相互包含的子 类别。 无标度的直接解释通常是 P(ck) = (ck)^(- γ) = k^(- γ) = C k^(- γ) = C P(k), 可见标度改变时,函数曲线的形状和函数的指数都没有变,即具有标度不变性。 标度不变性的含义是在复杂网络上任选一局部,由于其自相似性,局部网络的形态、规律、功能均与原网络不会发生变化,即在尺度伸缩时具有对称性。上述解释很容易地联想到分形的概念,分形来源于几何,但如果仔细地将功能或者信息结构作映射,则分形——对形态的相似性的研究就很可以应用到此二领域;分形是严格的,但可以通过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来放松约束,扩展其应用范围;分形是理想的,无限嵌套,可以通过增加标度区间来描述实际网络中自相似行为的适用域。 BA模型提出时的机理解释有两个要点,一是增长,二是择优,从而得到节点度具有标度不变性的网络。而变M模型和年龄模型,一般认为不具有严格的标度不变性,但作用机理 T 如果在不同层次是稳定的,是否也意味着存在着某个其他的宏观序参数是标度不变的呢?至少可以定义出一个 F 只跟 T 有关,从而 F(T)是标度不变的,这个函数如果可以区分 T,从而将复杂网络按照形成机理分类。 现在的无标度性是按度增长的规律来对复杂网络分类,这个意义上说,无标度性是一个用来对网络进行分类的方法,幂指数是此网络分类的宏观序参数。这种依靠无标度的分类方法之所以是重要的,因为增长和择优都是朴素的机制,体现了连接机会的均等,这成为现实中区分不同网络形成机理的分水岭。 1. 复杂网络研究——现状与前瞻,狄增加,北京师范大学, http://wenku.baidu.com/view/88f39eff910ef12d2af9e776.html ,2007 2. 复杂脑网络研究:现状与挑战,张方风,郑志刚, http://wenku.baidu.com/view/3bbb9629bcd126fff7050b3a.html?re=view ,2012 3. 无标度网络的争议,史定华,上海大学, http://wenku.baidu.com/view/6a48c427192e45361066f570.html ,2012 4. 幂律思考系列文章2——无标度网络的不同定义和包含关系, 阎 春宁, 史定华, http://www.doc88.com/p-9733390632710.html ,2014 5. 无标度网络及其系统科学意义.pdf 6. 复杂无标度网络的特性.ppt 7. 复杂网络的无标度特性.ppt 8. 增长及非增长无标度网络的成因解析.pdf 9. 无标度网络: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pdf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9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相似性”可否用于尺度推演?
热度 1 chenhuansheng 2013-11-20 20:42
遥感科学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李小文老师说,尺度问题就是一个当前的重点。 其实除了遥感,地理学很多学科分支都涉及到尺度问题。有些研究,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都是在一定默认的空间尺度上开展的。只是时间久了,这种“默认”变成了沉默,让我们这种新来的人可能不明就里。 前两天写一点关于分形的想法,其实我对于分形至今没有搞懂其含义,更不用说其涉及到的什么维数、非整数维数了。 但是“自相似特征”,我倒觉得遥感研究者们需要注意。如果存在”有限尺度范围内的自相似性”,那么遥感以及其他地理规律的有限尺度推衍、尺度转化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具体表达如下: 1 、基于我抄书看来的分形的概念“ 在很宽的尺度范围内,无特征尺度却有自相似性和自放射性的一种现象”。 我想,自然界可能不太能够找到任意尺度(空间尺度)下都自相似的现象。但是不是可以找到有限尺度范围类自相似的现象呢?如果找到了,那么在存在自相似的这个空间尺度范围内,不同尺度下观测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是可以在其他尺度上适用的。这,是不是有限地解决的尺度推衍的问题呢? 2 、要确定上述的这个空间尺度范围,实际上是在于确定自相似性失效的界限。找到这些界限,对于尺度推演是很重要的。 3 、我是否可以大胆猜测:有限尺度范围内存在自相似性。那么自相似性随尺度的变化,是不是有点象分段函数,每一段为一个线性函数? 4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当建成区面积在 10km 2 ~50km 2 范围内时,发现城市建成区面积 S 与周长 L 存在特定的函数关系 L=f 1 (S) ;也就是说一群面积在 20km 2 左右的城市经过统计得出的 S 与 L 的互变规律,在其他大小的城市上普遍适用。我是否可以理解这就是 有限范围内的自相似性 ? 而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一个分段函数,使得 50km 2 ~100km 2 , 100km 2 ~500km 2 , 500km 2 ~1000km 2 范围内,分别有不同的 S 与 L 的对应法则? 5、我想起了以前看到过的一些文章,说利用跨遥感平台进行地表特征研究。这时候感觉背后发凉。遥感上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用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对低空间分辨率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检验、验证。在我们还没有解决尺度推演的问题的时候,这个方法已经成为遥感同行们默认的思路。这其中其实也涉及到尺度推演的问题,这种实际的推演,是依赖于人脑总结和概括,从小尺度向大尺度推演。是经验的干活。 但是这个是不是冒着什么风险呢?
2620 次阅读|3 个评论
四维时空中Mandelbrot集有意思
热度 2 yangguanping 2013-6-15 09:30
Mandelbrot 集的出现仅显漏这一未知世界的一丝微妙,不可思议的现象还多着呢。当以 M 集函数 x 2 项系数作时间轴变量,生成三维数集形体随时间连续变化的图像,可见三维 M 集在四维时空中非常有意思的演变过程。 若 x 2 项 系数在实数区间 取值,数集形象会有一连串的惊人表现。这里以区间 为例,其形象演变见下图,会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在 M 集头前“针须”远端,一个新子集无中生有创生出来,可见时仅是一小点,然后,好像在本体的吸引下沿“针须”线向本体靠近,且运动中渐渐长大成样。等子集抵达,平稳对接,这才形成三维 M 集。 看到了吧, M 集的头部不是原地聚集成的,也不是内部长出来的,而是如此创生演化另安上去的。就像孙悟空头被砍掉后本来身体上没有头,说来就来从远处飞来,自动安上就有头了。 若把局部细节放大,还可以看到 M 集自相似子集的演变过程。与头部的生成形式一样, M 集“针须”上众多自相似子集的形成恰似鸡生蛋过程,经无中生有,顺道移动,演变长大,依序就位而成。真是不可思议,数集演变过程竟然也与生物过程不谋而合。
10180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类行为的分形特征初探
热度 4 supermac 2012-8-24 22:39
分形和自相似性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近年来,一些学者先后在短信通信、股票交易和人体的生理活动上发现了人类行为的分形特征,我们尝试从时间序列和复杂网络的角度挖掘图书借阅行为中十分存在分形特征。文章前不久被Physica A接受,详见附件。 Fractal analysis on human dynamics of library loans Chao Fan, Jin-Li Guo, Yi-Long Zha Physica A Volume 391, Issue 24, 15 December 2012, Pages 6617–662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behaviors is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series constructed with the amount of library loans. The values of the Hurst exponent and length of non-periodic cycle calculated through rescaled rang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time series of human behaviors and their sub-series are fractal with self-similarity and long-range dependence. Then the time series are converted into complex networks by the visibility algorithm. The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networks such as scale-free property and small-world effect imply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numbers of repetitious behaviors performed by people during certain periods of time. Our work implies that there is intrinsic regularity in the human collective repetitious behaviors. The conclusions may be helpful to develop some new approaches to investigate the fractal fea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dynamics,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forecast of human collective behaviors. Keywords Human dynamics; Time series analysis; Long-range dependence; Complex network; Visibility graph 文章PDF: PHYSA_13934_proof.pdf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8437112006231 我们采用的数据是两所图书馆的借阅量,以及借阅的间隔时间。用重标极差法计算了以借阅量为观测值构成的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和非周期循环长度,发现人类行为具有长期正相关性和持续性,记忆效应对借阅行为有强烈影响,并与时间标度有关。群体用户的分形特征表现较为明显,而个体用户的时间序列中则有一定的波动性;并且不同的用户群之间,以及同一个数据集中的不同用户之间表现出了显著的个体差异。 通过可视算法将人类行为的时间序列和复杂网络结合在一起,计算了由时间序列转化得到的复杂网络的拓扑参数,发现群体用户的网络具有无标度特征、小世界效应和等级结构,而个体用户的网络则只具有以上部分性质。可以认为,人类的重复性行为发生的时间序列中各个观测值之间存在潜在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时刻。我们还发现只有部分的个体行为网络具有分形结构和自相似的特征。此外,本文的分析也对于找寻时间序列和复杂网络之间的关系、网络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分形结构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中文内容中部分结论是笔者硕士论文中的一部分,没有写进这篇英文版本中,也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从图书借阅看人类群体和个体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樊超,上海理工大学,2011年。
个人分类: 成果交流|75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复杂网络的盒计数法
热度 1 supermac 2010-12-13 21:09
上一篇笔记后就开始忙毕业论文,之后又把做好的结论整理了一篇英文小论文,对网络分形的研究中断了,万分感谢周老师和章老师回复邮件答疑解惑!现在把后来的一些笔记整理一下。 首先给出判断复杂网络分形与自相似的标准: 结论 *在复杂网络研究中分形性和自相似性并不总是互相包含,一般而言,分形网络总是自相似的,但是自相似网络并不总是分形的。 * NB与lB之间满足幂律关系的 网络就是分形的,该式既可用来判断网络是否分形,还可以求分形维数。 *用不同尺寸的盒子覆盖网络,以及在连续的重整化过程中网络都具有标度不变性,则称网络是自相似的。 还有一点没有明确支撑,但是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即标度不变性未必是幂律分布,度分布如果是指数分布且保持一致,也应该是自相似的。实际上复杂网络中讨论的大多是统计自相似,而不是科赫曲线、康托尘埃那样的几何自相似。也就是说这样的自相似网络中,部分和部分、整体和部分只是统计规律上表现出相同、相似的形态,从中取部分网络未必和其它部分或者网络整体看起来一致。 盒覆盖法 盒覆盖法本是用于传统分形几何的算法,可以求出在欧几里得空间中图形的分形维数, Song 等人将其推广到了复杂网络中。二者的区别在于复杂网络没有传统几何意义上的度量,节点的相对位置是任意的而不是固定的,节点之间的距离是用所经过的边的最少数量衡量的,而不是厘米、英寸等长度单位,这一点类似于路由算法中以跳数作为优化策略。 首先介绍 Song 等人的盒覆盖法。 图中每列表示用不同尺寸的盒子覆盖网络。规则是用最少的盒子数覆盖整个网络,盒子中节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不能超过 lB ,即 lB=2 时节点之间的距离都是 1 , lB=4 时节点之间的距离最大为 3 。每行表示用不变的盒子尺寸连续覆盖网络,即网络的连续重整化。将每个盒子整合为一个节点,盒子之间若原本有节点连接的话则在整合后的节点之间建立一条边。重复该过程直到网络最终化为一个节点。该方法的关键在于找到覆盖网络的最少的盒子数 NB ,而这个最少是有相当难度的。 Song 等人用的是穷举法,这样的话需要相当长的计算时间,对于我等草民靠 P8400 跑程序算数据的人来说简直是梦魇 。 2007 年,文献 的作者设计了 另外一种盒覆盖法 , 该方法规则为:首先将所有节点置为未标记,每次随机选择一个节点作为种子,然后从该节点出发,以 lB 为路径长度对网络进行搜索(深度优先或者广度优先),找到的未标记节点就放入一个盒子中,重复该过程直到所有节点都放进盒子里。 如图 a , lB=1 ,随机选择节点 1 ,则从点 1 一步可达的节点放入红圈盒子中;第二步随机选择节点 2 ,在从点 2 一步可达的 4 个节点中只有节点 3 还不属于旧的盒子,所以新的粉色盒子中只包含节点 3 ;第三步随机选择节点 3 ,同理,点 2 和点 4 以被标记,所以新的绿色盒子只包含点 3 左侧的三个节点;最后一步,随机选择点 4 ,把最后的一个节点划入新的蓝色盒子中。需要注意的是,盒子中的节点不一定要相互连接,如绿色盒子。 图 b 表示图 a 的最小支撑树,是为了证明文献 的结论,显然二者的划分不同但是盒子数相同。 据文献 , RS 方法随机选择盒子的中心节点,因此盒子之间可以重叠。这种情况下,预先分配的盒子中的节点不会包含在新盒子中,因此每个盒子中的节点不一定是彼此连接的,而是可以通过其它盒子中的节点相互连接。当然了,这样的情况要算做一个盒子。这样的计数规则在分形网络中是必要的,如果不允许这种不连接的盒子,则观察不到无标度的分形行为。实证结果显示, RS 法可以获得与传统盒计数法相同的分形维数。 在这三篇文献中,作者反复强调该方法找到的盒子数不是最少的盒子数,但 中又说 In this study, for simplicity, we choose the smallest number of boxes among all the trials. 只是为找到这样的最少数需要大约 O(10) 次 Monte Carlo 试验。如此来看到底要不要找这个最少数呢?如果不需要的话,算法会简单很多,一次运算后就可以得到所要的盒子数。只是暂时不知道每次找到的盒子数波动会不会很大。 6. PhysRevLett_96_018701_2006--Skeleton and fractal scaling in complex networks. 11. CHAOS-17-2007-026116--box-covering algorithm for fractal scaling in scale-free networks. 12. PhysRevE_75_016110_2007--Fractality in complex networks Critical and supercritical skeletons. 13. NJP-9-2007-177--Fractality and self-similarity in scale-free networks.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11105 次阅读|4 个评论
复杂网络的分形与自相似
热度 3 supermac 2010-11-5 20:13
复杂网络的分形与自相似 用模块生成的等级网络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相似性,是分形的一个基本特征。讨论复杂网络中的自相似问题有如下几篇重要文献: 显然, Song 、 Havlin 和 Makse 的两篇文章享有最高的引用率。 在文献 中,作者先提出了一个疑问,即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意味着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随网络规模对数增长,L(N)~logN ,等价表达式为 ,自相似则要求二者之间是幂律关系。但是,跟多具有小世界特征的网络,如 WWW 、社会网、 PIN 、细胞网等在某种长度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那么该如何协调这个矛盾呢?作者将 20 世纪 30 年代就已经开始在整形空间中使用的盒计数法推广到了复杂网络中,定义盒子尺寸lB 为盒子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都小于lB ,然后节点不重叠地覆盖整个网络,并保证所用盒子数NB 最少。如果有 ,则网络是自相似的,dB 为分形维数,也称为自相似指数。然后作者对网络进行了重整化,证明在整个粗粒化过程中,网络都具有无标度性和自相似性,即度分布在重整化下的标度不变性。作者还介绍了一种簇增长法并与盒覆盖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多个标度指数之间的关系,这里暂不讨论。这篇文章的最大价值应该在于找到了判断复杂网络是否自相似的途径,就是用盒覆盖法对网络进行重整化,若这个过程中度分布的标度不变,则网络是自相似的。 随后,他们三人又写了另一篇文章 来讨论复杂网络上分形结构的起源。开头提到分形的概念 the structures of which look the same on all length scales 显然是一种各个标度上的相似。文章通篇以具有拓扑分形的 WWW 、 PIN 、新陈代谢网和不具有拓扑分形的 Internet 为例来介绍展开讨论。作者认为分形网络一般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特征以及等级结构,随机连接和优先连接都不能解释分形现象。作者发现无标度网络模型不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结构源自一种相关的自相似模块方式增长,而不是优先连接模型的不相关式的增长。自相似的分形网络的出现是由于所有长度标度上 hub 节点的强烈相互排斥引起的。换句话说, hub 节点倾向于连接具有较少连接的节点而不是其它的 hub 节点,这种效应可看作有效的 hub 排斥。在这样的模式下,尽管还有穷人,但富人更富。换句话说, hub 节点通过优先连接那些连接较少的节点来增长,以生成鲁棒性更强的分形拓扑。相比之下,较弱的反相关或不相关增长则导致非分形的拓扑结构,如 Internet ,这样的结构是自相似也有小世界特征,但非分形, hub 节点相互连接使得网络容易遭受蓄意攻击。这种自相似的组织方式也可以产生等级结构。 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并不严格区分分形和自相似的概念,基本是等同的,只是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自相似偏重于描述标度不变性,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相似;而分形则侧重于描述整体的拓扑结构和鲁棒性。 不久后, Gallos 又与 Song 和 Makse 合作写了一篇关于网络分形和自相似的小综述。文中澄清或阐明了这么几个问题: 1.fractality 指的就是不同标度上的自相似。 2. 分形与小世界的矛盾点在于网络中甚至不存在不同的长度标度,因此这两个特征在同一个网络中无法共存。这句是原文翻译,我没大看懂,大概是因为这句话原本就是讲不通的,分形和小世界可以和平共处。 3. 判断网络分形的方法就是盒覆盖法,然后看是否满足 。分形网络具有有限的维数,而非分形网络的维数趋于无穷大 。 4. 尽管传统的分形理论并不严格区分分形和自相似,但是在复杂网络的研究领域中这两个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分形网络指那些维数取有限值的情况,而自相似网络指在重整化过程中具有标度不变性的网络。 5. 所有的分形网络都属于无标度网络类。 6. 分形结构对网络的影响在于鲁棒性、网络流和模块化。 文献 研究的也是无标度网络中分形的起源,用的工具是最小支撑树。文章引言部分先对几个重要概念下了定义,小世界和无标度无须赘述,作者将NB 和lB 之间的幂律关系 定义为分形标度 (fractal scaling) ,而自相似性指度分布的标度不变性 (scale invariance) 。作者证明了网络的分形拓扑源自于低层的支撑树结构。作者验证网络是自相似的方法是用盒覆盖法对网络进行粗粒化,如果用不同尺寸的盒子覆盖网络,以及在连续的重整化过程中网络都具有标度不变性,则称网络是自相似的。 类似的,文献 将幂律关系 定义为分形行为 (fractal behavior) ,那么于是产生疑问是否可以理解为,判断是否分形的标准是 而判断自相似的标准是标度不变性?是否需要同时满足标度不变性在用不同尺寸的盒子覆盖网络和连续的重整化过程中都成立才能称为自相似?若满足关系 的网络就是分形的,如果又发现标度不变性不存在,则网络就不具有自相似性了?分形但不自相似这岂不与分形的概念相左?文献 还提到在等级网络中,除了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存在聚类系数和节点度之间的幂律关系 ,是否意味着等级网络必然是小世界和无标度的? 网络拓扑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1. 无标度与小世界:二者是复杂网络的两个重要特征,没有必然联系,小世界网络的度分布可以服从幂律,也可以服从指数分布,如 WS 小世界模型。 2. 无标度与等级结构:无标度网络中必然有少量节点拥有大量连边,即 hub 节点,其它节点只需要连在 hub 节点上就可以连入网络,因此不需要太大的度,也不需要相互连接。因此 hub 节点的聚类系数必然小,也就是度与聚类系数的反比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出现等级结构要求的幂律关系 。当然了 hub 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对网络结构也有重要影响,如前文所述的 hub 吸引与 hub 排斥。 3. 小世界与分形:完全的 hub 吸引( hub 节点只和其它 hub 节点连接)使网络任意两点间存在捷径的可能性大大增大,最短路径长度缩短,即小世界,但此时是没有分形结构的;而完全的 hub 排斥会产生分形结构但与此同时会破坏小世界效应。但实际上网络的形成机制不可能这么单一,必然是两种方式的结合,因此网络既可以是小世界的,同时又是分形的。 4. 无标度与分形:目前的无标度网络模型如 BA 模型等都不能产生分形结构,但是实际中存在分形无标度网络,二者并不矛盾。 5. 分形与自相似:很多现实网络无论是否分形都具有长度标度不变性,即自相似网络未必都有分形结构。 6. 分形与等级结构:分形 / 自相似网络经常是具有等级结构的,描述了系统的模块性。 关于上面提到的几点疑问,哪位老师能不吝赐教,小生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 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第 24 讲,分形理论。 2. 汪小帆等,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第 2.8 节,复杂网络的自相似。 3. NATURE_433_2005_392--Self-similarity of complex networks. 4. Nature Physics_2_2006_275-281--Origins of fractality in the growth of complex networks. 5. Physica A-386-2007-686-691--A review of fractality and self-similarity in complex networks. 6. PhysRevLett_96_018701_2006--Skeleton and fractal scaling in complex networks. 7. PhysRevE_77_045101_2009--Self-affine fractals embedded in spectra of complex networks. 8. Physica A-375-2007-741-752--Exploring self-similarity of complex cellular networks. 9. Physica A-388-2009-2227-2233--Modeling complex networks with self-similar outerplanar unclustered graphs.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1787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关于分形与自相似的一些笔记
热度 3 supermac 2010-11-4 13:16
最近在研究复杂网络的分形和自相似问题时遇到了很多困惑,在这里把思路整理一下。 基本理论 分形理论首先是一门数学,但由于可作为描述系统科学中很多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因而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系统理论。传统的几何学只研究规则齐整的形状,即整形。但是现实世界中存在大量不规则、不整齐的琐碎形状,因而简单性科学是无法描述他们的,这样的复杂几何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由此诞生了分形几何学,分形理论逐步发展成熟。 大自然中存在着大量的分形现象,我们称之为自然分形。一个典型问题即为 Mandelbrot 提出的英国海岸线有多长?由于海岸线是由大大小小的曲折嵌套而成的,所以不同的测度单位会带来计算结果的巨大差异。同样,山川河流也都具有分形特征,主脉分出支脉,大支脉嵌套小支脉(或支流)。山的表面既不是平面也非光滑曲面,同样,水的表面也不是绝对平面。 数学家用数学的方法造出的分形则称为数学分形,比如对某个规则整形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变换,以产生更多更深层次的细节,使得图形越来越纷繁、琐碎、复杂。典型的例子有康托尘埃、科赫曲线、谢尔宾斯基垫子、谢尔宾斯基海绵等等。这样的生成规则也不一定是完全确定的,可以加入一定的随机因子,按照概率使用某些规则,可以生成更复杂同时更接近自然分形的图案来。 分形与自相似 分形至今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常用通俗的描述来解释分形。一般认为,分形具有不规整性、层次嵌套性和自相似性。 按照 Mandelbrot 的定义, fractal is a rough or fragmented geometric shape that can be split into parts, each of which is (at least approximately) a reduced-size copy of the whole (Mandelbrot, B.B. 1982) 。这样的定义就默认了分形特征是一种 a property called self-similarity ,也就是说分形中包括了自相似。 所谓自相似,是一种尺度变换下的不变性 (scale-invariance) ,即在不同尺度下观察分形可以看到近似相同的形象,若把整个对象的局部放大,再把局部的局部放大,都可以看到相似的结构特征。但是这种自相似并不像整形的相似那么严格,允许相似中的不相似,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比如,科赫曲线,整体是闭合的,但任一部分都不是封闭曲线。分形自相似意味着部分与整体有一样的复杂性:一样曲折、琐碎、纷乱、不规整、不光滑。并且,分形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也是相似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就是从审美的角度对山水分形中的自相似的描述,以至于让外人只看到相同之处而难以了解细微的差别,便生出迷路的疑惑。 整数维与分数维 我们都知道传统几何中点、线、面、体分别是 0 、 1 、 2 、 3 维的,这里的维数都是非负整数,故称为整数维或者拓扑维。但是分形几何对象的独特属性是不能用整数维来描述的,特别是其不规则性和复杂性,如科赫曲线在性质上不同于一维曲线但也远非二维的面。因此, Mandelbrot 引入分数维来刻画分形对象的不规则程度和复杂性程度。设 为b几何对象, a为单位线段,令 D 为分数维,定义 ,则 D=logb/loga 。 分形时间序列 查到的关于分形时间序列的文献大多是金融时间序列,这是已被公认为分形布朗运动的一种时间序列。分形布朗运动是统计自相似的,具有长期记忆性的,也就是说有一种记忆效应使得未来的变化趋势与现在相同。这种长期相关性可由相关指数 Hurst 指数表征,当H=0.5 时,序列是完全随机的;当H0.5 时,序列具有长期相关性,未来的发展趋势倾向于和过去相同;而当H0.5 时,序列是反相关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倾向于与过去相反。分形维数可由 Hurst 指数求出,定义: 时间尺度分形维:Df=2-H. 概率空间分形维:Dp=1/H.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17664 次阅读|6 个评论
自相似性结构着的嵌套之(4):迭代
whitewood 2009-2-15 10:09
自相似性结构着的嵌套之( 4 ):迭代 生命 从原点开始 产生光子 某种规则的指纹 从夜的黑色平面上 向黎明延伸 时间 断断续续地确定 星座新的位置 让地球在旋转中 得到短暂的永恒 而天空 像一只被困于自由的鸟 天鹅似奋飞 生命 嬉戏于迭代 忙碌着分别 持续跳跃的序列 从高山到大海 从黎明到黄昏 从业力到灵魂的解脱 时间 燃烧着五行的元素 燃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宫殿 剩下无穷灰烬的废墟 在灰烬的缝隙里寻觅着美的真谛 以残留的不可逆的历史而昭示天下
个人分类: 诗歌卷|5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相似关联的自然与社会
snowboyice 2009-2-7 10:18
我的网络日记 Blog 记录我对自然科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形 而上学的理解。宇宙自相似特征提供了人类的认识基础,哲学 共性、化学相似相容、物理共振都体现了某一尺度下相似性的 提炼与传递。 运用这一思维模式,不难发现人类作为宇宙体一 个子域空间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与法则,然后才是其人类及时 社会的个性。今天的大多数人们缺失了从共性上来深化认识人 类和人类社会,过分的强调了其个性,其结果深层次社会法则 不能跟进。事实上,理解当今人类高度发达的自然科学,从中 提炼多层次哲学思维模式,以此视角分析、重组人类行为与社 会关系,这将有利于获得深层次的自我认知与定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