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希尔伯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chnfirst 2012-11-8 10:05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717089/ 学好量子力学需要哪些数学基础呢? 2012-02-25 14:53:41 Courser (均衡饮食) 我敢肯定楼上漏了最重要的一门, 线性代数 (其实是 希尔伯特空间的代数 , 与线性代数形式上相似 ) 学习量子力学,你可以不懂微积分,可以不懂复分析,可以不懂解微分方程,但不能没有 线性代数的基础 ,因为这是 量子力学的表述形式 2012-02-27 16:42:52 疏桐柳影 学习线性代数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是厄米,什么是幺正,线性空间是怎么一回事,坐标变换是怎么一回事,要知道怎么求矩阵的本征值、本征矢,怎么样对角化一个矩阵。要知道对易的矩阵可以同时对角化。什么是子空间,什么是“简并”。最好还要有一点群表示论的初步知识。 同时要知道傅里叶变换,弄清楚从坐标空间和动量空间是怎么一回事。有了这些才能理解表象变换。 数学物理方程方面,(假定你知道怎么分离变量)弄清楚什么方程对应什么解。至少,你要清楚束缚态对应离散谱,散射态对应连续谱,你要清楚,一维束缚定态无简并。要清楚一维方势阱(sin, cos的组合,宇称弄清楚,奇偶性弄清楚),一维谐振子 (三项的乘积:归一化系数,厄米多项式,高斯函数) 的本征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子。尤其要清楚谐振子问题的代数解法,怎么构造升降算符。要知道氢原子该怎么解,agular part用代数方法怎么解,怎么构造升降算符L-,L+。知道氢原子波函数的径向部分与拉盖尔多项式有关 (氢原子波函数的径向部分是三项的乘积:归一化系数,拉盖尔多项式,指数衰减项) 。知道氢原子波函数的角向部分与球谐函数有关。 特殊函数一块,最起码的要弄清楚球谐函数是怎么来的,球谐函数怎么退化成勒让德函数。贝塞尔函数是怎么来的,诺依曼函数是怎么来的。 要知道动量算符的本征函数是“平面波”。要知道“平面波”怎样用“球面波”展开。 大概就想起了这么些吧。以后如果再想起了,我再补充。 2012-02-27 16:49:13 疏桐柳影 忘记说了一点,要知道Airy函数是怎么来的... 2012-02-29 20:00:57 屲_屲 学量力的时候要不停地翻线代书…… 后悔没学好高代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 量子力学里的数学 2011-10-18 20:56:18 来自: 呱呱呱 (~~) 量子力学里很多数学让我很吃力,尤其是很多推导过程。。 学过数理方法,但感觉还是不够用,问各位大神还需要补习哪方面的数学,最好推荐下书,不要太高端,我数学不给力 2011-10-18 21:17:19 妄想繁星 (お前が、お前たちが俺の翼だ!) 找点向量分析和线性空间的书 2011-10-18 22:15:27 Geodesic ($N^o_rT^h_!$) 如果你用的是曾谨言的话,给你的建议是先背一些东西: 1.四个标准特殊方程的形式:Hermite,连带勒让德,合流超几何,bessel(标准,球,虚宗量) 2.每个方程解的记号,渐进性质。 3.基本的递推关系 然后先看物理,看过一遍之后,再有选择的补充数学。你这样一漫漫的看数学太浪费时间了 ------------- Hermite方程,截断,Hermite多项式:一维谐振子 (连带)Legendre方程,截断,(连带)Legendre多项式:$l^2$本征态 合流超几何方程,截断,合流超几何函数(截断为多项式):2、3维氢原子,2、3维各向同性谐振子 Bessel方程,球Bessel方程,虚宗量Bessel方程,零点,JNHHjnTK,2、3维球方势阱,一维线性势 你把这些记住之后,就可以做题了,做过一遍题之后,你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就很清晰了 2011-10-18 22:28:16 Geodesic ($N^o_rT^h_!$) 还有就是为了应用级数解法,一定要把握怎么对方程进行渐进处理 2011-10-19 13:07:24 Geodesic ($N^o_rT^h_!$) @荊陽青龍公 我的感受跟你是一样的,数理方法没学好,处处受牵制,到了特殊方程那里,看着那么多的结论彻底晕掉了。最后只能采取一条折中的道路:只记住方程的标准形式和物理解的标准形式,至于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只能查书了。 我感觉记忆力好的人学物理有先天的优势…… 2011-10-19 13:34:47 Everett (下雪了) 现在有了Mathematica就不用背公式了,把微分方程打进去,会提示有关的特殊函数,然后再到Wikipedia上学习相关知识嘛。 2011-10-20 15:21:10 Domo (hmm...) 我买了本 quantum physics for dummies= =.... 来鄙视我吧= = 我是物理系最呆的
个人分类: 量子力学|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高维诅咒到因子分析
热度 8 yufree 2012-8-8 00:56
调用无尽的参数来描述一个物体是有必要的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待这个问题:我有一个苹果,我有必要为了说明它是个苹果而去学习植物学甚至是遗传组学来断定这货是个苹果吗? 当然没有必要,这倒不是说你对这个苹果的认识不够深刻,只是在辨认苹果这个概念所对应的实体时我们会套用一个类似柏拉图理型世界的玩意来识别并忽视其所谓不完美的部分来认定,这种抽象的概念在柏拉图看来是完美且合理的。且不论这里面的理想成分有多少是主观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其实所谓“完美”的概念所描绘的东西现实世界可能并不存在。好了,在这里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这样的描述其实是增加了一个维度,而这个维度对于事物的描绘可能是唯一的。因此,我只依靠这个维度去判断区别物体不是更好吗? 这里停一下,前文明明说用无尽的参数描述是有必要的,怎么又回到没必要了呢?因为有必要的前文已经说过了,高维诅咒可以帮助我们设置密码,此外前文留的尾巴的真正意义是“无尽”这个词,从0到1间有多少有理数?这个数会比1到2之间的多还是少?比0.5到1之间的呢?好了,不折腾了,这个问题思考下去就是希尔伯特那个第一问题——连续统假设。这是个不可从内部证明的东西,其实我倒希望很多这样的问题包括黎曼猜想,如果能用对角线方法证明这个问题不可证明就好了,至少不像费马定理那样最后的证明搞得非专业的俺一点都看不懂。这个“无尽”问题是个无底洞,很多经典的悖论就是在无尽上挖的坑,例如芝诺的乌龟悖论,其实说谎者悖论的本质也是涉及了无穷推衍甚至变成循环推衍而让人心驰神往,但无尽的推衍不代表无尽的时间,谜题的设置有时候就是让人感觉到不可能而不去思考的,这些问题存在了几千年但不影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为什么?因为这不妨碍采集捕猎男欢女爱?这是实用主义的观点但却很真实:这个世界就是带着问题或者说谜题展现到每个人面前的,而我们在这方面的认知水平与2万年前区别不大,都是得过且过。为什么呢?我们的认知的程度更多与生存下去所需的知识水平相对应,那种思考无穷的东西换不来饭吃,可能有那么一两个这样的基因都被自然选择抹掉了,但在现在的生活条件下会不会再现呢?谁知道呢,未来无限可能。 好了,前面的尾巴收拾掉了,来谈谈我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们的认识如果真如柏拉图所言是看到一个个完美理型的影子的话就会有个问题:何为完美?几何或许给了我们一些答案,到同一点距离相同点的轨迹所构成的圆?平行的两条线?等边三角形?或是物理上的光速与绝对零度?不知道。这是个纯主观的东西,让盲人去想象彩虹是不现实的,让别人去接受你的完美也很困难。但每个人都可以构建自己的完美,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归纳与演绎。我们认识世界本质上是一种抽象提取特征的过程,我们不需要知道太多的细节,把握特征就可以整理思路,归类事物,也就是说我们的唯一性建立在抽象的基础上,而抽象过程不会是随机的,其目的性可能就是实用或者说可交流。事实上,知识的认可要比其本身更有意义,那要保证每个人都认可你的认识,我们要拥有同一套密码本,那就是所谓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既要不依赖于人而存在又要可保证可被交流,这如何实现?这问题可能我们自己永远答不上来,我们的大脑进化到今天本身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至于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像寻找背景辐射那样搜寻我们认识事物共通的一些线索。在这里从维度角度上看,我想讨论的是维度的降低过程。 当两个相互陌生的人看到一块石头,他们如何就这个石头进行交流呢?首先得告诉对方看到了什么,这里语言就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一些既定的概念就可以用来交流,那么这些概念如何抽象出来的呢?我们的感官可能是罪魁祸首,例如颜色、质地、重量、口味、气味……通过一些感官上的综合我们可以形成一个特征谱,而这个特征谱可能是唯一的,因此为了交流我们会对特征谱进行模糊化,保留我们所认为最根本的特征来传递这个信息,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降维的过程。而当要描述物体的唯一性时也很简单,将维度升上去,加几个区别的特性就好。有了抽象我们可以归类物体,有了具象我们可以区别物体,这也许就是交流的起点。上篇文章实际只是说了具象的过程,今天的主角是抽象过程。所谓因子分析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抽象工具。 但其实真正熟悉因子分析的人可能察觉到我在这里用因子分析不太合适,因为因子分析是从显性变量中提取隐性变量的过程,而且它能不能降维还取决于变量是否独立之类的假设。的确,如果变量间独立那就谈不上降维而仅仅是个信息处理能力的问题了,但所谓变量独立这种事在现实世界恐怕并不多见,而这也是抽象过程的一部分前提。当然,其实面对因子分析更麻烦的地方在与其与主成分分析经常混在一起讨论,这里就不涉及这两种过程了,但值得明确的是主成分分析属于一种描述性统计,属于让数据自己说话而因子分析则事先有自己的一个假设来进行验证,具体区别可参考wiki上的解释: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are further illustrated by Suhr (2009): PCA results in principal components that account for a maximal amount of variance for observed variables; FA account for common variance in the data. PCA inserts ones on the diagonals of the correlation matrix; FA adjusts the diagonals of the correlation matrix with the unique factors. PCA minimizes the sum of squared perpendicular distance to the component axis; FA estimates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responses on observed variables. The component scores in PCA represent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the observed variables weighted by eigenvectors; the observed variables in FA are linear combinations of the underlying and unique factors. In PCA, the components yielded are uninterpretable, i.e. they do not represent underlying ‘constructs’; in FA, the underlying constructs can be labeled and readily interpreted, given an accurate model specification. 其实关于因子分析再深了我也讲不了了,只是说这是一种统计学工具,而这种工具在我看来是很有说服力的,同时我也认为统计学工具对于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是极为关键的,至少这种工具可以让我们从纯粹的自然选择中逃离出来一探自我与所谓完美的东西。但所谓统计似乎也逃不出先验东西的存在,而且似乎正是有了先验的东西统计学变的更实用了,下一篇从因子分析到垃圾邮件就会讨论这个问题以及解决因子分析这个尾巴,至于时间吗,可能遥遥无期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67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希尔伯特印象-一些不仅仅是数学研究需要的东西
luvega 2012-7-11 19:55
转自大学同学刘世平的人人网 http://blog.renren.com/blog/231597040/853404798?fromfriendblog#nogo 题外话:我对Hilbert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一些概念上,抛开数学的专业问题,有一些道理和启示,如世平在文末归纳的,不仅仅是做数学需要的。有些道理,也许大家早知道,但体验后的感受还是更不一样,与大家共勉。 ------------------------------------------------------------ 这是我在北京时看完希尔伯特传记后写下的。今天无意在图书馆有翻到它的英文原版。贴出来怀念一下。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希尔伯特的传记(Constance Reid 著, 袁向东,李文林译)。希尔伯特那有血有肉的伟大形象逐渐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以前总听人说希尔伯特是二十世纪罕见的“通才”式的数学大师,可自己对他的贡献并没有太明晰的认识。 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出生于1862年,童年在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度过。1880年秋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期间在第二学期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后回校结识了他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闵科夫斯基和阿道夫·赫维茨。1885年被授予了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赫维茨的建议下,他来到莱比锡见到了菲利克斯·克莱因。1886年3月底,希尔伯特出发去巴黎遍访名师,见到了庞加莱,约当,皮卡,波内特,埃尔米特。再回柯尼斯堡的路上,他在哥廷根停留,这时克莱因已经来到哥廷根工作。他到了柏林拜访了让人望而生畏的利奥波特·克隆尼克。回到柯尼斯堡以后,希尔伯特获得了讲师资格。1895年3月,在克莱因的帮助下,希尔波特来到哥廷根,成为这里的一员。 Hilbert一生的数学成就,我想庞加莱在1910年Hilbert获得第二届鲍耶奖时对他的概要介绍的报告,总结的非常恰当,包括果尔丹定理的证明,关于e和\pi超越性的新证明,关于代数数域的工作,关于几何基础的研究,挽救Dirichlet原理,华林定理的证明,积分方程论方向的工作。探索范围之广,研究问题之重要,方法之简洁优美,叙述之清晰明了,以及对于绝对的严格的追求,令人惊叹。 可能Hilbert更大的贡献,在于他的公理化思想带给数学的严格化,和他的23个问题带来的整个20世纪数学的繁荣与发展。Hilbert超级的结合能力使它成为一个领袖数学家。 Hilbert挽救Dirichlet原理的工作,最能体现他那特有的洞察力。问题是这样的,在魏尔斯特拉斯之前,数学家们都假设拉普拉斯方程的边值问题一定存在这一个解。Gauss观察到这个边值问题可以被化为求能量泛函在满足预设的边界条件的函数中的最小值。这个观察被黎曼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实质性引用,并命名为 Dirichlet's principle。(因为Dirichlet是黎曼的老师,他曾经在讲座中讲过这个原理)。但一向追求分析的严格化,老是能造出“奇怪”例子的魏尔斯塔拉斯质疑,虽然能量泛函是正的,但不能不经证明的说这个最小值一定能达到。黎曼承认这一点,但他深信由于这个原理深刻的物理背景,它一定有一个严格的数学证明。可惜,大家都知道,黎曼死得太早了。黎曼死后,魏尔斯塔拉斯造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Dirichlet原理不总是成立!以后的数学家越来越觉的这个原理没有希望,甚至有人断言,it has forever sunk from sight.我猜想当时肯定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觉得这个魏尔斯塔拉斯有那么点恼人,烦人,毁了这么简洁有力的原理。当Hilbert转到这个问题上来的时候,由于他一向认为严格化是推动数学简单化得力量,他没有被前辈数学家们的悲观论调所淹没。他最终提交了一篇5页的论文,挽救了Dirichlet原理。他的办法是,我们需要假设边界以及边值的光滑性!(看Weyl的介绍Hilbert的数学成就的文章,Hilbert的证明方法是用最小化序列的极限来构造最小值。当然不能保证最小化序列一定收敛。Hilbert对这个序列取平均值然后证极限收敛,这是受调和函数的平均值公式的启发。我想这或许是弱收敛的源起之一吧。)这可能在今天学分析的人来看很自然,但当时却被无数数学家所忽略。当然Hilbert的论文不止在于他挽救了黎曼的论文,让许多数学物理恢复了它原本的简洁,更重要的是他对分析的影响至为深远。读到这里我也在想,为什么说起Hilbert,我很难想起他的什么著名定理,但他的伟大却众人称颂。原来,他的贡献已经隐含于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点点滴滴之中了。 启示有三: 1. 和Hilbert同时代的数学家,大都把严格性作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而Hilbert却坚定的认为严格化是使方法简单化的绝佳途径 (Unlike many of his contemporaries, who found the demands of rigor a burden, Hilbert firmly believed that rigor contributes to simplicity)。做数学,要有自己的信仰,不要把困难当作负担,相反困难的解决才是认识提高的法门。只有真心的热爱它,才能发展它。若厌烦它的规则,恐怕很难做好它。Hilbert对数学严格性的这坚定不移的信仰正是他对数学基础的巨大贡献的源泉,对他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万丈信心。 2. Hilbert早年在克莱因建议下的那次巴黎之行,遍访名师,积极地与当时的数学大师接触。当时很多人劝他不要去见克隆内克,因为他不会受到热情的欢迎。 但Hilbert最终还是去了。他早年的这些经历,对他的数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觉得现在作为一名数学研究生,应该积极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抓住机会去多接触那些工作在数学一线的名家,在于他们的交流中捕捉思维的火花,探寻前进的道路。不要怕路远麻烦。有机会要多走一走,转一转。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其实Hilbert并不喜欢在读书中学习数学,他更喜欢在与别人的讨论中学习数学。 3.结交数学的挚交,Hilbert在数学上的成就与他和闽科夫斯基的友谊密不可分。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讨论使他们能受益匪浅。在困难时的相互鼓励,成功时的相互祝贺。数学已经越来越不是个人英雄的时代。合作是很重要的能力,不能自闭。
3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数学家
热度 6 pukin 2012-1-26 10:23
刚才在微博上看到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理学院院长,香港数学会理事长,《数学文化》杂志联合主编汤涛先生的一条微博,他写到: 【 希尔伯特,柯尔莫哥诺夫,都是学科的领袖,都致力于公理化;都培养了领袖级的学生,都留下了不朽的巨著和精神遗产。两人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 】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马志明教授在评价中国数学与数学强国差距的时候说到: 我们与数学强国的差距主要是缺乏引领国际数学研究方向的强有力的学术领军人物,缺乏大师级的数学家,具有特色的中国学派在国际上的影响还不是很强。 ************************************************************************** 大卫·希尔伯特 (David Hilbert,1862年1月23日—1943年2月14日),德国数学家,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第2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38岁的大卫·希尔伯特作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提出了新世纪所面临的23个问题。这23个问题涉及了现代数学的大部分重要领域,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第8个问题中的一部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各个数学分支的发展。 柯尔莫哥诺夫 (Andrey Nikolaevich Kolmogorov,1903.4.25-1987.10.20)是苏联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实分析,泛函分析,概率论,动力系统等很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312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情况
crystalchu 2011-12-5 10:09
希尔伯特(HilbertD.,1862.1.23~1943.2.14)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横跨两个世纪的六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几乎走遍了现代数学所有前沿阵地,从而把他的思想深深地渗透进了整个现代数学。希尔伯特是哥廷根数学学派的核心,他以其勤奋的工作和真诚的个人品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青学者,使哥廷根的传统在世界产生影响。希尔伯特去世时,德国《自然》杂志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现在世界上难得有一位数学家的工作不是以某种途径导源于希尔伯特的工作。他像是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在整个数学版图上,留下了他那显赫的名字。   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问题供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去研究,这就是著名的“希尔伯特23个问题”。      1975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数学会议上,数学家们回顾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以来希尔伯特23个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当时统计,约有一半问题已经解决了,其余一半的大多数也都有重大进展。      1976年,在美国数学家评选的自1940年以来美国数学的十大成就中,有三项就是希尔伯特第1、第5、第10问题的解决。由此可见,能解决希尔伯特问题,是当代数学家的无上光荣。      下面摘录的是1987年出版的《数学家小辞典》以及其它一些文献中收集的希尔伯特23个问题及其解决情况: (1)康托的连续统基数问题。   1874年,康托猜测在可数集基数和实数集基数之间没有别的基数,即著名的连续统假设。1938年,侨居美国的奥地利数理逻辑学家哥德尔证明连续统假设与ZF集合论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1963年,美国数学家科恩(P.Choen)证明连续统假设与ZF公理彼此独立。因而,连续统假设不能用ZF公理加以证明。在这个意义下,问题已获解决。 (2)算术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   欧氏几何的无矛盾性可以归结为算术公理的无矛盾性。希尔伯特曾提出用形式主义计划的证明论方法加以证明,哥德尔1931年发表不完备性定理作出否定。   根茨(G.Gentaen,1909-1945)1936年使用超限归纳法证明了算术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 (3)只根据合同公理证明等底等高的两个四面体有相等之体积是不可能的。   问题的意思是:存在两个等高等底的四面体,它们不可能分解为有限个小四面体,使这两组四面体彼此全等,德思(M.Dehn)1900年已解决了这一问题。 (4)两点间以直线为距离最短线问题。   此问题提的一般。满足此性质的几何模型很多,因而需要加某些限制条件。1973年,苏联数学家波格列洛夫(Pogleov)宣布,在对称距离情况下,问题获解决。 (5)拓扑学成为李群的条件(拓扑群)。   这一个问题简称连续群的解析性,即是否每一个局部欧氏群都一定是李群。1952年,由格里森(Gleason)、蒙哥马利(Montgomery)、齐宾(Zippin)共同解决。1953年,日本的山迈英彦已得到完全肯定的结果。 (6)对数学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学的公理化。   1933年,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将概率论公理化。后来,在量子力学、量子场论方面取得成功。但对物理学各个分支能否全盘公理化,很多人有怀疑。 (7)某些数的超越性的证明。   需证:如果a是代数数,β是无理数的代数数,那么aβ一定是超越数或至少是无理数(例如,2√-2和exp(π))。苏联的盖尔封特(Gelfond)1929年、德国的施奈德(Schneider)及西格尔(Siegel)1935年分别独立地证明了其正确性。但超越数理论还远未完成。目前,确定所给的数是否超越数,尚无统一的方法。 (8)素数分布问题,尤其对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问题。   素数是一个很古老的研究领域。希尔伯特在此提到黎曼(Riemann)猜想、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以及孪生素数问题。黎曼猜想至今未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问题目前也未最终解决,其最佳结果均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得出。 (9)一般互反律在任意数域中的证明。   1921年由日本的高木贞治,1927年由德国的阿廷(E.Artin)各自给以基本解决。而类域理论至今还在发展之中。 (10)能否通过有限步骤来判定不定方程是否存在有理整数解?   求出一个整数系数方程的整数根,称为丢番图(约公元前210-公元前290,古希腊数学家)方程可解。1950年前后,美国数学家戴维斯(Davis)、普特南(Putnan)、罗宾逊(Robinson)等取得关键性突破。1970年,巴克尔(Baker)、费罗斯(Philos)对含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取得肯定结论。1970年, 苏联数学家马蒂塞维奇最终证明:在一般情况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得出了否定的结果,却产生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副产品,其中不少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联系。 (11)一般代数数域内的二次型论。   德国数学家哈塞(Hasse)和西格尔(Siegel)在20年代获重要结果。60年代,法国数学家魏依(A.Weil)取得了新进展。 (12)类域的构成问题。   即将阿贝尔域上的克罗内克定理推广到任意的代数有理域上去。此问题仅有一些零星结果,离彻底解决还很远。 (13)一般七次代数方程以二变量连续函数之组合求解的不可能性。   七次方程x7+ax3+bx2+cx+1=0的根依赖于3个参数a、b、c;x=x(a,b,c)。这一函数能否用两变量函数表示出来?此问题已接近解决。1957年,苏联数学家阿诺尔德(Arnold)证明了任一在[0,1]上连续的实函数f(x1,x2,x3)可写成形式∑hi(ξi(x1,x2),x3)(i=1--9),这里hi和ξi为连续实函数。柯尔莫哥洛夫证明f(x1,x2),x3)可写成形式∑hi(ξi1(x1)+ξi2(x2)+ξi3(x3))(i=1--7)这里hi和ξi为连续实函数,ξij的选取可与 f完全无关。1964年,维土斯金(Vituskin)推广到连续可微情形,对解析函数情形则未解决。 (14)某些完备函数系的有限的证明。   即域K上的以x1,x2,…,xn为自变量的多项式fi(i=1,…,m),R为K[X1,…,Xm]上的有理函数F[X1,…,Xm]构成的环,并且F(f1,…,fm)∈K[X1,…,Xm]试问R是否可由有限个元素F1,…,FN的多项式生成?这个与代数不变量问题有关的问题,日本数学家永田雅宜于1959年用漂亮的反例给出了否定的解决。 (15)建立代数几何学的基础。   荷兰数学家范德瓦尔登1938年至1940年,魏依1950年已解决。 (15)舒伯特(Schubert)计数演算的严格基础。   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在三维空间中有四条直线,问有几条直线能和这四条直线都相交?舒伯特给出了一个直观的解法。希尔伯特要求将问题一般化,并给以严格基础。现在已有了一些可计算的方法,它和代数几何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严格的基础至今仍未建立。 (16)代数曲线和曲面的拓扑研究。   此问题前半部涉及代数曲线含有闭的分枝曲线的最大数目。后半部要求讨论备dx/dy=Y/X的极限环的最多个数N(n)和相对位置,其中X、Y是x、y的n次多项式。对n=2(即二次系统)的情况,1934年福罗献尔得到N(2)≥1;1952年鲍廷得到N(2)≥3;1955年苏联的波德洛夫斯基宣布N(2)≤3,这个曾震动一时的结果,由于其中的若干引理被否定而成疑问。关于相对位置,中国数学家董金柱、叶彦谦1957年证明了E(2)不超过两串。1957年,中国数学家秦元勋和蒲富金具体给出了n=2的方程具有至少3个成串极限环的实例。1978年,中国的史松龄在秦元勋、华罗庚的指导下,与王明淑分别举出至少有4个极限环的具体例子。1983年,秦元勋进一步证明了二次系统最多有4个极限环,并且是(1,3)结构,从而最终地解决了二次微分方程的解的结构问题,并为研究希尔伯特第(16)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17)半正定形式的平方和表示。   实系数有理函数f(x1,…,xn)对任意数组(x1,…,xn)都恒大于或等于0,确定f是否都能写成有理函数的平方和?1927年阿廷已肯定地解决。 (18)用全等多面体构造空间。   德国数学家比贝尔巴赫(Bieberbach)1910年,莱因哈特(Reinhart)1928年作出部分解决。 (19)正则变分问题的解是否总是解析函数?   德国数学家伯恩斯坦(Bernrtein,1929)和苏联数学家彼德罗夫斯基(1939)已解决。 (20)研究一般边值问题。   此问题进展迅速,己成为一个很大的数学分支。日前还在继读发展。 (21)具有给定奇点和单值群的Fuchs类的线性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   此问题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大范围理论。希尔伯特本人于1905年、勒尔(H.Rohrl)于1957年分别得出重要结果。1970年法国数学家德利涅(Deligne)作出了出色贡献。 (22)用自守函数将解析函数单值化。   此问题涉及艰深的黎曼曲面理论,1907年克伯(P.Koebe)对一个变量情形已解决而使问题的研究获重要突破。其它方面尚未解决。 (23)发展变分学方法的研究。   这不是一个明确的数学问题。20世纪变分法有了很大发展。   可见,希尔伯特提出的问题是相当艰深的。正因为艰深,才吸引有志之士去作巨大的努力。 台湾淡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胡守仁翻译的《希尔伯特的23个数学问题》,95元。 比较贵 转载自: http://news.juren.com/200805/117472_2.html
个人分类: 数学|1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哥廷根外无生活
热度 7 cunyp 2011-10-30 20:01
哥廷根外无生活
“一切古老的大学均有美妙的相似之处。 哥廷根正如英国的剑桥或美国的耶鲁那般 - 偏远而罕为人至。 但除了那些学究们。 教授们深信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哥廷根老市政厅墙上刻的那句古语 - 哥廷根之外没有生活。 哦,这句话,哥廷根的教授比学生更把它当成一回事呢。” --布洛诺斯基(Jacob Bronowski) 哥廷根是世界闻名的科学,文化之城。 以克莱因,希尔伯特,闵可夫斯基为首的数学家形成“哥廷根学派”影响了 20 世界初的科学,并产生重大影响。我很早就对哥廷根和哥廷根学派充满向往,借着去哥廷根参加 workshop 的机会,圆了我一个久违的哥廷根朝圣之旅。 一, 哥廷根印象 从汉诺威到哥廷根途中的景色很美,薄薄的晨雾笼罩在金色的树林,期间夹杂着红色的乡间别墅和油绿的草地,一路的疲惫一下子被眼前的美景驱散了。 在参加完一天的学习之后,我们去逛了哥廷根城。从哥廷根的市中心出发,我们沿着脑海中的历史映像,去拜访前人在哥廷根留下的记忆。 市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牧鹅女雕塑。这是个很美的传说,也是一个公主被变成女仆牧鹅,之后遇到王子,并重新成为公主,嫁给王子的故事。据说,每年哥廷根大学的博士毕业生都要围着牧鹅女的雕塑走三圈,然后爬上去亲吻牧鹅女。因此,牧鹅女成为世界上被亲吻次数最多的“人”。 牧鹅女雕塑旁边是老市政厅,现在是旅游信息咨询处。就是这里铭刻着 Extra Gottingen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的地方。里面有巨幅的高斯画像,和其他一些宗教题材和哥廷根风情的油画。下楼之后有 Lichtenberg 的雕塑。在古朴,陈旧但不腐朽的历史遗迹中,你能深深地体会文化,宗教和学者对一个城市的影响,以及一个城市即市民对学者,学术和历史的尊重。 二, 哥廷根外无生活,即使有,那也不是哥廷根式的 高斯很喜欢完美,著述不多,也不喜欢带学生。所以,高斯死后一直到极具领导才华的克莱因到来前,哥廷根数学一直不振。虽然期间出了黎曼这样大牛,可惜黎曼的内心不够强悍,在开创了黎曼几何后,在同行的一片批评声中,在自己王朝到来之前便英年早逝。 克莱因的到来给哥廷根的科学带来了第二春天, 在克莱因的号召下希尔伯特,闵可夫斯基等一批学者聚集哥廷根,在数学的各个领域和完备量子物理的数学基础上做了许多杰出工作。在希尔伯特主持的 seminar 中,走出了马克思波恩,外尔,科朗等一大批人。在于希尔伯特的爬山散步中,在希尔伯特每周六的舞会中,他们享受科研的乐趣。哥廷根学派的创新花火激发着一个个求知的学生,并成就好几代学人。以数学见长,物理为辅的群体,先后出了 2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殊誉只有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可以与之媲美。 这个大群体还出了一位物理平平,数学平平,可却在战后如火如荼的分子生物学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就是马克思×德布尔吕克, 1969 年的诺奖获得者。在 1900-1933 的这个黄金时间中,他们中的外尔也不禁感叹“哥廷根外无生活”,许多人聚集哥廷根,使得小城一下子变得一房难求。 可惜,好景不长,纳粹当权迫使许多具有犹太血统的学者离开德国,科朗在与纳粹纠结了三年后去美国,在纽约大学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了波恩大学数学研究所(现在的科朗数学科学研究所); 外尔由于妻子是有一半犹太人血统而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继续在那里和曾经的德国人们共建心中的那个“哥廷根”; 马克思~波恩远避苏格兰,在爱丁堡大学建立自己的领地,战后搬回哥廷根住。虽然他们个人在异国异地也同样成功,可是个体成功并不能弥补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个共同忧伤 -- 就是“哥廷根外无生活”的下半句“即使有,那也不是哥廷根式的”。 战后,随着美国的数学从二流一下冒到超一流,而哥廷根从超一流变成了一流。 虽然哥廷根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基础研究中之一,但已不是以前的那个唯一了。 面对如此真实的场景,实话都有点多余,那就上几张欣赏吧。 牧鹅女 Lichtenberg 老大学图书馆 德国剧院( Deutsches Theater ) 马克思普朗克博物馆 哥廷根大学大学堂(百年校庆时纪念建筑, 1835/7 建成) 高斯和韦伯,知音难觅啊, 哥廷根的老天文台,高斯和韦伯就在这里工作 大名鼎鼎的数学研究所 哥廷根书店里的挂像,44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哥廷根学习和生活过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18870 次阅读|14 个评论
超级大剧院(精细描述希尔伯特可住无穷多房客的超级虚拟旅馆)
热度 2 geneculture 2011-10-18 21:05
超级大剧院(精细描述希尔伯特可住无穷多房客的超级虚拟旅馆)
邹晓辉证明:第一信息基本定律假说(即:顺序排列,序趣简美;或:序位关系,唯一守恒)的基本途径,即:对克莱尼星号及其涉及的类似二进制数逐层递增的进阶层式,表达清晰,在其所处的矩阵中有收敛与发散两种具体的分布形态。 ZouXiaohui 20:01:02 这是可用虚拟的天平来描述的邹晓辉第二信息基本定律假说——也就是该虚拟的天平(即:一系列的双列表)的左手方向的数字分布。 ZouXiaohui 20:06:28 因为该虚拟的天平(即:一系列的双列表)的右手方向的格子分布与该虚拟的天平(即:一系列的双列表)的左手方向的数字分布之间满足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所以,计算机可对该虚拟的天平(即:一系列的双列表)的右手方向的格子分布做间接计算,而对于可放进该虚拟的天平(即:一系列的双列表)的右手方向的格子中的任何基因文本均可以实现间接数字化或间接形式化地描述。 ZouXiaohui 20:21:35 由于程序=算法+数据结构, 同时, 因为,计算机对纯数字的计算(即:最好的或最优化的各种算法)和对纯数字的描述(即:最优化的数据结构类型)早已是数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并构造好了的, 所以,只要能够可放进该虚拟的天平(即:一系列的双列表)的右手方向的格子中,那么,任何基因文本均可以实现间接数字化或间接形式化地描述(也就相当于间接地实现了最优化的数据结构描述),与之具有“同义并列,对应转换”关系的该虚拟的天平(即:一系列的双列表)的左手方向的数字分布中蕴含的早已是数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并构造好了的最好的或最优化的各种算法,也就自然可以再计算机上得到重复调用。 这样一来,人机协作的关键也就主要变成了如何解决人机交互的针对性的问题,而这正是基于16字方针的创造性合作型生产式教研管学用活动可以发挥作用之处。 ZouXiaohui 20:27:57 鉴于(人机交互)界面=知识本体(即:类化的外延)+对象(即:虚拟化的实物) 的设计和重复调用(简称:复用,或:重用)均具有“第三脑智”的特征,因此, 邹晓辉认为它的本质就是“第三脑智”而绝非“第一脑智”或“第二脑智”同时也不是“第一脑智”与“第二脑智”的简单相加。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24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情况
hhx825 2011-10-3 21:02
希尔伯特(HilbertD.,1862.1.23~1943.2.14)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横跨两个世纪的六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几乎走遍了现代数学所有前沿阵地,从而把他的思想深深地渗透进了整个现代数学。希尔伯特是哥廷根数学学派的核心,他以其勤奋的工作和真诚的个人品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青学者,使哥廷根的传统在世界产生影响。希尔伯特去世时,德国《自然》杂志发表过这样的观点:现在世界上难得有一位数学家的工作不是以某种途径导源于希尔伯特的工作。他像是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在整个数学版图上,留下了他那显赫的名字。   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问题供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去研究,这就是著名的“希尔伯特23个问题”。      1975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数学会议上,数学家们回顾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以来希尔伯特23个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当时统计,约有一半问题已经解决了,其余一半的大多数也都有重大进展。      1976年,在美国数学家评选的自1940年以来美国数学的十大成就中,有三项就是希尔伯特第1、第5、第10问题的解决。由此可见,能解决希尔伯特问题,是当代数学家的无上光荣。      下面摘录的是1987年出版的《数学家小辞典》以及其它一些文献中收集的希尔伯特23个问题及其解决情况: (1)康托的连续统基数问题。   1874年,康托猜测在可数集基数和实数集基数之间没有别的基数,即著名的连续统假设。1938年,侨居美国的奥地利数理逻辑学家哥德尔证明连续统假设与ZF集合论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1963年,美国数学家科恩(P.Choen)证明连续统假设与ZF公理彼此独立。因而,连续统假设不能用ZF公理加以证明。在这个意义下,问题已获解决。 (2)算术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   欧氏几何的无矛盾性可以归结为算术公理的无矛盾性。希尔伯特曾提出用形式主义计划的证明论方法加以证明,哥德尔1931年发表不完备性定理作出否定。   根茨(G.Gentaen,1909-1945)1936年使用超限归纳法证明了算术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 (3)只根据合同公理证明等底等高的两个四面体有相等之体积是不可能的。   问题的意思是:存在两个等高等底的四面体,它们不可能分解为有限个小四面体,使这两组四面体彼此全等,德思(M.Dehn)1900年已解决了这一问题。 (4)两点间以直线为距离最短线问题。   此问题提的一般。满足此性质的几何模型很多,因而需要加某些限制条件。1973年,苏联数学家波格列洛夫(Pogleov)宣布,在对称距离情况下,问题获解决。 (5)拓扑学成为李群的条件(拓扑群)。   这一个问题简称连续群的解析性,即是否每一个局部欧氏群都一定是李群。1952年,由格里森(Gleason)、蒙哥马利(Montgomery)、齐宾(Zippin)共同解决。1953年,日本的山迈英彦已得到完全肯定的结果。 (6)对数学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学的公理化。   1933年,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将概率论公理化。后来,在量子力学、量子场论方面取得成功。但对物理学各个分支能否全盘公理化,很多人有怀疑。 (7)某些数的超越性的证明。   需证:如果a是代数数,β是无理数的代数数,那么aβ一定是超越数或至少是无理数(例如,2√-2和exp(π))。苏联的盖尔封特(Gelfond)1929年、德国的施奈德(Schneider)及西格尔(Siegel)1935年分别独立地证明了其正确性。但超越数理论还远未完成。目前,确定所给的数是否超越数,尚无统一的方法。 (8)素数分布问题,尤其对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问题。   素数是一个很古老的研究领域。希尔伯特在此提到黎曼(Riemann)猜想、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以及孪生素数问题。黎曼猜想至今未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问题目前也未最终解决,其最佳结果均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得出。 (9)一般互反律在任意数域中的证明。   1921年由日本的高木贞治,1927年由德国的阿廷(E.Artin)各自给以基本解决。而类域理论至今还在发展之中。 (10)能否通过有限步骤来判定不定方程是否存在有理整数解?   求出一个整数系数方程的整数根,称为丢番图(约公元前210-公元前290,古希腊数学家)方程可解。1950年前后,美国数学家戴维斯(Davis)、普特南(Putnan)、罗宾逊(Robinson)等取得关键性突破。1970年,巴克尔(Baker)、费罗斯(Philos)对含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取得肯定结论。1970年, 苏联数学家马蒂塞维奇最终证明:在一般情况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得出了否定的结果,却产生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副产品,其中不少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联系。 (11)一般代数数域内的二次型论。   德国数学家哈塞(Hasse)和西格尔(Siegel)在20年代获重要结果。60年代,法国数学家魏依(A.Weil)取得了新进展。 (12)类域的构成问题。   即将阿贝尔域上的克罗内克定理推广到任意的代数有理域上去。此问题仅有一些零星结果,离彻底解决还很远。 (13)一般七次代数方程以二变量连续函数之组合求解的不可能性。   七次方程x7+ax3+bx2+cx+1=0的根依赖于3个参数a、b、c;x=x(a,b,c)。这一函数能否用两变量函数表示出来?此问题已接近解决。1957年,苏联数学家阿诺尔德(Arnold)证明了任一在[0,1]上连续的实函数f(x1,x2,x3)可写成形式∑hi(ξi(x1,x2),x3)(i=1--9),这里hi和ξi为连续实函数。柯尔莫哥洛夫证明f(x1,x2),x3)可写成形式∑hi(ξi1(x1)+ξi2(x2)+ξi3(x3))(i=1--7)这里hi和ξi为连续实函数,ξij的选取可与 f完全无关。1964年,维土斯金(Vituskin)推广到连续可微情形,对解析函数情形则未解决。 (14)某些完备函数系的有限的证明。   即域K上的以x1,x2,…,xn为自变量的多项式fi(i=1,…,m),R为K[X1,…,Xm]上的有理函数F[X1,…,Xm]构成的环,并且F(f1,…,fm)∈K[X1,…,Xm]试问R是否可由有限个元素F1,…,FN的多项式生成?这个与代数不变量问题有关的问题,日本数学家永田雅宜于1959年用漂亮的反例给出了否定的解决。 (15)建立代数几何学的基础。   荷兰数学家范德瓦尔登1938年至1940年,魏依1950年已解决。 (15)舒伯特(Schubert)计数演算的严格基础。   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在三维空间中有四条直线,问有几条直线能和这四条直线都相交?舒伯特给出了一个直观的解法。希尔伯特要求将问题一般化,并给以严格基础。现在已有了一些可计算的方法,它和代数几何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严格的基础至今仍未建立。 (16)代数曲线和曲面的拓扑研究。   此问题前半部涉及代数曲线含有闭的分枝曲线的最大数目。后半部要求讨论备dx/dy=Y/X的极限环的最多个数N(n)和相对位置,其中X、Y是x、y的n次多项式。对n=2(即二次系统)的情况,1934年福罗献尔得到N(2)≥1;1952年鲍廷得到N(2)≥3;1955年苏联的波德洛夫斯基宣布N(2)≤3,这个曾震动一时的结果,由于其中的若干引理被否定而成疑问。关于相对位置,中国数学家董金柱、叶彦谦1957年证明了E(2)不超过两串。1957年,中国数学家秦元勋和蒲富金具体给出了n=2的方程具有至少3个成串极限环的实例。1978年,中国的史松龄在秦元勋、华罗庚的指导下,与王明淑分别举出至少有4个极限环的具体例子。1983年,秦元勋进一步证明了二次系统最多有4个极限环,并且是(1,3)结构,从而最终地解决了二次微分方程的解的结构问题,并为研究希尔伯特第(16)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17)半正定形式的平方和表示。   实系数有理函数f(x1,…,xn)对任意数组(x1,…,xn)都恒大于或等于0,确定f是否都能写成有理函数的平方和?1927年阿廷已肯定地解决。 (18)用全等多面体构造空间。   德国数学家比贝尔巴赫(Bieberbach)1910年,莱因哈特(Reinhart)1928年作出部分解决。 (19)正则变分问题的解是否总是解析函数?   德国数学家伯恩斯坦(Bernrtein,1929)和苏联数学家彼德罗夫斯基(1939)已解决。 (20)研究一般边值问题。   此问题进展迅速,己成为一个很大的数学分支。日前还在继读发展。 (21)具有给定奇点和单值群的Fuchs类的线性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   此问题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大范围理论。希尔伯特本人于1905年、勒尔(H.Rohrl)于1957年分别得出重要结果。1970年法国数学家德利涅(Deligne)作出了出色贡献。 (22)用自守函数将解析函数单值化。   此问题涉及艰深的黎曼曲面理论,1907年克伯(P.Koebe)对一个变量情形已解决而使问题的研究获重要突破。其它方面尚未解决。 (23)发展变分学方法的研究。   这不是一个明确的数学问题。20世纪变分法有了很大发展。   可见,希尔伯特提出的问题是相当艰深的。正因为艰深,才吸引有志之士去作巨大的努力。 台湾淡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胡守仁翻译的《希尔伯特的23个数学问题》,95元。 比较贵 转载自: http://news.juren.com/200805/117472_2.html
个人分类: Mathematics&Statistics|6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的振动
yanghualei 2011-5-17 23:03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相形,同时粒子都是在振动着,振动就是波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拓,故社会系统也振动进而是波动着,这可能更多源于 物理周期引发化学周期,化学周期引发生命周期,而生命周期引发心理生理以及智力周期,而生理和心理周期就引发社会周期的传递机制。 社会系统虽继承了自然系统波动等属性,即物理运动是社会运动的微观基础 , 但其更多的是一个具有空间高维、非线交互以及内在随机特性的巨型复杂系统。 为理清社会经济系统的振动机制 ,须 在分析上从低维、线性以及机械的简单谐振子系统开始,然后用希尔伯特和巴拿赫空间解决社会系统的高维完备交互特性,用 布朗运动与薛定谔波函数克服社会过程中的 内在 随机性,用傅里叶级数 , 描述复杂运动的 非线性 叠加 的生成性 ,用频谱 分析 透视 社会系统产值 振动的子频率 ,逐步的逼近和生成复杂社会系统产值的振动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社会系统的波动现象,而上述是否合理,则还有待于观察的深入和研究的推进。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学文化讲座
热度 1 lysyxcs 2011-5-14 18:01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历史地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最著名的如柏拉图和达·芬奇。晚近以来,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文化名人也都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缔造者。高斯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女王。”高斯的语录阐明了数学的崇高地位。与此同时,数学在人类生活中又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又可以说,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女佣。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而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月15日下午2:00,大众讲坛邀请到了山东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刘建亚教授做题为《数学文化》的讲座,本讲座试图讨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传播以及数学文化人等几方面的内容。   刘建亚,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9-2010年度,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member,现担任山东大学数学学院院长。   咨询电话:85590666
2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用数学抓住狮子
lysyxcs 2011-5-5 18:49
此文编译自一篇1938年发表在《美国数学月刊》上的真实论文,原文的题目是《关于狩猎大型猎物的数学定理的研究》,虽然题目有点“雷”,但它极具传播效率地向有兴趣的读者介绍了当时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分支。因为版面有限,我们做了删节,如果您感兴趣,请到果壳网查阅原文。   作者H.Petard是数学家E.S.Pondiczery的笔名。更有意思的是,E.S.Pondiczery本身也是一个笔名,是数学家RalphP.Boas,Jr.和同事们长期合作发表论文时虚构的人物。   为了叙述简便,我们不妨将提到的“大型猎物”限定为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上的狮子。显然,只需要在形式上加以修改,文中列举的方法便可以自然地扩展到其他的野兽和其他的地域上。   数学方法   希尔伯特方法:我们将一个锁住的笼子放在沙漠的一个已知位置上,然后引入以下的逻辑系统:   公理一:撒哈拉沙漠中的狮子集不是空集;   公理二:如果撒哈拉里有一头狮子,那么笼子里就有一头狮子;   推理规范:如果P是一个定理,同时有“P蕴含了Q”,那么Q是一个定理;   定理一:笼子里有一头狮子。   反演几何学方法:我们在沙漠里放一个球形的笼子,然后走进去,之后对笼子进行反演变换。于是狮子在笼子里面,我们在外面。   射影几何学方法:我们可以不失一般性地将整个沙漠看成是一个平面。我们将这个平面投影到一条线上,接着将这条线投影到笼子的一个内点。因此目标狮子便也被投影到这个内点上——也就是笼子里。   波尔察诺-魏尔斯特拉斯方法:用一条南北走向的线将这个沙漠分成两部分。那么狮子不是在东边就是在西边,不妨设它在西边;再用一个东西方向的线分割狮子所在的部分,于是狮子不是在这部分的南边就是在北边……无限次地进行这个过程,每一步都布下一个足够结实的围栏,而且所围区域的直径趋向于0。于是这头狮子最终被包围在一个周长任意小的围栏里面了。   集合论方法:沙漠是一个可分空间,所以它包含一个可数的稠密点集,可以以此构造一个以狮子为极限的子序列。接着我们沿着这个子序列悄悄地接近它,然后用合适的东西海扁它!   皮亚诺方法:通过标准方法构造一条经过沙漠中每一点的连续曲线。我们已经知道,可以在任意短的时间内遍历这样的曲线。所以我们应该带上长矛,然后赶在狮子移动一个身长的距离之前飞速遍历整条曲线。   拓扑学方法:我们发现一头狮子至少有着环的连通性。我们将沙漠变换到四维空间中,便可将其以扭结状态变换回三维空间中,这样它便无计可施啦。   理论物理学方法   狄拉克方法:我们发现事实上野生狮子在撒哈拉沙漠中是观察不到的,因此如果沙漠中有狮子,那么他们一定是已经被驯服了的。在此我们将“抓住一个被驯服的狮子”作为一个练习留给读者。   薛定谔方法:任意时刻一定有一个微小的正概率使得狮子在笼子中,守株待兔吧!   核物理方法:将一头驯服了的狮子放进笼子里,对它和一头野狮子应用马约拉纳交换算符。作为一个变型,假如你非要一头公狮子,我们可以在笼子里放入一头驯服了的母狮子,然后应用海森堡交换算符,它将连同自旋一并交换。   相对论方法:我们在狮子周围撒下大量天狼星伴星作为诱饵。当狮子吃了足够多的时候,我们用一束光照射穿过沙漠——这束光在狮子周围会发生弯曲,于是它就会头昏眼花的,我们便能够悄无声息地接近它了。   实验物理学方法   热力学方法:我们做一张半透膜——一张除了狮子别的东西都能透过去的半透膜,然后用它横扫整个撒哈拉大沙漠。   原子裂变法:我们用慢中子辐射沙漠,于是狮子就带上了放射性,同时狮子会开始衰变。当衰变得差不多的时候,它便无力抗争了。   磁光法:我们种下大量猫薄荷,并排列成透镜形状,这个透镜的轴向与地球磁场的水平切向平行。接着再将笼子放在透镜的一个焦点处。我们将已经磁化了的菠菜种满整个沙漠——我们都知道菠菜含有大量的铁。菠菜会被沙漠的食草动物吃掉,然后这些食草动物会被狮子吃掉。于是狮子们都被磁场转到和地球的磁场线平行的方向,然后他们便能被猫薄荷透镜聚焦到笼子里面。
1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学应该追溯起源,面向未来
lysyxcs 2011-4-8 21:23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段海豹的研究成果“舒伯特簇的乘法法则”获得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用代数拓扑学方法解决了舒伯特演算的根本性问题   对于段海豹的这项工作,美国《数学评论》评价道,该项工作解决了“相交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对“相交理论的重要贡献”。   说起1+1为什么等于2?大家会联想到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哥德巴赫猜想只是“希尔伯特(Hilbert)23个问题”中第8问题的子问题之一。   “早在1900年,有着"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之称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重要的问题,即"希尔伯特数学问题"。对20世纪数学科学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许多数学家们竞相研究的焦点。”段海豹说。   “舒伯特(Schubert)计数演算的严格基础”是希尔伯特第15问题,也是代数几何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到了1950年,它的理论基础已被数学大师范·德瓦尔登和安得列·韦依等人严格化的“相交理论”所奠定。   然而,寻求舒伯特演算公式的各种尝试,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为许多权威文献和作者所关注,被称为舒伯特演算“长期悬而未解”的“主要焦点”和“根本性问题”。段海豹在他的工作中,发展了代数拓扑学的方法,对于所有舒伯特簇的乘法演算,获得了统一的计算公式,解决了舒伯特演算的根本性问题。   “仅从第15问题的题目中,即可看出它的一个核心要求:什么是舒伯特演算?作为一种数学运算,它所遵循的演算法则或公式为何?”段海豹介绍道,舒伯特演算属于代数几何学,搞代数几何学的人一直想用代数几何的办法找到一个演算公式,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   段海豹说:“我用代数拓扑的方法,跟前人完全不一样的方法找到了演算公式,解决了所有舒伯特簇的乘法演算,并且将这一结果应用于解答拓扑学和几何学中的课题。”   对于段海豹的这项工作,美国《数学评论》评价道,该项工作解决了“相交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对“相交理论的重要贡献”。   国际同行们于2009年总结道:根据法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Borel(1953年)、美国科学院院士Bernstein和Wolf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Gelfand(1973年),以及段海豹(2005年)的工作,“舒伯特演算已经理解得十分透彻”。   “这个问题打动我,是因为早期数学家的传奇历史”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段海豹反复强调数学的发展史:“介绍历史就是介绍这个工作的意义。”   “数学中有许多问题,有些经过了一二十年研究,就得以解答。有些是全局性的、涉及面广的问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更具挑战性,吸引着大家去探索……”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段海豹反复强调数学的发展史:“介绍历史就是介绍这个工作的意义。”   求解多项式方程组是数学中一个历史悠久,且十分基本的问题,为许多实际问题所需要。19世纪初,以庞斯列、查勒斯、舒伯特为代表的一批几何学家开创了“相交理论”,试图直观且以几何方法来解决多项式方程组求解问题。他们的办法是,每一个多项式决定一张空间曲面,而多项式方程组的每个解,恰好是这些曲面的一个交点。“这就是"相交理论"这个名称的来源。”从段海豹的口中,记者新“认识”了许多数学家。   “其实希尔伯特第15问题打动我,是因为早期相交理论开创者们的坎坷的工作经历。”段海豹首先提到的是庞斯列。   “庞斯列1812年毕业于法国高等理工大学后,加入了军队。作为一个军事工程师,参加了拿破仑对沙俄帝国的远征,战争失败后,在从莫斯科撤退的过程中被俘,被关押在位于西伯利亚的一个战俘营,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仅靠上大学时学到的画法几何的知识,用取暖的木炭在墙上作图,他得到了一批相交理论的重要成果,如对偶原理、连续性原理、圆锥曲线的极和极线以及射影共轭调和,完成了《萨哈多夫备忘录》。萨哈多夫这个词就是关押他集中营的地名……”   段海豹认为,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新数学、新方法”,其中绝大部分,不久又会被淘汰,周而复始,推陈出新。“对于数学工作者而言,需要面向未来,准确定位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方向。”   段海豹举了牛顿的例子,17世纪,牛顿完成了名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在其中发明了微积分。这本著作起初很不容易读懂,许多地方也不严格,妨碍了它的普及和应用。到了19世纪,经过许多数学家们的共同努力,用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微积分的内容得以严格化、系统化、条理化,进入了大学讲堂,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所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去做更多的事情,最终能够在今天的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发挥它的各种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数学工作一方面要检讨过去,同时还要着眼未来。”段海豹说。   希尔伯特不愧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数学家,他能够从19世纪的许多数学工作中,敏锐地觉察到未来数学发展的契机和亮点,并以提出第15问题“舒伯特计数演算的严格基础”的方式,表达他对于19世纪相交理论的重视。   “20世纪代数几何学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他的前瞻性和洞察力。”段海豹说,Kluwer出版社2001年版的《数学百科全书》在“舒伯特演算”栏目中总结道:“澄清舒伯特计数演算是二十世纪代数几何学的一个重要主题。”W·Fulton在他1993年的著作《相交理论》中回顾道:“在已往的两个世纪代数几何学的成功进程中,相交理论起着中心作用。”   舒伯特演算不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它与其它分支的本质联系,也日显清晰。值得称道的是微分拓扑学中著名的吴公式(Wuformula),吴文俊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就是通过舒伯特演算的方法,发现了这个示性类理论中的基本公式。近来,舒伯特演算的工具,也开始在控制论中得到了应用。
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苑轶闻-6-“呆头呆脑”的科学家
热度 3 sqdai 2010-11-7 05:37
冯 卡门说过:天才大都有些怪癖。天才究竟不多,我这里给发挥一下:有不少专心做学问的人,生活上是低能儿,老是做出一些怪事来。现就平时所见所闻,说说科学家所做的呆头呆脑的怪事儿。 希尔伯特睡错觉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治学严谨,平时喜欢过程式化生活。比方说,早上系上领带,一直到晚上睡觉前才解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小程式: 解领带上床睡觉 有一天他家准备大宴宾客,他夫人提醒他领带脏了,于是他就上楼去换领带。但是,过了半个小时还不见他下楼,而客人快来了,他夫人忐忑不安地上楼察看,却发现他在床上呼呼大睡。原来,希尔伯特按固定程式办事:解领带,意味着上床睡觉,把请客吃饭的事情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玻尔喝空气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 玻尔也是一位经常心不在焉的大教授。有一次参加冯 卡门家的家宴。冯 卡门在他的面前放了一只彩色酒杯,在给别人倒上红酒之后却忘了给玻尔斟酒。 玻尔兴致勃勃地给别人讲述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频频拿起那只空酒杯喝空气。就这么连着喝了三回,冯 卡门沉不住气了,问他:尼尔斯,你在喝什么呀? 玻尔愣了一下,看看酒杯,吃惊地说:啊哟!我也纳闷,怎么一点酒味儿都品不出来呢? 陈景润撞树 陈景润沉湎于哥徳巴赫猜想,经常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有一天早晨,他按平时习惯,拿着一双筷子,到中科院数学所食堂,买了个馒头,再加两分钱酱菜,把酱菜夹进馒头,用筷子一戳,边啃边上路了。他到底聪明,走路永远贴边走,以免撞上车子(主要是自行车)。当时中关村有围墙,社会车辆不许开进中关村,内部道路上汽车不多。真得感谢那时的当家人张劲夫同志,要不,陈景润的处境要危险得多了。 他边走边吃边想问题,一不小心,撞上行道树了。一时间,他头上起了个大疙瘩,两眼直冒金星,眼前一片漆黑,嘴里还嘟囔着,指责对方:怎么搞的?你走路不长眼睛的啊?挨骂的树当然不会辩解。 陈景润打小报告 关于陈景润,在当年的中关村还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苏交恶。我国各大媒体发表了大批反修文章,最著名的当推九评,义正词严地对赫鲁晓夫为首的苏修大加挞伐,学习、讨论九评就成了当时的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 陈景润对哥徳巴赫猜想以外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不听广播,也不读报纸,政治学习能躲则躲,能逃就逃。 1963 年,有一次组织重要学习,突然下的通知,陈景润猝不及防,没能逃脱,只得参加。坐在一隅,一听第一个发言,吃惊不小:居然有人敢公开地把赫鲁晓夫骂得狗血喷头!于是,马上冲到研究室党支部办公室,向正在听汇报的书记打小报告说:不得了啦!我们那里有人在公开反对苏联老大哥!在场的人听后哈哈大笑,书记说:陈景润啊陈景润,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糊涂,反修那么长时间了,你还两眼一抹黑么?说实在的,陈景润真的不知道,因为他的信息渠道有阀门,只对哥徳巴赫猜想开放。 穿杂色袜子 我的老朋友的故事多多,他还健在,不敢冒犯,故隐其名。以专心治学闻名,生活上从来迷迷糊糊,幸而家有贤妻,才不至于老出洋相。一天早上,他起床穿衣、穿袜子,太太闻到一股臭脚丫子气味,发现他的袜子该换洗了,递给他一双干净的灰色袜子,他正在想着数学公式呢,漫不经心地套上袜子,急匆匆地吃完早饭,上班去了。 中午时分,他本来在单位吃饭,那天发现一份草稿落在家里了,满头大汗地赶回家中,碰巧太太在家,见到他,劈头就问,你是不是穿错袜子了?他低头一瞧,可不,所穿的袜子一黑一灰!原来,他只换上太太给他的一只灰袜子,另一只忘了换了。幸好穿着长裤,别人没发觉。他就急急忙忙地换上袜子,拿上草稿本,火急火燎地走了。 晚上回家,太太又是劈头就问:你是不是还是穿错袜子了?一经考察,可不是吗?脚上的袜子还是一黑一灰!他咕哝着:我记得换了呀!不错,是换了,不过,中午他用太太给他的灰袜子换掉了脚上的灰袜子! 附记: 我的 teenager 朋友读了此文后,千万别发生误解,不要进入两个误区: 一是科学家做什么事都呆头呆脑。非也,他们做科研时机灵着呢! 二是所有科学家在生活中都呆头呆脑。非也,大多数科学家在生活中也不是傻乎乎的。我的一位很有成就的朋友就说过,他的人生信条是: Enjoy work , and enjoy life. 现在他退休了,人生信条改成了 Enjoy life , and enjoy work 。他就很会享受生活,平时一点也不糊涂。 写于 2009 年 4 月 11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7633.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9307 次阅读|5 个评论
寻找数学散步
sunqiji 2009-6-4 19:46
我们的科学,我们爱它超过一切,它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在 我们看来,它好像鲜花盛开的花园。在花园中,有许多踏平的路径可以使 我们从容的左右环顾,毫不费力的尽情享受,特别是有趣味相投的游伴在 身旁。但是我们也喜欢寻求隐秘的小径。发现许多美观的新景,当我们向 对方指出来,我们就更加快乐。--------希尔伯特 这个话,我对它感触很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之外无生活--读《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
热度 1 cunyp 2009-5-12 13:21
Extra Gottingen non est vita, si est vita non est ita 哥廷根外无生活 20世纪上半叶,德国哥廷根数学学派在数学史有着相当的地位。由克莱因、希尔伯特领导的哥廷根学派的在1890s~1933s年间达到了全盛时期,直到希特勒发动反犹太人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批犹太科学家的被迫离去而衰落下去。期间耀眼的全明星阵容还包括:闵可夫斯基、外尔、冯诺依曼、 诺特、柯朗、波恩等人。 大卫希尔伯特(18621943),是20世纪上半叶国际数学界的一位领袖人物。1900年,他在巴黎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纲领式的23个数学问题(希尔伯特问题),为整个数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很好蓝图,激发着无数人向数学的雄伟目标进军。这23个数学问题也几乎成了评判数学界重大成就的指 标。希 尔伯特在代数、几何、分析乃至元数学上的一 连串无与伦比的数学成就,是公认的最后一个全能数学家,这些使他成为无可争辩的哥廷根数学学派的学术领袖(精神领袖是更具哲学色彩的克莱因)。他学术成就 和对数学教育的贡献创造了 20世纪数学史奇迹,就像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在整个数学学科上留下了他在极抽象的世界里的显赫的功绩。 《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的作者康斯坦丝瑞德是美国传记作家和数学爱好者。她以独特的风格先后为哥廷根的希尔伯特和纽约的R柯朗(Richard Cotlrant)撰写传记。 康斯坦丝瑞德以希尔伯特的学术生涯为主线,通过大量资料展现了希尔伯特的成长,并描绘了克莱因和希尔伯特领导下的哥廷根学派的主要成员是如何作科 研和思考的。书中的描述了希尔伯特每周和他的学生约定在在哥廷根的校园里或小山上一路讨论数学问题和研究,这实在是令人羡慕啊。我们现在的导师们大都忙于基金、 SCI和应酬,没时间和学生或研究者认真思考一下和讨论科研问题。 琐碎杂事占据了科学研究的大部分时间,那里还有时间去探究VERITAS(美丽踏 实)呢? 希望我们都来读读希尔伯特等真正科学家的传记,在科学的殿堂里做一个VERITAS的忠实守护者。 科学,特别是数学是唯美的,正如哈迪在《一个数学家的独白》写的:不完美的数学是无法在阳光下生存的。同样,不完美的科学在阳光下也是无法生存的。像根本哈根物理学派和哥廷根数学学派这样超纯洁的 学术研环境现今几乎难觅踪迹,我们只能在内心深处对这些VERITAS留一席之地,并让自己的科研不浮燥、不跟风,努力地、实实在在地去做那些基础、 扎实的研究。争取在自己的精神自留地里给自己一个学术之外无生活的境界吧。 《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值得一读。 下面是转载自Wiki的图片。 David Hilbert David Hilbert (1912) Born January 23, 1862(1862-01-23) Knigsberg or Wehlau (today Znamensk, Kaliningrad Oblast ), Province of Prussia Died February 14, 1943 (aged 81) Gttingen , Germany Residence Germany Nationality German Fields Mathematician and Philosopher Institutions University of Knigsberg Gttingen University Alma mater University of Knigsberg Doctoral advisor Ferdinand von Lindemann Doctoral students Wilhelm Ackermann Otto Blumenthal Richard Courant Max Dehn Erich Hecke Hellmuth Kneser Robert Knig Emanuel Lasker Erhard Schmidt Hugo Steinhaus Teiji Takagi Hermann Weyl Ernst Zermelo Known for Hilberts basis theorem Hilberts axioms Hilberts problems Hilberts program EinsteinHilbert action Hilbert space Religious stance Lutheran 《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序 康斯坦丝瑞德 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根据回忆写成的。 许多在希尔伯特门下取得博士学位的先生和女士给了我非常友好的帮助,他们是:V.勒贝捷夫米勒(Veva Lebedeff-Myller,1906),R.哥尼克(Robert Konig,1907),A.斯盘瑟(Andreas Speiser,1909),R.库朗(Richard Courant,1910),H.斯坦豪斯(Hugo Steinhaus,1911),P.丰克(Paul Funk,1911),L.夫泼尔(Ludwig Fuppl,1912),H.克内索(HeUmuth Kneser,1921),H.格里(Haskell Curry,1930),A.史密特(Arnold Schmidt,1932),K.舒特(Kurt SchoRe ,1934)。 另有一些已经去世的学生写的回忆录对我也是一种巨大的帮助。在这里,我特别感激0.布鲁门萨尔(Otto Bhumaenthal,1898),他曾为希尔伯特全集写了一篇纲要性的传记,还为纪念希尔伯特60寿辰而出版的《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专刊写过一篇小传;我也同样感激 H.魏伊尔(Hermann Weyl,1908),他曾给皇家学会写了讣告,他的文章《大卫希尔伯特和他的数学工作》已收进本书。 也许,R.库朗和P.贝尔奈斯 (Paul Bernays)对我的帮助最为有益,因为他们跟希尔伯特交往的时间最长,关系也最密切。库朗自1919~1933年一直是希尔伯特的同事,在其间的大部 分时间里,库朗还担任数学研究所所长;贝尔奈斯在1917年到1934年间是希尔伯特研究逻辑和数学基础的助手和合作者。 在希尔伯特 ((David Kratzer)和L.诺德海姆(Lothar Nordheim)慷慨地为本书献出了他们的时间和知识。我要特别感谢爱瓦尔德教授,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对希尔伯特的生活进行文学论述的意见。他的物理 助手中间,A.兰德(Alfred Lande),P.爱瓦尔德(Paul Ewala),A.克拉采(Adol 我还访问了一些人,他们虽然不是希尔伯特的学生,但都在不同的时期跟哥廷根学派有过密切的联系,他们给了我许多有关希尔伯特的情况。这些人包括:H.勒威 (Hans Lewy),A.奥斯特洛夫斯基(Alexander Ostrowski),G.波利亚(George Polya),B.瑞利希(Brigitte Rellich),C .L.西格尔(Carl Ludwig Siegel),G.赛格(Gabor Szego),O.陶斯基-托特(Olga Taussky-Todd),J.范德戈毕脱(Jan vail der Corput),B.L.范德瓦尔登(B.L.Vander Waerden),E.魏伊尔-巴(Ellen Weyl-Bfir),K.里德迈斯特(Kurt Reidemeister)和E.里德迈斯特(Elizabeth Reidemeister)以及H.哈斯(Helmut Hsse)。他们的来信描述了希尔伯特晚年的生活。 除了贝尔奈斯教授之外,A.塔斯基(Alfred Tarski)和K.哥德尔(Kurt Godel)也回答了我提出的有关希尔伯特在逻辑和基础方面工作的问题。 我很感激路登堡夫人(Lily Raienberg)和R.博施克(Ruth Buschke),他们欣然允许我引用他们的父亲H.闵可夫斯基(Hermann Mmkowski),写给希尔伯特的信。希尔伯特和闵可夫斯基有着多年亲密的友谊。希尔伯特的回信于1933年由闵可夫斯基夫人送回给了希尔伯特夫人,不 幸的是,据我所知,这些信件已不复存在。本书中有几处引及希尔伯特给闵可夫斯基的书信,那是取自布鲁门萨尔为希尔伯特全集写的传记,由于要为希尔伯特写小 传,他有幸读到过那些信。 希尔伯特堂兄弟的儿子霍斯特希尔伯特(Horst Hilbert)提供了许多有关希尔伯特家族的详细材料。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创建的机密国家档案馆的J.K.冯施罗德(J.Kvon Schroeder)找出了生动的统计资料。本田欣哉 (Kinya Honda)把他写的希尔伯特简传译成英文,供我使用。卡萨克森州国立大学图书馆馆长H.福格特(H.Vogt)从克莱因和赫维茨的文件中找到了希尔伯特 写的一些信。数学研究所的现任所长M.克内泽尔(:Martin Kneser) 为我在研究所内准备了办公室,并让我参阅了希尔伯特的文件。研究所的秘书U.德鲁兹(Ursuh Drews)也给我提供了种种帮助。I.纽曼(Irma Neumann) ,其母多年任希尔伯特家的管家,给我提供了希尔伯特家的相片。 我还要特别感谢下面几位:我的妹妹J.罗宾孙(Julia Robinson),她一直对我的工作关怀备至,给我忠告、帮助和勇气;V.施特拉森(Volker Strassen),他给我介绍了哥廷根和它的数学传统;H.劳伦茨(Hrsula Lawrenz),C.施特拉森(Cllrista Strassen)和E.弗里德(Edith Fried),他们给我增补了德国和德文的知识。我非常高兴本书将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该社跟希尔伯特和哥廷根有过紧密的联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 曾冒着风险从事出版事业,为复兴德国的科学作出了本质性的贡献。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曾蒙以下各位阅读了手稿:P.贝尔奈斯,R.库朗,P.爱瓦尔德,L.诺德海姆,J.罗宾孙,R.M.罗宾孙,V.施特拉森,G.赛格,J.爱迪生和M.玻恩。 尽管有如此大量的帮助,书中仍难免有不妥之处,都应由我自己负责。 康斯坦丝瑞德 1969年8月3日 旧金山,加利福尼亚
个人分类: 文化点滴|10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希尔伯特传》读书摘要
热度 1 初数爱好者李明 2009-2-15 15:54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大卫希尔伯特(德,1862~1943) 1.1862年生于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父母为其挑选了康德的母校. 2.朋友讲希尔伯特身上有股强烈的、常常是感动人的追求真理的愿望. 3.1880年,康托创立了集合论,而18岁的希尔伯特刚步入大学哲学系学数学. 4.良师:林德曼(超越性的首证者);益友:闵科夫斯基(18岁即获巴黎科学院大奖). 5.1886年,去巴黎结识了约当、达布、埃尔米特(e超越性的首证者). 6.指出一个富有成效的问题必备三个特点:清晰易懂;一定难度;意义重大. 7.1888年,访问了果尔丹(不变量之王)、哥廷根大学克莱因(克莱因瓶例证了非欧几何)、柏林大学维尔斯特拉斯(现代分析之父). 8.1893年,用非构造性方法证明了果尔丹定理. 同年,给出和e超越性的更简证明. 9.指出:一门数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很容易分成三个阶段:朴素创立阶段,形式发展阶段,批判继承阶段. 10.1895年接替韦伯,任哥廷根大学(该学校有百年的高斯科学传统)教授. 11.1897年写成近代数论经典综述《数论报告》. 12.1899年著就《几何基础》一书,严密性首次超过《几何原本》,完成了欧式空间公理化,提出了元数学的概念,成为20世纪数学各分支公理化运动的效仿之作!同年,以6页纸的论述拯救了狄利克莱原理. 13.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重要问题,史称希尔伯特23问,引领了20世纪的数学走向.20世纪初,全世界数学专业的学生都受到同样的忠告: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 14.1905年,匈牙利设波尔约奖.首届授奖于法国庞加莱. 希尔伯特由于比庞加莱小8岁,从事数学研究略晚,只获荣誉,未获奖金. 15.《泛函分析》中的希尔伯特空间最接近欧氏空间. 16.1908年底首次证实了华林猜想,使之成为定理. 17.1910年第二届波尔约奖授予希尔伯特,庞加莱报道希尔伯特对数学做出的七大建设性贡献.同年,库朗成为希尔伯特助手,辅助他研究Fredholm创立的积分方程论,使之全盛. 18.1912年,庞加莱去世,享年59岁. 19.1913年,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20.1915年,第三届波尔约奖授予爱因斯坦,表彰其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21.创立形式主义数学哲学学派,后来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可视为其延伸. 22.1923年,克莱因74岁退休,库朗接替克莱因,继承了哥廷根的数学物理传统,不久创立了哥廷根数学研究所,汇聚了世界各地众多的数学精英,哥廷根已至全盛! 23.约10年后,德国有哲学家的指引,数学家的奠基,科学家的冲锋,经济一跃世界第一.最后,这些被政治家、军事家所利用,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主义煽动起二战,大批犹太人遭驱逐,其中包括爱因斯坦以及希尔伯特最得意的高徒外尔都去了美国普林斯顿研究所,库朗也去了纽约大学(后来在那里创立了库朗数学研究所),从此帝国数学一夜倾颓,二战结束后,始终坚守在哥廷根的希尔伯特已驾鹤西游,哥廷根数学的繁盛已一去不复返,美国的数学以及经济均已称霸世界.德国人在哥廷根时代辛辛苦苦培养出了约占世界40%的大数学家,到头来却为他人做嫁衣赏,这时他们可能最能体会中国的一句古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留给我们的经验是黎叔那句话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参考文献: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43606
个人分类: 教育感言|951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