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质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Protocols——Bacterial Transformation
wayneqi 2019-10-16 22:53
https://www.addgene.org/protocols/bacterial-transformation/
个人分类: Q技能修炼|1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漫话基因剪刀和基因编辑(二):好用的剪刀和得力的搬运工
热度 4 cherrylu1960 2017-9-30 23:00
比较喜欢用基因修饰( genetic modification )这个名词,它准确描述了人类要做的事情——了解了生命遗传基因的秘密后,就要想办法根据我们自身的需要,对其进行修修改改,这既是科学探索的重大诱惑,也应该是造福人类的重要手段。 人类以微生物为对象的基因操作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不仅可以利用基因修饰过(也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改造)的微生物作为活的工厂,为人类生产药物等,还发现了微生物的许多遗传秘密,为人类向高等生物的基因修饰进军铺平道路。 细菌中发现的 CRISPR 系统为人类进行高等哺乳动物和植物的遗传修饰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改造生命的光辉前景。抛开通过遗传修饰治疗人类疾病不说,新型基因剪刀将大大加快我们动植物的遗传育种的速度。 植物的分子育种,或者说基因工程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自从有了“转基因”这个词,让这项技术蒙上了阴影。我想多数人还是赞成通过基因修饰的方法使农业发展走上捷径,人类健康看到新的希望。 这个时代,传统遗传育种必然插上分子手段的翅膀。奔波于田间地头、搞传统育种、选种的科学工作者和在实验室里摆弄各种仪器、瓶瓶罐罐的分子生物学家,都值得尊重。传统品种选育和看似更先进的分子育种,都是农业科研的重要手段,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袁隆平的水稻除镉技术,用到了基因敲除,属于基因修饰的一种方法,是分子育种的手段。上文谈到基因剪刀可以用来进行基因敲除,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剪一剪子两剪子这么简单,敲除也不一定是真的把承载基因的那段 DNA 弄掉,比如,使密码移位,失去表达意义,效果也是一样的。基因敲除是遗传修饰的重要手段。其实不管是添加一个或几个有利基因到生物体内,还是去除几个不利基因,性质是差不多的,都是从分子水平改变生物性状,大大加快生物进化进程。 基因编辑将大显身手,因为我们有了 CRISPR/Cas9 这个宝贝,重要的是,它在高等动物、高等植物、乃至人类细胞的基因修饰上都有效。所以,人类从分子水平上改造生命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不知道即将浮出水面的 2017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会不会与基因编辑扯上关系。 但要进行基因编辑,基因从哪里来?如何把基因运进车间?编辑完了又如何送回目标植物细胞?如何才晓得编辑成功? 本文想说一说完成基因编辑这个复杂工程,非常有用的工具,它们专门用来运载基因,就是质粒和噬菌体。当然,它们的应用同样也离不开基因剪刀。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植物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等胞器中也发现它们的身影。大部分的质粒为环状构型,但也存在线形质粒。这家伙游离于细胞 DNA 之外,看起来像吃闲饭的,生物学家让它们派上了大用途:充当基因“搬运工”。 质粒不仅可以在细胞体内独立复制并遗传下去,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浸染功能,它可以从一个细菌浸染另一个细菌,并且赋与它一些新的特性。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剪刀把质粒 DNA 的环切开,将选中的目的基因接上,再使它去浸染大肠杆菌等微生物。这样,搭质粒这个运输车辆,外源基因就顺利进入生物细胞,进行繁殖扩增。 借助于质粒这个运载体,科学家们可以很方便地得到基因编辑需要的素材。但质粒只能容纳小的基因片段,应用比较受限制。除了质粒之外,噬菌体也可以充当很好的搬运工,还常用来建立基因文库,也就是基因图书馆。 噬菌体这种专吃细菌的病毒,结构简单,比较好欺骗,科学家们采取“偷梁换柱”法,把噬菌体 DNA 中不重要的序列去掉,换上外源基因,这些傻傻的家伙往往发现不了,稀里糊涂就当成了自己的家庭成员,带着这些外来户继续侵染其它细菌,这样,就会产生更多包含外源基因的噬菌体,供人们使用。利用噬菌体运载储存外源基因,最大的好处是比质粒携带的多得多,可以携带长碱基序列。 不过,在转基因植物培育过程中,常利用的土壤农杆菌及其 Ti 质粒,名气还是很大的。培育转基因植物,大多离不开它们牵线搭桥。这里不细说了。在转基因科普中,很少谈到技术细节,可能因为实在不容易讲清楚或者还有其他原因吧。 依靠细菌质粒或噬菌体为运载体,可建立起以细菌或噬菌体形式保存的基因库,什么时候想用某一个基因了,先对它们进行筛选,其后用挂着特定 鱼饵 的 钓鱼杆 ,将上钩的基因钓出来,就可以进行编辑了。 库存的基因品种不能太多,否则选择起来太麻烦,为了使基因库里的 货物 种类有所集中,人们用另外一种方法建库,就是在某一种蛋白质(比如 A 蛋白)表达的鼎盛期取来生物样品,分离出蛋白质的模板-- mRNA, 然后以 mRNA 为模板,合成 DNA 。这个过程和生物体内信息流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称为反转录。由反转录产生的 DNA ,叫 cDNA 。这时候再按照上面建 DNA 库的方法建立基因库,就得到 cDNA 库,在这样的库里, A 蛋白的基因肯定多,因此想找到 A 蛋白的基因,就容易多了。 袁隆平院士成功找到了水稻中专门喜欢镉的捣蛋基因,并依靠一系列基因工程的操作手段把它们敲掉,但愿这种被敲掉捣蛋基因的稻子尽快造福我们。当然,实验成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新的种类走入千家万户,还需要反复的筛选,大田实验、安全性分析,等等,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了基因编辑新手段,会大大加快农业育种的速度,造福人类,难道这不是好事吗? CRISPR/Cas9系统, 更先进的剪刀工具,在基因搬运工等等的帮助下,将带给我们更优良的作物,据报道, 2020 年,将有一种基因编辑修饰的新的玉米品种上市,实际就是常见的粘玉米,被敲掉了产直链淀粉酶的编码基因而已,分子育种的产物,与转基因育种一样,都是动了植物基因组这个大盘子,看起来不自然了。但在自然界中,这样的改动一直在发生,只不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使这个进程大大加快了。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7397 次阅读|8 个评论
质粒DNA的转化操作详细步骤
liyoulei 2014-12-16 22:41
【原理】 转化是将外源DNA分子导入到受体细胞,使之获得新的遗传特性的一种方法。转化所用的受体细胞一般是限制-修饰系统缺陷变异株,即不含 限制性内切酶 和甲基化酶(R-,M-)。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菌(受体细胞)经理化方法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暂时性改变,成为能允许外源DNA分子进入的感受态细胞。进入受体细胞的DNA分子通过复制和表达实现信息的转移,使受体细胞具有了新的遗传性状。将经过转化的细胞在筛选培养基上培养,即可筛选出转化子(带有异源DNA分子的细胞)。 本实验采用CaCl2法制备 感受态细胞 。其原理是细胞处于0~4℃,CaCl2低渗溶液中,大肠杆菌细胞膨胀成球状。转化混合物中的DNA形成抗DNA酶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经42℃90秒热激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得合物。将细菌放置在非选择性培养基中保温一段时间,促使在转化过程中获得的新的表型,如氨苄青霉素耐药(Ampr)得到表达,然后将此细菌培养物涂在含Amp的选择性培养基上,倒置培养过夜,即可获得细菌菌落。 本实验是将人Bcl-2重组质粒转化DH5α扩增菌,转化后在含Amp的 培养基 上进行筛选,生长的菌落即为含重组质粒的工程菌。 含人Bcl-2重组质粒的DH5α菌用于质粒 DNA 的扩增,获得的质粒将作为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底物DNA。 【试剂与器材】 1.LB液体培养基 10g 胰蛋白 胨、5g酵母提取物、10gNaCl加水至1L,高压灭菌消毒。 2.LB固体培养基 LB液体培养基中加1.5%琼脂粉(15g/L),高压灭菌消毒,待泠却至不烫手背时铺 培养皿 。 3.0.1mol/L CaCl2 高压灭菌消毒或过滤除菌。 4.氨苄青霉素 用无菌水或生理盐水配制成100mg/ml溶液,置-20℃保存。 5.人Bcl-2重组质粒 它是EcoR Ⅰ单酶切的pBluescriptⅡ KS(-)载体与EcoR Ⅰ单酶切的人Bcl-2 cDNA重组而成的,大小为4 861bp,前者是一种由pUC19质粒衍生而来的具有2 961bp的质粒载体。因此用EcoRⅠ酶切则应到空载pBluescriptⅡKS(-)载体(2.96kb)和人Bcl-2 cDNA片段(1.9kb)。配制成2g/1μl。 6.大肠杆菌DH5α 此为DNA扩增菌 7.恒温水浴箱 8.超净工作台 9.高速冷冻离心机 10.恒温摇床 11.恒温箱 12.消毒离心管 13.消毒tips 14.玻璃培养皿 直径90mm 15.玻璃涂布器 16.95%乙醇 17.标记笔
4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质粒抽提的那些事
热度 2 chengjiny 2011-5-28 10:42
所有的质粒抽提方法首先都要考虑如下几点:如何去除 RNA ,如何将质粒与细菌基因组 DNA 分开,如何去除蛋白质及其它杂质。 去除 RNA 相对比较简单,首先是使用 RNase 消化 ( 抽提中或者抽提后 ) 。经过 RNase 消化后, RNA 变得比较小了,其残留对酶切反应几乎没有影响。如果要彻底去除残留得 RNA ,则需要更烦琐的操作。 将质粒与细菌基因组 DNA 分开,基本上是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利用酶 / 弱去污剂部分裂解细菌,在抽提时只让质粒从细菌中释放出来,而不让基因组 DNA 从细菌中出来,从而将质粒和基因组 DNA 分开;二是利用 NaOH/SDS 完全裂解细菌,让质粒和细菌基因组 DNA 都从细菌中出来,再利用质粒和基因组 DNA 在变性 / 复性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将质粒与基因组 DNA 分开。 去除蛋白质及其它杂质,基本上是与去除细菌基因组同时实现的。但是,依据不同的细菌,不同的培养条件,以及操作时的精细程度等,杂质的残留量会不同。所以,通常需要使用苯酚做更进一步的纯化。 经过上面的处理,沉淀下来的质粒基本上可以用于酶切了。如果要用于更高级的实验,如转染,则需要做进一步的纯化,如 CsCl 超离心。 实验前方法 / 试剂的选择   首选方法是碱裂解法。如果有问题,或者是大质粒 (15 kb) ,则用温和的方法 SDS 裂解法。详细情况见 “ 分子克隆 ” 。试剂盒几乎都使用碱裂解法,所以都有一个通病,抽提大质粒时效果不好。 关于碱裂解法 质粒抽提最常用的方法是碱裂解法,它具有得率高,适用面广,快速,纯度高等特点。当然,碱裂解法也有缺陷:容易导致不可逆的变性;不适合大质粒的抽提。碱裂解法是很剧烈的方法,质粒在碱性条件下会变性,时间一长,这种变性就成为不可逆的了 ( 电泳时在超螺旋前面一点点,如果有一条带,就是此变性的质粒。 ) 。所以,要降低不可逆的变性,就要控制好碱裂解的时间。(似乎可以做这么一个推理:在碱性条件下,质粒的两条链从一点或者几个点开始分开,随着时间的延长,直到完全分开。理论上讲,完全分开的两条链要很快地配对复性,成功率肯定不可能是 100% 的,而没有完全分开的两条链却完全可能 100% 配对复性) 碱裂解法不适合大质粒的抽提,原因也是因为该方法太剧烈,使超螺旋比例较低。文献推荐的抽提大质粒的方法是温和得多的方法,缺点是得率要低一些。现在得问题是,大质粒的拷贝数本来就低,如果抽提方法得率再不高的话,抽提起来就很费力了。如果注意到在碱裂解法中,超螺旋比例随着碱裂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着粘稠度的增加而减低这个现象,完全可以使用碱裂解法来抽提大质粒的:增加试剂的使用量,使加入 NaOH/SDS 液后,溶液在 1 分钟内就能变得很清澈;立即加入中和试剂。 质粒抽提的 8 大窍门 1 :摇菌时间。过夜培养是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而且适合大部分情况。如果出现了问题,调整培养时间会有帮助: Nick 多,则增加培养时间;酶切出现问题,则减少培养时间。 2 :起始菌体量。大家习惯说 “ 从多少 ml 菌液中抽提质粒 ” ,但一定要养成每次都观察菌体量的习惯,因为质粒毕竟是在菌体中,而且,抽提质粒所用的试剂量,都只与菌体量有关。 3 :菌体的彻底悬浮。如果没有彻底悬浮菌体,则残留的菌体团块在溶液 II 加入后,变成一个外围几乎彻底裂解,往里不完全裂解,中间没有裂解的团块。这个团块在溶液 III 加入后,会有一部分蛋白质继续存在于溶液中,成为蛋白质残留的最大根源。 4 :使用相对过量的试剂。这是适合所有核酸抽提的建议。试剂相对过量的好处是:稳定性好,纯度高,操作更简单。如果认为这样不经济,就少用一点菌体。 5 :裂解时间。加入溶液 II 后,混匀,体系最好能立即变得清澈。体系如果变得清澈了,马上加入溶液 III 中和。如果体系不马上变清澈,下次少用一点菌液,或者多用一点溶液。如今的质粒设计得越来越复杂了,奇怪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而所有的奇怪现象,多与裂解时间有关。 6 :中和的操作。在 1.5ml 离心管中加入溶液 III 后,先颠倒两次,使管底朝上,用指头弹击管底数次,再颠倒混匀。效果非常好。 7 :中和后的离心去蛋白。一定要将蛋白质彻底离心下去。如果发现离心后仍然有蛋白质漂浮在液面,继续离心的效果并不好;而将上清倒入另外一个离心管中,再离心,效果要好许多。   降低 RNA 残留的方法 RNA 的去除,首先是使用 RNase 消化。在溶液 I 中加入高浓度的 RNase A (100ug/ml) ,或者用含 25ug RNase A/ml TE 溶解抽提好的质粒,都可以降低 RNA 残留,但都不能彻底去除。幸运的是, RNA 的残留并不影响酶切等最常用的用途。如果想彻底去除 RNA 残留,可以用试剂盒,或者使用对 4 个碱基都作用的 RNase 。   降低 gDNA 残留的方法 gDNA 的残留问题,必须在抽提过程中解决,否则,就只能用胶回收方法处理了。 gDNA 越大,越难于复性,也就越容易被去除;所以,一定要尽可能不打断 gDNA 。裂解体系越粘稠, gDNA 越容易被扯断;操作手法越重, gDNA 也越容易被打断。温和操作,使用相对过剩的试剂,是降低 gDNA 残留的最好方法。   降低蛋白质残留的方法 蛋白质的去除,主要是靠不溶解的 K-SDS- 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虽然将中和后的体系置于 4 ℃一段时间,可以形成更多的该不溶复合物,从而使蛋白质残留更少,但实践证明这样做并不是必须的,除非是大量抽提。只要加入溶液 I 后的悬浮,加入溶液 II 后的裂解及加入溶液 III 后的中和是均匀彻底的,蛋白质的残留就应该在可以满足实验要求的水平;而只有溶液的用量足够,甚至过剩,才能确保裂解和中和是彻底的。当然,试剂盒及苯酚的使用,是可以更进一步降低蛋白质的残留的。   降低质粒 Nick 的方法 细菌收获时间,菌株的选择,抽提操作的剧烈程度是影响 Nick 的三个主要因素。细菌收获过早,质粒还在复制过程中, Nick 的比例较高;过晚,细菌开始死亡,杂质会比较多。如果使用胞内酶含量很高的宿主菌,会出现较高比例的 Nick 。加入溶液 II 及加入溶液 III 的混匀操作,也可以导致一些 Nick ,但影响不会比前两者大。   降低变性超螺旋的方法 理论上,用碱裂解法抽提质粒,变性超螺旋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之所以大家没有非常在意,一是因为它的存在似乎对酶反应没有任何影响,二是因为它的含量并不一定高到被用电泳观察到。抽提使用相对过剩的溶液,在加入溶液 II 后,体系能在 1 分钟内变澄清,再快速加入溶液 III ,这样基本上能将变性超螺旋的出现控制在电泳看不见的水平。 ( 变性超螺旋电泳时比正常超螺旋跑得快一点点。 )   关于质粒多聚体 QIAGEN 提供了一个没有进一步解释的观察:从有些宿主菌中抽提质粒 (pTZ19) ,电泳能发现很多条带;但使用单酶切后,仍然变成一条带,大小正好是线性单质粒的大小。根据这一观察,可以推理如下:那些大的条带 ( 质粒多聚体 ) 是由完整的单质粒 “ 粘 ” 在一起形成的,而不是我的一条链与你的一条链复性在一起;第二,这种 “ 粘 ” 只是部分的,否则酶切会有问题;第三,这种 “ 粘 ” 是脆弱的,线性后的刚性足以打破它。如果是这样,质粒多聚体的出现与质粒的结构及序列有关,可以不管它 ( 也管不了 ) ,因为它不影响酶切,或者说,即使质粒多聚体切不动,也不会影响太大。总之,碰到这种情况,不要简单地认为有问题,而是应该一步一步往下做,但一定要做完一步,检测一次,看一看结果与预期的吻合程度。   提高得率的方法 利用氯霉素抑制染色体的复制,而不抑制质粒的复制这一特点,在低拷贝质粒的培养过程中添加氯霉素可以大大提高得率。   为什么酶切后质粒总是降解? 酶切后质粒降解的原因很多,但如果用实验方法排除了质粒的质量及酶的质量因素后 ( 用 A 酶能成功,用 B 酶失败,但 B 酶能成功用于其它质粒。 ) ,仍然不能解决此问题,就只能从质粒的构造上去找原因了。   为什么质粒抽提得率低 ? 伴随有 RNA 污染:菌体过量、 RNase A 失效。 起始菌体过量是导致抽提失败的最主要素。菌体过量将导致的问题有:得率低 (RNA 与质粒 DNA 竞争吸附 ) , RNA 污染 (RNase A 相对量不足,不能在规定时间内降解所有的 RNA) ,超螺旋比例低 ( 菌体过量使溶液非常粘稠,为混匀溶液所需要的外力很容易破坏超螺旋 ) 。确保成功的关键是:如果从 1.5 ml 菌液中抽提出来的质粒足够实验所需,绝对不要使用 3.0 ml 起始菌液。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下列现象提示菌体过量: 加入 P2 混匀,静置 2 分钟后,如果溶液没有变成透明,或者溶液看起来虽然已经变成透明,但转动离心管时发现溶液太粘稠或者不均匀。 加入 P3 后,不能完全混匀,有大块物形成。离心时很难使之离至管底。 没有 RNA 污染:将上清移入吸附柱时,吸入了絮状蛋白质。如果在步骤 4 “将上清移入吸附柱”操作中,吸入了絮状蛋白质,那么,离心时絮状蛋白质将覆盖在吸附膜的表面,离心时难将液体离下。在加入 T1 洗脱时,将发现 T1 不能很快渗入吸附膜中,而是一直处在吸附膜表面。此时用一个干净的吸嘴轻轻在吸附膜的表面来回划几次可以使 T1 进入吸附膜中,这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最终获得 DNA ,但伴随蛋白质的污染;仍然没有多少 DNA 。蛋白质污染的可能后果是酶切时 DNA 出现非特异降解。 质量低 基因组 DNA 污染:可能的原因有三:加入 P2 后室温放置时间超过 4 分钟、加入 P2 和 P3 后混匀动作不温和,菌体过量。 RNA 污染:菌体过量、 RNase A 失效。 超螺旋比例太低:加入 P2 后室温放置时间超过 5 分钟、加入 P2 和 P3 后混匀动作不温和,宿主菌含内源核酶,菌体过量。 酶切产物弥散:抽提所得的质粒被蛋白质污染,内切酶被污染。 样品上柱后离心不下去 样品中有大量蛋白质污染。
89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质粒的命名
热度 1 firepear 2009-2-15 23:57
现在查到一个常用质粒的全序列轻而易举,可是了解谁帮它起的名字却没那么轻松.. 有查阅到对质粒命名的一些建议性质的文章,但是普遍接受的做法现在还没有,所以质粒的命名相对宽松但也有据可循,第一个小写字母p即plasmid首字母,后两个多为发现单位或个人;至于数字没弄清代表什么,pBR322是第一个人工质粒,可是322与其长度也搭不上,但是肯定有缘由,以后接触到新质粒的时候试图去了解一下它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的吧:-) 列举一些查到的例子: pBR: BRBolivar and Rodriguez pJR: JRJohn Pemberton pUC: U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CR : clever name for a vector used to clone PCR products ...
个人分类: 命名系列|1581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