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宁夏的郊外
yaojunwei 2018-9-19 00:36
此去宁夏开会时节正佳,既无课程安排,又抛开评估诸事,却也落得一身轻。便携了这身诸事脑后的闲暇,游于塞上江南。 对于宁夏,我本早有臆想:缺水干涸、荒凉孤漠。然下机踏上宁夏这一方水土时,赫然发现所谓的九河下梢 不过 沧海之一粟,这便是我见识 浅疏的缘故 了。 宁夏之美,不予市区,市区已然水泥高嵩,失去了魂牵梦挂的宁夏之美,倒是其郊外,恍若梦回西夏。 宁夏的郊外,便如这大话西游一般,一经推出,虽不能惊世震名,却堪经岁月磨砺,保持着原有的古朴,犹如陈年佳酿,经得起玩味与咀嚼。 且举世誉之而不忘形,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宁夏的郊外不似江南的婉约,江南的婉约适合疗伤酌情。而宁夏的郊外适合驰骋张扬。江南 ——她的美是一种精雕细缕、婀娜多姿。宁夏的郊外——他的美是一种无边无垠、信马驰骋、纵横决荡。 宁夏的郊外并不宁静,山川相缪、蓬蒿苍苍,那是一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的霸王气概!吾不与君,君却予我。 宁夏的郊外裹挟着苍茫与剽悍,带着肆意妄为的张力,挥斥方遒。 我亦愿鞍马为文,横槊赋诗,以世间苍龙之姿,敢向蓝天挥墨毫! 宁夏之美,大开大阖,宁夏之美,尤其郊外。宁夏郊外,郊外西夏,此与君间,夫复何求! 姚伟 写于小雨之际 九月十八
个人分类: 应如室|1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敦煌藏经洞——读《敦煌》
sstone2009 2018-9-9 11:54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一座石窟的沙子和灰尘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后被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一批批“卖”去,并几经传播,最终举世震惊,莫高窟藏经也成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那么,这些经卷是哪里的?是谁藏在这个洞窟里的? 大概是根据藏经洞里的一些资料和其他资料的线索,日本作家井上靖写了小说《敦煌》。故事发生在宋朝年间,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赴京赶考,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礼部帖经、杂文、时务策五道、诗赋等考试,在应试吏部的身、言、书、判诸种测试等待叫号时,疲劳至极、瞌睡错过。此后,赵举人并未还乡,阴差阳错地来到西夏,探究起神秘的西夏文字。 在战火连连残酷岁月里,赵行德成为一名为西夏勇敢战斗的战士、历经沙场的残酷冲杀;赵行德也是一位向往文化的使者,成为西夏文、佛学的专家;他也突然深感肩负了保藏经典的使命。 当赵行德随他的头领起兵反抗西夏王元昊,从瓜州退守沙洲,面临西夏大军逼近,赵行德为沙洲城十七座寺院的藏经的安危担忧起来,他看到大云寺的三名年轻僧侣在藏经库里满屋子的经卷面前挑拣……在于阗商人的启示下,赵行德决定将这些经卷藏到沙洲城外数十里的鸣沙山千佛洞的洞窟中,这个千佛洞即时今天所说的敦煌。 在藏经洞封藏前,赵行德将自抄自译的一卷经卷一起放了进去,在这经卷的最后,他写道,“维时景祐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秘西夏王国——读《西夏简史》
sstone2009 2018-8-14 09:24
最近读完陈海波的《西夏简史》,对神秘西夏王国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西夏由党项羌族建立,崇尚白色、尚武善战。起初,在魏晋至唐中期,为躲避战火,党项羌族从青藏高原逐步迁徙至黄土高原一带;公元881年,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唐僖宗授夏绥银节度使,赐其军号定难,由此西夏王国的早期的夏州地方政权建立;经过数代党项羌族人的艰苦耕耘,至1038年,元昊改姓立号,正式称帝建国;从此,夏国与宋、辽、金呈鼎立之势,直至1227年被蒙古大军所灭。 汉唐以来,形成后朝为前朝修史的传统,国亡史作,但元朝人修史,却未给西夏编纂正史。 建国初期,元昊着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尊为“国字”,大力推广,迅速在西夏境内流传。 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以动植物考察为名,探寻黑水城,在城里的街道、庙宇、佛塔等大肆挖掘,盗走了大量文书、经卷、钱币、绘画等文物。黑水城文献与甲骨文、敦煌文献、汉简并称为20世纪中国历史四大文献发现。 西夏王国由游牧经济逐渐向农耕经济为主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藩文化向儒文化发展,形成了藩汉联合统治的治理格局。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1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理“士子”游西夏
热度 1 ecoliugy 2013-9-22 17:48
雄壮的贺兰山和蜿蜒曲缓的黄河造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独特西北文化 八月底,从版纳回大理,然后去银川参加植物园年会。在短短的几天的时间内,我以用大理人的眼观,审视了宁夏这片神奇的土地,颇为感慨。 在古代,大理与西夏几乎没有任何的交集;现如今,云南与宁夏只是两个小时的飞行历程,现代交通工具竟把历史浓缩到无限短的时空之中。历史就是这么风趣和残酷,两个国度均与宋同时共存两百年,竟然丝毫没有联系,没有记载,甚至到了今天也没人从外交、引种或通商的角度,分析大理与西夏之间是否真正意义上有过交流。 在我的印象里,大理与西夏唯一被世人所铭记的历史来源于《天龙八部》。大理国的公子段誉为追逐燕国慕容复的表妹王语嫣而到了西夏,并参加了西夏公主的招亲大赛惨遭淘汰,除此之外似乎再无其它瓜葛。小说中的故事自然不可全信,但历史也有所雏形。北宋时,周边诸国均为附属国,入朝贡时大理国与西夏人自然有所接触,但历史记载不详,如今也难以考据。 宋朝对待大理和西夏的态度自然也不经相同。彼时之大理山高水远,地处西南偏远之地,军力也很弱,对大宋基本不构成威胁;而西夏的党项民族,兵强马壮,骑兵杀伤力极强,且可与辽国结盟,叫板大宋。虽然政治地位不一样,但朝贡的机遇给了大理难得的机遇了解中原及其西夏的机会。大理与宁夏风俗差异巨大,但两地之人均喜欢养羊养马,遥想昔日之大理段氏贵族入西夏后,除去观光旅游和喝酒泡妞之外,可曾学学汉使张骞,顺便带回西夏的良种宝马、绵羊、枸杞等物种资源,以丰富大理的物产。 大理与西夏风俗和饮食爱好,或许昔日的公子哥对生活用品和作物良种并不以为然。 我们以今人的思想考量古人也极为不妥。但此次宁夏之行,让我看到了诸多的奇花异草,极为动人。以一个大理人的自然经历,见识了西夏的自然花木。 西北的植物开花之前貌不惊人,开花后颜色艳丽,有极强的生命感染力( 重瓣牵牛花、翠菊和黄芩 ) 宁夏人对花儿有种热烈和情切的喜爱,听到有个称呼叫“兰花花”,仿佛瞬间便将人带入西北大漠和黄土的荒凉气息之中。 ( 贺兰山岩画中的植物造型,看起来像什么植物呢 ) 刚到银川的第一天,即在银川植物园篱墙之上看到了重瓣的牵牛花。与传统的牵牛花不同,重瓣牵牛花花瓣较多,颜色有紫色和粉红两种花色,看起来极其怪异;银川植物园内收集了许多植物,尤其是忍冬科和蔷薇科植物,极为丰富。八月底正值各种植物结果的时节,李子、蔷薇、忍冬和梭梭各种果实极为好看。园内还种植了一大片草花,秋英、旱金莲、大丽菊、金凤花等极为漂亮。由于园中滴灌系统极为发达,水分充足,园中花卉生长极好,大多与大理也没大的差别。倒是园内一些闲杂沙地之上长着许多耐旱植物,或满身棘刺,或紧贴地表,与大理极为不同,西夏的植物颜色十分丰富,红、黄、紫、红、白,很有异域风情。 研究植物的人比植物本身无趣多了。无趣的会议结束之后,我们拜访了赫赫有名的贺兰山,继续参观西夏的自然与植物。宁夏地处西北,竟然可以大面积种植水稻,确实是风水宝地。不过随着汽车行驶进贺兰山脚下,宁夏的荒凉方才显现出来。灰蒙蒙的的天空下,只有一些顽强的灌木和禾草若隐若现。雄浑壮阔贺兰山上不见一丝绿意,整座山体由巨大的岩石组成,其中拜访之处,石上有若干岩画,是西夏人对自然、灵魂和狩猎的生活写照。 贺兰山外周山体受第四纪冰川切割,极为陡峭,外周山体只有稀疏灌草,壮阔无比 贺兰山内部山峰轻松葱翠挺拔,山间乌鸦呱呱叫个不停,飞来飞去,瞬间散发出一股清冷幽静之气 在景区山顶上第一次看到了野生的柏树。看它立于悬崖边上,上接宇宙,下连高山,竟显苍遒之意 在贺兰山谷中灰色的灌草中有几只岩羊。羊是古羌族的图腾,是西夏和大理时期的重要牲畜, 恐怕也只有羊才能生活在如此“艰苦”的高山、灌草、棘刺和干旱的环境之中。 贺兰山间中看到一只青蛙。真是只要有水,就有生命。死亡谷都能发春,何况宁夏大地。 进入贺兰山后,有幸在贺兰山山谷看到了岩羊。野生岩羊体色呈黄褐色,远远看上去与灌草融为一体,隐藏在山谷的草丛之中。沿山谷前行,雄阔的山体从眼前一一滑过,很难想象贺兰山竟是被冰川切割出来的。进入山中,山上满是苍翠松林,在山巅竟然看到了两种野生柏树,第一次看到野生的柏树,很是激动。山上许多植物低矮多刺,以适应干冷的气候,完全可用来造盆景,定会有独特的韵味。 最后我们走马观花般的又参观了西夏王陵,然后进城逛了逛了银川城,品羊肉、喝酸奶,结束了粗浅的银川之行。宁夏气候干旱,许多版纳或大理的植物到了宁夏之后,植株被矮化,变得小巧可爱,在园林里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宁夏或西北干旱地区植物,可种植观果植物,各种各样果实颜色丰富,还节约水分。宁夏植物人可与南方多合作,尝试通过天生的气候选育出更为小巧精美、耐寒节水的花卉,够服务西北人家,美化西夏庭院。也许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也许书出于植株的娇小可爱,宁夏人对植物的喜欢也很直接,有植物名为“兰花花”,感情极为真挚热烈。如今思来,依然意犹未尽,想着也听听西夏人是怎样看大理的呢。 宁夏有各种各样的果子,颜色多样,极有地域魅力,可将其用于园艺,建设“百果园” (图为李子,更多果实图片请看 宁夏风物图集 ) 大理的枸杞(云南枸杞)只开花不结果,老人常常摘叶煮汤,据说可清肝名目. 宁夏枸细而尖着品质最好。据说外地人常图大,买到内蒙枸杞。 图为银川植物园中栽培的“水果”枸杞,果大无籽,鲜红香甜,是近年来新培育的品种。 大理生长的地夫,当地人常常用于制作扫帚。树形比较散,并不太好看。 银川植物园中的地夫,树形宝塔状,娇小可爱,真真感叹气候乃天然的造型师也 西夏王陵景区中小卖部主人种植的龙船花(左一)。龙船花在版纳开得盛大,到了银川后自然矮化,成了迷你型的小可爱了。 路边荒地上生长的蒺藜,匍匐在地上,果实全是刺, 这货威力无比,估计无人不知吧 古代西夏人战争中使用的“蒺藜刺”,肯定威力无比。是件很好玩的自然设计作品。 西夏砖瓦上的图案,这是要吐的姿势吗? 如此卡哇伊的设计,叫现代设计师们情何以堪? 浮云下的西夏王陵,照同行的“植物学家”们说,不就是个土堆嘛。确实,一个持续近300年的王朝, 除了土堆竟然什么记载也没留下,恰好印证了那句话“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除去吃羊肉的惬意和喝西夏啤酒的霸气之外,银川街边有种独特的“喝酸奶”文化也极为有趣。 大理也养牛,盛产牛奶,可大理人似乎很不爱喝牛奶。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习惯的人和不习惯的人都各自 能说出 一番大道理来。有人卖掉牛奶,买“马尿”一样的啤酒喝,有人卖掉“啤酒”,买“泔水”一样的牛奶喝。 以上图片均为手机拍摄,图片不不够精美,敬请原谅。小弟为了解西夏历史文化,尚在回看《天龙八部》及其查阅历史文献之中,有了解大理与西夏外交、文化史的可给我推荐一些,或有故事,我再加整编。
5248 次阅读|3 个评论
西夏灭亡的祸因-《蒙古秘史》背景之三
热度 1 WLHyh 2013-8-30 01:08
西夏灭亡的祸因 - 《蒙古秘史》背景之三 对于蒙古为何灭西夏,为何未给其编写专门的史书,这是史界的一大迷题,原因当然有很多。 未写专门史主要是因正统观下,该区域政权一直未有专门立史的传统。例如,西夏之前的羌、土谷浑等政权,地位都不比西夏弱,后朝不也没给其写专门史吗?另一方面,蒙元未给写专史也不只西夏一个,大理、喀喇契丹等蒙古灭的诸多国家,也都没给其编史,仅编《宋史》《辽史》《金史》而已。当然这不是本帖讨论的问题。 元政权对与西夏敌对讳莫如深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最后一次远征时,西夏鼓动扎合干布率克烈部独立,发动叛乱,扎合干布是元政权第一帝忽必烈的姥爷。 。若该叛乱成功,蒙古远征大军将进退无着,克烈部地当时蒙古守军极少,但又是连接蒙古后援与远征军的咽喉要地。只是克烈部众畏惧“主尔扯泰”,如羊畏虎。叛乱被蒙古老将“主尔扯泰”一鼓而平,该情势下“主尔扯泰”只能将扎合干布擒杀。“主尔扯泰”因而得罪术赤、拖雷两大皇子,扎合干布是术赤、拖雷两皇子正妃的父亲。在仇恨中长大的成吉思汗太熟悉两皇子妃那仇恨的目光,而“主尔扯泰”所部又是蒙古国之柱石,所以成吉思汗将自己的妃子(也是扎合敢布的女儿)转赐给“主尔扯泰”,以化解身后可能的血腥。因为“主尔扯泰”的果决处理,西夏的策应与谋划未能得功。 远征在外的成吉思汗闻讯大怒,于胜利后的回师途中,大军转向攻西夏(事在 1205 年),这是蒙古攻西夏的直接原因。但这涉及两大皇子妃之父,事后蒙古诸将与部众皆讳莫如深,谁也不言更不敢传。拖雷正妃寡期所教的四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布哥又皆曾为汗,这段祸因更不能外传。 蒙古灭西夏更大的原因,是 12 世纪到 13 世纪初的东亚区域利益角逐中,西夏侵吞蒙古部落渐成常态,干预并削弱蒙古政权是西夏的一个重要国政方向。 处在西夏、奈曼、蒙古三部之间三角地带的“克烈义特部”(汉文史料多简称“克烈”)是三方争夺商路控制权的不倒翁部落。外三方皆一直在“克烈义特部”扶植自己的代言人,扶植自己的代言人主掌该部落,其中尤以蒙古为甚,因为该区域不但关系蒙古对外皮草贸易的商路,更连接西部的盐、硝(古代皮草熟制离不开的东西)源,特别是 1170 年与金和塔塔尔交恶之后。这是《蒙古秘史》中“王汗”屡倒屡起的根本原因。蒙古处境再难之时,也必须扶植王汗,也速该时代、成吉思汗时代,甚至铁木真成长起来之前的扎木合(也是王汗的义弟)时代。扎合干布幼年被西夏掠去,在西夏长大,后成为西夏在克烈部利益的代言人。 对游牧民族, 中原人所谓的 开门七件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 ” , 唯“盐”一件可卡。因为“柴”山林间枯枝败叶相对于蒙古当时的人口已经足够,何况蒙古人吃风干生肉与奶无柴亦可;“米、油”比不过游牧民族的“肉和奶制品”,蒙古山林间葱、韭、蒜极多,调料也不缺(可参见铁木真幼年时《蒙古秘史》描绘其母的采掘长诗),酸奶代替“茶”饮,大多蒙古人都能忍受。 1170 年后,金国在东北断了蒙古的“盐”源(抢占弘吉喇部的大盐泺);西夏在西北断了蒙古的“盐”源(黑水城大兴土木,控制额吉纳居延海等盐源),更断蒙古商路。 从成吉思汗记事(1170年8周岁的成吉思汗丧父)起, 西夏 即掐蒙古脖子,而且掐了30多年,1189年成吉思汗主蒙古契言部事后,长期受制于经济困境。 西夏不灭,蒙古难兴。所以西夏成了成吉思汗首先开刀的第一个敌国。 蒙古高原上有口皆碑 “ 弘吉喇 ” 部良善,从不抢夺他部(参见《蒙古秘史》铁木真订亲段历史)。从不与他部争抢的部落,如何在诸国相伐的草原上立足和自保?对照《金史》和《续资治通鉴》等,会发现: 1170 年后,良善的 “ 弘吉喇 ” 部在金国人眼中为何冥顽不化,屡屡侵边闹事。此中关键是 “ 盐 ” , 原弘吉喇部控的 “ 大盐泺 ” 被金夺占,并于 1173 年设立盐税官,金世宗经营十余年使金国对该地的盐由买方变成了卖方,且盐价高于成本 4 倍以上不降,借以卡控、剥削北方诸部。 盐源之于蒙古,还可供应同食盐一样重要的硝碱(蒙古人故老相传“夏日晒盐,冬日扫硝”),硝皮子用。蒙古人若不能硝制皮子,将无穿、无住(帐篷)、无用(盛水、奶的桶包)。事关古代蒙古部的最大“软肋”,蒙古人当然不会言传与写记。看看现在大盐泺(今天东乌珠穆沁旗额吉纳湖)和黑水城(今天的额吉纳 - “额吉纳”的蒙古语意是“母亲湖”)的位置,再看其连线以北再有盐湖要行多远?可知西夏与金联合绞控之下蒙古部所处的困境。 在这种困境下,蒙古部的详细境况可参见上一篇“ 1170 年蒙古所处的世界格局”,所以当蒙古复兴时,西夏灭国已成定局 。 西夏灭国蒙古可对外言说的原因确实不多,见于《蒙古秘史》明载的我无需多笔。 最后强调一点:蒙古灭西夏,《蒙古秘史》载屠灭的仅是其都城。其它地域、部民大多无恙,成吉思汗的义子察罕即是西夏人,从 1205 年起到西夏灭 20 多年,蒙古先征服的那么多西夏人部,早已经融入蒙古军民。 甚至都城是否遭劫也另有史证:“众方议降,会帝崩,诸将擒夏杀之,复议屠中兴,察罕力谏止之,驰入,安集遗民。”
个人分类: 问源-文化|699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