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波伏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纪念波伏娃诞辰106周年
jiangming800403 2014-1-10 10:33
昨天,是现代女权运动的教母、法国哲学家——西蒙.德.波伏娃的诞辰 虽然自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以后,近两个世纪里法兰西历史的基调是暗色的,经历了多次战败与媾和,法国虽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留给人民的更多的是惨痛的回忆,虽然近现代科技工业革命的辉煌主要是日耳曼民族——不列颠、德意志、斯堪的纳维亚、北美创造的。但是,作为上帝的长女,法兰西民族一直在人类的思想史上熠熠生辉,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基础上,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洗礼,法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一直高扬自由、解放和人文主义的旗帜。 自由引导人民,法兰西万岁。 虽然是一个半天主教国家,但法兰西左翼从来不缺乏自由奔放,特立独行的勇气。 二战之后,由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法共在法兰西知识界中赢得了崇高的荣耀和威望,法共及其盟友一时群贤毕至,其中既有小居里夫妇这样的神仙眷侣,也有一生情人无数的旅法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 在20世纪的法兰西左翼中,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共产党的同路人——让.保罗.萨特和存在主义哲学家、现代女权主义先驱——西蒙.德.波伏娃的旷世之恋也是惊世骇俗的,作为“自由情侣”他们相知相伴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80年萨特病逝,但从未走进婚姻的殿堂;彼此不互为羁绊,一生中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无数次艳遇,一生中情人无数,甚至是彼此共同的情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 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有了独立性和历史惯性,女孩子们都在期待忠贞的爱情,一个托付终身的人。 但是人类婚姻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单配制, monogamy )可能并不是因为爱情,而只是私有制和父权社会的产物,是私有制下男女两性对性爱自由矛盾的一种妥协。 男子为了确保继承人 ( 子女 ) 出于自己的血统,遂产生了独占妻子的要求,从而对女子的性生活进行限制,使其不得自由。同时,一夫一妻制家庭也是私有制社会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是人类文明及人类自身得以延续下去的根本单元。虽然单配制( monogamy )在哺乳动物中绝不常见,但是雄性动物“花心”的前提是雌性可以独立承担繁育幼崽的责任。而由于复杂的神经系统发育,人类的婴幼儿时期非常漫长和脆弱,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及前农业社会,女子往往难以独立将孩子养大,而且孕期和哺乳期,女子自身的独立生活也都是问题,因此,在私有制条件下,男子也不得不放弃“广泛播种”的欲望,而改为“精耕细作”,与女子组成家庭,共同承担人类繁衍的责任,从而形成了家庭这一“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基本的生产单元和消费单元,当然这也是在农业社会不发达的生产条件下,两性性爱自由与人类繁衍巨大的资源投入之间矛盾的一种妥协。但是,对性自由的限制主要针对于女性。在人类婚姻家庭关系中“一夫”普遍存在,而“一妻”并不是惯例,相对强势的男子当掌握了超出基本生存需求的剩余产品后,还是有将遗传物质更广泛传播下去(多妻)的欲望。 而女性对于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维护,从根本上还是女子在经济上不独立,依附于男子的结果。女子没有足够的资源与能力养育自己并抚育子女。 一夫一妻制家庭更多的与农业文明个体手工劳动的生产模式和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工业文明的到来使得成千上万的男女走出家庭参与工厂流水线的社会化大生产,这对传统的家庭婚姻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使其不再依附于男性,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特别是在斯堪的纳维亚 - 莱茵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女性不必委身于特定的异性,也能独立抚养下一代,离婚变得普遍,非婚子女也在日渐增多。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伴侣
热度 2 satangell 2013-6-27 00:34
本想写的是闲话夫妻,可以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是决说不上夫妻的,想来想去还是用了伴侣这个词。“伴”之一字,人之一半,男女在一起,便是找到了此生的另一半;“侣”之一字,人有两口,男女在一起,互相说说话,人生总算有趣了一些。 一个人来到世间,总是要找些心灵的寄托,像康德那样可以忍受孤老的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需要异性相伴,或许是生理需要,或许是繁衍后代的冲动,但总是牵涉到了婚姻。婚姻将红尘中两个过去或许互不相识的男女放到了一个屋檐下生活;这是约束,亦是责任。 婚姻,据传是私有制后方有的事物。男权社会,一纸契约的根由是要将女人变成男人的私产。母系社会大家族式的群婚,就此无影无踪。现在来看,或许说这是优生优育的进步;可现代人,也是从不知伦常为何物的猿猴进化而来。由此可见,优生优育未必就不是个统计学上的倾向性结论。 从私产变为纲常,伦理角色的固定让女性自己也视婚姻为幸福的唯一保证。这就像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质爱上了绑匪;无处可逃的绝望中,依附成了假想的幸福来源。记得福柯说过,男女若真要平等,强奸罪是必然要取消的。强奸本身并不带来身体上的重伤,强奸成为犯罪,更多是代表着束缚女性角色的现代贞洁观下的法律拟制所为。惊世骇俗的话语背后,未尝没有道理。 福柯死了,死于艾滋病;卫道士们都要呸上一口,伴着浓痰吐上句:“活该!”。男女的社会地位终究还是不平等,男子无论有多少红颜知己,只要未有身体接触便是可赞的雪月风花;女子若是有一两个蓝颜知己,即便仅有言语上的交流,也多受猜忌。一个女子,在现时的婚姻制度下,若能遇上知己共度一生,便是万幸了。 我敬重萨特与波伏娃的关系,我也相信在这段关系之初,二人会愤愤于自己不能成为对方的唯一。愤愤归愤愤,这二人终究成为了可以说说话的伴侣,直到萨特的死亡来临。多少人顶着婚姻的名义,却从不关心对方心里想些什么,或许他们有理由嘲笑萨特与波伏娃;所凭仗的,不过是自己在肉体上的忠贞不二。 我见过太多的男女,有着灵性的初动,却因为遇上了一个愚蒙的伴侣,将这灵性埋没在了庸俗之中。起初的时候,男男女女们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向往,生活在他们看来是彩色的,可渐次生活下去便成了黑白。生活慢慢地就成了一场黑白的电影,还是默片。 有什么样的男性,就有什么样的女性,反之亦然。
个人分类: 夜雨醉话|3330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奥朗德访华想到了萨特和波伏娃
jiangming800403 2013-4-27 12:11
法国的“三无”总统奥朗德携第一女友瓦莱丽·特里耶韦莱访华。自由的法兰西左翼,并不介意给各国礼宾部门制造少许的尴尬。其实早在芬兰第一位女性总统哈罗宁当选之初,国际舆论也曾经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哈罗宁对此的回答是,在就职之前与同居多年的男友正式结婚。 早在1955年,存在主义大师、共产主义的同路人——让.保罗. 萨特 和 女友法国 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现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女权名著《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德. 波伏娃 应邀访问中国45天。当时的中国更在保守与传统,又是如何接待这对另类的情侣呢? 虽然是一个半天主教国家,但法兰西左翼从来不缺乏自由奔放,特立独行的勇气。 二战之后,由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法共在法兰西知识界中赢得了崇高的荣耀和威望,法共及其盟友一时群贤毕至,其中既有小居里夫妇这样的神仙眷侣,也有一生情人无数的旅法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 在20世纪的法兰西左翼中,萨特和波伏娃的旷世之恋也是惊世骇俗的,作为“自由情侣”他们相知相伴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80年萨特病逝,但从未走进婚姻的殿堂;彼此不互为羁绊,一生中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无数次艳遇,一生中情人无数,甚至是彼此共同的情人。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4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