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
idmresearch 2016-2-21 18:28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 Herbart),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1776年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从小接触到很多关于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方面的问题,1794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学习法学,历任哥廷根大学讲师、副教授,柯尼斯堡大学教席,并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这也是被称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也因此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是一部从一般概念和一般关系出发来阐述教育基本原理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将教育学置于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并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育学体系。全书主要从三编内容具体展开,分别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的多方面以及道德性格的力量。 该书又名《由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因为在全书的开端赫尔巴特就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一般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是形成一种道德性格的力量,德育应该置于首位。“因此赫尔巴特所言的教育,指的就是使人能够达到的道德上的教育,包括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教育,他又提出了三种方式,分别是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 首先其提出了要进行“儿童的管理”,所谓管理,就是通过某些手段,对儿童早期表现出来的某种不服从的烈性加以克服,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但这种管理仅仅要“创造一直秩序,而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 对于如何进行管理,赫尔巴特提出的第一个措施是威胁,但也要避免两种触及暗礁的危险,一个是本性顽强的儿童蔑视任何威胁,另一个是有些儿童太过软弱以至不能承受威胁,这样使得威胁带来的恐惧反而会助长欲望。随后,其又提出,对儿童进行管理还需要权威与爱,且最好由值得信赖的人来做,如父母。所谓要有权威就是对一些超出常规的活动进行约束,如当孩子做了什么轻率而鲁莽的时期,要让孩子知道他可能引起什么样子的损害,而假如他产生了要破坏的不良意向,那么就要受到一些惩罚。所谓爱则是要让自己深入到孩子的情感中去,或让孩子接近于自己的情感,后者较难一些,二者需要结合起来采用。同时要注意对于孩子的爱不应该是短期的、反复无常的,而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一旦获得了这种爱,那么它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当孩子或学生已经能够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明白地体会到智慧的引导所带来的好处时,教育者就应该建立一种靠得住的稳定的关系,来慢慢用教育来代替管理。最后,在与管理的对比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他所认为的真正的教育是如何的:“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生硬的,却是严格的。”不要通过一些强硬的要求而忽视学生的愿望,而应该将学生当作“人”来看带,当做可爱的孩子来看待,在此,赫尔巴特又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要求,“教育者应当能感受到人类能够具备的一些美好与可爱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用大量的感受,来帮助儿童形成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鉴赏力和敏锐的理解与智慧。教育者切不可进行过度的教育,要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强制,不可侵犯儿童的个性,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使得道德成为性格内在的成分。 其次,赫尔巴特认为,除了对儿童进行管理,想要达到良好的教育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即教育性教学。在阐述什么是教学、教学的计划、步骤、材料、方式、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之前,赫尔巴特从心理学出发,首先提出了一个兴趣的概念,兴趣,“就是专心所追随的、审思所积聚的对象。”他认为对于学生的培养,一定要依据兴趣来,先让其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坚强的行为意志,这也是他的“统觉”原理。同时兴趣的范围又不应该是狭窄的,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平衡的。 而为了实现这样多方面的兴趣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就需要通过教学来完成,因为“只有教学,才能满足平衡地培养广泛的多方面性的要求。”大自然具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人通过经验从自然中获得知识,通过交际获得“同情”的情感,但这些都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阻碍了我们获得无限多经验的可能”,这时候就需要教学来将这些联结起来,使那些没有定形的片断得到组合而变得条理化,让学生在原有观念上掌握新的观念。那么如何进行良好的教学呢? l 教学计划是一种机会的准备,拟定之前,教育者需要对思想范为深思熟虑,并对学生的需要做充分的研究,并且充分考虑各种偶然因素,赫尔巴特认为笼统的计划是空洞的。 l 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由专心活动过渡到审思活动,即先引起注意(兴趣),然后引发思考,并无限上升。 l 教学的材料存在与各种科学中,主要涉及事物、形式和符号。 l 教学的方式应该是可以随机应变的,必须“使得学生始终保持急切的期待心理。”能够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 l 教学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即清楚、联合、过程和方法。所谓清楚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述,分解新观念;所谓联合就是在师生的谈话与交流中,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综合化,并寻求结论;方法即可以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其他新的场合。 l 教学的结果,在赫尔巴特看来,需要达到的是“心灵的充实”,这是教育的一般结果。教学的结果其实接近于性格形成的结果。 最后,赫尔巴特还提出了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训育。训育与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训育也与教学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目的都在于培养,但训育不同于教学,更不同与管理。训育是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它是一种延续的、不断地、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渐渐停止的过程,训育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陶冶,使得受训的人心悦诚服,在这种连续的处理工作中,只有在为了强调时才诉诸奖励与惩罚及类似手段的,从而使得儿童形成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 训育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如只有在值得赞许时才给予儿童快乐,只有在责备达到能够进行的程度时,才对儿童采取责备的措施。而这样的过程中,教育者都必须自始至终用一种温和的情感来控制它,使它得到宽容。并且赫尔巴特认为应该进行连续的训育,通过不断的摸索了解儿童,因为连续的“训育越符合目的,并越严格地得到执行,事情就越能处理得当,越有效力。”而非偶然的训育,因为偶然采取的措施,会使得儿童留下不能持久的印象。 综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全世界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局限和保守之处,如其要求一定情况下进行体罚、过分强调观念的作用、向儿童灌输宗教思想等,包括后来的发展日益变得僵化等问题,但,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不可否认,在19世纪的德国乃至世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都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其对教育界的贡献都是不朽的。 (作者:赵蓉, 里瑟琦智库研究助理,摘编自《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个人分类: 经典导读|22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专著《音乐教育自传:找寻过去的意义》
wyuehua2004 2014-9-15 08:03
封面: 这是一本用“心”书写的音乐教育故事集…… 这也是一部最真实的个人音乐教育史…… 这还是一位音乐教师患癌的“文化病理报告”…… 这更是一篇“文化抗癌”的音乐教育研究“诗作”…… 这也可以说是中国音乐教育界第一本音乐教育叙事研究专著 音乐教育自传:找寻过去的意义 吴跃华 著 作者简介: 吴跃华, 苏北一农民儿子, 放了近10年的猪, 上了约10年的学( 初二才开始真正读书,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但却幸运的留大学工作 ), 干了近10年的高校教学管理( 尽管没什么地位但却实现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性突破。注:音乐学院王书记给予的评价 ), 教了近10门课程, 参与10多个课题研究, 发表了近50篇论文(含作品), 拿了10多项奖励,07年被评为徐州师范大学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音乐学院只有一名;08年晋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担任过5家杂志的编辑、编委:《北方音乐》杂志首席编辑,《大众文艺》《大舞台》《黄河之声》《音乐大观》杂志编委, 。 本书内容简介: 利奥塔把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叙事知识”。“科学知识”是一种学术话语,“叙事知识”是一种日常话语。现代社会是以“科学知识”话语搭建的权力结构。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几乎没有“叙事知识”位置的。事实上,正如美国伯格说:“我们一生都被叙事所包围”,“叙事知识”是每个人都在用都能用的实践智慧。重提叙事,找寻叙事知识,是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可能的承诺,同时也有利于弥补科学话语的不足。 本书正是尝试运用叙事方式,讲述我的音乐教育生活故事,找寻过去的意义。我的音乐教育叙事虽没有文学那么浪漫但比文学真实,也没有理论那么逻辑但不一定缺乏内容。其主要包括:“学艺”、“教艺”、“研艺”、“编艺”故事。总体上描述我从一个农村放猪娃到大学硕导的曲折成长历程,通过故事展现音乐教育生活中的社会现实,探索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反思我的教育得失及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本书也是一份我患癌的“文化病理分析报告”,向您展示“美好”的音乐行业形象背后潜藏的“职业风险”,在汲取经验教训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抗癌”,尝试自我体验叙事治疗,找寻自我的心灵,重构我的人生!如果您是关爱自我生命的人,我的文章也许会对您有帮助,倘若能引起你对自己心灵的觉醒就是我故事的最大价值。喜欢寻找科学、真理、学术规范的朋友们,我这可能会使你失望,只好请另行考虑是否阅读本书了! 代序:寻找自我心灵历程的见证 2011年9月19日,我偶然来到音乐界最权威最专业的网站---中国音乐学网,受网友“其嗅如兰”的“鼓动”开博,我的这本书就是以上面的系列博文结集而成的。在开博期间曾赢得了不菲的点击率并被评为网络“社区最佳新人”。在众多的网友留言评论中,有些甚为我担心,觉得我写这些会很得罪人。其实,我这写作是在践行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叙事,这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说话”的精神。因此,我的“实话实说”不是想有意翻出陈年旧事来伤害别人的,倘若有所得罪万请原谅!此外,也有些留言属于对我博文写作的评价,现摘录部分于此,算作我找寻自我心灵“旅程”体验的历史见证,并以此代为序言。 我一直在中国音乐学网上阅读你的博客,写的很好,很感动,对你的经历深感敬佩。 …… 音乐作品,音乐著作的诞生必须具有三个阶段,即创作(写作)→演出(出版)→文艺批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目前我国的文艺批评几乎没有,除了歌颂就是赞颂。似乎任何的作品都是完美无缺的。难得能看到(你)这样的批评文章,这是一种良性的艺术创作环节运转的开端。希望这是一个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开端。…… 坎坷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生的前修课程,有过坎坷经历的人将来一定有美好的未来---狄其安(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系主任、教授、硕导) 吴老师的博客越写越好,真实有趣。看了还想看,看你的博客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吴音昊(小学音乐教师) 吴老师的文才不得了啊!看了您的博客,觉得内容非常丰富有趣,真是越看越想往下看!尤其因为您写的一些有关过去大学生活的生动回忆,也勾起了自己脑中的记忆,太有意思了…… 蔡体润 吴老师:看日志的标题,就充满期待与崇敬。这几天我拜读了你的博客,看到了你的故事、你的为人、你的勤奋、你的坦诚、你的正直、你的才学......真的很感动。真心的祝福你能早日恢复健康,开开心心的书写教育叙事的新篇章----青岛音乐教研员 看了吴老师的几篇文章,感觉很好,除了谈音乐本体之外,还把对一些事情的评论加了进去,嬉笑怒骂谈音乐,踏心务实评教育,----张彪(沈阳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跃华好!我们又回到了墨尔本,你还好吧。我拜读了你的博客,确实很独到的视角,也学习了不少新的东西。回到澳洲的第二天,储望华老师来访,我们畅谈中特别提到了你。储老师说从博客里认识了你。我们都很钦佩你、惦记你啊。你是一个才子,也是个负有社会责任感的音乐教育家,一定要多多保重身体。别太累着。有空常联系!祝开心快乐!冯兰芳(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我的恩师) 吴先生:请接受我的问候和祝福!这几天读您的大作很受益,一点也看不出您正受着病痛的折磨。您的坚强令人钦佩。愿您多加保重早日康复! deersound (网名) 早就与吴老师以各种方式交流过多次,没想到他有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这种戏剧化的生活体验不仅能激励后代,也很可能成为他今后往更高境界迈进的宝贵财富。 yj (网名,真实身份是中国音乐学网站长,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笑死我了,吴老师,没想到年少的你和今天的你反差如此大,不过,看惯了你严谨理性的学术论文后再看看如此感性风趣的随笔,我更喜欢后者,呵呵。希望你天天开心!may(网名) 看到您的博客,好令人感动!……在吴老师今天所写文字中,处处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功德心,相信生者与在天之灵都感激您!……吴老师的编辑部故事,让人大开眼界。……我真是孤陋寡闻啊。在你这里才知道了好多投稿的奇怪故事……很真诚,感动您的求知和求实精神!---周凯模(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民族音乐学家、硕士生导师) 很喜欢您的文字,好看又真实给力!……吴老师讲故事活灵活现,真的太打动人心。您对音乐事业的爱与追求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吴老师的故事哪篇都精彩,不愧是搞学问的把个文字语言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您应该是文学艺术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杂家吧。--红森(中学音乐教师) 奇趣无比的编辑内幕,很享受,也为您感到无奈和激动。-- 葫芦娃孩 (网名) 读到篇后,我哽咽了。眼睛湿润了。站在养生的角度说,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中速最好。想有成绩,就稍快。想乐得其所,就稍慢些。但有些时候,周边环境的影响让你无法去选择。破釜沉舟的选择有多少的无奈与压力呀!---轻松把握音准(网名) 吴老师,你的博客很有意思,很坦荡,但是胆也大,什么话都说,什么话都敢说,有大无畏的精神,就像一个战士......... 凤凰涅槃(网名) 吴跃华老师学艺的过程真不易!很难想象环境条件的艰苦卓绝,为了事业理想所走过的路程崎岖不平。有志者事竟成,祝吴老师目前的教学、编辑、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文章也写的好,生动真实,可读性趣味性甚高!……做学问/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我说你是大器晚成/虽写文章起点晚/但生活阅历长/理解力強/这些怎么能“恶补”/勤奋加天才/是成就的前提/当今/要让年轻人/切忌学术浮躁/别抄近道/别找“竅门”/少搞“速成”/入党申请有人代写/思想汇报有人代作/可入党没有人代入/---可惜了/1962年/老作曲家王震亚和我说:“你是你们钢琴系同学中来阅览室最多的一个”,可见咱们相同路径/我不是大师/咱俩一样/都是老师……吴老师没当成歌唱家、钢琴家,可吴老师是一位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正在此目标中不断前进---有志者事竟成。……前两天遇见首师大冯兰芳老师(注:储先生在澳大利亚冯兰芳老师女儿家中),她和我说:“吴跃华这孩子不错,踏实,钻研。”我说:“怎么能算‘孩子’呢?吴老师自己的孩子也不小了。”冯说在她眼中您就是“好孩子”。……(储先生转冯兰芳老师话:看到......,我热泪盈眶,我们都是最好的朋友,因为善良、纯真使我们惺惺相惜。吴跃华是个非常有才华的老师,在他读研究生期间,我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是一个极其爱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我们常常像老朋友一样探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问题。现在想想那时的他,常常睡不好觉,脸色也不好,没想到最后酿成大病,让做老师的我时常后悔而心痛。那真是每天都会晃过他的身影,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与惦念啊,每天都会为他祈祷呢。看到他笔耕不辍,既心疼又高兴,心疼的是他带病工作,高兴的是看到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吴跃华老师:您可真能写(聊、侃)啊!(不是贬义的,去年我有跟帖您的博文说您能写,这是您的才华和优点。)……吴老师,您的博文篇篇精彩,您太能写了!这是一种才!须当珍惜!-- 储望华 (我国著名旅澳钢琴家、作曲家) 吴老师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真实是“美”的最高境界。从真实中窥见社会百态,感受人性的假、恶、美、丑。---- 听海(网名) 吴老师的叙事文章写得不错。其实,叙事就是后现代写作所主张和提倡的,它不是一种宏大的普遍性真理,而是一种真实的场域。看了你的叙事,受益匪浅。悬置“偏见”,直面事物的本身。期待吴老师有更多精彩的叙事心得展现给我们.---大江(音乐教育博士) 生动活泼,看字似乎能看见当时您的那场景了,觉得这是一种文字音乐。--- 冷板凳 (网名) 吴老师,大作我看了。在浮躁、市侩的音乐界,已经变味和官场化的教育界,还有你这样懂得报恩的人,令人感佩。文字朴实,人物形象很“立体化”,不是那种假惺惺的、平面化、没有骨殖的人物形象。某些细节写得很细,并结合了音乐人和音乐学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你自己的心理活动等描写也很真实。----罗锡文(作家) 看了吴老师写的博文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激动、感怀、欣喜、愧疚......百味杂陈。明年我们99级的同学就要毕业十周年了,这篇博文仿佛又把我拉回到我和妈妈拎着箱子走进师大老东门报到的那一天,在琴房附近见到了黑瘦的吴老师,他当时就认出了我只是我没有想到他会是我的班主任,可以说吴老师是第一个引领我进入大学校门的人,也是我大学四年学习的引路人。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1999年9月7日。----杨柳松(宿迁学院讲师) 一口气读完博文,心情颇为激动。说实话,当下的文章能够让人读到感动已经越来越少,感动不仅源于吴老师写得精彩,实在是有感而发,更因为吴老师笔下的人物被真实再现,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我们眼前。----Dahan(网名) 也许我孤陋寡闻,我看过许多博文,能够让看者情感波动唯有吴博士(我们同学都这样称之)之博文,真实不虚,是吴博士的风格。----李爱真(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 敬爱的吴老师,我是00级的学生,在大四的时候您做了我们班的班主任,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对学生的信任,您当时给我一本书,到现在还在我这,实在不好意思。---Guest(未留名) 一直关注你自己的故事和你的编辑部的故事,令人深思!--- byk0104 (真实身份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先生) 吴老师的博文,语言质朴无华,真情实感,无不使人回想起依依呀呀书生意气的时代。尤其“台词”课的感受、故事......回味无穷。总之,学生时代让我感慨万千。---Guest(网友未留名) 甜、酸、苦、辣的人生经历!---------伍国栋(民族音乐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Unbeliveblae how well-written and informative this was.--- Betti (网名) 一个农村孩子到大学硕导的曲折成长历程,一位真实的音乐教师的个人音乐教育过程,一个离生命终点很近很近的癌症患者,一份用音符写成的“文化病理分析报告”······我院吴跃华老师通过对个人的音乐教育历程、个人生活经历进行反思,著书立说,以飨读者。看到他刚刚成稿的《音乐教育自传---寻找过去的意义》,深为感动,潸然泪下。 作为音乐学院的一名音乐教师,吴跃华同志不仅在教学上成绩突出,学术上也毫不逊色,多次申报并获批各项课题,工作中脚踏实地,为人忠厚,是我院的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尤其是身体受到疾病的摧残的状况下,吴跃华老师仍然坚持科学研究,为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尽心尽力。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吴跃华老师将自己“学艺”、“从艺”、“研艺”、“编艺”的人生经历,汇编成册。向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展现出了,一位虽然身患癌症,但仍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辛勤的音乐工作者形象。他坚持写作,但只是做为一种精神追求,不为功力,默默耕耘,其心可嘉,十分难得。作为吴跃华同志的领导和同事,我认为他这种豁达的人生观、勤恳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借鉴、学习。 激情与汗水交织,瞬间将永恒定格,感性风趣的文字,流芳溢彩的画面,这部著作向我们诠释出一位普通音乐教师的坎坷成长之路。作为一名音乐同仁,我希望吴跃华老师这部纪实、励志、给人启迪、催人奋进的音乐自传能被广大读者传阅,引起音乐教育观念上的思考、激发精神上的共鸣。 跃华同志在重病期间,我曾给他发过一条信息:上苍保佑,跃华同志与健康同在!(马东风,我的现任领导、音乐教育家、江苏示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我的在职进修导师) 目录 代 序 寻找自我心灵历程的见证 自序 关注教师心灵 实践教育叙事 第一编 我的学“艺”故事 悼歌唱家黄蕾蕾随想! 磨难真的是财富吗? 初恋很给力 读书的好处:漫话遭遇抢劫 南师大考研密题 牛也能听懂“美声唱法” “初吻”美声:“高,实在是高” 音乐文化遗产的负价值:十八摸叙事 “白毛女”,“我的娘” 儿歌,我童年的那张“老照片”叙事 求艺之路仍漫漫:找那个跳霹雳舞的人 风雨也总在阳光后:求艺坎途,人生之痛到底能有多少? 20 岁才知道“3是mi”,可悲吧? 重忆春节“喊财神”民俗 春晚:再没有爱的源泉? 忆苦思甜:我在马路边“找到”一分钱…… 关注艺术“职业病”和职业“风险”:我的歌唱历险记 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唱唱还得“前思后想” 惩罚,唱歌的“新功能”,并及魏书生的“发明” 我跟舒曼有一比 我的钢琴是这样“练成”的 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叫“平凡”:长大后我也成了你 有一种伟大可以触摸:我的恩师文铁林教授素描 作弊秘史:我脱离低级趣味了吗 恐惧,高考后遗症 文化的误读与偏见:由帕瓦罗蒂“不识谱”说开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付大学宿舍卧谈会的“秘笈” “老流氓”的由来 “问”意无价:“蚊子和狮子”的故事 新年音乐会是“猫和老鼠” 原生态唱法:“唱什么啊!乱七八糟的!” 第二编 我的教“艺”故事 “德”可以这样“育” 音乐是用来“看”的吗 换位思考:好大一颗树 音乐工作者怎样看政治学习? 制度是建构的不是给定的 观“药八刀PK阿郎” 好心办个坏事 我的专业“自画像” 心灵比大海、天空还宽广的人是我的恩师费承铿先生 钢琴即兴伴奏,让我欢喜让我忧(上) 钢琴即兴伴奏:让我欢喜让我忧(下) 留校“档案” 失败的钢琴教学 教育忏悔录(一)--无心的伤害 教育忏悔录(二)--无情的人情 教育忏悔录(三)--无艺的原则 教育忏悔录(四)--无聊的智斗(上) 教育忏悔录(四)--无聊的智斗(下) 美国 高校年轻教师为什么也可怜? 我曾是个音响资料员 “迷笛”之“谜” 感谢学生:我的教学成长道路上一直有你相拥 班主任工作散记 我当被告 第三编 我的研“艺”故事 指管建华教授《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之论“症” “我”很重要:被我批评的书,他却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上) “我”很重要:被我批评的书,他却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下) 姚思源先生对我的影响 受茅原先生的熏陶 与郭声健教授师生“吵架”:关于如何理解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的“文化观”的那场讨论 守护两个精神家园 我写我 关注音乐教育叙事研究:讲述咱音乐教师自己的故事 “和谐”难“和” 第四编 我的编“艺”故事 小引:编辑部的“故事”新编 第1集:直接投稿并不难! 第2集:到《中国知网》上查询刊物信息最可靠 第3集:学术文章不是改出来的! 第4集:我们是在抢生意吗 第5集:混账逻辑--你要没有问题,人家能骂你吗?! 第6集:难道天下文章看你会抄不会抄是这样吗 第7集:我们学术界现在的很多乱象只相当于美法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 第8集:许多文章作者的基本信息真是五花八门 第9集:获奖背后 第10集:人脑很复杂,但有时很简单 第11集:《dazhongwenyi》,危难之处显身手 第12集:帮发篇论文,多大的事! 第13集:学术短工奇遇记 第14集:开“论文投稿”选修课如何 第15集:闲话“学术” 第16集:实践向前多走一步可能就是真理 第17集:学术道路上的第一笔“赔本生意” 第18集:研究有什么用? 第19集:学术内幕的法国视野--摘自《人,学术者》 第20集:拒登大师稿件也可能是一种社会进度 第21集:美国论文发表一说 第22集:“周广仁先生的胸怀”:投稿钢琴艺术的故事 第23集:谨防编辑部邮箱被盗! 第24集:写文章要关注“市场” 第25集:离开教学情境谈教学法的真理性是个伪命题 第26集:“要SAO女吗?” 第27集:答谢伍老:学术生态的合理构建呓语 第28集:“拍马”中学会的写作智慧---导言的套路 第29集:“一稿多投”的利益与风险规避 第30集:“临文”:音乐论文写作入门的“秘诀”…… 第31集:我的文章我做主(要基于经验而作) 第32集:雾里看“话”教研员 结语:如何评价音乐教育叙事 后记: 向幸福出发 后记:向幸福出发 常言道:“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在我看来,“幸福”也不一定“相似”。有普遍性的幸福观,也有本土的幸福观,还有个人化的幸福观。就个体而言,如果有朋友问我女儿,“你爸爸”的一句名言的话,她会脱口而出“酸甜苦难都要尝一尝”。这是我女儿两岁时我就教她的,那时我还没生病。“幸福”的内涵是很复杂的,显然不能仅仅理解成“快乐”。我生病后我曾跟朋友开玩笑说:“我没有你们有钱,也没有你们有地位,但我比你们更了解痛苦的滋味”。尽管我说的时候还主要是一种无奈的调侃,但随着我从2011年9月19日开始动笔写我的传记以来,经过约9个月的时间,近30万字的手稿呈现出来后,我的看法更明晰了点,幸福在于生活的丰富,尽管我的幸福多了点苦涩,但它让我的生命存在充满“色彩”。因此,我要感谢生活,更要感谢在我生病期间给我帮助的亲朋好友(以下给我捐款的亲朋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岳父、岳母、张强、殴向军、张吉东、董佳佳、闫辉、三弟、二弟、张红、徐良霞、刘依依、秦丽、李李、赵梅、张欣、王静、骆冲、彭颖、刘加柱、崔飞、王志军、蔡晔、苏简兵、覃勤、刘淮、费承铿、章莉、苗雨、黄莉、姚远、卜莉、王君、王霆、王艺红、仲凯、齐斌、宋钰琦、陈超、秦乐乐、聂安丽、覃勤、李爱真、刘敏、张鸿雁、于晓洋、刘海冰、张学伟、丁成梅、冯兰芳、孟维平、三弟同学、三弟朋友、夏宁、张婷婷、杨柳松、唐恒波、王喜平、李慧华、高宇、李丹、部分在校学生捐款(孟醒老师组织)、蔡敏、王小铁、焦正平、孙巍巍、刘善珍、王矛、董兵、赵星、童苏、刘建、马淑伟、孙捷、相宁、沈涛、王大辉、祝仰东、李钟心、范薇薇、陈莹、刘双、张涛、欧兰香、朱峰玉、王跃萍、高静、马东风、卢海珍、鲍军梅、刘震寰、孟醒、李培、徐真、杨洁钰、华伟、赵金瑞、周小燕、朱建华、王骆军、杨志红、佚名、佚名、校工会、人事处、组织部、王兆平、马爱红、梁莉、丰欣欣、张少飞、徐蔚、黄巧华、覃勤父亲、郑有亮夫妇、李赛、宋蕾、黄琼瑶、郝雪燕、还有两位匿名捐款的人(感谢你们) 沈春静、武艳、夏宁、郑婷婷、刘丽、朱慧、李冰、于景、郑庆艳、路奕、范菊霞、陈丽萍、朱珠、曹燕、杨玉梅、王小晶、张敏、板俊荣及其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6级部分学生、刘永福、赵友芬及其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95级师弟师妹、93级部分同学、韦荣道、邹启炎、文铁林、张伟、徐圆......(以上公布捐款人员有的还数次捐款、送礼物给我,且名单因记忆问题肯定会有所遗漏,万请被遗漏的朋友原谅!) 我也要感谢学校领导徐放鸣书记、任平校长、魏伯海校长助理以及工会领导、音乐学院王小铁书记、马东风院长、苗雨副院长、薛书记、冯书记到我家看望我。在北京化疗期间,音乐学院王小铁书记、马东风院长还专程赶到我化疗的病房看望我。 我更要感谢《北方音乐》杂志主编李寿华对我的信任和帮助!由于他义无反顾的用我做编辑,使得我获得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收获,增强我抗癌的信心!还有《音乐创作》刊物副主编邹启炎先生的帮助;《大众文艺》《大舞台》刊物编辑部主任宋晓宇、李璇、陈芳编辑;《音乐大观》编辑部主任吴虹;《黄河之声》编辑部主任邢秀梅;《音乐时空》刊物主编袁杰等,谢谢你们! 我还要感谢我的恩师冯兰芳先生,她经常从澳大利亚发来邮件鼓励我,发我精美的图片、有趣的文章、有价值的医疗信息等,帮助我积极抗癌!我生病后在北京化放疗期间,冯老师第一时间来病房看望我,为我采购绿色无公害的食品。为我的医疗报销承担风险!还有我的恩师郑莉教授、孟维平教授也为我带来祝福的话语和物质帮助。 我忘不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张吉东老师为我能更好的医疗四处奔波,为我的医疗报销颇费周折!多次送我礼品和金钱!还为我的职称评定费心费神!我的老乡们多次到我家看望我,给我鼓励!我的三弟为了救我,不惜求助他们学校的校长帮忙,还托人从国外帮我买药!我的二弟尽管是个城市打工族也为我想尽办法,甚至要卖掉好不容易才买来的房子为我筹集药费!我老婆的外婆,一个农村老太太甚至把藏在墙旮旯里那些积攒多年快要发霉的卖菜钱都拿出来给我做治疗费!就连我的主治大夫罗京伟教授也很讲人情,在我治疗结束时,把我送他的钱退给我说:“都是文化人,没必要”!我的中医大夫谢文纬先生在为我治疗期间,经常用自己的经历(儿子和老伴都是癌症患者)来鼓励我跟癌症“斗争”并积极为我施治!有时遇着不舒服,我经常在徐州用电话“骚扰”北京的他,他总能和声细语的给我解答! 我也忘不了我的学生闫辉、武艳夫妻俩在我于北京放化疗期间经常于周末到家里看望我最放心不下的女儿;也忘不了我的学生覃勤夫妻为我办理我有关单位的许多杂事,甚至为了维护我的利益跟人家发生“口角”;也忘不了我做完化疗返家,我同事崔飞夜里两点冒着风雪开车赶到火车站接我;也忘不了闫辉、覃勤、崔飞、沈春静对我的生活想的那么周到,见我家客厅没有空调,立即筹钱给我买了一个送我;也忘不了我的朋友韩磊、路凌云夫妻在我的眼睛不能看电脑的情况下,帮我书写的文章打字,每周还两三次从十多里外的拔剑泉担泉水扛到六楼我的家给我喝! 我还忘不了我的同学姚远、黄莉、王志强,他们在北京多次去看望我,给我多种帮助!忘不了在我治疗最痛苦的时候同学付小波多次去医院陪伴我!丁成梅数次以多种形式帮助我!中国矿业大学李爱真副院长、徐登峰主任对我的抬举!同事高静等多次到我家看望我;同事王君的妈妈、同学郑婷婷、95级宋亚明、闫辉的朋友、陈超的同学胡奇章、邻居张勤等用宗教手段为我祈祷祝福! 我更忘不了我的女儿小小年纪也关心爸爸,她背着我们偷偷地“研究”我的医疗化验单;更忘不了我的岳父岳母在我生病在京治疗期间一直帮我们照看女儿的成长;更忘不了我的老婆多年以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特别是最痛苦的时刻陪伴我,并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 还有要感谢的是秦丽及其所在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送上8万元的保险金。还有芦友萍及其所在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送上4万元的保险金。借此也建议大家,健康时最好买份保险,买一份保险确实等于买一份保障! 要感谢的人太多啦!......请关心我的朋友放心,我正朝着幸福出发...... 此外,需要说明一点,本书中提到的一些阴暗面,有人可能会联系到当下我的单位。其实,我的书的故事(编辑部故事除外)写作截止到 2004 年初。此外,我写的也不全是我们单位的事,即使有一少部分涉及我们单位但也别把我们这想得太坏!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是很和谐的。上面的感谢言语已经表明。此外,我的现任领导马东风教授、院长、我的在职进修导师对我的书也给予热情地鼓励!并感谢马院长对本书出版的资助!还有,以下 “ 好女孩贝贝 ” 是我的书记于 07 年 6 月 14 日写的博文,内容如下: “ 贝贝的学名叫吴宁贝,因为她妈妈单名一个“宁”字;“贝”则很好地表现出小女孩从一出生起就受到全家人的疼爱。她爸爸小吴是我的同事,一个朴实无华、好学上进的青年教师;说起来还很有点传奇的经历。他是我校1993年建立音乐系的首届专科毕业生(也是专科中唯一留校任教的),又在职读完南京师大的三年函授本科;今年初以同等学力取得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他做过两年专职教务秘书,后来兼任了一年学院党总支秘书;平日沉默寡言,不事张扬,工作却是非常踏实努力,值得信赖。在首都师大脱产学习的一年里,他一口气发表了10多篇科研论文;两年来还有几篇论文获得了教育部和省级的多项奖励。他一向的忠厚和勤奋引来众多学生的爱慕,当年就是这样娶到了贝贝的妈。 贝贝今年应该是五岁多,却是我们多年的“游伴”了。两三岁时爸妈就带她参加我们的旅游和艺术观摩活动,比起那几个顽皮到让人头疼的“活猴子”男孩,她的文静和专注给我的印象极深。去年暑假我们去桂林,在火车上她不声不响,专心致志地画画。粗心的爸妈没有带好足够的画纸,所以总想让她少画一点,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小姑娘却执著得很,非要坚持自己的创作(好像后来还因此挨了回打)。她画了太阳、树木、长颈鹿、鱼儿、小鸟什么的,当然还有妈妈和“我”;跟我聊起来时有一种忘我的得意,全然没有了平素的羞怯。今年五一长假我们集体去宏村、牯牛降,这次贝贝不仅继续作画,还带上了平时在幼儿园和家里画的好多作品,看上去色彩愈发丰富,想象也更加飞动。 去宏村的前一晚我们住在太平湖边的“江南书苑”,靠近水边;晚饭前后出去散步,大家采摘些芦根和野草莓品尝,很有情致。不过最能吸引贝贝的还是林子里的几架秋千,当我一次次地推她“上天”时,起起伏伏的飘荡引得小丫头大呼小叫,全没了平日里的矜持。那天晚上,她一定睡得非常安详——因为玩得太开心,太尽兴了。第二天早饭时她妈妈悄悄告诉我:贝贝说了,大大(我们这边对“伯伯”的称呼)是真的喜欢我耶!在各处景点游览,贝贝从不要大人抱,跑来跑去一点不知道疲倦。有时候我真的难以相信,她那小小的躯体里怎么会蕴藏了如此多的能量! 回想一下,其实一年中我见不到贝贝几次(只有集体旅游和为数不多的几场音乐会),但是小姑娘非同一般的乖巧和坚毅却一直深深印在我的心底。我不是个喜欢搞裙带关系的人,但是假如贝贝要认我做干爸爸,我肯定会笑逐颜开的。前天下班前小吴过来说: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贝贝的画刚刚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呵呵,我和她爸妈一样,由衷地分享了孩子的喜悦”。转载自我书记的博文地址: http://fereto.blog.sohu.com/50587224.html 最后,作为《北方音乐》刊物编辑,感谢近五年来向《北方音乐》刊物投稿的各位朋友,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 吴跃华 二零一二年六月 本书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教育叙事|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女人不寻常——纪念我的奶奶(续)
libseeker 2014-8-8 08:36
按:2007年6月12日我曾写过《这个女人不寻常——纪念我的奶奶》(http://libseeker.bokee.com/16128479.html),2014年7月读到了父亲写的回忆录(父亲从出生至今70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大约10余万字。个人以为,可视作家族史、乡村教育史、乡村文化史重要史料,是很好的“地方文献”。)。父亲曾读过我写的纪念奶奶的文字,受到触动,回忆录中,有意“详写”,提供更多更真实的“故事”。特此摘录部分内容(这块内容是连贯的)。 母亲吴胡娇(1914.10.28-1976.4.5)出生在永丰县藤田镇上西屋村,罗陂下排村做养女长大。不到二十岁就嫁给罗田村当教书先生的刘席贵为妻。身份不同受拘束。大家庭的生活约束严,兄弟多,正处在兴旺发达时期,20多人吃饭,甑大,小奋竹(注:一种竹制晒篮,比较大。)做盖子,家娘(注:指婆婆。)管家,有魄力,有威信,按时开饭,菜蔬简单,看菜吃饭,迟到者只能尝到一点剩菜汤,不敢多嘴。偶尔叔伯母(注:指妯娌)迟到逢拢,只敢偷偷炖几只辣椒当菜。慢慢习惯了,婆媳关系融洽,叔伯母之间亲密,生活有节奏。丈夫善良,关心体贴,相亲相爱。1927年十月,池头、上罗、罗田等地相继建立秘密农民协会或穷人会,土豪劣绅恨之入骨称之为“穷鬼会”。刘席贵血气方刚,参加革命受到器重,穷人纷纷加入,农民协会组织不断扩大,席贵家是个秘密联络点。因为叛徒告密,刘席贵惨遭杀害。《乐安县志》记载“刘席贵1929年参加革命,任罗坊乡(注:应为罗陂乡)政府文书,1930年在招携被害”,母亲得知他被捕时,小脚女人冒着严寒,踏着厚厚积雪拼命赶到大金竹,死命拼进牢房。恩爱夫妻,难舍难分,交待:“莫贪荣华富贵,莫嫁有钱人。”临刑前,又舍命冲进牢房会面,抱拢痛苦,共诉诀别之情,一再嘱咐:“莫拣有钱人,莫选漂亮夫,自食其力平安日。”悲痛欲绝“妹妹细女(注:方言,大意为宝贝或亲爱的。),你要对得住我,将尸骨送转家乡。”集体就义,刑场惨不忍睹,横七竖八的尸体,辨认不清。母亲逐个翻转,认定抱住丈夫的遗体痛苦,心如刀绞,翻来滚去,浑身血淋淋,夫家赶到收尸时,看到双手依然死死卡紧丈夫,嗓子哑了,眼睛睁不开,已经是七天七夜没有进食物,奄奄一息,只好七手八脚使劲将手指搬开,抱起捆在眠椅(注:可以睡觉的竹椅)上赶快扛走。看到如此形势,个个双眼泪流。“这个女人蛮难救转来。”。红红火火的大家庭,一下子,四分五列,杀的杀,嫁的嫁。一个伯母(注:系方言,是指夫兄的妻子)改嫁湖坪西屋下村的理发匠。前后相比,差距十万八千里,有啥办法,命中注定。因为和我家隔塘相望,有感于求亲心切,愿为我父亲做媒,祖母有能力,吹嘘祖先家底子有根有据,现实情况无可怀疑,于是一五一十转告我母亲,痛定思痛,也该找个归宿,有个安身之处,前夫哀告,肺腑之言,思绪万千,伯母为媒,肯定是一片真心,了如指掌,句句属实,命中注定,由不得三心二意。 巧合的是娘家不求门当户对,外公饱经风霜,永丰藤田上西屋村人,出身贫寒,求取功名时大女儿已出嫁,送小女儿做养女。二十开外应考,开考时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稍眯半刻,精神焕发,恍然大悟。考中秀才受拘束,条条清规戒律不敢违犯,摸夜去泼尿,生活难以维持。当过教书先生,受过惊吓,险些下不了台。有一次得知学生伤害百姓的小牛,急中生智叫学生把它丢进天井里,盖上板子,统统跪在上面,外公装模作样严加盘问,让来人里里外外仔细搜查,蒙混过关,然后妥善处理,深得人心。有一年因兵荒马乱,携家逃难,遇到官兵盘查,危在旦夕。幸亏队伍中走出一个人上前解围,这位是我的先生(注:指老师),那位是我师母……”逢凶化吉,顺利通过。劳累过度人易老,四十开外时,听到的问候是“老先生,今年六十几?”外祖母从事过小卖小买,抗日战争时期,南昌国立十三中学迁到永丰藤田小岭村,学生喜欢到外祖母处买零星食品,常来常往,倍加亲切。时局激变,不少女生恋恋不舍,流泪话别:“老婆婆,我们要去抗日……”受其影响,母亲向往大型正规学校的气派。不知从何时起,外公开始经商,在藤田街上开店,好像叫“两谊商店”,做夏布生意,开店走运,很快就富起来,但是,幸福不忘艰难日,平等待人,童叟无欺。选择女婿,不求门当户对,重在诚信和能力。通过多次对来往顾客的试探,判定是否可靠,难后拿定主意。 命运的安排定乾坤。母亲嫁到湖坪坐的是客轿,穿着简朴,原来的伯母做牵娘。我小时到过她家,很穷,相貌就不记得了。母亲跳出苦海入穷坑,没有立脚之地,住的是住的是庸吾公祠侧边永康的屋,一只炉仔放在谦一堂天井边做饭,落斜风雨时锅里净是水。家娘厉害,伯母爱占小便宜,喜欢说三道四。起眼看人丈夫年纪大,生得丑,有驼背,越看越反胃。别人看是看不起,开口就是“石仔”,“石仔驼背”,自己觉得不光彩,听惯尊称“先生娘子”,一听到喊“石仔驼背老婆”,就倒威落势,如同胸前被捅了一刀。母亲举止文雅,父亲苦水里泡大,跟惯穷伴伙计,吃喝随便,不爱打扮,当藤田街归来,只要有酒喝就开开心心,话语多,否则心里不舒服,甚至忍不住埋怨几句。无意中严重伤害母亲的自尊心,母亲强咽怒火,彻夜难眠,思绪万千。恨自己无知,轻信他人上了当,怪伯母察而不实,为一方,损一方。怨爹娘不替女儿作主找上好人家。有苦难言,辛酸泪水暗中流。外出时强装笑脸心里烦。年关接近,新姑丈(注:指女婿)上门看气派,母亲更是着急,身无出屋衣,怎样乔装打扮遮门面?外公早有所料,提前打招呼,减轻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可以宽心上门拜年。见了爹娘面,满肚子苦水倒出来。外公不着急,耐心安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重心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女儿,事在人为,吃得苦中苦才有甜上甜,鼓励女儿打起精神,齐心协力持家,按时打发(注:指送客),高高兴兴回家。父亲的穿着从内到外一色新,许师傅加工,当年远近一带唯独藤田街上他有缝纫机,而且手艺数第一。父亲身穿长袍子,让人刮目相看,啧啧称赞“象个书生样”,你莫小看他。母亲打扮阔气,引人注目。财是人的胆,着(注:指穿)是人的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变了,夫妻和睦相处,共谋发展。 附:这个女人不寻常——纪念我的奶奶 2007.6.12 http://libseeker.bokee.com/16128479.html 我想起了我的奶奶,主要是因为媒体在轰轰烈烈的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据我妈妈讲,我的奶奶生前常对我叔叔说一句话:“瞒仔,你要好好读书,以后还会有文武两考。”我妈妈没读几天书,但她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我曾经对“文武两考”很困惑,母亲解释说,“文武两考”指的是高考,旧社会是指考文状元武状元。也就是,我的奶奶在文革期间就“预言”:高考一定会恢复。我妈妈对此非常敬服。 我的奶奶已于1976年永远的离开我们。奶奶走时,我才两岁。关于奶奶的故事,基本源于我爸爸妈妈的讲述。奶奶姓吴,名胡娇,江西永丰人,出生于一个秀才家庭。1914年12月18日生,1976年4月初五日殁,享年63岁。据说,奶奶的父亲是一个穷秀才(后来做生意发达了,并曾划为“地主”成分),奶奶自小做了临县刘家童养媳。 19世纪30年代,奶奶做童养媳的一家人因为参加革命,一家三口(奶奶的公公、“未婚夫”及其弟弟)同时遇难(三人均为革命烈士,县志上有记载。)。奶奶其时18岁,后来嫁给我的爷爷。我的爷爷是典型的佝偻病患者,以织布为生。1960年,我的爷爷去世(坟墓是异常狭小的土堆,异常矮小的一块麻石作为墓碑)。其时我的父亲(长子)19岁,我的三叔才6岁。在这样的条件下,我的父亲继续在县城上完高中,于1962年高中毕业(当年我们三县在一起高考,我们县无人考取,三县亦是屈指可数)。1964年,父亲有一次免试上大学的机会,但为家庭着想,未能成行。 奶奶是始终坚强的。童养媳的一家人的遇难;她的娘家被划为地主成分,“牵连”随时可能发生;爷爷的早逝(47岁开始守寡)……一桩桩一件件,令人不寒而栗。据说爷爷临走前处理了掉薄地若干亩,因为身体的原因,家里雇了“长工”,有一回一个“长工”为了灌溉问题差点失去性命,险些引发大麻烦。爷爷下狠心将这些地处理掉了,否则也很有可能戴上“地主”的帽子。奶奶是善良的。家里的“长工”没有谁在此后的岁月里进行过“检举揭发”;我妈妈的叔叔在文革期间关在我们村小学(大祠堂)被批斗,奶奶曾设法救助。 虽然我对奶奶的感知与认知非常有限,但奶奶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似乎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生动。每逢祭祀之日(清明节、中元节),我都会缅怀我的奶奶,只要有可能,我会到奶奶的坟前庄重的烧香作揖。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2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这事肯定能写进中国的教育史
热度 2 zhanghuatian 2012-12-17 12:15
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公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医学院、刑警学院、澳门大学、美国纽海文大学……上述大学都有一位叫王立军的教授,这事一定会写入中国的教育史。 2001年至2002年, 王立军参加了美国加州大学MBA远程教育。该“美国加州大学”(California American University,又被翻译成“加州美国大学”。 2002年2月,方舟子在新语丝发文,称这是一所靠招收中国官员发财的“克莱登大学”。后来,方舟子对南方周末记者石扉客说: 我没有看出(王立军的学历)问题。
2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说消防教育史
热度 3 fpe 2012-10-24 06:06
说说消防教育史
走向规范化和大众化的 美国消防工程教育 1. 消防工作的层次分工 美国的消防工作,通常可分为消防灭火、消防科学与管理、消防工程和消防研究四个级别。还有一种划分法是火灾科学、消防工程、消安评估和消安管理( Rashbash , 1980 )。 灭火救援是消防队员的日常工作,各个州都有自己的消防学院来从事消防队员培训工作,马里兰州有四个训练场地,分别位于全州不同的地方,保证全职消防队员、义勇消防队员和任何纳税人都可以免费接受消防培训,支出有州政府承担,也就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的地产税,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和安全事业。一般而言,工业发达的地区,全职消防队员比例高;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地产税高,义勇消防比例高。 消防科学和管理是比消防队员高一层次的文职工作,不必下现场灭火,主要从事政府和企业部门的消防验收工作,属于典型的公务员性质,工作轻松而稳定。通常不愿继续从事灭火的消防队员可以通过取得消防学位(通常在社区学院有消防科学的课程,知识型教育,不需技能培养)来从事管理工作。很多社区大学的兼职教师,来自消防队伍的在职队伍,比较有实际经验。 消防工程是以设计审查为主体,咨询顾问为辅助,提高建筑设计施工安全水平的职业。由于美国法律体制的完善和消防制度的复杂,需要有专业人员来解释其中的细节,对此有很多小型的设计公司,从事专业咨询工作。政府部门由于担心国家资产的损失,也需要雇佣消防工程师来审核分包商合同的安全效果,尤其是军事部门和 GSA (政府建筑管理局)。 消防研究由于其公益性,曾经完全以政府机构为研究主体( NASA 和 NIST ,即航太局和标准局),成果免费提供社会大众。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普通民众掌握了火灾模拟工具,消防研究具有广泛化和实用化的趋势。保险公司 FMGlobal 的研究部门是最大的私营消防研究机构,但其研究成果处在封闭不公开的状态。 通常由消防研究和消防工程提出消防标准,通过各种展会和培训班把消防知识传递给消防管理。消防灭火在职业制度的保证下吸收灭火和救助的最新知识,主要是被动的学习者。 2. 消防工程教育简史 1.1 .消防工程的主流学校 现在公认,美国的消防工程专业最早从阿默( Armour )工学院开始( 1903 年), 1940 年该工学院与 Lewis 学院合并组成伊州工学院( IIT )。该项目由 UL 实验室的创办人 William Merrill 和其他一些火灾保险业的领导人所推动,目的是为消防保险领域提供合格的工程师。芝加哥大火( 1871 年)和 19 世纪后半叶的其他城市大火促进了对火灾保险的需求, 1893 年芝加哥举办的哥伦比亚博览会提出了对该领域专业人士的需要。但由于社会的变迁和保险业的转型(火险并入财险), 1985 年 IIT 的消防工程专业停办(因为生源不足和社会需求不足)。 和保险业促进的 IIT 消防教育相反,马里兰大学消防教育是马里兰州消防部门促进的。消防工程系最早是作为工程学院的消防教育课程在 1956 年 6 月 1 日开始的。布瑞安教授在独立支撑微型工程系开办的同时,取得教育管理的博士学位。由于创办人的背景,马大消防重视灭火和逃生研究,在政府部门有较大的影响。《生命安全规范 NFPA101 》的重要贡献者都是 Bryan 的学生。 911 之后,第三任系主任重视科研,通过远程教育拓展了财源,扩大教授队伍,目前有全职教授 9 人,形成一种积极良性的教研咨(询)局面,隐然有研究中心的角色。 作为美国第三个私立工程学院,伍斯特工学院( WPI )创办于 1865 年(作为第一期庚子赔款助学受惠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毕业于此)。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靠近世界保险业中心波士顿), WPI 毕业生有不少从事消防工作。 1972 年土木系菲茨杰拉德教授以为国防部民防局写的防火教材为契机,开始到各个大学教授建筑火灾的短期课程。由于他的努力,促进了 WPI 开始从事消防教育。其课程建立确实是 “ 从下向上 ” 开始的,大约由 40 位教授从事火灾相关的研究,赞成成立火灾研究中心。于此同时,当时的校长视前面伊州工学院消防工程教育项目的关闭为契机, 1979 年开始提供消防工程硕士教育,成立火灾安全研究中心,主要提供在职培训, 1983 年才有一位全日制学生入学。 1978 年, IIT 毕业生拉克特受聘为研究中心主任。现在,私立的 WPI 提供六种教育产品可供灵活选择:三级证书培训、本硕连读,硕士和博士。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私立学校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体现了公立学校所缺乏的效率和适应性,伍斯特工学院毕业生进入工业界比较多,其特色课程是《工业消防》和《性能化消防设计》。台湾消防署和警察教育系统是 WPI 毕业生的天下。 1.2. 提供消防工程的其他学校 俄克拉荷马农机学院的消防课程是 1932 年消防培训课程的延伸。早期消防教育两年制,目的是提供灭火技术培训以外的科学和数学教育,加深对消防过程的理解。 1957 年毕业生授予副学士( Associate )学位,而不是培训证书。最有名的毕业生是布瑞安教授( John Bryan )。现在该项目并入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由于地理因素(靠近石油生产基地),主要在消防与安全工程领域发展。 纽黑文大学( UNH )在康州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发展公共安全研究,从事消防工程教育,主要是法证工程领域的消防研究,著名的李昌钰博士就从事过火场调查的课程。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是正在发展的新兴领域。 东肯塔基大学的法律和安全系提供消防与安全工程技术教育本科学位,包括在线教育,也主要是法证工程领域的消防认识。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从事消防技术教育。 休斯顿大学的中心分校( UHD )开办消防与安全技术教育,在 OSU 的帮助下成立,主要是为油气公司的安全服务。 北卡大学夏洛特分校曾经是北美纺织品的研究基地,现在仍然拥有全美唯一的军装和特种衣物研究中心,重在织物的安全性研究。消防技术工程在 1995 年开办。 南加州大学(或称加州工学院,非加州理工)大约在 2006 年开办消防工程的研究生学位,可以说是照搬马里兰的教学经验。 哥伦比亚南大学,是新近成立的私立网上大学。 另外,各州的社区学院,大多开设消防培训,以满足广大的消防队员晋升的职称需要。 3. 消防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马大消防创办人布瑞安教授和过渡性领导斯皮发克教授的退休,以及 WPI 消防创办人拉克特教授的退休,美国消防工程教育正在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前的领导教授都是教学型,注重吸引学生,推销毕业生到就业市场,靠学生扩大影响。而现在的掌舵人德玛佐教授和诺他瑞阿尼教授(都是意大利后裔)都是研究型,希望利用研究消防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提高知名度,吸引学生和扩大影响,关键是从全社会对安全的研究投入中挣钱。 美国 70 年代,由于化工大发展造成灾难事故的突然增加,尼克松政府通过 “ 美国在燃烧 ” ( American Burning )工程运动,全面改进了消防工作,提高以人为本的认识,增加了对消防的研究投入,但主要集中在政府研究部门(免费提供给民众)。当前的消防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七十年代作出的。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让火灾和逃生模拟都在计算机中进行,突出了基本理论对于研究的指导作用,实验工作不过是验证计算机模拟结果的手段。普通研究人员都可以和掌握政府资源的机构竞争,评估灾难性事故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消防工程教育,以燃烧理论、逃生理论和计算机模拟为主,兼顾消防设计。基于性能的消防设计工作的发展,让计算机模型成为主要设计工具,更对使用者提出较高的教育要求。教育投入是为现实需要服务的,由于新标准规范的使用让老式建筑的安全性成为问题,大大扩充了消防工程师的市场容量,所以各个消防工程专业都有扩大招生的倾向。 图1. 美国消防教育的历史发展 4. 美国消防工程毕业生的出路 1. 设计与咨询型 这一类是消防工程毕业生的主要出路。老牌的单位如 RJA 和 Schirmer (目前是 AON 风险公司的一部分),后起的如 CCI 和 KAI 。 HAI 也在向这一方向转,大约是项目来源稳定的缘故。英国 Arup 大力开拓美国市场,性质与 RJA 一样。 2. 研究与咨询型 研究与咨询也是消防工程的主要位置, CSE 与 HAI 是其中的代表, UL 与 FM 是测试机构(后者也有独立的研究机构),还有 SwRI, SEL 等实验室可以归入这一类。 Exponent 与 Packer Engineering 是更广义的消防,范围较窄,要价更高。这些咨询岗位的关键是向用户按时间收取费用,对从业者资质要求比较高,待遇也高。 3. 研究与开发型 消防工程的硬件产品不多,使用年限长,通常也不需要消防工程师来设计开发,所以研究与开发的对象往往是软件,作为咨询公司的工具而开发。如 RJA 的 Pathfinder 逃生软件、 Fenwal 的爆炸保护软件、 RMS 的地震火灾风险软件与 Blazeworks 的燃烧爆炸软件。 FMGlobal 也在加强软件模拟的工作,推出仿真工具,改进保险对象的安全和效率。 4. 各级管理机构 各级管理机构通常指的是职能部门( Authorities Having Jurisdiction ),有联邦政府和州县级政府所组成。联邦政府机构更多,如 GSA 、海军、空军、能源部、国立研究所等等,干的大都是管理政府拨款,把项目分包出去,监督项目执行结果等任务。政府项目是全社会安全的表率,需要有合格的人才进行管理维护。 5. 制造与代理商 最后,制造与代理商是捆绑在一起的,共同为工业消防服务。美国市场集成度高,大制造商只有 TYCO 和 UTCFS 两家,当然还有一些原料供应商如杜邦。消防品牌 Kidde 有 300 家代理商, Fenwal 有 50 家代理商。 这些服务机构,虽然也打着消防工程的旗号,干的却是技术服务的工作。很多小规模的单位,只有几个人,可以归入代理商这一类。掌握了几个大单位的消防系统的维护工作,就可以衣食无忧了。除了某些大型企业需要统一消防安全的管理工作,一般企业不便雇佣拥有特别技能的消防工程师,所以消防工作需要分包给代理商去完成。代理商越多,服务业越发达,社会越先进。 5. 消防工程教育的趋势: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 5.1. 两种类型的继续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防止知识老化,需要不断提供在职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的两条基本标准:高质量培训必须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 KSA) 来( 1 )找到成功工作表现的关键因素;( 2 )现有在职者已经拥有一定的起码的基础。 一些培训途径可以归入以教育者为中心。即,知识和信息从某些专家流向受教者。通常,受教者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动的参与者。阅读教科书,听报告和讲座是典型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学习手段。当然,也需要参加讲座或听录音带的时间和地点。这些媒体适合于传递和组织事实或解释现象和原则。这是消防工程的主要方向,教育者通常是该领域的领先研究者,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材料是他们的任务。 另外一些方法可以归入受教者为中心这一类。受教者采取更积极主动、交互的角色来学习或掌握某种必须的技能。任何一种需要受教者积极参与的技能培训属于这一类。积极参与包括观察专家执行某一任务,然后在专家的监视下重复该任务。 在得到一轮反馈之后,受教者继续练习或接受更多的反馈,直到表明掌握了可以接受水平的技能。通常 MBA 课程更适合这一种,因为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学生掌握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 前者适合消防工程教育,以知识的传递位置,对学生要求不高,对学生的参与要求不高,而对教授的见识和水平是主要的要求。通常采用 10 周的长学期,允许学生同时上两门课,以保证学生在 18 个月内拿到毕业证书的目的,太长的学制导致学生流失严重。另外强调学生的参与,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小型的研究(读书)报告,非常占用时间,所以不鼓励学生同时上两门课(可以提前毕业),所以一学期定为 12 周( 3 个月),目的仍然是保证学生的及时毕业。 消防教育,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相对于技能性的课程如数学、力学等,更适合远程教育。美国某些知名的高等院校,比较在乎自己的名誉,对远程在线教育持保守的态度,担心远程教育的质量不够,败坏学校的声誉。但消防工程的教育又和强调技能的专业(如数学物理等)不同,比较强调知识的传递,对直接需要计算的技能要求不高。因为消防安全的领域非常广泛, 消防知识的传递比较困难,需要不同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通讯。消防的专业背景又比较单纯,能量守恒无所不在。在这种简单的技能和广泛的应用面前,远程教育应运而生。互联网提供了在线交流的能力,关键是与教授的互动。完成教授指定的阅读任务,和参与作业讨论, 是比较有成就感的。特别是,目前能够通过对火灾的量化,火灾的模拟达到前所未有的认识是有可能的。 远程(或在线)教育的收费,是与学校的声誉直接相关的。 Columbia South University ,美国佛罗里达州创办十来年的私立大学,本科一学分 185 美元,研究生一学分 260 美元,包教材。 WPI 远程教育开办于 1994 年,曾经主要通过录像和函授材料进行,现有教学模式完全转向网络模式,一学分 997 美元。马里兰大学,公立(州立)大学, 消防系创办有 50 年了,但远程教育开办于 2003 年,收费 700 美元。第一批学员从已毕业的校友中选取,供不应求。大部分学员是公费学习的,作为公司对个人的奖励或不跳槽的奖励。东肯塔基大学 2007 年也开办了消防远程本科教育的网上课程。还有一些大学开设一些安全方面的特色课程,效果很好。 5.2. 学校消防教育的对策 美国主要两所学校的消防工程教育课程见表一所示。每一专业仅有教授 6~8 人,不可能同时开设所有的课程。根据老师的计划而随时调整,但基本反映消防专业的核心与两所学校的偏重。 马里兰大学 伍斯特工学院 1 高等火灾动力学 火灾动力学 2 高等灭火技术 高等灭火技术 3 火灾评估方法 可燃性测试与标准 4 法证火场分析 故障分析 5 火灾风险分析和模型 风险管理 6 高等火灾模型 火灾模型 7 基于性能的消防设计 基于性能的消防设计 8 结构火灾的分析方法 建筑安全性 9 消防系统 10 工业消防 11 爆炸保护 12 过程安全管理 13 火致流动 14 烟气探测与管理 15 火场人类行为学 表一:消防工程硕士科目之比较 马里兰大学的本科中有消防设计内容,所以在研究生阶段重视某些消防专题的深入研究。伍斯特工学院没有本科,需要添加设计内容,所以课程更广泛一点,另外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作为保险业中心的波士顿,课程设置在工业安全领域有特长。 5.3. 消防协会的教育对策 美国消防协会( NFPA )有 110 年历史, 70000 会员,成员非常广泛,只要与安全有关都有相关的分会来接纳。消防工程师协会( SFPE )曾经是 NFPA 的一个分会, 1956 年独立出来,目前只有 4000 名会员,是消防工程师的主要专业性组织。 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各专业协会也从事开办短期继续教育课程和网上在线教育,主要是协会中的活跃分子和从业专家,把工程前沿的最新知识传播出来,形成规模效应和普及效益。美国消防专业协会是私立的,有创收挣钱的动力,对经营教育产业不遗余力,提供的教育产品有两种,到旅馆集中进行的一天到一周的短期培训( Workshop )和网上进行的专题培训( Seminar )。所有课程,除了收费,也计算学分(继续教育学分, CEU ), 以便受教育者升职或考照使用。协会教育的模式,充分弥补了学校教育投入大,见效慢的弱点,对于快速交流消防研究成果,促进消防认识和教育,改进全社会的认识水平有很好的推动效果。 6. 消防工程教育的当前趋势 6.1 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变革 100 多年前的 1907 年,怀俄明州通过美国第一部《工程许可法》。这项法律要求的注册工程师和测量师必须注册和执照来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不受不合格设计人员的影响。这一项法律奠定了美国工程技术执照制度的基础。 在美国,尽管各州之间的执照要求不统一,成为 PE 通常必须通过 4 步骤。 从经过认证的 BS 工程专业毕业; 通过工程基础考试; 获得四年工作经验; 通过工程的原则与实践考试。 尽管一百年来,学士学位一直是对工程师的标准教育要求,这可能到 2015 年会改变。在 2007 年 NCEES (美国工程师和测量师协会)的年度会议上,委员会要求把额外的工程教育纳入《示范工程法律》。该示范法更改,要求在候选人报考注册工程师( PE )头衔的考试之前除学士学位之外,另加 30 个学时的高级本科或研究生水平的课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示范行的教育需求,必须由各个州和地区通过才成为法律。这一示范法的改变将在 2015 年生效。 这一措施出台的目的,在于规范注册工程师市场,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也是顺应消防科学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爆发性增长的需求。 100 多年前,工程师的待遇和医生差不多。现在,职业医生由于医生教育制度的严格门槛而收入增加,对此,工程界也希望向这一目标看齐。 消防专业的复杂和广泛程度不亚于医生,但入门门槛低导致整体素质不高,对此,新法有望改善目前的局面。 目前提高从业者专业水平的最佳方法是促进消防工程研究生水平的远程学习计划。这些远程学习课程正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为所有学科的工程师们进入消防工程专业的一种方式。因为所有的工科毕业生,在考证之前,将需要学习额外的课程。新的要求结合远程学习课程将是吸纳更多的工程师到消防工程领域的好机会。 6.2 火场调查的基础教育 对消防教育发生较大影响的,莫过于 Willingham 纵火事件。 1994 年,德州发生的一场大火,导致三位儿童死亡,其父因为火调人员的指控和作证,被州政府处决。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对死刑的讨论和对火调人员素质的反思,导致了对消防工程中基础理论教育的关注。以前,美国火调人员通常来自现场,是消防队员退休(美国职业消防队员只需要服务 20~25 年,所以 40 岁左右退休很正常)后的主要选择。这些人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所谓的模式研究,做出火场调查结果的判断,过于仰赖经验的常识,缺乏理论的支持。同一种火场模式,有可能使不同火灾现象造成的,缺乏基础领域的教育,必然导致对火场现象的误解,所以各地政府都要求相关的中层安全管理人员(特别是消防队长),至少具有高等消防学位,因此对消防工程教育带来很大的促进。 6.3 性能化消防设计 美国幅员广阔,气候复杂,无法实行一种简单的消防标准。虽然性能化消防设计谈论了 20 多年,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和法律的制约,大部分性能化消防设计还是为少数样本工程,或国外项目设计,真正影响并不大。从事性能化消防设计的国家,通常是弹丸之地,如新西兰、新加坡、英国、日本等,一种设计,可以多次拷贝。不过,有一个领域,由于绿色能源的压力,导致异常繁荣,那就是核电消防。和其他领域不同的是,核电消防有完整的历史纪录(因此每一项事故都有明确的风险值,这是大多数火灾领域所缺乏的),而且能源危机和新能源的困境,导致核电安全事业异常热闹,到处都是性能化设计的课程,人人都关注这一领域的教育需求,可以说目前这是推动性能化设计的主要动力。 7. 结论 时势造英雄,机会促产业。美国的消防工程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认识的提高、认识的推动和政策的带领密切相关。各级消防协会制度有自立、自传、自养的压力和动力,所以在科普宣传方面投入很多,全面提高了民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法律体系的成熟和生命价格的提高,导致民众安全意识的提高。职业消防制度更保证了消防知识的市场需求。在市场、个人和协会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所以全社会有较高的安全意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火灾和逃生的计算机模拟工作方兴未艾,为此提出了不少新方法和工具,更提高了对消防工程师的资质需求,有识之士提出对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改进,必将对消防工程师制度带来深远的影响。制度和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消防工程教育的改革,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个人分类: 工程教育|6775 次阅读|6 个评论
谱写《中国航海教育史》的新篇章
wyc 2012-4-11 09:37
我校召开《中国航海教育史》编写研讨会 添加时间:2012-04-10 09:55:40 阅读次数: 411   4月9日上午,我校组织召开了《中国航海教育史》编写研讨会,副校长刘正江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集美大学、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领导以及我校参与编写工作的领导和老师。会议由航海教育研究所文元全所长主持。   刘正江对此次《中国航海教育史》的编写意义进行了说明,并组织开展了有关编写人员和编写大纲的讨论。各学校参会领导均表示《中国航海教育史》的编写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学校应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更好地完成编写工作。吴兆麟教授作为编写顾问在会上发言。   《中国航海教育史》是《中国水路交通史丛书》中的一部,《中国航海教育史》的编写有助于我国航海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并能有力地促进我国航海教育的发展和航海教育竞争力的增强。 我校召开《中国航海教育史》编写研讨会 添加时间:2012-04-10 09:55:40 阅读次数: 411   4月9日上午,我校组织召开了《中国航海教育史》编写研讨会,副校长刘正江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集美大学、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领导以及我校参与编写工作的领导和老师。会议由航海教育研究所文元全所长主持。   刘正江对此次《中国航海教育史》的编写意义进行了说明,并组织开展了有关编写人员和编写大纲的讨论。各学校参会领导均表示《中国航海教育史》的编写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学校应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更好地完成编写工作。吴兆麟教授作为编写顾问在会上发言。   《中国航海教育史》是《中国水路交通史丛书》中的一部,《中国航海教育史》的编写有助于我国航海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并能有力地促进我国航海教育的发展和航海教育竞争力的增强。 我校召开《中国航海教育史》编写研讨会 添加时间:2012-04-10 09:55:40 阅读次数: 411   4月9日上午,我校组织召开了《中国航海教育史》编写研讨会,副校长刘正江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集美大学、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领导以及我校参与编写工作的领导和老师。会议由航海教育研究所文元全所长主持。   刘正江对此次《中国航海教育史》的编写意义进行了说明,并组织开展了有关编写人员和编写大纲的讨论。各学校参会领导均表示《中国航海教育史》的编写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学校应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更好地完成编写工作。吴兆麟教授作为编写顾问在会上发言。   《中国航海教育史》是《中国水路交通史丛书》中的一部,《中国航海教育史》的编写有助于我国航海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并能有力地促进我国航海教育的发展和航海教育竞争力的增强。 据大连海事大学校园网2012、4、10发布消息 《中国航海教育史》 这一巨大海洋文化工程隆重在连拉开帷幕。 笔者希望 这卷史册能有更多的 创造教育的新思路和新亮点 问世, 使我国的航海教育在 面向现代化 面问世界 面向未来 方面卓著辉煌、独具特色!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观念与方法:外国教育史研究创新路径
freedom110110 2011-11-7 17: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5期 作者:郭法奇 教育史研究是对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对其社会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和历史性考察的活动。外国教育史研究作为教育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教育发展的问题和特点具有重要作用。   资料仅是一部分     与中国教育史研究相比,外国教育史研究与占有外国教育资料以及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密切联系。外国教育史研究可以有创新吗?当然人们会反问,如果外国教育史研究没有创新,这一学科如何发展?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外国教育史研究与中国教育史研究相比,其资料为外国人所发现,只能跟在外国人后面做研究;没有外国人的资料,研究就无法进行。因此,外国教育史研究不可能有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由于受地域、文化、语言,特别是资料的限制,外国教育史研究在许多方面受制于人,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被动。当然,这种被动是有条件的,它主要是指由于我们过去对外交流不够,当国人还没有可能出国访学或者与国外学者合作进行研究的时候,而当我们可以去国外进行研究,也可以独立发现资料的时候,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需要指出的是,前面“被动研究”的说法实际上隐含着一个错误的假设,即把占有资料等同于研究,混淆了资料与研究的区别。照此推论的结果就是,资料落后于别人,研究就落后于别人。实际上,资料只是研究中的一部分。同样的资料,任何一个研究者都可以使用。资料落后,并不等于你的研究落后,关键看你如何使用资料,用什么观点或者方法分析资料,得出新的结论。举个例子,中国人可以研究外国,外国人也可以研究中国,如西方的汉学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并不一定比中国差。这里不仅有资料的问题,还有研究观念和方法的问题。可以说,当资料是一个定量的情况下,研究时采用什么样的视角、方法或者视野和观念也很重要。   例如,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有做“文献综述”的过程。做“文献综述”实际上是将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的主要结论或观点呈现出来,并进行一定的分析,通过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以解决新问题。但是,一些研究者却把做“文献综述”的过程变成了做“综述文献”的过程。综述文献后发现,别人都已经将问题和观点说到了,不知道自己还能研究什么,结果是所做工作只能是“系统”或“整体”性地总结别人的观点。另外,还有的研究者在选题时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国内没有研究的就都是新的,而不管国外是否有研究。这种情况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在研究观念、方法上的不足,特别是在研究视野上不开阔。   问题、方法、观念是重要保证      关于研究的创新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论述。钱学森曾经提出,创新就是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是缺乏创新的表现。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有人将科学研究分为创新性研究、发展性研究、追踪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外国教育史研究可能与前面两类研究有密切联系。   理解外国教育史研究创新的问题,需要对外国教育史研究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外国教育史研究包括史料、问题、方法、观念等几方面。对于研究者来说,史料的占有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一些外国学者也能较好地进行中国问题的研究,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史料。但这不是绝对的,与资料相比,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能否有合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如用老方法研究新问题、新方法研究老问题、新方法研究新问题)、能否具有先进的研究观念,也是研究的重要保证。   史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观点,即某个史料可能是某个研究者记录或分析后形成的观点。教育史研究仅仅知道研究者的观点还不够,研究者的观点是一定时期的产物,总会发生变化。教育史研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和质疑能力。如在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文献综述”过程中,虽然好像“别人都已经把问题和观点说到了”,但进一步分析,仍然可以追问:作者的研究是否全面?还可以进行什么样的研究?作者的分析是否深刻?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观点和论据之间是否符合逻辑?这是发现问题和提出要研究问题的所在。在这里,科学研究中可能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即一些基本的原则,如合逻辑性(合事实真相)、问题的批判意识等。这对于外国教育史研究来说也非常必要。库恩曾说,“在阅读重要思想家的著作时,我们首先要寻找那些通常被认为有明显错误的地方。并且反身自问,一位有良好素养和知识的人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话来呢?”库恩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外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质疑十分重要,为了保证这种质疑能够顺利进行,同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批判性的评价也非常必要。   新“范式”需要建立“新的关系”     在库恩看来,研究上的“创新”,是新“范式”替代旧“范式”的过程。虽然新范式产生于旧范式,新范式收编了旧范式的一些老概念或语汇,但是,新范式要通过对这些老概念和语汇等的整合,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新的关系”建立的过程就是利用原有资料,并对原有资料重新进行建构的过程。当然,对于外国教育史研究来说,“创新”也意味着使用“从前相同的资料”,通过把它套到“不同的体系”中,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突破已有研究的观点,根据对资料的分析和批判,建立一个新的解释框架或者“新的体系”。   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当我们接受某一种观点或者放弃某一种观点时,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思想上的一次更新。为什么接受这种观点而放弃那种观点,反映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原有的研究和解释力的不满足感,而这种不满足感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研究有一种新的解释。当以往的解释力不足或者无能为力时,寻求新的解释力更强的观点就成为必然。这恰恰是外国教育史研究创新的动力所在。   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需要资料的占有,但是观念的开放、方法的创新,以及反思性批判同样重要。外国教育史研究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突破已有研究和认识的框架,在观念、方法等方面更新,可以尝试先从发展性研究开始,不断积累,再寻求新的突破和超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1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受托就国内开放后首批博士之一李尚志先生的相关问题开题讨论
tangminqian 2011-6-10 17:01
我于2010-9-26 13:20 发至科学网本人博客当中“ 个人分类: 教育史 | 系统分类: 人物纪事 ”的博文“(新)中国首批博士名单及现状”,最近的三篇评论是一个网友“ IP: 11.144.82.* ”作出的。该网友“IP: 211.144.82.*”希望就我在博文中提到的我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李尚志先生的“李尚志对中学生们不负责地写下了的一首数学诗”等问题,在科学网展开一定的讨论。鉴于我与该匿名网友、李尚志先生两方面均无任何私人的牵连,仅基于该网友之托,现把有关评论保持原状复制于下,欢迎对该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参与其中进行讨论,使真理在讨论的过程中自明而明。 以下为在我的博文后之评论以及我的回复(通过网络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7476do=blogid=367115cid=984078goto=new#comment_984078_li 可以达到各条评论的原始位置所在): 评论 ( 14 个评论)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8-2 09:23 几十年前有人呼喊了“欧几里德(几何)滚蛋”。欧几里德几何可以作为一个训练逻辑的工具的这种主张是不能对抗“欧几里德(几何)滚蛋”这一句口号的,所以一直到现在,欧几里德几何仍是一个被驱赶的数学内容。也只是为了炫耀代数的作用(几何问题代数化),欧几里德几何中的尺规作图相关内容才被人作为一种“衬垫”而提了出来。只是有多少人会知道?尺规作图是一个“纲”一类的数学内容。只要有人清醒了过来,很快就会在这里搞得出名堂来的。到那时,恐怕中国的数学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冲在了前面了。今天的中国数学界的学术水平之低,令人很是失望。 评论 ( 13 个评论) 当前只显示与你操作相关的单个评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评论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25 13:52 在卢桢私塾的网页上,还能搜索得到“李尚志对中学生们不负责地写下了的一首数学诗”这样的帖子标题吗?有意思。 发表评论 评论 ( 12 个评论) 当前只显示与你操作相关的单个评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评论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20 12:35 现代数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一种理论的建立,常常是选择最少的几个不定义概念和不加证明就承认它是正确的命题(公理)作为基础,然后演绎地给出其他的定义和命题(定理)。--------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经说过的话,挺有意思的。 发表评论 评论 ( 11 个评论)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16 15:50 需要知道有些与尺规作图的相关内容。(1)尺规作图就是: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2)可查阅刘培杰的“世界著名平面几何经典著作钩沉(几何作图专题卷)(下)”---特别是从523页起---和袁向东的“笛卡尔几何”。了解笛卡尔对尺规作图的一些想法。(3)比较 ( “ 数域扩张、数域不断作二次扩张、实数数域有限次地作二次扩张和有理数数域有限次地作二次扩张”这四个有联系的概念,它们之间是有“大小”和“弱强”的概念差别的,所以是不能随意地把四个概念同指为一个内容的)与笛卡尔的关于尺规作图的这些想法。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15 16:01 谢谢。 评论 ( 9 个评论) 当前只显示与你操作相关的单个评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评论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15 14:06 http://202.113.16.32/esdiscuss/PostsList.aspx?cid=74tid=131087style=tcategory= 我在上面看到了与“李尚志对中学生们不负责地写下了的一首数学诗”相同内容的帖子。作者是0812895。他的指导老师是卢桢,是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是2011年6月12日发表的。这是一个让我很欣慰的帖子。也就是说,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数学问题。 博主回复(2011-6-15 15:03) : 您好,谢谢您的提示。我有时间的话,会试着进入您说的问题,随后提出自己的理解。 评论 ( 8 个评论)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12 10:37 “这样的人才是很找的了”应该是“这样的人才是很难找到的了”-----不好意思。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12 10:31 如果“大小”和“弱强”的概念差别不能区分,搞数学的就不用去谈“严谨”和“严密”这两个词组,数学的探索也是走不远的。一些内容超出了数学所辖的范围,需要另外的知识作填充,可叹的是,这样的人才是很找的了。搞这种工作的人一般是找不到饭碗的,这是(不是一个)受访者对我说的话。 评论 ( 6 个评论) 当前只显示与你操作相关的单个评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评论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11 10:06 在此谢谢博主了。 “ 数域扩张、数域不断作二次扩张、实数数域有限次地作二次扩张和有理数数域有限次地作二次扩张”这四个有联系的概念,它们之间是有“大小”和“弱强”的概念差别的,所以不能随意地把四个概念同指为一个内容的。这个是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数学知识就可以知道的内容。 评论 ( 5 个评论)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10 15:36 我没有条件上科学网。几十年前,有人呼喊了欧几里德(几何)滚蛋。除了有人炫耀代数的作用之外,尺规作图是被人不屑一顾的数学内容。其实了解尺规作图需要数学史、数学哲学和数学基础等方面的知识。这个数学内容能起到“纲”的作用,不是一般的“目”所能比得到的。博主可以在教师之友网中看我的帖子“李尚志对中学生们不负责地写下了的一首数学诗”,这是在“文科”中讨论的内容。数学的语言只不过是自然语言的组成部分。 博主回复(2011-6-10 18:04) : 已遵您瞩,将问题提交我的博客、科学网论坛两处,请循以下两个网络链接进入讨论: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0418page=1extra=#pid115095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7476do=blogid=453711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10 11:11 我进不了科学网,我不知道怎么样与博主交流。“李尚志对中学生们不负责地写下了的一首数学诗”它冲击的是数学的基础,希望博主能关心这个数学内容。 博主回复(2011-6-10 12:32) : 您好!入网,可能需要先在科学网注册一个博客,然后可以用科学网提供的功能,发帖引起讨论。科学网的首页似有一个“辩论”专栏,专门供辩论使用,您可以试一试。我对数学不精通,担心不巧反拙,会引起与您期待的相反的作用了,反而不好。建议您尝试开博,讨论,或者辩论。好吗?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9 14:30 谢谢博主的关心,可查阅网上“李尚志对中学生们不负责的写下了的数学诗”帖子,希望得到博主的指导和帮助。 博主回复(2011-6-10 08:27) : 您客气了,欢迎交流! IP: 211.144.82.*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6-2 16:35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博主回复(2011-6-2 22:15) : 我下午未看电脑,在学校参加一个老师讲课比赛活动,竟然不知道有此评论,竟然不知道此评论已经被“和谐”,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本博文发至“科学网论坛——管理科学区及其它——科学史”,网络链接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0418extra=page%3D1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3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在南科大的45个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仇恨的种子
热度 6 qiaoqiao1980 2011-6-6 15:22
以前写博文谈的是南科大,谈的是朱清时先生,没有谈过南科大的学生,毕竟我没有和他们接触过,没有过细致的了解。但是了解过一点,以前是通过科学网上的各种介绍,科学网上就有一位博主的孩子是在南科大念的,而小刘溢最后也选择了这个学校。现在的一次就是这些学生写了一封信。 南科大会在当代教育史上最终会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不是由它叫南科大,也不是由于朱清时先生,而是他所培养的学生最终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南科大的好坏终归是由他的学生来证明的。教育是最重结果的,学生的成绩意味着一切。 南科大的学生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学校的必要性。今天的中国学生缺少的不是聪明,而是一种责任。很多学生更像是一台计算器而缺少情感,并不是喜欢学习,而是把学习当作为自己谋求好处的工具,功利性显现的非常明显。而南科大的学生让人看到了一种担当,他们没有去难为朱清时校长,而把责任抗在了自己的肩上。就是这样的学生,才能看见国家的希望。南科大已经是南科大学生的南科大,今天是这45个学生的,以后将会成为更多学生的。 这45个学生不管南科大最终如何,他们都将会被打上南科大的标签,成就另外一种人生。即使南科大被收编,他们的内心也不可能被收编了。但是很显然,我们没有过于重视这些孩子的想法,有一些人一直把他们当小孩子来看待,这是愚蠢的。而正是这些学生选择了南科大,才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勇气和坚强,他们拥有着这同龄人缺少的责任感和睿智。 教育部的举措很短见,就和他的大学评估一样让人看到的是一个不成熟的领导者。如果世界只有一个中国,那么教育部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实是并非如此,一个顽固不化的教育部的形象正在所有的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而今天这种看法正在延伸到中国的各个领域。教育部大谈公平,而现实却很多不公平,并且把法律拿过来当作自己的遮羞布来看,这实在是一个没有创造性行为的机构。就好象是一个小孩子,受了一点委屈就把家长找了出来,真是让人很无语。教育部的不担当和45个南科大学生的担当我们看到了中国现实社会的太多的丑恶。 毫无意义,教育部在南科大的45个学生的心中留下了仇恨的种子,这很让人遗憾。我不清楚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也不愿做评论。45个学生必然会有45个人生,但是今天的创伤毫无疑问将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也将改变着他们的一生。我只能把我的祝福留给他们,希望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个人分类: 心智之旅|3874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分享梅贻琦《大学一解》
kexuechuanbo 2011-5-11 14:56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个人,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的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则此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者也。 西洋之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历史,其目的虽鲜有明白揭橥之者,然试一探究,则知其本源所在,实为希腊之人生哲学,而希腊人生哲学之精髓无它,即“一己之修明”是矣(Knowthyself)。此与我国儒家思想之大本又何尝有异致? 孔子于《论语·宪问》曰,“古之学者为己”。而病今之学者舍己以从人。其答子路问君子,曰“修己以敬”,进而曰,“修己以安人”,又进而曰,“修己以安百姓”;夫君子者无它,即学问成熟之人,而教育之最大收获也。曰安人百姓者,则又明 示修己为始阶,本身不为目的,其归宿,其最大之效用,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此则较之希腊之人生哲学,又若更进一步,不仅以一己理智方面之修明为己足也。 及至大学一篇之作,而学问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乃益见显著。《大学》一书开章明义之数语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若论其目,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明明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属新民。《学记》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大道也”。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二语,可以为明明德之注脚,化民成俗,近悦远怀三语可以为新民之注脚。孟子于《尽心章》,亦言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亦不出明明德之范围,而其泛论群居生活之重要,群居生活之不能不有规律,亦无非阐发新民二字之真谛而已。总之,儒家思想之包 罗虽广,其于人生哲学与教育理想之重视明明德与新民二大步骤,则始终如一也。 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今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所患者,在体认尚有未尽而实践尚有不力耳。大学课程之设备,即属于教务范围之种种,下自基本学术之传授,上至专门科目之研究,固格物致知之功夫而明明德之一部分也。课程以外之学校生活,即属于训导范围之种种,以及师长持身、治学、接物、待人之一切言行举措,苟于青年不无几分裨益,此种裨益亦必于格致诚正之心理生活见之。至若各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程之设置,学生课外之团体活动,以及师长以公民之资格对一般社会所有之努力,或为一种知识之准备,或为一种实地工作之预习,或为一种风声之树立,青年一旦学成离校,而于社会有所贡献,要亦不能不资此数者为一部分之挹注。此又大学教育新民之效也。 然则所谓体认未尽实践不力者又何在?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之所谓明德,所谓己,所指乃一人整个之人格,而不 是人格之片段。所谓整个之人格,即就比较旧派之心理学者 之见解,至少应有知、情、志三个方面,而此三方面者皆有修明之必要。今则不然,大学教育所能措意而略有成就者,仅属知之一方面而已,夫举其一而遗其二,其所收修明之效因已极有限也。然即就知之一端论之,目前教学方法之效率亦大有尚待扩充者。理智生活之基础为好奇心与求益心,故贵在相当之自动,能有自动之功,斯能收自新之效,所谓举一反三者,举一虽在执教之人,而反三总属学生之事。若今日之教学,恐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发之功十不得二三。明明德之义,释以今语,即为自我之认识,为自我知能之认识,此即在智力不甚平庸之学子亦不易为之,故必有执教之人为之启发,为之指引,而执教者之最大能事,亦即至此而尽,过此即须学子自为探索;非执教者所得而助长也。故古之善教人者,《论语》谓之善诱,《学记》谓之善喻。孟子有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此善诱或善喻之效也。今大学中之教学方法,即仅就知识教育言之,不逮尚远。此体认不足实践不力之一端也。至意志与情绪二方面,既为寻常教学方法所不及顾,则其所恃者厥有二端,一为教师之树立楷模,二为学子之自谋修养。 意志须锻炼,情绪须裁节,为教师者果能于二者均有相当之修养工夫,而于日常生活之中与以自然之流露,则从游之学子无形中有所取法;古人所谓身教,所谓以善先人之教,所指者大抵即为此两方面之品格教育,而与知识之传授不相干也。治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虽若完全属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实则与意志之坚强与情绪之稳称有极密之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忌偏蔽,要非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之人不办。孟子有曰,“仁义礼智根于心,则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曰根于心者,修养之实,曰生于色者,修养之效而自然之流露;设学子所从游者率为此类之教师再假以时日,则濡染所及,观摩所得,亦正复有其不言而喻之功用。《学记》所称之善喻,要亦不能外此。试问今日之大学教育果真具备此条件否乎?曰否。此可于三方面见之。上文不云乎,今日大学教育所能措意者仅为人格之三方面之一,为教师者果能于一己所专长之特科知识,有充分之准备,为明晰之讲授,作尽心与负责之考课,即已为良善之教师,其于学子之意志与情绪生活与此种生活之见于操守者,殆有若秦人之视越人之肥瘠;历年既久,相习成风,即在有识之士,亦复视为固然,不思改作浸假而以此种责任完全诿诸他人,曰“此乃训育之事,与教学根本无干。此条件不具备之一方面也。为教师者,自身固未始不为此种学风之产物,其日以孜孜者,专科知识之累积而已,新学说与新实验之传习而已,其于持志养气之道,待人接物之方,固未尝一日讲求也;试问己所未能讲求或无暇讲求者,又何能执以责人?此又一方面也。今日学校环境之内,教师与学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之习惯与时尚舍教室中讲授之时间而外,几乎不相谋面,军兴以还,此风尤甚,即有少数教师,其持养操守足为学生表率而无愧者亦犹之椟中之玉,斗底之灯,其光辉不达于外,而学子即有切心于观摩取益者,亦自无从问径。此又一方面也。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此则于大学之道,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之第二端也。 至学子自身之修养又如何?学子自身之修养为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之部分,亦即儒家哲学之重心所寄。《大学》八目,涉此者五,《论语》、《中庸》、《孟子》之所反复申论者亦以此为最大题目。宋元以后之理学,举要言之,一自身修善之哲学耳;其派别之分化虽多,门户之纷呶虽甚,所争者要为修养之方法,而于修养之必要,则靡不同也。我侪以今日之眼光相绳,颇病理学教育之过于重视个人之修养,而于社会国家之需要,反不能多所措意;末流之弊,修身养性几经不复为入德育才之门,而成遁世避实之路。然理学教育之所过即为今日学校教育之所不及。今日大学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即为个人之修养。此又可就下列三方面分别言之: 一曰时间不足。今日大学教育之学程太多,上课太忙,为众所公认之一事,学生于不上课之时间,又例须有多量之“预备”功夫,而所预备者又不出所习学程之范围,于一般之 修养邈不相涉。习文史哲学者,与修养功夫尚有几分关系, 其习它种理实科目者,无论其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犹木 工水作之习一艺耳。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何以故?曰,无闲 暇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 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纵探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 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节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付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今学程之所能加惠者,充其量,不过此种种自修功夫之资料之补助而已,门径之指点而已,至若资料之咀嚼融化,门径之实践以致于升堂入室, 博者约之,万殊者一之,则非有充分之自修时间不为功,就 今日之情形而言,则咀嚼之时间,且犹不足,无论融化,粗识 门径之机会犹或失之,姑无论升堂入室矣。 二曰空间不足。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此又 近顷大学教育最所忽略之一端。《大学》一书尝极论毋自欺, 必慎独之理。不欺人易,不自欺难,与人相处而慎易,独居而慎难。近代之教育,一则曰社会化,再则曰集体化,卒使舍悉成营房,学养无非操演,而慎独与不自欺之教亡矣。夫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乃仅就智识之切磋而为言者也;至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砺,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励,示鉴戒而已。自“慎独”之教亡,而学子乃无复有“独”之机会,亦无复作“独”之企求;无复知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适当之分寸,浸假而无复和情绪制裁与意志磨练之为何物,即无复和《大学》所称诚意之为何物,充其极,乃至于学问见识一端,亦但知从众而不知从己,但知附和而不敢自作主张,力排众议。晚近学术界中,每多随波逐浪(时人美其名曰“适应潮流”) 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由来有渐,实无足怪。大学一书,于开章时阐明大学之目的后,即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今日之青年,一则因时间之不足,再则因空间之缺乏,乃至数年之间,竟不能如绵蛮黄鸟之得一丘隅以为休止。休止之时地既不可得,又遑论定、静、安、虑、得之五步功夫耶?此深可虑而当亟为之计者也。 三曰师友古人之联系之阙失。关于师之一端,上文已具论文,今日之大学青年,在社会化与集体生活化一类口号之 重温空气之中,所与往还者,有成群之大众,有合夥之伙伴,而无友。曰集体生活,又每苦不能有一和同之集体,或若干不同而和之集体,于是人我相与之际,即一言一动之间,亦不能不多所讳饰顾忌,驯至舍寒暄笑谑与茶果征逐而外,根本不相往来。此目前有志之大学青年所最感苦闷之一端也。夫友所以祛孤陋,增闻见,而辅仁进德者也,个人修养之功,有恃于一己之努力者固半,有赖于友朋之督励者亦半;今则一己之努力既因时空两间之不足而不能有所施展,有如上文所论,而求友之难又如此,又何怪乎成德达材者之不多见也。古人亦友也,孟子有尚友之论,后人有尚友之录,其对象皆古人也。今人与年龄相若之同学中既无可相友者,有志者自犹可于古人中求之。然求之又若不易。史学之必修课程太少,普通之大学生往往仅修习通史一两门而止,此不易一也。时人对于史学与一般过去之经验每不重视,甚者且以为革故鼎新之精神,即在完全抹杀已往,而创造未来,前人之言行,时移世迁,即不复有分毫参考之价值,此不易二也。即在专考史学之人,又往往用纯粹物观之态度以事研究,驯至古人之言行举措,其所累积之典章制度,成为一堆毫无生气之古物,与古生物学家所研究之化石骨殖无殊,此种研究之态度,非无其甚大之价值,然设过于偏注,则史学之与人生将不复有所联系,此不易三也。有此三不易,于是前哲所再三申说之“以人鉴人”之原则将日趋湮没,而“如对古人”之青年修养之一道亦曰即于荒秽不治矣。学子自身之不能多所修养,是近代教育对于大学之道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之第三端也。 以上三端,所论皆为明德一方面之体认未尽与实践不力,然则新民一方面又如何?大学新民之效,厥有二端。一为大学生新民工作之准备;二为大学校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于此二端,今日之大学教育体认亦有未尽,而实践亦有不力也。试分论之。 大学有新民之道,则大学生者负新民工作之实际责任者也。此种实际之责任,因事先必有充分之准备,相当之实验或见习,而大学四年,即所以为此准备与实习而设,亦自无烦赘说。然此种准备与实习果尽合情理乎?则显然又为别一问题。明德功夫即为新民功夫之最根本之准备,而此则已大有不能尽如人意者在,上文已具论之矣。然准备之缺乏犹不止此。今人言教育者,动称通与专之二原则。故一则曰大学生应有通识,又应有专识,再则曰大学卒业之人应为一通才,亦应为一专家,故在大学期间之准备,应为通专并重。此论固甚是,然有不尽妥者,亦有未易行者。此论亦固可以略 救近时过于重视专科之弊,然犹未能充量发挥大学应有之功能。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夫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固为事实,然不能谓全部人生即寄寓于事业也。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此通专并重未为恰当之说也。大学四年而已,以四年之短期间,而既须有通识之准备,又须有专识之准备,而二者之间又不能有所轩轾,即在上智,亦 力有未逮,况中资以下乎?并重之说所以不易行者此也。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则通重于专之原则尚矣。 难之者曰,大学而不重专门,则事业人才将焉出?曰,此未作通盘观察之论也。大学虽重要,究不为教育之全部,造就通才虽为大学应有之任务,而造就专才则固别有机构在。一曰大学之研究院。学子即成通才,而于学问之某一部门,有特殊之兴趣,与特高之推理能力,而将以研究为长期或终身事业者可以入研究院。二曰高级之专门学校。艺术之天分特高,而审美之兴趣特厚者可入艺术学校,躯干刚劲,动作活泼,技术之智能强,而理论之兴趣较薄者可入技术学校。三曰社会事业本身之训练。事业人才之造就,由于学识者半,由于经验者亦半,而经验之重要,且在学识上,尤以社会方面之事业人才所谓经济长才者为甚,尤以在今日大学教育下所能产生之此种人才为甚。今日大学所授之社会科学知识,或失之理论过多,不切实际,或失诸凭空虚构,不近人情,或失诸西洋之资料太多,不适国情民性;学子一旦毕业而参加事业,往往发见学用不相呼应,而不得不于所谓“经验之学校”中,别谋所以自处之道,及其有成,而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则泰半自经验之学校得来,而与所从卒业之大学不甚相干,以至于甚不相干。至此始恍然于普通大学教育所真能造就者,不过一出身而已,一资格而已。 出身诚是也,资格亦诚是也。我辈从事大学教育者,诚能执通才之一原则,而曰,才不通则身不得出,社会亦诚能执同一之原则,而曰,无通识之准备者,不能取得参加社会事业之资格,则所谓出身与资格者,固未尝不为绝有意识之名词也。大学八目,明德之一部分至身修而止,学府之机构,自身亦正复有其新民之功用,就其所在地言之,大学严然为一方教化之重镇,而就其声教所暨者言之,则充其极可以为国家文化之中心,可以为国际思潮交流与朝宗之汇点(近人有译英文Focus一字为汇点者,兹从之)。即就西洋大学发展之初期而论,十四世纪末年与十五世纪初年,欧洲中古文 化史有三大运动焉,而此三大运动者均自大学发之。一为东西两教皇之争,其终于平息而教权复归于一者,法之巴黎大 经学领导之功也;二为魏克文夫(Wyclif)之宗教思想革新运动,孕育而拥护之者英之牛津大学也;三为郝斯(JohnHus)之宗教改革运动,郝氏与惠氏之运动均为十六世纪初年马丁·路得宗教改革之先声,而孕育与拥护之者,布希米亚(战前为捷克地)之蒲拉赫(Prague)大学也。大学机构自身正复有其新民之效,此殆最为彰明较著之若干例证。 间尝思之,大学机构之所以生新民之效者,盖又不出二途。一曰为社会之倡导与表率,其在平时,表率之力为多,及处非常,则倡导之功为大。上文所举之例证,盖属于倡导一方面者也。二曰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涵养与简练揣摩。而此二途者又各有其凭藉。表率之效之凭藉为师生之人格与其言行举止。此为最显而易见者。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况学府者应为四方善士之一大总汇乎?设一校之师生率为文质彬彬之人,其出而与社会周旋也,路之人亦得指而目之曰,是某校教师也,是某校生徒也,而其所由指认之事物为语默进退之间所自然流露之一种风度,则始而为学校环境以内少数人之所独有者,终将为一地方所共有,而成为一种风气;教化云者,教在学校环境以内,而化则达于学校环境以外,然则学校新民之效,固不待学生出校而始见也明矣。 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所凭藉者又为何物?师生之德行才智,图书实验,新民之一部分自身修而始,曰出身者,亦曰身已修,德已明,可以出而从事于新民而已矣,夫亦岂易言哉?不论一人一身之修明之程度,不问其通识之有无多寡,而但以一纸文凭为出身之标识者,斯失之矣。 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固已渐为有识者所公认,然不足者果何在,则言之者尚少。大学第一年不分院系,是根据通之原则者也,至第二年而分院系,则其所据为专之原则。通则一年,而专乃三年,此不足之最大原因则显而易见者。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今学习仅及期年而分院分系,而许其进入专门之学,于是从事于一者,不知二与三为何物,或仅得二与三之一知半解,与道听途说者初无二致;学者之选习另一部门或院系之学程也,亦先存一“限于规定,聊复选习”之不获己之态度,日久而执教者亦曰,聊复有此规定尔,固不敢从此期学子之必成为通才也。近年以来,西方之从事于大学教育者,亦尝计重温虑及此,而设为补救之法矣。其大要不出二途。一为展缓分院分系之年限,有自第三学年始分者;二为第一学年中增设通论”之学程。窃以为此二途者俱有未足,然亦颇有可供攻错之价值;可为前途改革学程支配之张本。大学所以宏造 就,其所造就者为粗制滥造之专家乎,抑为比较周见洽闻,本末兼赅,博而能约之通士乎?胥于此种改革卜之矣。大学亦所以新民,吾侪于新民之义诚欲作进一步之体认与实践,欲使大学出身之人,不藉新民之名,而作扰民之实,亦胥以此种改革为入手之方。 然大学之新民之效,初不待大学生之学成与参加事业而始见也。大学之设备,可无论矣。所不可不论者为自由探讨之风气。宋儒安定胡先生有曰,“艮言思不出其位,正以戒在位者也,若夫学者,则无所不思,无所不言,以其无责,可以行其志也;若云思不出其位,是自弃于浅陋之学也。”此语最当。所谓无所不思,无所不言,以今语释义,即学术自由AcademicFreedom)而已矣。今人颇有以自由主义为诟病者,是未察自由主义之真谤者也。夫自由主义(Liberalism)与荡放主义(Libertinism)不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或乐利的个人主义,亦截然不为一事。假自由之名,而行荡放之实者,斯病矣。大学致力于知、情、志之陶冶者也,以言知,则有博约之原则在,以言情,则有裁节之原则在,以言志,则有持养之原则在,秉此三者而求其所谓“无所不思,无所不言”,则荡放之弊又安从而乘之?此犹仅就学者一身内在之制裁而言之耳,若自新民之需要言之,则学术自由之重要,更有不言而自明者在。新民之大业,非旦夕可期也,既非旦夕可期,则与此种事业最有关系之大学教育,与从事于此种教育之人,其所以自处之地位,势不能不超越几分现实,其注意之所集中,势不能为一时一地之所限止,其所期望之成就,势不能为若干可以计日而待之近功。职是之故,其“无所不思”之中,必有一部分为不合时宜之思,其“无所不言”之中,亦必有一部分为不合时宜之言;亦正惟其所思所言,不尽合时宜,乃或不合于将来,而新文化之因素胥于是生,进步之机缘,胥于是启,而新民之大业,亦胥于是奠其基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之界说难言也,姑舍而不论。然明明德与新民二大目的固不难了解而实行者。然洵如上文所论,则今日之大学教育,于明明德一方面,了解犹颇有未尽,践履犹颇有不力者,而不尽不力者,要有三端,于新民一方面亦然,其不尽力者要有二端。不尽者尽之,不力者力之,是今日大学教育之要图也,是“大学一解”之所为作也。 (原载《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1941年4月)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1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简介
冯用军 2011-4-18 19:57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简介
本校前身为「私立中国市政专科学校」,设校址於台北市文山区兴隆路三段。创办人 上官业佑 先生历任政府要职,有感于政府各项公职人员之培养,关系国家盛衰,屡次亲赴欧美考察市政建设,遂有创办市政专科学校之议,期许作育国家建设之中级干部。民国五十四年十一月,我国教育史上唯一的一所五年制之市政专科学校於焉诞生。   创校之初,上官先生兼董事长,聘周异斌先生为首任校长,设置市政管理、公共工程、公共卫生及 公共事业管理 等四科,奉准招收新生三一八人。是年,创办人亲订「公、诚、廉、勇」为校训,并撰校歌歌词,勉励全校师生,定十一月十一日为校庆日。同时率先办理财团法人登记,民国五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台北地方法院颁发法人登记证书,一切校产归公,在在显露创办人之「私校公办」精神与决心,亦树立教育家之楷模与风范,深得社会人士赞誉。   五十六学年度改聘 黄启瑞 先生为第二任校长,黄先生原任台北市长,对市政建设独有见解,经验丰富。因而对教学之改进、课程之规划、师生之嘱咐,自有一番见地。   五十七学年度,有感於市政建设之跃进,将公共工程科划分成建筑工程及土木工程二组;公共事业管理科更名为工商管理科,并增设二年制营建工程科。翌年再增设财务金融科,此时师生人数渐多,教学绩效益著。六十学年度,为使教学设备充份发挥效益,设立二年制夜间部,初期只招工商管理及市政管理两科学生,已逐步彰显本校之规模。   六十一学年度,聘任国民大会代表李瑞衡先生为第三任校长,李校长原系本校董事,其长期投入教育界之工作,故对校务运作尤为熟悉,因而接掌校长任务长达十年之久,影响本校发展甚钜。   七十学年度,李校长退休,特聘原教育部主任秘书司马融编先生为第四任校长。是年,将公共工程科之二组,独立成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两科。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又将建筑工程科之学制改为六年以便利毕业生取得建筑师检覈考试资格,细心规划学生就业愿景。   七十二学年度,为遵行教育部专科学校应「分类设置」之原则规定,并盱衡社会结构之变迁,於十二月十五日,奉教育部核准更名为「私立中国工商专科学校」。在类科规划中全力配合国家经建需要,保留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企业管理及财政税务等四科,同时调整停招市政管理及公共卫生二科,并增设国际贸易及电子资料处理等二科。   七十三学年度,本校与美国 诺斯 洛普大学缔结姊妹校。   七十四学年度,夜间部原设之土木工程科改设电子资料处理科。八月於日夜间部增设会计科,此际全校学生已达四千五百馀人。   七十五学年度,司马校长荣退,敦聘本校教务主任黄加昌博士接任第五任校长,持续充实各科设备,广聘师资,举办各项校际学术及康辅活动,实施建教合作,期使学子在理论与实务得以融会贯通,并积极辅导毕业生就业,终至校誉蒸蒸日上。   八十一学年度,创办人上官业佑先生有感於年事己高,经董事会同意,遂将董事长一职交上官永钦女士接篆。   上官女士接掌以後,鼎力经营,为期学校永续经营及能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而铺路,决定以开拓校地为首要任务,经多方寻觅,购得 新竹 湖口 地区平坦方正校地十四馀公顷,即刻著手开发计画,遂使日後之改制步上坦途。   八十六学年度,黄校长荣退,董事会特遴聘陈天志博士为第六任校长。陈校长曾执掌多所大专院校校务,拥有丰富学养及治校经验。掌校三年之间,获得ISO9002国际认证,彰显本校办学与教学品质成效,促成本校改制成功为「中国技术学院」。   八十九学年度,获教育部核准本校改制为技术学院,首任校长,由曾任「明志」、「 昆山 」等科技大学校长多年之 周文贤 博士莅校服务。改制为技术学院之初,设置建筑工程、土木工程、财政税务及会计等二年制技术系,亦奉教育部核定,准予於新竹湖口成立第二校区。其中商业类系科之二技及二专分别於台北及新竹二校区上课,开启双校区运作特色之里程碑。   九十学年度,将二年制技术系再增设国际贸易、企业管理、资讯管理、财务金融等系於新竹校区上课;四年制技术学系则增加国际贸易、企业管理、财政税务、建筑工程、土木工程、资讯管理、会计及财务金融等系。经校务会议决议逐次停办五专部,停招土木工程科并朝塑造本校成为一所完整的大学的方向逐步迈进。   九十一学年度,增设室内设计、应用英语、产业经营管理、资讯工程、资讯传播及行销与流通管理等六系,停招五专部之财政税务及会计两科。   九十二学年度起,本校更上层楼,设置建筑研究所,学系中则增加视觉传达设计、电脑与通讯及休闲事业管理等三系,此际所、系及学群之规模已达科技大学之架构与格局。   九十三学年度,再经教育部核准,新增土木与防灾应用科技及商业自动化与管理两研究所。   民国94年5月31日获得教育部「技职校院变更审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议通过本校自同年8月1日起改名为「中国科技大学」,达成多年来全校师生及历届校友之心愿。   九十四学年度,董事会为期学校得於改名科技大学後,於大学领域中迅速脱颖提升,上官董事长特聘请曾为 高雄第一科技大学 创校校长,专业资历涵盖产、官、学、研各领域,并曾获得机械工程奖章、 李国鼎 管理奖章、技职教育终生荣誉奖章之谷家恒博士,担任本校改名「中国科技大学」後首任校长。   改名科大以来,董事长与校长引领全体教职同仁,致力校务发展,以培养具博雅通识,秉持「公诚 廉勇 」精神之专业精英为职志,兼以「实务与理论兼顾」、「教学与辅导并重」、「专业与通识相融」、「学校与产业结合」之治校理念,建立学校在教学、研究、服务和辅导方面的特色,迈向「使学校成为产业界在人才培育、专业谘询与终身学习的最佳夥伴」的发展愿景。   至此,本校有四学院、三研究所及十七系科,已具完整大学规模,於九十四学年起即不再增设教学单位,而致力於教学品质与研究成果之提升,并持续发展国际交流,如日本工业大学,并与 韩国 济州汉拿大学 、与英国 诺丁汉伦特大学 、大陆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大陆 东南大学 分别签订合作协议书或备忘录,推动双方教师与学生交流,并获得教育部「教学卓越计画」补助。   为整合相近系科之资源,本校产业经营管理系与资讯传播系95学年起不招新生。在组织改造与重整方面,台北及新竹两校区分置副校长,系(科)规模较大且跨双校区者均设置副系主任,襄助校务推展。   产学合作与技术服务方面,由规划与设计学院主导,结合管理及资讯两学院,设立「文化空间保存再利用与产业经营技术研发中心」,获得教育部核定补助三年计画,并且配合「教学卓越计画」开设跨院之「文化空间保存再利用」之特色学程。   95年获教育部补助「多元商务整合运筹E化之数位环境建置应用发产与人才培育计画」,肯定本校以运筹管理E化之商务整合教学,从事专业菁英人才培育之举。   本校台北校区位於人文荟萃之文山区,校舍环山而建,花木扶疏,计有校舍十馀幢。而新竹湖口校区之建筑更是宏伟壮观,环境清幽,湖光水色。本校为持续提供学子优质教育环境,自九十二学年起,台北校区再增建「格致大楼」(行政暨综合教学大楼),於九十五年四月启用,为本校开启新扉页。   鉴於私立学校董事会健全与否,影响学校发展甚钜。是故,本校历届董事会泰半由文教界对兴办教育事业素具高度热忱之资深人士组成。三十馀年来,在创办人上官业佑先生贤明领导下,无不同心协力,建构学校之发展。今更在董事长上官永钦女士领导下,发挥其专业学养与经验,全心协助校务与校誉提升,建树尤钜。   睽诸本校创立四十馀年,充满艰辛与成就,今後在全体师生?力发奋之下,定能再创办学之绩效,发扬另一阶段荣耀之校史,使其展现於国人之前,永传于後世。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江西共大的评价研究问题(摘要)
chensh 2010-11-10 20:44
关于江西共大的评价研究问题 叶存洪 【摘要】: 正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于1958年8月1日创办,到1980年11月总校撤销,各分校也相继易名。在历史上存在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共大,应如何予以研究与评价?本文拟试予评述。 【作者单位】: 江西教育学院 【分类号】: D22 【正文快照】: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于1958年8月1日创办,到1980年11月总校撤销,各分校也相继易名。在历史上存在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共大,应如何予以研究与评价?本文拟试予评述。一、共大兴衰原因的探讨关于共大创办的原因,总括各家之言,大致有以下三点:(1)1957年冬,江西全省...... 详见《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被中国知网收录)
个人分类: 共大教育忆想与思考|3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ZT:书林散笔:小楼与大师
等离子体科学 2009-2-17 18:20
再转一篇文章。 正所谓:到了谈笑有鸿儒这种境界,即使是小楼陋室,又何陋之有? 全文如下: 书林散笔: 小楼与大师 卢昌海 http://www.changhai.org/ 几个星期前在书店闲逛时,发现 Susskind 同志的《 The Cosmic Landscape 》被放在了特价区,惨遭贱卖 ( 倒不是因为滞销,而是由于书的侧面不知怎的染上了一些黑色墨迹 ) ,于是毅然解囊买了一本。 Susskind 的这本书是 2005 年底出版的,讲述的是他不久前作出的一项比较得意,且引起了广泛兴趣及争议的工作。 他的这本书我以前曾买过一本送朋友,但自己却未曾阅读, 只记得书中所附的作者近照有点象 Star Wars 中的 Count Dooku ( 其实只是脸型和胡子有几分象 ) ,那是 Dark Lord 的徒弟,是一个很厉害的坏蛋,曾砍去 Anakin Skywalker - 也就是后来的 Darth Vader - 的右手 ( 但最终还是被 Anakin 所杀 ) 。 Susskind 今年已经六十八岁,是 Stanford 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他和获得 200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的南部阳一郎一样,都是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不过与南部不同, Susskind 直到今天仍在与弦理论有关的领域中工作,并做出了不少有创意、且很能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工作 ( 比如黑洞与信息、 Landscape 与人择原理等 ) 。在这个以闲谈为主的书林散笔系列中,我们不谈太学术的话题, 因此 Susskind 的那些与黑洞、 Landscape 有关的话题都留待以后单独去写。 这里我想讲述 Susskind 书中提到的一段他本人亲身经历的有趣见闻。 这段见闻发生在 Susskind 的年轻时代 - 确切地说是发生在他前往纽约曼哈顿北部的 Yeshiva 大学就 任助理 教授的那一天。那时 Susskind 已从 Cornell 获得博士学位,并在 Berkeley 完成了一年的博士后工作。 Yeshiva 大学的那个职位是他当时手头的唯一职位。据他在《 The Cosmic Landscape 》所述,这段经历发生在 1967 年,不过 Susskind 的简历所列的 Yeshiva 大学任职时间却为 1966-1970 ,因此在时间上不排除有 1yr 的误差。 Yeshiva 大学是一所私立的犹太人大学,创建于 1886 年,据说是美国最早的犹太人高等学府,目前的全美排名是 50 。 Yeshiva 大学离我就读过的 Columbia 大学不远 ( 约在 Columbia 以北 5 -6 公里 处) ,那里早年有很多犹太中产家庭居住,但后来逐渐变成了拉丁裔移民的聚居区。 曼哈顿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在曼哈顿的大学中,除 Columbia 有一个很小的校园外,其余大都只有一些被街道分隔开的建筑。 Susskind 刚从 Cornell 及 Berkeley 那样环境优雅的校园来到这里,视觉上的反差是可想而知的。我以前住在曼哈顿的时候,曾多次路过曼哈顿南部的纽约大学 (NYU) ,该校的建筑就分散在若干个街区。为了便于识别,那些建筑统一悬挂了青紫色的校旗,每次看到那些校旗,让我想起的不是大学,而是《水浒传》里那些小店门口迎风招展的酒旗。 不过对 Susskind 来说,校园环境的好坏还在其次,因为更坏的事情很快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那天他来到 Yeshiva 大学的校区,在路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物理系。那是一间很小很昏暗的屋子,屋子里有一个大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大部头的书本,但不是物理书,而是希伯来文的古书。屋子里还有一把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胡子灰白的家伙,正翻看着一本古书。 Susskind 的到来使宾主双方展开了历时一分钟的坦诚而富有建设性的会谈,那人向客人详细介绍了物理系的情况: 1 .他这小屋就是物理系。 2 .他就是物理系的系主任。 3 .物理系有且仅有一位教授。 4 .那位教授就是他自己。 5 .他从未听说物理系招了新助教。 在美国象这种一人吃饱,全系不饿 的物理系其实并不罕见, 我在 Columbia 的一位师兄就一度在那样的一个物理系里工作过 - 当然,这意味着当过系主任 ( 这位同学后来下海读了 MBA ,但愿此次金融风暴未给他带来麻烦 ) 。听完系主任的热情介绍, Susskind 的心沉到了海底 - 他还没上岗,看来就先要失业了。 Susskind 当时虽才 26 岁,但不仅已早早结了婚,而且还有两个小孩,这拖妻带幼的谋生,那是相当的不容易。但情势如此,他也没办法,只得离开那皮包公司般的物理系,退回了街上。 幸运的是,在街上他碰到了一个熟人,于是他向那人叙述了自己的遭遇,那人听了哈哈大笑,说:你想去的大概是研究生院的物理系,而不是本科的物理系吧。他随后告诉 Susskind 研究生院的地点。 Susskind 大喜过望,赶紧跑到新地址。可到了那里 - 几个街区外的一个街口 - 一看,满眼皆是破烂店铺,有的甚至已经废弃, Susskind 再度失望。难道连朋友也会忽悠自己?他不死心又在那街口转了一圈,结果突然在一家早已废弃的犹太婚宴店旁发现了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 Belfer Graduate School (Belfer 研究生院 ) 。那牌子指向一串楼梯,那楼梯污垢不堪,地毯也早已破旧,楼道里没有书香,却弥漫着食物的气味。看来这地方并不比那本科生的物理系强。 Susskind 硬着头皮登上楼梯,上面是一个很大的厅,估计是那家婚宴店当年用过的舞池。那大厅四周约有二十来间办公室。看来这破烂小楼上的废弃舞厅就是整个的研究生院了。不过,这时 Susskind 看到了一件让他松了一口气的东西:黑板。在经历了方才的连番遭遇后,这小小的黑板在 Susskind 的眼里变得亲切无比,简直就象救命稻草 - 用他自己的话说:黑板意味着物理学家。 但是,最让 Susskind 振奋,并且让所有阴暗的氛围一扫而空的,则是人 - 几个正在黑板旁讨论问题的人。这是 Susskind 这段见闻中最富戏剧性的地方,它大大出乎 Susskind 的意料 - 当然,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那几个参加讨论的人 Susskind 全都认识,他们当中包括这样几位: D. Finkelstein - Eddington-Finkelstein 坐标中的那个 Finkelstein 。 Y. Aharonov - Aharonov-Bohm 效应中的那个 Aharonov 。 J. Lebowitz - Lebowitz 不等式中的那个 Lebowitz 。 R. Penrose - Hawking-Penrose 奇点定理 中的那个 Penrose 。 P. A. M. Dirac - 该同志还用介绍吗? 在这几位当中, Finkelstein 、 Aharonov 、 Lebowitz 等同志当时都在 Yeshiva 大学任教, Penrose 和 Dirac 则是访问学者。别看这地方寒掺, Dirac 同志早在 1964 年就莅临视察过,并且还发表过重要讲话,他的讲话内容后来被整理成了《 Lectures on Quantum Mechanics 》,是有约束量子理论的经典著作 ( 该书有中译本:《狄拉克量子力学演讲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 这破旧小楼上的那几位物理学家是 Susskind 在单一地点见过的最杰出的一群物理学家,他们的出现彻底扭转了他那一天的心情。只要有这些人在,哪里不能是物理系呢?那一天,那几位物理学家讨论的话题是真空能 (vacuum energy) ,这个话题从此成为了 Susskind 毕生探究的课题,这种探究最终导致了他这本《 The Cosmic Landscape 》的问世。 我记得几年前有很多人在讨论 大楼 与 大师 的问题。 我想, Susskind 的这段小经历是对这个话题的一个很好的参考。其实,在中国自己的教育史上,就有过一所没有半栋大楼,却有很多大师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大学只存在了短短八年,却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一页。正所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让中国的学人评选一所中国最杰出的大学,我想只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其中一个选项,它就一定会夺冠。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六日 写于纽约
个人分类: 古往今来|4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