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取新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千多年以前的动手智力竞赛
热度 7 武际可 2013-5-9 06:36
一千多年以前的动手智力竞赛 人类早在史前文明时代,就已经发明了钻木取火。这就是一种把机械功转换为热能的办法。世界各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早期都有类似钻木取火的发明。有的是用木条来不断在木块上锯动,有的是用木棍在木块上钻动。久之便会变热而发火。 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钻木取火的文字记载。在《周礼 · 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 改火 或 更火 。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 更火 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 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 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 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下面我们介绍一段在唐朝进行钻木取火竞赛的故事。 我国从周朝开始就有“寒食节”的习俗。是定在冬至以后的 105 天。即如今清明节的前一天,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臣子介子推因火烧而死的忌俗,到那一天家家都熄火,只吃冷食。到了唐朝,当朝严格规定寒食三天,不准生火。 古时候,生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现如今,只要打火机一摁,或者火柴一划,顷刻之间,便可以得到火。因为生火的不易,那时,一般人家,一旦有了火,便要尽量把它保持下去。一般是,把炭火用草木灰埋起来,这样燃烧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待要用火时再把它扒开,续以新炭或柴。如果不小心火息了,便要去邻家去借火。 可是到了寒食节,家家都把火熄灭了。寒食过后,便要取“新火”。这便是用当时较多的取火方式“钻木取火”。一年一度的这种取“新火”,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从唐朝开始,每年在寒食结束的那一天,在皇宫里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种取火的仪式。据唐朝的笔记小说 《辇下岁时记》有这样的介绍:“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疋,金碗一口。”这说明,取新火是以一种竞赛的形式进行的。参加竞赛的是些什么人呢?“尚食内园官小儿”,这是内府管膳食的服役人员。有的作者望文生义,认为“小儿”是小孩、少年儿童,就是说,是由内府服役人员的孩子来竞赛钻木取火的。这实在是大谬不然。唐代的内府服役人员都是太监,不会有孩子。其实,在唐代,一般是把内府服役人员直呼为“小儿”的。我们看到 《资治通鉴 · 唐顺宗永贞元年》有“ 贞元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如宫市、五坊小儿之类,悉罢之。”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注:“唐时给役者多呼为小儿。”,由此,说明参加比赛的人是内府管膳食的服役人员,他们应当是一批当时取火的专家。在比赛中得了冠军的,皇帝会赏绢三匹,还有一只金碗。这个奖金是够重的了,估计比现今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金额少不了多少。足见当年对取火这件事的重视。 在皇宫里通过钻木得到了新火,皇帝便把它赐给下面的大臣。也就是用这个新火点燃蜡烛,再把这些点燃的蜡烛赏赐给大臣们。大臣们就会将得到的新火像宝贝一样,一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回家生起火来。后面还会有大臣的邻居、亲友来大臣家取火。这样,新火便会像奥运会的圣火一样传开去。当然百姓家也会有人自己钻木取火然后再传给其他人的。 唐代诗人韩翃有一首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的就是大臣们领到皇上赏赐“新火”的情形。诗的前两句写清楚了当时的季节,正是杨柳飘絮,寒食节的时候。后面两句则点明是在寒食节最后一天的“日暮”时刻,大臣们端着恩赐的蜡烛“新火种”,回到家里升起烟火的情景。 唐代诗人郑辕在《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中,更形象地写出了宫中赐火后的情景:   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   瑞彩来双阙,神光焕四邻。气回侯第暖,烟散帝城春。   利用调羹鼎,余晖烛缙绅。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23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