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食用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走进“三秦森工”
jxz1963 2019-8-29 15:53
走进“三秦森工” 2019年8月27日,协会办公室主任蒋新正一行到陕西三秦森工农林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工作访问,“三秦森工”王小军经理向协会人员介绍了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基地建设等相关情况。 据王小军经理介绍,三秦森工现在秦岭腹地有六大生产基地,分别是太白(主产高山果蔬等)、长青(主产食用菌:蘑菇、木耳等)、龙草坪(主产中华蜂蜜)、宁西(主产森林鸡等)、宁东(主产花卉培育)和汉西(主产大鲵养殖等)。 在“三秦森工”产品展销大厅,协会人员参观了“有机果蔬”、“食用菌”、“中华蜂蜜”、“木本油料”、“茶叶饮品”和“森林艺术”等专门展览。 在“有机果蔬”展区,有机菜花、白菜、萝卜、青菜和山药等,以及秦岭腹地生产的有机米面油(有机富硒大米、有机富硒菜籽油和面粉等),把绿色、有机、营养、健康的放心食品展示的一览无遗; 在“食用菌”展区,各类干鲜蘑菇(香菇、花菇、金针菇)及秦巴深山里生产的黑木耳等产品琳琅满目; 在“中华蜂蜜”展区,各种包装、各种系列的白桦蜂蜜、槐花蜂蜜摆满货架,王经理送给一袋即食蜂蜜,那种香馨的感觉妙不可言; 在“木本油料”展区,有各类包装的林特食用油展示,有核桃、核桃仁、核桃油产品,有牡丹籽油、野山杏油产品,有元宝枫籽油、茶籽油产品等; 在“茶叶饮品”展区,有国牡花茶、花蕊茶,有各种绿茶、青茶(如汉中仙毫等),有果酒(葡萄酒、苹果酒、柿成等),还有罐装的“秦岭天然氧气”,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在“森林艺术”展区,有各种各样的木制艺术品、木雕、木器及森林康养、休闲度假和森林旅游产品等,让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有着更多的向往。 参观完展览,我们抬头看到,“三秦森工”的理念是“健康生活 品质服务”,原来,在我们的生活圈里,这样的企业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协会,就在我们协会的副会长单位——陕西三秦森工农林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2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贡山县2018羊肚菌标准化种植及风险防控培训班成功举办
SinensisMorella 2018-11-2 09:30
贡山县2018羊肚菌标准化种植及风险防控培训班成功举办 2018 年 10 月 31 日 -11 月 1 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人民政府二楼会议室成功举办“ 2018 贡山羊肚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及风险防控培训班”。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红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琪、云南省菌视界公司销售服务总监范勤芬和怒江分公司总经理余丽萍先后致辞,贡山县农业局局长和志军主持开班仪式。 2017 年,贡山县把羊肚菌种植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首选产业,并以“政府 + 合作社 + 农户”“政府 + 集体经济 + 农户”“政府 + 致富能人 + 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全县推广种植羊肚菌 1170 余亩,实现 566 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440 户) 2043 人,获益 1000 万余元。 2018 年,贡山县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产业培植力度,使羊肚菌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拟组织种植羊肚菌 2000 余亩。 为增加贡山县羊肚菌从业人员培训机会,提高贡山县羊肚菌标准化种植、管理水平,促进贡山羊肚菌增收、增产,贡山县农业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捧当乡汇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云南省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织了本次培训。当地农业部门的技术干部和各村集体、合作社的羊肚菌种植负责人等 100 余人参加了这次培训。 本次培训班上,赵琪首先对云南和贡山近 3 年羊肚菌的栽培现状、收益、风险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的羊肚菌每年的总产量不过区区 4000 吨(鲜品)左右,除去鲜销与冻品的部分,干品不足 250 吨,按平均一人消费一斤干品来讲,只够 25 万人进行消费!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发,羊肚菌的消费市场还会进一步增大!未来我国的羊肚菌产业技术将会围绕“技术产品化”发展,将出现:智慧羊肚菌产业管理系统、标准工业化产品、设施化机械设施、设备等下游延伸产品。 然后,对羊肚菌标准化管理方法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解析,提醒广大学员,我国的羊肚菌产业仍然还是“三高”项目,即“ 高收益 、 高投入 (5000-10000 元 / 亩 ) 、高风险(颗粒无收) ”,但在菌种、管理、采收等诸多环节都影响收益;建议种植户把控管理细节,严格执行采收标准。 报告最后,结合贡山 2017 年贡山的羊肚菌“丰产不丰收”现状,赵琪提出了羊肚菌的采收标准,即: 早期菇按菌盖长度 5-7cm 、中期菇按菌盖长度 4-5cm 和尾期菇按菌盖长度 2-4.5cm 实时采收,并进一步依据子实体颜色(黑)、肉质(厚 / 薄)和型状(锥形 / 饱满) 进行分级。 这次羊肚菌栽培技术专题培训得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贡山县县委、县政府和云南菌视界怒江分公司的大力支持,受到当地羊肚菌种植户的热烈欢迎,培训圆满完成。
2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 黑木耳怎样浸泡才科学?您吃对了吗?
einsunny 2018-4-26 15:38
黑木耳怎样浸泡才科学?您吃对了吗? 黑木耳已经是百姓餐桌上非常常见的美食了,我们在吃黑木耳之前都要先将其发泡,那么黑木耳应该如何浸泡才科学呢?为什么久泡的木耳会有毒呢?小编今天来为您揭晓答案! 黑木耳 Auricularia heimuer F. Wu, B.K. Cui et Y.C. Dai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戴玉成和李玉 2011;Wu et al. 2014;Wu et al. 2015),别名木耳、光木耳,又称黑菜。 图片来源:《菌物学报》2015年34卷第3期 “ 黑木耳复合群中种类学名说明”(作者:吴芳,戴 玉成) 黑木耳中含有 多糖、腺苷、黑色素、麦角甾醇、磷脂类及多种维生素 等化学成分(曹玉春等 2017), 具有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静止痛、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功效 (戴玉成和杨祝良 2008;吴芳和戴玉成 2015),因其独特的营养保健价值,从古至今受到人们的青睐,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兼用真菌。随着“北耳南扩”产业战略的实施,黑木耳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食用菌,到2012年其总产量达475.40万吨,成为我国第三大食用菌。我国黑木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8%以上,堪称“国蕈”(姚方杰等 2015)。 黑木耳成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用菌之一,但是据报道食用久泡的木耳会引起呕吐、腹泻、脏器衰竭等急性中毒症状(杨国立 2015)。根据曹玉春等(2017)研究表明在胶质菌中含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 。 DiBP是一种公认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Bruno et al. 2017),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陈洪涛等 2012)、生殖毒性(Zhang et al. 2016)、免疫毒性(裴秀丛等 2009),能够导致过敏性皮炎(李莉 2014)。 吉林农业大学 包海鹰教授 的研究团队采用清水浸泡、碱水浸泡和开水焯三种方法处理黑木耳,再经甲醇超声萃取和HPLC分析。结果 证明: 黑木耳经碱水浸泡、高温处理均使其DiBP含量显著降低。 原理:1)芳香烃羧酸酯与碱溶液水解成盐和异丁醇,用碱水处理“减毒”的原理可能与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遇碱生成邻苯二甲酸盐和异丁醇有关。2)高温条件下芳香烃羧酸酯不稳定,用开水焯“减毒”的原理可能与酯键断裂有关。 正确的浸泡发法 :食用黑木耳前用碱水浸泡或者用开水焯10s以上,这样能够有效降低DiBP含量,从而避免食用黑木耳引发的急性中毒反应。 详见:《菌物学报》2018年37卷3期 http://manu40.magtech.com.cn/Jwxb/article/2018/1672-6472-37-3-389.html\0 Doi: 10.13346/j.mycosystema.170204 本期制作:王敏
3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前世今生(连载四) ——短小精悍的栽培研究
热度 1 Macrofungi 2017-7-23 16:29
紧接前文 姚秋生 1991年,研究报道了尖顶羊肚菌的人工驯化栽培。 报道中指出,用尖顶羊肚菌组织分离物获得纯菌种,用添加了羊肚菌基部土壤 50 g 的 PDA 培养基作为母种培养基,用 38% 的棉籽壳、 39% 青冈栎木屑、 20% 麦麸、 1% 石膏和 1% 砂糖作为原种及栽培种培养基。 生产场地选择在 485m 海拔高度的梨园,土壤以菜园土,土壤 pH 调节至 7.0 ~ 7.5 ,播种前进行杀虫处理,田地整理成箱面,箱宽 80 ~ 85 cm ,长 6 m ,高 20 cm ,箱面中间做一条 10 ~ 13 cm 深的沟槽,槽内放置 8 ~ 10 cm 厚度的经化学处理的含氮量丰富的植物遗体,压紧后在箱面进行菌种的撒播后覆土 3 cm ( 1991 年 3 月 10 日),之后直接覆盖薄膜, 15d 后将薄膜用竹片架起,播种后 20 d 观察发现,菌丝已充分蔓延,伸长至有机物上, 5 月 15 日,发现箱面中央有多朵高度约 2.5 ~ 3.0 cm 的尖顶羊肚菌; 5 月 28 日,羊肚菌生长至 9 ~ 16 cm 高的成熟子实体。 这是我国文献记录中,尖顶羊肚菌驯化栽培的一篇较为详实的也是短小精悍一次报道,全文约千余字。这也是有据可查的最早下底料和使用薄膜进行羊肚菌驯化栽培的报道。 作者指出: “ 羊肚菌菌丝生长异常的快,达到每日 3 ~ 4 cm ,当菌丝蔓延伸长至培养基的五分之四时,菌丝之上半部出现白色斑点,且逐渐扩大,之后变为红色。呈块状 ……” ,从这些特征描述可以判定,作者所获得的菌种是确定的羊肚菌菌种,而 3 ~ 4 cm 的长速可能与作者使用了地膜,使菌丝的生长环境温暖湿润有关。 文中所描述的白色斑点,随后变红应为羊肚菌的菌核结构。 作者在栽培实验中有意识地在箱面中间增加一条 8 ~ 10 cm 厚的含氮量丰富的植物遗体,虽然在文中并未对此过程进行过多解释,但这应该是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中,进行有目的地补充营养的最早记载。 同时,有意识是使用薄膜,进行保温养菌,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操作。 (未完待续)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专著,作者:刘伟、张亚、何培新。(订购本书直接与作者联系:刘伟 电话 / 微信同号: 18071090012 )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40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人工栽培羊肚菌的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热度 1 Macrofungi 2015-10-16 14:02
羊肚菌 ( Morchella ) 隶属于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 ,是世界性分布的珍稀名贵食用菌,具有较大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虽然羊肚菌野生种质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仅靠人工采集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且大量采集也会破坏羊肚菌的自然生态,造成种质资源的不断减少。 近年来,我国人工栽培羊肚菌 ( 主要是黑色羊肚菌支系的种类 )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川渝一带的 “ 大田人工羊肚菌栽培技术 ” ,推广面积不断扩大。 然而,目前我国羊肚菌的人工栽培也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还未确定广泛栽培品种的分类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羊肚菌产业的健康、稳定和长远发展。 我们采用常规形态学原理结合 ITS 序列分析技术,对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黑色羊肚菌支系的 4 个栽培品种和 5 个主要采集于川渝地区的野生分离物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用于大面积人工栽培的羊肚菌 1 号和羊肚菌 3 号为梯纹羊肚菌 ( M. importuna ) ,羊肚菌 6 号为六妹羊肚菌 ( M. sextelata ) ,羊肚菌 7 号为七妹羊肚菌 ( M. septimelata ) 。均被聚类于黑色羊肚菌支系。梯纹羊肚菌目前在我国栽培应用最为广泛,占种植面积的 95% 以上。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是近年来才被描述的两个品种,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应用。 我国蕴含着丰富的野生羊肚菌种质资源,可为人工驯化栽培和菌种选育提供大量素材,有利于我国羊肚菌产业的持续和长远发展。 附件: 我国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_何培新.pdf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7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土洞栽培食用菌
热度 11 nyj 2014-5-4 09:59
4 月 24 日 下午,到平阴县孔村镇北毛峪村参加了一个食用菌栽培技术现场会。既然是现场会,看到的当然就是“现场”了,你懂的。 北毛峪村南有一条东西向的大冲沟,村民们在冲沟两侧的土崖上打土洞,利用土洞栽培食用菌。 从冲沟南侧的土崖上向北看。 从冲沟南侧的土崖上向西看。 从冲沟南侧的土崖上向东看。 依托这些栽培食用菌的土洞,当地准备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这条冲沟也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叫“七彩谷”。 正在修建基础设施。 沟内也种了一些玫瑰。 不锈钢展板。 土洞顶上长出的植物根系。 正在发菌的栽培料袋。 主角:鸡腿菇。 秀珍菇。 姬菇。 杏鲍菇, 菌盖已经上翻,有些老了 。 海鲜菇。 平菇。 洞外摆摊叫卖的灵芝盆景。 北毛峪村正在建设中的农村社区。
个人分类: 足行天下|7081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高益槐:静心痴迷“一朵菇”
热度 1 Wuyishan 2013-8-30 11:20
高益槐:静心痴迷“一朵菇” 科技日报 2013-8-30 (博主说明:照片来自网络,不是来自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张文天 科技追梦人 真菌类的特质之一是最善于分解,它们可分解任何有机物质。而面前这位已过耳顺之年却依旧挺拔的儒雅男子,却用了他的大半生来“分解”药用和食用菌类,他的“解析之梦”似乎就是要把这附着神奇色彩的物类何以神奇的原因找到,并通过他特有的方式造福于人。高益槐,这名字之前可冠以各类头衔——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著名真菌学家、天然药物学家、生命科学家、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安发国际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等等。但几乎所有人都很自然地称他“教授”,这当然与他身兼新西兰、中国多所著名学府教授有关,但记者与他接触的有限时间里,总感到只要谈及他献身的事业、他的发明和发现,谈及这些已经和可能带给中国、带给世界福音的科技创新的现实和前景,他就禁不住用他的闽腔语调不断传授和诉说。他说,此事事关重大。 天缘识菇 上苍有时注定要某些人做某些事。高益槐生长在福建古田,这里物华天宝,气候炎热湿润,菌类资源极为丰富。至今谈起与菌类的缘份,他都不能忘却幼年时外祖父在他身上展现的一个奇迹——赤脚的高益槐被一枚钉子扎得很深,血流不止,众亲友焦虑的目光中,出身中医世家的外祖父不慌不忙地用浸过童尿的香菇涂抹伤口,三日后伤口竟愈合了。 也许,这个奇迹从此让高益槐痴迷于菌菇世界。“文革”中大家忙于闹“革命”,他却躲在家中山间琢磨蘑菇;高考分数名列前茅,有许多名牌大学可选择,他却走进了福建农学院,只为能研究菌菇;学业优异,毕业留校任教,他又觉得菌菇事业在乡间,只有在一线,才能有技术上的突破,也才能以此为父老乡亲造福,1986年他毅然停薪留职返回家乡。这里的沃土滋润着高益槐和他的菌菇,让他在扎实的学识与汗水的交融中不断迸发出科技创新的灵感,孕育出丰硕的果实。高益槐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种借助国家“星火计划”的春风,在闽东大地发芽、绽放。 汽车在烈日下驶向古田。“尝尝这个。”教授递过来一听饮料,说这是他专利的产物。淡绿的底色上白色的“个个健”三个字让人未品先凉。教授介绍说,这是用竹叶的提取物制成的饮料,含有竹叶黄酮等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具有驱离心脑血管垃圾的功能,刚刚上市,已经供不应求。“个个”者,竹也。 竹荪,极具营养和药用价值,价格昂贵,人称“皇后菇”,可它的人工栽培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业界被视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高益槐要啃这块硬骨头。他的老师听说了都觉得难度太大——野生竹荪的整个生长史还不清楚,怎样从孢子变成菌丝体,之后又怎样从菌丝体介入后产生菇类,菇类以后又如何产生菇……这整个过程还不为人知。整整3年,高益槐上山下乡,屡败屡战,苦苦探究竹荪的种子驯化、生长条件、物理环境。研究条件简陋,没有无菌室,他就自己设计无菌箱替代。 天道酬勤。一天阴雨,高益槐来到一块试验地,地里种的竹荪都没有长出来。正当失望之际,他忽然在地旁的一棵树下发现了两朵开扇的竹荪,大喜过望。高益槐联想到,竹荪需要遮阳阴凉的环境,同时,雨天前的几日极度干燥形成的强烈温差刺激,也应是竹荪生长的必要条件。1990年9月18日,福建经济报头版刊登了稀有野生竹荪人工栽培成功的消息。报道说,高益槐培植的第一批竹荪,每平方米平均产值130元,扣除成本后是112元。高益槐一举打破竹荪无法人工栽培的断言。一时间各地食用菌行家纷纷前来讨教,因此受益的农民尊称他为技传四方的“财神爷”。 海外求“真” 不安分,大概是高益槐的天性。完全可以守成的他又把眼光投向海外。“我知道,我当时那种研究的学术水平和操作方法是不高的。要实现更高的目标,我一定要借助西方生物科学研究手段,借助外面的仪器、资金,借助外面的思维——西方科学家的思维去研究新的领域。”1992年,高益槐走进了新西兰皇家科学院,负责整个新西兰食用药用真菌的研发。这里优越的科研条件坚定了他在真菌世界知其所以然的抱负。“菌菇里面的成分很复杂,我们就重点进行菇的多糖研究。”高益槐说,国际营养学有三大领域:基因、蛋白质、多糖。当时大家公认,真菌多糖的研究将是天然药物研究的突破口。菇里面有很多真菌多糖。当时最让高益槐困惑的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多糖让动物吃进去以后,一做实验却没有了,而有些多糖能够通过动物的肠壁、胃壁进入治病的位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起作用呢?它的分子结构又是怎样的? 两年多的时间里,高益槐夜以继日,反复实验思考,终于有了突破。“我发现任何一个药物成分和人体的结合必须是亲和的,要亲和就必须要跟人体的结构相似。我猛然想起人的基因(DNA)螺旋状的结构……”于是,一种以氢键连接,由3个螺旋体交叉形成的一个漂亮的三维螺旋结构——β结构被高益槐发现了,那时的他甚至还没有意识到,他的研究已经站在了世界前沿。 对于高益槐的研究来说,发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提取、应用。“提取非常困难,因为过程中条件稍不合适,就会把里面的基团破坏,小小的基团一但丢掉或者扭曲,整个活性就没了。”经过大量实验,高益槐和他的团队没有采用通常的高温提取法,而是进行了低温水提取的新的尝试。1998年3月的一天,高益槐像往常一样走进实验室,一抬头,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试验器皿的底部呈现出一层淡淡的黄色沉淀物,这不正是他朝思暮想的情景吗!之后的化学检测证实,这沉淀物的结构与高益槐团队在理论上推导出的螺旋状结构是吻合的。同年8月,高益槐因成功发现并提取出β结构的活性多糖,获得爱因斯坦发明金奖。 回报桑梓 远赴他乡二十载,对故国的牵挂始终萦绕于怀。与高益槐一同走在古田家乡葱郁的山道上,道两旁他从新西兰引种的猕猴桃已是果满枝头,树下套种的各种中草药正花色斑斓。高益槐掰着手指为记者算着这样种植一年下来果农会增收多少,脸上洋溢着由衷的笑意。 20多年前,高益槐带领科技人用自己的“一朵菇”帮助43万古田人民走出了科技兴农致富之路,使古田县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国食用菌之都”。为此他成为全国5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之一和18个省、市、县脱贫致富的高级技术顾问,其香菇、竹荪、白木耳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纳入当时国家科委和福建省“星火计划”。如今,怀揣更大的设想和抱负,他再回故里,要用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综合现代生物科技手段为民谋得更大福祉。 在福建宁德东侨经济开发区,记者看到首期投资2.86亿元、占地125亩的安发(福建)生物科技园已颇具规模,天然产物健康品生产车间、研发大楼、提取工艺大楼、检测试大楼不少已经或即将投入使用。在GAP(优质农业产品)示范栽培车间,教授手拿样品,详细介绍农民在这里将如何接受菌菇养殖培训,成为安发生物公司新产品原料的合格提供者。 “如今全国各地培育的各种菇类已经供大于求。人们把它当蔬菜吃,能吃多少?如果用我们研究成功的多项专利技术把它们精纯提取,做成功能性‘甘诺宝力’系列高级健康品、天然药物和精细化工品,就能消化应用大量干鲜菌菇,既能服务人们的健康,又能让菇农增效增收,带动起一片农业生物产业。这是推动各地发展特色生物经济,解决三农从‘输血’变‘造血’这一本质问题的有效途径。”谈到这里,高益槐面色有些潮红。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几年间,安发生物已在福建等地建立原料基地20多个,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三农”发展。截至目前,使用的农林类加工原料近两万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仅2011年,安发生物就使用农林牧副渔原料5000多吨,使当地柘荣太子参的价格由4年前的每斤不到40元,一度飙升到360元。 “生物产业是‘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在山、水、田上做大文章,就会挖掘出无尽的宝藏,发挥出区域特色资源的优势。这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是百姓能够真正得到富足的发展。”这应是高益槐的又一个未了之梦,他说,为圆此梦,他当不断前行。
个人分类: 科林散叶|296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组林下白蘑菇
热度 4 mimu 2012-5-16 22:52
一组林下白蘑菇
对于野生的菌类了解不多,只敢看不敢摘:即便是野生的白蘑菇,看起来不那么妖艳,通常认为是安全的,据说也有小毒,更有不少毒翻毒死人的记录。尤其是鲜蘑菇,拿不准的更不能贸然食用。 那么,我拍到的,1、2、3为一种,后2张为另外一种,各是什么呢?没有这方面的工具书,有请方家指点迷津
5071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丽的狮子山----头状秃马勃 Calvatia craniiformis
热度 1 Macrofungi 2011-9-30 12:39
美丽的狮子山----头状秃马勃 Calvatia craniiformis
美丽的狮子山---- 头状秃马勃 Calvatia craniiformis ( Schw. ) Fr.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使用) 头状秃马勃 Calvatia craniiformis ( Schw. ) Fr. 头状秃马勃 Calvatia craniiformis ( Schw. ) Fr. 头状秃马勃 Calvatia craniiformis ( Schw. ) Fr. 头状秃马勃 Calvatia craniiformis ( Schw. ) Fr. 采集人: 刘伟 蔡英丽 采集地点: 湖北 武汉 狮子山 标本编号: 20100717-03 暂定名: 头状秃马勃 Calvatia craniiformis ( Schw. ) Fr. 生境: 林下,散生,夏秋季节 子实体: 子实体较大,梨形,表面黄白色,幼嫩时菌肉紧致、白色,老时菌肉泡松、海绵状,受力挤压,孢子会像云雾一样喷出 孢子: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787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现代食用菌产业物联网应用实施方案(初稿)
jsujs982 2011-9-5 09:40
为加快推进食用菌信息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经研究,特制定《现代食用菌产业物联网应用实施方案(2011-2012年)》。 一、背景及意义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支撑,物联网技术应用可加速食用菌现代化。物联网可以在产业结构方面实现信息化的综合;在农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宏观决策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加工过程信息化、投入品和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气象等服务信息化的综合;通过生产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反馈与控制的综合,加快传统设施食用菌栽培向高新技术转型。物联网提供的先进工具和技术手段,对加速改造提升和优化传统食用菌产业,促进培育信息化、智能化新兴食用菌产业和现代食用菌装备产业,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管理经营决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实现食用菌行业持续、稳定、安全、高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国外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物联网方面,美、德、荷、日等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数据库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生产自动化控制等新阶段。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粗放的作业方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并实现了相关软硬件产品的产业化拓展。 通过政府投入和资本市场运营相结合,为物联网技术创造了发展环境,使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精确田间作业实现精确管理。让生产结合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物联网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提高生产效率,在精确农业技术和精确农业机械研究两个领域,选择因地制宜实用性的技术路径,提高产品的实用性。通过生产数据监测来获取作物长势的阶段信息,预测作物长势及产量品质信息。 物联网在生产中可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监测水、肥、温度、湿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光照,还可结合风机、卷帘机、喷灌等设备实现定量作业,节约增效。在产品内外运输、分级包装、销售流通等环节中,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产品快捷、准确地送达客户手中,辅助贸易业务。 总之,国际上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及转化应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范畴,使农业生产快速向信息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应用领域也从传统的种植领域向着农业产业的各个领域渗透和扩展。 2、食用菌物联网发展现状 传统的单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依靠经验管理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开始有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定量管理为特征的信息化生产技术的需求,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以工厂化为代表,用于菌种自动化生产,机械化接种,自动装瓶,机械化采收等各个阶段,比较零散,不能将数据进行综合。尤其环境监测的模拟研究进展缓慢,我们急需一套集成技术把生产环节进行模拟,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通过物联网的软硬件技术产品和应用示范基地,可以促进精确食用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作物精确管理智能化、数据共享,信息载体和集成应用技术实现作物生产问题的实时诊断和协同决策。 食用菌行业具有较高的产出率和附加值,但信息集成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工业领域。在食用菌上的科技投入还存在投入明显不足,食用菌信息人才缺乏,农民及农业企业家等信息技术用户急需培训,信息采集处理比较落后,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落后,缺乏信息技术装备的价廉物美的农机及设施装备。 新兴的物联网技术的示范推广刚刚开始,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尽管如此,现阶段食用菌产业具有生产种类多、经营规模小、种植模式多、产品种类多批量小等特点,决定了近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须针对我国现代食用菌发展的现状及进程,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机械、装备和模式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专业的集成创新,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现阶段的物联网研究开发与示范及产业发展的道路,实现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及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从食用菌发展的长远来看,迫切需要明确今后一个阶段以物联网技术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形成共识,将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作为食用菌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食用菌行业物联网发展的方向目标,组织制定物联网技术及装备发展规划,为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全世界整体竞争力,为培育新兴物联网技术产业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系统规划,纵深部署,加大投入,强化研发团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开展食用菌信息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示范。加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食用菌的力度,大力提高食用菌领域的信息化科技水平和应用普及程度,尽快用信息技术武装食用菌生产和提升食用菌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化机械设施装备、服务等新兴产业,推动食用菌产业和食用菌经济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车道上实现快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 以“物联网——农用通”为信息集成依托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信息化重大科技成果;食用菌生长参数无损检测与精确诊断仪等硬件50套;建设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区3个,形成重大科技效应。通过农业信息技术成果示范转化,经过食用菌信息化技术示范推广,增加经济效益10%以上;建立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基地3-5个,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型农业合作社等培训农业信息技术骨干100名、服务基层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人员和种种植大户2000名以上;初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教单位、专业网站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引领与支撑示范体系。 三、重点任务 今后一段时间,工程实施将重点围绕华北地区食用菌生产加工型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智能化设施农业技术、农机装备信息化技术、节水灌溉信息化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化技术服务、农业气象预警减灾服务等六个方面开展集成创新与示范,重点加强生产企业、出口基地,设施观光园、农业科研机构推广,力争在北京、河北建立3-5个示范基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在不同农业相关特色产业开展示范。 可以延伸的项目: 1、食用菌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试验示范项目 以现有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作物生长参数无损监测与精确诊断技术、基于模型的作物精确管理处方生成技术和作物生产区域布局与空间分析技术。实现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精确作物管理,从而实现作物生产管理方案设计的精确化和科学化,为精确栽培提供普适性的决策支持工具。 以农用通为系统开发平台,把与作物生产管理相关的、大量的区域性农业信息与具体的实物地图结合起来,进行空间分析处理,在地图背景下分析作物生产管理信息,并通过相关的模型运算进行作物适应性评价、作物种植区划、种植制度评价、农产品生态区划、农作生产潜力分析、栽培管理方案设计等,从而建立区域作物生产管理与分析系统,对于农业资源信息储存、查询、分析应用及农业生产辅助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施食用菌方面,重点研究开发基于“物联网”的设施环境远程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为生产者、生产管理部门以及设施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实时了解设施内的生产状况提供快速而便捷的查询平台,实现设施农业全过程自动化控制。 2.食用菌产季与外观品质的光温水精准调控技术 设施食用菌的上市期与外观品质是决定设施产品价格及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光温控制是调控设施食用菌产季与外观品质的重要手段。综合考虑作物生长发育对光温水条件的要求、产品的目标上市期与外观品质、以及设施光温水调控所需的能耗,建立基于作物与能耗模型的作物产季与外观品质的光温水精准调控系统,为作物产季与外观品质精准调控提供决策支持,实现节水灌溉等减排增效目的。 3.主要病害防治报警技术项目 生产中因温度、湿度不适宜,水分无法定量监测,灭菌时间不够,作业不规范导致病害多发而严重损失。研究设施作物主要病害发生预警模型,将病害发生预警模型与温湿度传感器相集成,开发基于病害发生预警模型的设施作物主要病害防治报警系统,为及时有效地进行设施作物的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4.设施信息化项目 重点研究开发标准化食用菌工程成套化的设施设备与环境调控技术及生产管理技术,研制食用菌规模出菇场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对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有害气体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并根据食用菌生长模型、环境控制模型和经济管理模型,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对上述环境因子和生长要素进行优化控制,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以及生产效益。研究适度规模化生产工艺与设施配套,开发相配套的全天候环境自动控制、节能新型组合式栽培菇房。重点解决环境控制及相关调控设施。 对生产过程中主要环境指标控制点,原料的损耗情况,以及生产环节中的各种的数据采集、记录、存储、查询、分析、打印、图形显示,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分析结果向控制中心发送,以提供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测的依据,确保种植系统生产出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用菌产品。重点研究编制一个可扩充的、基于WINDOWS环境的、适用于闭合循环种植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采集、存储生产过程中的多种数据、具有常用数据查询、打印、动态显示、分析、无线传输等功能的数据库系统,并具有主要环境状况的评判子系统,原料使用质量控制子系统,以及投入品的使用咨询子系统。 5.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信息化项目 在食用菌生产中,温度、湿度、光照和CO2浓度等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为了有效调控影响食用菌生产的环境因子,提高食用菌生产自动化程度和产量品质,在确定食用菌生长环境因子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环境控制模拟模型,利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传感技术来控制食用菌生产环境因子,研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设施与智能化控制系统,及优良品种、基质筛选、栽培环境的选择,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技术与设备,提高工厂化生产设施与智能化控制设备的性价比,实现优质高效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周年生产,提高食用菌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生产效益。 5、食用菌信息化服务示范项目 在推进食用菌信息化服务方面,可依托食用菌专业网站和专家团队成功破解资源整合难、信息共享难、网络推进难的问题,建设农业政策、技术、金融等服务与物资、产品网上流通服务平台(网站),整合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食用菌经济合作组织、食用菌种养大户等资源,为食用菌从业人员及时提供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市场动态等各类信息服务,推进食用菌信息化水平,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要结合现有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基础,通过无线网络系统,使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家通过视频、电话、短信和网络服务系统接受专家培训、请专家咨询问题、销售农产品和进行产权交易,及时了解和掌握生产情况信息,使从业者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个人分类: 物联网|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植物园的快乐-采鸡棕
热度 8 saraca 2011-8-1 00:52
图1:滇中美味-干巴菌,特点:味香,余味悠长。 滇中山珍美味当数干巴菌、鸡棕、牛肝菌、青头菌、奶浆菌等。采菌子,除了能吃苦外,还要能碰上好运气。我,乃等闲之辈。上山去采鸡棕,是敢做不敢想的事情。记得小时候几次跟随捡菌子高手上山采集,总是败兴而归。篮子里提着一些五花八门的食用菌,唯独没有鸡棕。 小时候一直渴望采摘鸡棕的梦想,不曾想在美丽的植物园-葫芦岛上实现了。在昆明地区,菌子一般长在山中林下草丛。在葫芦岛,从5月份开始,人们陆陆续续地从百竹园的竹林下,棕榈园的草地上,百果园的果树下,路边高大的雨树下,就可以采摘到各种美味菌子,还可采到鸡棕。在碧绿平坦的草地上能采到鸡棕,简直就是一种传说或神话,于我,可望不可及。 6月份的一个周末,朋友约我一块去家后面的竹林里找菌子。我们高兴地带着两个菜篮子推开院子的后门,直接进入竹林。仔细探秘中,尽管豆大的汗珠往下滴,我们一块菌子都没看到。唯独看到了一只隐藏在草丛中的长蛇,受到惊动后,它高昂着三角形的头,身子碧绿而细长,吓得我们立刻飞奔出林子,回到小路上。失望而归,看到路旁有几朵遗落的小鸡棕,想必是他人采的蘑菇太多,走路散落下来的。呵呵,正好可以弥补一下失落的心情。 后来几天在百果园散步的时候,也能碰到小鸡棕,但都是一朵两朵的,不能尽兴烹制美味。然而,最近运气突然好起来了,居然接二连三地碰到鸡棕,不仅享用了大快朵颐的美味鸡棕汤,还亲身体验了“蓦然回首”的“惊鸿一瞥”。 图2:植物园常见的鸡棕花,一个“花”字,让人浮想联翩。鸡棕也开花?还是floralet? 棕榈园的傍晚,棕榈树下的碧绿的草地上散落着一片星星点点。走进一看,原来是一朵朵的白色的小菌子。正在忙碌采摘同事说:是鸡棕花,做汤很美味!棕榈树下土堆中,草地上,一片片,一群群,应接不暇。无奈,量多、个小,需要耐心和毅力才可以得到美味。不一会,我们就采到了很多鸡棕花,信手摘了一片芋头叶包裹起来。 有一天去沟谷林拍五桠果的花,拍完,低头一看,瞥见树根土堆上有一丛淡青色的菌子。喜出望外之余,拔起一朵,立即闻到了鸡棕独有的清香。这种鸡棕不同于滇中的鸡棕,个体小,伞柄仅有10厘米长,鲜美无比的味道足以说明它也是一种鸡棕。 最有意思的奇遇,当数周末的清晨。走过公寓,想到前几天看到邻居在雨树下采摘了一大堆蘑菇,下意识地回头,朝那棵树下扫了一眼。结果,看到了一丛可爱的鸡棕!我飞奔过去,生怕有人来抢似的,赶快一棵棵拔起来,三步两步就抱回家。狂喜的感觉:“早起的人儿有美味!” 图3:植物园的鸡棕。 在植物园采到蘑菇,采到鸡棕,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奇迹。当我和家人、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些美味的时候,总有一种快乐洋溢在心头。这种快乐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高兴之余,还得感谢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5623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陕西大力推广地栽黑木耳种植新技术
liminglei 2011-6-30 11:35
[转载]陕西大力推广地栽黑木耳种植新技术
6 月22日,全省地栽黑木耳现场会在略阳县召开。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白宜勤出席现场会并作讲话。 白宜勤指出,今年省农业厅将在全省选择一批有基础、有积极性和发展潜力的县区,实施“百村万棚食用菌工程”,把食用菌作为秦巴山区的区域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来抓,优化品种结构,实施板块推进,促进规模生产。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省食用菌总产值100万吨(鲜菇)以上,产值到达50亿元,实现产量和产值较2010年双翻番,为推进我省食用菌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地栽黑木耳”也叫做“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是一种黑木耳代用料、园田化栽培技术。该技术以木屑、秸杆为原料,利用塑料袋盛装,每袋装0.5千克干料,经过灭菌、接种、养菌,摆在田间大地、果园林下出耳。地栽黑木耳技术极大地扩宽了黑木耳栽培原料与栽培区域,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回归自然的栽培方式产品实现天然无公害,提高了生物转化率,提高了产品商品性,更利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前景广阔。地栽黑木耳改变了依靠木材生产木耳的历史,使黑木耳栽培从林区走向了田间大地,地栽黑木耳袋产干黑木耳40~60克,是木段产量的7.9倍;周期仅2~3个月,是木段的1/10;效益是木段的24倍。地栽黑木耳每亩每季平均需投入1万余元、栽培1-1.2万袋,每袋平均产干木耳0.06-0.075公斤,每亩可产干木耳600-700公斤,一年栽培两季,每亩可产干木耳1200-1400公斤,按每公斤60元的市场价格计算,每亩一季收入3.5-4万元,一年栽培两季,每亩可实现年收入7-8万元。
个人分类: 农业技术|3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羊肚菌
热度 4 flly 2011-5-9 16:42
羊肚菌
当时看到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不认识,也就没敢,最后泡了福尔马林了。可惜可惜。没想到是一个美味。 介绍来自百度百科 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   可食用,味道鲜美,是一种优良食用菌。可药用,益肠胃,化痰理气。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可利用发酵罐培养菌丝体。羊肚菌为真菌植物问真菌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13)Pers. 尖顶羊肚菌M.conicaPers. 的子实体。羊肚茵每百克干品含蛋白质24.5 克,脂肪2.6 克,碳水化合物39.7 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个人分类: 植物|2991 次阅读|4 个评论
开始有食用菌专业的学校和机构
热度 1 Macrofungi 2010-12-20 12:55
一些对食用菌专业感兴趣的同学经常问及国内开设有食用菌专业的大学等情况,现罗列一些,以方便查询。 食用菌考研和考博在学位方面一般还从属于微生物学或特种作物,好像还没有专门的食用菌学位。 另外微生物学的遗传,育种,分类,功能基因,基因组学研究,发酵工程,代谢活性物质,生物大分子,药物学等方面,都有借助于食用菌为载体的研究,可以说食用菌在一定程度上仅限于一个代号而已;纯粹的栽培学研究已经逐渐淡去,在栽培方面,相关的专业大多称作栽培育种育种栽培或是特种作物栽培。国内真正做育种栽培的高校和单位并不多。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国内的食用菌大省、强省的大学机构,这里面会有一定的栽培育种研究。如:湖北,河南,山东,福建沿海一带,四川,云南等 国内食用菌方面涉及的好的大学和机构还有(排名不分先后优略,具个人印象罗列):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上海农业科学院, 福建农林, 中国农大, 吉林农大, 广东微生物研究所, 山东农业大学, 河南农大, 贵州大学, 四川农大, 华南农大, 云南大学, 浙江省林科院, 云南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四川农业科学院, 湖南农大, 安徽农大, 湖南师范大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食用菌基因组和基因工程学术研讨会
热度 1 Macrofungi 2010-11-15 14:19
全国食用菌基因组和基因工程学术研讨会 2011年11月14-16日 湖北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 盛秋季节,全国食用菌基因组与基因工程学术研讨会在我所举办。 香港中文大学 关海山教授首先详细讲述了香菇基因组测序工作的研究情况。从大会了解情况分析,香菇基因组在较早时间已经测序成功,而数据分析和整理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应该也会在顶级杂质上发表。但何时发表和数据能何时公布却并未给出答案?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从报告的情况来说,可能还需要不少工作才能完善其测序结果,scaffolds太多,至少需要genetic linkage map去支撑。当然他们有可能和上海农科院合作。 姜道宏教授做了在核盘菌病毒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从一个琼脂糖电泳上多出来的一条条带去着手分析,发现DNA病毒,最终发表在PNAS。 何现象的解释阐述都是科学上的进步。 区骏恒博士 主要在食用菌基因组信息方面,讲述了信息平台的搭建。 上一张我们实验室的工作:黑木耳转录组的测序分析。 主要工作有周雁博士和范秀芝博士进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利用农作物、畜牧废弃物栽培食用菌
kerer009 2009-2-23 10:53
一、发展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牧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重要意义 当前,面对日本、台湾、韩国的食用菌生产优势逐渐丧失,蘑菇产销中心正在向中国方面转移,我国南方蘑菇产区无法适应庞大的栽培需要,而我们北方资源丰富,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南菇北移,势在必行。 在栽培方式与栽培模式上,蘑菇生产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使蘑菇成品向产量高,品质好的方向发展,蘑菇原来也是野生的食用菌,其生产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前,我国人民就采食食用菌,并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栽培,栽培历史已有500多年,经历了多种模式的变迁,现在经过栽培实践,形成了最新的栽培模式,即陆地畦床栽培蘑菇,该种模式具有许多优点: (1)可以利用的场地广泛,适于大面积的商品开发。 (2)方法简单易学,人人都可操作。 (3)成本低,效益高。 (4)品质好,商品率高。 蘑菇的生产经历了不同的栽培方法与栽培模式的变迁,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含量,不但生产方式简单,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解决更多社会问题与生活问题,因此建立蘑菇生产基地十分重要。 二、技术简述 东北地区气候独特,资源丰富,种植蘑菇的优势得天独厚,而且种植蘑菇是一个适宜在广大农村牧区推广的好项目。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一业兴百业旺”。 利用畜牧废弃物栽培蘑菇基地的建立,可使蘑菇生产形成区域性规模,可成为牧区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传统的牧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开发蘑菇基地,不仅使蘑菇生产得到发展,还可促进其它行业的同步发展,可使商贸、加工、运输、饮食、工业、市场等产业得到大发展,走出一条贸、工、农相结合的新路子。 (二)开辟新渠道,增加贫民的收入,使贫民脱贫致富,快步奔向小康。 在农村、林区、大多数牧民都是依靠粮食与林畜牧副产品来增加个人收入,但由于受土地等外界条件的限制,使牧民的收入受到制约,而蘑菇生产则是一个资源丰富,投资少,周期短,产出多,销路畅,效益高的短平快项目,若每户利用一亩地种植蘑菇,投资仅2500元左右,而收入可达8000到12000元,可获纯利5000—8000元。 (三)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 蘑菇子实体内含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及维生素类,不仅是人类新的营养源,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保健品,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和高度重视,众所周知,蛋白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物质之一,其投入量是衡量人们的营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人们摄入的蛋白质以肉食为主,因而冠心病、肥胖症逐渐增多,而蘑菇蛋白质丰富,又无上述动物蛋白质的副作用,因此,人们对高蛋白质、低脂肪的蘑菇更加重视,而且,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蘑菇医疗保健作用逐步扩大,已成为抗癌药物和功能性保健品的主要原料,蘑菇制品、饮料等品种不断增加,使蘑菇成为提高人类营养水平的理想食品。 (四)提高畜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促进生态农牧业的发展。 东北地区是农牧林资源丰富地区,农、林业下脚料也非常丰富。这些都可用于生产蘑菇,使农牧林废弃物变废为宝,栽培蘑菇后的菌糠,不仅可以作为肥料,饲料改良土壤,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生态农牧业的实现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出口创汇,增加税收。 生产蘑菇,不仅可以使菇农受益,也可以出口创汇,为财政增加税源,其国家规定税率为8%,若该基地发展1000亩,产值为1000万元,可增加财政收入80万元,用于地方建设。 三、技术提出的必要性与依据。 建立蘑菇生产基地,发展陆地栽培蘑菇具有“三个优势”,“六大特点”,陆地栽培蘑菇是用地做载体,回归自然的半野生人工栽培,具有三大优势: 1、气候优势:它充分利用北方的自然气候特征——冬天冷、夏天热、春秋两季温差大且多雨,野生菌类90%出在夏秋季,蘑菇是变温结实的腐生菌,在这样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出菇多,菇质好。 2、资源优势:该地区有优厚的资源条件,畜牧草类、牛、羊、马粪较多,可得到充足的原料。 而且地床栽培蘑菇具有六大特点: 1、栽培场地广阔,场地易选,不挑土质地块,凡是农田、空闲地,林下、院落宅旁均可用做栽培场地,它用地做载体,土质肥沃与瘠薄都不影响蘑菇生长发育。 2、不和牧业生产争地,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虽然幅原辽阔,但人均占有耕地、牧地面积不多,种植蘑菇的需要的土地面积不大,但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可观的。 3、不需要大量的棚架木材,保护林木资源,地床栽培蘑菇和大棚育种,比较节约木材,只要有由大棚育种配合地床栽培蘑菇便可缓解了食用菌生产和林业发展的矛盾。 4、增加地力,改良土壤。 陆地栽培蘑菇的废弃培养料,烂草帘直接还牧场,增加土壤中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的良性循环,陆地栽培蘑菇的一个周期每亩地有1.5万斤腐熟的培养料和烂草还田,为长期的牧场的营养流失,水土流失增加了有机肥。实践证明,种过两年的蘑菇地,土壤肥力显著提高。 5、地床栽培蘑菇产品品质优良,销售流畅,市场广阔。 陆地栽培的蘑菇个大,肉厚,柄短,菇型好,厚菇多,出菇率高,由于采用的是回归自然的栽培方式,产出的蘑菇无污染。 蘑菇是美味食品,其销路:一是鲜菇进入市场,鲜菇出口;二是加工蘑菇系列产品;三是蘑菇烘干,出口创汇,据专家分析: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年消费50克,全年内销量可达6.5万吨,而现在我国蘑菇产量只有3—4万吨,不要说出口,内销尚感不足,特别是北方蘑菇生产极少,过去人们食用蘑菇较少,近几年销量激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蘑菇营养和药用价值的逐步认识,精加工的蘑菇系列产品的不断开发,内销市场更加活跃,在国际市场蘑菇销路广阔,从有关资料获悉,全世界有67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有消费蘑菇的习惯,价格稳定,如日本进口蘑菇90%来自中国,近二年来,日本从广州、福建、浙江产菇区直接进口蘑菇,每年不少于2000吨,因此,蘑菇市场十分广泛,前景乐观,可以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不倒翁”项目来发展,争取生产出更多的优质蘑菇走向世界市场。 6、成本低,产出效益高,方法简单易学。 地栽蘑菇,每亩实栽面积为300平方米,可产鲜蘑菇5000斤左右,纯收入5000—8000元,投入产出比为1:2—3,此生产不挑劳力,方法简单易学,地床栽培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效益好,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三高产业,也是老、少、边山区牧民致富奔小康的好项目。 四、国内市场分析与预测 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饮食文化水平也再度升级,由过去单一追求色、香、味俱全的温饱型向营养、保健、天然绿色食品方向发展,蘑菇的营养、药用、食用价值已经被人们认可,加工成的系列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需求量正逐年上升。在立项之初大连信德公司的负责人便看好了这里的自然条件优势,有意回收加工我们的产品,因为这里是一片蓝色的天空,一定会有相当过关的绿色蘑菇食品。 五、国际市场分析与预测 通过网络查询得知,目前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对蘑菇的需求量多数从中国进口,由于这些国家资源缺乏,生产成本高出中国几十倍,虽然价格高出中国市场价格十几倍,但它们还是有利可图,这些国家的需求量正逐年上升,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国际市场对我国蘑菇需求量迅速增大,同时我们地处俄罗斯与蒙古国接壤,距离较近,他们又是非常喜食蘑菇的国家,预计市场需求潜力还将进一步增大。 六、市场预测结论 建立蘑菇市场潜力较大,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市场容量大,前景可观,开发建设蘑菇生产基地,建设大市场,充分利用地域、气候、技术、资源优势,以特色的基础,发展蘑菇生产,不仅能实现牧业的优质高效,增加牧民的收入,又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所以开发前景广阔。 高士刚关法春
个人分类: 学术观点|4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杏鲍菇栽培技术
kerer009 2009-2-18 15:03
该技术非常实用,近两年在东北市场生产表现非常好。我可以帮助联系提供菌种和免费的技术咨询,乃至上门技术服务(仅限东北和内蒙东部地区)。 杏鲍菇栽培技术 营养价值、药用价值 杏鲍菇子实体洁白如雪,肉质细腻,脆滑,具有杏仁香气,风味独特,口感极佳,有较高的食用价值,素有“平菇之王”和“草原上的美味牛菌”之称。 其营养成份齐全、丰富。其中多糖的含量为6.3%,比茶新菇、香菇还高,仅次于姬松茸,因此抗癌能力很强。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比金针菇还高,因此有明显的增长助智的功效。矿质元素中钙、镁的含量是猴头的7.1倍、姬松茸的6.6倍,由此可知杏鲍菇具有明显的营养价值和显著的药用价值,据中医学记载认为:此菇有益气、杀虫、清肠和美容之功效,可促进人体对脂肪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对胆固醇的降解,特别是由于富含多糖和氨基酸,因此对肿瘤有预防和抑制作用。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肥胖症患者理想的预防与保健佳品。 开发情况与市场前景 杏鲍菇的自然分布在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及中亚地区的高山、草原及沙漠地带。在我国的新疆、四川北部和青海也有分布。但是目前只有泰国、日本、美国和我国的台湾、福建等地有少量的人工栽培。近一两年内,上海、北京、辽宁、黑龙江等省也开始试种。因其菌柄质地脆嫩,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有独特的杏香味,而且对人类有极重要的药用保健作用,极受南欧和地中海沿岸各国人们的青睐,而当地人们又没有人工生产的习惯,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各国推荐,推广生产开发。目前该菇在国内、国际市场价格较高,日前从网上国际市场价格显示杏鲍菇是平菇、金针菇的三倍,真姬菇、滑菇的2.5倍,灰树花的1.5倍等。是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较高的一种优质珍稀菇种,特别是还具有孢子少,可减少生产者发生孢子过敏反映;含水量低,保鲜期长等特点,因此,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杏鲍菇的生产投入与其它平菇差异不大,虽然生物转化率偏低,约在70%,但是它的价格比较高,耐贮运性能好,因此,该菇种无论是生产者经济效益还是食用者的保健价值都是很高的。 杏鲍菇的生长发育条件 营养 杏鲍菇需要较丰富的碳源和氮源,最佳碳氮比为60:1左右,菌丝生长期对氨素要求不高,但是适当的增加一些氮源,能够提高子实体的产量,另外,杏鲍菇对有机态氮的利用能力比对无机态氮的利用率高,所以栽培料中添加玉米粉、豆饼粉等,可以提高子实体产量和质量,而添加尿素等对质量和耐贮性有影响。杏鲍菇是一种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因此可以利用木屑、农作物秸杆作基质生产杏鲍菇,只要碳源和氮源配比合理即能满足菌丝的生长,又能满足出菇期的营养需要,就能得到丰产的效果。 温度 温度是决定杏鲍菇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关键,杏鲍菇属低温型菌类,种间也同样略有差异,所以在引种时一定要了解温型,杏鲍菇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不相同,如表1所列: 表1 发育阶段 温度范围 最适宜范围 备注 菌丝生长 15--33℃ 23—25℃左右 接种后到开始吃料阶段以28℃为宜,吃料后降到25℃左右 原基形成 10--18℃ 12--18℃ 接大昼夜温差4—5天,刺激原基形成 子实体生长 10--20℃ 16--18℃ 保持一周左右即可出菇,长时间低于8℃,子实体难以生长,高于18℃以上生长过快,质量下降,易得病(不同品种略有差异) 水分 水分是有生命的物体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所有的营养物质都必须溶解到水中才能被生物体的细胞吸收和利用的。同样食用菌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含水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吸收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培养基,而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主要是防止蕾期和子实体形成过程中由于空气干燥而引起培养基失水过多和菇体的失水而干裂,因此在代料栽培过程为了保证产量和质量就必须先了解该菇种的对水分的需要量。还要考虑到菌丝培养过程中消耗和散失掉的水分,掌握其变化规律(见表2),进行合理的调配基质的含水量是保证优质、丰产、防病的重要措施。 杏鲍菇的生长过程对水分的需求量为60—65%,为在菌丝生长到现蕾期的大约用35—40天,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基内含水量大约下降10%左右,所以为满足菇蕾的正常发育,在拌料时可将基质含水量适当增加到65—70%(注意袋内基质下部不能积水),要求拌料要均匀,冬季要注意原料要提前放在室内解冻,防止拌料水大,拌料后要闷1—2小时左右再拌一次观察含水量,才比较准确。 除了培养基内的含水量外,空气的相对湿度对菇蕾的形成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也十分重要,菇蕾形成期为防止菇蕾干缩必须保持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之间,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的相对湿度可掌握在80—90%之间比较好,转潮时应适当再降湿至75—85%,这样即养菌又防止杂菌发生。 光线 与其它食用菌一样,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子实体形成和发育过程需要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提早发生,同时还可以利用光照强度来调节菇盖的大小以及菇体的颜色,适宜光强为500--1000lux,也就是相当于在棚室内刚刚能看见报纸的文字的光亮度,即可促进菇白、柄粗、盖小,商品性好。 空气 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有新鲜的空气,但在菌丝生长阶段,瓶或袋中积累的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菌丝的生长培养料中的菌丝排出的二氧化碳使培养料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由正常空气中的含量0.03%,逐渐上升到22%(22000ppm),能明显刺激菌丝的生长。但是原基形成阶段需要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应控制在0.05—0.1%之间,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二氧化碳浓度以0.2%为宜,略高一些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菇柄粗壮,但不能过高,造成菇体畸形和工作人员呼吸困难。 pH值 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7,但其生长的pH值范围可扩展到4--8,通常情况下,在配制培养料时,加入石灰来调节培养基,pH值为6.5—7均可,对杏鲍菇生长有利,而且还可减少杂菌感染。若pH值太高可适当用醋酸调节。 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的选择 由于杏鲍菇属于低温型品种,出菇最适温度为10—18℃,因此可根据区域和栽培环境等情况确定适宜季节,杏鲍菇在自然情况下可种植两季(春季和秋季)。在黑龙江的春季一般选在4--5月份出菇,秋季则选择在9--11月份出菇,如果有条件反季节生产经济效益更高,这样根据出菇季节的确定来推断制种的时间。 2栽培场所的选择及处理 杏鲍菇的出菇场所比较广泛,如:温室,闲置的房间,山洞等都可以充分利用,但选择这些场所一定要远离畜禽舍。生产前场地做彻底的卫生清理,清除各种废弃物,如果空闲房间,最好用白灰悬浊液进行粉刷,地面要用石灰粉消毒,最后整个出菇空间用“杂菌清”烟雾剂按3~5g/m3用量进行密闭式薰蒸6~8h以上,并用药物消毒灭菌。 3培养料的选择及处理 栽培杏鲍菇的原料很广,如玉米芯,杂木屑,麦草,酒糟以及中药材渣等都可用来栽培杏鲍菇。常用的培养料配方有以下几种: 配方1:杂木屑65%,黄豆秸10%,麸皮(米糠)20%,石灰3%,石膏1%,过磷酸钙1%,水份60~65% 配方2:玉米芯77%,麸皮20%,石灰1%,石膏1%,过磷酸钙1%,水份60~65%。 由于杏鲍菇适合于多种原料生长,各地的生产者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来选料,采取多种原料混合使用来栽培,但要注意配方中的碳、氮比例要适当。另外要注意对各种原材料都要妥善保管,避免在贮藏过程中发生霉变,锯木屑、玉米芯、麦麸等在使用前最好先进行晾晒处理,起到初步消毒灭菌和降低含水量作用,然后待用。 4物料准备 塑料袋:根据灭菌方法不同可选择知合常压规格的17×33cm的塑料袋,或其它型号的均可或适合高压的塑袋。 橡皮筋:通常为自行车废内胎割成,也可用橡胶输液管剪切成的。 颈圈:可去商店购买也可自己制作,自己制作一般选用塑料打包带按适当长度截断后,再用铁片加热后粘接。 打孔器:一般做成前端直径在1.5cm左右,后端直径2cm左右的钝尖圆木棒或铁棒。 棉花:可用化纤棉花或废棉花或等外棉花。 酒精:工业酒精可做点燃用,医用酒精配成70%浓度后做成酒精棉球,放在常盖的广口瓶内备用。 接菌工具:接菌钩、匙等可用焊条自制。 5栽培袋制作 各地根据实际原材料资源来选择,如果用木屑的话,配料方法同上,注意使其含水量确定在60—67%范围内,这样便可进行装袋,一般选择17×33cm袋,这种规格的塑料袋,适合于用装袋机装料,而其它规格的塑料袋,可进行人工装料。装料时要做到边装料边在平地上砘实然后将料面压平,使料与袋壁成一体,光滑无褶。之后用打孔器在料中间打一孔。然后套上颈圈和橡皮筋,用棉花塞好,袋装好后便可以放入蒸锅内准备灭菌,当锅内下部温度上升到100℃左右时开始计时,注意在加热过程中锅内水不足时,应随时加入热水,防止烧干锅,温度不能大起大落,以免影响灭菌效果,保持8—10小时闷一夜,待锅内温度下降后,取出袋置于接种箱或接种室内降温28℃后接菌,接菌环境灭菌方法:如果是接菌室,用杂菌清烟剂按使用说明每周熏一次,彻底消毒,平时每次接菌前用紫外线灯杀菌40分—1小时,关灯后30分钟再进入接菌,如果是接菌箱可直截用杂菌清杀菌30分钟后可开始接菌。 接菌时,要注意无菌操作,才能提高成品率。一般情况下,每瓶原种转接30--40袋栽培袋为标准,接菌时,动作要做到稳、快、准,然后用棉塞封好,最后移入到培养室内进行适温培养。 六、养菌管理 养菌阶段,要使养菌室内保持黑暗,使室内的温度头三天保持在25℃—28℃,然后控制在22--25℃;培养室相对湿度在60--65%之间,一般在正常情况下,经过40天左右便可长满菌袋,在养菌期间不要使菌体受到光和变温刺激,否则就会在养菌期间出现原基,影响后期出菇产量和质量。 七、出菇管理 要视出菇环境的温度稳定在10℃—18℃之间时开始进行出菇,在北方一般是7月初开始生产菌种,9月初开始准备出菇,冬季适当加温可连续出菇到翌年6月份。 7.1促进原基分化 从外观看,菌袋内菌丝长满袋后为了让菌丝积累更多的营养,还需要在22℃左右的条件下再培养15—20天左右,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然后将温度降到10—15℃一周左右,培养基表面上就会出现原基,起初为米粒大小,后逐渐扩大,此时,不要急于拔去棉塞,因为袋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大,对原基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 7.2促进菇蕾形成 当原基长到半个乒乓球大小时,在把菌袋移入出菇室,拔去头部棉塞,去掉颈圈,使塑料袋口敞开,同时要加大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使菇蕾正常发育,不至于产生畸形,室内温度应调控到15--17℃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之间,而且要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氧气充足,使菇体生长正常,商品价值提高。 7.3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菇蕾形成后的管理: 1、要进行疏蕾管理:每次形成菇蕾后留大去小,一般只留2—3个,小心用刀尖割掉多余的菇蕾和变色的死蕾,促进留下的菇蕾长成商品菇,同时减少杂菌污染。 2、要加强水分管理,是争取高产的关键所在。此时应避免向菇蕾上大量喷水,幼蕾会因受到刺激和湿度过大而影响养分吸收,出现水肿,发黄,发软而大量死去,当菇体逐渐长大后,此时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85%之间,要适当加大通风量,保持空气新鲜,促进幼菇的生长,同时可防止病害的发生,但此时通风时要特别注意:(1)不要大风直吹床面;(2)防止室温度剧烈变化,才能减少畸形菇的发生。当菌盖基本成形时,进入了子实体生长阶段,杏鲍菇的菌盖与其它菇类菌盖稍有区别,商品标准要求杏鲍菇菌盖较小,菇体呈保龄球形或棒状为好,菌肉的大部分都是菌柄,当子实体长到市场要求程度时(长7—9cm,直径3—4cm),如果条件适合从蕾长成菇一般9—13天左右便可进行第一次采收,采完第一潮菇后,让料面干4--5天后,再喷一次重水,以利下潮菇蕾形成。在整个出菇期间,出菇室内要经常浇水,保持空气湿度80—85%,有利于菇体生长,增加产量。 八、杏鲍菇栽培方式 1、是架式栽培法,该方法有很多优点: (1)充分利用棚室空间增加生产面积; (2)管理比较方便; (3)提高生物转化率; (4)菇体质量好,能增加产量。 缺点:增加床架投入。 栽培方法:当菌袋菌丝长满后,便可脱袋把菌种块掰碎,重新铺在事先整理消毒好的床架上。菌种块的厚度一般要求在20厘米左右,宽度0.8米左右,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大或缩小。每层架高为45--50厘米,床底要用浸过白灰水的草帘铺好,床沿用木板钉起来便可。床边10cm处与边沿用塑料布铺好,防止该边漏水,铺完菌种块后,料表面都要用木板压实一点,上面盖2厘米厚的经过处理的土壤,然后对土层喷一次足水,上面盖上塑料膜或搭建成拱棚,有利于保持畦床内的温度和湿度。这样经过十几天的正常管理,调节好其温度、湿度,定期通风透气,便可以采收第一批鲜菇,采完头潮菇后,以后都按正常菇潮管理,清除好料土表面,让其菌丝重新恢复,浇足水,一般在一个半月便可采完几潮菇,完成其整个出菇周期,这时培养料内的养分也被消耗完毕。 2、菌袋畦栽 另一种方法是养好的菌袋不进行粉碎,而是脱袋后直接竖立于畦床内,袋与袋之间的距离为2--3厘米,中间可填加些填充料,这样在生长过程中菌丝的萌发,可把后加料吃透,这更有利于营养的供给和水份的吸收,然后同样在袋的上表面覆盖2--3厘米厚的土壤,管理与上面的方法相类似,这种方法可能出菇更快,因为它不经过菌丝的重新愈合,而是直接达到生理成熟,到原基形成,直至长出杏鲍菇。 3、墙式袋栽(略),管理方法相同 九、采收时,一定要按照采摘要求与采摘标准进行操作。可以采大留小,操作时用手把住菇体,另一支手用小刀从基部割下即可,采摘后一般要及时把子实体柄端的木屑削掉,用白纸垫好分层摆放,然后分类包装,保鲜,出售。 关法春高士刚
个人分类: 农业技术|6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