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竹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该不该喜欢这两种植物
热度 10 yag195544 2017-5-21 06:48
该不该喜欢这两种植物 岳爱国/文、摄影 去西双版纳,在与有关人员的接触中,对两种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由过去的单纯喜欢变成了现在的有限喜欢。 竹子 在从景洪去往中科院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路上,看到满山坡都是一丛丛的竹林,再加上背后有蓝天与青山作为陪衬,颇觉赏心悦目。与来接我们的植物园的同志讲,你们这里的生态真是太好了,看那满山的竹林长得郁郁葱葱。可得到的回答:你们看着好,而在我园搞热带雨林老师的眼里,它们就相当于庄稼地里的杂草。 在这之前,每每提到竹子,都是以被赞扬的面目出现的。国人向来喜爱竹子,无论是“花中四君子”还是“岁寒三友”,都将竹子列为其中之一。今天对竹子有了呛声,当然要问个明白。 我问:怎么讲?回答是:这些竹子的繁殖及生长力极其顽强,且都在地下活动,竹鞭、竹根到处乱长,在地底下连成一大片,抢夺了其它植物的生长空间及破坏了其它植物的生长环境,因此,不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发展。 闻此言,我默然。 橡胶树 在版纳期间听说,最近这一二年,国家将橡胶的收购价格压缩了一下,使得橡胶不再那么吃香,胶农们也就不再有积极性,有的乘机让橡胶树休养生息一两年,以利今后再干;而有的人家则索性将橡胶树砍掉,改种其它经济作物了。 为此我问了专家。专家讲:橡胶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我们国家在橡胶树北移栽植成功后,把世界植胶理论确定的北纬17度植胶界限推移到了北纬25度,也就是说,现在在我们国家从北纬18度到25度都可以种植橡胶树,因此大大提高了橡胶的产量。可橡胶树是一种掠夺性植物,有人甚至将单一种植的橡胶林比喻成植物界活跃的癌细胞,只要种上了这种植物,这块地要休养生息好几年才能缓过来。因此,搞经济作物的套种、混种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橡胶园里套种油麻等经济作物。在咱们的植物园里,就有这样的种植试验区,有空你们可以去看看。 我觉得有道理。 写于2017年5月21日
个人分类: 所见所闻|7222 次阅读|23 个评论
竹柿如意!
热度 18 lixuekuan 2016-12-29 10:01
尽管2016年过的比较艰难,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 啥也不说了,愿来年诸事如意! 利用2016年最后一篇博文,祝愿各位博友来年诸事如意!元旦快乐! 1 2 3 4 5 6 7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4492 次阅读|48 个评论
想起了少年时的伙伴
热度 1 fdc1947 2015-6-14 09:43
想起了少年时的伙伴 老校艺术学院东面种植过两小片竹子,去年都开花了。 半个多月以前,学校把这两片枯黄的竹子都砍伐了。几天以后,地下便钻出来许多根细细的毛毛竹。原来没有注意到的是,在原来小竹林四五米开外的草地上,也窜出来几棵竹子。竹子是要往外“扩张”的。 我由此突然想起来了几位儿时的伙伴。 我读书的初中是苏州二中,在一条名叫“金太史场”的小巷子里。苏州的小巷子里藏龙卧虎,有很多深宅大院或祠堂寺庙,有一些后来被改成了学校。市二中的校园主要在巷子的南面,少一半在金太史场的北边,两个校园门对着门,人们戏称为“南开北大”。 南面主院进门不远有一些老房子,在旧式门廊的边上,有几支竹子,角落里有小小的半间破房子,没有门框,就这样敞着。极少有人到那个角落里去。那竹子就在地下穿墙而过,那半间房子里就长出了一根竹子,一直顶到了破屋顶上,地上还有一些细细的像草一样的毛毛竹。我们几个小伙伴便经常在那里“秘密集会”。 刚进校时的几个小伙伴都是“小嘎嘣豆”,班上个子最小的几个人,有钱鸣岐、蒋育基、钟士敏、殷小吉等。大家在一起议论的大多是古典或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古典小说则三国、水浒、隋唐、说岳、英烈、封神榜等,武侠小说则七侠(三侠)五义、小五义、七剑十三侠之类。那时候的这类武侠小说,大多数49年以前的石印线装书,有书的往往不肯借人,央求着才能偷偷地借看,而且只能借一、两天便催着要回去。 大家不但喜欢议论这些武艺高强的人物,议论他们中间谁的武艺最好,也喜欢画武将、战马、兵器等,殷小吉画得尤好。 在一起玩的时候,鬼点子最多的是钱鸣岐(在我的各级同学中,好像姓钱的都特别聪明)。一天,钱鸣岐提出,我们几个应当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样,结拜兄弟。于是,三四个人跑到上面所说的那间室内长竹子的破房间里,去结义了。钱鸣岐还去弄来一个小“冲天炮”(即北方人的“钻天猴”,一种炮仗),把写有结义文字的纸片粘在炮仗上,然后一点火,炮仗一下子窜到天空,算是向老天爷报告了此事。 那年,我十一岁,钱鸣岐他们大概十二岁。 初中毕业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钱鸣岐、钟士敏他们。 前年秋天,我回苏州,特意去金太史场(如今改名为金太史巷),想去看看我的母校。看到南园已经盖起来了大楼,却杳无一人,北园说是吴云(金石家、书画家、同治年间苏州知府)故宅,门边上有文物局立的牌子,而大门紧闭。隔壁成了一家工厂,到工厂传达室与传达闲聊,知道南园校园在“干将路”拓宽时被切去一块成了马路,剩下的大部分给了“草桥中学”。结果又有房产纠纷,已经空关了好几年了。至于北园,前面是常年关闭的“吴云故居”,后面就是那个工厂。“所有的房子都是新造的,这里已经没有一寸地方是旧的了”,那位传达这样对我说。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3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咸宁竹海
lidhill 2015-4-29 22:38
到了咸宁,想不看竹子是没有办法睁开眼的。尤其是在山里,漫山遍野的毛竹,这里是竹子的海洋。 在大山深处,发现了一个叫“古观音寺”的庙宇。
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庆说“节”
热度 8 fdc1947 2014-9-30 07:33
国庆说“节”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来说一说“节”。 现在的节字,是一个简化字,它是繁体字是“節”。“節”字是怎么简化的?那是楷化了它的草字。竹字头写起来很麻烦,写草字的人总是把它写成草字头 ,写得草了,下部“即”字的左半部份退化成了草字头与“卩”之间的连接,人们再把它楷书化,于是就成了现在的“节”。 節字的原义是竹子的节,所以是竹字头。在古代,節与卩是相通的,常常相互假借。卩的原义应当是人体的关节,老百姓俗话“骨头节”,不过后来就与節等同了。为什么简化字不用这个卩呢?我想大概这个卩已经先被“注音符号”用了。注音符号卩相当于如今汉语拼音的Z。实际上,百十年前節字的正规声母还是Z。用戏剧中的术语说,这是一个“尖字”,如今在京剧中,其声母仍然是Z。这是一个入声字,韵母发音非常短促,音刚发出来就堵塞住了,与竹节的节非常相像。如果拉长了音读jie—,发出的声音就不像竹节的堵塞了。 但是,在东汉的著作《说文解字》中,卩字的意义已经被说成了“瑞信”,也就是凭证、印信,也就相当于如今从国家的“国玺”到个人的私章。当然,最早的时候并没有纸张,所以不可能有如今这样多盖着大印的文件。这些卩用的是实物,据说,君主用的是玉质的,颁发给高级官员的是金属的,再往下的便是竹子的。 传达上级的命令也一定要有凭证,也就是節(卩)。有凭证才能够使接受命令的人相信,所以这凭证称为“印信”。“印”字的写法就是手里抓着“卩”。“命、令”两个字里面便都有这个卩字。“令”字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亼”(音集,集合的意思),下面一个“卩”,拿着卩把人集合起来,传达命令。“命”字不过是在令字边上多了一个口,口头的令称命。现在就统称为命令了。 从古到今,最重要的命令莫过于调兵遣将。掌握兵将者,当然手中有君主颁发给他的节,调兵遣将时,传达命令者所持的节必须与掌握兵将者的节相符,所以称为“符节”。有名的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如姬夫人所窃的就是这样的符节,即兵符。 受命出使,也必须有节,所以称为使节,这个称呼一直用到如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不肯。在他被匈奴人扣起来放逐到漠北的十九年中,他不忘使命,手中始终持着汉朝颁发给他的“节”,也就是那根竹棍。 为什么苏武的“节”上的重要部分是竹棍呢?我看,实际上,最早的上述所谓“瑞信”的节,就是一节竹子。您看,一节竹子做上记号,剖成两半,君持一半,臣持一半,到时候一合,这种自然界的产物,没有两个完全一样,根本无法伪造。所以,“符”、“節”两个字都是竹字头。至于玉的、金属的“符节”,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君主们嫌竹子太低贱,掉了他们的身份,才做起那些贵重的符节,而竹制的符节只给低级的官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符节样式会越来越多,就像苏武的节就不是上述简单的符节了,但是在证明其身份的“节”中,竹子始终应当是重要的元素之一,而符節这些汉字更是千年不变。 由于竹节是作为证明身份和所执行任务凭证的“瑞信”,人们便把很多品德加到了竹节上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约束,“節, 竹约也 。 约,缠束也。竹節如缠束之狀。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就是说,竹子的“节”约束着竹子。“节”字就有了约束的意思。 “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义,制事有節,其道乃亨”(唐·孔颖达《易·节·疏》)。这就是说,节是整个制度管理的大事。所谓节制,就是指挥管理,就是控制。如果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没有了指挥管理,失去了控制,成了无政府状态,那就是最大的灾难。一个坏的政府也比无政府强。 由于节是约束,而坚持、把持称为操,君子要坚持对自己可能产生贪欲恶念的约束,这就是节操。自古以来,人们就最讲究节操。《左传》里就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说话容易,真正做到不容易。有些人做官之初也想做一个好官,做官后看到别人在贪、在享受,自己把持不住,于是自己也去贪,失去了节操,最后锒铛入狱,悔之晚矣。 人们在一起生活,对于自己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言行就要有所以约束,这就是礼节。当然,人们必须遵守法律,但法律只是对于人们的言行作最基本的限制,礼节则是更高级的文明规范。 约束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体现在物质方面的表现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节约、节制、节俭。《周易》、《周礼》中都要求人们“节饮食”。那时候,能够挥霍、能够大吃大喝的还只是统治者,君主或大臣,如今,物质已经非常丰富,即使是平民百姓,吃饱肚皮已经不成问题。营养问题往往不是缺乏基本的能量摄入,而是某些营养成分的严重超标。在发达国家,看一个人的经济条件往往可以从体型上看出,凡是体态肥胖的差不多就是穷人。我们国家是后发展的国家,千百年来大多数人吃不饱的时候为多,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大多是没有多少文化和节操的官二代和流氓无产者,由他们来引领的消费潮流往往是畸形的。如果毫无节制地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和其他物质欲望,随意捕杀野生动植物,肆无忌惮的浪费地球上的资源,真是要引起生态和资源灾难的。 竹子是一节一节的,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出周期性的变化,而竹节是一节竹子的开始和结束。所以,人们把自然界和人类某些行为的周期性称为节律。 胎儿在子宫里便感觉到母亲心跳的节律,出生后受到与之相似的轻轻摸拍便容易安睡。 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声音的强弱高低来宣泄,或歌唱,或击打器物,手舞之,足蹈之,这就是音乐舞蹈,其声音强弱的交替反复便是节奏。《礼记·乐记》:“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打击乐器最能够使人兴奋,就是因为其节拍鲜明。 大自然的变化更是以一定的节律来进行。日升日落、月盈月亏、春夏秋冬,总这样的周期往复。人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定若干节点来表征所处的状态。于是,我们有了二十四节气。各地的农民都有各自的二十四节气歌,来提醒人们在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农活。 古人进行祭祀活动,这些活动的时间往往逐渐固定在一年之中的某一天,这就是节日。现在流行的中国传统节日差不多都是从古人的祭祀活动开始的,所以,过去提起过节,人们首先要做到事情就是祭祀,也就是说,祭祀是过节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的帝王是总是自诩得到“天命”的,于是他们总是与天神有关,皇帝的生日也就成了节日,在清代,这称为万岁节。由于要“举国欢庆”,所以万岁节也俗称国庆。 1911 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决定以10月10日定为国庆日。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规定的国庆日,老百姓就称之为国庆节或双十节。 194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 在我们祖国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坐标轴上,1949年的10月1日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从那时起到现在,只有短短的65年,我们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我们中华民族的人口蕃衍了九亿以上,而且老百姓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丰衣足食。我们多少代祖先“人丁兴旺、丰衣足食”的梦想,在我们这里实现了。我相信,只有我们继续努力,我们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0352 次阅读|27 个评论
很遗憾地说济南的竹子开花
热度 8 fdc1947 2014-5-10 07:31
学校的校园里种有一些竹子,从品种上说,应该属于淡竹。从济南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看,这些竹子生活得较为艰难。往往种下去是较粗的竹子,以后长出来的“竹笋”却像茅草,几年以后就成了一堆矮矮的乱糟糟的细竹苗,粗的竹子还是种下去的那些。但是,学校还是要种,大概有了竹子看上去就“雅”了,至少听上去是“雅”了。因为古人毕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说法,所以,为了使我们不显得不那么高雅,我们的校园是不可以没有竹子的。 但是,济南的园林里还是有不少竹子的,特别是趵突泉、大明湖那样的地方,那里的“地势低湿”,地下水位很高,园林里毕竟条件好得多。虽然那里的竹子长得比学校里的略好,新长出来的竹子也少有粗壮的,但毕竟天天有人管理,还是给北方的园林增加了一道翠绿的风景。 那里的竹子也种植了许多年了,趵突泉里面的万竹园是元代就有的名称。 前些天,在学校散步的我,发现一片竹林新长出来一些奇怪的“叶子”,一簇一簇的,一开始也很绿。近视的我,也没有很在意,没有仔细去看。又过了几天,终于发现那不是叶子,而是花。竹子是禾本科植物,与水稻、小麦一样,一生就开一次花。当它们开花结实之后,它们就把生命的接力棒交给了它们的子实,而自己走向死亡。我记得大概还是在 1963 年,也就半个世纪以前,我在苏州高级中学读书的时候,校园里“道山”上的一片竹林开花了,结实了。随后,竹子就枯黄了。所以,看到校园里竹子开花,心里还是有一些隐隐的哀伤。虽然它们不是动物,看到种植它们的时候自己心里还有些牢骚,但毕竟散步的时候总是在它们身边走过,希望他们生长得更加茂盛、更加青翠。现在,看到等待着他们的就是一天天变黄,也有些兔死狐悲。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竹子都开花了。就在校园里上面照片上那片开花竹子的南面二三十米处,路东的一片竹子就没有开花。我仔细地看了,没有开花的迹象。 竹子为什么会开花?我说不好。有人说是“一般发生在天气长期干旱、竹林土壤板结、杂草丛生、老鞭纵横的竹园。这是因为竹子严重缺水,营养不足,光合作用减弱, …… 竹 子开花是恶劣的生长环境所引起的。 ” 我不相信这种说法。为什么不相信? 这些天,我去了济南的几大公园。很不幸。趵突泉公园的竹子开花了,大明湖公园的竹子开花了,千佛山公园的竹子也开花了。他们那里都管理不善?都缺少水分?都营养不良?讲不通。 但是,不管讲得通也好讲不通也好,济南的好些竹子都开花了,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可惜了。没有人能够救得了它们。这是自然。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5652 次阅读|13 个评论
食竹老熊的气候忧愁
热度 3 ecoliugy 2014-2-23 11:28
以竹子为食的食肉目动物大熊猫( Wilhelm Brehms1927 画) 【 气候变化影响大熊猫生存 】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中国的象征。大熊猫黑白相间、行动迟缓、憨态可掬、不仅人见人爱,而且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熊猫也是中国动植物保护的标杆,引领着中国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不懈追求和积极探索。 大熊猫除了具有非常可爱的外表,他的生活习性也极其神秘莫测 。熊猫是中国特有的活化石物种,上古时期,曾大熊猫广泛分布于中国,向北到达河南境内。由生态环境的变迁,如今只生活在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区,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大约只有 1600 多头。按生物学分类,大熊猫与熊同属于食肉目熊科的哺乳动物。与熊的肉食食性不同,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吃的大多是素食。科学家认为,一个特殊基因的丧失,让大熊猫再吃肉时没法感受到鲜味,大熊猫正处于从肉食类到素食类进化的过渡阶段。 未来气候背景下,秦岭的自然保护区只能保护 26% 的竹林,更多的竹子适合区在保护区外 大熊猫的所吃的竹子,主要是箭竹,共 17 种竹子(包括箭竹属、玉山竹属、筇竹属、方竹属、巴山林竹属等 5 属 17 种)。竹子有个奇特的习性,就是隔几十年就会大面积开花,然后枯死。历史上,每次竹子开花,导致大熊猫食物急剧减少,构成巨大的威胁。据统计, 1975 年到 1983 年,持续了将近 10 年的箭竹开花,直接导致了 250 多只大熊猫饿死。”专一的食性让大熊猫极其依赖竹林的兴衰更替,而竹子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以及干旱时节的大面积开花死亡,让大熊猫、竹子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令人担忧。 历史上,大熊猫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栖息地的丧失。人口增加导致森林被大量砍伐,开垦为农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建立了庞大的保护体系来保护大熊猫,人工砍伐侵蚀竹林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老天爷(气候变暖)却不给面子。随着气温的升高,气候可能变得愈发不稳定,气候变化日渐成为大熊猫保护的重要威胁。研究表明,大多箭竹喜欢温暖湿润,年均温 13 ~ 19 ℃ , 年降水 1000 mm 的环境中,几乎没有一种箭竹能够忍受寒冷和干燥的气候。冬暖夏凉的气候会引发大面积的竹子开花死亡,直接引发大熊猫的粮食危机。在一天天逐渐变暖的气候环境下,竹子也会悄然的死去。无论是过去的历史数据回溯,还是气候模型对未来的估测研究均发现,气候变暖条件下,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面积都在减少。 应对竹子资源不足是未来大熊猫保护不可回避的问题。 理论上,竹林对气候变化也有个适应能力。随着气候的变化,竹子也会沿着海拔、坡向朝着适宜的生境迁移。但竹子毕竟是植物,迁移能力有限,不如动物那样快速。更加要命的是,科学家对秦岭的竹林的模拟研究发现,未来秦岭竹林的很多适宜迁移的新生境,竟多数分布于保护区的境地之外(保护区内只有 26% )。越来越细致的研究,让我们发现大熊猫保护的挑战越来越艰巨。气候变化这种因素则实在令人丧气,气候变化使得本来已略有起色的森林保护功效大打折扣,让大熊猫野外种群保护愈发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捉摸,难以具体实施和操作。 Reference : 1. Fan Juntao et al.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habitat distribution of the giantpand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Ecological Modelling 2014. 274:12–20 2. 胡毅 , 林若钟 . 箭竹生长及开花的气象条件研究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7. 3 ( 42 ): 225-233
4861 次阅读|3 个评论
闲说筼筜
热度 1 fdc1947 2013-4-19 08:58
在园林之都苏州城里,有一所知名度很小的园林——朴园, 从朋友们的博文中看到那里有一个美丽而雅致的“筼簹小隐”亭。 筼筜,音 yún d āng , ( 以“员”表音的字大多音yun,唱戏的至今读“伍员”为“伍 yún ” ), 传说是水边的一种超级大竹子。汉·杨孚《异物志》:“ 筼筜生水边,長数丈,围尺五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庐陵界有之。…土人績以爲布。”这里的描述恐怕有点失真,你看,每一节竹子竟然长六七尺甚至一丈,这样的竹子似乎有点问题。 南朝宋 ·刘敬叔《异苑》说得更有点儿玄:“ 建安有筼筜竹,节中有人,長尺許,头足皆具。”另一位 南朝宋人 戴凯之 《竹谱》说的也令现代人惊讶:“ 筼筜竹最大,大者中甑,笋亦中射筒,薄 肌 而最長,节中贮箭,因以爲名。”甑是古代的笼屉,竹子有笼屉这样粗,而两节之间也能够放置箭,怎么也有三尺长吧。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准确。但是,不管怎么说,筼筜总是古代的一种大竹子。从现在的植物品种看,应当是毛竹一类的。 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其山多柽、多櫧、多筼筜之竹”。在写游记方面,柳宗元是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人,既然那里“多”筼筜之竹,从南方的植物分布看,所谓筼筜之竹应当就是指毛竹属的竹子。他的诗《构法华寺西亭》:“菡萏溢嘉色,筼簹遗清班。”由此可见,不但在野外,在寺庙里也多有筼筜之竹。 实际上,人们也把筼筜作为一般竹子 的代名,而不一定只是指粗大的毛竹。李商隐《娇儿诗》:“截得青筼筜,骑走恣唐突。”小孩子把一截竹棍当马骑,一般不会拿一根大粗杠棒似的毛竹,应该是小细竹子。 陆游《农事休小葺东园十韵》:“霜霰筼筜碧,风烟薜荔苍。”这里的筼筜也似乎就是指一般的竹子。 如今中国大陆的人们熟悉筼筜这个词,应该是由于苏东坡的一篇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世人皆知的成语“胸有成竹”就出自该文,文中还有“ 兔起鹘落 ”、“ 少纵则逝 ”等脍炙人口的词语。文章中所说的文与可就是苏轼的从表兄文同,善画竹子及山水。他曾经做过洋州、湖州等地知州,人称文湖州。洋州有筼簹谷,谷中多竹,因以为名,文同曾在那里筑亭。苏轼在文章中说:“(与可) 所画筼筜谷 偃竹 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所谓“偃竹”,就是被风吹刮的竹子。这里所说的“此竹数尺”是指画在绢上或纸上,与前面所说的“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相呼应。从苏东坡的这篇文章中,也并不能看出筼筜谷的竹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一般的竹子。 总而言之,在后人那里,筼筜只是竹子的代名词,并不一定指那种特别大的竹子。 “筼筜小隐”,就是隐在城市园林的竹林之中。在博友们的照片上,在“筼筜小隐”亭子的边上,似乎没有见到任何大大小小的竹子。如果现在那里真实的情况确无竹子,那倒是一件略带遗憾的的事情。 附: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 兔起鹘落 , 少纵则逝 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庖丁 ,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 ,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 袜材 。” 士大夫 传之, 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 洋州 还,而余为 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 彭城 ,可往求之。 袜材 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 鹅溪绢 ,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 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 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 洋州 ,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 汉川 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 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 湖州 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 曹孟德 《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4954 次阅读|2 个评论
龙达•温泉生态城:竹子长什么了?什么花?
热度 3 zlyang 2013-1-27 14:28
龙达•温泉生态城:竹子长什么了?什么花?
龙达 • 温泉生态城:竹子长什么了?什么花? 2013-01-25,老手机拍摄。不清楚 。 竹子长的是什么? (1) (2) (3) 这是什么花?
967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熊猫整天吃竹子”随想
热度 3 zlyang 2012-6-17 16:02
“大熊猫整天吃竹子”随想
“大熊猫整天吃竹子”随想 昨天看电视,说大熊猫的肠胃原本适合肉食,但实际却为素食。更不妙的是只吃热量不高的竹子。于是大熊猫只能整天吃竹子。即使发情期等待交配的空闲,也在忙于吃竹子。 http://www.uux.cn/viewnews-30740.html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62287/24777 忙于吃(基本生活),就没有了发展的时间和精力。大熊猫濒于灭绝了,尽管它们很可爱。 生存 享受 发展 。这是伟人的教导。 “ 发展 科技, 发展 社会”与 降低 人的 生存成本 有直接的关系。 《中科大鼓励科学家十年磨剑 教授远离考核指挥棒》(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 2012-6-17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651.shtm , 就是例子。 爱因斯坦 说: “ 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01525.html 相关背景: 卡尔 · 萨根《宇宙》第七章 夜空的脊柱 http://lifeng.lamost.org/novels/cosmos/07.htm 公元前 600 ~ 400 年之间,人类的认识史上发生了上述伟大的变革。促使变革的关键是人们的双手。一些著名的爱奥尼亚思想家都是船员、农夫和织工的儿子。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教士和文人不同,爱好劳作,习于探索,而后者则好逸恶劳。 ⑧ 公元前 6 世纪,是地球上人类智慧和精神上的百家争鸣时代。在这个时期不仅在爱奥尼亚出现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等许多优秀人物,而且在古埃及,出现了法老尼科二世,他使人类完成了环绕非洲的航行;在古波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在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在以色列,出现了犹太人先知;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等等。很难设想,这些优秀人物的出现,相互之间是毫无联系的。
23967 次阅读|6 个评论
kuzutang 2012-5-17 16:58
北京今年下了两场大雨,院子里的竹子新长了二十来棵。此外,为了口腹之欲,还拔了不下十棵的竹笋。令我意外的是,母亲发现,金镶玉的竹笋是苦涩的,而紫竹倒是很可口。往年怎就没发现呢? 竹子成长过程中,不时掉落竹皮。儿子发现这竹皮不失为一个好玩的玩具,于是就在竹子不断蹿升中每 天 趴到地上收集竹皮。这竹皮也叫笋壳,文雅的叫法是緑籜。谢灵运有诗曰: 初篁 苞 緑籜,新蒲含紫茸 ( 《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 )。其中的籜(箨)说的就是包在鲜嫩竹笋外的笋壳。儿子当然不是为了像古人那样收集竹皮做帽儿(其实这细竹的竹皮也不能够),他收集来却是为了拿来当“纸”,好在上面涂鸦。许是经常看我在电脑中摆弄玩赏简牍,儿子就对可以写字的材料有了莫名的兴趣。这緑籜虽非贝叶那般珍贵好用,却足可成为孩子的一个天然玩具。 其实如果在南方,守着深山里的各种粗大些的竹子,也真是很美的一件事。就说这竹皮,如果是来 自 那北方未曾见到的箬竹之类,大可取来做顶帽子----箨冠。想那《西游记》第一回中,美猴王访道途中,见一樵夫, 但看他打扮非常: 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 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捻就之纱。 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 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搓就之爽。 手执衠钢斧,担挽火麻绳。 青山翠林之间,箨冠羽衣,真胜似神仙!难怪,美猴王一见就拜! 寄身北国,守着窗前这几株细竹,终于还是难耐对烟雨江南的 思念了......
4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竹藤与人类文明共舞
热度 1 benjaminliu 2012-4-26 23:03
按:本文发表于《环境与生活》2012年第4期,原题为《竹与藤: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发表版本见此: http://www.hjysh.cn/_d274517275.htm ,有配图。   人类征服世界,材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生从石器时代向金石并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嬗递,从这些时代的名称上就能看出,在根本上是源于制造工具的材料发生了变化。今天,材料科学已经十分发达,需要较为复杂的技术手段生产的人造材料,已经取代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天然材料,在生产生活用具制造上占据优势地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有新的人造材料问世。即使这样,天然材料中的生物源材料因为通常易于获得,价格往往较为低廉,又是可再生资源,仍然在今天所用的材料中占有重要地位。   就拿植物源材料来说吧,木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木材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用于建造房屋、桥梁等;可以用来制造铁路枕木、农具、船只;可以制作家具、地板;可以制作铅笔杆、软木塞、乐器、体育器械、筷子等……当然,还可以作为燃料。由于木材的用处极为广泛,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致一说到林业,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茂密无边的大森林,想到伐木的锯声,想到整整齐齐堆着原木的贮木场。   其实在木材之外,还有两类植物源材料也是重要的林产品,而且在发展中国家意义尤为重大,这就是竹和藤。   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属于禾本科,和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是近亲。竹子的种类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字。这是因为花是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但很多竹子常年不开花,这就给竹子的准确分类带来了很大困难,不同学者的观点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全世界竹类有 70 多属, 1 400 多种;其中竿较坚硬的木本竹类有近 50 属,约 1 000 种,其余是草本竹类。中国的竹类几乎都是木本竹类,草本竹类仅在台湾发现 1 种。   木本竹类通常生长在阔叶林之下,在阔叶林被破坏之后,也可独自成林。它们虽然也被归为木本植物,但和“真正”的木本植物还是有区别的。不同的解剖结构,导致竹材和木材在性能上各有特点。竹材的强度可以和木材媲美,又比木材有更大的弹性和韧性,因此不仅可以利用其强度作为建筑材料和自行车车架等受力结构的材料,还可以利用其弹性、韧性作为编织材料,这就使竹材比木材有更广泛的用途。值得一提的是,最早的商业化生产的白炽灯,其灯丝用的也是炭化的竹丝;钨丝灯泡是在竹丝灯泡用了 20 多年之后才研发成功的。   竹子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生长速度快,有的种类曾经有一昼夜拔高 1 米的惊人记录,一般的乔木竹类则可在一昼夜拔高 10 - 20 厘米。这就使竹材的生产周期大大短于木材,资源极易再生。竹子易成林的特点,也使之成为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   世界竹子主要有三个分布区域,其一是亚洲东部(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和大洋洲,这个地区的竹子种类最多,应用也最广泛。以中国为例,早在 7 400 多年前的湖南高庙遗址和 7 000 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用竹篾编织的席子。在距今 4 700 多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竹席、竹篓等多种竹器,说明此时中国南方的竹手工业已经十分成熟了。在商代晚期殷墟郭家庄墓葬中也发现了竹篓,甲骨文中有“册”“典”二字,似将木片或竹片编成一串之形,又有“聿”字(笔的古体),似手持竹笔书写之形,这些都说明商代中原地区的竹手工业也已成形。西周以降,竹子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   竹材在中国古代的大量使用,使得竹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汉字偏旁中就有竹字头,很多字都以它为部首,如笑、第、答、策等等;在造纸术发明之前,竹简、竹笔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因此除了“简”“笔”这两个字外,一些和文书有关的字也以竹字头为部首,如籍、篇、簿等;竹棍又是重要的计算工具,称为“筹”,因此“算”这个字也有竹字头。竹材也是重要的乐器原料,用它可以制作箫、笙、管、笛等管乐器,所以这些字也都从竹。   和竹子有关的成语、典故数不胜举。三国魏时代的“竹林七贤”,其洒脱不羁的形象,为后世将竹子与超然出世的气质联系在一起奠定了基础。到东晋,又出了个爱竹如命的王徽之(他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之子),哪怕只是暂住他人房屋,也一定要在周围种上竹子,还说“不可一日无此君”。北宋诗人苏轼受此感染,便写下了“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名句。又如竹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通过这些雅称,古代的士人们在竹身上寄托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洁情怀。很多和竹子没有亲缘关系的植物也都因为在形态上和竹有所相像,而在名称中带有“竹”字,如玉竹、石竹、文竹、棕竹、南天竹等。   世界竹子的另外两个分布区域是南北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仅种类较少,应用也不如亚太地区广泛。美洲的印第安人知道用竹子盖房、制作篱笆、容器和农具,而非洲原住民对竹类资源的开发,往往还停留在用其制作竹箭和蚊帐杆的水平上。在六大洲中,唯有欧洲是完全没有竹类分布的,因此竹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来说完全是外来文化。   说过了竹,再来说说藤。在植物分类学上,藤是藤本植物的通称,藤本植物是指自身的茎不能独立向上生长,必须通过缠绕或攀缘其他物体的方式向上生长的植物。和竹类一样,藤本植物也有草本和木本之分。能够制作藤器的藤都是木质藤本,而且除少数种类外,都是棕榈科植物,和棕榈、椰子、鱼尾葵等许多富有南国风光的观赏植物是近亲。因此,在藤产业中,藤几乎可以视为棕榈藤的简称。   棕榈藤共有 600 多种,绝大多数都属于省藤属、黄藤属和钩叶藤属这 3 个属,它们主要产于东南亚,也产于热带非洲和澳洲北部等地,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中形成颇具特色的粗藤缠树景观。有的棕榈藤长度可达 300 m 以上,堪称是世界上最长的植物。棕榈藤藤材的解剖结构和“真正”的木本植物也不相同,其弹性、韧性很好,用于编织、制作家具是很适宜的。棕榈藤的生长速度也很快,而且在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生长,这也使其资源有较高的再生能力。   虽然中国也有棕榈藤出产,但是由于分布区狭窄,资源有限,在近代以前应用不多。尽管四川的藤器在历史上颇有名气,早在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中就有记载,但是当地应用的藤材并不是棕榈藤,而是“青藤”(防己科的风龙和细圆藤这两种植物的统称)。《三国演义》中曾记载诸葛亮征南中时,与乌戈国的藤甲兵遭遇,一开始败下阵来,后来通过火烧才获胜。然而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藤甲兵的记载,这一情节实属后人杜撰。至于古代诗文中出现的藤(如元代马致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所指的往往更只是一般的藤本植物了。   藤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在南洋地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长期以来,印尼的原藤和藤制家具出口额都占绝对优势地位。但是,和竹子不同,棕榈藤在目前还难以大规模人工种植,因此印尼原藤主要采自天然棕榈藤,这就对其资源造成了很大破坏,威胁到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 2012 年起,印尼禁止原藤出口,尽管不可避免会造成经济损失,但也反映印尼政府为了保护棕榈藤资源,已经痛下决心。   综上所述,无论是竹还是藤,都以亚太地区的应用历史最为悠久,用途最为广泛。对于这一地区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竹藤业是重要的经济产业。人们意识到,如果能够把竹藤业向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区推广,那么也一定可以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由于竹藤可以作为木材的替代品,制造很多器件,因此竹藤业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对森林的滥砍乱伐,从而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   既能发展经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脱贫,又能同时挽救森林,保护环境,无怪竹藤业在近些年会受到众多关注人类福祉的国际组织的青睐了。中国在 1997 年还成立了专门致力于竹藤业推广交流的国际非盈利组织——国际竹藤组织,这也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个人分类: 植物科普|3719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题
lixia1962 2012-2-6 00:23
庭中竹子节节空,园外小路步步坑。 亦是真来亦是假,千般潮流千般风。 黎夏 2012年2月5日作于广州
2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迎竹细育
高铁杠 2010-12-13 07:52
迎竹细育三年整, 枝繁叶茂与腰平; 春翠冬绿无声语, 夏秀秋荣伴我生。 竹叶青青青数载, 岁月悠悠悠几何; 竹子拔节节节高, 岁月催人人人老。
个人分类: 美丽风光|3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笨”与“灵”
热度 1 boxcar 2010-3-16 19:00
刚才看了葛素红老师的博文何妨做笨人【1】,很有感慨。想想自己很久以来其实也算是个笨人,偶尔抖把机灵也都抖得很笨拙,总难脱笨人本色,借着这个话题抒发一下笨人的体会吧。由于 笨的反面是灵,所以我就把笨和灵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次打算学着王宝山老师的风格,先来一段说文解字。 先看笨字,上面一个竹字头儿,下面是一个本字。形象地去理解,那就是竹子下面有根本了。这竹子本来是比较空、比较轻的,如果下面没根儿,肯定比较容易动,可一旦有了根儿,再要动就没那么容易了,结果就变笨了。 再看灵字,上面一个超级简化版的彐字,下面是个火字。形象地理解这个字,就仿佛是在荒郊野外,漫天大雪的时候燃起一堆篝火,眼前看到是雪花片儿在火焰上方忽高忽低的飞舞,多么灵动异常啊!(其实昨天晚上下大雪的时候,我就在我们科学园的大门口看到射灯上方飞舞的雪花。)所以雪舞火上是很灵的。 笨往往意味着在行动上跟不上节奏,不容易变通或者转弯慢,可能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难以适应,这是笨坏的一面。笨也有好的一面,从字形看,竹子下面有根本,则站得更稳,即使一阵狂风吹过,只能让上端随风微弯而能保持屹立不倒,笨人的不易变通也意味着更能保持稳定持重,值得信任;下面有根本的竹子,植根越深,则越能从土壤中汲取水和养分,保障地上面的部分的成长,笨人用笨办法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往往可以打下比较深厚的基础,往往能最终做到厚积薄发。 灵往往意味着在行动上能紧跟潮流,适应能力强、转向快、变化多端,这是灵好的一面,一个人脑子灵活、有灵气肯定是好事。但灵也有坏的一面。还从字形看,彐在火上,雪花在火的上方飞舞,如果离火很远,仅仅感受到热气流上升所形成的风肯定是安全的,但如果离火焰太近了,雪花就会被火焰的热气给融化或升华掉。人也一样,人之灵在一定的情况下是有利的,但如果灵到了玩火的地步,全然不顾规则和道义,就危险了。一个人太机灵了,会给旁人一种靠不住的感觉。学习和研究,如果没有灵性和灵气,收效会很慢,但如果只顾灵而不肯打好基础,最后剩下的也就只有点儿小聪明了,成就也不会太大。 总之,参透笨与灵的辩证关系,处理好打基础与发展、稳定与变通的关系,对为人处事和做学问都大有裨益。 ~~~~~~~~~~~~~~~~~~~~~~~~~~~~~~~~~~~~~~~~~~~~~~~~~~~~~~ 参考: 【1】葛素红:何妨做笨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3566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6265 次阅读|15 个评论
峨眉-乐山的几处景致
hjchang 2009-6-30 22:16
这几天到峨眉山带学生实习,拍了些照片,挑几张放在这里。啥也不说了,上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48 次阅读|2 个评论
51岁的竹妈妈开花生“梨仔”
liaojp 2009-5-28 14:05
刘银至 2004年,种植了47年的小梨竹首次在华南植物园开花结果,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最近,华南植物园内更长寿的梨竹Melocanna baccifera (Roxb.)Kurz f. 也开花并结梨果,被市民誉为竹妈妈开花生梨仔了。据专家介绍,该梨竹经香港引入我园,从1958年栽种至今,整整51岁,今年终于开出美丽的花穗,并结出梨子般大的浆果,该竹因此被称为梨竹。梨竹不仅果实奇特,生殖方式也与众不同,其种子在母株上生根萌芽后,才从母株上脱落,继而育成小竹苗,此即植物的胎生现象。 梨竹是竹亚科梨竹属乔木状竹类,高可达820米,竿直径达37厘米,比小梨竹高大几倍呢!原产于南亚(印度、孟加拉和缅甸)。梨竹的竹叶可酿酒,竿为上等造纸原料、劈篾可供编织,竹鞭可做黄藤的代用品。 高大的梨竹 梨竹的花穗 梨竹的果实
个人分类: 花花世界|5872 次阅读|1 个评论
竹子开花
pengsm 2009-4-23 17:58
记得小时候有一首歌《熊猫咪咪》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幼小的心灵,从小立志要爱护环境,歌词是: 竹子开花啰喂 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 星星啊星星多美丽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 那个时候一直就对竹子开花很好奇,但时至今日,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才正在的见到了竹子的花是什么样的,下面是我拍摄的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535 次阅读|4 个评论
山村的雪(自由诗配图)
王铮 2009-2-18 20:44
2009年2月17日开始的夜,北京下雪了。到18日上午,雪还在下。这场雪缓解了北方的旱情,是值得欢呼的,不过如果持续低温,局部地区可能出现低温冻害。 下雪时,我正好在北京郊区,用手机拍摄了几张照片,供大家欣赏吧。由于是手机拍摄,质量就不要强求了。 有小诗一首 漫山遍野, 遍野漫山, 纷纷扬扬飘散起雪。 白色的山岗, 白色的村庄, 白色的篱笆墙。 白色还想把竹林的生命封装。 只有一棵经年的柏树, 静静地站在竹林傍, 挺立出他绿色倔强, 悄悄说着一棵树的爱意: 小竹子,生命在于相信自己的力量。 外一首 白茫茫的天罩着白茫茫的山梁, 白茫茫的山梁抱着白茫茫的村庄, 白茫茫的村庄铺着白茫茫的道路。 突然,就在这条道路上, 一条普通的农家狗跑出来, 还摇着灰色的尾巴, 陪着那上学的小姑娘。 这死一般沉寂的世界, 涌来了汪汪的生命的声响, 虽然它的皮毛看不到一点光亮, 也绝没有皇家名犬的眯着眼睛的模样。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551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