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维也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重发通知: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招生,2月27日报名截止!
热度 1 Wuyishan 2011-2-20 21:33
重发通知: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招生, 2 月 27 日报名截止! 武夷山 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 2010 年首次在柏林举办,大受欢迎,说明全世界对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模型感兴趣者越来越多。今年的第二届夏季学院将于 9 月在维也纳举行。 这个夏季学院是收费项目。该项目的组织者对中国比较友好,他们听从了本所战略研究中心周萍研究员的建议,愿意为中国学员保留两个名额。否则,注册开始后,估计名额很快就会报满。 我国任何单位若愿意派人去学习,请于 2 月 27 日之前与周萍研究员联系 zhoup@istic.ac.cn 。 欧洲科学计量学夏季学院的网址是 http://www.scientometrics-school.eu/ 。 下面是初步的课程(或报告)安排,有很多科学计量学牛人会授课或发言。 preliminary programme Two conference-like introductory days addressing a broader audience are followed by three days with seminars, individual hands-on sessions and teamwork in small groups. Preliminary Programme Overview September 11th Pre-Programme: „Bibliometrics in a Nutshell“ Crash Course for Newbies Conference September 12th Conference day 1: Introduction to Scientometric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September 13th Conference day 2 Procedures and Indicators Seminars September 14th Seminars day 1 - Journal Impact Measures - h-index and Related Measures September 15th Seminars day 2 - Cooperation, Co-authorship, Social Networks - Mapping Science September 16th Seminars day 3 Workshop: Research Evaluation in Practice Preliminary Programme Conference September 12th 2011: Introduction to Scientometric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09.00-09.10 Welcome and Opening Remarks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09.10-10.00 History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ientometrics Wolfgang Glnzel (牛人,普赖斯奖得主) ,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Stefan Hornbostel,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10.00-10.45 New developments in bibliometric methods for evaluation and mapp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thony van Raan (牛人) , CWTS -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10.45-11.00 Coffee break 11.00-11.45 Special Topic: Bibliometric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Werner Marx, Central Information Servic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 Stuttgart, Germany 11.45-12.30 What Does Bibliometrics Need? Coverage Requirements Henk Moed (牛人) , Senior Scientific Advisor, Elsevier 12.30-13.30 Lunch break 13.30-14.15 Practical Aspects of Scientometrics Koenraad Debackere,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14.15-15.00 Bibliometrics,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National Science Policy: What Works and What Goes Wrong? Jonathan Adams (代表着牛机构的准牛人) , Director of Research Evaluation, Thomson Reuters 15.00-15.15 Coffee break 15.15-16.25 Introduction to Scopus Elsevier Product Presentation Presenter tbd September 13th 2011: Procedures and indicators 09.00-10.30 Metrics for Research Evaluation: Indicators, Methods and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Sybille Hinze,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10.30-10.45 Coffee break 10.45-11.30 Network Analyses Edgar Schiebel 11.30-12.15 Mapping Science Bart Thijs 12.15-13.15 Lunch break 13.15-14.00 Advanced Methods for Data Disambiguation Matthias Winterhager 14.00-14.45 Introduction to Bibliometric Data Sources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14.45-15.00 Coffee break 15.00-16.30 Introduction to WoS Thomson Reuters Product Presentation Presenter tbd Preliminary Programme Seminars September 11th 2011: Pre-Programme 14:00-16:00 „Bibliometrics in a Nutshell“ - Crash Course for Newbies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 Christian Gumpenberger,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 Stefan Hornbostel,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 Sybille Hinze,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September 14th 2011: Introduction of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09.00-10.30 Journal Impact Measures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10.30-10.45C offee break 10.45-12.15h -index and related measures Stefan Hornbostel,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 Sybille Hinze,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12.15-14.00 Lunch break 14.00-16.00 Hands-on Session September 15th 2011: Focus Topics 09.00-12.00 Paralell Sessions 1: Cooperation, Co-authorship, Social Networks András Schubert (牛人) ,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rganisation,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Hungary (to be confirmed) 12.00-13.00 Lunch break 13.00-16.00 Paralell Sessions 2: Mapping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Bibexcel Software) Olle Persson (牛人) , Sociology Department, Ume universitet, Sweden September 16th 2011: Workshop 09.00-12.00 Research Evaluation in Practice 1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 Stefan Hornbostel,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 Sybille Hinze,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12.00-13.00 Lunch break 13.00-16.00 Research Evaluation in Practice 2 Wolfgang Glnzel, Centre for RD Monitoring (ECOO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 Juan Gorraiz, Bibliometr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 Stefan Hornbostel,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 Sybille Hinze, iFQ - Institut für Forschungsinformation und Qualittssicherung, Germany 以下是注册费信息: esss Conference only 12.09. 13.09. 2011 (2 days) EUR 125,00 (incl. Coffee- and Lunch breaks) esss European Summer School for Scientometrics 12.09. - 16.09. 2011 (5 days) EUR 500,00 (incl. Conference, Seminars, Hands-on sessions, Coffee- and Lunch breaks, Training Materials) esss reduced fee for students 12.09. - 16.09. 2011(5 days) EUR 300,00 (incl. Conference, Seminars, Hands-on sessions, Coffee- and Lunch breaks, Training Materials) upload of student ID or similar document for verification mandatory during registration process!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388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学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诵唐诗和儒学
热度 3 schuetzenhof 2011-2-17 05:05
我的学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诵唐诗和儒学
2 月 10 日,我的学生们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参演了第五届“文化中国”青少年文艺晚会。 这三个孩子是维也纳教育学院我汉语班班上的学生。他们在金色大厅合唱了若干首《唐诗》。 虽然他们不是专业演员,虽然他们很多人说汉语还不够娴熟,但是凭着一颗热爱中国文化的心,他们刻苦练习,把唐诗唱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 参与《大学》朗诵的,是孔子学院我们班的学生们。 《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 四书 ” 之首。 在课堂上,我常常带领我的学生们朗读《大学》,或其他的儒学经典,收到了很有意义的教学效果。由于《大学》等儒学篇章是中华古典文化精髓的代表作品,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尽在其中,不仅有助于学生们快速地积累汉字的识字量,更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真是一举两得。 今年春节,正巧是中奥建交 40 周年,在孔子学院的特别安排下,他们带着课堂上的文化知识,走进了世界音乐的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咏唱“文化中国”的更深层次的古典经文。一张张外国人的面孔,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中外观众,产生了震撼性的反响,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唱唐诗、读大学,把观众带到了遥远而神秘的古代中国,品味文明古国的独特魅力!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5123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年三十被强制维也纳啦
yuncn 2011-2-3 22:21
昨天大年三十,下班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想看看在日本的东方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可是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到。电视里放的是维也纳音乐晚会,很长很长。不知怎么的,我怎么也欣赏不了那优雅的晚会,是我没那个雅兴,还是没那个气氛。在日本,我就花钱订了东方卫视,没有我想看的节目,真恶心。看来中国的春节晚会也被完完全全的西方化了,被维也纳啦。 看来我得又该换节目了。
2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点儿意思
espero 2011-1-2 00:13
事先从一些文章看到,说维尔瑟-莫斯特是个风格中庸温和的指挥,不过,刚才看过直播后觉得也不特别确切。固然他选择的曲目(特别是上半场)可能没有杨松斯那样的热力四射,不过从全场整体来看,不论是三大曲目版块的宏观构思,还是在加演《永不休止》时按历年传统要求而完成的耍宝时间,以及在《拉德斯基》领引观众击掌时对观众表现的即时反应,都让人觉得莫斯特的表现并非一杯温吞水。正如解说所讲,这次之后,莫斯特同样可能会火了,接到中国和更多国家的邀请。总之,莫斯特给我的鲜明印象丝毫不亚于上几届的指挥。 当然,这次不知道什么原因,观众们在《拉德斯基》打拍子的表现不太好,我是指轻拍的那段。全曲按照卡拉扬留下的传统,一共有四段轻拍,四段重拍。这次,四段轻拍中观众们至少有三段半没对上点儿,整得指挥也极其隐蔽地皱了皱眉头,以至于当仅有的半段对上了节奏时,指挥情不自禁挑出了大拇指,潜台词大概是感谢上帝,你们终于找到拍子了。在我的记忆里,往年的观众无论是轻拍段还是重拍段几乎都是很准的,即使开始稍微不准也能在几拍之内找回感觉。今年观众的表现如此遗憾,是不是可以怀疑观众成分与往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个人怀疑而已)?如果观众中真正的乐迷少了,正根的奥地利人少了,世界多国的音盲名流和音盲游客多了,大概就会导致这种现象吧。 (插一句无关的,每年几乎都能在观众席中发现穿着和服的日本女观众) 另外说说今年央视的转播吧。我惊讶地发现,祖善老师以及他那长期和谐的笑容今年都消失了,顶替他的徐沛东大腕儿在风格上带来了多年以来的陡然一转。话说与卞大仙儿相比,徐沛东先生言语举动之中少了几分上流社会的清雅,却多了不少实干分子的给力。例如,形容指挥对情感的拿捏适度像揉面这种比喻,估计卞大仙儿就算解说到一百岁也用不出来,哈哈。当然,刘芳菲也挺配合,不多久就以花卷来形容圆号的管身之迂回状,那是相当地欢乐啊~~~当然说徐先生给力并不是说他能开玩笑,而是有感于他在演出结束后的评论中很不合时宜地把话题引到了对我们本土音乐作品和演出品牌的打造的问题上(做噱头、做花架子还是踏踏实实做作品),在新年荧屏莺歌燕舞的盲目乐观气氛中破出了清脆凛冽的话语风气。不知道是因为他初次接替这个岗位尚不太懂规矩呢,还是天生就是这个藏不住话的脾气。不管怎样,我很支持他的这次举动,希望明年元旦再次看到他坐在这个演播室。 还有,现场有个观众问题估计是把刘芳菲囧了一下,如果大家看了的话应该记得: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转播已经从cctv-2彻底转到cctv-音乐了,而一位拒绝了有关部门强推数字电视的观众,现在为了看直播必须每次花一百多块到饭店开房间。刘芳菲当时的脑子肯定在飞快地旋转,在考虑到台里的决定不便在此口头批评之后,只能以一个拙劣的抹稀泥式的看乐迷多投入把话题对付了过去。大概心里直嚷导播你给我的这问题让我咋说啊呢:) 最后提一句,今年的《蓝色多瑙河》里第二段舞曲的时候是不是有错音啊?我是指竖琴或木琴的连续的两个陪衬音,我当时明显感觉那个声音与其他音色出现了小二度不和谐。但是不确认是否是我自己听错了,有没有别人也听到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7549 次阅读|7 个评论
暑期学校信息:圣菲(复杂系统)和维也纳(科学证据的本性)
luocun 2010-9-27 22:55
分享一下关于两个暑期学校的信息: (1)圣菲研究所( Santa Fe Institute )的2010复杂系统暑期学校( Complex Systems Summer School ) 圣菲研究所可以说是复杂系统研究方面的圣地延安吧,地处美丽的新墨西哥州的艺术家聚居地圣菲(Santa Fe)。这个为期三周的暑期学校是免学费的。食宿研究生不收钱,博士后收50%。不过路费要自己出。这对于已经在北美的同志们来说,应该不算什么;对于国内的同志可能困难点,看能不能得到支持拿到赞助啦。他们欢迎几乎一切学科(包括社会科学)的人申请。俺N年前参加过此学校,很值得一去。 (2)维也纳圈子[应该是借当年著名的Vienna Circle的名]学院( Institut Wiener Kreis )的 第11届暑期学校 。 这个主要是科学哲学和科技史的。不过他们也欢迎科学家参加。俺有搞心理的朋友去过。这次的主题是关于科学证据的本性。费用号称为880欧元,住宿325欧元。为期两周。费用可能贵点。
个人分类: 科学网|4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一周
FSD 2010-7-18 14:50
在维也纳一周的时间,收获很大:首先是作为分会场的召集人和主持人,经历了提交议题、组稿、审稿、会中、会后等各个环节,这是很重要的经验(虽然以前也做过几次分会场的主持人,但都是吃现成的,仅仅到会主持一下而已,没有像这次花费这么多的心思和时间);二是切身体会到了一些欧洲人( 2000 年在德国、 2002 年在荷兰和 2003 年在法国时没有体会到)对自然近乎宗教式的崇拜(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态度应属此类);三是学到了几个新的词汇,如 slow food, Push-pull (看来,井底之蛙过一段时间需要到井外看看,这很重要);四是结识了几个新的或以前虽然互相知道但没有见过面的国外同行、前辈,落实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内容;五是从多角度体验了维也纳这个激情四射而又祥和、静谧的现代都市( 2009 年被评为世界最宜居城市之一。通过在一区一周时间的居住和会间、会后到市内外的参观,感觉名副其实);六是沿多瑙河走了走、坐了坐,这样就完成了莱茵、塞纳、多瑙的梦想(多瑙河出现在少年时的电影多瑙河之波里,故事发生在多瑙河下游的罗马尼亚);七是直接地了解了一些欧洲(有一些南北美洲、非洲、亚洲的代表和文章,但欧洲的还是绝大多数)农作制度研究的有关情况和欧洲同行的想法。 随后应该就几个话题写几篇小文。努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遗产
DrSun 2010-4-29 20:57
月初去维也纳大学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在古老的教学楼的檐廊(图1-3)内见到许多的雕像。逐一看去,不免大吃一惊;居然有不少熟悉的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大师位列其中...... 图1:教学楼 图2:走廊中的雕像 图3:走廊中的雕像 图4:Pirquet 变态反应学的奠基人,Allergy(变态反应)一字就是他造的 图5:我们身体上的不少结构就是以Zuckerkandl的名字命名的 图6:解剖学家观察头颅的神态令人过目不忘 图7:妇孺皆知的弗洛伊德 图8:著名的药理学家,奠定了实验药理学的基础 图9:我们知道他,大多源自常见于艾滋病的卡波济肉瘤 图10:多发性骨髓瘤又称Kahler病 图11:喉科学大家,设计了以其姓氏命名的内镜 图12:内科学家 图13:解剖病理学家 图14:发现了房性心律失常的不规则脉率;还有以其姓氏命名的Nothnangel综合征
个人分类: 图步天下(二)|68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湾区文艺界筹备去维也纳演唱《黄河大合唱》
liwei999 2010-4-24 19:50
湾区文艺界筹备去维也纳演唱《黄河大合唱》 (2739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April 24, 2010 05:40AM 湾区艺人中不乏大腕,更不乏热情,总要把事情越做越大。比如湾区春晚的声势就越做越大。可我还从来没想到,他们竟然要组团100好汉,冲进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去。维也纳是什么地方?那是每年新年音乐会全世界瞩目的地方,是世界顶级音乐殿堂。不是愚人节玩笑吧? 不是玩笑,是正在施行的计划。昨天中午为此汇集了湾区侨领名流以及文艺界大腕,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立委有幸作为网络记者受邀参加,活动发起人欧阳和总监沃尔佳分别打电话来,请我务必来,多做宣传,共襄盛举。一个随心随性胡乱在网上涂鸦的无照记者,受此重视,不能不写点什么了。 新闻稿不用我了,有各路报社电台的正牌记者在场,手快的还有知名网路记者和画家黎先生( ),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我写什么呢?还是写点随感和花絮吧。 随感一:湾区艺人了不得,胃口越来越大 旧金山湾区真是华侨的天堂啊,不仅各式中餐馆遍地开花让湾区人一饱口福,而且中国文化娱乐活动也此起彼伏,不亦乐乎。不说别的,单大大小小文艺团体和合唱队就几十家呢。据说常常互不服气,难免你争我斗。艺人与文人的德行相若,同行相轻,自古而然,不足为奇。 然而,要办大事,一团散沙不行。既然要组团100艺人冲到维也纳去,就必须要有组织上的整合。应运而生的就是这个《和谐之声艺术团》。昨天的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其实是两条新闻:一是和谐之声艺术团的成立,二是维也纳《黄河大合唱》的筹备。闹出这么大动静来,志在必得,志在必胜的那种热情和气势,也感染了我们槛外人。这得有多少工作要做,从整合各路团体,到挑人选,到排练,到筹备资金,这样一个综合工程主要依靠的是各位的业余奉献。真是了不起。 花絮一:方太太黄大姐的感言和幽默 这样的活动当然离不开侨领的支持,发起人把湾区的侨领名流、领馆领导、华人官员差不多都成功地转成了顾问。首屈一指的是方太太和黄大姐。两位在发布会上都讲话了,不是那种形式上的领导讲话,敷衍了事,而是真情流露,呵护关怀之情可掬。黄大姐提到希望以此为转机,平息湾区文艺界的纷争,团结一心创和谐。在提到请媒体朋友多协助宣传的时候,还特地提到了劳苦功高满头白发的立委,方太插一句说立委那白发是假的,他年富力强着呢,旁边有人说那是少白,闹得我觉得自己的白发很对不起各位。心想,有什么染发剂可以一劳永逸么?Anyway,还好,没人认为立委老了,大概冲着我凡是热闹都不错过,上窜下跳的那折腾劲留下的印象。 方太在发布会临结束时的一个即兴发言特别幽默,录此与各位分享为快。方太说: 引用: 我虽然与几次主要文艺活动都有关,比如带队回国唱《游子吟》,赞助海外《红歌会》等,可我确实不会唱歌。可是,我喜欢《黄河大合唱》啊,黄河唱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多么经典。我于是在家里唱,我的听众是谁呢?意大利裔的儿媳妇,还在牙牙学语的孙女,还有菲律宾管家,墨西哥工人,和我德国的宠物狗。他们虽然不懂汉语,居然都听得津津有味。我感觉很得意,很满足。所以,在你们把《黄河大合唱》唱响维也纳之前,我已经唱响了我的家。 一席话引得满堂大笑。 参见:记者黎志滔:和諧之聲藝術團成立,將奏响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
个人分类: 文艺点评|3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唯有你
schuetzenhof 2010-3-29 04:54
维也纳,维也纳,唯有你! 是我的都市梦乡! 挺立着一栋栋古老的建筑, 拥有着世界上最可爱的姑娘! 维也纳,维也纳,唯有你! 永远是我的都市梦乡! 我曾经无比地欢快幸福, 在维也纳,在我的维也纳,我的天堂。 我的心和我的魂, 为维也纳奔腾雀跃, 为她笑,为她哭,为她显波逐浪! 我寻觅着我那儿的家, 在夜色,更在日光! 不管你年轻还是年老, 维也纳的清丽韵雅, 都让你无法矜持平静的冷酷, 我对她了如指掌。 享受一片翠绿, 穿在身上狂热地迷恋, 因为我心爱的人在林中倘佯 维也纳韵味儿的民歌儿, 诱惑着我更被张扬: 维也纳,维也纳,唯有你! 永远是我的都市梦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24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乎,昆曲乎?
schuetzenhof 2010-1-16 02:44
奥地利科学院音像档案馆馆长布兰德尔教授 申请了一个东亚文化研究项目 , 他把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放在了中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昆曲上,并且在项目研究结束的时候,特别地邀请了 苏州昆剧院代表团2010年1月 13 日和 14 日在奥地利国家科学院大礼堂内献演了两台昆曲专场。 空旷的舞台上,一把椅子,一张桌子,组成了简简单单的演出场景。在昆曲近乎出神入化的唱腔中,舞台上光怪陆离的东西似乎都成了多余的了,都被简化掉了。只有那地地道道的唱念坐打才是真功夫,才是吸引观众的力量点。 有人说,昆曲是演给神灵看的。那坐在观众席上的近 300 多名奥地利人,就成了是时是刻的神灵,为昆曲痴迷着,为昆曲感动着,时而站立、时而惊叹,时而放声大笑,时而掌声雷动。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领衔的 《长生殿小宴》 ( 王芳饰杨贵妃、周雪峰饰唐明皇 )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 沈丰英领衔的,《牡丹亭惊梦》 ( 沈丰英饰杜丽娘、俞玖林饰柳梦梅 )。 《孽海记双下山》 ( 吕福海饰本无、沈国芳饰色空 ) 曲目演员 的表演 一张一弛,游刃有余,展现出深厚的功力。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 王芳 还 主演 了 《白兔记》, 其 唱腔委婉、身姿秀美,活脱脱一幅古色古香的仕女画,颇为养眼,难以忘怀。 昆曲在它五六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 4000 多种剧本。因其表演载歌载舞,唱做并重, 在中国也是 许多其他剧种学习的母体和范式,故有百戏之母之谓。它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于音乐声腔, 2000 多曲牌构成的曲牌体音乐系 统 是无与伦比、天下无敌的。也正因为如此, 尽管 维也纳人 对音乐的感觉颇为自负,但也还是拜倒在了中国昆曲的天籁之音下 。    演出结束后,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科学院院长上台与演员握手,感谢演员们的精彩演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古城、佳人、艳舞----昔日维也纳
schuetzenhof 2009-11-19 04:14
从 维也纳博物馆得知: 维也纳是一个拥有 1800 多年历史的古老人居地 。并且在 13 世纪哈布斯堡统治之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城市。维也纳作为首都的历史至今已经长达 730 多年了。其先后为 神圣罗马帝国 (962--1806年,其中从 1278 年 --1806年首都在维也纳 )、 奥地利帝国 ( 1806 年 --1867年 )和 奥匈帝国 ( 1867 年 1918 年)的首都,二次大战之后,再次成为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 维也纳位于 阿尔卑斯山 的东北麓和 维也纳盆地 西北部之间,历史上维也纳一直在多瑙河的南岸,沿着起伏的丘陵盆地,跌宕扩展。 城池的设置形制 欧洲的城市很多都是围绕着教堂一层层地布局的,维也纳的城市形制也是如此。斯蒂凡大教堂作为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维也纳城市的中心点和制高点。该教堂至今已经有 800 年的历史了,是维也纳现存城市建筑中最早的建筑之一。 其 137 米高的尖塔是继 科隆大教堂 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 锯齿形的城墙战绩卓著 16 世纪和 17 世纪 奥斯曼帝国 曾经有两次大规模地入侵欧洲, 但是 每次入侵,都在维也纳受到了坚决的阻挡。其中当与维也纳城池的锯齿形城墙不无关系。 1529 年 奥斯曼帝国 第一次围攻维也纳 ,奥地利人依靠中世纪时期留下的城墙,艰难地抵御住了土耳其人的进攻,加上土耳其人不耐严寒,不得不被迫撤军。 土耳其人的围城暴露出了维也纳城防御的薄弱,因此从 1548 年起维也纳决定改造成一座由 11 栋堡垒和 1 条壕沟构成的 要塞 。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明智的, 1683 年 土耳其人 第二次围攻维也纳 ,改造后的要塞保卫了维也纳, 也导致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细腰的审美情趣 古代欧洲人曾经一度对女人的细腰如痴如醉。这种伪自然的审美显然有点儿病态,但是谁又能说中国古人喜欢女人的小脚不是审美病态呢?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审美情趣时不时地有点儿发烧,使得美容术伴随人类的文明生活方式经久不衰。   在那古代的欧洲,女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细腰,不惜采取一系列自我摧残的办法,乃至美女的骨骼都被挤压形变,苦不堪言,但是精神上的满足弥补了身体的苦痛,能够获得那些标榜为社会地位和富裕生活的身外之物,无 数美女乐此不彼! 比得美亚时代的奢华    从 1815 至 1848 年,奥地利帝国进入了极尽奢华的比得美亚时代,新兴的艺术和时尚的资产阶级纷纷挑战传统的保守,在文化领域和生活空间都有表现,如:装修、装饰、室内设计、音乐沙龙等,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奢靡。 宫廷舞会    1867 年 奥匈帝国 建立,华尔兹之父 小约翰 施特劳斯 创作了世界上最出名的 圆舞曲 《 蓝色多瑙河 》 ,奠定了维也纳宫廷舞会的历史地位。随着辉煌的 1873 年举办的维也纳第 5 届 世界博览会 ,维也纳的现代主义艺术和宫廷舞会进入其文化的巅峰。至今,宫廷舞会的传统仍然被维也纳人延续着,每年的3月,都会邀请世界各界知名人士参加维也纳的宫廷舞会,那是个世界名人大联欢的日子。 奥匈帝国的皇帝Franz Josef 也是西西公主的夫君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7404 次阅读|1 个评论
摩天大厦兀立----维也纳的后城市化
schuetzenhof 2009-10-18 04:39
在维也纳浓旧、典雅,古色古香的建筑外围,环绕着极具时代特色的维也纳新兴而时髦的一片片高层建筑群(见维也纳新建筑分布图) 维也纳新建筑分布图 维也纳的新建筑群以高层塔状写字楼为主要形式。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已经逐步构成维也纳城市边缘新的天际线,实现了城市规划中镇城的概念。   为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维也纳会如此大规模地开发建设高层建筑呢?主要原因是东西欧冷战结束后,维也纳作为离东欧较近的大都市,成为东欧各国建立国际公司总部的所在地。这种新经济的动力,确保了写字楼在维也纳市政建设中需求的迅速上升。   之后,伴随着电信和信息技术行业的快速增长,再次为写字楼市场快速发展提供了另一个优势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在维也纳高层写字楼建设的速度如下: 1997 年,完成9.90万平方米, 1998 年,完成16.8万平方米, 1999 年,再次完成20.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 2000 年至2002年又进一步建造了80万平方米的高层办公建筑。 如今,高层写字楼的建设依旧是有增无减。 当高层办公建筑面积大幅度增长的时候,写字楼的租金趋于下降,乃至在西欧几个都市中维也纳的办公室租金是最低的,从而保证了维也纳在东欧全面开放之后,具有最强有力的吸引力。 新高层建筑群布局的 首选地点是高级别道路网的节点,常常与地铁和城市铁路网络节点相结合。他们密集于城市边缘地区,基本上沿着高速城市公路布局,如:沿着高速公路A23(南部)和围绕高速公路A24(多瑙河岸边)铺设。由此,推动了维也纳城市新城的发展,即边缘城市的发展。 西门子城区是奥地利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优化的基础设施与现代建筑使得员工们感觉良好。全城区48.5万平方米,相当于100个足球场(如下图)。目前维也纳奥地利西门子公司作为中欧和东欧枢纽企业,负责的业务范围波及8个国家: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 西门子公司 双塔城是一个建筑群,其建设始于1999年,在2001年完成。摩天大楼有37层,办公空间10万多平方米。以钝角安排相向两个建筑物(双塔),分别138米和127米高,由数座桥梁连接。双塔内包括一个会议中心、一个大屏幕电影院和各种咖啡馆、餐馆。双塔下面的车库有1000个停车位。 (如下图) 多瑙城,如下图: 欧洲广场和玛丽娜城,如下图: 世纪塔和二区新城,如下图: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7655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际农作制度协会欧洲分会2010年学术会议通知
FSD 2009-7-18 10:03
Dear Colleagues, Next year, the 9th European IFSA Symposium will address a wide range of issues related to Building sustainable rural futures - The added value of systems approaches in times of change and uncertainty. There are now 28 Workshops to choose from. As you can see from the short description of the workshops (attached), theynot only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e.g., learning processes, food systems, energy production), but also focus on different aspects within these topics(e.g., research results, project design, doctoral educatio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have different formats (e.g., discussing YouTube films, exchange between practitioners, 'classical' presentations of research results). I am convinced you will find something of interest for you. The deadline to submit an abstract to the convenor(s) ofa workshop is 15 October 2009 .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http://www.ifsa-europe.org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IFSA 2010 Symposium. We wish you a great Summer and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you in Viennanext year! Ika Darnhofer, Christian Vogl, Michael Hauser and Susanne Kummer (a.k.a. theLocal Organising Committee) P.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ika.darnhofer@boku.ac.at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丽的维也纳行政区区徽(一)
schuetzenhof 2009-6-19 05:45
维也纳共有23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不仅有自己的名字,象中国城市行政区那样,同时每个行政区还都有一个区徽,设计得非常精美,用来反映该行政区的历史传说、典故,或者该行政区的社会经济特色。这些区徽是伴随着行政区的设立而诞生的,成为维也纳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维也纳人只是简单地称呼各个行政区的序号,如1区、2区,等等。 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维也纳美丽的行政区区徽: 如:2区的区徽: 2 区的名字是 利奥波德(图上的人物),他其实是奥地利历史上(德意志第一帝国时期)的一个皇帝。这个小区曾经是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1527-1576 ) 的狩猎区。 因此该小区的区徽一分为三等分,皇帝、猎物和有星星环绕的红舌头。据说红色的舌头是桥梁的守护神,环绕着的星星表示是一个中间的区域,即多瑙河和多瑙运河之间地带。 18 区的区徽 18 区的区名是外耳铃(Waehring),其区徽由 四个方案组合而成。基本颜色是银、蓝、红。中心设计成蓝银两色格子图案。该区1892年1月建立,当时还属于维也纳的郊区,也是葡萄酒之家。 18区是从三个被圣人保护的村庄演变而来。所以,三个周边的格子就代表了三个村庄。 左上方是罗马 僧人gydius身穿长袍,左手拿着一本红色的书,旁边是狍子,后面是针叶树。这个 罗马 僧人gydius就是该村庄教堂的保护神。 右上方 圣约翰是另一个村庄的守护神 。他身穿白色紧身长裙,系红色飘带。五个黄金星光环表示圣人的光辉。他右手拿着一枝绿色的棕榈科树枝。因为天主教诞生于欧洲南部,那里棕榈树很多,所以这种植物在天主教徒地心中是比较神圣的,十字架与他的殉道有关。 下面的格子两个人抬了一串葡萄。红色的背景,把黑色上衣和绿色灯笼裤衬托的更加鲜明,帽子上插着羽毛,是当地的民族服装。这个村庄以制作葡萄酒闻名。 中间的 圣劳伦斯,站在绿色的地面上,身着白色和红色的服装,镶嵌着金色的条子。他的右手也拿着棕榈科植物,象征着他为天主教的殉道。 20 区的区徽 20 区被命名为布里歌坛凹( Brigittenau )。它奠基于维也纳多瑙河经过治理之后的新开垦的土地上,其名称取自一条过境公路。1900年该区域从2区中被分离出来。 22 区的区徽 22 区,又叫多瑙城。内容比较多,其中左上角的房子代表粮仓,左下角的图案代表码头。这个区位于新多瑙河与老多瑙河之间。联合国就坐落在该区。 (暂时束笔,下回继续)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7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一说、看一看,维也纳有多绿
schuetzenhof 2009-6-12 02:08
一、 躺在绿色的怀抱里 维也纳城市被一条绿色裙带包围着(见图)。 图 维也纳的环城绿地 维也纳城市边缘的绿色裙带主要包括维也纳森林和多瑙河绿地两部分。 维也纳森林今天已经是一个绿色的品牌。即使不是维也纳人,即使不在维也纳,如果想通过绿色清新的图画传递给别人一个美妙的信息,往往都会穷尽词汇地选择维也纳森林作替代词。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用一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把 阿尔卑斯山东北余脉的层林尽染轰轰烈烈地传颂给了世界各地,创建了一个为世界公认的美丽家园的代名词。 那么,这个代名词的本地,如今 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呢? 看了下面的照片,您应该得出自己的结论了: 樱桃挂满枝头 我的感慨是:诞生于1868年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灵感应该来自于当时的维也纳森林,一百四十余年后的今天,经过了突飞猛进的工业革命、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之后,那片森林为何容颜依旧呢?这可真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今天,我们都在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欢呼雀跃,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要温柔地、亲切地对待生我们、养我们的那片土地呢?我们真的再也不能和我们的子孙后代争食夺利了?不是做不到,关键是想不想做到。 二、 走在绿色的林地里 森林是维也纳人居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能在近离自己居住的地方找到一片森林或草地,消磨自己的闲暇时间(如:周末)。 如今,每次我去林中散步,都会想:是把房子盖在森林里了?还是盖完了房子,就栽树呢?仔细地观察,发现前者的情形居多。 盖房子时,有步骤地、有计划地砍伐树木,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的本真面貌,是一个生活的观念。 今天(6月11日)是维也纳的宗教节日,全民放假。为了我的博客写作,我去了我住所附近的一片林地,照了几张居民消磨假日时光的照片,如下: 据统计,维也纳市41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绿地面积大约200多平方公里,大约占市区总面积的48.25%。平均每2平方公里土地就有一块儿公共绿地,人均绿地面积70平方米。 三、色诱垂涎 林中的饭庄,建筑与树林和谐相配,食谱也多有就地取材的野味和野菜,满院子的绿,真真正正的以色诱人(见下图)。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4576 次阅读|2 个评论
维也纳移民之归去来兮
热度 1 schuetzenhof 2009-4-22 04:51
哪个城市没有移民呢?发达富庶了,人们就打破了头也要往里挤; 不安分现状的,就抵不住山那边是不是住着神仙?的诱惑,背井离乡也要去挣扎一番。 既然维也纳市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见笔者另文《东西方的桥梁--维也纳》),免不了你来我走。然而,移民毕竟不比客商,移民的走向其实是受着时代的潮流和政治局势所操控的。那些个移民,要么是被逼无奈,客走他乡,要么就是奔着那阳光灿烂的日子去了。 一、历史移民回望 1 .泛舟而下,搭车而入 河流线和交通线是维也纳早期移民的基本途径。中世纪的多瑙河从其上游和莱茵河载来了外乡人,一部分移民就汇集在这个阿尔卑斯山的山前倾斜地带,成为了维也纳人口增长的原因。 维也纳东郊曾经是专门的外国人生活区,有大量定居的外国人,聚集着各国的商人和手工艺人。当时维也纳的执政者巴本伯格公爵(Babenberg Leopold,哈布斯堡王朝的早期)对在那里开设的瓦龙人的服装市场曾经给予过特别的优惠政策。 每当国富民强的时候,移民便如潮涌一般。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特雷西亚女王时代(Maria Theresia, 1717--1780 ),到奥匈帝国时期(1848--1918),首都维也纳都曾经以其显赫的世界地位吸引着来自全球的艺术家和国际名流,功成名就的就有:莫扎特、贝多芬、海顿等等。 近邻的东欧人,如:捷克人和摩拉维亚人的工匠和小手工艺人更是成为一支常规的移民队伍,时时出现在维也纳,及其周边的乡镇市集之中。 19 世纪中叶,随着铁路在奥地利的建设,其移民源更加扩大。许多巴尔干半岛的人和亚平宁半岛的人也涌入到维也纳。 2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典型的例子便是犹太移民。 维也纳的第一个犹太人的居民区产生于13世纪,与当时的巴本伯格公爵堡--阿姆豪夫大院(AM Hof)比邻,共建设了70栋房子。 1783 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约瑟夫二世颁布大赦令,给予犹太人在首都维也纳定居的权力,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职业,包括那些社会地位高、收入优厚的职业,如:律师、记者和医生等。由此掀起了波兰犹太人大规模迁居维也纳的移民潮。当时许多维也纳著名的记者、优秀的医学家、大名鼎鼎的律师都来自于那些移居维也纳的犹太人的家庭。 一些富有经商经验的犹太人更是很快便把持住了维也纳的服装行业,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他们建立了行业垄断托拉斯,成为维也纳商界的中流砥柱。这种现象持续了大约2个世纪。 二、近代移民特色 1 .大势已去各西东(20世纪初至70年代) 第一次界大战之后,帝国解体,移民也鸟兽散 。 1918 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帝国解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奥地利社会的政治体制,也使首都维也纳失去了其原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还失去了她的大部分移民区域。维也纳的生长停止了。 帝国的解体,导致非德语国家的人口,返回他们的家乡。据记载,大约有三十四万(340 000)非德语人口,如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移民都纷纷离开了维也纳。 维也纳人口自从帝国崩溃,就一路下滑,从1915年的二百二十七万五千(2 275 000)人下降到1919年的一百八十三万两千(1 832 000)人。一共减少了四十四万三千(443 000)人。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维也纳成为一个没有新生代的城市。 维也纳一度被称作是 没有新生代的城市 ,这反映了当时的人口特征。据统计,维也纳人口出生率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17.7%,到了20世纪30年代,其人口出生率则仅仅为5.5%了,进入了当时欧洲的最低出生率的几个国家当中。当时维也纳市民曾经颇为恐慌,以为维也纳城市不久的将来会濒于死亡。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出现的这个人口指标显然很反常。说明以往维也纳人口的繁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移民生育能力的。当移民消失的时候,维也纳的出生率便不可避免地急剧下降了。而并不象其它的大都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往往由于失业的压力。 20 世纪30年代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维也纳的人口形势曾经出现过昙花一现的良好局面,当时依靠着实惠的移民政策,出现了以每年平均增加一万(10 000)移民以上的速度补充了其城市人口增长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当时维也纳城市人口的稳定。此番好景不久就毁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犹太移民被驱逐 。 1938 年3月12日的凌晨,德意志军队开进奥地利。第二天,希特勒宣布奥地利全面并入德意志帝国,同时 给予维也纳城市的一个极为醒目的人口特征就是:犹太移民被驱逐。 那时,德国在其现行的行政区划中实行了大维也纳政区制度,将一些郊区和农村并入到维也纳城市之内,才使得维也纳城市人口再一次超过了二百万(这是一个不真实的统计,是维也纳城市人口资料中添加了农村人口的唯一的统计)。 二次大战之后,人丁长期不能兴盛 战后, 尽管1955年维也纳条约巩固了维也纳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但是维也纳的人口并未见有所提高,移民数量依旧稀少,维也纳仍然缺乏其应有的国际大都市风貌。战后,奥地利国家人口数量也更加趋于省级化。 从1951年到1971年,维也纳人口保持停滞在160万。 比1918年少了三分之一,当时是227.5万。 2 .客座工人补赤字 奥地利人口学家 R.Gisser 著书立说,告知国人:奥地利移民模式已经停滞不前。 由于出生率的下降,维也纳城市人口赤字明显。为此,他提出必须 通过操纵外国工人的移入,才有可能弥补来年的人口赤字。 为了改变这种城市发展的消极局面,六七十年代,奥地利政府不得不调整了其移民政策,仿效德国,也 与土耳其签署了政府间的招聘协议以招揽客座工人。 现今居住在维也纳的大量土耳其人,就是在当时以劳工的身份进入奥地利的。后来,他们结婚,组建家庭,尤其是在奥地利生育政策中子女享有国家生活补贴的诱惑下,家家皆是生育大户,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把多子多福的快乐。 来自于东欧的移民进入奥地利,是在 铁幕瓦解 之后,多数是以两种身份进入的,即:一种是劳动力; 另一种则是难民。 正是由于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奥地利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社会问题终于得到了缓解。 三、与移民相伴随的 1 .房地产业的发展? 维也纳城市汇集了不知道有多少外国人,为谋求工作源源不断地不期而至,他们的到来是不可预期的,也是无法确定的。因此,这就导致了都市社会新的不稳定性。一些新的人口落脚点的不稳定性已经给长期预测和工程项目带来了困难。并且出现了一个新的系列相关问题:市政必备的预算和征税,以及新移民的居住需求对房地产业施加的影响等等,都必须被关心和考虑。每一个市政小区空闲的居住单元,都成了这些 临时居民的居所,并且,在各个小区中,临时居住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在有的小区占据总人口中的大多数。 移民中,还存在一些鬼人口(没有居住许可的人口),他们的到来无论是基于职业的原因,还是因为受到文化的吸引,都可以被冠冕堂皇地称作是商业活动,或者旅游。他们构成了城市居住空间,工作位置,以及运输网络的潜在使用者。 外国人潮水般涌入维也纳城市,真的就不断地促进了维也纳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吗? 2.移民子女受教育平等? 有一个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欧洲西方工业化的国家,移民多数处于社会的底层,如:较之主人社会而言,缺少教育和在劳动力市场中缺乏稳定的位置。 有人做过统计,移民子女大约有 30% (已经是非常保守的说法了,实际上应该更多) 没有念完中学 ,绝大多 的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 。 笔者眼见:如果父母亲在移民之前拥有大学学历以上者,对子女受教育的要求还是相当严格的和渴求的。那些农民移民,对受教育并不以为然,他们的子女很多到了十几岁就辍学在中餐馆里帮下手了。最糟糕的事是,一些移民子女既不想打工,也不想上学,成为移民二代的问题子女也不鲜见。 3 .移民区的建立? 学者昊夫梅亚建立了移民过程模式,即: 移民浸入(5-10%外国工人) 后裔出现(25%为外国居民) 后裔主体化(外国人的居落和生意市场增加了) 移民优势(50% 以上外国人,可以系统性地发展) 移民区被建立 按此模式套用,维也纳的移民过程完成了: 移民浸入(5-10%外国工人) 后裔出现(25%为外国居民) 并在开始进入 后裔主体化(外国人的居落和生意市场增加了) 在移民浸入阶段,移民主要是单身。他们居住在城市的周边,在农田旁边的高大建筑物背后的狭小简易房内,或者在主要交通干线旁边的低矮建筑物里。   后裔出现阶段,单身移民随着家庭成员到达维也纳,开始落户于内城区的外围地带,特别是所谓的1914年维也纳都市改造的阻塞环上。然而这个再次定位不是当地的居民向外移走的结果,而是相当数量的移民代换了死去的老年人口。 后裔主体化阶段,维也纳的内城区开始为移民所占据,移民以中高档楼房的看守人自居,快速涌入维也纳城市中心古老建筑之中,移民的居住条件有所改观,变得更加舒适了。而城市中心区与此同时出现了本地居民的空心化现象。 截至目前,维也纳应该说还没有进入第四阶段 移民优势 和第五阶段 移民区被建立 。不过,去年我去英国开学术会议,顺便参观了伦敦颇具规模的中国城(唐人街)。按照昊夫梅亚先生的模式,那里可以看作是处在第五阶段 移民区被建立 。一个移民区(中国城)已经以一个完完整整的移民社会立足于伦敦城市中心,堪称国中之国。中国城是100%的中国人社区,在这个社区出现的英国当地人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人只是食客和游客而已。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618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东西方的桥梁--维也纳
schuetzenhof 2009-4-10 03:38
维也纳 刘岩 东方从轮道(Rennweg)开始,不仅仅奥地利人这么说。轮道指的是一条起始于维也纳东城门而一直向东方延伸的大道。 在历史上维也纳一直充当着从西方到东方的 倾斜的必经之地。 11 世纪,沿着多瑙河,德国人穿过babenberg公爵的封地Ostmark(今日的奥地利),走向东欧,使得中欧文化在斯拉夫语系和匈牙利语族区域得到推广。 奥匈帝国时代,东西方文化在维也纳进行了大交流。 维也纳是一个民族大熔炉 土耳其人在维也纳颇具规模,他们虽然是移民,但是却神奇地延续了他们在故乡 的生活。他们说土耳其语、土耳其人的饮食方式深入奥地利人内部,烧烤的气味,写着阿拉伯文的招牌都极其具有特色。带着头巾、领着一邦孩子的女人。 维也纳没有明显的当地白人和移民之间居住区的差别。所有的移民都杂居于当地人之中。但是有钱阶层还是相对集中深居在维也纳西部被称之为维也纳森林 的边缘地带上,如13区、14区、19区等。 象世界上所有的移民城市一样,居住在维也纳的外国人大多从事低微的工作。经济型移民的他们工作辛苦收入微薄,有些人还要将收入的一部分寄回去给他们国内的家人。一些拥有奥地利国籍的人居住在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基金住房里,把微薄的收入中不小的比例交回到政府的手中。 东欧人是在60年代之后陆陆续续到来的,更多的来自于冷战时期结束之后。在商店里,售货员很多是东欧人。他们作为穷人,在葡萄酒庄园修剪果木、在城市公园修剪永远都不会有人踩的草地,并在大道上看管停车场。 亚裔作为移民很多是专门从事护士职业的人员。自于香港、台湾的移民多数属于比较富裕的亚洲移民。中国移民如今仍然以餐馆业为主。 没有身份证的人只能寻找极为低廉的工作。对他们而言,与其说是甘愿永远作低等的移民,不如说是为了孩子移民。因为他们的一切希望就寄托在从小懂得双语、被同化的下一代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对于全世界的专家并没有象美国一样敞开了大门。所以,提个醒,越是有才能的人,当心会遭遇更多的白眼。如果你坦率直言,相信我们有同感。 19 世纪,曾经伴随着铁路的建设,许多母语非德语的东欧人涌入维也纳,大批操非德语的外国移民的到来,给维也纳城市增添了新的生机和另类特质。有人说,维也纳从那个时期开始,变得象一个美国的城市,变成了有各种各样血缘血统人群的大熔炉。伴随着民族、种族间的相互摩擦,相互交融,维也纳的宗教包罗万象,维也纳文化也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 但是,上个世纪60年代时期, 维也纳却不得不推行新的移民政策。因为,那时,由于出生率的下降,维也纳城市人口剧减的情况已经非常严峻,维也纳城市经济发展变得缓慢。奥地利人民开始认识到,维也纳的发展必须超出奥地利的边界。为了改变城市消极发展的面貌,同时也利于重建维也纳世界级西方文化中心的形像,奥地利调整了其移民政策,对来自于东欧的移民几乎不再设置限制性障碍。这种作法颇见成效。自60年代以来,东欧人、南欧人和土耳其人作为客座工人大批移入维也纳。由于移民的涌入,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社会问题得到缓解。。 随着东西欧两大政治阵营的瓦解,维也纳的地位又获得了重新定位。维也纳不再充当西方富于保障社会的屏障,而变为东欧人的收容所,为那些寻求西方美好生活的人们敞开大门,为一系列期望移居西方国家的东欧人提供服务。 联合国城,小小世界真美丽 联合国城位于维也纳的东部,它不仅是国际总部的所在地,也是国际富豪的高级住宅区。小区内整齐秀美,远看似乎画中景致,让人有点儿不敢相信。在造型鲜明的花园里,缀满花朵及苹果绿的草坪,还要那除了等公车的女佣和园丁以外,根本就少有人走过的人行道。 联合国城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社区,其具有保持自由警力的权利。全区禁止外人进入。登上多瑙河塔,可以把联合国城尽收眼底。秀美的花园,青葱翠绿渐渐远去。 维也纳的国际组织众多,称其是国际都市再恰当不过的了。如今,在维也纳的国际组织有近200余个机构。尽人皆知的就有: 1957 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维也纳建立。 1967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这里组建。 1979 年建设了著名的联合国城(UNOCity)。 国际音乐中心(IMC)和医学合作国际组织(IUMC)也定居于维也纳。 联合国的妇女、孩子、老人和残疾人工作中心,预防犯罪和毒品滥用控制组织等均移入维也纳。 用于大使馆和国际组织的学校有10类,即美国,阿拉伯,英国,捷克,法国,伊拉克,意大利,日本,波兰和俄罗斯学校。 有关国际社会发展的定期联合国报告在维也纳出版。 大约3万外国公民以国际人士身份生活在维也纳。 维也纳还是重要的国际会议大都市。据不完全统计,维也纳市平均3.5天举行一次国际会议。据宾馆资料统计,在所有过夜停留的旅客中,10%来自会议的参加者。维也纳国际会议如此频繁的原因初步分析有三点: 其一,最重要的是维也纳拥有较大量的会议基础设施,能够担负得起对国际大型会议的服务,而其作为国际都市的印象,是它从前大帝国中心的丰富的文化传统。 Austria Conference Centre 就建在联合国城旁边,其目的在于方便国际组织召开会议。Hofburg Centre占据了皇宫的一部分。其位置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右侧是宾馆林立的维也纳市中心,那里景色骄娆,商业步行区琳琅满目,极具吸引力。 其二,舒适和愉快的社会环境也是维也纳举行国际会议的一个优势。无论是国际组织,抑或是国际会议,都不约而同地极为欣赏奥地利平稳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因为每一个大型会议都必须被提前很长时间予以规划,所以社会的稳定因素几乎是举行大型会议最重要的,居于首位的予以考虑的因素。 其三,维也纳具有长期以来保持中立的政治传统。维也纳作为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桥梁和中介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自1815年拿破伦战后,欧洲重新恢复了维也纳会议(TheViennaCongress),该结构保持稳定,成为国际历史上不能忽略的一笔。 维也纳历届政府和市民,都十分珍惜这个光荣的国际地位,并小心地,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巩固着这个位置。 维也纳是深受国际游客喜爱和满意的城市。到维也纳的旅游者,多数有兴趣于城市文化遗产,以及那些位于维也纳市内,涉及广泛领域的文化机构。而维也纳的城市景观和环境让旅游者赞不绝口。此外餐馆、咖啡屋和农家葡萄酒屋也是吸引人的一个方面。 初步调查,旅游者几乎不必长时间琢磨,就可以马上给出答案,把维也纳放在巴黎之后,罗马和慕尼黑之前。得到公认的旅游感受是公共场所的高度安全。在安全方面,维也纳几乎是当今世界具有同等规模的所有都市中的唯一的一个,这是维也纳城市的一笔宝贵财富。 维也纳市政府的绿色计划:使得维也纳绿意盎然,这些浓密树丛除了装饰性外,也用来遮掩豪宅。九重葛攀爬在围墙上,绿色琉璃茉莉围绕着栅栏。在那些香气四溢的小径里漫步是一种惬意的幸福。 联合国总部和会议中心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43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维也纳美泉宫掠影(二)(转发)
黄安年 2009-3-10 09:05
维也纳美泉宫掠影 ( 二 )( 转发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0 日发布 这里是好友许令仪转来加工制作的维也纳美泉宫风光掠影,附有的维也纳美泉宫介绍是笔者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分 ( 一 )26 幅 , (二) 34 幅。 *****************************************888 美泉宫 ( 维基百科 ) 美泉宫宫殿和花园 其他名称 英文名称 Palace and Gardens of Sch?nbrunn 法文名称 Palais et jardins de Sch?nbrunn 美泉宫(德语: Schloss Sch?nbrunn ,又音译作申布伦宫)是座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如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 美泉宫的名字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 1612 年至 1619 年在位),传说 1612 年他狩猎至位于 Meidling 和 Hietzing 之间的凯特堡,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 1743 年,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下令在此营建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巴洛克式花园,总面积 2.6 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 美泉宫和皇家花园 美泉宫设计时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与凡尔赛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财力有限,原设计并未能如愿。现在的美泉宫共有 1441 间房间,其中 45 间对外开放供参观。整个宫殿是巴洛克风格的,但是其中有 44 个房间是洛可可风格的。美泉宫虽不能和凡尔赛宫相比,但依旧显示出了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气派。宫殿长廊墙壁上是哈布斯堡皇族历代皇帝的肖像画以及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 16 个儿女的肖像。后来随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同上断头台的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奈特少女时代的画像也在其中。 美泉宫背面的皇家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法国式园林,硕大的花坛两边种植着修剪整齐的绿树墙,绿树墙内是 44 座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园林的尽头是一座海神泉( Neptunbrunnen ),向东便是皇宫名称由来但却有不很起眼的美泉,美泉的正对面是一片人造的罗马废墟( R?mische Ruine )和一块方尖碑。美泉宫的最高点是凯旋门( Gloriette ),海神泉的西侧是动物园( Tierpark )和热带植物温室( Palmenhaus )。 美泉宫的最高点凯旋门( Gloriette )是美泉宫花园中的罗马式观景亭。 美泉宫和皇家花园有着悠久和丰富的历史,是奥地利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 卡特尔堡 美泉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14 世纪初开始这个地区称为卡特尔堡( Katterburg ),是克劳斯特诺伊堡( Klosterneuburg )的属地,经营一座磨坊和一家葡萄酿酒厂,在农场雇工的努力下,几个世纪来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1548 年起成为维也纳市长的办公地,直到 1569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 1564 年至 1576 年在位)买下了这块地,包括一座房子、一座磨坊、一间畜舍和一座休闲果园,从此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所在地。 马克西米连二世除了喜好收藏外,还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热衷打猎的传统,他准备建造一座休闲的动物园,以满足他的爱好。马克西米连二世建造的花园不仅养着本地的野生动物和禽类,还有来自外国的鸟类,像孔雀和火鸡等,他认为这些异国动物也是不可或缺的。 美泉宫的初建 卡特尔堡的花园在 1605 年被匈牙利军队毁坏,其后被简单修复,成为马蒂亚斯( 1612 年至 1619 年在位)狩猎时的寝宫。传说 1612 年马蒂亚斯在一次狩猎中,在此处发现一口漂亮的涌泉,饮用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德语: Sch?nen Brunnen )。 马蒂亚斯的继任者斐迪南二世( 1619 年至 1637 年在位)和第二任妻子 Eleonora von Gonzaga 同样热衷于打猎,他们经常将美泉作为打猎的去处, 1637 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后, Eleonora von Gonzaga 皇后独自居住在美泉, 5 年后她决定建立一座夏季寝宫,并将这个地区也改名为美泉(德语: Sch?nbrunn ), 1642 年是关于美泉的最早历史资料记载。 Eleonora von Gonzaga 的侄女 Eleonora Magdalena Gonzaga von Mantua-Nevers 皇后是斐迪南三世的妻子,她在斐迪南三世去世后同样也居住在美泉,她同 Eleonora von Gonzaga 一样十分爱好艺术,命人扩建花园,以充分享受宫廷生活。 17 世纪中叶,皇家花园中经常举行音乐会,利奥波德一世( 1658 年至 1705 年在位)作为一名作曲家参与其中。 休闲的宫廷文化生活在 1683 年嘎然而止,在土耳其第二次围攻维也纳的战争中美泉宫被彻底烧毁,这座夏季寝宫和它的花园成为了奥斯曼人战争的牺牲品。战争结束后, 1686 年利奥波德一世命令奥地利巴洛克艺术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菲舍尔冯埃拉赫( 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 , 1656 年 7 月 20 日 1723 年 4 月 5 日)为他的儿子、皇储约瑟夫一世( 1705 年至 1711 年在位)重新建造一座皇宫。菲舍尔先是在 1688 年完成了一项非常理想化的设计,后来又在 1693 年修改成为实用的狩猎寝宫, 1696 年正式在被土耳其人毁坏的地基上开始建造新皇宫。 1700 年皇宫的中央部分完工,中间是狩猎寝宫的主厅,约瑟夫一世和皇后住在靠近花园的皇宫西侧卧室,东侧是为客人准备的卧房。今天的美泉宫中仍保留着当时建筑中的皇宫礼拜堂、蓝色楼梯和天花板上描绘约瑟夫一世作为美德英雄的湿壁画,这幅湿壁画是由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威尼斯派画家塞巴斯蒂亚诺里奇( Sebastiano Ricci , 1659 年 8 月 1 日 1714 年 5 月 15 日)创作完成的。但是由于 1701 年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因为缺乏资金,美泉宫侧翼的建设缓慢,直到约瑟夫一世去世时仍旧没有完工。 玛丽娅特蕾西娅扩建美泉宫 1758 年至 1761 年间的美泉宫, Bernardo Bellotto 的帆布油画,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海神泉。 罗马废墟。 约瑟夫一世 1711 年去世后, Wilhelmine Amalie 皇后独居在尚未完全竣工的美泉宫。 1728 年查理六世( 1711 年至 1740 年在位,利奥波德一世的儿子,约瑟夫一世的弟弟)继承了美泉宫,但他对美泉宫并不感兴趣,把它送给了他的女儿玛丽娅特蕾西娅,玛丽娅特蕾西娅一直非常喜欢美泉宫和皇家花园,她把美泉宫从狩猎寝宫改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宫。 1740 年查理六世突然去世,玛丽娅特蕾西娅作为继承人开始了执政生涯,这同时也标志着美泉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美泉宫成为皇家和政治生活的中心。玛丽娅特蕾西娅在位期间,美泉宫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建,使得现在的美泉宫与菲舍尔的设计大不相同, 1743 年至 1763 年间工程由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早期古典主义建筑师尼古劳斯冯帕卡西( Nikolaus Franz Leonhard von Pacassi , 1716 年 3 月 5 日 1790 年 11 月 11 日)负责(他同时也是维也纳霍夫堡皇宫的改建者),当年的狩猎皇宫被改建和扩建成一座奢华的皇家寝宫,可以容纳超过一千人居住。根据玛丽娅特蕾西娅的意愿, 1747 年在皇宫北侧完成了一座剧院,她和她的多个孩子曾在剧院演唱和演戏。美泉宫的大部分内装饰来自这个时代,它采用的是洛可可艺术,这在奥地利极其罕见。 玛丽娅特蕾西娅专注于美泉宫的改建和装饰,她的丈夫弗朗茨一世( 1745 年至 1765 年在位)和来自洛林的艺术家们则致力于皇家花园的扩建,他们将花园的林荫路设计成星状,各条林荫路在美泉宫中心的中轴交汇,巴洛克艺术的花园代表了皇家由内向外的统治。花园正面是一座硕大的花坛,植物严格对称地种植在彩色的石头上,花坛两侧则是经过严格修剪的树篱。 1752 年爱好自然科学的弗朗茨一世在皇宫旁建造了美泉动物园,第二年又在花园西侧建造了荷兰式的植物园, 19 世纪被改成英国式。皇宫花园中的雕塑大部分是德国艺术家威廉拜尔( Johann Christian Wilhelm Beyer , 1725 年 12 月 27 日 1796 年 3 月 23 日)的作品,他们出自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古罗马历史,最主要的作品是大花坛中的雕塑。 弗朗茨一世 1765 年去世后,玛丽娅特蕾西娅的儿子约瑟夫二世( 1765 年至 1790 年在位)继任,玛丽娅特蕾西娅继续扩建美泉宫,美泉宫一直延伸到美泉山上。 1765 年,奥地利早期古典主义的代表人和建筑师约翰费迪南德赫岑多夫冯霍恩贝格( Johann Ferdinand Hetzendorf von Hohenberg , 1733 年 2 月 7 日 1816 年 12 月 14 日)接手皇宫的艺术设计,他在山脚下挖掘了海神泉( Neptunbrunnen ),在山顶美泉宫的最高点建造了凯旋门( Gloriette ),凯旋门从视觉上同皇宫花园紧密合一,它用来纪念带来和平的正义战争。皇宫花园中的许多建筑也是出自赫岑多夫之手,比如壮观的人造罗马废墟建于 1778 年,背后是一座海格力斯的雕像,罗马废墟被认为象征着罗马共和国的衰落,这源于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在亚克兴海战中被屋大维和他的大臣阿格里帕击败,然后自杀身亡,罗马共和国随之灭亡,罗马废墟旁矗立着一座方尖碑,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认为国王法老是神的化身,她曾用方尖碑来象征法老。 美泉宫皇家花园的扩建在玛丽娅特蕾西娅生命的最后一年 1780 年终于完工,除了几个皇家专用花园外,大部分花园在一年前已向公众开放。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美泉宫 玛丽娅特蕾西娅去世后,美泉宫没有人居住,直到 19 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再次将其作为夏季寝宫,拿破仑曾在 1805 年和 1809 年两次占领并住在美泉宫。弗朗茨二世时代,美泉宫经过一次翻修,现在的美泉宫呈现的就是这次整修后的样貌。美泉宫正面被涂上原创性的赭色,德语中赭色因此被称作美泉黄。此后所有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建筑都被漆成这种颜色。 1830 年茜茜公主的丈夫奥匈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出生在美泉宫,他是弗朗茨二世的长孙,他的父母弗兰茨卡尔和苏菲公主也都住在美泉宫,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童年和青年的夏季都在美泉宫度过。 1848 年继任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后,美泉宫又经历了一次辉煌的时代,它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最喜欢和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所,直到 1916 年在美泉宫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1945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军轰炸中,美泉宫的主建筑和凯旋门被严重损毁,战后奥地利被占领时期,美泉宫未被炸毁的部分曾是英国占领军的总司令部,此后美泉宫被损毁的部分被逐渐修复。 世界遗产 在 1996 年 12 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20 次会议上,美泉宫和皇宫花园以它们巴洛克艺术建筑在世界上的意义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第 786 号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美泉宫保存完好的巴洛克式皇宫建筑群具有杰出的普世价值,美泉宫宫殿和花园构成了整体艺术作品的一个完美范例,它们经历几个世纪的翻修,完整地证明和生动地展现了哈布斯堡王朝历代王室的品位、兴趣和远大抱负。 文化 美泉宫是奥地利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成为最受欢迎的维也纳旅游胜地之一。美泉宫每年吸引了约 150 万游客,此外美泉宫皇宫花园和其他景点更是吸引了 520 万游客,每年总共有 670 万游客来到美泉 。 美泉宫皇宫的侧翼是剧院,海顿和莫扎特曾在此演出。自 2004 年起,美泉宫花园每年举办美泉宫音乐会,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在世界一流音乐家的指挥下进行演出, 2004 年由鲍比麦克费林( Bobby McFerrin )指挥, 2005 年是祖宾梅塔, 2006 年是普拉西多多明戈。 发生在美泉宫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拿破仑战败后,反法联盟国于 1814 年 9 月至 1815 年 6 月在此举行维也纳会议,瓜分欧洲。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在会议上纵横捭阖,在欧洲列强间大肆玩弄均势平衡外交,使奥地利获得了超过其国家实力的外交利益,煊赫一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6%B3%89%E5%AE%AB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5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速滑名将将参加3月6日维也纳世界大赛
schuetzenhof 2009-3-2 03:26
2009 年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将于3月6日至8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中国将派出实力强大的男女短道速滑队参赛,其中有著名的运动员王濛、周洋、刘秋宏、隋宝库等。根据锦标赛抽签的结果,中国队与韩国队很有可能在3月8日下午的决赛中争夺冠亚军。据了解,奥韩协会已组织旅奥韩人的拉拉队为韩国运动员摇旗呐喊。中方也将组织强大的拉拉队为中华冰上健儿助威。 我国短道速滑名将   杨扬(YangYang),女,1975年8月24日生于黑龙江汤源,国家级运动健将,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王濛 (WangMeng),女,1985年4月10日出生在黑龙江,现役短道速滑名将,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领军人物。   李佳军(LiJiajun),男,1975年8月15日出生于吉林长春,前中国男子短道速滑的运动员,世界冠军。
个人分类: 道听途说|3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维也纳郊外的“瓦豪”风景道
schuetzenhof 2009-2-19 05:21
风景道作为旅游与交通功能相结合的特殊景观道路,是伴随着汽车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随着私人汽车拥有量的上升和汽车服务业的兴起(如汽车旅馆、服务站等),欧洲人户外游憩兴趣日益增加,行程便成了亲身的经历和快乐的体验。以自驾车方式旅游,更充分地拓展了旅游者途中景观观赏的范围,将惯常的旅游成本转变成旅游者特殊的旅行收益,风景道就此雨后春笋般兴旺发达,并持续不衰。 瓦豪风景道位于维也纳市西北部,延伸在多瑙河岸,从小城梅尔克( Melk )到小城克莱姆斯( Krems ),全长近 40 公里。以瓦豪( Wachau )做标识的道路实际上有两条,一条是多瑙河左岸的 3 号公路,另一条是多瑙河右岸的 33 号公路。他们又都被称做浪漫之路( Romantik Strasse )。 其实,瓦豪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区域,它既是天堂般仙胜的山光水色,也是古韵神秀佐伴着的醇酒香肴,还是脍炙人口的传奇轶事,以及大修道院上空飘荡的光灵。瓦豪是文化,是维也纳人的根脉。 珍珠远去 葡萄深浓 瓦豪是富饶的,从古至今。历史上,在多瑙河猎获珍珠是个很普通的职业,瓦豪地段的多瑙河有 20 多公里长曾经是珍珠的重要产地,其所产珍珠质量堪称上品。 想当年,那些在多瑙河里采珠的人不屈不挠、艰苦寻觅。据说,从事这个职业必须具备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因为他们可能需要打开成千上万颗贝壳,才能找到一颗珍珠。对于采珠人而言,他们的一生并不曾有丰厚的收益,有的只是永远的期盼。他们就是为了那份期盼而努力着,耗尽他们的生命。今天,能让人们想起采珠人的是那个珍藏在梅尔克( Melk )大修道院里的天主教立教冠,她是由 100 多颗多瑙河河水珍珠镶嵌而成的。 珍珠随着历史而烟遁水远,惟有葡萄之光芒依旧,愈加丰富着瓦豪的经济。有人说:葡萄是多瑙河赐予瓦豪的流淌的金子,瓦豪的财富是通过酒槽流出来的。 种在瓦豪的葡萄,画染着绵漫坡地,淡荡风光,剪成翠幽一行行。看不够,无穷秀! 多汁的葡萄必须近水栽植,土壤含水量要求在 70% 以上, 然其根部却不能沤水,惟有这多瑙河边的 瓦豪阶地是最理想不过的家园了。 葡萄 攀 藤爬蔓,不耐风揉,海拔仅仅 200 米左右的瓦豪倚靠着海拔 700----800 米的窑岭( Jauerling )和摩尔山( Muehlberg ),风焉能摧之; 葡萄 在 25 - 30 ℃ 时生长最快,超过 38 ℃ 时果便不能成熟。这个温度界限几乎囊括了瓦豪地域的春夏秋三季。 得天独厚的条件把 施皮茨( Spitz )城堡山造就成了每年给酒农带来上千桶优等葡萄酒的千桶山。千桶,多否?不多也不少,足矣!这是当地人的生产观:不求 批量生产,但求品质精良。午餐后,随手翻读当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获得一则消息: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院士已经倡议推行种三产四之丰产工程,就是力争用三亩地产出四亩地的粮食。联想到以前所受的教育也是把创高产作为基本的生产原则。对比之,不能不慨叹中国 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如此更明白了生存条件乃生存观念的基础。 真是不看不知道,各自招术妙! 名为 施皮茨儿( Spitzerl )的酒家就安在千桶山下,从南面和西面都可进入,酒家的云窗木阁和绿色春意巧妙搭配, 叠放的 酒桶沐浴在柔和的灯光中,和着幽暗和静谧,添了几许浪漫。酒盏深和浅,迷 望多瑙烟波,感受画栏庭院,情怀如水,何逊在宫阙 。 11 月中旬的马丁节( Martin )才是瓦豪葡萄庄园最重要的节日。 那一天,酒家各个宾客盈门、人声喧腾。因为葡萄新酒是被酒家赠送的,不花钱而尽享美味,谁人不快哉!取自当年葡萄而酿制的新酒,从这一天起将开始全年供应了, HURRA ! HURRA ! 另类女神 ---- 肥美的维纳斯 你信吗?那个身高仅有 11 厘米,年老、臀肥、乳硕、性器鲜明的裸体女人,就是出土于瓦豪魏林村的维纳斯。 她的脚被深深地插在土里,她的脸又深深地埋在胸前。 到了今年( 2008 年),这个维纳斯已经面世整整一百年了。据专家称,她本是 2 万 5 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产物。翻查史料,恍然大悟,原来那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 在氏族内部,所有的财产归集体公有,由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显然,那是个女人至尊的时代! 上古人类对于生殖冥冥无知, 新生命从女人腹中诞生,神奇得几乎不可思议,莫不对此顶礼膜拜。特别是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生产力的提高、氏族部落之间不断出现的战争,都依赖人丁兴旺。生殖本身已经不再是一个女人的事情,而是社会行为。只有繁衍生息,氏族部落才能发扬壮大,而当时的人口趋势又是:生得多,存活少,因此必须鼓励女性生育。可见,当时女性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其真正原因是女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殖功能。 为了生存和繁衍,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挡初民对于性爱的渴望。由此产生的 生殖崇拜, 对 与子嗣密切相关的性器官的崇拜, 实际上就 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 ! 从法国到俄国,整个欧洲大地呈带状分布着 60 余个 原始的女性偶像,诸如:莱斯普格( Lespugue )、格丽马迪( Grimaldi )、萨维纳诺( Savignano )、多尼维斯童伊斯( Dolni Vestonice )、毛拉瓦尼( Moravany )、嘎嘎丽诺( Gagarino )、考斯坦琦( Kostenki )、艾利斯伊维琦( Elisseevitchi )、奥迪沃( Avdeevo )等等 。图片显示出这些 偶像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面部的刻画被忽略,主要强调肥大的 臀部 ,突出表现的是硕大的乳房、大得下垂的肚子和生殖器,体现出原始人对生殖的巨大热情。也表明了在上古人的观念里 生育众多的女人最美丽,最有资格成为纪念物,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成为保佑多子多产的护身符,成为当时社会发展依赖的性标志。 这是一个从兽性(性欲本能)到人性(纳入伦常秩序道德),再到神性(神圣化,生殖崇拜)的过程。这也应了孔夫子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盾石城的英国因缘 盾石城( Duernstein )不折不扣地挑逗着人们的照相动机。没有它,就没有对瓦豪历史的透视理解。盾石城 海拔 209 米,人口近 1100 人。这座小城由古老的城墙包围着,山顶上的城堡废墟更添神秘的色彩。城中心的奥古斯汀修道院,其尖顶和 兰白色彩在奥地利的教堂中很是与众不同。前不久去了英国,大彻大悟,却原来,它与英式教堂风貌相仿。大胆猜测,其建造应该与英国有某些连带关系。 不管怎么说,盾石城与英国的诺丁汉市在历史上确实共同书写了同一个故事,却是不争的史实。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应该算是八次十字军东征中最为著名的一次了。因为有很多历史名人参与,诸如: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 ( Friedrich I ) ( 腓特烈一世,绰号红胡子 Barbarossa ,他即是德意志国王,也曾经是意大利国王,他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被称作狮心王的英国国王理查一世( Richard I ) (理查一世在奥地利被 俘中,曾被与狮子关在同一房间中,奥地利公爵原本希望狮子将其吃掉,却没有想到,理查出乎意料地率先从狮子喉部将狮子的心脏活生生地取出,并当众吃掉。故而得美名狮心王) ,以及号称尊严王的法国国王菲力普二世( Philip II )。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之后 ,狮心王理查回国途中,经过奥地利时没有很好地侨装隐蔽,被奥地利 巴本堡 ( Babenberg ) 家族公爵利欧波德五世 ( Leopold V )发现,并将其 俘获 , 关押在了盾石城 ( D rnstein )的城堡里。 由于法英两国向来矛盾重重,法 王菲力普二世趁挑拨留守英国的理查王弟弟约翰, 篡取王位。有了法王的支持, 约翰坚决 拒绝赎回理查王。 此时,英伦三岛中部的诺丁汉市,一望无际的舍伍德林地( Sherwood Forest )中,罗宾汉结草为荡、占山为王,率领一群草寇,坚决 反抗侵略者诺曼人的压迫,誓死忠于英国 狮心王理查,他们杀恶除霸、劫富敛财,最终帮助赎回理查王,粉碎了约翰的阴谋。 这个故事把奥地利瓦豪区域 的 盾石城 和 英国的 诺丁汉市 串连成了一条 妙趣横生的历史事件 旅游路线。如今,盾石城 城堡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狮心王理查被歌手布朗多( Blondel )通过歌声救出的传说也成为颇有吸引力的旅游宣传史料。 小城老旧而美丽 古老的、小巧的、静寂的奥地利小城,有和谐的环境,俊俏的民居。 站在克莱姆斯的城中古街 , 被精美别致的店铺、花枝灿烂的庭院包围着 , 缓缓地走,慢慢地看 , 有着前所未有的放松 。 跟着 自己的感觉 , 按图索骥 探访着陌生的人与事 , 用自己的触觉 记录每一个 经历 。 尝试着 多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 好在世界的角角落落寻觅 据说,克雷姆斯城 是奥地利境内人类史最悠久的地方,大约在 3 万 5 千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 这座 古老的小城, 传统文化色彩甚为浓烈,新潮似乎与这里一直无缘。 建于 1480 年的石门以其敦厚和古朴的风格成为欧洲中世纪四大石门之一。 落日余晖下悠长的石板长街和风雅的店铺,古宅深院镶嵌着浮雕,也矗立着塑像。 正是因为这些古典美,这里才有了别样的精致生活。 古城虽古,然而,本地人也好,外来人也罢,都不曾对其有半点审美疲劳,反而令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深化了对传统的依恋。 这些外在美的触觉, 不断地给人增添着一种朦胧的印象,一种对古人生活模模糊糊的构想 。 归属于克莱姆斯的文艺复兴小城 石城( Stein ),如今中世纪风采依旧。石城的著名画家施密特( Martibn Johann Schmidt )不仅用巧夺天工之笔装点了瓦豪的教堂和修女庵,也把瓦豪的美丽传向了世界各地。 自是寺院第一流 如果坐船游览多瑙河 , 峰廻路转之后,一座伟岸建筑赫然涌入眼 帘 。 它高居几十米的峭壁岩石之上,反衬着漫山遍野的青绿,云间水远,把多瑙河的山口空间装饰得豪华壮美,它就是 天主教本笃会大修道院梅尔克( Melk )。 梅尔克修道院站在瓦豪的发端,是瓦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的直接因由。 在修道院的门口 , 立着一座大理石石碑,碑文上刻着世界文化遗产瓦豪 (World Heritage----Wachau) 的字样。 步入修道院内,立刻感到气氛非比寻常,那宏大的气派、金碧辉煌的装饰,不经意间都流露出那么点儿皇气。 果不其然,书中说:该建筑最初建于十世纪,就是奥地利皇家前身的巴奔堡家族所建的城堡,是烈奥波特一世从巴伐利亚南下之后的首选定居地。十一世纪末,巴奔堡家族的势力不断扩大,首都也迁往维也纳。 烈奥波特三世便把这座城堡当做礼物赠送给了天主教中势力较强的本笃会。从此,梅尔克( Melk )大修道院一直与皇家的亲密关系绵延不休。皇家出行,必于此逗留。 登上高耸的台阶,近 200 米的长廊两侧悬挂着 奥地利每个皇帝的肖像,庄重地告示其与皇族的渊源。陈列室里,皇家用过的器具、穿戴过的服饰、使用过的兵器都成为这个修道院最引以自豪的展品。 步入修道院的露天迴廊,临水远望,画堂无限深幽。日高烟敛,游意稠浓。 尽管囊中羞涩, 受那果香味道的诱惑,或许的确燥热干渴,在露天吧台上点了一杯修道院自酿的白葡萄酒。当一盏清亮透明的尖底高脚杯摆在面前时,我禁不住先呼吸了一口空气中的清新,才握住杯脚,将鼻尖探入杯内,轻轻地一闻,幽雅浓郁的香气,从鼻入喉,凉丝丝悦人。含一口在舌头上滑动,酸软、涩绵,奇爽无比。 一路风光漫道,挥之难去,太多惊叹,太多收获!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6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