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电催化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效OER电催化剂:纳米颗粒修饰的超薄La2O3纳米片
nanomicrolett 2020-4-4 23:47
Nanoparticle‑Decorated Ultrathin La 2 O 3 Nanosheets as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is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s Guangyuan Yan, Yizhan Wang, Ziyi Zhang, Yutao Dong, Jingyu Wang, Corey Carlos, Pu Zhang, Zhiqiang Cao*, Yanchao Mao*, Xudong Wang* Nano-Micro Lett.(2020)12:49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387-5 本文亮点 1 嵌有 La 2 O 3 晶体纳米颗粒的无定形 La 2 O 3 纳米薄片 ( La 2 O 3 @NP-NS )在10 mA/ cm 2 下展示出310 mV的低电催化析氧反应过电位。 2 在310 mV的过电位下, La 2 O 3 @NP-NS可达到 6666.7 A/g的质量活性 ,这比基准Ir O 2 (4.4 A/g)和 Ru O 2 (2.05 A/g) 的质量活性高出3个数量级,比商业 La 2 O 3 (0.048 A/g)的高5个数量级。 内容简介 电催化析氧反应(OER)是许多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关键组成部分,提高其催化动力学和质量活性是可持续工业应用的关键。本文报告了 一种稀土金属氧化物电催化剂 , 它由超薄无定形La 2 O 3 纳米片与均匀的La 2 O 3 纳米颗粒复合而成( La 2 O 3 @NP-NS)。 纳米级厚度的纳米薄片明显提高OER电催化性能。合成2.27 nm厚 La 2 O 3 @NP-NS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其在10 mA/c m 2 下的过电位为310 mV,塔菲尔斜率为43.1 mV/dec和38 Ω的电化学阻抗。更重要的是,由于其超薄厚度使其在310 mV过电位下质量活性和转化频率高达6666.7 A/g和5.79 s -1 。如此高质量活性比基准OER电催化剂(如Ir O 2 和Ru O 2 )高出三个数量级以上。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可持续方法制备高效的电催化剂,并降低了贵重元素的质量负载。 研究背景 析氧发生反应(OER)在许多清洁和可再生电化学能量存储和转换系统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过程,如燃料电池、电催化分解水、太阳能发电和金属空气电池。 最近一些OER电催化剂在降低过电位方面取得了突破,包括碳基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和g-C 3 N 4 )和过渡金属的替代品(如Mn, Co, Ni和Fe)。然而,低质量活性、高成本和复杂制备方法仍然阻碍这些材料的宏量应用,并无法替代成本高和供应有限的基准OER电催化剂 (如 Ir O 2 和Ru O 2 )。因此,开发基于地球丰富元素的 高质量活性、低过电位和快速动力学反应的OER电催化剂 是推动当今先进能源技术向前发展的迫切需要。 图文导读 I La 2 O 3 @NP-NS制备及形貌结构表征 在单层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水气界面下通过溶液基离子外延生长法制备 La 2 O 3 纳米片,之后经氩气氛下热处理制备 La 2 O 3 @NP-NS。首先,采用离子外延生长法法合成了 La 2 O 3 纳米片。在45 ℃反应温度下,前驱体溶液中的环六亚甲基四胺分解成氨水和甲醛。在弱碱性条件下,La 3+ 很容易与OH – 结合生成La(OH) 3 ,其在空气中干燥后脱水成 La 2 O 3 纳米薄片,合成的 La 2 O 3 纳米薄片呈双模型尺寸分布的六边形(图1a)。大纳米片尺寸在15.7±2.4 μm;而小纳米片尺寸在1.8±0.9 μm左右,这种双模型尺寸分布可能是由于离子外延生长机制造成,即小的原子核或纳米薄片在表面能量降低的驱动下趋向合并成大的纳米薄片。如 La 2 O 3 纳米薄片AFM形貌图显示(图1b),所有的纳米片表面都非常平整,均匀厚度为2.31nm。 La 2 O 3 纳米薄片的厚度可以通过合成温度进行控制,随着合成温度从45℃上升到60℃和90℃,纳米薄片厚度分别从2.31nm增加到8.73和28.30 nm。在400 ℃氩气氛下对 La 2 O 3 纳米薄片进行1 h热处理制备得到 La 2 O 3 @NP-NS。如SEM图像显示(图1d), La 2 O 3 @NP-NS与 La 2 O 3 纳米薄片具有相似的形貌和尺寸分布,并未观察到裂纹或离解。从 La 2 O 3 @NP-NS的AFM图像中可以发现在纳米片表面出现了均匀分布的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大多呈球形,锚定在纳米片表面,其尺寸在29 ~ 46 nm之间。对比Ar热处理前后的XPS结果,La和O峰均未见明显变化,说明纳米片和纳米颗粒均为 La 2 O 3 化学组成。 图1La 2 O 3 纳米薄片和La 2 O 3 @NP-NS的形貌和元素组成信息。La 2 O 3 纳米薄片的(a) SEM图像,(b) AFM图像,(c) b中红线的高度轮廓线;La 2 O 3 @NP-NS的(d) SEM图像,(e) AFM图像,(f) 高放大倍率AFM图像,(g) e中红线的高度轮廓线,(h和i) La 3d和O 1s的XPS谱图。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 La 2 O 3 @NP-NS的晶体结构。如低放大率透射电镜图像显示(图2a),所有六边形 La 2 O 3 @NP-NS的对比度均匀一致。从角部区域放大后的TEM图像从可以看出(图2b),纳米片的两个相邻边缘之间的夹角约为120°。整个纳米薄片显示出均匀的对比,但没有明显可见的晶格条纹,这表明了纳米薄片的非晶或多晶结构。从多个纳米薄片表面采集到的选域电子衍射图样(图2c)显示了宽泛的扩散衍射环,表明 La 2 O 3 @NP-NS有大量的非晶相并含有局部结晶区域。 图22.27 nm厚La 2 O 3 @NP-NS的结构表征。La 2 O 3 @NP-NS的(a)TEM图像;(b)角部区域放大的TEM图像;(c)选区电子衍射图像;(d)高分辨TEM图像。 II 电催化析氧反应(OER)性能测试 将2.27 nm厚的La 2 O 3 @NP-NS涂覆于FTO玻璃上,并在1 M的NaOH溶液中测试其OER性能。作为比较,在相同条件下测试了更厚的La 2 O 3 @NP-NS,La 2 O 3 NPs,商用IrO 2 ,RuO 2 和La 2 O 3 粉体的OER性能。如图3a所示,在10 mA/cm 2 的电流密度下2.27 nm厚La 2 O 3 @NP-NS具有310 mV的最小过电位,8.68和28.26 nm较厚的纳米薄片分别表现出343和429 mV较高的过电位。在相同电流密度下,2.27 nm厚La 2 O 3 @NP-NS的过电位表现优于最先进的贵金属氧化物,如IrO 2 (343 mV)和RuO 2 (408 mV)。此外,商用La 2 O 3 粉体表现出非常高的过电位(1330 mV),这也证明二维纳米薄片具有显著的形貌优势。 利用Tafel曲线对不同样品的反应速率常数和电催化动力学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如图3b所示,2.27 nm厚La 2 O 3 @NP-NS的Tafel斜率仅为43.1 mV/dec,在所有样品中具有最低的Tafel斜率值。结果表明,当纳米片厚度减小到超薄纳米尺度时,反应速率常数和电荷转移速率均有较大提高。通过提高纳米杂化材料的电子迁移率和电导率,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催化性能。 通过EIS谱图以研究La 2 O 3 @NP-NS的电荷转移电阻,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在提高OER性能中的重要性。与更厚的纳米薄片相比,2.27 nm厚La 2 O 3 @NP-NS的Nyquist曲线的半圆要小得多,其电荷转移电阻只有38 Ω,只比商用IrO 2 (25.4 Ω)高一些。电荷转移电阻的大幅降低可能是由于超薄厚度使得催化表面与底物之间的电荷转移距离大大缩短所导致。 超薄纳米片用于电化学催化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其具有超高的催化活性位点比例。图3e计算出了不同材料不同过电位下的质量活性,其中2.27 nm厚La 2 O 3 @NP-NS在310 mV的过电位下具有6666.7 A/g的超高的质量活性,比相同过电位下其他形貌的La 2 O 3 的质量活性高1到2个数量级。如此高的质量活动证明了超薄二维几何结构的独特优点,其具有低负载量,相当高的催化活性位点的比例和良好的导电性。此外,纳米颗粒在纳米片表面的掺杂也有助于提高催化活性位点的比例。 转化转率(TOF)是评价OER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参数,用于评估单位时间内单个活性位点形成O 2 分子的数量。如图3f所示,2.27nm厚La 2 O 3 @NP-NS在过电位为310 mV时的TOF为5.79 s −1 ,比对照样品高1到5个数量级。极高的TOF值可以归因于从超薄纳米片到FTO基底的快速电子转移过程和其超高的质量活性。质量活性和TOF的显著提高表明超薄La 2 O 3 @NP-NS可以在稀土元素极少量使用的情况下提供高效的OER性能。 图32.27nm厚La 2 O 3 @NP-NS (红色),8.68nm厚La 2 O 3 @NP-NS (绿色)和28.26nm 厚La 2 O 3 纳米片 (洋红色),离子外延生长法合成的La2O3纳米颗粒 (紫色),商用IrO 2 (蓝色), 商用RuO 2 (橄榄绿色)和商用La2O3粉末(橙色)的电催化OER性能对比。(a) OER极化曲线;(b) Tafel斜率曲线;(c和d) Nyquist曲线和其局部放大曲线;(e) 质量活性-过电位曲线;(f) 转化转率(TOF)-过电位曲线。 III 电催化析氧反应(OER)稳定性测试 对于纳米结构的催化剂,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极大地提高了纳米级表面上的原子迁移率。2.27 nm厚La 2 O 3 @NP-NS在1 M NaOH中345 mV恒定过电位下连续测试11小时后,其电流密度保持为原来的90%。经11 h稳定性测试后,2.27 nm厚La 2 O 3 @NP-NS的OER极化曲线只有轻微的衰减,这证实了La 2 O 3 @NP-NS涂层可长期使用。恒电位测试前后扫描电镜图像对比显示,经连续11小时恒电位OER测试后,纳米薄片的覆盖范围几乎相同,未观察到明显的损坏。超薄La 2 O 3 @NP-NS的高稳定性可能与其非晶-微晶杂化结构有关。非晶态的La 2 O 3 基体可以通过限制原子扩散来阻止聚合的方式稳定微晶La 2 O 3 纳米颗粒。另一方面,锚定在La 2 O 3 纳米片基体上的La 2 O 3 纳米颗粒可以作为隔离剂,可有效阻止电化学循环过程中二维 La 2 O 3 超薄纳米片的堆叠。 图4电化学稳定性测试。(a)过电位345 mV下电流密度-时间曲线;(b) 经11 h恒电位OER测试前后2.27 nm厚La 2 O 3 @NP-NS的OER极化曲线对比测试;基于FTO基底上2.27nm厚La 2 O 3 @NP-NS的SEM图像 (c) 恒电位OER测试前,(d) 11 h恒电位OER测试后。 作者简介 曹志强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主要研究领域 高熵合金及其激光涂覆; 包晶合金凝固组织控制;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 有色合金变质处理 。 ▍ Email: caozq@dlut.edu.cn ▍ 课题组主页: http://dlutir.dlut.edu.cn/Scholar/Detail/3824 毛彦超副 教授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 ▍ 主要研究领域 人机交互传感器; 自驱动传感器; 二维材料电化学; 压电 / 铁电催化 。 ▍ Email: ymao@zzu.edu.cn ▍ 课题组主页: http://www5.zzu.edu.cn/zmpl/info/1022/1089.htm Professor Xudong Wang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主要研究领域 微 / 纳米尺度的机械能收集; 三维纳米线结构; ZnO 纳米结构的自催化生长 。 ▍ Email: xudong.wang@wisc.edu ▍ 课题组主页: https://nanoscience.engr.wisc.edu/index.htm 撰稿: 《纳微快报》编辑部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7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让碳材料大显身手?来点五元环缺陷吧
springbamboo 2019-12-29 20:56
本文转自搜狐号,作者为二维加, 原文 链接地址 2019-02-22 08:00 拓扑缺陷给碳材料带来催化新高度 近年来, 碳材料 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铂催化剂替代者,但是本征碳材料的电化学活性非常差。为了改善其性能,科学家们通常采用 缺陷调控 的策略。其中, 拓扑缺陷 已被揭示能有效改善碳材料表面的化学态。但是, 五元环拓扑缺陷(C5) 能否提升碳材料的电化学活性仍然未知。 武汉理工大学的 木士春 课题组把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相结合,证明C5拓扑缺陷可以使得碳材料电化学活性显著提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C5拓扑缺陷呈现出 更大的给电子潜能 、 更窄的带隙 、 更高的电荷密度分布以及更强的氧吸附能力 ,因此是理想的氧还原(ORR)催化活性中心。实验中,他们选择具有本征C5结构的 富勒烯 为原料,通过 原位刻蚀及高温热处理 制备出了富含C5拓扑缺陷的碳材料。电化学测试表明这种材料具有比普通六边形碳材料更高的ORR催化活性,其催化机制接近 四电子ORR过程 ,并且具有较高的催化稳定性。 推敲打磨出真知 近年来,通过缺陷调控来提升碳材料的方法层出不穷,然而多是性能不佳且机理不明。本文结合计算和实验,证明五元环拓扑缺陷可以显著改善碳材料的 电催化活性 和 电容性能 ,并揭示了碳材料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新颖的制备方法也为获取高性能的ORR碳材料催化剂提供了 新思路 。该工作发表在 Angew. Chem. Int. Ed. 上。 D OI: 10.1002/anie.201813805
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这杯酒,谁喝都得醉!2019年电催化领域高被引工作,先干为敬!
springbamboo 2019-12-26 14:05
Stone 微算云平台 2019.12.26
3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墨烯“波纹”助力电催化析氢:Mo2C@富缺陷氮掺杂碳纳米片
nanomicrolett 2019-7-9 20:57
Charge Engineering of Mo2C@Defect‑Rich N‑Doped Carbon Nanosheets for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H2 Evolution Chunsheng Lei, Wen Zhou, Qingguo Feng, Yongpeng Lei*, Yi Zhang, Yin Chen, Jiaqian Qin Nano-Micro Lett. (2019) 11:45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79-8 本文亮点 1 Mo2C改性的碳纳米片产生石墨烯波结构从而形成局部电荷并进一步增强N-掺杂效应。 2 样品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其Tafel斜率低至60.6 mV/dec,并且在酸性介质中高达10 h的耐久性。 内容简介 具有丰富缺陷的碳材料的电荷调控在电催化反应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碳化钼(Mo2C) 是极具前景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之一。 中南大学雷永鹏教授课题组与常州大学雷春生教授课题组、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秦家千研究员课题组 合作, 在吡啶氮掺杂缺陷碳片上负载Mo2C(MoNCs)作为析氢反应的电催化剂。 理论计算表明Mo2C的引入产生石墨烯波结构,类似于N掺杂以形成局部电荷,促进了HER活性。 作为一种高活性电催化剂,MoNCs的Tafel斜率低至60.6 mV/dec,在酸性介质中具有高达10 h的耐久性。 除了电荷工程之外,丰富的缺陷和分等级结构也有助于提高其性能。这项工作重点在于强调了 电荷调控 对提高电催化性能的重要性。 图文导读 MoNCs的理论计算 Mo2C@N掺杂的石墨烯具有两种类型的结构:Mo-端基的表面粘附到石墨烯(图1ab),C-端基的表面粘附到石墨烯(图1cd)。 研究发现在Mo端基的Mo2C@N掺杂石墨烯中,石墨烯比Mo2C高约2.22 Aring;(图1b)。有趣的是,观察到石墨烯波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石墨烯和Mo2C晶胞的不匹配所造成的。 由此推测 石墨烯波可以在一些C位置引入更多局部电荷密度 ,如黄色圆圈所示(图1f),导致电子在石墨烯上的重新分布和电荷密度梯度的形成,增加活性位点。而对于C端基的Mo2C@N掺杂的石墨烯,却没有观察到此现象。 此外,为了进一步阐明Mo2C对N掺杂碳片(NCS)的影响,我们计算了在Mo端基的Mo2C@N掺杂石墨烯中的N1s的核心能级(CLS),CLS向前移动到更高的能量(图1e,f)。随着N1s核心能级加深,这意味着N在N原子上获得了更多的电子,这将强化N掺杂效应并进一步促进HER活性。 图1 Mo端基Mo2C@N掺杂石墨烯与吡啶N掺杂剂的顶视图(a)和(b)侧视图; C端基Mo2C @ N掺杂石墨烯与吡啶N掺杂剂的(c)顶视图和(d)侧视图; (e)吡啶N-掺杂石墨烯的不成对电子的电荷分布图; (f)具有吡啶N掺杂剂的Mo端基Mo2C @ N掺杂石墨烯的不成对电子的电荷分布图。 N原子用红色圈出;石墨烯上的电荷集聚位置用黄色圈出。 👇 MoNCs的微观形貌 典型的TEM和HRTEM图像(图3ab)表明MoNCs主要由包裹在薄碳纳米片中的大量直径在1到3 nm之间的β-Mo2C颗粒组成。 晶格间距为~0.34 nm的薄碳纳米片(3-5个石墨烯层)不仅抑制了Mo2C的团聚,而且保证了快速的电子转移和活性相的有效暴露。 图3 MoNCs的(a)TEM图,插图为其光学照片; (b)HRTEM图,插图为Mo2C的尺寸分布图; (c)HAADF-STEM图; (d-f)元素分布图。 👇 MoNCs的电催化性能 对不同样品进行LSV曲线(图4a)和Tafel曲线(图4b)进行测试表明:MoNCs电催化析氢遵循Volmer-Heyrovsky机制。与先前报道的Mo2C基非贵金属催化剂相比,优异的析氢性能使得MoNCs成为最有前景的电催化剂之一(图4c)。 其次,通过双电层电容(EDLC,Cdl)评估催化剂的有效电化学表面积(ECSA),其中MoNCs在0.10 V下测量的Cdl最高,为14.31mF/cm 2 ,表明MoNCs拥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图4d)。 另外,我们对MoNCs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MoNCs在1000个CV周期后几乎没有电流损失(图4e)。此外,在恒定反应10 h后,电流密度在157 mV的静态过电位下几乎无损失,证实了其高稳定性。 图4(a)在0.5 M H2SO4溶液中测量的一系列样品的LSV曲线,扫描速度: 2 mV/s; (b)相应的Tafel图; (c)近年来,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Mo基析氢电催化剂过电势的对比柱状图; (d)MoNCs的CV曲线,插图为0.10 V Vs.RHE下测量的电容电流; (e) MoNCs的CV稳定性曲线,插图为静态过电位157 mV持续10 h的时间对应电流密度的稳定性曲线。 作者简介 雷永鹏 (本文通讯作者) 特聘教授 中 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和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 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在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CS Nano, ACS Energy Letter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国防科大首届“青年创新奖”(2016),立三等功一次。 个人主页: http://faculty.csu.edu.cn/leiyongpeng/zh_CN/index.htm E-mail: lypkd@163.com 雷春生 (本文第一作者) 教授、硕士生导师 常 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致力于环保材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纳米功能材料、微污染水体净化材料、高浓度脱氮脱硫除磷材料与应用等方向。 ▌研究成果 作为第一负责人已承担纵向课题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科技部中小型创新基金1项,江苏省科技厅重大社会发展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重大前瞻性项目3项,市科技局项目3项;公开发表SCI论文15篇,单篇最高SCI引用112次;拥有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8项。 E-mail: qiuyu_lei@126.com 冯庆国 (本文第一作者)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强关联电子系统的理论和计算、高压物理、功能薄膜材料和异质/分子结、新能源材料和催化。 ▌研究成果 已在Nature, Nano Lett., Phys. Rev. B, J. Phys: Condens. Matter, New J Phy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JChem. Theory Comput., Chem. Commu., Nano-Micro Lett.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E-mail: qfeng @ swjtu.edu.cn 相关阅读 氮掺杂 ·往期回顾 👇 氮掺杂 + ORR 新型Co3O4纳米颗粒/氮掺杂碳复合材料:优异析氧反应催化活性 高效稳定ORR电催化剂:氮掺杂类石墨烯碳纳米片 氮掺杂 + 锂电 氮掺杂TiO2-C复合纳米纤维:高容量长寿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氮掺杂多孔碳笼装载纳米铋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5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综述|用于碱性析氢反应的异质结构型电催化剂
热度 1 nanomicrolett 2019-5-8 22:52
Heterostructured Electrocatalyst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Jumeng Wei, Min Zhou, Anchun Long, Yanming Xue, Hanbin Liao, Chao Wei, Zhichuan J. Xu Nano-Micro Lett. (2018) 10: 75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8-0229-x 本文亮点 1 由于具有界面协同效应,异质结构型催化剂在碱性析氢反应中具有独特优势。 2 本文介绍了碱性溶液中的析氢过程及其对催化剂要求,并总结了异质结构型电催化剂用于碱性HER的最新进展。 3 重点讨论了通过加快Volmer步骤(碱性析氢的决速步)来获得催化性能提升的策略。 内容简介 析氢反应(HER) 是水分解制氢的半反应。在工业电解水中,为保证电极材料的稳定,该反应通常在碱性环境中进行。 然而,由于 碱性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过低,HER在其中的反应速率往往要低于酸性溶液。 因此,碱性HER需要通过额外的水分解反应来提供氢离子。 近年来, 异质结构型催化剂由于具有多功能的反应位点 ,可在异质界面处形成协同效应以促进碱性HER的反应速率,因而获得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碱性HER的基本原理和要求;继而总结了异质结构型催化剂用于碱性HER的最新成果(包括含铂与不含铂的异质结构);最后, 重点讨论了通过加快Volmer步骤(碱性HER的决速步)来获得催化性能提升 的策略。 图文导读 1 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HER过程 ▲图1 酸性和碱性溶液中HER反应过程示意图。 碱性环境中的HER需要额外的水分解反应为后续析氢过程提供氢离子,因而对催化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1)。 一般而言, 同一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的催化活性,要低于其在酸性溶液中的表 现。 2 含贵金属的异质结构型碱性HER催化剂 ▲图2Pt/Ni(OH) 2 纳米异质结构的STM图(A),极化曲线(B),和反应机理示意图(C)。 Pt在酸性溶液是良好的析氢催化剂,但并不擅长将水分子分解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相反, Ni基材料能够高效的裂解水分子中的O-H键,然而其表面析氢能力弱于Pt。 基于此,Markovic等人构造了 Pt/Ni(OH) 2 纳米异质结构用于碱性HER,其中水分解反应发生于Ni(OH) 2 纳米团簇边缘处,而后续的析氢过程发生于Pt表面 ,二者的协同效应使其催化活性提高至不含Ni(OH) 2 团簇的Pt催化剂的7倍(图2)。 3 非贵金属异质结构碱性HER催化剂 ▲图5 MoS2/NiCo-LDH异质结构型碱性HER催化剂。表面积归一化的极化曲线(A),DFT计算得到的各反应步骤的自由能(B),和催化机理示意图(C)。 考虑到贵金属的高昂价格和有限储量,许多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发展非贵金属的异质结构型碱性HER催化剂。其中,MoS 2 作为廉价HER催化剂的代表,亦作为构成单元,被广泛应用于构建非贵金属异质结构(图5)。 4 加快Volmer步骤反应速率的策略 ▲图6 α-或β-Ni(OH) 2 /Pt电极表面对H 2 O、H和H 2 的吸附自由能(A),相应电极表面Volmer和Heyrovsky步骤的吸附自由能相图(B),和不同电极表面的局域态密度(C)。 大量研究表明, 碱性HER过程中的决速步是Volmer步骤 。因而,加速该步骤的反应速率可以有效提升异质结构的催化活性。 Markovic等人提出, 对于3d金属氢氧化物而言,Volmer步骤的催化效率取决于其对OH – 的吸附能力:过强的吸附导致催化剂表面OH – 的聚集,阻碍了水分解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其中,氢氧化镍表面的OH – 吸附能力最弱(Ni Co Fe Mn),因此其与Pt组成的异质结构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 最近的研究显示, 氢氧化镍的水分解效率与其晶体结构有关 ,β-Ni(OH) 2 /Pt复合电极的碱性HER催化活性要高于α-Ni(OH) 2 /Pt电极(图6)。 作者简介 主要研究领域: 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研究与机理探索。 主页链接: http://wlxy.yzu.edu.cn/art/2014/10/25/art_26001_466212.html 主要研究领域: 电催化,电化学材料的原位表征,能源存储材料与器件,电化学传感器,磁性纳米材料,可持续性材料。 主页链接: http://www.ntu.edu.sg/home/xuzc/People.html 相关阅读 1 高析氢+超级电容双功能材料:MoS2纳米片/3D石墨烯空心球复合结构 2 泡沫镍表面生长三维钴锰硫化物纳米片:双功能水裂解电催化剂 3 新型Co3O4纳米颗粒/氮掺杂碳复合材料:优异析氧反应催化活性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139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AEM:高效多孔二维非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异质结纳米片氧析出催化剂的理性设计
springbamboo 2019-3-12 10:52
原创: 能源学人 能源学人 2019-03-10 相比于块体或其它维度结构,二维纳米结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因而在基础研究及技术应用方面激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在过去十几年,化学气相沉积、湿化学法及固相 / 液相剥离合成二维材料已经被广泛研究用于大规模实际应用。然而,这些合成方法主要是用于合成层状二维材料,如以石墨烯和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为代表的层状二维结构。实际上相较于具有惰性表面的层状二维材料,非层状二维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活性表面(源自表面悬键或丰富的界面)在电化学能源转化中显示了更大的潜力。然而,常见的自上而下剥离方法并不能用于合成二维非层状异质结构。因此, 探索相对温和的自下而上方法是合成非层状二维材料面临的主要挑战。 近期, 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John Wang 教授团队寇宗魁博士,与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联合剑桥大学化学系 Anthony K. Cheetham 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客座教授) 在前期合成二维非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的基础上(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9 , 243, 678-685 ), 发展了一种自下而上合成多孔二维非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 / 氮化物异质结( h-TMCN )纳米片的方法。 该合成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孔尺寸调控,同时也可以对合成的纳米片厚度进行有效调节,从而极大地增加了材料的氧析出活性表面积及降低了反应物种在催化剂结构中的传质阻力。该合成策略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非层状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或氮化物及其异质结的制备难题,为可控制备多种非层状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提供了思路。这一成果近期以全文形式发表在能源材料类国际顶级期刊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影响因子: 21.875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寇宗魁和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婷婷博士。 【核心内容】 图 1 展示了该合成方法的示意图。研究人员首先在室温下将一定比例的钼酸铵水溶液加入到二甲基咪唑水溶液,随后在上述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硝酸锌,然后将获得的自组装二维 Mo/Zn 双金属咪唑框架( Mo/Zn BIFs )在惰性气氛中进行高温固相反应,最终合成 h-TMCN 。利用非原位表征手段,研究人员考察了这一高温固相反应过程,发现前驱体先后经历了低温段的不稳定基团挥发、中温段的 MoO x 生成及氮固相扩散、高温段的碳固相扩散及 Zn 挥发造孔三步反应过程(图 2 )。与此同时,调控退火温度可以对所形成的孔尺寸进行调节(图 3 )。此外,结合 X-ray 近边吸收分析及理论模拟计算研究,研究人员确认了 h-TMCN 中丰富的界面是优异电催化活性的本质(图 4 )。电化学测试表明, h-TMCN 在 10mA/cm 2 电流密度下电催化氧析出过电位仅为 197 mV , 300 mV 过电位下的 TOF 高达 0.189 s -1 ,并且以 100% 法拉第效率下在各种高过电位下运行 40h ,保持逐渐增加的电催化性能(图 5 )。 图 1 多孔二维非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 / 氮化物异质结的合成与表征。 图 2 h-TMCN 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a) 扫描电镜图; (b) 透射电镜图; (c) 高分辨透射电镜图;不同退火温度的透射电镜图: (d) 850 ℃、 (e) 900 ℃; (f) 基于透射电镜图的孔尺寸分布; (g) 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图及其对应的元素分布图 : (h) C; (i) N; (j) Mo 。 图 3 Mo/Zn BIF 向 h-TMCN 的结构演化过程: (a) 热重曲线; (b) 不同温度的 XRD 图; (c, d) 不同温度的 TEM 和 HRTEM 图。 图 4 h-TMCN 的界面结构表征。 (a) 高分辨 Mo 3d XPS 图; (b) Mo 的 K 边 XANES 图 及 (c) 对应的 R 空间傅里叶变换图; (d) h-TMCN 的 FT‐EXAFS 拟合曲线; (e)  用于拟合的结构模型。 图 5 碱性条件下的电催化 OER 性能。 (a) 极化曲线及 (b) 对应的 Tafel 曲线; (c) h-TMCN 与 h-TMC 的过电位及 TOF 比较图; (d) 电化学阻抗谱; (e) 不同过电位下的电流时间响应曲线; (f) 长循环稳定性测试前后的极化曲线比较; (g) 长循环稳定性测试后的扫描电镜及 (h) 高分辨 Mo 3d XPS 光谱。 Zongkui Kou,* Tingting Wang, Qilin Gu, Mo Xiong, Lirong Zheng, Xin Li, Zhenghui Pan, Hao Chen, Francis Verpoort, Anthony K. Cheetham,* Shichun Mu,* and John Wang*, Rational Design of Holey 2D Nonlayered Transition Metal Carbide/Nitride Heterostructure Nanosheets for Highly Efficient Water Oxidation , Adv. Energy Mater., 2019, 1803768, DOI: 10.1002/aenm.201803768
3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维ZIF衍生的一维Co-Nx/C纳米棒双功能电催化剂及锌-空电池性能
springbamboo 2018-4-17 11:06
三维ZIF衍生的一维Co-Nx/C纳米棒ORR/OER双功能电催化剂及锌-空电池性能 原创 2018-04-17 MaterialsViews 与氢燃料电相似,可充锌空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在空气侧电极分别发生的氧析出反应(OER)/氧化还原反应(ORR)动力学非常缓慢。虽然Pt、 Ir等贵金属电催化剂对ORR/OER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但其昂贵的价格和严重稀缺的资源限制了可充锌空电池的发展。因此,急需一种高效、价格低廉且资源丰富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作为替代。当前,可充锌空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中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具有大比表面积的M-N/C体系材料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过渡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是获得M-N/C的重要前驱体,但是高温直接碳化会导致氮(N)含量和孔隙率下降从而严重影响材料的多功能催化性能。因此,需要构筑合适的结构来保证材料的N含量和孔隙率保持稳定。 \0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武汉理工大学 木士春 教授课题组通过制备三维(3D)ZIF材料设计和构筑出了一种一维Co-Nx/C纳米棒阵列电催化剂。 一维纳米棒结构可有效避免过高温碳化导致材料的N含量和孔隙率的降低,并有效阻止碳化过程中Co的团聚从而形成大量的Co-N活性位点。测试结果表明,一维Co-Nx/C纳米棒阵列材料具有优异的ORR(E1/2=0.877V)/OER(ηj=10=0.3V)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作为一种高效的双功能催化剂(Ej=10(OER)-E1/2(ORR)=0.65V),将其用于可充锌空电池的阴极催化剂时,在5mA/cm2电流密度下的效率达到了65.7%。全固态锌空电池的开路电压达到了1.42V,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853.12 Wh kgZn–1,为理论能量密度的78.6%,并在高电流下的充放电测试中都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一维Co-Nx/C纳米棒阵列优异的多功能电催化性能应归因于其化学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高比表面积以及拥有大量活性位点的纳米棒结构。此外,DFT理论计算结果和SCN- 毒化实验均进一步证明了Co-N是最佳的活性位点,对提高一维Co-Nx/C纳米棒阵列的催化性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项研究成果为多功能催化剂材料的设计和构筑,以及电化学能源器件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关文章在线发表 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DOI: 10.1002/adfm.201704638 )上。
1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锌-空气电池:三管齐下可彻底改变反复充电特性
热度 2 zhpd55 2017-8-16 17:45
锌 - 空气电池 :三管齐下可彻底改变 反复充电特性 诸平 据悉尼大学( University of Sydney ) 2017 年 8 月 15 日 提供的消息 , 悉尼大学的研究员 已经开发出可以反复充电放电的 锌 - 空气电池(详见图 1 )。 Fig 1 University of Sydney researcher holds up a rechargeable zinc-air battery. Credi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解决阻止锌 - 空气电池在电子设备的电源选择 方面, 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最大障碍 的方案 。 锌 - 空气电池 是由 金属 锌和空气中的氧气 构成的电池 。由于全球金属锌 资源丰富,因此生产此类 电池比锂离子电池更便宜 , 成本更低。它 们也可以存储更多的能量 ( 理论上 是 锂离子电池 的 5 倍以上 ), 而且 更安全和 更环保。 目前锌 - 空气电池作为能源用于助听器和一些胶片相机 以及 铁路信号设备 , 其 广泛使用 一直受阻,其最大障碍就是 其 充电问题, 已 被证明是困难的。这是由于 在电池 放电和充电 过程中, 缺乏 成功进行还原 并生成氧气 的电催化剂( electrocatalysts ) 。 2017 年 8 月 14 日 在《先进材料 》( Advanced Materials ) 杂志网站上发表了 悉尼大学 ( University of Sydney ) 和南洋理工大学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化学工程研究人员 合作 撰写的一篇论文 , 阐述 了一种新的三步法来克服这 以难题。详见 Li Wei, H. Enis Karahan, Shengli Zhai, Hongwei Liu, Xuncai Chen, Zheng Zhou, Yaojie Lei, Zongwen Liu, Yuan Chen . Amorphous Bimetallic Oxide-Graphene Hybrids as Bifunctional Oxygen Electrocatalysts for Rechargeable Zn-Air Batteries (点击可以下载原文) . Advanced Materials , First published: 14 August 2017 , DOI: 10.1002/adma.201701410 . 根据 来自 悉尼大学工程和信息技术 学院( University of Sydney's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的领导 作者陈 远 ( Yuan Chen 音译 ) 教授 介绍 , 为了 从头构建可充电锌 - 空气电池 , 他们的 新方法可以用来创建双功能氧 电催化剂 。 陈教授说: “迄今为止 , 充电锌 - 空气电池已经 将 昂贵的贵金属 如 铂和铱氧化物等 用作为催化剂 。相比之下 , 我们的 新 方法可以产生一系列新的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催化剂 。 ” 通过 同时控制 下面步骤来生产 这些新的催化剂 : 其一是 组成 ; 其二是 大小 ; 其三就是地球上丰富元素如 铁、钴 、 镍金属氧化物的结晶度。 然后,它 们 就 可以用 来构建可 充电 的 锌 - 空气电池。 论文 的第一作者、悉尼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院的魏丽 博士 ( Dr Li Wei音译 ) 说 , 用 新催化剂 开发的 锌 - 空气电池 的 试验 已经证明 具有 优 良的可充电性( excellent rechargeability ), 包括放电 / 充电循环周期超过 60 次,时间为 120 小时 , 但是其 电池功 率 下降 不足 10% 。陈教授补充说 : “ 我们正在解决对我们社会 而言, 实现更可持续的 金属 - 空气电池 的基础性 技术挑战 。 ”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修改其他报道: Breakthrough enables safer alternative to lithium-ion batteries Zinc-air batteries: Three-stage method could revolutionise rechargeability Abstract Metal oxides of earth-abundant elements are promising electrocatalysts to overcome the sluggish oxygen evolution an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ER/ORR) in many electrochemical energy-conversion devices.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ir catalytic activity precisely. Here, a general three-stage synthesis strategy is described to produce a family of hybrid materials comprising amorphous bimetallic oxide nanoparticles anchored on N-dop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with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nanoparticle elemental composition, size, and crystallinity. Amorphous Fe 0.5 Co 0.5 O x is obtained from Prussian blue analog nanocrystals, showing excellent OER activity with a Tafel slope of 30.1 mV dec −1 and an overpotential of 257 mV for 10 mA cm −2 and superior ORR activity with a large limiting current density of −5.25 mA cm −2 at 0.6 V. A fabricated Zn–air battery delivers a specific capacity of 756 mA h g Zn −1 (corresponding to an energy density of 904 W h kg Zn −1 ), a peak power density of 86 mW cm −2 and can be cycled over 120 h at 10 mA cm −2 . Other two amorphous bimetallic, Ni 0.4 Fe 0.6 O x and Ni 0.33 Co 0.67 O x , are also produced to demonstrate the general applicability of this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binary metal oxides with controllable structures as electrocatalysts for energy conversion.
个人分类: 新科技|1036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