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吸引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美,香山香:讲师与副教授
热度 2 罗岚 2011-9-30 10:19
美国美,香山香:讲师与副教授
从购物就可以知道,美国美!同样的百货商场,美国竟然比日本便宜近一半,只是日本人超市里的十元区好像杂货铺一样,有些吸引力:这使我想到讲师和副教授,每年五万元的差距,近一半,好像美国和日本!如果你是老板,选谁? 喜欢香山,不仅仅因为红叶,这个季节应该分外妖娆!因为那座卧佛:捻着兰花指,垂着眼皮,那样慵懒。如果香山不在北京就更好了,北京越来越像加拿大,成为香港明星、台湾明星、商人的去处,只是时间从 1997 到 2011,地点从加拿大到北京。但是这样的声色犬马对工作枯燥的人群是润滑剂、调剂品,对那些部委、国家机关、外放官员联络办公室是有用的,吸金又放松! 只是这类“天上人间”更加远离文化本身、远离真正的期待与愿望。 天宫顺利离开地球,全世界高兴?至少中国应该庆祝,把花销在天宫上的投入大把地花在吃喝玩乐、请客送礼上! 顺便推荐一篇路透博文:首富入仕,开篇这样写道, 一个人要是来了运气,将喜马拉雅山摆在他面前,他也照样一跃而过; http://blogs.cn.reuters.com/blog/2011/09/27/ 《西蒙周专栏》首富入仕/ [] 白毛猪儿家家有,吃猪肉要吃黑毛的。(图片来自网络)
7400 次阅读|4 个评论
导师选择研究生的要素:诚实、向上、聪明、能干
热度 7 powerlight 2011-9-1 17:46
迄今为止,共指导了18名工学硕士、两名工学博士毕业。也见过国内外各大学的研究生们在校和毕业后的研究、工作状态。个人认为,对研究生的选择,其人品是最重要的,在诚信这一点上绝对不能马虎。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研究,都容不得欺骗。最近我那个毕业走人的博士自己不愿修改论文,撒谎说他家房子被人烧了!我断定这人以后不会有太大出息。其次是学习目的,为掌握真本领而学习的学生,在学校期间都很认真、勤奋,成果也很显著。学习目的不明确、混日子拿学位的学生,往往成为老师的负担,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大。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学生很聪明,也很能干,我真希望他能继续深造,可他就是不想继续读博士,想早点毕业找工作,换换待了7年的学校环境,并减轻家庭负担。这说明学校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吸引力,社会的分配制度也出了问题,贫穷或贫富差距已经成了社会进步的障碍,很少有人能够安心科学研究。暑假里荷兰的大学教授来访,讲到他们的学生如果论文成绩不高宁愿延长学习期限以获得的更好的成绩,就业不以荷兰国内为目标,而是放眼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按目前的现状,中国的人才流失会更严重,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某些领域可能会越来越大。 曾经有一个硕士是从钢厂工作三年后考回学校的,非常勤奋,那是我在武汉带的第一个硕士,入学考试成绩不高,英语也较差,但是他知道努力,有奋斗精神,毕业后去了宝钢,在宝钢的工作非常出色,现在博士在读,是他的学弟学妹们的榜样。 简而言之,研究生要诚实、向上、聪明、能干,还要有经济实力,这个要看家庭、导师的力量(学校往往把负担推给导师)。
477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台湾与大陆已经对有关称谓达成默契,何必汝等滥秀才干政?!
热度 1 duke01361 2011-8-16 22:58
大家都要拿出政治智慧,不可意气用事,积极促进两岸交流,增进两岸实质性了解,这是个感情培养阶段,用不着非的牛B烘烘,搞个老牛不喝水就强摁头的鸭霸效应出来!不要和我讲什么民粹的道理,我宁愿低调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只要两岸相互了解了,最终肯定会走向统一的! 记得前些年,大陆这边甚至许诺过: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国号都不是问题的,既然台湾坚持用TAIWAN ROC,就用好了!ROC也是孙中山先生建立的那个“中华民国”,我们的天安门广场不还有孙先生的巨幅画像?孙先生不是依然被两岸尊称为“国父”?! 科学网上的一些人盲目民粹,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似的,这真的非常不好!这就叫“秀才干政”! 何必多此一举?把自己本职的搞好,增加大陆对台吸引力,这就是你应该为促进两岸统一做出的“应有贡献”! 靠!炒作和盲目民粹可以休矣!
个人分类: My Ideas|3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十万中国留学生为何留在“可爱的美国”
热度 2 lzxun123 2011-8-15 17:17
刚才看到一篇博文(转自 归一 ),不知内容真假,想到如果是内容真的,我们就参照改之;如果是假的,我们也可以参照加勉。于是转帖在这里。 小事反映美国的吸引力:为何中国留学生不回国 1978年中国开启公派留学生赴西方国家留学的大门。三十年来,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已达百万之众,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93.34万人,留学回国总人数为23.29万人,回国人数只占出国留学人数的两成。在回国的两成人数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供职于在华的外国公司,还有少数领导干部的子女回国并在领导岗位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出国留学生基本都是公派,花纳税人的钱就是为了让他们为纳税人提供更多、更好的聪明才智。为什么派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都如同孔雀东南飞,一去不复返呢?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帮助中国建起了清华大学,如今的清华、北大都成了美国所需人才的培训中心。百万留学生,百万科技大军,插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增添腾飞的翅膀,你们为什么不回来呢? 美国等国家有富饶的生活,有造就人才的环境,这肯定是吸引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因素。追求富贵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但嫌贫爱富也不是全部留学生的品质。上北美论坛网,看到留学生的文章,留学生在美国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经意遇到许多令他们感动的事,美国令他们成功,美国也令他们留下来。原汁原味的文章更真切,怒我原文照搬: 来美快6年了,先读书,后工作,其中也算尝遍酸甜苦辣,但我想写写让我深受感动的几件事: 1、 刚来美国没多久,有一次去医院的时候,进门就看到前台摆放着一张长卡片,上面写的东西让我终生难忘,翻译出来就是:“不论你是什么种族,不论你有没有钱,也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你都有权利在这里得到治疗”。也就是,穷人,甚至非法移民来治病,医院也不会拒绝治疗。我听到非法移民有大病时去医院,一般给个假地址,出院后反正也收不到帐单,医院自然有基金来付这笔费用。 有个朋友的妻子(也是学生)做了个阑尾手术,因为前期炎症严重在医院共住了一个礼拜,朋友说他有一天在医院不小心看到帐单,8万多美金,这还不包括医生的费用,但最后他也用不着付一分钱,因为学生的医疗保险付了一小部分后,剩下的就可以申请医院的慈善基金。还有朋友的父亲从国内来探亲,作了个心脏手术,也没有花钱。读书期间不少同学或家属生小孩,因为收入在设定限之下,不但怀孕期间的检查,生产等不花钱,小孩出生后还可以领牛奶,食品等。有几次隔壁的提着牛奶到我这,说我们喝不完,拿给你们一点。 2 、有次去学校接儿子,在学校走廊上看见一则公告,内容是根据某年某法案,此辖区内所有孩子有权在这所学校受教育,不管你是这儿的居民,或者你是寄居在这儿的亲戚家,甚至你是无家可归者。也就是说,你即使住在这个地区的某个桥洞下,你的孩子仍然可以在这所学校得到免费教育。要知道,这是本地最好的学校。 3 、几年前与朋友出去玩,到了一荒凉之地,不幸车子陷入沙丘,手机无信号,无法叫拖车,正手足无措之际,一四轮驱动越野车开来,司机花了6次将我的车拖出,其间拖断他车上几根绳子。离开之际,司机告诉我们,刚跟我们错车时,就在想我的两轮驱动车会陷入沙丘,于是特意返回察看,果不其然。 4 、几年前与朋友出去钓鱼,因为我刚买的渔具包装怎么也打不开。于是问旁边欲开车离去的老美是否有剪刀,告知没有,于是只得在一旁看朋友钓鱼。10多分钟后,突然发现刚刚离去的老美开车返回,从家里特意拿来剪刀。 5 、每次看到校车将停车标志一伸出来,同向和反向车流乖乖停住,静等孩子们上车,下车,过马路。还有每次只要听到救护车的声音,所有车辆往边上靠,等待救护车过去。 6 、儿子前年上幼儿园时,调皮捣蛋让老师告了不少状.说到上课从来不能安静,中午饭不好好吃,还要去打搅别的小朋友,喝水的时候不排队.因此老师说让我到幼儿园参加会议谈谈儿子的教育.本以为是随便聊聊,没想到学校来了三个老师,还从外面请来两个儿童教育专家先在头一天去观察儿子在班上的表现,然后参加会议. 并且一起聊了一个半小时,从儿子的问题分析到家长,老师该怎么做来帮助儿子,并且还建议之后每月一次的后续会议,以评估儿子是否有改进.儿子上幼儿园不但一分钱不交还有早餐和午餐免费供应,有时组织去游乐园,动物园也不交钱(大部分地方上幼儿园不是免费,可能我当时读书的地方属于低收入区,有不少政府补贴,所以免费).为帮助儿子的成长这么兴师动众,并且让我受益非浅,也深受感动。 7 、买了东西后,如不满意,退货之方便是国内不可比的。一般3个月之内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退货。所以我现在买东西是尽管放心大胆买,如果不满意拿来退就行了。 8 、前年在纽约某政府部门实习的时候,有一次各区县头头(相当于国内的一把手)来单位开会,中午吃饭大家都是各自去外面吃快餐,还有的就在售货机上买瓶饮料,一点小点心当午餐,然后下午大家继续开会。到现在的政府部门上班后,也是有各市长,乡镇长参加的会议,9点开会,10点多散会,各自回单位。据说没饭吃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预算。 9 、现在的单位一年掌管和下拨联邦政府来的几千万的项目资金,每年员工聚餐资金来源是靠同事们喝完可乐后回收的可乐瓶换来的钱。并且单位没有一辆公车,需要用时开自己车,然后按里程数报销。 驻美留学生的9个感动是心中的油然而生,不是美国政府刻意为他们送的温暖,诸如为他们盖一栋知识分子住宅楼,开一次关心他们的团拜会。给留学生心里烙下的9个感动来自于整个社会体系,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它惠及的是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笔者从赴美留学生的文章中体会9个感动,但笔者和笔者所在地的许多人却感受了加拿大的感动之处。我们这里的一个老人,其儿子在加拿大留学并工作,前几年儿子将老人接到加拿大并加入了加拿大的国籍。令老人意外惊喜和感动的是,不托熟人,不拉关系,不送礼金,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加拿大当地政府依据加拿大法律为他办理了养老保险,领取了养老金。老人在他的祖国辛苦劳作了一辈子,饱受生活及精神的沧桑,晚年却在加拿大领取养老金,怎不令老人感动,怎不令老人热爱他新的国家,怎不叫老人鼓励、督促儿子为他的新国家努力工作。又怎不令老人在国内的亲朋好友、邻居们羡慕! 刘亚洲有一篇著名文章,题为《 美国真正的可怕之处在哪儿 》,文章中刘亚洲强调自己的一个观点: 美国是由千千万万不爱自己祖国的人组成的国家,但他们都很爱美国。有很多领导人,一边骂美国,一边却把子女往美国送。反差巨大!那么美国可怕之处何在呢?刘亚洲归纳为三点:第一,美国的精英体制不可小觑。他的干部制度,他的竞选机制,能够确保决策者是一批精英。而我们是有思想的人不决策,决策的人没有思想。有脑子就没位子,有位子就没脑子。美国却正好相反。第二,美国的大气与宽容。美国人可以把国旗当裤衩穿在身上,美国人可以在大街上焚烧自己的国旗,作者引用一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国旗都可以烧的话,你还有什么理由去焚烧它呢? 第三,精神和道德的伟大力量。文章用“9. 11”事件中发生的三件事来感受美国人的精神和道德力量。 第一件,世贸大楼顶部被飞机撞击之后,烈焰奔腾,形势千钧一发。楼上的人们通过EXIT向下逃生的时候,并不特别慌乱。人往下走,消防队员往上冲。互相让道,并不冲突。有妇女、小孩、盲人到时,人们都自动地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先走甚至还给一条宠物小狗让道。刘亚洲感慨:一个民族的精神不强悍到一定的程度,断然做不出这种举动。面对死亡,冷静如斯,恐怕不是圣人也接近圣人了吧。 第二件事,“9. 11”的第二天,世界就知道这是阿拉伯恐怖分子所为。很多阿拉伯商店、餐馆被愤怒的美国人砸了。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袭击。这个时刻,有相当一批美国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阿拉伯人的商店、饭馆为他们站岗。到阿拉伯人居住区巡逻,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生。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 第三件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坠毁的那架767客机,本来是要撞向白宫的。后来机上乘客与恐怖分子搏斗,才使飞机坠毁。因为当时他们已经知道世贸大楼、五角大楼被撞的消息,他们决定,不能无所作为,要和恐怖分子进行殊死斗争。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做了一件事:决定投票通过,是不是要和恐怖分子作斗争。在这么一个生死悠关的时刻,我都不把我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后来全体同意,才去与劫机者搏斗。 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他不兴盛谁能兴盛。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他不可爱,谁还可爱。刘亚洲说美国的“可怕之处”何尝不是美国的可爱之处呢?就是这些可爱之处令近几十万中国留学生乐不思蜀!
个人分类: 博览|18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光明日报:他们为什么奔港校而去 百年老校缺失了什么
热度 1 wcswolf 2011-7-13 16:39
我们的百年老校缺失了气质、务实和品相,“状元”们的选择反映着对现有大学的评价和检验。 今年香港各高校在内地的招生结束,香港大学在内地共录取学生29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状元”在内的17个省、市级高考“状元”。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之前已被保送北大,但他最终还是弃北大而去,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四个高考“状元”今年全被港校包揽。 尽管我们都清楚,高考“状元”并不绝对是最优秀的个体,但作为同龄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他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对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大学)的评价和检验。他们的选择,给内地高校,特别是名校、老校,留下了诸多的问号。 首先要问:百年老校,您的吸引力还有多少?这几年是内地著名老校“百年校庆”扎堆儿的时段。隆重的庆典,雪片似的媒体宣传,热闹过后,除了斑驳的校牌,我们还听到把教学楼赎出去让商家贴上自己的招牌;我们还听到炫耀自己的富豪校友连续3年排行高校第一;我们还看到高校为争夺生源,动用官方微博明火对仗。 其次要问:著名学府,您还在扎实做学问吗?说到做学问,两件事是不能偷工减料的:一是给学生讲课,二是自己静心研究。在大学里,谁最应该给学生去讲课?是助教?还是教授?当教授们疲于奔命地跑场子、赶论坛、做顾问时,能够站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即使讲课,有没有时间备课也成了问题。关于研究,导师们摇身变成了老板,吆喝着学子们,如同农民工一样,干大活碎活,仅拿到极可怜的一点补贴,还要忍气吞声。长此以往,讲课仅剩下对付,“研究”蜕变成“出书”。 内地的“一流”大学,你们就真的不如那些经世不久的港校吗?论悠久,港校是子辈孙辈;论规模,不过是你们的三成、四成;论藏书,你们是大海,港校不过是湖泊;论师资,你们有院士,有结队成群的博导…… 那么,这些百年老校究竟缺失了什么? 首先是气质,一种学人、大师应有的纯粹气质、优雅气质、理性气质、超脱气质。保持与现实的距离,保持对现实的清醒,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务实,一种能力的务实,倾心做事的务实,独守寂寞的务实,淡泊名利的务实,巧手善工的务实。热爱讲台,教书育人,潜心出成果而不是忙于堆码洋。 再就是品相,一种厚重、持守的风范,是春风化雨般的校园,不是物质化的建筑群;是通达五洲的知识枢纽,而不是考级拿证的嘈杂大集;是思维启训、思考漫游的起航点,而不是愁烦就业、人事纷扰的驿站。 或许,港校也未必能齐全地满足学生们的期许,也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顺畅地适应。认为港校的国际化环境优越,我以为也是对学生们选择的一个揣测,并不完全。 学生们作出了他们的选择,也可能是他们父母的选择。内地的这些百年老校,望着“状元”们远去的背影,不知会不会有所触动?是反省还是不屑?是焦虑还是沉思?是继续陶醉在老校的名声里还是有危机感地行动起来?我们很想知道。
个人分类: 见仁见智|1578 次阅读|5 个评论
听独守空房的大漠孤魂讲那科研的事
热度 26 gfcao 2011-6-23 18:16
北京开完会,还有一点点时间,心中犹豫不决,到底找不找孤魂,有心找他,可我这阵子来北京太频繁了,总找他,人家会不会觉得烦?如果不找他,日后一旦被他知晓,以孤魂那谁都敢骂的臭脾气,不知又会怎么损我呢(对了,好像也有他不敢骂的,不信你们问问他),再说我也的确很想见他,也许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吸引力吧,最终还是忍不住给他发了短信。果然,他兴致勃勃的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哪里,是不是还在那个酒店住,我说:“我刚开完会,在你的老巢。”他迫不及待地说道:“那你赶紧到我办公室来吧。”我说:“你现在上班,方便吗?再说我也不知道你办公室的大门朝哪开啊?”他说:“我现在是独守空房、闲极无聊、寂寞难耐啊,你来陪陪我吧。很好找的,离你住的宾馆很近,你怎么怎么走就可以了。”听他说了半天路线,我楞是没听明白,他所指的路线除了我熟悉的保福寺桥,理化研究所,别的完全没听懂,但听他说得可怜,我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他马上过去。放下电话,我本想找陈安给我带路,可这家伙又潇洒去了,故意避而不见。也好,反正他的秘书在,我便盛情邀请他的秘书为我带路,还是人家秘书知书达理,痛痛快快答应给我带路。 多亏了有人带路,否则真不容易找到孤魂的办公室,因为他所在的大楼没有任何特别的标志,如果孤魂告诉我墙上有一号楼的字样,或许容易找到,可他偏偏没有讲这么重要的标识,可见孤魂的表达能力之差,啰嗦半天却说不中要害。 来到他的办公室,孤魂拿出他的功夫茶具,给我泡上了一壶铁观音,看着人家过得这么悠闲自在,心中好不羡慕,我啥时能过上他这样的生活呢?这次与孤魂的见面,让我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只是喜欢他的臭脾气,对于他的学问实在不甚了了,到不是我对朋友漠不关心,实在是这家伙太愤世嫉俗,轻易不愿意跟人谈学问。不过这次他主动跟我谈了起来,为了显示他有学问,先给我来个下马威。我刚坐下,他便假惺惺地说要向我请教一个问题,不由分说拿起纸和笔蹲在我旁边,画了个草图,地表、地壳、石油层,油层中有很多不规则分布的沙石,还有两口井,一口注水井,一口出油井,接着大谈特谈起注水石油问题,过去我只知道注水猪肉,没想到还有注水石油。注水石油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通过向水井里注水,在水的压力下,沙石中的石油便从油井中冒了出来。问题是,普通水影响了出油量,通过向水中加入某种溶剂(是否是增加了水的粘稠度?),出油量一下增加了,他又发明一种方法,向水中加入一种软球,出油量也增加了,但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其中的机理,问我能不能建一个数学模型,从数学上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意识到这似乎是个渗流问题,而且不是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为什么某些介质能加速石油的渗出?是否与不同介质产生不同的压力有关?我这个外行是不明就里的,数学恐怕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将沙石层适当理想化,然后建立一个模型,不过别说我不是做微分方程研究的,即使是最优秀的微分方程专家恐怕也不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待我找时间向微分方程专家请教,若是真的建立起一个微分方程,说不定又可以养活一批数学家。 听孤魂一席话,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他在中国最高学术机构的中科院还可以如此 NB 地目空一切,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 、不需要依靠体制生存; 2 、有赖以生存的本领。孤魂在物理、化工方面的学识让我这个外行人钦佩。我在我的圈子里是需要夹着尾巴做人的,看人家在他的圈子内傲视群雄,让我老人家自惭形秽。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们才能真正判断出谁是真正的精英!建议科学院也学学我老人家来一次中科院第一牛 B 评选活动,我估计孤魂将会当选中科院第一 NB 。 下篇预告: 听优秀共产党员大漠孤魂讲那党的丰功伟绩。
个人分类: 随笔|2240 次阅读|54 个评论
[转载]外资布局中国医药商业力度加大
nooney1986 2011-6-17 13:30
目前,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增强,外资进军医药流通领域多采用股权置换或联合投资的形式,与当地龙头或较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合资,并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对销售网络的控制权。在医药流通版图基本形成国药、华润、上药“三足鼎立”之势的同时,流通“十二五”规划明定,力求推动药品流通变革,鼓励境外药品流通企业按照相关政策扩大在华的投资,鼓励参与医药流通领域的并购重组,拓展分销业务。在此背景下,外资发力进军中国医药商业流通领域的苗头已然显现。 近年来,在新医改的推动下,除国内医药商业龙头争相布局全国外,民营和外资医药商业等流通力量的出现和崛起也给中国医药流通增加了新的内涵,外资参与的多起资本运作吸引了各方眼球。刚刚在港H股上市的上海医药对外宣布,已与几家境外投资者签订了投资协议,总投资额为5.5亿美元,其中全球最大的医药公司美国辉瑞也投资了5000万美元。这让之前引起广泛关注的辉瑞欲借机参股上药,以达成双方在产品生产、销售、分销和终端的全产业链合作的猜想铿然落地。由于上药是中国第二大医药分销商,而此前上药已与辉瑞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约定将利用各自优势在中国医药市场开展广泛合作,包括进一步的分销、商业化等举措以及股权投资等。可以看出,外企对于向国内医药大商业渗透已萌生爱意。 2010年底,美国健康护理产品制造商卡地纳健康集团斥资4.7亿美元闪电将中国最大的医药进口商、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医药公司永裕医药纳入麾下。分析人士指出:“永裕与国内医药流通商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外资药企的独家代理权。其经营了17年的分销网络资源,是卡地纳借道进入中国医药商业所看好的,而它所拥有的国际药品流通管理经验必将是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实际上,外资涌入搅动国内医药流通竞合新局早在2008年就已掀起高潮。当年2月,广州医药与欧洲最大的医药保健和美容集团联合博姿属下的联合美华合资新建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5月,上海医药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合资组建医药商业企业,双方各持有50%的股份。10月,北欧最大的实业控股公司瑞典银瑞达集团子公司殷拓亚洲有限公司投资8000多万美元入股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11月,美国美华公司入股上海荣桓医药,控股70%。随后,德意志投资开发公司等外资入股九州通。种种迹象表明,外资正在从医药工业向商业流通等领域延伸。不过,记者采访中发现,除新来的卡地纳、联合美华等占有较多股份外,其他的股权占有比例都比较小,这是外资进入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一个共性。 有趣的是,尽管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已对外开放达7年,但外资参股内资企业却一直没有大动静。事实上,早在2004年,GSK就根据《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于10月获取了销售自身旗下药品的许可证。同年12月,为了兑现中国的入世承诺,医药商业市场全面对外资开放,葛兰素史克全面开展医药商业业务。此前早在1993年,永裕医药第一个进入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此后,外资进入事件陆续发生。记者发现,多年来,拥有雄厚资本实力和先进技术水平的外资巨头们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上展露锋芒,也未出现外资潮涌的景象。对此,广州百宁医药总经理助理何永佳的理解是:“国家对外资介入医药流通领域比较谨慎,正因为此,医药流通开放7年来,脚步一直比较缓慢。由于外资一般拥有较充裕的资金,再加上中国医药市场的前景,控制渠道是外资的最终目标,但从战略上考虑,国家为了全民健康,需要把握话语权。正如广州医药与联合美华从开始接触到牵手就经历了3年之久的拉锯战,最终才达成了各占50%股权的协议。”近日已收官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指导目录》)似乎证实了何永佳的上述观点。据了解,新修订的《指导目录》依然要求:设立超过30家分店、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商品的连锁店必须由中方控股,很明显,从战略层面上,国家对外资的进入比较谨慎。 何永佳认为:“外资介入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是弊大于利。尽管它有利于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物流技术、高端的产品和充裕的资金,但也势必将掠夺国内小中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高端产品的涌入也会挤占部分国产药的空间,所以,外资进入的过程肯定是很漫长的。”当然,也有旗帜相悖的观点。九州通业务总裁耿鸿武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市场竞争不够规范、改革方向不够明朗、行政干预多等风险的现实存在,也是外资不敢轻易进入的重要原因,但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对外资开放,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因为外资的先进技术和方式、方法有利于促进中国医药商业的健康发展。”
个人分类: 国内医药行业观察|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勿拘泥于此岸——仿禅语
hillside 2011-6-11 20:09
本科时,每逢地学实习,我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远山的呼唤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列队实习之余,我总喜欢一个人重新登临或者在天黑返回以前向远山多迈进几步。 关于“岸”有许多隽语,一言难尽。“勿拘泥于此岸”是我今天想到,用于自警的提示。禅宗强调的“悟”象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吸引着我们对于世界常看常新:相看两不厌 只有远处山。 “此岸”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它穿越了时空。
个人分类: 似水流年|2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玉泉路19号甲【征文】
热度 6 jlpemail 2011-6-2 22:48
玉泉路19号甲 籍利平 第一次到位于玉泉路19号甲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旁听课程,起源于一次翻阅八零后同事(当时还在读研)的选课表。选课表上有位鼎鼎大名的教授,是我的军测校友。起初,我以为他是特聘教授呢,后来才知道是专职教授。 我怀着尊敬的心情进入了主楼的教室,听了三次课以后就不能自拔了。于教授把别人认为枯燥的、晦涩的卫星轨道理论讲授得很有吸引力(没有离心力);教授授课不用PPT,在推导公式时的思路很清晰。卫星轨道理论是空间大地测量学的必备知识,选课的研究生不少。看到教授不停地吱吱嘎嘎地在黑板上书写 密密麻麻的公式,多半咂舌、摇头了。教授在即将擦去满黑板的公式时,一边轻轻掸去肩膀上的粉笔末,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其实很简单;“其实很简单”这个短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教授是在自言自语中,为学生们减压吧。 数学家、教授偶尔也有思路突然短路的时候;他的公式,有现场卡壳的;这就给了学生和旁听生看热闹的机会。当教授在黑板前面,下意识地抚摸着光亮的前额和头顶思忖再三时,教室里洋溢着善意的嬉笑声了。教授思路重新理清晰后,公式继续蔓延在黑板上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长出了一口气,恐怕还得担心老师会在考试时考察这么困难的公式推导吧? 旁听的乐趣,就是只听课不考试?也许是吧。我的确没有参加考试,因为不是正式的旁听生。卫星轨道理论课,我几乎从头到尾听下来了,对天体力学也不那末畏惧了。一年前出差合肥时,从科技大学书店搜集到的《天体力学方法》,黑色的封面也不是特别让人感觉到阅读的压力了。 这个春季课程晚间上课,不用为听课影响上班而内疚。旁听课程的日子随着“卫星轨道理论”的结课暂时结束了,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 敢情旁听课程也上瘾?自从旁听了于教授的课程之后,我就成了玉泉路19号甲的常客——常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 后来,一位担任兼职教授的所领导主动告诉我他在研究生院主讲的课程,说欢迎去旁听。可惜的是他的课程是白天讲,我无法连续听课。但近水楼台仍然可以先得月,他的专著更让人受益匪浅。 赵 教授的《从太空看地球》是夏季课程,也是晚间授课。夏季课程有讲座的性质,开课时间都不长。教授的课堂很活跃,时常发出学生们的欢笑声。赵教授幽默风趣的讲课,让学生们很开心;研究生课堂也可以笑声不断的。我一直这样认为,学问可以在苦读中深化,也可以在轻松笑声的伴奏中获取;后者是我更推崇的。 我旁听的还有以下教授的课程: 石耀霖、杨元喜、陆洋、顾国华、黄金维和Marry。 石耀霖的课只听了一次,是在人文楼一层教室里,是地球动力学;我多次看到石老师歪戴一顶灰色的帽子,双肩背包只挎着一只肩膀,很潇洒地走过。石教授用的教材是英文版的,对我来说的确太深了。(石老师的课程和于教授的“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是有关联的,可惜他讲热传导方程那些时段我在外地出差。)可以自嘲的是,我比第一排那位学生听进去的要多些,他竟然很放松地睡着了。 我参加过一次面试,考官之一就是石老师。考试的总结果是落选,但那次面试我觉得发挥是正常的。因为不仅已经见过考官,要求朗读和口头翻译的论文片段中“NASA”也是不陌生的。面试的分数在总结果中占多大比例已经无关要,问题是更关键的笔试阶段我没有过关,笔试的成绩已经没意义了。 2006 年夏季的早晨,是我进入这个校园最频繁的一个时段,我找到了一个晨读的地方,就是人文楼西南侧的小树林。我最喜欢的石桌子在育英亭下。圆圆的石桌、石凳子备齐了,只要携带书本就万事大吉了。 夏日的早晨,露水比较重,有时我就把多带的报纸或者书籍垫在过于潮湿的凳子上。阅读、朗读的间隙,还可以欣赏亭子上精美的雕塑,龙凤皆备,龙比凤多。亭子和东侧的郭沫若院长的雕像一样,都是1992年建立的。每次路过郭院长的雕像,都不由自主地下自行车缓步行进,并庄重地行注目礼。 那段时间,我经常五点半就起来了,六点一刻就抵达了育英亭;一个小时的晨读过后,我会走到人文楼北面的健身器材附近锻炼。我最喜欢的是玩一下单杠, 单腿挂杠旋转上杠,然后双臂支撑旋转三四圈,下杠骑车去北太平路16号上班。 有一回,我刚赶到16号院,就发现三天前从院图书馆借的原版英文书不见了。早饭没有吃,赶紧回到了育英亭。那本书被遗落在石凳子上,是一个清洁工替我保管了起来。找回图书后,我复制了感兴趣的内容,赶紧还了。 晨读的时候,经常有黄鹂、布谷和喜鹊等鸟鸣的声音传来,更显得清静了。 育英亭距离大街的直线距离不远,可是仍然很清静。 有时候,我会突然合上书本,从提包里拿出纸张写上几行字。(不够专心的缘故吧?我的晨读效果不明显,预期的效果没有达到。期间的一些副产品,却被当作散文,在报纸上刊登了出来。) 昆虫应该不识字,何以喜来书页间?晨读的时候,会有若干批次的昆虫悄无声息地浏览书页。我或者轻轻抹去,或者干脆挪开书让路,或者弹击书页吓跑他们。就这样有些蠓虫到底还是在书页上留下了污渍,不断提醒我,曾经在育英亭下读书的那个夏天。 仲夏时分,育英亭就不宜晨读了,蚊子逐渐猖獗起来。我依然早起,但到办公室晨读,感觉就没有在亭子里那么好了。 某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仍然早起,仍然去了育英亭。静止读书太冷,我就运动起来。玉泉路19号甲的积雪上,多处留下了我的脚印。从育英亭向北走,我走到了高能所的建筑群之间,走到了北小门,从那里上了玉泉路,然后原路返回。 在开往中关村校区的班车上,曾经有师傅大声疾呼:学生都下去!(座位不够了)。我这个理直气壮的非学生看着学生们呼啦啦地下去了十几个,几乎要自责啦。班车抵达中关村校区前,还有中途上车的,难怪司机师傅要呼吁呢。那是我唯一的一次,以特别的方式离开玉泉路19号甲。 关于玉泉路19号甲,还有可以书写的。比如在这里参加了两次“科学博客”的颁奖晚会,比如在这里的报亭读《科学时报》,让我忍不住订阅了她不止一年;比如曾经像导游一般带大学同学在这里散步,比如在这个校园里听了多次学术报告;比如带儿子去教室里看了一场电影等等。 玉泉路19号甲,还会出现这样的身影——“你看人家那气质,像学生吗?”一位穿灰色制服的年轻人这样高度评价说。但是,他毕竟不属于这里,哪怕是短期逗留的学生。 这里,我还会进来的,尽管既不是老师(学问不够)也不属于学生(年龄超了),谁让我喜欢她呢,谁让她离我们16号院这么近呢? 玉泉路19号甲! (注:此文改名《玉泉路甲19号》后刊登于《北京文学》2017年第5期,编辑:王秀云。特此致谢!) 上图为作者(3排,右1)旁听台湾 黄金维教授的重力讲座后的合影(2018-11-19,更新) 下图为刊登笔者散文的《北京文学》封面。 \0 \0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887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文、理人生:知识与学问
热度 1 cinderela 2011-3-15 04:31
我从中学起就仰慕那些数理化学得好的男生,觉得他们在那些抽象的数字、公式里游行穿走,自如出入,简直帅得要命!大学时的愿望就是找一个物理系的男生做朋友。可自己的物理怎么都学不好,无奈只有学文科,错失了结交物理系男朋友的机会。现在阴差阳错,兜兜转转来到属于理科范畴的生命科学领域,接触了不少曾经让我“高山仰止”的人物,却并非如我想象那般有趣,比起文科生的能言善道,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和可圈可点的文化品味,理科生似乎更为专于学业,兴趣单一,爱好不广,还似乎缺一点人生乐趣,觉得甚为可惜!专注认真、思维严谨地做事情是理科生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如果还能培养一些高层次的文化品味,则理科人生会更趣味浓郁,芳香四溢吧!当然,学文科的人并非个个有文化品味和生活情趣,同样有被困在专业领域中无法出来,只看到树木,见不到森林的书呆子。实际上,真正的大家,无论文、理,都能对知识学问驾驭有余,出入自如。既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同时不乏广泛的人文趣味,是真正领略了知识、文化给人类带来的享受的人! 睡前,读董桥的“如观水观火也”,觉得甚好!对专注于专业知识,在向科学高峰、尖端攀登的人来说,是一味可以品味良久的“老火靓汤”!故摘抄如下和各位博友共勉: 如观火观水也 董桥 最近写《说品味》一文,末端云: ……现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殊难培养层次太高深的文化品味,但是,培养求知的兴趣,多少可以摆脱心中的围城。知识可旧可新,可中可西,可真迹,可复制,不必僵持,也不一定都能化成力量,却大半可以增添生活情趣,减轻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疡。…… 精神溃疡是疲倦、困顿、无奈消磨出来的。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注重专业知识,专业人员在市场上的身价虽然比过去要高,可惜知识越到尖端,精神天地越发狭窄,身心都困在专业的围城里,入业越专,去趣越远,终致忘人忘我,生意消散,连人味都淡了,遑言自己专业里的发明!这是专业跟学问分家的悲剧。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琼崖主人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水观火也。”郑板桥到底是明白人,一语道破“问”字要义。 往浅处看,学问的问,正是涉猎本行以外的知识,多学本行以外的道理。写童话著名的格林兄弟原是语言学家,编德文字典有独到的功力,借说文解字展现全盘德国文化变迁史,对民俗学的兴趣又浓,业余问道于市井乡野之辈,写出无数迷人的童话。据说,其中有三十七篇童话的故事是一位卖蔬菜的妇人说给他们听的。剑桥名哲学家维特跟斯坦一生沉迷美国侦探小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门生诺曼 . 马尔柯姆按月给他邮寄侦探杂志供他消遣,他回信说:“这些杂志有丰富的精神维他命和养料”,“我的学问其实是这样来的”,“要是美国不能给我们供应侦探杂志,我们就不能给他们供应哲学,美国最后会变成大输家。懂吗?” 维跟斯坦当然也读国际著名的哲学期刊《思想》,可是他总觉得《思想》“阳衰不举”而侦探杂志则“精力充沛”。他的著作落笔晶明洞彻,断非偶然! 有专业而无学问,比如有围城而无城门,进出两难,也看不到城外是火还是水,围城里的安危祸福就更费思量了
个人分类: 杂谈|2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家
热度 11 zhoulingna12 2011-3-6 23:06
回家
2011 年的这个新年很热闹,与往年相比回家的人特别多,我也踏上北上的列车回家了,经过 12 小时的颠簸与期待,第二天早上 8 点钟,双脚终于踏在了故乡的路上,从迎面吹来的干冷寒风中能够体会到四个月没有下雨的故乡多么渴望降雪,但我的内心很滋润,这就是故乡,她总有很强吸引力,不论我们身在何方,总想回到她的怀抱。她就是河南鹿邑县,春秋时期重要思想家老子和宋初著名学者陈抟的诞生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子故里”。 ( 1 )农村 若隐若现的村庄 树林 小羊 田野 树林 村中路 通向村庄的路 傍晚 树 鸟 村庄 田野 狗狗 村中河 ( 2 )过年 鞭炮 供神 零食 素饺子 街道 超市前 舞龙 ( 3 )问礼广场 近看问礼广场 远看问礼广场 ( 4 )老君台 道德真源 老君台后墙 明道宫广场 明道宫一角 御笔 众妙之门 (5)家乡点滴 塔 母校 厚厚的冰 可爱狗狗 受博友金小伟博文——“回家.村落”启发遂作此文,仅以念想我的故乡!
个人分类: 厚重河南|6116 次阅读|18 个评论
精子和卵子之间的神奇吸引力
wliming 2010-8-7 12:00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精子不停地摆动尾巴向卵子游动的视频或者图片。令人惊讶的是,精子应该没有智慧,又没视觉,也不带电,是什么力量让精子定向地向卵子冲锋而不是杂乱无章地四处扩散? 从物理上讲,精子卵子的吸引力应该不太可能是电磁力,更不可能是万有引力,绝对不可能是强作用和弱作用。那么,精子很可能通过某种物质的密度差产生定向推力,这仍然是一种扩散作用,正如墨汁在清水中扩散一样。 当然,电磁力也是可能的。如果精子是极性的,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就可能在一种物质建立的非均匀内电场中定向移动。这种假设可以很容易用实验检验,比如,把精子放在微弱非均匀电场中,观察精子的移动方向。
个人分类: 娱乐|2806 次阅读|5 个评论
修行、骗术与吸引力法则
sheep021 2010-7-23 12:50
1 缘起 答李亚辉: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一文中,亚辉回复到: 那你给他加点油. 让他的骗术更上一层楼. 博主回复:呵呵。看来只有你可以给他加油了。 说穿了,从各种经到华尔街,啥玩意儿不是骗术呢? 自从有了生命【注意不是人类】,骗术就横行世界了。 甚至,任何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不是也是一种骗呢都想吸引到对方,吧对方融为自己的一部分。 如大的天体,都是不断吸引宇宙物质,积累而成。如陨石落到地球上,还是被骗到地球上? 2思考 本博由此想到吸引力与骗术之间有一定联系。被骗即是被吸引,根源还在于自心,而不是骗术。自心不清净是上当的最根本原因。 搜索发现,竟然有个《吸引力法则 》: 近年来流传与欧美的一种思想,意在帮助人们通过发现内心的力量,实现目标;吸引力法则认为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 宇宙 规律性的运转,正是因为它的作用, 地球 才能够在46亿年的时间里保持着运转的状态;也正是因为它的作用,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数以亿计的星球,都能相安无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轨道上安分地运行,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   现代量子力学表明,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组合而成的,而能量就是一种振动频率,每样东西都有它不同的振动频率,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不同事物的面貌,无论是像桌子、椅子等有形的物体,还是思想、情绪等无形的东西,都是由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组成的。比如一排音叉,当你敲响其中一个,音叉发出清脆的高调乐声,没多久,其他的音叉也会发出同样高调的乐声,它们的声音会互相应和,产生共鸣,甚至愈来愈大声。   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我们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脑电波是有频率的,它们的振动会影响其他的东西。大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会发散出比任何东西都还要强的吸力,对整个宇宙发出呼唤,把和你的思维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吸过来。   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吸引过来的!是你大脑的思维波动所吸引过来的!所以,你将会拥有你心里想的最多的事物, 你的生活,也将变成你心里最经常想象的样子。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3惊叹 相由心生, 万法唯心。 天呢,这不是佛经的翻版嘛! 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 这样一种能量,道家交替道,佛家叫他佛,这里叫他吸引力。其实还可以换很多不同的符号 4 探源 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正式的术语诞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背后的精神却存在于古老的印度人的信仰之中。随着印度教对通神学的影响,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一些早期的有关通神学的文献中。1877年,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在赫莲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的关于神秘密教的书《揭开伊西斯的面纱》(Isis Unveiled: Secrets of the Ancient Wisdom Tradition)中,而在1879年4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吸引财富的文章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这便是吸引力法则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型的报刊媒体之上。 5 放下是吸引力法则的最大秘密 我们大多数人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因为,很少有人知道另外一个同等重要的法则,那就是放下法则或者臣服法则,当你开始放下旧有的思维、情绪及行为模式之后,你才可以为你的能量提供空间来吸引内心渴望的愿望及目标。 放下旧有模式   因为长时间所形成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就如同一辆汽车的刹车系统,所以当你越想要快速的创造你想要的生活的同时,旧的模式的阻力越大,经过一段努力后,你好象又回到原有的生活模式中去了。   这 些模式耗费了我们大量的能量,而原本我们是可以运用这些能量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愿望,但是却被负面模式大量消耗,所以只有当你清理掉这些负面模式之后,才可以将能量转移到自己的新目标和愿望之上了。   如果你每天有50000个念头闪过,那么控制想法并让自己积极,的确太困难了,但是我们可以时刻察觉自己的情绪,掌控情绪就要比掌控想法容易的多。   生活中的任一话题都可以让你产生大量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大多数的情感和思想是在潜意识的层面运行,我们自己很难察觉。事实上我们日常94-96%的行为是起因于我们潜意识中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很难控制。而显意识又是潜意识的入口,所以当你运用释放限制方法来控制你的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防止他们进入潜意识而无法控制。    那么我要如何运用吸引力法则来创造自己想要的结果呢?   放下你的思想和情感可以消释你的负面能量,这样你就可以切实感受到快乐、平和、财富与爱,这些才是你的本质。你可以将附着在你积极本质上的任何负面能量放下,这将可以将你的思想和情感更有效的专注于你的目标从而更有效的在生活中运用吸引力法则。    不用怀疑,释放限制是掌握吸引力法则的关键。   你也了解如果想要创造自己想要的事物,你必须在头脑中视觉化你的目标并产生如同拥有一样的感觉,所以你必须将你的负面情感放下,并积极的去感觉目标实现的喜悦。那么释放限制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释放限制方法是一个简单、有效、易掌握的技巧。它将帮助你获得瞬间放下任何负面情感和思想的能力,这个方法从1974年开始已经被无数人所验证。它就是帮助你获得一切的关键。    6 实现路径 你需要结合以下3个方面,才能更好的运用吸引力法则和零限制方法,帮助你实现任何的目标和愿望。    行动: 如果你仅仅是每天幻想目标和愿望实现后的美好而不采取行动,你就是在做白日梦,当你放下幻想并为自己的目标采取行动,你就会抓住现有的机会将目标实现。    不计回报的付出: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在不冀望回报的前提下开始付出,这将会给你带来直觉与感恩,当你无条件的付出,你就是在启动能量循环,那么你将会收到成倍的能量回报。根据吸引力法则,你给出的能量将会吸引回报能量。    跟随内心的指引: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拥有宇宙的智慧存在。当你愿意聆听内在的指引,它就会给你最适合的方向并将一切有利因素吸引到你身边。 直觉会给你任何你所需要的一切,你将发现你总是会在正确的时间与空间采取对你最有益的选择和行动。   呵呵,这三点与佛家的修行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换了文字符号而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7 次阅读|2 个评论
漫谈中国大学的吸引力问题
gjszhangtong 2010-3-3 14:26
一 2010 年两会之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新的征求意见稿又推出了,使得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纲要》概括了未来十年的若干发展设想,多涉及的是大方向问题,探究具体操作恐怕还得另辟时空。其中,办好教育的核心是使国内人士满意,这个满意就包括了教育对于个人具有吸引力的内涵。 前一段关于中国归国留学生企业家向美国大学捐款 888 万,而不向国内大学捐赠的事件,引发了部分热心人对于中国大学为何没有吸引力的讨论。这个话题看起来是有点小题大做了,一次看似平常的个人捐助办学的行为被提升到如此的深度。然而,抛开新闻媒体喜好追逐热点的行业现象不提,它的确从一件个人小事中引出了若干思考。 由于当事人具有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的双重经历,所以人们自然会引申想到中国大学是否具有吸引力;又由于当事人具有在国内和国外特定的教育机构中学习的经历,因此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曾学习过的学校是否认同。实际上,毕业生对学校的认同高低取决于很多因素,可能是教育质量,可能是教育投入的机会回报,也可能是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等。有普遍性原因,也有个体性原因,后者更加突出。学校所属国、学校名声并不应该是导致毕业生的学校认同高低的必然根据,尤其在学校都不是很差的情况下。 不管《纲要》起草时有多少专家学者献策其中,促进国内教育改革的动力一直都较为强劲。在增强国内大学吸引力这个方面,也能看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例如近来中国的著名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或联考的做法更加多了,表明上是高考改革试验,实际反映出部分大学对于自身吸引力的自信和试图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吸引力通过与其它大学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区别开来,显示出大学的独立性和办学主体地位不是依靠法律来规定的,而是自身行为处事方式来展现的。这说明中国的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也正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之中,它们想要让社会看到它们各自独特的努力,看到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国内大学发展演变的现实说明大学内部还是能够看到问题的某些关键,倒是社会上的人士未必能够看到这一点。 在笔者看来,由于尚未澄清国内大学某些改革行为背后到底是新价值观驱使,还是市场竞争驱使,因此不好简单判断其内在合理性及外部影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大学虽然看到了提高自身吸引力的重要性,但是未必能够认识和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学校认同,因为吸引力是一个整体较宏观的问题,而认同是一个微观细致的问题,解决了前一个方面的问题,不一定能够解决后一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大学由于体制和传统等因素,真正难的是后一个方面,即提升大学毕业生对于学校的认同。 二 国内外的大学公共关系部门都关心着同样的一些问题,毕业生对于教育机构的回馈是否跟教育机构的吸引力有关系?跟什么样的吸引力有关系,是学校提供教育的客观质量呢,是学生自己的未来机会潜力呢,还是学生个人良好的体验呢?明白问题的答案也许可以让社会和学校真正转变观念,平时针对在校生多做些扎实细致的工作。 目前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观点可能是,大学的吸引力就是学生对于自己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后所获得的回报(即时的、短期的和长期的)是如何评价的,并且根据自己的评价采取行动。例如捐赠学校就是一种积极的回馈行动。 显然国外的著名大学给予学生的东西,看起来就是比国内大学要多一些。再加上中国的特殊国情导致海外归来者有许多的优惠条件,使人们切实感受到国外学习经历具有更高的价值。上面提到的捐赠案例,也是因为海外学习经历赋予了海归商人身份并形成了创业机会,创业成功之后想起来回报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何况本身就是从事虚拟经济事业的,通过舆论宣传对于自己的事业反过来也很有帮助。 通过联系对比国外大学的情况,笔者也思考了国内大学认同与之形成反差的部分原因。早期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遇到就业市场严重挑战之前,他们虽然通过接受大学教育获得了较好的职业发展回报,但是由于大学都是政府办的,学生进入大学是接受统一的社会选拔,毕业又是社会统一规划的,这些似乎在学生看来都跟学校没有关系,是他或她从社会应该得到的。这种心理状况始终存在。于是国内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学生自己即使获得了回报但是不会感激学校,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社会挫折,就归咎于学校。 由于国外大学具有相对独立的办学地位,除了大学自己争取到的民间资源之外,在国外本来是属于国家福利那一部分的资源因为是由大学具体地、细致地操作实施的,实际在心理上被学生看作是学校给自己提供的福利。而在中国则恰恰相反,有些由学校提供的福利和帮助(当然这个不是普遍现象但不是没有,例如有的高校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米饭)却被习惯性地看作是国家普遍的福利。如果学校不刻意加以宣传,学生可能会受之泰然而不理解学校的付出。 当然国内大学自身也有许多问题,不过一些问题是有特殊背景的。例如重视整体和集体的文化,使得学校长期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是不够的。学校管理层过于注重自上而下的规范性管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师尚且被动,何况学生。笔者曾主张大学里要整理历史经验,建立和利用习惯法来处理学校之中的事务,而不要都公事公办地按照各类组织都适用的行政约束方式来处理问题,这样做并无多大坏处,而好处就是每个大学自己独特的文化能够建立起来,其中生活的人都能够尊重并自觉地接受惯例的处理方式,教育意义可以深达心灵。 国内文化传统也是导致问题的原因。要让国人感激,实在是有点困难。很多该感恩的事物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许多人觉得既然强调社会的作用,那么个人从社会(除家庭血缘以外)获得的就是个人无条件应该获得的。得到了不感激,没得到就骂娘。这种集体理性的传统在复杂社会背景下造成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例如曾经有这么一个事,国内有个大学老教职员临到老了,信仰了宗教,到他去世的时候不要学校组织去追悼而只要教友去陪伴,很多组织中的人觉得难以理解,实际也很简单,这并不是排斥组织的不良行为,也就是个人情感难以归宿到正式组织的理性程序之中罢了。因此,可以说如果过于刻意突出和强调社会和组织的作用,社会中的个体是难以学会细腻理解和感恩的,感恩的对象只可能是具体的身边对他发生直接影响的人或人群。因此,组织程序替代不了操作细节,操作者和操作细节上才能见到实效。即使是明显的组织性行为,在大学的具体操作中也可以适当淡化集体理性,而更加重视委托操作者与对象之间的细腻互动,建立起一些非正式的关系和个人之间的情感。 三 大学的吸引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现在人们感兴趣并谈论得比较多的,只是个人从大学经历获得的回报、个人对于回报的评价、个人评价之后的行为尤其是经济行为。这样一来,许多具体细节因素就被忽略了,例如人们回忆起在大学里的各种经历和感受,除了大学是否帮助过他就业之外,许多人可能会谈及大学里是否给过他细微的关心,大学里是否允许他有个性发挥的余地,大学里教师是如何以身作则做人的,大学里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可取等等。 西方一直以强调价值观自居,实际就是个人的多元价值取向能够得到承认。中国的价值观的确比较单一,常常不左即右,要么不讲利益,要么只讲利益,因此社会舆论导向在大学吸引力讨论上,就是集中在某个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在社会上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所大学出来的都是名流,无论他们对于教育回报的认识和回馈教育的价值观念如何,都肯定会有不少人做出捐赠教育的行为。毕竟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谁不愿做留名后世的事情。因此如果一些还不错的国内学校觉得捐赠不够多,那主要的原因相信普遍会被认为是毕业生中成功人士还不够多。 那么有无一般性的因素会关系到大学的吸引力呢,即使这个大学并不那么出名?笔者偶有粗浅的看法,国内外有吸引力的大学应有的生态环境,是教师骄傲,而学校管理组织谦卑,并用百年不变的基本价值观来树立教师和学生可接受的文化。教师为什么需要骄傲而不是谦卑呢,因为虽然学生在教育市场中逐渐成为了消费者和顾客,但是学校需要有教师的权威性,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学校就没有秩序了,办学就不符合规律了,只不过教师的权威靠的是人格因素、文化的传承以及习惯的力量,而不是正式组织和管理措施赋予的威权。 学生当然要跟教师一样骄傲,还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信,而不是让他们总感受到被动和失败体验。在压抑状态下发展起来的青年,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里,当他们回想自己的经历时,往往会抑制他们对于家庭和学校的感激之情,而是伴随着不愉快的情绪,那么这就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于自身经历、所获得的教育回报的评价,也就对其适当的回馈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人毕竟除了理性,更多的是情感和情绪的个体,特别是在个人做出评价时更是这样的。当然,个体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会更多地依靠情感来做出评价,有的人也许会按照理性逻辑来做出评价。但无论如何,关注学生在理性认识和发展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是必须要加以深入思考和关注的事情。 学校管理者抱持谦卑不是自甘下流,而是在教师骄傲和学生骄傲之间发挥缓冲作用,是尊重传统文化和习惯的中介力量。由此看来,学校管理者无论职务高低,还真不能以官员自居,要体验做官的感觉还是去政府部门比较好一些,要体验决断的感觉还是去企业部门比较好一些。 其实,吸引力危机不仅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才存在,全社会都存在这个问题,中国在从传统型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发展了理性,同时也丢掉了故老相传的情感互动方式和联系基层的行政传统,再走回去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在新的理性基础上发展新的感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发展的眼光去看,目前出现的很多问题有它的必然性,在负面中也有积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国内人士思想观念和行为转变前的必要痛苦。
个人分类: 科技人文|6976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才流动的力学分析
boxcar 2009-10-13 09:52
人才的流体力学(三) 在前面两篇博文中,我曾经论述了人才的流体特征,下面说说我对人才流动过程的受力分析。因为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的物理老师曾经谆谆教诲我们说:力学的关键就是受力分析。所以,研究人才的流体力学,我还是要从受力分析入手。 人才受到的力大体分两类:一类是驱动力,另一类是阻力,牵着促进人才的流动,而后者阻碍人才流动。 驱动力是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内在的驱动力之一通常的情况是当人才在一个地方呆腻了,总想换个环境,这时难免想活动活动,换个地方生活,这是内部产生的,完全是因人而不同,当然这种内驱力有时会和外界的作用力产生协调作用,那效力更大。外在的驱动力有可以细分为吸引力和推动力,两者的方向都是向前的,都能促使人才发生流动。吸引力就是人才前面有更优越的收入待遇、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让人难免见异思迁,心神往之,于是跃跃欲试地准备跳槽,去实践人往高处走的古话,所以它可以牵着人才走。推动力来自人才的后方,从作用效果看它仍是推着人才去向前流动的,但其具体情况比较复杂。虽说推动力的受力物体自然还是人才本身,但施力物体可能不只一个,而且作用点和作用方式却大不相同。首先,人才最近的人是一个推动力来源,例如家里人抱怨人才在现在这个岗位上的收入太少、太不受重用等会促使人才考虑换个工作。其次,人才周边人际环境(包括同事和领导等)可能是一个推动力的来源,特别是当人才发现自己真的不但不受重用,甚至处处被排挤、被迫穿小鞋走窄道的时候,自会萌生去意。最后,原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恶化也是人才流动的一个推动力,例如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工作空间越来越小、机会越来越少(包括获得经费的机会和额度都大不如从前等)时,人才会考虑换个地方了,正所谓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当八路。这些都是推动人才流动的外力。或许还有其他的情况,留着让阅读此贴的博友们帮我补充吧。 说完了驱动力,再说说阻力。人才流动的阻力其实很多,首先当原来单位在认识到要流动出去的人才的重要(不可或缺)时,自然想挽留,这种挽留无论出自真心还是假意,是基于现实需求的考虑还是仅仅是为了自己不折面子,都是对人才流动的阻力。阻力的施力方式很多,有直接扣住档案不许走的行政方式(这招最近这些年早已失灵),有勒令交付巨额的违约金或培养费的经济方式,有动用重量级人物出面游说的感情方式,也有满足人才所提出条件(包括薪金待遇、职务职称甚至家属工作等)的补偿方式等不一而足。其次,人才流动的阻力还可能来自一些利益的牵绊,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长了,都会逐渐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人际关系网络既有情感层面的作用(没事儿大家见见面、聊聊天、吃吃饭、喝喝酒、打打麻将、一起参加体育运动等),也有现实利益层面的作用(所谓的朋友多了能办事儿和好办事儿),想流动一下,就必然换个大环境,这些人际关系网络是带不走的,需要花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重新编织,但欲取得功效尚需时日,所以对于比较依恋和依赖人际关系网的人才来讲,这绝对是一个比较大的阻力因素。第三,爱人工作、孩子的学校等能否解决好也是制约人才流动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过这个因素更象是一种惯性,不算是一种显示的阻力。最后,要引进人才的单位内部也会存在一些阻力因素,因为新人才的引进会和既有人员之间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很多人会抱怨单位太喜新厌旧、给引进人才的待遇太好等,有形的脸色和无形的阻力都会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影响最终的决定。 综上所述,我分析了人才流动的驱动力和阻力问题。总之,要想成功引进人才,就需要加强吸引力,尽量排除各种阻力的影响。
个人分类: 社会|87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小红猪]在你的脸上写着什么?……
eloa 2009-4-13 11:02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4-13 4:45 原文 。译者,北北,曾与几百万年前生物的大型墓葬(石油)为伍,现与鲜活水灵的可爱植物为伴,工作却一直未变:搞明白它们的组成、功能,以及提取方法 你的表情会泄露你内心不安的真相吗?罗格海菲尔德就这一想法对理查德怀特曼和罗伯詹金斯展开调查 科学史或许会大不相同。当查尔斯达尔文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时,寻找有教养同伴的贝格尔号船长罗伯特菲兹罗伊,差点因为他的塌鼻子而放弃他。菲兹罗伊相信相面术,这个理论号可以依据一个人的外貌来了解他们的品质。达尔文的女儿亨利埃塔后来回忆说,菲兹罗伊打定主意认为有那样的鼻子的人不可能充满活力。幸运的是,达尔文其他的相貌弥补了他懒惰的鼻子:他的额头挽救了他。 人的品质可以从他们的面部窥见端倪的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18世纪末,瑞士诗人约翰拉瓦特的想法成为文化圈里的议论热点,使得这一观点在18世纪末风靡一时。在达尔文时代,人们多少接受了这个观点。后来,相面术和颅相学联系在一起,后者于19世纪末期声誉下降,也就使得相面术沦为伪科学而退出舞台。 现在,这个领域正在复苏。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重新评估了我们在一张脸上所能看出的东西,研究它们是否能给我们关于某个人个性的初步印象,甚至帮助我们认识他们的命运。新相学产生了,它比其前身更加难以理解,但却一样引人入胜。 尽管老掉牙的劝告说不要以貌取人,但第一印象影响力非凡。在看到一张陌生面孔的0.1秒内,我们已经做出了关于他品质的判断同情心、可信赖、上进心、外向、有能力,等等(心理学,第17卷,592页),一旦这个印象形成就出乎意料地难以改变。另外,不同的人对同一张脸会得出相当一致的结论如我们的实验结果所示(见30页)。 人们会根据这种瞬时印象采取行动。外貌看起来更有能力的政治家在竞选中有更大的获胜机会,看起来更强势的经理也更有可能运作一个赢利的公司。娃娃脸和那些看起来富于同情心的相貌在护理职业中出现得更多。长得更孔武有力的军人比普通士兵升职更快,而他们长了娃娃脸的同伴们会出局得更早一些。当长了娃娃脸的人出现在法庭上,和那些具有成熟脸庞的同龄人比,他们更有可能被判无罪。不过,他们也更有可能被判定犯有过失罪。 图注:认识他们吗?这是提交给我们实验小组的所有男性(左侧)和女性面部的混合照片。 吸引力的光环效应久负盛名。公认的帅哥美女不仅有最多的情人,也被认为更开朗、更有社交能力,更有力、更性感、更敏感、更聪明和更健康。从其他人是多么的欢迎他们,到刑事司法系统如何对待他们,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做得更好一些。 这样的瞬间判断有什么实质内容吗?外表强势的人真的更具优势吗?娃娃脸的人幼稚吗?我们是选择了更有能力的领导,还是简单地选择了他们的外貌?就像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多罗夫指出的,实际上关于某一张脸,不同的人会得出非常类似的结论,这同面相和一个人个性中某些真实的东西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观点截然不同。 不过,仍然有一些诱人的证据说明我们的脸会出卖我们的品性。1966年,密歇根州大学的心理学家要求84名素未谋面的大学生安静地坐在一起15分钟,完全依赖外表来用五种个性特征将其他人归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第4卷,44页)。对于外向、责任心和真诚这三种特征,观察者的快速判断同实际的个性相符,这个结果显然并非偶然。 最近,研究者们再次对外貌和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安东尼莱特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大卫佩雷特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指出,密歇根的研究没有严格地控制混淆因素:参与者会受姿势、动作、服装等等的影响。但是当莱特和佩雷特重新做这项实验,使用面部照片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时,他们同样发现相貌和个性之间存在联系不过只同外向和责任心有关(社会认知,24卷,607页)。 虽然这些实验说明我们对相貌的瞬间判断确实能反映出一些个性特点,但莱特强调这种联系并不清晰。他和佩雷特仅找到了极端个性的相互联系,其他寻找面部同个性中不同侧面之间联系的实验完全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例如,相貌看起来诚实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更值得信赖。 同样不完全清楚的是,为什么我们乐于以貌取人。以貌取人具有进化优势吗?莱特提出,这是因为那些判断非常迅速和一致也因为它们的确能够泄露个性中的某些方面很可能进化的磨练使我们无意中学会接受这些信号。 由加拿大安大略的布鲁克大学的贾斯汀凯尔和谢丽尔麦克密特在去年发表的关于90个冰球运动员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并有一定真实性。他们统计发现,那种颧骨之间距离比眉毛与上嘴唇之间的距离大的运动员,与因暴力行为(包括用杆打人、肘击,从后面袭击)而判罚的次数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英国皇家学会B公报,第275卷,2651页)。 雄性激素做燃料 他们还发现面部的宽高比例和男性的性激素雄性激素有关。根据凯尔最近的试验研究结果,脸庞更宽的男性,唾液中雄性激素浓度更高。 关键而目前还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人们是否会将面部宽的男人判定为更好斗。麦克密特和凯尔研究了这个问题,尽管结果还不完备,但是麦克密特说,初步的分析表明人们确实会这样判断。 如果这些理论可靠,它可能意味着具有高雄性激素水平的男人众所周知,他们会更高大、更强壮、更强势,也更可能有一张圆脸进化让我们认为这样的脸型具有攻击性,因为拥有这种面相的人更有可能攻击我们。凯尔强调,不管怎样,面孔仅是我们理解他人意图的许多信号中的一种。它不是评估的全部和最终因素。 这种看透人的内心的观点并不是我们乐于做出相貌判断的唯一解释。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布兰戴斯大学的心理学家莱斯利莱布洛维兹指出,在很多案例中瞬间判断并不准确。她说,我们乐于以貌取人,常常是对更基本反映的一种过度类比(社会与人格心理学,第二卷,1497页)。 图注:《新科学家》的面部实验 我们的实验调查了心理上一些微妙的因素是否和我们的面容相关,我们将面容综合在一起,使得读者有机会出现在封面上。 我们要求读者提交他们自己正面直视相机的照片,并完成在线的个性问卷。在这个问卷中会评估他们对自己幸运、幽默、虔诚和可信度的看法。承蒙1000多名热心读者的帮助,他们提交了照片和对自己的评价。 从这些个人自我评估中,我们把男性和女性按照他们在这四个个性层面中分数的高低分成四个组。然后用电子技术将这些同组人的照片融合,产生一些复合照片。 我们采用的面部融合技术是若干世纪以前达尔文的表弟,维多利亚时代博学的弗朗西斯高尔顿开创的。它的原理很简单,假设有两个长相不相同的照片,建立综合可操纵的数字版图片,确定面部一些关键部位的坐标,比如嘴角和眼睛。这样我们就能计算出两张脸上同一部位坐标的平均值。例如,如果两张脸都有茂密的眉毛和深陷的眼睛,综合的结果也会有这些特征。如果一张脸是小鼻子而另一张是大鼻子,最终的图像将会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鼻子。 复合的图片彼此非常不同,但是人们能分辨出图片背后的个性吗?为了找到答案,我们把每个个性特点最突出的复合照片成组地发布在www.facesexperiment.co.uk上。例如,那些认为自己非常幸运的女人的照片和那些认为自己非常不幸运的人的照片作为一组。超过6500人访问网站并参加辨认幸运、幽默、虔诚和可信赖的面孔。 图注: 从结果看,似乎女性的面孔远比男性的泄露了更多个性。超过70%的人能正确分辨出幸运的面孔,73%的人能正确分辨出虔诚的面孔。根据以往的研究,不可信赖的女性复合面孔也能被准确地辨认,成功概率达到54%。只有一个没能被正确分辨认为自己幽默的女性复合面孔。 男性复合照片的辨认结果非常不同,被调查者没能正确辨认出任何一张复合面孔来。对幽默、可信赖和虔诚面孔的辨别都只是偶尔正确,而幸运的复合面孔也只有22%的正确辨别率。这表明,我们对男性幸运面孔的判断是不符合实际的。 为什么性别之间的差异这么大呢?或许只是女性的面孔比男性的更丰富。这也可能是男性在发出自己的肖像时,回答个性问卷时洞察力不足或者不那么诚实。又或许女性细心地选择她们上传的照片。 我们的先行实验结果很有趣,有望为其他工作做好准备。它们说明人们很容易将面容和某些人格特质联系在一起,并表明在人们对个性的判断中这种联系多半是有真实性的。 我们的实验探究了一些通常不会在这类研究中考查的方面,增加了耐人寻味的可能,至少在女性中,个性中微妙的问题确确实实都详细地写在了她们的脸上。 一个典型的过度类比的例子是捕食者对眼点的反应,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圆形斑纹可以在一些飞蛾、蝴蝶和鱼类身上看到。眼点能起到威慑捕食者的作用,因为它们酷似其他生物的眼睛潜伏的捕食者会把它看做可能造成威胁的家伙,或者这些眼点仅仅是使它们自己更加醒目。 莱布洛维兹说,我们对娃娃脸做出反应的真相或许和这个例子是一样的,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顺从和天真。就像眼点并不是眼睛一样,一个长着娃娃脸的人可能并不稚气,但是观察者很可能做出他们就是幼稚的反应。我们对不吸引人的面孔的反应是类似的,据她所说,这是我们对那些患病或遭受遗传畸形的人的一种过度类比。同样,还有熟悉面孔的过度类比,即人们会将熟人的特点套用到与他长相相似的人身上。 图注:你是怎么长成这个样的? 根据普林斯顿大学亚历山大托多罗夫的理论,我们必须进化出读取他人面部表情中危险讯息的能力,而我们对长相的瞬间判断正是对这种需要的过度类比。 在这些计算机产生的图像中,在中间的无表情面孔已经表现出使面部或多或少看起来可信赖和强势的典型特点。 另一个赞同过度类比的研究者是托多罗夫。最近他和普林斯顿的同事尼古拉斯奥斯特霍夫提出了一种理论,从相貌表现出多少威胁的角度来解释我们对相貌的瞬间判断。托多罗夫和奥斯特霍夫询问受试者对脸部漫无表情的照片的本能反应,仔细检查所有的答复,并归结到两个基本因素:这张脸看起来有多值得信赖,有多强势。随后,他们找出面容中那些确实与看起来可信赖、不可信赖、强势或顺从有关的方面。接着,他们通过一个叫做FaceGen的商业软件随机产生一些面孔,然后夸张地表现它们的信赖、不可信赖、强势和顺从等特点。比如,一张非常可靠的脸会有一张U形的嘴,而且眼睛会形成一种近乎惊奇的表情。而一张不可靠的脸有下撇的嘴角和倒八字眉。 最后,他们向受试者展示这些面孔并询问各种问题:他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受试者的回答相当一致,可信赖的脸看起来快乐而不可靠的脸表达了愤怒,强势的脸被认为是男性的而顺从的脸则被认为是女性的。 托多罗夫和奥斯特霍夫得出结论,我们演化出通过脸部表情推断情绪、判断他人是否有伤害我们的意图,以及他们是否有能力伤害我们的能力,而根据相貌进行个性判断正是对这种能力的过度类比(美国国家科学院公报,105卷,11087页)。 不管怎样,托多罗夫强调过度类比并不排除这些个性评估有一定准确性。我并不是说这些判断一点都不准确,尤其是在强势的情况下,他说,过度类比和包含事实的观点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宽脸的冰球运动员更可能被判出局 这些被反映出的真实情况,源自哪里呢?我们脸上书写的个性特点有多准确?在冰球运动员的例子中,长相、男性荷尔蒙水平和个性之间有某种联系。但是还有其他可能。 娃娃脸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更加自信,更容易获得军事奖章 佩雷特推测,当我们对长相的偏见实现了自己原先的预言时,联系就建立了早在1977年其他研究人员就对这一想法进行了研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5卷,656页)。我们的期望使我们对他人施加影响,从而使他们按照确认这些期望的方式采取进一步行动:一直像对待不可信赖的人那样对待某个人,最后他们就会照此行事。 成熟面孔的婴孩成长为有着成熟面孔的少年和成年人佩雷特说,父母和社会对这些暗示(相貌,译者注)的反应可能有助于他们形成他们的行为和个性。实质上,人们会长成他们的相貌所期望的性格。 可是有时影响会反过来,尤其是那些长得很可爱的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生态学家康拉德洛伦茨曾经提出,娃娃脸使人产生要照顾他/她的反应。泽布罗维茨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他发现娃娃脸的男孩和男人能用彼此相似的方式刺激大脑中的情绪中心杏仁核。 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娃娃脸的男人平均受教育状况更好,更果敢,比那些长相成熟的同行更容易获得军事奖章。他们也更有可能犯罪;比如流氓阿尔卡彭。类似地,泽布罗维茨发现娃娃脸的男孩喜欢争吵,怀有敌意,更有可能在学术界有所成就。她称之为自我挫败的预言效应:一个长了娃娃脸的男人努力混淆期望并最终矫枉过正。 还有另外一个理论使人想起长辈们警告过我们不要拉着脸,因为这个表情会冻结在我们脸上。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的个性就是用这种方式塑造了我们的长相。20年前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个理论,研究发现易怒的老人往往看起来乖戾,甚至在要求做出温和的表情时也如此。一辈子的生气、暴躁和痛苦似乎都留下了痕迹。 让我们回到达尔文本人那里。他提到不同的人根据他们性情的不同而频繁地使用不同的面部肌肉;这些肌肉也许正因此而增长,由于它们惯常的收缩,脸部的线条、皱纹随之变得更加突出。再一次,达尔文领先于他的时代: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我们拥有了我们应得的面孔。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6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机器人对北大的学生到底有多少吸引力?
xiegming 2009-2-19 12:15
目前看来还是太小。 昨天晚上踏雪去上课。本学期给本科生开的新课《机器人竞赛入门与实践》,是全校性公选课。一个100人的大教室,只有20来个学生,比我预期的要少,工学院只有两个学生选了。不过,来的学生到都还很好,对课程很感兴趣。课程结束时,还有几个学生带头鼓掌,吓了我一跳。 这说明机器人本身确实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东西,只不过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与其找客观原因,不如自己主观更加努力。可是如何去做,我也没有想好,似乎能做的事情有限。 继续摸索。。。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448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