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明起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帖:美国发现甲骨文:印第安人是中国商朝后裔
lulingkxw 2018-6-14 10:37
美国发现甲骨文:印第安人是中国商朝后裔点击:1944作者:chinaacnwx 来源:中國文化創意傳媒发布时间:2018-03-22 11:23:00 牧野之战后,商纣王下属在外征战的十余万精锐部队后来却去向不明,后据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一书考证,这十余万部队连同家眷以及奴隶共 25 万余人,经历九死一生,飘洋过海来到了美洲。。。 据每日邮报报道:美国考古学家近日在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多个岩壁上发现了商朝甲骨文。因为文字篆刻时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了 2800 多年,因此他认为有可能是商朝人最先发现了美洲大陆。 对于美洲印第安人是华人后裔的说法在学术界早已有之,从古代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就能捕捉到许多的踪迹。 其中有个大家都熟知的历史事件, “ 牧野反戈 ” 就为一部分 “ 殷人 ” 漂洋过海到美洲埋下了一个历史的伏笔,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 1066 年,周部落首领姬发联合了 800 多个部落起兵伐纣,而当时纣王的精锐部队十余万人正在讨伐东夷的途中,根本不及回撤,商纣王仓皇之中,把奴隶武装起来,企图用他们抵抗周的进攻,后来商纣王组织的奴隶临阵反戈,纣王兵败自焚而亡 !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又称 “ 武王伐纣 ” ,公元前 1046 年 1 月 26 日,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今卫辉市境内)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 “ 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 。   这一段历史大家都知道,但是纣王下属在外征战的十余万精锐部队后来却去向不明,后据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一书考证 , 这十余万部队连同家眷以及奴隶共 25 万余人,经历九死一生,飘洋过海来到了美洲 ,据该书记载,这部分人登陆美洲后,见面互致问候就是 “ 殷地安 ” 一种说法是为了祝福家乡 “ 殷地 ” 安康,还有说法认为是为了纪念自己是殷部落所在地 “ 殷地安阳 ” 的人,这种说法当然是一种推测,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各种证据的支持,使得印第安人是华人后裔的理念让更多的中外学者持有,并持续的加以考证 !   早在 1939 年,中国学者陈志良就提出了殷人逃美的断想。 70 年代,香港学者卫聚贤在 《中国古代美洲交通考》 中撰文说: “ 殷人亡国后,逃亡到了美洲,公元前 656 年,齐桓公曾到阿拉斯加的科达克岛去寻找美洲虎皮,后来,殷人后裔曾派人回到中原,带回六只美洲特有的蜂鸟。蜂鸟体小而美丽,是唯一在飞行中可停可退的鸟。 《左传僖公十六年》中载 “ 六鹢退飞过宋都 ” ,这几只退飞的 “ 鹢 ” 既不是中原的特产,也不是古人的梦幻,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的 2136 年,殷人的后裔就带回了足以在中原炫耀的美洲蜂鸟。 ”   而在 1993 年 11 月 28 日,《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为《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国》,该篇文章中提到: “ 印第安人的部分 DNA 与亚洲人以及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土著人是相同的。 ”   后期出版的一些书籍也从不同的侧面证明了古印第安人源于中国人的迁徙,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谁先到达美洲》,海洋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亨利艾特 . 默茲著的《几近褪色的纪录》,尤其是依据中国成书于 4 千多年前的《山海经,大东荒》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他认为《东山经 - 大荒东经》所描述的都是北美到南美的地理山水 ! 因为他按照 《山海经》 按图索骥,都能对应上,且距离也完全吻合,为此,她对于那些 “ 四千多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顶礼膜拜 ”…… 山海经与现代世界地理的惊人吻合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认为,那时没有航海技术,怎么可能漂洋过海呢,然而根据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竹书纪年》 中就记载着夏代命九夷,狩猎于大海,获大鱼,由此可见,那时中华民族的航海技术已非我们所想象 ! 更据《诗经。商颂》记载, “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 , “ 相土 ” 指殷商的第十一代君主,而这 “ 海外有截 ” 的 “ 截 ” 按照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的考据,是指北美大陆西部的地方,这就是说,在殷商时,中国已经涉足于美洲 ! 《山海经》 全书现存 18 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 22 篇约 32650 字。共藏山经 5 篇、海外经 4 篇、海内经 5 篇、大荒经 4 篇。《汉书 · 艺文志》作 13 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竹书纪年》 凡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 “ 今王 ” 二十年为止。 《竹书纪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之史书,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 89 位帝王、 1847 年的历史。   这些都是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但是随着各种佐证旁证以及出土文物的出现,美洲印第安人起源于中国的说法也越来越让人信服 !   我们先从航海技术上考证,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海龟的龟壳,另有产于马来半岛巨龟的龟壳,这说明殷商时期,中华民族的就能进行远洋航行了,另据史载,灭商之战渡黄河,姜太公指挥的周朝将士,一夜之间建造了 47 艘渡船,载着四万七千人渡过了黄河,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船舶制造技术和载重能力 !   而在 1852 年,美籍华人乔治休就曾从广东偕数人驾小艇 8 艘,沿着黑潮漂至加利福尼亚州,他同他所乘坐的小艇照片,被保留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博物馆里。如果有人认为他们借助了现代技术,那么在 2010 年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亚群岛一些自认为是中国人后裔的勇士,为了证明他们是中国人的后裔,不借助于任何现代技术,就用一只独木舟,白天靠太阳晚上着星星来辨识方向,靠着风力和洋流作为动力,靠着原始的捕捞方式作为食物供给,经历 4 个月,飘洋五万公里,成功的于中国福建沿海海滩登陆, 当这个叫易立亚勇士跨上中国的土地,说了一句 “ 我回家了 ” 的时候,我不禁泪奔 ! 6 名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后人驾驶一艘 仿古独木舟 ,从太平洋上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出发,在海上漂泊了近 4 个月,历经 1.6 万海里,于 19 日凌晨抵达福建。 22 日,由此次航行发起人易立亚为首的 “ 南岛语族寻根之旅 ”5 人代表团造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以上证明了在技术上,早期的中国人是足可以到达美洲的,我们继续从文化上证明, 1863 年,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历史档案馆里,发现了 300 年前记载的玛雅人自称从 “ 海上神路 ” 而来,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居住着玛雅人,他们自称是 “ 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而来。 ”   在 1922 年中华民国驻智利大使欧阳庚看到公使馆房后有 涕竹 很奇怪,因为涕竹是产于中国福建等地的植物,传说 “ 截其二节剖为两半即可成舟 ” ,欧阳庚看见大为奇怪,便问其印第安仆人从何而来,印第安仆人回答 “ 涕竹是印第安人祖传的伤药,是三千年前 hosi 王 带来的,现在的 hosi 医师治疗外伤瘰病,更可用针灸治疗内科百病 ” 。   欧阳庚大为惊奇,汉古书《神异经》就曾经记载涕竹可治疗瘰病,而印第安人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 更为巧合的是,前面所说的 殷商之东征将士,首领之一就叫攸候喜 ,这么相近的发音,仅仅是巧合吗 ?   汉东方朔所著《神异经》被认为记载了大量的荒外异事,恐怕亦非无根无据 ! 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墨西哥奥尔梅克发掘出的 16 个玉雕和 6 个刻有汉字的玉圭,玉圭上的汉字现已被破译出来,第一块上刻有 “ 俎娀茧翟 ” 。茧翟是有娀氏的长女,殷商的祖先。第二块上刻有 “ 妣辛 ” ,帝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也是殷商的一位祖先。第三块上刻有 “ 亚俎司多月,蚩尤多,瞒,并 ” ,是祭祀少昊,尤,先祖多妇,相士和王亥等人的。第四块上刻有 “ 十二示土 ” ,土即社, “ 十二示社 ” 是殷商祭祖的制度。而他们的陶器还有建筑风格,都有大量的与中国殷商时期类似。   在印第安人的传说中,也有很多他们自认为是中国后裔的传说 , 比如美国康州印第安人的酋长朱蒂。贝尔就直言不讳的告诉中国人,她是中国人的后裔,因为他的祖母一直就是这样告诉她的 !    1983 年北京大学邹衡教授到美洲讲学,在会上,一位当地的印第安人就亲切的对他说,他们也是来自中国,而且是 “ 殷人 ” 。邹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者唐人,那印第安人告诉他, 他们的祖上就一直这么传下来的 ! 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了美洲大陆曾经有过中国物品,因为这些出土物品中发现了类似甲骨文、金文的字符, 1975 年从加利福利亚海底捞出一个重达 152 公斤的石锚,经过年代鉴定已有 3000 年的历史,经过地质学家的鉴定,该石锚的质地和中国台湾的灰岩一样,而在中国也曾经出土了同样造型的石锚 ! 另外,在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很多发音都和中国话类似,比如你、我、他的发音与中国古语 “ 宁 ” 内 “ 伊 ” 非常相近,比如管孩子也叫 “ 娃 ” ,比如称呼人发音 “ 银 ” ,还有把 “ 花 ” 称为 “ 发 ” ,称 “ 河流 ” 为 “ 河 ” 等等,看看现在印第安土著的照片,你会认为他们和中国人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吗 ? 早期对印第安人的素描,你觉得像商朝人吗?! ( 看看照相术刚发明的时候拍摄的印第安人照片,有没有觉得亲切 ?)   通过以上的证据,我基本认定印第安人是中国人后裔是可以通过逻辑推论来证实并且也有大量证据支持的,而且这种看法在各国的历史学者以及考古学者中都不乏其人,同时另一个相关的佐证也让我有了新的想法,英国历史学者加文 . 孟席斯 (GavinMenzies) 认为,最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是明朝的郑和,他的根据是一幅明朝郑和所绘制的航海图,但是我想,也许郑和只是参考了比他更早的中国祖先绘制的航海图也说不定,因为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记载里,并没有详实的记载他去过美洲,而只是记载最远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当然,郑和参照中国前人的航海图所绘制了世界航海图,这是根据以上所列出的印第安人是中国人后裔的证据。所做出的我自己的猜测 !     其实早在 400 多年前,西方的一些学者就注意到了美洲大陆的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相似性, 但是他们普遍认为早在两万年前亚洲人通过白令海峡到达了美洲,因此发展出了玛雅文明,也因此而和中国文明具有某些相似性。 印第安人祭台与殷商礼仪制度惊人的相似 这些假设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美洲大陆一直没有发现类人猿的化石,因此美洲文明必然是外部迁徙的人种所产生的,后来才出现的 “ 殷商迁移说 ” 一个原因是最早认为玛雅文明崇拜蛇形神的习俗是来自于四千年前的中国商朝,因为和商朝铜器祭皿上的浮雕纹饰十分相似,另一个原因是在前面所说的中国殷商的军队莫名消失以后,而同一时期,中美洲和墨西哥却突然兴起了一种有着中国特征的奥尔梅克文化 ! 因此,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力图证明美洲文明起源于中国 !1996 年《世界日报》的报道,以强有力的证据证实了殷人到达了墨西哥,在一个墨西哥出土的玉圭中,中国北京的商代学术专家发现了有四个符号,并证实了是甲骨文,同时读出了这四个符号的大意是“统治者和首领建立了王国的基础” !   而美国俄克拉玛中央州立大学的华人教授许辉同时也认为美洲文明之母 “ 奥尔梅克文明 ” 是源于中国的商代文明,因此,他在奥尔梅克文明的遗迹中共寻找到 200 多个玉圭,带着其中的 146 个字模,先后两次来中国请教中国古文字专家,得到了明确的这些文字属于先秦古文字字体的鉴定答复 ! 因此,很多学者都认定这种推论是成立的 ! 现在美国社会称印第安人为 NativeAmericans ,如果有识之士能够推动从学术上进一步认同印第安人就是中国人,而不是目前至零破碎,还不构成证据链的,那么我们在美国的华人也就能够理所当然自称是 NativeAmericans 了,当然前提是如果我们自己想这么说的话,呵呵。 来源:熙华国学堂 http://www.kunlunce.com/ssjj/fl1/2018-03-22/123910.html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积极探索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文明发祥地的源流关系
lulingkxw 2018-5-31 10:17
我顺手找到四份资料,分别指向东、西和南方向。(还有说明早期从南方走向北方的文明迁移信息,我的一位出版社朋友正在研究呢,他告诉我初步的结论是远古南方的文明扩散到北方后,后来北方的文明又扩散到南方。)为了提示这个观点值得注意: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文明发祥地存在源流关系。 其实,为了打击一些民族的自信,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一些人已经在伪造历史,一些人在掩盖着真实的历史。可幸,在互联网时代,一手遮天比登天还难! 中国人已经摆脱了饥饿和赢得和平,已经有时间,有能力来关注自己民族文明的起源! 一段更悠久,更伟大的文明历史在华南、华西南、在中国北回归线地区逐步显露出其真面貌。 一个可以影响世界的伟大的农耕生态文明,一定不会是孤证,通过自然、人文遗迹、传承载体等说明这种文明的源流关系,有多个角度和多种途径。我相信,生物基因测序可知道人种之间的源流关系,借助生物基因测序的方法,辩证提出文化基因测序的方法,通过多角度的考证总是会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华南远古文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期望考证中华民族文明在北回归线起源历史的专家不仅要懂得考古学,更要懂得生态学,懂得粤语等语言学、农学、天文学,甚至地理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等等相关学科。我们的研究团队要通过多个途径获得的综合信息、才能更有效地破解这个文明起源之谜。 —— 美国学者:中国三星堆文明羽人创立古印度佛教,释迦牟尼是四川人 2018-05-31 美国学者:中国三星堆文明羽人创立古印度佛教,释迦牟尼是四川人 A+ A- 2018-05-29 11:04:42 111 用户1914896658 近日美国 ... (9)次阅读 | (0)个评论 印度女学者:华夏中国文明是太阳天子文明,是人类文明唯一起源地 2018-05-31 印度著名的美女学者米尔卡丹妮,继续发表了她对华夏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对比研究,发现重大历史结论。 这一结论无疑比印度东北7邦属于古代中国的 ... (10)次阅读 | (0)个评论 彝族十八月历的发现,打破了玛雅历法的神秘性和唯一性 2018-05-31 向天坟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特有的葬俗,它与 夜郎 套头葬、焚人悬棺葬合称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三大葬俗”。除了盛放骨灰的功能外,据说向天坟还与古 ... (10)次阅读 | (0)个评论 何新: 东方亚裔人种是希腊文明的原创者 2018-05-31 何新: 东方亚裔人种是希腊文明的原创者 2017-02-24 21:14 波斯 / 迈锡尼 何新读书札记: 亚裔人种的东方伊奥尼亚是希腊文明的真 ... (18)次阅读 | (0)个评论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学者:中国三星堆文明羽人创立古印度佛教,释迦牟尼是四川人
lulingkxw 2018-5-31 09:56
美国学者:中国三星堆文明羽人创立古印度佛教,释迦牟尼是四川人 A+ A- 2018-05-29 11:04:42 111 用户1914896658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尔斯基发表长篇文章,指出中国湖北江陵发现释迦牟尼羽人像和中国四川三星堆文明羽人几乎一模一样,证明释迦牟尼是三星堆文明后代,是以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四川人! 关于江陵出土两件战国遗物的文化属性,《献疑》曾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其中人鸟同构的一件不是摹仿印度妙音鸟雕刻的“妙音鸟”,而是中国的羽人。 这些证据中,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玉雕羽人,不论在造型还是年代上,都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简答》不仅不顾中国历史上仙话借神话演绎发展的事实,孤立地认为羽人出现 “不出周代”,而且不顾事实地认为大洋洲玉雕不是“身生毛羽”;并坚持认为江陵楚墓出土的羽人下肢是鸟肢。 说商代玉雕羽人不是“身生毛羽”,请问羽人背脊上的刻纹是什么?由于玉雕与木雕在材质以及加工手段方面有很大差别,我们不能期望商代匠人在摩根氏6.5左右硬度、大小仅11厘米的玉石上雕刻羽人的每片羽毛。江陵天星观出土羽人残高达67厘米,而且是木质,楚国工匠也只是在腿上雕刻了十数片羽毛。羽人身上雕刻了羽毛,即表示“身生毛羽”,羽毛有多少是次要的,关键看是否表现了羽人具有的飞翔的神力。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印度女学者:华夏中国文明是太阳天子文明,是人类文明唯一起源地
lulingkxw 2018-5-31 09:53
印度著名的美女学者米尔卡丹妮,继续发表了她对华夏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对比研究,发现重大历史结论。 这一结论无疑比印度东北7邦属于古代中国的结论,还要惊世骇俗。 米尔卡丹妮认为:华夏民族是太阳之族,华夏民族历史上所有的领袖都是太阳之子-——古籍中的天子之说一点也不过分。 米尔卡丹妮指出:由于华夏中国文明,目前考古发现已经在中国国内,找到170000年前的文明遗物,30000—25000年前的文明遗迹,11000—9500年前的文明大城市,9000年前的甲骨文字,所以,世界上其他地区所有文明都起源于目前的华夏中国,是伟大的古中国华夏族人民艰苦卓越的创建了全人类的所有文明! 目前米尔卡丹妮的观点已经在印度国内和国际学术界激起千层巨浪,很多学者认为她的观点过于大胆新奇,富有新意,但是证据很多,令人很难辩驳。 米尔卡丹妮则表示愿意接受任何善意的质问和怀疑,无端攻击谩骂,不能拿出证据反驳者请走开。 全世界各国古代文明都存在过对太阳神的崇拜,并有许多民族认为他们就是太阳神的后代,其中中国的华夏族是最崇拜太阳的民族,没有之一!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指出:欧、亚、非、美,大洋洲,各洲的原始民族普遍崇拜太阳神;这一点非常令人奇怪,背后肯定有隐藏的目前不知道的历史。 中国的考古学家朱天顺说:古希腊人有日神希利奥斯之庙,罗马人有日神梭尔之庙,英国人也有立石柱祭日神的风俗。 日本人供奉开国女神天照大帝,墨西哥人有杀人祭日之俗,古秘鲁人的酋长自称为太阳之子,这与中国华夏族之帝王称天子--太阳神之子都完全相类似。 自称为太阳之子或太阳之族的并非仅只中国与秘鲁,美国盖斯特注释的《新金枝》一书说:古埃及王与太阳神同称,非洲的郎高、梦巴萨、哈瓦等族的酋长也都自称上帝,日本人称日皇为天皇--太阳之皇。 中国的华夏族的华与夏,华夏帝王的炎帝、黄帝、太昊、少昊等,都是太阳或太阳酋长的不同称谓;从文物、典籍各方面看,都与太阳有极为密切关系。 因此说,华夏族是太阳之族,华夏民族历史上所有的领袖是太阳之子-——天子一点也不过分。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何新: 东方亚裔人种是希腊文明的原创者
lulingkxw 2018-5-31 09:36
何新: 东方亚裔人种是希腊文明的原创者 2017-02-24 21:14 波斯 / 迈锡尼 何新读书札记: 亚裔人种的东方伊奥尼亚是希腊文明的真正起源 何新按: 国内出版的几乎所有关于希腊历史的书上无不这样说:”希腊文化是西方(欧美)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开始于爱琴文化,爱琴文化包括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希腊文化一产生,就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质……云云“ 殊不知,这些说法完全违背考古实证,也没有任何可资考证的可信史料作为支持。 1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所说的古希腊文明,是指从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以来自神话传说的首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起点)开始,到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当时西方史家还未考虑解释希腊文明的来源问题。 而19世纪以后的西方学者则认为,原始的希腊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3至公元前17世纪之间。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100年这段时期称“迈锡尼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些考古发现,被西方史家与荷马可疑的神话相比附——断言荷马神话中的阿伽门农王以及特洛伊战争与迈锡尼文化有关,认为迈锡尼文化年代也是《荷马史诗》的年代。 迈锡尼文化的考古线索到公元前1100年中断。从这时期到公元前八世纪的历史,被西方史家称为希腊史的黑暗时代。因为这一时代很少文字记述,也缺乏考古证据的发现,仅有一些二手乃至三手的文字资料,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保萨尼亚斯的《希腊志》、狄奥多罗斯的《历史丛书》以及哲罗姆的《编年史》中对这个时期的简要历史和国王名单有西方也承认为不可靠的记述。 18世纪以来,西方史家为填补希腊早期文明来源的空白问题,将可疑的荷马神话传说历史化,莫须有地制造了一个来自半岛北部的“多利安人”的入侵神话。称约在公元前1200年,自北方南下的“多利亚人”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使得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西方史家试图以传说中虚构的多利安人的故事,把欧洲北方的白种人与希腊文明的起源相衔接。但是,所谓的“多利安人”在历史学、考古中不见踪影,只在所谓的荷马史诗中模糊地提到过。而关于荷马史诗的不可靠性——包括荷马其人究竟是否存在以及这些史诗的来源、地理及著述年代,至今西方学术界仍未搞清而难以形成定论。 实际上,关于希腊文明的早期历史和来源,对西方史家至今尚是一个讳莫如深似乎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其实就在于:原初的希腊文明起源于地中海东方的小亚细亚(土耳其半岛)的安纳托利亚(即爱奥尼亚)地区,亚裔的黑发种族(包括闪族的犹太人)乃是希腊文明的原创者。这一文明后来跨海传播到希腊—巴尔干半岛和欧洲,而不是相反。 2 西方史家都承认,伊奥尼亚(也称作爱奥尼亚、爱欧尼亚)是希腊民族和文明的起源。那么,伊奥尼亚究竟在哪里? 有趣的是,在希腊半岛的西部,地中海意大利半岛与希腊半岛之间的海域叫伊奥尼亚海(IONIAN SEA)。 地中海周边地图: 但诡异而奇怪的是,地理上真正的伊奥尼亚却并不在这个伊奥尼亚海周边,而是远在东方——在地中海的东岸,小亚细亚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西南海岸地区,其北端约位于今天的伊兹密尔,南部到哈利卡尔那索斯以北,此外还包括希俄斯岛和萨摩斯岛。 为什么发生这样奇怪的地理地名变乱?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希腊文明的起源问题。 ”伊奥尼亚“这个名字的来源,西方史学中有两种说法: 1、来自女神伊俄,爱奥尼亚海即伊俄之海。伊俄传说是河神或银河之神伊阿索思的女儿。古代人经常把伊俄和月球联系起来;在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伊俄对普罗米修斯说自己是“有角的童贞女”,暗示她与牛(牛角在古希腊文化中常象征新月)和月亮有关联。 西方一些现代研究者认为,伊俄神话实际是来自中东地区神系中古老的月神(中国的月神女娲——女娥,音也相近),后来被希腊的奥林帕斯教引入自己的神系之中。 在所谓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将伊俄与埃及最重要的女神伊西斯混为一体,并认为她与宙斯的儿子是古埃及的神牛阿庇斯(希腊人称之为厄帕福斯)。据说伊俄曾经爱上被锁于亚洲高加索山顶的盗火神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预言伊俄将是希腊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始祖。伊俄后来渡过伊奥尼亚海(“伊俄之海”)来到埃及。 但是我们会注意到,这个临近意大利半岛的伊俄之海的海域,与地中海通向埃及的方向,完全是南辕北辙。 2、地理上的伊奥尼亚(爱奥尼亚、爱欧尼亚)位置在小亚细亚—土耳其半岛的安纳托利亚地区。这个地名据说来自于一个叫做伊奥尼亚人的部落。这一区域的人种是黑发、肤色为黑白或黄白混血的亚裔人,其中有一部分部族,可能是来自中东地区(腓尼基—迦南地区)的犹太人。所以腓尼基也是希腊文字和字母的来源。其特有语言是安纳托利亚语(今已消失),应当归入闪含语系。 3 伊奥尼亚部落可能是于公元前两千年后期,开始在小亚细亚的爱琴海沿岸定居。这个部落在形成前本来很分散,种族来源也不纯一,但当他们在小亚细亚的西岸定居后,逐渐结合成一个共同体。 小亚细亚土耳其半岛的伊奥尼亚地区(图中黄色部分) 伊奥尼亚最重要的城市是以弗所、米利都和伊兹密尔,这些城市在前1000年左右靠贸易富强起来,结盟为西方史家所说的”伊奥尼亚联盟“。 一些重要的所谓”古希腊艺术风格“,实际不是在希腊,而都是在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形成的——并且它们承袭着远古中近东地区(亚述、巴比伦)巨石建筑的一贯风格。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所谓“希腊风”,实际就是发端于小亚细亚之伊奥尼亚风格的建筑。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而非起源于希腊 (几百年来这一起源于亚洲的建筑风格被欧洲史家诡称为来自希腊) 小亚细亚—土耳其半岛的这个地区,也是地中海、爱琴海中的那些海岛(基克拉泽斯文明 、米诺斯文明 )和地中海沿海(包括希腊半岛的迈锡尼等)早期文明的起源地。而欧美的希腊史家,纯粹是出于白色种族主义的文化落后自卑心理,而对这一铁的历史事实,一直故意漠视而不谈。 考古学发现,早在希腊古风文明兴起之前约800年,爱琴海地区已经存在基克拉则斯海岛文明、克里特海岛文明和希腊半岛上靠近爱琴海东岸的迈锡尼文明。 这些文明的来源,都并非指向欧洲北陆的白种人,而是指向地中海东岸的中东近东地区。 4 考古证据表明,自公元前三千年——一千年间,一系列移民潮自中近东地区向希腊—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半岛扩散迁移(而非相反)——正是他们为南欧地区带来了新的文明因素。 总之,古希腊文明并非起源于来自欧洲北部和西部内陆的日耳曼人、高卢人、盎格鲁撒克逊白种人(在希腊和罗马人眼中,这些白种人一直就是根本没有进入文明的野蛮人,”蛮族“)——而是来自于中近东的文明起源地区。而那里的人种,多数都是黑发肤色浅黑、褐色或黄色的亚裔人类。 前6世纪—前5世纪,正是在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而不是在希腊)出现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等一批重要的哲学家、数学家、思想家。他们也与那些白种人、北部欧洲人无关,都是亚裔的黑发人种。 前7世纪吕底亚人控制了伊奥尼亚。吕底亚(Lydia)也是小亚细亚中西部一古国(建国时间在公元前1300年或更早),位置濒临爱琴海。公元前547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二世征服了伊奥尼亚。 前500年爆发了伊奥尼亚人反对波斯人的起义,这个时候希腊半岛上的一些城邦(包括雅典)开始强大。由于雅典的介入,从而导致了希波战争。 前470年代希腊—伊奥尼亚联盟战胜波斯人,整个小亚细亚西海岸,包括伊奥尼亚,短暂地脱离了波斯的统治。但前386年,伊奥尼亚再次落入波斯之手。 后来,来自北方内陆的一个蛮族部落——非希腊人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半岛后,击败波斯帝国,这时伊奥尼亚并入马其顿帝国。 亚历山大死后,伊奥尼亚于前133年成为罗马的亚细亚省的一部分。 395年后这个地区属于东罗马帝国。 11世纪末期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伊奥尼亚,但又被东罗马人驱逐。1359年之后伊奥尼亚终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直到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英国主导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将这里强行划给希腊。后来的洛桑条约将其归还给土耳其,今天这个地区——历史上著名的伊奥尼亚地区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一部分。 注:关于伊俄神话可参阅《神话辞典》,(苏联)M·H·鲍特文尼克等编著。 (2012-08-14) 谢谢阅读 何新时事:hexinbbs 何新文史:hexinwenshi 何新学术:hexinxueshu 何新玩画:hexinwanhua 搜索以上公众号或者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即可快速获取更多更有深度的文章! 本文来何新网易博客和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xinbbs/ http://hexinbbs.blog.163.com/ 投稿邮箱: hexinzhuanyong@163.com 联系微信: zhouwen56789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2017-02-24 21:14 波斯 / 迈锡尼 何新读书札记: 亚裔人种的东方伊奥尼亚是希腊文明的真正起源 何新按: 国内出版的几乎所有关于希腊历史的书上无不这样说:”希腊文化是西方(欧美)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开始于爱琴文化,爱琴文化包括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希腊文化一产生,就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质……云云“ 殊不知,这些说法完全违背考古实证,也没有任何可资考证的可信史料作为支持。 1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所说的古希腊文明,是指从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以来自神话传说的首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起点)开始,到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当时西方史家还未考虑解释希腊文明的来源问题。 而19世纪以后的西方学者则认为,原始的希腊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3至公元前17世纪之间。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100年这段时期称“迈锡尼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些考古发现,被西方史家与荷马可疑的神话相比附——断言荷马神话中的阿伽门农王以及特洛伊战争与迈锡尼文化有关,认为迈锡尼文化年代也是《荷马史诗》的年代。 迈锡尼文化的考古线索到公元前1100年中断。从这时期到公元前八世纪的历史,被西方史家称为希腊史的黑暗时代。因为这一时代很少文字记述,也缺乏考古证据的发现,仅有一些二手乃至三手的文字资料,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保萨尼亚斯的《希腊志》、狄奥多罗斯的《历史丛书》以及哲罗姆的《编年史》中对这个时期的简要历史和国王名单有西方也承认为不可靠的记述。 18世纪以来,西方史家为填补希腊早期文明来源的空白问题,将可疑的荷马神话传说历史化,莫须有地制造了一个来自半岛北部的“多利安人”的入侵神话。称约在公元前1200年,自北方南下的“多利亚人”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使得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西方史家试图以传说中虚构的多利安人的故事,把欧洲北方的白种人与希腊文明的起源相衔接。但是,所谓的“多利安人”在历史学、考古中不见踪影,只在所谓的荷马史诗中模糊地提到过。而关于荷马史诗的不可靠性——包括荷马其人究竟是否存在以及这些史诗的来源、地理及著述年代,至今西方学术界仍未搞清而难以形成定论。 实际上,关于希腊文明的早期历史和来源,对西方史家至今尚是一个讳莫如深似乎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其实就在于:原初的希腊文明起源于地中海东方的小亚细亚(土耳其半岛)的安纳托利亚(即爱奥尼亚)地区,亚裔的黑发种族(包括闪族的犹太人)乃是希腊文明的原创者。这一文明后来跨海传播到希腊—巴尔干半岛和欧洲,而不是相反。 2 西方史家都承认,伊奥尼亚(也称作爱奥尼亚、爱欧尼亚)是希腊民族和文明的起源。那么,伊奥尼亚究竟在哪里? 有趣的是,在希腊半岛的西部,地中海意大利半岛与希腊半岛之间的海域叫伊奥尼亚海(IONIAN SEA)。 地中海周边地图: 但诡异而奇怪的是,地理上真正的伊奥尼亚却并不在这个伊奥尼亚海周边,而是远在东方——在地中海的东岸,小亚细亚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西南海岸地区,其北端约位于今天的伊兹密尔,南部到哈利卡尔那索斯以北,此外还包括希俄斯岛和萨摩斯岛。 为什么发生这样奇怪的地理地名变乱?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希腊文明的起源问题。 ”伊奥尼亚“这个名字的来源,西方史学中有两种说法: 1、来自女神伊俄,爱奥尼亚海即伊俄之海。伊俄传说是河神或银河之神伊阿索思的女儿。古代人经常把伊俄和月球联系起来;在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伊俄对普罗米修斯说自己是“有角的童贞女”,暗示她与牛(牛角在古希腊文化中常象征新月)和月亮有关联。 西方一些现代研究者认为,伊俄神话实际是来自中东地区神系中古老的月神(中国的月神女娲——女娥,音也相近),后来被希腊的奥林帕斯教引入自己的神系之中。 在所谓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将伊俄与埃及最重要的女神伊西斯混为一体,并认为她与宙斯的儿子是古埃及的神牛阿庇斯(希腊人称之为厄帕福斯)。据说伊俄曾经爱上被锁于亚洲高加索山顶的盗火神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预言伊俄将是希腊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始祖。伊俄后来渡过伊奥尼亚海(“伊俄之海”)来到埃及。 但是我们会注意到,这个临近意大利半岛的伊俄之海的海域,与地中海通向埃及的方向,完全是南辕北辙。 2、地理上的伊奥尼亚(爱奥尼亚、爱欧尼亚)位置在小亚细亚—土耳其半岛的安纳托利亚地区。这个地名据说来自于一个叫做伊奥尼亚人的部落。这一区域的人种是黑发、肤色为黑白或黄白混血的亚裔人,其中有一部分部族,可能是来自中东地区(腓尼基—迦南地区)的犹太人。所以腓尼基也是希腊文字和字母的来源。其特有语言是安纳托利亚语(今已消失),应当归入闪含语系。 3 伊奥尼亚部落可能是于公元前两千年后期,开始在小亚细亚的爱琴海沿岸定居。这个部落在形成前本来很分散,种族来源也不纯一,但当他们在小亚细亚的西岸定居后,逐渐结合成一个共同体。 小亚细亚土耳其半岛的伊奥尼亚地区(图中黄色部分) 伊奥尼亚最重要的城市是以弗所、米利都和伊兹密尔,这些城市在前1000年左右靠贸易富强起来,结盟为西方史家所说的”伊奥尼亚联盟“。 一些重要的所谓”古希腊艺术风格“,实际不是在希腊,而都是在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形成的——并且它们承袭着远古中近东地区(亚述、巴比伦)巨石建筑的一贯风格。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所谓“希腊风”,实际就是发端于小亚细亚之伊奥尼亚风格的建筑。 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而非起源于希腊 (几百年来这一起源于亚洲的建筑风格被欧洲史家诡称为来自希腊) 小亚细亚—土耳其半岛的这个地区,也是地中海、爱琴海中的那些海岛(基克拉泽斯文明 、米诺斯文明 )和地中海沿海(包括希腊半岛的迈锡尼等)早期文明的起源地。而欧美的希腊史家,纯粹是出于白色种族主义的文化落后自卑心理,而对这一铁的历史事实,一直故意漠视而不谈。 考古学发现,早在希腊古风文明兴起之前约800年,爱琴海地区已经存在基克拉则斯海岛文明、克里特海岛文明和希腊半岛上靠近爱琴海东岸的迈锡尼文明。 这些文明的来源,都并非指向欧洲北陆的白种人,而是指向地中海东岸的中东近东地区。 4 考古证据表明,自公元前三千年——一千年间,一系列移民潮自中近东地区向希腊—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半岛扩散迁移(而非相反)——正是他们为南欧地区带来了新的文明因素。 总之,古希腊文明并非起源于来自欧洲北部和西部内陆的日耳曼人、高卢人、盎格鲁撒克逊白种人(在希腊和罗马人眼中,这些白种人一直就是根本没有进入文明的野蛮人,”蛮族“)——而是来自于中近东的文明起源地区。而那里的人种,多数都是黑发肤色浅黑、褐色或黄色的亚裔人类。 前6世纪—前5世纪,正是在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而不是在希腊)出现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等一批重要的哲学家、数学家、思想家。他们也与那些白种人、北部欧洲人无关,都是亚裔的黑发人种。 前7世纪吕底亚人控制了伊奥尼亚。吕底亚(Lydia)也是小亚细亚中西部一古国(建国时间在公元前1300年或更早),位置濒临爱琴海。公元前547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二世征服了伊奥尼亚。 前500年爆发了伊奥尼亚人反对波斯人的起义,这个时候希腊半岛上的一些城邦(包括雅典)开始强大。由于雅典的介入,从而导致了希波战争。 前470年代希腊—伊奥尼亚联盟战胜波斯人,整个小亚细亚西海岸,包括伊奥尼亚,短暂地脱离了波斯的统治。但前386年,伊奥尼亚再次落入波斯之手。 后来,来自北方内陆的一个蛮族部落——非希腊人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半岛后,击败波斯帝国,这时伊奥尼亚并入马其顿帝国。 亚历山大死后,伊奥尼亚于前133年成为罗马的亚细亚省的一部分。 395年后这个地区属于东罗马帝国。 11世纪末期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伊奥尼亚,但又被东罗马人驱逐。1359年之后伊奥尼亚终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直到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英国主导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将这里强行划给希腊。后来的洛桑条约将其归还给土耳其,今天这个地区——历史上著名的伊奥尼亚地区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一部分。 注:关于伊俄神话可参阅《神话辞典》,(苏联)M·H·鲍特文尼克等编著。 (2012-08-14) 谢谢阅读 何新时事:hexinbbs 何新文史:hexinwenshi 何新学术:hexinxueshu 何新玩画:hexinwanhua 搜索以上公众号或者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即可快速获取更多更有深度的文章! 本文来何新网易博客和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xinbbs/ http://hexinbbs.blog.163.com/ 投稿邮箱: hexinzhuanyong@163.com 联系微信: zhouwen56789 \0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要承担起继续追寻中华文明起源的使命
lulingkxw 2018-5-28 23:13
看到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 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报道,我明白了,正因为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的问题还没被充分关注,没有得到有效的说明,使得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能被“考证”确认的时段只有5000年,这其实是真实时段的一个部分,甚至有可能是一小部分呢。 中华文明起源的定义是什么?它的表现形式怎么样?文明源流相接的关节点在哪里?我们不能笼统地讲文化和文明;至少分阶段可以按照产业阶段、社会制度、书面语言、科学技术等指标,发展指数或标志物这些人类社会特有的文明载体来推断的。 农耕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基础,农耕文明是农业文明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为什么不以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起源点呢? 而且,农耕文明是以采集狩猎为主的前产业文明形态为基础的。如果要追寻这个形态的起源点,则应该在确定了农业文明起源点之后,再往前继续推进。那是一段更遥远、考证难度更大的历史了。 中国北回归线地区除了不缺少5000年以来的文化遗存外,在5000年前,人工种植水稻的遗存信息那么多,彝族历法起源的年代那么久远,粤语这么古老,全世界多个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都跟黄种人有关,都与中国历法(古天文学)、粤语语音信息、文化符号有关联、还有自然的天文大“十字”坐标(夏至线与中天线交叉)就摆在这里——在东半球中天线与北回归线相交处,这与中的“中”字有渊源、与“种田”(中天)有渊源,与红十字有渊源,与“米”字、“粤”字、“端”(端州,端饭碗)字都有渊源……多种信息显示,这个超越5000年的伟大的中华文明发祥地就在华南,就在我们祖国温暖宜人、美丽富饶的北回归线上! 我们感谢有关方面考证认可宣布了中华文明拥有5000年的历史,因为这段历史长期被西方一些所谓权威历史学家所否认,我们坚持了自己的结论,捍卫自己的话语权,不再跟他们对接了!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但我们国家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尚未取得最后成功,同胞们,我们乃需要继续努力。 看来:我们真的要承担起继续追寻中华文明起源的使命了! (陆玲) 转帖: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 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 2018年05月28日 21:50:15 来源: 央视新闻移动网 相关稿件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研究成果。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北回归线地区农耕文明起源探索(11)
lulingkxw 2018-5-27 08:01
云 南 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 继 彝族十月太阳历 之后,又一种古老而精妙的神秘历法——彝族十八月太阳历于在 楚雄 州被发现,发祥于 大姚县 昙华乡 的“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是 彝族 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观察、发现、总结出来的计时规律,属物候历。经著名的彝族文化研究专家刘尧汉教授考证,源于昙华的“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早于美国墨西哥 玛雅历法 五千余年。1989年5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楚雄 彝族文化研究员朱琚元、实习研究生杨凤江等人到武定县万德乡自乌乡进行 民族 调查时,从彝族世传星占师雍子明处调查到,他已故的父亲、老星占师雍光河曾遗传下十八月太阳历,过去这里的历代星占师使用这种历法进行占星活动,从而真正论证了中国彝族神秘的十八月太阳历。 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 1 、昭通, 云南文化的 “ 三大发祥地 ” 之一,一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 圣土 。 1982 年出土的 距今 五万年前的早期智人 —— 昭通人的牙齿化石,说明了在五万年前便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周末至 春秋时期 ,今昭通出了一位 “ 教民务农 ” 的传说人物,据《 蜀王本纪 》、《 华阳 国治》以及《 水经注 》记载,这位著名的人物叫杜宇,杜宇入蜀, “ 教民务农 ” ,得到蜀民的拥戴,后 当上 了蜀王,号望帝。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诗中有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的佳句。春秋时期,今昭、鲁坝区较蜀地更早的跨入了农耕时期;公元前 250 年,秦孝文王派 蜀郡 李冰 开凿 僰道 ,公元前 221 年 秦始皇 统一中国,为了进一步通略云南,派常頞将僰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 “ 五尺道 ” ,加速了 中原 、 巴蜀 、云南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汉武帝采纳唐蒙的建议,改变汉初 “ 闭蜀故徼 ” 的封闭政策,开修 “ 南夷道 ” , 朱提 郡建置,直接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昭通社会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唐降称乌蒙府;清雍正九年( 1731 ),在完成改土归流并镇压了 土司 残余势力的叛乱后,云、贵、桂 总督 鄂尔泰以乌蒙 “ 不昭不通之者甚也 ” ,奏请雍正恩准 “ 举前之乌 暗者 ,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 ” ,易名昭通府。悠久厚重的 历史文化 为昭通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 文物古迹 ,现存的汉代 孟孝琚碑 、晋代 霍承嗣 壁画墓 享誉海内外, 唐朝 袁滋摩崖石刻 被复制陈列于 中国历史博物馆 长期展出,豆沙 关外 、朱提 江畔 悬崖峭壁上的 悬棺 仍然是未解的 千古之谜 。 2 、 大理 地区 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 考古发掘 , 新石器时代遗址 广泛分布在以 洱海 为 中心 的 高原湖泊 群周围。 白族 、 彝族 等 少数民族 的 先民 在这块美丽、富饶的 土地上 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 渔猎 ,创造了大理地区的 远古文明 。汉 元封 年间 ( 公元前 110 ~前 105 年 ) , 汉王朝 在大理地区设置了 叶榆 、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 益州郡 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 版图 。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 永昌郡 ,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 宁州 的永昌、云南 2 郡,刘宋 王朝 时分属宁州的 云南郡 、东河阳郡、 西河阳 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属昆州;唐武德四年 (621 年 ) ,洱海地区置有 “ 八州十七县 ” ,麟德元年 (664 年 ) ,改属 姚州 都督府 。 8 世纪 30 年代,洱海地区 “ 六诏 ” 中的南诏, 在唐朝 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唐昭宗天复二年 (902 年 ) ,南诏权臣 郑买嗣 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 大长和国 ,南诏亡。 后唐 天成二年 (927 年 ) ,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 (937 年 ) ,通海 节度使 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 大理国 。 南宋 宝元年 ( 1253 年 ) ,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建立 云南行省 。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 500 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 政治 统一体 ,奠定了 祖国 的 西南边疆 ,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元代 ,云南 政治中心 东移 昆明 , 元朝 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元 至元 十一年 (1274) ,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 大理路 、 鹤庆路 、威楚路 和云龙 甸 军民 府。 明代 ,大理地区分属 大理府 、 鹤庆府 、 蒙化府 、 永昌府 、 楚雄府 。 清代 ,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 丽江府 、永昌府、 蒙化 直隶厅 。 1913 年 ,大理地区属滇西道。 1929 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 祥云 、弥渡、宾川、 凤仪 、蒙化、大理、永平、 云龙 、漾濞、 邓川 、洱源、剑川、鹤庆 13 县。 40 年代后期,云南 省政府 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 年 2 月 1 日 ,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 云县 、缅宁、顺宁 ( 凤庆 ) 、永平、漾濞、云龙、洱源 15 县市 。 1956 年 ,云县、缅宁、顺宁 3 县划归临沧专区, 丽江 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 1956 年 11 月 22 日 ,建立 大理白族自治州 ,下关定为 自治州 首府 。 2000 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 1 市 11 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 祥云县 、 宾川县 、 弥渡县 、南涧彝族自治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 永平县 、 云龙县 、 洱源县 、 剑川县 、 鹤庆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在大理地区设 叶榆县 ,直至 南北朝 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 唐初 ,洱海地区 “ 六诏 ” 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 738 年)统一 “ 六诏 ” ,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 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 8 至 13 世纪 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 738 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 1253 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南诏、大理国的都城 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 1274 年)建立云南行省, 行政中心 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3 、 昆明、 玉溪 是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 , 古滇文化 作为云南文化发源的代表者之一而倍受关注! 公元前 298 年 — 公元前 263 年,楚将 庄蹻 率领一支队伍到达 滇池 地区,其目的是征服当地人归附 楚国 ,后因归路被 秦国 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 古滇 国,都城在今 晋宁县 晋城 。 公元前 109 年,汉王朝发兵到 滇国 ,以武力威慑滇国,滇国归汉。汉王朝在今晋宁县 等地 区设益州郡,汉王赠滇王 “ 滇王之印 ” ,从此滇池地区被纳入 中央王朝 版图。 公元 225 年,诸葛亮为平定孟获等 南中大姓 的叛乱而南征, 这年秋天 ,三路大军在滇池地区会合,平定了南中 4 郡,改益州郡为建宁郡。 公元 763 年(唐朝广德元年),南诏王 阁罗凤 到达昆明地区,认为昆明一带 “ 山川可以作 藩屏 ,川陆可以养人民 ” 。于是在公元 765 年,令其子凤迦异在昆明建 拓东城 ,拓东城成为南诏用以控制 南面 的 交州 和 东面 的曲靖等地的 东都 ,后来拓东城改称为东都,后来改为鄯阐城。 公元 10 世纪至 13 世纪初,(宋代)大理国前期,大理国在今昆明地区设鄯阐节度,其辖境略与南诏时期的拓东 节度 统治区域相同,其境界与元代 中庆路 范围相同。大理国时期鄯阐府、巨桥(今昆明)属高氏世守之地。 公元 1253 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进攻云南,攻克大理城。大理国王段兴智逃到昆明。公元 1254 年 , 兀良合台 率军攻克昆明,擒获段兴智。公元 1273 年 6 月,以 平章政事 赛典赤行省云南, 1276 年 赛典赤把 军事 统治时期所设的行政中心迁到昆明,从此昆明正式成为 云南省 省会 。 赛典赤多次兴修水利,并建松华坝。 公元 1381 年 8 月, 朱元璋 调集 30 万军队,以 傅友德 为统帅,蓝玉、 沐英 为副将,向云南出兵征讨。 12 月,明军于白石江败元军,蓝玉、沐英攻进昆明。梁王逃到晋宁跳滇池自杀,明军进驻昆明。 1389 年,沐英入京拜见朱元璋,回滇时带 江南 军民百万到云南 屯田 。 1392 年 至 1398 年,沐春又移 南京人口 30 余万入云南。 公元 1647 年,农民起义军 大西军 在 李定国 、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的领导下抵达昆明。 四将军 在昆明统治了一段时间。 1655 年 ,李定国把永历帝护送到昆明,拥 永历 为帝 ,在 昆明五华山 建 皇宫 。 公元 1658 年 12 月,清军分三路进攻云南,李定国拥永历帝逃入 缅甸 。 吴三桂 于次年攻占昆明。 1662 年,为向清示好,缅王猛白缚送永历帝给吴三桂,永历被吴绞死。 1673 年,吴三桂起兵反清, 1681 年清军镇压了吴三桂叛军。 古滇国是两千多年前在云南滇池区域的古老 王国 ,因 境内 有滇池而得名。它兴盛于 战国 至西汉时期, 东汉 初突然销声匿迹 , 前后历时约 500 年。在《 史记 》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从 司马迁 的记载来看, 2000 年多前, 在中国 的西南边疆有滇和夜郎两个大的王国。今天,夜郎自大这句成语几乎人人皆知,而很 多人 对滇国却并不熟悉。事实上,当初司马迁的记载是这样的: “ 滇王与汉使者曰: ‘ 汉孰与我大? ’ 夜郎侯亦然 ” ,可见,那时滇郎自大不亚于夜郎。其 辉煌的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因 史书 上记载简略,以致成为千古之谜。经过几十年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大批 滇文化 的遗物破土而出,这个古老的王国才渐渐浮现 在世人面前 。它们就像无字史书,为我们一点一点揭开古滇国 神秘的面纱 。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 纹饰 细腻丰富的 青铜器 闻名于世。滇国的先民们把当时耕作、 畜牧 、纺织、狩猎、战争等各种 社会生活 场景凝聚在青铜器上,用自己的双手铸造了一部生动的 青铜 史诗 。 (信息来源云南网 http://yn.yunnan.cn/zt/html/2009-01/15/content_201709.htm ) “ 良渚文化” 号称中国5000年文明的证据是否将时间定得太迟了? —— 云南专家破译5000年前文字“鸟在风中飞,鸟在山下飞,鸟在山上飞” 《中国 5000 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 一书指出: 1981 年,上海福泉山遗址,一座大墓出土了一件鸟形玉器,扁薄形,鸟脚以下已经残缺,酷似佛利尔玉壁上的鸟形。经将此器按佛利尔图形复原,器形规整,结构得体,学者们判断它们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以鸟为官职或氏族标志的一种鸟符。由此可见,鸟文化是良渚文化的主题。鸟崇拜的表现形式是以鸡或鸟卦进行祭祀占卜活动,得出卦象以便计数形成数卦,预测吉凶祸福。良渚文化的庄桥坟遗址上出现以数字易卦讲述故事的考古文物上,发现如诗似画的 “ 风中鸟,山下鸟,山上鸟 ” 文字解读揭示出来的丰富内涵,黄懿陆认为是正常的一种生活和社会场景的真实写照,也是该遗址出土石钺正反面刻写有数字易卦、就是当地当时在此居住的人类社会共同体经历过崇鸟时代的证明。作者:汤兴萍 中国北回归线沿线五省区 全国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略)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启动了”中国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研究”
热度 1 lulingkxw 2018-5-26 16:55
附文是《广东科技报》关于我们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与多个单位联合主办的“ 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论坛”的报道。在这个论坛上,我们的团队以一本手册《中国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研究》发起了该议题的研究。 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2018年5月19日。从这天起,我们将加快探索的步伐,并发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一起来推动“ 中国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问题”的早日破解! 初步调查的证据显示,中国华南北回归线沿线地带的五个省区: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不仅均拥有5000年及以前农耕文明的遗存或记载,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着。例如:语言、历法、农耕制度等。我们应可通过多学科综合的方式,说明历史的真相,还原我们华夏先人在这片富饶美丽、温暖宜人的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珠江流域所开创的伟大的生态文明历史,恢复其在中国农耕文明史和世界农耕文明史中光辉灿烂的历史地位。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奉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的时段和重要事实的确认, 应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解决。 种种迹象显示:发源于中国北回归线沿线地区的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历史绝对不止5000年,而中华民族在该地区所开创的产业生态文明业绩,更可媲美世界上任何一个已被公认的文明发祥地。论证这个令人振奋的观点,特别值得追求,值得期待。 中国,加油!(陆玲) 转帖:《广东科技报》2018年5月25日综合新闻 http://epaper.gdkjb.com/html/2018-05/25/node_7.htm 弘扬北回归线文化 产学研政宣共话乡村振兴   本报讯(记者 莫文艺 通讯员 李建基 陆玲)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中国的地方拥有较丰富的北回归线区域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其中,广州的花都区、从化区和增城区沿北回归线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5 月 19-20 日,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论坛在花都区举行。   来自广州以及省内外其他北回归线沿线地区的科协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等代表 80 余人出席了论坛。本次活动由广州市北回归线生态文明促进会(筹)、万信达企业集团、广州市花都区科学技术协会、花都区旅游协会、省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以及科普工作委员会和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主办。   广东省科协科普部部长吴仕高、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周国逸、常务副理事长段舜山,花都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共添、副主任徐永生和蓝海滨、花都区政协主席陈家飞、副主席徐兆东、从化区科协主席任洪华、增城区科协副主席温作深等出席了活动。   与会代表围绕论坛主题,聚焦我国北回归线地区乡村的社会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等问题,积极探索促进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章家恩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首先要做好农民 - 农村 - 农业的 “ 三位一体 ” 综合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乡村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品牌产业,加强乡村振兴相关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城乡之间联动共赢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万信达企业集团董事长陈日铃作了建设北回归线上的足迹 - 醉美花都健身步道经验分享,他提到,花都国家旅游休闲步道的建设将成为北回归线区域首条国家旅游休闲步道示范路段,未来可与广东、福建、广西和云南省区联手打造北回归线文化生态的旅游品牌,结合国家 “ 一带一路 ” 战略部署、以生态文化旅游带动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结合论坛,主办方还开展了 “ 北回归线足迹 ” 徒步行体验、晨采庄园 - 北回归线地理标志揭幕仪式, “ 回归之夜 ” 分享和现代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考察等活动。   本次论坛取得了多项成果:启动了每年一届的 “ 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坛论 ” , 汇编了《论文集》,举办了生态环境科技政策、中国北回归线标志、环球北回归线国家国花、北回归线上的足迹 - 登山健身步道设计规划等多个展览;通过协商,万信达企业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达成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意向;论坛发起了《中国北回归线农耕文明起源研究》并发出 2018 年《羊城倡议》。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2794 次阅读|2 个评论
群策群力,加快破解甲骨文书面语体系
lulingkxw 2018-3-26 00:47
我被甲骨文迷住了,感到自己需要大量的学习,这些天的时间都给了它! 甲骨文不仅与现代汉字一脉相通,更与我们悠久的中华民族文明史融合相连,它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多花一点力气把它破译出来。 过去用了100多年,一共只破译了1000多个字,平均每年只推进破解10来个字,这个速度与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与人们了解祖国历史文化的迫切需求相比,实在太迟缓了! 当然,也可以从中知道破解古文的工作并非那么简单。 看来,继续单纯依靠文字考古学的破译方法已经有点力不从心,需要创新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式来破译。多学科并不是几个学科的人凑在一起“瞎子摸象”,而是拥有多学科思维能力的人、团队,共同聚焦每一个符号,并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找出最优的解读结果。 几千年前祖先的文字档案,已经没有机密了,我们应可将已经破译的资料全部上网共享,为后来者提供更高的研究基础。感谢前辈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现在甲骨文字典也已经出版和上线了,学习了解甲骨文的条件好多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特别感恩。 其实,一个可以破译甲骨文的人,可破一个字,就必然可破译很多个字;一个可以破译很多字的人,必然要掌握这套语言系统。因此,甲骨文研究难免是小众的工作。 但为了加快破译工作,需要积极扩充研究队伍,动员那些对古诗词、古书法感兴趣的人,估计他们会较容易转行加入研究工作。先从掌握已经破解的文字入手,逐步阅读甲骨文的文档,一步一步推进。 在已经翻译的甲骨文里面,我初步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给未来的破解工作带来便利和信心: 甲骨文已经有“铸造”的“铸”字,那就可以初步确定同时代已存在这种金属加工工艺;铸造是比锻造复杂很多的工艺,是否有锻造呢?我们可以再找找。有了铸造,就难免有与之相关的词语,例如温度、矿液和铸造容器的字词,这也是可以探索的。 有的字其实内涵很丰富,并非只能用一个字来对应,它可以对应许多意思,这需要看场合。我希望看看文字出处来验证是否如此。 有的字在某些场合只是语气词,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有的字虽然还没有发现它在,因为相关意义的文字大体存在,推测可能有存在,也可重点跟踪查找。 甲骨文刻写在甲骨上,甚至作为占卜用字,是比较严肃规范的工作,可信度比较高,错别字比较少。 但也难免有错字,但如果语义完整了,就不必纠结个别字。 通假字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它也许包含着即将分化的字,所以,一字多意比较多见,但多字一意应该比较少,如果比较多的文字只应对一个意思,那很可能是因为对这些字的意思还没有完全弄清楚。需要继续破译。 甲骨文,使得我们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民族祖先是一群高度智慧的人,他们在记录着自己的历史。他们留下了庞大的信息财富,看明白了,就是我们和我们后代的,看不明就难以继承了。对吧?我们需要加油,少留遗憾。一个字的识别成功,也就意味着亿万人来共享这个成功,这样显著的成果放大效应是很值得为它付出的。 我对甲骨文的兴趣也基于上述心得吧。
个人分类: 其他|2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后:已经由一门“显学”转化为一门“绝学”
lulingkxw 2018-3-26 00:44
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后:已经由一门“显学”转化为一门“绝学” 甲骨文发现以后,不少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持续深入,使其有私学转变为公学,但甲骨学也由一门“显学”转化为一门“绝学”,为什么呢?因为问津者逐步减少,老学者纷纷谢世,不少资深学者也退出此研究领域,转向其他更容易说清楚、有成果、有用的、能够商业化的领域。这百十年甲骨学究竟是怎么走过的呢? 通常认为,甲骨文是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的(一说1898年被王襄发现)。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材,上面有着不易被察觉的刻划痕迹,引起了王懿荣的兴趣。王懿荣1900年以身殉国后,他所收藏的甲骨片转移到了刘鹗的手中。刘鹗在京城的文化圈里也是很有气场的。渐渐地,收藏甲骨成为一种时尚,引得行价日升,私掘猖獗。与此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和研究。1903年,在罗振玉的撺掇下,刘鹗出版了《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次年即有孙诒让的考释著作《契文举例》问世。 刘鹗《铁云藏龟》 值得注意的是,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之后,竟然长达九年,小屯村为甲骨文的产地却不为人知,古董商为从中牟利,假造信息,说产地是汤阴、是卫辉、是朝歌,就是不说安阳小屯。这里至少透露出以下几个信息: 安阳小屯村甲骨文 第一,甲骨文在发现初期,并没有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并没有作为国家文物而被纳入到公共学术资源体系中,只是私人收藏品。因此,甲骨文毁坏流失的数量之大,已无法评估。事实上,早期的收藏者,如王懿荣、刘鹗、端方等,都是有着强势社会资源的人物,他们在学术界或者官场并不是没有发言权,将甲骨据为己有,要么说明他们尚未形成公共理念,要么说明他们并未特别重视。 安阳殷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第二,即使像孙诒让、王国维、王襄、罗振玉这样的大牌学者,也缺乏科学精神。他们还是旧式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内心轻视实地踏勘,否则一定不会连个出土地点都搞不清楚,尽听古董商人的鬼话。倒是有经商才能的罗振玉最终发现了小屯,也正是这个罗振玉,在甲骨文发现初期,给出了很多开创性的判断,最终帮助他一跃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古文字学家罗振玉甲骨文对联 1908年罗振玉发现了甲骨文出产地之后,由于缺乏政府保护,甲骨文开始更大规模地流向民间,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发掘现场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利益驱使,农民们纷纷以锄头上马,在自家田地和院落中大举挖掘,所得甲骨“往往盈数车”。全国的古董商人,包括加拿大、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一些学者或古董商人,都加入到搜求甲骨的大军中。据胡厚宣和李济的分别统计,1899年至1928年,私掘且流向民间的甲骨数量高达10万片。这10万片甲骨虽然有不少著录出版,但大部分未能著录,且今日不知何所终,几乎所有甲骨都没有地层关系信息、出土位置信息,就更谈不上考古发掘报告了,给甲骨学研究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种局面在1928年彻底结束。当时,中央研究院傅斯年正负责筹建历史语言研究所,他派遣董作宾考察小屯,董作宾迅速给出了明确结论——甲骨挖掘确犹未尽,且痛陈:“长此以往,关系吾国文化至钜之瑰宝,将为无知之世人私掘盗卖以尽,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1928年,对于甲骨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捩,其功臣就是董作宾,董氏也将甲骨学作为其毕生投入的学问,是甲骨文研究者中影响最大、贡献最多的学者,当然,也是受到诘难最多的学者。 董作宾 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共组织了15次对安阳殷墟的科学发掘,成果丰硕,获得甲骨25000片(其中著名的YH127坑,一坑出土甲片达17000余片、完整龟板300余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殷墟的发掘,中国终于引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甲骨片的出土已经与其他的相关考古发掘形成一个整体,甲骨文的研究也摆脱了古文字学的范畴,而成为甲骨学。 甲骨文博物馆 这一时期,甲骨学成为一门时尚学问,人才济济,为数不少的研究者还具备了西学修养,创造性的认识层出不穷,堪称甲骨学的黄金时代。董作宾、郭沫若、唐兰、商承祚、容庚、陈梦家、胡厚宣,成为这一时期甲骨学者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 1、断代与分期。甲骨出土众多,虽然已经大约知道乃是盘庚迁都至殷墟之后的晚商遗物,但更为细致的分期将对商史研究起到更大作用。1931年和1933年,董作宾先后给出了甲骨断代的八项标准和十项标准,后者以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等区分甲骨文的所属时期,最终,甲骨文被划分为五个时期。这个分期学说目前仍旧得到沿用。 2、甲骨理化生物特征分析,通过科学分析可以得知甲骨的来源以及甲骨的整治技术。通过化学分析和生物特性比照,得知大部分龟甲来源并非于中原地区,而是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南方诸地。 3、通过对甲骨文契刻规律的研究,发现了商人占卜刻辞的程序、文例等很多特征。比如龟甲和兽骨上的契刻文例就明显不同。 4、深入的文字考释。由于前人已经辨释了相当规模的文字,在进一步文字考释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智慧、更深厚的古文字功底,而这恰恰是甲骨文研究的趣味所在,读出新的字或者发现已经读出的字的问题,是颇有成就感的,那时,很多大家之间相互论战,好不热闹。这种读出新字的成就感,直到今天还吸引着一大批甲骨文爱好者,其中有一些最终可能成为甲骨文专家。 5、利用甲骨学的商史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入。事实上,作为商代的文献,甲骨文的终极价值当然是商史研究,然而,由于直到今天,甲骨文的性质实际上还很难讲清楚,甲骨文还不能被系统通读,也就严重制约了甲骨文在商史研究中的广泛运用。 1937年至1949年,战争使得国人自主的科学发掘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1950年的春天,中科院考古所(后转入社科院)即展开了新的科学发掘。最大批量的收获分别是1973年的小屯南地甲骨出土和1991年的花园庄东地甲骨出土。建国以来,共出土甲骨6000多片,其中有字的完整甲骨400多片。另外,新中国在殷墟以外的其他地方还发掘出商代甲骨,并且,还发现了早于和晚于商代的甲骨。 甲骨文研究也持续深入。首先是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13册从1979年到1982年间陆续出版,与其配套的释文和材料来源表也先后出版。而事实上,这部采用董作宾五期分类说编排的著录,也许隐藏了潜在的问题,因为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分期是合理的甚至是正确的。其他一些大型字典、类书也纷纷出版,比如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姚孝遂主编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这些集大成的甲骨文巨制在80年代前后的集中问世,标志着甲骨文基础研究的逐步淡出。因为很显然,人们已经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句式、文法、习卜、甲骨学史等方面。当然,考释文字还是兴奋点,只是令人兴奋的发现越来越少,或者说,当一个体系稳固之后,这个体系的“掌门人”已经没有能力接纳所谓的新发现。 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后,甲骨学虽由私学转换为公学,但已经由一门“显学”转化为一门“绝学”,问津者逐步减少,老学者纷纷谢世,不少资深学者也退出此研究领域,转向其他更容易说清楚、有成果、有用的、能够商业化的领域,甲骨文专家变身为青铜器专家的李学勤先生即为一例。 本文节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一辑:甲骨文解读之痛——对甲骨学研究的重新审视与希望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甲骨文预计在10年内将基本获得破解
热度 1 lulingkxw 2018-3-21 14:51
我从出生到现在,近几天才开始学习甲骨文,真可惜!相见恨晚! 我被甲骨文深深吸引了,翻看了一些资料,很陶醉,享受着前人的工作成果,非常赞! 学习中发现了仍有许多研究空白点,这也给了我小许惊喜和小小成就感。我感恩运气,运气不错。 我会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学习甲骨文,先扫盲,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它,叫做研习也可以。在扫盲完成后,就可以总结学习心得,提出研究报告。我至少会用两年中的一部分时间来研究它。 我发现在已经破译的文字里面,仍有不少可能要重译或进一步精确理解的文字,如果过去认可迄今只共发现了甲骨文约共5000个单字,我按照概率推算,其实可能会达到6000~到7500字,增加20到50%,因为有一些字可以多解,有的解可以多字,也有部分以为懂了,其实没有完全弄懂的,有的字其实现在已经演变为“词组”,真正消亡的字很少,多数是演变了。 我们也应该尊重这个特点。 根据需重新翻译的文字数量,来推算同时代已经形成的文字,总数会超过1.5万字,甲骨文同时代的书面语已经非常发达了。因为,已经发现的这部分主要是占卜专用字,我估计至少还有一半是非占卜用字。如果掌握了文字规律的话,某些“看不到的字”或许也可以被造出来,这项工作更激动人心。 我认为,尽量精确这是最好的,但即使有争议,比较模糊,也可以将部分文字已经明确的程度提出上一级的概念,或提出猜测,加备注,便于人们理解和进一步研究,例如它是某种动物,但不知道是哪一种,就先翻译为“一种动物”也是可以的。对不清楚的,可以提疑似什么字,加一个备注) 我很乐观地相信,经过发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在计算机辅助下,多学科联手攻关,在10年内,甲骨文可以大体完成文字破解的工作。 中国加油! 转帖: 甲骨学走过百年不再神秘 常用字破解后通读没问题(组图) 2016-06-17 07:51:35 来源: 大河网 (郑州) 举报 0 甲骨学走过百年不再神秘 常用字破解后通读没问题(组图)) 甲骨文诉说3000年前故事   这片甲骨上面的文字由两道竖线分割为三部分,中间部分的记载很有意思:   癸未这天,照例卜问下一旬是否有灾祸,商王武丁认为兆象不佳。下一旬首日,甲午这天,商王外出追逐捕猎犀牛,小臣叶为商王驾车,车轴突然断裂,连人带马翻了车,出了“车祸”。受访者供图 (答案见本版结尾) 记者游晓鹏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习总书记特意点到了甲骨文,他说,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虽然冷门但作为至少3000年历史的占卜记事文字,甲骨文记录着早期中国文明的流转变迁,对文化传承意义重大。目前,河南已经形成了包括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在内的甲骨学研究阵地,诸多学人对甲骨文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的系统研究。学者们并没有满足于案头研究,一直致力于让公众亲身感受古文字的魅力。2001年,王蕴智先生致信时任河南省长李克强,建议给汉字安一个家,而后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落成。   目前,甲骨文的研究现状究竟如何,还有哪些谜团待解?大河报记者日前走访了多位省内知名甲骨文学者,以期还原这门“绝学”的真实现状。    甲骨文仍是“天书”?常用字被破解后通读“天书”没问题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已逾110年,不过在一些人的印象中,甲骨文仍是难懂的“天书”。   “甲骨文从字义上来说‘死角’已经很少。110年了,如果甲骨文还是天书,那我们的学者也未免太笨了些。”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古汉字研究所所长王蕴智先生笑着告诉大河报记者。   目前,所有公开出版的甲骨文著录除去重片共计收录了7.6万多甲骨文片,这是今天学者进行研究的材料基础。比较公认的数字是,甲骨文中共有4000-5000个单字,已经释读出的字有1500-2000个。   释读这种说法可能会给公众误解,没有释读出来的字并不意味着今人不知其义。   从事甲骨文研究已30年的王蕴智先生说,统计的数字与上述略有差别,他认为甲骨文中的独立单字为4100个,其中约1200个字已被“释读”,仍与今天的汉字有对应,也就是“活”到了今天;剩下约3000个字已经“死掉”,不易再与今天的字相对应,不过,它们的结体特征和记辞文例在书面语上都是可以通读的,有些冷僻难字多用来代表某个国名、族名、地名、人名、动物名、植物名、祭祀名等。   为何学者们提供的甲骨文单字数量并不相同?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副社长齐航福告诉记者,不同的学者对于有些字究竟属于一个字的异体关系还是属于两个字看法不一,所以统计出来的结果会有差异。   不过,这些分歧与研究成果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甲骨文世界早已不再神秘,在考释清楚当时最常用的一两千个单字的基础上,学者已经可以通读甲骨卜辞,每段文字的内容基本都可以知悉。”安阳师范学院教授、安阳甲骨学会副会长郭旭东告诉记者。   而学者们对甲骨文这种商代文字系统的内在规律也有了更深认识,比如语法构成,可以准确理解其义。语言学的研究有助于史学研究的推动,直接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代史研究的重大突破。“过去我们对商代的了解基本限于《史记殷本纪》、《尚书》等古籍的只言片语,甲骨文的通读让我们能够直接了解商代的王室、治理机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科技,并与史记相印证。一个集大成的成果,就是十一卷本《商代史》的编纂,如果没有甲骨文的材料支撑,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郭旭东说。    甲骨文是象形字?爱好者们“看图猜谜”式研究易入歧途   纸是汉代才发明的,商代人们只能把字写在甲骨上,这是不少今人的想当然。事实上,《商代史》吸收的不仅有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还包括金文、陶文、玉器契刻文、简牍以及田野考古新材料。换句话说,当时书写文字的载体,甲骨绝非唯一。   “甲骨文只是当时文字的冰山一角。商代青铜器铭文、陶文、玉石文,那时候它们的字形结构是一样的,同属于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王蕴智说,而当时最常见的书写方式,是用毛笔往竹简、木简上写,可惜中原的地下土质条件不易使它们保存下来。甲骨文中本身就有典、册这些字,代表的就是简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发现了毛笔朱书文字19件,这些文字符号多是用朱砂颜料书写在陶缸表面,字体工整、笔画流畅,其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偏早,应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商代最早的笔书文字。   可以说,用刀锋刻写和用毛笔书写是殷商时期并存的写字方式。   有意思的是,用毛笔书写可能游刃有余,刀刻则不那么容易。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商王武丁早期的都是歪歪扭扭、大小不一,手法显得不很熟练,到了武丁中期以后,甲骨上的字越写越好看,越写越有法度,最后至商纣王时期,字越写越秀气,每个字能写到一个黄豆大小。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误读是,甲骨文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象形文字。   齐航福告诉记者,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而非比较原始的象形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造字法甲骨文中都有了。“很多甲骨文爱好者潜意识当中将其定义为象形字,喜欢用看图猜谜的方法去猜测每一个甲骨文,这是比较危险的,文字考证必须建立在字形分析的基础上。”齐航福说。    只有安阳出甲骨?郑州地下或许埋藏更早的甲骨文    那么,是不是只有安阳才出甲骨?   并非如此,绝大部分甲骨文都出自安阳殷墟,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多地以及济南、北京等地也有甲骨文出土,其中,郑州出土的甲骨文所处时代甚至比殷墟还要早。   王蕴智告诉记者,既然甲骨文是成熟的,那么这种文字在发展早期也会有遗迹留存,在盘庚迁殷之前,甲骨文已经存在。1953年4月和9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分别在郑州市货栈街二里岗期遗存中发现两片刻字牛骨,其内容和占卜活动密切相关,时间上属于商代早期,也就是早于殷墟。这说明至少在郑州二里岗期,先民们已经形成在甲骨上刻写占卜记录并有意在骨料上培养写字技能的风习。   王蕴智指出,这两片甲骨的出土被学者认为并非偶然,在商代前期的都城级遗址中,应当还有相当数量的甲骨文。   换言之,比殷墟还要早的带字甲骨,依旧藏在郑州地下的商城遗址中。与此相印证的是,不光是甲骨文,金文及朱书陶文等早于殷墟时期的古汉字遗迹主要出土于郑州地区,在安阳、漯河(说文鼻祖许慎故里)之外,郑州在汉字史上也当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里是商代早期政治、文化中心。    甲骨文猜字    武丁很纠结大数据让公众更懂王的心事   今年3月,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丰富的出土物引发了文博爱好者的关注,而无论妇好还是她的丈夫武丁,丰满的人物故事都有赖于甲骨文的破译。专家告诉记者,这种破译,必须依靠学者们从无数碎片化的甲骨卜辞当中运用“蒙太奇”手法组合还原。   比如,妇好生前能征善战,“事业”相当成功,但她作为武丁的六十多位妻子之一,家庭角色履行得如何?王蕴智通过卜辞发现,妇好至少给武丁生了四个孩子,并且是两女两男,“因为卜辞中有四次不同时间的分娩记录,妇好生第一个孩子是女孩,一年后所生第二个还是女孩,武丁占断为不吉,不高兴,以后的两个都是男孩,武丁称嘉”。   再比如,甲骨文中,有关武丁的卜辞占了一半左右,他的头疼脑热事无巨细都有记录,也让我们真实地认识了这个3000多年前活生生的人。他贵为说一不二的商王,也是个纠结的人,在某段时间内接连占卜要不要娶这个或那个女人;他虽然文韬武略,也打过败仗,一块甲骨记载,西北的土方打死了他75个人,他念念不忘,还把这块甲骨涂上红色,提醒自己报仇。   这些有意思的细节就隐藏在数不清的甲骨当中。不同于其他考古项目对科技的充分借力,甲骨文的考释必须依靠研究者长时间的案头工作,因此,也需要更多人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地参与甲骨文研究。   “学者们释读了比较好认的一两千字之后,剩下的这些远古地名人名族名较难解决,研究难免更加冷寂,想有突破,也格外需要补充具有文献功力的后续人才。”郭旭东告诉记者。   而对当今甲骨文研究来说,大数据的建立也是刻不容缓。目前,凝聚几代甲骨学者心血的《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献集成》等多卷本著作已经出版,不少学者正致力于将所有甲骨文的图片、考释情况电子化、网络化。大数据不仅可以极大地方便学者研究,更可以对公众开放,满足文史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等的需求,传承中国文化,而这也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   “我们还需要至少10年来完成难点文字的释读,再用20年来做甲骨排谱和商代大事记研究,30年后,我们或许可以完成殷商史、商代文字学、商代书法学、商代方国地理学。现阶段,我们也需要穷尽各种甲骨文原始资料,整理好所有的字、故事,让公众来直接感受到甲骨文和商代文明的魅力。”王蕴智说。   【答案是这三个字:大河报】   作者:游晓鹏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952 次阅读|4 个评论
甲骨文出土地未必是甲骨文发源地
lulingkxw 2018-3-20 13:35
对比目前的社会文化载体物质分布特点,我们可以更便利理解甲骨文的形成规律。 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甲骨文物藏量集中的地方视为古代档案馆、图书馆、文学院,甲骨文是那些图书,文献,大家会明白图书并非一定是在那里生产的,作者也未必都聚居在那里。 我推测甲骨文文物尽管在某处大量出土,很可能还是在各地生产,并汇聚到出土地的。 附件: 日本专家在甲骨文发源地点赞汉字 2017-09-20 18:01:21作者:董飞来源:中新社已浏览 214 次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阿辻哲次19日在“汉字源地”河南安阳表示,日本汉字博物馆开馆一年来参观者达14万人次。 资料图 甲骨文书写的佛家经典《心经》。 “2017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19日在安阳开幕,阿辻哲次在发言中介绍说,日本首家汉字博物馆由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设立,是日本唯一一所专门以汉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阿辻哲次介绍,这座汉字博物馆位于日本京都城里最热闹的地方——祗圆,博物馆前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自去年6月底开馆后,一年多就有14万人次前来参观,可以说深受民众的欢迎。 阿辻哲次系日本知名的汉字研究者,长期在京都大学为学生讲解汉字文化知识。今年3月份,他从大学退休到汉字博物馆工作,担任汉字文化研究所所长。他说,现在每天在馆里见到的客人并非专门研究汉字的专家,而是来参观的汉字爱好者。 他说,尤其是带孩子来参观的爸爸妈妈们,都兴致勃勃地看展览,玩汉字游戏。汉字博物馆也将准备各种节目和设备,努力让客人们享受与汉字打交道的乐趣。 他认为,专家之间的交流固然重要,今后还要着重民众之间的交流。 阿辻哲次称,汉字在很久以前诞生于中国,日本在很早前就接受了汉字,并创造了假名,所以一直用汉字和假名写文章。汉字不只是世界的文化财产,同时也是日本人的文化瑰宝。 阿辻哲次还称,令他特别高兴的是这次大会在汉字的故乡,也就是甲骨文的发祥地河南安阳举办。他希望,通过此会听取更多高见并吸收有用的知识。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4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目前观点: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古文明的相关知识
lulingkxw 2018-3-17 10:40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 、什么是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传说时代?四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一般被称为 史前时代 。 在漫长的史前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石制和木制工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而人工取火的成功,农耕、畜牧的发明,定居社会的实现,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根据 生产工具的变化 ,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旧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新石器时代 。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历史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古史传说。古史传说中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 传说时代 。 四者之间的关系: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传说时代都属于史前时代 。 2 、了解史前时代历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了解史前时代历史的主要途径: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 3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 ☆☆☆新石器与旧石器相比主要“新”在两方面: ①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②生活工具新,发明了陶器。 (生活方式新,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定居,形成村落。) 4 、古猿是怎样进化为人的? 古猿进化过程包括下列环节: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工具的制造。其中直立行走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社会诞生的标志之一;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本领,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5 、人类诞生的时间与标志? 人类诞生的时间:二三百万年前( 非洲 )。 标志: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6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 ☆☆☆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7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 典型人类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体质特征 主要生产生活工具 主要生活情况 北京人 70万—20万 北京周口店 头部还留有猿类的一些特征。 打制石器、木棒。 以采集、狩猎为生,使用天然火,群居(杂居)。 山顶洞人 3万年 北京周口店 与现代人基本相似。 打制石器为主,开始懂得磨制、钻孔技术。 采集、渔猎为生,能人工取火,能用骨针,氏族群居。 8 、火有 哪些作用?人工取火与天然火相比有哪些好处? 火的作用:照明、取暖、熟食、驱赶野兽,改变人的食性和生理机制, 促进大脑和身体的发育。 人工取火与天然火相比的好处有:方便,不用保存火种,不用担心火种熄灭 等。 9 、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产生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产生的原因:(1)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得温暖湿润。 (2)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作用:(1)使人类有了较充足的食物来源,生活有了保证,走向定居。 (2)促进了生活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 (3)发明了新的生活用具:陶器。 10 、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的时间、地点? 时间:九千年前,地点:西亚 11 、中国典型古村落河姆渡村与半坡村之比较 典型村落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形式 农作物 陶器特点 河姆渡人 7000年 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 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干栏式 水稻 黑陶 半坡人 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 (黄河流域) 河流较少,气候寒冷干燥 半地穴式 粟 彩陶 (注: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 自然环境 的不同) 12 、传说时代不同地区流传的传说有什么共同特点? (1)从时间上看:大致都是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2)从内容看: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 (3)从形式看:都属于口述资料。 (4)从意义、价值看: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3 、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或为什么炎帝黄帝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因为炎帝黄帝是 距今四五千年前 ,我国 黄河流域 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后,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形成华夏族的主体,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另外也与传说中炎帝黄帝的杰出贡献有关。 ( 炎帝的贡献 :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黄帝的贡献: 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还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14 、 什么是禅让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情况? 中国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 与禅让制有关的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禅让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15 、 禹的主要功绩是什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情况? 大禹的主要功绩是采用 疏导 的方法 治水 。 治水一事反映的社会情况: (1)黄河流域是我国人民的聚居地。 (2)说明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 (3)治水成功说明当时我们已具有了一定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16 、 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在文物保护中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文物古迹的价值: 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文物保护中存在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员不足、保护意识淡薄、旅游开发过度、人口密度过大等问题,也与经济建设、城市规划等存在着矛盾。 17 、 传说时代的英雄史诗。 《吉尔伽美什》——流传 西亚 的英雄史诗。 《 荷马史诗 》 ——流传古 希腊 的欧洲最早的史诗。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华民族的祖先在2万年前开始制陶,世界最早!
lulingkxw 2018-3-17 10:28
中国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对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进行的年代测定中,就确定了其出现的时间约为距今一万八千年,这要比学术界之前普遍认定的一万年要早上八千年,而随着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年代的成功确定,我国南方陶器的出现年代又被提前至两万年前。这就意味着,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陶器是在中国,并从江西的仙人洞遗址和湖南的玉蟾岩遗址开始向外扩散,先后到达俄罗斯和日本,并在亚洲地区被保留了下来。这个过程体现了文化和科技传播的重要意义,也是中国早期人类对区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仙人洞遗址: 从美国《考古学》杂志评出的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中,我国仅万年仙人洞发现的2万年前的世界最早陶器入选。 仙人洞遗址坐落于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樊昌生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先后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 2003~200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系统采集了碳十四测年样品,准确把握和记录出土陶片与测年样品的地层关系,结合地层沉积微结构分析方法,对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进行了系统的年代测定,确定该遗址陶器出现的时间约为距今18000年。 基于这样的研究积累,2009年,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合作团队决定对万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之后,合作团队在重新清理出来的考古地层剖面上采集了系列碳十四测年样品和地层微结构样品,确定碳十四测年样品与陶片的地层等时关系,证实以前发掘的考古地层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原生堆积,不存在自然过程或者后期活动的搅扰,所测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层位陶器的年代。由此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万年,是目前世界上已发表陶器的最早年代。(360百科)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3-2补充资料 陆玲与中国北回归线农业生态文明起源研究论文报...
lulingkxw 2018-3-12 13:20
陆玲与中国北回归线农业生态文明起源研究论文报告目录 2011.6.28 56-57 .陆 玲 “铁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序列考析 ——兼谈社会发展史的自然(社会)生态观 广东省生态学会成立 30 周年纪念会(交流论文)。 2011.6.28 独立完成 广东省生态学会等。 2012.12.22 61-61 .陆 玲 城镇地质活动性构造辨析法——以台湾和广东为例 2012 广州 从化“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历法文明”论坛论文集 从化人民政府主办 2012.12 p.52-55 独立完成 大会报告 从化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五羊天象馆等单位联合举办。 2012.12.22 65-65 .陆 玲“黄道”的虚拟性和真实性 2012 广州 从化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历法文明论坛论文集 从化人民政府主办 2012.12 p.153 独立完成 从化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五羊天象馆等单位联合举办。 2012.12.22 62-62 .陆 玲 历法体系的生态学内涵及应用前景——区域“生态历”理论框架 2012 广州 从化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历法文明论坛文集 从化人民政府主办 2012.12 p.142-146 独立完成 化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五羊天象馆等单位联合举办。。 2012.12.22 63-63 .陆 玲 岭南太阳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 简要 ) ——兼析岭南文化史研究的几个疑点 2012 广州 从化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历法文明论坛论文集 从化人民政府主办 2012.12 p.147-151 独立完成 同上。 2012.12.22 64-64 .陆 玲 日晷成像与“阴阳图”和“九宫图”理论模型 2012 广州 从化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历法文明论坛论文集 从化人民政府主办 2012.12 p.182 独立完成 同上。 2012.12.22 65-65 .陆 玲“黄道”的虚拟性和真实性 2012 广州 从化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历法文明论坛论文集 从化人民政府主办 2012.12 p.153 独立完成 同上。 2012.12.22 66-66 .陆 玲等 深切关注华南农耕文明起源研究之四 2012 广州 从化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历法文明论坛论文集 从化人民政府主办 2012.12 p.193-194 独立完成 同上。 2012.12.22 67-67 .陆 玲等 北回归线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2012 广州 从化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历法文明论坛论文集 2012.12 p.60 第一作者 七人团队合作 同上。 2014.12.30 北回归线穿越我国台闽粤桂滇五省区的补充证据 地点:广州市从化区 独立完成 同上。 2015.5.22~ 23 中国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现代产业生态文明 地点:广州市 独立完成 论文集和报告 2015 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015.5.22~ 23 协同保护城乡环境资源的生态对策 地点:广州市 团队:主要执笔作者之一 同上。 2015.5.22~ 23 中国北回归线星象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 地点:广州市 两个作者之一 同上。 2015.6.23 依序整合从化北回归线文化资源 地点:广州市 独立完成 2015 年夏至从化北回归线文化系列活动专辑。 备注 1 .以上出版物未见正式出版标识。除了(交流论文)外,一般均有论文集等实物、可上网检索查核,现提供内容复印件。 2 .“交流论文”通常是受到会议或会议组织方面鼓励在现场派发专家的交流论文。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3-2 应征科技难题:中国北回归线农业生态文明起源研究
lulingkxw 2018-3-6 11:47
自从2011年参与广州从化、肇庆等地的北回归线文化活动以来,我都在积极关注着中国北回归线农业文明起源的问题,今天写了综合了自己的看法,起草了这份资料,发布在此,也算了却了一个心愿:我希望能够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启动这个领域的研究。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中国北回归线农业生态文明起源研究 陆玲 广东省生态学会 关 键 词 农业生态文明 起源 北回归线 科学 提出问题 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放眼世界,在北回归线附近被认为人类古文明发源地的,有在半岛的古希腊文明,有在沙漠地区的古埃及文明,还有在大河边的古印度文明;在我国被认为曾经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均在较高纬度相对寒冷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而我们脚下这片阳光普照、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四季花开、生物多样性分布的中国华南横贯 2000 多公里的辽阔绿洲,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对世界的古文明,对中华民族文明起都没有它的一席之地。这种现象,以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是不符合逻辑的。但何奈现代考古学还没有发现确凿的被广泛公认的“证据”呢?到底是古人没有发现这片宜居的土地,还是远古文明的遗迹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逝?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人类社会产业文明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它也是人类社会有机体发育成长的自然过程。近三百年来在全球兴起的工业文明,是来自数千年,甚至超过 1 万年的人类农业文明的孕育、哺育、滋养。在确认近代工业文明史阶段的划分中,主流学界已经公认以英国 1764 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为标志,认为正是生产工具的技术革命,提高了人与自然协调的能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变革和重新组合,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农业起源的划分是用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步替代更早期的采集业和狩猎业为标志的。笔者认为,以此类推,中国农业文明起源的标志物就应以第一把用于人工种植的生产工具如锄头、镰刀,或采用特定生产工具耕耘的第一片作物如水稻等作为标志。 2012 年 10 月 4 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广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其人工栽培水稻的年代已经认定在 8000 年前【注 1 】。如果按照工业文明起源的认定逻辑,世界最早的人工种植水稻年代被确认,应被认可作为农耕文明起源的标志了!现在只提“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并不足于说明人工种植水稻在启动农业文明历史中的重要意义。这类似认为“英国珍妮纺纱机是人类机械纺织的起源”那样意义大为降格! 在中国北回归线地区,除了 8000 年前的人工种植水稻外,还有大量早期农耕文明的信息或可以佐证,这里是早期农耕文明延绵数千年的地方: ( 1 )初步的研究认为,一种环太平洋分布的具有惊人相似性的人面像陆续被发现, 它们大约在 10 , 000~5 , 000 年间形成,其源头来自中国华南【注 2 】。联想到华南花岗岩石等石材矿床分布广泛,广东肇庆的石雕端砚举世闻名,这些环太平洋分布的岩画的扩散面如此广泛,或可推断其发源地华南在古代是一个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地方,人们沿海长途跋涉是为了去探寻大陆的边界? ( 2 )笔者研究认为,人类第一个大量使用金属材料作为生产工具的时代未必是“青铜时代”,而很可能是“黄铁时代”。中国古人在 2 万年前就拥有制造陶器的高温技术之后、或同时、或略后就能拥有铁的锻造技术。从现代许多简陋的打铁作坊看,通常的煤炭高温结合重力锻打,简易的铁制生产工具是可以造出来的。而且在古代,地表上的含铁比例高的铁陨石分布非常广泛,铜矿非常稀少,铁矿容易便被利用。目前,许多起始年代不详的地名依然与铁有关。如:铁岗、铁坪、铁岭、铁牛,等等。而含铜字的地名却很稀少。按照我国发现的矿藏储量比例来看,铁矿比铜矿高出数百倍。【注 3 】如果单纯以石器和青铜器为劳动工具,即使用于说明中国 5000 年农业文明初期的生产工具来源也是力不从心的。铁器劳动工具容易损耗、也容易被翻新利用,会氧化失灭、难以保存几千年。目前“铁”字的部首组合就包含了它容易氧化消失的意思。因此,现代人没有发现几千年前的古代铁器,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非说明那时没有铁器农具。远古的铁字或许最早的“金”字,缺失了某个部分的“金”字,或者它就包含在金字中?这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 3 )粤语文字结构和南粤地名文字包含着大量的具有北回归线地区特有的历法和农耕文明信息,例如:“中天”一词与“种田”谐音,“中央”一词与“种秧”谐音,“和”字是有米有饭吃的意思。“禾”和“中”字组成耕种的“种”字。用两个禾字组成的“歷”字或说明这里适合每年栽培两造水稻,水稻种植跟历法密切相关。 有关研究认为:粤语比汉语普通话等北方地方方言更古老,并与全国各地多种方言存在绝大多数对应的音节、语音转换关系、及统一的书面语符号。如果认为人类文明要以书面文字记载为凭据,这就意味着对人类或许更漫长的口语形成发展历史加以屏蔽,否定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文化载体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 4 )历法技术进步可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在北回归线地区是全国唯一可以观测到每年一次太阳直射现象的地方,也是体现春分和秋分白日和夜晚时长相同的唯一地方。古天文学发展也要依赖天文观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冬至夏至)节气的测定对耕作制度建立的意义尤其重大。从这个角度看,纵观全国,北回归线地区的天文观测条件得天独厚。北回归线被古人称为“夏至线”,有文字记载的被认可的中国第一个封建朝代叫做“夏朝”?各处的大房子叫做“厦”,不少村庄也以厦命名,这难道只是一种巧合? 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从节气名称的文字里就包含了禾谷字及部首多个,这至少说明其起源与水稻种植关系更密切。节气中所描述的气象特征除了“小雪”和“大雪”有歧义外,(雪除了降落固体雨水之外,也有“清除”的含义),其他节气都与北回归线地区耕作制度和气候特征比较吻合。 ( 5 )中医认为时间节令周期与养生效果具有相关性,每年有一个“长夏”,北回归线两广等地区有 5~6 个月长久的夏天,与之吻合。中医学被流传至今,其理论系统和应用技术必然被各地的医学家来完善,但我们仍可从基础理论框架中用生态学的方法窥视其发源地的蜘蛛马迹。 …… 综上所述,结合封开峒中岩人(距今 14.8 万年 ±1.3 万年)和曲江马坝人( 12.95 万年至 13.5 万年)及其延续到近古的考古发现,例如,无论从时代的悠久性、持续性及其文物的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相媲美的广西顶狮山贝丘遗址……我们应该有充分依据说明,中国古人早已聚居生存的北回归线这大片绿洲上,他们持续经历了各个时期,留下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我们将随着科技的进步,经过科学综合创新研究,让这些人类早期创造的文化遗产被早日发掘、认定;让中国北回归线地区农业生态文明起源之谜可早日破解。 重要意义 1 、科学意义:人类社会从采集业和狩猎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业,尤其是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的早期农业社会,是人类早期必经的产业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在农耕文明时代,我国古人创造了 “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我们通过中国北回归线地区农业生态文明起源的研究,可以更多了解学习古人的生态智慧,并把传统的生态学哲学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理论系统结合,大力推动生态科学理论的创新,创建具有中国生态文化特色的新一代生态科学理论体系,更有力地支撑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以生态学的方法,多学科联合攻关等方式,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论证、确认北回归线地区的农业生态文明起源,将可以促进考古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创新,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外,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读写人类文化基因图谱,将更有力地全面启动中华史前(或前史)文明研究的科学新领域,更有利于我们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智慧和技术。 2 、经济意义:农业生态产业建设是早期农业社会文化的主旋律,尊重自然的有机农业是产业技术的主要特征。在当今,我国全面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古代农业生态文明历史积淀的丰厚遗产,不仅留存在农业耕种制度方面,也表现在现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可对现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建筑、生态村规划,也为年轻的生态工业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让自古以来,延续至今的北回归线农业生态文明的光辉继续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3 、社会意义: 北回归线是亚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它以太阳每年直射地球北纬最高处的连线来设定,约处于北纬 23.5 度。它是地球上五大气候分界线中,与我国最显亲密、最重要的分界线;中国北回归线穿越我国五个省区:台、闽、粤、桂、滇。除云南外,其他四个省区都有面积不等的海域;除台湾外,内陆四省区均纳入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北回归线也是祖国大陆四省区闽、粤、桂、滇与台湾省共享同一个地理纬度的生态资源,可更有效地进行农业生态资源共享、交流,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回归线。中国广州不仅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也是北回归线沿线人口规模、经济体量最大的对外开放城市;中国是沿线 19 个国家地区中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当今,我们中华民族正在进入伟大复兴的新征途,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我们应该及早启动中华民族农耕生态文明起源研究,及时还原历史的真相,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在开创北回归线生态文明的历史中对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激励我们及我们的后代继往开来,去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注: 【 1 】最新研究证明 : 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组图)来源:广西新闻网 2012 年 11 月 21 日 【 2 】 [ 人面岩画之谜 (上 / 下 ) 《探索发现》 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10504/05 )新华网 【 3 】 于祥明 我国已查明铁矿铜矿区 4222 个 铁矿储量 593.85 亿吨《全国矿产资源评价 ( 铁铜铝 ) 》 中国经济网 2007 年 04 月 18 日 【 4 】广西顶狮山遗址一批惊世宝藏初露真容 光明日报 2000 年 1 月 21 日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州与北回归线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英文摘要)
lulingkxw 2017-11-12 10:33
广州与北回归线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陆 玲(广东省生态学会 510650 )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回归线生态文化概念的阐述,以及广府文化在北回归线文化历史背景的沿袭、传承和演变,并确立广州市作为北回归线上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广府文化与中国北回归线生态文化的兼容、辐射、承传、创新等几个关系。认为广府文化不仅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也是北回归线生态文化的代表。 当今,广州市作为北回归线上环球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在未来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必然要充分发挥先进科技作为文化的核心作用、生态文化作为产业灵魂的功能。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以广府文化为代表的北回归线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可大力促进科技、文化与产业资源的整合。为中国,乃至未来北回归线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共享搭建新平台,进一步提升广府文化在北回归线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Inheritanceand Innovation of Guangzhou and Tropic of Cancer Ecological Cultural Lu Ling (Guangdong Provincial Ecological Society510650) Abstract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 the Tropic ofCancer,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Guangfu Culture in the Tropic ofCance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roadmapfor Guangzhou as China's important central city on the Tropic of Cancer. Italso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in comparability, radiation, inheritance andinnovation between the Guangfu culture and the ecological culture of the Tropicof Cancer, believing that Guangfu culture is not only representative of Lingnanculture, but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cological culture of the Tropic ofCancer. Today, as the world's largest city on the Tropic of Cancer, Guangzhou isalso an important central city in China.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 futuresmart city and eco-city, Guangzhou will inevitably use its technology advantageto promote the culture building, build its ecological culture into theindustry. Unde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background of Chinese nation, the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opic of Cancer ecological culturerepresented by Guangfu Culture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culture and industrial resources. Therefore we can build anew platform for cultural exchanges and sharing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futureTropic of Cancer region,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unique position and role ofGuangfu Culture in the Tropic of Cancer. (英文翻译:曾先生) 图1:北回归线穿过全球情况 图2:北回归线穿过中国的省区
个人分类: 中华文明起源|3063 次阅读|1 个评论
门径
benlion 2017-8-13 04:37
原始社会,最早从简单的图画和花纹,创造了人类的文字。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创造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来自于图画文字,公元前约3200年苏美尔人发展了 楔形文字 ,公元前约3000年代, 古印度人(不同于公元前2000年之后的) 发明了印章 文字,而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商朝 ,形成了 甲骨文(契文)等。 郑和下西洋转换到哥伦布大航海时代,以建立在8世纪的查理曼帝国 - 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德国到荷兰等区域为中心,形成A)西欧 - 新教伦理向北美洲和澳洲、B)南欧 - 罗马天主教向拉丁美洲和C)东欧 - 希腊拜占庭东正教,9世纪建立的古罗斯国向北亚,分别扩展到环太平洋。欧洲,经历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尤其启蒙运动与中国文化热潮 - 包括“儒-释-道”等,近现代科学与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基督教新的伦理诠释与教育模式是决定因素,形成了“政-教-商”分立的社会机制。 人类追求世界图景的未来理想 - 宗教信仰的本质,而科学则是实现理想的途径。轴心时代的中国,从宗教形态转换到诸子百家的哲学和教育模式,宗教改革的欧洲,从哲学形态转换到逻辑实证的科学体系和经济模式,从而,导致了神权社会向君权社会,而后商权与民权社会的转型。 因而,经历了:1)1983年-1986年结构论 - 探讨实验与逻辑、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1991年-1992年阐述了城市群与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模式等;2)2003年-2006年4轴心时代 - 探究印度-希腊和犹太-华夏的思维模式,阐述了道德经济学和行星际文明模式 - 《星际情殇》,2004年 对 2009年-2016年的预测 (包括原因),并2012年再次提到 等;3)2013年-2016年4世界理论 - 探索认知与范式、践行与模式的文化结构,2007年 论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之前)和2011年分析 4次科学-技术革命 与 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德 国之前)- 纳米机器(人工智能设计与合成生物技术) 时代 等 探索 。 其中,分别起因于:1)中西医学-药物学的比较研究,导致的是系统医学 - 系统遗传学与生物工程的体系结构阐述;2)中西艺术风格与 “儒家-基督教”文化交流,导致的是宗教到哲学和哲学到科学的人类文明路径的探索 - 4轴心时代理论;3)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经济与管理模式 - 4世界理论等探讨。 - (2017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科学与历史|1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人文的起源
benlion 2014-8-29 16:02
地球上,生物起源与物种进化,而后,人类起源和人种分化,再后文明起源与民族迁徙,文字起源于雕刻、图案,从埃及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甲骨文和字母文字等发展。 在欧洲时,也研究过结绳和金字塔文化,在日本结绳也是最早的文化记载,从埃及到中国和美洲印加文明的路径上都有梯形金字塔台。 美洲印第安人,经过中国华北和北令海峡进入美洲,大洋洲人,从北非和南亚等进入东南亚和澳洲,爱斯基摩人从北欧进入格兰陵等,还有上埃及到中非的班图文明等,构成古代人类迁徙的路径;但是,远古迁徙的人类,不同于后来再度进入中国、欧洲等程度高的文明,如,三星堆文明等。 在生态学,存在一个群落结构,与人类和文明发展相类同,就是离开物种形成中心越远的外周,往往是更早和原始的生物物种。 然而,奠基现代文明的基石是有史记载的埃及-巴比伦等尼罗河-两河流域的文明,尤其是建立在这个文明基础上的轴心文明时代 - 印度-希腊和波斯-华夏文明。 轴心文化时代,已经形成了体系化和理性化的宗教与神话、艺术等,夏-商朝代与亚伯拉罕-摩西是同一个时期,而后,周朝是中国的诸子百家哲学形成,并导致了筹算、工程和技术、文学和戏曲等繁荣,再后,就是查理曼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现代文明的建立。 人类文化的体系,哲学、数学、技术和艺术等是构成要件,如,科学体系涉及哲学的逻辑、数学的运算和技术的观测等,工程由数学的模型、技术的方法和设计艺术等构成体系。 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优化知识发现的效率和产品开发的产出;因而,涉及到人格精神的造就与社会科学的应用。往往道德程度高、法制健全的社会,也是科学和技术发达的社会。 -(2016年-预见未来)-
个人分类: 历史|2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后工业化文明
benlion 2013-5-19 17:07
地理大发现,标志地球进入全球文明时代;但是,实际上,人类文明自起源就联络一体,轴心时代文化奠基就可能源于里海 - 黑海到印度、埃及到中东 - 波斯的人类迁徙。远在埃及 - 巴比伦文明及其之前,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远古民族和文明是更早期的人类迁徙;然而,轴心文化奠定了至今现代文明的根基。 轴心时代到中国明朝,东西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交通, 15-16 世纪奥斯曼帝国兴起导致中断,从而导致欧洲寻找新的航线导致地理大发现。 13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起因于十字军东征和蒙古帝国的兴起,获得阿拉伯帝国收集的大量希腊 - 罗马思辨哲学和中国、印度实践技术等文献,从而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建立大学。 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近现代数学和哲学发展,比如,培根归纳逻辑与实验方法、笛卡尔演绎逻辑与数学方法等,而后,导致了实验科学、工程设计范式的奠基;因此,这是新的文化体系的创建过程。 欧洲文献中,有比较研究芝诺哲学与道家、也有比较论述耶稣与佛陀;但是,德国对中国道家的兴趣、法国研究儒家、英国对墨家的方法等存在偏重点,无疑,欧洲近现代对中国文明及其文化的哲学、艺术、体制和技术、经济等都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 然而,一个文明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和衰落是一个“文明体”的个体发育,而不同文明模式之间的转变或发展则是一个同一个人类不同“文明体”的系统进化;因此,埃及 - 巴比伦文明、轴心时代到 16 世纪的文明、近现代文明是文明模式的进化。 近代实验科学,建立在数学方法、实验技术结合的客观知识和规律发现的体系和体制,制造工业建立在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与规模生产的科学管理基础上,为科学研究的实验仪器、媒体(出版和资讯)和数据库(软件和计算机等)提供了条件,科学研究的应用开发又提供了工业化发展的技术和方法前提。 从经验科学、实践技艺到实验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技术、工艺设计等,构成科学与工程范式的转换,也就是科学和技术革命。经历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实验科学与系统科学再整合,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再整合,又形成了 21 世纪新的科学范式与工业模式。 第 1 次工业革命是动力机等发明和规模化制造,带来交通和运输革命,第 2 次工业革命是自动化制造和计算机等发明,带来通讯和媒体革命,第 3 次工业革命,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和机器人技术的突破,将可能带来后工业化与潜海技术、太空文明时代。 - (文明探索 – 总结) -
个人分类: 社会|2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