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主招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顾德宁:高考招生改革不能牺牲穷孩子
zhaopei 2010-12-1 13:12
顾德宁:高考招生改革不能牺牲穷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11:08 环球时报   以清华大学为主的华约和以北大为首的北约 高考自主招生改革 ,近来好不热闹!这些举措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但也应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其体现的教育公平正义,绝不能低于现行的高考制度。那些生于穷乡僻壤的农村娃,甚至随父母在城市生活的民工子弟和城市困难家庭孩子,正在这类改革中吃大亏。   回头看看近年自主招生和校长推荐的录取标准及录取的孩子,你就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基本都是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佼佼者,学业优秀,非学业素质也特好,有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的琴棋书画、运动体育无一不精;有的善于创新发明。而这两方面的积累都需要依附优良的教育资源和家庭不菲的教育投入。农村,特别是边远落后农村的孩子,甚至城市贫困家庭和差校的孩子,显然被自然淘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且不说谈谈海外旅游经历或弹钢琴、打网球,就连招生老师觉得不是问题的试题都成了问题。例如,有一次考到标准篮球场有多大,许多农村孩子不知道,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篮球架;有老师请考生从通胀角度分析蔬菜为何比肉贵,农村娃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菜,很少吃肉;还有如何使朝鲜重回六方会谈,名校孩子常有模拟辩论,侃侃而谈,而农村孩子蒙了。   事实上,近几年有些名高校自主招生中早已不见农村娃了。难怪有农村老师发牢骚说,这样改就是在为大城市富校孩子准备名校盛宴,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话虽刻薄,但也不是没一点道理。   怎样改才不会伤害穷孩子?有人建议,对他们进行一些政策照顾,甚至强制各校录取一定比例的穷孩子。这不是不可行,但好像又对其他孩子不公。有人建议,在人才标准中加一些吃苦耐劳、朴实质朴等有利于他们的标准,但难以量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改进自主招生或校长推荐的标准,不能一律用城市视野或国际眼光,不同学科应按不同标准选拔人才。如数学,一支笔几张纸也能看出谁是人才,给那些暂时没有电脑、没有见识、不会说话或见人脸红的农村孩子也留下一些奋斗空间。美国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就很多元,从而构成了一个来源丰富、特色多元的学生群体。   选拔手段和程序也一定要公平合理,不要为农村学生或贫困学生设置不可逾越的障碍,比如钱堆出来的才艺,教育公平应是我们高考招生改革的一条基本原则。有高校招生者说,穷孩子还可以用高分拼现行高考呀,说这话的人真不应再做教育工作了。   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市差校的投入,如现代化网络教学设施、科学实验室和音乐、体育及美术设备等;加强教育的城乡交流;大幅度提高农村和城市差校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同时鼓励优秀人才下乡或到差校任教支教。   温家宝总理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其实,以牺牲教育公平正义为代价的高招改革,不要也罢。例如,前几年,台湾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多元入学改革就备受质疑,多元入学被讽刺为多钱入学。最后,七成家长赞成恢复以往的联考制度。真不希望我们的高招改革也这样瞎折腾。▲(作者是江苏媒体人。)
个人分类: 大千世界|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专家的呼吁让“北约”和“华约”改变了初衷?
pukin 2010-11-27 13:39
最近几天科学网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是高校自主招生,尤其是以北大为首的北约和清华为首的华约两大阵营的联考所带来的问题,吸引了众多教育专家和科学网博主的关注。从发表的众多文章来看,大部分的观点都是认为这样的自主招生弊大于利(我的观点倒是正相反)^_^ 在科学网上经常见到一位教育专家熊丙奇老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表一些真知灼见的观点。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两篇文章,对比了一下时间,感觉很有意思。 11月26号,熊教授在东方早报上撰文指出北约和华约联考的时间定在同一天已成定局,称必须制止联考变联盟。 另一篇是京华时报的文章,北约和华约在26号同时宣布,两大自主招生联盟考试时间不撞车,时间相差一天 。 已成定局的事是被专家扳过来了呢?还是北约和华约压根就没想把考试时间放在同一天? 不管怎么说,对广大的考生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吧。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3816 次阅读|6 个评论
大学自主招生与选女友的相似
liwei999 2010-11-25 18:36
大学自主招生与选女友的相似。 (286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24, 2010 04:51AM 最近各路考大学的话题又出来。从统考到推荐到这次的联考,花样不断。从国际接轨的意义上看,这样的做法也是有必然性的。各路评论的意见在镜某看来都是可以预料的,并不感到有什么新意。同时也感觉到了缺少一个信息:大学方面对此的认识又是如何呢? 人们不大容易理解、也不善于思考这类问题。比如有这样的观点: 长远来看,这种制度无限地扩大下去,那些没有任何关系、贫穷家庭教育资源稀缺的农村生源,将被彻底逐出名校,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 看起来这样的说法好象很有些道理。但是细分析一下就有些不知所云了。这个细分析有人总爱说是什么逻辑,镜某不赞成这样的说法。 如果假定作为一种照顾,名校依然收贫穷地区的学生,那么学生毕业后的走向如何呢?如果这些学生回到家乡,那么就是回报家乡了,直接地。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那个地域的人才不流失,才有可能长期地、可持续性地发展。不然地话就是榨取了。这类事例很多。比如说矿山:出矿的时候繁荣,资源枯竭了就衰落了。人力资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贫困地区出身的学生个人又是如何想呢?他的家人又是如何想的呢?抽象的社会不公与具体的个人选择发生矛盾的时候,如何来调和呢?这样的问题与大学考试相连本身,就有些勉强。 大学方面对这样的招生手段是如何想的呢?镜某没有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好在事情是人想的,对它们认识如何思考的过程镜某还可以推测几分,而且自以为是很有些道理的。这倒不是因为镜某有如何过人之处,不过是在探讨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设想一个边界条件。 没有边界条件就没有解。 这句话能听懂的人那就是有相当好的教育程度了。 如何在高考后的几十天内从几十万、上百万人中选出两千自己中意的、对方也喜欢的学生来?这是个中心问题。再扩大一下就是:还要在有竞争对手的环境中。这个事情抽象地想有些难度。不妨化解一下,一个男子如何选择女朋友?当然是要好看,还要喜欢自己。还要有表白的机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好看与喜欢自己不能调和的时候如何办?是先用好看的条件筛选还是先用喜欢自己呢?这个操作顺序是不可交换的。这是量子力学的常识了。 什么样的战略最佳?每个人(大学)的条件不同,不好说。如果北约华约同天考试的话,自然大学的选择方法就是先选喜欢自己。然后再从喜欢自己的人当中选择漂亮的。 有表白的机会也很重要。天底下有好看和喜欢自己都对上了,但是偏偏没有表白的机会的遗憾事儿。但是要机会就需要有成本。比如隔地恋爱的成本就是交通费和电话费。 从培养人的角度看,北大清华都不如中戏和北影。因为后者才具有真正培养人的意义。都是美女帅哥,也不能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一个类型的。这样才能有戏。自主招生的根本意义就是要还原到中戏和北影招生的那个思路上去。没有人责备中戏和北影什么社会不公吧?上北影的中戏的也不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吧?为什么到了北清,各路评论家就要换标准了呢? 男女生交朋友最忌讳的是什么呢?大约是暧昧了。如今的考法、选法基本上就先暧昧后配对,搞得大家精神消耗大,耽误时间。如何选拔?大的方向就是增加力度。说白了就是要花钱。因为只有这样才叫增加力度。问题是这个成本费用谁来承担?各方如何分担?有考生方、有校方和社会。讨论这些具体的事情,才能有出路,才可以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说得挺透彻。补充两个小问题。 (700 bytes) Posted by: 吴礼 Date: November 24, 2010 08:16AM 第一:选女友,没有绝对标准,选错的风险也相当大。谈恋爱,错了就吹了,大家浪费了一些时间,认栽就完了。选学校,对学生来说可能一生就一次机会。所以这不是怎样选才好的问题,而是选错了谁负责的问题。而要逃避责任,最好的办法就是弄出一套流程。错了,怪流程,不怪个人。所以今天年年骂流程,年年还照流程办,这就对了。 第二:选女友是很私人的事,两人对上眼就行,别人无从置吻。但是还有个概念叫公众形象,对于大家瞩目的人或物(如名校)来说,公正这个形象是很值钱的。所以即使是私人的事,也要弄个公开,透明的流程。这不是为了增加选对的机会,而是为了自身形象品牌。就像当年国王选媳妇,要开个大爬梯,弄几个条件,特别变态的还弄个水晶鞋让全城的女孩去试,就是这个道理了。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2637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皇帝选妃
liuxiaod 2010-11-24 20:46
皇上要选妃子,为显示皇恩浩荡,要大臣们一起选,具体做法是,每个大臣交一千两银子,由皇家统一召集天下美貌的女子,由皇上和大臣们一起挑选,各自下聘书,大臣们就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女子娶回家。 大臣们很高兴,花1000两银子就可以娶到天下美女,享受跟皇上一样的待遇,真是黄恩浩荡啊! 与美女面试的时候,看到天下的美女,大臣们心花怒放,纷纷向自己心仪的美女下聘书。可是那些美貌的女子也收到了皇上的聘书,结果都被皇上自己留下来了,剩下的都是相貌平常的女子,即便有几个相貌姣好的,也被皇上批了品性不淑或纤体有恙的评语。 大臣们终于明白,自己花了钱,是不可能娶到美女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联考”PK“清华联考”,谁是受益受损者?
lgmxxl 2010-11-24 09:58
家有高中生,使我不得不关注高校的自主招生;以高等教育学为专业,使我不得不思考中国高考改革。 应该说,高考改革是牵动国人神经最厉害的改革了,它直接关联着千家万户,决定着他们子女将来的社会分层。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只大不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偏少的情况下,中国高考改革注定是最难的改革。 2001 年,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江苏省 3 所高校试行了自主招生改革; 2003 年,教育部在全国选取了 22 所已进入国家 211 工程的重点大学各自拿出 5% 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招生的改革试点; 2004 年,全国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增至 28 所; 2006 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校在上海进行深化自主选拔录取试验,以完全自主招生预录取方式各招收 300 人。这曾被称为破冰之履; 2008 年,进行自主招生的院校有 68 所; 2010 年,有自主招生名额的学校已经增至 76 所, 2011 年将达到 80 所; 2010 年北京大学首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开了一个掐尖儿的坏头,同时清华联考阵营开始联合自主招生考试。 2011 年,伴随着 2010 年 11 月 21 日 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等北大联考联盟的正式成立,与之前成立的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清华联考联盟形成 PK 态势,一时间中国高考改革似乎热闹开来。不过评心而论,这些举措甚至不能称为高考改革,只是两个豪门俱乐部的掐尖游戏。因为他们这种改革只是在高考前提前进行一个考生预订,结预订考生一个分数补贴,最终的结果还是看高考的成绩。这种设置初宗是为了发现创新人才的方式,事实证明是无功而返的。因为在此种自主招生规则视阈中,任何一名偏科的学生绝无可能进入这些大学。如果说自主招生的最大好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各校对生源的竞争和重视。其潜在的趋势可能是各大学对自我质量内涵发展的重视。在我看来,大学争生源比争资源、师源要更有利于大学发展。 成功的大学制度不好设计,但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成功的高考制度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 、双向选择,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尊重。这是高考的基石。因为只有学生的选择权得到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学生才能得以个性发展。 2 、公平至上,学生的身份得到考虑。这里的公平既包括形式上的绝对公平,也包括实质内容上的差异公平,即:高考应该充分考虑考生的身份要素、种族要素、区域要素,不应使教育落后地区的学生没有上名校的机会; 3 、人才第一,建立偏才、怪才、奇才的录取机制; 4 、分类考试,各校地位平等。现行的高考考试全部院校一张卷,先提前批次录取,然后一本录取,接下来二本、三本、高职高专等,人为地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 如果以上述四个特点来分析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我们会发现,这种自主招生是变味的高考改革,是畸形的高考形式探索。这种形式使一部分高校、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受益者,同时使一部分高校、一部分考生成为利益的受损者。 受益者的高校当然是联盟中的成员。由于它们提前自主考试,相当于提前预订了部分学生。由于参加自主考试的学生可以享受 5-30 分的照顾,所以相当多的考生会选择参加这类名校的自主招生。这些盟员高校无疑于提前在全国考生中做了一次提前掐尖儿,这无形中使这些学校的生源要好于其它没有参与联盟的学校。即便那些没有入盟的大学可以自主招生,但单个学校的自主招生和联盟自主招生效果一定是天壤之别。受损者当然是那些没有入盟的 985 工程大学。由于这 14 所高校的提前预订,使余下的 985 工程大学在优秀生源的录取方面处于劣势,它们只能在被掐过尖的学生中录取。 受益者的学生包括很多,比如本来成绩就较好的学生,获得了中学学校的推荐,它们按实力可能考不上这些联盟学校,但由于加了 5-30 分,他们顺利进入了这些学校;另一些就是一些本来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但由于家庭背景,同样获得中学学校的推荐,而高考发挥又好。这些考生按实力可能考不上这些联盟大学,但由于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他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别不相信,虽然说中学推荐参加自主招生是公开的,但不阳光的事多了。每年的自主考试前,往往就是家长实力的大比拚。受损者当然是那些成绩较好,但家中社会资本较少的学生。他们如果获得学校自主招生推荐,可能就会进入名校,但由于成绩稍差一点,又没有人际关系,只能背水一战参加最后的高考,面对 5-30 分的差距,他们可能会名落孙山。要知道自荐参加自主考试,与推荐参加自主考试的录取率是完全不可比的,前者是微乎其微的。 由上受益者和受损者,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制度设计存在较大缺陷。它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碳,只会让豪门更俏,让穷人更穷,是标准的马太效应式改革。我倒是真心希望国家停止这种自主招生考试,代之以 985 工程大学联合招生,让 985 工程大学的招生考试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高考。这种高考的形式可以探索,比如采取国家考试 + 学校面试的方式。通过这种考试,让名校之间合理竞争,使这些名校逐步明确各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人才培养特色。而对一般的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还是高考最公平。名校移出后,一般大学才会有一个独自表演的舞台。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6652 次阅读|13 个评论
高考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应是今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hanzs 2010-11-6 22:46
乐水老汉/文 一、对(基础)教育现状的分析 1.在中国,高考作为指挥棒,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力,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削弱的。相比之下,研究生入学考试,对高校本科教育的影响就要小得多。这表明,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大众,是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读本科为最主要目的的。由于大学生已经成年,以及大学教育专业化强的特点,使得家长(社会)进一步影响大学本科阶段教育的能力大大下降了(当然,近年来应试教育延伸到大学阶段,大学生为考研而学的现象有所加重)。 2.家长(社会)的囚徒困境。一些家长虽然对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课业负担过重,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的现象也颇有怨言,但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得不跟风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与此同时,目前各级基础教育学校的升学选拔体制(包括校内对学生的评价)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困境,产生恶性循环。 3.全社会以及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普遍存在偏颇之处。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主要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在全社会取得实质性共识(指体现在具体有效的行动中)。简单地以升学率评价教师和学校水平的现象还很严重。各科考试成绩的年级排名,甚至班级排名,办校内实验班的做法在初中、高中比比皆是,功利思想非常严重。(这种做法与在高校中简单地以论文数量、研究项目和经费多少来评价衡量教师的做法颇为类似) 4.社会(雇主,家长,舆论,也包括中学和大学)对一个人成才与否的标准相当单一:目前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接受大学本科教育。能不能考上(好)大学,社会给了一个16-18岁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个判断可以从对中小学生的职业理想调查分析(中外对比)中得到支持。 5.中国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当前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凸显,诚信与理想(敬畏)缺失严重,贪污腐败普遍,拜金主义盛行,空洞说教式的社会政治现实等等造成了不良的社会环境与风气。教育界不可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独善其身。学校教育面对强大的社会风气影响显得过于苍白和渺小。 二、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恰逢其时 1.面对现实,承认高考是人生第一指挥棒的功能。然后想方设法善用这个指挥棒。 2.北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60%,高考录取率超过85%(本科录取率超过55%)),北京市财政对教育的生均投入在全国遥遥领先。相对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使得我们对高考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三、对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则框架的思考 1.削弱一考定终身的情况,直至消除。 可以采取多次联考、会考加高考成绩综合评判原则,结合面试(网试)等多种方式,将录取自主权交给高校。具体规则可以研究。 2.在完全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之前,可以采取两段制录取判断分数线是否合格加高校自主录取。 (1)首先是学生参加高考获得成绩。按照当年本科招生总计划人数(不分一本、二本),确定一个高考本科分数线(类似目前的二本线)。达到这个分数线的考生,有权力平行报考多所院校的任何一个专业(或专业大类)。例如,报北大的同时,也可以报清华。经过高校考察,一个考生可以被多家学校预录取。 (2)各个高校根据考生报考情况,结合其高考成绩、联考、会考成绩、面试成绩等确定录取名单和候补名单。并按照录取顺序通知考生录取结果,并要求考生按期限确认是否来校报到。如果确认报到,则录取工作结束,如果确认不报到,则按照事先的录取顺序,通知下一位考生递补。 (3)原则上,尽可能实行宽进严出的基本教育政策,在入学资格方面,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机会,但在高校学习期间的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方面,实行尽可能严格的标准。标准的严格程度,实际上就是学校声誉和文凭含金量的直接体现。 3.为保证招生工作公平合理,学校各个院系要成立由学术水平高、能够公正对待考生的学者组成的招生遴选委员会,负责招考工作。而不是现在的由学校招生部门行政主导的招生模式。并建立和完善校内、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 4.这项改革的前提是,社会公众必须相信学校的录取把关能力和相对公正性。如果没有这个信任共识,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无从谈起,将陷入全面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之中。这种信任是建立在高校的主办者(党的干部管理部门)能够正确选拔、有效监督高校领导者的假设之上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假设,不用说招生的公信力无从谈起,就是高校日常治理的公正性、科学性也无从谈起。 5.改革单一学费制度,同时丰富奖学金制度。学费可根据本地生源(父母纳税在本地)和外地生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借鉴美国的体制)。对高考成绩优秀和自主招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和覆盖度,同时提高学费。 以上只是比较粗犷的思路,完全属于抛砖引玉。但是,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这件事,应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最终的方向一定是将招生录取的自主权完全交还给高等学校。政府只是能利用拨款方式、仲裁监督等间接手段,影响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我们应该相信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领导者和教授们,对自己学校的学术声誉和标准是非常珍惜的,绝不会允许不正之风的破坏。个别学校如果短视滥发文凭,最终会变成野鸡大学,为社会与同行所不齿。这种改革的一个附加好处就是,用人单位不会再盲目地只认文凭招聘员工了,他们会亲自认真地甄别应聘毕业生的能力和岗位胜任素质,这也间接地会影响到高等学校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最终形成一个注重能力素质的招生价值取向,使高校之间的竞争进入良性循环。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2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考自主招生大戏又要开演了
hanzs 2010-11-2 00:27
乐水老汉/文 今天,北大公布了161所中学及其校长名单,他们荣幸地成为明年能够为北大推荐学生的人选。这次北大为了平息所谓的校长推荐制不利于农村学生的质 疑,也将北京顺义的牛栏山中学校长纳入推荐之列。其实,北京基础教育圈内人士都清楚,所谓牛栏山中学,虽地处郊区,但其办学历史、条件与名声,几十年前就 不亚于城里的重点中学了。明年北大说不定再将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通州潞河中学纳入,就更显得向农村孩子倾斜了吧。 其实,明眼人都很清楚,实行所谓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其根本目的就是与清华等其他985高校争夺优质生源,而并非是为了延揽所谓的偏科怪才。这些中 学校长推荐的候选人,即使是靠自身的高考成绩,也是基本有把握考上北大的。只是凡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学习再好的学生,也不敢打百分百的保票说自己高考分数 就一定能上北大,所以这些被推荐的学生,肯定乐意被提前预定。这样,北大也就相当于在北京先于别的学校录取了一批好学生。这就是这场游戏的本质。 相比之下,倒是清华、浙大等六所高校的联合招考,确实为好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福音。以往由于填报志愿的因素(有点像赌博),若差一分没有被清华录取的话,你就绝对没有机会上浙大等其他五所联盟学校。现在不同了,六校联考,毕竟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话说回来,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是大势所趋,也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国际惯例的。现在的高考招生制度下,高等学校基本上没有任何自主权去挑选学生。所 有的学生是根据高考总分数按高低分顺序投档的,各个学校只需要在专业志愿次序上设定一个级差,电脑就会自动将入档的学生分配到各个专业中去。现在的高考招 生,与其说是学校在招生,不如说是机器(电脑派位)在招生。现在教育部只给了80所大学自主招生的权利,这是极不公平的事情。其实,不同层次的高校,也都 有自己的一些办学特点能够吸引一些特定需求的考生,这些学校也都是在党的领导之下的,不比现在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领导人更敢乱来的。 说到底,能不能彻底实行高校自主招生,现实中存在着一个二律悖反的问题:一方面人们对只凭一次高考成绩定终身式的招生制度已经深恶痛绝,因为它是应试教育 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人们鉴于当前社会风气问题诚信缺失严重现象,又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公正性产生巨大的质疑。要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办法是:在加大各方监 督力度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如果我们采取怀疑一切的思维逻辑,那么中国的教育就什么事都别做了,一定是死路一条。总之,我们每一个过来 人都清楚一个事实:在一个人18岁时,由于高考成绩相差几十分甚至几分,绝对不应该影响到这个人一辈子的发展可能性。事实上,大学毕业十年之后,大家回首 再看看当初的同班同学们,工作中有所成就的那些人,是不是高考分数在入学时高的那些人呢?显然没有什么相关性。 至少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的首都,应该全面实行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政策,只要每一个大学教师把好了自己课程教学的质量关,在一个所谓的好大学毕业 显然就不那么容易了,不同学校的毕业文凭的含金量就自然有区别了。当然,假设如同北大一样的好大学的教师们都不负责任地放水,那北大的文凭的含金 量自然下降,像笔者所在的一般院校可就偷着乐了,因为毕竟一定会有一些所谓后进学校正铆着劲向前赶呢。显然,北大、清华的校长和教授们,不可能傻到去 放水,因此,我们前面担心自主招生可能引起的不公平就纯属杞人忧天了。 只有让各个大学都从自主招生中感受到强烈的但公平的竞争,所有高等学校关注自身的教育质量,才能成为其自觉的行动。如果再辅之以在一定规则之下的转学自 由,那么任何一所大学,将自始至终不敢轻怠学生,否则最后的结局就是关门。这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北京,将不会是天方夜谭。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3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都是体制的“受益者”!
thickdoor 2010-8-26 11:11
孙见坤在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时,他有理由郁闷。这位刚刚从西安市高新一中毕业的国学小天才,在今年的高考中以6分之差,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失之交臂,却拿到了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从事国学研究是他现在的兴趣和梦想,而法学,是做什么的呢? 复旦大学是看重这位天才的,当得知他未能通过当地高考一本线时该校自主招生相关规定是,拟录取考生原则上要求通过当地一本线重新组织多位教授对其进行考察,最终8位教授联名要求学校破格孙见坤。最终,他们失败了,陕西省招办以不符合规定为由,拒绝投档。   一面是大学对人才的渴望,一面是执行规定的坚决,而损失最大的,却是小小的孙见坤。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说: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在多数让人无奈的问题的背后,总是有个叫做体制的影子若隐若现,人们在面对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东东时总是心情复杂,痛心疾首、大声疾呼者有之,万般无奈、摇头叹息者有之,辩证分析、有利有弊者亦有之,但有一点似乎是共通的,不管是颠覆还是改革,大家总是在期待体制的变化。   时间过去很久了,坚固的体制还是那么坚固,它的生命力在哪里呢? 在孙见坤事件里,陕西省招办的强硬立场,当然是表现自己执行严厉规定的坚决态度,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完美态度。这种态度有两种正义的背景: 其一,如果规定得不到严格执行,潜在的恶便会爆发,从而侵害更多人的利益。近年来暴露出来的,关于高考加分的种种黑幕,仿佛在为这种恶提供证据。 其二,权力之间的博弈。对于自主招生愈演愈烈的复旦大学,陕西省招办在这样好事不做又勇于负责的坚决态度中,有没有某种规定赋予其权力被侵犯的恼羞成怒呢?但这是上不得台面的,它还有个更好的接口,在高考分省划线的语境下,陕西省招办有充足的正义感,他们的权力并不属于个人或小团体,而是属于陕西省所有考生。同样的,每个省招生办的权力,属于该省所有的考生。 从这个角度讲,体制保护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可惜的是,这样好的体制,却招致了那么多人的反感。 我们制定规定,形成体制,原始的动力总是防恶,而不是促善,这是一种如果不管,你就会胡作非为的焦虑情绪。如何防恶呢?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禁止所有恶出现的可能性,如果牺牲一些个体的合理诉求,自然也是不可避免且应该得到原谅的。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体制在防恶方面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但在止善方面却总是能发挥它的威力。 体制就是一种游戏规则,我们不是不需要游戏规则,而是需要更加合理的游戏规则。那什么是合理的游戏规则?我认为,保护并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合理愿望,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和谐共处的游戏规则就是合理的。 人的合理诉求,才是体制形成的核心要素。   在孙见坤事件中,他和复旦大学的合理愿望都不能实现,那么在其中设置障碍的的陕西省招生所依据的所谓规定,就是不合理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执行的越坚决,对人的伤害就越大。   体制远没有坚硬到需要我们敬畏的程度,规定是人定的,自然要由人来改变,当我们制定规定时,从人的合理诉求这个核心出发,让更多人的成为体制的受益者,才能最终防止它不再沦为利益保护的工具、人浮于事的借口。
个人分类: 假正经|26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考题出偏了——与中国青年报刘健先生商榷
hanzs 2010-3-27 20:10
文/乐水老汉 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20日的教育版刊出了刘健先生(副主编?)的考题考大学校长三道题,号称要从校长们的回答中,判断校长们是否具备教育家的潜质。什么考题这么厉害,三道题就能判断是不是能当教育家的料。且看题目: 题一:你赞成自主招生吗? 题二:你赞成取消级别吗? 题三:你赞成建立规范的大学董事会制度吗? 老汉我虽在高校工作也二十多年了,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也读了不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简便速成的测试方法,来甄别你是不是教育家的。说是命题来测试校长,读了文章后才发现其实就是刘先生自己提问,自己替他心目中的校长回答,这种捉刀手法似乎与当前学术界为人诟病的学术不端行为颇为相似假冒校长嘛。 在我看来,刘先生的这三个自问自答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题出偏了。这三个一般疑问句,要么回答是,要么回答否。可能的答案组合共有2*2*2=8种而已。本人愚钝,怎么也分析不出这8种答案组合中,哪一种(或几种)属于有教育家潜质的。按说教育家是实践教育的杰出人士,温总理说:教育家办学,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可这三道题对是不是热爱教育,是不是懂教育能做出准确判断吗?显然,不能。这三题出的是文不对题。 二是,涉嫌偷换概念。比如第一题,刘先生判断校长们肯定都答是。于是就批驳这个是有多么的不是。他的理由:面试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机会,不公平。且慢!问的是自主招生好不好,答的却是在只在大城市组织面试好不好。如果是小学生回答成这样,也不会得分的,因为答非所问。其实,刘先生想要测试的是大学校长们对招生过程公平性是怎么看的,直说不就得了。可我怎么也得不出来不赞成自主招生就能体现招生公平的结论啊。也许刘先生是当下颇为流行的裸考论调的支持者,干脆就只看一个分数,而且最好全国考一个卷,全国考生都平行志愿大排队。如果哪个校长真是这个观点,那我看他离教育家至少还差十万八千里。 三是,把去行政化争论焦点放在要不要级别上实属肤浅。这里要借用同样是中青报的一片文章来阐述:任何组织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层级权力划分,这是组织和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保证。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自然也不例外。大学的行政级别可以取消,但校、部处、院系的层级划分和权力分配却无法取消。可见,大学的行政级别取消也好保留也罢,显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行政化的积弊。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要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对大学的行政干预,在于大学本身要遵循学术规律,让行政权力增强对学术权力的尊重和服务。(2010年3月17日,中青报) 四是,关于大学董事会(理事会)制度。刘先生在这里犯有多重错误。(1)有董事会,就等于校长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这显然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董事会与校长关系的曲解。篇幅关系,不再赘述,请刘先生最好读读原始文献。(2)愿意交权的,离教育家的境界就近?荒谬的逻辑!因为刘先生在文中从来没有就他说的权指的是什么做过进一步阐述,好像压根就不知道大学这个组织 属于典型的分裂型组织( fragmented organization ),其中 有多种类型的权力并存。要大学校长交出的是行政权力,还是学术权力,还是中国特有的政治权力,或者都交出来?我们怎么从逻辑上也想不通:不想要权力的校长,离教育家的境界就近一些?其实,这也是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而已。当然,我也没说死把着权力的就是教育家。实际上刘先生的第三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即没有说清楚大学都存在什么权力,怎么让人回答如何分配这些权力。再者,与董事会制度相比,在现行的以政府直接管理大学的体制下,难道大学校长的权力更大吗?那还老说要办学自主权干嘛?看,又是一个逻辑错误,刘先生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 以上也算是一个不起眼校长的答卷吧。答是答了,但无关乎教育家。 附录: 刘健:考大学校长三道题 中国青年报 2010/3/20 温家宝总理提出让教育家办学。我给大学校长们出三道题,从他们的回答中,或许能够显露其是否具备教育家的潜质。 第一题:你赞成自主招生吗? 我知道,大家肯定都答是。多年来,大家都在呼吁这个。按照育人规律,大学当然应该享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 但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仅仅死咬着这么一份权力(也是权利)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份权力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校长的回答,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正教育家的境界。 2005年以前,该校在内地招生不参加统考,是完全彻底的自主招生。因为人力有限,生源基本局限在几座大城市,招生的老师一般也都住在五星级饭店里。有一年,他们甚至动用了上海一家五星级饭店的电视直播系统,让香港的老师通过这套系统当场面试内地的学生。但2005年之后,他们自主地放弃了自主招生的权力,改为参加全国统考,并且向各省基本平均地投放招生名额。 面试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机会。这不公平。刘遵义校长的助理苏基朗教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是办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一生。那些小地方来的穷学生,他们的一生会被我们改变。因此,把资源投到这里最有价值。 真正的教育家是这样想问题的香港是个商业社会,香港中大的不少毕业生从事商业或者金融业。如果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来自贫困地区的人,又一辈子在金融界生活,那他的视野肯定会受局限;如果这个学生的舍友是一名来自贫困地方的人,那他的视野可能就不一样了。因此他们认为,学校帮助这些贫困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了学校自己。 我们的校长有多少人会以这样崇高的心态审视自己拥有的招生权力?有多少所大学利用这份自主权,对自己所办附中的学生(本校教职工子女基本全伙儿在此)搞了降分录取? 第二题:你赞成取消级别吗? 不赞成的当然不是教育家,因为古今中外,带级别的教育家还一个都未曾有过。 只想要权,不愿限权,光赞成自主招生,而不赞成取消级别的,与一个教育家的距离更是不下十万八千里。 有人担心没了级别会受到怠慢甚至贬低,似乎校长的社会地位就维系在这个劳什子上。可是别忘了,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不受人待见,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子,恰恰是中国第一个大教育家,万世师表。见人就磕头的叫花子武训,也算得上一个平民教育家。而出入乘坐3.0排量(副部级标配)亮黑奥迪的,一个教育家没有。 今天当一个大学校长,还不至于像孔子那样四处碰壁,所谓级别高低,也只是酒桌上多俩菜、少俩菜的差别。北大清华的校长,想见总理都不难,到外地去书记省长均恭而敬之。其他同样副部级的校长们则差点事儿,哪怕你学问比周其凤、顾秉林还大。学问不抬人,级别不抬校,这不难理解。朱镕基曾兼了17年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当年社会上一般观感,并没有觉得这就特别抬举了清华。清华经管与北大光华社会声誉的差距,也远没有从正国级到正处级那么大。 学校里的人爱说我们四五十年前的校长是什么级,过去都是由周总理亲自给我们校长签发任命状。新中国60年历史上级别最高的校长应该算武汉大学的李达,一大代表,建党元老。但那时的武大,比小字辈蒋南翔长校的清华地位高吗?实际上,当年那批级别超高的大学校长,如李达、吴玉章、华岗、成仿吾等,在党内基本上都是爵高禄重的边缘人,安置在大学里,肯定不能算重用。 说句到家的实话:大学里的级别没什么油水,不要也罢。曾有某省机关正厅级官员到一家二本学院公干,院党委书记觉得自己跟来客平级,于是在应酬时就直呼其名而不称职务。官员大怒,当场拍了桌子:我的名字是你叫的吗?你这个正厅级有什么了不起?我派两个处长来就整死你!举座愕然,咸以为其粗鲁,但并没人觉得他吹牛。 第三题:你赞成建立规范的大学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吗? 这个问题目前不热,但很致命。说透了,我真正的问题是:你愿意交出决策权,只保留执行权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在谈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时,提出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如果探索中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只是如目前一些学校搞的那种荣誉机构或咨询机构,请大官大款校友或捐资企业老板来挂个名,有没有都无所谓。如果真要搞规范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那就将是校园里的一场革命。 不要太在意书记、校长谁权大权小的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曾经对笔者说,实际上,因为决策和执行不分,这两个人的权力都太大了。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我一个人说上就上了,哪个国家的校长权力能有这么大? 但是,如果把学校重大决策的权力交给理事会或董事会,自己只做首席执行官,那今后校长当得也就很没有滋味了,不是吗?然而,这正是大学内部去行政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认为,能勘破这一点的,如王树国校长,就离教育家的境界近一些。死把着权力不撒手的,肯定成不了教育家。 各位校长,yes or no?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1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教改再建言
liweiyin2009 2010-3-17 11:22
对教改再建言 从报上和网上博文看,对当今的教育宗旨或任务似乎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另一种则是培养人才,或者说是实现钱学森的意愿,培养创新人才。我的看法是,这是土壤和花和树的问题。我在这里引一段1924年鲁迅在师大附中对当年中学生的讲话: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森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 譬如想有乔木,想有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是在较花木还重要。 鲁迅这段话把广大民众的基础比作土,好土可以长出奇花异芭,可以长出参天大树,好土是基础非常重要。作为面对全民事务的政府,当然应该首先抓全民基础教育。想想全国人民中的职业比例,工人、农民、商人、各类服务人员占着极大的比例,就医院来说,医生非常重要,特别是好医生,但是护士的人数绝对比医生多,她们的服务对病人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如此类推。全国人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知识多扎扎实实地提高了,什么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克扣工资,煤矿事故,不文明执法,等等,更不用说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克己让人了。这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明展示,和谐执政的基础。在义务与教育阶段打下的最基本的道德思维和科学知识,那会出现那么多人相信和碱性水养人的怪论,会有早年疯狂的相信鸡血疗法。从小养成的好奇、幻想、好动手探索,好看书求索-----就会为未来塑造奇人。从小养成的人生追求,就会为未来成就一批专心研究奉献终生的伟人。今天的问题是,义务教育是在为高考服务,考不上大学没出息,于是,出现了各个学校的教育目的是迎接高考,高考的头名成了明、清是的状元,乡里庆贺,媒体宣传,可又有那个状元真正成了后来出类拔萃的人才?义务教育就是义务教育,是面对广大人民的受教育权,人人享有,然后大部分以新型文明者的姿态走上各自的岗位。厚实的基础土壤也抬高了从土里长出来的花和树,也是花和树更容易出来。我希望国家主管教育的还是把精力放在真正立即和办好义务教育上。中国的文明土壤不是厚了,而是还太薄,请领导者务实。 为了办好义务教育,就要有合格的教师。为了让师范生走入西部和偏远地区,何不妨向周总理当年办第一批沙漠中的核基地一样,给去的人以特殊的津贴,当年我们工程师拿56元活62元,他们的二级工拿82元,。另外,可以专门培养定向生,哪里来哪里去,国家培养,还可以定期到倒好学校帮挺好老师的讲课。对于厂从事基层教育的民办教师,没有证书,好的可以培养。 下面谈大学。为了出人才,有几点想在这里与大家讨论: 去行政化 :我理解的是校长和教授不用套行政级别。有人说当今中国官天下,不给个官名没人尊重,是这样吗?大学教授就是最好的头衔。就拿我在设计院来说,一名正高工,每当室主任,每当院长,做项目设总,有谁不尊重,关键看你做的好不好。教授、副教授、讲师都有规定的物质待遇,书教的好,学生欢迎,这不就是全部了吗?学生不欢迎,书教得不好,系主任或校长解聘,这是正常的人事是流动。党是政党工作,不应该与学校的教学岗位混绕,他们是教授的就当教授,够当校长的就当校长。50~60年代不都是这样吗?党的书记通过党员在各个岗位发挥作用。校长不是党员,够资格,当然还可以是校长。这应该是趋向。全国人民在党中央、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协力,不论是共产党员,还是非党员。 自主招生 : 大学的自主招生的本意是发挥各专业教授选拔人才。专业门类如此之多,各门都有各门的特长需要。医学生中招收的不同专业学生有的不需要无力太强,大多数要求有较好的生物基础,至少是兴趣,建筑学对化学和数学的要求可能就一般,核化工要有一定的和物理知识,但是在大学补上那点核裂变和辐射知识也可以,让冯巩和姜昆来面试相学相声的就很有意思,电影摔跤少年,一个憨憨的墩子,谁也看不上,却一眼被摔跤教练看上了。这就是慧眼识人。统一高考带来的弊病不仅是依靠定终生,还耽误了真正的人才。老百姓怕不公平怕傻了,但是校长只是一个代名词,校长的背后应该是各系的教授。自主招生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不完全凭总分取人。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时候丝毫不突出,老师甚至对他不感冒,因为他一天对着窗户想着光线怎么穿透窗户的,可是正因为他对光的执着的探究,最后弄清了光的传输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宽进严出 :这是国外很多大学的常规做法。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人才,让教师在一至二年地接触过程中识别人,适合本专业的留下,不适合的劝转,跟不上的可考虑转大专或高职,1925年进清华的李健吾在中国文学系学了两年后,朱自清洗主任发现他的创作兴趣和才能,劝他改去王文显先生做系主任的西洋文学系。大学应该有这样灵活的机制,以发挥每个人的独特才能。任何人那都不是一样的。比尔盖茨在二年级时对编程入了迷,再加上他的商业头脑,要求退学,保留学籍,20年内创立了微软,各个电脑都离不开他,20多年后,他在回校,终于取到了学士学位。自由,按才能分流,严出,这是大学的好趋势。 自由讨论的空气 :这个空气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养成,譬如假期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段活动,燃火到讲台上讲,到大学更要如此,允许辩论,允许师生倒置,涉及政治问题不要轻易扣帽子,年轻人允许越轨,活跃是创新的前提,想象是创新的摇篮。自由讨论就会鼓励学生扩展知识,到图书馆去找资料。如今的学科多为交叉知识,只是越宽越有利于解决技术或学科难题,或在新的学科领域有所建树。 就业压力和功利思想 :宽进严出会减缓就业压力,此外,认识现实的,世纪的生活会让毕业生学会如何面对现实生活,大学终究只是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改行会加深他们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当核工业起步的时候,我们哪个不是改行的?问题是不要给孩子们灌输功利思想,其中包括入党。我是近60年党龄的党员,1953年,大学一年级,当时班级里唯一的一名,但是,那时候如当时准备终身奉献。这个思想支撑我在40年前我的丈夫和大女儿在三线工地落水亡故后挺立着,我没有当官,只是继续为核工业奉献。而今大学发展党员,家长和学生中有许多是为了将来好有个好工作,好前途。这种状态下入的党,能保证他吃苦受罪,为人民献身?听报上介绍,国企招聘,一看文凭,二看外语通过几级,三看是不是党员,我看是无能才这样招聘,据说外企就不这样招聘。没有这些条件,一些对政治,对党的事业不了解的,但是技术确实不错,对企业工作感兴趣的照样应该录取。这样既不会发生无法解决的入党做官轮,还使是年轻人减少功利思想,潜心事业或研究,必有成就。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功利化的自主招生会要了平民百姓子女的命!
luohaijun 2010-2-5 12:04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6日上午在听取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深有感触地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新华社2月2日) 很多人一说到办学自主权,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自主招生权,而且一想到自主招生,可能就是所谓的对学生评价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不错,自主招生、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是可能招到一些奇才和怪才和偏才。是今后高校招生改革的需要突出的内容。然而,如何自主招生,如何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尤其是做到公正公平却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事情,一些所谓的特长和素质的评价,一些所谓一面定终身的面试甚至是审判式的面试难道能够很好了解学生的素质?一些弄虚作假的推荐表和档案袋同样不能了解学生的全部,因此,在如今功利化的大环境下,自主招生弄不好又会变成一场权贵的盛宴! 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评价学生、对学生进行差额录取的标准基本只有一个分数标准,目前,分数固然招来很多非议,但是确实最公平客观公正的一个评价指标。而纵观一些所谓的特长分甚至省优等三好学生入大学以后,和普通大学社并没有表现出有什么所谓的特长和综合素质高。 在如今中国诚信体制没有健全的社会下,在教育不公平比较普遍的情况下,对广大平民老百姓子女入学而言,只有智育分数是一个最公正最客观的评价指标,其他诸如综合素质、特长等比较虚的东西一旦在评价中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主观性和任意性比较模糊,一旦在自主招生中和功利化等挂钩,那么就如同当今所谓的重点中学招生一样,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变成了一个金钱和权贵的盛宴了。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5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关于高校自主招生的担忧
王铮 2010-1-24 13:52
在实验了今年后,高校自主招生雷厉风行地在全国实行起来。我等群氓,对这场高考革命有些迷惑起来,所以斗胆问一问: 第一、 自主招生怎么保证城乡平等? 第二、 自主招生怎样保证穷孩子与富孩子有同等机会? 第三、 自主招生怎样保证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有同等权利? 第四、 自主招生怎样保证不走后门? 第五、 自主招生怎样保证素质教育提高? 1949 年前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的,它得到了富人阶级的一致拥护。 2006 年有人告诉我自主招生打破了高考的坚冰。为什么要打破呢?人类不是正在致力于防范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冰川融化吗? 自主招生,不要把中国最后一个平等机会打破。考试平等,世界上最早是隋文帝建立的,被世界学习了。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501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转】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 声称英语更重要
caiyanjiang 2010-1-24 10:21
自主招生不考语文 上海六高校被指学科歧视   23日、24日两天,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记者上午发现,六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的关注。   昨日上午,在同济大学考点前,记者听到一名考生抱怨说:为什么不考语文?该考生加试物理,但语文也是拿手科目。陪同她前来的父亲有些奇怪:为什么英语是文理科学生必考的,而语文不是呢,不都是语言吗?   东华大学的测试科目安排和同济完全相同,华东理工的测试科目也只有数学、英语、物理或化学,上海财大的文化测试科目则只有数学和英语两科,均缺少语文学科。   对此,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   语文素养是基本素养,并非只有文科学生才应该学习掌握。担心增加负担而不重视语文是不合理的。徐汇区一所重点中学校长认为,不考语文和现在高校普遍重理轻文密切相关。 (据《新闻晚报》) 这说明了什么呢?我们民族的语言要何去何从? 最终是否还将是自我的悲哀呢? 后续转载: 自主招生:上海六高校再次沦陷为英、美的租界? http://zzh1125.blog.china.com/201001/5777536.html 上海是不是已经沦陷为英、美的租界?教育部不能沉默! 早上一起来看到一条消息,令我十分需惊,上海六所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居然不考语文,但必须要考英语,理由竟是怕给考生增加负担!这是何等的荒唐,也是十分地令人惊愕!这也许是世界上所有有自己母语的国家中独有的闹剧,难道上海这个由全体中国人共同建设起来的国际大都市又再次沦陷为英、美的租界了吗? 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载体,虽然她没有英语的覆盖面那么广泛,而她拥有世界最多的使用者,是联合国规定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是全世界最具魅力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如果说其它国家的高考对汉语还没有完全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几千年历史和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汉语居然已经成了中国某些人眼中的负担?包括我在内的中华儿女不能选择沉默,教育部更不能选择沉默,我需要上海方面和教育部认真思考我的几个问题: 第一,高考自主招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有关高考改革的事情,我以前也谈到过,今天不着重阐述,我只想问问教育部推出自主招主的目的是什么?自主招生决不是自由乱来,据我本人理解不外乎以下几个目的:1)选一些偏才、怪才;2)选一些与各高校专业匹配的专才;3)选一些有特长的学生;4)选一些关系生(正常搞腐败可能不好办,自主招生就很好操作)。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我相信有一点是不能脱离的 为中国选材。 中国的人才如果视中文为负担,那他们将来如何为中国服务?难道中国必须要靠会英语的人才来支撑吗?我不同意这样的认识,几千年来,中国的进程都是由生活在中国的地地道道的说母语的中国人推动的,中华民族的点点成就都是由生活在这遍土地上的中华儿女创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非凡成就中有没有英语的贡献?当然有,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力量是新中国的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得来的,教育部在允许部分高校有自主权的同时,决不能允许那些高校将中国的部分地方置于英语附属国的地位,如果他们这样做,我认为涉嫌违法,有些精英动不动就谈什么国际化和西方化,我想告诉他们,如果在法国,不要说选人才,即使你在任何国际场合作演讲,如果不用法语,那么就会要遭到巨大的民意压力和强烈的遣责,而我们的上海,不但在其举办的国际会议上禁止用汉语发言,现在居然发展到自主招生也不考语文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西方化思潮? 第二,英语到底是否有如此重要? 母语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今天只想分析一下英语到底有没有那么重要,在我看来: 当今的社会,英语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语言,需要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在非英语国家,它仅仅是一种少数人的工具而已。 上海乃至中国,很多人如此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学好英语就会跟得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因为世界上目前大多数新理论和新技术都是以英语推广的;二是学好英语有利于以后可以出国学习,方便国内找到工作,方便跟外国人交流;三是部分人把精通英语当作一种很体面的资本。 我不妨一条条进行反驳,学好了英语就一定表示能跟上国际发展的最新潮流吗?其实不然,世界上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很多很多,但是,在近、现代史中能创造巨大科学成就的也就英国和美国,语言在科学的进步中只能起到一种交流和沟通作用,它本身是与科学无关的,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等国家,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举世公认的现代科学文明的,他们的科技成就并不是依赖英语取得的,要取得科学成就,本身在于一个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的科学精神,近几百年来,中国对现代科学文明的贡献微小,并非是汉语出了问题,而是科学精神出了问题,如今又把语言跟科学联系在一起,再一次证明了某些人对科学精神的错误理解,中国人现在学英语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看得懂英语资源,能偷得来他人的科学成就,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我自己要如何热爱科学上面,我不反对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就,但是,我反对沉迷于对他人科学成就的拿来与剽窃,如果不把眼光立足于自我创新,就算全中国人都用英语讲话,中国也只不过一个新的英语联邦国罢了,永远也不会产生中国人自己的牛顿,印度、巴基斯坦的国民英语好不好,他们为什么还是那个科技水平?日本人的英语好不好,好象不怎么样,但他们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现代科技文明?中国人必须要明白英语在科学发展过程的 工具属性, 而不是 决定因素 。中国需要一部分人精通英语,但仅仅一少部分人就够了,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要懂英语。 有些人把英语作为出国的通行证,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们想出国,想学好英语,我是一点都不反对的,这纯属个人的选择权和爱好,没有人能干预,但如果把学英语当作为了满足方便同外国人交流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你真的有交流的机会,不懂英语也不会坏事,至于那些少数场合的所谓笑话都是某些人故意夸大的,好象闹国际笑话都是不懂英语惹的祸,其实不然,笑话大多出自于自身的无知,不懂语言你可以请翻译,况且绝大多数中国人和中国的国内建设者们几乎都不会有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一辈子也可能说不上一句英语,这个英语通行证在国内其实是一张虚耗人力、物力的废纸,不要也罢。 部分中国人把英语当作一种资本就更搞笑了,上海某高校在举行某学术会议时,阻止中国人用汉语发言,体现的是什么心态呢?三种心态:一是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中国要求中国人用洋文,洋人会不高兴吗?二是自大心态,他们想显示,你们不懂英语,但我们上海人懂英语,没水平就别参加我们的会议;三是奴隶心态,上海人也许曾经在租界生活得太久,很多的奴性一直没有改过来,到现在发展尤甚。这三种心态决定了上海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取舍,他们很多所谓的精英越来越认为,做一个中国人真的很冤,真想 脱中入西 了。 第三,教育部到底还能不能主导高考改革 ?高考的改革整了很多年没有成果,一方面是教育部本身出了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地方割据的倾向越来越强烈。中国的高考,我不反对多样化,但是,反对混乱化, 多样化 是在《教育法》制约下的有序性安排,而 混乱化 则是各地违背《教育法》各自为政的割据思想,有些地方的教材已经改得不成体系,有些地方的教材已经开始有颠覆历史的行为,教育部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部对全国各地的教育失去了主导权,或者说失去了决定性主导权,教育部现在能管的就那笔教育经费,其它的事情,地方上各自有招,就算是教育部来无数个评估和检查,也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主招生为什么自推出以来饱受非议,并非老百姓都是无事生非的冤枉教育部,实际上的确搞得不成功,除了一部分人因此得到自主的好处以外,高校并没有因为自主招生实现对高考改革的正面探索效果,相反,让人民对高招改革更加失望了,这是为什么?教育部如果认为自身已经失去了主导中国高招改革的主动权,完全可以上书国务院要求收回主导权,如果明知问题的存在而置若罔闻,那就是对大多数中国人才的蔑视,也是对普通老百姓平等教育权的蔑视, 上海六所高校将语文拒之于门外,看起来只是一个过程中的小事,其实是一件非常大的事件,它引入了一种错误的倾向严重西方化。这种倾向如果不加入约束,那么有可能演变成母语的虚无化,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的中国,如果母语沦陷的话,实际上也就完全可以说中国倒在了美英的怀抱。 教育部对这件事必须快速介入,要求上海六校恢复语文考试,可以放弃英语测试。 第四,英语教学改革何时能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有关英语教学改革的问题,已经讲了N年了,一直没有任何效果,数千万中国人为此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最后堆积了无数英语哑巴,无论怎么解释都掩盖不了英语教学是失败的,既然上海方面把英语这个问题捅出来了,就应当要面对了,不能再拖下去了,中国要不要全民学英语?要不要终身考英语?中国人会不会都终身用英语?不想学英语的人还有没有活路?不想学英语的人是不是就不是人才?英语会不会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如果说法律规定英语将作为官方语,那么,英语将怎么教、怎么学?如果不把这些问题都理清楚,中国不但不会从英语中受益,而且要浪费中国大部分的人才,中国不但不会用英语挤身科技强国,而且会因此变成科技奴隶和科技窃贼,中国人在英语上所耗费的国家资源可以毫无疑问的排在世界第一,取得的成就呢?大家有目共睹!再不改革,浪费越大,问题越严重,我建议可以先暂停全民学英语,谁想学谁学去,等好的教育方案出台,再列入教学计划。 我再次强调:上海是全中国人民的上海,不是少数精英的上海,上海的成就是全国人民的奉献造就的,不是少数人创造的,明天的上海还是中国的,不是英、美的,上海不可以发出错误的讯号! 南大学孙锡良
个人分类: 转载的精彩文章|2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dwh5607 2009-12-9 12:10
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改革的要求也似乎越 来越强烈。 然而,当你问一下:教育改革,怎样改?改什么?甚至 问一下:为什么要改?可能不会得到任何肯定的答案。 当然,你可以说:教育的问题多多,如高考,如大学 生就业,如教育公平,,,,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吧! 反过来想想,有些问题,是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是 不是可以通过教育改革就可以解决的?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所要的教育改革究竟是什么?特 别是,要历史地看,发展地看。 愚以为,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应该围绕培养中国未来 的建 设者这个中心。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具备怎样的 条 件?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中国未来的建设者, 一 定是有几个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比例,应该是个三 角 形的,不能是倒三角。从这个观点出发,请有关部门测 算 一下,未来50年,中国需要各类建设者大概是多少?涉 及 到具体的专业,需要培养博士、硕士、学士、大专、中 专 生多少?人才的匹配可能是有一定比例的,也是有一定 的 规律的。人才培养应该搞计划经济,全国各企事业单位 提前2-3年与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签订用人协议,作为 学校招生计划制定的依据。协议签定后,若无特殊原因, 违约方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其次,教育改革要瞄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 符合要求的建设者。这就要对我们的学制提出质疑:为什 么初中、高中一定要三年?为什么大学一定要四年?大学 的那么多考试科目都是必要的吗?能不能减少考试科目? 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是各有千秋的,是具有特色 的。所以,第三个问题,就是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高考 不能被废除,至少50年内不要废除,但是要改革。 应该给 高等学校以高考的自主权,各校自主招生。 第四,开放中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甚至地方的所 有二本、三本院校。对于这些学 校,可以不设门槛,只要 你愿 意,就可以去报名就读。 第五,大力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让其自主办学,作为 国民教育的重要补充。 呵呵,随感而发,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北大自主招生
hhanb 2009-11-29 15:47
此次北大推出的 39 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令北大方面始料未及的是引起了如此大的波澜和非议,据说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国人不支持这项所谓的改革举措,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看好这项自主招生政策。据笔者的观察主要意见其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有违教育公平 教育不要说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要讲究公平的,可以说公平是全球教育普遍适用的第一基本原则。再说北大是谁的北大,北大既不是北京人的北大,也不是 39 所重点中学的北大,北大是全中国人的北大。假如北大真得视教育基本原则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推行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改革,除非北大为私立大学。如果一项改革举措明显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那他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改革,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标准,或者明显违背教育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的措施最好不要推出,免得惹得大家不高兴。 其次, 30 分优惠使得推荐失去意义 北大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世人格外的关注,因为国人给予北大太多的期许和希望。照理来说北大出台的任何举措应该是大气的有魄力的,可是 30 分的优惠让人觉得敢为人先的北大精神正在消失。既然是改革就应该有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胆识,就应该像匡超同学所说的那样,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帏的风险,否则还算是改革吗?再说,对于候选人来说,区区 30 分根本算不上什么,即使是不借助校长的实名推荐,他们也十有八九能考取北大,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一场没有多大实质意义的改革,弄得满城风雨,还要给全社会劳师动众地折腾一回,这是否劳民伤财呢? 再次,北大本不缺优秀生源 北大最该做的是扎扎实实地抓好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北大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每年照收近来的大批的状元、奥赛选手统统培养成人,因为北大的生员本来就够好得了。 即使不出台所谓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那年不是把全中国最好的生员一网打尽?北大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深化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把现有的本来就非常优秀的学生培养成有担当、有见解、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为人先、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而不是哗众取宠地推出一项无关痛痒的所谓的改革举措,结果还在无形之中人为地制造了新的社会矛盾。 本来大家就觉得重点中学的存在是一个很不合理的教育现象,北大再人为地为此锦上添花,这样的行为并不符合教育家的理想。还是那句话,北大不缺优秀生员,北大缺得是一流的大学教育。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主招生:名校不忘边远地区的优秀生源
panfq 2009-11-26 18:09
影响大学办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生源,生源较好、毕业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过来就会提高大学的声誉。 自主招生为高校自主选择优秀学生提供了机会,也激发了一些学校主动出击,招揽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在北大等名校忙于选定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学作为优秀生源推荐基地的时候,西北地区的名校也不甘示弱,与一些边远地区的优秀中学建立联系。 这不,西安交通大学就把甘肃民勤一中确定为它的优秀生源基地。(见附文) 位于边远农村地区的中学虽然硬件设施赶不上发达地区,但是这些农村娃都有一种 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肯努力,潜能就有希望得到发展。 例如,甘肃会宁就曾总结出“三苦”精神,即“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帮”。据说从这里走出去的在中关村创业的研究生有不少。 有时候想一想, “ 肯努力 ” 也是确实一种智力。在智商 IQ 、情商( EQ )的概念之后,美国曾有人又提出一种新的智商观点,这种观点就是把 “ 努力 ” ( effort )当做一种智力。 其原文是这样说的: New IQ: Effort “Underachievement among American youth is often blamed on boring textbooks, class size…We suggest another reason:…student failure to exercise self-discipline….American children have trouble making decisions to sacrifice short-term pleasure for long-term gain and that programs that build self-discipline may be the roa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cticle/2006/01/16/AR2006011600788.html 其大意是说: “在美国那些不及格或成绩欠佳的青少年往往指责枯燥的课本和班级规模 ... 我们建议应考虑另外一个原因: ... 学生自律方面的问题 ... 。美国孩子的麻烦就在于,他们不能为未来长远的收益而牺牲眼前短期的快乐,而培养其自律精神可能是通向学业成功的道路。” 这就说明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对于一个人发挥自我潜能、促使自己成功的必要性。以前我们也把它归入“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当然,上面几句话说的是美国的情况,我在这里引证是肯定努力吃苦的精神的价值,并不是意味着要加大中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而言,中国的学生能为了长远的利益牺牲掉眼前的快乐太多了。它来源于严酷的竞争压力,同时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苦学并不等于死学。负担过重就会压抑孩子的创造性。 甘肃民勤一中被确定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生源基地 近年来,民勤一中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名牌重点大学录取人数连年增加,得到省内外众多著名高校的一致好评,先后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确定为国防生生源基地,近日又被西安交通大学确定为优秀生源基地。 2009 年 11 月 14 日,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生源基地挂牌仪式在民勤一中隆重举行。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主任、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甘肃招生组组长唐玉海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助理徐忠锋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理科中心主任李继成教授和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县教育局负责同志及民勤一中师生代表参加了挂牌仪式。 西安交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大师名流荟萃、栋梁之材辈出,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它坐落在美丽的古都西安,校园宽阔,环境幽雅,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浓厚,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学子遍布世界各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莘莘学子倾心向往的人才摇篮。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忠锋介绍优秀生源基地优惠政策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继成宣布民勤一中为优秀生源基地的决定 西安交通大学甘肃招生组组长唐玉海教授与民勤一中校长 签订交换合作协议书 西安交通大学把民勤一中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是西安交通大学对民勤一中办学质量的信任和鞭策。这标志着知名高校与民勤一中生源关系的确立,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将进一步走向融合,将给全县高中学子提供更广阔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直接惠及全县学子,对于一中乃至全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朱红艳在挂牌仪式上作讲话 据悉,被西安交通大学确定为优秀生源基地后,民勤一中学生可享受西安交通大学在自主招生、推荐保送、高考录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民勤一中学生参加西安交通大学自主选拔招生考试,可直接参加该校自主选拔复试,不再进行资格审查。若自主选拔考试成绩特别突出、高考成绩未达到该校在我省的录取线但超过我省一本控制分数线以上可由该校予以录取,还可优先选择专业并享受该校“育英奖学金”;或按自主选拔考试成绩等级在高考成绩基础上加 20 — 30 分录取。民勤一中学生报考该校,高考成绩若达到该校提档线,将直接由该校录取,不退档。另外,西安交通大学院士、教授和专家还定期到民勤一中举办专题讲座、科普知识报告和教师培训活动。根据协议,今年民勤一中可直接推荐 15 名学生参加西安交通大学 2010 年自主选拔招生复试。 县教育局局长马继杰在挂牌仪式上作讲话 西安交通大学在甘肃省共确定 4 所优秀生源基地学校,我校是西安交通大学在全省除西北师大附中、兰州一中、天水一中之外的又一所优秀生源基地校,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设立的 100 所优秀生源基地学校中唯一的县级中学。 民勤一中校长李忠民致欢迎词 挂牌仪式结束后,唐玉海和徐忠锋教授为一中教师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并就相互关心的高考热点问题和老师们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交流。 (民勤一中办公室 刘尚德 供稿) http://www.minqin.gansu.gov.cn/mqjy/news/bxxw/200911/355.html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02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妨给北大一次试错的机会
张显峰 2009-11-17 15:34
酝酿已久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终于正式亮相, 全国39 所中学获得北大2010 年 校长实名推荐 资质 。16日,北大招生办公室对这些中学及其校长姓名进行了公示。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质疑北大的这一改革之举,甚至有人批评这是历史的倒退。我倒是认为,不妨理性对待北大的勇敢探索,哪怕是给它一次试错的机会。 我也曾经撰文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带来的种种可能的不公表示过担忧,但是改革就是有风险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是在不断的试错和纠错的努力中走向成功。 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已然饱受诟病,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应该说是革除这种弊病,探索多元化招生的一种尝试。就像北大所说的,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当然,联想到种种高考舞弊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人们不免会有这样的担忧:这一比之高考而缺乏硬杠杠的制度,会不会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本来意在选拔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渠道,会不会因为种种顾虑成了高分俱乐部?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会不会成为挤破脑袋的择校热门?很多省市和农村中学没有获得资质,会不会加剧新的教育不公 有这样的担忧是可贵的,尤其在北大的这一制度尚未真正实施之时,舆论对它可能带来的种种负面先期曝光,更是难能可贵。我相信,决意改革的北大不会对这些信息置若罔闻的。 但也不能因为种种先验的结果和预期的可能,而放弃改革的尝试。这就好比担心某种不测,因此就不敢出门上街一样令人诧异。其实环顾一些世界名校的招生,大都采用推荐制,校长、教授、校友,以及学生本人,都可以推荐或自荐。这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制度,而且也被证明是选拔种子人才的有效途径,它给了很多偏才、怪才和低分不低能的学生得以走进名校的机会。 这一制度最终能不能在中国行得通,当然还要看实践,实践是检验一个制度好坏的唯一标准。北大既然有这样的勇气,我们何不拭目以待?况且推荐的学生只占北大整个招生人数的3%,给它探索的空间,或许结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即便舆论的种种担忧不幸应验,它也是有价值的。至少它考验了这个制度的成熟性和社会的诚信,也会让更多的人明白,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非一两所学校、一个教育界之力所能为,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改良。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7716 次阅读|6 个评论
未名湖后我未名
等离子体科学 2009-3-9 12:08
这里是科学网,但好像也谈文学(比如吟诗作对)。这个题目,就是笔者拟的一个对子的下联。 前些日子网上流传一个上联:博雅塔前人博雅。听说是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一道试题:试用北大的景物对出下联。 这个上联出得好,看出了中 文系 教授们的功底。看着简单,对起来也不难。牵狗搜一下网上对出的下联,多是按照博雅塔前人博雅来对的。学者如 孔 教授,博文里用的就是未名湖畔我未名(几家平面媒体亦有转载)。 这样对出来,当然就可以得满分。可是也有有心人看出,这上联其实还可以这样来断:博雅塔前人博雅。 所以这个考题给了学生更进一步发挥的余地。能看出这一层,并对得好,其它的语文试题考得怎样大概可以不去管它了。因为对高中生来说,他(或她)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掌握到这个程度应该算达到北大的入学水平了。 有人想到此节,对出来:未名湖后者未名。但是上联可以用两种方法断,下联也该这两种断句都对得上。所以这个下联还不算工。 笔者觉得,不妨将 孔 老师的下联和这个下联结合起来,就是文章标题的:未名湖后我未名。藏身湖后,取谦逊之意。而另一种断法,在汉语有小我、大我、真我,所以后我也是通的,取后生小子如我之意。 孔 老师继续说: 听说今年北大自主招生作文题是要求写一篇驳论,驳斥《腐败无害论》,所有的中学都没有预料到,很多吃辅导饭的名师又一次押题落空,遂寻隙大骂。其实考生如果接触过那些腐败分子的言论,自然会写得好,如果整天听的都是新闻联播的正面宏论,以为我们国家还是到处莺歌燕舞的时代,那就不容易写好了。幸好听到有关人士传来消息,不少考生写出了掷地有声的好文章,而且是正式高考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好文章。看来,自主招生就是好哇,试题本身就杜绝了某种腐败,让学生不用复习和辅导,复习辅导了也没用,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通过自主所要招收的,就应该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一支特种兵啊。 所以高考的改革,大概先要往这个思路上去想:让学生不用复习和辅导,复习辅导了也没用。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45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主招生面试拾零
liangjin 2009-3-8 19:21
首先申明,以下内容无关考生成绩。贴出来的问答只是类似情景,不是现场录音,请勿对号入座。只希望从中思考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参加面试的是十八岁的高三优秀学生,应该算成年人了。 问:你收到北京一个紧急面试,离现在只有5小时了。你要做些什么? 答:看看要面试什么,5小时太短了,不能全面准备,只能准备重点 画外音:你在上海,怎么去呀?到了面试地点,其它准备才有意义吧。 问:你被派到渺无人烟的大沙漠单独去完成一项任务,你有半天时间准备,你要做些什么? 答:带足钱,买张地图,给手机,照相机充电,上网查相关的风土人情。 画外音:你不吃不喝不睡? 问:你现在在森林里迷路了,身上只有一天的干粮和水,没有任何通讯设备,你要做些什么? 答:设法通知外界救援,例如呼叫、放火 画外音:天哪,在森林里放火,你不要命啦?怎么不意识到首要依赖自己,设法自救? 问:从你的简历上看,你去过老人院帮过忙,你能谈谈这件事吗? 答:我们给老人们唱歌,打扫卫生,还听老人说话。 问:挺好的,那么老人给你讲了些什么? 答:没听懂,忘了。 画外音:做善事不是为了写进简历,要用心去做才能做好,才有收获。 问:现在正在开两会,如果你是代表,你打算提交什么提案去解决你觉得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答:有关经济危机的提案。 画外音:不要人云亦云,还是从你熟悉的生活中找问题吧,这些问题你才有发言权。 问:在你的简历中,你引用了一句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请问这句话引自哪儿? 答:好像是亚力斯多得或者是苏格拉底,记不清了。 画外音:引用别人的东西要严肃,养好这个习惯。引用的这句话,不仅作者搞错,内容也有误。 问:看你的经历去过好几个国家,参观过巴黎圣母院,也参观过北京故宫,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都很高大 画外音:旅游不是为了到此一游,不用心,不思考,枉游一圈。 问:谈谈中国商人拍得兔首鼠首又拒绝付款的事件。 答:满解气的,但破坏规矩又不太好 画外音:请有自己的观点和支持观点的理由,不要和稀泥。 问:你是文科班的要考理科专业,谈谈你理解的文理差别和你选择的理由。 答:文理科各有好处。 问:先说说你认为的文理科定义。 答: 画外音:做决定之前,先好好了解你所要选择的对象。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4913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主招生的意义不可抵估
hhanb 2009-2-20 07:46
自主招生的意义不可抵估 日前 2009 年自主招生正在各地展开,从上海传来的消息看自主招生释放出的利好不断,无论是高校、中学,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对自主招生寄予厚望,媒体也对自主招生所引发的社会效应给予肯定和积极评价。尽管自主招生还有待完善,甚至还有不少非议,但总的来看,自主招生的意义不可低估。 笔者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一直都在关注高考改革的一举一动,也切身感受到这些年来高考改革的起起伏伏。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少为高考伤过脑筋,也想了许多办法,出台了许多扶持素质教育的政策举措,可是收效都不好。比如曾被人们普遍看好的春季招生制度,还有这些年各地陆续推出的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始终没能撼动应试教育这个不倒翁。倒是自主招生制度的推出,正在扭转这种被动的高考改革局面,自主招生已经在局部对应试教育构成了挑战。比如上海的自主招生正在展现勃勃生机,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从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上彻底改变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用《文汇报》编者的话说就是:高校自主招生获得的社会关注程度绝不亚于高考,同时它对高中教学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自主招生是一定意义上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体现,而统考统招则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独立办学的权利。众所周知生源是一所大学的生命线,也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没有好的生源想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要招到好的生源,自主招生就是必由之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秦绍德 ,已经连续四年抓自主招生工作,他认为大学的目标是希望有自主选拔人才、自主培养人才的自主权,而自主招生正是这样的尝试,今后类似的权利下放还应该再多点,高等教育才可能上质量上水平。 其次,自主招生有利于在中学推行素质教育,从而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独霸天下的格局。 以上海为例,自主招生已经在一些重点中学掀起涟漪。过去那些受学校推崇的 考王们未必能在自主招生面前一帆风顺;相反,那些兴趣广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则成为各名校争抢的香饽饽这样一来就用现实的力量,把基础教育导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海交大附中的蒋老师就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基础性的命题原则,对中学实施通识教育,鼓励优秀学生多阅读感悟、多注意平时的积累、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复旦附中的黄老师也指出,高校自主招生所体现出来的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导向对当前应试教育是一种冲击,可以引导学生更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管是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还是社会现实问题,或者是个人人文素质考察,其基本功都离不开阅读。比如今年复旦和上海交大的面试题目就有 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是什么?你对奥巴马当选有何看法?你认为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可以说,自主招生把阅读的重要性突显了出来。如果平时没有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不关心时事政治,只是一味地死学习,是绝对无法通过自主招生面试关的。这就难怪许多人很难适应全新的自主招生考试模式,其实并非面试题目真的有多么难、偏、怪,只是自己少见多怪,是长期标准化应试教育毒害的结果。 另外自主招生考试还有许多方面是测试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情感体验的,如果没有认真的社会实践经历,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回答类似的问题也不太容易。 事实上在上海,参与自主招生比较集中的几所重点中学,无论校长老师还是学生和家长,都切身体会到自主招生带来的变化,原先应试教育铁板一块的局面正在松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老师的教法也较前要灵活的多,创新意识更强,尤其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校图书馆在沉寂了很长时间以后,重新热闹了起来,教辅资料不再吃香,经典名著和时政报刊成了同学们课余饭后竟相阅读的对象。 再次,自主招生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板。从几所大学的调查数据看,通过自主招生渠道就读的大学生的表现普遍得到学校的认可。这批生源给所在学校带来素质教育的清风,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对在校大学生最好的示范。我们真心希望大学教育不再是高四的延伸,希望彻底改变被动学习、被动教育的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工具教育为育人教育,变学历和文凭教育为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实行统考统招制度,它的好处是公平高效。但他的缺陷往往是应试高手容易得手,反而把一些真正对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有兴趣,且具有研究潜力的生源拒之门外。笔者以为,自主招生的办法可以引入研究生招生,采取申请 + 大学学业成绩 + 面试的办法,由导师和招生学校自主录取。 说到底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个性成长的教育,统考统招有其公平高效的一面,但也有违背教育规律的一面。自主招生短短几年的实践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值得关注。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