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归学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海归学者是嫁接型的人才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4-1 08:05
海归学者是嫁接型的人才 蒋继平 2018年3月31日 来自国内的所有信息都显示海归学者的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要比本土同等学历的学者高出一些, 有的甚至高出很多。 我一直在找造成这种景况的原因。我一开始很是想不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想,照理来说, 应该是本土培养的博士要比国外培养的博士更加受到国家和单位的重视。 这是因为自己带出来的弟子, 应该受到更大的信任和爱护。到国外接受教育的是嫁出去的女儿。现在是嫁出去的女儿的身份比自己带的子弟的身份高贵许多。 这是我心中一个解不开的谜。 最近几天, 我在做一个科学实验时, 突然产生一个灵感, 从实验中得到了解开这个迷的答案。具体地来说, 就是在做一个嫁接的实验。 我觉得, 国家现在重用的海归学者人才大多数是50后, 60后, 70后和80后。 这批人出生在新中国, 从小到大接受的是政治倾向非常严重的教育。 所以, 拿我们上学时的流行口号来说, 就是根红苗正的接班人。 这批人政治觉悟高,有很大的抱负, 具有爱国的激情,但是, 缺少一些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 他们在国内, 仍然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接受培训, 还是不能在科学知识上有很大的提升。 到了国外, 接受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艺术教育和培训,在科技研究和管理方略上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我觉得这些人在海外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后, 就成了嫁接型的人才。 我这样想是因为我在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时, 有的时候采用嫁接的手段来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是把高抗逆性但是低产的一个品种作为根, 用高产营养好的另一个品种作为苗嫁接到这个根上, 就可获得一个高抗高产营养好的优质品种。 海归们的本质是有抱负的爱国仁人志士, 这是根, 是基础, 现在在这样的根上嫁接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艺术, 就造成了既有高度政治觉悟, 又有高级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这是本土学者不能做到的。 为什么本土学者做不到? 因为本土学者的导师自己也是政治觉悟很高, 但是专业知识很有限的人才。 当然, 我说的是已经过去的事。 现在国内的大多数博导是既有高度政治觉悟, 又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才。不过, 实事求是地说, 这些博导大多数可能是海归。 我想, 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善,在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 以后博士毕业找工作时, 不管是本土培养的, 还是海归, 在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不会很大。
个人分类: 科研人才|2870 次阅读|2 个评论
杨家将,关宁铁骑,海归学者
热度 3 sudayanglijian 2013-6-5 01:45
史上的杨家将第一人杨业,其家族源于山西,有观点认为他其实属当时的胡人。从杨家将的传说来看,杨六郎的母亲佘太君,杨文广的母亲穆桂英,有的都是胡人姓氏。说到这儿,我不是史学家,请大家不必过于较真儿。我想表述的意思是,所有中国人都敬仰的,保卫北宋时代汉族人民生存权的英雄杨家将,很可能不是汉人,而是北方胡人。 与此类似的是,抗击满清最有战斗力的明朝军队关宁铁骑,其成员由长期生活在辽东的汉族边民和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构成。袁崇焕看重这些边缘人群有长期与满清打交道,斗智斗勇的经验,像女真人一样善骑射,耐严寒,不似来自明朝内地的南方兵体弱又惧怕八旗辫子兵,不敢主动进攻。 我一直认为由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强调和谐,避免冲突,在崇尚暴力的外族(从辽兵,金兵,元兵,八旗兵,到后来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华日军)面前,多数情况下惧战畏缩,不惜一切代价屈服求和,致使中华民族的利益屡受重创,令人扼腕。而象杨家将,关宁铁骑这样的突起异军常常起到特别的作用。其他的还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其生母是日裔;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面对日寇利用回汉之间的矛盾进行调拨离间,深明大义,为祖国而战,忠勇可嘉;驾驶美式战机打击日寇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中,有很多回国投身抗战的华侨,等等。 列举以上史实,并不是要否认岳飞,梁红玉,文天祥,狼牙山五壮士这些本土的,汉族的英雄们对保卫中华民族利益所做的巨大贡献。我的目的,是探讨学术界一个类似的问题:海归学者是否可以帮助中国的大学在国际舞台上与外国人竞争?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国外知名大学工作过多年的海归教授在本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从事科研,甚至本人就是在引领这些主流方向,同时也积累了与外国同事合作,交锋的丰富经验,特别是以国际通行的语言方式,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的技巧。关于最后一点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我指的不仅仅是英语水平,也不是所谓的了解西方文化,而是多年在西方大学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重要研究成果,求职,申请基金,以及帮助别人做这些的激烈竞争过程中体会出来的,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的一种职业本能。这就好像游牧民族的孩子们从小就会骑射,说起来有点儿只可会意。 我所在的苏州大学是所211高校,有个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说实话我对“国内一流”没兴趣,就算有一天,苏州大学的统计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又如何呢?超过其他的中国大学能算哪门子的英雄呢?欧美大学的很多终身教授只有前苏联的副博士学位而没有西方教育背景,务实的西方人对于自己的意识形态敌人培养的人才的学术水平却是完全相信。 我的希望是中国的大学越来越着眼于与外国同行竞争,取得的成果和发表的论文水平超过洋人,而不是过多专注于内部竞争,与中国的其他大学角逐国内的各类“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这些荣誉和带来的资源当然都是非常好的,如果使用得当,相信会造就越来越多“内战外行,外战内行”的名牌中国大学,直到有一天,欧美的学子花钱来中国读博士。为什么不呢?我们中国的教授们作为自己学科的守望者,使用着政府和人民给予的越来越充裕的资源,真的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世界领先的成绩,才对得起这些资源背后的信任与期望。
520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