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毛宁波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毛宁波

相关日志

长江大学获批7个省级教学团队和8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毛宁波 2020-1-2 07:14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名单,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等7个教学团队和大学物理教学部、土木工程教研室等8个基层教学组织分别荣获201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荣誉称号。 湖北省高校本科教学团队和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的评选,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在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方法改革、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和示范引领,全面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是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和工作抓手,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工作,研究制订了《长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截止目前,学校共获批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8个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将充分发挥这些优秀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务处供稿) (编辑 李胜杰) http://news.yangtzeu.edu.cn/info/1002/24679.htm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爱课程上线四周年”!毛宁波课程分别上线3周年和1周年!
毛宁波 2015-11-13 14:31
2011年11月9日,“爱课程”网正式对公众开放,也在同一天,首批由我国高水平大学鼎力打造的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四年后的今天,这批课程依然是学习者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名课,“现代礼仪”、“王阳明心学”、“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中国诗歌艺术”……以此作为起点的爱课程同五湖四海的学习者一道成长,起初的一滴水如今正渐渐汇聚成海洋。 从无到有,从单一课程类型到适应不同学习需求的多种课程形态齐头并进,爱课程逐渐确立创新、可持续的开放教育生态系统发展方向,为更多的学校、教师、学习者提供了教与学的阵地。目前,“爱课程”网注册用户超过200万,已经上线961门总计6709集大学视频公开课,包含近80万条教学资源的2708门大学资源共享课,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一年半,已推出600余门精品MOOC课程,累计选课人次超过500万,发放MOOC证书7万余张。同时,152所高校正在使用爱课程提供的云平台服务开设SPOC在线课程,中国大学MOOC已成为目前国内开课高校数量、课程数量和选课人数均居于首位的最大最好的中文MOOC平台。 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未来以MOOC为代表的我国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提出了更加清晰的规划,也为爱课程的未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与学校、教师、学习者一同走过的四年历程,是深深扎根于各界需求、以行动回应各方期待、不断探索完善创新的四年,也是爱课程发展立足的坚实根基。未来愈加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开放教育图景,爱课程的新老朋友们,欢迎与我们一路同行,携手创造! http://www.icourses.cn/gjjpkc/sy/yw/20151111/t_10400.html 毛宁波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2012年12月28日在“爱课程”网上上线 (目前总浏览量:27890人次,在219门工学课程中排第六)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eddf9362-13bb-1000-b1ee-171b5fc0e640 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2012年11月21日在“爱课程”网上上线 (目前总浏览量:19051人次,在44门地学课程中排第1)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540.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院教师参加第九届中国石油高校地学学科论坛
毛宁波 2015-11-9 11:19
2015 年 11 月 7 日“第九届中国石油高校地学学科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办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六所石油高校的 94 名代表,长江大学杰出校友王铁冠院士也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我院张占松院长、毛宁波副院长、刘迪仁教授、谢锐杰教授和唐新功教授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书记刘洛夫教授主持会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庞雄奇教授致欢迎词。六所石油高校的 11 位教师代表从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建设和学生工作等方面做了大会报告。我院副院长毛宁波教授做了 “ 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 的大会发言,介绍了我院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做法,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关 注。通过交流和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我院和兄弟院校的相互了解,对我院今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我院参会教师表示,要把其他学校好的工作作风和做法带回来,推动我院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据悉,“中国石油高校地学学科论坛”是由国内 6 所石油高校共同发起的一个论坛,每年开展一次论坛活动,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下一届论坛拟定于 2016 年 8 月在东北石油大学召开。 地物学院教师代表同长江大学杰出校友合影 ( 左 2 :刘洋教授;左 4 :肖立志教授;左 5 :王铁冠院士 ) 地物学院副院长毛宁波教授在大会上发言 http://dqwl.yangtzeu.edu.cn/dqwl/shownews.aspx?id=779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物学院召开低年级大学生学习引领计划推进大会
毛宁波 2015-10-22 19:43
长江大学 新闻网讯 (学生记者 李冰心)如何有效地全面提高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质量?地物学院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推出了“低年级大学生学习引领计划”,以期达到“师生交流互动,引领实现共赢”的目的。 何为“低年级大学生学习引领计划”?10月21日晚,在该院召开的推进大会上,该计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学院副院长、“湖北名师”毛宁波教授进行了介绍:学院5位院级领导分别深入一个2015级班集体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提出解决学生学业中存在的问题措施并予以解决。学业导师指导一个宿舍的3-4名低年级大学生,引领低年级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召开学院与低年级任课教师的教师联席会,形成学院和基础课教师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逐步形成学生班会、教研活动学生与院系教师互邀互动机制,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完善的资源支持,全面提高地物学院低年级大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质量。 2014 级勘工卓越班的陈鑫与2012级学生王辰伟作为学生代表与同学们现场交流学习经验,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将学习放在首位,再兼学别样,他们认为为低年级同学配备真正的学业导师非常及时。 赵彬老师、杨世明老师、唐新功老师作为参与本计划的45名学业导师代表讲话。三位导师表示,非常愿意成为同学们的学业导师,欢迎同学们与老师交朋友,交流探讨学习方法。 该院党委副书记杨德强说:“希望全体学生珍惜学院搭建的良好平台,用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和学业导师们多沟通,多交流,交朋友,求学问。相信在这个计划的推进中,老师们也能不断进步,实现教与学的共赢。有这么多的老师自愿加入到引领计划中来,体现了老师们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也用行动表示了对引领计划的普遍支持。” “这次会议是我院贯彻《长江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意见》的一次大胆尝试,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院系领导为组长和成员的领导小组,由毛宁波教授具体筹划和推进,有45位教师成为学院首批学业导师,相信在这个计划的推进中,低年级学生能够真正得到老师们的指导,老师们也在和学生的指导交流中得到启发,师生交流互动实现共赢,全面提高我院本科生培养质量。”该院院长张占松表示。 “感谢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大学不能放松、不能颓废,我们将在导师的引领下,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勘工(物探)21501班的张友源同学说。 该院33位教职工与2015级全体学生、2014级和2013级部分学生干部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推进大会。 (编辑 一晨)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tupianbaodao/2015/8699.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年级大学生学习引领计划”今天正式启动
热度 1 毛宁波 2015-10-21 23:22
今天晚上7点,B102座无虚席,地物学院在这里召开“低年级大学生学习引领计划”动员大会。会议由分管教学院长介绍这个计划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学生代表介绍学习经验, 老师代表鼓励学生。终于推进了这个活动,迈开了第一步! 每天一小步,坚持 就是很大几步!以下是ppt(有删节),请大家批评!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240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学生们发一个“福利”,应该不违反规定吧!
毛宁波 2015-10-20 13:50
眼下不怎么好发福利,给学生发点福利应该是可以的,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去!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江讲坛”第9讲:贾承造院士讲述中国能源与油气开发
毛宁波 2015-9-26 09:43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记者 康群/文 学生记者 赵思月 张昭/摄)9月24日,一场师生翘盼许久的学术报告如期到来。下午2点半,“长江讲坛”第9讲在武汉校区教学楼B区102教室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以“中国能源与油气开发——进展与挑战”为题,以翔实的数据、大量的图表、生动的案例,从宏观到微观,深入分析了中国能源与油气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中国油气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报告高屋建瓴、内容丰富、发人深思,赢得现场师生阵阵热烈掌声。 中国能源生产进展与挑战,这是贾院士报告的第一大内容。贾院士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主要生产的燃料是煤炭,其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依然比较高。在介绍煤炭、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研究与应用情况后,贾院士说,从事石油天然气的研究与教学,视野一定要开阔,除了关注石油天然气,更要关注、了解整个能源。 对中国油气勘探开发进展,贾院士在报告的第二大部分进行了介绍。他说,我国近年来油气勘探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陆上深层油气勘探,陆上非常规油气勘探,海洋油气勘探。对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的重大突破,他以实例进行了讲解,如塔里木库车克深气田——我国第一个超深层万亿方大气田;四川川中安岳气田——2年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达1.45万亿方。 中国油气发展面临怎样的重大科技问题,贾院士在报告的第三大部分进行了解析。他说,放眼未来,陆上常规油气稳定生产,仍是产量的主体;海洋油气持续增长,是增长量的主体;非常规油气快速增长,是未来增产的重点。因此,要立足陆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强海洋及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在对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形势进行分析后,贾院士提出了陆上油气勘探、陆上油气开发、工程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这6大重点任务,并对6大重点任务中的关键技术和攻关重点予以了详细解析。同时,贾院士还介绍了基础理论研究油气方向的几个重大课题。 在回答现场同学的提问后,学生代表登台向贾院士敬献鲜花,表达了莘莘学子对科学家的尊敬与热爱。 党委书记朱业宏代表学校向贾院士颁发了具有纪念意义的“长江讲坛”杯。 贾承造院士助理、高级工程师张永峰,副校长、武汉校区校长张玉清,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武汉市蔡甸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武汉校区4个学院和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师生共300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副校长周思柱主持。 贾承造,著名石油地质学家与石油勘探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获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总地质师、副指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与煤层气开发”专职技术负责人、技术总师,国务院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委员会能源领域召集人。 (编辑 胡红霞)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8528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江大学岗前培训新招迭出 青年教师连呼“过瘾”
毛宁波 2015-9-22 11:14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记者 康群)“学术沙龙,就像一道营养丰盛的‘大餐’,滋味醇厚,回味悠长。”9月19日,11点半,沙龙结束,走出武汉校区教学楼A311教室,石油工程学院的纪国法博士心有不舍地感慨。 与纪博士一样,有此想法的还有其他56名青年教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2015年长江大学新引进教师。 这天早上8点半,他们参加了一个学术沙龙,其主题是“基础学科的活力及其在综合性大学中的纽带作用”。 在沙龙上,5名不同学科的新进教师登上讲台,侃侃而谈。分析化学专业的陈颖博士讲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光学工程专业的徐益平博士畅谈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学科不同,却依然引发大家浓厚的兴趣,提问踊跃,气氛活跃。 作为此次沙龙的“掌舵者”,易洪潮教授也对此形式与内容点赞。“在这里,大家形成了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并积极寻求着学科间的交叉点。”点赞的同时,易洪潮教授还一一指出了有待改进的细节,包括专业与科普的平衡、PPT的制作、音量与语气、与受众的互动、激光笔的使用等等。 “学术沙龙,让我们兴致盎然。与优秀青年教师‘面对面’,也让我们受益匪浅。”陈颖博士说。 18 日下午,曾磊、李菊花、吴强盛、胡艳华、尹艳树5名优秀教师与57名新进教师“面对面”,讲述曾经经历的“从教师到学生再到教师”的锻造过程,毫无保留地道出教学科研里的“个中三味”。“涉及的内容很宽泛,既有教学科研、基金申报、职称考核等等,也有不少‘接地气’的‘家常话’,真诚而有力,朴实而自然。”陈颖博士这样形容。 从武汉大学数学专业毕业的刘念博士对培训同样心生好感:“原本以为岗前培训就是一味地听课,被动式地接受,很枯燥,没想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十分‘过瘾’。” 刘念记得,9月11日,培训课堂上来了4位首席导师,他们分别是地物学院的毛宁波教授、化工学院的易红潮教授、农学院的周燚教授、经济学院的马敬桂教授。“怎样上好第一堂课?”“如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结合自身感受,4位首席导师给出了明确答案。 9 月12日,首场学术沙龙精彩亮相。以“人文学科的历史、现状、问题、前景及其在综合性大学中的贡献”为题,覃明、熊猛等4名新进教师阐释了各自的观点,反响强烈。“不少观点,对我们从事科研很有启迪。”沙龙主持人、培训班班长纪国法说。 “学术沙龙、优秀教师‘现身说法’、导师评点,这些都是岗前培训的内容。”教育学院院长张相乐介绍,今年优化了岗前培训课程设置,以专题讲座和研讨为主,开设了学术沙龙;专题讲座内容“百花齐放”,有教学工作规范介绍,有科研成果报奖技能训练,有讲课比赛要注意的细节,有粉笔字怎样写更有力度…… “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对新进教师站好站稳讲台大有裨益。”作为首席导师之一、“湖北名师”毛宁波教授十分看好培训的前景:“随着培训的日渐深入,其效果将逐渐呈现出来。” “很高兴看到这种景象。”人事处处长蒋四华说:“事实证明,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在高校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铁律,也是现实。这是我们开展岗前培训的初衷,也是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的动力。”他说。 据悉,在集中培训后,57名新进教师将进入培训的后两个阶段:分散助教和教研实践。 (编辑 一晨)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8493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4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几点体会
热度 1 毛宁波 2015-7-25 19:01
今天上午给湖北省高校岗前培训长江大学教学点做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的讲座,具体内容如下面网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c5NjkwMQ==mid=207655926idx=1sn=d2bf6a50fe06098527aef7f583ae5b55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3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贺博客点击率突破200万
热度 1 毛宁波 2015-5-24 07:09
自2008年3月12日12:45在科学网开博7年了,2015年5月24日早7点点击率达到200万。感谢科学网和各位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努力打造科教和专业交流平台,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做出贡献! 博客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26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04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谈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学习方法
毛宁波 2015-5-22 15:03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杨全辉 学生记者 张昭 见习记者 徐吉丰)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高效地学习?如何适应教育的新常态?5月21日晚,湖北名师毛宁波教授在武培B103作了题为《新常态下大学生应该如何讲规矩—浅谈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学习方法》的报告。 报告中,毛教授在提出教育领域新常态的几大特征后说,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发展、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懂得遵守规则才能适应新常态,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 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即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他说,对于互联网,我们不能仅认为其只是聊天、娱乐工具,它更是“快而准确,小而精致”的道具,要从中知道云计算、大数据、HTML5、开源硬件等各种新型的词汇。 “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影响便是在线教育的兴起,我们可以通过网校、MOOC等学习海量的知识。” ……新常态下大学生该如何学习?毛教授认为,首要的是学会听课,此外要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会议。“学习没有捷径,但一定有方法”,毛教授建议大学生,要选好参考书;学会找课程的整体框架;擅长用搜索,定期浏览几个专业网站;要“不耻上问”,最好是“问倒”老师,让老师hold不住,同时也要好为人师,温故而知新。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讲座:新常态下大学生应该怎样"讲规矩"
毛宁波 2015-5-22 10:42
点击下面的“ 阅读原文 ”可以找到教育部爱课程网站上的本课程( 地震勘探原理 )视频哦, 扫描下面爱课程客户端,在手机上下载或观看本课程。 部分文章、图片或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内容仅供读者或学生学习参考,不用于商业活动。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maonb@126.com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常态下大学生如何“讲规矩”--浅谈互联网+时代大学学习方法
毛宁波 2015-5-20 18:01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明祭】纪念永远长眠在大沙漠的地震队长---我的师兄王英豪
毛宁波 2015-4-5 09:31
王英豪 ,男,1960年6月生于河北省束鹿县。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物探系地震勘探仪器专业,主动要求到新疆,被分配到石油物探局地调处2210地震队实习当爆炸工。1983年任1831中美合作地震队仪器操作员,开进“死亡之海”——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1985年提升为地震队副队长。1988年1月28日,因公殉职(在指挥地震队车辆时出了意外),年仅28岁。他没有看见塔里木大油田的发现就走了,他永远留在了大沙漠,芬芳的石油永远伴随着他。 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比他低两届,他是我师兄。他曾经是湖北省高校5000米的长跑冠军,是一位运动健将。在学校的时候,没有机会和他聊天,每次都是擦肩而过,他的笑容和健壮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他去世后,从一些朋友口中得知,他在荆州读大学时就有了女朋友,是沙市的一名漂亮女生(当时沙市是全国GDP前几位的明星城市),他工作后妻子留在沙市照顾孩子,现在他的孩子应该工作或成家立业了。 他是运动健将、支边模范、为塔里木石油勘探以身殉职的中美合作地震队长,我们永远会怀念你,王英豪,我们的大师兄,我们的骄傲! 有哪位朋友有王英豪的详细资料,请你告诉我maonb@126.com,我会把他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们,让后人永远记住他! 附:中美合作地震队简介 据BGP资料记载,1983年5月23日,物探局(现BGP)第三指挥部在新疆库尔勒驻地召开塔里木誓师动员大会。三个中美合作大沙漠地震队开始了征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死亡之海的壮举 。此后,与美国GSI、HGS公司合作勘探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塔里木河流域(1983年中美合作队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地震勘探,这是中美两国在勘探作业上的合作。1986年第一期合同结束,我们感到这种合作有必要继续开展,又与他们续签三年合同,中美合作一直到1989年。)。下面是中美合作地震队上世纪80年代沙漠施工时候的一些照片。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一章 绪论 2015年 毛宁波教授主讲
毛宁波 2015-3-21 09:54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一章 绪论(1) 2015年 毛宁波教授主讲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一章 绪论(2) 2015年 毛宁波教授主讲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教学改革)|3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高校地球科学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毛宁波报告)
热度 1 毛宁波 2014-11-30 21:11
毛宁波《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公开课网址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eddf9362-13bb-1000-b1ee-171b5fc0e640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址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540.html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index.htm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020 次阅读|1 个评论
长江大学首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上线
热度 1 毛宁波 2014-11-25 15:40
我校首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上线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记者 康群)11月21日,教育部所属爱课程网站上线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共计53门,这些课程来自42所学校,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等学科,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毛宁波教授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课榜上有名,成为我校首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上线课程。 据毛宁波教授介绍,2009年,“地震勘探原理”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12月,该课程成为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该课程在立项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切实履行立项建设申报书中的承诺,录制和修订了全部课程录像80集,做好课程的完善工作,保证课程按规定时间上网,并及时维护和更新课程资源,满足了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作为“湖北名师”,毛宁波教授长期从事地震勘探的本科教学工作。迄今,已出色完成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国家视频公开课、“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三项国家级本科课程建设项目。 “地震勘探原理”:主要介绍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包括地震波的基本传播理论、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及其相关的新进展。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链接为: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540.html 出处: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6823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3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11月21日正式上线
毛宁波 2014-11-24 02:52
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11月21日正式在教育部网站上上线,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网址: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540.html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物理学家访谈2】Simplify everything
毛宁波 2014-8-30 15:53
Simplify everything An interview with John Logel February 2014 | Vol. 39 Issue 02 Interviews John Logel is a Geophysical Consultant to various organizations as a mentor/teacher and prospect reviewer. John’s previous positions were as Chief Geoscientist North Sea for Talisman Energy Norge/UK in Aberdeen Scotland, the Lead geophysicist in Norway, and Senior Geoscience Advisor for North American Operations in Calgary, AB. Prior to Talisman, He has held several technical management and advising positions with Anadarko Canada, and Petro-Canada in Calgary and before that worked 19 years for Mobil in numerous assignment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John has over 32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industry, and has worked on the discovery, delin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veral giant, world-class oil and gas fields throughout the world. His interests are in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from seismic data, understanding and quantifying risk. His latest emphasis has been in the adaptation of geophysical techniques to better understand, predict and exploit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effectively. He enthusiastically teaches and loves to develop technology and encourage professional growth. John is a professional Geophysicist and holds a BS and M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owa. He is a member of SEG, CSEG, APEGA, and AAPG. John has held several positions with the CSEG and the SEG, on technical committees, curriculum committee for the doodletrain, several session chair positions at the conventions, and posi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 showcase. John has authored or co-authored over 50 professional papers. He also teach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s for Petroskills in basic geophysics and AVO, Inversion and Attributes. On a personal side, John is active in his children’s school, and baseball clubs. He enjoys skiing, motor biking and bicycling in his spare time. In today’s world of immediate and abundant information, it is easy to forget that geophysics is a specialized and complicated discipline that requires years of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It combines the sciences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with the art of geology. This unique combination of left and right brain functions, along with the enthusiasm common in our field, can lead to very detailed, elaborate, sophisticated, and sometimes contorted explanations. We too often feel it is important to explain every detail and every equation, right from the fundamentals of our science. But sadly we can be misunderstood or, worse, not heard. By failing to pass on some of the elegance and beauty of it, we fail our science. In our earliest math classes we learn to simplify. Fractions, algebraic equations, multiple equations, unknowns, and complicated word problems about trains and other physical features become more understandable and usable as we simplify them. Even matrix complexity can usually be reduced to very simple expressions. One of the first lessons I learned in the oil business was from a supervisor named Tim Williams. After I tried to explain the then-young concepts of AVO, he told me, ‘A lot of this technology isn’t worth a damn,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I set out at that point to force myself to simplify. Simplifying is not as easy as it sounds. You have to become quite involved in th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of the process. You must fully comprehend and know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and assumptions of the process or theory, and then you have to break it into individual elements that are explainable through everyday occurrences or objects. One way to simplify an idea is with an analogy. Some of my favourite geoscience simplifications are: Slinky used to show P-wave and S-wave propagation. Marshmallows and sugar cubes to explain Young’s modulus and Poisson’s ratio for ductile and brittle rocks. Making coffee to explain shale gas diffusion (credit is due to my colleague Basim Faraj for that one). Clear squirt gun filled with sand and water to demonstrate overpressure. Loud neighbours to explain acoustic attenuation. When you simplify any theory, concept, or geologic process, you make your ideas easier to understand, more engaging, and more memorable, too. As you simplify your life,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will be simpler; solitude will not be solitude, poverty will not be poverty, nor weakness weakness. HENRY DAVID THOREAU Simplifying does not just apply to science or to math but relates to everything we do. Making our lives simpler has the same effect. Things become easier to understand and more believable. People relate to you better and more often turn to you for help, advice, and guidance. Some of the best leaders demonstrate this ability. The best way we can represent our science and ourselves is to simplify everything. References Carcione, J., Helle, H., and Avseth, P., 2011, Source-rock seismic-velocity models: Gassmann versus Backus; Geophysics, 76, N37–N45. Ciz, R., and S. Shapiro, 2007, Generalization of Gassmann equations for porous media saturated with a solid material; Geophysics, 72, A75-A79. Gelinsky, S., and Shapiro, S., 1995, Poroelastic effective media model for fractured and layered reservoir rock; SEG Annual Meeting, Extended Abstract. Krief, M., J. Garat, J. Stellingwerff, and J. Ventre, 1990, A petrophysical interpretation using the velocities of P and S waves (full waveform sonic); The Log Analyst, 31, 355–369. Mavko, G. and Bandyopadhyay, 2008, Approximate fluid substitution for vertical velocities in weakly anisotropic VTI rocks; Geophysics, 74, D1-D6. Saxena, N., Mavko, G., and Mukerji, T., 2012, Exact and Approximate Solid Substitution Transforms; SEG Annual Meeting, Extended Abstract. Sayers, C., 2013, The effect of kerogen on the elastic anisotropy of organic-rich shales; Geophysics, 78, D65–D74. Vernik, L., 1994, Hydrocarbon-generation-induced microcracking of source rocks; Geophysics, 59, 555–563. QA: John, in your article you touch upon a very interesting aspect of learning in that if the concepts of science that we practice are explained in a simple way, they can be grasped easily by the listeners. I am reminded of how I used to grapple with the concept of probability in high school and would try and reason it out myself in terms of simple examples. While you suggest it should be done, let me begin by asking, how much do you think is being done in our industry, or in the academia? I am very impressed by how this is improving all the time. If you look at the Kahn Academy, Agile Geoscience and other online resources there are thousands of very practical and simple examples of science in action. Good TV shows like Big History and others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geologic processes and even quantum mechanics to the mass in very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methods. This is all a Big Step Forward. Some recent research work cautions about the hazards of simplification in science. It suggests that everyone may not be qualified to be engaged in the simplifica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that it should be practiced by only those who have mastered those concepts and know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Your comments? There are several points in that question, some I strongly disagree with and some I agree with... I'm not sure there are hazards of simplifying science. If a person, a class or a generation can have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we are all the better, (even if the simplification is... simplified). The point I agree with is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understanding of a subject to actually simplify, is crucial. I find it fascinating to have someone outside of our science ask for deep explanation. They tend to dig deep and not be afraid to ask the obvious. We commonly brush over things that we use everyday, but may not fully grasp. Along the same line, at occasional presentations made at Conventions or Workshops, you may have witnessed the presenters say that they came up with their results, and that they are the only possible answers and so are correct. In contrast, an expert would probably say something like ‘this is our perspective and is one way of arriving at the conclusion we have’. How would you categorize the former type of presentation? Unscientific? Arrogant, technically stifling and a bit dangerous. Science also includes uncertainty and it exists heavily in our science and everyday life. I'm reminded by two sayings.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and The older I get the more I realize how much I don't know, I think the view first definitive statement leads to complacency and credulousness and stifles experimentation and creativity. Plate tectonics is a good example of this, as well as evolution and even some new technologies coming in our own science. Einstein once said If you cannot explain something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This is in line with what your supervisor said to you. Could you elaborate on this? I would have to agree. Einstein worked with some of the smartest people of the time, but it took his simple explanation to get backing. The exact same point can be made by Tesla and Edison when it came to electricity. In most cases decision makers don't hav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knowledge of that of an expert, so must be educated and sold on the concept. For encouraging simple and clear writing,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there is another school of thought, which says, Don’t simplify the science, simplify the writing. Would you agree? I would agree, depending on the audience. A technical/peer reviewed journal audience is different from an industry or broad science audience. I think we see that in the inception and popularity of the Interpretation Journal from the SEG/AAPG. I learned a louder mantra in Uni and that was Write to inform, not to impress. That tends to lead you down the same path. One simple way to simplify a concept would be to break it down into smaller essentials, which ar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then execute it. Could you suggest some other ‘recipes’ for simplification of scientific ideas? I like that method, but I prefer the analogue. I prefer to start the concept in everyday situations and easily visualized. Then expand out from that. A hybrid is to break something into smaller essentials and analogue them. In Brian Russell's article, the discussion of Math was paramount, but Math is like a foreign language to a lot of people and can tend to alienate them. It is the solid basis of most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but is either understood or confusing, not much in between. Following on from that, I know in my own head, when I see an integral sign, a matrix symbol or other math operation, I instinctively visualize what it is doing. So the key is to get that visualization across. John, sometimes it is said that experts are more persuasive when they are less certain. Do you agree? Could you elaborate on this? I have to strongly agree, if you look at some of the greatest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electricity, flight, DNA, transplants, autos etc) most of the dominant investigators were not that arrogantly certain. The ability to get your point across, know, and point out their weaknesses and still demonstrate passion and conviction is powerful. Let me turn to geophysics here: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unresolved problems in geophysics? Sometimes it is interesting to ask bold and open-ended questions. Well, let me see... I guess I still have to point out our greatest panacea, resolution. We have made great leaps with new acquisition methods, and pre- and post-stack algorithms but we are still working at macroscales. I'll follow that by perfect velocity determination. If we can understand and measure this field, we go a long way to much better images. Finally these items coming with a fast and less intense footprint, I guess I mean remotely. Again on a different note, permit me to ask this: what differences did you notice when you turned 30 years, 40 years, and 50 years old, and then at present? As an example, some people think 30s allowed them to experiment with options, 40s gave them time for self-introspection or naughty at 40, and so on. Your comments? Wow, that's deep for a geophysics journal! I feel that as I got older, I not only got more comfortable with myself, but with the science, and also the world has caught up on its interest in science. To be concise... 30, I was blindly technically arrogant; 40, I was technically tenacious; 50, I was technically confident and relaxed.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学家|2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郎咸平 】开学了,中国特权制教育体系继续“毁人不倦”
热度 3 毛宁波 2014-8-29 14:09
郎咸平的这篇文章,我读了有些触动,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有些思考! 即将进入9月开学季,中国教育体系中千万教师、数亿学生都将在新的学期中继续直面教师待遇、学生考学等教育问题,而被一提再提的教育改革,是否能够在反腐、改革风声紧迫的2014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也会拭目以待。关于中国社会结构板结、教育乱象等社会热点问题,我在我的新书 《“新政”能否改变中国》 中,做了深入地解读。以下为图书正文部分节选,以飨读者。 在中国,做学生非常辛苦。做父母,那更辛苦。为了让子女念重点学校、重点班, 真的是费尽心力,绞尽脑汁,运用各种关系才把孩子送进去。可我们的重点学校、重点班数量有限,那么多的学子争先恐后地往上爬,导致我们学生的负担过重,父母亲也是负担过重。 学生的父母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小孩子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不对?换个思维讲,输了又怎么样呢?你觉得会影响人的一辈子吗?我以自身经历为例,和各位讲一讲。我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念初中的时候,不只是念普通学校的普通班,而且是属于最差的“放牛班”。 为什么叫“放牛班”呢?就是这班里的学生,是绝对没有希望继续升学,初中毕业就要去就业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准备做一个木工师傅。但是最后辗转这么多年,还是念完了博士。 不过,有我这种想法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父母都逼着子女上重点学校,上重点班。为什么?我拿陕西省的高考举个例子。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省进行自主招生,参与的学生98.9%都来自于西安的五所超级重点学校。这就是为什么,学生的父母通过各种方法让子女进入重点学校;就算没进重点校,至少也要上普通学校的重点班。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教育部等有关单位推出了所谓的“减负令”。你们猜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的教育单位、教育部门推出了多少个“减负令”?56个,1949—1967年推出37个,1977—2000年推出12个,2000—2013年,推出7个。我请问各位,学生觉得自己减负了吗?根本没有。 但我在这里想给各位谈一个悖论,就是“你可能减负吗?”什么意思?美国人的第一志愿是想上哈佛大学,日本人的第一志愿是想上东京大学,中国人的第一志愿是想上北大、清华。我们再看美国、日本、中国的高中毕业人数和大学录取比例,美国想上哈佛的高中毕业生有0.06%的机会能最终被录取,日本想上东京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有0.19%的机会,中国想上北大、清华的高中毕业生只有0.04%的机会。 所以各位朋友,请你记住,你想上名校就不可能减负。日本有句话,想上东京大学就得“四当五落”。什么意思?晚上睡四个小时的人,才有可能当选,进入东京大学;如果睡五个小时,那就只能落榜。你想进名牌大学,就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读书,这就不可能实现减负。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想念哈佛、东京大学,还有北大、清华。很多人可能只是想去一本大学、二本大学,甚至专科。根据这个情况,美国、日本,还有中国的政府,就发展出一套独立的教育体系。什么目的呢?分配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 我们先来看美国。美国的生源分流是什么样的制度呢?叫作“财富制”,只有有钱人才有机会念名校。听起来有点荒谬是不是?我给各位提供一组数据,全美国有4%左右的中学是顶级私立学校,基本都是美国最有钱的人去念。学费一年大约在3万~4万美元。他们请最好的老师,配备最好的设备,营造最好的环境。这些中学升大学的比例也是你不可想象的,平均而言,相当于其他公立学校的1.2倍以上,也就是比公立学校多出20%的升学率。我再说得具体一点,2012年全美升学率最高的32所学校,只有第9名的亨特学院是公立学校。 美国5%的中学是名牌公立学校。什么意思?美国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靠房产税来养活的,他们的财政来源就是房产税。名牌公立学校基本都处在豪华住宅区,那里的房产税征得多,给学校的投入自然也就高于其他公立学校,所以这些学校的质量,完全不输顶级私立学校。 再往下看,美国55%的学校是普通的公立学校。它们就建在一般的小区里,父母亲基本都是中产阶级,这和美国60%左右的中产阶级比例也是吻合的。最后,美国36%的学校是给底层贫困人口建立的,可以说是师资最差的学校。那里经费不足,设备不足,环境也很差。如果你进了这36%的学校的话,升学的机会很渺茫。各位朋友,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美国。 我们再来看日本,它的生源分流被叫作“公平制”。日本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学校建设是由国家的财政负担。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日本在100年前就实行了硬件设备标准化,什么意思?每个学校都像克隆出来的一样。运动场、教室、图书馆、餐厅都是一个样子,就连吃的午餐也是一个样子。 第二,师资标准化。日本有个非常奇怪的制度,小学、中学老师的薪水最高,幼儿园老师、高中老师还有大学老师的薪水排在第二等。而且日本还实施六年一轮岗。六年之后,公立学校的老师从这个区调到另外一个区,或者从城市调到农村去教学。政府为了鼓励老师换岗的时候积极地去农村,给了日本公立学校老师公务员的待遇。 在这两个标准化之下,日本的教育秉承的是一个公平的机制。你想考东京大学吗?没问题,只要参加全国统考就行,大家的考卷都是一样的。最厉害的0.19%的人,最后上东京大学。其他人考不过别人,也别啰唆。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非常重视考试,非常注重成绩,所以他们的学生过得也非常辛苦。 最后看中国的教育制度。我们也是由国家财政来负担公立学校的建设,但是我们又学美国把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各位猜一下我们有多少重点学校?5%。我们的政府用大量纳税人交的税去修建学校,但是却把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5%的学校的建设上。各位有没有联想到美国4%的私立学校?但是别忘了,美国私立学校是私人出钱建的。我们把所有纳税人的钱,偏向性地只投给5%的学校,你觉得公平吗? 我们再看是谁在念这些重点学校。我以北京市为例,它的小学升初中考试实行所谓的“三三制”,也就是1/3的学生是在初中所办的“占坑班”里考试成绩优秀,且在奥数等比赛里获过奖;1/3是有学区房的学生;1/3的学生是靠关系、批条子进的重点学校,特权等级在这一点上暴露无遗。 总结起来,就是中国的公立学校既学习美国的财富制,又学习日本的公平制,进而独立发展出一个特权制。另外,这里面还涉及一个区域性特权的问题。什么意思?如果你的孩子想上重点学校,最好带他来北京。我给各位提供一个数据,北大、清华在北京的录取率是0.76%,在河南的录取率是0.05%。也就是说,北大、清华在北京招生的比例是河南的15倍。仅仅因为北京是北大、清华的所在地,所以就有超比例的招生名额。 如此看来,只要你们想让孩子上名校,就得孩子、家长一起刻苦努力,不然就上不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关系。那我们能不能看到一丝希望呢?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我就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一个叫作《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文件,其中就要求“15所名校以输出优质资源的方式,牵手15所位于入学矛盾和需求集中地区的普通校或新建校”,也就是让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也有机会能够念名校;第二,要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也就是学日本的教育制度,师资力量标准化。 最后,我对政府的建议是,第一,恢复小学升初中的统一考试。要学习日本全面的公平制度,谁有能力,谁考出来,大家都不会怨恨的。第二,坚决杜绝“条子生”的出现。似乎公平才是我们教改的真正重点。如果能够实现公平的话,我相信这一定是一个最理想的教育制度。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3907194.html?touping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902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关地震分析的六本英文专著(Six books about seismic analysis
毛宁波 2014-7-19 10:23
Quantitativ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Per Avseth, Tapan Mukerji and Gary Mavko (200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408 pages, ISBN 978-0-521-15135-1. List price USD 91, $81.90 at Amazon.com , 45.79 at Amazon.co.uk You have this book, right? Every seismic interpreter that's thinking about rock properties, AVO, inversion, or anything beyond pure basin-scale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eds this book. And the MATLAB scripts. Rock Physics Handbook Gary Mavko, Tapan Mukerji Jack Dvorkin (200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511 pages, ISBN 978-0-521-19910-0. List price USD 100, $92.41 at Amazon.com , 40.50 at Amazon.co.uk If QSI is the book for quantitative interpreters, this is the book for people helping those interpreters. It's the Aki Richards of rock physics. So if you like sums, and QSI left you feeling unsatisifed, buy this too. It also has lots of MATLAB scripts . Seismic Reflections of Rock Properties Jack Dvorkin, Mario Gutierrez Dario Grana (20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365 pages, ISBN 978-0-521-89919-2. List price USD 75, $67.50 at Amazon.com , 40.50 at Amazon.co.uk This book seems to be a companion to The Rock Physics Handbook . It feels quite academic, though it doesn't contain too much maths. Instead, it's more like a systematic catalog of log models — exploring the full range of seismic responses to rock properies. Practical Seismic Data Analysis Hua-Wei Zhou (20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496 pages, ISBN 978-0-521-19910-0. List price USD 75, $67.50 at Amazon.com , 40.50 at Amazon.co.uk Zhou is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 His book leans towards imaging and velocity analysis — it's not really about interpretation. If you're into signal processing and tomography, this is the book for you. Mostly black and white, the book has lots of exercises (no solutions though). Seismic Amplitude: An Interpreter's Handbook Rob Simm Mike Bacon (20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79 pages, ISBN 978-1-107-01150-2 (hardback). List price USD 80, $72 at Amazon.com , 40.50 at Amazon.co.uk Simm is a legend in quantitativ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similarly lauded Bacon is at Ikon, the pre-eminent rock physics company. These guys know their stuff, and they've filled this superbly illustrated book with the essentials. It belongs on every interpreter's desk. Seismic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Enwenode Onajite (2013). Elsevier . 256 pages, ISBN 978-0124200234. List price USD 130, $113.40 at Amazon.com . 74.91 at Amazon.co.uk . From the preview I'd say it's aimed at undergraduates. It starts with a petroleum geology primer, then covers seismic acquisition, and seems to focus on processing, with a little on interpretation. The figures look rather weak, compared to the other books here. Not recommended, not at this price. NOTE These prices are Amazon's discounted prices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The links contain a tag that gets us commission, but does not change the price to you. You can almost certainly buy these books elsewhere.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4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7月16日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做学术访问
毛宁波 2014-7-18 10:03
7月16日受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邀请,博主访问该所并做了题为“石油地震勘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术报告,同时向有关科技人员介绍了教育部“爱课程”网上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最后就共同感兴趣的地震波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访问效果。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研论坛”第三讲:研究生的时间要去哪
毛宁波 2014-5-19 21:48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学生记者 韦燕兰/文 高永亮/摄 ) 5月15日晚,武汉校区B104教室又一次座无虚席,毛宁波教授受邀登临“博研论坛”第三讲,为武汉校区研究生谈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我一无所知,唯一比你们知道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毛教授以苏格拉底的名言开始了题为《研究生的时间要去哪儿》的讲座。讲座中,他以生动形象的网络图片分析了当下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后指出,由于读研目的的不一样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但是不论本硕是否一致,都应当在研究生学习的开始阶段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同时,他对目前高等教育的某些怪象表示了担忧,但这并不表示同学们可以消极地对待学习,毛教授引用了国内外名言警句阐明何谓大学教育,指出同学们要敬畏大学教育,要学会思考自己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问题,要学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知识的力量。在互动环节,毛教授分别从专业角度和为人师者的角度为同学们详细解答了“地震技术在非常规油气田的应用”以及“怎样的研究生才是合格的研究生”等问题。 “通向成功的云端,必定要克服困难”、“多讨论、多请教,多发言、多征求意见”,在论坛最后,毛教授提出了几点对同学们的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期望,并再次以苏格拉底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 (编辑 一晨)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教授歇脚小站:在探究式学习中发展
毛宁波 2014-5-16 16:41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杨全辉) 为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在探究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武汉校区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近期推出了 “毛宁波教授歇脚小站”专题指导项目。 5 月15日下午3点半,通过宣传海报慕名而来的的学生来到学习发展中心工作坊与毛教授面对面交流,向毛教授咨询学习中的难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毛教授都耐心的给予解答,并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一起畅谈人生和理想;同时,毛教授还结合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的经历,给大学生介绍世界一流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校园生活,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本来计划安排1小时的咨询时间,整整延长了1个半小时。毛教授说:“来咨询的学生都是求上进、希望得到更好发展的学生。面对他们渴望的眼神,我无法拒绝。”2个半小时的时间,毛教授共接待了12名来访学生。 据悉,武汉校区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将陆续推出由名家大师“坐诊”的个性化专题指导项目,以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毛宁波教授歇脚小站”由“湖北名师”毛宁波教授每两周“坐诊”一次,定期接待来访学生。 (编辑 一晨)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举办《穿越春秋的故事》专业讲座
毛宁波 2014-5-5 09:54
为结合长江大学第六届讲课比赛活动, 2014 年 4 月 17 日下午地球科学学院邀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级教学名师毛宁波教授在长江大学武汉校区石油科技大楼 C202 会议室为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作了题为《穿越春秋的故事 —— 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的讲座。 毛教授用丰富的事例、睿智的思考、严谨的逻辑、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把自己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的体会和思考凝炼成一堂生动的讲座,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毛教授首先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谈起,讲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和热爱之情。随后毛教授又逐一阐释了他对 “ 大学老师的现状、关于大学的几点思考、中国高等教育的现象、大学老师的天职、大学教学的方法、教学与科研报告的差别及 E 时代的大学教学方法 ” 几部分的深刻理解。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切身经历和感悟,寄语青年教师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毛教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学生,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保持深情和激情;用心观察,不断创新。 毛教授特别强调,青年教师:学会竞争,也要学会协同;学会严格,也要学会宽容;学会坚持,也要学会妥协;学会倾听,也要学会表达;学会默默恪守,也要学会分享心灵;学会在挫折中守护理想,在超越中留住平凡。 “ 我一无所知,惟一比你们知道得多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 ” 毛宁波教授最后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结束讲座,希望青年教师用心工作、用心生活。 引自:http://jwc.yangtzeu.edu.cn:8080/detailShow.aspx?id=9397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穿越春秋的故事 ——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毛宁波 2014-4-18 15:23
地学之光第182讲 通知公告 加入时间:2014-4-16 9:21:03    主讲题目: 穿越春秋的故事 ——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主 讲 人:毛宁波 教授 主 持 人:龚文平 教授 地 点:长江大学武汉校区石油科技大楼C202会议室 时 间:2014年4月17日,下午15:30 【 主讲人简介 】 毛宁波 ,1964年5月出生,博士(后),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北名师,主要从事地震勘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MIT)地球资源实验室(ERL)高级访问学者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教司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专家;“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人;“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长江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长江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 毛宁波教授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及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及教研项目。在地震叠前反演、地震裂缝检测、地震多波多分量和隐蔽油气藏地震勘探等方面为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撰写出版的《海洋石油地震勘探》填补了国内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教材的空白。主持完成的科研和教学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地球科学学院 2014年4月16日 http://dqkx.yangtzeu.edu.cn/News_View.asp?NewsID=1363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MOOC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毛宁波 2014-4-11 14:48
(长江大学学生记者 陈吉云)E时代的悄然来临,使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网络公开课)风靡全球。人们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即可享受全球名校课程的美好愿景已不再是童话。4月10日晚,校区学生事务部宣讲厅掌声阵阵,地球物理学院毛宁波教授受邀为校区师生作题为《E时代正在颠覆你的大学学习方法》的专题报告。 报告会伊始,毛宁波教授细致的阐述了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大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分析,毛教授表示MOOC将对传统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但同时又为大学打开了一扇更大的教育之窗。“在线课程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学习模式,创造了‘指尖上的学习’,你可能只需20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就可以听完一堂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毛教授如是说。 在引导同学们及时更新学习模式的同时,毛教授还分享了互联网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并鼓励同学们多与老师交流讨论。 报告会结束后,来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的张森说:“在听毛宁波教授的报告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来学习全球名校的课程。相信这将会是一场学习的革命。” http://wuhan.yangtzeu.edu.cn/bencandy.php?fid=48id=1135 毛宁波教授讲授“E时代”学习方法 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杨全辉学生记者 陈吉云)大数据时代的悄然来临,使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风靡全球。人们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即可享受全球名校课程的美好愿景已不再是童话。4月10日晚,武汉校区就业宣讲厅座无虚席,掌声阵阵,学生学习发展与指导中心邀请毛宁波教授为校区师生作了题为《E时代正在颠覆你的大学学习方法》的主题讲座。 讲座伊始,毛宁波教授细致地阐述了其教育理念,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一是要严,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二是要有爱,要关心热爱学生;三是要有情,对教育事业要有深情和激情;四是要用心,做教师要不断学习,用心观察。”他还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论述了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大学生传统学习方法的分析,毛教授表示MOOC将对传统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但同时又为大学打开了一扇更大的教育之窗。“在线课程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学习模式,创造了‘指尖上的学习’,你可能只需20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就可以听完一堂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毛教授说。在引导同学们及时更新学习方法的同时,毛教授还分享了互联网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鼓励同学们课下多与老师交流讨论。 据悉,武汉校区学习发展中心将基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性需求,通过每周一次的专家咨询和每月一次的学习沙龙或主题讲座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让学生“乐在学中,全面发展”。 (编辑 胡红霞)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binfenxiaoyuan/2014/5463.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2013年十件大事
热度 4 毛宁波 2013-12-31 22:07
1、女儿结束6年留学生涯从英国硕士毕业,今年回国在上海工作了; 2、今年9月招收了3个硕士研究生,三个都是本专业的; 3、讲授了一门本科生课程“地震勘探原理”; 4、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5、“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授予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6、今年4月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7、荣获长江大学“2012年温暖长大人物”; 8、负责完成的中石化江苏油田项目顺利通过评审验收; 9、负责完成的中海油科研项目顺利通过评审验收; 10、负责签订中石化江汉油田科研项目一项;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352 次阅读|4 个评论
“长江大学2013年十件大事”
热度 1 毛宁波 2013-12-31 21:04
长江大学2013年十件大事 发布时间:2013-12-31 15:26 作者:admin 1 、学校组建10周年,李岚清同志题词勉励 在长江大学组建10周年之际,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为我校题词:“德智体美”,希望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学校首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 月18日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尹太举教授参与完成的“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成果获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我校参与完成的“海上绥中36-1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开发关键技术”成果和“变质岩内幕油气重大发现与高效开发技术”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江大学在教育部“高校获2012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统计排序”中名列第19位。 3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科研平台获批建设 9 月29日 ,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长江大学)揭牌;10月28日,“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正式命名;11月1日,省文化厅、教育厅在武汉举行授牌仪式,我校获准设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11月初,由我校牵头组建的“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湖北省第二批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论证。 4 、李晓方教授主持的项目创我校单项科研项目经费新高 3 月,由农学院“楚天学者”李晓方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利用农作物自身遗传多样性的抗逆稳产种群技术研究与示范”正式获财政部、农业部批准立项,资助经费1620万元。这是迄今为止我校获得的最大额度经费支持的单项研究项目。 5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获得新突破 全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7项,首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获批项目数在湖北省属高校中位列第二,实现了在2012年基础上倍增的目标。 6 、“阳光号列车”志愿服务活动获全国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12 月11日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获奖名单,我校申报成果《抒写大爱二十载阳光文化亮青春——长江大学“阳光号列车”开展阳光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获一等奖,这是我校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中获得的最高奖励。 7 、我校专家首次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4 月,教育部公布了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长江大学6名教授位列其中,这是我校专家首次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他们分别是李家宝教授、 毛宁波教授 、郭海敏教授、王文凯教授、费永俊教授、李诗珍教授。 8 、张敏教授荣获“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张敏教授荣获2013年“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湖北省有3人获此荣誉,张敏教授是省属高校中唯一当选者。 9 、校友廖永远出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 5 月13日 ,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宣布中央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廖永远同志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决定,廖永远同志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这是我校第一位在大型国有企业担任总经理的校友。 10 、孙玉秋教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在1月28日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共选出118名湖北省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校信息与数学学院院长、民盟盟员孙玉秋教授光荣当选,成为长江大学历史上首位全国人大代表。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5013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27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校两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
毛宁波 2013-12-25 20:15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1100门本科课程榜上有名,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郭海敏教授主持的《生产测井原理》和毛宁波教授主持的《地震勘探原理》通过评审,获批立项建设,并给予每门课程10万元经费补贴。至此,包括此前获批立项的地球科学学院何幼斌教授主持的《沉积岩石学》在内,我校全部3门原国家精品课程均顺利完成转型升级,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生产测井原理》和《地震勘探原理》分别于2008年、2009年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地震勘探原理》在2012年经申报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两门课程自立项以来,在学校领导及教务处积极推动下,课程负责人及所在学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更新,补充了全部授课内容的视频录像,并对原有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升级更新。最终,修改完善后的课程将在爱课程网 http://www.icourses.cn/home/ )向公众免费开放。 本次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对于加快推进我校网络课程建设,传播和展示优秀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务处供稿) (编辑 胡红霞)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4980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的通知
毛宁波 2013-12-24 07:09
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及有关事项的通知 日期:2013-12-23 来源:教高司函〔2013〕132 号 http://www.zlgc.org/Detail.aspx?Id=13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部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 2011 〕 6 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以及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遴选要求,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我司组织专家审核认定,1540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见附件1),其中本科教育课程1100门、高职教育课程440门。现将立项项目名单予以公布,并给予每门课程10万元经费补贴(军队院校项目除外)。 按照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管理办法》(教高司函〔2013〕129号)要求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有关高校和课程团队要高度重视立项项目建设工作,切实履行立项建设申报书中的承诺,做好课程的完善工作,确保课程按规定时间上网,并及时维护和更新课程资源,更好地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需求。我部对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将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 有关高校须参照《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376号)要求,科学、合理使用项目经费补贴,确保经费使用效益,接受有关部门的监控、检查和审计。对于因故被 取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资格的项目,有关高校须退还已拨付的经费补贴。 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年度建设项目的有关通知,项目经费补贴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拨付。依照《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综〔2010〕111号)要求,高校收到拨款后务必及时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或发票寄至高等教育出版社。联系人:王青林,联系电话:010-58582264,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高等教育出版社C座10层,邮政编码:100120。 请尚未提交《高校银行账号信息表》(附件2)的学校尽快填写并加盖学校财务部门公章, 将该表的扫描件发送至 WANGQL@crct.edu.cn ,以便及时拨付经费。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由我司教学条件处负责组织和管理,联系电话:010-66096925。 附件:1.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 2. 高校银行账号信息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13年12月20日 附件列表 附件1.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 附件2.高校银行账号信息表 附件1 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 一、本科教育课程 序号 学校名称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1 北京大学 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 2 北京大学 电磁学 王稼军 3 北京大学 儿童口腔医学 葛立宏 4 北京大学 妇产科学 魏丽惠 5 北京大学 光学 钟锡华 6 北京大学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马绪臣 7 北京大学 口腔正畸学 周彦恒 8 北京大学 离散数学 王捍贫 9 北京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郭建宁 10 北京大学 普通物理实验 张朝晖 11 北京大学 软件工程 孙艳春 12 北京大学 实验心理学 吴艳红 13 北京大学 数据结构与算法 张铭 14 北京大学 西方文明史导论 朱孝远 15 北京大学 药物化学 徐萍 16 北京大学 医学免疫学 张毓 17 中国人民大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莫于川 18 中国人民大学 企业战略管理 徐二明 19 中国人民大学 数据库系统概论 王珊 20 中国人民大学 西方哲学智慧 张志伟 21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宪法学 韩大元 22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基础(1) 孙晓丹 23 清华大学 材料力学 殷雅俊 24 清华大学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 王雪 25 清华大学 传热学 姜培学 26 清华大学 传统陶艺 郑宁 27 清华大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王书肖 28 清华大学 大学物理 安宇 29 清华大学 代数与几何 张贺春 30 清华大学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唐庆玉 31 清华大学 电力系统分析 孙宏斌 32 清华大学 电路原理 于歆杰 33 清华大学 电子技术基础 王红 34 清华大学 电子商务概论 覃征 35 清华大学 动画设计 吴冠英 36 清华大学 工程材料 姚可夫 37 清华大学 工程热力学 史琳 38 清华大学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 张智 39 清华大学 化工热力学 陈健 40 清华大学 环境工程原理 胡洪营 41 清华大学 环境监测 余刚 42 清华大学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张悠慧 43 清华大学 机械原理 阎绍泽 44 清华大学 机械制图 田凌 45 清华大学 机械制造实习 李双寿 46 清华大学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胡事民 47 清华大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 郑纬民 48 清华大学 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 徐明星 49 清华大学 建筑环境学 朱颖心 50 清华大学 经济学原理 钱颖一 51 清华大学 控制工程基础 董景新 52 清华大学 流体力学 符松 53 清华大学 汽车理论 李克强 54 清华大学 软件工程 刘强 55 清华大学 实验室科研探究 李双寿 56 清华大学 室内设计 郑曙旸 57 清华大学 数学实验 谢金星 58 清华大学 水力学 余锡平 59 清华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刘书林 60 清华大学 土力学 张丙印 61 清华大学 有机化学及实验 李艳梅 62 清华大学 制造工程基础 冯平法 63 清华大学 中国工艺美术史 尚刚 64 清华大学 中西文化关系史 张国刚 65 清华大学 自动控制理论 赵千川 66 清华大学 综合造型设计基础 柳冠中 67 北京交通大学 ERP 理论与实践 张真继 68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 毛保华 69 北京交通大学 大学物理 吴柳 70 北京交通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 冯其波 71 北京交通大学 大学英语 蒋学清 72 北京交通大学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 袁振洲 73 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系统课程设计 侯建军 74 北京交通大学 工程力学 汪越胜 75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安全工程 肖贵平 76 北京交通大学 桥梁工程 季文玉 77 北京交通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 阮秋琦 78 北京交通大学 运输经济学 欧国立 79 北京交通大学 运输组织学 何世伟 80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基础 杨平 81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原理 于晓红 82 北京化工大学 材料导论 赵静 83 北京化工大学 复杂物质剖析 王志华 84 北京化工大学 高分子化学 程珏 85 北京化工大学 高分子物理 武德珍 86 北京化工大学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张卫东 87 北京化工大学 聚合物加工工程 张立群 88 北京化工大学 生物工艺学 谭天伟 89 北京化工大学 仪器分析 杨屹 90 北京化工大学 有机化学 杜洪光 91 中国农业大学 草地学 毛培胜 92 中国农业大学 动物解剖学 陈耀星 93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花卉学 刘燕 94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钟赣生 95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学 郭霞珍 96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 陈家旭 97 北京师范大学 材料化学 李奇 98 北京师范大学 化学教学论 王磊 99 北京师范大学 计算物理基础 彭芳麟 100 北京师范大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孙颖郁 101 北京师范大学 生物学教学论 刘恩山 102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 殷恒婵 103 北京师范大学 天文学导论 何香涛 104 北京师范大学 统计学导论 李勇 105 北京师范大学 细胞生物学 桑建利 106 北京师范大学 刑法学 赵秉志 107 北京师范大学 中级无机化学 王明召 108 中央财经大学 营销风险管理(含实验) 张云起 10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阿拉伯语经贸谈判与口译 杨言洪 11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电子金融 陈进 11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高级商务英语听说 江春 11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贸易 张玮 11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商法 王军 114 中国政法大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马怀德 115 中国政法大学 商法学 赵旭东 116 中国政法大学 西方政治思想史 张桂林 117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法制史 张晋藩 11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沉积岩石学 朱筱敏 11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地质学 柳广弟 12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概论 颜丹平 121 中央民族大学 宗教学导论 何其敏 12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犯罪学 靳高风 123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人力资源管理 王毅虹 124 北京协和医学院 放射诊断学 金征宇 125 北京协和医学院 妇产科学 沈铿 126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医学 王安利 12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航天概论 杨超、贾玉红 1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火箭发动机专业综合实验 刘宇 129 北京理工大学 C 语言程序设计 李凤霞 130 北京理工大学 工程制图 张彤 131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运筹学 韩伯棠 132 北京理工大学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白廷柱 133 北京理工大学 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 罗森林 134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 王金淑 135 北京工业大学 大学英语 刘宇慧 136 北京工业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程维虎 137 北京工业大学 机械设计 高国华 138 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抗震设计 薛素铎 139 北京工商大学 物流系统论 何明珂 140 首都医科大学 耳鼻咽喉科学 韩德民 141 首都医科大学 全科医学概论 路孝琴 142 首都医科大学 神经病学 贾建平 143 首都医科大学 外科学 张建 144 首都医科大学 眼科学 王宁利 145 首都师范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 蔺桂瑞 146 首都师范大学 电路分析 朱虹 147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概论 蔡春 14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社会保障学 张琪 149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理论 雷跃捷 150 中央音乐学院 20 世纪西方音乐 钟子林 151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古代音乐史 伊鸿书 152 中央音乐学院 作品分析 向民 153 中央美术学院 素描 谢东明 154 中央美术学院 造型基础之色彩训练 高天雄 155 首都体育学院 田径 李建臣 156 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基础 谢嘉幸 157 南开大学 抽象代数 邓少强 158 南开大学 大学文科数学 戴瑛 159 南开大学 大学英语 黄跃华 160 南开大学 古代汉语 杨琳 161 南开大学 国际金融 范小云 162 南开大学 环境学基础 鞠美庭 163 南开大学 会计学 周晓苏 164 南开大学 商业银行管理学 李志辉 165 南开大学 社会心理学 乐国安 166 南开大学 市场营销 吴晓云 167 南开大学 数学文化 顾沛 168 南开大学 微生物发酵工程 宋存江 169 南开大学 西方经济学 李俊青 170 南开大学 现代中国文学 罗振亚 171 南开大学 中国古代后期史 李治安 172 南开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姬丽萍 173 南开大学 综合化学实验 杨光明 174 天津大学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杜希文 175 天津大学 大气污染控制 陈冠益 176 天津大学 合金固态相变 赵乃勤 177 天津大学 化工分离过程 姜忠义 178 天津大学 化工设计 王静康 179 天津大学 化工原理及实验 贾绍义 180 天津大学 化学工艺学 马新宾 181 天津大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张冠伟 182 天津大学 金属工艺学 车建明 183 天津大学 精密机械设计基础 裘祖荣 184 天津大学 无机化学 崔建中 185 天津大学 有机化学(工) 张文勤 186 天津大学 制药工艺学 赵广荣 187 天津科技大学 包装材料学 王建清 188 天津科技大学 生物反应工程 贾士儒 189 天津工业大学 针织学 宋广礼 190 天津医科大学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刘运德 191 天津医科大学 临床应用护理学 赵岳 192 天津医科大学 医学影像诊断学 于春水 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 年莉 194 天津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 石学敏 195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于虹 196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 周桂桐 197 天津师范大学 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 王志军 198 天津师范大学 史学概论 李学智 199 天津师范大学 外国文学史 黎跃进 200 天津外国语大学 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修刚 201 天津财经大学 统计学 杨贵军 202 天津体育学院 网球 刘世军 203 天津体育学院 运动心理学 孙延林 204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电磁场 王泽忠 205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电机学 李永刚 206 河北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田玉琪 207 河北工业大学 工程电磁场 张惠娟 208 河北联合大学 数值计算方法 刘春凤 209 河北科技大学 大学英语 张森 210 河北农业大学 园艺植物育种学 申书兴 211 河北师范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赵小兰 212 河北师范大学 组织学与解剖学 段相林 213 石家庄铁道大学 工程机械 杜彦良 214 石家庄铁道大学 隧道工程 朱永全 215 燕山大学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赵永生 216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工业企业防火 傅智敏 217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灭火战术 商靠定 218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消防燃烧学 徐晓楠 219 保定学院 艺术教育 孟抗美 220 山西大学 原子物理学 李昌勇 221 中北大学 机床数控技术 张吉堂 222 中北大学 模拟电子技术 王黎明 223 太原理工大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轧刚 224 山西农业大学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张淑娟 225 长治医学院 内科学 魏武 226 内蒙古大学 泛函分析 孙炯 227 内蒙古大学 蒙古舞 赵林平 228 内蒙古农业大学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米福贵 229 大连理工大学 财务管理 李延喜 230 大连理工大学 大学物理 余 虹 231 大连理工大学 粉体力学 刘志军 232 大连理工大学 工程训练 梁延德 233 大连理工大学 过程机械与实验 李志义 234 大连理工大学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毕明树 235 大连理工大学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王殿龙 236 大连理工大学 环境化学及实验 陈景文 237 大连理工大学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关慧贞 238 大连理工大学 技术经济学 苏敬勤 239 大连理工大学 普通化学及实验 孟长功 240 大连理工大学 数值分析 于波 241 大连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及实验 王新平 242 东北大学 Visual Basic .NET 程序设计 李丹程 243 东北大学 大学物理 耿平 244 东北大学 大学英语 赵雯 245 东北大学 行政管理学 杜宝贵 246 东北大学 机械设计 巩云鹏 247 东北大学 品牌学 赵琛 248 东北大学 冶金工程概论 沈峰满 249 东北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 许茜 250 东北大学 冶金学 朱苗勇 251 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自动化 张均东 252 辽宁大学 国际经济法学 杨松 253 中国医科大学 法医病理学 官大威 254 中国医科大学 妇产科学 刘彩霞 255 中国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文献与网络资源 赵玉虹 256 中国医科大学 实验诊断学 尚红 257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药鉴定学 翟延君 258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 郑洪新 259 沈阳药科大学 分析化学 郭兴杰 260 沈阳药科大学 化学制药工艺学 赵临襄 261 沈阳药科大学 生物技术制药 夏焕章 262 沈阳药科大学 天然药物化学 邱峰 263 沈阳药科大学 药剂学 方亮 264 辽宁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学 杨丽珠 265 大连外国语大学 高级俄语综合课 孙玉华 266 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语翻译 刘利国 267 东北财经大学 财务管理 刘淑莲 268 东北财经大学 管理会计 吴大军 269 东北财经大学 管理学 郑文全 270 东北财经大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杨仲山 271 东北财经大学 货币银行学 范立夫 272 东北财经大学 基础会计 陈文铭 273 东北财经大学 计量经济学 王维国 274 东北财经大学 流通概论 汪旭晖 275 吉林大学 常微分方程 史少云 276 吉林大学 动物寄生病学 张西臣 277 吉林大学 高等代数 杜现昆 278 吉林大学 高等数学 李辉来 279 吉林大学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张长海 280 吉林大学 化学基础和综合实验 徐家宁 281 吉林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韩炜 282 吉林大学 口腔组织病理学 孙宏晨 283 吉林大学 矿床学 孙丰月 284 吉林大学 离散数学 欧阳丹彤 285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孙利天 286 吉林大学 普通化学 周伟红 287 吉林大学 汽车运用工程 许洪国 288 吉林大学 日语精读 宿久高 289 吉林大学 田野考古学 赵宾福 290 吉林大学 物理化学 杨桦 291 吉林大学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 潘保芝 292 东北师范大学 生态学 杨允菲 293 东北师范大学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李雁翎 294 东北师范大学 细胞生物学 曾宪录 295 长春理工大学 红外物理 宋贵才 296 吉林农业大学 基础生物化学 宋慧 297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医骨伤科学 赵文海 298 北华大学 森林植物学 杜凤国 299 长春师范大学 科学教育教学论 郭飞君 300 东北电力大学 电力系统分析 穆钢 301 东北电力大学 发电厂电气部分 李娟 302 东北电力大学 工程流体力学 周云龙 303 吉林医药学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 窦肇华 304 东北林业大学 保护生物学 迟德富 305 东北林业大学 毛皮学 张伟 306 东北林业大学 木材学 郭明辉 307 东北林业大学 资源昆虫学 严善春 3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传热学 阮立明、谈和平 3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学化学 强亮生 3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单片机原理 张毅刚 3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 吴建强 3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工学 姜三勇 3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路 孙立山 3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程流体力学 王洪杰 315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程训练 韩秀琴 3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信息系统 冯玉强 317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械原理 陈明 3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集合论与图论 姜守旭 3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刘宏伟 3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结构力学 李强 321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数据结构与算法 李秀坤 322 哈尔滨工业大学 水质工程学 韩洪军 3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郑宝东 324 哈尔滨工程大学 内燃机结构 张新玉 325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学 李琪 326 黑龙江大学 俄语实践 邓军、黄东晶 327 黑龙江大学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 教军章 328 黑龙江大学 文书学 倪丽娟 329 黑龙江大学 现代俄语 张家骅、吴丽坤 330 黑龙江大学 中国哲学史 柴文华 331 东北石油大学 渗流力学 刘义坤 332 哈尔滨医科大学 流行病学 赵亚双 333 哈尔滨医科大学 神经病学 朱雨岚 334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卫生法学 樊立华 335 哈尔滨医科大学 医学遗传学 傅松滨 336 哈尔滨医科大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金连弘 337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 李冀 338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 姜德友 339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医学史 常存库 34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化学 匡海学 34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鉴定学 王喜军 34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剂学 李永吉 34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妇科学 侯丽辉 344 哈尔滨体育学院 高山滑雪 朱志强 345 复旦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 周鲁卫、张新夷 346 复旦大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浦兴祖 347 复旦大学 儿科学 桂永浩 348 复旦大学 耳鼻咽喉科学 王正敏 349 复旦大学 法医学 赵子琴 350 复旦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张新夷、周鲁卫 351 复旦大学 局部解剖学 李瑞锡 352 复旦大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陈焱 353 复旦大学 文科物理(理论与实验) 马世红、王炎森 354 复旦大学 物理化学 范康年 355 复旦大学 药理学 朱依谆 356 复旦大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黄霖 357 复旦大学 肿瘤学概论 蒋国梁 358 同济大学 Visual Basic (.NET) 程序设计 龚沛曾 359 同济大学 工程力学 徐鉴 360 同济大学 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曹吉鸣 361 同济大学 工程项目管理 丁士昭 362 同济大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 张晨曦 363 同济大学 建筑评论 郑时龄 364 同济大学 金融衍生物定价理论 徐承龙 365 同济大学 景观规划设计原理 刘滨谊 366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杨小勇 367 同济大学 桥梁工程 石雪飞 368 同济大学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杨志强 369 同济大学 图形创意 林家阳 370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施工 徐伟 371 同济大学 质量管理学 尤建新 372 上海交通大学 大学物理 高景 373 上海交通大学 高等数学 乐经良 374 上海交通大学 流体力学 薛雷平 375 上海交通大学 生产计划与控制 江志斌 376 上海交通大学 生命科学导论 林志新 377 上海交通大学 现代机械工程图学 蒋丹 378 上海交通大学 现代遗传学 乔中东 379 上海交通大学 儿科学 孙锟 380 上海交通大学 口腔黏膜病学 周曾同 381 上海交通大学 外科学 朱正纲 382 上海交通大学 组织胚胎学 徐 晨 383 华东理工大学 发酵工程 张嗣良 384 华东理工大学 高分子物理 徐世爱 385 华东理工大学 化工原理 黄婕 386 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反应工程 许志美 387 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乐清华 388 华东理工大学 酶工程 魏东芝 389 华东理工大学 生物分离工程 曹学君 390 华东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 黑恩成 391 华东理工大学 有机化学 钱旭红 392 华东理工大学 制剂工程 唐燕辉 393 东华大学 环境监测 奚旦立 394 华东师范大学 大学语文 彭国忠 395 华东师范大学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郑祥民 396 华东师范大学 国学专书系列讲读 胡晓明 397 华东师范大学 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 398 华东师范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余玉花 399 华东师范大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 文军 400 华东师范大学 运动解剖学 李世昌 401 上海外国语大学 高级英语 邹申 402 上海财经大学 财政学 蒋洪 403 上海财经大学 管理会计 张鸣 404 上海财经大学 会计学 陈信元 405 上海财经大学 市场营销学 晁钢令 406 上海财经大学 政治经济学 马艳 407 上海理工大学 传热学 杨茉 408 上海中医药大学 实验中医学 方肇勤 409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学 陈湘君 4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外科学 陈红风 41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财务管理 杨淑娥 41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贸易实务 张永安 413 华东政法大学 经济法学 顾功耘 414 华东政法大学 司法鉴定概论 杜志淳 415 华东政法大学 外国法制史 何勤华 416 华东政法大学 中国法制史 王立民 417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食品工艺学 周小理 418 南京大学 大学英语 王海啸 419 南京大学 动力气象学 方娟 420 南京大学 生物化学 杨荣武 421 南京大学 现代天气学原理 江静 422 南京大学 政治经济学 洪银兴 423 南京大学 综合化学实验 章文伟 424 东南大学 大学体育 蔡晓波 425 东南大学 大学语文 王步高 426 东南大学 电子电路基础 吴建辉 427 东南大学 高等数学 潮小李 428 东南大学 工程合同管理 李启明 429 东南大学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曹双寅 430 东南大学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赵林度 431 东南大学 机电控制技术 王兴松 432 东南大学 建筑结构设计 邱洪兴 433 东南大学 交通规划 陈学武 434 东南大学 结构设计原理 吴文清 435 东南大学 数字系统课程设计 胡仁杰 436 东南大学 双语物理导论 朱明 437 东南大学 微机系统与接口 马旭东 438 东南大学 中国建筑史 陈薇 439 东南大学 综合电子系统设计 堵国樑 440 中国矿业大学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王香婷 441 中国矿业大学 工程制图 江晓红 442 中国矿业大学 矿物加工学 谢广元 443 中国矿业大学 通信电子电路 王艳芬 444 中国矿业大学 选矿厂设计 匡亚莉 445 河海大学 电力工程 卫志农 446 河海大学 工程水文学 徐向阳 447 河海大学 水电站 胡明 448 河海大学 水工建筑物 顾冲时 449 河海大学 水轮机 郑源 450 河海大学 水文统计 陈元芳 451 河海大学 土力学 余湘娟 452 南京农业大学 畜产品加工学 周光宏 453 南京农业大学 动物繁殖学 王锋 454 南京农业大学 动物生物化学 张源淑 455 南京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与设施 丁为民 456 南京农业大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高学文 457 南京农业大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 刘凤权 458 南京农业大学 生态学 胡锋 459 南京农业大学 兽医寄生虫学 李祥瑞 460 南京农业大学 兽医微生物学 姚火春 461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肥料学通论 徐阳春 462 中国药科大学 工业药剂学 周建平 463 中国药科大学 生药学 李萍 464 中国药科大学 天然药物化学 孔令义 465 中国药科大学 药事法规 邵蓉 466 江南大学 纺纱原理 谢春萍 467 江南大学 机织原理 王鸿博 468 江南大学 食品化学 杨瑞金 469 江南大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 李华钟 47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力学 邓宗白 4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学英语 何江胜 4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总体设计与系统工程 昂海松 47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图学 刘苏 47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训练 周燕飞 47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床数控技术 游有鹏 47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 吴庆宪、姜斌 477 南京理工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 李相银 478 南京理工大学 弹药学 李向东 479 南京理工大学 工程制图 黄玲 480 南京理工大学 数字逻辑电路 王建新 481 苏州大学 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 孙倚娜 482 苏州大学 篮球 王家宏 483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任平 484 苏州大学 普通物理学 晏世雷 485 苏州大学 数学分析与习题课 刘长剑 486 苏州大学 中文信息处理 朱巧明 487 南京工业大学 化工原理 居沈贵 488 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杨庚 489 南京林业大学 人造板工艺学 周晓燕 490 江苏大学 电路 陈晓平 491 江苏大学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赵杰文 492 南通大学 人体解剖学 顾晓松 493 南京医科大学 口腔正畸学 王林 494 南京医科大学 医学机能实验学 高兴亚 495 南京医科大学 医学形态实验学 苏川 496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护理学 徐桂华 497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学 薛博瑜 498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 吴承玉 499 南京师范大学 大学英语 陈莉萍 500 南京师范大学 地图学 龙毅 501 南京师范大学 民事诉讼法学 李浩 502 南京师范大学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张舒予 503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史 郭本禹 504 南京师范大学 遥感地学分析 韦玉春 505 江苏师范大学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邢邦圣 506 江苏师范大学 文科高等数学 周明儒 507 南京财经大学 贸易经济学 高觉民 508 扬州大学 动物遗传学 李碧春 509 扬州大学 昆虫学 祝树德 510 扬州大学 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 徐辰武 511 扬州大学 兽医微生物学 孙怀昌 512 扬州大学 土壤肥料学 封克 513 扬州大学 物理化学 刁国旺 514 扬州大学 植物生理学 王忠 515 扬州大学 作物栽培学 戴其根 516 南京艺术学院 油画技法 陈世宁 517 金陵科技学院 动画运动规律 袁晓黎 518 南京工程学院 电子技术基础 王琪、耿苏燕 519 淮海工学院 GPS 定位与导航 周立 520 浙江大学 操作系统 李善平 521 浙江大学 传染病学 李兰娟 522 浙江大学 大学英语 何莲珍 523 浙江大学 当代科技哲学 盛晓明 524 浙江大学 电子技术基础 陈隆道 525 浙江大学 妇产科学 谢幸 526 浙江大学 高分子物理 徐君庭 527 浙江大学 工程图学 陆国栋 528 浙江大学 行政法学 章剑生 529 浙江大学 环境化学 朱利中 530 浙江大学 环境生物学 陈学新 531 浙江大学 环境微生物学 郑平 532 浙江大学 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费少梅 533 浙江大学 嵌入式系统 陈文智 534 浙江大学 软件工程 陈越 535 浙江大学 生理科学实验 陆源 536 浙江大学 生命科学导论 吴敏 537 浙江大学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叶恭银 538 浙江大学 生物生产机器人 应义斌 539 浙江大学 数学建模 谈之奕 540 浙江大学 微观经济学 史晋川 541 浙江大学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盛正卯、叶高翔 542 浙江大学 宪法学 余军 543 浙江大学 信号分析与处理 齐冬莲 544 浙江大学 药物分析 曾苏 545 浙江大学 应用光学 岑兆丰 546 浙江大学 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 罗仕鉴 547 浙江大学 植物学 傅承新 54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EDA 技术 郭裕顺 549 浙江工业大学 基础化学实验 计伟荣 550 浙江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设备 郑裕国 551 浙江工业大学 现代控制理论 俞立 552 浙江工业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李剑亮 553 浙江理工大学 基础设计 孙颖莹 554 浙江理工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渠长根 555 浙江理工大学 时装工业导论 郭建南 556 浙江农林大学 森林经理学 汤孟平 557 浙江农林大学 土壤学 徐秋芳 558 温州医科大学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吕建新 559 温州医科大学 角膜接触镜学 吕帆 560 温州医科大学 临床免疫学检验 高基民 561 浙江中医药大学 推拿手法学 范炳华 562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伤科学 童培建 563 浙江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 张立新 564 浙江工商大学 国际贸易实务 俞毅 565 温州大学 计算机网络基础 施晓秋 566 温州大学 鞋靴结构设计 李运河 567 浙江财经大学 财政学 钟晓敏 568 浙江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学 王俊豪 569 浙江财经大学 中国税制 沈玉平 570 宁波大学 经济法学 郑曙光 571 宁波大学 运动生物力学 李建设 572 湖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熊晓红 573 中国美术学院 二维、三维设计基础 王雪青 574 中国美术学院 纤维与软材料造型 施慧 575 合肥工业大学 高等数学 朱士信 576 合肥工业大学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柳炳康 577 合肥工业大学 构造地质学 宋传中 578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信息学 胡笑旋 57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大学生心理学 孔燕 58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电磁学 叶邦角 58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朱平平 58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理学 周江宁 58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天体物理概论 向守平 58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微积分 陈卿 585 安徽工业大学 物流工程 冷护基 586 安徽农业大学 动物病理学 祁克宗 587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 王键 588 安徽师范大学 化学教学论 江家发 589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学原理 阮成武 590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 陈文忠 591 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史 刘道胜 592 厦门大学 财政学 陈工 593 厦门大学 动物生物学 陈小麟 594 厦门大学 高等代数 林亚南 595 厦门大学 国家税收 雷根强 596 厦门大学 结构化学 谢兆雄 597 厦门大学 金融工程 郑振龙 598 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导论 罗大民 599 厦门大学 数学建模 谭忠 600 厦门大学 税收筹划 童锦治 601 厦门大学 统计学 曾五一 602 厦门大学 网络经济学 张丽芳 603 厦门大学 文学概论 杨春时 604 厦门大学 无机化学 郑兰荪  605 厦门大学 现代生物学实验 石艳 606 厦门大学 政策科学 陈振明 607 福州大学 会计学原理 潘琰 608 福州大学 结构化学 陈建中 609 福建农林大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 王宗华 610 福建农林大学 生态学 林文雄 611 福建医科大学 护理管理学 姜小鹰 612 福建中医药大学 康复护理学 陈立典 613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 王和鸣 614 福建师范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 黄志高 615 福建师范大学 排球 陈铁成 616 福建师范大学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赖瑞云 617 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李杰 618 闽江学院 服装材料学 陈东生 619 江西中医药大学 中药炮制学 龚千锋 620 江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 丁成华 621 江西财经大学 创业管理 胡宇辰 622 江西财经大学 决策理论与方法 陶长琪 623 江西财经大学 审计学 张蕊 624 江西财经大学 数据库系统及应用 万常选 625 江西财经大学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徐升华 626 江西财经大学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吕江林 627 江西财经大学 中国税制 王乔 628 山东大学 断层解剖学 刘树伟 629 山东大学 俄语翻译 丛亚平 630 山东大学 管理学 徐向艺 631 山东大学 护理心理学 曹枫林 632 山东大学 生态学与人类未来 王仁卿 633 山东大学 数据结构 戚桂杰 634 山东大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胡清萍 635 山东大学 系统解剖学 刘执玉 636 山东大学 线性代数 刘建亚 637 山东大学 医学机能学实验 李瑞峰 638 山东大学 医学伦理学 陈晓阳 639 山东大学 战略管理 张雷 640 山东大学 诊断学 卢雪峰 641 山东大学 中华传统文学修养 王小舒 642 山东大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郝爱军 64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电工电子学 刘润华 64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藏工程 姚军 64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气地质与勘探 蒋有录 64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钻井工程 管志川 647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化学 李铁 648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调查方法 周良明 649 中国海洋大学 环境海洋学 高会旺 650 中国海洋大学 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 曾名湧 651 中国海洋大学 食品化学 汪东风 652 中国海洋大学 卫星海洋学 刘玉光 653 中国海洋大学 物理海洋学 兰健 654 山东科技大学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郭惟嘉 655 山东科技大学 矿井通风与安全 程卫民 656 济南大学 C 语言程序设计 刘明军 657 济南大学 分离科学 罗川南 658 济南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王琦 659 青岛理工大学 钢结构设计 王燕 660 青岛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材料 吕平 661 山东建筑大学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 仝晖 662 山东建筑大学 环境艺术综合设计 陈华新 663 山东理工大学 农业机械学 耿端阳 664 山东理工大学 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 张学义 665 山东理工大学 信息检索与利用 葛敬民 666 山东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学 张晓辉 667 山东农业大学 植物生理学 孟庆伟、王衍安 668 山东农业大学 作物栽培学 李向东 669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文献学概论 王振国 670 山东师范大学 世界近代史 陈海宏 671 山东师范大学 细胞工程 安利国 672 聊城大学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李焕勤 673 青岛大学 电工电子技术 徐淑华 674 青岛大学 计算机控制技术 于海生 675 青岛大学 影像解剖学 刘丰春 676 郑州大学 材料科学基础 关绍康 677 郑州大学 大学英语 钱建成 678 郑州大学 高等数学 李梦如 679 郑州大学 工程水文学 马细霞 680 郑州大学 流行病学 张卫东 681 郑州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樊洛平 682 郑州大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丁一 683 河南理工大学 采煤概论 勾攀峰 684 河南理工大学 供电技术 王福忠 685 河南理工大学 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 景国勋 686 河南工业大学 材料力学 原方 687 河南农业大学 动物微生物学 夏平安 688 河南农业大学 食品工艺学 艾志录 689 河南农业大学 兽医寄生虫学 宁长申 690 河南农业大学 烟草栽培学 刘国顺 691 河南农业大学 园林植物昆虫学 尹新明 692 河南农业大学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谭金芳 693 河南大学 比较文学 李伟昉 694 河南大学 高级英语 牛保义 695 河南大学 经济地理学 苗长虹 696 河南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刘志军 697 河南警察学院 道路交通管理 徐晓慧 698 武汉大学 GPS 原理及其应用 黄劲松 699 武汉大学 编译原理 何炎祥 700 武汉大学 大学英语 汪火焰 701 武汉大学 电气工程基础 刘涤尘 702 武汉大学 电子文件管理 张晓娟 703 武汉大学 分子生物学 刘青珍 704 武汉大学 工程水文学 张翔 705 武汉大学 公共管理学 殷俊 706 武汉大学 管理学 谭力文 707 武汉大学 国际私法 肖永平 708 武汉大学 化学工程基础 罗运柏 709 武汉大学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徐礼华 710 武汉大学 精密机械设计 许贤泽 711 武汉大学 密码学 张焕国 712 武汉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 李燕萍 713 武汉大学 社会保险 邓大松 714 武汉大学 摄影测量学 袁修孝 715 武汉大学 生命科学导论 谢志雄 716 武汉大学 生物化学 程汉华 717 武汉大学 世界近代史 向荣 718 武汉大学 水力学 槐文信 719 武汉大学 水利工程施工 胡志根 720 武汉大学 土地信息系统 刘耀林 721 武汉大学 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 蔡朝晖 722 武汉大学 无机化学 程功臻 723 武汉大学 物理大地测量学 李建成 724 武汉大学 物理化学 汪存信 725 武汉大学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邱卫宁 726 武汉大学 西方经济学 文建东 727 武汉大学 西方哲学史 赵林 728 武汉大学 新闻采访学 夏琼 729 武汉大学 信息服务与用户 胡昌平 730 武汉大学 信息计量学 邱均平 731 武汉大学 牙体牙髓病学 樊明文 732 武汉大学 遥感原理与应用 方圣辉 733 武汉大学 印刷概论 万晓霞 734 武汉大学 中国古代史 杨果 735 武汉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陈国恩 736 武汉大学 宗教学概论 翟志宏 737 华中科技大学 病理生理学 王建枝 738 华中科技大学 大学物理 项林川 739 华中科技大学 电机学 熊永前 740 华中科技大学 电气工程基础 尹项根 741 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技术基础 张林 742 华中科技大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孔维佳 743 华中科技大学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李红 744 华中科技大学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蔡淑琴 745 华中科技大学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阮春红 746 华中科技大学 计量经济学 唐齐鸣 747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方法 张诚坚 748 华中科技大学 临床输血检验 胡丽华 749 华中科技大学 内燃机原理 黄荣华 750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 何国庚 751 华中科技大学 人体寄生虫学 刘文琪 752 华中科技大学 生物化学 冯作化 753 华中科技大学 天然药物化学 吴继洲 754 华中科技大学 外科学 陈孝平 755 华中科技大学 药理学 陈建国 756 华中科技大学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邬堂春 75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变质地质学 陈能松 75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李长安 75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张玉芬 76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程地质学基础 唐辉明 76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结晶学及矿物学 赵珊茸 76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曹新志 76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岩土钻掘工程学 蒋国盛 76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袁晏明 765 武汉理工大学 爆破工程 王玉杰、陈先锋 766 武汉理工大学 测试技术 王三武 767 武汉理工大学 船舶辅机 向阳 768 武汉理工大学 船舶建造工艺学 袁萍 769 武汉理工大学 金属工艺学 罗继相 770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数学 韩华 771 武汉理工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邱观建 772 武汉理工大学 设计概论 陈汗青 773 武汉理工大学 设计美学导论 武星宽 774 武汉理工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 冯小平 775 武汉理工大学 无机化学 郭丽萍 776 武汉理工大学 信号与系统 刘泉 777 武汉理工大学 英语语言学 邹智勇 778 武汉理工大学 知识产权法学 魏纪林 779 华中农业大学 地质与地貌学 刘凡 780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繁殖学 杨利国 781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彭克美 782 华中农业大学 家畜育种学 刘榜 783 华中农业大学 农产品营销学 李崇光 784 华中农业大学 农村社会学 钟涨宝 785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学 王雅鹏 786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侯明生 787 华中农业大学 生态学 曹凑贵 788 华中农业大学 生物信息学 王石平 789 华中农业大学 食品化学与分析 何慧 790 华中农业大学 土地管理学 张安录 791 华中农业大学 土壤学 吕国安 792 华中农业大学 微生物学 赵斌 793 华中农业大学 园林树木学 陈龙清 794 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 刘继红 795 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植物栽培学 刘永忠 796 华中农业大学 植物生理学 黄见良 797 华中农业大学 植物生物技术 林忠旭 798 华中农业大学 作物育种学 杨光圣 799 华中师范大学 电子商务管理 王学东 800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 王坤庆 801 华中师范大学 数学物理方法 李高翔 802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文学史 聂珍钊 803 华中师范大学 文艺学系列课程 孙文宪 804 华中师范大学 现代汉语 汪国胜 805 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 刘华山 806 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刘清堂 807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史 吴琦 808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 朱英 809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许小青 8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际私法 刘仁山 81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原理 唐国平 81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社会保障学 赵曼 81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审计学 张龙平 8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级会计学 夏成才 815 武汉科技大学 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 潘炼 816 武汉科技大学 机械原理 孔建益 817 武汉科技大学 耐火材料工艺学 顾华志 818 武汉科技大学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邓泽宏 819 武汉科技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 吴怀宇 820 长江大学 地震勘探原理 毛宁波 821 长江大学 生产测井原理 郭海敏 822 武汉工程大学 制药工艺设计 张珩 823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结构设计 陶辉 824 武汉纺织大学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夏火松 825 武汉轻工大学 包装机械 张国全 826 湖北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 王华 827 湖北大学 旅游规划与开发 马勇 828 三峡大学 三峡文化 吴卫华 829 湖北师范学院 生物学综合实验 潘继承 830 武汉体育学院 篮球 王兵 831 武汉体育学院 体操 吕万刚 832 湖北美术学院 工笔人物画 徐勇民 833 湖北美术学院 水彩画创作 刘寿祥 834 湖南大学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李仁发 835 湖南大学 大学英语 稂建中 836 湖南大学 分析化学 王玉枝 837 湖南大学 高等数学 罗汉、肖萍 838 湖南大学 国际金融学 杨胜刚 839 湖南大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易伟建 840 湖南大学 货币金融学 张强 841 湖南大学 机械CAD技术 刘子建 842 湖南大学 基础工程 赵明华 843 湖南大学 基础化学实验 郭栋才 844 湖南大学 计算机系统组成与体系结构 赵欢 845 湖南大学 理论力学 刘又文 846 湖南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柳礼泉 847 湖南大学 西方经济学 刘志忠 848 湖南大学 有机化学及实验 江国防 849 湖南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 章启辉 850 湖南大学 综合英语 刘晓玲 851 湖南大学 组织行为学 袁凌 852 中南大学 病理学 文继舫 853 中南大学 大学生安全文化 吴超 854 中南大学 大学物理 罗益民 855 中南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 周克省 856 中南大学 工科大学化学 梁逸曾 857 中南大学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 李 洁 858 中南大学 固体物理学 郭光华 859 中南大学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 罗小勇 860 中南大学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杨扬 861 中南大学 精神病学 刘哲宁 862 中南大学 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 郑洲顺 863 中南大学 临床麻醉学 郭曲练 864 中南大学 内科学 周胜华 865 中南大学 人工智能 蔡自兴 866 中南大学 人体解剖学 罗学港 867 中南大学 社区护理学 唐四元 868 中南大学 生理学 罗自强 869 中南大学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宋晓岚 870 中南大学 舞龙舞狮 黄益苏 871 中南大学 冶金原理 赵中伟 872 中南大学 医学分子生物学 刘 静 873 中南大学 诊断学 张国刚 874 湘潭大学 比较文学 季水河 875 湘潭大学 大学化学基础 刘恩辉 876 湘潭大学 大学英语 杨华 877 湘潭大学 电子政务基础 何振 878 湘潭大学 计算物理及其应用 钟建新 879 湘潭大学 综合英语 舒奇志 880 长沙理工大学 结构设计原理 张建仁、刘小燕 881 长沙理工大学 路基路面工程 刘朝晖 882 湖南农业大学 作物栽培学 官春云 883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 胡志希 884 湖南师范大学 基因工程 袁婺洲 885 湖南师范大学 伦理学 王泽应 886 湖南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 李育民 887 湖南工业大学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肖伸平 88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木材学 吴义强 889 湖南文理学院 文艺鉴赏学 魏饴 890 中山大学 法医病理学 成建定 891 中山大学 基础会计学 林斌 892 中山大学 人体寄生虫学 吴忠道 893 中山大学 实验生理科学 王庭槐 894 中山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钟明华 895 中山大学 外科学 梁力建、何裕隆 896 中山大学 细胞生物学 王金发 897 中山大学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 王宏斌 898 中山大学 药理学 颜光美 899 中山大学 政府绩效评估 蔡立辉 900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力学(含工程力学) 曾庆敦 901 华南理工大学 大学英语 韩金龙 902 华南理工大学 高分子物理 童真 903 华南理工大学 化工设计 陈砺 904 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设计基础 刘小康 905 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制造工程训练 胡青春 906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制图 陈锦昌 907 华南理工大学 食品生物化学 宁正祥 908 华南理工大学 数字系统设计 徐向民 909 暨南大学 外国文学史 张世君 910 暨南大学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林如鹏 911 汕头大学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李康生 912 华南农业大学 食品营养学 孙远明 913 华南农业大学 兽医药理学 曾振灵 914 华南农业大学 植物化学保护 徐汉虹 915 广州医科大学 内科学 钟南山 916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 李赛美 917 广州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 林培政 918 华南师范大学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徐福荫 919 华南师范大学 健美操 黄宽柔 920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心理学 何先友 921 华南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学 黄甫全 922 华南师范大学 学习科学与技术 焦建利 923 华南师范大学 运动生理学 郝选明 924 深圳大学 工程制图 程蓉 925 深圳大学 数字色彩 田少煦 926 广州大学 桥梁工程 刘夏平 927 广州大学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谢如鹤 928 广东工业大学 工程制图 冯开平 92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法语口译 蔡小红 93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交际英语 吴旭东 93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音 王桂珍 932 南方医科大学 病理生理学 姜勇 933 南方医科大学 健康评估 张立力 934 南方医科大学 生物化学 马文丽 935 南方医科大学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陈武凡 936 南方医科大学 医学寄生虫学 彭鸿娟 937 南方医科大学 医学影像学 吴元魁 938 南方医科大学 中医内科学 秦建增 939 广东药学院 中药学 赵越 940 广州体育学院 运动生物化学 林文弢 941 广西大学 化工热力学 童张法 942 广西大学 兽医寄生虫学 黄维义 94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电路实验 景新幸 944 桂林理工大学 测量学 文鸿雁 945 桂林理工大学 普通化学 刘峥 946 广西医科大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谢小薰 947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 王枬 948 广西师范大学 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罗星凯 949 广西民族大学 档案管理学 黄世喆 950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龚永辉 951 海南大学 城市生态学 杨小波 952 海南大学 民事诉讼法学 王琦 953 重庆大学 机械基础实验 宋立权 954 重庆大学 建筑物理 杨春宇 955 重庆大学 土木工程材料 彭小芹 956 西南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靳玉乐 957 西南大学 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 赵伶俐 958 西南大学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 王钊 959 西南大学 普通心理学 夏凌翔 960 西南大学 数学教育学 宋乃庆 961 西南大学 园艺植物育种学 宋洪元 962 重庆邮电大学 现代交换原理 张毅 963 重庆交通大学 港口水工建筑物 王多银 964 重庆交通大学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邵毅明 965 重庆医科大学 临床检验仪器学 曾照芳 966 重庆医科大学 临床生物化学 涂植光 967 西南政法大学 法理学 付子堂 968 西南政法大学 经济法学 盛学军 969 西南政法大学 民事诉讼法 唐力 970 西南政法大学 商法学 赵万一 971 四川大学 比较文学 曹顺庆 972 四川大学 病理学 李甘地 973 四川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顾宜 974 四川大学 常微分方程 张伟年 975 四川大学 光学 朱建华 976 四川大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 石冰 977 四川大学 口腔基础医学 林云锋 978 四川大学 口腔黏膜病学 陈谦明 979 四川大学 口腔修复学 于海洋 980 四川大学 绿色化学 胡常伟 981 四川大学 普通生物学 林宏辉 982 四川大学 水力学 李克锋 983 四川大学 循证医学 李幼平 984 四川大学 诊断学 万学红 985 四川大学 植物生物学 陈放、白洁 986 四川大学 中华文化(哲学篇\历史篇\文学篇) 雷汉卿 987 西南交通大学 材料力学 江晓禹 988 西南交通大学 材料力学性能 戴光泽 989 西南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李芾 990 西南交通大学 大学英语 吕长竑 991 西南交通大学 地下铁道 高波 992 西南交通大学 电磁场与电磁波 杨儒贵 993 西南交通大学 工程测量 岑敏仪 994 西南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概论 陈光 995 西南交通大学 机械原理 谢进 996 西南交通大学 信息检索 高凡 997 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何云庵 998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材料 张怀武 999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测量原理 童玲 1000 电子科技大学 公共组织行为学 祝小宁 1001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操作系统 蒲晓蓉 1002 电子科技大学 离散数学 傅彦 1003 电子科技大学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饶妮妮 1004 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原理 李晓峰 1005 电子科技大学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 习友宝 1006 电子科技大学 自动测试系统 田书林 1007 西南财经大学 财务管理 彭韶兵 1008 西南财经大学 会计学 毛洪涛 1009 西南财经大学 货币金融学 尹志超 1010 西南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学 卿涛 1011 西南财经大学 寿险精算 卓志 1012 西南财经大学 税收筹划 刘蓉 1013 西南财经大学 政治经济学 刘灿 1014 成都理工大学 C/C++ 程序设计 孙淑霞 1015 成都理工大学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黄润秋 1016 四川师范大学 数学史 张健 1017 四川师范大学 写作学 马正平 1018 成都体育学院 乒乓球 刘建和 1019 贵州大学 液气压传动与控制 黄放 1020 遵义医学院 麻醉药理学 喻田 1021 云南大学 旅游经济学 吕宛青 1022 云南农业大学 烟草栽培学 杨焕文 1023 西南林业大学 胶粘剂与涂料 杜官本 1024 云南师范大学 基础物理实验 张雄 1025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陈璐 1026 云南警官学院 禁毒学 昂钰 1027 西安交通大学 传热学 陶文铨 1028 西安交通大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吴宁、顾刚 1029 西安交通大学 复变函数 彭济根 1030 西安交通大学 工程材料基础 孙巧艳 1031 西安交通大学 工程热力学 何雅玲、何茂刚 1032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经济学 张思锋 1033 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陈花玲 1034 西安交通大学 热工基础 赵小明 1035 西安交通大学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 顾刚 1036 西安交通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卢黎歌 1037 西安交通大学 系统工程 吴锋 1038 西安交通大学 现代检测技术 韩九强 1039 西安交通大学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 厉彦忠 104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高等数学 杨有龙 104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原理 曹丽娜 104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线性代数 刘三阳 1043 长安大学 路基路面工程 沙爱民 104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牧草栽培学 呼天明、龙明秀 104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生态学 廖允成 104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普通昆虫学 花保祯 104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森林生态学 张硕新 1048 陕西师范大学 十三经导读 党怀兴 1049 陕西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陈亚芍 1050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张新科 1051 西北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基础 王永欣 1052 西北工业大学 大学英语 赵雪爱 1053 西北工业大学 电路基础 段哲民 1054 西北工业大学 机械原理 葛文杰 1055 西北大学 构造地质学 罗金海 1056 西北大学 计算机基础 耿国华 1057 西北大学 科技考古学概论 赵丛苍 1058 西北大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白永秀 1059 西北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王震亮 1060 西北大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陈三平 1061 西北大学 西方经济学 任保平 1062 西北大学 岩浆岩岩石学 赖绍聪 1063 西北大学 植物学 刘文哲 1064 西北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 方光华 1065 西安理工大学 半导体集成电路 余宁梅 1066 西安理工大学 印刷机原理与结构 武吉梅 1067 西安理工大学 自动控制理论 刘丁 106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技术经济学 刘晓君 1069 西安科技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丁正生 1070 延安大学 中国共产党史 高尚斌 1071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语写作 杨达复 1072 西安体育学院 田径 周家颖 1073 青海民族大学 藏族古典文学 仁青多杰 1074 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与政策 杨虎得 1075 石河子大学 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 刘永萍 107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护理学基础 姜安丽 107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药理学 缪朝玉 107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医学统计学 贺佳 107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 李俊山 1080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编译原理 王挺 10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操作系统 罗宇 108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大学物理 黄明球 108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吴翊 108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技术训练(金工实习) 范大鹏 108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制图基础 徐小军 108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机械设计基础 尚建忠 1087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控制技术 韦庆 108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信号处理与系统 吴京 1089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综合俄语 熊友奇 1090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综合日语 姚灯镇 1091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大学英语 宋德伟 1092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密码学 金晨辉 1093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摄影测量学 张保明 1094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数字信号处理 吴瑛 1095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现代测量学 西勤 1096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飞机推进系统原理 何立明 1097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高等数学 冯有前 1098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惯性导航系统 朱家海 1099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航空电机学 刘勇智 1100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通信原理 达新宇 二、高职教育课程 序号 学校名称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1 北京联合大学 Web 技术应用基础 薛晓霞 2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体育 贾书申 3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 杜春宇 4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统计学基础 宋文光 5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基本素养 王芳 6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 李林琛 7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Windows 移动应用开发 王萍 8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创业起步 高岩 9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数控机床维修与调试生产性实训 陈万利 10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实训 武飞 11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成人护理 李晶 12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学基本技术 高颖 13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检验技术 刘树业 14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刘蕊 15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药事管理实务 王瑾 16 天津市职业大学 包装材料性能检测及选用 郝晓秀 17 天津市职业大学 传质与分离技术 王艳国 18 天津市职业大学 环境分析与监测 张青 19 天津市职业大学 嵌入式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丁桂芝 20 天津市职业大学 社会工作方法 邓恩远 21 天津市职业大学 眼镜材料与工艺 高雅萍 22 天津市职业大学 眼屈光检查 高雅萍 23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商务谈判英语口语 房玉靖 24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材料 赵峰 25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可编程控制技术 史艳霞 26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制造 陈宽 27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楼宇智能化技术 牛云陞 28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生产线控制技术 杜东 29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机床维修 左维 30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 傅连仲 31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操作系统 卢勤 32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 刘松 33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电机及机床电气控制 王建明 34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轻工企业现场作业控制 张连起 35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 曹向红 36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运输作业管理 刘艳霞 37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C 语言程序设计 马晓晨 38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电子技术基础 孙文 39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焊接接头无损检测 许利民、吴静然 40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机械制图及建模 王冰 41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汽车电器与电路检修 徐景波 42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汽车构造 罗灯明 43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钻井施工操作 曹克广 44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物理诊断基本技术 曹聪云 45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原理 金宏义 46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水污染控制 张素青 47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有机化学 王丽君 48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工程制图 王存海 49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基础 钱建辉 50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修复 尹万建 51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构造与拆装 鲁民巧 52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服装工程管理 冯旭敏 53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鞋靴设计 陈念慧 54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酒店情景英语 吴娇 55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线务工程 孙青华 56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道路线路施工测量 李孟山 57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电机与电力拖动 李辉 58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桥梁工程 满洪高 59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隧道工程 骆宪龙 60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建筑技术基础 毕丽红 61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电视摄像 田建国 62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张心淼 63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 王联翔 64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裴淑娥 65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环境综合实验 张仁志 66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会计综合实训 董京原 67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企业经济业务核算 高翠莲 68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水泥工艺技术 孙素贞 69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炉冶炼操作与控制 侯向东 70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银花 71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仓储与配送管理 刘景良 72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道路运输管理实务 彭秀兰 73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 田有为 74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路面工程技术 于国锋 75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药理 裴春生 76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蔬菜栽培 陈杏禹 77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船舶CAD/CAM 彭辉 78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单片机应用技术 刘高锁 79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汽车电气、电子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 张军 80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评估技术 代生厚 81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公路养护与管理 沈艳东 82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电路设计 吕铁男 83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有机产品生产运行控制 马长捷 84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维修综合实训 张传慧 85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编程(Java方向) 李季 86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中药生产 孙晓玲 87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美容保健技术 陈景华 88 黑龙江职业学院 工业锅炉设备与运行 白凤臣 89 黑龙江职业学院 牛生产 陈晓华 90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家具表面装饰工程设计与施工 张志刚 91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农业机械 肖兴宇 92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 杨柏青 93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 张红燕 94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轻轨与地铁施工技术 张冰 95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农产品营销 聂洪臣 96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池塘养鱼 毛洪顺 97 上海商学院 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 陈敏 98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常用警械实战应用 石子坚 99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 王轶桦 100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警察街面盘查执法实务 丁正国 101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警察心理训练 程瑞芸 102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警察应急防卫 赵玉申 103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社区安全防范 汪建中 104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数字印前工艺 郝清霞 105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印刷概论 顾萍 106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生物化学 胡颂恩、冯星 107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微生物检验 徐志毅、杨丽君 108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牙体雕刻技术 陈凤贞 109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眼科临床与检测 郑琦 110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预防医学(实用社区预防医学) 周浩 111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玻璃造型与制作 王敏 112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漆艺 翁纪军 113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树木 刘承珊 114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 沈明南 115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典型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及机床 王建荣 116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 李志伟 11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 冯渊 118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技术基础Ⅰ 冯建东 119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装置的安装与调试 张爱红 120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节能技术 张洪波 12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结构与结构CAD 陈年和 122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装饰表现技法 陈志东 123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素描 陈杰 124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水处理工程技术 张宝军 125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通风空调与制冷技术 徐勇 126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 李海萍 127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设计 朱建军 128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印花工艺实施与管理 沈志平 129 南通职业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 陈卫兵 130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家禽生产 周新民 131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生物化学 焦宇知 132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原理与技能 王生根 133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PLC 应用技术 张志柏 134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工控应用技术 姚立波 135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选拔与测评 顾全根 136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 刘岗 137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 蒋玲 138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 徐建俊 139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工控系统安装与调试 张文明 140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纤维化学与面料分析 蔡苏英 141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植物与植物生理 陈忠辉 142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简单装配体制作 韩立洋 143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杨小燕 144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化工单元操作 蒋丽芬 145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轻工自动机电气系统的调试与维护 姚庆文 146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使用数控车床的零件加工 王荣兴 147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塑料注射成型 戴伟民 148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仪器分析测试技术 丁敬敏 149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作物栽培 李振陆 150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车站信号联锁设备维护 钱艺 151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分离技术 乔德阳 152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表面组装技术(SMT工艺) 韩满林 153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应用 周汉清 154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模具制造技术 张金标 155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 马雪峰 156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黄敏高 157 中国美术学院 书籍设计与制作 葛鸿雁 158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Visual C#.NET 程序设计 梁曦 159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发电厂电气部分 郑晓丹 160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建筑工程造价 孙咏梅 161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水电站 温新丽 162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药事法规 张建平 163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药炮制技术 杨雄志 164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药理学 俞月萍 165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产品分析与制作 陈光绒 166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化工产品定性定量分析 陈亚东 167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模具CAD/CAM技术应用 王正才 168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 吴志荣 169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有机化学 袁正勇 170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鲁丹萍 171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航运管理实务 徐秦 172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发动机检修 朱福根 173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运输管理实务 李佑珍 174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VI 设计 芮顺淦 175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电动工具检验与测试 戴欣平 176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电动工具结构设计与制作 张建荣 177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围手术护理技术 潘惠英 178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邢秀凤 179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性学习 吴新武 180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 马汝星 181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农村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 张仁贡 182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中小型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 姚奇富 183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皮鞋结构设计 石娜 184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鞋类生产工艺 卢行芳 185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冲压工艺模具及设备 范建蓓 186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 张耀 187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项目开发与实施(实训) 戴坚锋 188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生产线综合实训 田志勇 189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实务 何辉 190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建筑设计 徐哲民 191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Java 语言程序设计 张红 192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数学 陈笑缘 193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体育 胡振浩 194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金融产品营销岗位实训 周叶芹 195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英语 郑刚强 196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变速器诊断与维修 陈开考 197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景点导游 周国忠 198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王昆欣 199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安全防范技术应用 付萍 200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 董瑞丽 201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银行会计实务 吴胜 202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营销策划技术 章金萍 203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证券投资实务 王静 204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导游基础 傅昭 205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高志宏 206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秘书理论与实务 杨群欢 207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崔春 208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染整工艺 吴建华 209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产品生产与制作 张玉明 210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构造与拆装 娄洁 211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图 孙敬华 212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印刷设备 余成发 213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与控制 陈瑞晶 214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 郭素华 215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李宝银 216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船体识图与制图 高靖 217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零件常规加工 何七荣 218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前厅运行与管理 张蕾 219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 闵思鹏 220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统检修 黄晓敏 221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成本核算实务 柯于珍 222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电路分析基础 江路明 223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普通地质 谢文伟 224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维护与维修 丁强华、 甘兵瑞 225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 邹建华 226 山东英才学院 幼儿英语教学法 杨文 227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药炮制技术 刘波 228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基础 饶君华 229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信息化 张洪波 230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Oracle的Web应用开发 徐红 231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 顾成柏 232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结构 徐锡权 233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与实务 张晓 234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船舶辅机 何法明 235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航海学 卢金海 236 威海职业学院 餐厅服务与管理 马健 237 威海职业学院 机械制图与测绘 龙素丽 238 威海职业学院 汽车空调系统检修 赵锦强 239 威海职业学院 综合韩语 安美善 240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修复 孙志春 241 潍坊职业学院 花卉栽培 孙曰波 242 潍坊职业学院 食用菌栽培 张瑞华 243 东营职业学院 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夏磊 244 东营职业学院 网页设计与制作 姜宏志 245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母婴护理与保健 王守军 246 滨州职业学院 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技术 石文山 247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韩语口语 罗英钦 248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动物微生物 李舫 249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刘建胜 250 淄博职业学院 发动机拆装与调整 张立荣 251 淄博职业学院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 宋作军 252 淄博职业学院 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 高爱国 253 淄博职业学院 应用微生物基础 盛成乐 254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港口电气控制 苏本知 255 济南职业学院 大学语文 蒋雪艳 256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汤法银 257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家电产品模具工艺与制造 杨占尧 258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测量 李聚方 259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力学 叶建海 26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监测 李党生 261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宋艳清 262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水电站建筑物施工 陶永霞 263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水工混凝土结构 王建伟 264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水工建筑物 陈诚 265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梁建林 266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园艺植物快繁与脱毒技术 余慧琳 267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运行维护与检修 周斐 268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矿用电气设备 孙慧峰 269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煤矿供电 曹翾 270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煤矿开采方法 王永祥 271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微机维修技术 孙培民 272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冯桂云 273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装饰材料与实务 朱吉顶 274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园艺植物保护 程亚樵 275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结构与工艺 陈汉东 276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 熊发涯 277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检修 黄伟 278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Linux 操作系统应用 潘志安 279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儿童保健与疾病诊疗 王洪涛 280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创意 张勇 281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技巧 杨运秀 282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临床诊断基本技能 岳新荣 283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车削类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 邹新宇 284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船舶电站组建与调试 王文义 285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船舶气体保护焊工艺设计与实作 曾平 286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常用护理技术 张连辉 287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钢琴 邓学丰 288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周密 289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猪生产 杜俊成 290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啤酒过滤技术 徐功瑾 291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 李俊娥 292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软件建模 王路群 293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食用菌生产技术 谭爱华 294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水电站机组自动化运行与监控 洪霞 295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地形测量 王金玲 296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 贾莲英 297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施工组织 危道军 298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吴和平 299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殡葬文化学 王治国 300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 陈炜 301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循环综合实训 银样军 302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老年健康照护 黄岩松 303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 刘朝晖 304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调查 张苏辉 305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实用养老机构管理 陈卓颐 306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家政 周涛 307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人文基础 李向明 308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实用体育 陈磊 309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高职体育 周文、李中武 310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 陈盛彬 311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家畜遗传育种 欧阳叙向 312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 吴振峰 313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基本技术 陶丽云 314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健康评估 谢玉琳 315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工基础 段树华 316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机及控制技术 刘红兵 317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电子技术 严俊 318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机车电气线路的调试 莫坚 319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机车检修 陶艳 320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刘小春 321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牵引电器的检查与维护 吴冰 322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公共空间设计 莫钧 323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皮鞋工艺 徐达宇 324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软件建模技术 江文 325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三维空间艺术设计 严顺 326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检修 张炳根 327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桥涵施工技术 李航 328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 邓子云 329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飞机系统与附件 宋静波 330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CAD/CAM 技术应用 覃岭 331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 贺世强 332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英语 徐健 333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 曾爱林 334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制冷流体机械 余华明 335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产品设计 桂元龙 336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饭店前厅服务与管理 李丽 337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灌装线设备安装与维修 周文玲 338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杜淑霞 339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工程监理实务 秦文胜 340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文秘英语 卢丽虹 34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C 语言程序设计 乌云高娃 34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Oracle 数据库系统管理 沈翠新 34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宝石学基础 谢意红 344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产品工学设计 李煜 345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电工及电气测量技术 徐茜 346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控制与PLC 杨红 347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二维动画制作 顾严华 34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分析化学 张英 349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 刘冬 350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英语 金其斌 35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会展英语 黄晓彤 35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设计与应用 万志坚 35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 刘艳丽 354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金属工艺综合技能实训 王红英 355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袁梅冷 356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化学与技术 张丽君 357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检验 刘莉萍 35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 李志军 359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 陈红 360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互联技术 梁广民 36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移动通信 郑智华 36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印刷工艺 王利婕 36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江世宏 364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植物栽培技术 李永红 365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包装设计 万良保 366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保险实务 邓华丽 367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餐饮管理 饶雪梅 368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电脑平面设计 徐飞 369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肖传亮 370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首饰制作工艺 袁军平 371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 阚雅玲 372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谈判 杨群祥 373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化妆品质量检验技术 高瑞英 374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王瑞兰 375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药事管理实务 吴海侠 376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药物检验技术 梁颖 377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药用植物识别技术 莫小路 378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表面组装技术及工艺管理 王红梅 379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客户关系管理与客户经营 林昭文 380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加工工艺 张先锋 381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3D 网络游戏开发实践 徐守祥 382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Linux 操作系统服务器管理 秦文 383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基础与实操 万守付 384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移动电话测试与维修 刘俊 385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商务英语翻译 袁洪 386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小学英语教与学 冯冰清 387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戏剧表演 陈学希 388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概论 林伯明 389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策划创意 黄尧 390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导游服务与技巧 卢睿 391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居室空间设计 黄春波 392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越南语视听说 李太生 393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传动系统维修 周文海 39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发动机检修 杨黔清 395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设备管理与预防维修 韦林 396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果树生产技术 傅秀红 397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测量 李向民 398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水电工程计价 文桂萍 399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营销实务 李琳娜 400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王秋红 401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热力发电厂 陈曲进 402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 刘虹 403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GSM 基站系统运行与维护 任志勇 404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TD-SCDMA 基站系统开局与维护 刘良华 405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数据备份与恢复 何欢 406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矿山生产机械操作与维护 韩治华 407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巷道施工 李开学 408 成都工业学院 Visual FoxPro 数据库(数据库程序设计基础VFP) 刘甫迎 409 成都工业学院 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 李华志 410 成都工业学院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黄晓燕 411 四川旅游学院 烹饪原料学 阎红 412 四川旅游学院 西点制作技术 钟志惠 413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唐卫东 414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技术 刘志学 415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 王津 416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金属零件手工制作与测量 郑兴夏 417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 李冬 418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文献信息检索 陈萍秀 419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 陈清 420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典型焊接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 杨跃 421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车削加工及质量保证 陈洪涛 422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量计算 袁建新 423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预算 袁建新 424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结构 胡兴福 425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桥跨结构施工 杨转运 426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路基工程技术 刘志 427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 刘焰 428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植物识别技术 顾昌华 429 西安航空学院 电子商务概论 张晓云 430 西安航空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 宋敏 431 西安航空学院 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原理与SQLServer 壮志剑 432 西安航空学院 液压与气动技术 周小勇 433 西安航空学院 制冷技术 金文 434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艺术 衣学慧 435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飞机铆接装配与机体修理 石日昕 436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张超 437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桥梁施工 罗建华 438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田作物制种技术 王新燕 439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微生物 李亚林 440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养牛技术 丑武江 附件2 高校银行账号信息表 开户单位名称 开户银行 银行账号 学校名称 财务部门联系人 联系电话 教务部门联系人 固定电话 及手机 注: 请尚未提交此表的学校尽快填写并加盖学校财务部门公章, 将表格扫描件发送至 WANGQL@crct.edu.cn ,以便及时拨付经费。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破解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困局
毛宁波 2013-10-20 21:24
www.jyb.cn 2013年10月19日 作者:张兴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http://www.jyb.cn/high/gjsd/201310/t20131019_556239.html 有10多天,大学新生李阳就是振作不起精神来。她的愿望是去滨海城市读大学,志愿填报了青岛的一所大学,盼来的通知书上却赫然写着“费县校区”。这个校区地处山东临沂老区。“海”与“山”的不同,在李阳的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上学后李阳曾一度想退学复读,后来,在家长和亲朋好友再三劝阻下才算平静下来。   和上世纪不同,现如今,高考填报志愿,不仅要考虑报考哪所大学,还得考虑这所大学有几个校区,会去哪个校区上学,很多家长为此颇伤脑筋。“不只是地理位置的差异,还有师资力量的差异、文化底蕴的差异。这种种差异给高校多校区办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山东财经大学规划处处长魏承洋坦诚地说。    高校多校区办学带来“四宗罪”   “目前高校多校区办学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优质资源稀释、管理难度加大、运行成本增加和债务负担沉重四个方面。”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学生多了,一般大学都是‘万人大学’,少则两三万人,多则达到四五万人。现在把一个校区管理好就不容易,管理多个校区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记者在青岛市黄岛区采访时,一位高校领导如是说。   青岛市黄岛区人口只有139.26万,面积约为2220.10平方公里。因其面海靠山地理位置优越,自上世纪末以来,已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等8所学校在此建立了新校区。他们的校本部,有的在黄河岸边,有的在泰山脚下,还有的跨出省界。    “目前高校多校区办学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优质资源稀释、管理难度加大、运行成本增加和债务负担沉重四个方面。” 在山东高校多校区办学研讨会上,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这样总结。   一所大学的优质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师资力量、有限的教学设施、有限的文化底蕴,一经多个校区瓜分,无疑就稀释了。   一位老教授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所在的位于山东省西部这所大学,是上世纪50年代,为“备战备荒”,从省城某高校迁来的一个医学部,学校不大,当时只有30多位教师,但师资水平非常高,大多是“老牌大学生”。在长期服务当地农村医疗工作中,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一支师资队伍,特别是以医治农民常见病见长,被当地农民称为“咱老百姓的大学”。但是扩招后,这所学校一分为二,新校建在东部沿海。现在的情况是,老教授不愿挪老窝,年轻同志喜欢开放城市。这样一来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梯队和科研氛围,出现了“西缺青年东缺老”的现象。“有一段时间,学校临床学专题研讨会都开不起来。”这位老教授感慨道。    优质资源的稀释,还表现在教学设施设备上。记者在一个有着9所本科大学的大学城进行调研。结果发现3所大学甬道没有硬化,5所大学的图书馆没有建起来,4所大学教学实验室没有得到完善,更让师生着急的是没有专门的阅览室、自习室。很多学生感叹:“来到新校区,就像当年知青去了北大荒。”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心境可见一斑。   呼吁要“享受老校区同样的大学文化”也是新校区师生的一个诉求。进了新校区,一片光秃秃。那“晨读的小树林”、“散步的林荫道”、“灯火通明的实验室”、“余音绕梁的音乐厅”,只是属于老校区的记忆。    不同校区之间的距离一般较远,有的甚至跨越地市。距离增加导致各个校区的相关机构之间的管理成本随之增加。各个校区师生员工之间的互联互通、交通组织,消耗了师生员工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各个校区之间的正常开支,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特别是跨区办学、跨省办学,有的千里迢迢,光交通费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一位大学后勤处长说。   据这位处长介绍,现在他所在的学校有5个校区。其中3个校区在同一个城市,这是在新世纪初,国家提倡办综合大学的形势下,三校合并形成的,现在仍是3个独立的校园。其他2个校区是扩招后新建的,一个在东部沿海,一个在西部内陆。两个新校区周边都没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凡是有小孩的教师都不愿意到新校区任教,即使有教工宿舍,他们也不愿入住。只好轮流值班,车接车送。这位处长算了一笔账:5个校园,每天坐车上班的教工有500多人,需要20多辆大巴车,仅交通费每天就要15万元,一年超过500万元。如果再算上水、电、暖、气等其他费用,日常运行成本更加惊人。   管理难度加大也是困扰多校区办学的难题之一。现在,有一句打油诗在新校区很流传: “教师像候鸟儿,迎着太阳来,背着太阳走;学生像流浪儿,白天还有人问,黑天没人管。”教师不住校,上课才来,下课就走,学生就像没娘的孩子,无依无靠。这就是对新校区管理现状的真实写照。   “虽然网络发达,实行网上办公,但是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面对面、心连心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温暖,受到感染。现在的情况是,老师离开网络办不了公,学生离开网络不学习。结果是,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提笔忘字。”一位大学教务长对此现象无不讥讽。   管理难度加大,还表现在师生安全问题上。师生奔忙于各校区,特别是教师去各校区上课,交通安全就是一大祸患。采访中,某大学安保处长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2008年2月25日8点10分左右,由鲁西南某高校通往日照校区的班车,在行驶至日东高速泗水段时,因雪天路滑车速快,车辆打滑失控撞向路边的隔离带,然后发生侧滑近30米,最终车体从中间断裂翻车,将部分乘客压在车下或甩出车外,最终造成8人死亡,13人受重伤。   这起交通事故已过去5年了,但它留下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只要打开网络,那《向XX学院车祸中死难的师生致哀》的帖子还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资料显示,目前,全国高校新校区95%的正在建设,25%的仍在完善中,人员复杂,小偷小盗现象不断,有些校区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更让人担忧的是,建筑工地险象环生,安全事故防不胜防。采访中,一位学生处长讲了两件事情,令记者毛骨悚然。   去年秋天,某高校新校区正在建设实验大楼。这座大楼的地基足有10米多深,正位于学生公寓和教学楼中间。一天上午,一位大一新生为了抄近路赶时间横穿工地,结果掉进深坑,一截钢筋插入肺部。“多亏发现早,抢救及时,不然早没命了。”这位处长说,“不管怎么贴出警示标志,也不管怎么隔离工地,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你揪心。”   今年暑期的一个早晨,雾气很浓,能见度不到3米。一名女生带着耳麦出去散步,当她横跨施工道路时,正巧有一辆大型吊车开过。她没有听见车的轰鸣声,司机没有看到有人经过,结果悲剧发生了。   “这些年,面对多个校区,面对几万名学生。我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怕吵,不怕闹,就怕夜里手机叫。手机一叫,我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坏了,又发生事故了。’”一位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长说。    多校区办学还可能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500亿元。据抽样调查,95%的高校都有贷款。沉重的负债压力,已经使一些高校举步维艰、焦头烂额。   这些学校的债务大体有三类:一类是贷款。这类高校少则有几个亿,多则有几十个亿。光利息就是一笔不菲的数目。银行催债时,他们再从别的银行贷款,“拆了东墙补西墙”。这几年这法子不灵了,因为银行看到了高校贷款的高风险,干脆拒高校于门外。“这下可好了,全校教职工就像水里濒临干涸的泥鳅,苟延残喘。财务室天天不开门,每位教师报销单据一大摞。看病、出差都是自己掏钱。校长看见银行的人就躲。”这位高校财务处长讲的这些故事,让人听来像小品剧本。   另一类是借款。主要是向企业借,就是学校没有钱让建筑企业先垫支。起初建筑企业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哪有借钱不还的道理”,可是后来发现确实没钱。于是,双方从“合作伙伴”变成了“冤家对头”。有一天早晨,济南市某高校行政办公楼被建筑公司给“封”了,楼前站满了企业职工,他们打出标语:“还给血汗钱,我们要过年!”   还有一类叫集资。这类学校主要是向教职工集资,许诺给高利息。“一开始,看着高额利息动了心,有的人还向亲朋好友借钱,多的一户达到了上百万元。可是5年过去了,学校连利息都拿不出来了,教职工看不到希望了,于是,就纷纷去找校长。“校长也没办法,只好重复解释政策。那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样子实在可怜!”一位教职工又气愤又嘲讽地说。 政策主导与学校自我发展催生多校区   多校区办学,一方面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驱动——高校合并办综合大学,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自我发展所迫——扩招后老校区容量有限,只好另扩建新校区。   有人形象地说:“发展意味着数量的扩大和增加,就像生物成长中细胞的分裂一样。”我国高校多校区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经阶段,虽然多校区办学带来种种弊端,但是多校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其内在规律和合理性,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过去精英教育时期专业设置过细、学科综合能力不强的状况越来越不适应时代需要了。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合并办综合大学就理所当然地被摆上议事日程。于是,由政府主导,对学科传统有关联的尤其是属于互补性的高校进行了整合。这就使得原来在一个城市中的不同高校被归属到同一个综合大学的框架之中,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一夜之间便忽然拥有了多个校区。   这种现象在国家重点大学密集的直辖市、省会城市最为明显。主要的合并方式是以一所重点大学为主,其他高校并入。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几所学校合并后组建成一所新学校,起用一个新校名。譬如,2000年4月,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了长安大学。1999年9月,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业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山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类学校校区多,而且更为分散,路途更远。长安大学主要有3个校区,即位于西安市区的老校区700亩,离老校区30公里的渭水校区1700多亩,离西安市区180公里的太白校区200多亩。   如果说第一个原因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使然,那么第二个原因则是学校自我发展所迫。高等学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后,原来的老校区容纳不下那么多学生,扩容扩不动,只好到城郊去征地新建校区。“城郊土地相对费用低,也有城郊当地政府为了吸引高校落户给予优惠政策的原因。如济南市长清区,新世纪初的商业用地一亩上百万元,而高校用地只有十几万元。”一位高校后勤处长介绍说。“新建校区后,就能扩大招生,相应地,国家按招生数拨付的人头费也相应扩大了。招得越多,拨钱越多。所以,那些年高校圈地运动盛行,就几年工夫,大多数高校拥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   上世纪,在山东莱阳县城有一所建于1951年、以农科为主的本科大学,名叫莱阳农科学院。2001年该校到青岛市城阳区创建了新校区,2007年3月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地理位置、学校称谓和校容校貌焕然一新。结果是,办学景象今非昔比,博士来了一大批,录取分数线涨了一大截。正因如此,小城市的高校千方百计向大城市附近靠拢,内陆的高校千方百计往沿海搬迁。这些高校这样做的理由是,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能够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他们采取的做法是,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选址征地建新校区。于是,我国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一批新校区应运而生。 多校区要科学布局,传承统一的大学精神   要解决因校区分散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最关键、最迫切的是构建科学的多校区办学管理体系,合理定位科学布局,传承统一的大学精神和文化。   据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2142所,有1959所高校拥有多个校区,占到91%。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前不久,记者在调查和采访的基础上,专门组织驻济南高校的多位代表召开了一个多校区办学座谈会,邀请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和高校行政领导,共同探讨对策。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我国多校区办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要解决因校区分散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最关键、最迫切的是构建科学的多校区办学管理体系。   山东大学高教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志业提出,要借鉴国外多校区办学经验,构建中国特色大学体系。多校区在西方也有很多类型,既有一所大学所属的不同校区,也有多个分校构成的大学系统。后者基本都是由公立大学组成,据统计,美国公立大学毕业生中,80%都是在这类大学系统中培养出来的,其中尤以美国加州大学最有代表性。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我国大学的多校区管理问题时,都以加州大学为蓝本。   刘志业说,美国的大学系统其实是多个公立学校结成的松散联盟,各学校独立性较强,各学校的特色比较明显,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而我国大学的多校区,其实是主体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只承担着学校发展的一部分功能,与主体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改革和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需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校区办学之路。   山东财经大学规划处处长魏承洋认为,多校区合理布局,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山东各高校正在进行尝试,为各个校区确立不同的功能定位。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表示,山东大学将着眼于大学系统的战略全局,明确济南、威海、青岛三个大校区发展目标定位,济南校区将重点发展医学学科、人文学科和传统学科,威海校区重点发展空间学科、应用学科和特色学科,青岛校区重点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涉海学科,三个校区形成统分结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山东大学系统。   还有专家提出,合并院校在校区无法增减的情况下,可采用以学科为主体、学院为建制的分区办学模式,这是一种在人力成本和运行成本不能改变的条件下,降低管理成本、合理配置资源的选择。有条件的合并院校,也可采取校区置换方式,减少校区,解决校区过多带来的问题。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职业学院、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等都采取了校区置换方式,扩大了规模,减少了校区,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   对于同城新建校区,专家们建议,可采用基础教学区和专业教学区分阶段办学模式,好处是能保证文化的连续性和资源合理配置,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保证每个学生在校内的相对公平,从而保证同一所学校的“产品”品质基本统一。异城异省建校区的高校,在文化无法统一的条件下,可采用分校区相对独立办学模式,即分学科和学院办学,但要与大学主体不重复,好处是便于学科建设和管理,有利于保证质量、办出特色。   “要善于把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多校区管理之中。”山东省教科所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杨玉春提出,在信息化时代,多校区高校应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建立基于信息化支撑的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其好处是可以实现多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虽然部分高校的校区分布不集中,甚至有的是异市、异省,但是采用标准化的数据管理系统,理论上可以实现多校区之间的科学有效管理。   济南职业学院院长申培轩认为,传承校园文化是高校多校区管理的核心。多校区管理要展现学校整体风貌,体现“一个大学”的理念,注重“校魂”传承。这种精神传承,在新校区师生的心理上需要经过拒绝、沉默、顺从、适应、融入、同化等较长的过程,要缩短这种过程,需要重树大学精神,这是大学的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大学精神需要大师来带头营造。大学不应该表现出过强的功利性,新校区建设要注重人性、精神、情操等方面的因素,传递并形成自己的精英文化,引领学生走向文明、高尚、进步。校园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在新校区汇集诸多名师,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在新校区更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同城校区应保持文化的完整统一,异城校区,可在保证基本制度政策统一的情况下,给予更大的灵活性,鼓励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在多校区办学的现实情况下,要尽量多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弥补文化割裂。(记者 张兴华) 链接 美国高校的多校区管理模式    美国多校区大学在长期的发展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有加州大学的“事业部型管理模式”和康乃尔大学“一校多制型管理模式”。   加州大学始建于1868年,目前已形成在校学生超过21万人、教职员工超过16万人的大学系统。这个系统由伯克利、洛杉矶、圣迭戈和旧金山等10个各自独立的分校组成,各分校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加州大学的组织机构包括总校(评议会或董事会)、分校(校长、校务委员会等)、学院、系(所)四层机构。董事会为加州大学最高权力机构,负责重大战略性决策和在全校范围的资源分配,任命总校长等;总校长提名副校长、分校长、图书馆长等重要官员,负责全校性事务,对董事会负责;分校长是各自分校区的首席执行长官,在处理分校内的事务时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事业部型管理模式特别适用于巨型大学组织,这种模式在管理上具有联邦分权的特点,学校重大事件的决策由总校进行,日常管理各个分校相对独立。这种“集中决策、分权管理”的管理方式,既便于保证战略决策的正确,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各单位的积极性。事业部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各个事业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考虑问题往往从本校区出发,忽视整个学校的整体利益,不利于校区间的协调和学科的交叉融合。   一校多制型管理模式以康奈尔大学为代表。康奈尔大学是由企业家康奈尔和学者怀特两人携手合作创办,从一开始就兼具公立和私立双重性质。在它目前的13所学院中,私人捐助建立9所,政府资助建立4所。这种“公私合营”、“一校两制”在美国是比较少见的。康乃尔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为董事会。其下是由董事会推荐的、由400多位著名教授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议事会,其实就是智囊团。校长是全校的最高行政领导,下属有16位校级行政官员——分管教学、科研、规划、财务、法律、投资、大学关系、校园事务、信息技术、学术方案、公共事务等。一校多制型管理模式常用于投资模式多元化的高校,不同的管理体制,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了便利,使其充满发展的活力 。(本报记者 汪瑞林 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19日第3版 http://www.jyb.cn/high/gjsd/201310/t20131019_556239.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北名师”毛宁波为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
毛宁波 2013-10-10 15:15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记者 刘健)10月8日下午,“湖北名师”、地物学院毛宁波教授以《怎样做好大学教师》为题,向我校70名新教师介绍高等教育的特点,传授教学经验。 讲课中,毛宁波教授介绍了大学的任务、老师的天职、老师应有的教学思维、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学专业课教什么、教学的起步、获取知识的方法等内容。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念时,他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严,严师才能出高徒;要有爱,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要有情,对事业的深情和激情;要用心,用心观察,不断创新。 毛 教授讲课语言生动简洁,内容深入浅出,与实践密切结合,而且课件图文并茂、信息量大。新教师听完课后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4457 http://www.cnchu.com/viewnews-150817.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地学相关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汇集
毛宁波 2013-9-11 15:49
1、毛宁波《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公开课【长江大学】 http://www.icourses.cn/web/sword/portal/videoDetail?courseId=eddf9362-13bb-1000-b1ee-171b5fc0e640#/?resId=ede2bb19-13bb-1000-b468-171b5fc0e640 2、山红红《走近石油》公开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a6c224fc-13a9-1000-97f4-95552996d3e1 3、李文华《打开石油的天窗》公开课【重庆科技学院】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0ce8a670140ce95416b0018 4、龚一鸣《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公开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3f69e081013f6a1beb990073 5、颜丹平《走近地球》公开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3f65392a013f65abf20603bd 6、杨兴科《认识我们的地球——深入地球内部》公开课【长安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08165870140c39405be027a 7、唐辉明《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公开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3f6a2020013f6a284e1a0042 8、谢礼立《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防震设计》公开课【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a002a65d-1328-1000-921b-4876d02411f6 9、刘斌《地震活动与地震学》公开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547c8777-1395-1000-a415-da5eb8a4b98b 10、刘建妮《化石趣谈》公开课【西北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08165870140c3d6909102bc 11、王建《自然地理与人类环境》公开课【南京师范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75b827bd-139d-1000-be5b-63952debe2c2 12、董春梅《矿物岩石世界之窗》公开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425V004 13、李佩成《水与人类》公开课【长安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1941V002 14、束龙仓《走近地下水》公开课【河海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294V005 15、宁津生《走进测绘殿堂》公开课【武汉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486V010 16、汤国安《地理信息与人类生活》公开课【南京师范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36fc6f101439e1fd065099e 17、刘金寿《宇宙探索与发现》公开课【大连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2ff97400143098735220518 18、王秀芹《海洋学——认识海洋的科学》公开课【中国海洋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423V002 19、何香涛《宇宙中的新发现》公开课【北京师范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027V006 20、钱建平《塑造地球的工程师——地质作用》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596V002 21、董春梅《矿物岩石世界之窗》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425V004 22、王根厚《地质学专业导论》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76a4ad301477bfcaa4a01b7 23、张洪江《土壤侵蚀原理》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022V004 24、陈家刚《旅游与地理》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a994131014a99467f2a0014 25、刘凡《地质作用与奇观》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a996ed1014a99d67db5023c 26、赵东风《石油工业与环境保护》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a996ed1014a99d67db5023c 27、赵烨《同舟共济中的环境地学》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027V013 28、李秀坤《探海利器——声呐》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217V005 29、孙立广《极地考察与全新世生态地质学》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358V012 30、王焰新《地下水与环境》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491V004 31、赵进平《海洋科学专业导论》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423V004 32、郭颖《观赏石》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1415V003 33、程远平《瓦斯的是与非》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290V001 34、胡明《水利类专业导论》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294V006 35、周乃君《能源与环境》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1942V011 36、陈敏《全球变化——来自海洋的讯息》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384V001 37、陈家刚《旅游与地理》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a994131014a99467f2a0014resId=ff8080814a994131014a994767540016 38、董秀成《能源战略与政策》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1414V002 39、刘毅军《驱散雾霾的阴影 走进天然气经济》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1414V003 40、樊洪海《石油工程导论》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affe7bb014b4d7c7f05167fresId=ff8080814affe7bb014b4d7e680f1681 41、李耿《宝石鉴定与欣赏》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affe7bb014b48bf01d4151e 42、陈菁《水利史六讲》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294V007 43、钱斌《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2daff92-13bc-1000-0a0a-9934a85ce015resId=f2dd3bec-13bc-1000-9de6-171b5fc0e640 44、李天文《生活中的卫星导航与定位》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697V004 45、孙柏年《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ea93fb6014eaf1094ad053d 46 、唐辉明《地质类专业导论》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eb4fbd2014ed89755812a91 47、岳大鹏《多彩黄土高原》公开课 陕西师范大学 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Code=10718V008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6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师节礼物挺感动:学校送来了慰问和鲜花
热度 1 毛宁波 2013-9-10 13:25
今天是教师节,我在办公室和研究生们讨论江苏油田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上午10点左右,长江大学武汉校区有关领导一行6人专程来到到我办公室,代表学校向我表达节日的慰问,并奉上鲜花一束。我深知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得到当面慰问并收到鲜花,作为老师们的代表我感到感动、自豪和高兴。今后我一定不负学校和老师们的鼓励和期望,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做一名名副其实的“湖北名师”。特附上照片,以此纪念2013年难忘的教师节!同时祝福我的同事们和广大教师节日快乐,身体安康,桃李满天下!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73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讲授“地震勘探原理及应用”知识
毛宁波 2013-7-27 16:07
2013年7月22日~7月27日我受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邀请,作为主讲教授在河北廊坊万庄进行了为期6天的“地震勘探原理及应用”的专业讲学,今天下午圆满结束。 参加此次学习的同志来自该院天然气地质研究所和相关研究单位(地信所、开发所、煤层气所、储库中心、渗流所、新能源等),60多位科技人员全脱产参加了学习。通过学习,大家提高了对地震勘探原理的进一步认识,澄清了工作中的一些糊涂认识,为今后的勘探开发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天然气地质所杨威书记和李剑所长全程参加了培训。尽管每天讲课6小时,想到能为勘探院廊坊分院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感到由衷的高兴。分院领导和各位学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更是让我感到欣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RIPED)是中国石油面向全球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主要肩负全球油气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油气勘探开发重大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发、全球油气业务技术支持与生产技术服务、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等职责,综合科研实力在国内石油上游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8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开展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
毛宁波 2013-6-4 08:0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我司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研究决定启动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现将有关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工作安排 为进一步发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保证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共享应用和持续建设,实现校、省、国家三级联动建设,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遴选工作将采用高校建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教育部审核认定的方式进行。 (一)我司根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总体计划和要求,制定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规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课程限额;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课程进行审核和认定,确定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并给予经费补贴。审核通过的课程,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知识产权共享保障协议,统一在“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形式共享使用,接受评价,社会反响良好的,教育部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审核未通过的课程予以淘汰。 (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相应行政区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主要组织者,负责本地区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遴选工作,并按规定限额向我司推荐课程;负责推荐课程内容和质量的审查。 (三)高等学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负责本校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对课程内容和质量负责,根据所在区域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要求做好本年度课程建设和申报工作。 2013 年网络教育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办法另行通知。 二、推荐范围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推荐范围为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完成转型升级的2003年—2010年教育部批准建设的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军队、公安院校以及其他院校的涉密或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的课程不列入推荐范围。 按照教育部总体规划要求,2013年基本完成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任务。2012年推荐的课程,已进入“评审专家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页面zyk.zlgc.edu.cn”)的课程不再作为2013年课程申报;未进入名单的课程,完成建设后可参与2013年申报。未完成转型升级的课程,完成建设后可参与今后新建课程的申报。 对于部分原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因课程所在学校变更为本科院校,在本次申报时,如该课程授课对象已无高职层次,且在本科层次已开设3年以上,并完成转型升级,可申报本科层次课程。 三、推荐条件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课程,须按照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求,持续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及时反映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科技发展成果,课程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得到广大教师和专家的好评,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实用性强,适合网络公开传播共享;课程建设机制科学合理,保证课程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 (一)课程负责人及建设团队 课程负责人原则上由原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继续担任,如因特殊原因更换负责人,须经课程所在学校研究确定新负责人,并由新负责人主持完成该课程的升级改造任务。 课程负责人可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需要,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团队进行适当调整,吸收擅长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程共享使用的人员参加。 (二)课程资源 依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提交课程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基本资源须系统完整,能系统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课程拓展资源须明确目前建设情况、建设成果和今后的建设计划,要充分反映本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具有通用性、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 提交的所有课程资源技术方面要符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三)知识产权及管理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属于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高等学校和课程建设团队将被视为同意《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中对知识产权的有关要求和管理规定,知识产权清晰,不存在侵权问题。 课程基本资源须全部上网免费共享,符合出版物标准的拓展资源按照出版协议有条件共享。 四、工作要求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建设、申报、遴选等工作,制定专门的工作办法、遴选规则等,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按照建设要求及评审指标体系,公正、客观、科学、合理地评审遴选课程,确保推荐课程质量,宁缺毋滥,不搞校际平衡。 (二)为提高推荐课程资源提交、课程上网共享和课程维护的效率,避免重复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使用我部支持建设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进行本地区内课程的申报、遴选和推荐。 (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组织专家对推荐课程进行认真审查,切实把好推荐课程的内容质量关。 (四)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课程质量保证机制,学校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保证上网课程质量。高校和课程建设团队是课程质量的第一责任方,须对课程内容(文字和影像等)逐字、逐句、逐帧审核,保证课程资源不存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以及侵犯知识产权、肖像权问题,杜绝不适宜网络传播的资源上传。所有资源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交。 五、申报方式、申报材料和推荐时间要求 本次申报采用网络材料和纸质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经过评审遴选后,向我司报送相关材料,包括上传电子材料和寄送纸质材料。 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校,尚未安装过“申报工具”的,由其指定部门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页面(zyk.zlgc.edu.cn )“本科、高职高专课程相关下载”栏目下载“申报工具”,并根据申报工具使用说明在本校安装,供课程申报团队使用。已经安装“申报工具”的学校,不需重复安装。 课程团队通过“申报工具”,完成课程资源的网络申报,并按照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提交“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附件3或附件4)。 所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须于2013年10月15日前完成推荐工作。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页面(zyk.zlgc.edu.cn)点击“申报评审登陆”进入申报界面,完成申报课程资源和申报材料的网上确认工作,并向我司提交以下纸质材料:2013年本省(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遴选工作方案和总结,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汇总表(附件2),以及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附件3和附件4,一式2份)。逾期推荐不予受理。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页面(zyk.zlgc.edu.cn)将随时发布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相关文件和信息,本通知附件1至附件6可在该页面“本科、高职高专课程相关下载”栏目下载,不再随本通知印发。 六、技术支持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将为申报、遴选工作设专门服务器和网络,免费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申报、评审系统和技术支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请于2013年6月14日之前联系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确定有关工作程序和事宜。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将配备技术人员负责网络申报工作的技术支持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评审遴选的技术服务,并对高校教师和教务人员进行课程申报的有关培训。 七、联系方式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所有纸质材料请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南楼313室,邮编:100816。 本科课程可咨询我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电话:010-66096925,联系人:张杰,电子信箱:tjczj@moe.edu.cn;高职课程可咨询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电话:010-66096232,联系人:童卫军、任占营,电子信箱:sfgz@moe.edu.cn。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技术支持和服务联系人:王妍、居烽,电话:010-58582357、58582323,电子信箱:zyk@crct.edu.cn。 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本地区所有高等学校。 附件: 1. 2013 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课程数量限额表(略) 2.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汇总表(略) 3.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本科)(略) 4.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高职)(略) 5.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本科)(略) 6. 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13年5月30日 抄送:有关部门教育司(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 附件列表 1.2013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课程数量限额表 2.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汇总表 3.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本科) 4.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高职) 5.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本科) 6.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 评审专家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 评审专家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的课程1011门,其中本科课程675门、高职课程336门,详情见附件。 附件列表 评审专家建议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11名师生获评“2012年温暖长大人物”
毛宁波 2013-5-24 21:47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记者 康群)有一种精神叫做奉献,有一种力量叫做温暖。5月23日,宣传部发文,正式公布了“2012年温暖长大人物”,11名师生获此荣誉称号。 11 名师生分别为,“用努力赢得‘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的物理学院教师刘素静 ,“用心教学的‘湖北名师’”毛宁波 ,“执着科研终有成”的园艺园林学院年轻教授吴强盛,“情系凉山写大爱”的农学院辅导员谭亮魁,“出资50万建乡村小学”的体育学院教师吴环成,“舍小家为大家”的后勤集团职工黄时宗,“回报社会,回报母校”的1992届农学专业学生、武汉江城建筑安装公司董事长陈文华,“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的管理学院会计11004班学生向凤密,“将梦想搬上舞台”的文学院201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光云,“捐薪助人,传递爱心”的医学院2012届、2010届护理专业学生赵晓庆和高慧丽。 本次评选环节包括个人申报,院(系部)和部门推荐,在26人入围的基础上,经专家审核,确定11人为“2012年温暖长大人物”。入围个人或集体事迹在“长大新闻网”和《长江大学报》等校园媒体进行了全面展示。 学校希望,全体教职员工要以11名师生为榜样,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传递“温暖校园、爱我长大”的强劲正能量,为培育高尚的校园精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 一晨)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yaowen/2013/3841.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地震资料解释图书简介(英文)
毛宁波 2013-5-18 11:28
Introduction to Seismic Interpretation 地震解释导论 Bruce Hart , 2011, AAPG Discovery Series 16. Tulsa, USA: AAPG. This 'book' is a CD-based e-book, aimed at the newinterpreter. Bruce is an interpreter geologist, so there's plenty of seismicstratigraphy.(2011) A Petroleum Geologist's Guide to Seismic Reflection 石油地质学家反射地震指导 William Ashcroft , 2011. Chichester, UK: Wiley-Blackwell. I really, really like this book. It covers all theimportant topics and is not afraid to get quantitative — and it comes with a CDcontaining data and software to play with. Interpret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Alistair Brown , AAPG Memoir. Tulsa, USA: AAPG. 2011 This book is big! Many people think of it as 'the' bookon interpretation. The images are rather dated—the first edition was in1986—but the advice is solid. First Steps i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地震解释基础 Donald Herron , SEG. Tulsa, USA: SEG. 2011 This new book is tremendous, if a little pricey for itssize. Don is a thoroughly geophysical interpreter with deep practicalexperience. A must-read for sub-salt pickers 3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3D地震解释 Bacon, Simm and Redshaw , 2007. Cambridge, UK: Cambridge A nicely produced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ith plentyof quantitative meat. Multi-author volumes seem a good idea for such a broadtopic. Elements of 3D Seismology 3D地震基础 Chris Liner , 2004. Tulsa, USA: PennWell Publishing Chris Liner's book and CD are not about seismic interpretation, but would make a goodcompanion to any of the more geologically inclined books here. Fairly hardcor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6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著名地质学家(A.R.Brown)告诉你什么是地震解释?
热度 4 毛宁波 2013-5-12 17:15
美国著名地质学家ALISTAIR R. BROWN(《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作者)最近在AAPG撰文,详细介绍什么是地震资料的解释(What Is Seismic Interpretation?)。该文章短小精悍,希望你读了能解开心中的种种疑惑! The horizon track on Lines 57 and 60 defining the structure, and the Horizon Slice sliced through the data volume 40ms below. (From Interpret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APG Memoir 42, SEG Investigations in Geophysics No. 9, Seventh Edition, 2011.)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the extraction of subsurface geologic information from seismic data. On that definition we all are agreed.However, if we seek a more penetrating explanation, we find practitioners get tongue-tied and talk around the subject in a variety of ways.In this article I attempt to give a longer, more descriptive definition that will apply to every interpretation project involving reflection seismic data.The danger i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in thinking that everything we see is geology!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comprise: Continuity of reflections indicating geologic structure. Variability of reflections indicating stratigraphy, fluids and reservoir fabric. The seismic wavelet. Noise of various kinds and data defects.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the thoughtful procedure of separating these effects. The seismic wavelet starts as the pulse of seismic energy, which, generated by the energy source, travels down through the earth, is reflected and travels back up to the surface receivers carrying th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with it. This recorded wavelet is minimum phase of some frequency bandwidth, and during data processing it is converted (we hope) into a zero-phase wavelet, making interpretation easier and more accurate. The interpreter is not directly interested in the wavelet itself but rather in th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that it carries. Thus, understanding the wavelet and distinguishing its characteristics from details of the geology is one of the critical tasks of today’s interpreter. Noise is ever-present in seismic data. It may be random noise, it may be multiple reflections, it may be refracted energy, it may be other energy of unknown source. The data may suffer defects because of: Irregular data acquisition showing as footprint. Obstacles to the data acquisition crew. Equipment difficulties in the field. Processing problems. The interpreter must know enough about th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to recognize these undesirable features, and thus to not confuse them with the geology he/she seeks. Seismic energy is reflected from interfaces where the acoustic properties of the rocks change. These interfaces follow sedimentary boundaries created at the time of deposition of the sediments. Following the continuity of these reflections then defines for us the structure imposed on these boundaries by the tectonic forces of geologic history. Following this continuity and making structure maps is thu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traditional, activity of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o aid in this endeavor the seismic interpreter can manipulate the data and the display in various ways. The time-honored approach to prepare the data for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is to apply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in the late stages of data processing. This reduces amplitude variability (where most of the statigraphic information lies), and hence increases visible data continuity. The interpreter also may compress the display color bar to optically saturate and thus to render invisible more of the amplitude variations. Other techniques include the use of Instantaneous Phase (which completely destroys amplitude information) and Structurally Oriented Filtering. All these are good ideas – provided the interpreter realizes that they are directed at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nly, and that the requirements of later, more advanced types of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re quite different. Once the structure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interpreter turns his attention to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detection of hydrocarbon fluids. Overwhelming important here is seismic amplitude – and the amplitude may be presented to the interpreter or extracted from the data in various ways. The data loaded to the workstation must be True Amplitude and Zero Phase, and the interpreter must satisfy himself that the data used are such. Understanding the wavelet is complicated and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fundamental separation of effects) but outside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visibility of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the interpreter will remove the structure – and the best way to do this is to make a Horizon Slice. The concept behind the Horizon Slice is the reconstitution of a depositional surface at a key point in geologic history. The structure used for the reconstitution is most commonly defined at the level of the objective. However, it is often better to define the structure at one level (conformable with the objective) and to use this to remove the structure at the objective level. This very effectively separates structure into step one and stratigraphy into step two. This procedure is illustrated in the accompanying figure. The horizon tracked on the two vertical sections follows a reflection with good structural continuity and little, if any, stratigraphic variability. The horizon track is then displaced downwards by 40 ms (a simple horizon computation on the workstation) to intersect the prominent red blob visible below it, and the amplitude is then extracted along the displaced track. The resulting Horizon Slice, on the right of the figure, shows a very clear channel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red blob) with interesting amplitude variations along it. When the seismic interpreter extends his analysis even further and enters the field of reservoir evaluation, the data requirements are even more stringent, but the Horizon Slice concept is still effective in removing the effects of structure. Some form of Inversion may be used here, and this process converts interface information (amplitude) into interval information (acoustic Impedance). The more advanced forms of inversion seek to remove the wavelet, and this is therefore part of the fundamental idea of separating effects. However, the challenge here is to exactly understand the wavelet that has to be removed. This is difficult, and many inversions suffer and projects fail because of this issue. So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the thoughtful separation (with workstation assistance) of the various effects that the subsurface and the seismic acquisition process have mixed together! http://www.aapg.org/explorer/2013/05may/geocorner0513.cfm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8503 次阅读|4 个评论
5月11日生日 步入50岁的第一天
热度 8 毛宁波 2013-5-11 11:36
今日大吉,博主降生,步入50岁的第1天 ( 毛宁波 ,男,1964年5月11日出生,湖北潜江,金牛座,长江大学 教授) 五十华诞开北海 三千朱履庆南山 庭帏长驻三春景 海屋平分百岁筹 半百光阴人未老 一世风霜志更坚 元龙早日推湖海 安石中年有竹丝 年齐大衍经纶富 学到知非德器纯 海屋筹添春半百 琼池桃熟岁三千 读书砥行堪知命 安富尊茶且慕亲 大衍宏开光禹范 知非伊始学蘧年 花甲正圆十年再造 林壬入颂百岁半临 学到知非宏开寿域 年齐大衍共晋霞觞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 百年上寿如日方中 花甲正圆十年再造 林壬入颂百岁半临 世卫组织确定新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 原标题:世卫组织确定新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央视网 http://news.xwh.cn/news/system/2013/05/13/010352442.shtml 中华农历网 http://www.nongli.com/366/5-11.htm 对5月11日出生的人作了分析,朋友们鉴别一下? 毛宁波 简介 男,汉族,湖北潜江人, 1964 年 5 月 11 日生,博士研究生学历, 1984 年 7 月参加工作, 2002 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学);教育部高教司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专家;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 SEG )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长江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长江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长江大学人才引进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为长江大学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教授(三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勘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荣获湖北省部属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 1998 年)、中南大学优秀博士后( 2003 年)、“长江大学首届师德十佳个人”( 2009 年)、“长江大学模范共产党员”( 2011 年)、“长江大学教学名师”( 2011 年)、“湖北名师”( 2012 年)等荣誉称号。 一、学习简历 1971 年 1 月~ 1976 年 6 月 湖北省潜江县城关小学,读小学; 1976 年 9 月~ 1978 年 7 月 湖北省潜江县城关中学,读初中; 1978 年 9 月~ 1980 年 7 月 湖北省潜江县城南中学,读高中; 1980 年 9 月~ 1984 年 7 月 江汉石油学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业 本科、 学士学位; 1984 年 10 月~ 1986 年 1 月 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新型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训练班”学习; 1991 年 9 月~ 1994 年 7 月 石油大学(华东) 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 研究生、 硕士学位; 1998 年 9 月~ 2002 年 6 月 成都理工大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博士研究生、 博士学位; 2003 年 9 月~ 2005 年 6 月 中南大学 地质工程专业 博士后流动站 工作; 2009 年 8 月~ 2010 年 8 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地球物理 访问学者 二、工作简历 1984 年 7 月~ 1987 年 9 月 石油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石油物探职工大学工作 助教; 1986 年 3 月~ 1987 年 3 月 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会战; 1987 年 10 月~ 1994 年 12 江汉石油学院物探系 助教; 1994 年 12 月~ 1996 年 8 月 江汉石油学院 物探系 讲师( 1994 年聘为讲师); 1996 年 9 月~ 1998 年 9 月 江汉石油学院 人事处 讲师、 副教授( 1997 年聘为副教授)、副科长; 1998 年 9 月~ 2003 年 2 月 江汉石油学院 物探系 副教授; 2003 年 3 月~现在 长江大学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副教授、 教授( 2004 年聘任教授) 三、教学工作 长期坚持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先后担任“地震勘探原理”、“储层地球物理”、“三维地震勘探”、“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学”和“环境地球物理”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并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100 余篇,培养研究生 20 多人,其中 10 余篇学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论文。 2009 年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获得湖北省精品课程称号; 2009 年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2009 年参加完成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品牌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 1 等奖; 2012 年参加完成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 2 等奖; 2012 年主持完成的“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获长江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2 年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获得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 2012 年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获得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 2012 年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获得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 四、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等特大国有企业科技攻关项目 30 余项。在地震叠前反演、地震裂缝检测、地震多波多分量和隐蔽油气藏地震勘探等方面为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撰写出版的《海洋石油地震勘探》填补了国内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教材的空白。主持完成的“叠前地震技术研究及其在油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于 2008 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方式 毛宁波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26 毛宁波国家视频精品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edu.cn/details/10489V001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index.htm 电子邮件: maonb@126.com
个人分类: 其他|2681 次阅读|10 个评论
爱课程网网友对“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课程评论
毛宁波 2013-5-1 16:24
http://www.icourses.edu.cn/details/10489V001?number=01 当前位置: 首页 工程技术 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讨论区(已有 185 条评论, 1425 人参与) 熊蕾 发表于 2013-05-19 19:46 毛老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教程很具有特色,透视地下油藏公开课涵盖了地震勘探的三大部分:采集、处理及解释,内容丰富,有条理! 顶( 1 ) 回复 zzz 发表于 2013-05-19 10:14 毛老师讲得非常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全面,升入浅出容易理解。 顶( 1 ) 回复 zzz 发表于 2013-05-19 09:06 课程内容全面,升入浅出,看完之后受益匪浅。毛老师一定倾注了不少心血在里面。 顶( 1 ) 回复 赵俊 发表于 2013-05-18 23:02 毛老师课讲的深入浅出,将每个知识点讲的透彻易懂,上课的ppt也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和上课内容紧密结合,对帮助理解知识点有很大作用. 顶( 1 ) 回复 荆鑫 发表于 2013-05-18 13:34 毛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深受我们学生的喜爱,对我们学生特别负责,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真心觉得毛老师专业课讲得也特别好,内容丰富,涵盖广泛,这个《透视地下油藏》是特别好的学习资料,谢谢毛老师! 顶( 1 ) 回复 赵俊 发表于 2013-05-18 11:17 毛老师课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并将每个知识点都讲的透彻易懂,让人听后印象深刻. 顶( 0 ) 回复 赵懿 发表于 2013-05-17 22:23 今天上课的任课老师还提到了毛老师的海洋地震勘探,此课程中也有海洋地震的介绍和一些专业知识。为师从毛老师而深感自豪。 顶( 0 ) 回复 stone 发表于 2013-05-17 22:23 毛老师的课程终于更新完毕,地震勘探的前景不错啊! 顶( 0 ) 回复 马雄 发表于 2013-05-17 21:38 毛老师讲得很好,我对地震勘探有很多了解,对我以后的学习肯定很有帮助。 顶( 0 ) 回复 刘阳 发表于 2013-05-17 10:35 我看完前四讲了,想请教一下毛老师,您在第三讲中讲到说是地面不平但若地下地层是平的,通过检波器收集到的是波状的地形图,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用一种检波器在进行数据记录之前就将地表地形的差异消除去。现在有木有这样的装置? 李志虎 发表于 2013-05-17 10:05 毛老师讲的课生动形象,结合实际,对学生启发很大 顶( 4 ) 回复 贺东洋 发表于 2013-05-17 10:03 毛教授真是个好老师啊,对学生负责,讲课很仔细,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一听你就忘不了啊!! 顶( 4 ) 回复 唐胜凯 发表于 2013-05-17 09:58 毛老师讲课内容丰富,联系实际,使我们的学习能真正的得到提高! 顶( 3 ) 回复 唐胜凯 发表于 2013-05-17 09:56 毛老师讲课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顶( 2 ) 回复 宋泽龙 发表于 2013-05-16 23:56 内容很有趣,也很有内涵。。。。 顶( 1 ) 回复 宋泽龙 发表于 2013-05-16 23:55 毛老师的视频课浅显易懂真心不错! 顶( 1 ) 回复 李贤哲 发表于 2013-05-16 23:47 毛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让我们对地球物理有了深厚的兴趣,希望毛老师的课越办越好,为更多的勘探人服务 顶( 2 ) 回复 陈志号 发表于 2013-05-16 23:46 毛老师的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获益匪浅。 顶( 2 ) 回复 严圣平 发表于 2013-05-16 23:39 毛老师的课以文字的讲解并配合彩图呈现出来,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而且理解更加透彻。 顶( 2 ) 回复 田志 发表于 2013-05-16 23:30 每一次听都有新的收获!感谢毛老师的公开课!!! 田志 发表于 2013-05-16 23:29 毛老师的公开课录制的真的不错,毛老师的讲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思维严谨而而活跃,同时PPT也运用的十分到位,大量理论配合演示动画,十分新颖,赞一个! 顶( 2 ) 回复 艾林 发表于 2013-05-16 23:27 毛教授的授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我们获益匪浅。同时毛教授的《透视地下油藏》课程,从石油勘探的来源、发展历史讲到了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详细讲解了石油勘探的三大部分:地震资料采集(陆地、海洋),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最后是石油勘探的未来,内容很丰富,几乎涵盖了石油勘探的整个过程,讲解很详细,无论对石油专业学生还是非石油专业的,全面了解石油勘探,都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真心感谢毛教授!毛教授还是一个非常幽默,懂得生活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照一些照片。最后祝毛教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长命百岁,衷心感谢毛教授! 顶( 2 ) 回复 赵翔 发表于 2013-05-16 23:25 爱思考,爱课程,更爱毛老师。。。。。 顶( 2 ) 回复 赵翔 发表于 2013-05-16 23:23 一节课改变一生!!!大学,思维的拓展很重要,毛老师具有这种魅力。。。 顶( 1 ) 回复 张胜强 发表于 2013-05-16 21:47 每天睡觉前都要看毛老师的视频。。。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叫毛老师~ 顶( 1 ) 回复 张林 发表于 2013-05-16 21:26 毛老师知识广博,对学生要求甚严,能够以自己的经历并结合现实社会让学生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是个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 顶( 2 ) 回复 胡冰恒 发表于 2013-05-16 20:43 毛老师讲课很幽默,通俗易懂。 顶( 2 ) 回复 南龙飞 发表于 2013-05-16 20:34 毛老师讲课风趣幽默而又颇具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魅力大大滴 顶( 2 ) 回复 李权 发表于 2013-05-16 18:57 多看几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顶( 2 ) 回复 魏旸 发表于 2013-05-16 18:53 毛老师的课程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丰富的图片资料使得学习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毛老师结合亲身经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引领我们走入地震勘探这片神奇的领域。同时毛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余资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这门课程,让我们大受裨益。祝愿毛老师的课程能够给更多的学子带来帮助和启发 李权 发表于 2013-05-16 18:53 老师讲课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并结合各种图片视频,给学生以视觉震撼,留下深刻印象! 顶( 0 ) 回复 唐昌顺 发表于 2013-05-16 18:36 毛老师精品课程,你值得拥有 顶( 1 ) 回复 唐昌顺 发表于 2013-05-16 18:36 自从听了毛老师的课,这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疼了,脑袋也不晕了 顶( 0 ) 回复 唐昌顺 发表于 2013-05-16 13:08 毛老师的课深入浅出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了关于地球物理勘探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啊 顶( 1 ) 回复 唐昌顺 发表于 2013-05-16 13:07 真心不错,从石油勘探的来源、发展历史讲到了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详细讲解了石油勘探的三大部分:地震资料采集(陆地、海洋),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最后是石油勘探的未来,内容很丰富,几乎涵盖了石油勘探的整个过程,讲解很详细 顶( 1 ) 回复 唐昌顺 发表于 2013-05-16 13:06 真心不错,内容很丰富,讲解很详细,讲的十分生动精彩 顶( 1 ) 回复 徐平 发表于 2013-05-16 12:41 毛老师的课图片很多,给人视觉上的印象很深,而且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毛老师的课,你值得拥有哦 顶( 6 ) 回复 张胜强 发表于 2013-05-16 12:38 自从听了毛老师的课,上课认真了,课下努力了,脑袋不糊涂了,视野开阔了,更加自信了,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原来大学课也可以这么上,终身收益! 顶( 5 ) 回复 刘陈希 发表于 2013-05-14 22:55 能听毛老师的课是一种福分,老师上课时的激情和幽默深深吸引着我们,老师丰富全面的讲解亦使我们受益匪浅。同时毛老师的《透视地下油藏》的视频课程也极大地帮助我们在课余学习。支持老师的视频课程,顶起! 顶( 5 ) 回复 张豪 发表于 2013-05-14 22:00 真心不错,内容很丰富,几乎涵盖了石油勘探的整个过程,讲解很详细 张豪 发表于 2013-05-14 21:59 毛老师讲课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顶( 2 ) 回复 张豪 发表于 2013-05-14 21:57 课讲得非常好,讲的十分生动精彩,图文并茂,加深了我对地震勘探的理解 顶( 2 ) 回复 李佳励 发表于 2013-05-14 19:49 毛老师的讲课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将文字与大量的图片想结合,使得课本上生硬的知识易于理解,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多年积淀的结果。同时,内容丰富,几乎包括了石油勘探的整个过程,发展历史、基本理论、采集、处理、解释等,无论对于我这种学地球物理的,还是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都可以受益良多。谢谢毛老师,我们都是小毛豆~~~~· 赵群 发表于 2013-05-14 09:03 对于一个不是地球物理专业的人来说 毛老师的课深入浅出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了关于地球物理勘探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啊,毛老师讲课生动、活泼,很是亲切,不得不说听毛老师的课是种福分!永远是毛老师的拥趸和毛粉! 顶( 0 ) 回复 何文昌 发表于 2013-05-13 23:13 老师讲课很不错,专业化的知识变得这么这么浅而易懂 顶( 0 ) 回复 李卫花 发表于 2013-05-12 18:34 一直很喜欢听老师讲课,如今毕业多年,一说地震,还是很怀念老师讲的课,今天刚学习完老师的《透视地下油藏》的课,受益匪浅,很实用。老师还是那么亲切,平易近人,热情,认真,幽默;讲课通俗易懂,实例很丰富,真正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希望大学里有更多像毛老师这样的老师。支持老师。 顶( 3 ) 回复 张胜强 发表于 2013-05-10 23:38 毛老师,你好。。。。。。。。。。。。。。。。。。。。。。 顶( 3 ) 回复 熊蕾 发表于 2013-04-24 00:05 终于学习完了毛老师《透视地下油藏》的所有课程,真心不错,从石油勘探的来源、发展历史讲到了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详细讲解了石油勘探的三大部分:地震资料采集(陆地、海洋),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最后是石油勘探的未来,内容很丰富,几乎涵盖了石油勘探的整个过程,讲解很详细,无论对石油专业学生还是非石油专业的,全面了解石油勘探,都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真心感谢毛老师! 顶( 8 ) 回复 黄凤祥 发表于 2013-04-08 13:07 已经听了老师半个学期的课了,真心觉得老师讲的很好,感觉大一大二学的都是理论,现在上了毛老师的课我才真正知道自己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而且毛老师是个特别认真的人,对我们都特别负责任。 顶( 20 ) 回复 张林 刘建朝 王行运 白建峰 发表于 2013-03-26 20:35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毛老师讲课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例丰富,语言饱满,让我了解在将来实际应用中自己的专业课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对自己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毛老师本人平易近人,对学生非常好,求教的时候,对我们非常的认真,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不可多得的好老师,让我对石油从迷惑到非常的喜欢,希望全国高校的老师都能像毛老师这样对学生认真负责,那么大家都会喜欢自己的专业,中国的教育一定能蒸蒸日上,不再是个摆面子,支持毛老师!!! 顶( 24 ) 回复 张凯杰 发表于 2013-03-16 12:24 毛老师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师。讲课非常仔细认真! 顶( 28 ) 回复 戴志祥 发表于 2013-03-14 18:30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例丰富,语言饱满,蛮不错,顶起! 顶( 26 ) 回复 田志 发表于 2013-03-12 16:36 毛老师讲课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适合我们这种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顶一个! 顶( 26 ) 回复 汪宇锋 发表于 2013-03-12 13:17 我觉得现场版更精彩! 顶( 17 ) 回复 王芝环 发表于 2013-03-07 23:03 毛老师的这门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了解在将来实际应用中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应掌握好哪方面,使我收获颇多 顶( 9 ) 回复 熊凯 发表于 2013-03-07 20:58 毛老师的内容丰富,可见平时积累颇多,讲课方式新潮活泼有趣,挺喜欢的 顶( 3 ) 回复 张平 发表于 2013-03-06 14:39 顶,毛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对我很有帮助。 顶( 4 ) 回复 张平 发表于 2013-03-06 14:37 毛老师讲话让我对石油工业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顶( 3 ) 回复 李志虎 发表于 2013-03-05 22:16 喜欢毛老师的讲课的感觉,非常细心认真 顶( 3 ) 回复 刘婵娟 发表于 2013-03-05 16:45 语言文字图形的巧妙结合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勘探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感谢毛老师!!! 顶( 4 ) 回复 张林 发表于 2013-03-03 22:43 图文并茂,饱含深情,感谢毛老师的奉献,O(∩_∩)O谢谢! 顶( 4 ) 回复 张俊丽 发表于 2013-03-03 16:10 毛老师的课生动,严谨,很给力! 顶( 4 ) 回复 刘美伶 发表于 2013-03-03 16:10 课下再一次听老师的课感觉理解更深刻了 顶( 4 ) 回复 刘美伶 发表于 2013-03-03 15:23 课下再一次听老师的课感觉理解的更深刻了 顶( 3 ) 回复 胡胜福 发表于 2013-03-02 21:45 毛老师的这么难的一门课讲得通熟易懂,实属难得! 顶( 3 ) 回复 王健 发表于 2013-03-02 19:42 毛老师讲的课生动易懂 非常适合我们初学者学习 顶( 2 ) 回复 徐金青 发表于 2013-03-02 13:16 毛老师的“透视地下油藏”讲述内容简单易懂,内容比较生动·语言也比较流畅。表示非常喜欢 马佳文 发表于 2013-03-02 13:08 顶一个,讲的很通俗。。。。。 顶( 2 ) 回复 马佳文 发表于 2013-03-02 13:07 学生听的很认真啊,老师讲的简单易懂,对学习地震勘探相关知识很有帮助呀。。。。。。。。。。 顶( 1 ) 回复 张胜强 发表于 2013-03-02 12:08 听君一席书,胜读十五年书啊。顶!!! 顶( 1 ) 回复 磐石 发表于 2013-03-02 12:00 老师讲课特别仔细认真,同学们听的特别认真! 顶! 顶( 1 ) 回复 磐石 发表于 2013-03-02 11:58 毛老师 讲的有条理 风趣幽默 顶! 顶( 1 ) 回复 吴义志 发表于 2013-03-01 21:39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受益匪浅 顶( 1 ) 回复 徐志刚 发表于 2013-03-01 20:41 老师讲课通俗易懂,很认真! 顶( 1 ) 回复 唐昌顺 发表于 2013-03-01 18:22 毛老师讲的很好,把一个很专业的东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诠释清楚了。赞 顶( 1 ) 回复 陈志号 发表于 2013-03-01 16:59 毛老师的课严谨深刻,紧密结合实际,生动有趣,很好的调动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我们对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 顶( 9 ) 回复 贺东洋 发表于 2013-03-01 16:14 老师讲课比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我们学生甚至普通人都能够很容易地听懂! 杨涛 发表于 2013-03-01 14:42 毛老师的课讲的很精细,易懂有趣味! 顶( 7 ) 回复 唐胜凯 发表于 2013-03-01 12:52 老师讲的很认真,也很幽默。 顶( 5 ) 回复 唐胜凯 发表于 2013-03-01 12:51 老师讲课特别仔细认真,同学们听的特别认真! 顶( 5 ) 回复 冯舸 发表于 2013-02-25 15:11 获益匪浅,期待毛老师的最后一讲。 顶( 1 ) 回复 沈伟正 发表于 2013-02-25 08:54 毛老师的课程又更新了,一直以来对陆上地震勘探和海上地震勘探到底有什么区别不是很清楚,通过对毛老师第五讲海上地震资料的采集的学习,对它们的区别有了很好的学习和了解! 顶( 2 ) 回复 王勇 发表于 2013-02-21 21:36 哇……讲台上的毛老师特别有型!我学姐的发言特别精彩! 顶( 2 ) 回复 王泽 发表于 2013-02-01 12:39 讲的真好!期待更好! 顶( 22 ) 回复 胡克 发表于 2013-02-01 10:35 讲得非常好,赵懿同学的发言也很精彩 顶( 22 ) 回复 孟庆健 发表于 2013-02-01 10:21 每次看都会有所收获,谢谢毛老师。 顶( 20 ) 回复 孟庆健 发表于 2013-02-01 10:15 希望能看到老师更多的讲义 程增庆 发表于 2013-01-30 16:45 我期待毛老师讲解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课件 顶( 4 ) 回复 程增庆 发表于 2013-01-30 16:37 第五讲等到了,我组织技术人员学了海洋石油采集技术,主要学习了海洋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激发和接收的主要技术,收益哦。水上采集与陆地采集的关键点讲得很清楚。期待处理与解释的内容 顶( 4 ) 回复 沈伟正 发表于 2013-01-22 23:10 毛老师的课程终于更新了,第四讲关于地震资料的采集,很详细,涉及到地震波的激发与接受、观测系统的定义及野外的组织施工等内容,对于我们全面学习和掌握陆上地震资料采集过程非常有帮助,期待第五讲的海上地震资料的采集早日更新,看看陆上和海上地震资料的采集到底有什么区别。 顶( 13 ) 回复 李刚 发表于 2013-01-22 21:28 该课程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使广大读者系统、全面了解油气的分布规律及其油田生产和开发的整个过程 顶( 15 ) 回复 stone 发表于 2013-01-22 19:11 本讲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关地震资料采集方面的内容,毛老师风采依旧!期待后面的内容! 顶( 12 ) 回复 赵俊 发表于 2013-01-22 18:47 终于更新第四讲了,马上学习了一篇,这一讲主要讲了陆上地震资料采集的相关知识,主要介绍了陆上地震资料采集的主要内容、实施技术以及质量监控技术等三个方面内容。通过这讲学习,对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以及观测系统等技术有了更全面理解和认识,受益匪浅! 顶( 8 ) 回复 赵懿 发表于 2013-01-22 18:46 终于等到更新了! 之前就很想了解野外采集这一块,现在可以直接看到毛老师给我们总结的东西了。众所周知,地震勘探的三部曲就是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我们都是最多接触的是处理和解释这两块,很少有人亲自去过现场看看到底资料是如何采集的。就像我们蒸米饭却不知道大米哪里来的一样。现在,我了解到了一些地震数据采集的方法原理以及野外施工布置观测系统的要素,也看到一些真实的图片。让我感觉到采集人员的辛苦,以及采集资料方法及质量对后续工作的重要性。 顶( 11 ) 回复 文山师 发表于 2013-01-22 18:33 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复杂的石油地震勘探,言简意赅,非常适合石油勘探知识的普及,期待后面四堂课程发布! 顶( 4 ) 回复 冯舸 发表于 2013-01-13 21:11 观看了毛老师的课后,对石油勘探行业的人来说,可以巩固和加深对行业知识的了解,对非专业的来说,是一次普及石油勘探知识的大好机会。 冯舸 发表于 2013-01-13 21:06 毛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他的这门课对想了解石油勘探很有帮助,也纠正了我们以前关于石油的很多有误解的地方。在观看了前几讲后,了解了石油的前世今生,知道了石油是怎么样被人们找到的,对想了解这门学科的学生很有帮助。 顶( 10 ) 回复 程增庆 发表于 2013-01-13 15:58 以前只知道石油重要,很好奇石油是如何找到的。有一段时间还真以为石油是在地下的油湖里面。听了毛老师的精彩讲授,不仅对石油的富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知道了找寻石油的方法,特别是地震方法。在提倡教授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的年代,毛老师如此呕心沥血投入教学工作,如此用心的研究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赞扬。感谢教育部的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让我们领略了大师风采,让我们大众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未来。今天是2013年的元旦,借此平台向毛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祝福他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继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顶( 10 ) 回复 文笛 发表于 2013-01-11 10:32 我是一位热爱科技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前对石油知识和找寻石油的方法几乎不怎么了解。听了毛老师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后不禁眼前一亮,茅塞顿开。毛老师的课像讲述一个个故事,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人一听就明白。不仅让我知道了石油是如何寻找出来的,而且让人领略了石油与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石油对国家经济建设又是那样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衷心希望这样的课程再多些!谢谢教育部! 顶( 8 ) 回复 zzz 发表于 2013-01-10 19:55 这课非常全面、形象,学起来没那么枯燥和抽象了。才知道衣服的纤维竟然也和石油有关。。。 顶( 10 ) 回复 庄众 发表于 2013-01-09 17:09 看到石油,我想到的是能源危机,提到地震,我想到的是天然地震。“地震”和“石油”这两个看似互不相干的词语还会有联系吗?通过聆听毛老师的课程,我知道了用人工地震的方法是可以寻找石油的,而且还是很主要的方法。不听不知道,科学就是如此的奇妙。谢谢毛老师为我普及了新的科学知识! 顶( 4 ) 回复 王辉 发表于 2013-01-08 16:35 毛教授为人正直,治学严谨,思路清晰,专业知识丰富,授课深情并茂,言简意赅,不愧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顶( 3 ) 回复 陈敏政 发表于 2013-01-08 16:05 毛老师的讲课富有激情,信息量大且讲解生动。希望能尽快上传其他的录像 顶( 2 ) 回复 熊雷 发表于 2013-01-08 08:44 毛老师的课讲的真心不错,语言通俗易懂、画面生动形象、视频引人入胜、问题引人深思,将石油地震勘探知识全面的讲解,值得学习! 顶( 11 ) 回复 谢俊阳 发表于 2013-01-07 21:36 毛老师课讲的太好了,对于学地质的我有很的帮助!毛老师威武啊! 顶( 9 ) 回复 张颢 发表于 2013-01-07 19:53 毛老师讲课,深情并茂,专业知识精通,备课充分,课件重点突出,难点和深度都是简单易懂,学生在很轻松愉快的听课环境中,自然而然的获取了知识点;其次,注重启发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杨盛荣 发表于 2013-01-07 11:07 毛教授的课讲得非常好,思路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让人印象深刻。毛教授不仅“透视地下油气藏”讲得好,而且以前做的有关石油勘探的PPT介绍材料,我们公司一直作为培训专业员工的教程。有了“透视地下油气藏”,我们可以聆听毛教授亲自讲的授课了。 顶( 11 ) 回复 zhangwenmao 发表于 2013-01-06 16:51 我是一名已工作多年的地质工作者,很有幸认识了毛老师,并拜读了毛老师的《透视地下油气藏》,真让我耳目一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毛老师的课深入浅出,看了后,对于专业人员使专业更精,对于非专业人员开拓了视野,真如一夜春风来,千万梨花开;对于非石油行业的学者来说,那就犹如进了科学的殿堂,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是那么的新颖诱人,既增长了知识,又对我们石油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可不读的材料。 顶( 10 ) 回复 闫艳琴 发表于 2013-01-06 11:37 毛老师的课上,生动有趣,虽然是看视频,但给我的感觉像在教室里面听的感觉一样,现在工作从事地球资料处理,听了这个课程,重新巩固和加深了理论认识,受益匪浅,谢谢毛老师。 顶( 5 ) 回复 赵俊 发表于 2013-01-05 22:56 毛老师的课只看一遍是不行的啊,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期待后面几讲尽快上线! 顶( 3 ) 回复 刘虎 发表于 2013-01-05 19:41 课讲得非常好,我上学的时候,虽然是毛老师带的毕业设计,但是没听过毛老师讲的大课,有点遗憾,这回终于补上了。 顶( 5 ) 回复 gaild 发表于 2013-01-05 00:13 认真听完了毛老师的第一讲,课件内容详实,图文并茂,配以动画,真的是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毛老师讲课思路非常清晰,从石油的战略地位引出石油的重要性到石油的几种勘探的方法,最后突显地震勘探方法的有效性,真的很精彩,获益匪浅!会继续学习后续的课程,感谢毛老师的辛勤付出,提供这么丰富的资源! 顶( 5 ) 回复 刘小花 发表于 2013-01-04 21:37 毛老师讲课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循循善诱,听后受益匪浅。 顶( 4 ) 回复 潘潞 发表于 2013-01-04 20:28 听毛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有一种魔力,能够吸引学生不断求知,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顶( 2 ) 回复 勘探者 发表于 2013-01-04 19:07 我们党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必须牢记在心的。要贯彻和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从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毛老师丰富的授课内容和娴熟的讲课技巧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是用心在教学。通俗的理论讲授和恰当的举例,涵盖古今中外、当今生产实践,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科研实践是很难达到的。我为能过透过爱课程网聆听毛老师精彩的视频课程而庆幸。 顶( 2 ) 回复 赵懿 发表于 2013-01-04 16:41 后面的几集怎么还不出啊。。。 刘红正 发表于 2013-01-04 11:55 毛老师讲课很生动,深入浅出。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表达出来,富有感染力。 顶( 4 ) 回复 程杨 发表于 2013-01-04 10:25 精心准备,兢兢业业,听后受益匪浅 顶( 3 ) 回复 赵俊 发表于 2013-01-03 23:16 今天又将《地震勘探的发展简史》学习了一遍,该讲非常全面地介绍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史,从早期地震勘探思想的产生到现代理论的实际运用,从多位地震波理论的奠基者到现代多家石油勘探公司,从最早几道的光点地震仪到现在万道的数字地震仪,再次的学习,让我对地震勘探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以后该工作学习有很大益处! 顶( 4 ) 回复 shulimin 发表于 2013-01-03 22:01 听毛班长讲课就是一种享受,风趣幽默、激情洋溢、深入浅出,连我这个没什么基础的人都学到了不少地震勘探知识!谢谢毛班长的辛勤付出! 顶( 7 ) 回复 陈平 发表于 2013-01-03 16:54 毛老师的课讲得好,通俗易懂,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非常棒! 顶( 5 ) 回复 赵俊 发表于 2013-01-02 18:13 听毛老师课就是一种享受:课件做的漂亮、严谨、大气,上课声音抑扬顿挫,语言富有激情又不失幽默轻松 顶( 5 ) 回复 地震勘探放线员啊 发表于 2013-01-02 18:05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觉得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但是地震勘探领域需要基本知识过硬的人,其次才是有创新能力的人,这门课对于我个人来说很有帮助。有很多老师曾说过:与其好高骛远,不如踏实稳抓基础。毛老师的这门课程由浅入深,基础知识涵盖面广,给了我们一个学习基础知识的很好的平台。就像一盏启明星,虽然不能照亮整个地球,但是却可以让想前进的人找到出路。 顶( 5 ) 回复 沈伟正 发表于 2013-01-02 17:56 学习完了前三讲,对现今石油的供需与发展、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以及石油地震勘探的发展历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受益匪浅,期待后面五讲的早日上线! 顶( 5 ) 回复 陈雪菲 发表于 2013-01-02 10:53 毛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听毛老师的课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还能感染到爱岗敬业的精神! 顶( 5 ) 回复 xuelei mao 发表于 2013-01-02 08:17 毛老师风趣且精练的讲解让不是科班的我爱上了这门科学。期待更多的视频上线! 沈伟正 发表于 2013-01-01 23:06 在第二讲中,讲授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举例适当,剖析深入,富于感染力,不愧有大家风范,在元旦之际,祝毛老师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顶( 4 ) 回复 Stone 发表于 2013-01-01 21:50 久闻毛老师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顶( 3 ) 回复 陈雪菲 发表于 2013-01-01 21:22 毛老师讲课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不仅能学到很多专业知识,还能感染到作为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 顶( 3 ) 回复 赵俊 发表于 2013-01-01 19:32 每看一遍都能学到新的东西,现在每天都盼着后面几讲能尽快上线,能好好学习学习,把以前没学好知识再学习巩固一遍! 顶( 3 ) 回复 谭磊 发表于 2013-01-01 18:35 毛老师 讲的课深入浅出 生动灵活 让我受益匪浅 顶( 2 ) 回复 粟超良 发表于 2013-01-01 18:31 天天说石油 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了解这一行业 顶( 3 ) 回复 leishaojia 发表于 2013-01-01 15:41 内容丰富,浅显易懂。 顶( 8 ) 回复 鲲鹏 发表于 2013-01-01 12:07 以前只知道石油重要,很好奇石油是如何找到的。有一段时间还真以为石油是在地下的油湖里面。听了毛老师的精彩讲授,不仅对石油的富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知道了找寻石油的方法,特别是地震方法。在提倡教授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的年代,毛老师如此呕心沥血投入教学工作,如此用心的研究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赞扬。感谢教育部的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让我们领略了大师风采,让我们大众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未来。今天是2013年的元旦,借此平台向毛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祝福他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继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顶( 11 ) 回复 何江根 发表于 2013-01-01 10:32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系统介绍了石油地震勘探技术! 顶( 9 ) 回复 沈伟正 发表于 2012-12-31 22:04 第三讲地震勘探的发展简史,毛老师讲的真好,内容涵盖了从早期地震勘探思想的产生到现代理论的实际运用,从多位地震波理论的奠基者到现代多家石油勘探公司及其地震仪器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让我们对石油地震勘探的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赵俊 发表于 2012-12-31 20:21 真正的大家风范,将高深的地震勘探原理用通俗易懂语言讲解的十分清楚,而且上课语言也生动幽默,期待后面五讲能尽快上线 顶( 8 ) 回复 杨婧 发表于 2012-12-31 19:08 聆听了毛老师课程的第三讲“地震勘探的发展简史”,才真正了解了地震勘探的早期历史。看得出来,积累和整理这些内容花费了毛老师很多的心血。毛老师无私的奉献出来,让我们受益,谢谢毛老师了。祝毛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顶( 6 ) 回复 周淑慧 发表于 2012-12-31 16:34 很喜欢听毛老师讲课,毛老师的课生动有形象,深入浅出,不知不觉中就能有很大的收获。 顶( 6 ) 回复 蔡爱兵 发表于 2012-12-31 15:14 毛老师讲课一贯作风,十分认真投入,内容条理性很强,严谨、耐心,而且特别善于举例,让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起来十分轻松,而且印象深刻,效果明显;另外毛老师为人和蔼,课堂上师生互动,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大家对地震勘探学习的热情。 顶( 7 ) 回复 谢涛 发表于 2012-12-31 13:44 毛老师的课程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的方式表达出来,让非专业人士能很快有个全貌的了解,让专业人士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听毛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顶( 7 ) 回复 陈军 发表于 2012-12-31 10:05 毛老师讲的好,不愧是名师啊! 顶( 10 ) 回复 陈军 发表于 2012-12-31 09:50 深入浅出,系统地阐述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技术发展历程、原理方法及发展现状。是初学者的启蒙教材,是普及石油勘探知识经典课程,同时对于从事石油勘探工作的人员来说是难得的理论提升和技术总结材料。老师讲授条理性强,旁引博证,生动活泼,不古板,引人入胜。 顶( 10 ) 回复 熊航 发表于 2012-12-31 07:18 支持我们国家的公开课程!以前只能听到国外大学的公开课,视频效果有时还很不好。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公开课大量上线,我现在人在国外也经常看,播放的效果很好,这些公开课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不同学科知识很好的平台。 顶( 9 ) 回复 熊航 发表于 2012-12-31 07:17 毛老师的课结构很清楚、很有条理,注重和现实的结合,把一个与大多数人都息息相关又有些枯燥的话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专业实践和教学经验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看了这个几个视频,我这个纯社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觉的对勘探石油的知识有了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想必在场学相关专业的同学收获一定更大。 顶( 8 ) 回复 夏木明 发表于 2012-12-30 23:29 毛老师的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趣味性强,上他的课是一种的享受,所以我们这届同学都觉得挺幸运! 陈韬 发表于 2012-12-30 22:26 深入浅出,将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易懂,使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兴趣,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顶( 9 ) 回复 刘涛 发表于 2012-12-30 22:07 毛老师讲的真好,简单易懂,可以让我们提前了解,谢谢毛老师,辛苦了! 顶( 8 ) 回复 地球物理工作者 发表于 2012-12-30 21:12 我是一个刚刚从事地球物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听了毛宁波教授的精品视频课程,收获很大。毛宁波教授授课内容对比较艰深的地震勘探原理用通俗的授课技巧做了全面介绍,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不泛不夸,对国内外技术状况做了客观讲述,我们听了可以少走弯路。非常感谢毛老师精心准备和辛勤劳动! 顶( 7 ) 回复 lining 发表于 2012-12-30 20:31 讲得真好,深入浅出又不失诙谐幽默。 顶( 7 ) 回复 lining 发表于 2012-12-30 20:28 毛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领我进入了石油勘探行业之门,也领了成百上千的校友进入石油勘探行业之门!这门课程讲的真好,对我一定要推荐给我的同事们看。 顶( 6 ) 回复 蔡佳 发表于 2012-12-30 20:21 讲得非常生动、形象,赞一个~ 顶( 6 ) 回复 雄仔 发表于 2012-12-30 19:35 课程介绍知识面之广、思路之清晰,专业性之强,确实值得一听。 顶( 6 ) 回复 雄仔 发表于 2012-12-30 19:24 毛教授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从石油勘探的历史出发,慢慢深入到石油地震勘探方法理论,课程内容有血有肉,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看完收获良多。顶了! 顶( 7 ) 回复 热爱科学 发表于 2012-12-29 15:47 今天我非常荣幸的聆听了长江大学毛宁波教授的授课。作为一名教授其专业水准毋庸置疑,可是依然能够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并且从上课伊始激情澎湃激发思考的开场一直到课程结束让听众意犹未尽获益良多,作为一个热爱科学的听者,既感受到专业知识的深入浅出,又感受到了毛教授无尽的人格魅力。 顶( 13 ) 回复 热爱科学 发表于 2012-12-29 15:31 今天借助于爱课程网站有幸聆听了毛宁波教授的视频公开课,颇有收获。最大的收获当然是,毛宁波教授的讲课让我得到了关于石油和地震勘探知识的启蒙。比方,我的印象中,石油存在地下的状态,如同河水存在于河流。是毛教授的讲授让我知道,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微小的孔隙中,如同水存在于海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岩石都能储集石油。还有,寻找石油主要运用地震方法,也是超乎我的想象。毛教授以医生用CT和核磁共振为病人发现病灶的通俗比喻,使我明白地震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的特性来区分不同的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从而间接的寻找石油。教育部做了一件造福人民的好事情,让我们普通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大师们的演讲。希望有更多的像毛老师这样关心和致力于教学的好老师! 吴佳 发表于 2012-12-29 13:28 毛教授的课图文并茂,对于初学者来了解石油的起源很有启发性。 顶( 18 ) 回复 潘周全 发表于 2012-12-29 12:49 声音好洪亮啊,依然那么有穿透力!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石油勘探技术,还想再去听听毛老师的讲座 顶( 16 ) 回复 平安是福 发表于 2012-12-29 12:46 毛教授不愧是教学名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连我这个不学石油的也听的非常轻松。真为学生能拥有这样优秀的老师而高兴,也为我们学校能拥有这样优秀的老师而骄傲!谢谢毛教授!向你致敬! 顶( 21 ) 回复 沈伟正 发表于 2012-12-29 11:04 很不错的课程,通俗易懂,很容易接受,对我们学习和了解石油地震勘探知识很有用,期待后面的部分早日上线! 顶( 10 ) 回复 饶开永 发表于 2012-12-29 10:12 传播知识是最伟大的,加油,毛老师!!! 顶( 12 ) 回复 饶开永 发表于 2012-12-29 10:11 毛老师就是厉害!支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 顶( 13 ) 回复 冯舸 发表于 2012-12-28 23:27 毛老师的课程很有意思,具有科普性! 顶( 12 ) 回复 王胜利 发表于 2012-12-28 23:22 毛教授对石油勘探的知识由浅至深,幽默诙谐,让人眼前一亮,对石油勘探方面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感觉非常好。 顶( 13 ) 回复 qiutiecheng 发表于 2012-12-28 20:52 很不错哈,对找寻石油的方法尤其是地震方法有了专业性认识,毛老师讲的很精彩,期待这门课后面的视频早日上线。 顶( 8 ) 回复 彭晓波 发表于 2012-12-28 20:05 深入浅出 语言精练 组织严密 值得学习! 李芳 发表于 2012-12-28 19:46 老师课堂的激情很高,教学环节紧凑,通过与熟悉的例子做比较,把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看的我这个门外汉对石油的寻找都充满了兴趣。 顶( 9 ) 回复 张澜 发表于 2012-12-28 17:11 现在中国也有网络课程了,真好!毛老师的课程深入浅出,我这个文科生听的都觉得趣味盎然呢~~ 顶( 9 ) 回复 李云 发表于 2012-12-28 16:52 该教授的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不但是大学课程的好教材,也是我们从事石油工作的人员的好教材。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顶( 9 ) 回复 冯帅 发表于 2012-12-28 16:51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它牵动各国首脑的敏感神经,影响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得小学课本里就有很多关于石油的知识,那时候还只是懵懵懂懂,只是觉得这种液体竟然能够发动街上的汽车,简直不可思议!现在作为大学生,听过老师讲课之后真正认识了石油的价值,以及找寻石油的方法,果真受益匪浅。我们进入了一个日益多元化和开放化的世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掌握了石油这种资源,必定会为我国民族复兴之路垫上一层厚厚的基石,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顶( 8 ) 回复 杨洋 发表于 2012-12-28 15:51 很有趣的课题!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这个老师的教科水平很高,学术水平也很高,是难得的双修之师! 顶( 9 ) 回复 柳经纶 发表于 2012-12-28 15:07 这课程不错,挺有帮助。 顶( 7 ) 回复 朱正平 发表于 2012-12-28 15:03 真是个难得的号课件啊,感谢毛老师!把一门深奥的学问,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件讲述出来,值得珍藏! 顶( 7 ) 回复 郭园园 发表于 2012-12-28 14:52 讲得不错,挺喜欢一直很喜欢毛老师的课,特地来顶一下毛老师 顶( 7 ) 回复 赵俊 发表于 2012-12-28 14:06 毛老师课讲的太好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希望后面几节能尽快上线啊! 顶( 7 ) 回复 David 发表于 2012-12-28 13:47 毛老师讲的太好了 刘伟龙 发表于 2012-12-28 13:30 我也是地物的,讲得很好! 顶( 7 ) 回复 laotang 发表于 2012-12-28 13:21 第一个评论者:作为长江大学,能够开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实在不容易。毛教授好样的!支持你!也希望长江大学今后能够在各方面越来越好! 顶( 8 ) 回复 laotang 发表于 2012-12-28 13:20 第一个评论者: 作为长江大学,能够开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实在不容易。毛教授好样的!支持你!也希望长江大学今后能够在各方面越来越好! 顶( 8 ) 回复 stone 发表于 2012-12-28 13:19 毛老师讲的太好了,有意思! 顶( 7 ) 回复 平安是福 发表于 2012-12-28 13:18 不愧是“教学名师”,课讲得真是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连我这个不学石油的都听得非常轻松!谢谢毛教授!向你致敬! 顶( 6 ) 回复 沈伟正 发表于 2012-12-28 13:12 不错的课程,内容很丰富,通俗易懂,对石油专业和非石油专业的人加强对石油勘探知识的了解都很有帮助。老师很有魅力嘛,特别拿着教鞭讲课,好像第一次看到哟 顶( 8 ) 回复 赵懿 发表于 2012-12-28 13:08 沙发~ 毛老师讲的很不错呀!石油的历史蛮有意思嘛~ 这样的讲课方式才会吸引我们这种不喜欢“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会继续追完这8讲~~~ 顶( 7 ) 回复 文山师 发表于 2012-12-28 13:07 由浅入深,很生动,很形象,支持.
个人分类: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2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第七讲
热度 1 毛宁波 2013-4-11 14:08
采集和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要像医生对CT资料进行分析那样,结合其他的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本讲简要介绍了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油气预测的基本思路和典型案例。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它牵动各国首脑的敏感神经,影响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怎样才能找到深藏地下的石油呢?目前,地震勘探无疑是找寻油气藏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课程简要介绍了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石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及其相关方法技术的最新进展。毛宁波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引人入胜的视频,帮您揭开神秘面纱,引领您走进石油地震勘探的科学殿堂。 主讲教师简介: 毛宁波 全部8集,请访问爱课程网站 http://www.icourses.edu.cn/details/10489V001
个人分类: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29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第六讲
毛宁波 2013-4-7 16:19
本讲简要介绍了地震资料计算机处理的硬件、软件和基本流程,着重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来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的技术及应用实例。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它牵动各国首脑的敏感神经,影响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怎样才能找到深藏地下的石油呢?目前,地震勘探无疑是找寻油气藏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课程简要介绍了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石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及其相关方法技术的最新进展。毛宁波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引人入胜的视频,帮您揭开神秘面纱,引领您走进石油地震勘探的科学殿堂。 主讲教师简介: 毛宁波
个人分类: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2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第四讲
毛宁波 2013-4-6 09:50
本讲从陆上地震资料采集的主要内容、实施技术、质量监控技术等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回答了在陆地上是如何采集地震资料的。着重介绍了陆上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以及观测系统等技术。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它牵动各国首脑的敏感神经,影响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怎样才能找到深藏地下的石油呢?目前,地震勘探无疑是找寻油气藏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课程简要介绍了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石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及其相关方法技术的最新进展。毛宁波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引人入胜的视频,帮您揭开神秘面纱,引领您走进石油地震勘探的科学殿堂。 主讲教师简介: 毛宁波
个人分类: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第一讲
毛宁波 2013-3-29 15:16
第一讲概要:石油为什么称为黑色的“金子”?深埋地下的石油是怎样找到的?本讲从石油的重要性、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等方面做出解答,简要介绍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和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它牵动各国首脑的敏感神经,影响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怎样才能找到深藏地下的石油呢?目前,地震勘探无疑是找寻油气藏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课程简要介绍了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石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及其相关方法技术的最新进展。毛宁波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引人入胜的视频,帮您揭开神秘面纱,引领您走进石油地震勘探的科学殿堂。 主讲教师简介: 毛宁波
个人分类: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2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4下载
热度 1 毛宁波 2013-3-19 15:35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第三章第四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震干扰波的概念、分类、特点和压制方法。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对不起今天发现不能上载附件了。。。。求解!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34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折射波测量(英文)
毛宁波 2013-3-16 10:27
最近在网上找到一英文的地震波折射测量的资料,简明扼要, 推荐给大家学习,当着专业英语学习和翻译。毛宁波 Seismic Refraction Surveying Applied Seismology Earthquake Seismology Recordings of distant or local earthquakes are used to infer earth structure and faulting characteristics. Applied Seismology A signal, similar to a sound pulse, is transmitted into the Earth. The signal recorded at the surface can be used to infer subsurface properties. There are two main classes of survey: Seismic Refraction : the signal returns to the surface by refraction at subsurface interfaces, and is recorded at distances much greater than depth of investigation. Seismic Reflection : the seismic signal is reflected back to the surface at layer interfaces, and is recorded at distances less than depth of investigation. History of Seismology Exploration seismic methods developed from early work on earthquakes: 1846: Irish physicist, Robert Mallett , makes first use of an artificial source in a seismic experiment. 1888: August Schmidt uses travel time vs. distance plots to determine subsurface seismic velocities. 1899: G.K. Knott explained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of seismic waves at plane boundaries. 1910: A. Mohorovicic identifies separate P and S waves on traveltime plots of distant earthquakes, and associates them with base of the crust, the Moho . 1916 : Seismic refraction developed to locate artillery guns by measurement of recoil. 1921: ‘Seismos’ company founded to use seismic refraction to map salt domes, often associated with hydrocarbon traps. 1920: Practical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s developed. Within 10 years, the dominant method of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pplications Seismic Refraction Rock competence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Depth to Bedrock Groundwater exploration Correction of lateral, near-surface, variations in seismic reflection surveys Crustal structure and tectonics Seismic Reflection Detection of subsurface cavities Shallow stratigraphy Site surveys for offshore installations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Crustal structure and tectonics Stress and Strain A force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a solid body creates internal forces within the body: Stress is the ratio of applied force F to the area across which it is acts. Strain is the deformation caused in the body, and is expressed as the ratio of change in length (or volume) to original length (or volume). Triaxial Stress Stresses act along three orthogonal axes, perpendicular to faces of solid, e.g. stretching a bar: Pressure Forces act equally in all directions perpendicular to faces of body, e.g. pressure on a cube in water: Strain Associated with Seismic Waves Inside a uniform solid, two types of strain can propagate as waves: Axial Stress Stresses act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if sides of bar fixed: Change in volume of solid occurs. Associated with P wave propagation Shear Stress Stresses act parallel to face of solid, e.g. pushing along a table: No change in volume. Fluids such as water and air cannot support shear 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S wave propagation. Hooke’s Law Hooke’s Law essentially states that stress is proportional to strain. At low to moderate strains: Hooke’s Law applies and a solid body is said to behave elastically , i.e. will return to original form when stress removed. At high strains: the elastic limit is exceeded and a body deforms in a plastic or ductile manner: it is unable to return to its original shape, being permanently strained, or damaged. At very high strains : a solid will fracture, e.g. in earthquake faulting. Constant of proportionality is called the modulus , and is ratio of stress to strain, e.g. Young’s modulus in triaxial strain. Seismic Body Waves Seismic waves are pulses of strain energy that propagate in a solid. Two types of seismic wave can exist inside a uniform solid: A) P waves (Primary, Compressional, Push-Pull) Motion of particles in the solid is in direction of wave propagation. P waves have highest speed. Volumetric change Sound is an example of a P wave. B) S waves (Secondary, Shear, Shake) Particle motion is in plan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If particle motion along a line in perpendicular plane, then S wave is said to be plane polarised : SV in vertical plane, SH horizontal. No volume change S waves cannot exist in fluids like water or air, because the fluid is unable to support shear stresses. Seismic Surface Waves No stresses act on the Earth's surface ( Free surface ), and two types of surface wave can exist A) Rayleigh waves Propagate along the surface of Earth Amplitude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depth. Near the surface the particle motion is retrograde elliptical. Rayleigh wave speed is slightly less than S wave: ~92% V S . B. Love waves Occur when a free surface and a deeper interface are present, and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is lower in the top layer. Particle motion is SH , i.e. transverse horizontal Dispersive propagation : different frequencies travel at different velocities, but usually faster than Rayleigh waves. Seismic Wave Velocities The speed of seismic waves is related to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solid, i.e. how easy it is to strain the rock for a given stress. Depends on density , shear modulus , and axial modulus Speed of wave propagation is NOT speed at which particles move in solid ( ~ 0.01 m/s ). Constraints on Seismic Velocity Seismic velocities vary with mineral content, lithology, porosity, pore fluid saturation, pore pressure, and to some extent temperature. Igneous/Metamorphic Rocks In igneous rocks with minimal porosity, seismic velocit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mafic mineral content. Sedimentary Rocks In sedimentary rocks, effects of porosity and grain cementation are more important, and seismic velocity relationships are complex. Various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estimated from either measurements on cores or field observations: 1) P wave velocity as function of age and depth km/s where Z is depth in km and T is geological age in millions of years (Faust, 1951). 2) Time-average equation where  is porosity, V f and V m are P wave velocities of pore fluid and rock matrix respectively (Wyllie, 1958). Usually V f ≈ 1500 m/s, while V m depends on lithology. If the velocities of pore fluid and matrix known, then porosity can be estimated from the measured P wave velocity. Nafe-Drake Curve An important empirical relation exists between P wave velocity and density. Crossplotting velocity and density values of crustal rocks gives the Nafe-Drake curve after its discoverers. Only a few rocks such as salt (unusually low density) and sulphide ores (unusually high densities) lie off the curve. Waves and Rays In a homogeneous, isotropic medium, a seismic wave propagates away from its source at the same speed in every direction. The wavefront is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disturbance. The ray is the normal to the wavefront. Huygen’s Principle Every point on a wavefront can be considered a secondary source of spherical wave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wavefront after a given time is the envelope of these secondary wavefronts. Huygen’s construction can be used to explain reflection, refraction and diffraction of waves However, it is often simpler to consider wave propagation in terms of rays, though they cannot explain some effects such as diffraction into shadow zones.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at Oblique Incidence When a P wave is incident on a boundary, at which elastic properties change, two reflected waves (one P, one S) and two transmitted waves (one P, one S) are generated. Angles of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S waves are less than the P waves. Snell’s Law Exact angles of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are given by: p is known as the ray parameter . Critical Angles There are two critical angles corresponding to when transmitted P and S waves emerge at 90°. Amplitude of Reflected and Transmitted Waves At oblique incidence, energy transformed between P and S waves at an interface. Amplitudes of reflected and transmitted waves vary with angle of incidence in a complicated wave given by Zoeppritz equations . Example P wave reflection amplitude can increase at top of gas sand. Wave Incident on Low Velocity Layer (No critical point) Wave Incident on High Velocity Layer (P and S critical point) Normal Incidence Reflection Amplitudes When angle of incidence is zero, amplitudes of reflected and transmitted waves simplify to the expressions below. Reflection Coefficient: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where Z is the acoustic (P wave) impedance of the layer, and is given by Z = V  , where V is the P wave velocity and  the density. Same formulae apply to S waves at normal incidence. Critical Refraction When seismic velocity increases at an interface (V 2 V 1 ), and the angle of incidence is increased from zero, the transmitted P wave will eventually emerge at 90°. Refracted wave travels along the upper boundary of the lower medium. Head Waves The interaction of this wave with the interface produces secondary sources that produce an upgoing wavefront, known as a head wave , by Huygen’s principle. The ray associated with this head wave emerges from the interface at the critical angle. This phenomenon is the basis of the refraction surveying method. Diffractions Reflection by Huygen’s Principle When a plane wavefront is incident on a plane boundary, each point of the boundary acts as a secondary source.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se secondary waves creates the reflection. Diffraction by Huygen’s Principle If interface truncates abruptly, then secondary waves do not cancel at the edge, and a diffraction is observed. This explains how energy can propagate into shadow zones. A small scattering object in the subsurface such as a boulder will produce a single diffraction. A finite-length interface will produce diffractions from each end, and the interior parts of the arrivals will be opposite polarity. Seismic Field Record Dynamite shot recorded using a 120-channel recording spread Seismic Refraction Surveying Refraction surveys use the process of critical refraction to infer interface depths and layer velocities. Critical refraction requires an increase in velocity with depth. If not, then there is no critical; refraction: Hidden layer problem . Geophones laid out in a line to record arrivals from a shot. Recording at each geophone is a waveform called a seismogram . Direct signal from shot travels along top of first layer. Critical refraction is also recorded at distance beyond which angle of incidence becomes critical. Example For a shallow survey, 12-24 vertical 30 Hz geophones would be laid out to record a hammer or shotgun shot. First Arrival Picking In most refraction analysis, we only use the travel times of the first arrival on each recorded seismogram. As velocity increases at an interface, critical refraction will become first arrival at some source-receiver offset . First Break Picking The onset of the first seismic wave, the first break , on each seismogram is identified and its arrival time picked . Example of first break picking on Strataview field monitor Travel Time Curves Analysis of seismic refraction data is primarily based on interpretation of critical refraction travel times. Plots of seismic arrival times vs. source-receiver offset are called travel time curves . Example Travel time curves for three arrivals shown previously: Direct arrival from source to receiver in top layer Critical refraction along top of second layer Reflection from top of second layer Critical Distance Offset at which critical refraction first appears. Critical refraction has same travel time as reflection Angle of reflection same as critical angle Crossover Distance Offset at which critical refraction becomes first arrival. Field Surveying Usually we analyse P wave refraction data, but S wave data occasionally recorded Land Surveys Typically 12 or 24 geophones are laid out to record a shot along a cable, with takeouts to which geophones can be connected. Geophones and cable comprise a spread . Shot would usually be placed at one end of spread for first recording, then second recording made at other end. Off-end and split-spread shooting also possible. Marine Surveys Shot firing and seismograph recording systems are housed on a boat. Two options for receivers: A) Bottom-cable: Hydrophones contained in a ~55 m cable which is deployed or dragged along bottom of river or seabed. B) Sonobouys Hydrophone is suspended from floating buoy containing radio telemetry to transmit seismogram to boat. Boat steams away from sonobouy firing an airgun. Interpretation of Refraction Traveltime Data After completion of a refraction survey first arrival times are picked from seismograms and plotted as traveltime curves Interpretation objective is to infer interface depths and layer velocities Data interpretation requires making assumption about layering in subsurface: look at shape and number of different first arrivals. Assumptions Subsurface composed of stack of layers, usually separated by plane interfaces Seismic velocity is uniform in each layer Layer velocities increase in depth All ray paths are located in vertical plane, i.e. no 3-D effects with layers dipping out of plane of profile Analysis based on considering critical refraction raypaths through subsurface. Planar Interfaces: Two Layers For critical refraction at top of second layer, total travel time from source S to receiver G is given by: Hypoteneuse and horizontal side of end 90 o -triangle are: and respectively. So, as two end triangles are the same: At critical angle, Snell’s law becomes: Substituting for V 1 / V 2 , and using cos 2  + sin 2  = 1 : This equation represents a straight line of slope 1/V 2 and intercept Interpretation of Two Layer Case From traveltimes of direct arrival and critical refraction , we can find velocities of two layers and depth to interface: 1. Velocity of layer 1 given by slope of direct arrival 2. Velocity of layer 2 given by slope of critical refraction 3. Estimate t i from plot and solve for Z: Depth from Crossover Distance At crossover point, traveltime of direct and refraction are equal: Solve for Z to get: Planar Interfaces: Three Layer Case In same way as for 2-layer case, can consider triangles at ends of raypath, to get expression for traveltime. After simplification as before: The cosine functions can be expressed in terms of velocities using Snell’s law along raypath of the critical refraction : Again traveltime equation is a straight line, with slope 1/V 3 and intercept time t 2 . Warning:   is NOT the critical angle for refraction at the first interface. It is an angle of incidence along a completely different raypath! Interpretation of Three Layer Case In three layer case, the arrivals are: 1. Direct arrival in first layer 2. Critical refraction at top of seconds layer 3. Critical refraction at top of third layer Because, intercept time of traveltime curve from third layer is a function of the two overlying layer thicknesses, we must solve for these first. Use a layer-stripping approach: 1. Solve two-layer case using direct arrival and critical refraction from second layer to get thickness of first layer. 2. Solve for thickness of second layer using all three velocities and thickness of first layer just calculated. Planar Interfaces: Multi-Layer Case For a subsurface of many plane horizontal layers, the planar interface travel time equation can be generalised to: where  i is the angle of incidence at the ith interface, which lies at depth Z i at the base of a layer of velocity V i . Interpretation Proceeds by a layer-stripping approach, solving two-layer, three-layer, four-layer etc. cases in turn. Dipping Planar Interfaces When a refractor dips, the slope of the traveltime curv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true" layer velocity: shooting updip , i.e. geophones are on updip side of shot, apparent refractor velocity is higher shooting downdip apparent velocity is lower To determine both the layer velocity and the interface dip, forward and reverse refraction profiles must be acquired. Note: Travel times are equal in forward and reverse directions for switched, reciprocal , source/receiver positions. Dipping Planar Interface: Two Layer Case Geometry is same as flat 2-layer case, but rotated through  , with extra time delay at D. So traveltime is: Formulae for up/downdip times are (not proved here): where V u / V d and t u / t d are the apparent refractor velocities and intercept times. ; Can now solve for dip, depth and velocities: 1) Adding and subtracting, we can solve for interface dip  and critical angle  C : ; 2) Can find layer 2 velocity from Snell’s law: 1. Can get slant interface depth from intercept times, and convert to vertical depth at source position: ; Faulted Planar Interface If refractor faulted, then there will be a sharp offset in the travel time curve: Can estimate throw on fault from offset in curves, i.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intercept times, from simple formula: Interpretation of Realistic Traveltime Data With field data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raveltime curves carefully to decide on best method to use: How many refraction branches are there, i.e. how many layers? Are anomalous times due to mispicking or real? Small anomalies can be ignored, but larger ones require other methods, e.g. Plus-Minus. Multiple source positions allow, some inference of depth of anomaly: near-surface anomalies align Surface Topography Intervening Velocity Anomaly Refractor Topography Refractor Velocity Variation Delay Times For irregular traveltime curves, e.g. due to bedrock topography or glacial fill, much analysis is based on delay times. Total Delay Time Difference in traveltime along actual raypath and projection of raypath along refracting interface: ; Total delay time is delay time at shot plus delay time at geophone : For small dips, can assume x=x I and: Refractor Depth from Delay Time If velocities of both layers are known, then refractor depth at point A can be calculated from delay time at point A: Using RH triangle to get lengths in terms of z: Using Snell’s law to express angles in terms of velocities: Simplifying: So refractor depth at A is: Varying Interface Refractor Velocity: Plus-Minus Method Hagedoorn’s Plus-Minus method used for more complex cases: Undulating interfaces Changes in refractor velocity along the profile Plus-Minus: Requires forward and reverse travel times at geophone location to find delay time and refractor velocity at geophone Assumes interface is planar between D and E, can result in smoothing of actual topography Assumes dips less than ~10 o . Delay time at G given by: which can be found from observed data. Plus and Minus Terms Using previous figure can write down forward/ reverse traveltimes: Minus Term Used to determine laterally varying refractor velocity, i.e. V 2 (x): Velocity given by local slope of plot of (T - ) vs. x, distance along profile. Note factor of 2 compared with the plane layer method. Velocity may change along profile, so written as V 2 (x). Different values of V 2 can be used for calculation of interface depth using Plus term Plus Term Determines refractor depth at a location from delay time there: So from delay time formula for depth, depth at G given by: Depth can be determined at each geophone location where forward and reverse traveltimes recorded using V 2 estimated for that position Plot of Minus Term A. Composite traveltime distance plots for four different shots B. Plot of Minus Terms: note lateral changes in refractor velocity Hidden Layer Problem Layers may not be detected by first arrival analysis: A. Velocity inversion produces no critical refraction from layer 2 B. Insufficient velocity contrast makes refraction difficult to identify C.Refraction from thin layer does not become first arrival D.Geophone spacing too large to identify second refraction Seismic Refraction Energy Sources Source for a seismic survey source has to be chosen bearing in mind the possible signal attenuation that can occur, often a function of the geology. Requirements Sufficient energy to generate a measurable signal at receiver Short duration pulse, i.e. containing enough high frequencies, to resolve the desired subsurface layering Repeatable source with a known, consistent waveform Minimal mechanical noise Ease of operati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seismic refraction source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are: On land: sledge hammer, weight drop, shotgun (shallow work) dynamite (crustal studies) At sea: airgun (oil exploration, crustal studies) Land Seismic Sources: Mechanical Sledge Hammer A sledge hammer is struck against a metal plate: Vertically down on plate to generate P waves Horizontally against side of plate to produce S waves Inertial switch on hammer triggers data recording on impact. Problems with repeatability and possible bouncing of hammer. Used for refraction spreads up to 200 m. Accelerated weight–drop Mechanical system,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thick elastic slings, forces weight onto baseplate with greater force Better repeatability than sledge hammer Land Seismic Sources: Explosive Buffalo Gun Metal pipe inserted up to 1 m into the ground, and a blank shotgun cartridge fired. Exploding gases from gun impact ground and generate the seismic pulse. Dynamite Shot holes up to 30 m are drilled, and loaded with dynamite, which usually comes in 0.5 m plastic cylinders that can be screwed together. Marine Seismic Sources: Airgun Airguns are most common seismic source used at sea. Essentially, an airgun is a cylinder that is filled with compressed air, and then releases the air into the water. The sudden release of air creates a sharp pressure impulse in the water. Airgun Bubble Oscillation 1. Air bubble from airgun expands until pressure of surrounding water overcomes its expansion, and forces it to contract. 2. Bubble then collapses , compressing the air until the air pressure exceeds the water pressure, and the bubble can expand again. 3. Expansion and collapse continues as bubble rises to surface , giving oscillatory signal characteristic of single airgun. Airguns are usually deployed at a depth of a few metres, so there is always a reflection from sea surface, called the ghost. The sea surface RC is –1, so ghost is almost as strong as original signal, producing a trough-peak response. Land Sensor: The Geophone Geophone is essentially only type of sensor used on land. A geophone comprises a coil suspended from springs inside a magnet. When the ground vibrates in response to a passing seismic wave, the coil moves inside the magnet, producing a voltage, and thus a current, in the coil by induction. As coil can only move in one direction, usually vertical, the geophone only senses the component of seismic motion along axis of coil . Three orthogonal geophones necessary to fully characterise seismic ground motion. Geophones respond to the rate of movement of the ground, i.e. particle velocity, and are often laid in arrays of several phones. Principle of Geophone Geophone Damping As geophone coil moves inside magnet, current induced in coil produces a magnetic field that opposes, i.e. damps , the movement of the coil. If a geophone is tapped, the oscillation of coil will die out. At critical damping , coil will return to rest most quickly. If damping very small , coil will oscillate at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Normal damping is 70% critical. Natural Frequency Natural frequency and damping affect the range of frequencies the geophone can record: 14 Hz geophones used in oil exploration 30 Hz geophones used in high resolution studies 100 Hz geophones used in very shallow work Marine Sensor: The Hydrophone Hydrophones used to detect the pressure variations in water due to a passing seismic wave. A hydrophone comprises two piezoelectric ceramic discs cemented to a sealed hollow canister. A pressure wave squeezes the canister, bending the ceramic and generating a voltage. The two discs are connected in series so that the output generated by acceleration of the hydrophone cancels Pressure will squeeze ceramics and so produce output. Recording Instruments Electrical output from geophone, i.e. voltage, is digitised by recording instrumentation and written onto tape or disk. Data are viewed on monitor records in field to check quality. Many different type of recording instrument available. Example (Strataview, Geometrics) Face of a Strataview seismograph commonly used in shallow seismic work, and able to record up to 24 channels. Recording Channel Channel refers to electrical input to recording system. Might be from a single geophone as in engineering work, or a group of 9 geophones, common in oil exploration. In oil exploration work, recording systems can record up to 8000 channels. Application to Assessment of Rock Quality Seismic refraction most commonly employed where velocities increase suddenly with depth, e.g. determining depth to bedrock. From the estimated layer velocities estimates of rock strength and excavation difficulty can be made. Rippability is ease with which ground can be excavated with a mechanical digger, varies with tractor size and power. In 1958, the Caterpiller Tractor Company began using seismic velocities from refraction experiments to estimate rippability. Rippability for various common rocks: Application to Landfill Investigation 1 Seismic methods rarely used in landfills, because seismic waves are often attenuated in the unconsolidated materials. Most landfills comprise hole excavated into bedrock, filled with waste, and covered by an impermeable compacted clay cap. Gases are then vented in a controlled fashion through outlets. Fault analysis used to find quarry height from offset in intercepts Application to Landfill Investigation 2 Integrity of clay cap from refraction velocities Low P wave velocities used to identify fractures in the clay cap that required repair. P wave velocities in the fractured zones were around 370 m/s, compared with 740 m/s over unfractured areas. In some areas, not possible to obtain critical refraction due to velocity in the fill being lower than in clay cap. Application to Tectonics: Structure of Ocean Crust Fracture zones comprise active transform faults located between the ends of spreading segments on a midocean ridge, plus their lateral extension Fracture zones contain some of the most rugged topography on Earth Crustal thickness can be measured by firing explosive shots over seafloor deployed ocean-bottom Crustal refraction data usually plotted using reduced travel time , i.e. a linear time shift. If vertical axis is T-X/8000, a refraction with velocity of 8000 m s -1 will appear horizontal Reversed Refraction Profiles over Normal Ocean Crust Reversed Refraction Profiles along Fracture Zone Plane Layer Solution for Normal Ocean Crust OBS 7 OBS 6 Plane Layer Solution for Normal Fracture Zone Crust OBS 2 OBS 6 Fracture zone crust is thin and has low velocities due to fracturing and hydrothermal circulation Refraction Profile Orthogonal to Fracture Zone Raytracing for Large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ismic Methods W 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geophysical methods we've described thus far, the seismic methods have several distinct advantages and several distinct disadvantages. Seismic Methods Advantage Disadvantage Can detect both lateral and depth variations in a physically relevant parameter: seismic velocity. Amount of data collected in a survey can rapidly become overwhelming. Can produce detailed images of structural features present in the subsurface. Data is expensive to acquire and the logistics of data acquisition are more intense than other geophysical methods. Can be used to delineate stratigraphic and, in some instances, depositional features. Data reduction and processing can be time consuming, require sophisticated computer hardware, and demand considerable expertise. Response to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s dependent on rock density and a variety of physical (elastic) constants. Thus, any mechanism for changing these constants (porosity changes, permeability changes, compaction, etc.) can, in principle, be delineated via the seismic methods. Equipmen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seismic observations is, in general, more expensive than equipment required for the other geophysical surveys considered in this set of notes. Direct detection of hydrocarbons, in some instances, is possible. Direct detection of common contaminants present at levels commonly seen in hazardous waste spills is not possible. I f an investigator has deemed that the target of interest will produce a measurable seismic anomaly, you can see from the above list that the primary disadvantages to employing seismic methods over other methods are economically driven. The seismic methods are simply more expensive to undertake than other geophysical methods. Seismic can produce remarkable images of the subsurface, but this comes at a relatively high economic cost. Thus, when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geophysical survey, one must determine whether the possibly increased resolution of the survey is justified in terms of the cost of conducting and interpreting observations from the surve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Methods On the previous page, we attempted to describe som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eismic methods when compared to other geophysical methods. Like the electrical methods , the seismic method encompasses a broad range of activities, and generalizations such as those made on the previous page are dangerous. A better feel for the inherent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seismic approach can be obtained 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two predominant seismic methods,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with each other. Refraction Methods Reflection Methods Advantage Disadvantage Advantage Disadvantage Refraction observations generally employ fewer source and receiver locations and are thus relatively cheap to acquire. Because many source and receiver locations must be used to produce meaningful images of the Earth's subsurface, reflection seismic observations can be expensive to acquire. Little processing is done on refraction observation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race scaling or filtering to help in the process of picking the arrival times of the initial ground motion. Reflection seismic processing can be very computer intensive, requiring sophisticated computer hardware and a relatively high-level of expertise. Thus, the processing of reflection seismic observations is relatively expensive. Because such a small portion of the recorded ground motion is used, developing models and interpretations is no more difficult than our previous efforts with other geophysical surveys. Because of the overwhelming amount of data collected, the possible complications imposed by the propagation of ground motion through a complex earth, and the complications imposed by some of the necessary simplifications required by the data processing scheme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flection seismic observations require more sophistication and knowledge of the process. Refraction seismic observations require relatively large source-receiver offsets (distances between the source and where the ground motion is recorded, the receiver). Reflection seismic observations are collected at small source-receiver offsets. Refraction seismic only works if the speed at which motions propagate through the Earth increases with depth. Reflection seismic methods can work no matter how the speed at which motions propagate through the Earth varies with depth. Refraction seismic observations are generally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layers. These layers can have dip and topography. Reflection seismic observations can be more readily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complex geology. Refraction seismic observations only use the arrival time of the initial ground motion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source (i.e., offsets). Reflection seismic observations use the entire reflected wavefield (i.e., the time-history of ground motion at different distances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receiver). A model for the subsurface is constructed by attempting to reproduce the observed arrival times. The subsurface is directly imaged from the acquired observations. A s you can see from the above list, the reflection technique has the potential for being more powerful in terms of its ability to generate interpretable observations over complex geologic structures. As stated before, however, this comes at a cost. This cost is primarily economic. Reflection surveys are more expensive to conduct than refraction surveys. As a consequence,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concerns generally opt for performing refraction surveys when possib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etroleum industry uses reflection seismic techniques almost to the exclusion of other geophysical methods. In this set of notes, we will only consider seismic refraction methods. SOURCE-GEOPHONE ARRAYS I n planning seismic refraction survey, the field arrangement of the seismic shots and detectors is determin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 such as the geologic problem involved, the terrain, and the available facilities (Dobrin, 1974). The layout in which the seismic source and the geophones are laid along a straight line (i. e., in-line spread or profile shooting) offer many conveniences, such as ease of surveying, convenient field operations, especially with handling geophone cables, and ease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quired field data (Palmer, 1986). T here are three types of profiling for the in-line seismic refraction shooting: i - Reversed profiles, consisting of a group of geophones bounded by two seismic shots (Fig. a). ii - Split profiles, consisting of one seismic shot in the middle of two groups of geophones (Fig. b). iii - Offset profiles, consisting of one seismic shot offset with different distances on both sides of a group of geophones (Fig. c). Fig. : Types of in-line seismic refraction shooting (a) Reversed profile, (b) Split profile, and (c) Offset profile. Equipment Overview Compared to the equipment used for gravity and magnetic and even resistivity surveying, the amount and complexity of the equipment used in seismic surveying can be staggering.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equipment (which stems from the complexity of the field surveys we would like to employ), seismic surveying can become logistically very intensive. Typical seismic acquisition systems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Seismic Source - This is nothing more than an apparatus for delivering seismic energy into the ground. Sources can vary greatly in their size and complexity. All, however, shar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y must be repeatable. T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energy delivered into the ground (its amount and the time duration over which it is delivered) should not change as the source is use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Time of delivery must be controllable. We must be able to tell exactly when the source delivered its energy into the ground. In some cases, we can control the time of delivery. In others, we simply note the time the source delivered its energy. Geophones - These are devices capable of measuring ground motion generated by the seismic source. As we will describe later , these typically convert the ground motion into electrical signals (voltages) that are recorded by a separate device. Recording System - This actually consists of a number of components. In essence, this entire system does nothing more than store the ground motion detected by a number of geophones. This number could be quite large. Today, it is not unusual for oil exploration surveys to record ground motion detected by 1000's of seismometers at a time. In addition to recording ground motion, this system must also control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he source. It consists of not only a "black box" to store information but also numerous electrical connections to the geophones and the source and usually a device to select subsets of the installed geophones to record. Seismic Sources Sources of seismic energy come in a variety of sizes and shapes. Virtually anything that impacts, or causes motion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will be a source of seismic energy. Unfortunately, most sources are uncontrollable, such as road traffic, wind (this causes noise by making bushes and trees move), aircraft, people walking, etc. For our experiments, we would like to control the source of the ground motion. In this discussion, we will restrict our examples to those sources most commonly used in near-surface (i.e.,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s. Three types of sources are most commonly used for both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investigations of the near surface. Impact Sources - Sources that generate seismic energy by impacting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are probably the most common type employed. Although impact sources can be rather sophisticated in their construction,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ype of impact source is a simple sledgehammer. In this case, an operator does nothing more than swing the sledgehammer downward onto the ground. Instead of striking the ground directly, it is most common to strike a metal plate lying on the ground. The sledgehammer is usually connected to the recording system by a wire. The moment the sledgehammer strikes the plate, the recording system begins recording ground motion from the geophones. T he principle advantages to using a sledgehammer source are primarily Low Cost and Simple to operate and maintain. The principle disadvantages of this source are It can be difficult to assure that the source is operated in a repeatable fashion, Operation is manually strenuous, Source outputs relatively small amounts of seismic energy. Therefore, it can be difficult to record reliable observations at great distances, and Source outputs seismic energy that tends to be low frequency in nature (i.e. this source generates a lot of surface waves ). Gun Sources - Like impact sources, gun sources generate seismic energy by transferring the kinetic energy of a moving object into seismic energy. In this case, the moving object is a bullet or shot-gun slug. Some sources use blanks instead of bullets or slugs. In this case, energy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column of air in the gun's barrel that is set in motion by the blank to the ground. The source shown to the left is a 9-gauge shotgun mounted on a wheeled vehicle. In this case, a 2-oz. steel slug is fired into the ground. Most gun sources are more compact than the source shown to the left. Like the sledgehammer, gun sources must also be connected to the recording system so that you can begin recording ground motion from the geophones at the instant the slug or shell hits the ground. The principle advantages of gun sources are Highly repeatable source, Energy imparted into the ground is larger than is possible from a sledgehammer, and Gun sources generally output higher-frequency energy. This helps to minimize surface wave generation. The principle disadvantages of gun sources are Safety, Equipment is more bulky and expensive than simple impact sources, and Getting permission (permitting) to use this source may be more difficult. Explosive Sources - Explosive sources can impart a large amount of seismic energy into the ground given their relatively small size. These sources can vary in size and type from small blasting caps and shotgun shells to larger, two-phase explosives. All explosive sources are triggered remotely by a devise known as a blasting box. The blasting box is connected to both the explosive and the recording system. At the moment the box detonates the explosive, it also sends a signal to the recording system to begin recording ground motion from the geophones. The principle advantages of explosive sources are Pound for pound, these types of sources impart the most amount of seismic energy into the ground of any of the sources described here, The energy tends to be very high frequency, and because the explosives are usually placed in a shallow borehole, it tends not to be contaminated by surface waves, and Explosive sources are very repeatable. The principle disadvantages of explosive sources are Safety, Permitting. Landowners tend to be nervous about allowing the use of explosives on their property, Data acquisition using explosive sources is much slower than using impact or gun sources. This is primarily because boreholes must be drilled within which the explosives are to be placed, and Explosives tend to be expensive to acquire and maintain. Geophones C ontrary to what you might think, geophones are remarkably simple (yet ingenious) devices. Like gravity meters , the active element of the device consists of a mass hanging on a spring. When the ground moves, the mass (because it has inertia) wants to remain motionless. If you were watching the seismometer as the ground moved, it would look like the mass itself was moving. But, in reality, you are moving with the ground, and the mass is remaining motionless*. Now for the part that I really consider igeneous. Wrapped around the mass is a strand of wire. Surrounding the wire-wrapped mass is a magnet that is fixed to the Earth. As the Earth moves, the magnet moves up and down around the mass. The magnetic field of this moving magnet produces an electrical voltage in the wire. This voltage can be amplified and recorded by a simple voltmeter. It is relatively easy to show that the voltage recorded by the voltmeter is proportional to the velocity (speed) at which the ground is moving**. Shown to the left is an example of a geophone that is representative of those typically used in seismic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work. A quarter is shown for scale. This particular seismometer has had its side cut out so that you can see its working parts. The wire- (copper wire in this case) wrapped mass can be clearly seen inside the geophone. The spring connecting the geophone to the case can not be seen but is just above the mass. The silver colored case just inside the blue plastic external case is magnetized. The black wires coming out from either side of the blue case transmit the variations in voltage to the recording system. The long silver spike below the blue case is used to firmly attach the geophone to the ground. This spike is pressed into the ground by stepping on the top of the geophone until it is completely buried. Different styles of geophone cases are available for us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Several examples are shown to the right. The geophone shown to the far right (the one without the spike), for example, is designed for use on hard surfaces into which spikes can not be pushed. Geophones used in exploration seismology are relatively inexpensive. Costs ranging from $75 to $150 per geophone are not uncommon. Although this cost per geophone is small, remember that many (1000's) of geophones may be used in the large reflection seismic surveys conducted for the petroleum industry. Near-surface investigations are typically much smaller in scale, both in terms of area covered and in terms of equipment needed. For a near-surface refraction survey, one could use as few as twelve or as many as a hundred geophones. Near-surface reflection surveys use only a moderately greater (24 to 150) amount of geophones at any one time. *Obviously, this is a simplification of what really happens. Because the spring is not perfectly compliant, the mass does in fact move when the Earth moves. It moves in a very complex fashion that can be relatively easily quantified. For our purposes, however, we can make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mass remains motionless without loss of generalization. **This type of geophone was first invented in 1906 by a prince of the Russian empire by the name of B. B. Galitizin. Sources of Noise As with all geophysical methods, a variety of noises can contaminate our seismic observations. Because we control the source of the seismic energy, we can control some types of noise. For example, if the noise is random in occurrence, such as some of the types of noise described below, we may be able to minimize its affect on our seismic observations by recording repeated sources all at the same location and averaging the result. We've already seen the power of averaging in reducing noise in the other geophysical techniques we have looked at. Beware, however, that averaging only works if the noise is random. If it is systematic in some fashion, no amount of averaging will remove it. The noises that plague seismic observations can be lumped into three catagories depending on their source. Uncontrolled Ground Motion - This is the most obvious type of noise. Anything that causes the ground to move, other than your source, will generate noise. As you would expect, there could be a wide variety of sources for this type of noise. These would include traffic traveling down a road, running engines and equipment, and people walking. Other sources that you might not consider include wind, aircraft, and thunder. Wind produces noise in a couple of ways but of concern here is its affect on vegetation. If you are surveying near trees, wind causes the branches of the trees to move, and this movement is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trees and into the ground via the trees' roots. Aircraft and thunder produce noise by the coupling of ground motion to the sound that we hear produced by each. Electronic Noise - As you've already seen , geophones convert the ground motion they detect to electrical signals. These signals are then transmitted down the cable, amplified by the recording system, and recorded. Thus, anything that can cause changes in the electrical signal in the cable or the recording system causes noise in our recorded data. Electrical noise can come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For example, dirty or loos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geophones and the cable or the cable and the recording system can produce noise. Wet connections anywhere in the system can cause electrical noise. Wind can also cause electrical noise. This occurs if, for example, the cable is suspended in bushes. As the wind blows the bushes, this moves the cable. The c abl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long electrical conductor. As it moves i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an electrical current is produced in the cable. Geologic Noise - Finally, we can consider any type of subsurface geologic structure that we can not easily interpret to be a source of noise. In seismic refraction surveying, we will assume that the subsurface structure varies laterally only along the line connecting the source to the geophones. If the Earth actually varies significantly away from our line,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misinterpret the seismic waves we record as structure below the geophones instead of structure to the side of the geophones. Like our resistivity observations, we will interpret our seismic observations as if they had been generated from relatively simple earth models. Although these models can be more complex than those used to interpret resistivity observations (we can have dipping layers and topography on the layers), in interpreting refraction seismic observations we must assume that variations occur along the line in which data is collected only. http://dc153.4shared.com/doc/vV__vKWb/preview.html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7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3下载
热度 1 毛宁波 2013-3-14 23:42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三章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影响地震波的接收和各种检波器。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3-1.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3-1.zip.002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3-2.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3-2.zip.002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3980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2下载
毛宁波 2013-3-14 23:35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二章第七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震波的激发和各种震源。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2-1.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2-1.zip.002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2-2.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2-2.zip.002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2-3.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2-3.zip.002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2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1下载
毛宁波 2013-3-14 23:30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震资料采集概况。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1.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1.zip.002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1.zip.003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3-1.zip.004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3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7下载
毛宁波 2013-3-12 22:34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二章第七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主要因素。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7.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7.zip.002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2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6下载
毛宁波 2013-3-12 22:29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二章第六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震信号的频谱及其特征。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6.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6.zip.002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3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5下载
毛宁波 2013-3-6 21:25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二章第五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垂直地震剖面(VSP)各种地震波的时距曲线及其特征。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5.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5.zip.002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4下载
毛宁波 2013-3-6 21:18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二章第四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震折射波时距曲线、特点及其应用。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4.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4.zip.002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3下载
毛宁波 2013-3-6 11:30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二章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在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和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3.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3.zip.002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2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精品视频公开课全部上线
毛宁波 2013-3-5 17:26
“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精品视频公开课从2012年12月28日在教育部爱课程网上上线,到今天8讲全部更新完毕,谢谢教育部和高教社刘老师,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厚爱! 课程网址: http://www.icourses.edu.cn/details/10489V001?number=01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教学改革)|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2下载
毛宁波 2013-3-5 15:56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在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反射波、直达波时距曲线。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2.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2.zip.002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1-3下载
毛宁波 2013-3-5 15:27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二章第一节第三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地震波传播的基本规律等概念。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1-3.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1-3.zip.002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 “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2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1-1下载
毛宁波 2013-3-4 08:15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1-1.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1-1.zip.002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1-1.zip.003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2-1-1.zip.004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最多只能5M,所以采用分卷压缩,请大家耐心的全部下载后在一个文件夹下解压,谢谢! 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请大家继续关注“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2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2下载
毛宁波 2013-3-2 07:18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2下载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只能5M,请全部下载后解压,谢谢!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绪论的第二部分内容。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2.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2.zip.002 请大家继续关注“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3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1下载
毛宁波 2013-3-2 07:03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1下载 ,科学网上载一个文件只能5M,请全部下载后解压,谢谢! 该课件是2013年毛宁波主讲的地震勘探原理 绪论的第一部分内容。其他内容陆续上载,请耐心等待!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1.zip.001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1.zip.002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1.zip.003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1.zip.004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1.zip.005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1.zip.006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课件ch1-1.zip.007 请大家继续关注“透视地下油藏- 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个人分类: 2013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3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江大学有关博主的新闻报道汇集
热度 2 毛宁波 2013-1-7 20:4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26do=blogid=1173626 郑德顺教授讲述“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成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26do=blogid=1173627 我院举行青年教师教学论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http://rsc.yangtzeu.edu.cn/info/1275/4517.htm 地物学院毛宁波 2019年武汉校区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召开 http://wuhan.yangtzeu.edu.cn/info/1042/3223.htm https://www.toutiao.com/i6668182943476744708/ 湖北省教学名师:他从麻省理工归来,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 以本为本 地物学院启动教学经验交流会 http://news.yangtzeu.edu.cn/info/1021/22809.htm 【讲好长大故事】“师之典范”视频之一:毛宁波 http://news.yangtzeu.edu.cn/info/1005/22684.htm 长江大学毛宁波教授:痴心教坛写大爱 http://www.mbachina.com/html/yangtzeu/201903/182330.html 长江大学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老师和课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900210/answer/566008661 http://news.yangtzeu.edu.cn/info/1003/22355.htm 我校7名教授当选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http://news.yangtzeu.edu.cn/info/1002/22288.htm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接受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实地考查 相关新闻 · 【长大长新】之本科教学篇:九年规范与开拓 九年质量提升 2012-05-15 · 关于举办“温暖长大”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暨“不忘初心”师之典范短视频发布仪式... 2018-06-05 · 毛宁波教授的开学第一天 2012-02-15 · 毛宁波教授歇脚小站:在探究式学习中发展 2014-05-16 · 毛宁波教授荣获“湖北名师”光荣称号 2012-09-12 · “湖北名师”毛宁波为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 2013-10-10 · 【2012年温暖长大候选人】毛宁波:用心教学的“湖北名师” 2012-12-25 · 毛宁波教授慕课《地震勘探原理》上线爱课程受热捧 2018-09-26 “师之典范”系列视频一:毛宁波 http://www.gx211.com/news/20180926/n15379462198260.html 长江大学毛宁波教授主讲的慕课《地震勘探原理》上线 2016-7-1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的通知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8/s5664/s7209/s6872/201607/t20160715_271959.html 2014-7-16 毛宁波教授与刘丽军助教来预测所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815403.html 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4/495/20140722172225282547085/index.html 2014-5-16 毛宁波教授歇脚小站:在探究式学习中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95008.html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binfenxiaoyuan/2014/5776.html 2014-5-15 “博研论坛”第三讲:研究生的时间要去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95924.html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binfenxiaoyuan/2014/5791.html 2014-4-17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举办《穿越春秋的故事》专业讲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914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86209.html 2014-4-11 MOOC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http://wuhan.yangtzeu.edu.cn/bencandy.php?fid=48id=113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83965.html 2013-12-25 我校两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5285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52321.html 2013-10-10 “湖北名师”毛宁波为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31710.html 2013-9-26 2013级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专业教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28968.html 2013-7-27 为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讲授“地震勘探原理及应用”知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11717.html 2014-6-17 一个普通教授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寄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700265.html 2013-5-30 教 育部公布第三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699066.html 2013-5-30 教育部召开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成立大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695138.html 2013-5-24 11名师生获评“2012年温暖长大人物”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yaowen/2013/3841.html 2013-4-26 毛宁波教授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师作报告 http://www.crhsi.com.cn/News/show/id/37667.html 2013-4-26 长江大学毛宁波教授为我院青年教师作报告 http://gcxy.yangtzeu.edu.cn/Content14/Post/5912.aspx 2013-4-22 我校6位教授入选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yaowen/2013/3634.html 2013-1-7 我校 2 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3136 2012-12-25 【 2012 年温暖长大候选人】毛宁波:用心教学的“湖北名师”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xiaoyuanredian/2012/3075.html 2012-12-29 我校一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正式上线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3105 2012-12-30 长江大学 2012 年十件大事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yaowen/2012/3112.html 2012-10-12 关于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推荐人选的公示 http://rsc.yangtzeu.edu.cn/newsshow.jsp?id=607 2012-9-16 毛宁波教授荣获 “ 湖北名师 ” 光荣称号 http://tv.yangtzeu.edu.cn/playVideo?video.videoId=1066 2012-9-13 今日母校之教师风采 —— 毛宁波教授荣获 “ 湖北名师 ” 光荣称号 http://alumni.yangtzeu.edu.cn/Info/Read.asp?ID=915Typeid=1 2012-9-12 毛宁波教授——“湖北名师” http://gh.yangtzeu.edu.cn/news/sdjs/2012/912/12912201123G14G7KE675D8B5GBECGH.html 2012-9-12 毛宁波教授荣获“湖北名师”光荣称号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yaowen/2012/2393.html 2012-9-10 荆州市市长李建明看望慰问我校教师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yaowen/2012/2380.html 2012-5-22 毛宁波老师——学校首届“师德十佳个人”之一 http://gh.yangtzeu.edu.cn/news/sdjs/2012/522/125221162797CE60G3C1826B48K6K8.html 2012-5-15 【长大长新】之本科教学篇:九年规范与开拓 九年质量提升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xiaoyuanredian/2012/1850.html 毛宁波代表 http://ddh.yangtzeu.edu.cn/news/dbfc/2012/514/125141537332EGHIB0J9J97A570GI64.html 2012-4-1 校模范共产党员 教学名师 师德十佳个人——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教授毛宁波 http://ddh.yangtzeu.edu.cn/news/cdxf/2012/41/12411514162J6BJ15034DG9075ADA2.html 2012-4-26 “透视地下油藏”入选 2012 年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zonghexinwen/2012/1712.html 2012-3-28 咬定“质量”不放松 不信春风唤不回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yaowen/2012/1427.html 2012-3-21 毛宁波教授在学校教风学风建设年动员大会上的发言 http://jfxf.yangtzeu.edu.cn/news/hddt/2012/321/1232191545HH32JK1G64IJ409D63GF.html 2012-3-19 学校召开教风学风建设动员大会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yaowen/2012/1306.html 2012-3-16 【图片新闻】学校召开教风学风建设动员大会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zonghexinwen/2012/1269.html 2 012-02-15 毛宁波教授的开学第一天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1048 2012-1-18 坚守(四)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zonghexinwen/2012/1000.html 2011-6-30 在庆祝建党 90 周年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460978.html 2011-6-20 建党 90 周年前夕,我带领千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457360.html 2011-5-23 痴心教坛写大爱——记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毛宁波教授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renwu/2012/1382.html https://open.chazidian.com/collect-4030/ 长江大学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81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校一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正式上线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2-29 12:58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12 月 28 日,由“湖北名师”毛宁波教授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正式在教育部官方网站爱课程网、网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时上线,这是我校首门、湖北省属高校第二门上线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3105) 该课程从 2012 年 3 月申报,到 12 月 28 日正式上线,期间倾注了学校领导、教务处、摄制组和毛宁波教授的大量劳动和心血。该课程的上线是我校“十二五”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取得的又一突破,也为我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透 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要介绍了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石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及其相关方 法技术的最新进展。课程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引人入胜的视频,揭开探寻石油的神秘面纱,引领观众走进石油地震勘探的科学殿堂。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十二五”期间教育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目前已经上线的课程共 186 门,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和农林医药六类。 《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共 8 讲内容,前 3 讲现已经正式上线,剩余 5 讲内容将陆续上线。(教务处供稿) 课程链接: 教育部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爱课程网): http://www.icourses.edu.cn/details/10489V001 教育部 中国大学生在线: http://ulive.univs.cn/event/event/template/show/213/369262.shtml 教育部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http://video.jingpinke.com/details?uuid=eddf9362-13bb-1000-b1ee-171b5fc0e640 网易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http://v.163.com/special/cuvocw/toushidixiayouzang.html 毛宁波:男, 1964 年 5 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博士,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地震勘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3 年~ 2005 年,在中南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 2009 年- 2010 年期间,作为地球物理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地球资源实验室( ERL )开展合作研究。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 SEG )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湖北省部属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长江大学人才引进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大学教学委员会会员、长江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长江大学“首届师德十佳个人”( 2009 年)、“长江大学模范共产党员”( 2011 年)、“长江大学教学名师”( 2011 年)、“湖北省教学名师”( 2012 年)等荣誉称号。先后担任“地震勘探原理”、“储层地球物理”、“三维地震勘探”、“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学”和“环境地球物理”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并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200 余篇,培养研究生 20 余人,其中 10 余篇学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论文。参加完成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品牌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于 2009 年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于 2012 年获得长江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等特大国有企业科技攻关项目 30 余项。在地震叠前反演、地震裂缝检测、地震多波多分量和隐蔽油气藏地震勘探等方面为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撰写出版的《海洋石油地震勘探》填补了国内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教材的空白。主持完成的“叠前地震技术研究及其在油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于 2008 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编辑 一晨)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4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赢周刊】网络教育:战国时代启幕
毛宁波 2012-12-29 11:02
互联网教育领域是中国与美国市场差别最大的互联网领域,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之路至今仍在探索。   电商的冬天来了,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教育 的春天才刚刚开始。业内人士指出,全国性的网络建设、网络提速、网络支付的完善、公众对互联网认知度的提升、“9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等因素,都为网络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利好消息。同时,教育机构在线下的跑马圈地业已完成,大型教育机构的互联网化以及互联网创业者的教育项目越来越多。现在已有很多公司尝试把线下的教育资源整合到平台上来,网络教育第三方平台正大量涌现,而且增长速度惊人。   投资者的热情重新被搅动了。今年以来,中国网络教育市场风起云涌,提供在线课程的几家平台掀起一股大量教学及 培训机构 涌入的掘金潮。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资本市场对中国教育行业的看好,明年中国网络教育企业会受到投资机构的追捧,行业竞争也将加剧。“别以为市场这么大,剩下的就都是你的了,事实是每个愿意给自己孩子掏钱的父母,都已经把该掏的钱都掏出去了,这意味着新进入市场的公司必须从竞争对手口袋里去抢钱。”    网络教育的投资热情又被撬动了    移动互联网撬动了网络教育   “电商的冬天来了,网络教育的春天才刚刚开始。”陈广涛。他是新型网络教育网站——多贝网的创始人,之前他开过网校,发过传单。   从20世纪末国内开展 远程教育 试点、知名中学的网校顺着56K的拨号网络进入全国各地的家用电脑开始,“网络教育”这一概念开始被中国人所接纳。在往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互联网与最为保守的教育产业碰撞之后,产生了储藏量巨大的金矿。中商情报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近30%,达到456亿元,网络教育用户规模将接近2000万。   无论是在2006年登陆纽交所的新东方,还是安博、学而思等后起之秀,他们的网络教育平台都经营得如火如荼。除了应试教育,人文社科类教育平台也开始变得抢手起来,国内几家仅仅提供有限的大学课堂视频的公开课网站,其火爆的流量也足以证明这个行业所蕴含的潜力。然而,虽然市场可观,可是这一行业的商业模式却长期停留在卖课件和教材的电商阶段,更谈不上服务。   此前曾有人预测,2012年我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但其发展历程并非一马平川。网络教育刚刚兴起时,只要进入均能获利;但后来,由于同质化严重、竞争加剧、学员剧增及需求不断提升所致的重重压力,让很多传统的网络教育机构陷入尴尬的处境:原有网络学习平台已经落伍,面对迅速增长的市场,技术却有些后继乏力。新东方在线首席执行官孙畅表示:“互联网技术在网络教育领域并没有起到足够大的作用,也未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教育行业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网络教育的受众正借以移动终端迅速扩军;另一方面,随着用户体验的逐步提升,教育类的App正在重新定义网络教育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撬动了互联网教育,使得新技术派与传统教育势力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据统计,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潮的带动下,2011年以来,全球网络教育行业规模在千万美元以上的融资达到近10起。例如,美国的教育应用商店 eSpark今年获得了570万美元的A轮融资,定位为“eSpark的网页版”的Chalkable其后宣布融资130万美元;美国网络教育服务商 2tor获得260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欲让在线教育和学校教育平起平坐,挑战哈佛、耶鲁等常青藤盟校;创业公司The Minerva Project获得2500万美元的巨额种子投资,意图打造“在线版哈佛大学”。此外,UniversityNow总计获得了1730万美元投资、Echo360获得高达3300万美元的融资、Coursera总计筹集约2000万美元的资金。加拿大在线教育平台Desire2Learn宣布A轮融资谈判结束,获得NEA、OMERS两家投资公司总计8000万美元的投资,为目前教育项目融资之最。   投资分析机构CB Insight的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教育类科技公司从风险投资商那里获得了大约13.7亿美元的融资。“平均每季度有53家风投机构注资教育类创业公司。融资交易活动在2011上半年达到顶峰。在2011年一季度至2012年二季度这段时间里,教育类科技公司平均每季度融资额为2.94亿美元。”    下一个互联网投资热点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网络教育将成为下一个互联网投资热点。   网易公开课最早把国外名校资源引入到国内。不少人通过网易公开课知道了TED,知道了可汗学院,看到了国外互联网大佬的演讲视频。去年初,网易加入OCWC国际开放课件联盟,并共享其在全球200多所名校的所有高清课程资源。近期,网易公开课还推出了针对大一新生的精品课程,包括专业课、公共课、兴趣课。打出的口号叫“贫二代也有春天”。   最近,网易还发布了“儿童教育”APP,进军儿童教育市场。种种迹象表明,网易在网络教育方面野心很大。与此同时,网络教育的第三方平台正大量涌现,而且增长速度惊人。在首届中国网络教育高峰论坛上,欢聚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YY”)CEO李学凌谈及重点发展教育的未来战略时透露,明年将在YY教育上投入数亿元,致力于释放社会的教育资源。    第三方平台快速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App Store模式的诞生,使得往日各自为战的网络教育资源可以集中到少数几家平台。   业内人士指出,技术能力不足、缺乏安全技术方案,独家视频课件资源得不到保护、运营成本过高制约了网络教育的长足发展。对于中小型网络教育机构而言,要自我研发视频发布、视频播放、视频直播、视频广告、视频统计等视频技术不仅有很高的门槛,昂贵的视频带宽也让他们难以承受,高昂的搭建成本和运营成本导致了企业驻足不前。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教育本身,将视频平台的构建与维护以少量的成本交由更专业的视频云服务提供商来处理,是一种发展趋势。   在首届中国网络教育高峰论坛上,记者了解到,新型的网络教育是朝阳行业,虽然对于刚在该行业投入2110万美元资本的Andreessen Horowitz宣称的“软件正在蚕食教育”持有保留态度,但现在已有很多公司尝试把线下的教育资源整合到平台上来。这种平台型实时互动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也大大节省了时间与成本。然而,整个行业仍在不断向前迈进中,这种模式在越来越被更多人认可和使用的情况下,自身也在迅速更新推出贴近教育用户本质需求的方式。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互联网教育的环境,较之几年前已大有改变。全国性的网络建设、网络提速、网络支付的完善、公众对互联网认知度的提升、 “9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等因素,都为网络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利好消息。同时,教育机构在线下的跑马圈地业已完成,大型教育机构的互联网化以及互联网创业者的教育项目越来越多。这些因素的同时具备,为网络教育第三方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尽管YY教育目前还未能为母公司的盈利作出贡献,但其招股说明书显示,YY教育平台聚集500家国内教学机构和2万个人讲师,已举行超过50000堂网上公开课,月活跃用户量超过600万。用户自发形成的YY教育平台已经证明了用户的需求存在和广阔的前景。   “每个草莽时代都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序幕。”YY用典型的C2C模式横切了教育市场。李学凌形容,前几年杀入中国网络教育领域的投资潮,是“坐在办公室里的风投搞出来的投资”,“那都是一些眼睛里盯着钱的人,是希望把教育产业化的人”,所以“潮声大雨点小”。他认为,目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教育革命转向学习革命,而最适合纳入网络教育的是语音、工具应用,其次是免费礼仪、娱乐。“YY教育不提供(这样的服务),别人也不会提供。”   “我们提供场地和流量,专注发展这个生态环境。”YY教育利用YY的海量用户流量,吸引了800多家国内外知名教学机构和12万著名讲师,举行了超过10万堂网络公开课。据介绍,目前YY教育月活跃用户超过600万,实现了线上即时互动课堂,提供清晰流畅的高音质语音视频服务,提供平台式教育电子商务服务。YY教育总监印亚兰说,YY教育打造了网络教室、教育电商平台、高性价比营销平台等产品。2010年初,利为汇SEO培训班在YY教育上安营扎寨,当年正式员工不到10人,但SEO收费学院突破1万名。2011年,利为汇又开发了多门新电商课程,当年底收费学员达到2.5万名,讲师人数也涨了 4倍。   李学凌说,YY教育启用了实名认证机制,引入了信用评价体系,“我们没有进场的门槛,让经济杠杆来维持市场规则。”   “我们现在就相当于2000年的淘宝。”李学凌这样描述YY教育在产业链中的现状。而且,他一再强调YY教育未来会坚持只做第三方平台,而不会直接介入教学产品运营。“YY自己做教育?完全没戏。没有一个公司能做好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就做好基础平台。”   “我们可以忍受十年不赚钱。”李学凌表示,YY教育的成功来之不易,但他会继续加大投入,“我们一定要做好教育,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降低教育的综合成本,教育领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他并不担心其它对手能复制或赶超YY教育的模式,因为要再造一个成功的第三方平台,必须投入巨量资金,同时过很长勒紧裤腰带的日子。   “目前要再建立新生态链的平台,机会十分困难。”IDG副总何昊也赞同李学凌的观点。   何昊认为,在国内的网络教育领域,投资者可以针对一些好的教学产品切入,而且可以从技能、低端、和强制性领域开始。    冷兵器时代启幕   一位做线上教育的创业者这样描述这个市场:“知道中国教育市场有多大吗?没有一家公司占有超过1%的市场!别以为市场这么大,剩下的就都是你的了,事实是每个愿意给自己孩子掏钱的父母,都已经把该掏的钱都掏出去了,这意味着新进入市场的公司必须从竞争对手口袋里去抢钱。”   IDG副总何昊指出,国外从2005年到2012年上半年共出现52家有影响力的教育互联网类创新公司,其中有34家教育互联网类创新公司获得投资。而当下的中国网络教育领域,非实时教学是主流,视频网校为主,发展最快的是学而思网校和华图网校;线上实时教育刚刚萌芽,学习系统开始向混合式教育发展。   近两年,中国远程教育领域涌现了大量新面孔,贝瓦网、八方视界、华医网、精品学习网和传课网等多家网站都得到了融资,学大、学而思、新东方等传统 教育培训 企业都在发力线上教育,而YY、粉笔网等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也涉足线上教育。   “目前的教育培训行业在线上业务方面,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看起来很诱人,但发展起来还很困难。这导致了许多投资者持观望态度,在线下培训领域,常见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大手笔风险投资,但在线上领域却十分罕见。”i美股教育分析师钟日昕表示。   “海外上市的教育企业选择主动退市的可能性较低。很多中国企业无法在国内上市的原因就是因为VIE结构,预计以后对于VIE的监管肯定会更加严格。目前,很多中国概念股选择退市是为了博取差价,计划未来市场好的时候重新上市。而中国教育机构当初上市时的法律审批就已经很严了,如果主动退市,未来还能否重新上市就很难说了。除非政策放松,教育企业可能会考虑退市,否则,教育企业不会轻言退市。”弘成教育董事长黄波表示。2007年12月11日,弘成教育在纳斯达克上市,黄波也由此成为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中的第一位女性CEO。其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Q2财报显示,总营收1810万美元,同比增长4.5%;净利润150万美元,同比增长84%;净利率从上年同期的4.6%上升至8.1%;在线学位项目的付费学生数增长21.4%至19.3万人。   “ 网络学历 教育服务市场空间巨大。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未来将有大批的人通过网络获得学历。美国最大的教育类上市企业就是从事 网络学历教育 。目前,中国网络学历教育不如美国市场那么大,主要是相当部分人对网络学历认知度不够。”黄波表示。   由于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的蛋糕足够大,因此,大大小小的教育机构尽管市场份额大小迥异,但彼此之间也基本相安无事,很少见到常见于IT领域的“口水仗”。   新东方教育副总裁潘欣认为,网络教育在各细分领域出现领先者的趋势正在形成。“比如,正保远程一直是财会、建筑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新东方在线则在考研、英语四六级、出国留学等大学生培训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任何一个企业,当其在自己领域形成了比较强的品牌认可度、汇聚了优质的资源后,在短期内是不会轻易被撼动的。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并没有任何一家教育机构能在自己领域里处于垄断地位。”潘欣分析称,教育培训行业网络化时代正加速到来。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资本市场对中国教育行业的看好,明年中国网络教育企业会受到投资机构的追捧,行业竞争也将加剧。    新闻背景    互联网:新的经济驱动力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9%。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也随着互联网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其作为服务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而正是这种不断强化的平台作用,使得互联网经济这种崭新的经济现象不断强大,各种新型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涌现。   目前来看,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很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是最生动的概括。比如传统门户、电子商务、互动娱乐、网络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招聘、网络教育、网络银行、网络旅游、无线增值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互联网商业模式林林总总,背后有一定的原理。典型的互联网模式,第一个创新点在于调节企业的报酬递变状态。扩大初始固定投入,缩小边际投入,一定是报酬递增。免费模式,就是这一规律的体现。第二个创新点在于调节报酬递增的方向。把固定投入构成的核心业务平台,由实体核心业务,调整成数据核心业务,将稳定产生范围报酬递增效果。即越差异化、越提价,成本反而越低,收益越高。如苹果、IBM采用的模式。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奚国华提醒说,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工具,对国民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网络是手段,是工具,发展实体经济是目的,是根本。互联网发展依托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互联网的“工具性”和实体经济的“主体性”不能相互脱离,更不能本末倒置。要把网络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中国在线教育行业,舆论探讨的火热程度大于资本之热,普遍来说,创业团队不像一些人担忧得那么浮躁;创业团队的IT基因重于教育基因,线上基因重于线下基因。2011年、2012年都只是起步之年,学生老师行为方式改变、教育资源的线上化,在接下来两年才能看到更明显的进展。”美国教育观察者 Audrey Watters认为,网络教育是一个有大前景,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快速催熟的行业。 作者:韦常春 http://news.jingpinke.com/details?uuid=f9159a74-13be-1000-8084-171b5fc0e640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线
毛宁波 2012-12-28 13:08
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线
在新春元旦即将来临之际, 12 月 28 日,由“湖北名师”毛宁波教授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课程正式在教育部官方网站(爱课程网: http://www.icourses.edu.cn/ )上线,这是我校首门、湖北省省属高等院校第二门上线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从 2012 年 3 月开始申报,到今天正式上线,期间倾注了学校领导、教务处、摄制组和毛宁波教授的大量劳动和心血。该课程的上线是我校“十二五”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新突破,也是我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的一张亮丽名片。 《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要介绍了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石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及其相关方法技术的最新进展。毛宁波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引人入胜的视频,帮您揭开神秘面纱,引领您走进石油地震勘探的科学殿堂。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是 “ 十二五 ” 期间教育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目前已经上线的课程共 186 门,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和农林医药六类。 《透视地下油藏》课程前 3 讲目前已经正式上线,其它 5 讲内容将陆续上线,课程网址为 教育部 爱课程 网 http://www.icourses.edu.cn/details/10489V001 网易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http://v.163.com/special/cuvocw/toushidixiayouzang.html 教育部 国家视频课程资源网: http://video.jingpinke.com/details?uuid=eddf9362-13bb-1000-b1ee-171b5fc0e640 新课上线:第九批大学视频公开课 http://www.icourses.edu.cn/news/details?uuid=f549a67b-13bd-1000-adf6-ee5926b88a9b 日期:2012-12-28 作者: 来源: 【长江大学】 《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共8讲 主讲教师:毛宁波 【电子科技大学】 《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 共7讲 主讲教师:秦志光、周世杰 【厦门大学】 《全球变化——来自海洋的讯息》 共9讲 主讲教师:陈敏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华船文化》 共8讲 主讲教师:蔡薇、席龙飞等 【清华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共14讲 主讲教师:钱易、杜鹏飞等 【华东理工大学】 《生物医用材料》 共5讲 主讲教师:刘昌胜 【东北大学】 《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 共6讲 主讲教师:姜茂发、孙丽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魔方和数学建模》 共5讲 主讲教师:李世春 【安徽大学】 《化妆品与健康美容》 共6讲 主讲教师:王雪梅 【北京体育大学】 《奥林匹克运动》 共5讲 主讲教师:任海、黄亚玲、孙葆丽 【北京大学】 《世界文化地理》 共8讲 主讲教师:邓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共10讲 主讲教师:梁昌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价值营销概说》 共8讲 主讲教师:万后芬、汤定娜等 【江西财经大学】 《商解孙子制胜韬略》 共10讲 主讲教师:刘爱军 【山东大学】 《管理学与领导艺术》 共8讲 主讲教师:徐向艺、张鸿萍、班博 【中央财经大学】 《会计与价值创造》 共5讲 主讲教师:孟焰、潘秀丽等 【江苏大学】 《创业人生》 共8讲 主讲教师:梅强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共12讲 主讲教师:戴国强、柳永明等 【渤海大学】 《公关与沟通》 共11讲 主讲教师:单凤儒、赵文晶、金彦龙 【中央财经大学】 《保险与民生》 共8讲 主讲教师:郝演苏、郭丽军、褚福灵 【四川大学】 《公司法原理——公司何以有力量》 共5讲 主讲教师:李平 【华北电力大学】 《生活中的纠纷与解决》 共9讲 主讲教师:王学棉、方仲炳等 【南京农业大学】 《茶叶品鉴艺术》 共5讲 主讲教师:房婉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系统生物学与生命》 共5讲 主讲教师:吴家睿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走进经络的世界》 共5讲 主讲教师:徐平 【南开大学】 《生命科学漫谈》 共5讲 主讲教师:蔡峻 【华中农业大学】 《基因的奥秘》 共5讲 主讲教师:郑用琏 【东南大学】 《唐诗鉴赏》 共18讲 主讲教师:王步高 【北京大学】 《影片赏析》 共5讲 主讲教师:戴锦华 【苏州大学】 《英语经典美文:从培根到伍尔芙》 共10讲 主讲教师:王腊宝 【中央民族大学】 《红楼十二钗评讲》 共12讲 主讲教师:曹立波 【河南大学】 《文学传播的力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共5讲 主讲教师:王立群 【复旦大学】 《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共6讲 主讲教师:张汝伦 【首都师范大学】 《20世纪国际关系的历史》 共10讲 主讲教师:徐蓝 【合肥工业大学】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共9讲 主讲教师:钱斌 【河海大学】 《中华水文化》 共5讲 主讲教师:尉天骄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的博客访问量突破100万,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
热度 2 毛宁波 2012-12-26 20:01
毛宁波的博客访问量突破100万,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
今天是西方圣诞节后的第一天, 我的本家毛泽东诞辰119周年纪念日 ,毛宁波的博客在各位朋友的支持和厚爱下,访问量突破100万。2008年3月11日入驻科学网,喜怒哀乐在这里和朋友们分享,这里 几乎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感谢科学网的编辑们和技术人员,感谢好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大家的每一次友好的点击!新的一年将继续与大家分享工作与生活快乐!祝福科学网越办越红火! 主要取得如下成果,请科学网编辑部考核评价! 已有 1000000 人来访过 积分: 628 威望: -- 金币: 623 活跃度: 25989 好友: 526 博文: 939 相册: 10 分享: 573
个人分类: 其他|191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07-2011年)
毛宁波 2012-10-23 13:20
教育部最新消息: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210/143553.html (注:2008年资助学生数含汶川地震特殊资助等)图1 图2 2006年资助资金来源分布 2011年资助资金来源分布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央有关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起完整的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全力推动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政策体系基本健全   2007-2011年,我国建立起了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资助范围最广、财政投入最多的制度设计,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   (一)高等教育阶段: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   1.国家奖学金。中央政府出资设立高校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每年奖励5万名学生,每生每年8000元。学生无论家庭经济是否困难,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均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同一学年内,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同样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   2.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3%,每生每年5000元。同一学年内,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3.国家助学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高校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20%。全国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同一学年内,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   4.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信用助学贷款,帮助解决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支付,毕业后的利息由借款人全额支付。为鼓励金融机构承办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建立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财政(高校)对经办银行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和研究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两种模式:一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可以通过本校学生资助部门向经办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原则上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6000元。二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向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提出贷款申请(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借款人每学年申请的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过6000元。   5.高等学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国家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低于6000元的,按实际缴纳的学费和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两者就高的原则,实行补偿或代偿,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高于6000元的,按照每年6000元的金额实行代偿。每年代偿或补偿总额的1/3,分3年代偿完毕。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6.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从2009年起,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产生的利息实施一次性补偿或代偿。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等学校在校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一次性补偿或代偿;对退役后复学的原高校在校生给予学费资助。学生应征入伍前每学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贷款高于6000元的按6000元资助,低于6000元的按实际缴纳的学费和贷款两者就高的原则,实行补偿或代偿。学生退役复学后每学年实际缴纳学费高于6000元的按6000元资助,低于6000元的按实际缴纳的学费资助。   7.师范生免费教育。从2007年秋季学期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8.退役士兵教育资助。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根据本人申请,由政府给予教育资助。资助内容包括:一是学费资助;二是家庭经济困难退役士兵学生生活费资助;三是其他奖助学金资助。学费资助标准,按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原则上退役士兵学生应交多少学费中央财政就资助多少,最高不超过年人均6000元。生活费及其他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按国家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9.勤工助学。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不应当影响学业,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学生参加校内固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月计算,每月40个工时的酬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适当上下浮动。学生参加校内临时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小时计算,每小时酬金原则上不低于8元人民币。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的酬金标准不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数额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进聘用协议。   10.学费减免。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减免办法由学校制订。   11.“绿色通道”。各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12.其他资助。各高校利用自有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等,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   (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免学费为主,以校内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顶岗实习等为辅   1.国家助学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   2.国家免学费。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免除学费,免学费标准按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学费标准确定。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标准给予补助。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标准,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3.顶岗实习。安排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4.奖学金。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中职学生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   5.学校减免学费等。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6.其他资助。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资助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1.国家助学金。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在1000元-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   2.学校减免学费等。普通高中要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3%-5%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3.社会捐资助学。完善捐资助学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面向普通高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四)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同时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1.免学杂费。国家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2.免费教科书。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实行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农村学生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课程免费教科书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国家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   3.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小学生4元、初中生5元(按每年250天计算),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应承担的50%部分,由省级财政统筹落实。中西部城市和东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   4.营养改善计划。国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五)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1.政府资助。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地方出台的资助政策、经费投入及实施效果等因素,予以奖补。   2.幼儿园资助。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3%—5%的资金,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具体比例由各地自行确定。   3.社会资助。各地建立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工作成效举世瞩目   2007年至2011年,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资助规模逐年扩大,资助金额逐年增长,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生资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资助人数与金额数倍增长。2007年至2011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4亿人次,累计资助总金额3526.17亿元。资助学生由2006年的2525.19万人次迅速增长至2011年的7874.08万人次(详见图1),增长2.12倍。资助金额由2006年的191.16亿元迅速增长至2011年的980.14亿元,增长4.13倍。   政府投入占主体。2007年至2011年,财政投入资助资金2431.71亿元,占五年全国累计资助总金额3526.17亿元的68.96%。财政资金中,中央财政1305.98亿元,占财政资金比例53.71%;地方财政1125.73亿元,占比46.29%。   财政投入资助资金由2006年的52.97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685.1亿元,增长11.93倍。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增长19.19倍,地方财政投入增长7.82倍。   财政投入占当年资助总金额的比例由2006年的27.71%增长至2011年的69.9%。其中,中央财政占比由2006年的10.02%增长至2011年的39.48%,地方财政占比由2006年的17.69%增长至2011年的30.42%。   此外,2007年至2011年,财政共支付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和贴息经费98.85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国家助学贷款专项奖补资金30.25亿元,用于鼓励和支持地方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学校社会资助资金呈增长趋势。2007年至2011年,学校和社会等其他资金1094.46亿元,占五年全国累计资助总金额的31.04%,是资助资金的重要来源。其他资金由2006年的138.19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295.04亿元,增长1.14倍。   (一)普通高等学校:资助人数增长近2倍   2007年至2011年,全国共资助普通高校学生1.79亿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817.18亿元。资助学生由2006年的1530.27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4170.14万人次,增长1.73倍;资助金额由2006年的162.98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501.35亿元,增长2.08倍。   2007年至2011年普通高校学生资助金额中,财政投入817.8亿元,占比45%;其他资金(包括国家助学贷款)999.38亿元,占比55%。财政资金中,中央财政494.83亿元,占比60.51%;地方财政322.97亿元,占比39.49%。   财政投入普通高校学生资助资金由2006年的24.79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245.64亿元,增长8.9倍。   其他资金由2006年的138.19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255.71亿元,增长85.04%。   1.奖学金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各类奖学金累计奖励学生3244万人次,奖励金额446.51亿元。其中,国家奖学金奖励学生25万人,奖励金额20亿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学生299.4万人,奖励金额149.7亿元。   2.助学金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各类助学金累计资助学生3171.06万人次,资助金额528.47亿元。其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2142.43万人次,资助金额421.17亿元。   3.国家助学贷款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学生889.67万人,发放贷款金额488.62亿元。其中,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人数410.48万人,发放贷款金额232.21亿元。   4.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0.45万人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政策,补偿代偿金额26.26亿元。其中,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12.17万人,金额17.15亿元;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8.28万人,金额9.11亿元。   5.师范生免费教育   2007年至2011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及部分地方师范院校享受免费教育或补助的师范生共19.63万人次,免学费及补助金额19.47亿元。   6.困难补助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困难补助累计发放1079.89万人次,发放金额34.83亿元。   7.伙食补贴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伙食补贴累计发放7323.71万人次,发放金额109.33亿元。   8.勤工助学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累计发放1335.25万人次,发放金额74.11亿元。   9.学费减免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费减免累计154.63万人次,减免金额48.15亿元。   10.校内无息借款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内无息借款累计35.63万人次,借款金额22.86亿元。   11.其他资助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其他项目累计资助583.17万人,资助金额18.56亿元。   此外,2007年至2011年,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93.73万人,占报到本专科新生人数的平均比例达9.35%。   (二)中等职业学校:资助金额增长近27倍   2007年至2011年,全国共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7496.16万人次,资助金额1051.33亿元。资助学生由2006年的80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1348.96万人次,增长15.86倍;资助金额由2006年的8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223.24亿元,增长26.91倍。   2007-2011年中职学校学生资助金额中,财政投入989.97亿元,占比94.16%,其他资金61.36亿元,占比 5.84%。财政资金中,中央财政517.45亿元,占比52.27%;地方财政472.52亿元,占比47.73%。   财政投入中职学校学生资助资金由2006年的8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217.63亿元,增长26.2倍。   1.国家助学金   2007年至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共资助学生5559.52万人次,资助金额743.94亿元。   2.免学费   2009年至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1261万人次,免学费金额209.6亿元。   3.其他资助   2007年至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其他政策措施资助学生675.64万人次,资助金额97.79亿元(包括中央、地方政府制定的其他政策资助资金36.43亿元、学校和社会资助资金61.36亿元)。   (三)普通高中:中央财政占资助金额的六成   2010年至2011年,全国共资助普通高中学生1289.2万人次,资助金额144.69亿元。财政投入110.97亿元,占两年资助金额的76.7%。财政投入资金中,中央财政67.33亿元,占比60.67%,地方财政43.64亿元,占比39.33%。   1.国家助学金   2010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960万人次,资助金额108亿元。   2.地方政府资助   2011年,地方政府设立的资助政策资助普通高中学生17.58万人次,资助金额2.97亿元。   3.学校资助   2011年,全国普通高中学校利用事业收入提取资金资助学生205.76万人次,资助金额15.36亿元。   4.社会资助   2011年,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捐资资助普通高中学生37.73万人次,资助金额11.58亿元。   5.其他资助   2011年,全国普通高中其他措施资助学生68.12万人次,资助金额6.78亿元。   (四)义务教育:从经济资助到营养补助   1.寄宿生生活补助   2007年至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生活补助累计资助学生7346.61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512.97亿元。资助学生由2006年的914.92万人增长至2011年的1545.78万人(详见图2),增长68.95%;资助金额由2006年的20.18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6.86亿元,增长6.28倍。   2007年至2011年财政投入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512.9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26.37亿元,占比44.13%;地方财政286.6亿元,占比55.87%。   2.免费教科书   2007年至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共6.49亿人次,平均覆盖率为83.5%;2008年至2011年,享受地方免费教科书共3.62亿人次,平均覆盖率为58.87%。   3.营养改善计划   2011年秋季学期,国家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个团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共下达补助资金40.23亿元。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府“买单”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毛宁波 2012-10-9 21:25
光明日报10月9日讯(记者夏静 通讯员刘小英)“现在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企业用于基地建设的基金和支付给实习生的报酬,还可在企业所得税中扣除。”日前,湖北省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创新和服务能力“保驾护航”。   近日,湖北省政府颁布的《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政府要支持高校与企业、行业、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建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于建设合格的,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为“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并挂牌;对成效明显、示范作用强的,认定为“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有关部门对承担基地建设任务的企业给予奖励,并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给予扶持;企业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直接支出和支付给实习学生的报酬,符合税法规定的,均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除了推进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湖北省还推出一系列新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主要包括,完善在校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的有关制度;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设立“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基金”,每年扶持一批大学生创业;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地方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高校,由当地政府给予高校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一次性补贴。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回首沧桑已过数十载 喜相逢畅叙浓浓母校情
毛宁波 2012-10-3 09:06
惊回首沧桑已过数十载 喜相逢畅叙浓浓母校情
踏着秋天的脚步,象征团圆的中秋、充满喜悦的国庆“双双”而至。“双节”期间,许多心系母校的校友回校无不感慨:“惊回首沧桑已过数十载 喜相逢畅叙浓浓母校情”。尽管官方主办的校友聚会、座谈和晚餐没有邀请我,但是接到同学打来的电话我已经很安慰了,毕业10年、20年的学生能记住老师这就是对自己从教的最大肯定。同学们告诉我地址,我晚上去学生们聚会的KTV、下榻的宾馆去看望他们,一个个拥抱或握手,为没有见到提前回家的同学而遗憾,我想会有机会再见到他们的。。。只要真诚,彼此就不会陌生! 今天一大早,我去同学们住宿的宾馆送别他们,有的同学走的很早。。。有的还在熟睡。。没有打搅他们。。。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块黑板,写的“一日小语”,好久没有看到如此公正的笔迹:“感到不公平就要付出努力 抱怨是没有用的”,把这句话转送给我的学生们。。。祝福你们一帆风顺、前程远大!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尼克森99%股东投票同意中海油151亿美元收购
毛宁波 2012-9-24 07:21
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20日宣布,其股东在投票中以高比例通过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对其总值约151亿美元的收购协议。 尼克森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在当天举行的特别会议中,约99%的普通股股东和87%的优先股股东批准了此项交易。 今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将以每股27.50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尼克森所有流通中的普通股,该收购价比尼克森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7月20日收盘价溢价61%,比到7月20日止的20个交易日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66%。 不过,该项交易还需得到加拿大联邦政府根据《加拿大投资法》进行的审批。加拿大工业部长帕拉迪斯8月29日确认收到了中海油有关收购尼克森的申请,并表示加拿大政府已经启动审批程序。若交易成功,这将成为中国最大金额的海外公司收购案。 尼克森是一家位于加拿大的独立的全球性能源公司,在多伦多和纽约上市。其专注于三项发展战略:加拿大西部的油砂、页岩气及主要位于北海、西非海上及墨西哥湾深水海域的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9/80488.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1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秋游扬州个园
热度 1 毛宁波 2012-9-23 17:12
金秋游扬州个园
金秋9月,到扬州科研开题,顺便游览了扬州著名的个园。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www.baidu.com )以下是9月16日的留影,以此纪念!
个人分类: 其他|3018 次阅读|1 个评论
湖北省王国生省长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高教强省
热度 2 毛宁波 2012-9-17 22:16
王国生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高教强省工作指出:提升两个能力实现两个率先 据湖北日报报道,9月14 日下午,省长王国生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等工作。王国生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 “ 一元多层次 ” 战略体系实施,提升高校创新和服务能力,推进教育经济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率先建成高教强省、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奋斗目标,为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会议认为,我省是高教大省,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也是支撑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但同时,我省高等教育也存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竞争要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一定要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步伐,促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会议指出,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要突出创新与服务主线,强化 “ 以用立业 ” 理念,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要坚持协同创新路径,整合高校及社会创新资源,推动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地方、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聚集发展,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新优势;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高等教育体系,推进高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切实增强我省高等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会议强调,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要围绕重点、明确导向、强化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为基础,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紧密结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要素,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文化传承创新为重要任务,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环节,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7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
毛宁波 2012-9-12 13:19
中国教育报 评论员文章 2012-9-12 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各项工作,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再立新功。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嘱托,指明了广大教师的成长方向,激励广大教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辉煌,取得新成就。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从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凝聚着广大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今天,中国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离不开广大教师;教育事业的每一步新跨越,离不开广大教师。1400万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以实际行动诠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师德风范,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中国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教师承担着新的责任和使命。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教师要把教书放在第一位,只有教好书,才能育好人。只有“教”,才能成为“师”。大学教授要进课堂,给本科生上课;中小学特级、高级教师要始终深入教学第一线。要有笃学之风,重视自身修养和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以渊博学识和专业水准培养学生。要勇于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并重。要有大爱之心,关心学生、倾心育人,努力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要有敬业之志,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要有为师之范,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强教先强师,教育的发展要通过教师的发展来实现。1400万人民教师是办好教育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文件精神,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上,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好条件。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和成长,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继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用一流的师资来支撑一流的教育。   我们的时代造就了大批教师中的英雄和模范人物,造就了大批教书育人楷模,时代正在呼唤更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在中国教育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期待广大教师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牢记崇高使命,坚守神圣职责,争创一流,续写新辉煌!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教授荣获“湖北名师”光荣称号
热度 4 毛宁波 2012-9-12 09:41
毛宁波教授荣获“湖北名师”光荣称号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 (记者 康群) 9 月 11 日,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教育基金会联合发文,公布了 2012 年“湖北名师”名单,我校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毛宁波教授名列其中。 从教 28 年来,毛宁波教授一直“痴”对教学、“爱”对学生,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了《地震勘探原理》、《储层地球物理》、《三维地震勘探》、《海洋地球物理》等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近 100 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 20 多人,年均教学工作量为 400 学时左右。他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课程被评为全国唯一一门石油勘探类国家精品课程。他所建立的《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由教育部推出,面向社会公开开放,在全国相关学科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已录制完成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课程的全部 8 集录像,教育部将在官方网站上面向全国展示。他主持完成的“《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获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对该成果鉴定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整体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同时,毛宁波还潜心科研,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等特大国有企业科技攻关项目 30 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撰写的学术专著《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成为中国海洋石油地震勘探的首选教科书。曾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当选“湖北省部属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长江大学首届师德十佳个人”,“长江大学模范共产党员”,“长江大学教学名师”……今年教师节前夕,学生发给他短信:“您不仅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更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引航人。因为您,我们在求学的路上,攀援得更高,眺望得更远,成长得更快。” 得悉被授予“湖北名师”光荣称号,毛教授在微博中写到:既是荣誉,更是压力,未来还需努力。 随着毛宁波荣获“湖北名师”光荣称号,我校“湖北名师”已有 4 人,其他 3 人是罗炎林、郭海敏、何幼斌。 据了解,全省共有 43 人被授予 2012 年度“湖北名师”光荣称号,其中高校 13 人。 (编辑 一晨) 网址: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yaowen/2012/2393.html http://alumni.yangtzeu.edu.cn/Info/Read.asp?ID=915Typeid=1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54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省教育厅、省教育基金会关于表彰2012年度湖北名师的决定
毛宁波 2012-9-11 12:54
各市、州、神农架林区教育局,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各高等学校: 网站地址: 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10428 鄂教师〔2012〕19号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 2012 年度湖北名师评选工作的通知》(鄂教师〔 2012 〕 8 号)精神,经过各地、各高校推荐、“湖北名师”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决定授予荆州市实验幼儿园黄向荣等 43 名教师“湖北名师”称号(名单附后),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希望受表彰的湖北名师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充分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希望全省广大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受表彰的湖北名师为榜样,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省教育基金会 2012 年 9 月 8 日 附件: 2012 年度湖北名师名单 学前教育 黄向荣 荆州市实验幼儿园 小学 董 琼 武汉市江岸区育才小学 张俏梅 汉川市实验小学 沈建华 安陆市实验小学 唐开菊 建始县实验小学 杨忠芬 当阳市太子桥小学 初中 龙应时 武汉市梅苑学校  余修炎 郧西县城关镇初级中学 屈红燕 襄阳市襄阳七中 胡家耀 谷城县庙滩镇第二中学 孙红强 钟祥市第五中学 王健龙 汉川市实验中学 付 先 鄂州市吴都中学 杨 梅 石首市笔架山中学 冯大海 荆州市荆州区郢都中学 高中 胡龙成 武汉外国语学校 田祥高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岑爱国 武钢三中 魏 兵 十堰市第一中学 付全新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周四林 鄂州高中 陈 珂 荆州中学 中职 郑 彬 武汉市财政学校 郭承焦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 刘秋香 天门教师进修学校 高校 邓大松 武汉大学 胡丽华 华中科技大学 王学东 华中师范大学 徐晓英 武汉理工大学 靳孟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朱新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柳 俊 华中农业大学 王志茹 湖北大学 吴怀宇 武汉科技大学 毛宁波 长江大学 李建强 武汉纺织大学 王继焕 武汉工业学院 张增常 湖北文理学院 高职 周 兰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詹华西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许新华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李俊娥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陈小雄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老师们"第28个教师节"快乐-----顺庆毛宁波从教28周年!
热度 5 毛宁波 2012-9-10 06:42
今天是中国第28个教师节。当这个数字一年年增加,“教师”二字的分量在我心中愈积愈重。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打在脸上的时候,心存温暖的我向全国所有的教师送上特别的敬意,献上最美的鲜花。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就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http://baike.baidu.com/view/25833.htm?fr=ala0_1_1 ) 今天是中国第28个教师节(1985年),也是自己从教28周年(1984年),当我60岁退休的时候就是中国的第40个教师节,自己从教40周年,也是我颐养天年的时候。听着学生的问候,看着学生的笑脸,作为教师的我满足感会油然而生。“湖北名师”,是对我热爱教学工作最好的肯定。早上仔细的回忆近几年在教学工作上的点点滴滴,还是蛮欣慰的。教书育人就是要高调,像陈光标做慈善事业那样高调: 2009年5月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5月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10月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被评为国家级级精品课程; 2009年10月被评为长江大学"首届师德十佳"; 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2011年7月被评为长江大学"模范共产党员"并做全校典型发言; 2011年10月被评为长江大学"教学名师"; 2012年4月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入选国家视频精品公开课; 2012年5月获得长江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正申报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9月被评为“湖北名师”(长江大学在岗第三位湖北名师) 。。。。。。。。。。。。。。。。。。。。。。。。。。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959 次阅读|5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通过湖北省教学成果鉴定
热度 3 毛宁波 2012-8-10 09:28
“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通过湖北省教学成果鉴定
受湖北省教育厅委托,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顾汉明教授等 5 人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于 2012 年 8 月 9 日在武汉对长江大学承担的毛宁波教授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评审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成果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提问和质询,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教学成果研究 思路清晰、成果丰富、特色鲜明 ,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整体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建议进一步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力度 。 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教学改革)|3754 次阅读|3 个评论
毛宁波精品视频公开课-课堂表情欣赏
毛宁波 2012-7-18 23:49
毛宁波精品视频公开课-课堂表情欣赏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教学改革)|3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视频精品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推介词
热度 1 毛宁波 2012-7-16 18:10
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课程推介词(限制在200字以内)如下: 石油,是现代工业血液。它牵动各国首脑的敏感神经,影响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怎样才能找到深藏地下的石油呢?目前,地震勘探无疑是找寻石油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方法。 本课程简要介绍了地震波的基本理论、地震勘探找油的基本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地震勘探的最新进展。毛宁波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动画、引人入胜的视频,引领观众走进石油地震勘探的殿堂。 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彭真明教授修改后的推介词如下:谢谢彭教授! 石油,是现代工业血液,她牵动各国首脑的敏感神经,影响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怎样才能找到深藏地下的石油呢?目前,地震勘探无疑是找寻油气藏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课程简要介绍了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石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及其相关方法技术的最新进展。毛宁波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引人入胜的视频,帮您解开神秘面纱,引领您走进石油地震勘探的神圣殿堂。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2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石油阿富汗勘探遭当地头号军阀威胁
毛宁波 2012-6-14 18:21
中石油阿富汗勘探遭当地头号军阀威胁 久经动乱后,阿富汗的政治雷区仍未彻底扫除,而拿下当地十年来首个招标开发的油田区块后,中石油却又不得不面临新的难题。 6月12日,据路透社报道,阿富汗政府周一称,忠于阿富汗陆军参谋长杜斯塔姆的民兵组织正对中石油在阿富汗的石油勘探活动进行干扰。 路透社援引两名阿富汗官员的话称,杜斯塔姆的支持者要求对中石油的作业项目进行收益分成,“杜斯塔姆将军麾下的武装人员恐吓当地的中国工程师,还为勘探石油区块设置障碍,”卡尔扎伊的一位高级助理说。 与此同时,上述助理还称,在上周由卡尔扎伊主持的内阁会议中,阿富汗矿业部长曾对杜斯塔姆的干扰提出了抱怨。目前虽然杜斯塔姆名义上担任阿富汗陆军参谋长一职,但此前,其为阿富汗的头号军阀。 来自阿富汗矿业部官员的消息还透露,卡尔扎伊上周访华期间,中石油高层也提出了对其阿富汗项目遭到当地势力干扰的关切。 中石油新闻办负责人李占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对阿富汗项目是否遭扰并不知情,此外,中石油国际事务部负责人柳卫江也未能向记者提供更多详情。 但一名活跃在国际石油贸易市场的高级顾问则对本报记者透露,中石油阿富汗项目目前只是处于筹备收尾阶段,中石油正往当地输送部分勘探设备,作业人员也已分批抵达,“对项目的整体进度影响应该不是很大。” “阿富汗背后隐藏的政治危机还是值得中国公司警惕,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于阿富汗内部的割据势力对决。”上述人士说。 高昂代价背后 中石油挺近阿富汗的布局背后,并非仅仅局限于对当下所得油田区块的资源渴求,而为拿下位于阿富汗北部阿姆河盆地附近的三处油田,中石油付出的代价也无人能及。 2011年3月,阿富汗将位于阿姆河盆地周遭的Kashkari、Bazarkhami和Zamarudsay三个区块对外招标,这也是阿富汗战争后十年来的首次招标。 记者了解到,中石油在介入阿姆河盆地项目后遂对油田地质、储量进行了实地调查,由于多年前便处于停产状态,该油田的油气开采额度也较低,这也意味着其未来的开采前景较为可观。 2011年12月28日,中石油与阿富汗政府签署了协议,协议规定,中石油将与阿富汗瓦坦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联合对阿姆河盆地项目进行开采。 而对于项目的产品分成,双方约定阿富汗将获得油田效益的70%,中石油占30%。此外,中石油还将向阿富汗政府支付15%的开采税,及利润的30%作为企业所得税,并承诺在当地斥资近4亿美元修建一座炼油厂,这些条件也均超过了其他三家竞争者。 “中石油开出的价码是最高的,尤其是在税收方面。”上述顾问人士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石油中标的阿姆河盆地油田尚未大规模开发,且来自阿富汗政府矿业部门的资料则显示,其储量仅有8700万桶,“油田规模也并不算大”,但对于极力扩宽上游资源版图及渠道的中石油而言,这片能与土库曼斯坦实现管道对接的油田则还有着更为长远的意义。 “中石油一直想修建一条通过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连接的天然气管道,阿姆河盆地具备这样的地理条件。”中石油内部人士说。 记者多次致电中石油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求证,虽然中石油方面并未正面进行回应,但知情人士则透露,打通中亚天然气管道以及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的整体规划中,阿富汗北部的阿姆河地区已然被纳入了上游气源的供应版图中。 “上周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访问中国时,这条管道是双方讨论的议题之一,事实上,这也符合阿富汗试图削减对美国的依赖,寻求多元化的诉求。”知情者说。 押注阿富汗 世界排名前20名的跨国石油巨头几乎已经控制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0%左右,资源抢夺大战中,起步较晚的中国石油公司则不得不剑走偏锋押注新的风险目标,阿富汗无疑极具代表性。 “中石油开出高于其他公司的报价并非没有理由,最直接的意图则是通过阿姆河盆地项目进一步渗透阿富汗,寻求更大空间的合作。”知情者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前苏联专家在阿富汗探明的矿藏储量中,阿富汗至少拥有6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以及约5亿吨煤炭和1500万吨石油。此外,阿富汗还拥有大量的铜、铬、铁和稀有金属储量。 中石油高价拿下阿姆河盆地项目之前,在围绕阿富汗艾娜克特超大型铜矿的争夺中,竞争者俄罗斯基础元素公司最终被击败,而胜出者则是由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和江西铜业公司组成的投资联合体。 而作为对上游资源极度渴求的中石油而言,阿富汗尚未发现的油气田则无疑是其重码押注的关键目标。 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的报告中显示,阿富汗尚未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6亿桶、天然气16万亿立方米。“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未探明的油气资源很有可能就集中在阿姆河盆地附近。” 但对于久陷动乱的阿富汗而言,中石油由此面临的政治风险仍然不可小觑。国际能源问题专家王海运少将说,2014年美军撤离后,阿富汗的未来前景或是塔利班东山再起,或陷入内战,战事不断,“如何保障投资、人员生命和生产安全,中石油必须审慎考虑”。 时间:2012-06-1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6/76068.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长江大学第一次党代会
热度 3 毛宁波 2012-5-20 00:35
参加长江大学第一次党代会
2012年5月19日有幸作为党代表参加了长江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特此纪念! http://ddh.yangtzeu.edu.cn/news/tsdh/2012/519/1251921284624FD9JC8I8HCI2KEKBEJ.html http://ddh.yangtzeu.edu.cn/ 【聚焦党代会·声音】第一代表团认真审议“两委”报告 发布时间:2012-05-20 10:25:46 点击数: 70 (特约记者 肖寒芝)第一代表团成员在 1 教 308 室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热议报告亮点,畅谈学校发展。会议由代表团团长楼一珊主持。 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地化系等单位的代表参加讨论。与会代表就两个报告畅谈了各自的理解。 徐联代表指出,石油工程学院要结合报告谋院系发展,今后要在引导广大教师,正确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谋突破。有的教师教学投入多,科研投入少,科研层次上不去。有的教师科研投入多,教学投入少,对学生的培养学时达不到,要做到两者均衡。 林小云代表指出,我们要合理定位发展方向与优势,进一步夯实优势学科,从大到强,真正成为我们的强势和特色。学校的发展,主要看广大教职工的工作态度与精神风貌,特别是教职工党员的精神风貌。教职工党员在工作中要积极、要带头。 毛宁波代表 指出,报告的题目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团结,团结就是要加强学科、院系、教师之间的团结,齐心协力育人;二是努力,努力就是态度,每一位教师的态度要端正, 要有主人翁的紧迫感和荣辱观;三是综合型,我们学校有综合型的基础,我们应该坚定信心,立足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方面优 势,群策群力的打造科研实力,把我们学校真正建设成高水平大学。 张敏代表指 出,我们要旗帜鲜明的提出“长大水平”、“长大文化”、“长大精神”。要在科研成果上上水平,要有国家级的实验室和国家级的成果奖;这才能称之为“长大水 平”。我们要积极传承和发扬“四校”好的文化传统,打造自己特有的“长大文化”,真正意义上凝炼成为“长大精神”,使之成为我们长大人的共同的信仰。 http://ddh.yangtzeu.edu.cn/news/xwdt/2012/520/12520102546KF8GH057G0FF1EE4IG4D.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902 次阅读|4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和明天--生日快乐!
热度 7 毛宁波 2012-5-11 00:53
历史上的今天和明天--生日快乐!
个人分类: 其他|3183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第三批课程上线(17门)
热度 2 毛宁波 2012-5-8 20:36
南京大学 《诗意人生五典型》 主讲:莫砺锋 共8讲 浙江大学 《西方视角的中国传统艺术》 主讲:孟絜予 共5讲 西安交通大学 《艺术思维与方法》 主讲:韩鹏举、黎荔 共8讲 中央民族大学 《中华文化20讲》 主讲:赵士林 共20讲 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导论》 主讲:欧阳康 共6讲 中国海洋大学 《大学生人生发展与素养建构》 主讲:王萍 共4讲 清华大学 《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之路》 主讲:胡鞍钢 共4讲 东南大学 《管理学——解剖组织成长与揭示前沿趋势》 主讲:李东 共5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 主讲:石云里 共10讲 南京大学 《环境学原理》 主讲:左玉辉 共5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大观》 主讲:李尚志 共6讲 复旦大学 《人类与核科技发展》 主讲:袁竹书 共5讲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仿真设计》 主讲:谢礼立 共4讲 华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网络安全》 主讲:许勇 共5讲 中南大学 《神经症与心理治疗》 主讲:张亚林、曹玉萍 共6讲 中山大学 《饮食与健康》 主讲:蒋卓勤 共6讲 浙江大学 《茶文化与茶健康》 主讲:王岳飞、龚淑英、屠幼英 共8讲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88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5月7日第三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
毛宁波 2012-5-8 20:30
[转载]5月7日第三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
视频公开课引领教学改革 ——写在第三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之际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浙江大学的电化教室,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的网络公开课“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课程正在录制中。哲轩 摄 5月7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第三批17门课程上线。   自去年11月视频公开课发布以来,已上线的两批共43门课,从网友的点击、学习和评价情况来看,课程普遍受欢迎且评价较高,同时还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对网易和爱课程网网友跟帖评价状况的统计表明,网易网友对43门课程的整体评价,“肯定支持”占71.58%,爱课程网网友对43门课程的整体评价,“肯定支持”占83.09%。这一数据在开放自由的网络平台上无疑是靓丽的。这意味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起步顺畅。   1 为社会公众提供精神食粮   网络视频公开课的作用显而易见。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认为,网络视频公开课是实现教学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实现大学学术知识向全社会普及的重要媒介。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水平知名院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能够进入著名大学学习深造的人数也并不多。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这种教育资源与受教育人数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以名校课程为主的网络视频公开课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紧张情况,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非常有意义。它引领高校主动适应时代需要,迎接全球化和网络化所带来的新挑战;它在国际文化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占领了一席之地;它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精神食粮,回馈了社会,有助于改变大学形象,并促进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   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洪认为,我国的视频公开课的成功推出,意义重大。首先,由于视频公开课的开放性,以及特殊的影响力,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推进的作用。这特别表现在促使学校与教师更加关注课堂,关注教学质量;同时也搭建起一个便捷的校际、人际交流借鉴的平台。其次,这一平台借助网络具有了无限延展性,把高校的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延展到社会上,对于社会文化品位的提升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当然,这种形式又是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新途径,对于教育资源的公平、均衡分配也是一项有效的举措。   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可以使各层面的教育界同仁都来重视,都来支持,使这一利国利民的教育新事物不仅得以持续,而且不断提升,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与窗口。   2 展示名师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高校面向社会展示成果的窗口之一,体现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精湛的教学水平。视频公开课的推出,鼓励名师争上公开课,会产生榜样的效果,更为造就新的名师、名课创造机遇,将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清华大学始终将重点课程建设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建设挖掘了一批具有公开课性质的优秀示范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分布在全校41个教学单位,课程类型多样。一大批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走上了本科讲台,承担了大量精品课程的教学工作。一批知名教授参与到优质课程教学中,如钱易、孙家广、郝吉明等院士,以及袁驷、申永胜、陈信义等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这些优质课程、教师资源为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认为,建设好视频公开课,是高校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浙江大学作为“985工程”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最好的课程回馈社会。浙江大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学名师争上公开课,让那些能够体现浙江大学学术水平、具有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学名师走上这个崭新的平台,将会产生更多受到公众认可的国家教学名师和数以万计的受社会欢迎的精品课。   来茂德说,浙大“王阳明心学”列入首批上线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社会反响强烈;“新材料与社会进步”列入第二批上线课程,社会反响良好;即将上线的“西方视角的中国艺术史”由受聘于浙大的外国教师用纯正中文授课,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那是一种西方教学方法融入中国课堂的有益探索。   华南理工大学挑选了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院士等大师、名师讲授公开课。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认为,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名师登上公开课讲台,学校除在经费和人员支持方面加大投入外,关键时刻校领导亲自出马邀请名师登台授课,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本人工作的肯定和对人才的尊重。   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视频公开课编审工作。高教社总编辑杨祥介绍,全社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调动全社力量,全力以赴做好视频公开课建设服务工作。社里精心遴选,严格要求,组织遴选了上百位学科专家及优秀编辑参与课程的编辑加工工作,努力提升课程质量。   3 高校既是课程建设者也是改革受益者   不能否认,受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我国的课程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知识传授模式为主,这对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如何进行研究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纠结的难题。然而,视频公开课有着这样的特点,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听课”,但是一场枯燥乏味、画面单调的课程只需鼠标轻点即可轻松“翘课”,为了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必须想方设法改革教学方法。有专家指出,视频公开课建设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引领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表示,视频公开课讲授要探索新的讲授方法,避免照本宣科式、知识灌输式、直接结论式、信息单薄式、表达乏味式、效果浅表式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内容的含金量和立体感,增强课程目标的启发度和创造性,增强课程讲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作为授课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加强创新,突出特色,多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切忌照本宣科。要做到与学生的互动,从而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激发观众的求知欲与学习内动力。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认为,视频公开课要充分关注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改革,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要特征的课程,能够促进高校和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教与学的环境。   北师大一直高度重视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学校依托硬件设施和强大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丰富的视频课教学资源。北师大副校长韩震表示:“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一是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已有成果,不断提炼、优化;二是避免过度包装,不片面追求点击率;三是回归真实课堂,重视引发思考的情境。”   4 统筹规划完善视频公开课体系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之所以起步能够如此顺畅,这与其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定位科学有关。专家认为,公开课建设不可能一起步就尽善尽美,也不必追求一蹴而就,而要牢固树立长期建设,逐步完善的观点。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表示,公开课建设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名校开放课程10余年的建设历程相比要走的路还很长,可谓任重而道远。要保证课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严把课程建设的质量关,不断完善课程自身的薄弱环节;第二,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第三,建立网上实时数据统计、分析、评价体系,积极引导、规范网友的学习行为,建立专家评价体系,发挥专家在评价表彰课程、引导网友成长和加强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四,积极创造条件,在完成课程建设规划任务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课程拓展深化的建设进程。   南开大学教授陈洪分析,“随着视频公开课数量的增多,有两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一个是课程的整体结构如何更加合理,走出起步阶段带有一定程度随机性的状态;一个是覆盖专业大量增多,质量关谁来把。已有的工作机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如各学校各负其责、高教社系统高效的编辑加工工作等,但似乎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借助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力量,进一步发挥现有专家组织的作用,无疑是事半功倍的。”谈到这里,陈洪信心满满:“我们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在酝酿这个话题,看看能够做些什么事情。”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全面的探索,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一是要扩大课程建设规模,今年要新建设350门视频公开课;二是要谋划课程结构,对课程的选题进一步规划和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课题体系,既要规划课程的建设重点和核心,同时也要百花齐放,适应社会公众多样化需求;三是要精心培育课程,管理重心下移,要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集中组织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要进一步调动优秀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一批优秀课程建设团队,精心培育出一大批好的课程;四是要通过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推出一批教学名师,推动、引领和示范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大批视频公开课上线,这个作用将会越来越显现,越来越重要;五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不断推动视频公开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名单
热度 1 毛宁波 2012-5-8 20:25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截至2012年4月24日)   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全国成人高校共计34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校1所。   附件:1. 全国普通高校名单.xls      2. 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xls      3. 全国成人高校名单.xls      4. 全国民办成人高校名单.xls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今日母校之教师风采毛宁波主讲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热度 2 毛宁波 2012-4-27 08:15
据教育部4月25日消息,2012年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评审落下帷幕。我校毛宁波教授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入选2012年度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批建设选题,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入选的2门课程之一。 毛宁波教授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是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讲授过程中,毛宁波教授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使讲授效果更具科普性、通俗性,保证了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据了解,国内外目前尚无专门介绍找油地震方法的视频公开课程,毛宁波教授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课程无疑填补了该项空白。 据悉,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2012年全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属高校共择优推荐了534个视频公开课选课/课程。经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专家严格评审,218个选课/课程列入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摘自新闻网讯) 毛宁波教授,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教师,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是国家精品课程《地震勘探原理》负责人。曾荣获长江大学模范共产党员、教学名师和“师德十佳个人”等荣誉称号。 http://alumni.yangtzeu.edu.cn/Info/Read.asp?ID=854Typeid=1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66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长大毛宁波教授入选2012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热度 1 毛宁波 2012-4-27 08:12
荆州新闻网消息(洪湖台记者 刘子进)来自教育部消息,2012年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建设课程评审落下帷幕。长江大学毛宁波教授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课程成为湖北省省属院校入选的二门课程之一。据了解,2012年全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属高校共择优推荐了534个视频公开课选课/课程。经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专家严格评审,218个选课/课程列入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http://news.jznews.com.cn/system/2012/04/26/010373666.shtml )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248 次阅读|1 个评论
“透视地下油藏”入选2012年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
热度 2 毛宁波 2012-4-26 16:14
“透视地下油藏”入选2012年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
新闻网讯 (通讯员 张鹏)据教育部 4 月 25 日消息, 2012 年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评审落下帷幕。我校毛宁波教授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入选 2012 年度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批建设选题,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入选的 2 门课程之一。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计划立项建设 1000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 2012 年教育部决定在“ 985 工程”高校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学校范围扩大至“ 211 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建设 350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今年全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属高校共择优推荐了 534 个视频公开课选课 / 课程。经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专家严格评审, 218 个选课 / 课程列入 2012 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我校毛宁波教授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是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的基础上完成的。毛宁波教授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接到教育部通知后,学校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教务部门大力支持,与主讲教师一道认真学习通知精神,精心选题,组织试讲,反复修改,精心录制,在讲授过程中,毛宁波教授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使讲授效果更具科普性、通俗性,保证了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并顺利入选 2012 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据了解,国内外目前还没有专门介绍找油地震方法的视频公开课程。 (责任编辑 一晨)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zonghexinwen/2012/1712.html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教学改革)|5627 次阅读|2 个评论
毛宁波教授“透视地下油藏...”入选2012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热度 11 毛宁波 2012-4-26 00:18
毛宁波教授“透视地下油藏...”入选2012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据教育部4月25日消息,2012年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建设课程评审落下帷幕。长江大学毛宁波教授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课程成为湖北省省属院校入选的二门课程之一。 据教育部网站资料:2012年全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属高校共择优推荐了534个视频公开课选课/课程。经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专家严格评审,218个选课/课程(名单见附件1)列入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150个选课/课程基本符合视频公开课建设要求,但须限期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完善,将视完善情况列入第二批建设计划;166个选课/课程不符合视频公开课建设要求,不列入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教育部文件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204/134721.html ) 附件:1、 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一批建设选题\课程名单.doc       2、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质量审查表.doc 以下是与石油相关院校和湖北省获批院校名单。 课程内容简介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它象征财富,诱发战争,牵动超级大国、金融巨头、平常百姓敏感神经。石油深埋地下,人们怎么找到它们的呢?应当承认,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寻找石油,比如地质法、钻探法等。不过,在众多方法中,地震勘探是应用最为广泛、找油成功率最高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应用地震勘探方法找油找气,经过石油物探工作者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石油地震技术方法和石油物探装备制造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石油地震勘探强国之一。《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让你了解石油地震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工作效果,引领您进入石油地震勘探的科学殿堂。本课程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和动画、视频进行讲授。主要内容包括石油资源和石油勘探方法简介、石油地震勘探的发展史、地震波的基本理论、陆上和海上石油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的计算机处理、地震资料的石油地质解释、石油地震勘探新进展等。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介绍、影响力分析,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 石油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适应广大学生和普通民众对石油、特别是石油勘探科学方法的浓厚兴趣。该课程循序渐进讲授从石油资源到石油勘探,再到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及具体技术。该 课程将石油科技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充实课堂,将复杂的科学道理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动画来表达和展现。该课程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大众对石油科技知识的了解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课程重点介绍石油知识中的地震方法,能满足广大民众的好奇心,课程推出后会引起很大反响。课程负责人毛宁波教授 是长江大学模范共产党员、教学名师和“师德十佳个人”,是国家精品课程《地震勘探原理》负责人,有较高的学术和教学水平。他充满激情和生动有趣的讲授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国内外还没有专门介绍找油的地震方法的视频公开课程。 教育部文件 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202/130430.html )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111/126346.html 关于启动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204/134721.html 长大毛宁波教授入选2012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 http://news.jznews.com.cn/system/2012/04/26/010373666.shtml 今日母校之教师风采:毛宁波教授主讲课程入选2012中国大学视频精品公开课建设选题 http://alumni.yangtzeu.edu.cn/Info/Read.asp?ID=854Typeid=1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教学改革)|4031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2011埃克森美孚CEO年薪酬达2520万美元
毛宁波 2012-4-14 08:28
据外电报道,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石油天然气生产商埃克森美孚周四发布公告称,由于201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4.8%至411亿美元,公司CEO雷克斯-蒂尔纳森(Rex Tillerson)将获得价值2520万美元的总薪酬,同比增长17%。 蒂尔纳森的总薪酬包括240万美元年薪、440万美元奖金以及价值1790万美元的股票奖励。他还获得了包括人寿保险、人身安全、私人使用公司飞机和财务策划等价值51.9万美元的混合补偿。 埃克森美孚表示,蒂尔纳森的薪酬之所以增长是因为自其2006年执掌美孚以来,公司的投资者回报有所提高。2011年美孚的股东回报率领先于标普500和行业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埃克森美孚公司的安全记录也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蒂尔纳森过去几年最大的举动之一是以300亿美元收购了克洛斯提柏石油公司(XTO Energy),该交易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美孚预期到2025年天然气将取代煤炭成为仅次于石油的全球最受欢迎的能源。通过这起交易,美孚成为去年美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美国天然气价格下跌冲击了埃克森美孚等主要生产商的营收,此项投资成本至今还未收回。 埃克森美孚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爱文市,该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翰·洛克菲勒于1882年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目前全球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埃克森美孚通过其关联公司在全球拥有8万多名员工。由于受益于世界油价上涨,美孚去年仍实现了高达至411亿美元巨额利润,净利润同比增长34.8%,创下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4/70826.htm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海油携埃尼公司南海探油
毛宁波 2012-4-14 08:22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11日宣布,其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与意大利埃尼公司的中国公司就南海一深水区块签订产品分成合同。   据了解,南海30/27深水区块位于距香港400公里的海域,区块面积5130平方公里。该区块是中海油于2011年推出的对外招标区块之一。   根据石油合同规定,在勘探期内,埃尼公司将在30/27区块进行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并钻探一口初探井。埃尼公司将在勘探期内承担100%的勘探费用。中海油将有权参与合同区内任一商业油气发现最多51%的权益。   目前,从水面到海床垂直距离达到300米以上的可称为深水。在常规油气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的今天,能否获得重大的深水油气发现,对于提高我国油气储量具有重大意义。中海油此前表示,已在技术储备、作业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即将于2012年开展深水勘探。未来深水将成为中海油勘探的重要战场,储量和产量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意大利埃尼公司是一家一体化的能源公司,涉及石油、天然气、发电、石化、油田服务和工程等领域。目前埃尼公司还在我国南海海域16/08和16/19区块拥有权益,并担任28/20区块的作业者。 http://www.cnooc.com.cn/data/html/news/2012-04-12/chinese/303691.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3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SEG 维基(SEG Wiki)-应用地球物理的百科辞典
热度 1 毛宁波 2012-4-13 18:19
SEG 维基(SEG Wiki)-应用地球物理的百科辞典
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推出了SEG 维基(SEG Wiki)。大家有兴趣可以访问 wiki.seg.org 网站,肯定对大家有帮助的。SEG维基有以下4个特点: SEG has launched the new SEG Wiki—An Encyclopedia for Applied Geophysics . Breaking new ground in the geosciences industry, the SEG Wiki is a designed to serve up technical cont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researchers worldwide. Go to wiki.seg.org to experience these four benefits of the SEG Wiki. The SEG Wiki is a simple, intuitive research tool Navigating through the SEG Wiki is a snap. With consistent navigation links and a handful of contextual "Toolbox" links to help you drill down, the SEG Wiki makes it easy to uncover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when the general navigation doesn't get you where you want to go quickly enough, opt for the Wiki's intuitive Search tool. The SEG Wiki focuses exclusively on geosciences topics The SEG Wiki is the first true Wiki that is devoted exclusively to the geosciences. As you browse, there is no need to weave and dodge through irrelevant topics and commentary. The SEG Wiki is committed to providing only focused, pertinent geophysical content. The SEG Wiki is moderated by your peers The SEG Wiki is moderated by members of the geosciences community. SEG President Bob Hardage notes: "The SEG Online Committee developed the vision for this outstanding resource, establishing from its ranks an Online Technical Content Board to steward the project and team with SEG's IT staff to make it happen." Moderators and members of the SEG Online Committee are charged with protecting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housed in the Wiki, creating a safe browsing environment of legitimacy and integrity. The SEG Wiki is populated by your peers…and Sheriff's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The SEG Wiki is a member-content-driven resource site. While its foundational conten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Geophysics by Robert Sheriff, continued content contributions come directly from members of and subject matter experts in the geophysical community. "The new SEG Wiki an opportunity for all SEG members to contribute their specialized technical knowledge in a quickly accessible format to the entire SEG Community," said Bill Dragoset, SEG Online Technical Content Board Chairman. Its content is as current as the last commentary posted. Apache Corporation has made a five year, US $250,000 commitment to support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the SEG Wiki. Mike Bahorich, Apache'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notes: "Apache started down the path of developing an internal EP Wiki but firmly believes that the natural owners are professional societies. Congratulations to SEG for being the first among the EP-focused societies to have a working wiki. We are pleased to support ongoing development." After spending even a short amount of time on the SEG Wiki, you'll surely be able to add to this list of benefits. Point your browser to the SEG Wiki today at wiki.seg.org .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628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1980年到2010年全球天然气消费增加了一倍
热度 1 毛宁波 2012-4-13 08:07
从1980年到2010年全球天然气消费增加了一倍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581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4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天河一号"助我国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更强更快
毛宁波 2012-4-13 00:00
新华社天津4月12日电(记者 毛振华)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所在的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主任刘光明12日表示,“天河一号”凭借超强的运算能力,在帮助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企业寻找油气资源方面已获得成功应用。“天河一号”已成为国内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能力最强、处理速度最快的平台。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包括了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大部分。其中,处理需要利用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处理的质量和地震成像的准确度、清晰度,直接决定了油气资源发现的成败和勘探成功率。 刘光明介绍,2010年12月,在“天河一号”上利用1000个节点,在十几个小时内完成了中石化一区块280平方公里的三维逆时偏移处理,探索国内超算服务石油开采的可能性。 去年1月,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天河一号”上运行了由其自主研发的勘探数据分析软件系统。最多利用7100个节点,在16小时内完成了我国最大面积的1060平方公里石油地震勘探数据的复杂三维处理工作,效果超过预期。目前,该公司正在“天河一号”上运行第三批2000平方公里超大规模的三维石油数据处理工作。 此外,超算中心方面还联合国内外领先科研团队,对中海油一区块二维实际数据进行处理,三维相关程序也正在开发阶段。正是基于“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构建的勘探数据处理平台,解决了石油企业的使用需要。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2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荐】荆州/武汉“三镇”到长江大学(蔡甸)乘车路线图[无车版]
热度 3 毛宁波 2012-4-10 06:41
【荐】荆州/武汉“三镇”到长江大学(蔡甸)乘车路线图[无车版]
长江大学终于在武汉蔡甸区有了办学窗口(荆州和蔡甸距离约200Km),如何出行是师生关心的问题。 为避免网络谣言 ,博主给出如下四点出行方案。大家也可以提出另外的最佳出行路线!方案未考虑自驾或打的或专车出行,请原谅!特别提醒:在长江大学开通从荆州到蔡甸窗口往返专车后,该方案部分内容可能会做出适当调整!以下方案亦未考虑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战争、洪水、大雾、堵车、改道、交通管制等),如果耽误了你的出行或约会,博主概不负责! 一、从长江大学(荆州)怎么到长江大学(蔡甸)窗口? 荆州乘坐大巴(汉光或捷龙)到汉阳客运中心下(2.5小时左右),换成205路或596路或208路等公交车到汉阳王家湾下(约15分钟),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约1小时),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约20分钟),以上不考虑换乘或等车时间。 二、乘坐高铁从长江大学(荆州)怎么到长江大学(蔡甸)窗口? 2012年5月高铁通了,从长江大学到荆州火车站(约10分钟),乘坐高铁到汉口火车站约1小时(或汉口北火车站,不是很清楚,如果是汉口北那是非常麻烦),再按下面 四(3) 中的指示的路线从汉口火车站到长江大学(蔡甸)窗口。 三、从长江大学(蔡甸)窗口怎么出去? 首先是蔡甸政府专门为长江大学修的大学路,门口通了一路公交,268路。9站单边5公里,到达蔡甸客运中心(大约二十分钟)。接着从蔡甸客运中心乘坐266路到汉阳大道王家湾下共17站,约19公里(全程约一小时)即从校门口到达这个商业区约需要一个半小时,王家湾有家乐福,大洋百货,二十一世纪购物中心,沃尔玛,工贸家电,国美,苏宁,汉阳数码港,广州百货。再从王家湾转车到各大火车站和汽车站。这里列个到武昌火车站的图,全程约1小时,就是说从长大武汉校区门口到达武昌火车站的时间大约是两个半小时(不考虑堵车以及中间步行到公交站以及换乘车的时间,)。另外到武汉体育中心(沌口体育场)的路线是先坐268到蔡甸客运中心,再换乘267从起始站坐到终点站即到,共21站25公里,可以去看演唱会哦~全程约一小时45分钟~。 四、 从各大火车站和汽车站怎么去长江大学(蔡甸)窗口?   ① 武昌火车站:   乘坐556路或222路在二桥下车(10站)步行至王家湾,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② 武汉火车站:   武汉火车站搭乘610路在建设大道三眼桥下,换乘208路到王家湾下,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③ 汉口火车站:   (线路一)直接在汉口火车站银墩路搭乘803路到王家湾下,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线路二)直接在汉口火车站搭乘79路在龙阳大道王家湾下,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线路三)汉口火车站(贺家墩)搭乘720路(经过14站,12.5公里,58分钟) 二桥路步行220米到王家湾,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线路四)汉口火车站(复新村)搭乘585路到龙阳大道王家湾下,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④ 金家墩客运站:   (线路一)直接在汉口火车站银墩路搭乘803路到王家湾下,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线路二)汉口火车站(复新村)搭乘585路到龙阳大道王家湾下,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线路三)直接在汉口火车站搭乘79路在龙阳大道王家湾下,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线路四)汉口火车站(贺家墩)搭乘720路(经过14站,12.5公里,58分钟) 二桥路步行220米到王家湾,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⑤ 汉阳客运站:   汉阳客运中心搭乘585路、597路、579路、596路、208路、204路、205路在龙阳大道王家湾下,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⑥ 傅家坡客运站:   付家坡公交车站搭乘596路到龙阳大道王家湾下,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⑦ 宏基客运站:   千家街(出站右手)搭乘222路或者556路 在 二桥路站 下车(10站)步行至 王家湾140 米,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⑧ 航海客运站: 出站左手步行至武昌火车站搭乘222路或者556路到二桥路下步行140米到王家湾下,然后乘坐266路至蔡甸区客运中心下,再转268路到长江大学。 从武汉天河机场的话,需要乘坐机场大巴光谷线到民航新村下车(1站),然后转乘702到十里铺(16站),再换乘266到蔡甸客运中心下(18站),再转268到长江大学,全程约3小时。 参考文献: http://tieba.baidu.com/p/1428977832
个人分类: 其他|10318 次阅读|5 个评论
【推荐】透视地下油藏-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热度 3 毛宁波 2012-4-8 21:21
【推荐】透视地下油藏-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网址: http://e-learning.cnpc.com.cn/shiyoukepu/2kantan/course/FrameMain.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493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关于回国和不回国”【可下载文本】
热度 2 毛宁波 2012-4-8 16:25
以下文章是武汉新东方的一位英语老师转给我的,出处不知道,写的蛮真实的,请大家欣赏!下载文本 我的的文采并不算好,但却是一个比较真实的留学生的故事。中国现在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强,来美国也已经变得容易很多了,但我相信,还是有那部分人对真实的美国生活有所好奇,于是,一直潜水 2 年的我换了个 ID 来这儿说说我的生活。 本人算是 80 后,在国内读了算是重点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有想到出国,最后出来也完全是学校的一次交流机会,本质上就是拿着所谓 “ 访问学者 ” 的签证来给这儿的老板做 “ 廉价 ” 的工作。来到美国已经 2 年半了,回顾这 2 年半,在美国主要做的事情还就是调整身份,也就是把以前的 J1 签证调整成 H1B 工作身份,因为 H1B 是移民的第一步。 很多事情出现总是出乎我们的预测,正如我来美国之前,其实我是打算待最多 1 年就回国的,抱着来看看美国的山水,然后学学英文这样单纯的想法,至于后来为什么想要留下来,原因是复杂的,用一个老移民的说法就是:去了美国,就等于上了贼船,想下来也难了。其实现在海归也越来越多,但是即使是最新的统计表明,从美国读书就业工作以后海归的人群大概只有 10%, 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大家都是权衡以后考虑的结果,以移民来看待一个人的爱国心,是并不正确的。 说到这,我不得不跟大家说明下美国的移民流程,正如以前看的《北京人在纽约》一样,即使现在,虽然来美国容易了,但是绿卡的难度比以前也许还在增加,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是因为中国人来美国多了,而美国人每年发放的绿卡有配额,绿卡配额几乎不变,因此僧多粥少。对于那些没什么大钱(投资移民至少要有 50 万美金在美国的投资额,提供部分就业机会给美国人),以及那些杰出人士(比如张艺谋或者名演员或者刘翔之类的),大多数留学生的移民方式有 3 种,第一种是 EB1 ,这种是很牛那种,学术上很有成就,一般是大学的教授,博士学位以上,发过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第二种就是 EB2 ,这种优先级第二,这也是大多数留学生,拿到硕士学位以后准备申请的方式;第三种是 EB3 ,这种基本需要本科学历,但同时也包括一些专业人才,比如厨师,一些普通劳动者具有几年专业移民通常会考虑这种方式。 美国移民很难,主要是针对中国大陆,印度和墨西哥人,因为美国人对移民的人种有配额,由于上述三个地方的人来美国太多了(你想,即使 0.1% 的中国人来美国申请移民,也能把配额全部用光),因此对上面三个地方来的人移民来说,困难重重。就拿 EB2 来说吧,这是大多数取得硕士学位的人申请美国移民的方法,也不说其他符合的条件了(不是说你拿到硕士就能这样申请,还需要很多条件,包括工资水平,或者老板的支持程度,细节有兴趣的就去网络搜索吧), EB2 现在的排期是 2003 年 1 月,换句话说,一个人即使现在开始申请,最理想最顺利大概也需要 5 年(因为现在大概是 2007 年底),如果排期倒退,将更久。 绿卡很多时候是在美的人永远的痛,因为绿卡是张魔卡,会带给你机会。比如如果你有了绿卡,通常你可以申请所在州的学校,你只需要付州内学费,费用是通常的费用的 1/3 以下,在这种情况下,申请 MIT 都不是很难的事情。再则,由于留学生大多数是申请 H1B 工作的,老美之所以招你不招别人有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你的工资水平还是会比老美低,如果有了绿卡,你不用担心身份问题,因此你的工资水平能涨到 1.5-2 倍左右。还有很多,比如你有了绿卡可以开公司,其实,现在于中国做贸易是很赚钱的,把美国一些不做的事情拿到中国做,赚钱也并不是很难。 谈了这么多,主要是想回答上面的那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说上了美国的贼船,就下不来了,原因就是为了绿卡,因为在得到绿卡的过程中,你的身份都必须得衔接上,这让你很难自由的出入中国和美国,你回国的时间也许只有 1 个月,因为你害怕太长时间的话你会被公司解雇,这样你以前所有做的都会泡汤,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太多留美的人没法回来,等有了绿卡,经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没法回来了,毕竟,有家庭,孩子的关系,想回国就变得非常难。 出国的人很多都有立志回国发展的计划,但现实并不是那样,在你得到一些的时候,你必然也失去一些,有些人可能会问,既然在美国身份这么辛苦,干脆还是不要了,回国发展多好 ? 其实这个问题在美国的留学生都想过很多次,但往往都会被诱惑。被诱惑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不确定,对中国的不确定,对自己在中国能有怎样的位置的不确定。试想,同样一个在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如果在美国毕业,在一个收入消费相对中等的城市(比如南京吧),在美国毕业以后可以拿到 4-5.5 万美金的年薪,同时包括一般的福利(比如医疗保险,养老金),具有 20 天左右的带薪年假。而对于一个中国大学刚毕业的研究生,这样的待遇是很难想象的。而且作为一个普通人,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居住几年的城市或者生活环境,总有种依恋,要放弃也很难。 在美国生活到底怎样呢?其实对男人来说,美国的生活很空虚,对女人来说,她们会喜欢美国的生活。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我刚过来一个朋友说的,他来读书,同时他太太陪读。说这句话的原因是,美国其实没那么多娱乐活动,尤其到了晚上,跟南京,上海,北京,重庆这些一般的省会城市比,这儿的夜晚很萧条,是的,也有酒吧,但你并不喜欢去。这儿没有小吃街,没有拥挤的人群,有的只是规划的非常漂亮的商城,但总是缺乏国内那种气氛。女人之所以喜欢美国,是因为男人到了晚上就不会出去,只会在家陪着老婆。我那朋友,以前是在国内的大公司做销售,那时天天在外忙,到了美国,却突然发现实在没事情做,只能开始享受美国式的安宁了。 美国的物价怎样?我想很多人也许很有兴趣,在我看来,美国除了租房子和吃饭馆外,其他都便宜。拿日用品来说,一般的东西沃尔玛都能买到,通常的价格是国内价格( 0.5-1.5) 倍,通常都是中国制造的,但中国制造也分很多种,有些是中国的牌子,比如很多衣服啦,还有便宜的厨房用品了,这类东西的价格基本是中国市场销售价格的 1-1.5 倍(已经转化了汇率),如果那些东西是中国生产,但贴的是老外的牌子,比如飞利浦剃须刀,电动牙刷这类的,基本价格就是国内销售价格的( 0.5-1 )倍。这儿顺便说一句,美国的售后服务非常好,通常超市包括沃尔玛销售的,拆过包的 90 天内都能退,返全款,如果你用某些卡付账,比如 american express 这样的信用卡买东西, 90 天内如果损坏或者被偷窃,信用卡公司会赔你全款(比如你买了个液晶电视,然后用榔头槌破了,信用卡公司照样赔,他们不管事故责任人是谁) 美国的食品价格如何呢?从我个人来说,以前是很喜欢自己做菜,但现在懒了,菜篮子也少了,但在美国,食品是极大丰富的,比如拿猪肉来说,现在超市里面比较好的猪肉,目前价格大概是 2.19-2.49 美元一磅,折合人民币大概 16 块钱 1 斤吧,牛奶,鸡蛋感觉比国内便宜,总之,我的感觉是,食品价格是相对收入是相当少的一部分,如果跟中国市场比,大概是中国市场食品价格的 1.2-1.6 倍左右。但是,上饭馆可不一样了,一般一个菜 10 美金左右(比如宫保鸡丁这样的菜,不是什么海鲜鲍鱼之类的),同时点完菜后需要交 7% 的税和 10-15% 的消费,因此,天天上饭馆是不上不起的,以至于我每次回国吃饭都要去饭馆,毕竟,国内大概 100 多块人民币就可以 2 个人点 3-4 个菜了 ( 当然是说那种中低档的饭馆 ) 美国的房子市场怎么样?现在中国的房地产是个很热门的话题,于是我也顺带说下美国的。其实美国的房地产在我看来是算很合理的,我不喜欢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拿南京和我所在的城市比较,因为这 2 者所在的地位相似,在我这儿,算是闹市区,在学校周围,商场什么也还算丰富的,一个 1500 英尺上下 2 层的房子,大概是 22 万美金,这种房子有个院子,面积大概是国内的 150 平方米吧,最近美国的次贷危机让房价每年都还在下降,不过好房子基本也不怎么降。 22 万美金对夫妻都工作的人来说,比如按照我上面的标准,最低 8 万美金的收入,同时交掉 25% 左右的社保和税(在美国,如果你交了 10 年的社保,退休后有退休金可以从 go-vern-ment 发),大概有 5 万左右的纯收入,支出大概 1 万美金左右,一年有 4 万的结余,意味着,夫妻 2 人毕业 1 年后,就可以按揭买这样一套房子。而我所说的房子,地段其实还算好的,地段差的还要便宜。 其实这么看起来,美国的生活似乎很好,因为相对中国来说,收入高,物价低,各种保障也很好,如果仅从物质上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的,美国更适合过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如果你没有有钱的父亲或者当官的亲戚们,是的。但是,实际上,这些呆在海外的人的幸福感并不强,人的幸福很多时于候取决于 2 方面, 1 是物质层面的, 2 是精神层面的。在美国,从物质层面上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满足,包括我可以毕业以后就买一辆宝马的 Mini cooper ( 2.1 万美金的新车),我可以随便的买名牌化妆品送我想送的人,我可以买很多电器做玩具,但是,这些未必都能让人满足,人总是奇怪的动物,一个不会满足的动物。你也许可以比国内同龄的普通人过的相对大方点的生活,但你却失去了亲情沟通的机会,失去了一大批从小一起玩耍的朋友,这个时候,你会知道,金钱,是很苍白无力的,它甚至买不回你跟一群好朋友在一个惬意的午后,在茶馆喝茶的机会。 现在说下美国的工作情况吧,我个人对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工作情况比较熟悉。在中国工作,大家应该都比较了解。但是工作与工作的区别是很大的,以挨踢 (IT) 行业来说 , 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一般出路就是做项目经理或者做市场,通常做到这个位置薪水也就 30 万人民币左右,普通的劳动者大概 12-15 万左右吧,这些薪资水平都是我在北京的同学和我一些朋友的数据,劳动强度很大,打个比方说 GOOGLE 吧,虽然在 GOOGLE 和微软大概也有 25 万人民币左右的收入 ( 全年 ) ,但我知道都非常累,我曾经跟一个本科后来去 google 的同学通个电话,他那时被 google 派到美国总部做项目,很忙很累,工资水平却没什么加,跟美国总部的人是没法比的,在 google ,工资基本是 10 万美金 + 期权 ( 普通劳动者 ), 微软也是,通常干到晚上 8 点是非常常有的,工资大概 20 万吧,听说现在有加到 25 万,未证实,这些钱都不是那么好赚的,都是辛苦钱,这么累,女朋友也难找。不过顶着这 2 家大公司的光环,以后出去开个小公司或者去其他公司做个技术总监什么的,也比较好忽悠人,这些都是潜在价值。 现在说到美国了 , 当然,数据只限于我认识到一些朋友,这些都是合法移民,至于非法移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辛酸的故事。但对于我上述所说的留学生然后找到工作的为例,一般辛苦的工作就是去小公司朝九晚五的工作。公司会给你 2 种选择 8:00-5:00 或者 9:00-6:00, 中间有 1 小时午饭时间,至于工作内容,其实是蛮轻松的,大多数时候就是敲敲电脑上上网,公司不鼓励加班,除非个别时候特别紧急需要晚上稍微开个工,但这种事件的几率很小,你多做事也没加班工资拿,所以一到点大家就回家,双休日周末。我在学校工作,工作相对那些在工业界工作的就轻松些,我在这儿最大问题就是假期太多,学校假期尤其多,假期一多,又不知道干嘛,就会很无聊。圣诞还要放 1 个礼拜 ( 当然,外面的公司可能没这样的 ), 我数了下,正规的假日(比如中秋之类性质的)大概有 12 个,比如圣诞到新年算 2 个假日,但是放假会放一个礼拜,这么算下来,正规的假期大概是 16 个左右,外面工作的小公司大概没这么多, 10 个左右差不多。同时还有 20 天的年假以及 sick leave ,年假就是说你随便休,这个假通常是用来回国的,因为这 20 天加上这期间的双休日,刚好凑满大概 1 个月多点。美国人工作压力不是很大 ( 我说的是相同行业,去华尔街压力还是很大的 ) ,工作一般都是开车上班,这儿的高速公路很发达,没有车是完全不行的,穷人也有车,就是那种二手车,大概 2000 多美金可以买个还一般般的美国二手车。工作的一般会买个新车,首付 4000 美金,然后以后每个月还几百块。美国人不会省钱,人家说美国人的银行账户大概只有 1 个月的工资,似乎是真的,他们喜欢刷信用卡,跟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真的不同。你要是娶个老外,离婚是难免的,因为你将忍受再也吃不到家人做菜的乐趣,也将忍受银行里面没存款的境地。说到这,我倒是蛮想给想嫁给老外的人一些建议,这么说吧,中国女孩子到了美国,肯定都会遇到老外追, 1 来老外的审美很奇怪的,我们中国人认为的美女他们也许并不认为漂亮,而那些相貌平平的他们却非常喜欢。华人女子一般不会找老外,那基本就是下策或者为了混身份(当然,凡事不能绝对,我只是说大多数情况的事件)。尤其那些来中国的老外,除了部分是外派到中国的经理(这类还算好了,虽然明显属于在美国工作混的比较差才派到中国去的,你想,如果中国的公司派你去非洲,有几个人愿意去?肯定是比较差的才去),这类还算正经。大多数是在美国找不到工作,或者有些其他问题,去中国教教书这样的,此类人,在美国社会地位就不怎么高,到了中国,突然发现一大群中国女人对他们还趋之若鹜,这种兴奋感我都能体会,但只好为那些傻傻的女孩悲哀了。路都是人选的,我们能说什么呢?而且,中美的文化差异很大,打个比方吧,如果你吃面的时候发出声音,或者吃面直接用筷子不是用刀叉,都有可能离婚,你们信么?我就遇到这么个华人,结婚几年又离婚,实在是没法过的。而且老美不会给你花钱,就是你床头的灯坏了,去超市,你也得付你的钱,所以,嫁个老美,你就别指望嫁到个富翁,生活是相当的清苦,有需要了解这方面信息的人,可以 M 我 , 我私下可以回答你们的问题。 现在说说美国的风景吧。我依稀记得第一年来到美国,我对处处都是新奇的,就连在学校和我家门口的那条马路,我都要拍很多照片给家人看。整个世界世界似乎是建立在草地上的,那种兴奋,就好象是北京城建立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感觉,人家说到了美国,鞋子不怎么会脏,是真的,因为草地太多了,而且你走路的机会也不多,大多数是开着车出去。这儿的天空很蓝,云很低。我曾经坐车从纽约去华盛顿,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张张都是 XP 的背景图,起伏的小山坡,全是绿色,周边全是树木,听说那个洲的绿化面积大概有 80%, 我是相信的。我还去过一个海滩看日落,这是我这生看到最美的日落,随便拍的照片全是似乎是明信片上的,火红,低层的云。很美,这一年我都很兴奋,我觉得天堂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但是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很兴趣去这样的地方了,迪斯尼,环球影城,冒险岛,这些主题公园,开始去很兴奋,现在,却几乎没什么兴趣了。美国的风景其实是很雷同的,城市建筑也很雷同,规划也雷同。现在说下规划吧,美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一张二维矩阵结构,地址一般是以 **ST. ** AVE 来标志,这就好比一个 X,Y 坐标,因此,通常你知道对方地址就知道这个地方离你有多远(只要计算下 X,Y 坐标的差值即可)。当然有些老城市不一样,比如纽约,我去纽约最有感觉的就是皇后区的法拉盛,这个地方就是拍北京人在纽约的地方,是很古老的唐人街,那儿的建筑很有 7 , 80 年代中国的风格,我现在还想着那样的建筑,回忆过去的时光,真的,现在中国正在把历史消除,但那些历史,却是多少人曾经的记忆。我夜晚曾在那样的建筑漫步,感觉很陶醉,有种时代的跨越感。 如果要说我现在最想去哪儿,我想说我特想去湖南的凤凰,住个临河的小旅店,晚上静静的看河边的小船,约上几个人喝茶打牌聊天,可惜我的假期太紧张,如果真要去凤凰,最多也就 1 个礼拜。我甚至觉得背着包去国内各个城市走走也是不错的主意,国内虽然现在新建筑越来越多,但还是有那么些古迹的,不像美国,所有城市都一个样子,除了路边的树木能提醒你这是个不同的城市,其他,似乎是一个模子下的。所以,如果你看到我的帖子,你知道么,我至少也在羡慕你,可以约上朋友去做年轻人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去自助旅游 接下去说下美国的汽车。美国的汽车市场应该说是世界上最大也最成熟的市场。当初我刚到 LAX 的时候,就差异怎么有种到北京的感觉,不同之处就是北京路边停的都是自行车,这儿停的全是车。而且全是立体停车场,是的,美国是在车轮上跑的国家,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的城市规划,美国通常把住宅区放在郊外,然后用发达的高速公路连接城市和郊区,因此开车上班是很自然的。超市的规划,商场的规划,全部是基于汽车的,因此,到了美国,汽车是必需品。比如我们平时买菜,通常都会买一个礼拜的菜然后放到冰箱,没车即使到了超市也拿不回来。我指得当然还只是一般的城市,纽约这样的地方是不需要开车的,公共交通是很发达的,而其他城市,公共交通通常都沦落为穷人的工具,因此公共交通都是国家贴钱的。拿华盛顿来说,那儿的城铁其实很漂亮,比北京的还新,但是,车上人却不多,有一次我坐我们城市的城铁去看姚明的比赛,一个车厢大概不到 10 个人,公交车也是,一是因为美国布局很大,人口不集中,其次就是大家都买车,公交车毕竟不方便。我之所以说美国的汽车市场发达还有个原因是价格,大家都知道,批量化生产会降低产品成本,我有个朋友去澳洲,想去了那儿买车,后来发现跟美国同样的车相比,美国便宜不少。还记得前段时间加元升值么?好多加拿大人都到美国边境来买车,后来弄得几个大厂商宣布美国边境地区的代理商不得卖车给加拿大人。一般在美国,日本车开的比较多,也比较贵,比如 CIVIC 和 ACCORD ,听说是我们当地排名第一失窃率最高的车,中国人毕业了也比较喜欢买这个车,因为这 2 个车以后当二手车卖掉价比较少。说到二手车,美国的二手车也是相当的繁华,国人买车必然考虑买新车,而这儿大多数买车都考虑二手车,各个年份的都有,美国虽然买车便宜,但修车却不便宜,因为凡是涉及人工部分的,都不会很便宜,所以一般的经济不富裕的留学生,毕业以后都会有些基本的汽车维修知识,实在是迫不得已。 在 MOP 似乎还是该写些留学生的感情问题。其实,不同洲有不同洲的情况,但如果同志们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比如美国,留学生在感情生活上更加开放却并不是事实。很多时候,在美国的留学生的感情生活比国内还要保守的多。但如果在外留学,一旦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同居是很正常的,同居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无论对男还是对女,因此刚来美国的 MM ,真的要好好选择机会。原因在于,池塘很小,一旦你在一个学校跟一个人同居了,基本整个学校的中国人都会知道,一旦你以后分手了,想找新的就难了很多。因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有一定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之所以同居一部分是生理需要,更多的原因是经济原因,留学生都不是很有钱,如果同居,可以节省一大部分房租,这往往是非常大的一部分开支,通常房租会占到你一个月奖学金的 1/3 到 1/2 左右,同时可以共用一个车,可以一起做饭做菜,对烦躁的学习来说,同居是很经济和实用的方式。 很多女孩子也许觉得男孩子到了美国容易变心,我想说的是,其实变心也很难,因为到了美国,他能选择的机会也很少。通常这儿的华人女孩子都已经结婚或者有男朋友了。偶尔遇到几个漂亮点还好点的,早就遇到一大批 GG 的疯狂追求,比如今天开车带你买东西,明天请你吃饭,后天办个 PARTY 邀请你去,所以刚来美国的男孩子们,想跟有车有房有资源的师兄们抢 MM ,还是有点难度的,所以短期内,这样的男孩子也很难变心,毕竟要变心,也得有个能转移心意的对象啊 其实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谈些中国的话题,其实我是知道我必然要回国的,我现在都打算好了,大概 35 岁吧,回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的我看起来其实已经不孝了,很多时候不回国的原因还是有点迫于现实,毕竟自己的父母在国内就属于那种不是有钱人,亲戚也没当官的普通老百姓。而且,自己的国家,总是有种特殊的感情,虽然祖国 go-vern- ment 还是有那么多让人不舒服不开心的地方,虽然现在每次回国还得被扎一针检测 HIV 美其名曰防止携带 HIV 病毒入境,这些我们也理解,但为什么就中国人扎针,那些从境内入境的老外不扎呢?这些政策不就是逼着你换国籍么? go-vern-ment 是有很多问题,但人民都是好的,父母亲人都是没法取代的。我是个爱思考和规划的人,很多时候,我也想建议下我同龄最好是比我年纪小的师弟师妹们,那就是,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实中,更要活在理想中,这句话其实也是我听来的,很受用。我们必须对未来有规划,这种规划,包括工作和事业的考虑,也包括感情的考虑,你对感情要求越高,你未来能得到高质量的感情概率也越高。你越随便,你得到的感情也越随便,这些都是相互的。打个比方,你连跟一个妓女都能上床了,你能指望一个公主还会喜欢你么?你都能跟一个混混上床了,你还能指望王子爱上你么?自重者人重之,这些都是相互的。大学期间,很多时候一个好的规划,仔细想想未来的目标,不仅要想目标,还要想连接目标与现实的那一步步,都是蛮重要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着希望自己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些都是正常的,但重要的人总是那么几个,但重要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呢?换句话说,你真的思考过人生的意义么?希望看贴的人不要误解我是在说教,在美国,很多时候会思考这类问题,有时会感觉到精神在净化,也许只是虚幻的。 现在谈谈美国的度假,美国的假期我上面已经有所讲到,但是度假的方式却还未涉及,其实美国的度假方式跟中国还是蛮有区别,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人喜欢凑热闹,是一种流汗的度假;美国人喜欢平静的度假。在美国,通常的方式是几个好友,约到某个公园烤肉,公园也许靠海,可以一边烤肉一边去游泳,或者沙滩排球。美国人大多数的度假方式都跟海有关,这也许跟它的地理性质也有关系,当然,比较内陆的地方也许也会去参观下当地的风景,比如黄石公园啊,顺便说下,美国的公园大多是免门票,只收停车费的。比如黄石公园这么著名的这个国家最大最好的野生公园,门票也是免得。但是他会收车费,一般比如说这个车坐 4 个人,那每个人 7 块钱这样。如果你步行进入,就不用钱了,当然,谁都不可能步行进入这样的公园,否则极有可能成为猎物。可以说,我到目前还没遇到过收费的公园,我最喜欢的公园就是纽约到中央公园,曼哈顿寸土寸金,当中心却有这么大一块绿地,从繁茂的华尔街进入中央公园,看着周围比树都高上几百倍的建筑,突然还能听到鸟儿的声音,清澈的湖水,还有电影里出现的马车,这种感觉,如果那时有个 MM 陪你吃哈根达斯的冰淇淋,真的很惬意。美国的度假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针对自然风光的休闲度假。普通老百姓会租个靠海的旅馆,然后享受阳光浴和游泳。有钱的会买个游艇,享受海面的风光。再则就是坐游船,通常船上有赌博游戏。但喜欢赌博基本都是亚洲人,老美只喜欢玩点小的。中国旅游方式相对丰富,可以去茶馆喝茶,可以去一些古老的建筑旅游,但我感觉大多还是凑热闹,我清晰记得去年回国在杭州有个郁金香展览,首先,排队进去就要门票,而且进去以后人挨着人,基本没什么花,所有的草地都坐满了人,实在让我感慨不已。所以我在国内,节假日很少出去,我喜欢的方式就是在古老的建筑里面,做惬意的事情,可以喝茶聊天,听音乐,这方面,国内的方式比较多,美国比较少,当然,也有可能我接触的少,毕竟,要真正接近美国人民的生活,对外国人来说,还是需要时间的 三座大山,似乎只有教育没有说了。说到教育,我想很多人对那部分国人来美国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许也有些好奇。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部分人大多是官宦或者富商的子弟,其实这又是个误区。不过区别这些是容易的,仅仅从这个人追求的学位就可以看出,通常,如果来美国是接受高中或者本科教育,或者是接受商学院比如 MBA 的教育,这些人通常是官宦子弟或者家庭比较殷实,原因很简单,上述教育几乎没有奖学金,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通常一年学费和生活费的开支至少是 30 万人民币。第二种是来读硕士的,此类人呢,分 2 种,一种是比较牛的那种,一种呢是家境还不错的,毕竟也就负担 1-2 年左右的学费和生活费。为什么说有那种比较牛的呢,因为硕士的全奖是最难拿的,全奖的定义一般是说学费全免,然后发生活费,大概 1000-1500 不等的美金一个月。第三种就是读博士的,读博士通常就是普通家庭为主,因为来读博士的,理工科拿全奖的很多,原因也很简单,在美国,申请博士的全奖比硕士要容易很多,在美国,硕士也比博士好找工作很多。原因是博士毕业以后按照移民局的规定,有最低工资标准,这个标准比硕士要高,而其实做的事情,博士和硕士做的差不多,所以公司自然愿意招硕士了。同时学校给你奖学金,也是要你干活的,读硕士才 1 年多的时间,老板的活刚熟悉也许就要忙毕业了,老板自然不愿意。这儿再说下学校的奖学金,一般来说,某些基础学科比如化学和物理比较容易拿奖学金,因为这笔钱是 go-vern-ment 给学校的,为的是鼓励基础教育,因此干的活主要是助教 (TA), 主要就是批改作业,带带实验课之类的。还有种性质是助研 (RA) ,这个基本就是有些老板拉到一些项目,比如某个研究课题,需要学生来做,只要愿意给学生 20 个小时的工作合同,学生就相当于拿到了全奖,免学费,每个月拿 1000 多块美金的生活费。而学生一个礼拜要给这个老板至少干 20 个小时,但实际上是除了上课,老板要你干活就得去干活这样的,比较老板还是掌握着你毕业和修课的大权的。 说了这么多,介绍下美国教育的学费问题吧。从大学教育开始说起,其实美国的大学教育本质上肯定是不公平的,但是还是蛮符合经济学道理的。通常来说,教育向富人倾斜,有钱就容易受好教育,具体体现在学费上,穷人如果要享受同样的教育,唯一能付出的就是努力和辛勤。美国的几所名校都是私立学校,以斯坦福为例,基本一年的学费在 3-4 万美金左右,生活费再怎么省也要 1 万多美金。这样的学费开支,对很多美国家庭也是非常沉重的,因此,能付的起学费的,要入学就要相对容易很多。付不起学费的要想入学,就得很优秀,去争取那些奖学金名额。其实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合理的,这世界本来就没有完全的公平而言,不过说到贫富差距,这是另外个话题。美国 go-vern-ment 也鼓励高等教育,比如我就遇到一个当地人, go-vern-ment 给他每个月 2000 美金的生活费和学费全免得待遇(不用给老板干活那种),让他读博士,为的就是提高本地人的教育水平,在美国,大多读博士的都是中国人和印度人,这也跟我上面说的学费的情况有很大的联系。 刚睡下,又突然想到一些,很希望对中美之间的优劣进行些比较,观点必然有局限性。中国和美国比较,中国比较像 25 岁的年轻人,美国比较像 45 岁的中年人,年轻人不如中年人有钱有资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年轻人有希望有可能,中国每天在改变,每次回国都能看到新的建筑,而在美国,很多东西似乎一直这样,是的,中国充满机遇,但中国却依然在很多地方落后美国,这些地方很多时候不是可以用新建筑来填补的。中国人民的优点是什么?我觉得中国人民真的是太辛勤了,太努力了,从我的周围的朋友,亲戚,包括父母都能看出来,每天都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有个非洲人曾说,非洲很难重现中国的模式,因为对上,没有 Dengxp 等开明的领导层,对下,没有如中国人民那么辛勤的劳动者。而且中国人民其实也太容易满足了, go-vern-ment 的一个小小的道歉,有时就会让所有人原谅,在美国, go-vern-ment 要是犯错了,非被告到法庭不可。如此善良的民族,怎么能不去爱他们。美国人民的优点又是什么呢?美国人其实很聪明,但不同于中国人的聪明,他们看问题很战略,也很有开阔性。你说中国为什么包括世界为什么一直在给美国人打工?(我认为是在给美国人打工,因为美元的货币政策),你想,美国人只要印美元,就是财富,打个比方中国人造了好多好多的鞋,从美国人手中拿了 1 亿美金,美国人只要再多印些美金,这 1 亿就缩水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家有 1 万多亿美金的外汇储备,但都不知道怎么用,而这些钱,就是我上面说的勤劳的中国人民赚的啊,是勤劳的中国人民在支撑我上文所说的美国的低物价啊,而自己的人民却没有享受到,为了那便宜 10 块钱的食用油,重庆的超市死了这么多人,这说明什么?首先,国家的金融战略必须加强,不要再被美国人玩金融游戏了,现在的房地产,外汇,股市,全部有美国人在里面玩,中国的金融从业人员,我觉得应该当士兵来用,这绝对是场货币战争。其次, go-vern-ment 必须在制度上多学习先进国家的制度,包括劳动保障,保障贫困人口,就业政策,教育,医疗。在美国,最辛苦的人不是最穷的人,最穷的人, go-vern-ment 能保证食品,看病也不怕,你去医院,没哪个医院会见死不救,最辛苦的其实是中产阶级偏下那些,买保险太贵,其他什么都要钱,生活质量跟最穷的区别其实没那么大,因此美国的贫富差距矛盾很小。美国也不是什么制度都好,但是,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合理的。再则, go-vern- ment 必须有远见,更重要的是,必须执政为民,真正的去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 go-vern-ment 强大的后备和力量,也只有人民,才能给 go- vern-ment 最充分的支持。 当官的,钱很重要,我们也知道,但是,权力最大的魅力之处,是带给人民福祉,因为这是权力的源头。也是能留下的东西。穷三代富三代,富人现在所作的所有事情,也必然会影响到后代,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没有永远的成功。回头看看,突然觉得自己文字有些愤青的味道了,不知道,心里有时总会有些忧国忧民,或许我也是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吧 前面讲了美国的工作待遇方面的情况,现在讲下就业市场。这么说吧,我认识到中国留学生中,还没有出现一例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而回国的,当然,我认识的这些留学生主要是拿到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主要是理工科的学生。在美国就业,如果在工业界工作,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区别很小,打个比方, MIT 毕业和一个美国排名 200 名左右学校毕业的,同样的理工科专业,技术也都差不多,年薪差 1-2 万美金撑死了。之所以这么说,是我也认识很多并不算很好的大学的朋友,刚毕业也能进微软,思科之类的企业。名牌大学的牌子主要体现在美国做教授的职位上,基本来说,你如果不是美国前 50 名的大学的博士学位,你就失去了进入学术界做教授的机会。美国人很看重工作经验,相关工作经验能大大加分,这也是美国推崇实用主义精神。在美国,文科类的专业还是很难找工作,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我有个朋友,读得是美国前 10 名的文学院,毕业找不到工作,后来做老公的陪读 (F2), 好不容易转到一个相关的理工科专业, 2 个人毕业后半年就按揭买了房子。所以来美留学,文科类专业是蛮辛苦的,一是学的也很累,美国的教育可不比中国,不是那么随便可以混混的,尤其文科,我曾经有个朋友想去读亚洲研究,结果老板布置一个作业要做个策划,她以为最后只要写一篇 PAPER 描述下就行了,哪知道原来这个策划还要真正可实行的,包括联系那些公司,成本运算等等,要求非常具体,读了 1 个学期实在坚持不住,又换专业了。有些国内那些有工作经验在公司做中高层的也许想来美国读个 MBA 镀金,如果你只是想镀金然后回国发展,是可以这样考虑,但是美国的 MBA 也不好找工作,也是蛮没前途的,如果在美国混的话。总的来说,对于第一代移民,由于你的英文再怎么努力,你都不可能跟美国朋友谈论布兰妮内裤的颜色,因此,你是无法融入他们的圈子和文化的,因此,凡事你想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都是蛮难的。他们开的隐晦的玩笑即使你能听懂,你也不知道如何回应,这样的人际网络怎么能建立?而且美国人也喜欢读文科,毕竟不如公式那么枯燥,这种情况下,你想就业还得跟老美竞争,基本竞争不过,竞争过了办工作身份也会有问题。因此,对于文科生来说,通常都会尽量转专业,要不就是回国发展,如果想留美国,通常压力比理工科学生大很多。不过凡事不能绝对,部分比如供应链研究,经管方面的,找工作还是有希望的,这就需要整个大背景的支持了。 我上面说了,美国的就业市场至少这几年还是比较繁荣,理工科找工作的区别无非就是个别热门专业与不是那么热门专业的区别,只是有些 1 个月能找到 2 个 OFFER ,有些 3 个月才 1 个 OFFER 的问题,但最后都会有 OFFER ,但是,这不意味着你容易留下来工作,找到工作和能工作是 2 回事,后者是受移民签证的限制的。就目前而言,美国每年有 6 万个左右的本科工作签证名额,还有 2 万个硕士以上学历工作签证名额 ( 必须是美国拿到硕士学位 ) 。那 6 万个名额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可以申请,承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本科学历当然也包括中国印度。因此想直接来美国工作,只要有美国的公司愿意雇用你,理论上都是可以的,但是美国的公司都不怎么愿意雇佣你,原因是那些签证名额每年 4 月 1 日开始申请,申请即使批准了 10 月 1 日才能开始工作,这期间半年的 GAP 公司不愿意等。不过有很多人才中介公司从印度和中国进口软件工程师,因为目前软件行业缺口还是比较大。拿今年为例, 2007 年 4 月 1 日一天,移民局收到 10 万份申请本科工作签证的申请,可配额就只有 6 万个,最后只能抽签。我这儿一个在美国读本科的台湾的朋友由于没抽签到,只好回台湾。后来调查,有一家印度公司就申请了 3 万个名额。在美国拿硕士有优势就是那 2 万个硕士名额,因为每年美国大学毕业的外国人硕士或者博士并不是很多,因此那 2 万个名额相对要松点,但明年也就是 2008 年也不知道怎样,因为 2007 年积压了那一大批没申请到名额的人,他们通常会采用延期毕业或者其他方式,估计 2008 年的 H1B 工作签证又是一场大战。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和美国经济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强,但是移民政策却几乎没什么改变的原因。美国本土还是有保护主义,这些我们也都理解,为什么台湾和大陆不开放?台湾就是怕大陆这么多人去台湾抢工作啊,不过台湾现在经济也不好,比如台北,我有个台北来的朋友,目前刚毕业的学生大概 28000 台币每个月,折合也就 7000 人民币的月薪,这个价格跟上海其实没区别。台湾的问题主要还是人的问题,要是下届马英九当选了,大家有机会就去买台湾股票 ( 不过操作可能性可能不大 ) 吧,我觉得台湾的劳动者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前景也还是蛮大的 . 美国人有没有羡慕中国人的地方 ? 说实话,是有的,美国人最羡慕中国人的地方其实是亲情,也就是所谓的老有所养。美国这个社会,造成了大众的独立精神,并崇尚美国式的成功,也就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物质和地位上的成功。其实通过我前面的介绍,已经告诉大家教育是不平等的,这也意味着富人获得好教育的机会多,同时,这种情况下,其实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但是美国这样的社会,并不会允许你的后代因为你的成功而在未来也很成功。打个最简单的比喻就是比尔盖茨,大家都知道他是世界首富,有近千亿美金的资产,但是大家也都知道他未来死后会把绝大多数财产留给他的基金会,股神巴菲特也宣布死后的遗产大部分捐给盖茨基金会。这样一来,他们的后代,虽然还是比我们大多数富,但是,他们也一下子从富可敌国变成了普通的百万富翁而已,他们如果有智慧,有努力,也可以再从自己现有的资源变得很成功。美国人如盖茨和巴菲特成立这样的基金会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境界的问题,是富人的良心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跟美国的遗产税有关。美国的遗产税很高,但是捐赠却是免税的。既然这样,如果你很有钱,而且你也是经过努力得来这些钱的,知道这些钱如果给子孙滥用的后果,这个时候,你也会尽量把钱捐赠,一方面可以让世界感受到你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子女也是非常的有好处 ( 比如你捐赠大学,你以后的子女要入学就会考虑这些影响因子 ). 因此,美国人看待成功并不是看待你的父辈有多成功,关键是你自己。在美国仇富心理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是羡慕那些通过自己创造机会成功的人,这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人民仇的富,不是仇那些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处财富的人,而是痛恨那些利用改革开放的漏洞,利用关系,来掌握财富的人,痛恨的是为富还不仁的富人。真正有良心的富人,善良的人民只会羡慕并当榜样一样推崇。美国人羡慕中国人最重要的地方是中国人老了子孙满堂,孩子也经常会来看看,这点,对老美来说,就会很难,原因也是我上面说的,他们崇尚独立。在经济上,美国老人通常并不缺乏,无论 go-vern-ment 还是自己,退休金都是够的,有些实在不能自理的老人,会去某些特护病房,一天收费 200-300 美金,大多数会去类似老人之家的地方,会给你安排一个小别墅,你就把退休金什么都给他们就可以,但是很孤独,每年期盼着孩子来看他们一眼。其实,人老了,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寂寞,如果当孩子的能多去看看老人,多跟老人说说话,真的对老人是莫大的欢喜。年轻的时候我们努力赚钱,有时甚至不在乎家庭,有些还打骂孩子,等老了,一切就会有这样的报应,所以,好好经营家庭比努力赚钱其实重要,因为前者是一辈子的,而后者,很多时候是暂时的 我接下来想谈下留学计划和海归这 2 个话题。先以留学来说,我想,也许有部分看帖子的人的某些亲戚啊也想送孩子来美国读书,忘子成龙成凤是好的,很多这样的孩子也非常体谅父母送孩子出国的辛苦,但是,很多事情都要符合客观实际。我就遇到一个小留学生,高中刚毕业就被父母送出国,每天很痛苦,首先是适应很难,毕竟原来是个小皇帝,现在啥事都要自己做,而且语言也不是很通。其次教育上也很难跟上;再则就是又不敢对父母说自己辛苦 ( 也算是懂事的那种孩子 ). 很多父母送孩子出国读本科是对高考制度失望,担心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国内的名牌大学,只好退而求其次,多花点钱,让孩子去享受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这类人通常去英国,澳洲,加拿大的为主。我的建议就是,如果能上国内比较好大学的本科还是上国内的好,因为在美国,本科毕业以后移民还是比较难 ( 不过,澳洲加拿大情况可能好些 ) ,其次,从经济角度讲,美国的自费硕士其实是蛮容易申请的,只要你有钱,把本科的经济投资转到硕士上,首先移民更容易,其次学历更高,再则孩子也长大成熟了,比较容易适应,最后经济上开销也比较低。但是,对部分很有钱的家长,孩子毕业以后必然是回国的 ( 比如最近那个中国房地产的女首富,她老爸就送她去美国读了个本科然后回去的 , 你看大多数大公司的老总的子女,通常拿的都是国外名校的本科,也是这个道理 ) ,这类人呢,确实是可以考虑本科就送孩子出国的。因为以后还要回国子承父业的。对于家庭并不是那么的富裕的,实在是没有必要做这样的事情。以下情况我也不知道是否属实,也只是听说,我听说在澳洲和新西兰读本科的很多孩子都很疯狂,学风也不是很好 ( 此言论有待澳洲和新西兰的人士证实 ) ,如果孩子送去那儿,自己也担心,又何苦呢? 至于海归,我也只能从我了解的情况来说,至少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我认识的人中,只有 1 个拿到博士学位可能回去的,原因是她年纪也比较大了,国内也有孩子家庭。大多数比较年轻的学生,通常都不会想到马上海归。海归在世界范围内,也是跟当地的移民政策有关的,如果移民政策有个口子,能让你在当地移民,大多数人还是会希望挤那个口子的。就移民政策来说,欧洲国家最严也最紧,其次是美国,再次是澳洲加拿大。移民政策很多时候跟所学专业有关,我有个高中同学在荷兰,开始跟我说必然要回去,因为荷兰留不下来,后来她们那年留了个口子,后来她就设法工作了,原因还是因为她的专业刚好可以。所以大家现在在国内看到的绿海龟 ( 只是在当地学习,并没什么工作的 ) ,基本是欧洲的为主,也有部分本科的澳洲学生,这类通常是专业跟移民政策不对口然后回去的。我想先对海归做个定义,我认为的海归,就是彻底回中国工作了,不会再回到国外,家庭什么也都转移到中国了。如果 2 国跑的,叫做海鸥。不过现在国家对海归也定义了,国家现在欢迎的是 “ 高级 ” 海归,普通海归他们也不稀罕,高级的定义就是我下面所说的美国海归中的第一类。美国的海归通常有几种,第一种就是牛人级别的,通常中国一些大学学院的院长,凡拿到美国博士学位的,在美国商会或者在学校当名教授的,基本可以属于这个级别,此类人按照邹恒甫 ( 北大光华学院被辞退的经济学家 , 蛮有良心的中国人,大家可以搜索下他 ) 的定义, 1 类是回国捞票子和女人的, 1 类是真的回去报效祖国的。第二种就是菜鸟级别的,基本美国没法呆下去,此类人呢跟专业也是非常相关,通常文科类的为主,还有些就是实在菜的理工科学生。第三种呢就是国内有资源有关系的有志青年,此类人呢不出国在国内也能混的很好,出个国呢纯粹开阔下眼界,度个金,呼吸下新鲜空气。第四种呢就是恋家,重视亲情,通常又以独生子女为主,毕竟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感觉又是跟国外不一样的。但是,大多数在美国取得学位的留学生,家境即使在中国属于小康中间阶层的,能留美国还是留美国的。原因还是很简单,人们总是对未来有种不确定,当你习惯了一个国家几年以后,这样的环境你总是舍不得彻底放弃,更何况这个国家也带给你很多希望和机会。但是,大多数美国的海归都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仅从我了解的数据所知。 下载: 值得留学生及家长读的文章.docx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准备购买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的所有石油
热度 1 毛宁波 2012-4-6 06:20
除从俄罗斯方向进口的石油之外,美国能够封锁中国从世界其它国家进口的石油。因此,北京对西伯利亚石油的兴趣在不断增长。中国提出建议,准备购买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的所有石油。就此问题,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总裁康斯坦丁。西蒙诺夫做出了评价。   康斯坦丁。西蒙诺夫认为,中国正积极地从非洲、近东地区和拉丁美洲购买石油。但是,美国的海军可以轻易地封锁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及马六甲海峡。在必要的情况下,美国人可以在红海的出口处或在索马里海域截获运送石油的油轮。另外,尽管中国通过华裔商人控制着巴拿马运河,但对于美国来说,举手之间就可以把这条通道给封锁住,进而截断中国从委内瑞拉购买石油。对于这一点,这位专家不存在任何的怀疑。   西蒙诺夫说:“为中国运送石油的所有油轮都处于严重的军事风险地区,中国对此是非常了解的。可以签署无数的合同,但是,并不能摆脱这些风险。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是唯一的、不存在此类问题的石油生产大国。无论美国人多么富有力量,但他的海军是不能截获从俄罗斯运给中国的石油。要知道,这些石油都是通过管道来运送的。”   对于中国来说,在中美关系出现问题时,西伯利亚石油将成为稀罕之物。现在,中国通过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斯科沃罗金诺—大庆支线每年购买1500万吨石油,与此同时,购买量增加一倍的谈判也在进行。剩下的1500万吨石油俄罗斯将在太平洋的科兹米诺港口运送出去。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4/70046.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2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南海油气资源被疯狂掠夺
毛宁波 2012-4-3 12:25
[转载]中国南海油气资源被疯狂掠夺
南海争端已经从资源争夺走向了地缘政治斗争,而地缘执政斗争的收益将反补资源争夺,南海周边一些国家正在对中国采取全方位、一体化的掠夺战略,逼迫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妥协和退让。   2011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越来越突出,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棘手,在黄海、东海、南海海域我国都面临着大量与邻国划分海洋权益的争议,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十分严峻,其中南海问题则尤为突出,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与热点。由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策略的调整,加紧了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的进攻性态势,在美国的鼓动和怂恿下,周边国家挑起了新一轮南海岛礁归属争端,使得南海地区形势变得日益紧张和复杂。在某些外部势力看来,南海大有成为“亚洲巴尔干”之势。而美国调整全球称霸战略是南海问题国际化与复杂化的根本动因。   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海洋权益纠纷并不是一个孤立而单独的事件,从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格局重整的角度上讲,各国激烈争夺海洋权益,维护本国海洋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从苦寒之地的北极到繁忙的马六甲水道,争夺海洋资源和航道控制权的斗争正在愈演愈烈,南海问题正是在大国角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变得越发躁动不安。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来看,谁控制了南海,谁就可以控制东南亚,从而控制整个西太平洋和澳洲大陆。冷战时期,这里是两大阵营交锋的前沿地带,美国与前苏联分别在菲律宾的苏比克和越南的金兰湾军事基地隔海对峙。冷战结束以后,南海暂时出现了战略真空期,这一区域并没有受到美国的过分关注,但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东盟等东亚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东盟对与美国开展反恐合作态度谨慎,并对美国的霸权政策做出强烈反弹,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让美国感到在该地区的软实力正在不断受到侵蚀,中国的强势和美国的懈怠“正在影响亚洲的态势”。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为了“重新”控制东亚,同时遏制中国的发展,逐渐将目光投向南海,企图以保证“航道安全”的理由,借南海问题作为政治筹码,在战略问题上捞取好处,同时在地缘政治上对南海地区施加影响力,在军事上对中国形成合围的态势。我们应该看到,采取何种策略使中国不发展成为美国称霸的威胁,这是美国政客们长期以来思考的一个核心战略问题。当台湾问题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正在走向积极合作的背景下,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与复杂化就成为美国控制中国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举措。美国希望通过这种“两化”,使中国将更多的战略资源投入到解决南海问题上来。这是美国“引导”中国战略资源分配的一步棋。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冲突与博弈,实际上是国际地缘政治大格局进行重新调整的一个“新战场”,南海问题在2011年之所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在背后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3/69738.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的工资收入稳固提升
热度 2 毛宁波 2012-3-31 22:26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的工资收入稳固提升
据美国AAPG网站报道,美国石油地质学家的年工资收入稳固提升。 http://www.aapg.org/explorer/2012/04apr/salary_survey0412.cfm
个人分类: 其他|6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质量,是第一标准
毛宁波 2012-3-28 21:11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当中国高校与国外大学加强合作交流,中国高等教育以自己的快速发展,令世界瞩目。   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很清醒。因为,“大”而不“强”。因为,质量是第一标准。   就高等教育的质量而言,中国高校还有着明显的差距——内,我们还不完全适应国民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外,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明显地还有差距。   有差距,是现实。清醒地面对差距,努力地弥补差距,我们则有望获得未来。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质量”,作为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来的最新最大的命题,已经为中国的高等院校确立了历史性的坐标。   要为一所大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增添动力,需要依据于符合教育规律的“质量标准”。要为中国高等教育书写成功的历史性篇章,“质量提升”是不可回避的必然选择。要让世界见证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质量发展”是历史留给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荣耀。   其实,中国高校有足够的清醒面对差距,也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一步一步,稳健扎实地转变发展方式,追求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应该说,在质量提升的发展道路上,中国高校一直在努力。这种努力必须得到承认,得到尊重,得到支持。   而关键的一点还是,不能浮躁、浮华乃至浮夸,要有一个坚定的、不为功利所动摇的、始终贯彻于各个环节并全力落实的战略——质量,是第一标准。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8/201203/133289.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美国69%的原油进口来自五个国家
热度 3 毛宁波 2012-3-28 20:31
2011年美国69%的原油进口来自五个国家
据EIA报道,2011年美国69%的原油进口来自五个国家。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557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337 次阅读|3 个评论
“质量”不放松 不信春风唤不回
热度 2 毛宁波 2012-3-28 19:54
“质量”不放松 不信春风唤不回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记者 胡红霞 江一 通讯员 苏晓云/文 记者 曾尉/摄)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如何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学校在“十二五”期间跨越式发展,是摆在全体长大人面前的重大问题。在教风学风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之后,3月26日下午,学校在11教学术报告厅召开了“质量工程”项目经验交流会,总结建设经验,明确下一阶段建设任务,督办2012年度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全校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在研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和各院(系)分管教学负责人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张光明主持。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从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后的五年中,学校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获批省级品牌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学校于2008年获批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唯一获批该项目的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01项。 在十二五规划确立的“四大发展战略”中,学校把“质量立校战略”放在了首位,并制定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实施质量工程、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扎实推进合作教育、落实全面素质教育、完善人才培养制度等六个方面的措施落实人才质量工程。 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如何深入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如何在“国”字头项目及成果方面获得新的突破?如何扎实推进现有项目并取得显性成果?4名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负责人毛宁波教授、刘章勇教授、刘昌明教授和余厚全教授,分别就所负责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汇报与讨论。 国家精品课程“地震勘探原理”负责人毛宁波教授结合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总结了几年来的课程建设经验。他说建设精品课程要努力从五个“一流”方面下工夫: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条件和一流的教学效果。他介绍《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追求的主要特色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严格“过程管理”,多方位拓展学生知识面,努力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毛宁波教授指出,资料表明,长江大学的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在全省排名第10,在省属院校中排名第3,在全国石油地质院校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号召全校教师自加压力,自觉追踪现代教育思想,立足科学性、先进性、规律性,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课程,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国家特色专业农学专业负责人刘章勇教授介绍了该专业如何从“两基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向“双基双师三段式”合作教育模式的转变,着重介绍了农学专业在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思路、培养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农学专业人才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他说,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中,农学专业已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合作教育基地43个,这些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总体评价是“好学、守纪、吃苦、肯干”,部分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实习同学还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亲自指导,学生的毕业见习级别显著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还形成了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在交流中,国家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负责人刘昌明教授介绍了他们在“合作教育—工学交替”模式、“基地实训—设计研究院”模式、“自由创作—学生工作室”模式方面进行的宝贵实践,国家电工电子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余厚全教授介绍了他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同时,四位负责人也提出了改进我校质量工程建设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务处处长张光明在听取了大会交流后指出,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下一个阶段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学校将坚持分类指导、重点建设、突出效益的原则,将实施“质量工程”和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整合优化学科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核心竞争力。他说:“本次会议既是系统总结过去质量工程建设的经验交流会,也是我校新一轮‘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动员大会,意义重大,我们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凝全校之智,脚踏实地,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拔尖人才,为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推动学校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一晨)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yaowen/2012/1427.html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19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热度 8 毛宁波 2012-3-26 22:24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3717 次阅读|8 个评论
27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在校生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号召提高教学质量
毛宁波 2012-3-26 07:51
2012年3月22日至23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203/132987.html 刘延东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报记者高海涛 摄)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23日出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   刘延东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抓住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关键,系统推进,务求实效。一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突出教学业绩考核,改革教师评价办法;完善教师遴选和聘任制度,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教师结构。二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交叉培养和联合育人,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强化师生交流互动。三要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四要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注重创新、奉献社会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维护学术诚信,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刘延东强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敢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完善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建设优势学科,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参与,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要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刘延东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地区要加强统筹领导,落实保障政策措施;各高校要切实履行质量建设主体责任,发挥好各方作用,形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工作合力。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203/132981.html   据悉,我国目前有27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在校生,居世界第一。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历3月3日我的细米菜煮鸡蛋
热度 3 毛宁波 2012-3-24 14:19
农历3月3日我的细米菜煮鸡蛋
今天是农历的3月3日,按照湖北荆州的风俗,要用细米菜煮鸡蛋煮鸡蛋,传说是可以治疗头疼的。往年都是吃母亲和岳母做的,今年母亲在住院,只得我来煮了。我去菜场买了2把细米菜,5毛钱一把。在家做了如下的细米菜煮鸡蛋,好坏不加评说,态度是很好的,母亲吃了疼痛都缓解了许多! 母亲在医院接受骨质疏松治疗仪的治疗
个人分类: 其他|1409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
毛宁波 2012-3-22 23:09
——写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来源 中国青年报 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四个必须”和“三点希望”,深刻回答了“办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办好高等学校”这个根本问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从高等教育发展内涵出发,着眼质量提升、推动内涵发展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发展思路、政策举措、改革试点,无不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线,一系列极具创新意识的新实践、新探索在各地各高校生根发芽。    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多种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和“精深通”并行,近一年来,各地各高校不断探索新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服务社会为契机,多种途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2011年起,浙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自动化、信息工程等4个专业的学生们面临一项新挑战——长达3至6个月的专业实习。“实践缺位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浙江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实习学生由专业院系和实习单位配备双导师,分别在科研和实践能力上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措施。”哈尔滨工程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制定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专门收集了本专业国家专业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校友等多方意见,召开专业行业专家咨询会100余次,提出“基础宽厚、专业突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置理工、经管、人文和外语四个大类和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专业选修平台三个平台。   一个“点”上的创新做法,往往引发一场“面”上的综合改革。在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改革引起社会关注。自2010年起,上海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统一实施了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接受培训者既是住院医师又是硕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在招录的3827名住院医师培训对象中,有702人同时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现如今,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全面推开,工商管理、工程硕士和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类别,均已建立市级实践实习示范性基地。   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践基地是基础。北京理工大学重视组建实践创新指导教师队伍,设立“优秀创新实践指导教师奖教金”,并通过评选年度校内十佳创新实践项目、教师工作量倾斜、实验系列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的人事制度等政策,鼓励一批有多年实践经历和热心实践创新教育的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目前,该校逐渐形成了以罗庆生等教师为主要骨干的10多个大学生创新指导团队。   江西在本科院校开展了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建设工作,建设12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理、工、农、医、文、经、管等学科门类,其中8个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同时启动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中心的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的建设经费,建设20个专业技能实训中心。通过强化实验教学和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高校加大了投入,提高了实验教师队伍水平,推进了实验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优化学校小环境,更离不开社会多方支持的大环境。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政校企合作突破高等工程教育的瓶颈。2011年,学校与克拉玛依市政府及其驻地企业联合成立了工程师学院,还与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和大港油田等企业合作建立了4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有效解决学生实习实践可能衍生的各种问题。   最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985工程”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行强强联合,导师互聘、学分互认、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武汉高校“同城双星”。这是湖北创新校际、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体制的一个标志性举措。2011年7月,该省17所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高校还与近20家省内重点化工企业携手,成立了“湖北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以行业为纽带,深入推进校校、校企合作,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如何对接现代产业集群,强化学科群的集聚效应?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的学科专业与战略产业联盟应运而生。   浙江接轨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省域内涉“海”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发展,通过扶植、共建、引进等多种形式,使浙江成为国内涉“海”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服务和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基地。   福建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任务,努力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工艺美术等7个产业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实施以来,共培养了产业相关专业急需紧缺人才约5.95万人。今年还新增本科专业69个、专科专业73个,增设了一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联网工程、工业设计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专业。    打通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条通道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只体现在口头上、纸面上,还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各地各高校对此高度重视,动脑筋、想办法,从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工程立项等多方面为创新人才培养畅通道路。   2011年是北京邮电大学特设的“教学质量年”。这一年,学校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师授课的课时费,改善了教室的教学环境,整合了实验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质量年”可谓名副其实。   中国农业大学将2011年确定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年”,推进新的十大改革措施:调整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转专业政策改革;推进考试方法改革;拓展双学位专业改革;开设新生研讨课;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等。   诸多新举措,都是为了响应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高等学校着力深化改革,地方政府也加大支持力度,确保政策“落地”。   2011年4月,内蒙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并将“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深入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列入8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启动了2011年至2015年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今年已组织开展了教学名师奖和教坛新秀奖的评选表彰活动,并立项建设了100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0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和40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   2011年2月,山东省教育厅等6个单位联合印发《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实施“名校建设、特色专业与创新人才培养、优质课程群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九大工程。2011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明确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内容、保障措施,全面启动了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   贯彻国家要求,兼顾地方特色。各地在实施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加大投入、锐意创新,纷纷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云南省全面实施省级质量工程,在项目设计上,增加了具有云南省地方特色的建设项目——云南省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云南省小语种建设项目和云南省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省级质量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2012年,又分别以1号、2号文件下发有关质量工程的实施意见,建立云南省大学联盟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中心,并且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纳入省级二期质量工程统筹实施。   重庆每年新增60亿元发展教育,支持市属高校“质量工程”是其中重要的项目。全市高校累计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点73个、国家精品课程79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   随着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其辐射效应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无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潜移默化,高等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与推动力不可小觑。   江苏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优势学科建设,一期项目遴选建设了122个优势学科,2011年新增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011年,转化高校科技成果8665项,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服务签订科技合同14178项、成交额42.8亿元。   新疆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加强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2011年至2015年,投入3750万元,重点建设29个基地,进一步引导高校以自治区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瞄准国内、国际学术前沿,积极开展政策理论研究,发挥高校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这在湖南已经成为历史。在湖南省新近建立的对关键教学环节的省级质量监控制度设计下,组织专家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随机抽查成为常态,抽查结果将正式行文反馈学校,促使学校重视并加强论文质量保障。同时,还组织专家对有首届毕业生的普通本专科专业进行办学水平评估,对评估“基本合格”的专业限期整改,对评估“不合格”的专业停止招生并予以撤销,强化高校对新建专业的质量保障。    突破阻碍高教发展的多重壁垒   曾几何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让各自占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在分而治之的行业壁垒面前,高校、科研机构虽然拥有大量学术人才和科研资源,但苦于与产业、市场缺乏内在联系,而使创新更多集中在知识和科技层面,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企业身在市场、了解产业,却难以占有足够的人才与科研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体制,进一步破除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既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也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清华大学,有个学校企业合作委员会,如今委员会的成员已经有190多家,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机构90多个。作为国家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吸引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辐射近30个城市及地区。“清华大学加强与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学校通过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多种形式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和协同创新。   北京交通大学则以实施“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等三项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为抓手,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着力协同创新,汇集各方面优质资源服务人才培养,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一流人才,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得到贯彻落实。   依托中科院的科研资源优势,借优势铸特色,中国科技大学通过“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所系结合”的“三结合”,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上走出了一条深入、融合的新路子,从数字上便可见一斑。目前,中科大与中科院16个分院(研究院)、14个研究所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共建了20个院系和学科专业、17个联合实验室。常年有200多名研究所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讲授课程,每年有近800名学生到研究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毕业论文或专业实习。“‘所系结合’的主要目的是引入科研院所一流科学家和优质科研资源,全过程优化学生成才环境。”中科大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好地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如何作为?作为湖北省高校中唯一具有鲜明冶金行业背景的高校,武汉科技大学把文章做在了“联盟”上。学校与武钢集团等组成联盟共建的“国际钢铁研究院”,是一个以产业链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转化为目标的高水平产业技术机构,各方今年已投入资金6000万元,并且武钢每年将投入运行经费1500万元。武汉科技大学的目标很明确,协同创新的目的就是发挥学校在钢铁材料方面的优势,支撑冶金、机械、汽车、造船这个最长产业链上下游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的聚集。目前,学校正在启动建设3万平方米的研究院主楼工程,志在打造跨行业的、高水平的、国际化的钢铁研究与转化机构。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除了协同创新,还体现在对一些长期存在、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下的体制机制提出挑战,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提到督导委员会,在天津各高校可谓大名鼎鼎。自从天津市教委实行“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制”以来,督导委员会专家与高校之间的“亲密接触”日渐频繁,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思路,实实在在地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注入动力。目前,天津市已建立市、校(院)、院(系)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大到教育教学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小到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督导组的评估、检查、监督与指导无处不在。仅在2011年开展的毕业设计专项检查中,督导委员会专家就入校考核199人次,随机抽查了247个班的毕业设计,重点审阅了毕业论文641份、毕业设计161份。   在安徽,突破了机制障碍,改革实践变得更加自如顺畅,“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资源保障”新机制成果显著: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千人培养计划”;安徽大学等10所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试验区内105个企业或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框架协议,3年来培养总量已达千人;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办学,根据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省教育厅会同省文化厅、旅游局、国防科工办等部门联合出台意见,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培养体制,加快动漫、旅游、船舶工业、农业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如今,企业在高校建立“嵌入式”研发基地,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安徽已渐成常态。   各地各高校创造的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为近一年来高等教育围绕提高质量进行的开拓性工作作了最生动、最具体的注脚。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路上,有昨天、今天,还有更多的明天。春风拂面,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我国高等教育背负行囊,再出发!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203/132837.htm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37/list.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hina Sea oil field development wins sanction
毛宁波 2012-3-21 08:26
Offshore staff SYDNEY, Australia – China’s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s approve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for the Beibu Gulf proje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is allows work to start on development of the WZ 6-12 and WZ 12-8 West oil fields . However, the partners await final approval for sanction of the project b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Fabrication activities are under way and offshore pipeline installation should start in March. Platform installation should be completed before mid-year, at which point a campaign of four exploration/appraisal wells will begin, to be followed by development drilling. CNOOC anticipates first oil from the Beibu Gulf project by end-2012, building to peak production during 2013. The partners are: CNOOC (51%); Roc Oil (19.60%); Horizon Oil (14.70%); Petsec Petroleum (12.25%); and Oil Australia (2.45%). 2/27/2012 http://www.offshore-mag.com/articles/2012/02/china-sea-oil-field-development.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1999年以来美国原油进口量下降到最低水平,国内石油产量上升
毛宁波 2012-3-21 07:41
自1999年以来美国原油进口量下降到最低水平,国内石油产量上升
据美国EIA报道,自1999年以来, 美国 原油进口量 下降 到 最低水平 , 国内石油产量 上升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545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苏丹和南苏丹2/3的原油出口到中国
毛宁波 2012-3-21 07:35
2011年苏丹和南苏丹2/3的原油出口到中国
据美国EIA报道,2011年苏丹和南苏丹石油2/3的原油出口到中国。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SU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4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向陈光标学习,高调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热度 4 毛宁波 2012-3-20 08:13
(通讯员 陈力)就业还是考研?这是大学生困惑的一个共同的问题。3月14日下午2:30,我院毛宁波教授于东校区13教D126参加大学生主题班会活动,就目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考研还是就业的问题展开讨论。会上,毛教授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并展开讨论,现场气氛活跃。 毛教授谈大学生 “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不以人的意志来转移的,我们既然生活在这样的现状下,就应该服从市场调剂。”毛教授就目前的教育现状展开话题,强调大学生应该了解时势,确立远大目标,给自己人生一个定位,并能够向着自己规划的方向去努力。 “人的一生决不可倒回来。”毛教授认为“粘贴复制过就好”现状不应该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该目标明确,要去拼搏,要去实践,去亲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有过留美经历的他对此深有体会,“在美国什么都得靠自己,自己买菜、做饭、洗衣,美国人最大的有点就是勤俭持家。但是我们并不比他们差,他们能吃的苦我们也能,只要我们有约束,有思想,有态度,相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大家。” 既要考研、也要就业 “说起就业,96、97、98年就业形势不好,再此之前就业很好。到2002年以后,就业形势突然变好,在05年之前非常缺人,油田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就业人员,06、07年进入油田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各大油田开始饱和,至此就业率直线下降。而伴随着攻读石油专业的石油子弟大幅增加,就业也就难上加难。对此,我们可以向地矿行业选择就业渠道,而从去年开始,我们地物、地科、地化、油工已经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此项工作。从已经到这个行业就业的同学们反映情况来看,发展前景、收入等方面和油田区别不大。” “在目前的就业市场形势下,女生最好先就业,如果自己对专业兴趣浓厚可以选择先考研。至于男生,考研还是就业?应该都有,做两手准备总是好的。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去读研,找到了工作也可以放弃读研。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关键是看自己怎么把握。总之就一点需要注意,在学校要在各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分数重要吗 “文凭是第一印象,大多数情况下招聘单位在面临众多求职者时会优先考虑文凭。当然,考试成绩是简历里面的重点,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单凭分数也是很难打通就业渠道的,要有一技之长,对于这点我们必须把握。要充分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它发展成一项特长,这样你就会比其他人多一分优势。但兴趣不能太多,抓住自己的一项或者两项,只要坚持下来就能成功。” 主题班会一直持续到下午5:30,临到退场时大家还意犹未尽,一些同学还单独找毛教授探讨。 “通过这次讲座,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就业方面的问题,这也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物探(基)10901班的荆鑫同学发出感慨,“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目标,我会坚定不移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物探(基)10901班的姚秀权也深有体会,“鸡头还是凤尾?之前我一直为是考本校知名老师的研究生还是名校研究生困扰,听了毛教授的讲座,我终于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鸡头凤尾,做自己喜欢的才是作重要的。” 转自 http://dqwl.yangtzeu.edu.cn/news/xgdt_student/1231591124KIF9CHC6AC4BA85547EB.html http://xywh.yangtzeu.edu.cn/news/newsnotice/campusnews/2012/3/1231912369451I4E7BH7E08G2IHEI7.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8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2011年风能发电比去年增加了27%
毛宁波 2012-3-17 07:36
美国2011年风能发电比去年增加了27%
距美国EAI报道,美国2011年风能发电比去年增加了27%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535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美国5个州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6%
热度 1 毛宁波 2012-3-16 05:41
2011年美国5个州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6%
据美国EIA报道,2011年美国5个州(德州、阿拉斯加、加州、哦克拉荷马州、 北达科他州 )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6%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539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293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1992年以来美国天然气净进口处于最低水平
毛宁波 2012-3-16 05:30
从1992年以来美国天然气净进口处于最低水平
据美国EAI报道,从1992年以来美国天然气净进口处于最低水平。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541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3.15在“教风学风建设年”动员大会上的发言【毛宁波】
热度 5 毛宁波 2012-3-15 20:47
3.15在“教风学风建设年”动员大会上的发言【毛宁波】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学校选择这个日子隆重召开动员大会,宣传和推进长江大学 “ 教风学风建设年 ”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毫无疑问,大学生是消费者,但又不是普通的消费者。家长交了学费、国家投入了经费,大学生是来接受和享受高等教育的。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既要尊重他们,又要严格要求他们。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师的第一要务。 下面我把自己从教 28 年的教学体会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汇报 一、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严,严师才能出高徒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西点军校都是以严著称,严师才能出高徒。高校培养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这种产品和普通商品还不一样,它的质量是“隐形的”的和长远的。作为教师,唯有严格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一位学生因论文涉嫌抄袭,我毫不犹豫地推迟了他的论文答辩。耐心的告诉他,学习和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即便是对一个小小图表的分析,也必须是自己劳动的产品,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和进步。我又主动地指导他重新计算和撰写论文,直到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二、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爱,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大学生是特殊的消费者,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要时刻为学生着想,给他们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他们有困难有地方找、有心思有地方谈、有疑问有地方答。 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我在课间或业余时间参加主题班,给他们打比方、讲道理,为他们答疑解惑,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很受启发。针对就业问题,我给学生讲本专业就业形势、讲专业的学习和选择,只要是本专业的校友回校,我都会尽可能组织校友与学生座谈,同学们收获很大。 三、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情,对事业的深情和激情 众所周知,理、工科的专业课程枯燥乏味,怎样让课堂生动起来,吸引学生学习与思考,大有文章可做。我主张“有情则灵”。这里的情就是对学生饱含热情,对事业富有深情和激情。 在主持的国家精品课程《地震勘探原理》教学中,我 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多方位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我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科研成果及国内外最新资料,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地震勘探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给学生讲解“勘探史上的今天”。迄今为止,国家精品精品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网站的访问量达到 10 万人次。其建设成果既宣传了长江大学,也扩大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影响。 “毛老师,在你的课堂和网站,我们总能获得知识、得到启发”,听到学生们这样的感言,我感到很是欣慰!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在科学网上开设“毛宁波的博客”。丰富多彩的博客内容吸引了广大学生,迄今为止点击量达到 75 万多人次。同学们在这里与我互动、分享着地震勘探教学与科研的最新成果。事实上,我的博客已成为我与大学生们交流的“第二课堂”。 四、 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心,用心观察,不断创新 我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我系统考察了 MIT 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世界顶级大学在本科生教学中的“过程管理”印象很深,很受启发。回国后,在《地震勘探原理》理论教学中,我大胆尝试 MIT 的“过程管理”教学模式,每周布置作业,每章进行测验,增加期中考试,增加课堂讨论和课程实验,一改部分学生习惯的“考前一周学习”,强调学生“学在平时”。这一办法对许多学生触动很大,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在《地震勘探课原理》的实践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避免学生懈怠敷衍甚至抄袭实验报告,我做了一点改革。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提交实验报告和汇报多媒体,抽签决定汇报人。我用周六、周日两个休息日听取学生汇报答辩,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汇报演讲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也认为,他们真正掌握了专业知识,其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加强。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我深知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我将积极投身长江大学“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大力推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严谨治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贡献。祝愿长江大学“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1269 http://tv.yangtzeu.edu.cn/Show.aspx?proid=683 青春在线: http://youth.sdut.edu.cn/news/266/17415.html http://zhongwen.yangtzeu.edu.cn/xzx/xsqyshow.asp?id=86nclass=70mn_id=15000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57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The New Platform for Learning
毛宁波 2012-3-12 07:59
March 8, 2012 http://www.ed.gov/news/speeches/new-platform-learning My wife and two children are pretty amused that I have been invited to talk about technology at a cutting-edge conference for innovators and entrepreneurs. I admit that I grew up in a technologically-challenged household. We didn’t even have a television when I was a kid. We were not what you would call early-adopters. But I’ve changed—and the reason I’ve changed is that I’ve seen the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al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 really believe that technology is a game-changer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so many ways. It is making us so much more efficient. It allows teachers to personalize education for more and more students. They can track student progress more closely. Technology offers children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at their own pace and provides access to more information through a cell phone than I had through an entire library. Technology enables working adults to learn on their own schedule. It erases geographical barriers to knowledge. Technology is replacing the paper and pencil, the textbook, the chalk board and the globe in the corner of the room. It will soon replace the bubble test on which our accountability system is based. It’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technology is the new platform for learning. Technology isn’t an option that schools may or may not choose for their kids. Technological competency is a requirement for entry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 and the faster we embrace it – the more we maintain and secure our economic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Fortunately, there are progressive educators in school systems all across America who are finding bold and creative new ways to use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Just this week, Mark Edwards, the superintendent from Mooresville, North Carolina came to the department to meet with our senior staff. Three years ago, he gave every student in 4th through 12th grade a laptop. Almost overnight they saw gains in school attendance – new forms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 and ultimately gains in reading, math and graduation rates. Rather than the kind of whole school instruction that has been common in public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 his students now work in small groups and independently pursue areas of interest. He describes his teachers as “roaming conductors” -- circulating around the room reviewing work, challenging students,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 one-on-one. The parents can track student progress every night from home -- and that’s one reason that the community strongly supported an increase in local taxes to keep the program going. And the cost was not prohibitive – about $225 dollars per student per year. For a decade now, the State of Maine has also given every middle school student a laptop. The Open High School in Utah has completely switched to digital content and they are in the process of providing every student in grades 6-12 with a laptop. In Florida, close to 100,000 students attend virtual schools. Idaho is the first state in the country to require students to get at least two high school credits through on-line courses and they are phasing in laptops for al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at the School of One in New York, there are 80 students sitting in a math class working in small groups, large groups or as individuals. Several teachers roam the classroom offering individualized support to the kids. We gave them a grant so they can continue this work and expand it. We’re doing much more to encourage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In 2010, we issued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 to support the broader trends in education today: Aligning learning materials with the college and career-ready standards that states have developed and adopted. Engaging students by tailoring learning to their needs and interests and providing real-time information to teachers about student learning. Connecting teachers with their peers so they can share learning materials and classroom strategies. Building the infrastructure to support this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using technology to become more productive. Karen Cator 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lan and she spoke here yesterday. She served in public education for many years and then spent time at Apple. I hope you have an opportunity to talk with her or meet with her because she is eager to bring your ideas to the larger education community. The list of panels at this conference is evidence of the ambition and creativity of the movement to bring technology into the classroom. It focused on assessment and digital ethics. You are talking about supporting teenage entrepreneurs and using interactive art to enhance math education. Some of you are using game design to improve STEM education. And here’s a panel that is bound to raise a few eyebrows: “Supersizing the Classroom – 3000 Students and Beyond.” Now, I must say that I was relieved to see that this was not about pre-school but is in fact about how to improve those dreaded survey courses in college. Clearly, there is a lot of creative thinking happening here and I just want to say that the education community is hungry for your ideas. Educators want the best for their kids. K-12 education is a $650 billion dollar industry in America. Higher education puts the education sector well over a trillion dollars. Unlike in many other nations, however, America education is decentralized. We have 15,000 school districts and 95,000 public schools independently deciding how to teach and in many cases what to teach. That’s one of the strengths of our system and a source of innovation. But decentralization can also complicate the spread of technology. I know that some of you have encountered bureaucratic obstacles in your efforts to work with school systems. Please don’t be discouraged. School leaders are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today to cope with diminishing resources and rising expectations. They don’t always see how investments in technology can save money down the road. Thankfully, we have partnership like one with former West Virginia Governor Bob Wise and former Florida Governor Jeb Bush who are pushing states to have more tech-friendly policies. So -- just keep doing what you’re doing -- and we will do all we can at the federal level to support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Let me tell you some of the things we are doing already. First of all, the President is deeply committed to STEM education. His goal is to create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produces more people like you – with the creativity and technical skills -- not only to invent new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software -- but to help us lead in every other field. We’ve created a learning registry to help teachers and parents discover resources on-lin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We have made technology a priority in competitive programs like Race to the Top. And as a nation we have invested heavily over the last 20 years. The E-Rate program generated billions of dollars to upgrade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today – virtually every school in America has some form of internet access. Through the Recovery Act – the Commerce 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expanded broadband services to thousands of additional communities with the plan to connect them all by 2015. Now the FCC is working with providers to support access to low-income children in their homes to help close the digital divide. Insuring educational equity is at the heart of the federal role in education. That is why Congress passed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Act in 1965. Today, our two biggest pots of money target low-income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 and both of them allow for investments i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our biggest pot of money is for Pell grants so low-income students can go to college. We’ve gone from about 6 million Pell grants to 9 million Pell grants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and our community colleges are bursting at the seams. The only way to serve more students is by leveraging technology in innovative ways. In so many ways, technology is a powerful force for educational equity. It can even the playing field instead of tilting it against low-income, minority and rural students – who may not have laptops and i-phones at home. It gives a boost to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students learning to speak English. It opens doors for all students as long as we make sure that the students most in need have access. And it helps teachers working in our toughest schools with our most disadvantaged students by providing them with effective lesson plan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that match their needs. It gives teachers the kind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y have been asking for – individualized to their unique needs. Today, DC and Tennessee are both using technology to create customized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It gives teachers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figure out what kids need. Unfortunately,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is behind every other field from medicine to consumer behavior to sports, politics and entertainment. Everyone is getting data in real time and using it to make decisions. Education needs to step up. Ultimately, technology should make a teacher’s jobs easier – and that will make them more effective. We talked to some teachers in a school system that just brought in new technology two months ago and they were already raving about how much time it saves. They said their students are much more engaged. Young people see adults working in front of computers. They know that’s the future. The more that our classrooms mimic the real world, the more likely that our kids will take school seriously. A new Canadian study confirms what we already know intuitively: when technology actively engages students it has a dramatic and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 performance. Superintendent Mark Edwards from Mooresville, North Carolina also talked about the sense of discovery that his students feel —that they go on-line and talk to someone in another state or another country. With just one click, they go way beyond the walls of their classroom and the pages of their textbooks. Technology-driven learning empowers students and gives them control of the content. It challenges them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make decisions – the same kinds of challenges you and I face in our work every day. And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struggling with the rising costs of college can get more and more of their material through open education resources saving thousands of dollars over the course of their college career. Along with the Department of Labor, we have a new partnership between community colleges and business to fund the creation of new curriculum for growing fields like health care and green energy – and all of the curriculum that is created will be open-source and publicly available. I recognize that I’m preaching to the choir. Entrepreneurs like you are way ahead of the curve. People like Sal Kahn has made over 2700 learning videos available for free. Products like the ones you all are showcasing here hold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classrooms. University partners like MIT, Yale, Tufts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re doing the same. Learning technology can be a major export industry for America. But don’t think that other countries aren’t thinking about it. Places like China, India, Brazil and Israel are all pushing hard to bring technology into the classroom and create the products that will shape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merican entrepreneurs like you – in partnerships with the kind of teachers we have in this room today -- need to own and lead the field – just as we have in so many other fields. So I’m here today – not just to encourage you – but to plead with you – to invest in education and in the technologies that support learning – to push us and push the field to move in this direction – and to be our full partner in the broader effort to rebuild the American economy with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Now – I also want to leave you with one final thought because this issue too often gets sidetracked into a silly debate over whether we need computers or teachers -- when everyone knows we need both. Next week, thousands of America’s finest musicians -- guitar players, drummers, horn players and singers -- will flood the City of Austin in an annual celebration of cutting-edge music and creativity. Young people from colleges and communities across America will come to watch, talk, dance, and have fun. They’ll have cell phones, i-pads, laptops, and other tools to communicate, socialize, and gather. They’ll see it live and watch on-line. The performers will chronicle their every move on social media. Musicians today use technology in countless ways to get their shot at stardom here at South by Southwest. They download music and create band profiles on the web. They record, share and sell their music without ever leaving their bedrooms. Technology corrects their mistakes in the studio. In fact, the music industry and other art forms like film and photography are so completely infused with technology today – and dependent on it -- that it is hard to imagine them without it. Today, technology pretty much does everything for the musician except for one fundamental thing: It can’t write a song. We have yet to invent a technology that will produce “Born to Run” or “Let it Be.” Even if Beethoven had a computer, the Fifth Symphony would still have come from that mysterious gray matter between his ears – and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as we think about the role technology plays in education. It’s a tool to help children learn and help teachers teach. It’s a tool to help parents stay abreast of what their children are learning. It’s a tool to hold ourselves and each other accountable – so that we can get better and smarter. At the end of the day –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re about people and ideas. Why is Facebook so popular? Because it brings people together. Why is technology so exciting? Because it tells us so much about ourselves and about others. Why are we here in Austin? (Aside from Texas BBQ!) You could have found a lot of this information without coming to South by Southwest. But you’re here because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face-to-face interaction. Nothing can replace the conversation that leads to inspiration or the handshake that leads to a partnership. The future of American education undoubtedly includes a laptop on every desk and universal internet access in every home. It definitely includes more on-line learning. But a great teacher at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will still make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n the lives of our students. All of us can point to a great teacher who inspired us and shaped our lives. So I urge you today to make teachers your partners and your advocates. Their voice carries a long way. They are the ones who will take your product from the drawing board to the classroom. They are the only ones who can make this work. Working together, entrepreneurs and educators like all of you here today can create a world that we can’t even imagine. Our kids are begging for it. They can’t wait. America can’t wait. Thank you.
个人分类: 其他|1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验和注册MITx第一门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
热度 2 毛宁波 2012-3-6 07:07
体验和注册MITx第一门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
2011年MIT就发布官方新闻,将在2012年春季正式推出MITx。今天早上6点多(美国波士顿时间下午5点多)我打开MIT主页,MIT主页上跳出的标题吸引了我:MIT推出MITx第一门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我在浏览这条新闻后,立即注册MITx 电路与电子技术 课程。据MIT主页报道,3月5日开通第一天已有9万多世界各地的用户注册了这个课程。 注册过程如下: 1、首先进入: http://mitx.mit.edu/ 网站 2、点击“电路与电子技术”注册提示 3、填入你的电子邮箱、注册密码(奇怪:只输入一次)、用户名、全名(可以不是真实名字),所在城市(城市、州、国家)、喜爱的语言--就搞定了 4、在你的电子邮箱中会收到一份邮件,提示你如果要注册课程,拷贝下面地址,粘贴到浏览器地址栏,就可激活了 5、在 http://mitx.mit.edu/ 网站输入你的邮箱和密码既可进入学习(网址: http://6002x.mitx.mit.edu/ ) MITx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学习网页打开后的界面如下( http://6002x.mitx.mit.edu/ ): 栏目分为:courseware(视频、课件和作业)、课程信息、教科书(电子档可以打开)、讨论(答疑)、Wiki(把本门课程内容写成类似于维基百科的东西)、Profile(介绍课程进展,包括作业与实验,成绩等信息) 不知是注册用户太多的缘故还是我计算机网络的问题,视频还基本上打不开。。。。请大家试一试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4254 次阅读|1 个评论
亚洲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
毛宁波 2012-2-27 07:30
亚洲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
据EIA 2012 2 24 报道:亚洲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513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陆上致密油和墨西哥湾深水勘探将增加美国的原油产量
毛宁波 2012-2-21 08:26
美国陆上致密油和墨西哥湾深水勘探将增加美国的原油产量
据美国EIA报道:美国致密油和墨西哥湾深水勘探将增加美国的原油产量。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491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大油企7个海外项目齐获批
毛宁波 2012-2-18 15:03
[转载]三大油企7个海外项目齐获批
虽然国际油气并购市场大幅降温,但国内三大油气巨头却逆势而上。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了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7个海外项目的核准通知。然而,三大油企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远远落后于国际油气公司,同时,去年发生的多起投资亏损或夭折的案例也给中国油企以警示。 7个海外项目获批 据悉,获批的项目包括:中海油收购图洛公司乌干达1、2、3A区块各33.3%权益项目;中海油收购加拿大欧普提(OPTI)公司项目;中石化收购壳牌公司喀麦隆资产项目;中石油投资阿富汗阿姆河盆地勘探开发项目;中石化收购加拿大日光能源公司项目;中石油乍得H区块勘探开发项目;中石油参与壳牌公司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及LNG合作一体化项目。以上项目的具体核准时间是从2011年7月-12月。 2011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大幅降温,交易金额降低了30%以上,但中国海外油气并购逆势而上,交易金额高达近200亿美元。三大油企作为我国海外并购的主力,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国家政策支持,“出海”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三大油企的并购金额都已进入全球石油公司前七名行列。 国际化程度仍落后 然而,在一系列高速增长的数据背后,三大油企的国际化程度仍显落后。记者从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看到,在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跨国指数上,三大油企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大型石油公司。据了解,跨国指数主要体现的是海外资产、海外营业收入、海外员工等在企业总体状况中所占的比例。 虽然目前我国已在全球40个主要油气资源国开展了投资业务,中国企业海外石油作业产量在过去五年翻番,但国内三大油企的跨国指数只有约30%,而BP、埃克森、道达尔等国际大公司的跨国指数则分别达到84%、76%和76%。 油企海外投资风险加大 同时,值得警惕的是,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也随之加大。近两年,三大石油巨头收购的海外项目纷纷出现亏损或收购夭折的情况。 去年8月,因2010年年底至今持续的中东和北非政治动荡一直没有平息,直接导致中石油旗下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在利比亚和尼日尔等6个较大的海外项目合同中止。据统计,中石油这6个中止的项目预计影响全年收入12亿元。此外,三年前,中石化以约38.64亿元人民币从AED石油有限公司手中收购帝汶海Puffin油田60%权益,却因2009年来与该油田钻井平台商生产上的安全纠纷而停产至今,并遭钻井平台生产商索赔。 对此,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表示,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而且文化背景、政治背景、法律背景和生产安全标准等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未来中国的石油石化企业在以后的投资收购中需要更加注重境外的法律、政治和安全等风险,并逐步加强企业自身的风险把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增长的海外并购已让三大油企的现金流出现较大下滑,财务压力增大。上述报告指出,在海外投资增多的同时,去年前三季度,中石油和中石化受到下游业务亏损的影响,现金流分别下降了9%和14%,而且两大公司的资本负债率也有所上升。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2/65384.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
毛宁波 2012-2-15 18:03
[转载]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 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 2011 〕 8 号),“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立项建设 1000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我司决定在“ 985 工程”高校试点建设的基础上, 2012 年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学校范围扩大至“ 211 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建设 350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目标与任务 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高等学校通过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实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 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推进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造就一批“名师名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1 .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为建设模式,整体规划、择优遴选、分批建设、分批上网。 2 .精品视频公开课以高等学校为建设主体,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在“爱课程”网( www.icourses.edu.cn )及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上网,以课程建设学校的名义推出。有关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心策划和设计,实行学校和主讲教师负责制,确保课程质量。 3 .精品视频公开课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以高等学校和教师自愿申报、自愿共享为原则。入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课程,高校和主讲教师须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知识产权协议”,以明确课程建设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学校在向教育部提交课程前,应依法妥善处理课程涉及的与第三人相关的权利或义务事宜。在课程正式推出前,不得在公开网络传播使用。入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课程禁止商业使用。 4 .为保护教师和学生的肖像权,学校须事先告知参与视频课拍摄的教师和学生有关课程视频有可能网上公开等事宜。 三、精品视频公开课基本要求 1 .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为学校正式聘用教师,并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2 .课程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注重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充分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一流的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提倡我国高水平大学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为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普及共享做出贡献。 3 .课程建设重点为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及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课程的建设。课程须同时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选题适当,内容完整,分专题呈现,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每门课程至少 5 讲,每讲时长 30 — 50 分钟。 4 .为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及展示与传输效果,课程制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附件 1 )。 四、 推荐及遴选程序 2012 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试点学校范围为“ 211 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符合条件高校可推荐制作完成的视频公开课或选题参加遴选。 1. 推荐途径和数量 ( 1 )教育部和其他部门(单位)直属高等学校直接向我司推荐,“ 211 工程”高校每校可推荐 3 门课程或选题,非“ 211 工程”高校每校可推荐 1 门课程或选题。 ( 2 )地方高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后向我司推荐。经遴选后,可按“ 211 工程”高校每校 3 门课程或选题的数额推荐,此外,还可推荐 3 门非“ 211 工程”高校课程或选题。 2. 推荐要求 如推荐选题,应保证选题课程在 2012 年 7 月 20 日前完成拍摄制作;如推荐课程,应在推荐时完成全部拍摄制作,在本校校园网使用 2 周以上,本校师生评价优秀,并经学科专家和音像技术专家审查通过。 3 .评审遴选程序 我司组织专家对部门(单位)直属高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选题进行评审遴选,确定入选建设选题。获得批准建设的选题承担高校应按照建设计划,依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组织主讲教师及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拍摄和加工制作。 我司组织专家按照 导向性、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教师风采、制作技术等几个方面 对部门(单位)直属高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制作完成的课程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程上网向社会免费开放,接受社会评价。教育部对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给予“精品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和经费补贴。 五、推荐时间和提交材料要求 请教育部和其他部门(单位)直属高等学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 2012 年 3 月 20 日前以快递方式向我司提交以下材料: 1 .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 / 课程推荐表(一式五份,附件 2 ); 2 .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 / 课程推荐汇总表(附件 3 ); 3 .推荐选题的课程教学录像样盘(每门课程不少于 30 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视频制作推荐使用标清制式,视频压缩推荐采用 H.264 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 256Kbps ,封装格式推荐使用 MP4 ) , 或者推荐课程的全部视频光盘; 同时以电子邮件方式向我司提交附件 2 和附件 3 。 附件 1 、 2 、 3 均由“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 www.zlgc.edu.cn )下载,不再印发。 六、联系方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电话: 010-66096925 ,联系人:吴博,电子信箱: gaojs_jxtj@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 37 号,邮编: 100816 。 技术咨询联系方式: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工作组,联系人:文娟(联系电话: 010-58581905 、 13911799983 )、李福利(联系电话: 010-58581920 、 13911606031 ),电子信箱: gongkaike@hep.com.cn 。 附件: 1. 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略) 2. 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 / 课程推荐表(略) 3. 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 / 课程汇总表(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二 ○ 一 二 年二月八日 http://www.zlgc.org/Detail.aspx?Id=1266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教授的开学第一天
热度 6 毛宁波 2012-2-15 12:53
毛宁波教授的开学第一天
毛宁波教授的开学第一天 时间 :2012-02-15 09:23 作者 :admin 点击 : 910 次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1048 长江大学新闻网讯(记者:刘健) 2 月 13 日上午 8 点,地物学院毛宁波教授走进了办公室。第二大节课,他要为物探 09 级基地班讲授《地震勘探原理》。这门课程 2009 年被评为国家和湖北省精品课程。 对几名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做完安排,他打开《地震勘探原理》课件,把准备讲授的内容认真浏览了一遍,并对几处细节做了修改。尽管前几天已经认真进行了备课,“有课的时候,我的思维总是沉浸在讲课内容里”。毛教授对记者说。 9 点 35 分,他再一次认真检查了讲课必备的工具、笔记本电脑、专业书籍,用 U 盘备份了课件,离开办公室,走向 13 教- 410 教室。 9 点 45 分,毛教授走进 13 教- 410 教室,教室里,除了学生以外,还有 2 名摄像师。毛教授解释说:“今天的课要全程录像,为下一步申报国家精品视频课程做准备。” 在两节课时间里,毛教授介绍了地震勘探的历史、起源、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和学习要求。毛教授讲课,语言生动简洁,内容深入浅出,与实践密切结合,而且课件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就连记者也被深深吸引。 “为什么要听课?为什么要看教科书 ? 为什么要看参考资料?为什么要做作业?为什么要做实验?为什么要考试?”除了专业知识,毛教授还为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在获取知识的几种方法中,读专业教科书是最低层次的,向上依次为读专业书籍、读专业学术论文、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讨论”。毛教授将自己的学习经验毫无保留的交给了学生。 “这是我的博客地址,同学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博客上和我交流。”快下课时,毛教授公布了自己的博客地址。记者了解到,他开设的《毛宁波的博客》点击率达到 70 多万人次,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深受国内外专家好评。作为长江大学模范共产党员、长江大学教学名师,毛教授深受学生喜爱。 “今天是《地震勘探原理》的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非常重要。”课后,毛教授告诉记者:“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时,收集了大量有关地震勘探的历史、起源、发展概况的资料,平时也经常阅览英文原版资料,力求获得最新最全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最前沿的信息,对学科发展有深刻了解。” 下午 2 点,毛教授又准时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开始投入为周三的讲课做准备。 晚上 8 点,华灯初上,在家中温暖的书房里,毛教授正在查阅专业资料,他的思维又开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遨游。 (责任编辑 一晨)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教学改革)|230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海油:三十而立 任重道远
毛宁波 2012-2-10 16:12
中国海油成立30周年纪实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能源企业强势崛起,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露峥嵘,已成不争事实。近日,世界著名的PFC能源咨询公司公布了2011年上市能源公司50强排名,在这份榜单中,共有来自中国内地的3家公司入围,中国石油排名第2,中国石化排名第9,中国海油排名第15,“三桶油”全部入选世界能源50强。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作为国家的巨型能源企业,一向为社会大众所熟知。而中国海油1982年成立之初,其原油年产量还在9万吨左右徘徊,依靠“土法上马”的装备、技术家底更无法望欧美公司项背。 然而,30年弹指一挥间,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海油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异军突起,迅速成长为中国能源团队和海洋产业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跨越式前进的大手笔,包括海上陆上、境内境外的发展,已让国内外业界刮目相看。 三十而立。这对一个人、一个企业来说,都意味着成熟,意味着用宽阔肩膀承担起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 回顾中国海油风雨兼程的30年,归纳起来就是如何当好国家工业行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国家队”,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如何做好负起社会责任的“践行者”、作为海洋骨干企业如何在“兴海强国”战略中充当好“顶梁柱”。 展望未来,海油人还会用不懈的努力继续诠释自身所肩负的这些时代责任,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章 变革与追赶 国家工业行业改革开放“排头兵”不负历史重任 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应运而生,充当了国家工业行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为被选择者,她既荣幸,又忐忑不安,既充满激情,也背负开启沉重历史闸门的痛苦;在那个中华大地孕育巨大生机的伟大春天里,她要面对海洋石油工业融入全球化的义无反顾,而又不得不在旧的体制框架内苦苦挣扎。中国海油在这样的时代激流中,演绎着一个探路者的角色。最终,她成功地破茧而出,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种种束缚,从政企不分的国家工业行业成长为市场经济下的佼佼者,完成了从传统石油工业向现代能源公司的蜕变。 变革:全面融入世界能源行业 1978年3月26日,党和国家领导层做出了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决定。 几乎与这一历史决定平行的,是当年3月18日召开的著名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主持会议,在他的开幕词里,第一次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中国知识界沉浸在“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的喜庆心情之中。 早在1979年的春天,邓小平就挥手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他以深圳为试点启动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改革开放,这个“春天的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曲红歌,在老幼妇孺的口中传唱不绝。而很多人可能并不太熟悉的是,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海上画了一个圈,启动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对外开放。 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王府井街口挂牌成立,在“海上特区”探索国家工业行业实行对外开放的路子。其历史责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改革开放为我国原本孤立于世界的石油企业引进全球合作机制,借助国际资金、技术和现代管理,加快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并使海洋石油成为一个窗口,推动我国传统的石油工业迅速向现代石油工业转变。 正如中国海油第一任总经理秦文彩所说:“国家一开始就在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中为中国海油塑造了一个微观的市场经济的小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海油扮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和“排头兵”的角色。 当时的世界局势可谓风云动荡、瞬息万变,美苏争霸的升级使得国际环境对中国霎时之间宽松了许多,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纷纷向中国抛来了“橄榄枝”;与此同时,世界风传中国海是“另一个波斯湾”的资源诱惑,也激发了众多跨国石油公司参与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巨大热情。 此时,中国石油代表团相继出访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目睹了西方石油行业全方位的国际化、自动化、数字化、遥感化,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石油地质理论,感受到了中国那时还在关起门来土法上马、人拉肩扛的巨大差距,有了“中国石油非对外开放不可”的紧迫感。 国家高层领导审时度势,果断拍板,毅然打开多年禁锢的海门,接纳世界石油大亨带着资金、技术和现代管理参与中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 中国给了世界一个惊喜,世界给了中国一个震撼,这两者共同造就了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难得历史机遇。 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为此作出指示,专门就中日在渤海湾签订的第一个石油合同召开了一个论证会。在石油界老前辈康世恩的直接领导下,一方面以大量事实和科学数据的有力论证,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精心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和《标准合同》,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和确保国家主权和利益提供法律保障。海洋石油的领导者也因此对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不但要通过对外合作将我国的海洋石油工业尽快搞上去,同时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准锻炼自身能力,将中国海油建设成为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用当时的话说,就是“今天我们把外国公司请进来找油找气,为的是明天我们也能有本事去世界海域找油找气”。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开放最早的两个点,一个是离虎门不远的南海北部湾,一个是大沽口所在的渤海湾。提起这两个地方人们不由就会想起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当年所造的孽,包括“火烧圆明园”之类。长年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海洋石油工人的这个历史情结自然“结”得更深,然海门初开,当大家还在用疑虑的眼光打探,“怎么八国联军又回来了”?原中国海油总经理助理张云中回忆,针对这种情况,总公司领导在员工中开展转变思想观念的大讨论,让大家认识到“不承认落后不是爱国主义,只有承认落后而不甘心落后,才是清醒的有作为的爱国主义者”,将大家的历史情结引导到奋发学习和追赶国际先进技术与现代管理上。 改革开放的前10年,是中国海油漫漫长跑前的“深呼吸”时期,以“承认落后而不甘心落后”的清醒和骨气,积蓄向国际先进水平腾飞的力量。对外开放搭起了中外石油合作的平台,在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为中国海油摆好了课桌。海油人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理念”、“技术”、“管理”、“人才”、“文化”、“语言”等等。这一摞摞需要攻克的课题,海油人是以时不我待、知耻而后勇的迫切心情拿下来的,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国际规则一度成为四海的流行语,并且坚信经历百年风雨而不倒的众多跨国公司必有过人之处,如饥似渴将他们的成功经验“拿过来”,彻底改造传统结构遗留在我们身上的“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甲乙方分离、HSE(健康安全环保)理念、合同模式、项目管理等现代管理方式,到90年代初开始,为打造国际竞争力,着手进行组织机构的脱胎换骨,推行油公司集中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步分离的三条线管理,再到世纪之交有限公司成功赴美上市,2005年发起尤尼科惊天并购案……融入世界石油行业,参与全球经济互动,中国海油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企业集体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员工个体能力的积蓄。刘桂芝,一个普通的女电焊工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备受外国指导老师歧视的种种困难,不但在短短3个月的培训时间内拿到了国际焊接6GR合格证书,而且在日本参加合作油田导管架焊接大赛赢了日本的焊接国手。郝振山,刚从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南海6号”当甲板工和钻工期间,经过刻苦磨炼,很快成了一名出色的钻井技术专家和管理者,他在担任“南海2号”平台经理期间,赢得了孟加拉湾“No.1”的赞誉,被誉为新时期的“海上铁人”。 追赶:“永远走在今天前面” “登上对外合作的国际平台,为的是站得更高,跳得更远。”这是中国海油从一开始就树立的志向。在对外合作中,大家既虚心学习和吸收外国合作伙伴的长处,同时也致力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到有学习,有追赶,也有超越。在几家外国公司对涠洲岛海域发现的几个油田失去耐性相继放弃以后,我们的地质专家扬熟悉自家海域之长,对这里的复杂地层情况重新进行深入分析,获得联片开发涠洲油田的成功。同样,在渤海外国公司对稠油和小型分散边际油田的开发也很挠头,我们的勘探开发工作者也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但创新了开发模式,还自主攻破了所有的技术难点,以绥中36-1为代表的一大批自营油田在渤海巍然屹立。从借鉴外国同行的技术,到自主创新向高端技术发起冲击,拥有海上稠油开发、ELIS等核心技术;从奔赴泰国湾见识美国公司的钻井技术,到创造让外国人赞叹不已的优快钻井奇迹;从国际招标以资源换取对方的合作,到自己跨海越洋进行油气资产收购;从接受外方的管理,到自己担任指挥外国作业者,甚至“走出去”管理世界诸多海域的油田;从在外国公司那里赚取劳务费、向国际机构贷款,到将股票发行到华尔街,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融资……海油人用艰苦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学习、融合、升华、超越的清晰道路。 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刘再生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油然生出一股豪情:“最初与国外大公司合作,我们只能站在旁边看别人干,慢慢地我们能跟着一起干,到后来我们终于可以取代别人独立干。过去一个海上作业平台上,几乎所有岗位都是国外公司派来的技术人员,我们的人员只能干最初级的甲板工,给人家打打下手。而现在你到海上作业区看看,就是合作区块也看不到几个外国人了,核心岗位都换成了咱们中国人,因为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300米以内水深的所有核心技术。” 在国际大环境中的追赶和超越,需要具备“永远走在今天前面”的意识和意志,而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军者不能没有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规划。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用工成本还很低廉的时候,中国海油就果断实施经济有效的用人政策,关住了盲目进人的口子,为后来的高效高速发展打下基础;在上游业务尚未发展饱和的时候,就开始运筹中下游业务,尤其是LNG(液化天然气)业务提前布局,使中国海油在这个领域独占鳌头;推动有限公司及几个专业技术公司境外上市,现在看来也属于前瞻性的判断。还有,在中国海油国内油田开发如火如荼进行时,公司便开始把目光扫向几大洋的海外油田,勇敢地去国际市场上搏风击浪;在2010年中国海油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完成 “一次跨越”后,海油人今日又开始规划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二次跨越”…… 登高远眺,寻找机遇,驾驭风险,不停顿地向前跃进,已经成为海洋石油人的个性。 第二章 创新与超越 国家能源公司需要承担与国家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能源责任 中国经济快车的迅猛飞驰,出现了正在日益增大的能源缺口。为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最大限度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需求,作为国家能源公司义不容辞。建设“海上大庆油田”的目标被及时提出来,2010年实现海上油气年产量上5000万吨,体现的不仅是海洋石油人的意志和毅力,智慧和胆识,更是那份为国家分忧的担当,自觉扛起的能源责任。 创新:高效开发大油田 2003年初,一场专门的能源战略研讨会在国务院召开。这一年,中国国内生产的原油达1.69亿吨,需要进口的原油近1亿吨。 截至2002年底,中国海油的油气年产量还在2600万吨左右。为国寻油,责无旁贷。总公司党组经过研究后决定,2010年油气产量要达到5000万吨以上,建成一个“海上大庆油田”。经过深入分析研究,总公司提出由渤海油田挑大梁,从2003年到2010年,用7年时间将渤海原油年产量由当时的900万吨提升到3000万吨。 此时渤海油田的家底,多年勘探发现积累的储量,大概只能满足到2006年实现年产1500万吨的要求。要在2010年实现3000万吨的年产量,大体每年需要新增2亿吨的储量。而近些年渤海油气勘探正遇“瓶颈”,油气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比较慢,远远达不到这样一个要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必须越过的第一道坎。 茫茫渤海,如何尽快找到大批的油气储量?渤海石油勘探者首先是坚定信念,渤海盆地是个油气富集区的客观存在。他们对此进行认真分析,渤海周边的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勘探程度已经达到40%,甚至50%以上,而渤海海域目前的勘探程度仅26%。由此有了一个新的领悟,勘探程度低也就意味着潜力巨大。大家针对渤海油藏地质构造的特点进一步分析,“这是个摔碎的盘子,还被踢了一脚”,要在一大堆地质碎片中把油气找出来,就必须打破以往勘探思路仅认准某个或某几个地层的局限,据此提出“不能老是照着前人的脚码买鞋穿”,有了“立体勘探”、“集束勘探”等崭新的概念,该打浅层的打浅层,该打深层的打深层。思想的大解放,带来了地下油气资源的大解放。在7年时间内,在渤海海域找到油气构造57个,发现石油地质储量1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869亿多立方米,为3000万吨奠定了很好的储量基础。 找到了油气储量,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起来?这是渤海石油人面临的又一个严峻挑战。渤海油气田开发的一个突出难点,是很大一部分储量既小型又分散,俗称“鸡窝油”,说得优雅一点叫“袖珍油田”。这些“鸡窝油”若在陆地开发不是问题,哪儿有油便在哪儿安装采油树就是了。然而,在茫茫大海上搞油气田开发,要建海上平台,要有海上油气处理装置和储油、运油设施,还要铺海底电缆等等,资金投入相当大,一般石油储量在300万吨以下的油气田都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而蕴藏在海底的每一滴油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必须尽最大努力开发出来,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怎么办?从总公司到渤海油田、专业技术公司、基地集团,群策群力,展开各尽所能的“百团大战”。钻井是开发建设的领军者,优快钻井技术的推广和提升,不但大大加快了钻完井的速度,为渤海油田2010年实现3000万吨的年产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大幅度降低了钻完井的成本。仅算这样一笔账:一个钻井平台日租费大约60万元左右,若按照过去打一口3000多米深的生产井需57天,渤海实现年产3000万吨需打1500多口井,仅钻完井的租费付出就是个天文数字。如今,打一口常规生产井仅需4~6天,最快仅为1.61天。现在我们的钻井技术人员正再接再厉,将优快钻井提升为智能钻井,在保证钻完井优质快速的同时,实现了地下油藏的良好保护。我们创造的优质快速的钻完井,在国际同行中也赢得很好的声誉。 针对渤海油气田小型分散的特点,如何经济有效地展开海上工程建设?这也是从总公司领导到参与渤海油田海上工程建设所有人员的焦虑所在。大家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摸索,在强调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创造了“三一开发模式”,通过大量简化海上装置和设施,大幅降低海洋工程建设费用。“三一开发模式”的核心,是以现有开发油田或新建大、中型油田为中心带动周围小油田的开发,即在这些小型油气构造上建一座简易平台,有的还是无人平台,甚至简易到只用一条桩腿将其支撑起来,然后铺一条海底管线和一条海底电缆,将其与中心平台联系起来,这就使得原本没有开发效益的“鸡窝油”都能产生效益。如今,渤海油田锦州25-1、锦州25-1南、金县1-1都通过区域滚动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渤海油田开发的另一个难点是稠油,将近60%的石油储量都是稠油。稠油黏度高,凝固点很低,开采和运输都有很大的难度,一度连参与合作开发的老外都“知难而退”了。海洋石油人也是通过艰苦的科技攻关,一个个突破稠油开采和管道输送的难点,取得了稠油油田开发的重大突破,确保了年产3000万吨的如期实现。 实现2010年年产5000万吨的目标,另有2000万吨是由南海东部、西部及东海几大海上油田担负的。这些油田的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同样殚精竭虑,为“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付出了最大努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珠江口的流花11-1,属水深超过300米的深水油田。2007年,在具有世界级难度的流花11-1油田复产作业中,中国海油不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修复了油田设施,而且成功地全面整合了国内外一切可以调配的资源。一些外国公司因此羡慕不已:中国人把一场特大风灾转化成了发展深水技术的机遇。 超越:寻找“大而全”的竞争力 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海油人发现,计划经济下的“大而全”经过创造性的改造,可以转变为独特的集团综合优势。那就是按照一定的市场化的原则,通过各业务板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这种集团综合优势,正是确保“海上大庆油田”如期建成的根本。在渤海湾开发一个油田,外国石油公司要干5年,中国海油3年多就完成了。以中海油服为例,经过“七合一”整合之后的中海油服具有一体化的“总承包”优势。在从事海上钻井作业时,中海油服可以依托钻井平台这艘“航空母舰”,测井、固井等不同的业务单元皆可以进驻,协同作业,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中国海油自成立到2010年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已建成82个海上油气田,共生产油气4.6亿吨。2010年,在国内油气突破5000万吨大关的同时,公司的油气供应总量将近7000万吨油当量,比2005年增长近1倍,形成了国内油气、海外油气、引进LNG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格局。 80岁高龄的老石油部长王涛听到“海上大庆油田”建成的喜讯后激动不已:“‘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对国家的意义太大了。它不仅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预示着海洋石油今后将有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 身负国家能源责任的中国海油并没有就此止步,而今正在朝新能源的研究开发迈出坚实的步子,已经在LNG、煤层气、风能、动力电池等领域有了不俗的表现,同时又在页岩气、可燃冰、海洋能等领域进行研究开发,为国家未来的能源保障贡献海油人的力量。(未完待续)(王佩云 林益楷) 浏览次数: 102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2-02-10 http://www.cnooc.com.cn/data/html/news/2012-02-10/chinese/303236.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亲戚关系图
毛宁波 2012-2-1 13:05
[转载]中国亲戚关系图
管奶奶叫姨姥姥的人,和爸爸是什么关系?妈妈的舅舅应该怎么称呼?“独一代”已为人父的市民韩先生在面对“独二代”儿子这样的提问时一下子蒙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如果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会答么?不会的话赶快查一查“中国亲戚关系图”。  与韩先生类似,已是大二学生的王启赫每到过年时就会为拜年时的亲戚称谓头疼不已。“前天去舅公家拜年,面对舅公一大家子,碰了面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后来妈妈让我叫大舅公,我才跟着叫,之前就是‘嘿嘿’傻笑。”王启赫坦言,以前一直没弄明白堂姐与表姐、侄子与外甥的区别,怕叫错闹笑话,可遇到了人不打招呼又不礼貌,非常尴尬。    记者调查发现,拜年时被称谓难倒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随着“独一代”与“独二代”的出生,许多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姻亲关系不熟悉,尤其舅舅、姑姑这些称呼对于“独二代”来说更是陌生,拜年时常叫混、叫错。对此,很多人在微博上表示,拜年时一般爸妈让你怎么叫就怎么叫,或者干脆就是点头问好,即使如此也是“刚见面时都叫了一遍,走的时候就忘了。”    正因为如此,今年春节网上流传的“中国亲戚关系图”备受年轻人追捧。该表分为家族方面的称谓、亲属方面的称谓、师友方面的称谓等三个部分,详细列举了人际关系方面的辈分大小和各种关系称谓。这张新鲜出炉的图表,让许多人产生了共鸣,有网友甚至将其视作“春节拜年必备图”。比如,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大爷、大娘),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叔叔、婶婶);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对丈夫(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妻子)怎么称呼,自己也应随之怎么称呼,不能计较年龄大小。 年俗专家呼吁,中国人由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应该将“亲戚关系称谓”的教育和普及纳入中华文明礼仪教育,将民俗称谓弄准确并代代传承下去。 转载来源 中国亲戚关系图 太搞笑了有麻油 你能认得全吗_ 三楚杂谈_三楚网 http://bbs.3chu.com/thread-174984-1-1.html
个人分类: 其他|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车超载也不一定痛苦!
热度 1 毛宁波 2012-2-1 11:20
校车超载也不一定痛苦!
最近看见一副照片,估计不是印度就是巴基斯坦的,孩子们坐在简易的校车上,显得很开心。这个校车超载的不得了呢! 孩子们在想:我们要是像中国的孩子们坐上汽车样子的校车该多好啊!超载是什么意思? 看着照片上30多个天真无邪的学生们,我在想:快乐真的是相对的!校车超载都不一定是痛苦,何况其它的事情呢?2012年真的要淡定点,肯定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 来自网络(忘记出处了,可能是网易) 打上一桶水多难啊 来自网络(忘记出处了,可能是网易)
个人分类: 其他|59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疆塔里木油田发现超千亿立方米含量新气藏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31 21:09
距“中国石化新闻网”消息。近日,塔里木油田在热瓦甫区块发现了超千亿立方米储量的天然气新气藏。 “十二五”开局之年,塔里木油田油气勘探形势令人振奋:新发现两个超千亿立方米和一个亿吨级大油气田,新增油气三级储量5亿吨,连续6年增长超4亿吨。 未来10年,塔里木油田科学规划,确定实施“三步走”战略,即2010年至2012年,加快储量落实,油气产量保持2000万吨水平 ;2013年至2015年,巩固资源基础,踏上3000万吨台阶;2016年至2019年,扩大储量规模,实现4000万吨目标。 塔里木油田坚定推进“大勘探”工程,大打向地层要油夺气“进攻战”,库车、塔北、塔中三大阵地捷报频传:哈6区块浮出地层,藏在千米之下的“石油黑海”被发现;大北201区块丰富的天然气,即将开发;最令人振奋的是,大北气田成为继克拉2大气田之后第三大碎屑岩大气田,天然气开发前景广阔;而新近跃出的热瓦甫区块和中古51区块又是一大发现,为塔里木油气成为油气战略接替区加重了砝码。 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了库车山前勘探步伐,已完成的克深1井、克深2井、克深201井及202井,均获高产工业油气流。 截至2011年12月底,塔里木油田在库车山前大北—克深区块累计钻探20口井,平均井深6549米。其中已完钻的7000米以上的超深井4口,8000米以上的超深井1口,山前复杂地区钻井深度和超深井数量均居国内陆上油田首位。 与往年相比,2011年塔里木油田油气储量呈快速增长,全年新获工业油气流井29口,探井成功率达到61.7%,发展后劲强劲。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1/64442.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9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出生年份+真实年龄=2012 简单算术题被称为奇迹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31 20:45
一个古老的预言,一部美国的大片儿,让人们对这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都有了一分忌惮。最近又有网友曝出,“每个人的出生年份加年龄真的=2012!任是谁都是这般!”您算算,是不是这样?有了这样的惊人发现,2012年的世界末日,看来不是瞎说了吧? 昨日这个等式刚被一位网友发在微博上,就引来2000多个网友转发。“在我深感神奇一脸痴呆相告诉老公后,被嘲笑了!”“太坏了!我还心算不确信用笔找纸算了一遍。”许多网友及时醒悟,但有些则仍然没明白,连称“奇迹”。随即网上“名人效应”爆发,就连著名导演孟京辉都转帖“好个数学家”。当然还有更多网友没有去计算,直接识破了这个鬼把戏。 为此,记者联系了北京某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听了这个“惊人发现”,老师想都没想就说出来了,“那是当然的了,明年还等于2013呢,你若是说‘出生年份+真实年龄-12=2000’,岂不是更神秘?”至此,您闹明白了没,“出生年份+真实年龄=2012”,一换算就是“今年年份-出生年份=真实年龄”,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嘛! 这次跟人们开玩笑的博主,是北京某文化公司的一位执行董事潘先生。人们见到“2012奇迹算术题”纷纷上当,在他看来,着实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2012,在人们心里已经是个坎。题面上稍微绕一下,文字数字一结合,很多人就先去算了。没想到一个小小骗局,换来这么多转帖,很好玩。你看看评论,有几种方向有的人马上明白自己上当,也有的人确实不动脑子,尤其是对于崇拜名人的粉丝,见到名人转帖,自己马上去算,从众心理太严重。我们整个社会,都缺乏一个‘质疑’的精神。” 转自Mitbbs.com,2012-1-31
个人分类: 其他|14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国原油进口量再创新高 明年原油对外依存将超六成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31 15:59
尽管涨幅回落,但6%的上涨幅度依然让去年我国原油的进口量创下了历史纪录,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可能再次被改写的对外依存度。 昨日,海关总署公布的2011年海关主要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进口原油2.54亿吨,同比增长6%。专家测算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左右,且短期内依存度上涨的趋势难以改变,2013年将超60%。 “强劲增长的汽车产业带来的原油消耗是中国原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支撑。目前中国90%的新增原油需求量都来自汽车产业。”尽管官方部门的最终数据还未公布,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油进口量的增长无疑意味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也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左右。” “近几年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大致每年提升3个百分点。到2013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而这一趋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都难以改变。”林伯强表示。 事实上,与原油进口量呈逐年递涨态势相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已是既定事实。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中国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当年的依存度为6%,随后该数据不断飙升,2009年首次突破50%的警戒线,达到51.3%;去年8月,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前5个月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越美国达到55.2%。 此外,煤炭进口量跃居世界首位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煤炭进口增长11%,达到1.824亿吨;而日本财务省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日本进口煤炭1.752亿吨,减少5.1%,以此计算, 2011年中国打破了日本保持了30多年的煤炭进口第一的纪录。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1/64323.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1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战略储油1.1亿桶现实力 2020年将居世界第二
毛宁波 2012-1-29 23:24
2011年底以来,伊朗多次举行军演并数度发出警告,如其石油出口遭受西方国家制裁,将封锁全球石油运输战略咽喉霍尔木兹海峡,导致波斯湾地区局势剑拔弩张,由此引发外界对伊朗核问题、能源危机等问题的担心。 可见能源安全在国家安全和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在工业化发展、武器装备机械化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世界各国纷纷把能源储备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部署。一旦战事爆发,各国首先比拼的是各自的能源供给多少,参战各方战略能源的富贫,将直接影响战局。 军力高速发展的中国自然不会落后。据英国媒体报道,中国在石油储备建设上表现出的“厚积薄发之力”,不容小觑。 在能源战略中,战略石油储备是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他们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 目前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天数都达到90天以上。美国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目前已达到7.27亿桶,达历史最高位,其和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天数均达到150天以上;德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达到100天以上。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约2.54亿吨,同比上涨6.05%。其中,1月至9月共计进口原油1.8836亿吨。 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中国正加快石油储备建设,迎头赶上,显示出强大的后起之势。中国在石油储备之路上取得的成就,已在西方媒体中掀起一轮关注潮。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10年1月17日,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张国宝在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我国已经顺利完成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据悉,首批四个储油基地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已投入使用,储备总量约1400万吨。据英国路透社援引业内人士的分析,这个储油量相当于中国10多天的原油进口量,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储油能力已经达到30天的进口量。 同时,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目前进展顺利,预计2012年全面完工,届时中国总石油储备能力可达2.74亿桶(约合3753万吨)。此外,中国计划到2020年完成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全部工作,总共将建成约5亿桶储备,大致相当于90天的石油进口量,届时中国的石油储备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二。 德意志银行驻新加坡的石油分析师Soozhana Choi表示,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行动,“很可能将成为今年乃至十年内国际石油市场的一大特征”。 而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仅次于美国。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全球能源供应日益紧张,促使中国加快石油储备的步伐。“作为世界发展最快的东方大国,中国在石油储备之路上的前进备受瞩目”,中国在石油储备建设上表现出的“厚积薄发之力”,不容小觑。但报道同时也指出,在石油供应危机时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雄厚的战略石油储备,中国仍然面临着威胁。 面临挑战 石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 然而,随着中国能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上升,源于能源的经济风险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安全的最大风险之一。 海关总署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比上年增长17.5%。据国家能源局去年10月底预测的数字,去年全年原油产量突破2亿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55%。而按照国际通行观点,如果一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或超过50%,说明该国已进入了能源预警期。 另据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介绍,现阶段国内原油的自给能力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而原油进口量却呈跳跃式发展。从2003年开始,年均以近3000万吨的量增长。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说,中国石油需求增速未来若保持不变,石油进口依存度升至80%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此外,中国石油进口的一大特点是进口来源非常集中,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中东、非洲一旦发生战乱,原油供应链中断,无疑将给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应对措施 加大“海外找油”力度 那么,中国该如何规避目前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如何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步伐? 业内专家强调,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快推进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中国的石油储备建设可参考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日本和美国的共同特点都有民营石油公司、民间组织参与,并占据着很大的份额。日本的政策较为灵活,其最初的石油储备始于民间,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由私营公司储备经营,民企储量占据国家总储量将近一半。按照这些经验,目前中国石油储备体系设计为四级,分别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政府石油储备、国有石油公司商业储备以及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建议,保障国内能源供应还可以通过加大“海外找油”的力度。 林伯强称,中俄达成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就是一招,中方向俄方提供250亿美元贷款,换取俄方二十年总额达3亿吨的原油供应,林伯强将其形象地称为 “合同储备”。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表示,采取贸易形式的合同一旦合作生变可以成为打官司的依据。这无疑比份额油来得靠谱。 他山之石 美国靠天然“储油罐” 法国存往海外 各国储备石油的方式五花八门、各出奇招,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美国能源部在靠近石油产地,德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州的墨西哥湾沿海寻找到4个得天独厚的储备点,将当地数以百计的巨大盐洞改造成战略油库,先向洞中灌入淡水溶解盐层,随后注入大量原油。这些天然“储油罐”每个直径数百米,最深可达3000米以上,不但能够有效防范军事打击,而且洞中巨大落差形成的温差能促使原油在洞内不停流动,从而不会沉淀变质。 日本的储备方式相对多样,不但建有地下岩洞油库,还有埋设在半地下的储油罐,甚至在西南海岛附近还有两处海上储油基地,由多艘巨大的储油轮排列而成。法国甚至把石油储备到了国外。韩国则把一部分石油储备在了海底洞穴。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在建的石油储备基地则大多以储油罐的形式储备原油。 (责任编辑:李雨思)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1/64302.htm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隐藏在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 )海峡中的沥青火山
毛宁波 2012-1-29 08:00
隐藏在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 )海峡中的沥青火山
About 10 miles off the Santa Barbara coast, at the bottom of the Santa Barbara Channel, a series of impressive landmarks rise from the sea floor.They've been there for 40,000 years, but have remained hidden in the murky depths of the Pacific Ocean--until now. They're called asphalt volcanoes. Scientis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and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UCSB), the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HO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University of Sydney and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have identified the series of unusual volcanoes Diagram showing formation of an asphalt volcano and associated release of methane and oil. .WHOI Image A slab from an asphalt volcano discovered on the sea-floor of the Santa Barbara Channel. Image by Oscar Pizarro, University of Sydney. http://geology.com/press-release/asphalt-volcanoe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研究出新的味觉和嗅觉的数学模型
毛宁波 2012-1-25 08:41
MIT研究出新的味觉和嗅觉的数学模型
The mathematics of taste By using ‘genetic programming’ to crossbreed algorithms, researchers help flavor companies figure out what their customers like. The design of aromas — the flavors of packaged food and drink and the scents of cleaning products, toiletries and other household items — is a multibillion-dollar business. The big flavor companies spend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every year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cluding a lot of consumer testing. But making sense of taste-test results is difficult. Subjects’ preferences can vary so widely that no clear consensus may emerge. Collecting enough data about each subject would allow flavor companies to filter out some of the inconsistencies, but after about 40 flavor samples, subjects tend to suffer “smell fatigue,” and their discriminations become unreliable. So companies are stuck making decisions on the basis of too little data, much of it contradictory. One of the biggest flavor companies in the world has turned to researchers in MIT’s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CSAIL) for help. To analyze taste-test results, the CSAIL researchers are using genetic programming, in which mathematical model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to fit the available data and then cross-pollinate to produce models that are more accurate still. The Swiss flavor company Givaudan asked CSAIL principal research scientist Una-May O’Reilly, postdoc Kalyan Veeramachaneni and the University of Antwerp’s Ekaterina Vladislavleva to help interpret the results of tests in which 69 subjects evaluated 36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seven basic flavors, assigning each a score according to its olfactory appeal. For each subject, O’Reilly and her colleagues randomly generate mathematical functions that predict scores according to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flavors. Each function is assessed according to two criteria: accuracy and simplicity. A function that, for example, predicts a subject’s preferences fairly accurately using a single factor — say, concentration of butter — could prove more useful than one that yields a slightly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but requires a complicated mathematical manipulation of all seven variables. After all the functions have been assessed, those that provide poor predictions are winnowed out. Elements of the survivors are randomly recombined to produce a new generation of functions; those are then evaluated for accuracy and simplicity. The whole process is repeated about 30 times, until it converges on a set of functions that accord well with the preferences of a single subject. Because O’Reilly and her colleagues’ method produces profiles of individual test subjects’ tastes, it can sort them into distinct groups. It could be, for instance, that test subjects tend to have strong preferences for either cinnamon or nutmeg but not both. By marketing one product to cinnamon lovers and another to nutmeg lovers, a company could do much better than by marketing one product to both. “For every one of these 36 flavors, someone hated it and someone liked it,” O’Reilly says. “If you try to identify a flavor that the whole panel likes, you end up settling for a little bit less.” O’Reilly and her colleagues haven’t had an opportunity to empirically determine whether their models correctly predict subjects’ responses to new flavors. So to try to establish their model’s accuracy, they instead built another model. First, they developed a set of mathematical functions that represent subjects’ true taste preferences. Then they showed that, given the limitations of particular test designs, their algorithms could still divine those preferences. Although they developed the model purely to validate their approach, O’Reilly says, flavor researchers were intrigued by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it to develop more accurate and efficient test protocols. “People have been playing with these techniques for decades,” says Lee Spector, a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t Hampshire College and editor-in-chief of the journal Genetic Programming and Evolvable Machines , where the MIT researchers’ latest paper appear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they haven’t made a big splash until recently is that people haven’t really figured out, I think, where they can pay off big.” Taste preference, Spector says, “is a pretty brilliant area in which to apply the evolutionary methods — and it looks as though they’re working, also, so that’s exciting.”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2/what-smells-good-0124.html
个人分类: 其他|3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24 15:19
1.勘探理论和技术创新指导发现牛东超深潜山油气田   华北地区中浅层潜山油气藏勘探程度高但富油凹陷剩余油气资源依然丰富。通过创新提出富油凹陷精细二次勘探理念,集成和发展超深潜山油气藏勘探理论和关键技术,现场实施获得牛东超深、超高温、特高产潜山油气田重大发现。   在成藏理论方面,揭示了潜山油气运聚成藏新机理,建立了超深断阶等多种潜山成藏新模式,提出了深层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油气源条件和超深潜山储集物性基本不受埋深影响等新认识;在勘探技术方面,集成创新了超高温碳酸盐岩储层深度体积酸压改造技术等两项关键技术。   勘探理论和技术创新有效指导了我国东部油气资源勘探实践,取得超深潜山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在冀中坳陷发现的牛东超深潜山油气田油藏底部深度达6027米,温度达201摄氏度,测试获高产油气 流,是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目前发现的深度最大、温度最高的特高产超深潜山油气田。该发现对推动深层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里程碑意义,也表明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资源丰富。超深潜山是重要的勘探新领域,勘探潜力巨大。   2.陆上大油气区成藏理论技术突破支撑储量高峰期工程   中国陆上大油气区成藏地质理论与技术攻关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有效支撑了油气储量高峰期工程。   创新发展了低孔渗碎屑岩岩性大油气区成藏地质理论与有效储层叠前预测技术,攻克了低孔渗碎屑岩地震资料保真处理与有效储层预测等技术瓶颈;创新发展了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大油气区成藏地质理论认识与缝洞单元量化描述配套技术,解决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面临的技术难题;创新发展了碳酸盐岩台缘礁滩大型油气区成藏地质理论认识与储层及流体预测技术,形成了碳酸盐岩台缘礁滩大气区的形成与分布新观点;创新发展了复杂高陡深层构造大气区成藏地质理论认识与高陡构造地震叠前成像技术,攻克了宽线大组合地震采集等关键技术,成像质量大幅提高;创新发展了火山岩岩性地层大油气区成藏地质理论认识与“四步法”火山岩储层描述技术,攻克了火山岩有效储层预测技术瓶颈。   成果的应用保障中国石油“十一五”期间形成15个5~10亿吨规模储量区。   3.油田开发实验研究系列新技术新方法获重大进展   我国油气资源类型日趋复杂,认识和揭示储层特点、流体性质、渗流规律和油气生产特征更加重要。   研发成功5项实验新技术,解决了油气水三相流体和微流量流体计量等世界级难题;自主研发了多维多尺度高温高压物理模拟实验平台等3套标志性设备及与之配套的7项实验新方法,申请专利35项,已获专利授权16项,并形成4项国家标准和6项石油行业标准,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理论取得4项重要创新:形成水驱/化学驱/气驱过程物理模拟的关键相似准则和物理建模方法,突破了流体动态饱和度场测试难题,找到了陆相沉积油藏原油—二氧化碳体系关键状态参数的表征关系,建立了以拟泡点压力和气体突破压力为特征的泡沫油采收率与生产压力关系。   作为油田开发和三次采油的基础,油田开发实验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有效支撑973、863等国家和公司的重大基础研究,推进了开发实验测试方法的升级换代和行业开发实验技术标准化,为中国石油在油气田开发实验领域持续创新以及三次采油技术保持国际领先做出重要贡献。   4.复杂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突破支撑“海外大庆”建设   中国石油的海外资源多为油藏条件复杂、开采环境恶劣、技术难度大的油田,缺乏成熟技术可借鉴。   经过持续攻关,特殊环境下复杂类型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取得四项重大突破:揭示了以微裂缝为主要渗流通道的层状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首创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细分层系分层注水及气顶屏障注水与油环面积注水相结合的注采方式,碳酸盐岩油气田采收率提高13%以上;揭示了超重油降压开采机理,创新了不连续分散溶解气泡沫驱替能量高效利用的设计方法和丛式水平井整体布井冷采工艺技术,超重油冷采采收率提高2.6%;揭示了高凝油固相析出机理和水驱温度场变化规律,创新了大型高凝油油藏直井与水平井相结合的控温无伤害注水开发技术,集成发展了国内注水开发和剩余油挖潜技术,砂岩新油田实现快速建成产量1575万吨,砂岩老油田采收率提高5.6%。   复杂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快速发展,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益目标,为建成“海外大庆”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5.中国石油首套综合裂缝预测软件系统研发成功   裂缝检测是裂缝性储层预测的关键。中国石油研发成功的地震综合裂缝预测软件系统不仅是国内首套针对叠前地震资料裂缝预测的工业化软件系统, 也是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的十大利器之一,对提高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意义重大。   裂缝预测软件系统以各向异性理论为基础,采用当前先进的面向服务架构设计理念,集成井震联合交互裂缝分析、各向异性叠前裂缝预测、叠前/叠后综合裂缝预测和三维可视化多尺度裂缝雕刻等特色技术,可同时在三大主流操作系统下高效运行,并可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和地震等多种信息,为复杂裂缝储层预测提供综合一体化解决方案。   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裂缝预测软件系统,其关键技术指标领先于国内外同类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软件系统已在部分裂缝储层预测中应用,显示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6.精细控压钻井系统研制成功解决安全钻井难题   控制压力钻井是当今世界钻井工程前沿技术之一,是解决窄密度窗口钻井难题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推进,控压钻井技术的需求增大。   自主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控制软件,可在各种钻井工况下进行环空压力监测与控制、回压补偿、近平衡与欠平衡精细控压钻井作业,集水力学计算、设备在线智能监控、应急处理于一体,实现了环空压力闭环监控和多策略、自适应安全钻井作业。针对不同的地质特点和生产需求,研发成功PCDS-I型和CQMPD-I型地面压力控制装置,并开展现场试验与应用,系统性能稳定,有效解决了“溢漏共存”等窄密度窗口的钻井难题。该系统在冀东油田的工业化应用效果显著:在易漏地层实现零漏失,机械钻速大幅提高。   中国石油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细控压钻井系统,其核心技术及各项指标总体达到国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提升了我国复杂深井钻井技术水平和钻井工程技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7.随钻测井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迫切需要相应的随钻测井采集和评价技术,以实时获得地层测井信息,有效指导地质导向和地层评价。   中国石油组织研制成功方位伽马感应电阻率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井仪器。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器采用两个发射频率及四发双收的六天线对称设计,以及智能化自动调节电磁波发射、脉冲信号解码时间摄动和人机交互智能解码等技术,提高了数据存储量和传输能力。该仪器的探测深度大,测量精度高,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随钻可控源中子孔隙度测井仪器采用脉冲中子发生器取代化学放射性源。该仪器的脉冲中子发生器、中子探测器和处理电路集成在一根钻铤上,可以在钻井过程中测取地层孔隙度。   现场试验及实际应用表明,这些随钻测井仪器已形成基本的地层评价随钻测井系列,能准确提供岩性、饱和度和孔隙度等地层评价参数。其实时上传的数据能反映地层层位和地质参数的变化,有效指导地层评价和地质导向。   8.输气管道关键设备和LNG接收站成套技术国产化   中国石油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中所用的大功率电驱压缩机组、燃驱压缩机组和大口径阀门等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此前已经建成及正在建设中的LNG工程同样依赖国外提供专有技术。   中国石油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建设为依托,成功实现20兆瓦级高速变频直联电驱压缩机组成套装置、30兆瓦级燃气轮机驱压缩机组成套装置和48英寸、40英寸的900磅级及600磅级大口径全焊接球阀三大关键设备国产化,并已实现商品化供货,摆脱了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实现长输油气管道工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通过技术攻关,形成设计、施工、材料以及运行管理在内的成套LNG接收站工程建设技术,为LNG接收站运行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LNG接收站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江苏等地的LNG接收站,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降低工程投资和管理成本,而且为后续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对我国提升LNG接收站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9.委内瑞拉超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完成首次工业化试验   继委内瑞拉超重油渣油供氢热裂化技术工业试验成功后,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委内瑞拉超重油减压渣油延迟焦化工业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石油初步掌握了委内瑞拉超重油热加工技术,将为委内瑞拉超重油改质降黏、储存运输和集中加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委内瑞拉超重油供氢热裂化技术在年40万吨工业装置上试验成功后,又在年100万吨工业装置上实现成功应用。通过供氢热裂化处理后,委内瑞拉超重油黏度降低率大于99%,改质油通过长周期储存稳定性试验,可满足远洋船运对油品的黏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委内瑞拉超重油延迟焦化工业试验在年100万吨规模工业装置上实施,采用100%委内瑞拉超重油减压渣油,应用供氢体循环抑制结焦等关键技术,实现安全平稳加工减压渣油3万余吨,焦化液体收率大于60%,加热炉热效率达到92%以上。   委内瑞拉超重油是世界上最难加工的劣质重油。热加工技术的成功开发,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石油在该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10.单线产能最大丁腈橡胶技术工业应用达到长周期   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年5万吨丁腈橡胶成套工艺技术,现已成功应用于兰州石化,装置实现连续长周期运行,生产的新牌号橡胶性能超过同类产品水平。   这项技术实现多项创新:(1)改进工艺配方核心技术,实现助剂国产化,采用新的乳化技术,凝聚系统用氯化钙替代浓硫酸,自主开发多种新产品。(2)创新工艺流程,具有国内外最大的单线聚合能力(年2.5万吨),使用改进型聚合釜,采用双塔串联工艺,有效降低脱气乳胶的残留丙烯腈含量(AN50ppm),准确掌握分子量调节剂的加入量和加入点,通过调整聚合活性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回收丁二烯,丁二烯外排量仅为6%(国外15%左右)。(3)采用数字模拟技术,可模拟各种工艺条件改变,不需要大量试验,降低成本,提高准确性。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1/64054.htm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22 11:35
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圆圈内是北极地区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区域 The Arctic holds an estimated 13% (90 billion barrels) of the world's undiscovered conventional oil resources and 30% of its undiscovered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resources, according to an assessment conducted by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Consider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as commercially viable is relatively recent despite the size of the Arctic's resources due to the difficulty and cost in developing Arctic oil and natural gas deposits. Studies on the economics of onshore oil and natural gas projects in Arctic Alaska estimate costs to develop reserves in the region can be 50-100% more than similar projects undertaken in Texas. Profitable development of Arctic oil and natural gas deposits could be challenging due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Equipment needs to be specially designed to withstand the frigid temperatures. On Arctic lands, poor soil conditions can require additional site preparation to prevent equipment and structures from sinking. Long supply lines and limited transportation access from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centers require equipment redundancy and a larger inventory of spare parts to ensure reliability, while increasing transportation costs. Employees expect higher wages and salaries to work in the isolated and inhospitable Arctic. Natural gas hydrates can pose operational problems for drilling wells in both onshore and offshore Arctic areas.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could be especially challenging. Although the Arctic is rich in natural gas, the development of Arctic natural gas resources could be impeded by the low market value of natural gas relative to that of oil. Furthermore, natural gas consumers live far from the region,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of natural gas a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oil and natural gas liquids. Overlapping and disputed claims of economic sovereignty between neighboring jurisdictions also could be an obstacle to developing Arctic resources. The area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 is apportioned among eight countries—Canada, Denmark (Greenland), Finland, Iceland, Norway, Russia,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current international practice, countries have exclusive rights to seabed resources up to 200 miles beyond their coast, an area called an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Beyond the EEZ, assessments of "natural prolong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may influence countries' seabed boundaries. Along wi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and regulatory permitting may also affect timelines for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Arctic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clude the preservation of animal and plant species unique to the Arctic, particularly tundra vegetation, caribou, polar bears, seals, whales, and other sea life. The adequacy of existing technology to manage offshore oil spills in an arctic environment is another unique challenge. Spills among ice floes can b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contain and clean up than spills in open waters. The Arctic holds an estimated 13% (90 billion barrels) of the world's undiscovered conventional oil resources and 30% of its undiscovered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resources, according to an assessment conducted by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Consider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as commercially viable is relatively recent despite the size of the Arctic's resources due to the difficulty and cost in developing Arctic oil and natural gas deposits. Studies on the economics of onshore oil and natural gas projects in Arctic Alaska estimate costs to develop reserves in the region can be 50-100% more than similar projects undertaken in Texas. Profitable development of Arctic oil and natural gas deposits could be challenging due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Equipment needs to be specially designed to withstand the frigid temperatures. On Arctic lands, poor soil conditions can require additional site preparation to prevent equipment and structures from sinking. Long supply lines and limited transportation access from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centers require equipment redundancy and a larger inventory of spare parts to ensure reliability, while increasing transportation costs. Employees expect higher wages and salaries to work in the isolated and inhospitable Arctic. Natural gas hydrates can pose operational problems for drilling wells in both onshore and offshore Arctic areas.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could be especially challenging. Although the Arctic is rich in natural gas, the development of Arctic natural gas resources could be impeded by the low market value of natural gas relative to that of oil. Furthermore, natural gas consumers live far from the region,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of natural gas a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oil and natural gas liquids. Overlapping and disputed claims of economic sovereignty between neighboring jurisdictions also could be an obstacle to developing Arctic resources. The area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 is apportioned among eight countries—Canada, Denmark (Greenland), Finland, Iceland, Norway, Russia,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current international practice, countries have exclusive rights to seabed resources up to 200 miles beyond their coast, an area called an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Beyond the EEZ, assessments of "natural prolong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may influence countries' seabed boundaries. Along wi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and regulatory permitting may also affect timelines for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Arctic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clude the preservation of animal and plant species unique to the Arctic, particularly tundra vegetation, caribou, polar bears, seals, whales, and other sea life. The adequacy of existing technology to manage offshore oil spills in an arctic environment is another unique challenge. Spills among ice floes can b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contain and clean up than spills in open waters.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465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230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关心和支持毛宁波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热度 5 毛宁波 2012-1-22 10:15
祝关心和支持毛宁波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祝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个人分类: 其他|2822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们这里的油菜花开了,你相信吗?
热度 5 毛宁波 2012-1-21 15:50
我们这里的油菜花开了,你相信吗?
我告诉我的一些朋友,我们这里(湖北江汉平原)局部地区油菜花都开了,他们不相信。我也不相信,我是去参加我的2个学生的婚礼看见的。学生已经工作了,老家在湖北的长湖边上,今年腊月26(2012年1月19日)回老家举行婚礼。2位都是我的好学生(新娘是我的毕业研究生),我带着2个在读的研究生去参加他们的婚礼,才发现那里的油菜花都开了。那片盛开的油菜花是在学生家房子的后面,2位学生在油菜地里面拍照留恋,可能是在长湖边上的缘故吧,冬天的寒冷中透射出浪漫和喜庆! 油菜花原产地在欧洲与中亚一带,植物学上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常见的是Brassica capestris及B.napus两种。从南到北,油菜花的花期从1月到8月次第展开 (引自百度)。我们这里是1月份局部地区就开的哦,你们那里呢? 由于光照的不同,每个地方不一样(百度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3166484.html?an=0si=2 ) 2、3月,罗平油菜花,清远油菜花。 3、4月,婺源油菜花,贵阳油菜花。 4月,4月 汉中油菜花,江南油菜花。 5月,北京油菜花,京郊。 6月,新疆伊犁油菜花。 7月,青海门源油菜花 油菜花的外貌极是平凡。它们没有月季、玫瑰、牡丹那样层层叠叠的花瓣与多变的姿态,奇异的色彩。它们只是自始至终的黄色,那样充满朝气的黄色,仿佛那阳光沉淀下来了,沉淀在薄薄的花瓣尖上。 油菜花四片花瓣,整齐地围绕着花蕊,朴实个性。花瓣十分精致,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技艺多么高超的雕刻家也无法雕琢出来的。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它有粗壮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 新娘和新郎在油菜花中 我和新郎新娘合影留念
个人分类: 其他|3238 次阅读|5 个评论
龙年(我的本命年)一定要喜庆点!
热度 2 毛宁波 2012-1-21 14:55
龙年(我的本命年)一定要喜庆点!
今天是腊月28,和岳母一家人在餐馆吃团年饭。侄女为了显示照相技艺,给我在包房照了几张照片。背景是红色的,很喜庆。离龙年还有2天,就是我的本命年了,是应该喜庆点。我的本命年应该是忙碌的,也肯定是丰收的,祝福自己吧!
个人分类: 其他|31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腊月28荆州下起了第一场小雪
热度 2 毛宁波 2012-1-21 14:36
腊月28荆州下起了第一场小雪
农历腊月28荆州下起了第一场小雪
个人分类: 其他|40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2011年原油进口同比增6%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20 12:17
[转载]中国2011年原油进口同比增6%
海关总署11日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25378万吨,同比增长6%。这一增速较2010年原油进口17.5%的增速相比,显著下滑。 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是导致石油进口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但石油消费的持续增长仍带动去年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 海关统计显示,去年12月进口原油2192万吨,较上月的2269万吨下降3.4%。但由于原油价格飙升,全年进口原油共花费1966.6447亿美元,同比增长45.3%。 国内大宗商品资讯商金银岛分析师莫俊杰认为,2011年石油进口增速的下滑受到了去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对耗能大户需求抑制的影响,另外去年经济增速放缓也直接带动了石油消费增速下滑。不过,由于消费领域如汽车、公路投资的增长,国内石油消费整体仍在持续增加。 此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透露,201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比201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显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多年持续上升。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10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2年全球油气勘探开采投资将达5950亿美元
毛宁波 2012-1-20 12:14
中国石化报 报道 纽约投资机构达尔曼·罗丝公司的最新调查显示,尽管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对欧洲和美国主权债务充满担忧,但2012年全球能源公司在油气勘探及开采领域的投资仍将维持强劲增长态势。 调查显示,受油气公司增加非常规页岩资源以及深水项目投资的刺激,2012年全球能源公司在油气勘探及开采领域的投资将达到5950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9.3%。 页岩油气刺激美国油气投资增长 2012年美国油气勘探和开采领域的投资将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受到页岩油气领域水平钻井投资强劲增长的刺激。2012年,美国油气勘探和开采领域的投资预计增长11%,增长速度位居全球第一。雪佛龙、康菲、埃克森美孚和道达尔等全球石油巨头正加大美国页岩油气领域的投资力度,部分较小的独立公司也将或多或少增加投资。 2012年新年伊始,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以2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在俄亥俄州发现的一系列页岩气区块的少数权益,这包括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横跨俄亥俄州10个镇、面积为61.9万英亩的页岩气资源的25%权益。道达尔将向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支付20.3亿美元,向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早些时候的合作伙伴EnerVest公司支付2.9亿美元。 1月3日,中国石化宣布,其所属全资子公司国勘公司与美国德文能源公司日前签署协议,以22亿美元价格收购德文公司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奈厄布拉勒、密西西比、尤蒂卡俄亥俄、尤蒂卡密歇根和塔斯卡卢萨5个页岩油气资产权益的1/3。 美国以外全球其他地区油气勘探和开采投资将增长9%,这是连续第二年出现增长,主要是因为受到国际石油巨头加大投资力度的刺激,其中投资增速最快的是非洲和亚太地区,俄罗斯、拉美和欧洲地区投资增速最慢。 全球42%的油气公司增加勘探预算 巴克莱资本公布的报告同样对2012年的勘探开采投资保持乐观。该机构认为,2012年全球油气公司在勘探与开采项目上的支出将创纪录达到5980亿美元,比2011年上升10%。 在针对全球350家油气公司所作的调查报告中,该机构称,埃克森美孚2012年在全球油气项目上的资本支出将维持最高水平,预算达350亿美元。中国石油的开支预计近300亿美元,雪佛龙及巴西石油公司的开支未来几年也可能接近这个数。美国和加拿大2012年的资本支出预计要比2011年提高8%,其他地区像拉丁美洲、非洲、欧洲、中东及俄罗斯的支出预计会攀升11%。 该机构称,油气公司2012年的资本支出预算是建立在美国基准油价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均价为87美元/桶、欧洲基准油价布伦特原油均价为98美元/桶基础上的。这表明油气公司对提高支出计划是非常有信心的。 该机构还表示,勘探活动支出可能是2012年全球油气公司支出增长最突出的部分。2010年,有32%的油气公司计划增加勘探项目的预算。该比例在2011年提高至38%,2012年则将上升至42%。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海油确定今年产量3.3-3.4亿桶油当量
毛宁波 2012-1-20 12:08
据财新网报道: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1月18日提出,2012年其净产量目标设定为3.3亿-3.4亿桶油当量。这与2011年几乎持平。 公司预计2011年产量为3.31亿-3.32亿桶油当量。 中海油当日公布了2012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2012年,为加大深水和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力度,中海油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93-110亿美元,其中,勘探投资、开发投资和生产资本化投资分别占17%、68%和14%。中海油首席财务官钟华表示,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将给中海油带来成本压力。 按计划,中海油今年在中国海域将有4个新项目投产,其中,番禺4-2/5-1调整项目新增产量,预计可于2014年达到峰值约5.7万桶/天。钟华表示,未来中国海域的海上油气田调整项目将会成为中海油的工作重点之一。 在海外方面,2012年中海油加拿大的Long Lake油砂项目和伊拉克的Missan油田将带来产量贡献。钟华说,中海油会本着“资源、回报、风险”3R原则,适当进入非常规油气领域。 勘探方面,中海油计划钻探114口勘探井,其中在南中国海的深水区域计划钻探3口自营深水井,计划采集二维地震数据1.83万公里及三维地震数据1.92万平方公里。中海油将2012年的储量替代率目标定为100%以上。 中海油2011年的净产量仅处于去年年中设定的产量目标(3.31亿-3.41亿桶油当量)区段的低位。 对此,钟华表示,2011年因为FPSO-102号故障、台风和蓬莱19-3油田停产这三个事件,分别导致减产310万桶、330万桶和590万桶油当量。 对于蓬莱19-3油田何时能够复产,钟华表示公司仍在协助康菲处理后续事宜,目前已经完成对总体开发方案(ODP)和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修订,正等待有关部委的审查。 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表示:“在2011年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公司仍完成了年度产量目标,实属来之不易。未来,公司仍将通过中国海上在产油田的区域开发和综合调整,同时推进深水勘探开发,努力完成2011-2015年年度复合增长率6%-10%的产量增长目标。”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6.9%
毛宁波 2012-1-20 12:05
据中商情报网报道:2011年12月份,我国生产天然气98.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68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全国天然气的产量达102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90 %。 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1年1-12月,我国天然气生产的前三省市是陕西、四川和新疆 ,分别占总产量的26.55%、26.12%和22.83%。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研究出比FFT更快的傅立叶变换算法
热度 7 毛宁波 2012-1-19 08:44
MIT研究出比FFT更快的傅立叶变换算法
据MIT新闻网站报道,MIT的科学家研究出比FFT更快的傅立叶变换算法。 The Fourier transform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the information sciences. It’s a method for representing an irregular signal — such as the voltage fluctuations in the wire that connects an MP3 player to a loudspeaker — as a combination of pure frequencies. It’s universal in signal processing, but it can also be used to compress image and audio files, solv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price stock options, among other things. The reason the Fourier transform is so prevalent is an algorithm called th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devised in the mid-1960s, which made it practical to calculate Fourier transforms on the fly. Ever since the FFT was proposed, however, people have wondered whether an even faster algorithm could be foun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s Symposium on Discrete Algorithms (SODA) this week, a group of MIT researchers will present a new algorithm that, in a large range of practically important cases, improves on th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the improvement can be dramatic — a tenfold increase in speed. The new algorithm could be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image compression, enabling, say, smartphones to wirelessly transmit large video files without draining their batteries or consuming their monthly bandwidth allotments. Like the FFT, the new algorithm works on digital signals. A digital signal is just a series of numbers — discrete samples of an analog signal, such as the sound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The FFT takes a digital signal containing a certain number of samples and expresses it as the weighted sum of an equivalent number of frequencies. “Weighted” means that some of those frequencies count more toward the total than others. Indeed, many of the frequencies may have such low weights that they can be safely disregarded. That’s why the Fourier transform is useful for compression. An eight-by-eight block of pixels can be thought of as a 64-sample signal, and thus as the sum of 64 different frequencies. But as the researchers point out in their new paper, empirical studies show that on average, 57 of those frequencies can be discarded with minimal loss of image quality. Heavyweight division Signals whose Fourier transforms include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heavily weighted frequencies are called “sparse.” The new algorithm determines the weights of a signal’s most heavily weighted frequencies; the sparser the signal, the greater the speedup the algorithm provides. Indeed, if the signal is sparse enough, the algorithm can simply sample it randomly rather than reading it in its entirety. “In nature, most of the normal signals are sparse,” says Dina Katabi, one of the developers of the new algorithm. Consider, for instance, a recording of a piece of chamber music: The composite signal consists of only a few instruments each playing only one note at a time. A recording, on the other hand, of all possible instruments each playing all possible notes at once wouldn’t be sparse — but neither would it be a signal that anyone cares about. The new algorithm — which associate professor Katabi and professor Piotr Indyk, both of MIT’s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CSAIL), developed together with their students Eric Price and Haitham Hassanieh — relies on two key ideas. The first is to divide a signal into narrower slices of bandwidth, sized so that a slice will generally contain only one frequency with a heavy weight. In signal processing, the basic tool for isolating particular frequencies is a filter. But filters tend to have blurry boundaries: One range of frequencies will pass through the filter more or less intact; frequencies just outside that range will be somewhat attenuated; frequencies outside that range will be attenuated still more; and so on, until you reach the frequencies that are filtered out almost perfectly. If it so happens that the one frequency with a heavy weight is at the edge of the filter, however, it could end up so attenuated that it can’t be identified. So the researchers’ first contribution was to find a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way to combine filters so that they overlap, ensuring that no frequencies inside the target range will be unduly attenuated, but tha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lices of spectrum are still fairly sharp. Zeroing in Once they’ve isolated a slice of spectrum, however, the researchers still have to identify the most heavily weighted frequency in that slice. In the SODA paper, they do this by repeatedly cutting the slice of spectrum into smaller pieces and keeping only those in which most of the signal power is concentrated. But in an as-yet-unpublished paper , they describe a much more efficient technique, which borrows a signal-processing strategy from 4G cellular networks. Frequencies are generally represented as up-and-down squiggles, but they can also be though of as oscillations; by sampling the same slice of bandwidth at different times, the researchers can determine where the dominant frequency is in its oscillatory cycle. Two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esearchers — Anna Gilbert, a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nd Martin Straus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nd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 had previously proposed an algorithm that improved on the FFT for very sparse signals. “Some of the previous work, including my own with Anna Gilbert and so on, would improve upon th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algorithm, but only if the sparsity k” — the number of heavily weighted frequencies — “was considerably smaller than the input size n,” Strauss says. The MIT researchers’ algorithm, however, “greatly expands the number of circumstances where one can beat the traditional FFT,” Strauss says. “Even if that number k is starting to get close to n — to all of them being important — this algorithm still gives some improvement over FFT.” 引自: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2/faster-fourier-transforms-0118.html
个人分类: 其他|7382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和我的研究生们推迟12天放寒假--迎接即将来到的龙年!
热度 9 毛宁波 2012-1-19 07:54
我和我的研究生们推迟12天放寒假--迎接即将来到的龙年!
都说大学老师好,有寒(暑)假。其实大学老师的寒(暑)假不完全都是用来的玩耍的,我的寒暑假就很少休息。学校今年1月7日就开始放寒假了,江苏油田的一个重点科研项目年后需要我们的资料定井位,我们不得不选择了上班,没有什么比甲方依赖于我们的资料更高兴的事情。偌大的校园没有了平日的喧嚣,上下班的途中只有寥寥无几的身影。我们和油田的2位工程师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左右,当一张张受到认可的图件,一个个隐蔽的圈闭被描述出来的时候,一切劳累都没有了。 今天是1月19日(腊月26日),离开腊月29除夕只有三天了,我其实可以不放假,但学生们和油田的工程师必须回家过年了,再不走汽车和火车就坐不上了。感谢2位张工(程师)的辛勤工作,感谢3位勤奋好学的80后研究生,祝福你们新春快乐,龙年大吉大利!过完年,正月初七我们继续上班,为中石化在徐闻地区打开油气勘探新局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下图是1月18日长江大学宣传部拍摄的我们的工作照,粘贴在这里,纪念并迎接即将来到的我的本命年(龙年)! 引自: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1000 江苏油田的张工(程师)在指导我的研究生们(毛宁波 拍摄)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630 次阅读|11 个评论
海上微震监测技术
毛宁波 2012-1-16 10:47
海上微震监测技术
http://www.jptonline.org/index.php?id=342searched=seismicadvsearch=onewordhighlight=ajaxSearch_highlight+ajaxSearch_highlight1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4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下学期提供课程让学生参与占据华尔街活动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16 10:25
Columbia University recently announced plans to offer a course next semester in which students can study and participate in the movement. The class will be offered through the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and will be taught by Dr. Hannah Appel, a veteran of the movement. It is called “Occupy the Field: Global Finance, Inequality, Social Movement.” Upperclassmen and graduat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take the class. “Class requirements will be divided between seminar at Columbia and fieldwork in and around the Occupy movement,” according to the class syllabus. “In addition to scheduled seminar , this class will meet off-campus several times, and students will be expected to be involved in ongoing OWS projects outside of class, to be developed in close conversation with the instructor.” Could this type of class be dangerous for the students who will be involved in it? Appel thinks not. “As a regular participant in the Occupy movement… I can say with absolute certainty that there is no foreseeable risk in teaching this as a field-based class,” she said. She also encourages students not to break the law when they are conducting their fieldwork though, because then there could be problems http://www.eduinreview.com/blog/2012/01/columbia-university-offers-course-allowing-students-to-participate-in-occupy-wall-street/
2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塞拜疆(Azerbaijan)正在成为重要的油气出口国
毛宁波 2012-1-16 08:04
阿塞拜疆(Azerbaijan)正在成为重要的油气出口国
阿塞拜疆( Azerbaijan)正在成为重要的油气出口国,中国要密切关注!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AJ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4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第一天纪念照--我的本命年
热度 8 毛宁波 2012-1-1 21:32
2012年第一天纪念照--我的本命年
今天是2012年第一天,侄女给我照了几张非主流照片,粘贴在下,以纪念48岁的本命年! 希望自己2012年的本命年吉祥如意,红红火火!2012年要过真正的平民生活 ! 2012年我会少说多做 2012年我会多观察、多微笑 2012年我的本命年,我会过真正的平民生活,有鱼有肉,丰衣足食!
个人分类: 其他|3043 次阅读|6 个评论
法国摄影师 Vincent J. Stoker的作品-- HETEROTOPIA(异托邦)
热度 3 毛宁波 2012-1-1 20:51
法国摄影师 Vincent J. Stoker的作品-- HETEROTOPIA(异托邦)
法国摄影师 Vincent J. Stoker的作品中呈现的废墟,看似不存在却真实存在的世界。他在诠释一些地方,一些本质上的不存在的地方,一些被忽视,被遗失他们本来意义价值和作用的地方,一些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妙的地方。他们奇妙的存在着。这些地方掺杂着于生与死,生机盎然与被遗弃,人类与非人类,这些濒临遗忘和毁灭的异托邦。他们被时间沉淀, 负载着时间的痕迹。过去和未来在当下撞击的火花。 地点 : HETEROTOPIA - 异托邦 是一个现实和虚幻并存的地方. 法国摄影师 Vincent J. Stoker的作品
个人分类: 其他|6609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最后一天的MIT网站主页
毛宁波 2011-12-31 15:52
2011年最后一天的MIT网站主页
MIT网站主页的背景经常更换,绝大部分时间是主题明确的图片,有时候也是flash,偶尔是视频。2011年最后一天MIT网站的主页背景图片是MIT的标志性建筑--圆顶图书馆。。。不言而喻是在迎接新年悄悄的到来!相比MIT,国内大学的网站主页经常更换背景图片的很少,基本上是千篇一律。。。
个人分类: 其他|5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2-31 08:18
[转载]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70/list.html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学习宣传和总体部署情况   去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纲要。一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人大给予了大力指导和支持,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认真学习贯彻。总的来看,纲要贯彻落实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一)广泛深入开展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纲要精神的学习宣传。   组织专题研讨培训,对35名主管教育的省(部)长、152名教育厅局长、5万多名各地教育部门干部和校长进行培训。开展全国范围的学习宣讲,组织纲要宣讲团,分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学习宣讲。各省(区、市)及许多市县都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党政主要负责人出席并讲话。纲要颁布以来,中央主要媒体刊播有关重要报道6500多篇,刊发省委书记、省长、部长关于教育讲话和文章70余篇,刊发专家评论、访谈等600多篇。各级各类学校围绕纲要,广泛开展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的大学习、大讨论。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宣传,纲要的思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政策举措广为社会知晓。   (二)建立健全推进纲要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成立由国务院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党政群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各地都成立了相应领导小组,其中7个省由省长担任组长,4个省由党委常委和分管教育的负责同志共同担任组长,其余省份由分管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由64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委员组成,对国家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建立分解落实机制,将纲要确定的190项重大任务,分解落实到60个部门和单位,各地也都制定了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建立部省、部部共建机制,教育部已与9个省签署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协议,与13个省共建24所直属高校,与34个部门共建52所直属高校。建立检查督促机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分10组对各地贯彻落实纲要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10个工作组多次分赴各地调研指导。   (三)着力构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   注重横向贯通,以纲要为统领,结合教育各重点领域特点,研究制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民族教育、艺术教育以及语言文字等10个专题规划。强化纵向衔接,以国家纲要为指导,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编制发布了各自的教育规划纲要,许多市县也制定了本地教育规划。体现远近结合,把纲要确定的10年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十二五”规划中,细化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目标任务、中等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阶段性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制定配套政策,国务院出台了开展教育改革试点、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要文件,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100多个重要文件,各省(区、市)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了370多个文件,政策措施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教育改革、发展、保障等各方面。通过一系列规划、政策,把纲要的大政方针细化为各地各部门的具体措施,有力有序推动工作落实。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年多来,全国教育战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通过加强关键环节带动整体建设,扎实推进纲要贯彻落实工作。目前,各项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趋于缓解。   (一)坚持优先发展,把教育放在全局工作中重点谋划和部署。   1.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的统筹,在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科技、文化等专项发展战略中,充分考虑各项事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适度超前部署教育发展,提高教育对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注重人口变化、城镇化建设与教育布局结构的协调互动,指导各地把学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大中城市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特别是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乡接合部、开发区、卫星城镇,优先规划中小学和幼儿园,合理规划教育园区,使教育的布局结构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   2.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全面部署落实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工作,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召开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从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等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加强对各地财政教育投入情况的分析评价,从财政教育支出增幅、财政教育支出比例、教育附加征收率和土地出让收益教育资金计提率四个方面,对各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分析。据统计,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6%,比2009年提高了0.07个百分点。从2011年初预算安排来看,全国财政教育支出比2010年预算执行数增长14.6%,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增幅达16.3%,高于中央公共财政支出增幅3.8个百分点。预算执行中,中央及地方财政拟再安排超收收入用于教育事业。   3.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第一,保安全。近3年中央投入280亿元,地方各级政府投入2000多亿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对3亿多平方米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最近正抓紧制定《校车安全条例》,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上下学安全。第二,促健康。针对我国一些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状况,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约2600万人。第三,补短板。针对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拟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全国31个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2010年全国幼儿园比2009年增加1.2万所,在园人数增加了319万人。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在园规模500多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第四,强基础。2010年、2011年,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达到中西部地区小学生均500元/年、初中生均700元/年,东部地区小学生均550元/年、初中生均750元/年。去年以来,中央投入156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办学条件建设;投入456亿元完善对地方高校的支持体系,支持提高生均拨款水平和化解债务,改善办学条件。   (二)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分别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理念、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明确具体要求,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退出的依据。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针对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从2010年起,通过各地评选、媒体公示、网络投票的方式,组织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2.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的指导地位,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工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2010年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全国当年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2%。近年来,广大师生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事喜事,在抗震救灾等急事难事中,都充分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风貌。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展义务教育各学科教材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探究学习和实验教学,调整课程容量和难度,使其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实践环节,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等10多个部委共同确定了47个国家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011年参与创业的大学生达17万余人,比2010年增长56%。   4.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公告制度和高校新生体质测试公告制度。深入推进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配备国家专职副总督学,对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专项督导,2010年以来已对18个省(区、市)进行了督导。制定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器材达标方案,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改善和配备力度。   (三)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活力。   1.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立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行业性职教集团400多个。在高等教育领域,遴选19所高校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支持和鼓励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立志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在193所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系统设计“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高校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新模式。遴选17所高校启动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探索。   2.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建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16个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论证。在上海、江苏等省市积极推进不同形式的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推进高校录取模式改革,在坚持统一入学考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3.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制定《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推动高校逐步形成按章程规范管理学校的机制和氛围。发布《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研究制定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4.促进办学体制改革。教育部与相关部委联合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重点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优惠政策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推动和指导地方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首次批准5所办学基础较好、社会声誉高的民办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   5.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研究制定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专科学历高等学校的具体办法,强化省级对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初审权和对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审核权。研究制定《教育督导条例》,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督导检查。   6.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批准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成立上海纽约大学、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合作成立温州肯恩大学。去年以来,共批准设立11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加快孔子学院发展步伐,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010年、2011年共新建76所孔子学院和228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四)坚持促进公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1.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教育部分别与实现“两基”目标的2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明确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不少省份还进一步与地市或县市区签署协议,层层落实政府责任。一年多来,各地结合实际,划定学区或片区,统筹教学和人事管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有些地方每年交流的教师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5%左右。把更多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有些地方达50%左右。   2.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启动实施第二期“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2010年、2011年中央投入50亿元,重点改善学校食宿条件,提高农村初中巩固率。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2010年、2011年中央投入168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寄宿条件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11年共聘用特岗教师49870人,覆盖21个省份的16536所农村学校。为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2010年、2011年中央安排资金20亿元,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   3.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2011年安排15万人,由北京等15个省市承担,面向河南等中西部8省区招生,各协作计划输入省普通高考录取率比2009年平均提高了9个百分点。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组织94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7所高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扎实推进教育援疆工作,2010年中央新增教育专项资金72亿元、对口支援省市教育援疆试点项目资金7.2亿元。扎实推进教育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2010年落实中央新增教育专项资金51亿元、地方专项资金及社会捐赠54亿元。加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工作力度,2011年新疆、西藏等各类内地民族班招生规模达6.5万人。   4.加大对困难群体扶持力度。第一,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覆盖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440万人,占在校生的22%。中职国家助学金覆盖学生的90%。增设新的项目,学前教育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由地方建立资助制度,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每生每年1500元,惠及482万名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提高资助标准,2010年、2011年,两次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天4元,初中每生每天5元。2010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年发放人数和金额分别突破100万人和100亿元。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第二,认真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011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约79.2%,比2010年增长了12.7%。2010年、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79.6亿元奖补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较好的地区。第三,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各地关爱留守儿童的好做法,构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多维联动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网络。第四,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2010年、2011年,中央共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   5.加强规范管理。针对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乱收费、乱办班、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是建立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机制。教育部、纠风办牵头,监察部、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委组成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各省设立相应机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原则,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积极推进源头治理,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治理乱收费工作创造条件。重视建章立制,建立健全规范办学、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等8项制度。三是着力治理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问题,坚持自愿与非营利原则,严格界定收费范围、程序和权限。从今年8月起,将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与标准列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主动向社会公开。四是采取切实措施禁止各种形式的乱办班,明确要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严格禁止任课教师以任何形式进行收费性补课,对中小学违规办补习班等问题,实行监测点动态管理。据七部委治理办信访统计,反映义务教育阶段有偿补课的信访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比2009年下降9.6%,2011年比2010年下降11.5%。五是下大力气治理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教辅材料出版、印制、发行等环节的监管,继续开展对盗版教辅材料专项整治工作,明确任何单位(部门)、任何人不得强迫学校订购教辅材料,公开通报、实地督办查处个别地方强行推荐或推销教辅材料等违规行为。反映义务教育阶段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信访数量,2010年比2009年下降29.3%,2011年比2010年下降18.3%。   (五)坚持提高质量,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质量标准和监测机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开展基础教育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建立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改进普通高校本科和高职高专教学评估办法,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加强学校自我评估;实行分类的院校评估,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加强专业认证及评估,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在部分学科、专业开展国际评估;建立普通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使高校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的监测信息化、常态化。今年,39所高校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确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政策导向。修订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突出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22个、专业133个。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2011年专业学位硕士类别增至39种,招生人数占硕士生总数的32%。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非“985工程”学校中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学科给予支持;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工程”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予支持。   3.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是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首届10597名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校任教,其中90%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任教。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年共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农村教师110万人。二是改革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首次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在浙江、湖北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探索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准入管理制度。三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覆盖在职人员1051万人。同时,提高离退休人员382万人的补贴。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年多来,贯彻落实纲要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   (一)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不平衡。   从认识上看,有的对纲要的新思想、新理念、新部署还没有学深吃透,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还没有真正树立。从工作力度看,有的已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细化、实化、具体化,但有的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缺乏阶段性目标和有效抓手。   (二)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有的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城镇“大班额”问题比较严重。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系统推进解决的合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不少困难。“乱办班”、“乱收费”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机制尚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破解难度大。   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还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有些方面的认识还不尽一致。一些重大改革有了宏观层面的决策部署,但配套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跟进。各地各校改革的热情很高,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单靠地方或者一个部门很难突破。   (四)一些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到位。   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选聘、幼儿教师补充等还需要加大力度。一些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寄宿制学校人员编制不足问题亟待解决。落实4%目标任务艰巨,不少地方财政压力大,对加大教育投入的具体安排还不明确。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抓好纲要贯彻落实,是中央要求、人民期盼、职责所在。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通过均衡发展逐步破解“择校热”,缓解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三是认真落实“两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抓紧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四是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进程,落实普通高中国家资助制度,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五是强化规范管理,坚决治理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有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   (二)加快改革步伐,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加强统筹指导。及时跟踪了解各地各校改革试点情况,加强对改革的评估和指导。二是建立健全政策突破机制。认真梳理汇总改革试点单位对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加大政策突破力度,保护好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三是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召开各级各类改革试点现场经验交流会,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有针对性地加强典型经验的宣传,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三)提高保障水平,夯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是确保2012年如期实现4%目标。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教育经费向最急需领域和最薄弱环节倾斜,做到雪中送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二是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和业务能力建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快开放大学建设步伐,公开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一是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的作用。重大决策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作为必经程序。扩大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二是加快简政放权进程。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落实和扩大学校专业设置等权限,赋予有关试点省份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推动大学章程和大学理事会建设,促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三是推进管、办、评分离。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整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加强质量监测。建立督政与督学并重的教育督导制度,健全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完善教育问责制度。四是坚持依法治教。推动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推进纲要明确的11部教育法律的修订或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对纲要贯彻落实工作进行专题询问,加强监督和指导,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我们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认真研究提出改进措施,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112/128730.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鲍马层序”的提出者--美国著名沉积学家Arnold H. Bouma 去世
热度 4 毛宁波 2011-12-31 07:28
“鲍马层序”的提出者--美国著名沉积学家Arnold H. Bouma 去世
2011年12月美国著名沉积学家鲍马在得克萨斯州去世,享年79岁。以他名字命名的“鲍马层序”闻名于世。 Complete Bouma sequence in Devonian Sandstone (Becke-Oese, Germany )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uma_sequence Researcher, educator and AAPG Sidney Powers Medalist Arnold H. Bouma died Friday in Frisco, Texas. He was 79. A native of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he received his bachelor’s from the State University in Groningen, a masters at State University at Utrecht in geology, sedimentology and paleontology in 1959 and a Ph.D. in sedimentary geology in 1961. 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itled “Sedimentology of Some Flysch Deposits: A Graphic Approach to Facies Interpretation,” was published and widely distributed in 1962 and set off numerous laboratory and field research studies and formed the basis of what eventually came to be known in the field as “the Bouma Sequence” – which has been called a “geological milestone of the 20th century.” In 1962, he accepted a Fulbright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the 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in La Jolla, Calif., and in 1966, Bouma immigrated to America with his family to accept an academic post in oceanography at Texas AM University. He taught there until 1975, when he was asked to join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initially in the Pacific-Arctic branch and then in the Atlantic-Gulf of Mexico branch. In 1981, he joined Gulf Oil as a senior scientist and working his way up to chief scientist and acting vice president for Gul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When Gulf Oil was purchased by Chevron in 1985, Bouma assumed the position of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with Chevron Oil Field Research Co. Bouma returned to the academic world in 1988 when he was named Charles T. McCord Professor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at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t Baton Rouge. There he taught and served for a few years as director of the Basin Research Institute and head of the School of Geosciences. He retired in 2005. Back in Texas, Bouma became an adjunc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at Texas AM. A 49-year member of AAPG, Bouma was a Charter Member of the Division of Environmental Geosciences, a member of the Division of Professional Affairs, served on the Publications, Education and Marine Geology committees and as an AAPG Distinguished Lecturer. A memorial service will be held at 11:00A.M.,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11 at Aria Memorial Chapel, 19310 Preston Road Dallas, TX 75252. In lieu of flowers, the family requests any memorials to be sent in honor of Arnold Bouma to the SEPM Foundation endowment fund. http://www.aapg.org/explorer/2011/12dec/bouma_arnold1211.cfm Arnold H. Bouma 简历( http://geoweb.tamu.edu/profile/abouma ) Dr. Arnold Bouma Adjunct Professor 1959-1961 Ph.D. Sedimentary Geology, State University,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1956-1959 M.S. Geology, Sedimentology, Paleontology, State University,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1951-1956 B.S. Geology, State University,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Bio Arnold H. Bouma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1961 at the University of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He and his family emigrated in 1966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o join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Oceanography at Texas AM University. After his stay in College Station he broadened his knowledge in 1975 working for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In 1981 he went to the oil industry (Gulf Oil, and later Chevron). In 1988 he moved to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He returned to Texas AM in 2005 to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retired and busy). Dr. Bouma's main scientific interest is in sedimentary geology with emphasis on deep-wate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He is currently developing a Center for Shale Studies at Texas AM, which will be worldwide. Research Interests Develop criteria to identify detectabl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various zones of fine-grained submarine fans in outcrop and in de-compacted equivalents Siltstones, mud-stones and shales from differen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cient and resent sediments in mari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with emphasis on turbidites, submarine canyons, and fans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depositional systems with emphasis 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rends Projects Dr. Bouma is finishing a book on sediments about understanding what the criteria are that makes sediments rich or poor in natural gas. Developing the Center for Shale Studies at Texas AM, including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worldwide. Developing a program at Texas AM in which students from Geology and Geophysics, Geological Oceanography, and Petroleum Engineering can work interactively 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Experience 2006 -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hale Studies 2005 - present Adjunc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Texas AM University. 1990 - 1992 Head, School of Geosciences,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1988 - 2005 McCord Endowed Professor in Sedimentary Geology,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1976 - 1988 held positions of: Chief Scientist, Research Geologist, Project Supervisor, Scientific Advisor and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of many different projects 1970 - 1975 Professor, Geological Oceanography, Texas AM University 1966 - 1970 Associate Professor, Geological Oceanography, Texas AM University 1963 - 1966 Instructor, Geological Institute,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1962 - 1963 Fullbright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La Jolla, C. Selected Publications Scott, E.D., Bouma, A.H., and Bryant, W.R., eds., 2002. Depositional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ltstones, Mudstones, and Shale. Special symposium Gulf Coast Association of Geological Societies, Annual Meeting, Austin, TX, 102 pp and additional illustration, also on CD-ROM Weimer, P., Slatt, R.M., Coleman, J., Rozen, N.C., Nelson, H., Bouma, A.H., Styzen, M.J., and Lawrence, D.T., eds., 2000. Deep-Water Reservoirs of the World. 20th Annual Gulf Coast Section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Bob F. Perkins Research Conference, Houston, TX, 64 pp abstract book and 1105 pp complete papers on CD-ROM Bouma, A.H., and Stone, C.G., eds., 2000. Fine-Grained Turbidite System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Memoir 72, 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 (SEPM) Special Publication 68, 342 pp. Weimer, P., Bouma, A.H., and Perkins, B.F., eds., 1994. Submarine Fans and Turbidite Systems: Sequence Stratigraphy,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d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 Gulf of Mexico and International: 15th Annual Gulf Coast Section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Found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 Houston, TX, 440 pp. Bouma, A.H., and Carter, R.M., eds., 1991. Facies Models i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ydrocarbon and Ore Deposits: VSP, Utrecht, The Netherlands, 254 pp. Awards Honors 2007 Sidney Powers Memorial Award, AAPG 2007 Honorary Member AAPG 2007 Honorary Member SEPM 2006 Geo-Legend. Houston Geological Society News As part of the Center for Shale Studies, Dr. Bouma plans to involve faculty and students from Geology, Geophysics, Geochemistry and Petroleum Engineering as well as get companies to support the research and students.
个人分类: 其他|13047 次阅读|4 个评论
最新研究表明:EM(电磁勘探)对海洋环境危害不大
毛宁波 2011-12-30 10:38
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commissio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physical Contractors (IAGC) has concluded that electromagnetic (EM) techniques used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have no potential for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nimal groups such as fish, seabirds, sea turtles, and marine mammals. In addition, cumulative effects from EM surveys are negligible compared to natural EM anomalies, induced fields from natural water currents, and anthropogenic EM sources such as those originating from undersea equipment. The EM assessment was funded by the member companies of the IAGC’s EM subcommittee and prepared by LG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ssociates of St. John’s,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Canada. The goal of the EIA wa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source summarizing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potential effects of EM technologies on marine life. Designed for a broad audience, the document provides a basic description of EM survey technologies, naturally-occurring EM fields, and the potential use of these fields by diverse animal groups. The assessment focuses on survey activities considered to have at least some potential to affect marine animals, such as EM, noise, light emissions, and accidental events. Source: http://fb.eage.org/content.php?id=55893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性高学历、高职称的普通大学教师很想成为大学院(系)的管理者
热度 4 毛宁波 2011-12-27 10:57
2011年年末感言:在做好学问的同时,男性高学历、高职称的普通大学教师很想成为大学院(系)的管理者! 据长江大学新闻网消息,12月26、27长江大学26个院(系)行政班子成员竞聘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根据学校网上公示,有134名教授或副教授竞聘26个院(系)的77个正副院长职位,差不多达到1:1的比例。教师们参与行政工作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简要分析 选拔院(系)行政班子成员竞聘人员公示 情况,看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1)80年代出生的竞聘者2人,70年代出生的竞聘者46人,60年代出生的竞聘者82人,50年代出生的竞聘者4人,表明60年代出生的教师想参与管理的热情很高。 (2)竞聘者中,无学位1人,学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36人,博士学位91人,可以看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很想做管理。 (3)竞聘者中,具有教授职称57人,副教授71人,讲师6人,表明副教授想做管理的热情高涨。 (4)竞聘者中,女性13人,男性121人,女性教师本来就少,竞聘者偏少属正常现象。 (5)竞聘者中,有63位普通教师,71位教师是上一届院长副院长或其他处级职位,表明普通教师参与管理参与度很高。 参考文献: 【1】 选拔院(系)行政班子成员竞聘人员公示 【2】 长江大学2011年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实施方案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397 次阅读|4 个评论
来自MIT的圣诞问候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2-26 07:51
来自MIT的圣诞问候
视频地址 http://alum.mit.edu/holiday2011/
个人分类: 其他|2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圣诞之夜聆听盛中国夫妇音乐会
热度 2 毛宁波 2011-12-25 23:35
圣诞之夜聆听盛中国夫妇音乐会
2011年12月25日晚上恰逢西方圣诞节,盛中国(1941--)夫妇在荆州凯乐大剧院举行了荆州新年音乐会,我有幸欣赏了这台音乐会。早在1986年我在河北涿州聆听过盛先生夫妇的音乐会,一晃都20多年了,盛先生尽管70高龄,音乐生命依然年轻旺盛。祝福盛先生永葆青春,为传承音乐多做贡献! 盛中国(1941-),男,祖籍江西临川,出生于重庆。“杰出的音乐表演大师”、“最迷人的小提琴家”、“中国的梅纽因(Menuhin)”——这是世界音乐界权威人士对中国小提琴家盛中国的赞誉。著名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来华访问时曾与盛中国合作演出,并称赞他是“我在中国演奏巴赫双提琴协奏曲的最好的合作者”。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将他列入“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行列。代表作品有《梁祝》等。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 他的演奏活动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http://baike.baidu.com/view/43472.htm ) http://news.jznews.com.cn/system/2011/12/25/010326205.shtml
个人分类: 其他|4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能源统计(截至2011-08-15)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2-24 12:37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Data for 2008 except where noted (data shown below is the latest available as of 08/15/2011):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2007) 475 quadrillion Btu Oil Coal Gas Hydro Nuclear Other 35% 28% 23% 6% 6% 2% World Energy Consumption 493 quadrillion Btu United States China Russia Japan India Germany 20% 17% 6% 4% 4% 3% Per Capita Consumption (selected countries) United States Russia Germany Japan China 330 million Btu 216 million Btu 174 million Btu 172 million Btu 65 million Btu Energy-Relate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2009) 30,313 million metric tons of carbon dioxide China United States Europe India Russia Japan 25% 17% 14% 5% 5% 4% http://www.eia.gov/kids/energy.cfm?page=stat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70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桶原油可以生产出多少石油产品
毛宁波 2011-12-24 12:29
一桶原油可以生产出多少石油产品
http://www.eia.gov/energyexplained/images/charts/products_from_barrel_crude_oil-large.gif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9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油生产前5位的国家
毛宁波 2011-12-24 12:02
石油生产前5位的国家
http://www.eia.gov/energyexplained/images/charts/top_petroleum_producing_countries-large.gif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1980年-2010年亚洲各国煤炭消费情况(动画图)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2-21 12:34
1980年-2010年亚洲各国煤炭消费情况(动画图)
source: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439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4140 次阅读|1 个评论
1980年-2010年全球分区域煤炭消费情况(动画图)
毛宁波 2011-12-21 12:26
1980年-2010年全球分区域煤炭消费情况(动画图)
source: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439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走近翟光明院士:找油六十年
毛宁波 2011-12-20 13:53
[转载]走近翟光明院士:找油六十年
翟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石油地质勘探专家。1926年10月生于湖北宜昌,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历任玉门油矿采油厂总地质师,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总地质师、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他提出含油气盆地“三史”综合分析、油气形成等地质理论和中国石油科学探索井规划及CSI油气勘探法,为我国石油勘探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发现大庆油田有功科技人员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 新中国大部分石油 勘探发现和他分不开 第一次知道翟光明,石油勘探专家、中石油原副总裁胡文瑞院士还是个毛头小伙。1970年,在山西马兰山沟沟里的一个破旧电影院,由于人太多挤不进,胡文瑞和几个同伴只好趴在窗子外,听里面的一个专家给长期石油会战“定居”山沟沟的人们讲课,里面的专家就是翟光明。“那是40多年前,他是新中国的第一批油气勘探专家。10次石油大会战,他大部分都参与。” 胡文瑞和大他20来岁的翟光明有缘。1975年,他买了本描述中国开发石油资源的外国专著,在谈到东海和南海油气资源时,大段大段引用的都是翟光明的观点。这让胡文瑞更感好奇,“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 1994年,在中石油加快鄂尔多斯盆地开发的报告会上,胡文瑞终于近距离见到了这个“很厉害”的专家。在会上,年近七旬的翟光明提出油田储量从200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报告给人印象很深,但当时对于开发已近百年、被认为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来说,这个结论听来有点像天方夜谭。”胡文瑞说。 事实证明翟光明是对的。到2010年,鄂尔多斯的油气当量已经达到4930万吨,到2015年规划的8129万吨产量则意味着超过渤海湾八大油田的总产量。 现在,胡文瑞和翟光明已经是一对老友,“他是新中国石油勘探事业奠基人之一,我们国家几乎所有盆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大部分勘探发现和他分不开。”胡文瑞手里拿着翟光明近期的一份打印稿《中国油气新区新领域勘探的十大突破口》说,“85岁的人还在寻求中国油气勘探的新突破,如果发个特别奖,他当之无愧。” 已八十有五的翟光明则说,设想中的中国油气新区新领域勘探十大突破口,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在过去的油气老区。他想对这些古隆起、前陆盆地和岩性油气田,用新的方法勘探,可能会从被遗忘了的地区找到新的油田。 让翟光明高兴的是,目前,四川古隆起已经有所突破,开了一个好头。 越是艰难困苦越能养成坚持不懈的精神 翟光明找油的经历超过了中国人所说的一甲子。石油勘探绝大多数都在不毛之地,加上早期条件差,到底有多苦,旁人无法感受,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真正有体会。 上世纪50年代伊始,从北大地质系毕业没多久的翟光明从甘肃玉门油矿转战陕北四廊庙勘探大队,在西安下火车后坐了3天4夜的大篷车才到目的地。他睡了两年的木板房,一半被用作地质录井的试验场所,一半作为钻井泥浆实验的场地。生活上,吃饭都成问题,他也时不时到处蹭饭吃。 不过,正是在这木板房的两年,学地质出身的翟光明边学边实践,利用老前辈给的专业书和指导,完成了从地质到石油勘探专业的“转型”。对他来说,“年轻人磨练一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越是艰难困苦的条件,越能养成一个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和吃苦相比,能不能打出油的压力才是找油人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当几万人马集结待命,就等石油勘探科技人员一句话。不打,是人力物力的浪费,打了没有,这种浪费更是巨大。但石油深埋地下,有油没油,勘探人员主要还是靠资料和有限的深度取样来判断。1964年的胜利油田大会战至今仍是让翟光明惊心动魄的“一仗”。 当时先期打了一口井,日喷600立方米。根据这个初步成果,有可能发现一个大型的油田。刚打完大庆油田这一硬仗的大路人马又汇聚在胜利油田,时任石油部长余秋里将军亲自坐镇。但这时,进一步勘探却遇到问题,打了一口井没有油,连打了四口井都不见油,而一边,十万人马正在焦急等待,负责找油的人们慌了。 “这个时候对我们勘探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发现这里的油层跟一个土豆似的,外围就没东西。根据这个情况,转变思路,在胜利村钻探了一口井,一打下来,形势大大改变,胜利油田因此得名。1965年初春过后,胜利油田打出了全国砂岩油层最高产量1100吨的油井。”翟光明回忆说,“这1000吨打出来,我们吃了一顿涮羊肉。” 对搞石油勘探的人来说,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甚至在每个地方都会遇到失败,失败感、失落感经常会伴随左右。往往以为稳操胜券,打了井却不见得冒油。 “我们经历过许多失败。1969年在华北油田打了第一口井,就没见东西。直到1974年,我们发现任丘大油田,产量超过胜利油田。但不到10年,又从1700万吨很快降低到很少的产量,有些人又感觉到失落,悲观地认为华北没油。”翟光明说,而今年也就是2011年,冀中油田最深一口油井打到6000米出头,位置就在任丘油田出油层面,只不过比任丘的油井深了3000多米。 “遇到失败并不可怕,老一代搞石油的,从不责备打井打失败,责备的是你失败以后情绪低落不再工作。放弃了,那就是彻底的失败。”翟光明说,搞勘探,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你能够经受起成功的喜悦,也能受得起失败的煎熬。” “石油勘探是有科学根据的冒风险。”翟光明因此提出要打科学探索井,在实践中寻找理论的突破。 曾和翟光明共事10多年的石油勘探专家王慎言说,翟光明当时提出科学探索井,研究和实践要相结合,组成研究生产联合体,也就是国际上所开展的风险探求。比如勘探面积只有570平方公里的冀东油田,是最小的油田,也是科研生产联合体,搞勘探的科技人员都参加了生产现场岗位。 “一个科学探索井,打开了新篇章。”王慎言说。 中国不是贫油国 找油是一辈子的习惯 “为什么对找油这么执着?贫油国的帽子给中国不是不太合适,是根本不合适。每找到一个油气田,或者产量增加了,都给我很大鼓励。”翟光明说。 考入北大地质系,翟光明最初的梦想是到野外寻找各种丰富的矿产,改变当时落后的国家生产条件。当毕业分配到位于大西北的油矿,看到当时这么大一个国家,一年就那么点油,他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把这个工作做好,跟石油的感情越来越浓。 “翟老的人格魅力在石油系统是家喻户晓的。他始终有一个乐观向上的激情,80多岁还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我比他小20多岁,上楼梯还走不过他。”胡文瑞说,原因是他太热爱这个石油事业,有信念在支撑。 在翟光明多年总结、广为适用的油气勘探七步法中,其中有一步就是“坚定的信念”。“搞勘探的没有激情,没有信念,不花十年功,是不成的。”胡文瑞说。 虽然85岁高龄还每天赶去办公室,但翟光明不愿意别人把他当劳模,“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好好工作,努力工作,该休息的时候还是要休息。” 他爱吃肉,爱走路,讲话连讲三个小时未见疲态。“没什么特殊保养,也没有特殊嗜好,就是不抽烟不喝酒,不去无限制地玩乐。饮食方面没有什么要求,什么都吃,也喜欢吃肉。每天吃过饭以后走一走,几十年来不间断,到现在还走。”这大概就是翟光明非养生秘诀的秘诀。 他头上总戴着一顶棒球帽,这是从28岁开始养成的习惯,原因大概和常在野外有关。或许生活就是由许多习惯组成,包括翟光明养成的一辈子找油的习惯。 作者:余建斌 来源:人民日报 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7159.shtm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即将推出网上课程学习新计划--MITx
热度 7 毛宁波 2011-12-20 07:25
MIT即将推出网上课程学习新计划--MITx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2011年年末(12月19日)宣布,MIT将推出网上学习新计划-命名为MITx。MITx将免费提供网上学习课程和学习工具( ' MITx ' will offer courses online and make online learning tools freely available)。 什么叫MITx? MIT想通过开发MITx来提高MIT校园和全球的教育( MIT seek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ITx to improve education both on the MIT campus and around the world. )。MITx是MIT教务长 L. 拉斐尔 •莱夫( The initiative is led by MIT Provost L. Rafael Reif)倡导提出的。MITx计划会超越传统的MIT OpenCourseWare (MIT免费开放课程已经过去10年了),不仅校内外学生可以受益,而且增加了互动环节和课程开发工具。我们将来拭目以待 ! 以下是MIT官方对MITx的一些解释和释疑。时间原因,仅仅抛砖引玉! On campus(在MIT校园), MITx will be coupled with an Institute-wide research initiative on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online learning tools that MITx develops will benefit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residential students by supplementing and reinforcing the classroom and laboratory experiences. Beyond the MIT campus(超越MIT校园), MITx will endeavor to break down barriers to education in two ways. First, it will offer the online teaching of MIT courses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opportunity for able learners to gain certification of mastery of MIT material. Second, it will make freely available to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verywhere the open-source software infrastructure on which MITx is based. Since it launched OpenCourseWare (OCW) 10 years ago, MIT has been committed to us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and greatly widen access to education. The launch of MITx represents a next step forward in that effort. 谁是MITx计划的倡导者? 是MIT教务长 L. 拉斐尔 •莱夫( The initiative is led by MIT Provost L. Rafael Reif) MITx什么时候可以激活? MIT计划在2012年春天推出MITx的原型版本。 MIT plans to launch an experimental prototype version of MITx in the spring 2012 timeframe. Once the open learning infrastructure is in stable form, MIT will also release the open-source software infrastructure and will establish ways for other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interested individuals, to join MIT in improving and adding features to the technology. Why is MIT announcing this now, before MITx has been built?为什么在MITx建立以前就宣布MITx计划? Many schools and faculty within MIT and other universities are interested in online education and exploring ways in which to offer their content online. MIT wants its community and the communities of other institutions to know that they can continue to look to MIT to bring innovation to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s it has done with OCW. MIT also wants to make available an adaptable, free platform for any school to use for its own online initiatives. Furthermore, the time is right from a technology perspective, because within MIT we have already gained experience in online technologies through many courses that already include significant online components. These technologies include online tutors, online laboratories, crowd-sourced grading of programs, machine learning and automatic transcription. How will this affect the MIT on-campus education? 对MIT校内教育有何影响? MIT’s residential-based education is the heart of the MIT community, and an MIT degree holds special distinction. MITx will be coupled with an MIT-wide research initiative into online learning that will study ways in which students, whether on campus or part of a virtual community, learn most effectively. To the degree that MITx demonstrates highly effective online learning tools from which campus-based students might benefit, such as self-paced online exercises, those tools will become part of the experience of MIT students. These tools will enable campus faculty to automate some of the more repetitive and less creative tasks, such as grading, thereby liberating more time to devote to innovative ways of teaching the material and to additional contact time with resident students. Is MIT signaling a lack of support for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model of education? Not at all. MIT believes firmly in the residential model of education. MIT’s new initiative in online education is meant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MIT students by continuing to innovate with the latest pedagogical technologies, but also to lower the existing barriers between residential campuses and millions of learners around the world. Will MIT students and online-only non-MIT learners use MITx in the same way? No. MIT faculty and students will determine what use to make of the new platform for their on-campus classes: The platform may serve as a way for students to reinforce and explore what they ar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nd lab. We have observed that the same is true of OCW: MIT’s residential learners use OCW materials to augment their residential experience. Will this platform offer MIT degrees? No. MIT awards MIT degrees only to those admitted to MIT through a highly selective admissions process. If credentials are awarded, will they be awarded by MIT? As online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evolve and improve, online learners who demonstrate mastery of subjects could earn a certificate of completion, but any such credential would not be issued under the name MIT. Rather, MIT plans to create a not-for-profit body within the Institute that will offer certification for online learners of MIT coursework. That body will carry a distinct name to avoid confusion. Who can take courses on MITx ? Will there be an admission process? As with OCW,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n MITx will be available to anyone in the world for free, and in general, there will not be an admission process. However, credentials will be granted only to students who earn them by demonstrating mastery of the material of a subject. In MITx , what will be free and what will cost money? All of the teaching on the platform will be free of charge. Those who have the ability and motivation to demonstrate mastery of content can receive a credential for a modest fee. What will it cost to get a credential for a given course? MIT is in the process of determining a fee structure for individual courses and groups of courses. The aim is to make credentialing highly affordable. Will MIT remain committed to OpenCourseWare? Yes. OCW will continue as before: It will make course materials from across the MIT curriculum available to the world for free. There will be no reduction in the level of what OCW offers. How will MITx be financed? MIT’s online initiative will be a not-for-profit activity consistent with MIT’s mission, but it is expected to generate positive net income from various revenue sources, including fees for certification from learners who demonstrate mastery of course material. MIT also anticipates substantial interest from foundations,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positioned to support the endeavor. MIT will share the expected positive net income with faculty members who develop courses for the platform. Net income from the initiative after revenue sharing will benefit MIT and its mission. OCW provides course material for nearly all MIT classes. Will MITx offer interactive online courses at that same scale? No. MITx will begin by offering a portfolio of selected courses, which will grow over time. The selection of courses will depend on the interests of MIT faculty and online learners and will be determined on a course-by-course basis. What resources will MIT make available to the faculty in support of MITx ? MIT will actively support faculty members in creating online courses.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mitx-faq-1219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mitx-education-initiative-1219.html http://ocw.mit.edu/index.htm 转载和引用此文的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kz=1332223291 MITx开放课程的前瞻性与局限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520603 MIT值得学习: http://wap.sciencenet.cn/blog.aspx?mod=spaceuid=41174do=blogid=520238 向MIT致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577do=blogid=520148 MIT启动在线学习行动计划MITx: http://jiao.blogbus.com/logs/182475298.html 先秦网 http://xianqin.5d6d.com/thread-9035-1-1.html 麻省理工明年推线上免费课程平台MITx http://www.pcpop.com/doc/0/746/746801.shtml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18282 次阅读|6 个评论
地球物理常用链接
热度 2 毛宁波 2011-12-17 14:45
Industry Societies AAPG -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API -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CSEG – Canadian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EAGE –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IAGC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physical Contractors PESGB - Petroleum Exploration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SEG –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PE -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Interesting Links Baker Hughes interactive rig count map Hart’s Unconventional Gas Center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s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and statistics ION Geophysical Seis Matters blog Geophysical Research Groups Consortium for Research in Elastic Wave Exploration Geophysics (CREWES) Memorial University Seismic Imaging Consortium (MUSIC) LITHOPROBE Foothills Research Project (FRP) Signal Analysis and Imaging Group (SAIG) Seismic Heavy Oil Consortium (SHOC) company BHP Billiton Petroleum ( Americas) Inc. CGGVeritas Chevron Corporation ConocoPhillips Devon Energy Corporation Ecopetrol SA Encana Corporation Eni S.p.A. Exxon Mobil Corporation GDF Suez EP Deutschland GmbH Geokinetics Inc.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GEDCO) Geoprocesados, S.A. de C.V. Husky Energy Inc. INOVA Geophysical Equipment Ltd. Landmark Graphics Corporation Marathon Oil Corporation Nexen Inc. PennWest Exploration Petrobras Saudi Aramco Sensor Geophysical Ltd. Shell Canada Limited Statoil ASA Talisman Energy Inc. TGS-NOPEC Tullow Oil p.l.c. Sercel( http://www.sercel.com/Products/land/sensors/digital_sensor.php ) Westgeo( http://www.slb.com/services/westerngeco.aspx )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62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Shell strikes shale gas in China
毛宁波 2011-12-10 13:09
[转载]Shell strikes shale gas in China
By Tom Bergin DOHA | Tue Dec 6, 2011 3:56pm GMT DOHA (Reuters) - Royal Dutch Shell Plc has found shale gas in China , a development that could cap imports in a market natural gas producers are hoping will drive demand. An official with Shell's partner, PetroChina ( 601857.SS ), a unit of the country's top energy group, state-owned CNPC, said drilling results from two wells Shell drilled had been positive. "Shell has two vertical wells and they got very good primary production," Professor Yuzhang Liu, Vice president of Petrochina's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IPED), said in an interview at the sidelines of the World Petroleum Congress (WPC) in Doha. "It's good news for shale gas," Liu, who regularly represents PetroChina at industry events around the world, told Reuters late on Monday. China currently has no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shale gas, which is natural gas extracted from soft, finely stratified sedimentary rock. It is obtained by hydraulically fracturing the rock and requires large quantities of water and chemicals to extract, which environmentalists say can contaminate groundwater supplies. Some industry executives doubt the boom in shale ga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has revolutionised the market there could be replicated elsewhere due to difficult geology, the lack of water availability or land access issues. Liu accepted the rock formations in China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denied this meant they were more challenging or less bountiful. In less than decade, shale gas has transforme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gas shortage to a point where companies are planning to export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fundamentally altering the dynam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gas market. LNG projects freeze and squeeze natural gas into liquid for export in tankers. Many producers who were targeting the United States were forced to rethink their plans, and China, with its booming energy demand, was seen as the answer to their need for a market. A Chinese 'shale gale' as the revolution was termed in America, could jeopardise that market, too. Shell declined to confirm the find but said in a statement; "Shell will complete drilling activities by the year end ... as planned." Chief Executive Peter Voser has previously said he had "great expectations" for Chinese shale but was cautious in his comments to the WPC on Tuesday. "We are going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phase there and are exactly now analysing what potential is available now in China," he told a news conference. In November 2009, PetroChina and Royal Dutch Shell agreed to jointly evaluate shale gas reserves of the Fushun-Yongchuan block in Sichuan basin. Earlier this year, industry sources said Shell had started drilling two shale gas exploration wells in Fushun. A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report in April said China had 1,275 trillion cubic feet (tcf) of technically recoverable shale gas resources -- by far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followed by the United States with 862 tcf and Argentina with 774 tcf. http://uk.reuters.com/article/2011/12/06/uk-shell-chinashale-idUKTRE7B50HH20111206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视频公开课(第二章第2讲)
毛宁波 2011-12-10 06:27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maonb_lecture_WMV_2011/2011_maonb_seismic_exploration_Lecture2_2.wmv
3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视频公开课(第二章第1讲)
毛宁波 2011-12-10 06:25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maonb_lecture_WMV_2011/2011_maonb_seismic_exploration_Lecture2_1.wmv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视频公开课(第一章第2讲)
毛宁波 2011-12-9 16:39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一章 第2讲 绪论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maonb_lecture_WMV_2011/2011_maonb_seismic_exploration_Lecture1_2.wmv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4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视频公开课(第一章第1讲)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2-9 15:34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一章 第1讲 绪论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maonb_lecture_WMV_2011/2011_maonb_seismic_exploration_Lecture1_1.wmv 更多毛宁波视频课程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26do=blogid=516652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4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印度是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
毛宁波 2011-12-9 06:33
印度是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
印度是继美国、中国、俄罗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 印度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费国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IN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产万道地震仪投产剪彩仪式在疆举行
毛宁波 2011-11-28 08:10
国产万道地震仪投产剪彩仪式在疆举行
2011年11月19日下午,中国石油物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ES109国产万道地震仪现场试验汇报暨投产剪彩仪式在准噶尔盆地东方物探273队工地隆重举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咨询中心副主任刘振武、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方朝亮、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副总经理张玮、新疆油田公司副总工程师吕焕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总工程师郝会民上台剪彩。来自新疆油田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剪彩仪式。 ES109仪器是在中油集团公司的领导下,由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端地震勘探仪器,该项目从立项研制到试验成功历时4年零10个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在不同地区现场试验,验证了ES109地震数据采集系统1ms采样达到1250道的单线带道能力和11000道的系统带道能力,并实现了1ms采样8800道的稳定生产,证明了ES109具有超强的带道能力。其基本功能与目前国际使用的主流仪器基本相当,带道能力等方面与国内使用的主流仪器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仪器经受了高温、低温、特殊地表和各种恶劣天气条件的考验,充分证明了ES109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能够满足大道数、海量三维地震数据采集的需要。ES109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能力。 剪彩仪式之前,在新疆油田火烧山采油厂召开了中国石油物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ES109国产万道地震仪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现场试验汇报会。会议介绍了ES109地震仪研发情况和现场试验情况,观看了ES109地震仪器电视片。 与会领导还对ES109仪器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完善ES109仪器的功能,深化研究,持续攻关;二是要加大ES109仪器的现场试验,特别是攻坚啃硬的现场试验;三是要继续加大ES109仪器的产业化应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不但要做找油找气的主力军,也要做工程技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希望ES109能在中国科技史上创造新的历史,书写一页新的篇章。 剪彩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兴致勃勃的登上正在施工作业的ES109仪器车,听取产品介绍,详细询问仪器性能,现场观摩了仪器施工情况。 ES109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历时四年研发、试验成功,它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精确记录高密度海量地震数据,部分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大型地震仪器的空白。它的诞生,必将进一步带动物探技术进步,加快石油勘探步伐,为我国的石油物探事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王长路 陈志勇 陈建新) 据东方网 http://www.cnpc.com.cn/bgp/xwgg/xw/ 中国石油物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产万道地震仪投产剪彩仪式在疆举行.htm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4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能授予地球物理学位的大学列表
毛宁波 2011-11-20 12:15
Arizona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http://www.geo.arizona.edu/ http://www.geo.arizona.edu/geophysics/ http://www.geo.arizona.edu/research/geophysics.html California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ivision of Geological and Planetary Sciences http://www.gps.caltech.edu/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http://pangea.stanford.edu/departments/geophys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Department of Geology https://www.geology.ucdavis.edu/ https://www.geology.ucdavis.edu/researc ... index.htm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Department of Earth Planetary Sciences http://es.ucsc.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Planetary Physics http://igpp.ucsd.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http://www.geol.ucsb.edu/ http://www.geol.ucsb.edu/research/topic ... ysics.htm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arth Planetary Science http://eps.berkeley.ed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Planetary Physics http://www.igpp.ucla.edu/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http://dornsife.usc.edu/earth/ http://dornsife.usc.edu/earth/research/ ... hysics.cfm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http://www.yale.edu/geology/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Department of Physics http://www.phys.uconn.edu/ http://www.phys.uconn.edu/research/geophysics/ Colorado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http://geophysics.mines.edu/ University of Colorado Geophysical Sciences program http://www.colorado.edu/geophysics/ Florida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ttp://www.gly.fsu.edu/ http://www.gly.fsu.edu/geoph.html Miami University Rosenstiel School of Marine Atmospheric Science http://www.rsmas.miami.edu/ Marine Geology Geophysics Division http://www.rsmas.miami.edu/academics/di ... ophysics//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http://www.soest.hawaii.edu/GG/ Idaho Boise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http://earth.boisestate.edu/ http://earth.boisestate.edu/degrees/und ... eophysics/ University of Idaho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http://earth.boisestate.edu/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th Planetary Sciences http://www.earth.northwestern.edu/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Geophysical Sciences http://geosci.uchicago.edu/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Geologic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ttp://geology.indiana.edu http://geology.indiana.edu/geophysics/ Kansas University of Kansas Department of Geology http://www.geo.ku.edu/~geology/ http://www.geo.ku.edu/programs/geophysics/index.html Louisian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logy Geophysics http://uiswcmsweb.prod.lsu.edu/geol/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Department of 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ttp://ees.uno.edu/ Massachusett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Earth, 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 (EAPS) http://eapsweb.mit.edu/ Harva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http://www.eps.harvard.edu/ http://www.geophysics.harvard.edu/ Boston College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ttp://www.bc.edu/schools/cas/geo/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ttp://www.lsa.umich.edu/earth/ https://secure.geo.lsa.umich.edu/groups/geophysics/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Mining Engineering Sciences http://www.geo.mtu.edu/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http://www.geo.umn.edu/ Missouri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Engineering http://gse.mst.edu/ Montana Montana Tech of University of Montana School of Mines and Engineering http://www.mtech.edu/mines/ http://www.mtech.edu/mines/geophysical/ Saint Louis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th Atmospheric Sciences http://www.slu.edu/x40906.xml Nevada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Engineering http://www.unr.edu/cos/geology/ http://www.unr.edu/cos/geology/programs ... ysics.html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http://www.princeton.edu/geosciences/ Rutgers University, Newark Department of 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ttp://geology.newark.rutgers.edu/ New Mexico New Mexico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 http://www.ees.nmt.edu/ http://www.ees.nmt.edu/outside/Geop/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ttp://eesc.columbia.edu/ 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http://www.ldeo.columbia.edu/ Cornel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th Atmospheric Sciences http://www.eas.cornell.edu/ http://www.geo.cornell.edu/eas/res_geophys_struc/ Ohio University of Akron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ttp://www.uakron.edu/geology/ http://www.uakron.edu/geology/academics ... iption.dot Oklahoma University of Tulsa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http://www.utulsa.edu/academics/college ... ences.aspx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ttp://www.wright.edu/ees/ Oreg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http://www.oce.orst.edu/ Marine Geology and Geophysics Program http://www.oce.orst.edu/index.cfm?conte ... pageID=149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http://www.geosc.psu.edu/ Rhode Island Brow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ttp://brown.edu/Departments/Geology/ Tennessee University of Memphis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http://www.memphis.edu/des/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http://geoweb.tamu.edu/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Institute for Geophysics http://www.ig.utexas.edu/ University of Texas, El Paso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ttp://science.utep.edu/geology/ http://academics.utep.edu/Default.aspx?tabid=42929 Ric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http://www.glacier.rice.edu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ttp://smu.edu/earthsciences/ Utah University of Utah Department of Geology Geophysics http://www.earth.utah.edu/ Virginia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Virginia Tech)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http://www.geos.vt.edu/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http://www.ess.washington.edu/ Wyoming University of Wyoming Department of Geology Geophysics http://geology.uwyo.edu/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4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物理杂志影响因子介绍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20 11:31
List of Geophysics Journals with Impact Factors Advances in Geophysics (U.S.A.) 1.571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bookde ... escription The critically acclaimed serialized review journal for over 50 years, Advances in Geophysics is a highly respected pub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geophysics. Annals of Geophysics (Italy) 0.548 http://www.annalsofgeophysics.eu Annals of Geophysics is an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open-access, online journal. Annals of Geophysics welcomes contributions on primary research on Seismology, Geodesy, Volcanology,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Oceanography and Climatology, Geomagnetism and Paleomagnetism, Geophysics and Tectonophysics,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Atmosphere. It provides: * Open-access, freely accessible online (authors retain copyright) * Fast publication times * Peer review by expert, practicing researchers * Post-publication tools to indicate quality and impact * Worldwide media coverage * Annals of Geophysics is published by Istituto Nazionale di Geofisica e Vulcanologia (INGV), nonprofit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 Applied Geophysics (P.R.China) 0.457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672-7975 * Applied Geophysics was started in 2004 by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nd today is a unique, comprehensive English language periodical, distributed in China and abroad. * Applied Geophysics creates an academic real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rs, engineers, and professors in geophysics, where they can publish and exchange their experienc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duction result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aiming to reflect and represent achievements in the Chinese applied geophysics sector, and also to publish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s of geophysic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 The journal is designed to promote rapid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of ideas between Chinese and world-wide geophysicists. * The publication covers the applications of geoscience, geophysic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n the fields of energy, resources, environment, disaster,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ilitary, and surveying. Astronomay Geophysics (U.K.) 0.391 http://www.ras.org.uk/publications/journals AG publishes papers on astronomy, astrophysics, cosmology, planetary science,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 global and regional geophysics, and the history of these topics. AG also focuses on topical items, reports of meetings, science in the news, and acts as a forum for discussion of all matters of interest to professional astronomers and geophysicist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U.S.A.) 1.143 http://www.bssaonline.org/ The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SSN 0037-1106) is the premier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n earthquake seism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t first appeared in 1911 and was issued on a quarterly basis until 1963. Since 1963, it has appeared bimonthly (in February, April, June, August, October, and December). Each issue is composed of scientific papers o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eismology, including investigation of specific earthquakes, theoretical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of seismic waves, inverse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or the dynamics of the earthquake source, seismometry, earthquake hazard and risk estimation, seismotecton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addition to full-length papers, each issue contains a section of "Short Notes" for comments on previously published items or for brief, topical contribu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P.R.China) 0.639 http://www.agu.org/wps/ChineseJGeo/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has been published since 1948. It is a comprehensive journal on geophysics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CGS) and 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ssues of the journals include articles on solid and applied geophysics, space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ocean physics and related fields. The Editor-in-Chief of the journal is Liu Guang-Ding. The electronic English version is published by CGS and distributed by the AGU. Exploration Geophysics (Australia) 0.404 http://www.aseg.org.au/Publications/EG.aspx Exploration Geophysics publishes research in geophysics, reviews, technical papers and significant case histories in minerals, petroleum, min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It i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ustralia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U.S.A.) 2.626 http://www.agu.org/journals/gc/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G3) publishes research papers on the chemistry, physics, and biology of Earth and planetary processes. Articles should be of broad interest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re encouraged, but not required. G3 seeks original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pertaining to understanding the Earth as a system, including observational,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solid Earth, hydrosphere, atmosphere, and biosphere at all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Geophysics (U.S.A.) 1.662 http://segdl.org/geophysics/ Geophysics, 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ince 1936, is an archival journal encompassing all aspects of research, exploration, and education in applied geophysics. Its articles, generally more than 175 per year in six issues, cover the entire spectrum of geophysical methods, including seismology, potential fields, electromagnetics, and borehole measurements. Geophysics, a bimonthly,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mathematical tools needed to reproduce depicted work, encouraging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Geophysical and Astr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U.K.) 1.604 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03091929.html Geophysical and Astr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exists for the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and short communications, occasional survey articles and conference reports on the fluid mechan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s, including oceans, atmospheres and interiors, and the fluid mechanics of the sun, stars and other astrophysical objects.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U.K.) 2.435 http://www.ras.org.uk/publications/journals GJI is the primary solid-earth geophysics journal based in Europe, publishing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the earth's internal structure, physical properties, evolution and processes covering all aspects of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and observational geophysics. Geophysical Journal (Ukraine) http://www.igph.kiev.ua/journal.html The journal was created in 1979 on basis of the Geophysical Digest founded in 1956 and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KRAINE. On the pages of th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we publish new data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materials on regularities of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Earth's physical fields, issues of complex research of Plutonic structure of lithosphere, contemporary geodynamics and earthquake prognosis, results of analysi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ineral substance in various PT-conditions, works in the field of geothermy, palaeomagnetism, ocean geophysics, minerals search and field work with geophysical methods etc. Methodical and instrumental projects, discussions materials, reviews, announcements about scientific conferenc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are published as wel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Europe) 1.772 http://www.eage.org/?evp=1187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publishes the best in primary research in geoscience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The scope of the journal covers the potential field, electromagnetic and seismic methods applied to exploration and monitoring. The journal welcomes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as well as case studies and review papers. Contributors are from industry and academia. The goal of the journal is to provide a valuable forum for sharing experiences and new ideas among worker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U.S.A.) 2.606 http://www.agu.org/journals/gl/ GRL is a Letters journal; limiting manuscript size expedites the review and publication process. GRL also publishes a limited number of frontier articles, by invitation from Editors. GRL's mission is to disseminate concisely-written, high-impact research reports on major scientific advances in AGU disciplines . With this goal, the Editorial Board evaluates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GRL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criteria: * High impact innovative results with broad geophysical implications at the forefront of one or several AGU disciplines. * Results with immediate impact on the research of others and requiring rapid publication. * Instrument or methods manuscript introducing an innovative technique that makes new science advance possible, with immediate applications to AGU disciplines. Geotectonics (Russia) 1.000 http://www.maik.rssi.ru/journals/geoteng.htm Geotectonics publishes articles on general and regional tectonics, structural geology, geodynamics, and experimental tectonics and considers the relation of tectonics to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earth, magmatism, metamorphism,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views of scientific articles and books, information on scientific life, and advertisements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cartograph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are also published. The journal was founded in 1965.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International) 1.294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 ... escription The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with its key objective of responding to pertinent and timely needs, place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geophysical techniques for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hydrological problems. Related topical research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and in soil and rock physics is also covered by the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Journal of the Balkan Geophysical Society (Balkan peninsula countries) http://www.balkangeophysoc.gr/ Journal of the Balkan Geophysical Society publishes original scientific papers, review articles from different fields of Geophysics, short scientific reports (letters to the editor), etc. The Journal is published in English. The BGS Council chooses the Editorial Board and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Journal. All Member Countries give their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Journal. The Council determines the frequency of the 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U.S.A.) 0.698 http://www.eegs.org/Publications/JEEG.aspx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eophysics (JEEG; ISSN 1083-1363) is the peer-reviewed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Society (EEGS). JEEG welcomes manuscripts on new developments in near-surface geophysics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ining issues as well as novel near-surface geophysics case histories. JEEG is published four times a year and is available in print as an EEGS member benefit, by subscription, and electronically through GeoScienceWorld and the SEG Digital Library. Journal of Geodesy (International) 2.429 http://www.springer.com/earth+sciences+ ... ournal/190 The Journal of Geodesy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scientific problems of geodesy and relate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It presents peer-reviewed papers on theoretical or modeling studies, and on results of experiments and interpretations. In addition to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the journal publishes commissioned review papers on topical subjects and special issues arising from chosen scientific symposia or workshops. The journal covers the whole range of geodetic science and reports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studies in research areas such as positioning; reference frame; geodetic networks; modeling and quality control; space geodesy; remote sensing; gravity fields, and geodynamics. Journal of Geodynamics (International) 1.812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 ... escription The Journal of Geodynamics is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for the publication of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of solid earth research in geodetic, geophysical,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geodynamic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large scale processes involved. Papers addressing interdisciplinary aspects, analyses, results and interpretation will receive special attention.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including 'letters', as well as topical reviews are invited on: • Earth rotation • Rheology and mineral properties of the deep earth,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and their dependence on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 Upper mantle - lower mantle; lithosphere - asthenosphere • Mantle convection, hot spots and plumes, heat flow and the thermo-mechanical evolution of the earth • Plate kinematics, plate tectonics and plate dynamics, driving mechanisms • Stress fiel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rustal movements • Evolutio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orogenic processes and basin evolution •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chemical recycling • Sea surface and ocean bottom topography, including variations of sea level • Dynamic interpretation and modelling of potential fields, including isostasy, glacial isostasy • Magma 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 transport and emplacement, including modelling of volcanic eruptions • Dynamic consequences of natural events, including source dynamics, seismic modelling, seismo-tectonics, modelling of earthquakes, impacts • Data aquisition and analysis for geodynamics, including the use of SLR, VLBI, GPS, etc • Integrated models and non-linear process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U.S.A.) 3.082 http://www.agu.org/journals/jgr/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GR) publishes original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 Sun, and solar system and all of their environments and components. JGR is currently organized into seven disciplinary sections (Atmospheres, Biogeosciences, Earth Surface, Oceans, Planets, Solid Earth, Space Physics). Sections may be added or combined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science.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P.R.China) 0.787 http://iopscience.iop.org/1742-2140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includes extensive coverag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 in geophysics and in related areas of engineering. Although focusing primarily on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journal also publishes papers on all earth-physics disciplines from global geophysics to applied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including geodynamics, natural and controlled-source seismology, oil, gas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petrophysics and reservoir geophysics.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0.729 http://www.springer.com/earth+sciences+ ... rnal/11001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 (MGR) has a long-established reputation for high quality geophysical research and data on deep ocean basins. Reflecting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global mid-ocean ridge system, its focus has broadened to include studies of continental margin geophysics, structur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processes. The editors of MGR anticipate a rising rate of advances in this sphere in coming years, reflecting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processes in the margins. Near Surface Geophysics (Europe) 0.838 http://nsg.eage.org/ Near Surface Geophysics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geophysics applied to near surface. It places emphasis on geological, hydrogeological, geotechnic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ning, archaeological, agricultural and other applications of geophysics as well as physical soil and rock properties. Geophysical and geoscientific case histories with innovative use of geophysical techniques are welcome, which may include improvements on instrumentation, measurements,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modelling, inversion, interpret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multidisciplinary use. The papers should also be understandable to those who use geophysical data but are not necessarily geophysicist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New Zealand) 1.167 http://www.royalsociety.org.nz/publicat ... nals/nzjg/ • Aims: New Zealand is well respected for its growing research activity in the geosciences, particularly in circum-Pacific earth science. The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seminating field-base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geoscientists with interests both within and beyond the circum-Pacific. • Scope of submissions: The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publishes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review papers, short communications, book reviews, letters, and forum articles. We welcome submissions on all aspects of the earth sciences relevant to New Zealand, the Pacific Rim, and Antarctica. The subject matter includes geology, geophysics, and soil science. Nonlinear Processes in Geophysics (Europe) 1.152 http://www.nonlinear-processes-in-geophysics.net/ • Nonlinear Processes in Geophysics (NPG) is 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research furthering knowledge on nonlinear processes in all branches of Earth, planetary and solar system sciences. The editors encourage submissions that apply nonlinear analysis methods to both models and data. • The journal maintains sections for research articles, review articles, brief communications, comments and replies, and book reviews, as well as "Special Issues".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Switzerland) 0.938 http://www.springer.com/birkhauser/geo+ ... journal/24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pageoph), a continuation of the journal "Geofisica pura e applicata", publishes original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s of solid Earth,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Regular and special issues feature thought-provoking reports on active area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state-of-the-art surveys. REVIEWS OF GEOPHYSICS (U.S.A.) 8.021 http://www.agu.org/journals/rg/ • Reviews of Geophysics ranks first in “Geochemistry and Geophysics” since 1998 in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08. • The objectives of Reviews of Geophysics are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geophysics and the directions in which it is going and to serve as an integrating force in geophysics. Authorship is by invitation, but suggestions from readers and potential authors are welcome. • Reviews of Geophysics distills and places in perspective previous scientific work in currently active subject areas of geophysics. Contributions evaluate overall progress in the field and cover all disciplines embraced by AGU.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Russia) 1.000 http://www.agu.org/wps/rgg/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publishes original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apers and reviews in all areas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geological issues of Siberia and Asia as a whole.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U.S.A) 1.826 http://srl.geoscienceworld.org/ The bimonthly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serves as a general forum for informal communication among seismologists, as well as between seismologists and those nonspecialists interested in seism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contents of SRL include contributed articles on topics of broad seismological interest, opinion pieces on current seismological topics, News and Notes about seismology in the U.S. and internationally, Transitions notes about seismologists, special earthquake reports, and letters to the editor. SURVEYS IN GEOPHYSICS (International) 3.179 http://www.springer.com/earth+sciences+ ... rnal/10712 • Surveys in Geophysics publishes refereed overview articles on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occurring within the Earth, on its surface, in its atmosphere and in the near-Earth space environment, including relations with other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Observations, their interpretation, theory and modeling are presented in relation to relevant disciplines in the Geosciences and related areas. • Published articles present balanced and well constructed reviews of recent advances in areas of topical interest, written for the broad community of earth scientists in academia,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 The subjects covered in Surveys in Geophysics comprise all aspects of the solid Earth, geodesy, oceans and atmosphere, meteorology and climate, hydrology, environmental issues, solar-terrestrial and space physics, plus the physics of the Moon and the terrestrial-type planets. Tectonophysics (International) 1.935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 ... escription The prime focus of Tectonophysics will be high-impact original research and reviews in the fields of kinematics,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solid earth at all scales. Tectonophysics particularly encourages submission of paper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a multitude of geophysical, geological, geochemical, geodynamic, and geotectonic methods with focus on: • Kinematics and deformation of the lithosphere based on space geodesy (e.g. GPS, InSAR), neoteoctonic studies,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nd geochronology; •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thermal state of the crust and mantle and their evolution in various time scales based on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 Structural geology, folding, faulting, fracturing, analysis of stress and strain, and rock mechanics; • Orogenesis, tectonism, thermochronology, surficial processes, land-climate interactions, and lithospheric-asthenospheric interactions; • Active tectonics, seismology,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ism,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ir societal impacts; • Rheology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of geodynamic processes; •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crustal and mantle rock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geophysics and petrology; •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cluding testing, of new methods in geophysics and geodynamics. Tectonics (U.S.A. and Europe) 3.287 http://www.agu.org/journals/tc/ Tectonics contains original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in analytical, synthetic, and integrative tectonics. Papers are restricted to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terrestrial lithosphere with dominant emphasis on the continents. The Eggs (Europe) http://www.the-eggs.org/ Newsletter of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E.G.U.) The Leading Edge (U.S.A.) http://library.seg.org/tle/ The Leading Edge complements Geophysics, SEG'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long unrivalled as the world's most respected vehicle for dissemination of developments i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geophysics. TLE is a gateway publication, introducing new geophysical theory, instrumentation, and established practices to scientists in a wide range of geoscience disciplines. Most material is presented in a semitechnical manner that minimizes mathematical theory and emphasize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LE also serves as SEG's publication venue for official society business.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19476 次阅读|1 个评论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
毛宁波 2011-11-19 09:45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A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轴
毛宁波 2011-11-19 09:39
[转载]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轴
Timeline of a mass extinction New evidence points to rapid collapse of Earth’s species 252 million years ago Since the first organisms appeared on Earth approximately 3.8 billion years ago, life on the planet has had some close calls. In the last 500 million years, Earth has undergone five mass extinctions, including the event 66 million years ago that wiped out the dinosaurs. And while most scientists agree that a giant asteroid was responsible for that extinction, there’s much less consensus on what caused an even more devastating extinction more than 185 million years earlier.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occurred 252.2 million years ago, decimating 90 percent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pecies, from snails and small crustaceans to early forms of lizards and amphibians. “The Great Dying,” as it’s now known, was the most severe mass extinction in Earth’s history, and is probably the closest life has come to being completely extinguished. Possible causes include immense volcanic eruptions, rapid depletion of oxygen in the oceans, and — an unlikely option — an asteroid collision. While the causes of this global catastrophe are unknown, an MIT-led team of researchers has now established that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was extremely rapid, triggering massive die-outs both in the oceans and on land in less than 20,000 years — the blink of an eye in geologic time. The researchers also found that this time period coincides with a massive buildup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which likely triggered the simultaneous collapse of species in the oceans and on land. With further calculations, the group found that the average rate at which carbon dioxide entered the atmosphere during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was slightly below today’s rate of carbon dioxide release into the atmosphere due to fossil fuel emissions. Over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creases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uring the Permian period likely triggered severe global warming, accelerating species extinctions. The researchers also discovered evidence of simultaneous and widespread wildfires that may have added to end-Permian global warming, triggering what they deem “catastrophic” soil erosion and making environments extremely arid and inhospitable. The researchers present their findings this week in Science , and say the new timescale may help scientists home in on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s likely causes. “People have never known how long extinctions lasted,” says Sam Bowring, the Robert R. Schrock Professor of Earth, 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 (EAPS) at MIT. “Many people think maybe millions of years, but this is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re’s a lot of controversy about what caused , but whatever caused it, this is a fundamental constraint on it. It had to have been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very quickly.” Rocks in a hard place Bowring worked with a group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researchers to pinpoint the extinction’s duration. The group analyzed volcanic ash beds from Meishan, a region in southern China where an old limestone quarry exposes rocks containing abundant fossils from the Permian period, as well as the very first fossils that signified a recovery from extinction, during the Triassic period. The rocks of the region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as the best global example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The group collected clay samples from ash beds both above and below rock layers from the PTB. In the lab, they separated out zircon, a robust mineral that can survive intense geological processes. Zircon contains trace amounts of uranium, which can be used to date the rocks in which it is found. Bowring and his colleagues analyzed 300 of the “best-looking” grains of zircon, and found the rocks above and below the mass-extinction period spanned only a 20,000-year phase. Bowring says now that researchers are able to precisely date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scientists will have to re-examine old theories. For example, many believe the extinction may have been triggered by large volcanic eruptions in Siberia that covered 2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Earth — an area roughly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Texas. “In the old days you could say, ‘Oh, it’s abou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it’s cause and effect,’” Bowring says. “But now that we can date to plus or minus 20,000 years, you can’t just say ‘about the same.’ You have to demonstrate it’s exactly the same.” ‘Something unusual going on’ The group also analyzed carbon-isotope data from rocks in southern China and found that within the same period, the oceans and atmosphere experienced a large influx of carbon dioxide. Dan Rothman, a professor of geophysics in EAPS, calculated the average rate at which carbon dioxide entered the oceans and atmosphere at the time, finding it to be somewhat less than today’s influx due to fossil fuel emissions. “The rate of injection of CO 2 into the late Permian system is probably similar to the anthropogenic rate of injection of CO 2 now,” Rothman says. “It’s just that it went on for … 10,000 years.” Rothman says the total amount of CO 2 pumped into Earth over this time period was so immense that it’s not immediately clear where it all came from. “It’s just not easy to imagine,” Rothman says. “Even if you put all the world’s known coal deposits on top of a volcano, you still wouldn’t come close. So something unusual was going on.” David Bottjer, professor of earth sciences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views the group’s results as strong evidence for one of the extinction’s most likely causes. “This is the most precise set of dates that have been produced for analysis of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Bottjer says. “Because these dates are analyzed in conjunction with geochemical and fossil information they provide unique evidence … that this mass extinction was probably caused by an enormous input of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s caused by volcanic eruptions.”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mass-extinction-1118.html
个人分类: 其他|2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武汉在校大学生人数全球城市排第一 已超百万
毛宁波 2011-11-16 12:53
[转载]武汉在校大学生人数全球城市排第一 已超百万
“武汉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超过100万人,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有这么多,所以说,武汉市在校大学生数量在世界城市中排第一。”昨日,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举办的“湖北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发放仪式上,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徐金山透露此数据。 2011年,“湖北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对全省7所高校的18个国家的80名优秀外国留学生进行了奖励,奖学金总额100万元。徐金山介绍,2006年,我省各类外国留学生在校生人数为4030人,2008年达到6207人,2010年达到8465人,来自五大洲155个国家,今年,我省外国留学生在校生人数将突破1万人。 据了解,北京在校大学生是87万人,武汉市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100万人,但武汉和北京的留学生数量相比差距明显。徐金山透露,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招收留学生的力度,争取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高教国际论坛召开--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毛宁波 2011-11-11 13:31
本报讯(记者 胡航宇)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于10月22日至24日在重庆隆重召开。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开幕式。   杜玉波在论坛开幕式上从五个方面作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讲话。杜玉波指出,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步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杜玉波强调,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动力。其中,高考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组织模式创新是改革新的着力点,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办学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流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开幕式上作了“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主旨报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际有三件事至关重要:一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能奉献的师资队伍;三是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   围绕论坛主题,本届论坛同时举办了三个专题论坛,分别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发展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1110/125870.html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1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毛宁波 2011-11-11 07: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我部决定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现就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内容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为建设模式,整体规划、择优遴选、分批建设、同步上网。   ——整体规划、择优遴选。教育部对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整体规划,制订建设标准。高等学校结合本校特色自主建设,严格审查,并组织师生对课程进行评价,择优申报。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遴选。   ——分批建设、同步上网。教育部对遴选出的课程,采用“建设一批、推出一批”的方式,在共享系统上和确定的公共门户网站上同步推出。   “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   ——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教育部组织专家根据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统筹设计、优化课程布局。高等学校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对原国家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并适当补充新课程,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   ——多级联动,共建共享。鼓励省(区、市)、校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定位,加强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通过逐级遴选,形成国家、省、校多级,本科、高职和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保障课程共享和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   (一)政策与经费支持。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纳入“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完成建设且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符合建设标准、共享使用效果良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给予荣誉称号和经费补贴。   (二)技术与系统保障。   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集中展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并与国内教育网站以及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合作,通过接入和镜像等方式,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监督与管理。   根据国家关于网络监管的有关规定,建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内容审查制度,明确高等学校和教师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专家组织的作用,保证课程质量。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与监管机制,保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内容更新质量及课程共享的开放性、安全性,并及时反馈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使用情况。   (四)推广与应用。   通过多种媒体和相关活动加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宣传推广,促进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加强对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公众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引导社会公众关注、使用和评价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五)知识产权保护。   重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家现行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框架下,以协议形式明确课程建设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以保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持续建设和共享。    三、组织管理   (一)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由教育部统筹规划,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向教育部推荐精品视频公开课,组织本地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应用和监管。   (二)高等学校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应充分认识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实行主管校长负责制,在政策、经费和人力等方面予以保证,多部门协调,精心组织课程建设和应用,把好课程政治关、学术关和质量关。   (三)充分发挥教育部本科、高职和继续教育各有关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组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专家组,负责相关政策研究、课程遴选、内容审查和运行评价。   (四)委托有关机构成立项目工作组,具体负责技术研发、资源编审加工、运营推广及相关服务工作。   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意见转发至本地区所有高等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111/126346.html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国家精品课程阶段成果汇报PPT
热度 7 毛宁波 2011-11-10 19:43
[毛宁波]国家精品课程阶段成果汇报PPT
2011年11月10日长江大学教务处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进行了阶段性汇报检查.我所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从2009年获批建设已经有2年了,2年来着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网站建设上下了大功夫,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汇报ppt粘在下面,请大家多提意见.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8067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术讲座]储层地质理论与方法
毛宁波 2011-11-10 19:17
学术讲座:储层地质理论与方法 主讲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裘怿楠等 教授 主持:穆龙新教授 时间: 11月12日(周六)上午8:30 地点:长江大学 东校区12教405 室 链接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600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2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风能和生物能的利用逐年增加
毛宁波 2011-11-10 07:14
美国风能和生物能的利用逐年增加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non-hydropowe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were up in recent years. Wind and biofuels consumption (the dark blue and red bars) increased about 16 times and 8 times, respectively, between 2000 and 2010. Overall consump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cluding hydropower, represented about 8%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0. Wi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wind increased from about 6 billion kilowatthours in 2000 to about 95 billion kilowatthours in 2010. Improved technology has decreased the cost of producing electricity from wind. In addition, several policies contributed to growth in wind power: Federal production tax credits and grants provided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entities that generate electricity using renewable technologies that are eligible for these programs. State-level 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 (RPS) require electricity providers to generate or acquire a certain portion of their power supply from renewable sources. Over half of the states have enforceable 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 and mandated renewable capacity policies. Some states established voluntary goals for renewable generation. Compliance with RPS policies may require or allow for the trading of renewable energy credits (see RECs below). Establish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credits (RECs) , also known as green certificates, green tags, or tradable renewable certificates, created market mechanisms giving market participants new opportunities to transact for energy generated by renewable sources. RECs can be traded between two parties or through a third party, often a marketer. Biofuels: Biofuels such as ethanol and biodiesel are transportation fuels derived from biomass materials. Fuel ethanol from corn is the primary biofuel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iofuels are usually blended with petroleum fuels, such as gasoline and diesel fuel, but they can also be used on their own. In 2010, Americans consumed about 13 billion gallons of fuel ethanol, compared to less than 2 billion gallons in 2000. About 99% of this fuel ethanol was added to gasoline in mixtures up to 10% ethanol and 90% gasoline. Nearly all gasoline sold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ains some ethanol. Federal and state requirements and incentives encouraging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biofuels include: The Volumetric Ethanol Excise Tax Credit (VEETC) provides blenders with a 45-cent-per-gallon credit for each gallon of ethanol mixed with gasoline for use as a motor fuel. The federal "Renewable Fuels Standard" requires that 36 billion gallons of biofuels be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per year by 2022. Several states have their own renewable fuel standards or requirements. Biomass—biofuels, wood, and organic waste—is the largest single source of renewable fuel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when the types of biomass are considered as separate categories, hydr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is the largest source of renewable energy. Hydroelectric generation increases in some years and decreases in others, primarily due to variation in the amounts of rainfall and snowfall in areas where major hydroelectric dams are located.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385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首批二十门公开课上线
毛宁波 2011-11-9 20:29
记者获悉:教育部正式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作为公开课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从11月9日起公开首批20门课,并通过“爱课程”网( www.icourses.edu.cn )和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社会免费开放。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如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南开大学《六大名著导读》、浙江大学《王阳明心学》、武汉大学《古希腊文明的兴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概论》等。 据介绍,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为建设模式。教育部对遴选出的课程,采用“建设一批、推出一批”的方式,在共享系统上和确定的公共门户网站上同步推出。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 据悉,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纳入“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完成建设且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符合建设标准、共享使用效果良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将给予荣誉称号和经费补贴。 本次精品开放课程的开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在国家现行《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框架下,以协议形式明确课程建设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以保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持续建设和共享。 更多阅读 网络公开课:从量到质有多远 “世界名校公开课”热播 倒逼传统教学加快改革 多所985高校试水网上公开课建设 教师直面差距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1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多所985高校试水网上公开课建设 教师直面差距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9 20:22
执教于沪上某985高校的一位老师最近向记者“爆料”:这个学期结束前,他的课堂上出现了一台摄像机——由他主讲的一节专业课被录制成了视频文件。“我也总算能尝一回当桑德尔的滋味了,只是视频里的自己,看上去有些呆板。” 在互联网上,主讲“正义”课而走红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不仅向国内很多大学生展现了美式课堂文化,也不经意间把学生们听课的耳朵带去了网上课堂。 网上课堂固然好,但一些敏感的国内学者也看出了别样“苗头”:这似乎已不是“分享知识”几个字能概括,其背后更像是一种名校的文化输出——就在不久前,教育部开始组织国内高校开展一场视频公开课的“海选”,985高校首当其冲成参赛对象。而今往后,最好的教师、最好的课程,都要开始在互联网上露脸了。 不过,对于由教育部牵头的视频公开课“海选”,很多大学老师们心里也有疑问:我国高校有可能产生本土的“桑德尔”吗? 录像两次,自我感觉仍不佳 上个月,劳老师从学院领到一张“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表”——他上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被学院推荐,参加学校统一部署的课程录制。 为何要让老师给自己的课录像?好奇心驱使下,他专门去学校教务处咨询了一番,这才知道,此申请表背后暗含着一场中外高等教育的“角力”。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和规划,2011年将以985高校为主体,完成首批有一定影响力、受众面广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同时,还将建设“全国高等学校课程网”,逐年扩大高等学校参与视频公开课建设数量,进一步完善网络运行平台及有关机制建设。预计2015年末建设500门以上视频公开课,逐步实现对所有学科门类的全覆盖。 很明显,这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应对之举。互联网上,海外名校公开课来势汹汹;而反观国内大学,多少年来,最牛的教授都专心搞科研去了,把给学生上好课当作职业理想的老师越来越少。 如今国内大学也要开始备战教学、对垒世界名校了,能行吗?待学校工作人员把第一次的上课视频送来,劳老师盯着屏幕看了半天,顿时感到一阵“自卑”:为啥外国老师在课上的表现如此灵动,而我自己在视频里竟然表情呆滞? “要做桑德尔也是不容易的。”正当劳老师喃喃自语时,工作人员先开口“赔罪”:第一次录视频没经验,其实要展现老师上课的效果,一台摄像机根本不够,最起码两台。 “不仅他们录像没经验,我自己上课也没经验。”他开始反思:自己真的会上课吗?我是一个好老师吗? 应劳老师的要求,工作人员第二次为他录制上课视频。这一回,摄像机增加了,劳老师也刻意在课堂上增加了问答等互动环节,他甚至还想现场做实验,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教室条件有限,实验做不起来。”劳老师告诉记者,第二次的上课视频效果还是不能让他满意。 落后10年,而今起步不算晚 “结束当鸵鸟,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不管自己能否在公开课的“海选”中胜出,劳老师都觉得,比起名校间的学术GDP拉锯战,此时来一番教学比拼,正是时候! 过去一两年来,一直有学生在劳老师耳边唠叨,互联网上的海外名校公开课,比大学里的课堂精彩多了。面对学生一片叫好,劳老师不由辛酸:“不就是外来和尚好念经嘛!”直到有一天,他亲自上网,点开一门户网站上的公开课视频,在观看了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主讲的一门电子电路学专业课后,才开始由衷佩服洋教授的上课能耐。 “无论是教材的选用,教案的选取,那些老师都是花了心思的。他们很讲究上课节奏。”劳老师暗自从互联网上学教学招数,也不由为国内高校捏了一把汗,“我总觉得,国内大学在教学上与国外名校的差距,远比科研上的差距要大得多。” 早在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率先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计划将该校的全部课程资料在网上公布。哪怕不是麻省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一杯羹,品尝到美式优质教育资源的味道。此后,很多世界名校纷纷跟进,包括耶鲁、哈佛、剑桥、牛津以及财力丰厚的基金都陆续加入,将这一“公开教育资源”运动推上快车道。 而国内高校加入这一行列,已是10年之后。据记者了解,浙大、西安交大以及沪上复旦、上海交大等学校,都已着手网上公开课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市级精品课程,以及一些名校教授执教的公开课,成为首批被搬运上网的对象。 “多年懈怠教学,如今大学的一些精品课程,还残余多少‘精’的成分,我个人实在不敢恭维。”按照劳老师的看法,国外名校产生以桑德尔为代表的一批受学生拥戴的教师,并非偶然。多数教师都重视教学,自然会产出一批优胜者。本来,向本科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就是名校的“拳头产品”。而国内高校则不然,“名师院士给本科生上课,竟还算作美谈!” 也正因此,劳老师对眼下这场教育部牵头的视频公开课“海选”寄予希望。“如果能唤回一些老师对于课堂的兴趣,哪怕总体教学水平上与海外名校有差距,但至少我国大学里会出现一派新气象。” 记者了解到,列入教育部首批高校公开课课程建设的,主要有三大重点板块。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类,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二是科学技术类课程,按照规划,重点涉及大地震、核辐射、新能源、新材料、高速铁路等问题;第三类是社会热点类课程,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社会诚信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等。 更多阅读 浙江大学推出免费“网络公开课” 西安交大网络公开课开通 成公开课数量最多高校 复旦大学在国内率先推出“网络公开课”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走红折射国内大学教育“硬伤”
个人分类: 其他|25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邓聿文:只要心向正义,教授下跪亦有尊严
毛宁波 2011-11-8 10:36
邓聿文( 金羊网-新快报 2011-11-7)   数十名长江大学教授的下跪事迹,通过微博和媒体报道后,迫使当地政府强行暂时关闭了污染钢厂,也引来了舆论的争议。少数人对教授的下跪举动表示出同情和理解,但多数人认为这一跪,将教授的师道尊严跪没了,跪出了一个“知识臣服于权力”的局面。   我并不这样看待。在我看来,数十位教授的下跪,恰恰是有尊严的一跪,内里透出正义和力量,是知识对权力的抗争,是有勇气的表现。   中国是权力主宰的社会,但儒家文化又赋予了知识和知识分子(士)一种超乎权力之上的道义力量,用以制衡权力,即在道的价值层次上,知识和知识分子是要高于权力和掌握权力的官员的。这使得传统士人和由士出身的官僚,有抵抗统治者和权力压迫的勇气。所以,知识分子只“跪天跪地跪父母”,而不跪强权,即使对于统治者要下跪,那也是跪谏、死谏。   从这一角度看,数十位大学教授为了一个小钢厂的污染而向权力下跪,即便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不应在政府门前下跪,这样让知识分子的“颜面”往何处放?在该种观点看来,教授们应该在政府门前大骂,或静坐、绝食,才是大丈夫所为,配得上教授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让旁观者看了解气和解恨。   假如长江大学的教授们真如人们希望的这样做了,当然非常好,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骨气。但抗争不易,下跪更难;或者说,下跪在这里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虽然它不合乎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传统形象,但其实需要更大的勇气。   何以如此说?数十位教授之所以要对权力下跪,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校几千上万的师生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换言之,是为了公共利益。一般来说,在此种需要集体行动的事件中,多数人的选择是明哲保身,充其量做一个跟随者。教授作为体制内相对体面和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一般不大可能参与这种集体行动,顶多就扮演一个舆论鼓动者的角色。这也是在众多的群体事件中人们为什么没有看到教授厕身其中的原因。   另一方面,作为教授,他们肯定清楚,在传统语境中,下跪意味着屈辱,静坐、绝食则意味着有骨气。如果到了不得不如此行事的地步,谁不想用一种能赢得外界喝彩和支持的方式去抗争去维权?我想他们肯定思考过这一问题。现在之所以在四年信访未果后弃静坐、绝食等方式不用,而用这种自轻自贱、为多数人所不耻的下跪方式,这里面肯定有多方面的考虑,但我敢断定,唯独不是所谓“心里残存的奴才意识”作怪。   千年前的韩信,宁愿受胯下之辱而成就了一番惊世伟业。长江大学的数十位教授,在决定用作践自己的方式来唤醒政府良知,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时是否想起了韩信,我不得而知,但这种自轻自贱的行为是不是同样需要非常大的勇气?若内心没有公益和正义的支撑,又怎受得了如此污辱?   从客观效果看,教授们的这一跪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反差形式,刺激着人们久已麻木的神经,撕裂着社会的良知。就此而言,这一跪,斯文扫地的不是这些维权抗争的教授们,而是我们的社会和政府。   当然,我不是要鼓动人们简单地去效仿教授们的以跪维权,下跪非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用之,然正因迫不得已,才显示出其力量。所以,不要轻视和歧视教授们的下跪,只要心向正义,心存尊严,这一跪就值得我们喝彩和尊重。   (作者系《学习时报》副编审) http://news.21cn.com/today/topic/2011/11/07/9695720.shtml
个人分类: 其他|3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学发展纪实
毛宁波 2011-11-7 07:38
[转载]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学发展纪实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东方物探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寻宝”,把“死亡之海”变成“希望之海”。 云贵川勘探区域山高林密,是国内勘探难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图为物探队员靠人拉肩扛把设备运到山上。 形成技术服务单位与油田一体化的新型合作模式。图为库尔勒研究分院技术人员处理现场资料。   东方物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矢志找油,当好主力军;持续创新,再做新贡献”的定位要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国内外油气资源战略,充分发挥找油找气服务保障作用,有力地推进了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东方物探陆上市场份额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销售收入位列全球物探行业前三位,找油找气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规模有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进入2011年,东方物探业务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东方物探的规模生产基地,利比亚和也门等国家的政治危机使东方物探10多支施工地震队撤离。在这一背景下,2011年上半年,东方物探再创佳绩: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营业务累计落实价值工作量增长5.3%,非主营业务累计完成价值工作量增长48.7%,总计完成价值工作量增长5.6%。一组组数据,验证了东方物探的快速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则是东方物探快速发展的支点。    依靠科技创新 争做勘探先锋    “十一五”期间,东方物探共完成6个国家级和65个集团公司级重点项目,申请专利234项,其中发明专利占66%。   提升技术支持保障能力是服务集团公司国内外找油找气战略的重要支撑。东方物探按照蒋洁敏总经理提出的“希望东方物探成为技术领跑者”的要求,以强化科研管理、创新研发模式为抓手,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在科研管理上,东方物探健全“三个层次、两级管理”科研创新体系;完善了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研发模式上,这个公司搭建了高水平开放合作的创新平台,与国内外12所知名院校、24家科研院所和8家国际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积极分享全球研发资源。与壳牌公司开展的低频信号激发试验成果,在2010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会上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在科技创新上,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加快物探技术集成创新,全力打造核心软件和装备两大勘探“利器”。物探技术通过集成创新推出了PAI技术系列。其中,复杂山地等4项勘探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球发布后引起业界高度关注。软件形成以GeoEast、KLSeis等为代表,涵盖物探主要领域的技术系列。GeoEast整体功能实现质的飞跃,主要性能与国际主流软件相当,叠前去噪等多项功能超过了国外同类软件,打破了国际大物探公司的垄断。装备形成了以大型地震仪器、可控震源等为代表的技术系列。ES109新型地震仪器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集团公司评为2009年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并上报国务院作为国家重大专项标志性成果。   科技进步有力地推进了技术服务保障能力的提升。在国内,“十一五”期间,东方物探配合油田公司发现11个亿吨级以上规模石油储量区、12个千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累计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当量超过50亿吨。在海外,配合集团公司CNODC发现5个千万吨级规模储量区,成功运作土库曼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勘探项目,为西气东输二线和中亚天然气合作奠定了基础。 东方物探地震队结构图    优化业务结构 构建一体化优势   东方物探在做优做强陆上勘探的同时,切实加快深海勘探、装备制造、处理解释等成长性业务发展,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新优势。   根据集团公司战略部署要求,东方物探坚持专业化物探服务公司定位不动摇,按照“立足陆上、发展海上,立足国内、发展国际”的总体思路,在做优做强陆上勘探的同时,切实加快深海勘探、装备制造、处理解释等成长性业务发展,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新优势。   深海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按照集团公司开发“蓝色国土”的要求,2005年,东方物探决策进入深海业务后,统筹规划,坚持船舶建造、队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发“四同步”,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了公司第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海作业队伍。目前,东方物探拥有深海作业队伍5支,总缆数达23缆,位居全球第六位。在圆满完成集团公司深海项目的同时,先后为20多家国外油公司30多个深海项目服务,实现收入近4亿美元。   处理解释、过渡带、装备制造等业务海外发展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处理解释运算能力达到每秒350万亿次,是亚洲最大的物探资料处理中心;装备制造业务通过重组并购有效提升了研发能力,形成了核心装备产品系列;信息、综合物化探和VSP等业务相继成功进入海外市场。   大力发展IT技术服务。东方物探已在油气水井、油气调控中心建设和数字化管道建设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拥有1700多人的IT服务团队,成为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商。   5年来,东方物探收入增长81.8%,利润增长28.2%,勘探业务实现了从单一陆上勘探向物探全领域服务的转变,成为全球拥有物探全领域勘探实力的三大公司之一。   拓展海外业务 走进高端市场   目前,东方物探形成了中东、中亚、北非、西非四大规模市场,成功进入欧佩克成员国和国家石油公司等高端市场。   按照集团公司总体部署,紧跟国家“走出去”战略,东方物探把寻找更多海外油气资源作为第一要务,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市场和声誉,先后通过了壳牌、道达尔、Saudi—Aramco、雪佛龙等64家大油公司的HSE资格审计,全球前20个油公司中有13个成为东方物探的主要客户。东方物探海外市场布局更加优化,形成了中东、中亚、北非、西非四大规模市场,成功进入欧佩克成员国和国家石油公司等高端市场,全球物探市场份额达到18%,高端市场占46%,国际化指数达到60%以上。   在公司经营收入中,海外收入2006年开始一直超过国内,2010年海外收入超过12亿美元。坚持资本运作国际化探索,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收购美国ION上市公司16.66%的股份;成功并购ION公司陆上装备制造业务,合资成立英诺瓦物探装备公司,并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2010年3月完成交易,东方物探获得了高水平物探装备研发团队和248项专利、64项软件、11个注册商标。此次并购,是中国石油第一个工程技术国际并购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认为是国企并购美国技术公司的首个成功案例,开创了中国能源领域技术并购先河。   在拓展海外征程中,东方物探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业务领域从陆上勘探拓展到海陆齐头并进,服务方式从地震采集发展为采集、处理、解释、非地震一体化服务,市场开发从服务小油公司到服务国际大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作业国家从最初的1个扩展为61个,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被集团公司誉为“中国石油海外发展的一面旗帜”。“BGP”已经成为业内知名品牌和优秀国际物探承包商。   东方物探技术人员情况   推行精细管理 发挥整体优势   在体制机制上,东方物探建立了集中管理与授权经营相结合、业务板块与专业化相结合的事业部管理体制;建立了核心装备、物资供应、科技支持和人力资源专业化服务体系;授权国际事业部按照“六统一”原则对一体化单位国际业务实行集中管理,形成以内部模拟市场为纽带的“专业化服务、一体化运作”模式,发挥了公司整体优势,实现了“国内支持国际、国际带动国内”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经营管理上,建立了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财务经营和物资装备等“八大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行对标管理,在搞好内部单位对标的同时,与行业第一的法国地球物理公司建立定期对标机制,推进了国际化中“短板”问题的解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把培训作为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构建全球化培训体系的同时,着力突出国际化管理、技术和操作人才培养,先后选拔410多名管理和技术骨干到国内外进行高层次培训,19名专家到国外访学,聘请英国知名咨询公司用3年时间对公司所有管理者分批进行HSE管理培训,为集团公司各单位输送国际化管理人才110多人。   在风险管控上,积极推进内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战略管理,坚持每年召开战略研讨会,及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战略举措,使公司在面临风险时能够超前筹划,科学应对,不仅抓住了行业高潮实现快速发展,而且抓住低潮超越竞争对手。建立了完善的HSE管理体系,先后通过壳牌等64家国际油公司HSE审计,积极与杜邦公司合作,推行先进管理理念,以良好的HSE业绩提升品牌形象;认真落实“不评估不进入,不安全不生产”原则,建立完善安保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先后3次启动SOS挽救员工生命,成功完成尼日尔、利比亚和也门等项目中方人员紧急撤离。   突出HSE管理。按照集团公司要求,与杜邦公司合作推进HSE管理体系试点工作,2010年百万工时可记录事件率0.608,安全环保业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集团公司安全和环保“双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为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先后三次启动SOS,从巴基斯坦、乍得和中国新疆把患病和受伤的员工接到北京进行救治,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绝不以牺牲员工的生命安全换取企业利益”的承诺 持续不断的“文化下基层活动”,是东方物探提升员工生活质量的一项举措。图为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 东方物探·足迹 长庆 图为长庆物探处280队在黄土塬勘探施工。   东方物探始终牢记找油找气历史使命,把服从服务于集团公司油气资源战略作为第一要务,在一切可以寻找油气的地方,都留下了石油物探人的足迹。   30多年来,东方物探人勘探足迹遍布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等地,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为实现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物探队员应用高精度、全数字地震等技术,配合长庆油田发现了苏里格气田等一批重点油气田。 苏丹 图为东方物探承担的苏丹地震勘探项目测线穿越水域,物探队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涉水作业。   1997年,东方物探走进苏丹。目前,东方物探在苏丹的队伍由3支壮大到8支,勘探领域从苏丹辐射到周边国家,从陆上走到海上,从地震延伸到非地震。   2008年,甲方利用东方物探提供的沼泽地区精确的勘探资料,在此工区成功打出第一口高油气含量的探井。   长期以来,在苏丹雨季进行勘探作业被公认为禁区。从营地到工地要换乘四种交通工具,像一场接力赛。 沙特 图为“东方先锋”号在波斯湾海上作业。   2005年,经过8年努力,东方物探终于叩开了沙特勘探市场的大门,并在沙特连年中标,始终保持市场份额第一,成功实现了由国际物探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转变。进入中东市场不仅是全球所有物探公司的梦想,而且是公司实力与品牌的体现。   目前,全球前20位的油公司中,壳牌、道达尔等13个公司成为东方物探的客户。东方物探海外收入的85%来自欧佩克成员国和国家石油公司。 巴基斯坦 图为东方物探员工在巴基斯坦公园施工。   东方物探在巴基斯坦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勘探历史。在施工中,为适应不同地表条件和满足不同甲方的要求,东方物探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富有当地特色的完整的地震采集技术。   东方物探狠抓HSE管理。在巴基斯坦国家公园施工时,东方物探停用了所有机动车辆,雇用270头骆驼进入现场施工作业。为防止骆驼啃咬公园植被,他们还给骆驼戴上“口罩”。   东方物探被当地媒体誉为“环保先锋”。(文字图片由东方物探记者站提供 图表制作:丁月婵 赵丹笛)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7/11/001340724.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方物探力推GeoEast系统全面应用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4 09:03
中国石油网消息 (记者 谭晔) 2011年8月21日,东方物探科技信息处有关领导带队对长庆物探处、长庆分院和华北物探处就GeoEast软件推广应用情况进行检查调研。   为打破西方对物探软件的封锁与垄断,东方物探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从2003年开始,鏖战5年,成功研发出中国石油工业第一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型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GeoEast系统。   为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东方物探今年全力推广应用GeoEast软件。东方物探建立了专项推广基金,把应用情况纳入各单位总工的KPI考核,使处理功能使用率达到35%,国内现场处理使用率则达到100%。同时,为石油和地质院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免费安装,提前培养用户群、培育潜在市场。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8/29/001346664.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4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方物探装备事业部走在测量技术前沿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4 08:52
中国石油网消息 东方物探装备事业部测量服务中心技术支持研发部以测量技术研发和对物探项目进行技术支持为职责,近年来,在物探行业应用研究、海上勘探技术研究,以及GIS、遥感等测量技术研发方面相继完成7个科研项目。   “测量软件开发与配套技术研究”项目,依托过去2年至3年取得的稳定成熟技术,以“3S”在物探测量中应用集成研究为核心,形成了陆上物探测量技术、海上勘探综合导航与定位技术以及地理信息应用技术三大技术系列。   “GPRS车辆跟踪预警系统”项目,是基于公网和局部区域电台传输的车辆监控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公网在全球范围内监控任何一台具有权限的车辆的状态。对于工区内的车辆,可以定制包括物探施工点位在内的工区地图,进行生产调度和详细监控。   在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这个部门还多次派人深入野外一线进行技术支持,为东方物探野外勘探项目的顺利运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8/25/001346371.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方物探公司邀普渡大学教授交流技术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4 08:50
中国石油网消息 (通讯员雷娜 柯本喜) 2011年7月12日下午,美国普渡大学教授Maarten V de Hoop博士应邀到东方物探做技术交流,主要介绍其领导的GMIG (Geo-Mathematical Imaging Group)项目组近年研究成果。东方物探公司有关科技专家和相关研究单位的40余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是美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Maarten V de Hoop教授是该校计算和应用数学中心主任和GMIG项目负责人,在反演算法和数值分析研究上造诣颇深。De Hoop教授研究组针对频率域波动方程(Helmholtz方程)正演中的大型稀疏方程组,创造性地提出了HSS解法,该算法把大型稀疏方程组分解为一系列不同尺度的非稀疏方程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减少计算机内存需求,并且易于并行处理。鉴于此,可大大提高全波形反演运算速度,缩短计算时间,将进一步推动三维全波形反演技术的实用化。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7/19/001341495.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5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方物探全面提升装备研制综合水平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4 08:48
中国石油网消息 (记者谭晔)2011年7月8日,从东方物探获悉,为适应国际业务快速发展,提升物探装备自主创新水平,东方物探装备制造业务明确实施差异化、配套化、个性化发展战略,为物探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和保障。   随着东方物探国际化业务的发展和国内外油公司对物探技术需求的增大,个性化物探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东方物探意识到,必须不断增强物探装备自主创新能力。   东方物探在实施装备研发制造差异化战略方面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十一五”期间,东方物探开始采用世界先进物探装备建造自己的深海勘探船,承担了集团公司海内外所有的海上勘探任务;并购美国ION公司陆上装备制造业务,成立了由东方物探控股的英洛瓦物探装备有限公司,构建以地震仪器、可控震源、数字检波器为核心的技术平台。东方物探由此跻身国际石油物探装备高端市场,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东方物探强化物探装备研制与成果推广,核心装备系列日趋完善、配套发展。三大技术系列GeoEast2.0版软件、ES109地震仪器和KZ34大吨位可控震源,成为集团公司工程技术服务“十大利器”中的三大利器。   为满足国内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东方物探在装备研发和制造过程中始终注重在满足用户尤其是国际高端用户个性化需求方面下工夫。根据国际业务发展需要,东方物探精心研制适用于浅海滩涂、丛林等区域施工的系列运载设备,满足了国际勘探在复杂水域的需求;利用平板压重技术和加速度弹射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脉冲激发技术。   东方物探持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研发重点:跟踪国际物探装备前沿技术,围绕油气勘探对物探技术的需求,开发新一代地震仪器;通过实施差异化、配套化、个性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装备研发制造综合水平,为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保障。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方物探完成国内首次滑动扫描试验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4 08:46
中国石油网消息 (通讯员周生春 马爱霞)2011年7月5日,由东方物探吐哈经理部2264队承担的国内首个可控震源滑动扫描试验项目,80小时内完成1.5288万炮,完成野外数据采集任务。   国外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得到长足发展,采集效率已达到万炮以上。而国内可控震源采集技术仍然停滞不前,限制了高密度三维勘探技术的规模化生产。今年,东方物探将国内首个可控震源滑动扫描试验工作选定在吐哈盆地胜北宽方位三维项目进行,旨在探索一套适合国内施工条件的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施工方法和生产组织模式,为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提供经济有效的地震采集方法,对减少勘探投入进行尝试。   在吐哈油田公司的支持、东方物探的高效组织和专家的指导帮助下,2264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仅用20天就完成测量、推路、点试验、排列铺设等全部前期准备工作,并以高速、高效的采集施工为可控震源滑动扫描试验保驾护航。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7/26/001342336.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方物探海上导航定位技术研发成果效益显现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4 08:43
中国石油网消息 (通讯员李燕)海上导航定位技术在海上勘探施工方法、生产组织、作业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东方物探对海上导航定位技术的研发投入了大量资源。随着几项主要研发成果陆续应用于生产实际,自主研发成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2005年投入使用的《OBCOffice导航数据处理软件》,目前已经广泛用于海上勘探事业部各野外作业队伍。《HydroPlus海上综合导航软件》已经在国内国际项目安装中使用51套,在物探生产功能上完全替代了Hydro、Qinsy等进口导航软件,普遍应用于滩浅海施工勘探中,节约资金200余万元;《Dolphin海底电缆勘探综合导航系统》在2010年首次应用于喀麦隆地震生产后,今年已经在海上勘探事业部2275、516项目安装2套,应用情况良好。这是该系统开发完成后首次正式用于国内OBC勘探。   目前,东方物探装备测量服务中心正在对海上导航定位成果进行升级完善,并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同时,继续组织开展深海OBC导缆监控、深海拖缆导航数据处理、深海二维拖缆地震勘探综合导航、超短基线声学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力争在海上导航定位相关技术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东方物探海上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6/30/001339736.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东方物探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纪实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4 08:35
[转载]东方物探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纪实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报道 2011年7月22日,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2275队日生产1872炮,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使这个队持续创出项目生产日效新纪录。   近年来,东方物探浅海过渡带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相继获得突破,使海上勘探队伍成为国内外浅海过渡带地区勘探领域的一支“先锋劲旅”。 在工区施工的震源船。郑玉川 摄    困局:技术制约,举步维艰   国内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是,从浅海、潮间带到滩涂再到沿海陆地,这个被称为浅海过渡带的地区,地表条件极其复杂。复杂的地表条件,决定了任何一种单纯的陆地或海上地震勘探技术与装备都不能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2000年之前,中国石油人在此处的勘探一直步履艰难。   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技术是海上地震勘探的核心技术之一。“不同的项目都得进行不同的方案设计,而每一次设计都得借助国外的技术服务。”当时国际上具备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技术能力的公司只有屈指可数的两家。“他们只卖服务,不卖软件,我们的勘探生产受到极大制约。”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刘军介绍。   检波点二次定位技术则是一片空白。在海面上进行过精确定位的拖缆,在沉入海底的过程中,受各种动态因素的影响,根本无法知道沉在了什么位置。等到激发之后发现偏得太远了,就不得不返工,既影响了勘探精度,又降低了施工效率。   如果这些难题得不到有效破解,何来可持续发展?    破题:困中求变,柳暗花明   2002年年底,中国石油物探行业重组,浅海过渡带勘探业务并入东方物探,为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带来了契机。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围绕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检波点二次定位、导航定位和综合质量控制等核心技术和装备开展研发。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东方物探海上业务形成了浅海过渡带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系列PAI—Tz,为实现陆、滩、海数据的合理衔接与过渡,开发了一体化采集设计技术。   针对浅海过渡带地区地震数据采集导航定位,东方物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定位软件系统。初至波法检波点二次定位技术获得发明专利,在运算效率、定位精度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引进气枪阵列优化分析设计软件NUCLEUS的基础上,东方物探自主开发了气枪子波模拟软件和基于近场测量实现远场子波模拟技术,形成了以气枪阵列设计、远场子波模拟为核心的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技术,满足了不同采集项目气枪阵列设计的需要。积累形成了成熟的多系统联合激发接收技术和综合质量控制技术。   收获:挺进国际高端   浅海过渡带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可以完成国内国际任何地区、任何复杂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项目。   近年来,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应用浅海过渡带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在国内外浅海过渡带地区累计完成三维近1万平方公里,二维4229公里。其中,2007年新港一期三维地震采集项目、垦利20—2/4构造三维地震采集项目、曹妃甸4—5区带海底电缆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渤西油田群(中块)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等工程被油田公司授予“优质工程”称号,2008年大港油田歧口凹陷新港二期三维地震采集项目被油田公司授予“地震采集金牌工程”称号。   在沙特国际浅海过渡带高端技术服务市场,东方物探应用这些特色技术与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公司竞技,2006年中标沙特berri特大型三维项目,2009年先后中标沙特s53三维项目和沙特红海过渡带2432公里二维项目。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7/27/001342469.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东方物探可控震源技术进步里程碑
毛宁波 2011-11-4 07:55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BGP)积极推进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试验。该技术可将施工效率大幅提高,并使高密度、高覆盖采集成为可能。     中国石油网消息 2011年 8月6日,国内首个可控震源滑动扫描试验项目地震资料仍在处理中。对于资料最终效果,大家信心十足。   1个月前,在吐哈探区胜北4号构造上,东方物探公司试验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在80个小时有效时间内完成15288炮,平均日效3800炮,与国内常规震源生产相比,施工效率提高了2倍至3倍。在国内可控震源技术应用史上,该项目树起了一座里程碑。   刘金中是东方物探装备事业部震源服务中心副总工程师,震源技术方面的科技带头人。这次试验,他全程指导参与震源技术保障。   在国际上,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日趋成熟,并应用多年。受诸多条件限制,我国相关技术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近年来,为了获得高品质地震资料,地震采集密度越来越高,覆盖次数不断增加。然而,在常规井炮或常规震源激发的条件下,如果提高采集密度和覆盖次数,生产成本就会大幅增加。   “高效可控震源采集方法可较好解决这些难题。”刘金中说,“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是高效采集方法之一。它可在不大幅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使实施大面积高密度、高覆盖采集成为可能。”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试验日期选定在7月1日至5日,两个地震勘探项目交接间隙。震源服务中心随即又派出王光德等两名技术支持人员到达现场,进行设备硬件和软件安装、调试,并对震源施工人员进行培训。   “箱体”是控制震源激发工作的“大脑”,是实现滑动扫描采集的核心设备之一。这次滑动扫描技术试验选用VE464新型号箱体,同时配备了GPS导航系统和数码电台。   6月28日,离试验的日子还有两天。震源服务中心技术部主任刘志刚一下火车,就直奔测试现场。现场正在确定滑动扫描激发参数。29日3时,测试结束后,他才和同事们一起回到30公里外的营地。7月1日1时至5日1时,在预定时间内,试验如期进行,最高生产日效达到4500炮。   每一次地震勘探装备、采集技术上的进步都会推动地震资料品质和施工效率的提升。可控震源交替扫描技术目前在东方物探已被广泛应用,与常规震源平均日效相比,可提高50%至70%施工效率。此次滑动扫描技术试验结果可高出交替扫描技术生产日均效1倍多。   “更重要的是,提高可控震源采集技术可更好地满足高精度、高覆盖勘探要求,使地震勘探地质资料品质不断迈上新台阶。这对于降本增效、促进地震精细高效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刘金中副总工程师说。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8/10/001344219.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辛亥百年与中国石油工业复兴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4 06:31
“拥有强大的石油工业,是旧中国有识之士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孙中山先生就为未来的中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现代化蓝图,提出了民族石油工业的发展方略。但是,由于政局动荡和连年战乱,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无法付诸实施,民族石油工业无法摆脱举步维艰、零打碎敲、时断时续、发展缓慢的坎坷命运。   据统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48年的37年间,旧中国累计进口石油产品达2658万吨,而同期国内累计生产原油还不到56万吨。这不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而且对战时抵御外敌入侵和国家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用了十多年时间,就一举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长期落后的局面,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石油工业生产建设体系。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进入全球大市场,直接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同台竞争,在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打出了海外声威。   辛亥百年,中华民族开始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其间,中国石油工业的成长壮大,世纪圆梦,一脉相承,倾注了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赤诚和热血。”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沿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了希望。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为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现代化蓝图,其中不乏创建民族石油工业的雄图大略。然而,随着辛亥革命的挫折,中国工业现代化之路也历经坎坷却从未停止奋发图强。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将孙中山先生的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辛亥百年,是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其间,中国石油工业的成长壮大,倾注了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赤诚和热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技术发展成就。美国的第一口石油井,就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钻凿盐井技术,才获得了地下深处的第一桶石油。然而到了近代,中国却落伍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1863年,美国生产的煤油开始由台湾输入中国,进而倾销大陆,史称“洋油”。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洋油”倾销总量就达到了500万吨,成为晚清时期充斥中国市场“洋货”中影响面最大的商品之一。不平等的石油贸易,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经济,同时也刺激了民族石油工业的发展。   1874年,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女婿、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沈葆桢巡视台湾时,首次提出官办石油的主张。在其影响下,洋务派官员丁日昌上奏清廷提出,“浚利源而弥外患”,于1878年使用新式顿钻在台湾苗粟打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口石油井。1887年,著名洋务派人物刘铭传成立台湾矿油局,准备大办石油。然而,随着清末洋务运动的失败,刘铭传被革职,矿油局被撤销,台湾石油开发被迫中断,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沦入了日本侵略者手中。   大陆近代石油工业的兴起要比台湾晚20多年。进入20世纪,中国城乡居民使用煤油灯已相当普遍,煤油进口随之大量增加,到1901年,年进口总量已达43万吨,对当时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与此同时,外国列强派员深入中国内地,四处勘察石油,引起了国内有识之士的忧虑。1903年,德国领事汉纳根与地方幕僚私下订立开采延长石油的合同,激起公愤。陕西巡抚曹鸿勋彻查后上奏清廷提出,延长石油“非速自办,不能杜外人觊觎”,随即购置新式顿钻,于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出了大陆第一口近代石油井。然而,随着慈禧太后一道手谕,曹鸿勋被莫名其妙调离,开办延长油矿一事被搁置。   随着延长等地石油资源的发现,抵制外国列强掠夺中国矿产资源的斗争也此起彼伏。1908年8月18日,陕西民众在西安中州会馆召开公议会,联名具禀要求延长油矿改官办为商办,并不顾清廷反对,集资聚股,成立了“商办保陕油矿有限公司”。1911年9月,延长油矿第四口石油井“会九月朔,省桓反正”(指陕西省响应武昌起义)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开钻。   辛亥革命给民族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孙中山先生早年留学国外,熟知矿产、矿权和矿业。1912年1月1日,他就任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就提出“以浚利源而固国本”,把调查地质列为行政要图,在实业部矿务司下设置了地质科,后改为地质调查所,由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主持,负责规划和总管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此时留学回国,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招揽人才,组织勘察,开办学堂,出版刊物,石油地质调查研究随之活跃起来。   作为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石油工业的兴起,使民国初年的石油开发出现了一段令人欣喜的活跃期。当时的延长油矿“油脉骤旺”,石油产量曾一度达到了年产最高峰。1913年,新疆军政当局下令恢复了乌苏、绥来等地的石油开发活动,招商包揽了迪化(今乌鲁木齐)工艺厂的石油炼制生产。甘肃地方当局下令玉门县政府调查石油河石油。四川地方当局与外商签订了合作开办油矿合同。到1914年,各地与外国公司签订的石油合同区已扩大到西北、东北、华北、西南等广大地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石油地质调查研究与地方、民间石油开发活动交相辉映,构成了民国初年民族石油工业的一个短暂活跃期。然而,随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刚刚兴起的石油开发活动很快就被叫停了。1914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以“油矿需用日繁,尤与我国海军计划有重大关系”为由,“令行各省,将商办各矿一律停办在案”,并仓促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矿业条例》。事后人们才知道,北洋军阀政府以政令开道,匆忙所图,只为一事,这就是美孚石油公司进入中国勘察石油。   后来的历史证明,北洋军阀政府拱手请来的美孚石油公司,并没有给中国的石油工业带来希望,相反却因其钻探失败,给日后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蒙上了一层阴影,造成了一系列恶劣影响。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勘察失败后,便开始在国际场合四处散布悲观论调,非议 “中国无论在海相地层还是在陆相地层中都不可能产生大量的石油”,断定“中国不是一个产油国家,而是一个石油消费国家”。中国“贫油论”由此发端,“贫油国”的帽子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一压就是几十年。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痛定思痛,开始反思大革命的成败得失,系统构想中国的前途和未来。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一书,与另外两部书合为《建国方略》推出。其中对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进行了完整描述。孙中山坚信中国富产石油,强调开发石油,实现国内石油自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其作为国策列入了《实业计划》,明确了民国时期发展石油工业的基本方略。   历史证明,孙中山先生的判断和方略是正确的。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不仅成为了重要的实业,而且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成为了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命脉的战略资源。1931年,民国政府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后易名资源委员会,隶属军事委员会领导),石油工业被列入了国防工业范畴。蒋介石亲任委员长。但是,此时的蒋介石早已背叛了辛亥革命,把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抛在了脑后。为实行其独裁统治,接连发动内战,将中国人民推向战争的深渊,根本无暇顾及石油工业的发展。   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寇侵占东南沿海地区后,港口通道被封锁,石油进口急剧减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内石油供应几乎断绝。中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石油的局面,在抗战中陷入了窘境。滇缅石油运输线被切断后,每年进口油品不足一万吨。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和军需用品,石油对抵抗日寇,抗日救亡,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滴汽油一滴血”成为当时民族存亡的真实写照。   国难当头,一批志士仁人,不辞千辛万苦,深入祖国内地勘察石油。1938年6月18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致函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提出将延长油矿两部钻机调往甘肃玉门。为此,翁文灏会晤中共代表周恩来。周恩来当即表示,同心为国,绝无异议。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延安八路军总部先后派出13辆汽车,将延长油矿的两部钻机运抵咸阳,并派出20名延长油矿技术工人同机前往支援,辗转四个多月,历经周折,到达甘肃玉门。1939年1月,两部钻机相继开钻。当年8月,陆续钻井6口,全部获得工业油流,由此发现了老君庙油田。在石油进口几乎断绝的紧要关头,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并开发建设了玉门油矿,为维持抗战大后方的石油供应做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   玉门油矿的开发建设,是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可喜成果。两部钻机调往玉门后,延长油矿的生产建设并没有停滞,相反有了长足的发展。1940年春,延19井开钻,并于当年冬天钻遇油层,发现了七里村油田,成为当时延长油矿开发建设的最大油田,原油产量随之大幅增长,解决了陕甘宁边区用油急需。边区发展了,毛泽东又提出,“要增加煤油生产,实现煤油自给并争取一部分出口”(指出口到边区以外的国统区)。在抗战极端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陕甘宁边区不仅解决了自身用油急需,支援了玉门油矿建设,还打破日寇经济封锁,将延长油矿生产的煤油、蜡烛等石油产品输往边区以外的国统区,实属难能可贵。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全面内战却开始了。四万万同胞再次被推向了战争的深渊,已经开始发展起来的民族石油工业陷入了步履维艰的困难境地。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美国提供的飞机、坦克、大炮等机械化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武装国民党军队,汽、柴、煤、润等各类油品消耗随之大量增加。到1947年,中国石油产品进口总量就达到了208万吨,比抗战结束时的1945年激增13.2倍。美国由此取代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入侵,美孚、亚细亚、德士古三大石油公司迅速进入中国,垄断了中国的石油市场,“洋油”以空前的规模在中国城乡大肆倾销,使得抗战期间已经发展起来的民族石油工业很快衰落下来。   拥有强大的石油工业,是旧中国有识之士半个多世纪的梦想。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苦难命运。孙中山先生为未来的中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现代化蓝图,提出了民族石油工业的发展方略。但是,随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蒋介石背叛革命、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大倒退,致使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无法付诸实施,得以实现,民族石油工业无法摆脱举步维艰、零打碎敲、时断时续、发展缓慢的坎坷命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48年的37年间,旧中国累计进口石油产品达2658万吨,而同期国内累计生产原油还不到56万吨。整个国家不得不长期依赖“洋油”过日子,不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而且对战时抵御外敌入侵和国家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用了十多年时间,就一举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长期落后的局面,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石油工业生产建设体系。到1963年,中国就实现了石油产品自给。后经15年的高速发展,到1978年,中国原油年产量一举突破一亿吨,进入了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并一跃而成为了世界石油出口大国。一亿吨石油资源成为了国家手中的一张王牌,如同“两弹一星”一样,成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迅速强大的象征。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石油工业无论从数量到质量,都出现了新的飞跃,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与世界石油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一些主要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和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石油工业跨出国门,进入全球大市场,直接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同台竞争,在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打出了海外声威。如今的石油工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后盾、全球石油发展举足轻重的强大力量。   今回首,往事真如铁。从百年辛亥看百年石油,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完成辛亥革命未尽的事业,实现孙中山先生未尽的理想,指引中国石油工业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10/12/001351320.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地球物理学会列表(请大家补充)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30 09:32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U.S.A.)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19 by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nd for more than 50 years operated as an unincorporated affiliate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s now a nonprofit corporation chartered under the laws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The Union is dedicated to the furtherance of the geophysical sciences through the individual efforts of its members and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rganizations. http://www.agu.org/ Australian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Australia)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 The Australian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ASEG) is a learned society of approximately 1,200 members, embracing professional earth scientists specializing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to solve problems in a broad range of geological situations. http://www.aseg.org.au/ Balkan Geophysical Society (Balkan peninsula countries)巴尔干地球物理学会 The Balkan Geophysical Society is the collaboration of Albanian Geophysical Society, Bulgarian Geophysical Society, Hellenic Geophysical Union, Association of Hungarian Geophysicists, Romanian Society of Geophysics, The Chamber of Geophysical Engineers of Turkey and Association of Geophysicists of Serbia http://www.balkangeophysoc.gr/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Society (U.S.A.)美国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会 The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Society (EEGS) is an applied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founded in 1992. The mission is to promote the science of geophysics especially as it is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problems; to foster common scientific interests of geophysicists and their colleagues in other related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to maintain a high professional standing among its members; and to promote fellowship and cooperation among persons interested in the science. http://www.eegs.org/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Engineers (Europe)欧洲地球科学家与工程师学会 EAGE is a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r geo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Founded in 1951, it is an organization with a worldwide membership providing a global network of commercial and academic professionals. The association is truly multi-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in form and pursuits. All members of EAGE are professionally involved in (or studying) geophysics, petroleum exploration, geology, reservoir engineering, mining and civil engineering. The EAGE operates two divisions: the Oil Gas Geoscience Division and the Near Surface Geoscience Division. http://www.eage.org/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Europe)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EGU), founded in 2002 as a merger of the European Geophysical Society (EG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of Geosciences (EUG), is a dynamic, innov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learned association devoted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sciences of the Earth and its environment and of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s; cooperation between scientists. http://www.egu.eu/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U.K.)英国皇家天文学会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RAS), founded in 1820, encourages and promotes the study of astronomy, solar-system science, geophysics and closely related branches of science. http://www.ras.org.uk/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U.S.A.)美国地震学会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SA) is a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society devot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seism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 earthquake hazards and in imag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http://www.seismosoc.org/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U.S.A)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 The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or SEG) i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promoting the science of geophysics and the education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http://www.seg.org/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45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推荐一个“地球物理原理"免费学习课程网站
热度 3 毛宁波 2011-10-30 09:04
推荐一个“地球物理原理"免费学习课程网站
网站地址 http://www.learninggeoscience.net/free/00001/index.htm 大家有兴趣可以学习一下!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418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儿子酷爱篮球不爱学习 黄石母亲用望远镜"监视"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8 08:58
[转载]儿子酷爱篮球不爱学习 黄石母亲用望远镜"监视"
2011年10月27日08:16 荆楚网-楚天时报 蔡梦帷 http://hb.qq.com/a/20111027/000991.htm?pgv_ref=aio 儿子上高三,却酷爱篮球,不喜欢学习且经常逃课。无奈之下,妈妈熊女士只好用望远镜时刻监察儿子。昨日,忧心忡忡的熊女士称,希望有人能帮帮她,让儿子能 安心地学习。“就在四楼最右边的那个教室,空调附近就是他的座位。他现在不在教室里,出去打球了。”昨日下午,在熊女士家里,她指着儿子小轩(化名)的座 位说。现在不用望远镜,她就能看清楚儿子的一举一动。 熊女士家住天津路,小轩在家对面的实验高中读高三。从高二开始,她发现儿子因为喜欢打篮球而经 常逃课。那时起,她就开始用望远镜监控儿子。只要儿子离开座位,她就马上给儿子打电话询问去向。“要是他愿意好好学习,我也不会监控他的。”熊女士说,用 望远镜监控儿子其实是无奈之举。初中毕业时,儿子成绩还不错,考上了市重点高中。高一时,儿子成绩也还过得去,但是从高二开始,她发现儿子成绩下滑了。询 问得知,儿子为了打篮球,经常逃课。 最初,熊女士和儿子沟通,宣讲好好读书的重要性, 但不见成效。无奈之下,熊女士和儿子班主任商量,安排儿子坐靠窗户的座位,自己在家可以随时用望远镜监控。“我最担心他打球受伤,都不敢看他打球。”与成 绩相比,其实熊女士更担心小轩受伤。小轩有一个哥哥,因为小时候发高烧,成了智障儿。熊女士就愈发害怕小轩因打篮球而受伤。“篮球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 分。”小轩说,他很喜欢打篮球,但遭到家人的反对。其实,他也能理解家人,家人都将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熊女士不喜欢小轩将篮球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小轩喜欢,她也妥协了。目前,最关键的是如何通过高考。小轩是文科生,他的英语、语文成绩还不错,就是数学成绩不好。 “他每天打球,累得不行,哪里有心思学习?”熊女士说,前不久,她和小轩一起参加了湖南电视台的节目《那是我妈妈》。通过那次节目,她知道了小轩其实明白肩负的责任,只是自制力不够。 距明年高考只有几个月时间了。熊女士担心,万一儿子因为文化成绩不过关而落榜,该怎么办?“不知道谁能有办法,让他能安静下来,认真学习。”
个人分类: 其他|2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开学两月百余学子弃读在汉名校 复读留学是主因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8 08:54
2011年10月28日08:19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徐啸寒 陈博雷 王丹 http://hb.qq.com/a/20111028/000948.htm?pgv_ref=aio 无论是一本高校,还是高职高专学校,每年录取的新生中,总有人主动弃学。究竟有多少学生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为什么放弃? 近日,本报记者对新生弃学现象进行了调查,采访了十余所不同类别的在鄂高校、部分弃学学子和家长、有关专家等,试图解开弃学背后的原因。 不满专业,弃学复读 新疆的王亮(化名)今年高考考了550分(当地重点线为470分),被武汉一所部属重点高校录取,但放弃入学。目前他正在当地中学复读,成绩优秀。 王 亮的母亲周女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从四川老家赴新疆打工多年,孩子也跟着在新疆上学。王亮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全家既高兴又纠结,因为他虽然 考上了重点院校,但专业不合适:王亮第一志愿报的是地质学专业,但被调剂到了市场营销专业。“考虑到孩子的性格和兴趣,而且担心他毕业后就业难,开学时, 我们一家三口特地从新疆赶到武汉,想给孩子调换专业。但学校说现阶段无法调换,而且由于所要调换的专业与录取专业跨度太大,一年后调换也有很大难度,于是 全家决定放弃入学,让孩子回新疆复读。”周女士说。 两手准备,终选出国 江苏南通的陈奇(化名)多才多艺,她也是被武汉一所部属重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录取,但放弃入学,目前就读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陈 奇的妈妈龚女士介绍,女儿的发展比较全面,是优秀学生干部和市级三好学生,也曾在舞蹈和主持人大赛中多次获奖。高三时,全家决定让她同时准备高考和申请留 学。由于陈奇高二时结业考试获得4个A的好成绩,且雅思考试拿到7分,因此顺利被国外高校录取。“几乎同时接到国内和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我们最终选择 出国留学。”龚女士说,虽然留学的各项费用每年需要约20万元,但机会难得,可以进一步锻炼女儿的能力。希望女儿好好努力,高年级时能申请到奖学金。 名校也有不少弃读者 像王亮和陈奇一样弃学的新生,并不在少数。 据了解,去年,武汉大学有63名新生弃学。今年,该校招生就业处有关负责人虽未透露具体数字,但表示情况与去年差不多。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今年有约60名新生弃学,与去年情况相似;武汉理工大学弃学者约20人,另有几名新生虽然已经报到,但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或身体原因,正在办理退学或休学手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都有近30名新生弃学。 除了部属高校,记者还采访了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武汉铁路职业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长江职业学院等不同层次的高校。 记者发现,以上学校的新生报到率,部属高校均高于99%,省属二本高校为98%左右,三本高校为97%左右,四批专科学校则为90%左右。 复读留学乃弃学主因 复读、留学——正如上述案例,是新生弃学的两大主因。 去年,武汉大学对弃学的63名学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除9人因联系方式变更无法联系外,其他54人中,明确表示要出国留学的14人,明确表示专业不对口而复读的不到10人,其他未说明弃学原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招办主任王建荣表示,弃学者中,以专业不理想再复读的为主。武汉工程大学招生就业处跟踪调查发现,除了复读、留学外,还有少量学生因参军、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弃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部属高校招办老师介绍,大学扩招前,该校几乎没有弃学现象,即使有极个别学生弃学,也多是由于身体原因。总体上看,近年来,弃学的新生数量有增多趋势。 弃学是高等教育损失 对于弃学现象,接受采访者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弃学学生应在录取之前就选择放弃,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其他学生;也有人认为,弃学代表着选择的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著 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无论站在弃学者的角度还是高校的角度,弃学都是高等教育的损失。其他国家也存在弃学或退学现象,但很多 国外高校不是一年一度的集中计划录取,也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学籍计划管理,学生可自由申请入学,也可自由申请转学。如果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 度,每个学生可多次选择,每所大学可多次录取,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也就将建立。在这种制度下,大学成为办学竞争的主体,既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也会 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教育服务、吸引并留住学生的自觉性。 链接 全国在校大学生退学率约3% 近 日,“腾讯—麦可思2011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以2011年入学的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从2011年9月15日至24日,被调查的2899名 2011级大学新生中,仅有40%对学校的入学教育表示满意。有数据表明,近几年全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接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 ——北京日报2011年10月12日 未来高校生源将越来越紧张 近年来,应届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占毕业生总量的比例并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南京为例,200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国外大学录取的学生约占0.7%,2009年达到1.7%。在一些省、市级示范学校,这一数字可占到应届高中毕业生总数的5%—10%。 ——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0日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在哪?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7 16:14
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在哪?
秘鲁 Cotahuasi 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深度为3354米,是美国大峡谷的2倍左右深(Grand Canyon:1737米).美国最深的峡谷也不是大峡谷(Grand Canyon),而是地狱峡谷(Hells Canyon),深度为2436米. Satellite image of southwestern Peru. The Pacific ocean is in the southwest corner of the mage but covered by a layer of white stratus clouds. Two deep canyons can be seen in the image. The eastern canyon was cut by the Rio Camana river and the western canyon was cut by the Rio Ocona. The large white area between these canyons is the snow-capped peak of Nudo Coropuna, a stratovolcano. At an elevation of 6617 meters i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Cordillera Occidental. The snowcap to the west is on Nevado Solimana, another stratovolcano at an elevation of 6117 meters. The main tributary of the Rio Ocona is the Rio Cotahuasi. The bottom of the Cotahuasi Canyon is 3354 meters below the top of the adjacent plateau. NASA Image http://geology.com/records/deepest-canyon.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
毛宁波 2011-10-27 09:49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瓦尔迪维亚省遭遇里氏9.5级地震,系自1900年有记录以来全世界发生的最强烈地震,致死1655人。那次地震继而触发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日本和菲律宾群岛。 World's Largest Recorded Earthquake 9.5 Magnitude - May 22, 1960 near Valdivia, Chile "The Great Chilean Earthquake" The World’s largest earthquake with a instrumentally documented magnitude occurred on May 22, 1960 near Valdivia, in southern Chile. It has been assigned a magnitude of 9.5 by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It is referred to as the "Great Chilean Earthquake" and the "1960 Valdivia Earthquake.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reports this event as the "largest earthquake of the 20th Century". Other earthquakes in recorded history may have been larger, however this is the largest earthquake that has occurred since accurate estimates of magnitude became possible in the earnly 1900's. Local Damage from Ground Motion and Tsunamis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beneath the Pacific Ocean off the coast of Chile. Ground motion from this earthquake destroyed and damaged many buildings. The Chilean government estimated that about 2,000,000 people were left homeless. It was fortunate that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afternoon and was preceded by a powerful foreshock. That foreshock frightened everyone from their buildings, placing them outside when the main earthquake occurred. Most of the damage and deaths were caused by a series of tsunamis that were generated by the earthquake. These waves swept over coastal areas moments after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They tore buildings from their foundations and drowned many peopl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casualty estimates for this earthquake. They range from a low of 490 to a high of "approximately 6000". Most of the casualties were caused by tsunamis in Chile and from ground motion. However, people as far away as the Philippines were killed by this event. Tsunami Damage This is one of the few earthquakes that has killed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at distant locations. Tsunamis generated by the earthquake traveled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at a speed of over 200 miles per hour. Changes in sealevel were noticed all around the Pacific Ocean basin. Fifteen hours after the earthquake a tsunami with a runup of 35 feet swept over coastal areas of Hawaii. Many shoreline facilities and buildings near coastal areas were destroyed. Near Hilo, Hawaii, 61 people were reported killed by the waves. In California, many small boats were damaged as the waves swept through marinas. At Crescent City, a wave had a runup of about 5 feet and caused damage to shoreline structures and small boats. Waves up to 18 feet high hit the island of Honshu, Japan about 22 hours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re it destroyed more than 1600 homes and left 185 people dead or missing. Another 32 people were killed in the Philippines about 24 hours after the earthquake. Damage also occurred on Easter Island and Samoa. Subsidence and Uplift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reports that there was about five feet of subsidence along the Chilean coast from the south end of the Arauco Peninsula to Quellon on Chiloe Island. This left a number of buildings below waterlevel at high tide. As much as ten feet of uplift occurred at Isla Guafo. Tectonics This was a megathrust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at a depth of about 20 miles where the Nazca Plate is subducting beneath the South American Plate. It produced a 500 mile long rupture zone extending from Talca, Chile to the Chiloe Archipelago. Numerous large earthquakes have occurred in this area before and after the May 22, 1960 event. Damage in Hawaii (Quoted from: Tsunami in Hawaii . Lander, James F., and Lockridge, Patricia A., 1989, in: United States Tsunamis 1690-1988 : U.S. Dept. of Commerc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magnitude 8.6) off the coast of central Chile generated a tsunami affecting the entire Pacific Basin. In general the wave action along Hawaiian shores was quiet, resembling that of the tide, although it had a shorter period and a greater range. It killed 61 and seriously injured 43. In Hilo Bay, however, the third wave was converted into a bore that flooded inland to the 6 m contour. Nearly 240 hectares (600 acres) inland of Hilo harbor were inundated, and all the deaths and $23.5 million of the damage occurred in this area. (The estimates of damage in Hawaii vary from $75 million in Talley and Cloud (1962), to $20 million in Wall (1960). A total of about $24 million for Hawaii is given by the Hawaiian office of Civil Defense.) In nearly half of this area total destruction occurred. In the area of maximum destruction, only building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or structural steel, and a few others sheltered by these buildings, remained standing--and even these were generally gutted. Frame buildings either were crushed or floated nearly to the limits of flooding. Dozens of automobiles were wrecked; a 10-metric ton tractor in a showroom was swept away; heavy machinery, mill rollers, and metal stocks were strewn about. Rocks weighing as much as 20 metric tons were plucked from a sea wall and carried as far as 180 m inland. Damage elsewhere on the Island of Hawaii was restricted to the west and southern coasts, where about a dozen buildings, mostly of frame construction, were floated off their foundations, crushed, or flooded. There was half a million dollars of damage on the Kona coast alone. Six houses were destroyed at Napoopoo. On Maui the damage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Kahului area on the north coast. A warehouse and half a dozen houses were demolished, and other warehouses, stores, offices, and houses, and their contents were damaged. A church floated 6.1 m away from its foundation. Other buildings were damaged at Paukukalo, just outside and west of the harbor. At Spreckelsville and Paia, east of Kahului, houses were damaged, and one house at each place was demolished. Additional damage occurred at Kihei on the south coast and Lahaina on the west coast. On the island of Molokai there was some damage to houses, fish ponds, and roads, and a beachhouse was demolished on the Island of Lanai. The islands of Kauai and Oahu escaped with only minor damage. Fifty houses at Kuliouou, an eastern suburb of Honolulu, were flooded, and $250,000 in damage was done. Elsewhere on Oahu no damage was reported, even where there was inundation of areas occupied by houses. On Kauai, so far as is known, the only damage consisted of one frame building being floated off its foundation on the south coast. " Damage in California (Quoted from: Tsunami on West Coast of United States . Lander, James F., and Lockridge, Patricia A., 1989, in: United States Tsunamis 1690-1988 : U.S. Dept. of Commerc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The largest wave height in California was measured at the Crescent City tide gage was 1.7 m. Waves of 1.5 m were observed at Stenson Beach. The amplitude was more than 1.4 m at Santa Monica. The amplitude at Port Hueneme was 1.3 m and 1.2 m at Pacifica. The tsunami was recorded widely along the Pacific coast with amplitudes less than 1 m. Two vessels valued at $30,000 were lost at Crescent City. Major damage was reported in the Los Angeles and Long Beach harbors. An estimated 300 small craft were set adrift and about 30 sunk including a 24 m yacht which smashed into bridge piers partially disabling the bridge. The Yacht Center lost 235 boat landing slips and 110 more were destroyed at the Colonial Yacht Anchorage and Cerritos Yacht Anchorage for a loss of $300,000. A skin diver, Raymond Stuart, was missing and presumed drowned at Cabrillo Beach, but no death certificate was found. In the harbor currents estimated to be 22 km/hr snapped and washed out pilings. Many thousands of liters of gasoline and oil spilled from the overturn of the boats prompting fears of a fire. Several buoys and navigational aids were swept away at Terminal Island. The Coast Guard landing including the tide gage was washed 5.6 km to sea but was rescued. A mess boy fell 6 m from the bridge of the first ship to attempt to leave the harbor the next day. The ship returned to harbor so his injuries could be treated at the hospital. The accident was blamed on rough seas. At San Diego, ferry service was interruped after one passenger-laden ferry smashed into the dock at Coronado knocking out eight pilings. A second ferry was forced 1.5 km off couse and into a flotilla of anchored destroyers. More than 80 m of dock were destroyed. A 100 ton dredge rammed the concrete pilings supporting the Mission Bay bridge tearing out a 21 m section. A 45 m bait barge smashed eight slips at the Seaforth Landing before breaking in half and sinking. The currents swept 12 and 30 m floats from the San Diego Harbor Masters Pier on Shelter Island and swept away two sections of dockage at the Southwest Yacht Club at Point Loma. At Santa Monica the water fell so low that the bottom of the breakwater was nearly exposed. Eight small craft snapped mooring lines but were taken in tow. One surge swept more than 91 m up the beach flooding a parking lot just off the Pacific coast Highway. At Santa Barbara a drifting oil exploration barge repeatedly rammed the new dredge causing at least $10,000 in damage. An additional $10,000 was done elsewhere including damage to 40 small craft set adrift there." http://geology.com/records/largest-earthquake/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在哪?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7 08:09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在哪?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平均深度8000米,距离日本列岛最近处不过200公里) The Greatest Ocean Depth: Challenger Deep in the Mariana Trench is the deepest point in Earth's oceans. The bottom there is 10,924 meters (35,840 feet) below sea level. If Mount Everest, the highest mountain on Earth, were placed at this location it would be covered by over one mile of water. The Challenger Deep is named after the British survey ship Challenger II, which discovered this deepest location in 1951. Map of the Mariana Trench - Deepest Point in Earth's Oceans - Image by CIA Exploring the Challenger Deep The Challenger Deep was first explored by Jacques Piccard and Don Walsh in the Trieste bathyscaphe in 1960 . They reached a depth of 10,916 meters (35,814 feet). In 2009 researchers from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completed the deepest dive by an unmanned robotic vehicle in the Challenger Deep. Their Nereus robotic vehicle reached a depth of 10,902 meters. Why is the ocean so deep here? The Mariana Trench is located at a 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 Here two converging lithospheric plates collide with one another. At this collision point, one of the plates descends into the mantle. At the line of contact between the two plates the downward flexure forms a trough known as an ocean trench. An example of an ocean trench is shown in the diagram below. http://geology.com/records/deepest-part-of-the-ocean.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6882 次阅读|1 个评论
MIT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突触"(synapses)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6 21:36
MIT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突触"(synapses)
Each of the brain’s 100 billion neurons forms thousands of connections with other neurons. These connections, known as synapses, allow cells to rapidly share information, coordinate their activities, and achieve learning and memory. Breakdowns in those connections have been linked to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cluding autism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s well as decline of memory during normal aging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artificial-synapses-1026.html
个人分类: 其他|3411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上油气藏监测新进展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6 09:54
海上油气藏监测新进展
A receiver, which enables hydrocarbon indicators to be determined in a range of environments, being deployed by a specialist crane operator. Image courtesy of EMGS. Schematic view of a 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CSEM) survey. Image courtesy of EMGS. An illustration of MMT surveying. A natural plane-wave source is represented by horizontal lines (+-+-), with higher frequencies being attenuated by the conductive water layer. Image courtesy of EMGS http://www.offshore-technology.com/features/featureno-stone-unturned-advanced-exploration-methods/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56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Where the wind blows?
毛宁波 2011-10-26 07:20
[转载]Where the wind blows?
How far can wind power go toward reducing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 production? With the world’s energy needs growing rapidly, can zero-carbon energy options be scaled up enough to mak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ow much of a dent can these alternatives make in the world’s total energy usage over the next half-century? As the MIT Energy Initiative approaches its fifth anniversary next month, this five-part series takes a broad view of the likely scalable energy candidates. 引自: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energy-scale-part2-1025.htm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海油服创新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山东烟台交付使用
毛宁波 2011-10-25 07:09
“中海油服创新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山东烟台交付使用
10月21日中集来福士承建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海油服创新号”正式交付使用。“中海油服创新号”整个平台重达2.3万吨,平台全长104.5米,宽65米,型深36.85米,作业水深750米,平台抗风能力达12级,额定居住人员120人,集钻修井、居住等功能于一体。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110/58474.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3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地方很精彩
热度 5 毛宁波 2011-10-24 20:23
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地方很精彩
个人分类: 其他|3633 次阅读|4 个评论
法国CGGveritas地球物理公司成立80周年
毛宁波 2011-10-24 07:17
法国CGGveritas地球物理公司成立80周年
CGGVeritas result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Compagnie Générale de Géophysique (CGG) and Veritas DGC Inc. (Veritas) in early 2007. Those two companies were pioneers in the advancement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going back all the way to 1931. Here are a few highlights of the historical steps our Company has taken to become CGGVeritas today: 2010s 2011 CGGVeritas celebrates its 80th anniversary. 2010 Launch of BroadBand Seismic technology for recording broader bandwidths. 2000s 2009 CGGVeritas acquires Wavefield Inseis, a Norwegian pure-play seismic company. 2008 Record year, with net income at $503M and all financial objectives achieved. 2007 CGG and Veritas combine to create CGGVeritas , a leading global geophysical services and equipment company. 2006 CGG celebrates its 75th anniversary. CGG and Veritas DGC enter into a definitive merger agreement. 2005 Veritas DGC celebrates its 40th anniversary and acquires Hampson-Russel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software group. Veritas DGC builds new Global Processing Facility (powered by 64-bit AMD Opteron™ dual-core processors) in Houston, doubling its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power. CGG launches Eye-D reservoir solutions service, and acquires Exploration Resources, increasing its fleet to 13 vessels. 2004 CGG launches WaveVista, wave equation depth imaging software. Sercel buys 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 Orca Instrumentation and Createch Industrie. David B. Robson retires from Veritas DGC; Thierry Pilenko takes over as Chairman and CEO. 2003 Sercel acquires Sodera, one of the main suppliers of airguns. 2002 CGG’s Kuala Lumpur data processing center becomes one of the Company’s three main regional hubs, after London and Houston. 2001 CGG purchases two seismic survey vessels and multi-client data from Aker Maritime. 2000 Veritas opens new headquarters building in Houston, U.S.A. and installs three more Data Visualization Centers in Crawley, U.K., Calgary, Canada, and Perth, Australia. 1990s 1999 Robert Brunck becomes Chairman and CEO of CGG. Sercel acquires Syntron, market leader in marine geophysical equipment. Veritas DGC acquires Time Seismic Exchange, a growing land seismic data library company in Canada, and Guardian Data Systems, a data archiving and transcription company based in Australia. 1998 CGG carries out offshore surveys in the Gulf of Mexico. Veritas DGC vessel, the SR/V Veritas Viking, sets record by towing the industry's first 12,000-meter streamer. Veritas DGC installs industry-first, new-generation Data Visualization Center in Houston, USA. 1997 CGG is listed o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Veritas DGC acquires Rees Geophysical (a land seismic acquisition company) in Oman. 1996 Digicon and Veritas combine to form Veritas DGC Inc. which immediately upgrades its asset base, installing new HP and SUN computer systems and an NEC SX-4 supercomputer to enhance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1994 CGG carries out first 4D seismic surveys. Digicon becomes the first geophysical company to offer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3D MOVES). 1993 CGG launches 3D seismic vessel ‘Harmattan’, able to tow five streamers. Veritas, now employing about 450 staff, goes public on the Toronto Stock Exchange. 1992 Veritas launches 'SAGE' data processing system, probably the most advanced production processing system available at this time. 1980s 1988 Digicon launches 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 (MPP) initiative, including development of new SeismicTANGO data processing system to replace DISCO. 1987 Digicon records its first non-exclusive 3D marine data library program (in Mobile Bay, Gulf of Mexico). Hampson-Russell Software is founded in Calgary, Canada. 1984 In Massy, CGG installs the largest computer of the time, the Cray 1S. 1983 Digicon opens new data processing center in Brisbane, Australia -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into new Asia Pacific markets. 1982 Veritas processes the industry's first-ever 3D seismic survey in Canada. 1981 CGG listed on Paris Stock Exchange and introduces combo crews (combined vibroseismic-explosive crews). Digicon employee John Sherwood invents DMO (Dip Move Out)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 1980 Digicon develops and markets ‘DISCO’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running on DEC's VAX 11/780 computer system. 1970s 1979 Digicon deploys the geophysical industry's first-ever digital marine seismic streamer - the DSS-240. Digicon becomes the first geophysical company to offer commercial depth migration. 1978 Veritas purchases FPS (Floating Point Systems) CPUs to replace Array Processors, achieving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processing speed. CGG performs first 3D survey in the North Sea. 1977 CGG opens data processing center in Houston, USA. 1976 CGG opens data processing centers in London, UK, and Denver, USA. 1974 In Calgary, Rafael B. Cruz Associates Ltd. is purchased by David B. Robson and renamed Veritas , the Latin word meaning "truth". 1971 CGG introduces 3D seismic exploration with "wide-line profiling" and is the first contractor to tow three parallel streamers. Digicon opens second overseas data processing center in East Grinstead, U.K. 1970 Now with approximately 300 employees worldwide, Digicon opens its first overseas data processing center in Singapore. 1960s 1969 CGG develops a "migration" processing algorithm. Digital Consultants reincorporates as Digicon Inc. and goes public on the American Stock Exchange. 1968 In Calgary, CGG opens first data processing center outside France. Sercel launches the SN 328 (48-trace digital amplifier). 1967 CGG installs EMR computers. Digital Consultants deploys its first land seismic crew. 1966 CGG opens first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center in Massy, France. Digital Consultants install state-of-the-art SDS-9300 computer that allowed multi-trace, multi-task programming without tape output. First marine project - QC work onboard two wooden-hulled marine seismic vessels in the North Sea, where WWII mines were still drifting! 1965 Digital Consultants Inc. is founded in Houston by six engineers and geophysicists who share the vision of bringing evolving digital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the geophysical industry - a new concept. The Company carries out its first data interpretation job in the North Sea. 1964 Early days of single-vessel seismic exploration. 1963 Introduction of "deconvolution" in data processing. 1962 SMG is renamed Sercel and introduces the AS 626 (24-trace transistor amplifier). 1960 CGG uses "multiple coverage" technology to analyze traces, and develops "Dropter", the first non-explosive seismic source technique. 1950s 1958 Dual-vessel seismic exploration. 1956 SMG is created as an offshoot of the electronics department of CGG. 1954 CGG buys its first IBM 604 computer and acquires an MT4 analogue computing center (for processing field data). 1953 CGG becomes a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Discovery of reserves at Parentis, France. 1940s 1949 French crews survey the Gabon forest on behalf of SPAEF. 1947 First seismic surveys in the Aquitaine basin . 1930s 1932 First CGG survey in West Africa. 1931 Compagnie Générale de Géophysique (CGG) is founded. Marcel Champin becomes Chairman.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12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水平大学聚焦本科教学改革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3 18:30
[转载]高水平大学聚焦本科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报上海10月20日讯(记者 唐景莉)教育部今天在沪召开高水平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推进会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水平大学齐聚上海交大,探讨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经验与做法。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   林蕙青指出,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各地和一大批高校重视人才培养,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学在升温,教改在推进,成效已显现,十分令人振奋和鼓舞。她表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是最复杂、最艰难的系统,范围最广,涉及每所学校;重心最低,需要广大教师甚至学生直接参与;周期最长,显效慢;惰性最大,缺少自在自发的动力。无论是面上全局性的推动,还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突破,都需要付出艰巨的、不懈的努力。   林蕙青强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水平大学是高校的领跑团队,希望高水平大学进一步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刘延东国务委员在第21次直属高校咨询会上的讲话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大力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要实施“优势转化战略”,把“985工程”建设形成的各种办学优势自觉地、主动地、优先地汇集转化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一是要进一步聚焦人才培养,转变发展理念思路,把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重心和发展方式转变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二是狠抓教学改革,要广泛动员,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要抓好改革试点项目,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三是要大幅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方面出台鼓励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把教师的精力兴趣集中到人才培养上来,多开课、开好课;另一方面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大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国际教育机构等合作育人,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五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以学校自我评价为基础,建立起学校自我评价,自觉改革,不断前进的学校教学文化。积极推动建立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公开、学科专业认证评估、国际化评估等多种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六是加强学生管理,加强良好科学道德教育和优良学风建设。   会上,39所高水平大学围绕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视频公开课程建设、自我评估和国际评估情况、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进展情况等几个主题,逐一交流了各自的改革思路、主要改革举措和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改革探索中面临的问题。通过会议交流,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增强了信心。大家认为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   会前,39所高校公布了《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总结了有关改革项目的进展。据悉,教育部将把向公众公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形成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召开高水平大学教学工作年度交流会也将形成制度,定期交流改革经验,共享改革成果。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110/125770.html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1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球11次严重石油泄漏事件分析
毛宁波 2011-10-23 12:01
全球11次严重石油泄漏事件分析
据 www.geology.com 网站报道,世界最严重石油泄漏事件主要起因于以下三个方面:1)战争;2)钻井失控;3)油船事故。 Gulf War Oil Spill (1991 - Kuwait) 1991年海湾战争科威特石油泄漏,估计泄漏11000000桶。 During the Gulf War, Iraqi forces invaded Kuwait. As they were being driven out by Coalition forces they opened pipeline valves at the Sea Island Oil Terminal, spilling the oil onto the ground. They also spilled the cargo of tankers into the Persian Gulf. During their retreat they set many fires at wells and pipeline terminals. It is im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total volume of oil spilled but the total could be about 11,000,000 barrels ( 1 , 2 , 3 ). Lakeview Gusher (1910-11 - California, USA) 191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 Lakeview石油井喷。估计泄漏9,000,000桶 The Lakeview Gusher was an out-of-conrol oil well that spilled an estimated 9,000,000 barrels ( 4 , 5 ) of oil in Kern County, California. The well delivered oil faster than crews were able to route it into storage tanks. The pressurized well erupted like a geyser, spilling oil onto the ground for over one year until it played out naturally. Deepwater Horizon (2010 - Gulf of Mexico) 2010墨西哥湾深水水平井石油泄漏,估计泄漏四百九十万桶原油 。 The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 is an ongoing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It began on April 20, 2010 when an explosion destroyed the Deepwater Horizon drilling rig, causing a pressurized flow of oil near the wellhead on the Gulf of Mexico floor in over 5,000 feet of water. Numerous attempts to stop the leak in that difficult environment were partially successful. The well was finally killed on September 19, 2010. The amount of oil lost is unknown because accurate estimates can not be made from ocean floor video observations. The high estimate from the government-appointed Flow Rate Technical Group is 4.9 million barrels ( 6 ). Ixtoc (1979 - Gulf of Mexico) 1979墨西哥湾IXtoc油井泄漏,估计泄漏三百三十万桶原油 Ixtoc was an exploratory well being drilled by Pemex, Mexico's government-owned oil company, in the Bay of Campeche, Gulf of Mexico. It was located about 60 miles northwest of Ciudad del Carmen in water about 160 feet deep. The spill was triggered when the drilling rig lost mud circulation and pressure reduction on the reservoir triggered a blowout. The oil caught fire and the rig collapsed into the ocean. The estimated amount of oil spilled was 3.3 million barrels ( 7 , 8 ). Atlantic Empress (1979 - West Indies) 1979年在西印度群岛“大西洋皇后号”油船泄漏,估计泄漏2,123,800 桶原油 The Atlantic Empress was a Greek oil tanker that collided with another ship off the coast of Trinidad and Tobago on July 19, 1979. About 2,123,800 barrels of oil were spilled ( 9 ). Mingbulak (1992 - Uzbekistan) The Mingbulak oil spill occurred on March 2, 1992 at the Mingbulak oil field in the Fergana Valley of Uzbekistan. The spill was caused by a blowout that caught fire and burned for two months. About 2,110,000 barrels of oil were contained behind an emergency dam ( 10 ). ABT Summer (1991 - Atlantic Ocean) The ABT Summer was a tanker that was severely damaged by an explosion on May 28, 1991 off the coast of Angola. It was carrying a cargo of about 1,920,000 barrels of crude oil ( 11 ). The tanker sank in the Atlantic. Castillio de Bellver (1983 - Atlantic Ocean) The Castillio de Bellver was severely damaged by a fire on August 6, 1983 off the coast of South Africa with about 1,870,000 barrels of oil on board ( 12 ). The tanker washed aground and broke in two. The stern drifted from shore and sank in the Atlantic. Amoco Cadiz (1978 - Atlantic Ocean) The Amoco Cadiz was a very large crude carrier that encountered an extreme storm and ran aground on the coast of Brittany, France on March 16, 1978. The ship had about 1,600,000 barrels of oil onboard ( 13 ). A rip in the hull from the grounding started the spill. The ship broke up over the next few days, spilling most of the oil. MT Haven (1991 - Mediterranean) The MT Haven was a very large crude carrier that caught fire and sank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off the coast of Italy on April 11, 1991. It was carrying 1,140,000 barrels of crude oil ( 14 ). Odyssey (1988 - Mediterranean) They Odyssey was an oil tanker that sank off the coast of Nova Scotia, Canada on November 10, 1988. It was caught in a North Atlantic storm and was broken up by an on board explosion. It was carrying 977,000 barrels of crude oil ( 15 ). http://geology.com/articles/largest-oil-spills-map/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海交大成立名师工作室 知名教授兼职思政老师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3 07:11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名师工作室,首批4位知名教授向所有学生公开邮箱、电话和办公室,并且定时为学生开设讲座或进行座谈。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西拉就是其中一位。 这位每年都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三校为学生开设讲座的著名学者认为,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可不是像辅导员那样对他们面面俱到地照顾,重要的是激活他们的个性,启发他们对专业的爱好,“来找我交流的学生更希望解决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有时候,这些困惑往往是那些不合格的教育者传递给他们的。” 真诚直言让学生看到希望 出国还是不出国?这是来找刘西拉教授的学生最常问的问题。刘西拉这样回复:如果是美国排名15名以后的学校,不建议你们申请;如果请我写推荐信,我也不写。他建议学生考虑自己未来是想做工程,还是想从事研究。“如果想从事研究,那么一定要选择美国土木和建筑专业前15名的学校,并且一定要读到博士,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开放性思维。如果是做工程,很多大工程都在中国,根本没必要出国。” 就在本学期开学的学生和教授见面会上,就有教授这样自我介绍:“我每年主要的工作,是写几篇文章发表在国外的杂志上,你如果跟着我,可以多发文章,而且以后你要出国,我也可以帮助你。”刘西拉教授当即反对:“这样的自我介绍,不是在介绍业务,而是在做生意,明目张胆地拉生意怎么可以上讲台?”刘西拉在他的课上告诉学生:大学里不是所有的教授都很优秀,有些教授和学生根本不见面,只靠邮件联系,这样的教授叫E教授;有些教授一年到头就靠自己的PPT,而且PPT从来不变,这样的教授叫P教授。你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教授,但是你们自己得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刘西拉说,教授为本科生当导师,就是要让学生看到,当老师或者学校做得不对时,教授能够真诚直言。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导师这样,就会感觉到希望;否则,学生在导师的耳濡目染之下,只能一代不如一代。 导师要复活学生的个性 “担任本科生的导师,我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复活学生的思想,激起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爱好。”刘西拉教授说,“因为现在中小学阶段采用的是班级为主的教育方式,这样虽然高效但是成功率很低,是最偷懒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教育中,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我想做的就是恢复他们的个性。” 土木工程专业新生今年的概论课,就是刘西拉教授上的。第一节课,刘西拉教授给他们讲的就是现在国内失败的建筑设计和土木工程的典型。“我举这些例子不是为了向学生抱怨或者发牢骚,而是为了告诉他们,当他们做了总工程师后,不要再设计和建设这样的‘豪门’建筑,既不符合审美需求,又不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学生在听完课后当场就来问刘西拉:“你讲的和我在现实中所受到的教育差别太大了,按照您的说法,那我们不论是做建筑设计还是做土木工程,都不可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那还有什么好多学的。” 刘西拉告诉他:“这样的想法太悲观,我作为一名教授能够在讲台上讲这些内容,就代表了一批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虽然我们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解决。而且从认识论上来说,人也总是一直处于从失望到希望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渐进过程中。” 有学生来咨询:“现在大家都提倡创业,我该学些什么才有助于我的创业理想呢?”刘西拉的一句话简直是迎头一盆冷水:“要创业,毕业后有的是时间,如果不是有成熟的理想,那么珍惜自己在学校四年的时间吧。鼓励学生去开公司就是错误的,知道你有这样发展的一种可能就可以了。” 把学生推向正确的方向 虽然名师工作室是面向新生开设的,但高年级学生也会找上门来。有名学生这学期一开学就诚恳地问刘西拉:“马上要毕业了,我该如何在毕业后尽快体现我作为名校毕业生的人生价值?” 刘西拉毫不客气:“这简直就是个伪问题,如果你想做大事情就别想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先下基层去吧!如果你未来想成为一名管理人才,不管在哪个行业都得先下基层,没做过工程、没开过机器、没做过航务,怎么可能成为一名管理人才。”和学生交流后刘西拉得知,这个问题,原本是其他老师提出来的。刘西拉一声叹息:“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自己有问题,而是教育他的人本身就有问题,学生的错误观念都是老师传递的。” 刘西拉教授认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把挣钱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这当然不宜提倡。“做学问的人面对不同数量的金钱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是不同的”,他随手给学生画了个图,“对生存必需的钱,做学问的人当然会有兴趣;但再多的钱,超过了需要,挣钱的热度就应该下降。还有些人是钱越多挣钱的热度越高,这种人好像更适合去搞经营。一个年轻教师是否适合教书,就是看他在必要的经济需求已经满足之后,其挣钱热情是继续上升还是下降”,他特别强调了一句:“这是我找助手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也可以作为你们寻找人生目标的一个参考”。 刘西拉称,教授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学生的导师,教授的办公室永远都应该对学生开放。任何时候,都要想着把学生推向正确的方向,鼓励他们只要能做成的事情就要有勇气去做。否则,人就只能在越来越没有希望的环境中生活。 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239.shtm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2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东和北非的石油产量超过全球的1/3
毛宁波 2011-10-22 22:42
中东和北非的石油产量超过全球的1/3
据EIA报道,中东和北非的石油产量超过全球的1/3. 中东和北非产油国分布图 引自: http://www.eia.gov/countries/mena/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3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否认每年50万大学生退学 称约16万人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2 17:08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21日指出,有调查指出 我国每年约有50万大学生退学 的信息不准确。近年来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因各种原因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数平均每学年为0.75%,即每学年约16万人。 这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自2007年起实施高等学校新生入学学籍电子注册,建立起完整的在校学生学籍学历数据库,并要求每学年各高校要在数 据库中对本校在校生的升级、留级、休学、复学、退学等学籍变化进行网上标注。教育部每学年在数据库中对在校生学籍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新华网 记者 吴晶) 转载自: http://edu.qq.com/a/20111022/000008.htm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2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简历上当我写下湖北荆州时 全场震惊!”一个毕业生的梦想
热度 12 毛宁波 2011-10-21 13:41
大四的选修课真的不好上,一些人考研,一些人找工作,,,,很少的人上课,不在于你老师水平和敬业程度,因为客观现实是残酷的,孩子们有孩子们的难处. 南京大学萧耐园教授不顾选修课学生少坚持授课 让我们教育者苦笑........... 大学有三宝:复制,粘贴,过就好!---- 看了这几个字真的是十分的无奈...........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更是牵动千万家的心.下面一段文字来自于百度贴吧........一个大学生毕业生在投了无数的简历无果后..........他在梦想有那么一次" 简历上当我写下湖北荆州时 全场震惊!".... ..我们期待着........................祝愿他梦想成真! 人才市场内,熙熙攘攘。不少求职者都一脸苦相,哎,现在工作真的很难找。 招聘主管很不屑的扔给我一个简历,说:先填下基本资料吧!我叹了一口气,从上衣内兜里掏出来一大把笔,试了一遍,最后只有考试专用的2B铅笔管用 当我超级自信的写下自己的毕业院校和学历后,那人的眼光更不屑了,还冷笑了下。我忍受着屈辱继续写,心想,我本来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的。 可是,不知为什么,当我在省份一栏写下湖北时,招聘经理的嘴唇一颤,眉头一紧。而当我在籍贯里一笔一划写下荆州两个字时,招聘主管猛的站起来,双手紧握住我的手问:“什么?!你是荆州的?!!你真的是湖北荆州的??”我真的被吓到了耶。正当我惊魂未定时,招聘主管好像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小心的环顾着四周,缓缓的坐了回去,可是手仍然抓在我的胳膊上,很有力。他轻声的又问了我一遍:你真的是湖北荆州的吗?我点了点头。他将信将疑的问:“就是那个拥有“人才甲天下”的荆州?” 我狠狠的点了点头。没想到,他突然把头低了下去,良久,他才把头抬上来,脸上已然满是泪水。他抽搐着问我:“你想应聘什么职位?”我说:“中。。中层职位。”他扶了扶眼镜说:“中层职位?搞笑吧!来我们这里当总经理吧!月薪十万,朝九晚五,双休假期,带薪假期,年底分红,你可别嫌条件差啊。” 正当我试图强行控制我的激动时,旁边一公司的招聘主管忽然从座位上跳起 三步并作两步 冲到我面前 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声泪俱下的喊道 我的老天爷!!!居然是荆州的!!我滴神呐!!居然让我等到了湖北荆州的!!!!!! 此时的我,脸上挤着惊诧与自豪,那个招聘主管有些慌张,大家都静静的观察着事件的发展。 又突然,不知道在哪个角落,一个喇叭响起:“本公司决定,凡是荆州人来应聘的,一律免试,免费医保,五险一金,月薪加一半!” 这句话就像一个引线一样,紧接着,整个人才市场内各个方向相继响起喇叭声。 “来我们这里!!!我们这里给荆州人三倍薪水!“我们公司给荆州人配车分房! “我们给荆州的安排名模做老婆!!!”“只要在荆州工作半年以上的······ 我真的哭了。此时的我,拿出来我的包,坚定的把毕业证,英语4,6级证,等等撕了个粉碎,我只留一个身份证就好,因为,在那烫金的身份证正面第四行写着------湖北荆州。而这,就足够了。。 以上材料来自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p/1252813143
个人分类: 其他|7031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中国近十年地球科学领域发表论文总数超过两万篇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1 10:23
汤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近日推出近十年地球科学领域论文(仅包括original research reports和review articles)发表前20名国家或地区排名,统计时间段为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30日。其中,美国的论文发表总数、论文总引用次数分别为88,546和1,247,282,位居首位;但在平均每篇论文引用次数方面,瑞士以15.82次排名首位,美国以14.09次排名第4。虽然中国的论文发表总数和论文总引用次数分别为26,662 和186,998,分列第2和第6,但平均每篇论文引用次数只有7.01,仅排在20国或地区中的第18位。以下为详细排名: Rank Country Papers Citations Cites per paper 1 USA 88,546 1,247,282 14.09 2 ENGLAND 24,738 352,499 14.25 3 GERMANY 26,276 340,818 12.97 4 FRANCE 22,991 286,625 12.47 5 CANADA 18,669 205,351 11.00 6 PEOPLES R CHINA 26,662 186,998 7.01 7 AUSTRALIA 13,451 169,840 12.63 8 JAPAN 17,200 162,560 9.45 9 ITALY 14,051 137,707 9.80 10 SWITZERLAND 7,477 118,288 15.82 11 NETHERLANDS 6,854 93,298 13.61 12 RUSSIA 19,508 77,300 3.96 13 SPAIN 8,074 71,701 8.88 14 SWEDEN 5,102 64,383 12.62 15 NORWAY 5,310 61,263 11.54 16 DENMARK 3,422 49,101 14.35 17 SCOTLAND 3,957 45,975 11.62 18 INDIA 9,108 44,908 4.93 19 NEW ZEALAND 3,388 38,428 11.34 20 BELGIUM 3,201 38,051 11.89 详情请见: http://sciencewatch.com/dr/cou/2011/11sepGEO/ 转载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159.shtm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京大学萧耐园教授不顾选修课学生少坚持授课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1 10:21
[转载]南京大学萧耐园教授不顾选修课学生少坚持授课
这是一张“奇怪”的照片:偌大的大学课堂里,一眼望去,前四排空空荡荡没有一个学生,可讲台上,老师背对“学生”用手比画着投影幕上的“球”,投入的讲解。昨天,(10月20日)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上,这样一张照片热得烫手,被“顶”到十大热点话题第一名。照片中唯一的主角是南大天文系72岁的 萧耐园 教授,他正为大四学生上选修课,虽然只来了6个学生,依然讲得津津有味。 网友发帖:天文学史课堂只有6个学生 照片的发布者网友“天行者”是6个来上课的学生之一。“本人选的是鼓楼校区的天文学史,是一位老先生教的,据说是已经退休了,但由于没人能上又被反聘回来教这门课的,老先生真的很是尽职。”10月19日,“天行者”按时来到逸夫馆205教室上课,不过可惜的是偌大的教室结果只有6个人,大家都选择了靠后的位置。“估计换作年轻一点的老师早就当场发火了,不过老先生真的挺好,继续上课,也没说点名,自己很认真地在教室前讲着课。”眼前的这一幕,让“天行者”感到十分惭愧,“之前也有一两次没来,不过真的觉得老先生挺不容易,以后必定按时上课。”自勉一番后他还向同学们呼吁:希望选这门课的同学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来听听,课也挺不错的。 “天行者”的一番话触动了不少网友的心,有人认了出来,“这是天文系的萧耐园教授,我上过他的选修课,老先生讲得通俗易懂。”“楼下”紧跟着的是一片,叹息声:“看着心里有点凄凉啊”、“没想到类似杯具发生在了南京,还是南大,萧老保重!”…… 学生追捧:这是会八国语言的萧爷爷啊 记者随后在采访中证实,照片中的老师的确是南大天文系72岁的萧耐园教授,2003年他已经退休,不过一直坚持为学生上选修课。“他上课笑眯眯的,跟学生的关系很好,学生都很喜欢他。”南大天文系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萧耐园教授每周坚持在南大鼓楼校区和仙林校区为本科生上选修课,一周上四节课,有100多个人选了他的课。前几年,他除了教天文学史外还教意大利语和世界语。“有时,跟他一起走在校园里,很多路过的学生都会上前跟他打招呼。” “会8门外语的萧老师啊!老先生确实敬业啊!”记者注意到,关注这篇热帖的有不少是萧耐园教授的学生。“萧爷爷确实是一名好老师,当年选课的时候大家都抢着选这门课。萧老师和国贸地理的李德夫老师是在南大四年遇到的公选课最认真负责的两位老师。”“顶我的萧老师!!!一位好老师!”网友“小龙家的猫”说,萧耐园教授很博学,对学生也很宽容。也有学生表示很后悔:“很NICE的老师,当年他的课我是混的……”“下周果断去膜拜下这位好先生。” 萧老回应:学生毕业压力大,我能理解 昨天,记者联系上了萧耐园教授,电话中他声音爽朗,听到有学生把他唱“独角戏”的照片发布到网上,他哈哈一笑说:“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大四的公共选修课嘛,我很清楚学生选这门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凑满学分。”萧教授的回答出人意料的宽容,“很正常啊,你想大四的孩子面临毕业,要写论文,还要忙着实习,学分修不满,就不能毕业,我挺能理解的。”更让记者吃惊的是,最少一次,开课时只来了一个学生,“打铃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后来又来了一个。”上课的学生再少,萧教授从不点名,他幽默地说“这是错误的教育方法”。“我上天文史选修课有十年了,很多学生都不请假,高兴来就来不高兴来就不来。”尽管来的学生少,每堂课前萧教授会认真准备好PPT,时常更新讲课内容。“当然,学生多的话我讲得带劲点,人来的少心里总归有落差的。” 说到学生昵称他为“通晓八国语言的萧爷爷”,他再次笑了开来,“不能算通晓,我喜欢所以懂一点,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会说一点,其他语言看书问题不大。”除了南大教课,萧教授每周会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意大利语选修课。 转载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201.shtm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26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利比亚10月13日开始向意大利恢复出口天然气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21 10:09
利比亚10月13日开始向意大利恢复出口天然气
On October 13, 2011, Libya resumed natural gas exports to Italy via the 340-mile, Greenstream Pipeline (Greenstream), which is jointly owned by the Eni S.p.A. and the National Oil Company of Libya. Natural gas delivery imports to Sicily, Italy, at the Gela receipt point, are now about 150 million cubic feet per day (MMcf/d).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357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做好2012年度报刊征订工作的通知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19 12:06
校属各单位: 2012 年度报刊征订工作现已开始,为认真贯彻省市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 2012 年度报刊征订工作,现结合我校实际,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全校各单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切实做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党报党刊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用以指导和推动全局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 2 、要把 《人民日报》、《求是》、《半月谈》、《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荆州日报》放在重要位置。机关及直(附)属单位必须订阅一份党报(刊),教学院(系)必须订阅三份党报(刊)。 3 、经费开支渠道: ( 1 )机关及直(附)属单位订阅报刊从公务费中列支; ( 2 )教学院(系)订阅报刊从综合经费或自有基金中列支; ( 3 )经济独立核算单位费用自理; ( 4 )校领导所需报刊由校办负责征订,费用从校领导公务费中列支。 4 、征订办法: ( 1 )全校报刊征订工作由后勤服务集团邮电所负责办理; ( 2 )各单位必须将所订党报党刊及其他报刊的种类、数量汇总后,交党委宣传部理论宣传科统一审定,由计财处一次性扣减经费指标。 5 、征订时间截止时间: 2011 年 11 月 15 日。 党委宣传部 计划财务处 2011 年 10 月 1 7 日
个人分类: 其他|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有三宝:复制,粘贴,过就好!----中国的大学教育到底怎么了?
热度 2 毛宁波 2011-10-19 07:01
今天早上起来,我订阅的手机报响起来了.看到一条反映中国教育的"三宝"的信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笑不起来.....感到一阵阵痛心.............这36个字我粘贴在下面,,,,,,看看大家的感受! 小学有三宝:起立,敬礼,老师好! 中学有三宝:补习,熬夜,拼高考! 大学有三宝:复制,粘贴,过就好! 这36个字意味深长啊!小学,我们在教育孩子们怎么做人,尽管不全面,但无可非议.中学,孩子们在拼搏,竞争的压力,谁不顺应,谁就不能读大学.大学,成了一个混的世界........... 中小学教育的"三宝"还是在学习和拼搏,,,是为了竞争和"PK",,,,,,这也是中国教育资源现状决定的...教育体制当然也有问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 复制,粘贴,过就好!----多么痛心的表达!尽管有点夸张,,,但肯定是当代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写照,,,,我在想....中国的大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中国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想请教各位朋友,问题在哪?我们怎么解决?什么办法最有效?
47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类真的可以隔墙观景吗?MIT最新研究告诉你答案!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18 14:21
人类真的可以隔墙观景吗?MIT最新研究告诉你答案!
MIT林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了一种新的雷达技术,可以隔墙(固体墙)提供实时视频。隔墙观景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内容。这项技术在军事上和反恐领域、刑侦上无疑是一大好消息!但是如果用于非法领域那可能是一种“灾难”,人类还会有隐私吗?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ll-seeing-through-walls-1018.html The ability to see through walls is no longer the stuff of science fiction, thanks to new radar technology developed at MIT’s Lincoln Laboratory. Much as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see via waves of visible light that bounce off objects and then strike our eyes’ retinas, radar “sees” by sending out radio waves that bounce off targets and return to the radar’s receivers. But just as light can’t pass through solid objects in quantities large enough for the eye to detect, it’s hard to build radar that can penetrate walls well enough to show what’s happening behind. Now, Lincoln Lab researchers have built a system that can see through walls from some distance away, giving an instantaneous picture of the activity on the other side. The researchers’ device is an unassuming array of antenna arranged into two rows — eight receiving elements on top, 13 transmitting ones below — and some computing equipment, all mounted onto a movable cart. But it has powerful implications for military operations, especially “urban combat situations,” says Gregory Charvat, technical staff at Lincoln Lab and the leader of the project. Waves through walls Walls, by definition, are solid, and that’s certainly true of the four- and eight-inch-thick concrete walls on which the researchers tested their system. At first, their radar functions as any other: Transmitters emit waves of a certain frequency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target. But in this case, each time the waves hit the wall, the concrete blocks more than 99 percent of them from passing through. And that’s only half the battle: Once the waves bounce off any targets, they must pass back through the wall to reach the radar’s receivers — and again, 99 percent don’t make it. By the time it hits the receivers, the signal is reduced to about 0.0025 percent of its original strength. But according to Charvat, signal loss from the wall is not even the main challenge. “ amplifiers are cheap,” he says. What has been difficult for through-wall radar systems is achieving the speed, resolution and range necessary to be useful in real time. “If you’re in a high-risk combat situation, you don’t want one image every 20 minutes, and you don’t want to have to stand right next to a potentially dangerous building,” Charvat says. The Lincoln Lab team’s system may be used at a range of up to 60 feet away from the wall. (Demos were done at 20 feet, which Charvat says is realistic for an urban combat situation.) And, it gives a real-time picture of movement behind the wall in the form of a video at the rate of 10.8 frames per second. Filtering for frequencies One consideration for through-wall radar, Charvat says, is what radio wavelength to use. Longer wavelengths are better able to pass through the wall and back, which makes for a stronger signal; however, they also require a correspondingly larger radar apparatus to resolve individual human targets. The researchers settled on S-band waves, which have about the same wavelength as wireless Internet — that is, fairly short. That means more signal loss — hence the need for amplifiers — but the actual radar device can be kept to about eight and a half feet long. “This, we believe, was a sweet spot because we think it would be mounted on a vehicle of some kind,” Charvat says. Even when the signal-strength problem is addressed with amplifiers, the wall — whether it’s concrete, adobe or any other solid substance — will always show up as the brightest spot by far. To get around this problem, the researchers use an analog crystal filter, which exploits frequenc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ulated waves bouncing off the wall and those coming from the target. “So if the wall is 20 feet away, let’s say, it shows up as a 20-kilohertz sine wave. If you, behind the wall, are 30 feet away, maybe you’ll show up as a 30-kilohertz sine wave,” Charvat says. The filter can be set to allow only waves in the range of 30 kilohertz to pass through to the receivers, effectively deleting the wall from the image so that it doesn’t overpower the receiver. “It’s a very capable system mainly because of its real-time imaging capability,” says Robert Burkholder, a research professor in Ohio State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who was not involved with this work. “It also gives very good resolution, due to digital processing and advanced algorithms for image processing. It’s a little bit large and bulky for someone to take out in the field,” he says, but agrees that mounting it on a truck would be appropriate and useful. Monitoring movement In a recent demonstration, Charvat and his colleagues, Lincoln Lab assistant staff John Peabody and former Lincoln Lab technical staff Tyler Ralston, showed how the radar was able to image two humans moving behind solid concrete and cinder-block walls, as well as a human swinging a metal pole in free space. The project won best paper at a recent conference, the 2010 Tri-Services Radar Symposium. Because the processor uses a subtraction method — comparing each new picture to the last, and seeing what’s changed — the radar can only detect moving targets, not inanimate objects such as furniture. Still, even a human trying to stand still moves slightly, and the system can detect these small movements to display that human’s location. The system digitizes the signals it receives into video. Currently, humans show up as “blobs” that move about the screen in a bird’s-eye-view perspective, as if the viewer were standing on the wall and looking down at the scene behind. The researchers are currently working on algorithms that will automatically convert a blob into a clean symbol to make the system more end-user friendly. “To understand the blobs requires a lot of extra training,” Charvat says. With further refinement, the radar could be used domestically by emergency-response teams and others, but the researchers say they developed the technology primarily with military applications in mind. Charvat says, “This is meant for the urban war fighter … those situations where it’s very stressful and it’d be great to know what’s behind that wall.”
个人分类: 其他|4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课堂讨论参考资料
毛宁波 2011-10-17 11:00
本门课程的最后1次课,我们会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讨论。同学们分组就以下材料中的其中一部分进行文献调研,写出调研报告,准备5-8分钟的PPT汇报材料。希望同学们认真准备,组内同学认真讨论,增强团队精神,做出好的成果! 参考资料如下:(同学们还可在网上google新的资料) 1 Marine seismic source http://www.freepatentsonline.com/6639873.html 2 marine seismic streamer http://www.mitchamindustries.com/Products/detail.php?pId=116 seg_marine_hydrophones_streamer_cable.doc (SEG 1987)(点击只读就可以了,不要管密码) 3 marine seismic navigation http://www.slb.com/services/characterization/wireline_open_hole/borehole_seismic/seismic_navigation_positioning.aspx 4 Q-Marine A fully calibrated, point-receiver marine seismic acquisition system for locating, defining, and actively managing offshore reservoirs throughout field life. 5 Wide-Azimuth Innovative marine acquisition techniques such as multi-azimuth (MAZ), wide-azimuth (WAZ), and rich-azimuth (RAZ) are aimed at addressing the illumination problems inherent in traditional narrow-azimuth marine seismic. 6 Coil Shooting Coil Shooting single-vessel full-azimuth (FAZ) acquisition is a technique of acquiring marine seismic data while following a circular path—taking geophysics further by enhancing on current multi- and wide-azimuth techniques. 7 Dual Coil Shooting Dual Coil Shooting multivessel full-azimuth acquisition further extends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Coil Shooting technique by allowing acquisition of full-azimuth seismic data with very long offsets through the use of multiple vessels traveling in continuous circles. 8 DISCover DISCover deep interpolated streamer coverage, is designed to efficiently deliver 3D seismic data with an enhanced bandwidth, providing increases in both low frequencies for deeper penetration and high frequencies for improved resolution. 9 CLA — Continuous Line Acquisition CLA – Continuous Line Acquisi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efficiency of marine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operations by shooting and collecting data during vessel turns. 10 4D Seismic Technology WesternGeco differentiated technologies offer a complete 4D solution from feasibility studies to inversion and history matching. 11 Q-Seabed Q-Seabed technology delivers the highest-quality multicomponent data in the most efficient manner possible, with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to ensure the best results, every time. 12 Multicomponent Seismic Technology With more than eighty 4C surveys completed worldwide, proprietary 4C technology from WesternGeco provides high-quality and cost-effective multicomponent data that can reduce the cost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13 Related services and products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 in Marine Operations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5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BGP(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推出新的12缆地震勘探船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16 16:58
BGP(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推出新的12缆地震勘探船
BGP launches new seismic vessel Published: Sep 23, 2011 Offshore staff ZHUOZHU HEBEI, China – BGP has launched its new 3D, 12-streamer seismic vessel BGP Prospector at Sekwang Heavy Industry in Korea. The vessel was built for high-end surveys and can tow as many as 12 8,000-m (5-mi) long streamers with 100 m (328 ft) separation, says BGP. When it enters service, it will be BGP’s flagship vessel. The vessel is designed by Lloyds (NVC 830 CD) with an overall length of 100 m (328 ft) and width of 24 m (79 ft). As one of the new NVC series, it has a typical endurance of 80 days and a cruising speed of 15 knots, Specifications: Main propulsion system diesel engine Bergen B32:40L8P; designed draught: 6.4 m; accommodation: 28 single and 19 double cabins; helideck: 23 m (75 ft) 15.6 ton (14 metric ton); work boats: 2 x 30 Norpower; and streamer winches. 09/23/2011 http://www.offshore-mag.com/index/article-display/2675384085/articles/offshore/geology-geophysics/asia-pacific/2011/september/bgp-launches_new_seismic.html?cmpid=EnlOSGeoOctober132011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66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全球第一,煤炭储量第二,石油储量第八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16 10:00
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全球第一,煤炭储量第二,石油储量第八
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储量,煤炭储量全球第二,石油储量全球第八。(Russia holds the world's largest natural gas reserves, the second largest coal reserves, and the eighth largest crude oil reserves.) 2009年俄罗斯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Russia was the largest producer of crude oil in 2009, surpassing Saudi Arabia. ) 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储量,是全球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Russia has the largest natural gas reserves in the world and it is the second-largest producer of natural gas. ) 俄罗斯是全球发电量和电能消费最多的国家之一,220百万多千瓦的装机容量(Russia is one of the top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of electric power in the world, with more than 220 million kilowatts of installed generation capacity. ) http://www.eia.gov/countries/country-data.cfm?fips=R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8804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0年安哥拉的石油产量相比2003年翻了一倍
热度 2 毛宁波 2011-10-16 09:23
2010年安哥拉的石油产量相比2003年翻了一倍
安哥拉是非洲第二大石油生产国。2010年安哥拉的石油产量相比2003年翻了一倍。安哥拉是美国第八大原油进口国,是中国第二大原油供应国。 Angola has emerged as Africa's second largest oil producer; its oil production has grown 147% since 2000. Angola is the eighth largest supplier of crude oil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econd largest crude supplier to China, according to data for January through July 2011. Angola is still rebuilding from a 27-year civil war that ended in 2002. Security issues remain, especially in the disputed oil-rich Cabinda exclave . Border disputes have halted some oil developments. 引自: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349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262 次阅读|2 个评论
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国内外勘探区块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13 12:39
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国内外勘探区块
The Korea National Oil Corporation(韩国国家石油公司,简称KNOC) is the largest entity in the country's upstream sector with a daily production capacity of 50 thousand bbl/d in 2009 at its overseas production sites. KNOC has executed its strategic plan to develop into a top-50 oil company by 2012 with a production capacity of 300 thousand bbl/d and 2 billion barrels of oil and gas reserves. KNOC has pursued this goal through both acquisitions of overseas companies as well as cooperation with major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oil companies. 韩国国家石油公司在国内的勘探区块 韩国国家石油公司在国外的勘探区块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K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国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石油?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13 08:12
韩国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石油?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K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4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石油的生成与富集
毛宁波 2011-10-11 17:00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石油的生成与富集
石油的生成与富集详细内容看我的博客,,,,地址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26do=blogid=373716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3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地球物理工作者的"一方净土"
热度 2 毛宁波 2011-10-10 07:26
一个地球物理工作者的"一方净土"
有一个2009年我校勘工专业测井方向的学生,毕业分到了长庆油田从事测井工作.我尽管没有教过他,但是在他的文章里面提到过我,我也时常浏览他的网上文集中的文章.到目前为止他有200多篇文章发布在他的"一方净土"文集中.他的文章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和歌曲.主要是反映他的大学生活和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对学生生活刻画的很深刻,细腻,,,对初到油田工作的感受真真切切.我想推荐给在校的学生们和毕业的同行们,,,,你们有时间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找到你们的影子,,,希望对大四的学生们有所启发.2年多的时间,他从一位实习生,技术员,,,一直走到了公司的宣传部门........你们看看他的一方净土. 一方净土网址: http://my.hongxiu.com/059/583330/ 一方净土作者的序言: 写作,不图名,不为利,只因爱。 写作,去浮躁,净心灵,寻感动。 生活的一方净土,心灵的一泓清泉! 石油小子,初生牛犊; 舞文弄墨,纸上跳舞。 心比天高,志若鸿鹄: 万丈长缨,誓把油龙缚!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4223 次阅读|2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大陆的演化
热度 3 毛宁波 2011-10-7 20:18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大陆的演化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3597 次阅读|3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地质年代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7 20:05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地质年代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4638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岩石的变形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7 19:23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岩石的变形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46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变质岩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7 16:46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变质岩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5262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沉积岩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7 16:20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沉积岩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48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火成岩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7 13:28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火成岩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5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新世界排名前10的大学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0-6 14:34
最新世界排名前10的大学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10月6日发布2011-2012世界大学排行榜,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出人意料地荣登榜首,哈佛大学8年来首次失去头把交椅,与斯坦福大学并列第二。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跻身百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460.shtm ) 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1-2012/top-400.html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大学排名中,教学环境占到30%,科学研究占到30%,研究论文引证占到30% 国际化程度占到7.5%,工业收入(创新)占到2.5%.大学排名应该说主要是看科研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76498do=blogid=493910 中国大陆地区进入世界排名前400的10所大学
个人分类: 其他|5176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矿物与岩石
热度 2 毛宁波 2011-10-6 13:59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矿物与岩石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385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接近世界的一半
热度 2 毛宁波 2011-10-5 16:14
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接近世界的一半
China produced almost half the world's coal in 2010, three times more th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producer, and almost as much as the next 10 highest producing countries combined. While coal is found abundantly across the globe (outside of the Middle East), proven recoverable reserves and production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with the top five producing nations accounting for over 75% of global production. The top coal producers have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istent since 2000. Among the top five producers, only the fifth rank has changed; Indonesia's coal production grew 368% from 2000-2010, moving it from 10th globally to overtake Russia as the fifth largest producer. China also saw strong growth, increasing production by 188% over that time period. U.S. coal prod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ed by only 1% from 2000-2010. Growth in global coal production was heavily concentrated among the top five producers. From 2000 to 2010, global coal production rose 66%, from five billion tons per year to over eight billion tons per year. However, combined production in the top five producing nations grew by 98% during this period, while productio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grew by only 7% (see chart below). (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3350 )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276 次阅读|2 个评论
祝愿天下的老人们: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毛宁波 2011-10-5 08:10
祝愿天下的老人们: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今天是10月5日,也是农历九月九日,迎来了温情的重阳节。九九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因此重阳节又称老人节。祝愿天下的老人们: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http://im.qq.com/culture/qqbanner.shtml?ADUIN=0ADSESSION=0ADTAG=CLIENT.QQ.3493_LoginLogo.0 重阳节的百度 重阳节的QQ
个人分类: 其他|6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 1992届毕业生Adam Riess 获得2011诺贝尔物理学奖
毛宁波 2011-10-5 07:43
MIT  1992届毕业生Adam Riess 获得2011诺贝尔物理学奖
Adam Guy Riess (born December 1969, Washington, D.C. ) is an American astrophysicist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the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and is widely known for his research in using supernovae as Cosmological Probes. Riess shared both the 2006 Shaw Prize in Astronomy and the 2011 Nobel Prize in Physics with Saul Perlmutter and Brian P. Schmidt for providing evidence that the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is accelerating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dam_Riess ) Riess graduated from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92 where he was a member of the Phi Delta Theta fraternity.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96. Riess' PhD thesis was supervised by Robert Kirshner and resulted in measurements of over twenty new type Ia supernovae and a method to make Type Ia supernovae into accurate distance indicators by correcting for intervening dust and intrinsic inhomogeneiti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Adam_Riess ) Riess, now a professor of astronomy and physics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hares the prize with Brian Schmidt and Saul Perlmutter. Perlmutter and Schmidt each headed research teams that in 1998 presented evidence that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was accelerating. Riess was part of Schmidt’s international 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 (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riess-nobel-prize.html ) For almost a century, the universe had been known to be expanding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Big Bang about 14 billion years ago. However, the discovery that this expansion is accelerating was “astounding,” according to the Nobel committee.(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riess-nobel-prize.html Riess, Perlmutter and Schmidt also shared the $1 million Shaw Prize in Astronomy for discovering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niverse’s expansion. Reiss, who was born in Washington, D.C., earned his PhD from Harvard in 1996, and was awarded a MacArthur “genius” grant in 2008. Riess is the 77th MIT-connected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See all of MIT's winners at http://web.mit.edu/ir/pop/awards/nobel.html . He will also be on campus on Oct. 20 to deliver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s Pappalardo Distinguished Lecture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riess-nobel-prize.html Curriculum Vitae–Adam Guy Riess( http://www.stsci.edu/~ariess/Awards.htm ) Offic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3400 North Charles Street Baltimore, MD 21218 (410) 516-4474 ariess@stsci.edu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h.D., Astrophysics, 1996 Harvard University, A.M., Astrophysics, 199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S, Physics, Minor in History 1992 Positions Hel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2006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Assistant Astronomer 1999, Full Astronomer 2004 U.C. Berkeley, Miller Fellow, 1996-1999 Harvard University, Doctoral Student, 1992-1996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Research Associate, Summer 199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1990-1992 Honors and Awards– Recognition by Peers Einstein Medal, 2011 Gilman Scholo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11 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 2010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MacArthur Fellow, 2008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8 Kavli Frontier of Science Fellow, 2007 Gruber Prize in Cosmology, 2007 Shaw Prize, Hong Kong, 2006 Townes Prize in Cosmology, UC Berkeley, 2005 Raymond and Beverly Sackler Prize, Tel-Aviv University, 2004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Laurels for Achievement Award, 2004 Helen B. Warner Priz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3 Bok Prize, Harvard University, 2001 AURA Science Award, 2000 STScI Science Merit Award, 2000, 2001 Trumpler Award,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999 Harvard GSAS Merit Fellow, 1995 Harvard Distinction in Teaching Award, 1994 Margaret Weyerhaeuser Jewett Memorial Fellowship, 1993 Phi Beta Kappa at MIT, GPA: 4.94/5.00 Honors and Awards– Public Recognition Discover Magazine “Twenty under 40”, 2008 Esquire Magazine “Best and Brightest” Award, 2003 Discover Magazine Innovator Award, Finalist, 2003 Time Magazine Innovator Award, 2000 Science Magazine’s Research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1998 Supervised Students and Postdocs Dr. Steve Rodney, Postdoctoral Fellow, JHU, 2010-present Mr. Dan Scolnic, Graduate Student, JHU, 2007-present Dr. Mark Huber, Postdoctoral Fellow, JHU, 2007-present Dr. Andre Martel, Postdoctoral Fellow, JHU, 2006-present Miss. Bridget Faulk, Graduate Student, JHU, 2006-present Dr. Joao Souza, Postdoctoral Fellow, STScI, 2005-present Dr. Hubert Lampeitl, Postdoctoral Fellow, STScI, 2005-present Dr. Louis Strolger, Postdoctoral Fellow, STScI, 2002-2005 Mr. Josh Young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STScI, 2005 Mr. Chris Carpent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Harvard, 1996 Teach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aught Physics 171.118, Spring 2008, 2009,2010,2011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aught Physics 171.112, Spring 2007 Scientific American Magazine, “From Slowdown to Speedup”, by A. G. Riess and M. S. Turner, February 2004 Decadal Survey Program Prioritization Panel, 2009 Johns Hopkins Astrophysics Faculty Search, Chair 2009 Johns Hopkins Discovery Working Group, co-chair, 2008 The Universe, NHK Japan, 2010 400 Years of The Telescope, NPR 2008 Hubbles Amazing Universe, National Geographic 2008 “Scientific American Frontiers”, Guest, PBS, 2004 “60 Minutes”, Guest, CBS, 2003 “Science Friday”, Guest, NPR, 2001 “NOVA”, Guest, PBS, 2000,2005 “Jim Lehrer News Hour”, Guest, PBS, 1998 “Headline News”, Guest, CNN, 1998 “Science Friday”, Guest, NPR, 1998 Most Important Publications Riess, A. G. et al. 1998, “Observational Evidence from Supernovae for an Accelerating Universe and a Cosmological Constant”, AJ, 116, 1009 Riess, A. G., et al. 2004, “Type Ia Supernova Discoveries at z 1 From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Past Deceleration and Constraints on Dark Energy Evolution”, ApJ, 607, 665 Riess, A. G., Press, W. H., Kirshner, R. P. 1996, “A Precise Distance Indicator: Type Ia Supernova Multicolor Light Curve Shapes” ApJ, 473, 88 Riess, A. G., et al. 2007, “New Hubble Space Telescope Discoveries of Type Ia Supernovae at z 1: Narrowing Constraints on the Early Behavior of Dark Energy”, ApJ, 659, 98 Riess, A. G. et al., 2001, “The Farthest Known Supernova: Support for an Accelerating Universe and a Glimpse of the Epoch of Deceleration”, ApJ, 560, 49 Riess, A. G., Macri, L., Casertano, S., Sosey, M., Lampeitl, H., Ferguson, H. C., Filippenko, A. V., Jha, S. W., et al., A Redetermination of the Hubble Constant with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from a Differential Distance Ladder, 2009, ApJ, 699, 539 Riess, A. G., Macri, L., Casertano, S., Lampeitl, H., Ferguson, H. C., Filippenko, A. V., Jha, S. W., Li, W., et al., A 3% Solution: Determination of the Hubble Constant with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and Wide Field Camera 3, 2011, ApJ, 730, 119 Riess, A. G. et al., 1999, “BVRI Photometry of 22 Distant Type Ia Supernovae”, AJ, 117, 707
个人分类: 其他|7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研究的"人工树叶“可以从太阳获取燃料
热度 2 毛宁波 2011-10-2 07:41
MIT研究的"人工树叶“可以从太阳获取燃料
Researchers led by MIT professor Daniel Nocera have produced something they’re calling an “artificial leaf”: Like living leaves, the device can turn the energy of sunlight directly into a chemical fuel that can be stored and used later as an energy source.(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artificial-leaf-0930.html ) The 'artificial leaf,' a device that can harness sunlight to split water into hydrogen and oxygen without needing any external connections, is seen with some real leaves, which also convert the energy of sunlight directly into storable chemical form. Photo: Dominick Reuter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883 次阅读|2 个评论
板块构造与地震 英译汉
热度 2 毛宁波 2011-9-30 12:39
板块构造与地震  英译汉
请大家翻译板块构造与地震的英文文献(PLATE TECTONICSAND EARTHQUAKES),不能打印和复印,统一用A4大小的纸张手写译文稿.10月10日交课堂上,本次作业20分,推迟一天扣5分,依次类推..... 下载文件: PLATE TECTONICS AND EARTHQUAKES.pdf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3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板块构造
热度 3 毛宁波 2011-9-27 17:21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板块构造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4866 次阅读|4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地球系统
毛宁波 2011-9-27 15:56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地球系统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系统的基本概念.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3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绪论
毛宁波 2011-9-27 15:31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绪论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4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课件汇编
热度 2 毛宁波 2011-9-27 15:25
[毛宁波]海洋地球物理课件汇编
最近在给物探08级的本科生讲"海洋地球物理"双语课程,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现将部份学习资料汇集如下,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课件列表如下 1海洋地球物理---- 绪论 2 海洋地球物理----地球系 统 3 海洋地球物理----板块构造 4 板块构造与地震--英译汉 5 海洋地球物理----矿物岩石 6 海洋地球物理----火成岩 7 海洋地球物理----沉积岩 8 海洋地球物理----变质岩 9 海洋地球物理----岩石的变形 1 0海洋地球物理----地质年代 1 1海洋地球物理----大陆的演化 1 2海洋地球物理----石油的生成与富集 1 3海洋地球物理----课堂讨论资料
个人分类: 海洋地球物理|7940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年秋MIT校园生活掠影
毛宁波 2011-9-24 06:38
2011年秋MIT校园生活掠影
离开MIT整整一年了,校园的一草一木仿佛就在眼前。最近(2011年9月22)MIT的ADITL组织了一项活动,号召师生们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MIT校园生活的一角( http://aditl.mit.edu/2011/front )。博主在MIT网站上收集整理了这些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
个人分类: 其他|3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油及其利用简史(EIA发布)
毛宁波 2011-9-21 06:52
3000 BC The Mesopotamians of that era used rock oil in architectural adhesives, ship caulks, medicines, and roads. 2000 BC The Chinese refined crude oil for use in lighting and heating. 600–700 AD Arab and Persian chemists discovered that petroleum’s lighter elements could be mixed with quicklime to make Greek fire, the napalm of its day. 1750 A French military officer noted that Indians living near Fort Duquesne (now the site of Pittsburgh) set fire to an oil-slicked creek as part of a religious ceremony. As settlement by Europeans proceeded, oil was discovered in many places in northwestern Pennsylvania and western New York — to the frequent dismay of the well-owners, who were drilling for salt brine. Mid–1800s Expanding uses for oil extracted from coal and shale began to hint at the value of rock oil, encouraging the search for readily accessible supplies. 1859 Oil was first discovered when a homemade rig drilled down 70 feet and came up coated with oil. This rig was near Titusville (in northwestern Pennsylvania) and was owned by "Colonel" Edwin L. Drake. 1890s Mass production of automobiles began creating demand for gasoline. Before this, kerosene used for heating had been the main oil product. 1920 With 9 million automobi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gas stations were opening everywhere. 1950–present With the growing use of automobiles, oil became our most used energy source . 1960 The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 was formed by Iran, Iraq, Kuwait, Saudi Arabia, and Venezuela. The group has since grown to include 11 member countries. 1970 Production of petroleum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 plant liquids) in the U.S. lower 48 States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at 9.4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Production in these States has been declining ever since. 1972 Oil well productivity for the Nation reached a high of 18.6 barrels per day per well. 1973 Referred to as the Arab Oil Embargo, several Arab OPEC nations embargoed, or stopped selling, oil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lland to protest their support of Israel in the Arab-Israeli “Yom Kippur” War. Later, the Arab OPEC nations added South Africa, Rhodesia, and Portugal to the list of countries that were embargoed. Arab OPEC production was cut by 25 percent, causing some temporary shortages and the tripling of oil prices. Some filling stations ran out of gasoline, and cars had to wait in long lines for gasoline. 1973 In reaction to the Arab Oil Embargo of 1973, Congress passed laws that tried to protect consumers from gasoline shortages and high prices. The price controls of the Emergency Petroleum Allocation Act of 1973 were generally considered a failure, and they were later repealed. 1975 Congress passed the 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 of 1975 aimed at increasing oil production by giving price incentives. This act also created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PR) and required an increase in the fuel efficiency (miles per gallon) of automobiles. 1978–80 The Iranian Revolution, which began in late 1978, resulted in a drop of 3.9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of crude oil production from Iran from 1978 to 1981. At first, other OPEC countries made up for the drop in Iranian production. In 1980, the Iran-Iraq War began, and many Persian Gulf countries reduced output as well. By 1981, OPEC production was about one-fourth lower than it had been in 1978, and prices had doubled. 1980–85 OPEC kept prices high by producing less oil. Saudi Arabia acted as a “swing producer,” cutting more production than any other OPEC country. But high prices caused less oil to be used. For example, cars became smaller, using less gasoline. The drop in oil consumption meant that less oil needed to be produced. Thus, oil production from Saudi Arabia fell from 9.9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in 1980 to 3.4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in 1985. 1981 The U.S. Government responded to the oil crisis of 1978-1980 by removing price and allocation controls on the oil industry.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early 1970s, market forces (supply and demand) set domestic crude oil prices. 1986 In 1986, Saudi Arabia stopped holding back production, and other OPEC members increased production. This caused an oil glut, and prices were almost cut in half. Oil consumption grew quickly in the late 1980s because prices remained low. 1988 Alaska’s production at Prudhoe Bay peaked at 2.0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and fell to 1.0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in 1999. By then, U.S. total output had dropped to 7.8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31% below its peak. 1990–91 Iraq invaded Kuwait on August 2, 1990, causing crude oil and product prices to rise suddenly and sharply. Prices rose even higher when the United Nations (UN) limited the amount of oil that could be purchased from these countries. Between the end of July and August 24, 1990, the world price of crude oil climbed from about $16 per barrel to more than $28 per barrel. The price rose even higher in September, reaching about $36 per barrel. As UN troops began seeing military successes in Iraq, concerns about long-term supply problems were eased and oil prices dropped again. 1990 The Clean Air Act Amendments of 1990 required many changes to gasoline and diesel fuels to make them pollute less. The use of these cleaner fuels was phased-in during the 1990s. Since 1995, “reformulated” gasoline has been used in places with the worst pollution problems. Since 1993 For the first time, the United States imported more oil and refined products from other countries than it produced — owing to growing petroleum demand and declining U.S. production. 1997–98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at occurred in 1997 had worldwide economic effects. As the Asian economies shrank, their demand for petroleum products declined. The slow demand for petroleum, along with the reluctance of OPEC to cut its production quotas, led to the plummet of oil prices in 1998. 2001 The Nation’s petroleum production measured an average of 11.0 barrels of oil per day per well, 41% below the 1972 peak. U.S. petroleum consumption reached 19.7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an all-time high. Of every 10 barrels of petroleum consumed in the United States, more than 4 barrels were consumed in the form of motor gasoline.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alone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all petroleum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meet demand,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were imported at the rate of 11.9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while exports measured 1.0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Net imports (imports minus exports) of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more than doubled between 1985 and 2001. The five leading suppliers of petroleum to the United States that year were Canada, Saudi Arabia, Venezuela, Mexico, and Nigeria. 2005 The record-setting hurricane season of 2005 caused massive damage to the U.S.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frastructure. The Gulf of Mexico, one of the nation's largest sources of oil and gas production, was dealt a one-two punch by Hurricanes Katrina and Rita during August and September. The Energy Policy Act of 2005 was passed. It required increased use of renewable fuels for transportation and new measures to reduce pollution from gasoline and diesel. Gasoline prices broke $3.00 per gallon for the first time. 2006 Refineries began using more ethanol, a renewable fuel, in response to the Energy Policy Act. 2008 For the first time, crude oil price broke $100 per barrel and gasoline prices broke $4.00 per gallon. EIA网站上给出了石油及其利用的历史轨迹,很客观,特别是认为中国人在公元2000以前就开始利用原油点灯和加热。同时还列举了与石油相关的重大事件,请大家参考! 2010 On April 20, 2010, an explosion and fire occurred on the offshore drilling rig Deepwater Horizon, which had been drilling an exploratory we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The accident killed 11 crewmembers and left oil leaking from the unfinished well into the ocean for months. On May 27, 2010,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Salazar announced a 6-month hold or "moratorium" on deepwater drilling. 参考资料: http://www.eia.gov/kids/energy.cfm?page=tl_petroleum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墨西哥湾地区油气开采与战略石油储备分布图
毛宁波 2011-9-21 06:37
美国墨西哥湾地区油气开采与战略石油储备分布图
The Gulf of Mexico area, both onshore and offsho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gions for energy resources and infrastructure. Gulf of Mexico offshore oil production accounts for 29 percent of total U.S. crude oil production and offshore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n the Gulf accounts for 12 percent of total U.S. production. Over 40 percent of total U.S. petroleum refining capacity is located along the Gulf coast, as well as almost 30 percent of total U.S. natural gas processing plant capacity. http://www.eia.gov/special/gulf_of_mexico/index.cfm 图中4个粉红色圆圈代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墨西哥湾内的深红色散点是美国的油气平台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9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2035年中国和印度的能源消费将占世界的一半
热度 1 毛宁波 2011-9-20 05:33
到2035年中国和印度的能源消费将占世界的一半
据EIA最近公布的国际能源展望2011的研究表明,到2035年中国和印度的能源消费将占世界的一半。 Strong economic growth leads China and India to more than double their combined energy demand by 2035, accounting for one-half of the world's energy growth according to EIA's recently released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1 (IEO2011). The IEO2011 projects that China and India together will consume 31% of the world's energy in 2035, up from 21% in 2008. China, which surpassed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world's largest energy consumer in 2009, is the predominant driver of growing energy demand. By 2035, China's projected energy consumption is 68% higher than U.S. energy consumption.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grows 53% between 2008 and 2035, representing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1.6%. Energy growth varies greatly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Energy demand in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and non-OECD nations, which was nearly the same in 2007, diverges sharply in the projection as non-OECD growth further accelerates, averaging 2.3% per year compared to only 0.6% per year for OECD nations. At this rate, non-OECD nations account for 83% of global growth and consume 67% more energy than OECD nations by 2035, although their energy consumption is still far lower on a per capita basis. Additional IEO2011 highlights include: World oil prices remain high, but consumption of petroleum and other liquids continues to grow; both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liquid supplies are used to meet rising demand. Natural gas has the fastest growth rate (1.6%) among fossil fuels over the 2008-2035 projection period. China and, to a lesser extent, India and the other nations of non-OECD Asia consume coal in place of more expensive fuels in the Reference case, which assumes no policy changes that would restrict the use of coal. China alone accounts for 76% of the projected net increase in world coal use, and India and the rest of non-OECD Asia account for another 19% of the increase. Renewable energy is projected to be the fastest growing source of primary energy over the next 25 years, but fossil fuels remain the dominant source of energy. 参考资料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313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4290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从南美进口石油最多的四个国家
热度 1 毛宁波 2011-9-19 07:41
美国从南美进口石油最多的四个国家
美国从南美进口石油最多的四个国家包括: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根廷,厄瓜多尔 参考: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EC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8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叙利亚生产的原油90%出口到欧洲
毛宁波 2011-9-18 23:24
叙利亚生产的原油90%出口到欧洲
大家看看下图就能发现,叙利亚生产的原油90%出口到了欧洲。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311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飞机“黑匣子”什么样子?
毛宁波 2011-9-17 21:52
飞机“黑匣子”什么样子?
An airplane’s digital flight-data recorder, or “black box,” holds massive amounts of data, documenting the performance of engines, cockpit controls, hydraulic equipment and GPS systems, typically at regular one-second intervals throughout a flight. Inspectors use such data to reconstruct the final moments of an accident, looking for telltale defects that may explain a crash.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black-box-analysis-0912.html 飞机“黑匣子”什么样子?
个人分类: 其他|8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希望广大教师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热度 1 毛宁波 2011-9-11 15:14
[转载]胡锦涛:希望广大教师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109/124068.html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邹声文、霍小光)在第二十七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9日上午来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实地考察学校工作,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始建于1956年的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积极探索办学规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取得了教书育人的可喜成绩。   上午9时许,胡锦涛前往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考察。一到学校,总书记先参观了校史陈列,了解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教学成果,希望他们认真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八十中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室里,学生科技社团正在开展活动。胡锦涛走进教室,观看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模型。适应抢险救灾需要的无尾式无人机,能够清理水上垃圾的多功能船,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太阳能校园草坪灯……总书记看得十分仔细,还亲自用微型锯床锯了一小块做船模的塑料板。高三学生赵冬杰向胡爷爷演示自己设计的仿生学机械手,只见机械手灵巧地做出捏、抓、握等动作。总书记饶有兴致地戴上特制手套,通过活动手指体验这个机械手远程同步操作的效果,夸奖这个小发明做得好。看到这些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提高了实践本领,总书记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他勉励同学们勤动脑、勤动手,使自己的素质更加全面,为将来成为国家建设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八十中从2002年开始,平均每年接收20名西藏学生入校学习。总书记牵挂着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专门到一个宿舍看望。在宿舍门口,1名藏族学生向胡爷爷献上洁白的哈达。胡锦涛同这个宿舍的西藏学生坐在一起,关切地询问:在北京生活习惯吗?学习能不能跟得上?同学之间相处得好吗?……西藏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告诉胡爷爷,老师们像父母一样关爱大家,汉藏同学在一起非常和睦,在这里学习进步很大、生活也很快乐。说着,她们还拿出到北京同学家里做客时拍的照片,请胡爷爷看。总书记听着学生们的讲述、看着她们的照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对西藏学生说,中央安排西藏中学生到内地上学,是关心西藏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希望你们珍惜难得机遇,勤奋刻苦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将来为建设西藏、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总书记还特别叮咛她们,给家里的爸爸、妈妈带个好。望着和蔼可亲的胡爷爷,西藏学生倍感温暖。   八十中还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学生在读。国际部语言一班教室里,十几名外籍学生围坐在一个四合院模型前,听老师讲授汉语课文《我真想住住四合院》。胡锦涛坐下来,观摩起这堂汉语课。领读课文、提问练习、纠正发音,老师教得绘声绘色,外籍学生学得十分认真。教学告一段落时,胡锦涛问外籍学生课文里的珍妮为什么想住四合院,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交谈中,听说一些外籍学生还没去过四合院,胡锦涛建议他们去实地看看,这样既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可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胡锦涛希望外籍学生不断提高汉语水平,结识更多中国朋友,进一步加深各国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在教学楼一层大厅,胡锦涛亲切接见了学校教师代表。总书记动情地说:“长期以来,各位老师献身教育事业,勤勉工作,默默奉献,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我们感谢大家,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胡锦涛指出,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师德修养,钻研教学业务,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听了总书记的谆谆叮嘱,教师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关怀和重托。   当胡锦涛就要离开学校时,热情的师生们拥到路边,争相问候总书记,胡锦涛向大家频频挥手致意。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整个校园沉浸在欢乐和兴奋之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等一同考察。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13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海洋石油720"完成首个地震采集作业
毛宁波 2011-9-11 11:28
[转载]"海洋石油720"完成首个地震采集作业
【中国网中国交通】讯:近日,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成的十二缆物探船海洋石油720船圆满完成南海荔湾43-11区块三维地震采集作业任务,这是该船投产后完成的首个作业项目。 本次作业自2011年5月下旬开始,正值台风多发季节,天气和海况恶劣,对生产作业影响严重。海洋石油720船克服了三次热带低压、两次台风,仅用44天时间就完成了1547.65平方千米的作业任务,并创下日航行129.45航行公里、日采集77.67 平方千米的好成绩。海洋石油720船顺利完成首次勘探作业,为今后的业务开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引自 http://jt.china.com.cn/news/NewsImgInfo.aspx?id=67812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纪念911的照片很特别
热度 1 毛宁波 2011-9-10 10:26
MIT纪念911的照片很特别
明天是911,去纽约搞双塔的飞机是波士顿起飞的,离MIT不远的飞机场。MIT的主页上,把双塔用云标识出来,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面,若影若离的。。。。。什么叫创新。。。MIT的人真的想的不一样! 9月10日MIT主页 主页的背景照片(MIT Graphic: Christine Daniloff ) 参考资料: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3q-gabrielli-sept-11-0909.html
个人分类: 其他|4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教授从教40周年暨60寿辰庆祝活动2024年在中国举行
热度 6 毛宁波 2011-9-10 08:48
毛宁波教授从教40周年暨60寿辰庆祝活动2024年在中国举行
今天9月10日是中国的教师节,早上7点就开始收到不少学生和朋友发来祝贺的短信和电话,心情当然是蛮高兴的。弹指一挥间,我从1984年开始从教至今也有27个年头了,回首往事有太多的酸甜苦辣,在此不能一一罗列。扣心自问,尽管我尽心尽力在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和好老师,还有许多地方离学生和领导的要求差的很远,任重道远,今后还得继续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9月8日我专程去中南大学(长沙)参加了我的博士后合作教授戴塔根老师从教35周年及60寿辰庆祝活动,海内外100多位学生参加了此次庆祝活动。戴教授是中南大学乃至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他淡泊名利,爱生如子,座谈会没有邀请学校领导参加,只是师生们在回忆往事,交流心得,展望未来,更多的是学生们对老师的祝福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的话语。这是我参加的最朴实、最热闹的、最兴奋的一次祝寿活动。 参加完老师的祝寿活动,感慨万千。我20岁大学毕业,20岁从事教育工作,40岁做教授,离退休只有14年了。我在展望:如果我幸能活到2024年,在中国一定要举行一个小型的庆祝活动,我会在科学网博客上发布一条消息: 毛宁波教授从教40周年暨60寿辰庆祝活动2024年在中国举行 。 60大寿的时候如果也有学生参加和祝贺那将是对我一辈子教育工作的肯定。请 记住毛宁波的生日是:公历5月11日。 今天不是愚人节,是教师节! 我在戴老师祝寿酒会现场 从左自右边 师母、戴老师、我 我与寿星戴塔根教授合影 师生座谈会现场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5127 次阅读|8 个评论
悲欢离合:毛泽东逝世-中国教师节-美国911-中秋节连续四天出现
热度 12 毛宁波 2011-9-9 12:22
悲欢离合:毛泽东逝世-中国教师节-美国911-中秋节连续四天出现
悲:9月9日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毛泽东逝世日(1976年9月9日)---------- 中国悲痛 欢 :9月10日是中国的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开始)---------------------- 教师欢乐 离:9月11日是美国“911”事件10周年(2001年9月11日)----------------- 家庭分离 合 :9月12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国农历八月十五)--------------- 合家团圆 毛泽东逝世,中国教师节,美国911,中秋节四天连续出现,多少年一遇?谁计算一下!
个人分类: 其他|815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范英: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或达65-70%
热度 1 毛宁波 2011-9-9 11:0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163.shtm 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对外原油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4.8%,而8月初国家工信部披露,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5.2%,并已超过了美国。我国的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上涨,会不会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呢?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范英在近日做客中国经济网 时谈了她的观点。 石油对外依存度不直接反映能源安全 石油对外依存度是指我国能源依赖进口的程度,范英解释说。她认为,石油对外依存度实际上反映的是我国经济和国外经济的联系在增强,并不直接反映能源安全。就像GDP很依赖出口的增长,如果贸易伙伴的经济疲软或者是衰退,我国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在国际交往增多的过程中,在创造价值和搞活经济的同时,客观上也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能源也是这样的。对外依存度的增加会给我们带来新的风险因素。但并不意味着对外依存度越高,能源安全程度就会下降。国际上也是这样的,韩国和日本对外依存度是90%以上,印度是70%以上,美国长期都在50%以上。范英表示,石油对外依存度与能源安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成反比。 能源安全观需要转变 范英表示,所谓的警戒线并不是权威的说法,而是大家主观上这样认为的。她强调了能源安全观的转变。因为从全球的能源资源的分布来看,它就是不均衡的,就是要从石油的生产国运送到消费国,这是世界经济最大的特色。因此,我们要逐渐地转变能源安全观,从拥有到占有再到动态平衡。拥有指的是,我们最早认为我们拥有资源自给自足是最安全的。但后来我们逐渐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希望能够通过投资、兼并、购买区块占有一部分境外的资源,这样从长期来讲,也就觉得比较踏实和较安全一些。再发展起来,我们就会看到不一定要完全地拥有或者占有,我们可能会在投资、贸易、各种合作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达到在合作当中求得大家共同的安全状态。 五方面影响石油安全 范英从五方面谈了影响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投资。我们一般认为如果到境外投资占有资源,这可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上保障石油供应,一旦自己拥有了这个资源以后,可以规避油价波动的风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避风险的重要的手段。但到海外投资有很多的风险因素,例如石油资源国现在都开始保护自己的资源了,因此进入的难度在增加,投资环境更加复杂了,地缘政治也更加复杂了。 二、购买。获取海外资源还有另外一种途径,即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购买。这种贸易方式实际上也非常灵活,而且占用资金的周期也比较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但这样我们就不好控制油价的波动了。因为油价的波动随时都会随着进口原油把成本因素带到国内。而且因为石油是在产业链的上游,因此还会随着石化到各行各业,对经济运行带来输入性通胀的风险。 三、进口来源。石油进口的来源非常集中,目前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要占70%,据我们测算,进口来源的集中度是0.24,相对应的美国的进口的集中度只有0.08,比我们小得多。美国推行进口多元化的战略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的分散风险的战略是非常好的。未来我们肯定要通过多元化来分散进口风险。 四、运输。现在进口石油的运输有90%都是走海运的,其中又有90%是通过外籍油轮运输的,其中的80%还是要经过世界上最不安全的马六甲海峡。这个风险因素将来对能源供应会是一个很大的制约。未来,我国肯定要在如何保障运输通道的安全,如何使得运输通道也能够尽量地分散方面作出努力。范英介绍说,现在我国已经在中亚建成了多条油气进口的管道,我国也在缅甸开通了输油输气的管道,东南亚的进口也在增加。因此,这会逐渐分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入到马六甲海峡管理的国际事务当中,大家通过协作和共同维护安全来保证自身的安全。这是在运输方面。 五、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保障一个国家能源安全非常重要的手段,总的来说,战略石油储备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是保障供应。一旦发生供应中断可以补上,可以通过释放储备使国内的供应得到补充,使经济能够正常运行。第二是方面是平抑油价。在国际油价高涨的时候,可以通过释放储备石油来增加供应的力量,就会使得油价得到平抑。第三方面的作用是威慑作用。拥有大量的战略石油储备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的因素。 我国石油总储备量可达30多天 谈到我国石油储备的现状时,范英表示,2004年发改委就批准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计划,现在我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期,即10多天的净进口量。加上各个公司还有一些商业上的储备,总的储备量可以达到30多天甚至更高一些。但这个水平和IEA要求的90天净进口量的要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我们未来的储备压力还是很大。 此外,范英表示,我国也在发展新能源而且发展得非常快。长期来讲,肯定是要依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或达65—70% 国际能源署预计,中国原油需求增速如果保持不变,在将来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会升到80%。对此,范英表示,对于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预测,国际国内很多机构都作出了各种不同的预测。当然他都有不同的判断和假设了。 从我们的研究来看,范英指出,我国未来石油需求还要进一步增长,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会达到65%到70%,到2030年的时候,对外依存度可能会达到70%到75%。但是,石油的需求也要看其他的因素,比如天然气的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也要看气候谈判背景下整个政策的走向,也要看价格机制,很多因素决定了我国对未来石油需求以及石油的进口量。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震采集装备与软件
毛宁波 2011-9-5 23:55
摘要: 地震采集装备是取得高品质地震数据的重要保证,震源激发和信号接收的效果是影响地震数据质量与采集成本的两个主要因素。近年来,在勘探地震采集方面,以超万道地震仪、三分量检波器为代表的单点接收、单点震源成为一种新的采集概念并推动了物探技术的... 地震采集装备是取得高品质地震数据的重要保证,震源激发和信号接收的效果是影响地震数据质量与采集成本的两个主要因素。近年来,在勘探地震采集方面,以超万道地震仪、三分量检波器为代表的单点接收、单点震源成为一种新的采集概念并推动了物探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以3DVSP、井下采集震源与接收装备为代表的开发地震采集装备推动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另外,基于模型的优化采集设计技术备受重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复杂地区的采集设计问题。 勘探地震采集装备 震源装备 对地表相对复杂的区块(如城区、沙漠等)的激发震源一般采用可控震源、聚能弹、坑炮等。为满足复杂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需要,可控震源已从早期的小吨位震源发展到目前的28吨级(6万磅级)的大吨位震源,从而大大提高了激发能量。多台组合同步控制精度达到微秒级水平,平均相位误差不到1度,从而提高了组合激发的效果。西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同步震源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不进行震源信号编码,而是依靠空间震源定位在后续处理中进行成功的信号分离。Mobil公司开发出了一种高保真振动地震技术,它通过测量和记录各振荡器的相配运动,利用这些实际运动信号来处理采集到的数据,达到高保真的目的,并利用振荡器的运动信号可分离多炮点同步记录数据,允许在野外进行多炮点同步采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地震记录仪 地震记录仪是地震采集的重要装备之一。随着机械制造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震仪、20世纪50年代前最早的光点记录方式、50年代的磁带模拟记录方式发展到70年代的24道数字记录方式,从70年代的24道地震仪发展到千道数字地震仪。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近期又出现了万道地震记录仪,地震记录仪的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为满足高精度地震勘探的要求,地震仪器已向着超多道、遥感、高位模数转换(从24位到32位)以及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方向发展。主要的地震仪器生产厂家有:SERCEL,I/O,GEOX,FAIRFIELD公司等,主要产品包括:SN338,CM408UL,SYSTEM TWO,SYS—TEM2000,IMAGE,ARAM24,ARAMARIES,TELSEISBOX等,这些采集系统具有更高的技术指标。对于2ms 的采样,最多可达到19200道,一般可以达到3000道,单线最多接收道数可达到1200道,一般可达到600道;最小采样率已达到1/8ms;动态范围达到134dB;高截止频率达到2000Hz;信号畸变小至0.0003%;共模抑制比大于90dB。此外,这些采集系统具有更多的优势。单站、单道的外形尺寸与重量在不断减少;有线与无线系统做到真正的混编,从而使野外排列设计更加灵活;并且数据传输实现了网络化等。 油藏地球物理采集装备 多BT3分量采集装备 由于多波多分量地震不但可以采集到更为丰富的地震数据信息,而且可以为地质构造的成像、裂缝和孔隙的确定、储层岩性的解释等提供特定的信息,20世纪70 年代末到80年代初,横波地震勘探有了显著的进展,最近利用多波多分量来检测方位各向异性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和令人鼓舞的成果。 陆上横波激发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三排井震源、壕沟爆炸索、水平可控震源、车装重锤、倾斜气枪震源等。 对于多分量采集的另一关键因素就是多分量数据的接收。陆地多分量勘探较早使用的是双检波器,即除了一个测量地面垂直分量的常规检波器外,再设计一个专用于测定地面水平运动分量的检波器,后来出现了三分量检波器。目前三分量检波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测量一个垂直分量及两个正交的水平分量的三分量检波器。另一种是三面检波器,即UVW正交型检波器,它是将性能一致的三个检波器装在一起,三分量与地面夹角均为54.74度,且彼此相互垂直。 VSP采集装备 井中地震勘探包括VSP、井间地震、微地震、单井地震和随钻地震等。井中检波器的发展是促进3DVSP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是多级多分量检波器,这种检波器的信号在井下数字化后直接传到地面,多级接收可达8级、24级、80级,甚至200级,提高了接收效率,三分量接收,可以同时采集到纵波和横波资料。另外,井中检波器已经小到可以直接置于油管中进行测量。 井间地震采集装备 井间地震一般是在现有的井网上,选一口井作为震源井,邻近的一口或几口井作为接收井进行测量。井中震源和检波器是影响井间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的两个关键要素:井间地震所用的井中检波器与VSP的基本相同。井中震源有许多类型,如可控震源、压电陶瓷、炸药、空气枪、重锤等。根据井间地震的技术要求,国内外已研制出数十种井下震源,压力基本上能达到12000psi,最大传播距离可达1000m,耐高温可达200摄氏度。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006/41423.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8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是欧盟最大的产油国
热度 1 毛宁波 2011-9-4 14:42
英国是欧盟最大的产油国
According to Oil and Gas Journal (OGJ), the U.K. had 2.9 billion barrels of proven crude oil reserves in 2011, the most of any E.U. member country. In 2010, the U.K. produced 1.4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bbl/d) and consumed 1.6 million bbl/d of oil. (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UK ) 2000年-2012年英国石油产量与石油消费对比图 2010年英国石油出口(左)与进口国家分布图,石油主要从挪威进口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4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可采煤炭储量排名世界前三
热度 1 毛宁波 2011-9-3 14:05
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可采煤炭储量排名世界前三
Sourc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Statistics . Note: Latest data available for the U.S. are 2009, international data are 2008. Coal reserves are relatively stable from year to year. Download CSV Data The United States leads the world with over 260 billion short tons of recoverable coal reserves—28% of total global reserves and 50% more than Russia, which possesse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reserves. Despite significant U.S. coal production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recoverable domestic coal reserves at current mining levels would last 222 years. Coal reserves are reported by coal types : bituminous and anthracite (46%), subbituminous (41%), and lignite (12%). Appalachia is the largest producer of bituminous and anthracite coal, while large quantities of subbituminous coal are produced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covering much of Wyoming , as well as parts of Montana). Texas leads lignite production.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2930 #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7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EIA绘出中国未来25年能源使用结构图
热度 1 毛宁波 2011-8-31 07:23
美国EIA绘出中国未来25年能源使用结构图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7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湖北省拿出化解省属高校债务风险的办法!
毛宁波 2011-8-29 13:28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bei.gov.cn2011 年08月23日来源: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hubei.gov.cn/zwgk/zfxxgk/zfwj/ezbfwj/ezbf2011/201108/t20110823_143845.shtml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财教〔2010〕568号)要求,切实减轻我省地方高校(指省教育厅、省直部门及市、州政府所属的公办普通本专科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债务负担,化解财务风险,促进我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化解高校债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化解高校债务的重要意义   高校负债发展是高校扩招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近年来,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一些高校还本付息压力不断增大,债务风险日渐显现,严重影响了我省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做好高校债务化解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是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建立规范、安全、有效的经费管理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化解高校债务工作的重要意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减轻高校债务负担,有效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二、化解高校债务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1?明确责任,分级负担。。。。。。。。。。。。。    2?统筹规划,分类化解。。。。。。。。。。。。。   3、构建机制,长效管理。。。。。。。。。。。。。   (二)总体目标。   在严格控制高校新增贷款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用5至8年的时间,逐步化解2009年8月底经审计认定的全省地方高校贷款余额133亿元(其中:高校113亿元,市州所属高校20亿元)。具体化债进度为:2012年以前,在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上,由省、市州财政、高校共同化解贷款余额的60%(即80亿元);其余40%的贷款余额(即53亿元),由各地方高校在2012年以后自行化解。   三、化解高校债务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基本建设监管,严防产生新债。按照高等教育适度发展的原则,省发改委、省教育厅要科学制定高校事业发展规划,认真核定各高校基本建设总体规模,指导高校做好校园建设规划,从严审批高校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要在锁定2009年8月底银行贷款余额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完善高校债务情况动态监控机制,从紧从严控制新增贷款,防止出现“举新债,化旧债”、“边化边借”现象。以2011年6月30日为节点,凡是已经达到核定规模的高校,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建项目;确有必要新上基建项目的,由省发改委商省教育厅从严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今后,未经批准擅自新建项目而举债的高校,除终止其财政拨款外,还将依规依纪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同志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积极化债。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高校的投入,逐年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新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鼓励高校积极化解债务。省政府设立省级财政化解高校风险奖补专项资金,在2011—2012年化债期内,省财政按因素法对化债积极,效果较好,银行贷款余额与2009年8月底相比有明显下降的高校予以奖励。对化债不积极、贷款余额不减反增的高校,省财政除不安排该校化债奖补资金外,还将减少或停止安排专项资金;省教育厅将调减该校招生计划,暂停该校硕士、博士点审核,暂停学校升格、更名审核。各市、州政府也要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所属高校化解债务。   (三)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拓宽化债途径。支持高校依法盘活存量土地,所得收益用于偿还债务。凡建有新校区且占地面积达到核定规模的高校,其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必须在2012年底以前通过“招、拍、挂”或者政府收购储备等方式进行处置,资产处置所得由地方财政部门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管理。凡在2012年前处置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的,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对高校实行让利,其土地出让收入在扣除必须上交中央的税费和计提各项专项资金后,原则上用于偿还债务。对债务较重而处置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不积极的高校,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要依法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四)统筹学校各类资源,开源节流还贷。各高校要对历史形成的债权进行全面清理,加强对有效债权的清理清收,并将结余资金专项用于化解债务。债务较重的高校,每年需从学费收入中筹措25%的资金,列入学校年度支出预算,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直接偿还债务。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高校,应从独立学院上缴的管理费用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还债务。   (五)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高校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学校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执行效率,在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同时,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财务风险监控体系,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将工作重心放到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和只注重外延扩张的现象。   四、强化各项保障机制   (一)成立领导小组。成立湖北省地方高校债务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武汉市政府、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审计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省物价局和省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加强对全省高校化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化债的日常工作。市、州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二)明确部门分工。省教育厅和省发改委负责核定“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各高校学生规模和基本建设规划;由省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省财政、教育、发改、建设等部门会同有关市州政府研究制定老校区置换方案。省财政部门负责地方高校化债资金的筹措,并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会同相关部门负责高校化债工作的监督、考核和奖励资金的测算分配。   (三)层层落实责任。高校化债工作正式启动后,省地方高校债务化解工作领导小组与各高校主管部门及市、州政府签订《湖北省地方高校化解银行贷款余额任务责任书》,各高校主管部门及市、州政府再与所属高校签订化债责任书。相关高校必须根据责任书的要求编制化解债务工作方案及分年度偿还计划,报主管部门审定后实施。   2011年8月14日
个人分类: 其他|2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尼日利亚43%的石油出口到美国
热度 2 毛宁波 2011-8-28 07:25
尼日利亚43%的石油出口到美国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NI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7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叙利亚也是欧洲的“油库”
毛宁波 2011-8-28 06:44
叙利亚也是欧洲的“油库”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SY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利比亚新政府对中国的石油出口能否达到11%?
毛宁波 2011-8-23 15:36
利比亚新政府对中国的石油出口能否达到11%?
利比亚政局巨变,卡扎菲政府肯定是成为历史了。中国外交部也发表声明:我们珍重利比亚人民自己的选择!据凤凰卫视报道,最近在利比亚的黎波里的中国人还有22人,包括凤凰卫视3名战地记者,CCTV 2名占地记者,还有一些开中餐馆的中国人。 2010年利比亚生产的石油11%出口到中国,72%出口到欧洲,3%出口到美国,14%出口到其他地区。难怪有媒体指出利比亚是欧洲最近的“油库”。法国为首的欧盟要轰炸利比亚,支持反对派的目的不言而喻了。 利比亚新政府会有多少石油出口到中国,我们将拭目以待! 2010年利比亚石油出口分布国及其比例 2011年非洲探明石油储量利比亚排名第一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4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影响石油价格的七个主要因素
热度 1 毛宁波 2011-8-19 17:48
影响石油价格的七个主要因素
As part of its Energy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itiative, EIA is assessing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oil prices — physical market factors as well as those related to trad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This website describes 7 key factors that could influence oil markets. The analysis explores possible linkages between each factor and oil prices, and includes regularly-updated graphs that depict aspects of those relationships. EIA's traditional coverage of physical fundamentals such as energy consumption, production, inventories, spar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geopolitical risks continues to be essential. EIA is also assessing other influences, such as futures market trading activity, commodity investment, exchange rates, and equity markets, as it seeks to fully assess energy price movements. This analysis was published on June 16, 2011 and covers the period from 2000 forward. Several charts include projections through 2012 from EIA's Short Term Energy Outlook . Charts are updated with new data on a monthly, quarterly, and annual basis according to the schedule below. The analysis will be updated as needed. Feedback is welcome and can be submitted via the feedback form at the bottom of every page on this site. http://www.eia.gov/finance/market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存度究竟有多大?
热度 1 毛宁波 2011-8-19 16:53
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存度究竟有多大?
The United States consumed 19.1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MMbd) of petroleum products during 2010, making us the world's largest petroleum consumer. The United States was third in crude oil production at 5.5 MMbd. But crude oil alone does not constitute all U.S. petroleum supplies. Significant gains occur, because crude oil expands in the refining process, liquid fuel is captured in the processing of natural gas, and we have other sources of liquid fuel, including biofuels. These additional supplies totaled 4.2 MMbd in 2010. In 2010 the United States imported 11.8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MMbd) of crude oil and refined petroleum products. We also exported 2.3 MMbd of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during 2010, so our net imports (imports minus exports) equaled 9.4 MMbd. Petroleum products impor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0 included gasoline, diesel fuel, heating oil, jet fuel, chemical feedstocks, asphalt, and other products. Still, most petroleum products consum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refined here. Net imports of petroleum other than crude oil were 2% of the petroleum consumed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2010. About Half of U.S. Petroleum Imports Come from the Western Hemisphere Some may be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49% of U.S.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imports came from the Western Hemisphere (North,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including U.S. territories) during 2010. About 18% of our imports of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 come from the Persian Gulf countries of Bahrain, Iraq, Kuwait, Qatar, Saudi Arabia, and United Arab Emirates. Our largest sources of net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 imports were Canada and Saudi Arabia. Sources of Net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 Imports: Canada (25%) Saudi Arabia (12%) Nigeria (11%) Venezuela (10%) Mexico (9%) It is usually impossible to tell whether the petroleum products you use came from domestic or imported sources of oil once they are refined. Reliance on Petroleum Imports has Declined U.S. dependence on imported oil has dramatically declined since peaking in 2005. This trend is the result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a decline in consumption and shifts in supply patterns. 2 The economic downturn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improvements in efficiency, changes in consumer behavior and patterns of economic growth, all contributed to the decline in petroleum consumption.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ed use of domestic biofuels (ethanol and biodiesel), and strong gains in domestic production of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 plant liquids expanded domestic supplies and reduced the need for imports. http://www.eia.gov/energy_in_brief/foreign_oil_dependence.cfm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6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的发电厂究竟有多老?
热度 1 毛宁波 2011-8-19 15:55
美国的发电厂究竟有多老?
Sourc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orm EIA-860 Annual Electric Generator Report , and Form EIA-860M (see Table ES3 in the March 2011 Electric Power Monthly) Note: Data for 2010 are preliminary. Generators with online dates earlier than 1930 are predominantly hydroelectric. Data include non-retired plants existing as of year-end 2010. This chart shows the most recent (summer) capacity data for each generator. However, this number may change over time, if a generator undergoes an uprate or derate. Sourc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orm EIA-860 Annual Electric Generator Report , and Form EIA-860M (see Table ES3 in the March 2011 Electric Power Monthly ) http://www.eia.gov/energy_in_brief/age_of_elec_gen.cfm Which types of power plants are oldest? The current fleet of electric power generators has a wide range of ages. The Nation's oldest power plants tend to be hydropower generators. Most coal-fired plants were built before 1980. There was a wave of nuclear plant construction from the late 1960s to about 1990. The most recent waves of generating capacity additions include natural gas-fired units in the 2000s and renewable units, primarily wind, coming online in the late 2000s. What is the age of U.S. generating capacity? About 530 gigawatts, or 51% of all generating capacity, were at least 30 years old at the end of 2010 (see chart below). Most gas-fired capacity is less than 10 years old, while 73% of all coal-fired capacity was 30 years or older at the end of 2010. The 'other' category includes solar, biomass, and geothermal generators, as well as landfill gas, municipal solid waste, and a variety of small-magnitude fuels such as byproducts from industrial processes (e.g., black liquor, blast furnace gas). What are the trends for each type of generator? Learn more about trends in generating capacity additions by fuel type in the following articles: Coal — Today in Energy , June 28, 2011 Nuclear — Today in Energy , June 30, 2011 Natural Gas — Today in Energy , July 5, 2011 Hydropower — Today in Energy , July 8, 2011 Wind — Today in Energy , July 13, 2011 Oil — Today in Energy , July 18, 2011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法国数学家费玛今日诞辰410周年(地震学中费玛时间最短原理)
热度 3 毛宁波 2011-8-17 08:44
法国数学家费玛今日诞辰410周年(地震学中费玛时间最短原理)
2011年8约17日google首页纪念费玛诞辰410周年 今天是法国业余数学家费玛(Pierre de Fermat)诞辰410周年.费玛时间最小原理在地震学和地震勘探中有举足轻重的应用作用。我们做地球物理的要感谢他的理论。费玛最短时间原理在地震学中的应用英文表述如下: 谷歌Doodle纪念皮耶·德·费玛:“业余数学家之王”( http://news.cnfol.com/110817/101,1587,10497441,00.shtml ) 北京时间2011年8月17日,刚过了12点,GOOGLE今天的Doodle又更新了。将鼠标移至今天的Doodle上方会发现这样一句话:“我发现了一个美妙的关于这个定理的证法 ,可惜这里 doodle 地方太小,写不下。”   这实际上是谷歌(GOOGLE)在用这种方式是纪念著名的业余数学家 皮耶·德·费玛的诞辰410周年。关于皮耶·德·费玛 Pierre de Fermat   “业余数学家之王”皮耶·德·费玛Pierre de Fermat的故事:   皮耶·德·费玛(Pierre de Fermat)是一个17世纪的法国律师,也是一位业余数学家。之所以称皮耶·德·费玛「业余」,是由于皮耶·德·费玛具有律师的全职工作。著名的数学史学家贝尔(E. T. Bell)在20世纪初所撰写的著作中,称皮耶·德·费玛为”业余数学家之王“。贝尔深信,费玛比皮耶·德·费玛同时代的大多数专业数学家更有成就。17世纪是杰出数学家活跃的世纪,而贝尔认为费玛是17世纪数学家中最多产的明星。费玛的父亲多米尼克·费玛(Dominique Fermat)是一位皮货商,同时也是波蒙特-洛门地区的第二执政官。皮耶·德·费玛的母亲克莱儿·德·隆格(Claire de Long)则出身于国会法官世家。费玛于1601年8月出生(于8月20日在波蒙特-洛门受洗),而父母一心要栽培皮耶·德·费玛成为地方首长。皮耶·德·费玛幼年在杜鲁斯求学,30岁时就任同一地的请愿委员,同年与露薏丝·隆格(Louise Long)结婚,育有三子二女,其中一个儿子克雷门·山缪·费玛(Clement Samuel Fermat)成了皮耶·德·费玛科研上的主要助手,并在费玛逝世后,整理出版了皮耶·德·费玛的工作成果。事实上,这份出版品也就是今日闻名已久的费玛最后定理之出处。 由于家境富裕,父亲特意给皮耶·德·费玛请了两个家庭教师,不入学校而在家里接受系统教育。小时后的费玛虽称不上是神童,却也相当聪明。费玛父亲比较开通,并不宠爱孩子,因此费尔玛学习十分努力,文科、理科都学得不差,不过,皮耶·德·费玛最喜欢的功课,还是数学。1617年,费玛准备考大学,父亲希望皮耶·德·费玛读法律,费玛也喜欢这门学科,所以没有多大的争议,就接受了父亲的安排。毕业后,费玛接受一个事务所的聘请,成了一名律师。由于工作认真,并热心于社会福利事业,30岁那年,皮耶·德·费玛被选为家乡-图卢兹的地方议会议员。 费玛洁身自好,并不汲汲于名利,因此,平时比较空闲。闲余时间,皮耶·德·费玛常看些古书,尤其爱读古希腊的数学名著。皮耶·德·费玛不时作些题目,并进行数学研究,与当时的数学名家,如巴斯卡、笛卡儿、渥里斯等人通信,交流心得体会。费玛虽说是一位业余的数学爱好者,但由于皮耶·德·费玛刻苦钻研,又敢于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所以取得的成果丰硕。皮耶·德·费玛在解析几何、数论、无穷小分析〈微积分之前身〉和概率论方面,都有重要之贡献。费玛私淑戴奥弗多斯,来研究数论,师从希腊几何学家,特别是阿波罗尼,来研究曲线,皮耶·德·费玛曾和其皮耶·德·费玛的人重建阿波罗尼失传的著作“On Plane Loci”。在代数上已有所得后,皮耶·德·费玛献身于曲线的学习,而写成《Ad Locos Planos et SolidosIsagoge》(平面和立体轨迹入门)一书。费玛对于轨迹的研究有一般性的方法,这是古希腊所未能办到的。我们不知皮耶·德·费玛的坐标几何是如何孕育出来的,皮耶·德·费玛对韦达利用代数解几何问题应是相当熟悉,但更可能的是皮耶·德·费玛将阿波罗尼的结论直接转换成代数式。在1638年笛卡儿发表其《La Ge`ome`trie》大作后的第二年,费玛寄给皮耶·德·费玛一份如何找切线的论文。皮耶·德·费玛与笛卡儿并列为解析几何的发明者。   检查极大和极小问题时,皮耶·德·费玛先使一代数方程的变数作微小的变动,然后使这变动消失。皮耶·德·费玛还运用无穷小的思想到求积问题上,已具今日微积分的雏形。这也是费玛的卓越成就之一,皮耶·德·费玛在牛顿出生前的13年,提出了有关微积分的主体概念。牛顿以及同时代的莱布尼兹共同探讨运动、加速、力、轨道以及应用数学上连续变化的理论,而这也是后世所称的微积分。在数论方面,一直到高斯提出皮耶·德·费玛的贡献之前,费玛的研究始终左右著数论的研究方向。皮耶·德·费玛写过许多关于数论的定理,但顶多只给予简略的证明,数论上有许多重要事项与费玛的名字相连,皮耶·德·费玛可说是近代数论的开创者。。皮耶·德·费玛的费玛大定理:“xn+yn=zn,n大于等于3时,没有正整数解“,成为古今数学一大谜,多少的数学家投入这个问题,但直到今日仍无法完全解决。德国数学家P.Wolfshehl在1908年过世时遗赠十万玛克给Gottingen大学里的德国科学学术院,悬赏能够解决费玛大定理的人。这奖金已吸引了数千人,然而没有一个人提出正确的证法。此问题误证之多,数学史上无出其右。   费玛和帕斯卡是概率论早期的创立者,本来概率论是因应保险事业的发展而产生,但刺激数学家思考概率论的一些特殊问题,往往来自赌博者的请求。皮耶·德·费玛与巴斯卡分享开创概率论的荣誉。 (完) http://baike.baidu.com/view/1227061.htm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687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8月9日福建泰宁超市菜价
热度 1 毛宁波 2011-8-13 16:00
2011年8月9日福建泰宁超市菜价
2011年8月9日福建泰宁超市菜价。
个人分类: 其他|3175 次阅读|1 个评论
乱扔垃圾,罚款五十元!
热度 1 毛宁波 2011-8-13 12:07
乱扔垃圾,罚款五十元!
乱扔垃圾,罚款五十元!乱扔垃圾固然可耻,50元依据在哪?你觉得合理吗?后山一堆垃圾罚款多少? 乱扔垃圾,罚款五十元! 后山一堆垃圾罚款多少?
个人分类: 其他|45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福建的“擂茶”
毛宁波 2011-8-13 12:00
福建的“擂茶”
最近在福建考察,觉得擂茶蛮稀奇的,特收集以下资料,学习一下!
个人分类: 其他|3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玉华洞设立院士工作站---是做研究还是休闲?
毛宁波 2011-8-13 11:47
玉华洞设立院士工作站---是做研究还是休闲?
最近在福建将乐玉华古洞考察,看见玉华洞设立院士工作站---百思不得其解,院士在这里是做研究还是休闲?
个人分类: 其他|3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乐玉华洞中的“中国地图”
毛宁波 2011-8-13 11:38
将乐玉华洞中的“中国地图”
福建省将乐玉华洞中少了台湾的“中国地图”,是洞内碳酸盐岩溶蚀滴水而成,很是奇妙!
4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福建人也吃辣椒吗?
热度 1 毛宁波 2011-8-12 09:22
福建人也吃辣椒吗?
前几天在三明市开会,偶尔能看见老百姓房前屋后的晒辣椒。从饮食结构来看,福建人吃的菜是不怎么发辣椒的。偶尔菜里面放一点是为了增加色彩的。福建人喜欢吃辣椒吗?
个人分类: 其他|69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泰宁大金湖-----丹霞地貌景观
热度 3 毛宁波 2011-8-10 22:29
泰宁大金湖-----丹霞地貌景观
泰宁大金湖,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属三明市泰宁县。 大金湖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体,同时还有花岗岩地貌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点缀其中。 应多位网友的要求,补充如下资料和照片,敬请原谅! 大金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金湖以水为主体,以丹霞地貌为特征,是国内少有的丹霞地貌与浩瀚湖水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大金湖现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继武夷山“双世遗”之后又一个入主世界级别的福建旅游景区。而且大金湖是同时拥有五块国家级牌子的旅游景区,包括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 大 金湖水深色碧,岛湖相连,湾汊相间,群峰竞秀,洞奇石美,青山绿水间随处可见国内罕见的水上丹霞奇观、古寺险寨、渔舟农舍和古木山花。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圆缺,展现在游客眼前的都是一幅幅浓淡相宜、富有诗情画意的泼墨山水画面,令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清代诗僧释最弱由衷赞叹:“海之内外佳山水,到此难容再作声!”    景区内有赤壁丹崖、水上一线天、猫儿山、白水际瀑布、十里平湖、虎头岩、甘露岩及甘露寺、尚书墓等名胜古迹180多处。特别是甘露寺、水上一线天、幽谷迷津、天工佛像、天然摩崖等绝世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甘露寺是宋朝福建两大建筑之—,位于金湖西岸,长滩人形山西侧,是泰宁最负盛名的岩寺。岩寺隐藏于赤石深壑之中,左边一块红色岩石象一口硕大无比的“钟”,右边那块像一面独步天下的巨“鼓”;甘露寺便在这钟鼓石之间,所以有这么个说法叫“右鼓左钟,庙(妙)在其中”,以这来形容其地理位置。 甘露寺九曲一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台阶,激励着学子们探求知识世界的拳拳之心。在百里湖山,人们徜徉着“品字”型的庙宇,聆听着寺外老林的鸟啼蝉鸣,远眺湖心的波浪银面,寺在水上,水承寺泽,如果说中国的山水文化融会在名山大川的佛寺之中,那么甘露寺就可谓是佛寺中的山水画了。
个人分类: 其他|7384 次阅读|5 个评论
泰宁寨下大峡谷----世界地质公园考察
热度 1 毛宁波 2011-8-10 06:52
泰宁寨下大峡谷----世界地质公园考察
福建泰宁寨下大峡谷位于泰宁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的寨下村,由3条峡谷首尾相连而成,呈环状三角形,好似一条金色苍龙蜷卧在群山之中,故又名金龙谷。它是泰宁修建的第一条地质科考路线,联合国专家称之为“世界地质公园的榜样景区”。三条满目苍翠的峡谷,分别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构造运动为主的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寨下大峡谷是观赏丹霞地貌的绝佳地,有着典型的赤壁、洞穴、巷谷、线谷和堰塞湖。   通天峡的“山崩地裂”,一条线谷、一道狭窄的裂谷深深切入山体,欲把整座山劈开,又深深向地底凹陷下去,阴森森黑漆漆像是无底深渊。倚天峡的“时空隧道”,能同时看到和触摸到两个相隔遥远年代的地质岩层,左手边是距今约4亿年的变质岩,右手边却是距今8000万年形成的丹霞地貌地层,一水之隔,两种岩石的形成年代竟相差3亿多年。大峡谷两旁危崖突兀,壁立千仞,难得见到阳光,走入峡谷中顿生隔世之感,恍若世外桃源。天穹岩是寨下大峡谷最引人入胜处。在一处倒悬着的红色崖壁顶端,有一直径约20米的凹岩,鬼斧神工般雕琢出数百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丹霞洞穴,大洞套着小洞,洞中有洞,在谷底看来宛如一座神圣殿堂的穹庐,高贵而又气派;又好似满天星斗,令人眼花缭乱。寨下大峡谷的丹崖谷底隐藏着一个湖——雁栖湖,雁栖湖在壁立千仞的悬崖下,周围翠竹丛生,湖水静谧。若把丹崖比作刚强男子,雁栖湖就犹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多情女子,静静相依。
个人分类: 其他|42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内首个矿井物探研究实验基地启用
毛宁波 2011-8-8 23:13
国内首个矿井物探研究实验基地启用
2011年8月8日国内首个矿井物探研究实验基地在福建将乐启用,我有幸被邀参加了这次奠基仪式。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倡导中学生通过设计来学知识
毛宁波 2011-8-5 17:09
MIT倡导中学生通过设计来学知识
T his summer, a few dozen Boston-area high school students chose to spend their mornings toiling away with a variety of materials to create working marvels of engineering. They’re this year’s participants i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Workshop, a month-long program that gives teenagers a hands-on experience with the joys and challenges of engineering. Director Ed Moriarty, an instructor at MIT’s Edgerton Center, hesitates to categorize the workshop’s main goal as anything other than “fun.” But if students manage to learn a few basic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long the way, then all the better, he says. Twenty-two students make up this year’s cohort, a number that has grown steadily over the last decade. Most come from the John D. O’Bryant School of Math and Science in the Roxbury Crossing neighborhood of Boston, but the group also includes several students from other local high schools. Moriarty says the camp is run on a “pay-what-you-can” basis, with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ttending for free. Projects developed during the program vary widely from year to year, depending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students. None of the activities are prescribed; instead, students take part in brainstorming sessions on the first day, and things develop from there. Typically, the “counselors” — a mix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from MIT and other local universities — present a few ideas, and the students decide which projects they’d most like to work on. “I don’t care what they end up doing. I just care that they care,” Moriarty says. This year, the 22 students divided themselves into five projects: a modified Razor scooter, equipped with a motor and brakes; a sound system of giant tower speakers; remote-controlled “anything” (which ended up including cars, fish, birds and even a flying turtle); a mosaic tiger meticulously assembled from pieces of stained glass; and an electric cello. Each student is allotted $100 to spend on materials for his or her group’s project; this way, projects that attract more students have a larger budget to work with. Counselors help them purchase supplies online and work with them on the construction from the ground up. Moriarty and the counselors agree that it’s mostly about the process and not the final result — but still, the workshop produces some impressive finished pieces. The modified Razor scooter can attain speeds of up to 30 miles per hour. The stained-glass tiger is slated to be installed in the lobby of the O’Bryant School during a special ceremony this fall. And last week, on the morning of the last day of camp, a happy group of campers listened to music on the finished pair of booming tower speakers. Ixchel Garcia, a 15-year-old sophomore who helped build the speakers, says the camp has reinforced her desire to pursue engineering as a career. When asked what her group would do with their product, she said they planned to leave the sound system as a gift for the lab. “MIT gave us this camp, so we wanted to give them something back.”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video-edgerton-workshop-0805.html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3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数字地质起死回生
毛宁波 2011-8-4 06:58
Bringing Digital Geology Back To Life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rooted in classic geologic concepts are giving mainstream geologists a whole new spectrum of interpretation tools. Bill Ross, Landmark For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geology and well log interpretation has lagged behind constantly evolving software tools for geophysics. It wasn’t so long ago, 2006 in fact, that former AAPG Distinguished Lecturer Cindy A. Yeilding of BP gave a popular talk at local society meetings titled “Is the workstation killing geology?” In it, she cited serious limitations of the digital workstation, including aesthetically pleasing maps that are not always geologically valid, failure to recreate best practices based on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geology, and the lack of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tools for mainstream users. She was, however, optimistic that one day geologists would be able to create, iterate, collaborate, and capture their projects in a completely digital framework. The day Yeilding hoped for is finally dawning. In the years since she nailed the shortcomings of geologic software, dramatic progress has been made. New technologies like Landmark ’s Dynamic Frameworks to Fill capability –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ecisionSpace Desktop environment – are bringing digital geology back to life. Next-gener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mapping tools designed specifically for mainstream geoscientists combine classic geologic concepts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tructural geology with automated processes and intuitive interfaces to improv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 How? For one thing, technology workspaces enable geologists and geophysicists to build a properly sealed,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surfaces, fault networks, and unconformities as a natural part of interpreting seismic and well data. They can interactively fill selected intervals with 2-D or 3-D reservoir properties computed automatically from well logs. And all it takes to generate consistent, high-quality structure or property maps from an integrated, multi-surface framework is a few clicks of the mouse. Now, mapping is a byproduct of accurate 3-D framework construction. What’s more, dynamic updating tools allow geologists to change an interpretation or add a new pick and watch every related part of the framework shift accordingly – without manual intervention. Saving a sealed framework with reservoir properties to a common project database makes it accessible to every member of the team through a unified, multi-discipline workspac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workflows in a digital environment like this leverage two new additional technologies built on classic geologic concepts. One of these is “conformance.” All geologists know that the majority of stratigraphic units comprising sedimentary basin fill are relatively parallel or “conformable.” That is, layer thicknesses tend to remain uniform over large areas. This fundamental principle represents a valuable tool that can assist geologists in correlating logs, identifying discontinuities – faults and unconformities – and building more accurate stratigraphic and structural frameworks. What modern conformance technology essentially does is use a well-sampled surface – a seismic horizon or marker bed with numerous well tops – as a reference to guide, or conform, the shape of poorly sampled surfaces above or below it. With conformance technology, geoscientists can interpret stratigraphic layers between wells at essentially the same lateral resolution as the most detailed surface available. Apart from picking tops or seismic, the process is automated. http://www.epmag.com/Magazine/2011/7/item85078.php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27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页岩气投资者的警告!
毛宁波 2011-8-4 06:36
A warning for shale gas investors By Steve Hargreaves @ CNNMoney August 3, 2011: 5:22 AM ET Possible SEC investigation highlights how hard it is for investors to value emerging shale gas companies. NEW YORK (CNNMoney) -- Recent reports of an investigation by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into whether shale gas companies are overstating their gas reserves highlights the challenges investors face in navigating this emerging sector. Last week a research note from the investment management firm Robert W. Baird, citing industry lawyers, said the SEC is looking into whether shale gas companies may be overestimating the amount of natural gas they hold beneath the ground. The investigation is most likely politically motivated and not entirely unwelcome, the note said, sparked by congressional calls for SEC action following a scathing report in the New York Times questioning the reserves held by some shale gas firms. "We view it as appropriate and expected for the SEC to evaluate compliance with new regulations if compliance is publicly questioned," Christine Tezak, a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analyst at Baird, wrote in the note. "A regulatory investigation may provide a clearer investment horizon than a 'trial' in the press." The SEC would not confirm or deny if an investigation is underway. Extracting natural gas from shale is a relatively new phenomenon. It's been made possible in just the last few years thanks to advances in drilling technology and the broader use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 Known as fracking, it's a controversial process that injects water, sand and chemicals deep into the ground to crack the shale rock and unleash the gas. The process has sparked concern over its effects on the water . The fracking public relations mess Gas from the Northeast's Marcellus shale, Texas's Barnett Shale and Arkansas' Fayettville Shale, among others, promises vast amounts of cleaner-burning fuel for the nation's energy use for decades to come. Its also caused the share price of firms involved in the space to surge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But it may be hard for the SEC, the companies themselves, and investors in general to determine just how much gas these firms hold in the ground - a key metric in determining the stock price for any energy company. "The history of these wells is so limited," said Neal Dingmann, a Houston-based analyst at investment bank SunTrust Robinson Humphrey. "It's going to be a very touchy call to determine what you can book on these reserves." Dingmann said it's not uncommon for a shale gas well to see its production fall 70% in the first year. He said the hope is that they then continue to produce gas at the much slower but steadier rate over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But until several decades pass, no one will really know for sure. Most analysts, including Dingmann, believe there is lots of gas there. So do the biggest names in the energy businesses. Exxon Mobil ( XOM , Fortune 500 ) would not have paid $40 billion for shale gas producer XTO last year if it thought the company was spinning a yarn when it came to its reserves. Interest in shale gas by other oil majors like BP ( BP ) and Chevron ( CVX , Fortune 500 ) continues, with the smaller shale firms like Chesapeake ( CHK , Fortune 500 ), Range ( RRC ), Devon ( DVN , Fortune 500 ) and EOG ( EOG , Fortune 500 ) the periodic subject of takeover talk. But the Times isn't the only one to question the viability of this resource. Petroleum geologist and noted oil-supply skeptic Arthur Berman has been arguing for years that shale gas estimates are overstated by at least 100%. "Shale gas in the U.S. is an important and permanent feature of supply," Berman wrote on his blog earlier this week. "But it will not fulfill mainstream expectations of either supply or cost." Retail investors should at least be aware of the debate.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在中俄边界-----黑河
热度 1 毛宁波 2011-8-1 20:14
我在中俄边界-----黑河
个人分类: 其他|339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在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毛宁波 2011-8-1 20:08
我在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个人分类: 其他|4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资料检测裂缝---定性与定量
毛宁波 2011-7-29 16:58
Measuring Fractures – Quality and Quantity By BOB HARDAGE Click to Enlarge As has been emphasized in the three preceding articles of this series, when a shear (S) wave propagates through a rock unit that has aligned vertical fractures, it splits into two S waves – a fast-S (S1) mode and a slow-S (S2) mode. The S1 mode is polariz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fracture orientation; the S2 mode is polarized in a direction orthogonal to the fracture planes. This month we translate the principles establish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discussed in the preceding articles of this series into exploration practice. Figure 1 displays examples of S1 and S2 images along a profile that crosses an Austin Chalk play in central Texas. Click to Enlarge The Austin Chalk reflection in the S2 image occurs later in time than it does in the S1 image because of the veloc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1 and S2 modes that propagate through the overburden above the chalk. Subsurface control indicated fractures were present where the S2 chalk reflection dimmed but the S1 reflection did not. This difference in reflectivity strength of the S1 and S2 modes occurs because, as shown last month (June EXPLORER), when fracture density increases, the velocity of the slow-S mode becomes even slower. In this case, the S2 velocity in the high-fracture-density chalk zone reduces to almost equal the S-wave velocity of the chalk seal, which creates a small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t the chalk/seal boundary. When fracture density is small, S2 velocity in the chalk is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e S-wave velocity in the sealing unit, and there are large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on both the S1 and S2 data profiles. Using this S-wave reflectivity behavior as a fracture-predicting tool, a horizontal well was sited to follow the track of a second S2 profile that exhibited similar dimming behavior for the Austin Chalk. The S2 seismic data and the drilling results are summarized on figure 2 . Data acquired in this exploration well confirmed fractures occurred across the two zones A and B where the S2 reflection dimmed and were essentially absent elsewhere. The seismic story summarized here is important whenever a rigorous fracture analysis has to be done across a prospect. If fractures are a critical compon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reservoir, more and more evidence like that presented here is appearing that emphasizes the need to do prospect evaluation with elastic-wavefield seismic data that allow geology to be imaged with both P waves and S waves. The value of S-wave data is that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the S1 mode defines the azimuth of the dominant set of vertical fractures in a fracture population, and the reflection strength of the S2 mode, which is a qualitative indicator of S2 velocity, infers fracture density. The Earth fracture model assumed here is a rather simple one in which there is only one set of constant-azimuth vertical fractures. What do you do if there are two sets of fractures with the fracture sets oriented at different azimuths? That situa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next month’s article. 转自AAPG 2011 july Explorer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增加电池储能的方法
毛宁波 2011-7-26 07:55
MIT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增加电池储能的方法
MIT researchers have found a way to improve the energy density of a type of battery known as lithium-air (or lithium-oxygen) batteries, producing a device that could potentially pack several times more energy per pound than the lithium-ion batteries that now dominate the market for rechargeable devices in everything from cellphones to cars. The work is a continuation of a project that last year demonstrated improved efficiency in lithium-air batteries through the use of noble-metal-based catalysts. In principle, lithium-air batteri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ack even more punch for a given weight than lithium-ion batteries because they replace one of the heavy solid electrodes with a porous carbon electrode that stores energy by capturing oxygen from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system, combining it with lithium ions to form lithium oxides. The new work takes this advantage one step further, creating carbon-fiber-based electrodes that are substantially more porous than other carbon electrodes, and can therefore more efficiently store the solid oxidized lithium that fills the pores as the battery discharges. "We grow vertically aligned arrays of carbon nanofibers using 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rocess. These carpet-like arrays provide a highly conductive, low-density scaffold for energy storage," explains Robert Mitchell, a graduate student in MIT's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MSE) and co-author of a paper describing the new findings in the jour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During discharge, lithium-peroxide particles grow on the carbon fibers, adds co-author Betar Gallant, a graduate student in MIT's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designing an ideal electrode material, she says, it's important to "minimize the amount of carbon, which adds unwanted weight to the battery, and maximize the space available for lithium peroxide," the active compound that forms during the discharging of lithium-air batteries. "We were able to create a novel carpet-like material — composed of more than 90 percent void space — that can be filled by the reactive material during battery operation," says Yang Shao-Horn, the Gail E. Kendall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senior author of the paper. The other senior author of the paper is Carl Thompson, the Stavros Salapatas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interim head of DMSE. In earlier lithium-air battery research that Shao-Horn and her students reported last year, they demonstrated that carbon particles could be used to make efficient electrodes for lithium-air batteries. In that work, the carbon structures were more complex but only had about 70 percent void space. The gravimetric energy stored by these electrodes — the amount of power they can store for a given weight — "is among the highest values reported to date, which shows that tuning the carbon structure is a promising route for increasing the energy density of lithium-air batteries," Gallant says. The result is an electrode that can store four times as much energy for its weight as present lithium-ion battery electrodes. In the paper published last year, the team had estimated the kinds of improvement in gravimetric efficiency that might be achieved with lithium-air batteries; this new work "realizes this gravimetric gain," Shao-Horn says. Further work is still needed to translate these basic laboratory advances into a practical commercial product, she cautions. Because the electrodes take the form of orderly "carpets" of carbon fibers — unlike the randomly arranged carbon particles in other electrodes — it is relatively easy to use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o observe the behavior of the electrodes at intermediate states of charge. The researchers say this ability to observe the process, an advantage that they had not anticipated, is a critical step toward further improving battery performance. For example, it could help explain why existing systems degrade after many charge-discharge cycles. Ji-Guang Zhang, a laboratory fellow in battery technology at the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says this is "original and high-quality work." He adds that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a very unique approach to preparing high-capacity electrodes for lithium-air batteries."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better-battery-storage-0725.htm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本土电价最高的地区在纽约
热度 1 毛宁波 2011-7-25 06:40
美国本土电价最高的地区在纽约
据美国EIA报道,2009年和2010年美国本土电价最高的地区是纽约(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2330 )。我们中国的电价地区差异有这么大吗?请知情者提供资料,谢谢! Wholesale electricity prices in New York City are the highest in the contiguous U.S. Wholesale, on-peak electricity prices in New York City are the highest in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In 2010, the average day-ahead, on-peak spot price of electricity in New York City was $65 per megawatt hour, higher than in neighboring New England and Mid-Atlantic regions. There are three main reasons for higher prices in New York City: high-cost, in-city generation; often insufficient in-city generation to meet demand; and limited transmission capacity leading into the city. New York City imported approximately two-thirds of its power from outside the city limits in 2010. While the city has generating capacity equal to 80% of its annual peak load, many of these units are operated infrequently because it is usually less expensive to buy power produced outside the city. Transmission lines leading into the city are often congested when the amount of cheaper imported power reaches the limit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s. Transmission congestion can also occur during thunderstorm alerts, where transmission capacity is curtailed into the city for reliability reasons. Since the cost of transmission congestion is reflected in wholesale prices in the New York 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 or NYISO market, wholesale prices in New York City rise above those upstate. When demand for electricity grows in the city, the wholesale price goes up as more expensive units located in the city are dispatched to meet demand. The increased cost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 in the city is often driven by high natural gas prices resulting from pipeline congestion leading into the city. New York City is the only place in the country where generator price bids into RTO markets are routinely mitigated (bid replaced by a cost-based value calculated by the NYISO staff) to avoid the potential exercise of market power.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4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威特的天然气靠进口了---你相信吗
热度 2 毛宁波 2011-7-22 22:18
科威特的天然气靠进口了---你相信吗
科威特是OPEC组织石油出口第四大国,但是从2007开始,科威特的天然气消费超过了生产量,需要进口天然气。 为什么呢?因为科威特的发电靠天然气而不是石油。科威特的天然气靠进口了---你相信 吧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231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376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的博客”点击率进入科学网博客总排行第100位
热度 5 毛宁波 2011-7-22 07:32
“毛宁波的博客”点击率进入科学网博客总排行第100位
今天发现(2011.7.22),“毛宁波的博客”成为博客点击率总排行100位,截图如下,以此纪念!
个人分类: 其他|2549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国总统提名能源部主管化石能源的新助理部长
毛宁波 2011-7-21 07:05
On Friday(2011.7.15) President Obama announced his intent to nominate Charles McConnell to serve as assistant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s Office of Fossil Energy . This position is subject to Senate confirmation. Mr. McConnell currently serves the office as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Below is Mr. McConnell’s biographical sketch provided by the White House . Charles McConnell, Nominee for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Fossil Energy, Department of Energy Charles McConnell is the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in the Office of Fossil Energy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Prior to joining DOE in 2011, Mr. McConnell served as Vice President of Carbon Management at Battelle Energy Technology from 2009-2011,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He previously spent 31 years with Praxair, Inc., in various positions in the U.S. and Asia, including as Global Vice President. Mr. McConnell has held a number of advisory positions including chairmanships of the Gasification Technologies Council and the Clean Coal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Texas. He has served on the FutureGen Advisory Board in Texas, the Gulf Coast Carbon Center, TP Syngas Company, the Pittsburgh Coal Conference and the Coal Utilization Research Council. Mr. McConnell holds a B.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from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and an M.B.A. in Finance from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西安世博圆最有创意的3个造型
毛宁波 2011-7-17 07:28
2011西安世博圆最有创意的3个造型
2011西安世博园雷声大,但是看点不多,转了一整圈大概就是以下3个造型还有点创意,其他的都没有印象了 。
个人分类: 其他|3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西安世博圆公开兜售护照
热度 1 毛宁波 2011-7-17 07:10
2011西安世博圆公开兜售护照
个人分类: 其他|27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西安吃羊肉泡馍
热度 2 毛宁波 2011-7-16 23:53
在西安吃羊肉泡馍
个人分类: 其他|33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参观中国2011西安世界园艺览会
毛宁波 2011-7-15 06:41
今天参观考察中国2011西安世界园艺览会,体会和照片随后上载! 中国2011西安世界园艺览会(Expo 2011 XI AN CHINA ),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该博览会于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在西安 浐灞生态区 举行,会期178天。其由陕西省政府、 国家林业局 、 中国贸促会 、 中国花卉协会 共同主办,西安市政府承办,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为主题,以“绿色引领时尚”为宣传口号。4月28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园,大批游客进入园区参观。(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0603.htm )
个人分类: 其他|2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在壶口瀑布
热度 3 毛宁波 2011-7-14 22:47
我在壶口瀑布
个人分类: 其他|334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水平井技术促进了页岩气产量提高
毛宁波 2011-7-13 06:42
[转载]水平井技术促进了页岩气产量提高
水平井技术促进了页岩气产量提高 Rapid increases in natural gas production from shale gas formations resulted from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two key technologies, horizontal drilling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Horizontal drilling lets producers access far more natural gas from relatively thin shale deposits. In Texas' Barnett shale, the Nation's most developed shale play, the number of producing horizontal wells rose from fewer than 400 in 2004 to more than 10,000 during 2010. Click on the map above to see how horizontal drilling has displaced traditional vertical drilling since 1997 in the Barnett shale. As the animation shows, producers have drilled some horizontal wells within the city of Fort Worth, and even on the property of the Dallas-Fort Worth airport, where wells began to appear in 2007 (near the end of the animation). The sharpened focus on horizontal drilling has generated steady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natural gas production (see chart below). Annual production from horizontal wells exceeded that from vertical wells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06, and presently accounts for about 90% of total Barnett natural gas production. Starting in the late 1990s, drilling in the Barnett grew rapidly, initially in the form of vertical wells. Since about 2003, however, the number of producing horizontal wells (red dots in the animation) ha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surpassing vertical wells (black dots) in 2007 and accounting for about 70% of producing wells in the Barnett during 2010. Shale deposits are typically thin layers of rock that cover a wide area. Horizontal drilling lets producers drill through a much greater extent of gas-producing rock in such a formation. Horizontal wells can traverse 5,000 feet or more of a given shale deposit, while a vertical well would simply go through the deposit, tapping only a small vertical layer of shale. When combined with hydraulic fracturing to break apart the relatively impermeable shale, horizontal wells allow considerably greater gas production than vertical wells, more than enough to make up for their greater expense.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217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纸上太阳能电池
热度 1 毛宁波 2011-7-13 06:30
纸上太阳能电池
The sheet of paper looks like any other document that might have just come spitting out of an office printer, with an array of colored rectangles printed over much of its surface. But then a researcher picks it up, clips a couple of wires to one end, and shines a light on the paper. Instantly an LCD clock display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wires starts to display the time. Almost as cheaply and easily as printing a photo on your inkjet, an inexpensive, simple solar cell has been created on that flimsy sheet, formed from special “inks” deposited on the paper. You can even fold it up to slip into a pocket, then unfold it and watch it generating electricity again in the sunlight. Graduate student Miles Barr hold a flexible and foldable array of solar cells that have been printed on a sheet of paper. Photo: Patrick Gillooly The new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a team of researchers at MIT, is reported in a paper in the journal Advanced Materials , published online July 8. The paper is co-authored by Karen Gleason, the Alexander and I. Michael Kasser 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Vladimir Bulović; graduate student Miles Barr; and six other students and postdocs. The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Eni-MIT Alliance Solar Frontiers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technique represents a major departure from the systems used until now to create most solar cells, which require exposing the substrates to potentially damaging conditions, either in the form of liquids or high temperatures. The new printing process uses vapors, not liquids, and temperatures less than 120 degrees Celsius. These “gentle” conditions make it possible to use ordinary untreated paper, cloth or plastic as the substrate on which the solar cells can be printed. It is, to be sure, a bit more complex than just printing out a term paper. In order to create an array of photovoltaic cells on the paper, five layers of material need to be deposited onto the same sheet of paper in successive passes, using a mask (also made of paper) to form the patterns of cells on the surface. And the process has to take place in a vacuum chamber. The basic process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the one used to make the silvery lining in your bag of potato chips: a vapor-deposition process that can be carried out inexpensively on a vast commercial scale. The resilient solar cells still function even when folded up into a paper airplane. In their paper, the MIT researchers also describe printing a solar cell on a sheet of PET plastic (a thinner version of the material used for soda bottles) and then folding and unfolding it 1,000 times, with no significant loss of performance. By contrast, a commercially produced solar cell on the same material failed after a single folding. “We have demonstrated quite thoroughly the robustness of this technology,” Bulović says. In addition, because of the low weight of the paper or plastic substrate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we think we can fabricate scalable solar cells that can reach record-high watts-per-kilogram performance. For solar cells with such properties, a number of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open up,” he says. For example, in remote developing-world locations, weight makes a big difference in how many cells could be delivered in a given load.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printable-solar-cells-0711.htm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0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球深处形成的烃类
毛宁波 2011-7-10 21:32
http://geology.com/press-release/deep-hydrocarbons/ Forming Hydrocarbons in the Deep Earth Extreme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can convert methane into complex hydrocarbons Republished from a April 2011 press release by the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没有有机物质的地幔中能形成烃类吗?
毛宁波 2011-7-10 15:35
C an Hydrocarbons Form in the Mantle Without Organic Matter? Could Deep Source Hydrocarbons Migrate Up Into Oil and Gas Reservoirs? Republished from a Carnegie Institution press release, July 2009. This artistic view of the Earth's interior shows hydrocarbons forming in the upper mantle and transported through deep faults to shallower depths in the Earth's crust. The inset shows a snapshot of the methane dissociation reaction studied in this work. Image courtesy A. Kolesnikov and V. Kutcherov. Enlarge Image Deep Earth Hydrocarbons? The oil and gas that fuels our homes and cars started out as living organisms that died, were compressed, and heated under heavy layers of sediments in the Earth's crust. Scientists have debated for years whether some of these hydrocarbons could also have been created deeper in the Earth and formed without organic matter. Now for the first time, scientists have found that ethane and heavier hydrocarbons can be synthesized under the pressure-temperature conditions of the upper mantle -the layer of Earth under the crust and on top of the core.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scientists at the Carnegie Institution's Geophysical Laboratory, with colleagues from Russia and Sweden, and is published in the July 26, advanced on-line issue of Nature Geoscience . Methane (CH 4 ) is the main constituent of natural gas, while ethane (C 2 H 6 ) is used as a petrochemical feedstock. Both of these hydrocarbons, and others associated with fuel, are called saturated hydrocarbons because they have simple, single bonds and are saturated with hydrogen.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in a Lab Using a diamond anvil cell and a laser heat source, the scientists first subjected methane to pressures exceeding 20 thousand times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at sea level and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1,300 F° to over 2,240 F°. These conditions mimic those found 40 to 95 miles deep inside the Earth. The methane reacted and formed ethane, propane, butane, molecular hydrogen, and graphite. The scientists then subjected ethane to the same conditions and it produced methane. The transformations suggest heavier hydrocarbons could exist deep down. The reversibility implies that the synthesi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is thermodynamically controlled and does not require organic matter. The scientists ruled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catalysts used as part of the experimental apparatus were at work, but they acknowledge that catalysts could be involved in the deep Earth with its mix of compounds. Historical Experiments and Predictions "We were intrigued by previous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remarked Carnegie's Alexander Goncharov a coauthor. "Experiments reported some years ago subjected methane to high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and found that heavier hydrocarbons formed from methane under very similar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However, the molecules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and a distribution was likely. We overcame this problem with our improved laser-heating technique where we could cook larger volumes more uniformly. And we found that methane can be produced from ethane." The hydrocarbon products did not change for many hours, but the tell-tale chemical signatures began to fade after a few days. Professor Kutcherov, a coauthor, put the finding into context: "The notion that hydrocarbons generated in the mantle migrate into the Earth's crust and contribute to oil-and-gas reservoirs was promoted in Russia and Ukraine many years ago.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 The synthesis and stability of the compounds studied here as well as heavier hydrocarbons over the full range of conditions within the Earth's mantle now need to be explored. In addi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reduced' carbon survives migration into the crust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e.g., without being oxidized to CO 2 ). These and related questions demonstrate the need for a new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program to study the fate of carbon in the deep Earth." 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the 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gency through the Carnegie/DOE Alliance Center,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W.M. Keck Foundation, and the Carnegie Institution. The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www.CIW.edu) has been a pioneering force in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since 1902. It is a privat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with six research departments throughout the U.S. Carnegie scientists are leaders in plant biology, developmental biology, astronomy, materials science, global ecology, and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http://geology.com/press-release/mantle-hydrocarbon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雏鸟耐不住高温---悄悄的离我们远去【科学网.毛宁波】
热度 2 毛宁波 2011-7-3 18:15
雏鸟耐不住高温---悄悄的离我们远去【科学网.毛宁波】
今天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6度,前日的雏鸟今日变成了鸟干。昨天晚上我们还看见鸟妈妈在呵护她的孩子们,今天下午已看不见鸟妈妈在附近盘旋了。仔细观察,鸟窝里还剩下一只可怜的都已经成型的小鸟,可惜他已经离我们远去,成了“鸟干”。可以看出鸟妈妈在高温来临之前已经转移走了另外2只,剩下的他可能来不及转移,就离开这个世界了。鸟妈妈还会来把他的尸体带走吗?我们将拭目以待!自然界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在高温来临前给他们做一些遮阳的措施呢,,,,哎。。。一辈子的遗憾啊。。。。。 烈日下的鸟窝
个人分类: 其他|41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蛋孵化成雏鸟----新的生命已经开始【科学网.毛宁波】
热度 6 毛宁波 2011-7-2 07:17
蛋孵化成雏鸟----新的生命已经开始【科学网.毛宁波】
7月1日,到阳台上看看鸟窝里的蛋孵化的怎么样了,结果是,鸟蛋已孵化成雏鸟了!鸟蛋孵化成雏鸟,新的生命已经诞辰,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幼鸟,变成可以飞翔的成鸟。。。。。还会变成鸟爸爸或鸟妈妈。。。循环往复。。。生命就是如此延续!我家千金今天(6越26日回国后在武汉呆着)回家(荆州)看到花盆中的雏鸟一定会十分惊讶的!中国共产党的先烈们要是能看见这些新的生命,太平盛世,中华大地日益强大,连生灵们都安居乐业,一定会更加安心的! 6月26日拍摄的鸟蛋 辛勤的孵化
个人分类: 其他|344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美国去年在华签发学生签证超11万:你猜拒签率是几何?
毛宁波 2011-7-1 20:29
据美国《侨报》报道,记者从美国国务院获悉,2010财政年度,美国驻华使领馆F-1(学生)签证的拒签率为14.7%,J-1(访问学者)签证拒签率为4.7%,M-1(假期学生访问签证)拒签率为2.7%。国务院官员表示欢迎中国学生来美留学,并称总有某个学校、某个专业适合中国学生。 美国国务院上周一连3天举行国际教育论坛,副国务卿麦克海尔说,推动国际高等教育是美国与外国公众接触战略的核心,国际教育优先不仅为美国外交政策“锦上添花”,更是战略需要。 美国国务院负责领事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科比指出,去年美国在全世界各地签发学生签证近70万个,许多地方的美国使领馆在学生签证申请旺季来临时每周专门拿出两、三天来处理F-1、J-1、M-1签证,使得签证预约等待时间缩短到5天以内。他建议有意赴美留学的学生尽量提前申请签证,不要事到临头,提前一、两周才申请。 据悉,2010财年,美国在中国大陆签发学生签证(F-1)11.38万个,占全球的1/6,而2009财年为8.18万个,2008财年为5.63万个,呈现逐年快速增长之势,显示中国正在掀起新一波留学美国的高潮,而且学生签证通过率高达85%以上。 目前,中国大陆正在美国留学的学生人数高达12.8万,比上年增加3成,其中31%是本科生,52%是研究生。中国在美留学人数高居全球榜首。 此外,去年美国还在中国大陆签发访问学者(J-1)签证2.77万个,也是全球最多的;签发学生短期访问(M-1)签证1414个。 国务院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00个美国教育咨询中心。隶属美国驻华使馆的美国留学与教育交流服务中心大中华办公室主任马兰(Lauryne Massinga)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他们致力于在美中两国学校与学生之间起桥梁作用,促进更多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 她特别指出,该办公室为有意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及其家长提供的咨询服务是免费的,而社会上流传的赴美学生签证很难获得的说法是错误的。
个人分类: 其他|1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庆祝建党90周年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科学网.毛宁波)
热度 5 毛宁波 2011-6-30 22:10
在庆祝建党90周年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科学网.毛宁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叫毛宁波,是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的老师。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 90 周年,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和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感到十分的高兴,为我们的党,为长江大学的党建工作取得辉煌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作为一名的共产党员,我觉得献给党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勤奋努力的工作! 回顾 27 年的教师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有了这份爱,我们就能感受到肩上的担子和责任: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给学生讲本专业就业形势、讲专业的学习和选择。为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只要是本专业的校友回校,我都会组织校友与学生座谈,同学们收获很大。爱学生,不是放纵学生,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一位学生因论文涉嫌抄袭,我毫不犹豫地推迟了这位同学的论文答辩。在与这名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我耐心的告诉他,学习和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即便是对一个小小图表的分析,也必须是自己劳动的产品,这样才能有收获和快乐。交谈之后,我又主动地指导他重新计算和撰写论文,直到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 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有情,是对事业的深情和激情。 众所周知,理工科课程枯燥乏味,怎样让课堂生动起来,吸引学生学习与思考,大有文章可做。我主张“有情则灵”:在我主持的《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教学中,我不拘泥于教科书,经常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体会,科研中收集积累的大量国内外典型理论和实际资料,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专业深刻的理解;我还把地震勘探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进行整理,给学生讲解“勘探史上的今天”;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三年前,我尝试在科学网上开设了“毛宁波的博客”。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不仅在校的同学们经常在博客上与我互动,国内外许多同行和其他大学的学生也经常在这里和我讨论、分享地震勘探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迄今博客点击量达 56 万多人次。可以说,我的博客已成为与学生交流的“第二课堂”,开阔了同学们的专业视野。 作为一名教师,还要用心,用心观察,不断创新。 我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 1 年访问学者,在那期间,我系统考察了 MIT 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美国顶级大学在本科生教学中的“过程管理”印象很深,很受启发。我深知聪明绝顶的 MIT 学子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过程监督与管理。回国后,在《地震勘探原理》教学中,我大胆引进了“过程管理” MIT 模式,不仅每周布置作业,而且隔三岔五有测验,增加了期中考试,增加了课内实验和讨论内容,一改部分学生早已习惯的“考前一周学习”,而是要求学生“学在平时”。这一举措对学生触动很大,效果明显。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一直是我们党高度关注 的重大问题。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党员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 我要在长江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讲党性,讲原则,讲团结,讲奉献,严谨治学,扎实工作,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祝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 90 周年!祝愿长江大学党建和各项工作再创新的辉煌!谢谢大家!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changdaxinwen/news11711056310H6F3923E4GIKC05K6048B2.html http://news.yangtzeu.edu.cn/news/tupianchangda/news1171101648A0623920J3BBFA971I052D1.html (记者 康群 / 文 曾尉 / 摄)这是一堂生动的大型党课,一次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 6 月 30 日,我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暨创先争优表彰大会在东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大会通过回顾党的光荣历史,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充分展示学校党建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的内在动力。 在校校领导,离退休校领导,离退休老干部,民主党派、侨联代表,全体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代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共 1420 人与会。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昌民主持大会。 在全体与会者齐声唱响《国歌》后,党委书记张忠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 90 年峥嵘岁月, 90 载光辉历程,总结党的 90 年历史,可以得出三条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富强中国。历史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无愧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党。 张忠家指出,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党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校党组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证了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推进了高校的改革发展,维护了高校连续 20 多年和谐稳定的局面。长江大学自 2003 年组建以来,校党委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下校情和党建、党员思想实际,坚持不懈地加强先进性建设,为更好地推动和完成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张忠家指出, 8 年来,我校党建工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革发展实绩为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检验标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地发挥,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进步。 张忠家表示, 8 年来,校党委紧紧围绕“党建起什么作用,党建如何起作用”这一重要问题,注重发挥党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促进融合、推动发展的作用,形成了我校党建工作的三条基本经验:一是坚持围绕学校发展抓党建,二是坚持围绕育人抓党建,三是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党建。 张忠家强调,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下阶段创先争优活动中重点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牢牢把握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二是要把握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这个目标,三是要把握创新活动载体这个关键。 张忠家号召,在学校已进入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高校转型的阶段,学校的各项工作要讲究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在于学校党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教职工,尤其是作为学校建设发展骨干的党员干部。希望全体党员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负师生员工重托,不辱历史使命,为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学校第三步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党委副书记朱业宏宣读了省高校工委和学校党委的表彰文件。党委宣传部等 7 个单位、汪伟英等 13 名同志受到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表彰。在学校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 46 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 10 名模范共产党员、 105 名优秀共产党员、 20 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以及 5 名辅导员标兵、 10 名班主任标兵等受到表彰。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和部分先进个人登台接受了颁奖。 年逾八旬、党龄超过 60 年的原江汉石油学院党委书记牟杰代表老党员发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党的赤诚之心。他表示,一定要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一定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才能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一定要坚信党善于应用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使党的肌体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为模范党员代表,地物学院毛宁波教授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一名党员教师的心声。他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爱,爱学生,爱教育事业;要有情,对事业的深情和激情;要用心,用心观察,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 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昌民作总结讲话。在高度肯定了这次大会的成果后,他代表学校党委提出要求,要求各党总支(党委)、直属党支部认真学习党中央、省委领导关于建党 90 周年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张忠家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希望全校教职工以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全体与会者齐声高唱《国际歌》后,大会圆满落幕。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2739 次阅读|6 个评论
怎样才能“多做学问”!(科学网.毛宁波)
热度 8 毛宁波 2011-6-28 14:36
教育部要求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一门课,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俺最近这几年对教学的投入很大,亦取得了一些包括国家精品课程在内的公认教学成果。刚刚送走了心爱的毕业生们。。。接待了专门回校看望我的毕业生。。。6月30日7.1建党90周年的大会上,我还要作为教书育人的模范共产党员做典型发言。朋友刚刚告诉我在学校的校报上,有我的巨幅照片。很多朋友关注我的博客,我家阳台上的小鸟安家( 鸟儿在我家阳台上安家-----正在孵化新的生命 ),是喜事的兆头。。。感谢这些朋友的祝愿!女儿刚刚也在海外大学毕业了,昨天回家了,下半年还要去英国伦敦大学读研究生。。。真的有喜事连连的兆头。。。 正当我沉浸在喜事连连,陶醉在家庭幸福,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中的时候,今天一个做领导的“朋友”给我发来短信告诫我,要我“多做学问”。我初次看到这个短信的时候,真的很不快乐!我在教书育人取得成果的当头,要我“多做学问”,一定是认为我的学问做得不好了,或者是做少了。后来冷静下来,真的要“感谢”他,他对社会的理解比我更“深刻”。我知道他所指的“学问”狭义的指“科研”,其实他还真的没有理解学问这个词的内涵。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教书育人算什么,“科研”才是一个学校出名和排名的主体。教书育人多么软性,科研经费,获奖和三大检索才是学校政绩工程的体现。教书育人再好,怎么看得出来! 我一上午都在反思。。。。在一个二本的学校我已经尽力在做科研了。。。MIT邀请我去访问研究。。。也有科研获奖。。。每年也有科研项目(尽管经费不多)。。。昨天还有研究院在也门石油勘探中出现了难题,请我咨询和帮助。。。我只不过诚信罢了。。。能做的研究就做。。。。不能做的绝不转包和糊弄。。所以我的经费不足挂齿。。。。但是这些年我对专业的钻研和理解自己感觉到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喜欢这个专业。。。。我才把自己毕生的成果和经验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得以升华。。。我记得有个大教育家说过:学问做的不好的老师肯定不能教好书(因为他对专业的理解过于肤浅)。。。其实只做“科研”不知道还有培养和教育学生责任的老师是好老师吗?。。。学生能分享你的科研成果吗。。。看到的或许是你一个又一个项目名称和获奖的报道。。。学生说:再有“科研水平”的教授不给我上课和交流,我们不认他! 作为一名高校教授真的应该要“多做学问”,要多做对社会有用的学问,对下一代有帮助的学问!做到有学问很难。。。或许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追求!你还记得这些描述有学问的成语吗?大家对照一下,自己有学问吗? 出口成章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而不厌 好学不倦 精益求精 名满天下
个人分类: 教学改革|2282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战略石油储备与释放
毛宁波 2011-6-25 12:10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exists, first and foremost, as an emergency response tool the President can use 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be confronted with an economically-threatening disruption in oil supplies. A Presidentially-directedrelease hasoccurredtwo times under these conditions.First,in 1991, at the beginning of Operation Desert Stormthe United States joined its allies in assuring the adequacy of global oil supplies when war broke out in the Persian Gulf. An emergency sale of SPR crude oil was announcedthe day the war began.The secondwas in September 2005 after Hurricane Katrina devastated the oil production, distribution,and refining industries in the Gulf regions of Louisiana and Mississippi. Hurricane Katrina's impact was so great, in fact, that SPR emergency oil loans preceded thePresident's decision to drawdown and sell oil from the Reserve.The first of several emergency loan requests from refinerswas received and approvedwithin 24 hours of Hurricane Katrina making landfall. In addition to national energy emergencies, crude oil hasbeen withdrawn many timesfrom the SPR sitesfor other reasons. Small quantities of oil are routinely pumped from the storage caverns in tests of the reserve's equipment. And in several instances, oil has been removed from the caverns under the legal authority to "exchange" SPR crude oil. This authority allows the SPR to negotiate exchanges wherethe SPRultimately receives more oil than it released; in other words, the exchanges can be used to acquire additional oil for the SPR. The Hurricane Katrina loans, mentioned above, were conducted usingthe exchange authority as were a series of loans resulting from Hurricanes Gustav and Ike in September 2008. The following provides a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times when crude oil has been released from the SPR.For a list of releases, click here . Crude OilSales and Emergency Drawdowns Twice the Administration has conducted test sales to ensure the readiness of the Reserve and its personnel to carry out a Presidentially-ordered drawdown. The first took place in 1985 andthe second in the months immediately preceding 1991's Operation Desert Storm. 1985 Test Sale. Oil has been pumped into and out of the Reserve's storage sites many times in routine tests. But until 1985, the competitive sales process had never been tested outside of simulationsrun inside the government. In 1985 Congres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agreed it was time to test the full system, both the pumps and paperwork, that would be needed to release oil from the Reserve in the event of an energy emergency. When it extended the 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 in June 1985, Congress authorized the Department to conduct test sales for up to 5 millionbarrelsthat would involve the private sectorin the competitivesales process for the first time. On November 18, 1985, the Department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begin acceptingoffers for the crude oil. One week later, on November 26, 1985, 17 companies submitted offers. Since no energy emergency existed at the time, the law governing the sale specified that the Energy Department could not accept anyoffer for less than 90 percent of market price for similar quality crudes. On November 27, the Department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sell one million barrels to the five highest bidders who offered prices ranging from $27.69 to $31.25 per barrel. By December 4, the first contract had been awarded, and the first oil delivery occurred on December 11. By January 8, 1986, all oil had been delivered and the test sale was successfully concluded. 1990-1991 Desert Shield/Desert Storm. The 1990 incursion by Saddam Hussein's Iraqi troops into neighboring Kuwait set into motion the first Presidentially- ordered, emergency use of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When Saddam's forces breached the Kuwaiti border on August 2, 1990, world oil prices shot upward. With the Middle East accounting for nearly half the crude oil the United States was importing at the time, concerns escalated over a possible disruption in oil supplies. Five days after the invasion, the United States hurriedly dispatched the 82nd Airborne and several fighter squadrons to the Persian Gulf, beginning Operation Desert Shield . On September 27, 1990, Secretary of Energy James D. Watkins, after consulting with President George H. W. Bush, ordered a 5-million-barrel test sale of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crude oil to "demonstrate the readiness of the system under real life conditions." Stressing that the test was not an emergency drawdown, Watkins nonetheless emphasized that increasing the familiarity of the private sector with the Reserve's sales process was important "should it become necessary in the future to conduct an emergency strategic stock drawdown in coordination with our allies." On October 10, 1990, the Energy Department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sell just under 4 million barrels of crude oil to 11 firms that submitted the highest offers from the 33 companies that had responded to the Department's solicitation. Theamount soldwas less than the 5 million barrelsoffered because of a lack of bids for one of the six types of crude oil the Department advertised for sale. The first crude oil moved out of the Reserve on October 19, 1990,and the test sale was completed on December 3, 1990. Saddam's aggression continued, however, and on January 16, 1991, President Bush in a nationally televised address announced that U.S. and allied warplanes had begun attacks against Baghdad and other military targets in Iraq. Simultaneously, the President announc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begin releasing a portion of its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tocks a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effort to minimize world oil market disruptions.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President's address, Secretary Watkins directed the Energy Department to prepare for a drawdown of 33.75 million barrels of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oil, the proportional amount assig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a coordinated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drawn up by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Theoil was released overa 45-day delivery period. Operation Desert Shield had become Desert Storm , and the first emergency use of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had been authorized. MORE INFO Read the DOE press releases issued during the Desert Storm drawdown Less than 12 hours after the President's authorization, on January 17, 1991, the Energy Department released the crude oil sales notice, and on January 28, 1991, 26 companies submitted offers. The rapid decision to release crude oil from government-controlled sto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OECD countries helped calm the global oil market, and prices began to moderate. On January 30, 1991, the Energy Department accepted offersfrom 13 companies offering the best prices for 17.3 million barrels ofReserve oil. The total volume sold during the Desert Storm drawdown was just over half the amount offered by the Government, primarily because industry offers for the higher-sulfur "sour" crude oil were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bids for the lower-sulfur "sweet" crude. "We clearly must remain sensitive to the market by making available the crude oil the industry is saying it really needs and not allowing bargain hunter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taxpayers," Watkins said in announcing his decision to accept only thoseoffers that were above 97.5 percent of benchmark prices of comparable crude oils. On February 5, 1991, the first crude oil in the emergency drawdown was delivered. On February 23, 1991, allied ground forces moved into Iraq and Kuwait, and Hussein's troops began to pull back. Four days later, on February 27, President Bush ordered a cease fire, and on March 3, Iraqi leaders formally accepted cease fire terms. The Persian Gulf war was over. World oil markets had remained remarkably calm throughout most of the war, due largely to the swift release of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oil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oil response measures taken around the world. By April 3, 1991, the Energy Department had completed its contractual obligations, delivering the last of the 17.3 million barrels. In wrapping up the first-ever emergency drawdown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Energy Secretary Watkins said, "We have sent an important message to the American people that their $20 billion investment in an emergency supply of crude oil has produced a system that can respond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to the threat of an energy disruption." The 2005 Hurricane Katrina Drawdown. Hurricane Katrina entered the Gulf of Mexico in late August 2005 and caused massive damage tooil production facilities, terminals,pipelines, and refineries. All Gulf of Mexico production, which equates to about 25% of domestic production, was shut ininitially. In addition, import terminals were closed; some pipelines and several refineries were inoperable. Gasoline prices spiked nationwide in reaction to the disruptions and the supply levels of gasoline and other refined products were impacted. Because of these disruptions,on September 2, 2005,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issued a Finding of a Severe Energy Supply Interruption as defined in section 161(d) of the 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 (EPCA), 42 U.S.C. 6 241(d) . President Bushauthorized and directed the Secretary of Energy to drawdown and sell crude oil from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at a rateto be determined by Secretary of Energy Samuel W. Bodman. MORE INFO Read the President's Statement Read Secretary Bodman's Statement Read the IEA News Announcement Notice of Sale Amendment to Notice of Sale The United States' Hurricane Katrina sale waspart of a coordinated emergency respons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a coalition of 27 member countries that supports energy supply security through energy policy cooperation. The IEA set a goal to make available 60million barrels of crude oil and refinedproducts to help mitigatethe impact of the disruptions in the global flow of crude oil while efforts were underway to restore operations ofoffshoreproduction platforms,refineries and other facilities. IEA member nationsdelivered to the United States much needed gasoline and other products during this period. On September6, 2005,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issued a Notice of Sale,offering30 million barrels of crude oil (15 million barrels each of sweet andsour). The competitive sale was conducted on-line for the first timeusingthe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s Crude Oil Sales Offer Program . Offers were dueby4:00 p.m., Central Daylight Time, September 9, 2005 (see September 6, 2005, Techline ). MORE INFO Summary of Offers Results of Notice of Sale The results of the Hurricane Katrina sale were announced on September 14, 2005 (see September 14, 2005, Techline ). Of the 30 million barrels offered for sale, 14 offers requesting 19.2 million barrels (14.8 million barrels of sweet and 4.4 million barrels of sour)were receivedfromsevencompanies. DOE evaluated eachoffer and determined that five companies had submitted successful offers for 11 million barrels. Awards were made for delivery of 10.8 million barrels of sweet and 200 thousand barrels of sour crude oil. The firstoil deliverycommenced on September 26, 2005from the Bryan Mound site (deliveries arecompleted in batches as arranged for by the purchaser) (see September 29, 2005, Techline ). Thelast drawdown and sale deliverywas scheduled for December 2005. The total U.S. response to Hurricane Katrina,considering both the emergency loansof 9.8 million barrels and the 11 million barrels ofoil that was sold,was 20.8 million barrels. Exchange Agreements Oil has been released from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ten times under exchange arrangements (similar to loans)with private companies. The 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 (P.L. 94-163, enacted December 22, 1975)gives the Energy Department the authority to exchange oil from the Reserve for the purpose of acquiring additional oil for the stockpile. 1996 Pipeline Blockage. In late April 1996, the ARCO Pipe Line Company incurred an operational emergency when its 20-inch pipeline from the Texas Gulf Coast to Cushing, Oklahoma, became blocked by a waxy crude, interrupting its oil deliveries to the midcontinent. On May 3, 1996, under an emergency crude oil lease exchange agreement with the Seaway Pipeline Company, the Energy Department agreed to supply up to one million barrels of crude oil to enable the start up of its Freeport-to-Cushing pipeline to continue the flow of oil to the midcontinent refineries, avoiding any refinery shutdown. Under the terms of the agreement, ARCO would pay the Government a fee, plus a future price differential for leasing the oil, and would replace the oil with an equivalent grade of crude within six months. Under this lease,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delivered a total of 900,416 barrels of crude oil to the Seaway Pipeline System. All the oil was returned by November 25, 1996. 1998 Maya Exchange. During 1998, the Department conducted an exchange of the 11 million barrels of Maya crude oil stored at the Bryan Mound site for 8.5 million barrels of other higher value crude oil. The Maya crude oil was acquired from Mexico in the early 1980s, as part of a purchase agreement between the Department and Petroleos Mexicanos, Mexico's national oil company. Since that time, the Maya has been segregated in a single cavern at Bryan Mound because its lower API gravity and greater sulfur content made i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inventory. This had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site's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efficiency, and drawdown capability during an energy emergency. On August 13, 1998, the Reserve solicited offers to deliver crude oil which would meet the Reserve's quality specifications, in exchange for the Maya. On August 27, 1998, the Reserve received offers from seven companies, and on August 28, an exchange contract was awarded to P.M.I. Norteamerico S.A. de C.V. of Houston, Texas. Subsequently, P.M.I. delivered a total of 8.5 million barrels of light sour Olmeca and Isthmus crude oils to Bryan Mound from October 1998 through early January 1999. In return, the Reserve transferred title of Maya ownership to P.M.I.; however, the Maya crude remained in the custody of the Reserve until October 1999. This exchange decreased the Reserve's total inventory by about 2.5 million barrels, but because of the higher quality of the oil received in the exchange, it did not decrease the value of the inventory. Additionally, it benefited the Reserve by increasing the quantity of Bryan Mound's light sour crude oil stream and improved the site's storage and drawdown capabilities. 2000 Ship Channel Blockage. In June 2000, a commercial dry dock collapsed into the Calcasieu ship channel just north of the Intracoastal Waterway near Lake Charles, Louisiana. The channel served as the primary route used by nearby CITGO and Conoco refineries, two of the largest in Louisiana. The blockage meant that both refineries faced production curtailments in a matter of days if crude oil could not be supplied to them. In less than 30 hours after being approached by the companies, the Energy Department had made arrangements to exchange oil from the Strategic Reserve to relieve the refineries' supply problems. On June 15, 2000, the Energy Department agreed to exchange 500,000 barrels from the Strategic Reserve's West Hackberry site with CITGO in return for an equivalent quantity, plus an exchange premium,of crude oil from the company after the shipping lanes were reopened (see June 15, 2000, Techline ). The next day, June 16, 2000, the Department reached an exchange agreement for the same amount with Conoco (see June 16, 2000, Techline ). Crude oil from the Reserve began flowing to the refineries on June 18, 2000. Within a week, the U.S. Corps of Engineers had reopened the shipping channel, and on July 29, CITGO delivered replacement crude oil back to the Reserve. On August 4, Conoco delivered an equivalent quantity of crude oil to the Reserve, completing the exchange. 2000 Heating Oil Exchange. With U.S. consumers facing the winter of 2000-01 with commercial heating oil stocks much lower than typical,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on July 10, 2000, announced its intent to establish a Home Heating Oil Reserve (see July 10, 2000, Techline ). The goal was to establish a 2-million barrel reserve to provide an emergency fuel source for consumers in the Northeast. The heating oil was to be stored in aboveground tank farms leased from private companies (see Northeast Heating Oil Reserve ). To acquire the storage facilities and heating oil, the Energy Department offered to exchange crude oil from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By the end of August 2000, the Department had contracts in place with three companies to provide the terminal capacity and with two companies to supply the heating oil. (see August 29, 2000, Techline ). To acquire the first-year use of storage facilities, the Department agreed to provide 117,667 barrels of crude oil to Equiva Trading Company, Morgan Stanley Capital Group, Inc., and Amerada Hess Corporation. (After the initial year, the Administration began requesting direct appropriations to cover the costs of leasing commercial tank storage.) To obtain the 2 million barrels of heating oil, the Department provided 2,718,000 barrels of crude oil to Equiva Trading Company and the Morgan Stanley Capital Group, Inc. These companies offered the most favorable exchange terms to the government in an open competition. Even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rtheast Home Heating Oil Reserve (above), low distillate inventories in the Northeast continued to alarm the Administration in the fall of 2000. On September 22, 2000, President Clinton directed the Secretary of Energy to enter into time exchange agreements with oil companies for up to 30 million barrels of crude oil (see September 25, 2000, Techline ). Under the exchange agreements, companies were to return a like quantity, plus a bonus percentage of similar crude oil, in the fall of 2001. An initial group of offerors was selected on October 4, 2000, (see October 4, 2000, Techline ). When two of the selected offerors could not provide the necessary financial guarantees, the Energy Department reissued a solicitation for 7 million barrels of crude oil on October 16, 2000 (see October 16, 2000, Techline ) and awarded final contracts on October 24, 2000 (see October 24, 2000, Techline ). The average bonus percentage from these initial awards was 4.5 percent, for a total of 31.2 million barrels of exchange oil to be returned to the Reserveby a specified date. However, market conditions in2001 made it advantageous to the government toaccept deferral ofsome of these deliveries until 2002and 2003. Companies scheduled to supply oil to the Reserve agre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3.3 million barrelsas a condition ofallowing later deliveries, bringing the total amount of oil to bereturned under the time exchange to 34.5 million barrels. In December 2002, with oil supplies tightening due to the curtailment of exports from Venezuela, Energy Secretary Spencer Abraham authorized the Department toaccept further deferrals of the 5.3 million barrels that remained to be delivered.The renegotiated delivery schedules resulted in an additional premium of600 thousandbarrelsfor delivery by early 2004, resulting in a total return volume of 35.1 million barrels. No further deferrals were permitted andthe Exchange 2000 initiative is nowcompleted. 2002 Hurricane Lili. When Hurricane Lili disrupted normal commercial oil shipments into Gulf Coast distribution hubs in October 2002, a limited exchange of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was carried out to permit a major oil pipeline operator to continue critical crude shipments to refineries in Memphis and the Midwest. The action began on September 30, when the Energy Department was informed that the Capline pipeline, a major interstate oil carrier that originates in Louisiana, might not be able to deliver needed oil supplies to customers, including the Williams refinery in Memphis, due to curtailments of incoming oil deliveries because of Hurricane Lili. The Capline operator, Shell Pipeline Co. LP, was concerned that using oil stocks from its Sugarland terminal in St. James Parish, Louisiana, to keep the Capline pipeline flowing would cause stock levels in the tanks to drop below the safety threshold for protection against hurricane-force winds. By October 1,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taff had worked out an arrangement with the Capline Pipeline System to temporarily relocate up to 296,000 barrels ofoil from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s Bayou Choctaw site to keep stocks in Shell's tanks at acceptable levels. The SPR temporarily relocated a lesser amountof98,000 barrels from the Bayou Choctaw site to the Capline tanks. This allowed Shell to continue supplying oil to Williams and other refineries in the Midwest that rely on the Capline pipeline. When commercial oil deliveries returned to normal the next week, Shell pumped the SPR crude back to the government's storage site. Because the SPR oil sent to Shell displaced oil in a connecting pipeline that served the Placid Refinery in Port Allen, Louisiana, thecrude oilreturned SPR oil went directly to the Placid Refinery. Under the exchange agreement, DOE received a comparable grade of replacement oil within 60 days plus premium barrels. (See October 7, 2002, Techline .) 2004Hurricane Ivan Exchange. Hurricane Ivan struck theGulf of Mexico in mid-September 2004 and disrupted both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production and import vessels deliveringcargoes to Gulf terminals. Most of the production shut in was in the fields east of Louisiana and was sweet oil used in refining gasoline and distillate products.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received several emergency requests from refiners for assistance in securing supplies of crude oil adequate to avoid cutting back on refining operations. To relieve their shortages, the SPR loaned a total of 5.4 million barrels of sweet crude oil to five companies (Placid Refining, Shell Trading, Conoco Phillips, Astra Oil, and Premcor). The crude oil was delivered to the refinersduring September and early October 2004. By April 2005, theloaned oil had beenrepaid to the SPR, plus233,924 premium barrels paidto the Government in return for the time-exchange. (See November 8, 2004, Techline ) 2005 Hurricane Katrina Exchange. In late August 2005 Hurricane Katrina entered the Gulf of Mexico as a Category5hurricane, causing massive damage to offshore oil production facilities. The destruction continued when she madelandfall as a Category3 hurricane near New Orleans, Louisiana,on August 29, 2005.By the time she was finished, significantdamage to production platforms, terminals, pipelines and refineries had occurred, leavingmany facilitiesinoperable for weeks - and some for several months. MORE INFO First Loan Announced Summary of Exchanges Immediately after learning of Hurricane Katrina's devastating impact, the Secretary of Energy approved six emergency requests for loansof crude oil from refiners whose scheduled deliveries had been disrupted. Without the SPR loans, the refineries faced severe reductions in processing rates or shutdown of their operations. The loans enabled them to continue refining crude oil into products such as gasoline, heating oil, and jet fuel for the Nation.The terms of the loans required repayment ofcrude oil that meets the specifications of the SPR,including premium barrelsto be paid to the Government.The first oil delivery occurred on September 3, 2005, and continued in a series of batchesthrough October, totaling 9.8million barrels.During Fall 2005, 4.2 million barrels of oil and accompanying premium barrels were repaid. An additional 4.4 million barrels were repaid between February and May 2006, and the remaining 1.7 million barrels were repaidduring Spring 2007. The 9.8 million barrels of oil loaned under exchange agreements,combined with the11 million barrels ofoil sold, provided 20.8 million barrelsof crudeoil to U.S. refiners. 2006 Barge Accident. On January 17, 2006, a barge accident in the Sabine Neches ship channel resulted in the closure of the channel to deep-draft vessels,disrupting deliveries of crude oil to refiners in the Beaumont/Port Arthur area. In order to avoid shut down or reduced runs at the Total Petrochemicals USA, Inc. refinery at Port Arthur,the SPRagreed to loan Total 767 thousand barrels of sour crude.The loaned amount, plus premium barrels,was repaid in February 2006. 2006 Ship Channel Closure. On June 21, 2006, the Calcasieu Ship Channel was closed to maritime traffic due to the release of a mixture of storm water and oil nearLake Charles, Louisiana, cutting off supplies to refiners in the area.Deliveries to the ConocoPhilips and Citgo refineries in the area were disrupted.In order to avert temporary shutdown ofboth refineries, the SPR agreed to loan a total of750 thousand barrels of sour crude.The loaned amount, plus premium barrels, was repaid in early October 2006. 2008 Hurricanes Gustav and Ike Test Exchanges. On September 1, 2008, Hurricane Gustav entered Louisiana west of New Orleans as a Category Two hurricane. The storm disrupted the production of oil in the Gulf and damaged thepetroleum industry infrastructure necessary to receive, process anddistribute the crude oil and product. The Secretary of Energy announced that DOE would favorably consider requests for releases of crude oil from the SPR in order to supply refineriesthat were still able to operate. The SPR releases would beexecuted using the Secretary'semergency testexchange authority. The first request was received on September 2nd and wasquickly approved.Additional requests followed and werealsoapproved. MORE INFO Summary of Exchanges Read the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SPR's 2008 Emergency Test Exchanges The first delivery began on September 9, 2008. As the SPR continued to review requests for emergency loans and deliver oilfollowing HurricaneGustav,the Nation was watching the progress of Hurricane Ike as it moved towards the U.S. Gulf Coast. Hurricane Ike made landfallnear Galveston,Texas as a Category 2 hurricane on September 13, 2008, before the petroleum industry had recovered from Hurricane Gustav. Hurricane Ike devastated the region along the northeastern coast of Texas and southwestern Louisiana. In spite of sustaining facilitydamageas well as loss of commercial power at some sites from both hurricanes, the SPR was able to makeoperational repairs quicklyin order todeliver crude oil. Beginning in early September and continuing through October 16, 2008, a total of5,389,000 barrels of SPR crude oil were delivered to five companies whose normal supplies had been interrupted so that the companiescould continue to operate,refine the crude oil into products, anddeliver thoseproducts toU.S.consumers.Deliveries to Marathon, Placid, ConocoPhillips, Citgo, and Alon USA werecompleted from Louisiana'sBayou Choctaw and West Hackberry sites. Repayment to DOE of the quantity of crude oil loaned to the contractors, in addition to premium barrels negotiatedas a condition of theloan,would occurJanuary through May2009. The 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 (P.L. 94-163) provides authority for the Secretary of Energy, under Sec. 161(g)(1), to conduct a test sale or exchange of up to five (5) million barrels from the SPR. Two separatetestexchanges were authorized in response to Hurricanes Gustav and Ike. A Report to Congress was prepared on the use of the SPR's test exchange authority. Non-Emergency Sales Although the Reserve was established to cushion oil markets during energy disruptions, three times during 1996, non-emergency sales of oil from the Reserve were authorized by Congress to raise revenues. The total quantity sold was 28.1 million barrels. 1996 Weeks Island Sale. The first sale was request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to pay for the unexpected decommissioning of the Weeks Island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torage site. A fracture in the overburden above the converted salt mine - the only site in the Reserve that used a former mine to store crude oil - threatened the site's geologic integrity and its 73 million barrels of crude oil. On October 5, 1994, the Energy Department had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begin transferring the oil to other sites to reduce the threat of its catastrophic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ment.The cost of the transfer and subsequent site decommissioning was estimated to be $100 million. To pay for the effort, the Department proposed to sell up to seven million barrels of the Weeks Island inventory. Congress approved the sale in the Balanced Budget Downpayment Act, enacted January 26, 1996. On January 29, 1996, the Defense Fuel Supply Center, acting as the Energy Department's sales agent, issued a solicitation to industry for competitive offers to purchase Weeks Island oil. Subsequently, on a two-week cycle, beginning February 20 and ending March 21, offers were received, negotiations conducted, and contracts awarded to those offerors bidding prices consistent with the oil's market value. Six contracts were awarded to four oil firms for 5.1 million barrels. Deliveries were made between March 4 and April 21, 1996. Payments to the U.S. Treasury totaled $97.1 million, or $18.95 per barrel. 1996-97 Sales to Reduce the Federal Budget Deficit . The second sale of Weeks Island crude oil was directed by Congress in the Omnibus Consolidated Rescissions and Appropriations Act of 1996, enacted April 26, 1996. It required the sale of $227 million worth of oil during fiscal year 1996 to reduce the federal budget deficit. This sale was performed in the same manner as the first. From May 22 through August 5, 1996, the Defense Fuel Supply Center awarded twenty-four contracts to nine oil companies. Deliveries of 12.8 million barrels were made from May 26 through September 17, 1996. This sale yielded $227.6 million in revenue for the U.S. Treasury, or $17.81 per barrel. The third sale was directed by the Omnibus Consolidated Appropriations Act for Fiscal Year 1997, enacted September 30, 1996, and called for the sale of $220 million worth of crude oil to offset fiscal year 1997 appropriations. On October 3, 1996, the Defense Fuel Supply Center issued a solicitation to prospective offerors requesting bids to purchase West Hackberry sour crude oil, and a small quantity of sweet crude oil in the pipeline connecting the West Hackberry site with the Sunoco Marine Terminal in Nederland, Texas. The first purchase contracts were awarded on October 24, 1996, and by December 5, 1996, the Defense Fuel Supply Center had awarded twenty contracts to seven companies for the purchase of 10.2 million barrels to yield about $220 million in revenue. The first delivery occurred on October 29, 1996 and all deliveries were completed by January 1997.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
毛宁波 2011-6-25 11:58
[转载]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
On June 23, 2011,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announced that its member countries agreed to release 60 million barrels of petroleum from their strategic reserves. The barrels will be made available over the next month and will result in an average release of 2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As part of the effor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make available 30 million barrels of crude oil from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SPR) . The IEA's 27 other member countries will make available the remaining 30 million barrels in the form of either product or crude oil. Historically, releases from the SPR have taken one of two forms, either an exchange, where oil provided in the release is then repaid within a specified time, or sales, where oil is auctioned off in a competitive bidding process. The SPR crude oil stocks are stored in underground salt caverns along the Gulf of Mexico Coast. Currently, there are a historically high 726.6 million barrels of crude oil in SPR, close to its 727.0 million barrel capacity. This action marks the third time IEA members have collectively agreed to release strategic petroleum stocks. The previous occasions were the launch of Operation Desert Storm in 1990/1991 following Iraq's invasion of Kuwait and Hurricane Katrina in 2005. The United States has released crude oil from the SPR a number of times since 1985 , according to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The most recent release was the 5.4 million barrel exchange following Hurricanes Gustav and Ike in September 2008. To date, the largest release was a 30 million barrel exchange in the fall of 2000 in response to low heating oil supplie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195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庆祝建党90周年发言稿公示
热度 2 毛宁波 2011-6-24 23:10
6月30日我将在学校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发言(5分钟发言),现将发言稿公示如下,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及时修订,先谢谢大家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的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觉得献给党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是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勤奋努力的工作! 回顾 27 年的教师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爱、有情、用心。下面给大家做简短汇报: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爱教育事业,爱学生 。我们教育的对象不是一个班级,是一个一个的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悟性,需要的是爱心、激情和奉献。有了这份爱,我们就能感受到肩上的担子和责任: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给学生讲本专业就业形势、讲专业的学习和选择。为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只要是本专业的校友回校,我都会组织校友与学生座谈,同学们收获很大。爱学生,不是放纵学生,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一位学生因论文涉嫌抄袭,我毫不手软地推迟了这位同学的论文答辩。在与这名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我耐心的告诉他,学习和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即便是对一个小小图表的分析,也必须是自己劳动的产品,这样才能有收获和快乐。交谈之后,我又主动地指导他重新计算和撰写论文,直到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 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有情,是对事业的深情和激情。 众所周知,理工科课程枯燥乏味,怎样让课堂生动起来,吸引学生学习与思考,大有文章可做。我主张“有情则灵”:科研做的不好的专业课教师很难讲好课,只做研究不用心教学的教师更难讲好课。教师的备课是在为学生的终生做准备,考虑的不是我想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学生需要我们帮助他们什么?。在我主持的《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教学中,我不拘泥于教科书,经常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体会,科研中搜集积累的大量典型的实际资料,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还把地震勘探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进行整理,给学生讲解“勘探史上的今天”;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三年前,我尝试在科学网上开设了“毛宁波的博客”。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不仅在校的同学们经常在博客上与我互动,国内外许多同行和其他大学的学生也经常在这里和我讨论、分享地震勘探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迄今博客点击量达 55 万多人次。可以说,我的博客已成为与学生交流的“第二课堂”,开阔了同学们的专业视野。 作为一名教师,还要用心,用心观察,不断创新。 我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 1 年访问学者,在此期间,我全面考察了 MIT 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美国顶级大学在本科生教学中的“过程管理”印象很深,很受启发。聪明绝顶的 MIT 学子的学习都需要过程的监督。回国后,在《地震勘探原理》教学中,我大胆引进了“过程管理” MIT 模式,不仅每周布置作业,而且隔三岔五有测验,增加了期中考试,增加了课内实验讨论内容,一改部分学生早已习惯的“考前一周学习”,而是要求学生“学在平时”。这一举措对学生触动很大,效果明显。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一直是我们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 我要始终坚持严谨治学,扎实工作,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祝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祝愿学校党建和各项工作再创新的更大的成绩!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其他|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球物理学家马在田院士追悼会规格很高、评价很高
热度 1 毛宁波 2011-6-15 09:07
同济大学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马在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5日上午9时47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1岁。遗体告别仪式于6月9日上午在龙华殡仪馆举行。 马在田先生逝世后, 胡锦涛总书记通过教育部转达对马在田院士去世表示悼念,对家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组织部来函,转达习近平、李源潮同志和中组部领导对马在田同志逝世的悼念和对其家属的慰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周永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同志送来花圈。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希,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送来花圈。敬献花圈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陆檩,杨浦区委书记陈寅,杨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安杰,杨浦区区长金兴明,杨浦区政协主席李文连,杨浦区委副书记魏伟明,杨浦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于秀芬。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地质师蔡希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地质师金之钧,国家深海基地中心刘保华,中石化有限公司原高级副总裁牟书令等同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刘光鼎、汪品先、孙钧、卢耀如、陈颙、殷鸿福、朱日祥、陈运泰、金振民、许志琴、郭令智、王德滋、苏纪兰、杨文采、秦大河,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祥龙、何继善、李庆忠、赵文津、马永生敬献花圈。 敬献花圈和发来唁电的单位和组织有: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总工会、中共上海市教卫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中共杨浦区委员会、杨浦区人大常委会、杨浦区人民政府、杨浦区政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叶叔华,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祖翼,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杜慧芳,市科协副主席陆檩,同济大学副校长陈小龙、伍江、董琦、蒋昌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部分企业和马在田先生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领导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并向家属表示慰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敬献花圈并撰写挽联:“在校在国在大地 一生在科学;育人育心育百谷 万里育良田”。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主持了遗体告别仪式。马在田先生的亲属、同事和生前友好,以及同济大学师生代表300余人前往送别。 马在田先生1930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1950年毕业于东北实验中学并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1952年经国家选派赴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留学,转学地球物理勘探,1957年毕业并获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师学位。回国后,马在田先生先后在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胜利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管理局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等单位工作,历任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研究队队长、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研究队队长、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方法室主任等职。1985年马在田先生调入同济大学任教,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0年代,马在田先生为我国华北石油勘探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期间,他提出了有别于发现大庆油田的“解放波形”、“突出标准地震反射层”的地震勘探方法,成为当时华北-渤海湾地区公认的地震勘探标志性成果,使我国地震勘探从以连续相位追踪为主的几何地震学开始走向以波形振幅为主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相结合的波动地震学时代。1961年,他领导的研究队根据地震构造图确定了胜利油田发现井—华8井,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新钻探井位,于1962年9月23日打出了日产千吨级的油井。 1970年代,马在田先生主持我国首个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研发,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石油勘探技术的封锁,对我国大规模地震勘探新技术研发和先进装备引进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1973年,石油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成立计算中心,马在田先生担任计算中心方法程序室主任,负责领导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研发,经过三年多的奋斗,不仅用自主研发出的地震处理系统成功地处理出了第一条国产“争气地震剖面”,而且自主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石油工业界使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地球物理人才,打破了发达国家在大型计算机地震数字处理技术上的封锁,促进了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在石油勘探高技术方面出口的解禁。 1980年代初期,马在田先生瞄准当时勘探地球物理国际前沿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高阶方程分裂偏移方法,不仅解决了当时地震成像的关键问题,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石油工业界广泛应用,而且在勘探地球物理界为我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同时,马在田先生积极推动我国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开展,他的《三维地震勘探》著作是当时系统论述三维地震方法的参考文献。 1980年代中后期,马在田先生转入高等教育战线,调入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任教,将精力集中到教书育人、学科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他培养了一百多名研究生,很多已成为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的优秀人才。他领导并建立了同济大学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推动并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特色。马在田先生在同济大学工作生活二十余年,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身上深深体现了“同济精神”,他为人、为师、为学,也为同济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马在田先生一生学术成就斐然,获得了多项奖励与荣誉称号。他在地震波成像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的广泛承认,“高阶方程分裂偏移方法”至今仍以“马氏方法”或“马氏系数”被国际广泛引用。《地震成像技术-有限差分法偏移》专著是国内反射地震学界公认的经典论著。获得过“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科技功臣”、“上海市高教精英”、“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马在田先生爱国情怀终生不渝,老而弥坚,经常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不要崇洋媚外;他忠于事业,严谨求实,勤于治学,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即使在重病期间,仍念念不忘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并亲自组织大型前瞻性科技攻关项目;他谦和宽厚,乐于助人育人,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他意志坚强,乐观向上,顽强与病魔抗争数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马在田先生是爱党爱国的一生,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工作的一生,是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一生,是教书育人追求创新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国地球物理界和教育战线的重大损失。 虽然马在田先生已去,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精神财富。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8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马在田院士主要论著
热度 3 毛宁波 2011-6-6 19:16
以下是马在田院士主要论著,供大家参考,以此纪念马院士逝世! 著作 1、陆相油储地球物理学导论 科学出版社 1997年 2、计算地球物理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年 3、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年 论文(1983-2003) 1. 马在田 高阶方程偏移的分裂算法 地球物理学报 1983 2. Ma Z Ji S, All Dip Finte-Difference Migration with Scalar Wave Equation, Jounal of Chinese Geophysics 31(4) Allerton Press, N .Y, 1988 3. 马在田 Depth Migration with higher-order Approximation by Timeshift Algorithm, Selected papers of Tongji University, T.U. Press 1992 4. 马在田 时移法高阶方程深度偏移 同济大学学报 1992 5. Ma Zaitian Finite-Difference Migration with Higher-order Approximation, in Advances in China’s Earth Science,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Shanghai, China 6. 马在田  变形波动方程法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二次大会文集 1992.5 7. 孙建国 马在田  差分偏移最佳离散参数的误差分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2.5 Vol.32,No.2 8. 马在田 反射地震资料在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六次年会专题报告 1992.9 9. 金胜汶 马在田 The seismic Wavefield Modeling and Migration of the 3-D Geological Features, Selected papers of Tongji University, T.U. Press 10. 马在田 反射地震学的现在与未来 科技导报 1993 No.5 11. 金胜汶 马在田 三维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正演 地球物理学报 1993 No.6 12. 金胜汶 马在田 Seismic wave field modeling and migration for 3-D Geologic features, Selected papers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1993 13. 马在田 徐仲达 石油物探技术的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3.3 14. 马在田 地震偏移理论的新进展应用地震层析成像, 地质出版社,1993.9 15. 金胜汶 马在田  三维波动方程偏移 同济大学学报 1994 No.2 16. 马在田 反射地震学研究中的问题浅谈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4 2期 17. 马在田 曹景忠 纪少游 波动方程法地震偏移成像的理论与应用 陈嘉庚奖获奖科技成果文集科技出版社 1994 18. 金胜汶 马在田 三维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正演方法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卷6期 19. 陈比远 马在田 三维叠前偏移新技术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Vol.37.No.3 20. 金胜汶 马在田 三维波动方程全倾角偏移方法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22 (2) 21. 陈比远 金胜汶 马在田 反偏移法波动方程正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4 29 (1) 22. 金胜汶 陈比远 马在田 三维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正演方法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 (6) 23. 耿建华 马在田 快速DMO算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4.4 24. 马在田 反射地震学发展方向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4 Vol.9. No.4 25. 马在田 Seismic Imaging and Inversion 学术讲座汇编(香港大学讲学) 王宽诚教育基金会 1994.9 26. 侯安宁 何樵登 马在田 三维裂隙介质中弹性波Green函数的Weyl积分解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Vol.38,(supp1) 27. 耿建华 马在田 三维F-K域DMO方法应用效果 地球物理学报1995 No.2 28. Geng Jianhua Ma Zaitian , 3-D DMO Algorithm in F-K Domain and Application, C.J. of Geophysics, 38(1), Allerton Press Inc.,New York 29. 耿建华 马在田 在K-F域实现转换波(P-SV,SV-P) DMO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5 No.2 30. 季文贇 马在田 自组织网络与模糊聚类在油气识别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学报,1995 增刊 31. 马在田 多分量地震学理论与应用问题 同济大学学报 1995 增刊 32. 金胜汶 马在田 时移法大倾角深度偏移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5 Vol.30 No.1 33. 马在田等 三维频率波动域DMO方法研究及应用效果 ACOUSTIC地震资料处理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6 34. 陶正喜 马在田 串级深度偏移方法与应用ACOUSTIC 地震资料处理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6 35. 侯安宁 马在田 VSP数据中的横波分裂理论研究中国博士后十周年论文集 1995.10 36. 马在田 王华忠 地震数据反演中的非线性问题 自然杂志 1995 Vol.17 78-86 37. 金胜汶 马在田 宜明理时移法大倾角深度偏移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5 30(1) 38. 耿建华 马在田 在F-K域实现转换波(P-SV,SVP)DMO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5.1 39. 耿建华 马在田 黄海贵 用声波方程对海底地层回波数据进行逐层折射校正成相声学学报 1995 21 (3) 40. Geng Jianhua , Ma Zaitian Huang Haigui , Imaging of echo data of submarine sedimentary beds layer-by-layer with acoustic wave equation refraction correction method,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1995 21(3) 41. 马在田 走向21世纪实用地震学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No.6 42. Jin Shengwen Ma Zaitian, Wavefield-extrapolation-based imaging for echo data of sea-bed sedimentary layers, C.J. of Acoustics 43. 宋海斌 马在田 层状弹性介质三参数同时反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6 No.1 44. 宋海斌 马在田 张关泉利用平面波地震记录同时反演层状介质纵横波速度中国科学D辑 1996 No.4 45. 马在田 共炮检距三维弹性波地震抛面的偏移方法地球物理学报 1996 Vol.38 (supp 1) 46. 马在田 P-SV反射转换波的倾角时差校正 (DMO)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学报 1996 39 (2) 244-250 47. 侯安宁 马在田 VSP数据中的横波分裂:理论研究同济大学学报 1996 24 (4) 48. Geng Jianhua ,Ma Zaitian Huang Huagui, Imaging of echo data of submarine sedimentary beds layer-by-layer with acoustic wave equation refraction correction method, C.J. of Acoustic, 1996 Vol.14 No.3 49. Ma Zaitian Cao Jingzhong, On the seismic imaging research in China,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 Vol. 3,13-4-28, Beijing, China 50. Ma Zaitian, DMO for P-SV converted Reflection, Chinese Jour. Of Geophysics, 1996 39(2)N.Y. 51. Ma Zaitian Anning Hou, Fracturing and Shear wave splitting,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 Vol. 3,13-4-29, Beijing, China 52. A.N.Hou, Ma Zaitian, J.Z.Cao J.H.Geng, Estimation of fracture direction from converted wave VSP data, 7IWSA, Miami, USA., 1996.2 53. H. Wang, Ma Zaitian J.Cao, Optimally Designed 3D Poststack Depth Migration, Journal of Seismic Exploration 1997.8 V.6(3) 54. 马在田 二十一世纪地球物理学 科学 1997.No.4 55. 马在田,耿建华,董良国,宋海斌,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2(1):1-8,20001。 56. 许世勇,耿建华,马在田,转换波DMO及其快速算法,中国海上油气,13(5):338-341,1999. 57. 耿建华,马在田等,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叠前深度偏移,地球物理学报,41(3):392-399,1998. 58. 耿建华,马在田等,全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倾角时差校正,同济大学学报,26(4):430-433,1998. 59. 耿建华,马在田等,动校后共跑检距三维地震数据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7。 60. 耿建华,马在田等,三维倾角时差校正逆时T-K算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7。 61. 耿建华,马在田等,用声波方程对海底地层回波数据进行逐层折射校正成象,声学学报,21(3):272-279,1996. 62. 耿建华,黄海贵,马在田,Kirchhoff积分波场延拓基准面静校正方法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1996, 24(6):665-669. 63. Anning Hou, Zaitian Ma, Jingzhong Cao and Jianhua Geng, Estimation of Fracture Directions From Converted Wave VSP Data, Sev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Anisotropy in Miami, Florida, U.S.A., 1996. 64. 耿建华,马在田,在F-K域实现转换波(P-SV,SV-P)DMO,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1):62-65. 65. 耿建华,马在田等,三维F-K域DMO方法及应用效果,地球物理学报,38(1):115-119,1995. 66. 董良国,马在田,曹景忠等,一阶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法,地球物理学报,2000,43(3):411-419 67. Dong Liangguo, Ma Zaitian, and Cao Jingzhong, et.al., Staggered-grid high-order difference method for the first-order elastic wave equations, Chinese J. Geophys., published by Americal Union, vol.43,No.1, pp:411-419 68. 董良国,马在田,曹景忠,一阶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法稳定性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0,43(6):856-864 69. Dong Liangguo, Ma Zaitian, and Cao Jingzhong, Stability of the staggered-grid high-order difference method for the first-order elastic wave equations, Chinese J. Geophys., published by Americal Union, vol.43,No.6, pp:856-864 70. 董良国,马在田,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法弹性波模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1. 董良国,马在田,曹景忠,甘文权,数值频散与认为边界反射的处理方法,反射地震学论文集,2000,同济大学出版社 72. 董良国,马在田,丁建荣,利用横波源四分量VSP资料检测盐城凹陷地下裂缝,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35(4):517-526 73. Dong Liangguo, Ma Zaitian, and Ding Jianrong, Detecting and formation fractures in Yancheng Dwpression by analysing the four-component VSP data of S-wave source, OGP, 2000,35(4):517-526 74. 甘文权,董良国,马在田,含裂隙介质中横波分裂现象的数值模拟,同济大学学报,2000,28(5): 75. 许世勇、马在田,转换波的转换点位置和时距关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 76. 许世勇、李彦鹏、马在田,τ-q变换法波场分离,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13(5):334-337. 77. 许世勇、耿建华、马在田,转换波DMO及其快速算法,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13(5):338-341. 78. Shiyong Xu, Shengwen Jin and Zaitian Ma, 2001, A fast converted wave dip moveout in f-k domain: Expanded Abstracts of 7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Meeting,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P2.3, 1851-1854. 79. 许士勇、马在田,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地球物理学报,2002,45(4):370-382. 80. 杨锴、许世勇、马在田、王华忠,有限差分法波场延拓海水层基准面校正,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13(5):342-345. 81. Xianhuai Zhu等著,许世勇译,马在田校,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新进展,国外油气勘探,2000,12(5):586-593. 82. 许世勇,马在田,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反射地震学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49-160. 83. 王华忠 谢海兵 马在田,1997,有限差分法地震波走时计算,同济大学学报,25(3), p.318-321 84. 王华忠 马在田 曹景忠,1998, 优化系数傍轴近似方程三维一步法偏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3(2), p.170-184 85. 王华忠,马在田,优化系数的吸收边界条件方程,1997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2(5),p.628-636 86. 王华忠,方正茂,徐兆涛,马在田 ,地震波旅行时计算,1999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4(2),155-163 87. Wang Huazhong, Ma Zaitian and Cao Jingzhong, 1998, 3D seismic wavefield depth extrapolation operator; SEG/CPS/EAEG '98 Int'I Geophysical Conference and Expo. Expanded Abstracts, p.213-218. 88. Wang Huazhong, Xu zhaotao and Ma Zaitian, 1998, A kind of practical 2D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approach; 68th Ann. Internat. Mtg. Soc. Expl. Geophy., Expanded Abstracts. 89. 马在田,王华忠,1995, 地震数据反演中的非线形问题,自然杂志, 17(2), p.78-86 90. Huazhong Wang, Zaitian Ma and Jingzhong Cao, 1998, Optimal paraxial wave equation 3D poststack depth migr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7(1), 9-28 91. Huazhong Wang, Zaitian Ma and and Peter Hubral, 1999, Traveltime calculation in 3D media with arbitrary velocity distribution, 69th Ann. Internat. Mtg. Soc. Expl. Geophy., Expanded Abstracts. 92. 王华忠,程玖兵,马在田,2000,地震波场深度外推消除与地面有关的噪音,同济大学学报,28(3),333-336 93. 马在田, 曹景忠, 王华忠等,1997,《计算地球物理学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 94. 王华忠,方正茂,马在田,2000,任意介质中的动态规划法三维旅行时计算,《反射地震学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47-59 95. 王华忠,程玖兵,马在田,2000,单平方根波场外推算子与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反射地震学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60-69 96. 王华忠,徐蔚亚,王建民,马在田,2000,DMO与叠前时间偏移的比较研究,《反射地震学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77-86 97. 王华忠,程玖兵,马在田,2000,中点-偏移距道集二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反射地震学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88-95 98. 程玖兵,王华忠,马在田,2000,波动方程共偏移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反射地震学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102-108 99. 王华忠,方正茂,匡斌,马在田,2001,任意介质中的动态规划法地震波走时计算,地球物理学报,44(增刊),179-189 100. 王华忠,徐蔚亚,徐兆涛,匡斌,马在田,2002,DMO与叠前时间偏移的共同起点,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3),224-229 101. 程玖兵,王华忠,马在田,2001,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法叠前深度偏移,地球物理学报,44(3),389-395 102. 王华忠,徐蔚亚,王建民,马在田,2001,VSP数据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及立体地震成像,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6(5),517-532 103. 何英,王华忠,马在田,胡中标,2002,复杂地形条件下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5(3),13-19 104. 辛可锋,王华忠,马在田,2002,一种高精度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5(3),19-26 105. 杨楷,王华忠,马在田,2002,实现最佳零炮检距地震照明成像,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5(3),27-31 106. 石建新,王华忠,徐兆涛,王常波,2002,三维近似波动方程炮域叠前深度偏移,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5(3),32-36 107. 董良国 马在田 曹景忠 一阶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法 2000.5地球物理学报Vol43 No3 108. 董良国 马在田 丁建荣 利用横波源四分量VSP资料检测盐城凹陷地下裂缝 2000.7石油地球物理勘探Vol35 No4 109. 马在田 宋海斌 孙建国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探测高新技术 2000.9 地球物理学进展 Vol15 No3 110. 马在田 反射地震学的现在与将来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11. 王华忠 方正茂 马在田 任意介质中的动态规划法三维旅行时计算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12. 王华忠 程玖兵 马在田 单平方根波场外推算子与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13. 徐兆涛 王华忠 马在田 分步傅立叶法三维炮集叠前深度偏移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14. 王华忠 程玖兵 马在田 中点-偏移距道集二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15. 程玖兵 王华忠 马在田 波动方程共偏移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16.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基于Rytov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17. 许士勇 马在田 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18. 董良国 马在田 曹景忠 数值频散与人为边界反射的处理方法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19. 董良国 马在田 曹景忠The Stability of the Staggerd -grid High -order Difference Method of First –or order Elastic Wave Equations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20. 李振春 王华忠 马在田 射线法偏移速度分析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21. 冯伟 马在田 曹景忠 小波分析在地震数据处理应用中的问题讨论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22. 陈强 马在田 长短时窗能量比法提取声波全波列测井纵横波信息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23. 甘文权 董良国 马在田 含裂隙介质中横波分裂现象的数值模拟 2000.10反射地震学论文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24. 钟广法 马在田 沙岩早期核心式碳酸盐胶结作用的成像测井证据 沉积学报2001Vol.19No2 125. 程玖兵 王华忠 马在田 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法叠前深度偏移 地球物理学报2001Vol.44No3 126. 程玖兵 王华忠 马在田 带误差补偿的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Vol.36No4 127.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基于拟线性Born近似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地球物理学报2001Vol.44No5 128.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合成平面波数据的Rytov近似叠前深度偏移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1Vol.23No3 129.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稳定的Born近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Vol.36No3 130. 王华忠 徐蔚亚 王建民 马在田 VSP数据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及立体地震成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Vol.36No5 131. 程玖兵 王华忠 于富文 马在田 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Vol36No5 132. 陈生昌 曹景忠 马在田 基于Rytov近似值的叠前深度偏移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vo136No6 133. 王华忠 方正茂 匡斌 马在田 任意介质中的动态规划法地震波三维走时计算地球物理学报2001vol44N增刊 134. 钟广发 马在田 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测井技术识别沉积构造 同济大学学报2001vol.29No.5 135. 杨云飞 王华忠 马在田 正交多项式逼近去白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vol.36.No6 136. 匡 斌 王华忠 马在田 付立叶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在ZX地区勘探效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Vol.17 137. 徐兆涛 王华忠 马在田 波动方程炮域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Vol.17 138. 乔俊邦 马在田 共聚焦点成相与速度分析方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Vol.17 139. 程玖兵 王华忠 马在田 Cross-line方向共偏移踞道集3D双平方根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Vol.17 140. 赵 波 马在田 西部复杂区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Vol.17 141. 胡彦荣 马在田 一维声波方程波阻抗宽带约束反演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Vol.17 142. 王华忠 张关泉 马在田 程玖兵 双平方根算子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综述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Vol.17 143. 王华忠 杨 锴 马在田 从共反点(CRP)到共反射面元(CRS)-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理论基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1Vol.17 144. 杨 锴 王华忠 马在田 共反射面元(CRS)叠加之初步实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1Vol.17 145. 张宝金 成 谷 曹景忠 马在田 许世勇 用非零偏P-P波、P-SV波计算零偏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1Vol.17 146. 辛可锋 王华忠 马在田 叠前地震数据的规则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1Vol.17 147. 夏 凡 马在田 三参数双曲线方程在增加效果方面的研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1Vol.17 148. 杨淑卿 王华忠 马在田 王常波孟祥宾 基于快体模型的2—D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 001Vol.17 149. 何 英 王华忠 马在田 复杂地表波动方程叠前深度成相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1Vol.17 150. Shiyong Xu, Shengwen Jin and Zaitian Ma A fast converted wave dip moveout in f-k domain7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Meeting,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2001国际学术会议 151. 许士勇、马在田 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45卷(4) 152. Shiyong Xu and Zaitian Ma A fast and efficient common conversion point stacking technique for converted wav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2年45卷(4) 153. Shiyong Xu, Shengwen Jin and Zaitian Ma A fast converted wave dip moveout in f-k domain7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Meeting,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2001国际学术会议 154. 许士勇、马在田 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45卷(4) 155. Shiyong Xu and Zaitian Ma A fast and efficient common conversion point stacking technique for converted wav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2年45卷(4) 156. 马在田、耿建华、董良国、宋海斌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年22卷(1) 157. 马在田 论反射地震偏移成像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25卷(3) 158. 陈生昌、曹景忠、马在田 平面波偏移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年25卷(3) 159. 程玖兵,王华忠,马在田 双平方根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地球物理学 2003年第46卷第5期, 676-683 ISSN 0001-5733 CN 11-2074/P 160. Zhong Guangfa, Ma Zaitian, Liu Ruilin, and Wu Ningfen Distribution of Upper Cenozoic carbonate-cemented sandstones, Kuche Depression, northwest China: insights from high-resolution borehole micro-resistivity imaging.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73 (2): 176-185. 161. Cheng Jiubing ,Wang Huazhong, Ma Zaitian DSR-Based Wave Equation 3-D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Vol.46, No.5, 2003, 966~977 http://mgg.tongji.edu.cn/pub/mazt/work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78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马在田院士6月5日逝世-享年81岁
热度 7 毛宁波 2011-6-6 10:25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马在田院士6月5日逝世-享年81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马在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5日上午9 时47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1岁。   马在田先生1930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1950年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1952年赴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留学,1957年毕业并获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师学位。回国后,马在田先生先后在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四川石油管理局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等单位工作,历任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研究队队长、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研究队队长、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方法室主任等职。1985年马在田先生调入同济大学任教,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马在田先生告别仪式定于2011年6月9日上午9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1号大厅举行。   谨此讣告。   同济大学马在田先生治丧委员会  二○一一年六月五日 http://news.tongji.edu.cn/show.aspx?id=32430cid=20 http://mgg.tongji.edu.cn/pub/mazt/works.html 马在田院士个人主页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学会顾问 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 )荣誉会员 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 SEG )正式会员 邮件地址: mazaitian@mail.tongji.edu.cn 联系电话:021-65984809 马在田院士,男,汉族, 1930 年 10 月生于辽宁省法库县,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和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学会顾问等职,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 )荣誉会员,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 SEG )正式会员。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吉林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石油大学(华东)、长江大学任兼职教授。 1930年10月 生于辽宁法库县 1952年9月-1952年3月 就读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1952年11月-1957年7月 就读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专业,获优等毕业证书,授予工程师资格证书 1957 年 9 月 -1972 年 12 月 先后服务于前石油工业部胜利石油管理局和四川石油管理局,从事地震勘探方面的研究工作 1973年3月-1985年11月 石油部物探局研究中心和研究院方法软件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1987年1月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 1990年6月 《地球物理学报》编委 1991年11月 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 1995年9月 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 2003年1月 中石化物探研究院学术顾问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马在田院士主要论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26do=blogid=452344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16086 次阅读|6 个评论
端午节--中国.荆州.龙舟赛
热度 2 毛宁波 2011-6-6 09:49
端午节--中国.荆州.龙舟赛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魅力体育、健康荆州”2011年荆州市龙舟竞赛活动于6月6日上午8点,在荆州市九龙渊公园举行。荆州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汪芸和李阳主持开幕式节目,荆州市相关领导出席,有20多只龙舟队参加比赛。长江大学女子龙舟队参加了这次比赛,预祝她们取得好成绩!(以下照片由博主傻瓜相机拍摄,转载请注明) 出席的领导还蛮多 2瓶饮料,一顶帽子,一件纪念汗衫
个人分类: 其他|387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首例水平井和定向井连通成功
热度 1 毛宁波 2011-6-5 11:38
[转载]中国首例水平井和定向井连通成功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王新民)5月31日13时,中原油田钻井一公司煤层气项目部40583钻井队施工的FL-H4-L井创造了国内首例水平井与定向井连通成功的记录。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带来突破性的进展,并极大地提高多分支水平井的适用范围,拓宽煤层气的市场,为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做出巨大的贡献。 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水平井与定向井的连通上有过成功的案例,而我国则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在施工中,一般的连通井、被连通井是直井,靶区是一个高3米左右,直径为50厘米的圆柱体洞穴,连通比较容易;而定向井与水平井的连通在中国则是首例,连通井FL-H4-L是水平井,在水平段与定向井连通 ,FL-H4-S井是定向井,井斜55度,该井的主要难度一是定向井在目标点没有做洞穴,是一个点靶,只能用钻头钻穿被连通井的套管;二是连通点的井斜大,靶区比一般连通井小得多;三是该井最大的难点在于被连通的定向井的井眼轨迹数据不精确,甚至偏差较大。在实际施工中,根据定向井数据优选了目标点。连通时,发现目标点比最近的井眼轨迹偏移了20米,使得两口井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连通,相当于三维空间两条曲线相交,难度极大。 40583钻井队施工的FL-H4-L井,是这个公司施工的第一口煤层气大包井,风险性很高,施工工序复杂,大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压力是巨大的。但是,该队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在公司领导及项目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克服自然环境恶劣、技术资料稀缺、井队人员少等困难。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项目组技术人员和井队技术工作者一起,针对该井的特点,精心组织资料调研,仔细分析国外其他钻井公司成功的相关案例,相互之间密切配合、集思广益,制订了最优施工方案。在将施工技术风险降至最低的同时,兼顾了井队的施工速度。由于措施得当,保障了连通施工的顺利,迈出了FL-H4-L多分支水平井的第一步,且施工井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甲方设计要求,使这个公司在煤层气市场树立了良好的信誉。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106/32785.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3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IT校长在MIT第14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热度 1 毛宁波 2011-6-5 11:06
[转载]MIT校长在MIT第14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MIT校长 Susan Hockfield 在MIT第14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如下(2011-6-3) Those of you graduating today will receive many different degrees in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But, even so, you are united, as our Sesquicentennial class. The MIT150 celebrations that began 148 days ago have described the earliest dreams of our founding and produced provocative, sometimes even luminous, visions of the future. We heard Nobel Laureate-studded panels discuss the frontiers of research, joined by participa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in outer space. We celebrat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y members of this community from every background, and we renewed our commitment to strengthening our culture of inclusion. We opened our campus. We raced blimps, tested robots, scaled buildings, electrified pickles — and we saw the wonder reflected in the faces of thousands of children, who now want to be just like you. This semester’s celebrations have also reminded us that our first president, William Barton Rogers, launched MIT with an enduring set of values: the spirit of Mens et Manus, mind and hand — of useful work founded on the finest science and focused on real-world problems; a belief in the power of hands-on learning; and a commitment to meritocracy, rigor and service. From these principles, in 1861 Rogers forged a new kind of institution, and his new Institute would shape and inspire a new breed of thinkers, makers, doers, inventors and entrepreneurs such as the world had never seen before. People just like you. The graduates who poured forth from MIT dramatically accelerated America’s industrial progress; helped win a World War; made profound scientific discoveries; invented countless products and concepts that make people safer, healthier, more prosperous, more productive and more connected; designed exquisite buildings and thriving cities; founded whole new industries and launched thousands of business that employ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globe. In today’s precarious world, the technical challenges that face you may look different or more daunting. But the essential challenge for each of you is the same, because it is still true that along with the distinctive strengths you gained from MIT comes a profound responsibility to use them. More urgently and in more fields than ever before, the world needs people with the skills and perspective you have gained at MIT: People ready to apply their skills in 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 solving to the looming problems of the planet — clea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poverty and famine, the health of our oceans and the future of our cities — and primed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ollaborators to amplify their impact. People eager to deploy the historic convergence of the life,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as a catalyst for new solutions, from health care to energy to new manufacturing, that will also help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People with the insight, integrity and creative brilliance to help bring intelligence to information; pioneer new connections between technology, culture and the arts; and develop financial models to make our economies more resilient and less inequitable. People perpetually hungry for exploration, from mathematics to music to the moon -- and people eager to teach what they know to the rising generations. This is the work we have prepared you for, and I hope that challenges like these will engage your brilliant minds and hands as you chart the path to lives of meaning, challenge and adventure. Poring over MIT’s history, I have come to appreciate that, like the great Dome above us, the Institute as we know it did not just spring forth, fully formed: it rose slowly over time, through the aspirations and achievements of thousands of human beings. In fact, the Dome itself — this iconic symbol of the Institute — almost did not happen. By the standards of 1916, it was huge — larger than the dome of St. Paul’s in London or the Capitol building in Washington, DC. And it was expensive; the limestone and the labor cost almost as much as MIT had spent to buy the land for its new campus here in Cambridge. But the Dome did rise, because MIT’s then-President, Richard Maclaurin, insisted that the campus demanded a focal point, one that would lift our eyes and our aims to the sky, and beyond. And so, graduates of MIT, as you go forth from Killian Court on this beautiful day, you will soon come to know what every MIT alumnus can tell you: that our Great Dome travels with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stand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MIT — in its steel-strong values and rousing mission of learning, discovery and service — will always be here, as foundation and as inspiration. Now is your moment to put its spirit and principles to work around the globe. For all that you have created, invented, explored and mastered at MIT — Congratulations, MIT graduates of 2011. 来源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hockfield-charge-0603.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3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深海海底甲烷原位探测技术取得成功
热度 1 毛宁波 2011-6-3 15:06
[转载]我国深海海底甲烷原位探测技术取得成功
深海科考机器人 大众日报记者5月26日从中科院海洋所获悉,由该所张鑫博士作为第一完成人,与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深海甲烷原位探测系统日前获得成功。 深海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甲烷气体,其与水分子结合可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甲烷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是一种潜在的清洁能源,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探测手段。利用这项技术,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深海沉积物中甲烷的原位真实浓度,是传统采样测试结果的10―20倍,从而证明甲烷不仅存在于天然气水合物中,而且更广泛地大量赋存于深海沉积物中。 作为一种先进的海洋化学探测技术,该成果对于海洋地质和海洋化学研究中关注的沉积物海洋地球化学、天然气水合物原位探测和深海热液、冷泉生态系统研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106/32623.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3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宇航员校友从200英里高空祝贺MIT建校150周年
热度 1 毛宁波 2011-6-1 22:09
MIT宇航员校友从200英里高空祝贺MIT建校150周年
Greetings from space Astronaut alumni wish MIT a happy 150th from 200 miles above Three MIT alumni with something unusual in common — they were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together for eight days last month — co-star in a new video offering extraterrestrial congratulations on the Institute’s 150th anniversary. MIT庆祝150周年的第146天,2011.6.1 MIT主页 Two of the three, Greg Chamitoff PhD ’92 and Mike Fincke ’89, are crewmembers on Space Shuttle Endeavour, scheduled to return to Earth today, June 1. The third, Cady Coleman ’83, spent five months on the ISS, returning to Earth May 24 in a Russian Soyuz craft. Chamitoff — who has previously found ways of incorporating his alma mater into NASA missions — reached out earlier this year to William Litant,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for the Department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eeking to bring astronaut alumni into the MIT150 celebration. “There is no more enthusiastic MIT alum than astronaut Greg Chamitoff,” Litant says. “He has used both his visits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connect with MIT." For this mission, Litant and Chamitoff came up with two ways of commemorating MIT’s myriad contributions to space travel: the video tribute from space, and the inclusion in Endeavour’s payload of a 1961 letter written by longtime MIT professor Charles Stark Draper, whose navigational systems have guided space shuttles and the ISS. Before settling on these ideas, Litant and Chamitoff considered several other iterations. Endeavour’s initial launch date would have had the craft back from its final mission by mid-April, so their original plan was to bring all seven crew members to campus for the MIT Open House on April 30. Then, when the launch date was moved to April 19, that plan was scuttled in favor of a video featuring Chamitoff, Fincke and Coleman. “The T-shirts were Greg’s idea,” Litant says of the trio’s attire in the 158-second clip. “I ran over to the Coop, bought three shirts, and FedExed them to Greg in Houston just in time for him to include in his personal cargo.” Inspiration for much of the astronauts’ commentary came from the speech given on April 10 at the 150th Convocation by David Mindell, the Frances and David Dibner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We particularly liked David’s references to William Barton Rogers’ emphasis on 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hands-on experiences,” Litant says, adding that the wordsmithing went down to the wire: “We were tweaking the remarks until about a day before Greg and Mike launched.”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astronauts-iss-150-video.html 博友 vividfn 翻译了上述报道,参考译文如下,谢谢 vividfn ! 来自太空的祝贺 MIT宇航员校友从200英里高空祝贺MIT建校150周年 近日,麻省理工的三名校友为自己的母校送上了一份出人意料的贺礼。上个月,他们一同在国际空间站呆了整整八天的时间。期间,他们联袂为母校建校150周年录制了一段视频。 他们中的两位——MIT92级的Greg Chamitoff博士与89级的 Mike Fincke同为“奋进”号船员——将于今日(六月一号)返回地球。而另一位名叫 Mike Fincke,为麻省理工83级毕业生,在国际空间站待了5个月的时间,已于5月24日乘坐俄罗斯联盟号返回。 Greg Chamitoff之前就希望能在宇航局的工作中为母校送上祝福。年初,他联系上航空航天部公关主任William Litant,试图让宇航员们也能参与MIT的150周年庆典。 “众多校友里,他绝对是最有热情的,”Litant说,“驻留ISS则成他的机会。” 这次,他们设计了两个途径来记念麻省理工及其为太空航行作出的巨大贡献:一是在太空录制视频,二是一封1961年被带上奋进号的信——写信人是麻省理工的Charles Stark Draper教授,他的导航系统对航天飞机与空间站贡献颇多。 期间,他们也是波折不断。原定“奋进”号将于4月中完成任务并返航,其后他们一同7名机组成员会在4月30号的MIT开放日前往学校。但后来启航日期被推迟到4月19号,所以原计划流产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先前提到的三人在太空录制祝贺视频。 说到他们三人在158秒的视频中穿的T恤,Litant说:“那是Greg的主意。我跑到超市买了三件T恤,又快递给身在休斯顿的Greg,刚好来的及让他写上自己的标语。” 他们的灵感来自于4月10号,David Mindell教授与研究工程和设备制造历史的David Dibner教授在150周年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特点喜欢David教授就威廉•巴顿•罗杰斯为例所说的:亲自动手,方能有所收获。谈到他们在最后关头才写上标语时,Litant说:“我们在Greg和Mike出发的前一天才定下我们的标语。”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39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断层发育的2张地震剖面
热度 1 毛宁波 2011-5-30 22:11
断层发育的2张地震剖面
下面是2张典型的断层发育的地震剖面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10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油勘探知识快速测试题
热度 1 毛宁波 2011-5-30 21:53
Quick Revision Quiz Test out your oil exploration knowledge in this quick quiz: 1. Where does oil and gas come from? A:Mantle Rock B:Buried marine material that did not fully decompose C:Swamp gases 2. Where can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s be used? A:Only on land B:Only at sea C:Both on land and at sea 3. How does buried organic material turn into hydrocarbons? A:The organic matter combines with hot clay to produce gas B:The organic material is squeezed by great pressure until oil is released C:Heat and pressure cause the large organic molecules to break down into shorter units that constitute petroleum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seismic exploration source? A:Airgun B:Earthquakes C:Explosives 5. What are the units on the y axis of a seismic profile? A:Time B:Two way time C:Depth 6. Geophones are used in seismic exploration for what purpose? A:Producing seismic energy B:Recording reflected seismic energy C:Keeping the field crew in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7. In which direction does oil or gas migrate? A:North B:Towards the equator C:Towards the surface 8. What is porosity? A:The interconnectivity of pore spaces in a rock B:The small spaces that can fill with fluid or gas in rocks C:A measure of grain size in sedimentary rocks 9. What property must a cap rock have in order to trap hydrocarbons? A:It is very hard B:It is igneous C:It is impermeable 10.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geological features could potentially be a hydrocarbon trap? A:A volcano B:An anticline C:A continental shelf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有6个研究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热度 6 毛宁波 2011-5-25 17:35
今天有6个研究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今天通过一整天的答辩,博主又有3个应届硕士研究生和3个工程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向他们表示祝贺!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710 次阅读|5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20讲)
热度 5 毛宁波 2011-5-24 17:16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20讲)下载地址:主要介绍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概述。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20).exe 毛宁波课件集合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第10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0).exe 第1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1).exe 第1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2).exe 第1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3).exe 第1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4).exe 第1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5).exe 第1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6).exe 第1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7).exe 第1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8).exe 第1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9).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4976 次阅读|4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9讲)
热度 1 毛宁波 2011-5-24 17:04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9讲)下载地址:主要介绍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9).exe 毛宁波课件集合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第10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0).exe 第1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1).exe 第1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2).exe 第1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3).exe 第1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4).exe 第1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5).exe 第1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6).exe 第1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7).exe 第1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8).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8讲)
热度 1 毛宁波 2011-5-24 17:01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8讲)下载地址:主要介绍地震剖面的特点及陷阱。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8).exe 毛宁波课件集合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第10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0).exe 第1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1).exe 第1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2).exe 第1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3).exe 第1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4).exe 第1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5).exe 第1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6).exe 第1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7).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7讲)
毛宁波 2011-5-24 16:57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7讲)下载地址:主要介绍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7).exe 毛宁波课件集合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第10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0).exe 第1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1).exe 第1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2).exe 第1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3).exe 第1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4).exe 第1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5).exe 第1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6).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2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6讲)
毛宁波 2011-5-24 16:53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6讲)下载地址:主要介绍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6).exe 毛宁波课件集合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第10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0).exe 第1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1).exe 第1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2).exe 第1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3).exe 第1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4).exe 第1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5).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2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痴心教坛写大爱——记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毛宁波教授
热度 3 毛宁波 2011-5-18 14:03
痴心教坛写大爱——记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毛宁波教授
□记者 康群 ( 长江大学新闻网) 他是一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也是和学生心灵相通的朋友。痴心教坛,是他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奉献大爱,是他最朴实的情感写照。就像一支燃亮的火炬,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耀着学生前行的征程。 “痴”对教学 痴,专情也。用“痴”字形容毛宁波对教学的态度一点也不为过。 在毛宁波的心里,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这份事业承载着他的追求、他的理想。 27 年前,当他初登教坛时,充斥他心里的是澎湃的激情、是涌动的荣耀。“我要把这种激情和荣耀化为前进的动力,不负‘教师’这一光荣的称谓。”毛宁波暗下决心。 决心带来的是努力,是为自己一次次树立的跨越的标杆。 注目毛宁波努力的轨迹,入目的是他跨越的身姿。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到学富五车的中年学者;从经验缺乏的助教,到深谙教育的教授……一步步成长、一次次跨越,成就的是一张张亮丽的答卷。 探寻这一张张答卷的由来,毛宁波用一个字进行了解释,那就是“痴”。 因为痴,他乐此不疲地坚持阅读教育书籍,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因为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追踪专业前沿,用最新的知识丰富自己;因为痴,他把教坛作为了自己人生的主战场,生命不息、耕耘不止。 “毛老师对教学的‘痴’,我们学生都有深切的感受。”去年毕业的杜二鹏同学说,“走上讲坛,毛老师便有抑制不住的激情,在他滔滔不绝地对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中,在他与学生课堂的热情互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师者夺目的风采。” 物探 10801 班的赵懿同学一直记着毛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一无所知,唯一比你们知道多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毛老师的‘我知道我不知道’,在我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从中领悟了知识的无止尽,领悟了对待知识的敬畏,激发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的热情和信心。” 《地震勘探原理》是物探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作为该课程的主持人,毛老师的讲授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学中,他经常将野外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大量典型地震资料,以及现场施工录像来增加大家的感性认识。“毛老师上课,从来不拘泥于课本,他采用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让我们没有一点枯燥的感觉,而是不断激发出我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反映。 “在讲到某个晦涩难懂的知识时,毛老师总能联系我们熟悉的事物,用诙谐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记得大三时,有一次讲到地震剖面,毛老师联系到医学,让我们把自己比作地球的医生,将地震勘探过程视为医生为脑部作 CT 。”物探 10601 班何晶同学对此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在科学网上开设的“毛宁波的博客”,迄今点击量已超过 50 万人次。“这是我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尝试。”毛教授说。 打开博客,其内容相当丰富,有布置给同学们的作业,有课程的复习资料,有与同学们分享的学习和科研方法,有经典的中英文文献资料……还有他经常发布的新的研究成果。“这是老师与我们交流的‘第二课堂’,通过博客,师生间踊跃地谈论学习、交流意见、讨论问题。点击毛老师的博客,已成为我们每天自觉的选择。”同学们高兴地说。 “心系教学,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是毛老师的特点。”毛老师所在学院负责人感慨。前两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全面考察了 MIT 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美国顶级大学在本科生教学的“过程管理”体味很深。去年回国后,在《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课程教学中,他大胆引进了“过程管理”的 MIT 模式,不仅每周布置作业,而且隔三岔五有测验,增加了期中考试,增加了课内实验内容,让学生“学在平时”,有效地打破了“考前一周学习”的尴尬局面。 统计数据显示,他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了《地震勘探原理》、《储层地球物理》、《三维地震勘探》、《海洋地球物理》等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近 80 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 20 人,年均教学工作量为 800 学时左右。他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精品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湖北省精品课程。《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由教育部推出,面向社会公开开放,在全国相关学科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他还潜心科研,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等特大国有企业科技攻关项目 30 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撰写的学术专著《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成为中国海洋石油地震勘探的首选教科书。 缘于“痴”,毛教授荣膺诸多荣誉,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当选“湖北省部属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 “爱”对学生 “作为教师,就要以‘爱’对学生,让学生在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这是毛老师的心里话,更是他的实际行动。 毛老师一直认为,学生是自己的教育对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不了解,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爱”对学生,在他身上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严格要求。“对学生,毛老师在学院是出了名的严格。”同学们说,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一位学生因论文抄袭,毛老师毫不手软地推迟了这位同学的论文答辩。在与这名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毛老师告诉他,“劳动创造价值”,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即便是对一个小小图表的分析,也是自己劳动的产品,也能从中享受到快乐,而抄袭,留给自己的只能是心虚、是后悔。交谈之后,毛老师又主动地指导他的论文,一次、两次、多次地耐心辅导,直到顺利过关。 “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老师没有理由不对他们悉心关怀。”同学们都知道,毛老师还有一句常说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好教的老师。” 基于这一理念,毛老师常常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走进学生、贴近学生,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说。 主题班会,是他与学生交流的阵地。仅今年 4 月,他就抽空参加了物探 10801 班“学习•就业•未来”和物探 10802 、 10803 、 10804 班的“自信当下•拼搏未来”两场主题班会。在班会上,他没有丝毫的居高临下、泛泛而谈,而是针对他所了解的一个个实际问题,与同学们倾心交流,释疑解惑。同时,他还让自己的 2 名研究生介绍专业学习方法和经验,介绍考研复习和准备心得,让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介绍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我们在思考什么,在困惑什么,在期望什么?毛老师看得很准,而且还让‘过来人’现身说法,这样的班会让我们获益匪浅。”同学们自然地流露出心声。 《良师垂德范》,探测 08 研究生陈振龙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毛老师经常让我们研究生进入他办公室学习,不仅提供电脑,而且还提供他个人购买的大量专业书籍,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我们与他自由、平等的交换思想、研讨问题。我们的能力就在这一次次探讨与交流中得到迅速提升。在生活方面,毛老师对我们更是关怀备至,逢年过节,他和师母总会与我们共进晚餐,欢度佳节。每一次温馨而又融洽的气氛,总让我们深深陶醉,总让我们感悟到老师的人格魅力。 “正是一次次贴心的交流,毛老师成为了我们的良师益友,他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们,我为能成为毛老师的学生而深感骄傲,我为能传承‘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精神而倍感自豪。”陈振龙同学说。 物探 10801 班的赵懿同学把毛老师誉为自己“心中的启明星”。“我们和毛老师没有一点距离感,遇到生活中的难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他倾诉,在静静的聆听后,他总会给我们正确的引导。”赵懿说。 物探 10502 班的王筱记得,每到同学们即将毕业时,毛老师就会特别忙碌,不仅仅是忙于指导学生的学业,更忙于指导学生择业。对有意考研的同学,他全力帮助;对选择就业的同学,他不厌其烦地大力推荐。“除了众多在石油行业就业的同学,他还至少为 20 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联系到非石油行业就业,而且还帮他们一一制定详尽的人生规划,其间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王筱说。 对毛老师的这份爱,同学们都铭记于心,同时铭记的还有“毛氏语录”: “做人要大事化小,做研究要小事化大”,“学会相信别人,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竞争,也要学会协调;学会严格,也要学会宽容;学会坚持,也要学会妥协;学会倾听,也要学会表达;学会默默恪守,也要学会分享心灵。在挫折中守护理想,在超越中留住平凡。”…… 因为“爱”对学生,毛宁波成为了学生们评选的“我最喜爱的老师”,成为了学校首届“十佳师德标兵”…… 在一篇《我心中的毛老师》文章里,有学生写下的这样的句子:毛老师不仅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更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引航人。因为毛老师,我们在求学的路上,攀援得更高,眺望得更远,成长得更快。 (记者 曾尉/摄 责任编辑 一晨) 博研石油论坛转载地址: http://www.cippe.net/thread-85688-1-1.html 长江大学校友会转载地址: http://alumni.yangtzeu.edu.cn/Info/Read.asp?ID=754Typeid=1 长江大学精神文明网站: http://jswm.yangtzeu.edu.cn/Read.asp?ID=1470 长江大学精神文明网站: http://jswm.yangtzeu.edu.cn/Read.asp?ID=1862 江西高考网: http://www.zhaosheng.gd/html/zx/2011/0518/13371.html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8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5月11日 47周岁纪念
热度 3 毛宁波 2011-5-11 14:24
历史上的今天 5月11日  47周岁纪念
个人分类: 其他|3261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二
热度 3 毛宁波 2011-5-10 16:41
2011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二
时间安排:5月14日上午8:00-12:00 物探10804 10802班;下午14:00-18:00 物探10801 10803班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制和运行相关 matlab 程序,进一步理解地震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以及绕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点。 二、主要内容 1 、假设地下有一个水平地质界面,埋藏深度 100m ,地层是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为 1500m/s ,请编制 matlab 程序,绘制出中点放炮共炮点的反射波、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参考附图 1 )。 Matlab 程序编制中,炮检距: -500m~500m ,道间距 10m ;临界角取 25 °。 2 、假设上述水平界面模型中界面埋藏深度变为 1000m ,上述时距曲线有何变化,绘出相应图形,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3 、假设地下有一个倾斜界面,地层倾角为 30 °,地层是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为 1500m/s ,请编制 matlab 程序,绘制出端点放炮共炮点的反射波、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参考附图 2 )。 Matlab 程序编制中,炮点处界面的法向深度为 100m ;炮检距: 0m~500m ,道间距 10m ;临界角取 25 °。 4 、编制二层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二阶和三阶近似方程 matlab 计算程序,第一层参数: V1 = 1500m/s , h1 = 50m ,入射角范围为 0~40 °;第一层参数: V2 = 2000m/s , h2 = 100m 。将二阶和三阶近似方程以及精确计算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参考图见附图 3 )。 5 、假设地下有一个绕射点,埋藏深度为 1000m ,绕射点以上地震波传播速度为 1500m/s ,编制 matlab 程序计算并绘制出绕射波时距曲线图。 Matlab 程序编制中,炮检距: -1000m~2000m ,道间距 10m ;绕射点在地面的投影点距离炮点 200m (参考附图 4 ) 三、实验报告内容 本实验结束后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基本原理阐述 4、 实验结果分析 5、 程序及其附图 6、 实验体会 附图 1 一个水平界面下地震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 附图 2 一个倾斜界面下地震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 附图 4 某一绕射点的位置及其时距曲线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80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家界地质科考科普游览---真正的世界地质公园
热度 2 毛宁波 2011-5-9 06:52
张家界地质科考科普游览---真正的世界地质公园
5月6--5月8再次去张家界地质考察,主要目的不是看景,是观察张家界泥盆纪石英砂岩和峰林地貌的形成。再次上张家界,收获颇丰,张家界景区专门设置了“地质科考科普游览专线”提示路线,还专门展示了张家界的地层与峰林地貌的形成过程的资料,达到了地质科普的效果。
个人分类: 其他|7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作业:识别地震剖面上的绕射波
热度 2 毛宁波 2011-5-4 09:01
地震勘探原理作业:识别地震剖面上的绕射波
请识别以下两张地震剖面上的绕射波,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消除方法! 以上2张地震剖面经过偏移处理后的剖面如下: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9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5讲)
热度 2 毛宁波 2011-5-3 16:39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5讲)下载地址:主要介绍地震资料数据处理概况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5).exe 毛宁波课件集合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第10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0).exe 第1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1).exe 第1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2).exe 第1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3).exe 第1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4).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8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常规2D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
热度 1 毛宁波 2011-4-25 21:55
常规2D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
请有兴趣的朋友翻译和讨论!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8918 次阅读|1 个评论
4月24日晚上参加物探08级三个班的主题班会
热度 3 毛宁波 2011-4-24 22:17
4月24日晚上参加物探08级三个班的主题班会
2011年4月24日晚上应邀参加了物探10802,10803,10804的“自信当下 拼搏未来”的主题班会!同学们就学习方法,考研,就业等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准研究生"王芸芸,沈伟正,赵俊,研究生陈振龙和文山师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我也和同学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让“过来人”(邀请高年级同学和研究生)和同学们互动,应该更贴近同学们的心扉。我想大家应该有所收获,最起码是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尽管我参加的4个班的主题班会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告一段落,网络的交流仍然可以继续进行。欢迎大家在网上留言和讨论!实名,匿名都没有问题。能对我认识的学生有些帮助将是我最大的快乐! 三个班,三个主持人 和部分学生合影 相 关博文:教授有时间和机会都应该参加一次本科生的班会!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教学改革)|23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简史
热度 1 毛宁波 2011-4-24 11:02
综合SEG网站资料,下面简要介绍SEG的历史,欢迎大家在评论中翻译和讨论。( www.seg.org ) SEG History The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is a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 that promotes the science of applied geophysics and the education of geophysicists. SEG, founded in 1930, fosters the expert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geophysic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characterizing the near surface, and in mitigating earth hazards. The Society, which has more than 33,000 members in 138 countries, fulfills its mission through its publications, conferences, forums, Web sites,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SEG(The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是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的简称。它是为了促进地球物理教育与应用的菲赢利组织。SEG创建于1930年。SEG创建的初衷在于培养地球物理专家以及更好的让地球物理在勘探开发自然资源,近地表表征,减少地质灾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SEG在138国家中拥有33000个会员, 通过 出版物, 会议,论坛, 网站和 教育机会 等履行其使命。 1930 On March 11, twenty-nine men and one woman met in Houston at the University Club to found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physicists. Donald C. Barton was elected the first president. On 20 May, a constitution and bylaws were adopted, and two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mimeograph form. 1931 The group's name was changed to Society of Petroleum Geophysicists (SPG), and the first convention was held in conjunction with AAPG. 1932 SPG became the "Division of Geophysics of the AAPG." The Society continued to meet with AAPG through 1955. 1936 The first issue of Geophysics published. 1937 Once again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was changed, this time to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Accepted as an Affiliated Society by AAPG 1939 Patents section first appeared in Geophysics . 1940 First Cumulative Index published. Membership: 892. 1946 Constitution amended to permit establishment of Local Sections. 1948 Council created and met in Denver. First Local Sections chartered. Student Sections formed. Best Paper Award first presented. 1950 First Distinguished Lecture Tour organized. Membership: 2566. 1951 EAGE organized. Back issues of Geophysics available on microcards. 1952 SEG Crest adopted. 1953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appeared as a quarterly. 1954 Executive Committee voted to separate the Annual Meeting from the AAPG. First Associate Editors appointed to assist the Editor of Geophysics . 1955 SEG held its last joint meeting with AAPG, then celebrated its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with a separate meeting in Denver. 1956 The first Yearbook was published, and SEG's scholarship program was initiated with $12 125 distributed to thirteen students. 1960 A silver anniversary issue of Geophysics published listing "classic" papers of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of the journal, which were selected by a panel of judges. Membership: 5724. 1961 The SEG Medal Award (later renamed in honor of Reginald Fessenden) was created. 1965 When the SEG staff moved into the Society's new building in June, there were 5837 members. 1968 SEG accepted an invitation from the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to become a cosponsor of the 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R. E. Sheriff published in Geophysics , the "Glossary of terms used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the precursor of his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 Sheriff received the Virgil Kauffman Gold Medal in recognition of the glossary. 1969 Emeritus Membership was established in 1970. Membership: 7306. 1971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reflection seismograph was observed at the Midwestern Meeting in Oklahoma City with the dedication of a monument near the site of the tests of that technique. 1972 The first book published jointly with AAPG, Stratigraphic Oil and Gas Fields-Classification, Exploration Methods, and Case Histories , appeared. It was to be twenty-five years before the second joint publication effort by the two societies. 1973 Sheriff produced SEG's all time best-seller,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s . The addition of three new student sections brought the total to twenty-eight. 1978 The Maurice Ewing Medal Award was established as SEG's highest award. 1979 Geophysics began monthly publication, and fifteen Continuing Education courses were offered. 1980 In the 50th anniversary year of the Society, when the total membership was 14 172, there were 12 319 register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Eleven of the original thirty founders of SEG attended and were honored at that meeting. That attendance record has not been broken. 1981 A record $4 billion was spent on geophysic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in 1981. More than 100 000 attended the OTC that year. 1982 Geophysics, The Leading Edge of Exploration , debuted in June. The SEG scholarship program passed the million-dollar mark with awards of $130 800. Expanded abstracts were required for all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52nd Annual Meeting. 1984 The Geophysical Resource Center was completed and occupied. It was dedicated the following year. 1985 Two special issues were published to commemorate the fiftieth year of publication of Geophysics . A new film about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Seeing the Unseen: Geophysics and the Search for Energy and Minerals , was produced. The First Annual Gulf Coas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Meeting was held, and the first joint meeting of the China Petroleum Society and SEG took place in Beijing. SEG's membership of 19 559 was the highest total to that point, and would remain the record for 10 years. 1986 Shell Companies Foundation donated $100 000 for books and periodicals to the SEG Library in the Geophysical Resource Center, and the building was named the Cecil and Ida Green Tower. 1987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 zdogan Yílmaz's best seller, was available at the Annual Meeting in New Orleans. This was to become the second all-time revenue producer behind Sheriff's dictionary. The SEG Foundation was reorganized. 1988 An agreement with AAPG, SPE, and SPWLA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n Intersociet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The first EAEG-SEG joint research workshop under a new agreement to hold alternating workshops every other year and the first ASEG-SEG joint meeting were held. 1989 Initiation of the SEG Foundation Trustee Associates. 1990 A 15-tape set video short course, given by Oz Yílmaz and based on his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 was produced by Western Geophysical and offered to SEG to market. Membership: 14 964. 1991 Attendance at the 61st Annual Meeting in Houston was 10 670.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adopted a policy of holding a midyear meeting annually in a venue outside North America. 1992 Successful meeting held in Moscow. Record income of just under $7 million for the year. 1993 GEOROM , a set of CD-ROMs containing fifty-seven volumes of Geophysics - 1936-1992 - fully searchable, was produced. The mortgage on SEG's building, the Geophysical Resource Center, was retired. 1994 A nine-year decline in membership was interrupted when gains were shown in each category of membership. GEOROM was expanded to include selected articles from The Leading Edge plus Sheriff's Dictionary , The Cumulative Index, and Expanded Abstracts from the Annual Meeting. An SEG Home Page, hosted by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maintained by volunteers led by Brian Spies, was established. 1995 A CD-ROM of the Expanded Abstracts of that meeting was offer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in Houston. 1996 The donation of a Sun Netra Webserver to SEG by Sun Microsystems allowed the Web site to be moved to the Business Office, enabling the entire Internet operations to be done in-house. 1997 The Distinguished Instructor program was inaugurated, wherein a selected individual presents a short course in various sites around the globe. The first instructor is Ian Jack. A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was approved which increased the membership of the Nominations Committee from the historical three most recent past-presidents by four members to be selected by a prescribed method from the Sections and Associated Societies. 1998 An all-time record of 1457 booths were sold for the Annual Meeting in New Orleans. The SEG Museum was reorganized by the addition of a Virtual Museum and Traveling Museum to the existing museum in Tulsa. The Distinguished Educator program was launched and Robert R. Stewart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was chosen as the first honoree. A new logo was adopted by the Council to reflect the Society's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 nature. 1999 Despite a turbulent year in the petroleum industry, the Annual Meeting in Houston drew 11 103 attendees, and there were 1276 booth sales--second-highest total ever. Also, paid membership grew to nearly 16 000, the highest total since 1987. A major redesign of the SEG Web site was completed, and an equipment donation from Sun Microsystems helped prepare SEG for a bold digital future. 2000 SEG Annual Meeting returns to Calgary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77. This is only the third time the meeting has been held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Sally Zinke becomes the first woman to hold the office of SEG President. The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members residing outside the U.S. causes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Committee to be radically restructured and renamed the Global Affairs Committee. Membership: 16 894. 2001 The SEG Executive Committee authors a strategic vision of the future of geophysics and SEG’s role in it. While SEG's Annual Meeting is under way in San Antonio,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September 11 take place. The meeting proceeds with only minor disruptions. Mary L. Fleming, director of programs at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is selected executive director in December. 2002 The fourth edition of SEG's all-time best-selling book, retitled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Geophysic s to reflect the increasingly diverse employment of the membership, is published. Attendance at the Annual Meeting is disappointing,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out-of-the-mainstream venue (Salt Lake City) and the travel restrictions imposed after the terrorist attacks a year earlier. However, the meeting has one of the all-time magical moments of any SEG convention—th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of Robert Ballard, discoverer of the Titanic , which wows hundreds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and experienced geoscientists. 2003 SEG membership exceeds 20 000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 majority of members lives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2004 To address income disparity among geophysicists around the world, the Council approved a three-tiered dues structure that allows Active membership at all three levels. Membership approaches 23 000. 2005 SEG marked its 75th anniversary with celebrations at section meetings throughout the world, a special publication, retrospective journal articles, a video about geophysics and the Society, an extra distinguished lecture, historical photos on the SEG Web site, and special exhibits at the Annual Meeting in Houston. Membership surpassed 25 000 late in the year. 2006 SEG held a highly successful Annual Meeting in New Orleans barely a year after Hurricane Katrina devastated the city. Membership exceeded 27 000 late in the year. 2007 The SEG Foundation launched a US$15 million major-gifts campaign, “Advancing Geophysics Today, Inspiring Geoscientists for Tomorrow,” aimed at accelerating the rate of geophysical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ttracting more young people to careers in the geosciences. 2008 SEG opened its first office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in Beijing, China, on 3 April. The SEG Foundation exceeded its US$15 million campaign goal, celebrating pledges totaling more than US$17 million during a celebration at the Annual Meeting in Las Vegas, USA. At year’s end, pledges totaled US$17 232.410. SEG membership exceeded 33 000. 2009 Despite a worldwide recession, SEG's Annual Meeting in Houston drew more than 9,200 delegates and filled four exhibit halls with technical session posters and exhibits.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56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郎咸平:史无前例的石油大战正在酝酿
热度 2 毛宁波 2011-4-24 08:20
每一次价格上涨,都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各国政府的身影朦朦胧胧地在这个国际金融炒家背后,指挥他们炒作。他们对付中国就要用成本大战,通过石油战争拉抬所有大宗物资价格,进一步打击中国制造业。 4月上旬,布兰特原油价格超过126美元一桶,纽约的石油是113美元以上,我们国内的油价也正顺着这个潮流调高。正在调高过程当中,出了一个重大新闻,今年第一季度,我们是6年来第一次出现贸易赤字,贸易赤字并不严重,大概只有10亿美元。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不起眼的事,其实一场史无前例的石油大战正在酝酿。如果事先不作防范,我们将像2008年的俄罗斯一样会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这是我最担心的。 两大担忧 近几年我们楼价涨,艺术品、奢侈品等等狂涨,这些东西的涨价看起来就是一个发烧的现象,它是一个表面现象,而驱动这些涨价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第一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危机。以奇瑞汽车为例,奇瑞做一台汽车才赚132元钱,这个危机是我多年来一直呼吁的,而这也是一切泡沫的主要成因。第二就是拉动型经济。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之后,我们政府推出了包括4万亿、10大产业振兴方案在内的一些刺激经济的计划,成功地拉动了经济,可是我们的刺激计划却让外国人赚翻了天。比如说2003到2008年,我们总共投入2万亿元建设铁路,大概有2000亿元进入了外国人的腰包。由于这种拉动型经济,造成了对原材料的需求突然猛涨,这就暴露出了我们今天的重大的危机。为此印了73万亿元的货币,比美国还要多30%,结果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的实体经济与老百姓的资金没有好的投资管道,使得大量的资金去炒楼炒股买汽车买奢侈品买艺术品去了。 落井下石 当美国了解中国经济的软肋叫作制造业危机之后,借助我们2008年年底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的转变,通过石油战争把铁矿石、农产品等等一起拉起来。2010年我们总共进口了1352亿美元的石油,这是5年前的4倍。2010年我们总共进口了794亿美元的铁矿石,比5年前又是增长了4倍。最恐惧的是,2010年我们进口的农产品总值超过1000亿美元,这是5年以前的13倍,平均我们每一个老百姓每一天要向国外购买1.38元的进口粮食。也就是说,在投资拉动情况下,占了太多的农地,结果,使得中国慢慢成为全世界很可能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这三项叫一般贸易项,就这三项,使得一般贸易逆差变成460亿美元。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它所做的是加工贸易,推出4万亿之前的中国经济是加工贸易型经济。比如说从国外进口100元钱的原材料,加工之后以120元出口卖给别人。这种加工费虽然不高,但是也可以生存,因此就会有20元钱的贸易顺差,所以我们中国每年都会有贸易盈余。 但是今天,这个石油战争本身已经不是拉抬石油价格这么简单了,而是拉抬石油价格之后跟着拉升有色金属、铁矿石、农药甚至天然橡胶。由于我们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因此大量的宝贵的资源和美元外汇,拱手让人流出中国,流到欧美各国的手中,而铜、石油这些涨价的结果,使得中国制造业危机更恶化,因为利润更低甚至都变成负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楼市如此之火爆,为什么艺术品如此之火爆,甚至茅台酒也火爆,这一切就是石油战争的结果。 到底是谁决定石油价格,你以为是欧佩克产油国吗?俄罗斯吗?错了,是华尔街。铁矿石价格基本上是由波罗的海的运费指数和石油价格共同决定的,其他的有色金属基本上也和石油价格挂钩,这所有价格是国际金融炒家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炒家和欧美各国政府之间关系是你不可想象的。每一次价格上涨,都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各国政府的身影朦朦胧胧地在这个国际金融炒家背后,指挥他们炒作。他们对付中国就要用成本大战,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制造业极其困难的情况之下,通过石油战争拉抬所有大宗物资价格,进一步打击中国制造业。而且我们的投资拉动型经济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结果,让大量宝贵资源美元外汇流出去。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产生的贸易赤字是一个警告,因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 转引自:理财周刊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1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能源概述----美国人看中国能源
热度 2 毛宁波 2011-4-23 16:32
中国能源概述----美国人看中国能源
China i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and the second largest energy consumer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 Rising oil demand and imports have made China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world oil markets. 中国 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 的国家, 仅次于美国的 第二大能源 消费国。 不断上涨的石油 需求和进口使得 中国 成为世界 石油市场 的重要因素。 China i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consumer of oil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econd-largest net importer of oil in 2009. 中国 是世界上 仅次于美国 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2009年 第 一次成为世界 第二 大石油 净进口国 。 China’s largest oil fields are mature and production has peaked, leading companies to focus on developing largely untapped reserves in the western interior provinces and offshore fields. 中国的大油田都已进入成熟和开采峰值阶段,导致中国的石油公司将重点集中在西部地区未开发储量和海上油田。 Although natural gas use is increasing in China, it only comprised 4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2008. 尽管中国的天然气消费日益增长,但还是只占2008年能源总消费的4%。 China is the largest producer and consumer of coal in the world, and many of China’s large coal reserves have yet to be developed. 中国是全球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还有许多大型煤炭储量有待开发。 China’s electricity generation continues to be dominated by fossil fuel sources, particularly coal.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made the expansion of natural gas-fired and renewable power plants as well as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a priority. China commissioned the Three Gorges Dam hydroelectric facility, the largest hydroelectric project in the world, in 2009. 引自: http://www.eia.doe.gov/countries/country-data.cfm?fips=CH#undefined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5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加拿大石油与天然气概述
热度 1 毛宁波 2011-4-23 16:06
加拿大石油与天然气概述
图1 加拿大地图 图2 加拿大的能源结构(油气占55.1%) 图3 2009全球天然气7大生产国(加拿大排第三) 图4 加拿大石油消费与产量对比图(石油出口) 图5 2011全球石油6大生产国(加拿大排名第三) 图6 2010年美国石油进口5大国(加拿大是美国石油主要进口国) source: http://www.eia.doe.gov/countries/cab.cfm?fips=CA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7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有时间和机会都应该参加一次本科生的班会!
热度 4 毛宁波 2011-4-22 06:47
教授有时间和机会都应该参加一次本科生的班会!
不愿或不认真给本科生授课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师,对教育对象“学生”的状态都不了解的教授肯定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在一个教授都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的浮躁年代,我决定今年参加第一次本科生的主题班会。 4月21日晚上物探10801班主持一个“学习.就业.未来”的主题班会,我很高兴的应邀参加。我在给这个班讲授《地震勘探原理》的专业课,参加班会能够直接的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在思考什么,在困惑什么,在期望什么?在班长赵懿的主持下,班会开得很活跃,很成功。 教授参加本科生主题班会有感----学生们个个都很有思想。 首先主持人赵懿和余杰妙语连珠抛出本次班会的主题“学习.就业.未来”。 然后主持人组织同学们就怎么学习专业课,考研利弊,就业困惑展开讨论,个个同学都很有思想,看问题也很有深度。 最后主持人邀请我和同学们讨论。我首先让我的亲友团(1个三年级的研究生,2个刚刚推免的准研究生)和大家互动,因为他们是“过来人”,他们回答本科生的各种问题最贴切最有说服力,从掌声来看大家还是很受启发的。最后我给大家就专业课学习和考研就业等问题阐述了我的观点,并进一步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主动参加本科生班会深度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作为一个教育者更加感觉自己的责任重大。。。。。有时间,有机会还会去参加另外3个班的班会活动。。。。。 "实际上大学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那种方法,那种思维方式。具体的专业课只是训练这种思维方式的工具。凭空是无法训练这种思维方式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无法独自存在,只能依附在具体的知识身上。大学生应该能够从事任何工作。大学里没有“总统学专业”,但有些大学生就能做总统。"( 黄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75do=blogid=435926cid=861468 ) 主持人赵懿和余杰 主持人妙语连珠 学生们在踊跃发言 我的研究生陈振龙在和学生交流考研和就业体会 今年推免我的准研究生沈伟正和王芸芸在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专业课体会 阐述我的观点 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 重视教学工作,光开会不行,口号一大推,重在落实,重在老师真心实意的爱戴学生。 学校召开第二次教学工作例会 发布日期:11-04-21 11:04:00 点击 次数: 852 (记者 冯舒 曾 尉) 4 月 20 日,学校在 126 会议室召开了本学期第二次教学工作例会,会议通报了第一次工作例会后完成主要工作的情况,对近期教学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副校长周从标、教务处全体领导、各院系分管教学的主管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教务处处长张光明主持了工作例会。 根据教务处的部署,本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安排在第 9 — 11 周进行。检查包括日常教学秩序的检查和去年 11 月—今年 4 月已完成实习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师备课、教师上课、实习记录、实习报告(作业)等各实习教学环节,检查方式以院系自查和教务抽查相结合,教学督导员深入各院(系),抽查 1 — 3 门实习课程,召开学生座谈会。此次实习检查涉及 21 个相关院系, 104 个实习项目, 260 个班级, 8900 多人。 张光明处长结合日常工作,提出了强化 4 个意识,即强化质量意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强化学务指导、学务接待,加强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日常工作的质量;品牌意识,加强质量工作、品牌专业的建设,争取新的项目创建,加强在建项目的质量;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按照学校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强教育创新改革,强化专业的建设特色,深化教育改革;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间,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副校长周从标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肯定了教学例会的成效,指出教学例会制度是学校教务信息沟通、探讨问题的平台,并提出例会应加强对集中、突出问题进行探讨,让分管教学的院长更加主动的参与交流。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周从标副校长强调:教学常规管理有着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教和学这两个环节的深化管理,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工作,确保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工作,提升常规管理;借国家对高校专业目录调整之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思考,为专业调整早作准备;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拔尖人才,组织院系教师,加大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研究和改革。最后,周从标副校长勉励大家在工作中加强自身工作的研究和思考,使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一晨)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868 次阅读|4 个评论
博主感言被科学时报“三言两语”收录---堪比SCI收录
热度 2 毛宁波 2011-4-19 23:01
博主4月15日发表一篇名为“ 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成为世界“一牛”学校 ”的博文。在该博文中,博主对时下一些高校盲目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风气发表了感慨。想不到被4月18日的科学时报收入“三言两语”的栏目中。感觉比被SCI收录要爽! 科学时报4月18日网页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4/243419.html?id=243419 三言两语 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还不如首先成为世界“一牛”学校,像老牛那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耕耘。 ——毛宁波(个人博客) 专家与砖家,教授与叫兽,精英与精蝇,老百姓还是分得清的。 ——人民网网友 红十字会的“万元豪宴”,刺伤善心。 ——周蓬安评《网贴称上海卢湾红十字会一顿饭花9859元》。据《新京报》报道,微博博 友肖雪慧转发微博,贴出了一张付款单位为“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的餐饮发票,这张消费了9859元的发票一经公布,很快被上万博友转发。上海市卢湾区红 十字会表示,会迅速调查此事,并公布结果。(个人博客) 只有那些对自身容纳冲突能力极其自卑的城市,才会在盛大活动面前方寸大乱,胡乱地向辖内的民众展示肌肉,让老百姓口中有怨言胸中有怨气。 ——汤嘉琛评深圳“驱逐”“治安高危人员”。据报道,深圳警方日前宣布,为了大运会安保,有8万余名“治安高危人员”被清出深圳。面对质疑,深圳警方回应说,这些人是自行离开。(个人博客) 约谈只是控物价、防通胀的权宜之计。 ——谭浩俊评发改委约谈企业、行业协会控制物价。据媒体报道,为了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 胀预期,国家发改委近期已经约见了康师傅和联合利华等食品、日用化学品企业以及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百威等啤酒巨头。4月2日,又会同商务部约请了17 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召开重要消费品行业协会座谈会。 (个人博客) 农民想往城市里挤,土地更想往城里挤。 ——卞洪登(个人博客) 《科学时报》 (2011-04-18 A3 观察 评论)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039 次阅读|2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4讲)
热度 2 毛宁波 2011-4-19 18:31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4讲)
1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4讲)下载地址: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4).exe 毛宁波课件集合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第10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0).exe 第1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1).exe 第1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2).exe 第1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3).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2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3讲)
毛宁波 2011-4-19 17:45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3讲)
1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3讲)下载地址: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3).exe 毛宁波课件集合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第10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0).exe 第1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1).exe 第1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2).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樱花盛开的荆州古城
热度 3 毛宁波 2011-4-13 18:25
樱花盛开的荆州古城
今天中午回城里看望了老母亲。返回的时候顺路在荆州老南门欣赏了盛开的“日本晚樱”。1000多珠鲜艳的樱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导致老南门阻塞,耽误了不少上学的孩子们。荆州的樱花,属于“日本晚樱”,花的颜色以粉红色为主,开白花的樱花树只有几棵,反而让游客宠爱有加。
个人分类: 其他|3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进口石油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毛宁波 2011-4-11 07:57
美国进口石油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最近 博主综合美国能源署资 料,对美国石油进口的情况进行了一个简要分析,请大家参考!在2009年美国生产了全球石油的11%,同时也消费了世界石油的22%。尽管美国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但其石油消费量巨大,排世界第一。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美国石油的净进口已经超过50%,这说明美国和中国一样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非常大。那么美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于哪些国家呢?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石油的进口51%来自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以及美属加勒比),波斯湾17%和非洲22%。其中排名前几位的国家是:加拿大(23.3%),委内瑞拉(10.7%),沙特阿拉伯(10.4%),墨西哥(9.2%),尼日利亚(8.3%)。这说明美国的石油进口不完全依赖于中东和非洲,进口大国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从1949年~2009年美国石油生产和消费以及净进口关系曲线图上(图3)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从1949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逐渐增加,在2005年左右达到最大后,开始有所减少。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国内的石油生产是逐步下降的,表明美国开始保留本国石油的资源,更多的使用国外的油气资源。 图1 美国净进口石油2009年已经达到了51% 图2 美国2009年进口石油的主要国家 图3 从1949年~2009年美国石油生产、净进口和消费曲线对比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24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风能消费5年增加6个百分点
毛宁波 2011-4-9 07:21
美国风能消费5年增加6个百分点
据美国能源署报道,2005-2009年5年间美国总的能源消费量是减少的,表明美国开始在能源消费上有所节约。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可再生能源达到8%。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中风能在5年间提高6%,2005年占3%,2009年达到9%。这表明美国对风能消费的重视,也是美国推行清洁能源计划的效果在显著增加。 图1 2005-2009美国能源消费量变化图 图2 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 图3 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中风能在5年间提高6% 参考资料: http://www.eia.doe.gov/renewable/annual/trend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1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页岩气?
毛宁波 2011-4-9 06:40
什么是页岩气?
页岩气是富集在页岩地层内的天然气(Shale gas refers to natural gas that is trapped within shale formations)。页岩本生是很好的生油(气)岩之一。几十年来,利用水平井(horizontal drilling)和水利压裂(hydraulic fracturing )相结合开采出了之前无经济开采价值的页岩气。对页岩地层的天然气开采使得美国的天然气工业重新焕发活力。 图1 天然气资源地质概要图 图2 美国48个州页岩气储层分布图 参考资料: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26do=blogid=430099 http://www.eia.doe.gov/energy_in_brief/about_shale_gas.cfm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7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东和北非国家天然气日产量占全球1/5
热度 1 毛宁波 2011-4-8 23:15
中东和北非国家天然气日产量占全球1/5
根据最新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中东和北非国家天然气日产量占全球1/5。 In 2009 (the latest year data are available), Middle Eastern and North African (MENA) countries produced about 55 billion cubic feet per day (Bcf/d) of dry natural gas, which is about one-fifth of the estimated total worldwide daily supply and just under the average daily U.S. dry natural gas production of about 56 Bcf/d for the corresponding year. No single MENA country represented more than 5% of 2009 global dry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ran was the leading dry natural gas producer (12.7 Bcf/d) in MENA in 2009, a level about 20% of total 2009 U.S. natural gas consumption. MENA countries hold a much larger share of global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exports. In 2009, MENA accounted over 40% of worldwide LNG exports. Qatar's LNG exports alone reached nearly 1,800 billion cubic feet, about 20% of the global tota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8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热度 5 毛宁波 2011-4-8 22:39
烟花三月下扬州
最近几天到扬州出差,天气出奇的好,事情办的也很顺利。朋友告诉我,阳春三月扬州的瘦西湖等地方特别的美,一定不要错过机会,要去看看。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下午的游览,果然名不虚传,精致美丽的瘦西湖别有一番风味。
个人分类: 其他|4228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东和北非国家石油日产量占全球1/3
毛宁波 2011-4-8 06:50
中东和北非国家石油日产量占全球1/3
据美国能源署统计,中东和北非国家石油日产量占全球1/3。 Middle Eastern and North African (MENA) countries supplied about 30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mmb/d) of liquid fuels in 2010, or more than one-third (see chart) of the estimated total worldwide daily supply of 86.3 mmb/d. Three countries: Saudi Arabia (10.07 mmb/d), Iran (4.25 mmb/d), and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2.81 mmb/d), accounted for about 57 percent of total MENA liquid fuels production on average (see map) between January and November 2010 (latest figures available). Together, Algeria and Libya comprised about 5 percent of global liquid fuels production, or nearly 4 mmb/d.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0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世界页岩气资源量数据
毛宁波 2011-4-6 09:32
最新世界页岩气资源量数据
最近美国能源署公布了除美国以外的最近世界页岩气资源量的数据。中国页岩气生产量排名世界第四。贴出下面的图表仅供大家参考 。 世界各国页岩气资源量分布图 Table 1. Estimated shale gas technically recoverable resources for select basins in 32 countries, compared to existing reported reserve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during 2009 2009 Natural Gas Market1 (tillion cubic feet, dry basis) Proved Natural Gas Reserves2 (trillion cubic feet) Technically Recoverable Shale Gas Resources (trillion cubic feet) Production Consumption Imports (Exports) Europe France 0.03 1.73 98% 0.2 180 Germany 0.51 3.27 84% 6.2 8 Netherlands 2.79 1.72 (62%) 49.0 17 Norway 3.65 0.16 (2,156%) 72.0 83 U.K. 2.09 3.11 33% 9.0 20 Denmark 0.30 0.16 (91%) 2.1 23 Sweden - 0.04 100% 41 Poland 0.21 0.58 64% 5.8 187 Turkey 0.03 1.24 98% 0.2 15 Ukraine 0.72 1.56 54% 39.0 42 Lithuania - 0.10 100% 4 Others(3) 0.48 0.95 50% 2.71 19 North America United States(4) 20.6 22.8 10% 272.5 862 Canada 5.63 3.01 (87%) 62.0 388 Mexico 1.77 2.15 18% 12.0 681 Asia China 2.93 3.08 5% 107.0 1,275 India 1.43 1.87 24% 37.9 63 Pakistan 1.36 1.36 - 29.7 51 Australia 1.67 1.09 (52%) 110.0 396 Africa South Africa 0.07 0.19 63% - 485 Libya 0.56 0.21 (165%) 54.7 290 Tunisia 0.13 0.17 26% 2.3 18 Algeria 2.88 1.02 (183%) 159.0 231 Morocco 0.00 0.02 90% 0.1 11 Western Sahara - - - 7 Mauritania - 1.0 0 South America Venezuela 0.65 0.71 9% 178.9 11 Colombia 0.37 0.31 (21%) 4.0 19 Argentina 1,46 1.52 4% 13.4 774 Brazil 0.36 0.66 45% 12.9 226 Chile 0.05 0.10 52% 3.5 64 Uruguay - 0.00 100% 21 Paraguay - - 62 Bolivia 0.45 0.10 (346%) 26.5 48 Total of above areas 53.1 55.0 (3%) 1,001 6,622 Total world 106.5 106.7 0% 6,609 Sources: 1Dr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EIA, International Energy Statistics, as of March 8, 2011. 2 Proved gas reserves: Oil and Gas Journal, Dec., 6, 2010, P. 46-49. 3Romania, Hungary, Bulgaria. 4U.S. data are from various EIA source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国地球物理学家Jung-Ho Kim四月将在中国讲学
毛宁波 2011-4-6 09:15
韩国地球物理学家Jung-Ho Kim四月将在中国讲学
根据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安排,韩国地球物理学家将来中国讲学。他在四月上中旬先后会在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BGP和成都理工大学访问讲学。讲学内容围绕四维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方面的最新进展,有兴趣朋友可以联系参加。 题目“ Incorporating the Fourth Dimension into Geophysical Data Interpretation” 内容简介 Most geophysical methods aim to obtain spatially varying information concerning subsurface material properties. As a result their measured data and interpreted results are expressed in terms of spatial coordinates. However, in some special geophysical approaches, in addition to the spatial domain, the variations of material properties in non-spatial dimensions are studied. Typical techniques of this kind are time-lapse geophysical monitoring and the Spectral Induced Polarization (SIP). These two different methods can be viewed under the same interpretation angle in the sense that nonspatial dimension (time or frequency)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data 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procedures. This lecture introduces a new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in which both the spatial and nonspatial dimensions are jointly considered within the geophysical processing procedure. Common practice was to treat this type of "complex" geophysical data as an assembly of individual spatial datasets. Consequently,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 of each dataset leads to retrieving individual spatial parameter model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correlate along the new axis. In the new approach, both measured data and the subsurface model are considered in a unified coordinate system defined in both spatial and nonspatial domains. Subsequently the sets of the individual structural models and data in the space domain become respectively a single model and a single data set in the new global coordinate system. This allows us to obtain a subsurface structure in both space and nonspace domains using just a single inversion process, and furthermore to introduce á priori information along the nonspatial axis. Overall the new approach provides a more solid tool to interpret this type of data and allows the more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ubsurface structure. The lecture will be balanced between present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This will be achieved mostly by present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pproach into resistivity monitoring and SIP data coming from variou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case studies such as hydro-geophysical experiments, assessment of ground re-enforcement works, ground condition changes caused by tunnel construction works, landslide, etc. 中国访问和讲学时间安排 12 April Beijing,China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Geophysical Society 13 April Beijing,China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Geophysical Society (Beijing) 14 April Beijing,China BGP 18 April Chengdu,China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韩国地球物理学家Jung-Ho Kim简介 Jung-Ho Kim received a B.Eng. (1980) in mining engineering, an M.Eng. (1982) and a Ph.D. (1987) in applied geophysics from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In 1982 he joined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Geoscience and Mineral Resources (KIGAM) where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as a tenured researcher. His research interests were mainly focused in the modeling and inversion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is early research efforts in the 90's on resistivity inversion have contributed to rendering 2D- and 3D- resistivity imaging popular and the most common geophysical method in the Korean geophysical community in 90s. Further, Kim's research in radar methods involved addressing borehole and directional radar technique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lso extended into addressing geophysical problems in mor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s, such as water covered areas, anisotropic environments, etc. His recent research interests lie with multiparametric and multidomain interpretation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magnetic data. As a result of h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Korea selected his research group, Geo-electric Imaging Lab., to become a Nat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 He served the Korean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KSEG) as the editor-in-chief from 2005 to 2007 and as a special guest editor of the journal jointly published by KSEG, the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of Japan and the Australian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from 2004 to 2007. He has been awarded the distinction of "Researcher of the Year" from three institutions: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Mineral and Energy Resources Engineering (1998), KIGAM (2007) and KSEG (2009). He is also an adjunct professor at the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ere he is teaching geophysical imaging techniques.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4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2讲)
毛宁波 2011-4-6 08:17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2讲)
新课件(第12讲) 主要介绍地震勘探中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和叠加技术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正常时差、剩余时差、多次波的时距曲线特点、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教学课件下载地址: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2).exe 思考题: 1、一个水平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有何特点? 2、一个倾斜平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有何特点? 3、一个水平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有何异同? 4、如何得到一张水平叠加剖面?地震水平叠加的主要作用? 5、什么叫正常时差?什么叫动校正?如何计算动校正量? 6、多次波有哪些类型?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多次波? 7、多次波的时距曲线方程有何特点? 8、什么叫地震剩余时差?多次波的剩余时差有何特点? 9、多次叠加有何特性?多次波的叠加特性有何特点? 10、多次叠加频率特性有何特点?多次叠加的统计效应? 11、多次覆盖参数的选取原则? 12、影响地震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作业:习题10、20、25、26. 4月13日交到课堂上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第10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0).exe 第1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1).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4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长大樱花
热度 4 毛宁波 2011-4-4 21:40
我看长大樱花
最近吴国林博主写了一篇“我看武大樱花”的博文,写的和照的都不错。每年的春天“樱花”好像都是热词(与日本大地震等事件无关),我也来凑凑热闹吧,写一篇“我看长大樱花”! 众所周知,武大的樱花是全国出名的。长大(长江大学简称)也有樱花,相比武大的樱花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相形见拙。尽管只有几株,但给不大但人多的校园增添了几分生机。据我观察,长大的樱花大概总共只有5株,2株在地质长廊前面,另外3株在东校区距南门不到100的地方(不好描述),这些樱花什么时候移栽的,无从考证,估计也就10来年的历史吧。下面是博主拍摄的几组长江大学樱花的照片,以此纪念2011年的春天,亦请大家欣赏! 吴国林“ 我看武大樱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7363do=blogid=429409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902 次阅读|9 个评论
城里来了地震队--一个油田子弟的感受!
毛宁波 2011-4-4 08:00
城里来了地震队--一个油田子弟的感受!
“城里来了地震队”是一个油田子弟(出生在天然气之乡川南的一个小县城,9岁随父母来到江苏油田,先后在钻井队工作10年,后来又在采油队上班)在他的博客里面写的一篇小文章,描述了地震队在城区勘探的情况,转载在下面与大家共享,希望大家喜欢!链接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1b9b30100rakx.html 。在他的博客里面还有一些关于油田的文章,相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浏览一下,可以分享一下油田的酸甜苦辣。 春节过后,在城里大街小巷行走时,常常会遇到穿街而过的橘黄色的地震测线,这就是油田在城区进行的地震勘探。 地震测线几乎遍布整个城区,无论是超市,还是学校,甚至政府机关门前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穿过马路的就用胶皮覆盖保护起来,骑着电动车压过的时候听到“咯噔”一声,提醒着你它的存在。有的线路干脆从马路对面两盏路灯空中穿过,一开始也没在意这个线的作用,后来经常见到挂着洪泽排照的车载着穿油田工服的人在街上跑来跑去,才知道是地调小队来城里施工了。 隔壁的邻居晚上听到小队放炮的声音,早上就问我其中的缘故,我给他解释夜晚杂音小,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自从城里来了小队后,在我所居住小区里的为数不多的油田人就成了大家追问的目标,问的最多的就是在城里能不能发现油田,一时间,石油成了这个小城里人们谈论的话题。那天在泻洪道大堤散步,遇到几个正在放线的民工,手里拿着步话机,扛着线挑着担子,黝黑的脸上刻满了辛劳,那一身橘红色的衣服,与这个城市里的悠闲显得格格不入,从他们那里得知是2180队正在对整个城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由于白天人多噪音大,他们大多数工作只能选择在深夜进行,于是城里一些居民就能听到沉闷的放炮声,为此城里的电视台还专门采访了小队,并告诉居民不会影响到大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那天从公园门口路过,见几个人对着地上的检波器在议论猜测,于是我以油田人的身份告诉他们一些我知道的一些地震勘探原理和常识,他们又问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现大油田之类的问题,我只能告诉他们只能等勘探结果出来才知道,于是他们又在继续谈论着有关油的信息,油的期望。。。。。。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全程录像正在进行中。。
热度 5 毛宁波 2011-4-3 18:14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全程录像正在进行中。。
2009年博主主持的“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湖北省精品课程”,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上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建设规划,该课程要全程上网,实现全国网上资源共享,真正达到免费的视频开放课程。为了减少噪音和提高录播质量,我们没有随课堂一起录像,而是选择光线较好的空间来录制。最近几天是清明小长假,我和摄制组的老师放弃了休息时间,正开展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录像。预计上半年会录制和剪辑出来,到时候会在科学网和长江大学精品课程网站上同时链接与大家共享!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843 次阅读|4 个评论
百度文库“未经授权”收录“毛宁波麻省理工访学见闻”博文
热度 1 毛宁波 2011-3-31 18:21
百度文库“未经授权”收录“毛宁波麻省理工访学见闻”博文
百度文库3月26日收录“毛宁波麻省理工访学见闻”( http://wenku.baidu.com/view/beb686274b35eefdc8d3336c.html ) 尽管没有征得科学网和博主的许可,但还是很高兴,毕竟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朋友们分享一些体会!感谢百度一下! 附:科学网3月17日发表了 “毛宁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见闻(1)---访问基本情况 ” 附:许培扬的博客“百度完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28036
个人分类: 其他|2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0讲)
毛宁波 2011-3-30 08:52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10讲) 主要介绍地震勘探中的近地表的低速带和静校正的问题,包括低速带的概念,基准面的概念,求取低速带的主要方法,静校正的概念,井深校正,基准面校正,低速带校正等概念和方法。 教学课件下载地址: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10).exe 作业: P491 习题19,p492 习题23 24 ,p495 习题27 28 思考题: 1、基本概念:低速带、基准面、静校正 2、地震低速带有什么特征?对地震勘探有什么影响? 3、求取地震低速带厚度和速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4、简述利用折射波方法求取低速带厚度和速度的主要原理? 5、简述利用地震微测井求取低速带厚度和速度的主要原理? 6、为什么进行地震静校正? 7、简述井深校正的基本思路? 8、简述地形校正的基本思路? 9、简述低速带校正的基本思路? 10、完成井深、地形、低速带校正后为什么还要进行静校正? 以前的课件: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岩石学报》杂志网站转载: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
热度 1 毛宁波 2011-3-30 07:46
《岩石学报》杂志网站转载: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
《岩石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2011年3月28日该学报网站转载了我在科学网博客刊登的“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1-8)合集”,已经有人透过《岩石学报》网站分享博主的教学心得。 首页 | 学报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订阅指南 | 文件下载 | 期刊浏览 | 关键词检索 | 高级检索 | 联系我们 更多信息公告... 标题 发布时间 点击数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2010-04-23 434 第十六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第一号通知) 2010-04-23 513 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招聘启事 2011-03-29 12 《岩石学报》2010年第8期已被SCI收录 2010-09-27 97 周春银:地幔中碳酸岩的氧化还原熔融作用【Nature最新文章介绍】 2011-03-29 19 周春银: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发表最新岩石学的热动力学数据库 2011-03-25 54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1-8讲)合集 2011-03-23 42 美国卫星拍摄日本震后海啸灾害情景 2011-03-23 30 矿石结构认知及研究进展 ppt 2011-03-23 131 记侯亚梅研究员:一位女科学家的地球狂想曲 2011-03-23 41 最古老地球生命化石实为赤铁矿 2011-03-23 38 《岩石学报》2011年第01期已被SCI收录 2011-03-13 89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质疑 长江保护区调整 称会造成毁灭性影响 2011-03-04 118 《岩石学报》2010年第12期已被SCI收录 2011-02-27 120 《岩石学报》2010年第11期已被SCI收录 2010-12-26 326 《自然》评出2010年度图片 内蒙蜘蛛化石上榜 2010-12-23 233 《岩石学报》2010年第10期已被SCI收录 2010-12-18 227 《岩石学报》2010年SCI的影响因子(估算)为1.92 2010-12-15 479 被SCI引用最多的《岩石学报》发表的50篇文章 2010-12-15 635 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在四川投入使用 2010-12-13 178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一共 228 条记录 共 12 页 第 1 页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跳转到第 页 您是第 1093153 位访问者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单位地址:北京9825信箱/北京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0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贺”科学网“毛宁波的博客”点击率过50万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29 20:29
自“贺”科学网“毛宁波的博客”点击率过50万
自“贺”科学网“毛宁波的博客”点击率过50万,题目是不是有点刺眼!刚刚在写点东西,打开博客网页,无意间看见自己的博客点击率突破了50万。和科学网有缘3年多,取得了50万访问量的了不起的“成果”,感慨万千!感谢朋友们的“顶”力支持与鼓励,感谢朋友们50万人次的辛苦点击,再次谢谢大家。作为“顾问博主委员会委员”的我一定不骄不躁,把50万作为新起点,继续攀登博客点击率和教学科研的更高山峰!也希望朋友们继续支持和鼓励我,我会为你们继续祝福的!我力争把“毛宁波的博客”办成传播“地震勘探原理”的网上课堂、办成结识专业同行和好友的自由轻松的交流空间!自“贺”绝无骄傲自满的意思,像陈光标一样高调一点也不错!在全心全意投入本科生教学上我会一直高调下去! 科学网是由中 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全球领先的中文科学类网站,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希望我的学生们积极“实名”申请,相信你会在这里大有收获!
个人分类: 其他|36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著名地震学家列表(更新中。。。)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29 17:55
维基百科列出了一些著名的地震学家,可能不全,欢迎大家补充!我们会及时更新! Notable seismologists(引自维基百科网站) Aki, Keiiti Anderson, John G. Beroza, Gregory Bolt, Bruce Claerbout, Jon Dziewonski, Adam Marian Ewing, Maurice Galitzine, Boris Borisovich Gamburtsev, Grigory A. Gutenberg, Beno Hanks, Thomas, C. Hough, Susan Hutton, Kate Jeffreys, Harold Jones, Lucy Jordan, Thomas Kanamori, Hiroo Keilis-Borok, Vladimir Knopoff, Leon Lehmann, Inge Mallet, Robert Mercalli, Giuseppe Milne, John Mohorovičić, Andrija Oldham, Richard Dixon Sebastio de Melo, Marquis of Pombal Press, Frank Richards, Paul G. Richter, Charles Francis Sekiya, Seikei Sieh, Kerry Paul G. Silver Tucker, Brian Vidale, John Wen, Lianxing Winthrop, John Zhang Heng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5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与地球物理公司&设备在一起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23 21:34
毛宁波与地球物理公司&设备在一起
最近给本科生讲课,想起来2009年10月在美国休斯敦参加SEG年会的时候参观了一些地球物理公司和设备的展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对地震勘探的设备和公司有一个感性认识。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371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9讲)
毛宁波 2011-3-23 18:30
第9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9).exe 以前的课件: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1-8讲)合集
热度 4 毛宁波 2011-3-22 16:47
为方便下载,现推出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1-8讲)合集,下载网址如下: 第1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1).exe 第2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2).exe 第3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第4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第5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第6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第7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8讲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4065 次阅读|3 个评论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共中心点技术详解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21 21:48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共中心点技术详解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704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科毕业设计几点要求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21 21:30
本科毕业设计几点要求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0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1(PPT)
热度 1 毛宁波 2011-3-20 23:02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1(PPT)
前面给出了“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1(含部分matlab程序) ”博文,通过2011年3月19日的实验来看,有些同学动手能力很强,在实验前做了大量准备。有个别同学还没有怎么入门,甚至还在玩游戏,我都无语了。下面给出这次实验的ppt图片文件,希望大家写好实验报告,通过计算,更加深入理解一些基本概念。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7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8讲)
热度 3 毛宁波 2011-3-20 16:57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8讲)
《地震勘探原理》第7讲主要介绍地震野外的观测系统,包括地震测线的布置原则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观测系统的概念是本讲的重点,大家一定要认真理解。 课件下载地址: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8).exe 作业:《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 第三版 P489 习题14,2011-3-28(周1)交到教室 。。。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9975 次阅读|6 个评论
毛宁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见闻(3)---几点感受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17 20:55
毛宁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见闻(3)---几点感受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45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见闻(1)---访问基本情况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17 11:10
毛宁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见闻(1)---访问基本情况
2011年3月3日根据长江大学人事处要求,在东校区11教学术报告厅我为广大师生做了一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见闻”的汇报演讲。本来准备3月3日就在博客上贴出这个内容的,教学工作一直很忙,搁到今天才想起来,应该写几句,以此纪念2009-2010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难忘的访问。访问包括三部分: 1、访问基本情况 2、麻省理工学院简介 3、几点认识和体会 我会分三部分上传,请大家耐心等待!讲座相关新闻见: 真情实感谈高教( http://dqwl.yangtzeu.edu.cn/news/yxxw/11319103530546J8F6DI67AG5FI3HJD.html ) 演讲现 场 长江大学人事处通 知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2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1(含部分matlab程序)
热度 1 毛宁波 2011-3-15 23:57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1(含部分matlab程序)
上述实验指导书的PDF文件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1 以下是P_and_S_waves.m的matlab程序 function P_and_S_waves clear all close all f = 2; T = 1/f; omega = 2*pi*f; vel = 3000; %xg = %zg = % Set up array of depths x1 = ; x2 = x1; nx = length(x1); k = 2*pi*f/vel; %Start time step loop n=40; M=moviein(n); for it=1:n t=T*(it)/n; for ix=1:nx A1(ix) = 0.2*cos(k*x1(ix)-omega*t); A2(ix) = 0.0; x2(ix) = x1(ix)+100*cos(k*x1(ix)-omega*t); end % Plot S-wave plot(x1*0.001,A1+1.0,'o'); hold on plot(x1*0.001,A1+1.3,'o'); plot(x1*0.001,A1+1.15,'o'); plot(x1*0.001,A1+0.85,'o'); plot(x1*0.001,A1+0.7,'o'); plot(x1(20)*0.001,A1(20)+1.30,'ro') plot(x1(20)*0.001,A1(20)+1.15,'ro') plot(x1(20)*0.001,A1(20)+1,'ro') plot(x1(20)*0.001,A1(20)+0.85,'ro') plot(x1(20)*0.001,A1(20)+0.70,'ro') plot(x1(1)*0.001,A1(1)+1.30,'ro') plot(x1(1)*0.001,A1(1)+1.15,'ro') plot(x1(1)*0.001,A1(1)+1,'ro') plot(x1(1)*0.001,A1(1)+0.85,'ro') plot(x1(1)*0.001,A1(1)+0.70,'ro') % Plot P-wave plot(x2*0.001,A2-1.3,'o'); plot(x2*0.001,A2-1.15,'o'); plot(x2*0.001,A2-1.0,'o'); plot(x2*0.001,A2-0.85,'o'); plot(x2*0.001,A2-0.7,'o'); plot(x2(20)*0.001,A2(20)-1.30,'ro'); plot(x2(20)*0.001,A2(20)-1.15,'ro'); plot(x2(20)*0.001,A2(20)-1,'ro'); plot(x2(20)*0.001,A2(20)-0.85,'ro'); plot(x2(20)*0.001,A2(20)-0.70,'ro'); plot(x2(1)*0.001,A2(1)-1.30,'ro'); plot(x2(1)*0.001,A2(1)-1.15,'ro'); plot(x2(1)*0.001,A2(1)-1,'ro'); plot(x2(1)*0.001,A2(1)-0.85,'ro'); plot(x2(1)*0.001,A2(1)-0.7,'ro'); hold off axis( ) title('P-waves and S-waves') ylabel ('A') xlabel ('(km)') M(:,it)=getframe; end movie(M,10) print -dpsc P-wave-and-S-wave.ps 以下是rayleigh_waves.m的matlab程序 function rayleigh_waves clear all close all f = 0.5; T = 1/f; omega = 2*pi*f; vel = 3000; ncol = 7; % Set up array of depths x = ; z = ; Ax = 200; Az = 200; nx = length(x); nz = length(z); k = 2*pi*f/vel; lamda = 750; %Start time step loop n=40; M=moviein(n); for it=1:n t=T*(it)/n; for ix=1:nx dx(ix) = 0.001*(x(ix)+Ax*exp(z(1)/lamda)*sin(k*x(ix)-omega*t)); dz(ix) = 0.001*(z(1)+Az*exp(z(1)/lamda)*cos(k*x(ix)-omega*t)); end plot(dx,dz,'o-') hold on plot(dx(20),dz(20),'or') axis( ) title('Rayleigh wave f=0.5 Hz') ylabel ('depth(km)') xlabel ('(km)') for iz=2:ncol-1 for ix=1:nx dx(ix) = 0.001*(x(ix)+Ax*exp(z(iz)/lamda)*sin(k*x(ix)-omega*t)); dz(ix) = 0.001*(z(iz)+Az*exp(z(iz)/lamda)*cos(k*x(ix)-omega*t)); end plot(dx,dz,'o') end for ix=1:nx dx(ix) = 0.001*(x(ix)+Ax*exp(z(ncol)/lamda)*sin(k*x(ix)-omega*t)); dz(ix) = 0.001*(z(ncol)+Az*exp(z(ncol)/lamda)*cos(k*x(ix)-omega*t)); end plot(dx,dz,'ro') for iz=ncol+1:nz for ix=1:nx dx(ix) = 0.001*(x(ix)+Ax*exp(z(iz)/lamda)*sin(k*x(ix)-omega*t)); dz(ix) = 0.001*(z(iz)+Az*exp(z(iz)/lamda)*cos(k*x(ix)-omega*t)); end plot(dx,dz,'o') end hold off M(:,it)=getframe; end movie(M,10) print -dpsc rayleigh-wave.ps 以下是synseismic.m的matlab程序 dt=0.001; % sampling rate in seconds freq=15; % peak frequency of wave in Hertz %%Do not change the following tracelength=1000;% length of trace lengthwave=round(1.5/freq/dt);% length of wave temp= ; % temporary variable timeaxis=temp*dt;% time axis % wave=-sin(temp*dt*2*pi*freq).*hanning(lengthwave+1)';% this is the wave wave=-sin(temp*dt*2*pi*freq) tracelength=max(lengthwave,tracelength);% error checking tracewave=zeros(1,tracelength); tracewave(1,1:lengthwave+1)=wave; freqaxis= /length(tracewave)/dt;% frequency axis fftwave=abs(fft(tracewave));% fourier transform of wave %% The following plots the wave and the fourier transform of the wave figure subplot(2,1,1) plot(timeaxis,wave) title('Input wave') xlabel('Time (sec)') ylabel('Amplitude') grid subplot(2,1,2) plot(freqaxis(1:round(length(tracewave)/2)),fftwave(1:round(length(tracewave)/2))) title('Fourier transform of input wave') xlabel('Frequency (Hz)') ylabel('Amplitude') grid %% The following calculates the reflection series and seismic trace %% Do not change the following refserlength=1001;% length of reflection series refsertime= *dt;% time axis of reflection series refser=zeros(1,refserlength);% reflection series refser(1,150)=0.8; refser(1,175)=0.5; refser(1,300)=0.25; refser(1,333)=-0.75; refser(1,500)=0.69; refser(1,600)=0.2; refser(1,750)=-0.33; refser(1,833)=0.45; refserfft=abs(fft(refser));% fourier transform of reflection series freqaxisrefser= /refserlength/dt;% frequency axis seismictracetemp=conv(wave,refser);% convolution of wave with reflection series seismictrace=seismictracetemp((round(lengthwave/2)+1):(round(lengthwave/2)+refserlength)); seismictracefft=abs(fft(seismictrace));% fourier transform of seismic trace figure subplot(2,1,1) plot(refsertime,refser) title('Reflection series') xlabel('Time (sec)') ylabel('Amplitude') subplot(2,1,2) plot(freqaxisrefser(1:round(refserlength/2)),refserfft(1:round(refserlength/2))) title('Frequency spectrum of reflection series') xlabel('Frequency (Hz)') ylabel('Amplitude') figure subplot(2,1,1) plot(refsertime,seismictrace) title('Seismic trace') xlabel('Time (sec)') ylabel('Amplitude') subplot(2,1,2) plot(freqaxisrefser(1:round(refserlength/2)),seismictracefft(1:round(refserlength/2))) title('Frequency spectrum of seismic trace') xlabel('Frequency (Hz)') ylabel('Amplitud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7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实验参考---MATLAB命令大全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15 23:35
为方便大家使用MATLAB 命令,现将常用命令列表如下 请大家参考 管理命令和函数 help 在线帮助文件 doc 装入超文本说明 what M 、 MAT 、 MEX 文件的目录列表 type 列出 M 文件 lookfor 通过 help 条目搜索关键字 which 定位函数和文件 Demo 运行演示程序 Path 控制 MATLAB 的搜索路径 管理变量和工作空间 Who 列出当前变量 Whos 列出当前变量(长表) Load 从磁盘文件中恢复变量 Save 保存工作空间变量 Clear 从内存中清除变量和函数 Pack 整理工作空间内存 Size 矩阵的尺寸 Length 向量的长度 disp 显示矩阵或 与文件和操作系统有关的命令 cd 改变当前工作目录 Dir 目录列表 Delete 删除文件 Getenv 获取环境变量值 ! 执行 DOS 操作系统命令 Unix 执行 UNIX 操作系统命令并返回结果 Diary 保存 MATLAB 任务 控制命令窗口 Cedit 设置命令行编辑 Clc 清命令窗口 Home 光标置左上角 Format 设置输出格式 Echo 底稿文件内使用的回显命令 more 在命令窗口中控制分页输出 启动和退出 MATLAB Quit 退出 MATLAB Startup 引用 MATLAB 时所执行的 M 文件 Matlabrc 主启动 M 文件 一般信息 Info MATLAB 系统信息及 Mathworks 公司信息 Subscribe 成为 MATLAB 的订购用户 hostid MATLAB 主服务程序的识别代号 Whatsnew 在说明书中未包含的新信息 Ver 版本信息 操作符和特殊字符 + 加 — 减 * 矩阵乘法 .* 数组乘法 ^ 矩阵幂 .^ 数组幂 \ 左除或反斜杠 / 右除或斜杠 ./ 数组除 Kron Kronecker 张量积 : 冒号 ( ) 圆括号 方括号 . 小数点 .. 父目录 … 继续 , 逗号 ; 分号 % 注释 ! 感叹号 ‘ 转置或引用 = 赋值 = = 相等 关系操作符 逻辑与 | 逻辑或 ~ 逻辑非 xor 逻辑异或 逻辑函数 Exist 检查变量或函数是否存在 Any 向量的任一元为真,则其值为真 All 向量的所有元为真,则其值为真 Find 找出非零元素的索引号 三角函数 Sin 正弦 Sinh 双曲正弦 Asin 反正弦 Asinh 反双曲正弦 Cos 余弦 Cosh 双曲余弦 Acos 反余弦 Acosh 反双曲余弦 Tan 正切 Tanh 双曲正切 Atan 反正切 Atan2 四象限反正切 Atanh 反双曲正切 Sec 正割 Sech 双曲正割 Asech 反双曲正割 Csc 余割 Csch 双曲余割 Acsc 反余割 Acsch 反双曲余割 Cot 余切 Coth 双曲余切 Acot 反余切 Acoth 反双曲余切 指数函数 Exp 指数 Log 自然对数 Log10 常用对数 Sqrt 平方根 复数函数 Abs 绝对值 Argle 相角 Conj 复共轭 Image 复数虚部 Real 复数实部 数值函数 Fix 朝零方向取整 Floor 朝负无穷大方向取整 Ceil 朝正无穷大方向取整 Round 朝最近的整数取整 Rem 除后取余 Sign 符号函数 基本矩阵 Zeros 零矩阵 Ones 全“ 1 ”矩阵 Eye 单位矩阵 Rand 均匀分布的随机数矩阵 Randn 正态分布的随机数矩阵 Logspace 对数间隔的向量 Meshgrid 三维图形的 X 和 Y 数组 : 规则间隔的向量 特殊变量和常数 Ans 当前的答案 Eps 相对浮点精度 Realmax 最大浮点数 Realmin 最小浮点数 Pi 圆周率 I,j 虚数单位 Inf 无穷大 Nan 非数值 Flops 浮点运算次数 Nargin 函数输入变量数 Nargout 函数输出变量数 Computer 计算机类型 Isieee 当计算机采用 IEEE 算术标准时,其值为真 Why 简明的答案 Version MATLAB 版本号 时间和日期 Clock 挂钟 Date 日历 Etime 计时函数 Tic 秒表开始计时 Toc 计时函数 Cputime CPU 时间(以秒为单位) 矩阵操作 Diag 建立和提取对角阵 Fliplr 矩阵作左右翻转 Flipud 矩阵作上下翻转 Reshape 改变矩阵大小 Rot90 矩阵旋转 90 度 Tril 提取矩阵的下三角部分 Triu 提取矩阵的上三角部分 : 矩阵的索引号,重新排列矩阵 Compan 友矩阵 Hadamard Hadamard 矩阵 Hankel Hankel 矩阵 Hilb Hilbert 矩阵 Invhilb 逆 Hilbert 矩阵 Kron Kronecker 张量积 Magic 魔方矩阵 Toeplitz Toeplitz 矩阵 Vander Vandermonde 矩阵 矩阵分析 Cond 计算矩阵条件数 Norm 计算矩阵或向量范数 Rcond Linpack 逆条件值估计 Rank 计算矩阵秩 Det 计算矩阵行列式值 Trace 计算矩阵的迹 Null 零矩阵 Orth 正交化 线性方程 \ 和 / 线性方程求解 Chol Cholesky 分解 Lu 高斯消元法求系数阵 Inv 矩阵求逆 Qr 正交三角矩阵分解( QR 分解) Pinv 矩阵伪逆 特征值和奇异值 Eig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Poly 求特征多项式 Hess Hessberg 形式 Qz 广义特征值 Cdf2rdf 变复对角矩阵为实分块对角形式 Schur Schur 分解 Balance 矩阵均衡处理以提高特征值精度 Svde 奇异值分解 矩阵函数 Expm 矩阵指数 Expm1 实现 expm 的 M 文件 Expm2 通过泰勒级数求矩阵指数 Expm3 通过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求矩阵指数 Logm 矩阵对数 Sqrtm 矩阵开平方根 Funm 一般矩阵的计算 泛函——非线性数值方法 Ode23 低阶法求解常微分方程 Ode23p 低阶法求解常微分方程并绘出结果图形 Ode45 高阶法求解常微分方程 Quad 低阶法计算数值积分 Quad8 高阶法计算数值积分 Fmin 单变量函数的极小变化 Fmins 多变量函数的极小化 Fzero 找出单变量函数的零点 Fplot 函数绘图 多项式函数 Roots 求多项式根 Poly 构造具有指定根的多项式 Polyvalm 带矩阵变量的多项式计算 Residue 部分分式展开(留数计算) Polyfit 数据的多项式拟合 Polyder 微分多项式 Conv 多项式乘法 Deconv 多项式除法 建立和控制图形窗口 Figure 建立图形 Gcf 获取当前图形的句柄 Clf 清除当前图形 Close 关闭图形 建立和控制坐标系 Subplot 在标定位置上建立坐标系 Axes 在任意位置上建立坐标系 Gca 获取当前坐标系的句柄 Cla 清除当前坐标系 Axis 控制坐标系的刻度和形式 Caxis 控制伪彩色坐标刻度 Hold 保持当前图形 句柄图形对象 Figure 建立图形窗口 Axes 建立坐标系 Line 建立曲线 Text 建立文本串 Patch 建立图形填充块 Surface 建立曲面 Image 建立图像 Uicontrol 建立用户界面控制 Uimen 建立用户界面菜单 句柄图形操作 Set 设置对象 Get 获取对象特征 Reset 重置对象特征 Delete 删除对象 Newplot 预测 nextplot 性质的 M 文件 Gco 获取当前对象的句柄 Drawnow 填充未完成绘图事件 Findobj 寻找指定特征值的对象 打印和存储 Print 打印图形或保存图形 Printopt 配置本地打印机缺省值 Orient 设置纸张取向 Capture 屏幕抓取当前图形 基本 X — Y 图形 Plot 线性图形 Loglog 对数坐标图形 Semilogx 半对数坐标图形( X 轴为对数坐标) Semilogy 半对数坐标图形( Y 轴为对数坐标) Fill 绘制二维多边形填充图 特殊 X — Y 图形 Polar 极坐标图 Bar 条形图 Stem 离散序列图或杆图 Stairs 阶梯图 Errorbar 误差条图 Hist 直方图 Rose 角度直方图 Compass 区域图 Feather 箭头图 Fplot 绘图函数 Comet 星点图 图形注释 Title 图形标题 Xlabel X 轴标记 Ylabel Y 轴标记 Text 文本注释 Gtext 用鼠标放置文本 Grid 网格线 MATLAB 编程语言 Function 增加新的函数 Eval 执行由 MATLAB 表达式构成的字串 Feval 执行由字串指定的函数 Global 定义全局变量 程序控制流 If 条件执行语句 Else 与 if 命令配合使用 Elseif 与 if 命令配合使用 End For,while 和 if 语句的结束 For 重复执行指定次数(循环) While 重复执行不定次数(循环) Break 终止循环的执行 Return 返回引用的函数 Error 显示信息并终止函数的执行 交互输入 Input 提示用户输入 Keyboard 像底稿文件一样使用键盘输入 Menu 产生由用户输入选择的菜单 Pause 等待用户响应 Uimenu 建立用户界面菜单 Uicontrol 建立用户界面控制 一般字符串函数 Strings MATLAB 中有关字符串函数的说明 Abs 变字符串为数值 Setstr 变数值为字符串 Isstr 当变量为字符串时其值为真 Blanks 空串 Deblank 删除尾部的空串 Str2mat 从各个字符串中形成文本矩阵 Eval 执行由 MATLAB 表达式组成的串 字符串比较 Strcmp 比较字符串 Findstr 在一字符串中查找另一个子串 Upper 变字符串为大写 Lower 变字符串为小写 Isletter 当变量为字母时,其值为真 Isspace 当变量为空白字符时,其值为真 字符串与数值之间变换 Num2str 变数值为字符串 Int2str 变整数为字符串 Str2num 变字符串为数值 Sprintf 变数值为格式控制下的字符串 Sscanf 变字符串为格式控制下的数值 十进制与十六进制数之间变换 Hex2num 变十六进制为 IEEE 标准下的浮点数 Hex2dec 变十六制数为十进制数 Dec2hex 变十进制数为十六进制数 建模 Append 追加系统动态特性 Augstate 变量状态作为输出 Blkbuild 从方框图中构造状态空间系统 Cloop 系统的闭环 Connect 方框图建模 Conv 两个多项式的卷积 Destim 从增益矩阵中形成离散状态估计器 Dreg 从增益矩阵中形成离散控制器和估计器 Drmodel 产生随机离散模型 Estim 从增益矩阵中形成连续状态估计器 Feedback 反馈系统连接 Ord2 产生二阶系统的 A 、 B 、 C 、 D Pade 时延的 Pade 近似 Parallel 并行系统连接 Reg 从增益矩阵中形成连续控制器和估计器 Rmodel 产生随机连续模型 Series 串行系统连接 Ssdelete 从模型中删除输入、输出或状态 ssselect 从大系统中选择子系统 模型变换 C2d 变连续系统为离散系统 C2dm 利用指定方法变连续为离散系统 C2dt 带一延时变连续为离散系统 D2c 变离散为连续系统 D2cm 利用指定方法变离散为连续系统 Poly 变根值表示为多项式表示 Residue 部分分式展开 Ss2tf 变状态空间表示为传递函数表示 Ss2zp 变状态空间表示为零极点表示 Tf2ss 变传递函数表示为状态空间表示 Tf2zp 变传递函数表示为零极点表示 Zp2tf 变零极点表示为传递函数表示 Zp2ss 变零极点表示为状态空间表示 模型简化 Balreal 平衡实现 Dbalreal 离散平衡实现 Dmodred 离散模型降阶 Minreal 最小实现和零极点对消 Modred 模型降阶 模型实现 Canon 正则形式 Ctrbf 可控阶梯形 Obsvf 可观阶梯形 Ss2ss 采用相似变换 模型特性 Covar 相对于白噪声的连续协方差响应 Ctrb 可控性矩阵 Damp 阻尼系数和固有频率 Dcgain 连续稳态(直流)增益 Dcovar 相对于白噪声的离散协方差响应 Ddamp 离散阻尼系数和固有频率 Ddcgain 离散系统增益 Dgram 离散可控性和可观性 Dsort 按幅值排序离散特征值 Eig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Esort 按实部排列连续特征值 Gram 可控性和可观性 Obsv 可观性矩阵 Printsys 按格式显示系统 Roots 多项式之根 Tzero 传递零点 Tzero2 利用随机扰动法传递零点 时域响应 Dimpulse 离散时间单位冲激响应 Dinitial 离散时间零输入响应 Dlsim 任意输入下的离散时间仿真 Dstep 离散时间阶跃响应 Filter 单输入单输出 Z 变换仿真 Impulse 冲激响应 Initial 连续时间零输入响应 Lsim 任意输入下的连续时间仿真 Ltitr 低级时间响应函数 Step 阶跃响应 Stepfun 阶跃函数 频域响应 Bode Bode 图(频域响应) Dbode 离散 Bode 图 Dnichols 离散 Nichols 图 Dnyquist 离散 Nyquist 图 Dsigma 离散奇异值频域图 Fbode 连续系统的快速 Bode 图 Freqs 拉普拉斯变换频率响应 Freqz Z 变换频率响应 Ltifr 低级频率响应函数 Margin 增益和相位裕度 Nichols Nichols 图 Ngrid 画 Nichols 图的栅格线 Nyquist Nyquist 图 Sigma 奇异值频域图 根轨迹 Pzmap 零极点图 Rlocfind 交互式地确定根轨迹增益 Rlocus 画根轨迹 Sgrid 在网格上画连续根轨迹 Zgrid 在网格上画离散根轨迹 增益选择 Acker 单输入单输出极点配置 Dlqe 离散线性二次估计器设计 Dlqew 离散线性二次估计器设计 Dlqr 离散线性二次调节器设计 Dlqry 输出加权的离散调节器设计 Lqe 线性二次估计器设计 Lqed 基于连续代价函数的离散估计器设计 Lqe2 利用 Schur 法设计线性二次估计器 Lqew 一般线性二次估计器设计 Lqr 线性二次调节器设计 Lqrd 基于连续代价函数的离散调节器设计 Lqry 输出加权的调节器设计 Lqr2 利用 Schur 法设计线性二次调节器 Place 极点配置 方程求解 Are 代数 Riccati 方程求解 Dlyap 离散 Lyapunov 方程求解 Lyap 连续 Lyapunov 方程求解 Lyap2 利用对角化求解 Lyapunov 方程 演示示例 Ctrldemo 控制工具箱介绍 Boildemo 锅炉系统的 LQG 设计 Jetdemo 喷气式飞机偏航阻尼的典型设计 Diskdemo 硬盘控制器的数字控制 Kalmdemo Kalman 滤波器设计和仿真 实用工具 Abcdchk 检测( A 、 B 、 C 、 D )组的一致性 Chop 取 n 个重要的位置 Dexresp 离散取样响应函数 Dfrqint 离散 Bode 图的自动定范围的算法 Dfrqint2 离散 Nyquist 图的自动定范围的算法 Dmulresp 离散多变量响应函数 Distsl 到直线间的距离 Dric 离散 Riccati 方程留数计算 Dsigma2 DSIGMA 实用工具函数 Dtimvec 离散时间响应的自动定范围算法 Exresp 取样响应函数 Freqint Bode 图的自动定范围算法 Freqint2 Nyquist 图的自动定范围算法 Freqresp 低级频率响应函数 Givens 旋转 Housh 构造 Householder 变换 Imargin 利用内插技术求增益和相位裕度 Lab2ser 变标号为字符串 Mulresp 多变量响应函数 Nargchk 检测 M 文件的变量数 Perpxy 寻找最近的正交点 Poly2str 变多项式为字符串 Printmat 带行列号打印矩阵 Ric Riccati 方程留数计算 Schord 有序 Schwr 分解 Sigma2 SIGMA 使用函数 Tfchk 检测传递函数的一致性 Timvec 连续时间响应的自动定范围算法 Tzreduce 在计算过零点时简化系统 Vsort 匹配两根轨迹的向量 以上表格的PDF文本下载: MATLAB命令大全 matlab免安装共享版本下载 (仅供学生学习使用) ,如有版权问题,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为了方便大家屏幕截图,推荐一款免费的截图软件供大家下载 截图软件.exe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5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地震勘探相关的研究小组(毛宁波整理),欢迎补充!
热度 1 毛宁波 2011-3-15 16:43
AASPI (Attribute-Assisted Seismic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俄克拉荷马大学 属性辅助地震处理与解释) University of Aberdeen (Aberdeen大学) AGL (Allied Geophysical Laboratories) (休斯顿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实验室)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阿尔伯特大学) BEG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Bureau of Economic Geology)( 德克萨斯大学经济地质局) BGS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英国地质调查局 ) BLISS (BLind Identification of Seismic Signals)( 地震信号盲辨识) University of Calgary(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剑桥大学) CDSST (Consortiu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Seismic Techniques at UBC) CEMAT (Consortium for Economic Migration and Tomography) CEMI (Consortium for Electromagnetic Modeling and Inversion) CFRA (Center for Rock Abuse) CHDC (Centre for High Definition Geophysics) CHORUS (Consortium for Heavy Oil Research by University Scientists) CREWES (Consortium for Research in Elastic Wave Exploration Seismology) CRG (Centre for Reservoir Geophysics) CRGC (Curtin Reservoir Geophysics Consortium) CSM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CTG (Centre for Technical Geoscience) CU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WP (Center for Wave Phenomena) DELPHI (DELft PHilosophy on Inversion) DELPHI-AP (DELPHI Acquisition and Preprocessing Programme) DELPHI-CS (DELPHI Dynamic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Flow Simulation) DELPHI-MI (DELPHI Multiple Removal Structural Imaging) EAP (Edinburgh Anisotropy Project) EDGER (Forum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Geophysic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t UT-Austin) Heriot-Watt University, Edinburgh EGG (Experimental Geophysics Group) EGI (Energy and Geoscience Institute) Energistics ENSMP (Ecole des Mines de Paris) ERL (Earth Resources Lab) ESRI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Institute) ETLP (The Edinburgh Time-Lapse Project) FRP (Fold-Fault Research Project)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GBDS (Gulf Basin Depositional Synthesis) GMRC (Gravity and Magnetics Research Consortium) GOCAD GPRI (Global Petroleum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Hamburg Geophysical Institute UH (University of Houston) IC3RPC (The OU Integrated Core Characterization Center Rock Physics Consortium) ICL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FP (Institut Français du Pétrole; The French Petroleum Institute) INRIA (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en Informatique et en Automatique; The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ntrol) IPGP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 ISG (Injected Sands Group) iSIMM (integrated Seismic Imaging and Modeling of Margins) ITF (The Industry Technology Facilitator) KIM (Kinematic Inversion Methods) University of Leeds Ocean Margins LINK programme LITHOS LRBRP (Lacustrine Rift Basin Research Program)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ModTom (Modelling and Geophysical Tomography Group) M-OSRP (Mission-Oriented Seismic Research Program) Nancy School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Nevada at Reno University of Nice OPERA (Organisme Pétrolier de Recherche Appliquée -- Applied Geophysical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Oklahoma OU Mewbourne School of Petroleum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PHASE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of Seismic Emission) PLATES PPDM (Public Petroleum Data Model Association) Charles University (Prague, the Czech Republic) RCP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Project) Rice University RIPL (Rock and Ice Physics Laboratory) RSMAS (Rosenstiel School of Marin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SAIG (Signal Analysis and Imaging Group) SCRF (Stanford Center for Reservoir Forecasting)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SEISCOPE SEMC (Seafloor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Consortium) SEP (Stanford Exploration Project) SINBAD (Seismic Imaging by Next-generation BAsis function Decomposition) Sintef petroleum research Sintef Seismic SLIM (Seismic Laboratory for Imaging and Modeling) SRB (Stanford Rock Physics and Borehole Geophysics Project) Stanford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W3D (Seismic Waves in complex 3-D structures) Syracus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TAMU (Texas AM University) TEES (Texas Engineering Experiment Station, Petroleum Engineering Division) TRIP (The Rice Inversion Project) UBC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GIF (UBC Geophysical Inversion Facility)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S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niversity of Utah UTAM (Utah Tomography and Modeling/Migration Consortium) UTD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UTD Geophysical Consortium UTIG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Institute for Geophysics) VRGEO (Geophysical visualization research) WIT (Wave Inversion Technology Consortium Project) WTOPI (Wavelet Transform On Propagation and Imaging) 以上链接来自 www.seg.org网站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5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大的快乐!
热度 4 毛宁波 2011-3-14 18:01
学生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大的快乐!
今天收到一位2006年毕业的学生来信,着实令我很高兴。这位学生告诉我了他快要博士毕业了,找到了十分理想的工作,但是没有忘记我这位专业启蒙老师,感谢我并还要继续通过我的科学网博客学习。很欣慰听到学生进步的消息,真的,学生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大的快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高兴之余也深感责任重大,教师对教学是否投入,效果短时间内肯定看不出来,但是对学生潜在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今后的日子里,仍需继续努力,最起码不能辜负那些时刻关注我博客的学生和朋友们!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438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与地震勘探相关的中文参考书(毛宁波整理),欢迎补充!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14 17:30
与地震勘探相关的中文参考书(毛宁波整理),欢迎补充!
为方便广大同学更好的学习地震勘探原理课程,现将博主整理的与地震勘探相关的中文参考书列举如下, 可能不一定全面,欢迎大家补充!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5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7讲)
热度 5 毛宁波 2011-3-13 19:44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7讲)
从2011年3月14日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章,关于地震资料采集方面的内容!实践性稍微强一点,我们会尽量多给出图片来弥补。2011年下半年我们会有一次3周的地震野外生产实习,那时候大家会体会地震野外的生产过程。 本讲课件链接: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7).exe 第三章思考题 1、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在整个地震勘探中的作用? 2、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野外组织管理形式? 4、地震震源有哪些类型?对地震震源有何基本要求?各有何特点? 5、地震检波器的主要作用?陆上检波器和海洋检波器有何区别 6、海洋地震勘探与陆上地震勘探有何异同? 7、海上常见的地震震源有哪些?目前什么震源使用的最广泛? 8、炸药震源对井深和药量有何特别要求? 9、如何选择合适的道间距才能避免空间假频? 10、地震低速带的测定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11、陆上地震野外采集中有哪些主要的干扰波?各有何特点? 12、陆上野外地震采集中有哪些压制干扰波的方法? 13、海上地震勘探中有哪些特殊的干扰波?如何压制? 14、地震2D和3D勘探中测线布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5、什么叫地震的观测系统?在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中如何确定覆盖次数? 16、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主要有哪些形式? 17、如何在观测系统图中确定共炮点线、共反射点线、共接收点线和共炮检距线? 测验1 参考答案:1、零相位子波,最小相位子波,最大相位子波和混合相位子波 2、不都是直线。均匀介质情况下地震射线是直线,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是折线,连续介质情况下是曲线。 3、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都是直线,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直达波时距曲线与折射波时距曲线相交。 4、地震纵波是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是一致的,而横波是垂直的。在流体内不能传播横波,可传播纵波。 最近日本闹地震,推荐一个系列博文给大家看看,希望有所启 发 猫眼看网路:《科学新闻》 地震预报真相(1 ) 猫眼看网路:地震预报真相(2) 地震学界的两个阵营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6458 次阅读|3 个评论
毛宁波科学网开博三周年纪念-----三谢科学网
热度 5 毛宁波 2011-3-11 09:35
毛宁波科学网开博三周年纪念-----三谢科学网
2008年的3月11日我在科学网安家了,今天整整三周年。一周年,两周年的时候没有纪念,三周年还是要写几句吧,免得遗憾终生!科学网开博三周年纪念,我对科学网有三个感谢-----三谢科学网! 1 科学网博客成为了我结识良师益友和交流的好地方。在此认识了很多同行专家,认识了很多有思想的海内外学者,我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科学网博客成为了我传播《地震勘探原理》的绝好空间。我把科学网博客当成了我的课程硬盘,答疑室,尽管有博主“抗议”我多占博客空间。正是有了我和学生们在科学网博客的互动,《地震勘探原理》课程2009年才得以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谢谢科学网! 2 科学网博客成为了我和亲友,特别是远在海外求学女儿联系的纽带。每当女儿看见父亲的新博客,她会打来电话问候和鼓励。每当看见女儿的留言,做父亲的我会露出安心的笑容。 科学网博客成了我2009-2010在海外访问的寄托。2009-2010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一年,工作生活之余是科学网博客陪伴着我。同时我也利用科学网博客介绍美国的风土人情和大学文化,让我的学生们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我的感受。谢谢科学网! 3经由科学网第一届顾问博主委员会的推选,我已被列入增选的20名第二届顾问博主委员候选人,在征求我意见时我高兴的同意了。在此感谢科学网的信任!不管当选与否我都将做好工作,做个好博主,不辜负博主们的希望!谢谢科学网!( 科学网第二届顾问博主委员会正式成立 ) 附:科学网第二届顾问博主委员会名单 鲍得海 http://blog.sciencenet.cn/?5190 鲍海飞 http://blog.sciencenet.cn/?278905 鲍永利 http://blog.sciencenet.cn/?52239 曹广福 http://blog.sciencenet.cn/?40247 陈安 http://blog.sciencenet.cn/?53483 陈斌 http://blog.sciencenet.cn/?504218 陈国文 http://blog.sciencenet.cn/?66009 陈海春 http://blog.sciencenet.cn/?38949 陈龙珠 http://blog.sciencenet.cn/?39070 陈儒军 http://blog.sciencenet.cn/?39626 陈绥阳 http://blog.sciencenet.cn/?40049 陈湘明 http://blog.sciencenet.cn/?249679 陈永金 http://blog.sciencenet.cn/?200380 迟菲 http://blog.sciencenet.cn/?200071 戴洪兴 http://blog.sciencenet.cn/?462620 丁甜 http://blog.sciencenet.cn/?89391 冯用军 http://blog.sciencenet.cn/?45571 盖鑫磊 http://blog.sciencenet.cn/?112358 葛肖虹 http://blog.sciencenet.cn/?39465 郭向云 http://blog.sciencenet.cn/?39232 何毓琦 http://blog.sciencenet.cn/?1565 胡锋 http://blog.sciencenet.cn/?43547 胡业生 http://blog.sciencenet.cn/?40486 黄安年 http://blog.sciencenet.cn/?415 黄庆 http://blog.sciencenet.cn/?2317 黄秀清 http://blog.sciencenet.cn/?480705 嵇少丞 http://blog.sciencenet.cn/?51597 籍利平 http://blog.sciencenet.cn/?255 贾伟 http://blog.sciencenet.cn/?265898 蒋高明 http://blog.sciencenet.cn/?475 蒋新正 http://blog.sciencenet.cn/?352782 金小伟 http://blog.sciencenet.cn/?200056 黎在珣 http://blog.sciencenet.cn/?3017 李宁 http://blog.sciencenet.cn/?71485 李世春 http://blog.sciencenet.cn/?2321 李万春 http://blog.sciencenet.cn/?40007 李维 http://blog.sciencenet.cn/?362400 李侠 http://blog.sciencenet.cn/?829 李霞 http://blog.sciencenet.cn/?4600 李学宽 http://blog.sciencenet.cn/?254303 李永丹 http://blog.sciencenet.cn/?281175 李泳 http://blog.sciencenet.cn/?279992 梁建华 http://blog.sciencenet.cn/?51231 梁进 http://blog.sciencenet.cn/?39446 廖俊林 http://blog.sciencenet.cn/?460310 林中祥 http://blog.sciencenet.cn/?279177 刘广明 http://blog.sciencenet.cn/?359436 刘进平 http://blog.sciencenet.cn/?39731 刘立 http://blog.sciencenet.cn/?71079 刘洋 http://blog.sciencenet.cn/?1750 刘玉平 http://blog.sciencenet.cn/?27691 刘玉仙 http://blog.sciencenet.cn/?215715 吕喆 http://blog.sciencenet.cn/?111635 罗帆 http://blog.sciencenet.cn/?42818 马磊 http://blog.sciencenet.cn/?472423 马臻 http://blog.sciencenet.cn/?71964 马志飞 http://blog.sciencenet.cn/?258217 毛宁波 http://blog.sciencenet.cn/?339326 苗元华 http://blog.sciencenet.cn/?214181 彭思龙 http://blog.sciencenet.cn/?39416 齐霁 http://blog.sciencenet.cn/?296123 青秀玲 http://blog.sciencenet.cn/?266709 任胜利 http://blog.sciencenet.cn/?38899 沈海军 http://blog.sciencenet.cn/?39356 沈阳 http://blog.sciencenet.cn/?190 孙常全 http://blog.sciencenet.cn/?356017 唐凌峰 http://blog.sciencenet.cn/?2068 万跃华 http://blog.sciencenet.cn/?57081 王德华 http://blog.sciencenet.cn/?41757 王飞跃 http://blog.sciencenet.cn/?2374 王号 http://blog.sciencenet.cn/?45556 王进 http://blog.sciencenet.cn/?2644 王晓峰 http://blog.sciencenet.cn/?3176 王晓明 http://blog.sciencenet.cn/?2361 王孝养 http://blog.sciencenet.cn/?402046 王鹰 http://blog.sciencenet.cn/?39176 王铮 http://blog.sciencenet.cn/?2211 王志明 http://blog.sciencenet.cn/?57000 吴宝俊 http://blog.sciencenet.cn/?200147 吴云鹏 http://blog.sciencenet.cn/?392525 吴中祥 http://blog.sciencenet.cn/?226 武际可 http://blog.sciencenet.cn/?39472 武京治 http://blog.sciencenet.cn/?299127 武夷山 http://blog.sciencenet.cn/?1557 谢广明 http://blog.sciencenet.cn/?100463 信忠保 http://blog.sciencenet.cn/?58729 邢志忠 http://blog.sciencenet.cn/?3779 徐耀 http://blog.sciencenet.cn/?303939 许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67397 许培扬 http://blog.sciencenet.cn/?280034 杨海涛 http://blog.sciencenet.cn/?66090 杨秀海 http://blog.sciencenet.cn/?56669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2277 曾庆平 http://blog.sciencenet.cn/?281238 张檀琴 http://blog.sciencenet.cn/?39774 张旭 http://blog.sciencenet.cn/?275634 张志东 http://blog.sciencenet.cn/?2344 赵明 http://blog.sciencenet.cn/?40615 周可真 http://blog.sciencenet.cn/?126 周耀旗 http://blog.sciencenet.cn/?472757 朱宏伟 http://blog.sciencenet.cn/?96754 朱猛进 http://blog.sciencenet.cn/?295006 ( 补充说明:因统计时邮件系统故障,未及时收到邮件。现将陈永金博主补充加入顾问博主名单。) 以上是截至2011年3月11日上午9点35分博主个人资料,以此纪念开博三周年 以上是截至2011年3月11日毛宁波博客主页,以此纪念开博三周年 博主开博3周年纪念日和日本9.0级特大地震事件同日
个人分类: 其他|3491 次阅读|13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6讲)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8 19:50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6讲)
课程链接: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6).exe 思考题: 1 什么叫VSP?什么叫逆VSP? 2 井中地震有哪些观测方式? 3 零偏移距VSP和非零偏移距VSP直达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 4 什么是地震上行波和下行波? 5 在VSP观测中直达波和上行波时距曲线之间有何关系? 6 在VSP观测中下行波和上行波时距曲线之间有何关系? 7 根据VSP时距曲线如何确定界面的埋藏深度? 作业(2011-3-14周一交到教室) 仔细阅读下图,指出下图VSP记录中直达波,上行反射波和下行多次被,如何确定A,B,C,D界面(为什么?)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66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地震勘探相关的学术杂志(毛宁波整理.....更新中)
热度 4 毛宁波 2011-3-7 19:21
与地震勘探相关的学术杂志(毛宁波整理.....更新中)
与地震勘探相关的杂志(毛宁波整理),欢迎补充! 博主十分感谢各位的细心和补充,整理如下,请大家继续支持! 田飞博士推荐的中国地学期刊网 http://www.geojournals.cn/ 上关于地震地质的中文期刊较为全面,谢谢田博士补充! 中国地学期刊网的链接为 http://www.geojournals.cn/ ,大家可以点击访问,相关杂志列表如下: (红色部分为与地震勘探、石油勘探关系密切期刊) 石油天然气学报(原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山东地质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安徽地质 冰川冻土 测井技术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沉积学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城市地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英文版)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地层学杂志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英文版) 地理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进展 地球信息科学 地球学报 地球与环境 地下水 地学前缘 地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地震学报 地震研究 地质地球化学 地质调查与研究 地质科技情报 地质科学 地质科学译丛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论评 地质通报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与勘探 地质与资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地质找矿论丛 第四纪研究 海相油气地质 非金属矿 粉煤灰综合利用 福建地质 干旱区地理 干旱区研究 甘肃地质学报 高校地质学报 工程地质学报(英文版) 工程勘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古地理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 古生物学报 广东地质 广西地质 硅酸盐通报 硅酸盐学报 贵金属 贵州地质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国土资源遥感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国外铀金地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海洋工程 海洋湖沼通报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通报 海洋学报 海洋学研究 海洋与湖沼 海洋预报 河南地质 核地知与行 黑龙江地质 湖泊科学 湖南地质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北地震科学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华东铀矿地质 华南地质与矿产 化工矿产地质 环境科学学报 黄金 黄金地质 黄金科学技术 地质学刊(江苏地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吉林地质 极地研究 建筑材料学报 江西地质 江西地质科技 金属矿山 经济地理 勘察科技 勘察科学技术 科学通报 空间科学学报 矿产保护与利用 矿产与地质 矿产综合利用 矿床地质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冶 矿冶工程 矿业研究与开发 辽宁地质 煤炭科学技术 煤炭学报 煤田地质与勘探 内陆地震 泥沙研究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热带地理 热带海洋学报 寒旱区科学 山地学报 山东国土资源(山东地质) 山西地质 陕西地质 上海地质 湿地科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矿场机械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物探 石油学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钻探技术 世界地震工程 世界地质 首钢地质 水科学进展 水利学报 水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动态 水资源保护 四川地质学报 台湾海峡 探矿工程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探矿工程译丛 天然气地球科学 天然气工业 土木工程学报 土壤 土壤学报 微体古生物学报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物探化探译丛 物探与化探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地震学报 西北地质 西北地质科学 西北铀矿地质 西藏地质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稀土 现代地质 新疆地质 新疆石油地质 岩矿测试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石学报 岩土工程技术 岩土工程师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岩土钻凿工程 盐湖研究 冶金能源 油气储运 油气田地面工程 油田化学 铀矿地质 铀矿冶 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云南地质 灾害学 浙江地质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 中国地震 中国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教育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中国海上油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海洋工程 中国海洋平台 中国海洋与湖沼学报 中国勘察设计 中国科学D辑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中国矿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煤田地质 中国锰业 中国区域地质 中国沙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钨业 中国岩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资源调查与环境 资源科学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灾害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钻井液与完井液 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 同济大学学报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661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5讲)
热度 1 毛宁波 2011-3-4 16:05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5讲)
课件链接: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5).exe 阅读材料: 陆基孟等《地震勘探原理》(第三版)p53-p58 作业 以下是博主为大家准备的和地震勘探相关的网站, 请大家浏览一下,挑一个网站做一个简单介绍, 3月14日(周一)交到教室,不得延迟!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4讲)
热度 1 毛宁波 2011-2-28 16:55
课件链接: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4).exe 阅读材料: 陆基孟等《地震勘探原理》(第三版)p42-p53 思考题 1、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为什么不是双曲线? 2、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有些什么基本的规律? 3、连续介质情况下直达波时距曲线为什么不是直线? 4、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有何特点?地震射线有何特点? 5、连续介质情况下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有何特点?射线和等时面有何特点? 6、连续介质情况下地震直达波时距曲线有何特征?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3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3讲)
热度 3 毛宁波 2011-2-27 11:27
毛宁波2011年《地震勘探原理》新课件(第3讲)
课件链接: http://dqwl.yangtzeu.edu.cn/maonb/jxnr/jiaoan/Maonb_2011_seismic_exploration(03).exe 阅读材料: 陆基孟等《地震勘探原理》(第三版)p32-p41 思考题 1、在地震勘探中,经常把地下的介质做哪些简化? 2、地震勘探野外工作中为什么不采用自激自收的观测方式? 3、什么叫地震的纵测线和非纵测线? 4、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直达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 5、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一定是直线吗? 6、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 7、纵测线,一个水平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直达波时距曲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8、学会从地震野外记录中识别直达波和反射波. 9、纵测线,一个倾斜分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炮点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特点?和水平界面条件下有和异同? 10、浅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深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弯曲程度有差异, 为什么? 作业( 2011-3-7交到课堂上来) 必做作业 陆基孟等《地震勘探原理》(第三版) p483 习题3 p484习题4 必做作业 指出下图中(共激发点地震记录)激发点位置和接收点位置,纵坐标是什么单位?图中直达波和反射波具体位置?有何特点? 以下英文作业至少必做一题 1:利用费马原理( Fermat’s principle )证明反射定律和透射定律 Objective(目的)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Fermat’s principle in deriving Snell’s law in the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cases. Introduction(介绍) Fermat’s principle states that a wave will take that path which will make the traveltime stationary (i. e., maximum or minimum). Mathematically: dT / dX = 0, where T is the total traveltime along the wave path and X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source to the point where the wave changes its direction (e.g., point of reflection or refraction). In most situations in the earth, the stationary path is the minimum-time path. 利用费马原理证明反射定律 图1 利用费马原理证明反射定律示意图 图例: S: Source 震源 R: Receiver 接收点 C: Reflection point 反射点 ES: Earth’s surface 地表面 SR: Subsurface reflector 地下反射界面 H: Layer thickness 地层厚度 V: Layer velocity 地震波速度 D: Source-receiver offset 炮检距 X: Distance to reflection point 激发点到反射点距离 Q i : Incidence angle 入射角 Q r : Reflection angle 反射角 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如何证明透射定律。 2:反射系数的计算 Objective To calculate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s(反射系数) between different lithologies and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ignoring the density in calculating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Introduction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R, T) are defined as: R = (Z2 – Z1) / (Z2 + Z1) T = 1 – |R| = 2Z1 / (Z2 + Z1); where Z =D V is the acoustic impedance,D and V are the density and velocity, respectively. Exercises Given the attached velocity-density model(如图2): 1. Calculate R = R(V,D ) at each interface(界面). 2. Calculate T = T(V,d ) at each interface. 3. Calculate R = R(V) at each interface using only velocities (i.e., drop r from the formula). 4. Calculate the absolute error between R found in steps 1 3. The absolute error is defined as: 5. Plot E(%) versus: a. |R| b. V2/V1 c. D 2/D 1 6. How does E(%) changes with: a. |R| b. V2/V1 c. D 2/D 1 7.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given only V and have been asked to calculate R? 图2 某口井速度和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代表密度的意思()里面是单位----与作业里面的D意思相同-----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6358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在美国包粽子--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毛宁波 2010-6-13 11:56
端午节还没有到,美国的华人早早的就开始准备粽子了。我最近参加了MIT华人科技协会主办的包粽子迎端午节的活动。在异国他乡包粽子,别有一番风味。尽管包的不是很好,工序是到位了的。下面是本人包粽子的写真,请大家欣赏! 泡好的糯米、棕叶、粽子馅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6737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拟推荐毛宁波、林小云为湖北名师候选人的公示
毛宁波 2010-6-7 21:04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 2010 年度湖北名师评选工作的通知》(鄂教师 3 号)要求,经个人申请、院(系)推荐、专家评选、学校审定,拟推荐毛宁波、林小云为 2010 年度湖北名师候选人,现予以公示。如对推荐人选有异议,请于 5 月 28 日前向学校监察处或人事处反映。 人事处 2010.05.24 网址: http://rsc.yangtzeu.edu.cn/rsc/tz/10524DIB5H89HB6KK4569C.html 博主看到以上公示感觉很有压力。湖北名师的评选从2003年开始,每年也就10个左右的名额,湖北是全国的高校数量居多的大省,竞争应该是很激烈,等评委们去定夺吧。无论能否成为湖北名师,我都要一如既往的满腔热情搞好教学工作,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博主在美国波士顿再一次感谢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个人分类: 其他|3880 次阅读|1 个评论
MIT 2010年毕业典礼有感--我在现场
毛宁波 2010-6-5 09:55
我虽然只是MIT的访问学者,还是对MIT的毕业典礼十分感兴趣!一大早就起来跟踪各个活动现场。照相机虽然是傻瓜的,没关系,能记录一些难忘的镜头就足以。 这张照片是自拍的,证明我在现场而已 能感受到身后这些学位证的油墨气息! 身后是参加游行的身着学位服的MIT的孩子们,他们多么自豪! 身后是培养优秀学子的导师们! 身后是1960年毕业的MIT的老校友,看看他们多精神! 主会场暂时进不去,留个影纪念一下 在4号楼三楼透过玻璃窗户也能看到热闹的场面 天气很热,门卫们觉得要增加人气,我才有机会亲临现场! 人们都躲到树荫下面去了,我顶着太阳留个影吧! 阴面的人真的是多一些!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4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 2010年毕业典礼有感--校长讲话
毛宁波 2010-6-5 06:07
由于这次毕业典礼的上半场无票无法进入,校长 Susan Hockfield 讲话我是在学校的实况转播上观看的。讲话视频地址: http://amps-webflash.amps.ms.mit.edu/public/comm2010/webcast_ARCHIVE/speeches-midflv.html MIT President Susan Hockfield delivers her charge to the graduates at the Institute's 144th Commencement on Friday, June 4. MIT校长Susan Hockfield 在6月4日MIT第144界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如下: Todays graduates of MIT: This day is, truly, for you. Here, in the stately embrace of Killian Court, we gather to celebrate your success. You have distinguished yourselves in courses of study that stand among the most demanding in the world. For all that you have accomplished, we congratulate you. In the midst of celebrating your achievements, our joy would be incomplete if we did not recognize two groups of people who helped bring you to this moment: First, your families and friends, many of whom join us today, with justifiable pride and with joy. We welcome them, knowing full well that none of you would be here, clothed in solemn academic regalia, without the constant confidence of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who embraced your dreams and lighted your paths. This is their day, too. Graduates, I invite you to rise, and to join me in thanking your families and friends. The second group to thank includes your many teachers and mentors here at MIT. Our remarkable faculty have devoted their lives to exploring and explaining the unknown. And they welcomed you to join them in the race to the frontier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Lets take a moment to thank the women and men who shared their discoveries, ignited your enthusiasm with their own, and taught you the infinitely useful discipline of mind and hand. Speaking for the faculty, one of the great pleasures of MITs academic community is that we are all teachers, and we are all students, all the time. And so today, though it is technically my job to offer a charge to you, our graduates, I want to start by explaining how much my generation can learn from yours. I will skip past the things that we will probably never learn, like the proper way to unfriend someone or how to talk about using Twitter, with a straight face, and move on to a few qualities that seem to shine out in everything you do, and that the world needs now more than ever. My generation endured, and sometimes incited, struggles that threatened to tear this nation apart. Those struggles, while accelerating change in many dimensions, often produced more noise than effect, and they left cracks in some of the pillars of community, especially in the idea of responsibility to the larger community beyond the self. When Bill Gates came to campus this spring, he encouraged you, as he said, to make sure that our brightest minds are working on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But with so many of you already devoting your creativity, time and passion to tackling the worlds most pressing challenges, he spoke here not merely to an audience inclined to follow his advice, but to those already leading the way. Yet your generation wears its commitment to the greater good quite lightly. You use your skills to help repair a broken world, however, you see nothing remarkable about it; you simply expect it of each other, and of yourselves.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volunteer through MITs Public Service Center has grown somewhat, but the real difference lies in the depth and ambition of their engagement, which has blossomed from interest in volunteering in the neighborhood now and again, to a deep culture of service that has inspired members of the Class of 2010 to launch a free summer camp for the children of local cancer patients, to bring battery-enhanced electricity to remote villages in Tanzania, and to design wheelchairs for people in developing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MBA students in MIT Sloans wildly popular Global Lab program, or G-lab, have used their newfound business skills to magnify the power of fledgling enterprises, like developing a scalable business model for food carts that deliver nutritious meals to children in Indonesias poorest neighborhoods. And you have also put your shoulders to the wheel that accelerates economic growth, by launching the kind of innovation-based businesses that drive our nations economy and the worlds. This years MIT Sloan graduates alone are rolling out 35 start-up companies, as we speak, seven of them built on new technologies invented at MIT. You have surely inherited one thing from my generation: a copious stockpile of jargon. Jargon that attempts to capture and control some of the untamed conditions of our world by affixing a name to them: Globalization. Diversity. Work-Life Balance. You, quite properly, treat our jargon as quaintly obsolete: You swap the conflicted notion of globalization for the bright conviction that you can work anywhere and you should. You dont fret about diversity, you simply choose the people with whom you live and work based on interests and talents that transcend yesterdays 20th century boundaries. And why would you let your life and your work get out of balance anyway? Just launch a company that values both as much as you do. You have also transformed one jargon-heavy platitude into the great challenge of your generation. Today, we all look out on a world riddled with manifestly unsustainable systems, from the environment to the global economy; from healthcare to transportation; from water, to cities, to energy ailing systems whose remedies will call on the core strengths of MIT. It is that call on MITs intellectual resources that brought President Obama to our campus in October, to highlight the critical need to develop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at great speed, and on a prodigious scale. He urged you to defy the easy complacency of pessimism, reminded you that we are heirs to a legacy of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d you to help invent our clean energy future. I am extremely proud that you are answering that call and expanding its challenge by insisting on and inventing ambitiously sustainable systems: Some of you are inventing sustainable practices through engineer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students who won this years $100K Competition proposed a start-up that will bring the world a nanoengineered cement, stronger than any existing version and promising to cut the torrent of CO2 generated during standard concrete production in half. Some of you are pursuing sustainability by rethinking the systems that society depends on, like the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tudents who worked with Professor Mark Drela and others to envision a new plane that consumes 70% less fuel, or the doctoral candidate who analyzed how to balance the rising demand for air travel with improving air quality and climate impacts, and helped shape new international rules governing commercial aviation. Some of you create sustainable solutions by applying new technology to old problems, like providing basic, affordable healthcare for everyone. In this years IDEAS competition, one winning student team invented PerfectSight, an extremely affordable system for diagnosing nearsightedness and farsightedness using a cell phone. And some of you are pursuing sustainability through policy change: Last week in Congress, Senator Jeff Bingaman introduced an important new energy bill that aims to deliver dramatic gains in energy efficiency from our complex energy supply chains, a supremely MIT idea that he first learned about through our graduate student-led Energy Club. Whatever field you choose, I hope and I fully expect that you will advance the cause of sustainability. But I anticipate that you will push us even further, beyond the clich, because simple sustainability is not enough; it is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By itself, sustainability resembles the medical principle, First, do no harm, a guardrail to protect us from a precipice. But with the particular strengths of your generation, the ingenuity and practicality you learned at MIT, and an appreciation of the distant ramifications of present action, I believe you have the power to set us a more ambitious goal, to move from sustainability to a far-reaching kind of healing, from doing no harm to doing a great deal of good. Graduates of MIT: Today is your day, and now is your moment to take all you have learned at MIT the power of analysis; the capacity for good old-fashioned hard work; the fearless creativity; and the commitment to restoring an unsustainable world and put them to work around the globe. In person and on-line, through the Alumni Association and through your friends, I encourage you to stay connected to MIT for the rest of your lives. For all that you have created, discovered, invented, explored and mastered at MIT Congratulations MIT graduates of 2010.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MIT 2010年毕业典礼有感--游行活动
毛宁波 2010-6-5 05:50
MIT的毕业典礼和哈佛完全不一样。在正式进入主会场之前会有一个安排紧凑的游行活动。下面是博主全程跟踪这次游行活动的部分照片,请大家欣赏。学生队伍先出发。。。到达W16附近的路口学生队伍等候。。。。教授代表队伍走后学生依次排在后面。。。到达与马萨诸塞州大道交会的丁字路口时全体等候。。。。校长带领的队伍先通过,教授、学生依次随后。。。。。到达主会场门口。。。校长和教授队伍依次进入会场。。。。校友代表入场。。。。最后是学生入场,差不多上午11点入场完毕。(学生亲友代表早上7点30就开始陆续入场就座了)。 上午9点45分,在4位红帽的带领下MIT的学生身着学位服,从体育中心出发开始游行到主会场 4位红帽的带领下MIT的学生队伍 这个学生的头顶上是照相机 这位女生的红围巾漂亮吧 男生的围巾也不错 男生好帅吧 游行队伍上了大道 在W16附近停下 教授代表队伍先通过 这是规矩,必须等到最后一位教授通过 教授队伍在马萨诸塞大道交汇处停住了 比他们级别更高的校长队伍先通过 还有德高望重的长者 女校长穿的平跟鞋 警察摩托车开道,蛮威风的 校长和教授队伍入场时,校友代表在等候 校友代表入场,好像只有60年代毕业的代表,没有哈佛规模大 最后是学生入场,师道尊严吧 学生亲属代表早上7点30就开始排队陆续入场 学生亲属代表夹道欢迎校长、教授、校友和学生入场(该张照片转自MIT网站)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8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感于美国人晒太阳都在看书
热度 2 毛宁波 2010-6-1 10:18
来波士顿快一年了,对波士顿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勤奋。无论是在地铁还是公园,读书看报的人很多。他们的生活相对中国人单调很多,朝九晚五,然后就是陪伴家人,抽空总忘不了看书。相对于波士顿人来说,国人是麻将声声,读书成了中小学生的事情,家长连看报纸的时间都没有。哎。。。。中国人的智商不比美国人差,差就差在不勤奋了,读书的人太少了。。。。。。。。 今天在波士顿的boston common公园观看纪念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活动,无意间采集到一些照片。回来加以整理,发现美国人喜欢晒太阳,即使晒太阳也在看书。。。。。真的值得我们学习。照片不是恶意侵权,有懂汉语的美国朋友帮忙解释一下。。。我是在赞扬勤奋的波士顿人!谢谢!
个人分类: 美国东西部见闻|11853 次阅读|5 个评论
波士顿特别的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
毛宁波 2010-6-1 09:12
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是美国大多数州都要纪念的节日,时间原为5月30日,1971年以后,为保证联邦雇员都能享有这一休息日,许多州将它改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今天5月31日是阵亡将士纪念日,马萨诸塞州放假一天以此纪念,美国其他很多州也举行了纪念活动。 关于阵亡将士纪念日的由来很多地方都是这样表述的:美国南北战争中,无数将士在战火中阵亡。战争结束,南部许多家庭开始祭奠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他们不分南北双方,在春天向双方死者的墓地都奉献鲜花,北方人为此深受感动,将这一举动视为民族团结的象征。1868年,5月30日这一天被正式批准为向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士兵们敬献鲜花的日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在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一天祭奠所有的战争死难者,后来在民间又逐渐发展为一般家庭祭奠逝去的亲人。今天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祭扫日,同我国的清明节十分相似。 每逢阵亡将士纪念日,美国现役军人和老战士便排成长长的队伍前往墓地,鸣枪向阵亡将士致意,吹响军中熄灯号让死难将士安息。 今年波士顿的阵亡将士纪念日有些特别,在Boston common公园里面插满了无数的美国国旗,每一只国旗象征着一位阵亡将士的英灵。很多人来到国旗前哀悼和拍照。下面是我拍摄的一些照片,与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美国东西部见闻|7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佛大学2010毕业典礼”观摩之一(安保篇)
毛宁波 2010-5-28 22:47
5月27日是哈佛大学2010毕业典礼,我虽然不是哈佛的学生和学者,但是还是观摩学习了这次活动。哈佛大学2010毕业典礼实际上26日就拉开了序幕,26日已经举行了1天的活动。27的毕业典礼上午9点45开始,到中午11点45结束。只有学生和家属(最多3个家属票)可以凭票入场,整个哈佛的老校园大概有4万人左右的人参加。没有办法我只能隔着院墙往里面照相,在哈佛的科学中心观看现场直播,不过也能感受到热闹的场面。下面是活动的安保情况照片。 哈佛毕业典礼现场(据哈佛大学网站) 哈佛大学2010毕业典礼座位分布图 安保十分严格 安保十分严格 安保十分严格 安保十分严格 安保十分严格
个人分类: 美国哈佛大学见闻|657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波士顿“第一夜”
毛宁波 2010-1-1 23:54
看到这个标题不要乱想,也不准乱想!波士顿的第一夜(First Night Boston)是波士顿的传统节目,已经有34年的历史了。每到年末的12月31日晚上有一系列的庆祝新年的活动,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1月1日的凌晨2点。31晚上7点和12点会放2次烟火,会有庆祝游行,波士顿博物馆31日全天免费开放,地铁31日晚上8点--12点,免费开放4小时。。。。。34年来已经形成了惯例。 今年有幸经历了我的波士顿的第一夜。今年的户外活动包括六座冰雕,两场烟火晚会和大游行。我在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亲临了第一夜的一些活动,晚上的新年倒计时由于太冷我未能参加。总体来讲很热闹,但是也没有中国一个小县城的某个庆祝活动热闹,中国人在举办群体活动方面有独特的天赋。 在冰雕面前(规模好小) 另一座冰雕附近 公园里面的小卖部 小伙子在卖新年礼物 孩子们吃的东西不能少! 往日的小溪冻住了,成了游乐场! 这对双胞胎滑的还挺是那么回事 用水桶组成的2人打击乐组合 这个打击乐队原来是在乞讨(前面有一个收钱的白桶) 冰雕2010四个数字 这是我在波士顿看到的最多的人群! 原来是孩子们的冰场 焰火的规模不大,持续12分钟。湖南省应该派专家组指导一下! 夜市一角 孩子们肚子饿了 雪中的公园人气还不错 还有业余乐队在演唱 孩子们在做小鸭的游戏(铜铸的小鸭,可以抚摸和骑上去) 乘坐免费地铁回家,结束我的波士顿第一夜
个人分类: 美国东西部见闻|721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0年少一些争论,像1795年的孩子们安静的学习吧!
毛宁波 2010-1-1 23:52
2009年的最后一天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全天免费开放,我陪一个国内来的朋友去参观。每次参观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一副Child reading and child sketching 雕塑吸引了我的眼球。215年前的法国巴黎的孩子们阅读和绘画是多么的认真。21世纪我们应该怎么样。。。我想不必解释了。认认真真的学习,一辈子的学习和钻研才是知识分子的真正归属,谁叫你选择教学和科研的呢?你不奉献孩子们学什么?中国的教育和科研2009年有太多的故事,,,我呼吁2010年少一些争论。。。像孩子们那样安安静静的学习吧!
个人分类: 美国东西部见闻|54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沃尔玛打折广告看美国的“黑色星期五”
毛宁波 2009-11-27 10:00
黑色星期五 在 美国 也用来指每年 感恩节 之后的第一天。这一天通常被认为标志着 圣诞 采购季节的正式开始,被看作是每年零售业圣诞销售业绩的晴雨表,也是一年中各个商家最看重也是最繁忙的日子之一。关于黑色星期五这一叫法的起源,较普遍的一种认为看法是,由于这一天是 感恩节 (11月第4个星期四)后开业的第一天,同时人们通常由此开始圣诞节大采购,很多商店都会顾客盈门从而有大额进帐。而传统上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来记账,红色表示亏损即 赤字 ,黑色表示盈利。所以把这个星期五叫做黑色星期五,用以表示这一天期待会有盈利。而商店的员工则使用黑色星期五这一名字来自嘲,表示这一天会忙得要死。虽然黑色星期五这一天一般都会是一个大的采购狂潮,但基本还只能算是一年中销售额第二或第三高的一天,通常圣诞节前夜或之前的一个星期六才是最高潮。 在黑色星期五这天,绝大多数商店都会清晨五、六点钟就开门,有的甚至更早。商家更会采取提前在感恩节几天前的报纸上刊登广告,发放 优惠券 ,对商品大幅降价等措施来吸引顾客。很多消费者把这一天看作准备圣诞礼物或买到便宜货的黄金时刻,由于降价商品数量有限,很多热门商店(如 沃尔玛 )门前在前一天晚上就会排起长队。而商店开门的一刻也偶尔会由于过于拥挤争抢而酿成踩踏事件。由于各商家要到最后一刻才公布自己的降价商品清单,并把这看作商业秘密,而网络上往往在几个星期前就出现了从各个渠道搞到的降价信息,从而引发了一些法律纠纷。 以上文字引自 维基百科 。我房东家的邮箱在感恩节塞满了很多商家的广告,都是关于黑色星期五的商品降价信息。沃尔玛的广告特别引人注目(因为我们熟悉),很多商品大降价,仅限于星期五早上5点----上午11点。大家可以仔细看看,真的是很便宜,可惜我没有这个激情今天晚上就去排队(波士顿的夜晚也很冷哦)。。。。。。。1T(1024G)的美国西部数据笔记本活动硬盘才卖78$..。。。。。HP三合一扫描、复印、打印机才卖25$。。。。。。。。算了描述不完了。。。。。。我把资料照下来大家仔细研究吧。。。。。。。。。。有些电脑配件还是中国便宜啊(奥巴马在上海说很多是中国进口的)。如果1鬼子币(笑话,就是1美元)等于一个人民币,那可真的更便宜啊。。。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6266 次阅读|2 个评论
长江大学12项成果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毛宁波 2009-11-25 11:52
根据《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 292 号)规定,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审定、省人民政府同意, 11 月 20 日,省教育厅公布了 2009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全省高校共有 336 项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长江大学有 12 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有 3 项,二等奖有 8 项,三等奖有 1 项。 获得一等奖的分别为:《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主要完成人何幼斌、李建明、肖传桃、林小云、王新海。《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完成人张昌民、张忠家、徐金燕、刘绍平、黄义武 。《勘查技术与工程品牌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主要完成人陈传仁、郭海敏、桂志先、汪中浩、 毛宁波 。 获得二等奖的分别为:《经济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完成人黎东升、邵书慧、周中林、姜学勤、李炳莲。《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主要完成人徐大海、王阳恩、田永红、曾庆军、杨长铭。《地方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主要完成人余厚全、翁惠辉、吴凌云、金波、杨三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完成人周思柱、冯进、徐小兵、汪建华、周传喜。《化学化工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完成人李克华、张竹青、梅平、张依华、邹吉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主要完成人林小云、陈恭洋、王振奇、刘建、尹太举。《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完成人王文凯、姚安庆、孙文学、刘章勇、白宗新。《合并高校农科教育发展研究》,主要完成人刘在洲、胡成功、汪发元、熊新山、唐凤娥。 获得三等奖的为:《生产测井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主要完成人郭海敏、戴家才、宋红伟、汪忠浩、张超谟。 链接: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4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
毛宁波 2009-11-11 12:09
教高函 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解放军总参谋部,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按照2009年度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要求,经过网络评审、专家会评以及上网公示,决定批准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普通高校650门、军队院校(含武警)课程29门(名单见附件),现予公布。   一、国家精品课程要按规定将课程内容全部上网,取消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向全国免费开放。用户可登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网( www.zlgc.edu.cn ),点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或直接登录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 www.jpkcnet.com ),浏览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和了解全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相关信息。   二、有关高等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教高厅〔2004〕13号)要求,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善网络条件,更新和完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及时了解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的辐射效果,收集分析用户的反馈意见,统计课程网站的点击率;接受教育部组织的检查。军队院校的国家精品课程由总参谋部负责管理。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重视质量工程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并给予政策支持,推进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和建设经验,推进本校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将国家精品课程内容用作商业目的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九年十月十七日 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名单.xls 一、本科国家精品课程(以学科为序,共400门) 序号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课程名称 学校名称 负责人 1 哲学 哲学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安徽师范大学 钱广荣 2 哲学 哲学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 杨耕 3 哲学 哲学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复旦大学 吴晓明 4 哲学 哲学类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华中科技大学 欧阳康 5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金融 天津财经大学 王爱俭 6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贸易 北京师范大学 赵春明 7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长沙理工大学 王耀中 8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国际贸易学 山东大学 范爱军 9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劳动经济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杨河清 10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商业银行管理学 南开大学 李志辉 11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中国人民大学 庄毓敏 12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河南师范大学 苏晓红 13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西北大学 白永秀 14 经济学 经济学类 寿险精算 西南财经大学 卓志 15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网络经济学 厦门大学 张铭洪 16 经济学 经济学类 中国税制 江西财经大学 王乔 17 经济学 经济学类 中级微观经济学 中山大学 王则柯 18 法学 法学类 国际私法 湖南师范大学 蒋新苗 19 法学 法学类 经济法学 华东政法大学 顾功耘 20 法学 法学类 民事诉讼法 清华大学 章程(张卫平) 21 法学 法学类 商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赵万一 22 法学 法学类 宪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 焦洪昌 23 法学 法学类 刑事诉讼法 中国政法大学 卞建林 24 法学 法学类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上海交通大学 叶必丰 25 法学 法学类 知识产权法学 武汉理工大学 魏纪林 26 法学 公安学类 公安指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王光 27 法学 公安学类 预审学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许昆 28 法学 公安学类 治安管理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李健和 29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云南师范大学 陈路 30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合肥工业大学 黄志斌 31 法学 社会学类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 刘少杰 32 法学 社会学类 西方社会学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 文军 33 法学 政治学类 政治学基础 浙江大学 郁建兴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南开大学 杨谦 35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 周向军 36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 余玉花 37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 王京跃 38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清华大学 刘书林 39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 卢黎歌 40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新疆师范大学 孙秀玲 41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德育原理 山东师范大学 戚万学 42 教育学 教育学类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聊城大学 李焕勤 43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公共教育学 安徽师范大学 周兴国 44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化学教学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王磊 45 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育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 吴康宁 46 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育学 广西师范大学 王枬 47 教育学 教育学类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南京师范大学 张舒予 48 教育学 教育学类 体操 武汉体育学院 吕万刚 49 教育学 教育学类 现代远程教育 浙江师范大学 周跃良 50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与教的基本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 李芒 51 教育学 体育学类 滑雪 哈尔滨体育学院 朱志强 52 教育学 体育学类 健美操 华东师范大学 周燕 53 教育学 体育学类 排球 天津体育学院 李宗浩 54 教育学 体育学类 田径 西安体育学院 苏明理 55 教育学 体育学类 舞龙舞狮 中南大学 黄益苏 56 教育学 体育学类 足球 河南大学 王崇喜 57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博弈与社会 北京大学 张维迎 58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南大学 胡凯 59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美学与大学生艺术素养 南京农业大学 杨旺生 60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青年心理学 西南交通大学 宁维卫 61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人类生态学 云南大学 周鸿 62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实验室科研探究 清华大学 卢达溶 63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物理与艺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施大宁 64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 福建农林大学 朱朝枝 65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中华文化 四川大学 曹顺庆 66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电子科技大学 张文鹏 67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山东大学 贾卫国 68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武汉大学 汪火焰 69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西南大学 覃朝宪 70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中国人民大学 贾国栋 71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中山大学 夏纪梅 72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 苏州大学 孙倚娜 73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俄语翻译 山东大学 丛亚平 74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法语口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蔡小红 75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高级英语 河南大学 牛保义 76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汉译英 华东师范大学 张春柏 77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精读 吉林大学 宿久高 78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汉互译 华中科技大学 许明武 79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国家文化 山东大学 王湘云 80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文学概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剑 81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写作 西安外国语大学 杨达复 82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语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基安 83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广告经营学 武汉大学 张金海 84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数字传播技术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 彭兰 85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外国新闻传播史 华中科技大学 张昆 86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理论 中国传媒大学 雷跃捷 87 文学 艺术类 动画设计 清华大学 吴冠英 88 文学 艺术类 二维、三维设计基础 中国美术学院 王雪青 89 文学 艺术类 工笔人物画 湖北美术学院 徐勇民 90 文学 艺术类 环境艺术综合设计 山东建筑大学 周长积 91 文学 艺术类 基础钢琴 湖南师范大学 朱咏北 92 文学 艺术类 泥塑人体 中央美术学院 孙家钵 93 文学 艺术类 设计基础 南京艺术学院 邬烈炎 94 文学 艺术类 设计美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星宽 95 文学 艺术类 西方音乐体裁与名作 中央音乐学院 姚亚平 96 文学 艺术类 小提琴演奏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 俞丽拿 97 文学 艺术类 写作课 中央戏剧学院 黄维若 98 文学 艺术类 中国工艺美术史 清华大学 尚刚 99 文学 艺术类 中国戏曲史 上海戏剧学院 叶长海 100 文学 艺术类 中西服装史 天津师范大学 华梅 101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藏族文学史 青海民族大学 旦正 102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理论语言学 北京大学 陈保亚 103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文学史 华中师范大学 聂珍钊 104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文学史 暨南大学 张世君 105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文学概论 厦门大学 杨春时 106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文学理论 安徽师范大学 陈文忠 107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西方文艺理论史 中国人民大学 杨慧林 108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写作 西南大学 董小玉 109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四川师范大学 刘永康 110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近代文学史 河南大学 关爱和 111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医文献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王振国 112 历史学 历史学类 田野考古实习 北京大学 张弛 113 历史学 历史学类 中国古代史 武汉大学 杨果 114 历史学 历史学类 中国近代史 湖南师范大学 李育民 115 历史学 历史学类 中西文化关系史 清华大学 张国刚 116 理学 大气科学类 流体力学 南京大学 杨修群 117 理学 地理科学类 计量地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徐建华 118 理学 地理科学类 经济地理学 河南大学 苗长虹 119 理学 地理科学类 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陈效逑 120 理学 地理科学类 自然地理学 南京大学 杨达源 121 理学 地质学类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长安 122 理学 地质学类 综合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根厚 123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磁场理论 武汉大学 柯亨玉 124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计算机科学导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董荣胜 125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计算机系统组成与体系结构 湖南大学 赵欢 126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密码学 武汉大学 张焕国 127 理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数字逻辑电路与实验 北京大学 刘新元 128 理学 海洋科学类 化学海洋学 厦门大学 陈敏 129 理学 化学类 大学化学 重庆大学 甘孟瑜 130 理学 化学类 工科大学化学 中南大学 梁逸曾 131 理学 化学类 化学工程基础 武汉大学 罗运柏 132 理学 化学类 结构化学 福州大学 陈建中 133 理学 化学类 结构化学 南开大学 孙宏伟 134 理学 化学类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山东大学 宋其圣 135 理学 化学类 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 中山大学 陈六平 136 理学 化学类 仪器分析 北京化工大学 杨屹 137 理学 化学类 综合化学实验 南京大学 章文伟 138 理学 环境科学类 环境化学 武汉大学 邓南圣 139 理学 环境科学类 环境科学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 刘静玲 140 理学 环境科学类 环境科学概论 东北师范大学 盛连喜 141 理学 环境科学类 环境学基础 南开大学 鞠美庭 142 理学 力学类 振动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 蔡国平 143 理学 生物科学类 基因工程 湖南师范大学 袁婺洲 144 理学 生物科学类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左明雪 145 理学 生物科学类 生化实验技术 浙江万里学院 钱国英 146 理学 生物科学类 生理学 南京大学 王建军 147 理学 生物科学类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 中山大学 王金发 148 理学 数学类 复变函数 西安交通大学 王绵森 149 理学 数学类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华中科技大学 李红 150 理学 数学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勇 151 理学 数学类 计算方法 大连工业大学 任玉杰 152 理学 数学类 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 中南大学 郑洲顺 153 理学 数学类 数学建模 西北工业大学 徐伟 154 理学 数学类 数值分析 武汉大学 邹秀芬 155 理学 数学类 文科高等数学 徐州师范大学 周明儒 156 理学 数学类 线性代数 武汉科技学院 方文波 157 理学 数学类 线性代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三阳 158 理学 统计学类 统计学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 李勇 159 理学 物理学类 光学 四川大学 郭永康 160 理学 物理学类 基础物理实验 云南师范大学 张雄 161 理学 物理学类 基础物理学 华中科技大学 范淑华 162 理学 物理学类 力学 吉林大学 张汉壮 163 理学 物理学类 文科物理(理论与实验) 复旦大学 王炎森、马世红 164 理学 心理学类 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桑标 165 理学 心理学类 发展心理学 辽宁师范大学 杨丽珠 166 理学 心理学类 社会心理学 南开大学 乐国安 167 工学 材料类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 北京工业大学 王金淑 168 工学 材料类 材料力学性能 天津大学 王吉会 169 工学 材料类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天津大学 杜希文 170 工学 材料类 工程材料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 范群成 171 工学 材料类 机械工程材料 合肥工业大学 吴玉程 172 工学 材料类 金属材料热处理 中南大学 易丹青 173 工学 材料类 土木工程材料 沈阳建筑大学 刘军 174 工学 材料类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济南大学 王琦 175 工学 材料类 有色重金属冶金学 昆明理工大学 华一新 176 工学 测绘类 GPS原理与应用 长安大学 张勤 177 工学 测绘类 大地测量学基础 武汉大学 郭际明 178 工学 地矿类 地震勘探原理 长江大学 毛宁波 179 工学 地矿类 石油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柳广弟 180 工学 地矿类 石油工程 大庆石油学院 刘永建 181 工学 地矿类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徐思煌 182 工学 地矿类 土质学与土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 隋旺华 183 工学 地矿类 瓦斯地质学 河南理工大学 张子戌 184 工学 地矿类 选矿厂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 匡亚莉 185 工学 地矿类 岩石力学与工程 北京科技大学 李长洪 186 工学 电气信息类 ASIC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 李广军 187 工学 电气信息类 C语言程序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 李凤霞 188 工学 电气信息类 C语言程序设计 济南大学 杨波 189 工学 电气信息类 半导体集成电路 西安理工大学 高勇 190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编译原理 中南大学 陈志刚 191 工学 电气信息类 操作系统 山东工商学院 范辉 192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王香婷 193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电介质物理 西安交通大学 徐卓、李盛涛 194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电力工程信号处理应用 昆明理工大学 束洪春 195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电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孙立山 196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电气工程基础 武汉大学 刘涤尘 197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电视原理 天津大学 侯正信 198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电子电路实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景新幸 199 工学 电气信息类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吉林大学 张长海 200 工学 电气信息类 高频电子线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曾兴雯 201 工学 电气信息类 供电技术 河南理工大学 王福忠 202 工学 电气信息类 光纤通信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 张新亮 203 工学 电气信息类 过程控制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俞金寿 204 工学 电气信息类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 王元珍 205 工学 电气信息类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 温冬婵 206 工学 电气信息类 计算机控制技术 青岛大学 于海生 207 工学 电气信息类 计算机控制系统 东北大学 刘建昌 208 工学 电气信息类 计算机网络 吉林大学 胡亮 209 工学 电气信息类 计算与软件工程 南京大学 骆斌 210 工学 电气信息类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 卢苇 211 工学 电气信息类 射频电路与天线 华南理工大学 褚庆昕 212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生物建模仿真 天津医科大学 田心 213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生物医学光子学 天津大学 赵会娟 214 工学 电气信息类 数据结构 合肥工业大学 胡学钢 215 工学 电气信息类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同济大学 杨志强 216 工学 电气信息类 数字图像处理 天津理工大学 杨淑莹 217 工学 电气信息类 数字系统课程设计 东南大学 胡仁杰 218 工学 电气信息类 通信原理 天津大学 侯春萍 219 工学 电气信息类 现代控制理论 浙江工业大学 俞立 220 工学 电气信息类 信号分析与处理 浙江大学 赵光宙 221 工学 工程力学类 工程力学 西南交通大学 沈火明 222 工学 工程力学类 结构力学 河海大学 杨海霞 223 工学 公安技术类 毒物及微量物证分析 江苏警官学院 刘景宁 224 工学 公安技术类 火灾调查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刘义祥 225 工学 航空航天类 飞行器结构动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 文立华 226 工学 航空航天类 火箭发动机专业综合实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宇 227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 化工热力学 南京工业大学 冯新 228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 化工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 陈砺 229 工学 化工与制药类 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合肥工业大学 姚日生 230 工学 环境与安全类 大学生安全文化 中南大学 吴超 231 工学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化学及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 全燮 232 工学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监测 东华大学 奚旦立 233 工学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监测 清华大学 余刚 234 工学 环境与安全类 开采损害与保护 河南理工大学 郭文兵 235 工学 环境与安全类 通风安全学 安徽理工大学 刘泽功 236 工学 机械类 CAD/CAM技术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姚英学 237 工学 机械类 材料成形原理 合肥工业大学 祖方遒 238 工学 机械类 粉体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 刘志军 239 工学 机械类 工程训练 哈尔滨工业大学 韩秀琴 240 工学 机械类 工程训练(金工) 浙江大学 潘晓弘 241 工学 机械类 过程机械与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 毕明树 242 工学 机械类 弧焊电源及控制 天津大学 胡绳荪 243 工学 机械类 化工制图 华东理工大学 林大钧 244 工学 机械类 机电控制技术 东南大学 王兴松 245 工学 机械类 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浙江大学 施岳定 246 工学 机械类 机械制造工程训练 中南大学 刘舜尧 247 工学 机械类 金属工艺学 武汉理工大学 罗继相 248 工学 机械类 起重机金属结构 西南交通大学 程文明 249 工学 机械类 汽车理论 清华大学 夏群生 250 工学 机械类 数控技术 河南科技大学 韩建海 251 工学 机械类 液压传动 武汉科技大学 陈奎生 252 工学 机械类 液压传动技术 重庆科技学院 朱新才 253 工学 交通运输类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 北京交通大学 袁振洲 254 工学 交通运输类 货物运输组织 西南交通大学 李宗平 255 工学 交通运输类 路基路面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 李宇峙 256 工学 交通运输类 路基路面工程 重庆交通大学 何兆益 257 工学 交通运输类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重庆交通大学 邵毅明 258 工学 能源动力类 工程流体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洪杰 259 工学 能源动力类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 清华大学 陈伯显 260 工学 能源动力类 燃烧理论 清华大学 姚强 261 工学 能源动力类 热工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 赵小明 262 工学 农业工程类 农业机械学 山东农业大学 张晓辉 263 工学 农业工程类 设施农业工程工艺 中国农业大学 李保明 264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纺纱原理 江南大学 谢春萍 265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纺织材料学 武汉科技学院 徐卫林 266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服装立体裁剪 温州大学 魏静 267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时装工业导论 浙江理工大学 郭建南 268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工厂设计 武汉工业学院 何东平 269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工程原理 江南大学 冯骉 270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工艺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周小理 271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生物化学 华南理工大学 宁正祥 272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微生物学 南京农业大学 陆兆新 273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印刷工程导论 西安理工大学 周世生 274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针织学 东华大学 张佩华 275 工学 生物工程类 定量生理学 浙江大学 郑筱祥 276 工学 生物工程类 生化工程 江南大学 堵国成 277 工学 水利类 地下水动力学 南京大学 吴吉春 278 工学 水利类 水泵及水泵站 扬州大学 刘超 279 工学 水利类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清华大学 杨大文 280 工学 土建类 城市总体规划 同济大学 彭震伟 281 工学 土建类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武汉大学 徐礼华 282 工学 土建类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 中南大学 余志武 283 工学 土建类 建筑结构抗震 同济大学 吕西林 284 工学 土建类 建筑物理 重庆大学 陈仲林 285 工学 土建类 建筑物理与设备 华南理工大学 吴硕贤 286 工学 土建类 桥梁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夏禾 287 工学 土建类 桥梁工程概论 西南交通大学 李亚东 288 工学 土建类 水质工程学 广州大学 张朝升 289 工学 土建类 土力学 河海大学 卢廷浩 290 工学 土建类 土木工程材料 青岛理工大学 吕平 291 工学 土建类 土木工程施工 东南大学 郭正兴 292 工学 武器类 信息系统安全与对抗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罗森林 293 工学 仪器仪表类 传感器技术 东南大学 宋爱国 294 工学 仪器仪表类 智能仪器 吉林大学 林君 295 农学 草业科学类 草地学 中国农业大学 韩建国 296 农学 动物生产类 动物遗传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陈宏 297 农学 动物生产类 家畜繁殖学 中国农业大学 朱士恩 298 农学 动物生产类 饲料学 南京农业大学 王恬 299 农学 动物医学类 动物寄生虫病学 吉林大学 张西臣 300 农学 动物医学类 家畜病理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王凤龙 301 农学 动物医学类 兽医外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 林德贵 302 农学 动物医学类 兽医微生物学 南京农业大学 陆承平 303 农学 动物医学类 兽医微生物学 扬州大学 孙怀昌 304 农学 环境生态类 土壤肥料学 西南大学 谢德体 305 农学 环境生态类 土壤肥料学通论 南京农业大学 徐阳春 306 农学 环境生态类 土壤学 华中农业大学 吕国安 307 农学 环境生态类 土壤学 中国农业大学 李保国 308 农学 环境生态类 园林花卉学 北京林业大学 刘燕 309 农学 森林资源类 森林经理学 浙江林学院 周国模 310 农学 森林资源类 资源昆虫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严善春 311 农学 植物生产类 耕作学 河南农业大学 马新明 312 农学 植物生产类 昆虫学 扬州大学 祝树德 313 农学 植物生产类 土壤肥料学 石河子大学 危常州 314 农学 植物生产类 园林植物昆虫学 河南农业大学 尹新明 315 农学 植物生产类 园艺植物育种学 西南大学 王小佳 316 农学 植物生产类 植物化学保护学 华南农业大学 徐汉虹 317 农学 植物生产类 植物育种学 华中农业大学 杨光圣 318 农学 植物生产类 作物育种学 四川农业大学 李仕贵 319 医学 法医学类 法医毒物分析 四川大学 廖林川 320 医学 法医学类 法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 李生斌 321 医学 护理学类 护理心理学 山东大学 娄凤兰 322 医学 护理学类 社区护理学 延边大学 李春玉 323 医学 护理学类 中医内科护理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徐桂华 324 医学 基础医学类 断层解剖学 山东大学 刘树伟 325 医学 基础医学类 人体寄生虫学 中南大学 汪世平 326 医学 基础医学类 人体解剖 宁波大学 尹维刚 327 医学 基础医学类 人体解剖学 南通大学 顾晓松 328 医学 基础医学类 生理学 首都医科大学 王晓民 329 医学 基础医学类 实验生理科学 中山大学 王庭槐 330 医学 基础医学类 药理学 北京大学 李学军 331 医学 基础医学类 医学微生物学 北京大学 庄辉 332 医学 基础医学类 组织胚胎学 华中科技大学 李和 333 医学 口腔医学类 口腔解剖学 上海交通大学 郭莲 334 医学 口腔医学类 牙体牙髓病学 中山大学 凌均棨 335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传染病学 中山大学 高志良 336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传染病学 重庆医科大学 任红 337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儿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孙锟 338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中南大学 田勇泉 339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温州医学院 吕建新 340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妇产科学 北京大学 魏丽惠 341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妇产科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沈铿 342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妇产科学 华中科技大学 马丁 343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妇产科学 浙江大学 谢幸 344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精神病学及精神卫生学 四川大学 孙学礼 345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临床技能学 南华大学 文格波 346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天津医科大学 刘运德 347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神经病学 北京大学 樊东升 348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实验诊断学 中国医科大学 尚 红 349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外科学 中山大学 梁力建 350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眼科学 温州医学院 瞿佳 351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肿瘤学概论 复旦大学 蒋国梁 352 医学 药学类 天然药物化学 中国药科大学 孔令义 353 医学 药学类 药剂学 四川大学 张志荣 354 医学 药学类 药理学 复旦大学 朱依谆 355 医学 药学类 药理学 华中科技大学 陈建国 356 医学 药学类 中药炮制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蔡宝昌 357 医学 预防医学类 流行病学 北京大学 胡永华 358 医学 预防医学类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华中科技大学 邬堂春 359 医学 中医学类 方剂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邓中甲 360 医学 中医学类 推拿手法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范炳华 361 医学 中医学类 针灸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梁繁荣 362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儿科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马融 363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妇科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侯丽辉 364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内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新月 365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内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 罗仁 366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内科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薛博瑜 367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内科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湘君 368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诊断学 福建中医学院 李灿东 369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诊断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忆勤 370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财务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 李延喜 371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财务管理 西南交通大学 肖作平 372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财务会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 徐经长 373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财务学原理 暨南大学 熊剑 374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电子商务概论 北京邮电大学 吕廷杰 375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管理会计 新疆财经大学 姜锡明 376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国际企业管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范黎波 377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会计信息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 艾文国 378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西南财经大学 毛洪涛 379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原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许家林 380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旅游经济学 云南大学 吕宛青 381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现代物流管理 云南财经大学 李严锋 382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战略管理 山东大学 陈志军 383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战略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王方华 384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不动产估价 南京农业大学 吴群 385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 吉林大学 张锐昕 386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社会保障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张琪 387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政府绩效评估 中山大学 蔡立辉 388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程经济 浙江工业大学 虞晓芬 389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东南大学 赵林度 390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基础工业工程 天津大学 齐二石 391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决策理论与方法 江西财经大学 陶长琪 392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人因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孙林岩 393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数据结构 山东大学 戚桂杰 394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同济大学 霍佳震 395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质量管理 天津大学 何桢 396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质量管理学 中国计量学院 宋明顺 397 管理学 农业经济管理类 农业经济学 华中农业大学 王雅鹏 398 管理学 农业经济管理类 农业政策学 浙江大学 卫龙宝 399 管理学 图书档案学类 档案学导论 上海大学 金波 400 管理学 图书档案学类 文献信息检索 中南大学 罗爱静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5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在美国国内旅行
毛宁波 2009-10-27 12:00
10月24-30号计划到休斯敦参加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SEG)79届年会。由于会议在休斯敦举行,我在波士顿早早的就开始筹划这次旅行。由于自己的疏忽第一次在网上定飞机票没有操作成功,导致3天后再定机票涨了100美元。涨了也得走了,都计划好了的。不知道坐地铁到波士顿国际机场到底要花多少时间,10月24日早早的起床,结果半小时就到了波士顿国际机场Terminal C。在Airtran航空公司check in 很顺利,鞋子和裤子皮带以及笔记本电脑都必须过安检,这是美国航空惯例,国内不需要脱鞋和解皮带。11点27分正点起飞,下午2点15到达亚特兰大机场。转3点21的亚特兰大飞往休斯敦的班机,由于都是Airtran航空公司的飞机,转机很顺利。下午4点40正点到达休斯敦机场。前些天我的一个去年本科毕业在美国西方地球物理公司工作的学生为我在网上订了supershuttle的汽车票(23美元),尽管较贵,但是可以拉到指定的酒店。找supershuttle还算顺利,车上5位乘客,4个目的地,大概花了1个多小时,最后一个把我送到了指定的酒店。学生在那等我,休息后吃了晚饭,然后准备了第二天去SEG会议大厅的路线。睡的很香。。。。毕竟旅途劳累了。。。 本次旅行的航空公司和飞机 博主在飞机上拍摄的亚特兰大市城区 在亚特兰大机场C10转机 博主在飞机上拍摄的休斯敦市城区 休斯敦机场supershuttle售票柜台 休斯敦机场的supershuttle汽车 在西方地球物理员工租住的酒店门口和学生小陈合影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6976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SEG79届年会将在休斯敦举行
毛宁波 2009-10-24 19:07
世界勘探地球物理的峰会----------美国SEG79届年会10月25--10月30将在美国中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隆重举行。届时全世界的地球物理工作的代表将出席学术研讨会和参观展览。我受SEG邀请,10月24日从波士顿飞往休斯敦,10月30日返回波士顿,届时将及时报道此次会议盛况。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49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在MIT访问花絮
毛宁波 2009-10-24 07:02
奥巴马总统美国东部时间10月23日中午在MIT访问期间有很多花絮。有支持清洁能源的,有反战的,什么声音都有。没有人喊口号,没有骚乱,只是静静的打着标语。。。。。想让总统知道(出于安全因素可惜看不见),想让世人知道他们的想法。。。警察自始至终没有干预。。。这就是美国的自由。下面是博主拍摄的一些花絮,大家欣赏。 奥巴马总统在进入会场(转载) 不知道是抗议还是欢迎 The President at MIT 点击左边按钮播放 .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4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23日在MIT发表演讲
毛宁波 2009-10-24 05:30
奥巴马总统演讲视频网址 http://amps-web.mit.edu/public/amps/webcast/2009/obama-2009oct23/ MIT校长Susan主持会议(转载) 奥巴马走上讲台(转载) 奥巴马总统演讲电视照片(博主拍摄) 奥巴马总统演讲电视照片(博主拍摄) 在MIT主楼大厅教室收看演讲实况的学生们(博主拍摄) 在4-237教室收看演讲实况(博主拍摄) 在26-100教室收看演讲实况的老师和学生们(博主拍摄) 如此多的人都没有办法进入会场(博主拍摄) 尽管看不见奥巴马总统,但是和他也就不到100米的距离了(博主拍摄) 奥巴马总统10月23日(美国东部时间)中午在参观MIT部分实验室后12点30分在MIT的Kresge Auditorium 发表了大约30分钟的讲演,主要内容是美国在清洁能源中的领导作用。Kresge Auditorium 大约能容纳1000左右听众,MIT的教职员工大约有200张票,普通人员就没有办法目睹奥巴马的风采了。不过MIT设了很多报告厅和教室大屏幕电视现场直播演讲实况,MIT网站上也同时直播演讲内容。奥巴马总统的来访日几乎成了MIT的节日,难得见到那么多人出来。 MIT校内新闻如下(转载)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n a historic visit to the MIT campus, praised the Institute's commitment to energy research and issued a strong call for the nation to lead the worl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fficient and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Nations everywhere are racing to develop new ways to produce and use energy, he said in remarks delivered to a packed Kresge Auditorium. The nation that wins this competition will be the nation that leads the global economy. I'm convinced of that. And I want America to be that nation. Before delivering his speech on American leadership in clean energy, the President was escorted by MIT President Susan Hockfield and MIT Energy Initiative Director Ernest Moniz on a tour of MIT laboratories conducting energy research. Extraordinary research being conducted at this Institute, Obama said, citing work that could lead to windows that generate electricity, batteries that are grown by viruses rather than being built, highly efficient new lighting systems and ways of storing energy from offshore windmills so that it can be delivered when needed. You just get excited being here, and seeing these extraordinary young people, he said. It taps into something essential about America, he said, asserting that the nation has always been about discovery. It's in our DNA. 'Heirs to a legacy of innovation' Obama's talk came as Congress gears up for hearings on clean energy legislation and as negotiat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prepare for December's U.N. climate talks in Copenhagen. The President said that the clean-energy research he saw in the labs is a reminder that all of you are heirs to a legacy of innovation, not just here but across America, that has improved our health and our well being and helped us achieve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But Obama indicated that this prosperity was in jeopardy, threatened in part by the very force that drives it. The system of energy that powers our economy also undermines our security and endangers our planet, he said. Discussing energy legislation that is presently working its way through the U.S. Congress with some bipartisan support, including a bill jointly sponsored by Republican Senator Lindsay Graham and Democratic Senator John Kerry, the President said he believed a consensus was growing. We are seeing a convergence, he said. The naysayers, the folks who would pretend that this is not an issue, they are being marginalized. But, he added, the closer we get, the harder the opposition will fight. Young people, he said, understand that this is the challenge of their generation. Indeed, Forgan McIntosh, co-president of the MIT Energy Club and an MBA student at the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aid before the event that he hoped the President would use his occasion to jump-start progress on redefining Washington's role in the energy sector and its leadership position in the global race for clean energy competitiveness. Reached after the speech, McIntosh said he was not disappointed. The President used his speech to express a solid commitment to leading the global clean energy race for both economic and climate concerns, he said. 'The go-to place' President Obama's visit to MIT was only the second in the Institute's history by a sitting president, following President Bill Clinton's appearance for a Commencement address in 1998. This was the first such visit to include a tour of laboratories and meetings with MIT faculty members. After taking the stage in Kresge, Obama began his talk with a few quips about MIT, initially describing it as the most prestigious school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graduate of Harvard Law School quickly backtracked, adding, well, in this part of Cambridge. Then, referring to MIT's tradition of hacks, he said I might be here for a while a bunch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put my motorcade on top of Building 10. Following the speech, Moniz said Obama was truly thrilled with the work he saw and the scale of the commitment he saw here. Robert Armstrong, deputy director of the MIT Energy Initiative, said the fact that the President chose to come here for this talk illustrates the fact that MIT is becoming the go-to place for work on clean energy. Hockfield, in her remarks before the President's talk, said that President Obama has articulated a powerful vision for restoring economic growth, creating jobs and counteracting climate change by investing aggressively in clean ener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ockfield hailed the historic significance of the visit, saying the fact that President Obama has come to MIT to talk about America's potential to lead in clean energy is a tribute to the groundbreaking work of our faculty and students, including many in this room. She added that we share President Obama's view that clean energy is the defining challenge of this era. To meet the doubling of global energy demand by 2050; to drive new patents, new products, new industries and new jobs, and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clean energy is the only avenue. Chancellor Phillip L. Clay said that the President's visit signals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s the very important leadership contribution that MIT is making on the energy problem, and shows the President's commitment to apply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olving problems such as energy. Personally, he said, I'm just so pleased and proud there's no place on my body left to pinch. 奥巴马总统参观MIT实验室 President Barack Obama commended MIT for its extraordinary energy research and urged America to take leadership in cleaner technologies in a speech today at Kresge Auditorium. This is the nation that has led the world for two centuries in the pursuit of discovery. This is the nation that will lead the clean energy economy of tomorrow, Obama said to a crowd of about 750, including over 200 students and faculty. Obama singled out innovation as the solution to Americas challenges. He talked of a peaceful competi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develop alternative sources of energy. The nation that wins this competition will be the nation that leads the global economy. I am convinced of that. And I want America to be that nation, he said.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Recovery Act, or stimulus bill, is already leading the U.S. in the direction of green jobs and research. The act provides the largest single boos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story, he said. The law also sets aside $80 billion dollars for creating jobs in alternative energy and energy efficiency. For Americans this investment acts not just help to end this recession,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lasting prosperity, he said. Obama also advocated for the Senate climate change bill, which would cap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transform our energy system into one thats far more efficient, far cleaner. Obama Visits Bldg. 13 Before the speech, President Susan J. Hockfield and MIT Energy Initiative director Ernest J. Moniz led Obama on a tour of several laboratories focusing on clean energy and technology. Obama saw presentations on high-powered, virus-assembled batteries from Professors Angela M. Belcher and Paula T. Hammond 84; quantum dot LED lights from Professor Vladmir Bulovic; offshore wind turbines from Professor Alexander H. Slocum 82; and solar cell concentrators from Professor Marc A. Baldo. Hes just a warm, friendly human being. Slocum said. Ive met plenty of plastic politicians. Obama is just real. Crowds gather, Obama cracks jokes Obama arrived at Kresge shortly after 12:30 p.m. Cecilia R. Louis 10, a member of the Chorallaries, sang the national anthem. Both Hockfield and Moniz gave brief opening comments. Moniz praised Obamas commitment to integrating sound science and critical analysis. Obama began his speech with a light jab at his alma mater. Its always been a dream of mine to visit the most prestigious school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e said to laughter and cheers. After a pause, he added hold on a second certainly the most prestigious school in this part of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ost students did not get tickets, but many still gathered near Kresge to try and catch a glimpse of the President. A few people also showed up to protest, drawing attention to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the Afghanistan war, healthcare reform, and abortion. When Obamas motorcade came down Memorial Drive around 12:30 p.m., there were screams and pointing as the crowd ran down Mass. Ave. to see the procession. Later, in Kresge, Obama would return the enthusiastic greeting. You just get excited being here and seeing these extraordinary young people and the extraordinary leadership of Professor Hockfield because it taps into something essential about America its the legacy of daring men and women who put their talents and their efforts into the pursuit of discovery. Obama spoke for about 20 minutes, then came down from the podium to shake hands with MIT faculty and students. He left promptly after 1 p.m. to attend a $500-a-head fundraiser for Massachusetts Governor Deval Patrick. 早在今年3月奥巴马总统和MIT校长Susan Hockfield 就清洁能源研究问题共同发表讲话 网址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9/hockfield-whitehouse-0323.html startUp();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7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来MIT做演讲的前几个小时
毛宁波 2009-10-23 22:25
下面几张照片是奥巴马总统来MIT做演讲(中午12点)的前几个小时(美国东部时间23日上午8点30左右)。kresge Auditorium已经不能进入,总统可能去参观实验室的路上也开始有警察,MIT主楼通往MIT学生中学和kresge Auditorium的路口都布满了警察。马萨诸塞大道上面布上了栅栏,以前没有的。。。。。。。。。看来我们只能看直播了。。。没有任何机会进去聆听。。。。 10月23日上午8点30的kresge Auditorium门口 W20学生中心门口 W20学生中心门口 主楼路口已经有警察上班 马萨诸塞大道上有栅栏和警察上班了 马萨诸塞大道上停了消防车 马萨诸塞大道上的警车 从主楼看kresge Auditorium路口 另外一条路口 昔日很多广告招贴一夜之间没有了 校内的一些地方戒严了 不让停车的警示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48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10月23日将在MIT做题为“美国在清洁能源中的领导作用”的演讲
毛宁波 2009-10-22 02:08
奥巴马总统10月23日中午12点(美国东部时间)将在MIT做题为美国在清洁能源中的领导作用的演讲。MIT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演讲的地点在著名的kresge Auditorium。按照惯例23日中午前后MIT附近的交通会有所紧张。MIT在网站上告诉师生员工座位比较紧张,希望大家谅解!我看看到时候有没有运气了,请大家关注我的跟踪报道。2009年3月奥巴马总统在白宫和MIT校长Susan Hockfield共同敦促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研究资助,博主曾经做过相关报道(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389 )。 MIT网站上打出的奥巴马总统演讲的通知 地图中红A指示的是奥巴马总统演讲的具体位置 空中俯瞰奥巴马总统发表演讲的 kresge 礼堂 kresge 礼堂全景图 奥巴马访问期间至MIT成员的一封信: President Barack Obama will visit MIT on Friday, Oct. 23. Details of the event were described in an e-mail sent this evening to the MIT community from Kirk Kolenbrander, MIT's Vice President for Institute Affairs and Secretary of the Corporation. The letter follows 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announce that on Friday, October 23, President Barack Obama will be visiting MIT, where he will deliver an address in Kresge Auditorium on clean energy after meeting some of the MIT faculty and students whose work centers on energy. The President will be joined by Massachusetts Governor Deval Patrick. President Obamas decision to speak about energy from our campus is a high honor and one that can truly be shared by the entire MIT community.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at the Institute are helping to frame the national policy debate on energy, push the frontiers of energy research, and revitalize energy education. With our flagship energy initiative MITEI MIT is bringing real-world solutions to the most challenging problems in energy. President Obama and President Hockfield both believe that the leading mind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t bring their talent squarely to bear on creating transformational energy solutions. We are thrilled to see MIT recognized as central to that historic effort. 奥巴马总统演讲期间媒体记者注意事项: TO RSVP: Members of the media who wish to cover the visit should contact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Media Affairs details here: 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MediaRSVPMITRemarks10-23-09/ NOTE: All names submitted for credentials must be accurate and reflect the identification media presents at the check point. WHEN: Friday, Oct. 23. Press check in: 10-11 a.m.; Program: 12 p.m. WHERE: Kresge Auditorium , 48 Massachusetts Ave., Cambridge, Mass. (Note: This is directly across from the main MIT entrance at 77 Massachusetts Ave. See map here. )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ACT: Patti Richards, MIT News Office, 617.253.8923; prichards@mit.edu 访问过MIT的前美国总统如下: Harry Truman was scheduled to speak here while he was in office at MIT's mid-century convocation, but canceled the appearance because he was afraid he would be upstaged by the appearance of former British Prime Minister Winston Churchill. He did appear for a speech years later, in 1956 , as an ex-president. Franklin Roosevelt made an appearance at MIT long before his presidency, in 1916, for the dedication of MIT's campus, when he was assistant secretary of the Navy. George H. W. Bush appeared at MIT in 1981, to address the annual dinner meeting of the MIT Sustaining Fellows in DuPont gymnasium, when he was vice-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made a taped appearance, which was played during MIT's centennial celebrations in 1961. There is an unconfirmed report that Calvin Coolidge visited MIT and drank tea at Walker Memorial, but no information about when this might have taken place. 从 Main MIT entrance at 77 Massachusetts Ave看 Kresge Auditorium MIT将开放多个教室提供有限电视和网上直播(10月22日早上消息)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6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门前的雕塑“The Night”
毛宁波 2009-10-19 08:54
去波士顿博物馆以前都是走的南边的正门,周六参观偶然从博物馆的北门出来,发现北门后面也有很美丽的景致。北门门口的左右对称的青铜雕塑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的第一感觉是黑色,仔仔细细的观赏,是一位盲童的青铜雕像。。。。。。。。。是一位西班牙艺术家的作品,名字叫The night。。。。。。整个雕塑表面都是黑色。。。。寓意黑暗。。。寓意盲童对光明的渴求。。。。亲爱的读者你是怎么想的?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北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北门左侧的盲童雕塑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北门右侧的盲童雕塑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北门The Night雕塑作者简介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MIT预防甲型H1N1流感宣传画
毛宁波 2009-10-15 11:53
我来MIT很少听到有人议论甲型H1N1流感,人们似乎不惧怕这种疾病,几乎没有一个人戴口罩的。其实从今年9月开学,每周都有流感的疑似病例,到现在在MIT就诊的疑似流感病例达到了37例。MIT的医疗部门在校园报纸和网站上有流感知识介绍,校医院有专门的发热门诊。MIT报纸和网站上介绍最多的是如果出现流感症状在家好好休息,严重时候来医院就诊。不过校园内的预防甲型H1N1流感宣传画倒是不少,有的甚至贴到了洗手间。下面是我拍的一些照片,供大家参考,这些有趣图片把预防的知识都告诉了广大师生。。。。 A weekly round-up of flu-like illnesses seen at MIT Medical Week (Fri-Thu) ending: Average number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es seen per day in MIT Medical Urgent Care 10/8/2009 5 10/1/2009 8 9/24/2009 11 9/17/2009 13 Total 37 我恨流感大爆发 勤洗手 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密切接触 捂住咳嗽 避免触摸你的眼睛、鼻子或嘴巴 避免触摸你的眼睛、鼻子或嘴巴 经常洗手 打流感疫苗 以下是MIT医疗中心的主任Howard M. Heller在今年9月25号 的视频讲话. Video Transcript: Howard M. Heller, MD, MPH, Chief of Medicine, MIT Medical, dispels the hype and offers advice about the H1N1 flu in this two-minute video Theres been a lot of hype over the last several months about H1N1, which some people are still calling the swine flu. One thing that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is that the H1N1 flu is very similar to the seasonal flu. Its no more contagious, its no more fatal than the seasonal flu. Should I get a flu shot? Flu sho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year, were going to be having two different vaccines. One is the seasonal flu vaccine, just like we have every year. But in addition to that, were going to be having a vaccine specifically for the H1N1. What precautions should I take? The general principles that Im sure everybody has heard about, are the hand-washing precautions, covering your mouth when you cough or when sneezing, because influenza as well as a lot of the other respiratory viruses are spread through respiratory secretions. Stay home? Youre kidding. At MIT, a lot of students, as well as faculty and other people, force themselves to go to work no matter how badly theyre feeling. Were encouraging people who have the flu, especially if they are very sick, not to do that and to stay home and take care of yourself Should I call my doctor? If youre not sure whether you should come in or if you can stay home, call. One of the doctors or nurses can advise you over the phone about whether it would be safe to stay home and rest up and try to recover, or if we think you should come in here to the Medical Department. Certainly, if somebody is very sick, meaning high fevers 103, 104 if anybody is having any difficulty breathing shortness of breath, pain in the chest, anything like that its important to come in to be evaluated, to make sure that you dont have pneumonia or another medical problem. We can also reassure everyone that MIT and MIT Medical has enough resources to care for everybody within the MIT community.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69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波士顿的“CCTV”与中央电视台的CCTV之区别
毛宁波 2009-10-13 10:23
CCTV这个logo在中国家喻户晓,就是中央电视台的英文简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上面的图案想必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可惜我在美国的房东没办法收到CCTV-4的节目,我好眼馋啊! 我房东的房子就在MIT附近,属于波士顿的Cambridge 市,说是市就像我们国内的区吧。没有办法只能看美国电视。一调台发现有CCTV9,我以为真的是啊。第二天问MIT的中国朋友,才知道这个CCTV不是国内的CCTV,它是Cambridge 市社区电视台的简称(CCTV=Cambridge Community Television )。有意思吧!下面是他们的主要区别: 中国的CCTV是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的简称 波士顿的CCTV是Cambridge Community Television 的简称 中央电视台的CCTV网站: www.cctv.com 波士顿的CCTV网站 : www.cctvcambridge.org 中央电视台的CCTV在电视的左上角 波士顿的CCTV标记在电视的右下脚 中央电视台的CCTV的主要频道 波士顿的CCTV有三个有线频道(9,10,22),这些节目既可以是媒体也可以是Cambridge居民提供。为什么取这3个数字不得而知。 Channel 9 features live and live-to-tape television shows produced by CCTV members. 主要是生活类节目 Channel 10 features programs on art, sports, politics, music, movies, and more. 主要包括艺术、体育、政治、音乐、电影 Channel 22 features religious and non-English programming in Spanish, Arabic, Amharic and more.宗教和非英语节目。 波士顿的CCTV电视节目形式多样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18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实拍哈佛校园老鹰抓松鼠
毛宁波 2009-10-12 12:39
周六到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路过哈佛的老校区,偶然看见了老鹰抓松鼠的景象。我用照相机拍摄了全过程,回味起来很有意思。MIT和哈佛校园经常可以看见松鼠在草地或路边觅食,他们一点不害怕人类,可能知道人类是爱护松鼠的,讨厌老鼠的。老鹰俯冲到草地上能迅速逮住松鼠,可惜的是,在哈佛的校园内由于游客较多,让老鹰失去了美餐的快乐。可怜的松鼠也永远长眠在哈佛的校园内了。2005年在浙江东湖边也有老鹰吃松鼠的景象,被众多摄影爱好者拍摄到。 MIT和哈佛校园里面经常看见不怕人的松鼠(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松鼠在享受自己的美餐(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哈佛校园里老鹰在草地上逮住了一只松鼠(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松鼠被老鹰搞定了(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踩在老鹰脚底下的可怜的松鼠(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看着周边的游客老鹰很惊讶(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老鹰的一只脚踏住松鼠看着游客(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老鹰好像在说,你们看什么看啊(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老鹰在看什么?(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路边的行人很多,老鹰放弃了,丢下猎物(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老鹰依依不舍的准备飞走(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可怜的松鼠长眠在哈佛的校园内(毛宁波哈佛校园内拍摄) 2005年浙江东湖边也有老鹰吃松鼠的景象( http://env.people.com.cn/GB/1074/3962465.html )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11650 次阅读|2 个评论
波士顿街上乞讨和无家可归的人
毛宁波 2009-10-11 07:50
我所访问的MIT,离著名的哈佛大学有两站地铁,从我住的地方10多分钟的步行可以到达,这附近还有几所大学,应该算是国内的大学城了。到波士顿旅游MIT和哈佛是必看的景点。著名的哈佛广场参观旅游的人很多,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都有,但是这里也有一些乞讨的人,多数是老人,或者站着或者坐着,静静的在那等着,不像国内的假乞丐拉拉扯扯,不知如何是好。这里的乞丐不怨天不怨地,不怨政府,牌子上写的是Please help,Need to eat等,也有靠卖艺乞讨的。 哈佛广场乞讨的老人,生活在大街上 哈佛广场乞讨的老人在思考什么呢? 马萨诸塞大街上乞讨的中东人 哈佛广场路边乞讨 哈佛广场书店外面乞讨的老太太 哈佛广场乞讨的人,有点看不出来吧? 哈佛广场靠艺术乞讨的人 哈佛广场卖艺求生 无家可归的老人 无家可归的人生活在大街上 哈佛广场生活在大街上的家,像马戏团吧! 哈佛广场无家可归的老人熟睡在大街上 哈佛广场卖艺的兄弟俩 这是这个中东女人的全部家当吗? 在超市门口拿着纸杯乞讨者 拉胡琴在卖艺者 这种卖艺的方式很特别吧(玩一把2美元)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8442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一本儿童字典上的“台湾”--
热度 1 毛宁波 2009-10-10 09:00
最近在美国的一个华人家里做客,无意中发现孩子们读的一本儿童字典。翻了一下,该字典图文并茂,但是出现了我不愿意看到的图片。字典上的世界地图台湾省是一个独立的颜色的国家,字典后面的附录也有台湾省的国旗、首都。我现在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国政要总是在台湾问题上搬弄是非,原来他们从小受到的是这样的世界地理教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政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应该改一改了!奥巴马刚刚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知道这本儿童字典吗?美国总统维护世界和平了吗? 美国波士顿的一本儿童字典封面(这本书的销量有350万) 儿童字典里面的世界地图(香港的后面括弧里面写的是中国,但是中国台湾省的颜色和中国版图不一样) 儿童字典里面的国旗(台湾省有国旗和首都,完全是颠倒黑白)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10093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新报道:徐匡迪在MIT作“注重气候变化,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的报告
毛宁波 2009-10-8 04:14
美国东部时间10月7日下午1:30(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1:30),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在美国波士顿市,麻省理工学院(MIT)用流利的英文作了题为注重气候变化,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的精彩报告,会场座无虚席,报告结束时掌声不断,报告最后徐匡迪院士风趣地回答了MIT教师和学生的提问。整个报告阐述了世界的能源现状,论述了中国的能源利用的现状,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举措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我来MIT访问一个月来,聆听了大致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小至MIT学生的学术报告,徐匡迪院士的报告是最精彩、最亲切、最振奋中国人士气的报告。以下是本人从现场拍摄的部分照片,请大家欣赏! 在MIT的各处教学楼一周前就粘贴了徐匡迪院士10月07日来做报告的广告(毛宁波拍摄,转载敬请注明) 徐匡迪院士报告的第一张多媒体(毛宁波拍摄,转载敬请注明) 报告会现场一角(毛宁波拍摄,转载敬请注明) 讲到关键处徐匡迪院士慷慨激昂(毛宁波拍摄,转载敬请注明) 徐匡迪院士回答MIT教师提出的问题(毛宁波拍摄,转载敬请注明) 徐匡迪院士回答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毛宁波拍摄,转载敬请注明) 徐匡迪院士报告会结束后许多中国留学生和MIT师生上前表示祝贺(毛宁波拍摄,转载敬请注明) 附录: 徐匡迪简介 徐匡迪, 男,汉族,1937年12月生,浙江桐乡人,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4年至1959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学习。1959年至1963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助教。1963年至1971年上海工学院冶金工程系助教、炼钢教研室副主任。1971年至1972年下放安徽省凤阳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至1980年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助教、讲师、炼钢教研室主任。1980年至1986年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其间:1982年3月至1983年2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合作研究、访问学者;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赴瑞典斯堪的那维亚兰塞尔公司任副总工程师、技术经理)。1986年至1989年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至1991年上海市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党组书记。1991年至1992年上海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1992年8月至12月上海市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1992年12月至1994年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1994年至1995年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95年至2001年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至2002年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2002年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9月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2006年6月连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 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5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还是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和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 2006年9月获瑞典皇家北极星大十字司令官勋章 ,以表彰他为促进瑞中友好做出的杰出贡献。2007年8月, 徐匡迪被日本铁钢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2008年6月, 被授予英国皇家工程院国际奖章 。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301 次阅读|4 个评论
长江大学首届“师德十佳个人”公示
毛宁波 2009-8-30 11:23
http://news.yuol.cn/tzgg2008/yuol09830102571IGF365I1KB8AK64KEB7.html 2009 年 5 月,党委宣传部、校工会、教务处和人事处联合开展了长江大学首届师德十佳个人的评选活动。通过下发文件和网上宣传,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积极认真推荐了 23 名候选人。宣传部及时在长大在线上开辟了首届师德十佳个人评选活动专题网站,刊载了 23 位候选老师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活动从 5 月中旬开始至 8 月底,先后经过民主推荐、征求意见、网上投票、专家评定、党委审批五个阶段,最终确定了学校首届师德十佳个人,现予以公示。他(她)们是: 地球化学系 张 敏 信息与数学学院 陈 忠 农学院 王文凯 机械工程学院 周思柱 生命科学学院 严 寒 计算机科学学院 周贤善 政治与法律学院 贾廷秀 石油工程学院 汪伟英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华荣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毛宁波 若学校教师或学生对以上老师当选持有不同意见,请自公示日起 7 日之内以书面(含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向党委宣传部反映。 地址:东校区行政楼 410 室 电话: 8060512 电子邮箱: xszhu@yangtzeu.edu.cn 党委宣传部 2009 年 8 月 30 日 链接: 学校首届师德十佳个人之一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学习指南)|3819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育部关于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公示的通知
毛宁波 2009-8-24 22:30
关于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公示的通知 教高司函〔2009〕141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高等学校: 按照《关于做好2009年度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9〕65号)要求,本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评审阶段工作已经结束,现进入网上公示阶段。 今年全国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77个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47个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专家组织、56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推荐申报的1195门本科课程、408门高职高专课程和178门网络教育课程参加了评审。经过网上初评和会议终审,产生本年度上网公示课程659门,其中本科课程409门(其中5门公安技术和公安学课程由公安部负责组织公示),高职高专课程200门(其中6门公安类课程由公安部负责组织公示),网络教育课程50门(名单见附件)。 所有公示课程的申报材料、网站链接及登录办法已在我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页上公开(登录办法:登录http://www.jpkcnet.com,点击课程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课程公示栏所留电子信箱或书面向我司反映对公示课程及相关材料的意见和建议(以单位名义反映的,须加盖本单位印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须署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公示期为2009年8月21日至8月31日。 请有关高等学校加强网站维护,开放公示课程内容,并保证网站全天正常运行确保课程公示工作顺利完成。网址有变化的请及时与我司联系,联系电话:010-66097821,传真:010-66096949,电子信箱:gaojs_lgc@moe.edu.cn,联系人:许明杨。 此外,凡今年有课程进入公示名单,且此前已经向我司报送过学校拨款帐号的高校,如果学校帐号有变化,请务必于8月31日前,将新的帐号报至我司(联系方法同上)。 附件: 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公示名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二○○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附件: 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公示名单(本科) 序号 二级学科 课程名称 学校名称 负责人 1 哲学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安徽师范大学 钱广荣 2 哲学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 杨耕 3 哲学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复旦大学 吴晓明 4 哲学类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华中科技大学 欧阳康 5 经济学类 国际金融 天津财经大学 王爱俭 6 经济学类 国际贸易 北京师范大学 赵春明 7 经济学类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长沙理工大学 王耀中 8 经济学类 国际贸易学 山东大学 范爱军 9 经济学类 劳动经济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杨河清 10 经济学类 商业银行管理学 南开大学 李志辉 11 经济学类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中国人民大学 庄毓敏 12 经济学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 河南师范大学 苏晓红 13 经济学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西北大学 白永秀 14 经济学类 寿险精算 西南财经大学 卓志 15 经济学类 网络经济学 厦门大学 张铭洪 16 经济学类 中国税制 江西财经大学 王乔 17 经济学类 中级微观经济学 中山大学 王则柯 18 法学类 国际私法 湖南师范大学 蒋新苗 19 法学类 经济法学 华东政法大学 顾功耘 20 法学类 民事诉讼法 清华大学 章程(张卫平) 21 法学类 商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赵万一 22 法学类 宪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 焦洪昌 23 法学类 刑事诉讼法 中国政法大学 卞建林 24 法学类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上海交通大学 叶必丰 25 法学类 知识产权法学 武汉理工大学 魏纪林 26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云南师范大学 陈路 27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合肥工业大学 黄志斌 28 社会学类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 刘少杰 29 社会学类 西方社会学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 文军 30 政治学类 政治学基础 浙江大学 郁建兴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山东大学 周向军 3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南开大学 杨谦 33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 余玉花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新疆师范大学 孙秀玲 35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清华大学 刘书林 36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 王京跃 37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 卢黎歌 38 教育学类 德育原理 山东师范大学 戚万学 39 教育学类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聊城大学 李焕勤 40 教育学类 公共教育学 安徽师范大学 周兴国 41 教育学类 化学教学论 北京师范大学 王磊 42 教育学类 教育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 吴康宁 43 教育学类 教育学 广西师范大学 王枬 44 教育学类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南京师范大学 张舒予 45 教育学类 体操 武汉体育学院 吕万刚 46 教育学类 现代远程教育 浙江师范大学 周跃良 47 教育学类 学与教的基本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 李芒 48 体育学类 滑雪 哈尔滨体育学院 朱志强 49 体育学类 健美操 华东师范大学 周燕 50 体育学类 排球 天津体育学院 李宗浩 51 体育学类 田径 西安体育学院 苏明理 52 体育学类 舞龙舞狮 中南大学 黄益苏 53 体育学类 足球 河南大学 王崇喜 54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博弈与社会 北京大学 张维迎 55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南大学 胡凯 56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美学与大学生艺术素养 南京农业大学 杨旺生 57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青年心理学 西南交通大学 宁维卫 58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人类生态学 云南大学 周鸿 59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实验室科研探究 清华大学 卢达溶 60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物理与艺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施大宁 61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 福建农林大学 朱朝枝 62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中华文化 四川大学 曹顺庆 63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西南大学 覃朝宪 64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电子科技大学 张文鹏 65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中国人民大学 贾国栋 66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中山大学 夏纪梅 67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武汉大学 汪火焰 68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 山东大学 贾卫国 69 外国语言文学类 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 苏州大学 孙倚娜 70 外国语言文学类 俄语翻译 山东大学 丛亚平 71 外国语言文学类 法语口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蔡小红 72 外国语言文学类 高级英语 河南大学 牛保义 73 外国语言文学类 汉译英 华东师范大学 张春柏 74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精读 吉林大学 宿久高 75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汉互译 华中科技大学 许明武 76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国家文化 山东大学 王湘云 77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文学概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剑 78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写作 西安外国语大学 杨达复 79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语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基安 80 外国语言文学类 综合日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姚灯镇 81 新闻传播学类 广告经营学 武汉大学 张金海 82 新闻传播学类 数字传播技术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 彭兰 83 新闻传播学类 外国新闻传播史 华中科技大学 张昆 84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理论 中国传媒大学 雷跃捷 85 艺术类 《中国戏曲史》 上海戏剧学院 叶长海 86 艺术类 动画设计 清华大学 吴冠英 87 艺术类 二维、三维设计基础 中国美术学院 王雪青 88 艺术类 工笔人物画 湖北美术学院 徐勇民 89 艺术类 环境艺术综合设计 山东建筑大学 周长积 90 艺术类 基础钢琴 湖南师范大学 朱咏北 91 艺术类 泥塑人体 中央美术学院 孙家钵 92 艺术类 设计基础 南京艺术学院 邬烈炎 93 艺术类 设计美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星宽 94 艺术类 西方音乐体裁与名作 中央音乐学院 姚亚平 95 艺术类 小提琴演奏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 俞丽拿 96 艺术类 写作课 中央戏剧学院 黄维若 97 艺术类 中国工艺美术史 清华大学 尚刚 98 艺术类 中西服装史 天津师范大学 华梅 99 中国语言文学类 藏族文学史 青海民族大学 旦正 100 中国语言文学类 理论语言学 北京大学 陈保亚 1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文学史 华中师范大学 聂珍钊 102 中国语言文学类 外国文学史 暨南大学 张世君 103 中国语言文学类 文学概论 厦门大学 杨春时 104 中国语言文学类 文学理论 安徽师范大学 陈文忠 105 中国语言文学类 西方文艺理论史 中国人民大学 杨慧林 106 中国语言文学类 写作 西南大学 董小玉 107 中国语言文学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四川师范大学 刘永康 108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近代文学史 河南大学 关爱和 109 历史学类 田野考古实习 北京大学 张弛 110 历史学类 中国古代史 武汉大学 杨果 111 历史学类 中国近代史 湖南师范大学 李育民 112 历史学类 中西文化关系史 清华大学 张国刚 113 大气科学类 动力气象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侯志明 114 大气科学类 流体力学 南京大学 杨修群 115 地理科学类 计量地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徐建华 116 地理科学类 经济地理学 河南大学 苗长虹 117 地理科学类 自然地理学 南京大学 杨达源 118 地理科学类 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陈效逑 119 地质学类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长安 120 地质学类 综合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根厚 121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磁场理论 武汉大学 柯亨玉 122 电子信息科学类 计算机科学导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董荣胜 123 电子信息科学类 计算机系统组成与体系结构 湖南大学 赵欢 124 电子信息科学类 密码学 武汉大学 张焕国 125 电子信息科学类 数字逻辑电路与实验 北京大学 刘新元 126 海洋科学类 化学海洋学 厦门大学 陈敏 127 化学类 大学化学 重庆大学 甘孟瑜 128 化学类 工科大学化学 中南大学 梁逸曾 129 化学类 化学工程基础 武汉大学 罗运柏 130 化学类 结构化学 福州大学 陈建中 131 化学类 结构化学 南开大学 孙宏伟 132 化学类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山东大学 宋其圣 133 化学类 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 中山大学 陈六平 134 化学类 仪器分析 北京化工大学 杨屹 135 化学类 综合化学实验 南京大学 章文伟 136 环境科学类 环境化学 武汉大学 邓南圣 137 环境科学类 环境科学概论 东北师范大学 盛连喜 138 环境科学类 环境科学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 刘静玲 139 环境科学类 环境学基础 南开大学 鞠美庭 140 力学类 振动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 蔡国平 141 生物科学类 基因工程 湖南师范大学 袁婺洲 142 生物科学类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左明雪 143 生物科学类 生化实验技术 浙江万里学院 钱国英 144 生物科学类 生理学 南京大学 王建军 145 生物科学类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 中山大学 王金发 146 数学类 复变函数 西安交通大学 王绵森 147 数学类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华中科技大学 李红 148 数学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国防科技大学 吴翊 149 数学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勇 150 数学类 计算方法 大连工业大学 任玉杰 151 数学类 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 中南大学 郑洲顺 152 数学类 数学建模 西北工业大学 徐伟 153 数学类 数值分析 武汉大学 邹秀芬 154 数学类 文科高等数学 徐州师范大学 周明儒 155 数学类 线性代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三阳 156 数学类 线性代数 武汉科技学院 方文波 157 统计学类 统计学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 李勇 158 物理学类 光学 四川大学 郭永康 159 物理学类 基础物理实验 云南师范大学 张雄 16, 0 物理学类 基础物理学 华中科技大学 范淑华 161 物理学类 力学 吉林大学 张汉壮 162 物理学类 文科物理(理论与实验) 复旦大学 王炎森、马世红 163 心理学类 发展心理学 辽宁师范大学 杨丽珠 164 心理学类 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桑标 165 心理学类 社会心理学 南开大学 乐国安 166 材料类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 北京工业大学 王金淑 167 材料类 材料力学性能 天津大学 王吉会 168 材料类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天津大学 杜希文 169 材料类 工程材料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 范群成 170 材料类 机械工程材料 合肥工业大学 吴玉程 171 材料类 金属材料热处理 中南大学 易丹青 172 材料类 土木工程材料 沈阳建筑大学 刘军 173 材料类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济南大学 王琦 174 材料类 有色重金属冶金学 昆明理工大学 华一新 175 测绘类 GPS原理与应用 长安大学 张勤 176 测绘类 大地测量学基础 武汉大学 郭际明 177 测绘类 现代测量学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郝向阳 178 地矿类 地震勘探原理 长江大学 毛宁波 179 地矿类 石油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柳广弟 180 地矿类 石油工程 大庆石油学院 刘永建 181 地矿类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徐思煌 182 地矿类 土质学与土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 隋旺华 183 地矿类 瓦斯地质学 河南理工大学 张子戌 184 地矿类 选矿厂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 匡亚莉 185 地矿类 岩石力学与工程 北京科技大学 李长洪 186 电气信息类 ASIC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 李广军 187 电气信息类 C语言程序设计 济南大学 杨波 188 电气信息类 C语言程序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 李凤霞 189 电气信息类 半导体集成电路 西安理工大学 高勇 190 电气信息类 编译原理 中南大学 陈志刚 191 电气信息类 操作系统 山东工商学院 范辉 192 电气信息类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王香婷 193 电气信息类 电介质物理 西安交通大学 徐 卓、李盛涛 194 电气信息类 电力工程信号处理应用 昆明理工大学 束洪春 195 电气信息类 电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孙立山 196 电气信息类 电气工程基础 武汉大学 刘涤尘 197 电气信息类 电视原理 天津大学 侯正信 198 电气信息类 电子电路实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景新幸 199 电气信息类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吉林大学 张长海 200 电气信息类 高频电子线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曾兴雯 201 电气信息类 供电技术 河南理工大学 王福忠 202 电气信息类 光纤通信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 张新亮 203 电气信息类 过程控制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俞金寿 204 电气信息类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 王元珍 205 电气信息类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 温冬婵 206 电气信息类 计算机控制技术 青岛大学 于海生 207 电气信息类 计算机控制系统 东北大学 刘建昌 208 电气信息类 计算机网络 吉林大学 胡亮 209 电气信息类 计算与软件工程 南京大学 骆斌 210 电气信息类 模式识别 国防科技大学 孙即祥 211 电气信息类 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 卢苇 212 电气信息类 射频电路与天线 华南理工大学 褚庆昕 213 电气信息类 生物建模仿真 天津医科大学 田心 214 电气信息类 生物医学光子学 天津大学 赵会娟 215 电气信息类 数据结构 合肥工业大学 胡学钢 216 电气信息类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同济大学 杨志强 217 电气信息类 数字图像处理 天津理工大学 杨淑莹 218 电气信息类 数字系统课程设计 东南大学 胡仁杰 219 电气信息类 通信原理 天津大学 侯春萍 220 电气信息类 现代控制理论 浙江工业大学 俞立 221 电气信息类 信号处理与系统 国防科技大学 万建伟 222 电气信息类 信号分析与处理 浙江大学 赵光宙 223 工程力学类 工程力学 西南交通大学 沈火明 224 工程力学类 结构力学 河海大学 杨海霞 225 航空航天类 飞行器结构动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 文立华 226 航空航天类 火箭发动机专业综合实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宇 227 化工与制药类 化工热力学 南京工业大学 冯新 228 化工与制药类 化工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 陈砺 229 化工与制药类 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合肥工业大学 姚日生 230 环境与安全类 大学生安全文化 中南大学 吴超 231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化学及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 全燮 232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监测 清华大学 余刚 233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监测 东华大学 奚旦立 234 环境与安全类 开采损害与保护 河南理工大学 郭文兵 235 环境与安全类 通风安全学 安徽理工大学 刘泽功 236 机械类 CAD/CAM技术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姚英学 237 机械类 材料成形原理 合肥工业大学 祖方遒 238 机械类 粉体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 刘志军 239 机械类 工程训练 哈尔滨工业大学 韩秀琴 240 机械类 工程训练(金工) 浙江大学 潘晓弘 241 机械类 过程机械与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 毕明树 242 机械类 弧焊电源及控制 天津大学 胡绳荪 243 机械类 化工制图 华东理工大学 林大钧 244 机械类 机电控制技术 东南大学 王兴松 245 机械类 机械制图及CAD基础 浙江大学 施岳定 246 机械类 机械制造工程训练 中南大学 刘舜尧 247 机械类 金属工艺学 武汉理工大学 罗继相 248 机械类 起重机金属结构 西南交通大学 程文明 249 机械类 汽车理论 清华大学 夏群生 250 机械类 数控技术 河南科技大学 韩建海 251 机械类 液压传动 武汉科技大学 陈奎生 252 机械类 液压传动技术 重庆科技学院 朱新才 253 交通运输类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 北京交通大学 袁振洲 254 交通运输类 货物运输组织 西南交通大学 李宗平 255 交通运输类 路基路面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 李宇峙 256 交通运输类 路基路面工程 重庆交通大学 何兆益 257 交通运输类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重庆交通大学 邵毅明 258 能源动力类 工程流体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洪杰 259 能源动力类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 清华大学 陈伯显 260 能源动力类 内燃机原理 华中科技大学 黄荣华 261 能源动力类 燃烧理论 清华大学 姚强 262 能源动力类 热工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 赵小明 263 农业工程类 农业机械学 山东农业大学 张晓辉 264 农业工程类 设施农业工程工艺 中国农业大学 李保明 265 轻工纺织食品类 纺纱原理 江南大学 谢春萍 266 轻工纺织食品类 纺织材料学 武汉科技学院 徐卫林 267 轻工纺织食品类 服装立体裁剪 温州大学 魏静 268 轻工纺织食品类 时装工业导论 浙江理工大学 郭建南 269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工厂设计 武汉工业学院 何东平 270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工程原理 江南大学 冯骉 271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工艺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周小理 272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生物化学 华南理工大学 宁正祥 273 轻工纺织食品类 食品微生物学 南京农业大学 陆兆新 274 轻工纺织食品类 印刷工程导论 西安理工大学 周世生 275 轻工纺织食品类 针织学 东华大学 张佩华 276 生物工程类 定量生理学 浙江大学 郑筱祥 277 生物工程类 生化工程 江南大学 堵国成 278 水利类 地下水动力学 南京大学 吴吉春 279 水利类 水泵及水泵站 扬州大学 刘超 280 水利类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清华大学 杨大文 281 土建类 城市总体规划 同济大学 彭震伟 282 土建类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武汉大学 徐礼华 283 土建类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 中南大学 余志武 284 土建类 建筑结构抗震 同济大学 吕西林 285 土建类 建筑物理 重庆大学 陈仲林 286 土建类 建筑物理与设备 华南理工大学 吴硕贤 287 土建类 桥梁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夏禾 288 土建类 桥梁工程概论 西南交通大学 李亚东 289 土建类 水质工程学 广州大学 张朝升 290 土建类 土力学 河海大学 卢廷浩 291 土建类 土木工程材料 青岛理工大学 吕平 292 土建类 土木工程施工 东南大学 郭正兴 293 武器类 信息系统安全与对抗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罗森林 294 仪器仪表类 传感器技术 东南大学 宋爱国 295 仪器仪表类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国防科技大学 叶湘滨 296 仪器仪表类 智能仪器 吉林大学 林君 297 草业科学类 草地学 中国农业大学 韩建国 298 动物生产类 动物遗传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陈宏 299 动物生产类 家畜繁殖学 中国农业大学 朱士恩 300 动物生产类 饲料学 南京农业大学 王恬 301 动物医学类 动物寄生虫病学 吉林大学 张西臣 302 动物医学类 家畜病理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王凤龙 303 动物医学类 兽医外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 林德贵 304 动物医学类 兽医微生物学 扬州大学 孙怀昌 305 动物医学类 兽医微生物学 南京农业大学 陆承平 306 环境生态类 土壤肥料学 西南大学 谢德体 307 环境生态类 土壤肥料学通论 南京农业大学 徐阳春 308 环境生态类 土壤学 华中农业大学 吕国安 309 环境生态类 土壤学 中国农业大学 李保国 310 环境生态类 园林花卉学 北京林业大学 刘燕 311 森林资源类 森林经理学 浙江林学院 周国模 312 森林资源类 资源昆虫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严善春 313 植物生产类 耕作学 河南农业大学 马新明 314 植物生产类 昆虫学 扬州大学 祝树德 315 植物生产类 土壤肥料学 石河子大学 危常州 316 植物生产类 园林植物昆虫学 河南农业大学 尹新明 317 植物生产类 园艺植物育种学 西南大学 王小佳 318 植物生产类 植物化学保护学 华南农业大学 徐汉虹 319 植物生产类 植物育种学 华中农业大学 杨光圣 320 植物生产类 作物育种学 四川农业大学 李仕贵 321 法医学类 法医毒物分析 四川大学 廖林川 322 法医学类 法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 李生斌 323 护理学类 护理心理学 山东大学 娄凤兰 324 护理学类 社区护理学 延边大学 李春玉 325 护理学类 中医内科护理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徐桂华 326 基础医学类 断层解剖学 山东大学 刘树伟 , 327 基础医学类 人体寄生虫学 中南大学 汪世平 328 基础医学类 人体解剖 宁波大学 尹维刚 329 基础医学类 人体解剖学 南通大学 顾晓松 330 基础医学类 生理学 首都医科大学 王晓民 331 基础医学类 实验生理科学 中山大学 王庭槐 332 基础医学类 药理学 北京大学 李学军 333 基础医学类 医学微生物学 北京大学 庄辉 334 基础医学类 组织胚胎学 华中科技大学 李和 335 口腔医学类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四军医大学 王美青 336 口腔医学类 口腔解剖学 上海交通大学 郭莲 337 口腔医学类 牙体牙髓病学 中山大学 凌均棨 338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传染病学 中山大学 高志良 339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传染病学 重庆医科大学 任红 340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儿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孙锟 341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中南大学 田勇泉 342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温州医学院 吕建新 343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妇产科学 华中科技大学 马丁 344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妇产科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沈铿 345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妇产科学 浙江大学 谢幸 346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妇产科学 北京大学 魏丽惠 347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精神病学及精神卫生学 四川大学 孙学礼 348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临床技能学 南华大学 文格波 349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天津医科大学 刘运德 350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神经病学 北京大学 樊东升 351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实验诊断学 中国医科大学 尚 红 352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实验诊断学 第四军医大学 郝晓柯 353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外科学 中山大学 梁力建 354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眼科学 温州医学院 瞿佳 355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肿瘤学概论 复旦大学 蒋国梁 356 药学类 天然药物化学 中国药科大学 孔令义 357 药学类 药剂学 四川大学 张志荣 358 药学类 药理学 华中科技大学 陈建国 359 药学类 药理学 复旦大学 朱依谆 360 药学类 中药炮制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蔡宝昌 361 预防医学类 流行病学 北京大学 胡永华 362 预防医学类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华中科技大学 邬堂春 363 中医学类 方剂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邓中甲 364 中医学类 推拿手法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范炳华 365 中医学类 针灸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梁繁荣 366 中医学类 中医儿科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马融 367 中医学类 中医妇科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侯丽辉 368 中医学类 中医内科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湘君 369 中医学类 中医内科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薛博瑜 370 中医学类 中医内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新月 371 中医学类 中医内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 罗仁 372 中医学类 中医诊断学 福建中医学院 李灿东 373 中医学类 中医诊断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忆勤 374 工商管理类 财务管理 西南交通大学 肖作平 375 工商管理类 财务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 李延喜 376 工商管理类 财务会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 徐经长 377 工商管理类 财务学原理 暨南大学 熊剑 378 工商管理类 电子商务概论 北京邮电大学 吕廷杰 379 工商管理类 管理会计 新疆财经大学 姜锡明 380 工商管理类 国际企业管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范黎波 381 工商管理类 会计信息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 艾文国 382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西南财经大学 毛洪涛 383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原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许家林 384 工商管理类 旅游经济学 云南大学 吕宛青 385 工商管理类 现代物流管理 云南财经大学 李严锋 386 工商管理类 战略管理 山东大学 陈志军 387 工商管理类 战略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王方华 388 公共管理类 不动产估价 南京农业大学 吴群 389 公共管理类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 吉林大学 张锐昕 390 公共管理类 社会保障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张琪 391 公共管理类 政府绩效评估 中山大学 蔡立辉 392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程经济 浙江工业大学 虞晓芬 393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东南大学 赵林度 394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基础工业工程 天津大学 齐二石 395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决策理论与方法 江西财经大学 陶长琪 396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人因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孙林岩 397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数据结构 山东大学 戚桂杰 398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同济大学 霍佳震 399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质量管理 天津大学 何桢 400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质量管理学 中国计量学院 宋明顺 401 农业经济管理类 农业经济学 华中农业大学 王雅鹏 402 农业经济管理类 农业政策学 浙江大学 卫龙宝 403 图书档案学类 档案学导论 上海大学 金波 404 图书档案学类 文献信息检索 中南大学 罗爱静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9036 次阅读|5 个评论
良师垂德范——一个研究生生眼中的硕士导师
毛宁波 2009-6-14 10:50
当我还在读本科的时候,对现在的导 师毛宁波 教授的印象仅限于一堂课。故事还得追朔到两年前,记得那时候我正读大三下学期,当时教我们《地震勘探原理》课程的是 彭 老师,在其中的一堂课中, 彭 老师请来了一位教授为我们讲授海洋地震勘探的相关知识,这个人就是我现在的硕士生导师―― 毛宁波 教授。 毛 老师的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打算报考长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之后,我就暗下决心,如果有幸能够考取长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就一定要拜在 毛 老师的门下。 令我倍感荣幸的是,我顺利的成为了 毛宁波 教授门下的一名硕士研究生。通过与 毛 老师零距离的接触,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毛 老师长期从事地震勘探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坚持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在教学中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多方位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让我们学生深深受益。他开设的博客《地震勘探答疑室》点击率达到 12 万多人次,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方便有效,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由 毛 老师主持的《地震勘探原理》获 2009 年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教学成果 2009 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 1 等奖。作为湖北省中青年学术骨干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和厅局级科技攻关项目 20 多项,研究成果 2008 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 , 被 SCI 收录一篇,撰写出版的《海洋石油地震勘探》学术专著为海洋石油地震勘探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等等。 毛 老师在工作与专业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硕果累累,这一切都是对他勤奋刻苦、不断进取的回报。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还发现 毛 老师是一位在工作上非常严谨、在教育上精益求精的人。 尽 管毛 老师在学术上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他仍然利用大量的时间做科学研究。因为石油地震勘探方面的先进技术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英语水平的高低,关乎你是否掌握了本专业在世界上的前沿动态。 毛 老师的英语比较高,与我们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都难不倒他,因此, 通过毛 老师平时的教导,我们也能够间接的了解到世界前沿的技术,开阔自己的视野。为了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并掌握世界上最前沿的技术, 毛 老师今年还要 9 月份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术访问一年。 在教育学生方面, 毛 老师让我们研究生都进入他的办公室学习,不仅提供电脑以便上网查询资料,而且还无私的提供给我们查阅他个人购买的大量专业书籍,更重要的是我们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这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学习条件。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我们遇到的问题,他会随时随地召集我们,及时给予大家以指导和帮助。 毛 老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地有所发展和创新,不断有新的研究课题,并且带动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相结合,使我们在研究中得到锻炼和培养,不断提高从事研究和进行创新的能力。他除了给我们传授专业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指导我们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并创造新的条件去查阅原始文献及本专业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从而了解并掌握其精髓,学会独立学习的能力。此外, 毛 老师还鼓励我们多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和会议,要充分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术氛围,这样可以开阔思路,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 毛 老师深知指导硕士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角,他尽心尽力,用一颗赤诚之心,一种责任感和一种敬业精神去完成这一使命。他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探索适合我们的教育方法,经常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与我们沟通和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体会和收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系统整理和表述自己的研究,同时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促进和提高,这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每周一次内部学术汇报就是他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大家每周轮流作一次学术汇报,讲一下一周的学习心得与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其他人给予自己中肯地评价,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这使我们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少走了很多弯路。他还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大事化小,做研究要小事化大,这让我们懂得了做人不要斤斤计较,做研究一定要学会钻研的道理。 在生活方面, 毛 老师对我们关怀备至,逢年过节,他和师母总会与我们在一起共进晚餐,欢度佳节。有的时候大家还会一起去唱卡拉 OK , 毛 老师也会深情的一展歌喉,此时的气氛温馨而又融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毛 老师与师母相敬如宾,彼此恩爱,这在我们中间成为佳话。在工作之余, 毛 老师也会与我们一起谈谈心,打打羽毛球,丰富一下课余生活,做到劳逸结合。 毛 老师就像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勤奋刻苦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们,使我们在做人做学问双方面都得以受益。由此,我从内心里衷心的感 谢毛 老师的淳淳教诲与无私奉献!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1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江大学师德十佳候选教授印象
毛宁波 2009-6-7 11:30
最近长江大学正在开展首届师德十佳个人评选活动,候选人中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毛宁波教授,这不禁让我回忆起长江大学第四届出国人员培训班的一些事情。初识毛宁波教授是在 2008 年 10 月长江大学第四届出国人员培训班开班的那一天,那是一个精干的中年人,体态比一般人略显瘦小,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绝对是一副尽显智慧的亮脑门,还有谈吐诙谐幽默,举止沉稳中带着儒雅。 毛宁波教授出任长江大学第四届出国人员培训班班长。这是个什么领导职务?得罪人的职务,我心里想;因为按照人事处的要求,班长的任务就是严格考勤,毛宁波教授的就职演说让我对这一角色有了新的认识。我当这个班长,有两个心愿,一是为本期出国培训班的老师们服务,向人事处领导们反馈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希望和大家一块把口语练好,把英语学好,毕竟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不少老师是妻子或丈夫,又是母亲或父亲,有的还是院系领导,家庭事务、教学任务和院系行政事务缠身,但我们肩负学校发展的使命,学好英语,才能在国外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才能把握住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也才能不辱我们出国的使命 毛宁波教授认真履行职责,勤奋学习,严格考勤。每一次的课堂活动,他都不失时机的回答问题,也鼓励像我这样口语较差的学员发言。英语培训课堂紧张而富有趣味,和谐而又尽显竞争。记得一次阶段小结时,毛宁波教授代表全班同学对新东方的培训做的发言,惹得新东方的老师和同班的学员情绪高涨,同时也备受鼓舞,那次的发言,我断言毛宁波教授的教学肯定深受学生的喜爱。正像毛宁波教授在开班的发言预料的那样,许多老师由于工作繁忙,不能按时参加培训,可又不想失去出国的机会,想让别人代签,可是每一次都被班长发现。原来,那么短短的几次培训,他已经把大部分同学的名字和长相记住了,要不怎么说他的亮脑门是尽显智慧呢!在他的严格要求和带领下,参加本次培训的老师们英语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高,绝大多数顺利的通过了英语考试,已经有好多老师办好了出国签证,这多少有班长的一点功劳;他自己也获得了麻省理工的访学邀请,刚刚通过美国大使馆签证,今年 9 月他将赴 MIT 访问研究一年,这一切与他自己的勤奋与严格要求分不开。 参加出国英语培训,对大多数老师来说是幸运的。对我来说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 2009 年 1 月 5 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参加培训班培训时,下雪地滑重重地摔倒在东校区 13 教一楼的地平上躺在雪地上不能动弹,在我向路过的两个学生求救无果后(在此我无意谴责那两个身材高大强壮的学生),期待的奇迹出现了,这时有个人打着雨伞急匆匆走了过来,看到地板上躺着个人,关心地问道:这是谁躺在地上?摔坏了没有啊! 天哪!我们的班长毛宁波教授。在得知我的情况后,立即联系车辆把我送上车,由另一位同班学员化工学院的陈武教授把我送到荆州市中心医院。因为是最后一次课,作为班长必须做结课发言,下课后几次打电话询问检查情况。第二天,班长和新东方的李茜校长,还有一些同学出现在我的病房里,一张张满是关心的熟悉的脸出现在病床前 与毛宁波教授从初识到成为相知的朋友,我深深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博学,使他成为学生的良师和青年教师的益友;他的勤奋,激励着、影响着哪些熟悉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不断地追求,实现人生更高的追求;他的严谨,使他在教学与科研上取得更大的成果,为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做出一个学者的应有贡献;他的关爱,让学校的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创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追求中高级知识分子的责任得到彰显。 毛宁波,我的学习榜样,长江大学的《地震勘探原理》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教授;毛宁波,我的事业有成的同事,我的真挚朋友。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翁文先 2009年6月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11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为人师,德为人范-“长江大学师德十佳”事迹材料之一
毛宁波 2009-6-7 11:24
毛宁波博士现为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地球物理勘探教学工作至今已有 25 年。他深深地热爱着教师岗位,心系学生成长,严谨治学、科学施教,把教书育人当作毕生的追求,始终坚持学为人师、德为人范、行为人表的信念,具有崇高的师德风范;他创新教学方法,潜心教学研究,取得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学研究成果,为《地震勘探原理》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人,多次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他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得了一批如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奖励。 一、 育人德为先 在 25 年的教学生涯中,毛宁波教授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崇高的事业,把教书育人看成是一项光荣的职责。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多次考核为优秀。他坚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率先垂范,业务精湛,师德高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他关心爱护学生,关注学生成长成才。他多次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作报告,向学生传递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精神。他经常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大批能够扎根基层、动手能力强、艰苦创业的优秀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他始终坚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求学的道路。 二、 授业学为本 25 年来,毛宁波教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潜心教学研究。先后取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获得 2007-2008 学年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2002-2003 学年获江汉石油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2002 年 12 月获江汉石油学院第六届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1998 年评为湖北省部属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他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了《地震勘探原理》、《储层地球物理》、《三维地震勘探》、《海洋地球物理》等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近 70 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 11 人,年均教学工作量为 800 学时左右。他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教学,对本科生,他讲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对研究生,他紧密结合学科动态和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成果,教学效果良好。他开设的《地震勘探答疑室》博客点击率达到 12 万多次,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他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课程 2009 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三、 解惑能为基 毛宁波教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专业领域前沿知识与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1998 年被遴选为湖北省部属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 2003 年 9 月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 2004 年 12 月被授予中南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他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等特大国有企业科技攻关项目 20 多项,他所研究的地震叠前反演新方法在我国的多个油田被加以应用和推广。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 , 被 SCI 收录一篇,撰写出版的《海洋石油地震勘探》学术专著为海洋石油地震勘探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作为第二负责人完成的叠前地震技术研究及其在油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项目获得 2008 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叠前地震技术研究及其在油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项目获得 2008 年长江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品牌专业的改革与建设项目获 2009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〇〇九年六月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参考资料集合)
热度 1 毛宁波 2009-3-25 12:06
视频参考资料 序号 目 录 (点击下载) 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 1 海洋地震勘探 rm 134,946k 2 石油勘探概论 rm 125,224k 3 SEG_1 Introduction wmv 30,203k 4 SEG_2 Origins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s wmv 21,233k 5 SEG_3 Pioneering Era, 1900s - 1930s wmv 86,830k 6 SEG_4 Paper Recording Era, 1930s - 1960s wmv 46,618k 7 SEG_5 Processing Era, 1950s - Present wmv 54,907k 8 SEG_6 3D Era, 1980s - Present wmv 59,548k 9 SEG_7 Reservoir Geophysics Era, 1990s - Present wmv 36,539k 10 SEG_8 The future wmv 78,635k   参考资料网站 1 、与地震勘探相关的国内外著名公司 序号 目 录 网 址 1 西方地球物理公司 http://www.westerngeco.com/ 2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http://www.cnpc.com.cn/bgp/ 3 法国 cggveritas 公司 http://www.cggveritas.com/ 4 以色列 Paradigm 公司 http://www.paradigmgeo.com/ 5 sercel 仪器公司 http://www.sercel.com/en 6 I/O 仪器公司 http://www.iongeo.com/ 7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http://www.cnooc.com.cn 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http://www.cnpc.com.cn/cnpc 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sinopec.com   2 、与地震勘探相关的国内外著名协会 序号 目 录 网 址 1 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 http://www.seg.org 2 欧洲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EAGE) http://www.eage.org/ 3 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 http://www.aapg.org/ 4 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 http://www.spe.org 5 加拿大勘探地球物理协会(CSEG) http://www.cseg.ca 6 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协会(ASEG) www.aseg.org.au 7 世界石油(Worldoil) http://www.worldoil.com/ 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http://www.cgs.org.cn/   3 、与地震勘探相关的国内外著名大学 序号 目 录 网 址 1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http://www.geophy.pku.edu.cn 2 斯坦福大学 http://sepwww.stanford.edu 3 科罗拉多矿业学院 http://timna.mines.edu/ 4 休士顿大学 http://www.agl.uh.edu/ 5 MIT 麻省理工 http://eaps.mit.edu/erl/ 6 剑桥大学 http://lithos.esc.cam.ac.uk/ 7 CREWES http://www-crewes.geo.ucalgary.ca/ 8 石油大学北京 http://department1.cup.edu.cn/geosci/geosci/ 9 石油大学华东 http://geori.hdpu.edu.cn/ 1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http://www.cugb.edu.cn/cugbhomepage.asp 1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http://dkxy.cug.edu.cn/ 12 西安石油大学 http://dept2.xsyu.edu.cn/zygch/index.jsp 13 西南石油大学 http://zhy.swpu.edu.cn/ 14 大庆石油学院 http://www1.dqpi.edu.cn/dky/index.asp 15 吉林大学 http://gest.jlu.edu.cn/ 16 长江大学 http://dqwl.yangtzeu.edu.cn/ 参考文献目录 RE谢里夫, LP吉尔达特,勘探地震学(第二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 邹才能,张颖,油气勘探开发实用地震新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王妙月等,勘探地球物理学,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3 何汉漪,海上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 常子恒主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史诃,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田在艺, 薛超,流体宝藏石油和天然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沈平平,刘明新等,石油勘探开发中的数学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毛宁波,地震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及其新进展,自然杂志, 1999 ( 6 ) 毛宁波,戴塔根等,医学数字成像与地震数字成像新进展及其相互渗透,生命科学研究- 2003年 中国博士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暨院士论坛,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中国海洋石油物探编写组,中国海洋石油物探,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 杨友法, 何樵登等,海洋地震勘探,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OZ yilmaz , Seismic data analysis , USA :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 2001 李心太,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与结实,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3 刘天佑,应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 张胜业,潘玉玲,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 孙传友,潘正良,地震勘探原理仪器原理,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6 李振春,张军华,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4 牟永光,陈小宏,李国发,刘洋,王守东,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 韩文功,印兴耀,王兴谋,李振春,刘洪文,地震技术新进展(上),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 韩文功,印兴耀,王兴谋,李振春,刘洪文,地震技术新进展(下),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 袁子龙,狄帮让,肖忠祥,地震勘探仪器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史謌,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姚姚,地震波场与地质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张玉芬,反射波地质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 顾功叙,地球物理勘探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0 聂荔,周洁玲,地震勘探原理和构造解释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何樵登,韩立国,朱建伟,王德利,地震波理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孙成禹,地震波理论与方法,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 2007 周绪文,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9 董敏煜,地震勘探,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李录明,李正文,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和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更多参考文献下载..(doc)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12164 次阅读|4 个评论
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falsh课件免费下载
热度 1 毛宁波 2009-3-18 17:27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浏览,大家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非常感谢大家!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现推出毛宁波《地震勘探原理》falsh课件下载和浏览,希望进一步提出宝贵意见! 点击鼠标左盘可以浏览 , 点击鼠标右盘可以下载flash文件! 1、地震勘探原理(绪论) 主要介绍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国内外发展概况。 2、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基本概念(1)) 主要介绍了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3、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基本概念(2)) 主要介绍了地震波传播规律。 4、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主要介绍了地震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征。 5、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主要介绍了地震波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征。 6、地震勘探原理(水平层状和连续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主要介绍了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条件下地震波反射波 的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征。 7、地震勘探原理(VSP时距曲线方程) 主要介绍了垂直地震剖面(VSP)地震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征。 8、地震勘探原理(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 (1)) 主要介绍了地震信号的频谱及其应用。 9、地震勘探原理(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 (2)) 主要介绍了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主要因素。 10、地震勘探原理(地震野外工作方法) 主要介绍了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11、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测线的布置) 主要介绍了地震测线布置的基本原则。 12、地震勘探原理(地震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主要介绍了地震观测系统的概念以及图示方法。 13、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激发) 主要介绍了各种地震震源的主要特征。 14、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接收) 主要介绍了地震检波器和地震仪器的主要特征。 15、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中的干扰波) 主要介绍了陆上各种地震干扰波及其主要特征。 16、地震勘探原理(海洋地震勘探简介) 主要介绍了海洋地震勘探的野外施工方法。 17、地震勘探原理(海洋地震勘探新进展) NEW! 主要介绍了海洋地震勘探的最新进展。 18、地震勘探原理(地震组合法原理) NEW! 主要介绍了地震震源与检波器组合的基本原理 19、地震勘探原理(共反射点叠加法) NEW! 主要介绍共反射点叠加法的基本原理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11476 次阅读|8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第二章思考题)
毛宁波 2009-3-6 23:20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4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主要因素)
毛宁波 2009-3-6 23:03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102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荆州新东方英语学校李茜校长最后一次课上的发言
毛宁波 2009-3-4 19:43
2009 年 1 月 5 日 晚 6 点 40 分左右,我赶往 13 教参加长江大学第四期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的最后一课。那天刚刚下了雪,路很滑,走上东校区 13 教的一楼平台,发现一个人摔倒在 13 教 AB 区的教室管理科外的平台上,我关心的问了一句这是谁啊?躺在这儿?摔坏了没有?没有想到是一块参加出国英语培训的管理学院翁老师,翁文先老师自述背部疼痛难忍,无法自行站起,我扶起他后,联系到英语培训班有车的化工学院的陈老师,把翁老师搀扶到车上后,由陈老师把翁老师送往荆州市中心医院。 经 X 光检查后怀疑脊椎骨折,经 CT 检查确认胸 12 椎骨折,随后医生安排住院治疗。翁老师为了这最后一课做出的牺牲太大了。今天要我给他做工伤证明,我毫不犹豫的签字了。愿翁老师要快快好起来,你还要出国访问咧!这就是新东方精神! 新东方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激励和鞭策。那天荆州新东方学校的李校长也是顶住很大的心理压力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我鼓励她上 Randy Pausch 的最后一课吧,这样何许能让她坚强起来!为纪念最后的一次英语培训课,特将那天我的发言贴在这里,祝翁老师早日养好伤,祝李茜老师不久在香港中文大学变得越来越智慧! 在荆州新东方英语学校 李茜校长 最后一次课上的发言 President Li , Ladies and Gentleman , Good evening ! I have a dream , I can speak English !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speech to you in English. If my English is somewhat awkwarded, please forgive me! hehe! Today is a special day. We must memory today! Jan 5 .Why? First small snow have been falled. A fall of seasonable snow gives promise of a fruitful year. This year is lucky year ,Chinese cow year. We wish we can become stronger and make much money! I wish! Today is a special day. This lecture is also teacher Li s last lecture. President Li have been teaching us, we are very lucky. President Li is the youngest President in new oriental. we are very lucky. President Li ,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and the youngest President I have seen in my life. You are the most enthusiastic and the most passionate President I have seen in my life You are a first teacher have sent to our White Rose Actually you are the first teacher. My wife asked me who sent me White Rose several times. I told her it is an open secret Thank you ,teacher! we will always miss you. You are our best teacher ,like a friend. Thanking you for your teaching .we will try our best to make you feel impressed. Actually I am making speech to you not for special purpose, but to express our great gratitude towards you for what you have done for our English lecture! Prensent Li,we want to say you You are like winter While its snowing hard outside, Keeping students comfortable, As a warm and helpful guide We are happy that youre our teacher; We enjoy each lesson you teach As our role model you inspire us To dream and to work and to reach With your kindless you get my attention Every lecture you are planting a seed Of curiosity and motition To know and to succeed You help me fulfill my potential We are thankful for all that youve done We admire you each day, and we just want to say As a teacher, youre number one! What happened today in history. 毛泽东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 年 ) A single spark can start a prairie fire We wish new oriental Spirit will be Spread like single spark! Thank you ! Mao ningbo 2009-1-5 链接: 李茜的博客
个人分类: 其他|5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
毛宁波 2009-3-3 15:45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66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毛宁波 2009-3-2 12:06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115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荆州新东方英语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的发言!
毛宁波 2009-3-1 15:56
毛宁波 2009年1月11于荆州新东方 主持人 Ms 贾, Belinda , michell , stu 各位领导、各位学员: Good afternoon !大家下午好!我是新东方的学员,还没有考试,也不知道及格不及格,中英文混杂发言吧! sorry ! 非常感谢高处长熊处长的厚爱,让一个不惑之人做了一次班长,感谢领导感谢老师们!我尽心尽力为大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大家觉得不满意, 2009 年我再重修一次,争取做的更好。我始终牢记李校长的话: Your altitude depends on your attitude, not your aptitude 。。 Belinda , classmates ,what about my attitude? 李校长、老师们我的态度好吗? I have given it my all! Thank you! Today is a special day. We must remenber today! 1868 年 1 月 11 日蔡元培先生出生,他 1917 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Today must be somebody Wedding anniversary.who? my wife and I! Thank you Congratulations! 难怪定今天考试的,好自私是吧!李校长教我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Why do we want to study English? We cant standour poor English! Trainning is the welfare! Last year everybody said: Bejing olympics,one world one dream! I want to say today:Jingzhou new oriental ,one class one dream ! 我们从 2008 年学到了 2009 年,老师们感觉怎么样?不错是吧?用英语说一下: We are the greatest !我们是回锅肉,都用的五花肉做的,尽管不怎么好,加上佐料后蛮好吃,是不是 Belinda 、 michell and stu ?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 thousand-li journey is started by taking the first step 。新东方的学习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同学们任重道远啊! I wish woman More beautiful ! I wish man More stronger ! I wish new oriental way will be spread like single spark! Thank you! Trainning is the welfare! 培训就是福利,再次感谢长江大学人事处,感谢荆州新东方学校! Thank Belinda 、 michell and stu ! That is all! Thank you again !
个人分类: 其他|5577 次阅读|1 个评论
长江大学出国师资培训班圆满落幕(转自新东方网站)
毛宁波 2009-3-1 15:29
我有幸参加的长江大学出国师资培训班2009年1月11日就圆满落幕了。今天在网上遨游的时候,无意中看见了新东方网站上对我们培训班结业的报道。转载如下,以此纪念! http://www.neworiental.org/publish/portal0/tab410/info301596.htm (转自新东方网站) 2009年1月11日下午,荆州新东方学校的企业培训项目长江大学出国师资培训班圆满落幕。在荆州新东方总部503教室举行了盛大的结班毕业典礼,来自长江大学各院系推荐的70多名出国老师齐聚一堂,长江大学人事处领导也出席典礼现场。 典礼首先由年轻的新生代老师张澜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张澜老师引用冯小刚贺岁电影《天下无贼》里的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谦虚地说自己不是什么人才,但在新东方获得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同时她表达了对讲台下70多名长江大学学术精英教师的敬佩,以及被他们学习英语的精神所感动。 刘砚群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刘老师代表学员感谢所有授课的老师,他说,感谢你们半年来的精心授课,在你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新东方的精神,还了解到新东方的传奇与魅力,更有你们风味独具的个性风采。 接着,本期培训班班长毛宁波教授发言,毛老师的发言激情而幽默。他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 thousand-li journey is started by taking the first step,新东方的学习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同学们任重道远啊!毛班长还代表全体学员给荆州新东方赠送一块精心制作的牌匾,上书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在长大相聚。 荆州新东方学校李茜校长发言,李校长感慨地说,长江大学的教师培训班是我从教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个班,这是一个三高班级:最高知所有学员都是长江大学的教授、副教授、博士们;最长时间3个月的课,甚至从08年跨度到09年;最深情谊这个班充满了师生之间很多感动的故事。 最后,长江大学人事处高副处长发表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荆州新东方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以及敬业的态度,同时高副处长代表长大校方感谢荆州新东方学校为培训而付出的努力。 典礼结束后,荆州新东方长大企业培训项目的老师与长大的老师们一起合影留念。相聚是一种缘份,感动的故事成为美好的回忆,大家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个人分类: 其他|4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地震勘探的普及做点贡献我觉得值得
毛宁波 2009-2-23 12:51
推出《地震勘探原理》课件在线浏览以来,几天时间访问的人很多。有人鼓掌,有人费解,更多的是不过瘾,希望给出完整的PPT课件。真的很高兴了。 推出《地震勘探原理》课件在线浏览的初衷是为我的学生学习方便的。我是想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和激励我的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走了弯路的学生。 推出《地震勘探原理》课件在线浏览的另一层意思是想普及地震勘探的知识。我从教20多年,我花费了全部的心血在地震勘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上。不奢求成为专家,只是喜欢而已。这些在线浏览的课件是我的一部分资料的积累和体会。一定有很多错误,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为什么不上载PPT文件,主要是出于技术和版权的原因,请大家一定理解,一定原谅! 我的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给我设计了一个山寨版本的地震勘探原理学习广告,大家看后笑一笑而已,不要当真!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学习指南)|4971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基本概念(2))
热度 1 毛宁波 2009-2-21 14:04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1186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