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金属研究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金属所2014年夏令营
热度 1 rensteel 2015-1-26 11:50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就这样,带着心中的疑惑与向往,踏上了北上的列车,离开龙城太原,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到达一个熟悉的地方,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犹 豫 来金属所之前,我还在犹豫着,我本科专业为冶金工程,读研究生的时候,是去传统的冶金高校,还是选择自己喜欢却不熟悉的材料领域。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一天,在与实验室师兄交谈的过程中,得知金属所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把自己学的冶金知识与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联系起来,在金属所里好好地做科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还是犹豫不定,一次次打开金属所的网站,查看金属所的资料,了解金属所的科研方向,关注金属所的发展动态。为了近距离的接触金属所,亲自感受金属所的冶金传统和材料研究,体会老一辈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创院的艰辛历程与当代材料大师师昌旭的金属情结,见识我国材料领域内的科研重地的科研实习与研究氛围,同时拓宽自己的材料认识,结识其它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在今年金属所暑期夏令营通知出来后,我就立即着手准备申请材料,很快将材料递交到研究生部。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里也开始变化,喜欢上了金属所。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笔记本里记录了整个心路历程,尤其是自己犹豫的时候。在夏令营审核结果出来之前,心里好有点想法。结果一出来,没其它想法了,而是进入备战状态,熟悉口语表达,复习专业知识,做往年的复试习题,看拟报考研究方向的中文文献。 该去金属所了,联系上同去的中北大学的同学,一起离开了太原。离开的那一天,刚好是 2015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太原站)在我们学校(太原理工大学)进行现场咨询的日子,去转了一圈,拿了本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 年报考指南,翻看了金属所的介绍,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晚上,听着满满一车的东北味,看了几篇文献,就休息下去,调整状态,等待着明天的到来。 相 识 到沈阳时,天气比较热,我跟我同学俩带着不少的行李,开始在这个偌大的都市里,去一个叫金属所的地方。几经周转,到了园区门口,发了几声感叹,说了句给自己的话,就走入了安静的金属所,寻找一个叫 752 楼的地方。园区不大,可是报道地难找,第一次误进了工艺楼(师昌旭楼),被告知不在这里报道。继续寻找,当看到了夏令营海报时,我知道我到了。 在报道地,受到师兄师姐的热情接见,也见到了学长眼中的瘦高个李杨老师。报道完毕,开始等待与熟悉,见了几波来金属所的学生,分别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打招呼,询问各自的情况。那天晚上,串了好几个宿舍,也看到了同在第四组的部分成员,大家很活跃,说了很多,聊了不少话题,尤其是大神出现的时候,大家更是激动与吵闹。 在一片欢乐声中,我们开始相识,也开始了在金属所的生活、学习、科研体验、报告、考核、晚会、出游、聚餐等。 熟 知 简单却精彩的开营后,是成会明院士的报告。成院士是先进碳材料研究部主任,他给我们做了 “ 碳:富勒烯、碳纳米管及石墨烯 ” 的学术报告。整个报告过程,既有三种碳材料的详细介绍,又有目前的研究进展,其涉及的国内外科学家,发表在 Nature 、 Science 的高端学术文章让我大开眼界。还有碳材料与诺贝尔奖的故事,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等,无不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这直接导致报告后激烈的问答。 在熟悉金属所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去钛合金研究部、高温合金研究部蠕变实验室、固体原子像研究部、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先进碳材料研究部、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部、腐蚀与防护实验室。我不记得见识了多少重大成果,见识了多少篇高水平文章,见识了多少台实验设备和仪器,见识了多少名院士、准院士、大学者,唯有震撼,唯有膜拜。 在分研究部进行科研体验活动时,我和其它 7 名同学一起在高温合金研究部进行学习。过程中,研究部主任张健副所长给我们做了关于高温合金的报告,介绍了高温合金的应用、研究与研发情况。在研究部的精心安排与崔传勇、王莉、李相伟三位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参观热物性能测试实验室、 Gleeble 热 / 力模拟试验机、浑南园区 6 号厂房,见识了线切割仪,认识了材料表征中常用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X 射线衍射仪等。 后面还有周亦胄研究员的 “ 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单晶叶片材料与制备技术 ” 、李毅研究员的 “ 博士和博士学位 ” 的精彩报告,都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科学的道路漫长而又持久,需要的是我们的坚持与拼搏。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希望在青春正好的年纪里,我们能够把精力放在自己所钟爱的材料事业上。 考 验 来金属所的同学们,都是各自高校的优秀学生。对考试已是平常的我们,得面对全是未知的考核。对于考核,大家都不拍,只是想拿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以接受金属所的考察。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种考验,经得起考验的人才是金属所想要的人。 首轮英语能力笔试考核,不算太难,除了题量大、基础性强之外,跟其它的考试差别不大。考场上,奋笔疾书的我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答卷。大家面临地还有接下来的英语口试和专业面试。 面试的那天,我还告诉我自己,不要紧张。自己经历了很多,应该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容面对金属所对我的考研。在英语口试前,我一直在楼道里走着,熟悉着所谓的准备了的自我介绍。后来方向,发挥正常水平就好。声音大点,语速慢点,发音清晰点就好,重点是跟考官进行愉快的交流,表达出自己的口语能力。 专业面试时,确实紧张了点。不过这是在等待的过程中,进去之后,从容面对。关于材料科学基础中的三种晶体缺陷以及稳态扩散知识,给出自己的理解。考我物理化学知识和冶金知识,我只能说,不是很难。 坚 守 说起坚守,有太多的话语。在金属所,坚守的不仅是简单的研究生学习与科研,还有的是自己的理想。不大的园区,深沉的历史,沉甸甸的责任。静谧的树丛,耸立的大厦,灯光不灭的实验室。高端的仪器,精密的设备,强大的试验平台。忙碌的身影,不眠的深夜,潜心的研究。这一切的一切,需要的是一腔的热血与甘受寂寞的坚强。 金属所的大门一直开着,希望有想法、有理想的人一起走进去,共同开启材料研究的新起点。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材料研究,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3987 次阅读|1 个评论
材料史话(1):材料科学与生物科学中的DNA究竟有何关系?
热度 1 rczeng 2013-6-13 18:15
材料科学与生物科学中的 DNA 究竟有何关系? 图 1 为中科院金属研究( IMR )所庆祝 50 周年的时候制作的所标。此标志树立在西南角最显眼的地方,为双螺旋 DNA 结构。为什么一个从事材料研究的著名机构要以 DNA(图2) 为标志呢?材料科学与生物科学中的 DNA 究竟有何关系? 图 1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IMR )所标 图片来源:http://www.imr.cas.cn/zt/60znsqztwz/tpk-60sq/yqfj-60sq/201301/t20130108_3743028.html ; 图2 DNA 双螺旋结构 图片来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ifference_DNA_RNA-EN.svg .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的确受到材料科学进展的影响。这种关系可追溯到晶体螺旋生长的发现。 Frank 预测了晶体表面的螺型生长(图3),并被试验证实,这件事情对现代生命科学产生了一个间接和重大的影响。 图3 螺型位错与晶体生长 1953 年, J. D. Waston 和 F.H.C. Crick 确立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揭示了遗传信息及其复制规律。 在著作《双螺旋结构: DNA 结构发现的个人说明》 (The Double Helix:A Persone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Waston, 1986) 中,作者谈到与 Crick 争论烟草嵌合病毒( TMV )具有螺型结构,受到法拉第学会讨论会论文集有关晶体生长理论的启发,肯定了 DNA 双螺旋结构。 Waston 写道: “ 那时我的情绪已十分消沉,后来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思妙想,为什么这些亚单元应当具有螺旋式排列。 晚饭后,我无事可做,顺手读了一本法拉第学会讨论会论文集 ’ 金属的结构 ’ (他记错了,实际上应当是 ‘ 晶体的生长 ’ ,它含有理论工作者 Frank 关于晶体如何生长的一个巧妙理论。他们经过合理计算后,都得到一个与实际观察相矛盾的答案,即晶体不可能以所观察到的速度生长。 然而, Frank 看到,如果晶体并非以寻常的方式生长,则这一悖论就消失了。 这种新的生长方式就是表面含有位错,其导致表面永久地存在一个连接角,这样新的分子可以不断地黏结在这个连接角上。几天后,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即每个 TMV 颗粒应当被看成一个微小的生长晶体,与晶体一样,它们具有连接角,最重要的是产生连接角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亚单元螺旋排列。这个想法如此简单,所以它一定也是正确的) ” 。 上述史料给了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不同学科之间具有相似性。 (资料主要内容摘自: 《走进材料科学》, Cahn , R.W. 著, 杨柯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 后记: 2013年7月9日偶然看到张旭的博文: 螺旋位错”启发了“DNA双螺旋”
个人分类: 材料史话|86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担当吧!金属哥,金属妹 ——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热度 18 jianxu 2013-6-9 11:00
担当吧!金属哥,金属妹 —— 在 2013 年金属所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首先,让我向今天所有的毕业生以及多年来始终在背后支持你们完成学业的亲友团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为培养、成就自己弟子们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导师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5 月 19 日晚,我收到研究生部主任刘敏老师的电邮,邀请我作为导师代表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致辞。我感到十分荣幸,也顿觉巨大的压力,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我被邀请的理由之一,似乎是由于我在科学网上的博客,颇受一部分学生们的喜欢。由此我猛然想起,在去年的毕业典礼上,作为导师代表致辞的好像是我的同事、我在科学网上的博友、自称 “ 大呆 ” 的张志东教授。于是,我很快在网上搜出了他的致辞,瞄了几眼,只见他的题目是 “ 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 。张教授是大牌,武功高,底气足,因为他在金属所荣膺过两个学位。与他这样的 “ 二金男 ” 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很是 “ 屌丝 ” 。倒是一个小故事让我鼓起了勇气。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毕业于耶鲁大学。但据说在校期间 , 他的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大多数都是 C ,是个 C 类生。 2007 年他被母校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在这一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说,人人都可以成为美国总统,哪怕他是个 C 类生。所以,英雄不问出处, 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应该是让人人都有机会。有机会去接受优质的教育;有机会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有机会去挑战权威;也有机会去担当;更应该有机会去分享改革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 “ 红利 ” 。 去年夏天,我到南方的一个企业去做技术咨询。该公司的研发部里,负责新材料应用开发的有十几个工程师,都是近几年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其中就有两位出自于我自己的门下。在与他们的研讨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年轻人专业基础知识很不靠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不到位。心里不禁一凉,如此这般的研发,怎么可能产出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我也感到,我们的企业自主创新是何等需要货真价实的专业人才。我们金属所没有理由不去办好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品质人才;没有理由辜负那些带着梦想和期望前来投奔这里求学的青年才俊们。或许,我们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也需要专业的教育家。我们不是叫 “Academy” 吗?我们所使命中的四个元素里不是有 “ 培育杰出人才 ” 吗?后来,公司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在送我去机场的路上对我说,(相对于其他大学)还是中科院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较高。我心中暗自得意,为我们 “ 金属人 ” 有实力担当而欣慰和骄傲。我相信,今天这里毕业的 “ 金属哥 ” 和 “ 金属妹 ” 们也应该勇于担当,也必须去担当! 我本人十分喜欢学术交流与讨论,在交流与互动中给自己充电。每次参加材料领域的大型国际会议(如 MRS , TMS )都会不期而遇一大帮子我们的所友,他们都为自己能够拥有在金属所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而自豪,也关心着金属所的今天和明天。金属所在材料研究领域的实力,特别是求真、务实之精神是国内外学术圈公认的。我们这批 “ 金属人 ” 也正在不辱使命,迎着八面来风,为维系这种实力和精神的长盛不衰而奋斗。因此,我毫不怀疑,在金属所学习与工作的经历必将成为你们的宝贵财富,给力于你们未来之事业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依靠农民工的血汗,耗尽资源,牺牲环境,靠 “ 炒房子 ” 、 “ 炒地皮 ” 换来的 GDP 增长是没有前途的。既不能从根本上藏富于子孙万代,也不能真正跻身于世界强国。 我们中国人勤劳,但我们也懂得享受生活,也需要休闲;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健康、更轻松地活着,是为了让我们的家园更加温馨、美丽。我们中国人勇敢,但我们也懂得珍爱生命,更欣赏用智慧去创造财富、去赢得尊严! 实现中国梦,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山寨走向原创,从低端走向高端,我们的制造业必将为更多有才华的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提供新的机遇。年轻的 “ 金属人 ” ,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放眼世界,心系普天下苍生,才会懂得为谁而担当;只有不断挑战自我、充实自我,才有资质和实力去担当。 我不是 “ 果粉 ” ,但很喜欢乔布斯的一句话,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他这样说: “ 你一定要找到你所挚爱的工作,因为工作将会占据你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唯一能够真正让你自己满意的就是做你认为是伟大的工作,而从事伟大工作的唯一办法,就是热爱你的事业。 ” 你们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我坚信,无论是科研、教学,还是管理、研发;只要你真心热爱他,秉奉金属所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拼搏,执着,都将会有所作为,都将会梦想成真!在不远的将来,让金属所为你而骄傲。 最后,预祝所有今天毕业的同学一路顺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祝各位导师、各位同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 2013 年 6 月9 日)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12948 次阅读|2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