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评价机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爱直播:学术评价机制的改变会对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missqi 2020-5-9 19:06
学术评价机制的改变会对我们科学研究、文章发表、基金评审、职称等等。。。带来什么影响呢? KeAi直播课堂上线啦! 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 免费 在线参加的! 搬好小板凳,准备好参加我们第一期直播~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足准备,我们将在 5月19日下午4点 (北京时间)为您奉上第一次直播课程: Changing Research Evaluation Policies in China – Insights and Impact 今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主讲人将带领大家一起深度解析两份文件的出台背景及重要精神,思考新的政策对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出版商等的影响。 主讲人 颜帅 (博士,编审,独立顾问) 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兼期刊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大中华区学术关系总监。目前兼任中国期刊协会理事、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委员,国际学术与专业出版商协会(ALPSP)董事,OASPA2020年会委员会委员。曾兼任过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2004—2019-06)、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2012—2018)、ISMTE亚太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等。 Christos Petrou Scholarly Intelligence 创始人及首席分析师,他曾在Clarivate Analytics的Web of Science Group和Springer Nature的Open Access portfolio担任分析师。他曾在A.T. Kearney担任顾问,拥有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MBA学位。 开讲时间 本次直播时间为 2020年5月19日 北京时间16:00—17:00 (记得添加到您的日历提醒中~) 参与方式 本次直播使用Zoom,免费注册参加,记得提前注册~ 手机端和PC端均支持在线注册和观看。 (为保证观看直播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建议大家可以使用zoom客户端。 ) 参会注册链接: https://zoom.us/webinar/register/WN_Wzu6C3E9QEKZbt5C3P6RGw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直接注册! 或长按识别下方注册二维码: 还在等什么,快来免费注册参会吧,不要错过这次精彩的研讨会~ 如果对本次直播有任何疑问,请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给您解答! 扫描二维码,立刻免费注册参加吧
个人分类: 资讯|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学术评价机制
热度 2 黄安年 2012-10-12 09:31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学术评价机制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12 日 发布 诺奖(科学的、文学的、和平的)有一套符合诺奖的学术评价机制,尽管科学奖、文学奖、政治奖各不相同,但是都有各自的评价机制,这里是否存在非学术因素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 , 就是在当前的世界,中国自己的学术评价机制是不和国际接轨的,人家不是按照中国学术量化评价机制来行事的,像莫言这样的作家中国不是个别 , 但是首先获得诺奖的却是莫言,虽然来得太晚 , 毕竟来了 , 有了领头人 , 自有后来者居上者。 我想说的 , 我国现在学术量化评价机制有无阻碍获得国际大奖的因素,例如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要将作品翻译成英文和其他国家文字 , 或者其他国家的人能够阅读懂中文 , 如果中文不能走向世界,不能大量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西文、日文等 , 怎么让世界各国人民阅读和了解。然而翻译成果在我国国内的学术成果量化指标体系中占有多大的份量。我们有的优秀作品,如果不能及时翻译成外文,谈何让世人了解和获得诺奖? 现在懂行的不翻译,翻译的不大懂行的现象颇多 , 这显然和我们的现行学术评价机制有关的。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802 次阅读|5 个评论
当前学术评价机制中的主要问题(2月21日研讨会发言整理稿)
黄安年 2009-2-22 10:41
当前学术评价机制中的主要问题( 2 月 21 日研讨会发言整理稿)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22 日发布 学术评价机制的争议自建立以来从来没有停歇过 , 这实在是件好事 , 在不断争鸣中完善我们的富有特色的学术评价机制,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我对这个问题跟踪关注也有一些时间 , 在纸媒、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上发表的一些个人见解。我以为,新世纪以来 , 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学术评价或量化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来自底层的不少质疑,对于主管领导来说 , 这些批评等于说了也白说;而对于普通的教师和学术工作者来说则认同的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个人经历了从政治学术到量化学术再到自由学术的三个基本阶段 , 我庆幸的是在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推行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高峰期,我已经退休 , 已经边缘化,现在是自己的自由学术活动时期,做自己想做、爱做的学术研究,参加自己想参加的学术活动 , 不受量化学术的干扰,也没有和经济的利益直接挂钩,少了不少烦心事。 在我看来,目前官方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一 , 单一性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这就要求在改善标准化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学术管理,克服现行一刀切式数字化学术管理机制的弊端,努力建设和谐健康的学术研究新秩序。 工业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标准化管理 , 后工业化时代或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在信息现代化同时,更加趋向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管理。迈入 21 世纪的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凸显以人为本、权为民用,这就要求在改善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而非实施一刀切式的数字化管理。 更重要的是,学术(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明显的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特色。因此,学术管理和学术机制的建立,应尊重学术自身的运行规律,促进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学术机制的完善,依赖于民间学术的发达与民间学术社团的促成,但鉴于中国民间学术机构的弱势情形,目前能影响学术发展的最大制约力量主要是来自官方及其主导下的学术管理机制。 事实上,现在一刀切式的数字化学术管理机制,正是以强势行政手段来推广的。改革旧的管理体制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一刀切式的数字量化模式下,就必然出现只管数量不顾质量、见物不见人的异化现象,从而有悖于学术的健康发展。把学术管理的标准化等同于一刀切,就可能完全忽视个性化、多元化和人性化,不顾不同学术领域、不同学校、不同单位和不同个人、不同时间的区别,其结果是加剧了本已矛盾激化了的人际关系,搅乱了学术和教育工作,使得学术领域更加不和谐,而且从根本上损害了学术事业本身。 鉴于现行一刀切式学术机制绝大部分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大学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明显的有利于官方行政管理的机制,因而称之为学术行政化、官僚化,并不为过。(请见拙文 : 《违背学术规律 漠视个性与人性评目前高校流行的量化管理制》,《云梦学刊》 2006 年第 2 期) 要改善现行学术评价机制,需要首先改变学术评价机制的指导思想。重视学术评价操作中更多关注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不能漠视个性化、排斥多元化、缺乏人性化。   二 , 排他性 在现行学术评价机制的操作上 , 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 即不公正性、不完整性、不科学性。现行评价机制的实施仅仅限于在职学术工作者的公开纸媒的部分成果 , 远非我国学者学术成果的全部,如果以此作为我国学者学术成果量化数字的主要根据 , 那么这样的数据是不公正、不完整、不科学的。这种排他性 , 突出表现在 : 第一 , 立项与非立项成果不一视同仁(实际是官方认可的与民间自行的不一视同仁)。   这里的立项与非立项成果在记分标准上是很不一致的 , 很多事实证明 , 非立项成果不见得低于立项的水平。   再说立项本身不等于就是实际的成果。将立项本身当作实际成果来报量化成果等于是预支成果。   还有立项成果的成本往往大于非立项的成果的成本 , 我们在评价学术是忽略了成本计算。学术成果与成本不挂钩实在等于可以乱花钱,或者形成花钱越多 , 成果越大的错觉。   此外,一些立项成果往往加入了兼职挂名人员,增添了虚假的变数。有的兼职参与立项却不干实事。    第二 , 在编人员与不在编人员成果不一视同仁。   退休不在编人员的成果是在职人员的成果计算不一视同仁,即使在成果奖励上是一致的 , 由于在职人员工作量计算是和奖金挂钩的 , 而退休人员并不挂钩,所以依然是一种不一视同仁。   而且有些退休人员的成果并没有被计算在成果之内。   此外兼职人员的计算存在混乱和虚假现象,兼职单位和原职单位出现重复计算现象,缺乏对于成果主要责任人所在单位的严格界定。 第三 ,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不一视同仁。   事实上核心期刊的所有文章质量 , 不见得高于非核心期刊的某些文章,用是否在核心期刊发表来认定文章的质量是很荒唐的。   再说 , 核心期刊是从非核心期刊发展而来的 , 如果非核心期刊没有高质量的文章,这样的核心期刊就令人生疑了 , 那么在非核心刊物期间为发展为核心刊物作出贡献的文章为何不被一视同仁呢?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分含有许多非学术因素,助长一些学人为上核心期刊、追求量化成果要求而浮夸不实等不良学风。 第四,纸媒学术成果与网络学术成果不一视同仁。 在当前网络学术成果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学术成果的一部分。以往由纸媒学术成果转向网络学术成果的状况正在向着双向交流和转化的局面变化。事实上有些学者的文章和观点,是先发表在网媒然而公开于纸媒的;现在还有有些纸媒未经网媒作者同意将网络学术文章发表在公开纸媒上的而没有注明来源于网络的情况。网络上某些学术性文章仅仅因为发表在网络上而不被认可,只有在公开纸媒上发表后才算学术,这是不公平的。 第五,公开刊物与内部刊物不一视同仁。 尤其是有着相当学术含量的以书代刊的论文集不被视为量化的学术论文 , 这也是一种不一视同仁的现象。 有些学者已经退休 , 他们往往是未富先退 , 没有人脉关系 , 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集结成书 , 自费出版,内部交流 , 其中不乏学术精华,然而这些作品不属于公开出版 , 当然也被派排除在学术评价机制之外。 三 , 功利性 现行学术评价机制中 , 过于重经济利益,把学术成果的评价与晋升、评聘、住房、工资、奖金等物质待遇过度直接挂钩,这是人所共知、司空见惯的 , 其导向作用是将学术研究引入歧途、导致学术商品化,钱学交易 , 官学交易的恶化学术环境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 , 学术已经不再是学术了。 四 , 官办性 目前的学术评价机制是自上而下的官办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手段的机制,并非以学者为主体的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评价机制。官方高度行政统一模式的学术评价机制往往混淆组织者、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 , 甚至形成组织者、运动员、裁判员一身几任的情况 , 搞得不好则容易形成不正常的学术量化利益共同体。 官办性的学术评价机制导致非学术化 , 非群众化 , 重官僚化,重形式化。广大教师和院系负责人深感过于频繁而繁琐的学术评估,等于不断地折腾教师和院系,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时间。 这种评估事实上还导致领导层的官僚主义作风,他们往往靠那些不靠谱的量化指标数字来领导和管理学术 , 甚至出现程序员领导学校领导的现象。 我在 2000 年写的一篇 《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文章(《学术权力与民主》(鹭江出版社, 2000 年)中列举了 12 种非学术因素的表现 , 不幸的是这些非学术因素却有增无减,学术评价机制的弊端及其恶化的学术生态环境 , 令人担忧。 我希望主管部门认真总结学术评价机制及其实施中的经验教训,祈望主要负责人深入广大教师的实际,调查研究广大教师的真实所思、所想、所忧、所望,寻找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和实施的办法,排除各种非学术评价因素。希望由维护相关人利益共同体的学术评价机制转向有利于学术发展与繁荣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评价机制。更多关注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评价模式;防止运行机制中的不公正性、不完整性、不科学性;避免评价中的商品化倾向 ; 改变官方包办学术评价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希望淡化学术评价活动 , 给广大学者和教学以安心、潜心于教学和学术的宝贵时间。 (以上是笔者在 2009 年 2 月 21 日改进学术评价机制专题研讨会上发言的整理稿) 附照片 13 幅 , 为研讨会合影及部分与会学者照片、清华大学 , 明理楼照片。 *************************************** 改进学术评价机制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 :2009 年 2 月 22 日 作者:英 堂 来源 : 学术批评网 改进学术评价机制专题研讨会 2009 年 2 月 21 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会议室举行,来自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结合近年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的现况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前因后果,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以推动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从而促进学术进步、学术创新与学术发展。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著名专家学者包括王宁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黄安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牛大勇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希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秀清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王建民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贺国庆教授(河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程乃胜教授(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院长)、姜晓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于逢春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夏晓虹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余三定教授(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云梦学刊》主编)、尹选波编审(《新华文摘》编辑部)、赵虹主编(《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仲伟民编审(《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编审(《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唐磊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吴忠民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许章润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 陈平原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长江学者教授)和杨玉圣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分别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两个时段的专题研讨。邢东田编审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据悉,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发言和会议综述将分别由《社会科学论坛》和《云梦学刊》发表。 在本次研讨会上,还分发了《当代学术史研究》(余三定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旁听了本次研讨会。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发布 2009 年 2 月 22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 Newsid=10297type=1006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5833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