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探索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探索

相关日志

全球1公里分辨率气候模拟初面世
热度 2 xuxfyuwp 2020-8-7 08:55
参数化深对流方案的 9 公里分辨率模式模拟的可见卫星图像 ( 左上 ) 、带有显式方案模拟对流的 9 公里模式 ( 右上 ) 和 1 公里模式 ( 左下 ) 模拟结果,作为验证的 MSG 卫星可见光图像 ( 右下 ) 近期,世界上首个全球 1 公里网格分辨率的季节尺度数值模拟计算完成。该模拟由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科学家尼尔斯·韦迪、彼得·鲍尔和彼得·杜本带领的团队,与来自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瓦伦丁·安纳塔拉吉合作开展,在橡树岭实验室的“顶点”超级计算机上运行完成。该机是截至 2019 年 11 月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模式为 ECMWF 集成预报系统 (IFS) 的改进版本。 尽管这仅是单一案例的实现,但 1 公里分辨率的气候模拟资料仍可以作为参考,与目前业务运行的 9 公里分辨率全球天气预报模式产品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比较评估;虽然 1 公里分辨率季节预报数据中获得的极端天气结果在量级上略显粗糙,仍可以与实际气候预测业务中较粗分辨率的天气现象对比参照;代价尽管高了一些,但最近一些英国学者已开始公开发表文章倡导发展 1 公里分辨率的气候模拟技术,以应对在气候变化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这些高分辨数据还将对卫星发展计划提供支持,可以通过前所未有的全球大气模拟细节对新的气象卫星资料进行对比评估。 1 公里的模拟还可以为未来的地球“数字孪生”模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该项目通过激烈竞争得到了美国 INCITE 计划的支持,成为 2020 年获得该计划支持的 47 个项目之一。在前期的敏感性试验中,一个有意思的结果表明,即使在 1 公里的网格间距下,经过改进的 IFS 静力数值模型也表现良好。这似乎与动力气象学中的通常理念有些冲突,因为如此高分辨率模型一般可能会采用非静力方案。两种方案会导致怎样的差异尚不清楚,但目前的静力方案运行结果可以提供一个基准,与未来可能采用的非静力模拟方案进行比较。 下一步将要对如模拟卫星图像中显示的 33 万多亿个温度、压力、湿度、风和云的巨大样本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如此庞大的数据集,相比而言,全世界的智能手机用户加起来也仅有 35 亿个。 尽管 ECMWF 已有 40 年发展数值模式的经验,但完成这项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模式积分一个季度后是否还能保持稳定?已解决的对流问题及许多陡峭地形问题是否会再次出现?此外,在分辨率为 9 公里的天气模式中喜马拉雅山脉地形高度平均约为 6000 米,而 1 公里分辨率的气候模拟则将这一高度超越了 8000 米,更接近实际,也会出现新的不确定性。 模拟的过程让人担心,但一切顺利。 1 公里网格的地球气候模拟产生了与实际更为接近的大气环流,一个有价值的结果是通过深对流和地形的解析反馈,结合罗斯贝波和惯性重力波的传播影响,实现了对平流层状态的改进。 从气候模拟数据中还可以发现对中小尺度极端天气的指示信息,如龙卷风发生的可能性。持续 4 个月的数据集将进一步支持模式的开发工作,并有助于预估对未来观测系统的影响。合理的结果显示,比较了 1 公里网格模拟(显式深对流)和 9 公里网格模拟(参数化深对流),全球能量呈现出相似的分布。橡树岭实验室“顶点”超级计算机的后续机“开拓者” (Frontier) 也正在建造中,比“顶点”要快 10 倍,将于 2021 年投入使用,将会提供更有力的计算支持。 这个“风暴尺度”分辨率的全球模式试验结果,初步展现了地球天气和气候建模令人振奋的未来,但仍有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要开展深入研究。增强模式的能力,还要与海洋、波浪和大气化学过程耦合,并努力适应新的高能效硬件,容纳不断出现的新兴技术。 许小峰 《中国气象报》
个人分类: 文章|55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困惑] “原创探索”到底评不评?怎么评?
热度 7 zlyang 2020-1-16 14:18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原创探索”到底评不评?怎么评? 对于真正的原始创新,通常的情况是: 只要采用 同行评审 , 无论怎么评审 , 都是 “用旧知识来评新知识”。都避免不了“旧知识阻碍新知识”的 悲剧 重演。 包括“多轮对话式评审”。 一、“原创探索”的基本含义 所谓“原创探索”,基本含义是带来“前所未闻”的新知识。 这种所谓的“新知识”, (1.1) 可能是现有学科分类里没有的。如当初的飞机、计算机。 (1.2) 可能是某个子学科(领域)里没有的。如冯康先生的“有限元”和“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如激光和光纤。 (1.3) 可能是某个研究方向里没有的。 (1.4) 回答了科学的未解之谜,等等其它情况……。 判定“原创”,也有困难性。 反例一: 爱因斯坦1905年“奇迹年”的5篇论文,不是普朗克或维恩评判,而是一位“教中学生德语的语文老师”:“作文写作水平一般,未见较好的写作技巧。内容晦涩难懂。最终评分65(及格)。” 反例二: 1960年代激光和光纤。 1960年拒发美国休斯公司梅曼(Theodore Harold Maiman)的红宝石激光一文《Physical Review》拒稿。高锟的光纤被怀疑有精神病(痴人说梦)。 正如2018诺贝尔生理奖得主本庶佑所言:“ 倒是被《细胞》《自然》和《科学》拒绝的时候,你的研究或许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 ” 王选,曾被质疑异想天开。 王选, “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梦想一步登天”。 回头看: 2001年,中国工程院颁发“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结果,“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仅以一票之差位居“两弹一星”之后。2002年,65岁的王选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所有用汉字写作的论文,都不是“原创探索” (2.1) 仓颉(上古时期人士)先生完全有理由这样说! (2.2) 类似地,所有使用实数的论文,都不是“原创探索”。有资格这样说的数学家,很多很多。 所以,界定“原创探索”,应该有所属的知识范围、判断的特定角度。 三、“原创探索”能通过“同行评议”吗? 少数幸运者可以,但一般情况下不行。 被“同行评议”否决的,往往是真正的“原创探索”。 这是历史经验。 我国科技界的总体状态:科学文化的历史积淀不够,科学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科学原创自信心尚显不足,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科学走向卓越的深层次因素。 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给率只有1/3。 科技工作总体上是 “三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跟跑为主”。 “ 卡脖子”问题的背后,统统是“卡脑子”的问题。 我们应该头脑冷静地注意到“主流观点”的 客观世界定位 。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伽利略说。 四、同行评议能剔除劣质研究吗? 很遗憾,“大量的研究和系统评论表明,同行评议并不能可靠地防止劣质研究被出版。” 本世纪的例子就有: (4.1) 美国人皮耶罗·安韦萨(Piero Anversa)心脏干细胞连续造假17年。 (4.2) 德国人亨德里克·舍恩(Jan Hendrik Schon),连续发表造假论文:Nature(7),Science(9),Physical Review(6)。 五、“原创探索”:审,还是不审? 可能的折中: 评审专家只对“研究问题”的原创性进行判断,不对可行性、研究基础等进行判断。 (5.1) 评审专家只要判断申请书所 提出现象、问题、方法等,是否已有? 由此决定资助时间、额度等。 (5.2) 评审专家不要发表对“可行性、研究基础”等的判断言论。 因为同行评议是用旧知识去评判新知识。 创 新第二定律——阻力定律。其内容是:若是创新,必有阻力,而且阻力的大小与创新程度成正比。 胎死腹中,是当代世界科技创新常见的悲剧。 “科学研究必须要创新,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普朗克科学定理(1948年):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六、科技“同行评议”是否引发美国《大停滞》? 支持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的证据,好像是占主导地位的。 从“福布斯全球富翁 Forbes Worlds Billionaires”近几年的名单看,前十位中新兴科技企业往往超过半数。这大约算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个直观的脚注。 同行评议阻碍重大科技创新。 美国国家工程院 NAS 评出的“20项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大多数上都不是“同行评议”引出的。相反, 倒是有一些典型的“同行评议”阻挠、扼杀它们的**例子。 参考资料: 新华网,2019-11-01,计算机“接纳”汉字,永远要感谢一个光辉的名字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1/c_1125180159.htm “当时人们很难想象,日本第三代还没有过关,忽然有个北大的小助教要搞第四代,还要用数学的办法来描述字形,压缩字形信息,都讽刺我是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 “那会儿印刷界几乎没人相信他能做出来,各种冷嘲热讽,一个小助教,还患着病,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有人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搞第八代呢!”陈堃銶笑说。 2001年,中国工程院颁发“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结果,“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仅以一票之差位居“两弹一星”之后。2002年,65岁的王选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华网,2019-11-01,今天,为什么重提王选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1/c_1125180274.htm “科学研究必须要创新,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揭晓---中国科学院,2001-12-21 http://www.cas.cn/ky/kyjz/200112/t20011221_1025631.shtml 新京报,2018-12-21 第A06:特别报道 ,王选 曾被质疑异想天开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8-12/21/content_742113.htm?div=-1 科学时报,2009-03-02,冯端院士:冯康是否既“顶天”又“立地”的讨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3/216722.html 新华网,2018-09-25,“光纤之父”去了天堂但仍与我们比邻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09/25/c_1123476110.htm 1966年当高锟发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第一次明确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时,有人甚至嘲笑这是痴人说梦。 周健,2016-09-11,科学面临的七大问题及出路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8178-1002186.html 同行评议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出版前淘汰垃圾研究。然而,调查中受访者们表示,这个机制发生了故障。大量的研究和系统评论表明,同行评议并不能可靠地防止劣质研究被出版。 Julia Belluz, Brad Plumer, and Brian Resnick, 2016-09-07,The 7 biggest problems facing science, according to 270 scientists, by Julia Belluz, Brad Plumer, and Brian Resnick on September 7, 2016 http://www.vox.com/2016/7/14/12016710/science-challeges-research-funding-peer-review-process 郭铁成,中国科学报,2014-12-12,三大创新定律告诉我们的真相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12/295069.shtm 普朗克科学定律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9%AE%E6%9C%97%E5%85%8B%E7%A7%91%E5%AD%A6%E5%AE%9A%E5%BE%8B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科学网,2018-09-21,“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浅谈《伽利略传》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9/339380.shtm?id=339380 新浪,2019-12-13, 前工信部长: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自给率只有1/3 https://tech.sina.com.cn/roll/2019-12-13/doc-iihnzhfz5686614.shtml 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 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 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科学网,2020-01-14,高福院士:“卡脖子”实质就是“卡脑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434802.shtm “ 卡脖子”问题的背后,统统是“卡脑子”的问题 最怕一辈子糊涂 相关链接: 2019-12-06,同行评议“不靠谱”的本世纪一些典型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9027.html 2020-01-14,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要点)(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211.html 2020-01-12,科技资助评价:到底要不要“同行评议”?(要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89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7000 次阅读|34 个评论
人的天职
热度 2 x2t6j8 2019-8-30 20:13
人的天职在于探索人类未知! 人的天职在于追问存在于自然现象背后的必然规律! 人的天职在于促进科学进步! 人的天职在于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疑难问题!
个人分类: 科研心态|10690 次阅读|5 个评论
积极探索“科学和技术”评价的好方法!
热度 3 zlyang 2019-7-26 22:20
积极 探索 “科学和技术” 评价 的好 方法 ! “科学和技术”的评价,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 1543年维萨里与哥白尼之前,原本并没有科学和技术。后来人类不断探索,就有了科学和技术。 科学和技术的“评价”,也需要不断的探索!!努力去探索,办法总会有的。 不探索,就不会有方法。 美国式的科技评价, 成功地 消灭 了 牛顿 、 爱因斯坦 、 居里夫妇 。 留下一片繁茂的莴苣, 无情地铲除了青年的柏树。 硅谷,则宽容叛逆、种植柏树。 不能总等着天上掉馅饼,不能习惯于不劳而获。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相关链接: 2019-03-01,关于“真理”的名言【搜集】(并求英文、原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953.html 2019-04-26, 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评审人,任其“逍遥法外”:真是对真理莫大的讽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75677.html 2019-03-22, 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造成科技浮躁、压制创造性思维、束缚科学家精神、阻碍我国科技发展的拦路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9039.html 2018-10-29, 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已经丧失了我国科研的自主性,成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型的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3356.html 2018-10-16, 人类科技教育(状态)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1161.html 2018-11-11,随想:“四唯”与科技教育的评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5700.html 2018-09-13, 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怎样实现正确的教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4603.html 2018-08-20, 居里夫人发的牢骚,是否真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202.html 2019-04-13,Zenas 公理的一般形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73105.html 2017-06-18,Zenas 公理:2017年继续领跑世界!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1527.html 2019-04-07, “数数 + 短期”科技评价:人类科技的自我毁灭之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71962.html 2019-02-27,《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正式刊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2016-08-18, 近代人类世界科学中心: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可以再现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97287.html 2019-01-08, 高度近视眼的人类科技美国中心,不可能出现牛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5957.html 2019-01-26,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共同点有哪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923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皮埃尔•居里:“ 无论什么职位都自己去谋取,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事情啊。我实在不习惯这种做法,它会使人道德败坏。 ” French physicists Pierre and Marie Curie with their daughter Irene. https://cdn.britannica.com/90/130290-050-E6CA5486.jpg
5327 次阅读|18 个评论
积极探索“科学和技术”评价的好方法!
热度 3 zlyang 2019-4-27 21:28
被敌人杀了不冤枉。被自己人错杀了就很不好。 ——毛泽东, 1957-03-08 ,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 http://read.ccpph.com.cn/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要始终实事求是,勇于直面问题,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http://www.qstheory.cn/llwx/2018-12/11/c_1123834759.htm 积极 探索 “科学和技术” 评价 的好 方法 ! “科学和技术”的评价,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 1543年维萨里与哥白尼之前,原本并没有科学和技术。后来人类不断探索,就有了科学和技术。 科学和技术的“评价”,也需要不断的探索!!努力去探索,办法总会有的。 不探索,就不会有方法。 美国式的科技评价, 成功地 消灭 了 牛顿 、 爱因斯坦 、 居里夫妇 。 留下一片繁茂的莴苣, 无情地铲除了青年的柏树。 硅谷,则宽容叛逆、种植柏树。 不能总等着天上掉馅饼,不能习惯于不劳而获。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相关链接: 2019-03-01,关于“真理”的名言【搜集】(并求英文、原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953.html 2019-04-26, 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评审人,任其“逍遥法外”:真是对真理莫大的讽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75677.html 2019-03-22, 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造成科技浮躁、压制创造性思维、束缚科学家精神、阻碍我国科技发展的拦路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9039.html 2018-10-29, 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已经丧失了我国科研的自主性,成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型的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3356.html 2018-10-16, 人类科技教育(状态)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1161.html 2018-11-11,随想:“四唯”与科技教育的评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5700.html 2018-09-13, 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怎样实现正确的教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4603.html 2018-08-20, 居里夫人发的牢骚,是否真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202.html 2019-04-13,Zenas 公理的一般形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73105.html 2017-06-18,Zenas 公理:2017年继续领跑世界!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1527.html 2019-04-07, “数数 + 短期”科技评价:人类科技的自我毁灭之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71962.html 2019-02-27,《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正式刊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2016-08-18, 近代人类世界科学中心: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可以再现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97287.html 2019-01-08, 高度近视眼的人类科技美国中心,不可能出现牛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5957.html 2019-01-26,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共同点有哪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923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皮埃尔•居里:“ 无论什么职位都自己去谋取,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事情啊。我实在不习惯这种做法,它会使人道德败坏。 ” French physicists Pierre and Marie Curie with their daughter Irene. https://cdn.britannica.com/90/130290-050-E6CA5486.jpg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1083 次阅读|32 个评论
另一面:贺建奎的探索与勇气
热度 8 outcrop 2018-11-27 09:02
最近科研圈对贺建奎的非议,随着了解人群的增加,越来越激烈。但另一面,我们也可以欣赏到贺建奎的创新探索和公开的勇气。 回顾人类的医疗史,我们外行都熟知一些当时受到极大同行排斥,最终接受了历史检验的探索:像心脏导管手术、心脏移植、产褥热应对等;以当时背景下学术伦理之名,诸多同行打击他们无法接受的探索。贺建奎公开研究成果,应该对非议有所预期,需要勇气。 回到贺建奎的探索上来,通过修改基因,对HIV的抵抗可以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可能存在更多应用领域,人类也将可能进一步改进甚至进化我们这个物种。这是探索。 科学的前行总可能意味着非议甚至牺牲,特别是极度前沿的领域。公开的探索,比私下的应用更有正面意义,首先公开了人类当前可以走多远。这次公开,并不是坏事,整个社会了解技术的进步,公开透明比私下研究为少数人服务更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在疾病和寿命面前,人类是极度脆弱的;上帝不管人类,人类就自己努力进化的节奏。 再说远一点,有人担心人类把自己玩灭绝了,天大的事一样;灭绝了就灭绝了,反正现在横竖都要走那条路,人类灭绝了地球还是地球。没灭绝的话,我们这个物种就可能进一步自我突破了。另外,进化到长寿甚至永生的话,也有正面意义,比如会考虑两千年后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声誉问题。 感觉这次对贺建奎反应似乎过度;希望这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有机会继续前行,为人类做出更多的探索。 贺建奎说,“对于胚胎基因编辑这项技术,终会登上世界的舞台,总有人要走这一步,不是我,也会是其他地方的什么人”。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103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至今人类到访过的地方
热度 3 jiangxun 2018-9-27 12:02
作者:蒋迅 Source: Imgur 看到 ADEdge 的这张图片,很喜欢。正值 日本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将两辆漫游车发射到目标小行星“龙宫”的表面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些人类到访过的世界(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这些地方是: 月球。 1959年苏联的“月球2号”无人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表明硬着陆。开创了人类访问地球以外世界的记录。美国到1964年才以“游骑兵7号”第一次实现硬着陆。随后苏联又在1966年以“月球9号”实现了第一次软着陆。而美国在4个月后将“测量员1号”成功降落在月球上。从此以后美国就处于领先地位。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的两名宇航员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随后“阿波罗”12号,14号,15号,16号和17号飞船也都成功地把宇航员送上了月球。上面的第2张图片就是1972年“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拍摄的月球表面照片。2013年,中国的“嫦娥3号”着陆器软着陆并释放出“玉兔号”月球车,使得中国成为了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金星。 在金星探索上,前苏联略胜一筹。1967年,“金星4号”在金星成功着陆。第一台成功着陆并回传科学数据的探测器是“金星7号”。那是在1970年。美国只有一次在金星软着陆的记录,而且是无意之举。那是在1978年,“先驱者金星2号”(也称为“先驱者13号”)四个没有降落伞的小型探测器中的一个着陆后继续发送了科学数据。上图中第3图是“金星13号”的相机在1982年拍摄的。 火星。 火星是近年来人类到访最多的星球。1971年,苏联的“火星3号”在火星软着陆,但是在14.5秒后就失去了联系。真正算成功着陆的是美国的“维京1号”(1975年)。欧洲航天局在2003年将“小猎犬2号”降落了在火星表面上。以后美国的“勇气号”、“机遇号”、“凤凰号”和“好奇号”火星车都取得了成功。上图第4图就是“好奇号”火星车在2013年拍摄的耶洛奈夫湾黄昏照。 爱神星。 第一个实现小行星着陆的是美国。2001年“会合-舒梅克号”探测器在“爱神星”小行星的表面上。喜欢红楼梦人物的读者应该知道,爱神星上有两座环形山分别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名字命名。上图第5图是由“会合-舒梅克号”探测器拍摄的。 土卫六(泰坦)。 “卡西尼-惠更斯”是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的一次辉煌合作。“卡西尼号”是第一艘环绕土星的太空探测器。2005年,“卡西尼号”携带的“惠更斯号”在“土卫六”成功着陆。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外太阳系的天体上着陆。 上图第6图是由“惠更斯号”拍摄的。 糸川。 糸川是一颗会穿越火星轨道的阿波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能上光荣榜是日本的功劳。他们通过“隼鸟号”太空计划对其进行详细研究。糸川的正式名字是小行星 25143。在“隼鸟号”发射后才被命名为糸川。不知道如果中国第一次到访哪个小行星,会给个什么名字。2003年,“隼鸟号”操作设备登陆并采集样品。2006年带着样品返回地球。见上图第7图。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 慧星也是人类向往的地方。在这方面,欧洲航天局独领风骚。2014年,欧洲航天局发射的“罗塞塔号”探测器携带的“菲莱登陆器”成功在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上着陆。它为人类传回了上图中的第8图。 龙宫。 人类探索的一个最新进展是日本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在今年9月21日在距离龙宫地面55米的最低高度时释放了两辆漫游车。日本的计划是再释放两个月球车,并让“隼鸟2号”也降落在慧星表面上采集样本,然后送回地球。漫游车的照相机为我们提供了上面第9图。龙宫是传说中日本人传说中海龙王的宫殿。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人们预期它上面有含水分的岩石。 地球。 我们已经介绍过了第2到第9图。还有第1图没有介绍。其实它无需多说,因为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张照片是南澳大利亚的格莱内尔格海滨。摄影师就是作者自己:Alex Delderfield。
个人分类: 航天|10158 次阅读|5 个评论
杂说几个与几何有关的字(1)径
热度 8 fdc1947 2018-1-19 08:16
杂说几个与几何有关的字(1)径 与圆相关的最重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圆心,标志着圆的位置;另一个是半径,规定了圆的大小。相对于现代人的多用“半径”,我国古人更多地使用“直径”的概念。实际上,过去说到圆的径,就是指直径,所谓“径一而周三”,就是把圆周率近似地取3的结果。 径(繁体字:徑)的原义是小路 。《说文解字》:“徑,步道也。从彳,巠声。”所谓“步道”,就是只能步行的小路,有别于可以行车的大路。彳,是慢步行走的意思。所谓“双人旁”的字,多与步行有关。 很多情况下,我们修的道路,都是相互垂直,成网格状的,网格中间为农田或草地。这样,走网格的对角线就比走相互垂直的道路要近,于是,农田或草地中间,对角线附近,就往往踩出来一条小道,这就是“径”。 走这样的小道,当然要比走相互垂直的正规道路要近,所以称“捷径”。 现在,有人路过草坪,不肯走正经的路,就想抄近路、走捷径,就直接在草地上穿行,走的人多了,就把草坪破坏了。这样做,当然不好,人们谴责这种不顾公德的走捷径行为。 孔子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地方官,孔子问他,你在那里有没有发现什么人才?子游说有一位叫澹台灭明的人,而举出的理由有二,第一是“行不由径”,第二是,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这里来。所谓“行不由径”,就是走路时走堂堂正正的道路,不插小道,不走像上面图上那样的“径”。所以,在孔夫子和他的门人那里,是不是走“径”,是考察一个人道德的重要标志。(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见《论语·雍也》)在这个意义上, 径有了引申义,表示人们的行为、道德等 。例如,说某某人的“行径”。 但是,插小道又似乎是许多人所愿意做的。《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古代中国老百姓虽然没有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几何公理,但是他们的行动是符合这条几何公理的,这样,由许多人的脚所踩出来的径往往是直的。于是, 径就有了直的意思 ,人们往往说“径直”,就是直接、一直的意思。“径行”就是直行、任性而行。“一径”那样,就是一直那样。“径赛”,就是往前跑的比赛。 在一个圆上,从一点到它对面那个点,并不顺着圆周过去,而是“直接”过去,就称为圆的“径”了 。这就是直径这个意义上的引申义。现代人喜欢说得精确一点,大多愿意说“直径”,把“ 径”的一半称“半径”。很少用单独一个径字来表示直径了。有的只是一些现成的词,如管道的“口径”、又如树的“胸径”(人的胸部这样高处树的直径)。 既然人们在很多情况下喜欢走小道,那么,一味地谴责或者禁止也不是一回事情。有时候就索性修一条小径供人行走。借尤明庆先生博文中的一张图 当然,事情并不是都那么简单,也并不是所有的径都是直的,因为地势有高低、中间有障碍物等等,这样的径,人们就另加说明,称“曲径”。上面尤先生文中的图就有些“曲径通幽”的意思。 这样,径与道、路、途等一样,都是从一处通向另一处的、来回通行的地方。因此与到、路、途一样,都可以 引申到抽象的意义,也就是解决问题、达到某个目的的方法 。从原义说,径只是小路,但是从“方法”这个抽象的引申义上,径与道、路等就没有什么差别了。途径、路径、门径、捷径都可以作这种抽象的引申义。 从一地到另一地,在极复杂的条件下,往往不止一条途径可以通行,实际上,我们做科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索,就常常被比喻称寻找新的道路,需要“另辟蹊径”或“独辟蹊径”。蹊也是指由脚踩出来的小路,往往比径更小。 我们做化学方应研究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到从反应物到产物的最优反应途径。这种反应途径,有时候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要快一些,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有时候要求反应要尽可能慢,例如防止金属的锈蚀、材料的腐烂。在这个意义下,一个好的反应途径甚至可以引起一场大的产业革命。 现在我们所用径字,多用其引申义。除了“直”、“直径”等义之外,对于径字的另外两种重要的引申义,我们的要求绝然不同。 一种是人们的行为、道德,在这种引申义下,要求人们正直、坦荡,要走康庄大道,不要走邪径,要“行不由径”。另一种引申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做研究科学,那就不能墨守成规,只走常规的路径,而是要找出新方法,走新路子,独辟蹊径,找到更好的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在我们科学工作者的身上,对于“径”字的这两种引申义,都要做得好。 (插图引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汉语言|709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广东南海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
xuxfyuwp 2017-11-30 22:27
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于 2015 年正式成立,在全国是一个率先的举措,开始从生态角度关注天气、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影响的规律并开展相关业务,如城市(群)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大气、陆表与海表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生态环境气候承载力分析评估、生态气象示范站及全省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建设、生态气象相关科研和成果推广等,定期发布广东省生态气象监测公报。 生态气象中心设立了城市生态室、海洋生态室、南海生态站等机构。根据不同的大气下垫面规划设计了生态观测站,包括海洋、森林、湖泊、山区、湿地、城市等,位于佛山的南海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是生态气象中心下属的一个很有特色的单位,为生态气象业务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这个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原本是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占地面积近 60 亩。目前仍保持着传统的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如水稻农业气象基本观测、自然物候观测、花生农业气象观测、土壤湿度观测、农情调查等。转为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后,业务拓展了许多,增加了大气环境、土壤、水的成分和作物生长小气候、辐射等观测内容,并建设了实验室,开展相关的分析研究业务。 在土壤和水理化分析实验室中,可以看到不少新添加的分析仪器设备,如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微波消解仪、生化培养箱、高速离心机、石墨消解炉等,利用这些仪器设备,可以对原始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得到更有价值的产品,完全改变了观测站仅提供原始资料,没有分析产品的局面。 这个基地的特色之一是对外开放合作,无论是观测业务,还是分析产品,都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如与中国气象科学院、南京大学一起开展华南暴雨观测实验,与广州市气象局一起开展大城市综合观测,与广东省环保厅、佛山市环保局共同建设珠三角大气环境超级站,与南海区气象局和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展智慧气象设施农业示范工程,与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一起建设核辐射监测站等。这些合作丰富、拓展了观测基地的业务,符合集约化发展的思路,实现了双方或多方共赢,基地科技人员也从中收益,扩大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生态气象是近年来随着需求变化拓展的新业务,需要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推进和完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个大题目,气象领域也自然会融入其中。一些不确定、不成熟的问题也只能在探索中逐步解决。
个人分类: 文章|4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探索大挑战@我们!
lulingkxw 2017-10-24 20:44
一个封尘已久的邮箱终于被打开, 一则鼓励我们去探索的邮件仍在等待。 每年两次,挑战过去,创造未来,全球摆擂台。 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科技慈善令人赞叹! 他们知道马云达摩来了吧?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科学探索的道路只有智勇双全者上, 全球探索大挑战@我们了! 转帖: Dear Colleagues, The 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announced the latest Grand Challenges Explorations (GCE) grant recipients on May 26, 2016. Grand Challenges Explorations grant program funds discovery research, awarding initial grants of US $100,000 and potential follow-on grants of up to US $1 million. Grants target an expanding set of topics. More than 40 projects in 14 different countries received an initial grant of US$100,000. In addition, the foundation has provided additional funding to 11 Grand Challenges Explorations projects with additional funding of up to US$1 million each. We have highlighted some of the funded projects on our slideshow and blog . We will begin accepting applications for the next round of GCE starting in September 2016. The Grand Challenges Tea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uided by the belief that every life has equal value, the 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works to help all people lead healthy, productive lives. Visit our site http://gcgh.grandchallenges.org Privacy Policy http://www.gatesfoundation.org/privacy-policy Unsubscribe 。。。。。。 PO Box 23350 Seattle, WA. 98102 (C) 1999-2014 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分类: 其他|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31)
罗非 2017-10-15 09:58
如果遇见佛陀 我们说宗教是一种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工具,这种说法可能让某些人感到恼怒,因为对他们来说,宗教最重要的就是代表一条通往灵性的途径。然而,一方面,宗教和科学的差距比我们一般认为的更小;另一方面,宗教和灵性的差距却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宗教就是一份契约,而灵性却是一个旅程。 宗教对世界提出一套完整的描述,并提供一份定义清晰且载明各项预定目标的契约。 “ 上帝是存在的。他告诉我们应该遵循某些行为。如果你服从上帝,你就能进天堂;如果你不服从上帝,你就会在地狱里被烧死。 ” 正是因为这份契约写得清清楚楚,才让社会得以制定出各种共同的规范和价值观,从而约束人类的行为。 但灵性之旅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它通常是以神秘的方式把人带向未知的目的地。旅程一开始,通常都是一些大问题,例如:我是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善?在大多数人欣然接受由当权者提供的现成答案时,灵性的追随者却不那么容易满足。他们会下定决心,追寻着这些大问题,不论这些问题将他们引向何方,也不管前往之地是否熟悉或他们是否愿意。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做学术研究也是一份契约,而不是一次灵性之旅,因为学术研究就是把我们带往前人、政府和银行所认同的预定目的地罢了,就如同 “ 我要再读三年书,通过所有考试,拿到大学毕业证,找份薪水好的工作 ” 。但如果你在半路碰上某些大问题,将你引向某个意料之外、起初丝毫没想过的目的地,学术研究也可能忽然变成一次灵性之旅。例如,某个学生可能一开始主修经济学,想在华尔街找份工作,但学着学着,却不知为什么,最后进了印度教的修行所,或是到了津巴布韦去帮助那些艾滋病患者,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次灵性之旅了。 为什么说这样的过程有 “ 灵性 ” ?这是古代二元论宗教的遗产。二元论相信有两个神,一善一恶,善神创造了纯洁而永恒的灵魂,住在一个灵性而充满幸福的世界;恶神(有时称为撒旦)则创造了另一个由物质构成的世界。撒旦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创造的事物永续,因此在物质的世界里,一切终将腐败瓦解。为了将自己创造的瑕疵品赋予生命,撒旦就会诱惑来自纯洁灵性世界的灵魂,再将灵魂关在物质的身体里,这就成了人:一个美好而灵性的灵魂,被困在邪恶而物质的身体里。而由于灵魂的监狱(也就是身体)会衰老死亡,撒旦就必须不断用各种肉体的欢愉来诱惑灵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食物、性和权力。等到身体终于回归尘土、让灵魂有机会逃回灵性世界时,对肉体欢愉的渴望就会诱惑它再次回到另一具物质的身体里。于是,灵魂就这样从一具身体转移到另一具身体,虚耗光阴,追求食物、性和权力。 二元论告诫人们要打破这些物质枷锁,踏上回归灵性世界的旅程 —— 我们对灵性世界完全陌生,但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家。而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必须拒绝所有物质上的诱惑和契约。出于这一理论背景,只要是在人生旅程中质疑着各种俗世的惯例和契约,并前往未知的目的地,我们都会称之为灵性之旅。 这种旅程与宗教有根本的差异,因为宗教要巩固世俗秩序,但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通常,灵性的流浪者最重要的义务之一,就是挑战各大宗教的信仰和惯例。佛教禅宗就曾说 “ 逢佛杀佛 ” ,讲的是在灵性的道路上,如果发现佛教已经落入制式、僵化、固定的窠臼就必须连这些一起摆脱。 对宗教来说,灵性是一种危险的威胁。宗教通常会努力避免信众踏上追求灵性之旅,而许多宗教系统所面对的挑战也不是来自那些追求食物、性和权力的普通人,而是来自那些追求灵性和真实、无法用陈词滥调打发的人。正因为如此,推动新教徒反抗天主教会权威的,并非坚持享乐主义的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虔诚而苦修的修士 —— 马丁 · 路德。路德对于生命有许多存在主义的疑惑,希望得到解答,而且他拒绝接受教会用各种礼仪、仪式和契约得出的答案。 当时,教会向信众提出了一些非常诱人的契约交易。如果你犯了罪,担心死后受到永恒的诅咒,那就只能打开钱包买张赎罪券。 16 世纪初,教会还雇用了专业的赎罪券贩子,来往于欧洲的各个城镇村庄,定价贩卖赎罪券。想要一张进入天堂的签证吗? 10 枚金币。想让已过世的爷爷奶奶一起上天堂吗?没问题,但要 30 枚金币。在这些贩子当中,最著名的就是多明我会修士约翰尼斯 · 台彻尔( Johannes Tetzel ),据传他有句名言: “ 银钱叮当落银库,灵魂立即出炼狱。 ”1 路德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于是开始质疑提供这套交易契约的教会。救赎怎么可能付钱就能了事呢?教皇又怎么可能有权宽恕人们的罪过、打开天堂之门呢?于是,马丁 · 路德根据新教传统,在 1517 年 10 月 31 日带着一份长长的文件、一把槌子和几颗钉子,走到维滕贝格( Wittenberg )诸圣堂( the All Saints’ Church )的大门。文件总共列出 95 条论点反对当代宗教行为,其中就包括反对贩卖赎罪券。路德把文件钉在教堂大门上,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并呼吁所有关心救赎的基督徒起身反抗教皇权威,找出前往天堂的其他道路。 图25 教皇贩卖赎罪券赚钱(出处为新教徒发行的小册子)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灵性之旅总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适合个人,而不适合整个社会。人类要合作,就不能只有问题,而需要坚定的答案。推倒某些荒谬的宗教制度,往往又促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这种事情曾发生在二元论者身上,他们的灵性之旅就变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这种事情也发生在马丁 · 路德身上,他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法则、制度和仪式后,却发现自己正在写下新的法则、建立新的制度、发明新的仪式;甚至连佛陀和耶稣也未能幸免,在坚持追求真理的路上,他们颠覆了传统印度教和犹太教的法则、仪式和制度,但到头来,以他们之名却建立起更多的法则、仪式和制度。
个人分类: 科普|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82)
罗非 2017-8-20 11:08
  哥伦布也需要金主   资本主义不只左右了现代科学的兴起,也影响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出现。此外,一开始正是欧洲帝国主义创造了资本主义的信贷制度。当然,信贷的概念并不是到现代欧洲才发明,早在几乎所有的农业社会就已出现。而在现代早期,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则与亚洲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另外一提,直到18世纪晚期,亚洲仍然是全球的经济强权;换句话说,欧洲人手上的资金还是远远不及中国人、穆斯林或印度人。   然而,在中国、印度和穆斯林世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信贷只能算是次要角色。像是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伊朗的伊斯法罕(Isfahan)、印度德里或中国北京,虽然商人和银行家也可能有资本主义的思想,但这些商人和商业思维却往往遭到国王和将领的轻视。现代早期的非欧洲帝国,建立者多半是伟大的征服者,像是清王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以及建立伊朗阿萨德王朝的纳迪尔沙国王(Nader Shah);又或是某些官僚和军事精英,例如清朝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些人主要靠着税收和掠夺(两者的差异其实很细微)取得资金,很少需要用到信贷,更不用提是否关心银行家和投资者的利益。   但在欧洲情况就有所不同,这里的国王和将领也逐渐采用商业的思维模式,后来甚至是由商人和银行家直接成为统治精英。欧洲人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所需资金来源从税收逐渐转为信贷,而且也逐渐改由资本家主导,一切的目标就是要让投资取得最高的报酬。于是,由穿着西装、戴着帽子的银行家和商人所建立的帝国,就这样打败了由穿金戴银、配备闪亮盔甲的国王和贵族建立的帝国。这些商业型的帝国,取得资金进行征服的效率就是高出一截。毕竟,没人喜欢缴税,但人人都乐于投资。   1484年,哥伦布前往谒见葡萄牙国王,希望国王资助他的船队向西航行,寻找前往东亚的新航道。像这样的探索不仅危险重重,而且需要庞大的资金。从造船、购买补给、支付水手和士兵的薪水,都需要一大笔钱,而且这种投资能不能得到报酬都还大有问题。于是,哥伦布遭到葡萄牙国王拒绝。   但也就像是现在的创业家,哥伦布并没有放弃。他又带着他的想法去找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可能投资者,甚至还再回到葡萄牙一次,但每次都遭到回绝。最后,他决定到刚刚统一的西班牙,找当时在位的费迪南德(Ferdinand)和伊莎贝拉(Isabella)碰碰运气。他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说客,终于说服了伊莎贝拉女王投资。接着就像大家知道的,伊莎贝拉女王就像买中了乐透一样。哥伦布的发现让西班牙人征服了美洲,除了开采各个金矿银矿,还种起蔗糖和烟草,让西班牙的国王、银行家和商人简直是美梦成真。   一百年后,这些王公贵族和银行家不仅荷包满满,而且碰上哥伦布的接班人时,愿意提供的信贷金额也远超过以往。这一切都是因为从美洲搜刮而来的财富。同样重要的一点在于,王公贵族和银行家对于探勘探险的潜力信心大增,也更愿意投入自己的金钱。这就是帝国资本主义的奇妙循环:信贷资助新发现,新发现带来殖民地,殖民地带来利润,利润建立起信任,信任转化为更多的信贷。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纳迪尔沙国王,帝国扩张几千公里之后就后继无力。但对资本主义的创业者来说,一次一次的征服,都让经济的动力更加强大。   然而,这些探险仍然很靠运气,所以整个信贷市场还是显得小心翼翼。许多探险队最后就是两手空空地回到了欧洲,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举例来说,英国人就曾浪费大笔资金,试图寻找从北极通往亚洲的西北航道。而且,还有很多探险队就这么一去不回,有的撞上冰山,有的遇上飓风,有的惨死于海盗之手。于是,为了增加可能投资者的人数,并减少每个人承担的风险,探险家就开始找上股份有限公司。这么一来,不再需要有某个投资人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押在某一条船上,而是由公司从许多投资人手中集资投资,每个人只需要负担自己资金的那一小块风险。这样一来,风险减少,但可能的利润无上限。只要挑对了船,就算只有一点投资,你也可能变成百万富翁。   时间就这样十年十年地过去,西欧发展出一套复杂的金融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筹措大笔信贷资金,提供民间企业或政府发展之用。探索征服队伍如果想取得资金,这套系统的效率远超过任何王国或帝国。而从荷兰及西班牙之间的激烈争斗,也可以看出这种信贷系统的新力量。在16世纪,西班牙是全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帝国幅员辽阔,统治着大部分的欧洲、北美、南美、菲律宾群岛,而且沿着非洲和亚洲海岸,还建立起了一连串的基地。每年都有大批船队,带着大批美洲和亚洲的稀世珍宝满载而归。至于荷兰,国土就是一片沼泽,地小风疾、缺乏资源,原本只是西班牙领地的一个偏远角落罢了。   1568年,主要信奉新教的荷兰决定起身抵抗他们的天主教西班牙统治者。一开始,这些反叛军就像是堂·吉诃德,只是徒劳无功地冲向不可能打败的风车。但80年之后,荷兰不仅成功脱离西班牙而独立,甚至还取代了西班牙和他们的盟友葡萄牙,成为全球的海上霸主,建立起全球性的荷兰帝国,并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荷兰人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信贷。荷兰人对于陆战兴趣不大,因此就付钱请了雇佣兵来负责和西班牙人打仗。至于荷兰自己,则是船越建越大,开始往海上发展。虽然佣兵或大型战船都所费不赀,但当时荷兰人取得了欧洲新兴金融系统的信任(同时西班牙国王则恣意背叛这些信任),于是比强大的西班牙帝国更容易取得资金提供给各个远征队。金融家提供荷兰足够的信贷,让他们得以建立军队和舰队;这些军队和舰队让荷兰控制了全球贸易路线;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极可观的利润。有了这些利润,荷兰人能够偿还贷款,也更加强了金融家对他们的信任。阿姆斯特丹不仅很快成了欧洲首屈一指的重要港口,更是欧洲的金融圣地。   * * *   荷兰到底是如何赢得了金融体系的信任?首先,他们坚持准时、全额还款,让贷款人借款给他们的风险降低。其次,荷兰司法独立,而且保护个人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相较之下,独裁国家不愿保障个人和其财产,于是资本也就一点一滴离开,流向那些愿意遵守法制、保护私有财产的国家。   假设你是个德国某个银行世家的子嗣,父亲看到了一个机会,想在欧洲主要城市开设分行拓展业务。他把你和弟弟分别送到阿姆斯特丹和马德里,给你们每人一万金币的投资资金。你弟弟决定借给西班牙国王,让他招募一支军队向法国国王开战。至于你则决定借给某个荷兰商人,据说那个商人看上了某个位在美洲的既遥远又荒凉的小岛,想买下岛上南边的一块土地。他相信等到旁边的哈德孙河成了一大贸易动脉之后,这个叫作曼哈顿的小岛地价必然扶摇直上。两者的贷款都规定要在一年内偿还。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荷兰商人把他那块地卖了个高价,如同约定连本带利将钱还给你,让你的父亲可真是眉开眼笑。但在马德里的弟弟就尴尬了。虽然西班牙国王和法国交战打了胜仗,但他现在又卷入与土耳其人的冲突。他需要把手上的每一分钱都投入这场新的战争,也觉得这比依约还钱重要得多了。虽然你弟弟不断寄信到皇宫,又拜托宫廷里的熟人,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你的弟弟不但没有赚到约定的利息,连本金都要不回来。这下父亲可没那么开心了。   接着还有更糟的,国王派了一位财务大臣去找你弟弟,直截了当地说,国王还需要再借一万,而且立刻就要。你弟弟手头没钱,只好写信回家,试着让父亲相信这次国王会遵守约定。毕竟老幺还是得人疼,父亲一时心软,勉强同意。结果就是另一笔一万金币再次一去不回,永远消失在西班牙的国库里。与此同时,你在阿姆斯特丹的事业却是有声有色。你可以为这些积极进取的荷兰商人提供越来越多的贷款,而且他们总是准时、全额还款,绝不拖欠。然而,毕竟运气也不可能只好不坏。有一位老客户觉得荷兰木鞋一定能在巴黎掀起风潮,所以想向你借款在巴黎开个木鞋卖场。但不幸的是,你借钱给他之后,木鞋实在不符合法国女性的品位,结果商人大赔一笔,也不愿意偿还贷款。   这下父亲可是大发雷霆,命令你们两个都马上去找律师解决。于是,你的弟弟在马德里向法院控告西班牙国王,而你在阿姆斯特丹向法院控告这位木鞋大师。在西班牙,法院可以说是国王开的,法官会推测上意,免得遭遇雷霆之怒。至于在荷兰,法院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并不需要看人民或亲王的脸色办事。结果,马德里法院驳回了你弟弟的诉讼,但阿姆斯特丹法院判你胜诉,让你取得对那位木鞋商人财产的留置权,好逼他还钱。这下,可是给你父亲好好上了一课。他知道,应该要和商人来往,而不要跟国王来往,而且最好在荷兰做生意,而不要去西班牙。   而且,你弟弟的厄运还没结束。因为西班牙国王还迫切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养军队,而且又一心认定你父亲手上还有钱,就用莫须有的叛国罪起诉了你弟弟,表示如果不立刻交出两万金币,就会把他丢到地牢里关一辈子,等着在里面腐烂。   你的父亲受够了,付了赎金换回自己心爱的儿子,但发誓永远不再和西班牙做生意。于是他收掉了马德里分行,把你弟弟调到鹿特丹。现在,把两家分行都开在荷兰也像是个大好的主意,他甚至还听说,连西班牙的资本家都正在偷偷把资金调离西班牙。因为连他们都意识到,如果他们想让自己的钱不被抢走,而且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就最好到真正能够实行法治、尊重私有财产制的地方,例如荷兰。   就是像这样的事,让西班牙国王逐渐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而荷兰商人则赢得了他们的信心。而且,真正建立起荷兰帝国的,也是这群荷兰商人,而不是荷兰的官方。西班牙国王为了要维持出征的脚步,虽然民众不满的情绪已经日益升高,但他还是不断加征各种税收。与此相对的是,荷兰商人为远征军筹资的方式是贷款,而且也慢慢开始采用出售公司股份的方式,让债权人也能够享有部分的公司获利。这下子,荷兰这些股份公司成了荷兰帝国的中流砥柱;谨慎的投资者绝不会把钱借给西班牙国王,就算要借给荷兰政府也得思量思量,但讲到投资这些荷兰的股份公司,可是乐意之至。   如果你觉得投资某家公司能赚大钱,但当时所有股份都已经卖完了,你还可以从其他的股份持有人那里去买,只是可能付的价钱会比当初他们买的时候高。至于如果你买了股份,却发现公司前景堪虑,也可以试着用较低的价格卖出股份。这些买卖大行其道,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欧洲各大主要城市几乎都设立了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   最著名的荷兰股份制公司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简称VOC),在1602年得到特许而成立,当时荷兰才刚摆脱了西班牙统治,甚至就在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地方,还能听到西班牙大炮的声响。东印度公司通过出售股票取得建船的资金,再派船前往亚洲,带回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特产货物。此外,东印度公司也资助旗下船舰的军事行动,打击竞争对手与海盗。最后,东印度公司更是提供资金直接攻下了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群岛,岛屿数目上万,在17世纪初分别由几百个不同的王国、公国、苏丹和部落统治。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在1603年首次来到印度尼西亚,当时纯粹只是为了商业目的,但为了保护商业利益、让股东取得最高利润,东印度公司开始攻击那些提高关税的当地政权,另外也与来自欧洲的竞争对手开始交战。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商船上配备大炮,从欧洲、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招募佣兵,建起堡垒,展开全面的战争和围城行动。这些做法我们今天听起来可能觉得有些离奇,但在现代早期,民间公司雇用的常常不只佣兵,还包括将军、大炮、军舰,甚至可以直接雇用整支编制完整的现成军队。所以,等到像这样由一个民间企业建立起一整个帝国的时候,国际社会可是觉得理所当然,见怪不怪。   东印度公司就这样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岛屿,印度尼西亚群岛一大部分都成了他们的殖民地,自此统治印度尼西亚近200年。一直要到1800年,印度尼西亚才改由荷兰政府统治,在接下来的150年间成为荷兰这个国家的殖民地。在今天,有人大声疾呼,认为21世纪的民间企业已经掌握了太多权力。但从现代早期的历史来看,我们早已看过放纵追求自我利益能到什么境界。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威风八面的时候,荷兰的西印度公司(WIC)也在大西洋大展身手。为了掌控哈德孙河这个重要商业通道,西印度公司在河口的一座小岛上开拓了一个殖民地,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这个殖民地不断遭受美国原住民威胁,英国人也多次入侵,最后在1664年落入英国手中。英国人将这个城市改名“纽约”(New York,即“新约克”,约克为英国郡名)。当时西印度公司曾在殖民地筑起一道墙,用来抵御英国人和美国原住民,这道墙的位置现在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街道:华尔街(Wall Street,直译为“墙街”)。   * * *   随着17世纪走向尾声,由于荷兰人过于自满、战争成本又过于高昂,他们不仅失去了纽约,也无法再维持欧洲金融和帝国引擎的地位。法国和英国成了这个地位的强力竞争对手。一开始,似乎看来法国的赢面较大,毕竟它面积大于英国,更富有,人口更多,而且军队的规模和经验也胜出。然而,最后是由英国赢得了金融系统的信任,而法国只证明自己还不配得到这个地位。欧洲在18世纪爆发了密西西比泡沫事件(Mississippi Bubble),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金融危机,法国王室也在这次事件中臭名远播。这个故事同样也是由一个打算建立帝国的股份公司开始。   在1717年,成立于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Mississippi Company)在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下游谷地开拓殖民地,新奥尔良(New Orleans)也是在此时开始成形。为了取得这项庞大计划的资金,这家与路易十五宫廷关系良好的公司便在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出售股份。公司所有人约翰·劳(John Law)当时身兼法国央行行长,还得到国王任命为主计大臣,大约等于现代的财政部长。在171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河谷其实大约只有沼泽和鳄鱼,但密西西比公司却是撒着漫天大谎,把这个地方描述得金银遍地、无限商机。许多法国贵族、商人和城市里那些冷漠的中产阶级都信了这套谎言,于是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一飞冲天。公司上市的股价是每股500里弗(livre)。1719年8月1日,股价涨到每股2750里弗。8月30日,股价已经飙升到每股4100里弗;9月4日升上每股5000里弗。等到12月2日,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每股超过10000里弗大关。当时,整个巴黎街头洋溢着一种幸福感。民众卖掉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借了大笔的金钱,只为了能够购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找到了快速致富的捷径。   但就在几天后,开始兴起一片恐慌。开始有些股票炒手,意识到这种股价实在太夸张,完全不可能维持。经过他们仔细算计,觉得最好尽快在股价高点脱手。由于市场上的供给量上升,股价应声下跌。其他投资者见到价格下跌,也想赶快收手离场。就这样,股票价格持续暴跌,简直就像一场雪崩。为了稳定股价,法国央行行长(也就是约翰·劳本人)决定买进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但最终还是无以为继,耗尽了央行所有资金。到了这步田地,法国主计长(仍然是约翰·劳本人)又下令印制更多钞票,才能继续购买更多股票。就这样,整个法国金融体系就成了一个大泡沫。无论约翰·劳的金融操作再怎么高明,仍然无力回天。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从每股10000里弗大跌至每股1000里弗,接着更是彻底崩溃,再也没有任何价值。到了这一刻,法国央行和国库手中只有大量如壁纸的股票,再也没有任何金钱。那些最大的股票炒手多半得以及时脱手,所以几乎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但小型投资人则是倾家荡产,许多因而自杀。   密西西比泡沫可以说是史上最惨烈的一次金融崩溃。法国王室的金融体系一直没能真正走出这场重大的打击。密西西比公司利用其政治影响力操纵股价、推动购买热潮,结果让法国人民对法国金融系统和国王的金融智慧都失去信心。路易十五越来越难推动各种信贷计划,而这也成为法国海外领土逐渐落入英国手中的主因之一。在当时,英国仍然可以轻松用低利率取得贷款,但法国不仅贷款困难,还得付出高额的利息。为了要处理日益高筑的债台,法国国王只能越借越多,而利率也越借越高。最后来到路易十六,他在祖父驾崩后继位,但在18世纪80年代却发现年度预算有一半都得拿来支付利息,财政已濒临破产。到了1789年,他迫于无奈,不得不召开已经长达一个半世纪未曾召开的三级会议,希望能解决这项危机。就这样,法国大革命揭开了序幕。   法国海外霸权分崩离析的同时,大英帝国却是急遽扩张。大英帝国就像先前的荷兰帝国,主要是由民间股份公司所建立及管理,而这些公司也都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例如英国在北美的第一批殖民地成立于17世纪初,建立者都是民间股份公司,例如伦敦公司(London Company)、普利茅斯公司(Plymouth Company)、多切斯特公司(Dorchester Company)和马萨诸塞公司(Massachusetts Company)。   至于打下印度次大陆的,同样也不是英国官方,而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佣兵。这家公司的成就甚至比荷兰东印度公司更加辉煌。公司总部位于伦敦的利德贺街(Leadenhall Street),而在近一世纪的时间里,这家公司就是从这里统治着一整个儿强大的印度帝国,掌握着多达35万士兵的庞大军力,就连英国王室也只能自叹弗如。一直要到1858年,英国王室才将印度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收编国有。当时拿破仑曾嘲笑英国,说他们是个“店小二的民族”(nation of shopkeepers)。只不过,就是这群店小二打败了拿破仑本人,还建立起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个人分类: 科普|1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敬郭川,致敬勇于探索的人们
热度 3 张海霞 2016-11-5 12:57
【题记】郭川,一个航海的汉子,在海上失踪了,写他的文字很多,这一篇是最令我动容的,特别贴出来,敬爱的老船长 ,记得你说过: 我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是从未放弃过! 相信你还在坚持着,我们都等着你奇迹归来! 我只赞美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的人 拾遗物语 “ 我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从没放弃过。 ” “ 我每天都用海水洗头,用雨水洗澡,以泪洗脸,我在海上哭的时候比在现实生活多得多。 ” “ 如果你未驶入大海,只去了这个星球 30% 的地方;但当你进入大海,就能够探索这个世界 100% 的地方。 ” —— 中国航海第一人郭川 1 出生于 1965 年的郭川, 34 岁前一直是个 “ 好孩子 ” 。 乖乖地从小学读到高中, 乖乖地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 乖乖地做了一名国企工程师。 然后乖乖地工作,乖乖地成长。 31 岁时,便已成为公司副总裁。 1996 年,他又重回学校。 攻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MBA , 1998 年,拿到了 MBA 学位。 彼时, MBA 还是一个 “ 稀有物种 ” 。 同班同学纷纷升职加薪,出任 CEO 。 郭川的前程,也似锦缎般美好。 “ 或许在我接下来的简历上, 会写上某某公司总经理, 首席执行官之类的头衔。 ” 但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是, 郭川竟在这时候递交了辞呈。 领导多次挽留,向他展示职场前景。 但终究没能留住郭川的心。 郭川放弃了司局级待遇, 放弃了一套北京分配住房, 义无反顾地辞职而去, “ 我想重新开始,不想活得像一条死鱼。 ” 郭川生命之河突然拐弯, 源于 1998 年的一次偶然。 那天,他在香港登上一位朋友的帆船。 在浩瀚大海上恣意翱翔的感觉, 一下击中了郭川的心脏, 藏在骨子里 33 年的躁动因子, 终于被这次航海之行彻底激活。 “ 那个生命中注定属于我的东西就这样登场了。 ” 2 郭川在《我为什么选择帆船》中写道: “ 在过去 20 年, 我们在物质上的进步可谓神速, 然而精神上的追求却陷入了迷茫和困惑。 ” 这句话,是整个中国的写照。 郭川的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虽然高端而安逸, 但他却厌倦了这种 “ 像死鱼一样的生活状态 ” 。 “ 这种单调的生活让我厌倦, 我开始拼命拓展生命的外延。 ” 他因此学过滑翔、学过潜水、学过滑雪, 但这些都没能引爆他骨子里的躁动基因, 直到 1999 年,他碰上了帆船。 “ 中国人很传统很保守, 习惯沿着父母铺就或社会认可的轨迹前行, 在与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我纠结多年后, 感谢帆船, 让我放荡不羁的内心找到了皈依之所。 ” 郭川之所以选择帆船,是因为: “ 就起源而言, 其他所有体育项目都是被世界发现的, 唯独的例外是帆船, 它是被用来发现世界的。 如果你未驶入大海, 只去了这个星球 30% 的地方; 但当你进入大海, 就能探索这个世界 100% 的地方。 ” 郭川胸里豪情万丈。 1998 年 6 月 12 日深夜, 法国传奇水手埃里克 · 塔巴雷, 驾驶一艘三体船驶向苏格兰, 狂风骤来,船体剧烈晃动, 一块桅杆掉下,将他打落水中。 塔巴雷死后不久, 郭川来到法国拉特里尼泰, 在塔巴雷生活过的地方租了一套房子, 开始学习帆船航海技术。 35 岁的他,立志成为 “ 东方的塔巴雷 ” 。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 对一个喜欢物理但又怕学不好的孩子说: “ 如果你喜欢一个事, 又有这样的才干, 那就把整个人都投入进去, 就像一把刀直扎下去直到刀柄一样, 不要问为什么,也不管会碰到什么。 ” 郭川就是这样 “ 一插至柄 ” 的人, 在拉特里尼泰训练, 别人忍受不了的高强度, 他连吭都不吭一声。 别人忍受不了的饮食, 天天吃 5 颗蘑菇、半颗生菜、 2 根香肠, 但他却能 “ 甘之如饴 ” 。 3 2008 年,郭川参加沃尔沃环球帆船赛。 这个航海界影响力最大的赛事, 有史以来终于有了第一张东方面孔。 但郭川也第一次领教到了航海的残酷。 登船一周后,他患上了幽闭恐惧症。 “ 全身肌肉都是僵硬的, 根本不会笑。 睡不着觉, 每天都是完全清醒的状态。 不爱说话, 不想和任何人交流, 自己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 他开始怀疑 “ 生命的意义 ” , 甚至想到了自杀。 队友建议他退出比赛接受治疗。 但两个原因促使他拒绝了这个建议。 “ 一,我是唯一的中国代表。 来到这里,我不能让祖国蒙羞。 ” “ 二,如果我当时退出比赛, 可能会从此厌恶这项运动, 这辈子都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来。 ” 郭川执意不下船, 坚持使用药物治疗。 在历时 10 个月、 39000 海里的航行中, 他终于挺了过来, “ 这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 内心强大起来的他, 在随后 4 年 开始了一系列挑战。 成为第一位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中国人; 成为第一位单人帆船跨越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 成为第一位参加 6.5 米极限帆船赛事的中国人; 成为参加环法帆船赛并首次夺冠的中国人; 成为第一位参加跨大西洋 minitransat 极限帆船赛事的中国人; ………… 4 全世界登顶珠峰的人, 已经超过 5000 人次。 但古往今来,环海英雄只有 100 多人。 而完成 40 英尺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 全世界一个也没有。 2012 年 11 月 18 日, 郭川独自驾驶 “ 青岛号 ” 帆船, 冲过中国青岛奥帆中心起点线, 他要去做这个级别的 “ 世界第一人 ” 。 “ 青岛号 ” 船体狭小, 饮食起居只有 4 平米活动空间。 他携带了 150 袋真空脱水食品, 这是海上生活唯一的食物来源。 他还带了几袋咸菜和几瓶酒, 留着过元旦、春节和生日时喝。 另外还带了一箱纯净水, 这是他遇险时的救命水, 平时,饮用水全部来自海水净化装置。 彪悍的海盗和 突然而至的大白鲨, 都不是郭川本次航行的最大障碍, “ 最大的挑战是内心的寂寞。 ” 一个人,一条船, 与一望无际的大海为伴, 需要极其强大的内心。 郭川在海上寂寞得厉害, 就要大哭一场,哭完了再重新开始。 夜晚,他看见海水深处的七色彩虹, 就会高兴得哼哼唧唧。 白天,他看见茫茫大海上盘旋的飞鸟, 也会开心得手舞足蹈。 “ 我每天都用海水洗头, 用雨水洗澡,以泪洗脸, 我在海上哭的时候比在现实生活多得多。 ” 但郭川将帕斯卡尔的名言引为座右铭: “ 我只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的人。 ” 帆船航海,最让人头疼的是无风。 郭川行至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时, 碰上无风天气, 船被困在原地整整 8 小时。 一个人孤悬于大海之上动弹不得, 那种孤寂真是寒彻骨髓。 海上瞬息万变,睡觉得看天气, 一旦情况不好,连续几天都无法休息。 郭川便在船上装了一个定时器, 将每次睡觉时间定为 20 分钟, “ 睡眠只能分成这样的一小段一小段。 ” 无风招人烦,但飓风招人恨。 2012 年 12 月 27 日, 青岛号遭遇狂风侵袭, 大前帆破损,坠落水中, 郭川在漆黑的暗夜里, 花了很长时间才将帆从水中捞起。 随后,他又爬上六层楼高的桅杆, 晃晃荡荡地剪掉大前帆残余部分。 2013 年 1 月 7 日, 青岛号再遭狂风侵袭, 帆船大幅度侧翻, 把他急速甩进大海。 幸亏他手疾眼快,抓住了一条缆绳。 郭川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一句话: “ 单人航行,水手最怕落水。 一旦人船分离,船会迅速弃人而去, 水手只能孤独地在大海上等死。 ” ▲ 2013 年 1 月 16 日 郭川抵达合恩角 航程中最危险的地方, 当属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 合恩角气温很低、风力很大, 浪头经常掀起 10 多米高。 已有 500 多艘船、两万多人葬身于此, 它因此而被称为 “ 海上坟场 ” 。 郭川一会被巨浪推向波峰, 一会又被巨浪卷入波谷, 在经过几天几夜无眠搏斗后, 郭川终于闯过了这道鬼门关。 2013 年 1 月 18 日, 成功闯过合恩角后, 郭川写下这样一句话: “ 走得到的地方是远方, 回得去的地方是家乡。 ” 随后,身在青岛的妻子肖莉, 接到了郭川打来的卫星电话, “ 合恩角,过了! ” 肖莉无声哽咽,眼泪夺眶而出。 2013 年 4 月 5 日 7 时 59 分, 郭川在海上航行 137 天 20 小时 2 分后, 终于抵达终点青岛。 他创造了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 被欧美人统治了六百年的帆船航海, 第一次有了中国航海家缔造的世界奇迹。 越过终点线后,这个 48 岁的男人, 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激动, 一跃跳入冰冷的海水中, 使尽全身力气游到岸上, “ 噗 ” 地一声跪在妻子和儿子面前。 慢慢地,他抬起头, 热泪混杂着苦咸的海水, “ 我,活着回来了! ” 5 2015 年 9 月 3 日 13 时 41 分, 船长郭川率领 5 名国际船员, 驾驶 “ 中国青岛 ” 号三体帆船, 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起航了, 郭川要去挑战北冰洋东北航道。 全球气候变暖,在夏季时, 这条航线会有短暂的无冰航道出现。 但这条航线只是 “ 传说中的理论航线 ” , 因为从来没有人去亲身探索过。 但郭川招募了 5 名国际队员,决定去挑战这个 “ 传说 ” 。 “ 中国提出了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北冰洋航线应成为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 ▲ “ 中国青岛 ” 号 驶入东西伯利亚海之后, “ 中国青岛 ” 号立马陷入僵局。 航道上突然出现了大量浮冰, 海风中的湿气附着在帆船外部, 立刻形成一层冰罩, 风向标和传感器随即停止工作, 再也不能传递数据。 海水温度已降至零下五度, “ 我脑中快速闪过那些极地探险船被冻在冰面上的灾难画面。 ” 郭川立马大喊: “ 垂直转弯。 ” 逃离途中,极地狂风呼啸而来。 主帆滑轨不堪大风蹂躏出现故障。 郭川团队用了三小时才将滑轨修好。 “ 这三个小时,如同过了三年。 ” ▲ 冰屑覆盖的缆绳 在高纬度地区航行, 大雾弥漫,一片混沌。 郭川紧盯着热成像仪, 生怕出现冰山。 突然,屏幕上竟真的出现了冰山形状, 估计距离也就 20 米, 帆船正对着它航行。 郭川立即大骂: “ 全力转向。 ” “ 就差一点点,我们就撞上了冰山。 当时的感觉只能用 ‘ 惊悚 ’ 来形容。 ” 惊悚之后,郭川立即召开团队会议。 讨论中,队员分成两派。 一派主张还是沿高纬度航行。 一派主张转向低纬度航行。 “ 高纬度漂浮的冰山较多, 帆船一旦与之相撞, 在这样一个极寒之地, 等待我们的就是死亡。 ” 郭川果断决定:垂直转弯驶向低纬度。 不久,郭川收到紧急电子邮件: “ 高纬度冰区危险!赶快转向! ” 但此时,帆船已处于北冰洋低纬度。 幸亏决定及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2015 年 9 月 15 日 16 时 48 分, “ 中国青岛 ” 号冲过白令海峡终点线, 1 艇孤帆,零下 40 度, 291 小时, 3240 海里, 郭川团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驾驶无动力帆船, 在不间断、无补给的情况下, 完成北冰洋东北航线的世界航海纪录。 “ 一件连我们这样疯狂的法国人都不敢想的事, 竟然被一个中国人干成了。 ” 世界帆船运动气象权威杜马尔惊叹。 2016 年 1 月, 帆船界权威杂志《帆船与航行》, 向郭川颁发了 2015 年度成就奖。 颁奖词这样写道: “ 郭川团队用超乎想象的能量创造了历史, 谱写了人类航海史上的新篇章 ……” 中国是海洋大国, 但自明朝郑和以降的约 600 年间, 海洋留给中国的,多是惨痛的凌辱记忆。 如今,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实现, 离不开每个人心中涌动的梦想和豪情。 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 郭川,成为汇集中国梦的一朵闪亮浪花。 有了郭川,至少让我们, 在麦哲伦、哥伦布这些伟大的西方航海家面前, 可以稍稍抬起头来了。 郭川创造的这两项世界纪录, 虽然没有金牌、不升国旗、不奏国歌, 但一位法国航海家评价说: “ 在我心中,郭川比奥运帆船冠军更伟大。 古往今来,环海英雄仅 200 人,比珠峰勇士少 10 倍。 ” 6 2015 年,意大利玛莎拉蒂号帆船, 用 21 天完成了横穿太平洋。 2016 年 3 月, 郭川公布了横穿太平洋计划。 “ 我要去从冲击这个纪录! ” 过去国际帆联认可的横穿太平洋航线, 都是从美国洛杉矶到日本大阪, 但经过郭川的努力, 国际帆联把横穿太平洋终点定在了中国上海。 “ 设置航线不仅仅要考虑地理方面的因素, 还会考虑一个国家作为经济体在全球的地位, 对此,我感到非常自豪。 ” 2016 年 10 月 19 日, 51 岁的郭川驾驶三体大型帆船, 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出发了。 按照他制定的航程计划, 11 月 5 日或 6 日将抵达中国上海, 并大大超越玛莎拉蒂号创造的世界纪录。 玛莎拉蒂号上共有 11 名船员, 而郭川此行是孤身一人。 郭川说: “ 我很感激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梦想与激情交织, 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现实。 ” 但这一次,郭川没有归来。 巴顿将军说: “ 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 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 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 如果,有一天郭川终将逝去, 星辰大海,是他最好的归宿。 悲且悲之,壮亦壮哉。 7 10 月 25 日下午 3 点左右, 郭川消失于茫茫太平洋后, 很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 这年头还需要哥伦布? ” “ 浪费资源,却没为社会做出实质贡献。 ” “ 毫无意义,好比把飞机再发明一遍。 ” “ 我们为什么需要郭川? ” 是啊,郭川航海究竟有什么意义? 1600 多年前, 一位中国和尚从长安出发 历经千难万险 到达天竺, 第一次成功从 “ 西天 ” 取经。 这位和尚就是比玄奘早 200 年的法显。 “ 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 法显探险,开启了中西方交流新纪元。 1912 年 1 月 18 日, 斯科特率领五人团队抵达南极探险, 但在返回途中死于恶劣天气。 临死前,他给妻子写信说: “ 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 我能告诉你什么呢。 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 1924 年,《纽约时报》记者, 问登山家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马洛里回答: “ 因为它在那里。 ” 说完这句话不久, 马洛里在冲顶珠峰时遇难。 他留下一句话: “ 生命最重要的不是享受,而是创造和体验。 ” 和他们相比, 我们的人生实在是乏善可陈。 我们太热爱这个安稳现世了, 愿意为此延长老年而放弃青壮年, 愿意为生命的长度放弃宽度和厚度。 我们觉得唯一 “ 有意义 ” 的, 就是尽力争取长命百岁然后无疾而终。 但 “ 郭川们 ” 不这样认为,郭川说: “ 人生不应是一条由窄变宽、由急变缓的河流, 更应该像一条在崇山峻岭间奔腾的小溪, 时而近乎枯竭,时而一泻千里, 你不会知道在下一个弯口会出现怎样的景致和故事, 人生本该这样立体而多彩。 ” 正因如此,他们成了我们眼中 “ 不可理解的人 ” 。 但如果没有这些 “ 不可理解的人 ” , 谁会相信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 谁会相信美洲和欧洲之间能够铺设电缆? 谁会相信有个地方真的到处是黄金? 谁会相信大海另一边有新大陆和新世界? 谁会相信人真的能飞上天? 我们中国人恐怕自己都忘记了, 一个叫做万虎的人, 为了能像鸟一样飞翔, 把自己绑在鞭炮上炸成了碎片 可就是这个人被西方人尊敬着, 而我们浩如烟海的历史书中 只充斥着循环的宫廷阴谋, 和一场场大同小异的动乱, 却没有记录下这个人的名字。 如果一定要追问郭川航海有什么意义? 这意义或许就是: 一种对于自身生命的拓展精神; 一种不断谋求超越的进取精神; 一种敢为人先、引领潮流的创造精神。 如果人类没有这样一些精神, 一定还在穴居野处、茹毛饮血; 如果我们觉得 “ 郭川们 ” 没有意义, 人类就会止步于当下,再无任何进步。 黑夜很可怕,但是毕竟有星星闪烁。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 如果没有这些划过天际的灿烂流星, 我们的天空该是多么地阴暗和萧索。 当列宁踏上那飞奔的火车, 当万虎点燃鞭炮上的引线, 当郭川驾着帆船向太平洋进发, 他们都不知道命运下一幕是什么, 是死亡还是荣耀? 但又何必去想那么多, 我就要在这一秒选择自己的命运! 正如郭川在《执着的人是幸福的》中写过: “ 我认为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因为执着,我成就了我的梦想。 好奇与冒险本来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性, 是人类进步的优良基因, 我不过遵从了这种本性的召唤, 回归真实的自我。 ” 今天, 我们不需要航海家去发现新大陆, 不需要登山家去山里寻找千年老参, 不需要猎人狩猎获得肉类 …… 但我们需要郭川这样的人, 照亮我们的来路与去路。 正如郭川所说: “ 我的事迹或许无法拷贝,但我的精神可以拷贝。 ” 在这样一个只求生命长度的时代, 我们需要郭川精神, 理解和分享他的伟大, 是我们让自己变得不再平庸的方式之一。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 留下了一句著名金句: “ 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 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 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负此生。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6432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习不必那么痛苦,快乐定有方法
bole 2016-11-4 17:00
文/ 胡理乐 伯乐快乐教育 ( 微信公众号:blkljy)图/互联网 可能是对知识的较真,也有可能是性格的使然,我从不相信权威,我更讨厌形式主义的学术和科研,这便是我离职创业或者转型去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曾经我与同事交流中提到过我的观点,在中国,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一旦评上了院士,对科学的研究可能就会持有松懈的态度,从此他的科研生涯基本划上了句号。无论他曾在科研上有过多大的成就,创造过多少辉煌,如果不与时俱进,就无法把握科研创新的前沿,甚至他对科研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人没有了追求,没有了动力,又会有多大的创作激情?满足于现状,只会在过去的回忆里沾沾自喜。那些真心热爱知识和科学的人,常常一生都在不断的探索发现。居里夫人一生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在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甚至她晚年的时候仍然大部分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学习探索是无止境的,翻过了一座山还有更高的山可以去攀登,那里有不一样的景色。 享受胜利后的果实,这是人之常情。但基于过去的、个人的成功经验对科学研究指手画脚很有可能对科学的发展形成阻力。倚老卖老很可怕,不学习新知识,不与时俱进更可怕。有些老专家习惯于向年轻人倾注理念灌输知识,习惯于说教年轻人,却很难听得进年轻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有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老专家才是国家的宝贝、人民的福音。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的妻子,可大多数人都尊称她一声先生。杨绛先生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93岁的她出版了《我们仨》, 96岁的她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的她出版了《杨绛文集》。她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获奖无数。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钱钟书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祖国事业的未来还是要交给有热血有激情的人,因为他们紧随时代的步伐,了解时代的最新动态;因为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因为他们满怀激情,充满斗志;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对祖国事业,渴望成功。未来是属于他们的,这无关年龄成就,热血和有激情便是他们的本钱。 老专家给国家提建议诣在促进国家发展,给年轻人引路和指导旨在助其一臂之力,拥有宽广的胸怀、真心的期盼并协助年轻人超越自己则是年轻人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 昨晚,我向一位退休的老教授、老教师解释了一晚上,最后他仍难以理解我所解释的快乐教育。因为我们坚信经验,特别是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启示,指引我们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往往也是这些经验让我们遭受失败,即使是伟大的公司也未能幸免。你应该听说过蓝色巨人IBM在个人电脑时代到来时的没落、柯达被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打败、手机巨人诺基亚在智能手机转型中走向破产的案例,这些例子反复给我们阐述的道理就是盲目相信成功经验很可怕。请再去翻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吧,这个短小的故事发人深省。为了孩子的教育,你选择做哪一只老鼠呢?是不愿改变坚持等待而被饿死的老鼠,还是抛弃过去经验勇敢接受变化而发现更大奶酪的老鼠呢? 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被动的学习效果差。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把兴趣引导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并教给学生必要的高效学习方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收获成长的喜悦,我相信学习会更快乐,教育会更高效! 笑容是判断孩子是否积极主动学习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孩子的笑容是纯洁无暇的,任何人都可以从孩子的笑容里发现孩子的内心。快乐的学习让孩子带着兴趣了解世界。 快乐教育不是快乐与教育的交集,而是教育的子集,快乐教育研究如何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学得更高效。快乐教育寻找一座由快乐和兴趣搭建的魔法桥,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去探索,去超越。 不要再问我,快乐教育就是快乐地玩耍吗? 也不要再问我,快乐教育只是在玩中学习吗? 如果你有其他问题和建议,或者愿意与我们一起探讨快乐教育、共享教育快乐,欢迎你来信:5flavor@163.com 或者关注我个人的微信公众号:胡理乐,我们定期分享快乐教育方法和育儿实践! 只有变化是唯一不变的,快乐地拥抱“快乐教育”吧! 杜威(教育大家,陶行知的恩师): 用昨天的方法从事今天的教学是对孩子们明天的剥夺 。 教育必须快乐,人人都可成才! 伯乐快乐教育,关爱孩子成长!
个人分类: 快乐教育|3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不必那么痛苦,快乐定有方法
bole 2016-11-4 16:58
文/ 胡理乐 伯乐快乐教育 ( 微信公众号:blkljy)图/互联网 可能是对知识的较真,也有可能是性格的使然,我从不相信权威,我更讨厌形式主义的学术和科研,这便是我离职创业或者转型去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曾经我与同事交流中提到过我的观点,在中国,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一旦评上了院士,对科学的研究可能就会持有松懈的态度,从此他的科研生涯基本划上了句号。无论他曾在科研上有过多大的成就,创造过多少辉煌,如果不与时俱进,就无法把握科研创新的前沿,甚至他对科研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人没有了追求,没有了动力,又会有多大的创作激情?满足于现状,只会在过去的回忆里沾沾自喜。那些真心热爱知识和科学的人,常常一生都在不断的探索发现。居里夫人一生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在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甚至她晚年的时候仍然大部分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学习探索是无止境的,翻过了一座山还有更高的山可以去攀登,那里有不一样的景色。 享受胜利后的果实,这是人之常情。但基于过去的、个人的成功经验对科学研究指手画脚很有可能对科学的发展形成阻力。倚老卖老很可怕,不学习新知识,不与时俱进更可怕。有些老专家习惯于向年轻人倾注理念灌输知识,习惯于说教年轻人,却很难听得进年轻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有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老专家才是国家的宝贝、人民的福音。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的妻子,可大多数人都尊称她一声先生。杨绛先生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93岁的她出版了《我们仨》, 96岁的她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的她出版了《杨绛文集》。她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获奖无数。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钱钟书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祖国事业的未来还是要交给有热血有激情的人,因为他们紧随时代的步伐,了解时代的最新动态;因为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因为他们满怀激情,充满斗志;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对祖国事业,渴望成功。未来是属于他们的,这无关年龄成就,热血和有激情便是他们的本钱。 老专家给国家提建议诣在促进国家发展,给年轻人引路和指导旨在助其一臂之力,拥有宽广的胸怀、真心的期盼并协助年轻人超越自己则是年轻人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 昨晚,我向一位退休的老教授、老教师解释了一晚上,最后他仍难以理解我所解释的快乐教育。因为我们坚信经验,特别是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启示,指引我们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往往也是这些经验让我们遭受失败,即使是伟大的公司也未能幸免。你应该听说过蓝色巨人IBM在个人电脑时代到来时的没落、柯达被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打败、手机巨人诺基亚在智能手机转型中走向破产的案例,这些例子反复给我们阐述的道理就是盲目相信成功经验很可怕。请再去翻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吧,这个短小的故事发人深省。为了孩子的教育,你选择做哪一只老鼠呢?是不愿改变坚持等待而被饿死的老鼠,还是抛弃过去经验勇敢接受变化而发现更大奶酪的老鼠呢? 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被动的学习效果差。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把兴趣引导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并教给学生必要的高效学习方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收获成长的喜悦,我相信学习会更快乐,教育会更高效! 笑容是判断孩子是否积极主动学习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孩子的笑容是纯洁无暇的,任何人都可以从孩子的笑容里发现孩子的内心。快乐的学习让孩子带着兴趣了解世界。 快乐教育不是快乐与教育的交集,而是教育的子集,快乐教育研究如何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学得更高效。快乐教育寻找一座由快乐和兴趣搭建的魔法桥,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去探索,去超越。 不要再问我,快乐教育就是快乐地玩耍吗? 也不要再问我,快乐教育只是在玩中学习吗? 如果你有其他问题和建议,或者愿意与我们一起探讨快乐教育、共享教育快乐,欢迎你来信:5flavor@163.com 或者关注我个人的微信公众号:胡理乐,我们定期分享快乐教育方法和育儿实践! 只有变化是唯一不变的,快乐地拥抱“快乐教育”吧! 杜威(教育大家,陶行知的恩师): 用昨天的方法从事今天的教学是对孩子们明天的剥夺 。 教育必须快乐,人人都可成才! 伯乐快乐教育,关爱孩子成长!
个人分类: 快乐教育|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环境:弘毅探索农业新出路
热度 2 蒋高明 2016-7-2 14:03
弘毅:探索农业新出路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本文载《中华环境》2016年4月号(总第25期):51-53 弘毅生态农场成立于 2006 年 7 月 18 日,地点位于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理生态过程创新研究组创建的试验农场。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而非单一技术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创建“低投入、零污染、高产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场摒弃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 6 项不可持续技术 ( 六不用 ) ,从秸秆、“害”虫、“杂”草综合开发利用入手,种养结合,实现元素循环与能量流动,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平衡;生产纯正有机食品,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大学生就业;最终实现耕地固碳。该农场成立是基于以下几个背景因素。 一、 农场成立的背景 背景之一,我国草原不断退化,而农田秸秆被就地焚烧 。我国 18 亿农田除生产约 6 亿吨粮外,还生产了约 7 亿吨秸秆,如果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这些秸秆可变为牲畜的好饲料。遗憾的是,这些牲畜饲料在田间地头被农民焚烧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 60 亿亩广阔的草原,仅生产 3 亿多吨干物质,这些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牧草。然而,由于过度利用草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退化,国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治理。而在农区发展禽类养殖业,由于空间小,不得不将动物们压缩到很小的空间内。如果将传统的牧区南移,将草原大量空间用于养殖禽类,则可取得双赢的效果。根据这一设想,我们分别于 2005 年在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开展了“禽北上”实验,于 2006 年在山东平邑县开展了本实验,也称“畜南下”实验。 背景之二,农田生态环境充满了大量化学污染物质 。由于现代农业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养分得不得循环, 生态平衡被打乱,不得不依靠大量化学物质投入,甚至有人试图通过转基因办法让植物自己生产农药,并抵抗草甘膦除草剂。这样的农业模式造成了耕地严重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为了恢复农业生态平衡,我们摒弃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 6 项不可持续技术,从源头杜绝化学物质和转基因生物污染。 背景之三,食物安全问题突出,净化食物链迫在眉睫 。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生产中经常使用的农药品种为 近千 种,人们吃的食物,农民是离不开农药来生产的。除了农药,有人还对食物链添加了激素物质。当年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五大激素,全部都用到了农业生产,分别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 动物食品中也难逃脱激素的身影,对于很多鸡、鸭、牛、猪、鱼、蟹、黄鳝等养殖过程中使用动物激素。 针对食物链污染的严酷现实,开展了利用生态学的办法种植和养殖, 开展“零添加、零农残”探索。 背景之四,耕地严重退化,很多高产田已不高产 。由于用地不养地,全国各地农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如东北的黑土层消失了近半米,内地的土壤有机质由 30 年前的 2% 左右下降到不足 0.7% ,大量化肥与农膜使用,已使的耕地出现板结、酸化、化学化,原本的高产田下降到中产田或低产田。针对这一严酷的现实,弘毅生态农场采取生态学的办法,恢复地力,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将低产田提升为高产稳产的吨粮田。 背景之五,温室气体增加,现代农业变成重要的排放源 。在化学农业或转基因所谓现代农业模式下,农业由碳汇变成了碳源。生产化肥、农药、农膜,在源头就造成温室气体排放,运输和使用这些物质也排放温室气体,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之中的三分之一来自农业。弘毅生态农场充分发挥耕地潜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将耕地由碳源逆转为碳汇。据我们测算,如果将全国的 18 亿亩农田的土壤有机质提高 1% ,可实现耕地固碳 301 亿吨,这个潜力丝毫不亚于在草原造林或其他碳汇形式,且耕地固碳是有机农业的副产品。如果打通了城市消费环节,市民消费大大促进的环境保护与耕地固碳。 背景之六,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 为国家贡献了 70% 以上粮食的 800 个种粮大县中有 110 多个是贫困县。谁种地,谁吃亏。农民大量进城,造成了农村空心化,造成了非常不人道的农村“三留守”(妇女、老人、儿童)现状。生态农业如果市场前景看好,农二代、大学生二代等优质劳动力会进入生态农业领域,粮食生产潜力会进一步释放。中国涉农与环保方面的资金,即健康保障、社会服务的资金应向广大农村倾斜,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盘活农村市场,实现精准扶贫。 二、克服的主要困难 弘毅生态农场基于以上几个基本考虑,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高效生态农业实践,验证了生态学的强大威力,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在弘毅生态农场十年实践中,我们主要克服了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秸秆 转化为优质饲料 肉牛养殖秸秆饲料加工与储备是关键。在秸秆转化为饲料之前,我们走过的弯路包括:引进 “面包草”加工设备;购买了所谓促进秸秆分解的微生物菌种;用大型青储池养鱼。后来我们自主研发了大型遮雨式分室青贮池,实现了“微储鲜秸草” 1000 吨的年生产能力,将秸秆变废为宝,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1 项。我们研发的鲜秸草营养好,饲料转化率高。据跟踪研究,肉牛 10 个月累计体重增加量约为 600 斤 ,每 7 斤 秸秆转化 1 斤 活牛重,同时需 2 斤 精料。 害虫控制 停止农药后害虫控制是很大的难题,为此研究人员反复实践,冒着粮食绝产的危险,成功摸索出害虫防治的物理 + 生物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 项。 通过脉冲式杀虫灯、鸡、天敌昆虫、野生鸟类、人工除草控制越冬害虫,多项防 治有效控制有机农田虫害。在研发的害虫防治模式下,连续 7 年 (2009-2015) ,害虫年捕获总量和金龟甲类害虫被捕获量均明显降低,分别降低原来的 4.7% 和 1.5% ;生长季每盏灯捕获的害虫数量由 2009 年的 450 克下降到 2015 年的 12 克。后来,该模式又成功用于苹果园害虫防治,彻底停止了果园里喷洒的 20 多遍农药。 杂草控制 人工除草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耗时费力。尽管除草剂对人和土壤有不好的影响,农民还是愿意用,因为既省事又便宜,一亩地只需要 2.4 元的除草剂成本。为从源头停止除草剂污染,弘毅生态农场推行物理除草,聘请经验丰富的农民承包除草的工作,每亩两季除草费用降至 240 元以内,这对当地农民很有吸引力。物理方法锄草,杂草越来越少,因为种源减少了。除控制田间自生杂草,还要围堵从外面飞进来的草籽。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隔离带防护,外来的草籽就很难吹进来。在在果园杂草方面,采取“以草治草”策略,即种植一些高覆盖且有固氮固碳功能的本地草本植物,形成单优种群,占据杂草生态位。早农田杂草和果园杂草控制方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 低产田变高产田 在很多人印象里,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就是产量低的,我们采取的“六不用”种植模式,是最严格的有机农业,能够保持产量不降低就很难得了。保障有机模式不降低产量反而增产是我们常年努力的目标,最终获得了很大成功。经堆肥、深翻、人工 + 生物除草、物理 + 生物法防治病虫害、保墒等措施,实现了粮食增产。 2015 年,弘毅生态农场玉米小麦周年产量 2324 斤 / 亩、春花生 807 斤 / 亩、夏大豆 433 斤 / 亩、苹果 9126 斤 / 亩,均高于周围村民的产量。从 2011 年起,就成功将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吨粮田 ( 小麦、玉米周年产量 ) 。 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农田生态环境改善 我们租用的农民土地是低产田,且农民连续 30 多年向土壤里施加大量化肥、农药和地膜,地力退化严重,益鸟益虫丧失殆尽。这样的生态环境能否恢复是我们面临的很大难题,且过去从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针对严重的农田退化,尤其地力下降问题,我们首先停止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使用,不再添加新的污染物;为吸引鸟类,我们在农田周围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由本地物种组成的防护林,还为满足鸟类饮水,恢复了部分湿地。大量有机肥还田,促进了退化耕地恢复。耕地有机质从 0.7% 提升到 3.54% ;有机果园蚯蚓数量 317 条 / 平方米,而普通果园只有 16 条 / 平方米。湿地里芦苇、菖蒲群落得以更新,蚯蚓、青蜓、燕子、青蛙、蟾蜍、蛇、蜥蜴、屎壳郎等有益生物都回来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恢复后,生态平衡重新出现。 耕地固碳 中国 18 亿亩耕地除了满足粮食安全外,还对温室气体排放与固持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化学化农业是温室气体释放型的,而采取有机种植模式可将作为当年捕捉的二氧化碳通过有机肥放在固定在土壤中,尽管部分碳还会释放出来被作物吸收,但年年增加有机肥可有效增加耕地固碳功能。目前,弘毅生态农场围绕该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将传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成功逆转为净吸收,实现耕地固碳潜力 11.5 吨 CO2 当量 / 年 / 公顷。 产品销往大城市 如果弘毅生态农场仅实现了环境保护、增加产量、耕地固碳的目的,这还只成功了一半。该技术的核心问题是,这样的产品必须经得起市场检验,即以高价位出售到城市中高端消费人群,实现优质优价,否则农民不会向土地多投入哪怕一点劳动力。好产品能够以好的价格销售出去,这是所有农场中面临的最大的瓶颈问题,在市场经济、诚信严重下降的今天,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我们也走过不少弯路,直接损失经费约 20 万元。 经总结经验,科学宣传,加上农场产品过硬,口感好,没有农药残留,获得了京、津、沪、穗、深等大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弘毅农场较稳定的会员已增加到 1800 人,且以每月 150-200 人的速度增加。城里人在花钱保障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有力支援了生态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带动了农民致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后富”。 四、对农民的带动作用 弘毅生态农场对当地农民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大的。蒋庆礼是该村最大的种粮户,是 40 岁以后能够在村里坚守的少数壮年劳动力之一,种植土地曾达 100 亩左右。多年来他一直沿用小麦 - 玉米轮作办法,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产普通粮食,按照市场价销售,两口子忙碌一年后的净收入只有 5 万元左右。自 2013 年起,蒋庆礼就与弘毅农场全面合作,严格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六不用),合作三年后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回报,不仅还上了所有的欠款,还购买了一辆价值 12 万元的北京现代轿车, 1 部 5 万元的拖拉机等。 蒋庆礼的成功对当地农民的带动作用非常大。如今支部书记周京林等几个村干部和刘召存、蒋盛林、蒋建强、蒋建起等几户农民,主动加入了弘毅生产体系,产品扩大到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绿豆、姜、蒜、葱、毛芋头等作物或蔬菜,猪、牛、鸡、鸡蛋、鸭蛋等畜禽蛋,苹果等水果, 以及 加工产品花生油、桃酥、苹果干、水饺、山东煎饼、锅饼、豆腐皮、酱油、醋等。 弘毅生态农场创建 10 年来,仅支付给本村农民的人工费就达 100 万,修路费和太阳能诱虫灯 10 万元,这些额外增加的收入都是生态科技带来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帮村里申请到环保部“以奖代治”农村污水处理专项资金 93 万;合作引进政府开发办农田基本改造 850 万(包括周围五个村庄),充分显示了科技强大的示范作用。 秸秆养牛基本杜绝了当地的秸秆焚烧现象。 2005 年,蒋家庄仅有 1.1% 的秸秆作为饲料, 38.5% 的秸秆用来做饭取暖, 24.5% 的秸秆被丢弃掉,还有 29.7% 的秸秆直接在地里焚烧掉,而到 2009 年,通过农场肉牛养殖带动,该村用于饲料的秸秆比例增加到了 62.5% ,而丢弃和在地里焚烧掉的秸秆比例分别减少到了 9.2% 和 9.8% 。 除此之外,弘毅生态农场还带动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浙江、江苏、广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等企业家、农民、军人从事有机农业,充分展示了科研示范作用,在全国累计推广有机农 ( 草 ) 业面积约 14.5 万亩。 用传统办法加工大豆制品 妇女参加劳动 弘毅生态农场晾晒小麦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农场已连续十年告别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 本地森林群落与农田及建筑 农田周围的防护林带为天敌提供庇护所同时兼防杂草侵入 农场科研人员安装诱虫灯,用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虫害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9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能解释一下霍金的‘邮票’
热度 3 lin602 2016-4-16 22:38
最近一个最热 闹的消息 是‘ 霍金联手扎克伯格 研发邮票大小航天器探索太空’, 见: http://news.sina.com.cn/o/2016-04-13/doc-ifxrckae7863484.shtml 。 这种航天器只有一张邮票大小,重量不到一克,飞行速度好象是光速的几分之一。计划发射后飞到其他星系中。(原文: 据《今日美国》报道,12日于纽约天文活动上发布的造价1亿美元的新项目“突破星击”(Breakthrough Starshot),将通过卫星向太空释放数千个重量在1公克以下的微型航天器。其设计如同一只背后有帆的蝴蝶,采用纳米技术,通过光束供能,以每小时1亿英里的速度,在未来20年内抵达最接近地球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宜居带,用其携带的摄像头、通讯设备和处理器等捕捉行星和其他科学数据的影像,并传回地球。 ) 我是搞化学的,对这样的内容真是不懂,科学网上不少搞物理的,想请教几个问题: 1 这种邮票大小的航天器,如何与地球上设备有效联系,并将摄像内容发射回来并有效接受?他通过什么方式与地球联系?而且这么远,信号的强度有多少?发射波好象不太象,那靠什么呢,是不是象古代人说的‘魂相通’? 2 如何进行有效控制飞行方向与距离,是不是放出去就‘自由飞翔’了?如果有效控制,如何控制?而且这么远的距离,即使控制指令,到达的时候也好多年了。 3 如何进行有效定位?知道它飞到那里了? 既然许多牛人都投钱,应该是有点道理的,但又使人觉得有点‘玄’! 让我想起凡高、毕加索的画,抽象到已经让普通人看不懂。思想创新的最高点是宗教,艺术创新的最高点是看不懂。总不会是科技创新的最高点是让普通人根本看不懂吧。 中国的引力波检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检测到,会不会是现在进行检测的科学家的第几十代孙子才能再遇到这样的机会吧。 所以非常希望有搞物理的群友进行‘解惑’。
2745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师--不但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热度 9 lin602 2015-12-10 07:38
大学教师不但要教学,更要做科研,因为科研最终才真正能够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 在科研的实践中,大家可能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感兴趣,并倾注全部的精力,跟踪研究热点与前沿,结合自己的研究申请项目,开展研究,发表文章。 我觉得,科研人员应该经常静静地想想,自己的科研如何在现在的基础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寻找自己‘新路’。这条新路不是重复走别人已经踏出来的大道,而是在一片长着草的地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自己的路,当然这条路应该有点特色,那怕失败也不可惜。 这其实也是一种赌,说得好听点也是一种创新。 结果无非二个,一是‘此路不通’,白费功夫。另一个可能性,走出了一条抄到别人前面的近路,而且后面还有一些人循着你的脚印。 许多人抱怨申请不到课题,一方面是权利寻租的结果,而另一方面,是因为你一直跟在大佬们的屁股后面,没有得到‘剩饭剩菜’。 没有权与人脉优势,就想办法离开大佬们的身影,离开现成的大路,艰难地踏着荒原,慢慢探索自己的可行之路。当你走通这条路的时候,大佬们还没有转过身来,你先捞个先! 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科研的高境界是寻找自己的通道! 可能不少人会反驳我的这个说法,会说那有这么容易。不过,这也是少数人能够玩成功的游戏。
40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追寻内在的平静——问道的心路历程(一)
热度 2 borntowin007 2015-12-1 14:37
试问诸位第一次看到下面这幅图片,会有什么感受? 一只小猫望着倒影在一滩水中的影子, Ta 看到了威风凛凛的老虎, Believe In yourself 这个主题确实不错,但也有人 理解为“自信心太足,错误地高估了自身。” 不过也有网友评价道“ 不过我喜欢Believe In yourself这个主题,充满了正能量。 ”而当我看到原始图时,我就陷入了沉思。 乍一看,分明一只得了幻想症的小猫咪在做着成为老虎的美梦。但是,好多成功者又何尝不是从不少不靠谱的幻想中成就的呢?记得前几年央视科教频道里有个趣味科学节目,有句口号说得好—“保持你的好奇心”一直记忆深刻,当时很受里面科学实验的感染, Wow, 物理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抱着学物理的信念摸爬滚打,一路走来,至今似乎一无建树。 经历了一些事后,也慢慢想通了,不再执着于非得探索什么宇宙起源,世界未知之谜的事了。对于成功的概念也开始有了转变,不一定非得在哪个科研领域作出多大的成就。一直对哲学比较感兴趣,从尼采到叔本华,正如高岗上的空气,人迹罕至的领域,而哲学的象牙塔在佛学,自然而然,接触到了佛学,读到“人身难得、中土难生、佛法难闻。”那就读读呗,开始读《金刚经》,甚至在考研的日子里都抽出时间每天读上一遍,有时候走在路上,很难理解的文字突然就明白了,被很多先贤的问道精神感动,有一次闲着无聊,陪室友去听《老子》导读选修课,第一次听到“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深深的被震撼到了。后来了解了关老子及道家的思想,真是收获良多。之前读道德经没发现有老子有多厉害,觉得道家那些玄虚的东西不是一个学科学的人应该接触的。后来,这些经历改变了我的世界观。认识到佛陀的世界观是开放的世界观,真是不可思议,甚深妙法。越读越有味道。我最喜欢禅宗的思想,这可能跟我有很多心灵的契合点。有时候,当你无助的时候跟先贤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我现在在做界面科学的基础方面的研究,经过了实际半年的直接实验,对于基础科学依然心存忧虑: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究竟存在多大难于逾越的鸿沟。正是冷眼文章起落多少事,热心苍生冷暖平生意。对未知又有不少疑惑,正处在人生又一个十字路口。上个月去九龙潭,从下午骑自行车傍晚时分才赶到,驻足湖边远眺湖面远山,一幅山水泼墨画一般,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如下图,因为夕阳在对面,找不到拍摄角度。 感慨万千,一路很累,都没来得及寻访名山古刹,短暂停留后,我们随即折回,写了首打油诗,表明我的心境 问道 沙界海中沤,纳诺藏太虚。 本来自性明,何须向外寻。 所以,平常心便是道,不是吗? 交流关注公众号,微信扫描可以关注!
8801 次阅读|4 个评论
探索不停---读郑永春博文:为什么要探索太阳系
zjzhaokeqin 2015-7-28 09:12
探索不停 --读郑永春博文:为什么要探索太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811-908551.html 赵克勤/文 人生有2只眼睛, 生下来就看个不停; 人生有2条腿, 一生中走个不停。 人类出现在这个地球上, 就对地球探索不停; 地球上的探索还没有完, 又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天上的星星。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先去月亮上探个究竟, 去过了月亮, 又把探索的目标瞄向火星和整个太阳系、银河系. 寻找新的生存环境。 看不停, 走不停, 探索不停; 这是人类的天性。
个人分类: 诗类|1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和哲学的孤寂
benlion 2015-5-6 07:49
科学在思想和逻辑传统上是哲学,欧洲历史上每次建立学科之前是长期而漫长的思考,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先驱马赫和彭加勒等。纯科学和纯哲学及纯艺术需要耐得住寂寞,如卡文迪许、康德及梵高等,实验科学和技术发明,往往要承担得起风险和辛苦,如诺贝尔、法拉第、霍华德和爱迪生,大众一般只看到结果,往往不知道过程,只有把过程作为乐趣,才可能享受寂寞和宁静的美感,欧洲大学建在小城市的环境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 1992 年 4 月天津会议讨论了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演变和有关城市群概念、欧美和中国城市群分析等,同月在广州探讨了中西医学与人体结构模型提出系统医药学概念和方法。 1996 年在北京举办国际转基因会议和筹备国际协会,而 2006 年西班牙正式成立并于 2013 年在广州举办了会议。 1994 年到 1997 年在北京,也得益于中关村局域(没有现在的拥挤和热闹)的科学机构、艺术沙龙(圆明园画家和诗人)和大学城环境。 就个人经历, 1983 年到 1993 年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探讨就是十年,而到 1992 年才提出系统医学等学科概念和方法,却经历了 1992 年到 2003 年几乎全世界只有一人在阐述和通讯交流与探讨的极为寂寞,又经历了十年到 2012 年欧洲举办国际会议和欧盟成立机构和基金,才是学科的正式成立起来,整个体系的形成和 30 年探索 – 累计达 6 年纯靠自己的积蓄维持,而得加上这几年的沉思过程。 ( 2011 年 -2015 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杂谈|22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年表 - 概览
benlion 2015-3-7 00:05
- 回顾与展望 -(探索与思考)-
个人分类: 人生|1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二战绝密档案》][历史秘闻][PDF/64M]
lcj2212916 2014-12-1 00:12
《圖說天下·探索發現系列:二戰絕密檔案》以客觀的立場、冷靜的筆墨,圍繞二戰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講述了二戰中的一系列未解之謎;既有精彩紛呈的大戰役,也有離奇的小事件;既有小間諜爾虞我詐的爭鬥,也有大人物的故事解讀;既是客觀的歷史評述,卻不對未解謎團妄下定論。毋庸置疑,《圖說天下·探索發現系列:二戰絕密檔案》是對二戰中諸多歷史細節的真實再現,一場充滿魅力的奇異二戰將展現在您的面前。在大量史實的佐證和嚴密的分析下,《圖說天下·探索發現系列:二戰絕密檔案》為讀者留下不盡的思索空間。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9514942
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离经不叛道
espero 2014-11-14 21:25
离经不叛道 魏晓凡 (随笔杂文,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文化上,如果谁标新立异并且在有些人眼中“玩过了头”,那么其招致的批评中差不多总有这四个字——“离经叛道”。虽说有人就是喜欢以这四个字作为某种“勋章”吧,但这终归不是个褒义词。尽管如此,不得不承认的是,许多学术和艺术成就,还真就是顶着“离经叛道”的帽子阔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中有些还真就下不来了。这方面例子在各项相关的专史里出现甚多,暂不赘举。问题在于,难道“离经叛道”式的新奇做法就该因此而全加提倡弘扬吗?如果说这一问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那么究竟怎样的“离经叛道”才更容易具有长久、稳固的正面创新价值呢? 要想严谨地解答这个问题,无疑需要不少篇幅,单是把“离经叛道”做个界定就很费劲。但我发现,若肯把这个词拆解开来,即便仍不能完全绕开界定环节,也会让答题的思路清晰简便很多——因为“经”和“道”本不是完全同义的,“离经叛道”细看起来其实说的是两小类事,而非一大类事。“经”通常是说成文的且取得了主流力量认同的阐释和见解,而“道”通常会被理解为事物及其运作变化的规律,它在概念体系中恐怕比“经”高一个层次。“经”作为事物本身,当然也会有它自己的“道”即“经之道”(例如学术文献的体例规范就是),但“道”究竟有没有自己真正的“经”,老实说不是件能百分百确认的事,不然老子也不会说“道可道,非常道”。套符号学的话讲,“经”更多地是能指层面的,而“道”更倾向存在于所指的层面。这样看来,可以对文化创造行为列出一个二乘二的属性矩阵:既不离经也不叛道的(这算是最保守型)、虽离经但不叛道的(算是中间型一)、虽叛道但不离经的(算是中间型二),既离经又叛道的(这算是最激进型)。 只要拿过往一些著名的“离经叛道案例”(姑且如此称之)中的成功者来比比,就不难发现它们在这个矩阵中的真实位置——即“离经不叛道”。伽利略对日心说的证据支持,虽然离了宗教法庭的“经”,但叛的只是教义文本里的“道”,并未背叛以观测事实为准绳的科学方法之道。钱德拉塞卡提出那个著名的极限阈值,离的是当时天文学界对恒星演化过程之认识的“经”,但未叛严谨理论推导计算之道。在社科、人文学科方面也有相仿的例子,仅按个人拙见随举两个不甚有名但同样比较典型的例子: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离的是在马太效应下对孔子及其学说盲目颂圣的“经”,但未叛敢于考辨原典以求更近史实一步的道;张楚庭《教育哲学》中对马克思的人文思想的介绍,离的是片面突出强调阶级斗争和政治经济学的“经”,但未叛自古至今许多贤哲心忧天下、以人为本的道。这样的著作读来才既不乏新意,又温暖庄重,受到好评也是理所当然。另外,艺术界大概也不乏这方面例子,伦勃朗的一幅《夜巡》,离当时商业肖像画呆板浮夸之经,而仍循旁观者审美兴趣激发之道,故虽一时受挫,仍不失垂名之誉。当然,他倒确实背叛了当时客户心中的“道”,导致作者陷入业务困境,但这里涉及了“经”和“道”之间的某种关联性,稍后再说。另外想讲的就是 20 世纪的某些实验音乐,或许算个反例,比如噪音音乐,虽大离传统乐队编配之经,但同时叛了人耳听赏求悦之道,所以新鲜劲儿一过就魅力大衰。倒是摇滚乐在向传统意义上的“优雅”和“高端”挑战之余,未叛青春热血之心态及其本能感召力之道,因此独开一派风气并绵延至今分蘖不绝。 既然“离经不叛道”已呈诱人之景象,那么如何更准确些地辨明“经”与“道”就是个重要问题。刚才已经提到,“经”与“道”有所关联,这里还要说,二者的关系还真不是那么单纯。首先,“经”中常有“道”之所存,说俗了就是“一个人的头脑很难胜过千千万万先贤头脑的结果之和”(但在某些特别限定过的语境下并非不可能,只是“很难”,不然就不会存在那些改变时代的天才创想了)。于是对“经”的尊重是必须的,即便以革故鼎新为目标而自励的人,也要先努力去尽量透彻地理解和评鉴自己的“对手”,即那些服膺于“经”的内容。另一方面,“经”通常会有自我标识为“道”且让人更愿意将其视为“道”之具象化代表的倾向(难怪老子开宗明义给予警示),这里有时还与依赖“经”以求名利者的权力行为脱不开干系。要想从各种被有意或无意地混淆了的“经”和“道”中把属于“道”的部分挑出来,再从中甄别出更配得上称为“正道”即有助于创新的“道”,恐怕在拥有一定技术眼光的同时,就还得更多地依靠经验和素养了(或说善于吸取他人的间接经验者就是在这方面有较强素养的人)。那么,这样看来,似乎还存在一种“辨道之道”(不妨戏称为 Meta-Dao ?),这玩意儿若在自然科学领域内说,可能近乎逻辑能力、格致意愿以及对此的崇仰,在社会科学领域内讲,可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些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而若在艺术领域来说,可能还要加上对感官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更多考虑。按刚才叙述的这个顺序来看,似乎还生成了点儿阶梯关系了,不过从直觉上讲,这种阶梯关系恐不能草率定论,应该需要另文详细思考了。但总归可以肯定的是,与其笼统地接受或排斥“离经叛道”的做法,不如多提倡些“离经不叛道”的创意原则和鉴赏角度。虽然相关的争议还可以有不少,但诸如严肃谨慎、包容和谐、知情达理这样的“人之道”,当是无论打算怎样向着造就新的经典的目标而积极开拓时也不应叛离的。尤其是靠各种类型的创造来挣钱养家、服务社会的人,最好以此自勉并力行之。 2014年11月12日
4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进步可能依靠严格的验收以及验收后的问责机制吗?
jiangming800403 2014-9-22 18:11
kexuegzz 2014-9-22 00:02 天朝科研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科研项目(经费)没有严格的科学验收以及验收后的问责机制! 博主回复(2014-9-22 10:41) :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探索性的活动,如果采用事后问责的办法,只会使学术活动进一步平庸化,甚至根本没人去搞探索性的活动。 kexuegzz 2014-9-22 13:48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探索性的, 你知道TA是在真探索还是在装模作样地假探索? 你知道TA是真有真探索的水平还是只有装模作样地假探索水平? 国家经费不同于私募基金, 没有严格的科学验收以及验收后的问责机制, 那靠什么来约束这些装模作样搞科研的呢(尤其在人情关系横行的...)? 博主回复(2014-9-22 18:06) : 问题是您怎么验收?每个项目结题的时候都会有厚厚的一摞SCI,论文只要想发表总会发表出来的。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1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演化之我见(4)
jiangjiping 2014-7-29 04:38
地球演化之我见( 4 ) (四)宇宙文明对地球的早期探索 蒋继平 2014 年 7 月 现代科学的一个主流看法是宇宙诞生于 145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太阳系形成于大约 45 亿年前,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 所以, 地球的年龄也在 45 亿年左右。 我有一点搞不清楚, 那就是:既然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 那么, 太阳系是宇宙的一员, 为什么与宇宙的年龄相差几乎 100 亿年? 讨论演化, 我们不但必须注意时间这个重要的参数, 而且还要注意文明进程这个关键参数。 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 而人类文明的历史更只有几万年的记录。 这短短的几万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已经使今天的人类有能力发送空间探测器探索其他的星球。 根据这样的文明演化趋势的推测,在宇宙中, 比地球更有条件演化成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一定具备非常高级的文明和科技水平。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指出, 在太阳系的演化中,地球的近邻火星一定具备比地球更早达到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条件。 根据这样的推论, 假如火星在 20 亿年前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然后在 5 亿年后出现火星人和火星文明, 也就是在 15 亿前火星上出现了火星文明。 火星文明经过几千万年的演化改进, 达到空前的发达程度, 因为火星文明发展的历史远比现在的地球文明发展历史要长得多, 因而, 火星文明的程度和科技发展的水平要比地球现在的水平高出许多。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认知, 即文明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当火星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 火星自然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火星人的长远需求, 这个问题引起火星人的关注, 他们必定要寻找新的资源。 这正像现在的地球人一样,为了将来的生存,要探索宇宙空间和其他星球。 所以, 我认为宇宙文明, 我这里特别认为就是火星文明, 在很久以前对地球进行了空间探索计划。 这个时间很可能在十几亿年前。 他们 对地球的探索计划首先是寻找地球是否有水的数据资料, 和地球的其他重要的大气环境数据。 因而, 我认为火星人在十几亿年前达到了空前的文明的程度, 科技水平非常先进,同时, 对火星资源的消耗也达到火星难以承担的程度。 这时的火星人开始对近邻的地球进行探索。 火星人利用先进的科技对地球发送无人空间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 的首要任务是寻找地球是否具有水的信息。 这是因为水是生物生存的必要元素之一。 他们不断地向地球的外层空间发送无人探测器, 采集地球大气层的各种数据。 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检测和分析。 他们从这些检测和分析中得到非常重要的资料。他们得知地球的大气层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和硫酸物资以及其他的颗粒物质。 这时候的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很高,在地球的表面看外空, 能见度很低,地球的大气层是一道厚厚的黑色屏障, 看不到日光, 地表的压力很大, 大气层中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他们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这时候的地球根本不具备生物生存的条件,这时候的地球根本没有任何生命物质。 但是, 地球的大气层中含有充足的水蒸汽和硫酸物,这两种物质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产生大量的水。 因而 , 经过改造, 地球也许可以提供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因而, 火星人开始研究改造地球的一系列计划。 这些计划必须一步一步地执行。 只有第一步计划的成功才能进入第二步 计划的行动。 火星人制定的改造地球的第一步计划是清除地球大气层中的硫酸物资和其他颗粒物质, 使在地球表面能够看到阳光, 或者说, 使阳光能够照射到地球表面。
个人分类: 地球环境|2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问家与企业家
benlion 2014-5-2 10:00
中国古代文化,从北方的曲阜 - 商丘、开封 - 登封到南方的九江 - 长沙 - 衡阳的书院构成教育中心。近代,北京 - 天津、上海 - 南京和武汉 - 长沙的大学教育,现代往广州 - 香港、厦门 - 台北海峡两岸区域的大学教育中心发展。 大学是学术和教学平台,但研究经费来自基金会等,英国教授可从一个城市挪到另一个城市,连同经费、实验室和研究生等。大学的科学教育始于哥廷根和科学实验室始于剑桥,工业实验室开创于美国爱迪生。 企业孵化器如同大学平台,每个创业家相当于大学 PI 科学家,而后,通过成长而发展到企业家。创业家能否成就大企业家,大学 PI 科学家能否成就大学问家,大型仪器设备的公用技术平台和研究开发的资金公平竞争,而后,投资商和银行家的参与等将影响产业的发展方向。 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企业、风险投资商和企业赞助基金会等,构成现代科学与工业运行的货币流、信息流和商品流的促进机制。 2003 年在英国,仅准备 3 个月的预实验和查阅文献撰写的课题申报书获基金会批准,而后,余暇 * 开始了查证在国内约 1990 年与同事辩论的现代西方绘画受东方影响的观点,展开了绘画历史和画家传记的资料阅读,进而,中东和欧洲古代文化、宗教和近代科学史等研究。 从德国歌德文学到英国莎士比亚,从英国大学罗素集团和英国、德国工业革命,开始思考中国山东 - 江西的文化传统和江苏 - 安徽的工艺传统的考察。 理学与实在论、演化论和结构论,心学与现象学、创造论和精神论的相互对应,构成哲学研究的 2 大主题。也就是说:宇宙的客体精神和自然设计的机器运行,人工机器设计的创造精神等,构成近现代科学和工业的思想根基。 注 * : 1983 年 -1993 年系统与科学哲学、 1992 年 -2003 年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 2003 年 -2013 年文化与社会哲学的探索,都属于余暇和非职业个人爱好。 - (机器理论, 2014 年) -
个人分类: 2014y|166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热度 1 tianli99 2013-11-26 21:06
2008年9月我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经过博士后阶段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和验证,我提出的理论可以推导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内容,而且能够比现有的理论更好地解释各种市场经济现象。 我的研究主要是提出了新理性模型,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新市场价值体系(生产者价值、消费者价值和商品价值),推导出了交易均衡价格,构建了拍卖模型、招标模型、讨价还价模型,描述出了交易的动态过程和价格形成机制。超越了静态化的经济博弈论,建立了动态化的新价值理论、新价格理论和交易理论。 我的研究重新阐述了1776年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和“人性倾向”。主流经济学强调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关键点在个人选择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理性模型。理论经济学就建立在理性模型的扩展上,正是理性模型的欠缺,现在的经济学大多是经验型总结的结果,符合实际的理性模型的提出有助于彻底改变这一情况。我经过博士期间的努力和以后的反复验证,我确信已经解决了这一经济学中的基础性问题。 我的研究回答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曼在1997年提出的“公开问题”。2012年初,奥曼召集的 国际会议研讨理性模型问题 ( http://ratio.huji.ac.il/conferences/2012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已发表的成果不仅对“公开问题”做出了回答,更关键的是:理论模型是动态的;能够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能够推导出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的绝大多数内容;能够推导出并指出现有主流经济学的欠缺内容;能够将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协调统一描述,构成一个更为一致的逻辑体系。 我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理性预期学派存在的问题。201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但理性预期的概念关键取决于对理性概念的界定。无论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建立在理性选择假设的基础上,根据我的理性概念和交易理论推导,可以更好地研究理性预期理论模型,可以建立起动态的宏观经济学新框架。 我提出的新理性模型有望使经济学的整个大厦得以改写。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和获得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则,但诺贝尔奖主要的奖励对象是近期的、突破性的科学理论成果。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没有建立在适宜理性模型基础上的经济学研究内容,难以是完满的科学研究成果,很多是经验性的总结研究,与理论经济学成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我经过10多年研究出的成果是否值得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对我既有博士学位论文成果的评价之上。我这样发布的目的在于:我们可能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学突破,我们有望从一个新的经济学角度认识这个世界。 重要的是如果我的理论正确,可以对现有的经济危机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工具,有望有助于国家政府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论文|63 次阅读|1 个评论
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
lgjszy 2013-11-13 14:58
2013 年10月24下午,我应北京科技协作中心的邀请,在首都技术经理人培养(试点)工程从业级培训班上讲课,题目是 《技术市场政策与技术转移实务》 2013 年10月24日 至25日,由北京科技协作中心、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主办,北京携创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支持的首都技术经理人培养(试点)工程从业级培训班,在北方工业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培训班针对是技术经理人。这在我国技术转移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中,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放技术市场初期,提出培育和发展技术经纪人队伍,即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员。技术市场权威人士回忆道,当时提出“技术经纪人”是个套用的概念。据考察,对于从事技术转移的专业人员,国际惯例一般称为“技术经理人”(Technology Managers)。例如,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 AUTM ) 、台湾技术经理人协会( Association of Technology Managers in Taiwan , ATMT ) 。 培训目标 以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为依托,通过组织开展以技术经理人职业人才为重点的试点培训,逐步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经理人培训课程大纲与培训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职业化的技术经理人人才评价与资格认证制度,进而培养一支首都科技成果转化事业急需的复合型、实践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培训模块 第1模块:科技服务 专题1:北京科技服务业及促进政策解读(2课时) 第2模块:技术经营 专题2:技术经营的理论与实例(2课时) 专题3:技术市场政策与技术转移实务(2课时) 第3模块:技术营销 专题4:技术及技术产品营销策略与实务(2课时) 专题5:国际技术转移操作实务(2课时) 第4模块:知识产权 专题6: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商用化(1.5课时) 第5模块:科技融资 专题7:财税政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实务(2课时) 专题8:商业计划书编制与科技融资案例(1.5课时) 培训情况 本次培训班为期两天,以在京中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中介机构及技术转移机构等单位中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一年左右的从业人员为主体,分为政策解读、技术经营、技术营销、知识产权和技术融资五大授课模块以及科技成果商业化策划实践模块。共吸引了30多家单位、50余名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反映强烈。为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全面启动技术经理人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2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科研境界吗
热度 8 lin602 2013-10-21 18:27
科学网上大多数博友都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我经常想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什么样的科研状态是最佳的。 我也没有参考什么人的说法,刚才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想想在高校工作了三十多年,从我自身的感觉,我觉得职业生涯中,人生可能会遇到的三个科研状态或境界: 生存-----发展------无为。 生存:每位年轻人走出导师实验室到大学工作,不容易找到一份职业,除了教学与正常工作,几乎所有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为了什么?为了生存!没有经费,没有好文章,在国外就可能被踢,即使在国内也没有自己的课题组,也得不到大家的肯定。生存是第一位的,没有多少梦想,就想能够经费不断,课题组不断香火。 发展:工作一段时间后,经费能够维持正常开销了,再申请课题也不难了。但是要将自己的课题组做强,做大,不落在其他人后面。加上课题费还没有达到‘无忧’状态。所以还是为了经费而科研,为了自己得到学术界或业内的认可,扩大自己的名气。 无为: 到了经费真不愁,职称也到顶,年龄也不小(也不一定年龄就很大),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时候,人应该进入‘无为’状态。 这种状态下,做科研不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官,不是为了职称,不是为了挣生存的经费,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名气,不是为了升‘院士’,更不是为了自己发财(买多少房子,有多少票子),按自己的心愿去做科研,科研失败了也没有太大关系(总会有部分实验成功的),选题也比较‘自主’。这种状态是科研人员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下胆子也最大,心情也最放松。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科研进展,不少是在没有多大压力下做出来的。 但是, ‘无为’的状态是最难达到的 。不少人到退休都没有达到到‘无后顾之忧’,为了自己生存而辛勤工作。但是,大牛们课题费挺多的,还要更多,整天为了课题写申请书,找人,答辩,中期检查,让研究生们赶进度,与文章,写结题报告,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项目完成了,又要赶下一个项目,手里的项目数有时候自己都弄不清楚了。说白了,自己成了‘科研机器人’。 当我天天晚上在校园中散步时,经常看到一拨拨的‘教授’‘官员’,喝得红红的脸,走着八字醉步,挺着大肚子,觉得他们是‘有作为的’。哈哈。 当自己基本上‘饿不死’又职业无忧时,让自己优雅一点,不要为了什么去争取,经费基本够用就可以了。悠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兴趣,与自己的学生们一起探索未知。 其实好的科研未必就需要许多许多经费!有大量经费未必能够做出原创性科研! 经费太多,其实有时候不自觉地让自己变成了‘经费的奴隶’!
3360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人格独立精神
benlion 2013-10-13 15:40
- 思维的逻辑历程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资源,妨碍进步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固步自封、不求发展和迷失自我。 “ Should not be concerned with the sensations of the eye, but should evoke the inner life of man in the mysterious centre of the mind. ” --- P. Gauguin “ It is probably true quite generally tha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inking the most fruitful developments frequently take place at those points where two different lines of thought meet. These lines may have their roots in quite different parts of human culture, in different times or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s or different religious traditions: hence if they actually meet, that is, if they are at least so much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at a real interaction can take place, then one may hope that new and interesting developments may follow. ” --- W. Heisenberg 现代艺术,高更的理论,现代科学,海森伯的思想,都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交叉与融合思维。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是近代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划界,也是 1986 年我写成结构论的科学哲学思想依据或背景。 在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来源里深层次,已经是中西文化的完全融合,要找出蛛丝马迹,只能是回到历史的起点,比如,康德等时代的系统思维形成, 怀德海的哲学, 20 世纪 80-90 年代系统医药学思维的形成等,后续的发展,如同,波音飞机与莱特飞机。 从莱布尼兹、康德时代的系统思维,法拉第的力场、托马斯 · 杨光学的小孔双缝实验等,到物理学的场论、心理学的格式达学派等,就是综合哲学和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模态逻辑和布尔代数、图论和网络拓扑学、神经网络模型等,走向的是生物系统的数学生物学研究方法。 然而,如同量子态的隐形传输等,系统的结构形成和自组织化,可能导向系统哲学家拉兹洛的全息隐能量场理论等,符号学与解释学等,也必然,导致 2003 年我转入文化哲学的精神论研究,而后,社会哲学的组织论或组织化竞争或社会博弈 – 个体人格独立与群体的伦理规范等思考;因而,符合人生探索路径的逻辑。 那么,要忏悔的是什么呢?家庭、社会的责任 – 只有技术发明和艺术设计等现实的产业化经济形态*,才能带来生存与发展。 注*:科学 - 涉及哲学、数学和工程,工业 - 涉及技术、艺术和管理,社会 - 涉及人性、人心与文化。 - (《忏悔录》) -
个人分类: 人生|33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忏悔录
benlion 2013-9-2 23:55
人生已是半百,至今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呢? 总感觉自己浪费了许多美好时光,也没有好好抓住许多很好的机遇。 1983 年大学 3 年级,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 结构论纲领, 1983 年- 1993 年就几乎把时间都花在了科学史、哲学的理论研究,由于当时不具备实验研究的条件,尽管提出了系统医药学、系统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和方法。 1993 年开始寻找能够开展实验研究的途径,先是尝试去生物技术公司,可当时几乎只有外企在中国的市场营销,缺乏国际水平的实际技术开发型企业,后是来到中科院北京的研究所。 然而,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生都忙于出国留学,几乎难以安心国内做研究和发展, 2 个社会趋向 - 要么下海经商,或忙于兼职商业,要么就是忙于英语和联系出国留学,而我本是热衷于开展自己思路的研究,也只能在组织国际会议与国际学术界探讨,而后也走向了留学之路。 到了国外,作为学生几乎不太可能实施自己思路的研究工作,大量辩论和交流也没法得到实验室的赞成,也就同样走向了筹备国际协会和会议的国际通信交流,并将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体系在理论与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层面倡导,探讨细胞分子生物系统的机理研究和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 1999 年建立自己的生物系统网站,在 Nature 等刊物和生物信息媒体等发布,并将自己设计的细胞通讯分子电路概念图投到 Nature Genetics 作为封面设计图 - 未被接受, 2001 年系统生物学已经开始形成国际趋势,之后,给 Nature 杂志去信说明 1999 年自己所做的贡献 - 未得到答复。 也看到 1996 年洽谈我的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2002 年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上发表论文。于是, 2003 年在第 19 届国际遗传学大会重述系统方法的遗传学和转基因技术研究。 而后,又转向了在国内一直存在的疑问之探索,也就是现代西方绘画与中国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医学和宗教等关系,却惊讶发现印度教与希腊神话的类同、犹太教传统与儒家 - 道家文化的关联。 再加上大学和图书馆瓦特雕像的潜移默化影响,于是,思想起中国的未来工业化发展。 因而,又走向回国 * ,一是探索中国古代文化、技术发展路径,二是考察与思考是否第 3 次工业革命将转移到明清中国工商业萌芽的江南,却得出人类 4 代文明概念和历史也具可推导的逻辑现象。 岁月如穿梭,到底这一生要做什么呢? 注 * : 在留在国内的资料中,发现系统生物工程、转基因禽类等文章和国际信件;因而,开始了文献检索,却看到 1968 年 D.Mesarovic 提出“系统生物学”术语和 2003 年 S.Benner 发表个性化医学 – 都未见 L. 胡德提及。 继而,展开系统生物学发展史的考察,惊讶!几乎原创型科学家都是小实验室,而规模实验室、系所建制的几乎都是管理型科学家,而且,系统与工程(合成)生物学发展 - 1996 年 -1999 年 -2003 年是关键时期。 - ( 2013 年 9 月) -
个人分类: 人生|2539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混合经济
benlion 2013-6-28 00:07
无疑,中国已经是混合经济社会,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本构成,多种来源。 创业,也就是从开办公司,从没有公司到有公司、从小公司到大公司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公司开设子公司或扩大规模或经营区域。企业,有开发技术和产业转化模式,也有贸易、服务模式,也有研发与转让技术模式等,那么,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那类企业起支柱作用呢? 显然,乔布斯、盖兹那类企业是支柱企业;但是,在创业起步阶段,美国硅谷具有适合的条件和环境,假如,在创业初期,即使不考虑学历(乔布斯、盖兹大学肄业)引进到中国来,能否能创业成功呢?答案明显是不可能;但是,目前,微软、苹果在中国都有分公司,而且,也开设研发中心,也就是说已经成功的企业来中国发展可以。 同样,作为科学家,无名无职的博士、博士后,能否在中国从 PI 独立教授、创业者开始,从而走向成功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呢?作为已经在国外成为院士、诺奖得主的科学家,来中国发展,无疑和事实上都会得到重视和强力资助。 因而,引出一个问题是:何时回国比较合适?在年轻时呢,还是在获得科学上的成就之后呢?在创业初期回国创办公司呢,还是在已经发展起来后再到中国扩张的时期呢? - 以往是学术和理论思考,这里开始探讨一些创业同伴讨论的问题 - (可自由讨论)
个人分类: 2013|1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纪之交 – 二十周年记
benlion 2013-5-20 10:12
中国西安、成都、泉州等构成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路的中枢,从襄阳到曲阜、徽州到五台,以嵩山 - 开封 - 商丘为轴线,构成古代文化地理格局,而近现代化,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城市又成为东西文化交融之区域。 欧洲威尼斯 - 佛罗伦萨、鹿特丹 - 利物浦等商业中心,意大利 - 法国、德国 - 英国和荷兰等建立近现代文明的文化与体制 - 信仰与法制、大学与工业的模式。 自从 20 世纪 80-90 年代,基本就是拓扑学、图论模式的结构论( 1983 年已经形成纲领)思维,并应用于宇宙 - 地理、生物 - 文化的研究和逻辑论证 - 新的 推论与验证体系。 人类社会发展,体现在机器发明、设计与制造机器的科学与技术,以及组织与管理科学、技术研究和工程、艺术的工业制造与市场传媒的经济转化行为。 20 世纪 90 年代,“科学的结构与中国的未来”论述了轴心文化现象,但当时并不知“轴心时代理论”, 80 年代在教学中论述拓扑生物学,并阅读到 R.Rosen 的论文,但也不知“ systems biology ”词汇,倒是“ systematic biology ”(中译“系统生物学”)带来长时间妨碍,思来想去之后,才发表系统医药学( 1987 年已经形成概念和模型)、系统生物工程等概念,而后来, 1999 年又用“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biosystem ”和“ biosyste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加以重新定义等。 其实,纯粹是一个个人的自由探索与思考,并非像有人想的那样为一个带来利益或名誉的特定目的,至今不但未因此得到任何利益,而是自己贡献了私人的费用和职责以外的精力和时间。 回国后,因为看到过去的书信和资料,尤其胡德院士、北野宏明来华演讲将自己拉回到世纪之交的情景;因而,开始考证与研究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历史(“1996年-1999年-2003年”转型时期)和脉搏。大连棒追岛座谈会和中科院征文,这 2 件事和创业考察引发的思考导致了2010年底、2011年夏开博 撰 文。 - (博客 - 后记) -
个人分类: 2013|1873 次阅读|2 个评论
探索黄炎培先生的历史周期律——读史偶记(1)
热度 4 cswen 2013-4-1 18:48
探索黄炎培先生的历史周期律 ——读史偶记( 1 ) 温景嵩 ( 2013 年 3 月 31 日 — 4 月 1 日 写于南开园) 引言 1945 年的夏天,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时任重庆国民政府的参议员黄炎培先生,随同其他四位参议员访问了延安。黄先生生于 1878 年,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在创建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方面,曾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1941 年 5 月与张澜先生等人发起组织了民主同盟,曾任该盟主席。后来,在 1945 年又和胡厥文等人发起建立了中国民主建国会。新中国成立后,曾以民主人士身份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一职,是周恩来总理的得力助手。黄先生逝世于文革前的 1965 年,享年 87 岁。现在看来,黄炎培先生一生在政治上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一项贡献,当属现在大家很感兴趣并且要深入研究的历史周期律了。 这件事恰好发生在 1945 年夏天他访问延安时期。显然,和美国人谢伟思一样,那时他也感到了延安和重庆的不同。虽然重庆那里的是中央政府,而延安这里只不过是个边区政府。然而重庆的中央政府那里表现出来的是一片腐败,是死气沉沉。而延安这里表现出来的却是廉洁奉公,是一片欣欣向荣。所以当时的黄先生也和当时的美国人谢伟思一样,必定也感到中国的未来是属于中国共产党,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于是他在和毛泽东面谈时,就提出了这一著名的历史周期律问题。他说:“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寿命都有一定限度。每一个王朝“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这就是黄炎培先生的历史周期律。然后他就问起毛泽东来,中国共产党是否能跳出这历史周期律。当时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答黄先生说:“能!因为我们会实行民主。”这个回答听起来很好。可惜后来,毛泽东掌权后实行的却和民主背道而驰。尤其是十年文革,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女士,在今年《国家人文历史》第 1,2 两期上发表的长文《德国法西斯的历史教训及其现实意义(上,下)》中所分析的那样,他在十年文革中的所作所为,只有德国法西斯可以相比。此事我们已在阅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上册》的读书笔记中谈过,此处不再重复。 现在的事态发展,似乎又导致历史周期律问题回来了。由于目前腐败问题很严重,由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指出,腐败问题现在已经是关系到亡党亡国的大事。根据新华网 2012 年 12 月 27 日 报道,新任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 12 月 25 日 走访了 8 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在访问中他和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分别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习近平指出,当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窑洞里和毛泽东的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谈话,至今仍对中国共产党有很大的鞭策和警示意义。对此,香港凤凰台的特约评论员何亮亮先生已经做了一次初步分析。何先生说,只要缩小贫富差距,就可以避免历史周期律的再现。对此,我感到何先生的分析虽然有一部分道理,但是深究起来却使人觉得过于简单了。 我国是有着十分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根据 1977 年在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所属的新郑市之裴李岗遗址试掘后的发现,证明了那里的文化遗物是迄今为止在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而且为仰韶文化的来源提供了新材料,因而一举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到 6000 — 8000 年前。可以说裴李岗文化的发现,是新中国建国后考古学上一次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重大突破。 具有如此悠久的古代文明,又能延续 6000 — 8000 年到现在,至今又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可真是我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一项独一无二的伟大创造,也是一项对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贡献。生为伟大中华民族的儿女,确实可以为此感到无比的幸运和骄傲了。 在如此长久的文明历史中,产生了 15 个大一统或有大影响的王朝,他们各自的寿命现依先后次序分述如下: 夏朝: 471 年; 商朝: 510 年; 西周: 279 年; 秦朝: 15 年; 西汉: 210 年; 东汉: 195 年; 西晋: 55 年; 东晋: 103 年; 隋朝: 37 年; 唐朝: 289 年; 北宋: 167 年; 南宋: 152 年; 元朝: 97 年; 明朝: 276 年; 清朝: 296 年。 东周有 514 年。虽然如此,但是他已分裂为若干小国,所谓春秋五霸,以及战国七雄是也,所以没有被列入上表。然而这一时期对我国的学术文化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我国学术十分兴旺群星灿烂的局面,所以在此还是应该提一下。 另一方面,在我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中,还存在过许多未能统一全国而且短命的小王朝。这里面有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其寿命一说有两年;但实际上在他攻陷明朝首都北京不久,就被吴三桂和满清联军所打败退出北京,然后就被消灭了。所以如果我们以他在首都停留的时间来计算,这个王朝的寿命只有 42 天;然后是袁世凯的洪宪王朝,寿命只有 83 天; 再后是五胡十六国的冉魏:寿命 2 年; 再后是五代的后汉:寿命 4 年; 再后是西蜀: 8 年; 然后是后周: 9 年; 后晋: 11 年;最后是王莽的新朝: 14 年。 以上就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中存在过的,大大小小各种王朝的一个粗线条扫描。黄炎培先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他的著名的历史周期律。我们在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上册》写下的读后感中,已经提到了它。当时我们还把它具体化为三个小问题,以向史学界的朋友们建议来深入研究。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 我国历代王朝为什么有的寿命能够长达几百年?有的却如此短命? 2. 为什么一个王朝不可能永世不灭? 3. 对于共和体制下的政体,历史周期律是否能避免?如何才能避免? 现在,我们要开始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下册》了。他的下册,讲的正是中国的政治史,讲的正是我国古代王朝的兴亡,政权的轮替。所以这正好提供了一个极好机会,让我自己也来研究一下黄炎培先生的历史周期律。至少可以探讨一下我在前面关于黄炎培先生的历史周期律,具体化后所提出的第 1 和第 2 两个问题。有鉴于吕先生的下册讲得比较简略,所以我们与此同时还要读一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上下两册。钱先生那两册巨著是专门讲王朝轮替的。所以我希望我能有这个幸运:通过对吕思勉先生和钱穆先生两位史学大师的名著阅读,最终能对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问题,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比较系统的答案。因此,与阅读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上册》时的目的不同,这里的研究目的倒是真正要研究起古代历史来了。虽然如此,研究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之最终目的,还是要对现在的问题有所启发,有所帮助。果能如此,那我将会感到十分欣慰。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399 次阅读|7 个评论
吉米·卡特政府调整美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探索(1977-1981)PDF版
黄安年 2012-11-24 09:08
吉米·卡特政府调整美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探索(1977-1981)PDF版
吉米 · 卡特政府调整美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探索 (1977-1981)PDF 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4 日 发布 本文系笔者著《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编第七章《 吉米 · 卡特政府调整美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探索 (1977-1981) 》内容,该书 1998 年 3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出版,见第 190-216 页。这里发布的是 PDF 版 , 总共 27 页。这里的文字版曾以同题发表在 2007 年 7 月 17 日 黄安年的博客上 , 两者内容有些区别。 吉米 · 卡特政府调整美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探索 (1977-1981) 黄安年文 发表: 2007 年 7 月 17 日 本文系笔者著《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编第七章的内容,该书 1998 年 3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见第 190-216 页,文字上有订正。我们看到吉米 · 卡特政府作为民主党人继续了对过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 ****************************************** 70 年代中期 , 美国面临严重通货膨胀、高失业和能源危机三大问题 , 吉米 · 卡特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方面进行艰难的探索性调整 , 这些调整的重点着眼于解决就业和低收入家庭的社会保障问题。 一 . 吉米 · 卡特政府改革社会保障的主张和实施概述   吉米 · 卡特政府调整美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探索 (1977-1981), 在社会福利方面 , 卡特政府主张实行灾祸保险 , 对享有福利待遇的人规定严格的工作条件 , 防止滥用医疗经费。他致力于推行工作福利计划 , 即更好地工作与收入计划 (Program for Better Jobs and Income), 把工作与福利紧密结合 , 以求缓解失业和减少福利开支 , 认为工作、工作、再工作是从根本上解决福利负担问题的重要途径。      还在 1976 年 7 月 15 日卡特在芝加哥的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选演说时为 “ 民 ” 请命 , 对共和党的社会保障政策大加抨击说 : “ 我们国家经受了一段时期的苦难 , 现在该是进行医治的时侯了 ” 。 “ 那些只管做出决定 , 犯错误从来不必作出说明 , 不会因不公正行为而痛苦的经济实权人物 , 使许多人不得不忍受痛苦。在失业严重时 , 他们从来不需要加入求职的队伍。在混乱而令人迷惑不解的福利制度造成匮乏贫困时 , 他们从来不必为食物、衣着或一席栖身之地发愁。当公立学校因纠纷、争斗而闹分分裂、教学质量下降时 , 他们的子女就去上专设的私立学校。 ” 他强调 “ 我认为任何一个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应该工作 —— 都应该有工作的机会。只要我崐们还有八九百万美国人找不到工作 , 我们就无发结束急速加剧的通货膨胀 , 我们就决崐不会有平衡预算 —— 平衡预算是我决心要实现的。如果一种经济制度认为失业是有崐价值或有好处的 , 它将彻底失败。我们不能以使人失业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 ” 〖 1 〗在 1976 年 8 月 30 日竞选演说中 , 卡特与前几任民主党人不同提出富有折衷路线色彩的主张 , 称要 “ 贯彻一条介乎进步与保守之间、过多的变革和过少的变革之间的路线 ” 。他还说 : “ 福特先生前任曾在六年总统任内否决了国会已予通过的 41 个议案 , 而福特在仅仅 2 年内就否决了 53 个议案 , 平均每年否决的议案比他的前任多 4 倍 ,.... 。福特总统所否决的议案之一是紧急就业法案 , 它本来可以提供将仅 200 万个全日性或非全日性就业机会 , 以帮助那些由于共和党的经济政策而失业的 200 万美国人。我认为政府有责任帮助那些返回工作岗位。当人们找不到工作时 , 我们就得一再为不断增大的福利费用、失业救济和税收的损失付出代价。国会还通过了一项议案 , 想对那些拥有住房但眼下失业的人进行暂时的帮助 , 使他们得以偿还抵押贷款。我认为这是国会所采取的一项负责的行动。但是福特总统否决了这个议案。 ”“ 在人们失业时 , 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还得吃饭。国会通过了学校午餐法案 , 以增加享受学校午餐补贴的户数。但是福特先生否决了这个议案。 ” 他说 : “ 这种领导人真是目光短浅。现在把钱用在学童所需的牛奶和教育上 , 帮助孩子们在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开端 , 比之 10 年后这些孩子长大了 , 却因未经训练而不能从事创造经济价值崐的活动 , 并且转而反对那曾冷漠地对待他们的需要的社会 , 于是只得把钱用在警察、法庭和监狱上 , 这两种做法哪种更有意义呢 ? ” 〖 2 〗    卡特在参加总统竞选之初就提出 “ 为什么不是最好的 ” 口号。他在就职演说中说 : “ 我们已经知道 ‘ 更多 ’ 并不一定就是 ‘ 更好 ’” 。他期望在他任期届满时 , 这样地评论他的政府 : “ 我们已为那些能够胜任的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们已巩固了美国的家庭 , 这是我们的社会基础。我们已确保尊重法律 , 在法律面前不论强弱贫富 , 一律平等。 ” 〖 3 〗 卡特在 1977 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中谈到联邦福利制度时列举了 1977 财政年度的联邦政府维持收入项目 : 〖 4 〗 项目 颁布日期 援助形式 资金来源支付福利金 受益人 (10 亿美元 ) ( 百万 ) 社会保险 老年和遗族保险 1935 现金 联邦政府 71.3 29.5 医疗 1965 联邦政府 20.8 25.4 失业保险 1935 现金 联邦 -- 州政府 14.3 5.8 残疾保险 1956 现金 联邦政府 11.1 4.7 工人赔偿 1908 现金 联邦 -- 州政府 6.7 2.8 退伍补贴金 1917 现金 联邦政府 5.7 3.5 铁路退休工人 1937 现金 联邦政府 3.8 1.0 Black Lung 1969 现金 联邦政府 1.0 0.5 公共援助 医疗照顾 1965 联邦 -- 州政府 16.3 21.6 援助未成年儿童家庭 1935 现金 联邦 -- 州政府 9.8 11.2 补充保障收入 1972 现金 联邦 -- 州政府 6.2 4.1 食品税项目 1964 联邦政府 5.0 17.1 儿童营养 1946 联邦政府 3.5 28.0 退伍军人辅恤金 1933 现金 联邦政府 3.1 3.4 住房援助 1937 联邦政府 3.0 7.1 基本机会资助 1972 现金 联邦政府 1.4 2.0 一般援助 现金 州政府 1.3 0.5 工资收入税款 1975 现金 联邦政府 1.3 6.3 关于援助未成年儿童家庭项目 (AFDC) 在 1977 年有 26 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参加 , 平均每月有 17 万个家庭。其支付标准由各州自行确定 ,1977 年 7 月四口之家最少支付为密西西比州每年 720 美元到夏威夷州每年最高支付 6,396 美元。联邦政府的资助占 AFDC 开支的 54 %。关于补充保障收入 (SSI), 大体上每年为 SSI 受益的个人支付 2100 美元 , 为夫妇支付 3,200 美元。关于食品券 1977 年为没有其他收入的四口之家资助 2,088 美元。关于医疗照顾各州补贴不一 , 1975 年大体上密西西比州受益家庭平均为 334 美元 , 纽约州为 1,824 美元 , 联邦政府至少支付其中的一半。关于住房援助项目援助低收入家庭住房的联邦计划包括低房租公共住房、对房主的低息补贴和房租补贴。根 1974 年新通过的 1937 年住宅法修正案 , 对于申请时在所在地区的收入低于中等程度的 80 %者提供住房补贴。关于 1975 年减税法颁布的工资收入税款 (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EITC) 所减款项相当于在不同地区收入数的 10 % , 获工资所得 4,000 美元可减税。〖 5 〗 1978 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中还谈及当时福利制度问题、食品券计划的变化、更好的工作与收入计划 (The Program for Better Jobs and Income) 和社会保险制度等四方面问题。报告列举了 1977 年社会保障福利金支付和受益者情况 : 〖 6 〗 项目 支付福利金 (10 亿美元 ) 受益人数 ( 百万 ) 憖拡 社会保障总计 103.2 老年遗族 (OASI) 71.3 28.5 退休工人 46.9 17.6 需抚养和遗族 24.2 11.1 其他 0.2 0.2 残疾保障 (DI) 11.1 4.7 医疗 (HI SMI) 20.8 25.4 总统经济报告对根据 1977 年社会保障修正案在 1977-2011 年间的应付税率作了测算 , 雇员和雇主税率均为 :1977 年 5.85, 1979-1980 年 6.13( 原 6.05), 1981 年 6.65( 原 6.3), 1982-1984 年 6.70( 原 6.30), 1985 年 7.05( 原 6.30), 1986-1989 年 7.15( 原 6.45),1990-2010 年 7.65( 原 6.45) 。这表明新修正案将比原税率增加 1.2 个百分点。个体经营者也将从 1977 年的 7.90 增加到 1990-2010 年的 10.75( 原 8.50), 增加了 2.25 个百分点。〖 7 〗国会通过的这项修正案规定在 10 年内增加工资税 2.27 亿美元 , 自 1979 年开始到 1990 年逐步增加工资税率 , 雇主和雇员均从 1977 年 5.85 %增加到 1990 年的 7.65 % , 并提高了课税的最高额 , 由 1977 年的 16,500 美元 , 逐步提高到 1990 年的 50,200 美元。与此同时 , 放宽对生活条件规定 , 提高离婚和丧失配偶受益者的待遇。 二 . 卡特更好地工作与收入计划的提出 1973-1975 年美国发生了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严重经济危机 , 卡特上台后面临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的难题。卡特在《回忆录》中称 : “ 再没有比失业更使人丧失活力了 —— 就业才能有自尊心 , 能了解生活的意义 , 能养育和照顾亲人。在我竞选期间和成为总统时 , 失业是我们最紧迫的经济问题。美国失业人数已超过 800 万 , 创造就业机会成为我作优先的任务。奥尼尔、伯德和其他民主党领袖一致同意 , 我们需要一项刺激经济并能使百万人就业的计划。 ” 〖 8 〗 1977 年 1 月下旬 , 卫生、教育和福利部成立了以亨利 · 阿隆 (Henry Aaron) 副部长为首的福利改革顾问班子 , 经过二个多月的调查和研究 , 这个顾问班子向约瑟夫 · A. 小卡利法诺 (Joseph A · Califano Jr.) 部长提交了改革方案。〖 9 〗 1977 年 5 月 2 日卡特宣布他将提出新的福利保障体系。 当时政府提供的失业救济和补贴共达 210 亿美元 , 它是通过六个方面来实施的。 ① 有 1,100 万人获得总计为 179 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 , 这是主渠道 , 其中 70 %的支付来自联邦政府 ; ② 有 57.5 万人获得 4.39 亿美元的援助失业的父亲家庭项目 ; ③ 有数百万汽车、钢铁等领域工人获得数亿美元补充失业救济金 (SUBS); ④ 有支付 10 亿美元以上的食品券项目 ; ⑤ 有 32 万失业工人获得 19 亿美元的公共服务工作 ( Public-Service Jobs) 它是为失业 15 天以上的资格享有者提供的 ; ⑥ 有 7.5 万外贸工人获得 0.3 亿美元的贸易调整津贴 (trade Redjustment Allowaances TRA) 。〖 10 〗美国众崐议院成立了以小奥尼尔为首有各方人士参加的 28 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解决福利改革的立法事宜。 把工作和福利联系在一起的思想 , 并非源于卡特 , 也非尼克松的首创 , 而是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自 30 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福利和工作脱钩产生弊端现象的反思。卡特是继尼克松之后继续探索改革途径的民主党总统。事实上当时的犹他州在推行工作福利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自 1976 年 7-12 月间 , 有 782 人参加了工作福利培训计划 , 结果 60 %参加者被雇佣获得其他工作。〖 11 〗该州的试验获得 16 个州的响应。 1977 年 8 月 6 日 , 卡特在家乡佐治亚州的普兰斯镇宣布了他的改革现行福利制度计划即更好地工作与收入计划。这个被成为 “ 第一个由政府把工作问题放在第一位的建议 ” 〖 12 〗用意有二 : 其一简化几项重叠的福利项目和机构以改变福利费用居高不下和分配不均现象 ; 其二推进更多的福利受益者参加工作 , 并为穷人提供最低收入计划。卡特方案的重要特点在提出了双层计划。〖 13 〗 第一层即高层的为不要求工作的人设立的救济金项目。 ① 其对象包括老、盲、残以及需抚养的未成年人家庭 ( 指 :7 岁以下子女的单亲家庭 ,7-13 岁子女的双亲家庭 , 有子女而有一人无法从事工作的家庭 ) 。 ② 救济金额取决于家庭组成及收入情况 , 对四口之家来说按 1978 年美元价格计算 , 每年可得 4,200 美元 , 这是规定贫困线的 65 %。据统计 , 这个数字将高于原来相关几项的救济金的总和。 ③ 取消对需抚养未成崐年子女家庭的援助项目、食品券项目、补充保障收入项目。 ④ 不要求工作的人如要求工作也可满足他们的要求。 ⑤ 州政府对联邦政府的福利支出补充将对救济金额的多少产生影响。   第二层即低层的为要求工作的人设立的救济金项目。 ① 有双亲的四口之家和无 14 岁以下的单亲家庭 , 可享有联邦救济金 2,300 美元。 ② 如在 8 周内待业则可增加救济金到 4,200 美元的最高限额 , 但一旦有了工作机会就恢复到 2,300 美元。 ③ 州政府对联邦政府的福利支出补充将对救济金额的多少产生影响。      卡特计划还对低收入家庭提供现金资助 , 如无工作 , 一个健康的单身者可获现金 1,100 美元 , 无子女夫妇可获 2,300 美元援助 ; 而四口之家现今援助对象在收入低于 8,400 美元者 , 如老、盲、残者收入在 5,000 美元以下者 , 夫妇为 7,500 美元。〖 14 〗      卡特的工作刺激计划的目的在于创造 140 万个就业机会 , 为此要实施培训计划。按劳工部的计划 , 据此每年会有近 250 万个劳动力参加到这 140 万个就业机会中去 , 其中 43 %的人是现存福利制度下 AFDC 的受益人。这 140 万个工作机会包括 : 公共安全部门 15 万人 , 娱乐设施 20 万人 , 娱乐计划 12.5 万人 , 儿童照顾 15 万人 , 老年家庭服务 20 万人 , 文艺活动 7.5 万人 , 专业辅助人员 15 万人 , 学校设施改善人员 10 万人 , 环境监测人员 5 万人 , 社区清洁人员 10 万人 , 防旱保暖人员 5 万人 , 其它人员 5 万人。〖 15 〗      根据 综合就业和培训法案 (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ct CETA): ① 州和地方政府承担为谋职者提供有津贴的工作机会及进行培训的任务 ; ② 谋求培训者须是家庭主要挣工资的失业者 , 此前须在私人企业部分找过 5 周工作而未得者 ; ③ 所需培训资金由地方机构直接拨达地方承办单位。〖 16 〗    更好地工作与收入计划把 AFDC 、 SSI 和食品券 (FSP) 中的重叠项目加以合并和简化 , 规定可以单独申请的单位 : ① 已婚夫妇家庭和未成年子女与单亲生活的家庭 ; ② 非老、盲、残和无亲人的独居者 ; ③ 老、盲、残人 ; ④ 无法律责任而抚养未成年的祖夫辈和叔婶辈。凡申请者需经六个月的审查期 , 以免救济不当。 三 . 卡特更好地工作与收入计划的失败   卡特的综合福利改革计划一提出就引起沸沸扬扬 , 各持己见。赞扬者称它是 “ 杰出的蓝图 ” , 如福利改革倡导人詹姆斯 · C. 科尔曼 (James C. Cormen) 所云 ; 批评者指责其结果将 “ 印刷更多的钞票 ” , “ 福利将完全统治美国 ” , 如佛罗里达州共和党人 L · A. 巴伐利斯 (L · A. Bafalis) 所称。〖 17 〗争论的焦点集中 ① 在美国需要的是范围广泛的福利体制改革 , 还是渐进式的局部调整 ; ② 福利改革是否需要和工作刺激相联 ; ③ 救济金的按排能否满足提供工作刺激的要求。    1. 关于是范围广泛的福利体制改革 , 还是渐进式的局部调整的讨论 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能否通过原有体制改革弊端 , 改革的费用和在政治、经济上的承受能力。赞成广泛改革论者强调的是前者 , 认为建立在原有体制上的系统的基本缺陷在于每项计划只是满足单一目的 , 而不是全盘考虑 , 因而是错误联系计划的混合物 , 国家预算局的报告持这一见解。阿隆认为 “ 不能一个一个地去纠正 ” 原有体制的缺陷。帕尔默则把原有的福利体系比作一辆旧车 “ 不断修理可以崐照常运转 , 甚至更好些 , 但是很清楚的一点是只有把它作价处理以购买新车 , 才能有更高的表演水平。 ” 〖 18 〗赞成渐进论者则强调后者 , 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长卡利法诺起先倾向渐进方式 , 因为多数人和国会已经对现有方式适应 , 如果这一广泛改革未经试验而推行 , 必将使既得利益者担心失去原有所得。纳桑认为实行新改革计划则势必财政上增加负担 , 而这在政治上是很不利的。两院中有影响的议员对此方案持犹豫或怀疑态度 , 参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阿 · 厄尔曼 (Al Ullman) 认为只有使计划逐一生效 , 才能在合理和经济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福利系统。〖 19 〗参议员小霍华德 · H. 贝克 (Howard H.Baker Jr.) 和亨利 · L. 贝尔曼 (Henry L. Bellmon) 认为尽管卡特的改革方案值得称道 , 但是目标太大 , 最好的也可能转变为最坏的 , 他们提出了渐进式改革计划。阿尔塞 · B. 朗主张福利改革的新方案必须进行试验 , 并且崐允许进行其他方案的试验。〖 20 〗此外多数利益集团虽然赞成新的改革方案但埋怨对他们特殊利益照顾不够。卡特的 PBJI 计划费用一增再增 , 计划前设想为 230 多亿美元 , 计划出台时为 307 亿美元 , 其后估计为 311 亿美元。在 311 亿美元中用于就业和训练项目费用为 88 亿美元 , 用于现金支付 202 亿美元 , 用于所得收入税的减免 15 亿美元 , 用于固定的经济救援拨款 6 亿美元。美国公共福利协会指责把 CETA 和 WIN( 工作刺激 ) 列入是 “ 巧立名目 ” 并且把八九十亿的福利追加项目塞进了预算方案中去。美国遗产基金会认为卡特计划比原有福利体系的费用增加了 178 亿美元之多。〖 21 〗 2. 福利改革是否需要和工作刺激相联问题的讨论 这一问题在尼克松的家庭援助计划时就是争论焦点之一。赞成论者认为卡特福利改革创新正在于政府承担通过培训创造工作机会来解决单纯依赖福利救济的状况。因为现行的福利体制提供福利救济金对于受益者来说与其出门工作不如待在家里。但是反对声浪压倒了赞扬声。主要的批评来自 : ① 在当前情况下美国并不存在满足就业机会的现实可能 , 除非去掉原有的正式就业人员 , 联合经济委员会贫困研究所认为 : “ 为低工资、低收入工人创造的大量公共服务工作 ”“ 充满了不稳定、无效率和无生产力的可能 ” , 它将导致 “ 在决定谁应当工作和谁不需要工作上反复无常。 ” 〖 22 〗 ② 它耗资巨大 , 不堪负担 ; ③ 原来的执行综合就业培训法的实施机构难以承担陡然增大的任务 ; ④ 在 5 周寻找工作考察期的待遇上就业工人和失业工人待遇不平等 , 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工作多年的人来说一旦失业同样要有 5 周到私营单位寻找工作的考察 , 实际上把以前的工作经历一笔钩消。专门论述卡特这一创造工作计划的研究论文《论卡特政府的福利改革计划及其就业政策》概括说 : “ 总的看来 , 工作计划是卡特福利改革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 因此也是最有争议之处 : 一些人抱怨工作计划没有提供足够的工作 ; 而另一些人在怀疑能否创造出足够的工作。一些人认为大批工作穷人应当被看成福利人员的一部分 ; 而另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工作大军的一部分。有人担心公共服务部门就业人员要排挤正式工人 , 因为雇主们都乐意雇佣政府津贴最低工资的雇员 ; 有人认为政府可能要间接津贴雇主 , 因为他们没有兴趣把雇员工资抬高到最低工资水平之上。也有人担心新的公共服务工作与已存在的公共服务工作间的冲突。有人认为政府没有或缺乏创造和管理一项工作计划的经验 , 等等。所有这些有关工作计划的疑虑和担心 , 虽是件好事 , 但在当时给整个卡特福利改革计划的通常带来不利的影响。 ” 〖 23 〗 3. 关于救济金的安排能否满足提供工作刺激要求的讨论 引起争论较大的问题是随着受益者工资收入的增加如何减少救济金额。 ① 最佳减少金额的界定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按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长卡利法诺的看法救济金减少率 (Benefit Reduction Rate) 应当适度 , 太高和过低均不利于刺激工作。这一理想化模式如不经试点是不可想象的 , 而且还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工种制宜区别 , 在低收入的密西西比合适的救济金减少率未必适合于普遍高得多的纽约州地区 ; 失业率较高时的救济金减少率并不适合失业率较低时的救济金减少率 , 至于结构性调整等原因不同行业的就业需求区别也很大。 ② 强调福利为了工作刺激还崐是为了救济而工作。朗参议员主张福利受益者应参加无报酬的工作 , 以作为获得福利金额的补偿 , 否则就没有资格领取福利金。 ③ 现金援助项目应否列入工资收入是又一争执意见。赞同论者得到弗里德曼经济学的支持 , 而全国社会福利工作者协会等机构则认为它是对福利政策原则的挑战。 ④ 5 周寻找工作过渡期的安排也引起争崐论。反对论者认为这对本来在私人企业的雇员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 因为当他转向公共部门工作时却要等待 5 周 , 并把生活水平降到贫困线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24 〗 ⑤ 还有人认为福利金受益者在私人部门还是在公共部门工作也是个问题。在较低税率的前提下无疑对私人部门有吸引力 , 然而在美国要减少税率是相当困难的事。 以上所列只是争论问题的主要部分 , 至于联邦政府和州、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协调 , 各州福利金标准的协调 , 以及福利金拨款的合理使用等也是意见分歧的问题。美国学者劳伦斯 · 肖普认为 “ 对这次改革计划感到高兴的是少数人 , 而感到愤慨的是多数人 , 国会反对派不喜欢这个标价比联邦政府曾经开支过的还要多 180 亿美元的计划。福利权势集团则对低标准的福利费和没有选择余地的就业要求感到气愤。 ” 〖 25 〗卡特在他的回忆录中说 : “ 我的白宫班子、内阁和我费了很大功夫对福利制度作了全面的修改 , 旨在加以简化 , 并通过短期公共服务就业机会和低收入工人减税的办法 , 使大约 200 万依赖福利过活的人转入生产性就业。 ”“ 然而我通过痛苦的经验发现 , 任何一个赋税建议 , 包括我们关于福利和赋税改革的一揽子建议 , 都会吸引一群强大的饿狼来国会山 , 他们决心要损害其他美国人以自肥。 ” 〖 26 〗卡特的福利改革计划虽然在众院福利改革委员会上得以过关 , 但是在众、参两院上均遭惨败。布鲁金斯学会的约翰 · 帕尔默说 : “ 我们终于认识到在福利问题上没有一个人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 没有一个解决这个国家低收入团体的办法。 ” 〖 27 〗 到了卡特政府时期要想在一个早上来扭转积重难返的美国福利制度中的弊端看来都是难以奏效的 , 即使被认为是最好、最佳的药方。有的文章评论得好 : “ 尽管成百上千的社会科学家们研究了好几年 , 耗资数百万美元 , 但没有人能提出一项满足在涉及公共援助问题上所有主要利益集团基本要求的建议 , 各州福利当局希望华盛顿能简化福利计划 , 并能拨给更多的资金 ; 有组织的工会要求主要问题的解决应是更多有好收入的工作以及较高的失业救济金 ; 社会科学家们希望有一个理想的系统 , 它能有效的运转 , 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 提供工作动力及促进家庭稳定 ; 福利接受者自己则要求建立一个能尊重他们人格并能提供充足救济金的系统 ; 绝大多数纳税的美国人不反对帮助别人 , 但他们不愿继续支持那些不愿工作而只领救济金的人们。 ” 〖 28 〗 四 . 卡特福利改革计划的实际成就   尽管卡特的全面改革福利计划流产 , 但是当时提出的渐进性改革主张和若干单项却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成果。其主要表现为 :    1. 扩大工作培训和公共服务就业计划 还在肯尼迪总统任期的 1962 年颁布了《人力发展与培训法》 (Manpower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Act), 《企业部门的工作机会法》 (Job Opportunities), 并组织了工作队。约翰逊政府的 “ 伟大社会 ” 计划推行时期 , 于 1964 年颁布了《经济机会法》。尼克松政府时期部颁布了 1973 年的综合就业与培训法案 (CETA), 把人力计划交由地方政府管理 , 同时由联邦政府出面扩大公共服务行业。到了福特总统任期的 1976 年国会扩大了其中关于公共服务就业计划的内容 , 增加工作机会 , 明确规定替代和帮助低收入者工作的限制性条款 , 要求参加的受益人只能是失业时间超过 15 周以上的低收入者。到了卡特执政后的 1977 年 , 修正的 CETA 法案增加了第八项条款 , 规定要帮助条件不利的年轻人 , 建立年轻人资源保护队。〖 29 〗 1978 年 2 月 22 日 , 卡特总统向国会提交了扩大和修改 CETA 的建议法案 , 该法案以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中的年轻人应变结构性失业为重点。建议把 CETA 的适用期延长到 1982 年 9 月底 , 在 1978,1979 年间保持公共服务工作的就业数量为当时的 72.5 万人 , 其后根据失业率情况加以调整 ; 不得以以参加 CETA 工人取代传统工种 , 参加人一年的工资不得超过 1 万美元 , 那些工资低于劳工统计局规定较低生活标准的 70 %的人才能申请这一计划 ; 建立地方工业培训委员会 , 以帮助培训年轻的失业者。 1978 年 10 月 15 日 , 美国第 95 届国会通过了 S2570 号的 CETA 修正法案 , 即扩大工作培训和公共服务就业计划。 10 月 27 日卡特总统签署了这一法案。修正的法案规定在 1978 年提供 66 万个公共服务工作而不是原计划的 72.5 万个工作 ; 法案强调帮助福利受益者掌握技术以便尽早摆脱领取公共救济金的状况。 2. 修订家庭援助计划 , 规定全国最低的救济标准 1979 年 11 月 7 日 , 美国众议院以 222 对 184 票通过了 HR4904 号的 FAP 修正法案。其主要内容是 : ① 规定提供 AFDC 的救济金和食品券支付金额必需不少于联邦政府规定的贫困线的 65 % , 这一规定在当时对四口之家来说 , 大体上是一年 4,650 美元。当时在南部和西南部的 13 个州中 , 救济金标准均低于联邦建议的最低线。 ② 增加 9 亿美元的救济金额给州 , 以减轻州和地方的财政负担。 ③ 为参加工作的穷人规定所得税减免的条款。 3. 通过扩大紧急公共工程计划 1977 年 5 月 3 日 , 国会通过了扩大紧急公共工程计划 , 追加 40 亿美元的拨款 ; 根据各州失业率的情况将 65 %的公共工程资金拨给各州 , 其他 35 %资金拨款给失业率超过 6.5 %的州 ; 要求受益者要以 10 %的援助资金购置本地区少数族裔企业产品。在 1977-1979 年间 , 共提供了三、四十万个公共工程工作职位。在整个 1977 年和 1978 年拨款共 105 亿美元 , 提供的公用事业的工作岗位达 130 万个。 4. 增加反危机需要的公共服务给州和地方政府的拨款 联邦政府在 1977 年和 1978 年分别拨款 19 亿和 15 亿美元 , 用以解决 10-30 万个临时性工作安排。 5. 成立青少年和成人资源保护队帮助培训条件不利的青少年 这一计划是对 30 年代的民间资源保护队 (CCC) 的仿效 , 以 16-23 岁的青少年为对象 , 拨款 10 亿美元为条件不利的就学青少年提供夏季临时性工作。〖 30 〗 卡特在他的 回忆录 中说 : “ 到 1977 年夏天 , 我们通过了一项需建公共工程的紧急计划、专门的青年就业和训练计划以及延长 综合就业和训练法 的决定。在我的任期内 , 我 ' 们成功地推进了这些计划。到了四年的末尾 , 已经创造了约 1,000 万个全时就业机会 , 其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政府雇佣的。劳工部长雷 · 马歇尔特别有效地利用了临时工和就业训练计划 , 包括夏季雇用青年 100 万人和安排 70 万失业成年人接受职业训练和参加公共服务。虽然这些计划在预算中耗费不少 , 这种生产性努力的纯费用是很小的 , 因为有工作人停止了领取福利和失业补助金。 ” 〖 31 〗 五 . 卡特的改革医疗制度药方 70 年代美国医疗费用上涨问题已经凸显。从 1973 年起美国的卫生财政预算开支在美国整个预算中占第一位。 1975 年卫生费用占 GNP8.6 % ,1981 年为 9.4 % , 自 1973-1977 年间 , 美国的医疗费用年均增长 10.2 % , 而其它的消费指数仅上升 7.7 %。〖 32 〗 1977 年卡特总统提出了控制医疗费用涨价的议案 , 这一方案按卡特的说法是 : “ 按联邦预算所能容许的费用 , 分阶段加以实施。我要强调疾病的预防、门诊服务、优先实现儿童保健的完整计划、限制医院收费以及适用于全国任何家庭的特殊医药费 , 即 ‘ 灾祸 ’ 保险。我不赞成联邦政府全部包办 , 而主张保留现存的雇主和雇员之崐间的关系 , 并规定基本标准 , 允许私营保险公司继续提供健康保险。每个家庭按崐其能力负担医药帐单的一个合理部分 , 以便抑制整笔费用 , 并防止滥用医疗费 , 限制不必要住院治疗的人数。 ” 〖 33 〗当时美国医学协会 (AMA) 在国会中拥有强大的反对势力 , 在第 95 届国会中有 299 名众议员接受 AMA 的捐款 , 在赋税委员会的卫生健康小组委员会的 13 名委员中有 11 名于 1974-1976 年间接受了 AMA 的捐款。〖 34 〗据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长卡利法诺部长报告仅美国医学会一家向国会议员竞选捐的款额 “ 如果由投票反对这个法案的 202 名众议员平分 , 每人可得 8,000 多美元 ! 接受了这个平均数两倍以上捐款的 50 名众议员中 ,48 人投票支持医疗企业界。 ” 同时在民主党的有影响的爱德华 · 肯尼迪参议员提出了与之对立的由联邦政府全包的医疗改革方案 , 这一方案得到劳工界和老年公民的支持 , 每年耗资在 1,000 亿美元以上 , 他宣称如果他的方案得不到支持将否决任何其他方案。事实上在 1978 年 7 月卡特方案提出后崐不久就流产了。连在国会专门委员会这一关都未能通过。卡特在《回忆录》中承认称惨败 : “ 这是一个悲剧 ” , “ 在国民健康保险问题上 , 造成我们失败的既有院外集团 , 也有民主党的党争。虽然美国的医学技术是世界最好的 , 我国的保健制度却坏透了 , 它对穷人 , 特别是对贫苦工人 , 很不公平 , 而让许多医院和有些医生牟取暴利 , 敲诈病人。高昂的医药费和病人付费能力之间的缓冲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 , 他们收取足够的保险费 , 以支持这种制度 , 同时还赚取相当大的利润。许多人在交付了一段时间的保险费以后 , 毫无必要地住进医院 , 接受昂贵的诊断 , 还要多住一百天 , 取得最高级的服务和治疗。有人甚至把这些看作是收回自己所付出的保险费。这样做 , 医生和医院所有人得了利 , 而病人无意中促使医药费上涨和医疗服务分配的不平等。从巨额的利润中 , 一部分钱用去修建不必要的医院设备 ; 空病床和使用率低的设备的费用是由公众来资助的 , 办法是通过对公众征收更高的赋税来偿付 “ 医疗补助制 ” 和 “ 医疗照顾制 ” , 私人保健还要付出更高的医药费和保险费。正常的限制价格过分上涨的竞争几乎荡然无存。 ” 〖 35 〗根据 1978 年的调查 , 美国每人的保健费年达 1,000 美元 , 六年翻一番 , 有的工厂技术工人的保健费年 3,000 美元。普通美国工人每年的保健费用在一个月的工资以上。 1980 年国会通过了一个医疗保险修正案 , 它规定凡住院者一次病人需自负 180 美元 ,60 天后每人负担 45 美元 ,90 天后每人负担 90 美元。在 1960 年时美国的医疗保险费用为 269 亿美元 , 占 GNP5.3 % , 而到 1980 年达到了 2,800 亿美元 , 占 GNP 的 9.8 %。在医疗费中由联邦政府负担的 1970 年占 37.2 % ,1981 年占 42,7 %。根据 1980 年的统计享受医疗保险和医疗照顾的受益老人有 2,500 万 , 伤残人 500 万 , 还有 900 万穷苦儿童 ,400 万的低收入家庭的单身父母。 总之 , 卡特政府任期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显示了他的过渡性、折中性 , 他作为民主党人却没有推行传统的民主党扩大社会福利的政策 , 他提出的福利改革建议不仅注意到均等的必要而且注意均等不当带来的弊端 , 他同时重视福利措施对效率的影响 , 通过福利推动效率的提高。尽管他的工作福利政策没有被当时社会所认可 , 但是他的工作福利观却为他的后任里根改革主张带来的重要的启迪。 注释 : 〖 1 〗王建华主编 : 《美国政坛竞选精粹》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 年 , 第 214 、 216 页。 〖 2 〗 ibid. 第 219,221-22 页。 〖 3 〗岳西宽、张卫星译 : 《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 ,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 年第 409,411 页。 〖 4 〗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 1978 年 , 第 222 页 , 表 36,1978 年英文版。 〖 5 〗 ibid. 第 222-224 页。 〖 6 〗 ibid. 第 223 页。 〖 7 〗 ibid. 第 235 页。 〖 8 〗吉米 · 卡特著 , 裘克安等译 : 《保持信心 —— 吉米 · 卡特总统回忆录》 ,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3 年 , 第 67 页。 〖 9 〗 沃尔特 · I. 特拉特纳撰《社会福利》 (Social Welfare 敋 ), 载格伦 · 波特 (Glenn Porter) 主编 : 《美国经济史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Studies of the Principle Movements and Ideas 敋 ), 第 3 卷 , 纽约 ,1980 年版。 〖 10 〗 戈登 · L. 韦尔 (Gordon L. Well) 著 : 《 1978 年福利辩论》 (The Welfare Debate of 1978) 中的专文《帮助失业者 —— 去年耗费 210 亿美元》 (1976.6.28), 社会经济研究所出版 ,1978 年英文版 , 第 24 页。 〖 11 〗 ibid. 专文《政府告诉人民他们要福利必须工作》 (When States tall People They must Work for Welfare) (1977 年1 月8 日 ), 第 81 页。 〖 12 〗 约翰 · 帕尔默 (John Palmer): 《对混乱福利体制的另一次努力 : 它将是工作刺激 ? 》 (Anther go at the Welfare Mess: Will it Work),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 ,1977 年8 月4 日 。 〖 13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 1978 年》 , 第 229 页 ,1978 年英文版。 〖 14 〗 ibid. 第 229-230 页。 〖 15 〗《卡特 : 国会与福利 : 漫长的道路》 (Carter: Congress and Welfare:A long Road), 国会季刊年鉴 , 国会季刊出版公司 ,1977 年 , 第 476 页。 〖 16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 1978 年》 , 第 229 页 ,1978 年英文版。 〖 17 〗 ibid. 《卡特 : 国会与福利 : 漫长的道路》 , 第 471 页。 〖 18 〗 ibid. 《 1978 年福利辩论》 , 第 10 、 13 页。 〖 19 〗 ibid. 第 10 、 13 页。 〖 20 〗 ibid. 第 15 页。 〖 21 〗 ibid. 第 89 页。 〖 22 〗 ibid. 第 18 页。 〖 23 〗张运成 : 《论卡特政府的福利改革计划及其就业政策》 ,1994 年美国经济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24 〗 ibid. 《 1978 年福利辩论》 , 第 50 页。 〖 25 〗 劳伦斯 · 肖普著 , 冬梅译 : 《卡特总统与美国政坛内幕》 , 北京时事出版社 ,1980 年 , 第 176 页。 〖 26 〗 ibid. 《保持信心 —— 吉米 · 卡特总统回忆录》 , 第 76 页。 〖 27 〗 ibid. 《对混乱福利体制的另一次努力 : 它将是工作刺激 ? 》 , 1977 年8 月8 日 。 〖 28 〗 ibid. 《论卡特政府的福利改革计划及其就业政策》 〖 29 〗《 CETA 下工作发案得以扩展》 ( 敁 ECTA Jobs Act Extended 敋 ), 《国会季刊年鉴》 (Congressional Quartorly Almanac), 国会季刊公司出版社 ,1978 年 , 第 291 页。 〖 30 〗 ibid. 《青少年就业》 (Youth Employment), 第 287 页。 〖 31 〗 ibid. 《保持信心 —— 吉米 · 卡特总统回忆录》 , 第 67 页。 〖 32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 1979 年》 , 第 45 页 ,1979 年英文版。 〖 33 〗 ibid. 《保持信心 —— 吉米 · 卡特总统回忆录》 , 第 79 页。 〖 34 〗李寿祺著 : 《利益集团与美国政治》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 , 第 102-103 页。 〖 35 〗 ibid. 《保持信心 —— 吉米 · 卡特总统回忆录》 , 第 78-79 页。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459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4592.html
个人分类: 社会保障研究(07-11)|3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投身科研事业?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2-9-29 07:25
我们为什么投身科研事业? 蒋继平 要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深刻领会科学研究的含义。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科学研究就是探索自然奥妙, 总结社会发展规律,寻找思维变化趋势的活动。 在社会现实中,真正能够深刻理解这个定义的人恐怕不多。 因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有很大的差异。 凭我个人的直觉, 有很大一部分人投身科研事业仅仅是为了生存, 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养家糊口。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因为兴趣, 更有一小部分为了得诺奖。 在我看来, 要是您投身科研事业为的是名利或者兴趣的话, 那您一定会很失望的。我的理由很简单。首先要想成名的话, 应该选择在政界和艺术界发展。 从古至今, 政治家, 皇帝将相和一些文艺界的杰出人士青史留名的远比科学家多得多。 其次要想发财的话, 应该选择当商人, 办企业。 古今中外, 科学界的百万富翁远比企业界少得多。 再来说兴趣, 要是您为了兴趣爱好投身科研事业,也许您可以在科研工作中找到一些感觉。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 仅仅为了兴趣而从事科研,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使您很失望。 这是因为许多科研项目并不是那么有意思的工作,往往是相当枯燥乏味的重复性操作。 科研工作需要的是认真的态度,严密的逻辑, 谨慎的思考和坚韧的毅力, 而不是闹着玩的游戏。 现在中国科学界有一种诺奖迷狂潮,把诺奖看成是科研人员的最高荣誉, 一旦获得诺奖, 便可名利双收。 这种对诺奖的过度崇拜,几乎将诺奖的功用神化了。 其实, 在全球科学界,诺奖只是一个评价体系而已, 许多诺奖获得者属于普通的科研人员。假如您仅仅为得诺奖而从事科研, 或者说您的目光仅仅是盯着诺奖, 那么, 您很可能会很失望。 进一步来说, 即使您真的很荣幸得了诺奖, 也并不一定说明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实际财富。 非常中肯地说,我一开始投身科研事业也只是为了生存, 为了养家糊口, 我从来也没有想在科研中获得名利的念头。 不过,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 我找到了自己的感觉。 这种感觉来自于我的个性爱好。这是因为我做什么事都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善于严密的逻辑推理, 喜欢谨慎的思考, 具有坚韧的毅力。 这个个性很适合在科研领域发展。 这个领域可以让我充分发挥我的个性特长。 简言之, 我投身科研事业是因为我可以充分地应用我学到的专业知识, 发挥我的智慧才能,满足我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 享受解决实际问题后的快感, 尽到我对自己,对家庭, 对世界的责任, 做出对社会应有的贡献, 从而显示自己的价值。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科学是一个纯洁的领域,不应该成为争名夺利的场所。 所以, 要我为了某些私利而放弃科学原则, 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在我的心目中,我们既然投身科学事业, 就有责任捍卫她的纯洁性和坚守她的原则, 这对全体科学工作者都有好处。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755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探索是一种乐趣
qinchuanq 2012-9-9 16:49
"从一无所知,到掌握真理,简单得只需要背几条定律。这就像看推理小说正来劲,突然有人告诉你最后的凶手是谁,你恨不得杀了他一样。我突然明白了我这一生要做什么。我要自己去重新证明这一切。”——《西游日记》,今何在
个人分类: 学习生活|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
JRoy 2012-9-4 18:36
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       ——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演讲    这是爱因斯坦于 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麦克斯·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讲稿最初发表在1918年出版的《庆祝麦克斯·普朗克60寿辰:德国物理学会演讲集》。1932年爱因斯坦将此文略加修改,作为普朗克文集《科学往何处去?》的序言。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实在各不相同。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末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我很明白,我们刚才在想象随便可以驱逐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筑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于作出决定。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类人,那末这座庙堂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吧。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象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 ? 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我同意叔本华 (Schopenhauer) 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 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 (cosmos) 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理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像中占有什么地位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的标准的严格精密性,这样的标准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对于他的主题必须极其严格地加以控制:他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的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上的完备性来重现一切比较复杂的事件,这不是人类智力所能及的。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但是当人们畏缩而胆怯地不去管一切不可捉摸和比较复杂的东西时,那末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理论的美名吗?    我认为,是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有可能借助于单纯的演绎得出一切自然过程 ( 包括生命 ) 的描述,也就是说得出关于这些过程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太多地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性的问题。   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由于有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可以假定,会有许多个同样站得住脚的理论物理体系;这个看法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物理学的发展表明,在某一时期,在所有可想到的构造中,总有一个显得比别的都高明得多。凡是真正深入研究过这问题的人,都不会否认唯一地决定理论体系的,实际上是现象世界,尽管在现象和它们的理论原理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这就是莱布尼兹 (Leibnitz) 非常中肯地表述过的 “先定的和谐”。物理学家往往责备研究认识论者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我认为,几年前马赫和普朗克之间所进行的论战的根源就在于此。   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们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专心致志于这门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使自己分心于比较愉快的和容易达到的目标上去。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我们敬爱的普朗克就坐在这里,内心在笑我像孩子一样提着第欧根尼的灯笼闹着玩。我们对他的爱戴不需要作老生常谈的说明。祝愿他对科学的热爱继续照亮他未来的道路,并引导他去解决今天物理学的最重要的问题。这问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且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祝他成功地把量子论同电动力学、力学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         ( 选自《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 1976 年 ) ------------------------------------------------------------------- 爱因斯坦生平 -------------------------------------------------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本书不仅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在书中,玄奥的物理学理论、传奇般的故事,在读者理喻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视野中,或许会形成一个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体画面。同时,我们将在历史氛围中去理解爱因斯坦,也将在现实情境中去悄然接受爱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爱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剑为当代物理学辟出一条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剑挥斩人间的妖魔鬼怪,而今天,这把理性之剑在哪里?我们是否该去寻找这把理性之剑?   这是爱因斯坦留下的一个硕大问号。每一个走向21世纪的人都该在这个问号面前沉思默想,都应该接过爱因斯坦的理性之剑,为和谐、公正的21世纪而努力。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指挥“好奇号”登陆的华裔明星陈友伦
热度 22 jiangxun 2012-9-4 08:17
作者:蒋迅 陈友伦 ( Allen Chen ) 来源: 深空网 ) 美国西部时间2012年8月5日夜里10点半(北京8月6日中午1点半),美国航天局的“好奇号”火星车(MSL)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七分钟后成功登陆火星:“着陆确认”(Touchdown confirmed)。在NASA 喷射推进实验室 (JPL) 指挥室里,所有关心这一人类航天史上重大事件的人都注意到了,宣布这一消息的是一位黑头发的亚裔年轻人。他就是华裔陈友伦(Allen Chen)。在整个过程中,陈友伦一直是沉着镇定,清楚地向大家报告着每一分每一秒的情况。让我们来重温一下他在“好奇号”进入火星大气层后的一段记录: “好奇号”的关健七分钟 Vehicle reports entry interface. At this time it will begin pressurizing the propulsion system to increase the thrust of the system. We are standing by for guidance start and the start of guided entry. We are beginning to feel the atmosphere as we go in here. The vehicle has just reported via tones that it has started guided entry. At this time, the vehicle is beginning to steer its way to the target. It's starting its first bank reversal. We have seen peak deceleration. We've passed through peak heating and peak deceleration. It is reporting we are seeing Gs on the order of 11 to 12 Earth Gs. Stand by for parachute deploy. Parachute deploy. Thrusters have been re-enabled. We will control attitude on chute. We are decelerating, about 10 kilometers and descending. We are at 150 meters per second. We are nine kilometers and descending. We have acquired the ground with the radar. Heat shield has separated. We have found the ground. We're standing by to prime the MLE engines in preparation for powered flight. We're down to 90 meters per second at an altitude of 6.9 kilometers and descending. We're down to 86 meters per second (192 mph) at an altitude of four kilometers and descending. We have lost tones from Earth at this time, this is expected. We're continuing on Odyssey telemetry. Standing by for backshell separation. We are in powered flight. We're at an altitude of one kilometer and descending about 70 meters per second. Down to 50 meters per second. 500 meters in altitude, standing by for sky crane. We found a nice flat place. We're coming in ready for sky crane. Down to 10 meters per second, 40 meters altitude. Sky crane has started. Descending at about point 75 meters per second (1.7 mph) as expected. Expecting bridle cut shortly. Touchdown confirmed. We're safe on Mars! 随着“好奇号”的成功落地,陈友伦也让全世界认识了他。特别是上面最后一句话:“Touchdown confirmed. We're safe on Mars!”更是为人传颂,同时人们也更想知道他的传奇人生。 陈友伦与父母 陈友伦的英文名字是“Allen”。因为这个原因,有些人把他称为陈艾伦,我也是费了一番功夫才找到他的中文名字。在此之前还把他的名字和也在JPL的另一位华裔陈哲辉 ( George Chen ) 搞混。陈友伦出生在美国。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宾州度过的。陈友伦的父亲陈甫和母亲李敏敏都是来自台湾的留美科学家,舅舅 李世昌 是知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博士。李世昌和荆溪 暠 共同成功研制科学实验设备阿尔法磁谱仪 AMS-02 中的电子系统被用在了国际太空站上。所以陈友伦在这个科学世家里,从小就接受了科学的熏陶。特别是,他在小学时就对太空的奇妙而感兴趣。更可贵的是,在高中的时候他就领悟到,“有的人工作是为了挣钱,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在做与探索相关的事情。”他暗自想像着,自己就是要去一个纯粹与探索有关的的地方。那时候他对NASA 喷射推进实验室 ( JPL ) 还不了解,对未来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但他少年时的父母的熏陶为他最后到JPL奠定了方向。 他所上的高中“劳伦斯威尔高中”(Lawrenceville School) 就在邻州新泽西州内普林斯顿大学的旁边,而且在全美国名列前茅。在学校里,他并不是一个只读书的学生。虽然他个子不高,但是却喜欢打美式足球,不畏惧高壮球员的冲撞,可以看出他的顽强个性。1996年,一路成绩优异的他顺利考取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工学院。在那里,他选择了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因为他发现自己更适合做动手的事情而不是去思考宇宙的奥秘。他的技能很快就得到了航空航天系教授大卫·米勒(David Miller)的赏识。在大四的时候,陈友伦选修了一门米勒 的 课。这是一门历时两个学期并要求学生们合作设计产品的课程。他们要设计的是一个将要送往国际空间站的小型卫星“ SPHERES ”(Synchronized Position Hold Engage Reorient Experimental Satellites)。遇到困难时,同学们总是让他代表小组出面与米勒教授讨论课题的难点。米勒教授回忆到,“陈友伦一点都不害羞,非常专注,并且有决心解决任何问题。”他们的设计原型特别优秀,最终被开发成了一个正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的复杂的试验仪器。2000年,陈友伦获得学士学位,接着在米勒教授的指导下攻读了硕士学位。期间,他兼做研究助理,参与在“SPHERES”基础上的研究。2002年硕士毕业后,他顺利进入JPL工作。 开始工作之后,他仍牢记父母的教诲:“教育是没有止境的。你总是希望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不因为你走出来教室而停止。”他记得父母甚至在自己已经上了高中的时候还获得了新的学位。因此,他在JPL 工作的同时还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攻读MBA并于2007年获得了学位证书。理论上的管理知识提高了他后来指挥火星登陆小组的管理技能。 陈友伦参与向美国民众宣传“好奇号” 来源: Allen Chen 虽然陈友伦是2002年才正式加入JPL的,他到JPL的时间其实从他在MIT读书时就开始了。比如,他参与了JPL的“星光任务”(StarLight Mission)中的光控工程部分。在火星探索的项目中,陈友伦参与了2001年的“ 2001火星奥德赛号 ”( 2001 Mars Odyssey )、“ 火星探测漫游者 ”( Mars Exploration Rover )、“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 ”(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 等项目。他在这些项目中,涉猎了探测器落地过程的方方面面,为他以后担当指挥重任积累了实战经验。 陈友伦和他的宝贝“好奇号” “火星探测漫游者”的两台火星车成功之后,陈友伦出任“好奇号”飞行动力和操作首席 (MSL Flight Dynamics and Operations Lead),负责总协调自控、降落伞、太空吊车、轨道、推力、软件、防热、摄像等多个小组。他从一开始的只有十几人在内的项目筹划就开始参与,到开发高潮期间的上千人,一直到最后指挥“好奇号”在火星落地。最后的进入、降落、落地过程只有七分钟。而他为了这七分钟竟等待了十年。 让我们来看看他这十年是怎么度过的。不过下面我必须把他和他的同事一起来写,因为我很难说清哪样事情是他做的,哪样不是他做的。 设计工作一开始可以说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部分是所谓的关健部分。虽然美国人在火星探索中已经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例子,但“好奇号”毕竟是最大、最重、落地点要求最精的火星车 (关于“好奇号”与其之前的火星车的比较请阅读本人的“ ‘火星科学实验室’和‘火星探测漫游者’之比较 ”)。他们的最原始的目标就是把各种想法放到桌面上,不管这些想法有多么疯狂不切实际。陈友伦说:“我们把想法都放到一张白纸上。你不能说谁的想法是错误的,而是说怎样能让它更好。”然后,他们选出最好的方案,再 对最好的方案继续更严格的分析审核。“审核过程从一个非常开放的,非定量的出发点开始,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得到更详细的东西。” 他们认为,不能因为过去都是按一定的思路进行的,就认为那个思路是最好的。他们愿意广泛撒网去尝试其他的思路。 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登陆过程中的太空起重机。大家都看到了太空起重机是如何通过系链把火星车慢慢降落到了火星表面上的。这个想法来自于直升飞机的天空起重机。陈友伦的团队邀请了一位天空起重机直升飞机的驾驶员到JPL,告诉他们在使用天空起重机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当搭载物比直升飞机还要重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而在这个系统里的反向火箭则是一个早就使用过的技术。所以这是一个新老技术的巧妙结合。 第二个例子是火星车的球面运动跟踪仪。这个仪器来自电影拍摄技术和动漫动作捕捉。传感器反馈到计算机从而跟踪物体运动的技术现在被用来测量火星车移动的速度。其他人已经在相似的问题中找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JPL 的技术人员就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又解决了自己的困难。 一个重大的难题是探测车的防热外层,原本他们想使用过去“火星探测漫游者”或是“海盗号探测车”所用的材质,但是因为“好奇号”大得多,这种材质不适用,所以他们必须选出新的防热材质。正好NASA阿姆斯研究中心开发了一种全新的防热材质PICA,而且在返回地球的“星尘号” (Stardust)中成功使用 (关于PICA,我在前面的一篇博文里有过介绍,请读:“ 从越南船民到国际一流航天工程设计师 ─ 陈惠女士 ”)。“好奇号”让PICA再一次证明了它的实力。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火星降落成像仪(MARDI)拍摄了防热板分离的系列图片(请见我的博文“ “好奇号”防热板分离过程 ”)。 陈友伦说,过去十年的任务是确保“好奇号”的“进入、下降与着陆”顺利。当初就是希望“好奇号”能在预定好的研究地区着陆,以便利用车上装备进行科学研究。他表示,这一路走来,不但探测车的构造改变过,整个计划也多次调整。他形容最终完成的“好奇号”长相“疯狂”,但我不这么看,因为我看起来她来觉得她挺可爱的,完全符合一个外星人的长相,算是外星人里的美少女吧。 可能有人会说,在那最后惊险的七分钟里,陈友伦并没有在指挥“好奇号”,因为在降落的整个过程中,“好奇号”都是自己在执行预先编好的程序。这话没错。陈友伦需要做的就是在好奇号还在地球上就把她该做的事情布置好。除了各种传感器外,光是她的程序就包含了250万行C代码。作为“好奇号”飞行动力和操作首席 (MSL Flight Dynamics and Operations Lead),他必须对整个“进入、下降与着陆”的所有细节都非常熟悉。这个任务非同小可。就是在“好奇号”飞象火星的路上,他们也不能闲着,而是要随时监视她的飞行路线并即使发出指令做必要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指令是在“好奇号”进入火星大气层前一瞬间才结束。 由于电子信号从火星传到地球须要15分钟,所以当JPL得到“好奇号”在最后的“进入、下降与着陆”最后信号时,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但是陈友伦他们已经为了这个时刻拼了十年了。“好奇号”就是他们的小婴儿,他们必须在第一时间知道她的情况。为了保持他们与“好奇号”的联系,他们采用了四个联系方式。 首先是“好奇号”与地球的直接联系。“好奇号”的后壳上安装了低增益天线 (Low Gain Antennas),专门用于“进入、下降与着陆”节段的信号用X-波段频率传送。在地面上则通过NASA的 深空网络 来接收。这样做的好处是直接快洁,坏处是它只能传递MFSK信号,只有256个不同的声调,就像用于心藏监视的BB声。当然这不是有真正科学意义的数据传递,而只是在“进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提供及时的信息。他们把“好奇号”在“进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的状态对应于这256种声调,而陈友伦就是通过这些声调来报告“好奇号”。所以他必须熟记这256种信号分别意味着什么状态并要立即用英语报告出来。实际收到了67个BB声。 在降落伞的帮助下徐徐下降的“好奇号” NASA 后壳即将分离时,低增益天线通讯中断。不过,“好奇号”还安装有UHF信号发射器,可以每秒传送8kb的数据。这个数量足可以让他们在万一失败的时候分析失败的原因。UHF信号由“好奇号”发到正好飞过上空的“火星奥德赛号”,再由“火星奥德赛号”传回地球。这是JPL安排的第二个通讯方法。“火星奥德赛号”总公有12分钟的覆盖时间。第三和第四通讯方法是通过“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和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号”。为了好奇号的安全降落,NASA早就调整了这三颗环绕火星的卫星,使它们都在同一个时刻飞越指定的区域。最后确认“好奇号”成功落地的信号就是由“火星奥德赛号”传回地球的。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看他们调动卫星多么准确。大家都见到了“好奇号”在降落伞打开后下降时的照片。这张照片是从“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相机在好奇号进入大气层6分钟后拍摄的。但是他们早在三四月份就已经在计划这个环节了。最后的指令是在“好奇号”着陆前两天时才送到“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可以想象,他们需要精确地计算好奇号在降落伞之下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把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在同一时间调动到那里,把镜头的角度调整到预先计算的角度上,而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这要多么的准确啊!事实上,经历了570,000,000公里的飞行后,“好奇号”最后着陆点距离预订的目标只有约1.5公里的误差。他们在好奇号离火星还有2百万公里的时候预测了她进入大气层的位置。而实际进入大气层的地点距离预测只有250米。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如此准确地拍摄到好奇号降落的照片。GPS小组得益于准确的计算。 在“好奇号”成功登陆火星之后,陈友伦他们并不能轻松下来。他们要继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虽然好奇号近乎完美地降落在了火星表面,但在整个过程中并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比如使用的燃料略微多了点,大气层的阻力比预计的小了一些,等离子隔绝时间比估计的要短,等等。尽管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找到原因将有助于以后的火星任务的完成。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把全部工作都记录在案,为新生力量提供资讯。 有记者问陈友伦,这次的成功对他个人未来的影响。他仅仅回答说:“肯定有。”然后转了话提:“这一周是让人惊喜的一周。”(Certainly way up there. It has been an amazing week.)。表现出他一位华人的谦逊美德。 2003年8月陈友伦在加州与同样是在2002年硕士毕业而且也在JPL工作的朱丽叶·维茨 (Julie Wertz) 在洛杉矶结婚。他目前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完成“好奇号”成功着陆的历史性任务之后,接下来更大的挑战应该就是今年12月等着迎接第3个孩子的出生了。陈友伦自小常和父母到台湾探亲,听得懂国台语,但自称表达能力不佳,现在也会带着两个孩子回台湾玩。他说,来自台湾的双亲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这种文化背景绝对影响了他的发展,而他更是以生长在一个科学家族中为一名华裔为荣。 “好奇号”虽然是美国人设计制造出来的,但是 有许多华裔参与了这个宏伟的项目 。陈友伦只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其他的还有比如:资深科学家邹哲 (Peter Tsou)、机器人操控工程师严正 (Jeng Yen)、“好奇号”副总工程师刘登凯 (Dan Kai Liu)。大家还应该已经知道,甚至这个火星车的名字都是由一位华裔少年马天琪命名的。请阅读我的文章:“ MSL的火星车由华裔女孩命名,她仅仅是幸运吗? ”。由于马天琪把自己的中文名字写在了“好奇号”上,所以中文字也随着“好奇号”到达了火星。虽然中国没有能够第一个把汉字送上火星,但我相信,中国一定能第一个把中文声音和中国音乐送上火星。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仔细的观众可能在电视上注意到,其实在陈友伦宣布“着陆确认”之前是先得到了“好奇号”总设计师亚旦·施特尔茨纳 (Adam Steltzner) 的指示后发出的。其实,他与施特尔茨纳是同时得到了“好奇号”的成功信号。他一定是出于对施特尔茨纳的尊敬,在施特尔茨纳发出指示后再把这个消息通过话筒传遍了全世界。最后让我们通过几个视频截图来重温当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亚旦·施特尔茨纳 (Adam Steltzner) 与陈友伦交换了一下眼色。 可以发布了。 陈友伦沉着地宣布:“确认着陆”。 施特尔茨纳与陈友伦紧紧地拥抱 出席记者招待会 “这一周是让人惊喜的一周”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继续阅读: 从校篮球队的板凳队员到NASA工程师 她在太空中永生 ── 记美国印裔宇航员卡尔帕娜·乔拉 从小学数学教师到NASA火箭工程师 从美式足球职业运动员到NASA宇航员 MSL 的火星车由华裔女孩命名,她仅仅是幸运吗? 从越南船民到国际一流航天工程设计师 ─ 陈惠女士 从小小天文学家到哈伯望远镜之母 ─ 南希·罗曼 NASA的盲人黑人工程师马可·米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2633 次阅读|54 个评论
[转载]《统一无穷理论》的主要主张
热度 3 hongkunhui 2012-7-28 09:48
[转载]《统一无穷理论》的主要主张
《统一无穷理论》的主要主张 何华灿 提供 20120727 2011 年 12 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何华灿和何智涛合著的专著《统一无穷理论》,该书根据数的理想计数器模型和徐利治教授的双相无穷观,认为: 1 )潜无穷和实无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它们应该同时并存,各司其职,不能相互转换。 2 )反对实无穷的无限分层,主张只有一个实无穷大 和一个实无穷小 d , d =1/ 。在实无穷过程中所有非 0 的正数 x 满足 d x 。 3 )只有一个潜无穷大(符号) w 和一个潜无穷小(符号) D , D =1/ w 。在潜无穷过程中所有非 0 的正数 x 满足 D x w 。这个新无穷主张可真正实现 “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 的科学无穷观,简化无穷理论和数学论证。 现概要介绍该书的基本观点和主张,以便读者有一个初步地了解,欢迎批评指正。 一、无穷是超现实的理想概念 1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说: “ 无穷既是人类最伟大的朋友,也是人类心灵宁静的最大敌人。 ” 从数学诞生之日起,无穷就如影相随,结伴而行。为什么无穷概念在数学中如此重要?因为数学离不开抽象地证明,在证明中为了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就不能停留在有穷范围内,必然涉及到无穷。作为数学发端的自然数 0, 1, 2, 3, × × × , n , n +1, × × × 本身,就以它朴素的面貌展示了向无穷攀登的态势。可是,在现实世界中,所有的有穷自然数都有原型存在,如 1 个鼻子, 2 只耳朵, 3 角关系, 4 季分明, 5 个手指头等,但就是没有无穷的原型存在。所以在传统的自然数序列 0, 1, 2, 3, × × × , n , n +1, × × × 中,并没有“无穷大”这个数存在,无穷是一个超现实的理想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它足够地大,比所有的有穷自然数都大,没有比它更大的了”。这就是说,各种所谓的“无穷观”和“无穷理论”都是根据人的假设虚构出来的。历史上的数学家对无穷概念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基本假设,即亚里士多德区分的潜无穷和实无穷,他本人明确支持潜无穷,反对实无穷。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地位,这样的局面持续了 2000 多年。目前在数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无穷理论是 130 多年前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根据自己的假设建立的层次无穷理论(它包含在朴素集合论中),他认为无穷大是真实存在的数,而不是潜在的一个符号,且实无穷大有无限多的分层, 0 , 1 , 2 , × × × 。如“传统的自然数集 N ”的势是最小的无穷大 0 ,“传统的单位区间实数集 I ”的势是较大的无穷大 1 ,实变函数集的势是更大的无穷大 2 , × × × , "并有关系 i +1 = 2 i 存在。这是第一个系统的实无穷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价值,但它并非完美无缺。" 古希腊数学家 欧几里德 曾根据有限地观察提出一个著名的公理“整体大于部分”,后来不断有人发现在无穷集合中有部分等于整体的情况,不可思议。在无穷的概念中整体是否一定大于部分? 2000 多年来,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一直把实无穷档在数学的门外。康托尔的主要贡献是第一个勇敢地推翻了这块巨石,他抛弃了各种历史偏见和传统思想,提出了认识实无穷的两个基本原则: ① 无穷集的基本特征是能和自己的真子集等势,这是无穷集和有穷集的本质差别; ② 无穷大是一个可以参加数学运算的真实的数,它有自己的特殊性质,不应该把有穷数的性质强加在无穷大上。 根据这两个基本原则,康托尔义无反顾地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在朴素集合论中建立了层次无穷理论,他定义了集合的概念、关系、运算和性质。他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无穷集的大小,定义“传统的自然数集 N ”是最小的无穷集合,叫可数集,其势是 0 ,并证明正奇数集、整数集、奇数集、偶数集、有理数集、代数数集都是可数集,具有相同的势 0 。即 对任意 大于 1 的有穷自然数 n N , 有基本性质 1+ 0 = n + 0 = n 0 =( 0 ) n = 0 成立,他还证明传统的单位区间实数集 I 和单位正方形中的实数集等势,把无穷大的基本性质已经大部分揭示出来了。康托尔的实无穷理论之所以会出现分层,也是由于他在最后一步违背了上述两个基本原则,反映出他在基本信念上的认识局限性: ① 他没有认识到“潜无穷开集”和“实无穷闭集”的本质差别,误以为“传统的自然数集 N ”是离散的实无穷集合,“传统的单位区间实数集 I ”是连续的实无穷集合。 ② 他 把 离散的实无穷集合限定为点集(有穷位的编码集),连续的实无穷集合限定为无穷位的编码集,从而将 有穷数的性质 2 n n 推广到 实 无穷大,认为 2 0 0 是实无穷大的基本性质之一。 ③ 他反对实无穷小的真实存在,误认为 0 就是实无穷小。 2 ,本书第一作者何华灿是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的信息科学工作者,晚年对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泛逻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逻辑学进而发现了数学中的层次无穷概念和理论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本来是大而无外的实无穷大怎么能无限地升级?本来是小而无内的实无穷小为什么仍然在无限地变小?整个信息科学已经被这种畸形的实无穷理论压缩到了一个狭小的零级无穷空间内无法伸展,让人感觉窒息和无助。再仰望那层层叠叠的“高级”无穷空间,它是那样的漆黑一片,让人感觉恐惧和渺小。于是产生了统一实无穷概念和理论的强烈愿望,希望探索包含实无穷大和实无穷小在内的“理想数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基本性质?是什么不当假设造成了实无穷大的无限分层,实无穷大是否能够统一?由于现行的公理集合论( ZFC 系统)已经是作者的重点怀疑对象,其正确性需要进行严格地检验,所以作者另辟奇径,利用数的理想计数器模型来考察各种数域的大小及其基本性质。因为作者相信,所有的数都是计数器数出来的(其中包括实数),数的理想计数器模型是数学真理的试金石。经过数年跨学科的潜心研究,才有了这本独特的探索无穷问题的专著。请读者注意,作者并不一般性地反对公理化,公理化是现代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暂时避开它是为了把数域的客观规律搞清楚,把存在的问题找出来。等数域中的真假命题全部鉴别清楚后,仍然可以重新把各种真命题组织在一个公理系统中,有效地避免假命题混入。 3 ,本书之所以能提出统一无穷新主张,是因为根据自然数的二重性和实无穷位理想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发现了观察无穷的三维视野:数的数值维,数的编码高度维和无穷的可达性维(见图 1 )。 图 1 观察自然数中无穷概念的三维视野 下面先讨论数的数值维和编码高度维。数学可以说是研究“数及其计算规律”的学问,名词“数”是动词“数”的结果,计数器是数和数学的母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的抽象概念形成和数计算规律的发现,都是在计数器上完成的。所以,数学离不开计数器的编码,如果没有计数器的进位制编码,数学将不复存在。根据进位制编码原理,任何数都同时具有编码位和编码值两个相对独立的属性,忽略编码位的存在,数就成了一维的几何点,考虑编码位的存在,数就成了二维的编码符号串。对有穷自然数来说,一个几何的自然数点严格对应一个编码符号串,没有遗漏和重复,因而发现不了自然数的编码二维性有什么重要。你只要记住了有穷 n 位有 10 n 个有穷自然数编码,且自然数 n 的编码一定在这 10 n 个编码之中, 10 n n 即可。但在讨论与非有穷位自然数编码有关的概念时,这个清晰的几何点与数值编码的一一对应关系和大小关系就变得暧昧起来,无论是人类的智慧或者自然语言,都显得不够用了。例如,有穷位计数器只能给有穷个计数脉冲(自然数)编号,无论怎么延伸位数,都不可能得到 的编码。因为,要给第 个计数脉冲编号,首先必须使用 位的计数器。但是,按照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当 位参与计数时,最先得到的 位编码 (1 0 ¼ 0 ) 并不是给最后一个计数脉冲 的编码,计数器至少还可以接受 9 倍以上的计数脉冲才会饱和。最后第 个计数脉冲的编号并不是小于 10 的某一个编码,而是 10 本身。显然,这些暧昧关系只能把计数器的位和计数器生成的编码统一起来综合考虑,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清楚,而这些理解本身是与形式逻辑的思维规范相悖的。这就是说,没有二维的编码数观和辩证综合的思想,根本就认识不清楚数学中的无穷概念。 下面再看第三维度的必要性。徐利治教授指出,由于 自然数具有二重性(内蕴性和排序性同在),所以无穷概念必然具有双相性(潜无穷过程和实无穷过程并存)。 具体说在数学研究中必须明确区分两种完全不同的证明情况: 在讨论所有内蕴类(第一类)性质时,由于根据某个 P( n ) 成立不能保证 P( n +1) 一定成立,必须一一个别地分析证明,所以数学证明 进入的是一个不能自我完成的潜无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穷大只是一个可无限地接近,永远不可达的潜在极限目标。而在讨论所有排序类(第二类)性质时,由于根据任何 P( n ) 成立可以确保 P( n +1) 一定成立,不必一一个别地分析证明下去,所以 数学证明进入的是一个可以自我完成的实无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穷大是一个可达的极限目标。这就是说,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趋近无穷的过程中,被趋近的极限可以模糊地认为是同一个理想目标,但趋近的方式却完全不同:一个可达,一个永远不可达(其含义是如果 w 是潜无穷大, n 0 w ,则 n 1 =2 n 0 w , n 2 =2 n 1 w , n 3 =2 n 2 w , ¼ 。这表明 w 是任何有穷数都无法靠近的外极限)。 由于 自然数的内蕴类性质和排序类性质不仅有本质差别,而且同时存在。所以,潜无穷过程和实无穷过程之间不仅有本质差别,而且在数学中必须同时存在,不可偏废,不可转换。据此可得结论: ① 在理想计数器模型中,潜无穷过程只能遍历所有有 穷 自然数中的偏小部分,从 0 , 1 开始,可无限制地增大,但是其中偏大部分的有穷自然数永远处在未生成的状态下,所以这个过程不能超过有穷自然数在理论上的增长内极限 v ,永远到达不了潜无穷大点 w ,即 0, 1, 2, 3, × × × , n , n +1, × × × 是一个无法自我完成的、由部分偏小的有穷自然数组成的开放序列(本文称为潜无穷开集),其中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有穷位编码。如果认为潜无穷过程能够自我完成,那它就会与自然数的 内蕴类性质相冲突,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潜无穷观、直觉主义者、构造主义者的思想基础和立论依据。 ② 实无穷过程是能够自我完成的无穷过程,它可遍历全部的自然数,到达实无穷大点 (本文称为实无穷闭集)。如果认为实无穷过程不能自我完成,那它就会与自然数的排序类性质 相冲突,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实无穷观的思想基础和立论依据。 在过去的 2500 多年中,数学对无穷概念的认识出现过三次大的偏差:最初的 2000 多年是片面地用潜无穷观排斥实无穷观;后来的 200 多年是片面地用实无穷观排斥潜无穷观;最近的 200 多年是错误地混淆了两者的本质差别,试图通过对潜无穷过程取极限来获得实无穷的结果,混淆了 潜无穷开集和实无穷闭集的根本差别 。现在引入了无穷大的 可达性差别,就 为全面认识自然数及其增长外极限 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那么,根据这个新的窗口,我们又能够发现什么未知的现象呢? ① 在无穷位理想计数器上,在无穷大 可达的前提下,我们首先发现了“超越有穷自然数后就是无穷大 ,小于 就是有穷自然数”的二分自然数谱 是片面的。因为在十进制计数器中,一旦超越有穷位到达 位时,计数器中最早出现的是无穷位编码状态 w =(1 0...0 ) (本文约定用 (*...*) 表示 位编码 ) ,它显然不是无穷大 的编码,因为计数器还有至少 9 倍以上的计数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可以继续工作下去,形成超穷位编码的自然数。直到无穷位编码的饱和状态 = ( 9...9 ) 出现之后(因为实无穷位可达),再继续 +1 ,才会产生进位溢出信号,停止计数工作。进位溢出信号才 是无穷大的编码 = ( 9...9 ) + 。如果把这些超穷自然数 w , ¼ , 增加到有穷位 v 和无穷位 之间,计数器生成的超穷位编码会更多。这就是说,二分自然数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错觉,完整的自然数谱应该是三分自然数谱 ② “传统的自然数集合 N ”概念有严重问题,它不是封闭的集合,更不是实无穷闭集,而是潜无穷开集。因为序列 0, 1, 2, 3, × × × , n , n +1, × × × 的基本含义是表示“有穷自然数的增加没有限制,其中没有最大元出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潜无穷过程,按照前面的分析,它只能遍历所有有 穷 自然数中的偏小部分,从 0 , 1 开始,可无限制地增大,但是其中偏大部分的有穷自然数永远处在未生成的状态下。所以这个过程不能超过有穷自然数在理论上的增长内极限 v ,永远到达不了潜无穷大点 w ,更不要说实无穷大点 。即 0, 1, 2, 3, × × × , n , n +1, × × × 是一个无法自我完成的、由部分偏小的有穷自然数组成的开放序列,只能用潜无穷序列 0, 1, 2, 3, × × × , n , n +1, × × × 或者潜无穷闭集 {0, 1, 2, 3, × × × , n , n +1, × × × } 来表示。 ③ 10 = 是实无穷大的基本性质。 由于 计数器的位是按照自然数编号的,而计数器本身就是自然数的生成器,它所生成的编码全部都是自然数编码。这就是说,实无穷位 计数器的 个位号和计数器生成的 10 个编码都是完整的自然数集合,它们包含的元素必然一样多, 10 = 是实无穷大的基本性质。这个规律在实无穷位理想计数器上揭示的十分清楚,后面还要详细讨论,先说到这里为止 。 所以,不厘清“无穷”概念中这些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建立包含趋近无穷自然数的新数谱,解决不了对“无穷”概念的正确认识问题。只有通过这个三维视野,才能全面认识自然数,完整地把握 的概念和性质。在这个三维视野中,在承认潜无穷过程和实无穷过程都同时存在的前提下,作者发现了完整的自然数数谱和完整的单位区间实数谱。将这两个数谱合并,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正实数谱。利用完整的正实数谱,作者建立了科学的无穷概念,正面定义了无穷大和无穷小,提出了数的理想模型和规范模的概念,使许多捉摸不定的概念如无理数和超越数有了清晰完整的外在形象。这些就是《统一无穷观》奉献给读者的主要新思想。 4 ,需要再说明的一点是本书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数学专著和教材不同,它采用的是原始的正向归纳法,而不是现代的反向演绎法。由于整个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们都是有穷的,都可以成为有穷数及其运算规则的原型。而所有的人包括职业的大数学家和一般读者,都没有真正见过无穷大和无穷小是什么样子,历史上关于它们的定义和性质的讨论没有正面原型可以参考,只能通过自然数列 0, 1, 2, 3, × × × , n , n +1, × × × 的发展趋势进行揣摩,提出各种假设,众说纷纭,莫哀一是。现有的层次无穷理论是通过反向演绎建立的,它是根据抽象的“领域公理组”(其中包括基本概念、规定和基本公理)和形式逻辑的推理形成的抽象演绎体系。由于这样建立的数学理论只对它的“领域公理组”和数理逻辑负责,不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负责。更由于他没有明确告诉读者他提出“领域公理组”所依据的“领域模型”是什么,无法评价这个理论体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偏离了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所以本书首先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原始的正向归纳法,从本源上建立“数的理想计数器模型”,然后才有可能提出正确的“领域公理组”。这就决定了本书不是根据公理集合论中几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进行的纯逻辑推演,更不是完全抽象的纯公理化论证。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引导读者去实际漫游理想的无穷世界,首先增加对无穷过程的感性认识。这个理想的无穷世界是由作者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专门设计的各种无穷位理想计数器模型人为创造出来的,它能够模拟一个潜无穷过程或者实无穷过程,具体生成所有的有穷自然数、趋近无穷自然数和无穷大,也能够生成所有的有穷小数、趋近无穷小数和无穷小。在有了对各种无穷过程的感性认识之后,进一步定义无穷概念和研究它的基本性质就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了,其是非曲直能够一目了然,就像理解为什么 2+3=5 那样浅显和自然。作者认为,有了如此清晰的“数的领域模型”及其基本性质的归纳为根据,再抽象地提出无穷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理,形成“领域公理组”,走反向演绎法之路建立公理化的统一无穷理论就有了客观的依据。作者认为,在积重难返的今天,返璞归真是唯一明智地选择。如果作者仍然停留在公理集合论( ZFC 系统)中,不会有今天的发现。而在厘清了实无穷数域的大小及其基本性质之后,重新建立科学的公理集合论和统一无穷理论是完全可能的。 二、无穷概念何以统一 1 ,作者总的研究思路是:既然康托尔已经证明可数无穷大 0 有 5 个基本性质:对于任何大于 1 的有穷自然数 n N , ① 1+ 0 = 0 ; ② n + 0 = 0 ; ③ n 0 = 0 ; ④ ( 0 ) n = 0 ; ⑤ 2 0 0 。作者只要能够以自己的理由让统一无穷大 继承他的前 4 个性质,对于任何大于 1 的非无穷自然数 n N , ① 1+ = ; ② n + = ; ③ n = ; ④ n = 。然后再继续证明第 ⑤ 性质 2 = 成立,就可以停止无穷大的不断升级,实现无穷大概念的统一。作者已经用多种方法证明了 2 = 的成立,最主要的是计数器的 镜像变换模型。设有一个特殊的实无穷位二进制计数器 C (见图 2 ),在它第一位的右(下)边增加了一个小数点位置标示符 “.0” ,但并不参与计数器的计数过程。 图 2 计数器的镜像变换模型 站在 C 前面的观察者 A 看到的是计数器的正常计数过程,他能读到全部 位的自然数编码(称为原始编码或原像),其中的 × × × .0 表示本数是纯粹的正整数 ;站在 C 后面的观察者 B 恰巧相反,他看到的是正常计数器计数过程的镜像,读到的是 区间实数的全部编码(称为镜像编码或镜像),其中的 0. × × × 表示本数是纯粹的正小数 。从编码的角度看,上述原像和镜像两种 位编码 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的个数一定相等。这就是说,在图 2 中发生的 镜像变换只会改变各个编码所代表的数值大小,不会改变编码的数目多少。例如 开始状态: A 观察到: 0.0 B 观察到: 0.0 1 位计数 : A 观察到: 0.0, 1.0 B 观察到: 0.0, 0.1 2 位计数 : A 观察到: 00.0 01.0 10.0 11.0 B 观察到: 0.00 0.10 0.01 0.11 3 位计数 : A 观察到: 000.0 001.0 010.0 011.0 100.0 101.0 110.0 111.0 B 观察到: 0.000 0.100 0.010 0.110 0.001 0.101 0.011 0.1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在同一个计数过程中,出现 原像和镜像 两种不同观察结果的现象,可一直延伸到整个无穷位的计数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改变。特别可贵的是,如果在理想计数器中发生的是一个潜无穷过程,限制其中的潜无穷 w 位不可达,则观察者 A 看到的自然数生成过程是一个潜无穷倍增过程,永远不能到达终点,所以只能生成小于 w 的有穷自然数的开放序列;观察者 B 看到的单位区间实数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可达的潜无穷对分过程,永远不能到达终点,所以只能生成单位区间内的大于潜无穷小 D 有理数开放序列。反之,如果在理想计数器中发生的是一个实无穷过程,允许 位可达,则观察者 A 看到的自然数集生成过程是一个可达的无穷倍增过程,有终点 出现,能够生成完整的自然数集合,其中包括有穷自然数、趋近无穷自然数和实无穷大 ;观察者 B 看到的单位区间实数集生成过程也是一个可达的无穷对分过程,有终点出现,能够生成完整的单位区间实数集合,其中包括有穷小数、趋近无穷小数和实无穷小 d 。其中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代数数和超越数。所以这个 镜像变换 模型还可以有效地避免两种无穷观的相互干扰和争斗,保证双方站在同样一个无穷观的立场上讨论问题。 在图 3 中,子图 (a) 是计数到 2 位的情况,它有 4 个编码,分别代表 00.0, 01.0, 10.0, 11.0 和 0.00, 0.10, 0.01, 0.11 。子图 (b) 是计数到 3 位的情况,分别代表 000.0, 001.0, 010.0, 011.0, 100.0, 101.0, 110.0, 111.0 和 0.000, 0.100, 0.010, 0.110, 0.001, 0.101, 0.011, 0.111 。子图 (c) 是计数到 位的情况,完整的自然数编码和单位区间实数编码全部出现了。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可达于 而不会改变的规律: ① A 编码 x × × × x i × × × x 4 x 3 x 2 x 1 .0 代表的是自然数,其极限是 ; B 编码 0. x 1 x 2 x 3 x 4 × × × x i × × × x 代表的是 区间的实数, 其极限是 1.0 。 ② 有一个 A 编码 x × × × x i × × × x 4 x 3 x 2 x 1 .0 ,就一定存在一个 B 编码 0. x 1 x 2 x 3 x 4 × × × x i × × × x ,反之亦然。两种 编码是一一对应的,它们一样多。 图 3 无穷位计数器生成的编码及其镜像 2 ,根据无穷位理想计数器的编码原理,完整的自然数 谱 SN 结构如下(见 图 4 ): SN : , , ] 图 4 完整自然数谱中的极限对和分区 在完整的自然数谱 SN 中,数谱的起点是 0 ,代表无, 0 的编码特征是所有位都是符号 0 。 1 是生成元,代表有的开始,是最小的有穷自然数; v 是有穷自然数的增长内极限,代表计数器的现实主义计数阶段已经过去,有穷自然数的生成过程理论上到此结束。 1 和其它有穷自然数的编码特征是这些数只需要用有穷位编码来表示,即在无穷编码体系中的 超穷位编码 全部都是 0 。 v 的后继是 w ,它是最小的超穷自然数,也就是最小的趋近无穷自然数,代表计数器已经进入超现实主义计数阶段,第一个超穷自然数出现了; 是最大的趋近无穷自然数,也就是最大的非无穷自然数,代表非无穷自然数的生成过程理论上到此结束。 所有趋近无穷自然数 的 编码 特征是这些数都需要用 超穷 位的编码来表示,即在编码的 超穷 位中出现了非 0 的符号,其中 的编码最大,由无穷多个 9 组成。数谱的终点是 ,它是最大的 超穷自然数,代表最大的有,即整个自然数计数过程的最后终结。其编码特征是超出了实无穷位理想计数器的编码范围,发生了进位溢出现象,用 ( 9 × × × 9 ) + 表示 。在 数谱 SN 中,除 0 外所有的自然数 n 都有前趋 n - ,除 外所有的自然数 n 都有后继 n + 。 在完整的自然数谱 SN 中,存在三对极限数,它们是左极限对,中极限对和右极限对。每对极限数中包含 a 、 b 两个极限数,称为下、上极限数或者内、外极限数,它们都具有某种极限编码自守性。如左下极限数 La 是自然数 0 ,它满足 0=10 0 - 1 ;左上极限 Lb 是自然数 1 ,它满足 1=10 0 ;中下极限 Ma 是有穷自然数的增长内极限 v ,它满足 v =10 v - 1 ;中上极限 Mb 是最小的超穷自然数 w ,它满足 w =10 v ;右下极限 Ra 是最大的趋近无穷自然数或者最大的非无穷自然数 ,它满足 =10 - 1 ;右上极限 Rb 是 ,它是整个自然数的增长外极限,满足 =10 。 按照上述认识,我们可以把完整的自然数谱分长四个不同的小区,叫“自然数族”: 0 族 0N 、非 0 有穷自然数族 FN 、趋近无穷自然数族 TN 和无穷大族 IN ,每个族有自己的特殊共性,叫族性。族性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如对 FN 进行增值的结果仍然是 FN ,对 TN 进行增值的结果仍然是 TN ,对 IN 进行增值的结果仍然是 IN 。 3 ,由于编码位和编码数值的共同影响,单位区间实数被分割成为几个不同的部分(见图 5 ): 本文约定用 (*...*) 表示 位编码, 用 表示 v 位编码 。最小的单位区间实数是 0.0=( 0 × × × 0 ) 和 d =( 0 × × × 0 1) ;其次是趋近无穷小数,它对应于 0- 全 0 代码区和 1- 纯趋近无穷小数区的组合,是完全超现实的数;常用的有穷小数对应于 3- 纯有穷小数区,它是有穷位编码,是完全现实的数;大于 L 的单位区间实数由于 2- 趋近无穷小数区和 3- 纯有穷小数区组合而成,带有现实和超现实的混合特性。不注意这种混合特性,无法获得完整的单位区间实数集合。 图 5 完整的单位区间实数谱中的极限对和分区 4 ,由于无穷大具有基本性质 + = ,所以,直接将完整的单位区间实数谱和完整的自然数谱合并,就可以方便地得到完整的正实数谱,如图 6 所示。 5 ,由于 2 = 的成立,无穷大 停止了分层,成为一个统一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定义无穷小 d =1/ 。并证明无穷小具有性质:对于任意大于 1 的 n N , d /2= d / n = d /2 n = d n =(1/ n ) 1/ d = d 。 d 和 之间的关系是: d / = d = d 。 图 6 完整的正实数谱中的极限对和分区 6 , 通过完整的正实数谱可清楚看到数学中无穷观的演变过程(图 7 ) ,表明历史上数学论证的“全域”一直在不断地扩大。这个图清楚地表明是每个时代数学家头脑中信念的局限性带来了他建立的数学理论的相对真理性,这是引起历次数学危机的根源。 也就是说,尽管不同时代的数学家们都在用同一个形式逻辑工具建立全域上的“普适真理”,但是由于他们对“全域”的理解有局性,却得到了不同的“相对真理”: 图 7 数学家们的信念一直在不断地扩大 数学形成期的数学家普遍相信所有的数都有穷,任何数学论证过程必然在有限步内结束,所以他们构造的数学是有穷数学。不可公度量发现后,数学家的视野扩大到潜无穷,普遍相信有穷数可无限地增大或减小,但无穷大和无穷小本身不可达,即有穷数不可超越。在这个信念下建立的数学是常量数学,它不涉及实无穷大和实无穷小问题。经典实无穷观虽然主张无穷大和无穷小都可达,有穷数可以超越,但它在常量数学中并没有用武之地。对变量和运动的研究导致了微积分的出现,数学发展进入变量数学时期,实无穷大和实无穷小登上了数学舞台。为了解释清楚在超越有穷数后到底发现了什么,在经典实无穷观基础上分别发展出了变量实无穷观、层次实无穷观、非标准实无穷观和双相无穷观,这些无穷主张都企图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超越有穷数后出现的趋近无穷自然数和趋近无穷小数到底是什么,但都没有能够说完全,所以只能准确地描述变量数学中的部分性质。现在作者根据完整的正实数谱提出统一无穷概念,可以最大限度地包容历史上各种无穷主张的合理部分,扬弃的只是它们的局限性,因而能够包容历史上所有的数学理论,并把它们放到恰当的地方,从而建立完整的变量数学理论体系。有了这样的全局视野和完整的变量数学理论体系,就可以为演化(复杂)数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当然,统一无穷理论仍然是“相对真理”而非“普适真理”,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继续向前发展。 三、 理想的数模型和规范模 1 ,研究无穷概念离不开无穷集合,最典型的无穷集合是数集。数集有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复数集,狭义数集和广义数集之分。其中,实数可包容自然数、整数、小数、有理数和代数数、无理数和超越数,是最大的一维人工数系;复数,狭义数和广义数是多维数系,而最简单最基本的数集是自然数集。作者在自然数集理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数的理想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一般性地考察各种背景下的无穷集合,最后完成所有无穷集合全都等势的证明。所谓由自然数生成各种人工数,就是对自然数的编码符号串进行重新解释,从而得到各种人工数的编码符号串:如在自然数编码符号串之外增加小数点的位置标志,以便把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把自然数编码符号串内的某些符号变换成辅助符号,常见的有表示正负数的 +/ - 符号位( + 号常常省略)、表示复数中的虚部和实部的 i/r 标识位( r 号常常省略)、表示数组和行列式中不同分量的标志符 a i ;等等。而无穷位编码经过这些变换以后仍然是无穷位编码,所以,各种人工数都是自然数编码符号串的某种变形,自然数是数的基本形式。 因此,数的理想模型包括两部分:其核心部分是标准实无穷位理想计数器,它对应于完整的自然数集。外围部分是各种译码器,它负责把自然数的编码符号串翻译成某个人工数的编码符号串。 2 , 自然数的理想模型是能生成完整自然数集编码的完全编码算法 CEA ,它由完全计数器 CC 和原始存储器 PM 两部分组成。 CC 是实 位二进制计数器,其功能是 按照二进制进行连续地计数 , 生成所有实 位二进制原始编码 , 极限状态是 2 = 。 PM 的功能是顺 序存放 CC 生成的所有原始编码,包括 0 和 2 , 它共有 2 1 个存储单元(见图 8 )。 图 8 PM 的存储状态图 3 , 任何事物都有界壳或者周界,不仅所有的有形物体都有明显的边界,以便把自己和环境有效地分开,而且抽象的概念也有边界 , 没有界壳的概念不是一个科学概念 。自然数的概念 周界 如图 9 所示,左子图代表完全计数器 CC ,其中 a 1 和 a 就是完全计数器的界壳。右子图是 PM 的存储状态图 ,其中 a 1 、 a 、 ( 0 × × × 0 )=0 和 ( 1 × × × 1 ) + = 一起从四个周边 共同组成了自然数编码集的界壳。自然数编码集给出的界壳概念是一个完整的二维界壳,而自然数点集给出的界壳概念是二维界壳在一维点集上的投影。所以,自然数的点集界壳只能在部分几何问题中使用,如果在数学中普遍使用,就会造成许多概念混乱。 4 , 人工数的通用理想模型是一个完全 译 码算法 CDA ,它由无穷位的 完全 观察窗 CW, 完全 译码器 CD 和现实存储器 RM 三部分组成,如 图 10 所示。它可从第 1 位工作到 位,具体过程是: n 位完全 译 码算法 CDA( n ) 由 n 位完全 观察窗 CW( n ) , n 位完全 译码器 CD( n ) 和现实存储器 RM 三部分 组成。 图 9 自然数编码集的概念界壳 C W ( n ) 的功能是按照某种二进制计数规律阅读 P M 中 所有的 n 位二进制自然数编码,在窗口中可显现从 n 位全 0 即 n 开始,到 n 位全 1 即 n 结束的所有 n 位二进制自然数编码。无穷位完全 观察窗 用 C W 表示,它能阅读 P M 中 所有的无穷位二进制自然数编码(包括 )。 CD( n ) 的功能是对 C W ( n ) 中的所有 n 位二进制自然数编码进行某种规则的 译码 ,如规定小数点在符号串上的位置,对符号串中每位的 0, 1 符号进行解释或变换等。无穷位完全 译码器用 CD 表示,它能把无穷位完全 观察窗 C W 中的所有无穷位二进制自然数编码按照规则翻译成某种人工数编码。 RM 的功能是存放 CD 译码的结果 ,它与 P M 的存储单元数目和地址编号完全相同 , 但存储的具体形式不同 , 与 P M 中的自然数编码不同,在 RM 中的人工数可以用任意的符号表示 , 不一定是二进制 编码。 不同人工数的理想模型由不同的完全 观察窗 C W 和不同的完全 译码器 CD 相互配合生成,相应的完全 译 码算法 CDA 也不相同 。 要研究自然数集与其他各种人工数集及其它无穷集合的关系 ,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完全 译码算法 CDA 来完成。其中特别需要掌握原始存储器 PM 和现实存储器 RM 的异同点: PM 和 RM 的存储地址数目和编号完全相同,但存储机制各不相同: PM 是格式存储器,它的每个存储单元都有无穷位,每位只能写一个 0 或 1 ,不能不写,也不能多写 , 所以只能存储原始形态的 自然数和 (在 d 单元) ; RM 是自由存储器,它的每个存储单元都可以存储由 完全 译码器 CD 翻译出来的任何符号,没有限制。下面详细举几个实例进行具体说明。 5 ,图 11 表明在无穷数集中,是一套编码,多种解释,其中 * 表示小数点所在的位置 。由于自然数集和各种无穷数集之间可以相互翻译,而自然数集十分简单直观,所以可以把自然数集作为各种无穷数集的数学模型使用。方法是首先用特定的完全译码算法把一个无穷数集和其中的原始问题一同翻译成自然数集和其中的同构问题,对它进行求解,得出自然数集中的同构结果,然后把同构结果反向翻译成这个无穷数集中的原始形式,形成最后结果。除了数集之外,任何事物都可以组成无穷集合,它们一般是无次序的。但非数的无穷集只有两类:一类是由离散分布的元素组成,如宇宙中所有量子组成的集合;另一类是由连续分布的元素组成,如宇宙中的场和时间等。可以人为的把元素按照某种规则顺序编号,使离散型的无穷集转化成正整数集,使连续型的无穷集转化成正实数集,而这两种数集都可转化成自然数集。可见一般的无穷集都与自然数集等势,在屏蔽掉这种附加的次序关系后,自然数集也可以作为一般无穷集合的数学模型使用 。 图 10 完全 译 码算法 CDA 的三个组成部分 图 11 一套编码多种解释 , 其中 * 表示小数点的位置 6 ,完整的二进制自然数谱 SN 就是自然数集 N 的规范模 N - SM ,简称为自然模,它是基本模,如图 12 所示。 图 12 自然 模 N - SM 是基本模 利用自然模可以研究自然数的各种数论性质,如自然数的奇偶性:凡是最低 a 1 位是 0 的自然数都是偶数,凡是最低 a 1 位是 1 的自然数都是奇数。注意其中最高位 a 也是 1 的奇数 1 , 3 , 5 , 7 , × × × 等,由于它们被 2 以上的整数相乘或者自乘都会引起进位溢出,所以称为超越自然数(编码),它们与数的超越数性有密切关系。 完整的二进制单位区间实数谱 SR 1 就是单位区间实数集 R 1 的规范模 R 1 - SM ,简称为单位模 , 如图 13 所示,利用它可以研究 单位区间 实 数的各种基本性质。有时还需要单独研究某个无理数 x 的性质,由于它有无穷位,用通常的方法无法进行。如果把它放在恰好包容 x 的最大规范模中进行研究,无穷位就固定不变了。所谓恰好包容一个无理数 x 的最大规范模是这样一个二进制区间实数谱 ,其中 2 n - 1 x 且 2 n ³ x ,记为 x - SM ,简称为 x - 模 。在 x - SM 中无理数 x 有确定的实无穷位,可以横向比较它与相邻实数的逐位编码情况。如 p - SM 是在有限区间 实数谱基础上形成的, p 就包含在其中,其编码的最高位肯定是 1 。由数谱的性质可知,在 X 规范模中包含了 X 数 集中 所有的数,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无穷位,并且从小到大连续地分布,可以横向比较数集中不同数的逐位编码情况。 图 13 规范模 R 1 - SM 归纳起来说,无论是 X - SM 模还是 x - SM 模都具有以下基本性质: 性质 1 规范模是完整的。它包含了本数集中的全部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性质 2 规范模是良序的。其中的全部数都按照计数器的生成顺序从小到大排列。 性质 3 规范模是连续的。其中的全部数都按照计数器生成元 Q 的标准间隙连续的分布,没有更大或者更小的间隙存在。 性质 4 规范模是等高编码的。其中的全部数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编码位数(包括无效位),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性质 5 规范模是封闭的。在规范模以外证明的性质,不能引入规范模内使用。 性质 6 规范模是完备的。在规范模 X - SM 上证明的性质,在整个数集 X 上有效。 7 ,规范模有许多重要应用,如利用 正实数规范模 R - SM 可以证明 有理数集和无理数集等势。 从图 14 可以看出,由于所有 a - 位是 1 的实数 x 都终止在无穷小 d =(0. 0 × × × 0 1) ,而 d 是不可以再进一步分割的数,所以 x 不能被任何整数 n 除尽,总有余数 d / n = d 存在, x 必然是无理数。相反,由于所有 a - 位是 0 的实数 x 都至少可以被整数 2 除尽, x /2 没有余数存在。尽管这里的所有 a - 位是 0 的实数 x 仍然有小数部分而不是整数,但是一定存在一个正整数 k ,使得 k x = m , 2 k = n ,从而得到形如 m / n 的数,其中 m , n 都是整数且 n ¹ 0 。所以 x 必然是有理数。由于 a - 位中的 0, 1 是交替分布的,就像自然数中奇偶数的分布规律一样,所以 有理数集和无理数集一样多,它们等势。 又如通过引入整代数变换概念: 对一个实数 x 进行各种基于正整数 n 的代数运算,如 x + n , x n , x n 及其任意组合,所得的结果 x' 称为实数 x 的 整数代数变换。可以判断一个无理数的 超越性: 如果一个无理数 x 的 整数代数变换 x' 是标准模 R - SM 中的某个 超越数 i ,则 x 是超越数 。因为无理数 x 的 整数代数变换 x' 可以无限制地增大,必然会出现 a =1 的情况,如果 x' 是标准模中的某个 i ,则这时的 a - =1 ,说明 x 不可能被某个正整数除尽,也不是某个正整数的整次方根,即 x 不可能是 某个整系数 代数方程 的根, 是超越数。显然,超越 数集是可数集。 图 14 正实数的 规范模 R - SM 是标准模 四、 数学的未来 本书根据理想计数器模型,综合运用观察无穷过程的三维视野(自然数数值维、编码长度维和 的可达性维),指出传统自然数集概念和层次无穷理论的局限性,提出完整的自然数集概念和统一无穷理论: ① 肯定了徐利治教授的自然数的二重性(内蕴性和排序性)和无穷的双相性(潜无穷过程和实无穷过程并存)。 ② 指出潜无穷过程只能生成由有穷自然数组成的开放序列,它不是无穷集合;实无穷过程可生成由所有自然数组成的无穷集合,包括有穷自然数、趋近无穷自然数和无穷大。 ③ 断定完整的自然数集和单位区间实数集等势, 2 = 是 的基本性质,无穷大 和无穷小 d =1/ 唯一存在。 ④ 提出数的理想模型和规范模概念,证明超越数和无理数都是无穷集,得到了超越数的判定定理。 下面作者还希望对数学的未来发展说几句: 1 ,论述完统一无穷概念和理论,作者感到眼前一亮,仿佛来到了一片充满希望的原野,有无数的机遇和挑战在等待着耕耘者的到来。 现代数学应该放弃具有明显局限性和错误的层次无穷观,按照统一无穷观来重新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最后完成由变量数学向复杂性(或演化)数学过渡的历史史命。 2 , 作者感觉统一无穷理论目前并不十分圆满,也没有能力依靠一家之言把它说圆满。因为围绕统一无穷观来重新审查并改写现代数学,这本身就需要一个系统完整的统一无穷理论,而系统完整的统一无穷理论又只能在重建现代数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去逐步形成和完善,这是一个需要整个数学界广泛认同,并且积极参与的群体行为。作者目前能够做到的事情就是首先把自己对统一无穷概念和理论的初浅感悟向学术界公开,争取得到大家特别是数学家们的原则性认同(作者相信目前书中所写的内容肯定还有许多细节不尽如人意,但是大方向没有错,是一个解决无穷问题的“一揽子”方案),然后一起来共同努力在公理化和应用过程中去修改和完善它。 3 ,人类正面临一次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是现代数学已可以摆脱传统的自然数集概念和层次无穷理论的困惑,把数学从 2500 多年来潜无穷观和实无穷观完全对立的僵局中解脱出来,可以按照各种数学对象的自然属性来重新构建现代数学理论体系。其次,现代数学中的大部分内容事实上都是针对有穷数概念和潜无穷过程制定的,只要把它们的适用范围从 “ 普适真理 ” 的位置上降下来,明确地局限在有穷数内和潜无穷过程中即可继续使用,不必推翻重来。需要重新研究证明的是发生在一个实无穷过程中各种超穷数的运算性质,包括极限数 Ma 、 Mb 、 Ra 和 Rb 的运算性质,这主 要与数学分析和未来的复杂性(演化)数学有关。现在排除了潜无穷观对实无穷过程研究的干扰,要正确认识各种超穷数的运算性质已经没有思想上的任何障碍,剩下的只是一些技术性细节问题,只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即可。至于几何学和拓扑学中的无穷问题,他们一般都处理得比较好,没有太大的原则问题。数学理顺了,逻辑学和信息科学自然就顺了,整个科学理论体系也就顺了。数学和整个信息科学都即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4 , 数学一向崇尚数理形式逻辑,这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现代数学主要面向的是复杂系统的非线性演化过程,要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这个过程,掌握它的运动规律,没有数理辩证逻辑的指引将会寸步难行。数理辩证逻辑在复杂性(演化)数学中的地位与微积分在变量数学中的地位非常相似:在变量数学中,没有微积分就无法真正理解和处理变量和运动过程;复杂性(演化)数学中,没有数理辩证逻辑就无法真正理解和处理复杂性和演化过程。数理辩证逻辑和数理形式逻辑将在未来的数学中长期共存,各司其职。 5 , 目前有许多事情等待着数学家们、逻辑学家们和信息科学家们去做,人类将迎来又一个创新的高峰期!作者愿以毛泽东的诗词《卜算子 · 咏梅》来结束本书的讨论: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摘自 何华灿 , 何智涛 . 统一无穷理论 . 科学出版社 2011 )
个人分类: 博文转帖|528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如何“入侵霍金的大脑”探索复杂的大脑思维奥秘
热度 1 Fangjinqin 2012-6-27 07:34
作者:章磊 来源:新闻晚报 发布时间:2012-6-26 16:56:39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霍金等研发新设备 要“入侵霍金的大脑” 直接将脑电波转化为文字 想了解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想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包括霍金在内的科学家们正努力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24日报道,霍金等人正在开展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研发活动,试图创造一种让人通过脑电波表达意思的新设备。他们将这项研究称之为“入侵霍金的大脑”。 直接“入侵”大脑 被运动神经元疾病宣判“终身监禁”的霍金早在近30年前就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这位有“宇宙之王”之称的英国科学家面无表情,一动不动地躺在轮椅上,头向左歪斜着,全身唯一还能运动的,只剩下右眼下方的脸颊肌肉。过去几年来,这一小块肌肉成了霍金与外界沟通的唯一工具。他的眼镜镜框上挂着一个小小的红外线感应器,感应器又连着他的电脑,只要动一动脸颊,霍金就可以操作电脑上为他定制的一份特殊菜单。 不过,随着霍金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他正面临失去唯一沟通工具的危险。因此,由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洛研发的iBrain脑电波设备成为新的希望。如今,霍金正与洛带领的研究小组展开积极合作。按照洛的说法:“我们正尝试寻找一种方式来绕开他的身体,直接入侵他的大脑。 ” 《每日电讯报》报道称,现年70岁的霍金正与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一起合作,研发这种名叫iBrain的脑电波设备。该设备可以接受人脑的脑电波信号,然后通过电脑转换成普通人能够了解的文字等通讯方式。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研究小组计划于下个月在剑桥大学的一个会议上公布他们的最新研发成果,并现场在霍金的配合下演示iBrain的新功能。在最近的一次展示中,霍金和洛介绍称,物理学家已经研究出如何创造出与霍金想象移动自己的四肢时发出的脑电波相同的脉冲。 读心术或不再是幻想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去年夏天,洛曾经来到剑桥大学与霍金会面,让他戴上iBrain这套设备思考完成各种任务。研究小组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iBrain能逐渐识别更为复杂的大脑运动,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文字。一旦这项研究取得成果,意味着“读心术”不再是科幻小说中才有的能力,而成为医学界的一大突破。 对于iBrain的前景,洛说:“我们为此感到十分激动,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为人的大脑打开一扇窗户。我们正在研发一项新科技,能让人类第一次与大脑取得直接联系。 ”洛还指出,类似生物设备的出现,能让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更多地依靠大脑,而不是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让他们通过大脑中的想法就能让其他人了解他们的各种想法”。 而除了“读心”之外,iBrain这种设备还有其他的潜在医学作用,例如让医生通过病人脑中的反应,开出相应药剂量的处方等。除此之外,洛介绍说,iBrain还能用于治疗失眠、抑郁症甚至自闭症。 更多阅读 《每日电讯报》相关报道(英文)
个人分类: 信息通报|28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的知识生产与转化形态
benlion 2012-6-25 18:18
个人网络日记总结: 2011 年是困惑的一年、探索的一年和思考的一年,未来将是什么?这个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走何种道路的问题。 90 年代的预言是 21 世纪环太平洋系统生物工程时代*, 2000 年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建立和东京的系统生物学大会举办,可惜 1999 年筹办的 2001 年北京会议因 911 而取消,回国后 2009 年申报香山系统遗传学会议,这基本是科技研究的探索,之后考察国内高科技产业化的创业园、经济开发区是基于产业发展的思考。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向近现代化转型,经历国父孙中山时期,新中国民族独立、改革开放和金融独立时期,将进入的以传统文化为资源的文化创新时期,科技与产业革命是这个同期的国际社会历史过程,经历近代实验科学、工业革命向现代系统科学、信息革命时代,而今将可能是医药的工程化和生物的工业化时期。 从宗教 - 儒释道时代转型到欧洲的哲学 - 科学 - 工业时代,然后美国的科学 - 工业 - 信息时代,而今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的新经济时期。环太平洋时代,佛教与道家结合形成禅宗的启迪是什么?儒学基督教文化融合?放眼世界看,西罗马接续是阿拉伯帝国,东罗马之后是奥斯曼帝国,元朝时代欧洲大学建立,后来是俄国建立、欧洲发现新大陆,西方国家已经走过了公元 1500 年之前东西方文明的研究。 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到法制、市场、科学的体制,再到知识、工业和金融的经济结构的文明化,这是文化信息量、社会分工协作和商业产品设计的组织度增长与结构化过程。莱特发明飞机与波音空中客机,电子管庞大的计算机机房与苹果的个人电脑设计,已是今非昔比,这是科学研究的规模化和商业文化的全球化进展,金砖 5 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新的一轮科学、技术、商业与金融模式在酝酿之中。 未来将是什么?欧洲 - 俄国、南美到英联邦(澳洲、加拿大等) - 美国的海洋与空间技术时代,欧洲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转换为爱迪生、贝尔工业实验室模式,计算机和 IT 技术与数据库软件技术、基因组计划和生物信息技术等使科学研究转变成知识挖掘和流水化研究的知识工厂机制,生物科学研究与开发转化成人工生物系统的工程化设计与多学科和技术的交叉综合与技术集成形态。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 - 创新或变革将发生在科学研究的工业化和技术开发的规模化与制造产业的设计化和商业媒体运行的文化时代,科学 - 技术 - 产业 - 商业 - 金融的耦合或转化链条将形成;因而,新的商业模式 – 知识工厂(课题组流水线) - 论文数据库( IT 信息技术) - 发明工厂(实验室流水线) - 制造工厂(装备流水线) - 媒体广告网(工作室流水线)等。 注*:1994年-2004年是发表与推动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范式的国内外关键时期,2008年至今检索和考察系统生物科学的国际国内发展历史。
2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探索新型大国相处之道,贡献两国和世界。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5-4 11:35
中美探索新型大国相处之道,贡献两国和世界。 胡锦涛 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致辞指出: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机遇和挑战并存。各国人民都期待21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享和平安宁、共同发展繁荣的世纪。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 探索不同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大国的相处之道 。 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共同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 中美合作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中美对抗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损害。 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不仅能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将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宝贵贡献。 中美关系正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让我们抓住机遇,排除干扰,共同努力,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这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 个代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现时代,对国际关系的新发展。
个人分类: 其它|1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术与行政分离 复旦大学探索破冰之路
dongzg101 2012-1-12 06:28
学术与行政分离 复旦大学探索破冰之路 复旦制定《复旦大学章程》,相当于复旦“宪章”,以限制校长和其他行政管理者的权力。朱慧卿/画 今年4月,在选举产生的复旦大学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中,43名委员无一校领导。原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现任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教授,也不例外。 对于校领导退席学术委员会,社会和媒体几乎都以“迈出了‘去行政化’第一步”而加以赞誉。在当前高等学校逐步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大力提倡学术独立的前提下,复旦大学在探索大学精神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复旦学术委员将如何行使“最高学术审议机构”的职权,如何求出“行政与教学分离”的方程解? 必须把学术委员会还给教授们 7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开始并不同意担任复旦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的主任,但最终她又同意了。原因是,她听说这次自己是被真正“民主选举”出来的。而且,她觉得“这次的学术委员会可能真的要发挥学术上的作用,而不是一个挂名的”。 “我们的核心理念是:教授治学就是治理学术,要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维护学术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在复旦大学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前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换届工作小组组长王迅介绍说。 重组学术委员会成员班子,王迅是积极推动者。“我这届学术委员会从2001年6月成立到2010年底,只开过两次会,其中一次还是去年10月份的委员换届会议。按照规定,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任期只有4年,可我这个委员已经担任了10年!”王迅一直对多年来没有实现制度化运作的学术委员会非常担忧,要改变这一状况,改革是必由之路。 外界的焦点是新委员会名单的变化——43位委员无一校领导。其下设的5个学术分委员会也不再设主任,只设组长和副组长。因为“设了主任或者副主任,听上去就和行政级别挂了钩。如果只有组长,当选者连印在名片上都不好意思吧。”王迅说。 “校领导不能在校学术委员会任职,必须把学术委员会还给学校的教授们”,复旦校长杨玉良在去年年底就已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了这一立场。 不过比“谁不在里面”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里面的人”能做什么。在新修订的《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里,第一次将学术委员会明确为学校的“最高学术审议机构”。 联系起长久以来学术委员会在大学的尴尬地位,复旦学术委员会新章程里的“最高”两字意义深远。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但对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和地位并未明确。 而在现实中,学术委员会在高校中多定位为“学术审议机构”“咨询机构”, 并由校长领导,不见“最高”二字。没有独立运作机制、听命行政安排,学术委员会渐渐沦为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 不破,则不立。重新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章程中的废话、官话和套话都删除,首当其冲就是“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术委员会要考虑的是如何营造一个自由而严谨的学风、鼓励学术创新、维护学术规范,这与是否建设一流大学无关。 新章程还删去了“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本章程解释权在校长办公会议”等条文,并规定在任的校党政领导成员不参加校学术委员会。 被删改的还有学术委员会成员的选举条件。过去,章程给成员身份划了等级,同样是教授,但有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江学者等区别。在新章程里,当选条件只有一个,即现在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的教师。 制度性框架搭建好了,学术委员会可以重装上阵。“有些学校的院士认为我们抛开行政是做不好的,他们以为我们就是独立门户,自搞一套。有些事不要看表面现象,要看做得怎么样。我觉得我们先要做给大家看。”闻玉梅说,“学术委员会应该主动发出更多声音,学校的行政方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如果反对,完全可以把反对的原因摊开来讲。多方互补,这才有利于大学的发展。真理越辩越明,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复旦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闻玉梅表示新一届的学术委员会将“不做泥菩萨”。 绕不开的学术独立与大学行政化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刺痛着中国的教育现状,而“行政化”的高校管理体制无疑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去行政化”一直是国内高校的共同努力,但行政权和学术权并未真正分离。大学的管理人员官员化,大学用行政的思维和手段解决学术和教育问题。高 校考核教师越来越像考核GDP:科研论文多少篇、科研经费多少万元、科研项目级别多高……整个环节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学术自由和学术精神自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有句名言“明辨之路是争论,而非顺从”。行政化使大学多了顺从的奴性,扼杀了大学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性。 对于大学,行政要为教学、科研服务,而不是管理,更不是管头管脚。“我们的学校都是靠行政权力治校,下级服从上级。教授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或者主动去做官。于是产生了大学不去竞争学术好,而是崇尚权力大、地位高的校园文化。在这种氛围中,学术就萎缩了。”原中科大校长、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一语戳破高校“行政化”的弊病。行政思维主导着大学,大学所真正需要具备的精神和本质日趋没落。 “领导退席”曾引起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是高校“去行政化”的一大步。也有人提出,校领导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水平完全够格的人选,“一刀切”有矫枉过正、浪费人才的危险。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学术,那大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同样,一所大学不以育人为本,那么大学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学术既不需要行政来干涉,也不需要民主来决策,因为学术不是依靠行政领导发布指令来进行管理的,学术也不是靠少数服从多数来实现发展目标的。一所大学的学术必须保持独立,思想必须保持自由。这样,一所大学才能有发展的前景。”杨玉良说。 作为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耶鲁大学是美国“教授治校”的典型,“耶鲁教授做主”成为它的最大特色。耶鲁设立文理科教授会,而且耶鲁的每个学院都有教授会。教授会有权制定学院的教育政策,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工作,监督大学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向院长推荐系主任人选。 教授治校的传统使耶鲁形成了学术自主、中立、自由的良好风气。在耶鲁,教授就是学校的主人,既是管理者,也是教学者、研究者。这种教授治校的传统使耶鲁没有庞大的脱离教学的行政人员队伍,也没有专门的行政大楼。 “我们是选出来的,就要尽职尽责。”在闻玉梅看来,作为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就要有三个“观”:“一是良好的道德观,特别是科学道德观。二是全面观。现在的教授都喜欢把自己的专业说得非常重要,好抢钱、抢人、抢地方,这样没办法把事情做好。第三要有可持续发展观,考虑问题要有前瞻性。不是说我这一任做三年,要做出什么成绩来,而是应该推动整个学校、整个中国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对学校,对全体的师生员工,你的责任是长期的。” 求解“教授治校”的过程将更复杂 改革最根本的不在于把权力交给谁,而是建立起一套健全合理的机制。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是西方现代大学管理的三项基本原则。法律确认的大学自治是最基本的前提。没有大学自治,就谈不上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但是,在中国实行“教授治校”的难度非常大。如果说“行政与教学分离”是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方程式,那么求解的过程将更加复杂。 在各类行政部门主导大学治理的环境下,学术委员会成为捍卫学术自由的一座新的坚固的堡垒。复旦新的学术委员会章程强调学术的职权要与行政权力区分开来,给教授更多自主权。新的学术委员会运行时间还不长,“领导退席”之后的效果如何还难下定论。但委员们已经互相约好,开会时一律互称“老师”,什么“院士”、“院长”、“所长”、“主任”之类的称呼都不提。第一次开会时合影留念,大家站的位子也不是按资历高低谁居中、谁站第一排,爱站哪儿站哪儿。时任党委书记秦绍德站在第二排的最左边,校长杨玉良站在最后一排的右边第二个。事后,有委员表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都是小细节,却有利于形成更加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是解方程的第一步。 复旦大学还试图将这个方程解得更透彻一点。今年初,杨玉良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透露复旦正在制定被称为“复旦宪法”的大学章程,划分和限定各种权力,包括校长的权力,摒除行政权力对教育的过度干预。 大学章程要解决的远不止是学校内部治理问题,还应包括界定学校与政府(财权、人事权)、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等重要内容,这些都迫在眉睫。目前,包括复旦在内的26所高校已经被列为教育部建设大学章程的试点。如何通过程序处理好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的关系,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在制度设计上打破由传统的学科划分带来的功能上的分割,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对于这些重大问题,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们正在摸索中,因为“没有先例可循”。 我国一批高校要实现“教授治校”、“教育家办学”,都面临着传统管理体制的强大惯性和障碍。尽管雄关漫道,但学术委员会、大学章程等改革都必将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方程式提供有价值的注解。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1-11-30 12:01:48 ZifengLi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虽然地盘不大,却聚集了国内石油领域大部分的顶尖人才。我最近有幸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部分校、院领导进行了座谈,认为,该校的某些措施很好,值得推广。 1、在这次教授分级中,由校长带头,全体机关人员放弃了二、三级教授的申请资格,将有限的二、三级教授名额全部给了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各院系的教师。 2、在几年前,就实行了在校党委领导下的中层干部竞选、直选、唱票当选的民主选举制度。增强了中层干部的责任和服务意识,干群关系融洽。 3、校领导干部不在校学术委员会、职称委员会等机构任职。 4、副处级以上干部(包含双肩挑)不参加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专为教师设置的荣誉的评选。 2011-10-16 12:24:05 zltian 有两点需要关注:第一,影响大学发展的除了校长这一滩子外,还有书记另一滩子的人。这两滩子的权力都大,他们常常抢权或不和而影响学校发展;第二,学校的行政处室是极官僚的机构,校长常常都要求他们。我相信独立的学术委员会能做出独立的判断或决策,但执行起来就难了。 2011-10-14 2:07:00 blackDNA “教授治校”的理念多数人都能接受,现在需要的是层层执行,而不是仅仅高呼口号。
1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弱智的洋科学家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1-11-26 21:46
搞科研的人都知道,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是从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其演化的共性规律,而非个性特征。如此简单的道理,说咱土科学家们不理解也就罢了,为何令国人膜拜的洋科学家们,脑子也进水了呢? 今天看到一篇发表在《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的 文章 “ Ozone generation by rock fractur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 , 文章中说 : 美国地震学家无意间取得一项突破性发现。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监测地下深处岩石断裂释放的臭氧导致的地表臭氧浓度变化可用于预测地震。 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鲜见,过去的研究也发现,在某些强震前,震中附近会发生氡气、 CO 2 等气体浓度增高的现象。我们假设这些研究是正确的,但为什么其它的强震前没有发现这些现象呢?靠这些时有时无的、不靠谱的东东,谁敢拍板做出预报呢? 室内试验与实际研究对象是有很大区别的。室内试验发现存在的东东,实际对象可能没有。以强震孕育过程为例,在强震发生产生地表破裂带之前,即使地下存在气体,但对距地表十几乃至几十公里的震源体而言,也可能因无通道或通道的封堵作用,气体无法扩散到地表。根据弹性力学圣维南原理,中小破裂的传播距离有限。 俺在博文 《 做舍近求远的强震预测研究有用吗? 》也强调:恐怕没人不同意,地震是岩石破裂的产物,小破裂产生小地震,大破裂产生大地震。既然每次破裂都产生地震,因此研究强震预测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研究岩石破裂过程及其失稳准则。 为何一涉及到地震研究,土洋科学家们的脑子就不灵光了呢?为何就忘了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什么呢? 参考 Raúl A. Baragiola, Catherine A. Dukes, and Dawn Hedges , Ozone generation by rock fractur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http://apl.aip.org/resource/1/applab/v99/i20/p204101_s1?isAuthorized=no 秦四清,做舍近求远的强震预测研究有用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02095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74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思路
热度 3 uqysong 2011-10-20 06:15
科学研究,不同的人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有两类比较突出:一类是偏计划性;另一是偏自由探索。 计划性强的科研,一般从实验、材料、人员配备、经费、什么时候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甚至可能出现什么的样的失误,都会考虑到。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容易出成果,数量甚至质量可能都不差,学生更容易跟踪导师的思路,因为逻辑性很强;但缺点是科研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可能因为和课题总思路不一致而放弃,这种例子很多,好多人都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 而另外一种较随意性, 有点自由探索的味道。 当课题确定后,他们不急于取得预见性的结果,而是在里面多逛会,看看有没有些有意思的东西,他们对与常识不大一样的东西比较敏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碰到一些新趣现象甚至重大发现,但学生必须能把握导师的意图,别逛着逛着自己迷路了,还有就是可能出成果速度慢,如果有人追求文章数量的话,这办不到,肯定落后点,这在国外也不容易做到。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要想获得科研成功, 应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 在我国现在科研体系中,似乎计划的有点死, 在国内各种申请书上,可见一斑,像做个工程项目,多少年出多少篇文章,没准也有好文章,但很容易跟潮流走的。 但为了寻找重大科学发现,计划性强的科研可以稍微放慢点,增加点好奇心,再不要与原创 重大 发现擦肩了。
5556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最委屈的科学家和科学的非功利性
Helmholtz 2011-8-19 22:22
最委屈的科学家和科学的非功利性 孙慕天 从培根以来,“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研究科学目的是为了给人带来福祉,这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功利目的却只是科学研究的间接目的而不是它的直接目的。从本质说,科学的目的就是认识客观真理,而实际利益的诉求常常使人偏离甚至抛弃了科学的这个根本宗旨。爱因斯坦说:“人们对于他们直接需要范围以外的东西,一般是看不到的。对于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工作,他们才愿意付出代价。但是科学,如果要繁荣,就不应当有实用的目的。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律,科学所创造的知识和方法只是间接地有助于实用的目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要等到几代以后才见效。”爱因斯坦认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这当然不是自然科学规律,而是科学学规律,我们不妨称之为科学学的爱因斯坦定则,可以表述为:基础科学成果一般不能有直接的实用目的,而且只有经过相当长的周期才能间接地有助于实用目的。爱因斯坦发表这番议论的时间是1934年。有意思的是,刚好一百年前的1834年,法拉第在其《实验日记》中,提出了另一个相关效应:“人类最伟大的贡献者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通常没有获得优厚的报酬,一个新思想获得公认的时间越长,那么这个新思想就越真正有创造性。”这是科学学上的法拉第定则:科学上新思想的创造性和获得社会承认的时间正相关。把法拉第定则和爱因斯坦定则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一个必然推论,基础科学的成果越是超前,越是深刻,就越是远离公众当下的生活和直接需要,于是该成果也就越是被冷落,其发现者因而被边缘化,蒙受在后人看来不应遭受的委屈。 科学史上三位最委屈的科学家,是法拉第效应和爱因斯坦效应的生动例证。 法国数学家伽罗华(Evarist Galois,1811~1832),是代数学划时代的革命者。伽罗华生前只发表了短短34页的论文,他虽两次向巴黎科学院提交有关群论的原创性著作,但均遭拒绝。1832年,年仅21岁的伽罗华死于决斗,在决斗前夜匆忙写下自己伟大发现的要点,嘱托友人转交给有关专家:“你可以公开请求雅可比或高斯不是对于这些定理的真实性,而是对其重要性表示意见。”他在研究高次方程根式解的时候,发现每个方程对应一个含有方程全部根的域,该域对应方程根的置换群,即伽罗华群。从这里引申出抽象群、域、环、序、理想、同构、同态等现代数学基本概念,开辟了全新的研究域。伽罗华群成为现代几何学、基本粒子理论、化学、结晶学等众多前沿科学的基本数学工具。19世纪末出版的伽罗华作品初版序言中说:“我们可以设想那种可能性,假如伽罗华活下去,近世数学会从巴黎和拉格朗日的学派,而不是从哥根廷和高斯学派获得深刻的鼓舞。 ” 可是,才华盖世的伽罗华却像流星一样陨落了,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几乎无人知晓。哥西承诺向法兰西科学院提交伽罗华论文的审查报告,可是却食言而肥。傅里叶接到论文后去世了,遗物中并没有此件,实际是给弄丢了。直到1846年刘维尔(J.Liouville)才在《数学杂志》上发表了伽罗华的主要遗稿,1880年克莱因(C.F.Klein)和1893年索福斯•李(M.S.Lie)才分别在《爱尔兰根纲领》和《变换群理论》中,阐释和确定了伽罗华的伟大发现,而那时已是伽罗华去世48年和61年后了。 科学史上只有极少几位理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自然图景,而且引发了划时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麦克斯韦(James Clark Maxwell,1831-1879)就是这样的科学巨擘。他在1862年提出了位移电流和电磁场的概念,发现了电磁波和光电同一性,制定了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创立了电磁场理论,从而改变了牛顿以来的物理实在观念。爱因斯坦说:“在麦克斯韦以前,人们以为物理实在是质点,在麦克斯韦以后,他们则认为,物理实在是由连续的场来代表的。实在概念的这一变革,是物理学自牛顿以来最深刻和最富有成效的变革。”由于电磁波的发现,人们找到了一种突破时空阻隔实现信息传递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信息革命。1897年,马可尼建立了无线电报和信号公司;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定期无线电广播;1928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实验播送电视节目;1935年,沃森—瓦特实验防空用脉冲雷达;1971年,马丁•库帕发明手机;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设计了万维网……所有这一切,都是以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为基础的。麦克斯韦所成就的伟大事业真可谓惊天动地。美国科学史家伊万•托尔斯泰(Ivan Tolstoy)所著的《麦克斯韦传》评价说:“现代技术和物理学中,很难有哪一领域麦克斯韦的理论没有做出重要贡献——从电力的产生和传递到交换系统或现代粒子物理的大型加速器。麦克斯韦方程在科学上、实践上和工程上的后果是原创性的、无所不在的,根本无法一一列举。”难怪诺贝尔奖得主费曼(R.P.Feynman)慨乎言之:“麦克斯韦电动力学定律的发现被评价为19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与这一重大科学事件相比,发生在同一十年中的美国南北战争不过是一桩地区性的小事而不足挂齿。 ” 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声誉上,麦克斯韦所得到的都和其贡献极不相称。他在剑桥大学的工资只有区区500英镑。科学成就远不如麦克斯韦的司铎克斯(G.G.Stokes)和汤姆生(W.Thomson)都受封为爵士,后者死后还享受到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国葬的殊荣。而麦克斯韦始终是一介平民,而且即使在他事业最辉煌的晚年,在他一手创办了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剑桥大学,都没有多大知名度。在他出任实验室主任就职演说的仪式上,学生们都不知道此人是何方神圣,纷纷把眼睛盯在亚当斯等“名人”身上。更令人费解的是,时至今日,面对这样一位科学上的泰山北斗,即使在发达国家数理科学领域以外的精英人士中,仍然大多不知其为何许人也。I•托尔斯泰告诉了我们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1857年,阿伯丁市为举办不列颠学会年会修建礼堂而募捐,麦克斯韦因曾在阿伯丁大学任职而捐了款,事后该建筑为公司收购,成为从事商业经营的音乐厅,捐款人均为股东。麦克斯韦逝世五十年后的1929年,公司在当地报纸上登出广告寻找麦克斯韦先生,起因是多年寄出的红利均被退回。果然有人前来回应说,他知道这位名叫“麦克斯韦”的绅士,并说该人现在天天在阿伯丁的街头上散步云云。这样的笑话竟然出在麦克斯韦的故乡,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1960年,英国皇家学会隆重纪念成立300周年,女王陛下亲自莅临并致辞;然而,女王的讲话中所列举的以牛顿为首的皇家学会历代杰出人物中,独独漏掉了麦克斯韦。这件事在国际科学家中引起了一阵波澜。像麦克斯韦这样一位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划时代历史贡献的巨人,竟成为“边缘人物”,真是咄咄怪事。I.托尔斯泰说:“羞怯、缄默、古怪,麦克斯韦的公众形象一直是黯淡无光的,可以说他是未经妙手描摹的天才。麦克斯韦的名字当然不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妇孺皆知,虽说他对科学的贡献与牛顿和爱因斯坦差堪比肩。”女王尚且如此,遑论一般公众。现在世界上看电视和打手机的人有几十亿,吃水不忘掘井人,人们享受这样高度的技术文明,首先应当感谢麦克斯韦,但是,在这几十亿人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苏格兰物理学家呢? 第三位是生物学革命的巨星孟德尔(Gregor Joham Mendel,1822~1884)。孟德尔独创性地进行了豌豆杂交实验,从33个品种中挑出22种,共种植了28000株,其中12835株经过仔细筛选,用从未有人在生物学研究中使用过的严格数理统计方法,总结出分离律和自由分配律,制定了遗传因子的科学概念。1865年孟德尔公布了他的划时代发现———生物遗传定律,在当时已经流行的进化论之外,独辟蹊径,开辟了生物学研究的新域———遗传学,为生物学奠定了另一块基石。1930年代,遗传学与进化论相结合,催生了现代生物学。1950年代,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催生了分子生物学,随之诞生的重组DNA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的革命,人类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新学科应运而生。而从应用上说,正是由于遗传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带动,带来了生物技术产业,引发了绿色革命,而个体化医学也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从而迎来了医学的新时代。所有这一切都发端于孟德尔天才的实验和理论创新。“遗传定律发现百年纪念会”评价孟德尔的贡献说:“准确地说出一门科学的时间地点的事是稀奇的,遗传学是个例外,它的诞生归功于一个人:孟德尔。是他于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在布尔诺阐述了遗传学的基本定律。 ” 但是,这位改变了人类命运的人自己却是时乖运蹇,命途多舛。孟德尔是布尔诺修道院的修士,但不善于从事宗教活动,除了在中学做兼职教师之外,唯一的工作就是做植物杂交实验,但他视为生命的研究成果却被其生前和身后的学术界弃之如敝屣。1865年2月8号和3月8号两个星期三的晚上,孟德尔在布尔诺自然科学学会宣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当地小报做了报道,但没有引起任何反响。1866年,孟德尔的论文《植物杂交的试验》在《布尔诺博物学会会刊》上发表,单行本印行120册发往世界各主要图书馆,孟德尔自己将40本抽样本寄给一些国际知名学者,但反响寥寥。最熟知孟德尔工作的耐格里(C.W.N?覿geli)出于偏见,读了孟德尔论文的单行本之后,在自己的著作中却只字不提;另一位专家霍夫曼(O.Hofmann)倒是在专著中五次提到孟德尔的工作,但却都是与遗传定律无关的次要问题;而更多的人甚至连邮件都未曾拆封。只有俄国的施马尔豪森(Н.Ф.Шмальгаузен)在其论著中正确地阐述了孟德尔的创造性发现,但是该书的德文译者却恰恰把这一重要段落删掉了。孟德尔去世的时候,世人所知道的不过是一个善良的人辞世而已。生前友好在当天的《布尔诺日报》上刊登讣告说:“他的逝世使穷人失去了一位捐款人,使人类失去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位热心的自然科学促进者,一位模范的神父。”可以说,当时世界上没有人知道正是这个人改写了历史。直到1900年,孟德尔逝世16年、遗传定律公布34年后,才有三位科学家声称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他们是荷兰的德弗里斯(H.de Vries)、德国的科伦斯(C.Correns)、奥地利的丘歇马克(E.Seysenegg-Tschermak)。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发现,这些“重新发现”仍有勉强之处。德弗里斯第一篇论文并未提到孟德尔,第二篇可能是因为隐瞒不住才祖述到孟德尔;而丘歇马克虽然自称“重新发现”了孟德尔,但研究表明,他其实并没有正确理解孟德尔定律,所以让世界认识孟德尔的功劳不能算在他的头上。 从今天流行的观点看,社会对这三位科学家的回报和他们的贡献太不相称了,他们实在太委屈了。值得深思的是,他们身为不世出的科学奇才,却为什么不能像同时代的二三流科学家一样,红极一时呢?说起来,他们不是生不逢时,也不是没有遇到重视科技人才的当权者,诚所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须知,他们都生活在19世纪科学革命中心的西欧国家———问题在于,是他们自己选择了一条注定要受委屈的人生道路。 所寻求的宇宙之理越是深刻,就越是背离常识。黑格尔说,人的常识“是某一时代这样一种思想方式,它包含着那个时代的一切偏见”。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掌握真理的人,也是向常识挑战的时代叛逆,他们的思想太超前了,不可能被囿于常识思维的庸众认同,于是就出现了科学学上的法拉第效应。 法国数学家泊松(Louis Poisson)负责审阅伽罗华的论文,整整看了四个月,得出的结论却是“完全不能理解”,并建议科学院否定这一成果。连数学大师都不理解,何况普通百姓?《伽罗华传》的一位作者说:“他的‘群’完全超越了当时数学界能理解的观念,也许正是由于年轻,他才敢于并且能够以崭新的方式去思考,去描述他的数学世界。也正因如此,他才受到了冷遇。 ” 同样,在19世纪中叶,物理学中的主流话语是牛顿学派的超距论范式,I•托尔斯泰说:“在这些年里,没有一个人,也许就连法拉第也没有预见到,迄今颠扑不破的牛顿机械论宇宙观会寿终正寝。特别是在德国,纽曼、黎曼、基尔霍夫、韦伯,所有那些在电磁学大事记和教科书上鼎鼎大名的人物,都用牛顿机械论的术语描述整个电磁现象。”而麦克斯韦却用充塞于空间中的场来表述,用库恩的话说,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发生了这样的格式塔式的范式转换,是非常突然的。因此,在麦克斯韦生前身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麦克斯韦的理论即使在物理学家中,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同。连他的好友,19世纪英国物理学的权威汤姆生(即开耳芬爵士),甚至在麦克斯韦去世十年后的1888年,还把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说成是“一种新奇的、原创性的,但不完全站得住脚的假说”,声称“所谓光的电磁理论迄今为止对我们并未有所裨益”。他说这话的时候,麦克斯韦的代表作《电磁学通论》已出版15年,而就在这一年,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孟德尔也是如此。他的遗传学研究方向与达尔文进化论迥异。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尽管引起了激烈争论,但生物进化却迅速成为当时生物学研究的主题;生物学家更关注的是使物种发生变化的进化因素,而不是使物种保持稳定性的遗传因素。就在达尔文发表进化论的时候,从1856年到1863年,孟德尔集中进行了豌豆遗传实验,形成了遗传因子的独特概念,这种独辟蹊径的思想进路,使孟德尔游离于学术中心之外。他的视角独特,不像达尔文着重研究个体进化的全貌,而是着眼于单个性状的遗传;他的方法新奇,不像达尔文完全依赖定性研究,而是依据实验观察,采用严格的数理统计方法,做出定量分析,制定数学模型,通过推理做出逻辑结论。达尔文也曾做过金鱼草的遗传实验,但实验设计有问题,样本太小,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跳出当时流行的“融合学说”,看到子代遗传因子的分离,更没有发现显性和隐性两种性状的定量比例,反而提出了错误的“泛生论”,认为生物体全部细胞都产生“泛子”(gemmules),进入性细胞的“泛子”产生不同的后代,然后进入自然选择。显然,在遗传学领域,达尔文远远没有达到孟德尔的高度。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达尔文虽然收到了孟德尔寄来的著作单行本,但只是读了目录就放下了,连正文书页都没拆开,看来至少是对这个主题不感兴趣。有人认为,即使达尔文读了孟德尔的论文,也读不懂,或者无法接受他的“奇谈怪论”。在获赠孟德尔论文单行本的40位科学家中,只有一个人回了信,他就是慕尼黑大学的著名植物学家耐格里。孟德尔把自己的全部研究成果向他和盘托出,而他却在1867年2月25日的回信中,傲慢地教训孟德尔说,他的实验“还远远没有完成,其实只是个开端”,并错误地建议孟德尔用山柳菊做实验。山柳菊是孤雌生殖,不能父本母本杂交,因而实验结果与孟德尔定律不符,而这却成了他否定孟德尔理论的口实。其实,耐格里也是“融合遗传”流行理论的信徒,认为遗传是父本和母本性状的融合,而孟德尔的理论却证明了颗粒遗传的正确性,这是他无法接受的。所以在他1884年出版的关于遗传和进化的大部头著作中,总结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植物杂交实验,偏偏对孟德尔的工作只字不提,看来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打压。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成就的基础是“追求真理的愿望必须优先于其他一切愿望的原则”,而只有“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的人,才有可能真正为真理而献身,因为“他从个人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这就是说,追求真理必须抛弃个人主义的功利追求,这样才会有科学创造必不可少的自由的心灵。爱因斯坦认为,对权力和金钱的贪欲,是科学真理的大敌。他说:“企图兼有智慧和权力,极少能获得成功,即使成功,也不过昙花一现。”又说:“金钱只能唤起自私自利之心,并且不可抗拒地会招致种种弊端。 ” 上述三位科学巨人的际遇展示了真理探求者独特的生命逻辑:他们所受的委屈是为真理而付出的成本。他们选择注定不会得到功利性回报的基础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是有强烈自觉的;他们都有明确的信仰,怀着无私的奉献精神,而不计个人的得失。这种价值观念是他们勇于为真理献身的思想基础。 伽罗华曾为坚持共和主义的理想两次坐牢,他大无畏地宣告:“假如为了唤起人民而需要死亡,我愿意牺牲自己。”他的这种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使他无视权威的轻蔑打压,像他自己说的,敢于“勇往直前”,而如其作品集的编者爱米儿•皮卡尔所说,始终抱有“与日俱增的优越感”和“无拘无束的自豪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遗书中自信地表示:“在这以后,我希望有些人将会发现这堆东西注释出来对他们是有益的。 ” 麦克斯韦一生谦虚、缄默、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他有敏锐的技术眼光,他曾应召觐见女王,向她解释真空和克鲁克斯辐射计的实用价值。但麦克斯韦和法拉第一样,从未想过使自己的成果产业化而谋利,如I•托尔斯泰所说:“他们很了解他们的工作在实践上的可能性———他们能做却偏偏不做。”法拉第有句自我明志的名言:“应用是一个什么孩子?”麦克斯韦特别崇敬法拉第的这种人生态度,在悼念法拉第的文章中敬仰地说:“他那质朴淡泊的高尚生命,如同那些因他的名字而永垂不朽的发现一样,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奉献给普遍自然规律的探求,明知这样做会被边缘化,终生与富贵荣华无缘,却心甘情愿做出这样的选择。在出任生平最后一个公职———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的就职演说中,麦克斯韦袒露心扉:“我很高兴回到那些杰出人士的行列中,他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通过对高尚目标的渴求,超越惊涛骇浪升腾到晴朗的天空,那里既没有对意见的歪曲,也没有模棱两可的表达,而是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的紧密联接,在这一点上两条道路都毗连着真理。 ” 孟德尔为了科学事业放弃了婚姻,遁入修道院成为一名神父,由于生性不适合传教,人在修道院,却借为修道院募捐的名义,到中学任代课教师。孟德尔曾两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均因缺乏正规科学训练而被考官否定,始终未能成为正式教师。他曾被选为修道院院长,但终其一生反对政府的税收政策,在政治上左右碰壁,晚年生活十分苦恼。乐天派的孟德尔却对这些外在生活的坎坷视若浮云。他知道作为一个教士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艰巨性,说:“需要勇气花气力做大量实验,但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重要问题。”孟德尔试过34种不同的豌豆,安排了7个实验:第一个用15株授粉60次,第二个用10株授粉58次,第三个用10株授粉35次,第四个用10株授粉40次,第五个用5株授粉23次,第六个用10株授粉34次,第七个用10株授粉37次。这样艰苦卓绝的研究工作,所得成果却投送乏门,无人问津,如果不是有献身真理的坚强信念,谁会做出这样的牺牲呢?孟德尔坚信自己叩开了真理之门。当他罹患肾炎,生命垂危之际,得知发现两性细胞成熟时染色体减半的消息(这是孟德尔遗传理论的有力证明),孟德尔满怀信心地对朋友说;“看吧,我的时代到来了! ” 马克思把为正义事业献身的自由智力和为一己私利盘算的功利智力区分开来。科学创造的先决条件是自由的智力,即爱因斯坦所说的“内心的自由”。被名缰利索束缚住的心灵是不自由的,这样的人没有求真所必须的客观态度,或急功近利,浅尝辄止;或唯利是图,曲学阿世,岂能如伽罗华、麦克斯韦、孟德尔那样,为了真理的事业,坚忍不拔,甘愿终生受尽委屈?我们当然不是一般地反对科学服务于社会利益,但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性质决定了,其成果不可能立即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为此,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必须耐得住寂寞,而不能成为食利主义者。基础研究是长期、艰苦的思维劳作,而按照法拉第定则,它很难迅即得到社会承认。我曾对1905年到2005年100年间的172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做了统计研究,发现他们做出成果的日期和他们获奖日期的间隔平均为17年,其中当年获奖者仅1人,10年以上获奖者为122人,占总数的70.92%,20年以上的获奖者77人,占总数的44.18%;有12人获奖周期超过40年,有4人则整整等了半个世纪。美国学者基彻尔(Philip Kitcher)提出了“良序科学”(Well-Ordered Science)的概念,认为科学是二元的结构:一元是指向客观真理,一元是指向公私利益,要寻求二者的优化结合。但是,这种结合的基础是对真理的认识,舍此一切都是空话。所以,总要有一些人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蒙受委屈,为真理而献身。 有报道说,去年中国的技术专利已经高居世界第一,而科学论文总量也很快就将位列世界首位。但伴随着数量迅猛增长欢呼声的却是国人挥之不去的创新焦虑:这就是没有大师和缺乏创新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一个问号时时折磨着我们:中国什么时候有本土的诺贝尔奖?这挑战了我们的战略理念、体制机制和路径选择。其实,与其为此痛心疾首,倒不如想一想:当市场经济原则使大学院所异化为名利场的时候,当价值规律左右一切而把科学研究异化为交易所的时候,哪里还会有舍生忘死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士仁人呢?被誉为当代仓颉的已故院士王选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只要为别人活着,那才是有价值的,我赞成他的话。但凡有成就的人,大多具备这种品质。他们为了社会利益,为了活得有价值,始终不渝,狂热地去追求。”我们今天有多少这样的人呢? 受得委屈,求得真理,这个悖论拷问着我们的良知。 原载九三学社主办《民主与科学》2011年第1期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终于启动了,三个鼓励,一个推动和探索
donghy 2011-6-18 15:37
据网络报道,教育部将于近期启动“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工作。“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优秀教材遴选机制,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规划教材精品战略,“选”、“编”结合,以“选”为主。规划教材主要采取分批遴选方式,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陆续出版的教材中遴选出优秀教材供高等学校选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还将适时组织适应教改需要的规划教材选题,遴选高水平编者编写教材。 在“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中, 鼓励 编写、出版适应不同类型高等学校教学需要的不同风格和特色教材;积极 推进 高等学校与行业合作编写实践教材; 鼓励 编写、出版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授课型教材和辅助型教材; 鼓励 开发中外文双语教材、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材; 探索 与国外或境外合作编写或改编优秀教材。 根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中宣部、教育部正在有计划地组织编写150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供相关专业统一使用。这些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基本覆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新闻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因此,将不再组织遴选这些重点教材涉及课程的“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个人分类: 学科前沿|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22F 什么是讲演?
icstu1 2011-5-16 15:32
22F 什么是讲演? 讲演是一门科学,是心灵推销的说服过程。 在这个时刻 , 一个想法通过交流 , 从一个人的心里成功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心里 , 并产生了令人愉悦的共鸣与认同感 . 人们能够共同拥有一个想法 , 一个计划或者一个梦想。 对于讲演者来说 , ( 讲演) 说服是面向听众吹响行动的号角的挑战。 这个神秘的过程象语言一样古老 , 象爱情一样微妙。 讲演是一种艺术 , 有数十种应用技巧的艺术,是一种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艺术。
个人分类: F 描述场景与回溯某个实例|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勇气号或将永不苏醒
热度 1 Marstown 2011-4-5 23:14
现在,宇航局的工程师们非常担心他们可能将再也听不到来自勇气号的呼唤了。地面任务控制中心最近一次接收到来自勇气号的信号还是在一年前的2010年3月22日。 但即便感觉希望渺茫,工程师们仍不打算放弃最后的努力,希望能再次唤醒沉睡不醒的勇气号火星车。不过,如果再过一个月,仍然无法听到勇气号的回应,宇航局将转而集中力量和她的姊妹,另一辆火星车“机遇号”保持联络。 在加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项目经理约翰·卡拉斯(John Callas)承认,如此长久的沉默说明勇气号可能出现了比原先预想更加严重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电源不足。 2009年,勇气号在赶往过冬地点的路上不慎陷入沙地不能动弹。在那之后,美国宇航局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使尽浑身解数,希望能营救勇气号。因为 火星车是依靠自身的太阳能电池板来提供能量的,而一旦冬季来临,太阳光照强度将急剧下降,此时火星车必须找到一处安全的向阳面,将自己的太阳能板稍稍倾斜,对着太阳的方向,这样才能勉强获取足够的电能熬过可怕的火星冬天。 可是尽管地面控制人员想尽办法,勇气号还是没能脱离险境。由于这一意外的事件,勇气号没能及时赶到地面控制中心帮她精心选定的过冬地点,随着冬季的到来,勇气号最终进入休眠状态,至今没有苏醒。在过去的几个火星冬天,勇气号都是靠着这种方法度过了漫长的冬天。 但即便进入休眠状态,根据设计,一旦春天来临,日照开始变长,勇气号应当就能获得更多的电能并从休眠中苏醒。但如果勇气号的电池在此之前失去了过多的电能,那么它自带的时钟将丢失时间记录。 在这种情况下,勇气号仍然可以苏醒过来,但是它将不记得现在是什么日子,什么时间。这种故障称作“任务时钟错误”。此时,勇气号将会自动尝试和地球进行联系。 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科学家瑞·艾维德森(Ray Arvidson)认为,在现在的阶段,能再次听到勇气号呼唤的可能性小于50%,但是他仍然支持继续进行尝试。他说:“如果我们再次听到了勇气号的呼 唤,我会很高兴,很惊喜。我说很惊喜,是因为我们实在等的太久了。” 现在,地面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们正尝试通过不同的频率,在一天中不同的时段尝试进行监听,以防止错过勇气号在失去时间意识之后可能发生于任何时候的呼叫。控制人员还同时尝试向勇气号发送指令,命令她打开备用无电线天线,以防止主天线损坏导致的通讯中断。 但这不可能长久进行下去,总有一天,如果一直没有回音的话,宇航局将不得不正式宣布勇气号已经永远失去了。在那之后,地面仍将不定时的尝试监听勇气号的呼叫,直到今年年底。 2004年,姊妹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空降火星表面,执行在这颗神秘的红色星球上进行地质考察的任务。当初的设计指标是3个月,但是她们俩的寿命都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期望。 许勇气号上的里程表将永远停留在4.8英里(约7.8公里),而机遇号在完成对圣玛利亚陨石坑的考察之后再次踏上漫漫征程。这一次她的目标是另一个更大,也更遥远的陨石坑。现在,她的里程表上显示的数字是16.6英里(26.7公里)。 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吉姆·贝尔(Jim Bell)说,我们和勇气号失去联系的时机非常糟糕,因为即使被困在沙地,勇气号仍然在原地进行着非常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工作。   他说:“这太可惜了,因为失去勇气号其实就以意为着我们不得不终止那项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我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这辆伟大的火星车曾经带着我们进行了非凡的探险之旅。” 引自: http://www.sciam.com.cn/html/tianwen/taikongtansuo/2011/0331/16339.html
178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央电视10台《探索与发现》栏目3月31日起播出《抗疟记》:祝贺
热度 2 twsliu 2011-3-30 15:05
祝贺中央电视10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自2011年3月31日起连续5集播出《抗疟记》,以科普的形式介绍中国523项目和青蒿素类药物的历程,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期待和值得恭贺的事情,能向中国大众宣传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工作,以及全球抗疟成就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4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人探索宇宙和生命的仪器
热度 3 sheep021 2011-2-27 12:01
古人探索宇宙和生命的仪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观,是古人探索宇宙和生命的仪器。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观诸物,近取诸身。 河图、洛书、八卦、周易是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观诸物,近取诸身”,揭开自然天地、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奥秘的大成之作。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怎么法?《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皇极经世书》中,每一篇都是“观物”。《道德经》每一篇也是先观自然,再论大道。 古人的学问直接来于自然,合于自然,故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宇宙和生命是简单的,现代科学家们的寻找过于复杂——天文望远镜、星际探索飞行器、大型电子对撞机、暗物质捕捉器、黑洞…… 现代物理学家苦苦寻找构成宇宙的最小微粒时,竟然没想到他自己本身也是构成宇宙的一颗微粒。 下图就是古人探索宇宙和生命的仪器。有些像一台望远镜,有些像一台望远镜和操作人员。 观(篆文,金文) 相关链接: 读《长门赋 》有感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以科学为名:盘点历史上那些疯狂的自我人体实验
ssglwu 2011-1-3 11:14
吴国林 2011 年01月03日 10:41 青年参考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detail_2011_01/03/3914191_0.shtml 核心提示: 他们喝下含有霍乱病原体的液体,给自己注射毒液,或者出于实验目的去上吊。为了满足求知欲,或是为了能扬名立万,某些研究者不惜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德国《明镜》周刊近日描绘了这样一些身影:他们中有些人获得了轰动一时的发现,而另有一些人则悲惨地死去。 本文来源:《青年参考》2010年12月28日,作者:vitamin,原题:《以科学为名:疯狂的自我人体实验》 他们喝下含有霍乱病原体的液体,给自己注射毒液,或者出于实验目的去上吊。为了满足求知欲,或是为了能扬名立万,某些研究者不惜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德国《明镜》周刊近日描绘了这样一些身影:他们中有些人获得了轰动一时的发现,而另有一些人则悲惨地死去。 如果还有可能,他会乐于停止眼下这个实验。对,立刻停止。现在,他的心脏疯狂跳动,血压直线上升。在他口中,大量的黏液和唾液不停地分泌,快得来不及咽下。他感到快要窒息,千真万确,他快要被自己的体液给呛死了,然而没有人觉察到他这般痛苦挣扎。福瑞德里克普瑞斯科特一动不动地、悄无声息地躺在那里,连翘起小指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的整个肌肉系统已彻底瘫痪。 这个英国医生不久前给自己注射了一支针剂,里面装的正是生物神经毒素箭毒马鞍子。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将这种毒液涂在箭头上,使弓箭成为一种致命的武器。普瑞斯科特曾经相信筒箭毒碱可以被当作镇痛剂使用。虽然他在整个实验中动弹不得,可神智依然清醒。当同事从他皮肤上扯下一块胶布时,他甚至感受到一阵剧烈的痛楚。最终,通过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自我人体实验,他仅仅得出了以下结论:谁要是想经历一场真正的恐怖之旅,给自己注射箭毒素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不同的偏激和不同的目的 由于1944年这次冒着生命危险的自我人体实验,普瑞斯科特使自己跻身于一个出类拔萃的群体。几个世纪以来,某些医生、教授或自学者为科学牺牲了自己的身体。他们在绞刑架上试着体验自缢;将自己关进完全密封的空间;或者将自己置于火箭加速器前。为了排除致死疾病通过某些途径传播的可能性,他们甚至在粪便中打滚,或者直接吞饮鲜血。 如此铤而走险,不同的人怀有不同的目的:一些人为了使自己名扬天下,或者为了取得认知上的关键性突破;而另一些人则属于彻头彻尾的局外人,他们偏执地相信某个疯狂的念头,同时却被大多数功成名就的同行所耻笑。有时出于自恋,而有时又出于对他人生命的关切,这类人常常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以此来证明他们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论点。其结果却各不相同:少部分幸运者换来了诺贝尔奖,而不少研究者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德国卫生学教授马克斯冯佩腾廓福尔曾在1892年说出一番豪言壮语:他愿意像一个士兵一样,为了荣耀倒在科学的战场上。在众多惊恐万状的学生面前,这位74岁的老人一股脑吞下了一瓶液体其中含有约10亿个霍乱弧菌。他这么做是为了向老对手、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证明,这种细菌并不是导致霍乱爆发的罪魁祸首,真凶应该是自然环境,确切地说是土壤状况。 最终,佩腾廓福尔逃过一劫,只受到肠道功能紊乱的困扰,于是便以为自己的观点得到了证实。其实他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据猜测,他在之前几年就感染了霍乱,病程发展到此时,多喝点病菌已无大碍了。 呕吐物制成的药丸 与年逾古稀的佩腾廓福尔比起来,斯塔宾斯弗斯在早年就开始拿自己的身体冒险了。这个雄心勃勃的医科学生18岁时就想证明,黄热病并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的,尽管当时大多数人都持相反观点。1802年10月4日,弗斯壮着胆子进行了一项极端的反证实验。他在身上20个不同的部位切开小口子,然后往伤口里滴进黄热病患者的呕吐物。什么都没有发生。接着,他又将那些呕吐物煮热,然后吸入它们蒸发出的气体,甚至还服下由呕吐物制成的药丸。最后他开始直接吞服稀释后的呕吐物,而且逐渐将摄入量从半盎司增加到两盎司(约56克)。 然而还是没有任何异样。接着他还尝试了尿液、黏液和血液之类的体液要么吞服,要么将它们滴到伤口上。无论如何,弗斯都十分健康,可他却总是无法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出合理的结论。他当时并不了解,黄热病是通过蚊子传播的。 借助动物睾丸返老还童 相比之下,罗马尼亚法医尼古拉斯米诺维奇更濒临死亡的边缘。在20世纪初,他先后12次用绳子试着上吊。一开始,脸会变红,他在事后激动地写下当时的情况,接着再变紫,而视线变得模糊,耳鸣也随之而来。不过他没有就此停止实验。最终,他在绞刑架上坚持到了26秒,身体也因此受了好多好多的损伤。喉头和舌骨的撕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除了无法忍受的痛楚以及不同程度的血肿和瘀青,他还认识到,绝大部分被送上绞架或是自缢的人都不是死于窒息,而是死于大脑缺血。 对于这一类实验,人们总是很难分清它们到底是严肃认真的知识获取过程,还是哗众取宠的炒作。在1889年的巴黎,当时已拥有盛名的查尔斯爱德华布朗-西廓医生把一只壮年小狗的睾丸捣碎,再将其和蒸馏水拌到一起,然后将溶液注射入自己前臂的静脉他认为这是一种返老还童的良药。不久医生便感到自己精力更加旺盛。这一点在粗略的量化估计中得到了证实,比如他尿液流量的强劲程度。尿液划出的距离,即它从身体一直到小便器底部的飞行距离有了明显的增加。 后来当布朗-西廓含糊不清地表示,他的性功能也得到了增强,这座以浪漫而闻名的首都立刻陷入疯狂之中。很多人开始找寻这款神奇的药物,因为谁要是拥有了它,谁就简直拥有了幸福。此药的发明者对此完全失去了控制,不少奸商都在打着他的旗号招摇撞骗。等到人们醒悟过来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很多病患在接受睾丸治疗法后得了严重的败血症。 把导管插进心脏的乡村医生 其他一些自我人体实验的结局更加悲惨:美国外科医生威廉哈尔斯蒂德把可卡因当作麻醉剂来实验,最后染上了毒瘾。英国人安德鲁怀特猜测疟疾可能对鼠疫产生免疫,于是让自己感染上两种疫病,结果不到一周便撒手人寰。同样,秘鲁的医科学生丹尼尔阿尔希德卡里翁也让自己染上在其家乡广为传播的皮肤病秘鲁疣,而39天之后他却令人意外地死于奥罗亚热。 由于卡里翁的自我牺牲,人们在后来找出了那两种病程之间的联系,而且卡里翁在秘鲁也被追认为烈士与民族英雄。而另一些研究者虽然在疯狂的自我人体实验中幸存下来,却遭到了同行们幸灾乐祸的嘲讽和非议。 德国医生沃纳福斯曼就经历过这种挫折,他在自己身上做过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医学实验。后来他的上司把他所有的尝试称为愚蠢的小丑表演,并认为这完全配不上高尚的医学事业。好心的同事则警告他:由于他所进行的实验,他可能会在牢中度过一生。究竟发生了什么? 1929 年,这个年仅25岁、刚刚成为助理医师的青年实现了一个梦想。他刺破自己左臂肘部的静脉,将一根由无菌橄榄油润滑过的细管插到静脉里。管子越插越深,最终到了心脏。在这期间,他没有感到任何的疼痛,相反却感受到了一丝暖意。实验并没有停止,他带着自己的实验品,跑到楼下一个配有伦琴射线仪(X光机)的房间。在那里他给自己拍了一张片子,一张足以震惊世界的片子福斯曼完成了医学史上第一例心脏导管术。 媒体把他当作一个流行天王来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越来越多的细节进入到公众的视野。福斯曼的顶头上司曾坚决地禁止这项实验,而就在福斯曼即将开始实验时,一名护士为了让他就此罢手,甚至提出自己代替福斯曼来做实验品。年轻的医生将计就计,表面上随声附和,却在护士被绑在手术台上后对着自己开始了实验。 对于这个倔强的年轻医生,整个行业选择了置之不理的态度。然而,福斯曼却在之后的实验中取得了进展,并且还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优化、改善心脏的诊断方式。他曾在闻名遐迩的柏林夏洛蒂医学院短暂工作过,可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后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乡村医院。 而谁又能想到,在进行自我人体实验27年之后,早已被人们遗忘的福斯曼收到了一封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邮件他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2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常规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划分的相对性及四种类型
hongkunhui 2010-12-22 14:27
常规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划分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特定的问题解决主体而言的,问题解决的主体不同,问题解决主体拥有的问题解决资源不同,面对的问题情景即使相同,对不同的问题解决主体来说也可能是不同性质的问题解决。可以分为相对于个体或是群体而言的四种不同的类型: 1 、针对个体而言的常规性问题解决与针对群体而言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个体面对的常规性问题解决指主体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有现成的问题解决模式可以实现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解决对主体自身是信息的重复利用,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但对于社会来说,个体所掌握的这些方法,资源或问题解决模式还没有公开,或没有在社会群体中得到传播或社会群体还没有掌握。这种情况下的常规性问题解决是属于个体已经走在社会的前面,是个体已经掌握了但社会还没有掌握的问题解决。在该个体掌握的问题解决方法没有在社会中普及或没有被其他人掌握的情况下(保密情况),对他人对社会群体来说此问题解决不是属于常规的问题解决,而是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如要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别人或社会群体不断进行重复性的创造性劳动来解决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资源或方法保密的情况下,许多研究者重复的创造性劳动是不可避免的。 2 、针对社会群体而言的常规性问题解决与针对个体而言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社会群体的常规性问题解决指在社会群体中已经拥有了现成的问题解决资源、问题解决模式,利用它们可以完成的问题解决。对于社会群体而言的常规性问题解决,对于个体而言,不一定是常规性问题解决。社会群体中的常规性问题解决方法不一定被所有的问题解决者掌握,当个体没有机会学习、共享或掌握社会中实际已经拥有的问题解决资源的情况下,对于个体就需要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来处理此类问题。研究者的封闭和非学习状况往往会将社会中的常规性问题解决当做自身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来处理。这样的重复性劳动也非常普遍。 3 、对于社会群体和特定个体二方面而言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个体或社会群体都没有现成的问题解决资源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是需要信息创生才能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应该关注此类真正的创造性问题解决。 4 、对于社会群体和特定个体二方面而言的常规性问题解决。
个人分类: 创造性思维研究|5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邓小平“猫论”的探索
peterlian 2010-11-23 10:35
从 1962 年邓小平在《怎么恢复农业生产》一种提出了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论断,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于黑猫白猫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文革中,猫论曾作为邓小平同志的 反动 言论受到批判,同时也使猫论广为流传。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 1985 年邓小平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人物,同时也刊登了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样一句话,猫论也开始为世人所知。进入新世纪,面对新时期新情况等,如何看待猫论,成为专家和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对猫论的来源、哲学以及利弊等分析,本文试图探索猫论的时代意义。 一、猫论的来源 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的这句名言早已闻名海内外,因此,很多人将此直接概括为 猫论 。虽然熟悉这句名言,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真正的出自哪里,甚至不少人还把 黄猫 误认为是 白猫 。 1962 年 7 月 2 日 ,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农业如何恢复的问题时指出:不管黄猫黑猫,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生产,就用哪一种方法。我赞成认真研究一下包产到户。 1962 年 7 月 7 日 ,邓小平在接见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届七中全会的全体代表时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 ; 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尽管 猫论 如此著名,但并非邓小平首提,而是源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手稿本卷三《驱怪》篇末中的 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之语。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猫。翻译成白话就是: 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知猫论是四川一带的民谚,凝聚着民间的哲学智慧。不论如何,邓小平在中国经济较为落后,人民生活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生产方式理论猫论的历史作用与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尽管猫论曾经作为毛泽东同志批评小平同志的依据。 二、猫论的哲学思考 猫论 是 价值论 还是 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加以区分。 1 、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区别 我们所说的价值论,是指研究事物是否有利于满足主体的使用价值需求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一般劳动。而在实际中,如果价值无法为其所有者带来使用价值以满足其需求,则这种价值对价值主体来说是无益的。因此我们在这里界定:价值论是指研究事物是否有利于满足主体的使用价值需求的理论,价值论研究的是主体如何判断客体是否有利于满足其特定的使用价值。 认识论是研究主体能否认识客体的本质以及如何认客体的理论。因此,认识论是脱离了价值判断,而单纯就 能否 和 如何 来研究主体能否能动的或被动的对客体有感性或理性认识的理论。认识论研究的是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价值论研究的是客体能否给主体带来使用价值,而认识论则研究主体能否认识客体以及如何认识客体。这两者是不同的哲学范畴。毫无疑问, 猫论 是研究 主人 判断 猫 能否给自己带来使用价值 抓住老鼠 的理论,是价值论的范畴。 2 、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真理论 现在社会上有人认为猫论是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真理论,这是错误的。因为猫论中主体是排除在被研究对象之外的,被研究的只有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被判断的事物;而在认识论中,主体是被包括在研究对象之中的。这两者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 有用就是真理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真理论,否定了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其谬误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从哲学上讲,科学真理不一定有用,而有用的也不一定是真理。人也总是要死的,这是科学真理;某些疑难病在医学没能攻克之前,一旦患上就等于死亡,同样是一种科学真理。这些科学真理,对于对当事者是没有多少用途的。反之,各种宗教对其信徒来说显然是非常 有用 的,但毫无疑问宗教不是科学真理。因此,简单的以有用作为真理的标准,就必然造成主观主义。譬如,没收富人财产,平均分配给穷人对于解决收入分化问题肯定有用,然而绝对不是真理,因为它背离了主体最终的价值判断。 3 、猫论是以抓住老鼠为价值 价值论的核心,是价值判断的标准。猫论的根本判断标准是抓住老鼠。因此,要学会在实践中用猫论帮助我们的工作,就必须首先对抓住老鼠有清楚的认识 ―― 什么是抓住老鼠,怎样才算抓住了老鼠。而对抓住老鼠认识的偏差,往往使我们的实际工作偏离正确轨道。例如,当我们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时,就出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与资源浪费同时出现、总体收入提高与收入水平分化同时出现等问题。因此,对抓住老鼠必须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也是我们当前所有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一直在采取现实主义的做法,而猫论就是符合这一理论。 三、猫论的利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猫论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猫论的提出是根据我国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事实已经雄辩的证明了猫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于猫论是否过时的讨论也在激烈的进行。有人提出对于阻碍国家健康发展和破坏民族道德规范的思想以及理论应该修正过来,有人指出对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思想(猫论)应该发扬光大。 1 、猫论的正面作用 猫论无论是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还是从实际意义上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否认的,也必将写中国的历史中。 从理论上说,猫论对打破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束缚、打破个人崇拜的迷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时期。在当时两个凡是的阴影下,举国上下争论如何正确认识什么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路该怎么走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理论,加上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提出了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重大创举。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这个矮小的巨人,力挽狂澜,指引着我们走向了富裕,走向了强大。 从实际意义上说,猫论令许多人的命运得到了改变,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改革,使得一方百姓摆脱了饥寒交迫的生活,在城市也出现了很多百万元户甚至是今天的亿万元户,国家经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2 、猫论的负面影响 事物都有两面性,猫论也是如此。猫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猫论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蔑视规则行事,会给人以这样的理解:只要我把事情办好了,搞点小灰色收入犒赏自己也是可以的,即使这样使我看上去不那么白。起先的小犒赏逐渐被后来的大犒赏所取代。这种理解被大多数的所谓领导干部所领悟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于是在中国的大地黑猫呼的一下多了起来,白猫却越来越少。 可以说目前的中国能做黑猫不做白猫的风气已经形成。于是出现了警察像地痞,横行霸道,充当黑社会;教授像商人,摇唇鼓舌,走穴赚钱;医生像杀手,草菅人命,惊天药价;新闻像流言,捕风捉影,随意夸大。国家越来越富裕了,但老百姓的日子感觉不是太好过,对公共政策不太满意,以致现在有群众感叹:住房改革是把二老的钱包掏空,医疗改革是把二老提前送终,教育是把二老逼疯,社会治安是使二老人财两空 。这些老百姓不满意的根源不能脱离唯利是图的猫论的影子。 无论怎么说,猫论的负面影响都已经产生,有的甚至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潜意识行为,然而这些潜意识行为是违背中华传统道德伦理的,也是不符合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加以清除。 四、猫论的时代意义 从猫论产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并且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猫论是否过时了?是不是已无用处了?我们又如何对待猫论呢?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收入差别过大、资源浪费严重、城乡二元化等诸多问题,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说我们没有失误,但是绝对不能由此否认了猫论或者我们改革的整体方向。什么是好猫?让老百姓的生活纵向对比不知提高了多少倍就是好猫;让老百姓也能看上彩电、开起汽车就是好猫;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念大学就是好猫;让低收入者能够住得起房就是好猫。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最多证明在我们以前在判断猫的价值标准存在一定偏差。譬如说,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将能促进物质领域建设出成果的制度、政策等视为好猫,结果造成了物质领域的快速增长与精神领域建设乏力之间的矛盾;过分强调了增长,从而将大规模物资、资金和人力投入视作好猫,结果造成了投入资源过多、经济效益较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较多;过分强调了效率并且忽视了制度性调剂,从而将只要能够促进 GDP 增长、促进提高效率的事物都看作是好猫,结果造成了少数人的收入远远高于大多数人;过分强调了物质生产,从而将物作为管理的对象,结果造成了对人的服务的不足。 然而,重铸道德观念势在必行。民族的良好道德观念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社会道德风气这种东西是由好变坏容易,由坏变好却难。古人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德。现在拔去民族诚信守则的道德根基,将会对民族产生长远的破坏性影响。                       修正猫论符合邓小平坚持 实事求是 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曾经谈到: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猫论过去过多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我们应该以共同富裕为重点,创造和谐社会不能依靠某些政治人物的开明,而要依靠制度来保障。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来破解猫论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71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悟与哲思(4):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
pww1380 2010-11-22 20:26
感悟与哲思(4):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 作者 杨文祥 “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一组永远都不可能得出确切答案的问题。 然而,正是这一组问题,自人类形成那天起,就催促人类启动了一个永远都不可能穷尽的探索历程。这一历程就是人类智慧的生成与发展之旅。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俞吾金
zhanglin9099 2010-11-4 21:23
看了这篇文章,一个有关性善性恶的千古争论在我的心中释然了 ~~~~~~~~~~~~~~~~~~~~~~~~~~~~~~ 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俞吾金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分别对儒学和基督教的人性理论进行了批评性考察:性善论作为儒学的主导性的人性理论,其优点是立意较高,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的、可向高尚的道德发展的潜在因素,有利于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形成;其缺点是必然忽视作为外在强制法律的重要性,也必然会在政治上忽视权力制衡的必要性,从而给民主政治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文化心理上的障碍。以 原罪说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性恶论作为基督教的人性理论,其优点是倾向于对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对政治上的权力制衡的重视,其缺点是对人性完全失望,从而导致道德和宗教的衰微、人际关系的冷漠。本文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善恶则是文化概念,所以人性不可以言善恶。如果把人性与善恶联系起来,或者会导致对人性的盲目崇拜,或者会导致对人性的彻底失望。只有人的社会本质可以言善恶。应当确立新的人性理论来超越传统的人性理论。 【关 键 词】儒学 / 基督教 / 人性本善 / 人性本恶 / 人的社会本质 【 正 文 】 我们正在迈向廿一世纪。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刻,深入反思人类文明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其积极的意义。谁也不会否认,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然而,如果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当代文明所包含的消极因素上,满足于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治疗方案,那是不会取得显著成效的。德国哲学家恩斯特 卡西尔认为,人之为人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劳作( work ), 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定了 人性 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和各个扇面。 (注:恩斯特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87 页。)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说,语言、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综合体就是人类文明的话,那末,它正是一个 人性的圆周 ,而人类正是通过劳作把自己的人性展示在这一文明中的。要言之,文明是人类在劳作中的对象化。所以,我们的思考不应消散在文明的局部的表象上,而应当深入到其根子 人性上,通过对人性的反思,特别是对有代表性的儒家人性理论和基督教人性理论得失的比较,形成一种新的人性理论,以便促进人类文明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儒家人性理论的得失 人性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儒学中的一个大问题。有趣的是,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却很少谈论人性问题。他曾说过,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肯定人的天性是十分相近的,后来产生差异,是因为学习的东西不同。在孔子之后,思想家告子倡 性无善无恶说 ,他说: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 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孟子在驳斥告子的 性无善无恶说 时提出了 性善说 ,后来的荀子在驳斥孟子的 性善说 时又提出了 性恶说 ,在人性问题的探索上,形成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思考路线。与此不同的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家世硕提出了 性有善有恶说 。这样,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性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孟子的 性善说 和荀子的 性恶说 。 孟子对告子的人性论提出了如下的挑战: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确定无疑。他进而发挥自己的思想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这些论述告诉我们:第一,仁义礼智作为善端 人皆有之 ,也就是说,所有人的天性无例外地都是善的;第二,善端在人性中固已有之, 非由外铄我也 ;第三,善是人的自然倾向,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这样看来,作恶反而是反自然的。但孟子在其他场合又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离娄)如果按照他的性善说,那应该推论出,禽兽的本性也是善的。不然, 几希 又是什么意思呢?众所周知,俄国学者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就告诉我们,禽兽中存在着大量互助互爱的现象。但在这里,孟子显然是把禽兽作为恶的化身与人对立起来的,请看他下面的论述: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这里存在着两个矛盾之处:第一,如果禽兽是恶的化身,而人与其差异 几希 ,那孟子坚持的就应该是性恶说,而不是性善说;第二, 无教,则近于禽兽 , 教 即是 从外铄我 ,这与上面说的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也 正好是对立的。在另一处,孟子在举了孺子入井的例子后,又发挥道: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朱子注云: 言人若无此,则不得谓之人,所以明其必有也。 (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238 页。 )孟子和朱子的意思似乎是:如果有些人缺乏四端,也就不是人,而是 非人 。但如果承认有缺乏四端的人存在的话,又与前面说的四端 人皆有之 发生冲突。 荀子看到了孟子性善说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在荀子看来,仁义礼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善端,它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为此,荀子提出了性恶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也,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性恶)荀子主张把 性 伪 区分开来,但他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诚然,人的天性中包含着食色方面的自然欲望,但只要这种自然欲望没有超出人们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文化所许可的度,我们能说它是 恶 的吗?更何况, 好利 、 疾恶 、 好声色 云云,也已有后天的东西渗入其中,而 恶 的概念与 善 的概念一样,也都是后天的,怎么能够把它与自然的人性联系在一起呢? 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荀孟之争在学理上谁是谁非的问题放在到后面去讨论,首先必须注意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儒家人性理论的发展中,孟子的性善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特别是通过程朱陆王的弘扬,这一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不是从严格的学理上,而是从社会效果上来看待性善论的话,它自有其优点:第一,它塑造了以 善养浩然之气 的圣人贤人为代表的理想人格,从而对世世代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起着积极的教化作用;第二,它维护人的尊严,主张通过对善端的不断扩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然而,正像任何一个徽章都有它的反面一样,性善论也有它的消极的方面:第一,它必然导致贤人政治,忽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孟子说,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按照这样的见解,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制度和措施,而仅仅是治理者的道德修养;第二,它必然导致道德意识的强化和法律意识的淡化。道德作为自律强调内在良心的制约作用,而法律作为他律则强调外在暴力的制约作用。这两者用力的方向不同,但共同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但按照性善论的思想逻辑,既然人性本善,那么作为他律的法律也就是可有可无的了。即使制定法律,强调的也只是作为德政辅助手段的刑法,而绝对不可能沿着与现代意义上的、以维护个人的权利为核心的民法的基本精神相契合的方向去制定法律。此外,性善论也必然导致对宗教意识的否定。既然人性本善,只要通过一定的道德教化促使人不断地扩充善端就行了,没有必要诉诸信仰,去设定一个上帝来监督人的行为。梁漱溟先生说,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中国自有孔子以来,便受其影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注: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6 页。)当然,我们既不能说性善论导致的宗教意识的淡化是消极的,也不能说它是积极的。我们只限于指出这个事实,以便加深对中国文化的本质的理解。基督教人性理论的得失 基督教的人性理论是与原罪说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圣经旧约 创世纪 的叙述,耶和华在创造了世界后,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亚当,把他安置在伊甸园中,并吩咐他不可吃 知善恶树 上的果子。上帝又从亚当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使她成为亚当的配偶。在化身为蛇的魔鬼的引诱下,夏娃和亚当偷吃了 知善恶树 上的禁果, 他们两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注:《新旧约全书》,香港 1982 年版, 创世纪 第三章。)耶和华知道他们偷吃了禁果,变得和自己一样能分辨善恶,便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任凭他们在大地上繁衍。后来,他又发现, 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 (注:《新旧约全书》,香港 1982 年版, 创世纪 第六章。),甚至 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 (注:《新旧约全书》,香港 1982 年版, 创世纪 第八章。)。 于是,耶和华后悔了,决定用洪水把人类消灭掉,只把挪亚及其后代保留下来。 夏娃和亚当因偷吃禁果而堕落,这被称作是人类的原罪。从 创世纪 的叙述可以看出,人原先对善恶似乎完全是无知的,只是因为受了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才知道了善恶。而人一旦知道了善恶以后, 终日思想的尽都是恶 ,甚至 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 。按照这样的说法,在偷吃禁果之前,人类祖先的本性似乎是无善恶可言的;而在偷吃禁果之后,人性便变成恶的了。其实,原罪只是一个隐喻,它表明:人类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从出生的时候起就具有作恶和犯罪的意向。所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 在新生的婴儿身上已带着原罪,不过要在他成长时才显出来。 亚当不幸,我们所有的人也在亚当中不幸。 实际上原罪(意志的肯定)和解脱(意志的否定)之说就是构成基督教的内核的巨大真理,而其他的一切大半只是这内核的包皮和外壳或附件。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556 页。)显然,叔本华是独具慧眼的, 原罪说和解脱说确实构成了基督教教义的最核心的内容。事实上,原罪说也就是基督教的人性理论,而这种人性论是与我们上面提到的荀子的人性论相近的,即主张人性在本来的意义上就是恶的。 如果说,叔本华在上面的论述中没有把原罪说与人性理论直接关联起来的话,那么,另一位以辩证法思想著称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这一点: 教会上有一熟知的信条,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并称本性之恶为原始的罪恶。依这个说法,我们必须放弃一种肤浅的观念,即认原始罪恶只是基于最初的人的一种偶然行为。其实由精神的概念即可表明本性是恶的,我们无法想像除认人性为恶之外尚有别种看法。 (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91 页。)在黑格尔看来,原罪不是偶然的,而是性恶使然。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仍是性恶论。事实上,只有假定人性本恶,上帝的存在和他对人类的救渡才是必要的。这种性恶论的优点在于:第一,既然人人都有作恶的自然倾向,制约人的行为的诫律就是必要的,耶稣对他的追随者这样说: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划都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注:《新旧约全书》, 马太福音 第五章。)这种对诫律的近乎崇拜的肯定极易转化为对维护每个人权利的现代民法精神的认可。所以当我们读到《法国人权宣言》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自然的和不可让与的人权。这些权利就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和反抗压迫权 (注:戴学正等:《中外宪法选编》,华夏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60 页。)时,就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了。第二,既然人性本恶,一切有权力的人按其本性来说就必然会滥用权力,所以在组成政府时,权力必须制衡。这一点后来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第 154 页。)此外,由于假定人性是恶的, 所以上帝和宗教是不可缺少的。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之所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性恶论使然。这一点不能说是性恶论的优点或缺点,但却为我们理解基督教和西方文化提供了一把钥匙。 这种性恶论的缺点在于,它包含着一个内在的悖论:一方面,正因为人性本恶,上帝的存在和救渡才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人性先天地是恶的,所以归根到底人是无法救渡的,而作为救渡者的上帝也是多余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最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他这样写道: 这种人是什么?一种众病之集团,众病从他的精神伸出到世界;在那里,它们要得到它们的俘虏。这种人是什么?扭作一盘的许多野蛇,在它们中间没有和平, 所以它们分蹿前进,在世界上寻找食物。 (注: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940 页。)与康德不同,尼采认为人不是目的,而是桥梁;人是伸展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根绳子,他的命运就是被超越。既然在超人面前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而上帝作为人的拯救者也相应地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上帝已死:上帝死于他对人类的慈悲。 (注: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4 页。)由此可见,人之死(后来法国哲学家福柯强调了这一点)和上帝之死都已蕴含在性恶论的思想逻辑之中。正如歌德笔下的靡非斯陀所说: 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 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 就终归有毁; 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 简单说,这个 恶 字 便是我的本质。 (注:歌德:《浮士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69 页。) 建构新的人性理论 上面,我们对儒家和基督教的人性理论作了简要的考察。这一考察表明,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以荀子的性恶论和基督教的原罪说所蕴含的性恶论为代表)都包含着严重的消极因素,而且在学理上也是说不通的。告子说, 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性乃是人的自然的、先天的属性,而善恶则是后天的、社会的概念。后天的概念怎么能用到先天的属性上去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在表达上都是有问题的,那就是把先天的东西与后天的东西、自然的东西与社会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了。显然,在人性问题的探索上必须另辟蹊径。 鉴于人性问题的讨论在概念上有许多模糊之处,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其概念系统进行改造。 我主张, 引入 人的本质 ( human essence )这一新概念,使之与 人性 ( human nature )对应起来。人性指的是人的先天的、自然的属性,即在 食色 方面的自然的欲望,这些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就其可能性而言是无限的。我们既不能说人性是善的,也不能说人性是恶的。总之,善恶概念是不能用到人性上去的。人的本质指的是人的后天的、社会的属性,这种属性是有善恶区分的。宋儒,如张载把人性分而为二:一是 天地之性 或 义理之性 ,一是 气质之性 ,并认为 天地之性 是纯善的,而 气质之性 是有善有恶的。这种 性二元论 实际上把先天的人性与后天的人的本质混淆起来了。所以,要正确地认识人性,必须先把人性与人的本质严格地区分开来。 那么,先天的人性与后天的人的本质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呢?毫无疑问是有的。在说明这些联系前,有必要先澄清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人们常常认为,人性就是人异于动物的特性。张岱年先生就为孟子的人性论作过如下的申辩: 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 特性 。 (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85 页。 )我们不认为这个申辩是合理的。其实,人性作为人的自然属性,恰恰应该是人与其他运物相同的特性。我们不要忘记,在旧约圣经的 创世记 中,人是被耶和华创造出来的。这种 创造说 使人的生物学起源被掩盖起来了。正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人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同源性。所以,认识到人性与其他动物的特征有相同之处,正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况且,我们不论如何给人下定义,说 人是社会动物 或 人是政治动物 也好,说 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 或 人是符号动物 也好,人总是属于动物这个种概念的。人跳不出动物这个种概念,正像他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所以,人性恰恰是人与其他动物所共有的属性,能够显示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的,不是人性,而应该是人的本质。 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之所以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因为人既是高等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作为高等动物,人仍然保留着 食色 方面的自然愿望;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创造出了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企及的文化。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方面,蕴含着人的自然欲望的人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创造的强大内驱力。由于人的自然欲望在可能性上是无限的,所以才能推动人的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创造出道德、法律、宗教、政治等方面的规范,给人性中的自然欲望及这种欲望在人的社会行为中的体现划出一个适度性。个人的社会行为只要保持在适度性之内,便被称作 善 ,超越适度性的则被称之为 恶 。而人性的发展常常会突破这样的度,迫使人去设定新的适度性,从而促使人类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 坚持这样的人性论,即人性无善无恶、人的本质有善有恶的理论,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第一,避免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逻辑结果。如前所述,性善论必然会导致贤人政治及对利益、法律、权利、权力制衡的忽视;性恶论必然导致对人及救渡人的上帝的否定。如果肯定人性无善无恶,我们既不会陷入性善论者的盲目乐观主义,也不会陷入性恶论者的悲观主义,而会以理性惯有的平常态度去看待人性。第二,我们会将注意的重点移向后天的东西,即人的本质问题。而人的本质又与人所创造的文化或文明所内含的人的行为规范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入地反思并改进这些行为规范,确立与人性的发展相协调的 善 与 恶 的度,将使人类的文明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我们正在迈向廿一世纪,历史的教训使我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看法:改造和超越传统儒家和基督教的人性理论,为在新人性论的基础上塑造一个更适合于人类全面发展的新文明而奋斗。 原载《复旦学报》社科版 1999 年第 1 期 转自: http://www.gongfa.com/renxingjidujiaoyurujiayuwujin.htm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界的盲从问题
许敏 2010-10-4 04:28
何谓科学? 最喜欢百度百科中对科学的解释:科学即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在无限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找到接近100%的完美理论,得出价值,做出贡献。这些科学的意义平凡于人类的生活当中。 我理解的 无限放大就是大胆假设,无限缩小就是小心求证。科学源于大胆的假设,和想像,这也是创新的源泉。但是,任何假设都需要去求证的,这就是科学的探索之路,小心的,廉卑的去求实,最终找到接近完美的理论。科学家们追求完美,也相信完美。诚然,一切的努力,是要得出价值,做出贡献的。如青霉素,互联网.......平凡于人类的生活之中。 科学的探索是神圣的,谨慎的,科学的意义呢,又平凡于人类的生活中。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科学,也是我一直在追寻和向往的。 但是,科学界的盲从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偶有发生。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随之。更有甚者,国外已完成的成果,挪为自用,继续在国内申报基金,从复结果,草草结题。这样的科学行为,缺少了创新,这一科学的最大魅力。诚然,如果,盲从后的科研的结果能平凡于人类的生活之中,道也罢了。比如,仿制药,待国外专利过期,然后仿制,在中国申请新药证书。当然,这是不能谓之盲从的,只能谓之跟从。但是,无论如何,仿制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平凡于人类的生活之中。然而,如果跟从的目的,只为了申报基金,获得项目,发表文章,申报职称等,虽然这样的跟从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在我心中只能谓之盲从。没有了探索的乐趣,没有了平凡于人类生活的意义,这还能谓之科学吗? 当然,我国大多数的学者也依然守着清贫,执着的耕营,也有大量的科学平凡于人类的生活之中。比如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解救了多少饥饿的生命?比如吴老先生等编著的《中国植物志》,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脚步,抛弃盲从,勇于假设,谨慎求实,为科学平凡于人类生活而否奋斗吧!
个人分类: 科学日记|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样的科学家是好的科学家?
cutefay 2010-8-27 22:28
前些日子看的动画片《死神》中的一集的对白让我有所思考:什么样的科学家算是好的科学家? 这一段对白的剧情是这样的:尸魂界十二番队的队长涅萤利(正义一方的人物)一个非常聪明但有些变态的科学家,在与一个同样认为自己是科学家的破面(坏人)战斗的时候,在打败对方之后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这世界上所谓的完美并不存在哦。这论调有些陈腐吧,但却是事实。正因为如此世俗之人才会憧憬,并追求完美。可是,完美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完全没有,毫无意义。我讨厌完美,一旦完美,就再没有进步的余地,也没有创造的空间。则代表智慧与才能都将无用武之地了。你懂吗?对我们科学家来说,完美就是绝望哦!就算有个东西比从古至今存在的任何事物都要出色,那也绝对不代表完美。科学家必须是经常受这种矛盾所困,但又能从中寻找快乐的生物,也就是说,从你将完美这个反常的词藻说出来的那瞬间起,你就已经输给我了哦。我以上的前提,当然是将你视作科学家才说的 虽然只是动画片的对白,但是我觉得这段话挺有哲理的,很值得人思考。动画片里说这对白的人物将自己的身体改造成各样隐密的武器及装置,例如在耳内藏着镰刀、随身携带令肉体再生的药等等,性格残忍,有疯狂科学家的典型心理状况,用亲生女儿做挡箭牌、用部下做人肉炸弹、用灭却师作各种解剖、折磨研究(总共二千六百十一名灭却师死在他手上)。总之,虽然是站在正义的一方,但真不是个好人。但他的确是科研做得相当出色,尸魂界中他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也为尸魂界立下很多功劳。 就他的那段关于完美的话而言,这的确是科学家应该有的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就不能把科研做到极致。 于是,我又思考:科学家们做科学研究是为了什么?我想到的答案有:1、为了人类本性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为了让人类的生活过得更美好。 我觉得,仅为了第1条的目的,科学家们只需要有聪明的创新头脑和执着的精神,而对人格修养方面要求不高,也就是说无论这个人人品怎么样,都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如果还要满足第2条的目的,则不仅需要聪明的创新头脑和执着的精神,还需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哲学修养。否则,有可能制造出一些对世界造成麻烦的事情。 那么,科研探索做得登峰造极,但人格方面有问题、或者研究出来的东西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危害,这样的科学家可以称得上一个伟大科学家吗?希望听听读者们的想法。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5698 次阅读|4 个评论
mirror - 探索文化
liwei999 2010-8-8 01:25
这个意见是来自现场的。所谓探索, (30070)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26, 2006 07:38PM 就是不知道如何办才好。知道最好的途径了也就没有必要探了。 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探索文化。不存在固定的探索模式。但是有些人有猎户的嗅觉,可以凭感觉到达彼岸。而凡人们还在那里探讨探索路线的逻辑问题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连载九)
liweiyin2009 2010-6-29 19:59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 (连载九) 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解决工程问题 核工业在建设之初,因为是个高端和新兴的事业,就把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平行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就是一个设计院,院名也带有研究二字。我们这个单位,从二机部十三局开始,以完全保密的形式出现,到1965年,正式定名为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在改革开放之前,部、院两级对科研都极为重视,所有的工程都可以说是在边研究、探索 ,边进行工程建设的状况下进行的。我在这样的单位,也就一直是处在不断学习,查阅资料,用科研落实方案,最后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的过程。这些科研可以很小、很原始,也可以有相当规模,但是上级对科研的支持和经费的到位都是空前的。 最原始的莫过于1964年初在接受了为太原华北卫生研究所的废水处理设计项目(工程代号是22#)后所进行的实验了。华北卫生研究所是以小动物为对象专门研究内照射对人体伤害的研究所。所有接受试验的小白兔、小老鼠、猴子等动物的排泄物连同冲刷的水一起,作为放射性废水,必须经过充分的净化处理后方可排入太原附近的河流。我在接受这项工作后,考虑的主流程当然是蒸发,这种带有粪尿的废水中的大部分放射性物质不会进入蒸馏水,但是,氨呢?蒸馏水中会带出多少,用什么办法清除最好呢?那时候我们院科研处不仅给予经费支持,而且院内还附设了一个小工厂,可以根据需要加工一些实验用设备,开展科研十分方便。我在我们的汽车库里建立了一套小型的夹套式蒸发装置(22#的处理水量不大),后面接了一个过滤柱。为了较为逼真地模仿动物的排泄物,刚满半岁的我老二刘珂正好闹肚子,我就用她的排泄物作为实验原液。通过实验,我最后确认活性炭比离子交换树脂强。这样,在年底到太原开展现场设计时,我就用了这个方案,而且对各种设计数据都感到很有把握。应该说这种探索是极为原始的。 比较复杂的是为821-120#做的科研。1959年底中苏关系破裂,在华苏联专家全线撤离,他们同时还带走了所有的文件和资料,但是,在404工地的生产反应堆的建设并没有停止,为这个反应堆服务的回路水和其他放射性水的净化处理车间,120#也必须抓紧上马。中方设计人员开始了对原来的苏联设计进行全面审查,本意是彻底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人员第一次认真了解到反应堆回路对补给水的水质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对原来苏联的方案提出了疑问:单纯的蒸发流程能保证补给水的水质要求吗?疑问是探索的前提。就这样,于1964年在火电厂引进的离子交换处理流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由于工程进度的限制,来不及对离子交换进行除去放射性杂质的研究,借用404厂处于戈壁滩的客观条件,当时的设计负责人决定将原来的放射性废水处理车间改为给水车间,回路排水及其他废水都排入天然蒸发池,借用自然蒸发,将放射性杂质浓缩和存放在开放的天然水池中。即使是这样的给水方案,我们的设计对还是分成了设计组和实验组,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核实直径为1.5米的交换柱的设计参数,因为当时我们见到的国内交换柱的直径最大的才0.3米。由此可见当时设计人员的求实精神:为了保证反应堆的稳定运行,不出半点纰漏,设计方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绝不盲目。1966年404厂的设计刚结束,生产反应堆要准备迁移到内地的决策已经下达,而内地绝对没有可能采用天然蒸发池的方案,为了了解离子交换处理放射性回路水的性能,开始了学习探索的漫长过程。 我在前面一节中提到,成功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从1960年到1963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工作任务减少,我不甘心在刚上岗之后就整天无所事事,和其他人一样打扑克混日子,看到图书馆内有一些日文杂志,我就萌生了学习日文的想法,目的很明确,就只是能看书,而不在口语。在3年之内,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完全通过自学,终于做到了可以借助字典比较快地阅读日文资料。1965年《原子力杂志》上有关日本敦贺压水堆核电站化学容积系统的处理流程启发了我:动力堆的流程就不能用在生产反应堆上吗?再说,苏联设计在50年代初,那是离子交换技术还刚引入工业,到了60年代,离子夹换技术已经普及。我决定尝试彻底改变原来的苏联流程,不用蒸发流程处理堆回路水。我拟定了为此而需开展的科研任务申请书。1968年,就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之际,这项申请居然被批准,10万元申请经费还一分不少,全部批准。1969年4月军管会在我出发前对我说:按说你的家庭出身不好,应该到干校去劳动,可是既然科研需要你去做,希望你到404厂后,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这个说法的背后让我更明白,反应堆进川的工作已经铁板钉钉,而且迫在眉睫,这个决定绝不是部里单方面定的,这是党中央的决策。那时没有开放,没有外部支援,一切都是由我们科研设计人员用脑用手在实现一项项工程任务,科研和设计几乎密不可分,上级对科研是开绿灯的。关于这项工作以及对821-120#的设计的影响我在此不再赘述,可以参见另文《艺修69的前前后后》。我这里只想做一个小小的补充,为了这项工作,学习如何分析放射性锶和铯,我曾经在实验的间隙,与1969年底返回北京,在一个月里,每天背个小挎包,到北师大的实验室去学习放化分析,北师大的老师看着少言寡语,恭敬学习的我曾以为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她们万万没有想到我已经参加工作有整整10年之久,而且已经有了工程师职称5年了,不过,我没有和她们说,为了不影响她们对我的培训。那次学习让我后来在进行废水车间设计时,对车间里的放化实验室的布置和设备采购清单的编制都感到心中有数,绝不人云亦云。 学习、探索,永远是完成工程设计的前奏,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是创新,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不是妄想得什么大奖,而是按照实际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但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否定苏联的单一蒸发方案时,我曾受到过多少怀疑和责难!幸运的是我的那个时代里我们无处抄袭,那个时代我的工作是国家急需中的一部分,那个时代里有自己并不懂技术的院长(李勇同志)对我的支持:我们信任我们的技术人员,一句话拍板定案,我的方案被批准了。 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在不断学习、探索和实事求是地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度过的。先进和落后,新与旧都是相对的,只是看我们需要解决什么。正确的抉择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理解,需要勇气和大量积累的工程经验 821 的高放废液玻璃固化被延误 高放废液是在反应堆里经过燃烧后的铀元件在经过化工后处理后留下的含有几乎全部(接近99%)放射性物质的废液。这些废液绝不能流入自然。在我们的工业被批准进入三线时,周总理曾经表示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些废液的出路,于是,在大批队伍开入三线开始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的队伍里就有几个人接受了这项任务:解决高放废液固体化问题。1970年,先行者们找到了法国在技术文件上公开的资料。法国的马库尔是为军事服务的一个基地,法国是最早拥有核技术的国家之一,五、六十年代干的就和我们在404基地和后迁到三线的工程有极大的雷同之处,他们开创了一种叫做PIVER的罐式玻璃固化方案,相当于一种初级实验装置。解决了马库尔的高放废液问题。到了70年后,法国人开始了全面的核技术民用计划,高放废液玻璃固化已经在该基础上,由简单的 PIVER发展为AVM,之后更是为AVH所取代。PIVER技术也就被公开。我们的先行者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都翻译成了中文,并且开始了对高放废液的玻璃固化的研究,可以说真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家。到1981年,除去文革后期的几年,在几年的时间里,在全国有关单位的支持下,玻璃配方、熔融罐的钢材、罐内温度测量的热电偶、多旋转度的自动吊车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在原子能研究所和821厂还建了几座大型的热室,为了安放今后的固化装置。1981年,我被召唤加入这个队伍,据说是要借用我的组织能力,把这项工作推入工程实施。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从头学习,用了几乎两个月的时间,苦学了玻璃工学和PIVER的译文资料,然后把整个固化处理过程分解成几大块,拟定了各个部分的实验要求,把小组成员相应地分成几组,各自负责一块的工程科研,同时,在核工业部和院科研处的大力支持和主持下,召开了全国的玻璃固化协作会议,在当时,内地还没有对外开放,只要是军工任务,到会者,凡是接到任务,都无不积极对待。到1984年,我们自己的玻璃配方已经研制完成,输送玻璃料的悬浮液的研究也基本完成,烧制玻璃的固化罐在大连523厂交工,在湘潭电机厂研发制造的罐外中频电加热炉也到交工时期,宝鸡水泵厂为输送玻璃悬浮液的蠕动泵也到交付阶段,我们在原子能研究所进行的玻璃熔融过程产生的气体净化实验(除钌、除铯)也在顺利进行,523厂制造的自动吊车已经安装在原子能研究所的中型研究装置的上方。我当时天真地认为,一年的工程规模试验结束后,我就可以正式开始组织工程设计和开始工程实施了。我完全没有想到当时国家的现状和在社会中涌动的一股思潮。1985年我去了比利时一年,在归国前已经听闻了要用德国的PAMELA熔炉式固化方案取代我们多年研究的成果,为此,我设法实地考察了法国的马库尔和德国设在比利时欧化工厂的PAMELA装置,并且做了对比,坚定地认为,为我国生产堆退役服务的装置应该越简单越好,越快上越好,绝不能清扫了一泡尿又留下一泡屎。再说,我们1985的国情与德国1985年自动化的技术发展水平是完全无法相比的,还有一点,德国人还没有解决他们熔炉的退役问题,欧化工厂只是他们的一个试验点,而我们的三线必须在完成生产任务后尽早清理掉所有废物,关门撤队伍,确保不对大江形成威胁,这几乎是个政治任务。可是,1986年在我回国的技术辩论会上,尽管我甚至许诺,用已经基本就绪的罐式玻璃固化,在1992年建成的基础上,用4年时间固化完全部废液,而对方则认为用PAMELA的连续固化,1年就可以完成。用这种单纯生产能力的对比,以此证明我们的方案是落后的。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一个新技术需要消化的时间和全自动化在当时国内实现的难度。核工业部主管局负责人对新旧对比的糊涂概念,对自己人过去工作的无知和不信任,我们单位一些人相信外国人会(无私)帮助我们建立装置的幼稚,一些没有工程经验的设计人员对工程建设和今后运行的盲目和无知,加上一些人可能存在的想要出国的私心,倾向是如此明显(我还被扣上了帽子:对中国工业的污蔑!),我完全没有能力扭转局面。我只是一名无权无势的技术人员,我没有能力许诺出国,不会花言巧语,领导队伍里没有了当年的李勇,中央又集中在全面的改革开放方面,821厂的收尾不是国务院要关注的事,知道这个问题的周总理早已不在了。大的形势下,我感到力不从心,小人物一个么! 核工业部科技委的领导保持了默认的沉默,主管局局长和室领导(他们都不再是白丁,而是有职称的技术干部!)都有明显的倾向。我清楚地明白,821的玻璃固化在短时间是做不到了,我不得不选择离开。 但是,时间是最好的检验,20多年过去了,821的废液还在罐子里。据说要和外国人签合同(也许已经签了),还得花钱买人家的,熔炉的退役问题也许已经得到解决,但愿如此。汶川地震震动了所有相关的人,据说当时核工业部主持此项工作的主管局的局长在退休之后曾后悔,表示,那时他不懂。可是不懂的领导能够拍板,做出错误的决策吗? 改革开放确实改变了我国的命运,但是,也不可否认,我们有些人曾经眼花缭乱,去过西方的人当时不清楚中国的实际,又没有扎实的实际工程经验,就这样,821的高放废液玻璃固化被延误了下来。 我认为,中国的建设在向外人学习先进技术时,依靠自己的探索和依据实情,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才是最根本的,学习绝不能是简单抄袭。既不能盲目自负,也不能盲目追新,西方的市场经济绝不能天真地对待。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文章《什么是科学精神?》:探索、怀疑、实证与理性
livingfossil 2010-5-17 10:44
转载方舟子文章《 什么是科学精神?》:探索、怀疑、实证与理性 关键词:科学 精神 ; 探索;怀疑;实证;理性 ; 文章引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6xa.html (2006-11-14 19:15:47) 什么是科学精神? 作者: 方舟子 科学普及时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精神,这已成了中国科普界的一项共识。甚至连伪科学的鼓吹者也跟着嚷嚷要发扬科学精神,把伪科学人士打扮成富有科学精神的斗士,哥白尼、伽利略再世,而批判伪科学者倒成了违背科学精神的暴君教主了。显然,伪科学斗士与反伪科学斗士所理解的科学精神并不完全相同。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多方面的。最容易获得赞同的一点,是探索精神。永远要对新鲜的事物敞开心灵,准备接受新的知识,容纳新的观念,探讨新的奥秘,追求新的结果。这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科学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事实上,许多动物都具有好奇心,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可以说是进化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一个健康的儿童都是科学家。儿童热衷于探究新事物,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也轻信荒唐的解释,接受无理的答案。他们所缺乏的,是科学精神的另一个方面:怀疑。怀疑意味着科学绝不相信权威,也绝不无条件地宽容。显然,愤世嫉俗似的怀疑一切是不智的,将因为心灵闭塞而失去了探索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具有怀疑精神,就失去了分辨是非的基础,所有的观念,不管是合理还是荒唐,都可以被全盘接收,科学将成为垃圾场。但是伪科学人士也可以争辩说,他们富有怀疑精神。的确,他们很有怀疑科学主流的勇气:“科学神创论”者怀疑进化论,研究“特异功能”者怀疑物理定律,诸如此类。而我们则怀疑他们的怀疑。这两样的怀疑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又如何避免心灵闭塞、怀疑一切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为科学精神增添新的内涵:实证和理性。 实证不只是要求有支持的证据。伪科学者往往声称他们有证据,也会在其论著中列举种种证据。但是那些全都是轶事、流言、类比、某位权威(往往是其他领域的权威或断章取义)的说法、捏造的事实、巧合等等,都不是能被科学界接受的证据。实证要求有确凿的证据: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用严密的方法,重复、独立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控制条件、重复性、独立性和概率统计,乃是实证的特征,更是伪科学的死敌。实证离不开理性,亦即用严密的逻辑对证据进行分析和推导,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最可能的一种。在缺乏证据时,也能够排除那些不合理、不可能的解释。休谟曾经提出一条判断原则,他称之为公理:“没有任何证言足以确定一个神迹,除非该证言属于这样的情形,其虚假比它力图确立的事实更为神奇。”这就是一条理性的原则。此外,象非常不平常的声称要有非常确凿的证据、从个案得不出普遍结论、相关的事件不等于有因果关系、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必定存在、使用科学术语不等于科学理论、取证的责任在反主流的声称者一方、看上去无法解释的现象不等于不能解释等等,也都是理性的原则,是反伪科学的有力武器。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能够掌握严密的逻辑思维,但是每一个健康的人也都必须经过恰当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严密的逻辑思维。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未必时时刻刻都在坚持理性的原则。实证和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中最为重要、然而也是最难掌握的方面,应该成为发扬科学精神的重点。 探索、怀疑、实证、理性,是科学精神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是在为伪科学大开方便之门,或者有阻碍科学发展的危险。正是在这四面旗帜之下,科学研究不断地观察、检验,抛弃错误的观念,增添新的知识,从而持续地进步。在人类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我们很难再找到另一种能够持续地进步。文学、艺术并不进步,而是风格的改变。人文、宗教并不进步,只有流派的演变。但是与伪科学者所宣扬的相反,科学的进步并不是推翻一切重来的大革命,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演化。科学的进步是连贯的进步。被视为现代科学最大的两场革命也是如此: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没有推翻了博物学、地质学的一切成果,而是保留了其中绝大部分数据和理论,做了重新解释。爱因斯坦相对论并没有推翻牛顿力学,而是它的扩展、深化。爱因斯坦在总结他的成果时曾经说过:“创造一个新理论并不象是摧毁一个旧谷仓,然后在原地建一座摩天大厦。它倒象是在攀登一座山,获得了新的、更宽阔的视野,在我们的起点和它的丰富环境中发现意料之外的联系。但是我们的出发点还在那里并能被看到,虽然它显得较小,并成了我们在探险攀登中克服障碍后所获得的广阔视野中的一个微小的部分。”妄图一举创建全新的科学,只存在于伪科学者的白日梦中,而事实上伪科学也从没能有任何的进步,因为他们不敢承认更不必说纠正错误。持续、连贯的进步,是科学的特征,也是科学工作者的自豪与慰藉。 2000.12.9.
个人分类: Behind palaeobotany|7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是什么?
shanghaixpz 2010-3-31 14:25
科学是什么? 记得大学时老师就问过我们这个问题?当时回答得怎样,已经忘记.在大学呆了几乎快20年,做过教师,做过研究,现在又做科技期刊编辑,有了一定的阅历,想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定会不同于20年前的大学岁月里.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研究生时期,一位学友常常用四川话说:科学吗!就是国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 所以从事科学探索的人,首先有好奇心,其次需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时读农大,常常在学校农场和农学育种加代室(不知道这三个字对不对)看到一个面孔黝黑的老人,后来我们系里的老师告诉我们:那人是院士赵洪章!!!我们当时瞪大眼睛,不敢相信,伟大的科学家竟然如农民一般.赵院士一辈子从事小麦育种,为国家作出大的贡献. 科学是对探索的总结,是提炼,最后形成文字,和其他东西表征,所以,从事科学的人,在总结规律,告诉后来者这里是已知世界,有些什么现象和规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值得纪念的一个重要节点
pkustm 2010-1-6 14:30
无论如何,今天成功的项目答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节点。至少这个项目立项应当没有问题了。 回想整个项目的酝酿或策划过程。真是感慨颇多! 首先,大家都讲交叉学科和学科融合,但具体操作起来却存在很多问题。就象北京大学拥有全国最多的重点学科,文史哲,理工医。学科交叉的条件应当说是最好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学科本身的发展需求是一方面,但如果没有资源的投入,没有项目的牵引,交叉并不会自己发生。 其次,就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和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今天评审的项目涉及北大本部物理学科和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和精神卫生研究院。其最初的想法和思路却是从科研管理部门的一个想法而起。曾经有人总结过科研管理的三个层次:基本服务,项目策划,整体规划。实际工作中,基本服务是每天都在进行的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但是要上升到项目策划和组织的层面,对于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及信息把握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至于整体规划这个层面,笔者本人还没有体会,一方面是能力要求更高,很难达到。其次是自己目前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当然,好象很多科研人员特别反感管理人员参与所谓的规划。但在当今的需要大量资源进行科研的时代,无论是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还是从组织自身的角度,管理和规划都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问题已经不再是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做的问题。那么对于科研管理从业人员来说,困难在于如何准确识别组织对本部门工作的定位,并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素质来最大程度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认准目标后就要坚持不懈。项目策划无法一蹴而就。交叉学科的创新性项目要获得认可更加困难。项目酝酿的整个过程也是不断与需求部门和有关专家沟通的过程,需要相当的毅力与耐心。例如,今天评审通过的项目最初的想法要在2006年底,到今天已经四个年头了。 最后,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在充分交流基础上的分工合作非常关键。毕竟现在是一个专业化取胜的时代。这可能也是支持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一个论据吧。其实,很多科学家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大量的时间(30%-70%)都是在从事不同层面的科研管理工作,自己直接做科研的时间已经非常少了。 是为记。 2009-1-6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3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撇方向——关于植物科学
Agrilife 2009-10-27 00:15
一撇方向 记得杨振宁在一期《世纪大讲堂》的《美与物理》中谈到自然科学之上是哲学,哲学之上是宗教;在植物自然科学的探索中,如果我们有必要在学术归去上点一盏明灯的话,那我要重提一下植物分类学。以前,我总以为信号转导是生理与遗传的交叉点和制高点,也是学术探索的最终归宿;现在,我觉得有必要提升一下,归宿这个位子应该让给植物分类学,理由有两个: (1) 从对探索本身的认识和应用上说,我们的一切有价值的探索,只有两个目的:认识自然和调动自然(或者说顺应、利用并调控自然)。我们探索生理和遗传之后,最终还是要应用,应用的起点就是认识,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即它的什么功能成分、什么代谢类型、什么抗性、什么适宜生境那就必须在数据库中有个明确的鉴定和分类。任何一种植物,作为生命的完整独立体和独一无二的 DNA 链,你观赏它、抚摸它、想到它,它随时都应该在你的脑海里是一个完整体,有效害相容的矛盾、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终归于它那固有而又极具适应性的生物学特征你必须将它分类分类了它才能归阁自然档案,归阁我们的灵感。 (2) 从探索者来说,当一个虔诚的老者逐渐停歇自己探索的脚步而掩卷回眸时,他就在做这件事分类或打包自己终生的探索和思维,他向外界交流时,也必定逐渐暗淡中间千姿百态的个体差异及杂中有序的代谢进程,他们多会由求证地逻辑转向融通地归纳,去梳理、去分流那美丽多彩的生命形态及生命旅程,给后来者无限的启迪和引领。 实时梳理、重拼我们的认知网络图,并且学而时习,或许会星雨般地自觉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命题。
个人分类: 自然之临|4545 次阅读|1 个评论
探索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路线图
lih65 2009-9-9 21:53
俞可平:中国民主化的最小成本和最佳途径-----以增量民主实现动态稳定与发展 记者 陈叶军 2009年09月09日11:0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中国要不要民主?   如果民主将会导致混乱,甚至国家的解体,中国领导人和民众就没有理由去追求它,在中国推进 改革的共识就不复存在。俞可平认为: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要不要民主。    民主是必然的   俞可平说:如果不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人们都会以为这是个伪问题。但有一篇文章在网上很热,叫《你看,没有民主的中国多好啊》,这种论调还有不少人支持,而事实是我们有民主,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除了这种极端的论调,更多的是对民主抽象上肯定而具体上否定。我希望澄清的是,民主不是你想不想要的问题,而是必然的。   他强调说: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我们之所以要把人民民主当作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因为民主不是空洞的说教,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简而言之,发展民主是为了造福于我们伟大的人民,造福于我们伟大的国家。 民主政治   俞可平说,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之所以发生,基本原因就在于民主制度的不健全。文革十年更是对国家民主生活和民主制度的彻底破坏。文革结束后,发展民主便成为全社会的最大政治共识。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中国式民主的根本目标、理想状态、主要形式、重点内容和现实道路。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是高度发达的人民民主,中国民主政治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基层民主,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现实道路是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    民主具有普遍价值   俞可平明确而坚定地倡导着民主的普遍价值。曾经,民主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改革开放前甚至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专利。而俞可平则认为,民主不是西方的专利,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是对全人类而言,民主是个好东西。在俞可平看来,民主保证人们的基本人权,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俞可平认为,全球化不仅使人类日益认识到共同的命运,而且对人类的共性,特别是对自由、平等、公正、安全、福利、尊严等基本价值,也有更加深切的体验和认同。中国政治的新发展,体现着人类社会普遍的政治价值,从根本上说,支撑这些政治变革的普遍价值,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权。   俞可平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不是西方的,而是普世的。能在主流媒体上,用一种干部和群众能看、能理解的语言发表,这是在开启官智,也是在开启民智,让官方和民间都有一个民主的声音可以接受。   有些人觉得写的都是常识,但它首先是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已经接受了普世价值;二是因为这些普世价值还没有被各个层次的中国官员普遍接受,这篇文章起了扫盲的作用。深圳大学教授黄卫平说。   以往论述民主时,多指一种操作层面、制度层面的东西,而俞可平则用简明晓畅的语言,用富有哲理性的思维,简明扼要而有较为系统地为我们阐述了民主是一个好东西,具有普遍价值这样一个道理,这可看做是对传统意识形态表述的重大突破。   倒不是说俞可平的论述代表官方在这方面的突破性论述,而是一种新思潮兴起的体现。因为从原来说这个东西不好,到现在说是好东西,这是个很大的飞跃(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史天健)。    中国民主发展路线图   虽然,在俞可平看来,民主是个好东西,但这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的。实现民主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不顾条件而推行民主,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结果。政治民主是历史潮流,不断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国的必然趋势。但是,推行民主的时机和速度,选择民主的方式和制度,则是有条件的。一种理想的民主政治,不仅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缘政治、国际环境相关,而且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人物和国民的素质、公民的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需要政治家和民众的智慧。   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这是需要我国政治家、决策者和民众的智慧来解决的。中国公众们能否达成民主共识,中国能否较快较顺利地实现中国特色的民主化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代价的计算。   为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俞可平提出如下实现中国民主政治的路径:    增量民主是中国实现政治软着陆的最佳途径   按照俞可平的理论,民主的发展是有其相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在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将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上,即在存量民主的基础上,俞可平特别主张先在存量不动的情况下,找到不断进行增量改革的空间,鼓励政府创新。   在俞可平看来,在当前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中国的民主发展进程不会是激进的,而是按照一种时间上渐进、空间上(规模上)可控的路径达成的。增量民主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最优战略,是中国实现政治软着陆的最佳途径。他相信渐进变革是中国历史的经验。民主需要足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资本;所有这些领域的积极进步都将不仅从量上增加民主的可行性,也将适时发生突破性的变革。这是长期积累性改革的结果,是一种厚积薄发。同时,当大部分人从社会经济改革受益时,增量政治发展便将获得动力。   增量民主的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要全面推进增量民主,可通过三条途径:第一,以 带动社会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拥有7000多万党员,集了广大的社会政治精英。没有党内的民主,中国目前的民主就是一句空话。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是推进中国民主的现实道路。第二,逐渐由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推进。中国现阶段民主政治的重点和突破口是基层民主,一些重大的民主改革将通过基层的试验,逐步向上推进。第三,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不论何种形式的民主,都离不开人民对政府领导及政府政策的自由选择。中国的民主之路也将遵循这一规律。 党内民主   以增量民主实现动态稳定与发展   俞可平认为,民主政治不会自发运转,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去推动和实践。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主是一个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样运转起来才有意义。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运转起来,以便使那些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的实现。   俞可平曾反复呼吁中国的政改道路要走出政治改革社会稳定的两难境地。并认为,中国要达到的不应该是一种传统的稳定,而是现代的稳定。传统稳定以堵为主;现代稳定则以疏为主。   俞可平提出了动态稳定这一概念,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社会政治紧张的新思路。虽然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精英们可能有充分理由关切社会稳定,但在新的人口与政治环境下他们对稳定的过分关注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后果。俞可平将中国政府传统上实现稳定的方法称之为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与之相反,俞可平倡导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如公共听证会、舆论调查、信访、群体抗议等一些新的机制便是很好的例子。用他的话说,动态稳定旨在通过协商而非压制维持秩序。这样就把原来的平衡给打破了,建立了新的平衡。   动态的政治稳定将逐渐取代静态的政治稳定。所有政治改革都必须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但增量民主所要达到的不再是一种传统的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而是现代的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动态稳定的实质是它绝不是像文革时期那样的无序状态,而是使秩序由静止的状态变为一种过程的状态,达到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走向善治:以法治之舟承载民主   民主扬帆离不开法治护航。十年文革最惨痛的教训之一,就是无数的公民,受到了非法迫害。见证了中国法治60年变化的法学家江平,把中国法治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经验主义及依法治国阶段。法律实用主义阶段是由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领导人制订的法律主要作为统治工具,合适便用,不合适则完全不予理会。其后是文革时期的虚无主义阶段,这时一切法律都废除,公检法不存在,领导人一句顶万句。第三阶段是由1978年改革开始,属法律经验主义阶段,邓小平提出要有法必依。当时大家仍是摸着石头过河,法律并非根据理想模式制订,而只是用经验写法律。最后则是法治上升为治国方略的依法治国阶段。   目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初步构建起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逐步确立,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加速形成。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司法制约的强势政府,必然以公共利益之名,甚至连这个名义都不要,随意侵害民众权益。   诚如俞可平教授指出的:若没有法治,公民的民主权利就有可能随时被剥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有可能破坏社会稳定,民主进程就有可能导致秩序的失控。法治的实质意义,是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生活的最高权威。任何个人和任何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服从法律的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一种法治,只有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才能真正实行。因此,法治的真谛在于民主。    结语   如何让民主造福中国而非贻害中国的困惑和思考,还会继续。每一个关心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中国正在塑造他的新国际形象和核心政治价值。俞可平所贡献的信息和洞见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视野、焦虑和困惑,也为这个国家政治未来走向提供了参考。(本文根据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美国汉弥尔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李成、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史天健、《半月谈》记者宋常青等的观点整理而成。)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3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如你遇到这种事情会怎么办?
cutefay 2009-7-17 10:41
昨天中午和往常一样在宿舍里边看动画片《多啦A梦》边吃午饭,看的那一集的名字是《寻找槌子》,主人公大雄在高井山上偶然间抓到了一只传说中才有的动物槌子。他内心很希望能够让周围的人知道他找到传说中的动物了,而最后他没有告诉别人,而是悄悄地把槌子放生回高井山了,这是因为他和多啦A梦担心如果其他人知道世界上真的有槌子这种动物的话,那么高井山的槌子可能就会失去自己的家园了。这样类似的情景在影片中经常出现。最后的结局大多都是主人公为了世界和平或者为了发现的这事物的安全等原因而保守了秘密。 假设你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个秘密对科研的价值很大,然而这个秘密如果公开,那么负面作用远远大于正面作用,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呢?是会跟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保守秘密,还是向全世界公开? 我想,选择公开的人会比较多。原因是:一、当你发现这个秘密的时候,心情会非常激动。这种激动的心情会让你很想跟别人分享这个秘密;二、这个秘密的公开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好处,例如一下子变成了名人,并且还可能带来很多的财富、地位;三、你想虽然这个会带来负面作用,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阻止或者弥补这种负面影响,也就是,你觉得有办法不带来负面影响。四、你觉得科研价值大于社会价值,为了科学的发展可以暂时牺牲一下社会效应。 所以,我觉得影片只是影片,影片中的很多结局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可能实现的。 后记:有时候我有一些小的心得或者经历,这些心得或者经历不够写一篇博文,我就在以后的一些博文的后面打包写上一些其他的东西,让读者在浏览博文的时候顺带读一下这些。 这篇博文的跟班是: 我写的神奇的微生物系列博文成为了太监博文了。啥叫做太监博文呢?要从论坛上的太监贴说起,太监是无后的,所以在论坛上只有上文没有下文的帖子就被成为太监贴了。所以,同理,我的这系列博文好久没有再写新的,所以就变成太监博文了。
个人分类: 科普*探索|575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位哲人对地震工作者的忠告
热度 2 dilingjun 2009-5-19 17:12
一篇跟贴《站在甘肃望四川》写的真好!细细品读,获益多多;既富含哲理,又广播学术;既放眼宇宙,又胸怀地球;既高歌经验,又剑指难题;如此学识!可谓哲人也!以致荐给网友共同欣赏: 人类认识世界是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累积的,是从小一归到大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地震是一种地球的自然现象,如何认识这种现象,人类自古至今,始终都没有停止探索,并努力寻找其发生的规律并找到了一些与其它现象的联系,也进行了成功的和失败的预报。成功的则说明地震可以认识,失败的乃是成功之母说明人类还须继续探索。 大自然从小讲是我们的地球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万物,从大的讲到月亮太阳星河宇宙万象。万物万象联在一起这就是大自然,联在一起就是联系关系,事物的相关性。认识事物不能从小到小,而应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分析联系,从中寻找规律。探索地震,也应如此.地球不是地球,而是天体的一部分,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谁都知道。潮起潮落与月亮有关,地震发生难道就与月亮太阳大宇宙无关?NO!一定存在联系与规律!人知冷热,要穿衣住房,动物生存,寻场而居,只是敏感不一。大难来临,信息万象,必有异象。观之敏之,方可避难。但人类不敏,自身无法接收信息,只有借助其它方法方可避之。地震乃地之动,其动之前,必有信息。物理的化学的流体的固体的信息很多,人类也找到了一些方法,观之测之,在不断的积累中而识之,逐步找出规律。观地一点,测之多点,多点联系,多项联系,一方异象,八方变异,只是程度不一,相关有异,有异必报,相互交流,全信分析,终可把脉.。三天的哀悼日就要结束,但悲痛难以忘怀。而且不可忘怀!痛定思痛,我们国人要学会什么?我想,我们国人要学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事的态度。我们的建筑要在哪里建?新建必须考虑地质结构与防震。但我们的国土没有地震的地方少,不少建筑在地震区,又不能马上都拆迁重建,怎办?必须想办法预测,我们能上天,为什么不能入地为地震把脉?可惜我们国人好了伤疤忘了痛,忘记了三十二年前的悲痛!难怪有位姓黄的科学家两年前说唐山大地震的悲剧非不可能重演,为什么?因为我们权威的科学家一言独大,难以预测。只研一点,忘记了系统性整体性,忘记了群策群力,好了伤疤忘了痛。唐山汶川,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已经在和平年代承受了两次巨大悲剧,难道还要第三次吗?!我们国人必须痛定思痛不可忘怀!这次汶川大震,是一次战争,损失巨大,国难当头,国人皆有责任。要全民抗震救灾。要科学花钱,用现有的安全的大中学校舍安置难民,把帐蓬简易房压到最低量,用好资金用于长久住房的建设给难民。我们有国家投入,有全民捐助,有国际援助,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重建家园,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以人为本,痛定思痛!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现者的苦难
lcguang 2009-5-14 02:15
我的更多发现, 参看 http://survivor99.com/lcg
个人分类: 杂谈|4480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8,我的探索,我的梦
dongkell 2009-3-29 21:57
2008,我的探索,我的梦 天空蔚蓝文 李良的博客 按:今天上午发表了博文《破灭的梦之无奈的科研》,同时把它贴在了小木虫和南湖论坛上。从回复留言看,人们普遍感觉这篇帖子的悲观情绪太浓。是的,这点我承认!《论春天的到来》好像读起来就有点压抑。其实我内心还是有希望的。 不过,记得《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骚,这是羊群中的瘟疫。 所以,以后自己绝对不会再发消极悲观的文章来了。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在08年底写就的。 现在的经济寒流越来越冷,且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大;即使明年情况有所好转,恐怕也会出现乍暖还寒的以外,所以提前过冬,未雨绸缪,积蓄能量是上上策。待到明春三月,才能以更绚丽的姿态出现在斗艳争芳的百花丛中。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讨论和探索,我对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已有了明晰的目标。整合以前的观点和这么长时间的理论探索成果,形成以下理论体系,做为后半个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学习目标。 一,总体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1.以更加开放的姿态 以更加乐观的状态 以更加务实的精神 以更加稳健的步伐 2.用全球化视角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提高外国语水平,具备听、说、读、写、译等相应水平。 3.深化和拓展专业领域的学习,注重前沿性、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的发展,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含科学人物传记)纳入学习范围内。 4.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培养个人哲学理念,学会独立地思索具有本质性的问题。 二,现阶段的指导方针: 以社会、市场、企业为导向,以求职为切入点,合理规划研究生后半段的工作学习 三,具体策略: 1.确立英语和计算机做为技术性工具的地位。 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学英文的目的很简单: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随着现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英语地位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比如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最现实的事例就是查阅外文文献;再比如,毕业后,进入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有可能出国考察或做涉外业务等。不要让语言障碍成为自身发展的瓶颈。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改变学习英语的动机和方法。计算机做为现代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它,就会被数字鸿沟所隔开,远远抛在后面。对计算机的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用计算机快速获取信息,以便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能够更快更准地对事件的变化动向和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另一个是,熟练运用它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比如掌握Office办公、Photoshop修饰、Oracle数据库和AutoCAD绘图等各种基本软件和行业软件,以便进入企业后快速转变角色。 2.合理规划时间,确立制度性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仅仅靠自律是不够的,对于自律性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要用制度来约束自己,违背制度要给自己什么惩罚等等。奖励使人乐意去做某事,而惩罚可以约束人不去跨越某警戒线,也许这就是人的本性。一天24个小时,所以时间是守恒的,用在娱乐上的时间多了,自然就不会有大量时间用在学习上。时间是一种资源,从经济角度讲,也是稀缺性资源。同时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会有的,这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所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不要轻易让它在你的弹指间溜走。 3.以社会、市场、企业为导向,以求职为切入点,合理规划研究生后半段的工作学习。 这条与总方针中的第三条有出入,但仍能调和起来。鉴于现在的市场变化和以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在的方针是合理的。在具体落实上,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且各方面都不得松懈。一:保证研究生课题的顺利完成。因为课题是应用基础性研究,毕业后,在市场或企业相对还是有使用价值的。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因此,切忌抱着只要工作量够毕业就可以啦的思想。再想一下,现在老板出钱,你可以自由的去研究探索;毕业后,还有这样的好事吗?不要太计较工作量的问题,换个角度思考。二:社会要求的是高级专门复合型人才,所以为了毕业后能在社会、市场和企业中立足,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学校能够就是在抓好科研的基础上,抽时间来研究行业的市场概况和动向。立足社会、立足市场、立足企业,来统筹考虑,规划安排。三:那如何以求职为切入点来提高自身能力呢?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现在做求职简历。他有什么作用?一个是在求职简历中打算如何介绍自己,来说明自身具有某方面的技能或能力。若你发现自己不具备该能力,那就找到了自己的缺陷之所在。就为培养这个能力而努力吧!把简历放在网上或投向企业,看自己的简历是否能吸引HR的眼球,以此反馈信息来修订自己努力的方向。最后一点是,可以从网上找一些笔试或面试题目来作答,来发现自己是否真的为一个空稻壳。人有时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那就需要一面镜子来时时曝光自己,也许这样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 4.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 人的阅历、知识层次和社会背景等很多因素强烈地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认识。所以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犹如立体物不同的投射面一样。开阔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宽广的胸襟。对事物不同侧面的总体宏观把握也是一种能力。我对国际化理解还不深刻,但我不认同国际化就是所谓的西方思维模式。我认为国际化视野的一个重要层面是超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域、民族、历史和宗教的包容。这是个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要慢慢培养、逐步领悟。我对此深有体会。当我从农村考入大学进入城市,发现自己如此土气,什么都不知道;而当我来到武汉后,发现自己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先前自己对城市的理解原来如此狭隘。 5.把科学哲学(含科学史和科学人物传记)和艺术做为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做为科学工作者,阅读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可以使自己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去反思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而人物传记则是伟人会在自己失败时给自己激励,怠慢时给自己鞭策。重视艺术对科学的贡献、对人全面发展的贡献。做为一个社会人,要了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时时反省自己做为社会人的地位和价值。不求自己飞得多高,走得多远,但愿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走好人生的每步棋足已。 最后专门强调一点:健康的体魄是革命的本钱。 以上5点都是策略型的东西。4和5是长期性的,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2做为一种制度措施、1和3做为现阶段学习目标,都要进一步给出明确的实施细则,一步一个脚印,圆满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学业。 改变,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为了美好的明天! dongkell写于(081231)
个人分类: 工作学习|39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考槃笔记-32-四本书一个时代
考槃在涧 2009-2-10 15:32
最近读了一些书,除了数学物理学的书外,比较有印象的是这四本:《李国文说唐》、《中国景色》、《预知社会》和《我的千岁寒》 《李国文说唐》 http://www.amazon.cn/dp/bkbk616812# 《李国文说唐》的作者是李国文,这是废话,呵呵。在这本书里,李国文别有用心地八卦唐朝和唐朝人物,基本上是文史哲政治一锅端。 这是搜狐读书的评论文章: 李 国文:《李国文说唐》(试读) 这是新浪读书里部分文章:《 李国文说唐 》 李国文显然是在借古讽今,比如在《唐朝的谎话政治》中举唐僖宗年代蝗灾的例子,蝗灾时,京城市长上书说,京城周边的蝗虫不吃庄稼,在荆棘上抱着死去,满朝文武弹冠相庆。政治做到这个份上,也够可以的,撒谎者和弹冠相庆者都只能用无耻来形容。当然,谎言政治从来没有退出过中国的舞台,官对官,官对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撒谎。比如去年某人在年初国际油价上涨时发表言论说:中国油价要同国际接轨;结果半年后国际油价下跌,人民群众要求接轨时,还是这位专家又说:中国油价还不能和国际接轨。如此荒唐的自打其脸,用李国文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中国人,好说谎者多,好拍马屁者更多,而中国的最高当局,好听信谎言者多,好被人拍马屁者更多。 李国文还总结道: 当撒谎成为做皇帝的和做臣下的对话方式时,那必然催生下列非说谎不可的状况:一、撒谎的比不撒谎的能捞到好处;二、撒大谎的比撒小谎的能得到更大的便宜;三、能瞒天过海、滴水不漏、胡吹海唠、天花乱坠地撒谎,并且做到脸不红心不跳,面不改色者,能把皇帝老子骗得鬼迷心窍、深信不疑、引为心腹、以作依靠者,那就达到撒谎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他总结得很精辟。 李国文进而对中国知识分子画了几个素描。在《锦瑟无端五十弦》中,李国文引李商隐的故事和当时的党争,来说中国知识分子的德行和党同伐异: 文坛文坛,其实没有这个坛,只有大大小小的文学圈子。这种或暂时的,或长远的,或松散的,或紧密的文人集群,与黑社会的拜把兄弟,与青红帮的契结金兰,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进而,李国文又在《曾经沧海难为水》里对元稹进行了一把精神分析: 中国文人最值钱的,是他的才华。中国文人最不值钱的,是他的人格。 更在《 人间惟有杜司勋 》里,提出了四类知识分子 一 , 把文学当成生命的 ; 二 , 把文学看成饭碗的 ; 三 , 拿文学当玩艺儿的 ; 四 , 专门以折磨文人为己任的。 他这个分类很妙,起码拿到今天也还蛮好用的。 当然,今天的知识分子已经不限于那种旧式文人了;但我看外延虽然扩大了,内涵基本上没有改变。李国文在《 中国文学排行榜的滥觞 》中以杜甫诗《戏为六绝句》为开始(王杨卢骆当时体 , 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谈了谈他对文人相轻和排行榜的看法。这种毛病其实今天又何尝不寻常见于文化界和科学界? 总之这本书还是很有看头的,喜欢看八卦的和愤青都能各得其所。有人评论这本书内容不错,但太酸;我想以李国文七十高龄,实在没有必要去争闲气;因此只能说,中国的知识界实在是太糟糕,糟糕到一个老人借古喻今的东西大家读了都受不了。 《中国景色》 中国景色是单之蔷系列地理作品的合集,有的文章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能够读到。这系列作品从西湖谈到南迦巴瓦雪峰,从泸沽湖地区的走婚谈到茶。单之蔷还分析了燕、鲍、翅、参等四大名菜的实际营养价值和为何这几种实际营养价值普通的食品被赋予了如此多的附加价值。比较有意思的是,方舟子在他新浪博客里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我都很赞同,姚明也发出过不吃鱼翅的声明和倡议。估计还是有不少暴发户会认为能够吃上点鲍鱼和燕翅就是生活品质。我吃过鱼翅、燕窝,也许是我吃的是山寨的,总之我从来没想过需要再吃一次。 单之蔷这系列作品充满了探索精神和真正意义的人文关怀,比如他分析为何东南部的湿润要感谢西北部的干旱,为何植树造林只是一个童话。可能是出于年龄的原因,单之蔷的文章相对于松鼠会的松鼠们的文章更加挥洒自如、清澈透亮,我非常喜欢。 单之蔷在新浪有博客,我不知道科学网是不是可以 向单 先生发出邀请? 这是单之蔷的 新浪博客 ; 这是一篇评论这本书的文章: 聂作平:品读单之蔷 中国景色 这是另一篇评论文章: 《中国景色》:重构中 国 景色 北京大学的吴国盛也读过这本书 : 读《中国景色》 ,吴国盛在新浪也开有博客,不知道科学网能不能邀请他来?这样我可以向他请教关于时间的哲学问题,他那本《时间的观念》写得真是不错,吴国盛本人是空间物理专业出身,谈时间问题洋洋洒洒,至少从纯哲学层面看是蔚然大家,让人佩服。 我认为《中国景色》是一本值得买回家喝着茶或咖啡慢慢读,慢慢想的文章。如果能够在丽江的小咖啡馆里就着咖啡捧着书,消磨半天;在日落时再揣着读书的感怀出门看玉龙雪山,要多小资就有多小资,要多文青就有多文青。 说到旅行,我比较推荐大香格里拉地区的背包行。所谓大香格里拉地区,指以香格里拉、梅里雪山为中心,西到南迦巴瓦雪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东南到丽江、虎跳峡、玉龙雪山,北到贡嘎山、海螺沟和康定,中间包括稻城三神山这一大区域。 这是一张不完全的大香格里拉区域的图: http://www.57go.com/2004/dc/dc2004-sgl-12-lj.htm 这个博客里的信息很有意思,有徒步虎跳峡的路线图: http://tomahawk-chop.blogspot.com/2007/05/backpack-loaded-see-ya-next-month.html 大香格里拉区域不但景色秀丽奇诡,人文风貌也十分独特,单之蔷在书中说,人们往往认为异国风情和中国文化差异很大,其实在全球化背景下,大香格里拉区域里的文化和我们熟知的文化差异更大,更能引起心灵的震撼(大意)。 经常有人跟我说生活没劲,我想,如果你能像卢梭一样,在大香格里拉地区隐居三年,你的很多看法都会改变。大多数人的一生,在得陇望蜀中消磨掉了,在前怕狼后怕虎中摇摆掉了。 《预知社会》 (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8-03/16/content_414402.htm ) 这是本介绍物理社会学的书。很多人认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同自然科学比有本质的差别,这种看法至少是不完全的。《预知社会》用大量的实验、统计、图表、模型证明,所谓社会科学的研究完全是可以科学化的,豆瓣上这位读者的评论我认为非常到位: 这是一本用物理学知识来解释社会学的书,即通过流体力学和概率论等来解释人类群体的行为模式。 一般,我们认为人类行为是不可预知的,其作为群体的行为也是没有规律的。不像物理学一样,只要给定初始条件,结果就是确定的 -- 这就是科学原理。但是,本书就要颠覆我们的这种观点,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某种规律性,甚至可以用物理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看到,道路的形成,交通拥堵的产生,经济兴衰,公司的规模,文明合作和冲突的等等,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书的观点,并不是作者原创,而是大量的引述了其它人的观点和实验数据,所以是本科普读物。从科学原理开始,一直讲到社会政治学,旁征博引,作者的确是渊博的很。最后,不得不提一下译者,翻译得非常好。 (详见这里: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338638/ ) 我并没有全文阅读这本书,因为书里有一部分内容我已在别的书里读过。一个实验引起了我的兴趣: 研究者发现,一个小镇有一个很火的酒吧,大家都很爱去,但人一多就会让酒吧非常拥挤,还不如自己在家里看电视。如果大家都不去酒吧,那么冒险去酒吧的那些人就能够得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享受到一个美妙的夜晚。那么,每个人应该如何决策呢?研究者发现,最后酒吧的人数会稳定在 50% 左右,上下不会超过 20% 。也就是说,在群体没有经过任何协商的情况下,人们的决策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在这个研究中,由于人们的选择只有去和不去两个,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像扔硬币一样,去和不去的人各占 50% 。我这里不把那张图贴出来,事实上,酒吧的人数围绕 50% 的涨落并不很大。 我和我同事聊这个事情,他提了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高考填志愿时,他想报清华,当初他的成绩在清华分数线上下浮动,考上和考不上都很正常;由于去年清华分数线很高,他当时分析有可能今年报的人就不会太多。但转念一想,别的考生也不是傻子,他们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想法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今年报考的人数又会很多,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别人也会抱有同样的想法。最后他还是报了清华,也考上了。似乎当年报考的人数既没有特别多,又没有特别少(从分数线判断)。我们总结,其实最后在此消彼长下不同决策趋近于平均分配,报考与不报考的人数相差不大,最终能否考上清华还得靠自己的实力而非自己对社会的判断。 这个实验和事实说明,在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情并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的推测实际上是照出自己的镜子。如果你对一个领域并不了解时,你的分析思路只能按照你最熟悉的那个领域来;而如果你对一个人并不了解时,你只能根据你心里认为的常理来揣度;常识往往就是一个人自己的信念。这大概是对佛眼中众生皆佛,狗眼中众生皆狗的科学解释了。当然,以前有人用这句话来反噎我,说在杨才子你眼中我又是什么呢?我找不出什么话回答他;以后一直在想到底是我的问题呢,还是他的问题?应该如何回答这个诘问?中国人的智慧在吵架方面似乎特别发达,呵呵。 前段时间李淼写了两篇大作《 生活中的对数 ( 外一则) 》和《 量纲嬗变 》,很值得一读。这两篇文章似乎是给了两本杂志,不好引用,我偷偷的引用几句话,估计问题不大: 人类和基本物理常数有关是明显的,因为我们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这些粒子的质量以及电磁相互作用的强度决定了生物的很多东西。同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地球的重力,从而,我们的身高等等又和地球的重量以及牛顿引力常数有关。地球的重量和引力常数还决定了其他环境因素,例如空气密度,后者又会影响一切生物。所以,人能感受到的基本单位是个非常复杂的动力学的问题。 这是环境对生理的影响,在《中国景色》里,单之蔷对环境影响文化乃至饮食(比如成都人为何闲)做了很多分析,结合前面的《李国文说唐》和现在的《预知社会》,也许我们不难理解中国的文化为何如此,甚至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这里先不叙述了,以后有精力可以谈一谈。 《我的千岁寒》 ( http://www.southcn.com/edu/newbook/shuxun/200705090452.htm ) 有一些人向我推荐过这本书。我的一位美丽且有才的同事跟我说,感觉王朔像是磕了药似的。我不是王朔的粉丝,他以前的作品有点痞子味,所以我同事这么说我就不想看了。大家又说这本书是狂禅,我一般都把认为自己开悟了的人归结到知道点禅的皮毛中去,听了这个信息就更不想读了(事实上,开悟过程中修行、打坐、出世都是必须经历的阶段,没有经历过戒的阶段要想慧几乎是不可能的)。 春节买了一大堆书,顺手捎上了它。这段时间翻了翻,没有逐字逐句的读,先前读觉得他真是磕了药,后来直接翻到《唯物论史纲》,有点心得了。我读《唯物论史纲》感觉很亲切,很多东西在我的静夜狂思里可以找到影子嘛。再回过头来读前面的,有点明白他的狂禅了。 总体来说王朔这部书是写给自己的,我感觉要么他把文学当成生命的,要么他拿文学当玩艺儿的(李国文归纳的四种文化人中的两种)。王朔写这本书有没有嗑药,这只能私底下闲话几句,不能乱说;但这本书尤其是《唯物论史纲》改变了我对王朔的一些看法,我认为他起码在试图超越自己,试图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这就够了。王朔的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比如灵魂,每秒 三十万公里 ,书中常见类似的句式,要我说呢,写一两句这样的句式不很困难,要写个百十来句不带重样的,那就见功夫。 一个人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也就是在和时代对话,和天地万物对话。这么说似乎有点落入了天人合一的俗套和伪科学,不过如果你仔细读仔细想了我前面的引文和文字,我想不难理解我这个观点。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不外是时代在某个点的表现,不外是环境在某个点的表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成长环境不同的两个人,可以在一些事情上的观点惊人地一致了。 而垃圾的产生,往往就是没有和自己的心灵对过话。作者通过写作套路向媒体交差,媒体通过追逐热点和酸俗向读者交差,读者通过快餐向自己的大脑交差;于是兴奋和遗忘都发生在一夜之间。 因此我并不推荐大多数人读《我的千岁寒》这本书,如果你读我的《静夜狂思》系列都有点费劲的话,那么读这本书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当然,你可以认为我的东西或《我的千岁寒》都是垃圾,因此,我们就不必挑战自己的习惯去读那些自己认为是垃圾的东西了。 读者读博客和读书都是在进入作者精神世界的基础上和作者交流。有的作品由于熵比较低,要求读者也要有低熵,那些高熵的读者进入不了作者的世界,读不懂和读不通就发生了。所以媚俗的作品,文学作品也好,春晚的小品也好,流行音乐也好,总是容易被更多人接受而火起来。而反观那些低熵的作品,尽管喜欢他们的人不会很多,但大都比较稳定而持久,这些作品往往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话又说回来,快餐年代里,又有几个人会有耐心去认真读一篇文章、一本书,谁又会自己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呢?当一个人习惯了和自己的大脑一夜情,谁还会在乎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西施还是貂蝉呢? 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年前黄庆问我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什么,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我这些日子一直在时不时的想这个问题,读完这几本书,看完李淼的两篇博文,我突然有点感触。尽管有不少人仍然沉浸在过去的世界里,但是我们这个时代总还是有不少人在尝试和探索。比如单之蔷的《中国景色》,吴国盛的《时间的观念》。 严格说来,这四本书的内容并不能代表这个时代,我看到的是几本书的写作翻译背后体现出来的思考、探索和自我超越。体制的改进往往需要社会思想的积累和重大事件的触发,是可遇不可求的;思想上的激荡则既不需要呼吁又不需要流血。只要我们愿意在听多了宏大工程后收拾心情,自己躲在小屋里多读几本书。 尽管现实的纷纷扰扰仍然时不时的跳出来蛰大家一口,但总有些人在坚持不懈的读书、思考、写作、探索。尽管这些工作往往淹没在浮华浮躁之中,但它们会对那些愿意寻求真理的人们有所帮助,经岁月的大浪淘沙,最终沉淀为菁华;正如历史从来不会记住地震和地震中那些懦弱的生命,而只会记住那些坚强面对和勇敢走出困境的生命一样。 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是探索,也许它还没有成为今天人们生活的主流,但它终于会有春风化雨的那一天;也许昨晚它已经悄悄地来过而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早上推开窗,美美地呼吸从窗外传来的暗香。 我们读这些书这些文章,不正是在感受这个时代的精神暗香么? 最后借用费恩曼的句式寄语大家: Stop brawling and think.
个人分类: 天问|7160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的地盘你做主!
人为峰 2009-1-30 15:10
我的地盘你做主?!只要你具有科学精神! 我的地盘你做主?!只要你对我的地盘有足够的兴趣! 我的地盘你做主?!只要你认为在这个地盘能够实现你的梦! --欢迎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合作。也欢迎任何专业背景的志士来攻读博士学位和做博士后研究。只要你自己确认在我的地盘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58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地磁变化看地球的生命
moxj 2008-11-28 20:23
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6-09/06/content_5054252.htm 今天有个同学从旧公寓搬到我们新宿舍这边来住,整理床铺的时候问我头朝那面睡合适一点.一看有这么一个机会,我马上回答:科学网里有专业的医疗保健选手,你要多上来学习. 有很多人都知道人体会受地磁场的干扰,医生建议大家头朝北面睡觉.而且心脏一般在靠左的地方,为了减轻它的负担,可以弓身向右侧身睡觉. 然而一帮搞地质的在一起聊起这个磁场来,当然就扯的比较远了.由于现在对地磁场的监测更加精确了.所以不少人会关注地磁场变化和构造活动的关系.我们人类的安全监测网将会不断的完善.相互印证,更加科学.但这个问题我不懂,今天也不乱想. 讲下磁场和一个地质理论的故事.是关于板快理论发展的事情.很早就写过一篇《 站在世界屋脊看板块理论的中国人-其中一个小学生的遐想 》的胡话.今天简单介绍下这个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证据. 早在 19 世纪,人们就发现地球上的有些岩石磁性方向和现在地磁场是反向的.后来人们得知很多星球,包括太阳在内都会有磁场倒转的现象.本来前写天想专门写这个话题,但最近经常要加班就忘了.说到这里,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人,一定会想起电影里的地磁倒转事件,那时我们的很多仪器都失效了,地球上一片混乱.甚至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灭绝就和这个有密切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地球的正常现象,前几天的新闻里不是大家都看到蜘蛛在失重的状态都很快就恢复正常,可以织出完美蛛网吗?当然新的研究也发现一些动物是在利用地磁迁徙,他们身体里有些分子有指南针一样的作用,比喻有种叫蓝光受体的东西被不少科学家研究.下面的简短介绍可以让你了解一点这种地球事件. 当人们提出大陆漂移的时候,有两个分别叫瓦因和妈修斯的人联系到地球上的磁场倒转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地球的磁场是会不断倒转的,而海底的板快又是不断生长的.那么新长出来的板块就保留了当时的地磁方向.这样海底板块不断生长推移将会出现相反方向磁条带在整个大洋板快交替出现.结果有另外以为军队出生的船长对这件事情很有兴趣,在大洋里连续取样,证明了这个想法.这样先前的板块理论重新获得新生.另外人们在陆地上随时间不同钻取的样品也表明这种情况,后来在海底钻探垂直取样(越到深部代表越老时代的沉积)结果有很好的吻合.(记忆不一定准确,附一张下面的图容易理解,百度是个什么网,连点基础的东西都搜不到,以后看到再修改吧) 其实关于地球磁场的问题有很多人感兴趣,关于地球磁场的模型也很多,比较被接受的一种是发电机模型,其中有很多问题,比喻温度超过居里点怎样具有磁性的问题,当然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和地球上不同,所以有的东西是很自然的事情.最近地球磁场正在减弱,历史上这种情况可能是倒转的前兆.但用双发电机模型在计算机中计算模拟,也有恢复正常的可能,这种模拟和实际结合的比较好.(可惜我关注过的问题都没有留下资料和图片) 就此停下吧,这个话题因该做个系列聊的,而且可以提出不少问题想法,但今天看到这个网有人提醒大家比赛专门设了科学奖,我就把今天以后的文章都冒昧放在科普里吧,可能有不少错误,故事也不完整,如果有人讨论,我会在留言回复里向您学习,积极和您讨论.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4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如存在时光机的话……
cutefay 2008-11-7 00:44
最近一直在重温《多啦A梦》,于是做梦都梦见了时光机。我的梦里面有的一个情节是在地震马上至我们面前的时候,我灵机一动,可以用时光机回到过去来改变历史。于是我们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回到了过去,找到了即将从家乡去爬山的我和弟弟,阻止了他们去爬山,于是历史改变了,我们一直舒服地待在家里。(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4829 ) 梦中的情节是缺乏逻辑性的,醒来时候细细想了一下。如果真的坐时光机回到过去,那是否真能改变自己的历史?如果改变了,那么自己经历的很多事情就是没有经历了,也就是没有存在性,那么,现在的去改变历史的自己,是否还会存在?如果存在的话,那么是否还会记得这段给通过改变历史而抹杀了的记忆? 机器猫上的运用时光机的情节都是改变不了历史的,就是他们回到过去,结果无论如何还是让事情向着现在的事情发生了。大话西游中的情节是至尊宝回到五百年前从而改变了历史,结果五百年后的情景和原来不同了,但是这样的话五百年后的至尊宝就不存在了,而那个变成孙悟空的至尊宝还能记得他经历的一切事情。 记得看过一些科幻小说上是这样解释的:人类回到过去改变历史之后,历史就向另外的一个分点行进了,也就是出现了一个平行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原来的世界不冲突。主人公在两个世界里都有存在。 我还看过有个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两性人回到过去,和自己结婚生出自己这样的荒诞的事情,来说明时光机是不可能存在的。 究竟时光机是否存在?存在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 希望能够听听大家的想法。大家可以在回帖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3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路要自己探索
mylord 2008-10-8 23:11
路要自己探索 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我信! 我是个不相信经验的人。以前考研时,听过好多他们过来人的经验。听每个人讲的时候都觉得蛮有道理,但听多了直接后果就是迷茫!那时考研辅导班铺天盖地,同学们对其深信不疑,但我无动于衷。只因为我不相信别人的经验。 我这里的经验指的是别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我讨厌按照别人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生活,工作。我拥有健康的价值观,他可以指导我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不让别人的成功成为自己的障碍。 诚然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的方法有关,既然他们用这样的方法成功,同样的移植到我们身上,如法炮制也该成功。但我相信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别人的做法永远最适合他们自己。而我们一定也有最适合自己的成功法典。盲目的追求他人的成功秘诀,按照他们的做法规范自己很多时候,得到的只是邯郸学步的结果。 人不能没有自我。在仰望大师的光芒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也可以燎原!而且我们比他们更有潜力,因为他们已日到中天,而我们还只是朝阳! 既然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找到成功的法门,我们同样有能力为自己量身定做自己的葵花宝典。我坚信,路在脚下,路要自己探索。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长者告诉我们,这样做会如果会如果,不要直接就相信吧。自己动脑分析下,然后亲自实践体会一下,才能真正明白他话中的含义,或者有更好的发现和理解。这样你就和他站在同一高度了。否则,你只是体力劳动者。 在未知世界面前,我们与大师们都是无知者,从这点上我们是毫无差别的。但唯一的差别是,他们经验丰富,可以为他们将来的探索指出方向。但如果我不相信经验,我和大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个人分类: |2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个学术报告之二:中医的科学探索
人为峰 2008-9-7 08:51
中医的科学探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视探索不可忽视社会责任——与杨玲兄商榷
lingfeng 2008-7-30 22:05
看到杨玲兄大作 《 走科学探索的极端 》 , 本不打算作文回答,但评论完后发现实在太长,就整理了一下放到这里了。 为了避免误解,我这里总结一下,杨玲兄前面的核心观点是:只需要强调探索精神,完全不管社会责任(如他说的: 责任感和学术完全是两回事;但科学不应该为成果负责。), 并且这样自然会产生社会效应,而在此文中似乎又认为社会责任是肯定存在的,但是不需要去管它。我的核心观点是:对于科学家来说探索精神很重要,但社会责任才是第一位的。 同样,我也同意杨玲兄的第二,三段,第四段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不会走极端,我重视社会责任,但同样重视探索,只是更重视前者而已。事实上我之所以写《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因为好像杨玲兄的观点就是“只要探索不求结果”,在我看来确实是走极端了,如果杨玲兄认为探索最重要,社会责任也不可少,我是完全没有异议的。 “你很难让科学不偏不倚的既探索又实用。社会的轨迹不外是,当一个极端出现后,会因另一个极端的出现而逐渐走向正规,在正确的道路上保持一些年,又逐渐滑向另给一个极端。” 我不认为是这样的,做实验的时候,如果某种酸PH值太低,往往是用水或缓冲液去中和,很少直接用碱的;一件衣服湿了,不一定非得在阳光底下暴晒或用火去烤,在阴凉的方甚至是结冰后也一样可以晾干;社会上,法治国家例如美国也绝不会说:我们只要法律不要任何道德。 “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你很难仅靠呼吁不靠立法而让他拥有社会责任感,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你不需要呼吁他就已经拥有社会责任感了。” 我基本上赞同这句话,事实上,我早就看到道德是不可靠的,道德只能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只能依赖制度。但是应该看到,呼吁道德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在“礼崩乐坏”的孔子时代,孔子的对礼的强调确实对于净化当时的社会风气起到了不错的作用,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建立起科学的体制。同样,我是否也可以说,没有探索精神的人你很难仅靠呼吁而让他拥有探索精神,而有探索精神的人你不需要呼吁他就已经拥有探索精神了呢?中国的很多科研人员不过是为名为利为升官发财而科研的,呼吁探索精神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意义也一样不大,所以我认为呼吁二者效果是差不多的。 虽然 “没有人可以那么准确地预测自己将有什么样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将有什么样的价值” 但是科研活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尤其是实证性的科学(例如医学),预见能力也是科研洞察力的一种体现。 “不会奢望每一个政府官员和每一个政府项目都对得起他的钱:这个世界总会有败类和失败”“即使是那些最优秀的研究者,我相信他也不敢保证,拿了纳税人百万研究费用,或者生活费用,就一定能在一两年内,甚至十年内得出好成果,哪怕只是与他的所得相当的成果。” 我觉得杨玲兄似乎误解我的意思了,我绝不会有这样的看法。呼吁社会责任,并不等于百分之百出成果,科研需要创新,创新就会有失败,这是科研的基本常识,我不可能不知道。我说的只是意识而已,例如假如我是一个篮球教练,强调队员要有赢球的意识,绝不是说每一场都要求他们一定赢。 “是我看到科学和科学家由于被民众和政治看到具有强大能量,而背负上了过重的枷锁。” 如果是这样,倒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认为就要以走极端的方式,强调其一不一定要完全否认其二。而且我所看到的科研现状,不是科学家被社会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是被不合理的体制所制约,这是官本位的体制决定的,与社会责任无关。 “促使科学家做出这些发现的,不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的探索精神。” 我不这样认为。袁隆平为什么不去研究野草,不去研究月季,而偏偏选择了水稻?因为对于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至关重要,如果他选择了研究月季,基本上可以肯定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所以,科研成果既与探索精神有关,也与社会责任有关。 有人在我文章后留言说既然所有的事物都有有益的一面,那就是说所有的科研成果都有造福人类的可能,既然如此,何必再去强调呢?我的看法是,利弊皆有大小之分,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所以,选题时应该选预见好处更大的课题,避免预见的坏处更大的选题。我越来越发现交流很困难,估计有人会反驳说:你能百分之百预见准确吗?我这里并不是说能够百分之百准确预见,所有的预见都不是完全准确的,但是从概率的角度上来说,预测多了,成功的概率大于失误的概率,正因为如此,才有预测的必要。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之所以看法相差很大,既与我们的人生观科学观有关,还与我们的专业不同有关。正如我在前面文中所说的一样,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幸福,而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大众的幸福是统一的。我的专业是医学,医学科研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它是以解决病痛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为终极目的的。我以后在科研选题时,首先就会估计:假如我的研究成功,对于医学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在可行性相同的情况下,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意义更大的课题。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6060 次阅读|5 个评论
走科学探索的极端
考槃在涧 2008-7-30 12:03
如果一颗行星被一颗恒星的引力捕获,向恒星加速跌去,你应该怎么办?解决办法之一是放另一颗恒星在行星的另一侧,让引力平衡,而避免行星掉入万劫不复之地。 任何一种观点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对错往往发生在对观点绝对放大之中。我们也许可以中庸,但中庸是立场和态度,不是观点。只要是观点,就会有倾向,而观点本身往往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不可调和的是人们的立场和态度。 首先我们必须要认可的是,科学的职能中既有探索也有责任,这就是说,我完全同意凌峰兄大作《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中的第二、三两段。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目前要把科学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作为科学和科学家的第一性,或者,核心内涵。 人类社会存在的任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功用性。甚至毒品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不是要说存在即是合理,但对于现实而言不合理的已经不存在了,比如裹脚布。所以,客观来说,只要存在于现实的文明,就必然会承担社会责任,这就像一个人入洞房不用手把手的教一样,车到山前必有路也。 所以,我从来不会去呼吁教人们赚钱,我会呼吁人们认识他们的内心。尽管认识自己的内心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但是在极端的赚钱观下,这个本能被那个本能抑制了。 科学至少有两个先天的本能:探索和反哺。我想任何人都可以同意的是,从总体上讲,科学和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远大于他们的所得。这句话的另一个含义是,部分科学和科学家是坐吃山空的。 然而,这不是我们强调科学和科学家的责任就可以改观的。我们必须容忍局部的浪费和不合理存在,这不是我们可以消灭的。我们要呼吁一件事情,要么它能够带来实际的效果,要么它能给大家带来观念上的革新,如果这二者不居其一,我看不出呼吁的作用。 纳税人要求科学和科学家对得起他们的血汗钱,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我也是纳税人,如同我要求政府对得起我的血汗钱一样。 但一个稍微有点理性的纳税人,不会奢望每一个政府官员和每一个政府项目都对得起他的钱:这个世界总会有败类和失败。 科学的情况更加复杂,因为科学发现比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具有不可预见性。我不十分熟悉科学史,但我知道有相当多的重大或不重大的科学发现是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得出的,有的甚至与发现者当时进行的研究大相径庭。科学是要发现未知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那么准确地预测自己将有什么样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将有什么样的价值。促使科学家做出这些发现的,不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的探索精神。 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一个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我说实话看不出政治家、科学家应该背负比其他职业更沉重的社会责任感。事实上,我从来不会去想我的工作会有什么社会效益,我首先想的是对不对得起老板的工资。这是职业责任感,不是社会责任感。科学家的工作当然要对得起纳税人的工资,这也是职业责任感,这样的责任感和其他职业的责任不应该有什么区别。这也是职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个已经成熟或者趋于成熟的职业,只要它的从业者的行为符合职业规范,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社会财富来,而不用去向从业者强调社会责任。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就一定能反哺社会,过分强调科学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只会给科学和科学家戴上更沉重的枷锁。我不相信一个被捆绑住手脚的人能够跑得飞快,除非他是跳蚤。 没有人比科学家更懂科学和科学研究。所以,科学研究最好交给科学家们去判断。纳税人把钱交给科学家,就必须要承担这样的风险:有些钱就是要打水漂。这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总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拿了不那么多的资源干出了大事情,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也许是这个领域,也许是那个领域,谁又知道呢? 当然,在一些比较技术的领域,其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纳税人乃至企业也非常愿意在这上面花钱。然而,这些领域的研究往往是自发而不需要引导的,短期可见的经济利益会促使企业自己投资研究开发,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些研究不是科学,但它们显然是偏向于应用和技术的科学。 尽管我们不能把应用、技术和科学割裂开来,但我们必须承认,有些基础的研究,是没有办法估量其短期的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企业很难为这部分研究投钱,只有靠纳税人的血汗。然而,没有人敢为这部分研究打保票。即使是那些最优秀的研究者,我相信他也不敢保证,拿了纳税人百万研究费用,或者生活费用,就一定能在一两年内,甚至十年内得出好成果,哪怕只是与他的所得相当的成果。在这个领域来说,探索精神对科学发现的作用要远比社会责任感来得有用来得直接得多。当一个研究连研究者也不知道他具有什么社会价值时,他是做下去还是不做下去呢?不止科学领域,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我不知道他基于什么社会价值?我相信他只是心中有话要说,仅此而已。尽管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不尽相同,但二者有一点是相通的:科学成果和艺术成果的社会效益是很难客观评估的,至少在成果产生前是很难评估的。 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来自哪里?首先来自他的探索精神。我们不要把科学的探索精神理解为空想主义。我们知道,科学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所有的科学探索都是基于以前的基础和一定的规范之上,这决定了科学探索本身的科学性。科学探索当然会走弯路,纳税人的一些钱也会打水漂;但是科学探索的特点决定在总体上和长期上,纳税人只会得到十倍的回报。人们宁愿把钱拿去买彩票而把钱集中到几个运气特别好的人那里,也不愿增加科学投入或者增加科学家的收入,这不是很奇怪吗?难道科学探索出成果的概率竟然比中彩票还要小(当然这里存在自己中彩票的侥幸心理,不必深究)? 我要赞扬那些基于社会责任感而从事某种工作的,但我相信大多数人是基于兴趣、利益选择工作而不是基于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没有办法呼吁的。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你很难仅靠呼吁不靠立法而让他拥有社会责任感,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你不需要呼吁他就已经拥有社会责任感了。 我之所以要呼吁探索而轻视结果,是我看到科学和科学家由于被民众和政治看到具有强大能量,而背负上了过重的枷锁。民众首先质疑科学家做出了什么贡献,而科学家也反思自己的社会责任,而科学最本源的探索精神却被政府、民众和科学家忽视。这是我们对科学不宽容的根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 因此,当科学正在或者将要滑向一个极端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用另一个极端来平衡。 我理解所谓智者不过是这样一种人:他们能够比普通人更早嗅出空气中飘散着的危险信号,及早告知民众,通过尽量不打扰民众的方法影响民众。 我们说过倾向没有办法中立。你很难让科学不偏不倚的既探索又实用。社会的轨迹不外是,当一个极端出现后,会因另一个极端的出现而逐渐走向正规,在正确的道路上保持一些年,又逐渐滑向另给一个极端。 没有哪一个极端是绝对错的,但是存在两个边界。在边界之内,社会没有明显的倾向,是健康的;在边界之外,是需要警惕的。如果滑行得太远,则是危险的。但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和变化的,没有人能说我们现在是在边界之内还是边界之外。 所以,智者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法把偏离了边界的思潮拉回来。然而,大多数时候,连智者自己也很难肯定当下是否合适,自己的方法是否合适。 幸运的是,智者往往并不是决策者。当时机不当时,人们或者不认可智者的言论,或者把智者的言论当成疯话。疯话在抽屉里锁几十年后,人们像大梦猛醒一般,突然领悟到智者所言的道理:时机到了。而智者当时不合时宜的话的意义就在于,他让人们记忆中留下了这样的警觉,而一当时机成熟时人们就很快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智者给人们准备好了思想,播种好了思想。 尽管一个理智的人对自己的对错不那么肯定,空穴毕竟不来风。只要有人理解到当下存在问题,就说明这个问题迟早都会成为问题。因为只有已经、正在、或者即将出现问题时,才有可能会有人感觉到问题,除非他真的是个疯子。 大家当然可以把我看成疯子,不过就算是走极端,我也要走科学探索的极端。
个人分类: 哲思|4365 次阅读|7 个评论
静夜狂思-(16)-科学
热度 1 考槃在涧 2008-7-28 16:25
科学的首要任务是探索。 不要担心科学的结果。只要有科学的精神,就必然有科学的结果。个人的科学所获是随机的,群体的科学所获是必然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大群有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即便偶尔有个人收获,也不会有群体收获。 科学的结果不是导向幸福的上帝,科学的精神才是引导自由的女神。 ------------------------------------------------------------------ 科学的精神不是否定已知,而是探索未知;为否定而怀疑不是科学精神,因发现而怀疑才是。 思索不是科学而科学必须思索。 我相信,尽管思辨还不是科学,也许,总有一天,思辨也可以像实验那样,可以重复验证而成为一种新的科学。 有人认为怀疑是科学的基础,也许是这样的,但信任却是怀疑的基础。没有信任的怀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我们知道:林妹妹永远也不会爱上薛蟠。 科学不是推翻,是发现。 --------------------------------------------------------------------- 科学幻想和幻想不同的是,它不但是关于科学的幻想,还是科学地幻想。 科学不但是实验,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科学理论之所以存在被证实的可能,正是因为其思维方式是科学的。不要以为猴子不做梦,只是,猴子的梦不科学。 没有幻想的科学也许存在,失去了想象力的科学肯定不存在。 想象力不是科学,失去了想象力的科学飞不起来。 科学家的想象力是一个国家想象力的集中体现。在一个还没有想象力的国家拿诺贝尔奖不过是奢望。 ---------------------------------------------------------------- 成果是政治给科学戴上的枷锁。科学没有必要为成果负责,科学是人们自愿把资源交给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求富裕,不求出名,他们只为探索寻求答案,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找到答案,却给其他找到答案的人铺平了道路。 人们很奇怪,政客每天都在说慌,浪费了数以千亿计的纳税人资源,人们仍然听信政客;而科学家偶尔出几个败类,浪费几百万元,整个科学家群体在人们眼里就堕落了。 政治和科学联姻的后果是科学家的政治家化。事实上,如同哲学很难指导科学一样,我不相信政治可以指导科学,我也不认为科学应该为政治服务。科学就是科学。一群政治家在做科学,能做出好科学那是天方夜谭。 当科学承载了 GDP 时, GDP 就不再科学。 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科学被炸死了。政治和欲望如同辐射般被释放出来,人们看到了科学带来的巨大能量和破坏力,人们看到了征服他人、他国和自然的可能。科学被目的性了,科学的一切都变成了有目的的。人们增加了科学的投入,也就相应的要求科学有相应的产出。人们不知道,科学的发展往往是跳跃式的,一段时间的投入可能打了水漂,但它总能在更长远的时间里得到十倍的收获,而在什么时候得到什么样的收获,这是谁都无法预计的:这就是科学,就像生下孩子时,你永远不知道他长大了会做什么,所有的预测不过都是抓周。 ---------------------------------------------------------------- 人们期望科学把自己从痛苦中拯救出来,从自然对自己的桎梏拯救出来。可是每当科学进步一步,人们的欲望就会增加两步。如果按照古代的生活标准,今天的资源绝对过剩,可是我们的资源还是紧张,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痛苦。 人类永远也不可能摆脱自然对自己的桎梏,除非他们能先摆脱心灵对自己的桎梏。 科学救过人,也杀过人。科学给人带来的幸福总是和痛苦相当。 当人们希望科学拯救自己的时候,人们被自己的内心桎梏得更甚了。 科学家当然可以成为一种职业,但科学却不该沦为一种工具。 科学家不是救世主,科学家只是帮助每个人看到自救的可能。其实上帝也不是救世主,上帝从来没有在人们需要他的时候出现过,他只是,让人们看到自救的可能。 请不要用政治、经济、人民等任何理由去打扰科学家,请从他们仰望星空的视野里走开。星空没有国家、种族,也没有 GDP ,更不会有偏见、固执和愚昧。 科学永远是人类的孩子,因为科学像孩子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的永远是未知。你给孩子投钱学钢琴的时候,你并没有指望在十年内收回投资;可现在你就是这么去要求科学的。 ------------------------------------------------------------- 对孩子要宽容。你不会在孩子摔一跤的时候,骂他没用再给他三巴掌;你或者把他拉起来,或者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自己站起来。你不会在孩子考试不及格的时候骂他真笨,或不再让他花钱买书,你会帮他一起分析原因,给他找家庭教师,给他买参考书。而我们对待科学呢?恨不得把科学家都杀了,取出科学家的大脑榨成科学汁。发表不了论文就打入冷宫,稍微出点成果就重大发现,其实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的也要补考,一样的也会拿 100 分。 人很容易因为害怕受惩罚而铤而走险,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最终酿成更大的错误。不幸的是,科学家也是人。 我知道在绝大多数国家质疑科学家都比质疑政治家要容易一些;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质疑科学家都比质疑政治家要愚蠢一些。 -------------------------------------------------------------------- 科学家应该感谢人们把资源交给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人们应该感谢科学家放弃了本可以功成名就的机会去做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事情。 科学家的幸福不在于在路上捡到百元大钞,在于发现这张百元大钞竟然和别的不同! 让科学家为生计奔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耻辱。 科学家的生活水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唯一标准。当然,不包括他在经费中的潜规则所得。 与其去奖励已经获得成果的科学家,不如去帮助还没有成功的科学家。已经获得成果的,他更容易获得基金、论文发表和认可、社会赞助、社会合作等各种机会,奖励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对于那些还没有成果的科学家,也许拉兄弟一把就能快速成长。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眼里只有金牌,没有陪练。 爱因斯坦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拒绝了以色列总统的职位。中国的某些科学家还远没有爱因斯坦的成绩就迫不及待的对着行政职位抛媚眼脱衣服的风情万种了。 --------------------------------------------------------------------- 尽管科学不是政治,我这里还是谈了很多政治。我希望我永远不要再谈。
个人分类: 哲思|4602 次阅读|4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