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留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景、派对与诺贝尔奖
热度 1 yanyuloutai 2018-12-12 14:32
美国加州大学由十所分校组成。十所分校中名气最大、排名最高的当属伯克利分校;以国际化和篮球运动著称的是洛杉矶分校;而最受美国学生欢迎、风景最优美的则是圣塔芭芭拉分校。 圣塔芭芭拉分校位于加州南部圣塔芭芭拉市以北 10 英里处的一个半岛上。圣塔芭芭拉市号称世界上风景最美的地方之一,美国的富豪很多都在这里建别墅。 圣塔芭芭拉分校坐落于此,天然具有一种度假风情。 2005 年它在美国新闻周刊与卡普兰教育机构连手推出的“卡普兰大学指南”中,被评为全美最受欢迎的 25 所大学之一。 学校地处半岛,三面环海。进入校区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大花园。大片的绿草坪,间以挺拔简洁的热带棕榈树。因为南加州温暖的气候,校园里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随处可见一种加州特有的树种,树型高大,开鲜红色花,在繁茂的绿色中是很好的点缀。 圣塔芭芭拉分校总面积有一千多英亩,和美国多数大学一样,校园里总是充满了滑板和单车少男少女。不同的是这里的路线设计很有意思:驾车、使用自行车和滑板、步行各有自己单独的路线,各不相同,少有交叉。车辆固然可以畅通无阻,骑自行车和蹬滑板的人也可以在自己的线路上高速行驶,而行人则在步行道上优哉游哉。 校园建筑风格多样,颜色以白色居多,映衬着加州永远的蓝天,显得分外明净。比较有特色的是工程类学院的建筑。它们基本都分布在海边,背海的一面一律饰以金属构架,闪着银色光泽,给人一种很酷的感觉;朝向大海的一面则全部采用玻璃墙,因此楼里都是全海景的房间,抬头即可见碧海蓝天,真正称得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离工程类学院不远是图书馆,藏书有 300 万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借阅系统。只要在网上预约,三天之内你就可以在本校图书馆的前台拿到从加州大学其他分校图书馆借的书。加州大学各分校之间有专门的图书资料运输和流通的渠道,这对于学习和作研究来说是很方便的。 学校的职业咨询中心也很有特色。中心门口放置着一辆自行车,车筐里装满了可以免费取用的本学期活动安排表。自行车寓意着学生们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旅途。最有意思的是,职业中心有很多隔音的小房间,专门用来做模拟面试,有职业咨询师和心理辅导人员指导学生如何在求职面试中有出色的表现。 学校最具人气的地方是大学中心。大学中心由一栋楼房和楼房前面的小广场组成。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方形的高塔,塔顶是钟楼。这座塔是学校的最高建筑物,也是学校的标志。广场边的楼房是集吃饭、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一楼是餐厅,提供各种风味的食品,除美式的三明治、汉堡、比萨外,还有泰国料理、意大利空心粉、墨西哥卷饼,以及中国风格的熊猫快餐。餐厅外面是个宽大的阳台,这里视野开阔,可以居高临下欣赏校园里的湖泊。湖泊两岸是茂密的桉树,散发出阵阵特有的香气。树的倒影投在湖水上,使湖水显得幽深。湖上时有白鹭和野鸭悠然地游动。坐在这里,吃饭或者喝咖啡,呼吸着湿润的海风,真是不错的享受。连鸟儿都喜欢这个地方,它们在餐桌上或地上啄食食物碎屑,一点也不怕人。 餐厅旁边的书店是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场所,里面的售货员、收银员都是学生。书店外面是一个大厅,摆放着很多沙发、茶几。学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学习,或坐或躺,腿跷在茶几上,就像在自家的客厅里一样。 沿着小湖走到尽头,是一片沙滩,沙滩的尽头就是大海了。站在礁石上极目远眺,浩瀚的太平洋水天一色。海滩上是三三两两散步、日光浴的学生,海面上则有人在游泳、冲浪、钓鱼、驾驶风帆,海鸥在旁边飞来飞去。岸边的悬崖上,是大片黄色和粉色的野花。沿着悬崖边的木梯走上去,是长满草和灌木的高地,高地上专门开辟出两三条小路供学生跑步或骑自行车,路边放置着木椅供人们休息。在灌木丛中的土路上漫步,眼前时有松鼠、野兔、蜥蜴等跑过,耳边则是涛声阵阵。 面对如此美景,学习了一天还不想尽情开派对的人恐怕会很少。圣塔芭芭拉分校学生的口号是: study hard and party harder! (努力学习,更要努力开派对!)圣塔芭芭拉分校也由此成为全美闻名的 party school (派对大学)。 学生们多住在紧挨校园的古利塔小镇上,租住公寓房或当地居民的房子。每天夜幕一降临,学生们的派对就开始了。房屋灯火通明,院子里架着烧烤炉,一边喝饮料、吃烤肉,一边跳舞、唱歌、弹吉他,少则五六人,多则几十人,热闹至极。可以说,这里除了期末考试的几天外,几乎天天都有派对。 圣塔芭芭拉分校虽是“派对大学”,但丝毫不影响其教育水准与学术实力。它是近 10 年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美国大学之一,在全美大学排行榜中排第 45 位,在美国公立大学排名中位居第 10 ,是公立常春藤盟校成员,至今已 有 5 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 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成就使它成为吸引教育工作者的胜地,憧憬着把学校办好的世界各国大学校长,纷纷前去取经。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校长谈到办校经验时说:“千方百计吸引人才,不惜代价留住人才,为教授提供上好的研究环境和团队,是让有潜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不断在校园里冒出的秘诀。”
323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幻世界】【《行尸走肉》全集】【TXT+EPUB】
lcj2212916 2016-2-16 10:59
空气中满是腐烂的味道 到处都是枯木,周围一片沼泽 破败的建筑,直升机的残骸 两名幸存者走在回家的路上 步履蹒跚,精疲力竭 输电塔东倒西歪,并遭到严重腐蚀 上面的电线,早已不复存在 只蹲着两只,饥肠辘辘的猴 正贪婪地盯着那两个幸存者 …… 欢迎来到世界末日 《行尸走肉》全集 作者:夏树 001、小姨的秘密 我有个小姨,只大我几岁,一米七,有一次跟她亲密地手挽手逛街,结果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打电话给我妈妈,说我早恋,我妈问我怎么回事,我说问你妹啊! 那年我上高三,小姨大学刚毕业。 现在我大学毕业都两年了,可小姨长得还跟那时候一样水灵,只不过身材更显妩媚,大的地方更大,翘的地方更翘,而且长得还不是一般的好看,追她的男人数量,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不过据我所知,小姨一直没谈恋爱,可能因为工作忙的原因吧。 小姨是CAS重点培养对象,放到美国留学回来后,直接被CAS安排进了沪市生物与化学研究所,别看小姨年纪不大,现在的职务却很高,是研究所的副主任,主持着一项什么细胞生物学科研项目。 小姨跟我妈虽然年纪相差近二十岁,但是关系极好,可能是爱屋及乌吧,小姨从小就挺喜欢我的,总在一起玩耍,我去外婆家,她还经常抱着我睡觉,直到我十二岁那年,有一天晚上弄脏了床单,被妈妈发现,才不让我跟小姨一起睡了。 扯远了。 今天是周末,中午小姨给我打电话,让我下班去接她,要来我家吃饭,晚上在我家住,我问她太阳怎么打西边出来了,都好几个月没来我家了,小姨说想你了呗。小姨平时对别人总是一副冷面孔,不过在家人面前,还是很活泼的。 四点半,我跟暖暖说先走一步,开车来到小姨的研究所,接上小姨,一起回松江的家,车上小姨没说几句话,一直在后座弄笔记本电脑,不知道在搞什么。 老妈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还开了一瓶上等红酒,可是小姨的兴致似乎不高,默默吃了饭之后,便一头钻进了我的卧室,插上电脑继续弄她的笔记本电脑,老妈没敢问,怂恿我去问小姨,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儿了。 我酝酿了一下情绪,进了房间,小姨发觉我进来,快速地按了几个键,扣上了电脑屏幕! “哎呦,有什么秘密还瞒着我啊,涵姨!是不是背着我找男朋友了啊!”我倚在门口开玩笑道,小姨叫龙一涵。 “哪儿有!”小姨脸色一红,起身,从我的衣柜里找出一套睡衣,“我去洗澡,今晚我睡你房间,你去睡书房吧。” “哦。”我点头,侧身让小姨从门口出去,因为空间狭窄,小姨擦到了我的胳膊,给我弄得激灵了一下,她衣服里面那两团嫩肉还真是弹性十足,小姨怔了一下,但很快恢复了平静,扭着小蛮腰走向浴室。 看着小姨婀娜的背影,我吞了吞口水,不能瞎想!她可是我小姨啊,有想法的话,明天去事务所欺负暖暖吧! 不过脑海中还是禁不住浮现出一会儿小姨穿着我的睡衣从浴室中出来的场景…… 我晃了晃脑袋,涤荡一下我纯洁的灵魂。睡书房?想得美!今晚老爸老妈都去参加同学聚会(他俩是大学同学),不一定几点回来呢,我可以先睡他们房间嘛! 浴室里传来哗啦啦的水响,老妈和老爸换了正装,跟我打了个招呼就出去了。 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我跟小姨两个人,哦,还有傻根,我家那条边境牧羊犬,公的。 我看了一眼放在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又看了看毛玻璃后若隐若现的小姨的身姿,不禁好奇那电脑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小姨以前对我可从来都是开诚布公的,难不成她真的开始谈恋爱了?想到这里,我的心中竟然莫名其妙地涌起了一丝醋意,到底是什么男人,能打动天仙一般的小姨的心呢?不行,我这个做外甥的,得给她把把关呐! 坐到电脑前,心中有些忐忑,我深吸一口气,翻开了电脑。 擦,竟然上锁了,需要输入密码! 呵呵,对我来说,上锁有意义么?我可是看过700多集柯南的人,会600多种插人方法,精通200多种密室插人法,认识上百种毒药,制造各种不在场证明,巧妙利用鱼线,录音机,匕首,毒针等多种做案工具,记住,千万别惹我,不然你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我想了想,从抽屉里摸出验钞笔,拧亮,关上台灯,一排排斜射笔记本键盘,很快锁定了四个键--O、L、G、N--道理很简单,小姨是在发现我之后上锁的,心情很紧张,人在紧张的时候,手指出汗量会是正常的三倍,所以她上锁的几个按键上,一是指纹完整新鲜带有芳香,二是留在按键上盐的成分会比其他键多一些,根据这两点,我提炼出了这四个字母。 OLGN,LONG,是龙的拼音,看来是小姨下意识情况下随便输入的,最顺手的,当然是自己的姓。 L-O-N-G,回车,屏幕跳到了WIN9界面,我特么太有才了! 并没有QQ、MSN之类的社交软件在线,任务栏里只有两个文件夹,点开一个,里面有好多照片,不过都是平铺图,看不见内容,我又回头看了一眼,确定小姨还在洗澡之后,轻轻点开了第一张。............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42943137
1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求是论
kejidaobao 2015-1-16 10:53
求是科技基金会,《科技导报》编辑部 求是科技基金会, 《科技导报》编辑部 收稿日期:2014-11-08 摘要 :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在美国留学,有幸参与了国际上最早的转基因技术研究.回国后,我作为国内第一批科研工作者始终致力于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对解决未来粮食短缺、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转基因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对其生产应用、发展前景,在社会上引起争论是正常现象.但目前,社会公众对于转基因的争论,已经不只局限在科学范畴,而变成了广泛参与的社会问题. 1 转基因问题应该如何谈? 鲁白 :求是科技基金会举办的主题为“转基因求是论”的求是之家沙龙,主要涉及两大类问题:一类是与学术有关的问题,比如生物多样性、基因漂移、转Bt基因棉花会不会导致害虫产生抗性、人类健康等;另一类是与监管有关的问题,诸如政府的监管制度是否合理、各级部门的实施情况、民众有没有遵循政府的规章制度等。对我来说,我很想知道为什么转基因问题会在中国争议这么大,为什么现在全民都在议论、都在关心? 朱祯 :转基因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从科学角度,这个技术安不安全,有没有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突出优势?第二,从经济角度,推广转基因在经济上有没有价值?这可以由经济学家和科学家共同讨论;第三,从政治层面这一更高层次考虑,可能涉及到国际贸易甚至公众的反应。所以,讨论转基因必须按照这3个层次进行,如果3个层次混为一谈,永远谈不清楚。 黄大昉 :转基因问题非常复杂,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与政治、社会、经济、公众心理相互交错。在一个问题上必须抓主要矛盾,那么主要矛盾是什么? 先说讨论的思路。从国家战略上考虑,一是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领导人最关心的,也是有责任感的科学家所关心的;二是国际竞争力问题,也就是说,你若不发展转基因技术,将来怎么办?今后科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从科学角度讲,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个技术安全不安全。如果不安全,前面两个问题都不用考虑。也就是说,转基因产业化必须安全。至于监管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科普宣传问题,都是随之而来、派生出来的问题。所以,讨论转基因如果抓住这几个大问题,思路就比较清楚,讨论可能会有成果。 鲁白 :美国人已经吃了十几年的转基因食品,当初美国政府是如何让公众接受转基因食品的?过程是什么样? 杨晓光 :总体来说,美国人相信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FDA告知公众是安全的,他们就认为是安全的。 吴孔明 :从1996、1997年开始有转基因食品,美国在那个时候研发了抗虫棉、抗虫玉米、抗虫大豆、抗虫油菜,1996、 1997年完成了商业化的进程,在全世界对转基因还没有产生争议的情况下成功进入市场。 鲁白 :公众是如何接受的? 吴孔明 :美国没有大张旗鼓地告诉普通公众这是转基因的,普通公众也不知道。 石燕泉 :最早的时候,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品都是被 FDA定义为实质等同的、不需要区别标识的食品。 朱祯 :2000年,Science出版专刊报道了欧美等国家对转基因的态度的差别。之前,欧洲不断发生公共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比如艾滋病血液事件、二噁英事件,所以欧洲民众对政府信任度不高,而美国监管比较有效,所以,政府告知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公众就认为是安全的。 鲁白 :也就是说,对让公众接受转基因,美国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没有借鉴意义? 黄大昉 :美国给我们最大的借鉴意义是政府要发出声音,会引导,并支持科学家做这方面的工作。 郑风田 :现在中国存在的许多问题,例如雾霾、生态污染等,都要比转基因问题严重得多。但是目前“转基因”这个概念有问题,把所有转基因产品都绑在一起,不管转基因水稻或转基因棉花,都认为没问题,这可能就给公众带来恐慌。转基因产品到底安全不安全,科学家和公众之间最大的分歧在哪?有些转基因产品经过试验验证,是安全的,但不能就此说所有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尽管科学家研究的是一个很窄、很小的问题,但大多数公众不了解,认为中国大的环境存在这么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没解决,现在又要在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之外搞另外一个风险更高的转基因产品,这就让公众很担忧。怎么才能把转基因产品管理得更好、让公众能够接受这才是最关键。我赞成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分期推进、分类管理,比如先审批转基因饲料玉米或转基因饲料大豆,这样社会舆论的压力就可能小多了。现在把所有转基因产品都绑在一起,一开始就要搞转基因水稻,还泛泛说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这样公众一听就很恐慌。转基因种类那么多,转Bt基因没问题,但不能说别的转基因产品就没问题了。 吴孔明 :首先看社会上都是哪些人在参与讨论转基因问题。 科技层面上,参与讨论的有以下几类人:一是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专家,对转基因技术非常熟悉,一般都支持;二是自然科学领域内不熟悉转基因技术或者做生态环保的科学家,例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他反对转基因。例如,他说如果搞生态农业,种玉米,不要用农药,不用化肥。按他的做法,产量可能会下降一半以上,中国就会出现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这是脱离发展的现实阶段去追求完美的生态系统。所以,这样的科学家,如果真正地深入农业产业基层调研,他会改变观点。三是搞社会科学的,例如郑风田教授,谈大道理他支持,一谈具体的就反对。他认为,我们可以要求外国给我们种植非转基因大豆,再进口。但是美洲国家的人工成本那么高,人工除草之后的玉米、大豆的价格会很高。他可能不是很了解这些情况,如果了解这些情况后也会改变认识。还有一类是媒体从业人员,比如崔永元先生。其实大家都希望中国发展得好,在安全和利益之间寻找最佳平衡。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都有其合理性,只不过这个话题跨度太大,覆盖科技、经济、社会、民生,太复杂。如果今天能从我们这个圈子,一点点扩大,通过一系列活动找到一些共识;如果像蒋高明、崔永元都能够从农业科学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效果比我们接受多少次记者采访都要好。 对于政府,他们的工作也很不容易。转基因涉及到国内产业、国际贸易、国际关系。所有的法律法规都是在国际大背景下演化出来的,具体的决策涉及诸多因素,没有办法向公众全部讲清楚。所以,公众就觉得政府工作很被动、问题很多。 科学家应该更多地从科技方面做些工作,让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政策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可能有利于推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2 粮食安全——主粮是否应该转基因化? 郑风田 :第一,中国现在的转基因产品应该分类管理,而不是泛泛地和粮食安全硬生生地捆绑在一起。中国公众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为什么这么重视?因为现在中国一大批准中产阶级已经产生,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填饱肚子而已,对食品的安全性更加关注。就像中国台湾、欧洲这些地区反对核电一样,能源缺乏,用核电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反对?原因很简单,这个事物还是有潜在的安全问题。 同样道理,对转基因食品来说,无论搞技术的怎么说好,它还是存在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转基因有怀疑态度很正常。如果说中国人口太多,要养活13亿人口就必须通过转基因技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样的理由让百姓更不满意。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研究和推广方向有问题,尤其是搞转基因水稻,会把整个转基因产业妖魔化,带入死胡同。 鲁白 :为什么转基因水稻比转基因棉花或转基因玉米有这么多的反对? 郑风田 :水稻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之一。过去有不少案例显示,某些高科技的副作用不是说吃了几天之后没问题,就真得没问题了,有的可能是吃了10、20年之后,副作用症状才慢慢显现出来。 我觉得转基因棉花应该没问题。转基因玉米做饲料用,如果严格管理,也不会有问题。目前在对转基因存在很大争议的情况下,突然搞转基因水稻,普通消费者每天都要吃,中国一两亿农户也不可能进行标识,所以科学家要把转基因产 16品和转基因水稻分开管理。发展转基因应该像发展生物能源一样,非日常食用的,社会公众不会有任何抵抗。反之,总说不搞转基因,粮食安全就会出现问题,公众会越来越抵抗。 鲁白 :现在社会公众对非食用转基因产品可以接受,但不接受转基因水稻。 郑风田 :我觉得主要粮食不能搞转基因。 朱祯 :主要粮食不能搞转基因是认为转基因技术不安全,还是认为公众对此不理解? 郑风田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公众害怕。 朱祯 :您不认为转基因水稻本身有什么问题。 郑风田 :对。 朱祯 :郑先生的观点代表很多人的观点,争论是有必要的,在这个问题上您认为技术本身或转基因主粮本身并不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只是公众接受程度问题。 郑风田 :我对安全性不做评述。 朱祯 :持与您一样观点的人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对公众会造成更大的疑惑。 戴景瑞 :为什么要搞转基因重大专项?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但并不是靠这一个项目就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是两个概念,应该这么来看:转基因技术能够对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比如玉米被害虫侵害之后会感染黄曲霉菌而产生黄曲霉毒素,但转基因玉米可以有效抵御虫害,从而防止黄曲霉菌感染玉米,大幅降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这就比非转基因玉米健康,减少产量损失。 薛达元 :中国面临着很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实际上没把大豆作为粮食,而是作为油料算。把进口的玉米算做饲料,还不算粮食,若要算成粮食的话那就有20%~25%的缺口。现在进口大豆的量大约相当于缺4亿亩耕地,全国土地总共才20亿亩。 吴孔明 :现在中国需要进口接近8亿亩的农产品。 薛达元 :那就是30%以上的缺口。 鲁白 :现在说社会上没有市场,大家不要转基因产品,这是不是也是一个问题? 薛达元 :这是个问题。 3 食品安全与健康 3.1 转基因食品是否健康? 杨晓光 :技术是中性的。从科学发展来说,我们认为转基因技术对于育种是个非常强大的工具。从维护健康的角度,我认为它有3个可能的方向: 第一,好人可以用它做好事。比如美国已经有转基因的富含亚油酸的大豆,大家都认为富含亚油酸的橄榄油比较好,但橄榄油的资源有限;另外美国已经研发出含有ω-3脂肪酸的豆油,尽管我们都知道ω-3对身体有好处,但海洋中有那么多的资源吗?如果我们吃了这样的豆油,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第二,从可能性来说,坏人可以用他做坏事,但目前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 第三,也有可能好心做了坏事,尤其是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最早有人研究改造大豆蛋白质品质,希望增加含硫必需氨基酸含量,研究者从巴西坚果中转一个基因来改进大豆的蛋白质质量,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可能是一个致敏的基因,因为巴西坚果是致敏食物。为了避免增加过敏原,这个研究被停止了。从另一个角度说,严格的管理体系可以防止和避免好心做了坏事。 回到现有的转基因产品,有各种各样的资料或组织认为 “转基因产品尚无安全定论”,我个人不太同意这句话,对已经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官方还是科学家都认为是安全的。转基因的食品安全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从科学层面,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来认识它安全不安全,不能超越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水平。 第二,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关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但必须提及的是食品安全标准的权威机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它是由各个成员国共同讨论食品安全和食品贸易的食品标准的组织。CAC有专门的转基因食品评价指南,专门的特别工作委员会。各个国家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价都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这些评价原则都非常清楚,例如个案的原则、风险评估的原则、逐步的原则等。 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中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比任何食品都严格。反而很多其他食品在上市之前并没有经过这么复杂的评价程序,包括太空育种、辐照育种等,这些技术都能改变物种的基因。从育种的角度来说,不做基因改变不可能获得可遗传的基因性状。所以,基因改变是育种家追求的目标,只是转基因技术是更现代的技术。 鲁白 :食品安全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规章制度引证,已经讲了很多,但是为什么中国的公众就不相信政府、不相信美国、国际科学家? 杨晓光 :有很多复杂的因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 第一,转基因食品的争议是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由于中国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失去信任,对食品安全的现状不满意。 第二,很多人不愿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地谈这个问题。实际上,中国的食品安全最大的症结是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食品安全部门的数据表明,从事食品行业的厂家多达1000多万。其中,大厂好管理,小厂、小作坊是不是能够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也许有的人连标准都不知道,所以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各个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美国也经历过造假、伪造泛滥的阶段。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社会诚信,有人说如果食品行业不诚信,整个社会都不诚信了,为什么要求食品行业比别的行业更诚信,从社会角度看认为可能吗?有人说食品不安全会出人命,但现在是商品社会,各个行业都在追求利益。所以我们需要更严格的法律,对昧良心挣黑钱的人必须严格处罚。所以说食品安全、食品行业本身情况很复杂。 鲁白 :公众对食品安全疑问究竟在哪? 杨晓光 :现在已经做了很多实验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但是有一个非常深得人心的说法是:吃了10年没问题,50 年有没有问题?一代没问题,三代有没有问题? 鲁白 :在药物研发中,药物安全试验最长是两年。两年没问题就说明没有问题。因为药物在人体内是可以被代谢的,如果再出问题就是临床4期,也就是上市以后的安全监管问题。发现的问题药物还是要下架的。为什么转基因食品就不能用这个标准?食品的代谢比药品更快。 杨晓光 :其实以前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毒性累积事件。比如重金属污染事件,包括日本的水俣病,的确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才发现毒副作用。但是分析转基因食品安全,它要产生所谓慢性、潜在性毒性,必须在人体内有贮存的物质基础。现在有没有发现它在体内贮存的物质基础?从食品的成分分析来讲,摄入的蛋白质在体内必须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被吸收后,重新合成人体所需蛋白质,原来的蛋白质不可能在体内贮存,脂肪也是这样。目前研究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会在体内产生特殊可以蓄积的化学物质。 从安全的角度,我们认为任何食品都应该是安全的,并不是吃的多的就要特别安全,吃的少就可以不安全。药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区别是,因药品是用来治病的,允许有副作用,但食品不允许有毒副作用。 鲁白 :药品也有短期和长期毒副作用的差别,治疗癌症的药品毒性大一点没关系,因为只吃3个月。治疗高血压的药品要长期吃,所有不同的药品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杨晓光 :食品安全评价不存在这样的区别。 彭于发 :任何食物都必须是安全的。 3.2 中国人吃不吃转基因大豆? 杨晓光 :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是6000万t,基本都是转基因大豆,平均到13亿人口,每年每人消费40多kg的转基因大豆。这些大豆难道都是用来榨油了?有没有可能加工豆腐、豆浆呢? 彭于发 :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在对转基因产品食用安全性的评价时,已考虑现在已知的各种用途,包括加工豆腐、豆芽、豆腐乳。所以在颁发安全证书时,不仅仅限于转基因大豆加工成油的安全,还包括大豆的各种用途,认为科学上都安全的,才颁发安全证书。中国农业部网站已全部公布历年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包括用途。 郑风田 :这就是社会公众最质疑的地方,政府说能管好,但实际上在中国这么复杂、这么多参与者的情况下不可能管好。 彭于发 :怎么没有管好呢?颁发安全证书时已经考虑所有用途都是安全的,并没有限定某一个用途,我们只是限定不能在中国田地里种植。 郑风田 :我们国家的进口政策有问题。按照欧美国家客户第一的角度,如果中国要求进口非转基因大豆,他们肯定会生产非转基因大豆。例如,日本等东亚国家喜欢吃富士苹果,美国就专门种植这样的苹果出口到亚洲,实际美国人喜欢吃青苹果。当然我觉得转基因大豆已经吃了十几年,应该没太大问题,但公众对这个还是有很大的质疑,幸好的是大豆油不是天天吃,可以有替代的。目前似乎因为全世界都在种植转基因大豆,我们就没有选择。实际上,中国作为这么大的进口国,完全有话语权让美国、巴西或阿根廷给我们国家种植非转基因大豆。 吴孔明 :因为我们大量进口,要求对方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理论上可以做。但是种植大豆中会产生大量杂草,如果不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而是靠人工除草,成本非常高。中国能够用订单让他们种植,但是生产的大豆成本和价格会高得非常离谱,中国人没法买。这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 杨晓光 :美国通过采用转基因技术,改变了整个耕作技术,变成免耕,非常具有优势。 郑风田 :这样,公众是不是更不满意了,你进口转基因,却不让我种转基因。 黄大昉 :农业部从来没有说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在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和加工方面,农业部只负责安全评价和发放安全证书,说明该作物是安全的,可以按照用途进口,但进口多少,具体用途及数量完全是市场行为。转基因大豆在日本也是类似情况,日本吃的豆腐多数来自于转基因大豆,日本产的大豆只满足5%的需求。中国自产大豆(非转基因大豆)产量1200多万t。全国用在食品上的大豆,食品行业粗略统计,大概是2000多万t (不算油),那么1000多万t哪里来?必然是进口。 4 食品标识的难题 4.1 转基因食品是否需要标识? 杨晓光 :美国FDA关于标识也做过很多讨论。实际上,欧洲和美国关于标识立场是不同的,因为美国是生产国,欧洲是进口国,欧洲非常强烈要求做标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立场是,因为标识属于各个国家的主权,只是做为建议,建议的标准是:标识不涉及安全问题,只涉及知情权。关于知情权,美国也在个别州进行过公投,知情权是好的,但知情是有代价的,想知情,价格就会升高。要实行标识,就必须把生产加工过程中所有的成分都分清楚,从各个环节,原料、加工都标识清楚,这样就会增加成本。最后公投的结果是社会公众认为可以不标识,所以美国采取的是非强制性标识。但有一点必须要强制标识,就是成分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比如说大豆油已经变成含ω-3脂肪酸的大豆油,就必须标识。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不同,必须标识说明是转了什么基因,在成分上有什么改变。对于食品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实际等同的是采取自愿性标识。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所有的转基因产品都进行标识。中国的标识目录也是经过多方面论证后确定的,目前之所以没有修改,主要是因为最近10年中国种植和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品种没有改变。如果中国批准了新的转基因作物种植或进口,我想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会对标识目录进行调整。 黄大昉 :从安全性、FDA权威性角度来讲,他们认为不需要标识。从监管的可行性来说,如果把每一种转基因的成分都标识,这样就会给生产营销、政府带来很大的监管成本。还有,这样标识给社会公众带来什么心理,什么认识,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我想美国政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郑风田 :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差别在于在美国社会公众的声音最重要,所以美国的标识一直往后退。 朱祯 :标识与安全是两码事,标识只代表选择权。以美国为例,美国70%的农产品产在密西西比河领域,如果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必须分开的话,仓储、运输整个过程都要单独分开,且很复杂,显然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不可能。再说,虽然美国有的州通过了标识的法律,但其正式实施是有条件的,目前没有一个州启动标识工作。 薛达元 :棉花的种苗,种子都做标识,大豆油也做标识,为什么棉籽油不标识呢? 石燕泉 :做标识要考虑可行性。当时做标识目录时,哪些列入哪些不列入都是经过各方面专家论证的,当时主要考虑棉籽油不是主要的食用油。 薛达元 :但是现在棉籽油是被经常食用。 石燕泉 :当时没办法精炼,棉籽油不是主要的食用油。现在加工技术提高了,可以精炼。 薛达元 :那应该修改标识目录。 吴孔明 :一个管理政策的实行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比如公众知情权,可操作性。例如转基因大豆,都是从国外进口,从口岸到榨油厂,过程比较容易控制,可以进行标识。但是一旦大豆流入到千家万户,尤其是一家一户用来加工豆腐等,再标识就不容易。 薛达元 :加工豆腐等的原料应该标识。 吴孔明 :中国专门出台了标识管理办法,不是想怎么标就怎么标,也不是谁说哪些产品应该标就标。大豆油作为原料,加工出来的产品又有很多,现实中标识怎么操作? 薛达元 :我没有要求加工产品标识这么细,但是作为原材料,棉籽油不做标识没道理。 戴景瑞 :棉籽油加工和做豆腐类似,个体户可以加工。现代化的豆油加工厂应该标识是合情合理,但是一家一户加工的棉籽油,让他再标识,觉得不太可能。 石燕泉 :所以标识管理办法是经过反复论证后才确定下来的。随着中国大豆产业逐步萎缩,当国内生产量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时候,肯定要进口,且进口的都是转基因的。在这种情况下,监管肯定要费很大的力气。如果重新修改出台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目录,考虑是否把豆腐,豆芽等都做标识,也需要进行各方面论证,并做可行性分析。 鲁白 :有没有办法让公众明白转基因食品标识在操作上的困难?我们应该做个统计,进口的转基因大豆除了用于加工油之外,还有多少用于其他产品的加工,可以抽样去做吗? 石燕泉 :这可能很难,因为这是企业行为,随着市场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 薛达元 :现在欧盟的法律要求标识转基因。 石燕泉 :欧盟的发展和中国的体制不一样,我们要立足中国国情,不要把发达国家、美国的做法全部搬过来。事实上,中国实行的定性标识比欧盟更严,欧盟要求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0.9%才标识,中国要求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就必须标识。 郑风田 :管理不好就不要批。就像面粉增白剂为什么被禁止?因为控制不好小作坊用面粉增白剂的量,大家也争论很长时间,最后决定禁止用它。 朱祯 :如果把转基因产品全部取消,至少将减少近7000 万t的粮食作物。 石燕泉 :如果不进口6000多万t大豆,几百万吨的玉米,我们怎么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管理得好不好,不是凭哪个人说的,要依法和经得住历史检验。事实上中国是转基因产品标识最多的国家,其他国家对转基因油是不标识的。 郑风田 :为什么我对转基因持谨慎的态度,因为中国很难监管一两亿小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生产。 4.2 制定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目录的背景 彭于发 :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目录包含5大类17种产品,依据是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监管。总体来看,在中国现阶段,有毒有害的物质要严格管理,安全的要适度管理。这5大类17种产品都属于安全的,所以要适度管理,而不是作为有毒有害物质,严格管理。已知是安全的产品,本来可以不管,为什么还要适度管理?因为时代不同,社会进步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社会公众就会有知情权、选择权方面的要求。 首先,例如当时的杂交水稻和其他的育种技术,如果在今天,肯定推广不了,但是那时首要解决温饱问题,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就不那么突出,也就无所谓知情权和选择权。现在认为安全的产品也要适度管理,是因为要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这是公民的一种权利,而且是富裕之后的一种权利。但食品安全的重点还是要抓有毒有害物质的严格管理,例如重金属、霉菌毒素等。所以,标识目录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欧盟制定定量标识,设阈值为 0.9%,规定转基因成分含量小于0.9%的食品不需要标识。事实上这些食品仍是转基因食品,消费者就没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了。 第二,棉花为什么只标识种植用的种子?没有标识棉籽油?因为当时制定这个标识目录是在2001年,那时认为棉籽油不是主要的植物食用油,而且安全分析认为棉籽油是安全的,所以做了适度管理。当年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属于应急措施,不引进转基因抗虫棉,中国的棉花几乎没法种植,国务院成立防治棉铃虫总指挥部,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引进了转基因棉花。棉铃虫是棉花上最重要的害虫,只有防治了棉铃虫,棉农才有积极性种植,中国棉花的生产量和供应量才能基本满足需求。所以,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很受欢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全中国棉区都主要是转基因品种。那么,在生产的棉籽油几乎全部是转基因的时候,还需要特别标识吗?当时采用适度管理原则,如果是有毒有害的产品就需要全部标识,如果是安全的产品,又几乎非常普及,就暂先不列入目录。 第三,对转基因棉花种子做出标识,是出于防止棉花种植的多乱杂现象。那时转基因品种占少数,非转基因品种占多数,转基因棉花品种因抗虫效果好,减少了农药用量和用工成本。当时河北省、山东省出现抢购转基因抗棉铃虫品种,不法分子也看到发财机会,明明是非转基因的,非要贴上转基因的牌子,种子价格高出非转基因3~5倍。所以,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真正的转基因品种,生产的转基因棉花种子必须要贴标签,这样保证了农民高价买的种子一定是真正的转基因种子。 5 环境生态 5.1 基因漂移与野生稻的保护 鲁白 :中国社会公众对环境的担忧主要在哪些方面? 吴孔明 :更多地关心食品安全性。 黄大昉 :中国人关心食品、子孙问题。欧洲人关心环境问题。 吴孔明 :关于生态环境,首先要考虑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来自哪里?第一个风险来自基因漂移。种植的棉花里的转基因会不会漂移到野生棉去,这个风险存不存在?风险是存在的。 鲁白 :风险到底有多大? 吴孔明 :比如陆地棉起源于美洲,美洲的基因漂移风险就非常高。因为中国没有野生棉,所以不存在基因漂移风险的问题。但水稻、大豆都起源于中国,所以还是存在基因漂移风险。美国人如何管控这个风险?美国搞转基因抗虫棉的时候,在美国地图上划了几个区,比如不允许夏威夷种植,高速公路段围成的区域是野生棉的保护区,明确界定在这个区域内种植任何商业化转基因棉都是违法的。这是美国管控基因漂移风险的一个方式。 朱祯 :除了转基因作物,保护区内也不允许种植普通、常规作物。 吴孔明 :第二个风险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个生态系统有植物、昆虫、微生物,还有鸟类,这是一个食物链。如果整个生态系统都变成转基因的,那么很多生物都没法活下去,后面的链条势必受影响。 第三个风险,害虫演替问题。任何作物,比如玉米、棉花都有害虫,过去可能是以某些害虫为主,现在由于种植抗虫基因品种,造成这些害虫的生存空间消失,势必要出现其他的物种顶替,这个风险也是存在的。 第四个风险,种植抗虫基因品种之后,尽管这个害虫不再侵害这个抗虫作物,但是它肯定要进化,产生抗性。这个风险也存在。 第五个风险,转基因作物的残枝落叶会不会污染水和土壤,比如转基因棉分泌的Bt蛋白进入生态系统后,被其他生物食用后有可能会影响种群。 这5个风险是基于科学层面的认知,都客观存在。所有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必须要有严格的环境评估。在中国,转Bt基因水稻从开始研发到现在大概经历了15年,首先分析每个风险有多大,怎么管控,形成一套环境风险产业化管理的模式,再在这个模式下进行管控。实际上我们国家的转基因棉也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产业化。环境保护部门,可能更多考虑的是风险,我们可能更多考虑的是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益处,所以我们应该试图将风险和益处做对比,找到平衡,管控风险。国际上也是这样的模式。现在基本达成共识了。 戴景瑞 :转基因棉经过这么多年,有没有实际存在的问题?风险是想象的,客观上有没有产生过风险? 吴孔明 :一是基因漂移问题。因为中国没有野生棉,所以不需要对野生资源进行保护,但通过基因漂移,现在的中国棉花基本都是转基因的,即便是搞育种的非转基因棉,资源里也有Bt基因。第二是害虫的演替问题。现在棉铃虫减少了,但盲蝽象却增多了。但是盲蝽象的抗药性比棉铃虫要小得多,依靠农药还是可以解决。换句话说,一个大的问题解决了,但一个小的问题却在不断长大,比如真有一天农药防治不了盲蝽象。这个过程大概还需要十几、二十年。第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前每年棉田里施用15次左右农药,现在降到大概5次左右,在农药大量减少的情况下,棉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在增加。第四个,棉铃虫抗药性的问题。现在只有转基因棉花批准商业化种植,棉铃虫侵害很多作物,比如玉米上的棉铃虫,会对转Bt基因棉花田里的棉铃虫有抗性基因稀释的作用。转基因棉花商业化17年,现在棉铃虫的抗药性,与17年前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尽管可以检测到抗性基因,但目前这个基因出现的频率比较低,需要在新的抗虫棉中叠加新的Bt基因防止抗性的进一步发展。总体认为,在中国17年的抗虫棉商业化进程中,环境风险的管控是成功的。 戴景瑞 :简而言之,推广抗虫棉是利大于弊,对环境的影响是在可允许范围之内,严格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 朱祯 :关于基因漂移问题有两个层次,一是向野生资源漂移,二是向常规作物资源漂移。地方品种或者栽培品种向野生资源漂移的问题不是转基因特有的,常规作物同样也会漂移。第二,基因漂移在水稻上不是主要问题。现在长期使用除草剂,大田里的杂草问题非常严重,这不是由于基因漂移,而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进化出的耐受性,这两者远远不成比例。第三,在稻田里如果使用了转Bt基因水稻,植食性昆虫数量会显著降低,但在生物链中还会有替代物种出现。农药在不断地更新,转基因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薛达元 :说到基因漂移,中国的确没有棉花野生种,但是水稻有,而且是很重要的资源。但不能说常规作物的基因漂移和转基因漂移是一样的,转基因是外来的基因,这个漂移是不同的。 朱祯 :在基因漂移方面水稻比棉花要容易控制得多。我们使用的抗虫水稻全是杂交水稻,只要把制种田控制好即可。即使未来发生基因漂移,生产出的稻米也会被全部消费掉。 薛达元 :有的农民控制不住制种田。 朱祯 :水稻制种技术非常复杂,农民根本不可能自己生产,必须是拥有资源的单位。实际上我们已经收集很多的野生稻的资源,科学界、政府等各个层面都在对野生稻进行保护。有的是原地保护,比如采取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有的是迁地保护,比如植物园。还有种子资源库,我们的资源库保留了几十万份,是世界第三大种子资源库。所以,不能因为野生稻可能被污染而排除一个新的技术,都有保护措施。 朱祯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相当严格,在核心区种植算违法。 薛达元 :自然保护区保护得比较好,但是很多实验区、缓冲区还是在开发。 5.2 农药,转基因:哪个更有毒? 吴孔明 :现在中国生产农药为300万t,我们国家土地上施用180万t。 朱祯 :种植水稻需要的农药用量大约是这个数量的1/6~ 1/5,可能还高些。现在总说,主粮转基因化有风险,但又提供不出科学根据。如果转基因水稻实现产业化,仅抗虫方面就可以减少大约20万t农药,这个结果已经发表在Science上,发表这个结果时,全国农药使用量大约120万t,其中1/6左右用于种植水稻。 薛达元 :总体来说转基因棉是成功的,我从来没有反对过转基因棉。但是不是说没有问题,还是有问题。 吴孔明 院长在Science发表的文章中讲到棉铃虫问题,这可能是最大的问题,棉铃虫减少了,但其他害虫出现了。当然现在转基因棉已不需要用剧毒农药,但是还在用农药,技术上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对水稻的启发是,将来水稻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种植的转基因水稻还必须用农药。 鲁白 :但农药可以用得少很多。 薛达元 :也不见得。美国种了十几年转基因作物,农药用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种植转基因抗除草剂的作物全靠农药来消灭杂草,他们是把农药和种子捆绑一起销售。在中国,将来农药用量也是增加的,不是减少。 彭于发 :美国推广转基因作物后农药用量增加了,但是这个农药总量包括除草剂,除草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药。农药公司为了推广除草剂,才把除草剂和种子捆绑在一起销售。 吴孔明 :转基因抗除草剂的作物就是因为作物本身能够抗除草剂,才使用除草剂消灭杂草,这样就增加了除草剂的使用,降低杀虫剂的使用量。 薛达元 :将来中国肯定也要发展抗除草剂作物,除草剂用量肯定会增大。例如施用草甘膦除草剂后,除了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不死,其他的都死。 吴孔明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朱祯 :草甘膦能够被杂草代谢为甘氨酸的代谢物,在自然环境中迅速降解掉。 6 转基因的决策机制与管理模式 杨晓光 :目前政府在食品安全,包括风险和安全等方面与社会公众交流不够,不够透明,很多事情公众不了解。目前农业部已通过网络公开了农业转基因生物相关法律、法规、安全评价标准、指南、检测机构、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委员会组成名单、安全证书审批以及相关安全评价资料等,但是现在还是以往的工作模式。欧美国家则不同,他们讨论任何一个安全标准或者转基因评价项目,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在网上公布最后结果,告知公众在讨论什么标准,哪些方面的专家参加了讨论,这样公众就可以了解这个事情的进展。 鲁白 :刚才提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政府的监管以及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不够透明,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反馈和理解。虽然众口难调,没法采纳所有人的意见,但是政府应该多多听取公众的反馈,把大家的意见在政策里有所反映。 郑风田 :转基因问题不应该仅由农业部一家承担这个压力,可以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共同来监管。 石燕泉 :事实上转基因工作也不仅仅是农业部监管,中国建立了由12个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和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朱祯 :据Science报道,欧盟和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管理模式不同。美国的管理模式是在白宫副总统办公室下设一个办公室,专门协调农业部、环保局、FDA三家共同管理,而欧盟主要依靠农业部门主管运行。因而,社会公众认为美国的管理系统客观中立,而对欧盟的管理模式,公众认为农业部一定会替农业说话,使公众产生疑惑。所以,这主要与社会情况和管理方式有关。还有,美国一般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欧洲人更保守。 美国的管理模式有两个要点:一是由3个部门共同管理,二是层次高,副总统直接负责。世界上转基因产业化成功的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达7000多万hm 2 ,另一是巴西,4000 多万hm 2 。一个是发达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副总统管,一个是总统管。转基因已经不单纯是技术工作,它涉及到经济、国际贸易、公众认知以及政治。这个问题应该由多部门参与。所以,我一再建议应该由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一级的领导主要负责,协调各部门,当然农业部依然作为一个主管部门。农业部起主要作用和主要挂靠单位的负责作用,但国家层次必须由高的决策层参与。 石燕泉 :中国的转基因管理工作不是由农业部一家管理的,而是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管理。除了前面提到的12个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外,国务院在2011年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四条进行了修改,要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朱祯 :讨论应该是科学、理性、求实的,全面从国家利益考虑。这四点之后,对确实存在的问题,不要无限放大。现在所有的责任和任务都由农业部承担,如果农业部之上设置一个国家的协调机构,这样农业部的风险会降低很多,是明智的选择。 7 转基因产业化的现状与展望 7.1 转基因生物育种的发展与思考 黄大昉 :发展转基因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提高科技与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正是这两个相关性才是过去和现在中国政府制定转基因政策的根本依据,才是探讨“转基因安全”争议,寻求社会共识的重要基础。 1)全球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势头强劲。 首先,生物技术是整个生物产业的推动者和支柱。 1991年 成 立 的 国 际 农 业 生 物 技 术 应 用 服 务 组 织(ISAAA),其的权威性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研究单位、公众的认可。2013年该组织发布结果(图1)显示,1996年全球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为170万hm 2 。转基因技术从20世纪 70年代开始,80年代加快发展,到90年代中期进入产业化阶段。2013年达到1.752亿hm 2 ,转产业化初期的1996年170万 hm 2 增加100倍,超过任何其他农业技术,也可以说是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奇迹。现在有27个国家正式批准产业化,37个国家虽然没有批准种植,但允许它作为加工原料进口,这样总共有6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人口的3/4,这样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图1 全球生物技术作物种植面积(1996—2013年) 现在全球几个主要转基因作物是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如图2所示,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棉花的种植越来越广泛,基本占有70%以上的全球市场,转基因玉米占1/3,达到非常大的规模。转基因作物有很多间接效益,综合效益,例如在节约耕地、环境保护、减轻贫困方面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 图2 2013年主要生物技术作物的全球种植率 现在提倡农业增长方式、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在发达国家非常明显。由图3可以看出,美国的玉米在生物技术发展以后,单产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它不是单纯地依靠转基因技术,而是把转基因技术和其他常规的优良生物技术结合起来,像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所以现在整体发展速度非常快。中国的玉米单产与美国有1/3 的差距,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玉米单产为400kg 左右,现在已达600kg,应该说是依靠转基因技术为主的综合技术的结果。 图3 发达国家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巴西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将转基因作物从美国走私到阿根廷,偷偷种植。后来种植得越来越多,2003年卢拉总统上台后,改变政策,支持转基因作物。这一改变使得巴西的农业生产面貌发生非常大的改变,以至现在中国30%的大豆从巴西进口。 现在新一代转基因作物越来越多,像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转基因精大米、抗旱的一些作物。虽然中国在这方面也有很大投入,但是与国际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因为国外在产业化带动下,研究发展很快。现在我们国家有人提出,只做研究,不搞产业化,但实际上如果产业化不发展,带动不了研究的发展,这是国际上的一个明显的趋势。 简单来讲,现在转基因生物育种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谁抓住谁就上去,谁不抓谁就会受制于人。这是基本事实。 2)中国农作物生物育种进展引人瞩目。 中国已初步建成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基因发掘、遗传转化、良种培育、安全评价、产业开发、应用推广等关键环节在内的生物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体系,在棉花、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生物育种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转基因技术已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大势所趋,无法阻拦,像生物医药、材料技术等是新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中国很早就开始发展转基因技术,真正第一个让转基因技术走向应用的也是中国,而不是美国。现在在安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比如863计划、973计划以及现在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转基因抗虫棉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当初不发展抗虫棉,现在会是什么局面?就和印度一样,纺织品在世界上没有任何的竞争力。我们研发的抗虫棉不仅为生产做出贡献,在科学研究上,也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 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开发也是中国生物育种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图4)。我们在产业化方面已经完全具备与国外竞争和抗衡的能力。当年我们搞抗虫棉的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基础,可我们居然能够战胜跨国公司,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好的产品反而没推进?现在情况很严峻,国外公司可能已经形成了对我们的包围之势,明明知道我们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政策一直没有放开,他们就一直等待时机。如果将来中国在农业技术没有创新的话,粮食安全也会是个大问题。 图4 未转基因水稻和抗虫转基因水稻对比 现在中国化肥、农药的用量均占世界总量的1/3,但水稻的单产并没有大量的增长(图5)。虽然袁隆平先生对水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只是在局部小面积提高了超级稻产量,大面积上水稻单产还是很低。不仅仅水稻,粮食单产也是这样,这几年基本不变,略有增加,但是现在种植面积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单纯依靠传统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已难以突破发展的资源约束和技术瓶颈。中央已经明确要求确保口粮完全自给自足,现在连谷物也要基本自给,但是现在对肉、蛋、奶的需求急剧增长,3~4kg 粮食换1kg肉,所以只要肉类需求增加,粮食或者饲料需求也会相应大大增加。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图5 中国化肥、农药用量和水稻单产变化 今后在粮食安全上突出的矛盾是玉米的安全,因为它主要用于饲料,部分用于工业加工。有人担心玉米将会完全受国外控制,完全没有安全可言。 我们已经处于关键时刻,如果再止步不前,将会失掉难得的发展机遇,受制于人。如果现在我们停止无谓的争议,有建设性地进行讨论,积极地推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产业的发展,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和跨国公司抗衡。 7.2 转基因棉花为何没有引起争议 鲁白 :对于转基因棉,大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对意见。 吴孔明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由于大量使用农药,棉铃虫产生抗性,成为整个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害虫,对整个农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形成大的自然灾害。当时中国还没有转基因管理的法规,河北省农业厅以引进企业的形式引进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没有经过任何的转基因法规审批,但马上产生强大的需求,因为大田里种和不种转基因抗虫棉有天壤之别,所以,在2~3年内,整个华北地区转基因棉全部实行产业化。在农业历史上没有一个技术能这么快被接受,不推自广。当然棉花是一个特例,在很多中国人还没搞明白什么是转基因技术,也没有争议的情况下,当时作为一种危机处理,进行了产业化,自然大家也都接受了。 7.3 产业化:只欠东风? 鲁白 :中国转基因技术研发的整体现状如何?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现实是什么? 朱祯 :中国可以看做是第二个转基因大国,但不能说是转基因强国。中国从事该技术的人数可能比美国还多。转基因技术研发阶段分成上、中、下游,上游是基因的发现和克隆,我们已经迅速赶上,某些方面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游的转基因技术研发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中国的组织培养技术很好,只是我们没有规模化,没有进行工厂化操作,这是欠缺。下游产业化,面临最大的两个困难,第一是没有巨型的种业公司,我们国家前50强公司的市场聚集度总和还没有国际第一强的高,国际前3强占了世界市场的40%。所以企业不可能投入巨资进行研发。第二是舆论环境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化的瓶颈。现在越讨论越复杂,关于安全性讨论和安全性检测项目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国际上,从政府到企业都在进行管理标准的制定,一旦这些监管变成国际标准后,将对中国的种业产生重大影响。 鲁白 :所以你的意见是现在暂时不要有国际标准? 朱祯 :人家制定了游戏规则,我们就没有说话的权利。美国从国家到企业都在进行管理标准的制定,我认为不可能没有重大意义。这些管理标准是不是可以被他国作为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国外产业对我们制约很大。未来我们产业化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对安全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包括国际的一些协议和标准等等。现在这样长期争论下去永远不会有结果,有人说要等50年,有人说要等300年。那样我们就彻底完了。 吴孔明 :从科学层面说,中国科学家的研发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稻方面甚至处于领先位置。但是从产品的研发到产业化的应用,不管是体制机制还是市场,中国与国际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从研发体制上,支撑农业发展的主要是种子和农药,包括化肥。过去种子企业、农药企业和化肥企业各做各的,彼此之间没有关联,国际上也是这样。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把几个独立的业务通过转基因串起来,这样就出现了国际农业科研产业化的重组,重组的结果是:孟山都作为生产除草剂的公司,收购了岱字棉种业公司;杜邦公司收购了先锋公司。所有大的跨国农药公司统统将种业公司兼并,形成农药种子一体化,垄断性越来越强。所以,现在种子、农药完全被这些大公司通过知识产权和转基因技术掌控,这是现实。现在中国农药、种子、化肥还是分开搞,全部小规模生产,技术也没有融合,这个差距将越来越大。 从产业层面来讲,我是越来越悲观,再这么下去,我们的市场越开越大,最后完全会被外企打垮和垄断,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朱祯 :美国在横向垄断有《反垄断法》,但在纵向垄断鼓励整合。这个整合过程是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在这个核心问题上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更谈不上整合。 吴孔明 :现在转基因产业化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需要三个要素,一是成熟的产品,例如转 Bt基因水稻应该是成熟的;二是法规允许,转Bt基因水稻获得安全证书;三是市场接受。现在前两个要素都具备了,但是大家吵来吵去,都不愿意吃也不愿意接受,所以就没市场,因此,目前核心问题是不具备这第三个要素——市场,这个是全局性的问题。 黄大昉 :市场应该分两方面,一是消费者,二是种植者。农民对转基因抗虫水稻是支持的,否则也不会有现在所谓没有按规定种植的问题。农民种植是有市场的,种子也是有市场的,现在有障碍的是消费者市场。 戴景瑞 :现在没有人说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已经对粮食安全发挥了作用,只是说有潜力。没有产业化哪来效益?有些人扼杀转基因产业化,阻碍了效益的发挥,这是客观事实。有人编造谣言,丑化转基因以及丑化转基因研究队伍,这是非常错误的。 鲁白 :丑化和反对转基因研究的力量有多大?有多少问题是来自机制上的,政治上的,是不是科学家的努力不够?反对的声音对转基因究竟造成多大的阻碍? 吴孔明 :转基因要产业化,必须按法规办事。因为中国的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遵守法规的能力非常弱,所以现在像转基因这类高技术产品被各个国家用来形成一系列的贸易壁垒。抗虫棉之所以能搞下去,也是唯一的特例,因为棉花饲用部分不出口,仅国内使用,但是水稻、玉米、小麦这些粮食存在食品国际贸易。 现在中国转基因产业化弱点在哪?科研水平没问题,但是中国的企业没有形成能够履行国际化标准和法规的强大体系,即便转Bt基因水稻产业化以后,还会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目前需要在体制上解决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又与国内的转基因产业化相关,如果产业化推进不了,那么企业就没有能力去建立国际化法规体系。 现在农药产业就是这样,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国,但中国生产的农药大部分是利用别人过期的专利。转基因产业也是如此,现在比较成熟的产品都是利用孟山都公司过期的专利,它们都已经通过全世界的法规审批。我们研发的新产品,要商业化,进入国际市场,需要经过各种检测、审批、专利保护,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现在最关注的问题是:一是现在国内转基因产品市场能不能开放;二是国内市场开放后,我们能不能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来衔接国际贸易? 我们国家可以控制药品的进出口,也可以控制飞机的进出口,可以不要国际审批,但是,比如转基因大米做成的点心、食品进入国际市场,按照相关国家法规,如果销售未经进口国家批准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一旦被检测出,进口国家就可以销毁或者退货。所以,这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在法规层面存在的非常大的问题。 鲁白 :粮食跟其他产品不一样,它作为食品的一个成分,一定会被出口,所以一定要与国际贸易接轨。 吴孔明 :对的。 8 评述 鲁白 :当下国内最“火”的科技话题,恐怕非转基因莫属。作为一位神经生物学家,同许多并不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一样,我一直认为对于转基因的争议,无论是有关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问题,或是随之而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乃至于从企业垄断到亡国灭种的等等“阴谋论”,都属于科技话题,应该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对话。然而,随着转基因之争在政府与科学家的各种“澄清”与“辟谣”之中愈演愈烈,其矛盾根源之错综复杂也越发明晰。纵观舆论场,各方对此争议所形成的背景、成因和现状,究竟有多少是基于客观的认识?如果参与者缺少全面及相互理解的基础,各执一词,甚至长期以讹传讹,这场转基因之“争”,又能争出多少有建设性的成果?科学家是独立于政府,非盈利组织,企业及媒体的专业群体,而目前转基因争议早已超越了科学范畴,中国的科学共同体在讨论中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很荣幸作为主持人,参与了由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的主题为“转基因求是论”的沙龙讨论。会上,来自生物医药、农业经济、环境生态以及转基因技术各领域的专家,对转基因话题进行了全局性的研讨与事实梳理。讨论涉及科技研发、国家战略、环境生态、经济贸易以及转基因政策的决策机制与管理模式。 社会公众对新生科技没有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此持慎重甚至疑惑态度乃是在所难免。尤其在中国,由于社会信任的普遍缺失,科学家拙于大众传播与沟通的传统,加之政府出于种种考虑而采取的种种谨慎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加剧了公众的恐惧与质疑。面对这一切,作为科学家的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之所在?回想40年前,基因重组研究(也就是研发转基因产品所倚赖的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美国亦是一波三折,受到来自于政府和社会的双重钳制。当时的生物学家们除了主动对基因重组技术的安全性进行讨论和调查,甚至在确立有效风险控制规则之前自愿地停止有关实验,并通过在公共空间发声,让公众一步步理性客观地认识到这一技术的可控性以及其巨大潜能。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1978年终于为基因重组研究出台更为宽松和合理的管理条例时,诺贝尔奖获得者、DNA重组技术的先驱保罗·伯格(Paul Berg)就指出:“我们最终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源于那些正在参与这项工作也最有理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可以对风险置之不理的科学家们唤起了对这些实验潜在风险的注意;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情形,科学家们自愿呼吁暂停了与他们自身关系紧密的实验本身并自愿承担责任,对这些风险进行了评估和处理,这些是值得赞赏的、富有道德感的行为。” 转基因技术只是工具,其使用必然有利有弊,科学家以及其他理性群体,对国内推进转基因技术最大的关注点乃是应该如何“平衡利益、管控风险”——在确信保护公众健康与环境生态的大前提下,如何保障国家的粮食供给及安全性,以及推动中国科技与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沙龙虽规模甚小,与会者又多是科学家,然而争论之激烈、观点之多元、对施政建言之犀利,实在令人始料未及。此次会议收获颇丰,我们认为有责任将讨论成果整理发表,提供给公众作为参考,希望能帮助读者形成比较实际而又科学的认识。
个人分类: 栏目:本刊专稿|1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留学生父母入境美国那些事儿(上)
热度 9 shaomingbo 2014-8-25 09:47
美国探学记之二: 留学生父母入境美国那些事儿(上) 我们夫妻俩和大部分留美学生家长一样,是第一次去美国,行前不免有些忐忑。别的先不谈,就是自己三十年前学的那点英语,早就还给老师了,语言不通,如何办理各种手续,特别是怎么样入境美国呢?我相信赴美探访孩子的大部分家长,可能和我有同样的纠结。 先在网上找了各种“攻略”来看,看多了发现这些“攻略”也是大同小异,抄来抄去,不少细节早已时过境迁,不免有些不得要领;更要命的是,不少“攻略”出自旅行社之手,仅仅是东拼西凑网上的资料而已。也请教了几位参加过孩子毕业典礼的前辈家长,但他们的路线和行程和我们并不一样,不少细节还是弄不明白。 好在女儿很能体谅我们,除了去美国驻上海总领馆面签外,其他诸如网上填写美国签证申请表格、预约面签的时间等,都替我们办好了,还给我们列出了详细的签证所需材料清单,并附上中英文翻译和样本,我们照猫画虎就行了。 加航AC088航班准点降落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皮尔逊机场,已经是当地的晚上十九时左右,实际飞行时间约为14个小时。此时已是北京时间的凌晨时分,但我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担心两个问题:一是万一通关不顺利,那还得买机票飞回去;另一个问题是,下一个从多伦多飞华盛顿的航班,转机时间只有一小时55分钟,如果耽误了转机,那晚上滞留加拿大机场,有可能要办加拿大签证了,是很麻烦的。唉,悔不该当初没有掌握英语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呢?我们此行目的地华盛顿里根国际机场,这个美国首都的国际机场,竟然不办理外国乘客入境美国的手续(纽约的拉瓜迪亚机场也是如此);而在加拿大的多伦多的皮尔逊机场,这个美国之外的机场,竟然可以完成入境美国的手续。这其中的原委,还真得给即将赴美的留美学生家长解释一下。 先说说美国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 ( CBP ) 2013 年大力推出的一项曾长期被人忽视的境外办理入境手续的项目 。 每年去美国旅游、商务、留学的人,确实太多了,而且逐年增长。这给美国海关带来巨大压力。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2年,美国接待了来自全球的6700万游客。也就是说,平均每天仅游客或持商务旅行签证的外国人,约有18.36万人需要入境美国。而入境口岸,主要集中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几个主要的航空港。这工作量,确实有点大。 2012 年,约有110万人游客来自中国大陆。这个数据有些保守,美国大使馆给中国公民签发的非移民签证总数,2013年已经突破150份大关。纽约市政府特别喜欢财大气粗的大陆游客到访,自2009年开始,将中国大陆游客单独统计,当年中国大陆游客为15.1万人次,2010年为22.9万人次,2011年为42.7万人次,增长幅度高达86.5%。 而入境美国的手续,确实有点繁琐,特别是“ 911 安检”实施之后,吓跑了不少外国游客。《今日美国》报道:美国旅游协会( USTA )在去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43% 受访者称,因为入境手续太过繁琐,回去之后会告诉同胞不要来美国。尤其是商务旅客对美国入境手续格外反感,有 44 %的人说,在未来五年,不会再来美国。 2013 年夏天,美国机场的入关长龙破了历史记录。 CBP 埋怨说:国际旅游增长幅度太快了,又没有预算扩招新员工。于是急于拓展境外国际机场的提前通关项目。这不仅可以缩减美国境内机场的排队时间,还能提升安全性,因为安检人员可以在旅客还未抵达美国前就实施检查。 仅 2012 年一年,有 1480 万人是由美国驻其他国家机场的安检人员进行检查并通关的。这个数字相当于所有经由空路入境旅客的 18% 。目前,他们已经授权在全球 14 家外国机场办理提前进入美国的通关手续。这 14 家机场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和温哥华机场)、阿鲁巴、百慕大、巴哈马、爱尔兰(香农机场)、阿联酋(阿布扎比机场)等国家和地区。 美国境外最主要的提前通关机场,就是加拿大多伦多的皮尔逊国际机场,每年从这里通关进入美国的人数高达 480 万。它虽然是加拿大的机场,但因为可以办理入境手续,成为继肯尼迪国际机场、迈阿密、洛杉矶和纽瓦克机场之后,入境美国的第五大繁忙机场。 这里最繁忙的时段是早高峰,但相对更加繁忙的美国机场而言,皮尔逊机场的等候通关、安检的时间还是较短的。 CBP 的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皮尔逊机场平均等候时间约为 10 到 14 分钟,但有也会等 30 到 40 分钟。 我这次的亲身经历证明,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 ( CBP )说的等候时间,并不靠谱。这里可能需要足足两个小时,你才能完成各种检查,走进转机大厅。如果没有留足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除非你的转机航班误点了,否则你很难赶得上。 上面两张照片均为笔者拍摄的曼荷莲学院的学生宿舍外景
个人分类: 美国探学记|1477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搭乘加航班机赴美的那些事儿
shaomingbo 2014-8-20 14:39
美国探学记之一:搭乘加航班机赴美的那些事儿 这次去美国参加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来回乘坐的都是加拿大航空的班机。 每年五、六月份,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国留美学生家长,要去美国参加孩子的大学毕业典礼。这是孩子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场盛典,当然是必须去的。 我们这次美国之行的行程,是从上海飞到加拿大的多伦多,换乘该公司的另一个航班,在华盛顿特区入境,然后经由纽约市,到曼荷莲学院所在的麻省西部小镇南哈德利,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后,再转道波士顿,然后经由多伦多回国。 航班和来回程机票是女儿经过比较后选定的。女儿只所以为我们选择的加拿大航空,说是加拿大航空上海浦东机场(PVG)飞多伦多皮尔逊机场(YYZ)的AC088航班,经济舱空间比较宽敞,长途飞行很辛苦,空间大了不仅坐着舒适一点,可以站起来走动走动。后来我查证了一下,美国的专业航空飞行服务网站有个调查,说是加拿大航空国际航班使用的波音777-400型客机,经济舱空间宽敞度在同类航空公司中排名前五,客舱每行安排9个座位,美联航等公司安排的是10个座位。每排少设置一个座位,空间自然增加不少。 在上海浦东机场搭乘AC088航班时,登机口竟然在登机前临时更换了,上下扶梯转了几圈才找到新的登机口。这在平时乘坐飞机几乎不算什么,咱们反正已经被折腾习惯了。但在加拿大航空来说,可能很少遇到。机舱关闭不一会儿,广播响了,先是英语,听不太懂;接着是法语,完全听不懂;接着是汉语广播了,当然听懂了:原来是机组就临时调整登机口给乘客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并解释说他们也没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这让几乎有点“受宠若惊”了。因为我在国内飞行时,无数次遇到临时改换登机口的事情,就是没听到对此负有责任的机场道歉过,更不用说没有责任的机组给你道歉了。 同很多留学生家长一样,第一次搭乘海外航空公司的飞机时,总是会对飞行途中的语言交流有点忧心忡忡。飞行时长十几个小时,吃饭喝水睡觉之外,还得填写海关申报卡,也不知道入境美国的手续该怎么办。于是很希望能在飞机上遇到会讲汉语的乘务人员。 加拿大航空的空乘大多是“大妈级”的女士,飞行途中,好几位在巡视中微笑着向我说英语,但我一句也没听懂。等啊等啊,记得大约飞行三小时左右,终于走过来一位华人面孔的女士,我请教她可不可以说中文,“当然,必须的。”原来人家会说一口岭南口音的普通话。心下大喜,抓紧请教在多伦多机场入境美国的问题。她略作沉思,告诉我下机后向右、向右再向左,就是办理美国入境手续的专用通道,并告诉我说入境时行李是抽检,这才心中稍安。 在漫长的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途中,有的人一会儿睡,一会儿醒;有的人拿出电脑、iPad或者手机在看电视剧;有人打开前座靠背上的平板电视,看起了电影。我们没带电脑,也不太会使用机上电视选看电影,找不到带有中文字幕的原版电影,只好盯着平板电视上的飞行航线轨迹,估算着飞行的路线和时间。好在行前带了一本书,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史景迁先生的《大汗之国》,也就看了几十页。后来下飞机时还把这本书遗落在座位上了,回国后只好再买了一本。这是后话了。 途中送了三次餐食,还有记不得送了多少次的饮料和水。第一顿餐食算是晚餐吧,是浦东机场的配餐,中餐,味道还不错。我向空姐要了一听青岛啤酒,不是因为嗜酒,是我知道在大陆之外销售的青啤,比如在香港,味道还是正宗青啤的原味。而在大陆销售的青啤,大多是远离崂山甚至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出产的,味道早就不堪忍受了。第二顿吃的什么忘记了,第三顿,也就是进入加拿大领空之后的那顿早餐,是一盒加拿大的杯面,乘务员泡好了之后送过来的。女儿之前吃过,一直夸说杯面味道挺好的。杯子是很秀气,刚好可以拿在手里,但味道真的和大陆的方便面差距太大,我实在吃不下去,把带上飞机的最后两根黄瓜吃掉了,反正也不能带入海关。 加拿大航空班机上的几位空乘,敬业精神和服务水平,真的很让人钦佩。全程十几个小时,一直不停地在机舱里来回巡视,即使夜晚大多数乘客入睡了,巡视仍未减少。几位白人空姐,都是大妈级别的了。全程笑容满面,绝对的敬业。白人女士的年龄,是我们看不出来的。但人家的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那是没的说。途中有还几次,我离开座位站起来活动活动身子骨,遇到她们走过来,都是礼貌地微笑,即使遇到她们两人一组推着餐饮车服务,也会腾出空间,用眼神示意你过去。再有,这几位大妈级的空乘,身材保持得比较好,至少这个值乘这个航班的,没见到臃肿之人。 班机上备有中文版的美国入境卡,填写起来也不复杂。这事儿也算解决了。回来后才知道,加行直通中国大陆的航班,已经开通多年,不但安排有中文空乘,其他中文服务项目也多有考虑。看来家有留学生的父母,关于陪伴孩子留学的那些事儿,还得早作了解早作准备。免得像我一样临时着急,少些纠结。 回程时,值得一提的是在多伦多机场候机,那个候机室不是一般的气派,几十部苹果电脑全部开机,你可以随意使用。招呼登机时,那位男士全程使用中文,尽管这位华裔的普通话明显是闽粤一代的口音,还是让你有身在中国的感觉,尤其是在经历了十多天的英语环境之后。 下次去美国,还搭乘加拿大航空的班机。 问题是:我们入境的华盛顿里根国际机场不办理入境美国的手续;入境美国的手续需要在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办理。又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且待下篇:《留美学生家长入境美国那些事儿》。
7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企在美国最贫困县建厂
热度 8 lily2014 2014-6-3 02:32
中企在美国最贫困县建厂  【博主:在中国,年纪大一点的人大概都记着上个世纪的 80、90年代,那时候引进外商投资是各级政府的“要事”之一。而在外资企业工作是很好的“差事”(有点像现在考上了“公务员”),而美资企业更是受欢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投资的实力也今非昔比,可以开始向外投资了。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经验不足等,海外投资有时候也出现了困难,但总体上说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取得了成功。 以下的报道就是一个好的例子。祝愿这家企业顺利发展。 中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也为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带来了就业机会。我的堂侄子是从宁波大学毕业来美上学,今年 2月份在我们家这里州立大学MBA项目毕业,在纽约一个较大的超市集团找到了“经理”职位的工作。那是一家华人集团公司,需要中、英文双语人才。工作几个月了,董事会对他很器重,现在开始给他办绿卡了。我经常和留学生们说的,只要你们有“真本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你们都会有用武之地。当然,在美国的中资企业发展快速,更是给有才华的中国留学生和华裔美国人子弟提供更多的机会。而这些人才,无论在美国或回到中国,会对两国的友好交流、合作作出贡献。 】 中企在美最贫困县建厂 美国州长:这一天盼了 3年多 文章来源 : 人民网 驱车沿着美国阿拉巴马州五号公路,记者行至一个名叫“松山”的小镇。林木掩映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美国国旗迎风飘扬,旗帜旁,一座崭新的工厂引人注目,这就是中国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龙集团)投资近 1亿美元兴建的大型铜管厂。当地时间5月28日,工厂竣工投产,结束了方圆几个县市近半个世纪没有新建一家制造工厂的历史。当地政府与民众一起,欢庆“金龙”工厂的诞生。 位于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州经济相对落后,金龙铜管厂所在的托马斯维尔市威尔科克斯县是全美有名的贫困县,其居民家庭收入全美最低,失业率则为全美最高。当地人说,“乡土风情”是这一地区最大的特色,但也反映出当地经济落后的现状。当地的主要产业是林业,路上不时驶过的货车,拉的大都是木材。 2011年初,金龙集团宣布在当地建厂。经过3年多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制造工厂拔地而起。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表示,建立这家工厂,第一是发展经济,第二是解决就业,在今年底一期工程满负荷运转后,将来还要建二期、三期,最终将为当地创造500个就业岗位。 阿拉巴马州州长罗伯特·宾利感谢金龙集团选择了威尔科克斯县。他告诉本报记者,自从 1967年以来,当地就没有新建过一家像样的制造工厂,盼望这一天已经盼了3年多了。“金龙集团带来了重要的机遇,这个全美最贫困地区的500个家庭得到了开启更美好生活的机会。” 对于威尔科克斯县工业发展局官员吉姆·艾默生来说,这座工厂的建成意义深刻。他告诉记者,在农耕时代,当地经济走在了前面。但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威尔科克斯县被抛在了后面,“金龙”及其带来的先进技术,“把我们带入了 21世纪,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 自出任阿拉巴马州州长伊始,宾利就把创造就业视为重中之重,表示在全州实现失业率下降至 5.2%之前,不拿一分钱工资。上任第二天,宾利就与金龙集团赴美考察团会面,最终商定厂址选在阿拉巴马州,该项目成为宾利上任后的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 威廉·奥斯本是金龙铜管厂的一名当地员工,他的家距离工厂只有 10多分钟车程。2012年,奥斯本失业,金龙集团的到来让他在失业一年多后重新找到了“饭碗”。奥斯本的再就业,是“金龙”造福当地的一个实例。今年1月,宾利邀请奥斯本参加其2014年州情咨文演说,现场还特别提及了金龙集团和奥斯本再就业的事例。 同奥斯本一样,与记者交谈的金龙铜管厂员工都表示,在这儿工作“非常开心”。他们见到记者,会主动用中文“你好”打招呼。记者注意到,安全帽上同时印有他们的英文名和中文名。 阿拉巴马州联邦众议员特妮·休厄尔在金龙铜管厂开业庆典上兴奋地说,“金龙”的投产,是阿拉巴马州重要的日子。她说,威尔科克斯县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好的资源和机遇,现在这两者都有了。她希望金龙铜管厂员工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技能,促进工厂取得更大成功。“金龙集团做出了投资,我们也应该兑现承诺,这将是一种伙伴关系。” 据悉,金龙铜管厂是中国企业在阿拉巴马州的第三个投资项目,也是最大的一个。该项目投资额近 1亿美元,设计产能为年产6万吨精密铜管。产品主要用于空调、冰箱等制冷行业,将向金龙集团在美国的战略伙伴和其他客户供货。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的绿地投资项目之一。李长杰介绍说,这是金龙集团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是继 2008年在墨西哥建厂之后,集团在海外建设的第二家工厂。 “在阿拉巴马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金龙集团决定在该州建厂。”李长杰所说的“支持”,是阿拉巴马州政府提供的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比如,根据建厂进度给予现金补助;建厂用地费用优惠;当地政府提供工人培训,并专为工厂建设一座变电站和一座横跨铁路的通行桥……该公司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他们敢于在当地投资,更重要的是公司具备技术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制冷行业铜管制造商,金龙集团拥有 100多项专利技术,其生产设备、核心模具都是中国本土制造的。 “金龙”的故事,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故事,也是美国民众分享中国机遇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现在越来越多。阿拉巴马州托马斯维尔市市长谢尔登·戴尔对本报记者表示,任何国家只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本土企业都会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对接,中国也正在这么做。他表示,美中两国的投资合作日益拓展,希望引进更多中国公司,与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当前,中美投资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有专家估计,今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额很可能超过美国对中国的投资额。虽然中美之间存在一些经贸摩擦,但这些并未影响美国地方政府争抢中国投资的热情。本报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越是美国偏远的地方,对中国投资显示出的热情越高,心情也更加迫切。
个人分类: 中美关系|3285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美国留学申请名校奖学金的技巧揭秘
qiaomaizi 2013-1-7 15:01
美国研究生申请是美国留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一些比较保守的学生为了确保申请的成功率,早早就做起了规划。那么,申请美国研究生名校有什么技巧吗?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嘉卓留学专家将为讲解:   一、学习成绩    美国高校审查申请人学习成绩时,要求其将成绩转换为GPA(GradePointAverage),并以此作为衡量申请人学业成就的标准。由于我国院校基本上采用百分制,在转换为GPA时应采取以下标准:90至100=4,80至89=3,70至79=2,60至69=1,小于60分=0。要想获得奖学金,GPA成绩应在3分以上。   二、英语水平    目前美国高校承认的英语考试成绩主要有TOEFL(托福考试)、GRE(研究生成绩测试)、GMAT(商业管理硕士入学考试)、LSAT(法律学校入学考试)和TSE(英语口语测试)五种。中国学生最常参加的是TOEFL和GRE考试。而TOEFL与GRE成绩是能否获得奖学金的重要因素。提醒欲赴海外求学者,美国校方在发放奖学金时,只把 TOEFL和GRE成绩作为参考,而并非决定因素。因此在申请过程中不能忽视其他材料的重要性。     三、经历及荣誉   申请硕士及以上学位时,过去的工作经历和成就尤为重要。在相关专业上取得的成就更重要,可直接影响到对方是否向你发放助研金或助教金。因此如果学生具有教学及研究的工作经验,那么无疑能帮上不少忙。    四、学历    目前国内申请赴美就读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其实并不可取。一是争取奖学金困难,二是学生本人年纪小,自理能力差。至少应在取得大学本科文凭后,再考虑国外求学一事。    注意事项:    1.申请美国研究生课程,单凭托福成绩是远远不够的,除非本科阶段有超级本领;GRE成绩是必要条件,美国大学里理论上接受雅思成绩,而实际操作中看的是GRE/GMAT;    2.学生论文、研究能力、名人的推荐和是否参加过该校的活动;    3.美国人特别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向大学询问时,不能光谈及学习成绩,要把自己最独特的一面展示出来;学生的自愿者经历、演讲和辩论才能、模拟国际会议、摄影、舞蹈,体育等;千万不要用模板在做自己的PS。    希望以上资料对有意出国留学的同学家长们有帮助。如有疑问,欢迎咨询嘉卓留学专家(www.jiazhuoedu.com),让最卓越的留学团队为你提供最专业有效的建议!
1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美国留学的足迹
hucs 2012-3-13 21:25
在美国留学的足迹
在美国留学的足迹 --胡春松等申报 NSFCProposal2012材料之二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2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需要这样的战略科学家
热度 1 xie44025 2011-10-28 21:35
记中科院上海神经所所长蒲慕明:不著袈衣亦如来 蒲慕明是美籍华裔科学家,但他却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这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首任和现任所长,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做了最真诚、最实质、也是最为具体的工作。 大陆出生,台湾长大,美国留学,又回到中国来,这是蒲慕明的特殊经历,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始终对中华民族的状况深深关切,而且如果能够做一点事情就尽量去做,在两岸三地用自己力量促进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 “打从年轻时代起,我就有比较关心社会的倾向。我走到今天的这一步,也是自然而然的。”蒲慕明说。 蒲慕明1948年在南京出生。还在襁褓之中,他便随父母远渡台湾。 蒲慕明的父亲蒲良梢先生,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大,是机械系航空工程组的第一届毕业生。那一届的毕业生全部投笔从戎,加入抗战成为空军后勤人员。后来国民党政府要造飞机,蒲良梢不久便被派往美国,学习螺旋桨发动机制造技术,他学成回国之后,成为南京发动机制造厂的第一批技术人员。 1949年,母亲带着蒲慕明和他的姐姐,从南京的下关乘船到武汉,然后到了广州,再从广州坐船到台湾。当时被母亲抱在怀中的蒲慕明还没有记忆。但蒲慕明在后来知道,中国航空工业的先驱们大多都是父亲的同学,而父亲的毕生志愿,就是想制造出一架中国自己的飞机。 蒲良梢先生60多岁时,任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终于造出了“经国号”飞机。蒲良梢先生退休之后,在其事业的最后10年里再创辉煌,在逢甲大学创办了台湾最好的航空工程系。“父亲的人生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成为我的师长。”蒲慕明对本报记者回忆。 蒲慕明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诗作:“忘却离乡今几年,水隔青山天外天,旧时欢笑浑为梦,新来思绪总难眠。海外飞传无限意,天涯相赠有诗篇,相知一世知何事,长留肝胆照人间。”这是蒲慕明的父亲与其同学、曾任铁道部总工程师的邹孝标的唱和之作。父亲作诗,由邹孝标书写,时空阻隔不了父辈归根的心愿。 1999年回到中国大陆,年逾50岁的蒲慕明已经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他最重要的是还一个心愿。 因为蒲慕明决定到上海工作的缘故,蒲慕明的父亲也希望来上海常住,不幸的是,2000年的冬天老人家从浦东机场到市区路上遭到车祸,他所乘坐的出租车被一辆环保卡车冲撞,造成头部、肺部、眼睛多处挫伤,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因为这次车祸,此后老人家一直伴有失眠、哮喘、失明、行动不便等,身体就此每况愈下。 蒲慕明父亲遭受的车祸,其实是开卡车的那位肇事环保工人的全责。 但老人家在住院治疗期间,当工人带着一串香蕉去看望他,老人家自己反而过意不去。因为手头没有现金支付,老人家就向来探视的王燕借了50元钱,感叹地对王燕说:这位工人给我送来了香蕉,冬天里的香蕉很贵,他的妻子已经下岗,小孩还在上学,他的家很穷困、真是很不容易呐!等那位工人下次再来医院看望,老人家当即就给了这位工人50元作为补偿。后来,老人家又给了那位工人100元钱。 2007年12月5日,接到父亲不幸在美国去世的噩秏,红着两眼的蒲慕明早上一走进办公室,就对王燕哽咽地说:我的父亲已过世了。王燕说:那您就赶紧回家料理丧事吧。蒲慕明却说:不用了,即便是我现在就回去,也已经见不到他的最后一面,还是把我在上海的工作忙完再说吧! 一个小时之后,处理好当日电子邮件的蒲慕明从办公室出来,又郑重其事地对王燕说:父亲逝世纯属我的私事,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更不要影响研究所的正常工作。 但是蒲慕明内心一直存有遗憾:当父亲去世时,自己不能守候陪伴在身边,给父亲以些许的慰藉。蒲慕明只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父亲送他去上学,而后在霞光中匆匆离去的背影。那正像是自己少时熟读过的、朱自清先生写他父亲的《背影》。 立志报国: 一份延续至今的浓情厚爱 蒲慕明从小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历史和地理他了然于胸。“我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是我始终对文学历史很有兴趣。台湾毕竟地方很小,大家一窝蜂都认为理工科好,学理工有前途,台湾流行的理念是,出国一定要学理工。所以我在大学时学的是物理。但我对中国内地的关切是从小一直延续至今的。”蒲慕明说。 蒲慕明认为,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保钓”运动,是对在美国华裔留学生的一场教育。“教会了我们如何关心国家大事,学生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的实验室工作。这个‘保钓’运动影响了很多学生,也影响了我的心态。” “保钓”运动之后,许多台湾学者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加入联合国等各种国际组织,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活动。 1976年,蒲慕明在美国普渡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之后,他申请的第一份工作,便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个职位。“我想为世界的科学文化教育作点贡献,但是很可惜,我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蒲慕明申请的第二个职位,是回到他的母校——台湾清华大学。蒲慕明给徐贤修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希望回台教书。徐贤修校长用毛笔回信说,“年轻人立志报国是好事,此事交由沈君山院长办理。”尽管后来蒲慕明并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回到台湾任教,但徐贤修校长的毛笔字他至今仍然清晰在目。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蒲慕明学术之路,最终,他申请的第三个职位,美国加州大学埃文分校助理教授被录用,从此开始了他真正的学术人生。 蒲慕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是他在32年前在襁褓中离开故土之后的1981年。当时,北京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埃文分校交流项目,合作开办了一个讲习班,加州大学派遣蒲慕明赴中国讲课。 蒲慕明对这次回国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当时我住在北京医学院的外国学生宿舍,到晚间肚子饿了,想出去找点东西吃,但街上的饭馆基本上都已经关门,回来时连学校的大门都已经关闭,我只好爬门回宿舍。”这一年蒲慕明虽然才33岁,但已是加州大学埃文分校生理系副教授,第一次回到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内地,北京留给他的印象是“到处的灯光都很暗”。 尽管如此,蒲慕明对这片古老的土地并没有感到丝毫的陌生。他依然记得一次在长安街上的饭馆吃刀削面,与其同桌吃饭的一位老师傅问他:“老弟,你是从上海来吧?”老师傅不经意的一句话,蒲慕明竟永久性地记下了,“我听了这话很高兴。虽然我是从海外回来的,但这里的人们还是把我当成自家人。” 毕竟,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已经打破,毕竟,枯树已经开始绽放绿芽。当时,全国三十几个医学院都派教师来北京医学院学习,暑假一个月的时间,蒲慕明教授神经生理学与细胞生物学课程。每天的课程分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上午授课,下午介绍在美国开展的科学研究。 “记得我在讲课时,下面听课的学生年纪都比我大,最大的都已经超过50岁了,甚至有来自新疆医学院的老师,大老远赶来北京听课。”蒲慕明回忆,“两个班,每个班三四十人,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高龄的学生,都在很认真地做笔记,他们虽然不太提问——当时还没有形成这种风气,但我依旧很感动。” 那是中国科学的春天,“大家重新捡起丢掉了十多年的东西,这种发奋努力的精神委实让我钦佩,肃然起敬。”说到这里,蒲慕明的目光依旧闪闪发亮。 “清华”情愫: 更是“亲我中华”情结 蒲慕明的名字,曾几度与“清华”二字相连。 蒲慕明1970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4年后,1984年北京的清华大学复建生物系,时任美国加州大学埃文分校生理系教授的蒲慕明,冲破大洋的万里波涛阻隔,欣然受聘兼任该系的主任。 不知蒲慕明者,认为他此举是因为母校的缘故,才有解不开的“清华”情结;知蒲慕明者,便晓得让他真正魂牵梦萦的,是那终身的“亲我中华”情结。 起初,蒲慕明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定名为“生物科学和技术系”,一直到最近,清华大学才将其改为了“生命科学院”。 蒲慕明不是“怀才不遇”,但在北京清华大学工作的那段时光,的确是荣光与艰辛的纠葛交织,梦想与现实的冲击碰撞。当时的中国教育科学界,教育科研等经费捉襟见肘,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基础研究;而对以基础研究为本的蒲慕明来说,当时刚打开“改革开放”门户的中国,也不具备他拳打脚踢施展才华的环境。 清华大学生物系尽管有着全国最为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但经费支撑严重不足,仅有的一点经费几乎全部用于教学工作。更有甚者,补助生物系老师们工资的奖金,还要从蒲慕明这位外籍系主任的机票补贴中发出。而最令蒲慕明先生感到无奈的是,世界银行的贷款全部用于购买大型仪器,而会使用这些仪器的人员却少之又少。 “当时国内的大型仪器设备虽然多,而我们却没有生物系最常用的电子显微镜,形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耗散。”蒲先生回忆:“我在清华大学之所以没有继续做下去,原因在于,一是我当时还很年轻,显然力不从心,二是国内科研的大气候还没有形成,我也很无奈,无力更多地改变什么,所以我两年后只能选择了离开。” 虽然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但选择了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做,蒲慕明此时应有的结局可想而知。 但这时的离开并不意味着遁逃。在清华生物系复系10周年时,蒲慕明专门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来了他的一篇感言,谓之:“1984年我以兼职身份参与了清华生物系复系初期的筹划工作,10年来看到了生物系步步茁壮成长,培育了许多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国内的生物科研和教育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我个人来说,与清华生物系的联系是我学术生涯中极为珍贵的一段经历。” 清华大学生物系创建20周年时,当孙自荣老师邀请蒲慕明为此写几句话,最先映入蒲慕明眼帘的情景,是20年前在清华生物系草创初期,“南明兄提着他的黑皮包为复建生物系馆奔走的情景,和在简陋平房的小教室里,与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一起上论文选读课的生动场面。” 由此,蒲慕明还说:“2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蓬勃的发展、科研环境不断的改善,清华生物系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国内已处于领先地位。但清华生物系作为国内一流学府清华大学的一个院系,还有更艰巨的路要走,使中国生物科学在国际上取得应有的地位。” 蒲慕明先生也曾为《自然》杂志撰文,现身说其感悟:“基于过去20年在中国参与建立一些科研机构的经历,我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研究机构在国际上取得卓越地位的障碍也许不是来自经济因素,而是文化因素。” 尽管命运多舛,最后在1986年蒲慕明不得不选择了离开清华大学,但在该校生物系重建的最初两年中,他还是为生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基于他从最初创建清华大学生物系,到后来到领导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蒲慕明在2005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殊荣,他这段弥足珍贵而又特殊难忘的人生经历,无疑也是值得浓墨重彩抒写的重要一笔。 科学书香: 创新氛围浓郁的阅览室 2009年春节过后,由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研究院所发起,和武汉的高校举行了一个联合报告会,蒲慕明先生欣然应邀在会上作了演讲,讲“科学研究的ABC”,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多了解科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报告会即兴提问,许多学生请求蒲慕明先生推荐并开列出一个书单,蒲慕明当场就爽快地回答:只要谁对此有兴趣,回去后我完全可以把书单和书评用电子邮件寄出。 蒲慕明留下了自己的电子邮箱。过后,他收到许多学生的电子邮件,也如约给学生们发送了开列的书单和收集的书评,其中有许多书评就是他亲自为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学生而写下的。 “我为武汉的学生们开列的12本书,其中的第一本,是《创世界的第八天》,讲的是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历史故事,作者是一位美国的科学记者,名叫Judson,他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访问了近100位的科学家,写出了从1940至1960年代分子生物学革命性发展过程中,生物科学家的生动故事。”蒲慕明对本报记者说:“了解科学发现中所经历的过程,对研究人员掌握方法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如科学家要如何做实验、在实验出现问题时要如何寻找办法克服。” “‘科学八股文’现在已成为写论文的标准模式,并没有真实反映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需要花很多力气才能找出来龙去脉。”蒲慕明谈及要认真阅读科学家传记的初衷,甚至不无尖锐地说:“一些20世纪初期的科学论文不是这样。作者会诚实地告诉人们,他为什么做这个工作,原先可能希望得到其他结果,但是没有发现他想要的结果,可是在偶然之中得到了现在的发现,整个来龙去脉都讲得一清二楚。但为了简化或者修饰,现在的论文把真实的来龙去脉都修改了。” 《创世界的第八天》(TheEighthDayofCreation)是蒲慕明竭力向学生们推荐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他还只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年轻教授,当时他就要求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仔细读这本书。“想了解重要创新工作的来龙去脉,就要读科学史、科学家传记,要读科学家写的东西。20世纪生物界最重要的就是分子生物学革命,这是怎样发生的?是谁做的?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工作?” 蒲慕明常常说,了解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历史,甚至远比上一门分子生物学课重要,比读100篇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论文重要。在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阅览室里,放了3本蒲慕明从美国带回来的TheEighthDayofCreation,他希望所有的学生有空都去读读,哪怕每天只读几页也可以,读多少是多少,总会有些许收益。大概是为了本报记者能在书香中潜移默化,更好地写出科学新闻,蒲慕明先生还赠送了记者一本《创世界的第八天》。 蒲慕明喜欢读,也常常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传记和科学家撰写的通俗文章。早在台湾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他就曾在老师李怡严的鼓励下,翻译了G.Gamow的《汤普金梦游记——近代物理探奇》,交由徐氏基金会出版。这本科普读物,一直到30年后还在台湾出版,版权页标明的是“197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蒲慕明译,1993年再版”,而且在台湾许多书店的书架上都可以找到。 蒲慕明坦陈,过去在美国,凡是由他负责指导的研究生刚进到实验室时,若是学生问他需要看一些什么书、如何准备进入科学生涯,他首先不是指导学生看生物学方面的专业书籍,而是要他们看一些自然科学史方面的书籍,了解世界自然科学史上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如推荐学生看有关卢瑞亚(S.Luria)的《吃角子老虎与破试管》,以及介绍沃森(J.Watson)的《双螺旋——DNA结构发现者的告白》,介绍克里克(F.Crick)的《狂热的追求》等等有很好看头的科学传记,“在熟读这些科学家传记书籍之后,学生方可了解科学大问题是如何得以解决”。 蒲慕明认为诺贝尔奖得主PeterMedawar所写AdvicetoaYoungScientist是一本很好的书。这本书有对年轻科学家的忠告,开卷有益,所以他在20年前自己动手还翻译了其中一章,交与国内的一家出版社,建议完成翻译后出版,但因种种原因终于搁浅。 “在我们的阅览室里,还有许多其它不同领域的类似的书,我希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抽出间隙的时间离开实验室,暂时抛开手头繁重的实验工作,花点时间到阅览室去读那些书。” 从某种程度上或也可以说,神经科学研究所这个阅览室的创建历史,就是蒲慕明上任所长之后,将科学方法与思想不断传播、渗透的一个缩影。该阅览室是一个自发组织的系统,主要由其使用者、在学研究生负责维护。在过去的近10年里,许多研究生对阅览室的管理做了很多工作。现在阅览室由学生管理员负责,由学生志愿者值周进行维护。有学生称,该阅览室是“一把通往未来的钥匙”。 自2000年阅览室建立以来,其中大部分的书籍,都是来自蒲慕明本人的慷慨捐赠。建立属于神经科学研究所自己的阅览室,其深层次的原因,自然也可以追溯到蒲慕明作为一名年轻学子,孜孜追求科学真理的时候。 “蒲先生认为,读那些由大科学家写成的书籍可以激发对科学的兴趣,知道如何分辨科学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的是,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听一场来自大科学家的报告。因此蒲先生向阅览室捐赠了很多由一流科学家写就的书籍,希望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学生能与他一起分享其中的故事。”阅览室的一位学生志愿者这样写到。而神经研究所的管理人员也给予阅览室人力物力的支持,使阅览室有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 同行吃惊: “Really?Youcandoit?” 如今,海内外科学界广泛认为,在中国科学院,蒲慕明领导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是中国科学界一个令人瞩目的典范。 蒲慕明面对本报记者采访,回顾自己带领研究所走过的10年历程,和盘托出的问题之一是:我目前对神经科学研究所最大的担忧,就是对学生的教育不够扎实,如何教育他们踏实做事,不走所谓的“捷径”,不急功近利,培养优秀的品格。我现在常常与学生交谈的,就是严谨、诚信问题。 “在研究所初期的几年里,我们的人才招聘速度和进展都比较慢,主要精力用于扎实工作、出成果、出文章。我们作出一些成绩之后,国外同行吃惊的成分大于赞赏的成分。其实我内心里很明白,我们的工作没有比他们做得好多少,但是他们就是不相信我们能作出这样的成就。当然,他们也看到了中国的巨大潜力,看到了中国在未来科学发展之路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美国同行对我回国这10年的工作评价很高,也很羡慕我在中国开展的工作,最初往往还会吃惊地问我:‘Really?Youcandoit?’因为我除了能做出他们能做的科研工作,我还能做他们不太可能做得了的事情——架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探索并推行科研机构的改革——这实在是件很有意义、很值得竭尽全力去认真做的大事。”蒲慕明笑道,“我非常幸运能有机会将我的部分‘才干’,投入自己科研工作以外的工作。我在上海的工作机会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不是发生在上海,也可能发生在台北或香港,这些地方都是我所熟悉的,我能更好发挥自己的潜力。” 蒲慕明鞭辟入里地分析:现在美国的科学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中心依然在美国,但他们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看到中国学生的优秀潜质,他们认为中国有很好的学生,能出很好的成果。但是他们并不认为,中国也有能力引领一个学科或者领域的发展。现在年轻的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达到这种层次。第二种观点认为,将来世界科学发展的重心有可能转移到亚洲,而中国又是亚洲的重心之一,所以,能与中国的科研机构早日合作,到中国的科研机构做事,实在是一件具备战略眼光的事情。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认为,将来的科学中心将会转移到亚洲,沃森走过了亚洲的中、日等几个国家后,最后决定在中国的苏州建立亚洲冷泉港会议中心,因为中国是亚洲的中心。 蒲慕明对本报记者披露:不久前,沃森又提出建议,希望冷泉港实验室与上海神经研究所建立姐妹关系,开展紧密科学合作。 面对神经研究所的崛起,蒲慕明的态度依旧谦虚而清醒。他对本报记者说,要想成为国际一流的科研所,必须具备3个条件: “第一,要能在几个神经科学的重要领域持续地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并能引起国际同行的注意。”蒲慕明认为,神经科学所已初步具备了第一个条件。 “第二,多数研究组组长在他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国际同行谈起这个领域的工作时,都能想到他这个人。”蒲慕明特别强调,是否能够由重要的国际会议邀请作报告是个重要的标志。仅提交会议论文并不能算是有国际影响,关键是国际最重要的会议能邀请你去作大会报告,这才表明你工作的重要性。 蒲慕明也承认,第二个条件现在神经研究所暂时还不具备。“在我们的二十几个研究组中,也就只有一、两个组长曾被国际重要学术会议邀请作报告。如果我们有1/3的研究组长能常常被重要的国际会议邀请,才算是具备了第二个条件。” “第三,也是最难的一个条件,就是研究所要能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出现作出具有开创性工作的人物。他的工作不但是领域里做得最好的,而且还必须能开创出新的研究领域,或者有非常重大的突破性的发现。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师级的人物,我们若能培养出像这样的领袖人物,就是真正成功了。” 飞人所长: “我现在的工作是服务” 无论身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蒲慕明每周的工作都是7天,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基本上都没有休假。10年来,蒲慕明平均每月来国内工作一周,人称“飞人所长”。 即便是在美国的时间里,蒲慕明同样也牵挂着神经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燕介绍说,蒲先生通常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差”,及时处理研究所事务和回复发给他的电子邮件,有时甚至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蒲慕明对工作殚精竭虑,身体状况也就并非十分理想。2005年,王燕和神经研究所的几位同事凑了8000元钱,购置了一台跑步机,放在蒲慕明的办公室里,但几个月过去,却从来也不见蒲慕明使用。王燕着急了故意拿话激他:“蒲先生,您怎么就这么懒啊?跑步机都买了有这么一些日子,我们怎么也没见到您运动一下啊!”蒲慕明的回答是:“楼下就是电生理实验室,他们需要安静。” 后来,蒲慕明希望把跑步机送给学生会。但他的一位学生却对王燕说:“蒲先生的跑步机不能动,等我们的新大楼落成之后,一定要给他找个地方,专门放这台跑步机。” 神经研究所的很多业余活动,蒲慕明慷慨地掏自己腰包,而不用研究所的钱开销。仅以2009年神经所组织,包括上海生命科学院其他研究所学生参加的科学夏令营为例,组织了十几位学生去四川,蒲慕明用自己在美国领取的工资,支付了其中3万元学生的机票钱,王燕则是负担了学生们的生活开销。迄今为止的10年里,尽管蒲慕明一身同时跨两边工作,领取的却只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资,而在神经研究所的工作,他只是领取旅差费和生活补贴。 神经研究所的许多学生说,虽然我们都很崇拜蒲先生,但我们却不会过像蒲先生那样的生活——在学生和大多数人看来,那的确是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蒲慕明这样一位科学大家,每天的饮食生活却简单到了极点。 只要是身在上海,几乎是每一天的早晨,蒲慕明都会从岳阳路的一个小超市里出现,很快就买回两三个菜包子。 午饭要么是食堂里的盒饭,要么依旧是菜包子。在蒲慕明办公室的冰箱里,总是会冷藏好几个菜包子,饿了他就用微波炉热一热再吃。 蒲慕明的晚饭,一般是从6点半开始,最常见的“食谱”,是神经研究所附近快餐馆里的一碗面条。一个小时后,他准时回来继续上班。而如果他的太太刚好也在上海——这是一位在美国当生物学教授,但却同样在为神经研究所“做义工”的华裔——则会与蒲慕明相伴,出双入对地吃这一顿“正餐”。 “他们夫妻俩堪称是一对绝配,不仅对工作是同样的认真和投入,甚至他们俩的性格也十分相似。”有一位充满钦佩之情的知情者,这样描述、评价蒲慕明和他的太太。 “也许今后我会全时回来工作,但我认为,即便我‘全时’回国了,和现在的工作基本上也不会有太大差别。”蒲慕明对本报记者坦陈,“我还有许多国际科学界的事情要做。” 蒲慕明兼任很多国际科研单位的学术顾问,同时担任着许多学术刊物编委的职务,“现在我为国际科学界的服务工作,要远大于我自己实验室的科研。”的确,对蒲慕明而言,自己的科研工作已经不是重心,虽然他的实验室仍不断有论文发表。他到国内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他最近每次回国的时间已达十余天,日程表里总都是排得满满当当。 3年前,蒲慕明在美国的学生(包括博士后)有20多人,现在只剩下5个人,“今年起我在美国已再没有研究生了。在美国这是很小的一个组”。 “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服务。当然,这样的服务对我个人而言,不可能带来别的什么‘好处’,即便我做再多这样的服务,也不可能帮助我自己获得更大科学成果。”蒲慕明笑着说,“我只是希望真的能在中国创造一个环境,使许多中国神经科学的学者能在此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 2009年11月27日,神经科学研究所迎来了10岁的生日,但并没有举行任何庆祝仪式。在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网站上,出现了不足300字的一段简洁文字:我们的宗旨,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研究所的机制,提供一个有助于严谨科研工作,高效科研产出,良性科研合作的环境,实现以业绩为准的激励和资助评估系统,以及为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训练。 这段简洁的文字,显然是出自蒲慕明的手笔。就像是他在为神经科学研究所、也为本人作的一幅素描自画像。
34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太阳(胡春松 美国新泽西)
热度 1 hucs 2011-7-8 23:13
我的太阳 胡春松 美国新泽西 啊,可爱的太阳 我愿是一棵小草 挂着晶莹的露珠 享受晨曦的轻吻 啊,美丽的太阳 我愿是一朵白云 舒展轻盈的身姿 享受温柔的抚触 啊,亲爱的太阳 我愿是一位农夫 沐浴黄昏的余晖 从容尽情的耕耘 啊,心中的太阳 我愿是一只飞蛾 承载无数的梦想 融于炽热的光芒 注: 作于美国新泽西, 2000 年 9 月某个周末于学生公寓。紧张的学习研究工作之余,作者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故写下此诗。这也是作者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唯一的并保存草稿的一首诗作。值此《春之诗》作品(约 120 首)准备结集出版之际,重新找出并修改于 2011 年 7 月 8 日夜。 此外,在波士顿留学期间,作者曾用书法格式抄写一首“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赠送朋友(附复印件),以感谢友人的帮助。 遗憾的是,作者在江西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的十几首诗作未能保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93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女儿的临别赠言:“二要”、“二不要”
热度 25 wangxh 2011-6-30 12:09
女儿大学毕业了,马上又去了美国留学。 毕业和出国都需要老父嘱咐几句,所以俺就送了 “两 要 ” 和 “ 两不要 ” : 一开始 不要 只顾拼命学习, 要 锻炼好身体为主。【俺一直觉得女儿身体不是很矫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无论做什么事, 不要 动辄来狠的, 要 先补缺陷后发力。【女儿做事属于拼命三郎型,我与她的争执或意见相左绝大多数是 让她休息 ——中学时就是这样,作业写不完,我让她睡觉,她绝对“抗命不遵” 】 我想,好好锻炼身体、做事不要太猛,也许对许多学生适用的。
个人分类: 心之悟|5924 次阅读|49 个评论
胡适的学位
热度 2 liwei999 2011-4-8 08:33
回答: 还是没解释清楚为什么10年后才拿到博士文凭 由 致远 于 March 26, 2005 05:45:10: 那个年代,美国人尚以到欧洲拿学位为荣,美国的学位并不具有象今日一样的地位,更况且是文科的。到美国留学的一个原因是新世界里对亚洲人多少还客气些,费用也相对低些。当时的欧洲连犹太人都容不得,对亚洲人就更是苛刻了。 镜某的推测是:胡适知道美国的学位与大学的教职的孰轻孰重,哪个日后可以补救哪个不可以补救,因此才有了“毅然”。 文科的功夫不象理工,30岁就可以“牛”起来。搞文的有了“博士”也不管用,还是要有“胡子”和作品。 那个年代,“学问”少反而能成优点。这样才可以不顾“传动”、才能“革命”,就如同红卫兵们一样。要求那一代人有学问也是不甚合理。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ZT:差太远了:关于美国留学的28个误传
liwei999 2010-4-12 14:57
立委按:朋友转给我这个,看了一下,觉得有理。录此作为留学资料之一种。 1.没听说过的大学一定不是好大学   答案:不是事实。美国有很多大学,有的大学曝光率比较高,例如排行榜、体育比赛等,所以这些大学常被人们所熟知。但也有很多大学,学术非常优秀,由于曝光率不高,人们对它的了解相对少些,既便如此,这些大学仍然是好大学。    2.大学排行榜是选校的依据   答案:不是事实。只有46%的美国大学回答了U.S.News WorldReport的排行榜的问题,很多美国大学并不参与这个排行榜。    3.大学申请越早提交越好   答案:不是事实。大多数美国大学并不考虑学生递交申请的早晚,申请只要在截止日期前到达学校就可以,但是及早做好准备,有助于大学申请的完善。    4.分数高比选难的课程强   答案:不是事实。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并且通过,意味着你可以胜任大学的课程,在申请竞争性强的大学时,AP课程将有助于申请成功。    5.少数族裔学生的录取机会大   答案:不是事实。事实上少数族裔学生并无明显的录取优势,然而许多少数族裔学生讲述自己如何克服族裔困难并取得的成功的申请文,令录取老师印象深刻。    6.校友子弟的录取机会大   答案:不是事实。校友子弟的录取机会,依具体的学校而定,不同的学校校友政策不同,同一学校录取机会也与父母的捐赠密切相关,学校不是对所有的校友都是一视同仁的。    7.体育明星大学免费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每年都录取很多体育明星,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体育明星的奖学金竞争激烈,所以体育明星绝不是大学的免费凭证,大学除了看重体育特长外,还同时注重明星的学习成绩。    8.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资助   答案:不是事实。美国大学一旦录取学生,一般都会协助学生解决费用方面的难题,学校会在赠款、奖学金、贷款等多方面提出综合建议和方案,资助与学生是否优秀无关,但是,奖学金(不同于资助)的确与学生的优秀程度有关。    9.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便宜   答案:不是事实。只看学校的收费标价,公立学校看起来比私立学校便宜,但是很多私立学校给学生较多的资助,所以综合来看,公立学校不一定比私立学校便宜。    10.被录取后参观学校   答案:不是事实。申请学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录取后看学校发现所申请的学校并不适合自己,那么很多申请工作就浪费了,最好是能在申请前和申请后都参观一下学校,因为这毕竟是人生的重要决定。    11.入学前要选好主修   答案:不是事实。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方向有所了解是正确的,这有助于寻找到理想的大学。但大学一般要求学生在2年级末才选择主修,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选择自己意向的主攻方向。    12.选择大学前要决定职业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是学生探索的阶段,不要轻易做出职业决定,很多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与主修并没有什么联系。    13.工作、收入与大学密切相关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学习对学生寻找工作有帮助,但大学并不是职业培训基地,大学不保证学生就业,而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收入,与大学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14.如果你的室友自杀了,你会得到较多的A   答案:不是事实。误传来自电影《Dead Man onCampus》    15.最好的朋友绝不要住在一起   答案:不是事实。真正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和你的朋友,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时都拿不准确切的答案,那么不妨尝试一下,和你的朋友住在同一楼层或宿舍楼,这样各自都有回旋的空间。    16.到了大学就不会想家了   答案:不是事实。事实上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后更加想家,想念父母、兄弟姐妹和家乡的食物。    17.远距离的友谊会有很大的帮助   答案:不是事实。在大学读书最好不要花整晚的时间与家人或朋友通电话,尽量多余身边的同学交往,在远处的亲朋好友常常不如身边的同学老师更容易了解你的实际情况,身边人的帮助会来得更快也更有效果。    18.大学新生的体重都会增加   答案:不是事实。在大学里确实有新生增加15磅的传统说法,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男生身上的较多,很多男生入学的年龄正好是身体长胖的时候,所以很多学生就误传大学新生体重都会增加。    19.盟春藤学校都是富家子弟   答案:不是事实。很多盟春藤的学生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们都是极其聪明的学生,盟春藤大学对许多学生给予全额资助。所以不要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不理想,就轻易放弃申请盟春藤学校。如果你认为自己足够优秀,不妨尝试一下盟春藤,可能你会发现,一但被录取,所花费用可能比公立学校还便宜。    20.盟春藤学校都很贵   答案:不是事实。盟春藤学校贵是人们的误解,好货不便宜在这里行不通,事实上,盟春藤学校的收费是合理的,物超所值的,哈佛在全美国大学最贵大学排名中仅列第118名,另外,盟春藤学校的资助,相对来说也比其他大学优厚。    21.Party大学学生不会好好学习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里的很多party是非常有益的,同学们通过party可以相互认识与了解,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但也有一些party的确是浪费时间,大学期间要敢于对一些party说不。    22.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生活是艰苦的,在大学里你要认清楚你是谁,将来要做什么,在大学的每一分钟你都要花费的,大学生活仅仅是你以后新生活的基础和起步阶段。    23.大学与中学相差不大   答案:不是事实。美国大学与中学相差甚远,大学是学生独立生活的开始,老师不会告诉你该做什么或应该去做什么。    24.美国大学需要读4年   答案:不是事实。在美国只有1/3的学生会在4年内完成本科学业,大约有一般的学生需要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大学本科。如果你想在4年时间完成学业,最好在事情前搞清楚该大学的毕业率,在美国学生花5年时间取得本科学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25.拿好分比选难的课好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阶段的GPA固然重要,但学到真正有用的课程比拿高分更主要,虽然有些课程是比较难学的。    26.课外活动越多越好   答案:不是事实。在大学阶段课外活动并不一定越多越好,选择少而精的课外活动是比较明智的做法。美国大学阶段课程已经很繁忙了,所以在选择活动时应重质不重量。    27.大学学位是理想工作的保证   答案:不是事实。很多学生由于毕业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不能得到较理想的工作,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实习工作,期望获得竞争优势。    28.主修决定了未来的职业   答案:不是事实。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主修关系不大,许多工作是大学主修所不能包括的,所以职业的选择与主修有联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 http://news.creaders.net/immigration/newsViewer.php?nid=427056id=973760
个人分类: 留学资讯|2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留学趋势—来美留学人员猛增
huanghj 2009-12-6 14:32
现在从国内来美国的留学群体主要包括: 硕士毕业来读博士的留学生、 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教授、副教授、博士后)、 博士毕业来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国家和地方公派研究生、 本科毕业来读硕士或博士的留学生、 高中毕业来读本科的留学生。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近年国家留学基金的经费总量大增,派出国外进行研修的访问学者(教授、副教授及博士后)的数量日益增加。据我所知, 2003 年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只有 2000 多一点, 2009 年则达 6000 人左右。此外,今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选派 6000 人,这类项目前几年都还没设立。所以,总的公派人数( 12000 )是 03 年的 6 倍左右!由于这个原因,这两年我在明尼苏达大学碰到的中国公派人员比刚来的那年( 2005 年)明显多起来,尤其是公派研究生, 1 年前碰到一位为期 2 年的博士留学生( 2 年在国内),而今年来明大好几十位(有为期 4-6 个月的本科、博士生短期留学)。 另外一个显著变化的是,留学生年纪越来越小。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我 2005 年刚到明大时,已经碰到很多本科毕业就来读硕士和博士的留学生。而在那之前,我估计可能还是硕士毕业后出国的居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开始有很多高中毕业后来明大读本科。两年前偶尔碰到一些读本科的留学生,去年则明显增多起来,今年更是创纪录的多。仅秋季入学就有 350 人左右的高中毕业来读本科的小留学生,整个 09 年达 500 名左右。显然,国内能够支付子女自费海外留学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多。明大以后可能维持这个招生数目,这样过 2 、 3 年后来自中国的在校四届本科生将达到 2000 人!这还仅仅对大陆学生的统计而已。若把港澳台生源的明大在读本科生统计在内,数量将更大。当然,这与明大的新执行的学费优惠政策分不开。明大以前的国际学生(本科)学费大概是本州学生学费的 3 倍左右,即约 3 万美元 / 年,但自去年开始下降不少,学费只需 1.6-1.8 万 / 年。 明尼苏达大学是美国十大大学 (Big ten universities) 之一 , 学生总数约 5 万名。就我所知,前两年在读的中国学生大概在 1500 名左右,我估计现在应该超过 2 千了。当然,若加上中国籍博士后、公派学者和学生,则总人数估计也有 2500 名吧。尽管这里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但我想,美国的其他高校应该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主要的原因都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得国家和一些家庭有足够的钱投入于海外的留学教育之上。 简言之,新的留学趋势是,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越来越多,既有公派访问学者,也有公派研究生;同时,自费人员大幅增多。从年龄结构看,年纪较小的(高中毕业和本科毕业)留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多;从留学群体看,国家和地方公派本科生和研究生和高中毕业来读本科的自费留学生,是这两年的新亮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十大留学生最心仪的城市(组图)
deminglei11 2009-2-23 10:08
美国是许多中国学生非常向往的留学国度,甚至有些同学认定了美国大学,非美国大学而不入。而在美国,好事者又评出了十大留学生最心仪的城市,这些城市不但名校云集,而且或是风景优美,或是人文独特,或是国际大都市,他们是: 一、波 士 顿 ( Boston ) 波士顿 (人口300万) 靠山又临海,拥有令人称羡的地理位置。这这有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大学院校,也是世界许多知名研究机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 MIT )的所在地,它就像个磁铁般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就读。   波士顿一直受到西欧学生的青睐,而且这这是全美国外籍学生最多的城巿。许多前来就读语言学校的学生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学位,但是也有很多其他学生只是想要感受一下这个城市的气氛。 二、芝 加 哥 ( Chicago ) 芝加哥位于伊利诺州、密西根湖畔,是个充满文化和娱乐气息的地方。芝加哥拥有令人让不绝口的美食、夜生活,同时学生也可享受美妙的密西根湖之旅,还可以利用市区内四通八达的电车到着名的画廊、独特的精品店,及全球知名博物馆一游。   芝加哥是美国及世界上最多元文化的城市之一。这里有超过 50种语言的族群;只要看看整年度各个族群所举办的各式游行及节庆活动有多少,就可以知道这这多元文化的程度有多高。芝加哥的经济已不再是依靠钢铁工业等重工业或是肉品工业,继之而起的是通讯业、资讯产业、金融业,及贸易和学术上的研究开发。 三、罗 德 岱 堡 ( Fort Lauderdale ) 罗德岱堡市距迈阿密约一小时车程,有独一无二的棕榈海滩,因为水道综合交错,所以有美国的威尼斯之称,市中心有水道、湖泊和河流,还有 12 公里长的白沙滩,沙滩上有棕榈树,蔚然的海水来自于温暖、乾净的大西洋。   罗德岱堡位在佛罗里达州中央,拥有绵延数里的美丽沙滩、水上运动、悠閒的生活方式以及闻名世界的夜生活,这里是美国人最喜欢的渡假去处,每年春天会有许多美国的学生来此度假。另外,美国最大的自然公园和北美唯一的亚热带保护区 -- 大沼泽自然公园环绕本市四周,所以附近有一些自然风景区。不但如此,学生们还可以到迪士尼世界和环球影城游玩。 四、旧 金 山 ( San Francisco )   旧金山是由多个地区拼凑而成,每一区都代表这个文化多元的城市的另一个面向。随意问一个旧金山人对这座城市的看法,他们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诉说这座城市有多美妙。而且只要来这里拜访一次,就能证实他们所言不假。旧金山是一座独特、友善且美丽的国际大都会,世界各地都有人来此居住、工作与唸书。   旧金山是美国最漂亮的城市。该市延于一座狭长的半岛上,边缘有崎岖不平的海岸线及宁静的港湾,还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沿着陡峭的山丘而盖的二层楼连建住宅,以及朝气蓬勃的市场和购物中心。 五、洛 杉 矶 ( Los Angeles ) 在世界着名的城市中,美国西岸加州的洛杉矶市是真正的美国经验代名词,除了繁华好莱坞的同义词,还有散发着时尚光芒的比佛利山庄,同时洛杉矶也是许多电影和电视明星的家。   洛杉矶面积 1,200 平方公里,人口有 990 万人,是全美第三大城,周边地区各有其特色 -- 比佛利山庄是明星的家,有许多时尚商店;好莱坞则以其电影工业闻名;西好莱坞 则是这个城市最具嬉皮风格的地方,包括了日落大道 (Sunset Strip) 和日落广场 (Sunset Plaza) ,以及高级的精品店和餐厅都在这里;另外还有以西班牙风格建筑和豪华精品店闻名的西坞村。 六、迈 阿 密 ( Miami )   迈阿密在佛罗里达州南部,离美国的其他州有点距离,却非常近巴哈马。迈阿密有许多西班牙人,所以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拉丁风格。迈阿密是个多元化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西班牙文和英文在这里是普遍的语言。   这个城市的每个区都有它的特色,像是迈阿密海滩上的活动、南湾的装饰艺术区以及椰子林区无尽的夜生活。迈阿密的居民容易相处,生活悠閒,学生们有许多讲英语的机会。 七、纽 约 ( New York ) 纽约是世界最知名的都市之一,所以学生会选择在这里学习语言,这个城市十分国际化,集合了美国、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文化,学生们可以在此体验世界各国文化,培养世界观。许多人在来纽约之前,就已经有了许多期待,因为这个城市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活动给每一个人,许多有名的地标像是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以及无数的博物馆,还有许多学生也觉得这个城市是个购物天堂,在第五大道、马迪逊大道 (Madison Avenue) 、苏活以及格林威治村 (Greenwich village) 有许多商店可以满足购物的慾望。   纽约有许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里有非常多大学和学院,许多刚开始来是要增进英语程度的学生后来又选择在这里的学校继续学习,人数众多的当地学生和国际学生使这里始终维持着活泼、走在时代前端的气氛,而且许多地方提供折扣或是免费入场的优惠给学生。 八、圣 地 牙 哥 ( San Diego )   每次拜访圣地牙哥的学生都会着迷于这里美丽风景、悠閒的生活以及其他的事物,觉得不虚此行。   圣地牙哥位于美国西南方底端,邻近墨西哥边界,许多人喜欢来此度假旅游,除了圣地牙哥全年温和的气候外,海滩、山以及沙漠都距离不远。宜人的气候还有靠近海滩的位置使这地方的海上活动特别发达,冲浪、赏鲸、游泳和航海都是受欢迎的运动。在这里的课外活动除了海上活动以外,拜访附近的高山和沙漠也在户外活动的项目中,学生们可以打高尔夫球、滑雪、泛舟、在山间骑单车甚至是开着吉普车在沙漠中探险,而且从圣地牙哥到墨西哥、迪士尼乐园、好莱坞、拉斯维加斯和大峡谷都很方便。 九、西 雅 图 ( Seattle )   西雅图是华盛顿商业和文化的首府,位在风景优美的普吉湾 (Puget Sound) 边缘,良好的地理位置便于探索附近区域,像是到加拿大的维多利亚或是温哥华等地都非常方便,这里也邻近西雅图水手队棒球体育场 (Safeco Field) 。   其他值得一提的地方包括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和火山,圣赫伦火山 (Mount St Helen) 最后一次爆发是在 1980 年,目前内部始终还有火山活动。另一方面,儘管国际性的大公司像是微软和波音为这个方带来了许多的财富,西雅图当地居民的生活仍然非常悠閒,而且这里有许多的购物机会,学生们喜欢到着名的派克市场 (Pike Place Marke) 十、华 盛 顿 特 区 ( Washing D. C ) 美国首都华盛顿是 为了向美国第一个总统 --乔治治华盛顿致敬而命名的。华盛顿由法国建筑师皮耶-查尔斯斯拉恩坊少校在1791年设计,是世界上第一个经过规划设计而建造的首都。   想要一窥这个国家的政治风貌,身为国家首都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对是个理想的学习地点。这这有很多国家级景点地标,同时也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观光胜地之一。 来自http://edu.sina.com.cn/a/2009-02-21/1204165462.shtml
个人分类: 图片百科|496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