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成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满面笑容者最可能写出最有影响的论文
热度 32 SoSoliton 2017-6-27 09:27
两个科研人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个不苟言笑,一个喜笑颜开,谁更可能做出有影响的成果?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答案毫无疑问是前者。在很多电视剧和电影中,不苟言笑、古板严肃是科学家的正统形象,似乎唯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做出最好的科学。毕竟,科学研究称得上世上最严谨、最严肃的工作。 《积极心理学杂志》( Journal of PositivePsychology )最近发表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这种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 Lukasz D. Kaczmarek 等人研究了科学家社交网络照片上笑的强度与其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发现笑得越灿烂的科学家,其科研工作的影响越大。这就把科学家和科研工作也纳入了其他普通人群和普通工作都遵循的规律——富有积极情绪(例如笑对人生)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能达到目标。当然,平时不笑或很少笑不一定说明情绪消极,但情绪消极者,一般而言,平时很少见到笑容。 研究人员使用所谓的薄切片研究法( thin-slicing research methodology ),考察了科学家真正的积极情绪表达是否与由文献计量学(如论文被引次数)和社会测量法(如最新学术成果的跟随者或粉丝数)指标定义的工作成就呈正相关。薄切片研究法使用可公开获取的具有特定心理学意义的现实生活数据,利用某个人行为的一个非常薄的切片(例如选择一张简介照片)去评估这个人的情绪:一个在简介照片上笑容可掬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可能是一个快乐的人。过去使用薄切片法的研究已经显示这种方法是惊人的准确。 研究人员从科研社交服务网站 ResearchGate 的海量简介中提取了 440 位科学家(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的照片和发表论文记录,请多个评估者对可公开获取的科学家们的照片进行笑的强度编码,把这些科学家分成三组:不笑的人,微笑的人,和满面笑容的人( those who didn ’ t smile, those who partiallysmiled, and those with a full-on smile )。研究发现,与很少笑的同行相比,满面笑容者拥有同样数量的论文,但质量更高,例如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更多,且他们的最新信息吸引的跟随者或粉丝也更多;控制年龄和性别因素后,结果仍然如此。这说明,相比于不苟言笑者,喜笑颜开的人更可能写出有影响的论文。 与其它所有心理学研究一样,这项研究的可重复性是个挑战。例如,使用谷歌学术( Google Scholar )数据库能否得到相同结果?另外,个人照片的快乐程度与其学术成就大小一致,这只能说明科学家的快乐情绪和有影响的科学是相关的,而相关性与因果性无关,意味着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快乐能否带来成就、成就能否带来快乐,或两者皆有。尽管如此,这项研究的结果仍有合理性、启发性。以往对积极情绪和工作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工作上的成功影响人们的快乐生活,而个人快乐促进更富有成效的工作。 显然,满面笑容的人最有可能做出最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并不意味着只有有积极情绪的人才产生最伟大的科学。然而,积极情绪是从事一切工作(特别是科学研究这样的复杂劳动)的一个额外资源,应是不言而喻的。值得一提的是,与科学成就相关的积极情绪应该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的积极情绪,而不完全是生活幸福导致的积极情绪。纵观科学史,伟大的科学发现,无不由快乐地投入科研(尽管生活可能很苦逼)又从科研中获得快乐的人做出。 例如爱因斯坦,他当年大学毕业后也像今天的许多高校毕业生一样,找工作处处碰壁,拼爹、拼关系,求爹爹、拜奶奶,一切想得到的套路都使过;最后,他为了生计心不甘情不愿地当了个专利审查员。但爱因斯坦恰恰是在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和其后干自己并不中意的工作期间,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科学成就。他说过:“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驱动力之一,是逃离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生活的苦闷并不妨碍快乐地从事科研,反过来,投身科研可让人忘记生活的苦闷并获得身心的愉悦。 现在看来,是否面带笑容,是判断能否做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的一条比较灵验的线索,可以适当运用于研究生面试、研究生找导师、科研人员找合作伙伴、高校人才招聘等环节。据此线索,逢人就诉说不幸的“祥林嫂”料定做不出好科学。但也要警惕,名利驱动或牵引的满面笑容与科学成就无关。这样的人做研究,无论最后能否做出有影响的成果,有心理学研究预言,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非常大,满面笑容最终会演变成郁郁寡欢:做不出成果便实现不了名利目标,郁闷;做出了成果但换不来期望的名利时,更郁闷。 这位女生能否写出好论文?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16410 次阅读|38 个评论
天赋,兴趣和环境条件是搞好科研的三大要素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3-6-21 07:10
天赋,兴趣和环境条件是搞好科研的三大要素 蒋继平 2013 年 6 月 20 日 科学网上经常有关于兴趣在科研工作中地位作用的讨论,一部分人认为搞科研主要靠的是兴趣, 而不是其他的东西。而其他的人认为搞科研仅有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两种不同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我本人认为兴趣是搞好科研必不可缺的一个主要因素,可是, 它不能算作最重要的因素。我的观点是:搞好科研需要三个关键因子, 它们是: 天赋,兴趣和环境条件。 这三个因子相互作用, 缺一不可。 当然,对于不同的领域, 这三个因子可能有轻重之分。搞纯理论研究的可能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就比较小一些,而对于搞实际应用开发研究的,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就严格一些。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没有适当的环境条件,你无论如何也很难作出实质性的科研成果的。 现在让我用两个实例来说明我的观点的合理性。 第一个实例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科学家,他对当代世界的科技发展的贡献是世人谐知的。我对爱因斯坦是很敬重的, 认为他是一个天才科学家。我对爱因斯坦的分析认为, 他在科学上的成功来自于天赋,兴趣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他是搞理论物理研究的, 在三个因子中, 天赋起了最大的作用。当然,兴趣和环境条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爱因斯坦从德国移民到美国,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研究环境, 是不是?要说兴趣,我觉得爱因斯坦最大的兴趣好像不是科研, 而是美女。我的论点来自于对他一句话的分析。据说有一次爱因斯坦在回答一个年轻人关于相对论的解释时说:“当你坐在一个美女身边的时候,两个小时就觉得好像是两分钟;而当你坐在高温炼铁炉旁边的时候, 两分钟就好象是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根据这句话的分析, 我认为爱因斯坦的最大兴趣是美女。要不然, 他应该用科研的话题来解释相对论的, 是不是?要是他对科研的兴趣比对美女的兴趣高,他或许会说:“当你在思考一个深奥的物理问题时,两个小时就好像两分钟 ....” 。 再来说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由于苹果手机和电脑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印象是很深的。乔布斯在科技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我看来, 乔布斯的成功也是天赋, 兴趣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不过, 对于乔布斯来说, 他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他的兴趣爱好。当然,他必须有这方面的天赋, 还要依赖于一些物质基础。有的人会说,乔布斯一开始搞科研的时候, 条件很差,实验室就在自己的车库中。但是, 这是从表面看问题,实质上当时的科学已经为乔布斯在无线电子通讯方面提供了理论和一些物质上的条件。其实,乔布斯的兴趣还是因为他在这方面具有天赋,要是他没有这方面的才能, 他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会有巨大成就的。 简言之,要在科学领域有独特的建树, 一个人必须在这方面拥有天赋,兴趣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这三者相互关联, 缺一不可。其中天赋是基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仔细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兴趣爱好是动力,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愿于奉献, 肯吃苦和努力奋斗的意志;环境条件是保障,要寻找机会获得有利的环境条件,不过, 假如有这方面的天赋和兴趣爱好, 一般来说,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条件。 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搞科研的天赋, 不管如何努力和拥有优越的研究条件,还是不会有巨大成就的。 一个人如果不去努力,对科研一点儿兴趣都没有,那他即使有这方面的天赋和环境条件, 还是不会有任何贡献的。当然, 有天赋和兴趣, 可是环境条件很糟糕,也是很难出成果的。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5938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