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气象百帕对应的地面的高度
YF2015 2016-6-16 16:17
10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为地面0米; 9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700米; 8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00米; 7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3000米; 5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5500米; 4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7000米; 3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9000米; 2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0000米; 2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2000米; 15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4000米; 100百帕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6000米
个人分类: 气象学|43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空气球究竟能够飞多高?
spins 2016-2-29 21:01
2016-02-27 浮空器研发中心 人类总喜欢挑战极限,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对于高空气球这种不依靠燃料动力而仅靠自身浮力升空的飞行器,究竟能够飞多高?就让超高空气球( UHAB , Ultra-High Altitude Balloon )来告诉你答案。 作为现代高空气球的开创者,美国一直在进行超高空气球的研究。 2002 年 8 月 25 日, NASA 发放了代号“ Big 60 ”的超高空气球。该气球体积 170 万立方米,是目前成功飞行过的体积最大的气球。而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体积,原因是气球还要携带重达 690kg 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 LEE ,并最终到达了 49.4km 的高度。球膜材料采用 10.2 微米 的三层共挤出薄膜材料,这种材料比传统零压气球球膜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延展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承受发放时的冲击载荷。 NASA 的“ Big-60 ”超高空气球 日本的 JAXA 在超高空气球技术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2002 年试验的气球携带 10kg 载荷到达 53km 的飞行高度。 2013 年 9 月 20 日于北海道进行试验飞行的气球更是达到 53.7km 的高度,这也是 目前高空气球的飞行高度的世界纪录 。该气球球膜材料厚度仅 2.8 微米,球体直径约 60 米,体积 8 万立方米。这样一个气球的作用当然不是为了创纪录, JAXA 在其上携带了探测载荷,用于高空气象探测,在此之前该高度的气象探测只能靠探空火箭飞掠来实现。 JAXA 于 2013 年发放的超高空气球 发展超高空气球是很有意义的。气球飞行高度的提升可以增加探测覆盖面积,且运行空间更接近太空环境。将升限提高至 40km 乃至 50km 以上,一方面可以提高气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其应用领域,使其具备完成更高要求试验任务的能力。 但高度的提升也意味着挑战。升限和载重是浮空器的两个重要的设计参数,浮空器的设计对这两个参数非常敏感,两者的增加都会导致球体体积大幅增加,进而造成设计、制造、发放的困难。目前常规的高空气球一般升限都在 20 到 35km 左右,升限若要达到 40km 乃至 50km 以上,一方面要减小载重,另一方面需要使用更薄的球膜材料。材料是制约浮空器升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升限的增加将导致体积的增加,而体积的增加又会导致球体重量的增加,并进一步导致体积的增加,体积和重量的增加将导致球体设计、加工、发放的难度大大增加。所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材料的面密度可以减小球体自身重量的增加速度,从而使相同载重、升限的球体体积更小,或是以相对较小的体积实现更高的升限,并降低球体设计、加工、发放的难度。 目前常规高空气球使用的材料基本是厚度 20 微米 左右的低密度聚乙烯薄膜,而要到达 50km 以上的高度,可能需要将材料厚度降低至仅有几 微米 。能制作出如此薄而又能具有足够强度的材料,并能将其制成的气球成功发放,也许这才是超高空气球的核心技术。 及时 掌握浮空器行业最新资讯,学习浮空器相关知识,了解浮空器历史上的趣闻轶事,请关注 浮空器 公众号 。 微信扫描下方 二维码即可进入公众号关注。
个人分类: 浮空器|1838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用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热度 3 zywsict 2013-6-4 20:19
最近在看《 C 专家编程》,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 C 语言中的难点和易错点,看完该书,发现附录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现将该故事完整的摘抄。   轻松一下——如何用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有一个很早的故事,讲的是一位物理系学生寻找新奇的方法用气压计测量一幢建筑物的高度。 Alexander Calandrain The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中引述了这个故事:   一位学生考试被判不及格,因为他拒绝使用老师所教的方法回答问题。当这名学生提出抗议时,学校指定我担任仲裁人。我来到教授的办公室,阅读了考题:“怎么在气压计的帮助下测量一幢高楼的高度。” 这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把气压计带到楼顶,用一个长绳系住。把气压计放低,直到触及地面,然后再提起来,测量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建筑物的高度。”   很明显,高分的回答应该是充分运用物理学的原理,但这个回答显然没有说明这一点。我提议给这个学生另一个机会回答这个问题,六分钟内让他用物理学的知识重新回答问题。结果他只用了一分钟就交上了答案:“把气压计带到楼顶,倚在屋顶的边缘上,然后放开气压计,并用秒表进行计时。然后,运用物体下坠公式: S=1/2at^2 计算建筑物的高度。”此时,我毫不迟疑地给了这位学生满分。   这位学生继续说出了 3 种运用气压计测量建筑物高度的方法: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测量气压计的高度,气压计影子的高度以及建筑物影子的高度,然后运用简单的比例原理,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带上气压计走上建筑物的楼梯,当你爬楼梯时,用气压计的高度在墙上做标记。到达楼顶后,数一下标记的数量,你就可以得到以气压计高度为单位的建筑物高度。   最后一种方法(也许最不可行)是把气压计送给建筑物的管理员,让他告诉你建筑物的高度。   当这个老掉牙的故事作为一个“科学难题”出现在 Sun 时,人们又重新激起了对它的热情,总共提出了 16 种新的用气压计测量建筑物高度的好方法。这些方法如下:    气压法: 分别测量楼顶和楼底的气压,然后根据气压差计算大楼的高度。这个方法是这个问题最初设计时的标准答案,也是测量大楼高度最不精确的方法之一。    钟摆法 :来到建筑物的顶部,用绳子系住气压计,把它放低到地面。然后晃动气压计,测量钟摆的摆动时间,根据摆动时间可以计算出钟摆的长度,也就是建筑物的高度。    贪婪法: 把气压计当掉,换取一点种子基金。然后用连锁信方法(或者称之为神秘链方法)积累上一大笔钱。把这笔钱堆的跟大楼一样高,然后根据每张纸币的厚度和纸币的张数计算大楼的高度。这个方法并没有提及如何在警察闻讯赶来之前完成对大楼的测量。    黑手党法 :用气压计作为武器,威逼大楼的管理员说出大楼的高度。    弹道法: 在地面用一架迫击炮把气压计送入半空,让它正好达到楼顶的高度。你可能需要进行几次距离修正发射以获得刚好能够把气压计送到大楼高度的发射方法。运用标准弹道计算表,你可以计算出这次弹道发射的高度,也就是大楼的高度。    镇纸法 :把气压计作为镇纸压在建筑物的设计图纸上,然后从图纸上找出建筑物的高度。    音速法 :从大楼的顶部把气压计扔下来,让其做自由落体,测量气压计撞击地面和你听到撞击声的时间差。在实际可行的距离内,视觉传递的时间可忽略不计,而声音的传递速度(在标准温度和气压条件下是 340m/s )是已知的,根据上面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反射法 :把气压计的玻璃面作为镜子,测量镜面反射亮光从楼顶到地面的来回时间,由于光速是一个已知量,所以大楼的高度也可以据此测出。    商业法: 卖掉气压计用这笔钱买一些适当的仪器测量大楼的高度。    类比法 :用一根绳子系住气压计,把绳子绕在一个小型的发电机的轴上。然后把气压计从大楼顶上扔下来,绳子就会使发电机转动。测量气压计从楼顶掉到地面期间发电机所发的电。发电机产生的电能是和轴旋转的圈数是成正比的,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算出楼顶到地面的高度。    三角法: 在地面上选一点,它和大楼的距离是已知的。带上气压计和一个量角器来到大楼的顶部,等待太阳达到水平线。然后把气压计当作镜子,把一束日光引到先前所设定的地点,用量角器测量气压计的角度,然后用三角学原理计算大楼高度。    比例法: 测量气压计高度。叫一个朋友,并带上一把卷尺。趴在大楼外已知距离的一点,气压计放在你和大楼之间。调整气压计的位置,从你看上去气压计的上端正好和楼顶相平。然后叫你的朋友测量你的眼睛距离气压计的距离,最后根据比例原理计算出大楼高度。    照相法: 从大楼外已知距离的地点支起三脚架,架上照相机。然后把气压计放在与照相机距离已知的地方,拍下照片。根据照片中间气压计和大楼的相对高度,你可以计算出大楼的实际高度。    重力法 I : 用长绳系住气压计,从大楼上挂下来直到地面。测量钟摆的摆动周期,根据重力加速度的差别计算大楼高度。    重力法 II :在大楼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用弹簧秤测量气压计重量(不能用天平秤),两个重量应该有所差别,这是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差异引起的(一位读者告诉我 Lacoste Romberg 重力计能够提供准确结果所需要的精度)你可以根据这两个读数之差计算出大楼高度。    卡路里法 :把气压计从楼顶扔下来,掉到地面一个装有水的容器。容器的开口应当尽量小,尽可能防止水溅出。水温的升高是气压计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结果,根据水温的升高的度数可以计算出气压计到达地面的势能,进一步可以计算大楼高度。   你是不是认为这样的问题只会在代数学里出现。
个人分类: 科研|10752 次阅读|8 个评论
高处不胜寒
热度 3 武际可 2012-9-28 11:21
高处不胜寒 宋朝 熙宁九年( 1076 )中秋 , 苏轼在密州任所写的一首词 水调歌头词是 :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词的上半阙,说他想 ” 归 ” 去,意思是不管人活多久都会“归”去。这里“乘风归去”大约是指成仙。或者像西方说的上“天堂”。总之,天上这好地方,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是“归去”的极好地方,都是在天上。 这里要说的是,苏东坡早已知道“天上”这“高处”“不胜寒”,很冷。所以天上没有人间好,“想归去”只不过是遐想而已。 汉朝郭宪的《洞冥记》和东方朔《十洲记》都说: “ 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 ” 唐朝柳宗元在他的《龙城录》中记录了“明皇梦游广寒宫”,他说: 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其守门兵卫甚严,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时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王城崔峨,但闻清香霭郁,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人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见有素娥十余人旮皓衣乘白鸾,往来笑舞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乐音嘈杂亦甚清丽。上皇素解音律熟览而意已传。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丽无复加于是矣。 在这里,柳宗元说,唐明皇和道士“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还说“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又见“素娥十余人旮皓衣乘白鸾,往来笑舞于广陵大桂树之下”。 这大概就是苏东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由来。古人说天上寒冷,大约是从日常登高山,所感觉到的温度比平地为低的直接经验推测到的。我自己就有一次直接经验,那是在七月份的九寨沟,在沟里穿的是短袖衬衫,可是等汽车爬到高山顶上时,那里却在下雪,我们都把早已准备好的羽绒服穿上了。 从这些历史故事中,说明早在苏东坡之前,古人就知道“高处不胜寒”。把月宫称为“广寒宫”。就是说,大气温度越高越低。这是很符合现今科学研究的结果的。现今人们用各种探测器探测距离地面不同高度的温度,这些数据对于天气预报、航空和航天都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研究表明从海平面到 11km 的高空称为对流层,在对流层内大气密度和温度随高度有明显变化,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高度每增加 1km ,温度下降摄氏 6.5 度。就以海平面的温度为摄氏 15 度来说,到 10,000 米高空,温度就会大约减低到零下 50 度。这这个高度上,气温真的是像柳宗元描写的“极寒不可进”了。 下面这张图表示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在距离地面 12,000 米到 50,000 米那里称为平流层温度又会增高。在上面称为中间大气层,温度又会随高度递减。再上面温度会随距离增高,称为增温层。不过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还是对流层。因为在这一层里积聚了这个地球上空气质量的 3/4. 对流层以上,空气就比较稀薄了。
个人分类: 科普|12538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研:挖深井OR修烟囱?
热度 14 boxcar 2011-7-25 00:13
林中祥老师今天写了一篇非常好的博文“ 科研:挖一口能出水的深井 ”【 1 】,我看后感觉受益匪浅,但马上联想到了郭德纲的相声中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搞笑的段子。大概的意思是由于看反了图纸,把 “ 砌烟囱 ” 的活干成了 “ 挖井 ” 的(或者是反过来的)。其实现在做科研的人,大概也有这么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地下拼命地挖深井希望出水的,另一种则是砌一个大烟囱等着它冒烟的。从当下的情况看,似乎愿意修烟囱的多于愿意挖井的。 关于挖深井取水,很重要!林老师在他的博文已经说得很到位了,我本不打算再班门弄斧或者画蛇添足了,然而关于修烟囱,我还打算在睡觉前再随便聊上几句。挖井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取水,修烟囱的目的则是为了排烟,进而加快炉灶中的气体流动使其更好烧。如果类比到学术研究中,挖井是在默默无闻地做有深度的工作,在出水之前,干活的人可能会“埋没”在井坑之中,很长时间(至少在出水之前)多半并不为人所知,而且井挖得越深,可能被人看到的机会越少,所以闷头儿搞基础研究的学者可能埋头钻研得越深,知名度越低。修烟囱则不然,只需把一圈砖磊起来,周围的人就会注意到(除非不想让人知道把工地围起来),而且烟囱修得越高,注意的人会越多,最后高高矗立的烟囱即使不冒烟,很远很远处的人都能看得到,倘若烟囱开始冒烟,那影响力就更大了。从这个意义上看,修烟囱可以类比为那种很有“显示度”、很露脸、很“火”的研究工作。堆积起来的显示度越大,关注的人越多,只要开始出成就(冒烟),科研经费和课题就会像空气一样源源不断地涌来,然后形成“良性循环” ,越来越红火,就像炉子在烟囱好用时越烧越旺一样。 照这么看,似乎“修烟囱”型科研更有出息,其实也未尽然。想修起一座够高的烟囱,只会在地面上码砖恐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地基,烟囱不可能修得很高,即使勉强堆了起来,也很不牢固,容易损毁,所以修烟囱之前必须像挖井一样去挖地基。实际科研也是如此,只做浮在表面上的有显示度的研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适当的基础,否则不但达不到高度,也不能维持得太久远。不独科研,在很多领域也都一样,只求大干快上,不注意打基础可能早晚会出问题。 一个人,到底选择挖井还是修烟囱,要看个人爱好和性格特点,也要看他或她当下正处于什么阶段和状态。如果是能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钻研问题,基础也很好,而且并不急于出那种短平快的成果,则不妨去“挖井”。如果思想和行动都很活跃,比较外向,又等不得慢工细活地钻研艰深的科学难题,却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搞定一些东西(成果、申请书之类),可以考虑去“修烟囱”, 还特乐意抛头露面的, 却未必适合去“挖井”(一定去挖,可能会挖出很多浅显的井坑,未必能坚持到一口井出水)。大到整个学术界中,小到某个课题组,人才应该是多样性,不能所有的人都去“挖井”,也不能所有的人都去“修烟囱”,只有把两种类型的人很好地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参考: 【1】 林中祥: 科研:挖一口能出水的深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467993
个人分类: 科研|6668 次阅读|26 个评论
Influence of altitude on aero-optic imaging 气动光学 许亮
alvinlxu 2011-7-9 16:10
Influence of altitude on aero-optic imaging 气动光学 许亮
高度对气动光学成像偏移的影响 Liang Xu and Yuanli Cai Applied Optics, Vol. 50, Issue 18, pp. 2949-2957 (2011) Website: http://www.opticsinfobase.org/ao/abstract.cfm?URI=ao-50-18-2949 Full Text: 2011_L. Xu and Y. L. Cai_Influence of altitude on aero-optic imaging deviation.pdf (1194 KB) 欢迎同行下载,交流,引用。
6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维有多高,技术就有多高
sheep021 2011-1-15 10:35
工夫在诗外,文章在笔外,技术在科学之外,孙悟空却跳不出佛祖手掌外。 佛祖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心!分而言之天心,人心,佛心,道心,合而言之,终归一心。 什么东西能在心外? 所以,修仙修道,必先修心。发展科学技术,可以在心外吗? 思维的思,古体是: , 从心,从囟( xn ),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维。 现代人常以科学昌盛,技术发达自诩。但古人得很多技术,现代的专家们却无法破解,甚至只能说是外星人的作品。外星人不是人吗?古代的外星人不是古人吗?推到外星人头上就可以终结破解了吗?就可以掩盖现代人的无知了吗? 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现代人的思维达不到古人的高度。科学技术是思维的物化,思维达不到的高度,科学技术也达不到。 执手若情侣,相拥如物幻 文以立国,武以止戈 明明是成飞,为啥都说是首飞 孔武之道:科学技术乃强国之器,传统文化乃立国之本 收到青花瓷,感谢编辑部。有同笔无同文,一流大学从何论(图) 让大鸟再飞一会儿(图) 世界羡慕中国的时代即将来临 :perry家族|2011-01-13 相信大家从昨天开始就非常的激动,但我的看法是黑丝的这次的飞行说首飞不如说是一次试飞当全世界把目光集中在CF的时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早已经发生过许多故事了:)黑丝的飞行一点不用奇怪,只需要时间和一个特定的时刻,按目前情况,它进入部队最多需要5年,大家应该记得在我们这个帖子里很早就提醒大家注意11这个日子,因为在这个日子世界上发生了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不知何时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也和这个日子联系起来了,大家是否想过是为什么 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复兴的关键,在以钱老这一批第一代人提出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将越走越快 我个人认为 黑丝的发动机将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如果思维不能超越,技术就不能超越 如果我们死定着WS(涡扇)技术,未来的航空动力技术就不能取得发展,因为在WS上别人的积累比我们多的多,科技的发展为跨越成为可能,在WP (涡喷)和CY技术上的研究和积累,为我们发展变X环技术提供了道路,黑丝的超音速要求也符合这一需求,因此将来的中国航空发动机是具有CY特性的变X环发动机,黑丝的尾喷口应该使用了我们自己的材料科技 这一科技还运用到其他的领域,在H总出访期间,根据情况需要,很有可能会展示一样新的东西,前面有伙伴要我说空天飞机,我就说一样和这有关的,那就是乘波体飞行器,这一领域的发展一样和钱老有关,很早我们就在发展相关的技术了,乘波体飞行器不是只能应用于载人的,如果我们把它作为巡航导弹技术的一种扩展呢,有一天你看到一架如此怪异外型的飞行器在天际的边缘以高MH跳跃式冲浪飞行可别太吃惊,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现有的不管是你马的(nmd)还是它马的(tmd)通通失效:)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梦中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树能长多高??
shping 2010-11-19 21:36
今天凌晨的时候做了个梦,梦到坐飞机,差点撞树上,很雷,,, 后来就联想开了,想着树到底能长多高, 再后来就开始思考一个具体的问题了:一个底面半径确定(假设为r=5m,5m半径很大了吧)的树,最高能长多高,树的纵向剖面形状是怎么样的? 当然假设整棵树都是由相同材质的木头构成(不同截面抗压强度相同,假设抗压强度为30mpa,即1平方米可以承受300吨),木头的密度假设是900kg每立方米 大家想一想,,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很简答,也挺有意思的,是做梦时给自己出的题。白天解答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21 次阅读|3 个评论
广度等价于高度
yanghualei 2010-11-7 21:49
1.任一现象都中蕴含着所有理论,只不过蕴含的程度不同而已, 对一现象或者一个领域认识和研究的越深刻则所有的理论都将最终裸露,故一个角度就可以窥见理论的全貌 2. 由于任一现象都中蕴含着所有理论且蕴含的程度不同,故对一理论的认识总是从蕴含此理论最多的现象开始,当你接触所有现象即所有领域时你也将窥见理论的全貌 3. 一个领域的深度和所有领域的广度在认识理论全貌上是等价的,高度等效于并对应着广度,故广度成就高度,高度成就了广度。
个人分类: 自然哲学|242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需要站的高一些,更高一些—写给在科研道路上的跋涉者
wangzhihong 2010-11-3 01:08
想想,在科学网开博已经很久,但却从没写过什么科学的东西,总是感觉有点惭愧,特作此文来表赤心。 从2007年拜在吕老师门下,三年,艰难跋涉,三年,筚路蓝缕,三年,踉踉跄跄!通俗的讲:就是爬行的时候多,站起来的时候少。幸亏老师 润物无声,言传身教的方式总能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师兄师姐们,亦师亦友,挺身相助的热情和温馨总能冲淡实验失败的懊恼;师弟师妹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支持和肯定总能困难的时候给自己勇气, 才不至于一路爬行。做为一个失败很多,教训富足的科研工作者,希望在此能和大家分享一点心得,和大家共勉。 就是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站的高些,再高一些! 站的高只为看的远, 看的远只为能在科研的道路上不至于迷失自己,更从容的寻找到一条创新的路。 做过实验的人可能都知道,我们在一段时间内,会把自己迷失在某一个实验的进程中,比如博一的时候:我就为烧结匹配的问题弄昏了头,那段时间烧结匹配似乎就是实验的全部,似乎就是整个世界,结果白白的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大家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希望大家都能停下来,能抬起头来看看,站在高点的地方看看!用你的思想去领悟:是不是方法本身就不合适,是不是别人有更好的方法,我们的理论基础是否正确,你做的东西在你的整个实验中是不一定需要。总之,我们需要抬头看,我们需要站在一个高度上去看。 只有努力的在思想上让自己站的高些,再高一些,你才能跟准确的定位自己的坐标,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方向,才能从容的向别人借鉴、学习,才能大胆的创新。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如果你的专业是一颗大树的话,你可能就是树上某一树干上,莫一分叉上,莫一树枝上的某片叶子而已,你的科研贡献对这颗大树是何等的微不足道,但是这不意味着你不重要,因为大树的成长正是这来自于片片叶子,只是如果能体会到了自己的位置,你就能从容的去向别的树叶、树枝、树干学习,就可能在一览众山小中做到创新。 要站的高些 你就知道如果方向错了,就先停下来,因为这就相当于前进。 要站的高些 你才会发现,科研的道路上,我们不是独行者,结伴而行,风景更美。 即使现在,我自己也还是一个努力的跋涉者,我也知道,科研的道路上,我不可能怕到顶峰,但是为了能在这条路上收获成果,我只能让自己变的高些,再高些,希望一路上有更多的同行者,一路有你,一路有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53 次阅读|7 个评论
女博士,那个高度!
liux831 2010-9-16 22:57
在博士中,女博士是那么耀眼。 一幅美景,静如西湖西子,女博士楚楚动人。 本来,博士是学人,宛如学术牧师。可也有另一般,美女博士。 学生全在造就。尤其师从大师,进步飞速。转眼, 研究6年,到了十字路口。 美国发展,还是中国发展? 想到了高度,物理的,身心的,境界的,我思绪万千。 心里向往的,还是教授。如果是知名教授,也算一种理想。 知名教授也是大学三等。积累学问,学问和财富与日俱增,快乐和幸福。 想到了自由,大学教授还是自由。 想到未来,未来也是光明。 那高度,那是自我的境界,自我的世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4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三度人格
caoman 2010-9-1 17:13
根据人性格的不同,把人格划分为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九型人格等。而性格的区分是根据其行为表现来判定的,若直接根据其行为表现来划分人格就直观易懂了。这里根据看人和事的维度不同,将人格划分为三度:高度、角度、深度。 就象灯塔,越高照的越远,向不同的方向照去会照到不同的景象,照的远近或深浅不同照到的景象也不同。对人来说,站的越高看的越远,从前后左右看人看到的是人的不同侧面,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按看人和事的维度不同区分人格是很有意义的。 高度,高度越高看到的越完整。 胸怀大志的人拥有高度人格,做人做事考虑的是集体,甚至行业、国家和人类,做决定时考虑到后几步,甚至未来和持续发展,能赢得更多、更久的支持和资源;目光短浅的人缺乏高度人格,做人做事考虑的是自己、家庭、小团队,做决定时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将失去更多、更久的支持和资源。 角度,角度越广看到的越全面。 看人和事全面的人,做人做事公正合理,会掌握大量素材后才能做评论和决定,而不会轻易行动下结论,成功率高,能赢得尊重;看人和事不全面的人,喜欢从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角度看,犹如盲人摸象,往往断章取义、以点代面,常常走弯路、做错事,分歧多,不成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深度,深度越深看到的越真实。 看人和事深入的人,做人做事能一针见血、抓住本质,决策准确,能从事上看到背后的人,能从一个人看到背后的其他人,脚踏实地,关注结果,效率高;否则,肤浅的人,做事不深入,做人不稳重,不务实,经常一知半解、半途而废,重复率高,考虑问题务虚、不深刻,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 高度决定走多远,角度决定走向哪,深度决定走多久;高度决定地位,角度决定价值,深度决定稳固;高度决定赚多少钱,角度决定能怎么赚钱,深度决定拥有多少钱。高度决定胸怀和气度,角度决定快乐和资源,深度决定健康和生命。有高度就有机会,有角度就有办法,有深度就有结果,有三度就有人格魅力。 提高人格魅力,从修炼三度人格开始。
个人分类: 哲学|2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度决定格局 格局决定结局
caoman 2010-8-20 14:49
有关气度决定格局或高度或命运的说法不一,但对气度的重要性认识却是共识。在近期出版的《气度决定高度》一书中,有较详细全面的论述,转录该书中有关气度的精华片段: 一个有气度的人,刚毅坚韧、大度宽容、自信从容中见气定神闲; 一个有气度的人,身处逆境时不怨天尤人,身处顺境时处之泰然; 一个有气度的人,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容他人所不能容; 一个有气度的人,在涨跌之间显沉稳,在沉浮之中展气魄,在得失之中见胸襟;一个有气度的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要发挥气度的重要性,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查阅了许多资料,对气度和格局的内涵及决定的原理,在职场泛泛讲的很多,未见有深入和具体的描述,一起来深下去看看吧。 气度决定格局 是发生在内心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在他人心中的映射。气度是指人面对事或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或气魄和度量,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格局是指人在组织或团队人员心中所处的格式和局面,反映的是人在组织人员心目中的位置。决定是指在心目中形成印象,反映的是气度与格局间的因果转化。 气度决定格局的过程很快,几乎同时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印象,会通过脸上、眼睛里等身体语言表现出来。如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成为人们心中礼贤下士的楷模、勾践卧薪尝胆成为人们心中励精图治的榜样等。现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更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列举形形色色职场中气度低的表现,会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如: 喜欢的事就接受或用心去做,不喜欢的事就不接受或接受了应付着做; 喜欢的人就共事或来往,不喜欢的人就不共事或处处找麻烦; 只接受别人的优点,不接受别人的缺点; 只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时用心,不做或应付对大家或团队有利的事; 认为工作越多、压力越大付出越多,看不到获得经验和收益的机会越多; 认为批评是否定和不认可,看不到信任和关心投资; 一有机会就捞好处(如钱财),想不到将失去更多好处(如获得更多钱财的机会); 一得到表扬或取得点成绩就自大,想不到将把新的投资和提升机会拒之门外; 每天想的都是自己,心中没别人,尤其是身在团队组织中者; 每天做的都是出于为自己的,不做出于为别人的,尤其是领导; 总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不会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别人感受和想法; 总从小团队利益考虑问题,不会站在上级的高度上越位思考全局利益; 身在领导位置,思想在员工层面或在外面放飞; 思想在领导高度,行动在员工层面或空中飘逸; 格局决定结局 是发生在组织内或各组织间通过结果认定(如职位)表现出来的活动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结局是指人在组织或团队中的职位或得到的评价收益,反映的是人在社会或组织中的实际职位或荣誉。决定是指树立在组织中的地位或威信,反映的是格局与结局间的因果转化。 格局决定结局的过程一般较长,如刘备得诸葛亮十几年后成为汉中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一举灭吴等。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不同的社会体制和组织制度中,格局决定结局的周期不同。在中国政府体制中周期较长,无论气度高还是低,都要经历一段时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或不良反映后,才开始调整。在现代企业中,尤其是民营企业,只要气度与其职位有明显不符,就会做出及时的调整。 每个人的心理世界都会通过身体语言如实的反映出来,并印在别人的心里,又通过别人的身体语言反映出来,形成现实中在组织或团队中的职位和收益的结果。这就是气度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的演变过程,每天都在悄悄的进行着,遗憾的是很多人意识不到!
个人分类: 哲学|4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杂说“流”与大学
boxcar 2010-8-19 08:13
最近,流是在中国被提及频率极高的一个字。全国人民刚刚平复下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难所带来的哀痛,昨天(8月18日)云南贡山也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已造成了2人死亡,90人失踪,此间还传来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多处发生泥石流的噩耗【1】。就在大自然的泥石流不断肆虐、纷繁不绝的洪水这种流体也不断冲击着日渐老迈的河堤的同时,咱科学网上又在为一流大学展开新一轮的大讨论。由于本人水平层次不高(绝非一流人才),出身门第有限(母校尚不是公认的一流大学),交游不广(没在一流大学留学或进修过),所以无力也无意去评判大学、学科和人才是几流(虽然这种评判的帖子最火、最吸引眼球也最赚点击量),只能坐而论道,从自然规律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角度,来说说流,论述一下自然界的流和人们眼中的流(特别是一流大学的流)之间的关联。 自然界中的流,往往是实实在在、可以被看见或感知到的流体流动。例如,水流、气流和泥石流。流体可以流动,是因为组成流体的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是太强,且相互之间不形成完全固定的相对位形;流体发生流动,是因为不同部位之间存在压差,所以会自动地向低压方向流动。描述流体的那些方程我就不费心去查找和书写了,反正这篇我博文也不是学术论文,只是粗浅、定性地谈点儿感受,简单地归结起来是一句著名的话水往低处流。 人们嘴里常说的流,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为弄出来的分类。例如:一流大学、一流人才、上流社会、二流子、卑鄙下流等等。如果拿人类社会的种种流和自然界的流去对比,我们会发现二者其实是大相径庭的。人类社会当中的流比较稳定,流动性也并不强。真正上流社会的绅士,通常不会再一夜之间就堕落成卑鄙下流的流氓,社会上到处流窜游荡的二流子也不可能立马变成绅士。正常情况下,真正的一流大学即使不幸发生衰败,也不会再短期内就变成末流的小角色,毕竟是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虎死余威在,当然,人们眼中的N流大学再怎么追求一流大和拼命去学【2】,也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便跻身一流大学行列,因为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静下心来想想,人类社会的很多流,与其说是流,倒不如说是势(地位),流前面的数字越小,则势越高,当然如果容纳流体(人才其实是流体【3】)则势能会越大,所以才有人往高处走之说。 力争一流,其实就是要忙着提高地位,积蓄势能,参照水利工程的做法就得修水坝。修水坝绝对是个技术活,要尽量借助山势争取因势利导,设计不能出偏差,施工也需要一丝不苟地干,要用真材实料而不能偷工减料,否则会有巨大隐患,真的来了洪水发生漫坝、管涌乃至决堤,就会杯具掉。争创一流大学何尝不是如此,简单地追求一流大和盲目地学,靠各种指标数字的堆砌不难成就水坝的高度和形状达到中看的目的,却未必就能够赋予它足够的强度真正做到中用。正如修座大坝是很辛苦的,建设一流大学当然也不是轻松的活儿。 其实,老天爷有时闲着没事儿也会修些水坝,那是地震或者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山坡上的土石滚落到河道中形成的,结果是阻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抛开堰塞湖周围的凌乱场面,那些堆积得很高、有水从隘口溢出形成瀑布的堰塞湖一定也很壮观,这时可观的势已经有了,但我们在观赏的同时,不可不防这个不稳定的东西会给处在下游民众带来巨大的威胁,所以堰塞湖需要努力清除掉。有时天上掉馅饼的传说也会降临人间,由于某种机缘可以帮助一个人、一个组织机构甚至一个国家达到前所未有的层次或境界一流,不过这种偶发的机遇所带来的地位(势)往往并不稳固,如果自己只顾洋洋自得地孤芳自赏而不能设法加固它,在一个大的冲击下可能会迅速土崩瓦解。稳固地积累达到一个高度殊为不易,破坏和下滑却可以来得异常迅猛。 最后,俺在闲话几句人们眼中的流(势)。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用的评价手段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很自然,所以才会大学排名总是错的【4】,大家自然都可以去点评各种关乎谁是谁不是一流大学的排行榜。在我看来,一所大学是否一流、在人眼中的高低贵贱(学费多少)可以见仁见智,达到那个像三峡大坝一样宏伟壮丽的高度时内在的根基是否稳固才是最最要紧的。 ~~~~~~~~~~~~~~~~~~~~~~~~~~~~~~~~~~~~~~~~~~~~~~ 参考: 【1】 新浪网:我国多地发生泥石流灾害: http://news.sina.com.cn/z/nanfangbaoyu2010/index.shtml 【2】 吕喆:建设一流大学的模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1111 【3】 吕喆:论人才的流体特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003 赵星:大学排名总是错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4047
个人分类: 科学网|425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印象之一
jlxt33 2009-8-18 15:44
不知去了多少回上海了, 每次都会有不同, 这个夏天在骄阳下, 来到了目前世界第一高楼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台北的101上面有60米的金属,应减掉) 这里的服务员像空姐, 端着架子引导人流。 排着队从一楼到地下一层的售票大厅, 由于电梯有人数限制,要等待, 看看这里的LED光影艺术也不错, 坐着也舒服。 电梯以每秒不到10米的速度上升, 好似飞机起飞, 直到96层,再下降到95层, 转一圈换电梯到97层 观光天阁(439米) 好似徒步天际, 开放的玻璃顶,感觉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 金茂大厦曾经的第一高楼 在环球中心的肩头,可看到莲花般的顶, 东方明珠塔好像模型,真有意思。 由滚梯到100层 474米,站到了世界最高处 感受:高,实在是高! 这里首先需要的是:胆量, 玻璃地板哦,腿好像真有些软 明知道这是材料的胜利,每平方米承重250kg 还是害怕,试着走走,心才回到肚里 但是觉得楼在晃,应该是错觉 玻璃板桥上(实在不能说地上)隔一段有一个观察口, 向下看到地面,我们还讨论了一下原理,哈哈 走了一个来回,就下到94层了 观光大厅(423米) 脚下好像踏实了, 四处看看窗外,看得很远, 因为不熟悉上海,不知具体位置, 想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黄浦江宛如玉带穿过, 在地面时,感觉很宽的道路,这时看到各种建筑都挤在一起。 在94层看看商品,没买,在背景前留个影吧 看看大屏幕,正在播放日全食的科普片, 隔天(22日)就日全食了,刚好错过了, 然后坐着,聊天,了解了一下本中心的背景, 挺有意思: 是日本人出资建的,日方管理,投资11亿美元,预计12年收回成本 设计师是美国人威廉佩德森 这个第一高楼最初的形状是这样的: 据说美国设计师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的玉琮和玉璧, 为了体现中国文化中的天圆地方的理念。 后来有人抗议,这个设计是 两把日本军刀托起一个太阳旗 实在无法接受 于是,修改方案, 圆形风洞变成了倒梯形, 我觉得像啤酒瓶起子O(_)O哈! 这一改,又给日本人开辟了财源 我们花150元在梯形的两条底上走过 当然不能说圆形就不能设法上去观光 至少水平的,更容易些。 在一楼等车时,顺便溜达一下 突发奇想,这般奢华之地, 那排污除秽之地如何呢? 实属奢华,技术先进 出的门来,哇塞,热浪滚滚,高于45 看了两眼高楼大厦, 这就是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区了, 估计要靠这里成为世界又一金融中心 据说旁边又在动工一个更高的什么中心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71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生物学家揭密----大树何以不参天
yaoyaxin 2009-2-23 17:54
树,可以生长数千年,但不可能长到数百米。三位美国生物学家正在揭示其中奥秘。 如果把世界上最高的树移植到纽约,布鲁克林桥可被其树荫遮蔽;若是移植到意大利,树高将是比萨斜塔高度的两倍。一棵高113米的加利福尼亚红杉,保持了树木高度的世界纪录,也为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树能长如此之高?科学家却从另外的视角提出:参天大树为什么不能长得再高些?这可谓植物生长的最大奥秘。 显然,树木高度的变化首先取决于基因:我们不会见到参天的灌木,也不会见到针叶树长成高大的阔叶树。其次,环境也起着关键作用:在适合于灌木生长的土地,红杉不可能长太高。无论是什么树种,树木愈长高,生长速率愈降低,有时极其显著。然而,基因和环境都不可能充分解释其中的原因。 在澳大利亚,白蜡树幼苗每年可长高超过2米;到了90岁,每年仅长高50厘米;150岁则已停止向上的生长。树木生长的渐进停止,不单是一个学术问题。护林人关注它,是由于树木的最大高度是该群落产量的最好预测;环境学家关注它,是试图揭示树木高度、森林生长在气候变化规律中发挥的作用。 树木何以停止长高?最浅显的答案莫过于它们变老而无力长高了。然而,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新证据却并非支持此结论。现在,研究人员将视点锁定在水分传输与光合作用上,一些研究者甚至搭乘建筑升降机在高处观察树木顶端发生的一切。新近发表和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树木向上生长的同时,导水细胞功能正在衰减,这项成果正急剧改变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英国爱丁堡大学森林生态学家M.曼苏兹尼,通过研究老树顶端的生长状况,检测树龄基因的变化是否从本质上决定树木的最大高度。其团队刚完成一项对白蜡树、枫树、苏格兰松和杨树的研究,强行切断树龄与树高之间本来存在的密切关系。曼苏兹尼假设,如果树龄是树木生长减缓的首要原因,当把年长的大树嫁接到年轻的根砧木上时,大树顶端仍将缓慢长高,叶片和叶针也将看着变老。如果树高本身是老树变化的关键,那么嫁接于新根的老树应继续快速生长,并生出更新的叶子。现实研究表明,嫁接于新根的老树,其顶端继续原有的正常生长。实质上,起决定作用的是树高,而非绝对的树龄。 五十年前关于光合作用决定树木高度的论断,也在被研究者重新改写。以前认为,树叶制造能量供应众多组织的能力,无法满足繁茂的树木根系的生长和呼吸。如果以上结论成立,那么随着树木生长的逐渐放缓,诸如树冠顶死的自然亏损无法得到补充,从而导致树木生长到一定高度而停止长高。然而,过去十余年的实验表明能量亏损说之误,树根、树干的生长并未攫取象研究者所认为的那么多能量。 20世纪90年代,森林生态学家M.雷恩及其团队发现,与高大树木顶端的叶子相比,树龄年轻、高度较低树木的叶子的光合作用能力更强,他们推测可能由于高处的树叶缺乏足够的水分。于是,他与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另一位森林生态学家芭芭拉邦德提出所谓的水分缺失假说。随着树木长高,水分输送到高处变得越来越困难,顶部树叶的光合作用随之衰减。水分传输距离越远,遇到的阻力就越大。 为检测这一假说,雷恩和邦德聚焦于树叶表面的毛细孔。当向树上部传输的水分被蒸发作用吸收并向空气中释放、致使顶端树叶干燥时,这些毛细孔可起到减缓水分流失的作用,但是毛细孔也吸入供给光合作用必要的二氧化碳。他们发现,最顶端树叶的毛细孔排列更紧密,可能由于树顶无法得到足够的水分,因而需要进一步限制蒸发造成的水分流失,在此过程中毛细孔需吸收二氧化碳。这就导致,当无法向叶子传送足够用于光合作用的水分时,树的长高也就停止了。 树木顶端水分较少,意味着细胞内水流压力较低,而膨压对于植物细胞增长是十分必要的,树顶端细胞内的水压有可能降到直接停止细胞生长的程度。是邦德等几位美国农业部森林署的植物生态生理学家,首次揭示了压力衰减可能是影响树木长高的主因。2004年,水流压力的作用被揭示,至少适用于世界最高的树。北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树木生物学家乔治科奇及其团队报导,红杉每日需数百千克的水以保持细胞活力,110米高针叶树的膨压只相当于55米高者的一半。基于此,他们计算得出红杉高度不会超过130米。 其他研究人员正在寻找,导水细胞间的连接可能影响树的最终高度。俄勒冈州立大学J.C.多米克及其团队尚未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导水细胞通过连接间的孔隙缩小,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水分缺失。若孔隙变得太小,树木长高也会停止。但是,正如J.彼得曼(尤他大学)及其团队报导的,树木长高阻滞的最大高度,针叶树不同于红杉。针叶树导水细胞连接间相对较大的孔隙可以通过更多的水分传输,实质上为针叶树提供了比其它树种更能够长高的机会。 但是,水分输送并非问题的全部。近七年来,雷恩和他的同事在夏威夷追踪桉属植物幼苗的光合作用、水分流动、生长及其他参数。据2004年报导,高25米树龄较老的树较年轻者长高得更为缓慢。他们的工作确实表明光合作用在减缓,充足的水分却并未改变,水分缺失不能构成树木停止长高的原因。雷恩说:我们的想法简言之就是,树木顶端水分供给困难限制树的高度增长,这个论断并非适用于一切树种。 尽管上述研究清楚地表明,高大树木的光合作用不同于高度较低、树龄较小的树,但是,这些差异如何终止了树木高度的生长,对于雷恩和他的同事们仍是未解之谜,有待继续探索。 译自《Science》,2005年12月23日第310卷
个人分类: 过眼译|6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