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式科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某教授对“中国式科研”的酒后真言
热度 73 qsqhopeiggcas 2018-9-2 10:30
前天下午,在杭州某知名大学工作的某教授打电话给我,说他来京参会,晚上想和我见面聊聊。于是乎,在中华民族园附近某饭店,我定了个小包间,把酒聊天。 这位教授为“海龟”,科研做得好,有原创性工作,回国前发表过几篇 NS 论文,酒量也不错,对“中国式科研”有相当透彻的洞察,和我谈得来,是要好的朋友。在酒过 N 巡,菜过 M 味后,教授打开了话匣子,我也不时“见缝插针”充当“记者”角色,以下为对话节选(大意)。 我说“若给我国有一定基础的科研单位提供足够的经费、足够的高大上仪器、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做出来什么?” 他答曰“我国不少单位和科研人员,已不次于‘土豪’啦,但已习惯了‘跟班’式科研,当习惯成自然时,要想扭转,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更可怕的是,我国学界浮躁风蔓延,功利心严重,为争抢‘帽子’急功近利甚至铤而走险,几乎丧失了科学精神。除此,我国学界还普遍缺乏科学鉴赏力,缺乏伯乐,缺乏自信,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习惯于唯洋人马首是瞻,真正的人才基本上被‘黑暗’吞噬了,屠呦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若她没拿到 NB 奖,谁知道她是谁?还有,我国的科研人员,在长期的惰性环境熏陶下,大都缺乏深邃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以惯性思维为主导,少见天马行空式思维带来的‘神来之笔’,导致难以凝练出关键科学问题,这对重要原创是绊脚石。试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人财物方面都绰绰有余,但缺创新土壤,缺创新思想,缺 ’ 舍我其谁 ’ 之创新志气与勇气,缺十年磨一剑之毅力,能做出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吗?” 我又谈到“我国科研人员众多,拼 SCI 论文数量有优势,至于论文引用率,凭‘中国式的聪明’,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但无奈水军和水货太多,发表的论文过一段时间连自己都不想看。如果把现在的人员压缩一半,可能对论文数量有影响,但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会有什么程度的影响呢?” 他答曰“你太客气啦,科研突破通常不需要‘人海战术’,而需要精兵强将,即使把目前的科研人员砍掉 90%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众多水军们的所谓成果可有可无,几乎不会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库中,添加有价值的贡献。目前,我国真正不为名不为利、静心攻坚克难、有超凡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很少,但这些人像当年的屠呦呦一样,被打入‘冷宫’无人理睬,挣扎在贫困潦倒的边缘。然而,这些人是我国引领性原创的‘千里马’,当其中某些人一旦有了重要突破,那么贡献和影响就了不得,若把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中到这些有原创能力的人手中,该是什么景象呢?这不用我多说了吧。” 我回应道“言之有理,判断某项研究是否为原创的一个简易原则,是看其是否具有可替代性,谁都能做的一般不为原创,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做出来的肯定为原创。不过,若让这么多的人下岗,该如何安置呢?” 他没有马上作答,吃了几粒花生米,慢吞吞说“发动群众想办法吧。” 聊到这里,我俩哈哈大笑。把酒倒满杯,一饮而尽。从饭店出来,仰望星空,尽管天上飘着乌云,但星星依稀可见,有其点灯,或可让“中国式科研”找到正确的前进路径。 相关: 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 —— 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87774.html 科学鉴赏力的软肋,制约着我国原创性科学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87056.html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0427 次阅读|163 个评论
中国式科研(八)
vcitym 2013-8-8 21:57
问题驱动。 首先了解一下“问题”。 问题在英语语境中对应两个意思,一是提问题、有疑问、质询,即question,是需要寻找答案的,有点探寻意想问题的味道,问题可能不存 在而想出来的一个问题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杜撰出来的问题。另一个是成问题的、难处理的,即problem,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说问题已经发现 或存在,如数学或物理的习题,需要找找好的解决途径。美国的“假说驱动”其实应该更接近question。 再来看看“科学问题”。 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可能已经存在,如科学知识,也可能不存需要人们去探索、发现。科学问题就成 了发现科学知识体系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由此可以认为,这里的科学问题有question含义,也有problem的含义。正是由于这种含义的存在,中国的科研更多是关于problem的,而question的少。 唐剑武博主的博文“参加基金评审的感想”(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41-715121.html )中提到美国的申请本子是必须有假说的 ,要求是“由假说驱动的研究”(Hypothesis-driven research)。张守勤在评论中说:自然基金申请的说法是“提出一个科学问题”。这种 说法很难理解和把握,科学网上为此有很多讨论,总体来说是感觉十分困惑。 博主由这些现象想到,问题problem驱动应该是中国式科研的一种模式。
个人分类: 杂谈|2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式科研(七)
vcitym 2013-7-28 17:36
隔靴捎痒与望梅止渴。 在中国进行科学研究,由于存在诸多政治性以及社会诚信缺失,人们在进行科研时,一是为了对比政治性, 不让“政治”处处找麻烦,但政治又绕不过去,无法跨越,于是只能采用灰箱模式,隔靴捎痒。哪些敏感的东西避而不谈。而是很多时候你不敢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有些场合宣讲,否则你的那点点“思想”瞬间会被“潜伏”掉。于是也只能隔靴捎痒,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面。 还有一些则是望梅止渴型的科研。比如 陈德旺 博主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940 )中的李博士和张博士的比较。看到国外在做什么,国内必将跟风。虽然我们没有做出什么,但起码正在做,然后就是我们祖先已经做了类似工作,云云。这个属于望梅止渴型。
个人分类: 杂谈|2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式科研(六)
热度 3 vcitym 2013-7-26 20:58
自娱自乐。 今天看到 王德华 老师的博文“ 我们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也不懂科学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711418.html),突然有些感悟,回顾自己这些年的工作,好像就是自娱自乐型的所谓科研。 先摘抄王老师的“ 当今社会,各类精英人才,在某种意义上说,(本质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所做的各类项目,也不是真正(原始)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不是科学家的人们,在按照时代的违背科学探索的工作性质的要求,很不情愿地、违心地,或者是茫然地,做着看似很有意义但其实验结果决定了不会有多少意义的所谓的科研工作,发表着那没有几个人阅读的SCI论文。更要命的是,很多不懂科学研究的人正在很“敬业”地指导着那些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将来是否要做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做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类科研项目。这种状况再继续延续下去(近期内这是肯定的事情),怎么得了。 ” 王老师这里说的就是中国目前的一些现象,是突出现象,我称其为“自娱自乐型”所谓科研。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一些,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一样,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我们这些所谓搞科研的的人在观览古今中外发现只在“此山中”的中国现象而已。也就是在大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科研也会慢慢走向“解决全人类问题”的真正科学研究。 好像这个过程不能被跨越!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杂谈|395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式科研(四)
热度 1 vcitym 2013-7-12 08:59
过度服务。 中国科研强调为解决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服务,于是各级各类科研基本围绕政府需求开展。从本质上讲,这些服务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服务型(类似国外政府向社会够买的服务),国内有些学校将这些项目列为横向项目。这样的服务因为是政府需要,因此虽然各个项目经费不多,但是科研者乐此不疲。因为这样的项目具有可持续性。过度服务导致大学“太紧张”【1】,没有精力去进行其他研究,导致短线服务,荒芜了长线科研。 所谓的国家对为国家和国家直属单位过度服务,所谓的地方队则为地方政府及其直属单位过度服务。这种过度服务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就是企业逐渐替代研究单位成为这种服务的主角。第一阶段则是以研究单位为主,因为那时候还没很多人员被培养出来。当跟着导师开展了各种所谓的横向项目之后,毕业后进入市场,成为这类项目的有力竞争者,于是演变成为市场的主角。原来的主角随着市场的演化逐渐退出主角市场,被迫收缩领地。于是,一些本就不太适应市场的科研者开始回归其主领地,开始进行中期项目乃至长线项目的研究。 过度服务是市场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这个阶段的特有现象。 还有就是“ 中国教授吃进去是草,挤出来是奶;外国教授吃进去的是奶,挤出来的还是奶!”【2】,这也是过度服务的主要背景原因。为了多弄些草而过度服务。 ​ 【1】 对话王汎森:大学“太紧张”产不出独创性学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7/279910.shtm 【2】 我谈中国教授与外国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3617do=blogid=705745
个人分类: 杂谈|33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式科研(三)
vcitym 2013-7-3 16:17
为任务科研。 考评制度是中国自科举制度兴起以来的深入骨髓的一种管理工具。这种工具成为中国式科研的的一个挥之不去的导向。GDP崇拜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SCI及科研经费是所谓科研的风向标。人人都在为完成考核指标和考核任务而奋斗。于是才有了各种灌水,才有了数量肥胖,才有了各种虚假,才有了各种不端。 与一位外国朋友交流得知,国外一些人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研究,而工作,真是所谓的自娱自乐,然后才有了各种超越,才有了各种引领,因为没有具体的科研目标和任务的压力。中国式科研则是结果导向性的,政府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助本应他们该解决的问题。这些不是科研,只是一种服务。 凡是为名利而战者逃不脱被考核,凡是被考核者只能为任务科研。 真正的科研是为梦想,为兴趣,为人类探求真理。 延伸阅读: 1、解构“中国式科研” http://tech.gmw.cn/node_38731.htm 2、 廖建桥 , 中国式绩效管理:特点、问题及发展方向,管 理 学 报,2013年第6期 摘要: 在分析我国绩效管理的形成基础上,指出我国的绩效考核具有绩效至上、结果重于过程、评估重于发展、考核与战略脱节4个特征;然后,从政治、制度、文化和管理4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式绩效管理产生的原因,并重点剖析了我国绩效管理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即急功近利、员工公平感下降、考核缺乏系统性和方法过于简单;最后,根据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改进我国绩效管理的几点对策。 更多 还原
个人分类: 杂谈|3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