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商业教育应培养“跨文化的管理技能”
dongzg101 2011-10-17 05:21
中国商业教育应培养“跨文化的管理技能” 2011年10月13日 09:58 来源: MBA中国网 作者: beibei 中国企业的触角已伸到了世界各地,知名度也今非昔比,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的身影也越来越多。但是今年世界权威调研公司明略行发布的全球最具价值的百大品牌中,中国入榜的企业仅有12家。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无法体现出来,最重要的不在于企业的业绩,而是因为这些企业缺少高级管理人才。 报道进一步指出,管理人才的缺乏跟中国商业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报道称,在中国大约有100所大学拥有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这与西方差别不大。差异就在于,在这其中仅有10%的院校认真地学习了西方商学院的成功经验,以及先进的教程。 报道称,现代意义的商业和管理教育更关注于创造力、团队合作、文化理解等内容。因此,中国的商业教育应该培养“跨文化的管理技能”。 此外,报道认为,在当今的商业学术研究中,更加关注“质量研究”,而不仅仅是“量化研究”,而中国目前的商学院依然过于关注定量研究和数据分析。 相关新闻: 苏杰生:真心希望在中国发展印度文化和商业 阮次山:中国在利比亚的商业利益中很被动 殷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商业教育 管理技能 管理学院
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教好数学
lysyxcs 2011-9-30 17:57
日前,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执行理事索尔、布朗大学数学系荣誉退休教授大卫认为,对于美国数学教育的焦虑缘起于美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欠佳表现。小布什总统提出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要求:到2014年,所有公立学校学生都必须通过标准化数学考试,如果通不过,所在的学校及其教师就会受到惩罚。 “所有的担心其实基于一种假设,即21世纪的职业需要具有数学技能的人才,每个人都要为此作好准备。”不过,索尔和大卫指出,“这种假设是错误的。事实是,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数学技能,而这一实际需求应该反映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之中。”他们认为,高度抽象的数学课程不足以为大多数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好准备,而关注现实问题的数学课程同样可以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工具。“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数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公式如何模拟及阐明真实世界,这与纯数学教学是完全不同的。” “上世纪同样有人对学习拉丁语提出异议。虽然拉丁语没有实际的应用,但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独特的语言技能。我们相信,学习应用数学,就像学习一门鲜活的语言,既可以提供可用的知识又可以提供抽象的能力。”索尔和大卫认为,教学主题必须对所有学生都有意义,并且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有帮助。“传统的课堂数学教学不是拥有数学技能的唯一道路。”“数学,因为过去现实生活的应用需求而诞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繁荣发展,发展至今已与我们的文化紧密相连。” 有人对两位学者的观点表示赞同,但同时也提出“别指望任何改变的迹象会很快出现”。“尽管通过建模、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来学习数学,是学生所需要的。但这些教学方法与目前千篇一律、标准化、应试化的教育政策并不吻合。”
2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才到底有多少是由于先天,有多少是因为后天的教育?
热度 6 SmileyCat 2011-9-22 11:53
刚刚看了刘用生老师的博文“ 从30岁到40岁:“做父亲”的最佳年龄? ”在评论栏里辛苦地码了一大堆字儿,一按发送键却被通知“你没有这个权限”。好好好,就把回复贴在这儿吧。 觉得还是有一个疑问:成才到底有多少是由于先天,有多少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类,一般年龄较大的父亲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同时掌握的人生经验也比较多,更有可能给后代比较好的教育。这两个因素都有可能使他们的后代更聪明。 能不能考虑做这样的动物实验:比如,以教会小鼠某种技能所需要的时间作为评判智力的标准,看几组小鼠的后代在智力上有无差别:一组是父母受过同样技能训练的;一组是由年龄较大的父亲生的,但没有受过相应训练的;对照组是由父亲年龄跟第一组近似,但没有受过训练的。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328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研究生必备三项技能
feihong98 2011-9-6 20:05
研究生应当具备的三种基本技能 最近阅读了一篇管理学基础文献, RobertL . Katz ," Skills ofanEffectiveAdministrator,"HarvardBusinessReview(January/February1955):33-42. 在该文中 Katz 认为高效管理者应该具备三种基本技能:即技术性 (technical) 技能;人际性 (human) 技能;概念性 (conceptual) 技能。看后颇受启发,我认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也应当具备这三种基本技能。当然,对于一名合格的导师,更应该具备并不断提升这三种技能。 技术性 (technical) 技能 § 技术性技能指的是对某项活动,尤其是对涉及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 § 技术性技能涉及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的熟练运用。 § 个人在专业原理、结构和过程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导师和同学帮助下取得的实践和经验,是技术技能开发最有效的途径。 人际性 (human) 技能 § 人际性技能指的是个人能否作为团队一员有效地开展工作,以及在团队中能否促使大家团结协作。 § 人际交往技能高超的人,不仅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和集体所持有的态度、假设和信念,而且能够看到这些情感的作用和局限性。 § 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世上存在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感受和信念。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他人言行的真实含义,也能准确地洞悉对方的语境,通过自己的行为传达出自己的真实意图。 § 许多研究生在专业技能上是出色的,但在人际技能方面却有所欠缺。例如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概念性 (conceptual) 技能 § 概念性技能则指的是以整体(系统)视角看待团队(组织)以及所面临问题的能力,即把团队(组织)或者所面临问题视作一个整体的全局把握能力。 § 认识到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的,并且任何一个部分所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所有部分;这种认识还可以扩展到更大背景所具有的各种力量之间的种种联系。如果能够认清这些关系,并且分辨出各情境中的决定性因素,才能够采取有利于系统整体利益的方式行事。 § 在科研工作中,要具有分辨问题的洞察力。研究生必须具备足够的 治理水平去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能够看准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备选方案,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评估,最后选定一项最佳方案。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538
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学业与技能素质如何才能兼备?
tangminqian 2011-8-17 17:37
教育界 教育评论 http://www.jiaoyujie.com/871/51965.html 2011年08月15日 |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中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结果,难免造成高职毕业生的“两不像”:因缺少专科生的学历素质,文化素质偏低而不像大专生;因没有具备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不像高技能人才。    学业与技能素质如何才能兼备?   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并举,是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的一大成就。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各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但是,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依然存在,且大有突显之虑。分析其原由,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这两个核心要素孰重孰轻的辩争,始终左右着、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观念和教育路径的设置及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可谓是“两难抉择”。   本然——学业与职业的不等式   学业,辞书中解释不一,大致有“学问”、“学术”、“学习的课业”之意,现代版的网络语言中还有“学习成就事业”之说。职业,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一系列相似的服务,职业也泛指工作,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可见,学业与职业虽然有联系,但并非是等同概念。高职教育中的职业从属于学业,学业不仅要学习职业课程,还要学习大量的非职业课程,以及大量的专业边缘课程。   高职学生的学业,着眼的是宽厚的学术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如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高职学业教育十分重视职业的适应性和应变性能力,目的是使学生以较宽厚的基础和实力去迎接未来多变且多元的社会职业,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相对学业,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定向性,专业方向与职业方向有高度的一致性。职业主导下的教学,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带有鲜明的具体职业的特定色彩。    因然——学业与职业难分伯仲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但当职业教育同时被赋予学历教育的使命后,相应学历的素质教育就不再是就业教育所能包容的。高职教育同时担负着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上,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汇点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但就其合格人才的标准素质,学业素质与职业技术素质的合成,很难有直观的线性比较和量化匹配,教育者主观考量权重难免有失偏颇。由于高职学生素质与高技能人才素质标准的不确定性,侧重于学业素质或职业技术素质的教育形态和方法,谁也难辨对与错。   理论基点的不确定,因生的教育行为乱象频生就不足为怪。如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宽口径”与“专精尖”的对峙,前者认为高职学生应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课程特征是广博多元,重在夯实知识理论和潜在发展的能力;后者则认为高职学生应重视现实就业能力的技术教育,课程设置职业化、学习过程生产化。实践中,学历教育倾向者主要表现是片面追求学业化,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嫁接与复制的痕迹较重,过分重视知识系统完整和强调学科本位;而另一极端的表现是“唯技术”,简单照搬中职的教学范式,专业技术要求最大化,强调人才培养现实的适用性。   两种思想的执行路径也不一样,反映在具体的同一专业,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有的学校是6∶4,而有的学校反之为4∶6,面对这样的反差,因价值取向的不同,理论上又依据“强基础”或“重技能”而各执一词,很难说服彼此。再加上高职学制之限,学历与职业的矛盾冲突愈烈,抢占的空间集中在公共课程的领地及专业课程理论或实践的课时分配上。当下,重视学科化教学与职业专门化教学的博弈,在高职院校间都互不相让,这种现象在校际间、在同校的不同专业间、甚至是在同类课程不同教师间都较为普遍。    应然——学业与职业相互融通   如何解决高职教育中学业与职业技术的关系问题,关键还要从理念更新和机制改革做起。   高职教育的理念形成与核心概念“高”字相关。高职的“高”,不仅是办学层次的定位,也是人才培养层次的要求。“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承担着为高新技术转化、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据此,高职的“高”,可从三个维度来定义。一是基础文化素质层面,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群”为特征,知识的广博性和系统性增强;二是专业理论层面,强调智能性与技术性并重,为适应高新技术学习和创意研发的需要,能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和了解前沿性的专业成果;三是专业技术层面,高职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是智能型、研发型的技术人才,不仅掌握所从事的技术岗位内的高新技术,精通所从事的岗位技术业务,而且还具有根据生产技术革新的需要,能独立处理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此外,还具备结合专业开展一定的技术研发和帮带中级技术人员的能力。可见,高职培养的人才非一般的技工型人才。   处理好高职教育的学业与职业之争,还需要从机制改革入手。首先是专业建设机制方面,高职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当专业导向与职业面向统一后,学校在教育和帮助学生制订并逐步实施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社会、学校、学生间的互动将从根本上推进学业与职业的互动。其次是教学机制方面,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术的获得,决定了工学结合是其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学中做”与“做中学”体现了学习性生产和生产性学习的通则。在这种机制下,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也就有机地融为一体。再其次是教学评价方面,高职教育要建立相应的兼学业素质与职业素质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说,高职专业面向的职业性,对专业内任何课程都有相关职业素质培养的特定要求,而如何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因素加强职业训导,这也是对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既要立足课程也要立足职业,理论和技能必须兼顾。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才能更加高效地使用计算机
douglee1986 2011-1-7 14:02
要提高电脑操作的效率,也就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浪费的时间。 那么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效率呢? A.shun 在这里总结出六个有效的方法与你分享。 1. 选择合适的软件 选择一个有自己需要功能,并且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软件 。这正是所谓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选软件的原则是:不必选功能最多的,而选最适合自己的。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有兼容性、易用性、资源占用、服务支持等等。 2.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3.使用快捷操作方式 快捷键既然有快捷之名,毫无疑问就是为了提高操作效率而产生的。通过减少鼠标定位过程和两手协同作业,可以更迅速的进行各项操作。 4.管理好你的文件和文件夹 5.自定义设置 但是根据调查表明, 有很多人安装完软件甚至使用好几年都从来没打开过设置菜单。 别怕麻烦,为了以后的方便;别怕不懂,多尝试多搜索,对你计算机上的程序进行设置吧。 本文只是罗列了重点内容,详细信息请浏览其原文: 效率就是生命:提高计算机操作效率的方法
个人分类: 想法|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饿了就学会了”
phd9992000 2010-11-19 15:23
儿子学会煮饺子了。问怎么学会的,儿子说:饿了就学会了。 其实还是走过弯路的。第一次,儿子没等开始烧水,直接把冻饺子倒入锅中,结果大多煮破了。 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有某项技能学不会的人,不妨饿一下,或许很快就学会了。 饿可以激发人体潜力和创造力。所以适当饿一下,也有好处。 怪不得很多人嚷着减肥。
1558 次阅读|4 个评论
理念和技能-关于思维导图课的实践
热度 2 smilesun 2010-11-17 21:24
今天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向同学们介绍思维导图以及mindmanager软件。虽然mindmanager已经是第三次在这门课中讲授了,但准备这次课依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是我不会用mindmanager,而是对于多数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思维导图的同学来说,建立使用思维导图的意识远远要比学习mindmanager软件难上一百倍。 现在上完今天的课了,反响还不错,算是松了一口气!(其实每次上课都还是蛮紧张的哦~) 这里介绍一下我的思路,也许可以供同行们参考。 我一直觉得让学生建立使用思维导图的意识要远比教授技能重要,所以,软件的操作介绍只占了较小的比例。 这次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领悟思维导图的奥妙和作用上。 全程共列举了三个例子。 一开始,我并没有去讲我要说的内容,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题是“如果让你们准备一堂思维导图的课,你会讲什么?” 此时打开,思维导图软件,一边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一边将这些想法记录在屏幕上。 主要包括:是什么?有什么用?有什么好处?步骤之处?怎么用?距离?怎么画思维导图?等 然后我利用mindmanager将这些想法用鼠标拖动进行简单的整理,如下图: 此时,学生能很快领悟到mindmanager在思路整理方面的奥妙之处。 然后就按照上面的思路进行介绍。 百度百科一下思维导图,介绍概念,作用,软件等。 第二节课,结合课程报告的选题介绍如何进行发散性思维,如何选题。 (背景说明: 这门课要求同学们分成4-6人组,协作完成一个公开的报告,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些与本课程相关又对大家有用的内容,很多同学对于选题感到很迷茫,所以此处选用此例) 首先将团队协作选题要求的内容拷贝到mindmanager中, (具体内容见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viewthread.php?tid=7472extra=page%3D2) 采取边引导、边进行头脑风暴的方式。 第一个引导问题是,在你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对你们是非常有帮助的软件、工具或网站有哪些? 有人说 百度,foxmail。 然后,我以百度为中心,问; 由百度你会想到些什么? 百度百科,百度问答,百度知道,google,rss等。 再逐一分解选题的其它几个方向。 小结; 以上是头脑风暴的一种形式,接着介绍如何开展头脑风暴,基本原则,操作方法等。 建议各队伍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进行选题。 有了前面的两个示例,同学们对mindmanager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开始介绍mindmanager的使用方法。 介绍软件的原则是尽可能简单。 mindmanager中 enter\insert\delete三个键,基本可以把导图搞定。 然后再美化、输出、演示等。 第三节课 先是有个学生的报告。然后介绍怎么将mindmanager文件转换成ppt pdf 图片 word等。如何打印。 再简单介绍了一下其它的思维导图软件。以及我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导图。 在课程结束前,用mindmanager进行了本次课程的总结。顺便展示了思维导图在记笔记、做课程总结等中的应用。至此,结束课程。 三节课通过开始的头脑风暴引入思维导图的概念,第二个例子以选题为例,通过头脑风暴进行发散思维,最后以思维导图总结本次课程。 尽管软件的使用10min就足以让一个人上手,但我却花了3节课的时间。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将思维导图根植于心。 因为,思维导图一定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效率。 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思维导图,建议了解一下。 很简单、很好、很强大!!!!!
个人分类: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975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什么医生的回扣占药价大部分
newniu 2010-10-14 22:56
有一付对联,上联是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下联是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带。原意指厕所,不妨把思维扩大一些,把对联与某个职业对应起来,毫无疑问是医生。医生的知识、信息、技能使他们几乎有高于所有人之上的特权。布什要动手术,不得不把总统权力暂时委托给付总统。毛泽东虽然敢对医生喊:你活得不见得比我长,但还是同样要听医生的话,按医生的要求服药。 然而,与医疗相关的问题也多了起来,医闹,百倍暴利、医疗改革、药品限价、医生红包。十几年前,人们看个感冒险是少则几元,多则十几元钱。现在到医院门口转一转也需要几百大元。人们不敢去医院,相应地催生另一种产业。一名叫张悟本的假大夫抓住机会,大讲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教人们养生,避免去医院。为什么医疗系统出事?事应上,医生在利用信息垄断来获取暴利。   比方说,有个人生病了,本来吃点药休息几天就可以好的,碰到一位医生,故意把小病按大病来治,而且是向错误的方向治。等病人家产成空,再也榨不出油水来,再把病按正常路子治好。那个人还要感谢那个医生。   医生的力量很强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在医生面前都如听话般的孩子,弱小无力。出厂价只有15.5元的癌症辅助药物芦笋片,在湖南湘雅二医院销售价格竟一度高达213元。据一位医药代表透露,一般的药,会给医生批发价10%~20%的回扣,而像芦笋片这种肿瘤药,回扣会高到40%~50%。医生决定着使用某种药,权力最大,回扣比例会最大。当疾病驱赶着人们奔向医院时,医生却又能稳稳割上一块肉,医生的确有这个能力!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能偏科
caoman 2010-8-18 11:12
在学校,高分低能;在职场,高学历低技能。在中国,高考怕偏科,应届生找工作难,毕业后的再教育(企业培训)蔚然成风,博士的工资不如技工的高。这些都是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也是中西方教育体制不同的表现。问题出在哪里?有人说是忽视了技能教育,具体说应是忽视了技能。对技能重视不够,理解就不会到位、全面、深入,技能出现偏科,水平自然打折。 技能可分为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对某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学校中获得;职业技能主要是指对所拥有知识应用的能力,在工作实践中获得。从这个方面说,中国擅长的是专业技能,忽视的是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主要表现是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按规则办事。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家是靠利用关系成功的话,未来企业家要靠利用职业技能成功。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全民平均职业技能将是一个重要指标。 彻底改变技能偏科应从教师入手。 为改变高分低能的局面,中国教育体制已进行了改革,如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但教师队伍的职业技能没有根本变化,严格意义上讲,师范专业的学生才可当教师,而实际上大部分师范毕业生到了中小学任教,许多大学教师没学过教法,也没有社会实践。对大学教师进行教育学培训,象西方国家一样把社会实践作为提升教授的一个标准,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大学任教。 快速提高职业技能应从员工入手。 为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中国企业进行了空前浩大的培训活动,并出现了许多明星培训师,曾仕强、余世维、姜汝祥等,但这些培训往往局限在高管和经理人层面,出现总经理越来越孤独、经理同员工职业技能断层、内部沟通成本越来越高、工作效率低的现象。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普及的再教育,是企业负责人必须要支付的一项投入,也是经理人的一项重要职责。 在商战中,要生存的话,就要锻就一身职业技能;要成功的话,就不要出现技能偏科。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2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人生三要素:知识、技能、心态
caoman 2010-8-10 09:38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人的一生可粗分为上学、工作、养老三阶段,不同阶段成功的标准和依据不同。一时成功不等于一生成功,一生的成功需要各阶段的协调发展,和拥有各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即知识、技能、心态三要素。统一一生成功的标准,进行不同人之间对比,可用幸福指数、创造价值、消耗资源三指标的加权值(总量)来衡量。 人生三阶段的划分,便于抓住各阶段的重点,实现各阶段的成功。把人的一生分成前、中、后三个阶段,三十岁前的重点是学习,包括上学和自学,使德、智、体全面发展;三十到六十岁中的重点是工作,包括做人和做事,为个人和社会创造财富;六十岁后的重点是养老,包括修身和养性,让自己能够安享晚年。 成功三要素的关系,可指导科学规划人生,实现一生的成功。三要素循序渐进、相互作用、各有侧重,知识侧重在上学阶段,主要是学出来的;技能侧重在工作阶段,主要是做出来的;心态侧重在老年阶段,主要是修炼出来的。心态是核心贯穿始终,指导获取知识和技能,知识又是获取技能的基础,只有拥有知识和技能才能创造更大价值,拥有更好心态,故愤世嫉俗之辈多是不学无术之徒。 成功三指标的选择,有利于避免追求片面满足感,实现真正成功。只追求幸福不创造价值和节约资源,易滋生懒惰思想和享乐主义;只追求价值不顾个人感受和消耗资源,甚至以浪费、破坏资源为代价,易形成身心病态和浪费主义。单一的幸福感强或创造价值高都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并乐在其中。 在中国,三要素中技能相对欠缺,出现技工工资比博士高的现象。建议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树立科学成功观,系统规划人的一生,抓住各阶段的关键要素,获得成功人生。
个人分类: 社会学|4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碎书化作六月飞雪,“冤枉”了谁?
boxcar 2010-6-12 11:22
最近几天,有一系列新闻图片呈现在互联网和平面媒体之上,那是刚刚结束了本年度高考的 90 后高中生们(或者可以说是大学生候选人)们疯狂地把伴随过他们度过了高三岁月的书籍资料撕扯成碎纸片,抛洒到空中,让它们伴随这宣泄情绪的叫喊声象雪花一样从空中飘落,展现出一片 六月飞雪 的奇景【 1 】。 六月雪 这种反常天象据说是和冤案有关的,所以曾有 六月飞雪斩窦娥 的传说。面对当世的六月雪,我不禁在想,在这由书籍资料化作的纸片儿 雪 中,是否也有沉冤? 细想想,这些被撕碎了书化作的纸片被如此抛上扔下当中其实是有冤屈的。 首先,书是冤的。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书主要是学校发的(当然要付书费)、人人必备的、统编版本的教科书,还有老师推销的、家长出钱够买的各种参考书、习题集与复习资料,除了这些书,或许孩子们的书包里偶尔能藏着一两本他们自己真正想看、但老师和家长不许他们看的其他书籍。前者数量巨大,甚至是高中生所能面对的书籍的全部,后者则要少得多。当这些大孩子们如二三岁的顽童般把书籍扯成碎片时,我可以说这些书是冤死的,更严重的是书的概念或许也顺便被冤死了。毋庸置疑,这些书籍资料曾经压迫过高中生们的肩膀(如果每天背着书上下学的话),折磨过他们的精神,所以会有很多学生对其恨之入骨,在高中三年之中,或许很多学生常有扯其皮、撕其页、碎其纸而火焚之的心里冲动,只是因为它们还有用,因而一直不便下手。现在,终于熬到了高考结束,赶紧把策划了很久的罪恶计划拿出来付诸实施。 书之冤屈,往狭义上说,这些书籍资料本身没有意识,不会想更不会主动去做伤害或者折磨年轻学子的事情,高考完了高中生们把一肚子火气都撒在书籍资料身上,太冤枉人家了,显然不妥。往广义上说,经过高中三年的魔鬼训练,或许有很多高中生们看书看伤了,见到书头就大,拿起资料试卷脑仁儿就疼,或许会导致一些人罹患了厌书综合症,从此以后再也不想看书,那些没招人、没惹人的其他书籍被就此风沙,岂不是也很冤枉? 此等书的冤屈是如何造成的?自然是拜高度发达的应试教育模式及相关的产业链所赐。倘若没有应试教育及其产业链,就不会有如此之多的书籍资料变成学生挥之不去的负担,如果没有这种过度负荷的负担的长期压迫,孩子们就不会对书籍有如此巨大的反感,自然也就不会用高考之后撕书这种狂乱行为来发泄情绪了。 其次,当心学生被冤。这些撕书发泄或取乐的图片一出,果然很多网友开始批评这些学生,岂不知,他们也挺冤的。好在图片不算高清,看不清每个学生的真实面貌,至少我没看清,也不打算看清,否则的话,没准又有好事者对闹的最欢实的学生来个人肉搜索,把他(或她)的个人背景信息来个网上公示,让网上的好事者们找到具体目标来一番口诛笔伐。因为随大流扯几本书就给弄上网被批判的学生或者学校,显然也够冤的。成就此冤者是何人?就是那个闲着没事儿乱拍照片视频,然后又极不尊重别人肖像权地捅到网上去的人。 最后,最冤枉的是知识和技能。从古到今,书籍一直是人类体外的知识载体,资料(包括当中的一些高考复习资料)中也不乏点滴技能的传承。把书籍扯碎,也就意味着把自己曾经用硬拷贝方式收藏的一部分知识毁灭掉了。当然,很多学生会说,这些知识我已经被的滚瓜烂熟了,那些解题技巧俺也搞得门清儿路熟的,所以这些讨厌的书和资料早已经没有用处了,我又不打算用几毛钱一斤的价格把它卖掉,所以才撕碎它。有如此自信的高中生们,或许忘记了人的记忆是有一定的限度和规律的,换句话说,记忆过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被忘掉,如果头脑中的那部分记忆被岁月抹去了,想要再找回来就还得回去看书。撕掉了书,再想看它得到知识,就只能找人去借或者重新购买。 或许有的人会说,高中书上那点儿知识不值得太当回事儿,几天就能学完的东西反反复复地磨叽了一个学期,学一遍就会的东西象磨豆腐那样磨了好几遍,不就是为了个高考么?!现在高考都结束了,这些东西就没用了。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功利的看法,是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表现形式【2】。在他们那里,高中所学知识、所受训练彻底沦为用作叩开大学之门的敲门砖了,如果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这些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轻易地放弃,它们的载体书籍资料就可以变成发泄情绪、寻求快感的道具和消耗品。 六月飞雪,撕碎的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虔诚,飘散在空中的是空虚和无聊,落下在地上的是零乱的心灵。 ~~~~~~~~~~~~~~~~~~~~~~~~~~~~~~~~~~~~~~~~~~~~~ 参考: 【 1 】杨秀海: 六月飞雪 高考后疯狂撕书为哪般?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375 【 2 】耿文叶:撕的书,伤的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4632
个人分类: 教育|6171 次阅读|13 个评论
“把根留住”——请慎言研究生培养的“去学术性”
boxcar 2010-5-11 08:37
~~~~~~~~~~~~~~~~~~~~~~~~~~~~~~~~~~~~~ 参考: 【1】李世春:老铁匠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2559
个人分类: 教育|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在科研工作中寻求个人成长?
热度 1 huanglu 2010-4-20 11:06
要想成功,必先行善。而要行善,自己必先是个善人。 ---- 史蒂芬 柯维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才仿佛火车,社会则是铁轨。火车的运力、速度及质量决定了其在铁轨上的生命周期、发展前途和命运。而一个人的知识、技能与品格则代表了其在社会中得以保持持续竞争的优势所在。 在北欧的教育词汇中,有一个核心词 competence (竞争力),代表了我们所言的 knowledge (知识)、 skill (技能)与 morality (品格)。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我们并不会单独使用知识、技能与品格中的任意一种,而是综合运用它们进行实践,实现知识、技能与品格的三位一体。杜威提出通过 教材、教法与生活三个方面进行 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实质上便是实现知识、技能与品格三者间平衡发展的体现。 在传统观念中,我们通常认为:学校里学习知识,工作上锻炼技能,家庭中培养品格。而实际上这三个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统一整体。由知识组成技能,而技能又会促进品格的形成,正如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一样。马丁路德金说过:仅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德,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美国的一个品格教育项目主席也认为,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弱的,没有品格的知识是危险的和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如果从我们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有才气而不诚实,智力过人而不关心他人,高创造性但缺乏责任心,那么美国就不能强大。由此可见,现代社会逐步意识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观的重要性。如何塑造集知识、技能与品格三位一体的竞争力人才呢?教育则在其中承担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本书的序言中说到:教育是应对各种挑战的基本方法,一张解决各种危机的王牌。教育的四个支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 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do )、学会共同生活(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及学会生存( learning to be )。其即是在知识、技能与品格三位一体下,秉承扩展知识、增强能力、提升品格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适应社会的认知、做事及为人的精英教育。 第一,学会认知。 柏拉图曾说无知是万恶之源。古代众多仁人志士十年磨一剑,只为厚积而薄发。在获取系统化知识的精神食粮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认知的手段,更需要注重勤思考勤发问,具备国际认识视野。正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样,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才能够保证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及时发现新的曙光。在科研道路中,我们是否能够充分汲取学术精华,做到敏而好学、见贤思齐、追求真理、评判是非等呢? 第二,学会做事。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能力,而不是资历。知识只能使学生获得入学资格而不能教给其任何可以应用能力。我们不仅应俯而读,仰而思,更应当起而做,躬而行,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才华韬略转化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矫健身手。通过后发优势的积累来表现自己的独特能力,实现知行合一。在科研探索中,我们是否能够理论与实务兼重,具备良好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领导合作能力及探究创新能力等呢? 第三,学会为人。 品格不仅涉及与人为善等伦理道德品质,同时还包含自信、勇气、坚定、决断和自我约束等人格。知识和技能只是有形的资本,我们不可被复制的、独特的人格品质,才是别人很难模仿的地方,也是我们得以发挥特长终身受益的优势所在。如何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那便是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并尽力避免弱势扩展。在实现科研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正言立行,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达到化育品格、造就精英、服务社会的教育宗旨呢 ? 在上述三者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及技能的迁移,以便为品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什么体育老师学习一门新的运动项目时能够很快熟悉,从容操作并训练学生呢?这便是知识的内在价值在发挥作用。路桑斯认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应通过那些与特定环境相关的、可累积的、可更新的、很难被模仿的因素来获得。我们如何积累自己的内在价值因素,成为集知识、技能与品格三位一体的竞争人才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59 次阅读|7 个评论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研教散记14
tangchangjie 2010-1-25 09:27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研教散记14 (唐常杰) 《研教散记13》 讨论了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并预告了关于非选拔性考试的议论。现才忙完期末阅卷,利用周末的休闲性思考来兑现这个预告,含三个要点: * 非选拔性考试是督训的教鞭、是选拔的微分; *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 研究生课程的学期考试宜开卷考能力 。 1 非选拔性考试是督训的教鞭、是选拔的微分   非选拔性考试分布在课程x和时间t两个维度上,其主旨不是规模性的淘汰,而是周期性鞭策和激励。 把坐标为 (x,t) 的考核结果记为 Test(x,t)dx dt ,它的二维积分为 J=∫∫ Test(x,t) dx dt . J常用于激励和鞭策,例如用于评优、用于推荐免试、偶有用于末尾淘汰。 由于在两个维度上展开,时间跨度常为3±Delta(年),虽没有达到白居易说的“辨材须待七年期”,但已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比较宏观、比较宽松,也比较准确;偶有失败也还有努力机会转向成功;在此意义上可以说, 非选拔性考试是“至千里”的跬步,是督训的教鞭、是选拔的微分。 非选拔性考试至少包括技能考试和基础理论考试,各有特色。 2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专业基本技能是毕业后在行业内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能。徒弟出师时须会作“活路”,活路者,谋生之途径也;少侠下山前要会基本武功,都说江湖险恶,出来混不容易;学计算机的当会写程序,学文秘的须会用办公软件,学理化的,要会作实验;如今驾驶是普及性技能,学驾驶,自然应把车开好,开安全。   规范的驾驶执照考试的范围和类型是公开的:交通规则、倒车停车、转弯避障,.... 应试者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考试内容,会了就过关,考试的目的不是难倒应试者。而是要应试者学会这些基本技能。当然,既有珍珠,就有鱼目, 本讨论要排除不规范的驾照考试。以盈利为目的驾照考试中,教练与考官合一,金钱和驾照互换 ,可能放出潜在的马路杀手。规范的驾驶执照考试思想可借鉴到技能性课程考试。   以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为例,某些教例中存在四少四多,即:   (a)讲语法规定多,讲程序构思和组织少,如较少讲怎样写有循环有选单的总控模块;   (b)讲小程序(10-20行)多,讲有实用功能中大规模的程序(几百到千行)少;   (c)讲键盘输入(scanf,gets,cin等)和黑屏幕输出(printf,cout等)多,讲通过文件输入输出少。   (d)试卷中选择、填空多,为只为老师阅卷费时少,学生的知识体系散而少序,说通俗一些,像动漫画片,说高雅一点,熵较大。。 学生抱怨,难的较少有用,用的多半不难;有用的却没教或不考。学完课程,部分学生还不会用程序读写文件,与实用需求差距大;好比拿了驾照,还不会起步和停车。 对技能性课程有下列考虑:    (1) 公开考试要素 。例如程序语言或理化实验这类技能性的课程的考试可学驾照考试。不以学生为敌,而以应试者为求学者。一个语言有7个要素,输入、输出、运算、类型、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子程序;好比驾驶中的转弯、换档,倒车,入库等要素,要素可公开、还可年年一样。    (2) 公开题型 ,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考驾照,题型可公开且多年一样。例如给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应用问题,分成4-5个编程小题,每小题解决其中一个步骤,联合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 综合性问题且规模适中 。问题面向实用,且规模不能太小,适度的规模才能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例,如果问题规模太小,则可能只考察了问题的数学内涵、算法或急转弯思维,而不能考察程序语言能力。 3 研究生课程的学期考试宜开卷考能力    科研即考试 ,是自然或社会对研究者的考试。撰写一个项目申请,或完成一个科研项目,都是一场对研究者和团队的开卷考试。 从没听说过闭卷科研 ,即不准翻文献、不准看书、不准看笔记的科研。   对比之下,对博士生和要做研究、要写毕业论文的硕士生之专业课程的学期考试要求闭卷,就有所不妥、有所不公了(在国内外还有一类只修学分,不做论文的一年制或两年制硕士,其考试方式也许另文讨论)。   一般而言,研究生课程学期考试属于非选拔性考试。在实践中采用过下列(当年在美国学习时见识到的)方法: (a) 基础理论性课程 ,如计算理论,开卷考试,试行过两种: * 堂上开卷(open book),2-3小时; * 堂下开卷(Take home)几天,做研究性题目,试卷像模像样,有深度;答卷系统深入,有分析、有巧思。 (b) 前沿性课程 ,与科研项目联系较紧密,如基因表达式编程,如数据挖掘。 * 教材:常采用最新论文或专著; * 教学形式: 常采用讨论班; * 考察或考试方式:学期论文,鼓励学生投稿;两阶段记分:交论文后记分,如在几个月后录用发表,可根据杂志或检索级别加分。学生学了课程,做了科研,发了文章,师生双赢。 非选拔性考试是至千里的跬步,是督训的教鞭、是选拔的微分;其目的不是要大规模淘汰学生,而是督促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学习真本事,学那些真正有用的本事。如果用人单位都说某校某学院出来的学生能力不错,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相关博文(考试,出题系列)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进化、人工选择和考试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2679 次阅读|7 个评论
英国教育部频繁更名,大学属哪个部门管辖?
panfq 2009-8-20 18:27
今天搜索英国的教育与技能部( DfES ),已经搜不到了。在教育与技能部后, 2007 年和 2009 年 6 月,英国已先后两次更名。英国教育部频繁更名,不及时看网页就不知道它的名称,甚至会在比较教育研究的同行面前留下笑柄。 如今从名称上看,你已不知道大学该归属于哪个部门管辖了。 以下简述英国教育部的历次更名及其缘由。 诸多名称, 教育与科学部、教育与就业部、教育与技能部, 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 创新、大学与技能部, 商务、创新和技能部 从这些名称上你可以看出,教育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992 年前,英国的教育部与科学部是合一的,叫 教育与科学部 。那时他们认为,标志近代科学诞生的牛顿时代是从英国开始的,教育和科学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政府也一直将教育和科学合在一起加以管理。到 1992 年,英国政府通过比较,发现英国之所以比美国、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 缺乏活力,很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也缺乏培养这类人才的统一和高效的人才再生产的机制。为此,他们将教育部与劳动部合一,成立了 教育与就业部 ,将原本属于两个部门管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任务统一起来,以国家的力量在全国全面推行 NVQ (国家资格证书)和 GNVQ (普通国家资格证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1 年 6 月,由于就业所涉及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很多,该部难以完全驾驭,于是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将 教育与就业部 改为 教育与技能部 ,大大凸显了技能的地位。在该部的领导下,不仅管理学术性人才的培养,而且管理非学术性人才(包括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管理知识的生产,而且管理知识和技术的运用。把管理教育与管理技能合一,充分反映了英国政府对技能型人才是何等的高度重视! 2007 年 6 月 28 日 ,新一届英国政府将原有的教育与技能部一分为二,组建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 创新、大学与技能部 (DIUS) ,将知识产权和创新事务从贸易工业部中划分出来,归入 DIUS 辖权范围,英国知识产权局也由原贸工部划归 DIUS 管理。 DIUS 将负责英国高等教育的 拨款、发展和质量 工作、推动政府有关促进国民技能提高的项目、促进对研发、科学、创新和技能领域的有效投资,从而确保英国在全球化经济中拥有具备竞争力的劳动力,并最终推动英国实现使自己成为 全球科学、研究与创新最佳之地 的长期目标。 2009 年 6 月,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的部分职能又并入曼德尔森勋爵( Lord Peter Mandelson )主管的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terprise Regulatory Reform )。 与此同时,经过整合重组后的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更名为 商务、创新和技能部 (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Skills )。从部门名称上看,你好像看不出大学由哪个部门管辖了。这引起英国大学和学院工会( UCU )的不满。 但愿英国部门名称的频繁变换能够解决需要跨部门解决的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6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怎就不能成为“教育和就业部”或“教育与技能部”?
panfq 2009-8-6 16:00
忽然从光明网上看到一篇博文,题目为 教育部咋成了就业部?高校没有必要承担太多社会职能 。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即把教育教学作为高校的首要职能,舍此主要职 能就会使学校教育走上歧途。例如纯粹为就业考虑,学校就会舍弃一些基础专业,而围绕就业上专业,学生也会拥挤于一些易于就业的热门专业上。本人就写过一篇类似的杂谈 就业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吗?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目前面临严重就业问题,各部门都有考虑的责任。我们也可以反问 教育部咋就不能成为教育与就业部? 为了解决就业这一复杂问题,我们也可以建议让教育部同其他部门合并成立教育与就业部。 说到这一点,我们自然就联想到英国曾成立过类似的部门 教育与科学部、 教育与就业部、教育与技能部。从这些名称上你可以看出,教育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992 年前,英国的教育部与科学部是合一的,叫 教育与科学部 。那时他们认为,标志近代科学诞生的牛顿时代是从英国开始的,教育和科学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政府也一直将教育和科学合在一起加以管理。到 1992 年,英国政府通过比较,发现英国之所以比美国、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 缺乏活力,很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也缺乏培养这类人才的统一和高效的人才再生产的机制。为此,他们将教育部与劳动部合一,成立了 教育与就业部 ,将原本属于两个部门管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任务统一起来,以国家的力量在全国全面推行 NVQ (国家资格证书)和 GNVQ (普通国家资格证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1 年 6 月,由于就业所涉及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很多,该部难以完全驾驭,于是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将 教育与就业部 改为 教育与技能部 ,大大凸显了技能的地位。在该部的领导下,不仅管理学术性人才的培养,而且管理非学术性人才(包括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管理知识的生产,而且管理知识和技术的运用。把管理教育与管理技能合一,充分反映了英国政府对技能型人才是何等的高度重视! 2007年6月28日,新一届英国政府将原有的教育与技能部一分为二,组建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 创新、大学与技能部 (DIUS),将知识产权和创新事务从贸易工业部中划分出来,归入DIUS辖权范围,英国知识产权局也由原贸工部划归DIUS管理。DIUS将负责英国高等教育的拨款、发展和质量工作、推动政府有关促进国民技能提高的项目、促进对研发、科学、创新和技能领域的有效投资,从而确保英国在全球化经济中拥有具备竞争力的劳动力,并最终推动英国实现使自己成为全球科学、研究与创新最佳之地的长期目标。 2009年6月,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的部分职能又并入曼德尔森勋爵( Lord Peter Mandelson )主管的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terprise Regulatory Reform )。 与此同时,经过整合重组后的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更名为 商务、创新和技能部 (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Skills )。从部门名称上看,你好像看不出大学由哪个部门管辖了。这引起 英国 大学和学院工会 ( UCU )的不满。 但愿英国部门名称的频繁变换能够解决需要跨部门解决的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3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们必备的几项电脑技能
yuliping 2009-6-11 23:42
当初没有电脑的时候,绝大多数学者做研究当然用不了电脑,其困难可想而知。在南京农业大学读博期间,有幸看到 20 世纪 20 年代南农首任农经系主任卜凯( Buck )的一本专著,里面的统计数据处理全部用手工进行,比如计算均值、方差、回归系数,这些东西借用当今的电脑软件,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如果纯粹手工计算的话,其工作量之大简直无法想象。卜凯在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在中国做农村调查,做规范的经济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当时南京金陵大学农经系)那时就开始聘用老外做系主任,在今天看来,都是相当伟大的行为。我本科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培刚先生,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前,也在农村做过大量调查。有点扯远了,呵呵。 现在有了电脑,就离不开电脑了。不要说电脑已经成为许多实验仪器的一部分。作为普通学者而言,撰写课题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举办学术讲座,哪项工作离得开电脑?至于对电脑的掌握,水平就千差万别了。电脑水平不够,轻则影响工作效率,重则影响科研产出了,这一点都不是危言耸听。下面随便聊聊这方面的体会。 一、 WORD 排版技术 不要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可以这么说, 95% 以上的学者都不会排硕博士论文,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当初是师弟教了几招,现在全部忘光了。你可以用最原始、最笨的方法排版,这是以牺牲效率,浪费时间为代价的。 至于每年要写若干课题申请报告,排版问题就更多了,比如有些申请报告,打印出来每页都不完整,要么空白很多,要么表格不对齐,犬牙交错,惨不忍睹。不要以为这不会影响评委的心情,绝对有影响的,就像考试的卷面成绩。 最近申报省社科基金,要求要用 A3 纸张双面打印。我就想不通, A4 双面打印与 A3 双面打印有什么区别?咨询科研处,更加有趣,往年送材料到相关部门,他们根本不看你的课题内容,格式不对一律拒收,胳膊哪能扭过大腿。当然可以送到街上请打字社拼版复印,咱们科研经费不足,有点舍不得。在网上查了一下,原来在 WORD 里面将页面设置成 A3 ,然后再设置书籍折页即可。问题是人家 OFFICE 替你考虑很细,打印模拟显示根本看不出来是已经经双面打印重新排版过了的,也就是说,双面打印的模拟显示和打印结果根本不对应,折腾了 1 小时,才发现这个毛病。微软的目的是方便你修改,免得版式混乱得面目全非。人家服务周到全面,我们受委屈惯了,一下子怎么承受得起? 二、相关数据处理技术 数据格式用得最多的当然是 EXCEL ,但是在数据处理上,仅有 EXCEL 是不够的,比如各种数据库的数据、文本文件 TXT 的数据、 EXCEL 的数据,经常需要互相转化。不掌握这些基本技巧,硕导博导们当然可以让研究生帮忙,对我这样的专导(专科指导老师,呵呵),找学生也白搭,他们几乎一窍不通。 话又说回头,现在年轻人责任感普遍偏弱,你真的让研究生处理数据,恐怕也不能完全放心,需要加强督促、检查。当然,如果研究生借助软件进行数据转换还好一点,遇到笨孩子,他(她)给你手工输入,错误的可能性更大,绝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 三、相关软件的安装技术 我们当然应该用正版软件,但是在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安装和使用盗版软件是普遍现象。盗版软件安装当然和正版软件不一样,要严格按照有关说明来安装,一般先安装软件,然后输入注册码或运行注册机,有的还要修改注册表。当然,并不是每个学者都能自如地安装盗版软件。盗版软件最好从一些较大的科研论坛、科研博客上下载,不要下载小网站的盗版软件,木马和病毒无穷。 至于操作系统更为重要了,如果掌握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技术,包括病毒的防范技术,作用更为巨大。 四、妥善注意信息安全 有了电脑,就离不开密码。开机密码、邮箱密码、 QQ 密码、银行密码、投稿审稿密码、单位内部网络密码、博客管理密码等等,简直太多了。我不知道学者们拥有几套密码,千万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记忆方便而在七、八个要使用密码的不同场合只设置少于 3 个密码,因为一旦你的电脑被入侵,如果你的密码比较少的话,别人可以用你的密码进入你的其他系统,造成更大的破坏甚至损失。 备份是千万要注意的事情,记得南农有位研究生因为笔记本电脑失窃,博士不得不推迟毕业,所有的实验要重做,欲哭无泪。 五、信息检索技术 信息检索技术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大家都会在百度、 GOOGLE 、 YAHOO 等搜索引擎上检索,当然也会使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超星图书馆等电子资源。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过 GOOGLE 的相关检索技巧的话,你肯定就没有这么自信。搜索引擎的高级使用技巧功能太强大了,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一些科研环境严酷的学者而言,单位根本就没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等资源,如何查找文献?我单位现在才有部分网络资源,以前没有的时候,我设法从扬州大学下载相关文献,对付了好几年。 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情报搜集能力,比如某些大牛,网上不公布他(她)的联系方式,你要和他联系,如何进行?某些学术会议的背景资料,如何搜集? 学者们都比较忙,但是花点时间学点技术,其效用绝对是巨大的,所谓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如何学习呢?其实也很简单,只要用心就可以了,学者们生活在年轻人中间,他们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一次学习一点,时间长了必然受益匪浅。当然,互联网也是个不错的学习工具。 2009.6.11 晚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9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快乐的做一个“小弟”
chyq721 2009-4-15 07:07
我有很多很多的知识不知道,有很多很多的技能没有学会。所以我只能永远当别人的学徒小弟。 我编不了超过一千行程序的软件,所以我遇见电脑高手,就会趋之若鹜,人家高昂着头颅不看我一眼,我会更加的崇拜他,因为这是自信与实力的象征,我没有那份实力与自信,所以我老老实实的当个小弟,但求高手能心情好时赐教一番。 我看不懂城市规划设计图,但是项目的需要,不得不着手做跟城市规划设计图一样的乡村规划图。没有钱请到高级别的规划专家,但是我是可以向规划学院本科生虚心请教的,他们知道的比我多,所以我大可因为自己的娃娃脸而承当个大龄小弟向他们讨教的。 我是一个学热工出身的人,设计新的热力设备在所难免,虽然对热力计算略知一二,然则一套热力设备仅仅是靠热力计算搞不定的。很多时候,影响一套设备的正常运行就是一个螺丝钉,一个齿轮布置,一个法兰嵌片的事情,这些该是机械学院本科生都知道的事情,所以他们是我的老师,幸亏我外表看上去是个娃娃,于是我又可以理所当然的当小弟向其请教了。 我是一个工科生,研究的深入,发现仅仅拥有工科思维是做不成事情的。政策法规有时一句话都要顶过我们长年累月的工作,也就是说我当当一个毕业的博士生可能比不上一个思想深刻的大三法学院学生。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理由拿着博士生的身份而当人家的大爷呢,还是心甘情愿当起人家的小弟为妙。 哇,我的缺陷有这么的多,我又有什么理由可以高高在上于他人呢?所以我没有当大爷的资格,我只有永远当小弟的本分。已经是这样了,那就坦然接受,快乐的当好他人的小弟吧。 从此,我就是您身边一个快乐的小弟了,只要您给口饭吃,我随叫随到。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