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梁启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微博】休息几天,看看书,试试微博
陈安博士 2011-4-9 21:38
  买了快一年了,才有时间翻开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本书,感觉有点意思,我得好好看看。   这几天里只写微博.......
个人分类: 书论|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农学会
kejidaobao 2011-3-28 11:07
中国农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以研究农业问题为宗旨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团体。 中国农学会渊源可追溯到1895年孙中山首创于广州的农学会、1896年梁启超等创立于上海的农务会。1917年1月,中国最早留学回国的农学家王舜臣、陈嵘、过探先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农学会,张謇被公推为名誉会长,陈嵘被选为第一届会长,会员有50余人。至1948年,会员达6251人,团体会员267个,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共举办年会26次。 1950年,在中华农学会基础上,吸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延安中国农学会、新中国农学会等组建中国农学会。1956年,中国农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杨显东为理事长,各专科学会和地方学会有29个,会员1906人。 目前,中国农学会已发展成为32个分会(专业委员会)、30万会员的农业综合性和学术性社会公益团体。主办《中国农学通报》、《棉花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食用菌学报》等学术刊物。2006年设立面向全国农业行业的综合性科技成果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责任编辑 朱崇开(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学共同体介绍|4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江春水向东流-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冯用军 2011-2-28 18:11
一江春水向东流-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这两天,网络上一张民国时期的毕业证引发了大伙的强烈兴趣,有人甚至称它是“史上最牛毕业证”。毕业证的主人叫李鸿樾,“清华学校研究院”毕业,而网友之所以说这张毕业证书牛,是因为导师一栏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国学门四大导师。据悉,李鸿樾是浏阳人,曾在长郡中学、浏阳公学等校任教或任职。 网友速速围观之后皆感慨:太牛了!唐大麦:只能羡慕嫉妒恨了。ZZ張專:真的假的,这人也太幸运了。就算在当时的清华堂,也不是人人都能赶上这么强的导师阵容的吧。河蟹愚乐:一张强大的毕业证,导师的阵容太牛逼了。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没那么幸福了……江力北大著名文化青年:这就是江湖上传闻已久的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宓也是国学院成员!公民ZHOUYang:这是毕业证+最具说服力的介绍信啊。 记者根据毕业证上的信息,在湖南省浏阳县找到了认识李鸿樾的老人杨圣木。今年87岁的杨圣木老人住在浏阳一中一栋教师楼里。1938年,他到这所学校读书的时候,校长正是李鸿樾。 “那张毕业证我们都见过。浏阳师范校庆的时候,学校搞了个教师展览,他的毕业证也被展出来了,导师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 杨老的记忆中,李鸿樾是个很特别的老师,“概括来说就是,学问好,品德好,对人特别客气,生活简朴。” 杨老说,李鸿樾祖上很风光,伯祖父(李鸿章)曾是两江总督,李鸿樾5岁读私塾,民国八年(1919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之后,李鸿樾先后在湖南省立一中、浏阳中学等校教书。 “李老学问很深,对‘宋儒理学’研究颇深。他很重视道德教育。每次批评学生或者老师,他都要给你深深鞠一躬,还作揖,通过自己的品行感染你。” 据《潇湘晨报》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由大学制造的,而是在社会中创造的。——冯用军 多年前,民族主义的愤怒青年李书福写过一首诗:“寒冬去,春天到,埋头苦干静悄悄。不要吵,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欧美风,韩日潮,崇洋媚外何时了?中国车,飞多高,奋战十年变大雕!” 李书福热爱写诗。诗意中除了励志的豪情,比如那首《力量》——“力量在风中回荡/奇迹在蓝天下闪光”,也不乏创业的苦情,有一首叫《人在旅途》,“谁知前方有多少条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记忆深处/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 幸福总是一览无余,而不幸却是辗转难尽。事实上,李书福身上也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他称自己宁愿像一块石头,宁愿被人踩,也不愿改变自己。 1999年,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台州调研,李书福当面请命:“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也就在此时,他说出了那句广为传颂的话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幸福与不幸福,不能用钱来衡量。我告诉你,有钱并不一定幸福,你今天发愁怕被人家偷了,明天又担心这个钱来路是不是有问题,后天又考虑这个钱怎么花。你整天发愁,你一点都不会幸福!我感到幸福,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我的理想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
热度 1 nillgump 2011-2-26 21:46
前记: 本文是清朝末年 梁启超 所作的 散文 ,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瑾以此文告诫自己和同龄的年轻人,野蛮体魄,文明精神,愿我中华民族再次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这个称呼,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在我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常喜欢行乐。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老年人常常厌事,少年人常常喜欢任事。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阳。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犊。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飞侠。老年人如释义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泼的戏文。老年人如抽了鸦片洋烟,少年人如喝了白兰地烈酒。老年人如告别行星向黑暗坠落的陨石,少年人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不断延伸的大铁路。老年人如秋后的柳树,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泽,少年人如长江涓涓初发源。这些是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梁启超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梁启超说:令人悲伤的老大啊!浔阳江头琵琶女,正当明月萦绕着空船,枫树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衾被冷得象铁,在似梦非梦的朦胧之时,回想当年在长安繁华的红尘中对春花赏秋月的美好意趣。清冷的长安太极、兴庆宫内,满头白发的宫娥,在结花如穗的灯下,三三五五相对而坐,谈论开元、天宝年间的往事,谱当年盛行宫内的《霓裳羽衣曲》。在长安东门外种瓜的召平,对着身边的妻子,戏逗自己的孩子,回忆禁卫森严的侯门之内歌舞杂沓、明珠撒地的盛况。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阿拉比被幽禁在斯里兰卡,与三两个看守的狱吏,或者前来拜访的好事的人,谈当年佩着短刀独自骑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大地,浴血奋战在海港、大楼,一声怒喝,令万国震惊恐惧的丰功伟业,起初高兴得拍桌子,继而拍大腿感叹,最后持镜自照。真可叹啊,满脸皱纹、牙齿落尽,白发正堪一把,已颓然衰老了!像这些人,除了忧郁以外没有别的思绪,除了悲惨以外没有其他天地;除了萎靡不振以外没有其他精神寄托,除了叹息以外没有别的声息,除了等死以外没有其他事情。美人和英雄豪杰尚且如此,何况平平常常、碌碌无为之辈呢?生平的亲戚朋友,都已入于坟墓;日常起居饮食,依赖于别人。今日得过且过,匆匆哪知他日如何?今年得过且过,哪里有闲暇去考虑明年?普天之下令人灰心丧气的事,没有更甚于老大的了。对于这样的人,而要希望他有上天揽云的手段,扭转乾坤的本领,挟山跨海的意志气概,能还是不能?   真是可悲啊,我们中国果真已经是老大帝国了吗?站在今天以纵览往昔,尧、舜和夏商周三代,是何等美好的政治;秦始皇汉武帝,是何等的英雄豪杰;汉代唐代以来的文学,是何等的兴隆繁盛;康熙、乾隆年间的武功,是何等的盛大显赫。历史家所铺叙记载的,文学家所尽情讴歌的,哪一样不是我们国民少年时代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陈迹呢!而今颓然衰老了!昨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又割去十座城,处处穷得鼠雀不见踪影,夜夜扰得鸡犬不得安宁。全国的土地财产,已成为别人怀中的肥肉;四万万父兄同胞,已成注名于他人户册上的奴隶,这难道不就象“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人一样吗?可悲啊,请君莫说当年事,衰老憔悴的光阴不忍目睹!像束手待毙的楚囚相对,孤单地自顾垂危的身影,性命险危,可谓朝不保夕,国家成为等死的国家,国民成为等死的国民。万事已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一切都听凭他人作弄,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劝说   梁启超说: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这是今天地球上的一大问题。如果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过去的国家,即地球上原来就有这个国家,而今渐渐消灭了,以后的命运大概也差不多快完结了。如果不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未来的国家,即地球上过去从未出现这个国家,而今渐渐发达起来,以后的前程正来日方长。要想判断今日的中国是老大?还是少年?则不可不先弄清“国”字的涵义。所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那是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住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治理他们这块土地上的事情,自己制定法律而自己遵守它;有主权,有服从,人人是有主权的人,人人又是遵守法律的人,如果做到这样,这就可以称之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地球上开始有名符其实的国家,只是近百年以来的事。完全名符其实的,是壮年的事情。未能完全合格而渐渐演进成名符其实的,是少年的事情。所以我可以用一句话判断他们说:欧洲列国今天是壮年国,而我们中国今天是少年国。 国家威望   大凡古代中国,虽然有国家的名义,然而并未具备国家的形式。或是作为家族的国家,或是作为酋长的国家,或是作为封建诸侯的国家,或是作为一王专制的国家。虽种类不一样,总而言之,他们对于国家应具备的体制来说,都是有其中一部分而缺少另一部分。正如婴儿从胚胎变成儿童,他身体上一两种肢体器官,先开始发育形成,此外的部分虽已基本具备,但尚未能得到它的用处。所以唐虞尧舜以前为我国的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我国的乳哺时代,从孔子而来直至现在是儿童时代。逐渐发达,至今才开始将进入儿童以上的少年时代。他的发育成长之所以如此迟缓的原因,是历代的民贼阻碍遏止他生机的结果。犹如童年多病,反而象衰老的样子,有的甚至怀疑他死期就要到了,而不知道他全是因为没有完全成长没有名符其实的原故。这不是针对过去说的,而是放眼未来说的。 我是少年中国   况且我们中国的过去,哪里曾出现过所谓的国家呢?不过仅仅有过朝廷罢了!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自立于这个地球上既有数千年,然而问一问这个国家叫什么名称,则竟没有名称。前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的,都是朝廷的名称罢了。所谓朝廷,乃是一家的私有财产。所谓国家,乃是人民公有的财产。朝代有朝代的老与少,国家也有国家的老与少。朝廷与国家既是不同的事物,那么不能以朝廷的老少指代国家老少的道理就很明白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代,是周朝的少年时代。至幽王、厉王、桓王、赧王时代,就是周朝的老年时代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时代,是汉朝的少年时代。至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时代,就是汉朝的老年时代了。自汉以后各代,没有一个朝代不具有少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凡此种种称为一个朝廷老化是可以的,称为一个国家老化就不可以。一个朝廷衰老将死,犹如一个人衰老将死一样,与我所说的中国有什么相干呢。那么,我们中国,只不过以前尚未出现在世界上,而今才刚刚开始萌芽罢了。天地是多么广大啊,前途是多么辽阔啊,多么美啊我的少年中国! 事件证局   玛志尼,是意大利三杰中的魁首。因为国家的事被判罪,逃窜到其他国家。于是创立一个会,叫做“少年意大利”。全国有志之士,象云涌雾集一般响应他。最后终于统一复兴旧邦,使意大利成为欧洲一大强国。意大利,乃是欧洲的第一老大帝国。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全国土地隶属于教皇,政权却归之于奥地利,这大概是所谓衰老而濒临于死期的国家了。但产生一个玛志尼,就能使全国变成少年意大利,何况我们中国确实处在少年时代呢!堂堂四百多个州的国土,凛凛然有四万万国民,难道就不能产生一个象玛志尼这样的人物吗! 痛心疾首   龚自珍诗集中有一首诗,题目叫《能令公少年行》。我曾经十分爱读它,喜欢体味它用意的所在。我们国民自己说自己的国家是老大的话,那便果真成老大了;我们国民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是少年,那便真是少年了。西方有句民间谚语说:“有三岁的老翁,有百岁的儿童。”那么,国家的老与少,又无确定的形态,而实在是随着国民人心的力量变化而增减的。我既看到玛志尼能使他的国家变成少年国,我又目睹我国的官吏士民能使国家变成老大帝国。我为这一点感到恐惧!象这样壮丽浓郁、风度优美举世无双的少年中国,竟让欧洲和日本人称我们为老大帝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掌握国家大权的都是老朽之人。非得吟诵几十年八股文,非得写几十年的考卷,非得当几十年的差使,非得熬几十年的俸给,非得递几十年的名帖,非得唱几十年的喏,非得磕几十年的头,非得请几十年的安,否则必定不能得到一官,提升一职。那些在朝中任正副部长以上,外出担任监司以上官职的,一百人当中,其中五官不全的,大概有九十六七人。不是眼瞎就是耳聋,不是手打颤就是脚瘸跛,再不就是半身风瘫,他自己自身的饮食走路、看东西、听声音、说话,尚且不能自己处理,必须由三四个人在左右扶着他挟着他,才能过日子,象这样而要叫他担负起国家大事,这与竖起无数木偶而让他们治理天下有什么两样呢!况且那些家伙,自从他少年壮年的时候就本已不知道亚细亚、欧罗巴是什么地方,汉高祖、唐太宗是哪一朝皇帝,还嫌他愚笨僵化腐败没有到达极点,又必定要去搓磨他,陶冶他,等他脑髓已经干涸,血管已经堵塞,气息奄奄,与死鬼作邻居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交付在他手中。真可悲啊!老大帝国,确实是老大啊!而他们那些人,积聚了自己几十年的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才刚刚得到这个红顶花翎的官服,中堂大人的名号,于是使出他全副的精神,用尽他毕生的力量,以保持它。就象那乞丐拾到金子一锭,虽然轰隆隆的响雷盘旋在他的头顶上,而双手仍紧抱着他装钱的囊袋,其他的事情就不是他想顾及,不是他想知道,不是他想听到的了。在这个时候你告诉他要亡国了,要瓜分了,他怎么会跟从你听这些消息,怎么会跟从你相信这些消息!即使果真亡了,果真被瓜分了,而我今年已七十岁了,八十岁了,但只求这一两年之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地过了一世了!如果不得已,就割让两三个省的土地双手献上以示恭贺敬礼,以换取我几个衙门;卖几百万人民作为仆人奴隶,以赎取我一条老命,有什么不可?有什么难办?真是可悲啊!今天所谓的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全都在这里了。“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让走无常来当医生,携着催命符以祝寿,唉,令人悲痛啊!以这样的办法来统治国家,这哪能不老而将死呢,甚至我怕他未到年岁就夭折了。 责无旁贷   梁启超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中国的,是中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中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中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 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是光明盛大的样子;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2798 次阅读|1 个评论
梁启超家还有点老北京的模样
xupeiyang 2011-2-24 09:51
 昨天是戊戌变法领袖人物之一梁启超的诞辰日。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胡同23号是梁启超当年在京的居住之所。各种自建房屋已将故居切割成大杂院,只有门口的东城区文保单位标牌表明该院落有着特殊身份。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2/24/c_121115988.htm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热度 11 wangxh 2011-2-21 17:10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是被美国媒体称为“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邓稼先临终遗愿,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基础是邓稼先们用命赶抢出来的。其实那时我们不仅仅搞出了“两弹一星”,还有人工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还有南京长江大桥……只有在那个时代我们才能够依靠自力更生,为新中国创造“无中生有”的奇迹。 不经历苦难,就不会产生高深的思想认识,也就做不出惊世骇俗之举。邓稼先们是亲眼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践踏的惨象的,也亲历了被专制的封建思想统治、奴役的中国老百姓是怎样的度日如年。所以邓稼先学成回国后立志报效祖国,隐姓埋名 28 年、默默地为祖国的核事业贡献着青春、智慧和生命,建立了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的确应该是现代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在做出了无论如何称赞都不为过的卓越贡献之后,得到的奖金竟然仅仅十块钱!临终的愿望只是去天安门广场看看......四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们在农家小院指挥了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推翻了当时的反动统治;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邓稼先们也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炸响了我们的原子弹和导弹,升起了中国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云霄。这就是一种为祖国、为民族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值得我们后来人尊重与效仿的科学精神!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一位学贯中西的集大成者。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之一就是力争将西医引进中国,在一个闭关锁国成为主流文化思想意识的国度,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讲,这是何等的艰难。在生命的晚期, 1926 年 3 月 8 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施行切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这是一种为科学、为国家而不记个人得失的学者精神! “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的话言犹在耳,那么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在别人后面呢?从鸦片战争以来,许多志士仁人都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都在探求中国近代以来落后的根源,出现了“实业救国论”和“科学救国论”,逐渐形成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其实这些思想仅仅反映了表面现象,实质是思想的落后,一种被奴役思想的惯性使然。直到 21 世纪的现在,我们意识形态的主流不仍然是“唯长官意志论”吗?虽然到处张贴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治厂”等口号标语,实际上我们的“法”在哪里呢?还不是在长官的头脑里吗?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传授道理、思想,人类社会进步之思想,也许这是我们这个积弱的国家更需要的。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科学知识、教会学生写科技论文,更使他们懂得为了什么去学习、去创造。另一方面, 年青的学生也不都是仅仅为了获取功名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学的,他们中的一大部分很想为祖国、为这个民族做些事情 ,但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与辅佐,需要领路人,这正是我们为教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鄙人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也因此得到了学生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此言不假。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其利,必有其弊;而且往往利愈强,弊亦愈强矣,我们的文化亦然。看看随手拈来教育界的荒唐事吧:《 徐林林:破格提拔 24 岁女副院长 》,《 视频:小学教师胁迫数女生轮换陪睡 》。是故,为了“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力争在国防、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追赶发达国家的同时,我们必须更要注重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方面的追赶与加强,这只有靠教育!
个人分类: 科研|7540 次阅读|16 个评论
读书随想:读梁老《少年中国说》
热度 1 Shifengyu 2011-2-14 17:29
春节期间,偶尔看到初中曾经学过的古文,一百一十年前,梁启超老先生的杰作《少年中国说》(此文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1900年),品味梁老美文,感叹梁老的大师魅力。读到此处令我感慨万千,觉我等中国年轻人责任重大,"...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然,科研学术领域亦是如此,青少年科研工作者也许是中国科技未来的希望,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费支持,也许才能让未来的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央视八集高清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热度 1 beyond0797 2010-11-15 15:00
关于梁、林二人的文字资料网上已有很多,而视频影像资料却不多见。这套央视拍的八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是2010年10月份才播出的吧,其制作水平可以算是国内的顶级制作了。对梁思成、林徽因的生平故事有兴趣的人,不妨下载下来看看。 或许,这八集纪录片可以让你重新地、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作为建筑家的林徽因。 中文名 : CCTV 八集高清记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资源格式 : 720P 发行时间 : 2010年 制作发行 : CCTV 地区 : 大陆 语言 : 普通话 简介: 梁思成、林徽因以家世闻名: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政治家。 梁思成、林徽因以才华闻名:1927年,双双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知识于一身,在建筑、文学、美术和教育学领域皆有非凡造诣。 八集高清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附: 梁启超著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学家,作家、学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新月派著名诗人。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北大中文系教授,新月派著名诗人。   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建筑学家、作家。   金岳霖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始人,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
个人分类: 休闲娱乐|6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家院士三兄弟,牛!
STS 2010-6-9 16:48
梁启超 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 思想家、文学家,他 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 17 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其代表作《少年中国说》至今还被广泛诵读。他一生养育的九个孩子当中,有三个成为院士。 梁思成( 1901 年- 1972 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 1948 年 3 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中国科学院院士 ; 其妻为林徽因。 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梁思永( 1904 年- 1954 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 1948 年 3 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1954 年因病去世,错过了 1955 年新中国第一次院士(学部委员)评选。 梁思礼( 1924 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我国自行设计并于 1964 年实验成功的第一枚地 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并在以后改进的型号中领导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他还是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 梁启超共有有 9 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 庄为李 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 王 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除了上述三个之外,其他孩子的去向为: 梁思顺(令娴)( 1893 年- 1966 年),长女。 梁思忠( 1907 年- 1932 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 1908 年- 1986 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 1912 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 1914 年- 1988 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 1916 年- 2006 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第一家院士三兄弟:庄逢甘、庄逢辰、庄逢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645 ) 第二家院士三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652 ) 第三家院士三兄弟: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803 )
个人分类: 评论|5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考辨
fqng1008 2010-3-17 09:24
清 朝 时 代 的 华 夷 思 想 天 下 图 清 朝 时 代 的 华 夷 思 想 天 下 图   据刘洁修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当年,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有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他进一步阐述: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 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则形成联句: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很显然,在顾炎武那里,他把亡国与亡天下进行了区分,而梁启超则把二者合而为一。这里面有什么渊源呢? 原来,天下概念由来已久,其萌芽于周朝之天的人格化概念。 周朝 的后期(春秋 战国时代 ),周朝的封建 诸侯 向外发展,对国内和周边地区作政治支配和同化;同时,异民族亦被周封建,成为了诸侯大国。于是,以许多的封建诸侯国共同的 文化圈 、 经济圈 形成,《 左传 》《 国语 》等历史书,开始使用天下一词。   秦之统一是天下之统一,也意味着中国的扩大。到了 汉朝 ,疆土进一步扩展,由于册封(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缔结为君臣关系,根据这个关系,周边国家的统治者统治下的地域,接受中国皇帝主宰的秩序原则),形成了将周边诸民族包含在内的天下概念。 南北朝 时代,中国内部同时出现多个皇帝,天下的政治陷于分裂。不过, 唐朝 时代的中华帝国皇帝唐太宗被各个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称为天可汗,天下又归于统一。到了 宋朝 时代,北方出现 辽朝 、 金朝 、 西夏 等强大的王朝,宋朝被压迫之下,与北方的帝国们系结了虚拟性的血缘关系(譬如像宋称兄,辽称弟一样的外交关系)。同时期的高丽等属国,都采取臣属于两王朝的形式,天下完全二分。随后,有空前绝后的支配领域之 蒙古帝国 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不过,在元朝的统治中,政治上分为 南人 (原本南宋的人民,江南的人士)和汉人(原本金朝的人民,华北的人士)。此后, 明朝 以靠近秦汉帝国的理念形式统合中国,天下之概念大致上和以前同义,不过多了向世界扩张的想法。到了明末清初,在明朝的灭亡和原为 夷狄 的清朝支配中国之现实下, 顾炎武 认为,亡国不代表亡天下,就算作为夷狄的清朝成为皇帝,中华文明的天下也能继续维持。 被视为由中国皇帝主宰的华夷秩序理念,与册封朝贡国来维持外国关系的天下概念,于1793年,在 英国 的外交使节 乔治马戛尔尼 被派遣到中国的时候开始变化。乔治马戛尔尼期盼按照欧洲外交的主权平等主义与清朝缔结贸易条约,清朝的乾隆帝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明确表示拒绝。但是19世纪的 鸦片战争 爆发,败北的清朝不得不与英国等国缔结了单边的不平等条约。当然,清朝政府仍然要忽悠老百姓,说这是皇帝恩赐各国。尽管欧洲各国威胁下,天朝依然打算捉住天下的概念。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 法国 不满清朝不变革其外交姿势,于是一起发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在那个条约内,列明英法是自主国家,赋予与中国有同等地位。这个结果,清朝不可能继续按照以前的华夷秩序与欧洲各国进行外交,于是重新设置总理衙门进行对欧洲外交事务。因为欧洲各国按照主权平等主义形成了近代外交体制,采取对等国外交的形式,令到一向以华夷秩序作准的中华帝国外交体制慢慢崩溃。现实中,中国在中日 甲午战争 战败,朝鲜从此脱离册封关系,基于册封朝贡的清朝外交秩序告终。天下的概念也受到影响,以前的华夷秩序全变貌了。19世纪末期,清朝驻英国大使 薛福成 将区别中华和夷狄的华夷隔绝之天下思想,改变成中华和外国维持对等关系的中外连属之天下思想,梁启超时代的天下自然就变成了狭义的国家。 那么,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顾炎武的国家、梁启超的国家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国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以上可以看出,顾炎武的国家概念是一家一姓之私天下,亡国不过是易姓改号而已;天下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文化秩序,亡之则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因此,他认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利益决定立场。政治文化秩序的破坏,必然涉及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因此匹夫有责;而易姓改号的勾当,与一般百姓并无关系,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到了梁启超,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可见其匹夫有责仍然以政治文化秩序破坏为主,是否把这一点归之于外国列强,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不过,总的说来,匹夫之责在于为自己争取权利,则符合人的本性;如果将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的事情拿来以为己任,未免是被忽悠的结果 附:国家歌词 为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六十周年,歌曲《国家》发布仪式2009年2月28日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会堂举行。主唱 成龙 、 刘媛媛 以及词曲作者 王平久 和 金培达 等人悉数到场。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歌曲《国家》童谣版演唱者名单:阿尔法、林妙可、陈天佳、杨沛宜、贾云哲、段丽阳、牛欣欣、宝宝、20088乐队、林浩、李月、徐娇、朱祺隆、陈彦宏、李恺悦、季家希、李瑞、薛洛辰、辛思晴、水亦诗、吴悠、艾佳佳、周佳仪、霍静婷、刘靺子、艾琪、牛东文、刘思雯、王新博、孙圳、黄安仪、郭柏鹭、关晓彤、江思莹、杨紫、张一山、尤浩然等60名优秀儿童演唱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歌曲《国家》童谣版。拍摄地点:汶川、西安、延安等地;创作人:小柯;MV导演:张一白;录制时间:2009年4月底。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国爱万家我爱国家)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6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鑫鼎著《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提要
黄安年 2010-2-13 17:14
易鑫鼎 著《 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13 日发布 节前收到老友 易鑫鼎 教授新著《 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 , 读来深受启迪 , 兹作提要如下 , 并附该书的相关照片复制品 13 幅。 作  者: 易鑫鼎  著 出 版 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 王启明、张宏斌 出版时间: 2009 年 12 月第一版 字  数: 442000 页  数: 492 印刷时间: 2009-12-1 印刷厂: 北京嘉实印刷有限公司 发行 : 全国新华印刷厂 开  本: 大 32 开 890mm X 1 240mm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印张 : 15.75 I S B N : 9787811198294 包  装: 平装 定价: 39.00 元 ] 内容简介   《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内容简介:梁启超( 1873-1929 )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博学多识,论著宏富(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计有 1400 多万字,未刊稿在外),思想和经历也很复杂。一些 评传 或专论只就其在 政潮 中的经历进行评述,给其定位是 改良派 或 保皇派 ,对他的个性思想特点却较少深入的分析。一名之立,就让人 望而生畏 ,甚至 望而生厌 。这种状况,是由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论著对 改良派 保皇派 外衣下的梁启超若有一些新发现,意图揭去其外衣,还他一个本来面貌,这种趋势是可喜的。但也仅仅是 趋势 ,和梁启超的思想原貌似乎还有不小的距离。   梁启超爱谈 思潮 政潮 潮流 。他曾经是 舆论界执牛耳 的 巨子 ,凭藉所掌握的报刊, 兴风作浪 地倡导过一些 思潮 ,耸动了一时视听,有的成了国人的 共识 ,有的却被对立面消解了。历史潮流,真像 大浪淘沙 ,淘去了许多思想主张和文字,也淘去了包括梁启超在内的许多 弄潮儿 。 目录   绪言   上编 梁启超思想漫论   第一章 梁启超的文化性格   一、文化性格略论   二、梁启超的文化性格特点    ( 一 ) 学而不厌 地追求新思潮    ( 二 ) 梁启超的应变观    ( 三 ) 梁启超关爱后学不护短    ( 四 ) 梁启超的英雄观    ( 五 ) 梁启超的宗教观    ( 六 ) 梁启超的成败观    ( 七 ) 梁启超的生死观   第二章 康、梁师徒俩的矛盾关系   一、学海堂的高才,十七岁的举人   二、梁举人居然拜康秀才为师了   三、万木草堂讲学的创新意义   四、康、梁学术上的分歧   五、保皇派内部的革命倾向   六、在复辟和反复辟斗争中   七、寿文和祭文   第三章 梁启超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矛盾关系   一、 如实知见 画出历史运动整体印象    ( 一 ) 孙中山论 三民主义    ( 二 ) 孙中山驳 瓜分说 幼稚说 躐等说    ( 三 ) 孙中山论中国 不会被瓜分 地价法问题 五权分立 宪法等问题    ( 四 ) 胡汉民论 民报 六大主义    ( 五 ) 陈天华论不学 日本君主立宪    ( 六 ) 朱执信论 满洲不能立宪   二、梁启超驳议之一 《开明专制论》   三、梁启超驳议之二 驳 某报之土地国有论   第四章 梁启超和袁世凯的矛盾关系   一、归国和设想   二、在 政党政治 潮流中浮沉   三、 倒袁 斗争的前后   第五章 依据西学,批判中学 思维逻辑的历史功过   一、首倡者 严复   二、梁启超的推广运用和发挥   三、 依据西学,批判中学 思维逻辑的历史功过   第六章 梁启超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徘徊   一、 政才 艺才 与振兴国家民族的关系   二、论 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及中国学术的弊病   三、梁启超 欧游 和回归中国文化   第七章 梁启超的民主主义思想   一、 西学 滋长了梁启超的民主主义思想   二、民主主义的历史观   三、民主主义的社会批评   第八章 梁启超对中国民族性的探讨   一、地域和中国民族性的关系   二、中国民族性在民族融合中显示出优点和不足   第九章 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一、从时事变幻中揭露中国国民性弱点   二、从专制制度、内乱等方面揭露中国国民性弱点   三、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国民性优点   第十章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关爱后学   一、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几个要点    ( 一 ) 为学首在立志    ( 二 ) 教育的宗旨和道德标准    ( 三 ) 官学 体制和学问的矛盾    ( 四 ) 美式教育 和 精神饥荒    ( 五 ) 趣味教育和教育趣味   二、热心办教育关爱后学   第十一章 梁启超学术研究的内容和特点   一、更新研究方法获取新的认识   二、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综合性研究    ( 一 ) 从源头上揭示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弊病    ( 二 ) 对上古至秦统一中国历史变迁作了综合考察    ( 三 ) 《儒家哲学》对儒家思想演变的总结分析   三、《儒家哲学》给我们的启发    ( 一 ) 儒家思想有哪些可取的成分 ?    ( 二 ) 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主要贡献    ( 三 ) 秦汉以后儒学演变的模式   四、对先秦诸子政治思想的综合研究   五、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综合研究   六、解开中国古代思想被扭曲的 扣    ( 一 ) 二十世纪以来 解扣 的意向    ( 二 ) 几位大师的 尧舜禅让 说和驳议    ( 三 ) 顾颉刚 解扣 的理论主张    ( 四 ) 禅让 说是怎么产生的 ?    ( 五 ) 禅让 说和中国文化思想   第十二章 梁启超和 诗界革命   一、 诗界革命 的实践和理论主张   二、对《尝试集》和白话诗的评论   第十三章 梁启超和 小说革命   一、 小说革命 的背景   二、梁启超的 小说革命 主张   三、梁启超的社会批评和晚清小说的关系   第十四章 梁启超的散文   一、梁启超的散文主张   二、梁启超散文发展状况    ( 一 ) 《变法通议》前后的散文    ( 二 ) 《自由书》及其他散文    ( 三 ) 《新民说》及其他散文    ( 四 ) 倒袁 文章和《欧游心影录》   下编 梁启超对后继者的影响   第十五章 五四文化革命和梁启超   一、梁启超倡导的文化革新和五四文学革命联系紧密   二、关于文学形式的革新   三、关于文学内容的更新   第十六章 胡适和梁启超   一、少年胡适崇拜梁启超和后来的学术道路   二、胡适投师后,梁、胡的交谊   第十七章 鲁迅和梁启超   一、对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现状的分析   二、关于 破坏主义   三、关于外来 新名词 被曲解和利用的问题   四、关于 希望 和 失望   五、如何看清现实人生的 真实 问题   六、关于 通悟 和导致偏狭见解   七、《药》里夏瑜的话的含义   八、关于中国民族性国民性缺点的探讨及《阿 Q 正传》   九、鲁迅 批孔反儒 略论   第十八章 毛泽东和梁启超   一、少年毛泽东崇拜梁启超   二、毛泽东著作掩映了梁启超影响的痕迹   三、毛泽东诗词是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的佳作 后记 易鑫鼎本人介绍 :    推荐新书《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意 门生 ,是改良派的宣传家,是当年舆论界 执牛耳的巨子 ,由于他好学深思,使他成了渊博的学问家,在 革命和保皇 的论战中,但他内心里也曾倾向革命派;在各种矛盾的夹缝中,他的思想很灵活。此书开头以 梁启超的文化性格 为题,介绍了他如何 追求新思潮 、他的 应变观 、 英雄观 、 宗教观 、 成败观 、 生死观 等等,让梁氏 现身说法 ,展示了他的多方面的情况。他独特的文化性格,会使人获得许多不同的借鉴和启发。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是如何演变的,此书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梁启超少年间是怎样追求新知识、怎样选择老师,怎样吸取老师所长,又怎样超越老师,在和老师发生分歧时怎样进行辩论,怎样看老师的长处和缺点,最后给老师一个恰当的评价,此书在这些方面也会给人许多启发和帮助。 易中天老师的《道德沙尘暴》一文,引起了对中国国民性的讨论,如果你想就此作些思考和研究,此书引述了梁对中国民族性、国民性的缺点和优点诸多论述,会让你开扩视野,提供许多启发。 依据西学,批判中学 ,是笼罩中国思想界七、八十年一个主要的思维逻辑,它既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又存在着贬低中国文化的许多毛病,梁氏最早运用这个思维逻辑批判中国旧文化,又最早发现这个思维逻辑的缺点。此书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了这个变化,同时也说明了梁氏思想的敏锐性。 1920 年,梁 欧游 后回归中国文化,奋力开展学术研究,意图用中国文化拯救当年世界性的 精神危机 ,成果丰硕;他指出了中国学术的弊病,强调更新研究方法,获取新的认识,推进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他探讨了中国学术思想史,讨论了儒学发展史,他总结了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线索,并期望推测中国未来的社会思想。他的诸多研究是极富新意和启发性的。 二十世纪初期,梁氏发起了 诗界革命 、 小说革命 ,他的富有激情的宣传文章,推动了 文体革命 ,对于晚清的文学革新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后起的 五四 文学革命起了先导作用。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蒙其影响。 梁启超关爱后学,比他的康师更有进步。他平等待人,没有门户之见,经济上力所能及地给学生以帮助,学业上循循善诱,对于术业有成的大力奖掖。蔡锷是梁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他俩历尽艰辛,携手发起了 倒袁 斗争,蔡死,他为之建松坡图书馆以作纪念;他推荐陈寅恪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时说, 我的等身著作,还比不上陈的一篇论文 陈寅恪因此被选为导师;梁任《时务报》主笔时,王国维只是一名编辑,且不相识;王到清华研究院做导师时,梁就尊王为 首席导师 ;胡适投师后,梁对胡很赞赏,把《墨经校释》请胡批评、作序,看了 胡序 后,又很赞赏;他还把自己写的诗,请胡适修改;这是现代文化史上有名的 忘年交 和 文字缘 ;当他发现胡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有毛病时,就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是在学术上对后学 不护短 的例证;此外,像蒋百里、丁文江、张君劢和他一起 欧游 时,他向这些年轻人学外语,许多事情一起商讨。总之,梁启超在术业上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妒贤嫉能的恶习,对于后学总是关爱有佳。这种作风是很值得称道的。 以上所说,只是全书四十多万字简要介绍。梁启超的历史和业绩,已经定型了。此书以分门别类征引史料为主,不作架空之论,只作简要的分析。因此,此书是一本便捷了解梁氏的书,也是一本可以长期保存的书。此书是经北京市社科联审定资助的社科著作,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质量上是有保证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fd4a4d0100gakr.html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3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敬业与乐业
vcitym 2009-6-22 17:31
这是 人教版初三语文 课本中的一篇文章,读后发人深省。这里不再发表个人读后感了。原文如下: 梁启超 -- 敬业与乐业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 敬业乐群 和《老子》里头 安其居,乐其业 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和,不必深求;但我确信 敬业乐业 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 敬 字、 乐 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又说: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悔,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 难!难! 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 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 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 我便一点不迟疑 答道: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 掠夺别人勤劳结果 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 赦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 学生 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的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的最好,他说: 主一无适便 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 可敬。当大总统是一见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 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 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里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成蜩的故事,说道: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 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的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 不羡慕我,我不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 做这山,望那山, 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第二要乐业。 做工好苦呀! 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 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今日大热天气,我 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讲,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 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 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 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 责任心 ,二是 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此文转自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217876/
个人分类: 杂谈|3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大中国
sheep021 2009-4-13 11:17
今天 喜 闻我国 60 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总数 1.5 亿,比例达到 12% ,而且以每年 800 万的速度增长。 又闻 上海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连续 16 年呈负增长态势 。 截至 2007 年底, 上海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 286.33 万人,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预测到 2010 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 312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23% ;在 2025-2030 年间达到老龄化发展的高峰。 长此以往,少年中国也只能存在梁启超的心目中了。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 兵民是胜利之本 ,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 存在于民众之中 。 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经济生产和战争都是空谈。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最早介绍马克思学说到中国?
蒋高明 2009-4-12 23:17
蒋高明 当中国人还不知道马克思名字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马克思已在关心中国的命运了。从1840年那鸦片战争那时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密切关注中国发生的事件,收集英、法、俄掠夺中国的铁证,研究中国反抗斗争的资料。马克思指出,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要逃到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那么他们说不定会看到这样的字眼: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但是,当时,马克思学说当时并没有传入中国(顾锦屏著,马克思. 开明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 1997, pp 176-180)。 在中外报刊上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的,是外国人创办的广学会。1899年,他们主办的《万国公报》介绍颉德的社会进化论时曾谈到:德国安民新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斯。称马克思为百工领袖,主于资本者也。 中国人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是梁启超。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上提到:麦喀士,德国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随着新刊物增加,谈论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也多起来。如1903年《译书汇编》谈到:马克司,以唯物论解历史之人也。马克司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 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著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的某些片段,谈到自马尔克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后来介绍马克思学说的陆续有宋教仁、叶夏声、刘师培、李大钊。经过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学说在中国逐渐被传播。青年知识分子中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等,都曾热烈学习和宣传过马克思主义思想。 从麦喀士、马克司、马尔克,到马克思;从阶级竞争到阶级斗争,译名的变化说明中国是逐步接受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在过去100多年里,中国发生的事情可谓翻天覆地,其中围绕土地斗争更是触目惊心。马克思当年揭露资本的腐朽性,揭露的资本家对农民土地的掠夺,羊吃人等,至今教科书上还都是这么介绍的。当今西方以美国为首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重演,是资本本身的腐朽性造成的。这个教训对于有80%农民的中国大国来讲,不能不引起警觉。要避免经济危机,必须要让农民与土地自觉地结合在一起。二十年前,我们的口号是警惕资本主义复辟,而今中国失地农民问题会否是西方当年马克思揭露的羊吃人历史重演呢?在一些地方,已经能够看到开发区吃人,房地产吃人了。对于这一新问题,我们需要时刻擦亮眼睛。毕竟,民为邦本啊。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60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少年中国说
lingfeng 2009-3-27 17:10
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一九〇〇年,为梁启超27岁时所作。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著有《饮冰室合集》。本文为删节版,转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78855.htm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棰鞭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个人分类: 好文推荐|3710 次阅读|3 个评论
梁启超的肾是怎么没的?
eloa 2009-3-24 11:50
崔略商 发表于 2009-03-24 1:32 关于梁启超的生平与事业有许多著述,我不赘言。今天只讨论与医学有关的一个问题。 梁启超曾于1926年接受过肾切除术。关于这次手术,有着激烈的争论。有一种说法是说协和医院外科医生刘瑞恒博士主持的手术将其健肾误切。如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中如是说: 四十年后,1971年,他 (按:指梁思成) 从他自己的医生那里得知了他父亲早逝的真相。鉴于梁启超的知名度、协和医学院著名的外科教授刘博士被指定来做这肾切除手术。当时的情况不久以后由参加手术的两位实习医生秘密讲述出来。据他们说,在病人被推进手术室以后,值班护士就用碘在肚皮上标错了地方。刘博士就进行了手术(切除那健康的肾),而没有仔细核对一下挂在手术台旁边的ⅹ光片。这一悲惨的错误在手术之后立即就发现了,但是由于协和的名声攸关,被当成最高机密保守起来。 上海的张雷,梁启超的一个好朋友,和两位实习医生也很熟,把这些告诉了我,并且说:直到现在,这件事在中国还没有广为人知。但我并不怀疑其真实性,因为我从和刘博士比较熟识的其他人那里知道,他在那次手术以后就不再是那位充满自信的外科医生了。 这段话曾被通俗作家刘墉在他的《我不是教你诈》中引用,因此流传颇广。费慰梅女士是史学大家费正清先生的妻子,他们是梁林夫妇的好友,此书又得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教授作序,似乎颇为权威。但我认为此书中至少关于梁启超手术的这段文字可信度是不高的。因为整个事件的讲述,完全是道听途说,没有出处、没有第一手资料、没有采访直接当事人。费女士虽然嫁给了历史学家,但似乎并没有学会历史学家的严谨和求实。 从医学角度看,外科医生切除病变脏器不会单凭术前的表皮定位,而需要在术中探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众多以讹传讹的人士把外科手术想得太简单了。当然,外科医生犯糊涂的时候不是没有,但无论如何这是小概率事件,而要证明小概率事件的存在,就一定需要有确实的证据。 梁启超之弟梁启勋(字仲策)在这次手术后两个月左右曾写过《病院笔记》,发表在1926年5月29日《晨报》副刊。从史学角度看,无论从时间间隔还是从与当事人的关系来看,《病院笔记》的可靠性都要大得多。《病院笔记》一文对协和医院的治疗过程略有微词,现将有关文字节录如下(据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7): 迨检查后,谓病在右肾,余问刘 (按:即后来的主刀医生刘瑞恒) 曰:必非癌乎?盖病人所最不放心者以此,家族亦因之而不放心,理之常也。而刘答曰:不一定不是癌。余又问将以何法治之?答曰:全部割去。 剖治时余未参观,但据力舒东之言,则当腰肾割出时,环视诸人皆愕然。力与刘作一谐语曰:非把他人之肾割错乎?刘曰:分明从右胁剖开,取出者当然是右肾,焉得有错。乃相视而笑。力又云,作副手之美国大夫,亦发一简单之语曰:吾生平所未之见也。以此证之,则取出之肾,颜色与形状,一如常人,绝无怪异可知。继乃将此肾中剖之,则见中有一黑点,大如樱桃,即从照片上所见,疑以为瘤者,即此物也。 迨既割而血仍不止,病源亦复不可得,遂令余等得闻一新颖之名词,谓此乃无理由之出血症,与流鼻血略相似,任其流二三十年亦不相干。 由此可见,医生和梁家家属术前都知道要切的是右肾,手术切下来的也是右肾,并且确实看到大如樱桃的黑点,与术前X光所见相符。梁启勋对协和医院的不满主要是两点:一是术前认为不一定不是癌而需要手术,术后发现不是癌才知道其实不必手术;二是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病人尿中依然带血,对医院解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也不满意,觉得既然任其流二三十年亦不相干,那你们还去开它干嘛呢;但对于所切除的肾是左是右,是没有疑议的。 至于费女士笔下那两位泄漏天机的实习医生,如果他们真的参加了手术的话,可能确实看到了各位医生的愕然,甚至听到了力舒东医生的那句玩笑话:非把他人之肾割错乎(是不是割错了别人的肾),所以以讹传讹,也未可知。 费女士的书中还提到从和刘博士比较熟识的其他人那里知道,他在那次手术以后就不再是那位充满自信的外科医生了。 以下一点也可能是重要的:1928年11月,即给梁启超做手术后九个月和他死之前六个星期,刘博士辞去了在协和医学院的外科医生职务,到国民党政府卫生部去当政务次长了。暗示刘博士是因为出了医疗事故而放弃了外科医生的职业。事实上,即使刘博士的转职不是如他自己所说不管私人事业如何赚钱,公众职务总是更为重要,而是与梁启超的手术有关,也不能认为一定是医疗事故。要知道,当时掌握媒体的陈西滢、徐志摩等人利用此事而发表的攻击西医的文章,给当事人带来的压力可能远大于手术本身。 从现有的材料看,最早将梁启超的左右肾搞错的,可能不是协和的医生,而是著名文人陈西滢。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的《尽信医不如无医》中提到梁启超的病肾时说的都是左肾,而不是真正被疑似有病而被切除的右肾。虽然陈西滢本人并没有提出左右切错说,他是把疑似病肾和被切的肾都错当成了左肾,但他的这个错误很可能就是左右切错说的滥觞。 以上所写,都是根据我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所做的推论,得出的结论是梁启超的右肾可能是误诊、误切,但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技术限制,在不能排除癌症的情况下采取的切除手术,而不是传说中的因疏忽而切除健肾,留下病肾。当然我所见资料有限,此推论不一定正确,毕竟,证有易,证无难。 那么怎么证明协和无罪呢? 梁启超本人曾经在《晨报》上发表声明,为协和医院辩护。我倒是认为这份声明是不能作为证据的,协和把这份声明收藏到病案里( http://paper.people.com.cn/jksb/html/2006-08/28/content_10214842.htm ),弄得有点象病家得了私下赔偿不追究事故责任的承诺一样。事实上,梁启超写这份声明也确实是为了某种利益出发的,那就是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在国内的传播不要因为他的事情而受到阻力。这固然是梁启超的高风亮节,但对于我们后人弄清事情真相是没有帮助的。 那么什么才是铁证呢?从医学的角度讲,病理诊断才是最终的诊断。所谓病理检查,就是把手术切下来的标本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再制作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最后作出报告。用黑箱理论来说,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是都是在不打开黑箱的情况下作出的,而病理科医生是在打开黑箱的情况下作出诊断,当然是病理诊断更加接近疾病的真相。只有通过病理检查,才能知道切下来的那个肾上面到底有没有大如樱桃的黑点,以及这个黑点到底是什么。 病理科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最早的学系之一,在建院之初就开始工作( http://www.pumch.ac.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7 ),而协和医院自建院之初的病史资料都保存下来了,所以我相信梁启超的全部病史也肯定得到了保存。如果能有机会看到协和医院的完整病史包括手术记录、X光报告和病理报告(时隔83年,当事人都已作古,在各种流言说法不一的情况下,我认为协和医院可以出示这份病史,并向公众解释;退一步说,即使刘瑞恒博士当时确有疏忽,在今天也不可能对协和有所影响了),如果传说中的那两位实习医生能留下可靠的文字记录,那么也许我们能看到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个人分类: 医学|2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心的圆,不重合的圈--我读《梁从诫文化随笔》
yaoyaxin 2009-2-28 10:24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3.08.16 一个看似偶然的机缘,《不重合的圈梁从诫文化随笔集》从作者的身边来到了谋读者的案头。多元思考与人文关怀凝聚在作者真真切切、点点滴滴的实践与记录中。虽然那是一个人的书写,却是19世纪末以来一家三代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不懈追求的精神传承;虽然以当代现实的关注为主,却于当今平淡中凸显未来的远见,于具体细致事实中凸显作者广博与前瞻的人文关怀。 如同梁从诫先生从事的环保事业,他的话语和风格无处不体现出环保切实、平和、注重经济性(无冗言赘语)。正如自序中所言,这里没有游戏文字,没有无病呻吟、故弄玄虚之作,更没有炒卖作秀。通过一个平常的知识分子对他所接触过的人和事的一点诚实、朴素的思考和回忆,它们多数只是反映了我试图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的某种微弱的努力而已。一个积极的思想者与实践者,却是低调的述说者。 1 、一个积极的思想者 梁从诫先生逐渐为公众所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环境与生态保护事业的日渐展开。但您千万不要误会,先前他并非环保专业出身。其实,从小在家中熏得的知识加上以后受教习得的知识,使梁先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而兼具中西学养。 投身环保事业以前,梁先生已出版了三部主要译作,即《太平天国问题通信》(《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丹尼狄德罗的百科全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译书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层次文化交流的过程,这时的梁先生还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中西历史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中,而且颇有成效。随笔集中收录的三篇文章即从百科全书看中西文化比较、不重合的圈从百科全书看中西文化、我译狄德罗《百科全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百科全书领域实践与研究的心得。他说:同样是被纳入一个圈子里的各种知识和教化,但是,在中国和西方,却鲜明地表现出它们彼此是多么地不相似。虽都是圈,但并不相重合。不重合的圈就是梁先生对百科全书研究的经典的哲学概括。 对于梁先生的事业,根据深厚的家学渊源、自己的专业背景及多年从事的工作,毫无疑问,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应该是深入已见成效的百科全书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但是十年前的现实恰恰推翻了以上合理的逻辑推论1993年已经61岁的梁从诫先生倾力投入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建与发展上来。 2 、一个真切的实践者 每每面对为什么选择环境保护作为专门事业来奉献自己的提问,梁先生的答案总是简单而意味深长:这是一件对我的国家、我的同胞和我家庭的未来极端重要,而目前仍被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所忽视的事情。矢志环保,他承认个体能力的有限,但他绝不肯放弃任何可以付诸努力的机会,举手投足皆环保! 梁先生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今天人们亲切地称她自然之友,为社会上许多关注环保的人提供了一个共同发挥作用的场所,提供了一个组织,提供了一个家园。在群众性环保实践中,自然之友时刻以一不唱绿色高调,二不做绿色救世主来告诫自己。在环境与生态最危机的地方河西走廊、内蒙古恩格贝、宁夏可可西里多少次留下了梁先生和自然之友的足迹与心迹。如今自然之友已经拥有遍布全国与部分海外国家的1350名个人会员和超过3000名团体会员(截止2003年4月统计),正在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一个非政府组织(NGO)。他们已经和正在不断地、警惕地关注着中国出现的一切环境问题,至少在环保领域里,为中国带来了一种真正独立的声音。在上海世界五百强财富论坛上,在全国政协的提案里,在人类尚不能诗意的栖居的大地上,中国环保正在崛起自己的话语与行动。随笔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绝大部分文章就是这方面的真实记录。 3 、抗御物质化生存理念,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梁先生与自然之友的努力在不断深入。一方面从日常生活寻常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从实践的环保向精神的环保渗透。庄子哲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现代物质化生存与消费世界里,自然之友竭力唤醒人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精神觉悟努力拯救人类所致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迭陷危机的窘境。梁先生所做的也正是要通过具体而微的真切实践以唤醒现代人仁,以现代之仁与天地、万物重归和谐。 从梁从诫一直上溯其父母、祖父,一贯秉承并倡导寒士家风,注重精神追求。随笔集中收录的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倏忽人间四月天、容谷回音、北总布胡同三号童年琐忆、那一代人眼中的幸福观等文章,作者以亲身感受记录了与父母共度的那段意味隽永又不免心酸的过去,透过点滴叙事真切展现了一代知识人精神、事业与文化生命的大历史。童年跟随父母饱尝西南联大时期物质溃乏却精神富足之苦乐人生的梁先生,如今积极申张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梁先生的母亲林徽因在20世纪30年代曾对自己的生活发出感悟:奢侈是不能给你愉快的,它只有要加增你的戒惧烦恼,这里似乎预示着对消费世界的警思。在现代世界里,物质上的简朴与精神上的富足相统一,环保理念从物质到精神的深入,不仅是对现代公民意识的深化,更是可贵而稀缺的现代精神资源之真髓。 4 、社会责任感三代人信念的同心圆 由历史文化研究转而环境保护,由学术型事业转而社会型事业,梁先生花甲之年完成了人生事业的重大转向。做出这一选择无疑需要付出一个人多半生的事业积淀、情感积淀,然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动梁先生做出了看似平常的事业新选择。 从19世纪末的祖父梁启超到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再到今天的梁先生本人,时移事易,但社会责任感的炽热信念薪火相传,构成三代人理想与信念的同心圆。梁启超一生立言以易天下为旨归,对于社会之责任却是来自根底的内在精神驱动力。他说: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我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即说我是国家至上主义者,我也承认。梁启超1921年面对艰难时局毅然表示:国家是我的,政治是和我的生活有关系的。谈(政治),我是要谈定了;管(国是),我是要管定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未曾因自己的政坛失意流露过丝毫的悔意和退却。梁思成和林徽因20世纪30年代以民族主义的信念加上西方的科学方法全力投入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拓荒和整理工作,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又以病弱之躯投身祖国文化建设事业,为保存北京的古都风貌奔忙呼吁。他们都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深切的民生关怀真正引领时代精神的坚实的行者。 正是在这样的家学精神浸润下,梁从诫先生在今天,在利他主义与人文关爱相对淡漠的中国,通过自然之友播撒绿色的种子,以现代之仁同自然为友,积极投身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实践。梁先生和他的自然之友坚信,亿万人的警觉,会形成宏伟的力量,而亿万人的无知和漫不经心,也会给地球带来沉重的负担,乃至巨大的灾难。来自社会良知的行动或许不会是风暴,但终将凝聚成风暴的力量;来自信念的圆心不会改变,但信念之圆将融会更加宽广的域面。我们坚信,绿色汇聚的宁静长河将是沐浴后来者的无尽力量。 (梁从诫著:《不重合的圈梁从诫文化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1 , 23 元)
个人分类: 过眼录|4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后的居所----清华园北院旧址梁启超故居摭忆
yaoyaxin 2009-2-25 18:36
瞻访故居是我们缅怀先人的最好方式。纪念梁任公先生辞世80周年,自然想到他人生中最后的居所----清华园北院故居,遗憾的是如今仅存北院旧址石碑一方,因此有必要钩沉历史,织补记忆,重要的是树立自觉意识---珍爱身边有幸仅存的老房子。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开风气的维新运动领袖、国学大师、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57载的短暂一生,为国事尽瘁奔劳,居所辗转广东新会、北京、日本、天津数地。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因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住进清华园,深化着清华建校初期已结下的文化情缘。 赁庐清华 日忙讲学 1925年9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式开学,受聘担任导师的梁启超也携家人住进清华园北院。此时清华改办大学进入最后阶段,本国教师已取代美国教师成为学校的主力,北院不再是建校初期专属美国教师的美国地,陆续迎来为清华改办大学聘请的顶尖中国学者。 梁家自费租住北院1号和2号。胞弟梁启勋以书画相赠为宅中素壁补白,其中一幅墨荷是他眼中清新俊逸的传神之作,并题跋抒怀:月白风清欲堕时,露如微霰下前池。菱舟已过歌声远,摇动青庐一两枝。画境折射出此时主人的凄婉心境。1924年以来的一年间,国事动荡,家事哀伤,梁启超饱受环境的酷待,情绪十分无俚。夫人罹患乳腺癌于1924年中秋节辞世,耳触目接的只有病人呻吟和儿女涕泪。他时常黯然枯座,几不知人间何世。平日意态活泼、兴会淋漓的我,这会也嗒然气尽了。 初秋移居清华园,创痛的心灵随之来到可以通过潜心学术得到平复慰籍的清静之所。国学院要求导师经常驻校研究,梁启超每星期除两天在城内理事外,其他时日都在清华。他积极谋画清华改制大学后的发展方向,主要精力编写讲义、授课、指导学生治学途径与研究方法,讲授儒家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并关注国际国内时势,著《欧洲战争史》为师生讲授。他尽可能谢绝一般性社会事务,专注清华的教学研究。1925年9月30日,他在《晨报》刊出《告访客启事》:鄙人在清华学校每日上午皆有讲课,城内亲友乞,勿以其时见访,致徒劳远涉,不克拱迓。又下午亦忙于著述,见访者如非有特别事故,请以坐谈十五分钟为度。诸乞原谅。静居清华园而出离公众视野的梁启超,一时间行踪广受社会猜度。11月5日,他不得不又在《晨报》刊出启示,为媒体盛传他已赴沪之说辟谣。 元气淋漓 五官并用 名满天下、文满天下的梁启超,能够绝断尘俗扰攘,专心清华事业,显然极大振作了清华的学术文化氛围。元气淋漓的天性,使他乐于接近青年关爱青年。无论直接受教于他的国学院学生,还是其他清华同学,许多人都心怀受业梁师的美好回忆。他习惯于在暑期将近时带学生到北海游学,邀名师讲学其间。在清华园每周六举办的师生同乐会上,梁启超全段背诵《桃花扇》,王国维背诵《两京赋》,国学大师的学术造诣和即兴表演令师生称羡。 国学院学生姜亮夫印象最深的,是在先生家中发现他五官并用的能力。据姜亮夫回忆:那天他(指梁启超)说今天我要写几幅对子,你帮我拉对子纸。第一幅是给我的刚要动笔,他吩咐助手说:你明天九时到王先生家去送一封信。刚写了两个字,他儿子进来说有电话,他随即吩咐几句叫儿子去回话,这时手中笔未停,边说边写。儿子退出,家人送信进来,他叫家人读信,他边听又一边写,听完信,并吩咐回信大意。家人又送早点上来,他眼睛稍看了一下,又边写边说,早点中某东西不要,某东西再加一点。我心里慌,怕他把对子写错,但结果一字不差错。由此想到古人说五官并用,我在任公先生这里目睹了事实。学术工作之余,他也不忘每晚抽暇与家人玩牌,共享天伦。 感染青年 风范永存 梁启超任教清华时,其子思成、思永、思忠先后在高等科就读,老师、同学也通过他们接近大师,请其赐稿、题字或讲座。据社会学系教授陈达回忆,他初到清华教书时,兼任《清华学报》总编辑,通过班上学生梁思永向梁启超约稿: 稿子来了,但出乎我意料之外。这篇文章是写《中国学术的地理分布》,只说了几天,就送来了。我一看,可了得,里面写了中国有史以来各学派的地理分布、各学派的内容和比较、各学派的代表人;这些人的下面(下一代)又有几人,其生卒年月、著作名称、地理分布,真是洋洋大观。这篇东西如果让我来写,起码得半年。梁启超写东西,材料都在脑子里,不用查书翻资料。他的书桌很大,四面都是抽屉,桌上砚台里的墨永远是不干的。 与思成、思永同学的顾毓琇,有时受邀到梁家用餐,一起谈古论今。顾毓琇赴美留学前夕,正在西山养病的梁启超仍不忘为这位极具文艺天赋的青年题诗勉励。在清华读书时的梁实秋,从梁启超学识风范中领受教益颇深。据梁文蔷在《我的父亲梁实秋》中回忆梁启超的演讲风度: 梁启超上讲台时,开场白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又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又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得到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父亲回忆说,梁先生情感丰富,记忆力强,用手一敲秃头便能背诵出一大段诗词;讲到动情处,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梁启超的激情和文采给父亲留下深刻印象,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就是被这篇演讲所鼓动起来的。 后来成为植物生理学家的汤佩松,是梁启超的研究系故友汤化龙之子,1925年秋他从清华毕业赴美留学,梁启超题词相赠:松兮躯已昂藏,学问算爬过一道墙。念目前怎样,脚跟立定,将来怎样,热血输将。从古最难,做名父子。松,汝篏心谨勿忘。汝行矣,望海云生处,老泪千行。关爱深情,胜似慈父。 住在清华的二年多时间,梁启超十分快乐地从事他最喜爱的学术文化事业,专心著述授课指导学生。诚如斯言,我到了清华,节劳到底是不可能的。由于过度劳累,加上素慕景仰的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自沉昆明湖造成的剧烈精神冲击,1928年初梁启超的老毛病便血症加剧。6月,他辞脱清华事务,先后入德国医院、协和医院治疗。由于两年前协和医院为其施行手术误割好肾的祸根,致使病情恶化,1929年1月19日(阴历)梁启超辞世。当时清华毕业各研究生全体素服,虔哀祭悼。为他诊治的名医萧龙友说:梁先生不能静养,病中犹执卷不辍;如能百日内不看书,余定保其痊愈也。梁启超毕生用力勤勉,直至最终为学术事业献出正当盛年的生命,真正实践了他所谓战士死于疆场,学者死于讲座的信念。 清华园北院故居虽然现在仅存遗址,但它和位于广东新会县的梁家祖宅,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粉房琉璃街115号的新会会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4号的饮冰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沟沿胡同23号的城内故居,共同串起梁启超一生的主要行迹。 (《清华人》2008年9月号)
个人分类: 老房子|71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身后八十年祭----协和医案中的梁启超
yaoyaxin 2009-2-23 20:02
身后八十年祭----协和医案中的梁启超 姚雅欣 前些日子,适逢梁任公先生逝世八十周年,八十年前事禁不住让人再度回首。 1926年初,身体一向强健且很少生病的梁启超,因肾病尿血加重住进医院。当时的 20年代前后,围绕经验与科学、中医与西医的科学性及其存在的合法性问题,正在引起中国学界与社会的关注与热议。医学家余云岫发表《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之第一步》,科学家杜亚泉发表《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等文章,各界文化人士多参与进来展开激烈的论争。梁启超的病况使原本执著于科学文化传播的他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体验医学的行列,试图通过自身的医学案例,为他长期思考的科学文化向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具说服力的有益导向。 基于此,首先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中医药物稳健安全的保守疗法,而甘于冒险特意选择西医手术,惟希望借自己的名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手术的亲身实践,为西医和科学获得中国社会公众的普遍接受开道。此时,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治疗方案的安全系数之于他的本意显然已经退居其次。正如他的胞弟梁仲策所言:任公向来笃信科学,其治学之道,亦无不以科学方法从事研究,故对西洋医学向极笃信,毅然一任协和处置。(病床日记,《大公报》 1929.1.21.) 吊诡的是,被名医误割右肾的手术结果完全出离他为西医和科学开道的良苦用心。 对于西医不慎导致的医疗事故,社会舆论群起谴责质疑之声:陈西滢发表尽信医不如无医,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发表我们病了怎么办,质疑、批判西医的声浪一时涌起。此时病痛之苦雪上加霜的梁启超仍然从维护西医与科学声誉的高度, 1926年6月2日在《晨报副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详述手术经过,以坚决辩护的口吻肯定西医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诊断过程中,在未发现病原之前,任公以其病不治,亲嘱家人以其尸身剖验,务求病原之所在,以供医学界之参考。梁启超在生命攸关时刻的一系列言行,既细致地体现了他对科学的执著之情,又源自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恳切地希望人们不要由于个别病例的误诊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当科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不可阻挡的推动力时,国人对于西医的误解和拒斥,最终损失的还是国人,基于此,梁启超以生命为代价在所不惜。 用生命为西医和现代科学铺就民众理解之路,以生命护佑科学,科学之于梁启超是融会德性存在与知性存在的整体,他有关科学的话语力量不仅仅是思辨的理论方案,而是源自从社会进步意义上充分认识科学价值为科学辩护的道德实践。科学与道德一样,毋宁是一种实践伦理,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的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人们以为的那样。开时代风气之先的梁启超,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1920年代科学文化与道德精神的双重路向。 梁启超实践与导向的科学文化,还宜于从科学传播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培育现代国民科学素养的意义上来理解。当今国际普遍认可的公众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基本了解科学知识;其二,基本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方法;其三,基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梁启超的新学素养、开阔的眼界和作为舆论界之一人、学者式政论家的广泛社会影响力,使他关于科学文化的认知和实践正是从以上三方面向20世纪初知识饥荒、精神饥荒的中国学界和社会公众行科学文化启蒙与传播之功。 在从正面确立科学的形象,引导公众认知科学价值的同时,针对中国两千年封建传统阴阳五行说中的迷信成分,他从学理上展开批判。 1921年他写成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开综明义: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到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考其来历,辞而辟之。在考辨阴阳、五行语义变迁的基础上,指出此种诡异之组织遂二千年盘踞全国人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从攸关生命的医药到中华民国国旗图案,无不深受五行观念的影响。梁启超公开对阴阳五行中诡异成分的批判,与破除国人迷信心理以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相一致。 梁启超关于科学文化的言说和实践,尽管不是来自科学家、哲学家的科学文化,而是代行科学家社会角色的中国传统人文学者(转向过渡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科学文化;尽管未必合乎科学哲学审视科学的视角和研究科学的方法,多社会、人文层面理解的科学而未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论探析,甚至其中难免粗疏。然而,正如何兆武先生在《关于康德的第四批判》一文中所言:梁启超是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的一大功臣。至于轻薄为文者流讥评他是转手贩卖,反倒是表明了自身的幼稚、浅薄和无知。因为那个时代正有如一个初学识字的幼儿,浅薄、无知和可笑都是正常现象。正有如杜诗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梁(启超)、王(国维)一辈乃当时之体,是无愧于江河的万古奔流的。尽管梁启超时代迄今,中国科学文化的进程又走过百年有余,然而今天中国的科学文化仍未入佳境,某种程度上,认识梁启超对科学的人文关怀和良苦实践的深刻意义仍需要超越功利、跨越时代的体悟。 梁启超的科学文化实践,对今天人文知识分子如何及时而审慎地重新确立与科学文化的稳固关系,提供了历史的借鉴。长期以来,如果说科学家的人文气质已渐为关注并有所揭示的话,那么人文学者科学意识的淡薄仍是当今学界面临的困窘之一。 与社会大众对科学文化的冷漠,公众科学素养普遍低下(据中国科协 2003年统计,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仅为1.98%,同比远低于美国的17%) 这一今日中国面临的严峻的柔性难题相一致。 20世纪90年代,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提出了不同于斯诺时代的新版本第三种文化:尽管我借用了斯诺的表达,这里描述的现状却与他的预言不同。文学知识分子(literary intellectuals)并没有同科学家沟通,而科学家正在直面公众。传统的知识媒体玩弄一种上上下下的把戏:记者向上写而大学教授向下写。今天,第三种文化的思考者们倾向于摆脱掮客,努力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向广大的聪明读者表达其最深奥的思想。正如刘钝先生总结的那样,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与实践者们,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地位,向公众阐释那些对当代社会真正有价值的新鲜知识;同时也将褫夺神学家和哲学家的使命,力图在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构成、生命的进化、思维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这些属于终极关怀的深奥问题上发表与时俱进的高论。尽管有资格又有能力的人毕竟太少,这一波努力能否摹画出新型文化的蓝图还需时间的检验;尽管科学文化在当代中国并未发展到如此程度,然而,中国科学文化事业面临双重缺位的现实:一方面人文知识分子与科学文化严重生疏,另一方面科学家总体上并未能够直面公众理解科学的事业。新版第三种文化警示我们,人文知识分子对科学文化的自觉,尤其对于当代中国,是科学事业向深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惟有对时代变迁保持高度的敏感,人文知识分子才可能自觉投身并倾其知识、行动与情感于公众理解科学的伟大事业。 当代中国既需要精尖的现代科学,更需要深层次的科学创造力和原创性的科学,即深度的科学精神与广义的科学文化。精尖科学与科学文化相叠加意味着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苦旅。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文化光理论已前瞻性地言明:当一移动的文化光因被它所冲击的一个外国社会体抗拒而反射为多种的光线 技术的,宗教的,政治的,艺术的等等时,它的技术光常比宗教光穿越得较快及较深。换言之,文化反射光的穿越力量通常是与此光线的文化价值成反比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光线受到其所冲击的社会体的阻力较之一个重要的光线为轻,因为前者不致于威胁到被冲击的社会体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引起急剧痛楚的干扰。这样看来,在科学与信仰发展皆非充分的中国,培育科学文化与涵养历史文化、历史感一样任重道远。在此,科学素养与历史意识、文化使命是内在相通的,融会科学文化、阐扬传统文化,同融会理性与信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从科学知识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到科学传播,现代科学融入公众生活变得日用而不可分。 21世纪日益严峻的自然与人类生存,科学与人文相互补益激发的气质显现,加之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公众的亲缘关系,及其与科学不断密切的关系,决定了在科学传播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中人文学者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像探索科学问题一样,真正把握科学传播的有效途径,在公众、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之间建立富有成效的多向度的科学文化互动,同样需要多方求解、试错与证伪的过程。梁启超面对协和医案的这段史实,对于今天中国科学传播与普及的策略和走向不无启示意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45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