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梁启超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梁启超

相关日志

[转载]《赵洪钧说周易》第三节清华校训、梁启超和《周易》
fqng1008 2020-1-8 09:38
第三节 清华校训、梁启超和《周易》 把清华校训、梁启超和《周易》扯在一起,自然是因为校训和梁启超关系密切 ,也和《周易》关系密切相关。 不过,即便和《周易》没有关系,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平添了很值得咀嚼的文化意蕴。 先说清华。 清华的名气在中国大学中数一数二。当代中学生无不以能够考进清华大学为荣。不过,我相信,不少青年不知道清华是让国人有些尴尬、苦笑的学校。她的建立源于八国联军进北京的辛丑条约和庚子赔款。总之是一帮强盗打到中国来,把我们打败了,我们要给人家战争赔款。几年后,美国首先说:啊!当初的赔款我要得多了!退给你一半吧!但这钱你不能随便花,只能用来做两件事。一是开学堂办教育,二是修铁路改善交通。清华就是这样来的 ——美国退回的庚款办的。其实并非退回,而是每年交付赔款时留一半办清华——起初叫清华学堂,是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就这样当时不少人对美国这么讲“公理”感恩载德。据说后来别的列强也学习了美国的做法,于是英、法、徳、比等国也有了庚款公费中国留学生。 我讲这些不是认为当初不该要那一半庚子赔款,更不是希望像胡适之等那样的人当初不要考庚款公费留学,只是希望提到清华时要知道其中隐含着苦涩和屈辱。 再说梁启超。 梁启超曾经是当年中国第一流的名人。他追随康有为搞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还是名满天下。辛亥革命后,他还是在政治上、学术上几乎无人与之相埒。这大概是何以清华请他演讲。 梁启超在清华演讲不止一次,涉及清华校训的是 1914年11月5日,应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的邀请,在“同方部”为清华师生作的演讲。演说词刊录在11月10日的《清华周刊》上。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久便写进清华校规,后来成为清华校训。 以下是演说词全文 : 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为英人所称劲德尔门( Gentlemen)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证之古史,君子每与小人对待,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君子小人之分,似无定衡。顾习尚沿传类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勖。《论语》云: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明乎君子品高,未易几及也。 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于今益极,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张之。国民之人格,駸駸日上乎。 君子之义,既鲜确诂,欲得其具体的条件,亦非易言。《鲁论》所述,多圣贤学养之渐,君子立品之方,连篇累牍势难胪举。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乾坤二卦所云尤为提要钧元。乾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 。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 。 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且夫自胜则为强,乍见孺子入水,急欲援手,情之真也。继而思之,往援则己危,趋而避之,私欲之念起,不克自胜故也。孔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王阳明曰:“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古来忠臣孝子愤时忧国奋不欲生,然或念及妻儿,辄有难于一死不能自克者。若能摈私欲尚果毅,自强不息,则自励之功与天同德,犹英之劲德尔门,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非吾辈所谓君子其人哉。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焉无所芥蒂,然后得以膺重任,非如小有才者,轻佻狂薄,毫无度量,不然小不忍必乱大谋,君子不为也。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 纵观四万万同胞,得安居乐业,教养其子若弟者几何人?读书子弟能得良师益友之熏陶者几何人?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摘自《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时至今日,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也有清华大学,那里也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这无疑对祖国统一大业十分有利。说《周易》将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起积极作用也毫不为过。 最后说《周易》。 梁启超引用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乾卦《象》辞第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是坤卦《象》辞第一句。虽然我们看不出这和《易经》乾坤两卦的经文有何关系,但它们还是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很多积极作用。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摘(2019-6-22):胡适论模仿与创造,梁启超论人生、操作主义论
sanshiphy 2019-6-22 09:32
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绝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新花样。古人说的最好:“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所谓创造都从模仿出来。 ——胡适《信心与反省》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 葸 。 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力。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今复还我忧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视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辈也。 ——《梁启超家书》 博主按:本条有感于有些同学总是提一些看起来很本质,但实际是很空泛,也无法研究的问题: “操作主义”只是这样一种思想: 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将概念与可观测事件相联系的是概念的操作性定义,这使概念公开化了。操作性定义使得概念从个人化的感觉和直觉中分离出来,并且允许任何实施可测量操作的人对概念进行检验。 在所有科学学科里, 进步的关键在于放弃本质主义,接受操作主义 。 —— Keith E. Stanovich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 博主按:我认为个人的研究方式也应该是“操作主义”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现阶段能力的“可操作”性问题,应该尽量选择这些问题去做研究。大学者们不是酸腐书生,他们在治学过程中充分践行了“操作主义”的理念。上面梁启超言论的第二条其实就是一种教人生发自信的“操作主义”。胡适的创造从模仿中来,不妨也可以看做一种创新的“操作主义”。下面来看看杨老的“操作主义”: 我当时着迷 于量子力学统计解释的问题,对于其中关于粒子波函数在测量时会在瞬间收缩到一点觉得不可思议,总想找到一种实验去检验这种说法。于是我就和杨先生讨论这个问题。正如赵午前面所讲,杨先生对学生是十分关照的。这个问题杨先生很耐心地和我谈了两次。第三次时,杨先生说:我想过了。这个问题的确很神秘。但今后我不能再跟你谈这个问题了。这是一种 obsession。如果有 了 obsession,是可以一事无成的。 后来在多次与杨先生的交谈中 杨先生常讲到他的一个习惯:如果他想一个问题,有两三天没有进展,他就会把问题放下,去考虑一个新的问题。 —— 余理华,《杨振宁先生怎样影响了我的研究兴趣和工作方向》 ,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个人分类: 立此存照|5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梁启超的道德观
fqng1008 2017-11-18 17:22
一、道德分野:公德与私德 1. 本为一体,外表实二:梁氏认为,道德有表里体用之分。其本体为一,但其发表于外,则有公私之分。 2. 国之文明,二者兼蓄: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二、中国文化:重私德而轻公德 1. 传统文化,偏重私德:《论语》、《孟子》诸书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皋陶谟》之九德,《洪范》之三德,《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求慊,《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具有完备的私德教育。 2. 中外伦理,公私分明:中国旧伦理分类,曰君臣,曰父子,曰兄弟,曰夫妇,曰朋友;西方伦理分类,曰家族伦理,曰社会(即人群)伦理,曰国家伦理。 中国伦理偏重,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一私人之独善其身,或一私人与他私人的交涉道义,属于私德范畴。西方伦理偏重,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按照西方伦理分类,父子、兄弟、夫妇属于家族伦理;朋友虽然属于社会伦理,并不全面;君臣作为国家伦理,更是挂一漏万。实际上,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都是强调私人与私人相互交往的德行,于大体无关。因此他说:“我国民中无一人视国事如己事者,皆公德之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西方公德者,有益于群者为善,无益于群者为恶。……吾辈生于此群之今日,宜纵观宇内之大势,静察吾族之所宜,而发明一种新道德,以求所以固吾群、善吾群、进吾群之道。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 三、构建新文化:对立统一观 梁公曰:“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者只在一推;蔑私德而谬托公德,则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故养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过半焉矣。”(梁启超:论私德,下同 ) 四、私德堕落原因有五 1. 专制政体之陶铸:“吾民族数千年生息于专制空气之下,苟欲进取,必以诈伪;苟欲自全,必以卑屈。其最富于此两种性质之人,即其在社会上占最优胜之位置者也;而其稍缺乏者,则以劣败而澌灭,不复能传其种于来裔者也。” 2. 霸者之摧锄: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士,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鸡不已。 3. 战乱之挫沮:凡内乱频仍之国,必无优美纯洁之民。当内乱时,其民必生六种恶性:一曰侥幸性;二曰残忍性;三曰倾轧性;四曰狡伪性;五曰凉薄性;六曰苟且性。当内乱后,其民亦生两种恶性:一曰恐怖性;二曰浮动性。以法国大革命,为有史以来惊天动地之一大事业,而其结果乃至使全国之民,互相剚刃于其腹,其影响乃使数十年以后之国民,失其常度。史家波留谓法国至今不能成完全之民政,实由革命之役,斫丧元气太过,殆非虚言也。 中国乃积数千年内乱之惯局,以脓血充塞历史,日伐于人而未尝一伐人,屡被征服而不克一自征服,此累变累下种种遗传之恶性,既已弥漫于社会,而今日者又适承洪杨十余年惊天动地大内乱之后,而自欧势东渐以来,彼征服者又自有其征服者,且匪一而五六焉,日瞬耽于我前,国民之失其人性,殆有由矣。 4. 生计憔悴之逼迫:管子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曰“民无恒产,斯无恒心,既无恒心,放僻邪侈,救死不赡,奚暇礼义!”文明人与野蛮人之别,在公共思想之有无,与未来观念之丰缺。我国民数千年来,困于徭役,困于灾疠,困于兵燹,其得安其居乐其业者,既已间代不一觏;所谓虚伪、褊狭、贪鄙、凉薄、诌阿、暴弃、偷苟之恶德,既已经数十世纪,受之于祖若宗社会之教育;降及现世,国之母财,岁不增殖,而宫廷土木之费,官吏苞苴之费,恒数倍于政府之岁入,国民富力之统计,每人平均额不过七角一分有奇,(据日本横山雅男氏之统计调查,日币七十钱有奇。)而外债所负,已将十万万两(利息在外),以至有限之物力,而率变为不可复之母财,若之何民之可以聊其生也! 5. 学术匡救之无力:五年以来,海外之新思想,随列强侵略之势力以入中国,始为一二人倡之,继焉千百人和之。彼其倡之者,固非必尽蔑旧学也,以旧学之简单而不适应于时势也,而思所以补助之,且广陈众义,促思想自由之发达,以求学者之自择。而不意此久经腐败之社会,遂非文明学说所遽能移植。于是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灭国粹。斯宾塞有言:“衰世虽有更张,弊泯于此者,必发于彼;害消于甲者,将长于乙。合通群而核之,弊政害端,常自若也。是故民质不结,祸害可以易端,而无由禁绝。”呜呼!吾观近年来新学说之影响于我青年界者,吾不得不服斯氏实际经验之言,而益为我国民增无穷之沉痛也。夫岂不拔十得一,能食新思想者之利者,而所以偿其弊殆仅矣。 附梁启超:论公德(1902年3月10日)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此西儒亚里土多德之言)。人而不群,禽兽奚择。而非徒空言高论曰群之群之,而遂能有功者也;必有一物焉贯注而联络之,然后群之实乃举,若此者谓之公德。 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也。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如《皋陶谟》之九德,《洪范》之三德,《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求慊,《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 今试以中国旧伦理,与泰西新伦理相比较:旧伦理之分类,曰君巨,曰父子,曰兄弟,曰夫妇,曰朋友;新伦理之分类,曰家族伦理,曰社会(即人群)伦理,曰国家伦理。 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一私人之独善其身,固属于私德之范围,即一私人与他私人交涉之道义,仍属于私德之范围也,此可以法律上公法、私法之范围证明之。)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然朋友一伦,决不足以尽社会伦理;君臣一伦,尤不足以尽国家伦理。何也?凡人对于社会之义务,决不徒在相知之朋友而已,即绝迹不与人交者,仍于社会上有不可不尽之责任。至国家者,尤非君臣所能专有,若仅言君臣之义,则使以礼,事以忠,全属两个私人感恩效力之事耳,于大体无关也。将所谓逸民不事王侯者,岂不在此伦范围之外乎?夫人必备此三伦理之义务,然后人格乃成。若中国之五论,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夫一私人之所以自处,与一私人之对于他私人,其间必贵有道德者存,此奚待言!虽然,此道德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也。全体者,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 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也。然提倡之者既有所偏,其末流或遂至相妨。若微生亩讥孔子以为佞,公孙丑疑孟子以好辨,此外道浅学之徒,其不知公德,不待言矣;而大圣达哲,亦往往不免。吾今固不欲摭拾古人片言只语有为而发者,擿之以相诟病。要之,吾中国数千年来,束身寡过主义,实为德育之中心点。范围既日缩日小,其间有言论行事出此范围外,欲为本群本国之公利公益有所尽力者,彼曲士贱儒,动辄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偏义,以非笑之、挤排之。谬种流传,习非胜是,而国民益不复知公德为何物!今夫人之生息于一群也,安享其本群之权利,即有当尽于其本群之义务;苟不尔者,则直为群之蠹而已。彼持束身寡过主义者,以为吾虽无益于群,亦无害于群,庸讵知无益之即为害乎!何则?群有以益我,而我无以益群,是我逋群之负而不偿也。夫一私人与他私人交涉,而逋其所应偿之负,于私德必为罪矣,谓其害之将及于他人也。而逋群负者,乃反得冒善人之名,何也?使一群之人,皆相率而逋焉,彼一群之血本,能有几何? 而此无穷之债客,日夜蠹蚀之而瓜分之,有消耗,无增补,何可长也!然则其群必为逋负者所拽倒,与私人之受累者同一结果,此理势之所必然矣。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教员如无有焉,人虽多,曾不能为群之利,而反为群之累,夫安得不日蹙也! 父母之于子也,生之育之,保之教之,故为子者有报父母恩之义务。人人尽此义务,则子愈多者,父母愈顺,家族愈昌;反是则为家之索矣。故子而逋父母之负者,谓之不孝,此私德上第一大义,尽人能知者也。群之于人也,国家之于国民也,其恩与父母同。盖无群无国,则吾性命财产无所托,智慧能力无所附,而此身将不可以一日立于天地。故报群报国之义务,有血气者所同具也。苟放弃此责任者,无论其私德上为善人、为恶人,而皆为群与国之蝥贼。譬诸家有十子,或披剃出家,或博弈饮酒,虽一则求道,一则无赖,其善恶之性质迥殊,要之不顾父母之养,为名教罪人则一也。明乎此义,则凡独善其身以自足者,实与不孝同科。案公德以审判之,虽谓其对于本群而犯大逆不道之罪,亦不为过。 某说部寓言,有官吏死而冥王案治其罪者,其魂曰:“吾无罪,吾作官甚廉。”冥王曰:“立木偶于庭,并水不饮,不更胜君乎!于廉之外一无所闻,是即君之罪也。”遂炮烙之。 欲以束身寡过为独一无二之善德者,不自知其已陷于此律而不容赦也。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夫清、慎、勤,岂非私德之高尚者耶?虽然,彼官吏者受一群之委托而治事者也,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曾是清、慎、勤三字,遂足以塞此两重责任乎?此皆由知有私德,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彼官吏之立于公人地位者且然,而民间一私人更无论也。 我国民中无一人视国事如己事者,皆公德之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且论者亦知道德所由起乎?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故因其群文野之差等,而其所适宜之道德,亦往往不同,而要之,以能固其群、善其群、进其群者为归。夫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立君主者为大逆不道;美国宪法,乃至以妄立贵爵名号者为大逆不道(凡违宪者皆大逆不道也)。其道德之外形相反如此,至其精神则一也。一者何?曰:为一群之公益而已。乃至古代野蛮之人,或以妇女公有为道德,(一群中之妇女为一群中之男子所公有物,无婚姻之制也。古代期巴达尚不脱此风)。或以奴隶非人为道德,(视奴隶不以人类,古贤柏拉图、阿里土多德皆不以为非;南北美战争以前,欧美人不以此事为恶德也。)而今世哲学家,犹不能谓其非道德。盖以彼当时之情状所以利群者,惟此为宜也。然则道德之精神,未有不自一群之利益而生者,苟反于此精神,虽至善者,时或变为至恶矣。(如自由之制,在今日为至美,然移之于野蛮未开之群,则为至恶;专制之治,在古代为至美,然移之于文明开化之群,则为至恶。是其例证也。)是故公德者,诸国之源也,有益于群者为善,无益于群者为恶,(无益而有害者为大恶,无害亦无益者为小恶。)此理放诸四海而准,侯诸百世而不惑者也。至其道德之外形,则随其群之进步以为比例差,群之文野不同,则其所以为利益者不同,而其所以为道德者亦自不同。德也者,非一成而不变者也,(吾此言颇骇俗,但所言者德之条理,非德之本原,其本原固亘万古而无变者也。读者幸勿误会。本原惟何?亦曰利群而已。)非数,千年前之古人能立一定格式以范围天下万世者也。(私德之条目,变迁较少,公德之条目,变迁尤多。)然则吾辈生于此群,生于此群之今日,宜纵观宇内之大势,静察吾族之所宜,而发明一种新道德,以求所以固吾群、善吾群、进吾群之道,未可以前王先哲所罕言者,遂以自画而不敢进也。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此由学界之奴性未去,爱群、爱国、爱真理之心未诚也。盖以为道德者,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自无始以来,不增不减,先圣昔贤,尽揭其奥,以诏后人,安有所谓新焉旧焉者。殊不知,道德之为物,由于天然者半,由于人事者亦半,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前哲不生于今日,安能制定悉合今日之道德?使孔孟复起,其不能不有所损益也亦明矣。今日正当过渡时代,青黄不接,前哲深微之义,或湮没而未彰,而流俗相传简单之道德,势不足以范围今后之人心,且将有厌其陈腐而一切吐弃之者。吐弃陈腐,犹可言也,若并道德而吐弃,则横流之祸,曷其有极!今此祸已见端矣。老师宿儒,或忧之,劬劬焉欲持宋元之余论以遏其流,岂知优胜劣败,固无可逃,捧坏[抔]土以塞孟津,沃杯水以救薪水,虽竭吾才,岂有当焉。苟不及今急急斟酌古今中外,发明一种新道德者而提倡之,吾恐今后智育愈盛,则德育愈衰,泰西物质文明尽输入中国,而四万万人且相率而为禽兽也。呜呼!道德革命之论,吾知必为举国之所诟病,顾吾特恨吾才之不逮耳,若夫与一世之流俗人挑战决斗,吾所不惧,吾所不辞。世有以热诚之心爱群、爱国、爱真理者乎?吾愿为之执鞭,以研究此问题也。)公德之大目的,既在利群,而万千条理即由是生焉。本论以后各子目,殆皆可以“利群”二字为纲,以一贯之者也。 故本节但论公德之急务,而实行此公德之方法,则别著于下方。 附梁启超:论私德(节录) (1903年10月4日、11月2日) 吾自去年著《新民说》,其胸中所怀抱欲发表者,条目不下数十,而以《公德篇》托始焉。论德而别举其公焉者,非谓私德之可以已。谓夫私德者,当久已为尽人所能解悟能践履,抑且先圣昔贤,言之既已圆满纤悉,而无待末学小子之哓哓词费也。乃近年以来,举国嚣嚣靡靡,所谓利国进群之事业,一二未睹,而末流所趋,反贻顽钝者以口实,而曰新理想之贼人子而毒天下。噫,余又可以无言乎!作《论私德》。 一、私德与公德之关系 私德与公德,非对待之名词,而相属之名词也。斯宾塞之言曰:“凡群者皆一之积也,所以为群之德,自其一之德而已定。群者谓之拓都,一者谓之么匿。拓都之性情形制,么匿为之,么匿之所本无者,不能从拓都而成有,么匿之所同具者,不能以拓都而忽亡。”(按:以上见候官严氏所译《群学肆言》。其云拓都者,东译所称团体也:云么匿者,东译所称个人也。)谅哉言乎,夫所谓公德云者,就其本体言之,谓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也;就其构成此本体之作用言之,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群聚聋不能成一师旷,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故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性,则群此百千万亿之私人,而必不能成公有之德性,其理至易明也。盲者不能以视于众而忽明,聋者不能以听于众而忽聪,怯者不能以战于众而忽勇,故我对于我而不信,而欲其信于待人,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交涉而不忠,而欲其忠于团体,无有是处,此其理又至易明也。若是乎今之学者,日言公德,而公德之效弗睹者,亦曰国民之私德,有大缺点云尔。是故欲铸国民,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 且公德与私德,岂尝有一界线焉,区划之为异物哉!德之所由起,起于人与人之有交涉。(使如《鲁敏逊漂流记》所称,以孑身独立于荒岛,则无所谓德,亦无所谓不德。)而对于少数之交涉,与对于多数之交涉,对于私人之交涉,与对于公人之交涉,其客体虽异,其主体则同。故无论泰东、泰西之所谓道德,皆谓其有赞于公安公益者云尔;其所谓不德,皆谓其有戕于公安公益者云尔。公云私云,不过假立之一名词,以为体验践履之法门。就泛义言之,则德一而已,无所谓公私;就析义言之,则容有私德醇美,而公德尚多未完者,断无私德浊下,而公德可以袭取者。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者只在一推;蔑私德而谬托公德,则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故养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过半焉矣。 二、私德堕落之原因 私德之堕落,至今日之中国而极。其所以致此之原因,甚复杂不得悉数,当推论其大者得五端: (一)由于专制政体之陶铸也。孟德斯鸠曰:“凡专制之国,间或有贤明之主,而臣民之有德者则甚希。试征诸历史,乃君主之国,其号称大臣近臣者,大率毕庸劣卑屈嫉妒阴险之人,此古今东西之所同也。不宁惟是,苟在上者多行不义,而居下者守正不阿,贵族专尚诈虞,而平民独崇廉耻,则下民将益为官长所欺诈所鱼肉矣。故专制之国。无论上下贵贱,一皆以变诈倾巧相遇,盖有迫之使不得不然者矣。若是乎专制政体之下,固无所用其德义,昭昭明甚也。”夫既竞天择之公例,惟适者乃能生存。吾民族数千年生息于专制空气之下,苟欲进取,必以诈伪;苟欲自全,必以卑屈。其最富于此两种性质之人,即其在社会上占最优胜之位置者也;而其稍缺乏者,则以劣败而澌灭,不复能传其种于来裔者也。是故先天之遗传,盘踞于社会中,而为其公共性,种子相熏,日盛一日,虽有豪杰,几难自拔,盖此之由。不宁惟是,彼跼蹐于专制之下,而全躯希宠以自满足者,不必道,即有一二达识热诚之士,苟欲攘臂为生民请命,则时或不得不用诡秘之道,时或不得不为偏激之行。夫其人而果至诚也,犹可以不因此而磷缁也,然习用之,则德性之漓,固已多矣。若根性稍薄弱者,几何不随流而沈汨也。夫所谓达识热诚欲为生民请命者,岂非一国中不可多得之彦哉!使其在自由国,则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慈善家,以纯全之德性,温和之手段,以利其群者也。而今乃迫之使不得不出于此途,而因是堕落者十八九焉。嘻,是殆不足尽以为斯人咎也! (二)由于近代霸者之摧锄也。夫其所受于数千年之遗传者既如此矣,而此数千年间,亦时有小小之污隆升降,则帝者主持而左右之,最有力焉。西哲之言曰:“专制之国,君主万能。”非虚言也。顾亭林之论世风,谓东汉最美,炎宋次之,而归功于光武、明、章,艺祖、真、仁。(《日知录》卷十三云: “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天下。光武有鉴于此,乃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士,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鸡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又云: “《宋史》言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以示意向。真、仁之世,田锡、王禹称范种淹、欧阳修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荐绅知以名节为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故靖康之变,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且从而论之曰:“观哀、平之可以变而为东京,五代之可以变而为宋,则知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此其言虽于民德污隆之总因,或有所未尽乎,然不得不谓为重要关系之一端矣。尝次考三千年来风俗之差异,三代以前,邈矣弗可深考,春秋时犹有先王遗民,自战国涉秦以逮西汉,而懿俗顿改者,集权专制之趋势,时主所以刍狗其民者,别有术也。战国虽混浊,而犹有任侠尚气之风。及汉初而摧抑豪强,朱家、郭解之流,渐为时俗所姗笑,故新莽之世,献符阉媚者遍天下,则高、惠、文、景之播其种也。至东汉而一进,则亭林所论,深明其故矣。及魏武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于是权诈迭进,奸伪萌生,(建安甘二年八月下令: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 光武、明、章之泽,扫地殆尽,每下愈况,至五季而极,千年间民俗之靡靡,亦由君主之淫乱有以扬其波也。及宋乃一进。艺祖以检点作天子,颇用专制力,挫名节以自固。(君臣坐而论道之制,至宋始废。盖范质辈与艺祖并仕周,位在艺祖上:及人宋为宰相而远嫌自下也。)而真、仁守文,颇知大体,提倡士气。宋俗之美,其大原因固不在君主,而君主亦与有力焉。胡元之篡,衣冠涂炭,纯以游牧水草之性驰骤吾民,故九十年间,暗无天日。 及明而一进。明之进也,则非君主之力也。明太祖以刻鸷之性,摧锄民气,戮辱臣僚,其定律至立不为君用之条,令士民毋得以名节自保,以此等专制力所挫抑,宜其恶果更烈于西汉,而东林复社,舍命不渝,鼎革以后,忠义相属者,则其原因别有在也(详下节)。下逮本朝,顺、康间首开博学鸿词以絷遗逸,乃为《贰臣传》以辱之。晚明士气,斫丧渐尽,及夫雍、乾,主权者以悍鸷阴险之奇才,行操纵驯扰之妙术,摭拾文字小故以兴冤狱,廷辱大臣耆宿以蔑廉耻,(乾隆六十年中大学士尚侍供奉,诸大员无一人不曾遭黜辱者。)又大为《四库提要》、《通鉴辑览》等书,排斥道学,贬绝节义,自魏武以后,未有敢明目张胆变乱黑白如斯其甚者也。然彼犹直师商、韩六蝨之教,而人人皆得喻其非,此乃阴托儒术刍狗之言,而一代从而迷其信。呜呼!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百余年前所播之恶果,今正荣滋稔熟,而我民族方刈之,其秽德之夐千古而绝五洲,岂偶然哉,岂偶然哉! (三)由于屡次战败之挫沮也。国家之战乱,与民族之品性最有关系,而因其战乱之性质异,则其结果亦异。今先示其类别如下: 内乱者,最不祥物也。凡内乱频仍之国,必无优美纯洁之民。当内乱时,其民必生六种恶性:一曰侥幸性。才智之徒,不务利群,而惟思用险鸷之心术,攫机会以自快一时位。二曰残忍性。草薙禽狝之既久,司空见惯,而曾不足以动其心也。三曰倾轧性。彼此相阅,各欲得而甘心,杯酒戈矛,顷刻倚伏也。此三者桀黠之民所含有性也。四曰狡伪性,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非营三窟,不能自全也。五曰凉薄性。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于至亲者尚不暇爱,而遑能爱人,故仁质研丧澌灭以至于尽也。六曰苟且性。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暮不保朝,假日偷乐,人人自危,无复远计,驯至与野蛮人之不知将来者无以异也。此三者柔良之民所含有性也。当内乱后,其民亦生两种恶性:一曰恐怖性。痛定思痛,梦魂犹噩,胆汁已破,勇气全销也。二曰浮动性。久失其业,无所依归,秩序全破,难复故常也。故夫内乱者,最不祥物也。 以法国大革命,为有史以来惊天动地之一大事业,而其结果乃至使全国之民,互相剚刃于其腹,其影响乃使数十年以后之国民,失其常度。史家波留谓法国至今不能成完全之民政,实由革命之役,斫丧元气太过,殆非虚言也。 内乱之影响,则不论胜败。何也?胜败皆在本族也,故恢复平和之后,无论为新政府、旧政府,其乱后民德之差异,惟视其所以劳来还定、补救陶治者何如。而暂乱偶乱者,影响希而补救易;久乱频乱者,影响大而补救难。此其大较也。 若夫对外之战争则异是。其为主动以伐人者,则运有全在军队,而境内安堵焉,惟发扬其尚武之魂,彭舞其自尊之念。故西哲曰:战争者,国民教育之一条件也,是可喜而非可悲者也。其为被动而伐于人者,其影响虽与内乱绝相类,而可以变侥幸性为功名心,变残忍性为敌忾心,变倾轧性而为自觉心,乃至变狡伪性而为谋敌心,变凉薄性而为敢死心,变苟且性而为自保心。何也?内乱则已无所逃于国中,而惟冀乱后之还定;外争则决生死于一发,而怵于后时之无可回复也。 故有利用敌国外患以为国家之福者,虽可悲而非其至也。外争而自为征服者,则多战一次,民德可高一级。德人经奥大利之役,而爱国心有加焉,经法兰西之役,而爱国心益有加焉。日本人于朝鲜之役、中国之役亦然。皆其例也。若夫战败而为被征服者,则其国民固有之性,可以骤变忽落而无复痕迹。夫以斯巴达强武之精神照耀史乘,而何以屈服于波斯之后,竟永为他族藩属,而所谓军国民之纪念,竟可不复睹也。波兰当十八世纪前,泱泱几霸全欧,何以一经瓜分后,而无复种民固有之特性也。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今则过于其市,顺民旗飘飐焉。问昔时屠狗者,阒如矣,何也?自五胡、元魏、安史、契丹、女直、蒙古、满洲以来,经数百年六七度之征服,而本能湮没尽矣。夫在专制政体之下,既已以卑屈诈伪两者为全身进取之不二法门矣,而况乎专制者之复非我族类也。故夫内乱与被征服二者,有一于此,其国民之人格,皆可以日趋卑下,而中国乃积数千年内乱之惯局,以脓血充塞历史,日伐于人而未尝一伐人,屡被征服而不克一自征服,此累变累下种种遗传之恶性,既已弥漫于社会,而今日者又适承洪杨十余年惊天动地大内乱之后,而自欧势东渐以来,彼征服者又自有其征服者,且匪一而五六焉,日瞬耽于我前,国民之失其人性,殆有由矣。 (四)由于生计憔悴之逼迫也。管子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曰:“民无恒产,斯无恒心,既无恒心,放僻邪侈,救死不赡,奚暇礼义!”呜呼,岂不然哉,岂不然哉!并世之中,其人格最完善之国民,首推英美,交则日耳曼,之三国者,皆在全球生计界中,占最高之位置者也。西班牙、葡萄牙人,在数百年前,深有强武活泼、沈毅严整之气度,今则一一相反,皆由生计之日蹙为之也。其最劣下者,若泰东之朝鲜人、安南人,则生计最穷迫不堪之民也。俄罗斯政府,以鹰瞵虎视之势,震慑五陆,而其人民称罪恶之府,黑暗无复天日,(日本人有《露西亚亡国论》,穷形尽相。)亦生计沈窘之影响也。彼虚无党以积年游说煽动之力,而不能得多数之同情,乃不得已而出于孤往凶险之手段,亦为此问题所困也。日本政术,几匹欧美,而社会道德,百不逮一,亦由其富力之进步,与政治之进步不相应也。夫世无论何代,地无论何国,固莫不有其少数畸异绝俗之士,既非专制魔力所能束缚,亦非恒产困乏所能销磨。虽然,不可以律众人也。多数之人民必其于仰事俯蓄之外,而稍有所余裕,乃能自重而惜名誉,泛爱而好慈善,其脑筋有余力以从事于学问,以养其稍高尚之理想;其日力有余暇以计及于身外,以发其顾团体之精神。而不然者,朝饔甫毕,而忧夕飧,秋风未来,而泣无褐,虽有仁质,岂能自冻馁以念众生;虽有远虑,岂能舍现在以谋将来?西人群学家言,谓文明人与野蛮人之别,在公共思想之有无,与未来观念之丰缺。而此两者所以差异之由,则生计之舒蹙,其尤著者也。故贪鄙之性,褊狭之性,凉薄之性,虚伪之性,诌阿之性,暴弃之性,偷苟之性,强半皆由生计憔悴造之。生计之关系于民德,如是其切密也。我国民数千年来,困于徭役,困于灾疠,困于兵燹,其得安其居乐其业者,既已间代不一觏;所谓虚伪、褊狭、贪鄙、凉薄、诌阿、暴弃、偷苟之恶德,既已经数十世纪, 受之于祖若宗社会之教育;降及现世,国之母财,岁不增殖,而宫廷土木之费,官吏苞苴之费,恒数倍于政府之岁入,国民富力之统计,每人平均额不过七角一分有奇,(据日本横山雅男氏之统计调查,日币七十钱有奇。)而外债所负,已将十万万两(利息在外),以至有限之物力,而率变为不可复之母财,若之何民之可以聊其生也!而况乎世界生计竞争之风潮席卷而来,而今乃始发轫也。民国之腐败堕落,每下愈况,呜呼,吾未知其所终极矣! (五)由于学术匡救之无力也。彼四端者,养成国民大多数恶德之源泉也。然自古移风易俗之事,其目的虽在多数人,其主动恒在少数人,若缺于彼而有以补于此,则虽敝而犹未至其极也。东汉节义之盛,光武、明、章之功,虽十之三,而儒学之效,实十之七也。唐之与宋,其专制之能力相若,其君主之贤否亦不甚相远,而士俗判若天渊者,唐儒以词章浮薄相尚,宋儒以道学廉节为坊也。魏晋六朝之腐败原因,虽甚杂复,而老庄清谈宗派,半尸其咎也。明祖刻薄寡恩,挫抑廉隅,达于极点,而晚明士气,冠前古者,王学之功,不在禹下也。然则近今二百年来民德污下之大原,从可睹矣。康熙博学鸿词诸贤,率以耆宿为海内宗仰,而皆自污贬。兹役以后,百年来支配人心之王学,扫荡靡存,船山、梨洲、夏峰、二曲之徒,抱绝学,老岩穴,统遂斩矣。而李光地、汤斌,乃以朱学闻。以李之忘亲背交,职为奸谀,(李给郑成功以覆明祀,前人无讥,全谢山始河之。)汤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汤斌虽贵,而食不御炙鸡,帷帐不过枲絅,尝 奏对出,语人曰:生平未尝作如此欺人语。后为圣祖所觉,盖公孙弘之流也。)而以为一代开国之大儒,配食素王,未流所鼓 铸,岂待问矣。后此则陆陇其、陆世仪、张履祥、方苞、徐乾学辈,以媕婀夸毗之学术,文致期奸,其人格殆犹在元许衡、吴澄之下,所谓《国朝宋学渊源记》者,殆尽于是矣。而乾嘉以降,阎、王、段、戴之流,乃标所谓汉学者以相夸尚,排斥宋明,不遗余力。夫宋明之学,曷尝无缺点之可指摘,顾吾独不许卤莽灭裂之汉学家容其喙也。彼汉学则何所谓学?昔乾隆间内廷演剧,剧曲之大部分,则诲乱也,诲淫也,皆以触忌讳,被呵谴,不敢进,乃专演神怪幽灵、牛鬼蛇神之事,既借消遣,亦无愆尤。吾见夫本朝二百年来学者之所学,皆牛鬼蛇神类耳,而其用心亦正与彼相等。盖王学之激扬蹈厉,时主所最恶也,乃改而就朱学,朱学之严正忠实,犹非时主之所甚喜也,乃更改而就汉学。若汉学者,则立于人间社会以外,而与二千年前地下之僵石为伍,虽著述累百卷,而决无一伤时之语;虽辩论千万言,而皆非出本心之谈。藏身之固,莫此为妙。才智之士,既得此以为阿世盗名之一秘钥,于是名节闲检,荡然无所复顾。故宋学之敝,犹有伪善者流;汉学之敝,则并其伪者而亦无之。何也?彼见夫盛名鼎鼎之先辈,明目张胆以为乡党自好者所不为之事,而其受社会之崇拜、享学界之尸祝自若也,则更何必自苦以强为禹行舜趋之容也。昔王鸣盛(著《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等书,汉学家之钜子也)尝语人曰:“吾贪脏之恶名,不过五十年;吾著书之盛名,可以五百年。”此二语者,直代表全部汉学家之用心矣。庄子曰:“哀莫大于心死。”汉学家者率天下而心死者也。此等谬种,与八股同毒,盘踞于二百余年学界之中心,直至甲午、乙未以后,而其气焰始衰,而此不痛不痒之世界,既已造成,而今正食其报,耗矣哀哉! 五年以来,海外之新思想,随列强侵略之势力以入中国,始为一二人倡之,继焉千百人和之。彼其倡之者,固非必尽蔑旧学也,以旧学之简单而不适应于时势也,而思所以补助之,且广陈众义,促思想自由之发达,以求学者之自择。而不意此久经腐败之社会,遂非文明学说所遽能移植。于是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灭国粹。斯宾塞有言:“衰世虽有更张,弊泯于此者,必发于彼;害消于甲者,将长于乙。合通群而核之,弊政害端,常自若也。是故民质不结,祸害可以易端,而无由禁绝。”呜呼!吾观近年来新学说之影响于我青年界者,吾不得不服斯氏实际经验之言,而益为 我国民增无穷之沉痛也。夫岂不拔十得一,能食新思想者之利者,而所以偿其弊殆仅矣。 《记》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与学礼。”又曰:“橘在江南为橘,过江北则为枳。”夫孰意彼中最高尚醇美、利群进俗之学说,一入中国,遂被其伟大之同化力汩没而去也。要而论之,魏晋间清谈乾嘉间之考据,与夫现今学子口头之自由、平等、权利、破坏,其挟持绝异,其性质则同。而今之受痼愈深者,则以最新最有力之学理,缘附其所近受远受之恶性恶习,拥护而灌溉之,故有清二百年间民德之变迁,在朱学时代,有伪善者,犹知行恶之为可耻也;在汉学时代,并伪焉者而无之,则以行恶为无可耻也。及今不救,恐后此欧学时代,必将有以行恶为荣者,今已萌芽于一小部分之青年矣。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略) 中国历代民德升降原因表(附)   国势 君主 战争 学术 生计 民德 春秋 列国并立,贵族专制。 权不甚重,影响颇少。 虽多而不甚烈。 各宗派虽萌牙而未甚发达,多承先王遗风。 交通初开,竞争不甚剧。 醇朴忠实。 战国 列国并立,集权专制渐巩固。 大率以尚武精神、外交手段两者,奖厉臣下。 甚烈。 自由思想大发达,儒、墨、道、法、纵横诸派互角,纵横家最握实权。 商业渐兴,兼并大起,因苛税及兵乱,民困殊甚。 其长在任侠尚气,其短在睠佼诈伪、破坏秩序。 秦 中央集权,专制力甚强。 以塞民智、挫民气为主。 继续。 屏弃群学,稍任法家。 大窘。 卑屈浮动。 西汉 同。 高祖承用秦法,专挫任侠,刻薄寡恩。 少。 儒老并行。 文、景间家给人足武、昭以后稍困。 卑屈甚于秦时。 东汉 同。 光武、明、章,奖厉名节。 少。 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之良果。 复苏。 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三国 本族分裂。 魏武提倡恶风,吴、蜀亦奖厉权术。 烈。 缺乏。 颇艰。 污下。 唐 本族恢复中央集权,旋复分裂。 骄汰。 上半期平和,下半期大乱。 儒者于词章外无所事,佛学稍发达。 上半期颇苏,下半期大困。 上半期柔靡卑屈,下半期混浊。 五季 不成国。 无主。 战败于外族。 无。 民不聊生。 最下。 宋 主权微弱,外族频侵。 真、仁爱民崇礼。 战败于外族。 道学发达最盛,朱、陆为其中心点。 稍苏。 尚节义而稍文弱。 元 外族主权,专制力甚强。 以游牧性蹴踏本族。 本族全败,战争与国民无与。 摭朱学末流,而精神不存。 困。 卑屈,寡廉耻。 明 本族恢复,专制力甚强。 太祖残忍刻薄,挫抑民气。 战胜后,平和时代稍长。 王学太兴,思想高尚。 稍苏。 发扬尚名节,几比东汉。 清 外族同化主权,专制力甚强。 雍正、乾隆谿以刻阴险威群下。 战败后,平和时代稍长。 士以考据、词章自遁,不是知学,其黠者,以腐败矫伪之朱学文其奸。 颇苏。 庸懦,卑怯,狡诈。 现今 文明[明]之外族侵入,主权无存。 四十年来,主权者以压制敷衍为事,近而益甚。 内乱未已,外患又作,数败之后,四海骚然。 旧学澌灭,新学未成,青黄不接,谬想重迭。 漏巵既甚,而世界生计竞争风潮侵来,全国憔悴。 混浊达于极点,诸恶俱备。 三、私德之必要 私德者,人人之粮,而不可须臾离者也。虽然,吾之论著,以语诸大多数不读书不识字之人,莫予喻也;即以语诸少数读旧书识旧字之人,亦莫予闻也。于是吾忠告之所得及,不得不限于少数国民中之最少数者。顾吾信夫此最少数者,其将来势力所磅礴,足以左右彼大多数者而有余也。吾为此喜,吾为此惧,吾不能已于言。 今日踸踔俊发有骨鲠有血性之士,其所最目眩而心醉者,非破坏主义耶?破坏之必能地于今之中国与否,为别问题,姑勿具论。而今之走于极端者,一若惟建设为需道德,而破坏则无需道德,鄙人窃以为误矣。古今建设之伟业,固莫不含有破坏之性质;古今破坏之伟人,亦靡不饶有建设之精神。实则破坏与建设,相倚而不可离,而其所需之能力,二者亦正相等。苟有所缺,则靡特建设不可得期,即破坏亦不可得望也。今之言破坏者,动引生计学上分劳之例,谓吾以眇眇之躬,终不能取天下事而悉任之,吾毋宁应于时势而专任破坏焉,既破坏以后,则建设之责,以俟君子,无待吾过虑也。此其心岂不廓然而大公也耶?顾吾以为不惟于破坏后当有建设,即破坏前亦当有建设。苟不尔者,则虽日言破坏,而破坏之目的终不得达。何也?群学公例,必内固者乃能外竞,一社会之与他社会竞也,一国民之与他国民竞也,苟其本社会本国之机体未立、之营卫未完,则一与敌遇而必败,或未与敌遇而先自败。而破坏主义之性质,则以本社会本国新造力薄之少数者,而悍然与彼久据力厚之多数者为难也。故不患敌之强,而惟患我之弱。我之所恃以克敌者何在?在能团结一坚固有力之机体而已。然在一社会、一国家,承累年积世之遗传习惯,其机体由天然发达,故成之尚易。在一党派则反是,前者无所凭借,并世无所利用,其机体全由人为发达,故成之最难。所谓破坏前之建设者,建设此而已。苟欲得之,舍道德奚以哉! 今之言破坏者,动曰一切破坏。此讏言也。吾辈曷为言破坏?曰:去其病吾社会者 云尔。如曰一切破坏也,是将并社会而亦破坏之也。譬诸身然,沈疴在躬,固不得不施药石,若无论其受病不受病之部位,而一切针炙之、攻泄之,刚直自杀而已。吾亦深知夫仁人志士之言破坏者,其目的非在破坏社会,而不知“一切破坏”之言,既习于口而印于脑,则道德之制裁,已无可复施,而社会必至于灭亡。吾亦深知夫仁人志士之言破坏者,实鉴于今日之全社会,几无一部分而无病态也,愤慨之极,必欲翻根柢而改造之。斯固然也。然疗病者无论下若何猛剂,必须恃有所谓“元神真火”者,以为驱病之原,苟不尔者,则一病未去,他病复来,而后病必更难治于前病。故一切破坏之言,流弊千百,而收效卒不得一也。何也?苟有破坏者有不破坏者,则其应破坏之部分,尚可食破坏之利,苟一切破坏,则不惟将来宜成立者不能成立,即目前宜破坏者亦卒不得破坏,此吾所敢断言也。吾畴昔以为中国之旧道德,恐不足以范围今后之人心也,而渴望发明一新道德以补助之(参观第五节《论公德》篇),由今以思,此直理想之言,而决非今日可以见诸实际者也。夫言群治者,必曰德、曰智、曰力,然智与力之成就甚易,惟德最难。今欲以一新道德易国民,必非徒以区区泰西之学说所能为力也,即尽读梭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智儿之书,谓其有“新道德学”也则可,谓其有“新道德”也则不可。何也?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苟欲言道德也,则其本原出于良心之自由,无古无今无中无外,无不同一,是无有新旧之可云也。苟欲行道德也,则因于社会性质之不同,而各有所受,其先哲之微言,祖宗之芳躅,随此冥然之躯壳,以遗传于我躬,斯乃一社会之所以为养也。一旦突然欲以他社会之所养者养我,谈何容易耶?窃尝举泰西道德之原质而析分之,则见其得自宗教之制裁者若干焉,得自法律之制裁者若干焉,得自社会名誉之制裁者若干焉。而此三者,在今日之中国能有之乎?吾有以知其必不能也。不能而犹云欲以新道德易国民,是所谓磨砖为镜、炊沙求饭也。吾固知言德育者,终不可不求泰西新道德以相补助,虽然,此必俟诸国民教育大兴之后,而断非一朝一夕所能获,而在今日青黄不接之顷,则虽日日闻人说食,而已终不能饱也。况今者无所挟持以为过渡,则国民教育一语,亦不过托诸空言,而实行之日,终不可期,是新道德之输入,因此遂绝望也。然则今日所恃以维持吾社会于一线者何在乎?亦曰:吾祖宗遗传固有之旧道德而已。(道德与伦理异,道德可以包伦理,伦理不可以尽道德。伦理者或因于时势而稍变其解释,道德则放诸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者也。如要君之为有罪,多妻之非不德,此伦理之不宜于今者也:若夫忠之德,爱之德,则通古今中西而为一者也。诸如此类,不可枚举。故谓中国言伦理有缺点则可,谓中国言道德有缺点则不可。)而“一切破坏”之论兴,势必将并取旧道德而亦摧弃之。呜呼,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见披发于伊川,知百年而为戎。毋曰“吾姑言之以快一时”云尔。汝之言而无力耶,则多言奚为;汝之言而有力耶,遂将以毒天下。吾愿有言责者一深长思也。读者其毋曰:今日救国之不暇,而哓哓然谈性说理何为也。诸君而非自认救国之责任也,则四万万人之腐败,固已久矣,而岂争区区少数之诸君。惟中国前途,悬于诸君,故诸君之重视道德与蔑视道德,乃国之存亡所由系也。今即以破坏事业论,诸君亦知二百年前英国革命之豪杰为何如人乎? 彼克林威尔实最纯洁之清教徒也。亦知百年前美国革命之豪杰为何如人乎?彼华盛顿所率者皆最质直善良之市民也。亦知三十年前日本革命之豪杰为何如人乎?彼吉田松阴、西乡南洲辈,皆朱学、王学之大儒也。故非有大不忍人之心者,不可以言破坏;非有高尚纯洁之性者,不可以言破坏。虽然,若此者,言之甚易,行之实难矣。吾知其难而日孜孜焉,兢业以自持,困勉以自勖,以忠信相见,而责善于友朋,庶几有济。若乃并其所挟持以为破坏之具者而亦破坏之,吾不能为破坏之前途贺也。吾见世之论者,以革命热之太盛,乃至神圣洪秀全而英雄张献忠者有焉矣,吾亦知其为有为而发之言也。然此等孽因,可多造乎?造其因时甚痛快,茹其果时有不胜其苦辛者矣。夫张献忠更不足道矣,即如洪秀全,或以其所标旗帜,有合于民族主义也,而相与颂扬之。究竟洪秀全果为民族主义而动否,虽论者亦不敢为作保证人也。王莽何尝不称伊、周,曹丕何尝不法禹、舜,亦视其人何如耳?大抵论人者必于其心术之微。其人而小人也,不能以其与吾宗旨偶同也,而谓之君子。如韩侂胄之主伐金论,我辈所最赞者,然赞其论不能赞其人也。其人而君子也,不能以其与吾宗旨偶牾也,而竟斥为小人。王猛之辅苻秦,我辈所最鄙者,然鄙其事不能抹煞其人也。尚论者如略心术而以为无关重轻也,夫亦谁能尼之,但使其言而见重于社会也,吾不知于社会全体之心术,所影响何如耳。不宁惟是而已,夫鼓吹革命,非欲以救国耶?人之欲救国,谁不如我,而国终非以此“瞎闹派”之革命所可得救,非惟不救,而又以速其亡。此不可不平心静气而深察也。论者之意,必又将曰:非有瞎闹派开其先,则实力派不能收其成。此论之是否,属于别问题,兹不深辩。今但问论者之意,欲自为瞎闹派,且使听受吾言者悉为瞎闹派乎?恐君虽欲自眨损,而君之地位固有所不能也,即使能源,而举国中能瞎闹之人正多,现在未来瞎闹之举动亦自不少,而岂待君之入其间而添一蛇足也,而更何待君之从旁劝驾也。况君之言,皆与彼无瞎闹之资格者语,而其有瞎闹之资格者,又非君之笔墨势力范围所能及也。然 则吾侪今日,亦务为真救国之事业,且养成可以真救国之人才而已。 诚如是也,则吾以为此等利口快心之言,可以已矣。昔曹操下教,求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彼其意,岂不亦曰吾以救一时云尔。而不知疾风所播,遂使典午以降,廉耻道丧,五胡迭侵,元魏凭陵,黄帝子孙势力之坠地,即自兹始。 此中消息,殆如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感召之机,铢黍靡忒。 呜呼,可不深惧耶!可不深惧耶!其父攫金,其子必将杀人,高C城C中高髻,四方必高一尺。今以一国最少数之先觉,号称为得风气之先者,后进英豪,具尔瞻焉,苟所以为提倡者一误其途,吾恐功之万不足以偿其罪也。古哲不云乎:“两军相对,哀者胜矣。”今日稍有知识稍有血性之士,对于政府而有一重大敌,对于列强而复有一重大敌,其所以兢兢业业蓄养势力者宜何如?实力安在?吾以为学识之开通、运动之预备,皆其余事,而惟道德为之师。无道德观念以相处,则两人且不能为群,而更何事之可图也。自起楼而自摧烧之,自莳种而自践踏之,以云能破坏则诚有矣,独惜其所破坏者,终在我而不在敌也。曾文正者,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而吾则愈更事而愈崇拜其人。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彼惟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可也;惟以修行之极严谨也,故虽用权变可也。故其言曰:“扎硬寨,打死仗。”曰:“多条理,少大言。”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彼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养者在也;彼其能率厉群贤以共图事业之成,有所以孚于人且善导人者在也。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夫以英、美、日本之豪杰证之则如彼,以吾祖国之豪杰证之则如此,认救国之责任者,其可以得师矣。 吾谓破坏家所破坏者,往往在我而不在敌,闻者或不慊焉。盖倡破坏者,自其始断未有立意欲自破坏焉者也,然其势之所趋多若是。此不徒在异党派有然也,即同党派亦然。此其何故欤?窃尝论之。共学之与共事,其道每相反,此有志合群者所不可不兢兢也。当其共学也,境遇同,志趣同,思想同,言论同,耦俱无猜,谓相将携手以易天下。及一旦出而共事,则各人有各人之性质,各人有各人之地位,一到实际交涉,则意见必不能尽同,手段必不能尽同。始而相规,继而相争,继而相怨,终而相仇者,往往然矣。此实中西历史上所常见,而豪杰所不免也。谚亦有之:“相见好,同住难。” 在家庭、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且有然,而朋友又其尤甚者也。于斯时也,惟彼此道德之感情深者,可以有责善而无分离,观曾文正与王璞山、李次青二人交涉之历史,可以知其故矣。读者犹疑吾言乎,请悬之以待足下实际任事之日,必有不胜其感慨者。夫今之志士,必非可以个个分离孤立,而能救此濒危之国,明也。其必协同运动,组成一分业精密、团结巩固之机体,庶几有济。吾思之,吾重思之,此机体之所以成立,舍道德之感情,将奚以哉!将奚以哉! 且任事者,最易漓汨C汩C人之德性,而破坏之事,又其尤甚者也。当今日人心腐败达于极点之时,机变之巧,迭出相尝,太行孟门,岂云巉绝。曾文正与其弟书云:“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倒把自家学坏了。”以文正之贤,犹且不免,而他更何论也。故在学堂里讲道德尚易,在世途上讲道德最难。若夫持破坏主义者,则更时时有大敌临于其前,一举手,一投足,动须以军略出之,而所谓军略者,又非如两国之交绥云也。在敌则挟其无穷之威力以相临,在我则偷期密约,此迁彼就,非极机巧,势不能不归于劣败之数,故破坏家之地位之性质,尝与道德最不能相容者也。是以躬亲其役者,在初时或本为一极朴实极光明之人,而因其所处之地位、所习之性质,不知不觉,而渐与之俱化,不一二年,而变为一刻薄寡恩、机械百出之人者有焉矣,此实最可畏之试验场也。然语其究竟,则凡走入刻薄机诈一路者,固又断未有能成一事者也。此非吾摭拾《宋元学案》上理窟之空谈,实则于事故上证以所见者所历者,而信其结果之必如是也。夫任事者修养道德之难既若彼,而任事必须道德之急又若此,然则当兹冲者,可不栗栗耶,可不孳孳耶!《诗》曰:“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息息自克,犹惧未能挽救于万一,稍一自放,稍一自文,有一落千丈而已。 问者曰:今日国中种种老朽社会,其道德上之黑暗,不可思议,今子之所论,反乃偏责备于新学之青年,新学青年,虽或间有不德,不犹愈于彼等乎?答之曰:不然。彼等者,无可望无可责者也,且又非吾笔墨之势力范围所能及也。中国已亡于彼等之手,而惟冀新学之青年,致死而之生之,若青年稍不慎,而至与彼等同科焉,则中国遂不可救也。此则吾哓音瘏口之微意也。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知与识人:清华国学院国学大师吴宓对后人的启迪
热度 3 SuoQiu 2016-10-7 17:57
人们常感慨:知人不易。在影响知判断的诸多因素中,能否自知或者说摆正自己的位置,是颇为重要的一个,特别是在涉及自己与周围身边之人的比较时,就更是如此。一般说来,清醒的估量自己,同时在名利面前又略知谦退,才可能准确地评价别人。看到别人的长处,反之,则难有知人之明。本无明之知,出为言行,引起矛盾纠纷就难以避免了。 在自知、知人方面,吴宓实在是一个好榜样。 清华国学研究院是清华大学,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辉煌的一页,人们津津乐道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研究院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 ... 这其中还有吴宓识才、爱才的动人故事。 吴宓是研究院的筹备人,后任研究院主任,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王国维算是老一辈的学者,陈寅恪、赵元任可是他的同辈人,但不闻吴宓有什么不满的言论,相反,他与梁启超竭力向清华校长推荐既无博士学位又少著作的陈寅恪,陈到校后,吴宓多方面关心照顾,视陈“虽系吾友,而实吾师”,认定陈寅恪为不世出的史学大师,在学术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以后的日子里,吴宓更是在不同场合推崇陈寅恪的学问,直到“文革”时期,他们自身难保,尚念念不忘老友陈寅恪,以不合时宜的口吻写信到中山大学打探寅恪的消息。 前辈高义,催人泪下! 这是对同辈。对清华大学的学生钱钟书、贺麟、张萌麟等人,吴宓也有识拔之功,看准钱钟书乃人中之龙... ...而这些人后来的成就都无负吴宓的奖掖。 我们或许要惊叹,吴宓的眼力如有神助。其实也不神秘,最重要的是吴宓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有一颗无私而宽广的心,不刚愎,不嫉才。因此,他身边的人从没有听到他表白自己的学问如何高,批评别人如何的缺点多多、无能和不济的是非之言,也许他心里总是觉得自己的学问很少,转而为身边的朋友、晚辈的学问或潜力而高兴,因高兴便不由自主地在一些场合讲了出来,这些言论传入受表扬者耳中,会是多么大的动力呀!可以说,吴宓不知不觉之中做了于中国近代学术最有功德的事,也为文人间的相处,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秉赋有厚薄,才能有分殊。今天对我们来说,陈寅恪之才或许难求,但吴宓之德可学也。 可以想象,一个单位多了吴宓这样胸怀的人,便可多几分和谐。在我们的学术大军中,需要涌现出更多的大师,朝着这一方向进击的人们,将面临自知与知人的考验。有清醒的自知便可摒除过多的张扬、浮躁,而多几分扎实、沉稳,从而才有成功之望;明智的知人伴以成功不必在我的胸怀,便可少一些相互“倾轧”无端的内耗,而多一些前进途中的相互扶持和激励。这些于学术的繁荣,乃至其它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可少的。 ps: 【特别说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吴宓先生虽为国学大师,但其个人爱情生活却颇受后人诟病 本文的主要立足点在于表述吴老先生在识别和培养人才的过人之处和历史贡献 其它方面和本文主题无关,不予涉及 特此声明! 【补充说明】 发文毕,猛然发现,简直太凑巧了,今天是文中陈寅恪先生逝世47周年纪念日,别无其它表达敬意的方式了,已无可弥补了 在此, 谨以拙文缅怀这位史学国学大师! 邱趖 2016年10月7日 于西安寓所
个人分类: 个人杂论|1455 次阅读|6 个评论
梁启超家族的医学往事
热度 9 slqseu 2016-2-15 23:09
梁启超家族的医学往事 (一) 1929 年 1 月 29 日,一代大师梁启超于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享年仅 56 岁。 梁启超( 1873-1929 ) 关于任公的死因,在他去世的许多年后,都是被后世学者们争议的话题。梁启超因患肾病,多年来常常尿血,经北京德国医院及协和医院诊断,一侧肾已坏死,应予切除。然而,手术过后,任公的血尿症状并没有好转征象,半年之后,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更不能坐起来写作了,从此卧床不起,医药无效。 对于任公的肾切除手术,当时社会上和他的家人多有责言,但任公本人在这个问题上却十分通情达理,并不苛责。他写信向孩子们劝解说:“这回手术的确可以不必用,好在用了之后身子并没有丝毫吃亏,只算费几百块钱,捱十来天痛苦,换得个安心也还值得。”对于当时报刊上对协和的攻击,梁启超惟恐因此损害协和的名声,并影响学生对西医的不好印象,他在 1926 年 6 月 2 日晨报副刊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详述了自己手术的整个经过,替协和辩解,肯定协和的医疗是有效的,说:“出院之后,直到今日,我还是继续吃协和的药,病虽然没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术之前的确好了许多。想我若是真能抛弃百事,绝对休息,三两个月后,应该完全复原。至于其他的病态,一点都没有。虽然经过很重大的手术,因为医生的技术精良,我的体质本来强壮,割治后 10 天,精神已经如常,现在越发健实了。”至于该不该割去右肾的问题,梁启超提出责任不在协和。他说:“右肾是否一定该割,这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门外汉无从判断。但是那三次诊断的时候,我不过受局部迷药,神智依然清楚,所以诊查的结果,我是逐层逐层看得很明白的。据那时的看法罪在右肾,断无可疑。后来回想,或者他 ‘ 罪不该死 ’ ,或者 ‘ 罚不当其罪 ’ 也未可知,当时是否可以‘刀下留人’,除了专门家,很难知道。但是右肾有毛病,大概无可疑,说是医生孟浪,我觉得冤枉。”梁启超还说,“ 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 ” 若干年以后,著名医史学家程之范先生这样评价:“梁启超对协和医院的态度,主要是考虑到当时西医刚进中国,老百姓对西医还缺乏认识,协和医院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西医医院,如果这时对协和大加鞭挞,最终吃亏的恐怕是老百姓。” (二) 梁启超对科学及西医的信任及热爱,延续到了他的外孙 —— 著名骨科专家周同轼教授的身上。 周同轼教授是梁启超“最宝贝的大女儿”梁思顺的儿子, 1918 年 1 月 31 日生于北京。作为长外孙,梁启超对其是相当喜爱的。又因生日与苏轼同日,故梁启超亲自为这个长外孙取名为“同轼”,希望他能够像大文豪苏轼一样。 梁思顺一家,后左为周同轼( 1928 年摄于加拿大) 中年丧夫的梁思顺和她的四个儿女,后右为周同轼(摄于 1938 年) 多年以后,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梁思礼在回忆文章中还经常提及大姐常从加拿大给年幼的他邮寄衣 物。梁启超用梁思礼的口气写了封感谢信:“谢你好衣裳,穿著合身真巧。那肯赤条条地,叫瞻儿取笑。爹爹替我掉斯文,我莫名其妙。我的话儿多著,两亲家心照。” “ 谢你的衣裳”是谢谢梁思顺从国外寄给思礼的新衣服。“那肯赤条条地,教瞻儿取笑”,瞻儿是梁思顺的长子周同轼的小名(注:苏轼字子瞻)。 周同轼要比梁启超的第八个孩子梁思礼还要大 8 岁。按辈分,周同轼要叫梁思礼为舅舅 。梁思礼回忆到,周同轼日后经常用这封信的内容跟梁思礼开玩笑。 周同轼从小随同外交官的父亲及母亲生活在菲律宾和加拿大 等国。 1935 年考入燕京大学, 1939 年大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医学专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入读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战乱并没有阻碍周同轼的成长,他先后工作于贵阳陆军医院、天津陆军医院、唐山开滦医院。多年摸爬滚打的医学训练,使得他成长为一代骨科权威。新中国成立后,周同轼回到北京,出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骨科主治医师。 1965 年,新疆医学院的院长去北京为学校寻求教学科研领头人,通过组织调动,把周同轼一家人引进到了新疆石河子。就在周同轼教授到石河子的第二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在北京的梁思顺,梁启超的长女,遭红卫兵的批斗,在 1966 年孤身一人在自己的房子里去世。以后梁家人回忆到有同学看到梁思顺在家里的地上爬着,还有红卫兵鞭打她。 周同轼有着如此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家庭,在新疆石河子当然是首当其冲。抄家,批斗及打骂已成为家常便饭。周同轼一家人被赶出了原来的住房,被认定为“国外特务”。石河子医学院甚至多次要求将梁启超的外孙,’大特务‘周同轼枪毙,但都没有被批准。在文革期间,周同轼教授的妻子魏文龄本人被隔离审查,在一次惨遭毒打后,浑身青紫的魏文龄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摧残了,选择了偷偷自尽,永别了她家人。过了三天后,他们才被通知见死尸,都发臭变味了。因为是‘畏罪自杀’,周同轼及家人竟然被拒绝跟车去埋葬,他们只看到魏文龄的遗体被一床有黑色条纹的棉被裹了起来,然后扔上了一辆大卡车,据说是被埋在了石河子南山上的无名的乱坟岗上。 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周同轼被监督劳动。但他并没有泯灭对医学的热爱,不断加强学习。文革结束后, 1980 年,周同轼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调入暨南大学工作,任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及主任医师,出版专著《矫形外科在中国》,与人合译《图解关节运动生理学》,发表论文十余篇。周同轼医生在 1990 年移民到美国,住在加州湾区,直到 2005 年去世。 (三) 梁 启超的三女梁思懿的丈夫张炜逊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儿科学专家。他传奇的身世,也成为一代佳话。张炜逊的父亲张襄培少年时代跟着祖父学习中医,后来来到美国在加州开了一家医院。当张炜逊在美国加州读完小学后,父母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祖国,决定将他送回国读书。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入读北京协和医学院。 1941 年,张炜逊和梁思懿结婚一个月后返回美国,在美国行医。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张炜逊怀着极大的热忱携一家四口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并先后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主任、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北京首都医院院长,并代表中国参加了第 26 届世界卫生大会。主编著名教材《常见儿科病》, 1963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同时,他也是《中华儿科杂志》第一届编委。 1941 年,张炜逊与梁思懿结婚照 张炜逊与家人在美国(布克医生摄) (四) 梁启超的外曾孙女婿、周同轼教授长女周靖的丈夫 Arnold Owens , 是我因为某次巧合认识的一位朋友。他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S Davis ),后来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获得了动物学硕士学位。出于对医学的热爱,他在硕士毕业后就读于美国顶级医学院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UCSF ),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M.D. )。 Arnold 拥有内科及麻醉科两个专业的医师执照。 Arnold 是美国的第三代华人,他在 21 岁时开始学汉语,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在第三代移民中是不多见的。此外,他还是一位旅行家、摩托车手,还是一位国际志愿者。在 20 多岁的时候,从亚洲到欧洲旅游。在 90 年代索马里和布隆迪的内战期间,他又去那里作为志愿医生两次,出生入死。他每年都会抽出几个月到世界各地旅行,而且大都是背包式的,住最便宜的旅店。作为一名医生,少工作几个月要少挣不少钱。 Arnold 先后去撒哈拉地区七次,其中一次是骑着摩托车横跨大沙漠。到了 48 岁,他要去南美来一次摩托车旅行。为了准备工作,他去内华达州的大盆地( Great Basin )地区训练,不幸将脊椎骨摔断而高位瘫痪。 Arnold 并没有放弃自己,在高位截瘫后,他自强不息,爱上了读书、写作,并经常会给喜爱医学的年轻人以建议。 Arnold 最近刚完成一本即将出版的自传 The way of a doctor ,述说他的历程,并给各类读者,包括患者、医务工作者、和照顾病人的护工提供真诚和实用的建议。在和 Arnold 成为朋友后,在我的要求下,他把书初稿发给我,在他的书中,我感受到的是对那对生命赤诚的热爱、乐观积极的心态,深感一个人的世界不会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有局限。 在我迷茫时, Arnold 常常会鼓励我。还记得他的话语, Do not worry about your future – sometimes it is better not to know so that you will be receptive to new ideas. No one can predict the path that we will take in life. For you, you are fortunate that you have so many options. Please take the time to consider each explore them and be flexible enough to understand that as we grow older our interest and our abilities may change. For the last five years or so I've been studying writing and literature. When I was your age I had no interest in such things but now find it of interest. ( 不要为你的未来担心,有时请你接受新的想法。没有人能预测我们将来生活的道路。对于你,你是幸运的,你有这么多的选择。请花时间考虑每一个选择,并有足够的灵活性来探索并了解。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兴趣和我们的能力可能会改变。近五年来,我一直在学习写作和文学。当我像你这么大时,我对这些写作和文学并不感兴趣,但现在我却发现很有趣。 ) ( 五 ) 为什么选择做医生 , 为什么热爱医学呢,我想, Arnold 给我的一封信中以他的经历已经做出了回答: Why did I become a doctor? At the time, it seemed like the path to take, to do something meaningful in life. In collectingmaterial things I have no interest, nor do I have an interest in a display ofwealth. I could study as much as I want and use this knowledge for my patients.I started out in internal medicine and it is like solving interesting andsometimes fascinating puzzles for me that can help people in this world. I'mcurious about many things and knew nothing about the human body in health and indisease. Studying medicine seemed like a good thing to do when I was 23. ( 为什么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在那个时候,它似乎是一条道路,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对物质和财富并不感兴趣。我希望能够尽我所学,用我的知识去帮助病人。我选择内科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解决有趣的和有时迷人的难题并帮助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我对许多事情都很好奇,但是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却一无所知。所以在我 23 岁的时候,学习医学似乎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 一些人为信念改变命运,一些人信念为命运所摧,还有一些人注定等不到云开雨霁见玉轮,却磨砺出珍珠般的人格,这注定了医生成为人类最崇高的职业。 想写梁启超家族的医学往事是在认识 Arnold Owens 医生之后,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鼎鼎大名的人物,也是我极为敬重的伟人。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尽我所能,写下此文,错误及不甚详细之处还望谅解。本人邮箱:runzhe.chen@outlook.com。 —— 后记 陈润哲 2016 年 2 月 15 日 部分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百年公案” http://learning.sohu.com/20150513/n412993024.shtml 2.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二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3. 梁启超后代在十年文革中的遭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671-691220.html 4. 《百年暨南人物志》
个人分类: 医学之我见|8912 次阅读|14 个评论
民间科学之新中国未来记
热度 9 hongfei 2016-1-18 15:10
* 本文与微信公号 知识分子 (The-Intellectual) 和 民间科学家 (hfwang43) 同步推送 民间科学之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的“中国梦”,任鸿隽之死与民间科学的未来 01.18.2016 中国科学社第一届董事会与《科学》杂志第一期封面 (图片来自网络) 民间科学的新生 《知识分子》的报道《一个勇敢的开始:未来科学大奖诞生记》讲述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民间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诞生的故事。我作为民间科学家,在大洋彼岸看见中国民间科学又开始正式启航的新闻,自然非常兴奋。 《一个勇敢的开始:未来科学大奖诞生记》新闻链接: http://tech.sina.com.cn/2016-01-16/doc-ifxnqrkc6522753.shtml 2016年1月17日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成立 (照片来 自《知识分子》 ) 中国的近代的民间科学,正式诞生于1914年。当时,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我的四川老乡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系友任鸿隽与同学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等人,在美国联合发起成立科学社,集资创办《科学》月刊。中国科学社在成立之后的35年中,为中国近代科学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及科学界对任鸿隽的功绩给予充分肯定,但自1953年起,任鸿隽代表中国科学社将中国科学社的全部事业,包括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等机构,以及《科学》月刊、《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丛刊》、《科学译丛》和《科学史丛书》等书刊陆续奉献给国家。 经政府批准,他将中国科学社所属各项事业及其房屋、财产等逐步移交给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普协会、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或部门,1960年5月4日全部移交完毕。至此,历时45载的中国科学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大陆的民间科学也就正式无声无息地被宣告死亡,任鸿隽也于1961年11月13日在上海撒手他一生追求的中国科学梦而去。 百度百科任鸿隽的信息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96607.htm 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封面(图片来 自网络 ) 1961年11月13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什么日子,大家应该都有自己的概念,不用在这里多说。梁启超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写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描述了西元1962年的元旦——完全是一幅中国梦已经完全实现的景象。 话表孔子降生后二千五百一十三年。(今年二千四百五十三年)即西历二千零六十二年(今年二千零二年),岁次壬寅,正月初一日,正系我中国全国人民举行维新五十年大祝典之日。 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新成,各国全权大臣在南京,已经将太平条约画押。因尚有万国协盟专件,由我国政府及各国代表人提出者凡数十桩,皆未议妥,因此各全权尚驻节中国。 恰好遇着我国举行祝典,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皇帝、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菲律宾大统领及夫人,匈加利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祝。其余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都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是谓大同)。各国专门名家、大博士来集者,不下数千人。各国大学学生来集者,不下数万人。(眉批:专为请求宗教学问而来者已不下数万人,余者正不知凡几)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阔哉阔哉)这也不能尽表。 单表内中一个团体,却是我国京师大学校文学科内之史学部。因欲将我中国历史的特质发表出来,一则激厉本国人民的爱国心,一则令外国人都知道我黄帝子孙变迁发达之迹,因此在博览会场中央占了一个大大讲座,公举博士三十余人分类讲演。也有讲中国政治史的,也有讲中国哲学史、宗教史、生计史、财政史、风俗史、文学史的,亦不能尽表。(眉批:中国史学将来必为世界上第一重要学科无疑。以地球第一大民族,养数千年来特色,谁得而比之!)单表内中一科,却是现任全国教育会会长文学大博士孔老先生所讲。这位孔老先生名弘道,字觉民,山东曲阜县人,乃孔夫子旁支裔孙,学者称为曲阜先生,今年已经七十六岁。(先生今年十六岁了)从小自备资斧,游学日本、美、英、德、法诸国。当维新时代,曾与民间各志土奔走国事,下狱两次。(先天下之忧而忧)新政府立,任国宪局起草委员,转学部次官,后以病辞职,专尽力于民间教育事业,因此公举为教育会长。 言归正传。却说这位老博士,今回所讲的甚么史呢?非是他书,乃系我们所最喜欢听的,叫做《中国近六十年史》。就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讲起,讲到今年壬寅,可不是刚足六十年吗?(原来如此。)这六十年中,算是中国存亡绝续的大关头,龙拿虎掷的大活剧,其中可惊、可恼、可悲、可喜之事,不知多少。就是官局私家各著述,零零碎碎,也讲得不少,却未曾有一部真正详细圆满的好书出来。这位孔老先生,学问文章,既已冠绝一时。 (确是冠绝一时)况且又事事皆曾亲历)(恐怕将来要亲历罢了),讲来一定越发亲切有味,不消说了。 那时京师大学校及全国教育会出名登告白,讲博士在博览场内史学会讲坛开讲,择定每来复一、来复三、来复五日下午一点钟至四点钟为讲期。二月初一日,正是第一次讲演,那日听众男男女女买定入场券来听者,足有二万人。内中却有一千多系外国人,英、美、德、法、俄、日、菲律宾、印度各国人都有。 看官,这位孔老先生在中国讲中国史,一定系用中国话了,外国人如何会听呢?原来自我国维新以后,各种学术进步甚速,欧美各国皆纷纷派学生来游学,据旧年统计表,全国学校共有外国学生三万余名,卒业归去者已经一千二百余名,这些人自然都懂得中国话了,因闻得我国第一硕儒演说,如何不来敬听? (眉批:料想不似现在专学中国话的了。)闲话休题。却说自从那日起,孔老先生登坛开讲,便有史学会干事员派定速记生从旁执笔,将这《中国近六十年史讲义》从头至尾录出,一字不遗。一面速记,一面逐字打电报交与横滨新小说报社登刊。(这笔电费却不小。) 梁启超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304/11/276037_452432026.shtml 梁启超极富想象力地描述的1962年的元旦,正值任鸿隽去世一个半月之后。 你说这曾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担任过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长, 1918 年后任过北京政府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北京大学教授、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前身)副校长, 1935 年担任过四川大学校长, 1938 年任过中央研究院(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秘书长、总干事兼化学所所长的任鸿隽先生,不能多撑上 50 天,恭逢 1962 年元旦这新中国未来盛世之盛事,亲自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向万国来贺之嘉宾宣讲新中国过去五十年民间科学救国的历史,是一件多大的憾事。世界上还有比他更合适去做这件事情的人么? 从追求科学救国的民间科学家任鸿隽的离世之日、和梁启超幻想的中国维新成功之时到今天,一晃又过了半个多世纪。中国民间科学的科学救国梦终于又开始正式启航,这如果不让民间科学家感到兴奋,还有什么更能让民间科学家感到高兴的呢? 任鸿隽之建立学界论 民间科学的发展乃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任鸿隽当年在成立中国科学社之际,于1914年6月《留美学生季报》民国三年夏季第二号的文章《建立学界论》中开宗明义阐明了学术界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耗矣哀哉。吾中国之无学界也。夫将有求于暗夜之中。非烛何以昭之。有行于众瞽之国。非相何以导之。学界者。暗夜之烛。而众瞽之相也。国无学界。其行事不豫定。其为猷不远大。唐突呼号。茫昧以求前进。其不陷于坎阱者几希。且夫学界之关系一国。岂特其未来之运命而已。实则当前之盛衰强弱。皆将于学界之有无为正比例焉。吾人试一盱衡当世。其能杰然特出。雄飞大地之上者。必其学术修明之国也。其茶阘不振。气息奄奄。展转于他人刀砧之上者。必其学术荒芜之国也。盖国民性者。教育之结晶。无真实之学界。必不能有真实之国民性。国家者。国民性之发越。无强国固之国民性。必不能有强固之国家。一事之成。必有由来。一国之兴。断无幸获。欲觇人国之强弱者。先观之于学界可矣。 今试与游于世界强国之都会。于其繁赜深远不可测度之社会中。常见有一群之人焉。汶然潜伏群众之中。或乃蛰居斗室。与书册图器为伍。舍其本业与同侪外。未尝与世相竞逐也。然天下有大故。或疑难非常吊诡新奇之事出。为恒人所瞠目结舌。惶惧不知所出者。则人皆就之以伺其意焉。是人也。平日既独居深造。精研有得。临事则溯本穷源。为之辨其理之所由始。究其效之所终极。历然如陈家珍于案而数之也。其言既腾载于报章。听者遂昭然若发蒙。其事而属于政治也。将有力之舆论。由之产出。而政府之措施。因以寡过。其事而属于学问也。将普通之兴昧。因以唤起。而真理之发舒。乃益有期。是群也。是吾所谓学界也。于英于德于法于美之各大都会及教育中心所在地见之。乃至于日本之东京而亦见之。而环顾吾国。则吾大索十日而未尝见也。此吾所以为吾国无学界悲也。 任鸿隽《建立学结论》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11110.html 任鸿隽《建立学界再论》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11111.html 任鸿隽之中国无学界论 任鸿隽所言的学界,自然是民间科学的学界。历史上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学术界,依靠的都是官方许可的民间学术机构。只有前苏联和新中国的学术界过去的学术界是被政府牢牢掌控,没有民间学术机构和组织存在的空间。 发达国家当然有官方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但是却没有官方的学术界。学术的标准、学术的活动是由民间的学术界和学术组织以及学术界的个人来组织、决定和推动的。美国的国家科学院,是美国国家法律特许的民间组织,法律明确规定政府不能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拨款,只能为美国国家科学院为政府所做的咨询工作中间产生的费用提供一定的补偿。所以,尽管中国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中国科协这样的学术机构,以及教育部和各级政府办的公立大学,但它们并不是中国真正的学术界,它们只是官方管理的学术和教育机构而已。 任鸿隽当时之所以呼吁要建立学界,是因为中国当时无学界。任鸿隽在《建立学界论》中说: “吾意方吾为中国无学界之说。闻者必不悦吾言。谓吾有西洋之博士硕士学士若干人。东洋学士得业士若干人。乃至前清季年所授之举人进士翰林又不知几千百人。安得言无学界。顾吾试问此无数博士硕士翰林进士之中。令人奉之为圭臬。如西方学界所称为Authority(译言宗师)者几何人。吾知论者必无以难我矣。说者又曰。吾前虽无学界。然有之亦甚易易。学校也。学会也。派遣留学也。吾次第举之。不崇朝而事集矣。余应之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学校等事。乃建设学界之手段。而非建设学界之基础。建设之事。基础必先于手段。彰彰明矣。唯然。吾请进言基础之事。” 以民间的学术机构和学会为主体,才能形成社会中真正独立自主的学术界。民间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存在,为官方管理的学术和教育机构的存在提供了学术和人才的基础。 没有人能够想象如果美国没有当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现在的Howard-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等大量民间和私人资助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存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能够找得到正确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美国社会科学和技术研究之所以较其他任何国家有更大的活力,正是因为有大量民间的基金会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及私立大学的存在,与政府支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了互相促进与补充的共生关系。 世界其它国家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事实上多得益于此。比如说,中国在1949年以前的医学研究,就大大得益于洛克菲勒基金会帮助建立的协和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中国科学界和大学今天存在的诸多乱象,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中国社会自1949年以后,已经没有了民间的科学和学术组织,更缺乏民间自主的科学和学术研究。 民间科学之新中国未来记 民间的科学和学术组织,以及民间和社会资助的科学研究、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成熟的标志。 今天未来科学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能够在中国政府的赞许之下出现和发展,正是预示了新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民间学术机构、学术奖励、学术基金,以及民间高等教育的陆续涌现和发展,将开启中国学术界的重建,以及已经中断近半个世纪的薪火传承。 梁任公如仍在世,他大概也会兴奋地开始提笔写他的《新中国未来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与微信公号 知识分子 (The-Intellectual) 和 民间科学家 (hfwang43) 同步推送 ** 加微信,请搜 民间科学家 或 hfwang43 添加,或扫下面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3443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梁启超重视教育养育出一门三院士
热度 9 xuxihb 2014-9-12 07:44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在1900年发表的《少年中国说》就体现出寄国家未来于少年一代的思想。一百多年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为国家崛起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科学网博主李小文在“梁启超与北师大”一文中介绍,梁 在百日维新期间曾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提出了设立 “ 师范斋 ” 的构想,成为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的依据。 最近,本博主还发现梁启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亲笔题写并赠予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饶钦止的一幅字(照片附于文后): 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 这是汉《张迁碑》中一段文字,大意是后代继承发扬了前辈的业绩,不辱没好声名,在家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在朝庭则忠诚正直。 当时梁启超任北师大校董会董事长,并教授中国文化史和国文教学法。梁启超赠饶钦止这幅字应是出于对这位青年后生的勉励,其内容也反映了他本人对于后代教育的重视。 本文要为这位教育家晒出的是他在子女教育上的成功。梁启超与一妻一妾育有九位子女。梁家子女几乎都成为国家的杰出人才,其中竟有三位院士: 长女梁思顺( 1893 年— 1966 年),诗词研究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梁思成( 1901 年— 1972 年),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想必读者们更熟悉梁家的长媳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 1904 年— 1954 年),考古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 他去世时中国科学院尚未成立学部) 。 三子梁思忠( 1907 年— 1932 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参加了在 1932 年的淞沪抗战。 次女梁思庄( 1908 年 — 1986 年),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四子梁思达( 1912 年 —2001 年 ),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 三女梁思懿( 1914 年 — 1988 年),曾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四女梁思宁( 1916 年 — 2006 年 ),曾在新四军 123 支队司令部工作, 1948 年蒙冤被开除党籍, 1983 年恢复党籍。 五子梁思礼( 1924 年 —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参加“两弹一星”工程。 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时长女已7岁,作为年轻的父亲在经历戊戌变法失败的痛苦后,自然而然地把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少年一代。 梁启超的育儿经主要有三点:第一,平等相待,尊重子女兴趣;第二,教给子女乐观处世的态度;第三,以身作则,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勉励孩子们要做负责任的国民,在治学上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鼓励从事专业研究的子女也要在音乐、文学、美术方面发展一些兴趣。 梁家子女以父亲为榜样,不仅个个才俊,而且胸怀家国。他们或致力于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或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由此,梁家当之无愧地成为近现代中国史上成功诠释 “ 立功、立言、立德 ” 古训的模范家庭。 附图: 饶家收藏的梁启超题字(饶明泰提供)。考祥,饶钦止的表字;“仁兄”系旧时客气的称呼,梁按年龄为饶的长辈。饶钦止出生那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有关饶钦止,请看本人以前的博文“与国画大师同台授艺的科学家”。
个人分类: 教育文化|1458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梁启超与北师大
热度 17 lix 2014-9-10 23:30
我们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梁启超的标签是康梁变法失败后的保皇派,反革命派。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标签逐步淡化。这次习主席到北师大的讲话中,提及“北师大。。。也曾拥有过李大钊、鲁迅、梁启超这样的一代名师。这是北师大的光荣和骄傲。”算是最高层级的平反吧。 梁启超和北师大的渊源,可以从“京师大学堂”的筹建算起。在百日维新期间,在他代表政府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正式提出了设立 “ 师范斋 ” 的构想。 1902 年“京师大学堂”开始招生时,仍按此构想,分为 “师范馆”和“仕学馆”;后来分别演变成北师大和北大。 梁启超专门写过《论师范》的文章,论证师范教育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 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 。民国建立后,在代政府起草的《政府大政方针宣传书》里说 :“ 国民教育以培养师范为先 …… 今日大患,在国中才智之士罕肯从事教育,故师范愈隳,而学基愈坏。 ” 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定今名时,梁出任北师大校董会董事长,并在学校任课两门: “ 中国文化史 ” ,和 “ 国文教学法 ” 。所以,北师大的这一光荣和骄傲,不带灌水的。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1095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学者的魄力
热度 2 jhongbing2 2014-5-3 15:12
学者的魄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A3MDIzMjM2.html
个人分类: 研究|31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蔡尚思教授在上海病逝
xuxfyuwp 2014-4-14 15:43
08年5月20日,原复旦大学副校长蔡尚思教授在上海病逝,享年104岁。 报道中称蔡先生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说实话,若不是从新闻中听说,我对蔡尚思先生确实是一无所知,惭愧了。 对蔡教授的学问也不了解,到是报道中提到了先生生前的一些话语,引人关注。 先生说:“唯民思想即为民思想——唯有人民是至高无上的。”这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主张应是一致的。 先生还说:“我的老师和一部分好友,多多少少都是尊孔的,尤其是陈焕章,极端尊孔复古,但对于我,也有好处,如果没有他的主张对孔子必须‘先信后学’,就不会引起我主张对一切都要‘先学后信’的反驳。即若王国维、梁启超、陈垣等,我跟他们学习的也只是学问,而不是思想。” 这“先学后信”是不是在强调真理还要经过实践检验呢?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只是学问,而不是思想,看来思想是不能靠灌输的。 还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学术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不能有所创新,自成一家。没有争鸣就只好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变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学术。”这好像是进一步阐释了“双百方针”的正确性。 (原文写于2008-06-03 23:03:12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问的趣味-梁启超[摘抄]
热度 3 lincystar 2013-12-12 12:13
学问的趣味 梁启超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 0 了。  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中国人见面最欢喜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他遣他。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动员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但怎么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个注脚。我说:“ 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 ”睹钱有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有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有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出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凡趣味的性质,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 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 诸君 听我这段话,切勿误会:以为我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我并不是因为睹钱不道德才排斥睹钱,因为睹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睹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 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是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 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 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候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不为什么。”再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诸君切勿以为我这些话是故弄玄虚,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来如此。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第二,不息。 “鸦片烟怎样会上瘾?”“天天吃 。 ”“上瘾”这两个字,和“天天”这两个字是离不开的。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 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放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了 。 诸君啊!诸君倘若现在从事教育事业或将来想从事教育事业,自然没有问题,很多机会来培养你的学问胃口。 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 。 一点钟哪里不消耗了,千万不要错过,闹成“学问胃弱”的征候,白白自己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之特权啊! 第三,深入的研究。 趣 味总是慢慢的来。 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 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 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进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门张一张,再不曾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 我方才说:“ 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 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 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 崐 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 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 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 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 研究精神 ,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便觉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 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 。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这样做。 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 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 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 (选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817 次阅读|4 个评论
请废科举[摘抄]
lincystar 2013-12-9 11:16
同月(1898年5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一》,第六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梁启超《水调歌头》英译
liwei999 2013-9-27 08:38
水调歌头 拍碎双玉斗, 慷慨一何多。 满腔都是血泪, 无处著悲歌。 三百年来王气, 满目山河依旧, 人事竟如何? 百户尚牛酒, 四塞已干戈。 千金剑, 万言策, 两蹉跎。 醉中呵壁自语, 醒后一滂沱。 不恨年华去也, 只恐少年心事, 强半为销磨。 愿替众生病, 稽首礼维摩。 Tune: “PreludetotheWaterMelody” LiangQichao Ishatteredtwojadetumblerswithathump, Whatfervidvehemenceismanifest! Withblood-stainedtearsarisinginalump, Howcanmyelegiacsorrowbeexpressed! Athree-century-olddynasticdestiny! Thesamemountains, rivers—aseyescanscan, Yet, howisnowthiscountrybeingrun? Whilesumptuousbanquetstheelitearethrowing, Signsofinvasionatth’ bordersarebrewing. Thousand-tael-worthmightswords, Andstrategiesoften-thousandwords, Areofferedallinvain! Inebriated, Irant, a-facingthewall; Butcoolingoff, mytearsburstforthlikerain. ‘TisnotformywaningyouthIregret, Butbymyyouthfulaspirationsmauled AndpulverizedIsorelyambeset. Oletthepeople’ssufferingsallbemine, InhomageIkneel, entreatingatBuddha’sshrine. (王知还 译) from http://www.putclub.com/html/ability/translation/translation/training/literature/2013/0301/67107.html
个人分类: 老师文集|2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与人生
热度 5 lvnaiji 2013-7-4 11:09
吕乃基 近日,读到梁启超的一段文字。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梁启超家书) 学术研究 30 余载,回过头来,对梁公的此言,颇有所悟。 本科化学,研究生是自然辩证法专业。顺水推舟,自然就研究化学和化学史上的哲学问题。来到东南大学,当时是南京工学院,原先的化学和化学史都嫌太窄,于是扩展到科学史。其时恰逢思想解放,文化热,于是关注科学史及其文化背景。专著《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和译著《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第一译者),就是当时研究的积累。 不过,本科的影响一直存在。那就是任何研究,都必须从事实和规律出发。然而,所谓“事实”和“规律”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视野、价值观和利益等的干扰,譬如说,有谁知道,眼下关于斯诺登的种种说法“是真是假”?相对而言,来自科学,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具有最高的可信度,这就是博主多年研究的一个心得:坚持本体论视角,以本体论为基础。 90 年代后,一方面继续探索科学与文化的关系——顺便说,由历史到逻辑,也是行之有效的研究途径,也就是先研究历史,积累资料,然后进行结构上的研究;另一方面越来越注意联系中国实际,完成了《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第一作者)。参见: 《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十二讲 2013-03-22 科学破坏传统文化 2012-02-04 “19 世纪的纯科学有点像 13 世纪的经院哲学 ”——19 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六) 系列 科学与文化关系的三个阶段 (知识之树三)-知识论之八 系列 时间图景 —— 科学影响文化的重要途径 论科学与文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198 从科学到科学文化 2013-06-20 其时,与江苏省和广西自治区分别举办了多期研究生课程班,由此对中国的现实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社会转型。《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就是进入本世纪初的研究成果。参见: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 —— 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 系列 论 “ 底 ”—— 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5260 系列 同一时期,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也因偶然的机遇而进入博主的研究领域。这样,有 20 多年研究的积累,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在我眼前逐步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知识。感觉到,知识,一下子串起以往的大部分,甚至所有的研究成果;知识,又在我眼前打开了全新的世界。这真是奇妙的感觉!其初步成果,就是《科技知识论》。参见: 知识之树上的陈水扁与马英九(知识之树五) 中医药的地位 —— 知识的视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7301 科技黑箱 —— 技术知识的存在方式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327 走进世界 3- 知识论之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1618 系列 技术对知识的影响( 4 ),双刃剑 系列 知识的逆向遗传(知识论之 …… ) 系列 知识论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博主最新的关注对象是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参见: 续:金融危机之 “ 危 ” 与 “ 机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199 金融危机之 “ 危 ” 与 “ 机 ””—— 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 回顾上述经历,颇有梁公的“ 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 ”之感。可见世界 3 与世界 2 之同一,之和谐。 博主另有所思如下: 在“朝旭升天”和“新荷出水”之时,其一,要有某些不变的基础或底线,在博主看来,那就是事实和规律,就是本体论;其二,要有某种延续性,例如从化学到化学史到科学史到科学史及其文化背景,再到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即使博主似乎突然进入知识论的宝库,实际上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其三,注重环境的变化提供的可能和提出的新的要求,如 80 年代的文化热, 90 年代办班,以及 08 年金融危机等。其四,把握机会,敢于进入陌生领域。例如接触完全不知晓的 WTO ,发现与自己原有知识的交集并开拓新的领域。 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博主每每有“种子”之感( 种子与信息 2012-02-20 ),回过头来,形形色色的“果壳”,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8442 次阅读|8 个评论
卢梭名言
热度 2 Majorite 2013-7-3 03:16
卢梭名言 100年前,梁启超在《清议报》与《新民丛报》上译介卢 梭思想: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 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 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我们首先是要对自己尽我们的 责任;我们原始的情感是以我们自 身为中心的;我们所有一切本能的 活动首先是为了保证我们的生存和 我们的幸福。所以,第一个正义感 不是产生于我们怎样对别人,而是 产生于别人怎样对我们。 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 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常困在 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 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 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 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对 于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无法加以 任何补偿的。这样一种弃权是不合人 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 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 德性。最后,规定一方是绝对的权威, 另一方是无限的服从,这本身就是一 项无效的而且自相矛盾的约定。 在社会契约中,人失去的是他 的天赋自由和对一切予取予夺的没 有限制的权利,人获得的是公民的自 由和对私有财产的所有权。为了完整 的描述而不是顾此失彼,我们必须清 楚地区分自然人的自由和公民的自 由,前者仅仅受限于个人的体力,后 者受限于一般意志;我们还要分清 占有和所有权的差别,前者只是暴 力的结果或先占权,后者是公众的 法律认可。 我们可以再加入一点, 人从公民社会中还获得了道德的自 由,从此人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因为纯粹贪欲的冲动只会使人成为 一种奴隶,而我们对自己制定的法 律的服从才是真正的自由。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1753 次阅读|2 个评论
毕业季趣谈职业规划
热度 3 dongping2009 2013-3-29 18:46
毕业季趣谈职业规划 魏东平 又到一年一度的研究生面试大潮,同时也是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毕业季。每年的这个时段,因是人生职业取向的分叉路口,众多莘莘学子都会纠结其中,这些学子的家长们也一样不得清闲,为自己的孩子牵肠挂肚。 这几天正看一本闲书,说到哲学家冯友兰其人,其中关于子女职业选择的一个段子,牵涉到梁启超及梁思成弟兄几人。 冯友兰一生敬重之人并不很多,但梁启超位列其中。冯曾这样趣说梁启超:即使对于孩子们一生的职业安排,任公都是滴水不漏,此是为何? 是人都得追求居有定所,所以任公安排其长子梁思成盖房子;生于乱世,又安排其三子梁思忠造炮弹,并拿炮弹去炸房子;然后再安排其次子梁思永去进行房屋考古。 这样梁家兄弟三人,永远都不会失业。冯友兰据此感叹道:任公眼光真是独到异常啊!
个人分类: 春夏秋冬|439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者”——王清任
kejidaobao 2013-2-21 14:05
文/樊 金 王清任,清代著名的中医学大家,直隶(今河北省)玉田人(1768—1831)。出生于中医世家,梁启超曾高度赞扬王清任:“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者”。 王清任自幼习武,后以武科举出仕。20岁时出于对晚清官场的腐败不满和无望,王清任改承祖业,很快以医术誉满乡里。21岁王清任于本乡开始经营“正中堂”药铺,以示其要做堂堂正正医生之志向。30多岁王清任在京城立“知一堂”医馆。王清任行医用药独到,因擅治疑难杂症而闻名遐迩。1830年他以40余年的临床心得与实践研究,著成《医林改错》。该书3万余言,分上下两卷:上卷宏论脏腑,下卷主论半身不遂等症,另外有图谱25幅,自创新方31帖。《医林改错》问世后,名噪京师。据不完全统计,该书80年里有多达40余种版本,且有英、法、日等多国译本,英译本最初发表于《博学会报》,书中称王清任为“近代解剖学家”。 王清任在研究以及医学临床过程中本能地遵循朴素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于中医施治时病理玄虚不清、医理牵强附会的遗风甚为反感。他脚踏实地,重视对病源的探究,在他看来“本源一错,万虑皆失”。同时他认为搞清楚人的脏腑结构是医家行医的前提:“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在《医林改错》中历数了医家的诸多矛盾之后,他感叹到:“余尝有更正之心,而无脏腑可见。自恨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虽竭思区画,无如之何。十年之久,念不少忘”。 为此,他进行了长达42年的解剖学观察、研究活动。今天医学解剖这样的科学实验,在那时是不被允许的。1797年滦州稻地镇传染病肆虐,病人(尤其儿童)死伤无数,贫穷百姓多以席裹尸草草而葬。王清任路过墓地看到了被狗拖咬而外露的尸体内脏,他由此获得了观察人体内脏的机会。他冒着被传染疾病的风险,忍受着尸体的气味,每日清晨去墓地观察尸体,持续观察十余日。通过观察他发现古医书所绘的脏腑图多与事实不符。但这样观察到的尸体内脏常常残损不全,对此王清任心有不甘。他想尽各种办法去做身体脏器的观察,遇见观察犯人或死人内脏的机会,王清任从不放过。1799年时在奉天行医的王清任耳闻有一女囚将被处以剐刑,王清任一路跟至奉天城之西关,当行刑者提着犯人的心和肝肺从他面前经过时,王清任仔细观看,发现成人与小孩的脏腑结构基本相同。1829年王清任得知一位官员镇守哈密时,因见过很多尸体,对于人体胸膜结构甚为了解,于是前去拜访。通过这位官员的讲解,王清任对于隔膜的形状和位置,有了清楚的认识。王清任不仅仅观察人体内脏,他也曾多次做过动物解剖实验。王清任就是在诸如此类实践的基础上绘出了中医史上全新的脏腑全图,填补了明清时期中医尚无系统、科学的解剖知识的空白。王清任“凭个人之力,在解剖学方面做出了惊人的成就” 。因此,他在中国解剖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王清任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解剖学。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近现代中医学界泰斗张锡纯(1860—1933),曾这样评价王清任的学说:“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谓淤血去而诸病自愈。其立言不无偏处,然其大旨则确有主见,是以用其方者,亦多效验。” 王清任强调医家立言著书,一定要反复实践、务求严谨:“必须亲治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 因此他认为自己的著作:“非治病全书,乃记脏腑之书也。其中当尚有不实不尽之处,后人倘遇机会,亲见脏腑,精查增补,抑又幸矣!” 王清任始终保持谦逊朴实的科学态度,反对医林中人沽名钓誉、言辞凿凿却虚有其表:“其言仿佛是真,其实脏腑未见,以无凭之谈,作欺人知识,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谓之盗,偷名岂不为贼!”他艰苦实践与著述,全为求实、助医而惠及病患;他知道欺世之虚名,只是昙花一现而难恒久:“千百年后,岂无知者!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见,评论古人之短长;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惟愿医林中人,一见此图,胸中雪亮,眼底光明,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厚望。” 王清任的医家风范与境界,以及朴素求实、鄙视虚名、不做唬弄患者之事的精神,于其时、于今日看来都是难得一见与难能可贵的。 由于历史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王清任在观察和分析上,难以避免地有粗略或错误之处。但是不可否认他是中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一束奇葩。他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的研究不借助任何非科学的方法,他本能自发地具有科学精神。这种精神的体现之一是他不认为自己的认识完全正确,而只想启发当时之人,并期待能够得到后人的纠正。他不迷信古人的说教,敢于疑古创新,相信真知只能来自于实践与务实的研究;他不贪慕虚名,不自欺欺人,为济世之心所驱,艰苦探求脏腑之所以;他不满足于中医之含混虚言而追求更加清晰与精准。这一切是王清任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医解剖学大步前进的关键。有学者说,今天中国文化仍然缺乏科学的精神,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仍需要创新与大发展。在缺乏科学精神的时代,王清任何以能够弘扬朴素的科学精神?这值得中国科学家深思。 致谢:感谢厚宇德教授的点拨及其对本文的修改。 参考文献 廖育群, 傅芳, 郑金生. 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王清任. 医林改错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6.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4.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2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识曾国藩
热度 2 zxj368 2013-2-4 12:48
以前只是知识曾国藩的名字,其他什么都不了解了。 最近几天,才开始看《曾文正公家书》附赠的一本75页的小册子《曾文正公家训》。 这本小册子,读得很慢,用了一周内的几乎所有空闲时间(当然,中间夹杂着看《梁启超传》的前半部分)。 看完这本小册子,我决定先看《曾文正公家书》了,可以把《梁启超传》放一下了。因为比起梁启超,我觉着曾国藩更值得学习了。 曾有4个女儿,她们结婚时曾都知道,但他因国事在外,没有回家操办,这一方面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为人为官的些许端倪。 国事重于家事! 早晨看了几封“家书”,感觉可能还是得先看《曾国藩传》,然后再看《曾文正公家书》,可能这样更好一些! 幸好儿子在看《曾国藩传》,我前几天刚买回来。 下面谈一点看完《曾文正公家训》的感受。 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我们目前的官员,能够做到曾国藩那样,国家肯定能够富强的更大! 国事重于家事! 曾国藩对孩子及家人的要求及严,说得最多的是“勤俭”!其次是要求子女不要搞特殊,要谨慎,谦和。 我把他关于“勤俭”的话摘录了下来,供大家参考: P2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家工商盟,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P18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P26 :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尢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大女儿出嫁时写信道) P27 :以二百金办奁具,以五十金为程仪,家中切不可另筹银钱,过于奢侈。遭此乱世,虽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 P32 :大约世家子弟,钱不可多,衣不可多,事虽至小,所关颇大。 P33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首也。 P47 :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侄与诸昆弟切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至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P47 :尔一切以勤谦二字为主。 P50 :尔在省以谦敬二字为主,事事请问意臣、芝生两姻叔,断不可达条子,致腾物仪。 …… 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P50 :尔等奉母在寓,总以勤俭二字自惕,而接物出以谦慎。凡世家之不勤不俭者,验之于内眷而信息毕露。余在家深以妇女之奢逸为虑,尔二人立志撑持门户,亦宜自端内教始也。 P55 :余意不愿在长沙住,以风俗华靡,一家不能独俭。 P60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P62 :仕宦之家,往往贪恋外省,轻弃其乡,目前之快意甚少,将来之受累甚大。吾家宜力矫此弊。 P62 :沿途州县有送迎者,除不受礼物、酒席外,尔兄弟遇之,须有一种谦谨气象,勿恃其清介而生傲情也。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曾为泽儿言之,宜转告与鸿儿,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 P64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 P64 :历观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 …… 此后还乡居家,妇女纵不能精于烹调,必须常至厨房,必须讲求作酒作 XX 小菜之类。尔等亦须留心于莳蔬养鱼。此一家兴旺气象,断不可忽。纺绩虽不能多,亦不可间断。大房唱之,四房皆和之,家风自厚矣。 P66 :家中外须讲求莳蔬,内须讲求晒小菜。此足验人家之兴衰,不可忽也。 P69 :“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我家初移富圫,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 P69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一给欧阳夫人的信)内而纺绩帮小菜,外而蔬菜养鱼、款待人客,夫人均须留心。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及子孙皆依以为榜样,不可不劳苦,不可不谨慎。 P71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给欧阳夫人的信)夫人率儿妇辈在家,须事事立一个章程。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 P72 :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 …… 生平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 先写这些,等读完《曾国藩传》和《曾文正公家书》两本书,可以好好写一写感想!
个人分类: 杂谈|4918 次阅读|2 个评论
怀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1972年1月9日逝世
xupeiyang 2013-1-9 08:25
没有人怀念吗? 怀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1972年1月9日,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北京逝世。梁思成诞生于1901年,其父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梁思成1928年留美归国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的写作。1946年,他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3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儒学变质的启示
热度 2 zhanghuatian 2012-12-25 20:41
"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是,则一二人之见不可易也。非,则虽千万人同,不随声也;岂惟千万人,虽百千年同迷之局,我辈亦当以先觉觉后觉,竟不必附和雷同也!" (明末)颜元 中国儒学发展可划分为四阶段,一是先秦孔孟儒学,一是别今文、古文门户森严的汉晋儒学,一是综汇今古学术的唐代及北宋儒学,最后是南宋以后兴起的朱熹一派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儒学。 梁启超尝言,儒学坏于宋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但此论尚未透彻。儒学变于宋学——所谓宋学主要是指北宋文学及南宋理学。盖宋学以前之汉唐儒学所侧重犹在经史之学(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乃为古史学之一集大成),儒学仍是可探讨之学术。而南宋明清以下儒家则变学为教,礼学成为圣教及礼教,不容任何怀疑与批评,成为宗教。 清朝以理学及礼教、宗法杀人灭儒,扼杀一切创造性思想。宋学中本有一脉积极思想即二陆之心学,主张格物致知,先实际、后义理,到明代则发展为王阳明之主体主义张扬自我解放精神的心学,主张逞心任性,循本性、致良知、归童心,崇尚个人主义之自由思考,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陈亮);至于明季阳明之徒李贽及艺术家徐渭一类则更主张彻底冲决一切网罗,非礼圣人,弃绝礼法,甚至将“朱陆汉宋诸派所凭借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彻底解放思想,但此派一直被抑制而不能成为主流。 阳明心学在清初为反清五髙儒颜元、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朱舜水所宗承。朱舜水入清后遭迫害流亡日本,在日本传播阳明心学。其流脉后来汇合西方流入之“兰学”(荷兰学),促成了明治维新和日本近世的意识形态改革。 三纲之说最初起源于董仲舒,最早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这三条在当时都有特定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强君权是为了抑制贵族豪强,尊父权是削弱母权及母系传承,明确宗法;尊夫权是为了反对和抑制外戚干政。也就是说“三纲”是一个带有时代性意义的政治条目。 而宋代理学家朱熹则将“三纲五常”本体化、人伦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未有君臣,先有君臣之理。(《朱子语类》)卷一)在皇权制未产生之前就有皇权制之理,皇权制是永恒的。不但如此,“万一天地山河都陷了,毕竟理都在这理。”“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朱子语类》卷一一七)因此皇权秩序不可变更,它是百姓万民应当遵从的准则,是统治人民的原则,也是处理伦理关系的道德原则。朱熹理学的实质就是把礼的学说概括为三纲五常,然后把人间之理予以本体化、宇宙化,成为天理。 朱熹的“三纲五常”建立一套新宗法观念而以父权、夫权、男权为中心。朱熹认为,自夏商周以来,“三纲五常” 各代因习不能更变,是永恒的、绝对的。“君为臣纲” 乃三纲之首,君权至高无上。“父为子纲” 是人伦之本,任何违反父亲意志、触犯其尊严的行为,都是不孝,是大罪。“夫为妻纲” 是人伦之经纬,是三纲的归结点,无此一纲则无以持家。 朱熹把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理关系,视为三种主从分明的人身依附关系,强调等级秩序不可侵犯。朱熹试图从礼教伦理上重建奴隶制度的社会秩序。新理学的三纲五常教化为清三百年从朝廷政治到社会关系中的主子——奴才关系的确立奠定了伦理基础。 如果简单概括一下明朝以后的官方儒学,它就是一种把带有政治意义的僵化体系真理化、学术化的伪学术,也就是一套洗脑和培养奴才的工具。 这种“变质儒学”对中国的恶劣影响并不是朱熹的错,因为朱熹仅仅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错的是统治者利用权势和政治力量对朱熹学说的吹捧,统一思想的帝国注定要衰亡。如果官方不打压儒学的其他学派,让陆王心学能够成为显学,那么中国的学术历史也许还将改写。中国的启蒙时代可能发生在300多年前,国家可以统一,学术不能统一,学者一定要自由,这就是“儒学变质”给我的最大启示。
226 次阅读|2 个评论
梁启超家族墓
liuli66 2012-12-18 22:30
梁启超家族墓
01 02 03
个人分类: 杂感|14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博】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zhanghuatian 2012-12-16 12:50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这演讲太经典了,一代国学大师!
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之我见
yurongming 2012-11-11 15:28
公德与私德是梁启超《新民说》极重要的两个概念。梁综观中外历史,敏锐地发现中国人最欠缺的,不是个人与个人的伦理道德(如君臣、父子、兄弟、亲戚、朋友之间)以及自身的道德境界和道德修养——私德,最欠缺的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道德——公德。他指出,素以为荣的道德,像“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束身寡过主义”等皆是缺乏公德的表现。按此,现今仍被奉之为圭臬的,如“穷则独善其身”、“各人自扫门前雪”、“沉默是金”等皆在缺乏公德之列,后两种更是有私德一并失之的危险。要读懂这一点,需要了解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其实,梁的国家思想就是强调个人与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共有四个层面。 一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强调“别求彼我相团结相捍救相利益之道也”。国家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捍卫各自的利益,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也应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故只求洁身自好的人实际是放弃了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群有以益我,我无以益群也。”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学学孔子删而不述。 二是个人与朝廷及国家的关系。首先是朝廷(政府)与国家的关系:朝廷不等于国家,“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而握朝廷之权者,则事务所之总办也……”故“有国家思想者,亦常爱朝廷;而爱朝廷者,未必有国家思想”。一方面,“国之不可以无朝廷,故常推爱国之心以爱朝廷”,用俗话说,朝廷是沾了国家的光,老百姓爱你是爱屋及乌;另一方面,如果朝廷彻底腐化堕落,将公众用来生利的血汗钱肆意挥霍,甚且不但尽不到保护和为老百姓牟取利益的职责,还骑到国民头上拉屎拉尿、作威作福,“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种思想是与孟子“君视民为草芥,民视君为仇寇”一脉相承的。现实中,某某指出社会的不公和阴暗面,往往会有帮闲之人,拿比铁还沉的“汉奸”、“卖国贼”、“刻骨仇恨党和人民”之类的帽子扣下来,恨不得把站在正义立场说良心话的人压得永世不能翻身。这种人,鲁迅对之亦无话可说。只有寄望于梁公从九原之下惊起,方能抚胸痛斥:“呸!呸!诸君乎,诸君乎,皑皑青天、朗朗乾坤之下,竟有此等颠倒黑白,混淆事实之人,真是堕落、无耻之极……。”不过,也极有可能是梁老先生痛陈一番,面对周围冷漠的人群,却享受到一把鲁迅“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滋味,终于感觉到时代真的是不同了,只能仰望无言,一步一叹,打道回府。 三是个人就外族而言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是共同抵御外族侵扰的工具。 四是个人就世界而言与国家的关系。这一条梁老有点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置身内忧外患、世界大国虎视眈眈、磨刀霍霍之际,再去讲什么大同、博爱,肯定是荒诞可笑、不合时宜。 停笔伫思,不由兴叹,梁公一生汲汲于新民,然直至今天,吾国之民,其新者真有几成耶?
个人分类: 读书杂感|8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佞人”梁启超及其他
yurongming 2012-11-6 16:36
胡适死,台湾李敖下了张聘书,这老头拿着聘书欣然到地府上任。现在,中国大陆还有胡适好友“佞人”梁启超的幽灵四处徘徊,茫然无措。俺想,空留他在这里茕茕孑立,时不时免不了要被人踏上两脚,还不如也给他张聘书,倘能跟胡适做个伴,倒也不枉他们相交一场。 在恭送“佞人”出行之际,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佞人”为“佞”的日子。“不见佞人三日了,不知为佞去何方。春光如此不游赏,终日茜茜为底忙。”这是“佞人”年轻时就在一起的好友夏穗卿写的,当佞人想起这诗,已是三十年后,而朋友亦早已魂归幽杳:“三十年前的丁香花又烂漫着开,枝头如雪,“佞人”依旧“茜茜”,却不见留笺的人。” “佞人”除了整日“茜茜”,剩下就是终日惶惶。请看“佞人”写给他学生蔡锷的祭文:“吾松坡乎,吾松坡乎,君竟中道弃余而君且奚归”;“吾松坡乎,吾松坡乎,汝胡忍自洁而不我俱……”。 这是俺下的聘书:“莹然卓如千古特,任公圣莲尘梦熏。寸血燃冰伤国是,磨身灰烬沐新民。”最后一句是谭嗣同首肯了的:“金裘喷血和天斗,黄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倘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言归正传,不管名人还是芸芸众生,“死生亦大矣”,谁能逃脱生离死别的痛苦沉沦?俺远没有“佞人”这样的“茜茜”,但也忍不住勾忆起前年的清明,清明前早已驾鹤无踪的姐姐。姐姐不比“佞人”,除了极少数的几个亲人,除了她坟上每年依然疯长的青草,这世上再没有她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姐姐是再不会忽然到俺面前,轻轻喊一声:“敏”,再不会有那一瞬间亲人相逢的满目温情。姐姐再也不会在一天的劳累之后,突然张开一个甜甜的笑涡,再也不会在生气时皱起眉头,装出一个恶狠狠的样子……然而在我生日的今天,姐姐,你突然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清明四野鞭炮声,泪尽三湘姐不闻。 浅笑音容翻在目,寻天觅地怎无人?
个人分类: 其他|3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回顾】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zhanghuatian 2012-9-21 18:30
梁任公 ,中国之脊梁。看任公的演讲绝对提神。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 向右转
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敬业与乐业By梁启超
josh 2012-6-5 22:38
博主注:香港城市大学EE系陈关荣老师,在最新一期的城大EE内部刊物《敬乐》上推荐了此篇。有幸读到,就转载了过来。 原文: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我所说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 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 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 百丈禅师 ,他常常用一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有人说:“我并不是不想找职业,无奈找不出来。”我说:职业难找,原是现代全世界普通现象,我也承认。这种现象应该如何救济,别是一个问题,今日不必讨论。但以 中国 现在情形论,找职业的机会,依然比别国多得多;一个精力充满的壮年人,倘若不安心躲懒,我敢相信他一定能得相当职业。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采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方面为生活而劳动,一方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那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痀偻丈人 承蜩 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 法国 学者著的书,比较 英法 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 英国 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的事;到 法国 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著烟卷像在那里出神。 英国 人走路,眼注地下,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 法国 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所说, 英国 人便是敬, 法国 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庄子 上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孔子 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那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著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胡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 孔子 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孔子 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个人分类: 儒释道|2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
liangzhukun 2012-6-2 10:58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摘自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时至今日,我接受高等教育近七年,从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所见所闻让 我感情复杂,心情凝重 。因为自己客观条件 的 限制,我没有评论关于高校体制之类话题的能力,仅就身边发生的几件事说几句心里话(包含本、硕、博)。 第一件事: 人物:女生 地点:西南科技大学东7主教7楼阳台 事件: 我和女友匆匆坐电梯去事发地做实验(在8楼)。刚出电梯,几个小师弟面色难看的说“有个女生自杀了,在七楼阳台”,于是我和女友急忙赶去处理。那女生躺在地上,身边有个空二锅头酒瓶,书包里装了一些撕碎的纸片,手机丢在一边。我转过她的身子,摸了一下颈部,还有心跳,身上没见伤痕,估计只是喝醉了,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我喊女友和几个师弟收拾她的东西,看见手机上有一条未发出的短信“爸爸,我对不起你。。。”(后来女友一不小心发出去了),撕碎的纸上写着“XX,我只是你床上的婊子,你就想X我。。。。”,我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当我把女孩背出7楼时,两个男的过来找人,看见她就从我背上接过人匆匆走了。事后,我害怕了,担心事情牵连着自己。。。不知现在那个女生可好?可怜天下父母心。 评论: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是寒门子弟,大部分同学的双亲及兄弟姐妹背井离乡,常年务工维持生计,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和教育(家庭的),身心孤寂。大学里又那么“民主”(年轻人最爱鼓吹的),于是缺少性爱的年轻人在仅能温饱和时间自由的前提下去失乐园大口大口的尝试着禁果,及时行乐。盈缩有期,因果报应,诸君,你们老了(在这种物质条件下,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做这么多的“家庭作业”超人也扛不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你们失业了,主要是我国“开放力度不够”,缺少日本帝国的AV产业,自然也少了很多“夜王”和“女帝”;你们失去了自信,关于性爱是否影响青壮年的事业心、意志力和自信心,我不得而知。。。,Xer说过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你懂得;最让父母难过的是“他们费尽心血帮子女改变他们未来的命运,结果。。。。”。我知道,性解放在西方很流行,我们都成人了,我们。。。我们。是的,你知道美国女人为什么那么晚结婚生育吗?为什么要求产权明晰吗?因为60-70年的性解放在提高 离婚率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女人没有安全感,让男人没有幸福感,一切都在变成商品,性成为资本。尝到苦果的美国人很早就变了,他们使用各种舆论力量让我们成为“性奴”。 女孩子,乔布斯的妈在大学期间未婚先孕,生下一代巨子。您们别说也有雷同的想法,试试自己的天命。看看他的传记吧,人家的妈50年代就能上大学了(在当时很了不起了),而且强烈要求给自己的孩子找个有大学背景的家庭领养,虽然事如愿违,但养父养母同样保证让乔布斯 未来 上大学(在50年代的美国上大学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想想你们自己,能给后代提供什么,先想想能给自己提供什么吧!自求多福呀,亲,母亲是名族的摇篮,谁也不想承认自己是“婊子养的”! 男孩子,三十而立,我想孔圣人不是说的老二,珍惜上苍赐予我们金色的华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第二件事: 人物:师哥 地点:2009年冬 电子科技大学主楼C2-409 事件:我以对话的形式给出 师哥:你身为一名研究生,为什么不来教研室做项目?(咄咄逼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审讯犯人。) 我:额,主要是我基础不好,想多学些东西,以后做项目时会更好(我对教研室观察了一段时间,决定自我修炼)。 师哥:哼,基础不重要的,你的师哥师姐们连课都没上过,不是干得很好,况且那些老师也是谁你们的,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我:(内心:是呀,很多课是水,但是电子科大的传统项目可还是很优秀的,例如彭启宗老师团队开的《数字信号处理》,万群和何子述老师开的《现代信号处理》,李广军老师,张鹰老师和唐广老师讲授的关于数字集成电路方面的课程,尽管第一门课我考了三次,但乐在其中,遗憾的是没听成杨显清老师的《电子磁场与波》。我是在整个研究生课程表中选自己喜欢的,这点权利还没有吗?)额,实事求是,师弟自身的规划和基础与他们不同,希望老师们能给我一年打基础的时间。。。 师哥:不可能(他打断了我的话),要么来教研室做项目,要么毕不了业。。。 我:这是徐红兵老师(我导师哈)的意思吗? 师哥:这是教研室的规定。。。 我:起身就走,遇到兵了。。。。 后来,上了一年课程,进教研室学自己的,只是和导师的关系僵了。呵呵,我 的 规划初见成效,我找工作还多亏了上数字集成电路方面的课。此外,我复习了本科时的主干课,把计算机的主干课学完了(以前总羡慕高手一年拿到国外计算机硕士学位的,其实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的,教材还是英文的呦!),理清了思路,最大的收获是 提高 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信心大增。 评论:朋友们,你们在答辩前问自己能不能毕业时(因为教研室给我的分低,如果我没有硬着陆,他们就是保险的。),我很难过,我觉得我们花了三年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也不是研究生院院长,不用在我这求安慰。我们会顺顺利利的毕业,你们没看清形式吗?你们没看清,自求多福吧!兄弟姐妹们。这种现象在全国的高校都很普遍吧,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同志们! 与诸君共勉,“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豪情不变年复一年”---《向天再借500年》 第三件事: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品学楼 人物:徐全智老师 事件: 久闻徐老师讲概率论很棒,所以鄙人旁听了她的《时间序列分析和应用》。我一直负责给她擦黑板(我个人觉得给老师擦黑板是件快乐和光荣的事)。直到有一天我刚迈上讲台,徐老师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我说自己是西南科技大学的。她的话让我尴尬了“西南科技大学,你们学校还叫西南科技大学,我们这才只是个电子科技大学。。。。”,下面学生笑了。我西科大的校友忙辩解道“这不还是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吗?。。”云云。我擦完黑盘后就下去了,以后每次见到这个老师都喊她老师好。这是我在这里的一个典型,其实这样的事还是很多的。 评论:西南科技大学是李岚清总理在位时提的,改名十周年时他老人家又题了一副如下: 我想这其中有它自身的历史原因(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就在绵阳,算是一种感情吧),我们这些在高考中失利的人沾了它的光,我们这些学子会回报的。您们为什么就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呢?老师!!至少您们应该尊重人!! 凡此种种,不知凡几!愿中国少年健康成长,建设伟大祖国。少年中国国运昌盛! 粱主坤
个人分类: 自娱自乐|3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中国大学与武林世界
Johnson2 2012-5-30 21:58
中国大学与武林世界 少林派——北京大学。为武林第一大门派,历史最为悠久(1898年建校,为国内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武学极为深邃博大,文理兼通,各学科名家高手辈出,七十二绝技独步武林,尤其第十二代方丈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之武学心法,于天下武学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其武学最盛期。其藏经阁(北京大学图书馆)收集天下各大门派的武学秘籍珍本无数,此地亦盛产深藏不露的绝顶高手,毛泽东、李大钊、顾颉刚等名震天下的绝顶高手皆曾于此地潜修,旷世奇人毛泽东武学修为更是震古烁今,修习易筋经已达大成,且兼通哲学、史学、政治、军事、战略、诗词、书法等诸般绝技,出山之后,横扫武林,天下无敌,是武林之中五百年来第一高手。自古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江湖地位极高,号称武林盟主。 武当派——清华大学。与北大并称,同执中国大学之牛耳,为天下武学正宗。建派之初即成为天下武林之名门大派,武学心法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0世纪20年代,紫霄宫四大客卿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武学深不可测,领袖群伦,教下门人弟子无数,甚或少林派都有所不及。武当派武学在第十一代掌教梅贻琦、第十二代掌教冯友兰手中更是大放异彩,武学修为亦最为渊深,梅贻琦与少林方丈蔡元培并称,冯友兰对中国传统哲学各派心法之领悟已达万法归一之境界。 南少林——复旦大学。无论是学科门类之全还是各学科名家高手之多,南方各大高校均不及复旦大学,武学堪称文理兼备,内外兼修。复旦大学隐然为南方各大高校之领袖,在南方之地位恰如北大,故为南少林也。 天地会——南京大学。总坛位于虎踞龙盘之地,地形险要,与前朝关系密切,曾经的武林盟主,至今在南方仍具有广泛号召力,武林高手层出不穷。武学内外兼修,内功(人文学科)极为系统精深,是中国儒学复兴的总本山、策源地,中国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摇篮,近期之“江湖兵器谱”(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名动天下,外功(理工科)亦极为精纯,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成就极高。 蜀中唐门——四川大学。武功独树一帜,宗教学研究更是独领天下风骚,无人可望其项背,犹如神秘莫测的唐门,为西南影响最大的门派。 天山派——兰州大学。独处天山绝顶,与蜀中唐门并称为西南武林两大门派,武学与中原武林迥异——从其武学心法“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可见一斑,但武功极为高绝,少林派藏经阁的绝顶高手顾颉刚曾参与此门派之创建。虽然此派门人不多,但极为精干,高手比例相当高,故实力很强,当年七剑下天山曾威震中原。 全真教——中国科技大学。当初总坛在北京时为天下武林第一大门派,高手云集,武功深不可测,武学平实中正而精微幽深,尤其与江湖三大教门之首的第一大教门中国科学院渊源甚深(其余两大教门为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为其座下唯一直属大学,两院院士皆与此派有很深的交情,包括少林、武当在内的天下各大门派中的绝顶高手(院士)非其好友即其门徒,势力遍布于天下,拥有武学至上秘籍《九阴真经》。 五岳剑派:南岳衡山派——上海交通大学,此门派的绝顶高手钱学森、李叔同等名震江湖,少林派方丈蔡元培出家前亦曾在此传道; 北岳恒山派——南开大学,绝顶高手、德高望重的周恩来之本山,武功精绝的数学大师陈省身亦出于此,其总坛之匾额为武林盟主毛泽东亲手题写; 东岳泰山派——山东大学,武功深厚,童第周、潘承洞等高手出其门下; 西岳华山派——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实力最强的武林门派,高手众多,蔡锷、茅以升、马寅初、吴文俊等为其杰出代表; 中岳嵩山派——武汉大学,张之洞创办,为中部武林第一大门派。 五大剑派各霸一方,武学各擅胜场,尤其当年日月神教大举侵伐中原武林之时(日本侵华战争),北岳恒山派与少林、武当联手,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三大掌门同掌门户,杨振宁、李政道等大护法辅佐,共同抗击邪教,为武林之中流砥柱,中原武林精粹和中原武学得以保全(抗战期间,北大、清华与南开组成西南联大)。 姑苏慕容——同济大学,工科名校,人才济济。外族血统(德国人建立),门徒广布南方,在外功领域(工科)高手众多,影响极为深远。 南天派——中山大学。虽位于南部边陲,然武学极其精湛,为曾经的武林第一高手孙中山开创,多项绝技都可与中原一流门派一较短长,冯友兰、鲁迅、郭沫若、顾颉刚、赵元任、陈寅恪、傅斯年等江湖高手都曾在此传授武功。 南洋派——香港中文大学。与南天派同镇边陲,武学极为独特,兼采中原正宗武学和异域奇门武学之长,一直致力于“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当今武林绝顶高手杨振宁、丘成桐、高锟(皆为天下武林大会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高锟为“世界光纤之父”)等坐镇此地,五大绝技“中国文化”、“生物医学科学”、“讯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威震天下,成就非凡,近来第六项绝技数学亦领亚洲之风骚,在当今武林中的实力堪称最强,即使少林、武当等派亦难以相抗。 桃花岛——中国海洋大学。地处最东方,武功自成一体,尤其水上功夫独步武林,当年两大武学高手童第周、曾呈奎联袂闯荡江湖,为其最辉煌的时期。 点苍派——华中科大,与同济大学皆为工科名校。剑法多走偏锋,但凌厉无比,故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为很有影响的一派。 神剑山庄——浙江大学。历史悠久,是理工科第一名校,外功极为系统深厚,高手云集,、路甬祥等高手曾为天下第一大教门教主(中科院院长),竺可桢、钱三强等曾为副教主(中科院副院长,其中,钱三强与钱学森、钱伟长并称外功三大绝顶高手,江湖人称“中国三钱”),江湖女子第一高手吴健雄号称“东方居里夫人”,与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并称中国物理学界六大外功绝顶高手,再加上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的李远哲和美籍华人钱永健,并称“中原八杰”。 江湖两大世家——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两大世家各有家传绝技,中国人民大学与朝廷关系密切,大内高手多出其间,内功精深。厦门大学为武学奇人、华侨陈家庚创立,武学别开生面,号称“南方之强”。 十二连环坞——位于白山黑水之间,势力广布于东北,南以吉林大学,北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龙头。 六扇门——各类军事院校、政法大学、公安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以国防科大、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公安大学武学最精湛,号称“四大名捕”。 镖局——所有的师范大学。各地都有分舵,尤其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北并称,为镖局之领袖,实力不可小窥。 钱庄——各财政学院、财经学院、财会学院等经济类院校,以中央财经大学为尊。 医庄——各类医学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被称为江湖两大神医,前为医圣,后为医王,后医圣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在少林寺出家为僧(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中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医术也极为精深,被称为六扇门四大名医。 田庄——各级各类农业大学、林业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势力最大,号称江湖三大田庄。 丐帮——所有民办高校。因经费不由国家拨款,自己筹集,故名丐帮,弟子遍布大江南北,各地都有分舵,所以是潜势力很大的一派。 侠客岛——台湾清华大学。位于万里海疆之中,与中原武林多年不通音信,但武学全部传自中原武林,原武当掌门梅贻琦归隐之后创派,其武学来自无上神功《侠客行》,此神功集中原武学之大成(国民党撤离大陆时从故宫带到台湾的全本《四库全书》),侠客岛上至今仍传承中原武林久已失传的多项绝学(国学、特别是现代新儒家各派),故虽孤悬海外,然实力超群,尤其中原武林衰微之时,实难与相抗也。
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梁启超在麻将桌上口授社论文章
lzxun123 2012-5-18 21:50
来源: 人民政协报 麻将是国人自创的休闲游戏。不知其源,但似乎是清朝晚期才流行的游戏。它不仅深受市井百姓青睐,就是民国大师,也乐此不疲。他们与麻将的不解之缘,也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梁启超是麻将的超级爱好者,并有一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订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麻将对梁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而坊间也有梁曾发明三人与五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传说。他的很多 社论 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   徐志摩麻将打得最漂亮,他善于临机应变,牌去如飞,不假思索,有如谈笑用兵,十战九胜。徐对鸦片与麻将还有一番妙论:“男女之间的情和爱是有区别的,丈夫绝对不能干涉妻子交朋友,何况鸦片烟榻,看似接近,只能谈情,不能爱,所以男女之间最规矩最清白的是烟榻,最暧昧最嘈杂的是打牌。”   张恨水也与麻将有不解之缘,他小说中的人物很多都是 麻将高手 。每天晚上九点,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排队在张家门口等候,张低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一次,他在麻将桌旁上了瘾,报馆来人催稿,他左手麻将,右手写稿,麻将、交稿两不误。   闻一多年轻时不会玩麻将。留美期间,一次到教授家做客,饭后美国教授拿出麻将提出玩几圈助兴。闻一多连忙解释对麻将一窍不通,甚为窘迫。美国教授根本不相信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还不会打麻将,以为他有意推托。闻一多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临时参阅说明书,边看边学边打。一晚上他没和一牌,甚是窝囊。此后,他在友人的帮助下,才慢慢学会了打牌,以应付类似的局面。文化名人当中,也有牌技很差的。辜鸿铭的牌技就很差,还因而获得了“光绪(光输)皇帝”的雅号。胡适虽然也喜欢打麻将,但水平并不高,经常输牌。相对胡适的胜少败多,胡夫人在方城战中,可谓每战皆赢,这让平生不信鬼神的胡适,“小心求证”出“麻将里头有鬼”,亦不失为一趣闻。梁实秋因家教甚严,乃至读书,梁才方知世上有麻将这种玩具。有一次他向父亲问起麻将的玩法,梁父正色说:“想打麻将吗?到八大胡同去!”吓得他再不敢提“麻将”二字,从此对麻将再无好印象。但梁身边好友如徐志摩等人都是麻将高手,有几次硬被拉上桌,他玩了玩,还是觉得吃力,觉得打牌还不如看牌轻松过瘾。以后好友酣战,他总是作壁上观。   不过,文化名人里头也有对麻将深恶痛绝的。鲁迅就从不打麻将,据许广平回忆说,“鲁迅晚年住在上海,几乎天天听到邻居打牌的喧闹声,妨碍工作和休息,使他深感憎恶”。鲁迅作品里谈及麻将的有好几处,最早一处见于《阿Q正传》。阿Q一贯好赌,但他只会押牌宝,不会打麻将,后来他回到未庄就大发议论:“未庄的乡下人只知道洋鬼子能够叉麻将,城里却连小乌龟子都能叉得精熟的。”足见鲁迅对麻将的深恶痛绝。   老舍是对麻将危害体会最深的一位。他23岁左右时曾沉溺于烟、酒与麻将之中,虽然打牌“回回一败涂地”,但只要有人张罗,他就坐下,常常打到深更半夜。天长日久,老舍渐渐瘦弱,痰中往往带血,终于生了一场大病,昏迷不醒。治愈以后,头发全部掉光。从此他才下决心戒除麻将等种种“恶嗜好”,专心读书、教书、写作,终成一代文豪。(艾里香)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钱穆谈行文治学
fluidzhaoyong 2012-1-14 11:49
读钱穆给余英时的一封信(写于1960年5月21日),评论清末民初众家,如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文风,谈行文治学之道,评价持平,大有风范。故摘录于此,读罢心向往民国群贤,备欣赏留意。 鄙意论学文字极宜着意修饰,近人论学,专就文辞论,章太炎最有轨辙,言无虚发,绝不枝蔓,但坦然直下,不故意曲折摇曳,除其多用僻字古字外,章氏文体最当效法,可为论学文之正宗。其次是梁任公,梁任公于论学内容固多疏忽,然其文字则长江大河,一气而下,有生意、有浩气,似较大炎各有胜场,即如《清代学术概论》,不论内容,专就其书体制言,实大可取法。近人对梁氏书似多失持平之论,实则在五四运动后梁氏论学各书各文均有一读之价值也。其次陈援庵,其文朴质无华,语语必在题上,不矜才,不使气,亦是论学文之正轨。如王静庵则为文有大可议者,当知义理考据文章,义各有当。静庵之文专就文论,不在章梁之下,而精洁胜于梁,显朗胜于章,然其病在不尽不实。考据文字不宜如此一清如水,繁重处只以轻灵出之,骤读极易领略,细究实多罅漏。近人以此讥任公,不以此评静底,实则如言义理,可效王氏,若言考据,不如依梁较合。又如陈寅恪,则文不如王,冗沓而多枝节,每一篇若能删去其十之三四始为可诵,且多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穆前读弟讨论陈氏所作关于《再生缘》一文,甚为欣赏,当时即觉弟不仅能发表陈氏之内心,即弟之行文,亦大有陈氏回环往复之情味。然此种文字,施于讨论《再生缘》、《红楼梦》一类,不失为绝妙之文,而移以为严正之学术论文,则体各有当,殊觉不适。弟此一论文就穆直感观之,似受陈君行文之影响实大,此或穆一时觉其如此,弟或不在下笔前有此意想,然弟文之芜累枝节,牵缠反复,颇近陈君,穆亦有意为弟下笔删去十之三四,而弟文所欲表达者,可以全部保留,不受削减,并益见光彩,此层大可留意,不知弟以为如何也。胡适之文本极清朗,又精劲有力,亦无芜词,只多尖刻处,则是其病。穆此条只论文字,不论内容,弟谅不致误会,然文字亦大须注意,上所论者乃文体,此一条乃论文之字句章节,与文体略有辨。穆平常持论,为学须从源头处循流而下,则事半功倍,此次读弟文时时感到弟之工夫,尚在源头处未能有立脚基础,故下语时时有病。只要说到儒家道家云云,所讨论者虽是东汉魏晋,但若对先秦本源处留有未见到处,则不知不觉间,下语自然见病。陈援庵、王静庵长处,只是可以不牵涉,没有所谓源头,故少病也。弟今有意治学术思想史,则断当从源头处用力,自不宜截取一节为之,当较静庵、援庵更艰苦始得耳。陈寅恪亦可截断源头不问,胡适之则无从将源头截去,此胡之所以多病,陈之所以少病,以两人论学立场不同之故。弟今采取之立场,则万不可截去源头者,此层盼试细思自可得其意。弟之才性,为文似近欧阳,不近韩柳,盼多读欧阳公文字,穆于欧阳公,常所深契,然韩柳境界万不宜忽,欧阳不从韩公入门,绝不能成欧阳也。清代文字,最盼能读《碑传集》。弟之文路,多看《鲒埼亭集》为近,自全祖望上参黄宗羲《明儒学案》各家之序,此是绝大文字,以黄全为宗,再参以清代各家碑传,于弟此后治学术思想史行文,必有绝大帮助。治学当就自己性近,又须识得学术门路,穆前举叶水心、王船山两家乃参考其意见,至于行文,弟似不宜学此两家耳。弟之行文,似是近于清深喜往复之一路,欧阳自是最佳师承,能自释回增美为望。清代洪亮吉文大可读。弟近洪,不近龚,此两家亦多妙文,未有深于学而不长于文者,盼弟能勿忽之。又念弟之生活,却似梁任公,任公在日丶本时起居无节,深夜作文,日上始唾,傍晚四五时再起床,弟求远到,盼能力戒,勿熬深夜,勿纵晏起。心之所爱,无话不及,谅弟当不为怪也。
1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曾国藩遗嘱四句话 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kerong1996 2012-1-10 09:22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说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一般的人生下来,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体,我和民间万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谋求私利,而对百姓不知道宽仁,对万物不知道爱护,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违背的。至于高官厚禄,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饥饿之中的责任。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为天下人考虑,一定要使自己饥饿,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强盗不被擒获视为自己的过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所以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也定会捻须颔首微笑的。 (编辑:点儿) 文章摘自 《818你不知道的晚清》 作者: 刘继兴 王伟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师们
热度 5 yhliu971225 2012-1-6 14:51
大师们
读边一的【经典重温】七年过去,不知顾校长的学养与态度进步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5508do=blogid=526232 摘录。 从左依次为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国学大师梁启超;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王国维;史学大师陈寅恪;中国西洋文学大师吴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578 次阅读|14 个评论
传记与人生——感怀梁任公启超先生
热度 2 yurongming 2011-11-3 15:50
据俺所知,《三先生传》是梁任公传记创作的第一篇作品。开首引用陆子(九渊)言论:“ 我虽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定下全文感情的基调,也道出梁公一生为人处事的基准。梁公的表达多借鉴西洋句法,好用长短句,又以自己昂扬的激情出之,让人感奋。 如前所引,其议论、抒情往往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心块垒,再如:“子绝四,终以无我。佛说无我相,闻之古之定大难、救大苦、建大业、造大福、度大众者,于其一身之生死利害苦乐,茫然若未始有觉。”梁公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护国之役回顾录》是民国十一年(1922)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南京学界全体做的公开演讲。先生绝不想揭开深藏的没有愈合的伤疤:“和这段历史有关系的人,亲自来讲这段历史,听的人自然亲切有味,却是可怜,这段历史是伤心历史。我这个在历史里头凑脚色的人,好比带着箭伤的一匹小鹿,那枝箭不摇他倒还罢了,摇起来便痛彻肝肠。因为这段历史,是由好几位国中第一流人物而且是我生平最亲爱的朋友把他们的生命换出来。 他们并不爱惜他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想要换得的是一个真的善的美的中华民国 。如今生命是送了,中华民国却怎么样, 像我这个和他们同生不同死的人 ,真不知往后要从哪一条路把我这个生命献给国家,才配做他们朋友……”先生没有任何的矫情和虚伪,一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小鹿在狄克特山的树丛间徘徊游荡,箭簇依然在它的背上 ”,那种痛彻心肺,只有经历过与至亲之人生离死别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 整个护国战役,先生功勋卓著,九死一生,可他从来没有把它当做可以炫耀的一个资本,甚至从来没觉得自己所做的有什么了不起,在他的心里只有伤痛、只有愧疚、只有自责、只有遗憾:“……当时袁皇帝‘捕拿梁启超就地正法’的上谕,早已通行各省……我广西到底去成了,我想法子从上海搭船到香港,我是蹲在煤炭房的旁边……我又设法偷搭一只装货船到了安南……各车站中已经有我的照片,到处截拿,我只好坐一段车坐一段船走一段路,三天后才到镇南关入广西境。在这期间内,我自己碰着一件终天大恨的事,哎!我先君因病过去了,那时候我正蹲在香港煤炭房里头。哀哉!哀哉!我从此便永远为无父之人了。可怜我的朋友都瞒着不给我知道。我在广西,怕老太爷担心,三天五天一封禀贴去报平安。 哎!讲什么国家大事,我简直不是个人了 。” 正如林志钧在《饮冰室合集.序》所说:“任公为人款挚而坦易,胸中豁然无所覆盖,与人言倾囷竭廪,恳恳焉惟虑其不尽。世每称其文字之宏豁通彻感人特深,实其性情使然也……”,梁公回忆亲友的传记创作,可以看做他的心灵史,也是他一生血泪与真情的凝聚。《三十自述.附:我之为童子时》回忆自己的母亲,写到真情流露,自已宛然还是一个稚嫩的孩童:“可怜我稚嫩温泽之躯,自出娘胎以来,未尝经一次苦楚。当时被我母翻伏在膝前,力鞭十数……”孩童般对母亲的眷恋,隐藏在风趣的描述之中。文章对伯姐的感动与怀念以及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更是让人震颤:“最可怜者,我伯姊陪我长跪半宵,犹复独哭一夜。伯姊何为哭?惧我父知之,我所受鞭扑更甚于今也。虽然,我伯姊之惧徒惧矣,我母爱我胜己,察我已能受教,逐未尝为我父言也。呜呼,吾母弃养将三十年矣,吾姊即世,亦且十年, 吾述此事,吾涕沾纸矣 。吾等有母之人,须知天下爱我者,无过于母,而母之教训,实不易多得, 长大而思母训,母不我待矣 。”语言朴实平易、简简单单,却让人油然而涕下。 《悼启》是怀念已故妻子的一篇短文。文章其实只用一句对话描写,就概括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夫人的气节、为人:“ 上自高堂,下逮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但为国死,毋反顾也 。”为了丈夫能心无牵挂,将所有的恐惧、担忧藏在一个弱小女子的胸中,只有豪情万丈郑重的承诺“我一身任之”!我们可以想见是怎样的深情和深厚的理解,才使一个弱小女子迸发出如此生命的激情。 《亡友夏穗卿先生》以亡友旧时一首戏言诗,涵括了无尽的真情、怀念与感伤:“不见佞人三日了,不知为佞去何方。春光如此不游赏,终日栖栖为底忙。” …… 呜呼!斯人已逝,想千载之下,水当犹为之寒。纵万语千言,无以表拳拳敬仰,聊以纪伯伦诗句作结: 给我一支芦笛,歌唱吧! 歌声是永恒的欢欣。 笛声悠扬,萦回不息。 万物泯灭,笛声犹存。 ……
个人分类: 读书杂感|3255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任公的家书
热度 4 sivaxin 2011-11-2 22:46
上周末学校组织同里有,不少同事“小妈妈”、“小爸爸”们都带来宝贝一同出游,我们一帮小阿姨、小叔叔们逗可爱的孩子玩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为人母为人父的不易。尽管目前孩子们都还只是“小不点点”,只懂吃喝玩闹,但爸妈们已在思虑其今后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大家都在大学任教,对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未来的改革都不抱太乐观的期许,若由着孩子的心性发展,采取“快乐教育”吧,又担心无法适应中国社会学历敲门砖的残酷现状;如果变身“虎妈”、“狼爸”压着孩子走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吧,又生怕扼杀了孩子的天性,留下童年阴影。送出国留学吧,又担心过早过度西化,与父母亲情淡漠,不送出国吧,又生怕孩子品格和天分被中国的教育给活活糟塌了。 晚上读梁启超给儿子梁思成的家书,之前就在不少文章中读到过梁任公对子女悉心教育的种种故事,但一直未正经地读过任公的家书,这次细细读来真是感叹梁思成有任公这样一位父亲真是幸运,他规划儿女的事业和人生,但并不是强加强压的形式,更多扮演的是一种引领者,他是儿女的良师、益友更是精神和人格的导师。而且梁启超的家书从语言到思想都是上乘的文章,难怪爸爸之前总说要系统地读一遍《饮冰室全集》的。 梁思成在宾大艺术学院建筑系学习时曾写信向父亲抱怨,建筑系日复一日、夜复一夜重复训练地画图会把自已变成一个只会画图的匠人,任公在回信中给思成写道:“ 你觉得你的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学问在这时期内将会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是喜欢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肯定、鼓励思成,并劝戒思成学问修为切不可急于取巧和浮泛,大学的精神也该是如此吧! 在梁思成在宾大就读期间,梁启超还对思成的学业提出了一点建议,他是这样写的 :“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在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点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已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任公希冀儿子会做学问,也要会生活,找到真正学者可持续发展的寄托。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大求学期间,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幸身亡,梁启超担心她伤心过度,因而在信中写道“ 人之生也,与优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出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绊,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习 。”提醒思成和徽因重感情,但不被感情牵绊,以理性经营自已的人生和事业,修炼面对人生中的忧患安之若素,泰然处之的品性。 梁思成和林微因1928年毕业准备回国之际,任公在信中写道:“ 现在觅业之难,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随时替你们打算,一面愿意你们先有这种觉悟,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入侵。 ”以梁启超在学术界和政界的地位,加上梁思成在宾大的求学,谋职似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显然梁启超不愿意思成和徽因过于乐观和自大,先有接受现实的觉悟,但又告诫他们遭遇挫折不要失望,并终身保持愈挫愈勇的精神劲头。 回国后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去了东北大学开设建筑学系,梁启超在不久后病重入院,但仍写信给思成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划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叫做“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4946 次阅读|5 个评论
梁启超合集读书体会
yurongming 2011-10-23 14:50
有为启超皆抱启蒙期‘致用’的观念,借经术以文饰其政论,颇失‘为经学而治经学’之本意。故其业不昌,而转成为欧西思想输入之导引。 《饮冰室合集.专集.清代学术概论》34,第4页 ‘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3页) 正统派之盟主必推震,(4页)其治学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徵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学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闻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之目(5页) 唐代佛学极昌之后,宋儒采之,以建设一种‘儒表佛里’的新哲学。……吾辈所最不慊者,其一,既采取佛说而损益之,何可讳其所自出,而反加以丑诋;其二,所创新派既并非孔孟本来面目,何必附其名而淆其实……既污孔,且污佛,而并以自污也。(7页) 缺点:一曰遏制创造,二曰奖励虚伪。(7页) 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是,则一二人之见不可容易也,非,则虽千万人之所同,不随声也。岂惟千万人,虽百千年同迷之局,我辈亦当以先觉觉后,竟不必附和雷同也。(钟錂著颜习斋言行录学问篇)
个人分类: 读书杂感|1 次阅读|0 个评论
坂上之云
热度 3 Alexwjlster 2011-8-10 16:53
“坂上之云”本身意思是“顺着山坡(坂)上升的云”,折射日本在 明治维新 时期奋发图强,学习追赶西方列强,国力不断增强的情景。 变革时代的日本年轻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向前向上,走出自己或长或短的壮丽人生。看这部司马辽太郎的大河剧(幸好不长,不拖沓)可以结合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来印证。 中国的航母今天下水了,我不知道现在中国有多少青少年像秋山兄弟那样“单纯”的关心国家海防的。 小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电视剧《烈驹》,女主人公让人眼前一亮,仿佛远处的海风直接吹到了自己的脸上,沁入自己的心脾,于是冲动了,要努力走出去看看这个大千世界。当时还有国产辛亥革命题材的《海龙?》、《黄兴》真是让人看后热血沸腾。而今很少能见到此类奋发向上,清新锐利的作品了。多数影视文学作品表现的是迷茫、狂躁、缠绵、揶揄。绿江南的潇潇细雨,渔舟唱晚,暮鼓晨钟;东国的苍浪排空,樱飞如雪;大漠草原上的晴空白云,骏马羊群;冰峰雪山的瑰丽神光,天籁传音;北国长白山的林海雪原,探宝寻珍。这些景象在我的记忆里是那样的真实和完美。 时间如飞流逝,正如织田 信长特别喜欢幸若舞《敦盛》的其中一节“人间五十年,跟天下比起来,如梦似幻,人生一度得生,焉有长生不灭者?”。浪花淘尽多少英雄,古今天下事,都付笑谈中。 ************************************************************************************************************* 几个人物(来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89706.htm 秋山好古(1859.2.9-1930.11.4)陆军大将, 日本骑兵 之父,日俄战争期间以机关枪大破号称世界第一的 俄国 哥萨克骑兵。慷慨豪爽,以学生从军,功成名就后又回到家乡当教师。是 明治维新 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秋山好古(あきやま よしふる) 爱媛县 人 松山藩士秋山久敬三子。小时候名为信三郎,明治元年(1868年)他的弟弟秋山真之出生。因为家里养不起太多的孩子,父亲想送 秋山真之 到寺院出家。(这个秋山真之后来成为海军名将, 日本海大海战 的实际指挥官, 人们习惯将他们俩一直称为“秋山兄弟”。)可是爱护弟弟的秋山好古坚决不同意,只得不了了之(有意思的是,秋山真之自己反倒一辈子都想当和尚)。 为了挣生活费,秋山好古就去工作了,不过只是在澡堂里烧水。17岁的时候, 他单身前往 大阪 ,在那里在谎报岁数的情况下,通过了师范学校的考试。毕业后,在 名古屋 的县立师范学校(现 爱知教育大学 )附属小学任教。随后,在松山藩前辈和久正辰的劝诱下,考进了日本 陆军士官学校 。“ 难道不想找一个除了生活费以外,还有一些零花钱的学校吗?”据说当时这位乡贤是这么激发他的。1877年5月入陆士旧3期,1879年12月22日授予 陆军少尉 军衔。骑兵第1大队附,陆军士官学校出仕。1885年12月24日毕业于陆军大学第1期。参谋本部出仕, 东京 镇台参谋。于明治20年(1887年)7月留学法国,三年时间里好好学习了 骑兵战术 。他可不只是镀了金,真正成了一块金子。 回到日本后,先后担任骑马学校校长、骑兵监等职,并为“骑兵科”的创立作出了贡献。在 陆军大学 回答学生什么是骑兵的时候, 当场运拳打碎教室的玻璃,然后举起流血的拳头,告诉学生,这就是骑兵。(表示速度、力量和伤亡)。 他是日本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骑兵名将。 在甲午战争( 日本人 称为日清战争)中任骑兵第一大队长,攻占了金州、 旅顺 。 义和团 运动(日本人称为北清事变)时,还参与 八国联军 前来镇压义和团。接着就当上了清国驻屯军司令官。 1902年6月21日晋升 陆军少将 。真正确立秋山好古赫赫战功的是1905年的 日俄战争 。 日俄战争中他作为骑兵第一旅长(第二军)出征, 奉天之战 中打破了三倍于己的,号称世界最强的 哥萨克 骑兵的突击。特别是 沙河 会战后的黑沟台会战,以8千人的兵力顶住了11万俄军进攻达三天,用机关枪骑兵再次打败俄军,赢得了战役转折点,迫使俄军第二集团军司令丢官。 秋山好古是日军从所谓的“日俄战争中的最大危机”走出、并走向胜利的大功臣。他还派骑兵深入敌后,焚烧粮草,截断交通, 有名的敌后横断三百里就是说的他的部队(1日里等于4公里)。   战后任骑兵监, 海牙和平会议 代表,第13师团长,近卫师团长,1916年,又任 朝鲜 驻扎军司令官,11月16日晋升陆军大将。1920年担任教育总监。 1923年3月30日为履行早年诺言,放弃了元帅职务不就。甘愿以退役陆军大将的身份回到故乡 松山 任北予中学校长。 1930年11月4日去世,曾获二级 金鵄勋章 。授勋一等旭日桐花大绶章。 秋山好古因为鼻子大而挺所以得了个“鼻信”的绰号,身材高,皮肤白,眼睛也很大,在陆军大学期间被 德国 教官误认为是欧洲人。因此也经常受到女人的爱慕。然而他自己却说男人长得英俊有什么用,丝毫不以长相为荣。 很喜欢喝酒,打仗的时候也在水壶里装酒喝。卫兵为了奉承他在自己水壶里也装了酒给他和喝。 因为嗜酒过度导致晚年得了严重的 糖尿病 。 极度讨厌洗澡, 据说在日俄战争的时候只有洗过2次澡。军服也从来不洗不换而长了虱子,靠近他就能闻到一股臭味。部下和同僚劝他 洗澡 都被他以“在战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万一洗澡的时候就无法处理”和“军人千里迢迢来到战场难道是为了洗澡吗”加以拒绝。   退役后一直不愿谈起自己的功绩。 任职校长期间每当学生们要他讲述日俄战争的故事或者要求看他的军服都被他谢绝。 弟弟秋山真之出生的时候因为家里贫困,打算把真之送到庙里去,秋山好古恳求父母“将来要赚 豆腐 那么厚的钞票养家,不要把弟弟送到庙里”。    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得了伤寒。没有去看医生导致头发全秃了 。   生活十分简朴。 一直把腌 萝卜 当吃饭的小菜。真之来家里借住的时候也只有一个碗,自己吃完把碗借给弟弟。不舍得穿袜子。   没有物欲。打了胜仗把战利品和奖赏都分给部下。   参加第二回万国和会的时候。 别人发表演说的时候他鼾声如雷地打瞌睡。一起参加都筑馨六提醒他注意形象。他回答“演讲内容我都了解了”。   去法国留学时,陆军大将山县有朋托他给法国高级军官送礼物。结果秋山好古喝的酩酊大醉,礼物在地铁里被人顺手牵羊偷走。 http://baike.baidu.com/view/989699.htm 秋山 真之(あきやま さねゆき庆应4年3月20日(1868年4月12日) - 大正7年(1918年)2月4日)爱媛县人, 日本海军 名将,天才参谋,日俄战争时提出沉船闭塞旅顺港、敌前大转向、七段击等方案,成为联合舰队胜利的第一号功臣。 幼名淳五郎(じゅんごろう)。母亲是贞。哥哥 秋山好古 是陆军 大将 。妻子すゑ。育有4男2女。参议院议员大石尚子是真之的外孙女(次女宜子的长女)。明治13年至15年所住旧 旗本 佐久间正节的宅第所在。 ] 文学少年   秋山真之出生于伊予国 松山城 中徒町(现在 爱媛县 松山市 )的下级 武士 家庭。父亲是秋山久敬。母亲贞是松山藩士山口家的女儿。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 是邻里有名的捣蛋鬼。 小儿子未免受些宠,他母亲对他是毫无办法,成天到处为了真之的恶作剧到处赔礼道歉。在乡里的汉学塾上学。 受到好友 正冈子规 上京的刺激,5年级时从爱媛县第一中学(现在爱媛县立松山东高等学校)退学, 明治 16年( 1883年 )前往东京,先在共立学校(现在开成中学校)学习英语,接着进东京大学预备门(后来的第一高等学校,最后在 东京大学 学习教养课程。   大学预科的时候一直接受哥哥好古的接济,他哥哥秋山好古小时帮人家澡堂子烧开水一天挣一个铜板来补贴家用,避免了这个当弟弟的因为养不活而被迫出家的命运。秋山好古后来成为 日本骑兵 之父,在 日俄战争 黑台沟会战8000破10万,把 哥萨克 骑兵打成历史名词,最后辞元帅不就而甘心退役为乡下教师,在这样一位哥哥面前,不管真之如何顽劣不堪,他还有什么话说? 就是后来做了中将见了他哥,只要他哥不发话他还是不敢坐下。就是由于他哥的一句话,真之便乖乖地从大学预备门退学,改上海军士兵学校。和以立志于文学的正冈子规分道扬镳。 钻研海军   明治19年( 1886年 )进海军兵学校17期班。明治23年( 1890年 )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授予 少尉 候补军衔在 海防 舰比叡上服役,其间救助了触礁搁浅的 土耳其 军舰。作为炮舰筑紫号的航海士(大副、二副或者三副的统称,下同)参加 中日甲午战争 。他在8月30日写给友人的信中说 :“ 联合舰队 的长官们全是海战的外行,在不知清国舰队的所在位置的现在,首先应该设想清国舰队也在企图寻找联合舰队决战,而现在的联合舰队四分五裂。很有可能被正在寻找战机中的清国舰队各个击破。结果他的担心因 李鸿章 一纸电令把北洋水师锁进了 渤海湾 没有变成现实。 战后转 和泉 舰服役。 明治29年( 1896年 )年1月划归 横须贺 ,并且在海军水雷术练习所(海军水雷学校)学习布雷技术,毕业后担任横须贺水雷团第2水雷队副队长。 后来在通讯舰八重山服役升任 大尉 。 同年11月被军令部作为谍报员派往 中国 东北活动。   明治31年( 1898年 ) 日本海军选拔公费留学生,秋山真之落选,即以私费身份留学 美国 。 就读于安纳波利斯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 ,导师是著名的 海权论 发明人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 ,在华盛顿海军大学秋山利用大学图书馆和海军文库钻研兵术理论的研究。这期间正好爆发 美西战争 ,秋山作为观察员提交了报告。秋山参观了美国海军封锁 古巴 哈瓦那港的作战,以此为参考在日俄战争中提出了封锁 旅顺 港的作战方案。 1898年日本海军大学校的校长坂本俊笃少将正好在美国出差,见到真之让他赶紧回去上海大,说没有那个文凭以后怎么混啊,可被真之一句话给问傻了:“回去没问题,但是谁来教我呢?”,将军这才想起来面前这位是海军界泰斗 马汉 的弟子,赶紧着就让他回来当海大战略学教官。 明治32年( 1899年 )1月前往 英国 视察8月归国。明治33年( 1900年 )入海军省军务局第1课,成为常备舰队参谋。   明治35年( 1902年 )成为海军大学校教官。 教授《海军基本战术》、《海军应用战术》、《海军战务》、《海国战略》等课程。秋山真之是日本海军中最早提出将战略和战术区分开来的人,他同时引入“战务”的概念,对日本海军现代化和制度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治36年( 1903年 )8月结婚。 围攻旅顺   日俄战争前夕,海军大臣 山本权兵卫 任命 东乡平八郎 为联合舰队司令的同时, 也把秋山真之找去当联合舰队的第一参谋,负责具体的战术制定和实施。东乡对他的评价是智如泉涌。 根据 俄国 陆军的战略思路,兵力在没有倍于敌军以前是绝不和敌军进行战略决战的。 俄罗斯 是个大陆国家,海军的思路肯定遵从陆军的想法,现在 远东 舰队的吨位火力和联合舰队不相上下,所以可以肯定俄国远东舰队将会龟缩在旅顺港里不出来决战,等待从国内来的援军再对联合舰队形成包围之势,以求一举全歼。决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 秋山真之制定的方案是首先像甲午战争夜袭 威海卫 那样用驱逐舰夜袭 旅顺口 ,如果不成的话采用他在美西战争中在美国舰队上当观战武官时从美国海军那儿学来的“堵塞战术”, 用沉船把旅顺港口堵塞起来,使远东舰队出不出来,以求一举全歼。 首先采用第一套方案,夜袭进行的很不顺利,总共发射了18枚鱼雷,到天亮一仔细清点,俄国军舰一艘没击沉,就两艘战列舰,一艘巡洋舰重伤,所谓重伤也就只要两个月左右的修理就能恢复作战能力——驱逐舰奇袭作战完全失败。只能采取第二套作战方案的堵塞战术了。2月24日堵了一次,没堵成功,3月27日又堵了第二次,还是失败。5月2 日本 来还想堵第三次的,结果岸炮火力实在太猛,无法靠近而只好作罢。沉下去的船都偏离了中心线, 虽然这些沉船对舰只进出有点不便,但是俄国远东舰队真要出来,在岸炮的掩护下排个阵势不会有任何问题。旅顺港是没堵起来,结果堵出了日本海军第一位军神。这是秋山真之的海兵两期前辈,原来驻俄国武官海军少佐 广濑武夫 了提出大面积敷设水雷的建议。这个计划虽然炸死了俄国远东舰队司令官 斯捷潘·奥西波维·马卡洛夫 中将,可日本的两艘战列舰也不慎触雷沉没。秋山真之提出的T字型战法即集中火力打击敌军 旗舰 在1904年 黄海海战 中也因为转弯过于迟缓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决战对马   旅顺口被陆军 儿玉源太郎 、 乃木希典 攻克后,联合舰队返回日本大练兵,准备迎战俄国第二 太平洋 舰队,秋山真之修正了形成丁字队形的问题, 提出了著名的敌前大回头方案。由于不能设想一次炮战就能把俄国舰队全部打到水底下去,秋山真之把自己这次拟定的作战方案称作《七段式作战》,就是从双方主力战舰从见面开打开始,沿着狭窄的 日本海 从对马海峡到 海参崴 总共准备了七次攻击。   如果把联合舰队和俄国舰队相对的日期设为X的话,这七次攻击的内容就是:   1.X日白天,首先争取在对马海峡以南, 长崎县 西部的五岛列岛进行战列舰决战。   2.X日夜晚,北上,在对马以南由驱逐舰和鱼雷艇进行夜战。   3.X+1日白天,在对马海峡西水道再进行白昼战。   4.X+1日夜晚,继续夜战。   5.X+2日白天,在 郁陵岛 附近继续白昼战。   6.X+2日夜晚,继续夜战。   7.X+3日白天,继续在海参崴外海白昼战。   这个计划的确极为精彩同时也是极为困难。其困难之处在于这不是一个一字长蛇埋伏阵,而是同一支联合舰队的一些战舰从对马海峡开始沿着日本海和俄国舰队同步行动,缠着俄国舰队进行反复攻击,稍有不慎,便会 满盘皆输 。   5月27日凌晨五时五分,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从镇海湾向大本营发出了有名的电报:“接到发现敌舰队警报,联合舰队立即出击,今日天气晴朗波浪高”。这是秋山真之起草的。 对马海战 战局的进行一如其计划,甚至比计划的还要好, 只打到第三段俄国海军就投降了 ,俄国舰队遭到了空前的失败,在驶入对马海峡的38艘俄国舰船,沉没21艘,被俘7艘,中立国扣留6艘,逃跑途中损失1艘,损失吨位高达20万吨以上。而日本只损失了三艘鱼雷艇。 战后岁月   明治38年( 1905年 )12月联合舰队解散后担任巡洋舰舰长,第1舰队参谋长。大正元年( 1912年 )12月1日担任军令部第1班长(军令部第1部长)。 大正3年( 1914年 ),在军舰建造问题上发生西门子事件。随后发展成对政府的批判,引起对军界在事件中暗箱处理不满,众议院议员花井卓藏召集响应者要求公开军法会议。同年1月设置调查委员会秋山被指名参加。3月山本权兵卫内阁总辞职, 大隈重信 当选新总理,任命 八代六郎 为新的海军大臣,秋山任军务局长辅佐八代六郎。11月成立治罪法改正委员会,同花井卓藏等人辩论。大正5年( 1916年 )2月调出军令部,委员资格由 铃木贯太郎 继任。 担任军务局局长期间,乘坐巡防舰音羽访问 上海 对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向中国提出招收留日学生的建议。和 孙文 也有接触并在背后支持中国 民主革命 。和小池张造结成“小池部屋”。通过实业家 久原房之助 等人开展革命活动。 明治44年( 1911年 )中国发生 辛亥革命 推翻清朝成立 中华民国 。大正4年( 1915年 ) 袁世凯 复辟,中国各地倒袁之声四起,日本政府和其他西方国家也表示抗议。 川岛浪速 等浪人和参谋本部 田中义一 副参谋长等人主导了第二次 满蒙独立运动 ,秋山作为外务省政务局长也有参与。直至从军令部转出才离开对中政策的智囊团。   大正5年(1916年)3月,前往视察 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朝鲜半岛经 西伯利亚 铁道到到了俄国, 芬兰 等东欧国家。5月到达英国。随后又前往 法国 ,意大利,大正6年( 1917年 )9月前往美国,10月回国。 回国后马上被任命为第二舰队水雷司令官,因为身体原因不久辞职。同年7月选为海军将官会议议员荣誉职位。 大学校教官时代,被邀请参加 佐藤铁太郎 的「天晴会」研究经典, 晩年醉心于灵学和宗教研究。 皈依被多数军人接受的 日莲宗 。还跟从神道家川面凡儿学习神道,两人设立了皇典研究会。在好友海军机关学校教官浅野和三郎的介绍下参加了 新兴宗教 大本教 。秋本是个宗教不定的人。大正7年( 1918年 )去世前钻研 般若心经 。   晩年因为腹膜炎在 箱根 疗养,最后病情恶化在小田原山下龟三郎的别墅去世。 享年49岁。  墓所在 东京 港区 的青山墓地。    作为参谋长期秋山在东乡平八郎身后不为外人所知,直到战后通过岛田谨二被介绍。 昭和 47年( 1972年 ) 司马辽太郎 的小说 坂上之云 使秋山家喻户晓。 秋山小时候很调皮,领着邻居小孩玩打仗游戏。学着书里自己制作焰火。由于太顽皮母亲贞拔出刀说「お前も杀して私も死ぬ」(杀了你我也自杀算了),秋山才有所收敛。喜欢画图,游泳和跑步。少尉候补的时候,喜欢吃饭时候用面包屑做成俾斯麦, 拿破仑 和丰臣秀吉的头像。候补生时期,后辈问他为什么不见他用功成绩还是那么好。秋山回答参考过去考试出的题目,猜测教官的出题心理。 喜欢吃炒豆,口袋里一直放着。所以描写他喜欢放屁。喜欢用军服的袖口擦鼻涕,想作战方案时可以几天不洗澡忘我投入。 从美国归国途中遭遇赌博骗子。 输光的秋山用刀逼骗子把骗去的钱还了出来。    日俄战争中日本海海战是其人生的最高点,此后除了准确预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特别表现。但是海军因为他在日俄战争中的功绩加以神话。   东乡平八郎评价秋山智如潮涌。 戴季陶 在其著作《日本论》中将秋山描述为神机妙算的军师。    诗人正冈子规是秋山少年时代的好友,在东京的共立学校也是同学经常一起游玩。后来成为 大藏省 官员的胜田主计也是秋山和子规在松山时的好友。   日本海海战时秋山的电报『本日天気晴朗ナレドモ浪高シ』明文是"今日天气晴朗但是浪高",意思是今日天气晴朗主力舰出击可能,但是小型船只不宜出击的意思。短短13个字就表达了很完整的意思。得到高度评价。此外旗语「皇国ノ兴廃此ノ一戦ニ在リ、各员一层奋励努力セヨ」(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君当需愈加奋力)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日本海海战胜利后联合舰队解散时东乡平八郎的训示也是秋山起草。因为受到文章感动美国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 派人将其全文翻译后分发到美国海军各单位。「秋山文学」也由此名噪天下。 一场日俄战争打下来,秋山真之受不了这种精神重压,成了个怪人。在给军令部的总结报告的头四个字赫然是:“天助神佑”。 看过戴季陶的《 日本论 》的人肯定会对戴季陶笔下的那个成天满脑子封建迷信,成天神神叨叨的海军中将秋山真之很有印象。 秋山真之本质上是个文人,他是被他哥哥秋山好古糊弄的从了军,其实他不适合这种充满杀戮的战场。日俄战争以后秋山真之一再要求退役去当出家当和尚,可是那样做了大日本海军就很没面子,所以秋山的要求一直得不到批准。 对于秋山真之的要求日本政府不但不批准,反而还给秋山不断加官进爵,最后任命他为海军省最重要的军务局局长,海军中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秋山真之在第二舰队司令官任上时患了腹膜炎,坚决拒绝医生治疗而去求神拜佛, 50岁时就在任上病死了,遗嘱是坚决要儿子代父出家当和尚。这位秋山参谋,其实也是被日俄战争累疯的, 日本人 有这么一句话:“ 日俄战争要去了儿玉源太郎的肉体,要去了秋山真之的精神”。 秋山真之死后,日本政府在海军大学校兵棋推演室的门口,树立了他的半身铜像。 http://baike.baidu.com/view/299257.htm 正冈子规 (1867~1902)    日本 歌人、俳人。 本名常规,别号獭祭书屋主人、竹之乡下人。生于 爱媛县 ,父亲是松山藩士。 东京大学 国文学科中途退学后,入日本新闻社。最初有志于哲学和政治,后受 幸田露伴 所作《风流佛》的影响,从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有小说《月亮的都城》(1892)、《花枕》(1897)、《曼珠沙华》(1897)等。1891年冬,着手编辑俳句分类全集的工作,1892年开始在报纸刊载《獭祭屋俳话》, 提出 俳句 革新的主张。1893年发表《芭蕉杂谈》,对 芭蕉 作出独特评价。1895年从军参加 中日甲午战争 ,因肺病恶化而退伍。 1898年出版的《俳句诗人芜村》,对主要吟咏风景的与谢芜村给予高度评价。他还主持出版同人俳句杂志《杜宇》。发表《致歌人书》(1902),推崇《万叶集》,贬低《古今和歌集》,为此曾同 与谢野宽 发生激烈论争。    子规认为俳谐连歌缺少文学价值,主张使发句(起句)独立成诗,定名为俳句,为后世沿用,俳谐连歌随之衰落。 他的著作还有随笔集《松萝玉液》(1896)、《墨汁一滴》(1901)、《病床六尺》(1902)、《仰卧漫录》(1918)等。
个人分类: 人文思考|6111 次阅读|7 个评论
谁是真正的近代中华民族之魂——感怀梁启超先生
热度 2 yurongming 2011-6-21 17:10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关于饮冰室主人称号的来历,他在《自由书》中有风趣的解释:“ 吾读孟子‘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以名吾室 ”。提起梁启超,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那激荡人心、挥洒华丽的《少年中国说》,其实,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而"唤醒国人,改造国民性"才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本文无意赘述梁启超一生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只是提请大家注意,梁启超一生不管从政还是埋首学术,其宗旨都可以归结到两个字——“新民”。为了这个理想,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郭沫若曾提到过梁启超对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确实,现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文人几乎没有不受过他影响的。但是,梁的一生又是充满悲剧性色彩的,他的一生总与整个社会总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当所有的人都喊着要彻底推翻旧道德、旧文化的时候,他偏偏力陈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所有的人都高唱自由、歌赞革命的时候,他又撰文痛诉革命的危害及弊端……。他的思想一生都在变, 唯一没变的是清醒的眼光、深厚的悲悯和满腔对国家、民族炽灼的热忱 。他曾说:“ 真正爱国者,除国事无他事,除国忧无他忧 ……”,这其实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他喜欢论英雄、赞英雄,“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是他最为津津乐道的西方名言。他把英雄分为先时的和顺时的英雄,先时的英雄总是命运不济,而顺时的英雄则呼风唤雨。事实上,他清醒地看到,自己就是这么一个先时的英雄,但是,梁公最让人感动、让人敬佩的地方也就在这里: 明知道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却甘心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牺牲奉献,自始至终无怨无悔 ! 不管从文章还是经历,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他那满腔的热血!护国战争,对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不屑一顾,心系学生蔡锷的危急,在三个好友已经被害,还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独闯敌营,回忆这段历史,最耿耿于怀的却只是“我梁启超从此便是再无父亲的人了!”;以财政部长之尊,甘愿投身学术,再也不问政治;被医院错割掉仅存的好肾,为了西医在中国的推广,硬生生止住家人告状打官司的想法……按当今社会的说法,梁公是一个真正的“傻子”,但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为一个真正的圣人!若论谁是近代中华民族之魂,我坚信,没有谁比他更有此资格承当! 不管历史曾对梁公多么的不公平,但是,“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大浪淘沙, 真正的伟人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露光芒 ! 读完《饮冰室全集》,我只有钦佩、只有敬仰,特赋诗一首,略表衷心。 远怀任公梁启超先生 卓如豪迈千古特, 任公圣莲尘梦惊。 寸血燃冰伤国运, 慈心煮酒为新民。
个人分类: 读书杂感|3583 次阅读|6 个评论
看看现在小学生在学什么——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wuyang2468 2011-5-29 14:05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一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再看看现在大学生都学到了什么!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梁从诫先生为什么树葬在十三陵国际友谊林?
viclee 2011-5-10 14:26
昨日,看到梁从诫先生骨灰树葬十三陵的消息,感到非常吃惊!虔敬的面向北方,鞠躬三次。 遵照梁从诫生前回归自然的心愿,昨日,梁从诫的多位亲属、友人和“自然之友”成员在昌平区十三陵国际友谊林,为梁从诫举行树葬。老人入土为安,投入了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但我不理解的是:梁从诫先生为什么树葬在十三陵国际友谊林? 我记得在北京植物园,有一座梁家墓园,环境幽静,苍松翠柏 , 庄严肃穆,是梁思成设计的 , 他的爷爷梁启超的墓和他们一家很多人的墓都在那里,里面 还有一颗“母亲树”,是梁启超先生的后代为其第二夫人王桂荃女士而栽植的。这是凭悼瞻仰梁氏家族的一个家族墓地,也成为了北京植物园的名人遗迹。 他的爸爸梁思成,妈妈林徽因,都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是中国国徽的设计者,死后也都没有安葬在家族墓园。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八宝山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遥。他的妈妈林徽因的墓地也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墓区,二为骨灰堂。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也同样分属两地。因为政治, 她和梁思成先生无法葬在一起。生前恩爱在一起,死后却要被分开,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 梁从诫先生,既没有陪他爷爷,也无法陪她的爸爸和妈妈,自己选择了昌平一片树林,与大自然在一起,在柏树之下,魂归自然。 梁启超、梁思成、梁从诫, 三代 人走了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的人生道路,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可惜,他们死后,一家人依然没有安葬在一起。哎!
个人分类: 短论评述|5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寅恪求职记
热度 6 halcon 2011-5-5 05:42
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被梁启超推荐到清华大学国学院的。推荐过程是这样的: 曹云祥校长问梁启超“陈先生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回答“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陈寅恪是为怪才,他在海外留学二十余年,潜心读书却对学位淡然处之”。 曹校长又问“有没有著作?” 梁又答“没有著作。” 曹校长为难起来“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那怎么行呢。” 梁大怒说:“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却没有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说完延长而去。 最终,曹校长同意聘用陈寅恪。 从这个故事你读出了什么呢?
2623 次阅读|14 个评论
【陈氏微博】梁启超最佩服的人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4-28 23:22
  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先生说到顾亭林先生,认为是自己“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   好像科学网上的名博周可真兄主要就是研究顾炎武的,我哪天到了苏州,一定得好好请教一下他。   梁在书中说,“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这个评价应该说非常高了。
个人分类: 人论|2773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承鹏的清华大食堂
热度 1 wido 2011-4-27 09:22
本文来自李承鹏大哥,写的很诗意,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我们都期待中国大学和中国教育有一天能够在世界舞台高歌猛进,嗨皮透顶;我们讥讽和抱怨,用崔永元的话说,这就是建设性的意见。 下面是原文: 昨天贵阳,我以为房间里的遥控器又中病毒了,各个频道统一静止在一个隆重的画面上,不动。后来我又以为这是应广大中老年影视观众要求,两会又在赶拍续集。再后来才知,是满朝文武都去朝贺清华大学百年。清华大学,确实百年了。 为了表明这代表民意,本次朝贺被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为了显示万源归宗,五万学子齐齐回家,包括当年那些为了更好地爱国才毅然打入美国内部的企业精英也不怕暴露,回家,并注明,这笔会议巨资大多由他们捐赠……搞了很久,遥控器才自动修复,此时,贵州地方新闻愉悦地说,西南片区的孩子们,终于吃上可口午餐。 制造一次盛会是多么必要。我还看到一个清华制做的纪念百年特刊封面照片,上面当然是有很多亮点的。比如它并不按国际惯例以进校先后顺序或学术成就排列校友头像,居顶的领袖很清晰,下面的学者依次模糊,在李毅吧网友指点下可才发现……胡适置于一处阴影中,陈寅恪也显得很渺小,费孝通应该在吧,闻一多麻烦大家帮忙指点一下在哪儿,我一时没发现。好在有梁启超。总之,这不是一张校友图,是人事干部组织图。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近些年来清华大学的人才成果,发现它主要是倒金字塔形状地培养了好多好多的部省以上级官员,以及次多的建筑师,以及次次多的两弹一星元勋,所以一个叫嘟嘟美女的博友说它可以是党校清华分部,我说它也可以是一所原子弹研究学院。但不要问梁思成了,他的思想其实是违章建筑,随着北平古城一起浮云,因为,有了新中国,不必梁思成。更也不要问朱自清、沈从文、王国维、赵元任、曹禺这些文科巨匠,打我高考报志愿那会儿,我一直以为清华其实是出品建筑师的地方,技术归鲁班传人管,编制归建设部管,思路归拆迁办管。总体来讲,这是因为建筑比文学更安全,比历史更安全,看吴晗,脑子一发蒙就写出了跟红宝书教科书不一样的话。 昨晚盛宴,清华校长兴奋得肾上腺素都快从顶上闷出来了,看着那张迫切的脸,我知道他很想建世界一流大学。不必迫切,其实在上面看来,清华早就是世界一流——虽然耶鲁的毕业生中有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五位诺贝尔化学奖、八位诺贝尔文学奖和八十位普利策新闻奖、以及无数格莱美奖。但你得知道,那些奖是不必要的,耶鲁毕竟没获得过“鲁班奖”“五个一进步奖”“双拥建设奖”以及“精神文明奖”,不仅耶鲁而且哈佛、斯坦福,都未得,可见整个世界学术都自绝于中国,多孤独,是它们之人生污点。想通此节,友颜和虫颜都大喜,让我们荡起双桨,听高晓松和李健放声高唱,今夜清华,韶华似水,百年辉煌。 那是多么和谐的一片君臣景象,春意浓处踏花去,那时清华也不是清华,而是左国子监了。见此盛景,想必右国子监的北大也很着急,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许多年,清华和北大也很像传说中的少林与武当,两派一直争谁才是武林正宗,清华势大力沉,北大轻灵飘逸,一言不和,拔刀相见。不过最近改了打法,两派忽然明白崆峒、峨嵋、华山、衡山等小派环伺在侧,打打杀杀不重要,跟中环的琛哥说的一样,重要的是要小弟要多、扩大实力。由此创造世界学术史上的奇迹,院长、教授头衔后面统统都加了跨国托拉斯CEO、CFO。由此不赚四千万,不要来见为师。到最后,易筋经就练成了洗脑经,你以为是清华大学堂,其实是清华大食堂。用食堂的思路办学,不见学者三千,只见食客如云。 众云云,食客如云。就是这样,全国都这样,连五虎断门之类的小派也这样。不见学术之独立,用食欲代替了求知欲,把学堂变成食堂,少林武当是通吃江湖的大饭票,崆峒、华山、五虎断门刀是小饭票,条条大路通罗马,票票学历都腾达,每一个饭局就是文凭大聚会,每一次盛会都见大胃。你要是小心,可搜到一张人民大会堂从背后拍摄的盛会照片,清一色的秃头中年人,深色西装,洒满一脸,不,洒满一背的正气凛然的食色性也。 清华有六十年没给我们贡献过大师了,只剩一群上书房行走,和官场熟练工。所以清华的人也不要来骂了,我说的是中国教育,一方面我们被喂着药,一方面我们被包着饭,其实我也卑贱地属于五虎断门派的小食客,自清华腰斩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那八字后,我们都没了教育。最后说,等会儿我将前往乐山一所更五虎的大学讲座,我想了一想,要讲那里有个叫沙湾的地方有个姓郭的老乡,怎么从一个引吭高歌的战神,变成一个半月板软掉的文人。 或者不讲,直接开饭吧。鞠一躬,向用无敌胃酸消化了我们青葱年华的大食堂。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5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国家到底怎么啦?我不知道!
热度 12 yangruirui 2011-4-25 22:03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曾几何时,总认为自己是一个热血青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摆于书桌前,常读心中鼓励自己,希望有一天能够以自己所学回报这个国家和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自高中起,就很崇敬像钱学森老人那样的一代科学家,我并不奢求以后自己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常和老婆自嘲,如果以后能赶上钱老的一个脚趾头,则自己一生无憾矣!这样的信念一直在支撑我不断地前进,遇到困难时永不退缩。因为,我更坚信,少年强则未来中国必将强大。这些年来,看到自己国家经济蒸蒸日上,国立昌盛,心里很是高兴,更感到一个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则不免让人感到心寒和胆怯:“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八刀杀人“事件、“菜农自杀”事件、“抗强拆自焚”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等的不间断的连续发生,我真的有点蒙了。我想不通,这个我所至爱的国家,这个 GDP 已经称为世界第二的国家,这个我一直奋斗要为之服务一生的国家,它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在这个国家会出现这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的领导都在干嘛,他们难道真的就没有听到这些来自民间广大人民的呼声吗?如果让我以后去服务一个至人民生死与不顾的国家,那我辛辛苦苦的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曾为北京奥运兴奋过,在家乐福门前抗议过,为汶川地震同胞乞捐过,为玉树灾民伤心痛苦过,更为中国加油呐喊过!那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可是现在,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再次燃烧起我们的这份激情呢?每天充斥眼球的都是一些什么垃圾事件呢?这个国家还能否再次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吗?再次让我愿意重拾勇气为它奋斗呢? 曾经,我也有过一些看起来不太现实的理想,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个国家一些丑陋的东西,去完善这个国家一些不健全的体制,可是,现在,虽然我也许还会一如既往的向前,但是我的心却有些畏惧和胆怯了。我变的更加现实,或许努力和不努力都已经这样了。在这个中国,永远都是官比民大,当官的永远都不曾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公仆,科学家永远都比上政客,永远都是领导在前,教授在后,农民永远都是农民,永远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最低层。古时候贫苦人家的孩子或许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彻底翻身,可现在,高等教育整个感觉就是一个笑话,大学毕业啥都不会,硕士整个就是混日子,而博士就是在不断地创作一些对社会没有意思的垃圾论文,这个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拼爹的时代。 博士生待遇低仅仅只能维持自个的生计,这个我不在乎,只要能生活下去,不向父母伸手要钱就行;提供给博士生的科研条件得不到满足,这个我也不在乎,无非就是两三天可以做完的试验花一个月来做而已;可是,我心中逐渐在消失继续为这个国家奋斗的信念,失去对这个国家的热爱,这个我在乎,我担心,我怕! 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可是强大不能仅仅以 GDP 来衡量,人民的幸福指数应该更为重要。 小时候经常唱起,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真希望如此啊! 最后,引用一段网络上看到的: 高晓松曰:有法有天时人民奉公守法,无法无天时人民替天行道。太史公曰:法为社会规范,天为公平公正执法之社会环境。有法有天,是为治世盛世,无法无天,则为乱世。家鑫杀人而不死,则人人皆可杀人而无偿命之忧。百年后言之,可曰:乱世之兆,家鑫案也!
39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热度 1 jiyipeng 2011-4-15 18:49
咏李鸿章 其一 剿捻有大略 平吴亦诵奇 功业赖强毅 宠辱寸心知 遭逢变局始 祸福诚相依 但效纵横术 无益弥缝时 其二 小小寰球成一体 五洲四海入霸图 旧邦因循奉遗策 庙堂无算空踯躅 可笑六军无一帅 黄海一战水师无 莫说少荃多制肘 裙带密处英物疏
个人分类: 诗词自娱|2021 次阅读|2 个评论
【麻雀博文】梁启超的谦虚与不谦虚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4-13 05:42
  在谈到数学物理,梁启超开始谦虚起来:   历算学在清学术界占极重要之位置,不容予不说明。然吾属稿至此乃极惶悚极忸怩,盖吾于此学绝无所知,万不敢强做解事。   然后,说到中医,梁先生就不谦虚起来,他认为:医学方面,中国所传旧学,本为非科学的。   随后就举了一个中医中有现代医学精神的,王勋臣,引用起来,最后感慨:可惜当时的人没有把这位先生当作一派之开创者啊。那意思是,中医本来也有机会现代化的,可惜被那些保守势力和没有远见卓识的人士给耽误了。   这对于我,是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另外一个知识,原来本来是有机会改弦更张的,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带头人,糟糕的是我们自己主动失去了机会。
个人分类: 史论|3653 次阅读|4 个评论
【麻雀博文】梁启超认为能和自己比肩的几位思想家
陈安博士 2011-4-13 04:47
  1,章太炎(章炳麟):提倡种族革命,同时在考据学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2,严复:中文也很好,翻译“英国功利主义派”书籍,成一家之言。   3,孙文:梁认为孙虽然不是学者,但是眼光极敏锐,最早提倡社会主义。      当然,现在来看,由于梁后期著述依然很多,远远超过了其他几位,而章严各有弱点,孙则不专门治学,这样,老大是谁也就显然了。
个人分类: 人论|2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麻雀博文】梁启超在中国思想界算老几?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4-13 04:39
  看了几部梁启超的书之后,我发现梁启超先生的思想被我们大大地低估了。   他至少应该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重要的思想家(没有之一),如果不是古往今来最重要的一个的话。   可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牛,却没有把他的思想作为建国之基本思想和方法呢?   其实,这和巴金被供起来但是他的作品却不让广泛传播一样,中学课本里巴金的作品极少。   主要原因是,巴金和梁启超都鼓吹自由主义,鼓吹思想领域的民主和科学,这个东西极易进入政治领域,所以,不管是孙文也好,还是蒋介石也好,都不会把他们的东西纳入国家的思想体系中去。   题目里问题的答案是,梁启超在中国思想界是不折不扣的老大,无人能及。
个人分类: 人论|2583 次阅读|7 个评论
【麻雀博文】义和团丢尽了中国的丑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4-11 06:48
  梁启超先生认为,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保守势力将对于变法的仇恨迁怒到了外国人头上,接着就是政府利用爱国贼——义和团——制造事端,其结果则是丢尽了中国的丑。   而满洲政府的权威也从此彻底成为裹脚布,签订条约,西太后回京等。   梁启超说:“哈哈哈!滑稽得可笑,‘变法维新’这面大旗,从义和团头目手中重新竖起来了。”
个人分类: 史论|3246 次阅读|7 个评论
【微博】梁启超先生对于清代学术的总结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4-9 22:59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的第一节,梁认为清代学术的趋势是不错的,因为 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此外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个人分类: 书论|2708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博】休息几天,看看书,试试微博
陈安博士 2011-4-9 21:38
  买了快一年了,才有时间翻开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本书,感觉有点意思,我得好好看看。   这几天里只写微博.......
个人分类: 书论|2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农学会
kejidaobao 2011-3-28 11:07
中国农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以研究农业问题为宗旨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团体。 中国农学会渊源可追溯到1895年孙中山首创于广州的农学会、1896年梁启超等创立于上海的农务会。1917年1月,中国最早留学回国的农学家王舜臣、陈嵘、过探先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农学会,张謇被公推为名誉会长,陈嵘被选为第一届会长,会员有50余人。至1948年,会员达6251人,团体会员267个,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共举办年会26次。 1950年,在中华农学会基础上,吸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延安中国农学会、新中国农学会等组建中国农学会。1956年,中国农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杨显东为理事长,各专科学会和地方学会有29个,会员1906人。 目前,中国农学会已发展成为32个分会(专业委员会)、30万会员的农业综合性和学术性社会公益团体。主办《中国农学通报》、《棉花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食用菌学报》等学术刊物。2006年设立面向全国农业行业的综合性科技成果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责任编辑 朱崇开(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学共同体介绍|4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江春水向东流-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冯用军 2011-2-28 18:11
一江春水向东流-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这两天,网络上一张民国时期的毕业证引发了大伙的强烈兴趣,有人甚至称它是“史上最牛毕业证”。毕业证的主人叫李鸿樾,“清华学校研究院”毕业,而网友之所以说这张毕业证书牛,是因为导师一栏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国学门四大导师。据悉,李鸿樾是浏阳人,曾在长郡中学、浏阳公学等校任教或任职。 网友速速围观之后皆感慨:太牛了!唐大麦:只能羡慕嫉妒恨了。ZZ張專:真的假的,这人也太幸运了。就算在当时的清华堂,也不是人人都能赶上这么强的导师阵容的吧。河蟹愚乐:一张强大的毕业证,导师的阵容太牛逼了。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没那么幸福了……江力北大著名文化青年:这就是江湖上传闻已久的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宓也是国学院成员!公民ZHOUYang:这是毕业证+最具说服力的介绍信啊。 记者根据毕业证上的信息,在湖南省浏阳县找到了认识李鸿樾的老人杨圣木。今年87岁的杨圣木老人住在浏阳一中一栋教师楼里。1938年,他到这所学校读书的时候,校长正是李鸿樾。 “那张毕业证我们都见过。浏阳师范校庆的时候,学校搞了个教师展览,他的毕业证也被展出来了,导师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 杨老的记忆中,李鸿樾是个很特别的老师,“概括来说就是,学问好,品德好,对人特别客气,生活简朴。” 杨老说,李鸿樾祖上很风光,伯祖父(李鸿章)曾是两江总督,李鸿樾5岁读私塾,民国八年(1919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之后,李鸿樾先后在湖南省立一中、浏阳中学等校教书。 “李老学问很深,对‘宋儒理学’研究颇深。他很重视道德教育。每次批评学生或者老师,他都要给你深深鞠一躬,还作揖,通过自己的品行感染你。” 据《潇湘晨报》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由大学制造的,而是在社会中创造的。——冯用军 多年前,民族主义的愤怒青年李书福写过一首诗:“寒冬去,春天到,埋头苦干静悄悄。不要吵,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欧美风,韩日潮,崇洋媚外何时了?中国车,飞多高,奋战十年变大雕!” 李书福热爱写诗。诗意中除了励志的豪情,比如那首《力量》——“力量在风中回荡/奇迹在蓝天下闪光”,也不乏创业的苦情,有一首叫《人在旅途》,“谁知前方有多少条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记忆深处/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 幸福总是一览无余,而不幸却是辗转难尽。事实上,李书福身上也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他称自己宁愿像一块石头,宁愿被人踩,也不愿改变自己。 1999年,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台州调研,李书福当面请命:“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也就在此时,他说出了那句广为传颂的话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幸福与不幸福,不能用钱来衡量。我告诉你,有钱并不一定幸福,你今天发愁怕被人家偷了,明天又担心这个钱来路是不是有问题,后天又考虑这个钱怎么花。你整天发愁,你一点都不会幸福!我感到幸福,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我的理想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
热度 1 nillgump 2011-2-26 21:46
前记: 本文是清朝末年 梁启超 所作的 散文 ,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瑾以此文告诫自己和同龄的年轻人,野蛮体魄,文明精神,愿我中华民族再次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这个称呼,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在我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常喜欢行乐。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老年人常常厌事,少年人常常喜欢任事。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阳。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犊。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飞侠。老年人如释义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泼的戏文。老年人如抽了鸦片洋烟,少年人如喝了白兰地烈酒。老年人如告别行星向黑暗坠落的陨石,少年人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不断延伸的大铁路。老年人如秋后的柳树,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泽,少年人如长江涓涓初发源。这些是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梁启超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梁启超说:令人悲伤的老大啊!浔阳江头琵琶女,正当明月萦绕着空船,枫树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衾被冷得象铁,在似梦非梦的朦胧之时,回想当年在长安繁华的红尘中对春花赏秋月的美好意趣。清冷的长安太极、兴庆宫内,满头白发的宫娥,在结花如穗的灯下,三三五五相对而坐,谈论开元、天宝年间的往事,谱当年盛行宫内的《霓裳羽衣曲》。在长安东门外种瓜的召平,对着身边的妻子,戏逗自己的孩子,回忆禁卫森严的侯门之内歌舞杂沓、明珠撒地的盛况。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阿拉比被幽禁在斯里兰卡,与三两个看守的狱吏,或者前来拜访的好事的人,谈当年佩着短刀独自骑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大地,浴血奋战在海港、大楼,一声怒喝,令万国震惊恐惧的丰功伟业,起初高兴得拍桌子,继而拍大腿感叹,最后持镜自照。真可叹啊,满脸皱纹、牙齿落尽,白发正堪一把,已颓然衰老了!像这些人,除了忧郁以外没有别的思绪,除了悲惨以外没有其他天地;除了萎靡不振以外没有其他精神寄托,除了叹息以外没有别的声息,除了等死以外没有其他事情。美人和英雄豪杰尚且如此,何况平平常常、碌碌无为之辈呢?生平的亲戚朋友,都已入于坟墓;日常起居饮食,依赖于别人。今日得过且过,匆匆哪知他日如何?今年得过且过,哪里有闲暇去考虑明年?普天之下令人灰心丧气的事,没有更甚于老大的了。对于这样的人,而要希望他有上天揽云的手段,扭转乾坤的本领,挟山跨海的意志气概,能还是不能?   真是可悲啊,我们中国果真已经是老大帝国了吗?站在今天以纵览往昔,尧、舜和夏商周三代,是何等美好的政治;秦始皇汉武帝,是何等的英雄豪杰;汉代唐代以来的文学,是何等的兴隆繁盛;康熙、乾隆年间的武功,是何等的盛大显赫。历史家所铺叙记载的,文学家所尽情讴歌的,哪一样不是我们国民少年时代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陈迹呢!而今颓然衰老了!昨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又割去十座城,处处穷得鼠雀不见踪影,夜夜扰得鸡犬不得安宁。全国的土地财产,已成为别人怀中的肥肉;四万万父兄同胞,已成注名于他人户册上的奴隶,这难道不就象“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人一样吗?可悲啊,请君莫说当年事,衰老憔悴的光阴不忍目睹!像束手待毙的楚囚相对,孤单地自顾垂危的身影,性命险危,可谓朝不保夕,国家成为等死的国家,国民成为等死的国民。万事已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一切都听凭他人作弄,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劝说   梁启超说: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这是今天地球上的一大问题。如果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过去的国家,即地球上原来就有这个国家,而今渐渐消灭了,以后的命运大概也差不多快完结了。如果不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未来的国家,即地球上过去从未出现这个国家,而今渐渐发达起来,以后的前程正来日方长。要想判断今日的中国是老大?还是少年?则不可不先弄清“国”字的涵义。所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那是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住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治理他们这块土地上的事情,自己制定法律而自己遵守它;有主权,有服从,人人是有主权的人,人人又是遵守法律的人,如果做到这样,这就可以称之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地球上开始有名符其实的国家,只是近百年以来的事。完全名符其实的,是壮年的事情。未能完全合格而渐渐演进成名符其实的,是少年的事情。所以我可以用一句话判断他们说:欧洲列国今天是壮年国,而我们中国今天是少年国。 国家威望   大凡古代中国,虽然有国家的名义,然而并未具备国家的形式。或是作为家族的国家,或是作为酋长的国家,或是作为封建诸侯的国家,或是作为一王专制的国家。虽种类不一样,总而言之,他们对于国家应具备的体制来说,都是有其中一部分而缺少另一部分。正如婴儿从胚胎变成儿童,他身体上一两种肢体器官,先开始发育形成,此外的部分虽已基本具备,但尚未能得到它的用处。所以唐虞尧舜以前为我国的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我国的乳哺时代,从孔子而来直至现在是儿童时代。逐渐发达,至今才开始将进入儿童以上的少年时代。他的发育成长之所以如此迟缓的原因,是历代的民贼阻碍遏止他生机的结果。犹如童年多病,反而象衰老的样子,有的甚至怀疑他死期就要到了,而不知道他全是因为没有完全成长没有名符其实的原故。这不是针对过去说的,而是放眼未来说的。 我是少年中国   况且我们中国的过去,哪里曾出现过所谓的国家呢?不过仅仅有过朝廷罢了!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自立于这个地球上既有数千年,然而问一问这个国家叫什么名称,则竟没有名称。前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的,都是朝廷的名称罢了。所谓朝廷,乃是一家的私有财产。所谓国家,乃是人民公有的财产。朝代有朝代的老与少,国家也有国家的老与少。朝廷与国家既是不同的事物,那么不能以朝廷的老少指代国家老少的道理就很明白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代,是周朝的少年时代。至幽王、厉王、桓王、赧王时代,就是周朝的老年时代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时代,是汉朝的少年时代。至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时代,就是汉朝的老年时代了。自汉以后各代,没有一个朝代不具有少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凡此种种称为一个朝廷老化是可以的,称为一个国家老化就不可以。一个朝廷衰老将死,犹如一个人衰老将死一样,与我所说的中国有什么相干呢。那么,我们中国,只不过以前尚未出现在世界上,而今才刚刚开始萌芽罢了。天地是多么广大啊,前途是多么辽阔啊,多么美啊我的少年中国! 事件证局   玛志尼,是意大利三杰中的魁首。因为国家的事被判罪,逃窜到其他国家。于是创立一个会,叫做“少年意大利”。全国有志之士,象云涌雾集一般响应他。最后终于统一复兴旧邦,使意大利成为欧洲一大强国。意大利,乃是欧洲的第一老大帝国。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全国土地隶属于教皇,政权却归之于奥地利,这大概是所谓衰老而濒临于死期的国家了。但产生一个玛志尼,就能使全国变成少年意大利,何况我们中国确实处在少年时代呢!堂堂四百多个州的国土,凛凛然有四万万国民,难道就不能产生一个象玛志尼这样的人物吗! 痛心疾首   龚自珍诗集中有一首诗,题目叫《能令公少年行》。我曾经十分爱读它,喜欢体味它用意的所在。我们国民自己说自己的国家是老大的话,那便果真成老大了;我们国民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是少年,那便真是少年了。西方有句民间谚语说:“有三岁的老翁,有百岁的儿童。”那么,国家的老与少,又无确定的形态,而实在是随着国民人心的力量变化而增减的。我既看到玛志尼能使他的国家变成少年国,我又目睹我国的官吏士民能使国家变成老大帝国。我为这一点感到恐惧!象这样壮丽浓郁、风度优美举世无双的少年中国,竟让欧洲和日本人称我们为老大帝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掌握国家大权的都是老朽之人。非得吟诵几十年八股文,非得写几十年的考卷,非得当几十年的差使,非得熬几十年的俸给,非得递几十年的名帖,非得唱几十年的喏,非得磕几十年的头,非得请几十年的安,否则必定不能得到一官,提升一职。那些在朝中任正副部长以上,外出担任监司以上官职的,一百人当中,其中五官不全的,大概有九十六七人。不是眼瞎就是耳聋,不是手打颤就是脚瘸跛,再不就是半身风瘫,他自己自身的饮食走路、看东西、听声音、说话,尚且不能自己处理,必须由三四个人在左右扶着他挟着他,才能过日子,象这样而要叫他担负起国家大事,这与竖起无数木偶而让他们治理天下有什么两样呢!况且那些家伙,自从他少年壮年的时候就本已不知道亚细亚、欧罗巴是什么地方,汉高祖、唐太宗是哪一朝皇帝,还嫌他愚笨僵化腐败没有到达极点,又必定要去搓磨他,陶冶他,等他脑髓已经干涸,血管已经堵塞,气息奄奄,与死鬼作邻居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交付在他手中。真可悲啊!老大帝国,确实是老大啊!而他们那些人,积聚了自己几十年的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才刚刚得到这个红顶花翎的官服,中堂大人的名号,于是使出他全副的精神,用尽他毕生的力量,以保持它。就象那乞丐拾到金子一锭,虽然轰隆隆的响雷盘旋在他的头顶上,而双手仍紧抱着他装钱的囊袋,其他的事情就不是他想顾及,不是他想知道,不是他想听到的了。在这个时候你告诉他要亡国了,要瓜分了,他怎么会跟从你听这些消息,怎么会跟从你相信这些消息!即使果真亡了,果真被瓜分了,而我今年已七十岁了,八十岁了,但只求这一两年之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地过了一世了!如果不得已,就割让两三个省的土地双手献上以示恭贺敬礼,以换取我几个衙门;卖几百万人民作为仆人奴隶,以赎取我一条老命,有什么不可?有什么难办?真是可悲啊!今天所谓的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全都在这里了。“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让走无常来当医生,携着催命符以祝寿,唉,令人悲痛啊!以这样的办法来统治国家,这哪能不老而将死呢,甚至我怕他未到年岁就夭折了。 责无旁贷   梁启超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中国的,是中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中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中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 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是光明盛大的样子;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2798 次阅读|1 个评论
梁启超家还有点老北京的模样
xupeiyang 2011-2-24 09:51
 昨天是戊戌变法领袖人物之一梁启超的诞辰日。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沟沿胡同23号是梁启超当年在京的居住之所。各种自建房屋已将故居切割成大杂院,只有门口的东城区文保单位标牌表明该院落有着特殊身份。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2/24/c_121115988.htm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热度 11 wangxh 2011-2-21 17:10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是被美国媒体称为“中国的原子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邓稼先临终遗愿,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基础是邓稼先们用命赶抢出来的。其实那时我们不仅仅搞出了“两弹一星”,还有人工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还有南京长江大桥……只有在那个时代我们才能够依靠自力更生,为新中国创造“无中生有”的奇迹。 不经历苦难,就不会产生高深的思想认识,也就做不出惊世骇俗之举。邓稼先们是亲眼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践踏的惨象的,也亲历了被专制的封建思想统治、奴役的中国老百姓是怎样的度日如年。所以邓稼先学成回国后立志报效祖国,隐姓埋名 28 年、默默地为祖国的核事业贡献着青春、智慧和生命,建立了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的确应该是现代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在做出了无论如何称赞都不为过的卓越贡献之后,得到的奖金竟然仅仅十块钱!临终的愿望只是去天安门广场看看......四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们在农家小院指挥了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推翻了当时的反动统治;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邓稼先们也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炸响了我们的原子弹和导弹,升起了中国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云霄。这就是一种为祖国、为民族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值得我们后来人尊重与效仿的科学精神!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一位学贯中西的集大成者。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之一就是力争将西医引进中国,在一个闭关锁国成为主流文化思想意识的国度,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讲,这是何等的艰难。在生命的晚期, 1926 年 3 月 8 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施行切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这是一种为科学、为国家而不记个人得失的学者精神! “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的话言犹在耳,那么我们还有哪些方面在别人后面呢?从鸦片战争以来,许多志士仁人都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都在探求中国近代以来落后的根源,出现了“实业救国论”和“科学救国论”,逐渐形成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其实这些思想仅仅反映了表面现象,实质是思想的落后,一种被奴役思想的惯性使然。直到 21 世纪的现在,我们意识形态的主流不仍然是“唯长官意志论”吗?虽然到处张贴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治厂”等口号标语,实际上我们的“法”在哪里呢?还不是在长官的头脑里吗?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传授道理、思想,人类社会进步之思想,也许这是我们这个积弱的国家更需要的。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科学知识、教会学生写科技论文,更使他们懂得为了什么去学习、去创造。另一方面, 年青的学生也不都是仅仅为了获取功名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学的,他们中的一大部分很想为祖国、为这个民族做些事情 ,但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与辅佐,需要领路人,这正是我们为教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鄙人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也因此得到了学生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此言不假。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其利,必有其弊;而且往往利愈强,弊亦愈强矣,我们的文化亦然。看看随手拈来教育界的荒唐事吧:《 徐林林:破格提拔 24 岁女副院长 》,《 视频:小学教师胁迫数女生轮换陪睡 》。是故,为了“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力争在国防、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追赶发达国家的同时,我们必须更要注重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方面的追赶与加强,这只有靠教育!
个人分类: 科研|7565 次阅读|16 个评论
读书随想:读梁老《少年中国说》
热度 1 Shifengyu 2011-2-14 17:29
春节期间,偶尔看到初中曾经学过的古文,一百一十年前,梁启超老先生的杰作《少年中国说》(此文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1900年),品味梁老美文,感叹梁老的大师魅力。读到此处令我感慨万千,觉我等中国年轻人责任重大,"...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然,科研学术领域亦是如此,青少年科研工作者也许是中国科技未来的希望,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费支持,也许才能让未来的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央视八集高清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热度 1 beyond0797 2010-11-15 15:00
关于梁、林二人的文字资料网上已有很多,而视频影像资料却不多见。这套央视拍的八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是2010年10月份才播出的吧,其制作水平可以算是国内的顶级制作了。对梁思成、林徽因的生平故事有兴趣的人,不妨下载下来看看。 或许,这八集纪录片可以让你重新地、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作为建筑家的林徽因。 中文名 : CCTV 八集高清记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资源格式 : 720P 发行时间 : 2010年 制作发行 : CCTV 地区 : 大陆 语言 : 普通话 简介: 梁思成、林徽因以家世闻名: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政治家。 梁思成、林徽因以才华闻名:1927年,双双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知识于一身,在建筑、文学、美术和教育学领域皆有非凡造诣。 八集高清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附: 梁启超著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学家,作家、学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新月派著名诗人。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北大中文系教授,新月派著名诗人。   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建筑学家、作家。   金岳霖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始人,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
个人分类: 休闲娱乐|6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家院士三兄弟,牛!
STS 2010-6-9 16:48
梁启超 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 思想家、文学家,他 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 17 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其代表作《少年中国说》至今还被广泛诵读。他一生养育的九个孩子当中,有三个成为院士。 梁思成( 1901 年- 1972 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 1948 年 3 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中国科学院院士 ; 其妻为林徽因。 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梁思永( 1904 年- 1954 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 1948 年 3 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1954 年因病去世,错过了 1955 年新中国第一次院士(学部委员)评选。 梁思礼( 1924 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我国自行设计并于 1964 年实验成功的第一枚地 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并在以后改进的型号中领导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他还是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 梁启超共有有 9 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 庄为李 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 王 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除了上述三个之外,其他孩子的去向为: 梁思顺(令娴)( 1893 年- 1966 年),长女。 梁思忠( 1907 年- 1932 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 1908 年- 1986 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 1912 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 1914 年- 1988 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 1916 年- 2006 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第一家院士三兄弟:庄逢甘、庄逢辰、庄逢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645 ) 第二家院士三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652 ) 第三家院士三兄弟: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803 )
个人分类: 评论|5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考辨
fqng1008 2010-3-17 09:24
清 朝 时 代 的 华 夷 思 想 天 下 图 清 朝 时 代 的 华 夷 思 想 天 下 图   据刘洁修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当年,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有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他进一步阐述: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 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则形成联句: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很显然,在顾炎武那里,他把亡国与亡天下进行了区分,而梁启超则把二者合而为一。这里面有什么渊源呢? 原来,天下概念由来已久,其萌芽于周朝之天的人格化概念。 周朝 的后期(春秋 战国时代 ),周朝的封建 诸侯 向外发展,对国内和周边地区作政治支配和同化;同时,异民族亦被周封建,成为了诸侯大国。于是,以许多的封建诸侯国共同的 文化圈 、 经济圈 形成,《 左传 》《 国语 》等历史书,开始使用天下一词。   秦之统一是天下之统一,也意味着中国的扩大。到了 汉朝 ,疆土进一步扩展,由于册封(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缔结为君臣关系,根据这个关系,周边国家的统治者统治下的地域,接受中国皇帝主宰的秩序原则),形成了将周边诸民族包含在内的天下概念。 南北朝 时代,中国内部同时出现多个皇帝,天下的政治陷于分裂。不过, 唐朝 时代的中华帝国皇帝唐太宗被各个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称为天可汗,天下又归于统一。到了 宋朝 时代,北方出现 辽朝 、 金朝 、 西夏 等强大的王朝,宋朝被压迫之下,与北方的帝国们系结了虚拟性的血缘关系(譬如像宋称兄,辽称弟一样的外交关系)。同时期的高丽等属国,都采取臣属于两王朝的形式,天下完全二分。随后,有空前绝后的支配领域之 蒙古帝国 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不过,在元朝的统治中,政治上分为 南人 (原本南宋的人民,江南的人士)和汉人(原本金朝的人民,华北的人士)。此后, 明朝 以靠近秦汉帝国的理念形式统合中国,天下之概念大致上和以前同义,不过多了向世界扩张的想法。到了明末清初,在明朝的灭亡和原为 夷狄 的清朝支配中国之现实下, 顾炎武 认为,亡国不代表亡天下,就算作为夷狄的清朝成为皇帝,中华文明的天下也能继续维持。 被视为由中国皇帝主宰的华夷秩序理念,与册封朝贡国来维持外国关系的天下概念,于1793年,在 英国 的外交使节 乔治马戛尔尼 被派遣到中国的时候开始变化。乔治马戛尔尼期盼按照欧洲外交的主权平等主义与清朝缔结贸易条约,清朝的乾隆帝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明确表示拒绝。但是19世纪的 鸦片战争 爆发,败北的清朝不得不与英国等国缔结了单边的不平等条约。当然,清朝政府仍然要忽悠老百姓,说这是皇帝恩赐各国。尽管欧洲各国威胁下,天朝依然打算捉住天下的概念。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 法国 不满清朝不变革其外交姿势,于是一起发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在那个条约内,列明英法是自主国家,赋予与中国有同等地位。这个结果,清朝不可能继续按照以前的华夷秩序与欧洲各国进行外交,于是重新设置总理衙门进行对欧洲外交事务。因为欧洲各国按照主权平等主义形成了近代外交体制,采取对等国外交的形式,令到一向以华夷秩序作准的中华帝国外交体制慢慢崩溃。现实中,中国在中日 甲午战争 战败,朝鲜从此脱离册封关系,基于册封朝贡的清朝外交秩序告终。天下的概念也受到影响,以前的华夷秩序全变貌了。19世纪末期,清朝驻英国大使 薛福成 将区别中华和夷狄的华夷隔绝之天下思想,改变成中华和外国维持对等关系的中外连属之天下思想,梁启超时代的天下自然就变成了狭义的国家。 那么,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顾炎武的国家、梁启超的国家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国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以上可以看出,顾炎武的国家概念是一家一姓之私天下,亡国不过是易姓改号而已;天下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文化秩序,亡之则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因此,他认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利益决定立场。政治文化秩序的破坏,必然涉及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因此匹夫有责;而易姓改号的勾当,与一般百姓并无关系,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到了梁启超,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可见其匹夫有责仍然以政治文化秩序破坏为主,是否把这一点归之于外国列强,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不过,总的说来,匹夫之责在于为自己争取权利,则符合人的本性;如果将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的事情拿来以为己任,未免是被忽悠的结果 附:国家歌词 为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六十周年,歌曲《国家》发布仪式2009年2月28日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会堂举行。主唱 成龙 、 刘媛媛 以及词曲作者 王平久 和 金培达 等人悉数到场。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歌曲《国家》童谣版演唱者名单:阿尔法、林妙可、陈天佳、杨沛宜、贾云哲、段丽阳、牛欣欣、宝宝、20088乐队、林浩、李月、徐娇、朱祺隆、陈彦宏、李恺悦、季家希、李瑞、薛洛辰、辛思晴、水亦诗、吴悠、艾佳佳、周佳仪、霍静婷、刘靺子、艾琪、牛东文、刘思雯、王新博、孙圳、黄安仪、郭柏鹭、关晓彤、江思莹、杨紫、张一山、尤浩然等60名优秀儿童演唱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歌曲《国家》童谣版。拍摄地点:汶川、西安、延安等地;创作人:小柯;MV导演:张一白;录制时间:2009年4月底。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国爱万家我爱国家)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6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鑫鼎著《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提要
黄安年 2010-2-13 17:14
易鑫鼎 著《 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13 日发布 节前收到老友 易鑫鼎 教授新著《 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 , 读来深受启迪 , 兹作提要如下 , 并附该书的相关照片复制品 13 幅。 作  者: 易鑫鼎  著 出 版 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 王启明、张宏斌 出版时间: 2009 年 12 月第一版 字  数: 442000 页  数: 492 印刷时间: 2009-12-1 印刷厂: 北京嘉实印刷有限公司 发行 : 全国新华印刷厂 开  本: 大 32 开 890mm X 1 240mm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印张 : 15.75 I S B N : 9787811198294 包  装: 平装 定价: 39.00 元 ] 内容简介   《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内容简介:梁启超( 1873-1929 )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博学多识,论著宏富(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计有 1400 多万字,未刊稿在外),思想和经历也很复杂。一些 评传 或专论只就其在 政潮 中的经历进行评述,给其定位是 改良派 或 保皇派 ,对他的个性思想特点却较少深入的分析。一名之立,就让人 望而生畏 ,甚至 望而生厌 。这种状况,是由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论著对 改良派 保皇派 外衣下的梁启超若有一些新发现,意图揭去其外衣,还他一个本来面貌,这种趋势是可喜的。但也仅仅是 趋势 ,和梁启超的思想原貌似乎还有不小的距离。   梁启超爱谈 思潮 政潮 潮流 。他曾经是 舆论界执牛耳 的 巨子 ,凭藉所掌握的报刊, 兴风作浪 地倡导过一些 思潮 ,耸动了一时视听,有的成了国人的 共识 ,有的却被对立面消解了。历史潮流,真像 大浪淘沙 ,淘去了许多思想主张和文字,也淘去了包括梁启超在内的许多 弄潮儿 。 目录   绪言   上编 梁启超思想漫论   第一章 梁启超的文化性格   一、文化性格略论   二、梁启超的文化性格特点    ( 一 ) 学而不厌 地追求新思潮    ( 二 ) 梁启超的应变观    ( 三 ) 梁启超关爱后学不护短    ( 四 ) 梁启超的英雄观    ( 五 ) 梁启超的宗教观    ( 六 ) 梁启超的成败观    ( 七 ) 梁启超的生死观   第二章 康、梁师徒俩的矛盾关系   一、学海堂的高才,十七岁的举人   二、梁举人居然拜康秀才为师了   三、万木草堂讲学的创新意义   四、康、梁学术上的分歧   五、保皇派内部的革命倾向   六、在复辟和反复辟斗争中   七、寿文和祭文   第三章 梁启超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矛盾关系   一、 如实知见 画出历史运动整体印象    ( 一 ) 孙中山论 三民主义    ( 二 ) 孙中山驳 瓜分说 幼稚说 躐等说    ( 三 ) 孙中山论中国 不会被瓜分 地价法问题 五权分立 宪法等问题    ( 四 ) 胡汉民论 民报 六大主义    ( 五 ) 陈天华论不学 日本君主立宪    ( 六 ) 朱执信论 满洲不能立宪   二、梁启超驳议之一 《开明专制论》   三、梁启超驳议之二 驳 某报之土地国有论   第四章 梁启超和袁世凯的矛盾关系   一、归国和设想   二、在 政党政治 潮流中浮沉   三、 倒袁 斗争的前后   第五章 依据西学,批判中学 思维逻辑的历史功过   一、首倡者 严复   二、梁启超的推广运用和发挥   三、 依据西学,批判中学 思维逻辑的历史功过   第六章 梁启超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徘徊   一、 政才 艺才 与振兴国家民族的关系   二、论 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及中国学术的弊病   三、梁启超 欧游 和回归中国文化   第七章 梁启超的民主主义思想   一、 西学 滋长了梁启超的民主主义思想   二、民主主义的历史观   三、民主主义的社会批评   第八章 梁启超对中国民族性的探讨   一、地域和中国民族性的关系   二、中国民族性在民族融合中显示出优点和不足   第九章 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一、从时事变幻中揭露中国国民性弱点   二、从专制制度、内乱等方面揭露中国国民性弱点   三、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国民性优点   第十章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关爱后学   一、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几个要点    ( 一 ) 为学首在立志    ( 二 ) 教育的宗旨和道德标准    ( 三 ) 官学 体制和学问的矛盾    ( 四 ) 美式教育 和 精神饥荒    ( 五 ) 趣味教育和教育趣味   二、热心办教育关爱后学   第十一章 梁启超学术研究的内容和特点   一、更新研究方法获取新的认识   二、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综合性研究    ( 一 ) 从源头上揭示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弊病    ( 二 ) 对上古至秦统一中国历史变迁作了综合考察    ( 三 ) 《儒家哲学》对儒家思想演变的总结分析   三、《儒家哲学》给我们的启发    ( 一 ) 儒家思想有哪些可取的成分 ?    ( 二 ) 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主要贡献    ( 三 ) 秦汉以后儒学演变的模式   四、对先秦诸子政治思想的综合研究   五、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综合研究   六、解开中国古代思想被扭曲的 扣    ( 一 ) 二十世纪以来 解扣 的意向    ( 二 ) 几位大师的 尧舜禅让 说和驳议    ( 三 ) 顾颉刚 解扣 的理论主张    ( 四 ) 禅让 说是怎么产生的 ?    ( 五 ) 禅让 说和中国文化思想   第十二章 梁启超和 诗界革命   一、 诗界革命 的实践和理论主张   二、对《尝试集》和白话诗的评论   第十三章 梁启超和 小说革命   一、 小说革命 的背景   二、梁启超的 小说革命 主张   三、梁启超的社会批评和晚清小说的关系   第十四章 梁启超的散文   一、梁启超的散文主张   二、梁启超散文发展状况    ( 一 ) 《变法通议》前后的散文    ( 二 ) 《自由书》及其他散文    ( 三 ) 《新民说》及其他散文    ( 四 ) 倒袁 文章和《欧游心影录》   下编 梁启超对后继者的影响   第十五章 五四文化革命和梁启超   一、梁启超倡导的文化革新和五四文学革命联系紧密   二、关于文学形式的革新   三、关于文学内容的更新   第十六章 胡适和梁启超   一、少年胡适崇拜梁启超和后来的学术道路   二、胡适投师后,梁、胡的交谊   第十七章 鲁迅和梁启超   一、对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现状的分析   二、关于 破坏主义   三、关于外来 新名词 被曲解和利用的问题   四、关于 希望 和 失望   五、如何看清现实人生的 真实 问题   六、关于 通悟 和导致偏狭见解   七、《药》里夏瑜的话的含义   八、关于中国民族性国民性缺点的探讨及《阿 Q 正传》   九、鲁迅 批孔反儒 略论   第十八章 毛泽东和梁启超   一、少年毛泽东崇拜梁启超   二、毛泽东著作掩映了梁启超影响的痕迹   三、毛泽东诗词是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的佳作 后记 易鑫鼎本人介绍 :    推荐新书《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意 门生 ,是改良派的宣传家,是当年舆论界 执牛耳的巨子 ,由于他好学深思,使他成了渊博的学问家,在 革命和保皇 的论战中,但他内心里也曾倾向革命派;在各种矛盾的夹缝中,他的思想很灵活。此书开头以 梁启超的文化性格 为题,介绍了他如何 追求新思潮 、他的 应变观 、 英雄观 、 宗教观 、 成败观 、 生死观 等等,让梁氏 现身说法 ,展示了他的多方面的情况。他独特的文化性格,会使人获得许多不同的借鉴和启发。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是如何演变的,此书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梁启超少年间是怎样追求新知识、怎样选择老师,怎样吸取老师所长,又怎样超越老师,在和老师发生分歧时怎样进行辩论,怎样看老师的长处和缺点,最后给老师一个恰当的评价,此书在这些方面也会给人许多启发和帮助。 易中天老师的《道德沙尘暴》一文,引起了对中国国民性的讨论,如果你想就此作些思考和研究,此书引述了梁对中国民族性、国民性的缺点和优点诸多论述,会让你开扩视野,提供许多启发。 依据西学,批判中学 ,是笼罩中国思想界七、八十年一个主要的思维逻辑,它既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又存在着贬低中国文化的许多毛病,梁氏最早运用这个思维逻辑批判中国旧文化,又最早发现这个思维逻辑的缺点。此书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了这个变化,同时也说明了梁氏思想的敏锐性。 1920 年,梁 欧游 后回归中国文化,奋力开展学术研究,意图用中国文化拯救当年世界性的 精神危机 ,成果丰硕;他指出了中国学术的弊病,强调更新研究方法,获取新的认识,推进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他探讨了中国学术思想史,讨论了儒学发展史,他总结了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线索,并期望推测中国未来的社会思想。他的诸多研究是极富新意和启发性的。 二十世纪初期,梁氏发起了 诗界革命 、 小说革命 ,他的富有激情的宣传文章,推动了 文体革命 ,对于晚清的文学革新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后起的 五四 文学革命起了先导作用。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蒙其影响。 梁启超关爱后学,比他的康师更有进步。他平等待人,没有门户之见,经济上力所能及地给学生以帮助,学业上循循善诱,对于术业有成的大力奖掖。蔡锷是梁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他俩历尽艰辛,携手发起了 倒袁 斗争,蔡死,他为之建松坡图书馆以作纪念;他推荐陈寅恪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时说, 我的等身著作,还比不上陈的一篇论文 陈寅恪因此被选为导师;梁任《时务报》主笔时,王国维只是一名编辑,且不相识;王到清华研究院做导师时,梁就尊王为 首席导师 ;胡适投师后,梁对胡很赞赏,把《墨经校释》请胡批评、作序,看了 胡序 后,又很赞赏;他还把自己写的诗,请胡适修改;这是现代文化史上有名的 忘年交 和 文字缘 ;当他发现胡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有毛病时,就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是在学术上对后学 不护短 的例证;此外,像蒋百里、丁文江、张君劢和他一起 欧游 时,他向这些年轻人学外语,许多事情一起商讨。总之,梁启超在术业上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妒贤嫉能的恶习,对于后学总是关爱有佳。这种作风是很值得称道的。 以上所说,只是全书四十多万字简要介绍。梁启超的历史和业绩,已经定型了。此书以分门别类征引史料为主,不作架空之论,只作简要的分析。因此,此书是一本便捷了解梁氏的书,也是一本可以长期保存的书。此书是经北京市社科联审定资助的社科著作,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质量上是有保证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fd4a4d0100gakr.html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3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敬业与乐业
vcitym 2009-6-22 17:31
这是 人教版初三语文 课本中的一篇文章,读后发人深省。这里不再发表个人读后感了。原文如下: 梁启超 -- 敬业与乐业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 敬业乐群 和《老子》里头 安其居,乐其业 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和,不必深求;但我确信 敬业乐业 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 敬 字、 乐 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又说: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悔,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 难!难! 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 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 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 我便一点不迟疑 答道: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 掠夺别人勤劳结果 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 赦的。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 学生 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的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的最好,他说: 主一无适便 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 可敬。当大总统是一见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 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 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里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成蜩的故事,说道: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 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的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 不羡慕我,我不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 做这山,望那山, 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第二要乐业。 做工好苦呀! 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 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今日大热天气,我 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讲,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 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 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 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 责任心 ,二是 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此文转自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217876/
个人分类: 杂谈|3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大中国
sheep021 2009-4-13 11:17
今天 喜 闻我国 60 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总数 1.5 亿,比例达到 12% ,而且以每年 800 万的速度增长。 又闻 上海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连续 16 年呈负增长态势 。 截至 2007 年底, 上海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 286.33 万人,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预测到 2010 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 312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23% ;在 2025-2030 年间达到老龄化发展的高峰。 长此以往,少年中国也只能存在梁启超的心目中了。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 兵民是胜利之本 ,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 存在于民众之中 。 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经济生产和战争都是空谈。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最早介绍马克思学说到中国?
蒋高明 2009-4-12 23:17
蒋高明 当中国人还不知道马克思名字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马克思已在关心中国的命运了。从1840年那鸦片战争那时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密切关注中国发生的事件,收集英、法、俄掠夺中国的铁证,研究中国反抗斗争的资料。马克思指出,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要逃到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那么他们说不定会看到这样的字眼: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但是,当时,马克思学说当时并没有传入中国(顾锦屏著,马克思. 开明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 1997, pp 176-180)。 在中外报刊上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的,是外国人创办的广学会。1899年,他们主办的《万国公报》介绍颉德的社会进化论时曾谈到:德国安民新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斯。称马克思为百工领袖,主于资本者也。 中国人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是梁启超。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上提到:麦喀士,德国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随着新刊物增加,谈论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也多起来。如1903年《译书汇编》谈到:马克司,以唯物论解历史之人也。马克司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 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著文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的某些片段,谈到自马尔克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后来介绍马克思学说的陆续有宋教仁、叶夏声、刘师培、李大钊。经过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学说在中国逐渐被传播。青年知识分子中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等,都曾热烈学习和宣传过马克思主义思想。 从麦喀士、马克司、马尔克,到马克思;从阶级竞争到阶级斗争,译名的变化说明中国是逐步接受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在过去100多年里,中国发生的事情可谓翻天覆地,其中围绕土地斗争更是触目惊心。马克思当年揭露资本的腐朽性,揭露的资本家对农民土地的掠夺,羊吃人等,至今教科书上还都是这么介绍的。当今西方以美国为首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重演,是资本本身的腐朽性造成的。这个教训对于有80%农民的中国大国来讲,不能不引起警觉。要避免经济危机,必须要让农民与土地自觉地结合在一起。二十年前,我们的口号是警惕资本主义复辟,而今中国失地农民问题会否是西方当年马克思揭露的羊吃人历史重演呢?在一些地方,已经能够看到开发区吃人,房地产吃人了。对于这一新问题,我们需要时刻擦亮眼睛。毕竟,民为邦本啊。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60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少年中国说
lingfeng 2009-3-27 17:10
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一九〇〇年,为梁启超27岁时所作。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著有《饮冰室合集》。本文为删节版,转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78855.htm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棰鞭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个人分类: 好文推荐|3710 次阅读|3 个评论
梁启超的肾是怎么没的?
eloa 2009-3-24 11:50
崔略商 发表于 2009-03-24 1:32 关于梁启超的生平与事业有许多著述,我不赘言。今天只讨论与医学有关的一个问题。 梁启超曾于1926年接受过肾切除术。关于这次手术,有着激烈的争论。有一种说法是说协和医院外科医生刘瑞恒博士主持的手术将其健肾误切。如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中如是说: 四十年后,1971年,他 (按:指梁思成) 从他自己的医生那里得知了他父亲早逝的真相。鉴于梁启超的知名度、协和医学院著名的外科教授刘博士被指定来做这肾切除手术。当时的情况不久以后由参加手术的两位实习医生秘密讲述出来。据他们说,在病人被推进手术室以后,值班护士就用碘在肚皮上标错了地方。刘博士就进行了手术(切除那健康的肾),而没有仔细核对一下挂在手术台旁边的ⅹ光片。这一悲惨的错误在手术之后立即就发现了,但是由于协和的名声攸关,被当成最高机密保守起来。 上海的张雷,梁启超的一个好朋友,和两位实习医生也很熟,把这些告诉了我,并且说:直到现在,这件事在中国还没有广为人知。但我并不怀疑其真实性,因为我从和刘博士比较熟识的其他人那里知道,他在那次手术以后就不再是那位充满自信的外科医生了。 这段话曾被通俗作家刘墉在他的《我不是教你诈》中引用,因此流传颇广。费慰梅女士是史学大家费正清先生的妻子,他们是梁林夫妇的好友,此书又得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教授作序,似乎颇为权威。但我认为此书中至少关于梁启超手术的这段文字可信度是不高的。因为整个事件的讲述,完全是道听途说,没有出处、没有第一手资料、没有采访直接当事人。费女士虽然嫁给了历史学家,但似乎并没有学会历史学家的严谨和求实。 从医学角度看,外科医生切除病变脏器不会单凭术前的表皮定位,而需要在术中探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众多以讹传讹的人士把外科手术想得太简单了。当然,外科医生犯糊涂的时候不是没有,但无论如何这是小概率事件,而要证明小概率事件的存在,就一定需要有确实的证据。 梁启超之弟梁启勋(字仲策)在这次手术后两个月左右曾写过《病院笔记》,发表在1926年5月29日《晨报》副刊。从史学角度看,无论从时间间隔还是从与当事人的关系来看,《病院笔记》的可靠性都要大得多。《病院笔记》一文对协和医院的治疗过程略有微词,现将有关文字节录如下(据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7): 迨检查后,谓病在右肾,余问刘 (按:即后来的主刀医生刘瑞恒) 曰:必非癌乎?盖病人所最不放心者以此,家族亦因之而不放心,理之常也。而刘答曰:不一定不是癌。余又问将以何法治之?答曰:全部割去。 剖治时余未参观,但据力舒东之言,则当腰肾割出时,环视诸人皆愕然。力与刘作一谐语曰:非把他人之肾割错乎?刘曰:分明从右胁剖开,取出者当然是右肾,焉得有错。乃相视而笑。力又云,作副手之美国大夫,亦发一简单之语曰:吾生平所未之见也。以此证之,则取出之肾,颜色与形状,一如常人,绝无怪异可知。继乃将此肾中剖之,则见中有一黑点,大如樱桃,即从照片上所见,疑以为瘤者,即此物也。 迨既割而血仍不止,病源亦复不可得,遂令余等得闻一新颖之名词,谓此乃无理由之出血症,与流鼻血略相似,任其流二三十年亦不相干。 由此可见,医生和梁家家属术前都知道要切的是右肾,手术切下来的也是右肾,并且确实看到大如樱桃的黑点,与术前X光所见相符。梁启勋对协和医院的不满主要是两点:一是术前认为不一定不是癌而需要手术,术后发现不是癌才知道其实不必手术;二是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病人尿中依然带血,对医院解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也不满意,觉得既然任其流二三十年亦不相干,那你们还去开它干嘛呢;但对于所切除的肾是左是右,是没有疑议的。 至于费女士笔下那两位泄漏天机的实习医生,如果他们真的参加了手术的话,可能确实看到了各位医生的愕然,甚至听到了力舒东医生的那句玩笑话:非把他人之肾割错乎(是不是割错了别人的肾),所以以讹传讹,也未可知。 费女士的书中还提到从和刘博士比较熟识的其他人那里知道,他在那次手术以后就不再是那位充满自信的外科医生了。 以下一点也可能是重要的:1928年11月,即给梁启超做手术后九个月和他死之前六个星期,刘博士辞去了在协和医学院的外科医生职务,到国民党政府卫生部去当政务次长了。暗示刘博士是因为出了医疗事故而放弃了外科医生的职业。事实上,即使刘博士的转职不是如他自己所说不管私人事业如何赚钱,公众职务总是更为重要,而是与梁启超的手术有关,也不能认为一定是医疗事故。要知道,当时掌握媒体的陈西滢、徐志摩等人利用此事而发表的攻击西医的文章,给当事人带来的压力可能远大于手术本身。 从现有的材料看,最早将梁启超的左右肾搞错的,可能不是协和的医生,而是著名文人陈西滢。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的《尽信医不如无医》中提到梁启超的病肾时说的都是左肾,而不是真正被疑似有病而被切除的右肾。虽然陈西滢本人并没有提出左右切错说,他是把疑似病肾和被切的肾都错当成了左肾,但他的这个错误很可能就是左右切错说的滥觞。 以上所写,都是根据我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所做的推论,得出的结论是梁启超的右肾可能是误诊、误切,但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技术限制,在不能排除癌症的情况下采取的切除手术,而不是传说中的因疏忽而切除健肾,留下病肾。当然我所见资料有限,此推论不一定正确,毕竟,证有易,证无难。 那么怎么证明协和无罪呢? 梁启超本人曾经在《晨报》上发表声明,为协和医院辩护。我倒是认为这份声明是不能作为证据的,协和把这份声明收藏到病案里( http://paper.people.com.cn/jksb/html/2006-08/28/content_10214842.htm ),弄得有点象病家得了私下赔偿不追究事故责任的承诺一样。事实上,梁启超写这份声明也确实是为了某种利益出发的,那就是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在国内的传播不要因为他的事情而受到阻力。这固然是梁启超的高风亮节,但对于我们后人弄清事情真相是没有帮助的。 那么什么才是铁证呢?从医学的角度讲,病理诊断才是最终的诊断。所谓病理检查,就是把手术切下来的标本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再制作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最后作出报告。用黑箱理论来说,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是都是在不打开黑箱的情况下作出的,而病理科医生是在打开黑箱的情况下作出诊断,当然是病理诊断更加接近疾病的真相。只有通过病理检查,才能知道切下来的那个肾上面到底有没有大如樱桃的黑点,以及这个黑点到底是什么。 病理科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最早的学系之一,在建院之初就开始工作( http://www.pumch.ac.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7 ),而协和医院自建院之初的病史资料都保存下来了,所以我相信梁启超的全部病史也肯定得到了保存。如果能有机会看到协和医院的完整病史包括手术记录、X光报告和病理报告(时隔83年,当事人都已作古,在各种流言说法不一的情况下,我认为协和医院可以出示这份病史,并向公众解释;退一步说,即使刘瑞恒博士当时确有疏忽,在今天也不可能对协和有所影响了),如果传说中的那两位实习医生能留下可靠的文字记录,那么也许我们能看到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个人分类: 医学|2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心的圆,不重合的圈--我读《梁从诫文化随笔》
yaoyaxin 2009-2-28 10:24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3.08.16 一个看似偶然的机缘,《不重合的圈梁从诫文化随笔集》从作者的身边来到了谋读者的案头。多元思考与人文关怀凝聚在作者真真切切、点点滴滴的实践与记录中。虽然那是一个人的书写,却是19世纪末以来一家三代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不懈追求的精神传承;虽然以当代现实的关注为主,却于当今平淡中凸显未来的远见,于具体细致事实中凸显作者广博与前瞻的人文关怀。 如同梁从诫先生从事的环保事业,他的话语和风格无处不体现出环保切实、平和、注重经济性(无冗言赘语)。正如自序中所言,这里没有游戏文字,没有无病呻吟、故弄玄虚之作,更没有炒卖作秀。通过一个平常的知识分子对他所接触过的人和事的一点诚实、朴素的思考和回忆,它们多数只是反映了我试图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的某种微弱的努力而已。一个积极的思想者与实践者,却是低调的述说者。 1 、一个积极的思想者 梁从诫先生逐渐为公众所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环境与生态保护事业的日渐展开。但您千万不要误会,先前他并非环保专业出身。其实,从小在家中熏得的知识加上以后受教习得的知识,使梁先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而兼具中西学养。 投身环保事业以前,梁先生已出版了三部主要译作,即《太平天国问题通信》(《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丹尼狄德罗的百科全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译书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层次文化交流的过程,这时的梁先生还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中西历史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中,而且颇有成效。随笔集中收录的三篇文章即从百科全书看中西文化比较、不重合的圈从百科全书看中西文化、我译狄德罗《百科全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百科全书领域实践与研究的心得。他说:同样是被纳入一个圈子里的各种知识和教化,但是,在中国和西方,却鲜明地表现出它们彼此是多么地不相似。虽都是圈,但并不相重合。不重合的圈就是梁先生对百科全书研究的经典的哲学概括。 对于梁先生的事业,根据深厚的家学渊源、自己的专业背景及多年从事的工作,毫无疑问,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应该是深入已见成效的百科全书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但是十年前的现实恰恰推翻了以上合理的逻辑推论1993年已经61岁的梁从诫先生倾力投入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建与发展上来。 2 、一个真切的实践者 每每面对为什么选择环境保护作为专门事业来奉献自己的提问,梁先生的答案总是简单而意味深长:这是一件对我的国家、我的同胞和我家庭的未来极端重要,而目前仍被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所忽视的事情。矢志环保,他承认个体能力的有限,但他绝不肯放弃任何可以付诸努力的机会,举手投足皆环保! 梁先生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今天人们亲切地称她自然之友,为社会上许多关注环保的人提供了一个共同发挥作用的场所,提供了一个组织,提供了一个家园。在群众性环保实践中,自然之友时刻以一不唱绿色高调,二不做绿色救世主来告诫自己。在环境与生态最危机的地方河西走廊、内蒙古恩格贝、宁夏可可西里多少次留下了梁先生和自然之友的足迹与心迹。如今自然之友已经拥有遍布全国与部分海外国家的1350名个人会员和超过3000名团体会员(截止2003年4月统计),正在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一个非政府组织(NGO)。他们已经和正在不断地、警惕地关注着中国出现的一切环境问题,至少在环保领域里,为中国带来了一种真正独立的声音。在上海世界五百强财富论坛上,在全国政协的提案里,在人类尚不能诗意的栖居的大地上,中国环保正在崛起自己的话语与行动。随笔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绝大部分文章就是这方面的真实记录。 3 、抗御物质化生存理念,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梁先生与自然之友的努力在不断深入。一方面从日常生活寻常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从实践的环保向精神的环保渗透。庄子哲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现代物质化生存与消费世界里,自然之友竭力唤醒人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精神觉悟努力拯救人类所致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迭陷危机的窘境。梁先生所做的也正是要通过具体而微的真切实践以唤醒现代人仁,以现代之仁与天地、万物重归和谐。 从梁从诫一直上溯其父母、祖父,一贯秉承并倡导寒士家风,注重精神追求。随笔集中收录的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倏忽人间四月天、容谷回音、北总布胡同三号童年琐忆、那一代人眼中的幸福观等文章,作者以亲身感受记录了与父母共度的那段意味隽永又不免心酸的过去,透过点滴叙事真切展现了一代知识人精神、事业与文化生命的大历史。童年跟随父母饱尝西南联大时期物质溃乏却精神富足之苦乐人生的梁先生,如今积极申张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梁先生的母亲林徽因在20世纪30年代曾对自己的生活发出感悟:奢侈是不能给你愉快的,它只有要加增你的戒惧烦恼,这里似乎预示着对消费世界的警思。在现代世界里,物质上的简朴与精神上的富足相统一,环保理念从物质到精神的深入,不仅是对现代公民意识的深化,更是可贵而稀缺的现代精神资源之真髓。 4 、社会责任感三代人信念的同心圆 由历史文化研究转而环境保护,由学术型事业转而社会型事业,梁先生花甲之年完成了人生事业的重大转向。做出这一选择无疑需要付出一个人多半生的事业积淀、情感积淀,然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动梁先生做出了看似平常的事业新选择。 从19世纪末的祖父梁启超到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再到今天的梁先生本人,时移事易,但社会责任感的炽热信念薪火相传,构成三代人理想与信念的同心圆。梁启超一生立言以易天下为旨归,对于社会之责任却是来自根底的内在精神驱动力。他说: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我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即说我是国家至上主义者,我也承认。梁启超1921年面对艰难时局毅然表示:国家是我的,政治是和我的生活有关系的。谈(政治),我是要谈定了;管(国是),我是要管定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未曾因自己的政坛失意流露过丝毫的悔意和退却。梁思成和林徽因20世纪30年代以民族主义的信念加上西方的科学方法全力投入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拓荒和整理工作,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又以病弱之躯投身祖国文化建设事业,为保存北京的古都风貌奔忙呼吁。他们都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深切的民生关怀真正引领时代精神的坚实的行者。 正是在这样的家学精神浸润下,梁从诫先生在今天,在利他主义与人文关爱相对淡漠的中国,通过自然之友播撒绿色的种子,以现代之仁同自然为友,积极投身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实践。梁先生和他的自然之友坚信,亿万人的警觉,会形成宏伟的力量,而亿万人的无知和漫不经心,也会给地球带来沉重的负担,乃至巨大的灾难。来自社会良知的行动或许不会是风暴,但终将凝聚成风暴的力量;来自信念的圆心不会改变,但信念之圆将融会更加宽广的域面。我们坚信,绿色汇聚的宁静长河将是沐浴后来者的无尽力量。 (梁从诫著:《不重合的圈梁从诫文化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1 , 23 元)
个人分类: 过眼录|5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后的居所----清华园北院旧址梁启超故居摭忆
yaoyaxin 2009-2-25 18:36
瞻访故居是我们缅怀先人的最好方式。纪念梁任公先生辞世80周年,自然想到他人生中最后的居所----清华园北院故居,遗憾的是如今仅存北院旧址石碑一方,因此有必要钩沉历史,织补记忆,重要的是树立自觉意识---珍爱身边有幸仅存的老房子。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开风气的维新运动领袖、国学大师、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57载的短暂一生,为国事尽瘁奔劳,居所辗转广东新会、北京、日本、天津数地。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因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住进清华园,深化着清华建校初期已结下的文化情缘。 赁庐清华 日忙讲学 1925年9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式开学,受聘担任导师的梁启超也携家人住进清华园北院。此时清华改办大学进入最后阶段,本国教师已取代美国教师成为学校的主力,北院不再是建校初期专属美国教师的美国地,陆续迎来为清华改办大学聘请的顶尖中国学者。 梁家自费租住北院1号和2号。胞弟梁启勋以书画相赠为宅中素壁补白,其中一幅墨荷是他眼中清新俊逸的传神之作,并题跋抒怀:月白风清欲堕时,露如微霰下前池。菱舟已过歌声远,摇动青庐一两枝。画境折射出此时主人的凄婉心境。1924年以来的一年间,国事动荡,家事哀伤,梁启超饱受环境的酷待,情绪十分无俚。夫人罹患乳腺癌于1924年中秋节辞世,耳触目接的只有病人呻吟和儿女涕泪。他时常黯然枯座,几不知人间何世。平日意态活泼、兴会淋漓的我,这会也嗒然气尽了。 初秋移居清华园,创痛的心灵随之来到可以通过潜心学术得到平复慰籍的清静之所。国学院要求导师经常驻校研究,梁启超每星期除两天在城内理事外,其他时日都在清华。他积极谋画清华改制大学后的发展方向,主要精力编写讲义、授课、指导学生治学途径与研究方法,讲授儒家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并关注国际国内时势,著《欧洲战争史》为师生讲授。他尽可能谢绝一般性社会事务,专注清华的教学研究。1925年9月30日,他在《晨报》刊出《告访客启事》:鄙人在清华学校每日上午皆有讲课,城内亲友乞,勿以其时见访,致徒劳远涉,不克拱迓。又下午亦忙于著述,见访者如非有特别事故,请以坐谈十五分钟为度。诸乞原谅。静居清华园而出离公众视野的梁启超,一时间行踪广受社会猜度。11月5日,他不得不又在《晨报》刊出启示,为媒体盛传他已赴沪之说辟谣。 元气淋漓 五官并用 名满天下、文满天下的梁启超,能够绝断尘俗扰攘,专心清华事业,显然极大振作了清华的学术文化氛围。元气淋漓的天性,使他乐于接近青年关爱青年。无论直接受教于他的国学院学生,还是其他清华同学,许多人都心怀受业梁师的美好回忆。他习惯于在暑期将近时带学生到北海游学,邀名师讲学其间。在清华园每周六举办的师生同乐会上,梁启超全段背诵《桃花扇》,王国维背诵《两京赋》,国学大师的学术造诣和即兴表演令师生称羡。 国学院学生姜亮夫印象最深的,是在先生家中发现他五官并用的能力。据姜亮夫回忆:那天他(指梁启超)说今天我要写几幅对子,你帮我拉对子纸。第一幅是给我的刚要动笔,他吩咐助手说:你明天九时到王先生家去送一封信。刚写了两个字,他儿子进来说有电话,他随即吩咐几句叫儿子去回话,这时手中笔未停,边说边写。儿子退出,家人送信进来,他叫家人读信,他边听又一边写,听完信,并吩咐回信大意。家人又送早点上来,他眼睛稍看了一下,又边写边说,早点中某东西不要,某东西再加一点。我心里慌,怕他把对子写错,但结果一字不差错。由此想到古人说五官并用,我在任公先生这里目睹了事实。学术工作之余,他也不忘每晚抽暇与家人玩牌,共享天伦。 感染青年 风范永存 梁启超任教清华时,其子思成、思永、思忠先后在高等科就读,老师、同学也通过他们接近大师,请其赐稿、题字或讲座。据社会学系教授陈达回忆,他初到清华教书时,兼任《清华学报》总编辑,通过班上学生梁思永向梁启超约稿: 稿子来了,但出乎我意料之外。这篇文章是写《中国学术的地理分布》,只说了几天,就送来了。我一看,可了得,里面写了中国有史以来各学派的地理分布、各学派的内容和比较、各学派的代表人;这些人的下面(下一代)又有几人,其生卒年月、著作名称、地理分布,真是洋洋大观。这篇东西如果让我来写,起码得半年。梁启超写东西,材料都在脑子里,不用查书翻资料。他的书桌很大,四面都是抽屉,桌上砚台里的墨永远是不干的。 与思成、思永同学的顾毓琇,有时受邀到梁家用餐,一起谈古论今。顾毓琇赴美留学前夕,正在西山养病的梁启超仍不忘为这位极具文艺天赋的青年题诗勉励。在清华读书时的梁实秋,从梁启超学识风范中领受教益颇深。据梁文蔷在《我的父亲梁实秋》中回忆梁启超的演讲风度: 梁启超上讲台时,开场白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又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又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得到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父亲回忆说,梁先生情感丰富,记忆力强,用手一敲秃头便能背诵出一大段诗词;讲到动情处,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梁启超的激情和文采给父亲留下深刻印象,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就是被这篇演讲所鼓动起来的。 后来成为植物生理学家的汤佩松,是梁启超的研究系故友汤化龙之子,1925年秋他从清华毕业赴美留学,梁启超题词相赠:松兮躯已昂藏,学问算爬过一道墙。念目前怎样,脚跟立定,将来怎样,热血输将。从古最难,做名父子。松,汝篏心谨勿忘。汝行矣,望海云生处,老泪千行。关爱深情,胜似慈父。 住在清华的二年多时间,梁启超十分快乐地从事他最喜爱的学术文化事业,专心著述授课指导学生。诚如斯言,我到了清华,节劳到底是不可能的。由于过度劳累,加上素慕景仰的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自沉昆明湖造成的剧烈精神冲击,1928年初梁启超的老毛病便血症加剧。6月,他辞脱清华事务,先后入德国医院、协和医院治疗。由于两年前协和医院为其施行手术误割好肾的祸根,致使病情恶化,1929年1月19日(阴历)梁启超辞世。当时清华毕业各研究生全体素服,虔哀祭悼。为他诊治的名医萧龙友说:梁先生不能静养,病中犹执卷不辍;如能百日内不看书,余定保其痊愈也。梁启超毕生用力勤勉,直至最终为学术事业献出正当盛年的生命,真正实践了他所谓战士死于疆场,学者死于讲座的信念。 清华园北院故居虽然现在仅存遗址,但它和位于广东新会县的梁家祖宅,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粉房琉璃街115号的新会会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4号的饮冰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沟沿胡同23号的城内故居,共同串起梁启超一生的主要行迹。 (《清华人》2008年9月号)
个人分类: 老房子|71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身后八十年祭----协和医案中的梁启超
yaoyaxin 2009-2-23 20:02
身后八十年祭----协和医案中的梁启超 姚雅欣 前些日子,适逢梁任公先生逝世八十周年,八十年前事禁不住让人再度回首。 1926年初,身体一向强健且很少生病的梁启超,因肾病尿血加重住进医院。当时的 20年代前后,围绕经验与科学、中医与西医的科学性及其存在的合法性问题,正在引起中国学界与社会的关注与热议。医学家余云岫发表《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之第一步》,科学家杜亚泉发表《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等文章,各界文化人士多参与进来展开激烈的论争。梁启超的病况使原本执著于科学文化传播的他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体验医学的行列,试图通过自身的医学案例,为他长期思考的科学文化向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具说服力的有益导向。 基于此,首先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中医药物稳健安全的保守疗法,而甘于冒险特意选择西医手术,惟希望借自己的名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手术的亲身实践,为西医和科学获得中国社会公众的普遍接受开道。此时,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治疗方案的安全系数之于他的本意显然已经退居其次。正如他的胞弟梁仲策所言:任公向来笃信科学,其治学之道,亦无不以科学方法从事研究,故对西洋医学向极笃信,毅然一任协和处置。(病床日记,《大公报》 1929.1.21.) 吊诡的是,被名医误割右肾的手术结果完全出离他为西医和科学开道的良苦用心。 对于西医不慎导致的医疗事故,社会舆论群起谴责质疑之声:陈西滢发表尽信医不如无医,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发表我们病了怎么办,质疑、批判西医的声浪一时涌起。此时病痛之苦雪上加霜的梁启超仍然从维护西医与科学声誉的高度, 1926年6月2日在《晨报副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详述手术经过,以坚决辩护的口吻肯定西医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诊断过程中,在未发现病原之前,任公以其病不治,亲嘱家人以其尸身剖验,务求病原之所在,以供医学界之参考。梁启超在生命攸关时刻的一系列言行,既细致地体现了他对科学的执著之情,又源自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恳切地希望人们不要由于个别病例的误诊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当科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不可阻挡的推动力时,国人对于西医的误解和拒斥,最终损失的还是国人,基于此,梁启超以生命为代价在所不惜。 用生命为西医和现代科学铺就民众理解之路,以生命护佑科学,科学之于梁启超是融会德性存在与知性存在的整体,他有关科学的话语力量不仅仅是思辨的理论方案,而是源自从社会进步意义上充分认识科学价值为科学辩护的道德实践。科学与道德一样,毋宁是一种实践伦理,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的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人们以为的那样。开时代风气之先的梁启超,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1920年代科学文化与道德精神的双重路向。 梁启超实践与导向的科学文化,还宜于从科学传播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培育现代国民科学素养的意义上来理解。当今国际普遍认可的公众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基本了解科学知识;其二,基本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方法;其三,基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梁启超的新学素养、开阔的眼界和作为舆论界之一人、学者式政论家的广泛社会影响力,使他关于科学文化的认知和实践正是从以上三方面向20世纪初知识饥荒、精神饥荒的中国学界和社会公众行科学文化启蒙与传播之功。 在从正面确立科学的形象,引导公众认知科学价值的同时,针对中国两千年封建传统阴阳五行说中的迷信成分,他从学理上展开批判。 1921年他写成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开综明义: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到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考其来历,辞而辟之。在考辨阴阳、五行语义变迁的基础上,指出此种诡异之组织遂二千年盘踞全国人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从攸关生命的医药到中华民国国旗图案,无不深受五行观念的影响。梁启超公开对阴阳五行中诡异成分的批判,与破除国人迷信心理以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相一致。 梁启超关于科学文化的言说和实践,尽管不是来自科学家、哲学家的科学文化,而是代行科学家社会角色的中国传统人文学者(转向过渡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科学文化;尽管未必合乎科学哲学审视科学的视角和研究科学的方法,多社会、人文层面理解的科学而未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论探析,甚至其中难免粗疏。然而,正如何兆武先生在《关于康德的第四批判》一文中所言:梁启超是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的一大功臣。至于轻薄为文者流讥评他是转手贩卖,反倒是表明了自身的幼稚、浅薄和无知。因为那个时代正有如一个初学识字的幼儿,浅薄、无知和可笑都是正常现象。正有如杜诗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梁(启超)、王(国维)一辈乃当时之体,是无愧于江河的万古奔流的。尽管梁启超时代迄今,中国科学文化的进程又走过百年有余,然而今天中国的科学文化仍未入佳境,某种程度上,认识梁启超对科学的人文关怀和良苦实践的深刻意义仍需要超越功利、跨越时代的体悟。 梁启超的科学文化实践,对今天人文知识分子如何及时而审慎地重新确立与科学文化的稳固关系,提供了历史的借鉴。长期以来,如果说科学家的人文气质已渐为关注并有所揭示的话,那么人文学者科学意识的淡薄仍是当今学界面临的困窘之一。 与社会大众对科学文化的冷漠,公众科学素养普遍低下(据中国科协 2003年统计,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仅为1.98%,同比远低于美国的17%) 这一今日中国面临的严峻的柔性难题相一致。 20世纪90年代,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提出了不同于斯诺时代的新版本第三种文化:尽管我借用了斯诺的表达,这里描述的现状却与他的预言不同。文学知识分子(literary intellectuals)并没有同科学家沟通,而科学家正在直面公众。传统的知识媒体玩弄一种上上下下的把戏:记者向上写而大学教授向下写。今天,第三种文化的思考者们倾向于摆脱掮客,努力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向广大的聪明读者表达其最深奥的思想。正如刘钝先生总结的那样,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与实践者们,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地位,向公众阐释那些对当代社会真正有价值的新鲜知识;同时也将褫夺神学家和哲学家的使命,力图在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构成、生命的进化、思维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这些属于终极关怀的深奥问题上发表与时俱进的高论。尽管有资格又有能力的人毕竟太少,这一波努力能否摹画出新型文化的蓝图还需时间的检验;尽管科学文化在当代中国并未发展到如此程度,然而,中国科学文化事业面临双重缺位的现实:一方面人文知识分子与科学文化严重生疏,另一方面科学家总体上并未能够直面公众理解科学的事业。新版第三种文化警示我们,人文知识分子对科学文化的自觉,尤其对于当代中国,是科学事业向深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惟有对时代变迁保持高度的敏感,人文知识分子才可能自觉投身并倾其知识、行动与情感于公众理解科学的伟大事业。 当代中国既需要精尖的现代科学,更需要深层次的科学创造力和原创性的科学,即深度的科学精神与广义的科学文化。精尖科学与科学文化相叠加意味着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苦旅。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文化光理论已前瞻性地言明:当一移动的文化光因被它所冲击的一个外国社会体抗拒而反射为多种的光线 技术的,宗教的,政治的,艺术的等等时,它的技术光常比宗教光穿越得较快及较深。换言之,文化反射光的穿越力量通常是与此光线的文化价值成反比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光线受到其所冲击的社会体的阻力较之一个重要的光线为轻,因为前者不致于威胁到被冲击的社会体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引起急剧痛楚的干扰。这样看来,在科学与信仰发展皆非充分的中国,培育科学文化与涵养历史文化、历史感一样任重道远。在此,科学素养与历史意识、文化使命是内在相通的,融会科学文化、阐扬传统文化,同融会理性与信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从科学知识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到科学传播,现代科学融入公众生活变得日用而不可分。 21世纪日益严峻的自然与人类生存,科学与人文相互补益激发的气质显现,加之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公众的亲缘关系,及其与科学不断密切的关系,决定了在科学传播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中人文学者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像探索科学问题一样,真正把握科学传播的有效途径,在公众、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之间建立富有成效的多向度的科学文化互动,同样需要多方求解、试错与证伪的过程。梁启超面对协和医案的这段史实,对于今天中国科学传播与普及的策略和走向不无启示意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75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