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唐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唐代长安城的水上博览会
zhangwb2010 2015-1-22 16:09
唐建都长安,关中漕运成为维系唐王朝粮食安全的重要运输方式。唐初,隋代开凿的广通渠淤塞,京师长安乃至整个关中地区粮食匮乏。从高宗一直到玄宗,基本采用就食洛阳的方式渡过缺粮南关。如高宗在位的 34 年间( 650-684 年),先后七次到洛阳就食,总计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洛阳渡过的。武则天执政的二十年间( 684-704 ),有 18 年都在洛阳起居和听政。玄宗在开元前期,也经常前往洛阳就食。全汉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中统计,自高宗至玄宗开元 24 年( 736 年),约 80 年间,由于粮食运输问题,政府经常奔波来往于长安与洛阳之间。这一时期,也有人提议修建关中漕渠,但政府考虑关中地区连年灾荒,百姓疾苦,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在经历了唐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后,关中漕渠的兴修重新提上了政府议程。 据《旧唐书 ·韦坚传 》载,唐天宝元年( 742 年)三月,韦坚升任陕郡太守,兼任水陆转运使,“奏请于咸阳拥渭水,作兴成 堰 ,截灞、浐水,傍渭东注,至关西永丰仓下,与渭合。”经过一年施工,于天宝二年( 743 年)完工。完工之后,举行了隆重的通水仪式。这次通水仪式,是见诸文献记载规模盛大的一次水上博览会。《旧唐书 ·韦坚传》和《新唐书·食货志》对此次博览会都有记载。相较之下,《新唐书·食货志》的记载较为精炼,而《 旧唐书 ·韦坚传》记载较为详细。结合两文献记载,关于这次博览会的情况可解如下。 首先,通水仪式是在广运潭举行的,其位置大致位于长乐坡靠近望春楼的地方。 其次,关于通水当天的盛景,韦坚安排“东京(今洛阳)、汴(今开封)、宋(今商丘)”三地的船二三百只,集中排列在广运潭两侧,每只船上都标明郡名,并在船的横梁上悬挂招牌,标出当地所产的宝货和各种稀奇物品。“若广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船,即京口绫衫段;晋陵郡船,即折造官端绫绣,会稽郡船,即铜器、罗、吴绫、绛纱;南海郡船,即玳瑁、真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宣城郡船,即空青石、纸笔、黄连;始安郡船,即蕉葛、蚺蛇胆、翡翠。船中皆有米,吴郡即三破糯米、方丈绫。凡数十郡。”驾船的人,都头戴斗笠,身穿宽袖,脚穿芒履,打扮成吴、楚一带的商人。当时洛阳一带流传一首《得宝歌》,谓开元 29 年( 741 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说,他看见了玄元皇帝(即唐高宗李治),说有宝符藏在陕州桃林县古关令尹喜家中。玄宗派人前去搜寻,果然找到了宝符,认为特别吉祥,就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并改当地流传的《得体歌》为《得宝歌》。歌唱到:“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 时陕县尉崔成甫为助兴,在《得宝歌》的基础上又作歌词十首,自己穿上缺胯绿衫,半臂锦衣,袒露胳膊,用红罗巾束颈,在第一只船上领头歌唱。合唱的妇女有一百多人,都穿着靓丽的服装,涂脂抹粉齐声应和,并用鼓笛弹奏胡曲演奏伴唱。其余船只顺序前行,一直到望春楼下。船只首尾相连,观者人山人海。京城百姓大多没见过驿马船墙桅杆,都很好奇地观看。韦坚跪下向玄宗进上各郡的贵重物品,又献上百牙盤食。同时,各府县进奏的音乐和教坊演出的音乐轮流奏起,气氛很是热烈。玄宗大喜,诏曰:“古之善政者,贵于足食,欲求富国者,必先利人。朕关辅之间,尤资殷赡,比来转输,未免艰辛,故置比潭,以通漕运。万代之利,一朝而成,将允叶于永图,岂苟求于纵观。”于是赐名为“广运潭”。 漕渠开通后,当年运输的山东粟就达 400 万石。韦坚也因此被授予三品官,并改授他的一个儿子为三品京官兼太守 附:《新唐书 ·食货志》记载: “坚治汉、隋运渠,起关门,抵长安,通山东租赋。乃绝灞、浐,并渭而东,至永丰仓与渭合。又于长乐坡濒苑墙凿潭于望春楼下,以聚漕舟。坚因使诸舟各揭其郡名,陈其土地所产宝货诸奇物于袱上。先时民间唱俚歌曰得体纥那邪。其后得宝符于桃林,于是陕县尉崔成甫更《得体歌》为《得宝弘农野》。坚命舟人为吴、楚服,大笠、广袖、芒屩以歌之。成甫又广之为歌辞十阕,自衣缺后绿衣、锦半臂、红抹额,立第一船为号头以唱,集两县妇女百余人,鲜服靓妆,鸣鼓吹笛以和之。众艘以次辏楼下,天子望见大悦,赐其潭名曰广运潭。是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自裴耀卿言漕事,进用者常兼转运之职,而韦坚为最。” 《旧唐书 ·韦坚传 》记载: 天宝元年三月,(坚)擢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自西汉及隋,有运渠自关门西抵长安,以通山东租赋。奏请于咸阳拥渭水作兴成堰,截灞、浐水傍渭东注,至关西永丰仓下与渭合。于长安东九里长乐坡下、浐水之上架苑墙,东面有望春楼,楼下穿广运潭以通舟楫,二年而成。坚预于东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之。若广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船,即京口绫衫段;晋陵郡船,即折造官端绫绣,会稽郡船,即铜器、罗、吴绫、绛纱;南海郡船,即玳瑁、真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宣城郡船,即空青石、纸笔、黄连;始安郡船,即蕉葛、蚺蛇胆、翡翠。船中皆有米,吴郡即三破糯米、方丈绫。凡数十郡。驾船人皆大笠子、宽袖衫、芒屦,如吴、楚之制。 先是,人间戏唱歌词云:“得体纥那也,纥囊得体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体歌》。”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田同秀上言“见玄元皇帝,云有宝符在陕州桃林县古关令尹喜宅”,发中使求而得之,以为殊祥,改桃林为灵宝县。 及此潭成,陕县尉崔成甫以坚为陕郡太守凿成新潭,又致扬州铜器,翻出此词,广集两县官,使妇人唱之,言:“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成甫又作歌词十首,白衣缺胯绿衫,锦半臂,偏袒膊,红罗抹额,于第一船作号头唱之。和者妇人一百人,皆鲜服靓妆,齐声接影,鼓笛胡部以应之。馀船洽进,至楼下,连樯弥亘数里,观者山积。京城百姓多不识驿马船墙竿,人人骇视。 坚跪上诸郡轻货,又上百牙盘食,府县进奏,教坊出乐迭奏。玄宗欢悦,下诏敕曰: 古之善政者,贵于足食,欲求富国者,必先利人。朕关辅之间,尤资殷赡,比来转输,未免艰辛,故置比潭,以通漕运。万代之利,一朝而成,将允叶于永图,岂苟求于纵观。其陕郡太守韦坚,始终检校,夙夜勤劳,赏以懋功,则惟常典。宜特与三品,仍改授一子三品京官兼太守,判官等并即量与改转。其专知检校始末不离潭所者并孔目官,及至典选日,优与处分,仍委韦坚具名录奏。应役人夫等,虽各酬佣直,终使役日多,并放今年地税。且启凿功毕,舟楫已通,既涉远途,又能先至,永言劝励,稍宜甄奖。其押运纲各赐一中上考,准前录奏。船夫等宜共赐钱二千贯,以充宴乐。外郡进上物,赐贵戚朝官。赐名广运潭。 时坚姊故惠宣太子妃亦出宝物供楼上铺设,进食竟日而罢。 《唐会要 ·漕运》记载: 天宝元年……陕郡太守韦坚奏:引灞、浐二水开广运潭于望春亭之东。自华阴永丰仓以通河渭广运潭,渠既成。至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敕。古之善政。贵于足食。欲求富国。必先利人。朕以关辅之间。尤资殷赡。比来转输。未免艰辛。故置此潭。以通漕运。万世之利。一朝而成。其潭宜以广运为名。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人、唐人以及他们与狗的关系
热度 5 fdc1947 2014-10-31 07:55
汉人、唐人以及他们与狗的关系 人们常常把大汉与大唐相提并论,其实,唐人比汉人“西化”或者称“胡化”得多。中国人的西化,在古代是通过西北方的游牧部族进行的。现在人们喜欢说丝绸之路,其实,对老百姓影响最大的还是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这毕竟经历了三百年之久。唐人与汉人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性及很多风俗已经大不相同。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他们对于狗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 先秦人是吃狗肉的。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晏子春秋》里说:“(齐) 景公走狗(猎狗)死,公令外共(供给)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 ”,最后齐景公听从了晏子的劝告,“ 趣庖治狗,以会朝属”(赶紧让厨子烧了狗肉请大臣们吃)。严仲子为了笼络、巴结正在齐国的刺客聂政,送给他礼物,聂政说,虽然家有老母要赡养,但是他自己做“狗屠”,收入可以养家。另一位名刺客荆轲到了燕国,“爱燕之狗屠善击筑者高渐离”,“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二例均见《史记·刺客列传》)。狗屠可以成为一个职业,收入可以养家糊口,而且在齐国和燕国都有以此为生者,可见吃狗肉的人并非个别。 汉代人也是吃狗肉的。《史记·樊哙传》 “ 舞阳侯 樊哙 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 樊哙是刘邦的连襟,造反前便是屠狗的专业户。 可是,到了唐初,当颜师古( 581 年~645年 )为《汉书·樊哙传》作注时(《汉书》上的这一段是照抄《史记》的),为樊哙做狗屠事注说:“ 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 ”。可见,大多数唐人已经不吃狗了,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以屠狗为生了,所以需要对于这一职业加以说明。在一百来年之后,情况还是没有变化。张守节给《史记》作注时(736年),也原封不动地照抄颜师古给《汉书》的注:“ 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之。 ” 人口密度大的农耕地区的人们与人口密度很小的游牧民族对于狗的态度是绝然不同的(参见本人博文《 狄拉克距离与东西方对狗的憎爱传统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04586.html ) 。从是否有普遍吃肉肉的习惯方面看,唐人也要比汉人更“西化”一些。 在分析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只强调北方游牧部落对于中原文化的破坏。其实,哪一个民族都有其特点,历史就是在民族的融合中不断发展和前进的。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393 次阅读|8 个评论
唐代的著名的文学家——读史偶记(44)
热度 4 cswen 2013-9-26 17:20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读史偶记( 44 ) 温景嵩 ( 2013 年 9 月 26 日写于南开园)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是诗人。而唐代的诗人太多了,限于篇幅,我们们只能谈谈其中的六位代表人物。即初唐四杰的首位王勃,盛唐的诗仙李白和诗圣诗史杜甫,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诗圣及诗史杜甫,他能以无比的悲愤心情,以诗写出了安史之乱那段动乱历史中,老百姓所遭遇的无比惨痛的灾难。因而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了不起的老百姓之诗人。所以,我们将在另外一篇文字中专门详尽地来介绍他的诗作。 本篇文字则只限于谈其余的五位。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将从初唐的王勃开始。 关于初唐的王勃 王勃( 649 或 650 ~ 676 或 675 年)男,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 ( 今山西万荣 ) 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 “ 王于 ” ,亦称 “ 初唐二杰 ” 。王勃与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齐称 “ 初唐四 杰 ” ,其中王勃是 “ 初唐四杰 ” 之冠。 王勃,( 649 或 650 ~ 675 或 676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由于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公元 666 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公元 672 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或三年(公元 676 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 “ 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 , “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 。王勃 “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 (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 “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 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 80 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 90 多篇。代表作有《檄英王鸡》,《滕王阁序》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现将最有名的《滕王阁序》原文以及其译文全文引在下面: 王勃的《滕王阁序》原文(并诗) 豫章(南昌)故郡, 洪都 新府。星分翼轸( zhěn ),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 ōu )越。 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 ,徐孺下 陈蕃 ( fān )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 huáng )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 qǐ )戟( jǐ )遥临;宇文新州之懿( yì )范,襜( chān )帷( wéi )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 青霜 ,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 lǎo )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 yǎn )骖( cān )騑( fēi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又作:仙人)之旧馆。层台(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又作: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 fú )渚( zhǔ ),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 tà ),俯雕甍( 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 gě )舰迷(弥)津,青雀黄龙之轴(通:舳 zhú )。 云 销雨霁, 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 蠡 ( lǐ )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吟)甫(俯)畅,逸兴遄( chuán )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è )。睢( suī )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zūn );邺( yè )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 dì miǎn )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 jiǒng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 kuài )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 míng )深, 天柱 高而 北辰 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 hūn )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 命途多舛 ( chuǎn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 贾谊 于长沙,非无圣主;窜 梁鸿 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 hé zhé )以(而)犹(相)欢。北海虽赊( shē ), 扶摇 可接;东隅( yú )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 高洁,空余(怀)报国之情; 阮籍 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爱)宗悫( què )之长风。舍簪( zān )笏( hù )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 tāo )陪鲤对;今兹(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 zǐ ) 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 江渚 ,佩玉 鸣鸾 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 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的《滕王阁序》作品之译文 这里以往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之间。因为大地有灵气,所以英杰辈出,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大洲像雾一般涌起,博学的人才,像繁星一样地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地方,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特地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所作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像紫电剑、青霜剑这样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季秋时节。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滕王阁前的沙洲,发现了滕王所修的滕王阁。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 陶渊明 ,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 谢灵运 。(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知道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西望长安,东指绍兴,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 冯唐 容易衰老, 李广 难得封侯。使 贾谊 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 梁鸿 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 “ 乘长风破万里浪 ” 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 “ 宝树 ” ,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侥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 钟子期 ,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 兰亭 宴集已为陈迹, 石崇 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 想当初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 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 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里去了, 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关于盛唐的李白 李白( 701 年- 762 年),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 。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中国唐朝诗人,有 “ 诗仙 ” 、 “ 诗侠 ” 、 “ 酒仙 ” 、 “ 谪仙人 ” 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 天马行空 ,浪漫奔放,意境奇异, 才华横溢 ;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 “ 诗仙 ” ,与杜甫并称为 “ 李杜 ”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中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个人品性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曾流传着 “ 力士脱靴 ”“ 贵妃捧砚 ”“ 御手调羹 ”“ 龙巾拭吐 ” 的故事。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 “ 不屈己、不干人 ” 、 “ 平交王侯 ” 的平等要求,正如李白醉酒他在诗中所说: “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 (《流夜郎赠辛判官》) “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 (《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 “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中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百姓基层和权贵的对立: “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 (《古风》第十五) “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 ” (《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 “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 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李白图片。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行路难》):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表达了诗人不被重用而产生对朝廷的失望和气愤。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任华说李白 “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 (《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表明了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 “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 ” 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 “ 劝酒 ” 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 “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 又说: “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李白 · 蒙汉良篆刻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将进酒》); “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 (《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蜀道难》);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例如 “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 ” (《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 “ 景 ” 的形势和 “ 情 ” 的特征之间有着 “ 同构互感 ” 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的 “ 浮云 ” 、 “ 落日 ” ,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缘情布景而不留凿痕。又如 “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首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和时辰,又用 “ 云 ” 和 “ 雁 ” 的意象喻指离别和远行。此外如 “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金陵酒肆留别》), “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 (《游南阳清泠泉》)等。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 “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 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以下我们将全文依次引入李白的四首代表作:《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⑴ 将进酒:属汉 乐府 旧题。将( qiāng ):请。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 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 752 )。距诗人被 唐玄宗 “ 赐金放还 ” 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 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 高堂:指的是父母。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年迈的父母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 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⑹ 岑夫子:指岑 (cén) 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 李白 的好友。 ⑺ 杯莫停:一作 “ 君莫停 ” 。 ⑻ 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 倾耳听:一作 “ 侧耳听 ” 。 ⑽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 zhuàn )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 不复醒:也有版本为 “ 不用醒 ” 或 “ 不愿醒 ” 。(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 ---- 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 陈王:指陈思王 曹植 。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 (zì) :放纵,无拘无束。谑( xuè ):玩笑。 ⒀ 言少钱:一作 “ 言钱少 ” 。 ⒁ 径须:干脆,只管。沽 (gū) :通 “ 酤 ” ,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 尔:你。销:同 “ 消 ” 。 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关你可知道, 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 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 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 赏析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 汉乐府 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 “ 劝酒歌 ” ,故古词有 “ 将进酒,乘大白 ” 云。作者这首 “ 填之以申己意 ” (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 752 ),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 “ 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 ” (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 “ 自道所得 ” ,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 “ 黄河落天走东海 ” )所没有的。紧接着,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 “ 高堂明镜悲白发 ” ,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 “ 朝 ”“ 暮 ” 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 “ 反向 ” 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 —— 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 —— 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宣城 谢朓 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 “ 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 ” ,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 “ 君不见 ” 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 “ 人生得意 ” 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 “ 悲 ” 而翻作 “ 欢 ”“ 乐 ” 。从此直到 “ 杯莫停 ” ,诗情渐趋狂放。 “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 (《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 “ 金樽 ”“ 对月 ” 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 “ 莫使 ”“ 空 ” 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 “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 “ 得意 ” 过没有? “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 (《玉壶吟》) —— 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 “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 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 有用 ” 而 “ 必 ” ,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 ——“ 我 ”—— 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 ——“ 千金散尽还复来! ” 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 “ 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 (《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 “ 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 ” 而是整头整头地 “ 烹羊宰牛 ” ,不喝上 “ 三百杯 ” 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 “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 “ 忘形到尔汝 ” ,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 “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 钟鼓馔玉 ” 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 “ 不足贵 ” ,并放言 “ 但愿长醉不复醒 ” 。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 “ 我 ” 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 “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 (《行路难》)。说富贵 “ 不足贵 ” ,乃出于愤慨。以下 “ 古来圣贤皆寂寞 ” 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 “ 自言管葛竟谁许 ” ,所以说古人 “ 寂寞 ” ,也表现出自己 “ 寂寞 ” 。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 “ 唯有饮者留其名 ” ,便举出 “ 陈王 ” 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 “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 之句。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 “ 陈王 ” ,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 “ 陈王 ” 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 “ 陈王 ” 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 “ 古来圣贤 ” ,二提 “ 陈王 ” 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 “ 主人何为言少钱 ” ,既照应 “ 千金散尽 ” 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 ——“ 五花马 ” (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 “ 千金裘 ” 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 “ 呼儿 ”“ 与尔 ” ,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 “ 主人 ” 。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 “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 。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 “ 与尔同销万古愁 ” ,与开篇之 “ 悲 ” 关合,而 “ 万古愁 ” 的含义更其深沉。这 “ 白云从空,随风变灭 ” 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 “ 千金 ” 、 “ 三百杯 ” 、 “ 斗酒十千 ” 、 “ 千金裘 ” 、 “ 万古愁 ” 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 “ 万古愁 ” ,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 “ 绝去笔墨畦径 ” 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 “ 破 ” 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 “ 岑夫子,丹丘生 ” , “ 五花马,千金裘 ” ),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 别裁》谓 “ 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 ,此篇足以当之。 李白的《蜀道难》 噫吁 ?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 “ 噫吁 ?” 到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 “ 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 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至 “ 使人听此凋朱颜 ” 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 “ 回川 ” 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 “ 悬崖万仞,山多云雨 ” (《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 “ 问君 ” 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 “ 悲鸟号古木 ” 、 “ 子规啼夜月 ” 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 “ 连峰去天不盈尺 ” 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 “ 连峰去天不盈尺 ” 是夸饰山峰之高, “ 枯松倒挂倚绝壁 ” 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 “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 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 “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状道之险阻,则曰 “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诗人 “ 驰走风云,鞭挞海岳 ” (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 “ 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 ” 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 “ 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 。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 “ 自为蜀咏 ” , “ 别无寓意 ” 。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 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 774 年)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 “ 停杯投箸 ” , “ 拔剑四顾 ” ,一片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 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 “ 赐金放还 ” 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 yíng )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mǔ) ,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 shàn) 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 (lù) 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 (jī) ,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 (dàn) 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 (hōng) 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 jué )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 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 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 唐玄宗 天宝三年( 744 ),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2). 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 · 封禅书》: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 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 (4) 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5) 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 (6).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了赤城 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天台( tāi ):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 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 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7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 (8). 因之: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 (9). 镜湖:即鉴湖,在绍兴,唐朝最有名的城市湖泊。 (10). 剡( shàn) 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11 )谢公:指南朝绍兴诗人 谢灵运 。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12). 渌:清澈。 ( 13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4).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 15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见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17)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8) 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 . 暝,天黑、夜晚。 (19)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震荡着山山水水,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 殷源泉 ” 即 “ 源泉殷 ” 。殷,这里作动词用,震响。 (20)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21). 青青:黑沉沉的。 (22). 列缺:闪电。列,通 “ 裂 ” ,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 “ 列缺 ” 。 (23). 洞天石扉,訇 (hōng) 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4). 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 ? 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 “ 黄金银为宫阙 ” 。 (25). 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诗》 “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 。 (26)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27).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28). 恍:恍然,猛然。 (29) 觉时:醒时。 (30).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1). 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2).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须,等待。 (33). 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 陶渊明 曾叹 “ 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关于中唐的白居易 白居易 (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 guī )(今陕西渭南北)。与李白、杜甫并称 “ 李杜白 ” 。现实派诗人。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 “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 奉而始终之 ” 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 “ 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 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 (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 “ 宫律高 ” 、 “ 文字奇 ” ,更反对齐梁以来 “ 嘲风月、弄花草 ” 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 “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 这里的 “ 质而径 ” 、 “ 直而切 ” 、 “ 核而实 ” 、 “ 顺而肆 ” ,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 “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 “ 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 “ 为君 ” 而作。他也说: “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 (《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 “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 (《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琵琶行》中 “ 枫叶荻花秋瑟瑟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的《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 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 “ 序 ” 里却写作 “ 行 ” 。 “ 行 ” 和 “ 引 ” ,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 “ 序 ” 文如下: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 一十二 ” 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 “ 一写六百十六字。 ”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 “ 序 ” 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 “ 天涯沦落之恨 ” (《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 “ 长安故倡 ” 的 “ 天涯沦落之恨 ” 。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 “ 犹抱琵琶半遮面 ” ,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 “ 浔阳江头夜送客 ” ,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 “ 枫叶荻花秋瑟瑟 ” 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 “ 举酒欲饮无管弦 ” 。 “ 无管弦 ” 三字,既与后面的 “ 终岁不闻丝竹声 ” 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 “ 无管弦 ” 而 “ 醉不成欢惨将别 ” ,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 “ 忽闻水上琵琶声 ” 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 “ 主人忘归客不发 ” ,要 “ 寻声暗问弹者谁 ” 、 “ 移船相近邀相见 ” 了。 从 “ 夜送客 ” 之时的 “ 秋萧瑟 ” 、 “ 无管弦 ” 、 “ 惨将别 ” 一转而为 “ 忽闻 ” 、 “ 寻声 ” 、 “ 暗问 ” 、 “ 移船 ” ,直到 “ 邀相见 ” ,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 “ 千呼万唤 ” 了。但 “ 邀相见 ” 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 “ 千呼万唤 ” 的过程,她才肯 “ 出来 ” 。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 “ 我 ” 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 “ 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 ” 一样,她 “ 千呼万唤始出来 ” ,也是由于有一肚子 “ 天涯沦落之恨 ” ,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 “ 琵琶声停欲语迟 ” 、 “ 犹抱琵琶半遮面 ” 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心情。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 “ 未成曲调先有情 ” ,突出了一个 “ 情 ” 字。 “ 弦弦掩抑声声思 ” 以下六句,总写 “ 初为《霓裳》后《六幺》 ” 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 “ 低眉信手续续弹 ” 、 “ 轻拢慢撚抹复挑 ” 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 “ 似诉平生不得志 ” 、 “ 说尽心中无限事 ” 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 大弦嘈嘈如急雨 ” ,既用 “ 嘈嘈 ” 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 “ 如急雨 ” 使它形象化。 “ 小弦切切如私语 ” 亦然。这还不够, “ 嘈嘈切切错杂弹 ” ,已经再现了 “ 如急雨 ” 、 “ 如私语 ” 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 “ 大珠小珠落玉盘 ” 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 “ 滑 ” 后 “ 涩 ” 的两种意境。 “ 间关 ” 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 “ 莺语花底 ” ,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 幽咽 ” 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 “ 泉流冰下 ” ,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 “ 冷涩 ” 到 “ 凝绝 ” ,是一个 “ 声渐歇 ” 的过程,诗人用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 “ 幽愁暗恨 ” 在 “ 声渐歇 ” 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 “ 银瓶乍破 ” ,水浆奔迸,如 “ 铁骑突出 ” ,刀枪轰鸣,把 “ 凝绝 ” 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 “ 邀相见 ” 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 “ 自言 ” 过渡: “ 沉吟 ” 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 “ 放拨 ” 、 “ 插弦中 ” , “ 整顿衣裳 ” 、 “ 起 ” 、 “ 敛容 ” 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 自言 ” 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 “ 说尽心中无限事 ” 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的那个 “ 我 ” ,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 “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 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 “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 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 “ 老大嫁作商人妇 ” 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的感慨? “ 我 ” 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 “ 我 ” 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韵译】 唐明皇好色,日夜想找个绝代佳人 ; 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 杨玄瑛有个女儿才长成,十分娇艳 ; 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就的一身丽质,很难长久弃置 ; 有朝一日,被选在皇帝身边做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 ; 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万分。 春寒料峭,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 ; 温泉水润,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身。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 ; 初蒙皇恩润泽时,就这般娇娆涔涔。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 ; 芙蓉帐里,与皇上度着温暖的春宵。 情深春宵恨太短,一觉睡到日高起 ; 君王深恋儿女情,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终日陪伴无闲时 ; 春从春游夜专守,双双形影不分离。 后宫妃嫔有三千,个个姿色象女神 ; 三千美色不动心,皇上只宠她一人。 金屋中阿娇妆成,夜夜娇侍不离分 ; 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伴随着春心。 姊妹封夫人兄弟封公卿,封地受奖 ; 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使得天下的父母,个个改变了心愿 ; 谁都看轻生男孩,只图生个小千金。 骊山北麓华清宫,玉宇琼楼耸入云 ; 清风过处飘仙乐,四面八方都可闻。 轻歌慢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 ; 君王终日都观看,欲心难足无止境。 忽然渔阳战鼓响,惊天动地震宫阙 ; 惊坏跳舞的歌伎,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楼与宫阙,烽火连天杂烟尘 ; 千军万马护君王,直向西南急逃奔。 翠华龙旗一路摇,队伍走走又停停 ; 西出都城百来里,来到驿站马嵬亭。 龙武军和羽林军,六军不走无奈何 ; 缠绵委屈的美人,最终马前丧了生。 贵妃头上装饰品,抛撒满地无人问 ; 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宠爱救不了,掩面哭成个泪人 ; 回头再看此惨状,血泪交和涕淋淋。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 ; 回环曲折穿栈道,队伍登上了剑门。 峨嵋山下路险隘,蜀道艰难少人行 ; 旌旗黯黯无光彩,日色淡淡近黄昏。 泱泱蜀江水碧绿,巍巍蜀山郁青青 ; 圣主伤心思贵妃,朝朝暮暮恋旧情。 行宫之内见月色,总是伤心怀悲恨 ; 夜雨当中闻铃声,谱下悲曲雨霖铃。 天旋地转战乱平,君王起驾回京城 ; 到了马嵬车踌躇,不忍离去断肠人。 萋萋马嵬山坡下,荒凉黄土坟冢中, 美人颜容再不见,地上只有她的坟。 君看臣来臣望君,相看个个泪沾衣 ; 东望京都心伤悲,任凭马儿去驰归。 回到长安进宫看,荷池花苑都依旧 ; 太液池上芙蓉花,未央宫中垂杨柳。 芙蓉恰似她的面,柳叶好比她的眉 ; 睹物怎能不思人,触景不免双目垂。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 ; 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长秋草 ; 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当年梨园的弟子,个个新添了白发 ; 后妃宫中的女官,红颜退尽人衰老。 夜间殿堂流萤飞,思想消沉心茫然 ; 终夜思念睡不着,挑尽了孤灯心草。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 ; 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冷冰冰的鸳鸯瓦,霜花覆盖了几重 ; 寒刺刺的翡翠被,谁与皇上来共用 ? 生离死别远悠悠,至今已经过一年 ; 美人魂魄在何方,为啥不曾来入梦 ? 四川有个名道士,正到长安来做客 ; 能用虔诚的道术,招引贵妃的魂魄。 辗转相思好伤神,叫人对王表同情 ; 就叫方士去努力,专意殷勤去找寻。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 ; 升天入地去寻求,天堂地府找个遍。 找遍了整个碧空,找遍了整个黄泉 ; 天茫茫来地苍苍,找遍天地没看见。 忽然听说东海上,有座仙山蓬莱山 ; 仙山耸立在云端,云来雾去缥渺间。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 ; 天仙神女多无数,个个绰约又多姿。 万千娇美仙女中,有个芳名叫太真 ; 肌肤如雪貌似花,仿佛是要找的人。 方士在金阙西厢,叩开白玉的大门 ; 他托咐侍女小玉,叫双成通报一声。 猛然听到通报说:唐朝天子来使者 ; 九华帐里太真仙,酣梦之中受震惊。 推开睡枕揽外衣,匆忙起床乱徘徊 ; 珍珠廉子金银屏,一路层层都敞开。 乌去发髯半偏着,看来刚刚才睡醒 ; 花冠不整都不顾,匆匆跑到堂下来。 轻风吹拂扬衣袖,步履轻轻飘飘举 ; 好象当年在宫中,跳起霓裳羽衣舞。 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纵横四处洒 ; 活象春天新雨后,一枝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 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情,年深月久已断绝 ; 蓬莱宫中度时日,仙境幽幽万古长。 回头俯身向下看,滚滚黄尘罩人间 ; 只见尘雾一层层,京都长安看不见。 只有寄去定情物,表表我深情一往 ; 钿盒金钗寄你去,或许能慰藉君王 ; 金钗儿我留一半,钿合儿我留一扇 ; 擘金钗来分钿盒,一人一半各收藏。 但愿我们两颗心,有如钗钿一样坚 ; 不管天上或人间,终有一日会相见 ;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 寄语之中有誓词,唯有他俩心里知。 当年七月七日夜,我俩相会长生殿 ; 夜半无人两私语,双双对天立誓言: 在天上,我们愿作比翼齐飞鹣鹣鸟 ; 在地上,我们甘为永不分离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总会有终了之时 ; 唯有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 (806)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 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 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 “ 长恨 ” 。从 “ 汉皇重色思倾国 ” 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 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 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 “ 渔阳鼙鼓动地来 ” 的安史之乱。这是悲 剧的基础,也是 “ 长恨 ” 的内因。 “ 六军不发无奈何 ” 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 西蜀,引起了 “ 六军 ” 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 “ 宛转娥眉马前死 ” 是悲剧的形 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 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 “ 长恨 ” 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 临邛道士鸿都客 ” 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 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 带雨梨花 ” 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 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 “ 比翼鸟 ” 、 “ 连理枝 ” ,进一步渲染了 “ 长恨 ” 的主 题。结局又以 “ 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深化了主题,加重了 “ 长恨 ” 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 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 ( 长恨歌 ) 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 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 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 “ 不得哭,潜 别离 ; 不得语,暗相思 ; 两心之外无人知 …… 彼此甘心无后期 ” 的沉痛诗句。文章指 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 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 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 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 “ 诗言志 ” , “ 诗传情 ” 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 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 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 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于晚唐的李商隐 李商隐( 813 年 1 -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 “ 小李杜 ” ,与温庭筠合称为 “ 温李 ” ,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 16 ,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生平经历 李商隐 (公元 813—858 ),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堂兄、邠国公杜悰的表兄弟。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19 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 25 岁进士及第。 26 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 晚唐最著名的诗人 , 杜牧 与他齐名,两人并称 “ 小李杜 ” 。李商隐又与 李贺 、 李白 合称 “ 三李 ” 。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 “ 温李 ” ,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 “ 三十六体 ”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 “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 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 这是一首抒情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 “ 寄内 ” 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 “ 寄北 ” 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 无题 ” 作诗的标题。 丝方尽:丝,与 “ 思 ” 是谐音字, “ 丝方尽 ” 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 这是诗人以 “ 无题 ” 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本诗也许还有别的寓意,但作为爱情诗却是几无异议。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 “ 别亦难 ” 三字展开。 “ 东风 ” 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 关于晚唐的杜牧 杜牧( 803 年- 852 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 ,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来源: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 “ 杜紫薇 ” 。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 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 “ 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 董其昌《容台集》称: “ 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 ,谓其书 “ 大有六朝风韵 ” 。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 834 ) 32 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 28.2 厘米,横 162 厘米, 46 行,总 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 乾隆 、 嘉庆 、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的《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的《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的《秋夕 》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的《江南春 》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的《山行 》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5411 次阅读|4 个评论
没了茶园的东湖
dongleon 2013-8-26 23:42
今天朋友约晚上在新繁小聚。听说东湖刚整治过,特提前赶到先看看。 东湖位于成都北郊的新繁镇,为唐代宰相李德裕在新繁做县令时开凿,是我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园林之一。东湖占地1万8千平米,布局谨严,玲珑雅致,楼台亭阁,古树名木,咫尺山水,风光秀丽,不愧“古蜀名园”之称。 整治后的东湖,整洁幽静。在这样雨后初晴的下午,我一个人在东湖园内游走,树影婆娑,步移景异。有大树遮荫,有风,有水,有景,但似乎少了点什么? 回想过去最快乐的事就是坐在湖边的树荫下喝茶,享受那阳光和清风,看着白鹭从湖这边飞到湖那边;或约二三朋友,高谈阔论,管他雨打芭蕉,美景如画。 整治后的东湖,官家不许开茶铺,少了热闹喧嚣,少了民乐风情。没了茶园的东湖不再是大众的公园,更象是座供人瞻仰的纪念性园林。但我更喜欢以前的东湖,我更相信园林不仅要风景、风水,还要风情。
2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千多年以前的动手智力竞赛
热度 7 武际可 2013-5-9 06:36
一千多年以前的动手智力竞赛 人类早在史前文明时代,就已经发明了钻木取火。这就是一种把机械功转换为热能的办法。世界各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早期都有类似钻木取火的发明。有的是用木条来不断在木块上锯动,有的是用木棍在木块上钻动。久之便会变热而发火。 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钻木取火的文字记载。在《周礼 · 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 改火 或 更火 。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 更火 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 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 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 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下面我们介绍一段在唐朝进行钻木取火竞赛的故事。 我国从周朝开始就有“寒食节”的习俗。是定在冬至以后的 105 天。即如今清明节的前一天,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臣子介子推因火烧而死的忌俗,到那一天家家都熄火,只吃冷食。到了唐朝,当朝严格规定寒食三天,不准生火。 古时候,生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现如今,只要打火机一摁,或者火柴一划,顷刻之间,便可以得到火。因为生火的不易,那时,一般人家,一旦有了火,便要尽量把它保持下去。一般是,把炭火用草木灰埋起来,这样燃烧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待要用火时再把它扒开,续以新炭或柴。如果不小心火息了,便要去邻家去借火。 可是到了寒食节,家家都把火熄灭了。寒食过后,便要取“新火”。这便是用当时较多的取火方式“钻木取火”。一年一度的这种取“新火”,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从唐朝开始,每年在寒食结束的那一天,在皇宫里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种取火的仪式。据唐朝的笔记小说 《辇下岁时记》有这样的介绍:“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疋,金碗一口。”这说明,取新火是以一种竞赛的形式进行的。参加竞赛的是些什么人呢?“尚食内园官小儿”,这是内府管膳食的服役人员。有的作者望文生义,认为“小儿”是小孩、少年儿童,就是说,是由内府服役人员的孩子来竞赛钻木取火的。这实在是大谬不然。唐代的内府服役人员都是太监,不会有孩子。其实,在唐代,一般是把内府服役人员直呼为“小儿”的。我们看到 《资治通鉴 · 唐顺宗永贞元年》有“ 贞元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如宫市、五坊小儿之类,悉罢之。”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注:“唐时给役者多呼为小儿。”,由此,说明参加比赛的人是内府管膳食的服役人员,他们应当是一批当时取火的专家。在比赛中得了冠军的,皇帝会赏绢三匹,还有一只金碗。这个奖金是够重的了,估计比现今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金额少不了多少。足见当年对取火这件事的重视。 在皇宫里通过钻木得到了新火,皇帝便把它赐给下面的大臣。也就是用这个新火点燃蜡烛,再把这些点燃的蜡烛赏赐给大臣们。大臣们就会将得到的新火像宝贝一样,一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回家生起火来。后面还会有大臣的邻居、亲友来大臣家取火。这样,新火便会像奥运会的圣火一样传开去。当然百姓家也会有人自己钻木取火然后再传给其他人的。 唐代诗人韩翃有一首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的就是大臣们领到皇上赏赐“新火”的情形。诗的前两句写清楚了当时的季节,正是杨柳飘絮,寒食节的时候。后面两句则点明是在寒食节最后一天的“日暮”时刻,大臣们端着恩赐的蜡烛“新火种”,回到家里升起烟火的情景。 唐代诗人郑辕在《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中,更形象地写出了宫中赐火后的情景:   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   瑞彩来双阙,神光焕四邻。气回侯第暖,烟散帝城春。   利用调羹鼎,余晖烛缙绅。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23 次阅读|11 个评论
猜猜这些都是唐代的哪些诗人
热度 18 cutefay 2012-4-30 20:47
猜猜这些都是唐代的哪些诗人
在西安大雁塔前面的广场上,有很多雕像,其中还有唐代诗人的雕像。我在没有看这些雕像旁边刻的名字之前,还特意先猜猜他们各是哪位诗人,结果还真被我猜中了三个。现在我把这些雕像的照片放在博文里,请博友们也来猜猜。 (1) (2) (3) (4) (5) 后记:看大家猜得比较艰难,提示一下吧!做个选择题,下面有5个答案,分别对应上面五幅图。 A、李白;B、杜甫;C、王维;D、白居易;E、李商隐
个人分类: 游记|6004 次阅读|43 个评论
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家——纪念孙思邈诞生1400周年
kexuechuanbo 2010-9-11 08:31
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家纪念孙思邈诞生1400周年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2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数学家、天文学家李淳风
kexuechuanbo 2010-9-11 08:14
数学家、天文学家李淳风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3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聊长安十二街
chni 2009-7-8 10:16
闲聊长安十二街: 唐代的城市绿化和道路保护 长安十二街是唐代长安皇城的街道布局。《长安志》记载长安(皇城)中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其间并列台省。南北七街和东西五街,合起来就是十二街。十二街恰与长安城的十二城门呼应,唐代诗人便有了对十二街的大量吟咏,于是人们往往以这十二街作为长安的象征和长安街道的总称。 唐代长安城规划先进、建城宏大,在那个时候无与伦比。长安建城三重,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皇城和外郭城内街道纵横。宫城系皇宫所在,皇城是中央官署集中区,外郭城则为民居和交易区。由于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唐代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制上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 ―― 具有城市特点的新拓展。中央政府设虞部,订立环境规则,加强环境保护,使得唐代对环境管理的范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宽泛得多。虞部除管理山林、川泽、苑囿等传统环境要素外,还被赋予了城市绿化及道路管理的任务,并且,还要管理郊祠神坛、五岳名山。城市绿化及道路管理的成功,让长安十二街在墨客骚人眼中更具诗情画意。 长安十二街之城市绿化 。就建筑规模而言,街道的总和构成了城市。唐代长安十二街的城市绿化并非市民的任意行为,而是在虞部管理之下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应当属于政府行为,实乃完成法律赋予任务、使命的法律行为,这种城市的行为在当时有着相应的法律依据。据陕西博物馆有关资料载,唐都长安十二街,包括宫城、皇城都大量种植了槐树、梧桐、柳树等,对长安十二街和长安城市的绿化,对改善都市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张十八》诗中永道 迢迢青槐街,相会八九坊 ;在《登乐游园望》中咏唱 下视十二街,绿槐间红尘 等诗句,描绘出了唐长安十二街古槐成行,色绿似黛的美景。特别是当时的都城长安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城市,各国使节、商旅很多,著名的丝绸之路更把中国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联系在一起,因此,唐都长安十二街的环境保护举措,当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国产生积极的影响。 长安十二街之道路保护。 所谓街道,就是因街成道。唐代很重视道路保护,据《唐会要》载,代宗广德元年八月敕:如闻诸军及诸府皆于道路开凿营种,衢路隘窄,行李有妨宜令诸道诸使及州府长吏即差官巡检,各依旧路,不得辄有耕种,并在所桥路,亦随要修葺;大历八年七月敕:诸道官路,不得令有耕种及砍伐树木,其有官处,勾当填补。含元殿前的道路作为长安十二街的重要部分,按发掘资料,路土密集厚实,路土厚约 15-32 厘米,可见唐代对道路的保护重视程度之高。正因如此,才使得长安十二街道路路况良好,交通顺畅。 所以,唐时中国狂人敢于放声歌唱 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 。所以,长安十二街的环境保护功在其中。所以,我希望今天的一条长安街要比当时的长安十二街绿化更美好,道路更畅通。 国家法官学院王立教授在科学小筑说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唐代名刹佛光寺冬日记
yaoyaxin 2009-2-23 20:11
佛光辉日月,古刹蕴华章 唐代名刹佛光寺冬日记 姚雅欣 山西五台山,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与佛教文化艺术的圣境,自古迄今或为香客景仰,或为世人关注。过去很长时间,寺庙云集的台怀镇是游客参访五台山的核心区域,位于台外的古刹南禅寺和佛光寺只是停留于相关研究者视域的珍品,一般游客很少光顾,自然就错过了领略最古老的东方木结构建筑精髓的绝佳案例。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和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向纵深发展,以及大众对文化访古的追慕之情,甚至梁思成、林徽因走进大众视野,五台山中如疏星散落的唐代古刹真迹,渐为世人所知。佛光寺历久弥新的科学与艺术价值,伴随着浓郁的历史馨香,不断深入当代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的视野,吸引着越来越多向往与关注的目光。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之南台西麓豆村附近的佛光山中,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峰峦萦绕亘古胜地,壮美的古刹掩映在幽丽静谧的自然造化之中,佛光寺荟萃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等诸多人文胜迹,人文与自然情境交融,历史、艺术与科学精髓熠熠生辉。佛光寺相传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时期已经成为五台山名刹。敦煌第61窟五台山图壁画在显要位置绘大佛光之寺,寺区有七间三层的弥勒大阁与正殿并存,并且作为当时全寺的中心,反映了唐代寺庙的建筑风格与繁盛状况。其实,五台山图的昭著功绩更在于它是我国最早的古建筑调查研究机构营造学社发现佛光寺的信念指南、科学指南与踏勘指南。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断言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早已不复存在,要看唐代木构建筑人们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但是,以梁思成为首的中国古建筑开拓者始终坚信在国内肯定有唐代木构建筑存在。当梁思成第一次阅读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著作《敦煌石窟图录》时,注意到第61号窟宋代壁画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之寺,他又在《清凉山志》中读到佛光寺的历史记载。1937年6月,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四人抱着中国必有唐代木构建筑的执著信念,开始前往山西的踏勘之路。历尽艰险与苦难,最终觅得佛光真容禅寺正殿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为完备的唐代木构建筑,从而修正了日本学者关野贞认为佛光寺大殿为明代建筑的说法。佛光寺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东方建筑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唐武宗会昌法难削平佛教势力,佛光寺披劫。唐宣宗复兴佛教时,也就是大中十一年(857),京都洛阳女弟子宁公遇布施重金,重建佛光寺东大殿。尽管东大殿晚于南禅寺(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75年,但是殿宇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技法纯熟,后世修葺所做的结构性更动甚少,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谓现存殿堂型构架建筑中最古老、最典型的一例。亦有亚洲佛光的美誉。 寺址三面环山,唯西向豁朗,寺宇因地势处理成渐次升高的三个平台。殿阁高低层叠错落有致,通过对地形的成功运用,营造出气势恢宏、含蓄变幻的外部空间。东大殿建在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的第三层平台上,陡然高出8米余。大殿面阔七间(34.08米),进深八椽(18.12米),使用木构建筑最高级的屋顶形式单檐庑殿顶。檐柱侧脚、生起明显,柱头卷刹圆和,柱础石雕宝装莲瓣造型丰满,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大殿由柱网、铺作与屋架三层叠架结构而成,檐柱和内柱各一周组成回字形平面,即金箱斗底槽,这是中国古建筑柱网平面布局中最高级的配置形式。以阑额联结柱网,形成内外两圈柱架作为屋身骨架;中层在柱头用斗栱、明栿和柱头枋等将两圈柱架紧密连接,形成铺作层,支持内外槽天花,保持构架的整体性,并将梁架荷载均匀传递于各柱;铺作层上为屋顶构架。大殿梁架由平棋隔为明栿、草栿两部分,明栿作月梁式,制作规整,轮廓秀美。草栿作为梁架结构的真实面目,平梁上不用驼峰、侏儒柱,仅用两支人字形叉手斜向支撑脊槫。叉手颇具古制,是汉代以来的传统做法,唐代以后不再使用。当营造学社的开拓者第一次发现它时,对这国内的孤例惊喜得如获至宝,他们在历史的尘埃中全神贯注地阅读,敏锐的目光不放过每一处历史信息,全然不顾周围环境之困厄。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工作至苦。他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殿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唯恐不周。 斗栱是东大殿重要的结构组成部分,七种形式极富变化,最繁富者七铺作出四跳,转角铺作从45度方向出华栱两跳与角昂三层,昂上设宝瓶承角梁。斗栱外观硕大雄浑,用以缩短梁枋净跨荷载,减少梁枋在柱头处的剪力,支撑深远翼出的屋檐,是大殿科学结构和造型艺术的点睛之笔。高举而深邃的屋檐、粗壮的柱列、简单浑厚的门窗、舒展而平缓的屋顶,共同形成唐代大殿庄重端严而又舒展雄放的外观。 大殿的设计者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在简单有限的平面里创造出丰富且极具变化的立体空间。外槽为较矮的回廊,供信徒瞻拜进香;内槽柱头以四跳斗栱承明栿,栿上又以斗栱分隔成透空的小空间,天花与柱子交结处向内斜收,使内槽形成高敞、跨度较大的中央空间。内槽后半部建宽五间、深一间的佛坛,坛上高大的佛像与内槽空间形成和谐而有机的整体。内槽、外槽在体量和高度上的明显差异,很好地突出了佛像的宗教艺术效果,做到结构与艺术的内在统一。 大殿法度精严,结构科学优美,为唐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例证。在宋代建筑规范《营造法式》尚未出台以前近三百年,唐代建筑师已经在大型建筑设计中娴熟地运用材分模数制了。佛光寺东大殿实证说明,唐代确实存在一套以材分为模数,并按一定比例进行外观和室内空间设计的相当完整成熟的设计方法,能够综合解决建筑的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问题,是建筑模数制在宋代继续发展成熟的基础。 佛光寺东大殿在建筑整体结构、细部处理与空间尺度把握上,反映出唐代建筑技术与艺术审美的成熟,并且已经达到较为完善的水平,创造出和谐融洽的建筑风格、宗教氛围与视觉艺术效果。殿内30余尊唐代彩塑、200余尊明代罗汉彩塑、图幅不足1平方米的魔王捉鬼图唐代壁画、版门后唐代游人墨书题记,还有记载着大殿修建始末与筹款捐资状况的两座唐代经幢,将历史记载、艺术形象与殿堂的科学结构浑然融为一体,彰显出佛光寺大殿雄浑豪迈、华美规整的唐代建筑风范。 除唐代遗构之外,佛光寺还有一些极具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珍品。金代建筑文殊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配殿,面阔七间,在结构上运用移柱法与减柱法,大量减少内柱,并使用通长12.1米横跨四间的大内额,营造出十分宽敞的礼佛空间。这种大胆的、科学合理的结构创制,在中国建筑史上极具开创性与典型性。建于北朝的佛光寺祖师塔,精美之致,古韵犹存。寺周星散的几座高僧墓塔,可谓早期古塔在中国发展的活化石。 可以说,来到佛光寺,或置身于唐代艺术、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殿堂,或穿行于建筑历史的时空隧道,或叹服于古人建筑创作的寓意匠心,或震撼于古建先哲上下求索的执著精神。中国现存最早的殿堂建筑、寺观壁画、彩塑艺术在此都保留了精美的实物遗存,这些鲜活历史的载体,这些古代科技文明与艺术的见证,何尝不是古人精神理想与设计理念的体现,何尝不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写照。 冬日的佛光寺只为虔诚的参访者敞开心扉。记得2005年初的四九时节,我与世界遗产基金的葛亮、杰夫二位来到佛光寺,刚冽劲风卷着半个冬天积雪形成的纤微冰凌,透出千年古刹劲直清刚的气质。从金代遗构文殊殿,到唐代遗构东大殿、魏齐之际的祖师塔,再到寺后山林中的无垢净光塔、解脱禅师塔,极其清醒中尽情地品读记录,无一丝尘嚣与纷扰,仿佛透彻的冰晶替代了空气分子,悠远历史和完美技艺唤起的热情覆盖了所有严冬的寒意。尽管在气候适宜的不同时节我也多次造访佛光寺,但唯有这次在冰寒风冽意境中读出的佛光古刹真谛最令人震撼与回味。但愿还会有佛光寺的冬日体验,而暖冬不至于愈演愈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