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川地震遗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北川地震遗址濒临消失
热度 2 Majorite 2013-7-15 05:29
北川地震遗址濒临消失 “北川地震遗址濒临消失”不仅仅是当下的问题,其实早在2008年9底媒体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持续不断的降雨使北川县城附近多处山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正在筹建的北川“地震博物馆”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地震遗址很可能“瞬间消失”】,这是 “ 四川在线 ”(2008-09-28)的文章写得(见附件) 。其实,北川县城地震废墟一直没有好好保护,汶川地震已经过去5年多,地震遗址保护年年喊,保护的经费年年要、年年花, 保护工作指挥部领导的座驾越来越好, 但是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却年年被淹, 甚至一年水漫几次,地震废墟消失的越来越多,能看的地震遗迹越来越少。 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的指挥长 韩贵钧应该出来回答这个问题,你们已做的"保护工作"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2008 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震后视察时作出了“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的指示精神,当时在场的绵阳市与北川县领导拍着胸脯保证坚决完成任务,并明确专人负责这项重要的工作。2009年6月,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成立,专门负责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建设、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北川地震遗址区的治理保护工作,2011年12月,设立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绵阳市唐家堰塞湖管理局。 具绵阳政府网站介绍,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指挥部)委托上海同济大学于2009年12月编制完成地震遗址保护规划。】【先后在北川老县城周边的魏家沟、席家沟、米石沟、花石板沟内,修建 了 以魏家沟一号坝为代表的26座拦砂坝;组织200余名施工人员对老县城周边山体进行了排危治理,安装了13912平方米的防护网。同时,还修建了老县城导流堤、防洪堤、截流沟等保护工程。】【还在北川老县城四周安装了5400米安全围栏,在纪念通道两边安装了5230米安全护栏,布设了监控系统,完成了核心区内14处15幢震损建筑的应急支撑加固】。一共花了多少钱?这15幢震损建筑占原北川县城总建筑的千分之多少?有了你们建造的导流堤、防洪堤、截流沟,为啥洪水依然长驱直入掩埋北川全城,最深水7米。 媒体报道,北川县城地震遗址几乎年年都被洪水淹淹没与泥沙掩埋,善良的人们不仅要问, 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 究竟采取了那些保护措施?为什么不得力?如果几场 暴雨就要让需要重点保护的地震遗址不见踪影。令人惊奇的是,洪水未退, 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的指挥长韩贵钧就能透过浑水看到“ 北川老县城遗址并没有任何震损建筑垮塌”,洪水也没有给老县城带来泥沙石木沉积, 韩贵钧乃神人也!不谈地震废墟,就是完好建筑遭受狂风大浪洪水的冲击与浸泡,焉能没有任何损失?不信, 韩贵钧可以拿自家的房屋做个试验看看。 韩贵钧这个前宣传部长,假话随口就来, 欺骗世人,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他的话。 不谈地震废墟,就是完好建筑遭受上图狂风大浪洪水的冲击与浸泡,焉能没有任何损失?不信, 韩贵钧可以拿自家的房屋做个试验看看。 明知唐家山地震堰塞湖坝体是有汶川地震山体崩塌形成不稳定坝体, 它阻塞湔江泄洪,造成湖区沉积加厚,河底抬升,更不利于下游河道沉积的冲刷与水力搬运,亦造成河底抬升。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的指挥长韩贵钧等人外行决策,不仅不炸除唐家山地震堰塞湖坝体,反而投巨资把唐家山地震堰塞湖打造成“5A级景区”, “重点打造带有“科教”性质的“模拟地震体验馆”、唐家山堰塞湖水上娱乐项目、堰塞湖周围的休闲项目、湖畔花卉种植布景等若干项目”。这种错误的决策,是湔江水患与北川老县城每年遭淹的主要原因。 从 韩贵钧的 个人简历看,韩贵钧应该是地震学、地质学、灾害学、地震遗址保护等学科的门外汉,很难想象这样专业背景的人能为北川地震遗址保存保护作出科学决策。百度上有他信息: 韩贵钧,男,羌族,44岁,四川北川人,省委党校研究生(谁都知道 省委党校研究生的水平) ,中共党员,曾任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常委。 2011年10月10日,开始任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 城保 护工作指挥部指挥长。据说, 黄宪礼主编的 《北川羌族自治县年鉴》 ( 2010 年 版)“党政领导”栏下对韩贵钧的专业背景有详细介绍:【韩贵钧,男,羌族,生于1969年5月,四川北川人,19XX年12月省委党校 函授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2003年6月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 1990年3月参加工作,1992 年7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90年3月至1992年10月,任桃龙乡副乡长; 1992年10月至1992年12月,任小坝乡桃龙办事处副主任; 1992年12月至1998年4月, 任小坝乡副乡长 (其间:1993年7月至1994年 7月,在涪城区丰谷镇涪江压铸厂挂职锻炼; 1994年5月至1995年12月,任北川县天然石材厂法人代表; 1994年8月至19%年12月,在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行政......)。 韩贵钧曾任北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网上流传最多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在北川县委宣传部前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葬礼上的表现:【在韩贵钧握住麦克风宣布仪式开始那一刻起,他的双腿,已经开始颤抖;当他退至冯斌身后,双腿抖得更加厉害。或许,没人看到,这位冯翔极为尊敬的领导,突然之间穿过人丛,背朝众人,躲在丛丛花圈之前,伸手在脸上抹了一把……他再转过身来时,脸上没有泪水。一切,都仿似从未发生。但他的手,冰凉。】 冯翔自杀之前发了个临终博文:【我只告诉您三点。 第一,我本苟且偷生,不要逼我,我很少爆粗口,但是,请您,请您手下留情,不要让我无路可走,真的,我活着,只是因为我相信朋友,相信友谊,求您,不要把我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在它背后把残忍的一面撕裂给我看。 第二,我对生死,早就置之度外,我想告诉您,人这一生,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才是永恒,您能告诉我,您不朽吗?您永垂吗?告诉您,不要逼我,真的,不要逼我。好不好? 第三,其实吧,人生,也就匆匆几十年,您很好,您花好月圆,您寝食无忧,您还想干什么?您觉得我活好了?您觉得我如意了?您觉得我舒服了?所以您不舒服。您不如意。您不爽快。朋友,您究竟要干啥?明说好吗?我连 5.12 ,我连最悲伤的丧子之痛,我都忍受了。您说,我还什么不能忍受?是不? 我说过,孤单,是一个人的盛宴。聚会,是许多人的孤单。当我某一天,永远的离开了您,您快乐吗?您高兴吗? 真的,我告诉您,别这样,好吗?与人宽容,也就与己宽容 …… 】这个把冯翔逼到死路上“您”是谁?韩贵钧最清楚,否则他的双腿不会那么颤抖。 韩贵钧本应从 冯翔事件中吸取教训,从此痛改前非、与人为善,不要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老老实实做人。 韩贵钧 当过宣传部长,总以为谎言说一万遍就成了真理,自以为动用圈养的水军就可以威胁学者沉默, 就可以把黑的变为白的,谎言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迟早要遭报应的。 韩家军最近常用网名有:北川人民、 羌笛悠悠 、 国家反间委 、 草原秃 鹰123 、 扉樊 、 羌妹儿 、 遗世孤独 、 山里的星星 、 北川西山坡幸存者 、 zhjhy 的美丽人生 、 deletememory 、 云中雾散 、 梦寻红楼yang 、 卷土重来、 青梅煮酒论英雄、 那年我们系着红领巾耍流氓 、 亲亲小宝贝 呀、 老婆在北川 、 fedfdsa 、 羌山情 哎哟、 西羌农民 、 王冬梅 、 袁钰博北川 、 良良的父亲 、伪教授克星司马南、少女时代娱乐会所、 宇宙正义男 、 tangmay 、 孤狐 我觉得、 羌山情 、 just789 、 云朵上的民族。 韩 水军的语言极其下流,流氓得令人震惊,一个党员处级干部竟然 龌龊到如此地步,突破了做人的底线, 非任何文明人所为。 所以,我要对韩贵钧说 :你的道德比你的防洪工程还垃圾, 该照照镜、洗洗脸了! 附件: 北川地震遗址濒临消失 2008-09-28 10:50:12  来源: 四川在线 (成都) http://news.163.com/08/0928/10/4MU26ADV0001124J.html http://news.qq.com/a/20080928/001435.htm 北川县城地震遗址是如何被掩埋的?保护在哪? 北川老县城被泥石流掩埋一半, 保护在哪? 四川在线9月28日报道 从24日开始的持续降雨,致使北川县城附近多处山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正在筹建的北川“地震博物馆”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昨(27)日,横穿县城的湔江水位也开始上涨,威胁到新县城。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告诉记者,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地震遗址很可能“瞬间消失”。 目击 旧城遭遇泥石流,新城躺在洪水边 上午9时许,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来到县城旁边,在通往“羌寨”的盘山公路上,他想好好看一眼地震后的县城。因为,24日老县城一半被泥石流掩埋;而昨日,横穿县城的湔江水位开始上涨,威胁到新县城。王洪发不知道县城以后会成什么样子,还在不在。 王洪发最先看到的是位于湔江右岸的公园。一两天前,那里的遗留建筑还有很多可以看到全貌,但现在它们大部分都被上涨的湔江水部分淹没,包括曲山镇小学。对岸便是北川新县城,虽然没有受泥石流伤害,但洪水已步步逼近;下游一段没有防护堤的地段,已开始受洪水侵蚀,如果水位继续往上涨,新县城将很可能遭受水涝袭击。 心痛 部分遗址成泥潭,只剩两个破屋顶 “县委大院没有了,运输公司也没有了……”看着眼前的北川县城,王洪发眼中一片黯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介绍说,进入北川老县城的公路边,原来有0.7平方公里左右的废墟,但现在成了泥潭,只剩下两个破房顶;旁边的县委大院,地震后是伤者临时安置的地方,他在那里没日没夜地战斗了十多天,现在也没有了。不过王洪发最担心的是新县城,“如果新县城遭水淹了,那这个遗址博物馆就没意义了。” 75岁的杨光友大爷前天就来看过老县城,但昨日早上听说湔江涨水,他又赶来查看县城里的情况,“只希望新县城不要像老县城一样遭了。”杨光友告诉记者,他地震前就住在新县城,房子虽然垮了,但还看得到废墟,“就怕水淹了啥都看不到。” 担心 威胁来自两方面,新老县城都危险 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对于北川地震遗址更加担心,也来得更有依据。林川告诉记者,此次遗址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老县城背后任家坪西坡的泥石流,它不仅将北川老县城遗址一半多的地方掩埋,还冲坏了其防洪堤、抬高了湔江的河床,使新、老两个县城的抗洪能力大大降低;二是上游唐家山堰塞湖的洪水。 林川说,现在湔江水已开始上涨了,新县城的威胁已经出现;如果任家坪再来泥石流,湔江河床再次被抬高,那么唐家山洪峰到来之时,新老县城很可能都将被淹,遗址也很可能“瞬间消失”。 抢救 两种救援设想同样难以实施 据林川介绍,针对北川县城遗址危险的现状,他们早已展开了救援行动,泥石流爆发当天,就派遣人员进入现场进行灾情考察和搜集,目前这些信息已经报送国家和省地震、文化部门,新的灾情信息仍在搜集之中。林川表示,在痛心之余应该看到,新县城毕竟还在,而老县城因地震导致的次生泥石流灾害也可以为以后的地震博物馆增添新的元素。 为了保护新县城,林川提出了两种设想。最彻底的解决方法是在新县城湔江岸修建防洪堤,但因为工程巨大而且复杂,这种方式目前根本无法实施。另外一种设想是安排人员进入新县城抢救地震遗迹实物,这种设想同样难以实施,因为降雨仍在继续,进入新县城的危险性太大。 同步播报 擂鼓镇板房恢复仍在继续 擂鼓镇是此次暴雨北川受灾最严重的几个点之一,泥石流导致这个安置点数十间板房垮塌,绝大部分板房进水。昨(27)日记者探访该地时,恢复仍在继续。 昨日北川灾后救援已达到最大规模,当地所有部门工作人员都进入灾区展开救援。目前,救援主要分两方面,一是保证物资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二是疏散被困和无家可归的群众。 又讯昨日,记者从北川有关部门了解到,通往北川陈家坝乡、曲山镇邓家片区等“孤岛”的应急通道已基本打通,目前救灾物资都已送到两个地方的被困群众手中。 平武安置点险情得到控制 平武县平通镇山体滑坡大量泥石流涌入清衣江,造成河床抬高,河水越过堤坝淹没了灾区活动板房安置点,昨日,从成都军区驻川某高炮旅传来消息:经过官兵们两天两夜的奋战,洪水造成的险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来源:天府早报 (本文来源: 四川在线 作者:王晶城 华小峰) 至今仍埋着数千人的北川地震遗址,用上万人生命换来的全球唯一悲怆 “ 景观 ” ,在 9 月 24 日一场惊天雷暴雨制造的泥石流暴虐中,遗址濒临消失。 雷暴雨泥石流造成的危害,更是北川县城危机四伏。 25 日,进入县城 的唯一关口增派武警把守。 9 月 28 日,通过勒克儿斡旋,在北川电子厂(位于新县城茅坝下街)留守工作人员王强、羊勇、母广军、罗成权的协助下,天府早报王金成、华晓峰,成为 “9·24 雷暴雨洗劫北川 ” 后全国唯一进入县城内查看的记者 …… 三道拐成两道 因为沿山盘旋形成三个急转弯,北川县城门户处的公路被当地人称为 “ 三道拐 ” 。暴雨之后, “ 三道拐 ” 满目创痍。第一道拐中央,横亘着一巨大塌方体,附近路基垮了一米多;原来的第三道拐,连同附近约 0.7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建筑悉数被从北川中学下来的泥石流掩埋,四周只剩下两个破烂的房顶,和一棵 3 米左右的银杏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勒克儿地震后在北川连续采访 1 个多月几乎每天路过,看见这里以前的房子平均有 3 层,而银杏树高度超过 20 米。 9·24 雷暴雨造成的泥石流淤积体开始于任家坪西山坡。它从北川中学奔腾下来,一路覆盖了一半左右的北川老县城,全长超过 1 公里!一路望去,它看起来更像是河床,几条小 “ 溪流 ” 纵横其中,湍急而浑浊的 “ 溪水 ” 源源不断地流向县城中心。 “ 河床 ” 上分布的主要是尖石头,还有一些深不可测的小淤泥潭。行走其中,人只能硬着头皮踩石头,而脚板总会被石头顶得疼痛不已。 因为泥沙淤积太深,原来北川县委大院附近的老县城地区已无法前往,一眼望去,那里成了一道扇形沼泽,没有植物生长,只有废墟和泥石流的沼泽。 上午 9 时许,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来到县城旁边,他想好好看一眼 9·24 雷暴雨后的县城。 “ 县委大院没有了,运输公司也没有了 ……” 看着眼前的北川县城,王洪发眼中一片黯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说, “ 县委大院,地震后是伤者临时安置的地方,他在那里没日没夜地战斗了十多天,现在也没有了。 ” 王洪发最担心的是新县城, “ 如果新县城遭泥石流淹了,那这个遗址博物馆就没意义了。 ” 新县城街道泥潭连片 几条小溪流在北川汽车站附近汇合,新的河流主要占据街道靠山边的部分,宽度超过 3 米,最深的地方没到人腰部;比起前面的小溪流来,它更加湍急,疾行 10 多米后,转弯消失在面前几栋被洪水击穿墙壁的建筑下面。要越过这条河,只能从一旁建筑的 2 楼穿过。说是 2 楼,其实只需稍微抬脚就可以上去,因为这一带的房子底楼都已经被掩埋于泥石流之中。 在新河流转弯消失处,随泥石流一起冲下的树木在此聚集成堆,比 “ 河床 ” 高出 2 米左右。爬过这堆朽木,一个宽 2 米多的泥潭出现在眼前,几名从山里转移出来的村民试图从泥潭里走过,结果险些被陷,无法自拔。于是要从新县城进出,一旁看起来面目狰狞的塌方体,竟成了该处相对比较安全的通道。 新城中心一片汪洋 连接北川新老县城的铁索桥附近,是县城的中心,现在,那里变成了一片汪洋。任家坪下来的三路泥石流在此汇合,北川汽车站、县委和北川大酒店之间的区域成为一个巨大湖泊。由于两边防洪堤均被冲毁,湖水肆意横流,与附近经过的湔江连成一片;同时,湖水夹杂的大量沙土、 石头致使湔江河床被抬升了好几米。两股水流交汇处水位只差不到两米,就可淹到索桥桥 台。 时至 28 日,三股泥石流中仍有水量不小的洪水不断流下;而湔江水和 27 日前后相比有所上涨,北川新县城处于洪水严重威胁之中。 新县城也被泥石流袭击 新县城遗址也遭受了三处泥石流的袭击。暴雨中,新县城背后的景家山有三处出现塌方,但规模都不大,只伤及了新县城很小的一部分区域,约 4 栋左右的小建筑被掩埋。 更多的伤害来自城市内涝,除了滨河路靠近索桥附近一段外,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看到雨水聚集的痕迹,淤积的泥沙多数在 5 到 10 厘米左右;最深的地方超过 20 厘米。在原信用联社附近不远处,现在还可看到一个 10 平米左右的积水潭。  正在筹建的北川 “ 地震博物馆 ” 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这一事实,着实让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心急如焚: “ 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地震遗址很可能消失殆尽。 ” 遗址被毁威胁来自两方面 林川对于北川地震遗址被毁心急如焚有依据。林川说,此次遗址被毁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老县城背后任家坪西坡的泥石流,它不仅将北川老县城遗址一半多的地方掩埋,还冲坏了其防洪堤、抬高了湔江的河床,使新、老两个县城的抗洪能力大大降低;二是上游唐家山堰塞湖的洪水。 林川说,现在湔江水不断上涨,新县城的威胁已经出现;如果任家坪再来泥石流,湔江河床再次被抬高,那么唐家山堰塞湖洪峰下来之时,新老县城很可能都将同时被淹,地震遗址很可能成为 “ 历史记忆 ” 。 林川说,针对现状,他们早已展开了抢救行动,泥石流爆发当天,就派遣人员进入现场进行灾情考察和搜集,目前这些信息已经报送国家和省地震、文化部门,新的灾情信息仍在搜集之中。林川表示,在痛心之余应该看到,新县城毕竟还在,而老县城因地震导致的次生泥石流灾害也可以为以后的地震博物馆增添新的元素。 为保护新县城,林川提出了两种设想。最彻底的解决方法是在新县城湔江岸修建防洪堤,但因为工程巨大而且复杂,这种方式目前根本无法实施。另外一种设想是安排人员进入新县城抢救地震遗迹实物,这种设想同样难以实施,因为降雨仍在继续,进入北川县城实在太危险 ……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16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川地震遗址建设真地投入了数亿元?
热度 4 陈龙珠 2013-7-12 08:59
最近一场洪水,又将受汶川地震重创的那个北川县城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少数学者的愤青。 北川地震遗址建设当时到底投入多少资金?社会效益如何? 晨读新京报文章: http://t.cn/zQLOEx8 ,其中写道: 国家“ 5·12 ”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建设专家组组长彭晋川表示,“北川地震遗址兼科普、爱国教育于一身。五年来,遗址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对地质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价值。”    彭晋川表示,“北川地震 遗址区 本身没有花多少钱,主要是做了少量的加固和清理,总共加起来投入不会超过 1 亿元,几个亿主要是建 纪念馆 了。” (本博注:纪念馆所在地距县城地震遗址区数公里)    彭晋川说,当初在设计、建设北川地震遗址时,设计的排水防洪系统是能防御3至5年的洪水灾害,“这种遗址本来就会慢慢消失,我们主要以自然保护为主”。当初预估遗址是保存 5 至 10 年。如要对遗址排水防洪系统重新进行设计,“资金是不可估计的,难度也非常大。”    彭晋川表示,即使几年后地震遗址消失,人们可以通过北川地震遗址遗迹数字化工程来了解遗址情况。这个工程主要是利用三维技术将北川遗址原貌保存下来,目前已经建好。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3907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