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读书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征文:读书人的伊甸园——回忆张劲夫时代的科学院
热度 22 sqdai 2011-6-8 07:28
【按】科学网总编赵彦先生给我发来电子邮件,邀我为“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投稿。经过半个月的回忆、思索,今日敷衍成文,谨以此文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 吾生也晚,进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已是 1962 年秋天,只赶上中科院“张劲夫时代”的尾声。而那短短的四年,却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怀旧情结:中科院真是读书人的一个伊甸园啊! 静谧的中关村 1960 年代的中关村,幽静、整洁、朴素、本真。四周的镂空的围墙已经砌上,行人可以自由出入,院外的货车则不得随意入内。在笔直的林荫大道上,在整齐的石板支路上,科学院员工和研究生可以尽情享受那份宁静。没有喧嚣,没有嘈杂,没有鳞次栉比的商厦,没有车水马龙的烦扰,有时会飘过自行车的欢快的铃声,它们在小心地避让行人。 每天清晨,我们一群研究生,迎着朝阳,踏着青春的脚步,嘴里讲着只有我们自己才听得懂的英语,轻快地走向研究所。偶尔会碰见陈景润老夫子,只见他用筷子戳着馒头,边吃边赶路边思考问题。 早自习结束,该上院图书馆了,走出研究所大门,留意林荫大道北侧,常会看见一位戴着鸭舌帽的瘦高个子中年人,沿着研究所的围墙,颔首沉思着大步走来。他就是我的导师郭永怀。若此时抬手看表,表针一定指向 7 : 55 。 难忘的“安、钻、迷” 进中科院那会儿,正好碰到中科院党组大力提倡“安、钻、迷”,党组书记张劲夫给全院做大报告。他说,向科学进军,必须做到“安、钻、迷”。什么是“安”?“宝盖头”代表房子,底下的“女”代表家眷。有房有家眷,心才能“安”。而这一点要做领导的给予保证。有了让人安心的条件,大家要专心钻研学问,真正钻进书堆去,不但要钻,而且要入迷,迷得神魂颠倒,迷出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以上为讲话大意)。这番话赢得了满堂喝彩。紧接着,《科学报》(《科学时报》的前身)上刊登了相应的社论,大张旗鼓地宣扬“安、钻、迷”精神。 那时,中科院的人员真年轻。回来不久的第一批“海归”,最老的不过五十出头;最年轻的还不到而立之年,助研们也大致如此。他们的创造才干令人肃然起敬。这批人当然居有定所,有家眷在外地的也逐一调京团聚。那几年,一大批刚毕业的大学生、中专生陆续涌进了科学院。于是,一幢幢红楼拔地而起,按现时标准,这些楼房的建筑质量不算上乘(然而至少经受住了唐山大地震的考验),但年轻的研实员、实验员有了“廉租房”。 接下来,院党委树起了一批“安、钻、迷”标兵。记得力学所有郭汉彦,大气所有巢纪平, …… ,学有榜样,年轻人纷纷你追我赶。一场读书比赛浪潮悄然兴起。 那时,力学所领导决定,每天上班的第一个小时( 8 : 00 ~ 9 : 00 )是全体工作人员的早自修时间,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鼓励切磋砥砺。这可乐坏了我们这帮研究生,抓紧时间请教高人,获益匪浅。 那时,每个研究所的大楼,夜间灯火通明。大家都在潜心做学问,打基础的打基础,做实验的做实验,最苦的是搞数值计算的。那时候,计算机是稀缺资源,大型电子管计算机位于中关村中央的计算中心,那里白天黑夜门庭若市,要上机还得“排队”,东道主把好一点的时段留给了自己,力学所人员不得不在半夜(例如下半夜的 3 : 00 ~ 3 : 30 )上机,事先还得自己编写程序、在纸带上打好孔。但年轻人毫无怨言,乐此不疲。 那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刚刚过去,物资相当匮乏。记得刚进力学所时,我头一次在食堂里尝到榆树叶窝窝头的滋味,其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大家的工资待遇不高,刚毕业的大学生用每月的工资能买 100 斤带鱼(当然绝无可能在菜市场随便买到)。但是,那会儿大家的心气很高,真切地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自觉地加班加点。而且,精神生活相当丰富,每个处室有自己的“黑板报”,刊登自己写的文章。研究所还经常组织歌咏比赛、交谊舞专场之类的业余活动。我记得为庆祝建国 15 周年的力学所歌会,各个处室踊跃组队参加。《祖国颂》、《歌唱祖国》、《五月的鲜花》、《黄河大合唱》等红歌是大家的最爱。我至今还难以忘怀在台上合唱“太阳跳出了东海,跳出了东海,跳出了东海”时的那股激情。可惜的是,那时所里最好的男高音已于年初作古,最好的女高音也早已年过古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啊! 我想,真是三生有幸,到了书生们的天堂。 迷人的研讨班 中科院力学所的头十年是它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正副所长钱学森和郭永怀把冯·卡门的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优秀传统带了过来,加以传承、发扬。标志之一是气氛活跃的研讨班( seminar )。 我参加过钱学森先生发起的高速空气动力学研讨班的两次活动,当时这个研讨班已有七八年的历史。中关村周围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者纷至沓来,高人的报告实在精彩,讨论气氛之活跃令人叹为观止。后来担任过力学所副所长的马宗魁研究员曾告诉我,研究所初建时研究人员总共 16 个人,这个研讨班几乎与它同时诞生,刚好钱先生拿到《星际航行概论》的稿费(据说是一万元),全拿来购买用于做研讨班的茶歇点心。我还觉得挺羡慕的。 在研究室里,我全程参加了郭永怀先生主持的电磁流体力学研讨班,大家在一起研读苏联人留比莫夫的专著,与此同时,四个课题组轮流报告工作。每次活动,争论极其激烈,郭先生总是静静地听着,不时插上关键性的话语,唇枪舌剑之后由他一锤定音。那时,我发现一个规律:郭永怀先生对年长者特严厉,他往昔的老学生见到他畏惧三分;而他对“小字辈”则非常可亲,从来都是和颜悦色,轻声细语,所以年轻人就敢于说话,说错了也不会挨剋。 那时候整个研究室几十号人,就由一位行政主任和一位秘书管理。全体研究人员全在一线干活,读文献,做实验,搞分析,做计算,人人动脑动手动嘴。好像大家也没有为研究经费的事情操心过,就是一门心思搞科研。 可以说,那一阵是我学术上成长的关键时段。 好听的大报告 要是你以为那时的年轻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就错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尽管较为宽松,大家要求进步的劲头却很大。关于“又红又专”的大辩论如火如荼;“反修”学习热火朝天;党章学习报告的听众多多。除了陈景润那样的个别“书呆子”以外,大部分人关心政治。 年轻人最喜欢听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副院长的大报告,他隔三差五地在“四不要”大礼堂(现已改建过了)做形势报告,用他那浓重的皖北口音,纵谈天下大事、时政要闻。不带讲稿的演讲经常慷慨激昂,报告人神采飞扬,有时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我至今还记得他大批特批“西霸天”、“东霸天”时的神情和姿态。科学院党组的另一位成员杜润生的报告则要理性得多。只听他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把当时的建设成就分析得精辟入里,他的报告也颇受研究人员的欢迎。 所里的书记和政治部主任的报告水平略逊一筹,但他们不时表扬所里的先进事迹,抨击一些不良现象,常会引起共鸣。 亲民的院领导 那会儿,院领导很亲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劲夫的那次微服私访。 1963 年的一天,我们回研究生宿舍,那是一个三居室单元。有人说,张副院长住进我们宿舍了。真的吗?一看,不由得不信。 1 号房间搬走了两位室友,新铺的两张床上被褥雪白,新主人是张劲夫和他的秘书李克。 头一天,他们俩走访各个研究所,回来得晚,我们没打上照面。第二天,正好是周末,研究室(那时力学所研究生集中在四室)主任说,晚上张副院长想跟我们聊天。室主任是一位老红军,他相信我们,没布置“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第一次跟部长级首长聊天,我们甚是兴奋。但张劲夫非常平易近人,一点没有架子。他让我们自报家门,我们一一说了,还报了自己的年龄。这时,我的大师兄(上海人)冒了一句:“张副院长,你几岁了?”引来哄堂大笑。张劲夫忍住笑说:“幸好我也是南方人,不会见怪。”这一下,把我们的心与他的心拉近了,大家丢掉了残存的拘束感。接着,我们敞开地谈了对研究生教学的意见。谈到德育问题时,张劲夫谈了城隍庙的那副对联,又引来一片笑声(见以前的博文)。 现在想想,张劲夫那种微服私访真好,在不扰民的情况下了解到了下情,而且还与我们成了忘年交。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研究室主任大多由老红军、老干部担任。他们对科研基本上不懂,但非常尊重知识分子。记得刚进力学所四室时,有人觉得自己改行了,不大安心。老红军主任有点着急,召集全室会议进行开导。他循循善诱地说,你们讲,改了行,转了 180 度;你们看看我,脱了军装,来到科学院,顶少转了 280 度!听众笑得前仰后合,心想,幸好他没说“转了 360 度”。然而,他对每个年轻人都关怀爱护有加。他的名字是潘发良,一位曾经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小鬼”。我至今仍怀念他,还得请他在天堂那边原谅我的善意调侃。 喜人的新成果 在这种氛围下,要不让科研成果冒出来也难。这里只说说我耳濡目染到的力学所的情况(肯定不全面)。由于我在“文革”初期负责编写“力学所阶级斗争大事记”,顺便了解到钱学森先生创建力学所十年的科研成就。 1958 年,钱学森所长、郭永怀副所长和杨刚毅书记泛舟昆明湖,制订了力学所“上天、入地、下海”的战略目标,并以“上天预研”为主攻方向,兼攻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在他们的率领下,众人齐心协力,硕果累累。 在钱、郭的亲自策划下,怀柔火箭发动机研究基地白手起家,迅速成形,新颖氢氧发动机推动的火箭试射成功的捷报频频传来! 第一座代表当时最先进水平的激波管风洞研制成功! 第一座超声速风洞开始运行! 第一座电弧加热风洞落成,为我国航天器克服“热障”立下了汗马功劳! 爆炸成型取得实用性成果! 定向爆破屡战屡胜! 物理力学研究开全国风气之先! 受控核聚变理论分析取得重要进展! 城市地面沉降研究和治理方案的实施取得一定的突破! 煤矿瓦斯突出机制研究初战告捷! ………… 在出成果的同时,一代新人在迅速成长。 离开中科院 27 年了,给我留下的是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以上仅为未加任何雕琢的朴素回忆,其中若有失实之处,敬请朋友们指正。 写于 2011 年 6 月 8 日晨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6372 次阅读|30 个评论
孔乙己和阿Q 复活记
热度 2 sheep021 2011-4-29 13:58
1 《阿Q正传》阿Q格调戏小尼姑时说:“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 注解:这当然是个 强词夺理 的逻辑,把别人的错误当成你犯错的理由。小尼姑既然和尚都能摸,为什么我不能摸?先在脑海里把别人幻想成了罪人,然后再把这个当成自己犯错的理由。 2 《孔乙己》:“ 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 注解:这种“强词夺理”的逻辑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鲁迅先生借《孔乙己》之口,不过是借此讽刺落魄读书人为自己狡辩,针砭了当时国人病入膏肓的价值观。 3 小结: 鲁迅 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孔乙己之流的 精神胜利法 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 这种精神胜利法现在还有吗? 似乎还很旺盛吧。哈哈。孔乙己和阿Q 永远活在国人心中。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9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双汇错在哪里?
zengzhiyong 2011-4-3 16:39
双汇的头头说他是替人受过,是个替罪羊, 我看真的没错。这个社会有个叫做社会分工的东西,就是谁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双汇作为一家肉制品加工企业,他所要履行的义务就是进口具有合格资质的原材料,进行生产,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不出现质量卫生问题。问题是他进的每头猪都是有合格证的,都是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合法销售的猪肉,虽然那张合格证价格是2块钱,不过这真的不关他什么事情啊。很多人说抵制双汇,问题是用你们的屁股想想,这些瘦肉精的猪肉只是用来专供双汇的?双汇死了你们就不会吃到瘦肉精了?就像当年三鹿的时候,就只查婴幼儿奶粉的三聚酰胺,好像这是特供婴幼儿使用的高级货,这种拙劣的表演是怎么蒙混你们这些具有高智商的读书人的?整个社会的监管系统上哪里去了?为什么都沦为了事后作秀的工具?这个社会的管理功能正在慢慢丧失,制度问题不解决,我们永远吃不上安心的东西!!!这次事件最应该下台的应该是质检局的人,他们干什么去了?那些2块钱卖合格证的人为什么没见处罚???为什么出了事总是企业的问题,政府的问题呢?你明明把个不合格的东西当合格的卖了,你怎么不受处罚????他们不受处罚,我们永远不会有好日子过的!!!你们真的以为双会死了就会过上没有瘦肉精的幸福生活吗?错了!!!我们会死得更惨!!!最近在处罚这些食品生产企业的时候你们没有发现吗?几乎都是地方企业或者民营企业,中粮集团的却重来没有被曝光过,为什么?先是三鹿,他是什么企业,是中国当时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出事以后垮了,蒙牛很识趣的被中粮招安了,现在中粮成了这个行业的老大,问题是中粮来了,这几年我们都喝上放心牛奶了吗?双汇是什么?是中国肉制品加工企业的老大,他垮了,能接替他的任然是中粮集团!!!央视怎么不敢曝光这些大型国企的问题?里面的阴谋谁知道???到时候你们连投诉的权利都没有!!!你只有选择饿死或者选择被毒死的权利!!!
个人分类: 转载共勉|2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改掉小毛病,诚信的科学界从点滴做起
热度 1 DNAgene 2011-3-31 16:49
科学网是我们读书人的心灵家园。上科学网,有一种酸酸的自豪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知道大家是否都是这样定位科学网的。如果是,在学术诚信上,我们就应该比别人有更高标准,更严的要求。 同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怕犯错误,无意中犯了小错误,别人发现了,善意地提醒一下,犯了错误的人认真改正。如果大家都这样,学术上的争吵也就不会发展到锤子和辣椒水了。 本人这里先声明一下,欢迎各位网友监督我,在学术上有什么不对的,请指出来,我及时改正。 我这里也提醒科学网,你们犯了一个小错误,诚信的科学界从点滴做起,建议你们改一改。下面的新闻,明明是张笑编译的,这一点在后面也注明了,但题目上面,确实格式化的“作者:张笑 ”。之前的科技新闻中,我还看到过类似问题。 之前我曾声明不再批评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772do=blogid=423388 )。这次不是批评,是朋友间善意的提醒。不是朋友的人(们),我将对他们的错误视而不见,任其走向深渊。 作者:张笑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1-3-31 12:51:11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自然》社论:重新审视核能建设 要加强监管核设施,保证公开透明;大力支持核污染研究 3月3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前车之鉴》(Lessons from the past),就此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核能利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 福岛核电站的抢险工作目前仍在继续,其造成的政治余波正遍及日本乃至全世界。各国政府也由此开始了对本国核电项目的安全大检查。 25年前的切尔诺贝利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和影响正如今日的福岛一般,而要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恢复过来,恐怕还得再需50年的时间。 核事故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而公众对核能源的不信任又要求问题必须尽快得到解决。 当前,许多国家都在建设新核电站。在建设核电站的同时,这些国家也应该花力气在诸如国际原子能机构这样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行投入,以确保所有新老核电设施能足够安全运行,并具有充分的措施应对最坏的情况发生。 政府和核工业应重新审视那些持有怀疑态度的公众与自身的关系——首先要做的是公开核电设施的不确定成本,保持透明度。要想让公众相信核能是安全的,应该清晰利落地向他们普及各种技术层面的知识;对于核事故存在的健康隐患,政府也应该尽力向公众传达清楚。 此外,对那些因核污染而患癌的人进行研究,也有助于弄清楚核辐射的危害,而且资助这样的研究对那些核污染受害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自然》社论原文(英文) 相关专题: 日本大地震
31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可怜的刀鱼????
热度 2 yanhuasanman 2011-3-28 08:46
最近在相对比价豪华的饭店做兼职,长江刀鱼又涨价了!究竟什么原因,3CM长的刀鱼的价格真实比黄金还贵!没拉,没拉,没。。。。长江里面的刀鱼马上要从你的眼前消失了,所以你就拼命地抓住最后的一条狠狠地嚼丫嚼,可怜呀,刀鱼!可悲呀,吃着! 上苍你怎么这样的不公平,这么好的鱼儿就被所谓的有钱人给吃完了,后代的孩子只能看到书中的刀鱼原来是这个样子,后代的孩子嘴里肯定骂着这代人的虚伪与无知!越是少得,可能有人越以为高贵!那么的读书人去了哪里?为什么看着这么样的情况不高呼! 我可怜的刀鱼,你的未来在哪里?我可怜的刀鱼,书中或许是你最好的去处,这样少了很多的烦恼,不必在乎谁对谁非,在书中自有的游来游去!我可怜的刀鱼明天你要游到哪里,到处是不和谐的眼睛巡捕着你,没有出路,没有救济!为什么还不出台严厉的政策扼杀所谓吃者,不必客气,为了可怜的刀鱼! 我们一起为了未来的刀鱼说中自己的想法,告诫你身边的朋友少吃一条刀鱼,一个传一个,7个人声音就可以传遍全世界!
1845 次阅读|2 个评论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xupeiyang 2011-3-22 07:57
数千旁听生北大清华等校游学:生活窘困未来渺茫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22/c_121214347.htm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4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热度 3 sheep021 2011-3-4 20:15
典出: 一:郑板桥(也有一种说法是清代的王尔烈)喜欢上茶楼喝早茶。一日去喝早茶走到城门口,由于人挤,被一个进城的樵夫的柴担挂烂郑板桥的长衫。樵夫很不好意思地放下柴担向郑板桥道歉,看见郑板桥是个读书人,就提出:“我有一首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就赔一件新衣裳给你,好吗?”郑板桥想,吟诗作对正是自己的长处,何惧区区一樵夫?于是就答应了。 樵夫的上联是:“此木为柴山山出” 此联咋听不难对,但仔细一想,是个叠字联,很不好对哟! 郑板桥想了好久想不出下联,也只好认输,挥挥手让樵夫走了。 郑板桥上了茶楼,苦苦思索了一天也想不出下联来,眼看已到黄昏啦,不走也不成了。于是站起来往窗外一看,家家户户的房顶上炊烟缭绕,好美一片景色啊!也只有黄昏时分才能看到啊!因触景生情灵感一动,下联有了: “因火成烟夕夕多” 二: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舟过处,见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水乡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 但是这两种说法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他们认为,汉字简化之前,“烟”字作“烟”,此联应是汉字简化之后才出现的,是今人的作品。 然而,有位史学研究者说:20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之前,许多简化字(所谓俗字)已经在民间流行。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只肯定前人已经习用的简化字,并不新创简化字。这因火而生的“烟”字也应是古已有之。所以,这一联未必不是古人之作。 更有人认为,此联不仅是一个拆字联,而且内涵有无、得失之道:木头用来当柴,用火烧了就化为炊烟,意义应该是有无、得失、木火、应得患失之道。这说起来就大了去了。 此联还有很多变种: 尽管前人已经对出下联,“此木为柴山山出”仍然像是一个悬案,一个关于智力的挑战,总有好事者出来应战。其下联也就层出不穷,有的对得还很有趣。例如:     此木为柴山山出 白水作泉日日昌      此木为柴山山出 小土归尘人人从      此木为柴山山出 良女作娘喜喜囍   此木为柴山山出 女家即嫁可可哥。   此木为柴山山出 寸土为寺手手拜   此木为柴山山出 丑女为妞月月朋      此木为柴山山出 江鸟为鸿隻隻雙   此木为柴山山出 门口作问口口回   此木为柴山山出 黑土当墨月月用” 更有: 1)寸土为寺手手拜 2)白王成皇人人从 3)女子真好人人从 4)千里为重口口回 5)此木为柴山山出 6)白水为泉日日昌 7)士心为志日日昌 8)青女为婧日日昌(婧,美而有才能) 9)波女作婆日日昌 10)门口作问口口回 11)口卩为叩手手拜 (卩 念 dan(第一声)) 12)少女为妙月月朋 (意思是每个月都有结交妙少女为朋友) 13)人从为众口口回 14)一人为大可可哥 15)木公成松个个竹 16)林木为森火火炎 日军已晕个个竹(卒) 路雨为露木木林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405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医回头看思维是体制改革的精神枷锁
热度 2 zhouxueyongt 2011-1-28 17:32
中医思维是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形成的一套诊病治病的思维模式,中医虽然也讲究临床,但终究不是实验学科,而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人文特点的传统医术。这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崇拜古人和长者,将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奉若经典,长期以来行成了一种回头看的思维模式。在中医界始终有这样一种看法:老中医比年轻的强,古代中医比现代的强!由于中医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一门医疗技术,不仅有不少政府官员对中医十分精通(例如苏东坡著有《苏学士方》),至于科举落榜而以中医为生的读书人更是比比皆是。可以说中医文化已经深入民族脊髓,中医的思维模式对国人影响也极其深远。 2006 年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打出了建议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系的签名活动,理由是中医不科学、疗效不确切。而我认为,中医医疗手段落后造成的危害还在其次,因为毕竟还有很多现代医院可供人们自由选择,中医最大的危害在于行成了 落后的民族思维模式, 确切的说就是 回头看的思维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我们每当遇到困难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迎难而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中寻求创新,在探索中寻求前进,而是回过头来挖掘老祖宗的坟墓,引经据典地照搬古人的做法,美其名曰“名正言顺”,或冠冕为“中华正统”、“民族特色”。 在这些人的眼里,祖宗的智慧是无穷的,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只是我们后人没继承好、没研究透。在这种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悖于“与时俱进”的逻辑,逆于时代前进的潮流。 1. 魏县的 “ 德孝治县 ” 是典型回头看思维 河北魏县县委书记提出了 “ 德孝治县 ” 的理念,提拔干部必须有父母的德孝意见证明,无德不孝一律不考虑。这位县委书记说“ 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能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决不能让不孝敬父母的人得到提拔重用! ”听到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清朝几位大臣反对李鸿章修铁路时的奏章:炸山修路和列车轰鸣会惊动地下祖先的亡魂,一个对祖宗不孝之人,怎能忠于国家呢! 中央党校党建研究部副主任戴焰军接受采访时认为,百善 “ 孝 ” 为先,我们要对优良传统有所扬弃,干部仅有德孝是不够的,要用群众的眼光为官员干部的道德打分。事实上,将父母为子女的打分作为提拔的依据,这本身就违背了干部提拔亲属回避政策。再说,谁能保证一个孝顺父母的官员就是好官员?谁又能保证贪官都不孝顺父母?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是不是太差了些?在体制改革中寻求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前进中求发展,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不要再将老祖宗“履用不爽”的招数胡乱折腾了。 2. 孔子塑像是典型的中医回头看思维模式 中医思维的特点是回头看,那回头看什么呢?当然是看心目中的“古圣人”。崇古拜圣是中医回头看的根源,而君臣佐使的配伍则是“圣人”产生的思想基础。因为“君臣佐使”的划分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原则,其危害是极其隐蔽又极其深远。孔子当然是华夏的圣人,就其个人智慧而言,我们现代人恐怕都望尘莫及。但个人智慧再高,也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也不可能成为当代“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更不可能产生指导作用。大家公认于丹解说论语讲得很精辟,但遍查她的著作也没发她在书中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孔子原话做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中华民族要发展、要前进,一定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探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不要再走回头看、望古人,转回身不知路在何方的蠢事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5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停止扯淡
热度 2 phd9992000 2011-1-17 02:31
停止扯淡
孔夫子的像立在了政治中心,引起了口水无数。 孔夫子本人在世之时,到处售卖他的理论,但依然生活颠沛流离,有时候甚至饿肚皮。 等他死后,忽然时来运转,被封“衍圣公”,其言论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颇为荣耀。 现在,他的像又立在了大广场,或许以后还会印到人民币上。倘若夫子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按照一般的解读,夫子的像立在了政治中心是一个信号,意味着儒家学说重新受到重视。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致是让夫子为建设“和谐”秩序做贡献;另外受到重视的原因,大概是为了解决当前的信仰缺失问题。 信仰缺失是个大问题。以前强调依法治国,不管用;后来以德治国,还是不管用;再后来,“三个代表”、“先进性”治国,依然未见起色-----不知羞耻,撒谎成风。这可如何是好? 《潜伏》里面站长说得好:不是为了这点特权,谁要去当这个官啊!怕丧失特权,不敢接受监督才是根本。骨头断了不接,只在外面抹药水,什么用也没有,徒费时日。从这个意义上讲,去争论什么孔夫子的像立与不立,或者立别人而不立他,都是扯淡。 -----Do it!人民群众望眼欲穿了。 (照片来自网络 致谢 顺便测试新版上传照片)
179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80后的我快30了
qufuqing 2011-1-12 14:45
2011年,来了。我,80后,30了。 一组数据宣告我将要奔四了,但是蓦然回首发现自己还没有二够。古时候的读书人是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题名天下闻。而我是20年读书,一朝工作生活忙。2010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工作地点在自己的家乡,3.5线城市,工资在当地算是中等以上。拼命干了半年,工资卡上的钱所剩无几,马上结婚就要提上议事日程,才发现自己那点钱确实太少了,房子买不起咯。2008年以前,我所在的城市房价还是比较低的,从2009年开始持续上涨,在2010年国家调控这么严厉下竟然逆风而上,弄了一个全国上涨的第一名,这也确实符合当地官员的一贯作风,不管好坏反正是NO.1。 当地官员在一次开会时说咱们**的房价至少得突破1w元。。。 和女朋友分开了半年,彼此很是思念,但是争吵从未间断,起因皆是小事,但是密密麻麻,一周必吵一次,这是规律。每次吵架都会将原因归结为人生观、世界观不同,云云。也许彼此间到了亲密阶段就是争吵,其实内心都是为了对方好。我的女朋友叫小黑,小黑每次都说我做事情太稳当,没有闯劲,所以我打算在2011年改变。孔夫子云:三十而立。我也要三十岁站起来!2011年争取建立我们的个人网站,初步初步创意已经形成,小黑说要一定落实。 小黑对我还是很好的,我很穷,小黑对我也是不离不弃,对我做的事情也很是支持。2011年我要做一件大事情,把小黑从女朋友升级成我的老婆。然后努力赚钱,尽快购买到自己的小窝。放假的日子临近了,小黑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因为小黑要回到我身边咯,嘿嘿,还有十天,倒计时。 2011年,打算读5本书,和小黑去两个景点,拍摄500张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提要
黄安年 2010-12-30 09:00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30 日发布 书名 :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著者: 资中筠 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 唐思东 特邀编辑 : 曹宏举 责任校对: 林福国 封面设计 : 海 洋 技术编辑 : 李 建、薛正强 发行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经销 : 新华书店 印刷 : 北京试社科印刷厂 制作: 北京世纪太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次 : 2002 年 2 月第一版 印次 : 2002 年 2 月第一次印刷 印张 : 10.625 开本 : 890X1240 1/32 字数 : 232000 字 页数 : 326 页 印数 : 1-10000 册 定价 : 21.00 元 ISBN: 7-5004-3299-2 附照片 16 张为笔者翻拍自该书。 作者系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本书为作者近年的随笔精选集。所选文章虽体裁各异,却皆为性情之作,给人以击节慨叹,顿开茅塞之感。如《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日本人认罪为什么那么难》、《人格与国格孰先》等篇,看出作者的思绪徜徉在 出世 与 入世 之间。 出世 为净化心灵,保持人格独立的一部避退, 入世 则随命运之沉浮,发出求真的呼唤。本书应看作一位读书人的心灵对话。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目录 自序 平戎策 与 种树书 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 有感于宋朝汪藻的文才 想起了 咏絮才 与师友同游水木清华 《世纪精华》序二 有感于冯友兰先生的 反刍 三联书店与当代学术文化 人格与国格孰先? 袁同礼 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先驱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 黄遵宪的《新别离》诗 信、望、美的追求 《啊,拓荒者!》再版序 热潮退后话《廊桥》 五四运动与《列女传》的联想 男子中心社会的 语境 食洋而化,惠及学子 评《美国文化与文学选集》 雪泥鸿爪化作碑林 《世纪肖像》影集 一定要 团圆 到皇帝身边吗? 怎么就没有 正好 过? 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美国独立 忆海伦 斯诺 与保尔 罗伯逊同台演出 信誉能否靠良心来保证? 美国大学中的 信誉规则 制 漫谈美国人的行为文明 东西方国家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鲍大可 ―― 中美之间一座特殊的桥梁 本杰明斯波克医生访华逸事 成功为失败之母 台后流泪,台前显贵 对呼唤蓝天的共鸣 煞风景谈 图书馆礼赞 何谓素质教育 ―― 忆母校天津耀华中学 对好编辑的体验 闲话电话 弹不好有感 ―― 不算乐评 讲和也需要英雄 ―― 由拉宾之死想起的 外国问题与国际问题研究的困惑 爱国的坐标 关键在于立宪 ―― 洋顾问古德诺与袁世凯称帝的再思考 老问题,新视角 ―― 美国学者写义和团 跨世纪的中国人将何以自处? 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 从方孝孺与布鲁诺之死看中西历史轨迹 自序 这本小书收集了我自 1996 年以来断断续续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非学术性文章几十篇。都是业余即兴之作,是在写大部头的夹缝中草就。我有时羡慕有些文史界的学者,他们的随笔往往与专业相联系,有的是学术研究的副产品,有的就是介乎论文与随笔之间,都蔚然成章;我则平时思想驰骋所至而有意形诸笔墨的,与专业相去甚远,这种写作在注意力和时间上都与专业有矛盾,一些兴之所至的文章都是在夹缝中写就。其实随时涌上心头的灵感,以及可写的人和事远不止这些,但由于尚未从自己套上的专业枷锁中摆脱,仍然有待于继续业余挤出来了。   我的专业号称是国际研究,重点是美国。但近年来思考的问题离当前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之类越来越远,兴趣越来越杂。兴趣杂原是本性,现在也算是一种回归。这杂就反映在这本集子的题材和体裁上,有的接近论文,有的纯属随感,最长的近万字,最短的几百字。给这样一个集子起名颇伤脑筋。我原名之为《说东道西》,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拉拉杂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之谓;其二多少与本人的工作经历有关,见闻、读书和思考所及还是驰骋于东西方之间。但是出版社认为这一题目太普通,好像有人用过了;我对历史又情有独钟,喜与古人神交。从心情来讲,常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所以曾想起名为《怆然集》,又觉过于低沉。最后决定选用了其中一篇平戎策与种树书的副标题为书名。以一篇名全书,这种惯例也是有的。中国读书人的出处(读上声)一向是我思考的问题之一。对出世的看法一般认为是消极、无奈的选择。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读书人入世唯一的出路是做官。而一旦入仕途,忧国忧民之士能一展抱负的不多,却难免被迫摧眉折腰。况且机会总是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出世精神是一种维持人格独立的退路,是心灵的净化剂。因此有狂狷、有傲骨、有淡泊宁静、有安贫乐道、心胸豁达这些秉性,如果没有这一精神上的退路,那么只有人人不择手段地在宦途的独木桥上挤压、竞争,只剩下《儒林外史》中那些猥琐形象,中国的道德文化面貌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今天的读书人出路当然广多了,但是仍然有一个以什么精神对待进退出处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书名还是切题的。   文章虽杂,却于不知不觉间流露一种一以贯之的追求,老而弥坚。谓我何求?也说不清楚。一定要用文字来概括,那就是求真、求善、求美。这样一说显得既老生常谈又大而无当。但在我自己都有特殊的关注点。我从学龄前开始所受的最初的做人的教育就是诚实,三岁记事,受到母亲第一次家法威胁是被怀疑说了假话。长而学书,从四书中的正心诚意、慎独到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无不强化真诚二字。然而,离开校门以后,却不能担保永远只说真话,只是被迫说违心的话时总是感到非常痛苦。后来在从事学术著述中自己确定一条原则:若是真话不能全说,至少明知是假话的不说。好在毕竟时代不同了,只要无所求,不说假话还不致罹祸。不过除了独善其身之外,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了太多的伪善、哗众取宠和自欺欺人。奸商、政客固无论矣!号称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是什么状况呢?从本应天真单纯的儿童、学生时代起就被迫按应该的说而不是按真心所想的说,以致违心之论已经被社会接受为人之常情,甚至分不清是自愿还是被迫,那会是怎样的社会和国家?凡此种种,令我痛苦,令我心忧,止不住要发出呼唤,呼唤求真。科学地说,凡是真的不一定都是善的和美的,因为客观现实不一定都美好。但是求真的精神,诚挚的心灵总是善的、美的。远古的人类从蛮荒中走出来,逐渐告别原始的纯朴,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同时在物欲横流中,人性和自然界一样受到太多的摧残、扭曲和污染。我相信,一定程度的归真返朴能使世间少一些假、恶、丑,变得更加文明和美好。   我还相信,人之异于禽兽者,不但在于有思想,还在于能够为某种理想和追求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世间如许令人惊叹的成就都记录了人向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己、攀登高峰、发挥创造力和智慧的过程。科学的探索、艺术的创造,乃至体育竞技和探险,莫不如此。我相信存在天赋的差别,但我更敬重一切为臻于至善和完美的执著努力。因此,从戏台上能熟练而准确地翻跟斗的龙套到大艺术家到学问深不可测的大师,以及任何普通人孜孜以求,付出超常的心血和劳动取得一定的成绩,都能令我钦慕,因为他们所达到的成就都凝聚了常人所不及的辛勤劳作。反之,种种靠炒作包装,既没有才华又没有劳作基础的闪亮,都令我生厌。这不仅是个人的好恶,而是从以上的信念而产生的忧思:如果不劳而获暴利虚名成为主流,追逐浮华成为时尚,不但是审美观的低俗化,而且将是精神的堕落,使文明倒退。   我这一代人中,国人于内忧外患之中经历了种种民族悲喜剧和荒诞剧,个人命运随之沉浮。本人又多一些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在说东道西之中潜意识地难免相互参照,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思。到了这个年龄,于个人而言早已与世无争,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人事天命,总不能释怀。真、善、美的追求也不是超然物外的,落实下来,就在这片土地上。涉及一些沉重的话题,不合时宜之见如鲠在喉,一吐则难掩锋芒。呜呼!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   本人忝列学术界,每每感到心虚。近世中国的文科知识分子,能以一生倾注于学的极少。比我老一代的师长辈,在青壮年时已有丰富的积累和著述,卓然成家。但是以后几十年大多在批判和否定前半生的成就中度过。其中幸而寿者,在耄耋之年还能勉力著述,传其薪火,酬其宿志。我则少年志于学,并不比孔夫子晚,但可以说是青壮年失学,腹笥既单薄,也还没有来得及如前辈那样作出任何成绩,倒赶上一同对过去所学批判和否定。那一点点微薄的学识竟成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及至有机会实现夙愿,挤进学界,已年届半百。虽奋力恶补,常捉襟见肘,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晚生于我的学子,少年时有一段失学,基础较差,但是机会来时仍然风华正茂,有志者还来得及补课,施展的天地也要广阔得多,当然又须经得起新的世风的诱惑和考验。我仰慕前辈的学养和积累,自叹望尘莫及;又羡慕后辈的精力和机会,感慨时不我予。但是一息尚存,伏案已成惯性,不能自已。后半生经过否定之否定,似有所悟,尽管不成系统,总是一吐为快。遂陆续成篇。近来无端常想起大学一年级时国文老师出过一个颇为冬烘式的作文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当时说了些什么交的卷,已完全不记得,如今却发现思和学竟是我闭门陋室之中,赖以度日的主要寄托了。 我对自己的文章能有多少读者向来不抱奢望。承蒙沈建中小友自告奋勇为促成本书以较为精致的面貌出版多方努力。他一摄影家的审美眼光对书的装帧提出了许多保管的建议 , 并为寻找合作的图片不辞辛劳 , 会同美编的共同努力 , 为本书增色不少。沈君任职于金融界,却对正在或行将消失的一些老人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有特殊兴趣,纯粹出于非功利的追求和爱好 , 而能这样认真执行著,令我肃然起敬,特致真诚的谢意。                        资中筠                    千年之交与芳古园陋室 资中筠   女, (1930 ) 中国社会科学院 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资 中 筠 美国研究所原所长, 博士 生导师,著名 历史学家 、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 专家 。 编辑本段 个人简历    1930 年生于天津,原籍 湖南 耒阳。 1947 毕业于 天津耀华中学 。 1947-48 肄业于 燕京大学 。    1951 毕业于 清华大学 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五、六十年代,就职于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 ,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    1956 年至 1959 年常驻 维也纳 ,担任 世界和平理事会 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 年回国后曾担任 毛主席 、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 年后,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 尼克松 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 领导人 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 基辛格 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 中国大陆 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 费正清 、拉铁摩尔、 斯诺 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 年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美国 研究室工作。 资 中 筠    1982 年至 1983 年,任 普林斯顿大学 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5 年起应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 1988-1992 任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 年至 1998 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 杂志 并任主编, 1993 年发起并主持创办 中美关系史研究会 ,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2 年,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 学者 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4 年任 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 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 50 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1996 年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南京大学 - 约翰 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 主任 ( 美方主任为大卫 兰普顿 ) ,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 太平洋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编辑本段 生平    1930 年生于 天津 。 1951 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五、六十年代,就职于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 ,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 资 中 筠 家 人 民间往来。    1956 年至 1959 年常驻维也纳,担任 世界和平理事会 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 年回国后曾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 年后,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 尼克松访华 以及随后的 美国参众两院 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拉铁摩尔、斯诺的先后两位夫人、 夏仁德 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 年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美国研究室工作。    1985 年起应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 1988-1992 任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 年至 1998 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    1993 年发起并主持创办 中美关系史研究会 ,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6 退休。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 南京大学 约翰 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 兰普顿),中美关系史研究会 理事 ,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982 年至 1983 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92 年,任 华盛顿 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4 年任 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 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 50 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编辑本段 主要作品 学术著作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 1945-1950 》、《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冷眼向洋 :百年风云启示录》( 2007 年修订版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散财之道 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 资 中 筠 作 品 2006 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等。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 陈乐民 合集)等。译著:巴尔扎克(法)《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薇拉 凯瑟(美)《啊,拓荒者》,阿兰 德波顿(英)《哲学的慰藉》等。 散文随笔集   《学海岸上边》与陈乐民合集;《锦瑟无端》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本书是资中筠先生的一部 随笔 作品集,其内容包括有感于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一定要 团圆 到皇帝身边吗、 人格 与国格孰先、 诺贝尔文学奖 有世界意义吗等等。 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斗室中的天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2 出版 本书是资中筠随笔、 杂文 的结集。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专业研究之余的所思、所感,信笔写成;还有一些演讲稿和采访录,思考和心得就是在讲话和对话中形成。眼界开阔,题材广泛,都是近年作者来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有一以贯之之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 知识分子 的良知和胸怀。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不可多的优秀读物。 译著   《公务员》   《浪荡王孙》   《农民》 法 巴尔扎克 著   《啊,拓荒者!》 美 薇拉 凯瑟 著 《哲学的慰藉》 英 阿兰 德波顿 著 http://baike.baidu.com/view/585776.htm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6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人的那点事(5):四库馆的车马费
王铮 2010-1-13 07:13
《铁齿铜牙纪晓岚》( 4 )中有一段故事,和珅代理纪晓岚去管四库全书编辑馆,和珅为了团结人,决定给穷困的四库馆编修们(相当于今天的研究员吧)发车马费。这本来是大家都有好处的事,可是编《经》籍的研究员说,自己最辛苦,应该多拿,编《子》籍的研究员说,自己的工作重要,应该多拿。结果争来争去,大家都没有拿。纪晓岚告诉和坤说,这些读书人,人人认为自己天下第一,谁也不服气谁,只有用皇帝的牌子压他们。在专制面前,他们服服帖帖了。 这样的故事在今天仍然在发生。政府发现,知识分子穷了,决定分等定级,发放津贴。这样的做法,可能开始不准确,可是毕竟为知识分子增加了收入渠道,以后就逐步理顺了,大家都有希望晋升高级别,享受相应的待遇。谁知道一开始就变的不可收拾,谁都认为自己水平高,不服气别人,叫着:研究员分级了,学术就没了。其实早就分出院士,学术仍然有。最后的实际操作只能借助权力。政府计划中给的各种优惠,也因为这种争吵待遇没有了。车马费没了,给了个空名,让你年轻的继续缺少房子,年老的继续缺少医疗费。更重要的是高水平的研究员教授虽然选拔了出来,但是没有得到正式的结构承认,科研活动,除了运用院士外,还是按官位组织。就如四库馆,靠官僚体制的力量在运行。被正式结构承认的院士进一步特权化,弄的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做学问。 四库馆的车马费,是知识分子自己折腾掉的,弄得到临老,仍然只能拄着拐杖在风雪里,艰难地走到四库馆上班,看着轿子里的年轻官员羡慕着,愤懑着。你看,北医三院那些艰难地排队拿药的,大抵是科学院的二级研究员。不小心排错了队,排了高干队列,看着 40 多岁的高干拿走药,自己被要求重新去排另外一个队。 和坤们乐了,因为官位体制被证明是最完美的。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的毛病是文人相轻,可是没有这个文人相轻就没有自信,没有自信就没有创新,这个问题的解决,还真需要专门的研究。不知道有没有人写过这样的书,《知识分子心理学》。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3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人的那点事(4):研究生平凡的一天
王铮 2009-3-12 08:02
研究生是读书人的主体,也是科研的总体了。为了促进他们的成长,我要求研究生每天写下学术日志,记录自己的工作与思想,这里发表部分二年级研究生 3 月 11 日的学术日志,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其中的辛苦。博士生日志,涉及到技术细节的做了删节。 去年就有人民代表提出改进研究生待遇了。 硕士生 M 2009-3-11 星期三 今天把昨天的外文文章看完,重新看了看文章中提到的模型,文章中将城市的碳排放分为四个部分: Residential sector\ commercial sector\ industrial sector\ transportation sector. W 2009 年 3 月 11 日 星期三 今天上午来开会,王老师很是关心,让我回来复习英语。非常感谢老师的支持。下午做了一套卷子,还可以。 X 今天看了篇《 Solving the multiple competitive facilities location problem 》,把报告用的 PPT 做好了。 前面看了 Map 对象的几个接口和其中的方法, Map 是有 Layer 组成的,今天看到 Layer 的 ILayer 接口,当用 PMap.get_Layer(index) 方法得到 Layer 图层而赋值给 IFeatureLayer 时要进行一个强制转换,将 Layer 转换为 FeatureLayer 。 硕士生 G 没有日志,因为她在准备到格尔木,为青藏铁路中国健康保障系统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博士生 C 2009-3-11 星期三 今天上午我做报告,结合模型与王老师和同学讨论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按王老师提出的思路,下午查阅一些资料基本理清了我国自 1978 年以来制度变迁的时间脉络,解决了博士论文制度量化时间选择的关键问题。但尚没有查到具有说服力的经典文献以备论文引用。今后要尽可能找到类似于两会报告一样的政府红头文件以明确制度变迁的起始时间。 X 2009-3-11 找到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38 (2008) 478 486 的文献 Economic geography with tariff competition ,文章讲的一个引入关税的两区域模型。模型用的 cd 型式的效用函数, S 国消费的商品的复合价格指数是 ces 型的。 这里模型与以前看到模型的区别在于,商品价格是采用的到岸价格,即是此价格已经包含了冰山成本和关税这些因素。然后模型中考虑冰山成本时,与其他模型差别在于,不仅进口他国有成本,本国内的运输成本也考虑了进来。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4900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书人的那点事(3):“只有SCI才能救中国”
王铮 2009-3-10 22:45
只有 SCI 才能救中国 我的一个朋友是闯关东人的后代,为了为人民做点叫科学的事情,不远二分之一万里,来到珠江三角洲。那年初秋当学生,后来到教师岗位工作,头发有几丝白的了。这朋友出了两本很好的教材,用的学校很多,一本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一本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具有好几个软件著作权。最近申请教授,到了学校,第三次没有通过,因为 SCI 检索的文章还差一篇。另一个朋友在告诉我这个消息时,发了个短信给我: 只有 SCI 才能救中国。 我突然悟出:这话真是真理。美国所以强大,就是他用英文,期刊差不多都是 SCI 的。前苏联所以崩溃,是因为他用俄文,期刊几乎都不是 SCI 的。 由此我想到,有位老朋友,要竞选院士。有人私下说,他没有几篇 SCI 文章。我说他提出的 **** 思想已经影响的中国的国家治理,可以说是中国 **** 理论的第三个阶段。不过我知道的的确确他有风险。要不,怎么每年有那么多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要去港大,还有香港城市大学。 再一想,前几年有人在网上说,中国的院士水平只有美国助理教授水平高,因为助理教授的SCI数比中国院士的SCI多。 2006年初,此种议论一出,在下有点坐不住了。认为本来强调SCI是得大于失的,但是由SCI否定院士不仅意味着抢班夺权,更可能意味着对中国科学技术及文化的全面否定,对1949年革命的全面否定,对中国知识分子自信力的否定。在下因此杞人忧天,为院士辩护。结果有维护SCI地位的,讲不出道理,马上以捕风捉影、指鹿为马精神去考察在下。还有人发信给我骂SB之类(有的话太脏,我重复不了),大大失去SCI人的身份,贬低了SCI的文化价值。为什么会有人要如此冲动,因为SCI代表这一些人的利益和自信。没有回国的,SCI意味着在国人面前的自信力,这个可以要,有助于国人奋发;回国的则意味着地位,想由此证明自己的鹤立鸡群,长江后浪推前浪,把我爹推到沙滩上。另一方面,发现自己被SCI压住的,变得支持反SCI,不然的话,往往是人还活着活计就没有了。SCI的重要性变成了利益之争。SCI对超然于个人利益一些院士或者如王铮这样的胸无(晋升院士)大志的人,理智思考了SCI后提出的一分为二的意见,没有人重视了。支持SCI的,对任何否定SCI的意见,以处处设防对待之,破口大骂的不少。异议SCI的,对SCI标准,也处处设防,公然揭老底常常出现于打假网站。于是在中国SCI要不要坚持的问题,逐步地演变为最没有科学意义的事情。 与之同时发生的是,科技官员越来越多的参与项目决定,他们没有科学判别力,作为负责的官员,为了鉴定,就风行SCI,这就把SCI作为一种八股,这样看看检索数据就判断成效的,就把SCI转化为当年的八股(或者说标准化考试),作为某种敲门砖。只不过,过去八股文选拔出的首先是楷书好的,唯SCI选拔的是语言能力。标准化考试是不允许创新,与科学的本质精神违背。选拔官员和发展中国科学的最终目的因为标准化考试的八股方法变得微不足道了。 于是有人看到了商业机会,来中国开会,收很高会务费,同时告诉你,会议论文SCI不检索,EI也检索。缴了钱,你回收到一本厚厚的会议文集。英文比中文难懂,好不容易读了,发现文章不知道有什么科学进展。不过,这个钱出了值!因为评职称就认SCI,EI.所以这个市场还是有的。 那些个会唱歌的代了人民表的,不讨论文艺政策,年年忙着提议案废除简化字。其实废除中文最好,这样全国人民都用英文,文章也就是 SCI 的了。这样中国就会强大了。免得中国人文章被拒绝的第一个原因是: English is poor 。也免得大多数学中文的中国人看不懂英文不能把科技发明和发现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样中国就发展了。 果然,只有 SCI 才能救中国。 可是不讲SCI,劣质的论文和言之无物专著会泛滥成灾。 有时候你感到中国博士让冒牌货充斥,还真有只有 SCI 才能救中国的感受。 注:蓝色字是我后来补充的。任何事情,绝对化了,就没有科学精神了。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6490 次阅读|13 个评论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fxf 2009-3-1 09:48
  这个周末,好累,于是睡个懒觉,五岁的女儿不断嘲笑我、批评我和打击我,颇有她妈妈的风范。她妈妈就是这样,教训起她爸爸来,顿时变得智慧起来,而且立场坚定、方针明确和用词准确,似乎所有的学术素养全在这里开了花,而我从不是她的对手,老婆训老公,经常是边训边警告老公,要有风度、要深刻领会精神和要认真听讲,但不要反抗。哈哈,让老婆看到了,后果肯定很严重。   在我眼里, 2009 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稍晚一些,春寒料峭得有点长。幸亏每日的春光亮得比较早,否则,我很难判断这是初春还是秋末。春天里,那个百花香,当然是过些时候,这个时候能看些绿芽就不错了,但是,总是有了希望。在我的记忆里,每到春天,我会浑身如同发电,会特别来劲,对精神抖擞体验得最深,偶尔在外面走走,透透气的时候,尤其是白天,会觉得生活真好,我的体力充沛、信心爆棚。   自然的四季变化,对人的心理是绝好的调理。春天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想到和看到希望,更容易忽略所谓的困难,更容易忽视生命中的琐碎。夏天的时候,我们更容易热情高涨,更容易浪漫开来,更容易细腻。秋天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沉静,更容易忧郁,更容易气定神闲。冬天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冷静,更容易闲散,更容易虎虎生风。用心感受季节之变化,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有好处的。   春日,推窗而开,清新的春会涌进来,撞个满怀,来往的人们和飞来飞去的鸟儿,一样的欢快。这个时候,如果能遇到一个诗人,会有多好。诗人,在我眼里,不是写诗的人,而是以诗的意境生活的人。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些自然的选择,我想大多数读书人,是喜欢有书卷气的人,没有人喜欢刺猬(不算刘玉平兄,哈哈)。   读书人,容易让人看不起的地方,是小事上清醒,大事上迷糊。这是很多人对读书人有看法的原因,的确,我们有这个毛病。在小事上,我们能够推理、分析,能够实事求是,可惜的是,稍有大事,就会变得迷糊起来,失却了推理、分析的能力,忘记了实事求是。   写博客,是我们的闲暇所为,在春天里写博客,也是如此。特别喜欢诗词派的热情和才情,特别喜欢武夷山老师的潇洒,特别喜欢王德华老师的持重,特别喜欢杨玲兄们的好脑子,特别喜欢有的朋友的勤奋,特别喜欢有的朋友的幽默,特别喜欢有的朋友的自在,特别喜欢有的朋友的识见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仅仅在博客层面。
个人分类: 关于生活|5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书人的那点事(2):苦恼人的领导鉴定会发言
王铮 2009-2-24 23:01
现下读书人要每年考核合格,就的作课题研究。做完课题,就得接受鉴定。鉴定是科研管理的很正常的环境,属于管理四大功能的控制范畴。鉴定会来许多专家,帮助你找出问题,是一件好事。不过鉴定会往往有些苦恼人的事,就是一些人不懂装懂,特别是个不懂装懂的人是个领导。 我主持过一个地方的**规划项目,鉴定会开完了专家签了字。不知道哪阵风把市委书记吹来了。书记于是讲话,他说只讲三句话,我猜最多 5 分钟。没想到他的每句话都是超文本,要讲 15 分钟左右。讲着讲着,他就批评下属:你们应该请TJ 大学的作, TJ 大学作**规划最好。这时,我不得不说了:我们做得也不错,你怎么知道 TJ 大学做得比我们好。他说:我是 ** 大学博士后,我当然知道 TJ 大学是全国最强的。讲着说一通理论,不过颠三倒四。我不无讽刺地说:这是你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吗?不是,我的报告正在写。它是一个有很多理论突破的。事后我了解到他是在职硕士、在职博士、在职博士后读过来的。读了多少,从他花 45 分钟才能说完三句话,可见书得多极了。中国有许多形容这种现象的,叫革命生产两不误、两手抓两手硬、身在曹营心在汉、吃着东家拿着西家。 接下来,一些当地专家顺应着他,把自己先前说过的话统统批判了一遍,论证了领导看法,虽然刚才专家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领导的观点是无比正确。最后课题是通过了,可惜项目鉴定后应该付给的余款不付了。当地旅游局由于他的这一番指示,不敢采用我们的规划方案,项目也一直拖着。正是领导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读十年书积累的知识的数个博士研究的东西,不如人家一句话,不能不服。你会后只能想一想,苦恼人的笑。不过笑不出来的是一个领导的一时间心血来潮,就毁了一个项目。 这位领导有个好处,没有要求我们做答。他的发言严格讲是跑题的,为自己作广告的。另外的一场鉴定会就更哭笑不得了。一个什么部的副司级主任参加鉴定会。我汇报后专家发言,轮到他发言,他提出要搞治理,要建立**中心,我告诉他,我们的报告有一节专门讨论治理问题,不过我采用governance这个词的另一个翻译管治,这样翻译最初是香港中文大学一个学者翻译的,强调有管有治。至于 ** 中心,这个概念最初是我提出来的,后来感到不是太准确,我使用了枢纽这个词。不过 ** 中心流行了。他显得还不高兴,告诉我,我的那个那个领导是他的小兄弟,还有兄弟在剑桥的时候。 在领导不懂装懂批评后,我怎么办呢,揣着明白装糊涂做了答辩,表示进一步理解他的话。这时,我得赔笑苦恼人的笑。报告内容已经有了,一般来说,其他专家提的意见往往有理,你还得修改,对领导的不着边际的意见,你可以顺带着动一动语句,重新印一遍。反正当领导的不会看,他们主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A鉴定会学了些新名词用在B鉴定会,能力更强的是现学现卖,忙,不差钱差时间。 鉴定会上领导人冒充专家,以爱因斯坦水平的圣人口吻,发表演说,咱们还得配合着笑,不知道领导同志注意没有,我们的笑中有苦有流不出的泪。他们的一通即兴发言,影响许多项目的应用。可是中国的事业,并不是可以都付笑谈中的呀。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670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