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规划纲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习“十二五规划”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xupeiyang 2011-3-22 09:43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第一节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 纳米 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第二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节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相互配套、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在重点学科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新建若干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布局。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第四节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保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激励政策。实施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鼓励采用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图表:专栏14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新华社发 http://www.bioon.com/trends/law/477952_14.shtml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lingye 2011-3-20 14:5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已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其中,第四章“政策导向”中明确指出“ 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其他的相关行业政策还包括: 1、“ 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 ——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第一节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2、“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 ——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 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 ” ——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 第一节 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 4、“ 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 ——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 第一节 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 5、“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 ——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第一节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6、“ 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 ”,“ 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 ——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 第一节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其中,还将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列为 节能重点工程 。要点如下: 节能改造工程 :继续实施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绿色照明灯节能改造工程。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加大对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机、照明产品等的补贴推广力度,扩大实施范围。 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支持余热余压利用、高效电机产品等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示范项目,推动重大节能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 :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 7、“ 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 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 ——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一节 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8、“ 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 ——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三节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全文下载地址: http://wenku.baidu.com/view/02eb6cc2d5bbfd0a7956732a
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电力信息解读
heshang11 2011-3-11 10:20
我国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今年,涉及“十二五”的发展规划问题被广泛关注,在温家宝总理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报告中,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服务事业,在报告的各个部分多次被提及。   关键词:智能电网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说,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这是继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智能电网建设后,连续第二年在报告中出现,表明由我国电力企业率先倡导和实施的智能电网建设已经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在过去一年的建设中,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清洁能源利用、传输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十二五”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智能电网是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载体,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智能电网建设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被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意味着该项发展计划很有可能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相关法律、财税政策、资金和电价等方面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由于全球智能电网仍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可以预见,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关键词:能源远距离输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   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32.4亿吨,75%需要通过铁路和公路跨省外运,煤炭运输约占铁路货物总运量的50%,跨省区输煤与输电比例为20:1,输煤在能源资源配置中所占比重偏高,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   就电源结构而言,也不合理。马宗林介绍,201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9.62亿千瓦。其中,火电7.1亿千瓦,水电2.1亿千瓦,核电0.1亿千瓦,风电0.3亿千瓦。火电装机占装机总量的73.5%。燃煤发电给大气环境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5%、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5%、一氧化氮排放量的60%和悬浮颗粒物的70%都来自于燃煤。   而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也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关键设备、组件主要依赖进口,研发基础薄弱,技术标准偏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重点:传统能源高效利用和大力开发新能源   马宗林告诉记者,在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如何科学高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是加快我国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马宗林说,清洁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转化为电能,发达国家清洁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超过80%。根据我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15%的目标,需要在未来十年内实现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1倍、8倍、10倍和100倍,发展任务艰巨。应优先开发水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发展风电,稳步开发太阳能。   在能源配置上,马宗林说,要构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输煤输电格局。转变能源输送方式,关键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煤电运综合协同优势,实现整体运输效能最优。应坚持输煤与输电并举。   在能源消费上,马宗林说,要以智能用电推动全社会自发节能。根据预测,   2020年,智能用电将降低用户电力需求约445亿千瓦时,折算后可节约燃料费用约96.3亿元。应加快发展电动汽车及充电网络,按照“换电为主、充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确立科学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建设标准统一的充电服务网络,促进电动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   建议: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   马宗林认为,新能源发展是系统工程和长远事业,需要完备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规划方面,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布局,注重新能源发展与资源利用、电源结构、电网建设和市场消纳相协调,保证项目建得起、送得出、有效益;鼓励发展小规模、低电压、分散型,就地消化的新能源;对不具备远距离输送条件,也不能就地消纳的,合理安排建设时序,防止一哄而上,避免浪费。财税政策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支持新能源的专项基金。鼓励地方财政贴息支持新能源发展。对新能源企业增值税即征即返的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投融资方面,拓宽新能源企业投融资渠道,制定更优惠的贷款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和支持新能源发展。制定鼓励新能源企业上市的政策,支持新能源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价格机制方面,尽快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拓展新能源补贴范围,对单位和家庭自发自用的新能源也应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鼓励用户消费绿色能源。   在技术创新上,马宗林说,我们要尽快掌握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在装机容量而在核心技术。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握新能源发展的主动权。应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对风能资源测量、太阳能光伏发电间歇性、硅板低耗能冶炼、生物质能开发、大规模储能、新能源发电并网接入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个人分类: 杂谈|1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虽然晚了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算开始起作用
zw373737 2011-3-7 08:53
十七大后成立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本该为老百姓安居发挥作用,但是过去的几年一直碌碌无为。现在真正开建保障房3600万套才是新的起点。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周兆军 石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三年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   他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收入中等偏下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中高收入家庭,将实行租赁和购买相结合的商品房制度。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从编制一开始,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规划纲要中篇幅最长的,也是内容最丰富、措施最具体的。   他表示,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有九个方面: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不管你生活在东部,还是生活在西部,不管你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他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未来5年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要求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要实现全覆盖;要让全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要新增6000万人,在政策范围内医保基金支付的水平要提高到70%以上。(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 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十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 11号),设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将原建设部的职责划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取消已由国务院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三)取消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个人执业资格行政审批的审查事项。   (四)将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划给交通运输部。   (五)将城市管理的具体职责交给城市人民政府,并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市政公用事业、绿化、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城市客运、市政设施、园林、市容、环卫和建设档案等方面的管理体制。   (六)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七)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推进建筑节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主要职责   (一)承担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的责任。拟订住房保障相关政策并指导实施。拟订廉租住房规划及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中央有关廉租住房资金安排,监督地方组织实施。编制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   (二)承担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责任。拟订适合国情的住房政策,指导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拟订全国住房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研究提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重大问题的政策建议。   (三)承担规范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秩序的责任。起草住房和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依法组织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拟订城乡规划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负责国务院交办的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查报批和监督实施,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审查,拟订住房和城乡建设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   (四)承担建立科学规范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责任。组织制定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国家标准,制定和发布工程建设全国统一定额和行业标准,拟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价方法、经济参数、建设标准和工程造价的管理制度,拟订公共服务设施(不含通信设施)建设标准并监督执行,指导监督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的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组织发布工程造价信息。   (五)承担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房地产市场的责任。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组织拟订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并监督执行,指导城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房地产业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房地产开发、房屋权属管理、房屋租赁、房屋面积管理、房地产估价与经纪管理、物业管理、房屋征收拆迁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六)监督管理建筑市场、规范市场各方主体行为。指导全国建筑活动,组织实施房屋和市政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拟订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的法规和规章并监督和指导实施,拟订工程建设、建筑业、勘察设计的行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方案、产业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拟订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协调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建筑劳务合作。   (七)研究拟订城市建设的政策、规划并指导实施,指导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安全和应急管理,拟订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审查报批和监督管理,组织审核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会同文物等有关主管部门审核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申报,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八)承担规范村镇建设、指导全国村镇建设的责任。拟订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村镇规划编制、农村住房建设和安全及危房改造,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   (九)承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拟订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安全生产和竣工验收备案的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或参与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拟订建筑业、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的技术政策并指导实施。   (十)承担推进建筑节能、城镇减排的责任。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建筑节能的政策、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重大建筑节能项目,推进城镇减排。   (十一)负责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确保公积金的有效使用和安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住房公积金政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监督全国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住房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安全,管理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   (十二)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三)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15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负责文电、会务、机要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信息、安全、保密、新闻宣传、政务公开和信访等工作;按照国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指导城市建设档案工作。   (二)法规司。   组织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和部门规章;承担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指导住房和城乡建设普法、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   (三)住房改革与发展司(研究室)。   拟订适合国情的住房政策;指导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组织编制全国住房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指导实施;研究分析住房和城乡建设的重大问题;起草综合性文稿。   (四)住房保障司。   拟订住房保障政策并指导实施;承办中央廉租住房资金安排的有关事项;组织编制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   (五)城乡规划司。   拟订城乡规划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组织编制和监督实施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并监督实施;指导城市勘察、市政工程测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雕塑工作;承担国务院交办的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查报批和监督实施;承担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和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制定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标准并监督实施。   (六)标准定额司。   组织拟订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全国统一定额、建设项目评价方法、经济参数和建设标准、建设工期定额、公共服务设施(不含通信设施)建设标准;拟订工程造价管理的规章制度;拟订部管行业工程标准、经济定额和产品标准,指导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指导监督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的实施;拟订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资质标准并监督执行。   (七)房地产市场监管司。   承担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拟订房地产市场监管和稳定住房价格的政策、措施并监督执行;指导城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规章制度;拟订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房屋中介的资质标准并监督执行;组织建设并管理全国房屋权属信息系统。   (八)建筑市场监管司。   拟订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房屋和市政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建设监理、合同管理、工程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拟订工程建设、建筑业、勘察设计的行业发展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拟订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建筑制品企业、建设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咨询单位资质标准并监督执行;认定从事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业务的招标代理机构的资格。   (九)城市建设司。   拟订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措施、规章;指导城市供水、节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园林、市容环境治理、城建监察等工作;指导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指导城市规划区的绿化工作;承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和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的有关工作。   (十)村镇建设司。   拟订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镇、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提出进城定居农民的住房政策建议;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组织村镇建设试点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   (十一)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拟订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安全生产和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或参与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组织拟订建筑业、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技术政策并监督执行;组织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的编制、审定和推广;组织编制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并监督实施;拟订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十二)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拟订建筑节能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重大建筑节能项目。指导房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组织拟订住房和城乡建设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及引进项目的创新工作,指导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十三)住房公积金监管司。   拟订住房公积金政策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监督全国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住房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安全;管理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   (十四)计划财务与外事司。   组织编制住房和城乡建设的行业发展规划;参与研究建设领域财税价格政策;管理部信息统计工作;负责机关各项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监督直属单位、部管社会团体的财务和国有资产的管理;承担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外事工作。   (十五)人事司。   承担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及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组织制定行业职业标准、执业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称标准;按规定承担组织拟订高等院校建设类专业的教育标准和评估标准。   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干部局 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四、人员编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机关行政编制为345名(含两委人员编制10名、援派机动编制4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37名)。其中:部长1名、副部长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57名(含总规划师1名、总工程师1名、总经济师1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名、离退休干部局领导职数3名)。    五、其他事项   (一)城市地铁、轨道交通方面的职责分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交通运输部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营。   (二)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号并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   (三)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六、附则   本规定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姜伟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部党组书记   1949年1月出生,黑龙江省富裕县人。   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农村插队),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   历任国家计委投资司科长、副处长、处长,华联房地产开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计委重点建设司副司长、司长,国家计委投资司司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建设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部党组书记。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个人分类: 政治|2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tangminqian 2011-2-28 14:52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月24日) 袁贵仁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首页 国内教育 国内新闻 正文网址 http://www.jyb.cn/china/gnxw/201102/t20110226_416049.html 同志们:   2011年对于全国教育工作来说,至关重要,非常关键。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关于2011年的工作,教育部工作要点作了全面安排,各位副部长分别作了重点部署。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稳步实施国家重大教育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围绕2011年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是落实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全面落实是当前教育系统的紧迫任务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任务,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现在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抓好落实。落实,是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的关键词、核心词。抓好落实,这是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工作所需,既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   一是中央的明确要求。2010年10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重大举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温家宝总理要求,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实施国家重大教育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明确指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   二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每一个孩子的前途命运。广大人民群众特别关注教育,强烈期盼把教育办得更好。在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之初,人民群众期盼出台一个好的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出台之后,人民群众期盼尽快落实。群众评价我们的工作,既看纲要写得好不好,更看落实得好不好。制定一个群众满意的规划纲要不容易,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则更难。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把教育规划纲要付诸实践、见诸行动,一项一项地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三是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不少事情过去不是没提过,不是没说到,而是提出、说过之后只是热闹了一阵子,最后不了了之,没有真正落实,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工作不落实或落实得不好,是当前人民群众最不放心、最不踏实的问题。事实一再告诉我们: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抓紧落实,抓好落实,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以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精神和工作成效取信于民,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对教育部门的信任。   四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这是最根本的一条。我们党是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央的精神、人民的要求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深入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教育规划纲要作为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人民意愿,作为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和中央大政方针的严肃性,坚决地、无条件地把教育规划纲要落到实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兢兢业业从每一天、每一件事做起,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攻坚克难。 我们天天讲素质,不干事的人就是最没有素质的;我们天天讲马列,不干就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们天天讲创先争优,不抓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就不可能成为教育系统先进的党组织和优秀的共产党员。 我们必须从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确保党和国家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把抓落实的问题十分严肃地提到大家面前。 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本身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集中体现在目标实、措施实、项目实、要求实。内容上,设计了十大发展项目和十大改革试点,对组织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过程中,坚持 边制定、边试点、边实行 的原则。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全社会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半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下决心抓落实、下功夫抓落实,工作就会有成效,群众就能得实惠,社会也就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归结起来,半年来的主要做法:   一是凝聚共识促落实。及时编写印发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材料,部党组成员分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宣讲,举办全国省部级分管教育工作领导、省级教育部门领导干部、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研修班,指导学校师生学习研讨,用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开阔眼界、提高境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二是加强指导促落实。国务院成立了20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国家教育重大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和评估。部党组成员分别出席各省(区、市)教育工作会议,共同研究推动解决重大教育问题。   三是积极协调促落实。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积极加强与各部委、各单位的密切合作,制定并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分解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项目与任务分工,多部门联合出台一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全方位推进省部共建、部部合作,构建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协同推进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新机制。   四是舆论宣传促落实。及时宣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及时报道各地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情况,及时宣传各地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大措施,及时推广各地教育改革创新成功经验,努力营造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这些既是半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要继续坚持的有效做法。全面落实任务繁重,我们既要看到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效,又要看到全面落实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落实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项目还处于理念化、概念化阶段,没有具体实化、细化、量化,更有不少内容还未真正启动,即使已经开展的工作,离取得工作实效、群众得到实惠还有相当的距离。半年来所做的工作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任重道远,我们务必大力增强落实意识,努力提高落实能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坚决的举措、更加积极的行动,狠抓教育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 二、全面落实必须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2010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启动实施”之年,2011年是“全面落实”之年。今年的落实工作做好了,工作局面就会进一步打开,事业基础就会进一步牢固,教育体制就会进一步完善,我们就有了更为充分的条件和把握抓好本届政府的各项教育工作,抓好“十二五”时期各项教育工作,抓好今后十年各项教育工作。   全面落实规划纲要,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注重整体推进、突出工作重点。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发展,通过加强关键环节带动整体建设推进,切实增强落实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认真做好教育改革试点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规划纲要确定并启动实施的十大改革试点,既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必须认真做好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加强改革协调、营造改革环境。   一要细化目标方案。制定一个好的实施方案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基础环节。目前,各试点地区、试点学校都已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逐一提出了评审及备案意见。各试点地区和学校要进一步明确改革工作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落实责任制,建立检查工作机制,确保改革试点顺利推进。   二要制定推进政策。改革的深入推进,必须依靠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要在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科研评价标准 、学前和研究生阶段资助政策、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政策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要及时研究出台指导性文件,颁布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指导意见、加快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   三要突破关键点。要抓准关键点,通过关键点的突破,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要着力加强课程教材建设,颁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启动教材修订工作,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要着力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公共教育资源,有效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要扎实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高等教育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要着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坚持和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办法,促进高校章程建设 。   四要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解决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要研究制定2012年实现4%目标并保持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各地教育投入工作。加强和改进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完善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机制。要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中小学教师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职业准入制度。要 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若干实施意见》,健全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 。要创新民办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   五要加强分类指导。各项教育改革试点的内容不同,面临的形势任务相同,各地各校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确保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必须强化分类指导。要充分尊重和鼓励各地各校的改革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目标上保留一定幅度,不搞一刀切;模式上多一点允许,不搞一个样;进度上也多一些引导,不搞一阵风,最终都要以干成事为准,以有实效为准,以群众满意为准。 (二)稳步实施重大发展项目   教育规划纲要还确定了本届政府实施的十个重大发展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这些重大项目,不能就项目论项目、不能就投入论投入,要突出制度建设,突出标准建设,通过项目的设计实施,逐步建立依靠制度、依靠标准推动工作的有效机制,形成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要加强统筹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要明确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职责。中央做好制定政策、宏观指导和推动发展、监督检查工作。各地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加强对项目设计实施指导工作。省级统筹安排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统筹确定省级及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市、县因地制宜实施相关项目。要统筹规划项目布局,统筹项目建设内容,统筹已有项目与新增项目,把握好各项目的启动时机和建设规模,真正做到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做好一个。   二要制定行动计划。实践证明,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是抓落实行之有效的办法。要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 制定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和 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   三要完善各类标准。标准是投入的依据、监管的依据和问责的依据。组织实施好各项重大项目,首先要完善标准体系,努力做到用标准加大投入、用标准加强监管、用标准加强问责。要研究制定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标准、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标准和教师教育标准,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拨款标准。   四要扩大优质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实施重大教育发展项目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要推进形成加大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努力扩大各级各类教育优质资源供给。要坚持以发展促公平,通过扩大中小学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深入实施特色学科重点项目,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顶层设计、整合资源,问题切入、以用为主,认真抓好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五要加强评估考核。每一个项目,都要明确实施进度和考核指标,保证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要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教育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实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真实意愿。特别是农村学校布局,要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状况,确保布局的合理性、前瞻性和项目的实效性。要建立重大项目监督检查机制、重大项目进展专报制度,强化对重大工程项目和惠民资金的监管。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对各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面检查。10项改革试点,每一项都有一个专家咨询组,同样,10个发展项目,每一项也要有一个监督检查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有关单位认真整改,对违法违纪案件要严肃查处,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保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是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关系社会稳定大局,越是在改革处于攻坚克难的阶段,越是在发展任务繁重的时候,越是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2011年是我们党建党90周年。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精心设计、组织好纪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访问活动、表彰活动。要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科学发展。   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畅通网络、电话等渠道。加强信访工作,实行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来帖处理情况办结制度、通报制度,凡实名反映情况的,要做到件件回复、限时回复,依法按政策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三要切实纠正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落实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10项措施,坚决治理中小学教辅教材散滥问题,严格规范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制定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办法。要制定招生信息公开办法,规范和调整高考加分,加强对特殊类型招生的监督。全面推行中职学生资助专用银行卡,规范助学金发放行为。要切实加大查处力度,对在社会上造成严重影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严格追究有关当事人和主管领导责任。   四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化解工作。要完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五要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及周边治安防控措施的落实,提高学校安全防范水平,确保校园安全,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四)紧紧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 。实现我国教育“由大到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无论是推进教育改革试点,实施重大发展项目,还是维护和谐稳定,都要始终紧紧围绕而不能偏离这两大重点。   要坚持把 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 。重大发展项目的实施要针对薄弱环节,坚持雪中送炭。在全国或一省范围内,从项目的整体设计、评审立项到经费分配,都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在同一城市和县域范围内,要向薄弱学校倾斜;在不同群体中,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和孤儿倾斜。要通过改革试点,完善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的领导体制、经费分配机制、教师流动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机制和学生资助体系。   要坚持把 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改革试点要探索突破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引导各级政府和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发展项目要突出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水平和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要深化教育质量问题调查研究,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监测; 创造条件发布有关教育教学质量报告 。 三、全面落实必须转变职能改进作风   通过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解决落实的动力问题,通过实施重大教育发展项目,解决落实的抓手问题,还要通过转变职能和作风,解决落实主体也就是教育系统的精神状态问题。为政之首,贵在力行,重在履责。实践证明,规划可以复制,思路可以借鉴,唯有落实者的精神状态不可替代。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改革试点落实不好,发展项目落实不好,维护稳定落实不好,最终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也落实不好。   一是更新观念。抓落实,首先要抓思想观念。一要用新的理念指导落实。各地各校要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行再学习、再宣传、再动员,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部署。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学在前面、用在前面,不仅要做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而且要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成为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模范。二要满腔热情抓落实。落实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落实。在当前这个特别重要的阶段,教育系统的全体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深厚感情体现在落实行动之中,一心一意抓落实、聚精会神抓落实。三要创造性地落实。创造性地落实,就是要努力做到把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国性目标具体化为地方性目标,把教育规划纲要的思路细化为本地的政策措施,把别人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本地的有效举措。   二是转变职能。转变职能,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抓好落实的关键环节。一要增强服务职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履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要大力增强服务意识,主动热情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师生服务,努力建设高效、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机关,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二要坚决简政放权。坚持依法治教,界定政府和学校的责、权、利,把政府该管的切实管好,把不该管、管不好的坚决放开,克服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现象。要 修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研制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专科学历高等学校的具体办法,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 。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教育类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该清理的清理,该废止的废止。三要科学评估评价。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必然要求政府加强评估评价。 要按照新的设计、新的标准、新的方式开展高校教育教学评估 。要 指导高校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基础数据信息库建设,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 三是改进作风。作风决定落实,落实体现作风,完成艰巨繁重的落实任务,必须要有好的作风。要按照党中央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党性党纪教育,以党风带政风促行风正学风。切实抓好创先争优活动,把政风、行风、学风建设作为2011年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科学发展之先、争校园和谐之优。围绕“全面落实”,狠抓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三风”建设,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教育系统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新变化、新气象。一要着力加强政风建设。要大力倡导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政风, 坚决反对不思进取、庸懒散慢。要认真解决一般性工作布置多、一般号召多、虚话多、浮在上面多的问题,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要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创先争优,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切实改进会风,从严控制会议数量、规格和时限。要大力提倡优良文风,真正做到讲短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二要着力加强行风建设。要大力倡导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行风,坚决反对敷衍塞责、麻木不仁。要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忠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全面分析、认真研究、努力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和种种不正之风。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坚决查处和纠正各种形式的“小金库”。要认真落实干部谈心谈话、巡视、审计制度,采取通报、公告等形式,提高巡视、审计结果的利用度。要建立并发挥好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的作用,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制定出台《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试行对直属高校总会计师由教育部直接委派,推动高校纪委书记异校任职。三要着力加强学风建设。要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科学严谨的学风,坚决反对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要完善学术规范,加强教育引导,将校风、教风、学风考核结果作为学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要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形成重质量、重效益、重长远的正确导向。要严肃惩处学术不端行为,坚持“出重拳、零容忍”,举报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公布一起。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青少年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诚实守信、踏实严谨的良好品质。   四是强化监管。推进工作落实,既要慎始又要慎终,尤其是慎终于始,加强监督检查。一要强化督查督办。对于重大事项,要紧紧抓住、全力推进,不论困难多少、阻力大小,只要是看准了的、确定了的,都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紧抓不放,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盯住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实现突破。各级教育部门要以落实工作为重点,健全充实督查工作机构,完善督查工作办法,切实加强落实工作的督促检查。要建立重点督办工作通报制度、公告制度,坚决防止几个月甚至几年过去,问题依旧,工作没有实质进展。二要强化信息公开。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落实。深化政务公开,扩大公开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深化校务公开,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研究制定信息公开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要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合理诉求各种可能的渠道,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三要强化行政问责。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决策失误、落实不力、工作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是健全机制。没有有效的工作机制,再好的规划、再好的政策也难以保障落实到位。一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决策正确、切实可行,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前提。要完善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政策和文件出台后,要加强跟踪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要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和形势分析,提高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二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工作要落实,用人是关键,班子最重要。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抓落实上起好示范表率作用,不仅要一级指挥一级,而且要一级做给一级看,坚持重大问题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科学规范的实绩考核评估标准,把落实工作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真正把那些在落实中有思路、有能力、有实绩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真正让那些在 关键时刻勇于负责,重大问题敢于担当,复杂局面善于驾驭 ,用心、用情、用力啃硬骨头的干部得到鼓舞,受到奖励。对长期不换脑筋、只说不做、推动不力的,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决不让“只会干事、不会来事”的人吃亏,决不让敢于碰硬、勇担责任的人吃亏。三要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责任分工方案,加强各方面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分工明确、各尽其责、统筹协调的落实工作机制。   六是加强宣传。宣传是实现政务公开、争取群众理解、支持、监督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增强执行力、促进落实的有效手段。一要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思路、举措、方案,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要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办群众所需。三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支持教育的有效做法,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先进典型,以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带动整个教育工作。四要树立大宣传意识。教育系统每一位同志尤其是每一位领导干部既要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家,也应当做教育改革发展的宣传家。各地各高校特别是试点单位都应当有专门的通讯员、观察员、评论员和新闻发言人,按照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形成横向上和所有媒体密切联系,纵向上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对接的立体化宣传网络,形成一个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共同促进科学发展的舆论氛围。   《中国教育报》2011年2月26日第1版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1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tangminqian 2011-2-24 21:35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1-02-22 来源: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102/115173.html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谈松华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袁振国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从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强大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指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好。   胡锦涛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点意见。 第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 第三,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第四,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扎实落实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要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共同奋斗。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1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你何时才能懂得工艺?
热度 1 zoumouyan 2010-11-8 17:00
中国,你何时才能懂得工艺? 邹谋炎 不错,中国有许多不仅懂得而且精深的工艺专家,但这不表示国家懂工艺。国家懂工艺,是指我们的政府 懂得工艺影响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全局; 懂得科技创新必须靠工艺进步,而科技创新才是创造新产业,解决就业、产业转型等一系列难题的最有效途径; 懂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结于工艺竞争,高技术受制于人的本质是工艺受制于人; 懂得发展工艺需要举国体制。 遗憾的是,至今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十二五规划建议、或发改委和科技部关于重大专项的报道中,我们还看不到国家重视工艺进步的鲜明特征。诚然,不能苛求政府领导人同时又是科学家或技术专家。问题是科技高层,特别是代表科技界向政府表达建议的高层,是不是对工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高度的共识,并传达给政府。 落后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上的诸多缺陷,限制了我国近代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包括工艺发展。在教育和科技领域,工艺得不到重视。表现在高等教育中缺乏工艺基础教育和训练;研究所中工艺人员待遇普遍低于系统设计人员;工艺研究项目难以得到经费支持和维持;科技界缺乏为工艺发展向政府建言的人。引进技术盲目,缺乏消化吸收,缺乏理论的深入探索、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和系统性综合研究,使我国难以发展出自己的成套工艺系统,特别是高端工艺系统。这个现实反过来成为工艺烧钱的口实。 笔者相信我国科技高层有许多人懂得工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仍然期待着有所建言。每个研究者当然会非常看重自己研究方向的延续和发展,但在专注部门规划和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该想一想国家的全局和长远需要。以芯片技术为例,芯片设计只是芯片技术中的一个题目,而芯片生产、生产系统的创造、设计软件的创造、专用芯片单元技术是更困难、更需要的技术。笔者希望不要将现在已掌握的芯片设计夸大为芯片技术的主体或核心,以免造成对政府高层的误导。中国的科技和产业界当前需要进行现代工艺补课,才谈得上如何面对将来的技术。 笔者听说有上千亿的议案要建渤海大桥。如果真有的话,建议政府高层考虑,先将这个钱用来发展工艺。 80 年代的日本,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工艺国家的方针。如果有上千亿的钱,如果用得恰当,我们可以期望在十年内中国至少出现几个工艺大省,出现一批高端工艺企业,民富国强的目标才有实现的根基。 科普名词解释: 工艺( technology )通指加工制作方法和过程,包括手工艺( craft )。 现代科技和产业中的所有加工制作都需要严格、规范的工艺支持。例子如:精密机械和光学加工、装配、标定;光学、微电子、传感器元件制造技术(含材料纯化、合成和加工技术,超净技术等);化工、医药产品制造技术(含催化剂、试剂制备技术);以及在工业、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中需要的加工制作方法和过程。 (本文作者系中科院电子所研究员(退休)、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599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2006-2020年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hanhuijian 2010-7-15 23:48
学研究虽然是自由的,但是也要了解国家的发展需要,只有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才能使研究顶天立地。下面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山东省和国家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的部分摘录,作为研究方向的指南,没事常看看,琢磨琢磨,应该会有好处。 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 ) 二、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与奋斗目标 从现在起到 2020 年 , 山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 发展循环经济 ,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建设生态省 , 构建和谐山东 ; 加快半岛城市群建设 , 实现制造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 需要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 ( 二 ) 基本原则   3. 坚持市场导向 ,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 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 ,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 把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 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 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   5.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正确处理经济与科技的关系 , 坚持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 , 科技发展自觉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 , 实行联合攻关 , 优势互补 , 集中各方面力量 , 加大科技投入 , 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三 ) 奋斗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 科技活动产出居国内先进水平。每年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全省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请总量的 30%, 向国外申请专利大幅度提高 , 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 60% 以上 ;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5%; 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 35% 以下 ; 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引用数、出版的科技著作数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大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积极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框架 ,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建成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 争取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5 个 , 重点建设 10 个高水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 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 120 个。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50 家 ,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50 家。建立起具有我省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调整优化科技结构 , 整合科技资源 , 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 完善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地的知识创新体系 ,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 以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 基本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功能完备和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 三、十一五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容 ( 三 ) 农业高新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   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 , 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 , 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 , 研究开发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综合栽培 ( 养殖 ) 调控等五大专家系统。发挥远程教育网作用 ,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研究 3S 技术、智能化控制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 , 优化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粮食、水产品和食物生产的管理。 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   加强农业产业化技术集成和配套研究。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与系统设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一体化配置及共享技术等研究。建立健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动态监测技术体系。 ( 五 ) 社会发展 公共安全   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 , 开展针对恐怖、突发、群体事件和经济、刑事案件的预测、预防、预警、调查取证、指挥决策和处置技术研究 , 构筑我省社会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安全生产 , 重点开展火灾预防控制、应急救灾、抢险救援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展矿山、油田、铁路等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研究 ,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 事故监测、预警、防治 , 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技术 , 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围绕自然灾害防治 , 重点开展暴雨、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的成因、致灾机理、精准预测技术及地面监测台网体系建设技术 , 新型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及关键装备生产技术等研究 , 加强地震预报新技术研究 , 建立突发性灾害监测系统和应急协调指挥机制。 现代交通与物流   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在公路、铁路铺设中的应用 , 提高路面质量与建设速度 ; 研究先进的智能交通技术 , 提高城市、港口的通行速度与通行量 ; 研究无线射频技术、条码技术等自动识别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 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社会发展领域的其它科技问题   以科普场馆为基地 , 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和推广设施技术研究 , 优先研究城市社区和农村科普设施建设技术、流动科普宣传技术、信息网络科普技术。加强与文化、传播相关的技术研究 , 优先发展文物发掘鉴别与保存新技术 , 利用信息化提升传播事业。围绕我省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 , 加强体育事业新型健身器材与体育设施生产技术研究 , 建设科技含量高的体育场所 , 以省体科所、山东体育学院等为基地 , 研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 ( 六 ) 电子信息技术   围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 , 重点加强软件技术、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与通信技术、数字化电子产品及配件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 加快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的步伐。   信息科学基础研究   研究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信息技术 , 重点加强信息传输、存储、显示、安全、获取以及人机和谐环境、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 解决微 ( 纳 ) 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高速信息网络与安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中的关键基础问题。   软件技术及产业   充分发挥省科学院、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作用 , 开展基于开放源代码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网络的公共支撑服务平台 , 资源管理平台以及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平台和网格计算平台 , 大型网络管理软件、公共软件构件库系统、软件构件运行平台 , 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家庭网络平台和应用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等研究。   充分发挥山大华天、济南得安等单位的作用 , 研究开发多媒体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 , 建立大型公用数据库 ; 研究开发人机交互技术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业控制软件、仿真系统软件、安全与保密软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多媒体教育与娱乐软件、信息服务软件、家政管理软件、专家系统、电子商务等应用软件。   充分发挥鲁能集团、中创软件、中天集团、蓝光软件及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等单位的作用 , 重点开发金融、物流、旅游、教育、财务、电力调度、交通运输管理、办公自动化、数字矿山、数字区域等软件 , 培育骨干软件企业 , 把山东建成全国应用软件开发基地。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   充分发挥浪潮集团、威海新北洋公司等单位的作用 , 以提高计算机产业的国产化水平、增强安全性为重点 , 研究开发专用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总线设计 , 自主开发新型高性能小型机燉服务器、新型打印机等设备的核心部件。开发生产高性能小型机燉服务器、军用计算机、打印机、 IC 卡及设备等。   网络与通信技术及产业   研究开发异网同构技术、数据压缩传输与接收技术、波分复用技术、第四代码分多址技术、网络终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 , 以及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多媒体通信、智能网等 , 研究开发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 , 建设宽带综合业务数据试验网。   提高数字程控交换机、宽带超节点交换平台及 ATM 传输技术、光传输系统及传输设备等的技术性能和生产规模。   数字化电子产品及电子配件   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企业为研发基地 , 围绕提高数字信号处理水平和电子产品的智能化程度 , 加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高清晰显示技术、驱动节能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的研究 , 开发汽车电子产品及控制系统、智能家电、网络家电、指纹等身份认证系统、多功能手机、智能防伪等电子产品。研究开发各类传感器、磁光开关、光纤联接器、专用芯片、专用器部件等电子产品。以信息技术提升新兴服务业以金融、保险、商贸等行业为应用主体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信息服务、咨询、金融、保险、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和商贸业 , 发展电子商务、电子金融、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 , 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社会效益。   ( 十 ) 综合交叉学科与管理科学 综合交叉学科重视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 , 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重点开展具有优势的金融数学、光物理学和物理化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 , 开展认知科学、心理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科学问题的研究 , 大规模科学和工程计算、应用数学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研究 ,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涉及的综合性科学问题和社会安全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中我省有优势和特色领域的研究 , 提高全省的基础研究水平。   管理科学   重点开展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金融与财务管理、信息与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区域发展与管理、科研管理与科技政策、决策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开展软科学研究 , 围绕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 研究开发各种决策支持系统 ; 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 , 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做出预测、模拟运行和跟踪研究 , 建立和完善多领域、多层次预报预警系统及机制 , 适时提出对策和建议。 四、对策措施 ( 一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2. 强化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等院校要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 突出自己的科研重点、特色和科研品牌 , 与科研单位和大企业结合 , 培育一批有优势、有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重点学科 , 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研究团队 , 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 , 提高为国家、区域和行业服务的能力。   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作用 , 加强设施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共享共用 , 经过 3 ~ 5 年的连续支持 , 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开发基地进入国家先进行列。    3.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定和落实财政引导、金融支持和产权激励政策 , 发挥政府采购引导市场作用 , 优先采用省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 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 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组建产学研联盟 ,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准 , 培育 100 家重点企业技术中心 , 开发生产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 培育 100 个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的优势产品 , 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   制定鼓励中小企业 , 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 , 在信贷、税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 , 给予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同等待遇 , 支持其不断开发新产品 ; 积极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 ( 四 )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能力 2. 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实施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战略 , 建立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不同投资主体的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联合体 , 逐步完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金融、保险、租赁、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 拓展服务领域 , 完善服务功能。 ( 五 )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以中心城市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为依托 , 以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为重点 , 统筹布局 , 整合资源 , 优化配置 , 建设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联网、覆盖全省、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公共平台。    1. 重点实验室   根据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和重要公益研究的需要 , 新建一批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重点实验室 , 择优培育 1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 积极争取在青岛筹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 重点支持省部共建的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我省有优势的省医科院眼科学、山东大学心血管重构及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等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    2.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   充分发挥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服务平台的作用 , 研究制定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 在科学仪器的拥有者、使用者、管理者之间建立互动机制 , 形成共享网络 , 提高仪器、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益。 3. 科技文献资源研究制定统一订购制度和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与标准 , 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 , 建设区域特色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 , 搭建山东省科技图书、专利、标准等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实现省内及与国家、外省市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 , 提高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   5. 网络科技环境和科学数据   利用网络关键技术 , 建设实时多媒体网络科研协同环境、远程网络实验环境和网格科学计算环境。研究开发山东省科学数据库群 , 整合集成各类科学数据资源以及科技计划项目数据 , 构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 提高与国家科学数据信息交换能力。 ( 七 )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1. 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   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 引导和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将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计划、科技奖励以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评审的重要条件。建立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 , 落实知识产权的奖酬政策 , 在科技人员的考核、收入分配、奖励和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 , 将知识产权作为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创新 , 形成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引导企业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 , 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运用专利 , 集合形成一批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 , 抢占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 八 )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与创新文化建设 ,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1. 切实加强科普工作   建立和完善公益性科普事业长效机制。运用市场手段 , 鼓励扶持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 , 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 加强科普组织体系和科普队伍建设 , 增强科普工作活力。完善政策法规 , 为科普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建立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和科普信息网络平台。规划建设完善适应科普需求的科技馆 , 建成布局合理、水平先进的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 即大中城市的数字化科技馆、中小城市的综合性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站、乡镇和城镇社区的科普画廊及科普文化活动室。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库 , 实现资源共享 , 形成大科普参与格局。   组织实施全民科学普及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全民科学素质保障体系 ,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 , 让公众享受更高质量的公共科普服务。繁荣科普创作 , 强化大众传媒科普力度 , 打造优秀科普品牌。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设立科技传播专业。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2. 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经过 15 年的努力,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到 2020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2.5 %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 %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 30 %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 5 位。 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4 、农业 ( 4 )积极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重点研究农业环境调控、超高产高效栽培等设施农业技术,开发现代多功能复式农业机械,加快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优选主题 (24) 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   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及虚拟农业技术。 5 、制造业 目标 :(3) 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积极发展基础原材料,大幅度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 优选主题 (27) 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   重点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若干行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术。 6 、交通运输业 ( 38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重点开发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汽车智能技术和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7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思路:( 1 )突破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掌握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软件、高性能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2 )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解决信息技术产品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问题,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3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4 )以发展高可信网络为重点,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具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   优先主题:   ( 40 )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   重点研究开发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 41 )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   重点开发高性能的核心网络设备与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开发智能终端和家庭网络等设备和系统,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宽带、安全、泛在的多种新业务与应用。   ( 42 )高效能可信计算机   重点开发具有先进概念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发展以新概念为基础的、具有每秒千万亿次以上浮点运算能力和高效可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新一代服务器系统,开发新体系结构、海量存储、系统容错等关键技术。   ( 43 )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   重点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 44 )数字媒体内容平台   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   ( 45 )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   重点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开发有机发光显示、场致发射显示、激光显示等各种平板和投影显示技术,建立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产业链。   ( 46 )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   重点研究开发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 9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发展思路:( 1 )以城镇区域科学规划为重点,促进城乡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城镇区域规划关键技术及动态监控技术,实现城镇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的有机结合、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协调。( 3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开发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技术,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9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发展思路:( 1 )以城镇区域科学规划为重点,促进城乡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城镇区域规划关键技术及动态监控技术,实现城镇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的有机结合、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协调。( 3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开发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技术,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优先主题:   ( 52 )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   重点研究开发各类区域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城镇区域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等技术。   ( 53 )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提升技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与人工调控技术,土地勘测和资源节约利用技术,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模拟预测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等。   (56) 城市信息平台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网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 五、前沿技术 2.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寻求新的计算与处理方式和物理实现是未来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与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促进基于生物特征的、以图像和自然语言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多领域的创新。重点研究低成本的自组织网络,个性化的智能机器人和人机交互系统、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   前沿技术:    (6) 智能感知技术   重点研究基于生物特征、以自然语言和动态图像的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技术。    (7) 自组织网络技术   重点研究自组织移动网、自组织计算网、自组织存储网、自组织传感器网等技术,低成本的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个性化人机交互界面技术,以及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研究自组织智能系统和个人智能系统。    (8) 虚拟现实技术   重点研究电子学、心理学、控制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设计、实时分布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研究医学、娱乐、艺术与教育、军事及工业制造管理等多个相关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  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9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合理布局并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建立科研院所、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加强与公众沟通交流。繁荣科普创作,打造优秀科普品牌。鼓励著名科学家及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制定重大科普作品选题规划,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加强对科普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培养专业化科普人才。   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集成,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民间和海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激发活力,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3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在信息、网络等技术支撑下,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组成,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是:   国家研究实验基地。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主要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和其他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其运行和管理的整体水平。构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体系。   大型科学工程和设施。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建设若干大型科学工程和基础设施,包括在高性能计算、大型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和极端条件下进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大科学工程或大型基础设施。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享与建设,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   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科技平台,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构建网络科研环境,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变革。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1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前教育就不应该是义务教育
hanzs 2010-3-29 23:35
文/乐水老汉 中广网北京3月29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17时06分报道,昨天(28日)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轮征求意见阶段的最后一天。规划纲要起草人袁振国明确表示: 目前学期教育要纳入义务教育暂时没有可能性。 我要为袁所长这一实事求是的说法叫好! 据说,关于《规划纲要》,民众对学前教育方面的建议最多,高达近四千条。人们最大的希望是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最大的意见是学前教育费用太高。(3月28日《法制晚报》)媒体人致渊发表文章说:如果,这位专家(指袁振国)的意见代表了有关部门的主流思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未来10年,民众仍然要继续承受高昂的学前教育费用?这类舆论又形成了一个荒谬的逻辑:如果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的话,就一定是昂贵的,是百姓承担不起的。这显然讲的是外行人的话。 必须要清楚,义务教育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即具有强制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家长不送孩子上学,就是违法行为!那么,有必要强迫所有的儿童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吗?显然没有必要。如果在应试教育概念充斥中国大陆的今天,把学前教育再纳入法定,可真是教育的更大灾难了。 其实,广大家长是被一些媒体人(自称懂教育)着实忽悠了。在我看来,送孩子上幼儿园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照看孩子的问题,远谈不上是什么受学前教育。儿童决不应该过早地被教育我指的主要是系统的知识教育,如识字,算算术等。其实,政府也好,社区也好,主要是要解决好帮助双职工看孩子的问题。既然是解决看孩子问题,那么幼儿园设施的主要功能就是安全、卫生、有一定的游戏场所即可,教师应是受过幼教训练的(好像现在幼儿师范都没了)。这本不需要多高的成本,因而也不该是高收费的。因此,幼儿园的建设应该纳入政府监管的范围,在布点上予以统筹。同时应该立法,不容许私人(企业)通过开办幼儿园牟取暴利。但所有这些措施,与义务教育不相干! 家长们也没有必要在上什么幼儿园的问题上攀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从北海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长大了就比没有上过幼儿园的人多么有出息。在儿童时期,其实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有钱把孩子送高级幼儿园上全托,还不如抽时间多陪陪孩子的好! 学前教育(也许都不该用这个词,用幼教是不是好一点)绝不该办成义务教育。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以某种方式干预(监督、指导、规划、补贴)幼儿园的开办,特别是要禁止开办所谓的贵族幼儿园。政府要像整治中小学教育乱收费一样,通过合理测算成本,提出最高收费限制,确保幼儿园的收费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再者,真正的教育学者,应该大力宣传国际上主流的幼教理念,媒体也应该负起宣传正确教育观念的责任。同时,那些不是研究幼教的人,最好闭嘴!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4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置疑“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zoumouyan 2010-3-3 22:41
置疑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在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了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重点、反复地强调 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这样的目标。将教育的目标强调地向开发人力资源定位,这种提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何为人力资源?我们无须麻烦地找词解的源头,有关考试辅导材料中是这样说的: 1、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物质性、可能性、有限性。 2、人力资源有哪些特征?人力资源具有如下特征:(1)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它具有能动性、周期性、磨损性;(2)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3)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4)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 这应该是对人力资源词义的常规理解。 可见,人力资源所关注的是人作为经济资源的一种特性,它是经济化、市场化的一种属性。教育的目标是这样来定位的吗? 不可否认,在 规划纲要中有文字很长的、面面俱到的陈述。这些陈述,较多的司空见惯,使我们不容易将精神从套话中提取出来。与已往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相比,开发人力资源是新的、强调的重点,使得我们不得不有所关注。 我们一直认为,教育是为了育人。德、智、体应该是第一重要的属性,再有作为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属性。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受教育者懂得自立、自强和自尊。所有这些,都应该是自主的。毕业的学生们应该能够接受作为人力资源被开发、被使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社会,增长技能和知识。但他们在观念上,应该永远是一个个自主的人。只有相信自身价值的人,才会不断产生出创造性。 不恰当的提法会影响我们的观念。请制定规划纲要的先生们为了我们的后生们仔细推敲、再推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