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转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文献转引是否需要国家标准?——兼论“转引也需要规则”
热度 1 hillside 2013-7-21 21:11
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方式,国家已有具备一定约束的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规则》当中对于正文中对于参考文献的标注提供了两种可选方案:顺序编码制与著者-出版年制。但我不知道什么原因,《规则》没有给“转引”颁发出生许可证。也许是我看漏了,也许我下载的《规则》是山寨版。 既然国家标准的《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没有“转引”的名份,寻求与对比“转引”的其他版本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希望有知的网友提供“转引”规则的其他来源,特别是自然科学刊物的“转引”规定。 附1: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引文注释规范 (试行, 2007 年版) 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和《历史研究》。 ...... 三、其他 (一)再次引证时的项目简化 同一文献再次引证时只需标注责任者、题名、页码,出版信息可以省略。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第 24 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 9 册,第 326 页。 (二)间接引文的标注 间接引文通常以“参见”或“详见”等引领词引导,反映出与正文行文的呼应,标注时应注出具体参考引证的起止页码或章节。标注项目、顺序与格式同直接引文。 示例: 参见邱陵编著:《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28 - 29 页。 详见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第 6 章。 附2: 《清华大学学报》关于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e38b1d01008jf6.html 以下文献引证标注新规范,转引自《清华大学学报》,在此表示感谢!具体说明和举例如下: 一、普通图书 ...... (三)析出文献再次引证时,可以根据情况将论文集、资料集、档案集的编者省略。 陈序经:《全盘西化的辩护》,《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第280—283页。 (四)转引的文献,须注明原文献。 《宁波罢市风潮》,《新闻报》1919年6月9日,第2张,第2版,转引自冯筱才:《罢市与抵货运动中的江浙商人:以“五四”、“五卅”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4页。 八、补充说明...... 本规范主要依据《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制的《〈历史研究〉关于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定》而制定,特此表示感谢! 《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175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文献转引惊诧论—适度转引既是现实的、又是难免的、不虚伪的
热度 1 hillside 2013-7-21 19:42
最近阅读了一些关于学术论文规范的文字,“转引”问题上的众说纷纭颇有意思。 多位编辑恨不能将“转引”赶尽杀绝。比如,一位编辑想到了《杜绝转引参考文献的一种方法》,另一位编辑在大作《参考文献的转引现象探析》中声言:“转引参考文献是一种不良引用行为。转引是学风不严谨的体现,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容易以讹传讹、断章取义,影响引文分析的科学性,损害原始论文所属期刊的声誉。转引源于原始文献难以获得、不良引用心态以及编辑的把关不严。杜绝转引现象,需要作者强化规范意识,编辑提高责任意识,修订学术规范以限制转引行为。” 学术研究讲究传承,在不少情形下,转引既然诚实的、又是尊重前人的劳动。 所以有此感慨,是有鉴于不少论文存在伪直引现象,表面上看是“直引”,糊弄了编辑,但仔细核对原文后才发现郢书燕说、张冠李戴。引发感慨的另一个原因是作为国家标准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05)中似乎没有“转引”的条款。 没有琢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觉得转引确实该加以限制,但针对的应当是过度转引。 就以本人撰写的《民国二十三年全国雨量报告》与《中国气象大典》(江西卷)的简单对比为例,不少原始文件非常之珍贵、难以获取,一味地宣扬杜绝转引只能是自欺欺人。 直引可以提倡,但杜绝转引似乎有些荒唐。应该杜绝是明知转引却故意标作自引的行为。 “转引不是你的错,但转引后不标就是你的不对了。” 可不要说是被直引的光荣所引诱、所忽悠哟! 我的转引观是放之整个科学体系的,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门户。 比如,不少人文著作已是绝本、孤本,想说见你不容易。 在自然科学的某些领域追求直引是正当要求,但一旦推而广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则就是真理跨前一步了。不过,《中国气象大典》既缺直引、又缺转引似乎就有些失妥了。 一个诚实的、have to的“转引”胜过一打“无引”、胜过一百打虚假的“直引”! 当然,本文惊诧的是我自己理解的“转引”,我不知道编辑与其他人眼中的“转引”是否是另一番模样。权且立此存照,欢迎有兴的朋友讨论与指正。 附:科学网与转引相关的帖子: 查找一篇参考文 献的经 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4215-579570.html 诚实的作者与认真的审稿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218532.html 学位论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7249-658137.html 科技写作漫谈 (1):论文的准备与构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99do=blogid=17785 注:本文的“转引”只是我个人的主观观点,不代表客观的归纳与点评。因为“转引”自身也已成为一个内蕴厚杂、见仁见智的体系,包括多层次内容,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不过,为避免谬种流传、误人弟子(为免鲁鱼之嫌,说明一下:此处不是错引是仿引),转引二篇学术论文如下: 论期刊论文参考文献的转引现象.pdf 哈佛参考文献注释体系与学术规范.doc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994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