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力学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六十年力学发展的回顾
热度 17 武际可 2017-6-20 10:13
六十年力学发展的回顾 六十一甲子,是一个不算短的阶段。也正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进入力学界,目睹力学学科的发展变化,迄今已经六十年了。 目下,力学有很多二级、三级子学科,还有数不清的研究方向。在这六十年中,几乎每一门子学科、每一个研究方向都会有研究进展。要一一列举这些研究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这里,我想列举在这六十年中,力学中最为激动人心、影响深远的三个研究方向来说说。我认为 计算力学的诞生与发展、材料力学的性质研究、力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它们是这六十年中最值得了解而又影响深远的成果。下面就来分别简要地做一回顾。 § 1 计算力学 在计算机发明后的早期,用计算机求解力学问题或别的问题仅仅利用了计算机快这一优点。紧接着而来的问题是程序工作量不能适应计算机的高速度。一台计算机需要数以百计的工作人员编程序才能喂饱。于是编写程序又成了合理使用计算机的瓶颈。人们想出了许多方法去解决这一困难。从 20 世纪 50 年代先后出现的符号汇编语言、 FORTRAN 语言、 ALGOL 语言等以及随之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软件产业,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 在适应于计算机求解力学问题节约程序人力方面,最成功的就是有限元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它的产生也是计算力学作为力学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形成的标志。 有限元法的思想尽管可以追溯得更早,如有人说有限元的思想是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人库朗( R. Courant )在 1943 年提出来的,有人说有限元是加拿大人辛格( J.L. Synge )在 40 年代提出来的,更有人说有限元是欧拉的折线法就包含的,还有人说在东汉刘徽的割圆术就是有限元法,不一而足。当然这些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有限元法的思想的确是有一部分同上述人的工作有点联系。但是要知道,有限元法是同计算机紧紧相联系的。 事实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世界各国都有一批人在思考用计算机求解结构力学与连续介质力学问题。如曾经在英、德工作过的希腊人阿吉里斯( J . H . Argyris ) 1956 年、美国的特纳( M . J . Turner )、克拉夫( R.W. Clough )与马丁( H . C . Mardin )在 1956 年、苏联的符拉索夫( В.З.Власов)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的冯康在60年代初都提出了帽子函数插值或单元刚度的矩阵表示。所以很难说有限元的思想是那一个人的发明,它是一种世界性思潮的产物。 不过在有限元法的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威耳孙(E.L. Wilson,1931-)在克劳夫指导下的博士论文《二维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该论文于1963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解决平面弹性力学问题的通用程序。这个程序的主旨是借助于它解算任何平面弹性力学问题不需再编程序了,只要按说明输入必要的描述问题的几何、材料、荷载数据,机器就可以进行计算,并且按照要求输出计算结果。有限元法的程序一经投产,立刻显出它的无比优越性,原来在弹性力学领域内对付平面问题,只有复变函数方法与平面光弹性方法两手,这两种方法在有限元法的对比下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威耳孙在有限元程序系统方面后来还进行过许多有意义的研究,他编写了有限元的多种单元的程序SAP(Structural Analysis Program),在他的指导下,他的研究生编写了非线性结构分析程序NONSAP,1981年他还最早编写了适应微处理机的程序SAP81。SAP程序经曲圣年、邓成光、吴良芝等移植与修正、SAP81程序经袁明武扩充改造形成独立的版本SAP84,这两个程序在我国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NONSAP经过美国巴特(Bathe)的改进形成有世界影响的非线性分析程序ADINA。1972年北京大学曲圣年等用汇编语言编的平面问题BD通用程序,在解决许多水工问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随后,结构分析的有限元软件迅速发展。包含二维元、三维元、梁单元、杆单元、板单元、壳单元、流体单元等多种单元、能解决弹性、塑性、流变、流体以及温度场、电磁场各种复杂耦合问题的软件以及软件系统不断出现。在10多年内生产与销售有限元软件形成了有相当规模的社会新产业,而且使用有限元法解决实际问题迅速在工程技术部门普及。 计算力学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工业结构设计的面貌。如果在之前的设计,有百分之九十是靠实验,百分之十靠计算,那么计算力学的发展使情况倒过来,即百分之十靠实验百分之九十靠计算。并且随之而来的无图纸加工、计算机辅助加工等广泛领域的发展,大大改善和加快了设计。 计算力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为他所取得的成功所鼓舞,使得一些学者对于计算力学的成就产生了过分乐观的估计。例如在 20 年前美国就有人说,再过 10 年风洞就要被计算机代替, 20 年过去了,计算机还不能取代任何风洞。计算力学所取得的成就,大体上说,对于可以用线性理论来近似的那些问题,靠计算机大部可以较好地解决了,可是对于实质上是非线性的那种力学问题,目前计算机几乎还是无能为力的。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在结构分析的有限元程序中,逐渐计入非线性项。例如讨论结构材料的塑性性质的,称为物理非线性问题,讨论结构的大变形引起的修正,称为几何非线性问题。最初的计算方案都是采用荷载增量法,即逐步给荷载一个小的增量,求相应的变形增量。大约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人们在实际解题中发现有的问题在荷载达到极大值时计算机总是溢出而停机。这个问题困惑了人们许多年,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才解决。 1971 年美国学者温泊纳( G.A. Wempner )、 1978 年荷兰学者瑞克斯( E. Riks )分别从理论上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20 世纪 80 年代初人们在程序上实现了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后来被称为弧长法。 结构的优化设计是计算力学中一个重要的非线性研究领域,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满足一系列条件下(这些条件也被称为约束)寻求结构最优参数。通常这类问题是非线性的,而且计算量非常大,只有靠计算机的帮助才能解决。 求解非线性问题紧接着而来的是遇到分叉的问题。在有限元的通用程序中,对于结构稳定性的问题,通常是将问题化归于一个特征值问题,它的基础还是线性理论。在用非线性程序来求解时,往往由于遇到分叉而不能前进。这是因为在分叉点结构的总体刚度矩阵退化问题无法继续求解。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对于高维系统中的平衡解的静分叉以及霍普夫分叉,人们又发展了一系列的方法,但是在实践上还不能说已经彻底解决了。这方面的总结可参阅武际可与苏先樾著的《弹性系统的稳定性》一书(科学出版社, 1994 年)。关于高维系统的同宿轨道与异宿轨道的计算,以及高维系统向混沌转化的计算,迄今仍是难题。 §2 材料的力学性质研究 20 世纪人类经历了一次材料革命。各种新的高强度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出现,提出了大量新的力学课题。 高强度材料出现后,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强度材料的破坏大都是脆断,而且强度极限比较分散。在以往以软钢为主要结构材料的时候,材料的屈服,能够使超静定结构的应力重新分布,使各个结构元件的受力更合理,而一个高强度构件的脆断却能够导致整个结构的破坏,有许多事故警告人们需要制定和修订适应新材料的设计规范。 在多种新材料出现后,人们提出的新问题是如何把这些新材料的优点结合起来克服各自的缺点。如对耐高温又强度高的陶瓷材料的增韧问题,对高分子材料增强刚度的问题等等。 于是在这些新的需求下,围绕改进材料开展了一系列的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对新材料材料性质的测量方法、无损探伤的方法、适应新材料的加工技术的研究之外,还开展了理论方面的研究。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界面强度问题、腐蚀强度问题、材料的损伤与寿命问题等等,吸引了大量研究工作。 在材料力学性质研究中,最应当提到的是四个基础性的研究 - , 即1909年卡拉索夫关于具有椭圆孔无限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解;1920年格里菲斯关于玻璃棒强度与具有裂纹的解释;1934年泰勒关于位错的研究,以及1957年艾舍尔比关于无限弹性体中有椭球夹杂的分析解。这些经典解以及它们的推广和扩充,后来构成了应用于材料强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于这些研究,大大改善了各种结构使用的材料比例,以航空结构来说,到2013年,机身所用的复合材料已占到总体的64.6%,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占6.9%,飞行器内部占17.8%。此外采用高强度合金的结构设计得既节约有安全,类似的事故大为减少。 §3 力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在这六十年内有一些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我们看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1.KAM 定理与稳定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般对于微分方程中含有小参数的项,得到的结论是,解中的小参数解的影响也是微小的。可是对于系统中含有一个小参数的周期扰动,这个系统会不会失去稳定性?这就是 200 年前拉普拉斯提出来的关于太阳系的稳定性问题,经过庞加莱的定性理论的发展,最后 1954 年,苏联的著名数学家科尔莫哥罗夫( А.Н.Колмогоров ,1903 -1987)提出了一个猜想,随后在1963年为他的学生阿诺尔德( В.И.Арнолд )所证明,在略为不同的提法下,1962年为茅扎尔(J.Mozer)所证明。这个猜想现在被广泛地称为科尔莫哥罗夫-阿诺尔德-茅扎尔定理,也就是 KAM 定理。 这个定理涉及哈密尔顿正则方程组解的长期稳定性问题。它不是像李亚普诺夫的稳定性是关于初始条件的扰动后的稳定性问题,所以靠李亚普诺夫的理论不能解决这类问题。这类问题是要考虑施加一个长期的小扰动是否稳定的问题。 KAM 定理的主要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概率为 1 (即绝大多数)的情形是,原来具有周期解的哈密尔顿的正则方程组在小扰动下对应的解为拟周期解,即只在某个高维的环面内运动。也就是说,系统不稳定的概率为零。根据这个定理解决了当年庞卡莱提出的平面限制性的三体问题的稳定性问题。 俄国学者李亚普诺夫在 1892 年提出了稳定性的精确概念之后,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提法下,这种理论在很多年内没有大的进展。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前苏联学者祖波夫( Zubov )( 1957 )和莫夫强 (A. A. Movchan)(1960) 才推广了稳定性的定义。将它推广到对于无限自由度系统,这种推广可以讨论依赖于时间的偏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问题。 2. 奇怪吸引子与全局分叉问题 也许是庞卡莱与希尔伯特的威望太高了,自从庞卡莱之后,人们虽然认识到周期解的重要意义,但是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平面上的动力系统。人们也许认为,平面上的动力系统的极限环或周期解弄清楚了,其他情形大致也便清楚了。 静止的黏性流体,当温度不均匀时,比方说当有一层流体,下部温度高,上部温度低,它该怎样运动呢。这个问题,前人已有不少研究。 1963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洛伦兹( Edward Lorenz )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确定性非周期流》 这篇文章,将前人关于大气对流的方程做了很大的简化,他把方程中的速度与温度函数展为级数,仅取三项,于是得到了一组方程: 若令方程的左边都为零,可以得到三个稳态解。其中一个表示没有对流,另外两个是平稳对流。式中的常数 r ,是可以变化的。对于不同的 r 值,可以讨论这三个解的稳定性。当 r 小于 24.74 时,平稳对流状态是稳定的。在临界值 24.74 处,对流开始,在 r 取 28 时,恰好是不稳定对流开始。好了,现在就让 r=28 ,来求解方程。结果,这个仅含两个二次项的方程组,比想象的复杂得多。这个方程也由此而出名,被称为洛伦兹方程。 洛伦兹用计算机求解这组方程算了 3000 步,在开始 1000 步,有点像周期解,可是到后来便越来越看不出规律,在 2000 步以后,变为毫无规律的混沌。计算结果在相空间表现为围绕两个环来回转圈子。这种现象被后人称为奇怪吸引子。吸引子,是动力系统的解在时间 t 趋于无限增长时解的极限集合。在洛伦兹之前,人们由于只了解平面上的运动,对吸引子的了解仅限于平衡点、极限环等少数类型。由于洛伦兹方程的引进,使人们看到了以前没有见过的吸引子,所以称为奇怪吸引子。 混沌,是一个确定性的动力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它的解转化为无规则行为的现象,洛伦兹奇怪吸引子是最早发现的一类向混沌转化的例子。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混沌。有一个阶段形成热潮。其所以受到重视,是由于混沌的发现,在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上,来了一个飞跃。自从 1812 年,拉普拉斯在他的《概率分析理论》明确提出确定论的哲学观点之后,一般人认为在力学范围内,运动是确定的。在 20 世纪初量子力学产生后,人们改变了看法,认为在微观世界里,确定论不对,但是在宏观力学中,确定论还是绝对正确的。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在经典力学的范围内也可以出现随机现象。所以人们把混沌的发现认为是科学在 20 世纪的重大进展。 一个依赖于参数的动力系统,在参数的某些取值下,会产生奇怪吸引子,或者会产生解曲线的全局性的性质变化,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分叉,称为全局分叉。 3. 孤立波的研究 §4 后记 在回顾了力学六十年的重大进展后,有一点感想写在下面。 人们当事后诸葛亮总是比较容易的,在六十年之后来看力学的进展,对于重要不重要、影响大小,一般都能够给出差不多的评估。可是要在六十年之前去预测以后的发展,就很难准确了。这就像对画了一条曲线要对它评论,什么地方是极大、极小,什么地方是拐点,一清二楚,可是要是有人在画曲线之前,我们要猜出他画的曲线的特点,这就难了。即使你绝顶聪明,对他画曲线的习惯有一定了解,也很难猜得很准确。所以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预言,也一样,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恰好在六十年以前,1957年,钱学森先生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论技术科学》。文章开始讲了一些技术科学的定义、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关系、技术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一般性的论述,作者并且认为力学是属于技术科学的。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其中属于力学范围的有:化学流体力学、物理力学、电磁流体力学、流变学、土和岩石力学。后来力学学科的发展,这些方向虽然也都有所进展,但没有一个是前述世界性关注并且影响深远和全局有关的方向。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他的预测尚且不能和后来的发展相符合,可见预测科技发展是有难度的。 不过中国之大,还是会有人预测得比较准的,北京大学的董铁宝教授,1956年回国,回国时,特别带回1920年格里菲斯关于玻璃棒强度研究的缩微胶卷,回国后又开设金属的力学性质课,并且最早指导学生做断裂力学方面的毕业论文;1958年北大固体力学大部分教师下放劳动,他安排笔者对高年级开设结构力学课,并且告诉笔者要注意国外利用矩阵表示的结构力学方向,当时笔者刚毕业,并没有体会先生的意思,直到“文革”后笔者投入计算力学的教学与研究,才意识到董先生说的就是计算力学早期的表述形式。啊,董先生在学科上够得上是一位先知先觉的学者了,前面我总结的六十年影响深远的三大方向,他就抓住了两个。可惜在“文革中”被整,含冤而死,他的死是北大,也是力学界的重大损失。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对以往的六十年的预测和总结,已经是昔日之事,那么,今后六十年怎样呢?我们能不能预测一下力学的今后六十年的发展,用文字记下来,看六十年后的人看到的事情与我们的预测相合的有多少。 参考文献 Wilson,E.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wo-DimensionalStructures”UCB/SESM Report 63-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June1963(Also D. Eng. Dissertation). Г.В.Колосов,Об одном приложений теории функций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переменного в плоской задаче математитеской теории упругости,1909 Alan Arnold Griffith, The Phenomena of Rupture and Flow in Solids )1920年刊于Philos. Trans. R. Soc. London A(221, 163) Sir Geoffrey IngramTaylor, The Mechanism ofPlastic Deformation of Crystals ,Part I、II, 1934 年发表于Proceedings of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Containing Papers of a Mathematical andPhysical Character Vol. 145, No. 855 (Jul. 2, 1934), Part I,pp. 362-387 ;Part II,pp. 388-404 J.D.Eshelby,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lastic field of an ellipsoidal inclusion,andrelated problems,FRS,Received 1957,3,1 A.N.Kolmogorov The Gerneral Theory ofDynamical Systems and Clasical Mechanics1954 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柯尔莫哥洛夫所做一小时报告。 E dward Norton Lorenz , , Deterministic Nonperiodic Flow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20 (2): 130–141. 1963 Norman J. Zabusky, Interaction of “Solitons” in a Collisionless Plasma and the Recurrence ofInitial States Phys. Rev.1965,15:240-243
个人分类: 科技史|18337 次阅读|28 个评论
力学的史前史偶记
Mech 2016-1-16 14:35
印象中,国内外的力学史都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例如武际可老师的《力学史》和 Dugas 的 A History of Mechanics 。读《世界文明史》的第二卷希腊部分,谈到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柏拉图时代的力学 ( 其实是机械 ) 成就,以及柏拉图的态度,觉得有点意思。 柏拉图的朋友阿契塔 (Archytas) 不仅 7 度被选任 Taras 的军事领袖,而且对哲学和科学也多有贡献。写了数本关于毕达哥拉斯哲学的小册子,并发展了谱乐的方法。人们相信他发明了三样划时代的东西--滑车,螺旋和能嘎嘎作响的婴儿玩具。 柏拉图的学生欧多克索斯 (Eudoxus) 更像位数学家。他提出了比例的理论,以及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消去法,应该就是《古今数学思想》中所谓的穷竭法。我个人理解是种逐次逼近的算法,因此是微积分的雏形。他对用数学工具研究天体问题也很感兴趣。 柏拉图本人喜欢数学,他的学院门上据说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不过,他对数学应用比较反感。《世界文明史 ( 第二卷 ) 》写道: 普卢塔赫记载,柏拉图对 Eudoxus 和 Archytas 两人做机械实验一事颇感‘愤慨’,认为这是‘糟蹋了几何学的一大效用,因为它卑鄙的 ( 地 ) 遗弃那些可使人恢复感觉力与无形的纯智慧,却求助于物质。’普卢塔赫又说,如此一来‘力学渐渐与几何学脱节,且为哲学家所弃绝或忽视,逐渐转而为军事学。’ 这段话的原始 出处是普鲁塔克《名人传》中马塞拉斯 (Marcellus) 那章。在讲罗马将军 马塞拉斯 的能征善战的英雄事迹 时,插入这样一个故事,后面还说到了阿基米德 。 柏拉图的上述说法,真与《庄子·天地》中的汉阴丈人如出一辙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看来哲学家都有技术悲观论的倾向。即使忽略实用价值,阿契塔和 欧多克索斯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数学分支,定理的机器证明,的先驱者。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分析力学的定义
Mech 2015-10-18 08:30
引言 分析力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其他课程如理论力学、高等动力学等的组成部分。明确分析力学的定义,对于提炼科学问题 凝聚研究队伍 扩大学科影响 促进知识传播都有积极意义。分析力学定义的困难在于,有些经典内容形成新的学科,如振动、稳定性、摄动法等;新的研究对象注入新内容,非完整、受控系统等;而新的数学工具如群论、微分几何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出新的问题。梅凤翔先生通过研究分析力学的论著和相关力学工具书,探讨了分析力学定义的构成要素 。 本文研究分析力学的定义。首先概括分析力学学科创始人 Lagrange 对学科性质的论述,然后归纳分析力学学科的特点,最后给出分析力学学科的一个定义。本文定义分析力学时注意了两个方面,一方面,面向未来,不排斥任何可能的新生长点;另一方面,尊重现实,不再包括已经独立的学科分支。 1 Lagrange 对分析力学学科性质的论述 1787 年初版的《分析力学 ( MécaniqueAnalytique ) 》标志着分析力学学科的正式诞生。作者 Lagrange 在序言中,对该书宗旨做了下来描述 “我打算把这门科学的理论和求解相关问题的方法精炼为一般的公式,这些公式的单纯应用就能得出求解各个问题的必要的方程。 现有的各种原理将被组集并从单一的角度提出,以便于力学问题的求解。此外,还将表明它们的彼此相关性和共同相关性,并评估它们的适用性和范围。 该书没有任何图形。我提出的方法既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几何或力学的论证,而只是按规则且统一的程式进行的代数运算。那些欣赏数学分析的人将高兴地看到力学成为它的一个分支,并将认可我扩展了它的领域。 ” 1811 年该书第二版序言中仍保留上述内容。 Lagrange 的论述反映了他对分析力学特点的理解:求解过程普适,基本原理统一和研究方法解析。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力学》一书的内容,远比现在对该学科的理解宽泛,是当时主要力学知识的分析化。 Lagrange 的论述对后来的研究者有广泛影响。例如分析力学经典著作《质点和刚体的分析动力学教程附三体问题导论 (A Treatise on the AnalyticalDynamics of Particles and Rigid Bodie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ree Bodies) 》 ( 该书简介参阅 ) 在定义分析力学时就突出了研究方法解析这个侧面,将分析力学定义为,“分析动力学的名称用以描述这样的知识领域,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辅助讨论在相互作用之下的物体运动” ,并且也是“没有任何图形”。 2 分析力学学科的特点 Lagrange 创立分析力学学科后两百多年,分析力学的学科内容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科性质也不再是全部力学的分析化,而只是一般力学后者动力学的分支学科。 分析力学学科具有下列特点。就研究对象而言,主要是研究受约束系统。就系统变量而言,处理约束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引入广义坐标描述系统位形,使得完整约束可以自动满足。因此分析力学以广义坐标为描述系统位形的变量。就物理观点而言,由于约束的力学性质比较复杂,因此应用基于力的矢量方法受到限制,需要从能量观点进行研究,属于经典力学发展的第二条路径 。就最基本理论出发点而言,分析力学所依据的是变分原理,变分原理在原则上等价于牛顿运动定律和对约束力学特性的假设。就研究方法而言,分析力学强调数学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就研究内容而言,分析力学主要是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也研究解的定性和定量特征,但对求解的研究有些已经独立成为单独的学科。 3 分析力学学科的一个定义 基于上述对分析力学特点的归纳,可以给出分析力学学科一个描述性的定义。 分析力学是动力学与控制的分支学科。主要采用广义坐标描述力学系统 ( 特别是受约束系统 ) 的位形,通常利用能量或类似能量的标量函数,建立系统的变分原理,由此推导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并发展和运用数学方法研究 运动方程的几何描述以及某些精确或近似的解析方法 ,也研究数值解法的某些理论依据。 上述定义使用了些较为宽泛的词,如“主要”、“通常”和“某些”,因为确实有些特殊的例外情况不符合这个定义。也许上述定义在学术严格性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推敲,但在教学中,或许不失为一个较为简洁又有有足够涵盖性的分析力学定义。 参考文献 梅凤翔 . 关于分析力学的定义与内容 . 力学与实践 , 2015: 37(2): 238-242. J L Lagrange (translated by A Boissonnade V N Vagliente). Analytical Mechanics . Springer, 1997:7-8. 陈立群 . 分析力学的3部经典著作及其作者 . 力学与实践 ,2010, 32(5): 113-116 E T Whittaker. A Treatise on theAnalytical Dynamics of Particles and Rigid Bodie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Problem of Three Bodies (4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37. 武际可 . 经典力学发展的两条路径 . 见 : 《力学史杂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 173-183 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 2015, 37(5): 634-635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5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振动力学发展历史概述
Mech 2013-12-10 22:13
发表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1997, 31(7): 132-136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我支点,我就可以举起地球。——漫谈杠杆原理
热度 22 武际可 2012-4-20 11:05
个人分类: 科技史|16185 次阅读|33 个评论
第五届力学史与方法论会议感慨
热度 3 Moviez 2011-10-22 23:24
上个月第五届力学史与方法论会议在大连举行,对力学史一向感兴趣的博主必然不会错过,周末两天密集的报告着实让俺收获颇多,捡几件事聊聊。 一个是白欣老师讲的力学史口述的问题,这个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很多老前辈的时间真的不多了,若再不抓紧,留给后辈的就只有遗憾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点工作,平常留意身边长辈说的话,做个有心人,事后记录整理一下,不管是以后谁用它,这都是难得的素材。 还有一个就是力学学科属于基础还是技术学科的问题,虽说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有书面的定论:力学即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但平常的思维和交流运用中,“实用”的惯性还是会影响着几乎每一个人,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东西有什么用?”、“这东西能做啥?”等价值判断,我们似乎忘记了科学的第一目的是认识这个世界,探索其运行的机理,然后才是考虑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何意义,对其加以改造,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们是不是有些太短时了?以致忽视了技术的基础。 姜楠老师讲的天大的风洞故事耐人寻味,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竟然造出比现在各种砸钱的还好用,耐用,这真是值得现在的学人深思,完了现在,竟有人想拆除有这个好用的“历史记录仪”,这简直就是罪孽啊!假若哪一天真有这种事发生,那处在这个充满闹剧时代的我们,必将被后人诘责,所以,我们要有所行动,对历史负责,对前人负责,对后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再就是关于几位钱老(钱学森、钱伟长、钱令希三位老前辈)的话题,作为钱令希老先生的第三代传人,除了 隋允康老师和武金英老师的追忆让俺再次沐浴在钱老的光辉之下外, 俺还有幸聆听了吴昌华前辈的口述史,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岁月,同时也是卓有成效的黄金时代!32KB的内存,逼得你要把程序简练高效到每一个机器语言编码,打孔纸带的输入输出使得那个时代的编程成了一件体力活!大工也是在那个时候广交朋友的,那一代人无私奉献只为一个理想:中国科研事业的崛起! 另外,参会期间见到了自己敬重的武际可和戴世强两位力学界的前辈,他们也是科学网的精英博主;平常网络的接触没少给自己教诲和鼓励,戴老师还给俺一个“头号粉丝”的称呼,真是受宠若惊啊,怕自己不够努力,作出的成绩不够给前辈丢人啊。 加油,奋斗吧,博主! 附合影照片几张: (我和武际可老师在一起) (我和戴世强老师在一起) (参会闲暇,师弟在忙碌待命~)
个人分类: 会议活动|4663 次阅读|6 个评论
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应当肩负的重任
热度 6 武际可 2011-9-21 11:52
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应当肩负的重任 (在第五届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京大学退休教授 武际可 提要 本文提出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和教学中应当关注的三个问题:力学学科的性质问题、 发掘搜集和整理我国的力学学科的历史资料问题和力学史需要放眼世界的问题。 关键词 力学史 基础学科 中国力学史料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历史不仅是镜鉴,而且是今日行动之出发点。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公众能接受之历史,等于让亿万人之行动出诸暗中摸索。”这话对于科学技术,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科技界对以我们科技发展的历史没有一个公众能够接受的历史,那么我们的科技行动也会陷于暗中摸索。 力学学科的历史和方法论研究,虽然经过从无到有,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进行过多次学术交流,可以说有了一个初步发展。不过在整个力学界还没有一位专职从事力学史研究或教学的教员或研究员,可以说,从事力学史研究和教学的都是一种业余活动,我们还是需要为力学史作为一门正业而不是业余,受人重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学问而努力。为此我们还是有不少紧迫的问题需要研究,需要积累资料,需要开展学科史的教学,通过这些研究活动逐步确立我们的地位。一句话,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努力去做。我认为当前需要投入力量阐明和研究的几个紧迫的问题是: 第一、 力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在老一辈力学家们争论了许多年,力学到底是技术科学还是基础科学,后来终于在认识上达到了一致:力学既是技术科学也是基础科学。可是这些年来的实践表明,力学最后还是被认定是技术科学。综合大学的力学系纷纷换招牌并入工学院或挂航空航天的牌子。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实际上还没有容纳力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环境。整个社会还不能给作为基础学科的力学一点生存和发展的狭缝,更不要说给它充分发展的空间了。 力学能不能被接纳为基础科学,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真正尊重科学的试金石。在西方社会,力学一直是既作为技术科学又作为基础科学看待的。早在 1883 年,大科学家马赫在他的巨著《力学史评》中总结说:“必须把机械经验与力学科学区别开来,而后一术语的含义是我们现在要使用的。毫无疑问,机械经验是很古老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古代埃及和亚述的遗址,我们会发现他们用图画表现了许多种类的工具和发明;至于谈到这些民族的科学知识,则要么完全缺少,要么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平。”在我们这里,就一直把力学划归于技术领域。由于力学这个学科作为基础科学,是具有影响全局的至关重要的学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作为科学的力学在早期历史上几乎是空白,我们的数学、物理也由此牵连与西方相比落后得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在一百年以前,我们不认识力学的基础性,是由于,我们民族的历史传统就是重技术轻基础的传统所决定的。那末,在今天,看不到力学的基础学科特点,就不能不带有它时代的特点。因为,现今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那末在现今要无视力学的基础性,就不得不制造新的理由。这些理由,主要是。 一,对力学理论来源的误读。认为力学理论是从工程中来的,第一流的力学家都是工程师出身。把工程技术研究好了,自然会生出好的力学理论。简单地认为只有从生产出发,才能够发现力学的新理论。甚至直接认为现今的力学就是工程力学。 不错,有不少杰出的力学家有着工程师背景,如 Timoshenko 、 v.Karman 、和 Prandtl 。不过也有许多并不是工程师的杰出的力学家。如 W.R.Hamilton 、 Newton 、齐奥尔可夫斯基等。我们尊重莱托兄弟和布劳恩这样的航空和航天事业的开拓者,我们也同样尊重像 G.Cayley 和齐奥尔可夫斯基这样论证航空和航天事业可能性的学者。在我们组织科学队伍时,是不是应当给这后一种研究者以应有的地位呢。 其实,有些基本理论研究一开始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直接的。正如周培源先生说的:“牛顿为什么没有直接从生产实践中,而是从自然现象的科学实验中总结出物体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呢?这是因为,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吸引力占主导地位,其他各种相互作用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地位。这样,主要矛盾突出,万有引力的本质就比较容易暴露出来了。在牛顿的时代,物体的运动定律为什么不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呢?这是因为,即使像马拉车这样常见的例子,作用在车子上的力还是较复杂的,在当时还看不出存在于它们之间的主要矛盾。”〔 1 〕所以把人类的一切真知都说成是直接来自生产的观点,对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不留任何空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二,对基础理论脱离实际的误解。 有的学者把力学的发展机械地分为两个阶段,认为在 20 世纪之前力学是属于理论发展的阶段即经典力学阶段,而从 20 世纪开始力学就转变为应用力学或工程力学的阶段。认为既然力学整个学科已经进入到与工程紧密联系的发展阶段,还强调力学的理论研究,不说是脱离实际,至少也是不合时宜的。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言中说:“古人从两方面来研究力学,一方面是理性的,用论证来精确地进行,另一方面是实用的。一切手艺都属于实用力学,力学之得名就是为这个缘故。”可见早在牛顿之前研究力学就有侧重于理论与应用的区分,这也就是力学既是技术科学又是基础科学的另一种表述。实际上从阿基米德开始力学一方面就是理论研究一方面是应用研究,阿基米德可以说是理论与应用兼长的典范。牛顿在这里说的从两方面来研究力学,是说理论和实用只是研究力学的两个侧面。两方面是互为依存的、合作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诚然,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学科,力学在各门基础学科中其应用部门是最发展其队伍也最大。于是人们就误以为,力学只是工程应用,理论研究是脱离实际的。 其实,从国际范围来看,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并没有分家。力学中侧重理论研究的学者和侧重应用研究的学者合作得很好。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也还是一个统一的组织。许多搞应用研究的学者对理论研究也有兴趣,侧重理论研究的学者更关心得到成果的应用。还有许多学者既是理论力学家也是应用力学家。力学界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并没有发展到分家的地步。 就以我国主张加强力学基础研究的三位学者周培源、钱伟长和谈镐生来说,他们除了在力学理论研究上都做出突出贡献外都十分关心理论的应用。周培源就进行过弹体入水和水下弹道的应用研究。钱伟长进行过仪表弹性元件和穿甲力学的应用研究。谈镐生则进行过与航空和航天的空气阻力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应用研究。谈镐生先生说 : “有人说,谈镐生否定力学的应用性,那样说是不公平的。我只是要求大家不要丢掉基础。过去我们对基础不重视,在科学发展上吃了大亏。”〔 2 〕 可见问题并不是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的问题,而是从急功近利的角度不允许从理论上长远上考虑问题,不给理论研究留任何空间的一种鼠目寸光的短视见解。 三,对进入 20 世纪后,力学学科是否还有基础理论问题可研究的误解。 最后需要澄清的一个带本质的问题是,力学学科内是否还有基础理论问题可研究,如果力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山穷水尽了,提倡给基础理论留有发展的空间,不就是无的放矢吗? 认为力学的基础理论已经完备,没有可研究的问题了。这是在 19 世纪末科学界的一种思潮。有鉴于经典物理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一些人满足起来。他们认为“绝大多数基本原理都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下一步的发展看来主要在于把这些原理认真地应用到我们所注意到的种种现象中去。”连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开尔文( Kelvin , 1824-1907 )也曾经认为:未来的物理学的真理将不得不在小数点之后的第六位去寻找。连物理学都是这样,比较发展更早更成熟的力学更不在话下了。人们经常是容易对已经取得的成果满足的, 19 世纪末是这样, 20 世纪末不是也出现了约翰 • 霍根著的《科学的终结》一本书吗,这本书认为“科学发现的伟大时代已经过去了”,所有的科学都“正面对着知识的极限”已经是科学的“黄昏”。 事实是,在 20 世纪,不仅在物理学上有量子力学和核物理方面的重大突破。即是在人们认为古老的力学学科基本理论的面目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突破牛顿经典力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湍流理论的研究进展、动力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和混沌概念的产生、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原理的奠定、固体断裂与强度理论的发展等,无不都是影响深远的基本理论成就。更不要说,力学的基础研究已经深入到相邻的学科,与它们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力学介入到宇宙论、天体演化、星系结构、太阳风、大气、洋流、海浪、地壳运动、地幔对流等领域,和天文学,地学形成新的交叉学科,还有生物力学、物理力学、化学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等离子体动力学等交叉学科,以及与数学交叉的动力系统、控制理论,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计算力学等等。 在力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上,我们需要说服的并不仅是力学界的一些专家,正确地说,我们需要说服的对象是我国整个社会!特别是在教育、人事、科技、企业等各种部门掌权的那部分人。 第二,发掘搜集和整理我国的力学学科的历史资料。 如果把 1627 年由传教士邓玉函编写王征笔录的《远西奇器图说》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近代力学传入我国开始,迄今近四百年。为我国开拓力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代有杰出的人士为之奉献。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艰苦的,然而毕竟与世界的先进水准,逐步接近。其间充满了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部历史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整理和发扬。 我国治史的历史悠久,不过只是对政治和政权的更替以及政治名人的历史比较重视,至于科技史,有系统的记录和整理很少。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兄弟学科对他们的学科历史着手整理得比较早。而力学只是近一些年才开始。 就以 1949 年之后来说,我们有三代力学学者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现在,第一代大多已经过世,第二代也已经退休,现在工作在第一线的是第三代人。由于这 60 多年来,早先我们在不断搞运动中度过的,所以根本没有顾及积累学科史的工作。而目下退休的第二代学者,正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如果能够利用现在的时机,组织他们写回忆、对他们采访,写学科的口头历史,将会留下最为宝贵的历史资料,供后人继承和研究。再以 1949 年以前来说,由于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很少,所以资料尤为宝贵,需要下大力气搜集整理。 在搜集和整理力学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从力学学术的观点来评价成果和人物。由于我国以政治为中心的历史传统,更由于在 1949 年之后的若干次运动中经常是把学术问题当做政治问题来处理,所以在评介成果与人物是难免掺杂政治观点,而不能从学术角度客观地来评价人和事。因之,从发展力学学科和推进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力学学科史和方法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三,力学史需要放眼世界 前两个方面是关于我国国内的力学史的搜集和整理问题,但是科学既然是一种没有国界与民族界限的领域。我们就不可能脱离世界范围的力学发展来单独看待我国的力学。 我们这个民族,有时会被一些闭关锁国的政策和狭隘“爱国“情怀所鼓动,对于世界上、外来的先进事物采取排斥的态度。文革期间批判相对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值得认真总结教训的经历。与此持完全相反的另一种立场是,外国的一切都好,自己的任何研究成果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的力学理论研究成果大半都是首先由外国人认可的。就是说我们这里既有民族狂妄自大也有自卑自弃两种倾向。追踪这些倾向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探讨这些倾向的根源,乃是我们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下,这两种倾向的表现似乎并不明显。不过,对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评价上,还是有所体现的,例如本来不是原创的而且国外已经发表过多年的工作,甚至是国外历史上早有的原创工作之上,做一点有如习题难度的普遍意义不大的工作,有些人却评价很高,甚至获得国家奖。而另一方面对真正的国内原创性的工作,却贬得很低,“海龟”永远是优于“土鳖”的,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为了克服这种偏向。我们必须熟悉全世界的范围力学的发展历史。从全世界力学的学科发展的意义来评价我们的力学研究成果。其实只有熟悉世界力学发展的过程、成果和这些成果的意义,并且采取科学家应有的客观立场,我们的评价才会公正合理。所以,熟悉和发展力学史的研究的教学,会对建立客观公正的我国科学评价体系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总起来说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力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水平,并且针对我国目前的时弊,正确阐述这些力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搜集和整理我国力学发展的历史。 参考文献 周培源,努力把基础理论搞上去,《科学普及》杂志, 1977 年 11 月号 谈镐生,力学的展望,《力学与生产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 p.17-19
个人分类: 科技史|6924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析力学的3部经典著作及其作者
热度 1 Mech 2010-9-22 15:37
在任何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通常都会出现若干经典著作,反映当时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学科后来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分析力学学科也不例外。若以 J. L. Lagrange 在 1788 年出版 Méchanique Analytique 出版为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在随后 2 百多年的学科发展中也有多部经典著作。本文将介绍的这些经典著作中的 3 部。他们是 1904 年初版于英国的 Whittaker 的《分析动力学》、 1949 年出版于德国的 Hamel 的《理论力学》和 1961 年出版于俄国的 Lurie 的《分析力学》。这些书在近 20 余年内仍在重印。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书都是分析力学学科的经典著作。但从整个力学学科,还没有够上武际可先生认定的“ 1920 年以前力学史上的 100 篇重要文献” ( 力学与实际, 2006 年 28 卷 3 期 85-91 页 ) ,虽然笔者个人认为 Whittaker 的《分析动力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已经很接近某些入选的文献。梅凤翔先生在所著《高等分析力学》中将这几部书都定位为“国外分析力学名著和教材” (44-45 页 ) 。本文介绍的著作,虽然有些包含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教材的成分更大些。 本文将分别概述这 3 部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们的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和著述特点,同时简要介绍这 3 部经典的作者。 1 Whittaker 的《分析动力学》 该书的全名是《质点和刚体的分析动力学教程附三体问题导论 (A Treatise on the Analytical Dynamics of Particles and Rigid Bodie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ree Bodies) 》。书名冗长,但确切说明了该书的内容。该书剑桥大学出版社 1904 年初版, 1917 、 1927 、 1937 年分别出了第 2 、 3 和 4 版。在每次修订时,作者更新了文献注释。 1944 年在美国又 Dover 出版社重印。该书出版过德文译本和俄文译本,国内也发行过影印本。最新的版本是 1988 年收入“剑桥数学文库”的重新发行版本,增加了 William McCrea 爵士写的前言。 该书共有 16 章。第 1 章为运动学基础,主要是刚体运动的描述以及速度和加速度,也有点的空间运动。第 2 章为运动方程,从牛顿定律推导了 Lagrange 方程,给出方程的显式、准坐标表达、匀速转动坐标系中的形式和冲击力作用的形式。第 3 章可用于积分的原理,包括循环积分及其特例动量和动量矩积分、能量积分及其在系统降维中的应用、以及分离变量和 Liouville 类型动态系统。第 4 章是质点动力学的可解问题,包括 10 余种有显式积分的实例。第 5 章为刚体的动力学描述,包括惯性矩和惯性积以及动量和动能的计算。第 6 章为刚体动力学的可解问题,包括 1 、 2 和 3 自由度运动刚体可积的例子和刚体受冲击的运动。第 7 章为振动理论,研究多自由度系统在平衡位形和稳态运动附近的小振动。第 8 章为非完整系统和耗散系统,包括带乘子和用耗散函数表示的 Lagrange 方程以及相应的冲击、碰撞和能量损失等问题。第 9 章为最小作用和最小曲率原理,包括完整保守系统的 Hamilton 原理和最小作用量原理及其对非完整和非保守系统的推广,还包括 Gauss 和 Hertz 的最小曲率原理并应用该原理导出 Appell 方程和证明碰撞的 Bertrand 定理。第 10 章为 Hamilton 系统及其积分不变量,包括 Hamilton 方程以及从变分法中导出、积分不变量和相对积分不变量、最后乘子、微分方程的 Hamilton 化和 Lagrange 化。第 11 章为动力学的变换理论,包括正则变换 ( 作者称为接触变换 ) 、 Lagrange 括号、 Poisson 括号、无限小正则变化、 Helmholtz 互等定理、动态系统的微风形式表示等。第 12 章为可积动态系统的性质,包括用能量积分降维、 Jacobi-Hamilton 方程 ( 作者称为 Hamilton 偏微分方程 ) 、 Hamilton 积分、 Poinsson 定理、常数 Lagrange 括号、 involution 系统、积分和特解关系的 Levi-Civita 定理、可积系统作用力确定等。最后 4 章是关于三体问题,分别为三体问题的约化、 Bruns 和 Poincaré 定理、轨道的一般理论和用级数积分。 该书不仅是首部用英语写的动力学的专论,更是经典分析力学的集大成制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类似于 Rayleigh 的《声的理论》、 Love 的《弹性的数学理论教程》和 Lamb 的《流体动力学》在相应学科的作用,该书全面总结了分析力学的在当时的几乎全部重要成果。这种包罗万象的风格后来仍有人效仿,如在分析力学领域有 Pars 所著的《分析动力学教程》。不过,时过境迁,后继者虽然也很出色,但都没有取得 Whittaker 著作的影响力。虽然该书论述的是分析力学属于古典物理,但是当 1925 年量子世界成为探索热点时,该书所论述的变换理论恰好是量子力学研究者需要的基础,正像 Whittaker 的《现代分析教程》为求解量子力学问题的波动力学方法准备好了数学基础。物理学大师 Dirac 曾回忆就是从该书学到 Poisson 括号并应用于量子力学。因此人们认为 Whittaker 在选择主题时具有超乎寻常的预见性。类似的,当 1957 年苏联卫星上天后,促使人们重新重视经典动力学和天体力学,又发现该书刚体动力学和三体问题等正是他们要研究的主题。就分析力学学科本身而言,该书也有巨大的影响,几乎出现在所有分析力学著作的参考书目上。 该书最主要的特色是体现了一流学者的学术品味。作者汇集了有意义和有趣味的结果,以种不蔓不枝简明扼要的方式统一阐述。该书中包含作者新的结果,利用能量积分将完整保守系统的方程降阶,所得到的低阶方程被现在被称为 Whittaker 方程。该书的历史注记和参考文献也勾画出学科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作者对分析力学历史的准确把握。作者的史家眼光,也使他能确切理解现有成果的价值以及对学科发展的作用,从而恰当地纳入他的著作体系。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该书除 1 章外各章都有所谓“杂例”,事实上就是习题。部分习题取自期刊或学校考题。全书共有这样的习题 251 道。不过,作者完全沿袭 Lagrange 《分析力学》的传统,“全书没有一张图”,给阅读带来不便。而且该书没有采用矢量而都用坐标表述,与现在的习惯也不相同。 作者 Edmund Taylor Whittaker (1873-1956)1895 年毕业于剑桥三一学院并获数学和天文学 Tyson 奖章。 1896 年成为剑桥三一学院的研究人员,随后成为讲师直到 1906 年; 1906 年至 1911 年,他是爱尔兰皇家天文学家和都柏林三一学院天文学教授; 1911 年起,任爱丁堡大学教授。 1905 年当选伦敦皇家学会的 Fellow , 1912 年当选爱丁堡皇家学会 Fellow , 1931 年获得伦敦皇家学会的 Sylvester 奖章, 1935 年获伦敦数学会 De Morgan 奖章, 1937 年被爱丁堡数学会选为 Honorary Fellow , 1945 年受封爵士, 1954 年获得伦敦皇家学会的最高科学荣誉 ---Copley 奖章。他还担任过爱丁堡数学会的主席和伦敦数学会的主席。 Whittaker 是位博学多才的数学家,在数学分析、数学物理和经典力学方面都做出过原创性的贡献,是英伦三岛数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 ( 他指导的学生中包括著名数学家 Hardy) ;同时,他也是指导观测的专业天文学家,数值数学和数理统计教学的先驱,还是知名的数学物理史家。他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特殊函数方面,混合超几何函数被称为 Whittaker 函数或 Whittaker 积分 ( 该结果广泛应用,包括现在求解量子计算中量子点的磁状态 ) ,自守表示的局部理论中有 Whittaker 模型;在偏微分方程方面,他给出了 3 维 Laplace 方程的通解、 Maxwell 方程的通解和波动方程的特解。据说 Whittaker 具有专著和教材选题和写作的天分。除该书外,他的其它著作包括:《现代分析教程》 (A Course of Modern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eneral Theory of Infinite Series and of Analytic Functions; with an Account of the Principal Transcendental Functions, 1902; 1915 2nd ed. with G. N. Watson) ,《观测数据的微积分:数值数学教程》 (Calculus of Observations: a Treaties on Numerical Mathematics, 1924) ,《以太和弹性理论的历史》 (A History of Theories of Aether and Electricity, from the Age of Descartes to the Clos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ongman, 1910, A History of the Theories of Aether and Electricity, Vol 1: The Classical Theories/vol. 2: The Modern Theories 1900-1926, 1951-1953) ,《从欧几里得到埃丁顿:外部世界的概念研究》 (From Euclid to Eddington: A Study of Conceptions of the External World, 1958 1949) ,《科学哲学中的埃丁顿原理》 (Eddington’s Principle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51) 。《光学仪器》 (The Theory of Optical Instruments, 1907) 2 Hamel 的《理论力学》 该书的全名是《理论力学:一般力学的统一导论 (Theoretische Mechanik. Eine Einheitliche Einfuehrung in die Gesamte Mechanik) 》,共 796 页。 1949 由 Springer-Verlag 作为著名的“数学科学基本原理 (Die Gurndlehren der mathematischen Wissenschaften) ”丛书第 57 卷出版,该版大陆发行过影印本。 1967 年和 1987 年分别重印。 该书共分 9 章。第 1 章是力的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也在附录中简介了狭义相对论。第 2 章是有限自由度约束系统的分析静力学,包括了约束解除公理。第 3 章是无限自由度系统的静力学,包括薄板和壳的理论,弹性理论基础,黏性流体和气体。第 4 章是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 d’Alembert 原理、刚体能量方程和 Hamilton 原理,以及 Lagrange 和 Helmholtz 的涡定理。第 5 章是有限自由度完整系统的 Lagrange 方程,导出 Lagrange 方程并应用于刚体平面运动、微振动理论、单自由度非线性振动和稳定性的 Dirichlet 定理等。第 6 章为数学论述,包括 Hamilton 正则方程、正则变换、 Poisson 括号、积分方法无限小正则变换和常数变异法。第 7 章是最小原理,包括最小作用原理、积分不变量、摄动计算、正则方程积分、线性和平方积分和 Gauss 最小约束原理,最后是弹性体的最小原理。第 8 章是空间刚体运动,包括 Lagrange 方程的应用。第 9 章是有限自由度非完整系统,包括待定乘子法、交换关系、中心原理和 Boltzmann-Hamel 方程、最小作用原理、非线性约束方程和 2 阶非完整系统。除正文 9 章外还有个关于力学基础概述的附录和习题解答。 该书的内容显然不局限于分析力学,作者的主旨是给质点系的力学和连续体的力学统一论述。该书真正有影响的还是分析力学部分,第 4 - 7 章和第 9 章,特别是第 9 章,虽然该书以德文写成没有译成其它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书的影响。后来出版的多种分析力学著述都把该书列为参考资料,例如后面将介绍的《分析力学》。前节介绍的《分析动力学》是应用数学风格的著作,因此对约束的分析语焉不详。在 Lagrange 力学的前 8 章几乎没有用到约束概念,直到变分原理时才简单涉及。该书的特点是给予约束特别是非完整系统系统足够重视,而且首次把非线性非完整约束写入专著。从逻辑基础上,作者在分析约束时明确列出了解除约束原理 ( 作者称为 Lagrange 释放 (Befreiungsprinzip) 原理,因为作者认为 Lagrange 已经使用该原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 ) ,事实上统一了约束的两种描述,对运动的限制和受周围物体的作用。从技术上,作者提出了所谓中心方程,建立能量和动量以及变分和微分交换关系之间的联系,比较便于推导运动微分方程的各种形式,特别是对于非完整约束系统。这些对分析力学特别是非完整系统的学科发展有深远影响。 该书反映了作者对动力学罕见的透彻理解,并且与数学分析工具很好结合。该书包含作者自己对分析力学的贡献,建立了准坐标下受非线性非完整约束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即现在所称的 Boltzmann-Hamel 方程;还提出了高阶非线性非完整约束的实例。作者在力学公理化方面做过研究。该书完全是用演绎的方式写的,出发点是虚功原理、 d’Alembert 原理和约束解除原理。该书对基本概念的阐述非常清晰,例如,明确地说明 Hamilton 原理中的比较弧线一般并非可能路径,从而 Hamilton 原理通常不是变分原理。当然,这种风格也使得该书某些内容抽象晦涩。该书在分析力学部分也不再遵循“没有一张图”,全书共有 161 个查图,对内容的表述有所帮助。占全书篇幅 1/3 的习题及其解答也是该书的突出特色。作者收集了 184 道题目,其中多数给出了详细解答。 作者 Georg Karl Wilhelm Hamel (1877-1954) 于 1901 年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数学大师希尔伯特。 1901-1902 学年度,他是另位哥廷根的数学大师 Klein 的助手。 1902 年秋,他到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做 Karl Heum 的助手。 1 年后通过教职资格 (habilitation) 而讲授数学和力学课程。 1905 年任 Brünn 工业大学力学教授。 1912 年至 1919 年任亚琛 的 莱茵 - 威斯特法伦 学院 的力学主任。 1919 年任柏林工业大学数学和力学教授,在那里共指导过 7 位博士生。 1938 年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53 年成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曾任德国数学会主席,这固然与其数学学术成就有关,但部分原因也在于他是当时统治德国的纳粹的坚决支持者,鼓吹数学与第三帝国之间的精神结合。 Hamel 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函数论、微分方程、数学基础、力学公理化和流体动力学。在数学方面最著名的工作是用选择公里构造了实数作为有理数域上线性空间就基,被称为 Hamel 基。他的其它著作还有《基础力学》 (Elementare Mechanik, 1912, 1965) 、《积分方程理论和应用导论》 ( Integralgleichungen. Einführung in Lehre und Gebrauch, 1949) 和《连续体力学》 (Mechanik der Konitinua, 1956) 。 3 Lurie 的《分析力学》 该书俄文版出版于 1961 年。 2002 年, A. Belyaev 译成英文,书名为 Analytical Mechanics ,共 864 页,由 Spinger-Verlag 出版社出版,收入主要出版俄国和东欧学者著作英译本的“工程力学基础”丛书。该丛书由 Vladimir I. Babitsky 和 J. Wittenberg 主编。 该书共 12 章和 2 个附录。第 1 章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包括约束、广义坐标速度和加速度、准速度和准坐标、虚位移,还讨论了微分与变分的交换性、准坐标变分和 3 指标符号。第 2 章和第 3 章分别是刚体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和刚体有限转动理论。第 4 章基本动力学量包括动能与加速度能的概念及其刚体和多刚体系统的计算。第 5 章功和势能包括广义力、功、势能和耗散力的功。第 6 章动力学基本方程和分析静力学包括第一类 Lagrange 方程、理想约束、动力学基本方程、 Hamel 所谓的中心方程及其变形、虚功原理及其广义坐标形式。第 7 章 Lagrange 方程包括第二类 Lagrange 方程及其结构、显式、几何解释、能量积分和循环坐标,还包括约束力的处理和几何解释以及 Routh 方程。第 8 章微分方程的其它形式包括 Boltzmann-Hamel 方程 ( 作者称为 Euler-Lagrange 方程 ) 、 Appell 方程和 Chaplygin 方程及其在非完整系统和刚体动力学中的应用。第 9 章相对运动动力学包括载体运动方程和相对运动的平衡和运动方程。第 10 章精确积分方法包括 Legendre 变换、正则方程、 Poisson 括号、 Lagrange 括号、 Poisson 定理、正则变换、生成函数、 Jacobi 定理和 Jacobi-Hamilton 方程分离变量。第 11 章摄动方法包括参数变易法、小参数对振动的影响、变分方程及其积分等。第 12 章力学中的变分原理包括等时变分原理和非等时变分原理;前者是 Hamilton 原理 ( 作者称为 Hamilton-Ostrogradsky 原理 ) 应用,后者是静态作用量的 Lagrange 原理和 Jacobi 原理;将 Hamilton 原理应用于非完整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以及近似计算固有频率和模态,将 Lagrange 原理应用于轨道摄动;还讨论了 Hamilton 作用量和 Lagrange 作用量的极值性。最后两个附录是数学基础,包括矩阵理论和张量微积分的基础知识。 该书是首部具有工程动力学雏形的专著。正是这一点,使该书有别于前述的 Whittaker 《分析动力学》或 Hamel 的《理论力学》,也有别于有汉译本的俄文分析力学著作如甘特马赫《分析力学讲义》或朗道等的《力学》。这是动力学包括分析力学深刻变化的征兆,不仅是应用数学或理论物理的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后来为分析日益复杂和高速机械设备,充分利用计算机迅速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应运而生。动力学建模部分是该书精华所在。遗憾的是,该书没有及时译成英文,多少对该书的学术影响有所局限。此外,该书在当年中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大背景下,居然没有汉译本,也多少让人觉得意外。 该书的突出特色是重视非完整约束系统。在第一章中就引入了非完整约束的概念。在第 7 章中推导了带乘子的 Lagrange 方程和 Routh 方程,第 8 章推导了 Boltzmann-Hamel 方程 ( 作者称为 Euler-Lagrange 方程 ) 、 Appell 方程和 Chaplygin 方程。该书详细地用不同方法讨论了几个典型的非完整系统实例,如在平面上滚动的刚体 ( 圆球和圆环为其特例 ) , Cardan 悬挂, 4 轮车。其中 4 轮车因为有 8 个广义坐标和 6 个非完整约束,是非完整系统的典型例子。 Kane 提出他的建模方法时也用了这个例子。该书还包括 1957 年 V. S. Novoselov 提成的不能简化为 Chetaev 类型约束的非线性非完整约束系统。不仅是非完整约束部分,作为应用导向的书,该书其它有意义的实例,如地球旋转的定点运动模型,重陀螺,带转动飞轮的刚体,火箭运动方程、陀螺仪平台,作为可积系统例子的 Kepler 运动,作为圆轨道摄动的 Kepler 运动,转动地球引力场中的质点运动,地球卫星绕质心的转动,规则进动的稳定性,两中心吸引场中的圆周运动,悬重链的振动,旋转弹性杆的振动等;此外还有大量的例题但可惜没有习题。与一般分析力学书不同,该书系统地采用了张量微积分工具。该书也不再拘泥分析力学“没有一张图”的特点,全书共有 92 个插图。此外,该书具有当年苏联著作的典型特点,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论证严谨,解释充分。 作者 Anatolii Isakovich Lurie(1901-1980)1939 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1918 年起在圣彼得堡理工学院工作。 1936 年至 1941 年和 1944 年至 1977 年,任该校动力学和力学强度系主任, 1960 年后该系改名为力学和过程控制系。 Lurie 是苏联科学院力学和控制学部通信院士,苏联理论和应用力学学会主席团成员,苏联自动控制学会成员;著名俄文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和《固体力学》编委。 Lurie 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在自动控制领域,他提出了提出了控制系统绝对稳定性问题,并用 Lyapunov 函数方法求解;他还用算子微积分研究分布参数力学系统的稳定性。此外,他是所谓直接或不变矢量和张量微积分的倡导者,还研究了非线性弹性问题的解析解。他研究工作的特点是将经典力学的成就与现代技术是需求密切结合。除这里介绍的《分析力学》外,他的其它专著和教材包括《结构基础振动》 (Vibrations of the Frame-type Foundations. Gosstroyizdat, 1933 with E.L.Nikolai)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 Vols. 1-3, 1934 with L. G. Loitsiankkii) ,《薄壁弹性壳静力学》 (Statics of Thin-walled Elastic Shells, 1947) ,《自动控制理论中若干非线性问题》 (Some Nonlinear Problems of the Theory of Automatic Control, 1951) ,《算子微积分及其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Operational Calculu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Problems in Mechanics, 1951) ,《弹性力学的 3 维问题》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s of the Theory of Elasticity, 1955) ,《理论力学教程》 (A Course in Theoretical Mechanics, Vol 12, 5th ed., 1955, with L. G. Loitsiankkii) ,《弹性力学》 (Theory of Elasticity, 1970) 和《非线性弹性力学》 (Nonlinear Theory of Elasticity. Nauka, 1980, 英译本, K.A.Lurie 译, North Holland, 1990) 。 以上介绍了几本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出版的分析力学经典著作。尽管这些著作出版年代久远,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例如,梅凤翔先生等最近发表的研究工作将 Whittaker 书中的最后乘子法推广到广义 Hamilton 系统,以发展相应的积分方法。因此,从事分析力学研究和教学的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仍有必要认真学习研究这些经典著作,从中得到启发。还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历史上与分析力学相关的经典著作,现在仍有较大参考价值还有 P. Appell 所著《理性力学教程 (Traité de Mécanique rationelle) 》 (Gauthier-Villars, Paris, 1926) 。共有 5 卷,第 2 卷为分析力学,国内曾出版过影印版。但笔者不懂法文,无力作介绍。 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 2010, 32(5): 113-116
个人分类: 书文评论|22962 次阅读|4 个评论
《力学史》绪论
热度 2 武际可 2010-8-24 08:12
鄙人写的《力学史》增订本已经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现将该书的绪论部分贴在这里,供同行参考。 绪 论 科学像一株常青之树,在实验室、图书馆和博物馆中缓慢生长,成千上万的人完成了大量出色的工作,这些人并非具有超常才智,但他们受过良好的训练,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并且有很大的耐心。 乔治萨顿 我国已故著名化学家傅鹰( 1902 - 1979 )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 说:史鉴使人明智。 美国以毕生精力从事科学史研究的学者乔治萨顿 (George Sarton,1884 - 1956) 曾说: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变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其中,科学的进步是注意的中心,而一般历史经常作为背景而存在。 了解和研究力学历史就可以了解力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了解力学同其他科学的关系、认识力学发展同技术发展的关系、认识力学同社会进步的关系、了解人类怎样世代为揭开运动之谜而不断探索的过程、提高科学的鉴赏力、把握力学未来发展的脉搏。现今看来,不仅是从事与力学有关的工作的人,应当了解力学史;而且由于力学与各门学科、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愈来愈密切的关系,所以各行各业的人,也应当更多地了解力学史。 力学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它同天文学、数学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不可分割的学科。 1 力学概念的早期发展 什么是力学,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它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来把握。中国古代也有力学这个词,但是犹如中国古代科学是指科举之学一样,和现在的意思完全不同。中国古时候力学是努力学习的意思。如躬耕力学当努力种地读书讲。力学的现代意义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古时候虽然没有力学这个词,但力字却产生得相当早,甲骨文力字是一个奴隶弯腰耒地的形状作 。表明是在运力。 中国最早关于力的定义是在墨翟(? 468BC - 376BC )写的《墨经》中,有两种说法:其一:力,重之谓。其二:力者,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通形。按照这两种说法已同现在所说的力相去不远。 古代的技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劳动的相当大的分量是起重和搬运,即同重力作斗争,所以在长期里力学的内容主要是研究静力、平衡、重心和起重的学问。 另一方面,力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在伽利略以后的理解。按照现在字面了解,《墨经》上的第二种说法好像是,形指物体,奋指运动,即是说,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可惜,在墨经中形是指身体,奋是举的意思。按墨经上自己说,下举重,奋也。可见《墨经》上的意思是:力是身体举物向上。所以《墨经》上的两种说法,只有一个意思。只有静力学,当时还没有运动。以第二种说法来解释力只能认为是随后科学发展所赋予的新的意思。 在西方,力学一词是从希腊文 和 来的。字面上讲,指发明、巧思、机械的意思。后来逐渐充实和演化为包含两重意思的词,即一切工艺的改进和理性的对自然运动规律的探讨,而且后一层含义发展得较晚。 从工程与工艺的角度说,有史以来,人类逐步积累了关于重心、平衡、简单机械、浮力、圆周与直线运动等方面的知识。从远古说, 5000 - 4000BC 苏美尔人就发明了车轮, 2000BC 中国有了独木舟, 2500BC 在埃及有了船与帆船的发明。这些经验逐步积累,到古希腊有像阿基米德的守城机械,到意大利维特鲁威( Vitruvius ,公元前 1 世纪)的建筑机械。直至 17 世纪将积累起来的力学知识总结为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斜面、螺旋、滑轮)五种。在西方语言里,力学( Mechanics )同机械学( Mechanics )、机械装置、机构( Mechanism )是同一个字根。所以在相当的历史阶段,人们把力学与机械当作一回事。 从对自然规律的探讨角度,人类最早积累了对天体运动的观测资料,并且力图探求其真实运动状态。力学的早期发展是同天文学不可分割的。从古代的历法到古希腊的托勒密地心说,一直到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的经典力学。这种探求又紧密地同数学相结合。 后来,人类对工程和工艺的探求与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探求这两种趋向结合起来就形成力学学科。其研究内容和特点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着的。 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学者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1452 - 1519 )说过: 力学是数学科学的天堂,因为,我们在这里获得数学的成果。 意大利学者伽利略( Galilei Galileo,1564 - 1642 )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即材料力学与物体运动理论)中说:你们威尼斯人在著名的兵工厂里,持续的活动,特别是包含力学的那部分工作,对好学的人提出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因为在这个部门中,所有类型的机器仪器在被很多手工艺者不断制造出来,在他们中间一定有人因为继承经验并利用自己的观察,在解释问题时变得高度的熟练和非常的聪明。 差不多与伽利略同时,在中国明末,由西方传教士邓玉函(瑞士人)口授、王徵笔录、并于 1627 年出版的《远西奇器图说》中,关于力学的定义大致反映了西方当时对力学的认识。书中说: 力是力气、力量。如人力、马力、风力之类。又用力之谓,如用人力、用马力、用水风之力之谓。艺则用力之巧法、巧器,所以善用其力、轻省其力之总名也。重学者,学乃公称,艺则私号,盖文学、理学、算学之类,俱以学称,故曰公。而此力艺之学其取义本专属重,故独私号之曰重学云。这段话中重学和力艺都是中国早期对力学的译名,它对重学和力艺名称的由来作了说明。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力学早期的研究内容都大致和起重是分不开的。 这本书还说:凡学各有所司,如医学所司者治人病疾,算学所司计数多寡,而此力艺之学,其所司不论土、水、木、石等物,则总在运重而已。这段话则把力学的研究内容作了概括。 该书谈到力学与数学的关系时说:造物主之生物,有数、有度、有重,物物皆然。数即算学,度乃测量学,重则此力艺之重学也。重有重之性。以此重较彼重之多寡,则资算学;以此重之形体较彼重之形体之大小,则资测量学。故数学、度学、重学之必须,盖三学皆从性理而生,为兄弟内亲,不可相离者也。这里数学是计算的意思,和现今数学的含义不同。度学是指测量学,更宽一点,指的是几何学。 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第一版的序言中是这样说的:由于古人(如帕普斯( Papus, 约公元前 3 世纪)所告诉我们的)在研究自然事物方面,把力学看得最为重要,而今人则舍弃其实体形状和隐蔽性质而力图以数学定律说明自然现象,因此我在本书中也致力于用数学来探讨有关的哲学问题。古人从两方面来研究力学,一方面是理性的,用论证来精确地进行,另一方面是实用的。一切手艺都属于实用力学,力学之得名就是为这个缘故。 几何学是建立在力学的实践之上的,它无非是普通力学的一部分,能精确地提出并论证测量的方法。但因手艺主要应用于物体的运动方面,所以通常认为几何学涉及物体的大小,而力学则涉及它们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推理力学是一门能准确提出并论证不论何种力所引起的运动,以及产生任何运动所需要的力的科学。 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1874 年基尔霍夫在他的《力学讲义》的第一段话中给出力学的定义是: 力学是关于运动的科学,我们说它的任务是:以完备而又假定的方式描述自然界中发生的运动。 力学和物理学原来是同属一个学科的。实际上,在 20 世纪之前,整个物理学实际上是以力学为中心所构建起来的结构。即使到了 20 世纪,如爱因斯坦所说,经典力学在物理学中仍然占领着我们全部思想的中心。 从 20 世纪开始,力学和物理学逐渐有了明确的分工,物理学的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而力学则一直专门是研究宏观世界的规律。所以在 1979 年我国著名力学家周培源( 1902-1993 )教授说:力学是关于物质宏观运动规律的科学。 大科学家马赫在他的巨著《力学史评》中说:必须把机械经验与力学科学区别开来,而后一术语的含义是我们现在要使用的。毫无疑问,机械经验是很古老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古代埃及和亚述的遗址,我们会发现他们用图画表现了许多种类的工具和发明;至于谈到这些民族的科学知识,则要么完全缺少,要么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平。 从我们以上摘录的直到 20 世纪 周培源 教授的论述,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关于力学的认识: 1. 力学起源于工具、工艺的改进,同时也是人类追求认识自然界客观运动的普遍规律,特别是追求对天体运动规律认识的必然归宿。 2. 在力学研究上,从古代开始,就有两种传统。如牛顿所说,一方面是理性的或者说是理论的,另一方面是应用的。可见理论力学与应用力学的分工,早在牛顿时代就有了。 3. 对力学研究的对象,有一个逐步拓宽的过程。早期着重于重力、平衡即静力学,后来着重于运动,即动力学。到了牛顿,对力学有了最一般的认识,将力同运动相联系,而且这里运动是最一般意义的运动,它包含一切变化。 4. 数学是同力学密不可分的,牛顿将几何学看作力学,达芬奇将力学看作数学,而邓玉函将数、度、力三学看为亲密三兄弟不可分离。力学同数学从古以来一直紧密联系,它们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运动的质与量的两个不可分的侧面。 5. 在 20 世纪开始,力学和物理开始分工,力学研究宏观世界的规律。 6. 把力学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而不单是作为技术,是近代科学界的共识。 2 从知识分科与专业分工的形成来看力学的发展 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人类从文明的开始所积累的知识是分门别类的。有天文、数学、力学、物理、生物、地质、耕作技术、机械制造等等。专门从事研究这些知识门类的人被称为天文学家、数学家、力学家等等。然而,这种知识的分科与人的分工不是从古就有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此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古人,说他们是力学家、天文学家等等。即使这样说也只是表明这些人在古代从事过相当于现今力学、天文等学科领域的工作。 知识的分科和研究它的人的分工是概念上不同的两件事,在上一节我们说到力学的概念产生得很早,可以追朔到两千年以前。到西方文艺复兴的早期 , 在培根关于知识体系的图表中,力学学科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了。但是研究力学的力学家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却比较晚。 为了说明力学家行业的出现,我们不得不把话稍微拉长一点。人类第一次重要的社会分工是农业和牧业的分工,第二次大概就是出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大约在三千年前在中国《周礼》这部书中的《考工记》部分的一开头说:国有六职,百工居其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世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材,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世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材,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工。在这里坐而论道的王公与作而行之的士大夫就是脑力劳动者,其他商、农、工、妇各有分工。 在有了脑力劳动的分工之后,最早在脑力劳动者之中分工并不明确。在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也还没有完全明确。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 1820-1895 )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谈到文艺复兴时说: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那时的英雄们还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分工所具有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后继者那里我们是常常看到的。 在那时的自然科学学者,总是同时精通数学、天文、力学的。那时,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还没有像现在那样可以有薪水支持,而是靠当教员、律师、医生、神父等工作赚钱生活,科学研究只是业余的活动。在中国呢,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几千年来,最重要的分工便是官与民的分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只要是官或依附于官的民,便可以有研究问题的条件,而真正的民则很少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条件。 具体地说在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时代,近代教育的开始,大致只分四个专门的方向。即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科学是文艺复兴前后从哲学分离出来的新方向。所以在西方至今还把获得自然科学的博士学位称为哲学博士(简称 ph.D )。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立了林瑟学院( 1603 - 1630 )、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 1662 年)。这些科学研究机构成立了,但是它的成员却是一种自愿参加的联合体,入会的人不但没有报酬,还得定期向科学院缴纳数目可观的会费。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在 1666 年成立了巴黎的科学院,法国科学院成立后,向院士们发给薪水, 1666 年,领薪水的有 60 人,其中力学家有 3 名,我们所熟悉的惠更斯和马略特都属于这一批。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国家资助科学研究的壮举,也是人类史上,科学家从业余走向专门的开始。专门靠研究力学问题来吃饭的力学行业大概应当从此算起。在 20 世纪之前,绝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都是业余的,他们主要靠做医生、律师、神甫、教员等工作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和研究。国家和企业家大规模资助科学是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之后,才有大量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出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学者维纳( Norbert Wiener , 1894-1964 )在《控制论》书中说:从莱布尼兹以后,似乎再没有一个人能够充分地掌握当代的全部知识活动了。从那时起,科学日益成为专门家愈来愈狭窄领域内进行着的事业。在上一世纪,也许没有莱布尼兹这样的人,但还有一个高斯、一个法拉地、一个达尔文。今天没有几个学者不加任何限制而自称为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一个人可以是一个拓扑学家,或者一个声学家,或者一个甲虫学家。他满嘴是他那个领域的行话,知道那个领域的全部文献、那个领域的全部分支,但是,他往往会把邻近的科学问题看作与己无关的事情,而且认为如果自己对这种问题发生任何兴趣,那是不能允许的侵犯人家地盘的行为。 力学学科的形成是很早的,德国的物理学家劳厄( Max von Laue,1879 - 1960 )说:力学是最早开始的一门科学。 恩格斯说: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移动的理论,即天体的和地上物体的力学。 但是在西方语言中,力学家这个词却出现得很晚。别的学科专家的专名词出现得都很早,最早是哲学家( philosopher ),占星家( astrologer )后来才有,数学家( mathematician ),天文学家( astronomer ),物理学家( physicist ),生物学家( biologist ),地质学家( geologist ),化学家( chemist )。早期便有的 mechanic 与 mechanist ,却都不是力学家的意思而是机修工与机械师的意思,而后一个词还有机械主义者的意思。在英文中力学家 (mechanicist) 一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而且大部分字典还没有收入这个词。 力学家这个词出现得这么晚,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我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北人无弓匠,南人无船工。意思是说,北方人尚武,几乎人人都会制造与修理弓,所以北方人没有专门以制造弓来吃饭的行业,而南方湖多河多,人人会划船修船,所以南方人没有专门划船修船的行业。这个成语正好用来说明力学在各个行业中的地位。在古时候,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几乎人人要懂力学。天文、物理、土木、水利、机械、交通、数学、哲学等等,几乎每一行都必须懂得力学。所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力学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所以我们可以说力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早形成的学科,可是它却是自然科学中最后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行业。 3 力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积累的浩繁的知识按照知识内容的相近程度逐渐形成和划分为不同的体系,即不同的学科。这些不同的学科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这些以自然界基础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称为基础科学。而像冶金学、土木工程学、营养学、烹调学、机械工程学、自动化、电机学、无线电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以应用到某一工程技术或医疗目的的学科称为应用科学。 力学是既属于基础科学又属于应用科学的一门学科。 作为基础学科,在力学发展的早期,它帮助人们摆脱愚昧,奠定近代天文学的基础,推进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在中世纪,它帮助科学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帮助科学战胜宗教裁判所的统治。在 20 世纪,它又和电动力学一起推动了新的时空观革命。至今,在其他几门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学,愈是向前发展,便愈是提出愈来愈复杂的力学问题需要解决。力学方法已经深入地渗透到其他基础科学中了。 恩格斯说:认识机械运动,是科学的第一个任务。 恩格斯的这话意味着,如果没有现代力学,科学的其他学科也很难前进。西方现代科学的进程正是从力学开始的。所以美国印第安那大學的牛頓學專家 S 韦斯特福尔( R.S.Westfall )在他的著作《近代科学的建构》一书的导言中说:两个主题统治着 17 世纪的科学革命柏拉图 - 毕达哥拉斯传统和机械论哲学。柏拉图 - 毕达哥拉斯传统以几何关系来看待自然界,确信宇宙是按照数学秩序原理建构的;机械论哲学则确信自然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并寻求解释现象后面隐藏着的机制。 力学是研究物质的宏观机械运动的学问,机械运动即简单的位置移动,宏观指的是同人的尺度相去不大的范围。由于各类复杂运动中都包含着这种基本的运动形态,不论是在自然界,在技术过程中力学问题都广泛存在。所以它的研究成果也深刻影响着别的基础科学的发展,当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丰富与推动力学的发展。力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 5 种途径: ( 1 )力学是自然科学中精确化最早的学科。力学发展中最早与数学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上最伟大的力学家,也同时是伟大的数学家。将实际问题经过模式化转化为数学问题求解再回到实际,所形成的方法论,深深地影响着整个自然科学。如动力系统从力学中提出,它的要点是给定系统发展所必须遵从的规律及初始状态,去追踪系统的发展。这种方法应用到天文、物理。后来应用在化学中讨论反应过程形成化学动力学,精确化后的经济学的经济动力学也可以看作是这一方法论的延伸。 ( 2 )力学中研究的宏观现象,是自然界最易于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许多重要发现和结论都是在力学中首先研究清楚后,才在其他学科中发现和应用。例如,守恒定律是在力学中首先发现的,后来推进到整个自然科学中,并且形成处理自然过程的一种普遍方法。再例如,孤立子波是 1834 年在浅水渠中发现的一种力学现象。到 60 年代后发现它同量子力学间的联系,后来在光学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在光导纤维技术中得到应用等。 ( 3 )由于宏观运动规律广泛存在性,其他基础学科的研究有赖于基本宏观运动规律的认识。如天气预报要遇到大气湍流,而湍流是流体力学中的基础课题,生物学中血液循环。化学中的物质扩散过程等,无不本身就是力学的课题。 ( 4 )力学研究为其他学科提出了挑战性的难题。如对数学提出运动稳定性问题以及各种复杂问题的描述和求解方法。多自由度保守系统,在数学上既是动力系统的研究对象,也是黎曼几何、辛几何的研究对象。 ( 5 )力学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完善发展自己。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就是在丰富的天文观测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力学的先进的实验与测量技术,就是吸收了光学、电学、电子学与计算机的成果武装起来的。 所以 周培源 先生说:只要自然界存在着机械运动,以及机械运动和其他高级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力学就永远有无止境的研究课题,就永远有无限光辉的前景。 正是由于力学研究对象的普遍的属性,力学学科发展在诸基础学科发展中往往是举足轻重影响全局的。 力学作为应用科学,在古代力学帮助发明和改进工具。近代的航空、航天、土木、机械、自动控制、水利、化工、电机、动力、采矿、冶金、纺织、食品工业等工业部门的发展无一不得力于力学指导,并把力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 Heinrich Marx , 1818-1883 )说过:力学是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 。美国科学院院士 J . G . Glimm 说过: 40 年前,中国有句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 70 年代起应当是科学技术里面出政权。回顾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 人类的近代工业:蒸汽机、内燃机与机械工业、大水利工程,大跨度的桥梁、铁路与机车、轮船、枪炮,无一不是在力学知识积累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无一不得益于力学学科。 20 世纪,产生的许多高技术也是在力学指引之下发展起来。除航天、航空外,还有高层建筑、巨型轮船、大跨度与新型桥梁(如吊桥、斜拉桥)、海洋平台、精密机械、机器人、高速列车、海底隧道等都是在力学指导下实现的。 钱学森先生 70 年代说过:不可能设想,不要现代力学就能实现现代化 。 4 力学历史的分期问题 提到力学发展的历史分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有的人写科学史,是按照年代来划分,如把力学分为 16 世纪力学、 17 世纪力学、 18 世纪力学等等。还有的人按照政治或生产的历史分期来划分力学历史,如写产业革命时期的力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力学、十月革命后的力学等等。前一种分法类似编年史,后一种分法则失去了力学学科的独立发展特点。力学的发展虽然受政治或生产发展的历史影响很大,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立刻显现的,力学的发展有自己内在的规律,要叙述力学,还得首先考查它的自身的内在规律。 整个力学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力学本身发展内部去寻找划分时期的标志,这三个阶段以两个历史事件来分开的: 1687 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与 1900 年普兰克的量子力学与随后 1905 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提出。这两件事,引起了整个自然科学的两次革命。 在 1687 年之前,力学的发展,是以积累资料为主要特征。而且最主要的资料是天文观测资料,另外还有静力学知识的积累与完善。在这个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乃至哲学,都是同一批人在作。所以我们在写力学史时不可能将力学同天文学、数学分开来写。 在 1687 年之后到 1900 年之前,由于在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动力学的原理已经建立,这一阶段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寻求力学一般原理的不同形式以及不同条件下的一般原理;将一般原理推广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复杂情形,如约束运动、流体运动、固体的变形、刚体运动、振动与波动运动的方程等;求解所得到的运动方程,给出各种条件下的特解,或研究带普遍意义的求解方法;回答工业生产中提出的实际工程问题。但是,经典力学的发展也越来越暴露出它对某些问题的失败与内在矛盾,从而导致相对论的诞生。在这一阶段,力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虽然稍有分工,但基本上还是同一批人。 1900 年量子论与相对论相继产生,标志着物理学与力学的分家。从此力学分工解决宏观世界的问题,而物理学分工专门从事微观世界的研究,力学家与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便分道扬镳了。这一阶段力学学科的研究特点是,由于力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在许多方面已经趋于成熟,理论难题仅有像湍流、强度等少数课题,所以理论力学与应用力学相比,应用力学的研究队伍占较大的比重。这同第二阶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那时,在整个力学学科的研究队伍中,理论力学的比重相对于现今来说也大多了。 (美)乔治萨顿著,刘 珺珺 译,《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第 36 页 傅鹰:黄子卿著的《物理化学》,《化学通报》, 1956 年,第 4 期 (英)弗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 1988 ,第 180 页 (美)乔治萨顿著,刘 珺珺 译,《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第 29 - 30 页 艾玛,阿,里斯特编著,郑福洁译,《来奥纳多达芬奇笔记》,三联书店, 1998 ,第 13 页 邓玉函、王徵著,《远西奇器图说》,商务印书馆, 1936 ,卷一 牛顿著,王克迪译,《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武汉出版社, 1992 ,第一版序言 (德) M.V. 劳厄著,范岱年等译,《物理学史》,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第 20 页 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第 352 页 谈谈对力学认识的几个问题,《力学与实践》, 1979 ,第一卷第一期, pp.1 - 3 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第 7 - 8 页 N. 维纳著,郝继仁译,《控制论》,科学出版社, 1962 年,第 2 页 (德) M.V. 劳厄著,范岱年等译,《物理学史》,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第 17 页 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第 53 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 1971 : 230 周培源.谈谈对力学的认识和几个关系问题,力学与实践, 1979 ( 1 ): P3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6 卷; 116 钱学森.现代力学在 1978 年全国力学规划会议上的发言,力学与实践, 1979 1 ( 1 ): 4 - 9
个人分类: 语词|15598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1920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100篇重要文献
haiming0739 2010-5-14 17:17
武际可 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 列出了在1920年以前对力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100篇文献,并由它们引申出若干对力学发展史的个人看法:① 社会变革和政治民主化对力学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② 力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多头绪的、多元并行的;③ 力学在整个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 力学史;重要文献;力学 中图分类号 N09,O3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1000-7857(2009)10-0019-07 One Hundred Classic Wor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s Before 1920 Abstract 100 classic works on mechanics before 1920 with significant influ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s are enumerated. Some related viewpoints about the history of mechanics are expressed. It is shown that social reform and political drive on democracy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s; mechanics has been developed in multiple treads since its early s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s has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eneral. Keywords history of mechanics; classic works; mechanics 0 引言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历史不仅是镜鉴,而且是今日行动之出发点,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公众能接受之历史,等于让亿万人之行动出诸暗中摸索。 科学技术史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镜鉴。然而,要研究科学技术史,就必须与浩如烟海的科技文献打交道。力学是科学技术最早发育起来的学科,研究它的发展史,不仅对于力学学科教学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认识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也是很重要的。 研究力学史,不可能对历史上的力学文献不分轻重地都去浏览。于是,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力学文献介绍给科技界同仁尤其是力学界同仁,想必不是一项无益的工作。本文遴选出了1920年以前对力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100篇文献,并由此引申出了若干对力学发展史的个人看法。 1 100篇重要力学文献的选取原则 1) 文献的出版时间限定在1920年以前。这一方面是考虑到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的这段时间还不够长,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还有待历史的进一步考验;另一方面,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政府积极介入科学事业,信息的获取、交流和存放日益呈现多样化,大量的科学成果很难仅用文献和图书来表达。 2) 遴选出的文献必须是原创的、基础的和影响持久的研究成果,或是影响久远的教材;同一研究者选取其最有代表性的力学文献。 选定的100种文献基本上按文献出版的时间先后顺序列出,内容包括文献作者、文献篇名、发表语种和刊载刊物、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影响简要介绍。由于还有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找不到原始文献,如风洞的建造、材料试验机的发明等,因此,本文选定的这100篇文献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力学学科的发展轨迹。 2 100篇重要力学文献 2.1 16世纪以前的重要力学文献(9篇) 1)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论天》(On the heavens),公元前350年完成,原文为希腊文。其中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论断影响学界达千年。 2) 阿基米德(Archimedes,287BC-212BC),《论浮体》(On floating bodies,part I,II),原文为希腊文。20世纪之前,本书只有莫贝克13世纪时的拉丁文译本;1906年,海伯格发现了羊皮纸上的希腊原文,但不完全;现传的本子是两种文字参照编成的。最早系统讨论流体中物体的平衡问题,给出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定律。 3) 阿基米德(Archimedes,287BC-212BC),《论平面图形的平衡》(On the equilibrium of planes,part I,II),原文为希腊文。在16世纪之前只有手抄本流传,16世纪出版有拉丁文本,1897年出版英文译本。讨论杠杆原理与图形的重心,奠定了平行力的平衡与等效力的计算基础,并给出了若干几何形体的重心。 4) 希罗(Hero of Alexandria,约公元62年前后),《气体力学》(Pneumatics),原为希腊文。涉及真空、水与空气的压力、虹吸管、玩具和一种用蒸汽驱动的旋转机械。 5) 希罗(Hero of Alexandria,约公元62年前后),《力学》(Mechanics),原为希腊文。介绍了有关运动、平衡和简单机械的知识。 6) 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约100-170),《大汇编》 (Almagest),原先以希腊文传抄,后出版拉丁文版。系统总结了前人的天文学知识,建立了太阳系运行的日心说托勒密体系。 7) 帕普斯(Pappus Alexandrinus,约300-350),《数学汇编第八卷》(Mathematical collection,Book 8),1022年出版时为希腊文,1876年出版英译本。汇集了古希腊对力学研究的许多成果。 8) 约旦努(Jordanus de Nemore,约1220年前后),《重物的论述》(Liber de ponderibus),1533年拉丁文出版。讨论物体的平衡问题,包含有虚功原理的萌芽。 9) 尼古拉哥白尼(Nicholas Copernicus,1473-1543),《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elestium),1543年出版拉丁文本。提出太阳系的哥白尼日心说系统,并且从几何上加以严格的论证。 2.2 16世纪的重要力学文献(3篇) 1) 斯蒂文(Semon Stevin,1548-1620),《静力学原理》(Staticae elementis),1586年出版拉丁文本。是静力学体系完成的标志性著作。 2)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宇宙和谐论》(Harmonice mundi),1619年出版拉丁文本。总结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 3) 马林梅森(Marin Mersenne,1588-1648),《宇宙的和谐》(Trait de l'harmonie universelle),1627年以法文出版。最早关于声音、音乐和乐器的著作,后人称梅森为声学之父。 2.3 17世纪的重要力学文献(13篇) 1) 邓玉函(Joannes Terrenz,1576-1630)、王徵(1571-1644),《远西奇器图说》,1627年中文出版。一本最早以中文介绍西方力学知识的著作。 2)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Dialogo sopra li due massimi sistemi del mondo: Tolemaico, e Copernicono),1632年出版意大利文本,1661年出版英译本。系统论证哥白尼日心说系统的合理性,提出惯性运动的概念。 3)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Discourses and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s concerning two new sciences),1638年出版意大利文版,1665年出版了第一个英译本。总结了材料强度、自由落体和抛体的运动规律,成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动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学科的开山之作。 4) 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1608-1647),《论重物的运动》(De motu gravium),1644年以意大利文出版。证明了孔口出流的速度与液高的平方根成正比,后人称之为托里拆利定理;还叙述了在位置最低时,平衡得好,这是平衡稳定性的最早提法。 5) 玻意耳(Robert Boyle,1627-1691),《关于空气的弹性及其效果的物理力学新实验》(New experiments physico- mechanical,touching the spring of the air and its effects),1660年出版,英文。以系统的实验论证了气体的弹性和真空的存在。 6) 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论液体平衡和空气的重量》(Traits de l'equilibre des liqueurs et de la pesenteur de la masse de l'air),1663年出版,法文。总结和提出帕斯卡原理,并总结了关于气压的一系列实验。 7) 马略特(Edme Mariotte,1620-1684),《论物体的撞击与碰撞》(Trait de la percussion ou chocq des corps),1671年在法国科学院宣读,1673年以法文出版。总结了前人关于碰撞问题的实验,从中得出了动量守恒定律。 8) 马略特(Edme Mariotte,1620-1684),《论水和其他流体的运动》(Trait du mouvement des eaux et des autres corps fluides),1686年以法文出版,1700年出版第2版。他是第一个研究流体阻力的学者,书中得到了流体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比例的结论。 9) 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1695),《摆钟论》(Horologium oscillatorium),1673年,拉丁文。最早讨论约束运动的文献,讨论了约束在圆上的质点运动规律,并论证了摆的等时性,提出了等时摆的概念。根据建立的该理论,作者发明了基于摆的等时性的摆钟。 10) 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论弹簧》(De potentia restitutiva,即Lectures of springs),1678年,拉丁文。最早研究了固体物体的弹性,得到变形与外力成正比的结论,后人称之为胡克定律。 11) 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笛卡儿的一个出名错误的简短证明》(Brevis demonstratio erroris memorabilis Cartesii),1686 年以拉丁文发表在Acta Eruditorum(《教师学报》)上。提出了活力即后人所称的动能守恒定律。 12) 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1687年第1版,1713第2版,1726年第3版,拉丁文。总结建立了经典力学的体系,证明了万有引力下行星运行服从开普勒三定律。 13) 雅科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705),《在不透明的非均匀介质光线的弯曲与求解问题》(Problema novum, ad cujus solutionem mathematici invitantur),1696年发表在Acta Eruditorum上,拉丁文。最早建立了变分问题求解方法。 2.4 18世纪的重要力学文献(10篇) 1) 雅科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705),《弹性梁弯曲的假设与证明》(Veritable hypothse de la risistance des solides avec la dmonstration de la courbure des corps qui font resort),1705年刊登在《巴黎科学院报》上,法文。最早从梁的变形来讨论问题,假设梁在变形时横截面保持为平面,即后人所称的平截面假定;由此出发最早建立了梁的弯曲与实际接近的理论,后人也把基于平截面假设下的梁的理论称之为伯努利梁。 2) 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aulli,1700-1782),《流体动力学》(Hydrodynamica),1734年完稿,1738年出版。总结出在管道流动中流体压强与速度的关系。后人称为伯努利定律。 3) 欧拉(Leonard Euler,1707-1783),《力学》(Mechanik),1736年,德文。涵盖了他对质点和质点组力学系统的一系列工作。 4) 欧拉(Leonard Euler,1707-1783),《刚体运动理论》 (Theoria motus corporum solidorum),1765年以拉丁文出版。提出刚体运动的一般方程并解决了一种可积情形。 5) 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Alembert,1717-1783),《论 动力学》(Trait de dynamique),1743年,法文。提出和总结了力学中的达朗贝尔原理和虚功原理。 6) 莫培督(Pierre de Maupertuis,1698-1759),《看来矛盾的事物,是一致的》(Accord de differentes lois de la Nature qui avaient jusqu'ici paru incompatibles),1744年以拉丁文发表在Histoire de 'Academie des Sciences de Paris上。最小作用量原理最早的一般陈述;把普遍的力学问题与变分法联系起来,为后来的分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 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Alembert,1717-1783),《流 体的阻力》(Essai d'une nouvelle thorie de la rsistance des fluides),1752年,法文。提出理想流体中没有阻力的矛盾,后人称为达朗贝尔佯谬。 8) 玻素(Charles Bossut,1730-1814),《流体阻力的新实验》(Nouvelles experiences sur la rsistance des fluides),1777年以法文出版。总结船体阻力实验得到的规律,开辟了船池实验的新领域,为后来造船工程采用船池试验方法开辟了道路。 9) 库仑(Charles Augustin Coulomb,1736-1806),《论简单机械》(Thorie des machines simples),1781年以法文出版。最早给出了摩擦力所遵从的规律,后人称之为库伦摩擦定律。 10) 拉格朗日(J. L. Lagrange,1736-1813),《分析力学》(Mecanique analytique),1788年在巴黎出版,法文。分析力学奠基性文献;引进了广义位移,得到了一般的受约束的运动系统的普遍方程后人也称之为拉格朗日方程;最早引进了高维空间的概念,为后来黎曼几何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5 19世纪的重要力学文献(47篇) 1) 潘索(Louis Poinsot,1777-1859),《静力学原理》(Elments de statique),1803年以法文出版。引进了力偶的概念、系统讨论了力系的简化,并且最终提出刚体平衡的条件是力的主矢和主矩为零。静力学最终系统化的重要文献。 2)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自然哲学讲义》(A course of lectures on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he mechanical arts),1807年分两卷出版,英文。总结了关于固体变形的实验结论,提出了弹性模量后人称之为杨氏模量。最早提出能量的概念。 3) 拉普拉斯(Pierre Simmon Laplace,1749-1827),《天体力学》(Mcanique cleste),共5卷16册,于1798-1825年陆续完成,最早以法文出版。系统发展了围绕天体力学的一套数学方法,如势论、摄动法等等。 4) 凯莱(George Cayley,1773-1858),《论空中航行》(On aerial navigation),1809-1810年分3次在Nicholson's Journal上发表。开辟了从空气动力的角度探讨飞行的道路,从科学上论证人类飞行是可能的。 5) 泊松(Simeon-Denis Poisson,1781-1840),《力学教程》(Trait de mcanique),1811年分两卷出版,1832年出版改进补充版,法文。影响深远的一套理论力学教材,大致奠定了后来理论力学的教学体系。 6) 纳维(Cloude-Louis-Marie-Henri Navier,1785-1836),《论弹性体的平衡与运动》(Sur les lois de l'quilibre et du mouvement des corps solides lastiques),1821年发表在Bull. Soc. Phlomath,法文。最早提出弹性体运动的一般方程。 7) 纳维(Cloude-Louis-Marie-Henri Navier,1785-1836),《流体的运动法则》(Mmoire sur les lois du mouvement des fluides),1822年提交的研究报告,1823年在Mmoriesde l'Acadmie Royale des Sciences de l'Institut de France上刊出,法文。最早提出黏性流体的运动方程,后经斯托克斯发展成为控制黏性流体领域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8) 傅里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1830),《热的解析》(Thorie analytique de la chaleur),1822年以法文出版。奠定了解热传导偏微分方程的基础,同时开始使用量纲分析。 9) 卡诺(Sadi Carnot,1796-1832),《论火的效率》(Rflexions sur la puissance mortise du feu),1824年出版,法文。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的开始。 10) 柯西(Augustin Louis Cauchy,1789-1857),《弹性或非弹性固体的运动方程》(Sur les equations qui experiment les conditions d'quations ou les lois du mouvement intrieur d'un corps solide,lastique ou non lastique),1828年在Ex. de Math.上以法文发表。总结了自1822年以来作者关于弹性力学数篇论文的结果;与纳维从微观出发不同,柯西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并建立了弹性力学平衡与运动的普遍方程;奠定了线性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11) 泊松(Simeon-Denis Poisson,1781-1840),《弹性体的平衡与运动》(Mmorire sur l'quilibre et le mouvment des corps lastiques),1829年发表,法文。最早提出弹性体变形时横向变形系数,后来被称为泊松比。 12) 科里奥利(Gustave Gaspard Coriolis,1792-1843),《物体系的相对运动方程》(Sur les quations du mouvement relatif des systmes de corps),1831年向法国科学院提出的研究报告,1835年正式发表。对旋转系统提出了一种由相对速度诱导的加速度,后人称之为科氏加速度,并由此产生科氏力;为后来解释地球旋转中风的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13) 哈密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1805-1865),《论动力学中的一个普遍方法》和《再论动力学中的一个普遍方法》(On an general method in dynamics),分别于1834年和1935年发表在Phil. Trans. Royal Soc.上,英文。两篇文献将分析力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哈密顿是利用光线按最短时间行进的思想,从引进作用量在真实运动中最小,得到一组对称的一阶方程。引进了后人所称的哈密顿函数和哈密顿方程。为后来数学上的辛几何提供了重要例证。 14) 格林(George Green,1793-1841),《论在晶体介质中光的传播》(On the propagation of light in crystallized media),1839年发表。论证了各向异性弹性介质的弹性常数最多有21个。 15) 泊肃叶(Jean Leonard Marie Poiseuille,1797-1869),《流体通过细管运动的实验研究》(Recherches experimentales sur le mouvement des liqnides dans les tubes de tres petits diametres),1841年发表在Compte-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eances de l'Academie des Sciences上。泊肃叶从1838年开始进行管流实验,主要是针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来开展研究,1840年总结出管流中的流动规律,后人称之为哈根-泊肃叶(Hagen-Poiseulle)流。 16) 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89),《论电磁的热效应和热的机械值》(On the calorific effects of magneto- electricity and on the mechanical value of heat),1843年在英国的一个协会上宣读。最早给出了热功当量。 17) 雅可比(Carl Gustav Jacob Jacobi,1804-1851),《动力学讲稿》(Vorlesungen ber dynamik),作者1842年和1843年在Koenigsberg的讲课稿,包含了他1837年关于把Hamilton方程变换到一阶偏微分方程的变换后人称为Hamilton-Jacobi方程。1866年由Clebsch出版。 18) 罗素(John Scott Russell,1808-1882),《关于波浪的报告》(Report on waves),1837年英文写成,1844年正式出版。报告首次提到了作者1834年观察到的运河在开闭闸门时形成的浅水波可以不变形地传播很远的现象,文中使用了孤立波名词。20世纪50年代后,在不同物理领域都发现有孤立波现象,孤立波由此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 19) 斯托克斯(George Gabriel Stokes,1819-1903),《流体运动的内摩擦与弹性固体的运动与平衡》(On the theories of the internal friction of fluid in motion, and of the equilibrium and motion of elastic solids),1845年发表在Trans. Camb. Phil. Soc.上,英文。以与纳维不同的宏观方法导出了黏性流体的运动方程,后人称之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20) 汤姆孙(Sir William Thomson,又名Lord Kelvin,1824-1907),《关于弹性体平衡方程积分的注记》(Note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of an elastic solid),1848年以英文发表在The Cambridge and Dublin Mathematical Journal上。给出了各向同性无限弹性介质在集中力作用下的解,后人称之为弹性力学的基本解或开尔文解。 21) 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1887),《弹性板的平衡与运动》(Uber das gleichewicht und die bewegung einer elastischen scheibe),1850年发表在J. Reine Ange. Math.上。纠正了百余年来前人在弹性薄板问题上的错误,在直法线假设下给出弹性薄板问题与边条件的准确提法。后人将直法线假设也称之为基尔霍夫假设。 22)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弹性固体的平衡》(On the equilibrium of elastic solids),1850年和1853年分别以摘要和全文形式在Phil. Trans. Royal Soc.(《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英文。开创了用偏振光进行光弹性应力测量的实验方法。 23) 圣维南(Saint Venant,1797-1886),《论柱体的扭转》(De la torsion des peismes),1855年以法文出版。总结了作者在扭转问题上的研究,阐述了后人所称的圣维南原理。 24) 兰金(William MacQuorn John Rankine,1820-1872),《应用力学手册》(A manual of applied mechanics),1858年出版,英文。总结固体强度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结果,提出以拉伸应力作为判据的强度理论,最早把能量与势能区分开来。 25) 拉梅(Gabriel Lam,1795-1870),《曲线坐标及其应用》(Le?觭ons sur les coordonnes curvilignes et leurs diverses applications),1859年以法文出版。系统讨论了曲线坐标,介绍了它们在弹性力学、热传导等领域的应用,同时给出了弹性球壳变形的解。 26) 克莱布什(Rudolf Friedrich Alfred Clebsch,1833-1872),《弹性体理论》(Theorie der elastizit?覿t fester k?觟rper),作者1863年以德文提交哥尼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K?觟nigsberg)的博士学位论文,1883年经圣维南翻译为法文出版,注释使原书 内容增加了3倍。着重讨论了杆的振动问题,其中的起始参数法被后人称之为克莱布什方法,后来发展成为传递矩阵法。 27) 亥姆霍兹(Hermann Ludwig Ferdinand von Helmholtz,1821-1894),《论力的守恒》(On the conservation of force),1863出版德文本。总结了能量守恒定律的一般形式。 28) 特雷斯卡(Henri Edouard Tresca,1814-1885),《关于固体的流动》(Memoire us l'ecoulement des corps solides),1864年在Pres. Par Div. Savants上发表。最早提出固体按照最大剪应力屈服的条件。后人称之为特雷斯卡条件。 29) 达西(Henry Philibert Gaspard Darcy,1803-1858),《蒂间城市公共自来水,附注D》(Les fontaines publiques de la ville de dijon,Note D),1865年在达西去世后出版,法文。其中附注D是关于渗流的达西定律的原始文献。 30) 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mmanuel Clausius,1822-1888),《热的机械理论基本方程的若干方便的形式》(?譈ber verschiedene fr die anwendung bequeme formender hauptgleichungen der mechanischen w?覿rmetheorie),1865年以德文发表在Poggendorffs Annale上,1867年以英文发表在The Mechanical Theory of Heat上。提出了熵的概念,总结出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31) 玻耳兹曼(Ludwig Boltzmann,1844-1906),《气体分子热力学的新研究》(Weitere studien ber das w?覿rmegleichgewicht unter gasmoleklen),1872年以德文发表在Wiener Berichte上。从经典力学的观点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开辟了解决不同层次物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新路径。 32) 卡斯提也努(Carlo Alberto Castigliano,1847-1884),《论弹性系统》(Intorno ai sistemi elastici)。作者1873年提交图林理工大学(Polytechnic of Turin)的学位论文,其中包含了广泛应用于结构分析中被后人称之为卡斯提也努原理的变分原理。 33) 瑞利(Lord Rayleigh,1842-1919),《声的理论》(Theory of sound),1877年第1版,1894年第2版,英文。总结了弹性体振动的已有成果,发展了计算固有频率的方法该方法被后人称之为瑞利-里兹法。 34) 傅科(Jean-Bertrand-Lon Foucault,1819-1868),《傅科科学论文集》(Recueil des travaux scientifiques de lon Foucault),为傅科生前发表的论文合集,1878年经C. M. Gabriel整理,由傅科的母亲出版,法文。包含了1851年的傅科摆和1852年的陀螺仪的论文,以及关于光速测量的重要论文。傅科摆与陀螺仪为地球自转提供了有力根据,陀螺仪的研究为后来惯性导航开辟了道路。 35) 兰姆(Horace Lamb,1849-1934),《流体动力学》(Hydrodynamics),1879年出版英文本,以后每版都有补充,兰姆生前共出了6版。在1930年之前它是一本流体力学的百科全书。 36) 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关于弹性体的接触》(?譈ber die berhrung fester elastische k?觟rper),1882年发表在Journal fu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上。提出并解决了两个弹性体接触的变形与应力分布问题,被后人称之为赫兹接触问题。 37) 勒夫(Augustus Edward Hough Love,1863-1940),《弹性的数学理论教程》(A treatise on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lasticity),1882-1883年分两卷以英文出版,后多次再版。总结了弹性力学领域的研究成就,将直法线假设应用于弹性薄壳问题后人称之为基尔霍夫-勒夫假设;发展了薄壳理论。 38) 雷诺(Osborne Reynolds,1842-1912),《平行渠道阻力的实验研究情况》(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determine whether the motion of water shall be direct or sinuous, and of the law of resistance in parallel channels),1883年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刊物Phil. Trans. Royal Soc.上,英文。提出了一个标志流体流动状态由层流向湍流变化的无量纲数后人称之为雷诺数,标志着湍流研究的开始。 39) 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力学史评》(Die mechanik in lhrer entwicklung historisch-kritisch dargestellt),1883年以德文出版,1921年英文出版。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进行了认真的批评,被爱因斯坦称之为广义相对论的先驱。 40) 布西内斯克(Valentin Joseph Boussinesq,1842-1929),《应用势论研究弹性体的平衡与运动》(Application des potentiels l'tude de l'quilibre et du mouvements des solides lastiques),1885年以法文出版。利用势论解决了弹性力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半平面受集中力的问题、半无限杆的振动问题等。是继圣维南的《柱体扭转》之后弹性力学领域最重要的一篇文献。 41) 马赫(Ernst Mach,1838-1916),《通过空气投影的照相》(Photographische fixierung der durch projektile in der luft eingeleiten vorg?覿nge),1887年提交给维也纳科学院的研究报告。给出了通过纹影照相得到的超音速流动的相片和研究结果,是最早对超音速流动的研究。 42) 柯瓦列夫斯卡娅(София Васильевна Ковалевская,1850-1891),《刚体绕固定点旋转的一个问题》(Sur le problme de la rotation corps solide autour d'un point fixe),为1888年应征法国科学院悬赏得奖论文。解决了刚体绕固定点运动的一种情形。 43) 汤姆孙(Sir William Thomson,1824-1907),台特(Peter Guthrie Tait,1831-1901),《自然哲学教程》(Treatise on natural philosophy),1888年以英文出版。总结从牛顿到当时的力学成果,特别是对能量守恒给予了注视。 44) 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1854-1912),《天体力学的新方法》(Les methodes nouvelles de la mecanique celeste),分别于1892、1893、1899年分3卷以法文出版。包含了作者新发展的周期解问题、定性方法,以及后来被称之为动力系统混沌的早期思想。 45) 阿佩尔(Paul Appell,1855-1930),《理论力学教程》(Trait de mcanique rationnelle),共5卷,1893、1896、1903年出版前3卷,后2卷1920年后出版。前3卷分别介绍了质点的静、动力学,分析力学,连续体力学。是一套影响很大的力学教材。 46) 李雅普诺夫(Ляпу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1857-1918),《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Общая задача об устойчивости движения)。是作者1892年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给出了运动稳定性的严格定义,以及两种判别稳定性的方法,开辟了现代关于动力系统稳定性的力学与数学的研究领域。 47) 科尔泰沃赫(Diederik Johannes Korteweg,1848-1941),德弗里斯(Gustav de Vries,1866-1934),《论长波形状的变化》(On the change of form of long waves advancing in a rectangular canal and on a new type of long stationary wave),1895年发表在Phil. Mag.上。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波动方程,后人称之为科尔泰沃赫-德弗里斯方程。 2.6 20世纪的重要力学文献(18篇) 1) 贝纳尔(Henri Bnard,1880-1939),《加热薄层液体持续对流的漩涡胞》(Les tourbillons cellulaires dans une nappe liquide transportant de la chaleur par convection en regime permanent),1901年发表在Ann. de Chim. et de Phys.上。由实验发现在底部加热薄层流体对流产生的漩涡胞后人称之为贝纳尔胞,为解释由于太阳热辐射引起的空气局部对流提供了根据。 2) 恰普雷金(Чаплыгин Серг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1869-1942),《论气体射流》(О газовых струях),1902年作者提交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发展了亚声速气体射流流动理论。 3) 齐奥尔科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Эдуардович Циолковский,1857-1935),《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мировых пространств реактивными приборами),1903年发表在Научном обозрении(《科学评论》)上。开始了火箭的理论与变质量力学的研究,为后来发展的宇航飞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4) 普朗特(Ludwig Prandtl,1875-1953),《关于非常小摩擦下的流动》(?譈ber flssigkeitsbewegung bei sehr kleiner reibung),1904年8月在德国海德堡召开的国际数学家会上报告,德文。开创了黏性流体的边界层理论。 5)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Zur elektrodynimik bewegter k?觟rper),1905年发表在Ann. der Physik上,德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6) 茹柯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Егорович Жуковский,1847-1921),《论附着的漩涡》(О присоединённых вихрях),1905年在莫斯科数学协会报告,1906年由莫斯科大学出版。建立了二维机翼的升力理论,比较完整地提供了机翼升力的计算理论。 7) 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1868-1951),《对流动转变为湍流的解释》(Ein beitrag zur hydrodynamischen erkl?覿rung der turbulent flssigkeitsbewegungen),1908年在罗马国际会议上报告,1909年文集出版。对层流稳定性的较早研究,所得到的非自共轭偏微分方程被后人称之为Orr-Sommerfeld方程。 8) 科恩(A. Korn),《关于弹性理论与转轴弯曲的不等式》(?譈ber einige ungleichungen welche in der theorie der elastoschen und elektrischen schwingungen eine rolle spoelen),1909年发表在Akad. Umiejet Krakow Bulletin Int.上。给出了弹性力学能量正定性的不等式。 9) 卡拉索夫(Г. В. Колосов,1867-1936),《复变函数在平面弹性的数学理论中的应用》(Об одном приложений теории функций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переменного в плоской задаче математитеской теории упругости),1909年以俄文出版。开创了平面弹性力学问题的复变函数解法。 10) 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1881-1963),《机械制造中的强度问题》(Festigkeitsprobleme in maschinenbau),1910年发表在Encyk. D. Math. Wiss.上,德文。建立了较早的薄板大挠度方程。 11) 勒夫(Augustus Edward Hough Love,1863-1940),《地球动力学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of geodynamics),1911年出版。总结了作者从弹性力学的观点研究地球的一系列成果,如固体潮、地壳平衡与稳定性、地震波等,许多结果成为后来地球物理研究的基础。 12) 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1881-1963),《关于流体中动体的力学实验》(?譈ber den mechanismus des widerstandes,den ein bewegter k?觟rper in einer flssigkeit erf?覿hrt).1912年在Nachr. der K. Gesell. der Wiss. Zu G?觟ttingen, 13: 547-556发表,德文。首次证明了在流动中圆柱体后的尾涡以交错排列时是稳定的,后人把这种尾涡称为卡门涡街。 13) 冯米泽斯(Richard von Mises,1883-1953),《塑性变形固体的力学》(Mechanik der festen k?觟rper in plastischdeformablen),1913年发表在Zustand,G?觟tt. Nachr.上。提出固体在一定应力状态下的一种屈服条件,后人称之为米泽斯条件。 14) 白金汉(Edgar Buckingham,1867-1940),《论物理上的相似系统》(On physically similar systems: Illustrations of the use of dimensional analysis), 1914年发表在Phys. Rev.上,英文。给出了定律,奠定了量纲分析与模型律的理论基础。 15) 伽辽金(Борис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Галеркин,1871-1945),《在某些杆与板平衡问题中的级数》(Стержни и пластинки. Ряды в некоторых вопросах упругого равновесия стержней и пластинок),1915年发表在Вестник Uнженеров上。提出一种直接离散的近似方法,后人称之为伽辽金方法。 16)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广义相对论基础》(Die grundlage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覿tstheorie),1916年发表在Annalen der Physik上,德文。完整阐述广义相对论最早的论文。 17) 诺特(Emmy Noether,1882-1935),《变分问题的不变量》(Invariante variationsprobleme),1918年发表在Nachr. d. K?觟nig. Gesellsch. d. Wiss. zu G?觟ttingen, Math-phys. Klasse 上,德文。给出了两个关于动力系统的不变量定理,对20世纪力学和物理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 格里菲思(Alan Arnold Griffith,1893-1963),《固体的流动与断裂现象》(The phenomena of rupture and flow in solids),1920年刊于Phil. Trans. Royal Soc. London A,英文。断裂力学的最早文献。 3 对100篇重要力学文献的统计分析 3.1 100篇重要力学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分析 将1920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100篇重要文献按出版时间统计归类,得表1。 由表1可见,在16世纪以前的数千年时间里,被选中的重要力学文献并不多,仅仅只有9篇;从16世纪开始,重要文献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中17世纪和18世纪的两百年里,重要文献的出现大致处于平稳状态,到了19世纪几乎每两年就有一篇,20世纪的头20年就有16篇之多。 3.2 100篇重要文献作者的国籍分布分析 将1920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100篇重要力学文献按文献作者的国籍统计归类,得表2。 被列入100篇重要力学文献的作者中,法国、英国、德国、俄国、希腊、意大利的科学家分列前6位。需要说明的是,个别文献作者的国籍不明,如约旦努;另有一些作者一生改换过若干次国籍,本表以作者发表著作时所持的国籍为准计入。 4 结束语 通过表1、表2的统计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4.1 社会变革和政治民主化对力学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古希腊曾经历了一个长达数百年的贵族民主阶段,政治的民主化使古希腊产生了伟大的科学家和不朽的学术著作。在长达千年的欧洲黑暗政治时期,只有约旦努的《重物的论述》文献被列入。14-15世纪后,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欧洲,在新的民主氛围下,力学的重要著作开始迅速增加。 100篇重要力学文献中,中国被列入的只有一篇,且还是由西方传教士撰写的。这恐怕要归结于中国长期的封建集权统治。美国也只有一篇,这是因为美国的历史太短,独立战争后又忙于内战和各种经济建设,涉及的基础研究较少。在美国,力学的迅猛发展是在二战爆发以后;当时,席卷欧洲的法西斯政治和战争氛围使得大批优秀的欧洲学者被驱赶到了美国,由此促进了美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再以被列入100篇重要力学文献较多的法国和英国为例,法国绝大多数被选中的重要力学文献都产生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而英国则产生在13世纪英国宪章运动之后。英国的资产阶级迅速兴起,为力学学科的大发展准备了社会条件。 因此,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个先生的口号,这是很有道理的。 4.2 力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多头绪的、多元并行的 通过分析、梳理100篇重要力学文献的产生脉络,我们可以看到,近代力学的发展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单线发展的,即通过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这样一条单链传承的认识所建立的对自由质点运动规律的精确表述,或认为到牛顿那儿经典力学的大厦就已经建成了。 其实,力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多头绪的、多元并行的。除了上述对自由质点运动规律认识的传承之外,力学的发展还有若干条其他的传承链条。玻意耳-胡克-泊松-柯西-托马斯杨-特雷斯卡-冯米泽斯,这是一条以认识连续体本构所贯穿的传承链条;惠更斯-达朗贝尔-拉格朗日,这是一条处理约束系统的传承链条。此外,还有通过光线传播的极值原理进入力学和数学的变分学结合发展的分析力学的传承链条,以及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运动和平衡的稳定性等发展方向的传承链条。力学学科是博大精深的,是丰富多彩的,是不断新生的。把所有的力学都归结为牛顿力学,归结为以牛顿为代表的单线传承链条,是把力学学科过分简单化了。 4.3 力学在整个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所列的这100篇重要力学文献,它们只是浩如烟海的力学文献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已经可以看出力学在整个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例如,在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以前,整个天文学的工具是几何学和球面三角学,而在这之后,天文学就进入了以力学为主要工具的阶段,即被称之为力学天文学的阶段。再例如,力学上提出的短程线问题,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变分法和泛函分析的发展。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和哈密顿的正则方程分别为黎曼几何和辛几何开辟了道路;伯努利和泊肃叶对管流问题的解决,为血压量测和理解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他们的文献同时也是生理学发展的重要文献。力学对工程技术发展的影响,仅举20世纪诞生的航空和航天两项重要进展来说,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在19世纪末由力学的有关重要文献所奠定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力学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也受其他学科发展和工程技术发展的推动。由于本文主题是以力学文献为主,因而就不可能把有关的文献一一列举了。 注:本文最早发表在2005年10月4-7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讨论会上,并被收入文集《古今力学思想与方法》,现略有增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力学史杂谈》序言
zdwang 2009-11-24 07:24
《力学史杂谈》序言
王振东 一门学科的历史,无论对于了解这门学科的过去与现在,对于学科的教学、研究成果的正确评价,对于预测学科的发展、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都非常重要。所以世界各国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中,都很重视该门学科历史的研究和教学。 力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早精确化的学科。现代自然科学是从力学开始的,直到19世纪末,精确的自然科学主要就是力学。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指出:“ 在力学中假如知道一个运动物体现在的运动状态和作用在它上面的力,那么它的未来的路径是可以预言的,而且它的过去也是可以揭示的。例如所有行星的未来路径都是可以预知的,作用在它们之上的是只跟距离有关的牛顿万有引力。经典力学的伟大成果暗示着机械 观 可以无例外地应用于物理学的任何分支部门,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引力或斥力来解释,而这些力只与距离有关,并且作用于不变的粒子之间。 ” 20 世纪在力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下,取得的工程技术成就不胜枚举,如原子弹、氢弹、火箭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兵工武器、巨型轮船、深潜的潜艇、高速列车、海洋平台、高层抗震建筑、高水平的斜拉桥和吊桥、大型机械与微型精密机械等,都体现了力学的成果和贡献。另一方面,由力学现象研究在20世纪发现的混沌、分叉、分形,己成为标志自然科学最新发展的非线性科学的核心部分。周培源先生说:“力学是关于物质宏观运动规律的科学。”“只要自然界存在着机械运动,以及机械运动和其他各级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力学就永远有无止境的研究课题,就永远有无限光辉的前景。” 武际可教授,在半个世纪的力学教学与研究中,对力学史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所著的《力学史》(重庆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是多年来在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对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力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逐渐补充发展而成的两本专著,已经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少高等学校己将它们选作为“力学史”课程的教学用书。 与此同时,武际可教授近廿年来还在《力学与实践》、《物理教学》等期刊,“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有关的学术会议文集,以及在《科学网》、《天益网》等网络上陆续发表了三十多篇有关力学史研究方面的文章,现收集为《力学史杂谈》书出版。全书分为三部分:人物篇、事件篇和议论篇。人物篇和事件篇,涵盖了力学史上许多比较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每篇文章都有对历史事实认真的考据,和独到的见解。议论篇以史论今,对当前科学和力学发展的有关基本问题,认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看法和建议。 力学基础课是大学理科和众多工程学科的必修课程,所以这些学科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适当了解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是很必要的。本书作为《大众力学丛书》的一种,对于从事数学、力学、天文、物理、工程技术、科学史等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广大希望了解力学及其发展历史的读者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好书。 (武际可,力学史杂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个人分类: 科海拾贝|5933 次阅读|4 个评论
《力学史杂谈》作者的话
武际可 2009-10-30 08:26
《力学史杂谈》作者的话 1958 年,我留校作助教了。于是要为在一个相当时期作一个教员做思想准备。当时有一个朴素的感觉,教员的天职是教好课,而要教好课,除了对课程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外,还要有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就是:一是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所教的东西讲给学生,二是要对所讲的东西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只有这样,所讲的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两样我都不具备,我从小一直在学校里念书,除了课本上的东西外,涉猎很少。为此,我在不断熟悉所担任课程的内容外,便注意搜集和阅读有关的科普著作,学习其中把高深的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的技巧。另外就是特别留心搜集有关科学技术发展史方面的材料,准备了一个专门记载这些材料的本子。 如今退休了,课虽然不教了,但对科普和力学史这两项业余爱好却保留了下来。这本《力学史杂谈》就是由当初那些零零碎碎的科学技术史笔记整理而成的。 经过这许多年关注力学史,不能说没有一点体会。熟悉一点科学技术的历史,对教学的确有帮助。在对教材的取舍、教材的前后组织上,能够从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而且在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了解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以及问题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所教内容的意义。 其实,熟悉科技史,所得到的好处远不只是教学上的获益。它使我放宽了视野,习惯于从整个社会需求与发展来看待教育与科学研究,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包括和思想意识进步的关系。从而对小到一个教学小组和一个系和专业的管理、一项研究选题的取舍,大到有关科学和教育的各项实际政策和方针,都可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于是便有时写一点对科普、科学中的伪科学、科技道德、科技水平的评定等方面的随笔。现在把它们结集出版,也许会对从事力学和工程教学的教师,对学习力学的学生,以及对力学史感兴趣的其他读者有点用处。 这本书收集的有四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分为三部分:人物篇、事件篇和议论篇。为了使这本书能够涵盖更多的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有几篇文章是取材于我的另一本书《力学史》的个别章节。 天津大学王振东教授,为本书作序。特致谢意。 研究力学史,必须和这样那样的史料和文献打交道。我国的近代力学是从西方引进的,所以许多原始文献都是西文的。许多原始文献必须从国外图书馆复印。笔者感谢北大唐少强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魏丰博士,多次为笔者复印有关的文献。 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列入大众力学丛书 力学史杂谈内容提要 本书收集作者在近 20 年中陆续发表或尚未发表的 40 多篇文章和天津大学王振东教授的两篇文章。文章分为人物篇、事件篇和议论篇三部分。这些文章中概括了作者认为对力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科学发展比较重要而又普遍关心的课题。介绍了从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拉格朗日等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也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力学家,作者还对力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如守恒定律、梁和板的理论、永动机等事件的前前后后进行介绍。每篇文章中,作者有对历史事实的认真考据,有作者独到的见解。同时,涉及当前科学和力学发展有关的基本问题,作者也发表了一些议论。本书对科学史有兴趣的读者,对学习力学的学生和教师,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力学史杂谈目录 大众力学丛书总序 王振东 教授序 人物篇 阿基米德 一位同现代科学相通的天才 打开近代科学之门的对话 ―― 介绍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8 分差异引起的革新 开普勒与开普勒三定律 伟人的阴暗面 牛顿的一些丑事 伯努利家族在力学上的贡献 一本没有图的力学书 拉格朗日和他的《分析力学》 两位著名的女数学力学家 几位大物理学家的力学贡献 庞加莱获奖反贴钱 ―― 混沌发现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近代中国几位著名的力学家 汉中教改十年 谨以此祝贺周培源教授九十寿辰 事件篇 力学教材的简单历史 漫话周期运动 天体的运行和乐器的发声 永动机漫谈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远西奇器图说》 一部伟大的科学启蒙著作 调速器的发明和研究 结构力学回顾与展望 经典力学发展的两条路径 人类飞起来前后 纪念莱特兄弟飞行成功 100 周年 什么是分岔 说 梁 说 板 说说风洞 以 太 汉语中 力学 一词考源 议论篇 科学实验与力学 力学家怎样看宇宙万物 力学同数学亲如手足 力学家之间的首创权之争 介绍朱照宣《牛顿原理三百年祭》一文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力学 早期中国的力学是外国人送上门来的 作者的话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91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力学教材的简单历史
热度 1 武际可 2009-9-13 20:16
力学教材的简单历史 教材是每门学科发展和建设的关键之一,好的教材可以使青年人迅速地、牢固地、系统地掌握本门学科已有的成果,并把他们很快地带领到该门学科发展的前沿。一部好的教材可以经久不衰,影响数代学者的成长。例如法国天文学家弗拉马里翁( C. Flammarion,1842-1925 )所写的《大众天文学》于 1880 年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不断补充重印。许多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就是由于受这本书引导走上天文学的道路的。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 R.P.Feynmann, 1918-1988 ),一生有许多重要贡献,并且由于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工作而获得了 1965 年的诺贝尔奖。他同时还在教学方面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费曼物理学讲义》影响很大。著名的物理学家 1973 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贾爱弗把费曼看作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副院长说:从长远的观点看来,他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不是量子电动力学,不是液氦、极化或旋子理论,他的真正的记功碑将是他的《费曼物理学讲义》。由此可见教材的重要性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临近,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新的要求,各门学科教学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作为自然科学七大基础学科的之一的力学,同样遇到了如何顺应社会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事实上,力学教学的改革也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力学教材改革的成败,不仅影响大学力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而且对整个工科以及相邻的理科专业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改革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教材的更新,包括教材内容的现代化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 从理工科教育的发展来看教材 纵观力学教材的发展历史,我们认为不能将力学教材的变革仅仅从力学本学科的角度来看,而应将其与整个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教材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部自然科学教材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教材都是当时整个学术思潮的一种反映,它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当时的理念。因此,为了把握力学教材的发展趋势,必须放开眼界,纵的方面从历史进程中看,横的方面从各门学科来看,广的方面从世界各国来看,以求抓住教材发展进程的主流。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后,为适应在进行的战争迫切地需要工程师做筑堡垒、修道路、建桥梁以及有关枪炮方面的工作, 1795 年正式成立了 巴黎综合工科学校。这所学校的成立是在世界范围内理工科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法国数学家蒙日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综合工科学校与以往的学校最大的不同是由学校组织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以往学校则基本上还是师徒之间的个别传授。由于这所学校开创了对学生集体授课的教学方式,于是就必须有相应的教材。 如果说,在对大批学生集中授课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材产生的社会条件,那末,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所组织的新型的集中授课,就是近代教材的开始。学校组织出版了一批影响很大的教科书。如泊松著的《力学教程》、普朗尼著的《力学分析讲义》、纳维写的《力学在结构和机械方面的应用》(后来经过圣维南对该书的第三版修订补充使篇幅增加了九倍),等。 其次,这个学校规定学生在进入学习各个具体工程部门之前,都必须学好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开始有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区分。它要求学生在头二年里学习基础课,在第三年才开始讲专业课。后来干脆取消了专业课的教学,这所学校变为一所只教授基础课的基础培训学校。学生在这里上二年基础课,然后被分入其他工程学校如桥梁道路学院、矿业学院、军事学院等。 把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开来,相应地就需要有基础课的教材,在教材上基础课与专业课也开始分家了。 把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开来,是教育思想上的巨大进步。后来法国出现了一大批数学和力学的巨人(如柯西、泊松、纳维等、就是该校第一班的学生)。整个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基础的奠定,可以说主要是在法国学者的推动下完成的。就是这种教育思想重大成功的实证。 这所学校的教学组织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学影响很大,后来其他国家的工业高等学校大都仿照这所学校建立。如维也纳工学院、苏黎世工学院、俄国与美国的某些工业院校,都是按照它的模式建立的,有的则完全按照它的教学大纲教学。 2 百科全书式的教材 在 19 世纪中叶,许多自然科学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如经典力学方程的完善,有了拉格朗日及哈密尔顿力学;电动力学方程的发现,有了麦克斯韦尔方程组;流体力学的发展提出了纳维-斯托克斯( Navier-Stokes )方程,由纳维和柯西建立的弹性理论等等。处于这样一个时期之后,从 19 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的教材也就逐渐有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风格:比如英国人乐甫的《弹性的数学理论教程》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弹性理论的最新成果,并出版了四个版本,成为风靡一时的标准的弹性理论教材;还有法国人阿佩尔( Paul- mile Appell,1855 - 1930 )的《理论力学教程》,英国人汤姆孙( M. Thomson )的《流体力学教程》与瑞利的《声学理论》都是这种风格的教科书。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解法为纲,收集了当时几乎大部分已有的理论解;在数学教材方面,当时最权威的教材当数法国人寇萨( E.Goursat )的《数学分析教程》,从微积分到复变函数、微分方程的内容应有尽有。在物理学领域中,德国人索末菲著的《理论物理学教程》集理论物理各个方向之大成。其它学科的教材也有大致类似的特点。 到了本世纪四、五十年代,这种将教科书的内容百科全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虽然删去了一些较老的内容,但不过是在新的水平上的无所不包。一本教材既包括学科基本知识,也包括专门知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从教学体系到教材建设均采用了前苏联的模式,因此我国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普遍采用苏联教科书为样板:力学方面,有洛强斯基的《理论力学教程》,有科钦等的《流体力学》,有穆什海里什维里的《数学弹性力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数学方面,有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甘特马赫尔的《矩阵论》;在物理方面有福里斯的《普通物理》和朗道、栗福希兹的《理论物理》等等。这些教材大多是所谓大部头的著作,不遗余力地把本学科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手册式的教科书。 同时,在美国出现了以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弹性理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的固体力学教材,这些教材较以往的传统教科书要精简一些了,七十年代以来,我们的许多教材都是以此为蓝本的各种翻版。 这种百科全书和手册式的教科书的趋势,从 19 世纪末兴起一直延续到现今,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还有人在坚持。尽管这些教材具有它们的重要价值,确实起过甚至还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从教育思想上来说,却不能不说是对 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把重要的、基础的东西和专门的东西相分开的教学思想的否定。 其所以会一再出现把教材弄得百科全书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对教育功能的理解上有不同。或者说,把教育和职业培训不能区分,把学校和企业不能区分。实际上,我们也不能把教育看作单纯传授知识。教育的功能是提供一个人今后发展最重要的条件。由于对在学校教学中,没有把什么是对学生今后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弄清楚,所以在教学中就会认为什么都重要,结果就形成百科全书式的教学了。 3 近年来教材改革的趋势 力学教材的精炼化、现代化和通俗化是近年来改革的三个主要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大量增长,各个学科内容的急剧增加,新的学科门类的出现,以及一些传统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使得力学教材的内容较以往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因而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摆在了整个教育界和力学教育的面前了:是象以往一样将我们的教科书写成一种新的百科全书呢?还是另起炉灶,重新建构我们的教材体系呢?就目前的情形而言,结论显然是后者。通过对这些年来一些新的力学教材的观察,我们认为,新的力学教材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1. 教材的精炼化 五十年代以后,学科方向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内容急剧增加和膨胀,人们形容这种情况为知识爆炸。以往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教材难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完,即使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也不容易使人较快地抓住要领,为了纠正以往教材的这一弊端,出现了砍掉其中某些内容使教材精炼化的趋向。 所谓教材精炼化,就是在教材中只包含那些对学生今后发展最重要、应用最普遍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按新的教学系统加以整理,而删去那些比较专门的、相当独立的课题。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门学科的基础部分教材与讨论专门课题专著的分离。这种趋向是更进一步把 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教育思想贯彻到每一门课程中去。 以材料力学而论,较早的教材如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 1930 年出版),不仅包含了梁,弹性基础上的梁以及薄壁梁等内容,还包含了简单的板壳理论,柱体扭转,塑性力学,应力集中等众多的专题内容。到了五十年代,大多数的材料力学教材都删去了后面的那些专题内容。而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再版时也将专题部分与基础部分分离出来,独立出版为《高等材料力学》。 再以弹性力学而论,早期乐甫的《弹性的数学理论教程》是一本 600 多页厚的巨著,它不仅包含了弹性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还包含了板壳理论,弹性体振动和波,弹性柔杆理论,非线性弹性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到 50 年代以后,后面的各种专题都有了很好的专著出版,如前苏联哥尔琴文塞尔的《弹性薄壳理论》,诺沃日洛夫( Novozhilov )的《非线性弹性力学》等等。 40 年代苏联出版的列宾逊( Leibenzon )的《弹性理论》完全没有后面的那些专题,而 60 年代出版的卡茨( Katz )的《弹性理论》仅有 200 页厚,只涉及弹性力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这方面代表性的教材还有德国人萨博的《高等工程力学》和马格努斯的《工程力学基础》,他们用相当小的篇幅讲述了相当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后一本书不到 300 页)。德国大部分的工科学校的力学课程都是按照这两本教材开辟的道路进行教学,辅以适当的习题课,教授时间却要四个学期。可以说内容充分精炼,而且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 2 .教材内容的现代化 纯粹的只靠删去某些专题使教材的份量降低下来,突出最基础的知识,是不能使教材满足要求的。这是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它往往要改写整个学科的内容,包括最基础的部分。这也就是说,科学的发展有时会使整个学科产生质的变化,它的最基础部分的叙述方式、逻辑体系、以及应用领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若干年后人们对它会有面目全非的感觉。 由上所述,教材的内容还必须体现现代化的要求。对于力学教材来讲,现代化最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引进现代化的数学语言。近三十年来, 30 年代由数学家发展起来的一整套新的数学语言迅速地向物理界推广和普及,而且业已证明它在表述物理规律方面的重要性。例如,外微分和微分形式的引进,流形、切空间等概念的应用,黎曼几何、辛几何等新的学科在物理中的渗透,已经使得许多物理定律的描述简单明了了。苏联学者阿诺尔德 ( В.И.Арнолд ) 的《经典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一书,是为莫斯科大学三年级学生写的一本力学教材,它使用近代微分几何的概念,总结了从牛顿力学到拉格朗日、哈密尔顿力学的发展,实质上是对几何认识上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它们分别对应于欧氏几何、黎曼几何和辛几何。武际可、王敏中在 1981 年出版的《弹性力学引论》,随后美国马斯登( Marsden )写的《弹性的数学理论》都应用了外微分的语言来叙述弹性力学,十分精炼。前者主要应用于线弹性力学,后者则是非线性弹性力学。 其次,计算机的发展对力学教材内容的现代化提供了很重要的一个检验手段。原来需要靠解析解或手工计算的重要内容,现在让位给计算机了,于是原来的部分便相对陈旧了,由新的适应数值计算的方法取代了。例如,在弹性力学中, 60 年代以前,复变函数解法几乎在每一本弹性力学的教科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时,它是唯一的较普遍使用的求解方法,而现在它已经被有限元法取代了。随着弹性力学边界元法的发展,弹性力学中位势理论和基本解显得比较重要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计算力学通用及专用软件的完善,以及一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出现,将力学内容与计算机紧密结合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的教材也大量出现了。与此同时,相应的数学教材的内容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以往的教材定积分的份量较大,有了计算机以及一些公式推导的软件,定积分的计算训练就可以相对减少一些了;过去,常微分方程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述可积情形,而现在既然数值解法的普遍使用,因而定性理论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例如,阿诺尔德的《常微分方程》一书就重点介绍定性理论。 第三,现代化的教材还要以新发现的事实不断充实教材。科学总是在不断前进的,新发现的定理、定律、规律与新现象层出不穷,一本好的教材总是要从中选择影响深远的部分充实进来。例如,在 60 年代以前的力学教材中,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是关于线性问题的,非线性问题很少涉及。近年来随着非线性科学的发展,非线性这个名词在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也就越来越高了。非线性方程、奇异性、奇点、奇怪吸引子以及浑沌等新概念已经在理论力学、振动理论、微分方程等教材中广为介绍。在弹性力学的教材中,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阿特金( Atkin )著的《弹性理论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Elasticity )》在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中不仅介绍了线性弹性理论而且重点介绍了非线性弹性理论以及近代本构理论和不变性原理等新内容。它是作为英国高校大学三年级的教材,写得简单明了。 3. 教材的通俗化 一本教材,精炼了,有了现代化的内容,但如果人们不易看懂,仍然不能认为是一本好的教材。所以,近来国内外的学者在教材的易读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 要使得教材易读,必须重新改写重要定理、定律的证明和阐述,以简单易于了解的通俗的方式取代以往的方式。例如,在费曼( Feynman )写的《费曼物理学讲义》中,在介绍第一宇宙速度时,只要学生承认两件事,即:在地球表面水平飞行的物体第一秒下落 16 英尺 ;地球半径为 4000 英里 这两个事实。然后,利用简单的几何推理就可以论证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5 英里 (即 7.8 公里 )。在这里他没有引入速度,也没有引入加速度,更没有引入地心引力等概念的严格定义,却通俗地解答了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呆在天上这一事实。类似的优秀论述在不少好的教材中不胜枚举。 利用新的数学工具也可以使事情叙述得简单明了。传说俄国学者 A . H . 克雷洛夫很不愿意使用向量的符号,张量则更不用说了,结果除了自己书写冗繁以外,上课时学生尽忙于抄黑板。现在的力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都采用向量、张量的语言。如在场论中,一个无旋向量场有势的结论,以往要经过冗长的复杂推导才能得到,现在的许多教科书中利用闭形式与恰当形式的概念,只要几句话便可以阐述得清清楚楚。 在教材中尽量采用直观、生动和精美的插图,是教材易于读懂的努力方向之一。有的教材还采用了漫画式的插图更使教材富于趣味性。近年来随着视听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光盘等影视教学教材。 4 我们应当怎样去改进力学教材。 为了改进力学教学与人才培养,急需改进我们的力学教材。这是我们的共识。而我们的不少力学专业的数学、力学教材却还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水平,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力学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力学教师,必须努力工作,而首先是再学习。 第一要熟悉当前物理、数学和力学这些学科知识的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其中较为基础的知识的现代状况。 第二要熟悉社会提供的教学条件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电化教学手段的发展。 第三要熟悉自己教学的本门学科内容,特别要用以上两条来重新审视这些内容,加以改进。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教好书,写出新的好教材。 目前,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基础教材太老,基础课的内容太杂,在学校里基础课不受重视。由于在学校里具有显赫地位的大都是一些在比较狭窄领域取得研究成果的专家,他们满脑子的具体课题,认为这也重要、那也重要。搞断裂的说断裂重要;搞细观的说未来是细观的天下;搞计算的说编程序要紧。结果使学生学许多杂乱而无系统的知识。我国在春秋时代的重要著作《周礼学记》上说: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说,把杂乱而没有条理的东西交给学生,是学不好的。还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意思是说,像活字典那样,记得许多事情,是做不好教师的。这种状况也是不符合国际上现代高等教育重视基础的潮流的。我们现在这种在教学中轻视基础的风气,恐怕是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在教学中的一种反映。如果轻视基础的风气不能改变,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有明显的改善,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有流于形式的危险。 针对这种情况,尤其要紧的是,应当组织一些专家仔细研究:在现在的水平上来说,哪一些知识是最为基础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能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应当让学生确实学到手的知识。为此,可以开展适当的学术讨论,在充分地争论和讨论的基础上再做结论,或者不做结论。要避免过分简单化。不能某个有名的人写了一本教材,少数人一鉴定,没有经受过教学的实践考验,就匆忙向全国推荐,说是什么新世纪教材,如此等等。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应当鼓励多出几套教材,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应当下大功夫,编好针对这些基础内容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并且编好一批围绕这些内容的辅助读物、通俗读物、视听材料等等。还应当把那些知识面宽、表述能力强而又在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的教员推到最重要的基础课课堂上去。 与此同时翻译借鉴国外优秀教材也是一种可行的捷径,过去一些已经翻译出版了的国外的教材,都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已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说到力学教材,我们不仅要关心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还应当关心那种向公众普及力学的以及着重于提高的广义的教材。教材一共有三种,即供教师课堂讲授的教本、供学生和大众加深课堂讲授的辅助读物和供教师和学生提高的较深的教学参考书。目前我们所关注的只是教本,而对后两类教材注意很少 说到力学科学普及读物。迄今我国优秀的力学科普著作、科普文章、科普影片、能够使学生玩味的加深课堂内容的课外读物等如此之少,这不能不说是力学界的一大憾事。这里应当特别推荐的是苏联学者基尔皮切夫( Кирпичев )在 1907 年出版的《力学谈话》,通过 17 次谈话将力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与内容通俗地给以介绍。到 1951 年出版了第 5 版,至今它仍是一本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好书。 我国的力学家们曾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作出了很大的研究成果的科学工作者,如果他能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件事感兴趣,才能算是一个好的教师。如果他又能用通俗的文体向大众介绍,使大众了解他做了些什么。那他才能算作一个好的科学家。《周礼学记》上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信然也。 愿我国力学教育中涌现更多的优秀科学家和教育家。愿我国的力学界健康繁荣地发展。 最早以,武际可、黄克服:对力学教材的几点看法.刊于《力学与实践》,2000,22(5):69~72,后补充,在一些会议上介绍过。
个人分类: 科技史|11417 次阅读|8 个评论
最著名的数学家一般也是最著名的力学家
热度 1 武际可 2009-7-26 05:58
最著名的数学家一般也是最著名的力学家 武际可 数学和力学这两个学科,有点像亲姐妹一样。她们结伴成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主流数学和力学的发展总是同步的。一方面的突破,意味着在另一方面也有飞跃。 在16世纪之前,力学的主流是静力学,相应的数学是欧氏几何和简单的代数运算。到16世纪,开始了动力学研究,相应的数学发展出变量的数学,即微积分,几何上的发展就是解析几何,特别是相应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关于二次曲线的几何学有了充分的发展。17世纪和18世纪,随着分析力学的发展,变分法发展成熟,随着力学系统多自由度的概念的形成,几何方面有流形和黎曼几何的发展。到了19世纪,由于连续介质力学,即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以及传热学的发展,偏微分方程相应地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数学和力学这两门学科在发展上的结伴而行的特点,不能不体现在这两个学科的代表人物的特点上。我们看出,历史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一般也同时是最著名的力学家。 1. 最显赫的六位数学力学家 如果让你在19世纪以前,在世界范围内选六位最著名的数学家。你会选谁。我想多数人会选这样六位: 阿基米德、牛顿、莱布尼兹、欧拉、拉格朗日、柯西。 可是你曾想到,这六位同时也是顶尖的力学家。对于他们的生平业绩,由于他们的名气很大,每个人都有专门的传记著作,我们不想重复罗列他们的贡献。而只简要说明他们是数学与力学兼一身的大师。 阿基米德 (Archimedes, 287 BC---212BC),力学学科最早的集大成者,后人誉为力学学科之父。在力学方面最著名的贡献是:液体的浮力原理、一系列图形的重心计算方法、基于严密论证的杠杆原理、抛物线旋转体在液面上平衡稳定性条件。 在数学上,他给出曲线围成简单图形的体积和重心的计算方法,从而引进了简单的极限概念。 牛顿 (Isaac Newton,1642,12,25-1727,3,20)。在力学方面,他是自由质点运动规律的奠基人,也是天体力学的奠基人。后人称他为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他以严格的方式论证了,在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的万有引力作用下,行星的轨迹是 椭圆,并且从理论上导出了基于观察建立的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写出了名垂史册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在数学上他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 这两项成果,实际上,乃是16世纪之后飞速发展着的现代科学的基石。 莱布尼兹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是与牛顿同时代的人。他在数学上人所周知的贡献是和牛顿同时发明了微积分。而他在力学上的贡献,却不大为人注意。其实,他在力学上的贡献就是影响深远的动能守恒定律的提出。在莱布尼兹之前,人们对于表述质点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动量,都给予了充分的注意,而莱布尼兹却最早注意到表述质点运动的动能。只要注意随后约翰伯努利(Johaun Bernoulli,1667-1748)提出和被科里奥利精确化的虚功原理,以后分析力学发展以及力学中一系列作用量的引进,就能够理解这个概念的影响深远了。 莱布尼兹,除了在数学和力学上表现的特殊天才外,他在许多领域中都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法律、宗教、政治、历史、文学、逻辑、哲学。然而,他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样样精通,样样稀松。而当人们读以上每一方面的历史时,都会遇到他的名字。所以人们说,莱布尼兹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位全才。 欧拉 (Leonhard Euler,1707-1783),1697年,约翰伯努利将他提出的最速落径问题推广,提为短程线问题。欧拉作为在约翰伯努利指导之下的学生,于21岁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与拉格朗日一起发明了变分法这个数学工具。欧拉在数学上,是一位全才,他在数学的三个主要分支:分析、几何和代数上都有奠基性的贡献,他在力学上也是一位全才, 他在力学的三个主要分支: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和一般力学方面,都有奠基性的贡献。流体力学方面,他给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在一般力学方面,他给出了刚体运动的欧拉方程。在固体力学方面他给出了最早的弹性杆的非线性问题的解。 拉格朗日 (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1,25-1813,4,11),是分析力学和变分法的奠基人。1788年他经20多年的努力写成的《分析力学》是力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这本书开辟了约束力学系统的历史。至今人们用的拉格朗日坐标和拉格朗日方程,就是这本书的主要成果。此外他在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天体力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可以明白地看出拉格朗日在数学上的贡献,如变分法、偏微分方程、数学分析中的一些基本定理等,主要是围绕着他对彻底解决他对分析力学的追求展开的。不过在代数方程的近似求解、函数的插值等方面,他仍然有许多重要工作。 柯西 (Cauchy,Augustin-Louis,1789,8211857,523),在力学上他是弹性力学的奠基人。在数学上,他又是现代数学分析严格化的奠基人。 我们今天在弹性力学中一开始引进的应变和应力的概念、平衡方程的概念,广义胡克定律的概念,都是柯西于19世纪20到30年代引进的。柯西在数学上,对偏微分方程理论和复变函数理论的建立,给出过奠基性的工作,至今人们说的柯西初值问题,柯西-黎曼条件,都是这方面的基本结果。 我们从以上介绍的六位学者来看,的确说不出他们的贡献到底是以数学为主还是以力学为主。我们只能说,他们都是数学力学家,而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称为数学家或力学家。 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悟出一点道理,在19世纪之前,力学和数学是不分家的。不过,这话也不能说绝对了,这对于以上所举的第一流的学者当然是对的,不过对于他们之外的学者,就不能一概而论了。例如伽利略和惠更斯,就主要偏重于力学,达朗贝尔、拉普拉斯、哈密尔顿、高斯就是数学与力学兼长的学者,而像黎曼、维尔斯特拉斯、伽罗华等数学家,就主要成果偏重在纯数学方面。总起来说,大部分有名的数学家都是力学家,至少他们对力学是很熟悉的。 2. 20 世纪的著名数学家和力学 进入20世纪,人类的知识分得愈来愈细,不仅像莱布尼兹那样的知识全才很少见了,即便是在数学和力学领域中像欧拉那样跨越数学和力学所有主要分支都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也是少见的了。美国学者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在他1948年出版的《控制论》书中说:从莱布尼兹以后,似乎再没有一个人能够充分地掌握当代的全部知识活动了。从那时起,科学日益成为专门家愈来愈狭窄领域内进行着的事业。在上一世纪,也许没有莱布尼兹这样的人,但还有一个高斯、一个法拉地、一个达尔文。今天没有几个学者不加任何限制而自称为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一个人可以是一个拓扑学家,或者一个声学家,或者一个甲虫学家。他满嘴是他那个领域的行话,知道那个领域的全部文献、那个领域的全部分支,但是,他往往会把邻近的科学问题看作与己无关的事情,而且认为如果自己对这种问题发生任何兴趣,那是不能允许的侵犯人家地盘的行为。 既然在20世纪,一位数学家连主要的数学分支都很难跨越,是否在20世纪杰出的数学家和力学学科就此绝缘了呢。恐怕不能这样说,由于数学和力学,从学科上的密切的血缘关系。最著名的数学家,对力学还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我们仅举20世纪最著名的三位顶级的数学家: 庞加莱、希尔伯特 和 柯尔莫哥洛夫 为例,来说明这种密切关系。 法国数学家 庞加莱 ( Jules Henri Poincar ,1854 - 1912 ),在数学史上他是涉猎数学各个分支,包括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最后一个人,所以他被誉为数学上的最后一位通才。 庞加莱一生用了比较多的精力从事天体力学的研究,他研究被抽象为 n 个质点相互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一般被称为 n 体问题。当 n=2 时已由牛顿解决,当 n 等于大于 3 时,问题就变得极为困难。庞加莱的三卷名著《天体力学的新方法》( 1892 、 1893 、 1899 )集中收集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成果。由于解决这一问题时,书中包含了他的一系列新的数学成果 ,如极限环理论、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由此引发的关于拓扑学的研究与成果、动力系统改变量方程的方法等等。他的成果,标志着动力系统从定量研究向定性研究的新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些成果,既是属于数学的成果也是属于力学的成果。 德国数学家 希尔伯特 ( Divid Hilbert, 1862 - 1943 ),他在数学中涉猎也比较广,他从事过代数不变量问题、代数数论、几何基础、数学的证明论等领域的研究。他在 1900 年巴黎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关于数学 23 个问题的报告,几乎影响了整个 20 世纪数学研究。然而希尔伯特,虽然主要的兴趣大多集中于纯粹数学领域。不过,他对力学和物理问题的兴趣,仍然是浓厚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对于变分问题和积分方程的研究,导致数理问题谱理论的建立,这项成果就是后来所谓希尔伯特空间理论。希尔伯特空间理论的重要性,是把欧氏几何的原则推广到函数空间,从而为连续介质力学问题的求解和定性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希尔伯特在物理方面的另一项重要研究是物理问题的公理化方法,这一问题在他的 23 个问题中提为第六个问题,经过接近一个世纪的努力,目前在量子力学、热力学等领域中,公理化方法已取得很大的成功。而他自己在广义相对论的公理化上也做过很重要的工作。 俄罗斯数学家 柯尔莫哥洛夫 ( А.Н.Колмогоров ,1903 -1987),他对数学和实际问题以及数学教育都有浓厚的兴趣。他在三角级数、遗传学、概率论、随机过程、湍流、动力系统、信息论、数理逻辑、计算复杂性、泛函分析、金属学等等方面都有重要成果。20世纪30年代,他是概率论公理化体系的奠基者,随后在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理论与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奠基性的成果。 在与力学有关的研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1941年得到了湍流中能量的衰减规律与脉动频率的依从关系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柯尔莫哥洛夫律。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集中研究经典力学中太阳系能否永恒发展而不会引起灾变的问题?简单行星系是否只有三体系统才能稳定地运动?这个问题归结于研究近似可积系统的运动体系。庞加莱称它为哈密顿系统在微扰下的发展问题。它是动力学基本问题,可溯源到牛顿、拉普拉斯的研究。柯尔莫哥洛夫在50年代中期对具大量初始条件的情形解决了这个问题,开创了哈密顿系统的微扰理论。从他的定理可推出:围绕木星作圆轨道运动的卫星,在经受沿椭圆轨道的木星运动的干扰下,并不能影响木星的椭圆轨道。他的理论还可用到大量力学、物理学问题中,解决了不对称刚体绕固定点高速旋转的稳定性、托卡马克(Токамак)型系统中磁面的稳定性等问题。他的思想后来被A.И.阿诺尔德与J.莫泽所发展,成为以他们三人命名的KAM理论。此外他还将信息论应用于动力系统的遍历性质,得到了若干重要结果。 从以上我们简单介绍的三位数学家的经历可以看出,即使在20世纪,第一流的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也是与力学密切相关的,或者是具有很强的力学背景的课题。 3. 力学学科的基础性 在另一篇文章《几位大物理学家的力学贡献》中,我们介绍了七位第一流的近代物理学家的力学贡献,说明传统对于真正的科学进步是必不可少的。近代物理学和科学的革命性的变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传统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们所以能够有深厚的力学基础和卓越的业绩。和他们对力学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关。也说明这些物理学家从方法论的高度来了解力学的作用。正是基于对力学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推动他们在行动上去牢固打好力学基础并且做出卓越贡献。 我们在本文中又介绍了著名数学家的工作和力学的紧密联系。至于力学和和各门工程技术的密切关系,则更是不言而喻的。 归根结蒂,力学与物理和数学都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力学在各门基础学科中是更为基础的学科。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想在近代科学技术上达到相当的高度,没有扎实的力学教育、没有一定高水平的力学研究是不可能的。 N. 维纳著,郝继仁译,《控制论》,科学出版社, 1962 年,第 2 页
个人分类: 科技史|16074 次阅读|7 个评论
几位大物理学家的力学贡献
热度 3 武际可 2009-7-19 16:10
几位大物理学家的力学贡献 武际可 20世纪初,整个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科经历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的前夜,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这半个多世纪里,出现了为这一变化准备条件的许多科学巨人。由于这些物理学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名声很大,远远盖过了他们在力学上的贡献,所以在许多他们的传记或介绍中,大都不提到他们在力学上的贡献。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条件下,学力学的不知道他们曾经做过重要的力学研究工作,学物理的也不知道他们在力学领域中的耕耘。不过,仔细考察这些大科学家的经历,我们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不仅是在力学上有深厚的功底,并且在力学学科发展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的贡献。这里我们就来介绍其中属于英、法、德的七位,即 麦克斯韦、基尔霍夫、赫兹、开尔文、瑞利、汤姆孙和迪昂 。 英国物理学家 麦克斯韦 (JamesClerkMaxwell,1831-1879) 麦克斯韦在力学上的贡献至少有四项是奠基性的。即光弹性、求解杆系超静定结构的力法、线性粘弹性的本构关系和调速器的稳定性条件。 在1850年,他还只有19岁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题为《弹性固体的平衡论》的论文。文中讨论了若干个弹性力学的特殊问题,如三角形受力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精确解大半已为其他学者解出。他把这些解与利用光弹性方法测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符合得很好。所以后人认为麦克斯韦是以光弹性方法实际求解弹性力学应力场的第一人,也是光弹性仪器的实际发明者。 到19世纪末,光弹性方法迅速扩展成为测量应力方法的重要手段。 1864年麦克斯韦总结他关于桁架研究的一般结论。他已经可以区分静定与超静定桁架。对于静定桁架,麦克斯韦在前人的基础上简化了用作图的方式去求桁架的内力。对于超静定桁架,拱和吊桥等结构,麦克斯韦从能量法导出了解超静定结构的一般方法。大约在10年之后,他的这个方法为莫尔(O.Mohr,1835-1918)加以整理,给出规范的形式,这就是目前通用的力法,又称为麦克斯韦――莫尔方法。 麦克斯韦在流变学方面最早提出应力应变关系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并且引进了现今称为麦克斯韦粘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1712年,英国人钮可曼(ThomasNewcomen,1663-1729)发明了蒸汽机,但是由于速度无法自由控制,所以一直派不上大用场,只是在矿山抽水。到了大约1782年,英国人瓦特(JamesWatt,1736-1819)发明了离心调速器,蒸汽机的使用才迅速得到推广。离心调速器从18世纪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使用得很好。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蒸汽机的速度提高了,就出现了调速器不稳定的情况。这个问题最早引起麦克斯韦的注意,在1868年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并得到了一个稳定性的条件;在1876年俄国人维式涅格拉德斯基(1831-1895)又研究了这个问题,得到了以包含物理参数的不等式表示的稳定性条件。这些工作是关于动力系统运动稳定性的最早的研究。 此外他在数学上最早定义了向量场的旋度,他对陀螺仪、光学、彩色摄影、原子结构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麦克斯威在早期作了弹性力学与结构力学的研究之后,兴趣转向了光学、电磁学,他以综合提出控制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而出名。由于狭义相对论早先就是首先对控制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讨论引出矛盾才出现的。巧合的是麦克斯韦逝世的那一年恰好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出生。 麦克斯韦发展了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关于电磁场的概念,用一组偏微分方程把电场与磁场连接在一起。这组方程后来被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他用这组方程证明了电荷的振荡会产生电磁波。并且提出光也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这些看法后来都被实验所证实。 麦克斯韦185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1856年在阿尔伯丁被任命为教授,1871年接受剑桥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的聘任。在剑桥期间组建了卡文迪什实验室。该实验室对20世纪的物理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麦克斯韦在1857年对土星的光环进行研究时,他认为,如果光环是固体或液体的话,就会由于旋转时所受的引力和惯性力而破裂。只有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组成才会稳定的观点。随后麦克斯韦从微小颗粒的观点讨论气体,他考虑到分子不仅在各个方向上运动,而且在不同速度上运动,分子之间以及和器壁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的。由此和当时也讨论这个问题的奥地利物理学家玻耳兹曼(LudwigBoltzmann,1844-1906)同时创建了麦克斯韦-玻耳兹曼气体分子运动论。他并且认为温度是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有关的宏观物理量,从而给以前流行的热质说的热流动的说法最后的打击。 玻耳兹曼还设想,如果有两个盛有相同温度气体的容器,有一个小门连接起来,有一个妖精把门,当运动慢的分子到右边门就打开,运动快的分子到左边,门也打开,它们向相反的方向运动,门就关闭。这样左边的容器就会愈来愈热,右边的容器会愈来愈冷。这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设想。这个妖精被称为麦克斯韦妖。 德国物理学家 基尔霍夫 (GustavRobertKirchhoff,1824-1887) 基尔霍夫是德国一位律师的儿子,大约是在欧拉之后100年的人物。1842年他进入哥尼斯堡大学,他曾听过牛曼(L.Neumann)的课并被后者发现其卓越才能,推荐为最有希望的科学家。1848年获博士学位,1854年在海德堡大学执教。 他的主要成就在物理学方面。他第一个证明电脉冲是以光速传播的;最早发现光谱与化学元素的关系建立了光谱学,后人由此发现了若干新元素并且借以了解太阳与别的恒星的元素构成;最早提出理想黑体并进行了黑体辐射的实验,后人认为是对量子力学产生有很大的影响,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普朗克是他的学生,在他指导下进行过研究;他提出电路计算的规则,至今被称为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在固体力学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精确的板的理论。基尔霍夫在1850年发表了平板问题的重要论文,文章纠正了以往关于平板问题边界条件的错误。基尔霍夫采用虚位移原理推导板的边界条件,指出对于求解平板问题不需要三个边条件而只要两个边界条件便够了。他正确地求解了圆板的振动问题。 在建立平板问题的方程时,他假定:1)变形时垂直于中面的直线仍保持为直线,变形后还垂直于中面,2)中面的元素在变形时不伸长。这个简化平板问题的假设现今仍在使用,被称为直法线假设也称为基尔霍夫假设。 1888年,英国人乐甫利用基尔霍夫对平板问题的假设导出了弹性薄壳的平衡方程,至今这个假设被人称为基尔霍夫――乐甫假设。 他在弹性杆方面发展了欧拉的工作。他导出了大挠度杆的一般平衡方程。他说:当力作用在杆端时,这些方程与刚体绕固定点运动的方程相同。这个看法是基于在变形后杆的每一点,由单位切向量、法向量、次法线所组成的单位三面体,沿曲线弧上运动时,也产生如同刚体绕固定点运动的转动。这就是所谓基尔霍夫动力学比拟。最简单的一个情形便是单摆与受压杆在超过临界变形的情形,二者的积分都是椭圆函数。 基尔霍夫在1876年出版的《理论力学讲义》是理论力学方面的一本影响很大的教材,后来被多次再版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书中比较明确地定义力学是关于运动的科学,运动,即随时间的空间变化,也就是物质。 德国物理学家 赫兹 (HeinrichRudolfHertz,1857-1894) 赫兹在1889年继R.克劳修斯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1887年赫兹用自己设计的振荡器第一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证明了J.C.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性,后又研究电磁波的各种性质(反射、衍射、折射、形成驻波等),证实了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确立了电磁波和光波基本特性的等同性。1886~1887年,研究了共振回路理论、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阴极射线的性质等。赫兹曾多次获得意、法、奥、德等国科学院和学术团体的奖章和奖金,并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剑桥哲学学会等7个主要学术组织的通讯会员。为纪念他,人们以赫兹作为振荡频率的单位。 纵观赫兹一生的科学历程,像他的老师亥姆霍兹一样,他是严格地坚持将力学作为物理科学的共同基础,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所有物理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即物理学的任务在于把自然现象归结为简单的力学定律。但与牛顿的古典力学不同,赫兹是被称为无力力学运动学流派的拥护者,这一流派认为,一切物理现象都是运动着的重物在接触时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用力的概念作为解释的依据。赫兹对力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无力的力学》及1876年出版的《力学原理》等书中。赫兹最早将力学定律看作是发展着和变化着的事物,从而为突破近代力学的思想束缚作出了思想上的准备。 1883年初解决了长圆柱受集中力的解。1889年,赫兹说明了用球形物体与圆柱形物体相互挤压问题的实验结果。结论是如果挤压前在表面上涂以烟炱则表现接触面的轮廓为椭圆。他同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理论解。这个解现在人们还称为赫兹接触问题解。 1894年赫兹将力学系统区分为完整系统与非完整系统两类,对应于完整约束与非完整约束。后来开辟了非完整力学的研究。 英国科学家 开尔文 (lordKelvin即WilliamThomson,1824-1907) 1892年受封为开尔文勋爵。W.汤姆孙184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846~1899年任格拉斯哥大学自然哲学教授。1904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直至逝世。 在他的科学活动的早期在弹性力学中求解了在均匀各向同性无限弹性介质中受一集中力的解,这个解称为开尔文解。在流体力学中,他证明了在理想流体条件下,流体内部的涡量守恒定理,这个定理至今被称为开尔文定理。能量的概念虽然是由托马斯?杨于1807年早就提出的,只有经过Kelvin大力提倡和论证之后才为科学界普遍接受,他认为所有看得見的物理与化学现象,其背后有一个看不見的共通原則在引导着,这就是能量(Energy)。 他是热力学和气体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国际单位制中热力学温度单位中的开(尔文)氏温标即为纪念他而命名。他在1851年发表题为《热动力理论》的论文,给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Kelvin表述:我们不可能从單一热源取热,使它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所以后人称他为热力学之父。 开尔文一生贡献甚多,涉及电磁学,热力学,工程科学,电工仪表与测量,波动、涡流和以太学说、地球年龄的估计等,尤其是他负责敷设了大西洋海底电缆工程。在这项工程实施中,他研究了电缆中信号传播的情况,导出了信号传播速度减慢与电缆长度平方成正比的规律。他还研制成可提高仪器测量灵敏度的镜式检流计、可自动记录电报信号的虹吸记录器;设计制作了绝对静电计、开尔文电桥、圈转电流计等;建立了电磁量的精确单位标准,为近代电学单位标准奠定了基础。海底电缆的敷设成功不仅使英国在海底电报通信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还对现代大型工程的建设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最早获得液态氮。 开尔文1890~1895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896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名誉院士。   此外,汤姆孙还是一位卓越的教师和科研事业领导人,他还努力促进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提高,写出了几本出色的教材。其中与台特合著的《自然哲学教材》是一本涉及力学与热学以及物理的基础教材,影响很大。 英国科学家 斯特拉特.瑞利 (JohnWilliamStrutRayleigh 1842-1919) 斯特拉特.瑞利在31岁的时候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因此人们通常称他为瑞利勋爵。1865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剑桥大学,1873年被选入皇家学会,1879年他继麦克思威尔任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他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的前后,他自己有一个相当好的自费实验室。他的许多重要发现是在他自己的实验室中完成的。 瑞利最为著名的研究工作是在化学方面,他从各种不同的途径制备的氮经过测量发现从空气中制备的密度要大。这个实验导致了稀有气体的发现。并为此而得到了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瑞利研究工作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各种波动上。在电磁波方面,他得到了光的色散随波长变化的方程,并且证实了前人关于天空呈现蓝色是由于光被大气尘埃散射的观点。瑞利还求出了对应于黑体辐射波长分布的方程。此外他在研究声波、水波与地震波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计算振动频率中他提出了一种靠简化假定、将复杂问题化为单自由度问题的方法,此方法后来于1909年由李兹加以改进成为基于能量的近似计算方法,现在被称为瑞利-李兹法。 1877-1878年间,瑞利(JohnWilliamStrutRayleigh,1842-1919)发表了他的最重要的著作《声学理论》。这本书分两册出版,上册是关于弦、杆、薄和板的振动,下册是关于气体和固体声学的讨论,总结了至他为止的这方面的研究结果。1894年又出版了增订版。他第一次指出弹性体的表面波的存在,后人称为瑞利波。这本著作影响很大,它与乐甫的《弹性的数学理论教程》,一本是关于弹性动力学的,一本是关于弹性静力学的,成为弹性力学方面的互为补充的两本经典著作。 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孙 (JosephJohnThomson,1856-1940) 他1876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84年即瑞利任卡文提什实验室主任。汤姆孙最出名的工作是研究阴极射线,从而发现了电子。并且测量了电子的荷质比。断定电子是带负电的比原子小的基本粒子。由于这项研究开辟了亚原子领域的研究,为原子物理研究走出了第一步。另外他在气体导电方面开创性的工作使他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1908年被授予爵士称号。 汤姆孙在主持卡文提什实验室期间,大大推进了近代实验物理。他的继任者是20世纪原子物理大师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他的助手中有七位获得了诺贝尔奖。 与本文介绍的其他著名物理学家所不同的是,汤姆孙本人没有在力学领域中作出过出名的成果。不过他却写过一本对整个物理界影响深远的力学书:《动力学在物理与化学中的应用》(ApplicationsofDynamicstoPhysicsandChemistry,1888年伦敦出版)。这本书是作者在1886年在卡文提什实验室讲义基础上写成的。它虽然不能说是一本完全是力学方面的著作,但是对经典力学应用于近代物理和化学却是一本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作者在序言中说:建立两种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有两种模式;其中最明显和最有兴趣的是从现象的可靠的理论出发去询问和追踪它们之间联系的每一步。这只有在有限数目的情形是可能的,因此,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得不被迫借助于另一模式,它在方法上并不要求对所产生现象的机理有详尽的知识,我们要揭示的是,不管怎样解释它们,它们必是相关的,即存在一个必然联系到另一个。作者说,书中就是要应用一般动力学原则发展的方法以达到这一目的。 正是作者建立的这一套基于动力学的方法,武装了他的许多学生,他们进入原子物理的领域都作出重要的贡献。其中特别影响曾在他指导下进行过研究的泰勒(G.I.Taylor,1886-1975),是20世纪卓越的力学家之一。 法国物理学家 迪昂 (Pirre-Maurice-MarieDuhem,1861~1916) 迪昂的遭遇很悲惨,不但因为博士论文不被当时的学术权威承认,还因此失掉了教习资格。1884年法国物理学家迪昂(PierreDuhem)在热力学上进行公理化研究,用类似拉格朗日(J.Lagrange)在分析力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结果得到了后人称为化学势的概念,迪昂这项成就是对物理学、化学的巨大贡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完成了物理和化学的统一。 但是,迪昂从来没有得到过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就是因为坚持化学势的概念而丢掉了物理学博士论文被通过的机会,因为这个概念触犯了当时的法国化学权威贝特洛(M.Bethelot)。两年后,迪昂不得不用基本相同的论题,避开提及热力学这个贝特洛的领地,申请数学博士,才通过了答辩。得罪了学术权威贝特洛,贝特洛禁止迪昂在巴黎的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迪昂的学术生涯简直就是流放,但他的思想是不朽的,直到他去世多年,他的思想才被人们认识。他的1884年的未被接受的博士论文不仅对热力学势的系统应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以此为起点的一系列研究,也使他与范霍夫、奥斯特瓦尔德、阿累尼乌斯、勒?夏特利埃一起成为现代物理化学的奠基人。 迪昂在流体力学和弹性学上的贡献。集中反映在1891年,他出版的《水力学、弹性、声学》(两卷)的讲义,1896年出版的《变形体力学》,1903~1904年以两卷本出版的《水力学研究中。这些书对力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包含了关于纳维尔斯托克斯流体的一些开创性的探索成果,以及波在粘滞流体中的传播、考虑到稳定性和可压缩性的流体等课题的研究。他是非线性弹性力学和严格数学弹性理论的开拓者。 迪昂是现代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开创者之一。 迪昂1902年出版的《化学化合与混合:论观念的进化》和1903年出版的《力学的进化》中,特别是后者的第一编是自然哲学思想发展,说明各种观念是如何受到赞成、发展、又是如何被抛弃的,另一些观念是如何受到如何偏爱、变化,以及在转变中得以保留的。第二编是19世纪末的力学物理学的概观。迪昂当时已经看到,物理学急剧的、持续的、激动人心的成长已摇撼了古典力学的根基和古典物理学家的一些信念;由于纠缠到新的问题,力学赖以建立的基础的可靠性受到怀疑,它再次向新的领域进军。 迪昂实际上是单枪匹马地发现了中世纪的科学的历史,他对17世纪物理学和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史也作出了有深远意义的和独创性的研究。他运用大量的原始资料证明,科学的发展总是连续的,从而是进化的,伽利略的思想也是由许多早期的科学工作进化而来的,并不象伽利略本人和其他人认为的那样是最早的。为了充分说明这些观点,迪昂由静力学起源的研究开始了他的考察,结果形成了两卷专题著作《静力学的起源》(1905~1906年)。迪昂在书中追溯了静平衡原理从古希腊到拉格朗日的发展,他洞察到,近代科学诞生于公元1200年左右的中世纪,有的部分成果被15和16世纪的一群数学家抄袭,他们把这些作为他们自己的贡献加以发表。迪昂谴责这种智力上的腐败现象,他强调指出,传统对于真正的科学进步是必不可少的。 几点思考 1.传统对于真正的科学进步是必不可少的。近代物理学和科学的革命性的变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传统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首先是一位力学家,在力学领域中进行过开创性的研究,这些物理学的大师们深厚的经典力学的功底,为他们进入近代物理打下了基础。他们的经历说明了,在培养一代新人中,使他们牢固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们都是从事过力学教学,而且留有影响很大的教材,就是明证。 2.他们所以能够有深厚的力学基础和卓越的业绩。和他们对力学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关。他们从方法论的高度来了解力学的作用。赫兹认为:所有物理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即物理学的任务在于把自然现象归结为简单的力学定律。开尔文认为:我的目标就是要证明,如何建造一个力学模型,这个模型在我们所思考的无论什么物理现象中,都将满足所需要的条件。在我没有给一种事物建立起一个力学模型之前,我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如果我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个模型,我就能理解它,否则我就不能理解它。迪昂则从哲学角度论证需要重视力学的知识传统。正是基于对力学重要性的这种深刻认识,推动他们在行动上去牢固打好力学基础并且作出卓越贡献。 3.力学学科不仅在近代产业革命中发挥了理论指导的作用,而且在近代科学革命中也起了先导作用。如果说,这些大师们在进入近代物理领域时,有赖于他们的经典力学基础,那么,我们今天要在新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一显身手,也必须有坚实的经典力学与近代力学的基础。现在这些大师们已经远离我们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力学学科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要想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作出有分量的工作,尤其应当打好力学基础,其中包括力学在这一百多年内的重要发展。 4.当前有一些学校在考虑教学计划或专业设置时,认为基础是无关重要的,不断压缩基础课中力学的学时。在专业设置上,说什么尽量要现代化,要脱离那些传统的专业。这样做,似乎就是创新。这些大师们的经历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失掉了基础,不能把握已有的知识,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了解这些大师们的历史是有现实意义的。 这些学者的历史,本身就是很好的教材。
个人分类: 科技史|12877 次阅读|14 个评论
1920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100篇重要文献
热度 1 武际可 2009-4-12 16:12
1920 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 100 篇重要文献 武际可 在力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献浩如烟海。要在其中选择最重要的 100 种会有一定困难。为此我们确定以下两条原则: 第一, 时间限定在 1920 年以前。一方面是一战后这段时间还不够长,成果的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历史考验,另一方面是一战后各国政府介入科学事业,大量的科学成果很难用文献和书来表达。 第二, 范围包括原创成果和教材。其影响比较长远者。 即使是这样。在选择的取舍上仍然是有困难的,可以有不同的方案。更有一些重要成果,找不到原始文献,如风洞的建造、材料试验机的发明等。所以笔者选定的这 100 项文献也只是从一个方面反映力学学科的发展。 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 384BC - 322BC ) 1 .《论天》( On the heavens ),公元前 350 年完成,原文为希腊文。其中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论断,影响学界达千年。 阿基米德( Archimedes , 287BC - 212BC ) 2 .《论浮体》( On floating bodies ) part I , II ,原文为希腊文。最早系统讨论流体中物体的平衡问题。 3 .《论平面图形的平衡》( On the equilibrium of planes ) part I , II ,原文为希腊文,在 16 世纪之前只有手抄本流传, 16 世纪出版有拉丁文本, 1897 年出版英文译本。讨论杠杆原理与图形的重心。 托勒密( Ptolemy ,约 100-170 ) 4 .《大汇编》( Almagest ),原先以希腊文传抄,后出版拉丁文版。系统总结了前人的天文学知识,建立太阳系运行的托勒密体系。 希罗( Hero of Alexandria ,约公元 62 年前后) 5 .《气体力学》( Pneumatics ),原为希腊文。涉及真空、水与空气的压力、虹吸管、玩具和一种用蒸汽驱动的旋转机械。 6 .《力学》( Mechanics ),原为希腊文。介绍了有关运动、平衡和简单机械的知识。 帕普斯( Pappus Alexandrinus ,约 300-350 ) 7 .《数学汇编第八卷》 ( Mathematical Collection, Book 8 ), 1022 出版为希腊文, 1876 出版英译本。汇集了古希腊对力学研究的许多成果。 约旦努( Jordanus de Nemore ,约 1220 年前后) 8 .《重物的论述》( Liber de ponderibus ), 1533 年出版,拉丁文。讨论物体的平衡问题,包含有虚功原理的萌芽。 哥白尼( Nicholas Copernicus , 1473-1543 ) 9 .《天体运行论》(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elestium ), 1543 年出版拉丁文本。提出太阳系的哥白尼系统,并且从几何上加以严格的论证。 开普勒( Johannes Kepler , 1571-1630 ) 10 .《宇宙的和谐》( Harmonice mundi ), 1619 年出版拉丁文本。总结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 斯梯芬( Semon Stevin , 1548-1620 ) 11 .《静力学原理》( Staticae elementis ), 1586 年出版拉丁文本。是静力学体系完成的标志性著作。 默森 ( Marin Mersenne , 1588-1648 ) 12 .《宇宙的和谐》( Trait de lHarmonie Universelle ), 1627 年以法文出版。最早关于声音、音乐和乐器的著作,后人称默森为声学之父。 邓玉函( Joannes Terrenz , 1576-1630 )、王徵( 1571-1644 ) 13 .《远西奇器图说》, 1627 年,中文。一本最早以中文介绍西方力学知识的著作。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 1564-1642 ) 14 .《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The systeme of the world : in four dialogues wherein the two grand systemes of Ptolemy and Copernicus ), 1632 年出版意大利文本, 1661 年出版英译本。系统论证哥白尼系统,提出惯性运动的概念。 15 .《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Discourses and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s concerning twonew sciences ), 1638 年出版意大利文版, 1665 年出版了第一个英译本。总结了材料强度、自由落体和抛体的运动规律。 托里拆利 ( Evangelista Torricelli , 1608-1647 ) 16 .《论重物的运动》 ( De motu gravium ), 1644 年以意大利文出版。证明了孔口出流的速度与液高的平方根成比例 ,后人称之为托里拆利定理; 还叙述了在位置最低时,平衡得好,是平衡稳定性的最早提法。 波义尔( Boyle, Robert , 1627-1691 ) 17 .《关于空气的弹性及其效果的物理力学新实验》( New experiments physico- mechanicall, touching the spring of the air and its effects ), 1 660 年出版 , 英文。以系统的实验论证了气体的弹性。 帕斯卡( Blaise Pascal , 1623-1662 ) 18 .《论液体平衡和空气的重量》( Trait s de lequilibre des liqueurs et de la pesenteur de la masse de lair ), 1663 年出版,法文。总结和提出帕斯卡原理,并总结关于气压的一系列实验。 马略特( Edme Mariotte , 1620-1684 ) 19 .《论物体的撞击与碰撞》( Trait de la percussion ou chocq des corps ), 1671 年在法国科学院宣读, 1673 年以法文出版。总结了前人关于碰撞问题的实验,从中得出了动量守恒定律。 20 .《论水和其他流体的运动》( Trait du mouvement des eaux et des autres corps fluides ), 1686 年以法文出版, 1700 年出第二版。他是第一个研究流体阻力的学者,书中得到了流体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比例的结论。 惠更斯 ( Christiaan Huygens , 1629-1695 ) 21 .《摆钟论》( Horologium oscillatorium ), 1673 年,拉丁文。讨论了约束在圆上的质点运动规律,并论证了摆的等时性,提出等时摆的概念。 胡克( Robert Hooke , 1635-1703 ) 22 .《论弹簧》( de Potentia Restitutiva ,即 Lectures of springs ), 1678 年,拉丁文。研究了物体的弹性。 莱布尼兹(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 1646-1716 ) 23 .《笛卡尔的一个出名错误的简短证明》( Brevis demonstratio erroris memorabilis Cartesii ), 1686 年以拉丁文发表在 Acta Eruditorum (GM VI, pp. 117-23) 上。提出活力即后人所称的动能守恒定律。 牛顿( Newton, Isaac , 1642-1727 ) 24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Philosophia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 1687 年第一版, 1713 第二版, 1726 年第三版,拉丁文。总结经典力学的体系,证明万有引力下行星运行服从开普勒三定律。 雅科布伯努利( Jacob Bernoulli,1654 - 1705 ) 25 .《在不透明的非均匀介质光线的弯曲于求解问题》,( Problema novum, ad cujus solutionem Mathematici invitantur ) 1696 年发表在教师学报 ( Acta Eruditorum )上,拉丁文。最早建立的变分问题求解方法。 26 .《弹性梁弯曲的假设与证明》( Veritable hypoth se de la risistance des solides avec la d monstration de la courbure des corps qui font resort ), 1705 年刊登在巴黎科学院报上,法文。建立了梁的弯曲最早与实际接近的理论。 丹尼尔 伯努利( Daniel Bernaulli , 1700-1782 ) 27 .《流体动力学》( Hydrodynamica ), 1734 年完稿, 1738 年出版。总结出流体压强与速度的关系。后人称为伯努利定律。 欧拉( Leonard Euler , 1707-1783 ) 28 .《力学》( Mechanik ), 1736 年,德文。包括他对质点和质点组力学系统的一系列工作。 29 .《刚体运动理论》( Theoria motus corporum solidorum ), 1765 年以拉丁文出版。提出刚体运动的一般方程并解决了一种可积情形。 达朗贝尔( Jean le Rond dAlembert , 1717-1783 ) 30 .《论动力学》( Trait de dynamique ), 1743 年,法文。提出和总结了力学中的达朗贝尔原理和虚功原理。 31 . 《流体的阻力》 ( Essai dune nouvelle thorie de la r sistance des fluides ), 1752 年 , 法文。 提出理想流体中没有阻力的矛盾,后人称为达朗贝尔佯谬。 莫培督 ( Pierre de Maupertuis , 1698-1759 ) 32 . 《看来矛盾的事物 , 是一致的》 ( Accord de differentes lois de la Nature qui avaient jusqu ici paru incompatibles ), 1744 年以拉丁文发表在 Histoire de Academie des Sciences de Paris 上。最小作用量原理最早的一般陈述。 玻素( Charles Bossut , 1730-1814 ) 33* .《流体阻力的新实验》 (Nouvelles Experiences sur la r sistance des fluides),1777 年以法文出版。总结船体阻力实验得到的规律,开辟了船池实验的新领域。 拉格朗日( J.L.Lagrange , 1736-1813 ) 。 34 .《分析力学》( Mecanique analytique ), 1788 年在巴黎出版,法文。分析力学奠基性的工作。 库仑( Charles Augustin Coulomb , 1736-1806 ) 35 .《论简单机械》 ( Thorie des machines simples ), 1781 年以法文出版。最早给出了摩擦力所遵从的规律。 班锁 ( Louis Poinsot , 1777-1859 ) 36 . 《静力学原理》 ( Elments de statique ), 1803 年以法文出版。引进了力偶的概念、系统讨论了力系的简化 , 并且最终提出刚体的平衡的条件是力的主矢和主矩为零。 托马斯 杨 ( Thomas young , 1773-1829 ) 37 .《自然哲学讲义》( A course of lectures on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he mechanical arts ), 1807 年分两卷出版,英文。总结关于固体变形的实验结论,提出弹性模量,后人称为杨氏模量。最早提出能量的概念。 拉普拉斯( Pierre Simmon Laplace , 1749-1827 ) 38 .《天体力学》( M canique c leste ),共 5 卷 16 册,于 1798-1825 年间陆续完成,最早以法文出版。系统发展了围绕天体力学的一套数学方法,如势论、摄动法等等。 凯利( George Cayley , 1773-1858 ) 39 .《论空中航行》( On Aerial Navigation ), 1809 - 1810 年分三次在 Nicholson's Journal 上发表。文章开辟了从空气动力的角度探讨飞行的道路。 泊松( S.D.Poisson , 1781 - 1840 ) 40 .《力学教程》( Trait de mcanique ), 1811 年分两卷出版, 1832 年出改进补充版,法文。影响深远的一套理论力学教材。 41* .《弹性体的平衡与运动》( M morire sur l quilibre et le mouvment des corps lastiques ), 1829 年发表,法文。最早提出弹性体变形时横向变形系数,后来被称为泊松比。 纳维( Navier , 1785-1836 ) 42 .《论弹性体的平衡与运动》( Sur les lois de l quilibre et du mouvement des corps solides lastiques ), 1821 年发表在 Bull. Soc. Phlomath ( 177-181 ),,法文。最早提出弹性体运动的一般方程。 43* .《流体的运动法则》( M moire sur les lois du mouvement des fluides ), 1822 年提交的研究报告, M moriesde lAcad mie royale des sciences de lInstitut de France1823 年刊出( p.389 ),,法文。最早提出黏性流体的运动方程。 哈米尔顿( Hamilton , William Rowan , 1805-1865 ) 44 .《论动力学中的一个普遍方法》( On an general method in dynamics ) , 1834 年发表在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上( partII , pp.247-308 ),英文。 《再论动力学中的一个普遍方法》( On an general method in dynamics ) , 1835 年发表在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上( partI , pp.95-144 ),英文。两篇文章发展了分析力学,引进了后人所称的哈米尔顿函数和哈米尔顿方程。 傅里叶( 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 , 1768-1830 ) 45 . 《热的解析》( Thorie analytique de la chaleur ) 1822 年以法文出版。奠定了解热传导偏微分方程方程的基础,同时开始使用量纲分析。 卡诺( Sadi Carnot , 1796-1832 ) 46 .《论火的效率》( R flexions sur la puissance mortise du feu ), 1824 年出版,法文。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的开始。 柯西( Augustin louis Cauchy , 1789-1857 ) 47 .《弹性或非弹性固体的运动方程》( Sur les equations qui experiment les conditions d quations ou les lois du mouvement int rieur dun corps solide , lastique ou non lastique ), Ex. de Math. 160-187 , 1828 年以法文发表。总结了从 1822 年以后他关于弹性力学数篇论文的结果,建立了弹性力学平衡与运动的普遍方程。 科里奥利( Gustave Gaspard Coriolis , 1792-1843 ) 48 .《物体系的相对运动方程》( Sur les quations du mouvement relatif des systmes de corps ), 1831 年向法国科学院提出的研究报告, 1835 年正式发表。对旋转系统提出了一种由相对速度诱导的加速度,后人称为科氏加速度,由它产生科氏力。 格林( George Green , 1793-1841 ) 49 .《论在晶体介质中光的传播》( On the Propagation of Light in Crystallized Media ) , 1839 年发表( CPS, ,22pp )。论证了各向异性弹性介质的弹性常数最多有 21 个。 泊萧叶 (Jean Leonard Marie Poiseuille , 1797-1869 ) 50 .《流体通过细管运动的实验研究》( Recherches experimentales sur le mouvement des liqnides dans les tubes de tres petits diametres ) ,1841 年发表在 Compte-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eances de l'Academie des Sciences 上。泊萧叶从 1838 年开始进行管流实验, 1840 年总结出管流中的流动规律,后人称之为哈根-泊萧叶( Hagen-poiseulle )流。 焦耳( James Prescott Joule , 1818 1889 ) 51* .《论电磁的热效应和热的机械值》( On the Calorific Effects of Magneto-Electricity and on the Mechanical Value of Heat ), 1843 年在英国的一个协会上宣读。最早给出了热功当量。 雅科比( Carl gGustav Jacob Jacobi , 1804-1851 ) 52 .《动力学讲稿》( Vorlesungen ber dynamik ), 1842 与 1843 年雅科比在 Koenigsberg 讲课的讲稿,包含了他 1837 年关于把 Hamilton 方程变换到一阶偏微分方程的变换,后人称为 hamilton - Jacobi 方程。 1866 年由 Clebsch 出版。 罗素( John Scott Russell , 1808-1882 ) 53* .《关于波浪的报告》( Report on Waves ), 1837 年英文写成, 1844 年正式出版。报告中首次提到他在 1834 年观察到的,运河在开闭闸门时形成的浅水波可以不变形地传播很远,文中使用了孤立波名词,后来孤立波引起科学家们广泛的兴趣。 斯托克斯 ( George Gabriel Stokes , 1819 - 1903 ) 54 .《流体运动的内摩擦与弹性固体的运动与平衡》( On the theories of the internal friction of fluid in motion, and of the equilibrium and motion of elastic solids ) 1845 年发表在 Trans .Camb. Phil. Soc. 上( 8, pp. 287-305. ),英文。以与纳维不同的方法导出了黏性流体的运动方程,后人称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汤姆孙( Sir William Thomson 又名 Lord Kelvin , 1824-1907 ) 55 .《关于弹性体平衡方程积分的注记》( Note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of an elastic solid ), 1848 年以英文发表在 the Cambridge and Dublin Mathematical Journal 上( Feb. )。给出了各向同性无限弹性介质在集中力作用下的解,后人称为弹性力学的基本解或开尔文解。 基尔霍夫(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 1824-1887 ) 56 .《弹性板的平衡与运动》( Uber das gleichewicht und die bewegung einer elastischen scheibe ), 1850 年发表在 J.Reine Ange. Math. 上 ,( Crelle ) 40,51 。在直法线假设下给出弹性薄板问题与边条件的准确提法。 麦克斯威耳( James Clerk Maxwell , 1831-1879 ) 57 .《弹性固体的平衡》( On the equilibrium of elastic solids ), 1850 年以摘要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 Trans. Royal Soc. )上发表 .1853 年全文发表在 Trans. Royal Soc. Edinb 上( 20, 87-120 ),英文。开创了用偏振光进行光弹性应力测量。 拉梅( Gabriel Lam , 1795-1870 ) 58 .《曲线坐标及其应用》( Leons sur les coordonnes curvilignes et leurs diverses applications ), 1859 年以法文出版。书中系统讨论了曲线坐标,介绍了它们在弹性力学、热传导等领域的应用,书中还给出了弹性球壳变形的解。 圣维南( Saint Venant , 1797-1886 ) 59. 《论柱体的扭转》( De la torsion des peismes ) 1855 年以法文出版,总结了作者在扭转问题上的研究。阐述了后人所称的圣维南原理。 兰金( William Macquorn John Rankine , 1820-1872 ) 60* .《应用力学手册》( A manual of applied mechanics ), 1858 年出版,英文。总结固体强度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结果,提出以拉伸应力作为判据的强度理论,最早把能量与势能区分开来。 克莱博什 ( Rudolf Friedrich Alfred Clebsch , 1833-1872 ) 61 .《弹性体理论》( Theorie der Elastizitt fester Krper ), 1863 年克莱博什以德文提交哥尼斯堡大学( University of Knigsberg )的博士学位论文, 1883 年经圣维南翻译为法文出版,注释使原书扩大了 3 倍。书中着重讨论了杆的振动问题,其中的起始参数法,后人称之为克莱博什方法,后来发展成为传递矩阵法。 亥姆霍兹( Hermann Ludwig Ferdinand von Helmholtz , 1821-1894 ) 62 .《论力的守恒》 On The Conservation Of Force, 1863 出版德文本。总结了能量守恒定律的一般形式。 特雷斯卡( Henri Edouard Tresca , 1814-1885 ) 63* .《关于固体的流动》( Memoire us lecoulement des corps solides ), Pres. Par div. Savants 18 , p.733-99 , 1864 年发表。最早提出固体按照最大剪应力的屈服条件,后人称为特雷斯卡条件。 达西( Henry Philibert Gaspard Darcy , 1803-1858 ) 64 .《蒂间城市公共自来水,附注 D 》( Les Fontaines Publiques de la Ville de Dijon. Dalmont, Paris. 647 p. atlas , Note D ), 1865 年在达西去世后出版,法文。其中附注 D 是关于渗流的达西定律的原始文献。 克劳修斯( Rudolf Julius Emmanuel Clausius , 1822 - 1888 ) 65 .《热的机械理论基本方程的若干方便的形式》( ber verschiedene fr die Anwendung bequeme Formender Hauptgleichungen der mechanischen Wrmetheorie ), 1865 年以德文发表在 Poggendorffs Annale 上( 125 , 353-400 ), 1867 年以英文发表在 The Mechanical Theory of Heat 上( pp. 327-65 )。提出了熵的概念,总结出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波耳茨曼( Ludwig Boltzmann , 1844-1906 ) 66 . 《气体分子热力学的新研究》 ( Weitere Studien ber das Wrmegleichgewicht unter Gasmoleklen ) , 1872 年以德文发表在 Wiener Berichte 上 ( 66: 275370 )。从经典力学的观点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开辟解决不同层次物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新路径。 佛科 ( Jean-Bertrand-Lon Foucault , 1819-1868 ) 67 . 《佛科科学论文集》 ( Recueil des Travaux Scientifiques de Lon Foucault ), 佛科生前发表的论文 1878 年由 C.M. Gabriel 整理由佛科的母亲出版 , 法文。包含了 1851 年的佛科摆与 1852 年的陀螺仪的论文以及关于光速测量的重要论文。 卡斯提也努 ( Carlo Alberto Castigliano , 1847-1884 ) 68* . 《论弹性系统》 ( Intorno ai sistemi elastici ) 。 1873 年卡斯提也努提交图林理工大学 ( Polytechnic of Turin ) 的学位论文 , 其中包含了广泛应用于结构分析中被后人称为卡斯提也努原理的变分原理。 兰姆 ( Horace Lamb , 1849-1934 ) 69 .《流体动力学》( hydrodynamics ), 1879 年出版英文本,以后每版都有补充,兰姆生前共出了六版。在 1930 年之前是一本流体力学的百科全书。 柯瓦列夫斯卡娅( София Васильевна Ковалевская ,1850 - 1891 ) 70* .《刚体绕固定点旋转的一个问题》( .Sur le probl me de la rotation corps solide autour dun point fixe ), 1888 年应征法国科学院悬赏得奖论文。解决了刚体绕固定点运动的一种情形。 瑞利( Lord Rayleigh , 1842-1919 ) 71 .《声的理论》( Theory of sound ), 1877 年第一版, 1894 年第二版,英文。总结了弹性体振动的已有成果。发展了计算固有频率的方法。 雷诺( Osborne Reynolds , 1842-1912 ) 72 .《平行渠道阻力的实验研究情况》(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determine whether the motion of water shall be direct or sinuous, and of the law of resistance in parallel channels ), 1883 年发表在 Royal Society, Phil. Trans 上,英文。提出一个标志流体流动状态由层流向湍流变化的无量纲数,后人称为雷诺数,标志湍流研究的开始。 马赫( Ernst Mach , 1838-1916 ) 73 .《力学史评》( Die mechanik in lhrer entwicklung historisch-kritisch dargestellt ), 1883 年以德文出版,马赫生前出过六版, 1921 年有英文版。书中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进行了认真的批评,爱因斯坦称马赫为广义相对论的先驱。 74* .《通过空气投影的照相》( Photographische Fixierung der durch Projektile in der Luft eingeleiten Vorg nge ), 1887 年提交给维也纳科学院的研究报告。给出了通过纹影照相得到的超音速流动的相片和研究结果,是最早对超音速流动的研究。 赫茨 ( Heinrich Rudolf Hertz , 1857-1894 ) 75 .《关于弹性体的接触》( ber die berhrung fester elastische krper ), 1882 年发表在 Journal fue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 上( Vol. 92, pp. 156-171 )。提出并解决了两个弹性体接触的变形与应力分布问题,后人称为赫茨接触问题。 布森涅斯克 ( Valentin Joseph Boussinesq , 1842-1929 ) , 76 . 《应用势论研究弹性体的平衡与运动》 ( Application des potentiels l'tude de l'quilibre et du mouvements des solides lastiques . ) 1885 年以法文出版。是继圣维南的《柱体扭转》之后,在弹性力学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文献,书中利用势论解决了弹性力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半平面受集中力的问题、半无限杆的振动问题等。 汤姆孙( Sir William Thomson , 1824-1907 )台特( Peter Guthrie Tait , 1831-1901 ) 77 .《自然哲学教程》( Treatise on natural philosophy ), 1888 年以英文出版。总结从牛顿到当时的力学成果,特别对能量守恒给予注视。 阿培耳( Appell Paul , 1855-1930 ) 78 .《理论力学教程》( Trait de mcanique rationnelle ),共 5 卷, 1893 、 1896 、 1903 年出版前 3 卷,第 4 、 5 卷是 1920 年之后出版的。前 3 卷分别介绍质点的静、动力学;分析力学;连续体力学。是一套影响很大的力学教材。 乐甫( Augustus Edward Hough Love , 1863 - 1940 ) 79 .《弹性的数学理论教程》( A treatise on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lasticity ), 1882-1883 分两卷以英文出版,后多次再版。总结弹性力学成就,发展了薄壳理论。 80 .《地球动力学的若干问题》( Some problems of geodynamics ), 1911 年出版。总结了他从弹性力学的观点研究地球的一系列成果,如固体潮、地壳平衡与稳定性、地震波等,许多结果成为后来地球物理研究的基础。 庞加莱( Henri Poincare , 1854-1912 ) 81 .《天体力学的新方法》( Les Methodes Nouvelles de la Mecanique Celeste ),分别在 1892 、 1893 、 1899 分三卷以法文出版。书中包含他新发展的周期解问题、定性方法,还包含后来称为动力系统混沌的早期思想。 李亚普诺夫( Ляпу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 1857-1918 ) 82 .《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 Общая задача об устойчивости движения )。给出了运动稳定性的严格定义,并且给出了两种判别稳定性的方法。 科尔泰沃赫 ( Diederik Johannes Korteweg , 1848-1941 ) 德弗里斯 ( de Vries ) 83* .《论长波形状的变化》( On the change of form of long waves advancing in a rectangular canal and on a new type of long stationary wave ) 1895 年发表在 Phil. Mag. 上( 39:422-433 )。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波动方程,后人称为 科尔泰沃赫 - 德弗里斯方程 ( Diederik Johannes Korteweg - de Vries equation ) 。 白纳( Henri Bnard , 18801939 ) 84 .《加热薄层液体持续对流的漩涡胞》( Les tourbillons cellulaires dans une nappe liquide transportant de la chaleur par convection en regime permanent ), 1901 年发表在 Ann.de Chim.et de Phys. 上( 23:62-144 )。由实验发现在底部加热薄层流体对流产生的漩涡胞,后人称为白纳胞。 恰普雷金 ( Чаплыгин Серг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 1869-1942 ) 85 . 《论气体射流》 ( О газовых струях ), 1902 年作者提交莫斯科大学的博士论文。发展了亚声速气体射流流动理论。 齐奥尔科夫斯基 ( Константин Эдуардович Циолковский , 1857-1935 ) 86* . 《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 (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мировых пространств реактивными приборами ), 1903 年发表在《科学评论》 ( Научном обозрении ) 上。开始了火箭的理论与变质量力学的研究。 普朗特 ( Ludwig Prandtl , 1 875-1953 ) 87 * .《关于非常小摩擦下的流动》( ber Flssigkeitsbewegung bei sehr kleiner Reibung ) 在 August 12, 1904 于德国海德堡召开的国际数学家会上的报告 ,德文。开创了黏性流体的边界层理论。 巴金汉 (Edgar Buckingham , 18671940) 88 .《论物理上的相似系统》( On Physically Similar Systems: Illustrations of the Use of Dimensional Analysis ) , 1914 年发表在 Phys. Rev. 上( 4, p.345 ),英文。给出了定律,奠定了量纲分析与模型律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 ( Albert Einstein , 1879-1955 ) 89 .《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Zur elektrodynimik bewegter ), 1905 年发表在 Ann. Der Physik 上( vol.17 , p.897 )。德文。提出狭义相对论。 90* .《广义相对论基础》( Die grundlage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 tstheorie ), 1916 年发表在 Annalen der physik 上( vol. 49 ),德文。完整阐述广义相对论最早的论文。 茹柯夫斯基 ( Николай Егорович Жуковский , 1847-1921 ) 91* .《论附着的漩涡》( О присоединённых вихрях ),最初于 1905 年在莫斯科数学协会作报告, 1906 年由莫斯科大学出版。建立了二维机翼的升力理论。 科恩( A.Korn ) 92* .《关于弹性理论与转轴弯曲的不等式》( ber einige ungleichungen welche in der theorie der elastoschen und elektrischen schwingungen eine rolle spoelen ), 1909 年发表在 Akad. Umiejet Krakow Bulletin Int. 上( pp.705-724 )。给出了弹性力学能量正定性的不等式。 索末菲 ( Arnold Sommerfeld , 1868-1951 ) 93* .《对流动转变为湍流的解释》( Ein beitrag zur hydrodynamischen erkl rung der turbulent fl ssigkeitsbewegungen ), Atti del Ivcongress Internationale dei Matematici , Roma , III , 116-124 , 1908 年在罗马国际会议上报告, 1909 年文集出版。对层流稳定性的较早研究,所得到的非自共轭偏微分方程,后人称为 Orr-Sommerfeld 方程。 卡拉索夫( Г . В . Колосов, 1867-1936 ) 94* .《 复变函数在平面弹性的数学理论中的应用》 (Об одном приложений теории функций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переменного в плоской задаче математитеской теории упругости), 1909 年以俄文出版。开创了平面弹性力学问题的复变函数解法。 冯 卡门( Theodore von Karman , 1881-1963 ) 95 .《机械制造中的强度问题》( Festigkeitsprobleme in Maschinenbau ) ,1910 年发表在 Encyk. D. Math. Wiss. 上( IV, 311-385 ),德文。较早的薄板大挠度方程。 96 .《关于流体中动体的力学实验》( ber den mechanismus des widerstandes , den ein bewegter krper in einer fl ssigkeit erfhrt. Nachr. der K. Gesell. Der Wiss. Zu Gttingen,13:547-556 ), 1912 年以德文发表。首次证明了在流动中圆柱体后的尾涡以交错排列时是稳定的,后人把这种尾涡称为卡门涡街。 冯 密泽斯 ( Richard von Mises , 1883-1953 ) 97* .《塑性变形固体的力学》( Mechanik der festen krper in plastischdeformablen ) 1913 年发表在 Zustand , Gtt.Nachr. 上( 582-592 )。提出固体在一定应力状态下的一种屈服条件,后人称为密泽斯条件。 伽辽金( Борис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Галеркин , 1871-1945 ) 98* .《在某些杆与板平衡问题中的级数》( Стержни и пластинки. Ряды в некоторых вопросах упругого равновесия стержней и пластинок ), 1915 年发表在 Вестник инженеров 上( т. 1, p.897-908 )。提出一种直接离散的近似方法,后人称之为伽辽金方法。 诺特( Emmy Noether , 1882-1935 ) 99 .《变分问题的不变量》( Invariante Variationsprobleme ), 1918 年发表在 Nachr. d. Knig. Gesellsch. d. Wiss. zu Gttingen, Ma th-phys. Klasse 上 (p. 235-257 ) 德文。论文给出两个关于动力系统的不变量定理,对 20 世纪力学和物理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格里菲斯 ( Alan Arnold Griffith , 1893-1963 ) 100 .《固体的流动与断裂现象》( The Phenomena of Rupture and Flow in Solids ) 1920 年刊于 Philos. Trans. R. Soc. London A ( 221 , 163 ), 英文。断裂力学的最早文献。 致谢 :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172002 项目的资助,特致谢意。 注 :本文最早发表在 2005 年 10 月 4-7 日,第二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讨论会。并收入文集《古今力学思想与方法》,现略有改动。 本文作者,花了几年的功夫,在收集这些文献。至今只有序号上打星号的文献尚缺。有哪位同好见到尚缺的文献能够提供线索,不胜感谢。
个人分类: 科技史|13062 次阅读|2 个评论
135年前的理论力学教材:The Elements of Natural Philosophy
Mech 2009-3-1 14:39
1 引言 力学教材的变迁也是力学史内容 。本文拟考察一本历史上的力学教材 ,该书的作者是 Lord Kelvin 和 Tait 。今年也恰是该书的主要作者 Lord Kelvin 逝世 100 周年。就该书的题材而论,比较接近现在的理论力学教材。当然,内容和表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Lord Kelvin 和 Tait 在 1867 年发表 Treatise on Natural Philosophy ,该书当时对后代的物理学家有重要影响。因此,该书被列入 1920 年前力学史上最重要的 100 篇文献之一 。随后,他们主要采用该书中数学比较少的内容,编写了教材 The Elements of Natural Philosophy 于 1872 年出版。供大学低年级学生用。本文介绍该书的作者和内容,并分析该书特点。 2 作者简介 William Thomson (1824-1907) 是英国物理学家。 1845 年在剑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在巴黎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Henri-Victor Regnautl 的实验室工作, 1 年中发表 12 篇科学论文。 1846 年至 1899 年任 Glasgow 大学自然哲学教授。建立了英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866 年因主持首条越大西洋电缆被 Victoria 女皇授予骑士爵位。 1890 至 1895 年任皇家学会主席。 1892 年成为勋爵,故又名 Lord Kelvin 。一生发表 600 多篇论文,并有几十项专利。 Peter Guthrie Tait (1831-1901) 是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1852 起历任剑桥 Peterhouse 学院的研究员和讲师, 1854 年任剑桥 Queens 学院的数学教授。 1860 年起任 Edinburgh 大学自然哲学教授。他的学术工作包括氧气和其它气体放电效应、四元数、热电和热对流。除与 Thomson 合作的专论和教材外,还著有 Elementary Treatise on Quaternions (1867), The Unseen Universe (1867 with Balfour Stewart), Introduction to Quaternions (1873) 和 Paradoxical Philosophy (1878 with Balfour Stewart) 3 内容简介 该书分预备知识和抽象动力学两部分。 预备知识共分 4 章。主要篇幅是前两章,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学中针对点的曲线运动引入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并分析了匀加速运动;也引入了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概念,但没有采用刚体模型,而是用动点与固定点连线的方式;用几何的方法讨论了简谐运动及其叠加;具体讨论的旋轮线等多种动点轨迹;最后通过例子解释了自由度和约束的概念。动力学开始讨论质量、动量、动量变化、动能、动能变化、惯性、力、测量及单位制等基本概念;定义了力的分量,并用几何方法导出了质心公式,并引入了重心概念,还建立了惯量矩的概念;介绍了力矩和力偶的概念;简略提及了虚速度和虚功率 ( 作者称为虚矩 ) ,但认为只是牛顿理论的劣等替代品 (inferior substitutes) ;定义了功和势能 的概念;随后详尽地阐述了牛顿三定律,作者称为公理,并且附上了拉丁文,特别是作者对牛顿第三定律作了导出 DAlembert 原理的诠释;随后由牛顿第二、三定律导出了质心运动定理,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等;又详细地建立了功能原理,包括推导了虚功定律;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能量关系综合运用于冲击和碰撞问题;从能量的观点阐述了 Hamilton 的变作用量原理;最后比较详细地讨论的稳定性和振动问题。第三章实验很短,除些有哲学意味的议论外,阐述了误差的处理。第四章测量和仪器更短,涉及时间空间的单位,以及具体测量仪器。 第二篇包括三章。第五章是非常简短的引论,讨论刚体和不可压缩流体模型及其局限,同时也阐述了分析力学问题的模型化方法。第六章是质点的静力学并讨论吸引。给出力系平衡的条件是力多边形封闭;然后具体讨论各种不同情形平面力合成与分解的几何方法;再用投影法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随后用空间坐标来处理空间力的合成与分解;最后从力的合成角度计算不同几何体的吸引力。第七章是固体和流体的静力学。先用几何方法计算两个平面平行力的合成,然后推广到空间多个的情形;然后定义了力偶并证明了力偶的性质;讨论了力系的简化;叙述刚化公理,并以此分析多种具体刚体系统的平衡;从悬链线开始讨论变形体的平衡问题,详细分析了弹性丝的平衡,包括弯曲和扭曲,提及 Kirchhoff 比拟;讨论了非静定问题的处理;分析了正六面体微单元的受力特点,导出剪应力互等;说明了 Green 的需要 21 个弹性常数的观点,引入了均匀性和各向同性并说明相应的弹性常数数目,最后定义弹性模量;详细地阐述了 St. Venant 棱柱扭转问题的解答;固体平衡问题已讨论梁的弯曲结束;流体问题的讨论从定义理想流体开始;随后分析了流体的压力,对不同几何形体,计算了压力的合力和主矩;讨论了漂浮物体平衡及其稳定性;还分析了匀速旋转均匀不可压缩流体的平衡及其稳定性。 4 若干特点 该书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物理概念的清晰,而尽可能使用简单的数学工具。主要内容都是代数、几何和三角的方法讲解,直到最后流体压力部分才用了多重积分。作者这样做不仅是从教学上考虑,而且他们认为证明方法的简化不仅表明对学科认识的深入,而且也是进一步发展最可信的保证。 该书通俗地阐述了当时比较新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的工作。例如,作者在动力学部分比较简略地介绍了 Hamilton 的工作,在变形固体和流体平衡部分多处引用作者 Thomson 的工作。 与现代的教学内容比较,静力学部分实质性差别不大,毕竟静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在 1803 年 Poinsot 出版《静力学原理》后基本完成 。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也具备现代的雏形,因为在 1788 年 Lagrange 出版《分析力学》特别是在 1834 年 Hamilton 发表他的方程后,经典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也完成了。运动学主要只包括现在点的运动部分。总体上,关于刚体和刚体系统的内容很少,这显然是与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作者竟认为力学 (mechanics) 是误用,应该叫动力学 (dynamics) 。按牛顿的本意,力学是关于机器的科学及其制造的艺术 (the Science of Machines, and the art of making them) 。而现在所称的动力学为动理学 (kinetics) ,动理学的用法在北美的工程力学教材中仍然使用。在哪些教材中,动力学包括运动学和动理学两部分,而与静力学并列一起构成工程力学。 参考文献 武际可 . 力学史 . 重庆出版社 , 2002 武际可 . 1920 年前力学发展史上的 100 篇重要文献 . 力学与实践 , 2006, 28(6): 85-91 W. Thomson, P. G. Tait. The Elements of Natural Philosophy. New York: Prometheus, 2002 发表于《力学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技术 ¾ 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 ( 兰州, 2007 年 7 月 4-6 日 ) 论文集》 ( 郑晓静 , 周又和 , 王省哲主编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2007): 313-316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6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论力学》绪论
Mech 2009-2-26 17:39
§ 0.1 理论力学的内容 力学是描述和预测固体和流体位置和形状随时间变化的科学。 位置和形状的变化也被称为机械运动。位置和形状 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包括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的运动。更复杂的变化形态,如物理、化学乃至生物活动,也包含位置和形状的变化。同时,位置和形状变化也是工程系统中广泛存在的运动形态。对不同类型位置和形状变化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力学分支。力学虽然起源于物理学,但它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物理学的内容。由于在工程问题中应用的广泛性,力学在工程技术的推动下按自身逻辑演化,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力学属于技术科学的范畴,是许多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又在广泛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不论是历史较长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机械工程、船舶工程等,还是后起的航空航天工程、核技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都愈来愈多地需要力学的支持,而有些就是在力学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力学同时也是一门基础科学,阐明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力学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自然界和工程系统中的物理现象,并以此作为工程应用的基础。 作为一门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涉及力学的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概念,定律和定理,是其它各门力学分支的共同基础。同时,理论力学也是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为建立与力学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论力学主要研究质点和质点系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质点是只有质量没有体积的几何点。当所研究对象的运动范围远远超过它本身的几何尺度时,其形状对运动的影响极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该研究对象可以简化为质点。有限或无限个有某种联系质点构成的系统称为质点系。刚体、变形固体、流体等都可以看作质点系。对于那些在运动中变形极小,或虽有变形但不影响其整体运动的系统,可以完全不考虑其变形而认为系统中各个质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这种不变形的质点系称为刚体。由多个刚体组成的系统称为刚体系。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 理论力学的特点是要求建立运用理论知识对从实际问题,特别是工程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所谓力学模型就是对自然界和工程技术中复杂的实际研究对象的合理简化。质点和刚体都是基本的力学模型。对实际物体简化为何种力学模型,取决于问题的性质。例如,分析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运动时,由于航天器的尺寸远远小于轨道半径,可以将航天器简化为质点。相应地,研究小卫星编队飞行时,编队飞行的小卫星可以简化为质点系。但在分析航天器绕质心转动的姿态运动时,需要将航天器简化为刚体。对于带有挠性太阳帆板的航天器,刚体模型仍过于简化,不能正确反映问题的实质,需要引入更复杂的模型。 理论力学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静力学主要分析系统平衡时所受力系应满足的条件,也讨论系统受力分析,以及力系简化的方法。运动学仅从几何角度分析系统的运动,如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而不考虑引起运动的物理原因。动力学分析系统的运动与作用于系统的力系之间的关系。静力学中所涉及的静止和平衡是运动的特殊形态。因此,也可以认为静力学是动力学的一种特殊情形。但由于工程技术的需要,静力学已积累了丰富的内容,成为理论力学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 0.2 理论力学发展简史 理论力学的早期发展是作为物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墨翟便对力和重心的概念作了初步的解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分别在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前三世纪总结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经过人类对力学认识的不断深化的漫长过程, 16 世纪后期伽利略正确地认识了惯性和加速度概念,提出了运动相对性原理。开普勒分析了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而在 1609 年和 1619 年提出行星的运动定律。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1687 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描述宏观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即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牛顿力学基本原理的无数次检验证实,对于速度远远小于光速和系统作用量 ( 动量 位移或能量 时间 ) 远大于普朗克常数的运动物体,牛顿定律具有高度正确性。 18 世纪以后,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提出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促进了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渐渐地,力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在动力学发展的同时,静力学也在相对独立地发展。静力学的发展始终与实际工程问题相关。斯梯芬 1586 年论证了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力的分解、合成与平衡由较系统的认识。伐里农在他 1687 年出版的《新力学大纲》首先对力矩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作出科学说明。在该书 1725 年最后版本中,首先使用了“静力学”一词。伐里农在静力学中的重要工作还有得到了空间任意力系可以简化为主矢和主矩的结论。力系的简化和平衡的系统理论,即静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潘索在 1803 年出版的《静力学原理》中完成的。书中提出力偶的性质,完善了任意力系简化理论,明确了静力学平衡条件是主矢和主矩为零。 前述静力学的理论体系是以矢量为基本研究工具。静力学问题的研究还可以从能量观点进行,其核心结论是虚功原理。虚功原理的基本思想早在 1608 年斯梯芬研究滑车平衡时就已萌发。 17 世纪伽利略研究斜面上重物的平衡时也产生类似的思想。 1725 年约翰 × 伯努利提出虚功原理的一般表述,但没有任何证明。 1788 年拉格朗日首先以滑轮系统的研究为基础给出该原理的物理证明,繁复而不严密。 1798 年傅立叶给出几何证明,在其中分析了单独的几何约束。 1803 年潘索采用傅立叶的方法,对若干有实际背景的约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806 年安培给出了虚功原理的证明,在其中定义了理想约束并说明常见约束均满足该定义。该证明在现在的一些理论力学教材中仍沿用。 就运动学而言,在伽利略提出加速度概念后, 1673 年惠更斯考虑了点在曲线运动中的加速度。刚体运动学的一般理论是由欧拉建立的。他在 1765 年出版的《刚体运动理论》中,明确了刚体定点有限转动等价于绕过定点的某一轴的转动,刚体的定点运动可以用三个角度描述。 1830 年,夏莱证明了刚体一般运动是以刚体上某点为基点的平行移动和相对通过该基点的轴的转动的合成。该结论的平面特例早在四世纪被古罗马的帕普斯所知,他的书中证明了平面图形的位移可以分解为平移和转动。 1835 年,科里奥里指出在旋转参考系中存在附加加速度,并于 1843 年给出相关证明。 1834 年,安培提出“运动学”一词,并建议将运动学作为力学的独立部分。 动力学的发展也是沿矢量和能量两条路径进行。虽然矢量的概念在后来才正式定义,矢量方法的精神开始于在碰撞问题研究中动量概念的引入。 1644 年,笛卡儿引入了动量概念,虽然他不理解动量的矢量性质。 1677 年,马略特利用前人的碰撞实验证明了动量守恒定律。 1687 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对单自由质点而言的动力学矢量方法的完成。在 18 世纪,随着机器生产的迅速发展,要求对构成机械系统的受约束质点系和刚体进行动力学分析。 达朗贝尔考虑受约束质点的运动。在 1743 年出版的《动力学》中,他首先区分了外力和内力而内力可以互相抵消,因此有效力静态地等于外力,该结论被称为达朗贝尔原理。该原理将约束归结为力的作用而提供了解决受约束质点系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1758 年,欧拉建立刚体的动力学方程,将矢量方法应用于刚体动力学。 动力学的能量方法始于 1669 年惠更斯在研究碰撞问题时事实上得到活力 ( 动能的两倍 ) 守恒。 1686 年, 莱布尼兹建立动能定理的雏形,导出活力变化与力按距离作用的关系。 1807 年,杨首先使用了“能量”一词。动能定理的现代形式是在 19 世纪 20 年代才由科里奥利明确引入功的概念后才建立的。动力学发展的里程碑是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 (1788 年初版 ) ,其中总结了从能量观点对受约束质点系运动的研究成果。他引进可完全描述系统运动状态的广义坐标,并建立了用系统动能表示的动力学方程,现在称为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的工作的特点是引进标量形式的广义坐标、能量和功,完全摆脱了以矢量为特征的几何方法。应用拉格朗日方程于受约束机械系统可以避免系统内理想约束力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矢量方法面临的运动方程中出现大量未知约束力的困难。 19 世纪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动力学沿着矢量和能量路径继续发展,但这些内容已经超出理论力学课程的范围。对力学史的全面论述可参见有关专著。 理论力学的发展简史表明,相关力学的研究起源于观测和实验,在发展过程中与数学同步发展,将物理理论系统地表达为数学抽象的简洁形式。理论力学的发展也与工程技术的需求密切相关。 § 0.3 理论力学的学习方法 理论力学课程讨论物理现象,具有物理科学的特点;理论力学又与数学中的矢量运算,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关系密切;同时是工程专业后续课的基础。理论力学的基础是物理中的力学部分,因此课程不依赖经验和独立观测。由于系统完整,逻辑严谨,演绎严密,理论力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数学课程的特点。同时,理论力学又不是抽象的纯理论学科,而是应用学科。事实上,对多数工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从纯数理学科过渡到专业课程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与工程技术有关的第一门力学课程。 基于理论力学的上述特点,学习该课程时应注意下列问题。首先,理论力学系统性强,各部分联系紧密。学习时应循序渐进,及时解决不清楚的问题,以免影响后面内容的理解。其次,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注意各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主次分明。注意各相关章节间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注意有关公式推导的根据和关键,其物理意义及应用条件和范围。注意有关概念的来源、含义和用途。第三,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从工程实际中抽象出力学问题,应用理论力学知识对提炼出的力学问题进行数学描述,并求解相应的数学问题。在分析中,既要作定性的分析,又要作定量的计算。最后,做习题是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基本训练。做题前应复习有关内容,以达到应有效果。要注意例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从中受到启发,但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做题时如果发现有的内容还没有透彻理解,应该再次复习,进一步掌握。推导和计算要一丝不苟,数值计算结果要有恰当的有效数字。这样,通过习题可以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如上所述,求解习题是理论力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理论力学的习题求解也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难点。这里在进一步叙述理论力学习题求解的一般过程。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把所研究的系统从所在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在静力学和动力学中,需要画受力图以明确系统受力情况。第二,用数学公式表达描述研究对象特性的物理或几何关系。在静力学中,主要是平衡方程。在运动学中,是运动质点或刚体的运动方程。在动力学中,是动力学方程的矢量或能量表达。用不同的方法可能导出形式不同的数学公式,它们将导致相同的结果,但求解难易程度可能存在差别。第三,求解数学方程。静力学中主要是线性代数方程组,偶尔也涉及非线性代数方程。运动学包括求导运算和矢量方程的求解。动力学中可能涉及代数方程,也可能涉及微分方程,这些方程可能是线性也可能是非线性的。最后,分析结果的物理意义及合理性。如果所得到的不合理,需要重新核对前面 3 个步骤。总之,一旦将问题清楚地表述,必须严格依据理论力学中的相关原理和公式进行分析而得到问题的解答,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任何个人直觉和想象力。当然,校核答案时需要常识和个人经验。 只要方法适当,经过不懈的努力,学生完全可以达到理论力学课程的要求: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定理和公式并能灵活应用,了解一些力学研究和应用的基本方法。
个人分类: 著述前言|7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