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发传染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界应该放弃偏见:新冠病毒被发现前一个月我们就吹响了警哨!
qujiangwen 2020-3-29 15:10
2019 年12月中下旬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目前全国已累计确诊超过8万人,死亡3000多人,这是继2002年SARS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本土再次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已于2020年1月31日宣布该事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于3月11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性大流行”。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冠肺炎病毒的起源、传播及演变备受关注。而围绕这些问题,科学界也出现了很多争议的声音。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科学界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什么会在2019年出现?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爆发?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哪些因素促进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需要与包括对环境感兴趣的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对话和合作。由于目前的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类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所以为了找到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的奇怪的“新常态”或新的因素,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实际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是可以预测的。 近些年来,我们的科研团队一直从事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和发生机制研究,并且提出了“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太空射线学说 ”。 2019年11月25日,中英澳日本的科学家联合( 本人作为通讯作者 )在 Current Science 上发表了 SpaceWeatherandPandemicWarnings? 的论文,并明确指出, 由于太阳黑子活动处于近100年最弱的时期,全球宇宙射线大幅增强,并紧急提醒全球接下来几个月很快会出现新的病毒并引起大流行,公共卫生部门必须提高警惕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并提前发布了预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验证了该预警的准确性 。 论文见: Space weather and pandemic warnings.pdf 这几天,似乎我们的理论和相关的研究论文在全球持续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陆续有外国学者通过电子邮件跟我保持沟通。我给他们的回复中明确提到:科学界和一些传统期刊仍然拒绝接受我们的理论。因此,我们的论文只能发表在一些不太重要的期刊上。如果科学界能够尽早关注和认可我们的理论,或许全球就可以避免今天的新冠病毒大流行。 我们的这篇通信论文,当初投到一些高影响因子以及传统期刊上,编辑都不愿意接收。只有 Current Science 最有远见,感谢他们的编辑! 吃一堑,长一智。面对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面对疫情引发的严重的政治经济影响,科学界是不是该反省点什么了? 请大家关注: 武汉不明原因肺炎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预测预警的一次成功验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212902.html Dear Prof. J Qu, I read with interest yourcorrespondenceSpace weather and pandemic warning? published in Current Science, Vol.117, No.10, 25 November 2019. You have mentioned, On the basis of this data, there appears tobe a prima facie case for expectingnew viral strains to emerge over the coming months and it would be prudent for Public Health Authorities the world over to be vigilant and prepared for any necessary action. I wonder if the if the present endemic of Corona-19 viru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olar minimum of the 24th cycle, which had the deepest sunspot minimum for a century, with more spotless days per week than in previous minima. Kindly share your views on this. Thanking you, Murthy. 尊敬的曲教授:, 我饶有兴趣地阅读了你写的通信论文“太空天气和大流行警告?”,发表于《当代科学》,第117卷,第10期,2019年11月25日。你已经提到,“根据这一数据,似乎有一个初步证据表明,预计未来几个月将出现新的病毒株,世界各地的公共卫生当局应保持警惕,做好采取任何必要行动的准备”。我想知道,目前流行的Covid-19病毒是否可以归因于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最低值,“近一个世纪来太阳黑子活动最弱的时期,每周的无黑子数比以前的最低值还要多。” 请分享你对此的看法。 谢谢你, 默西 另一个外国学者昨天的来信: Dear Dr. Qu, My name is Thom, I am a physicist but interested in all kinds of science. I just accidentally came across your recent paper predicting a pandemic in the coming months back in November 2019: https://www.currentscience.ac.in/Volumes/117/10/1554.pdf So, I got interested and read your other paper: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rmv.1887 In this paper, you speak about influenza pandemics, but I believe everything you state there should largely also apply to coronaviruses, does it not? Best, Thom 我回复以后,该学者的再次回复: Dear Qu, Thanks a lot for your answer and paper. I hope for you that your ideas will receive the attention that they deserve. I can tell from the journals you choose for publishing some of your studies that you probably have a very difficult time to publish your ideas in standard journals, which is a shame. There is, unfortunately, a strong bias in science against out-of-the-box hypotheses. I wish you good luck for your future. Best, Thom 尊敬的曲博士:, 非常感谢你的回答和论文。我希望你的想法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可以从你选择出版的一些研究期刊上看出,你可能很难在标准期刊上发表你的想法,这是一个耻辱。不幸的是,科学界对“盒子之外“观点有强烈的偏见。 祝你未来好运。 最好的 Wick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蝙蝠与病毒:新发传染病新领域
cdcldb4595 2020-2-25 13:39
《Bats and Viruses a new Frontier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蝙蝠与病毒 :新发传染病的新领域)一书,由美国克里斯托弗·考勒德和奥大利亚王林发为主编,8个国家(美国、奥大利亚、中国、法国、德国、英国、新加坡、印度)32位科学家参编,14章405页, 2015 年美国 John Wiley & Sons出版。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必须重视开展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工作?
热度 1 qujiangwen 2018-11-16 10:44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和 2015 年发生的寨卡病毒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全球发现新病原体的能力还很不足,若要快速有效地应对新发和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突发疫情,必须建立发现新病原的预警技术体系和新病原学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和发现新病原的工作。 在新发传染病的传播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以目前的基础和技术,尚无法预测下一场大范围流行病何时何地暴发。如果去尝试在宏观上预测,就需要对不计其数的病原体进行全面检测,但是这种做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实际操作中是不现实的。最现实的防疫秘诀是, “ 基础进步,技术则进步 ” 。这个 “ 基础 ” 指的是,充分理解什么样的关键因素是值得去监测的,以及如何能在一种流行病在局部开始传播前、就在局部地区检测到它,如何在其转为大规模流行疾病前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如何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确定病原体的种属及其变种,尽快推出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方法或药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对未来可能暴发的传染病进行有效预测,至少可以做到充分预警,使应对疫情的动作能够迅速及时。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新发病毒传染病在全球的不断出现,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这些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什么会在此时出现?为什么会在一些特殊的地域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和预警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对话和合作。由于目前的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以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为例,关于流感大流行起因的问题,人们曾经进行过许多猜测:最早认为是天上星星的影响引起的,接着又认为与气候不正常有关,以后又推想来自沼泽地的毒气。到了 19 世纪末,关于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说法已找到了肯定的依据。人们又从许多流感患者的咽喉部发现了溶血性流感杆菌。于是有人就认为流感的病原是溶血性流感杆菌。直到 20 世纪初,科学家才把制造流感的真正 “ 凶手 ”— 病毒 “ 捉拿归案 ” 。 1930 年,美国人索普成功地从猪体内分离到了 猪流感 病毒。接着英国人史密斯等参照索普的方法,于 1933 年首次从流感病人中分离到了流感病毒 ( 后定名为甲型流感病毒 ) 。然而学术界对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有很大的争议,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学说:包括(一)突变选择学说,又称自然选择学说,认为新亚型是由旧亚型经过一系列突变,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机体自然筛选形成的新种。该学说认为流感病毒的大小变异都是人群免疫压力造成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为何量变必然导致质变,还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认为量变是在决定两种表面蛋白的基因某一部位上的改变,在多年不断变换之后达到极限,因而突变必须转移到另一部位上,从而引起抗原空间结构的根本改变。另一种认为流感病毒基因上有许多隐性基因,决定着不同亚型的抗原性,原来的显性基因关闭,隐性基因开放成显性,形成了另一亚型。突变选择学说又分 2 个支派: 1 )无止境变异学说:机体是受流感病毒感染后,产生免疫力以消灭病原,同时防御和抵抗相似病原的再感染,使病毒发生变异,否则被淘汰,病毒发生变异后再次获得感染机体的能力,病毒得于不断地无止境地变下去。 2 )重复循环学说: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不是无止境的,而是重复循环的。此学说的主要根据是血清学调查得出。(二)动物源学说。该学说有三个观点, 1 是新亚型来源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突变而获得对人的致病性; 2 认为新亚型是人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的; 3 认为老的人类流感在人间消失后转入某种动物中保存下来,在一定条件下又引起人间的流行。(三)潜伏感染学说。该学说认为流感病毒能在动物或人群中以不易发现的传播方式潜伏下来,或流感病毒的基因与宿主细胞的基因整合在一起,或潜伏在患某些特殊疾病和有免疫缺损的病人中,受到一定条件的刺激时,又在人间造成流行。(四)气候突变学说,又称寒潮诱发学说,该学说指出流感的流行是由于寒潮所诱发。流感的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发,其原因,一方面是寒潮袭击后,日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气温相差较大。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往往不能适应气候的突然变化,因而突然着凉,诱发流感。另一方面,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鼻黏膜与口鼻腔的局部温度可降至 32℃ 。这样的温度很适合流感病毒的复制繁殖。与此同时,由于鼻咽部血管收缩,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更为流感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五)飞禽传播学说 : 该学说认为传染源是飞禽,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规律,每当流感在人群中发生大流行之前,流感病毒总是先在飞禽之中广泛传播。由于气候变化和寻找食物等原因,飞禽需要进行季节性的迁徙,这时它们便成为造成人类流感流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实验表明,飞禽对流感病毒十分敏感,它们比人类察觉流感大流行的时间往往要提前,因此,有人称这些飞禽为流感的 “ 预报者 ” ,起到帮助人们提早掌握流感动态,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作用。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进行飞禽的流感病毒分离研究,争取尽早提供新疫苗,以控制流感的大流行。 (六)太阳黑子学说 : 该学说认为 认为流感的流行和太阳黑子活动因素有关。国内外一些科学家认为,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他们分析了 19 世纪以来的 10 次全球性流感的发生时间,发现有 9 次是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年间。尤其是 20 世纪 4 次大流行,都与太阳黑子的大量出现和耀斑暴发的高峰期相吻合。专家们认为,太阳内部的剧烈活动是太阳热核反应增强的表现,这时向地球释放的能量骤增。太阳辐射的高能带电粒子、紫外线和 X 射线等,对容易变异的流感病毒来说,无疑是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此外,还有天外来源学说,认为陨石将流感病毒带到地球上,也有人提出地理环境学说等,都尚无定论。 你能想象将我们地球上最小的流感病毒与我们宇宙中的太阳联系起来吗?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根据 世卫组织 规定,流感大流行警告共有六大级别:一级: 流感病毒 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 病毒 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 “ 显著增加 ”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 北美洲 )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方案只是针对动物流感病毒而设定的,该预警方案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才是真正的预警。 目前,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但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曲江文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 OR 分别为 3.85 和 5.60 ,并从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暴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暴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 20 世纪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 — 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并且从 1580 年开始的八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中等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之后 。 红色部分表示发生了厄尔尼诺,蓝色部分表示发生了拉尼娜。 近些年来,也有众多通过症状监测开展流感暴发的研究。如果互联网上关于某种传染病的搜索结果在短期内激增,这可能准确预示着此种疾病将会暴发。例如,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会通过 Google 等搜索引擎了解流感的暴发情况以及应对流感的一些措施,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某些与流感的关键词,如流感、勤洗手、带口罩、流感疫苗等会高频率出现。同样地,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也会通过 twitter 等聊天工具反映用户本人、朋友是否感染流感,或者与流感相关的信息等。因此,利用 Google/twitter 等工具抓取与流感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的频率可以准确地判断流感在哪里扩散。美国科学家将 2004-2009 年查询所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感估算结果与官方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 Google 流感搜索引擎查询所得到的估测结果与历史流感疫情非常接近 , 并且可以赶在政府和流行病学专家之前两个星期提前预测到流感暴发的出现[ 9 ]。 Jiwei L 等通对 Twitter 数据流加以过滤,留取与流感相关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加上地理位置标签,以显示相关流感 Twitter 信息来自哪里,以及这些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他们统计了 2008 年 6 月到 2010 年 6 月约 100 万用户发布的 360 万条同流感相关的 Twitter 信息,研究显示 Twitter 的流感信息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流感暴发数据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能够成功推断出哪些地区出现了流感暴发的初期症状,进而提前预测到某个地区流感即将到来[ 10 ]。虽然应用数字化监测手段能比传统监测方法能够提前预测到传染病的暴发 , 但是它并不能取代传统监测系统,而只能作为疾病监测预警手段的一种补充。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 : 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 电影2012以极其震撼的场面描述了想象中的人类即将灭亡的场景。太阳活动异常,地球内部的能量平衡系统面临崩溃,玛雅人的预言即将实现,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各国政府已经联手开始秘密制造方舟,希望能躲过这一浩劫。以写科幻小说谋生的杰克逊在带孩子们到黄石公园渡周末时发生一连串怪事,而且遇到了神经兮兮的查理,查理告诉他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伴随着火山爆发,强烈地震以及海啸,杰克逊带领自己的家人驾驶一架临时租来的飞机冲出被死神阴霾瞬间笼罩的城市上空,开始寻找查理口中各国政府正在联合秘密制造的方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些伟大的鬼魂将脱颖而出,而一些自私的心灵将无所遁形,当千千万万个生灵通过各种方法来到方舟制造基地之时,方舟有限的容纳数量引发前所未有的恐慌。但是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发生极有可能是未来让人类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阿梅什·阿达尔贾 指出:“我们必须对呼吸道病毒重视起来。我们现在非常重视的一些疾病其实不会改变文明,而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却可以。” 有可能造成全球流 行性传染病的病原体除了是通过空气传播外,很可能还有以下特征: 1.“潜伏期”即尚未显现出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时就具有传染性 2.这些病原体可能是一种多数人对其都没有免疫力的微生物,因而拥有很大规模的易感染宿主人群 3.人们对它们没有现成的治疗办法或防范办法 4.病死率“低而可观”。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 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 —奥克斯福特认为, “末日瘟疫”可能首先由野生动物或家禽传播给一个人,随后由此人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将其传给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群,最终通过飞机、铁路、公路以及海洋传播到全球。在科学家确定病源前,或许已经有无数人发病死亡。 综上所述,目前全球新发病毒性传 染病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 虽然世界各国已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 , 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仍任重道远。因此 , 有必要对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进行评估 , 以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从应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当前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运用最新理论,探索实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预测预警系统,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该预警系统进行验证,进而制定最优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有效的预测预警手段,可以为政府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又能为进一步开展其它疾病的预测预警及控制开辟全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手段,从而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Fineberg HV. Pandemic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Lessons from the H1N1 Influenza of 2009. N Engl J Med. 2014,370:1335-1342. 2.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Med Hypotheses.2007,68,1189-1190. 3.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Canadian J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12:61-62. 4. Qu J.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 Rev Med Virol. 2016,26(5):309-313. 5.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6.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7.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PNAS. 2012, 109 (12):1-3. 8. Mazzarella A, Giuliacci A, Pregliasco F. Hypothesis on a possible role of El Niño in theoccurrence of influenza pandemics. Theor Appl Climatol. 2011,105: 65-69. 9. Ginsberg J, Mohebbi MH, Patel RS, et al. Detecting influenza epidemics using search engine query data . Nature, 2009,457 (7232): 1012-1014. 10. Jiwei L, Claire C. Early Stage Influenza Detection from Twitter. Soci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2013,18,( 1309).7340 . 11.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20(2):122. 12.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杂志 .2006;27(2):93-95.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68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新理念(one health)应对新发传染病
热度 4 jiahailu 2015-6-17 12:41
创新理念(one health)应对新发传染病 陆家海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1 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人兽共患病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旅游业的发展、人口增加及环境变化(包括农业集约化、气候变化、人类入侵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客观上加剧了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这不仅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危害畜牧业的发展,影响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人,动物和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控制人兽共患病问题显得比以往更复杂,更棘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43种传染病,在我国存在或潜在的有20余种,而 SARS , 登革热, H5N1 等传染病在中国的流行暴发始于广东省,这与广东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人文等密切相关。新形势下, One Health 备受各界人士关注。 One Health 理念注重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间的关联性,强调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重视环境在疫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旨在实现人类、动物和环境的整体健康。因此,在广东率先实施 One Health 理念,对于控制人兽共患病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暴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兽共患病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或感染症,由人类和脊椎动物的共同或相似病原体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很多人兽共患病既是畜禽的严重疾病,也是人类烈性传染病。目前已明确记载的人兽共患病超过200种,60%的人兽共患病来自动物,80%人兽共患病可寄生于多种宿主,75%新发传染病为人兽共患病。132种新兴人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中,有99种为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是非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2倍。一些传统流行病的病原体通过变异再度肆虐人兽,如鼠疫、肺结核、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登革热等;新出现的传染病对人类造成新威胁,如艾滋病、 SARS 、埃博拉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人兽共患病可 通过食物链传播,进而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如下图所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日益频繁,增加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风险,严重影响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危害了消费者利益,威胁人的生命与健康。目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病毒有其流感病毒、狂犬病毒、口蹄疫病毒及朊病毒(疯牛病);污染的细菌有高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肉毒杆菌、结核病、布鲁氏菌病及李斯特菌;污染的寄生虫有绦虫,囊虫,弓形虫,旋毛虫等。 注:蓝色箭头是可控途径;红色及紫色箭头是不可控或逃逸控制;排泄物和患病动物体内的病原体可在环境中传播;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动物用于农业生产,当这些动物老了或患病时,也会屠杀买卖(虚线部分),而不是直接销毁。大多数野生动物携带高致病性及致死性病原体。在发展中国家,人与动物的接触比较频繁,因此,人兽共患病的发病风险相对高于发达国家。 注:“从农场到餐桌”方案展示了传染性疾病在食物链中的传播过程。 One Health 更加关注职业人群的健康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 人兽共患病给畜禽产业带来严重打击。2003年H5N1的暴发,造成1.4亿家禽被捕杀,90多人死亡以及亚洲禽类市场损失100亿美元。香港1997年发生H5N1禽流感时,香港政府为此下令屠宰 150万只在港的活鸡,并暂停从外埠输入活鸡;我国于2013年2月19日出现首例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例起,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家禽产业损失已超过400 亿元;2009年全球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涉致使我国生猪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生猪价格、白条肉出厂价格、仔猪价格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养殖户成本倒挂,超市猪肉销售清淡,价格直线下降。这与甲型 H1N1 流感疫情的暴发,消费者对猪肉产生恐惧心理不无关系。 当今,在人兽共患病造成空前威胁的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打破陈旧观念,鼓励并支持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间建立信任,共同合作以改善人和动物的生存、生活质量,以达到各自的最佳健康状态。该方法已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以及部分国家机构和跨学科专业团体看作疫病预防控制策略的主要构成要素。这就是 One Health 理念。 “ One Health ”一词可追溯到 2004 年国际野生动物学会召开的“ One World , One Health ”会议,该会议强调人类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紧密相关以及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对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影响。此后, One Health 得到国际重大组织机构的关注与支持,并召开一系列会议促进 One Health 发展。 2008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 FAO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联合国流感协调署( UMSIC )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制定了“关于在人 - 动物 - 环境接触界面上应对和降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风险的战略合作框架”。 2010 年, WHO , FAO 及 OIE 在河内召开会议,三方达成协议,即“ WHO-FAO-OIE 合作协议:在人 - 动物 - 环境接触界面共担责任,协调全球活动” ,该协议促成了全球包括人兽共患病在内的重大动物疾病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该系统通过共享疾病信息、疾病流行病学分析和风险评估,在疾病方面提供重要信息。 2011 年 2 月 14 日,首届 One Health 国际会议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 2015 年 10 月 4 日,即将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第三次全球风险论坛 One Health 峰会。 One Health 也得到发达国家的青睐。 2006 年,美国兽医学会( AVMA )成立 “ One Health ”委员会( OHC ),其组成包括美国医学协会、美国兽医医学协会、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美国传染病协会、美国医学院校协会及美国兽医医学院校协会,后两者的加入从教育上打破了专业屏障。并且,爱丁堡大学已经开启了 One Health 硕士学位课程。 此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机构的支持下,积极响应 One Health 理念,根据国情制定相应的 One Health 策略。孟加拉国暴发炭疽和尼帕病毒时,卫生部、渔业和家禽部门及环境部门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 FAO 及 WHO 的支持下,制定了应对及控制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 One Health 战略框架;不丹国的公共卫生及动物卫生部门应用 One Health 方法,通过联合行动,计算机网络交流及多学科研究,制定项目建议书以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及狂犬病,并且,国际联合组织将专门为不丹制定适合当地的人 - 动物 - 环境接触界面的 One Health 方法;印度成立联合监测组以预防控制禽流感,并且明确规定了公共卫生部门和动物卫生部门在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鼠疫及狂犬病的防控中建立合作关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 WHO 在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方面开设了医学和兽医专业人员的联合培养课程,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及农业研究委员会携手合作以促进人兽共患病和食品安全的多学科研究;印尼为控制禽流感而成立跨部门合作委员会,最终发展为人畜共患病委员会以应对新发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并且,在省级水平开展跨部门合作会议,以讨论禽流感,狂犬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在缅甸, WHO 和 FAO 支持 卫生部、畜牧养殖部门及兽医部门 在暴发调查、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和信息共享方面合作, 2008 年以后,卫生部、畜牧养殖部门及兽医部门在国家级,部门间及乡镇间都有合作, 2011 年 3 月,缅甸人兽共患病工作组召开会议,促成各部门在 H5N1 、狂犬病、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的防控方面合作。 One Health 在其他国家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首先,在疾病防控方面的典型成就: 1994 年,澳大利亚暴发的亨德拉病毒(马流感),促使公共卫生部门,兽医部门,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尤其是后者的加入,对于该病毒的防控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环境管理部门最先关注到野生动物,但传染病方面的知识却是有限的。三者的合作对于疾病的防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次暴发取得最大的成就是,人们意识到以养马职业人群为检测重点,但最终控制此疾病依赖于马疫苗的研究。此外, One Health 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颇为重要。许多人兽共患病可通过食物链传播,而多数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是由于食物链中涉及的各部门,即动物部门,食品安全部门,公共卫生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所致。如出血性大肠杆菌( EHCE ),人可通过接触患病动物及其排泄物、接触或食用污染的食物、生食或食用未熟的食物而感染,有效控制感染基于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此外,环境管理(防治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及其尸体对水及食物的污染)也非常重要。为了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成立 One Health 办公室,协调各方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相互合作。 One Health 获得国际组织机构及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关注,并在疾病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当然,中国也积极跟进 One Health 的发展步伐。 2014 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山大学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美国杜克大学等多家单位, 在国自然基金的资助下,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 One Health 研究国际论坛,此次会议以“食品安全、新发人兽共患病、环境科学、抗生素耐药性和野生动物生态学”,特邀钟南山、赵国屏、徐建国和陈君石4位院士以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名知名专家发表演讲,参会单位包括中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等10个省市地区的行政单位,高等院校及科研所,涉及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兽医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多领域学科,参会人数200多人。由此看出, One Health 倍受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新形势下,大家更呼吁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以实现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 此次会议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立中国第一个 One Health 网站:“ 惟一地球,惟一世界,惟一健康( One Earth,OneWorld,One Health ) http://www.healthonly.cn/sunshine.asp?a_id=253 ”。 推动 One Health 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One Health 在中国取得的成就如下: 首先,中山大学陆家海教授团队与美国杜克大学 Gregory C.Gray 教授团队合作,在中山市疾控中心,广州市白云区疾控中心、畜牧兽医部门等单位的合作下,开展“广东养猪从业人员职业性暴露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关系”课题研究。发现猪从业人员既往感染猪H3N2的风险是社区居民的3.4倍,提示猪职业性暴露可能是人感染猪H3N2的危险因素;第二,陆家海教授团队选择河南省农村地区为研究现场并进行狂犬病基线调查,根据此基线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 One Health 社区干预模式,对居民狂犬病暴露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实施 One Health 社区干预模式后,居民狂犬病暴露发生率净下降 7.59% ,社区犬只免疫率由基线调查的 13.9% 上升至 82.5% 。第三,陆家海教授团队与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关兽医部门合作,对登革热进行研究,发现登革热阴性感染者是引起登革热暴发的关键因素。 这些说明 One Health 在人兽共患病的防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 建立“动物-人接触界面”疾病监测体系、早期综合预警系统及养殖职业人群的定期监测的重要性 。 广东省地处中国南部,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省份,亦是金融,工业,运输及贸易中心,人口流动大,有许多来自国内和国际的游客及移民。广东属亚热带,平均气温在20.4~23.1℃;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500~2000mm之间,汛期主要集中在4~9月。这种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使得国内许多传染性疾病始发于广东,并传播至其他省市。1996年初,在广东的一个养鹅农场分离出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 病原体,随后波及至亚洲,欧洲及非洲,2003~2004年广东共暴发9次禽流感,虽没有人感染H5N1的报道,但这次流行给禽类产业造成致命性打击;广东省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先发现和报告SARS 病例的地区,2002年 11月广东省河源市报告首例 SARS 病例,随后,该病波及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造成8450人发病,其中,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7747人,占全球病例总数的92%,全球经济损失590亿美元, 中国损失179亿美元;2013年2月,广东发生第一例人感染 H7N9 的病例,截止2014 年底,全国已有466人感染 H7N9 ,其中64人死亡;1978 年 5 月登革热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开始新一轮的流行,当年报告病例 22 017 例,死亡 14 例。此后几十年,登革热呈现散发状况。但2014年,广东登革热空前暴发,全省共45171病例,其数量超过以往30年病例数总和。此外,病死猪肉、二噁英污染、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及苏丹红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015年4月13日,广东省河源市发生一起饮用未经消毒的生鲜羊奶引起的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39人感染布鲁氏菌病。这些都对人体健康及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在中国,广东省是许多新发传染病的始发地点,如果率先实施 One Health 理念及方法,建立“动物-人接触界面”疾病监测体系、早期综合预警及养殖职业人群的定期监测系统,对于人兽共患病及其他传染病,正真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在关口控制疾病,以防疾病蔓延扩散,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疾病控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继 SARS 之后,2015年5月29日,广东惠州确诊第一例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以及2014年西非的烈性传染病埃博拉如果传播至中国,那么首先会在广东暴发,加之广东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一旦蔓延,其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些潜在的人兽共患病不断发生,不仅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也给畜牧养殖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人兽共患病的传播流行和间歇性暴发,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新发传染病应对率先实施 One Health 理念及方法,迫在眉睫。
个人分类: 关注国家|1454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新发传染病科普文章:传染疾病会是环境问题吗?
qujiangwen 2013-9-27 11:11
传染疾病会是环境问题吗? 手持盘羊头骨的疾病生态学家芮内•普拉洛莱特(Raina K. Plowright),摄于美国蒙大拿州博兹曼市。(图片:Anne Sherwood/The New York Times) (文/JIM ROBBINS)在美国俄勒冈州东北部的瓦洛厄山上,芮内•普拉洛莱特(Raina K. Plowright)和其他研究人员正忙着将栅栏圈住的一群盘羊一只只蒙住眼睛、拴住前腿,以便从它们身上采集血液样本,以及从鼻孔和喉咙里刮取样品。 普拉洛莱特博士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染病动态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 Dynamics)的一名野生动物学家,主要在蒙大拿州的博兹曼(Bozeman)工作,她说:“鼻腔里有很多地方可以给病原体藏着。” 窥视野羊的鼻孔是生态免疫学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生态免疫学是一门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其目的在于了解野生动物的免疫系统,同时利用这些知识更好地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一直以来,这方面的知识几乎全是通过研究养尊处优、基因相似的实验室动物来搜集,反映不了真实世界的情景,直到最近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生态免疫学研究的是疾病如何在野生动物种群中传播和扩散——野生盘羊感染的肺炎是从家养羊身上传播过来的——以及在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比如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会如何恶化。生态免疫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了解致命疾病从野生动物向人类传播的途径。在过去的 30 年里,已经发现有超过 300 种的人类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包括艾滋病、埃博拉、非典、莱姆病、汉他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和一些新的流感病毒。(疾病的传播也并非是单向的。有人认为人类也将人类偏肺病毒传染给了非洲的山地大猩猩。) 在她的家乡澳大利亚,普拉洛莱特博士参与了一项有关岬狐蝠( Pteropus scapulatus )的开拓性疾病研究。岬狐蝠又叫小红狐蝠(Little Red Flying Fox),是一种非常聪明的蝙蝠,长着一对狗崽般圆溜溜的眼睛,靠花蜜吸食过活。 岬狐蝠(图片:projectnoah.org) 1994 年,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出现了一种感染人和马的致命病毒——亨德拉病毒(Hendra),生物学家们后来发现这种病毒来自岬狐蝠。这使得扑杀蝙蝠的呼声四起,人们奔走相告,要把岬狐蝠从人类的居住地上吓走。 然而,在 2008 年,普拉洛莱特博士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压力会削弱蝙蝠的免疫系统,而此时它们很可能会排出最多的病毒。 普拉洛莱特说:“你想,一个人精力用没了就会生病,因此,想要杀掉蝙蝠或让它们迁走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增加它们的压力”——从而使蝙蝠排泄出更多的病毒。 这一发现使大规模的蝙蝠驱逐活动的呼声平息了下来,澳大利亚政府也斥资数百万美元投入到一个为期3年的项目中,试图了解蝙蝠的病毒生态学。 自那时起,人们又投入了新的努力试图了解疾病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共通的机制,这其中就包括“同一个健康倡议”(One Health Initiative),结合医学和兽医学的科学家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应对疾病和环境退化问题。 野生动物的免疫系统还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处于近乎原生天然状态的研究对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该校传染病动力学中心的创始人彼得•哈德森(Peter J. Hudson)说:“野生世界是个空值系统,没受过干涉的系统。” 他继续说,“研究野生系统能帮我们回答‘我们该不该干涉、干涉了又会对生态和病毒演化产生什么影响,使用疫苗和抗生素会造成更多的健康问题吗?’” 举例来说,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可能是因为缺乏某些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微生物。这种说法很难通过人体试验来评判,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在几十年的抗生素应用和相对无菌的环境中发生了质的改变。不过,哈德森博士说,“野生动物系统能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关于源自野生动物的疾病,有很多都还是个谜。就蝙蝠病毒而言,专家认为,它们在蝙蝠的生态系统中不受干扰地演化了数百万年,从一只蝙蝠传染到另一只、再到下一只,一只一只传播下去,每一次都只造成轻微的感染,在此过程中蝙蝠的免疫防御系统得到加强。 纽约非盈利性组织生态健康联盟(EcoHealth Alliance)兽医、疾病生态学家乔纳森•爱泼斯坦(Jonathan H. Epstein)就曾借助动物感染试验来了解与亨德拉病毒密切相关的尼帕病毒(Nipah virus)。 爱泼斯坦说:“这些蝙蝠染上尼帕病毒后真是连滴汗都没有,所以它们真的是很好的传播源。但换作没有经历过的免疫系统”——好比人和马的免疫系统遇上亨德拉病毒——“就彻底崩溃了。” 关于野生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发现让人们对疾病有了新的认识:传染疾病是一种环境问题。让蝙蝠病毒得以传播的生态驱动力之一是岬狐蝠自然栖息地的演化。野生的森林变成了城镇,原本生活在森林里的岬狐蝠也跑到城里,吃花园里的花蜜、吸树木的树汁,同时也把病毒传染给了马匹和人类。 疾病生态学家表示,这种传播过程都有一条共同的主线,即砍伐森林或从本质上改变森林的生态环境,这不啻于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保持自然环境完好无损或者进行可持续的开发才能防止疾病传播。 生态健康联盟的分子病毒学家西蒙•安东尼(Simon Anthony)说:“如果你把生态系统给保护好了,你就大有希望把人类的健康也保护好。”安东尼手头正在进行尼帕病毒和其他病毒的生态学研究。 纽约州米尔布鲁克的卡里生态系统研究学院(Cary Institute for Ecosystem Studies)的疾病生态学家理查德•奥茨菲尔德(Richard S. Ostfeld)一直在从事有关莱姆病(Lyme disease)治病机理的研究。莱姆病会导致患者手脚无力、关节疼痛、发热发冷,研究发现这种传染病跟神经性疾病和心脏疾病有关。 奥茨菲尔德博士说,白足鼠就好像莱姆病致病细菌的仓库,它们(在传播莱姆病病菌方面)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在人类开发森林时它们非常迅速地繁殖,还有是它们的天敌消失了。 他说,“像老鼠这种繁殖超快的家伙在人类干扰面前表现出的弹性简直惊人。”由于白足鼠只能存活半年,它们会把精力投入到繁殖上,牺牲免疫防御为代价,从而加大了莱姆病病毒的流行。 疾病还有可能通过原本有益于环境的东西进行传播。近年来,将分散的栖息地连接起来好让野生动物能够到达重要栖息地的提法已取得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疾病生态学家指出,这种做法同样可能传播疾病。 瓦洛厄山上的野生盘羊就是一例。普拉洛莱特博士说,这些盘羊由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带着在美国西部地区迁移,以此来增加种群数量——只是没想感染了肺炎该怎么办。 普拉洛莱特博士说,“当我们突然改变环境,我们就从根本上打破了疾病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这会波及整个生态网,包括人类的。我们才刚刚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http://www.guokr.com/article/49106/
个人分类: 科普宣传|1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揭示蝙蝠为何那么“毒”,哺乳动物或携带32万种未知病
qujiangwen 2013-9-6 09:22
研究揭示蝙蝠为何那么“毒” ​ 和其他种类蝙蝠一样,埃及果蝠总是成群出现,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它们是埃博拉病毒和一些其他病毒的宿主。 图片来源:OCEAN/CORBIS 主要问题是,蝙蝠栖息地正在被破坏,它们越来越多地被迫生活在接近人类住所的树上。 近日关于中东一种致命新病毒起源于蝙蝠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一个持久谜团的重新关注:蝙蝠到底哪里有问题? 病毒暴发 一系列可怕的人类疾病——包括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病毒和现在的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MERS)病毒——都来自于蝙蝠。这种哺乳动物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使其变成了病原体的飞行储存库?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美国纽约生态健康联盟的兽医流行病学家Jonathan Epstein说。在近日发表于《新发传染病》杂志的论文中,他从沙特阿拉伯的蝙蝠中收集了样本。德国柏林莱布尼茨研究所的兽医病理学家Gudrun Wibbelt对这一课题很有兴趣,她开玩笑说:“现在的情况是,你在论文中加入一句‘蝙蝠是特殊的吗?’论文就会得以发表。” 一些科学家确实认为蝙蝠是特殊的;他们已经调用蝙蝠免疫系统中的冬眠和回声定位信息来解释翼手目类蝙蝠为何比其他种类更具威胁性。不过其他研究人员认为并不需要对蝙蝠数量和生活方式之外的因素进行解释。 病毒外溢 最新的发现并未带来一个大惊喜。科学家已经怀疑,MERS冠状病毒来自于蝙蝠,因为他们在其他蝙蝠物种中发现了一些密切相关的病毒。哥伦比亚大学病毒学家Ian Lipkin带领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这篇新论文,报告了西氏墓蝠粪便的RNA片段与MERS病毒精确吻合。他们并未发现病毒,而该片段只含有182个核苷酸——不过这使得该物种成为MERS病毒库的头号嫌疑犯。 这只是不断增长的研究名单中的最新一例。在60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蝙蝠携带着狂犬病毒,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很多新疾病也能追根溯源到蝙蝠身上。亨德拉病毒于1994年首先出现在澳大利亚的马群和与其接触的人中,后来发现其起源于果蝠;随后它大规模暴发,又造成至少4人死亡。追踪该病毒的一个监控程序后来又发现了另一个致命病原体——澳大利亚蝙蝠狂犬病毒。 1998年,新兴的尼帕病毒在马来西亚由蝙蝠转移到猪体内,并最终进入人体,引起100多人死亡。而在2002年和2003年引起775人死亡的SARS病毒被发现于中国的菊头蝠体内。多项调查也指出,蝙蝠是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以及一大堆其他病毒的自然宿主。 这些病毒分别来自不同的家族。SARS和MERS是冠状病毒;狂犬病毒、杜文海格病毒和蝙蝠狂犬病毒属于棒状病毒家族;而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是副粘病毒。然而,他们确实拥有一些共性:通常是RNA病毒,在细胞核外进行复制,而且似乎会在人类中造成高死亡率。其感染途径有所差异:咬伤可以传播狂犬病,不过更常见的是蝙蝠粪便将病毒传染给更接近人类的中间宿主。 Epstein称,频繁的病毒外溢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个数字游戏。蝙蝠有超过1300个种类——约占所有哺乳动物的1/5,因此它引起的疾病占新发疾病的很大部分,这“并不令人惊讶”。 多因素作用 然而,新的数字表明统计结果并不能带来完整的解释。今年早些时候,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Angela Luis发表了一项分析,他将蝙蝠和另一个数量巨大的哺乳动物物种——啮齿动物进行比较。通过筛选文献,Luis和她的同事确认啮齿动物体内有68种病毒也可以引起人类疾病,而在蝙蝠中只有61种病毒。不过蝙蝠的种类是啮齿动物的两倍,因此相对来说,蝙蝠似乎是新发传染病更密切的来源。 Epstein称,尽管和其他动物相比,蝙蝠引发了更多的人畜共患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有什么生理问题。除了南极洲外,蝙蝠存在于每一个大洲,其中一些物种会迁徙数百英里;在栖息于山洞中时,物种之间也会混合。因此,它们可能会比其他哺乳动物接触到更多病毒。一些种类的蝙蝠会以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数量聚集栖息,从而成为了病毒的圣地。 还有其他的因素:蝙蝠长寿——其中一些能活40年,当其持续感染病毒时,便有更高机会传播病毒。最早的蝙蝠可能要追溯到5000万年前,因此和它们共同进化的病毒可能会使用非常古老、保守的受体来进入细胞,这可能会使其更容易跳转至其他哺乳动物物种中。另一种猜想认为,冬眠会使动物更容易受到感染,不过Luis在她的分析中却有相反的发现:冬眠物种的病毒要稍微少一些。一些科学家甚至猜测,回声定位的产生——通过口或者鼻完成——创造了帮助传播病毒的飞沫。 带领澳大利亚动物卫生实验室“蝙蝠群”研究团队的Linfa Wang认为,蝙蝠的数量和行为不能解释全部问题。“我们认为蝙蝠中发生了非常不寻常的事情。”他认为答案藏在蝙蝠的免疫系统中。大多数病毒被健康的蝙蝠所孤立,研究人员推测,蝙蝠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在长期成为病毒宿主的情况下,很少出现或根本没有症状。 其他科学家并不这么认为。曾经解剖过上百只死蝙蝠的Wibbelt称,很多蝙蝠可能都死于致命的感染。她认为,人们对蝙蝠免疫系统所知甚少,争论的大部分内容都只是猜测。“我们知道了关于蝙蝠免疫的一些新东西,但这是在以令人沮丧的缓慢速度下进行的。”普林斯顿大学感染性疾病生态学家Andrew Dobson说道。一个难题是蝙蝠并不易于研究且很多物种濒危,而实验室养殖又很难开展。 不少生态学家认为,蝙蝠发生致命病毒外溢的最大因素是它们与人类邻近。例如,与MERS相联系的墓蝠经常栖息于古老、被遗弃的建筑物种。Epstein说,人们在铲除一些感染了其粪便的土壤或灰尘时吸入它,可能就会被感染。由于人们不断侵入蝙蝠的栖息地,这样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普遍。“主要的生态问题是,蝙蝠栖息地正在被破坏,它们越来越多地被迫生活在接近人类住所的果树和遮荫树上。”Dobson称。(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冬冬)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3951024467530224.shtm 原文见: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in Bats, Saudi Arabia http://wwwnc.cdc.gov/eid/article/19/11/13-1172_article.htm 哺乳动物或携带32万种未知病毒 该研究有助识别新病毒及开发相应疫苗药物 本报讯 大量的动物病毒在人类中导致了毁灭性的疾病。然而,大自然中可能还有更多的“存货”。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研究人员估计,仅在哺乳动物中就可能潜伏着超过32万种未知的病毒。如果其中的一种感染给人类,则有可能引发下一场流行病大暴发。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病毒学家、Metabiota公司(与美国政府及医疗卫生机构合作追踪疾病暴发的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Nathan Wolfe表示:“这篇论文使我们知道了那里到底有什么。” 科学家估计,大约2/3的新发传染病都起源于野生动物,例如鸟类、蝙蝠、灵长类动物和啮齿动物。随着被怀疑是许多致命病毒(例如埃博拉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病毒和尼帕病毒)的宿主,蝙蝠在最近可谓出尽了风头。一些科学家认为,蝙蝠的免疫系统或许使它们特别容易将病原体传染给人类。 为了评估到底有多少病毒潜伏在野生哺乳动物体内,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和生态健康联盟(位于纽约的一家环保组织)的研究人员对孟加拉国的果蝠进行了研究。果蝠是体形最大的飞行哺乳动物,翼展可达1.8米。从2006年到2010年,研究人员捕获了几百只大蝙蝠,并在释放它们之前采集了尿液、粪便样本以及咽喉拭子。研究人员随后挑出了他们能找到的属于9个病毒家族——包括冠状病毒、疱疹病毒以及甲型流感病毒——的所有病毒序列。论文作者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病毒学家Simon Anthony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些病毒家族是因为它们已知包含了人类病原体,同时有可能在这些家族中发现新的病毒。研究人员一共发现了55种病毒,其中有50种病毒是之前从未知道的——包括10种与尼帕病毒处于同一家族的病毒,后者从1999年开始,曾在南亚地区多次暴发。 为了评估这些取样可能漏掉了多少种病毒,研究人员转而采用了生态学家最初设计用来评估老虎种群数量的统计学方法。结果显示,在果蝠中,可能有3种病毒被遗漏了。如果其他5486种已知的哺乳动物每一种都携带了类似数量的病毒,并假设每个物种的病毒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将意味着一共约有32万种病毒。研究人员在9月3日出版的《微生物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这实际上比我想象的少得多。”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生态健康联盟的Peter Daszak说,“发现所有的病毒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我们可能在未来20年内实现这一目标。” Wolfe指出,与论文的结论相比,实际的病毒数量可能更多。他说:“肯定还有许多至今未知的病毒家族。”Wolfe同时赞扬了这项研究所采用的生态学模型:“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生态问题。我认为我们进入了病毒研究的新时代。” Daszak指出,鉴别出哺乳动物体内的所有病毒将对科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产生巨大帮助。一旦一种动物病毒开始在人类中传播,研究人员便能够用新的序列迅速确定其源头。他说,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新发现的病毒进行研究,从而能够搞清它们是如何“跳”到人类身上的,并以此为基础准备疫苗或药物。Daszak说:“这是终结流行病的开始。” 然而德国柏林市Robert Koch研究所的Fabian Leendertz对此表示怀疑。他称该发现“非常令人激动”,但如果想要发现所有的病毒,则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他们)仅仅描述一个数字,而并没有告诉我们谁会成为下一个杀手。” 研究人员对果蝠的实地调查及检测等共花费120万美元。他们据此估计,要弄清楚哺乳动物的所有未知病毒数量可能需要63亿美元。据测算,其中部分病毒极难被发现,其比例约占15%,分离并确认这些病毒花费甚大。但如果只侧重寻找其余85%的病毒,那么只需14亿美元。 Anthony说,与这些费用相比,十多年前非典型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140亿美元。“我们并不是说这样做一定能阻止又一次类似疫情,但探索全球病毒多样性将有助于更好的监控与更快速的检测,从而减轻疫情 。”(赵熙熙)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9/277488.shtm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2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新发传染病与动物:蝙蝠才是SARS病毒元凶
qujiangwen 2013-4-2 14:50
核心提示: 近期无论是人感染 H7N9禽流感病例 ,还是 新型冠状病毒和2003年流行的非典,媒体都将焦点聚焦到动物身上,那么动物与新发传染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新发传染病又是如何出现的呢?本文将利用国内外媒体的相关报道和专家的观点向大家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中华菊头蝠现身蝙蝠才是SARS病毒元凶 2013-04-0213:22:48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03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先在广东暴发,之后影响全国,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还记得十年前那个戴着口罩的春天。   而近日,香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袁国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是一种名叫“中华菊头蝠”的蝙蝠,当初果子狸被冤枉了。其实,果子狸只是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不是天然宿主,它也是被传染的。   “我们开始的时候以为果子狸是‘天然宿主’,但这是错的。”袁国勇说,“因为在野外的果子狸和在繁殖场的果子狸都没有这个病毒,但果子狸到了野生动物市场的时候,就有SARS冠状病毒,这说明果子狸是在野生动物市场由其他的动物传染的。”   袁国勇十年来一直在研究SARS病毒。  (原标题:蝙蝠才是SARS病毒元凶) http://news.qq.com/a/20130402/000027.htm 新发传染病与动物: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科学家发出警告说,全球性病毒性疾病大爆发不可避免,可能会在未来5年内发生 感染CCHF(通过粪便传播的疾病)的一名男性,这种疾病在东、西非特别常见 这名男性接受治疗的高安全性部门,但是最终他还是不幸去世了 玛丽皇后医院的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未来5年内将会出现新一轮流行病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顶级病毒学家、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医院、世界权威流行病专家约翰-奥克斯福德教授发出警告说,我们认为未来5年内会有动物起源的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它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影响。人类对抗新出现的起源于动物的疾病只能获胜不能失败。流行性病毒只要胜利一次,人类就将走向灭亡。   这个月一位38岁的英国哥拉斯加修车厂所有人去阿富汗出席哥哥的婚礼后,因感染克里米亚-刚果病毒出血热,这种传染病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头痛、高热、关节痛、胃痛和呕吐的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大面积青肿和不受控制的出血。对至少30%的病例来说是致命的。这位患者最终在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去世,成为英国被证实感染这种由蜱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第一人。出血热是非洲和亚洲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已突破种间屏障,开始感染人类,并产生致命影响。但是这位姓名不详的男性并不是最近英国第一位被外来病毒感染的人。   今年9月,一名49岁的男性因高热、严重咳嗽和呼吸极度困难而住进伦敦圣托马斯医院。他出现被致命的Sars病毒感染后的所有症状,2003年这种疾病导致近1000人丧生,但是验血很快证实这次致命感染并不是Sars。也不是目前医学界已知的其他病毒感染。更糟糕的是,这位呼吸困难,且不断出汗的患者很快出现肾功能衰竭,这是以前在这种病例上从未见过的潜在致命并发症。医务工作者很快对这名患者进行了隔离,然而一系列可怕问题接连出现。最近这名患者刚从中东的卡塔尔来到英国。他到底在那里接触到了什么?他是不是已经感染了其他人?   英国健康保护局的科学家利用最新的高科技基因扫描技术,开始把从卡塔尔这名患者的组织样本里获取的线索拼凑在一起,目前他已经用上了呼吸机。研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感染他的病毒与Sars来自同一个属。然而它拥有全新构成。它并非起源于人类,而是来自动物。与它亲缘关系最近的病毒已经在亚洲的蝙蝠身上发现。调查人员还发现,这种病毒已经夺去一些人的生命。查询全球的医学数据库显示,相同的神秘病毒潜伏在从一位60岁的男性那里获取的样本里,该男子7月在沙特阿拉伯去世。   英国健康保护局在9月份警告全世界要提防这种新出现的病毒,这在医学专家之间引起恐慌。这会不会是下一场禽流感,或者是下一场“西班牙流感”——世界最大规模的传染病,据称1918年到1919年间它导致全球5000万到1亿人丧生。在所有这些疾病暴发中,病毒均来自动物。分析人士现在认为,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发源于一种野生水鸟。可怕的事实是,对人类来说,这些设法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病毒,即人畜共患病能够引起大规模破坏,因为这些病毒会感染给人类,并在我们发现它们以前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传染病将是超级流感的一个新变种,超级流感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病毒,可能起源于亚洲或非洲的一些穷乡僻壤,通过野生动物或鸡或猪等家畜传染给人类。一旦第一个人感染了这种不知名且不为人知的新型疾病后,它们会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飞沫迅速传染给家人、朋友和接触过他们的人。   由于这个世界非常拥挤,且交通四通八达,这种末日病毒可能已经赶在医学精英开始破解它的基因奥秘前,开始通过航空、公路和水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它被命名前,可能已经引起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如果这种新病毒采用的是1918年到1919年间的那次流行病的模式,它将导致大量年轻的健康人丧生。他们死于所谓的细胞激素风暴(Cytokinestorm),即病毒导致他们强有效的免疫系统产生过激反应。这种不受控制的反应导致他们出现发热症状,并通过反胃和疲劳等摧垮他们的身体。反应过激的免疫系统最终将会要了这个人的命,而不是杀死超级病毒。   奥克斯福德根据历史模式进行预测。过去1个世纪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先例。例如,2003年全球爆发的Sars,这种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病杀死近1000人,这种病毒是通过中国的果子狸传染给人类的。2002年11月,这种病毒首次传染给在广东的活畜市场工作的人,这里出售果子狸。由于现代科技和人口增长,现在这种人畜共患病造成的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空中运输等交通方式能够导致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全球性大流行。Sars病毒是通过一名中国呼吸道医学教授传播开的,他在香港旅行时给一名患者治疗,由此把病毒带到其他地方。2003年2月,这种病毒通过搭乘航班的乘客扩散到世界各地。2003年3月到7月间,32个国家出现大约8400个潜在的Sars感染病例。   H1N1猪流感与此类似,2009年全球有几亿人感染这种传染病。现在认为它起源于墨西哥的猪群,感染这种病毒的人乘坐飞机前往不同目的地,这导致全球爆发猪流感。一旦这些偷渡的病毒登上飞机,它们并不用学习新语言或者新的地方风俗习惯。从遗传学上来说,我们人类并没有太大差别,能够杀死世界某一地区的人的流行病,也能毫不费力地杀死世界另一个地方的人。另外,由于人类大肆侵占世界上的丛林和雨林,我们通过野生动物感染这种致命传染病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在这些地方,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已经在野生动物群体内进化和隐藏数千年的未知病毒。   一个国际性科研组在不久前宣布,它已经确定一种全新的非洲病毒,2009年这种病毒导致两名刚果青少年丧生。这种病毒导致急性出血性发热,致使患者七窍流血,可在数日内致人丧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一名15岁男孩和一名13小女孩突然病倒,并很快死去。小女孩死亡一周后,一名给她治疗的护士出现类似症状,并差一点丧命。这种新病毒根据3名受害者所在省份,被命名为下刚果病毒(BASV)。这种病毒与包括狂犬病在内的杆状病毒来自同一个家族。   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杂志上的一份报告称,这种病毒可能起源于当地野生动物,并通过昆虫叮咬或者其他目前未知的方式传播给人类。还有大量其他新病毒候选者正在我们周围的动物的翅膀、内脏、气息和血液里等待时机。例如,你能通过犰狳感染麻风病,它们的鳞片里带有麻风病毒,这种动物是美国三分之一的麻风病患者的致病原因。马能传播Hendra病毒,这种病毒可导致人类患上致命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美国获奖自然历史作者大卫-逵曼在一本新书里指出,据称很多起源于动物的传染病现在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它们一般都会越来越严重。   逵曼着重强调了1976年首次袭击扎伊尔的埃博拉出血热病毒。这种病毒的能力惊人,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90%。上个月刚果出现的是最新一轮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爆发,据报道这次爆发导致81名感染患者中的36人丧生。据逵曼说,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可能起源于蝙蝠。蝙蝠传染给非洲猿,猿可能是通过接触蝙蝠的粪便感染的。这种病毒随后传染给吃丛林肉的猎人。逵曼认为,艾滋病毒也存在相同传播模式,这种病毒可能起源于喀麦隆的一只黑猩猩。   对这种病毒的基因进行的研究指出,艾滋病毒可能是在1908年首次进化出来的,直到60年代才在非洲大城市的人群里发现这种病毒。到了80年代,它通过航空运输传播到美洲。自此这种病毒夺去大约3000万人的性命,并导致另外3300万人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和艾滋病毒比其他病毒好一点的是,它们不能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传播。逵曼解释说:“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体液传播。通过阻止这种接触,就能预防感染。如果艾滋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你和我也许早已死亡。如果狂犬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一种病原体。”   埃博拉等病毒在传播方面还存在另一个局限性。它们能够很快杀死或很快让人病倒。为了引起全国大流行,人畜共患病需要它们的人类寄主感染,而且活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病毒才能更好地在全球传播。但是有一种人畜共患病能够做到所有这些。这就是我们的老对手——流感。它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打喷嚏或者咳嗽。Sars也是如此。但是流感具有更多优势。逵曼指出:“Sars感染者的症状常常出现在这个人被严重感染前,而不是之后。这使很多Sars感染者在传染性达到最厉害前能够及时被发现、就医,并隔离。但是流行性感冒和很多其他疾病并非如此。”   感染一种新型和潜在致命的流感变种的人需要一段时间才会病倒,这段时间内他们会把病毒带到他们到过的任何地方。这些原因导致世界流行病权威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新一轮起源于动物的全球性流感的爆发不可避免。他称,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发生。“我认为我们将经历另一场全球性流感大爆发,这是无法避免的。它可能会在2017年到2018年间发生。”但是我们已经对此做好充分准备了吗?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严密监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他说:“新型流感变种是一个日常生活问题,我们必须对它们保持高度警惕。现在我们拥有能够快速识别一种引起新疾病的病毒的染色体组的科学方法。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知道我们面临的是什么病毒。接下来我们就要研制并储存能够对抗这种新变种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但是奥克斯福德担心从政者不会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些致死原因。人类为这种疏忽付出的巨大代价,相当于刑事过失行为。人类对抗新出现的起源于动物的疾病只能获胜不能失败。流行性病毒只要胜利一次,人类就将走向灭亡。 http://tech.sina.com.cn/d/2012-10-16/09187706375.shtml   TheArmageddonvirus:Whyexpertsfearadiseasethatleapsfromanimalstohumanscoulddevastatemankindinthenextfiveyears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217774/The-Armageddon-virus-Why-experts-fear-disease-leaps-animals-humans-devastate-mankind-years.html Newanimal-derivedviruscoulddevastatemankindinthenextfiveyears–medicalexperts http://english.ruvr.ru/2012_10_16/New-animal-derived-virus-could-devastate-mankind-in-the-next-five-years-medical-experts/ 应加强生态传染病研究 2012年12月11日04:39 光明日报 徐建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所长):  本报讯(记者陈海波)“未来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主要源自野生动物、规模化养殖、媒介生物以及食品的规模化生产、运输和消费等,与城市化进程、气候、环境、生态等有很大关系,生态传染病的概念呼之欲出。”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卫生应急学术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所长徐建国院士认为,随着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传染病须逐渐受到重视,我国生态医学中应加强对生态传染病学的理论研究。   徐建国指出,目前,我国发现新病原体的能力还很不足,若要快速有效地应对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突发疫情,必须建立发现新病原的技术体系和新病原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发现新病原的工作。   (原标题:应加强生态传染病研究) http://news.sina.com.cn/o/2012-12-11/043925778615.shtml 世卫组织:逾七成人类新发疾病源来自动物  新华网香港12月20日电(记者张雅诗王小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20日在港表示,在过去30多年,发现了超过30种人类新发疾病,当中逾70%的源头来自动物。而预防传染病的最佳方法是人们时刻警觉和做好准备。   陈冯富珍当日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发传染病,世卫组织时刻做好准备,除了积极收集各地的疾病情报和资讯,还携手世界各地逾百个组织及机构,在有需要时迅速派遣专家进行调查,并对不寻常病原进行化验。   陈冯富珍说,在过去30至40年,世卫组织通过紧密追踪,发现很多新发疾病是由动物引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一些亚洲地区人士饲养家禽的习惯存在风险,加上中国人喜欢进食珍奇动物,而越来越多旅游人士尝试吃野生动物,这都增加了疾病传播的机会。   她说,若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分隔做得不好,动物的疾病很容易传染给人。目前世卫组织与联合国等组织紧密合作,加强对动物健康以及人类与动物分隔措施的监察,避免动物疾病传到人身上。   她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传染病永远都存在,最重要是各国各地拥有完善的监察系统,彼此携手预防新发疾病,即使不能避免疫症出现,也要把影响减到最低。 (原标题:陈冯富珍:逾七成人类新发疾病源自动物) http://news.sina.com.cn/w/2012-12-20/203025859701.shtml 英科学家称5年内可能爆发西班牙流感式“末日瘟疫” 2012-10-1516:15:03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闫宇   ​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时的美国,警察上街也得戴上口罩(资料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14日报道,近来世界上多个地区发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病毒,许多医疗专家担心,5年内可能爆发20世纪早期西班牙流感式的“末日瘟疫”,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   无论是1918年至1919年造成全球5000万到1亿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还是近几年出现的禽流感、猪流感,最初的病毒都来自动物身上。从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病毒容易引发瘟疫大爆发,因为这种病毒往往令人类措手不及,难以预防,而且扩散迅速,感染死亡率也非常可怕。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   奥克斯福特认为,“末日瘟疫”可能首先由野生动物或家禽传播给一个人,随后由此人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将其传给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群,最终通过飞机、铁路、公路以及海洋传播到全球。在科学家确定病源前,或许已经有无数人发病死亡。   由于现代技术和人口增长,人畜共患病的威胁比以往更大,便利的交通可以将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至全球。这种传染病大爆发只要发生一次,人类或许就会被终结。(沈姝华) 英国称新型冠状病毒或与动物有关 中新网9月28日电据外媒28日报道,英国卫生防护局称,在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的样本进行初步基因检测后,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病毒的源头可能与动物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说,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种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他们怀疑这两例病患是从动物身上感染的。   不久前,英国确认了一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感染病毒的是一名49岁的卡塔尔男子,他在从沙特旅游回到卡塔尔后,9月3日出现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11日,该患者从卡塔尔紧急转送至英国接受治疗,已出现肾衰竭现象。23日,患者被确认感染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而此前还有一名60岁的沙特籍男子因感染冠状病毒死亡。英国科学家进行比对后发现,沙特籍男子死后肺部组织分离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这名卡塔尔患者的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高达99.5%。两人临床表现都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并伴随急性肾衰竭。目前全球只确诊了这两个病例。 http://news.sohu.com/20120928/n354148919.shtml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为什么大多与动物有关?如何出现? 1958-2010 年 全球共出现 28 种新发病毒传染病, 28 种新发病毒传染病中, 24 种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 19 种目前已经确定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引起大流行或者暴发的病毒一般要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形成新的抗原以逃避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阻击,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是导致病毒出现的重要机制。基因重组的定义是指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 基因重组 (Geneticrecombination)。灭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用紫外线灭活的两株同种病毒,若一同培养后,常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产生出感染性病毒体,此称为 多重感染再复活 (Multiplicityreactivation),这是因为两种病毒核酸上受损害的基因部位不同,由于重组合相互弥补而得到复活。因此现今不用紫外线灭活病毒制造疫苗,以防病毒复活的危险。死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将能在鸡胚中生长良好的甲型流感病毒(A0或A1亚型)疫苗株经紫外线灭活后,再加亚洲甲型(A2亚型)活流感病毒一同培养,产生出具有前者特点的A2亚型流感病毒,可供制作疫苗,此称为 交叉感染再复活 (Crossreactivation)。 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1958-2010 年全球新发病毒传染病汇总 病原体 核酸类型 所致疾病 自然界动物宿主 发现年代 猴痘病毒 双链DNA 猴痘 松鼠等 1958 鸠宁病毒 单链RNA 阿根廷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58 马秋博病毒 单链RNA 玻利维亚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63 马尔堡病毒 单链RNA 马尔堡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猴子和蝙蝠等 1967 甲型H2N3流感病毒 单链RNA 香港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1968 拉沙病毒 单链RNA 拉沙热 啮齿类动物 1969 轮状病毒 双链RNA 婴幼儿腹泻 人类 1973 细小病毒B19 单链DNA 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犬、狼、狐狸等 1975 埃博拉病毒 双链RNA 埃博拉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蝙蝠 1976 汉坦病毒 单链RNA 肾综合征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77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单链RNA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链RNA 艾滋病 灵长类动物 1981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Ⅱ型 单链RNA 毛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2 人疱疹病毒6型 双链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86 丙型肝炎病毒 双链RNA 丙肝 黑猩猩等 1989 瓜纳瑞托病毒 单链RNA 委内瑞拉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89 戊型肝炎病毒 单链RNA 戊型肝炎 猪,鹿,牛,羊等 1989 己型肝炎病毒 单链RNA 己型肝炎 人类 1990 沙比亚病毒 单链RNA 巴西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90 人疱疹病毒7型 双链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90 辛诺柏病毒 单链RNA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啮齿类动物 1993 亨德拉病毒 单链RNA 亨德拉病毒感染 蝙蝠 1994 H5N1 型流感病毒 单链RNA 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禽类,猪等 1997 尼帕病毒 单链RNA 尼帕病毒性脑炎 蝙蝠 1999 西尼罗河病毒 单链RNA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鸟类 1999 人类偏肺病毒 单链RNA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人类 2001 新型冠状病毒 单链RN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果子狸,蝙蝠等 2002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单链RNA 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2009 最新研究表明,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传染病的流行。 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理论, 2012-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 参考文献: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29(2):188-190.)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5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发传染病与动物: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热度 1 qujiangwen 2012-12-25 12:05
新闻来源:新浪科技发布时间:2012-10-18 08:31:50 科学家发出警告说,全球性病毒性疾病大爆发不可避免,可能会在未来5年内发生 感染CCHF(通过粪便传播的疾病)的一名男性,这种疾病在东、西非特别常见 这名男性接受治疗的高安全性部门,但是最终他还是不幸去世了 玛丽皇后医院的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未来5年内将会出现新一轮流行病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顶级病毒学家、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医院、世界权威流行病专家约翰-奥克斯福德教授发出警告说,我们认为未来5年内会有动物起源的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它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影响。人类对抗新出现的起源于动物的疾病只能获胜不能失败。流行性病毒只要胜利一次,人类就将走向灭亡。   这个月一位38岁的英国哥拉斯加修车厂所有人去阿富汗出席哥哥的婚礼后,因感染克里米亚-刚果病毒出血热,这种传染病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头痛、高热、关节痛、胃痛和呕吐的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大面积青肿和不受控制的出血。对至少30%的病例来说是致命的。这位患者最终在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去世,成为英国被证实感染这种由蜱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第一人。出血热是非洲和亚洲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已突破种间屏障,开始感染人类,并产生致命影响。但是这位姓名不详的男性并不是最近英国第一位被外来病毒感染的人。   今年9月,一名49岁的男性因高热、严重咳嗽和呼吸极度困难而住进伦敦圣托马斯医院。他出现被致命的Sars病毒感染后的所有症状,2003年这种疾病导致近1000人丧生,但是验血很快证实这次致命感染并不是Sars。也不是目前医学界已知的其他病毒感染。更糟糕的是,这位呼吸困难,且不断出汗的患者很快出现肾功能衰竭,这是以前在这种病例上从未见过的潜在致命并发症。医务工作者很快对这名患者进行了隔离,然而一系列可怕问题接连出现。最近这名患者刚从中东的卡塔尔来到英国。他到底在那里接触到了什么?他是不是已经感染了其他人?   英国健康保护局的科学家利用最新的高科技基因扫描技术,开始把从卡塔尔这名患者的组织样本里获取的线索拼凑在一起,目前他已经用上了呼吸机。研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感染他的病毒与Sars来自同一个属。然而它拥有全新构成。它并非起源于人类,而是来自动物。与它亲缘关系最近的病毒已经在亚洲的蝙蝠身上发现。调查人员还发现,这种病毒已经夺去一些人的生命。查询全球的医学数据库显示,相同的神秘病毒潜伏在从一位60岁的男性那里获取的样本里,该男子7月在沙特阿拉伯去世。   英国健康保护局在9月份警告全世界要提防这种新出现的病毒,这在医学专家之间引起恐慌。这会不会是下一场禽流感,或者是下一场“西班牙流感”——世界最大规模的传染病,据称1918年到1919年间它导致全球5000万到1亿人丧生。在所有这些疾病暴发中,病毒均来自动物。分析人士现在认为,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发源于一种野生水鸟。可怕的事实是,对人类来说,这些设法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病毒,即人畜共患病能够引起大规模破坏,因为这些病毒会感染给人类,并在我们发现它们以前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传染病将是超级流感的一个新变种,超级流感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病毒,可能起源于亚洲或非洲的一些穷乡僻壤,通过野生动物或鸡或猪等家畜传染给人类。一旦第一个人感染了这种不知名且不为人知的新型疾病后,它们会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飞沫迅速传染给家人、朋友和接触过他们的人。   由于这个世界非常拥挤,且交通四通八达,这种末日病毒可能已经赶在医学精英开始破解它的基因奥秘前,开始通过航空、公路和水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它被命名前,可能已经引起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如果这种新病毒采用的是1918年到1919年间的那次流行病的模式,它将导致大量年轻的健康人丧生。他们死于所谓的细胞激素风暴 (Cytokine storm) ,即病毒导致他们强有效的免疫系统产生过激反应。这种不受控制的反应导致他们出现发热症状,并通过反胃和疲劳等摧垮他们的身体。反应过激的免疫系统最终将会要了这个人的命,而不是杀死超级病毒。   奥克斯福德根据历史模式进行预测。过去1个世纪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先例。例如,2003年全球爆发的Sars,这种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病杀死近1000人,这种病毒是通过中国的果子狸传染给人类的。2002年11月,这种病毒首次传染给在广东的活畜市场工作的人,这里出售果子狸。由于现代科技和人口增长,现在这种人畜共患病造成的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空中运输等交通方式能够导致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全球性大流行。Sars病毒是通过一名中国呼吸道医学教授传播开的,他在香港旅行时给一名患者治疗,由此把病毒带到其他地方。2003年2月,这种病毒通过搭乘航班的乘客扩散到世界各地。2003年3月到7月间,32个国家出现大约8400个潜在的Sars感染病例。   H1N1 猪流感与此类似,2009年全球有几亿人感染这种传染病。现在认为它起源于墨西哥的猪群,感染这种病毒的人乘坐飞机前往不同目的地,这导致全球爆发猪流感。一旦这些偷渡的病毒登上飞机,它们并不用学习新语言或者新的地方风俗习惯。从遗传学上来说,我们人类并没有太大差别,能够杀死世界某一地区的人的流行病,也能毫不费力地杀死世界另一个地方的人。另外,由于人类大肆侵占世界上的丛林和雨林,我们通过野生动物感染这种致命传染病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在这些地方,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已经在野生动物群体内进化和隐藏数千年的未知病毒。   一个国际性科研组在不久前宣布,它已经确定一种全新的非洲病毒,2009年这种病毒导致两名刚果青少年丧生。这种病毒导致急性出血性发热,致使患者七窍流血,可在数日内致人丧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一名15岁男孩和一名13小女孩突然病倒,并很快死去。小女孩死亡一周后,一名给她治疗的护士出现类似症状,并差一点丧命。这种新病毒根据3名受害者所在省份,被命名为 下刚果病毒(BASV)。这种病毒与包括狂犬病在内的杆状病毒来自同一个家族。   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杂志上的一份报告称,这种病毒可能起源于当地野生动物,并通过昆虫叮咬或者其他目前未知的方式传播给人类。还有大量其他新病毒候选者正在我们周围的动物的翅膀、内脏、气息和血液里等待时机。例如,你能通过犰狳感染麻风病,它们的鳞片里带有麻风病毒,这种动物是美国三分之一的麻风病患者的致病原因。马能传播Hendra 病毒,这种病毒可导致人类患上致命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美国获奖自然历史作者大卫-逵曼在一本新书里指出,据称很多起源于动物的传染病现在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它们一般都会越来越严重。   逵曼着重强调了1976年首次袭击扎伊尔的埃博拉出血热病毒。这种病毒的能力惊人,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90%。上个月刚果出现的是最新一轮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爆发,据报道这次爆发导致81名感染患者中的36人丧生。据逵曼说,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可能起源于蝙蝠。蝙蝠传染给非洲猿,猿可能是通过接触蝙蝠的粪便感染的。这种病毒随后传染给吃丛林肉的猎人。逵曼认为,艾滋病毒也存在相同传播模式,这种病毒可能起源于喀麦隆的一只黑猩猩。   对这种病毒的基因进行的研究指出,艾滋病毒可能是在1908年首次进化出来的,直到60年代才在非洲大城市的人群里发现这种病毒。到了80年代,它通过航空运输传播到美洲。自此这种病毒夺去大约3000万人的性命,并导致另外3300万人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和艾滋病毒比其他病毒好一点的是,它们不能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传播。逵曼解释说:“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体液传播。通过阻止这种接触,就能预防感染。如果艾滋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你和我也许早已死亡。如果狂犬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一种病原体。”   埃博拉等病毒在传播方面还存在另一个局限性。它们能够很快杀死或很快让人病倒。为了引起全国大流行,人畜共患病需要它们的人类寄主感染,而且活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病毒才能更好地在全球传播。但是有一种人畜共患病能够做到所有这些。这就是我们的老对手——流感。它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打喷嚏或者咳嗽。Sars也是如此。但是流感具有更多优势。逵曼指出:“Sars感染者的症状常常出现在这个人被严重感染前,而不是之后。这使很多Sars感染者在传染性达到最厉害前能够及时被发现、就医,并隔离。但是流行性感冒和很多其他疾病并非如此。”   感染一种新型和潜在致命的流感变种的人需要一段时间才会病倒,这段时间内他们会把病毒带到他们到过的任何地方。这些原因导致世界流行病权威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新一轮起源于动物的全球性流感的爆发不可避免。他称,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发生。“我认为我们将经历另一场全球性流感大爆发,这是无法避免的。它可能会在2017年到2018年间发生。”但是我们已经对此做好充分准备了吗?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严密监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他说:“新型流感变种是一个日常生活问题,我们必须对它们保持高度警惕。现在我们拥有能够快速识别一种引起新疾病的病毒的染色体组的科学方法。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知道我们面临的是什么病毒。接下来我们就要研制并储存能够对抗这种新变种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但是奥克斯福德担心从政者不会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些致死原因。人类为这种疏忽付出的巨大代价,相当于刑事过失行为。人类对抗新出现的起源于动物的疾病只能获胜不能失败。流行性病毒只要胜利一次,人类就将走向灭亡。 http://tech.sina.com.cn/d/2012-10-16/09187706375.shtml   The Armageddon virus: Why experts fear a disease that leaps from animals to humans could devastate mankind in the next five years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217774/The-Armageddon-virus-Why-experts-fear-disease-leaps-animals-humans-devastate-mankind-years.html New animal-derived virus could devastate mankind in the next five years – medical experts http://english.ruvr.ru/2012_10_16/New-animal-derived-virus-could-devastate-mankind-in-the-next-five-years-medical-experts/ 应加强生态传染病研究 2012年12月11日04:39 光明日报 徐建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所长):  本报讯(记者陈海波)“未来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主要源自野生动物、规模化养殖、媒介生物以及食品的规模化生产、运输和消费等,与城市化进程、气候、环境、生态等有很大关系,生态传染病的概念呼之欲出。”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卫生应急学术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所长徐建国院士认为,随着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传染病须逐渐受到重视,我国生态医学中应加强对生态传染病学的理论研究。   徐建国指出,目前,我国发现新病原体的能力还很不足,若要快速有效地应对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突发疫情,必须建立发现新病原的技术体系和新病原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发现新病原的工作。   (原标题:应加强生态传染病研究) http://news.sina.com.cn/o/2012-12-11/043925778615.shtml 世卫组织:逾七成人类新发疾病源来自动物  新华网香港12月20日电 (记者张雅诗 王小旎)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20日在港表示,在过去30多年,发现了超过30种人类新发疾病,当中逾70%的源头来自动物。而预防传染病的最佳方法是人们时刻警觉和做好准备。   陈冯富珍当日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发传染病,世卫组织时刻做好准备,除了积极收集各地的疾病情报和资讯,还携手世界各地逾百个组织及机构,在有需要时迅速派遣专家进行调查,并对不寻常病原进行化验。   陈冯富珍说,在过去30至40年,世卫组织通过紧密追踪,发现很多新发疾病是由动物引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一些亚洲地区人士饲养家禽的习惯存在风险,加上中国人喜欢进食珍奇动物,而越来越多旅游人士尝试吃野生动物,这都增加了疾病传播的机会。   她说,若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分隔做得不好,动物的疾病很容易传染给人。目前世卫组织与联合国等组织紧密合作,加强对动物健康以及人类与动物分隔措施的监察,避免动物疾病传到人身上。   她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传染病永远都存在,最重要是各国各地拥有完善的监察系统,彼此携手预防新发疾病,即使不能避免疫症出现,也要把影响减到最低。 (原标题:陈冯富珍:逾七成人类新发疾病源自动物) http://news.sina.com.cn/w/2012-12-20/203025859701.shtml 英科学家称5年内可能爆发西班牙流感式“末日瘟疫” 2012-10-15 16:15:03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闫宇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时的美国,警察上街也得戴上口罩(资料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14日报道,近来世界上多个地区发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病毒,许多医疗专家担心,5年内可能爆发20世纪早期西班牙流感式的“末日瘟疫”,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   无论是1918年至1919年造成全球5000万到1亿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还是近几年出现的禽流感、猪流感,最初的病毒都来自动物身上。从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病毒容易引发瘟疫大爆发,因为这种病毒往往令人类措手不及,难以预防,而且扩散迅速,感染死亡率也非常可怕。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 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   奥克斯福特认为,“末日瘟疫”可能首先由野生动物或家禽传播给一个人,随后由此人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将其传给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群,最终通过飞机、铁路、公路以及海洋传播到全球。在科学家确定病源前,或许已经有无数人发病死亡。   由于现代技术和人口增长,人畜共患病的威胁比以往更大,便利的交通可以将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至全球。这种传染病大爆发只要发生一次,人类或许就会被终结。(沈姝华) 英国称新型冠状病毒或与动物有关 中新网9月28日电据外媒28日报道,英国卫生防护局称,在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的样本进行初步基因检测后,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病毒的源头可能与动物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说,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种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他们怀疑这两例病患是从动物身上感染的。   不久前,英国确认了一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感染病毒的是一名49岁的卡塔尔男子,他在从沙特旅游回到卡塔尔后,9月3日出现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11日,该患者从卡塔尔紧急转送至英国接受治疗,已出现肾衰竭现象。23日,患者被确认感染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而此前还有一名60岁的沙特籍男子因感染冠状病毒死亡。英国科学家进行比对后发现,沙特籍男子死后肺部组织分离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这名卡塔尔患者的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高达99.5%。两人临床表现都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并伴随急性肾衰竭。目前全球只确诊了这两个病例。 http://news.sohu.com/20120928/n354148919.shtml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为什么大多与动物有关?如何出现? 1958-2010 年 全球共出现 28 种新发病毒传染病, 28 种新发病毒传染病中, 24 种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 19 种目前已经确定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引起大流行或者暴发的病毒一般要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形成新的抗原以逃避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阻击,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是导致病毒出现的重要机制。基因重组的定义是指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 基因重组 (Genetic recombination)。灭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用紫外线灭活的两株同种病毒,若一同培养后,常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产生出感染性病毒体,此称为 多重感染再复活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这是因为两种病毒核酸上受损害的基因部位不同,由于重组合相互弥补而得到复活。因此现今不用紫外线灭活病毒制造疫苗,以防病毒复活的危险。死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将能在鸡胚中生长良好的甲型流感病毒(A0或A1亚型)疫苗株经紫外线灭活后,再加亚洲甲型(A2亚型)活流感病毒一同培养,产生出具有前者特点的A2亚型流感病毒,可供制作疫苗,此称为 交叉感染再复活 (Cross reactivation)。 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1958-2010 年全球新发病毒传染病汇总 病原体 核酸类型 所致疾病 自然界动物宿主 发现年代 猴痘病毒 双链 DNA 猴痘 松鼠等 1958 鸠宁病毒 单链 RNA 阿根廷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58 马秋博病毒 单链 RNA 玻利维亚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63 马尔堡病毒 单链 RNA 马尔堡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猴子和蝙蝠等 1967 甲型 H2N3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1968 拉沙病毒 单链 RNA 拉沙热 啮齿类动物 1969 轮状病毒 双链 RNA 婴幼儿腹泻 人类 1973 细小病毒 B19 单链 DNA 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犬、狼、狐狸等 1975 埃博拉病毒 双链 RNA 埃博拉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蝙蝠 1976 汉坦病毒 单链 RNA 肾综合征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77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单链 RNA 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链 RNA 艾滋病 灵长类动物 1981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Ⅱ型 单链 RNA 毛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2 人疱疹病毒 6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86 丙型肝炎病毒 双链 RNA 丙肝 黑猩猩等 1989 瓜纳瑞托病毒 单链 RNA 委内瑞拉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89 戊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戊型肝炎 猪,鹿,牛,羊等 1989 己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己型肝炎 人类 1990 沙比亚病毒 单链 RNA 巴西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90 人疱疹病毒 7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90 辛诺柏病毒 单链 RNA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啮齿类动物 1993 亨德拉病毒 单链 RNA 亨德拉病毒感染 蝙蝠 1994 H5N1 型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禽类,猪等 1997 尼帕病毒 单链 RNA 尼帕病毒性脑炎 蝙蝠 1999 西尼罗河病毒 单链 RNA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鸟类 1999 人类偏肺病毒 单链 RNA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人类 2001 新型冠状病毒 单链 RN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果子狸,蝙蝠等 2002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2009 最新研究表明,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传染病的流行。 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理论, 2012-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全球可传人动物疾病预警系统启动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new/2006/nw02/zh/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3000 次阅读|2 个评论
预警“末日瘟疫”:2013年前后或爆发新发病毒传染病
热度 1 qujiangwen 2012-10-16 08:57
英科学家称5年内可能爆发西班牙流感式“末日瘟疫”(图) 2012-10-15 16:15:03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闫宇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时的美国,警察上街也得戴上口罩(资料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14日报道,近来世界上多个地区发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病毒,许多医疗专家担心,5年内可能爆发20世纪早期西班牙流感式的“末日瘟疫”,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   无论是1918年至1919年造成全球5000万到1亿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还是近几年出现的禽流感、猪流感,最初的病毒都来自动物身上。从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病毒容易引发瘟疫大爆发,因为这种病毒往往令人类措手不及,难以预防,而且扩散迅速,感染死亡率也非常可怕。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 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   奥克斯福特认为,“末日瘟疫”可能首先由野生动物或家禽传播给一个人,随后由此人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将其传给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群,最终通过飞机、铁路、公路以及海洋传播到全球。在科学家确定病源前,或许已经有无数人发病死亡。   由于现代技术和人口增长,人畜共患病的威胁比以往更大,便利的交通可以将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至全球。这种传染病大爆发只要发生一次,人类或许就会被终结。(沈姝华) 一个不能忽视的警告:2013年前后可能爆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让地球瞬间成为人间地狱,美国电影《2012》中的画面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电影场景虽属虚构,但故事的起因却是一个风靡全球的观点——2012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电 影《2012》里的海啸、 地震、火山爆发等场景对很多观众造成了震撼。如今,真正的“2012”已经到来,在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少的人心中存在着隐隐的担忧:世界末日之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前些 日子参加传染病防控会议,领导在大会上说:“2003年正值全国政府大换届,结果发生了非典疫情,今年又是政府大换届,是不是又要有新的传染病疫情,值得警惕!”本人在下面听着偷着乐,觉得领导的警惕性还挺强,防控意识也挺超前。但是为什么要警惕新发传染病?并不是因为政府要大换届了,而是因为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本身具有其规律性,只要掌握其规律和特点,就可以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电影《2012》里描述了很多关于人类灭亡时的情景,包括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 但是唯独没有描述传染病大流行可能造成人类的灾难。 实际上传染病的大流行特别是新发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1918年流感大流行,造成世界上至少5000万人死亡;20世纪的另外两次大流行也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 在世界历史上,黑死病鼠疫曾发生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数数以千万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中国。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先后有过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均从恒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向外扩散。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自1961年开始,历时三十余年,这在霍乱流行史上是空前的。 2003年的非典疫情给世界特别是中国留下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 本文提出的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观点值得关注,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同时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本文的核心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 惊悚电影: 《 恐怖地带 》 ............让我们去了解新发病毒传染病严重危害。 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时间已经是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ycYo2Tpjs 好莱坞病毒题材惊悚大片并非虚构    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的场景让不少人心有余悸:美国病毒专家奉命调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毒,发现已有人因走私非洲野猴而将病毒传入美国,并在加州小镇中迅速蔓延。他一方面追查带病猴子的下落,另一方面则要应付军方的最后通牒。将军已奉命用燃烧弹毁灭整个小镇,以防病毒扩散危害全国。在《恐怖地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病毒传播的一段,不少染病者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全部溃烂的场面非常惊悚。   该片是以当年的一段真事为原型编剧成的,所以极具真实感。在片中肆虐的病毒是“马尔堡”病毒,又叫“青猴病”,与埃博拉病毒同宗,它最早在1967年被确认。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一只来自乌干达的非洲长尾青猴,而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就根据这段事的来历,美国华纳在1995年推出惊悚大片《恐怖地带》。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摘要 为探讨新发病毒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 方法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资料进行分析,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1958 — 2010 年以来 的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中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其他年份只有 5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5.60 ( 95%CI= 1.68~18.65 )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太阳黑子; 新发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3 年出现的非典型肺炎和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探索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否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有影响,笔者利用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958 — 2010 年发生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宇宙射线的年历史数据来自莫斯科中子监测资料。 1.2 统计分析 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 、卡方检验 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958 — 2010 年 全球共出现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中, 24 种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 19 种目前已经确定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表 1 )。除了 1973 年的轮状病毒导致的婴幼儿腹泻, 1981 年的艾滋病, 1982 年的毛细胞白血病, 1993 年的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1994 年的亨德拉病毒感染以及 2002 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外,其余 23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976 年的埃博拉出血热, 1986 年的人疱疹病毒 6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3 年的玻利维亚出血热, 1975 年的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977 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1997 年的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968 年的香港流感大流行, 1989 年的丙肝、委内瑞拉出血热和戊型肝炎;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7 年的马尔堡出血热;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58 年的猴痘和阿根廷出血热, 1969 年的拉沙热, 1980 年的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1990 年的己型肝炎,巴西出血热和人疱疹病毒 7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 2001 年的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 表 1 1958-2010 年全球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汇总 病原体 核酸类型 所致疾病 自然界动物宿主 出现年代 猴痘病毒 双链 DNA 猴痘 松鼠等 1958 鸠宁病毒 单链 RNA 阿根廷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58 马秋博病毒 单链 RNA 玻利维亚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63 马尔堡病毒 单链 RNA 马尔堡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猴子和蝙蝠等 1967 甲型 H2N3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1968 拉沙病毒 单链 RNA 拉沙热 啮齿类动物 1969 轮状病毒 双链 RNA 婴幼儿腹泻 人类 1973 细小病毒 B19 单链 DNA 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犬、狼、狐狸等 1975 埃博拉病毒 双链 RNA 埃博拉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蝙蝠 1976 汉坦病毒 单链 RNA 肾综合征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77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单链 RNA 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链 RNA 艾滋病 灵长类动物 1981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Ⅱ型 单链 RNA 毛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2 人疱疹病毒 6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86 丙型肝炎病毒 双链 RNA 丙肝 黑猩猩等 1989 瓜纳瑞托病毒 单链 RNA 委内瑞拉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89 戊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戊型肝炎 猪,鹿,牛,羊等 1989 己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己型肝炎 人类 1990 沙比亚病毒 单链 RNA 巴西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90 人疱疹病毒 7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90 辛诺柏病毒 单链 RNA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啮齿类动物 1993 亨德拉病毒 单链 RNA 亨德拉病毒感染 蝙蝠 1994 H5N1 型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禽类,猪等 1997 尼帕病毒 单链 RNA 尼帕病毒性脑炎 蝙蝠 1999 西尼罗河病毒 单链 RNA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鸟类 1999 人类偏肺病毒 单链 RNA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人类 2001 新型冠状病毒 单链 RN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果子狸,蝙蝠等 2002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2009 2.2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其他年份则只有 6 年发生过。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OR=5.60 ( 95%CI= 1.68~18.65 )。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 3. 讨论 目前科学界认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主要与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动物贸易、新农田开垦、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人口流动、气候变化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人类活动或生态学因素有关 ,然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年份,这意味着在这些特定年份一定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因素,并对传染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找到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才能找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根源,从而根据决定因素对未来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进行科学预测和预警。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它年份的发生率( 24.00% ),而且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OR 值为 5.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844 ,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 γ 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 ,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 本次研究显示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导致 新发病毒 性 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宇宙射线监测资料来科学的预警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种预警方法所需要空间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非常经济实惠。目前,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理论, 2012 — 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发病毒可能是H2N2等新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 目前的全球性降温等极端天气会增加人类季节性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重组的机会,由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主要通过影响候鸟迁徙,气候变化和病毒基因变异等影响流感大流行,因此,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有可能正在孕育中。2013年为太阳黑子 峰值年,预计2012-2014年我们将有可能面临新流感大流行。 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可能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5330 次阅读|2 个评论
乌干达埃博拉和美国西尼罗河病毒致多人死亡,警惕新发病毒传染病
qujiangwen 2012-8-1 14:45
11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pdf 乌干达爆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已致15人死亡 2012-07-31 15: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31日电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 乌干达 卫生部7月29日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该国西部基巴莱区(Kibaale)爆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自7月初以来,已发现20起病例,导致15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根据乌干达病毒研究所的检测,此次 埃博拉出血热 的原发病例为基巴莱区的一个家庭,目前该家庭中已有9人死亡,其中包括照顾过一名病患的一位医务人员及其4个月大的婴儿。   目前,两名住院就医的患者病情稳定,其中一名在7月26日入院治疗的38岁女性是那名已故医护人员的同胞姐妹,并曾接受其照料;另一名是一位30岁的女性,她曾参与原发病例死者的安葬工作。两名患者在被送往医院时都有发烧、呕吐、腹泻和腹痛 症状 ,但一直没有出血,出血症状往往在病毒性出血热患者身上出现。   发现疫情的基巴莱区目前正在调动救治病患所需的物资和设备。此外,自7月6日后,所有与疑似和确症病患发生接触的个人都正在被逐一甄别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为更好地协调应对工作,基巴莱区已专门组建了一个工作队,其相邻地区也已对疫情高度戒备并建立了监测机制。   此外,乌干达卫生部正与利益相关方及合作伙伴展开合作以控制疫情,并已制定了国家及地区级的应急方案。乌干达卫生部还呼吁民众采取措施,以避免 埃博拉病毒 的进一步蔓延,并将疑似病患就近送往医疗机构就医。   世卫组织表示,一个由乌干达卫生部、世卫组织以及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专家组成的小组目前正在基巴莱区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支助。目前,世卫组织尚不建议对乌干达发出旅游和贸易禁令。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非常稀少而致命性的病毒,通常由血液和其它体液传播,可以通过接触传染,传播速度很快。患者一旦发病,可在24小时内死亡。其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关节与肌肉疼痛、喉咙痛、虚弱、腹泻、呕吐与胃痛等,死亡时会口鼻流血。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在刚果(金)境内被首次发现,尽管医学界进行了多年研究,但目前仍没有预防疫苗或有效药物。2007年,乌干达西部曾爆发埃博拉病毒,导致37人死亡。2000年,该国北部至少170人死于这一病毒。 http://www.cnr.cn/gundong/201207/t20120731_510415530.shtml 然后让我们再回顾一部电影: 《 恐怖地带 》 ............ 让我们去了解新发病毒传染病严重危害。 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时间已经是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ycYo2Tpjs 好莱坞病毒题材惊悚大片并非虚构   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的场景让不少人心有余悸:美国病毒专家奉命调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毒,发现已有人因走私非洲野猴而将病毒传入美国,并在加州小镇中迅速蔓延。他一方面追查带病猴子的下落,另一方面则要应付军方的最后通牒。将军已奉命用燃烧弹毁灭整个小镇,以防病毒扩散危害全国。在《恐怖地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病毒传播的一段,不少染病者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全部溃烂的场面非常惊悚。   该片是以当年的一段真事为原型编剧成的,所以极具真实感。在片中肆虐的病毒是“马尔堡”病毒,又叫“青猴病”,与埃博拉病毒同宗,它最早在1967年被确认。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一只来自乌干达的非洲长尾青猴,而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就根据这段事的来历,美国华纳在1995年推出惊悚大片《恐怖地带》。 美国四人死于西尼罗病毒感染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8月1日报告说,截至7月底,该中心已接到241人感染西尼罗病毒的报告,其中4人死亡。 这些感染病例来自42个州,其中得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和俄克拉何马州集中了近80%的病例。疾控中心表示,每年夏季美国都会有人感染西尼罗病毒,但今年截至7月底的病例数是近9年来最多的一次。 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家马克·菲舍尔表示,西尼罗病毒今年较活跃的原因尚不清楚,但不管原因如何,居民们都应保持警惕并做好自我防护。 西尼罗病毒借助蚊子叮咬感染人体,是目前美国境内危害最大的病毒之一。大部分感染者有发烧、身体疼痛、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不到1%的感染者会出现脑炎等神经性疾病,其年龄多在50岁以上。目前尚无针对这一病毒的疫苗或有效疗法。 疾控中心建议居民穿长袖衣服和长裤、使用纱门窗阻止蚊子进入住宅、清除住宅周围的死水以及使用杀虫剂等,避免蚊子叮咬。 西尼罗病毒1999年首次侵入美国。2003年,美国曾暴发严重的西尼罗病毒疫情,造成9862人感染,264人死亡。 本文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7671.shtm 核心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摘要 为探讨新发病毒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 方法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资料进行分析,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1958 — 2010 年以来 的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中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其他年份只有 5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5.60 ( 95%CI= 1.68~18.65 )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太阳黑子; 新发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正式文章见附件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3 年出现的非典型肺炎和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探索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否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有影响,笔者利用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958 — 2010 年发生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宇宙射线的年历史数据来自莫斯科中子监测资料。 1.2 统计分析 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 、卡方检验 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958 — 2010 年 全球共出现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中, 24 种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 19 种目前已经确定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表 1 )。除了 1973 年的轮状病毒导致的婴幼儿腹泻, 1981 年的艾滋病, 1982 年的毛细胞白血病, 1993 年的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1994 年的亨德拉病毒感染以及 2002 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外,其余 23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976 年的埃博拉出血热, 1986 年的人疱疹病毒 6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3 年的玻利维亚出血热, 1975 年的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977 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1997 年的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968 年的香港流感大流行, 1989 年的丙肝、委内瑞拉出血热和戊型肝炎;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7 年的马尔堡出血热;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58 年的猴痘和阿根廷出血热, 1969 年的拉沙热, 1980 年的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1990 年的己型肝炎,巴西出血热和人疱疹病毒 7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 2001 年的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 表 1 1958-2010 年全球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汇总 病原体 核酸类型 所致疾病 自然界动物宿主 出现年代 猴痘病毒 双链 DNA 猴痘 松鼠等 1958 鸠宁病毒 单链 RNA 阿根廷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58 马秋博病毒 单链 RNA 玻利维亚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63 马尔堡病毒 单链 RNA 马尔堡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猴子和蝙蝠等 1967 甲型 H2N3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1968 拉沙病毒 单链 RNA 拉沙热 啮齿类动物 1969 轮状病毒 双链 RNA 婴幼儿腹泻 人类 1973 细小病毒 B19 单链 DNA 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犬、狼、狐狸等 1975 埃博拉病毒 双链 RNA 埃博拉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蝙蝠 1976 汉坦病毒 单链 RNA 肾综合征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77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单链 RNA 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链 RNA 艾滋病 灵长类动物 1981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Ⅱ型 单链 RNA 毛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2 人疱疹病毒 6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86 丙型肝炎病毒 双链 RNA 丙肝 黑猩猩等 1989 瓜纳瑞托病毒 单链 RNA 委内瑞拉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89 戊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戊型肝炎 猪,鹿,牛,羊等 1989 己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己型肝炎 人类 1990 沙比亚病毒 单链 RNA 巴西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90 人疱疹病毒 7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90 辛诺柏病毒 单链 RNA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啮齿类动物 1993 亨德拉病毒 单链 RNA 亨德拉病毒感染 蝙蝠 1994 H5N1 型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禽类,猪等 1997 尼帕病毒 单链 RNA 尼帕病毒性脑炎 蝙蝠 1999 西尼罗河病毒 单链 RNA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鸟类 1999 人类偏肺病毒 单链 RNA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人类 2001 新型冠状病毒 单链 RN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果子狸,蝙蝠等 2002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2009 2.2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其他年份则只有 6 年发生过。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OR=5.60 ( 95%CI= 1.68~18.65 )。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 3. 讨论 目前科学界认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主要与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动物贸易、新农田开垦、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人口流动、气候变化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人类活动或生态学因素有关 ,然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年份,这意味着在这些特定年份一定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因素,并对传染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找到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才能找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根源,从而根据决定因素对未来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进行科学预测和预警。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它年份的发生率( 24.00% ),而且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OR 值为 5.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844 ,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 γ 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 ,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 本次研究显示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导致 新发病毒 性 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宇宙射线监测资料来科学的预警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种预警方法所需要空间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非常经济实惠。目前,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理论, 2012 — 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太阳耀斑将爆发或影响供电美科学家吁做好准备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预计一场太阳耀斑8月8日与9日将大爆发,影响地球磁场,美国国家科学院担心,太阳耀斑会影响至少300台变压系统,影响电力供应,因此希望多家政府机构作好应变准备。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预计一场太阳耀斑8月8日与9日将大爆发,影响地球磁场,美国国家科学院担心,太阳耀斑会影响至少300台变压系统,影响电力供应,因此希望多家政府机构作好应变准备。   美国国家科学院透露,美国各地约2100个高伏变压站是全国电力网络的骨架,太阳耀斑的大爆发可能摧毁其中300个或以上的电压站,这已足以瘫痪整个相互联系的电力系统。该科学院在报告指出,变压站若受损,可能需要至少一年或以上才能完成更换工作。太阳耀斑爆发后的第一年,损失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   报道指出,太阳活动已进入活跃期,并预计在2013年达到一个巅峰。一些美国专家预测,在未来10年内,发生“超级太阳风暴”的概率约为7%。该数据看似风险不高,但影响深远,已引起官方机构的关注。   据报道,今年7月,印度连续两天停电数小时,6亿多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显示出电力供应中断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混乱。   报道认为,美国因太阳耀斑爆发可能面对的长期电力供应中断问题或将更深远,代价也更高。例如,商业活动可能停止,水及燃料无法在短时间内输送到大多数城市,无法使用现代电子通讯,机械化交通运输系统将停摆。医院、军事和其他重要设施的备用发电机也可能不足以应对紧急状况。   不过,北美电力可靠性公司(NERC)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预测,认为太阳耀斑不会造成数百台变压站受损。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太阳耀斑可能会造成电流中断,但不会损坏变压系统,因此停电问题不会持续太久。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806/c1007-18672751.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4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证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热度 5 qujiangwen 2012-4-6 10:27
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让地球瞬间成为人间地狱,美国电影《2012》中的画面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电影场景虽属虚构,但故事的起因却是一个风靡全球的观点——2012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电影 《2012》 里的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场景对很多观众造成了震撼。如今,真正的“2012”已经到来,在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少的人心中存在着隐隐的担忧:世界末日之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前 些日子参加传染病防控会议,中心领导在大会上说:“2003年正值全国政府大换届,结果发生了非典疫情,今年又是政府大换届,是不是又要有新的传染病疫情,值得警惕!”本人在下面听着偷着乐,觉得领导的警惕性还挺强,防控意识也挺超前。但是为什么要警惕新发传染病?并不是因为政府要大换届了。而是因为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本身具有其规律性,只要掌握其规律和特点,就可以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电影《2012》里描述了很多关于人类灭亡时的情景,包括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 但是唯独没有描述传染病大流行可能造成人类的灾难。 实际上传染病的大流行特别是新发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1918年流感大流行,造成世界上至少5000万人死亡;20世纪的另外两次大流行也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 在世界历史上,黑死病鼠疫 曾发生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数数以千万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中国。 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先后有过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均从恒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向外扩散。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自1961年开始,历时三十余年,这在霍乱流行史上是空前的。 2003年的非典疫情给世界特别是中国留下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本文提出的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观点值得关注,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同时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本文的核心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文章明确提到: 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 然后让我们再回顾另一部电影: 《 恐怖地带 》 ............ 让我们去了解新发病毒传染病严重危害。 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时间已经是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ycYo2Tpjs 好莱坞病毒题材惊悚大片并非虚构: 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的场景让不少人心有余悸:美国病毒专家奉命调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毒,发现已有人因走私非洲野猴而将病毒传入美国,并在加州小镇中迅速蔓延。他一方面追查带病猴子的下落,另一方面则要应付军方的最后通牒。将军已奉命用燃烧弹毁灭整个小镇,以防病毒扩散危害全国。在《恐怖地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病毒传播的一段,不少染病者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全部溃烂的场面非常惊悚。 该片是以当年的一段真事为原型编剧成的,所以极具真实感。在片中肆虐的病毒是“马尔堡”病毒,又叫“青猴病”,与埃博拉病毒同宗,它最早在1967年被确认。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一只来自乌干达的非洲长尾青猴,而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就根据这段事的来历,美国华纳在1995年推出惊悚大片《恐怖地带》。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摘要 为探讨新发病毒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 方法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资料进行分析,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1958 — 2010 年以来 的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中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其他年份只有 5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5.60 ( 95%CI= 1.68~18.65 )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太阳黑子; 新发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正式文章见附件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3 年出现的非典型肺炎和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探索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否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有影响,笔者利用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958 — 2010 年发生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宇宙射线的年历史数据来自莫斯科中子监测资料。 1.2 统计分析 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 、卡方检验 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958 — 2010 年 全球共出现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中, 24 种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 19 种目前已经确定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表 1 )。除了 1973 年的轮状病毒导致的婴幼儿腹泻, 1981 年的艾滋病, 1982 年的毛细胞白血病, 1993 年的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1994 年的亨德拉病毒感染以及 2002 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外,其余 23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976 年的埃博拉出血热, 1986 年的人疱疹病毒 6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3 年的玻利维亚出血热, 1975 年的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977 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1997 年的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968 年的香港流感大流行, 1989 年的丙肝、委内瑞拉出血热和戊型肝炎;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7 年的马尔堡出血热;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58 年的猴痘和阿根廷出血热, 1969 年的拉沙热, 1980 年的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1990 年的己型肝炎,巴西出血热和人疱疹病毒 7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 2001 年的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 表 1 1958-2010 年全球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汇总 病原体 核酸类型 所致疾病 自然界动物宿主 出现年代 猴痘病毒 双链 DNA 猴痘 松鼠等 1958 鸠宁病毒 单链 RNA 阿根廷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58 马秋博病毒 单链 RNA 玻利维亚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63 马尔堡病毒 单链 RNA 马尔堡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猴子和蝙蝠等 1967 甲型 H2N3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1968 拉沙病毒 单链 RNA 拉沙热 啮齿类动物 1969 轮状病毒 双链 RNA 婴幼儿腹泻 人类 1973 细小病毒 B19 单链 DNA 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犬、狼、狐狸等 1975 埃博拉病毒 双链 RNA 埃博拉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蝙蝠 1976 汉坦病毒 单链 RNA 肾综合征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77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单链 RNA 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链 RNA 艾滋病 灵长类动物 1981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Ⅱ型 单链 RNA 毛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2 人疱疹病毒 6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86 丙型肝炎病毒 双链 RNA 丙肝 黑猩猩等 1989 瓜纳瑞托病毒 单链 RNA 委内瑞拉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89 戊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戊型肝炎 猪,鹿,牛,羊等 1989 己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己型肝炎 人类 1990 沙比亚病毒 单链 RNA 巴西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90 人疱疹病毒 7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90 辛诺柏病毒 单链 RNA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啮齿类动物 1993 亨德拉病毒 单链 RNA 亨德拉病毒感染 蝙蝠 1994 H5N1 型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禽类,猪等 1997 尼帕病毒 单链 RNA 尼帕病毒性脑炎 蝙蝠 1999 西尼罗河病毒 单链 RNA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鸟类 1999 人类偏肺病毒 单链 RNA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人类 2001 新型冠状病毒 单链 RN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果子狸,蝙蝠等 2002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2009 2.2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其他年份则只有 6 年发生过。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OR=5.60 ( 95%CI= 1.68~18.65 )。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 3. 讨论 目前科学界认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主要与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动物贸易、新农田开垦、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人口流动、气候变化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人类活动或生态学因素有关 ,然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年份,这意味着在这些特定年份一定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因素,并对传染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找到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才能找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根源,从而根据决定因素对未来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进行科学预测和预警。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它年份的发生率( 24.00% ),而且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OR 值为 5.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844 ,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 γ 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 ,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 本次研究显示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导致 新发病毒 性 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宇宙射线监测资料来科学的预警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种预警方法所需要空间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非常经济实惠。目前,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理论, 2012 — 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参 考 文 献 Hoogen BG , Jong JC , Groen J , et al. A newly discovered human pneumovirus isolated from young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 . Nat. Med , 2001,7: 719- 724. Hui EK. Reasons for the increase in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s . Microbes and Infection, 2006,8:905-916. Hathaway DH, Wilson RM. What the sunspot record tells us about space climate . Solar Phys, 2004,224:5–19. D.O’Sullivan. Exposure to galactic cosmic radiation and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 . Radiat Prot Dosim, 2007,125 : 407–411. Domingo E. Mechanisms of viral emergence . Vet Res, 2010,41:3-14. Henle W, Liu O. Studies on hostvirus interactions in the chick embryo influenza system. VI. Evidence for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of inactivated virus . Exptl Med,1951,94, 305-322. Kilbourne ED. The influence of cortisone on experimental viral infection. IV. Negation of interference a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cortisone induces increased virus yields . Exptl. Med. 1957,106, 863-881 Barry RD. The multiplication of influenza virus. II.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of ultraviolet irradiated virus . Virology,1961,14,398-405. Gilker JC, Pavilanis V, Ghys R.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in Gamma Irradiated Influenza Viruses . Nature, 1967,214, 1235 -1237. Barson S, Jensen KE. Evidence for ge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non-infectious and infectious influenza A viruses . Exptl Med,1955,102, 677-698. Gotleib T , Hirst GK. The experimental production of combination forms of virus. VI. Reactivation of influenza viruses after inactivation by ultraviolet light . Virology, 1956, 2, 235-248. Simpson RW , Hirst GK. Genetic recombination among influenza viruses. I. Cross reactivation of plaque-forming capacity as a method for selecting recombinants from the progeny of crosses between influenza A strains . Virology,1961, 15: 436-451. Ineson S, Scaife AA, Knight JR, et al. Solar forcing of winter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 Nature Geoscience, 2011,4:753-757. Altizer S, Bartel R, Han BA. Animal Migration and Infectious Disease Risk . Science, 2011,331:296-302. Gilbert M, Slingenbergh J, Xiao X. Climate change and avian influenza . Rev Sci Tech , 2008,27: 459-466. Hathaway DH, Wilson RM, Reichmann EJ. The Shape of the Sunspot Cycle . Solar Phys , 1994, 151,177-90. 谁成了病毒变异的加速器 http://news.sina.com.cn/o/2009-05-25/101215680665s.shtml 解析甲型流感病毒来源 病毒题材电影非虚构 http://edu.aweb.com.cn/2009/5/19/5118200905190939420.html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022 次阅读|4 个评论
警惕2013年前后太阳黑子活动引发新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1-6-10 08:40
美国宇航局观测到五年来最猛烈太阳辐射大爆发 ​ 北京时间6月9日消息,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观测到5年来最猛烈的太阳辐射大爆发,抵达地球后可引发中度地磁暴,影响卫星通讯和地球上的电力供应。根据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的观测,除了一次小型辐射风暴外,此次太阳爆发还伴随一次耀斑以及一次日冕物质喷发。 美国国家气象局空间天气预报中心项目协调人比尔·穆塔夫表示:“这一次的大爆发非常具有戏剧性。”他指出中型太阳耀斑在6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1点41分(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凌晨5点41分)达到峰值。“我们最初观测到的耀斑规模并不大,在随后出现的喷发过程中,我们观测到高能粒子辐射以及大规模日冕物质喷发。你能观察到从太阳表面喷出的所有物质,景象非常壮观。” 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2010年发射升空,拍摄了此次太阳爆发的高清晰照片和录像。根据观测,此次太阳爆发在视觉上蔚为壮观,由于并非正对地球,对地球的影响可能非常小。宇航局在一份声明中指出:“上升的粒子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而后落回太阳表面,似乎覆盖了近一半的太阳表面。” 穆塔夫指出,空间天气分析人员正密切关注此次太阳爆发,以确定是否导致太阳与地球之间发生磁场碰撞。日地距离在大约1.5亿公里左右。他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的部分工作是进行监视同时确定此次太阳爆发的物质是否飞向地球,因为喷射的物质基本上都是气体并且带有磁场。在一两天时间内,我们将看到太阳喷射的一些物质对地球产生影响,形成地磁暴。我们并不认为这将是一次非常剧烈的地磁暴,但强度还是可以达到中等水平。” 空间天气预报中心表示,此次太阳爆发将在8日引发小型到中型地磁暴,大约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18点开始。任何地磁暴活动都将在24小时内结束。国家气象局说:“太阳辐射风暴中存在大量高能质子,这种类型的活动自2006年12月以来还是第一次观测到。” 共有12颗卫星和飞船监视日光层,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携带的仪器能够对辐射进行测量并分析所能产生的影响。辐射影响宇宙射线望远镜(CRaTER)项目首席研究员哈尔兰·斯潘塞表示:“CRaTER任务启动两年来,这是所观测到的最重要的事件。这是令人兴奋的时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规划此项任务时,我们最初认为应该在太阳活动峰发射,因为剧烈的太阳粒子活动通常在这个时期出现。实际上,我们在太阳活动极小期发射,太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时刻,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太阳正重回活跃状态。” 太阳爆发导致的地磁暴将影响地球上的一些电网,全球定位系统使用的卫星以及其他设备,同时还将导致飞越极地地区上空的航班被迫改变航线。他说:“通常情况下并不会造成大的破坏,威胁在可控范围之内。如果乘客机从美国飞往亚洲,飞越北极时,你会发现十几架航班。每天都是这个样子。发生大规模辐射风暴时,一些航空公司会出于安全考虑让航班改变航线,远离极地地区,确保与航班保持通讯畅通。运营卫星的公司也会密切关注,因为地磁暴会以各种方式干扰卫星以及接收信号的接收器。”宇航局表示,在8日晚上和9日,极地地区还可能观察到北极光和南极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196.shtm 中科院专家:太阳爆发近年最强太阳黑子活动 2011年06月09日 09:04 中新社 南京6月8日电 (记者 朱晓颖) 针对有关“数年来最强太阳风暴冲击地球”的消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海生8日向记者确认:“7日下午两点多,我们监测到太阳爆发的M2.5级耀斑,这是近四五年最强的一次太阳黑子活动”,“(太阳风暴)抵达地球后,现在已产生了较强的地球物理效应,对空间产生了一定影响”。 根据规律,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平均是11年,本次太阳活动高峰期已“姗姗来迟”。今年,太阳“暖身”进入第24个活动周期后,曾在2月首次爆发X级别(最高级别)耀斑,3月曾发生“两日连发九耀斑”事件。 季海生解释说,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是最常见的太阳活动现象。日冕物质抛射的级别分为A、B、C、M、X五个级别,其中A为最小级别,X为最大级别。“这次爆发的M级耀斑是中上等级别,这种级别的耀斑在太阳活动高峰期比较常见,公众不必恐慌。” 据介绍,7日耀斑爆发时,太阳表面喷出数十亿吨粒子流等物质,形成巨大的“蘑菇云”,几乎覆盖了太阳表面的一半。这股太阳风暴8日抵达地球。 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最新发布消息称,M2.5级耀斑发生后,太阳风速度从420公里/秒上升至480公里/秒左右,地磁活动出现3小时活跃现象,但电离层天气没有出现大的扰动。 季海生表示,目前太阳活动状态仍处于“上升期”,未来几年,耀斑爆发会越来越频繁。他预计,太阳活动将在2012年、2013年达到顶峰。(完)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609/4127928.shtml 流感大流行起源学说 对于流感病毒的传播路径以及流感病毒不断变异的原因,科学家们依据观察资料提出许多学说,诸如飞禽传播学说、太阳黑子周围学说、寒潮诱发学说等等,饶有兴趣。 飞禽传播学说认为传染源是飞禽,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规律,每当流感在人群中发生大流行之前,流感病毒总是先在飞禽之中广泛传播。由于气候变化和寻找食物等原因,飞禽需要进行季节性的迁飞,这时它们便成为造成人类流感流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实验表明,飞禽对流感十分敏感,它们比人类察觉流感大流行的时间往往提早一个星期左右,无怪乎也有人称这些飞禽为流感的“预报者”,起到帮助人们提早掌握流感动态,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作用。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进行飞禽的流感病毒分离研究,争取尽早提供新疫苗,以控制流感的大流行。 太阳黑子周围学说认为流感的流行和太阳黑子活动因素有关。近几年来,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这种变异产生的新亚型使人反复 感冒 )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他们分析了19世纪以来的10次全球性流感的发生时间,发现有9次是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年间。尤其是本世纪5次大流行,都与太阳黑子的大量出现和耀斑爆发的高峰期相吻合。专家们认为,太阳内部的剧烈活动是太阳热核反应增强的表现,这时向地球释放的能量骤增。太阳辐射的高能带电粒子、紫外线和X射线等,对容易变异的流感病毒来说,无疑是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据天文资料分析,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每隔11~12年为一周期,如联系流感流行,值得研究。又有流行病学家指出,差不多每隔19年就会有一种新型流感出现,威胁着全人类的现象,对此现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寒潮诱发学说指出流感的流行是由于寒潮所诱发。流感的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发,其原因,一方面是寒潮袭击后,日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甚至可相差10℃以上。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往往不能适应气候的突然变化,因而突然着凉,诱发流感。另一方面,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鼻黏膜与口鼻腔的局部温度可降至32℃。这样的温度很适合流感病毒的复制繁殖。与此同时,由于鼻咽部血管收缩,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更为流感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学说指出在突如其来的寒潮时期,应加强预防才是。 此外,还有天外来源说,认为陨石将流感病毒带到地球上,也有人提出地理环境说等,都尚无定论,至于为什么最近几次新亚型都首发于我国(1957年2月,由甲2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亚洲流感”首发于贵州西部;1968年7月甲3型香港流感始发于香港;1977年5月甲1型病毒流感始发于我国北方)那就更难以确切解释而值得研究了。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病毒可能是H2N2,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目前还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预计未来1-2年左右我们将会面临新流感大流行。 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太阳黑子活动对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影响 【摘要】 探讨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和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以及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 的方法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分析。 1700-2009 年以来发生的 16 次流感大流行或者可能的流感大流行中,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4.160 ( 95%CI= 1.161-14.903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太阳黑子;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2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为了探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流感大流行发生之间的关系,笔者利用近 310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历次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700-2009 年发生的历次流感大流行记录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流感大流行的历史资料来自 Yeung, J. W. K1 根据不同综述者总结的流感大流行的编年史。 2 方法 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Yeung, J. W. K1 总结了不同综述者自 1700 年以来流感大流行的情况。其中, 18 世纪可能共发生过 4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729-1733 年, 1775-1776 年, 1781-1782 年和 1799-1803 年;其中 1729-1733 年和 1781-178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19 世纪可能发生过 6 次大流行,分别是 1830-1833 年, 1836-1837 年, 1847-1848 年, 1857-1858 年, 1889-1892 年和 1899-1900 年,其中 1830-1833 年和 1889-189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20 世纪可能发生过 5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918-1920 年, 1946-1948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1978 年,其中 1918-1920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确定发生过 3 次流感大流行。 21 世纪已经发生一次流感大流行,即 2009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在墨西哥首发的“甲型 H1N1 ” 流感大流行。根据历史记载,除了 1729-1733 年, 1781-1782 年和 1899-1900 年之外,其余 13 次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代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775-1776 年 , 1889-1892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799-1803 年, 1857-1858 年, 1977-1978 年 , 200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830-1833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836-1837 年, 1847-1848 , 1946-1948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18-1920 年 。 2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3 次发生在其他年份。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流感大流行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OR=4.160 ( 95%CI=1.161-14.903 )。 讨 论 目前认为关于导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理论有 3 种 , 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或者抗原转换获得基因变化的能力,其中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来源于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抗原变异大,形成新的亚型或新的毒株,可导致大流行,是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而且 OR 值为 4.1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 。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本次研究表明 ,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变化 , 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太阳黑子极值年 或 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用太阳黑子的活动并不能完全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因,尚需对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其他因素从多学科、多途径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掌握流感大流行的内在规律目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446136 新加坡:研究发现H1N1病毒对达菲产生抗药性新变种 发表时间: 2011年6月12日12点43分 来源: 联合早报 本地研究团队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出现对达菲(Tamiflu)产生抗药性的新变种,但研究员表示,这个新变种暂时不会构成问题,达菲仍可有效对抗甲型流感。   新科研生物资讯研究院(Bioinformatics Institue, 简称BII)的研究小组,是在去年12月首次在取自本地的病毒样本中发现这个新变种,至今80个样本中共有十个出现这个新变种,北澳大利亚的28个样本则有9个出现这个新变种。   研究人员发现,神经氨酸酶基因的突变,使这个新变种对达菲以及瑞乐砂(Relenza)产生了轻微的耐药性。   新科研生物资讯研究院传染性疾病项目主任茂勒斯托(Sebastian Maurer-Stroh)说,病毒进化并产生突变是正常的,但能够影响药物敏感性的新突变确属罕见。   茂勒斯托指出,这种新病变仍属罕见,对达菲药效的影响也不大,若它单独产生,仍可利用达菲和瑞乐砂成功治疗。   可是,新发现的基因突变若与常见的抗达菲突变同时产生,将加强病毒原体对达菲的耐药性,显着降低达菲的药效。但两种突变的并发对瑞乐砂的药效并没有影响。   研究团队至今只在澳大利亚柏斯发现一起两种突变同时产生的案例。研究员在刊登于欧洲监控网络(Eurosurveillance)的报告中透露,尽管接受了达菲治疗,病人还是在病发约两个星期后因多个器官衰竭去世。本地至今则没有发现类似案例。   茂勒斯托表示,新的变种病毒没有即时危险,公开这个结果是希望其他化验室监察现有病毒样本,留意新变种是否已散播到其他地区。   茂勒斯托指出,欧美国家都有一个明显的流感高峰期,而新加坡所处的热带地区则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年中和年底,但全年都有流行性感冒,因此病毒变种容易在这个地区混合。   茂勒斯托说:“新变种病毒经常会在这里出现,所以紧密的监察非常重要。新加坡在这方面就相当严格。”   甲型H1N1流感在2009年爆发时,由茂勒斯托带领的新科研生物资讯研究院团队,是世界上首个使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管理甲流病毒的科研团队,新发现的变种病毒也是利用这些科技进行分析。   茂勒斯托表示,了解突变如何影响药效才可能有效地对症下药。   团队也研发出一个称作FluSurver的监察工具,协助各国的卫生部门迅速分析流感病毒的新突变。茂勒斯托希望FluSurver能够加强全球流感监察网络,更有效和快速地管理流感病毒。 http://www.flu.org.cn/scn/news-16586.html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肠道疾致死10人并蔓延多国 民众不敢生吃黄瓜
qujiangwen 2011-5-30 08:42
2011年05月30日 07:24 来源: 新闻晨报 图为西班牙菜农展示他们种植的黄瓜 截至欧洲当地时间28日,德国肠道疾病疫情已蔓延至丹麦等国,德国有10人在此次疫情中死亡,医学界人士希望一种抗体治疗新方法可以阻止这次疫情继续扩大。 祸首是大肠杆菌的变种 德国石荷州大学医院和石荷州卫生部28日宣布,石荷州两名老年女性患者死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疾病,这使德国在此次疫情中的死亡人数升至10人。 目前已经确定,引起此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一个变种——“Husec 41”。受其感染后,患者会出现腹部绞痛和腹泻。另外,大约10%的患者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是急性肾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据德国流行病预防研究的权威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27日的统计,德国各地报告的患者中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人数已达276人。在正常情况下,德国每年至多会发现约60个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病例。 另有5国也发现类似病例 综合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近日的报告,目前德国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患者分布在16个州,主要集中在北部。除德国以外,瑞典、丹麦、英国、荷兰、奥地利等国也发现类似病例。 丹麦国家血清研究所报告说,丹麦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患者人数目前已增加到9人,另外有疑似患者8人。这个研究所的斯特芬·格利斯曼说:“丹麦目前发现的所有病人都曾在近期去过德国。” 德国人不敢再生吃黄瓜 德国部分医院目前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这也许会为应对疫情提供新的武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络版最近载文说,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医生先对这3名患儿施用了多次洗血疗法,但都无效,于是为他们注射了单克隆抗体 Eculizumab。 24小时后,患儿状况大为好转,半年后也未出现并发症。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此次疫情已经使德国人对本地部分食品的安全情况产生严重担心。据德国《图片报》28日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有近六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暂时不敢生吃黄瓜和西红柿等蔬菜。 西班牙不承认病菌来自其生产的黄瓜 关于致病病菌的来源地,目前仍存在争议。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曾表示,病菌可能来自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但西班牙方面立即回应说,病菌不可能来自西班牙,因为西班牙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病例。曾出现食客集体感染的德国当地餐馆说,餐馆内的黄瓜来自丹麦或荷兰。为此,丹麦食品管理局正在对本地黄瓜进行检测。 此次疫情令人担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Husec 41”感染。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的毒性。为此,医学界通常使用洗血疗法去除病人血液中的毒素,但是这一疗法的效果因人而异。由于这一方法需要大量血浆,德国疫情严重地区的一些医院已表示,医院储备的血浆不久后可能会出现短缺。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5/30/6703426_0.shtml
1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