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蒙古秘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土-蒙渊源之折箭教子
WLHyh 2015-8-19 00:04
《蒙古秘史》第 3 节早在成吉思汗之前 12 代的蒙古家主何以有文人辅佐? 土 - 蒙渊源之折箭教子 现代的土族与蒙古族的渊源极深:不但语言相近,还有近于雷同的“折箭教子”故事。甚至 吐谷浑 与 慕容廆 (wei) 兄弟因马争而分牧西迁之事,与成吉思汗和札木合分牧、牧马纷争而起隙乃至兵戎相见事,都如出一辙。 本文结合史载文字,梳理“折箭教子”故事从吐谷浑传承到蒙古的经过。 《蒙古秘史》第 19 节描述了蒙古族先贤“阿仑高娃”折箭教子的故事:她给五个儿子每人一支箭,让他们折断,每个人都轻易折断了;阿仑高娃又将五支箭杆束在一起,让他们折断,五个孩子都不能折断……该故事后曾被诃额仑引述以教育成吉思汗兄弟,也曾被成吉思汗引述以教子。 早在蒙古先贤“折箭教子”之前 500 多年,土族的先贤就有了“折箭教子”的故事。《魏书·吐谷浑传》记载了这个故事: ( 吐谷浑君主 ) 阿豺有子二十人……谓曰: 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 汝取一只箭折之。 慕利延折之。又曰: 汝取十九只箭折之。 延不能折。阿豺曰: 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言终而死 (424 年 ) 。 跨越 500 年历史的经典教育案例,怎么由青海吐谷浑文明传递到蒙古族先贤意识之中。如果蒙古源出于室韦的结论可信,那么蒙古族先民师承吐谷浑接受文化教育则有迹可寻,《辽史》卷一太祖纪载: 二年 ( 908 年) ……遣轻兵取吐浑叛入室韦者。 吐谷浑在辽时常被简称为“吐浑”,而吐谷浑在青海也被简称为“吐浑”,近现代青海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仍自称“土昆”(音吐浑)。 可见, 10 世纪初叶吐谷浑后裔曾成规模的逃入室韦。那么,蒙古史料是如何呼应这段历史的呢?《蒙古秘史》第 3 节记载:早于成吉思汗之前 12 代的 拓罗火乐真•伯颜 有名为 博罗勒岱 的青年文人,有 达驿尔 、 博罗 两个俊杰。 成吉思汗生于 1162 年,按每代 20 年算向前 12 代则为 922 年,与 908 年时吐谷浑人逃入室韦并有文人留用于蒙古君主,可以很好的呼应。 综上,源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在青海建立吐谷浑政权,该文明发展 600 年之后,在 10 世纪初叶曾有吐谷浑后裔携本族文明融入到蒙古的先民室韦部。“折箭教子”等故事是该文明传承的典型代表;成吉思汗与札木合因羊马牧养方式差异而分牧各创未来,亦有前贤可效。 关于每代 20 年的推算依据 因为古代蒙古俗早婚,延续的贵族能保证早早订婚、结婚。实例如:成吉思汗 1162 年出生, 1176 年大婚成年,成吉思汗 1217 年决定西征时,多个孙子已经成年随军,其中察合台的爱子“木图坚”牺牲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军中。从成吉思汗成年到其孙成年是 3 代人,隔约 40 年( 1217-1176=41 )。说明在成吉思汗崛起时战争不断的动荡年代,基本能保证 20 年间隔的代际传承。 关于土族语言与喀喇沁蒙古语方言的相近 曾有一个叫 清格尔泰 的喀喇沁籍蒙古学家在其专著中说:土族语言与喀喇沁蒙古语方言有 70% 相同。因为鲜卑慕容部 吐谷浑 与 慕容廆 (wei) 兄弟分牧,一部慕容鲜卑人在 吐谷浑 率领下西迁到青海建立的吐谷浑文明,成为土族的先民;留居东北的 慕容廆 所属鲜卑慕容氏本部建立的前后燕政权曾覆盖喀喇沁地区。无论政权如何变化,人民如何迁移,故地总会有故土难离的原住民留居传承。所以, 1600 多年前鲜卑慕容氏故地的喀喇沁蒙古语方言,与吐谷浑西迁后留居于青海的后裔土族之语言多同。 涉及的蒙古语与汉语的对译问题 关于《蒙古秘史》第 3 节蒙古主 拓罗火乐真•伯颜 的私家力量,以往诸贤的译注皆认为:该蒙古家主有 1 个青年家奴,另有 2 匹有名字的骏马。从明初全书的总译,到 谢再善 、 札奇斯钦 、 余大均 等皆如此。 难道成吉思汗十几代前的老祖宗麾下 1 个家奴 2 匹马的名字,都值得特书于家族史?那为什么这个老祖宗及前十多代连家主的兄弟都未列名?若说没有兄弟,十多代单传而没绝后,谁信? 在本文中我的译文“有名为 博罗勒岱 的青年文人,有 达驿尔 、 博罗 两个俊杰”挑战的权威有点多。所以,需要列出 额尔登泰 、 乌云达赉 校勘的《蒙古秘史》第 3 节相应处原文: “ 孛罗勒歹 速牙勒必 札剌兀秃。答驿儿 孛骡 豁牙儿 曲碌兀惕 阿黑蹋思秃 不列额。 ” 而且原文在“札剌兀秃”旁注“后生”,与现代意“青年”一致。 原文中就没有“家奴”、“仆从”等词,而明确出现了对应“文化”的“速牙勒”、对应“青年”的“札剌兀秃”,却没有人敢译成“青年文人”。因为在 10 世纪初叶蒙古部有文人,与人们意识中古代蒙古族的落后印象相差太远。 成吉思汗的“四骏”: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博罗忽勒,谁也没译成是四匹马,而只能译成四俊杰;那为什么在这里,就要译成两匹有名字的骏马,是因为两个俊杰置于一个家奴之后不合适吗?那么译作 1 个文人,再加 2 个俊杰,则容易理解,也符合蒙古部领主该有的私家力量。 有上述疑问无法释怀,故特借土 - 蒙渊源来解,特别追溯这段渊源,以解《蒙古秘史》第 3 节诸贤的译注皆不能让笔者满意之处。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5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玉尔沁”怎么变成了“主尔勤”
热度 2 WLHyh 2015-8-18 12:35
“玉尔沁”怎么变成了“主尔勤” 源于 和伯乐·可汗 长子后裔的“ 玉尔沁 ”部,在蒙古高原诸部之中,既有深厚的贵族背景,也有强大的实力。在成吉思汗弱小时,该部曾是强力臂助,但当成吉思汗开始强大时,该部又成为调动不灵的阻力。 木华黎 原效力于该部,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中的 博罗忽勒 也在该部被兼并时发现于乱军之中。 在《蒙古秘史》第 49 节中该部落名称最早出现时被拼写为“禹儿乞”,但在《蒙古秘史》第 122 节之后再出现时就被拼写为“主儿乞”或“主儿勤”。 究竟哪一个正确,研究者本有机会结合其他史料予以更正。但是在研究者注意到该问题并发声之前,电影、电视等新媒体已经在“二选一”时选择了错误的拼写,并通过影像信息传播给了人民大众。 梳理《蒙古秘史》之外的 12 世纪蒙古史相关典籍可以看到: 在拉史特《史集》中记作“禹儿乞”; 《元史》 107 卷《宗室世袭表》记作“岳里斤”; 《元史》 119 卷《博尔术传》记作“要儿斤”; 《圣武亲征录》记作“月尔斤”; 上述这些拼写的首音,显然皆指向蒙古语“亚”行第 4 个字母的不同方言音。结合上述史料可见,该部名的原本音应该是“ 玉尔沁 ” ( 禹尔乞 ) ,对应于蒙古语的“亚”行字母,不该是“ 主儿勤 ” ( 主尔乞 ) 对应的“扎”行字母。 那么“ 玉尔沁 ” ( 禹尔乞 ) 怎么变成了“ 主儿勤 ” ( 主尔乞 ) ?“亚”和“扎”行的蒙古语字母很像,只有笔端“勾”显与不显之别,就如汉字“于”和“干”的区别,在连笔行书中无法直接区分。 接下来应该寻源于该词的蒙古语本意究竟为何?查普通的《学生蒙汉词典》,可查到“ 玉尔沁 ”的动词变形“玉尔契户”和形容词变形“玉尔契亚”,对应的汉语意思皆为:夸耀、炫耀、自吹自擂等。可见该词的词根是“玉尔契” ( 现代蒙古语音更近于“耀日给” ) 。 “玉尔契”译成汉语时,译的时髦点就是:“出类拔萃、声名显赫、炫酷自我、个性张扬”等等,译的老土点就是:“吹牛、炫耀、显摆”等等。 《蒙古秘史》 139 节记述了该部族的由来, 和伯乐·可汗 从所属的子民之中挑选出: 手开强弓者 / 胸有胆识者 / 器宇轩昂者 / 口呵长虹者 / 等皆具勇志、各显技能的人; 选出这些豪勇无匹、出类拔萃的部众被称为“主尔勤”( 玉尔沁 之误) 如果考虑该部形成时期辽金文化与官制对蒙古族的影响,那么“玉尔沁”部名在《元史》中的异拼“岳里斤”显然更近于辽时的“夷离堇”。 总之,从该部成立之初的部众选拔,不难看出就是选拔“出类拔萃、声名显赫的人”,或者说就是选拔各种能出风头的人。所以,名为“ 玉尔沁 ”更切合其意。“主尔勤”的字根“主尔”可译为:“自在、自主、幸运、运气”等等,意思也佳,但显然不够切合其意,所以“ 主尔勤 ”是错拼之音。 当然,据“玉尔契”和“主尔”分别对应的蒙古语本意,我们可以联想:因为“玉尔沁”部不听成吉思汗的调动、指挥,成吉思汗认为“玉尔契”部“自行其事、自由散漫”,故将“玉尔沁”部名改为“主尔沁”,意为“自由散漫的人”。结合史实或有该种可能,但因为没有任何相关记载,所以在有新的考古文物证据出来之前,笔者仍坚持认为是形近拼写之误。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4463 次阅读|8 个评论
1177年的蒙古危局
热度 1 WLHyh 2015-8-6 23:12
本博文看点: 《蒙古秘史》151节记载:被奈曼部 义难察·毕利格 驱离汗位后, 克烈 部 王汗 不避寒冬酷暑的穿越沙漠去求西辽。在西辽碰壁后, 王汗 再穿越回纥、西夏长途跋涉返回时,成吉思汗特派 塔海巴特尔 、 速客该者温 前去迎接,成吉思汗本人也远远出迎,并且征收税物给贫弱的 王汗 使用。既然成吉思汗乐于帮助王汗,那么之前 王汗 为何不先求近邻特木金,而要长途跋涉去求态度未知的西辽呢? 1177年, 成吉思汗、札木合 和 王汗 三部联军奇袭 莫尔吉部 救回 博尔帖 后,为何不乘胜追击?几万大军的会战,耗费巨大,为何止步于为一个刚成年的少年(15周岁)夺回妻子? 1177年,蒙古双雄 成吉思汗 与 札木合 为何不追剿败逃的 莫尔吉部 逐利?而是淡定的共牧、谈理想、谈人生?且长达一年半之久?为了什么共同利益?( 《蒙古秘史》114-118节 ) 1177年,即将临盆的 博尔帖 为何会从 克烈 部急归?使命途多舛的长子 “卓沁” 降生于途,面糊裹身以充襁褓?( 见拉史特《史集》第一卷 ) 如上,这些12世纪蒙古史中的问题,都可从本博文中获得答案。 1177 年的蒙古危局 历史背景 12 世纪中后叶 (1160-1190) 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背后,最大的操盘手是“小尧舜” 金世宗 (1161-1189) 。该时期,有两个陪 金世宗 玩的长命君主,其一是南 宋孝宗 (1162-1189) 在皇位 28 年后当太上皇 (1189-1194) ;其二是在位时间长达 54 年的西 夏仁宗 (1139-1193) 。这三人是那一时期共生的政治玩伴: 金世宗 即位, 宋孝宗 就被宋高宗扶上皇位, 金世宗 刚死, 宋孝宗 就让出皇位当太上皇。 夏仁宗 看着这两个伙伴上台,陪着打打太极拳,也看着这两个伙伴谢幕,不久其也跟随谢幕。在随后的成吉思汗开创蒙古世纪之前,为成吉思汗舞台揭幕的这三位拼了个怎样的小世界拼图?因这三位的斤斤计较,三国之间长期无战事,导致三国皆是无大军团作战、指挥、调动经验的军事菜鸟。金国虽然在“金蒙之战”中略剩一些宿将,但都慢慢老死了,以致不到两年的“开禧北伐”中金国三换统帅。然后,历史告诉大家:蒙古高原上“久战近妖”的大战略家成吉思汗如何俯视这三大经济强国。 12 世纪中后叶,按东北亚原本的发展脉络,有机会演化成五雄逐鹿的竞争格局。本来西辽的当家人 耶律普速完 足以成为第 4 位大腕,其致力于西拓且成绩不错。但她是个女政治家,而且是在中世纪政治舞台上的女统治者 (1164-1178) ,所以其死于内部政变。西辽后继的 耶律直鲁古 是个连皇位都看不住的家伙,被流窜的奈曼王子窃国。原本北面的前蒙古汗国足以成为第 5 支势力,但其沉浸在和平无扰的政治格局 (1147-1170) 中 20 余年,已经麻木不设防了。金国的大阴谋家 金世宗 篡国上位,轻松打退南宋的小扰,华丽转身将“弃北图南”国策变更为“安南图北”大略。麻木无防范之心的前蒙古汗国,三大军政首领皆亡于 金世宗 策划的“斩首行动”,缺少政略的军人主政 (1170-1171) 只能轰轰烈烈出局。 总之, 12 世纪 金世宗 篡国更章控制历史走向,金世宗、宋孝宗、夏仁宗三人共同开创了长城南北 25 年的和平盛世。期间有这三位的无声博弈,但对治下的普通百姓来说,这三位近 30 年的并立,可以说是三国盛世的 25 年(起初 4 年南宋玩“隆兴北伐”被打脸不算)。三国的元首都称得上亲政爱民的明君,三国的经济发展都不错,而且台面上三国之间使节不断,你好、我好、大家好! 1162-1189 年, 金世宗 能完全掌握主动,其有实力想和就和,想通商就通商,想不通就不通,而且想打就可以打,其对手都未曾能如他这般主动。固然哪一方有了破绽,金世宗绝不在意趁其病要其命; 金世宗 还是没病也能让敌人得病的家伙。当机会降临时, 1177 年 金世宗 本想甩开南宋与西夏,主宰更广阔的东西格局,本想彻底扼杀蒙古高原诸势力。好在长生天实在见不得 金世宗 这个阴谋家胡为,让 1177 年的蒙古危局化解于无形。 1177 年的商路曙光 “奈曼”蒙古语意为“八”;在契丹族的历史上古八部也好,后八部也罢,一直是契丹皇族的坚强政治盟友与屏障。1125年辽政权被金攻灭之后,耶律大石北遁、西迁建立西辽政权。西辽仍然在其势力的东方建立了一道屏障,称其为“奈曼”。即便是新酒装入了旧瓶,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奈曼 确实起到了屏障作用。隔断了金国在西北的一切情报,在1175年奈曼改投金国之前,金国1144年派出到西辽的使者,居然不知所踪,强大的金国居然得不到片言只语。12世纪,奈曼部扼东西要冲、控南北交通。东方的蒙古诸部要与西辽等西域势力商贸交流要经过奈曼;北方的森林部落要与南方西夏等交流商贸也要通过奈曼。但静极思动,有上进心的君主自然希望好上再好。在12世纪70年代,奈曼部看到自己的东邻蒙古被金国打残,再难获大利。此时,金国主明臣贤,威压四邻,比偏安西域的原东家西辽的前途要光明得多。几经思量, 奈曼 部 太阳汗 的父亲“ 义难察·毕利格 ”与其几个老部下,如 奈曼 英雄军首领“ 可克雪兀·撒拉黑·巴特尔 ”等一商量。悍然决定:不再向西辽纳贡服役,背叛西辽而改投金国,与金国共建一条贯穿东西的新商路。 1175年,奈曼部携其小弟康里部叛离西辽改投金国,将一条闪着金光的商路送到 金世宗 面前。谨慎的 金世宗 派出使者到 奈曼 部实地考察并细商联盟事宜,1176年底收到使者返回的消息。前景看好:金国、奈曼、康里三家联盟,将形成新的经济利益链条,东起金国辽东沿海,中间翻越阿尔泰山,西达斋桑泊西岸康里部,形成一条连通东亚与中亚的绵长商路。对金国来说,在经济上可以封锁刚摧毁汗位传承的前蒙古汗国;政治上,金国不但可以孤立有灭国之仇的死敌西辽,还可以与奈曼部夹击蒙古高原诸部。商路连通的三方都有美好的前景预期,因而长城以北东亚与中亚的和平商路初露曙光,几乎早于成吉思汗时代30年再度贯通。在匈奴、突厥等游牧政权时代,或10-11世纪的契丹时代,这条商路经常处于畅通状态。从这点上,奈曼部首领们很有大战略眼光,但人算不如天算。 相关3条史料抄录如下: 《金史》卷 7 记载:(大定) 十五年( 1175 年) ,七月丙午, 粘拔恩 与所部 康里孛古 等内附 。 《金史》卷121的 粘割韩奴(南哥寒诺) 传,记载: “ 粘拔恩 君长 撒里雅寅特斯 率 康里 部长 孛古 及户三万余求内附,乞纳前大石所降牌印,受朝廷牌印” 。并记金国派使臣到奈曼部: “ 秃里余睹 、通事 阿鲁带 至其国见 撒里雅 ,具言愿归朝廷,乞降牌印,无他意也。” 《金史》卷7(大定)十六年(1176年)11月,金世宗确认消息而提拔皇统四年(1144年)出使西辽死节的 粘割韩奴 之后人时,重提 “ 粘拔恩 部长 撒里雅寅特斯 等来” 。 上述3条史料,说明1175年7月奈曼部主动请求,期间金国遣使确认,1176年11月使节回归金国。贯通东西商路的长线联盟初步形成。 商路盟友们的布局 作为该时代最出色的政治家, 金世宗 的后续手段极为迅速果决: 《金史》卷50食货五记载: (大定)十七年(1177年)二月,上谓宰臣曰:“宋人喜生事背盟,或与大石交通,恐枉害生灵,不可不备。其陕西沿边榷场可止留一处,余悉罢之。令所司严察奸细。” 由上可见,金国西南只留一处交易场,便于控制,便于南宋、西夏使节往来。但是阴谋政治家的一贯作风,大动作之前必先封锁消息,严拿奸细。那么金国有何大动作呢? 《金史》卷 7 记载: (大定)十七年( 1177 年) ,三月,乙丑,尚书省奏,三路之粟,不能周给。上曰:“朕尝语卿等,遇丰年即广籴以备凶歉。卿等皆言天下仓廪盈溢。今欲赈济,乃云不给。自古帝王皆以蓄积为国家长计,朕之积粟,岂欲独用之耶?今既不给,可于邻道取之以济。自今预备,当以为常。” 《金史》卷 7 记载: (大定)十七年( 1177 年) , 四月甲戌,制世袭猛安谋克若出仕者,虽年未及六十,欲令子孙袭者,听。戊寅,谕宰臣曰:“郡县之官虽以罪解,一二岁后,亦须再用。猛安谋克皆太祖创业之际于国勤劳有功之人,其世袭之官,不宜以小罪夺免。” 《金史》卷 7 记载: (大定)十七年( 1177 年) ,七月壬子,尚书省奏,岁以羊三万赐西北路戍兵,上问如何运致,宰臣不能对。 上述三条记载说明金国组织战事的节奏:第一条,金世宗亲自过问粮食储备,特命丰年购粮成常例;第二条,对金国的起家根本猛安谋克,以宽政安扶,“将用之,必先厚之”;第三条,亲自过问西北给养、赏赐,每年赐羊三万,这是改善边防军生活的肉食,可见金世宗在西北屯了多少戍卒。但是《金史》本纪对蒙古用兵之事,大多隐讳,有这么多较明确的记载很不多见,但是《金史》还在其它地方留下了辅证: 《金史》卷88 唐括安礼 传记载: (大定)十七年(1177年),诏遣监察御史完颜觌(音:迪)古速行边,从行契丹押剌四人,挼剌、招得、雅鲁、斡列阿,自边亡归大石。 以上记载说明,1177年,金国派将调兵,兵压西北路是确切无疑的事。后面这条中给出了年份没给月份,但陈兵西北边境的时间,基本上应该是10月的事,小证如下: 《金史》卷7记载: (大定)十七年(1177年),十月己巳,夏国进百头帐,诏却之境上。 而一个月后“ 十一月,有司奏,夏国进御帐使因边臣恳求进入,乃许之。 ”金国于10月前调兵派将到边境驻扎,怕西夏使者进境而得知军情。故边境戒严,使者通行要请皇帝命,而皇帝专诏阻其于边境。而一个月后,调派已定,才许夏国使进境。 另《蒙古秘史》记录了蒙古方的反应, 特木金 与 札木合 共牧一年半,当然是合兵防御金国的进攻。往年金国“减丁”进剿的小部队,各部能独立应付。今年陈兵如此之众,蒙古双雄只能共牧合兵以应对。蒙古双雄分牧的时间是一年半后的1179年4月16日。那么可向前推知合牧的时间当是1177年的10月。 综上,金国在1176年11月份确定与奈曼联盟后,到1177年10月调兵派将于西北前线边境完毕,满打满算也才1年时间堪称快速。 与金联合的奈曼部的动作诸史未见确载。但大势之下,其必然是于金国出兵的同时也要出兵进攻的一方,而奈曼攻击的目标显然是克烈部。 首先,奈曼部既然背叛了西辽,显然要防备西辽的征讨; 其次,奈曼背叛西辽的同时把原本与东方蒙古诸部的贸易份额转向新东家金国,即奈曼同时得罪了蒙古诸部,显然要面对蒙古诸部的贸易诉求; 第三,奈曼与金国交往,其与金国中间的很大部分地区被克烈部隔断,近邻克烈部王汗成为奈曼联通金国的绊脚石; 第四,奈曼部多年来一直收留克烈部王汗的政敌-王汗之弟,奈曼出兵 克烈 有充足的借口与合理代言人; 第五,奈曼作为新投附方,肯定要提前进攻,向新东家金国表现一下自己的实力和价值。 前两条决定了奈曼部最怕的就是其东的蒙古诸部与西辽夹攻他,当金国决定出兵攻打蒙古诸部时,其自然会配合。后三条决定了其攻击克烈部王汗的主动性。 在这种局势下, 成吉思汗、札木合 和 王汗 三部联军奇袭 莫尔吉 救回 博尔帖 后,不敢乘胜追击,只能分别顾家。金国比奈曼要强大且残酷(那么多木驴酷刑先例为证),所以新救回的 博尔帖 要暂居王汗的克烈部。 1177年10月,在金国与奈曼夹击情势下的蒙古诸部,处于深深的危局之中。 1177 年蒙古危机的破局 蒙古危机在最紧张的时候出现了转机,绵长商路开通的副作用开始出现。 经过1175-1177年与奈曼部的通使与交往,金国边军前线的契丹族官员们,知道了其同族建立的西辽政权很有吸引力。前线的契丹遗贵们一合计,果断的开小差叛逃向西辽,如上文抄录的《金史》所载“ 从行契丹押剌四人,挼剌、招得、雅鲁、斡列阿,自边亡归大石 ”。所以,金国陈兵边境却不敢攻击了,因为金西北境契丹遗民居多,开战前就有人集体开小差,这要是战斗起来,得多少人临阵倒戈、顺势叛逃啊? 必须承认,金世宗在1177年初曾考虑过此节,《金史》卷7记载: (大定)十七年(1177年)正月 “ 诏西北路招讨司契丹民户,其尝叛乱者已行措置,其不与叛乱及放良奴隶可徙乌古里石垒部,令及春耕作。 ”但预料不足,只迁徙不与乱者不够,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摆在金世宗面前的头等大事是处置曾经参与叛乱的契丹遗民。《金史》卷88 唐括安礼 传记载: 十七年(1177年),诏遣监察御史完颜觌(音:迪)古速行边,从行契丹押剌四人,挼剌、招得、雅鲁、斡列阿,自边亡归大石。上闻之,诏曰:“大石在夏国西北。昔窝斡为乱,契丹等响应,朕释其罪,俾复旧业,遣使安辑之,反侧之心犹未已。若大石使人间诱,必生边患。遣使徙之,俾与女直人杂居,男婚女聘,渐化成俗,长久之策也。”于是遣同签枢密院事纥石烈奥也、吏部郎中裴满余庆、翰林修撰移剌杰,徙西北路契丹人 尝预窝斡乱者 上京、济、利等路安置。以兵部郎中移剌子元为西北路招讨都监,诏子元曰:“卿可省谕徙上京、济州契丹人,彼地土肥饶,可以生殖,与女直人相为婚姻,亦汝等久安之计也。卿与奥也同催发徙之。仍遣猛安一员以兵护送而东,所经道路勿令与群牧相近,脱或有变,即便讨灭。俟其过岭,卿即还镇。” 《金史》卷44兵志记载: (大定)十五年十月,遣吏部郎中蒲察兀虎等十人分行天下,再定猛安谋克户,每谋克户不过三百,七谋克至十谋克置一猛安。(大定)十七年,又以西南、西北招讨司契丹余党心素狠戾,复恐生事,它时或有边隙,不为我用,令迁之于乌古里石垒部及上京之地。 结合上述记载,可知1177年,金世宗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派一猛安军队(按兵志1175年新定制,则有2000-3000正兵)押送,而且特别强调若有脱逃或变乱者,可立即讨灭。另严命不得靠近群牧,以防这些牧族遗民盗马逃跑,。 金世宗 于1177年,将西北的契丹遗民迁移向东北,按兵志条记载,可知迁移的目标地区主要是东北的乌古里石垒部。在迁移起行的同时,安置措施同步开始: 《金史》卷7记载: (大定)十七年(1177年)十月……诏以羊十万付乌古里石垒部畜牧,其滋息以予贫民。……癸未,更护送罪人逃亡制。 《金史》卷7记载: (大定)十八年(1178年)闰月(该年闰6月)辛丑,命赈西南、西北两招讨司民,及乌古里石垒部转户饥。 上述两条记载表明,金世宗做事有始有终,开始移民的同时,命令向目的地支付十万只羊畜牧以安抚,同时立法“ 更护送罪人逃亡制 ”以威压。这次移民过程到1178年的闰6月已经完成“ 及乌古里石垒部转户饥 ”,赈济的所谓转户即移民。 结合王国维的《金界壕考》: 案开壕之议,发于宗叙。宗叙以大定十年参政,次年巡边,未岁而卒。是开壕之议,起大定十年后也。至十七年,世宗思宗叙言,诏两路招讨司及乌古里石垒部族、临潢、泰州等路分定堡戍,具数以闻。 可知,金世宗无愧杰出的政治家,迁移到东北的契丹遗民不是简单的给羊、赈粮的闲养起来。明显是“以工代赈”,将这些人迁过去修金长城去了。而且,是在1177年初与年尾迁移了两次,年初把较安分的 不与叛乱及放良奴隶 先迁了,年尾借机把有前科的 尝预窝斡乱者 也迁了。( 结合达斡尔族的记忆和传说,这很可能是达斡尔族的起源之来由 )。 金国在移民的同时,是不敢撤军的。怕万一对峙的蒙古军队攻入,接应契丹遗民叛逃怎么办?被强制迁移的民众肯定很容易被策反。所以,金世宗对护送的猛安也有要求“ 俟其过岭,卿即还镇 ”。此时,金西北边境陈兵的金蒙双方是两头害怕,谁都不敢先启战端。 移民完成,金国却被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缠上了,《金史》卷47志食货二租赋记载: 十六年 正月,诏 免去年(1175) 被水旱路分租税…… 十七年 三月,诏免河北、山东、陕西、河东、西京、辽东等十路 去年(1176) 被旱蝗租税。 十八年 正月。免中都、河北、河东、山东、河南、陕西等路 前年(1176) 被灾租税。 十九年(1179) 秋,中都、西京、河北、山东、河东、陕西以水旱伤民田十三万七千七百余顷,诏蠲其租。 二十年 三月,以中都、西京、河北、山东、河东、陕西路 前岁(1179) 被灾,诏免其租税。…… 二十一年 九月,以中都水灾,免租。 总之,长生天见不得金世宗的阴谋,金国自1176到1181年连年都得大面积免租、赈灾。再之后,年近60岁(在古代算高龄)的金世宗一方面要积蓄国力,更主要的是注意力集中于继承人培养,甚至自己去游猎而让太子守国历练。偏偏国力刚恢复,其精心培养的太子又死了,其又得重新培养皇太孙。在这点上,金世宗与元世祖一样,精心培养的太子先自己而亡,迟暮的雄主看着帝国步入下坡路徒呼奈何。 综上所述,1177年蒙古危局之蒙金边境:金国虽然更强大,但因为契丹遗民问题而使金国必须谨慎处置,而连年的自然灾害又使金国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因而,与金国对峙的 特木金 和 札木合 似危实安。未来的成吉思汗,经过刚成年时的蒙古危局,并有惊无险的度过。只要成吉思汗不出风头而引起金世宗的注意,就能有较充裕的发展时间。 1177年蒙古危局之克烈与奈曼边境:显然直接进入了实战,而且是克烈部 王汗 全面失利, 王汗 被驱离汗位。当时,因为札木合、特木金联军正与金国对峙无力旁顾,克烈部 王汗 不得不选择了借道西夏远赴西辽,请求西辽惩罚其叛属奈曼。 奈曼部在战胜克烈,消化吸收胜利果实的时候,逐渐看明白了金蒙对峙不可能真正打起来。金国已经有心无力,而蒙古双雄都尚年轻,且远没能从1170-1171的蒙金战损中恢复过来,也无力组织进攻。而奈曼部不但要顾虑其原东家西辽出兵惩罚他,还要防新得罪的近邻西夏出暗拳。所以,1177年的蒙古危局,在克烈部 王汗 逃向西辽后基本结束。 1177 年蒙古危局各方得失 1177年,克烈部 王汗 在发现败局不可逆转的情形之下,让即将临盆的特木金正妻 博尔帖 先行离开。 博尔帖 离开之仓促,从即将临盆却连婴儿襁褓都未备可见一斑。特木金的长子降生于路途之上,护送的 札拉亦尔 人煮面糊将新生的婴儿用面糊包裹,再放在怀中以加强保温,此记载见于拉史特《史集》。 新生的婴儿生于客途,故起名曰“卓沁”(常译为“术赤”、“拙赤”,本人从《续资治通鉴》的拼译,略改),游牧民族的迁移流动是常态,故生于客途的孩子极为多见,据拉史特《史集》记载 安八海可汗 的孙子,即其 合答安 太子有个儿子名为“卓沁”(拙赤), 豪图拉可汗 也有个儿子名为“卓沁”(拙赤);《蒙古秘史》记载十三翼之战的直接导火索:杀 札木合 弟弟的人也名“卓沁”(拙赤)。所以,若认为成吉思汗给其长子起的名有歧视意,显然没道理。成吉思汗将收服林木百姓之功(1207年)给其长子以助其立威,而在之前的1205年派蒙古名将 速布台 携铁车军为其开道(《蒙古秘史》之199节);并且在分封时,给其大量封户,单领封国;同时特派经验丰富、威望卓著的三世老臣: 义速盖·巴特尔 的亲信 浩男 (《蒙古秘史》中记载为“忽难”)万户辅佐“卓沁”,事见《蒙古秘史》210节。 何况,无论血缘如何,所有的蒙古人都乐于承认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哪怕是曾经敌对的泰赤乌、塔塔尔等部蒙古人亦不例外。总之,13世纪开始,成吉思汗的“蒙古之父”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其创造的荣誉与精神财富所有蒙古人共享。 闲话暂且略过,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咱们需要分析一下1177年蒙古危局之后各方的利益得失: 最大的赢家 特木金、札木合是最大的赢家,其中尤以特木金为最。在金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年轻热血的蒙古双雄联手聚兵于边防前线,很多无依靠的牧民聚集向联军寻求保护,再正常不过了。1177年的蒙古危局,帮蒙古双雄吸收了闲散牧民,更刷得了大量声望。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1176年特木金14周岁成年礼之标志的大婚,因 莫尔吉 部的抢亲而大失颜面,当时本就不多的声望更是大跌。正常情形下,回抢的可能性几近于无,不要拿兄弟义气说事。若真有那么深厚的义气,特木金等孤儿寡母怎么会被人丢弃无依?若不是适逢其会的蒙古危局,感受到威胁的特木金、札木合与王汗三部,必须提前清理后方以便应对正面金国、奈曼夹击的危机,怎么可能尽起4万以上的可调动大军,只为夺回一个妇人?若仅为此目的,4万多人马的草料,就是请求者特木金当时支付不起的开支。关于三部联军的形成与抢亲始末,还有更多原因,将另文详解。 特木金、札木合联军熬到金国境内灾荒连年、兵粮难继之时,金国不敢再虚耗军资而开始逐渐撤军。邻近的蒙古也不可能不受灾,年轻的蒙古双雄只能分率部众寻找出路。 关于札木合1179年4月16日那句分牧名言:“ 巡山而牧,纵马者安居;沿河而牧,放羊人温饱。 ”这固然是游牧常识,但这句话还有一种引申意,与现代人常说的:“ 猫有猫道,狗有狗道 ”基本一样,即“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或者说“ 人各有志,各走各道 ”。总之,在压力已去,生存艰难的情形下,蒙古双雄各奔前程。 1175年,奈曼部看不上其东方牧族的穷朋友,拿热脸去贴金国。蒙古双雄却必须为追随者找到新的商贸之路,总得有途径交换必需物资。《蒙古秘史》隐讳的告诉了人们这对兄弟的选择:特木金通过王汗那个亲西夏的弟弟 札合干布 ,开始南向发展,特木金与汪古部的交情当自此时开始。《蒙古秘史》150节简介了特木金与 札合干布 的合兵,并联合击退受袭恢复后来报复的 莫尔吉 部;相反,札木合显然选择了北向发展,《蒙古秘史》的多处记载表明:奈曼更西北的山林部落 沃义拉特 ( 诸史多译作“斡亦拉特”,而蒙古语中“斡亦”二音促读可成单音“卫”,故又多译作“卫拉特” )部以 札木合 诸小弟之一的身份,进入了蒙古高原争雄的舞台。总之,蒙古双雄没什么直接损失,反而收获了大量部众与声望。特木金还借此机会,救回了妻子,得了个儿子。 综上,中线东西商路,因1175年奈曼部改换门庭而不通。蒙古高原商路格局改组:特木金选择了南线,经汪古、西夏中转的途径;札木合选择了北线,与牧地同在北方更西的 沃义拉特 (卫拉特)部联合,贯穿了最北线的东西商路。10年后的十三翼之战,在根本的经济利益上,是蒙古双雄所选择的商贸道路之战,战场的胜负,改变不了贫苦牧民们对更好生活前途的追求,南线显然能换得更丰富的物资。 成吉思汗选择的南线自然有麻烦,比如要面对金国讨厌的“减丁”劫掠,但通过契丹人或扮成汪古部人还可以与金国交易。在商线上,成吉思汗重信守诺,所以20余年后,其遭遇人生另一次危机和劫难时,会有“班朱尼十九杰”盟誓,那次盟誓的本质是成吉思汗与诸国豪商之盟,借豪商私兵而有了奇袭克烈之兵,以及时间、时机上的突然性。对刚被自己袭破的特木金,王汗一直有所防范,毕竟这对“父子”合作了20多年知根知底,但王汗绝对想不到特木金能率领超过其防范力量的兵,那么迅速的返身杀回。“班朱尼十九杰”也是笔者计划中想写的一个专题,先简单交待几句。 最倒霉的克烈部王汗 1177年,蒙古危局前后最不顺心的自然是克烈部王汗。三部联军中,其守卫本部以抗奈曼部的进攻责无旁贷。关键是另一面的蒙金边境一直没能打起来,而他所处的战场不但早早的开战、早早的结束了战斗,并且是以其借路出逃的形式结束。 1178年,王汗历经千辛万苦逃到西辽,本想告发奈曼部对西辽的背叛而获得支持,打算引西辽兵去抄奈曼部的老家。偏偏其倒霉的运气还在继续,正遇上西辽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宫庭政变:作为西辽开国元老的老臣不服老(开国近50年了,总得70岁开外吧),介入二子的争风吃醋家国事,上演了一出老公公杀儿媳妇(当时西辽的君主)并杀小儿子的剧情,目的就是为给其大儿子报仇?总之,历史告诉我们这些信息,这不关蒙古危机及其后的大局,笔者无意去深究。王汗在西辽政变及之后残局中理不清头绪,说服不了西辽出兵以惩罚奈曼部的背叛,一年后只能失望的返回蒙古高原。《蒙古秘史》151节,记述了克烈 王汗 逃向西辽,又逃回的窘迫与穷困。 王汗 得到了成吉思汗的部下及其本人分站的热情迎接,且受到成吉思汗征收属民财物以再聚部众。因为,特木金非常清楚自己的弱小与金世宗的强大,在金世宗死前绝不会出风头找灭。依特木金及其谋臣规划的蓝图:躲在克烈部 王汗 的阴影之下慢慢发展,既合义又合理。 金世宗 直到死,都满意的认为前蒙古汗国崩盘后山头林立,是不可能再选出新蒙古汗的一盘散沙。 王汗 在蒙古危机之后被特木金恭恭敬敬的奉为迷惑 金世宗 的旗帜,所有的盛名、风头都给了 王汗 ,帮助 王汗 在蒙古高原做大做强。 《蒙古秘史》记述的早期历史没有纪年,尤其是《蒙古秘史》不是按时间的先后排定章卷,而是以逐个兼并部族排序,诸雄争霸、利益纠葛怎么可能不纵横反复。《蒙古秘史》叙说完一个敌对部族被兼并因由之后,再说下一个部族,这种独特的编排结构与现代人按时序看故事的习惯大为不同。所以,看《蒙古秘史》必须得看许多遍,而且要结合编年体史料,才能理出头绪。所以,整理出一个时间轴,重新排序《蒙古秘史》以方便大家阅读,很有必要。《金史》、《辽史》等史料与蒙古相关的记载,也多不是简明史,全是隐讳的暗历史。所以,12世纪蒙古史注定不是怎样整理的问题,而是如何排序和证明的问题。 最大的输家与西夏的暗拳 最大的输家是谁?笔者认为当然是始作俑者奈曼部。 奈曼部原本因地理位置是四方货物的集散市场,其东西南北四面都得给他面子,其本可以有声有色的经营抽税,顺便完善奈曼文化。 义难察·毕利格 一大把年纪了,好好教一教那两个不可能和睦相处的儿子,安渡晚年岂不更好?偏偏 义难察·毕利格 英雄一世,不想安逸的终老,在死前非得搞点大事情出来。贯通东亚与中亚的商路当然是个不错的目标,但其错在于刚开始就得罪了四邻诸多的敌人。 本来,西夏扼东西方交通的要路,能够隔断东西消息,如其向金国称臣数十年,却使西辽的信息不能传到金国。出使西辽的使臣 粘割韩奴(南哥寒诺) 1144年出使,直到1175年奈曼内附投金,金国才能得到消息,肯定有西夏装糊涂的因素。西夏糊弄金国的情景,被突然入局的奈曼打破。西夏不能再垄断消息,关键是金宋向西域的商贸额也不能再独专。 西夏能隔断东西消息,肯定在境内买断东方物品,又买断西方物品,使东西方主要客流各自止步于西夏而回返,绝对听话和信得过的除外。因为奈曼的入局,1177年金又停了与西夏的大量边境贸易的交易场所,即“榷场”,西夏对奈曼这个断自己财路,还打破自己情报信息垄断地位的金国新宠,肯定不会有好感。在1177年进贡百头御帐讨好金国、请求复市之余,必然会使暗拳打向奈曼。 克烈王汗通过西夏领土,去请求西辽制裁奈曼这个叛徒,再从西辽返回蒙古高原图谋奈曼部。西夏国是肯定乐见其成,必须畅通无阻,基本的安全也必须有保障。王汗那个亲西夏的弟弟 札合干布 必然能得到支持以对抗奈曼部,比如可从西夏购买武器盔甲等。暗中支持王汗、 札合干布 兄弟收回克烈控制权,进而隔断金国与奈曼之间的联盟与商路,这太符合西夏国的根本利益了。 奈曼部找的新东家金国,当家人金世宗当然想开通商路发展经济,但这商路一通,人员开始大流动,信息传递也方便了。经过契丹遗民官员的弃官叛逃之事,金世宗又重回稳重路线:还是觉得与西夏不通信息的简单通商,更符合封建统制者的愚民大略,所以1181年金世宗就坡下驴复开了西夏的商贸,《金史》卷50记载:“ 前此(指1177年),以防奸细,罢西界兰州、保安、绥德三榷场。二十一年(1181年)正月,夏国王李仁孝上表乞复置,以保安、兰州无所产,而且税少,惟于绥德为要地,可复设互市,命省臣议之。宰臣以陕西邻西夏,边民私越境盗窃,缘有榷场,故奸人得往来,拟东胜可依旧设,陕西者并罢之。上曰:“东胜与陕西道路隔绝,贸易不通,其令环州置一场。”寻于绥德州复置一场 ”。至于奈曼、康里的那条美好的商路,金世宗还是只能憧憬一下算了。 总之,奈曼部弄了一圈,里外不是人,原来东向与蒙古的商贸断了,还被西夏趁需而入的接手。 札木合 还在北面与更西北的 沃义拉特 部联系上了,联通了更北方的东西商路。西侧的小弟 康里 是利益当先,有货绝不可能不卖给北线的商客,也不可能断绝与西辽和西夏的商贸联系。所谓的1177年蒙古危局,只有奈曼部起兵攻破克烈部,得罪死了克烈,被克烈到西辽实打实的告了一状。好在原东家西辽1178年刚政变完,新主没什么经验,安定内政还需时日,顾不上奈曼。 一片大好的外部局势,被奈曼部自己突发奇想的改换门庭行动,搞得一团糟,弄的4面皆敌。在这种情况下,奈曼部当然不敢再与克烈部硬碰,万一西辽或西夏趁虚攻入奈曼本部咋办?至于自己扶植的克烈部傀儡,那本就是为结好金国的通道需要,既然金国看不上这条伟大的商路,那也只能放弃。然后奈曼老部长 义难察·毕利格 就窝囊死了,两个儿子分国互不相帮,于外交上有各有选择。 必须承认“临阵时不让敌人看到自己后背”的 义难察·毕利格 很有资本。虽然在其死后,奈曼的别部成为王汗、特木金联军的练兵场,但是要知道奈曼分出的别部就足够王汗、特木金经略多年。直到特木金统一蒙古诸部, 奈曼 后继君主 太阳汗 还基本没打过仗(见《蒙古秘史》194节被其儿子嘲笑语)。但是 太阳汗 继承的奈曼部主体足够强大,以至于太阳汗有信心主动跟统一蒙古诸部的特木金争锋,结果被特木金一战而平。可见老子太强势了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儿子互不相助各自败家的速度,实在令人无语。所以,创业的过程中,要像成吉思汗那样,带练诸子且保证不死,这种高难度的事情,肯定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控。 据拉史特《史集》记载奈曼部太阳汗的汗号源于金国人对其“大王”的称呼,可见 义难察·毕利格 这次改换门庭还是有一点儿“收获”,即为其继承人混了个响亮的汗号。 繁琐的异拼证明附后: 同词异拼2例: “义难察”和“寅特斯”以及“撒里雅”和“撒拉黑” 本博文涉及的部名 “粘拔恩” 就是 “奈曼” ,被蒙古史学界广泛认同。因为现在蒙古语里“麻恩”快读成一音即为“曼”音,而“粘”与“奈”、“拔”与“麻”要归因于方言之差别。这个无须过多解释。 需要论证的是《金史》中出现的 撒里雅 和 寅特斯 两个人,他们分别对应《蒙古秘史》中提到的 奈曼 英雄军首领“ 可克雪兀·撒拉黑·巴特尔 ”和 奈曼 部 太阳汗 的父亲“ 义难察·毕利格 ”。(《蒙古秘史》189节同时出现2人的名字) 《蒙古秘史》中人物东方有智慧的“贤者”或“圣人”一般被东方的部民称为“薛禅”,对应现在蒙古语中的“斯琴”,反正是“聪明、智慧”的意思。而居于较西方有智慧的“贤者”或“圣人”一般被西方的部民称为“毕利格”,同样是“聪明、智慧”的意思,现在蒙古语中仍然是这种读音。 所以,奈曼部的君主“ 义难察·毕利格 ”其名就是“ 义难察 ”,后缀“毕利格”是一种尊敬的称号。那么进一步就需要说明“ 义难察 ”为什么会被金史记作“ 寅特斯 ”,首先,蒙古语中“义难”二音若略尾促读就成为单音“寅”,“义难”二音略尾即成“义恩”二音,蒙古语快读中略尾连读是常见的,而“义难”这个词,笔者查词典认为当是“阿行”第6个字母与“哪行”第3个字母构成的那个有着“永久、永恒”意思的那个副词。 那么,接下来需要说明《蒙古秘史》中的“察”音,到《金史》中怎么变成了“特斯”?查词典很呆但是会长知识:蒙古语里“唐”音词,意思是“滩、河滩”,而其复数形式“唐吉思”,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海、内海”。内海可不都是被许多“滩”围着吗?古代或许曾允许“唐”音词复数化时直接加“斯”,而“唐斯”若按阴性词读就很易被读成“特斯”。当然蒙古语的复数化之复杂,我是弄不明白的,各种规则与变形,之外还有特例。虽然尾音“斯”是常见的复数化结尾后缀之一,但我一直怀疑“斯”用于复数化后缀时,是否可变形成“吉斯”,在蒙古语中“吉斯”本身也有“叠加、累加”意,很多“滩”叠聚在在一起不也是“内海”吗?这样解释也说得通,总之,蒙古语造字之初,要揉合各牧族部落的语言,各种语法的统合过程中,肯定兼容并存了一些相矛盾的东西,而一些专有名词,是用后来总结出的语法无法解释的特例。总之,《金史》所载的“寅特斯”,本意可能是“恒海、永海”。 成吉思汗的汗号本意,之所以有一种解释说是“大海”的意思,其根据就是“唐吉思”被异拼成了“成吉思”。至于“塔行”音怎么会差到“查行”音,若不是蒙古东西部的方言差别,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蒙古秘史》不太可能允许特木金之前有个家伙被称作“ 永恒的成吉思 ”,所以在《蒙古秘史》中奈曼部的前首领“恒海”被简约成“ 义难察 ”,似乎也可以理解。 然后,《蒙古秘史》中的“ 可克雪兀·撒拉黑·巴特尔 ”。后缀“巴特尔”至今仍被人所熟知泛用,可不解释。前缀“ 可克雪兀 ”,笔者认为可译为“特座、上座”,其直译就是“青座、蓝座”,蓝天、青天都是受尊敬的上方。然后就是在《蒙古秘史》中出场较多的人物的本名“ 撒(卜)拉黑 ”如何变成了《金史》中的“撒里雅”,想了想其本就有些相近,还是不解释了,反正其没有“ 义难察 ”重要,这种事还是交给语言学家好。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326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成吉思汗的祖父巴乐坦
热度 1 WLHyh 2015-7-26 21:38
本博文看点:十三翼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何在?刚统一的特木金部落联盟为何能够一致对外?而随后对塔塔尔的复仇战争反而调动不灵? 札木合打胜十三翼之战,为何反而失众? 泽被孙子的蒙古巴特尔:成吉思汗的祖父巴乐坦 郑重介绍一下“ 巴乐坦•巴特尔 ”这个名字: “ 巴乐坦 ”由蒙古语名词“ 巴勒塔 ”加人格化半音“ 恩 ”连写连读而成,“ 巴乐塔 ”的汉语意思是:巨斧、大斧。故“ 巴乐坦 ”似可译为“执斧者”。 巴乐坦•巴特尔 是解读 12 世纪蒙古史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是《蒙古秘史》记述的成吉思汗二十多代祖先中第 4 位拥有“ 巴特尔 ”称号的人。 现在,很多人对成吉思汗的父亲 义速盖•巴特尔 不陌生,大多知道 义速盖 抢过亲,也知道 义速盖 帮其安达王汗争夺过克烈部君主大位。可知道成吉思汗的祖父 巴勒坦•巴特尔 的人却一定不多,更不会知道这个英雄做过何等大事,有过何等影响。但是在成吉思汗的少年时代, 巴勒坦•巴特尔 的名字却要比 义速盖•巴特尔 更为响亮。 巴勒坦•巴特尔 是过去式,已经证明了自己; 义速盖•巴特尔 是现在式,正在证明自己。 巴勒坦•巴特尔 证明自己时,其身份是 和伯乐汗 的儿子,可用更多人力资源;而 义速盖•巴特尔 证明自己时,君主已经是 安八海汗 。 本文介绍 巴乐坦•巴特尔 对成吉思汗早期发展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对特木金 1189 年得选汗位的影响。 在那个娱乐项目极其有限的时空,听父祖辈、听说唱艺人传唱部落英雄传说是最主要的休闲,更是一种传承教育。《蒙古秘史》是该种传承教育的结晶,也是传承教育的经典“教材”之一。通过蒙古说唱艺人的独特叙事风格:特木金这个货真价实的“ 巴特尔所生巴特尔的后裔 ”将传遍草原。这种无上荣耀,给成吉思汗带来无限声望,给尚未谋面的从龙群英和牧民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父祖两代“ 巴特尔 ”积累下的名望,是特木金上位的民众基础。 乱世是呼唤英雄的时代,对于频繁受金国劫掠、“减丁”伤害的蒙古人,呼唤自己部落英雄横空出世的愿望更为迫切。 和伯乐可汗 建立的强大前蒙古汗国散去没多久,民众有热切的再建愿望, 和伯乐可汗 七个儿子个个英雄,其后人更不会排斥再建。然后, 和伯乐可汗 后裔中推选新汗就提上日程。 虽然在蒙古史中 巴乐坦•巴特尔 是一个没有多少存在感的英雄,但其亲子势力却是 和伯乐可汗 七子中最庞大的,即拥有选举人数最多的,这种恩泽对 1189 年特木金当选新汗至关重要。简单得说是因为 巴乐坦•巴特尔 个人的 名 、 财 、 功 分别成就了一支势力: 关于 和伯乐可汗 后裔贵族集团,我们细看下当时 和伯乐可汗 诸子系情况: 长子系“主尔沁”部:战力强悍,是“长子所生的长子后裔”,是家族责任的担当者,蒙古俗长子是天生的军人,所以这一支从出生就意味着其是天职军人,其职责在战场上,是 和伯乐可汗 国家荣耀的捍卫者,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也仅限于一支力量,即有 1 票权; 次子 巴乐坦 的后裔英雄军系: 巴乐坦“ 功勋 ”的继承人是 聂昆太子 的儿子 忽察尔 拥有一支力量; 巴乐坦 家族“ 财产 ”继承人是幼子 答里台 拥有一支力量; 巴乐坦 家族荣耀即“ 巴特尔” 之 “ 名 ”继承人是 义速盖 的儿子 特木金 兄弟,即“ 英雄所生的英雄的后裔 ”们拥有一支武装力量,合计 巴乐坦 的后裔共有 3 支力量,有 3 票权; 三子 呼图克图•蒙古尔 系未独立, 呼图克图 的孩子 布里博克 有“国之勇士”之称,可 呼图克图 早丧,遗妇为长孙所继娶,从而三子系与长子系合并,所以“ 主尔沁 ”部名前加缀了 和伯乐可汗 三子的名字(在成吉思汗之前,“ 主尔沁 ”全称曾一度变为 呼图克图•主尔沁 ),使“ 主尔沁 ”部战力增强,但政治上的选举权(或说话语权)降低,即三子系无独立票权; 四子 豪图拉可汗 系因过于惨烈的战争,唯余一个守灶幼子 阿乐坦 拥有一支力量,有 1 票权; 五子 忽兰•巴特尔 ( 巴乐坦 与 义速该 两代之间的一任“ 巴特尔 ”)的儿子 伊贺赤连 拥有一支力量,有 1 票权; 六子、七子系未有后人。 由上可见: 和伯乐汗 诸子有 6 支力量共 6 票权,其中次子 巴乐坦 的后裔有 3 支力量占了半数票权。虽然在此后的历史上, 特木金 这一叔( 答里台) 一堂兄( 忽察尔) 给他制造了许多麻烦,但在 1189 年选汗时,无疑对 特木金 的胜出起了决定作用。除他们本身的票数外, 特木金 这一叔一堂兄和 豪图拉汗 的幼子 阿乐坦 还私谊甚佳,能妥妥的再拉 1 票。 综上,在这次无争议的选举中,主要是 特木金 的祖父 巴勒坦•巴特尔 挣下的“名、财、功”分做 3 支,分立的各子各建势力各结友助,得占了多票。而 巴乐坦 的后裔内部,特木金相对于他亲叔和堂兄的优势,主要归功于其父亲 义速盖 挣下的功名、属臣和部民。 此外, 特木金 有外部友援:世交克烈部王汗、还没撕破脸的安达 札木合 ,这意味着 特木金 成为首领后,在外交上不会被孤立,这也是其他派系乐见小字辈 特木金 上位的原因。 1189 年,通过推选部落汗, 和伯乐可汗 诸子系力量得以整合。此时,尚不包括 安八海可汗 后裔的 泰赤乌 系力量。 1189 年 特木金 汗实力构成主要是 和伯乐可汗 诸孙,及 和伯乐可汗 小叔祖的 6 子部落后裔的一部分,然后再就是自 屯必乃 开始累世之交的 兀良合 家族等附属部族的力量。 蒙古高原再次走向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这种统一的名誉下,有助于招回散落的属民,也有助于争取投向 泰赤乌部 、 札答兰部 等外部势力的部众回归。争取部众属民,是“十三翼之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札木合 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有无借口都得争, 和伯乐可汗 后裔联盟虽然内部派系林立,但根本利益一致,故能毫不相让的争赴战场。不像后来征塔塔尔时,那样调度困难。 战后,札木合烹煮归逃部众的典型以图立威,但是物伤其类、疏不间亲,反而促使蒙古 博尔之锦 亲族势力抱成更大的团。战场上的胜败,改变不了 札木合 政治出身的孤立无援。 封建之前的半封建时代,贵族的家族荣耀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世袭的隶属关系、质属关系,使得 特木金 刚降生就有了 哲里麦 这样的家臣,外部为其劳作的属民更多,这都是当时天经地义的草原秩序,只要他有能力招回。特木金有个好出身,其祖父身后留下了一个繁茂的亲族势力团体。 附注: 关于成吉思汗祖父的名字,《元史》卷一记作“ 八哩丹 ”,《蒙古秘史》 48 节记为“ 把儿坛•把阿秃儿 ”,但这些都有些偏离现在蒙古语主流(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频道为准)读音。其对应的现在蒙古书面语标准音应该是“巴乐坦”,这段历史由我开始解读,当然应该由我解释清楚这个名字三个字音之别的根由。 首音一致无需解释; 尾音是“坦”和“丹”之别,因为蒙古语“塔”行字母与“达”行字母的写法一样,对应的“坦”和“丹”写成蒙古语也完全一样。类似的例子如:“都”和“图”写成蒙古语也一样,所以成吉思汗长子 珠奇 的次子流传最广的名字“拔都”,在《蒙古秘史》上被拼读成“巴图”,而“巴图”被更多用于蒙古人名; 中间音有“力(哩)”、“勒(乐)”与 “尔”之别,这主要是方言之别。“力”与“乐”音之别:如青海现在有个著名的蒙古族教授叫“格日力”,而这个名字若还原成蒙古语到内蒙古一定会被拼读为“格日乐”。“勒”与 “尔”音之别:如“蒙古勒”在青海被土族更多的自称为“蒙古尔”。但“ 格日力 ”、“格日乐”、“ 蒙古勒 ”、“蒙古尔”写成蒙古语最后字音对应的都是同一个半音字母。也就是说“力”、“勒”与“尔”还原成蒙古语可以无差别,只有以何种方言来拼读的区别。 综上“巴乐坦”、“ 八哩丹 ”和“把儿坛”是同一词的异译或异拼,其中有蒙古语方言的原因,还有语言发展过程中变化的原因。 本注,给识得现在蒙古语的人看,当然应该拼写成对应现在主流蒙古语的“ 巴乐坦 ”。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2565 次阅读|3 个评论
《蒙古秘史》专有名称的拼写用字建议
热度 1 WLHyh 2015-7-26 11:30
《蒙古秘史》专有名称的拼写用字建议 兀良合·牧人 用丑陋意味的汉字拼记蒙古专有名词,不仅仅是对蒙古人的不尊重,也是对汉语言的亵渎。别让人觉得写作人:只学会了些丑陋的贬义汉语言,而没学过尔雅精致的汉语词。 拼写蒙古专有名称(人名、地名、部落名等)选用汉字时,总原则建议向严复的“信、达、雅”看齐。相对而言,清代成书的《续资治通鉴》涉及到的蒙古历史上的部族名、人名、地名较多,且其拼写用字要更为雅致,音也更接近现在蒙古语,是一个较好的范例之源。但其用字有笔划偏多,或生辟之处,笔者建议在兼顾“信、达、雅”的同时,再加上易写、易认原则。例如“特穆津”比“铁木真”更接近现在蒙古语音,但再简为“特木金”更好。 具体建议及示例如下: 首先,汉字的字面意要“雅”,如以“ 安八海汗 ”代替旧拼“俺巴孩汗”; 其次,用字连在一起的组合意或谐音,尽可能避免贬义色彩,如以“ 豪图拉汗 ”代替旧拼“忽图剌汗”的贬义谐音,特别是还原成蒙古语后,首字音可拼读成“豪”; 第三,拼写用的汉字要易写、易认,现在蒙古人要学自己的母语、还要学更通用于世界各地的英语,学汉语大多不能够太过深入,生辟、难写汉字有些难为我们。例如我个人的蒙古名“ 乌梁海·穆仁 ”可简化为“ 兀良合·牧人 ”,毕竟先祖辈已经有人直接套用部族姓氏以“ 兀良合台 ”为名,且著称于史,当向前贤看齐取字于简。 第四,蒙古专有名词尽可能特殊标记,因为这是不可分的专有名词,不能按普通汉语进行断句,像《蒙古秘史》那样加下划线较佳,写作博客时尽可能再标成异色。 典型特例:成吉思汗之前的前蒙古汗国,《蒙古秘史》仅出现了 3 位蒙古可汗名号。 我们蒙古人将 12 世纪蒙古史介绍给主用汉语的朋友时,应该尽可能将其拼写的雅致、豪气一些,与一国之君的身份相符。建议将三位可汗依次拼写为: 和伯乐汗 (取意“和蔼的伯乐”可汗)、 安八海汗 (取意“安定八方湖海的”可汗)、 豪图拉汗 (取意“豪勇雄图拉风的”可汗)。 再如:蒙古人名中出现极广的蒙古语“九”字的拼记 蒙古语“九”音,用于男名建议以“义速”拼写,取意于“急公好义”;用于女名建议以“伊苏”拼写,取“伊人”之“伊”。举例如下: “也遂”、“也速干”和“也速该”是《蒙古秘史》中拼记的特木金两个塔塔尔部妃子名和特木金之父名,名中都含了蒙古语的“九”字。我意拼写如下: 伊苏仪 ( 也遂 ) 蒙古语本意“阿九”,可直译,金庸小说中出现过名为“阿九”的角色; 伊苏甘 ( 也速干 ) 蒙古语本意“九纹 ( 龙 ) 、九彩”,用于女名当译为“九凤”; 义速盖 ( 也速该 ) 蒙古语本意“九难”,对应于宗教法号,可直译,也可引申译为“修罗”,金庸小说中出现过“九难”法号。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41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快诡札木合
热度 1 WLHyh 2015-7-23 23:35
快诡札木合 蒙古“契言”部名,其意之一为“激流”,“快速整兵、快速行军、快速突袭”正是该名的无声诠释。 跟随 豪图拉可汗 经历过 1 年中组织 13 次战争的青少年 札木合 ,完全继承了“快速整兵、快速行军、快速突袭”的真谛。 《蒙古秘史》中 札木合 的华丽出场,就上演了这样一幕:其比更年长的王汗,也比未来的 成吉思汗 早到集合地点 3 天。从出场到谢幕,面对 札木合 ,王汗在统军上一直处于弱势:帮成吉思汗夺回博尔帖之战,王汗特别提出让 札木合 指挥;在克烈与成吉思汗反目的突袭之战,王汗还请求 札木合 指挥。 成吉思汗 的幸运在于其军旅生涯刚开始,就遇上了 札木合 这样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为“导师”,而见贤不学,肯定成不了 成吉思汗 。 刻画不好“快诡 札木合 ”的《成吉思汗》相关书籍,都是失败品。《蒙古秘史》记载: 札木合 攻击成吉思汗的 13 翼之战, 成吉思汗 提前得信,仍避免不了接战; 札木合 指挥克烈大军追袭成吉思汗之战,成吉思汗得信提前轻装跑,且留 折里麦 率人阻击,仍避免不了大部队被包围而接战。没有 札木合 这样一个敌人,不可能有坚韧的 成吉思汗 骑兵纵横世界。 对于蒙古人来说: 札木合 与成吉思汗一样是开创蒙古世纪的绝世英雄。 似乎哪个蒙古人曾说过:“如果你能再现 成吉思汗 的荣光,我做一会 札木合 又如何?” 最后说一点:不要总把 札木合 写的比成吉思汗年纪小, 札木合 至少比 成吉思汗 年长 5 岁以上。《蒙古秘史》明载:在 成吉思汗 刚成婚的成年后初迎战阵时, 札木合 已经是能轻松指挥调度数万大军的一方诸侯了。而且 札木合 是能让另一方诸侯如王汗放心交出指挥权的诸侯,那可是数万生命与部族命运的托付。数万军队统率权的认可与信服,不经著名大战的洗礼难能获得,这些都必不可少经验和机会,而经验和机会总要追随时间流逝的岁月。
个人分类: 问源-文化|3436 次阅读|3 个评论
《蒙古秘史》第一卷中被误读的关键代词
热度 1 WLHyh 2015-7-10 22:04
为生计奔波之余,也曾立誓:“我,蒙古族乌梁海·穆仁,将沥余生心血,为 12 世纪蒙古历史描绘一条清晰的时间轴。”虽然往事皆为史,吾辈琢未来。但看着蒙古历史长河中那些不明的旋涡,我还是该有点爱好。首先,还是先将 1170 年打造成一枚“金钉子”。 《蒙古秘史》第一卷中被误读的关键代词 在人们的印象之中:关于 12 世纪蒙古史,除该世纪末的那几年之外,所有的历史事件极难排序定年,给人的感觉是时序错乱、无从入手。 最突出的例子:前蒙古国大汗 安八海 ( 汉文著述中更多被译写为 俺把孩 )被捕送到金国被害年代难以确定, 安八海 死前指定的继承人之一 豪图拉 汗即位的年代也未被史学界确定。前蒙古汗国末代的两任大汗的终继无从确定,而封建历史的主线又总是家国不分的皇家史,因此,相关的蒙古史也散乱无序。 虽然读《蒙古秘史》时,笔者似乎已经早明白了 1170 年时前蒙古国汗位传承的史序,但一直未明白在大众印象中相关史实的时序为何这么乱?我知道我有义务把自己明白的东西整理出来,并找到致乱的原因。几经思索,笔者认为其关键是两个时间代词被误读。 1 木华黎 1170 年降生祥瑞与前蒙古汗国 豪图拉 汗即位 1.1 木华黎 携瑞(降生)的时间与地点 木华黎 携瑞(降生)的时间是 1170 年。 论据源于 《元史》卷 119 木华黎 传: “生时白气出帐中,神巫异之,曰:此非常儿也。”由该传 木华黎 死亡的癸未年( 1223 年)及年龄( 54 岁,指虚岁,因古人计年龄以虚岁,以下皆同 )可推知 木华黎 生于 1170 年。 木华黎 携瑞(降生)的地点,指向前蒙古汗国末代元首 豪图拉 汗即位时的地点。 论据源于 《蒙古秘史》第 206 节 , 成吉思汗又对 木华黎 降旨说:“咱们在 额尔古纳 · 主布尔 ,欢庆 豪图拉 汗(即位)的繁茂树下, 木华黎 你(的降生)带来了长生天清晰的神告。我记起了那时的 古温 · 高娃 (及其)代 木华黎 言说(的神告和誓言)。为此,让 木华黎 居上座,封 木华黎 为国王,子孙世袭……”。 (因为《蒙古秘史》诸本的现成译文相差较大,所以笔者抱着《蒙汉词典》,据 额尔登泰 、 乌云达赉 的《蒙古秘史》校勘本重译了本段)。 《蒙古秘史》 57 节:“……蒙古人劲舞、欢宴。拥立 豪图拉 汗即位后,在 额尔古纳 繁茂的树下……”与 206 节地点、繁茂大树等情境完全一致。 在《蒙古秘史》 206 节,成吉思汗的话中前段意思模糊。 木华黎 携神告昭示的时间,可以是指 豪图拉 汗即位时,也可以是指成吉思汗与 木华黎 到 豪图拉 汗即位的大树下怀旧之时,这个疑点暂存。昭示祥瑞的地点无疑都是 豪图拉 汗即位地的那棵繁茂的树周围。 1.2 木华黎 降生吉兆的解释 解释祥瑞,需要笔者代入那个时代的观念装神弄鬼。重要的是明白祥瑞的根由,有助于理解这个吉兆为什么能让成吉思汗牢记了 36 年,在 1170 年之后的 1206 年,成吉思汗即位大典那么隆重的场合重提此事。 其一,蒙古人尚白,以白为瑞,蒙古大众皆知,白气溢帐而出是吉兆; 其二,按汉族传统,新汗即位相当于新王出,而“王”字上加“白”,是为“皇”字。新生儿携此吉兆于大汗即位时降生,昭示大贵,此儿将来可代大汗去牧管华地黎民,当取名“牧华黎”。以同音“木”代首字“牧”可减民族抵触。 其三, 1170 年是 庚寅年, 松柏木命 。“ 唐 · 李虚中《李虚中命书 · 六十甲子论》:庚寅地奇备,不避刑冲,宁辞衰败,乃五行坚实之木,若得和柔之气,德贵相符,必作显扬大用。”另据元之后的“明 · 万民英《三命通会 · 卷一 · 释六十甲子性质吉凶》:庚寅,岁寒之木。雪霜无以改其操,况金能克之乎?上有庚辛,不假制治,自然成材。”总之,据五行论, 木华黎 将成大材的良木是“木”中之奇,不怕金国之“金”;再据蒙古永恒的水火崇拜, 木华黎 之“木”,更能得蒙古之永恒水而生旺,成长为材更能兴旺蒙古之永恒火。 可能有人会质疑:如我这种几近彻底汉化的蒙古人,能这样解释。但 1170 年的蒙古,能有这样解释的人吗?我可以肯定有,且比我更甚,依据如下: 其一, 1160 年之后,金国境内爆发契丹遗民大起义,被金世宗镇压后,很多起义者逃入邻近的蒙古,肯定有汉化程度较高的契丹人进入蒙古各首领幕府,那个年代不兴自然科学等,有充足时间研究天命五行的人很多,而各时代的起义军中尤其不缺这种人。 其二, 木华黎 的父亲汉化程度很高,因其名字是 古温 · 高娃 ,这个名字在蒙古人中极为少见,以笔者所读书中和生活中唯见此一例。笔者认为这个名字是“子美”二字的译写,蒙古语“ 古温 ”汉意为“儿子”,蒙古语“ 高娃 ”可汉译为“俊美”。所以,《蒙古秘史》 206 节是 古温 · 高娃 代刚出生的 木华黎 阐释神告,应该有那份底蕴和相关知识。 附带一说:笔者认为 木华黎 之父的军政素养极高,因为 木华黎 要比成吉思汗及其初起时的 博尔术 、 哲里麦 等小 10 岁左右,却能挤身四杰,且后来居上成为万户长“国王”;还有 木华黎 又生逢战乱开始的年代,能成长为独挡金国的统帅,且不做第二人选。那个蒙古牧民的生活主要是打猎或行军战斗的年代,需要怎样的父亲来言传身教? 由 木华黎 携祥瑞的解释,不难发现,此祥瑞在新汗即位时显,才能有最大效果。所以, 木华黎 降生祥瑞与 豪图拉 汗即位同时较合理。结合此祥瑞深入成吉思汗的记忆,并影响成吉思汗直接封 木华黎 为国王。而且在成吉思汗需要集全蒙古之力,讨伐花拉子模国时,为什么会将独挡金国的重任全权交给了木华黎?那时成吉思汗的别乐古台等诸弟尚在,四子也皆身富力强,更有其父义速盖时代的浩男( 汉文著述中多被译写为 忽难)等宿将和一众驸马亲贵等。在成吉思汗时代,才能超绝者极众,才能相近的情况下 木华黎 的名字、祥瑞和其生年五行解释等,在那个迷信的时代能发挥超出想象的作用,除此而外,真不好解释成吉思汗为什么殊封 木华黎 并委以重任。 1.3 祥瑞相关其它可能的排除 前文留了一个疑问,即《蒙古秘史》 206 节前半段的语意模糊:成吉思汗所看重的 木华黎 所携祥瑞时间是在 1170 年,还是其后的某一时间? 206 节后段成吉思汗说:想起的是 木华黎 的父亲(及其)替 木华黎 言说。足以说明 木华黎 尚小,不能自己言说而由其父代言。祥瑞这种事,一个人第一回说,可能有人信,而若没见效验,却再说第二回,肯定没什么影响力。所以,二示祥瑞的可能很小。 如果 木华黎 没有二示祥瑞,那么 1170 年 木华黎 父子将祥瑞专献给特木金的可能性有几分呢? 首先,树的修饰词“繁茂”,在寒冷的蒙古高原只能出现在夏天或秋天。发生在 1170 年,显然 木华黎 携瑞于夏秋降生要晚于 特木金 春季订亲。而在 特木金 居父丧时,显然不太可能向 特木金 献什么祥瑞; 其次, 1170 年 特木金 刚 9 岁,也不具备受祥瑞的威望,若有这份威望也不会很快就被亲族部众们抛弃了。 第三,退一步说,木华黎若再有祥瑞昭示,假设 1189 年 特木金 初称汗时,因与成吉思汗直接相关,则《元史》肯定会记,而不会只记 1170 年 木华黎 降生时的一例。 木华黎 不能自主言说的时间内,一直是 特木金 缺依少靠且无威望时,而 木华黎 能自己言说,不需其父代言又不符合《蒙古秘史》 206 节回忆内容。 木华黎 所携祥瑞与 豪图拉 汗即位同一时期,才会有最大的影响力,才会广被蒙古部众所知。非汗族、非宗亲家的一个孩子( 甚至有传言木华黎出身一个奴隶,奴隶带大贵异象在小范围内降生,若不直接灭亡,必然因奴隶的一切都是主人的,而直接被夺为贵族子受特殊调教。当然蒙古史上很多名将都当过瞬间奴隶,父祖将雄子壮儿送质给英主的瞬间,都会客气的说愿做奴隶、效犬马之劳,但没哪个英主会把客气话当真。 )出生时,若不恰逢大场面,再有异像,又能有几人知?又能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如何能够直到 36 年后,还被得国的成吉思汗特别追忆,殊封为万户国王。 因祥瑞发生于 豪图拉 汗即位的 1170 年。而 1170 年后的 1-2 年,少年 特木金 幼儿寡母就被亲族部众抛弃,这绝不是 特木金 的亲叔祖 豪图拉 大汗还主政时,能够发生的事。所以, 豪图拉 是个任期很短的大汗,在相关博文中笔者结合《金史》专门论述过金世宗尊号中新增的“钦文广武” 4 字背后,饱含的前蒙古汗国血泪。 豪图拉 汗在位时间短,却很辛苦,有限的时间内《蒙古秘史》载其组织了 13 次以复仇为目标的讨伐战。 综合上述, 木华黎 1170 降生祥瑞与 豪图拉 汗即位同时同地。 1170 年, 豪图拉 即位蒙古大汗在 额尔古纳 宴舞欢庆时, 木华黎 降生,并伴生溢帐的白气飞扬祥瑞, 古温 · 高娃 代刚出生的 木华黎 阐释神告并宣誓。此吉兆,使前蒙古国民众及新汗 豪图拉 大受鼓舞,直到 36 年后大蒙古汗国 特木金 即成吉思汗位后大封功臣时,还特别对 木华黎 提到此情此景,并忆及其父音容。 2 豪图拉 汗即位于 1170 年与以往观点的冲突 上文推导出 豪图拉 即位的时间为 1170 年,由此可再逆推出 安八海 汗的死亡时间是稍前些时的 1170 年上半年,即 安八海 汗与 义速盖 巴特尔几乎在 1170 年同时被害。但是新问题来了: 《蒙古秘史》载义速盖中毒于 特木金 9 岁(虚岁)订婚的归途,归家即亡。基于成吉思汗出生于 1162 年,逆推即知义速盖死于 1170 年。 而在现行书籍和影视等给大众的印象: 安八海 汗遇难和 豪图拉 汗即位的时间,明显应该比 义速盖 的死亡时间要早许多年。例如,据《蒙古秘史》的叙事次序,在叙述完 安八海 汗死后,才叙述 义速盖 才抢亲并生 特木金 及其弟妹们。据此人们习惯性的认为前蒙古 安八海 与 忽图位 汗位更替,发生在 特木金 降生以前。 而按史料的理性推导结论又是: 安八海 汗与 义速盖 同是死于 1170 年,与大众印象和既成观点太矛盾了。所以,《蒙古秘史》的第 206 节,不是只有我会拿着词典硬译,实在是先贤们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个矛盾。 在处理这个矛盾之前,咱们先重新归纳一下在 1170 年这个时间点上,蒙古史中进入人们视野的关键人物和关键大事: 一、 1170 年,未来的成吉思汗 -1162 年出生的少年 特木金 9 岁时得订大婚; 二、 1170 年,未来的成吉思汗大妃 -1161 年出生的 博尔帖 10 岁时许嫁 特木金 ; 三、 1170 年,未来大蒙古汗国首位假节的万户国王 木华黎 降生,伴生溢帐的白气飞扬祥瑞。 四、 1170 年,前蒙古汗国诸军团(英雄军)首领之一 义速盖 “巴特尔”被毒害; 五、 1170 年,前蒙古国大汗 安八海 ( 俺把孩 )被塔塔尔部捕送金国,被残害,指定后继汗位候选人,并誓言复仇; 六、 1170 年,前蒙古汗国末代元首 豪图拉 汗即位; 七、 1170 年,前蒙古汗国诸军团(长子军)首领之一 沃勤巴尔合黑 被塔塔尔部捕送金国,被残害(拉史特《史集》载其随 安八海 送亲,同被害)。 1170 年, 12 世纪蒙古历史的转折之年,金世宗针对蒙古而策划的“斩首行动”成功实施,蒙古当时的老中青 3 代军政统帅( 安八海 、 义速盖 、 沃勤巴尔合黑 )同时被阴谋害死。打破了蒙古人民的安定生活,加之随后金世宗的“减丁”匪政,虽然保证了金国近半个世纪的“世章之治”,但几十年的苦难“减丁”掠杀,也给金国磨砺出了强悍绝世的“掘墓人”。 1170 年是这么多大事云集的一年,太值得剖析其中曲直了。 若以上并列 7 条皆成立,那么《蒙古秘史》第一卷 54 节与 59 节节首的代词,都应该译成“在安八海可汗时代”或“在安八海汗主政时期”。吾等学人,至少要让读《蒙古秘史》的人心里明白:这样理解才符合逻辑。可是这两处却一直被忽视,或者说从未被这样解读过,除了像我这样默默的读史人之外。 当然代词的指代内容,本就是要结合前后文去理解其指代意义的,不能把握全书,而拘泥于小范围前后节内容,肯定理解不当。那么,接下来概括一下,这两个代词所在第一卷内容的全貌,才能明白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在《蒙古秘史》 1-68 节的第一卷中,总体是介绍成吉思汗的登场背景,介绍成吉思汗之前的国事与家事。而封建历史的主线总是家国不分的皇家史,《蒙古秘史》也不例外。其中 1-52 节介绍了以往各代的家国事,越往前越简,而且统合到内部的矛盾总是要淡化的,例如:蒙古经博端察尔父子两代人努力吞并布尔汗山原领主乌梁海部的事,用分鹿、抢亲的隐语淡化处理。 ( 题外:一本书确定了记事主角之后,按惯例只述 3 代内恩仇, 3 代以外一概不能单从文字表面寻恩怨。 ) 《蒙古秘史》 53 节到 68 节介绍成吉思汗登场前 3 代以内的家国事。其中必然有涉及恩仇,以使人明白后序事情发生的根由,皇家史的特点决定了国仇与家恨不分。所以, 53 节是承上启下的转折节,以一节将“大义”的国仇简介完毕。而其中 54 节到 68 节主要是介绍成吉思汗的父母家事,这份家事中必然也必须穿插恩仇,否则历史展开所必需的“大义”何提? 无论是史书还是史诗,在 53 节介绍完了“大义”的国仇之后,肯定不能没有下文。所以《蒙古秘史》在其后的内容中不免穿插了 57 与 58 两节为报“国仇”而努力的内容。周知是两下闲笔,理顺了后也发现,这两节只能放在 53 节之后,又放在 53 节之后的任何一处都别扭,但是没有又不行。 即使是为了突显成吉思汗将来的功绩,《蒙古秘史》也注定要记成大仇得待成吉思汗的努力。虽然在事实上, 豪图拉 一年多的时间内( 1170-1171 年)组织发动了 13 次复仇战争,已经打残了塔塔尔并重创了金国。但在《蒙古秘史》的柜架下他们的事迹,注定要隐于主角成吉思汗及其亲将的荣光之下。笔者若能描绘完 12 世纪的蒙古史时间轴,肯定要特书这一群远祖英雄。 其实,将 54 节与 59 节节首的代词,都理解成“在安八海汗主政时期”之后,大的条理与逻辑上就都顺了。这是代词该有的解读法,也是代词的悲哀。在成书前后的时空条件下,大家都明白,各代词指代的是什么,不用说都明白该怎样理解。但时过境迁,那就只能引人猜测,但猜对的几率总是很小。 关键问题是若屈从了习惯认识,会有许多问题经不得质疑: 若真如大众印象, 安八海 汗死后,蒙古部为复仇而与塔塔尔部血战连年。 作为蒙古人的军事首领之一, 义速盖 怎么会跑去塔塔尔人家中喝酒中毒?这不是自杀作死吗? 按大众印象: 义速盖 是在 安八海汗 死后的复仇战中表现突出,使 义速盖 成为前蒙古汗国的末代首领。 那为什么 义速盖 的元皇室子孙们不吝给先祖 义速盖 追加个帝号,却会吝啬给 义速盖 追封一个汗号? 按汉族王朝的传统:哪怕是见芝麻官都跪的草民,只要有个儿子能开国称帝,其就可以被追加帝号,统治汉区总得入乡随俗;但游牧民族的“汗”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追加这一说。所以, 义速盖 肯定没当过最高元首。 题外: 义速盖 的“巴特尔”称号是实打实,也很响亮。成吉思汗之前的历史上绝不像现在,随便起个名字就可以缀上“巴特尔”,或者直接起名叫“巴特尔”。《蒙古秘史》所记成吉思汗的约 20 代先祖几十个名号之中,在 义速盖 之前,能在名字之后缀“巴特尔”称号的不超过一巴掌,加上 义速盖 也才刚凑够 5 个。在那个时代:“部族元首常有,而巴特尔不常有”。“巴特尔”是大部族的军事首领之一,但一般不是名义上的部族最高元首。值得有暇专论一番“巴特尔”,简言之:“巴特尔”是在大部族正常的义务军(长子军)征调之外,一帮热血汉子们自愿聚在一个“好汉中的好汉”旗下形成的“志原军”:巡护本族牧场、抢掠过境的敌人(包括抢亲)、干涉邻邦内政等等。 猜错或误读的后果:足可以搅乱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史,使 12 世纪中后期的蒙古史时序错乱。列一下研究《蒙古秘史》的名家对 54 和 59 节句首代词的处理: 额尔登泰 、 乌云达赉 1980 版《蒙古秘史》校勘本应该是目前较被认同的《蒙古秘史》原文权威出处: 54 节节首原文为:“帖列察黑突儿 ”( 见该书 52 页 ),附录的《蒙古秘史》总译中将其译为“那时”( 见该书 928 页 ),让读者自己去猜。 59 节节首为:“田迭” ( 见该书 62 页 ) ,附录的《蒙古秘史》总译中将其译为“与塔塔尔厮杀时” ( 见该书 930 页 ) ,这明显是只结合了前后节,而没注意全书的前后文进行的翻译。 特 · 官布扎布 、 阿斯钢 的《蒙古秘史》现代汉语版中的 59 节对应译为:“正当参加复仇之战的义速盖从战场上擒回 帖木真兀格 、 豁里不花 等塔塔尔人时”。 其它的名家如:译注《蒙古秘史》的谢再善、 札奇斯钦 、余大均是直接忽视了该代词,直接简单的译为“那时”或“那里”,也许他们心理都明白。 题外: 因为本人曾推论过 义速盖 的年龄。所以,查读 札奇斯钦 的注译本《蒙古秘史》时,发现其中有《黄金史纲》称“ 特木金 诞生时,其父义速盖 37 岁”。个人稍微多想了一会儿,《黄金史纲》这个年龄太冲击理科生的逻辑细胞了: 如果在特木金出生的 1162 年, 义速盖 已经 37 岁,到 8 年后死亡时,已经 45 岁,可是 7 个孩子却无一达到 14 周岁可立门户。那么其 30 周岁前没一个孩子?( 义速盖 可是 和伯乐 大汗的亲孙子,到 30 岁,在那个例行早婚的年代早该大婚并儿子多多了)。难道在 30 周岁前其清心寡欲,而 30 岁之后却接连生子? 如果 1162 年 义速盖 37 岁,那么 1203 年就得 78 岁,而 1203 年被 特木金 称为伯父的 术赤台 就得大于 78 岁,那老人家领兵冲锋连破 5 队强兵,且射伤王汗的儿子,那这个 术赤台 也太老当益壮了。而且几年后还要出勤值夜班,给成吉思汗大帐当宿卫(成吉思汗怎么可能这样对待 80 老臣?这样怎能得那么多豪杰猛士归心?),因而获赠成吉思汗的妃子。 总之, 义速盖 的这个年龄信息很少有人采信,但还是小驳一下。 关于木华黎父亲的名字 例如,蒙古秘史第 137 节,校勘本的 252 页:“儿子”蒙语译音,或拼写成“可兀”或拼写成“可温”,而木华黎父亲的名字被拼写成“古温兀阿”,而 206 节写成“古温豁阿”;但《元史》中记木华黎之父的名子作“孔温窟哇”。故可说该名是汉语名“子美”之意译。 该部来源于奚等汉化较大的部族可能性较大。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2907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速该的出生年
WLHyh 2015-1-3 15:09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系列之一:也速该的出生年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出生年,诸史料缺载,但其出生年对蒙古早期历史断代,以及成吉思汗的早期历史研究非常重要。就这一问题,笔者进行简单论证。 成吉思汗出生于 1162 年,古代蒙古人 14 周岁成年结婚,按 10 月怀胎计,有孩子基本得 15 周岁,那么也速该至少比铁木真大 15 岁,则也速该的出生年应该在 1147 年之前。另外,成吉思汗的生母又是也速该抢来的妻子,在草原上有能力抢夺别人妻子,少说也需要身体发育基本完善的十七八岁左右。抢妻到生子按 1 年算,那么也速该的出生年应该在 1147 年基础上再向前推 3-4 年,则应该在 1144 年之前。 据《蒙古秘史》第 171 节记载,成吉思汗称呼术赤台为伯父,那么术赤台应该比也速该更为年长一些。当时术赤台能冲阵破敌:连挫克烈部的强大支族土绵土别干军、沃乐董合亦特军和王汗的亲军,以及桑昆的亲军且射伤桑昆。术赤台连破 4 大强军且能伤敌,悍勇如虎的表现,说明术赤台应该年富力强,在战争时的 1203 年不应超过 60 岁,因为蒙古常规从军制要求 15-60 虚岁( 14-59 周岁),非常时期才延至 70 虚岁。而也速该若活到 1203 年,年龄应比术赤台还小,要小于 60 岁,所以也速该的出生年至少应该在 1142 之后。 结合以上两点,也速该应该出生于 1142-1144 年之间,即 1143 年左右。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3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夏灭亡的祸因-《蒙古秘史》背景之三
热度 1 WLHyh 2013-8-30 01:08
西夏灭亡的祸因 - 《蒙古秘史》背景之三 对于蒙古为何灭西夏,为何未给其编写专门的史书,这是史界的一大迷题,原因当然有很多。 未写专门史主要是因正统观下,该区域政权一直未有专门立史的传统。例如,西夏之前的羌、土谷浑等政权,地位都不比西夏弱,后朝不也没给其写专门史吗?另一方面,蒙元未给写专史也不只西夏一个,大理、喀喇契丹等蒙古灭的诸多国家,也都没给其编史,仅编《宋史》《辽史》《金史》而已。当然这不是本帖讨论的问题。 元政权对与西夏敌对讳莫如深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最后一次远征时,西夏鼓动扎合干布率克烈部独立,发动叛乱,扎合干布是元政权第一帝忽必烈的姥爷。 。若该叛乱成功,蒙古远征大军将进退无着,克烈部地当时蒙古守军极少,但又是连接蒙古后援与远征军的咽喉要地。只是克烈部众畏惧“主尔扯泰”,如羊畏虎。叛乱被蒙古老将“主尔扯泰”一鼓而平,该情势下“主尔扯泰”只能将扎合干布擒杀。“主尔扯泰”因而得罪术赤、拖雷两大皇子,扎合干布是术赤、拖雷两皇子正妃的父亲。在仇恨中长大的成吉思汗太熟悉两皇子妃那仇恨的目光,而“主尔扯泰”所部又是蒙古国之柱石,所以成吉思汗将自己的妃子(也是扎合敢布的女儿)转赐给“主尔扯泰”,以化解身后可能的血腥。因为“主尔扯泰”的果决处理,西夏的策应与谋划未能得功。 远征在外的成吉思汗闻讯大怒,于胜利后的回师途中,大军转向攻西夏(事在 1205 年),这是蒙古攻西夏的直接原因。但这涉及两大皇子妃之父,事后蒙古诸将与部众皆讳莫如深,谁也不言更不敢传。拖雷正妃寡期所教的四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布哥又皆曾为汗,这段祸因更不能外传。 蒙古灭西夏更大的原因,是 12 世纪到 13 世纪初的东亚区域利益角逐中,西夏侵吞蒙古部落渐成常态,干预并削弱蒙古政权是西夏的一个重要国政方向。 处在西夏、奈曼、蒙古三部之间三角地带的“克烈义特部”(汉文史料多简称“克烈”)是三方争夺商路控制权的不倒翁部落。外三方皆一直在“克烈义特部”扶植自己的代言人,扶植自己的代言人主掌该部落,其中尤以蒙古为甚,因为该区域不但关系蒙古对外皮草贸易的商路,更连接西部的盐、硝(古代皮草熟制离不开的东西)源,特别是 1170 年与金和塔塔尔交恶之后。这是《蒙古秘史》中“王汗”屡倒屡起的根本原因。蒙古处境再难之时,也必须扶植王汗,也速该时代、成吉思汗时代,甚至铁木真成长起来之前的扎木合(也是王汗的义弟)时代。扎合干布幼年被西夏掠去,在西夏长大,后成为西夏在克烈部利益的代言人。 对游牧民族, 中原人所谓的 开门七件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 ” , 唯“盐”一件可卡。因为“柴”山林间枯枝败叶相对于蒙古当时的人口已经足够,何况蒙古人吃风干生肉与奶无柴亦可;“米、油”比不过游牧民族的“肉和奶制品”,蒙古山林间葱、韭、蒜极多,调料也不缺(可参见铁木真幼年时《蒙古秘史》描绘其母的采掘长诗),酸奶代替“茶”饮,大多蒙古人都能忍受。 1170 年后,金国在东北断了蒙古的“盐”源(抢占弘吉喇部的大盐泺);西夏在西北断了蒙古的“盐”源(黑水城大兴土木,控制额吉纳居延海等盐源),更断蒙古商路。 从成吉思汗记事(1170年8周岁的成吉思汗丧父)起, 西夏 即掐蒙古脖子,而且掐了30多年,1189年成吉思汗主蒙古契言部事后,长期受制于经济困境。 西夏不灭,蒙古难兴。所以西夏成了成吉思汗首先开刀的第一个敌国。 蒙古高原上有口皆碑 “ 弘吉喇 ” 部良善,从不抢夺他部(参见《蒙古秘史》铁木真订亲段历史)。从不与他部争抢的部落,如何在诸国相伐的草原上立足和自保?对照《金史》和《续资治通鉴》等,会发现: 1170 年后,良善的 “ 弘吉喇 ” 部在金国人眼中为何冥顽不化,屡屡侵边闹事。此中关键是 “ 盐 ” , 原弘吉喇部控的 “ 大盐泺 ” 被金夺占,并于 1173 年设立盐税官,金世宗经营十余年使金国对该地的盐由买方变成了卖方,且盐价高于成本 4 倍以上不降,借以卡控、剥削北方诸部。 盐源之于蒙古,还可供应同食盐一样重要的硝碱(蒙古人故老相传“夏日晒盐,冬日扫硝”),硝皮子用。蒙古人若不能硝制皮子,将无穿、无住(帐篷)、无用(盛水、奶的桶包)。事关古代蒙古部的最大“软肋”,蒙古人当然不会言传与写记。看看现在大盐泺(今天东乌珠穆沁旗额吉纳湖)和黑水城(今天的额吉纳 - “额吉纳”的蒙古语意是“母亲湖”)的位置,再看其连线以北再有盐湖要行多远?可知西夏与金联合绞控之下蒙古部所处的困境。 在这种困境下,蒙古部的详细境况可参见上一篇“ 1170 年蒙古所处的世界格局”,所以当蒙古复兴时,西夏灭国已成定局 。 西夏灭国蒙古可对外言说的原因确实不多,见于《蒙古秘史》明载的我无需多笔。 最后强调一点:蒙古灭西夏,《蒙古秘史》载屠灭的仅是其都城。其它地域、部民大多无恙,成吉思汗的义子察罕即是西夏人,从 1205 年起到西夏灭 20 多年,蒙古先征服的那么多西夏人部,早已经融入蒙古军民。 甚至都城是否遭劫也另有史证:“众方议降,会帝崩,诸将擒夏杀之,复议屠中兴,察罕力谏止之,驰入,安集遗民。”
个人分类: 问源-文化|7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十年一夜-《蒙古秘史》精读之一
WLHyh 2013-8-27 08:52
十年一夜 - 《蒙古秘史》精读之一 《蒙古秘史》的独特民族风格与史诗特性,使其在现世有如一部天书,更多解码之后,我们才能重温先祖的热血与豪情。而最关键的密码就是时间节点,在精读《蒙古秘史》时必须找到足够的时间节点,从而架构出时间序列。 《蒙古秘史》的时间跨度极长,人力更替与出场,需要给那 100 多个人物各列个生休谱,即使是大致年谱,也非常重要。 史诗无话则短,某人上一段还是孩子,下一段可能成了一方统帅,期间多少事?欲知《蒙古秘史》的时间跨度,请跟我一起架构时间序列。 《蒙古秘史》中 1200 年前的事,时序编年很难,但并不是无迹可寻。因为有公认的一些时间节点:成吉思汗生年 1162 ,木华黎生年 1170 ,速布台生年 1176 ,术赤生年 1177 , 拖雷生年 1193 等等。有了这些年标,我们可给《蒙古秘史》许多事定年。 十年一夜 1189 年铁木真在契言部称汗,那么读《蒙古秘史》 124 节中速布台在成吉思汗即位典礼上的唱诗时,我们知道了一个 13 周岁英雄少年的见识与表达。感兴趣的话,我们还可以推断古代蒙古不同年龄段人的语言特色。 那么再向前推,在《蒙古秘史》中速布台首次出场是 120 节,是记其与抄兀尔汗一起来投其兄折里麦,可是该年速布台不超过 3 周岁,其依据如下: 在术赤降生的 1177 年,三部联军救回博尔帖之后,《蒙古秘史》说铁木真与扎木合联众共牧了一年半后分离。即使将铁木真与扎木合分牧定在 1179 年,则 124 节那夜速布台投兄之时也不过才 3 周岁。 3 周岁的孩子如何离开部族,而转投他部?史家春秋笔,《蒙古秘史》的作者向我们隐瞒了 1179 年到 1189 年的 10 年历史。浓缩了这 10 年的狂风暴雨,《蒙古秘史》巧妙处理,将铁木真与扎木合之间争雄草原的 10 年转战,浓缩成了一夜间的向背抉择。 这 10 年间从铁木真属部中成长的英雄与从各处归募的豪杰,全借火尔赤的天神之言,统为奉天命佐圣主的良臣。至于契言部诸氏族的纷争与统一,则选择性忘却。 《蒙古秘史》成书的 1240 年,速布台还在,了解真相且健在的英雄豪杰不只他一个。《蒙古秘史》以此貌呈现,若非期间缺损,那必是兴蒙群豪默许。 关于这 10 年的缺失,若觉得通过速布台一个人的推理太单薄,那么我们似乎还可参考一下博尔术与其弟沃格来的关系。 术赤 1177 年生,则若按 1176 年迎娶博尔帖,铁木真该年也才只 14 周岁,按古代草原征兵制 15 虚岁刚成年, 1176 年铁木真刚到迎娶年纪。即使铁木真追索失马事,是发生在该 1176 年的稍前时。那该年,小铁木真 2 岁的哈萨尔 12 周岁,铁木真认为其过幼,不许其去追盗贼。以护己弟之情比友人,则 1176 年博尔术不会太小,应与铁木真相若,甚至比铁木真略大,据此我们假设博尔术生于 1160 年。 在 1176 年博尔术还是独生子,那么即使同年稍后时其父又生了沃格来,也说明 1179 年铁木真与扎木合分家时,沃格来与速布台年相若,同样是 3 岁小孩。 若说沃格来是博尔术的族弟,可能性真不大。因为铁木真两次称汗,沃格来都是以博尔术的“质弟”身份,是卫戍成吉思汗的“车尔毕”官。 沃格来与博尔术的关系,可参考也孙铁额与折里麦,因为博尔术与折里麦同为铁木真第一次称汗时的“众长之长”;或参考布赫与木华黎的关系, 博尔术与木华黎 同属成吉思汗的四杰,分别为左右万户。 若觉得说服力还不够,那么咱们再看铁木真, 14 周岁前还是孤儿寡母困状堪怜。又逢掠妻之辱 。 1179 年 17 周岁的铁木真会有吸引诸部归投的威望吗?饱经磨难的各氏族大佬们,会将命运捆绑在一个青少年身上吗?若该时即有如此威望,其称汗何至于等到十年之后的1189年,统一蒙古高原又怎会等到 25 年之后? 还有一个力证, 1189 年铁木真称汗时,两个“众长之长”都是小字辈,若 10 年前的 1179 年即有诸多氏族大佬追随他。相对于有整个氏族支持的契言氏贵族大佬们, 1189 年的“众长之长”,轮不到“博尔术”与“折里麦”吧? 伟人的光环,我们不应该向前移太久,通过如上的分析,我们更明了一点,成吉思汗的创业非常艰难。先是通过 10 年的漫长打拼与等待,等待自己及亲信的子弟慢慢成长起来,并委以重任。若有更多大佬早早归附,这些准少年子弟又怎得要职? 1189 年铁木真初称汗时,两个“众长之长”,那是跟随其 13 年以上的铁杆部下了(虽然铁木真刚 27 周岁),然后是年富力强的诸弟和妹夫博图,小弟火王都 21 周岁了。再后是“众长之长”的子弟,明的有折里麦的 2 个弟弟,博尔术的 1 个弟弟等。 暗示而未明写的,还应该有折里麦的儿子,因为折里麦入质给成吉思汗的不是弟弟,而是儿子也孙铁额;且拉施特通过《史集》告诉我们:折里麦的儿子在沃阔台汗时代已经很老,参考沃阔台的寿命,则折里麦之子成年很早。再后是铁木真的长子与次子都将成年。总之,更早的这十年奋斗过程中,铁木真依靠的班底是家族子弟兵。 上文,朦胧的给博尔术定了个生年为 1160 ,那么另一个“众长之长”折里麦,可推定其生年为 1158 。因为铁木真初生时,折里麦之父将其貂皮襁褓转给了铁木真,而且《蒙古秘史》描述当时的折里麦用了个“领”字,可见 1162 年折里麦已经被大人领着上下山了。我领儿子爬山是在儿 4 岁时,参考 1162 年刚降生的铁木真,长其 4 岁就是 1158 年。这个年龄似乎能说明 1176-1177 年博尔帖被掠之时,为何只折里麦有突出表现,在《蒙古秘史》的 145 节被成吉思汗重提:说折里麦在当时救其一命。因为当时铁木真兄弟与博尔术整体偏小。 关于兴蒙乌梁海三杰,人言折里麦没有速布台声名响,那是因为在速布台成年之前的十余年历史失记。就如同博尔术的显功与声名远不如木华黎,那是因为木华黎出道之前,蒙古初兴的历史与蒙古之外的交集太少。同理木华黎名盛于攻金,而其在蒙古本部的事迹同样不名。 总之,史笔将十年浓缩成一夜,这一夜够黑、够长。若我退休写《兴蒙群雄》,这 10 年会如何着墨呢?以现在的设想,肯定是 1179 年扎木合与铁木真约期 10 年的发展竞赛,演绎一场宏大的“大漠双鹰”。否则,十三翼之战时,这两人怎么会各拿出 3 万精兵对战? “十年一夜”暂记于此,作为此精读系列的第一篇。虽然《蒙古秘史》最先吸引我推理架构的时间节点是 1170年,但 我认为1170年时间节点事件应划入背景系列。 精读系列第一篇,占了个“时”字,第二篇预计写个“空”字,想整理论述蒙古圣山“布尔汗”在历史上曾同名多山,论述其山变而名不变造成的一些问题。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4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1170年蒙古所处的世界格局-《蒙古秘史》背景之二
WLHyh 2013-8-15 12:50
上一篇“ 1170 年蒙古惊变”所述时间节点事件,分析的是蒙古在军略上面临的直接危机。但这并不是前蒙古衰落的根本,其根本在于前蒙古国的两大强邻(西夏与金国)在这一年联手规划的世界格局。该格局的经贸封锁将蒙古推向深渊,即使前蒙古国在 1170 年之后的最初几年军略上小有胜利也不能改变。 十二世纪,金、蒙古、西辽三国间的军事、经贸战争,给西夏带来了振兴机会。该时期的西夏国主夏仁宗在位 54 年( 1139 年 -1193 年),时间超长,又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 1170 年,夏仁宗向金为任得敬请封其主持东面的半个西夏国,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关系金西线是和是战。参照 40 余年后成吉思汗西征前,封木华黎为邻接金国境的国王事;也可对照 1134 年西辽的耶律大石 7 万兵东征金国时,许诺与蒙古长期通商,并平等对待蒙古部,给蒙古部以蒙古国王称号,使 1135 年后的前蒙古国长期攻略金国。 夏仁宗通过向金国为任得敬请封国王这一举措,传递了一个“攻守同盟”信号。 若金国同意,金国将面临的是西、南、北三线同时作战。可参见 1170 年前后西夏任得敬与宋宰相虞允文之间的来往密信,以及联宋攻金的图谋。若金国同意分封,夏仁宗将在敦煌主政,扼商路要冲,再结联西辽,以经济支援蒙古,则金国北境将限于长年苦战。 若金国不同意,则金国的西、南两侧皆将安和。金、夏两国互利,共同经略北边的游牧部族。则西夏与西辽必然翻脸,北向进兵去断西辽与北方游牧部的商路。金国则可以北进去对付蒙古,使蒙古抽不出力量来维护西部商路上的部族,使西夏从容吞掠蒙古西部的游牧部落。 对于夏仁宗传递的信号,金国当家人有“小尧舜”之称,且其即位之初即面对过契丹遗民的大规模起义,深知契丹遗民一直有西投西辽之心。 1170 年,金世宗与夏仁宗两大巨头一拍即合,金世宗帮夏仁宗除掉了权臣任得敬。言外的两国图谋,则被分别执行。 大定八年( 1168 年)十二月,金世宗已经秘密遣使去拉拢塔塔尔(参见《金史》或《续资治通鉴》),当于 1169 年到达塔塔尔,策划并制造了 1170 年的蒙古惊变。 1170 年的格局与周边形势,让夏仁宗大为兴奋:国家不用分裂,且可开疆扩土。以为得到了上天保祐,因此在该年改元为乾祐,并积极实施其即定的规划。在军事出击(蒙古史料载:该时期克烈部王汗的弟弟扎合干布被掠到西夏)的同时,于乾祐二年( 1171 年),从国都向黑水城大运物资,在黑水城大兴土木(可参见《敦煌研究》刊登的文章《 西夏乾祐二年( 1171 )黑水城搬驮 、 脚户运输文契 》),为北方攻略的前沿城堡。 金世宗与夏仁宗联手规划的区域格局,使蒙古在经济上几乎被完全封锁,使蒙古各部落极端穷困,物资极端缺乏。《蒙古秘史》载其境况:兄弟相残,部落相煎,近 20 年无汗。 间接的经济危局给蒙古带来更糟糕的境遇。 1170 年之后蒙古的经济困境和物资贫乏境况,《蒙古秘史》有两处明载: 一是在蒙古部落聚会时,怕分食祭品而不敢通知全部贵族(铁木真母子因晚到而不得分食,参见《蒙古秘史》第 70 和 71 节),人无法到齐,以至近 20 年间无法选出新蒙古汗; 二是铁木真在少年时会因食物之争,而杀其异母兄(参见《蒙古秘史》第77节)。 上述两件事,加上成吉思汗崛起之初的两次盗马事件,以及宴会上的偷盗纷争。多数人只注意到其反映了成吉思汗统一前蒙古的纲纪败坏,道德丧失,甚至据此怀疑前蒙古国是否真的存在,或说即使存在也不可能有多强。 如上的读解,皆因十二世纪蒙古史的缺失,更鲜有人分析当时蒙古周边的世界格局,以及该格局对蒙古经济的完全封锁。因此,读《蒙古秘史》还必须晓得该时期蒙古所处的世界格局,现分析如下,以做《蒙古秘史》读解笔记的第二篇背景。 直到这两巨头死(金世宗 1189 年,夏仁宗 1193 年)后。成吉思汗( 40 岁左右)才开始了真正的崛起之路, 1189 年开始称汗,并且渐有大起兵锋的经济支撑,此前,尽管兵精将勇,却也只能小打小闹。 有人会问夏仁宗为何能恰到好处的把握了这次机会,因为西夏扼商路要道,处在南宋、金国、西辽、蒙古等各国中间,没有国家和人跟钱过不去,西夏与各国的关系都比较好。当时的西夏是区域内最大的信息交换中心,使西夏成为情报大国。 1170 年夏仁宗已经主持西夏国政 30 年有余,其若不能掌握各方动向,第一时间获得各方形势,其就不配在该地主国了。 了解上述格局和经济封锁对蒙古 30 余年的深重影响,才会明白:为什么 1219 年成吉思汗从攻伐其世仇金国的大战略方向上,突然转身西征(花拉子模国杀蒙古商团事件,《蒙古秘史》第 254 与 256 节,叙述为撒勒塔兀斩断了蒙古的“黄金绳索”)。 西部商路被断,则在金国的战争消耗中,蒙古又有再入经济困境炼狱中轮回的危险,这触及了当时蒙古人(他们都曾经历过)的逆鳞。 成吉思汗那一代蒙古人在商路被扼的困境中煎熬了 30 多年。当得知蒙古商队在西域被害时,蒙古首先派出了 100 多人的庞大使者团(参见《蒙古秘史》第 254 节),力求以和平方式恢复商路和惩戒元凶。当使者再遭团灭时,成吉思汗才以举国之兵西征,以贯通和保护国家的经济生命线,商路喋血。 具有讽剌意味的是90年后的1260年,忽必烈用同样的方法对付其小兄弟阿里布哥。联合东路诸王,隔断交通,经济封锁, 在短短几年内就 使蒙古四汗故都哈拉和林的繁华成为过去式。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3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1170年蒙古惊变-《蒙古秘史》背景之一
WLHyh 2013-8-14 22:26
1170 年蒙古惊变-《蒙古秘史》背景之一 《蒙古秘史》主要记载的是成吉思汗的历史,对成吉思汗的介绍主要从第二卷开始。《蒙古秘史》的第一卷是序幕情节,是成吉思汗登场之前的主要背景片段,交代必不可少的一些大事。 PS :蒙古军民一体的牧猎习俗决定了游牧民族的三大军系: 先征军、或长子军, 所谓“国有那颜,户有长子”,长子的责任,牧族对外战争的第一征召军; 火王军, 游牧俗幼子承家,与家眷孤幼安守老营,幼子系守着灶台不愁吃,是可早睡晚起的储备军,但成年后的少年壮丁不断补向各主战军种,成吉思汗母亲的四养子皆出身于此; 英雄军, 在长子军与火王军之间,是诸汗亲军卫队的主要候选人。在大猎、赛马节、那达慕等节庆场合,胜出的优秀选手,火王军系中刚成年或即将成年的少年,又没有长子系那样常备役的必然义务。相对闲逸,但大赛胜出的人,哪个不争强好胜。为了部族荣誉感,也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多在部族那达慕“三冠王”巴特尔的率领下,协助主战军种用兵于敌,夸武于敌。 1170 年发生了许多影响蒙古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本文主要论述1170年发生在蒙古高原的系列惊变。 惊变前夕,蒙古非常平静,甚至有些香艳的美。 1170 年,成吉思汗还只是一个名叫“铁木真”的9岁(8周岁)少年。1170年少年铁木真在父亲也速该巴特尔(契言部英雄军的领军人)的带领下,去舅舅家寻找可配铁木真的女孩订亲。在路上遇到了弘吉喇部博速火分支的首领德薛禅,德薛禅向也速该巴特尔推荐了自己的女儿博尔帖,于是契言部与弘吉喇部联姻,铁木真与博尔帖定亲。 1170 年,另一个画面,同样是联姻故事。前蒙古可汗:弟汗系(泰赤乌部)安八海汗送女到塔塔尔部完婚,同行的还有前蒙古兄汗系(契言部)先征军的领军人:沃勤巴尔合黑,可见蒙古部拿出了何等的诚意,大汗与代表战争的先征军统帅一起来完成此次联姻。 但是,两个联姻皆是大不幸的前奏,当然直接祸主只是塔塔尔一家。 惊变骤发,猝而无防 英雄军的领军人也速该巴特尔在回家的路上,被塔塔尔人投毒,至家而亡; 安八海汗与沃勤巴尔合黑,在完婚场被塔塔尔部突然捆缚,解送金国,双双被害。 塔塔尔部突然发难,一时间蒙古部三大统帅遇害,前蒙古的危机来临。 惊变回音,余烈长歌 1170 年,前蒙古兄汗系的忽图剌汗即位,与弟汗系的合答安太子率军复仇,与塔塔尔和金国连续大战十三场。但未竞前志,空留余恨,前蒙古汗位告虚。 复兴之志,再盛吉兆 1170 年,忽图剌汗即位大典上,蒙古最大属部札拉亦尔人特勒格图之孙木华黎带着吉兆降生(详见《蒙古秘史》第 206 节),给誓言复仇的少年铁木真(握着战矛降生)平添了无穷信心,蒙古复仇之龙虎风云初际会。 1170 年蒙古惊变推定依据 前蒙古安八海汗遇难,以及忽图拉汗即位的时间,本是蒙古史上的较大悬疑之事。据《蒙古秘史》的叙事次序,人们习惯性的认为蒙古汗位更替,发生在也速该巴特尔死之前的 8 年以上,即铁木真降生以前。 我将该事件皆推定于 1170 年,需要列出一些依据: 第一依据是木华黎生于 1170 年,且伴随众人共知共见的吉兆。关于木华黎的出生年,可由其逝世年,与岁数逆推而确证,众信史皆可定其生年为 1170 年。 结合《蒙古秘史》第 206 节忽图拉汗即位大典时木华黎带来吉兆,于是可知忽图拉汗即位之年不会早于木华黎出生的 1170 年。这比人们以往的假定推测要晚得多。《元史》同样记录木华黎生年吉兆,可兼为佐证。 木华黎带来的这个吉兆是契言部将大兴的吉兆,因为直到 30 多年后 1206 年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古时,成吉思汗在大封功臣时,仍追溯此功,而授木华黎以殊勋,参见《蒙古秘史》第 206 节。所以此吉兆影响深远,广为大众所知。 综合上述,则可推定忽图拉汗即位于 1170 年。 再结合忽图拉汗是安八海汗被害前遗言的推荐人,可顺推出安八海汗遇害于 1170 年。再结合 1170 年铁木真 8 周岁时其父亲被毒害的记载;我才梳理出的“ 1170 年蒙古惊变”。 蒙古史外的证据,那就是幕后的推手,详见“ 1170 年蒙古所处的世界格局 - 《蒙古秘史》背景之二”帖。 有人说《蒙古秘史》只明写了1170年蒙古惊变的一小部分事件,或者说只交代了成吉思汗失去父亲这一桩。但是事实上这一桩的发生年1170,也是人们根据成吉思汗出生于1162年,以及该年成吉思汗9岁(8周岁)推理而逆向思维去确定的。 然后,因为《蒙古秘史》在这一地方,以倒叙手法补述了铁木真得名由来,及其母由来等重要事情。使人们错会了作者的意图。 实际上《蒙古秘史》第一卷很短,却要叙述极多内容,在介绍成吉思汗出场前的国殇家恨情况时,总体布局是先国、后家。 后记1,补述下铁木真与博尔帖订亲的影响: 这一联姻,看似闲笔,但对蒙古历史影响极为深远,更交代了许多事情。该事件中成吉思汗所在的“契言”部名第一次出现于历史,是在弘吉喇部德薛禅的口中被提出,且提及“契言”部是天命所归的部落。通过弘吉喇部人口中叙出,说明“契言”部在可与该部联姻的部族中,也是广为人知的天命部落。为随后契言部的忽图拉即汗位,铁木真即全蒙古大汗位张本。 这一联姻,不只交代了天命所归的“契言”部,更交代了蒙古高原上有口皆碑“弘吉喇”部的良善,我们先存一个疑问:这样从不与他部争抢的部落,如何在诸国相伐的草原上立足和自保?对照《金史》和《续资治通鉴》等,会发现:1170年后,良善的“弘吉喇”部和博速火支部在金国人眼中是何其冥顽不化,屡屡侵边闹事。此中关键是“盐”,中原人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游牧民族而言唯有“盐”之一字可卡,弘吉喇部原控的“大盐泺”被金夺占,并于1173年设立盐税官,金世宗经营十余年使金国对该地的盐由买方变成了卖方,且盐价高于成本4倍以上不降,借以卡控、剥削北方诸部。(此事稍复杂,还有待另开文专论) 这一联姻,决定了金蒙间的30年盐权战争,“大盐泺”畔博速火部的德薛禅父子,夹在金与北方部族中间,两向攻伐,前期助金攻塔塔尔(成吉思汗能获知金攻塔塔尔的信息,少不了德薛禅的引荐);反过来1216年成吉思汗以木华黎为国王主持攻金,更以德薛禅之子按陈为木华黎的副手。 总之,弘吉喇部在金蒙关系上,作用比汪古特更大。 后记2,补论木华黎天命吉兆: 有人怀疑我夸大了天命吉兆的作用,但要结合那个年代。 在迷信的 12-13 世纪,在众知的场合,作出可信服的天命吉兆宣言,威力是非常大的,可极大的收拢人心。参考《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与扎木合分牧之后,火尔赤凭借一件吉兆宣言,即向成吉思汗讨封,许万户仍不甘,且要许选 30 美女,另要成吉思汗听其言。 再参考另一通天巫凭借代天授命的神职,即敢掠夺他人部民,甚至敢欺凌成吉思汗的两个兄弟,可见那个年代“天命吉兆”有何等力量。虽然最后,成吉思汗超脱出来,帝权凌架诸种宗教之上。 总结 1170 年蒙古大事记: 1 、 1170 年,前蒙古可汗:弟汗系(泰赤乌部)安八海被塔塔尔部捕送金国,被残害,弟汗系亲军转由合答安太子执掌; 2 、 1170 年,前蒙古兄汗系(契言部)英雄军的领军人物:也速该巴特尔(成吉思汗之父)被塔塔尔部毒害,英雄军主体本就是精英战部,虽然也速该巴特尔是英雄所生的英雄,其有一定的私有属部,但其诸子皆未成年,故英雄军被瓜分调往新的战场; 前蒙古时代与成吉思汗崛起时代,“巴特尔”是具体称号,与今天的“巴特尔”有本质的区别:各大部族的巴特尔统率的英雄军在许多游牧部族具有半独立性质。《蒙古秘史》清楚告诉我们:奈曼部的柯柯雪兀撒勒黑巴特尔、泰赤乌部的阿兀出巴特尔等都独领军与成吉思汗属部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战斗,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巴特尔甚至有权派英雄兵去干涉邻部克烈领主的继承。在某种意义上,若读不出“巴特尔”称号的古今差别,就等于没读《蒙古秘史》。 3 、 1170 年,前蒙古兄汗系(契言部)先征军(主尔勤部:长支所生的长子军,蒙古对外战争的第一征召军)的领军人:沃勤巴尔合黑被塔塔尔部捕送金国,被残害;先征军受消弱,但该系新长子和长孙(撒察)已成壮丁,又有新汗叔叔,所以该支军力仍在; 4 、 1170 年,前蒙古兄汗系(契言部)合布勒可汗之子忽图剌即汗位,原兄汗系英雄军主要编入兄汗系亲军; 5 、 1170 年,少壮派新锐札木合(札答兰部,也即札只拉部)初露锋芒,其是原兄汗系英雄军也速该巴特尔旧部的少壮派。在对塔塔尔十三次残烈的战争中,老将佐多数战死,其在新汗亲军中渐具重要地位,忽图剌汗战死后,原兄汗系亲军多追随其维护蒙古; 20 余年后的“十三”翼之战:是札木合与新兄汗系契言汗铁木真争夺英雄军或契言汗亲军的统领权之战,是英雄军与契言汗亲军为纪念在“十三次”征伐塔塔尔战争中牺牲先烈之战;札木合与铁木真差 8-10 岁,年龄处在铁木真与也速该父子两代之间,所以其即是铁木真的义兄,又曾是王汗的义弟。 6 、 1170 年,忽图剌汗即位大典上,蒙古最大属部札拉亦尔人特勒格图之孙木华黎带着吉兆降生(详见《蒙古秘史》第 206 节),给正誓言报仇的少年铁木真(握着战矛降生)平添了无穷信心,蒙古复仇之龙虎风云初际会; 7 、 1170 年,成吉思汗与弘吉喇部博速火分支首领德薛禅之女博尔帖定亲。 上述七条是《蒙古秘史》第一卷结尾时间节点上的关键背景材料,即成吉思汗崛起的历史开始前的国殇与家恨,《蒙古秘史》先国后家,穿插叙述。在成书时,这些事公知,且《蒙古秘史》后文也多有呼应,故未多做介绍,可今天多数人已无从知晓相关的背景。 《蒙古秘史》第一卷的难读,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隐语、借喻极多,这对 800 多年后的今人尤其难解; 第二个原因是时序的交织,若《蒙古秘史》读不到三遍以上,且对蒙古历史没有基础的话,很难搞懂《蒙古秘史》的事件排序,因为其在许多细节上不是以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安排的。 上述背景事件如果细读《金史》与《续资治通鉴》并与蒙古史书对照,能找出蛛丝马迹,得暇可以一一去论证上述背景。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21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蒙古秘史》读解笔记第一卷之一
热度 1 WLHyh 2013-8-14 15:10
前言 《蒙古秘史》点燃了一盏心灵之灯,照亮了无数牧族游子思乡的心灵之旅。在青藏高原野外工作之余,捧读《蒙古秘史》时能时常感受到蒙古文化的亲情呼唤。 年复一年,每次打点行装,带的消遣书都是《蒙古秘史》。乃至一年前儿子问我:“为什么你总也看不完《蒙古秘史》?” 我回答:“因为《蒙古秘史》是咱们蒙古人的《圣经》”,《蒙古秘史》需要用心一遍遍去读解,很多地方读得仍不是很懂,但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 读《蒙古秘史》时,我常有一种错觉:如同回到了儿时,静坐在姥爷身旁听他拉“ 胡弦儿” ,虽然什么也听不懂,却为其音韵痴迷。 计划按学术界对《蒙古秘史》十二卷 282 学术节的划分,逐卷节的写下读解心得,我想把野外读书的零星笔记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不是学文史的,对母族文史的读解与学院派不同,更多的只是本心反映。在主线与意思不脱离《蒙古秘史》原文的前提下,追求通俗,欢迎同好《蒙古秘史》的书友质疑、拍砖。 第一卷 成吉思汗先世及其幼年时的家国背景 《蒙古秘史》第一卷叙述的是 1170 年之前成吉思汗的先世,及其 8 周岁前的国事与家事背景。叙述蒙古帝国一步步成形的艰难孕育过程,也速记了蒙古帝国诞生前的阵痛。 《蒙古秘史》第 一卷是 全书背景介绍, 写得极为简练和精彩。但第一卷 借喻与隐语风格浓厚,使初读者大都选择性跳过第一卷,而错过很多精彩。所以我主动去解码诸多的隐语,还俗诸多借喻。 第 1 节, 立足 读: 成吉思汗的先祖是天狼(博尔帖 · 赤那)与灵鹿(霍艾 · 马兰勒)秉承天命,穿越天海(腾吉思)而显化于人间繁衍的部族。为了更好发展,部族开始长途迁徙,终于在布尔汗神山前的沃男河流域得以立足、休整,人力与驻地环境决定了部落选择狩猎生活,渐渐的产生了一个猎人首领 - 巴塔赤汗。 解: 成吉思汗先世的最初记忆犹如一场梦,只有部族先民在秉承天命的天狼、灵鹿双图腾引导下迁徙的朦胧记忆,此外的一切都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流失。跋山涉水的迁徙长途中选择立足地时,与沿途各地部族的冲突不言而喻。寻找家园的落魄流浪者,到哪里才能安身立命?天狼的坚韧意志、灵鹿的乐观精神,使族群能够坚定的前行。 注: 此节最难意会的是“腾吉思”,诸版本该词后皆未缀河、湖、海,即其是无根的神水之源。所以我将“腾吉思”读解为“天海”。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民族,特别重视水源,但又不明白长生天为何会不时降下各种形态的水。所以,崇拜长生天的游牧民族,认为长生天上有蕴藏无尽水源的大海,可称之为“天海”。 蒙古族的生息居住区基本都远离海洋,但是海洋之恋却极为深远,对海洋的尊崇和记忆更极为久远。如蒙古人说青海湖为“柯柯达赉”、“柯柯淖尔”,译成汉语就是“青海(湖)”。或称其为“腾格里达赉”、“腾格里淖尔”,译成汉语就是“天海(湖)”。海天一色,蓝天白云何尝不是一个气态的大海,风云际会时也降水(雨、雪)给人间。蒙古人给湖冠以海名的很多,例如著名的内蒙古景区“达赉诺尔”。 题外: 查找源于布尔汗山流出的水系及支脉区域的诸种历史记录,我仅发现扶余国被攻破后有渡海迁徙的记录,我想扶余人渡的海应该是“兴凯湖”,该段历史需要另作考证。 第 2 节, 生息 读: 猎人首领的第二代名塔马察,第三代名火力察尔 · 莫日根,第四代名阿乌占 · 博罗温勒,第五代名萨礼 · 合察乌,第六代名伊克 · 尼顿,第七代名卢梭赤,第八代名合尔出。 解: 一个家族不可能连续 8 代单传,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先世,进行狩猎生活的记忆同样朦胧。记载中的 8 代传承,实际是指这个新生部落顺次的各代首领名。 第 3 节, 发展 读: 合尔出之后的第九代是博尔知金岱和蒙古勒真 · 高娃夫妇,第十代是拓罗郭勒真 · 伯颜和博罗黑辰 · 高娃夫妇。拓罗郭勒真 · 伯颜麾下有一个青年文士名博罗勒岱,另有两个武勇豪杰达益尔和博罗追随。拓罗郭勒真 · 伯颜有二子,长子名杜瓦 · 索虎尔,次子名朵奔 · 莫日根。 解: 成吉思汗先世经过狩猎的数代积累,发展到第九代时,流传给后人的记忆开始变得清晰,不再只有首领名,开始并列女主名。狩猎部落发展成牧猎贵族,有了伯颜称号,且有文武英才追随。传承也更有保障了,不再是保守的单传,有了开枝散叶的可能。后世尊拓罗郭勒真 · 伯颜之父名“博尔知金”为家族姓氏,尊其母名“蒙古勒”为部族名。 引证: 此节的双骏不是指两匹马,而 是人名,与成吉思汗麾下四骏的借喻相同。 对照后文 的另一 伯颜,博尔术之父那虎有成群的马;再如梭尔罕诗辣只不过是泰赤乌部的 一 户属民,尚有余马可赠铁木真,使其逸走。所以,有伯颜称号的贵族若仅是有了两匹马,不值得书于家族史。 多个《蒙古秘史》版本将“博罗勒岱”译为“青年仆人”或“青年仆从”,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堪本的原文是“孛罗勒歹速牙勒必札勒兀秃”。该段文字中的“速牙勒”是以汉字拼写的蒙古语“文化”一词之音,“札勒兀”是以汉字拼写的蒙古语“青年”一词之音。故还原成蒙古语即是“青年文士”。 第 4 节, 宏图 读: 杜瓦 · 索虎尔额头中心生具一只独眼,能看到三程远的地方。 解: 拓罗郭勒真 · 伯颜的长子杜瓦 · 索虎尔,独具慧眼,高瞻远瞩,能通过时局预测三代大势。既然能看透三代大势,当然会为了本部族的壮大,而谋划宏图。 第 5 节, 大略 读: 杜瓦 · 索虎尔和其弟朵奔 · 莫日根登上神山布尔汗 · 喀喇顿游历。杜瓦 · 索虎尔从神山角度,发现了一支沿腾格里小河意向布尔汗神山的部落。 解: 不言而喻,占据布尔汗山的乌梁海部落,成为近邻杜瓦 · 索虎尔兄弟发展宏图的第一个目标。根据力量对比,杜瓦 · 索虎尔拟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站在神山角度,考察同样虎视布尔汗山的潜在盟友,发现了同样图谋乌梁海而有所行动的一个部落。 第 6 节, 良方 读: 杜瓦 · 索虎尔 说:“那群意向布尔汗山的部落中,有一辆华美的香车,车内有一漂亮女子,若还没有嫁人,弟弟你可以聘娶她。”,叫 朵奔 · 莫日根 前去联络。 解: 进入杜瓦 · 索虎尔视野的这个同样箭指乌梁海的部落,怎样加强与其关系是首要问题。对于通行部外婚的牧猎民族,联姻无异是拉近陌生部落的良方。 第 7 节, 佳人 读: 朵奔 · 莫日根 到那部落百姓间探问,发现那个姑娘确实美貌,且慧名远播,名字叫阿仑·高娃,尚未嫁人。 解: 慧名远播的美女 阿仑·高娃 ,至今未嫁,必定极难求聘。 第 8 节, 亲家 读: 关于 那群意向布尔汗山百姓 的由来 ,需要从头说起。 贝加尔湖东湿地的领主巴尔虎岱 · 莫日根有个女儿名叫巴尔虎真 · 高娃,嫁给了火力 · 土默特部的那颜火力拉尔台 · 莫日根 。 在火力 · 土默特部的阿瑞黑 · 乌苏( 直译为汉语: 酒水)地方,火力拉尔台 · 莫日根的妻子巴尔虎真 · 高娃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阿仑 · 高娃。 解: 美丽且聪慧的 阿仑·高娃,是公主所生的公主, 出身高洁,生而使浴水如芳醇。 其亲族势力强大,是 杜瓦 · 索虎尔兄弟最佳的和亲对象。通过明写女方的背景,实际烘托杜瓦 · 索虎尔兄弟有打动对方的条件,也间接反映求亲人朵奔 · 莫日根极为优秀。 第 9 节, 联姻 读: 因为部族发展,火力·土默特领地内的貂鼠、青鼠等物产 ( 其皮张可做高档供品和名贵皮具,是“皮草之路”东北端的各部族重要经济来源 ) 无法可持续,部族那颜 火力拉尔台 · 莫日根 烦恼于此,故率所部迁出,成为火力拉尔氏。探知布儿汗·喀喇顿山是可捕猎的好地方,便迁移向布儿汗·喀喇顿山,意欲和此地的割据者乌梁海部哂赤·伯颜在该地共猎。 这就是朵奔 · 莫日根娶 出生于 阿瑞黑 · 乌苏 地方的火力·土默特部 火力拉尔台 · 莫日根女儿阿仑 · 高娃的原委。 解: 火力拉尔台 · 莫日根受其岳父的强力影响和支持,所部迅速发展壮大,使 火力·土默特部 领地 貂鼠、青鼠等 猎物难再以持续。因此火力拉尔台 · 莫日根率所部迁出,另谋发展之路 ,猎向 物产丰富的布尔汗山乌梁海部辖地,意与乌梁海部割据者会猎于布尔汗山。与某邦国的领主会猎于其辖地,就如同汉武帝要与匈奴会猎于塞北一样,攻掠意思明显。 火力拉尔部从西北而来,要与乌梁海部会猎于布尔汗山;杜瓦 · 索虎尔兄弟自东方(略偏北)逼进,亦有图谋乌梁海部之心。目标相同,杜瓦索虎尔兄弟与火力拉尔部的联盟一拍即合,联姻以巩固该攻掠同盟顺理成章。 在言明火力拉尔部意与乌梁海领主会猎于布尔汗山之后,说这就是朵奔 · 莫日根娶火力拉尔台 · 莫日根女儿阿仑 · 高娃的原委。 点明了该联姻的政治属性 , 这是蒙古发展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桩政治婚姻。这桩政治婚姻对蒙古历史影响极大,惠及蒙古后世很久,无论是聪慧的阿仑 · 高娃本身,还是其所开端的外戚势力关系,后文将一一读解。 第 10 节, 繁衍 读: 阿仑·高娃嫁 到朵奔 · 莫日根家,生了 两个儿子,长子名布古讷台、次子名别勒古讷台。 解: 该节与后续几节隐讳指出:蒙古族幼子系 朵奔 · 莫日根的 发展,只有2/5是靠父系力量,另3/5是靠母系外戚力量 。另,为发展壮大后,神化自己的出身,进行铺垫。 第 11 节, 开枝 读: 杜瓦 · 索虎尔 有四子,一段时日后, 杜瓦 · 索虎尔 亡故。 杜瓦 · 索虎尔 死后,他的四个儿子看不起 朵奔 · 莫日根 叔父,不把他当亲族看待,与他分离。四子另起炉灶,成为朵尔边氏,所部百姓成为朵尔边部。 解: 经过杜瓦 · 索虎尔一生的经略,蒙古族有了极大的发展,有了第一个分支部族朵尔边部(四子部 - 后文会述及该部与契言部 的纷争较多)。 本节反映:乌梁海部被联盟蚕食和压缩后,杜瓦 · 索虎尔兄弟所属势力与同盟方多处直接相邻,摩擦难免,在与同盟方火力拉尔部分配胜利果实时,难免被动。杜瓦 · 索虎尔活着时谋得大量部众与领地,以其雄图大略尚可维持部族团结。杜瓦 · 索虎尔死后,其诸子认为其父所谋得利益,应由诸子继承。其叔多借其妻阿仑 · 高娃的外戚力量发展,为诸侄所看不起 。而在利益分配过程中, 朵奔 ·莫日根 又不能与诸侄意愿一致,分歧渐多,乃至于另起炉灶。 第 12 节, 暴政 读: 其后某日,朵奔·莫日根到拓火察黑·温都尔山上狩猎。在森林里见到一个乌梁海部人在杀一头三岁的鹿,在用火烧烤那只鹿的肋条和内脏。 解: 本节先述 朵奔·莫日根积极攻掠拓火察黑·温都尔山,显然是指新一轮的攻掠布尔汗神山周围诸山头的战略。再隐晦的叙述该山乌梁海领主的暴政, 本书借鹿喻事处极多,此节是极较明显的一处,乌梁海领主失政,将国之肋 - 臣肱,国之内腑 - 民众,皆置于火上烤。 第 13 节, 易主 读: 朵奔·莫日根向那人索要说:“朋友,把烤的肉给我一些”。那人把连肺的半截胸腔和鹿皮自己留下,那头三岁鹿其余的肉全部给了朵奔·莫日根。 解: 本节是借鹿喻指国事更明显的一处,借鹿肉易主喻示乌梁海领地与民众易主。只留连肺的半截胸腔意味只求“苟延残喘”,留鹿皮意味求保留部名,削汗号而为质属部。这是蒙古史上记载的蒙古族征服的第一个质属部 - 乌梁海部。 第 14 节, 求才 读: 朵奔·莫日根驮着那三岁鹿肉回去,途中遇到一个领着自己儿子的落魄者。 解: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朵奔·莫日根既得了乌梁海部诸多领地与部众,急需顶尖人才来治理守卫,考量并招揽人才是第一要务 。 第 15 节, 质约 读: 朵奔·莫日根问:“你是什么人?”那人说:“我是巴雅乌特部人马阿瑞黑,落魄至此,若能给我些鹿肉,我就把我儿给你。” 解: 通过考量,朵奔·莫日根得到了一个落魄人才马阿瑞黑,该人愿意投效朵奔·莫日根,为其治守相应领地与部众,并愿按牧猎部族通行的质属规则,献子为质 。 第 16 节, 质属 读: 朵奔·莫日根就依照那个人所说地话,折下三岁鹿的一条后腿给了那个人,把他的儿子带了回去,留在家里役使。 解: 朵奔·莫日根以马阿瑞黑为肱股重臣,划一片领地与部众由其 领管 治理,马阿瑞黑 如约 将儿子入质给蒙古领主。 这是蒙古族发展史上,明确记录的首例质子关系:领主委臣佐重任,臣佐向领主质子。 巴雅乌特部成为史载的第一个蒙古族招揽分封的质属部族, 加上新征服兼并的乌梁海部,蒙古部已有了两个质属部族。 第 9-16 节, 合议 :该部分隐讳的记录了蒙古部的第一次势力扩张期,有了乌梁海部与 巴雅乌特部两个质属部落, 是蒙古族发展的重要奠基期。这段借喻史,是蒙古版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12-16 节刻画出了 朵奔·莫日根 的武略与治国之能。借乌梁海部山林中一鹿被烤、鹿被再分配、大部分鹿肉易主、鹿肉再利用的过程。简单记录了蒙古部代替乌梁海部,占据布尔汗山区域的过程。 待续
个人分类: 问源-民族|338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