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预测预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厄尔尼诺即将引发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8-12-18 16:39
流感大流行发生的理论依据包括:( 1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2 )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以及 2009 年 4 次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事件之后;( 3 )历史上 8 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伴随着中 - 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4 )人间季节性流感的活动与 ENSO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强度密切相关,并且流感达到流行高峰的时间都要提前;( 5 )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多发生在季节性流感高峰之后( 3-6 月份),与候鸟迁徙时间高度一致。据此,我们提出流感大流行的预警指标包括:( 1 )处于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 2 )太平洋上出现拉尼娜事件之后;( 3 )太平洋上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4 )当年或转年人间出现季节性流感病毒活动高于往年,或活动高峰提前;( 5 )当年正值候鸟迁徙时节。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历年流感大流行发生的规律,我们斗胆预测新的流感大流行即将到来!多重关键因素的叠加是流感等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基础!预计时间就在2019年前后! 目前大流行的条件基本满足,静待厄尔尼诺的发展: 关注我们以英文论文的形式向世界发出了流感流行的预警 \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 为什么说2019年左右会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911.html 厄尔尼诺和宇宙射线将共同决定是否发生流感或寨卡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5471.html 今冬厄尔尼诺的强度将是决定是否会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关键! 因为历史上的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如下特点,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峰值年或谷值年附近,前一年出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当年会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大多数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一些特殊的因素,比如,剧烈的气候变化,候鸟的异常迁徙,动物种群的混合,射线活动的增强,最终导致病毒发生大的变异或重组,并且获得新的动物病毒基因,导致人体免疫力无法对抗而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或流行。 由于地球磁场的急剧减弱,南美洲地区宇宙射线活动会异常增强,加上厄尔尼诺的强大影响,导致这一地区发生新的流感大流行或寨卡病毒大爆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其次为非洲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以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为主。全球急需做好重大传染病预警和应急准备工作!毕竟,人类对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认识还远远不到位,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还很渺小。传染病的防治仍然任重而道远,人定胜天的想法,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太容易实现!今后几年,出现一种或几种新发病毒传染病的概率越来越高,考验公共卫生系统的时候即将到来! WMO警告!厄尔尼诺出现概率达80%,2019年气候可能“陷入混乱” 2018-11-30 16:02 专家 / 气候 / 灾难 在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能我们都是难以想象的,前段时间就有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发布警告,人来可能会迎来创纪录的低温,也就是说由于太阳黑子活动降低,地球将会进入到一个“小冰河”时期,不过全球变暖也在大家的脑海之中进行回荡,所以引发了不少科学爱好者的热议,而确实全球变暖更“小冰河”并不冲突的,所以没有什么关联性。 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又发出了气候警告,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之中,我们一直观察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形成,并且出现的概率已经达到了75%-80%,也就是说最高概率已经确定了达到了80%的情况(数据已经确定了),这将驱动太平洋的自然灾难发生,全球的极端气候发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科学报告称,全球气候模式在2019年上半年可能“陷入混乱”,干旱和洪水可能出现在相当稳定的区域之中,我们不难想象,气候的驱动确实变化很强。 而在厄尔尼诺现象的记录之中,最近一次是发生在2016年,并且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全球气温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海洋区域的变化最为明显,可能跟大堡礁的灾难性珊瑚褪色有关。科学报告称,这次的预测时间可能不会那么严重,但是给世界各地的脆弱地区会带来危险的气候变化,初步预估厄尔尼诺现象预计不会像2015 - 2016年的事件那样强大,所以可能算是一个小的厄尔尼诺状态。 WMO气候预测专家Maxx Dilley称,即便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不是很大,但是对降雨和温度的模式改变很大,特别是对农业,粮食等问题有重要影响,结合长期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推动2019年的全球气温“大变化”。自从2018年5月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预测该事件的可能性发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了。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预报专家已经警告过即将到来的厄尔尼诺现象,WMO初步预测的极端状况是海水温度将升至高于平均水平1.2C。英国气象局也是发出了警告,厄尔尼诺可能会影响2019年的英国冬季天气。科学家Adam Scaife称,沿赤道交替东风和西风的14个月模式显示,振荡可以削弱或加强急流。所以说这种现象将对2019年的全球温度测量产生显着影响。 我国国家气象局也早就说明过,2018年出现厄尔尼诺的概率很高,所以可能整体的冬季会比较偏暖,这个在国家气候中心公布过,2018年的整体气候是偏暖的,所以国家气候中心也算基本证实了厄尔尼诺确实在酝酿之中,当然这种气候状态的预测,也是希望大家早点做好关于未来出现厄尔尼诺状态时候的预防,我也会继续跟进世界气象组织关于这个厄尔尼诺的发展报告。谢谢大家阅读! \0 http://www.sohu.com/a/278812061_100233418 \0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射线增强或是导致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qujiangwen 2018-12-18 16:21
近 10 年当中,全球共发生了三起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大流行,分别是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 2014 年的西非埃博拉病毒大流行和 2015 年的寨卡病毒大流行,这三次大规模的突发疫情均是由新发病毒传染病引发,而且这三场疫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 “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从发生地点而言,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和寨卡病毒大流行均发生在美洲地区。面对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我们不禁会有如下疑问: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为什么会在 2009 年 出现?为什么会首先在墨西哥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突然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何时何地会出现新发病毒传染病?以下数据或许可以科学解释上述问题: 1. 太阳黑子、宇宙射线和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 1.1 无太阳黑子数据分析 从 1849 年开始计算,至少有一次无黑子日的年份共有 112 年,其中有 24 年是无黑子日 ≥150 天,其中 1913 年全年中共有 311 天未出现太阳黑子;在处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 2008 年和 2009 年则分别有 265 天和 262 天未出现太阳黑子,分别排在第 4 和第 5 位(图 1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 2008 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 265 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 1913 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 311 天已经有 95 年之久,是仅次于 1901 年的 287 天和 1878 年的 280 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 2008 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 4.2, 也是自 1913 年的 1.4 以来, 95 年后的最低点。而 2009 年 8 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 0 ,更是创下了 1913 年 6 月以来 96 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 2009 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 4.8 ,也是 96 年以来的低点。在太阳黑子第 23 活动周期向第 24 周期过渡期间,共有 817 天无太阳黑子,位于 1818 年以来太阳黑子各个活动周期无黑子天数的第 4 位(图 2 )。自 1849 年以来,在所有大活动周(即太阳活动整体水平较高),无黑子日持续出现的年份基本上都是处于该活动周接近末尾的下降段;而在小活动周(即太阳活动整体水平相对低),无黑子日持续出现的年份大部分处于该活动周的下降段。在太阳活动水平最小的第 12 活动周( 1878-1890 )和第 14 活动周( 1902-1913 )里,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偶尔出现了无黑子日。值得注意的是,第 24 活动周也是一个小活动周,太阳活跃程度与上述两个活动周水平相当,并且在 2014 年的太阳活动高峰期也出现了 1 天无黑子日。 图 1 自 1849 年以来无太阳黑子 ≥150 天的年份 注: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无黑子天数。 图 2 自 1818 年以来,每个太阳黑子周期最小活动周期的无黑子天数的总数和每年的太阳黑子数的演变 注:太阳黑子( Sn )的值以相反的顺序排列。横坐标为年份。左边绿色纵坐标表示国际太阳黑子数;右边红色纵坐标代表每个活动周的无黑子天数。右下角的蓝色圆点代表了当前周期转换的无黑子天数 (272) 。 1.2 2009 年的宇宙射线增强情况 美国航空航天局 “ 同位素成分高级探测器 ” 的最新测量数据显示, 2009 年宇宙射线的强度比过去 50 年的最高值增强了 19 %, 创历史新高。增强的原因在于, 2007 年以来抵御宇宙射线的太阳活动在持续减弱,太阳活动正处于近一个世纪来的最低谷。宇宙射线是指来自太阳系外的带电粒子,而太阳活动则是抵御这些射线入侵的天然屏障,其中太阳磁场构成第一道防线。太阳磁场强度一般介于 6 纳特斯拉至 8 纳特斯拉之间,但 2009 年已下降至 4 纳特斯拉,这导致太阳磁场遮挡宇宙射线的能力大大降低。宇宙射线增强也与太阳风压降到 50 年来的最低值有关。太阳风是指从太阳上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它可以改变宇宙射线的方向。太阳越活跃,太阳风就越强劲,因而它所起到的防御宇宙射线的作用也就越大。 2008 年和 2009 年,太阳风压降至历史低谷,使得宇宙射线的 “ 入侵 ” 地球变得更加容易(图 3 )。 图 3 1999-2009 年的宇宙射线强度 注: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宇宙射线强度。红色的横虚线表示近 50 年的宇宙射线的高点;蓝色点虚线是宇宙射线的实测值;黑色的点虚线表示根据前期数据预测的宇宙射线强度。 太阳黑子活动、宇宙射线与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之间关系的探讨 Hope-Simpson 首次指出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有关,都存在一个大约 11 年的流行周期 。但是太阳黑子活动对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影响一直处于假说和争议之中,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和证据来充分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联 。我们的研究曾经指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 。而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病毒就是北美猪流感、北美禽流感、北美人流感和欧亚猪流感的混合体 。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基因重组是指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 基因重组。灭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用紫外线灭活的两株同种病毒,若一同培养后,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产生出感染性病毒体,此称为多重感染再复活,这是因为两种病毒核酸上受损害的基因部位不同,由于重组合相互弥补而得到复活。死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将能在鸡胚中生长良好的甲型流感病毒(如 A0 或 A1 亚型)疫苗株经紫外线灭活后,再加亚洲甲型(如 A2 亚型)活流感病毒一同培养,产生出具有前者特点的 A2 亚型流感病毒,此称为 交叉感染再复活。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有关。随着季节的变换,候鸟每年都要在栖息地之间往返奔波。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因为地球磁场能导致在候鸟体内出现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如同向导一般导引候鸟归家,从而使它们在上千公里的迁徙中从不迷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的研究发现候鸟对磁场非常敏感,甚至对快速变动的人造磁场也能觉察出来。科学家让 12 只欧洲知更鸟处于人造振动磁场当中,然后观察这些鸟选择的方向。科学家们发现,当人造磁场与地球天然磁场平行时,鸟能找到通常的迁徙方向。但当人造磁场改变方向时,鸟就无法辨清方向。因此,候鸟迁徙并不是依靠躯体上的磁微粒等物体来定向的,而最可能的磁定向机理是磁敏感化学反应的微小变化 。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有三条世界候鸟迁徙路线,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而该地区处在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附近,并且地磁场一直在减弱,而紊乱的地磁场可能会影响候鸟的迁徙。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黑子极值年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地磁场减弱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目前有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的活动对 ENSO 事件(厄尔尼诺 /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人间的季节性流感的活动与 ENSO 的强度密切相关 ;而且在 ENSO 事件发生的年份,流感达到流行高峰的时间都要提前 。也有研究指出,从 1850 年开始的八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中等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 。 世界 范围内的流感大流行曾在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以及 2009 年造成大量伤亡。美国研究人员 2012 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论文指出,流感大流行可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为研究气候模式和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联,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以及 2009 年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 太平洋 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他们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表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 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最终, 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不断的物种间频繁接触和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通过与其它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根据以上科学推理,我们总结流感大流行发生的理论依据包括:( 1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2 )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以及 2009 年 4 次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事件之后;( 3 )历史上 8 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伴随着中 - 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4 )人间季节性流感的活动与 ENSO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强度密切相关,并且流感达到流行高峰的时间都要提前;( 5 )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多发生在季节性流感高峰之后( 3-6 月份),与候鸟迁徙时间高度一致。 据此,我们提出流感大流行的预警指标包括:( 1 )处于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 2 )太平洋上出现拉尼娜事件之后;( 3 )太平洋上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4 )当年或转年人间出现季节性流感病毒活动高于往年,或活动高峰提前;( 5 )当年正值候鸟迁徙时节。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于即将到来的流感季,我们该信谁的?
热度 1 qujiangwen 2018-11-28 13:50
美国疾控中心主任:致命大流感有可能席卷美国 民众应及时接种疫苗 人民网讯 据美国中文网援引CBS报道,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负责人近日表示, 类似于100年前的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 “非常有可能” 再一次爆发 ,当年该病导致数千万人死亡 。 在当天的CBS电视采访中,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罗雷德·菲尔德博士 (Dr. Robert Redfield)被问及是否有可能发生类似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另一场危机。 雷德菲尔德说,“ 最近让我夜不能寐的事情就是你提到的流感。我们的确面临另一次流感大流行的风险 。我们能做的最好准备,就是对普通季节性流感的防御做到最优化。即使如 此,我认为大流感爆发仍然有可能性。” 根据美国官方统计数据,去年冬天,有8万余名美国人死于流感病毒,这是美国40年来流感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雷德菲尔德说,减少流感风险的关键是接种疫苗。他说,人们应该及早接种疫苗,“免疫是我们消除疾病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也是我们对抗流感最重要的工具。”(老任)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1101/c1002-30376074.html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预计今冬不会发生严重流感疫情 中国日报11月15日电(记者 王晓东)去年冬天全国范围内流感暴发,各大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今年情况会不会重演?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告诉中国日报记者,目前的监测显示,今年的流感病例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 预计今冬传染情况会好很多。原因主要是去年病情严重,人群有了免疫力 。 针对目前不少地方流感疫苗供应紧张的情况,高福主任表示,有关部门已经研究措施,加快供应。 他同时呼吁公众不要过分紧张,如担心感染流感,采取正常的防护措施即可 。 (编辑:齐磊 王辉) http://cn.chinadaily.com.cn/2018-11/15/content_37265721.htm 中国疾控中心:流感病毒未有大突变 再次爆发可能性较小 http://new-play.tudou.com/v/862189303.html?itemid=1716938012409736390recoid=15113347696697886026 https://tv.sohu.com/20180308/n600427910.shtml 本人对目前流感流行形势的研判,详见: 今冬明春流感形势仍然不容乐观,2019年前后极有可能发生新型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47219.html 判断流感流行情况的依据如下: 在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年度,流感发病率、流感和肺炎的超额死亡数高于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度。 11个ENSO事件(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中有10次流感高峰提前(90.9%);14个非ENSO事件仅有6次流感高峰提前(42.9%); ENSO事件中流感活动高峰4.5 ± 0.9周;非ENSO事件中流感活动高峰7.6 ± 2.9周 ; 厄尔尼诺_南方涛动现象与流行性感冒联系的系统评价. 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多发生在季节性流感高峰之后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为研究气候模式和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联,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918年、1957年、1968年以及2009年4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 太平洋 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他们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表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2009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 因交换, 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从1580年开始的八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中等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之后 流感大流行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400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新论文:寨卡病毒大流行或与地磁场减弱和宇宙射线突然增强有关
qujiangwen 2018-8-13 17:17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爆发以及2015年的美洲寨卡病毒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探索宇宙射线是否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有影响,我们利用宇宙射线活动数据与相关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面对2015年美洲的寨卡病毒大流行,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寨卡病毒为什么会在2015年出现?为什么会在巴西和墨西哥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寨卡病毒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对话和合作。 由于目前的 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类似甲流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 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 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 academicsilos ),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 ,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目前科学界都在努力寻找 2015 年寨卡病毒在南美洲大流行的原因。 世界宇宙射线数据中心监测结果显示,墨西哥地区宇宙射线水平在2015年的1月份突然大幅增加,从784995uGy大幅增加到1324700uGy,并且全年持续在1300000uGy以上,随后巴西在2015年和2016年出现寨卡病毒和黄热病病毒流行和变异。 我们的最新的研究打破了唯病毒论的传统医学观念,首次创新性的提出巴西地区急剧减弱的地磁场、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是导致寨卡病毒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并科学的解释了其中的原理。日前, 由本人和世界著名宇宙学家Chandra Wickramasinghe合著的论文《Weakened magnetic field, Cosmic rays and the Zika virus outbreak》目前在综合性期刊《Current 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成果有望为寨卡病毒爆发的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http://www.currentscience.ac.in/ Weakened magnetic field, cosmic rays and Zika virus outbreak (1).pdf 从 2014 年 6 月至 2015 年的地磁场强度变化来看,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磁场一直处于减弱的趋势,几乎覆盖了整个南美洲(图 2 和图 3 )。从 1999 年到 2016 年五月期间,北美洲高纬度地区磁场减弱了 3.5% ;而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稳定的向西移动,磁场强度减弱了 2% ,并且预测未来几千年的时间,地球磁极可能出现翻转。 欧洲空间局的卫星群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地球磁场目前正在不断削弱,尤其是西半球方向的磁场比科学家估计的要快 10 倍左右,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地球将出现磁极翻转,最新的测量已经证实磁北极目前正在向西伯利亚方向移动,科学家之前估计地球磁场在每个世纪将削弱 5% 左右,实际上目前地球磁场强度每 10 年就衰减 5% ,是过去估计速度的 10 倍。在 2014 年 1-6 月内,地球磁场的调查显示磁场西半球磁场正在减弱,从图 1 中可以看出,西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磁场正在减弱,以蓝色标志,东半球的红色区域为磁场加强,尤其在印度洋的西南方向上,磁场加强现象比较明显,总体上看,西半球的磁场处于减弱的状态,并且地球磁场的总趋势是在变弱(图 1 )。 图 1 欧洲空间局蜂群卫星群提供的 2014 年 1-6 月地球磁场变化情况分布图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Observing_the_Earth/Swarm/Swarm_reveals_Earth_s_changing_magnetism 从 2014 年 1 月到 6 月间,欧洲航天局蜂群卫星群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些变化以源自地核的磁场信号为基础。红色阴影表示磁场加强的地区,蓝色显示磁场变弱的地区。测量单位是毫微特斯拉。 、 图 2 2014 年 6 月地球表面主磁场的 “ 快照 ”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Observing_the_Earth/Swarm/Swarm_reveals_Earth_s_changing_magnetism 由蜂群卫星群的数据制作而成。这些测量值主要来自地核 ( 约 95%) ,剩余测量值来自地幔、地壳、海洋、电离层和磁气圈等其他来源。红色阴影表示磁场加强的地区,蓝色显示磁场变弱的地区。测量单位是毫微特斯拉。 加利福尼亚高空气球平流层射线水平监测结果数据显示,从 2015 年 3 月到 2017 年 5 月,宇宙射线水平呈现系统性增加,大约增加了 13% 。在靠近巴西磁场异常区的墨西哥的宇宙射线监测结果显示,宇宙射线水平从 2015 年的 1 月份突然大幅增加,从 784995uGy 突然增加到 1324700uGy, 并且全年持续在 1300000uGy 以上(图 3 )。 墨西哥地区宇宙射线水平的突然增加可能与第 24 周太阳活动水平的减弱和巴西磁场异常区地磁场强度的剧烈降低有关。 图 3 2015 年寨卡病毒爆发与墨西哥宇宙射线突然增强之间的关联 注: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宇宙射线强度(单位: uGy ) 南大西洋辐射异常区,是位于南美洲东侧南大西洋的地磁异常区域,较相邻近区域的磁场强度弱,约是同纬度正常区磁场强度的一半大小,属负磁异常区。它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磁异常区,区域涉及纬度范围 10 N~60 S 、经度范围 20 E~100 W ,区域中心大约在 45 W , 30 S 处,因它处于巴西附近,所以又称它为巴西磁异常。由于南大西洋磁异常区是负磁异常区,使得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分布改变,尤其是内辐射带在该区的高度明显降低,其最低高度可降到 200km 左右,造成辐射带的南大西洋异常区。 磁场被认为是一个巨大气泡,保护人类免遭连续轰击地球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的伤害。地球磁场对地球有保护作用,它可以阻挡许多来自外太空有害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像 X 光之类的辐射线,还有带正电的质子或带负电的电子。如果没有地磁场,这些微粒就会不断穿越地球大气,使病原体发生变异或重组。 https://www.esa.int/spaceinimages/Images/2013/11/Earth_s_magnetic_field 南大西洋异常区上空的地球磁力保护变得薄弱之后,让更多的来自太空的辐射线得以穿透,到达大气层更低的地方,更接近地球表面,从而引发病毒发生变异或重组。目前太阳活动正处于太阳活动极小期和第 24 个太阳活动周期的下降期,伴随着南大西洋地磁场的急剧减弱,宇宙射线近 3 年呈现系统性增强的趋势,而且根据墨西哥宇宙射线的监测结果,宇宙射线在 2015 年 1 月突然大幅增加,并且持续全年。以寨卡病毒为例,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 24 株寨卡病毒毒株,他们在 GenBank 中有完整基因组或完整的多蛋白序列,包括 1947 年至 2015 年期间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从人、动物和蚊子上采集的毒株,并将寨卡样本与其它致病黄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如 Spondweni 病毒、登革热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等,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和开展了蛋白家族的分析,发现除了非结构 2B ( NS2B )编码区域外,所有编码区域的进化树拓扑结构是相同的,而且此发现得到了分子重排分析( bootscan analysis )和多序列比对的确认,结果表明 NS2B 与 Spondweni 病毒发生了遗传重组 。 2017 年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进化导致寨卡病毒在埃及伊蚊上感染力增强》的最新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在传播过程中,寨卡病毒非结构性蛋白 NS1 上的 188 位点发生自发性突变,造成了其对伊蚊的感染能力增强,导致自然界中携带病毒的伊蚊数量增加,变异可能是造成寨卡病毒突然在美洲大陆大范围流行的原因之一 。分子流行病学证据也表明,寨卡病毒很可能在 20 世纪也经历了多次重组 ,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单链 RNA 病毒,蚊虫特别是埃及伊蚊在自然条件下能够 感染不同种的寨卡病毒,这些病毒首先在蚊虫的肠道中繁殖,然后通过血液到达其它组织,最终在唾液腺中繁殖,病毒可以在蚊虫吸取一些像植物汁液或露水时通过唾液播散到食物表面。大幅增加的宇宙射线能够灭活被蚊虫播散到外界环境中的寨卡病毒,但是实际上这些被灭活的病毒是半传染性的,蚊虫可以在进食时混合感染不同的病毒并通过基因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机制形成一种新的重组的病毒。宇宙射线也可以直接导致寨卡病毒发生变异。变异的寨卡病毒和减弱的地磁场共同促进了寨卡病毒在南美洲地区的大规模流行。 参考文献 .Liu Y, Liu J, Du S, et al. Evolutionary enhancement of Zika virus infectivity in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 Nature. 2017; 545(7655):482-486. Faye O , Freire CC , Iamarino A ,et al. Molecular Evolution of Zika Virus during Its Emergence in the 20 th Century. PLoS Negl Trop Dis. 2014 ;8(1):e2636. 厄尔尼诺和宇宙射线将共同决定是否发生流感或寨卡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5471.html http://www.iap.cas.cn/xwzx/zhxw/201609/t20160929_4670965.html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2fde251886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2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厄尔尼诺和宇宙射线将共同决定是否发生流感或寨卡病毒大流行
qujiangwen 2018-7-23 09:03
传染病预测预警是以监测为基础,根据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关因素早期发现异常 的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从而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预测预警是对公众的预防行为进行超前调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把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先防范,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的保障机制,避免传染病事件造成影响的不断扩大。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历年流感大流行发生的规律,我们斗胆预测新的流感大流行即将到来!多重关键因素的叠加是流感等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基础!预计时间就在2019年前后!敬请关注! 今冬厄尔尼诺的强度将是决定是否会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关键!因为历史上的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如下特点,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峰值年或谷值年附近,前一年出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当年会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大多数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一些特殊的因素,比如,剧烈的气候变化,候鸟的异常迁徙,动物种群的混合,射线活动的增强,最终导致病毒发生大的变异或重组,并且获得新的动物病毒基因,导致人体免疫力无法对抗而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或流行。 由于地球磁场的急剧减弱,南美洲地区宇宙射线活动会异常增强,加上厄尔尼诺的强大影响,导致这一地区发生新的流感大流行或寨卡病毒大爆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其次为非洲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以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为主。全球急需做好重大传染病预警和应急准备工作!毕竟,人类对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认识还远远不到位,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还很渺小。传染病的防治仍然任重而道远,人定胜天的想法,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太容易实现!今后几年,出现一种或几种新发病毒传染病的概率越来越高,考验公共卫生系统的时候即将到来! 预测的理论依据如下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 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银河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下图显示,太阳黑子活动非常微弱,宇宙射线在全面加强。 大气所预测秋冬季将发生中等强度厄尔尼诺 本报讯热带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热带印度洋的偶极子(IOD)是热带地区的两大重要的自然变率,是全球气候季节到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日前,中科院大气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研发的CAS-FGOALS-f 2季节内—季节预测试验系统,对2018/19年秋冬IOD事件和ENSO事件进行了预测试验,预测结果将作为中国多模式集合预测系统(CMME)的参与成员,在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上应用。 过去60年的IOD指数演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位相锁定的特征,一般来说,IOD事件从北半球夏季开始发展,秋季达到峰值,冬季衰减。 IOD事件的发生对热带非洲、印度半岛和东亚季风区都有重要的影响。7月LASG最新预测试验显示,今年秋冬季节印度洋地区IOD一直维持正位相,正的IOD事件在10月份达到最强,比常年值偏高0.4℃到0.5℃。 ENSO是热带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表温度不规则周期性波动的一种现象,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ENSO在三种相位中波动,即厄尔尼诺、拉尼娜和“中性”状态。 出现厄尔尼诺时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表温度偏高,而拉尼娜时则相反。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会以遥相关的形式间接地影响到全球其他地区天气气候并引发气象灾害。 CAS-FGOALS-f2预测试验系统对2018/19年秋冬季全球海温异常预测的结果显示,热带印度洋地区和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异常偏高,预测结果表明今年秋冬季节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将逐渐发展成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海温比常年值偏高1℃到1.5℃,这一强度比此前预报的要高。 因此,LASG预测我国秋冬季节发生极端事件的频次和强度可能相比往年有所提高,需要提高警惕,应对厄尔尼诺及正IOD带来的气候异常影响。(沈春蕾)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8/337817.shtm?id=337817 厄尔尼诺即将到来  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的ENSO监测和预测信息,2017年10月开始的拉尼娜事件于2018年4月结束之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上升,预计于2018年秋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对我国秋冬季气候产生影响。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17年10月开始的拉尼娜事件于2018年4月结束,之后中东太平洋海温逐步上升。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近期演变特征以及国内外多家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2018年秋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对我国秋冬季气候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于秋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我国秋季降水易出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全国气温以偏暖为主;冬季,东亚冬季风易偏弱,全国气温以偏暖为主,我国南方地区降水易偏多。秋季影响我国的台风个数可能较常年偏少,但台风强度偏强。 编辑:郭超 艾峥 http://news.sina.com.cn/c/2018-07-19/doc-ihfnsvza6935204.shtml http://sh.qihoo.com/pc/929b4af38efafd3b6?cota=1sign=360_e39369d1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为什么说2019年前后会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91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5552.html 寨卡病毒大流行或与巴西地区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2608.html 厄尔尼诺助推寨卡疫情蔓延 2016-12-21 07:53 一项基于流行病学模型开展的新研究19日说,2015年发生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助推寨卡疫情在南美大规模暴发。这项研究还预测,美国东南部、中国南部和欧洲南部存在潜在的季节性寨卡传播风险。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当天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寨卡病毒主要有两种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他们利用流行病学模型分析发现,厄尔尼诺为伊蚊在南美大规模传播寨卡病毒创造了最有利的气候环境,导致伊蚊死亡率降低、叮咬频率提高等后果。 负责研究的利物浦大学的西里尔·卡米纳德说,科学界通常认为寨卡病毒在2013年就从东南亚或太平洋岛屿登陆巴西,“但我们的模型显示,正是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相关的温度环境在寨卡疫情暴发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这发生在寨卡病毒进入南美洲大陆约两年之后”。 卡米纳德说,除了厄尔尼诺外,其他导致南美寨卡疫情的关键因素还包括旅行与贸易导致的风险、寨卡病毒毒株的毒性以及与登革病毒等病毒的交叉感染等。(记者林小春) http://www.sohu.com/a/122141066_114731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12/9835799.html Article: Global risk model for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reveals the role of El Niño 2015 , Caminade C, J. Turner, S. Metelmannb, J.C. Hessona, M. Blagrovea, T. Solomon, A.P. Morse, M. Bayl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doi: 10.1073/pnas.1614303114, published online 19 December 2016. Global risk model for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reveals the role o.pdf 2016年2月20日《The Lancet》刊载的一项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寨卡病毒传播的影响。 在前不久的一篇Letter中,Isaac I Bogoch及其同事预料寨卡病毒将通过空中交通从巴西扩散到全世界。适合斑蚊生长繁殖的气候条件,可能是寨卡病毒在巴西迅速蔓延的原因。事实上,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南半球南美洲东北部地区的特殊气候。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整个2015年下半年南美洲北部和东部的温度为“史上最高”,同时伴随着严重干旱。这些导致寨卡病毒迅速传播的极端条件,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研究者们将某个月出现极端气候条件的区域与下个月的寨卡病毒地理分布区对照时,看到区域产生了明显的重叠。温度可以影响成年媒介生物的生存、病毒复制和传染期,这是已知事实。温度升高(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可以扩大媒介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减少病原体的外潜伏期,提高母蚊叮咬率。尽管在斑蚊生命周期的水生阶段,降雨为其幼虫提供必要的生境,但干旱可以直接扩大媒介生物的栖身范围。在几个区域中(包括巴西东北部),埃及斑蚊栖身范围扩大的风险与地区持续干旱期间家庭储水量的增大具有相关性。因此,这个严重的厄尔尼诺事件造成的独特气候条件,应被视为寨卡病毒在美洲传播的促成因素,而且随着病毒的不断传播,应予以重视。 原文出处:Paz S,Semenza JC. El Niño and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ng factors in the dispersalof Zika virus in the Americas? .Lancet. 2016 Feb 20;387(10020):745. doi:10.1016/S0140-6736(16)00256-7. 10.1016_S0140-6736(16)00256-7.pdf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大发现:寨卡病毒大流行或与巴西地区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有关
热度 1 qujiangwen 2018-7-6 16:35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爆发以及2015年的美洲寨卡病毒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探索宇宙射线是否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有影响,我们利用宇宙射线活动数据与相关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面对2015年美洲的寨卡病毒大流行,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寨卡病毒为什么会在2015年出现?为什么会在巴西和墨西哥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寨卡病毒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对话和合作。 由于目前的 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类似甲流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 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 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 academicsilos ),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 ,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目前科学界都在努力寻找 2015 年寨卡病毒在南美洲大流行的原因。 世界宇宙射线数据中心监测结果显示,墨西哥地区宇宙射线水平在 2015 年的 1 月份突然大幅增加,从 784995uGy 大幅增加到 1324700uGy, 并且全年持续在 1300000uGy 以上,随后巴西在 2015 年和 2016 年出现寨卡病毒和黄热病病毒流行和变异。 我们的最新的研究打破了唯病毒论的传统医学观念,首次创新性的提出巴西地区急剧减弱的地磁场、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是导致寨卡病毒大流 行的重要原因,并科学的解释了其中的原理。最近,由本人和世界著名宇宙学家Chandra Wickramasinghe合著的论文《Weakened magnetic field, Cosmic rays and the Zika virus outbreak》即将在综合性期刊《Current Science》上发表,敬请关注。 从 2014 年 6 月至 2015 年的地磁场强度变化来看,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磁场一直处于减弱的趋势,几乎覆盖了整个南美洲(图 2 和图 3 )。从 1999 年到 2016 年五月期间,北美洲高纬度地区磁场减弱了 3.5% ;而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稳定的向西移动,磁场强度减弱了 2% ,并且预测未来几千年的时间,地球磁极可能出现翻转。 欧洲空间局的卫星群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地球磁场目前正在不断削弱,尤其是西半球方向的磁场比科学家估计的要快 10 倍左右,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地球将出现磁极翻转,最新的测量已经证实磁北极目前正在向西伯利亚方向移动,科学家之前估计地球磁场在每个世纪将削弱 5% 左右,实际上目前地球磁场强度每 10 年就衰减 5% ,是过去估计速度的 10 倍。在 2014 年 1-6 月内,地球磁场的调查显示磁场西半球磁场正在减弱,从图 1 中可以看出,西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磁场正在减弱,以蓝色标志,东半球的红色区域为磁场加强,尤其在印度洋的西南方向上,磁场加强现象比较明显,总体上看,西半球的磁场处于减弱的状态,并且地球磁场的总趋势是在变弱(图 1 )。 图 1 欧洲空间局蜂群卫星群提供的 2014 年 1-6 月地球磁场变化情况分布图 从 2014 年 1 月到 6 月间,欧洲航天局蜂群卫星群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些变化以源自地核的磁场信号为基础。红色阴影表示磁场加强的地区,蓝色显示磁场变弱的地区。测量单位是毫微特斯拉。 、 图 2 2014 年 6 月地球表面主磁场的 “ 快照 ” 由蜂群卫星群的数据制作而成。这些测量值主要来自地核 ( 约 95%) ,剩余测量值来自地幔、地壳、海洋、电离层和磁气圈等其他来源。红色阴影表示磁场加强的地区,蓝色显示磁场变弱的地区。测量单位是毫微特斯拉。 图 3 2015 年地球磁场强度变化图 注:红色阴影表示磁场加强的地区,蓝色显示磁场变弱的地区。测量单位是毫微特斯拉。 加利福尼亚高空气球平流层射线水平监测结果数据显示,从 2015 年 3 月到 2017 年 5 月,宇宙射线水平呈现系统性增加,大约增加了 13% 。在靠近巴西磁场异常区的墨西哥的宇宙射线监测结果显示,宇宙射线水平从 2015 年的 1 月份突然大幅增加,从 784995uGy 突然增加到 1324700uGy, 并且全年持续在 1300000uGy 以上(图 4 )。 墨西哥地区宇宙射线水平的突然增加可能与第 24 周太阳活动水平的减弱和巴西磁场异常区地磁场强度的剧烈降低有关。 图 4 2015 年寨卡病毒爆发与墨西哥宇宙射线突然增强之间的关联 注: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宇宙射线强度(单位: uGy ) 南大西洋辐射异常区,是位于南美洲东侧南大西洋的地磁异常区域,较相邻近区域的磁场强度弱,约是同纬度正常区磁场强度的一半大小,属负磁异常区。它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磁异常区,区域涉及纬度范围 10 N~60 S 、经度范围 20 E~100 W ,区域中心大约在 45 W , 30 S 处,因它处于巴西附近,所以又称它为巴西磁异常。由于南大西洋磁异常区是负磁异常区,使得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分布改变,尤其是内辐射带在该区的高度明显降低,其最低高度可降到 200km 左右,造成辐射带的南大西洋异常区。 磁场被认为是一个巨大气泡,保护人类免遭连续轰击地球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的伤害。地球磁场对地球有保护作用,它可以阻挡许多来自外太空有害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像 X 光之类的辐射线,还有带正电的质子或带负电的电子。如果没有地磁场,这些微粒就会不断穿越地球大气,使病原体发生变异或重组。南大西洋异常区上空的地球磁力保护变得薄弱之后,让更多的来自太空的辐射线得以穿透,到达大气层更低的地方,更接近地球表面,从而引发病毒发生变异或重组。目前太阳活动正处于太阳活动极小期和第 24 个太阳活动周期的下降期,伴随着南大西洋地磁场的急剧减弱,宇宙射线近 3 年呈现系统性增强的趋势,而且根据墨西哥宇宙射线的监测结果,宇宙射线在 2015 年 1 月突然大幅增加,并且持续全年。以寨卡病毒为例,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 24 株寨卡病毒毒株,他们在 GenBank 中有完整基因组或完整的多蛋白序列,包括 1947 年至 2015 年期间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从人、动物和蚊子上采集的毒株,并将寨卡样本与其它致病黄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如 Spondweni 病毒、登革热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等,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和开展了蛋白家族的分析,发现除了非结构 2B ( NS2B )编码区域外,所有编码区域的进化树拓扑结构是相同的,而且此发现得到了分子重排分析( bootscan analysis )和多序列比对的确认,结果表明 NS2B 与 Spondweni 病毒发生了遗传重组 。 2017 年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进化导致寨卡病毒在埃及伊蚊上感染力增强》的最新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在传播过程中,寨卡病毒非结构性蛋白 NS1 上的 188 位点发生自发性突变,造成了其对伊蚊的感染能力增强,导致自然界中携带病毒的伊蚊数量增加,变异可能是造成寨卡病毒突然在美洲大陆大范围流行的原因之一 。分子流行病学证据也表明,寨卡病毒很可能在 20 世纪也经历了多次重组 ,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单链 RNA 病毒,蚊虫特别是埃及伊蚊在自然条件下能够 感染不同种的寨卡病毒,这些病毒首先在蚊虫的肠道中繁殖,然后通过血液到达其它组织,最终在唾液腺中繁殖,病毒可以在蚊虫吸取一些像植物汁液或露水时通过唾液播散到食物表面。大幅增加的宇宙射线能够灭活被蚊虫播散到外界环境中的寨卡病毒,但是实际上这些被灭活的病毒是半传染性的,蚊虫可以在进食时混合感染不同的病毒并通过基因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机制形成一种新的重组的病毒。宇宙射线也可以直接导致寨卡病毒发生变异。变异的寨卡病毒和减弱的地磁场共同促进了寨卡病毒在南美洲地区的大规模流行。 参考文献 .Liu Y, Liu J, Du S, et al. Evolutionary enhancement of Zika virus infectivity in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 Nature. 2017; 545(7655):482-486. Faye O , Freire CC , Iamarino A ,et al. Molecular Evolution of Zika Virus during Its Emergence in the 20 th Century. PLoS Negl Trop Dis. 2014 ;8(1):e2636.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3551 次阅读|7 个评论
流感大流行的重新认知:需要打破以地球为中心的生物学观
热度 2 qujiangwen 2018-1-19 14:01
关于流感大流行的病因,人们曾经进行过许多猜测:最早认为是天上星星的影响引起的,接着又认为与气候不正常有关,以后又推想来自沼泽地的毒气。到了19世纪末,关于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说法已找到了肯定的依据。人们又从许多流感患者的咽喉部发现了溶血性流感杆菌。于是有人就认为流感的病原是溶血性流感杆菌。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才把制造流感的真正“凶手”——病毒“捉拿归案”。1930年,美国人索普成功地从猪体内分离到了 猪流感 病毒。接着英国人史密斯等参照索普的方法,于1933年首次从流感病人中分离到了流感病毒(后定名为甲型流感病毒)。 目前学术界关于流感大流行起源学说有几个方面,包括 (一) 突变选择学说(或称自然选择学说 ,认为新亚型是由旧亚型经过一系列突变,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机体自然筛选形成的新种)。该学说认为流感病毒的大小变异都是人群免疫压力造成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为何量变必然导致质变,还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认为量变是在决定两种表面蛋白的基因某一部位上的改变,在多年不断变换之后达到极限,因而突变必须转移到另一部位上,从而引起抗原空间结构的根本改变。另一种认为流感病毒基因上有许多隐性基因,决定着不同亚型的抗原性,原来的显性基因关闭,隐性基因开放成显性,形成了另一亚型。突变选择学说又分2个支派:1)无止境变异学说:机体是受流感病毒感染后,产生免疫力以消灭病原,同时防御和抵抗相似病原的再感染,使病毒发生变异,否则被淘汰,病毒发生变异后再次获得感染机体的能力,病毒得于不断地无止境地变下去。2)重复循环学说: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不是无止境的,而是重复循环的。此学说的主要根据是血清学调查得出 。(二)动物源学说。 该学说有3个观点,1是新亚型来源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突变而获得对人的致病性;2认为新亚型是人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的;3认为老的人类流感在人间消失后转入某种动物中保存下来,在一定条件下又引起人间的流行。 (三)潜伏感染学说。 该学说 认为 流感病毒能在动物或人群中以不易发现的传播方式潜伏下来,或流感病毒的基因与宿主细胞的基因整合在一起,或潜伏在患某些特殊疾病和有免疫缺损的病人中,受到一定条件的刺激时,又在人间造成流行 。(四) 气候突变学 说 , 又称 寒潮诱发学说, 该学说指出流感的流行是由于寒潮所诱发。流感的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发,其原因,一方面是寒潮袭击后,日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甚至可相差10℃以上。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往往不能适应气候的突然变化,因而突然着凉,诱发流感。另一方面,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鼻黏膜与口鼻腔的局部温度可降至32℃。这样的温度很适合流感病毒的复制繁殖。与此同时,由于鼻咽部血管收缩,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更为流感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学说指出在突如其来的寒潮时期,应加强预防才是。 (五) 飞禽传播学说。 该学说认 为传染源是飞禽,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规律,每当流感在人群中发生大流行之前,流感病毒总是先在飞禽之中广泛传播。由于气候变化和寻找食物等原因,飞禽需要进行季节性的迁飞,这时它们便成为造成人类流感流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实验表明,飞禽对流感十分敏感,它们比人类察觉流感大流行的时间往往提早一个星期左右,无怪乎也有人称这些飞禽为流感的“预报者”,起到帮助人们提早掌握流感动态,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作用。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进行飞禽的流感病毒分离研究,争取尽早提供新疫苗,以控制流感的大流行。 (六)太阳黑子学说。 该学说认 为 认为流感的流行和太阳黑子活动因素有关。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他们分析了19世纪以来的10次全球性流感的发生时间,发现有9次是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年间。尤其是本世纪5次大流行,都与太阳黑子的大量出现和耀斑爆发的高峰期相吻合。专家们认为,太阳内部的剧烈活动是太阳热核反应增强的表现,这时向地球释放的能量骤增。太阳辐射的高能带电粒子、紫外线和X射线等,对容易变异的流感病毒来说,无疑是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据天文资料分析,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每隔11~12年为一周期,如联系流感流行,值得研究。又有流行病学家指出,差不多每隔19年就会有一种新型流感出现,威胁着全人类的现象,对此现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此外,还有 天外来源学说 ,认为陨石将流感病毒带到地球上,也有人提出 地理环境学说 等,都尚无定论。而 只有 太阳黑子宇宙射线学说 可以完美的解释流感大流行的起源问题, 因为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可以影响动物活动,气候变化和基因变异等,详细解释请参见博客网址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 , 其他学说只能部分的解释流感起源问题。更有意思的是流感的英文单词“influenza”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十五世纪意大利的人们认为 流感是由天体的影响 造成,所以他们把这种病称作“大灾难”( influenza的词源是意大利语,原字是influencia,衍生自influence的意思。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很多灾难都和星球、天象有关,认为宇宙中的星球可以放出影响到地球的东西。这从当时许多用来表示灾难的词汇或多或少都和星象有关就能看出,比如disaster=dis(恶)+astar(星球)。人们对于占星术的信仰使当时的医生非常热衷于此,并以此来解释一些疑难杂症。人被视为宇宙的一个小模型,人体的各个部分也被相应的对照为宇宙的某个天体或者某些天体。比如“人体黄道带”据称就将人体同黄道十二宫联系了起来,根据太阳所处位置来制定治疗方案比如太阳位于金牛、双子、狮子、处女、摩羯几大星座时,就不能采取放血疗法。当1743年欧洲爆发了感冒大流行的时候,意大利人将之称作“influenza di catarro”,意即大灾难,其实是泛指,但是久而久之这个字就被用来专指流感了), 由此可见古人在流感起源上的卓越见识和先见之明! 在流感起源问题上,我们需要有大公共卫生观念,这种观念要大到什 么 程度?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大洲,整个地球?这都是不够的,要关注到我们的宇宙空间环境!医学专家不能只关注实验室微观研究,把流感病毒看的越来越 小,越来越细致,把每个片段,每个基因都搞清楚(实验室研究是必要的,可以为流行病学提供认识流感的基础),还需要关注 宏观环境因素 (在出现禽流感或者流感大流行时出现了哪些关键因素), 别忘了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 决定因素 , 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将导致流感出现和流行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 这种研究需要有广阔的视野,需要有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需要有创新思维和批判的眼光! 因为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不能彻底解决流感起源问题。在流感大流行的认知上,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地球为中心的生物学观点,充分认识到宇宙空间环境对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太阳黑子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测预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得到专家的认可。然而得不到认可不代表这种观念不正确,需要继续验证,以实践和事实说话。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影响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疾病暴发)属于不可预测 (注意:这种观点现在需要打破了), 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 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 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 根据 世卫组织 规定 , 流感大流行警告共有六大级别:    一级: 流感病毒 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    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 病毒 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 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    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    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显著增加”。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 北美洲 )至少两 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    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传染病预测预警是以监测为基础,根据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关因素早期发现异常的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从而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预测预警是对公众的预防行为进行超前调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把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先防范,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的保障机制,避免传染病事件造成影响的不断扩大。 预测预警的提前是弄清楚哪些因素是导致疾病或突发事件出现的关键因素,只有搞清楚这些因素才会做到心中有数,决定因素搞不清楚只能是 猜测, 而不是 预测和预警!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六大级别不能称为真正的预警,2009年发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时候,这种病毒并没有按照他们的预 警方案一步一步的出现,实际上这之前他们没有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状况进行告知,实际上也做不到,因为对动物流感开展完善的监测尚做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方案只是针对禽流感病毒而设定的。这就是该预警方案的局限性。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这才是真正的预警。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射线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 综合监测,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监测预警的一种趋势。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3493 次阅读|3 个评论
传染病预测预警方法的研究进展
qujiangwen 2014-10-28 12:07
传染病预测预警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传染病预测预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早期发现传染病发生的异常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进而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目前传染病预测预警的方法包括应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手段进行预测预警,利用症状监测进行预测预警,通过监测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预警,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预警等。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的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流行病学理论,已经向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转变,对现代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染病预测预警是以监测为基础,根据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关因素早期发现异常的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从而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预测预警是对公众的预防行为进行超前调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把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先防范,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的保障机制,避免传染病事件造成影响的不断扩大。近些年来,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已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本文将就传染病预测预警的现状和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为今后的传染病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 (一)应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手段进行预测预警 如果互联网上关于某种传染病的搜索结果在短期内激增,这可能准确预示着此种疾病将会暴发。 例如,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会通过 Google 等搜索引擎了解流感的暴发情况以及应对流感的一些措施,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某些与流感的关键词,如流感、勤洗手、带口罩、流感疫苗等会高频率出现。同样地,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也会通过 twitter 等聊天工具反映用户本人、朋友是否感染流感,或者与流感相关的信息等。因此,利用 Google/twitter 等工具抓取与流感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的频率可以准确地判断流感在哪里扩散。美国科学家将 2004-2009 年查询所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感估算结果与官方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 Google 流感搜索引擎查询所得到的估测结果与历史流感疫情非常接近 , 并且可以 赶在政府和流行病学专家之前两个星期提前预测到流感暴发的出现 [ 1 ] 。 Jiwei L 等 通对 Twitter 数据流加以过滤,留取与流感相关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加上地理位置标签,以显示相关流感 Twitter 信息来自哪里,以及这些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他们统计了 2008 年 6 月到 2010 年 6 月约 100 万用户发布的 360 万条同流感相关的 Twitter 信息,研究显示 Twitter 的流感信息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流感暴发数据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能够成功推断出哪些地区出现了流感暴发的初期症状,进而提前预测到某个地区流感即将到来 [ 2 ] 。虽然 应用数字化监测手段能比传统监测方法能够提前预测到传染病的暴发, 但是它 并不能取代传统监测系统,而只能作为疾病监测预警手段的一种扩展 [ 3 ] 。 (二) 利用症状监测系统进行预测预警 症状监测是指通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与所监测的疾病相关的一组临床特征 ( 症状 ) 和 / 或相关社会现象的发生频率来获取传统公共卫生监测不能提供的疾病防控信息,及时发现疾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异常聚集,以期对生物恐怖袭击、新发传染病、原因不明传染病及其他聚集性不良公共健康事件的暴发进行早期探查、预警和快速反应的监测方法。目前在症状监测方面应用最成熟的应当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 (AFP)病例 监测,中国自 2000 年被世界卫生组织 证实无脊灰野病毒传播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包括14种疾病在内的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主动监测系统用以早期发现输入性脊髓灰质炎病例,2011年7月,监测人员通过该系统在新疆和田地区成功的发现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增多,经实验室确证系源自巴基斯坦的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并通过5轮强化免疫使疫情迅速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成功的阻断了野病毒的传播 [ 4 ] 。 对鸟类的死亡和患病情况进行监测也是症状监测的一种重要方式,死鸟的出现是监测西尼罗病毒早期传播最为敏感的指标 [ 5 ] 。自 1999 年在美国纽约首次暴发后,西尼罗病毒在美国的流行日益严重。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西尼罗病毒,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建立了死鸟监测体系来早期发现西尼罗河病毒的活动,监测内容包括定期报告和分析病鸟或死鸟的情况以及有针对性的对鸟类是否感染西尼罗病毒进行实验室检测。 2002 年,美国共有 582 个市县出现了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其中有 543 个通过本项监测获得了西尼罗病毒的早期活动信号,死鸟出现的时间比人类病例的出现平均提前了一个多月 [ 6 ] 。英国科学家通过对感冒和流感呼救电话进行监测,在利用泊松模型建立预警阈值的基础上,与临床上流感样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进行对比,回顾性研究发现能够提前 2 周提前预警到流感暴发,前瞻性研究发现能够提前 6 天预警流感暴发 [ 7 ] 。 (三)通过监测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预警   新发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促使科学界加紧研究用于追踪和应对传染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曲江文等 采用 Logistic 回归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以及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和流感大流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从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太阳黑子活动影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和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爆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通过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来预警流感大流行 。 Shamana J 等 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20 世纪 4 次流感的全球性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并通过基因重配形成更危险的毒株。因此,通过监测拉尼娜现象为将来预警流感大流行提供了可能 。 (四)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进行预测预警 卫星图像不仅能用来绘制各种地图,还能帮助人们早期预测什么时候会暴发流行病。为了监控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美国科学家以往采用调查老鼠种群,捕捉老鼠验血、植入微芯片等方法,但这些传统监测方法均费时费力。 2004 年,研究人员通过当地卫星图像分析地球表面植被数量变化来追踪鼠群变化,他们发现经过一个多雨的冬季,草木生长繁盛,为老鼠带来更多食物,老鼠的种群数量迅速增长,而更多老鼠也就意味着更多汉坦病毒可能接触到人类。根据连续 3 年来的数据分析发现,从植物数量增加,到老鼠种群产生致病可能,期间间隔约为 12 到 16 个月,从而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的预警提供了可能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在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北部地区,研究人员推测麻疹的季节性暴发可能与人们在旱季开始时迁徙到尼日尔的活动有关,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量化这些活动。于是研究人员采用夜晚光线的变化作为衡量人口密度的一个参数,并且通过卫星图像成功发现该地区 夜晚亮度的增加伴随着麻疹的暴发,从而为解释和预测麻疹在这一地区的暴发情况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 Shaman J 等 采用了一种被广泛用于现代数据天气预报的资料同化技术,设计出了一个实时、基于网页的地方季节性流感估算的框架,研究人员使用来自纽约市 2003-2008 年相关流感季节性暴发的资料,计算出了每周整体流感预报数据。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技术可以在流感暴发峰值的 7 个多星期之前预测出一场流感暴发峰值的出现时间,从而使得季节性流感定量预测成为可能 。 (五)应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预警 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接下来会在哪里及在何时出现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往预测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的传播模型一般侧重于地理上的距离,或者采用一些结合了流动性与流行病学数据的现代、复杂的疾病蔓延模型,但是这些预测方法应用于现代社会效果并不是很好。 Brockmann D 等通过“有效距离”来分析传染病的蔓延,这种“有效距离”的提出是基于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概率,如果两个地区之间的迁移概率越大,那么他们之间的“有效距离就越小。根据他们对距离的新的定义,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可预测某种新发的传染病会在哪里以及在何时发生的“反应扩散模型”,在新模型中通过计算航空运输网络的运输强度来表征地区间的有效距离,他们应用新数学模型分析了2003年的SARS疫情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疾病暴发路径并得到很好的验证 。这种基于全球各地联系关系来分析流行病动态的数学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确定疾病暴发起源和预测疾病蔓延路径,从而提前做到预警和应对。Lu L等 采用“泊松时间序列模型”对包括最低气温、最高温度、最小相对湿度、风速和降雨量在内的气象数据与 2001-2006 年 6 年期间中国广州市内的登革热发病数作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更高的最低气温和更低的风速与登革热发病总数相关。如果在数学模型中将湿度的影响也考虑在内,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情况更为相符,而且发现最低气温和最小相对湿度出现后大约一个月才会实际引发登革热疫情,风速的影响在当月即可体现出来,从而为当地的登革热疫情预警提供了可能 。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为了能够提前预测下一次流感病毒的进化方向和预判未来流感病毒的特征, Luksza M 等结合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详细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历年甲型 H3N2 病毒的基因组特征,确认了一些有助于判断病毒进化方向的指标,并建立了预测流感病毒的“适应性模型”,为预测下一年可能流行的毒株种类提供了可行性 。 综上所述,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已经向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转变,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走向成熟。这些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完善和充实目前的传染病监测体系,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的维护国家正常的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Ginsberg J, Mohebbi MH, Patel RS, et al. Detecting influenza epidemics using search engine query data . Nature, 2009,457(7232): 1012–1014. 2. Jiwei L, Claire C. Early Stage Influenza Detection from Twitter . Soci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2013; arXiv: 1309.7340 3. Milinovich GJ, Williams GM, Clements ACA, et al. Internet-based surveillance systems for monitor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 160-168 4. Luo HM , Zhang Y , Wang XQ ,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a poliomyelitis outbreak in Xinjiang, China ..N Engl J Med, 2013, 369(21):1981-1990. 5. Carney RM, Ahearn SC, McConchie A, et al.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West Nile Virus Risk Areas, California, USA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 17(8):1445-1454 6. Julian KG , Eidson M , Kipp AM , et al. Early season crow mortality as a sentinel for West Nile virus disease in humans,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 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 2002, 2(3):145-155. 7. Cooper DL, Verlander NQ, Elliot AJ, et al. Can syndromic thresholds provide early warning of national influenza outbreaks?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7, 31, (1), 17-25. 8. Qu J.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 Rev Med Virol. 2016; 309-313.. 9.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29 (2): 188-190. 10.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2011,5(18): 37-47 11. 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ntilde;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2012, 109 (12):1-3 12. Cao L, Cova TJ, Dennison PE, et al. Using MODIS satellite imagery to predict hantavirus risk .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11, 20(4): 620–629 13. Bharti, N, Tatem, AJ, Ferrari MJ.et al, Explaining Seasonal Fluctuations of Measles in Niger Using Nighttime Lights Imagery . Science, 2011,334, (6061): 1424-1427 14. Shaman J , Karspeck A. Forecasting seasonal outbreaks of influenza . PNAS, 2012,109 ( 50 ) :20425–20430 15. Brockmann D, Helbing D. The Hidden Geometry of Complex, Network-Driven Contagion Phenomena . Science, 2013,342 (6164 ):1337-1342 16. Lu L, Lin H, Tian L,et al.Time series analysis of dengue fever and weather in Guangzhou, China . BMC Public Health, 2009, 9(395):1-5 17. Luksza M, Lassig M. A predictive fitness model for influenza . Nature, 2014, 1-5 Progress in methods to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 nfectious diseases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is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of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urrent world.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forecast and early warning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ened abnormal or undesirable trend of events occurring infectious disease through early detection and improve the initiative and foresigh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ethods currently forecast and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and other digital means, the use of symptom surveill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moder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model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existing epidemiological theory. These methods have transformed to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ublic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Key words : Infectious diseases;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Disease surveillance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3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黑子活动或是埃博拉病毒暴发的根源
热度 3 qujiangwen 2014-8-12 14:41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pdf 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有其本身的规律,只要掌握其特点,就可以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 论文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见附件) 末尾警示到,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2013年年底和2014年年初,太阳黑子活动频繁,个人认为,西非地区自2014年2月陆续出现的埃博拉病毒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近年来世界上多个地区发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病毒,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道综合症,一个个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令我们的神经时刻紧绷。许多医疗专家担心,5年内可能爆发20世纪早期西班牙流感式的“末日瘟疫”,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 无论是1918年至1919年造成全球5000万到1亿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还是近几年出现的禽流感、猪流感,最初的病毒都来自动物身上。从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病毒容易引发瘟疫大爆发,因为这种病毒往往令人类措手不及,难以预防,而且扩散迅速,感染死亡率也非常可怕。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 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 奥克斯福特认为,“末日瘟疫”可能首先由野生动物或家禽传播给一个人,随后由此人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将其传给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群,最终通过飞机、铁路、公路以及海洋传播到全球。在科学家确定病源前,或许已经有无数人发病死亡。 由于现代技术和人口增长,人畜共患病的威胁比以往更大,便利的交通可以将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至全球。这种传染病大爆发只要发生一次,人类或许就会被终结。 首先回顾一部电影。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的场景让不少人心有余悸:美国病毒专家奉命调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毒,发现已有人因走私非洲野猴而将病毒传入美国,并在加州小镇中迅速蔓延。他一方面追查带病猴子的下落,另一方面则要应付军方的最后通牒。将军已奉命用燃烧弹毁灭整个小镇,以防病毒扩散危害全国。在《恐怖地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病毒传播的一段,不少染病者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全部溃烂的场面非常惊悚。 该片是以当年的一段真事为原型编剧成的,所以极具真实感。在片中肆虐的病毒是“马尔堡”病毒,又叫“青猴病”, 与埃博拉病毒同宗, 它最早在1967年被确认。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一只来自乌干达的非洲长尾青猴,而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就根据这段事的来历,美国华纳在1995年推出惊悚大片《恐怖地带》。电影见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ycYo2Tpjs 而世界卫生组织8月8日拉响埃博拉疫情“全球警报”,呼吁国际社会向西非疫区提供援助。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 严重且反常”, 是“近40年来这类疫情最复杂的一次暴发”。 世卫组织6日至7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紧急闭门会议,磋商应对方案。世卫组织8日在声明中说,此次埃博拉疫情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毒的进一步国际传播将造成“尤其严重”影响,而“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对阻止和逆转埃博拉病毒在国际范围的传播至关重要”。 医疗援助团体“无国界医生”先前提醒,埃博拉疫情在超过60个“热点”地区暴发,已经“失去控制”。美国卫生部门7日说,埃博拉病毒“必然”会传播至西非以外地区。 2012年,一个关于2013年前后全球可能爆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警告被发出。 电影《2012》描述了 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让地球瞬间成为人间地狱, 美国电影《2012》中的画面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电影场景虽属虚构,但故事的起因却是一个风靡全球的观点——2012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电 影《2012》里的海啸、 地震、火山爆发等场景对很多观众造成了震撼, 描述了很多关于人类灭亡时的情景, 但是唯独没有描述传染病大流行可能造成人类的灾难。 实际上传染病的大流行特别是新发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一直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1918年流感大流行,造成世界上至少5000万人死亡;20世纪的另外两次大流行也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 在世界历史上,黑死病鼠疫曾发生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数数以千万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中国。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先后有过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均从恒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向外扩散。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自1961年开始,历时三十余年,这在霍乱流行史上是空前的。 2003年的非典疫情给世界特别是中国留下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目前 科学界认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主要与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动物贸易、新农田开垦、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人口流动、气候变化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人类活动或生态学因素有关 ,然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年份,这意味着在这些特定年份一定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因素,并对传染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找到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才能找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根源,从而根据决定因素对未来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进行科学预测和预警。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它年份的发生率( 24.00% ),而且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OR 值为 5.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44,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 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 γ 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 ,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 本次研究显示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导致 新发病毒 性 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宇宙射线监测资料来科学的预警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种预警方法所需要空间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非常经济实惠。目前,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理论, 2012 — 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577 次阅读|8 个评论
厄尔尼诺现象或与太阳黑子峰值活动共同激发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4-4-17 08:13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今年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 新华网日内瓦4月15日电 (记者张淼 刘美辰)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15日发布新闻公报称,鉴于目前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 受今年2月以来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风强势、信风缓弱的影响,该海域海水温度明显上升。此外,气象模型预测未来数月该海域温度将稳步上升。 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升高被视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重要信号,海水温度超出平均温度的时间越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也越大。 世界气象组织说,自2012年第二季度以来,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海平面气压等多项指标显示全球大致处于“厄尔尼诺中性”状态(即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均未发生),预计这一状态将持续至今年第二季度初期结束。 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米歇尔·雅罗表示,过去15年中仅有2年被视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引发的自然变暖与人为变暖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全球平均气温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往往带来干旱、洪水等灾害。拉尼娜现象则与之相反,指这部分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两种现象都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2196.shtm 2014年末“厄尔尼诺”将会重现:流感大流行又增一风险因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771805.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东致命病毒现蔓延迹象:2014年前后须警惕新发病毒传染病
qujiangwen 2014-4-16 20:19
中新网4月14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沙特周日(13日)证实,过去两周在其境内发生的中东呼吸综合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简称MERS)案例大幅增加。目前外界批评沙特在遏制这种致命病毒的爆发方面做得不够,沙特则试图对此进行回击。 上周末期间,阿联酋宣布在护理人员中间发现六例MERS确诊个案,其中一人因病身亡。由于医护人员感染MERS的案例较多,外界怀疑波斯湾周边各国政府是否有效控制了这种在一年半前就已爆发的疾病。 一位沙特医生周日在法赫德国王医院表示,自己不太确定有关部门是否真的了解问题有多大。法赫德国王医院是吉达的大型公立医院,在本月吉达发生的MERS爆发中受创最重。 法赫德国王医院此前一度关闭急诊室,相关部门说这是防止MERS传染的措施。该医院上周五(11日)重开了急诊室。不过,上述沙特医生说,病人们还是避开了这家医院,而且在MERS导致一位同事身亡与另一位同事被感染后,医护人员也感到非常担心。她说,自己实际上希望的是整个医院被关闭,直到疾病传染放慢。 追踪了MERS爆发过程的澳大利亚流行病医生麦凯(Ian M. Mackay)周日写道,自MERS爆发以来,上周发现的病案是最多的。他说,在所有病案中,约有50例在医护人员中发现。他和其他人都表示,对于控制疾病爆发的措施收效如何,这种状况是个强烈的警示信号。他说,根据目前他们所知道的情况,MERS不太容易发生人际传染,因此相关案例表明传染防控方面出现了问题。 沙特和其他波斯湾国家已经表示,自2012年9月首例MERS病案经实验室证实以来,它们就在采取充分的措施防止传染。而从那时算起,世界卫生组织称其确认的MERS病案有228例,其中92例造成患者死亡。呼吸系统感染是MERS致死的主要原因。 本月患病人数急剧增加。WHO周日晚间在官方推特(Twitter)帐户上公布,沙特通知WHO,就在截至上周四的四天时间里,新确诊了15例MERS病例,其中两例已经死亡。 沙特卫生部周日晚间表示,该国政府的疾病控制预防措施是充分的,并且达到了科学标准。记者以电子邮件和电话方式要求卫生部官员就医护人员患病人数激增的原因置评,但是官员们没有回复。WHO周日晚间表示,无法立即回复类似的问题。 大多数病例都出现在沙特。有关部门已经证实在遥远的欧洲也发现了其他病例,据信所有病例都和中东地区有关。也门政府周日表示,该国确诊了首例病例。 医学研究发现,骆驼至少是引起MERS的病毒的宿主之一,但是该疾病也已被证实可以发生有限的人际传染。 沙特卫生官员去年表示,他们要求所有卫生从业人员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MERS疑似病例对待,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患者与护士之间传染。吉达医院的医生表示,有关部门本月为当地的医护人员发放了控制疾病感染的宣传册和口罩。 沙特卫生大臣拉宾(Abdullah al Rabeea)周(12日)视察了吉达的医院。他告诉记者视察结果“令人放心”,病例数量在正常范围内。几个小时之后,沙特卫生部又公布了四例新病例,其中三例是医护人员。 沙特卫生部官员称,沙特七例新感染的医护人员没有发病,但是检测结果呈阳性。据沙特卫生部称,三例新增医护人员病例中,一例死亡,一例正进行重症监护,一例病情稳定。 阿联酋周末期间也就当地病例感染情况公布了类似声明,其中五例是外籍人员,他们的同事死亡后,这些感染人员仍在被隔离。 (原标题:致命病毒在中东加速扩散 已确认92个死亡病例) http://finance.chinanews.com/jk/2014/04-15/6063474.shtml http://www.shuyang.tv/news/world/2014-04-16/120938.html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4004/01b9533e-e85a-474a-a843-a0906703cd2b.shtml 一个不能忽视的警告:2013年前后可能爆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让地球瞬间成为人间地狱,美国电影《2012》中的画面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电影场景虽属虚构,但故事的起因却是一个风靡全球的观点——2012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电 影《2012》里的海啸、 地震、火山爆发等场景对很多观众造成了震撼。如今,真正的“2012”已经到来,在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少的人心中存在着隐隐的担忧:世界末日之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本身具有其规律性,只要掌握其规律和特点,就可以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电影《2012》里描述了很多关于人类灭亡时的情景,包括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 但是唯独没有描述传染病大流行可能造成人类的灾难。 实际上传染病的大流行特别是新发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1918年流感大流行,造成世界上至少5000万人死亡;20世纪的另外两次大流行也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 在世界历史上,黑死病鼠疫曾发生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数数以千万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中国。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先后有过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均从恒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向外扩散。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自1961年开始,历时三十余年,这在霍乱流行史上是空前的。 2003年的非典疫情给世界特别是中国留下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 目前 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观点应当引起重视,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013-2014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4年前后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 详细分析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23055.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卫组织称全球无法应付大规模流感爆发:需要加强预测预警
qujiangwen 2013-5-29 15:26
世卫组织:全球无法应付大规模流感爆发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1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卫生安全和环境事务的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日前警告称, 全球对大规模流感病毒爆发的危险尚缺乏准备。   福田敬二说,尽管自2009年-2010年爆发H1N1禽流感以来,世界各地做出巨大努力,但仍需要制定更多的应急方案。他指出,最近在中国爆发的H7N9禽流感很有可能会演变为容易在人际间传播的病毒种类。   自从今年三月出现H7N9禽流感以来,已导致中国130人感染,35人死亡。而2003年,另一种禽流感病毒H5N1在全球造成360多人死亡。 【 记者 乌元春】 http://health.people.com.cn/n/2013/0522/c14739-21577858.html 流感病毒,百年逞猖狂 曾经给人类带来大量死亡和深重灾难的很多瘟疫,在近百年来 , 由于医学和社会的进步 , 大多得到了控制。唯独流感 , 人类似乎还没有真正找到制服它的利器。 流感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 早在古希腊时代 , 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就有过记载。近百年来 , 流感象脱缰的野马,猖狂作乱,导致数次世界性大规模流行,无数人被这小小的病毒疯狂地夺走了生命。 恐怖的杀人病毒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战争造成 850 万人死亡。在世人正欲医治战争创伤之际,令人没想到,当年一次更大的灾难正在悄悄袭来,其惨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2 ~ 5 倍。这是人类史上最具破坏力的一次流感大暴发。此次大流感相当恐怖,所到之处,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被感染,便会持续不断地发高烧,体温高达 41 ℃,呼吸急促、流鼻涕、咳嗽、浑身疼痛、最终呼吸困难直至窒息死亡。它最终导致了全球近一半人被感染了,有 2000 ~ 4000 万人死亡。 1918 年大流感有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春季,最早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 3 月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去部队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感冒。然而到了中午, 100 多名士兵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军营中已有 500 多名“感冒”病人。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美国各地都出现了这种“感冒”的踪影。这一阶段,美国的流感疫情似乎并不太严重,与往年相比,流感造成的死亡率高不了多少。尽管它几乎传遍了整个美国的军营,但军方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次流感的暴发,尤其是到了夏天,就算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情况也逐步好转了。流感看来已消逝得无影无踪。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预警。几个月后,第二次高潮来临了,流感首先传到了西班牙,共造成 800 万人死亡。西班牙首次报道了这次大流感,因此, 1918 年流感也就得名“西班牙流感”。接着,流感一路狂飚,不仅席卷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而且对许多患者而言是致命的。更为奇怪的是,对免疫力很强的青年人似乎更危险,其死亡年龄分布呈奇特的 W 状: 5 岁以下的婴幼儿、 20 ~ 40 岁的青壮年和 70 ~ 74 岁的老年人死亡率最高。有些医生曾尝试为人们接种流感疫苗,但没有用,没有人知道如何治疗这恐怖的流感。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这场灾难。然而,科学家们从未放弃对 1918 年西班牙流感的探索,为什么 1918 年流感与其他流感大流行有如此大的不同 ?1918 年流感的病原体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场疫病给人类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赋予了科学家巨大的责任感:揭开疾病的真相,为下一次流感世界大流行的防范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初步揭开了“西班牙流感”神秘的面纱。 2005 年,美国科学家公布的报告说, 1918 ~ 1919 年肆虐世界的是甲型 H1N1 型流感病毒,其本身就是一种传染给人的禽流感病毒,两者之间的差别仅仅是少数氨基酸不一样,且该病毒亚型与目前在亚太地区流行的禽流感 H5N1 病毒拥有同样的基因变异。 致命的两种蛋白 1933 年分离出流感病毒,后根据病毒核蛋白的抗原性,又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流感病毒的直径大约只有 80 ~ 120 纳米,自外而内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贮病毒信息的遗传物质,以及复制这些信息必须的酶。基质蛋白构成了病毒的外壳骨架,与病毒最外层的包膜紧密结合,起到保护病毒核心和维系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 流感病毒多呈球型,外观就像一颗水雷,最外面的脂质包膜上插着许多小棍,小棍有两种:数目较多、看上去像柱子的,是一种叫血凝素(简称 HA )的蛋白质;数目较少、看上去像蘑菇的,是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简称 NA )的蛋白质。这两类蛋白突出病毒体外,长度约为 10 至 40 纳米,被称作刺突。一般一个流感病毒表面会分布有 500 个血凝素刺突和 100 个神经氨酸酶刺突。 血凝素( HA )和神经氨酸酶( NA )是两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它们暴露在病毒外面,主要是为病毒入侵细胞服务的。人体免疫系统也通过它们,辨认侵入人体的流感病毒以前是否遇到过,如果是老相识,就会立即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攻击它。换句话说,对人体免疫系统而言,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就是抗原,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攻击它们的抗体。 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均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现有的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将血凝素 H 编为 1 ~ 16 号、神经氨酸酶 N 编为 1 ~ 9 号,并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编号给流感病毒分类。比如近年来闹得比较厉害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是 H5N1 亚型,现在闹的是 H1N1 亚型。 流感病毒爱变脸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病毒。说它活跃,是指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不稳定,特别容易变异。 医学家把病毒变异一般分成两类:抗原漂移与抗原转换。抗原漂移,是指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变异,如抗原氨基酸序列的点突变,它是量变的过程,是病毒全部基因片段变化的积蓄。对病毒抗原性影响更大的是抗原转换。抗原转换,是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片段就可能发生片段重组。就像杂交一样,表面抗原完全发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摇身一变,混合成一个新的亚型。目前认为,人流感病毒获得了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或与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或人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从而使得流感病毒发生重组,是甲型流感病毒变异的主要原因。 流感病毒的变异,简直是一种惊险的技艺!一般病毒的基因组通常只有一条 DNA 或 RNA 链,所有的基因都连在一起复制。但流感病毒的基因组虽然只有区区 1 万多个核苷酸(人类的基因组有 30 亿对核苷酸),却分成 8 条 RNA 片段,可分别复制,然后再组装。如果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流感病毒同时入侵同一个细胞,它们各自的 8 条 RNA 混一起,然后再组装成新病毒,就有可能产生 256 种遗传学上不同、毒力各异的子代。 因此,甲型流感病毒变异相当频繁,令人防不胜防。一般每隔 10 ~ 13 年发生一次大变异,在人类认识流感以后,已先后发生过 4 次大变异,引起大流行。在每个大变异中间,还会有许多小变异,出现小变种, 均引起中、小流行。 如果,流感病毒不变异,那么流感就会像出水痘一样,只要得过一次,就能终身免疫。流感由于病毒变异迅速,常以新面目出现,过去得过流感的人,面对摇身一变的新型病毒又不认识了。 这种人类免疫系统未见过的新型流感病毒,一旦传播开去,将会导致区域性甚至世界范围的大流行。如 1918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 , 1957 年的甲型 H2N2 流感和 1968 年的甲型 H3N2 流感。现在,人们如此关注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 )和 2009 年出现的甲型 H1N1 流感,担心的就是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会“杂交”出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新型病毒。 大流行悄悄逼近 借助变脸的诡计,近百年来,甲型流感病毒已经让人类遭受了数次空前的灾难,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新的一轮流感大流行正在悄悄逼近。 20 世纪,继“西班牙流感”之后,先后由 H2N2 亚型病毒导演了“亚洲流感” , 由 H3N2 亚型病毒导演了“香港流感”,由 H1N1 亚型病毒导演了“俄罗斯流感”,三次表演均称得上世界级。级别低一点的表演,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每隔几年就上演一次。最近一次,是在 1999 年 11 月至 2000 年 4 月,在欧洲、美洲、亚洲发生的中度以上流感暴发流行。最严重的法国流行高峰时发病率达 861 人 /10 万。 1997 年 , 香港报道在当地暴发家禽 H5N1 禽流感的同时 , 有 18 个人感染了 H5N1 禽流感病毒, 6 人死亡。禽流感病毒跨过种属屏障感染人类,这个事件震惊了世界,流感大流行的警钟再次敲响。 历史经验表明,当人流感病毒基因整合了部分禽流感病毒基因,就会发生抗原转换,如果变异达到人传人的程度,就会造成新型甲型流感大流行,后果不堪设想。 2003 年末以来,高致病性 H5N1 禽流感席卷整个亚洲和部分欧洲国家。尽管采取许多积极的措施,但 H5N1 禽流感病毒已在亚洲顽固地生存下来,人类病例不断出现,病毒不断变异。虽然迄今尚未无确凿证据证明, H5N1 禽流感病毒可以发生人传人,但随着感染人事件的增多,已经出现受感染者传染给接触者的迹象。这提示新的流感大流行的脚步正在步步逼近。 2009 年,一种新的甲型 H1N 型流感出现在北美洲,并席卷全球,世界卫生组织的大流行预警等级连连攀升,直达 6 级,各国纷纷进入应急状态,以尽量延缓、减弱或避免这场大浩劫。 百年流感抗击,让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聪明”的病毒,这种病毒变异总是走在我们的前面。其实,人类的生存史,实际上也是与疾病的斗争史。每一次流感的流行,都是病毒与人体免疫系统生死相搏的结果。通常来说,每经历过一次大流感,人类就会形成对这种引发大流感的病毒产生免疫屏障,相同的病毒就很难再度攻击人类。于是,病毒就蛰伏起来,发生变异,一点一点变化。当病毒的变异、重组非常充分的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无法再辨识它们,当它突破人类防线,完成人传人,就会再次发起以人类的大规模攻击。 狼就要来了:2013年前后可能发生新型大流行的证据和早期预警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高和病死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3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曲江文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 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比值比OR 分别为 4.16 和 5.60 ,并从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爆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爆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20世纪4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2009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杨冬红、杨学祥等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发现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有六大气候特征,即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 年, m+1 年或 M+1 年。1889-1890 年、1900 年、1918-1919 年、1957-1958 年、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大流行都满足这六大条件 。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空间环境变化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病原学变异资料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预警和防控的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目前科学界认为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超新星暴发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以及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有关,并且存在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六大气候特征,这些因素的发现为流感大流行的预测预警和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病毒变异或重现、人群易感以及是否获得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也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2011年和2012年9月出现超新星爆发, 2010-2011年全球连续两次发生拉尼娜现象,2013年 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形成,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5月将达到活动高峰期, 种种迹象表明, 2013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加大 ,全球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 . Med Hypotheses .2007; 68, 1189-1190. 2.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Availableonline: http://www.billhowell.ca/Pandemics,%20health,%20and%20the%20Sun/Tapping,%20Mathias,%20Surkan%20-%20Pandemics%20%20solar%20activity.pdf .Accessed August 17, 2009. 3. 曲江文 , 聂绍发 .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关系的探讨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1;15 (3):213-215. 4.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5.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6. 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 2012, 109 (12):1-3 7. 杨冬红,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 , 1(3):1-8 。 8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 ,20 (2) :122. 9.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6 27(2):93-95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1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年5月将迎来太阳黑子活动高峰
qujiangwen 2013-1-15 13:23
最近几日,太阳表面迎来一组较大的黑子群,目前正在接近太阳中心,这给公众提供了一次观赏太阳“大黑痣”的好机会。据了解,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上的风暴,是一个巨大的旋涡状气流,它的颜色比太阳周围要暗很多,看上去是黑色的一个大斑点。美国海洋和大气局领导的国际专家小组宣布,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可能在2013年5月达到高峰,但太阳黑子数将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 太阳表面出现黑子群 公众可观赏太阳“大黑痣” 新华网天津1月14日电(记者周润健)最近几日,太阳表面迎来一组较大的 黑子 群,目前正在接近太阳中心,这给公众提供了一次观赏太阳“大黑痣”的好机会。 据了解, 太阳黑子 是太阳表面上的风暴,是一个巨大的旋涡状气流,它的颜色比太阳周围要暗很多,看上去是黑色的一个大斑点。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借助普通的双筒望远镜对这群 太阳 黑子进行了观看。他介绍说,这组太阳黑子位于太阳西北方向,根据估计,其直径大约相当于太阳直径的十分之一,目前正在向太阳中心移动。在望远镜的视场里,有两颗较大的黑子,其中一颗大黑子在早晨和黄昏时,肉眼可见。 记者登录国内知名的牧夫天文论坛看到,全国各地的一些天文爱好者也将其拍摄到的太阳黑子的照片“晒”了出来。 由于此次太阳黑子比较壮观,因此,有兴趣的公众可在早晨或傍晚时分对其进行肉眼观测,赵之珩特别提示说,近日持续的雾霾天气,为观测太阳黑子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如果想在除早晨或傍晚外的其他时间观察黑子活动,需要使用专门制作的带有滤光片的天文望远镜,或者用一个电焊工的滤光片,或是涂抹上黑墨的玻璃,或太阳卡观看太阳,切忌用眼睛直接观看,否则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甚至失明。 天文专家同时也表示,黑子是太阳爆发和引起地球磁场发生磁爆的高能粒子的主要来源。严重的黑子活动还会对地面的无线电通信和电力传输产生不利影响。但是,目前 太阳活动 还处于低水平,这种影响还很有限。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14/c_114362655.htm 美国太空专家称2013年将迎来太阳黑子活动峰年 http://www.boosj.com/870755.html 预警“末日瘟疫”:2013年前后或爆发新发病毒传染病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29903-623055.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发传染病与动物: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热度 1 qujiangwen 2012-12-25 12:05
新闻来源:新浪科技发布时间:2012-10-18 08:31:50 科学家发出警告说,全球性病毒性疾病大爆发不可避免,可能会在未来5年内发生 感染CCHF(通过粪便传播的疾病)的一名男性,这种疾病在东、西非特别常见 这名男性接受治疗的高安全性部门,但是最终他还是不幸去世了 玛丽皇后医院的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未来5年内将会出现新一轮流行病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顶级病毒学家、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医院、世界权威流行病专家约翰-奥克斯福德教授发出警告说,我们认为未来5年内会有动物起源的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它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影响。人类对抗新出现的起源于动物的疾病只能获胜不能失败。流行性病毒只要胜利一次,人类就将走向灭亡。   这个月一位38岁的英国哥拉斯加修车厂所有人去阿富汗出席哥哥的婚礼后,因感染克里米亚-刚果病毒出血热,这种传染病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头痛、高热、关节痛、胃痛和呕吐的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大面积青肿和不受控制的出血。对至少30%的病例来说是致命的。这位患者最终在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去世,成为英国被证实感染这种由蜱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第一人。出血热是非洲和亚洲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已突破种间屏障,开始感染人类,并产生致命影响。但是这位姓名不详的男性并不是最近英国第一位被外来病毒感染的人。   今年9月,一名49岁的男性因高热、严重咳嗽和呼吸极度困难而住进伦敦圣托马斯医院。他出现被致命的Sars病毒感染后的所有症状,2003年这种疾病导致近1000人丧生,但是验血很快证实这次致命感染并不是Sars。也不是目前医学界已知的其他病毒感染。更糟糕的是,这位呼吸困难,且不断出汗的患者很快出现肾功能衰竭,这是以前在这种病例上从未见过的潜在致命并发症。医务工作者很快对这名患者进行了隔离,然而一系列可怕问题接连出现。最近这名患者刚从中东的卡塔尔来到英国。他到底在那里接触到了什么?他是不是已经感染了其他人?   英国健康保护局的科学家利用最新的高科技基因扫描技术,开始把从卡塔尔这名患者的组织样本里获取的线索拼凑在一起,目前他已经用上了呼吸机。研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感染他的病毒与Sars来自同一个属。然而它拥有全新构成。它并非起源于人类,而是来自动物。与它亲缘关系最近的病毒已经在亚洲的蝙蝠身上发现。调查人员还发现,这种病毒已经夺去一些人的生命。查询全球的医学数据库显示,相同的神秘病毒潜伏在从一位60岁的男性那里获取的样本里,该男子7月在沙特阿拉伯去世。   英国健康保护局在9月份警告全世界要提防这种新出现的病毒,这在医学专家之间引起恐慌。这会不会是下一场禽流感,或者是下一场“西班牙流感”——世界最大规模的传染病,据称1918年到1919年间它导致全球5000万到1亿人丧生。在所有这些疾病暴发中,病毒均来自动物。分析人士现在认为,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发源于一种野生水鸟。可怕的事实是,对人类来说,这些设法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病毒,即人畜共患病能够引起大规模破坏,因为这些病毒会感染给人类,并在我们发现它们以前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传染病将是超级流感的一个新变种,超级流感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病毒,可能起源于亚洲或非洲的一些穷乡僻壤,通过野生动物或鸡或猪等家畜传染给人类。一旦第一个人感染了这种不知名且不为人知的新型疾病后,它们会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飞沫迅速传染给家人、朋友和接触过他们的人。   由于这个世界非常拥挤,且交通四通八达,这种末日病毒可能已经赶在医学精英开始破解它的基因奥秘前,开始通过航空、公路和水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它被命名前,可能已经引起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如果这种新病毒采用的是1918年到1919年间的那次流行病的模式,它将导致大量年轻的健康人丧生。他们死于所谓的细胞激素风暴 (Cytokine storm) ,即病毒导致他们强有效的免疫系统产生过激反应。这种不受控制的反应导致他们出现发热症状,并通过反胃和疲劳等摧垮他们的身体。反应过激的免疫系统最终将会要了这个人的命,而不是杀死超级病毒。   奥克斯福德根据历史模式进行预测。过去1个世纪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先例。例如,2003年全球爆发的Sars,这种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病杀死近1000人,这种病毒是通过中国的果子狸传染给人类的。2002年11月,这种病毒首次传染给在广东的活畜市场工作的人,这里出售果子狸。由于现代科技和人口增长,现在这种人畜共患病造成的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空中运输等交通方式能够导致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全球性大流行。Sars病毒是通过一名中国呼吸道医学教授传播开的,他在香港旅行时给一名患者治疗,由此把病毒带到其他地方。2003年2月,这种病毒通过搭乘航班的乘客扩散到世界各地。2003年3月到7月间,32个国家出现大约8400个潜在的Sars感染病例。   H1N1 猪流感与此类似,2009年全球有几亿人感染这种传染病。现在认为它起源于墨西哥的猪群,感染这种病毒的人乘坐飞机前往不同目的地,这导致全球爆发猪流感。一旦这些偷渡的病毒登上飞机,它们并不用学习新语言或者新的地方风俗习惯。从遗传学上来说,我们人类并没有太大差别,能够杀死世界某一地区的人的流行病,也能毫不费力地杀死世界另一个地方的人。另外,由于人类大肆侵占世界上的丛林和雨林,我们通过野生动物感染这种致命传染病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在这些地方,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已经在野生动物群体内进化和隐藏数千年的未知病毒。   一个国际性科研组在不久前宣布,它已经确定一种全新的非洲病毒,2009年这种病毒导致两名刚果青少年丧生。这种病毒导致急性出血性发热,致使患者七窍流血,可在数日内致人丧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一名15岁男孩和一名13小女孩突然病倒,并很快死去。小女孩死亡一周后,一名给她治疗的护士出现类似症状,并差一点丧命。这种新病毒根据3名受害者所在省份,被命名为 下刚果病毒(BASV)。这种病毒与包括狂犬病在内的杆状病毒来自同一个家族。   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杂志上的一份报告称,这种病毒可能起源于当地野生动物,并通过昆虫叮咬或者其他目前未知的方式传播给人类。还有大量其他新病毒候选者正在我们周围的动物的翅膀、内脏、气息和血液里等待时机。例如,你能通过犰狳感染麻风病,它们的鳞片里带有麻风病毒,这种动物是美国三分之一的麻风病患者的致病原因。马能传播Hendra 病毒,这种病毒可导致人类患上致命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美国获奖自然历史作者大卫-逵曼在一本新书里指出,据称很多起源于动物的传染病现在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它们一般都会越来越严重。   逵曼着重强调了1976年首次袭击扎伊尔的埃博拉出血热病毒。这种病毒的能力惊人,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90%。上个月刚果出现的是最新一轮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爆发,据报道这次爆发导致81名感染患者中的36人丧生。据逵曼说,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可能起源于蝙蝠。蝙蝠传染给非洲猿,猿可能是通过接触蝙蝠的粪便感染的。这种病毒随后传染给吃丛林肉的猎人。逵曼认为,艾滋病毒也存在相同传播模式,这种病毒可能起源于喀麦隆的一只黑猩猩。   对这种病毒的基因进行的研究指出,艾滋病毒可能是在1908年首次进化出来的,直到60年代才在非洲大城市的人群里发现这种病毒。到了80年代,它通过航空运输传播到美洲。自此这种病毒夺去大约3000万人的性命,并导致另外3300万人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和艾滋病毒比其他病毒好一点的是,它们不能通过咳嗽和打喷嚏传播。逵曼解释说:“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体液传播。通过阻止这种接触,就能预防感染。如果艾滋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你和我也许早已死亡。如果狂犬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一种病原体。”   埃博拉等病毒在传播方面还存在另一个局限性。它们能够很快杀死或很快让人病倒。为了引起全国大流行,人畜共患病需要它们的人类寄主感染,而且活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病毒才能更好地在全球传播。但是有一种人畜共患病能够做到所有这些。这就是我们的老对手——流感。它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打喷嚏或者咳嗽。Sars也是如此。但是流感具有更多优势。逵曼指出:“Sars感染者的症状常常出现在这个人被严重感染前,而不是之后。这使很多Sars感染者在传染性达到最厉害前能够及时被发现、就医,并隔离。但是流行性感冒和很多其他疾病并非如此。”   感染一种新型和潜在致命的流感变种的人需要一段时间才会病倒,这段时间内他们会把病毒带到他们到过的任何地方。这些原因导致世界流行病权威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新一轮起源于动物的全球性流感的爆发不可避免。他称,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发生。“我认为我们将经历另一场全球性流感大爆发,这是无法避免的。它可能会在2017年到2018年间发生。”但是我们已经对此做好充分准备了吗?奥克斯福德发出警告说,严密监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他说:“新型流感变种是一个日常生活问题,我们必须对它们保持高度警惕。现在我们拥有能够快速识别一种引起新疾病的病毒的染色体组的科学方法。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知道我们面临的是什么病毒。接下来我们就要研制并储存能够对抗这种新变种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但是奥克斯福德担心从政者不会非常严肃地对待这些致死原因。人类为这种疏忽付出的巨大代价,相当于刑事过失行为。人类对抗新出现的起源于动物的疾病只能获胜不能失败。流行性病毒只要胜利一次,人类就将走向灭亡。 http://tech.sina.com.cn/d/2012-10-16/09187706375.shtml   The Armageddon virus: Why experts fear a disease that leaps from animals to humans could devastate mankind in the next five years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217774/The-Armageddon-virus-Why-experts-fear-disease-leaps-animals-humans-devastate-mankind-years.html New animal-derived virus could devastate mankind in the next five years – medical experts http://english.ruvr.ru/2012_10_16/New-animal-derived-virus-could-devastate-mankind-in-the-next-five-years-medical-experts/ 应加强生态传染病研究 2012年12月11日04:39 光明日报 徐建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所长):  本报讯(记者陈海波)“未来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主要源自野生动物、规模化养殖、媒介生物以及食品的规模化生产、运输和消费等,与城市化进程、气候、环境、生态等有很大关系,生态传染病的概念呼之欲出。”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卫生应急学术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所长徐建国院士认为,随着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传染病须逐渐受到重视,我国生态医学中应加强对生态传染病学的理论研究。   徐建国指出,目前,我国发现新病原体的能力还很不足,若要快速有效地应对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突发疫情,必须建立发现新病原的技术体系和新病原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发现新病原的工作。   (原标题:应加强生态传染病研究) http://news.sina.com.cn/o/2012-12-11/043925778615.shtml 世卫组织:逾七成人类新发疾病源来自动物  新华网香港12月20日电 (记者张雅诗 王小旎)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20日在港表示,在过去30多年,发现了超过30种人类新发疾病,当中逾70%的源头来自动物。而预防传染病的最佳方法是人们时刻警觉和做好准备。   陈冯富珍当日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发传染病,世卫组织时刻做好准备,除了积极收集各地的疾病情报和资讯,还携手世界各地逾百个组织及机构,在有需要时迅速派遣专家进行调查,并对不寻常病原进行化验。   陈冯富珍说,在过去30至40年,世卫组织通过紧密追踪,发现很多新发疾病是由动物引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一些亚洲地区人士饲养家禽的习惯存在风险,加上中国人喜欢进食珍奇动物,而越来越多旅游人士尝试吃野生动物,这都增加了疾病传播的机会。   她说,若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分隔做得不好,动物的疾病很容易传染给人。目前世卫组织与联合国等组织紧密合作,加强对动物健康以及人类与动物分隔措施的监察,避免动物疾病传到人身上。   她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传染病永远都存在,最重要是各国各地拥有完善的监察系统,彼此携手预防新发疾病,即使不能避免疫症出现,也要把影响减到最低。 (原标题:陈冯富珍:逾七成人类新发疾病源自动物) http://news.sina.com.cn/w/2012-12-20/203025859701.shtml 英科学家称5年内可能爆发西班牙流感式“末日瘟疫” 2012-10-15 16:15:03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闫宇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时的美国,警察上街也得戴上口罩(资料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14日报道,近来世界上多个地区发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病毒,许多医疗专家担心,5年内可能爆发20世纪早期西班牙流感式的“末日瘟疫”,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   无论是1918年至1919年造成全球5000万到1亿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还是近几年出现的禽流感、猪流感,最初的病毒都来自动物身上。从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病毒容易引发瘟疫大爆发,因为这种病毒往往令人类措手不及,难以预防,而且扩散迅速,感染死亡率也非常可怕。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 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   奥克斯福特认为,“末日瘟疫”可能首先由野生动物或家禽传播给一个人,随后由此人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将其传给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群,最终通过飞机、铁路、公路以及海洋传播到全球。在科学家确定病源前,或许已经有无数人发病死亡。   由于现代技术和人口增长,人畜共患病的威胁比以往更大,便利的交通可以将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至全球。这种传染病大爆发只要发生一次,人类或许就会被终结。(沈姝华) 英国称新型冠状病毒或与动物有关 中新网9月28日电据外媒28日报道,英国卫生防护局称,在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的样本进行初步基因检测后,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病毒的源头可能与动物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说,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种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他们怀疑这两例病患是从动物身上感染的。   不久前,英国确认了一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感染病毒的是一名49岁的卡塔尔男子,他在从沙特旅游回到卡塔尔后,9月3日出现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11日,该患者从卡塔尔紧急转送至英国接受治疗,已出现肾衰竭现象。23日,患者被确认感染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而此前还有一名60岁的沙特籍男子因感染冠状病毒死亡。英国科学家进行比对后发现,沙特籍男子死后肺部组织分离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这名卡塔尔患者的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高达99.5%。两人临床表现都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并伴随急性肾衰竭。目前全球只确诊了这两个病例。 http://news.sohu.com/20120928/n354148919.shtml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为什么大多与动物有关?如何出现? 1958-2010 年 全球共出现 28 种新发病毒传染病, 28 种新发病毒传染病中, 24 种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 19 种目前已经确定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引起大流行或者暴发的病毒一般要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形成新的抗原以逃避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阻击,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是导致病毒出现的重要机制。基因重组的定义是指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 基因重组 (Genetic recombination)。灭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用紫外线灭活的两株同种病毒,若一同培养后,常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产生出感染性病毒体,此称为 多重感染再复活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这是因为两种病毒核酸上受损害的基因部位不同,由于重组合相互弥补而得到复活。因此现今不用紫外线灭活病毒制造疫苗,以防病毒复活的危险。死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将能在鸡胚中生长良好的甲型流感病毒(A0或A1亚型)疫苗株经紫外线灭活后,再加亚洲甲型(A2亚型)活流感病毒一同培养,产生出具有前者特点的A2亚型流感病毒,可供制作疫苗,此称为 交叉感染再复活 (Cross reactivation)。 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1958-2010 年全球新发病毒传染病汇总 病原体 核酸类型 所致疾病 自然界动物宿主 发现年代 猴痘病毒 双链 DNA 猴痘 松鼠等 1958 鸠宁病毒 单链 RNA 阿根廷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58 马秋博病毒 单链 RNA 玻利维亚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63 马尔堡病毒 单链 RNA 马尔堡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猴子和蝙蝠等 1967 甲型 H2N3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1968 拉沙病毒 单链 RNA 拉沙热 啮齿类动物 1969 轮状病毒 双链 RNA 婴幼儿腹泻 人类 1973 细小病毒 B19 单链 DNA 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犬、狼、狐狸等 1975 埃博拉病毒 双链 RNA 埃博拉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蝙蝠 1976 汉坦病毒 单链 RNA 肾综合征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77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单链 RNA 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链 RNA 艾滋病 灵长类动物 1981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Ⅱ型 单链 RNA 毛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2 人疱疹病毒 6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86 丙型肝炎病毒 双链 RNA 丙肝 黑猩猩等 1989 瓜纳瑞托病毒 单链 RNA 委内瑞拉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89 戊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戊型肝炎 猪,鹿,牛,羊等 1989 己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己型肝炎 人类 1990 沙比亚病毒 单链 RNA 巴西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90 人疱疹病毒 7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90 辛诺柏病毒 单链 RNA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啮齿类动物 1993 亨德拉病毒 单链 RNA 亨德拉病毒感染 蝙蝠 1994 H5N1 型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禽类,猪等 1997 尼帕病毒 单链 RNA 尼帕病毒性脑炎 蝙蝠 1999 西尼罗河病毒 单链 RNA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鸟类 1999 人类偏肺病毒 单链 RNA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人类 2001 新型冠状病毒 单链 RN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果子狸,蝙蝠等 2002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2009 最新研究表明,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传染病的流行。 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理论, 2012-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全球可传人动物疾病预警系统启动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new/2006/nw02/zh/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3000 次阅读|2 个评论
GM(1,1)灰色模型在疟疾疫情预测中的应用
qujiangwen 2012-9-19 09:27
GM_1_1_灰色模型在疟疾疫情预测中的应用.pdf 摘要 目的 探讨灰色模型在海南省疟疾流行预测及防治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 GM(1 , 1) 模型。根据 1999 ~ 2004 年海南省疟疾发病率建立疟疾发病率预测模型,并对 2005 年海南省疟疾发病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对海南省 2005 年疟疾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海南省疟疾发病率预测数学模型分别为 ,经拟合检验,模型拟合度好 (C = 0.2949 , P = 1.000) 。利用本模型对 2005 年海南省疟疾发病率进行外推,估计 2005 年海南省疟疾发病率为 130.43/10 万 , 实际发病率为 52.46/10 万, 发病率比预计的减少了 77.97/10 万,降幅达 59.78 %。 结论 建立的疟疾发病率预测数学模型拟合度好, 2005 年疟疾发病率的模型预测值与观察值差异显示海南省 2005 疟疾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 灰色模型;疟疾;预测 ; The Application of GM(1,1) Grey Model in the Forecasting of Malaria Epidemic Situ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grey model in the forecasting of epidemic of malaria and the effec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Hainan Province in 2005.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alaria incidence of Hainan province from 1999 to 2004 , a forecasting model of malaria incidence was built ,and the trend of the incidence of malaria in 2005 was forecast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Result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as ,and the estimation test results of model are C = 0.2949 , P = 1.000. Extrapolating the incidence in Hainan Province in 2005,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malaria incidence is 130.43/100000 in Hainan Province in 2005.The actual incidence is 52.46/100000.The incidence decreases 77.97/100000 than the estimated, and the lower width is 59.78 % . Conclusion T he grey model is fit for malaria incidence forecast. The differential value of the malaria incidence in 2005 between forecast value and observed value shows that Hainan province achieves obvious effect in malari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 grey model ; malaria ; forecast GM(1,1) 灰色模型是灰色动态模型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预测模型。它是在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的已知信息,用灰色模块理论将无规律的原始数据经累加生成后使其成为有规律的生成数据,进而建立一阶线性微分动态时间序列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灰色信息进行处理,按一定规则提高灰色模块的白化度,从而达到揭示事物内部的特征与规律的目的 ( 1 ) 。由于该模型 受样本含量和概率分布的限制较小 ,适应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气象等领域,后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并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测。本研究应用 GM (1 , 1) 模型和海南省 1999 ~ 2004 年疟疾发病率建立预测模型,并对 2005 年发病情况作外推预测,然后用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来评价 2004 年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以来海南省疟疾的防治效果,为卫生管理部门制定防治措施和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的来源与方法 1 .1 资料的来源: 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999-2005 年疟疾的发病资料。 1.2 GM (1 , 1) 模型建立与预测方法 1.2.1 数据处理 设原始数列 X(t)={x(1), x(2), x(3)........x(n)}, 对其中进行一次累加生产数据; 以弱化原始数列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强化其规律性。然后 , 对累加生成数据 Y(t) 作均值生成: 1.2.2 GM (1 , 1) 模型的建立 建立 Y ( t )的一阶性微分方程, 。 其中 u 和 a 满足 根据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a 和 u 向量,并由矩阵运算得其表达式为: a= {(n-1) + u = 代入该分离变量型微分方程公式得 Y(t) 和 X(t) 的估计值: 1.2.3 拟合效果的检验 确定 GM(1,1) 模型的可靠性用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检验。令误差 , 计算后验差比值 C 和小误差概率 P : 式中: 的总例数。 然后根据表 1 判断灰色数列的拟合度。 表 1 GM (1,1) 预测模型拟合度判断 模型拟合等级 P 值 C 值 好 good > 0.95 < 0.35 合格 qualification > 0.80 < 0.50 勉强 reluctance > 0.70 < 0.65 不合格 disqualification ≤ 0.70 ≥ 0.65 1.2.4 外推预测 如果拟合度好,表示该模型预测效果可靠,可以按下面的式子进行外推预测: , 如果拟合结果模型精度不合格,则不可直接用于外推预测,须经残差修正后,再进行外推预测。 1.2.5 建立疟疾预测模型, 预测 2005 年的发病情况 以 1999 ~ 2004 年海南省恶性疟报告的发病率为序数(见表 2 ),建立疟疾发病率预测模型,绘制海南省疟疾发病率曲线,并用该模型预测 2005 年海南省的疟疾发病率。 1.2.6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2003 进行图形处理。 表 2 1999 ~ 2005 年海南省疟疾实际发病率( 1/10 万)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发病率 45.69 36.16 57.56 63.40 78.90 112.91 52.46 2 结 果 2.1 海南省疟疾预测模型 以表 2 中 1999 ~ 2004 年的疟疾实际发病率为序数,应用 GM(1,1) 模型建立海南省疟疾发病率预测模型: 。经拟合优度检验, C 值为 0.2949 , P 值为 1.000 , 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很好 , 可以用于外推预测。 1999 ~ 2004 年疟疾拟合曲线见图 1 。 2 .2 2005 年疟疾发病率预测 用上述方程预测 1999 ~ 2004 年的数据,并与同年的实际值比较,计算其相对误差大小(见表 3 )。根据海南省疟疾发病率预测模型 , 对海南省 2005 年疟疾的发病率进行外推,估计 2005 年海南省疟疾的预测发病率为 130.43/10 万,实际发病率比预测值减少了 77.97/10 万,降幅达 59.78 %。 表 3 疟疾发病率( 1/10 万)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较 年 份 t 实测值 Y ( t ) 预测值 误差 Y ( t ) - 相对误差 ( % ) 1999 1 45.69 34.07 11.62 25.43 2000 2 36.16 42.61 -6.45 -17.85 2001 3 57.56 53.30 4.26 7.40 2002 4 63.40 66.66 -3.26 -5.14 2003 5 78.99 83.38 -4.39 -5.55 2004 6 112.91 104.28 8.63 7.64 2005 52.46 130.43 3 讨论 疟疾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世界上有 100 多个国家为疟疾流行区,大约 22 亿人受到疟疾的威胁,每年有 300 ~ 500 万疟疾临床病例,病死人数为 110 ~ 270 万。海南省是我国疟疾高发地区,也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两个恶性疟流行地区之一。近些年来海南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防治机构为控制疟疾的流行,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海南省地处热带,疟疾可终年传播,加上部分地区疟疾防治工作力度的削弱,经费投入的不足,以及恶性疟原虫和媒介按蚊对防治药物抗性的产生与扩散,导致海南省疟疾发病自 2000 年以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防疟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GM(1 , 1) 模型是一种单变量一阶线性模型,因其比多变量多阶预测模型计算简单,对样本含量和概率的分布没有严格要求,拟合程度较高,预测效果好,可以作为疾病监测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 2-5 ) 。在 GM(1 , 1) 模型较稳定和拟合效果满意的条件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利用模型对疾病发病趋势进行预测,进而为早期制定和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的差异,进而对采取的疾病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疾病实际发病率比预测发病率高或者相差不大,则可能表明采取的干预措施效果不明显;如果疾病的实际发病率比预测的发病率低很多,则可能表明所采取的干预措施起了相应的效果。本文中建立的 GM(1 , 1) 疟疾预测模型 经推算所得理论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残差较小,相对误差多数在 10% 的范围之内 , 说明整体拟合较好;后验差检验结果显示 , 预测模型 C 值为 0.2949 , P 值为 1.000 ,表明拟合程度很好,模型较为精确。 在模型较为精确的条件下,如果疟疾发病不受太大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 2005 年的发病率应该不会偏离预测值 130.43/10 万很远,而实际上 2005 年的发病率为 52.46/10 万,实际发病率比预测值减少了 77.97/10 万,降幅达 59.78 %,排除 2005 年疟疾发病受到较大的社会 、 自然 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分析原因主要是自 2004 年海南省 5 个国家级疟疾监测点获得全球疟疾基金项目的大力资助以来,各级卫生部门尤其是疟疾高发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度重视疟疾的防治工作,加强了对疟疾流行区居民的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了监测点内的居民防蚊设施,并在各监测点内广泛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对抗疟药试治有效的疟疾病人进行积极的抗疟治疗,各种干预措施的实施有效的遏制了 2005 年疟疾发病率上升的趋势,表明疟疾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由于该模型主要是从数据上反映疾病的统计规律,而疟疾的流行往往受自然、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尚不能完全反映各种非规律性的综合因素对预测数据的影响,因此,本模型应用于疟疾疫情预测的实际效果以及疟疾防治效果评价方面尚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 . 第 1 版,湖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7.139-404 2 卲珠艳,王春梅,魏曼莎 . 灰色 GM ( 1 , 1 )预测模型在疾病预测中的应用 . 中国医院统计 .2003.10(3):148 3 段琼虹 , 聂绍发 , 仇成轩 , 等 . 灰色系统残差 GM(1,1) 模型应用于前列腺癌流行趋势预测 .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0,1(5):385-386. 4 赖永珲 , 洪福昌 , 曾序春 , 等 . 深圳市艾滋病流行趋势灰色预测 . 现代预防医学 ,2003,30(3):446-447. 5 裘炯良 , 郑剑宁 , 赵玉婉 . 应用灰色模型研究疟疾在中国的流行趋势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15)1:43-45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3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大流行预测预警研究进展:2013年前后大流行风险加大
qujiangwen 2012-8-22 14:53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3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曲江文等 采用 Logistic 回归 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比值比 OR 分别为 4.16 和 5.60 ,并从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爆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爆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 20 世纪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杨冬红、杨学祥等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发现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有六大气候特征,即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大流行都满足这六大条件 。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 : 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空间环境变化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病原学变异资料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预警和防控的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目前科学界认为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超新星暴发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以及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有关,并且存在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六大气候特征,这些因素的发现为流感大流行的预测预警和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病毒变异或重现、人群易感以及是否获得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也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2011年和2012年9月出现超新星爆发, 2010-2011年全球连续两次发生拉尼娜现象,2012年8月 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中,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种种迹象表明, 2013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加大 ,全球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 . Med Hypotheses .2007; 68, 1189-1190. 2.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Availableonline: http://www.billhowell.ca/Pandemics,%20health,%20and%20the%20Sun/Tapping,%20Mathias,%20Surkan%20-%20Pandemics%20%20solar%20activity.pdf .Accessed August 17, 2009. 3. 曲江文 , 聂绍发 .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关系的探讨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1;15 (3):213-215. 4.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5.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6. 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 2012, 109 (12):1-3 7. 杨冬红,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 , 1(3):1-8 。 8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 ,20 (2) :122. 9.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6 27(2):93-95 英国将太阳风暴列为国家安全威胁 中新网3月19日电 据“中央社”18日报道,英国最近公布新版全国国家安全风险清单,将火山爆发和太阳风暴列入国安威胁之中,而原先项目包括水灾、流行性感冒和恐怖袭击。   根据最近出版的 2012年英国政府《全国紧急事务风险清单》( National Risk Register for Civil Emergencies), 英国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流行性感冒大流行 、沿海地区洪灾、恐怖分子攻击和与冰岛类似的火山爆发。   这份清单显示,“极端太空天气”对通讯系统、电子电路和电力网造成威胁。太阳风暴是喷出磁能与带电粒子的太阳耀斑爆发,是太阳通常11年周期活动的一部分,预计2013年会达到高峰。   报道指出,太阳风暴不会影响人类的身体,不过会干扰电力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卫星运行。1989年一场强烈的太阳风暴曾中断加拿大魁北克(Quebec)电力网络,切断600万居民的电力供应。不过,上周出现的2004年以来最强大太阳风暴没有发生重大干扰。   英国《全国紧急事务风险清单》从2008年开始推出,评估可能危害英国民众福利、环境和安全状况的各种威胁。风险清单是列入机密的“全国风险评估”(NationalRisk Assessment)的公开版本。   据悉,火山爆发是在2010年的上个版本加入清单的。冰岛艾雅法拉火山(Eyjafjallajokull)2010年4月爆发,喷发出大量火山灰使欧洲民航业停摆,经济损失惨重。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3-19/3752701.shtml 哈勃最新拍摄8000万光年外处女座超新星爆发 http://it.sohu.com/20120906/n352467863.shtml 共同的预见:2013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增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quickforward=1id=507920 研究证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29903-555946.html 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29903-483438.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证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热度 5 qujiangwen 2012-4-6 10:27
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让地球瞬间成为人间地狱,美国电影《2012》中的画面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电影场景虽属虚构,但故事的起因却是一个风靡全球的观点——2012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电影 《2012》 里的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场景对很多观众造成了震撼。如今,真正的“2012”已经到来,在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少的人心中存在着隐隐的担忧:世界末日之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前 些日子参加传染病防控会议,中心领导在大会上说:“2003年正值全国政府大换届,结果发生了非典疫情,今年又是政府大换届,是不是又要有新的传染病疫情,值得警惕!”本人在下面听着偷着乐,觉得领导的警惕性还挺强,防控意识也挺超前。但是为什么要警惕新发传染病?并不是因为政府要大换届了。而是因为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本身具有其规律性,只要掌握其规律和特点,就可以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电影《2012》里描述了很多关于人类灭亡时的情景,包括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 但是唯独没有描述传染病大流行可能造成人类的灾难。 实际上传染病的大流行特别是新发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1918年流感大流行,造成世界上至少5000万人死亡;20世纪的另外两次大流行也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 在世界历史上,黑死病鼠疫 曾发生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数数以千万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中国。 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先后有过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均从恒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向外扩散。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自1961年开始,历时三十余年,这在霍乱流行史上是空前的。 2003年的非典疫情给世界特别是中国留下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本文提出的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观点值得关注,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同时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本文的核心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文章明确提到: 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 然后让我们再回顾另一部电影: 《 恐怖地带 》 ............ 让我们去了解新发病毒传染病严重危害。 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时间已经是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ycYo2Tpjs 好莱坞病毒题材惊悚大片并非虚构: 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的场景让不少人心有余悸:美国病毒专家奉命调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毒,发现已有人因走私非洲野猴而将病毒传入美国,并在加州小镇中迅速蔓延。他一方面追查带病猴子的下落,另一方面则要应付军方的最后通牒。将军已奉命用燃烧弹毁灭整个小镇,以防病毒扩散危害全国。在《恐怖地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病毒传播的一段,不少染病者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全部溃烂的场面非常惊悚。 该片是以当年的一段真事为原型编剧成的,所以极具真实感。在片中肆虐的病毒是“马尔堡”病毒,又叫“青猴病”,与埃博拉病毒同宗,它最早在1967年被确认。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一只来自乌干达的非洲长尾青猴,而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就根据这段事的来历,美国华纳在1995年推出惊悚大片《恐怖地带》。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摘要 为探讨新发病毒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 方法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资料进行分析,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1958 — 2010 年以来 的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中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其他年份只有 5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5.60 ( 95%CI= 1.68~18.65 )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太阳黑子; 新发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正式文章见附件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3 年出现的非典型肺炎和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探索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否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有影响,笔者利用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958 — 2010 年发生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宇宙射线的年历史数据来自莫斯科中子监测资料。 1.2 统计分析 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 、卡方检验 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958 — 2010 年 全球共出现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中, 24 种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 19 种目前已经确定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表 1 )。除了 1973 年的轮状病毒导致的婴幼儿腹泻, 1981 年的艾滋病, 1982 年的毛细胞白血病, 1993 年的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1994 年的亨德拉病毒感染以及 2002 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外,其余 23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976 年的埃博拉出血热, 1986 年的人疱疹病毒 6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3 年的玻利维亚出血热, 1975 年的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977 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1997 年的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968 年的香港流感大流行, 1989 年的丙肝、委内瑞拉出血热和戊型肝炎;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7 年的马尔堡出血热;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58 年的猴痘和阿根廷出血热, 1969 年的拉沙热, 1980 年的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1990 年的己型肝炎,巴西出血热和人疱疹病毒 7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 2001 年的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 表 1 1958-2010 年全球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汇总 病原体 核酸类型 所致疾病 自然界动物宿主 出现年代 猴痘病毒 双链 DNA 猴痘 松鼠等 1958 鸠宁病毒 单链 RNA 阿根廷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58 马秋博病毒 单链 RNA 玻利维亚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63 马尔堡病毒 单链 RNA 马尔堡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猴子和蝙蝠等 1967 甲型 H2N3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1968 拉沙病毒 单链 RNA 拉沙热 啮齿类动物 1969 轮状病毒 双链 RNA 婴幼儿腹泻 人类 1973 细小病毒 B19 单链 DNA 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犬、狼、狐狸等 1975 埃博拉病毒 双链 RNA 埃博拉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蝙蝠 1976 汉坦病毒 单链 RNA 肾综合征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77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单链 RNA 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链 RNA 艾滋病 灵长类动物 1981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Ⅱ型 单链 RNA 毛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2 人疱疹病毒 6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86 丙型肝炎病毒 双链 RNA 丙肝 黑猩猩等 1989 瓜纳瑞托病毒 单链 RNA 委内瑞拉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89 戊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戊型肝炎 猪,鹿,牛,羊等 1989 己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己型肝炎 人类 1990 沙比亚病毒 单链 RNA 巴西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90 人疱疹病毒 7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90 辛诺柏病毒 单链 RNA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啮齿类动物 1993 亨德拉病毒 单链 RNA 亨德拉病毒感染 蝙蝠 1994 H5N1 型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禽类,猪等 1997 尼帕病毒 单链 RNA 尼帕病毒性脑炎 蝙蝠 1999 西尼罗河病毒 单链 RNA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鸟类 1999 人类偏肺病毒 单链 RNA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人类 2001 新型冠状病毒 单链 RN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果子狸,蝙蝠等 2002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2009 2.2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其他年份则只有 6 年发生过。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OR=5.60 ( 95%CI= 1.68~18.65 )。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 3. 讨论 目前科学界认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主要与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动物贸易、新农田开垦、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人口流动、气候变化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人类活动或生态学因素有关 ,然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年份,这意味着在这些特定年份一定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因素,并对传染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找到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才能找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根源,从而根据决定因素对未来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进行科学预测和预警。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它年份的发生率( 24.00% ),而且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OR 值为 5.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844 ,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 γ 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 ,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 本次研究显示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导致 新发病毒 性 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宇宙射线监测资料来科学的预警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种预警方法所需要空间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非常经济实惠。目前,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理论, 2012 — 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参 考 文 献 Hoogen BG , Jong JC , Groen J , et al. A newly discovered human pneumovirus isolated from young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 . Nat. Med , 2001,7: 719- 724. Hui EK. Reasons for the increase in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s . Microbes and Infection, 2006,8:905-916. Hathaway DH, Wilson RM. What the sunspot record tells us about space climate . Solar Phys, 2004,224:5–19. D.O’Sullivan. Exposure to galactic cosmic radiation and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 . Radiat Prot Dosim, 2007,125 : 407–411. Domingo E. Mechanisms of viral emergence . Vet Res, 2010,41:3-14. Henle W, Liu O. Studies on hostvirus interactions in the chick embryo influenza system. VI. Evidence for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of inactivated virus . Exptl Med,1951,94, 305-322. Kilbourne ED. The influence of cortisone on experimental viral infection. IV. Negation of interference a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cortisone induces increased virus yields . Exptl. Med. 1957,106, 863-881 Barry RD. The multiplication of influenza virus. II.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of ultraviolet irradiated virus . Virology,1961,14,398-405. Gilker JC, Pavilanis V, Ghys R.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in Gamma Irradiated Influenza Viruses . Nature, 1967,214, 1235 -1237. Barson S, Jensen KE. Evidence for ge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non-infectious and infectious influenza A viruses . Exptl Med,1955,102, 677-698. Gotleib T , Hirst GK. The experimental production of combination forms of virus. VI. Reactivation of influenza viruses after inactivation by ultraviolet light . Virology, 1956, 2, 235-248. Simpson RW , Hirst GK. Genetic recombination among influenza viruses. I. Cross reactivation of plaque-forming capacity as a method for selecting recombinants from the progeny of crosses between influenza A strains . Virology,1961, 15: 436-451. Ineson S, Scaife AA, Knight JR, et al. Solar forcing of winter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 Nature Geoscience, 2011,4:753-757. Altizer S, Bartel R, Han BA. Animal Migration and Infectious Disease Risk . Science, 2011,331:296-302. Gilbert M, Slingenbergh J, Xiao X. Climate change and avian influenza . Rev Sci Tech , 2008,27: 459-466. Hathaway DH, Wilson RM, Reichmann EJ. The Shape of the Sunspot Cycle . Solar Phys , 1994, 151,177-90. 谁成了病毒变异的加速器 http://news.sina.com.cn/o/2009-05-25/101215680665s.shtml 解析甲型流感病毒来源 病毒题材电影非虚构 http://edu.aweb.com.cn/2009/5/19/5118200905190939420.html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022 次阅读|4 个评论
太阳表面现直径4万公里巨型黑子,未来流感流行形势值得关注!
热度 1 qujiangwen 2011-11-7 13:29
  太阳表面出现今年最大规模太阳黑子之一。其直径宽达4万公里,相当于三个地球还不止   北京时间11月7日消息,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台”(SDO)近期观测到今年年内太阳表面出现的最大规模太阳黑子之一。其直径宽达2.5万英里(约合4万公里),这相当于三个地球还不止。11月3日时,它正在日面的东北部缓慢移动。在接下来的数天内,任何一位天文爱好者使用自家望远镜都将可以清晰目睹这一黑子。   太阳黑子是日面上相对低温的区域,其形成和强烈的磁场活动有关。它们通常会伴随出现爆发现象,如太阳耀斑,以及日冕物质抛射(CME),这是太阳突然释放大量能量和带电粒子进入太空的事件,有时会对地球上的通讯系统造成干扰。   美国宇航局通报称监测显示这一区域已发生8次太阳耀斑事件,其中包括一次M级耀斑,发生在11月2日。这是耀斑分级中第二强烈的等级。宇航局还警告称这里发生最高等级X级耀斑爆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发生顶级的X10级或更高级别的爆发。(晨风)    来源:新浪科技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6152080.html 甲型H1N1流感发生以后,全球对流感的关注明显减弱,媒体几乎不报道关于禽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的相关情况,禽流感正在淡出普通民众的视线,这种关注的减少会导致民众对流感大流行这种公共卫生威胁毫无防备,但是目前专家对流感的认识远远不足,起源也搞不清楚,自然谈不上预测与预警。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简报表明,禽流感时刻在发生,时刻在威胁我们。我们需要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提高民众认知程度!太阳黑子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测预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得到专家的认可。然而得不到认可不代表这种观念不正确,需要继续验证,以实践和事实说话。甲型流感病毒时刻在进化,需要公众和专家持续关注其发生发展!近期处于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和鸟类迁徙的季节, 未来一段时间内流感和禽流感或许会不断出现, 公众和专家尤其需要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关于流感的病因,人们曾经进行过许多猜测:最早认为是天上星星的影响引起的,接着又认为与气候不正常有关,以后又推想来自沼泽地的毒气。到了19世纪末,关于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说法已找到了肯定的依据。人们又从许多流感患者的咽喉部发现了溶血性流感杆菌。于是有人就认为流感的病原是溶血性流感杆菌。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才把制造流感的真正“凶手”——病毒“捉拿归案”。1930年,美国人索普成功地从猪体内分离到了 猪流感 病毒。接着英国人史密斯等参照索普的方法,于1933年首次从流感病人中分离到了流感病毒(后定名为甲型流感病毒)。 目前学术界关于流感起源学说有几个方面,包括 (一) 突变选择学说(或称自然选择学说 ,认为新亚型是由旧亚型经过一系列突变,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机体自然筛选形成的新种)。该学说认为流感病毒的大小变异都是人群免疫压力造成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为何量变必然导致质变,还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认为量变是在决定两种表面蛋白的基因某一部位上的改变,在多年不断变换之后达到极限,因而突变必须转移到另一部位上,从而引起抗原空间结构的根本改变。另一种认为流感病毒基因上有许多隐性基因,决定着不同亚型的抗原性,原来的显性基因关闭,隐性基因开放成显性,形成了另一亚型。突变选择学说又分2个支派:1)无止境变异学说:机体是受流感病毒感染后,产生免疫力以消灭病原,同时防御和抵抗相似病原的再感染,使病毒发生变异,否则被淘汰,病毒发生变异后再次获得感染机体的能力,病毒得于不断地无止境地变下去。2)重复循环学说: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不是无止境的,而是重复循环的。此学说的主要根据是血清学调查得出 。(二)动物源学说。 该学说有3个观点,1是新亚型来源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突变而获得对人的致病性;2认为新亚型是人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的;3认为老的人类流感在人间消失后转入某种动物中保存下来,在一定条件下又引起人间的流行。 (三)潜伏感染学说。 该学说 认为 流感病毒能在动物或人群中以不易发现的传播方式潜伏下来,或流感病毒的基因与宿主细胞的基因整合在一起,或潜伏在患某些特殊疾病和有免疫缺损的病人中,受到一定条件的刺激时,又在人间造成流行 。(四) 气候突变学 说 , 又称 寒潮诱发学说, 该学说指出流感的流行是由于寒潮所诱发。流感的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发,其原因,一方面是寒潮袭击后,日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甚至可相差10℃以上。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往往不能适应气候的突然变化,因而突然着凉,诱发流感。另一方面,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鼻黏膜与口鼻腔的局部温度可降至32℃。这样的温度很适合流感病毒的复制繁殖。与此同时,由于鼻咽部血管收缩,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更为流感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学说指出在突如其来的寒潮时期,应加强预防才是。 (五) 飞禽传播学说。 该学说认 为传染源是飞禽,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规律,每当流感在人群中发生大流行之前,流感病毒总是先在飞禽之中广泛传播。由于气候变化和寻找食物等原因,飞禽需要进行季节性的迁飞,这时它们便成为造成人类流感流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实验表明,飞禽对流感十分敏感,它们比人类察觉流感大流行的时间往往提早一个星期左右,无怪乎也有人称这些飞禽为流感的“预报者”,起到帮助人们提早掌握流感动态,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作用。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进行飞禽的流感病毒分离研究,争取尽早提供新疫苗,以控制流感的大流行。 (六)太阳黑子学说。 该学说认 为 认为流感的流行和太阳黑子活动因素有关。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他们分析了19世纪以来的10次全球性流感的发生时间,发现有9次是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年间。尤其是本世纪5次大流行,都与太阳黑子的大量出现和耀斑爆发的高峰期相吻合。专家们认为,太阳内部的剧烈活动是太阳热核反应增强的表现,这时向地球释放的能量骤增。太阳辐射的高能带电粒子、紫外线和X射线等,对容易变异的流感病毒来说,无疑是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据天文资料分析,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每隔11~12年为一周期,如联系流感流行,值得研究。又有流行病学家指出,差不多每隔19年就会有一种新型流感出现,威胁着全人类的现象,对此现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此外,还有 天外来源学说 ,认为陨石将流感病毒带到地球上,也有人提出 地理环境学说 等,都尚无定论。一些科学家想通过一个学说来解释所有的起源,然而除了太阳黑子学说以外,至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学说能完全解释所有起源,而 只有 太阳黑子宇宙射线学说 可以完美的解释流感大流行的起源问题, 因为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可以影响动物活动,气候变化和基因变异等, 详细解释请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483438 ), 其他学说只能部分的解释流感起源问题。更有意思的是流感的英文单词“influenza”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十五世纪意大利的人们认为 流感是由天体的影响 造成,所以他们把这种病称作“大灾难”( influenza的词源是意大利语,原字是influencia,衍生自influence的意思。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很多灾难都和星球、天象有关,认为宇宙中的星球可以放出影响到地球的东西。这从当时许多用来表示灾难的词汇或多或少都和星象有关就能看出,比如disaster=dis(恶)+astar(星球)。人们对于占星术的信仰使当时的医生非常热衷于此,并以此来解释一些疑难杂症。人被视为宇宙的一个小模型,人体的各个部分也被相应的对照为宇宙的某个天体或者某些天体。比如“人体黄道带”据称就将人体同黄道十二宫联系了起来,根据太阳所处位置来制定治疗方案比如太阳位于金牛、双子、狮子、处女、摩羯几大星座时,就不能采取放血疗法。当1743年欧洲爆发了感冒大流行的时候,意大利人将之称作“influenza di catarro”,意即大灾难,其实是泛指,但是久而久之这个字就被用来专指流感了), 由此可见古人在流感起源上的卓越见识和先见之明! 在流感起源问题上,我们需要有大公共卫生观念,这种观念要大到什 么 程度?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大洲,整个地球?这都是不够的,要关注到我们的宇宙空间环境!医学专家不能只关注实验室微观研究,把流感病毒看的越来越 小,越来越细致,把每个片段,每个基因都搞清楚(实验室研究是必要的,可以为流行病学提供认识流感的基础),还需要关注 宏观环境因素 (在出现禽流感或者流感大流行时出现了哪些关键因素), 别忘了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 决定因素 , 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将导致流感出现和流行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 这种研究需要有广阔的视野,需要有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需要有创新思维和批判的眼光! 因为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不能彻底解决流感起源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影响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疾病暴发)属于不可预测 (注意:这种观点现在需要打破了), 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 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 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 根据 世卫组织 规定 , 流感大流行警告共有六大级别:    一级: 流感病毒 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   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 病毒 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 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   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   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显著增加”。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 北美洲 )至少两 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    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定义 是以监测为基础,通过监测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异常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进而对民众的预防行为进行超前调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把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先防范,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的保障机制,对可能给民众造成的风险和潜在危害实行预先警报,并针对存在的危险迅速采取相应的紧急应对措施,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影响的不断扩大(注意,这种定义只是本人自己的观点)。 预测预警的提前是弄清楚哪些是导致疾病或突发事件出现的关键因素,只有搞清楚这些因素才会做到心中有数,决定因素搞不清楚只能是 猜测, 而不是 预测和预警!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六大级别不能称为真正的预警,2009年发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时候,这种病毒并没有按照他们的预警方案一步一步的出现,而这个罪魁祸首其实已经在猪群中蔓延10年之久,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发现,直到祸及人类才被发现,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009年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状况进行预警和告知,实际上也做不到,因为对动物流感开展完善的监测尚做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方案只是针对禽流感病毒而设定的。这就是该预警方案的局限性。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这才是真正的预警。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射线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监测预警的一种趋势。 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 或许只是未来流感大流行的开始 三十多年前,基尔伯恩根据二战之后全球流感流行的情况,总结出每11年一次大流行的规律,并预测下一次大流行发生在1979年,这个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他的计算方法也是错误的,错在他混淆了流感全球大流行的概念。    1977-78年确实出现了被称为俄罗斯流感的流感流行,但相对来说,这是一场局部流行。称得上全球流感流行的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很快传遍全球,二是杀人以百万计,到目前为止,只有1890-91,1918-19,1957-58和1968-69这四次可以被称为全球性流感大流行,1946年流感流行达不到这个标准。    国际上对于流感流行的分级是按患者死亡率计算的,如果小于千分之一为一级,每年的流感流行都属于这一级;如果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之间,则为二级,1957年亚洲流感和1968年香港流感这两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都属于这一级;如果在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之间,则为三级;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之间,则为四级;患者死亡率在百分之二以上为最高级五级,西班牙大流感属于这一级。1890年大流感没有可信的数字,不能分级。    西班牙大流感之下,隔了两级才轮到其他两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足以证明西班牙大流感的威力。    美国官方预测,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按30%的人口生病来计算,发生二级大流行,美国会死9万到45万人,发生三级大流行,则死45万到90万人,发生四级大流行,会死90万到180万人,如果发生西班牙大流行那样的流行的话,最低死亡人数是180万人,没有上限。    如果将同样的计算方法来预测全球死亡人数的话,最低死亡人数是四千万,同样没有上限。现在世界人口是1918年的3.7倍,这样根据西班牙大流感最保守的两千万人死亡来计算,得出来的数字是7400万,专家进行了核算,得出的数字是6200万。但是,如果按近年来趋于一致的西班牙流感死亡在五千万到一亿来推算,下一次类似的大瘟疫全球死亡人数则在1.8亿人到3.7亿人之间。    这恐怕是除了核战争之外,最残忍的预测。    如此冰冷而又残酷的数字,看得人不禁发问:真有这个可能吗?    2005年,美国NIH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接受NBC电视台的采访时, 对类似西班牙大流感的大瘟疫再次出现的预测是在15到20年之内,也就是在2020年或2025年之前。    如果预测失准哪?    福奇回答: 迟早会发生。    你相信宿命吗?    福奇的预测的根据是,从1836年开始,流感开始了在全球范围里的流行。流感流行的趋势是年年小流行,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出现一次全球大流行。人类历史上的五次大流行,也就是流感流行二级以上的流行分别为1836年大流感、1890-91年大流感、1918-19年西班牙流感、1957-58年亚洲流感和1968-69年香港流感。    这五次流感大流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54年,第二次和第三次间隔18年,第三次和第四次间隔39年,第四次和第五次间隔11年,也就是一次长间隔、一次短间隔、再一次长间隔。按这个规律算,第六次大流行应该是上一次大流行之后的半个世纪左右, 也就是今后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间。    2018年,是西班牙大流感的百年之祭,从2009年开始的十个春天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是大流感祭台上的祭品。    2009年春天,不过是一个开始。 http://www.haotie001.com/article/690471.html
个人分类: 兴趣爱好|33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谈流感的起源与预测预警的问题
qujiangwen 2011-10-10 11:18
背景: 禽流感最近又成为全球关注热点。10月7日,罗马尼亚国内首次发现禽流感个例。随后,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国纷纷宣布发现禽流感病例。 本月6至7日,在华盛顿召开了8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卫生专家和官员参加的“国际禽流感伙伴计划”会议,讨论建立国际合作机制交流信息和集中资源,以共同对抗由H5N1型禽流感病毒变异而可能会引发的人类流感疫情。此外,本月24至25日在加拿大渥太华还将召开全球卫生部长会议,本月31日至下月1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亚太区禽流感会议,下月7至8日在日内瓦召开世界卫生组织禽流感会议。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106/20110608/news_20110608_1359142.shtml 甲型H1N1流感发生以后,全球对流感的关注明显减弱,媒体几乎不报道关于禽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的相关情况,禽流感正在淡出普通民众的视线,这种关注的减少会导致民众对流感大流行这种公共卫生威胁毫无防备,但是目前专家对流感的认识远远不足,起源也搞不清楚,自然谈不上预测与预警。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简报表明,禽流感时刻在发生,时刻在威胁我们。我们需要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提高民众认知程度!太阳黑子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测预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得到专家的认可。然而得不到认可不代表这种观念不正确,需要继续验证,以实践和事实说话。甲型流感病毒时刻在进化,需要公众和专家持续关注其发生发展!近期处于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和鸟类迁徙的季节, 未来一月内禽流感或许会不断出现, 公众和专家尤其需要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关于流感的病因,人们曾经进行过许多猜测:最早认为是天上星星的影响引起的,接着又认为与气候不正常有关,以后又推想来自沼泽地的毒气。到了19世纪末,关于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说法已找到了肯定的依据。人们又从许多流感患者的咽喉部发现了溶血性流感杆菌。于是有人就认为流感的病原是溶血性流感杆菌。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才把制造流感的真正“凶手”——病毒“捉拿归案”。1930年,美国人索普成功地从猪体内分离到了 猪流感 病毒。接着英国人史密斯等参照索普的方法,于1933年首次从流感病人中分离到了流感病毒(后定名为甲型流感病毒)。 目前学术界关于流感起源学说有几个方面,包括 (一) 突变选择学说(或称自然选择学说 ,认为新亚型是由旧亚型经过一系列突变,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机体自然筛选形成的新种)。该学说认为流感病毒的大小变异都是人群免疫压力造成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为何量变必然导致质变,还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认为量变是在决定两种表面蛋白的基因某一部位上的改变,在多年不断变换之后达到极限,因而突变必须转移到另一部位上,从而引起抗原空间结构的根本改变。另一种认为流感病毒基因上有许多隐性基因,决定着不同亚型的抗原性,原来的显性基因关闭,隐性基因开放成显性,形成了另一亚型。突变选择学说又分2个支派:1)无止境变异学说:机体是受流感病毒感染后,产生免疫力以消灭病原,同时防御和抵抗相似病原的再感染,使病毒发生变异,否则被淘汰,病毒发生变异后再次获得感染机体的能力,病毒得于不断地无止境地变下去。2)重复循环学说: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不是无止境的,而是重复循环的。此学说的主要根据是血清学调查得出 。(二)动物源学说。 该学说有3个观点,1是新亚型来源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突变而获得对人的致病性;2认为新亚型是人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的;3认为老的人类流感在人间消失后转入某种动物中保存下来,在一定条件下又引起人间的流行。 (三)潜伏感染学说。 该学说 认为 流感病毒能在动物或人群中以不易发现的传播方式潜伏下来,或流感病毒的基因与宿主细胞的基因整合在一起,或潜伏在患某些特殊疾病和有免疫缺损的病人中,受到一定条件的刺激时,又在人间造成流行 。(四) 气候突变学 说 , 又称 寒潮诱发学说, 该学说指出流感的流行是由于寒潮所诱发。流感的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发,其原因,一方面是寒潮袭击后,日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甚至可相差10℃以上。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往往不能适应气候的突然变化,因而突然着凉,诱发流感。另一方面,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鼻黏膜与口鼻腔的局部温度可降至32℃。这样的温度很适合流感病毒的复制繁殖。与此同时,由于鼻咽部血管收缩,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更为流感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学说指出在突如其来的寒潮时期,应加强预防才是。 (五) 飞禽传播学说。 该学说认 为传染源是飞禽,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规律,每当流感在人群中发生大流行之前,流感病毒总是先在飞禽之中广泛传播。由于气候变化和寻找食物等原因,飞禽需要进行季节性的迁飞,这时它们便成为造成人类流感流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实验表明,飞禽对流感十分敏感,它们比人类察觉流感大流行的时间往往提早一个星期左右,无怪乎也有人称这些飞禽为流感的“预报者”,起到帮助人们提早掌握流感动态,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作用。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进行飞禽的流感病毒分离研究,争取尽早提供新疫苗,以控制流感的大流行。 (六)太阳黑子学说。 该学说认 为 认为流感的流行和太阳黑子活动因素有关。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他们分析了19世纪以来的10次全球性流感的发生时间,发现有9次是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年间。尤其是本世纪5次大流行,都与太阳黑子的大量出现和耀斑爆发的高峰期相吻合。专家们认为,太阳内部的剧烈活动是太阳热核反应增强的表现,这时向地球释放的能量骤增。太阳辐射的高能带电粒子、紫外线和X射线等,对容易变异的流感病毒来说,无疑是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据天文资料分析,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每隔11~12年为一周期,如联系流感流行,值得研究。又有流行病学家指出,差不多每隔19年就会有一种新型流感出现,威胁着全人类的现象,对此现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此外,还有 天外来源学说 ,认为陨石将流感病毒带到地球上,也有人提出 地理环境学说 等,都尚无定论。而 只有 太阳黑子宇宙射线学说 可以完美的解释流感大流行的起源问题, 因为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可以影响动物活动,气候变化和基因变异等,详细解释请参见论文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136236 ), 其他学说只能部分的解释流感起源问题。更有意思的是流感的英文单词“influenza”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十五世纪意大利的人们认为 流感是由天体的影响 造成,所以他们把这种病称作“大灾难”( influenza的词源是意大利语,原字是influencia,衍生自influence的意思。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很多灾难都和星球、天象有关,认为宇宙中的星球可以放出影响到地球的东西。这从当时许多用来表示灾难的词汇或多或少都和星象有关就能看出,比如disaster=dis(恶)+astar(星球)。人们对于占星术的信仰使当时的医生非常热衷于此,并以此来解释一些疑难杂症。人被视为宇宙的一个小模型,人体的各个部分也被相应的对照为宇宙的某个天体或者某些天体。比如“人体黄道带”据称就将人体同黄道十二宫联系了起来,根据太阳所处位置来制定治疗方案比如太阳位于金牛、双子、狮子、处女、摩羯几大星座时,就不能采取放血疗法。当1743年欧洲爆发了感冒大流行的时候,意大利人将之称作“influenza di catarro”,意即大灾难,其实是泛指,但是久而久之这个字就被用来专指流感了), 由此可见古人在流感起源上的卓越见识和先见之明! 在流感起源问题上,我们需要有大公共卫生观念,这种观念要大到什 么 程度?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大洲,整个地球?这都是不够的,要关注到我们的宇宙空间环境!医学专家不能只关注实验室微观研究,把流感病毒看的越来越 小,越来越细致,把每个片段,每个基因都搞清楚(实验室研究是必要的,可以为流行病学提供认识流感的基础),还需要关注 宏观环境因素 (在出现禽流感或者流感大流行时出现了哪些关键因素), 别忘了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 决定因素 , 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将导致流感出现和流行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 这种研究需要有广阔的视野,需要有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需要有创新思维和批判的眼光! 因为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不能彻底解决流感起源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影响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疾病暴发)属于不可预测 (注意:这种观点现在需要打破了), 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 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 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 根据 世卫组织 规定 , 流感大流行警告共有六大级别:    一级: 流感病毒 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   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 病毒 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 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   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   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显著增加”。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 北美洲 )至少两 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    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定义 是以监测为基础,通过监测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异常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进而对民众的预防行为进行超前调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把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先防范,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的保障机制,对可能给民众造成的风险和潜在危害实行预先警报,并针对存在的危险迅速采取相应的紧急应对措施,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影响的不断扩大(注意,这种定义只是本人自己的观点)。 预测预警的提前是弄清楚哪些因素是导致疾病或突发事件出现的关键因素,只有搞清楚这些因素才会做到心中有数,决定因素搞不清楚只能是 猜测, 而不是 预测和预警!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六大级别不能称为真正的预警,2009年发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时候,这种病毒并没有按照他们的预警方案一步一步的出现,实际上这之前他们没有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状况进行告知,实际上也做不到,因为对动物流感开展完善的监测尚做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方案只是针对禽流感病毒而设定的。这就是该预警方案的局限性。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这才是真正的预警。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射线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 综合监测,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监测预警的一种趋势。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3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强宇宙线环境监测 预警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1-10-8 09:22
加强宇宙线环境监测 预警流感大流行 流行性感冒大流行曾经造成人类几千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对它的预防预测。但是医学至今仍然不了解引起这种大流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因而无法做到对它有充分准备时间的提前预报,以减轻它对人类的危害。《前沿科学》杂志2011年第2期发表了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虞震东先生的《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一文,该文提出通过对宇宙线环境进行监测以预警新的流感大流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在对该文的推荐语中说,“虞震东先生研究宇宙大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已有几十年时间,他提出的宇宙环境大的变动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观点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记者为此采访了虞震东先生,请他就如何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威胁进行深入解读。    科技日报: 请您介绍一下历史上流感大流行的情况,您认为预测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虞震东: 公元1918―1919年发生的流感大流行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5000万―1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2.5%―5%。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现代科学无法保证这样严重的灾难今后不再重来。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流感项目负责人等著名流感研究人员就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发出了流感大流行的警告。但是,这种流感病毒至今并未引发流感大流行。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根据该组织流感专家组的意见向全世界宣布,世界上开始了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感大流行。但是,一年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这种流感病毒导致死亡的全世界总人数明显小于每年由季节性流感流行致死的总人数,并且没有发生大流行。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先后两次预测流感大流行的失败表明,唯病毒论的现代流感研究对预测流感大流行明显无能为力,全世界的顶级流感专家们还不了解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科技日报: 卫生部曾组织天文学、地质学、病毒学、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对您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认为您提出的研究宇宙线环境与流感大流行的关系为预警流感大流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您能不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您的研究?    虞震东: 地球只是宇宙间一个小小的行星,人类不仅生存在地球上,而且也生存在宇宙中间。可惜相当多现代科研人员没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必然要受到宇宙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必然要受到各种重要的宇宙现象的影响。科学研究发现,明亮的新星爆发和流感流行有重要的关系。20世纪至今出现的最亮视星等达到2.2等的新星共有9个。在这9个亮新星爆发后世界上都发生了严重的流感流行。其中,最亮的新星是1918年出现的V603Aql新星。这个新星出现后就发生了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科学研究也发现,以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GLE)为标志的大的太阳宇宙线耀斑爆发和流感流行也有重要的关系。自开始进行连续的宇宙线观测至今共记录到6次宇宙线大GLE事件。在这些事件后世界上也都发生了严重的流感流行。其中最大的GLE事件发生在1956年2月23日。随后在1957年初就发生了20世纪的第二次流感大流行。1968年的第三次流感大流行也是发生在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之后。这些情况表明,致人大量死亡的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    科技日报: 上一次的1968年流感大流行至今已过去了40多年,已经超过了20世纪里流感大流行的最长间隔时间39年。您在论文中指出“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正在日益逼近”,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个威胁?    虞震东: 根据我的研究,研究和观测宇宙线环境可以科学预警新的流感大流行。我建议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当观测到宇宙线环境发生大的增强后,充分利用这个增强和流感大流行出现之间几个月的时间间隔做好应对准备,以大大减轻流感大流行对人类的危害。上面已经提到,卫生部在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后得出结论,认为我的研究为预警流感大流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要用这个新方法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预警系统来应对新的流感大流行的威胁。这种新的预警系统所需要的宇宙线环境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因此所需要的经费也非常少。而医学界普遍认为,致人大量死亡的流感大流行今后肯定会再次突然袭来。所以我希望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卫生部应该认真对待世界卫生组织先后两次预测流感大流行失败的教训,早日下决心建设我国独创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系统。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07/20/content_327647.htm 2、 伽马射线蟹状星云 这是一张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公布的蟹状星云照片,上面叠加了一颗正在从两极向外发射剧烈辐射的脉冲星的示意图。脉冲星是一种高速自转的中子星。 蟹状星云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事件的遗迹,当时的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曾经有过目击记录并流传下来。现在我们知道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时发生的猛烈爆发现象,这颗超新星留下的致密残骸现在就位于蟹状星云的核心位置。 最近,科学家们使用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超高能辐射成像望远镜阵列对这一目标进行了观察,发现它正发出剧烈的伽马辐射,能级高达数千亿电子伏特,这是医用X射线辐射强度的数百万倍。 科学家捕捉到迄今宇宙中最强伽玛射线爆发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英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卫星捕捉到了一张伽马射线爆发早期的图片。这是迄今为止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爆炸强度最强,也最为明亮的一次爆炸。 据科学家称,和其他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斯威夫特卫星能够更快更准地定位到伽马射线大爆发,能够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后的231秒内探测到它的紫外线光谱,这是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最早阶段的光谱。斯威夫特卫星还能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开始数百秒内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以及亮度,并能探询到引起爆炸发生的原因以及其所属的银河系。 目前所认为的一些伽马射线大爆发是由那些快速旋转、高密度的星球陷入黑洞后倒塌而引发的爆炸所致。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的马丁表示:斯威夫特卫星所能观测到的波长范围以及卫星不受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反映的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爆炸最早期就能很快搜集到紫外线光谱。”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的保尔教授称:“通过观察伽马射线的早期爆炸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计算出爆炸的光度和距离,还能找出其所属银河系的相关特性以及爆炸对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有关数据资料将更加丰富。” 据悉,早在2004年斯威夫特卫星就已经开始对伽马射线大爆发进行综合研究。运用获得的紫外线光谱,斯威夫特研究小组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所属银河系的化学环境做更深入的了解。保尔表示:“新光谱不仅能让我们清楚伽马射线爆炸的距离,还向我们揭示了氢原子电子云(hydrogen clouds)的密度。对这些遥远的银河系了解越多,越能帮我们了解在宇宙早期他们是如何形成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3/216933.html?id=216933 太阳活动降至百年低谷 宇宙射线强度创历史新高 2009年09月30日 14:53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 ↑大 ↓小 】   据美国航天局“同位素成分高级探测器”的最新测量数据,今年太阳系中宇宙射线的强度创历史新高。科学家说,地球上的人类不必为此担心,因为这对地球的生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宇航员在太空作业时必须要穿戴防辐射效果更好的防护设备。   美国航天局29日发表新闻公报说:“2009年,宇宙射线的强度比过去50年的最高值增强了19%。增强的原因在于,2007年以来(抵御宇宙射线的)太阳活动在持续减弱,目前太阳活动正处于近一个世纪来的最低谷。”   宇宙射线是指来自太阳系外的带电粒子,而太阳活动则是抵御这些射线入侵的天然屏障,其中太阳磁场构成第一道防线。美国航天局说,太阳磁场强度一般介于6纳特斯拉至8纳特斯拉之间,但目前已下降至4纳特斯拉,这导致太阳磁场遮挡宇宙射线的能力大大降低。   美国航天局说,宇宙射线增强也与太阳风压降到50年来的最低值有关。太阳风是指从太阳上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它可以改变宇宙射线的方向。太阳越活跃,太阳风就越强劲,因而它所起到的防御宇宙射线的作用也就越大。2008年和2009年,太阳风压降至历史低谷,使得宇宙射线的“入侵”变得容易多了。   不过,宇宙射线增强对地球上的生命并不构成威胁,因为地球还有大气层保护。但对在太空作业的宇航员来说,宇宙射线增强是确确实实的威胁,他们需要考虑添置一些防辐射效果更好的防护设备。   美国航天局还指出,宇宙射线增强对人造卫星也构成威胁,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破坏卫星的电路,导致卫星失灵。(新华网华盛顿9月29日电) http://www.chinanews.com/gj/gj-sjkj/news/2009/09-30/1895826.shtml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英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卫星捕捉到了一张伽马射线爆发早期的图片。这是迄今为止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爆炸强度最强,也最为明亮的一次爆炸。   据科学家称,和其他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斯威夫特卫星能够更快更准地定位到伽马射线大爆发,能够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后的231秒内探测到它的紫外线光谱,这是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最早阶段的光谱。斯威夫特卫星还能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开始数百秒内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以及亮度,并能探询到引起爆炸发生的原因以及其所属的银河系。   目前所认为的一些伽马射线大爆发是由那些快速旋转、高密度的星球陷入黑洞后倒塌而引发的爆炸所致。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的马丁表示:斯威夫特卫星所能观测到的波长范围以及卫星不受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反映的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爆炸最早期就能很快搜集到紫外线光谱。”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的保尔教授称:“通过观察伽马射线的早期爆炸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计算出爆炸的光度和距离,还能找出其所属银河系的相关特性以及爆炸对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有关数据资料将更加丰富。”   据悉,早在2004年斯威夫特卫星就已经开始对伽马射线大爆发进行综合研究。运用获得的紫外线光谱,斯威夫特研究小组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所属银河系的化学环境做更深入的了解。保尔表示:“新光谱不仅能让我们清楚伽马射线爆炸的距离,还向我们揭示了氢原子电子云(hydrogen clouds)的密度。对这些遥远的银河系了解越多,越能帮我们了解在宇宙早期他们是如何形成的。”(来源:腾讯科技) var ids; var idstext; TDs=document.all.table1.all.tags("TD") for (var i = 0; i TDs.length; i++) { obj=TDs ; idstext=obj.innerHTML; //alert(idstext); idstext1=idstext.substring(0,50); //alert(idstext1); idstext2=idstext.substr(50); //alert(idstext2); a=idstext2.indexOf(" "); b=54+a; idstext3=idstext.substring(0,b); //alert(idstext3); idstext4=idstext.substr(b); //alert(idstext4); idstext5=" "; idstext6=idstext3+idstext5+idstext4; testtest.innerHTML=idstext6; //al").length); } (0,b); //alert(idstext3); idstext4=idstext.substr(b); //alert(idstext4); idstext5=" "; idstext6=idstext3+idstext5+idstext4; testtest.innerHTML=idstext6; //alert(table1.getElementsByTagName("P").length); } src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src1"); dst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dst1"); tmp=src_ad.innerHTML; src_ad.innerHTML=""; dst_ad.innerHTML=tmp; var _PAGE_COUNT= 1; var _PAGE_INDEX= 0; var _PAGE_NAME="t20090306_363307"; var _PAGE_EXT="shtml";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英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卫星捕捉到了一张伽马射线爆发早期的图片。这是迄今为止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爆炸强度最强,也最为明亮的一次爆炸。   据科学家称,和其他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斯威夫特卫星能够更快更准地定位到伽马射线大爆发,能够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后的231秒内探测到它的紫外线光谱,这是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最早阶段的光谱。斯威夫特卫星还能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开始数百秒内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以及亮度,并能探询到引起爆炸发生的原因以及其所属的银河系。   目前所认为的一些伽马射线大爆发是由那些快速旋转、高密度的星球陷入黑洞后倒塌而引发的爆炸所致。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的马丁表示:斯威夫特卫星所能观测到的波长范围以及卫星不受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反映的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爆炸最早期就能很快搜集到紫外线光谱。”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的保尔教授称:“通过观察伽马射线的早期爆炸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计算出爆炸的光度和距离,还能找出其所属银河系的相关特性以及爆炸对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有关数据资料将更加丰富。”   据悉,早在2004年斯威夫特卫星就已经开始对伽马射线大爆发进行综合研究。运用获得的紫外线光谱,斯威夫特研究小组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所属银河系的化学环境做更深入的了解。保尔表示:“新光谱不仅能让我们清楚伽马射线爆炸的距离,还向我们揭示了氢原子电子云(hydrogen clouds)的密度。对这些遥远的银河系了解越多,越能帮我们了解在宇宙早期他们是如何形成的。”(来源:腾讯科技) var ids; var idstext; TDs=document.all.table1.all.tags("TD") for (var i = 0; i TDs.length; i++) { obj=TDs ; idstext=obj.innerHTML; //alert(idstext); idstext1=idstext.substring(0,50); //alert(idstext1); idstext2=idstext.substr(50); //alert(idstext2); a=idstext2.indexOf(" "); b=54+a; idstext3=idstext.substring(0,b); //alert(idstext3); idstext4=idstext.substr(b); //alert(idstext4); idstext5=" "; idstext6=idstext3+idstext5+idstext4; testtest.innerHTML=idstext6; //alert(table1.getElementsByTagName("P").length); } var ids; var idstext; TDs=document.all.table1.all.tags("TD") for (var i = 0; i TDs.length; i++) { obj=TDs ; idstext=obj.innerHTML; //alert(idstext); idstext1=idstext.substring(0,50); //alert(idstext1); idstext2=idstext.substr(50); //alert(idstext2); a=idstext2.indexOf(" "); b=54+a; idstext3=idstext.substring(0,b); //alert(idstext3); idstext4=idstext.substr(b); //alert(idstext4); idstext5=" "; idstext6=idstext3+idstext5+idstext4; testtest.innerHTML=idstext6; //alert(table1.getElementsByTagName("P").length); } src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src1"); dst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dst1"); tmp=src_ad.innerHTML; src_ad.innerHTML=""; dst_ad.innerHTML=tmp; var _PAGE_COUNT= 1; var _PAGE_INDEX= 0; var _PAGE_NAME="t20090306_363307"; var _PAGE_EXT="shtml"; 共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转到第页 科学家捕捉到迄今宇宙最强伽马射线爆发 http://www.edu.cn 2009-03-06  南风 科学家捕捉到迄今宇宙最强伽马射线爆发 http://www.edu.cn 2009-03-06  南风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英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卫星捕捉到了一张伽马射线爆发早期的图片。这是迄今为止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爆炸强度最强,也最为明亮的一次爆炸。   据科学家称,和其他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斯威夫特卫星能够更快更准地定位到伽马射线大爆发,能够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后的231秒内探测到它的紫外线光谱,这是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最早阶段的光谱。斯威夫特卫星还能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开始数百秒内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以及亮度,并能探询到引起爆炸发生的原因以及其所属的银河系。   目前所认为的一些伽马射线大爆发是由那些快速旋转、高密度的星球陷入黑洞后倒塌而引发的爆炸所致。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的马丁表示:斯威夫特卫星所能观测到的波长范围以及卫星不受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反映的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爆炸最早期就能很快搜集到紫外线光谱。”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的保尔教授称:“通过观察伽马射线的早期爆炸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计算出爆炸的光度和距离,还能找出其所属银河系的相关特性以及爆炸对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有关数据资料将更加丰富。”   据悉,早在2004年斯威夫特卫星就已经开始对伽马射线大爆发进行综合研究。运用获得的紫外线光谱,斯威夫特研究小组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所属银河系的化学环境做更深入的了解。保尔表示:“新光谱不仅能让我们清楚伽马射线爆炸的距离,还向我们揭示了氢原子电子云(hydrogen clouds)的密度。对这些遥远的银河系了解越多,越能帮我们了解在宇宙早期他们是如何形成的。”(来源:腾讯科技) http://www.edu.cn/yu_zhou_da_guan_1131/20090306/t20090306_363307.shtml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9/03/05/003916228.shtml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英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卫星捕捉到了一张伽马射线爆发早期的图片。这是迄今为止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爆炸强度最强,也最为明亮的一次爆炸。   据科学家称,和其他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斯威夫特卫星能够更快更准地定位到伽马射线大爆发,能够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后的231秒内探测到它的紫外线光谱,这是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最早阶段的光谱。斯威夫特卫星还能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开始数百秒内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以及亮度,并能探询到引起爆炸发生的原因以及其所属的银河系。   目前所认为的一些伽马射线大爆发是由那些快速旋转、高密度的星球陷入黑洞后倒塌而引发的爆炸所致。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的马丁表示:斯威夫特卫星所能观测到的波长范围以及卫星不受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反映的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爆炸最早期就能很快搜集到紫外线光谱。”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的保尔教授称:“通过观察伽马射线的早期爆炸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计算出爆炸的光度和距离,还能找出其所属银河系的相关特性以及爆炸对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有关数据资料将更加丰富。”   据悉,早在2004年斯威夫特卫星就已经开始对伽马射线大爆发进行综合研究。运用获得的紫外线光谱,斯威夫特研究小组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所属银河系的化学环境做更深入的了解。保尔表示:“新光谱不仅能让我们清楚伽马射线爆炸的距离,还向我们揭示了氢原子电子云(hydrogen clouds)的密度。对这些遥远的银河系了解越多,越能帮我们了解在宇宙早期他们是如何形成的。”(来源:腾讯科技) 虞震东 男,1938年7月生,江苏金坛人。高级工程师。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62年开始研究宇宙线对人类的影响问题。1963年写出论文“宇宙线是影响人类文明的一个因素”。1985年在国际学术界率先提出了“宇宙线环境”概念。专著《宇宙线环境研究》为国际学术界开创了宇宙线环境学这一科学新领域。在人类科学史上首先发现了流行性感冒大流行的第一个根源(见论文“用宇宙线环境信息预报流感流行”,载《第19届国际宇宙线会议论文集·第5卷》,525-528页,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1985年出版;中文《自然杂志》1985年第10期,740——742页)。在人类科学史上首先发现了7级以上大地震的第一个根源在人类科学史上首先发现了大洪水的第一个根源(见论文“大地震、新星和长江洪量洪水”,载《第19届国际宇宙线会议论文集·第5卷》,529-532页,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1985年出版),首先找到了中国8级大地震的根源(见论文“中国8级大地震的根源“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9年刊》第250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在人类科学史上首先发现了大洪水的第一个根源(见论文“新星和长江大洪量洪水”,载《大自然探索》1997年第1期,55-60页及论文“新星爆发是长江大洪水的一个重要根源”,载《自然杂志》1997年第6期,349-352页)。根据这些科学发现,他成功地预报了:(1)1984年世界上的流感流行(见1985年的上述论文);(2)1988年我国的大范围干旱、我国的7.5级大地震和世界上的流感流行(见论文“用超星预报中国四旱涝灾害、大地震和世界上流感流行的证实”,载《自然杂志》1989年第7期,529—533);(3)1996年的长江大洪水(见论文“用Eta Carinae星的信息预报长江大洪水”,载《大自然探索》1997年第3期,61-65页)。虽然已经退休且没有任何科研经费,现仍致力于研究宇宙线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