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临江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临江仙·夜观风声起》和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热度 2 lixia1962 2012-4-1 08:02
《临江仙·夜观风声起》 半夜风惊身辗转, 是醒是醉何知。 此时谁与共幽思? 我身依旧在, 只是觉来迟。 共枕人鼻声撼帐, 半熟半陌如斯。 月昏枝动不停息, 此情非永有, 忽觉眼前湿。 黎夏 2012年3月31日作于广州 ⊙●⊙○○●●, ⊙○⊙●○△(韵)。 ⊙○⊙●●○△(韵), ⊙○○●●, ⊙●●○△(韵)。 ⊙●⊙○○●●, ⊙○⊙●○△(韵)。 ⊙○⊙●●○△(韵)。 ⊙○○●●, ⊙●●○△(韵)。 苏轼原词:《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353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临江仙 《春日寄友人》
热度 10 dmi2007 2012-3-1 03:15
临江仙 《春日寄友人》
自去岁末圣诞节开博以来,短短两月有余,在这里幸识不少博主,因为学诗学摄之故,尤以诗友和色友居多。 区区乃闲云野鹤,惟望寻一方乐土,觅两个诤友,得三分籍慰。深感各位厚意,交流欢畅,所获良多。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俺说人皆可为吾师。 虽然未曾谋面,但俺已视各位为老友,并且十分珍惜这隔空君子之交。 寒冬渐远,春日已临。因感怀填临江仙一首,寄送各位朋友、各位老师。词虽不好,诚心可鉴。 古人以梅兰竹菊喻君子。俺这里难觅梅竹菊,好在家里养了兰花,撷几朵上好的花枝,一并送予诸君。 临江仙 《春日寄友人》 雪冷霜寒长夜止,天开斜射初阳。 云轻水暖醒三江。孟春风过处,丝柳画鹅黄。 野鹤栖遑沧海外,痴心相与柔肠。 空留故事在榆桑。小令吟厚谊,临幕写几行。 注释: 栖遑— 忙碌不安,到处奔波 。 榆桑—榆枌和桑梓 皆指 故乡。俺这么组合不知是否得当? 小令—临江仙为双调小令 。 修改稿(2012年3月20日): 雪冷霜寒长夜止,天开斜射初阳。 云轻水暖沐三江。但闻风过处,丝柳画鹅黄。 野鹤飞栖沧海外,何忧前路茫茫。 却思日月在榆桑。陈年多少事,千绪化柔肠。
个人分类: 诗词|5275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临江仙·依宋陈简斋韵遣怀
热度 11 bianyi1 2012-2-29 11:13
临江仙·依宋陈简斋韵遣怀 犹记当时初邂逅,莺歌燕语盈盈。 鱼书频寄诉衷情。 相思何缱绻,陶醉忘阴晴。 谁料朝云飞亦散,转身歧路飘萍。 悲欢离聚总无凭。 枯翻肠断曲,吟咽到天明。
2728 次阅读|30 个评论
过江龙
热度 1 lixia1962 2011-10-19 21:31
谭章智千呼万唤终登场了,后生实在可畏。已经说过,谭章智可能是我们这里文学修养最高的,只不过他把东西藏起来,不识其真名目。昨天一激将,像去年一样,他出来了。 下面是我与谭章智今天的对诗(词)。我已经说过了,不管大家如何吹捧,我都不应该飘飘然,只能感到惭愧。但年纪大了,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不为其它,只为一时高兴,练练老刀,看看能否砍菜。 谭章智原词: 《临江仙》 教师节前开夜宴,少长齐聚金宫。 牡丹房里话从容。几多经验事,笑传池中龙。 腹满盘空同尽兴,共看明月清风。 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不若恩情浓。 我不懂什么临江仙,过江龙之类的(且命名我的诗为过江龙吧。这里不是真对谭章智这个词牌,因为我不懂临江仙这个词牌。只能用我的杂诗对他的真词)。 《过江龙》 远看有影近无踪,万紫千红在花中。 横空飞出过江龙,平地生出山重重。 寒梅傲雪有几多,为伊飘香只一朵。 一声震醒千年狮,一睡错过凌云渡。 看似有情却无情,说是有恩亦无恩。 风风雨雨共同舟,日日夜夜独自吟。 ——黎夏与谭章智对诗(词)于2011年9月10日中秋节
2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偶品三国
gyx2650 2011-6-29 11:01
2011-04-27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近闲暇之余翻阅易老师的《品三国》,感触颇深,惟二字挥之不去 —— 人性! 纵使已过近两千年,时代变迁,社会更替,苍海桑田。然纵观上下五千年,人性二字又变了几许? 一部三国演义,战争谋略,皆在于人性之间的相互斗争。往往能看透人性,善用人性者,皆是能人。所谓战略,其实就在于谋人。一场战争的输赢,帝王之位的接替,君臣之间的肝胆相照或反目成仇,不都是人性的演义吗?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三国这般乱世中,注定要涌现大批英雄。三国里留下名号的人物多多少少都可以沾上 “ 英雄 ” 二字。三国领军人物,孟德、玄德、仲谋皆是人上人,能撑能起三分天下的英雄。他们的成功有其共性: 知人善用 !!说白了,就是 人性的合理利用 。 天生我才必有用!虽有天才庸才之分,但领导者的成功关键在于能 将庸才变成有用之才,使天才尽其所能且绝无异心 。这一点上,玄德最为上。孟德虽能善用,却因其多疑,更多因其朝中环境及政治野心, “ 失 ” (多是被斩)了一批人才。 其实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范蠡、韩信这是历史给出的最好例子。 君有君的立场,臣应该也要有臣的觉悟。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唉,说不尽的世事,道不尽的人情!历史即是人性的一面镜子。常思及自己,该做何人?而自己的人性又是怎样? 曹孟德是 “ 奸雄 ” ,所背骂名根深蒂固,常人提起,莫不愤愤然。这一点让易老师颇为不爽,在该书中他下重笔墨,品点孟德,很有为其打抱不平。其实正如易老师所说,并非他认为孟德是个大好人,只因大家给他的评价确实是不公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善恶之分,忠奸之别,成败之说,即便是 “ 盖棺 ” 亦不能 “ 定论 ” 。后人评说,往往只为表达个人理想。曹孟德的 “ 奸 ” 多在于后世帝王为批 “ 逆臣 ” 找的素材。而扬刘抑曹的关键在于玄德姓 “ 刘 ” ,正合帝王的宗室理念。 虽说 “ 是非成败转头空 ” ,但每件事都可以有合理的解释,事实上, “ 是非成败 ” 在历史的轨道上是不断重演。太阳底下无新事,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故曰: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读史以明鉴,亦可明智。做为后人,前史是先人留下的财富,我们是否能从中感悟些人生的哲理、人性的美丑? 又想起一点,虽历史已成往事,后人不论如何考证,终是无法再现原貌。史书、演义、传说,总会带上所记所述之人的主观意识,终是逃不过 “ 自圆其说 ” 。 推此及科学实验,莫不如此?所谓文献、专著、权威,其最多的也是所著之人的主观想法。科学,其原貌又在哪里? 只能说,正如历史,虽无法还原,但其规律常在。为使自己最近地接触科学的原貌,切记:反复推敲前人所言,尽我所能翔实记述实验当时的现象,总结分析,常思其规律,举一而反三(因万物皆联系)。 杂想,不成文章。通篇下来,文白结合,思路混乱。
个人分类: 国粹|2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江仙  茶 (步韵)
热度 3 tangwei 2011-5-27 15:48
夏也当秋云淡淡,阳光漏照浮尘。几巡香气汲如唇,青花瓷小盏,茶曰绿杨春。 大抵人生能几味,回眸总是氤氲。无痴容易也无嗔,戒贪余一念,不忍舍醇真。
个人分类: 未必诗词|2497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风徐来
热度 2 satangell 2011-4-18 21:55
有施主说要捐个空调给庙里,老和尚一时拿不定主意。要了,似乎不合出家人的心境;不要,佛祖也没说不能吹空调啊。 这天做完早课,老和尚见到小和尚在院子里悠哉悠哉的拿着把折扇边摇边走,扇上有字有画。老和尚一时好奇,招手让小和尚近前,要过扇子翻来覆去看。字是杨慎的临江仙,画中之意是高山流水,着实不俗。 “哪里来的扇子?” “施主送的。” “哪个施主?” “一个女施主,就是长得像观音姐姐的那个。” “为啥送给你?” “天热,送个扇子纳凉呗,随喜。” 老和尚若有所思,又看了看扇子,问:“既是送你扇子,为何不见有题款说是送你的?” 小和尚斜了老和尚一眼,答:“‘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师父没听过?” 老和尚脸一觍,说:“为师当然知道,这是考你的悟性。” 小和尚哈哈一笑,道:“师父如果还没别的事情,那我走了。今年的荔枝蜜出来了,养蜂的施主说让我去尝尝呢。”说完,小和尚便从老和尚手里拿回折扇,边摇边出了庙门。 看着小和尚出了庙门,老和尚转身回房辞了施主要捐的空调,又上街买了把蒲扇,边摇边回……
个人分类: 小道摸禅|26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宁静以致远——浅析《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dygnuist 2011-4-1 20:47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是明代文人杨慎所作 ,罗贯中将其录入《三国演义》后,更加广为流传。该词给人的感觉极为深沉、悲壮,意境清空高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和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千古英世伟业,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抗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和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既是对英雄伟业的印证,又是对它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在这凝固的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又何足挂齿!   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折射出来。
个人分类: 文学与诗词|2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江仙
wangfangnk 2010-3-9 05:46
隐隐妃山岚烟黛,春来仿佛曾经。林间黄雀唤清风。天穹蓝玉盖,霓裳惹轻尘。 最是天涯咫尺处,桃花落尽幽踪。何时有情似无情。悠悠思不老,寂寂瑶阶深。
个人分类: 古典诗词|254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临江仙 日记
malidan 2010-1-8 21:21
临江仙 日记 湘、凤二兄一唱一和的,鸭头兄也不时曲颈唱天歌。看的心痒痒,姥姥就喜欢凑个热闹。忙完就照着词谱跟着二兄的韵邯郸学步了。小老百姓过日子嘛,身心健康第一。还请众诗师帮斧正为妙,谢谢! 周未快乐! 窗雨静滴方晓醒,孩儿小鸟歌欣。恩亲慈爱话殷殷。轻盈赶路处,脚踏日征尘。 雏燕归来忙作业,厨房五味馨均。茶余饭后又黄昏。公园康乐去,劳累付闲云。 湘、凤二兄原玉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5129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157
个人分类: 涂鸦诗|4728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临江仙 无题
tangwei 2009-11-20 17:25
原是风华春树上,忽而不见英英。清池雁过似留声,无风波浅底,水色自明明。 一笔难书成个字,时时叹得心惊。新晴天气却无晴。黄昏猜未至,先睡到三更 。
个人分类: 未必诗词|282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临江仙 禅
tangwei 2009-4-29 15:45
临江仙*禅 和白落梅 对面莲台吹不动,留心一语成空。 禅音佛意可相同?人间多少事,经过便从容。 竹叶枝枝重叠翠,万千个字于风。 榴花赴水亦匆匆,焉知非自在,此向是为东。
个人分类: 未必诗词|3472 次阅读|7 个评论
临江仙
mikletonsen 2009-4-24 11:19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 东坡:地名,现黄州城南 长恨此身非我有:自己的身体不归自己所有,即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源自道家对人生的看法。《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汝何德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营营:《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来往不绝之意,引申为功名利禄奔走劳神。 写作背景: 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第三年。某夜,苏夜饮大醉。门童入睡,不得门而入,遂拄杖听长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其他词牌 一组
tangwei 2009-2-27 10:52
虞美人 夏日的无题(2013.7) 难能晴好天如水,云若鱼千尾。 昨儿昏睡到今晨,且倚窗前做个发呆人。 神仙难算将来事,应付平常日。 心沙不意流成滩,或许滩头对岸是南山。 采桑子 随感 西风最恼黄花瘦,问那轻舟,问那轻舟,云过山边小渡头。 欲吟明月清霜里,再上高楼。再上高楼,拾得天涯一片秋。 华清引 似水流年 秋风瑟瑟水苍苍,小棹还乡。万千心绪难定,云回路更长。 稻粱不够做文章,鬓边颜色如霜。远山寒草末,多半已枯黄。 南歌子 陈墨洇行泪,秋风断弱枝。明晨怕是起身迟。帘外虫声断续几更时。 麽是分飞季,相逢难有期。剪裁往事与人知,试问新词哪阙最相思。 临江仙 近中秋 秋叶枯黄有几,秋风顾影连翩。秋云闲卷叠于天。秋词成半阙,秋意上瑶弦。欲唱离歌又问,何能千里缠绵。不思秋月那时圆,平生难了事,赊梦写余篇。 相思引 七夕 一片轻云慢过天,醉心凝望了时间,星光乱坠,何见鹊桥仙? 欲写当年无笔墨,相思可算渺如烟,琴音线线,惊动柳窗前。 减字木兰花 蒲公英 窗前我影,无意流连诗未醒.柳坠丝长,欲雨天低路更茫. 如何一诺,人道轻言皆是错.不敢萦怀,难借东风再次来. 蝶恋花 细柳萌青烟许许,来去东风,袅袅丝丝处。 一径桃花何计数,无言执手芳菲路。 是地闲情天赐予。争奈年光,春怎常留住? 小蝶问人人未语,依依隐向黄昏去。
个人分类: 未必诗词|370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