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民统治的两个前提
热度 1 fqng1008 2011-8-30 19:39
最近,读耶鲁大学Sterlin政治学资深教授罗伯特·A·达尔(1915-)的《民主及其批评者》(他的其他代表作品有《谁统治?》、《革命之后》、《民主理论前言》、《多头政体》、《多元主义民放的困境》等),作为我这样一个政治学的外行读如此高深的理论著作,确实非常费力。而且,据说本书的翻译比较糟糕,有一些可能连译者都没有弄懂的句子(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但是,好在我比较善于断章取义,列出这样一个题目来写读书体会,就说明了我的读书特点。 所谓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到的那样,“在民主城邦中,......人民(denmos)是主权;而另一方面,在寡头政体中,少数人(寡头)占有了这一位置。”所谓人民是主权,我的理解是,即每一个人都具有统治自我的权力。过去,我们常常看到各种挂着羊头卖“专制”狗肉的“民主”,那种与民主风马牛不相及的多数人被少数人代表了的“民主”。在这里,我把对该书的体会挂一漏万地写下来,请政治学老师批评教正。 据介绍,本书旨在着手解释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不但从广阔的历史时段描述了民主发展的历史,而且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分析了民主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明确提出并阐释了程序民主、多头政体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加之鞭辟入里的科学论证,条分缕析的框架构建使作者该书如行云流水,清新可人。本书虽脱胎于耶鲁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上课用的教材,但一问世却得到学界的如潮好评,不但奠定了作者在民主理论研究方面的首席地位,同时也使这本书成为达尔民主理论的扛鼎之作。在为《民主及其批评者》一书所写的评论中,派伊这样写道:“当达尔谈起民主时,每一个都应洗耳恭听。” 一、内在的平等 1. 强势的平等原则 达尔在“政治平等的逻辑”里指出:“在一个团体中,成员们相信,他们都有平等的资格参与团体的决策,那么他们经由某种民主过程进行统治的机会相对来说就比较高。”同时,“成员们相信,没有那一单个成员以及少数成员如此确信无疑地更有资格进行统治,以至于应该允许这个成员或少数成员统治整个联合体。相反,他们相信联合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足够的资格,并基于平等的地位与他人共同参与统治联合体的过程。”他举例说,冰岛于930年创立欧洲独一无二的准民主立宪体制时,“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们对希腊民主、罗马共和主义或者任何形式意义上的政治理论或哲学一无所知。他们知道或者相信的是,在参与政府的资格方面,他们从本质意义是平等的。”他还提到颠覆君主制和创立共和制的17世纪英国的清教徒们,平等派查理得·奥弗顿在1646年写的一个小册子中要“所有的箭头指向所有的暴君”,“......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他的天赋权利和特权,甚至所有人都是经由上帝而天生使他自由,......每个人在其自身的周期和指南中都生来是国王、教士、预言家,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之分享,除非通过他权利的代理、问题和自由的同意。”因此,特权应该由所有具有平等特权的人组成,而且平等派强烈地突出平等的需要,正如John Lilbume在1646年指出的,没有人有资格“在不经同意的情况下,支配、统治或主宰世界上的任何一类人”。 2.没有人在内在意义上比他人更为优越 达尔在本书中重申洛克(另一个民主理论家)的观点:既然所有人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那么没有人具有天然的资格使他人受制于他的(当然包括她的)意志或权威。他也引用了边沁的格言:“每个人只能算作一个,没有人超过一个。”说真话,没有看到这些论述以前,我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应该平等,但远没有平等派如此深刻的认识。我想,在这样的平等理论里,在这样理念的支配下,任何的个人崇拜都没有丝毫的栖息之地。我进一步想到,经历那样漫长的等级社会的熏陶,在那种以少数人的特权支配多数人基本权利的传统里,在那样没有经历平等理念启蒙的国家,突然有人别出心裁换上一个“民主共和国”的招牌,大家都信以为真,是多么的滑稽而可笑! 二、个人自主 1. 常人普遍都有资格统治自我 达尔在“第七章个人自主”开头就宣称:“常人普遍都有资格统治自我,只有基于这一假设,民主——人民的统治——才能得到证明。”当然,他认为儿童是例外的,因为儿童没有资格统治自我,儿童应该由更有资格的其他人来统治。我想,为什么西方对于儿童具有特别保护的法律,就是因为儿童缺乏自我统治的能力。这和我们民族的溺爱又完全不同,也与我们基于等级社会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期许大相径庭,它是基于“人人平等”理念下对于儿童缺乏自我统治能力的一种保护性措施或制度、法律。在这里,我们引进“公民社会”和“等级社会”的概念以便说明“常人普遍都有资格统治自我”的理念。我的理解是:具有独立人格(或称之为有资格统治自我)的人集合为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除外儿童的),具有统治或服从人格的人组成等级社会。 2. 个人自主的假定 没有人更有可能比自己成为自身善或利益,抑或采取行动实现自身善或利益的更好的裁决者(法官),这个假设是民主信仰的基石,也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石。“基于这一假设,就没有其他人比你更有资格对结果是否符合你的利益做出判断了——包括决策实施前的预期结果和决策后的现实结果。但你可以选择在各种手段的择取中遴选出最合意的手段,你会判断有些手段比你择取的手段更符合条件限制。”于是,个人自主的假设是:在缺少具有说服力的相反的显示之时,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他或她自身的善或利益的最佳裁决者。这一假定的实际功效就是要否定家长制的权威在成年人或集体决策中的合法性,尽管家长制在民主社会中仍然存在,例如主奴关系等等。当然,对于成年人而言,家长制权威在个人决策方面只在少数特例如严重的精神病、老年痴呆、大脑损害等等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常的。 我想,只有个人自主才能与集体决策互为因果(当然也必须不断克服个人自主对他人的不利因素),而与家长制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尽管家长制有时候也成为个人自主的补充。我还想到,如果我们不能虚心学习人类对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总结,而一味地通过愚民政策来到达所谓的“和谐”,那可能真正是南辕北辙,往往只能事与愿违! 附:《民主及其批评者》目录 中译本导言   致辞   导 论   第一编 现代民主的根源    第一章 第一次转型:转向民主城邦    第二章 朝向第二次转型:共和主义、代表制以及平等的逻辑   第二编 反对派批评者    第三章 无政府主义    第四章 护卫者统治    第五章 对护卫者统治的批评   第三编 民主程序的理论    第六章 证明:平等内在价值的理念    第七章 个人自主    第八章 民主过程理论    第九章 包容性的问题   第四编 民主过程理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十章 多数规则和民主过程    第十一章 存在更好的替代性方案吗?    第十二章 过程与实质    第十三章 过程对过程    第十四章 人民何时有权利资格参与民主过程呢?   第五编 民主的局限性与可能性    第十五章 第二次民主化浪潮:人城市国家到民族国家    第十六章 民主、多头政体与参与    第十七章 多头政体如何在某些国家发展起来,而不是在其他国家    第十八章 多头政体为什么在某些国家发展起来,而不是在其他国家    第十九章 少数统治不可避免吗?    第二十章 多元主义、多头政体的共同善    第二十一章 作为过程与实质的共同善   第六编 朝向第三次转型    第二十二章 明天的民主    第二十三章 发达民主国家的蓝图   附 录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6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餐西吃”和25美元
热度 42 weijia2009 2011-8-21 09:30
“中餐西吃”和25美元 贾伟 有一次国内有家单位请一位德国人吃饭,找了家上等的中餐厅,众星捧月地围着老外坐了下来,点好菜后,不一会服务员就开始上菜了。按照惯例,服务员把菜碟放到玻璃转盘上转到客人面前由他第一个品尝。让大伙儿诧异的是这个老外没有去夹菜,而是一欠身把整个盘子端到面前,把餐巾往胸口一别,腰板儿一挺,刀叉飞舞地一个人开吃了。很快第二盘菜又由服务员摆上桌,转到客人的面前,老外赶紧用刀叉刮掉第一个盘子里的剩菜塞进嘴里,一欠身把第二盘菜端到自己的面前,又刀叉飞舞地吃上了。在坐的七名中国同事目瞪口呆,除了咽着口水看外国朋友吃独食以外大家不知该说点啥。直到那个老外又欠身去拿刚端上来的第三盘菜时,同志们中有个聪明的站起来跑到后面,吩咐服务员把点好的菜减掉几个,剩下的每盘菜分八份上。如此“中餐西吃”地调整好后,大家面前终于能见到菜肴了,而那位可怜的德国客人也终于可以擦一把汗,感觉这顿中餐吃下来还是可以把命保住的。 对于那个德国人来说,吃饭就得这么一道一道、整盘整盘地吃。我们一旦明白了他的思维方式就容易交流和作出调整。反过来,一个从来没吃过或没见过吃西餐的人也许会将那个德国人吃中餐的方式评价成粗俗、不讲礼仪,或者把那个德国人理解成对中餐有着一种狂热 - 所以才会吃起来酣畅淋漓、忘乎所以。类似的评论足可以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老实说我们经常能看到硬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分析别人言行的宏论!科学网上类似的宏论尤其多。 美国高校的社会捐助很普遍,每个校长和院长都要化不低于20%的工作时间为单位募捐和融资,大学内的几乎每个学院都管理着一笔比较庞大的捐助基金,具体数目不对外公开,但每笔钱的用途很清楚 - 至少对提供基金者来说。最近在我们院Stone Building的一楼新挂出了个牌子,上面列了几十个基金会的名字。作为本院faculty,我接触过其中的很多人。但我认识到的一个令我惊讶的事实是这些捐款人其实大多不是富裕家庭,而是很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中有不少只是捐几万元、几千元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学院几千万美元的基金就是来自于这些普通百姓节衣缩食地为学校开出的一张张数额不大的支票,这里体现的是百姓对教育的认同和重视。 我们学院每年会收到来自于某个校友的一张25美元的支票,额度不大,但每年都按时寄来,一直坚持了20年。按照规定,这个校友就成了我们学院基金会的“金卡”会员。两年前我们院长特别邀请她参加了一个基金设立的仪式,并跟她单独共进午餐。前两天她突然给院长办公室打了个电话,说一直以来由于生活拮据没能多资助一些钱给学院,现在她父亲过世,让她继承了四百万元的遗产,她决定将这笔钱捐给学院。但她需要我们院长答应她一个条件 - 要匿名捐助,因为据她对圣经的理解她必须这么做。 看到那些家境不算很好的人家给学校捐款,要是在过去,我会认为这必定是来自于一种无比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境界;而在今天,在近距离接触了这些人以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他们这些行为根植于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价值观:这点钱是我们能够出的,我们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们都需要教育。就这么简单、朴实!
12149 次阅读|71 个评论
理念决定成就
热度 1 qingsongcas 2011-7-14 10:54
一个人,如果老在一个地方呆着,封闭、保守、严格,且不论对于性格的影响,那么慢慢地就会思想僵化,落后,所以交流、学习是必须的,而在一个虚拟的群体里面,或者拥有一个很好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头,还是很有必要的。 从我自身经验讲,我采取的是 1、通过google reader 订阅本行业相关杂志、文献和科学网、小木虫及其它高影响力杂志。 2、关注cnbeta,科学网,环球科学,美国物理学组织网等的科技博文进展之类 3、关注TED,这个是新发现的,似乎是个很好的东西, http://www.tedtochina.com/ 关注ing 一个人做事情的力量是小的,但是物以类聚,找到同群体的人就可以很好地做事情了。很多时候我们属于的不是一个群体,而是多个群体,而合作,往往不需要我们有太多的共同点,只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个人分类: 心得|121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理念的更新——写给即将毕业的博士们
热度 2 sunbaoxi 2011-7-6 16:29
瑞安航空公司( www.ryanair.com )提供廉价的航班服务。该公司的飞机全部为最新的波音737-800型,使乘客不由地多了一份安全感。飞机连续起降,一般停靠较小的机场。飞机上绝不提供免费的饮料和食品,哪怕是一杯白水。所有这些措施,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收益。通常情况下,你可以提前半个月预定到西班牙至巴黎、罗马和慕尼黑等欧洲主要大城市的往返机票。总价只有几十欧元。每一班飞机的上座率都非常高。相对而言,西班牙航空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至今公司还有很多以前麦道公司生产的老式飞机。一些型号较新的飞机,上座率也很低。有一次,我从马德里回瓦伦西亚,偌大的一架空客320飞机上,只有十几名乘客。一个公司要想赢利,要想在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经营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 一名青年科研人员博士毕业后来到一所普通大学工作,离开原来的导师,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这时候,你不必灰心丧气,更不必惶惶然不知如何是好。要面对现实,一切都没有那么糟糕。学校要求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只需一年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两年,你就会熟悉所有的教学内容,而你的教学工作,则基本上变成一项纯粹的体力劳动。除了教学的辛苦,大学里并没有安排其他的科研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优势,你可以自由选择你的研究课题。但是,我不赞成在故纸堆里搞科研,也不赞成钻牛角尖儿的科学研究。青年学者应该密切关注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要敢于跳出原来的研究领域和科研圈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向国际上最先进的科学家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 青年科研人员应该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一般来说,这将是你的第一桶金。一定要认真做好这一项目的科研工作。发表一定数目的文章是必须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让你千方百计地去凑文章的数目。通过该项目的研究,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把科研经费全部花在科研上,不必节省,更不要设法往自己腰包里装,在钱的问题上犯错误,是最愚蠢的。 另外,市教委和学校还有很多基金项目,应该积极地申报每一个项目。即便是几万元的项目,也不要轻易放过。 不要对你指导的研究生寄予太大的期望。如果你还年轻,就尽量自己做科研。招收研究生在精而不在多,宁缺毋滥。即便你毕业于一个有十几位师兄师弟的“大研究组”,也不要尝试自己作老板。对于优秀的研究生,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升学和就业上尽量给予帮助。 无论在哪里工作,永远不要放弃科学研究,永远不要放弃当初的理想。
个人分类: 教育随笔|4327 次阅读|2 个评论
集思广益 科学网大学如何办
readnet 2011-4-6 11:06
刘洋 科学网大学(筹)正式对世界开放! 已有 165 次阅读 2011-4-5 00:57 | 个人分类: 行业知识管理 | 系统分类: 博客新闻 | 关键词:科学网 大学 筹 正式 世界 开放 科学网大学(筹)正式对全世界开放! 目前一切处于草创筹备阶段,欢迎一切有志之士、各种智慧生命参与、探讨,校址: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groupfid=238 近期重点讨论的话题是科学网大学的学校名称、办学宗旨、定位、组织模式、校徽、校歌、校花、校草等等基础问题,欢迎参与! 也欢迎分享一切的幻想、理想、希望、建议、批评、嘲笑、谩骂~~ 许培扬 中国科学网大学研究动态与进展 已有 28 次阅读 2011-4-6 09:58 |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幼儿园 中国 英文 大学 科学网大学”能干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28783 • 中国“科学网大学”英文服务中心成立:免费修改英文学术论文摘要 • 中国科学网大学幼儿园分校近日将宣告成立 • 一个人的可罕,和一群人的“科学网大学” • 我为什么也凑科学网大学的热闹? • 科学网大学的办学思路 • 科学网大学(筹)正式对世界开放! • 中国“科学网大学”英文服务中心成立:免费修改英文学术论文摘要 • 中国科学网大学幼儿园分校近日将宣告成立 科学网大学(筹)正式对世界开放! • 大胆提议:科学网大学不设校长 • 科学网大学的技术实现与知识管理 • 办好科学网大学的必要条件与提议 【1】 吴超:建议科学网筹建一所虚拟大学,把博主们聘成兼职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 徐明昆 科学网大学的办学思路 已有 150 次阅读 2011-4-5 12:29 |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兰德公司 政府部门 事业单位 中国 博友们对科学网大学(以下简称科大)的热心感染了我,我想为科学网大学从愚人节玩笑变成一个实体提出一些 思路。 一。【 宗旨 】联合华人中优秀的教育专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是否包含技工没想好, 工厂的八级工有时比普通高职称还吃香),为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协助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科技, 教育方面的计划与工程。为推进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力争其科研和教育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二。为上级政府部门,科学,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建议。为高等和基础教育学校,为科研机构,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提供 建议和 咨询。建议应该是有偿的,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仅用于科大的业务运转。 美国的兰德公司,就是这样一个机构,运行是很有成效的。 三。 组织方式。科大由全体会员会议(简称“全会”),学术委员会组成。 全体会员约为数千人的规模,学术委员会约数十数百人的规模。学术委员会原则上由全会选举产生。 四。没有职称,只看真才实学不看身份。成员统称为老师,或者委员,或者会员。 五年或十年一聘。以确保其水平代表当时的先进性。 这些措施和两院都是不同的。 五。大学,指的是大的学问,而不仅仅是大学生的学校。科大应该包含完整的系列教育: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其实已经很难改变一个学生的素质,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 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六。科大应该是实体。包含各级学校和科研咨询机构。不仅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楼。 (类似的有民办的南洋教育集团,该集团类似我们说的科学网大学,但以营利为目的) 七。是否归属某个政府部门,没有想好。有三种选择: 1。类似中国科协,成为条条下一个事业单位,或科协下的事业单位。 2。类似南方科大,成为块块下的一个事业单位。 3。成为非政府部门,这种科技机构在国外很成功,兰德公司,美国的大学,都是私立的。 但在国内经费会成为严重障碍,比如民营大学有吉利大学等。科教培训公司也有,类似新东方。 八。科大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遵守互联网的相关法规。 这是我想了几天不成熟的想法,衷心希望博友和过客提出详尽的建议与意见。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学试卷 “标准答案”再次拷问我们的教育理念
热度 6 wangxh 2011-1-27 16:56
昨天新华网原引《扬子晚报》的文章《 老爸怒晒儿子小学试卷 “标准答案” 》 激起公愤。 我们先来看看试卷、儿子的答案及标准答案: 1. “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 zhangyx 儿子答的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师给了一个 × 。标准答案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2. 《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 zhangyx 儿子写的是:“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但后面又是一个好大的 × 。标准答案是:“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3. “请用一句话说明‘π’的含义。” zhangyx 儿子回答的是: π的含义是圆周率 。老师也是给了一个好大的 × 。标准答案是:“ π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 这是网上非常流行的图片,这道题也被不断演绎着、流行着。好像竟然有个“标准答案”说根据重力加速度不同,导出“两极”还是“赤道”,从而“推断”出是“棕熊”还是“白熊”,甚荒唐! 再提供两个身边的例子。爱人的上小学六年级的外甥女放假来了,昨天过小年在一起吃饭。吃饭前非闹着让我陪着玩电脑游戏不可,俺实在扛不住就说“出几个问题回答,如果回到上来就玩”。所以俺找了几个成语让其解释,结果答案正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她开始担心俺与其教师一样会很“教条”,所以先打好预防针,“我爸爸说了,只要意思对了就是正确,不必一字不差”,俺的回答当然是“当然喽”!小家伙儿的思维、逻辑和条例非常到位,而且知识面很广,明显表现出比当年女儿更有发展潜力。但是在学校的成绩总是不能名列前茅,能够得到中等已经算不错了。 于是想起了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俺同样要求女儿“意思正确即可”,但女儿“野心”较大,非追求“双百”不可——背课文、背成语等总是“一丝不苟、一字不差”。这样虽然“保住”年级第一的头衔,但思维肯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与束缚——后来生活、学习上时不时会暴露出这种教育理念带来的缺陷。 还有个例子更令人深思:内弟的孩子,很聪明,记忆力好。三四岁时,就认识了卡通书、电视动画片上的“小羊乖乖”的形象,甚至连火锅店面霓虹灯式的“羊头”都认识(其实这个羊头霓虹灯挺抽象的),可是当我们一起到了动物园,看到一群羊时,她竟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 看看,身边的多少“小事”在反映着我们教育理念的问题。各种莫名其妙的“标准答案”几乎成了我们教育的“全能方式”。由于引进西方的考试模式和继承中学的考核思路,我们的大学也在标准化,许多大学的教学与考试模式越来越像高中。出试卷时要经得起教务工作人员的审批,如果“不合格”是要重来的。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要有“采分点”,否则就不能通过。许多教师懒得与其理论、费力气,就按照“指示”执行,反正有人愿意“管这类闲事儿”,我们也乐得清闲——如此这般,我们能够教育出有思想的学生吗?我们在严格执行标准化的同时,束缚了一代代孩子的思想与个性,不用说科技创新难以实现,就是连培养最起码的健全人格的公民都难以想象。 前几天看了一篇网上很是流传的文章——《 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 》,其中一些话道出了我们高等教育的可怕现状,不妨摘录几句: “ 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 ” “ 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作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 ” “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 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 ” 200 年前德国的教育宣言指出: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有许多有识之士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未来,期盼着科学可以使中华民族腾飞与强盛。可是如果没有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愿能够实现吗?所以说, 中国科研的唯一出路在于正确的教育理念!
个人分类: 教之道|413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賀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1-1-25 10:27
五伦观念的新检讨 賀麟 推荐者按:此文发表在贺麟老先生《文化与人生》一书中,系贺老先生 1940 年发表在《战国策》刊物上的文章。坊间但知贺老先生是黑格尔专家,许多人不知贺老先生一生服膺儒家。该书 1988 年再版,贺老先生在新版序言中,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谈台湾学者韦政通对于这篇文章的赞许。可见贺老先生对自己这篇旧文的看重。 无形中支配我们生活的重大力量有二:一为过去的传统的观念,一为现在的流行的或时髦的观念。一个人要想保持行为的独立与自主,不作传统观念的奴隶,不作流行观念的牺牲品,他必须具有批评的、反省的主导力量,能够对这些传统观念及流行观念,加以新检讨,新估价。同时如要把握住传统观念中的精华,而作民族文化的负荷者。理解流行观念的真义,而作时代精神的代表。也须能够对传统观念及流行观念加以重新检讨,重新估价。有许多人表面上好象很新,满口的新名词、新口号,时而要推翻这样,打倒那样,试考查其实际行为,有时反作传统观念的奴隶而不自觉。这就是因为他们对于传统的旧观念与流行的新观念皆未曾加以批评的考察,反省的检讨,重新的估价。结果,只看见他们在那里浮躁叫嚣,打不倒坏的旧观念,亦不能建立起来好的新观念,既不能保持旧有文化的精华,又不能认识新时代的真精神。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它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我们要从检讨这旧的传统观念里,去发现最新的近代精神。从旧的里面去发现新的,这就叫做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有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那种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竞奇斗异的新,只是一时的时髦,并不是真正的新。 我们要分析五伦观念的本质,寻出其本身具有的意义,而指出其本质上的优点与缺点。我们不采取历史考证的方法,恐怕失之琐而不得其要;我们也不用主观武断的办法,故意将五伦观念从纵的方面去解释,以便不费力气,便可加以推翻抹杀。 我们批评五伦观念时,第一乃是只根据其本质,加以批评,而不从表面或枝叶处立论。我们不说五伦观念是吃人的礼教。因为吃人的东西多着呢!自由平等等观念何尝不吃人?许多宗教上的信仰,政治上的主义或学说,何尝不吃人? 第二,我们不从实用的观点去批评五伦之说,不把中国之衰亡不进步归罪于五伦观念,因而反对之;亦不把民族的兴盛的发展,归功于五伦观念,因而赞成之。因为有用无用,为功为罪,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乃是一笔糊涂帐,算也算不清楚,纵然算得清楚,也无甚意义。 第三,不能谓实现五伦观念的方法不好,而谓五伦观念本身不好,不能谓实行五伦观念的许多礼节仪文须改变,而谓五伦观念本身须改变。这就是不能因噎废食,因末流之弊而废弃本源的意思。第四,不能以经济状况、生产方式的改变,作为推翻五伦说的根据。因为即使在产业革命、近代工业化的社会里,臣更忠,子更孝,妻更贞,理论上事实上都是很可能的。换言之,我并不是说,五伦观念不应该批评,我乃是说,要批评须从本质着手。表面的枝节的批评,实在搔不着痒处。既不能推翻五伦观念,又无补于五伦观念的修正与发挥。 从本质上加以考察,五伦观念实包含有下列四层要义。综贯这四层意义来看,便可对于五伦观念有个明晰的根本的了解,缺少其中任何一义,对于五伦的了解都不能算是完全。 (一)五伦是五个人伦或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意思。这就是说,中国的五伦观念特别注重人及人与人的关系。若用天人物三界来说,五伦说特别注重人,而不注重天(神)与物(自然),特别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而不十分注重人与神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神,产生宗教。注重物理的自然,产生科学。注重审美的自然,产生艺术,注重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产生道德。换言之,在种种价值中,五伦说特别注重道德价值,而不甚注重宗教、艺术、科学的价值。希腊精神注重自然,对物理的与审美的自然皆注重,故希腊是科学艺术的发祥地。希伯莱精神注重神,亦即注重宗教价值。中国的儒家注重人伦,形成偏重道德生活的礼教,故与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皆有不同之处。这样看来,如果我们要介绍西洋文化,要提倡科学精神与希伯莱精神,就须得反对这注重人伦道德的五伦观念了。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西洋 自文艺复兴以后,才有人或新人的发现。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内,人本主义盛行。足见他们也还是注重人及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又何必放弃自己传统的重人伦的观念呢。不过,西洋近代 “ 人 ” 的观念,乃是从大自然里去打个滚的 “ 人 ” (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乃是经过几百年严格的宗教陶冶的 “ 人 ” 。而中国的人伦的观念,亦何尝未受过老庄思想的自然化,佛家思想的宗教化。 所以以我们看来,我们仍不妨碍着注重人伦和道德价值的方向迈进,但不要忽略了宗教价值,科学价值,而偏重狭义的道德价值,不要忽略了天(神)与物(自然)而偏重狭义的人。认真依照着 “ 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中庸》)和 “ 欲修身不可以不格物 ” (《大学》)的教训,便可以充实发挥五伦说中注重人伦的一层意思了。 (二)五伦又是五常的意思。五伦观念认为人伦乃是常道,人与人之间这五种关系,乃是人生正常永久的关系(按:五常有两种意义,一指仁义札智信之五常德,一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五常伦,此处系取第二种意义)。换言之,以五伦观念为中心的札教,认为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人所不能逃避、不应逃避的关系,而且规定出种种道德信条教人积极去履践、去调整这种关系,使人 “ 彝伦攸叙 ” ,而不许人消极的无故规避。这就是说人不应规避政治的责任,放弃君臣一伦;不应脱离社会,不尽对朋友的义务;不应抛弃家庭,不尽父子、兄弟、夫妇应尽之道(自然,儒家也有其理论基础,加入性皆善,故与人发生关系,或保持正常永久的关系有益无害,人生的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脱离人与人的关系,就不能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等说法)。总而言之,五伦说反对人脱离家庭、社会、国家的生活,反对人出世。 “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 ,因为有离开社会国家而作孤立的隐遁的个 人的趋势,故孟子反对之。 “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 ,因为墨子有离开家庭的组织,而另外去用一种主义以组织下流社会的趋势,故孟子之反对墨子是站在维护家庭内的父子之伦的立场。此后儒家之反对佛教,程子主张 “ 当就迹上论 ” ,也就是反对佛教徒之脱离家庭、社会、国家的出世生活或行径。 本来人是社会的动物,斯宾诺莎也说过: “ 唯有人对于人最有益 ” ,这种注重社会团体生活,反对枯寂遁世的生活,注重家庭、朋友;君臣间的正常关系,反对伦常之外去别奉主义、别尊 “ 巨子 ” 的秘密团体组织的主张,亦是发展人性,稳定社会的健康思想,有其道德上政治上的必需,不可厚非。不过这种偏重五常伦的思想一经信条化、制度化,发生强制的作用,便损害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而且把这五常的关系看得太狭隘了,太僵死了,太机械了,不唯不能发挥道德政治方面的社会功能,而且大有损害于非人伦的超社会的种种文化价值。德国哲学家锐嘉特( H. Rickert )认科学、艺术、泛神教为非个人的( Impcrsonal )、反社会的( Asocial )文化价值。所以,我看不从减少五常伦说之权威性,偏狭性,而力求开明自由方面着手,而想根本推翻五常观念,不惟理论上有困难,而且事实上也会劳而无功。 (三)就实践五伦观念言,须以等差之爱为准。故五伦观念中实包含有等差之爱的意义在内。 “ 泛爱众而亲仁 ” , “ 亲亲,仁民,爱物 ” ,就是等差之爱的典型的解释。在德行方面,因为爱有差等,所以在礼仪方面就服有隆杀。从现在看来,爱有差等,乃是普通的心理事实,也就是很自然的正常的情绪。其实,用不着用道德的理论,礼教的权威。加以提倡。说人应履行等差之爱,无非是说,我们爱他人,要爱得近人情,让自己的爱的情绪顺着自然发泄罢了。所以儒家,特别是盂子,那样严重地提出等差之爱的教训以维系人伦间的关系,好象是小题大作,多此一举的样子。 不过,我们须知,等差之爱的意义,不在正面提倡之,而在反面地消极的反对并排斥那非等差之爱。非等差之爱,足以危害五伦之正常发展者,大约不外三途:一、兼爱,不分亲疏贵贱,一律平等相爱。二、专爱,专爱自己谓之自私,专爱女子谓之沉溺,专爱外物,谓之玩物丧志。三、躐等之爱,如不爱家人,而爱邻居,不爱邻居,而爱路人。又如以德报怨,也可算在躐等之爱的范围内。这三种非等差之爱,一有不近人情,二有浪漫无节制爱到发狂( Fanatic )的危险。所以儒家对人的态度大都很合理,很近人情,很平正,而不流于狂诞( Fanaticism )。此种狂诞的行径,凡持兼爱说者,特别是基督教中人,往往多有之。而等差之爱不单是有心理的基础,而且似乎也有恕道或絮矩之道作根据。持等差之爱说的人,也并不是不普爱众人,不过他注重在一个 “ 推 ” 字,要推己及人。所谓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 ” 。依此说,我们虽可以取 “ 老安少怀 ” 的普爱态度,但是须依次推去,不可躐等,也不可舍己耘人。 所以就五伦观念所包含的各种意义中,似乎以等差之爱的说法,最少弊病,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打倒孔家店相号召的新思想家,似乎也没有人攻击等差之爱的说法。 而且美国培黎( R.B.Perry )教授曾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来批评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的说法,似乎也很可以为等差之爱说张目。他说: “ 当你说一般人都是你的兄弟时,你大概不是先把一般人当作亲弟兄看待,而是先把你的亲弟兄当作一般人看待 ” 。这话把空口谈兼爱之不近人情和自欺欺人之处,说得最明白不过了。 话虽如此说,我仍愿对等差之爱的观念,提出两条重要的补充。第一就等差之爱之为自然的心理情绪言,实有三种不同的决定爱之等差的标准:一是以亲属关系为准之等差爱,此即儒家所提出以维系五伦的说法。一是以物为准之等差爱。外物之引诱力有大小,外物本身的价值亦有高下,而我们爱物的情绪也随之有差等。一是以知识或以精神的契合为准之等差爱。大凡一个人对于有深切了解的对象其爱深,对于仅有浮泛了解的对象其爱浅。又大 凡人与人之间相知愈深,精神上愈相契合,则其相爱必愈深,反之,则愈浅。 故后两种等差之爱亦是值得注意、不可忽略的事实,且亦有可以补充并校正单重视亲属关系的等差之爱的地方。若忽略了以物本身的价值及以精神的契合为准的等差爱,而偏重以亲属关系的等差爱,则未免失之狭隘,为宗法的观念所束缚,而不能领会真正的精神的爱。 第二条须得补充的地方,就是普爱说,或爱仇敌之说,若加以善意理解,确含深意,且有与合理的等差爱之说不相违背的地方。所谓普爱者,即视此仁爱之心如温煦的阳光,以仁心普爱一切,犹如日光之普照,春风之普被,春雨之普润,打破基于世间地位的小己的人我之别、亲疏之分。此种普爱,一方面可以扶助善人,鼓舞善人,一方面可以感化恶人与无形,普爱观念的最极端的表现,见于那稣 “ 无敌恶 ” 、 “ 爱仇敌 ” 的教训。盖如果你既然报感化恶人的襟怀,你又何必处于与恶相敌对的地位呢?你既与恶人站在你死我活的敌对地位,你如何能感化恶人呢?必定要超然处于小己的利害、世俗善恶计较之外,才可以感化恶人。能感化恶人才能转化恶人。因为有时有过失的人,一经转化忏悔,反而成为最善的善人。至于爱仇敌之教,完全不是从政治、军事或狭义的道德立场说的。 从军事、政治、道德立场言,须忠爱祖国,须报国难家仇,须与敌人作殊死战,自不待言。凡彼持爱仇敌之教的人,大都是站在宗教的精神修养的观点来说。因为最伟大的征服是精神的征服,而真正的最后的胜利(《易经》上叫做 “ 贞胜 ” )必是精神的胜利。惟有具有爱仇敌的襟怀的人方能取得精神的征服或贞胜。斯宾诺莎说: “ 心灵非武力所能征服,惟有仁爱与德量可以征服之 ” 。盖必须襟怀广大、度量宽宏的人,方能爱仇敌,方能赢得精神的 征服。所以普爱似乎不是可望一般人实行的道德命令,而是集义集德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大概先平实地从等差之爱着手,推广推充,有了老安少怀,己饥己弱,混除小已恩德的胸襟,就是普爱或至少距普爱的理想不远了。此处所谓普爱,比墨子所讲的兼爱深刻多了。墨子完全从外表的、理智计较的、实用主义的观点以讲兼爱,当然经不起孟子的驳斥了。而此处所讲的兼爱,与孟子的学说并不冲突,乃是善推其等差之爱的结果。孟子也说过, “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一方面要与敌人搏斗,征服敌国,消弭外患;一方面,敌人亦为自己生存的一要素,有其值得爱的地方,因为若无仇敌的攻错刺激,自己容易陷于偷懒,趋于灭亡,这种微妙的辩证的敌我的关系,实要睿智才可理会。而且人每每有爱他所恨的,恨他所爱的矛盾心理事实。大英雄每每能对他生平的大对头的死亡,洒同情之泪。真正的豪杰之士,他固然需要有价值的知己以共鸣,他同样地欢迎有价值的敌人以对垒。若无有价值的敌人以作战取胜攻之资,有时较之没有知己的同情了解尤为痛苦。而且在近代的民主社会中,若不养成爱敌人、尊重敌对方面的宽容之怀,则政党间的公开斗争,商业上的公平竞争,学术上的公开辩难,均有为偏狭的卑鄙的情绪和手段所支配,不能得互相攻错,相得益彰,相反相成之益。此点,约翰 · 穆勒在其《群己权界论》中有透彻的发挥。我因为许多人有意无意的执着狄意的等差之爱,既有失孟子善推之旨,更不能了解宗教精神上爱仇敌的意义,又不能了解近代社会中宽容的态度,故于此点发挥特别详细。 (四)五伦观念的最基本意义为三纲说,五伦观念的最高最后发展,也是三纲说。而且五伦观念在中国礼教中权威之大,影响之大,支配道德生活之普遍与深刻,亦以三纲说为最。三纲说实为五伦观念的核心,离开三纲而言五伦,则五伦说只是将人与人的关 系,方便分为五种,此说注重人生、社会和等差之爱的伦理学说,并无传统或正统礼教的权威性与束缚性。儒家本来是与诸子争鸣的一个学派,其进而被崇奉为独尊的中国人的传统礼教,我揣想,应起源于三纲说正式成立的时候。三纲的明文,初见于汉人的《春秋繁露》及《白虎通义》等书,足见三纲说在西汉的时候才成立。儒教正式成为中国的礼教也起源于西汉。而中国真正成为大一统的国家,也自西汉开始。西汉既然是有组织的伟大帝国,所以需要一个伟大的有组织的礼教,一个伟大的有组织的伦理系统以奠定基础,于是将五伦观念发挥为更严密更有力量的三纲说,及以三纲说为核心的礼教,这样,儒教便应运而生了(儒教之成为中国的礼教,实有其本身的理论上的优胜条件,汉武帝之崇儒术罢百家,只是儒教成为礼教的偶然机缘,而非根本原因)。三纲说在历史上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无怪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些想推翻儒教,打倒旧礼教的新思想家,都以三纲为攻击的主要对象。 据我们现在看来,站在自由解放的思想运动的立场去攻击三纲,说三纲如何束缚个性,阻碍进步,如何不合理,不合时代需要等等,都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要用哲学的观点,站在客观的文化思想史的立场,去说明三纲说发生的必然性及其真意义所在,就比较困难了。 兹试先分两层来说明五伦说进展为三纲说的逻辑的必然性。第一,由五伦的相对关系,进展为三纲的绝对的关系。由五伦的交互之爱、等差之爱,进展为三纲的绝对之爱、片面之爱。五伦的关系是自然的、社会的、相对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假如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夫不夫,则妇不妇。臣不臣,子不子之 “ 不 ” 字,包含 “ 应不 ” 与 “ 是不 ” 两层意思,假如,君不尽君道,则臣自然就会(是)不尽臣道,也应该不尽臣道(闻诛一夫纣矣,未闻拭君也)。父子、夫妻关系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只要社会上常有不君之君,不父之父,不夫之夫,则臣弑君,子不孝父,妇不尽妇道之事,事实上、理论上皆应可以发生。因为这些人伦关系,都是相对的、无常的,如此则人伦的关系,社会的基础,仍不稳定,变乱随时可能发生。故三纲说要补救相对关系的不安定,进而要求关系者一方绝对遵守其位分,实行单方面的爱,履行单方面的义务。所以三纲说的本质在于要求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夫不夫,妇不可以不妇。换言之,三纲说要求臣、子、妇尽单方面的忠、孝、贞的绝对义务,以免陷入相对的循环报复,给价还价的不稳定的关系之中。韩愈 “ 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 一句诗,虽然目的在表彰周文王 “ 三分天下有其二,仍臣服殷朝 ” 的忠,且受到程朱嘉赞推崇,就因为能道出这种片面的忠道。 第二,由五伦进展为三纲包含有由五常之伦进展为五常之德的过程。五常伦之说,要想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常久的关系。但是,人是有生死离合的,人的品行是很不齐的,事实上的常久关系是不易且个能维持的。故人与人之间只能维持理想上的常久关系。而五常之德就是维持理想上的常久关系。而五常之德就是维持理想上的常久关系的规范。不论对方的生死离合,不管对方的智愚贤不肖,我总是应绝对守我自己的位分,履行我自己的常德,尽我自己应尽的单方面的义务。不随环境而改变,不随对方为转移,以奠定维持人伦的基础,稳定社会的纲常。这就是三纲说所提出来的绝对的要求。可以说历史上许多忠臣孝子,苦心孤诣,悲壮义烈的行径,都是以三纲说为指导信念而产生出来的。 故自从三纲说兴起后,五常作为五常伦解之意渐渐被取消,作为五常德解之意渐次通行。所谓常德就是行为所止的极限,就是柏拉图的理念或范型。也就是康德所谓人应不顾一切经验中的偶然情况,而加以绝对遵守奉行的道德律或无上命令。这种绝对的纯义务的单方面的常德观,也在汉儒董仲舒那里达到了极峰,所谓 “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 “ 谊 ” 和 “ 道 ” 就是纯道德规范,柏拉图式的纯道德理念。换言之,先秦的五伦说注重人对人的关系,而西汉的三纲说则将人对人的关系转变为人对理、人对位分、人对常德的单方面的绝对的关系。 故三纲说当然比五伦说来得深刻而有力量。举实例来说,三纲说认君为臣纲,是说君这个共相,君之理是为臣这个职位的纲纪。说君不仁臣不可以不忠,就是说为臣者或居于臣的职分的人,须尊重君之理,君之名,亦即是忠于事:忠于自己的职分的意思。完全是对名分、对理念尽忠,不是作暴君个人的奴隶。唯有人人都能在其位分内,单方面地尽他自己绝对的义务,才可以维持社会人群的纲常。试再以学校师生的关系为例。假如为教师者都能绝对的单方面的忠于学术,认真教学,不以学生之勤情、效用之大小而改变其态度。又假如为学生者能绝对的单方面的尽其求学的职责,不以教师之好坏、分数之多少而改变其求学的态度,则学术的进步自然可以维持。反之,假如师生各不遵守其常道,教师因学生懒惰愚拙而不认真教学,学生因教师不良亦不用功求学,如是则学术的纲常就堕地了。这就是三纲说的真义所在。因为三纲说具有如此深刻的意义,所以才能发挥如此大的效果和力量。 所以就效果讲来,我们可以说由五伦到三纲,即是由自然的人世间的道德进展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有宗教意味的礼教。由一学派的学说,进展为规范全国全民族的共同情条。三纲精蕴真义的纯理论基础,可以说只有极少数惴家的思想家、政治家才有所发挥表现,而三纲说在礼教方面的权威,三纲说的躯壳,曾桎桔人心,束缚个性,妨碍进步,达数千年之久,但这也怪不得三纲说本身,因为三纲说是五伦观念的必然的发展,曾尽了它历史的使命。现在已不是消极地破坏攻击三纲说的死躯壳的时候,而是积极地把握住三纲说的真义,加以新的解释与发挥,以建设新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时期了。 最奇怪的是,而且使我自己都感到惊异的,就是我在这中国特有的最陈腐、最为世所诟病的旧礼教核心三纲说中,发现了与西洋正宗的高深的伦理思想和与西洋向前进展向外扩充的近代精神相符合的地方。就三纲说之注重尽忠于永恒的理念或常德,而不是奴役于无常的个人言,包含有柏拉图的思想。就三纲说之注重实践个人单方面的纯道德义务,不顾经验中的偶然情景言,包含有康德的道德思想,我已约略提到过,康德的意思是说,事实上也许大多数人都很坏,都不值得爱,但我们应爱人以德,以尽我们自己的道德责任。譬如,阿斗就是庸劣不值得爱的君,而诸葛武侯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尽他单方面的纯义务的忠道,以履践三纲中的 “ 君不仁臣不可以不忠 ” 的训条。而康德的学说,却正好是诸葛亮式的德行写照。而那稣伦理思想的特色,也是认爱为本身目的,尽单方面的纯义务,而超出世俗一般相互报酬的交易式的道德,实与三纲说之超出相对的自然往复的伦常关系,而要求一方尽绝对的单方面的义务,颇有相同的地方。三纲就是把 “ 道德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 、 “ 道德即道德自身的报酬 ” 等伦理识度,加以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礼教的信条。 至于三纲说的本质有与西洋近代精神相符合的地方,可任意拈取例证。譬如,西洋近代浪漫主义者之爱女子,即是竭尽其单方面的爱,纵为女子所弃,而爱亦不稍衰(不过,在西洋是男子对女子尽单方面之爱,而三纲之教,则要求女子对另子尽单方面之爱)。又如西洋近代革命家之忠于主义,对于人民竭尽其片面的宣传启导之责,虽遭政府压迫,群众反对,而不失其素守。又如西洋那教徒近代的宣传事业,所以能普及环宇,亦是因为许多传教士能忠于其信仰,竭尽其单方面的义务,以播扬教义,虽一再遭异教异族之人的杀害,而不渝其志,不改其度。 总之,我认为要人尽单方面的爱,尽单方面的纯义务,是三纲说的本质。而两洋人之注意纯道德纯爱情的趋势,以及尽职守、忠位分的坚毅精神,举莫不包含有竭尽单方面的爱和单方面的义务之忠忱在内。所不同者,三纲的真精神,为礼教的桎梏、权威的强制所掩蔽,未曾受过启蒙运动的净化,不是纯基于意志的自由,出于真情之不得已罢了。学术的启蒙,真情的流露,意志的自主为准,自己竭尽其单方面的爱和单方面的义务,贞坚屹立,不随他人外物而转移,以促进民族文化,使愈益发扬,社会秩序,使愈益合理,恐怕就是此后儒家的人所须取的途径了。 以上所批评阐明的四点:(一)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永久关系;(三)以等差之爱为本而善推之;(四)以常德为准而皆尽单方面之爱或单方面的义务。这就是我用披沙拣金的方法所考察出来的构成五伦观念的基本质素。要想根本上推翻或校正五伦观念,须从推翻或校正此四要素着手;要想从根本上发挥补充五伦观念,也须从发挥补充此四要素着手。此外都是些浮泛不相干的议论。 为方便起见,综括起来,我们可试给五伦观念下一界说如下:五伦观念是儒家所倡导的以等差之爱、单方面的爱去维系人与人之间常久关系的伦理思想。这个思想自汉以后,被加以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中国传统礼教的核心。这个传统礼教在权威制度方面的僵化性、束缚性,自海通以来,已因时代的大变革,新思想新文化的介绍,一切事业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渐减削其势力。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旧礼教的破瓦颓垣里,去寻找出不可毁灭的永恒的基石。在这基石上,重新建立起新人生、新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 1940 年 5 月 1 日刊登于《战国策》第 3 期)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452 次阅读|15 个评论
股票
xiaoxue6228 2010-9-26 19:01
1 Somelow-volume,low-volatilitystocksmaybegoodinvestmentsforyourlong-termportfolio,butnotfortrading.Rememberthatnotallmarketsaregoodfor tradingsimplybecauseyouhaveastrongopinionontheirfuturedirection. Theyalsomusthavegoodvolumeandmovewell. 2 Themarketreflectsthesumtotalofwhateveryparticipantknows,thinks,orfeels aboutastock,and adecliningpricemeanslargeholdersareselling.Theessential ruleinanymarketisItsOKtobuycheap,butnotOKtobuydown.Dontbuy astock thatstrendinglower,evenifitlookslikeabargain.Ifyoulikeitsfundamentals,use technicalanalysistoconfirmthatthetrendisup. 3 .Whatbeginnerscallgutfeelisusuallyanurgetogamble,andItellthemtheyhaveno right toagutfee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华润苏果经营新理念?--不懂!!
lin602 2010-8-18 22:11
俗话说 顾客是上帝 ,这是商业上经营的理念。但南京花园路 华润苏果 超市最近有了新的经营理念,给顾客制造麻烦。 这个超市原来挺方便的,最下面停车,可以通过自动扶手电梯上二楼,如果在二楼买点食品或菜就可以通过下楼自动扶手电梯到一楼,如果有车的话,在楼梯口的边门直接就到自己的车旁,开车离开。 现在改革了,如果你开车去买点菜的话,将车停一楼,通过自动扶手电梯到二楼,但二楼(二楼为食品)原来通往超市的门封了,必须再通过自动扶手电梯到三楼(三楼为百货加上部分食品)。到三楼你得拿篮子或推车,因为二楼经常拿不到篮子或推车的,即使你不买东西,得将空车在三楼从这边推到三楼那边的滑梯口,再推着车沿着一个斜坡推到二楼,如果东西多,这个斜坡很难推的,我得一个手拉扶手杠子,一手拉住车,否则车了往下滑下去了。 到二楼买好东西后,再排队交钱,交钱后通过自动扶手到一楼。本来到一楼后就可以直接从边门到一楼车库,但现在也改革了,靠电梯口通往车库的门封了,必须在一楼的楼梯边排着车绕一楼从最这边走到最那边,再从最那边的开着的门转到自己停在一楼的车旁。如果你买一瓶酒或一盒香烟,同样要从一楼到三楼,在三楼走一遍再到二楼,再到一楼,在一楼转一大圈再出来。即是要将商场的三层楼都要走一遍才让你离开。呵呵。 听他们职工说,这是总部要求的,让每位顾客从整个商场绕场一周,好让大家买他们的东西。其实大家买东西都是有目的的,这绕一圈真是让人烦。所以我也经常不到这家超市买东西,经常到时代超市与金润发去买,反正开车也差不多。 顾客是上帝? ,网上搞管理的学者较多,不知道如何理解这个经营理念。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出版理念转变:深理浅讲
zhaodl 2010-8-14 19:07
出版理念转变:深理浅讲//赵大良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题目数字化环境下的期刊出版理念转变。我在几次会议上也以此为题做过报告,报告以后也私下与部分同行交流。但是似乎我感觉大家与我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说着说着话题就跑了,深入不了。有朋友恭维我:你思考的问题太超前了。这话似乎是表扬我,可也是给我提建议。我想:也是,我的思维方式总是喜欢逻辑分析,不善于形象表达。为此,前几天到乌鲁木齐参加高职高专的换届会,会上潘理事长看时间宽裕,说请我给大家做个报告。我犹豫了一下,尽管是提前没有打招呼,我还是答应下来,但是我说:在选举程序没有结束之前,我作报告可能不太好,别影响你的正常会议议程。说好,下午预定会议议程结束后,给我40分钟的时间,题目由我自己定。 我尽管是没有专门准备,但是中午也没有睡着,脑子一直转着下午这40分钟如何安排。没有稿子要讲40分钟,如果没有几个兴奋点,效果肯定不好。一个中午碾转下来,我拟了三个问题:学术期刊的价值体现在哪?数字化出版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学术期刊出版理念应该如何转变?回答完这样三个问题,40分钟应该比较紧张。这三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是我最近才开始思考,其他两个是以前讲过的(可查看以前的博文)。 以前报告都有幻灯,可以引导大家与我一起思考,哪句话没讲到也没有关系。此次报告则不同,不仅没有幻灯也没有稿子,全凭脑子,应该是演讲。尽管报告的对象都是一些通常被人们看不上的高职高专学报的编辑人员,没想到效果却比以前任何一次的效果都好。我想了一下,原因很简单:我摒弃了以前对理念的定义式描述,而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网络化、数字化出版不仅仅是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且对我们的出版理念将产生重大的冲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许多传统出版理念,不得不做出转变。期刊出版的创造性工作就是汇编,将单篇论文按着主编的意志汇编成一本期刊,并连续地出版,期刊的成果表现就是一本花费心血组织策划的期刊。 但是,数字化条件下信息的传播方式或者说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读者是通过关键词的提取,从众多期刊中抽取自己所需要的单篇文章,而期刊的整体形象读者并不十分关心,也很难见得到,主编的整体意图传达和难以影响到读者。这就是:期刊的整体在数字化环境下被肢解了。 以前我都是这样报告,到此为止。这一次,我增加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们大家都在期刊的版权页上标注了自己编辑部的联系方式,以便于作者(读者)与编辑部联系。但是,在以单篇文章为单位的数字化传播条件下,读者看不到你的期刊,如何能够方便地与编辑部联系?如果在每篇文章的地脚或页眉打上期刊的网址,是否会使看到论文读者,就能够找到联系的方式! 另外一个是:我们搞出版的都知道,封面特别是封一是最好的广告位置,往往为了扩展经营的空间,许多期刊挖空心事搞出双封一和书舌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但是单篇传播的条件下,封面的影响力在下降,而单篇文章的版面变得重要了是不是?文章的挂角广告会具有更大影响力!针对不同论文的特定作者,投放特定的挂角广告是不是针对性更强。 这是我对数字化环境下期刊出版理念转变的形象解析,往往会后大家记住的就是这两个例子。论文正在加工之中,先发出与大家交流。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3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之劫2:信心的缺失
liuxiwei 2010-7-9 18:34
管理不单纯是人财物产供销存的事务运作,或许那只能叫做经营。暴利生意可以靠经营,有个老板就够了。微利生意要靠高效管理,要有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纯的经营难以保证企业正常运作。高效精细化的管理可以让微利生意产生最大效益。一个老板要赚些钱,经营一家小企业,养家糊口甚至富裕一两代人,管理可以做得很简单。如果要把一个企业做大,变成影响整个市场的力量,这个企业就不是为了老板个人家庭而存在了。企业职工,股东利益,社会服务都需要考虑,这时候管理就很重要。如果要打造一个百年老店,长盛不衰,必须要靠强有力的管理以及塑造出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富不过三代。这些说的都是缺乏文化培养的企业。单纯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不能打造百年老店,而是要塑造一种稳定而有活力企业文化,这样离开了强力的管理者的团队仍然能够嗷嗷叫。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先生认为管理要抓理念,就有这层含义。 管理要抓的事情明显有这几个层次:信心,理念,文化。管理要给团队以信心,提出正确的理念,形成特有的文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手法描述,还强调了理念(道、德)的指导。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说的是德治的理念。不仅如此,孔子还说: 吾道一以贯之 ,说明孔子强调推行其忠恕之道。《孙子兵法》开篇讲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 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首先强调的就是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布道。 《道德经》上有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看来台塑的合理化说的可能就是道要自然的意思吧。 道是管理的支柱,有了这个道自然团队有了信心,还要形成文化。 管理丢失了道的推行和坚持,必然导致体系的崩溃。管理学上有一个不值得定理说的是: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让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都认为分配的工作值得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去常接触的项目经理,常做的事情就是凝聚人心,忽悠的让大家都能尽心做事。给予大家跟着我干,大家都能吃香的喝辣的的激励,是基层领导的一项基本管理技能。虽然谈不上大道,也算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的低层次需要了。长期不能给予团队以信心和激励,就会导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的局面,久而久之,组织就丧失了执行力,管理体系也就走向崩溃。 【案例】 为什么中国的非垄断企业不能长久强盛?20年的店面都很缺乏?把先就业再择业的中国求职文化与强调职业匹配的日本求职文化做个比较就能发现些什么。中国企业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很难考虑文化的培养。中国企业招聘新员工的一个通用条件就是来了就能用,谁都不愿意出培训成本。日本企业则完全不同,尤其是老牌的大型企业。他们认为学校已经提供了基本能力的培养,他们招聘人的时候要测试一下这些基本能力,比如初级数学的计算,图形想象力,反应能力,还有一些表达能力,然后是职业性格匹配测试,但是他们基本不考试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企业一般都愿意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而不看重有经验的转职者,尤其是转职过多的人,他们更不愿意招入。做软件的职位,他们可以招聘文学美术系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要的就是一张白纸,企业可以从零开始培训新人。新入社员一般头一年几乎都在做培训,企业文化,待人接物,基本技能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标准作业流程,这些在学校里都是学不到的。这样日本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完全符合他们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标准。 培养出来的新员工,能用好用而且有很好的忠诚度。他们常用平均续勤年数评价一个企业的好坏,一般的大型企业的职工平均续勤年数都在7,8年以上。也就是说入社3,4年的员工也算不上老资格。所以日本大型企业都有很稳定的企业文化,而中国企业却缺少这些。有了灵魂才能长久,才能给团队成员以信心。信心、理念的缺失,就如同人少了灵魂,没有活力,难以维持长久。 这个推崇物欲忽略文化躁动时代,又有谁能认识到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呢。
个人分类: 大话管理|4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安全锤勿动”看我们的教育理念
wangxh 2010-5-23 22:33
今天凌晨3点长深高速公路辽宁段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引起大火致32人死亡。 经常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车窗边上挂着 安全锤 ,并有附言: 安全锤勿动! 很少再带上一句: 紧急时敲破玻璃 。 也经常看到大楼里的消火栓橱窗上写着: 消火栓勿动! 类似的情形很多,做任何事儿都是有目的的。可当定下许许多多的限制与规矩的时候,其实已经忘记当初的目的是什么了。这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骨子里、民族教育的灵魂中。不是吗?无论在家里、在学校、在工作单位,只要听话听父母的、听老师的、听领导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久而久之,听话就成了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第一要务,为了听话完全可以不用脑子工作,说不定会得到忠心耿耿的评价与认可讨领导赏识。 公共汽车上的安全锤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在紧急情况下击碎车窗玻璃逃生用的吗?如果附言仅仅是 紧急时敲破玻璃逃生 ,真遇到危险时,乘客们就会自然而然顺手抄起安全锤采取行动,而不是情急之下涌向车门。如果我们教育理念改变一下的话: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公物是可以破坏的!人们的思想自然就不会禁锢于公共财物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坏,即使在失去生命的紧急时刻!就拿那次成都公共汽车上失火烧死二三十人的不幸事件来说,车上百十来号人,竟然无一人想出稍稍独特的逃生手段安全锤砸玻璃跳出去、高跟鞋踹破玻璃也可。竟然让司机开到桥头,由车外的路人帮忙砸玻璃、救火、救人!这难道与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没有一点关系吗? 在教育孩子、学生时,我们经常听见这样的声音: 妈妈/老师不允许这样做! 给孩子/学生行为上限制的不是社会规范或真理,而是权威!权威是不可侵犯的!慢慢地我们的孩子、学生思想上就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久而久之,最后只剩下一个规范的人,不是有个性与创造性的人才。 小 事如此,大事不亦当如此吗?所以想起了去年看过的电影《南京!南京!》。当时 看完之后沉重的心情一直不能消退,一直在想:如果现在有外族侵略,中国是否还得来一次先忍后抗呢?(其实我们一直在受外族/国的鸟气!)估计差不多,这是中国历来的习惯。就像影片中反复强调得那样:中国是不会灭亡!但是我们一定要经历被摧残、蹂躏之后才后勇吗? 中国军队、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快就垮了呢?是我们中国人不行吗?也不对啊,延绵五千年的文明,尤其是当其它的古代文明都寿终正寝的时候,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不断。 突然,俺似乎感觉到某些东西当所谓国泰民安的时期,没有外族侵略时期,我们的管理者、教育者非常愿意、也习惯于教化民众、学生,甚至有时候与外国势力沆瀣一气......久而久之, 已经习惯于思想被束缚或奴役的老百姓当遇到外族侵略或强暴时,他们第一反应是逃避,根本不会想到奋起反抗或抗暴。 是啊,蒋介石不让抵抗,张学良就不会抵抗;张学良不让抵抗,手下将领就不敢抵抗;将领不让抵抗,数十万士兵就坚决不会抵抗,即使自己的兄弟姐妹正在遭受凌辱、惨杀和蹂躏!
个人分类: 教之道|42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期刊出版理念转变
zhaodl 2010-3-21 09:48
学术期刊出版理念转变//赵大良 结合数字化出版的环境,学术期刊出版理念如何转变,一直是我近年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说实在的,我一直没有公布,事项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篇学术论文。论文迟迟没有脱稿,所以想法就不想公布唯恐我正式成稿后造成我对他人成果的抄袭。今天接到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2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的邀请,在月底海南的会上做个报告,这使我有些为难。我何德何能,能够受到邀请以及那个是我的荣幸,拒绝感觉有些不妥,独处西部以偶,能够给予这样的机会是对我和我们西部期刊出版者的抬爱。而如果我想轻松一点,讲一讲去年已经发表的一个主题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难点、重点和切入点应该比较适合目前的改革决胜年的主题。但是,我一方面不喜欢重复过去的工作,愿意面对新的挑战,开辟新的方向,另一方面改革的大题目有我来讲补塔合适,特别是在全国同行面前。所以,我就忍痛将这个还没有公开报告过的题目(本来是想在我期刊中心编辑部内首次报告的),提交给会议秘书处。 既然已经答应公开。我首先想到的是常来我博客上的朋友,所以不能等到报告以后再发到博客上, 那样会感觉对不住大家 。为此,我就将我思考问题的提纲发上来,与大家交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数字出版环境下学术期刊出版理念的转变 //赵大良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未来出版的方向,但是人们研究的问题多集中在数字出版技术及其推广应用,很少触及学术期刊出版的本身。学术期刊出版工作者往往一方面面对数字出版而感到危机,另一方面有在坚守着学术出版的传统理念。而本人认为,作为学术期刊出版者,更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学术期刊出版如何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更新和提升学术期刊的出版理念,创新学术期刊出版的流程和机制,寻求学术期刊的进一步发展! (一) 数字化出版的特点和现状 (1)数字化出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数字化出版技术的发展方向 (3)数字化环境下信息获取的方式 (4)数字化出版的特点 (二) 学术期刊出版历年的反思 (1) 学术期刊的综合性与专业性 (2) 学术期刊的特色及其重新定义 (3) 学术论文的评价与发表权的民主化趋势 (4) 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创新与再造 (5) 学术期刊的个性品牌与资源整合 (6) 学术期刊出版机制的改革与重构 (三) 结束语 数字化出版期待着学术期刊出版理念的更新,数字化环境下内容更加重要;学术期刊的出版理念血药转变,自由理念的转变和相应的机制重构,学术期刊才能踏上数字化出版的快车,借助数字化出版技术,拓展学术期刊出版发展空间,迎接学术期刊出版的新的春天。 附:五律:备课闲思 (新韵) 春暖花竞艳,树静鸟声欢。 三亚应邀去,拟题登讲坛。 浅思新理念,深信创新难。 无畏在征途,心高天地宽。 21010326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2581 次阅读|2 个评论
特别值得关注和推崇的理念
aloofgk 2010-1-2 10:02
特别值得关注和推崇的理念 于宏义 什么 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推崇的理念?须从 三个世界说起。 说起 三个世界,作为科技工作者自然会想到 【波普尔论三个世界】 : 世界 1 ,即有物质宇宙,及其最重要的亚宇宙活的有机体。 世界 2 ,即有意识的经历的世界,作为由有机体世界的进化产物而出现。 世界 3 ,即人类心灵产物的世界,作为世界 2 的进化产物而出现。 (详见 http://tieba.baidu.com/f?kz=187138052 ) 说起 三个世界,作为政治工作者自然会想到 【毛泽东论三个世界】 。 1974 年 4 月 10 日,经毛泽东批准,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按毛泽东的原意,对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作了确切的阐述: 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详见 1974 年 4 月 11 日《人民日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 ) 因为 苏联 已不复存在,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 战略划分 已缺乏针对性。但是,应对气候暖化等全球重大问题,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有分别的合理分担责任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 卓越而独特的 卡尔波普尔 的三个世界,可简括为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知识世界。 波普尔 是 一个深刻而清澈的思想者,一个徘徊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反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以偏执的风格竭力宣扬审慎与开放的雄辩者,一个享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倍受误解的知识分子,。他一生无穷的探索,最终将苏格拉底 我一无所知 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志铭。他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 (详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114119.htm )   上述 三个世界 ,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都不是此刻我们要在这里关注的。 从超然的视野看,我们面对着 必然 世界 、实然 世界 、应然 世界 (参见《 公信力观控实验 》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file/2009/12/200912283057621813.pdf )。 必然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律定又随机的客观存在。如: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信息,任何一元都不能单独存在,而且既随机又律定地互联、互转、互导、互生、互克。因此,基于这五元五互的整个世界,既相当有序,又富有生机活力。 实然世界是我们已经和正在经历体验的现实世界。实然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同存并在;时时处处的是非、利害、荣辱、功过、苦乐、兴衰,屡见不鲜。 应然世界是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并愿为之奉献的理想世界。媒体宣传和人们想像中的应然世界,往往受信仰正确或政治正确左右,往往将应然世界混同于必然世界。 争斗多在实然世界,问题多在应然世界,结果依归必然世界。 只有当我们面对的应然世界、实然世界、必然世界足够切实地逼近大统一,人类社会才可能趋近足够的完美和谐。 哲学和宗教,以及科学、美学、法学,务须切实应对实然世界、必然世界、应然世界。 什么理念可以在必然、实然、应然三个世界中都能自如地立足生根开花结果而且会切实有效地促使必然、实然、应然三个世界趋近统一? 我的答案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若另有高见,恳请赐教!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 必然世界的本质属性。无机界如此,有机界亦如此;非生命体如此,生命体亦如此;植物动物如此,人类亦如此。我们关注的必然世界,是因其需要才有各位的存在 世界绝对不需要的东西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正因为必然世界需要 各位存在,于是有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 实然 世界的实质属性。无机界如此,有机界亦如此;非生命体如此,生命体亦如此;植物动物如此,人类亦如此。我们经历体验的 实然 世界,是因其需要才有各位的存在,才有足够大概率的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之所以只是 大概率的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因为人对实质的认知和把握不能不受现实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这种制约正是人类进化的内在机制因不圆满促使人的观控(即知与行、认识与实践)能力不断深化升华!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 应然 世界的理想属性。无机界如此,有机界亦如此;非生命体如此,生命体亦如此;植物动物如此,人类亦如此。我们期望和追求的 应然 世界,是因其需要才有各位的存在,才有足够理想的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并激励我们心地愉悦志愿 为之奉献一切!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在必然、实然、应然三个世界中自然自如地生根开花结果,并且促使必然、实然、应然三个世界朝着趋近统一的方向持续演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理念是否应该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推崇呢?!
个人分类: 超然观控|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交流理念
gxfycyyhang 2009-12-3 15:54
学术交流,历来为学术团体之本。 虽然学术交流早在近代科学诞生之时就出现了,但专门对学术交流规律进行研究确要晚的多。如果说近代科学以 1543 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为标记,那么,对学术交流规律进行研究发端于 1939 年,这一年贝尔纳的名著《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出版。在这部世界公认的具有开创性的科学学著作中,贝尔纳首次将学会及学术交流,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组织、科学研究活动与科学历史、科学建制、科学与人类、科学与社会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了研究。此后,中外的一些科学家及学者相继开展了科学学和学术交流规律的研究。 相比发达国家400年的学术交流史,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不到百年时间。其结果是,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建立的学术交流理念,在我们这里尚在认识和发育阶段。比如,发达国家经历过真正的学术交流自由的历练,而我们缺乏自由平等的学术交流理念与规则。 学术交流有术与道之分。术者,策略、方法、技艺、窍门也。道者,就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道法自然,主观意愿之外的因素。学术交流的术,是指学术交流组织管理中的技术与方法,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学术交流的道是指学术交流组织管理的哲学思想、理念、义理,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 学术交流有 4 个理念是学术交流基本的、核心的理念,即学术交流的自由理念、质疑理念、互动理念、宽容理念。 学术交流自由至上、质疑至圣、互动至信、宽容至贵。 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学术交流理念已经深入到学者学术精神之中,有的已经制度化了,包括学术自由、质疑争鸣、交流互动、敢于创新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化,已经比较稳定。从初期英国皇家学会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现代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理念不仅得到同行认可,学术交流制度也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在我们这里,似乎还存在着制度机制上的障碍,存在着环境制约因素。 学术交流的自由平等 学术自由在我们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是一种几乎没有被深究过的概念。 人都有自由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渴望,学术交流更是学术主体(学者)客观真实地表达学术客体(学术研究对象)的一种科学传播活动。这种活动要求学术观点只受观察、认识到的学术客体和学术主体认识能力的制约,而不受社会舆论和他人的约束。创新需要学术自由,――需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 科学丢弃了自由的理想,因而就丧失了其人文的本性。要让科学回归人性,首先就要让科学成为自由的科学。② 学术自由是学术发展的生命线。学术自由可以延伸到学术交流活动的自由平等,这是学术交流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理念。 学术交流是承认精神自由合法性的场所,学术交流首先是自由的学术交流,如果没有学术交流的自由,学术交流的优势就无法释放 , 学术交流的价值与灵魂也将丧失 , 学术交流将不再是学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现实中,许多深层次问题,最终都反映在学术交流自由平等上。学术交流自由平等像幽灵一样隐性地存在而严重制约着我们学术交流的发展。因此,完全可以并应大声疾呼: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并没有过时。要让学术交流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之一,首先就要恢复学术交流自由的科学的形象。 学术交流的质疑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科学尊重已有认识,同时崇尚理性质疑,要求随时准备否定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囿于认识局限的断言,接受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蕴含科学内涵的观点,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认为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③ 质疑历来是过时认识、陈旧理论破坏性的批判工具,是时代创新理论的建设工具。 在学术交流中提倡争鸣、质疑与批判,是提高学术交流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方法。因为科学讲质疑与批判,科学知识是在经受了质疑、批判、检验之后才被人们接受的。科学共同体将理性的怀疑视为自身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规范,视为科学的精神气质中最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也是科学共同体成员在学术活动中科学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是科学知识在出现错误之后能够借助科学自身的力量改正错误这一科学具有的自我纠错机制的灵魂。 对遇到的事物有一个质疑的视角,通常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即能否发现问题,是激励、激活创造性思维最有效、最持久的因素,是认识主体产生求新求异欲望和敢于进行创新活动不竭的动力。 对事物进行质疑性的审视应是无禁忌的,即使对有定论的事物也可以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审视,真理并不怕审视,批判和创新带来的将是完善和发展。 质疑需要彻底,直至创建新理论。理论勇气和实证功夫是打开锁在黑匣子里的科学的钥匙。 质疑需要理论勇气和实证功夫,需要有下地狱的精神和盗天火的勇气。 质疑的实质是强调学术交流和思维中存在的矛盾,而不是逃避矛盾,其目标是不折中地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 只有质疑才能使科学的严谨缜密做到天衣无缝。 科学精神体现为严谨缜密的方法。每一个论断都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客观验证才能被科学共同体最终承认。任何人的研究工作都应无一例外地接受严密的审查,直至对它所有的异议和抗辩得以澄清,并继续经受检验。④ 一种思想和观念如果能够被批判和怀疑所否定,那它就不可能是科学真理。学术上存在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观念只会促进科学的进步,而不是阻碍科学的进步。正如马克思所言:真理有如燧石,只有碰撞得越厉害,溅射的火花才越灿烂。默顿说:世界上的绝对多数制度要求人们的绝对信仰,唯有科学使批判和怀疑成为美德。 研究科学史的库恩发现, 科学革命 不是一时一事就可以完成的,它往往会迁延十余年乃至数十年,这期间,现有的 规范 不足以解释 反常情况 、 逆事例 ,而新的理论也未必能获得足够的证据,赢得大多数科学家认可,从而替代现有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论不可避免,而且各派之间的冲突往往异常尖锐。⑤ 当前,国人质疑缺乏,与大环境有关,既是过分追求眼前功利的表现,又是科学精神缺失的结果。在科技创新对学术交流需求旺盛的今天,提倡质疑既是医治学术垃圾危害学术交流肌体的一剂良药,又是回归优良学术传统的一条大道。 提倡质疑,要求我们摈弃一种一元论的、唯一标准的思维习惯,能够容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提倡质疑,就是让不同的眼光提供给人们多样的视角和理解。 学术交流只有有了质疑才可能真正走向健康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学术交流的互动 学术交流中,各学术主体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双向互有要求的关系,各学术主体既是学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又是学术信息的接收者,互动则是这种双向互有要求关系的结果,也构成了学术交流的基本价值。 学术交流的基本价值是通过互动形成的。学术交流的互动不仅可以展现个体并完成自身认识和提高,而且它是激活对方创造力的诱导因素。这是学术交流与很多有交流性质事物的本质不同。比如,与交换苹果不同是我们早已知道的一个著名比喻。学术交流与教育也不同。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教育是单向的。按传统理解,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 《说文解字》 ) 学术交流作为知识的一种生产方式,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过程和手段,它的本质是互相探讨、是争鸣质疑。虽然它也有施以影响的作用,但施以影响只是学术交流的一个副产品,其核心是探讨自然规律,是向 自然和社会的每一个方面的事实提出疑问 ,是打开思路、启迪思维、掌握新知、纠正谬误。没有学术交流互动,就没有真正的科学共同体。你不在学术的交流互动之中,你也就不在科学共同体之中。 我们的学术交流少有互动,多单向流动:参会学者,或只宣读自己的论文,不愿听别人宣讲;或只听别人的宣讲而不提出问题、不参与讨论。这种非双向互有要求的不对称关系,违背近 400 年的学术交流史。 学术交流的互动,要求将个体学术变为对话学术。 当你和他在一个学术话题对话的时候,一定要时刻关注, 就好像在球场上,对手持球,千钧一发的时刻,你作为防守队员是最紧张的。这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智力上的恐惧感。 学术交流中有否恐惧感,是有否科学研究兴趣,有否创新欲望的表现。这是那些远离学术交流的人根本不可能具备的。 学术交流的宽容 宽容,其基本内涵是尊重个人观点,不求认识统一。科学不相信一元论、科学没有唯一标准。 学术宽容有二层意思,一是对各种学术观点尤其是不同学术观点的尊重、包容、捍卫。二是不功利过度,不能因短期内不见成效而放弃学术研究。前者主要是对学者而言,后者主要是对科学管理者而言。 学术交流是学术主体、学术客体、学术中介相互之间的关系。学术主体、客体、中介相互之间和谐的关系是学术交流的前提。和谐关系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尊重是架起和谐关系的桥梁。 相互尊重是科学共同体和谐发展的基础。相互尊重强调尊重他人的著作权,通过引证承认和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优先权;尊重他人对自己科研假说的证实和辩驳,对他人的质疑采取开诚布公和不偏不倚的态度;要求合作者之间承担彼此尊重的义务,尊重合作者的能力、贡献和价值取向。⑥ 学术交流理念与学术交流价值 之所以将自由、质疑、互动、宽容这 4 个理念作为学术交流的基本理念,是因为它们最符合有效学术交流的内涵与标准。有效学术交流的内涵与标准可以概括为二条:一是以参加学术交流的学者掌握新知、启迪新智、激发创新思维为有效学术交流的根本体现。学术交流的真正目的不是获取信息与知识,而是建立在信息与知识基础上的获取与激发思想与智慧。也就是说,学术交流的主要价值在于思维创新、在于学术探究和促进学问的创新,通过学术交流,激活创新思维,找到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根本法则。二是争鸣、质疑最符合思维创新的规律,具有求真创新的科学性。 虽然学术交流理念还可以说出一些,但这 4 个理念,是最基本的理念。 学术交流基本理念、学术交流之道,认识起来似乎并不困难,然而,践行就不那么容易了。困难在于,学术交流理念与科学精神一样属精神层面。科学精神它一般不以书面的形式或者物化的形式直接表现在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中,而是以一种无形力量、一个看不见的手作用于科学知识,作用于科学的器物层面和科学的社会建制层面,这种科学精神气质是那些仅仅重视科学知识而缺乏科学精神意识的人难以养成的,只有那些在长期科学实践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习惯的人才能真正掌握。 正因为如此,当今学术交流还存在许多违背学术交流基本规律的现象,现试剖析一二。 寂静的学术会议使学术交流的优势与价值无法释放  如上分析,学术质疑、学术争鸣是学术交流的精粹所在,没有质疑、争鸣,学术发展就没有生命力。然而,如今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没能在学术质疑、争鸣上下功夫,却将精力过多地用于主席台设计、座位排次和权威、领导的邀请,作为学术交流上规模、上档次的象征。诚如周光召院士所言: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 。⑦ 争鸣、质疑的学术会议变成了寂静的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的优势与价值无法释放 , 学术交流的精髓正在泯灭。 用 首长讲话 代替学术交流的 潜规则 ,反映出我们的学术交流体制滞后于科技创新时代,反映出学术交流的传统尚存在制约科学创新的因素。当今,学术交流能否提高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成功地应付上述趋势。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有必要对目前的学术交流规则,来一次 精神革命 。我们需要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有中国科技社团特色的学术交流标准与规则。只有有了强劲的学术交流制度建设,学术交流生命线才能得以保障,学术交流才能健康发展。 学术交流的术 术与道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高明技巧的掌握,与掌握技巧者对规律的认识、理念、勤奋、追求完美、心无旁骛、脚踏实地、服务社会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我们既要有学术交流之大道、又要有学术交流之小术。大道是一个理想、一个过程,是基本的原则、基本的态度,基本的机制,知道了学术交流大道和规律的人,学术交流组织自然得体,无往而不适。 小术是达到大道的办法,要以大道引领小术,通过小术而求得大道。大道无涯,大道无尽,术也可以精益求精,精到极处又是大道了。好的学术交流组织者即有术又有道,以 道为先 , 道术合一 , 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比如组织召开学术会议,有时候表现为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如:学术会议选题、论文评审、会议交流、出版论文集、写会议纪要等,这些编务、会务似乎是很技术性的工作,但这又与学术交流中的学术自由、交流互动、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有关。反过来说,当你领悟了学术交流的道、学术交流的理念、义理的同时,也就是学习着学术会议的基本原则,学习着学术会议的运作技巧。 至少有以下几种学术交流方式、学术交流之 术 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化探讨。 术 1 、组织吸引高水平的会员或优秀科学家参与学术会议、从而使学术交流达到一流的效果。(案例:世界物理年会、达沃斯论坛、香山科学会议等)。(略) 术 2 、以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为学术议题,从而使学术会议极具吸引力。充分发挥质疑和批判在产生激发态智力的源头作用。持续地进行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的学术会议,完全有可能创新学术见解,甚至产生新的科学理论。(案例:哥本哈根学派学术会议、李约瑟问题学术会议、牛顿光的粒子假说和惠更斯光的波动假说之争、爱因斯坦与玻尔的相互论争、我国 20 世纪 20 年代著名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等)。(略) 术 3 、以有锐气又缺乏学术资源的年青新秀为主角,没有权威与权贵的参与,从而使学术会议充满争鸣,真正体现学术会议的原生态,为激发年青新秀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这样的社团里,那些真正探寻科学的青年人可以找到机会,受到激励,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得到成长。(案例:青年爱因斯坦组织参与的奥林比亚科学院、初期的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狄多涅、外尔等 4 、 5 个青年学生成立的布尔巴季数学小组、青年哥本哈根学派的讨论会等)。(略) 术 4 、举办交叉学科学术会议,邀请对议题有兴趣、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尤其是能将学术观点上升到科学思想、科学哲学高度的科学家参与,使不同来源的思想相互作用,以汇聚各科学术思想。这种学术会议往往可以使不同思想体系相互结合、思想交汇、智力嫁接,大跨度的联想激发出新思路、新成果。为交叉学科构筑交流平台,完全可能形成独立的新学科。(案例:现代控制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数学家维纳 20 世纪 30 年与罗森勃吕特博士共同发起的科学方法讨论会、科学午餐等)。(略) 术 5 、学术会议设会议执行主席,但没有上下级的概念,没有领导被领导的概念,与会者不分资历长短和地位高低,也不论单位归属,都是会议平等的一员,从而营造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这也正是科学繁荣的必要条件。(案例:钱学森的老师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等许多大师主持的研究讨论会和学术研讨会,主持人为参会者提供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学术观点可以充分发表,学生可以向权威挑战,师生可以辩论等)。(略)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⑥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2007 年 2 月 26 日 http://www.cas.cn/html/Dir/2007/02/26/14/77/72.htm ② 吴国盛:《自由的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8 月出版 http://www.phil.pku.edu.cn/personal/wugsh/works/index.htm ⑤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 第64页――79页 ⑦周光召: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氛围太少《南方周末》 2007-12-6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理念而死需要勇气
jlpemail 2009-5-25 07:10
为理念而死需要勇气 有评论家说,韩国前总统卢的自杀,是因为其胸怀的强烈的儒家理念所导致的结果。 儒家有知耻近乎勇的说法。就这一点上讲,他比许多被揭露出来的台上满口高调、主义,台下狠劲搂、霸的贪官( )要强若干倍。后者是恬不知耻的,比如水扁及其同类坚决苟活人间者。揭露出来了,也不认错,认错了也不改,改了也不彻底的人,当属于此列。 还有评论家认为,东亚地区的官人们,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润,在台面上,其言语至少是堪为楷模的。而行为或者亲信的行为也可圈点的就不多了。这个很微妙。 所以,评价一个政治家或者政客,不仅要看他当权时的表现。也要看他失去权力后,人民对他的评价。他当权时,媒体的报道一般以正面为主。下岗后的评价更具客观性。甚至,正确的评价要等到若干年后,有关档案解密后。那就是和他非同一个时代之后的事情了。就好象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一样,是需要耐心,尤其需要时间的。 为理念而死,是需要勇气的。 死亡可以说明或者避免一些问题。 无论如何,韩国多届民选总统的结局是耐人寻味的。享有的民主权力韩国国民,选举当时认为合适的为韩国人服务的人,查办即使在位期间为国人做了具体事情,有功劳,但(包含其亲信)手脚不干净,违背了人民意愿的人。 这样的想法有道理,我们选择你,是委托你管理这个国家或者区域的,不是让你为所欲为(即使你本人没有违法,你的亲信肮脏了,也不行!)如果知道你是后者,坚决不投你的赞成票。 有人认为,儒家文化可以成全人,也可以淫没人,信哉此言。 理念的评价另当别论,敢于为了理念粉身碎骨的,需要勇气。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来救赎人们的灵魂?
dilingjun 2009-3-6 08:37
前些日子到国外旅游,和一个外国友人聊天时,老外谈到对当今中国人的感观时说了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目的就是为了挣钱敢于在口头上说出来的地方只有中国。每当想起老外的这番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心里总感到不是滋味。说实话,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巨大,遗憾同样巨大。这30年来,物质生活大为改观,而人们的道德精神层面却不但未曾有半点进步,反而严重滑坡。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物欲泛滥成了改革唯一的内在动力,拜金主义风行全国,金钱至上,钞票万能,人人为了钱不择手段。正如英国戏剧大师莎翁所述: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癞病的人为众人所尊敬;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作新娘.。在现今社会,它可使官吏枉法,平民遭冤;使斯文扫地,强徒猖狂;它驱良为盗,诱女为娼.。 钱让中国人迷失了自我,中国人成了金钱的奴隶!多少人为贪欲所迷,为金钱所惑,空虚的精神世界中注入了魔鬼的劣性,生命也因此而变得卑猥,最终滑向腐败之路。 消灭一个人或征服一个民族,最彻底、最有效的手段是摧垮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而不是消灭其有形的肉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穷不可怕,资源匮乏不可怕,落后也不可怕,最可怕的莫过于精神和信仰的迷失了。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高贵的信仰,让平凡变得伟大,让人格得到升华! 人和动物共有欲望和需求是物质。但人除了物质外,还需要精神的追求和享受,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物质追求是低级的基本需求,而精神追求和幸福则是高级的、上乘的。所以说:人类除了物质的需求之外还是一种需要精神、理想、信念、信仰、崇拜而活着的生物群体。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无论穷富,大、小,只要把一种理想、信仰、崇拜凝聚到一起得时候,其蕴含、释放的能量是无比巨大而不可限量,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战胜的。反之,这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是没有什么希望的。纵观历史可以看到,在历次的变革大潮中,凡是一次高速大发展或大破坏之后,旧的信仰被摧毁或动摇了,新的信仰没有建立,这个国家往往会出现一个精神空虚,心中迷惘的精神盲区。处于这种精神盲区的国家和民族倘若没有一些圣人出来拯救这一危机,这个国家无疑面临的是一种可怕的道德灾难!因为一个人可以不信神明,但绝不能没有神圣;可以不信宗教,但不能没有信仰;可以无所畏惧,但绝不能失去敬畏。一个人一旦没有了神圣、信仰与敬畏,也就失去了道德底线,就会百无禁忌,为所欲为。当人类的恶性都毫无顾忌的释放出来的时候,是什么卑鄙下流的事情都干得出来的!近些年来我们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让人愤怒、让人痛恨、让人咬牙切齿、让人食不甘味、睡不安寝的腐败、丑恶、污秽、卑鄙、残酷等现象的发生,一切都在今日产生了报应!惩罚已经或正在开始。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格塑造是一很缓慢的过程,但是把它摧毁却很容易。摧毁了之后,要重建,至少是几代人以后了。 社会的持久稳定,国家崛起均须以对称对接的真正信仰为支点,缺乏真正信仰支点的稳定崛起必然是短暂的假象。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想要崛起得国家,必须拥有比武器和财富更加有力、更能牵引这个民族走向光明未来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才能不屈不挠地走向未来,才能真正和谐,才能崛起;一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危机是必然出现的。如果金钱不仅是信仰,久而久之还成为了生活的原则,那么一个民族的衰亡就不会太远了。这就是目前中国的现实!若没有五百年一遇的圣人救赎人们的灵魂,这种现状可能会越来越差,毫无办法。也许当务之急,疗救者们是否需要花大心思,给国家确立一种稳定恒久的信仰?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541 次阅读|3 个评论
徐显明校长来山大一百多天以来的第一次面对全校的讲话(转载)
yatou 2009-2-27 14:13
原文转载于山东大学网站山大视点(2009.2.21) 从去年 11 月 7 日到任以来,我一直想找个适当的场合和各位老领导、老师、同事系统交流一下我对如何办好山东大学,如何使山东大学的学术得到振兴、使我们的学科特色得以彰显的想法。一百多天过去了,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多次和朱书记,和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同时也不断听取老师们的好建议、好想法。今天,终于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了。 我今天重点讲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另一个是我们正在构思的学术振兴行动计划。 在讲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会把本年度的学术与行政工作穿插其中。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的背景是什么? 用刘延东同志的话讲,就是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有哪些表现?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放在自身思考还是放在世界范围内来观察?这可能就是认清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并进行高等教育理念更新、推动事业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用国际标准评价高等教育就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潮流。 1998 年,联合国发表了 《关于世界高等教育的报告》 ,这个报告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大家都在思考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走向。在这个背景下, 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着 四化 。 第一是工业化 。我们现在仍然处在工业化时代,尽管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本质上是科学技术创新,这个使命没有改变。 第二是市场化 。市场化给了高等教育更多的选择,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叫做经营大学,而不再叫管理大学。政府对大学的态度是鼓励大学之间进行市场式的竞争,而政府对大学也像对市场一样,是提供服务和监督。大学在市场中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同时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包括大学培养出来的人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中国的高校现在也明显感觉到了就业压力,我们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需要,也要经过市场的检验。 第三是信息化 。信息化使高等教育的许多观念、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有一本书叫《世界是扁平的》,扁平的根据就在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式的大学及互联网技术,正在重塑大学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甚至大学的管理制度。 第四是全球化 。全球化最初从经济的全球化开始,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这次咨询会议上,刘延东同志给书记、校长们出了一道题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高等教育不再存在着一个中国水平的问题,必须放在世界范围内,用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一所大学。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世界性背景,这个背景给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是严峻的。 第二个背景要回到中国当下和自身。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来的新任务。中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有人说 风景这边独好 ,在世界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年还能过得红红火火,这是我们经济仍在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标志。 可是支撑中国经济 30 年发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经济学家有回答,法学家也有回答。经济学家的回答叫 三高一低 ,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 高投入 、 高耗费 、 高污染 及 低效益 来支撑的,是靠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和广袤的市场获得了经济发展。当把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转化成 GDP 的时候,而资源一旦枯竭和环境一旦出现危机,未来的发展还靠什么支撑?法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是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宽松的环境管制。所谓 中国制造 就是 世界制造 ,世界污染性企业都往中国搬,中国成了世界污染大国。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一定要靠科学技术来支撑。中国要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改变靠科技。发达国家科技对 GDP 的贡献率超过了 60% ,而中国则不足 30% 。中国要变成一个强国、要持续发展下去,只有靠科技。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思想的来源。靠科技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高等教育。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依赖力量已经转移到了高等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我们今后的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这就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2004 年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 人才强国战略 。我国现在有三大战略,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这三大战略中,前两项都和高等教育有直接关系。在中国当下的背景中,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定位自己,将高校的使命和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希望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长期的任务。 第三个是教育本身的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从 1998 年开始出现规模的急剧扩张。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变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2005 年第一次超过美国,美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是 2500 万人,中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已经达到 2700 万人。我国现在从小学到博士所有层次的国民教育总 数是 2.6 亿人,这个数量基本接近美国全国人口的总数。因此说,我们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和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可是规模大是不是意味着水平高?怎样把数量化的高等教育转向质量化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充完成之后正在转向以质量的提升为主,这是高等教育转型的标志,也是 历史新起点 的内涵。在国家层面上,怎样把人力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是政治家思考的问题。教育家要思考的是怎样把一个规模型的高等教育转成一个质量型的高等教育,这两个转变一致起来,人力资源大国才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但其中间唯一的桥梁,是优秀的和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转型 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 在国际背景、国家背景和教育本身背景之下,高等教育有四个主题词: 第一个主题词是 质量 。 注重质量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对高水平大学来说,扩大规模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的使命。由此,我们就要思考:作为超大规模的大学,应该怎样对待质量?世界上所有的高水平大学,都不是以规模著称的,质量与规模之间的关系,不是正比例关系,可能是反比例关系。温总理去年有一个说法:基础教育是如何普及的问题,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提高质量。温总理把握住了高等教育的时代脉搏。 第二个主题词是 特色 。 大学都要放弃模式化发展的方式,从模式化发展转换成特色性发展。每一所大学只有彰显特色,才有存在的意义。这个特色是什么?特色就是不可替代性、独有性和不可模仿性。这次咨询会上,刘延东同志阐述了她对 特色 的理解,她认为特色就是优势,我也非常赞同她的定义,特色就是优势所在,竞争力所在,也就是个性所在。大学要避免 同质化 趋势。 第三个主题词是 体制改革 。 办高质量的大学必须探索和这个大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规模扩张时我们有一个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这个时代结束以后,我们的管理体制是不是还要固守先前?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中国的课题,也是世界性的课题。法国现在正在酝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案。法国的教育体制在 200 多年前是领先的,现在被认为是管得最死的体制。法国大学对教授的管理大概是世界上最严的,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导致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落后。所以,现在法国正在推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案。美国也在改革高等教育体制。进入本世纪以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始了大学法人化运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要不要进行改革?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又一个主题词。 第四个主题词是大学的 国际化 。 其含义是,对大学的评价标准国际统一。既然知识和真理不分国界,科学和技术以相同规律为根据,对大学的评价就不应采用国别标准。大学的世界排名,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其趋势不可避免。所以看一所大学的水平,应当放到世界体系中去比较。 提高质量迫在眉睫,形成特色刻不容缓,改革体制是大势所趋,国际水准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这就是目前我们整个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时代特征。 以上是我跟大家交流的第一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在这个背景下审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山东大学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与大家探讨一下山东大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春节之前的茶话会上,我简单地跟各位老领导、老前辈作过汇报,讲了我的一些思考。 明年是山东大学三校合并十周年,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这个机遇预示着什么?预示着我们要思考合校之初所设定的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实现了没有?当初的要求是 1+1+1 3 ,三校合并最大的意义就是在实现融合的时候要培育大学新的增长点,这主要是指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在合校十周年到来的时候,我们要思考合校之后的成功经验,还要寻找合校之后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哪些学科发展了,哪些学科停滞了,哪些学科出现了反复,系统总结十年走过的道路,明年将迎来最好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校区叫 非常 6+ 1 ,多校区之下怎样形成共同的文化?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思考,也应该在合校十周年到来的时候做出回答。三个不同传统与风格的大学的真正融合,根本的标志最终还是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一所大学里一定有一个主流文化,这个文化应该成为大家固守的传统。如果一所大学里多种文化并存,并且多种文化之间有冲突,那就说明这个融合还没有完成。明年学校合校十周年到来的时候,我们的纪念活动将把学科发展与文化一体作为纪念和反思的重点。 第二个机遇是,再过两年多山东大学将迎来 110 年周年校庆。 山东大学是中国最古老的、有代表性的几所大学之一。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最初叫中西学堂,后来改成了北洋大学堂,再后来改成北洋大学,现在叫天津大学,它于 1895 年建校。 1896 年建校的南洋公学,也就是现在的交通大学,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工科类院校。第三所是 1898 年建校的京师大学堂。去年北京大学庆祝了 110 年华诞,北大 110 年校庆的主要任务是总结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 山东大学是 1901 年建校的,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的第二所官办学堂,也是京外第一所官办学堂,她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她是中国第一所按大学章程办学的大学。再有两年零九个月我们将迎来自己的 110 周年华诞,这是一个什么机遇?首先是我们反思传统的机遇。山东大学历史上有许多优良传统,比如臧克家在数学考零分的情况下被录取到山东大学,这种能够发现人才的机制和 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制度是不是保留下来了?我们 30 年代有一次辉煌、 50 年代有一次辉煌,都集中了中国最好的大师级人物,这就需要我们反思现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不是也要瞄准这样的目标?所以 110 年到来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坚持传统,弘扬传统。 110 年到来的时候我们会获得很多机遇。现在我们的校友总量有 30 万人之多,光在北京就有四、五万人。这么大的一个校友资源,他们的优势发挥出来没有?我们培养出了这么多杰出校友,山东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经验,我们都要总结。 凡是形成传统的我们都要弘扬,有些最优良的传统今天我们还要坚持。评价一所大学的综合能力时,人们往往只注重这个大学的创新能力,可 对于一所古老的大学来说,还需要另一种能力,就是守成的能力, 创新 + 守成 才能说明大学的真正实力。 我们今天有义务挖掘我们的传统,把我们优秀的独特的传统弘扬光大。 另外, 110 年来临的时候,也是我们建设的好时期,这个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也包括办学条件的改善。这也是山东大学独特的机遇。 第三个机遇是今年 5 月份国家要启动 985 三期建设工程。 985 三期建设,国家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去年总理对高等教育有四句话的评价,第一句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大家听了不要灰心,他实际上是在给我们鼓劲。我们的高等教育大致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布局,采用的是前苏联模式,专业划分过细。但我们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正在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可是我们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这个目标 2020 年前后要实现,目前的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它的要求。 第二句话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急需提高。 总理几次去看望钱学森,钱老每次都谈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拔尖人才?有些人才在中国受了教育之后,到外国后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每问一次,家宝总理就感觉到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问题。杨振宁也说过一句话:如果将中国学生的智力分数打成 100 分的话,中国的大学培养 80 分以下的学生比较合适。当学生智力水平到了 81 分的时候,在我们的大学里培养是不合适的。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成长和发展。 第三句话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急需改革。 这个体制首先指外部体制,外部体制就是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 就是政府怎样管理一所大学 , 我们把政府对大学的关系分为隶属型和管理型的、监督型的 , 及自治型的三种。现代大学制度有两块基石 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自治型的体制在中国称为 依法自主办学 , 但实际上政府是把大学当作管理对象的。 急需改革 的第一项恐怕是要重新理顺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大学体制的第二个方面是内部管理体制。 一所大学有四大权力。第一大权力是政治的公共权力 , 由党委行使。第二大权力是行政管理的公共权力 , 由校长行使。第三大权力是学术的公共权力。大学里有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这个权力由教授及教授代表共同行使。第四大权力是民主的公共权力,由教代会、职代会行使。当这四个权力和谐一致的时候,这个大学就充满活力。可是目前中国大学的状况往往是行政的公共权力替代甚至侵害学术的公共权力,而民主的公共权力 , 也就是教职工参与大学管理的渠道是非常狭窄的。 前面这三句话大家听了都非常沉重, 后边总理还说了一句话: 中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急需增加。 这句话令我们鼓舞。 今年是 985 的第三期,国家将加大对 985 院校的投入力度,这是我们山东大学面临的一个机遇,但是这个机遇不是我们独有的,是三十几所院校所共有的。 第四个机遇是今年中央要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个纲要由总理亲自来抓,他是这个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的组长,刘延东同志是副组长。现在已经汇集了 400 人左右的专家队伍起草这个纲要,估计今年十月份能够完成。纲要完成之后,中央将召开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次教育大会,使我们的整个教育得到一次振兴。这对全国教育界是一次世纪性机遇。延东同志在咨询会议上把 985 的重点建设作为讲话主题,并且强调建设 985 高水平大学是国家意志。 国家意志 这个提法是第一次,其意义重大。一说国家意志就带有整体性、至高性和一体遵循性,它表明的是国家推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毋庸置疑的决心。山东大学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大概可以预见上述这四大机遇。 面临机遇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面临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巨大的规模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难度。可以肯定地说,大学的规模越大,提高质量的难度就越大。世界高水平大学或者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所是大规模的,所以规模大并不是高水平的标志。 普林斯顿大学 只有 4000 名学生,却有 4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科技大学 是中国的高水平大学,她拒绝了 1998 年的扩招,到现在还保持着 5000 人的规模,中国科大很多创新性成果尤其是基础研究在中国一直领先。 耶鲁大学 到现在还保持着 8000 人左右的规模,耶鲁大学追求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机会,更注重英国的传统 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如果一个学生天天和老师接触,老师的水平很快就变成了学生的水平。在耶鲁大学里有一个教育理念:什么是大学?大学就是有经验的老师和一些没有经验但有求知激情的学生天天激荡的地方,学生和老师天天见面,学生的水平提升很快。哈佛大学学生数在美国的高水平大学里是最多的,也只有 20000 人左右。大家知道, 浙江大学 一度是规模巨大的,合校时超过 40000 人,但浙江大学这几年采取措施,通过办城市学院和宁波学院,对学生进行了分流,不断缩减办学规模。它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因为大学不是以规模取胜的。北大和清华始终恪守一条底线,就是任何时候学生规模都不能超过 30000 人。她们坚守的是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原则。目前山东大学本科生数全国第一,比吉林大学还多 300 人。我们就要思考,怎样在如此庞大规模基础上提升 山东大学 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这个方面,我们的压力超过了中国任何一所大学 。 第二个挑战是我们的学科门类相对比较齐全,但强势、优势学科相对缺乏。 山东大学的博士点有 189 个,这在全国也是居于前列的。学科门类齐全,但我们有突出优势的学科点并不多。现在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数据,一个是重点学科数。我们山东大学只有 2 个一级重点学科和 12 个二级重点学科,与同类大学相比,我们是少得可怜的。第二个是学科排名,山东大学进入前十位的所有学科加起来仅有 8 个。而这 8 个当中,排名最靠前的数学,也仅排第六位。这说明,目前山东大学已不具有前五位的一级学科。人大排第一的学科有 7 个,在人文学科里排第一的数量最多。我们的同类院校武汉大学排第一的有 3 个,进入前十位的全校有 19 个。相比之下,我们将被视为没有特色或没有优势的大学,因为任何大学的水平都是表现在学科上的。 我们面临的第三个挑战就是教学科研队伍数量庞大,但杰出的拔尖人才数量偏少。 我们的教师有 3400 人之多,这个数量超过了北大和清华。我们仅有 7 位院士,厦门大学仅化学学科就有 7 位院士,而且在某些突出的领域像理科的化学、文科的经济学,一谈大家都知道。此外,我们长江学者、杰青合起来的数量再加上院士也就是 50 多人。而清华大学的两院院士已经超过百人,北大亦拥有九十余人。因此,与同类院校相比,我们杰出人才、拔尖人才比例偏低、数量偏少。 我们还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解决我们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和物质支撑条件匮乏之间的矛盾。 合校以后我们增加的建筑面积有上百万平方米,即使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按 1992 年教育部颁布的办学标准,我们还有 1700 亩左右的用地缺口,而土地是一所大学最起码的物质条件。此外, 我们七个校区没有一个像样的体育馆,这在 985 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没有一个像样的学术报告厅,科学会堂的规模相对较大,也只不过能容纳 450 人。文科教师多数没有自己的研究室,理工科的物理空间普遍紧张。一个远大的目标和当前的物质支撑形成了巨大反差。 进到这几个校区,威海校区依山临水,这样的校区在全国并不多见,是比较优美的;我们的趵突泉校区已经实现了绿树覆盖,这个校区也非常优美;千佛山校区也有一定特色;而校本部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这和百年名校的地位极不相称。所以,怎样加快改善山东大学的办学条件?这也是时不我待的问题。 分析完机遇和挑战之后,我想谈第三个问题,即与大家交流一下山东大学的办学理念。 春节之前,在一次校友会上, 有校友问我 你怎样理解大学 ,我即兴讲了 大学之大 和 大学之学 。 我认为, 大学之大 首在大德,因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新民、至善都是德的要求。一个大学有大德,才受人尊重,这个大德表现在哪里?第一,大学里面有大爱,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学生对真理的爱,都是无私的大爱;第二,能够承担国家和民族的责任;第三,有一个对待物质利益最正确的态度。所以,大学是收藏社会良心的地方,当社会都无德的时候,良心到哪儿去了?到大学里去了。所以,大学是高雅的,不是世俗的。山东大学要办成一个最有德性的大学,我们处在齐鲁之地,最有这样的传统优势。 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学有 大学问 。社会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大学里获得答案,这个大学问里还包含有大思想,大学是产生学问和思想的地方,没有学问、思想的大学是无法让人羡慕和尊重的大学。大学的魅力即在于它是学术渊薮,是学术摇篮。把大德和大学问集在一起的人,才叫做 大师 。光有道德没有学问不是大师,光有学问没有道德也不是大师。大学以大师为代表,有大师的大学才为人们所向往。 大学里还要有什么?还要有 大树 。这个 大树 不是指植物,而是指这个学校的优良传统。这个优良传统可以称作大学的学统。国有国统,道有道统,法有法统,学有学统,一所大学一定要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并且要守护住它。 30 年代梅贻琦讲的那句话,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那句话在当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发展到今天,却需要改造。优秀的大学一定是要有大楼。大楼不是指建筑物,其实是指能够使学者生存下去和能潜心为学的物质条件,使学者能够进行前沿研究的科学仪器设备等等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大学一定是需要大楼的,没有大楼就对不起大师,也很难产生大的科研成果,大楼就是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 这就是大学的 大 字。 大学的 学 怎么理解? 我个人认为, 我们首先是学府。我们不是政府,不是食府,更不是企业。 政府内 的最高权威始终是上级,命令与服从是基本行为模式,所以它的价值寻求是唯上的,只要有命令出现一定要服从,只要有上级出现,就一定认为上级比它更重要。 企业 的价值以利益为导向。在企业中,谁是最高权威?谁的股份最多、谁的资本最多,谁就具有最高的权力,利益决定一切。 学府 的特征是以学术为导向,谁是最高权威?在学府中我们的人应该叫学人,学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学者,另一部分是学生。学人、学者、学生所从事的活动都叫学术,而学术的最终标志是形成为学科, 这就是大学的 学 字。 大学里独特的传统就是学统。我们讲学术本位、学术立校,就是要用学术的标准和尺度,使学人、学者、学术受到尊重,使学科立于中心地位,这就是大学,任何大学都应该坚持这样的内涵。 高等教育从发生到今天已经 900 多年了。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1088 年意大利建立的波罗尼亚大学。这个大学的第一个学科是法学,第二个学科是医学。 这被认为是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在 900 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开始总结整个高等教育规律性的东西,我把它概括为具有普遍性的主流意识。 处在第一位的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这是大学区别于任何社会组织的最本质特征。 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却把大学和大学区别开了。我们今天需要培养的人就是能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力的人,但过去不是这样。大学开始的时候以培养职场上的人为主。一个好的大学总是给它的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成才率, 一个学生怎样算是成才了?当他到了社会上以后,还在为生存而奋斗的时候他就没有成才;当他超越了生存的状态,有了事业的时候才算成才了。所以,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成才率。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高等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这是一个主流意识,是坚定不移的。 (博主: 以上可以归为是徐校长谈的第一个主流意识 ) 第二个主流意识是,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永远的中心。 我们讲高等教育 900 年的历史,最初是以教学为特征的,就是培养职场上的人。当时欧洲的中世纪为什么在波罗尼亚产生了这样的大学?因为面临着文艺复兴的需要。首先需要法律人才,因为利益上的争执越来越多,法律则是处理利益关系的一门艺术。医学要解除人们身体上的痛苦。后来又设立了宗教学科,宗教要解除人们心理上的痛苦。 直到今天,波罗尼亚大学传统在欧洲还有巨大的影响,波罗尼亚大学这三个学科使欧洲的知识分为三类。法学代表着社会科学,医学代表着自然科学,而神学后来演变为哲学,哲学代表着思维科学。现在欧洲的知识划分大致上还是三大板块。这三大板块最初形成的时候,都是培养职场上的人才,神学培养牧师,医学培养医生,法学培养律师。 所以,高等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以职场的培养和教学为中心的。 这个阶段结束于 1809 年。大家要注意这个年份, 1809 年到今年正好是 200 年。 200 年前,洪堡兄弟倡议建立一所大学,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洪堡大学,洪堡大学区别于以往大学的特征就是不仅要进行教学,培养职场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把人们对未来的那种探究的愿望变成现实,要把科学研究变成人的一种习惯,把教学和科研统一在一起,培养人的科学研究习惯。在高等教育学上这是一个新的定义,大学的任务是什么? 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研习惯,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研究,尤其是教会学生方法,成为大学很重要的任务。这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科研的中心地位确定下来了,这就叫洪堡精神。 洪堡兄弟都没有做这个大学的校长,但是校长李斯特忠实地把洪堡兄弟的想法变成了现实。科研成为大学的中心之后,迅速改变了德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德国至今仍在化学、机械等领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德国人永远感谢洪堡大学。 蔡元培先生就是洪堡大学的学生。当他离开洪堡回到中国, 1916 年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时候,在欧洲有一个评价, 在中国还见不到一流的大学,但是我们已经见到了一流的校长 。他提出来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八个字,就代表了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个趋势,但它来自于洪堡精神。所以,中国高等教育最初是受洪堡的影响的。 1904-1918 年,威斯康辛大学的校长查尔斯 范海斯有一个新的想法,他说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还要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变为社会的需要,这被称作 威斯康辛模式 。这所大学是以农学和畜牧业为主的,这所大学认为最好的教授就是脚上踩满了牛粪的教授,因为他到农场去了,把成果转化为农业需要。这个精神在上世纪 30 年代变成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理想。现在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在美国,就是 为社会服务 的高等教育思想。现在我们讲高等教育的三大使命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 今天我们要不要赋予高等教育新的使命? 在国际化这个背景之下,特别是美国 9 11 之后,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政府无法处理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企业要处理文化上的冲突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想高等教育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使命,那就是把不同的文化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融合,而这个平台只能是大学。我认为这是高等教育的第四大使命。只有实现了这个使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才会大幅度提高,大学的世界性才能得到认可。这个是我自己的理解,我在六七年前就开始这样思考,至今这个想法越来越坚定。 当然高等教育使命无论怎样变化,有两点是不变的 教学和科研。 为社会服务是教学科研成果的一种使用方式。所以我们说,高等教育的第二个主流意识是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永远不变的中心工作。中心意思是说,当一个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这两项工作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选择。其他工作都不能冲击这两个中心工作,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具有不受冲击的稳定性。 为了一个创收可以停课,为了一个活动可以停止教学科研活动,如果这样的现象经常在大学里发生的话,那么这个学校奉行的就不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理念。 高等教育的第三个主流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 数量的扩张一定有被客观条件限制住的那一天,但是质量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所以 它是永恒的主题 。这个质量指的是一个全面的质量,包括提高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质量,教学理念质量,管理质量等方面。所以,提高质量是我们永恒的主题,这篇文章永远做不完。大学的质量有无数要素,但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最根本的。 高等教育的第四个主流意识是,学科建设是大学的龙头工作。 什么是学科?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把同类知识所进行的系统化的集合,学科是学术的土壤,是创新的源泉,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科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个要素是主体要素,就是从事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第二个要素是客体要素,一定要有原创性、创新型的科研成果。第三个要素是主体和客体结合过程中,有教育的要素,就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这三个结合起来就叫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上,我给大家说一下田长霖的思想。 田长霖是华人在美国最优秀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大学校长,他在任加州大学校长期间有一个思想,他说:任何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它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上都有所发展,而必须集中力量先在一两个学科上有突破。当这个学科取得突破的时候,其他学科也会跟上来,而要把这个学科建好,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形成互助的关系。 反过来说,其他学科来配合这一两个学科。他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又重申了这一思想。从他的思想里,我们感觉到一些学科建设规律性的东西。学科建设一定是扶强不扶弱的,所以在学科建设上不会搞平均主义,在学科建设上不会进行公平选择,它一定是效率选择。学科一定是扶植和培育出来的,培育强势学科,把它做强,特别是把它做成世界第一的时候,这个学校的特色就形成了。这个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现在要建世界知名大学,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科齐头并进,而只能在资源匮乏的基础上选择二至三个学科进行建设。学科建设永远是大学的龙头工作,所有的世界知名大学都以学科为代表, 说到数学,我们会想到剑桥的三一学院;说到物理,一定会想到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说到公共卫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哈佛;说到法学,我们一定会想到耶鲁。所以一流大学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处在一流,只要有一或几个代表性学科就是一流的。 第五个主流意识是,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主体工程,有时候我也把它叫做固本强基工程。 大学可能有若干个工程,但要始终把师资建设作为第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做好了,大学的水平就上来了。 我重复一下我的一个观念:什么是大学?教授就是大学,教授始终代表着大学,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大学,没有好的教授就建不成好的大学。我改造了欧洲的一句话,欧洲有一句话叫做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 。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教授才是大学,尤其是在中国。 在目前这个体制之下,我们书记和校长的空间并不多,但是教授的空间是无限的。所以,好的教授就是好的大学,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教授都有资格代表大学。 海德格尔的情人因被纳粹追杀逃到了美国,美国国庆日邀请她出席,人们问她想不想自己的国家,她回答了一句话, 凡我在处便是德国 ,德国在我心中,我走到哪里就把德国带到了哪里。我们要用这种理念对待我们的教授,我们的教授就代表山东大学,我们的教授走到哪里,就把山东大学带到了哪里。 因此,选聘好的教授、留住好的教授和培育优秀师资队伍永远是大学的头号工程,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高等教育第六个主流意识是,学术追求是大学的灵魂。 看大学的水准和品位,要看人们对学术的态度。我用 追求 这个词,追求意味着要对学术形成信仰和崇拜。对学者本人来说,自主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就是他的品位。而对管理者来说,则要 尊重学者的人格和崇尚学者的精神。 追求学术的灵魂只在学者身上建立起来是不够的,还要看在我们的管理层身上是否建立起来了。追求学术不仅仅是学者的事情,也涉及到管理层要不要营造这样的氛围,提供这样的条件。 我把学术分成四类,第一类学术叫 传播型学术 ,我们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术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型的思维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体现。第二类学术叫 整合型学术 ,包括整理已有成果文献集成,翻译,对会议进行学术综述,对某一个学科进行评价,都叫做整合型学术。第三类学术叫 运用型学术 。我们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转化为知识产权,这个过程就是学术的转化过程。第四类学术叫 创新型学术 。这是学术当中的最高水平,创新型学术是最难的。追求学术主要指的是学术创新。 当对学术是以追求的精神对待时,学术的目的就是高尚的,而不是功利的,这时候才有灵魂意义 。 高等教育的第七个主流意识是,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 一个大学需要多种动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学术兴趣,学术兴趣是学术活动的原始动力,其他动力则需要从学术评价制度和学术激励中寻找。对以学术为人格的人来说, 不用扬鞭自奋蹄 ,而对没有形成这种自觉的,则还要给予考核上的压力。我们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内部产生动力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中国高等教育这三十年走过的路就是一条改革的路,所以要把改革尤其是把制度创新作为大学发展的动力,这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意识。 高等教育的第八个主流意识是,服务是大学管理的目的所在。 我理解管理有四种价值:第一种是要给大学确立方向,这个方向主要是引导大家迈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是管理的责任。第二种是规范和为大学提供秩序。它要保证大家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这是管理的职责。这个安全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环境和公共产品。第三种管理的意义是要给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提供条件和保障,包括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而这三项最后都表现为第四种意义,就是为中心工作提供服务。 怎样服务? 我有 三个循环 的想法 。 我们的校领导要带领校部机关为教学科研单位服务,这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不是管理教学科研单位,而是为教学科研单位服务。这是第一个循环。第二个循环,我们的校领导、校部机关、院长、系主任、所长共同为教师服务。第三个循环,校领导、校部机关、院长、系主任、所长、教师共同为学生服务,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最终成才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使命。 这三个循环都完成的时候,大家就会产生三种感觉。我们的学生在这所大学里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他离开这所大学后,每当谈起母校,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他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服务。第二种感觉要给老师充分的尊严,老师受到学生的尊重是天经地义的,能否受到我们这些服务人员的尊重?如果老师能够受到校领导的尊重、受到管理层的尊重,他就会保存住基本的尊严。 我在一些场合讲过教师的尊严空间理论。在校部机关我们能看到,每位工作人员都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这把椅子和这张桌子往往被视为主人权力的空间。 当从普通工作人员升任为科长、处长时,他的权力空间会被逐步放大,当了处长,就要求一人一间办公室,似乎空间越大,权力越大,尊严也随之被放大了。可是我们的老师呢?我们的老师入校以后,许多人没有自己独立的尊严空间,我把这种情况称作 学校对老师尊严的第一次侵害 ,因为没给教师提供维护基本尊严的条件。 现在的问题是,不能允许再发生 第二次侵害 。第二次侵害预示着什么?我们的老师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到校部机关来的,是不会找校领导的。我的原则是,凡是老师找我,我无论怎么忙,一定要拿出时间来见他。当你见老师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了。老师带着自己的尊严进入你的空间里,这个时间你主宰的这个空间,能不能对老师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如果你不能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他的尊严就要受到第二次侵害。所以,我有 一把椅子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理论。 当老师进入我们工作人员房间的时候,如果这个房间里只有一把椅子,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把椅子让出来给老师坐,如果老师不坐,工作人员没有权利去坐,一旦工作人员坐着而老师站着,就是在侵害老师。这就叫做 一把椅子的理论 。 所以,老师进门的时候,你的面容、语言、举止都决定着老师尊严是否被第二次侵害。我们要使我们的老师有充分的尊严感。我们可以观察一种现象, 当一个学者在这个大学里强烈地要求调离的时候,我相信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他在乎物质利益,一定是他的尊严受到了最彻底的伤害。 这个时候,他会不顾一切。所以,一定要使我们的老师有充分的尊严感。我有一句话, 老师的尊严实质上就在我们坐的那把椅子上 ,当你把这把椅子让出来的时候,你就给了老师一定的尊重,但必须是自觉自愿的,并且是发自内心的。 还有第三种感觉,就是我们的工作人员要有充分的成就感。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守护这所大学的时候,你的想法、你所做的工作,都转化为这个学校事业的一部分。这个制度是在你的主持之下制定出来的,这个大学的一砖一瓦是按照你的设计变成大楼的,这个大学里面的一草一木也关乎你的感情。所以,要使我们的工作人员有成就感,学校还有责任为工作人员寻找发展空间。 当学生的自豪感、老师的尊严感和工作人员的成就感 三感 同时产生的时候,这个大学一定是非常和谐的。 我们管理的意义在哪里?管理的意义就是为学生的成长、为老师的科研创造条件。管理本质上就是服务。我们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校长不是管教师的,而是为教师服务的,为教师服务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 我把上面的这些意识叫做高等教育的主流意识,一共分八个方面。 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们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 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里 以人为本 与党政机关、企业的 以人为本 是有区别的。企业家讲以人为本是不彻底的,甚至带着某种虚伪性,因为当员工不能给他带来利益和利润的时候,他就想办法解雇员工,所以说企业家的以人为本是有选择的。党政机关谈 以人为本 有一种特殊性,它必须把所有的人都当作本位,要为所有的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以,政治家讲 以人为本 应该是 以人人为本 、 以一切人为本 。 大学里的 以人为本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育教学关系上以学生为本。我们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成长准备的,我们只不过是学生成才的一些条件,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个含义 是生态意义上的,学生是生物,不是矿物。学生在大学里的过程是一个生物的生长过程而不是矿物的冶炼过程。第二个含义是权利意义上的。学生是权利的终极主体,学生到大学里来是为了享受受教育权,我们是代表国家、政府来履行一种义务以满足学生的权利需求。 所以,以人为本在大学里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 在办学上要以教师为本。办学兴校的根本性力量在人才, 人才强校 必须以教师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体现在这两大关系上。 此外, 在一个大学的物质利益分配上,当涉及到福利利益的时候应该是均衡化,应该以公平为追求。但当涉及到对一个人的贡献评价的时候要实行效率化,实行多劳多得。 中国高等教育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本位。这可以称之为 人本教育观 。 第二个新变化 是发展的理念。发展的理念有两大新的要素,一个要素叫做质量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另一个要素叫做特色发展是根本发展。所以,要用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促进大学的发展,这被认为是新的发展观。 第三个新变化 是国际化的理念。对大学的评价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我看到美国对中国大学的一个排序:北京大学在世界排名中最靠前,列 114 位,后面是清华、复旦、中国科大、浙大,再往后是山大,排在南京大学前面。我们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定是我们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山大的一部分校友在美国已经取得骄人业绩,这也是提升我们学校声誉、在美国排名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山东大学如何走向世界?我和朱书记反复斟酌,山大特色能不能直接对应世界水平?恐怕我们还需要一个中间过渡, 山大特色 、 中国一流 然后才能走向 世界水平 。 这个观念一旦树立起来,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每个院和每个学科的定位。今天到场的有各学院的院长,你们在考虑学院发展时,一定要在全国进行比较,这是起码的要求,不能满足于在山东省是最好的。 作为院长必须有一种眼光,你要知道你这个学科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世界最好的学科好在哪里,到了什么水平,你与它有哪些差距。我希望我们的院长和教授们共同做好一篇大文章,这就是 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 。 第四个新变化 是关于创新的理念。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它不仅指科技创新,还包括思想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是大学特有的 DNA ,对综合性大学来说,全面创新是最具备条件的。 以上就是在办学理念上我要跟大家交流的,也是我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跟大家谈一下学术振兴行动计划。 这个计划有一个总体性的描述,实施这个计划以后大致上要形成 尊重学者,崇尚学术 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是我们的软环境。 确立以学术为主导的办学理念,这是我们的价值取向。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者队伍,这是我们的主体工程。培育 2-3 个有代表性的学科,这些学科就是山大特色,就是中国一流,就是要冲击世界水平。 要产生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科研上有三大变化, 第一大变化是 对科研的评价由过去的以量为主转向以质为主。所以,在重要学术期刊上, 理工科发表一篇文章的影响因子至少应该在 3.0 以上,以影响因子来判断学术的水准。人文社会科学要以产生思想、产生传世之作作为自己的追求。 第二个变化, 科学研究正从以前的单兵作战转为集团作战,所以 大师 + 团队 是当今世界最好的科研模式。 一个团队中有一两个杰出的大师,然后以他为主组合成一个团队。这种模式证明是成功的。 第三个变化 是学术研究从以学者的个人兴趣为主转向服从国家需要。兴趣当然可以继续进行探索,可是 一定要申报国家课题,直接把自己的科研融入到国家的需要当中去。 我们希望能够产生一批高质量的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打造世界知名的学术品牌,包括通过国际会议、论坛,形成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适合学术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基本满足学术空间需要,使主要的学术指标数量翻一番。其他可排序的科研要素指标均有前移。 SCI 的数量实质上就是大学里的 GDP ,尽管它在衡量大学水平上还有不科学的地方,但目前还没有其他指标能够取代它。山东大学在历史上的最好排名是第七,这几年我们的状况比较稳定, 2008 年排在第十位。每前进一个位次都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关于学校的综合实力排序,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排行榜, 对各种排名要关注,但不迷信。我们要争取使我们的综合实力排序前移,最终建成一所使我们的 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 四性 得到充分彰显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争取用五年的时间迈向这样的目标。这里面既有数量性的要求也有概括性的描绘, 方案实施以后,我们会把所有的任务都进行分解。 这里面的 主要因素 有哪些?我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做一个大致汇报。 第一部分是要统一办学理念。 今天我用较长的时间讲了主流意识和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希望大家能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选择,并最终能够统一。 第二部分是队伍建设,这是关键内容。 学术振兴计划实施之后,山东大学的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按照 十、百、千 的目标进行建设。院士数不少于 10 人,必须是 10 人以上,要么我们自己产生,要么用引进的方式。 百 是指 长江学者 、 杰青 、 泰山学者 及杰出人文社科学科带头人等杰出人才的数量不少于 100 人。 千 是指选拔和引进 1000 人左右的中青年教师,使之成为各学科的学术骨干。 人才引进 的力度要加大。我向大家讲一个兰州大学的例子。兰州大学新校长周绪红到任以后,为了证明兰州大学是不甘落后的,要求在《 Science 》和《 Nature 》有文章发表,他要全校教授给他推荐,校内有没有人能够有成果在以上两刊物上发表,若无,就请教授们再推荐所熟悉的国外教授。周校长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用年薪一百万的方式从美国聘请了两位教授回到兰州大学,去年,兰州大学在《 Science 》上已经有文章发表了。这是非常规的举措。兰大的经验对我们有无意义?山东大学吸引人才,在地理上没有优势,在环境上没有优势,如果我们在措施上也没有优势,谁到山东大学来?所以在人才引进上我们一定要有超常规的措施。如果能够引进一个团队,我们不惜花更大的代价。所以,这个计划实施以后在人才引进的经费上要进行超常规的投入。 要建立终身教授制度 。 我知道我们学校有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每天按时到研究室搞研究,天不黑不回家。具有这样学术情怀的人,并且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做我们的终身教授?终身教授的意义就在于他是全校的样板,我们要给这样有学术追求的人以最大的尊重,要给终身教授配上助手,要提升他们的物质生活待遇。其他学校已经有成功经验,凡是成为终身教授的,可以享受和院士相同的待遇。 要实行学术休假制, 使我们的老师不至于过于疲惫,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可以有半年时间进行休假,这半年他可以完成自己的课题,可以去外校讲学,也可以到国外交流,物质待遇不降低。要通过这些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者队伍,使其成为我们学术的主体支撑。 还要有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关怀计划,山大未来的希望在现在三十岁左右的人身上。 第三个部分是打造学术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最高的学术平台,山东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 2 个,厦门大学则有 4 个。学术振兴计划实施以后,我们的学术平台应该有成倍的增加。国家的工程中心、国家的工程实验中心都要有较大数量的增长。 要整合学校的资源再组建几个学术平台。要尝试建立工程技术研究院,把它变成我们整个工科、技术类学科成果转化的一个基地。这样既能为山东省服务,又能使我们的科研成果不至于闲置。研究院的意义就在于要打通这个渠道。 要组建山东发展研究院,直接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融入社区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应是我们新的办学理念。这个原理很简单,德国一共 8000 万人口,可是德国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山东省有 9000 万人口,山东大学如果能像德国的慕尼黑大学那样为 9000 万人提供服务的话,毫无疑问我们也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所以要建设山东发展研究院,要成为山东省的思想库。 要整合学校的资源,建设具有国际意义的儒学研究中心。要打造出一个品牌来,甚至还要思考,是否可以举行一年或者两年一度的儒学论坛。现在中国已经有两大论坛,一个是博鳌论坛,以经济为主;另一个是苏州的论坛,以文化为主。山东大学要不要在山东的地盘上打造一个品牌? 要创新我们校内的科研平台体系。校设的科研平台以研究院为主要称谓。院设科研平台以 所 为主要称谓。另外,要鼓励我们的老师形成组合,以一位或数位教授为核心,建立若干个山东大学研究中心,使多数教授都有以自己为中心的学术团队。创新平台、增加平台,然后使我们的科研项目增加、科研经费增加。这是计划的第三部分。 第四个部分是物质条件建设。 要支撑我们这个计划,一定要有一系列的物质条件作为基本保障。第一个物质保障是五年内要使每位老师都有一个独立的研究空间。我们全校现在有 3400 名老师,今后教师增加到 4000 人,按人均 15 平方米来算总共需 6 万平方米,现在有部分老师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尚缺的部分五年内要补齐。第二方面是规划教师公寓。 我们现在的青年教师非常艰苦,他们入校的时候房改已经结束,他们现在是低工资、低职称、低居住条件。 而一个学校的希望一定是在青年人身上,所以我们要给青年教师更多关注,这个关注一定要体现在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当中。第三个方面的物质保障是科研及学术平台所需要的物理空间。我们会征求各个院的意见,有的老师给我在 E-mail 上写信说需要多少空间,征集完以后,学校会重新进行建设规划。 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通过积极争取,学校将建设一个能够容纳 8000-10000 人的综合性体育馆, 2011 年 110 年校庆的时候,我们的校友要坐在这个体育馆里参加庆典。 综合性的体育馆要保证我们的老师有健身的地方,保证我们的师生可以观赏大型演出,以提升全校文化品位。 总之,要给我们的学术提供物质条件和保障。物质条件保障还包括公共学术保障体系建设、图书馆建设,条件具备的话,也可以考虑建立全校的无线上网系统及独立博物馆。 第五个方面是创新管理体制。 要探讨 在校部机关实行 大部制 。 研究生院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研究生院下有若干个和研究生培养相关的处。是否要把和本科生培养相关的所有职能部门统合在一起建立本科生院?同类的像科学研究管理机构科技处、社科处、军工研究院等,这几个部门能否统合建立研究部,处、院都要保留,但职能要统合、职能要转变,由研究部统一推动文理融合、理工融合、文理工与医学的融合。我们对外进行社会资源的拓展,有各种各样的会比如校友会、董事会、基金会、对外合作办,借鉴外校的经验可以统合为社会资源部。实行 大部制 能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这样更适合于科研的创新和管理成本的降低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另一个设想就是在各院之上实行 学部制 。 山东大学有 30 个院,美国所有的大学平均起来 8.3 个院,德国所有的大学平均起来 9.7 个院,英国的所有大学平均起来大概 14 个院,没有一个国家的大学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院。 我们中国的大学平均起来是 24 个院。现在看我们院划分得过细,仍是前苏联体制, 其最大的弊端是形成了学科壁垒,同类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堵塞了新学科的增长点。 振兴计划设想,在保持学院不变的情况下,在院之上设立学部,由学部统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要改革一定要解决行政权替代或者侵害学术权的问题。学部的设立还不是在院之上重新架设一个管理机构,改革以后还是校院两级,但是院之上的学部行使学术方面的权力。 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三个设想就是改革我们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 山东大学科研经费排序比较靠后,有的老师争取到的经费尤其是横向经费还不愿意放到学校里面管理,这说明我们的经费制度有不便于教师的地方。我给大家介绍几所大学的做法,这个做法我认为是行之有效的。 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科研经费,入到学校以后,学校可以提取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可以以使用学校资源的名义,由学校提出来使之成为学校的科研奖励基金,然后再变成老师工作上的津贴或者来自学校的奖励。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你可以把它设立为基金,也可以把它设立为资源的占用费用,总之归到学校支配以后还要返还给相关老师。这个体制改革以后,可以调动老师争取科研经费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对经费的使用处于安全状态。 还要改革我们的学术评价制度,从以量为主转向质和量并重。 还要改变我们的工作考核方式。 文科的老师特别希望有一个 养士计划 , 使那些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人不至于每天为去寻找科研经费而奔波。当然这要以能产生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作为基本判断。 对教师的科研业绩考核,我主张 为中才定规矩 , 你的才分只达到中等水平的话,我要求你按照学校的量的标准进行考核。 另一句话叫做 为天才留空间 , 对于学术情怀很强的、具有天才的人没有必要按照一个统一的规则来限制他,要让他自由发展。所以要改变现行千人一面的考核标准,实行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 我们正在探索和思考一系列的制度,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只有现代大学制度才可能促成大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办学目标。 学术振兴行动计划的核心部分我已经向各位作了报告,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稿子形成以后还会发给大家,广泛地征求意见后再行修改。我想前后五易其稿后方可实施。 以上就是我今天重点想给大家交流的两大问题。概言之,第一是观念,我希望大家能认同,第二是学术振兴计划,我希望它能在三月底开始实施。观念是先导,计划是措施,二者统一起来, 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 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雅文幽词--我欣赏的文章|6989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