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偏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杂说“并”
热度 3 fdc1947 2020-4-5 08:33
杂说“并” 并是最常用的字之一,任何一个小学生都认识,都会用,似乎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我估计大多数人看了本文还是多少会有一些收获的。 先说读音,并字一般的读音都是bing4,去声。 太原市的简称是并,这是因为太原那个地 方 古称并州。杜甫有著名的诗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那是诗圣赞扬王宰山水画的一首诗的最后两句。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杜诗的鼓励,并州剪刀现在成了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并州和太原简称并这个意义上,并的读音是bing1,阴平。 并州是传说中的九州之一。也正因为九州不是真实的行政区划,所以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九州名称并不相同。《尚书·禹贡》所说的九州中并没有并州,但是《 周礼 · 职方》则有:“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这里的中心出发点,是东周天子所在之处洛邑,并州在其正北方。恒山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昭余祁则在今山西省平遥西南。 真实的并州区划要到汉代才有,它是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东汉并州治晋阳县(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隋代称太原),辖境扩大,包括有今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三国后辖境渐小。 三国后期,摇摇欲坠的曹魏朝廷以并州晋阳为中心的大片领土封司马昭为晋公,进而为晋王。最后,司马氏取代了曹魏政权,史称晋代。 由于并州又是李渊、李世民父子的“龙兴”之地,李唐王朝不断对并州晋阳进行扩建,其行政级别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唐高宗武德元年(618年)于并州晋阳置太原总管府,七年改为太原大都督府。贞观时督并、汾、箕、岚四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中部地。唐睿宗时督泽、潞、汾、箕、岚、忻、代、朔、蔚九州。辖境扩至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改为北都太原府。 唐代以后,“五代”的中间三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十国”中的北汉都在并州晋阳起事称帝。 到北宋,宋太宗赵光义认为,从晋代到唐代,直到五代,晋阳出了这么多皇帝,怕以后晋阳再出什么人自称真龙天子,降诏焚毁晋阳城。随后,又下令引汾水、晋水灌晋阳城废墟,使得历史名城晋阳城,在地面上成为一片空白。 晋阳城被销毁了,但是,那一带毕竟需要一所管理的城池,于是就在原来晋阳城以北约45公里处,建筑了一座规模较小的城池,作为并州的州治。70多年后,改并州为太原府,作为“河东路”的治所,以后那里一直称太原了。至此,并州成为了历史名称,被作为太原的别称。 从 汉武帝 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十三刺史部,到宋仁宗 嘉祐四年(1059)改并州为太原府,作为有案可稽的行政区划,并州存在的跨度达1164年之久。 现在的并字,实际上是三个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整理异体”的结果。这三个字是:并、並、併,其中並字还可以写为竝。 先看并字的演化过程: 这是一个会意字。字形像在腿部把两个人连绑在一起,本义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并成一个。引申表示一并、一同。 我们现在常用并拢、合并、兼并、并吞等词。司法上的“并案办理”,数学上用到合并同类项,量子力学上用的简并态等等都是从这个并出来的。 总之,并字的初义是合,合并。 再看並字的演化: 这也是一个会意字。从二立,从二人并排站立会意。本义为并列、并行。隶化、楷化后作“並”。但是也有比较保守的使用者仍然写作竝。 《 说文 》:“竝,併也。”又说:“併,竝也。”就把竝、併两个字一样看待了。两个人合并在一起就是竝、並。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评价一个年轻人:“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並行也。”(我看见他(毫不谦逊)地坐在位子上,又与长辈们并肩而行)这里的“並”就是用的本义。 由並列引申为相等、对等、匹敌。如並驾齐驱;工业与农业並重、工作与学习並重等等。 用作副词,表示同时、一起、同等、都等义。如《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並怡然自乐。”《 世说新语 ·言语》:“ 二人並有愧色。” 又放在否定词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如“並不太热”、“並非如此”。 又用作连词,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如“学习並讨论”、“同意並支持”。连接两个子句的连词,並且。 并是合并,並是並立,旁靠。在过去的著作中,并和並大致是这样分开的,但有时候也常常混用。而 併字用得较少,往往只用于合併等词。 如今汉字整理时,“竝(並)”、“併”均作为“并”的异体字被淘汰,只剩下一个并。在古文献中,“並”与“并”,还有“併”,或通或分,关系复杂。专家们说,类似的情况仍需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整理。 如果说,并与並现在已经合并了,了解它们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现代汉语用处并不显著,那么,了解它们的字义,对于理解以它们为偏旁的字,还是会有益处的。 以并为偏旁的字不少,除了表音之外,也大都有“合并”的含义。 如,饼, 本义是用蒸、煮、烤等方法做熟的面食,并没有形状的限制。东汉· 刘熙 《释名·释饮食》:“饼,并也。溲(用水调和)面使合并也。”古代只要是合面后所做的食品都称饼,如生了孩子请亲朋好友吃的面条一类的称汤饼,武大郎蒸出来的“炊饼”(实际上就是如今的馒头)等。后世专指用面粉制成的扁形食品。比喻引申为饼状物体,如现在体育运动器材铁饼。 拼,就是把几块小的东西合并起来,拼凑,拼版,拼音,都是合起来。 骿,就是骨头合起来了。古人传说晋文公的肋骨是合并在一起的,他逃难的时候到了曹国,曹共公趁他洗澡的时候去偷看。《国语·晋语四》记载说:“闻其骿胁”。骈胁就是肋骨合在一起。 骈,是两匹马合力拉车。有时候假借骿,同样记载晋文公骿胁,《左传》就用骈胁。《庄子》有一篇,标题就是《骈拇》,骈拇就是大拇指与食指并在一起的疾病。文章中说:“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 胼, 是 手掌或脚底所生的老茧, 也就是胼胝。古人认为是皮肉合并在一起 姘,男女私合称姘。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汉律:齐民与妻婢奸曰姘。 高(诱)注淮南(子)曰:齐民、凡人齐於民也。礼:士有妾,庶人不得有妾。故平等之民与妻婢私合名之曰姘,有罚。此姘取合并之义。 ” 屏,有屏蔽、排除等义。尸是屋字的减省,并是两个人合在一起。这个字表示两个人合在一起站在屋子门口,因而有排除之义,两个人站在门口,又有不让别人看,故而有屏蔽的意思。 瓶,是一种汲水的瓦器,就像南方人所用的“吊桶”,不过口小肚子大。过去也写作缾,从缶从并。 有人认为这里的并是屏字的减省,有屏蔽、遮住一部分的意思。口被遮住一部分的瓦器,就是瓶。 考虑到瓶的制作与饼的制作原理是相似的,所以形成这个字的原则与饼相似,不过合起来的不是面粉,而是泥土,然后烧制而成。 这些以并为音旁的字,并字旁实际上都有合并的意思。 以並为偏旁的字很少,我能够找到的就两个,普和碰。 普,过去也写作暜,是形声字。《 说文 》:“暜,日无色也。从日,从竝。”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这样解释:“暜。竝者,旁也。旁者,云旁溥也。今隶作普。”他解释並就是旁,这是並字的本义(两个人並立)。“日无色”这个本义现在没有人用了,如今人们所用的 “ 普遍”、“溥大”、“普通”之义的“普”,实际上都是“溥”字的假借。 碰,碰撞、相撞,过去也写作 掽。无论是碰还是掽,都是产生得很晚的字。明代以前的字书上都没有碰、掽这两个字。清初的《康熙字典》也只收录了掽。相碰,必须先靠近,这里的並还是有在“旁边”的意思。 从偏旁来看字义,对于我们了解一系列字,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0923 次阅读|4 个评论
杂说“欠”
热度 1 fdc1947 2020-1-21 08:42
杂说“欠” 每到岁末,人们要做的一件事情,往往就是清欠。过去,商人们要算一算帐,看看别人欠自己多少钱,自己欠别人多少钱。别人欠自己的,要自己或派人去讨账,自己欠人家的也要早做准备,或者主动去还,或者等别人来讨要时能够拿得出来。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在除夕以前完成,因为到了年初,新年新岁的,不能去讨要隔年的旧账。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了。 当然,有人欠别人的钱太多,想尽办法也无法偿还,于是就只能逃离家门。但是,过去寒天冻地躲到哪里去?亲戚朋友家里是不好去的,因为欠钱是丢脸的事情,人还是要面子的。苏州虎丘过去就算是郊外了,一般人去虎丘也都在向阳的前山。背阴的后山,即使在春秋出门游玩的季节人也很少,何况岁末?在后山脚下有一所“牛马王庙”,躲债的人往往躲在此庙之中。由于躲债者之间都彼此彼此,无所谓脸面的问题,因而人多势众,讨债的也不好到那里去动粗。久而久之,人们变称呼此处为“赖债庙”。过去即使在号称“天堂”的苏州,也有如此不堪之处。这是说欠钱的。 以写字作文为生的文人,也要常常清欠。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答应了什么人要写什么文章而没有完成的,即“欠文债”的,也要及时“还债”。如今科学界的教授,更要勤快一点,给人审稿要尽快返还意见,不要拖拉欠账。给研究生改文章既要慎重、认真,又要快一些。免得研究生朋友伸长脖子盼望,甚至发牢骚说文章到老师手里便如石沉大海。 说到学校里的教授,又想起来其实现在很多人对于大学特别是教授的了解是非常欠缺的。重点大学的理工科教授,不少人都不单是“996”地工作,而简直是“697”。马上过年了,研究生们也差不多回家了。教授们还在绞尽脑汁:要投出去的论文中还有什么欠缺、还欠什么实验要补充;要申请的基金项目是否还有欠妥之处、哪里可能还会欠考虑;看到的文献资料中别人的新进展的哪些领域是自己还欠了解的、要补一下。如此等等的欠缺,都需要乘着学校过年清静的时候,好好地补一补。 在上面几段中,“欠”字所表达的意思,一个是 应当给人的事物还没有给,例如欠钱、欠账、欠薪等;另一个意思是不足、不够,如欠缺、欠考虑等。 现在大多数人用这个欠字,基本上都是这两种意思,其中第一种意思用得最多,以至于如今人们一说起“欠”,立刻的反应便是“穷”了、没钱了,欠钱了。 其实,欠字本来的意思与欠债或欠缺毫不相干,它的本义是打呵欠。 这是一个 象形字。看一下欠字从古至今的写法演变: 《 说文 》:“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甲骨文的样子是一个人张大了嘴。小篆的写法下面是一个人,上面则是一个“气”。到了隶书,气就简写成了丿和横折,接近于现在的模样了。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那篇最浅显的文言文课文《口技》,大概都还能够背得出“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欠伸,便是打呵欠伸懒腰。这个词出自《 仪礼 · 士相见礼》:“君子欠伸。”东汉大学者郑玄注解说:“志倦则欠,体倦则伸”。 过去的读书人最需要读熟的是“经典”(诗书礼易等六经)。大概是“经典”中的欠伸过于“深入人心”,伸无疑是身体的伸展,于是欠便是身体的弯曲了。这样,打呵欠的欠便引申出身体弯曲。所谓欠着身子,便是如此。 由欠着身子,就引申出亏欠、欠缺、不足、不够、不如等含义。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就是亏欠一类的含义。至于欠字的本义,现在我们除了“打呵欠”以外,真的很少用到了。 但是,在以欠为偏旁的众多字中,如,吹、炊、欢、欣、欧、欲等,欠字旁大多用到它的本义,即含有口中进出气的意思,很少几个用到亏欠等引申义的。 举一些例子看看: 吹,自然不必说了,出气才能够吹。 炊是烧火做饭,烧柴草吹火弄得鼻涕眼泪直流是过去常有的事情。现在年龄大一些的人,都有亲身的体会。 欢、欣都是高兴,兴高采烈当然要欢呼了。欢是简化字,过去是写作 歡的。 歌,唱歌当然要出气,过去歌也写作謌。 欧,本义也是唱歌,繁体字是歐,过去也写作 謳 ,两个字过去相通,现在一般写为 謳 歌了, 謳 也简化为 讴。在欧歌这个意义上,歐又同于 嘔 (简化字 呕,此处音ou1),过去也写作呕歌。在这个意义上,欧、呕、 謳 ,并没有多大差别。实际上,很多字的欠字旁、口字旁、言字旁表示相同的意思。 歎,又写为 嘆 ,两个字相通,现在统一都简化为 叹,叹气、叹息就是呼出一口气。长出一口气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喜,如赞叹、叹为观止,另一种是哀,如哀叹、悲叹、长吁短叹。 歔 、 欷、欤(歟)、欸,都是感叹词,当然要出气。歔欷,就是欷歔,又作唏嘘,是叹息的意思。欸在有些时候与 诶 、唉相通。 欸乃,又是象声词,象摇船,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 歆 ,闻香气,特指祭祀时神鬼闻到香气,引申为欣赏、喜欢。 欬 ,咳嗽。 謦欬(音qing3.kai4),由咳嗽引申为谈话、谈吐、言笑,往往用于称呼长辈或地位高的人的说话、谈笑。 歇,本义息,即鼻息,鼻子里出气。引申为休息,如今歇息就是休息了,再引申为止息。 饮,喝。当然也与气的出入有关。 歠( 音chuo4 ) ,吸、喝。如 歠 奶、 歠粥等。 歃(音sha4),也是喝,往往指喝一小口。歃血为盟,结盟的时候喝一小口血以示诚信。 有些欠字旁的字,现在的意思看上去似乎与口或出气没有什么关系,但其本义却与口、出气、说话有关。例如欲、款、歉、欺等。 欲,谷有空的意思,表示欲望,而欠旁像人张大了嘴,放在一起更表示贪欲、欲望。 款,《说文》说款的本义是“意有所欲”。引申为诚意、诚恳,又引申为式样、款式,又引申为条款,再引申到今天用得最多的“款项”,最后几乎成了金钱的代名词。 欺,欺诈、欺骗,以前都是要靠说话才能做到的。 歉,古又通嗛,本义是吃不饱。引申为收成不好,歉收。又引申为惭愧、抱歉等义。古代与谦也可通用。正如上面已经说过的, 很多字的欠字旁、口字旁、言字旁表示相同的意思。有些字到后代,用字的意思比较严格了,才分开来。 次字的写法与冰、凝一样的“两点旁”,两点旁的意思是冰。它与呼吸、说话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次字本来的偏旁,左边是二,右边是欠。欠用的是不足、不够这样的引申义,配上二,于是次的本义是第二等的。引申为等第、次数。这是少数几个在欠字旁的意思上用引申义的字之一。 最后说一下有一个与次形状相近的生僻字: 㳄(音xian2)。这是一个会意字。《 说文 》:“㳄,慕欲口液也。从欠、从水。” 㳄就是羡慕得流口水。这个字现在写作涎,口水的意思。过去羡和盗是写成 羨 和 盜 的,从 㳄 。眼热得流出来口水, 羨 和 盜 才讲得通。现在羡和盗都从了次,字义就讲不通了。两者只相差这样的一个点,有改掉的必要吗?而且 羨 和 盜 都既不算繁体字,也不算异体字,在一般的字典中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影子都难以找到。因为这是1965年颁布的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的通用字的标准形体。那个时候正是“山雨欲来”的前夜,人们关心的是政治斗争,人心惶惶,担心被“揪出来”打倒。“大革命”的时候人们不可能对这样的“点滴”小事情进行认真的讨论。如今生米早就做成了熟饭,也只能在吃饱了饭的时候,作为谈论没有任何用处的文化现象,随便说说罢了。
个人分类: 汉语言|8485 次阅读|3 个评论
“方”为何不方
热度 3 fdc1947 2018-4-9 08:22
“方”为何不方 方、圆、长、短大概是每一个人小时候认识物体几何形状时最早应当认识的概念。按照如今字典上的说法,方就是指“ 四个角都是 90 度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 方这个字又很简单,只有四画:点、横、横折钩、撇。像这样简单的字还往往作为声旁组成形声字。 汉字大多数为形声字,现代汉字又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能够做声旁的字不少,但是做声旁生成字能够四声都有的,就相对少得多了。例如,龙可以做声旁,形成不少字,如聋、笼、拢、陇、珑等等,可是这些字大多发阳平声和上声,读阴平声和去声的就似乎难以找到。 方字作声旁,四声都有,这还不算什么,这样的字也还有不少,但是,发音相同的字,全部为一个音旁的,例如《新华字典》所收录的读音为 fang 的字:方、邡、坊、芳、枋、钫、防、妨、肪、房、鲂、仿、访、彷、纺、昉、舫、放, 18 个全部都以方为音旁(《现代汉语词典》多一个髣字),具有这种性质的字,恐怕就不好找了。当然,同一音部总共只有一两个字的不在此列。 我过去一直很诧异,简单的汉字多象形字,而描述“方形”的方字,为什么写得一点儿也不“口”,却写成了这样奇奇怪怪的“方”? 后来我才弄清楚,这个样子一点也不方的汉字“方”,原来的意思并不是“方形”。 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方字的本义是两条并在一起的船或两条并行的船,是象形字,象两条船的船头并在一起的样子(“ 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 ”)。《尔雅》说: “ 大夫方舟 ” ,是说根据当时的礼制,大夫渡河应该坐两条并在一起的船(为什么要两条船?大概是为了安全,大舜南巡,在湘水就出了事情。所以后来定下来, “ 天子造舟 , 诸侯维舟 , 大夫方舟 , 士特舟 ” ,这是渡河的等级规定,天子经浮桥过河,诸侯四条船,大夫并排两条,士就一条了 )。《庄子 • 山木》里说: “ 并合的两条船渡河,有条空船撞过来,即使心胸狭窄的人也不会对着空船发火 ” ( “ 方舟而济于河 , 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 )。 引申之,方就是并或并行。《 史记 • 郦食其列传》中郦食其说到汉王刘邦的好政策可以使得 “ 蜀地和汉地的粮食,将船挨着船运向下游 ” ( “ 蜀汉 之粟 , 方船而下 ” )。两车并排行驶称方轨,说方轨差不多就是说双轨。《史记 · 淮阴侯列传》说到“井陉那里路太窄,容不得两车并行,骑兵不能列队前进”(“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 方字由并行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向两个方向上引申,一个是比,另一个是方形。 并,引申为比。比字的写法就是两个人并立(与从相似,不过“人脸”的方向与从字相反)。 引申之,方就可作“比较”、“相仿”、“比拟”等意思讲 。如《论语》中说:“子贡(端木赐)喜欢品评他人。孔子对他说:‘ 赐呀,你就那么好吗?我可没有这闲工夫 ’”(“ 子贡方人。子曰 :‘ 赐也贤乎哉 ! 夫我则不暇。 ’” )。这里的方是比较。又如 《 战国策 · 赵策》中马服君赵奢说: “ 如今齐国和韩国力量差不多 ” ( “ 今者 齐 、 韩 相方 ” )。这里的方,相近、相仿。再如《 汉书 • 卫青霍去病传》说到大将军卫青很谨慎,不轻易结交朝士,而 “ 骠骑将军(霍去病)也是如此 ” ( “ 票骑亦方此意 ” )。这里的方,比拟,相似。 从比较、比拟、相仿等义再引申,可得方法,模仿等义(法就是模)。如千方百计;如《三字经》“ 窦燕山,有义方。 ”;如方针、方略、方式、开药方等等。 并行的队列,呈方形 。这样,就从“并”可以引申出来如今最重要的一个义项,我们最熟悉的方、圆的方。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最传统的官方宇宙观。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圆规;矩、曲尺)。 从方形,可引申出方向、方面、方位 。这样就出来了上下四方、四面八方等词。再引申出地方、方国等。于是有了朔方(北方)、鬼方(商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区域)、有朋自远方来、方物(土产)等等。 由方形,又引申出人们品德、思想、行为的方正、正直 。汉代就要选拔所谓“贤良方正”即品德好又有才能的人。 方形可以用来计算土地面积。孟子说如果用他的以仁义治国的方法,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有百里见方的国土就可以称王于天下。)我们至今计算土地面积还是用平方公里、平方米等,计算土、石、木材等时则往往把立方米简称为方。 这些就是方字的原义引申出来的主要意思。 当然,自从现代发现了甲骨文以来,人们从甲骨文出发,对于近两千年间人们遵循的《说文》的看法提出挑战,人们提出了许多种新的看法。 影响比较大的有: 认为“方”是一种类似于耒的农具 ,“ 方之象耜,上短横象 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旁两短画或即饰文。 ”由两人并耕得到引申义并,《说文》所说并舟应当由并耕而引申得到,“ 并船之义当由两人并耕即耦耕之义所引申 ”。这种说法得到的拥护比较多。 有人则认为方是枋字的本字,意思是“刀柄”,字象形,底下是刀,上面是把。方形是引申义。也有人认为甲骨文方的底下部分象刀,上面的线段是用刀画出的田界。这样得到方形的意思。还有人认为方是放的本字,其甲骨文象带枷的人,表示流放,方形等均为假借或引申义。总之,众说纷纭,关于甲骨文的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大家的公认。 从汉代以来,近两千年间汉字的实际引申和使用情况,都是以汉代人的解释为准的。所以,无论其解释是否符合以前的历史真实,《说文解字》的解释都对汉字后来的使用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文字使用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无论今人对甲骨文的研究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不可能改变过去近两千年来的这个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 有意思的是,凡是真正含有“方”这个单位的字,几乎全部读音为 fang 或 bang 、 pang (在古代它们几乎是一样的读音),如本文一开始所列出来的“方、邡、坊、芳、枋、钫、防、妨、肪、房、鲂、仿、访、彷、纺、昉、舫、放”以及“旁、傍、榜、磅、镑、谤、膀、髈、滂、螃、耪”等。 有人立刻会反驳:还有下面的这些字呢!你看:“ 施、旆、旄、旗、旂、旅、旃、旌、族、旋、旎、旛 ”等等,它们的读音都与 ang 没有什么关系。 看上去,这些字确实都有一个“方”,但是,它的右半部份的上面都另外有“一顶帽子”(一撇一横),写成单独的楷书字为 㫃 (音 yǎn ),字的意思是旌旗飞扬。所以, 上面这些字都与旗帜有关 。而从篆字看,他们左边的部分也与方不同。例如,施字的本义是旗帜飘扬的样子,篆字的施是 旅是 军队的编制单位。上古一般以五百人为旅。这是会意字。文字象众人站在旗下。旗,指军旗;人,指士兵。篆字的旅是 大家可以看到,在篆字中,这些字左边的形状与方是不同的。在《说文解字》中,这些字被单独算到“ 㫃 ”的“部下”,与方不是一回事情。我们看到了这些,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旗、旄等这些字虽然也都有一个方,但无论是读音还是意义都与方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左边原来并不是方,只是从篆字转变成隶书再变成楷书时写成了方。 当然,这些知识与我们平时写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这些文字。
个人分类: 汉语言|10151 次阅读|8 个评论
秦泰春奉奏
热度 8 fdc1947 2017-3-12 08:29
秦泰春奉奏 左右结构的汉字往往有偏旁,如木字旁,三点水,立刀(亦称侧刀)、反文等等。上下结构的上面的部分称某字头,如草字头、竹字头、宝盖头、雨字头等,虽然不偏,人们仍然把它们称为偏旁。这些偏旁一般都有它们特定的意思,如木字旁的表示树木,三点水的表示水、草字头表示草本植物等等。 秦泰春奉奏五个都是常见字,再加上一个舂,一共六个字,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上部都相同。当然,还有不少字是这六个字衍生出来的,如蠢、椿、蝽、棒、俸、捧之类的。我们要问,这些字上部的三横一撇一捺表示什么意思? 照着我们做科学的方法,无非是把这几个字的意思,都列出来,看看有没有共同之处。例如,江湖河海港汊洋流之类的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水,于是,三点水就是水。但是,这秦泰春奉奏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共同之处。怎么办? 我上面所说只是开一个玩笑。实际上,这一类文字的问题,古人大多已经研究过,用不着我们从头开始重新研究了。秦泰春奉奏这五个字的上部,实际上原来并不相同,如今看上去相同,那是“简化字”造成的结果,不过,这个“简化字”不是如今的简化,而是两千多年前由篆字“简化”为隶书再转到楷书的结果。换句话说,这是汉字简化和符号化的产物。在符号化的过程中,把本不相干而形状接近的部分弄成了相同的东西。 我们不妨来具体地分析一下这几个字。 舂。谷物是带壳的,壳当然不能吃,要去除外壳。古人就是用杵舂去谷壳, 当然,也不一定只舂去谷物外壳,也可以把它们继续舂捣得更碎。 而舂的篆字,就是会意这个过程。 最底下是一个臼,那是放谷物的,左右是两只手,上面的部分表示手拿着的杵杆。在楷化的过程中,杵杆和两只手就变成了三横一撇一捺,字被写成了舂。 奏,其原义是向前、向上、献上。过去称“臣子把要说的话写下来送给君主观看”为上奏,就是这个意思。“奏曲”那是引申义了。其篆字为 最上面是一个 “屮”( chè ), 初生的草,有上进义,左右还是两只手,最下面是夲(音 tāo , 不是本),快速向前的意思。《说文解字》:“奏,进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写成楷书时屮和两只手就合成了三横一撇一捺,下面的夲写成了天。 泰,本义是滑,容易引申为利、通。《易》:“天地交,泰”。泰就是通的意思(与之相对的是:否,闭也,塞也)。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泰就是通达。泰字篆书的写法是 最下面的是水,左右两只手,用手捧水,当然都很麻利地滑走了。上面的大,是表音的。正因为泰和大同音,便常常假借为大,泰山就是大山(太是后起的字)。写成楷书时,大和两只手成了三横一撇一捺。 奉字的意思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就是用手恭恭敬敬地捧着。 两只手捧着上面的丰,丰是满的意思,在这里还表音。底下再写了一个手字,是强调用手捧。写成楷书,丰和两只手成了三横一撇一捺。 春的情况与上面几个字又有不同,篆字为 底下是日,最上面是艸,也就是草的古字,中间是屯,“屯象草木之初生”。太阳出来,万物生长,象征着春天到了。写成楷字,人们把艸、屯合成了三横一撇一捺。 秦,是秦国的名称,又表示那个地方。现在热放的电视剧中也往往有带有秦字的旗帜,上面写着 它与上面的舂一样,只是底下的臼换成了禾。手拿着杵杆,在舂禾谷。有人说,秦字的本义是一种谷物的名称,秦地盛产这种谷物,就把那个地方称为秦。也有人说,秦字的意思谷物,由于那个地方盛产谷物,所以把那里称为秦。二者差别不大,只是谷物的泛指和特指的差别。秦地古属雍州,在《禹贡》所说的九州之中,雍州的土地是最好的,“厥土上上”(你没有想到吧),最适合种植谷物(古人称“宜黍稷”)。 在本文标题所示“秦泰春奉奏”五个字中间,看上去都是三横一撇一捺的部分,竟然是五种两两都不同的“字头”,它们“本不是一家人”。但是,经过楷书的“简化”之后,变成了同一个面目,都有了同样的字头。 由此可见,在汉字符号化的过程中,势必会“牺牲”一些造字时的“原理”。要想真正说出来造字的道理,恐怕只有回到最原始的文字中去。但是,这却是做不到的事情,时间之箭已经射出来了,再也回不去。 汉字的变化是一种进步。从篆字到隶书、楷书是符号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离开了象形、会意等造字的本义,而便于人们的书写,这是一种进步。在楷书诞生以后的差不多接近两千年时间里,仍然在变化之中,有“繁化”也有简化,但是总的来看,仍然朝着符号化方向发展,离开象形、会意等越来越远。对于这样的约定俗成,大家能够写得快、认得准,何乐而不为之? 当然,文字的变化必须是极其缓慢、极其缓慢的,它需要长期的保持稳定。不论是字形还是字音,决不能胡乱折腾。乱折腾的结果是让读书人不会写字、不会说话,因为一出手就写“错字”,一开口便读“错音”,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想,在经过了一次大的简化和整理之后,现在我们文字的字形和读音更是需要包容,不要轻易地把过去的存在称为错误,同时也更需要稳定。 (本文插图引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汉语言|9186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