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文著作概况》
kyotosizumoto 2020-4-7 07:52
重大出版项目、上海教委重大科创项目刘正教授《金文学术史》45 第二节 金文研究著作概况 有关这一时期的金文学术研究著作问题,虽然有了像刘之遴这样的铜器收藏家出现,而且在数量上刘之遴的“在荆州聚古器数十百种”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是,从现存史料上看,他并没有对这些青铜器进行编目或著录。这和当时金文学术研究尚没有正式形成是有直接关系的。 上述著作是正式记录在有关南北朝时代的各部正史中。实际上,当时相关著作颇多,但是,大多记载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后代史书中。和金文学术研究有关的记载和著作有若干,现放在此处一一说明如下: 1、《三苍》 三卷 (晋)郭璞撰。 郭璞,276~324。东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景纯。曾任著作佐郎、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被害。追赠弘农太守。 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造诣颇深。曾注释《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及《楚辞》等古籍。根据《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诗文为“词赋为中兴之冠”,可惜多数散佚。今尚存辞赋十篇,较完整的诗十八首。《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十七卷”。今不存。明张溥辑有《郭弘农集》 二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根据《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 秦相李斯作《苍颉篇》,汉杨雄作《训篡篇》,后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苍》。 2、《三苍训诂》 二卷 (北魏)张揖撰。 张揖,北魏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生卒年不详。字稚让。曾任太和中宫博士。 3、《古今文字》 四十卷 (陈)江式撰。 江式,北朝人,生卒年不详。字法安。陈留济阳人。曾任司徒长、检校御史、符节令、巴州刺史等。 《颜氏家训》中对此书评价颇高。而他的《论书表》中论述文字的源流、演变,及历代在文字学研究上的主要成果,包括重要事件、著述、论点等,主要是说明他撰集《古今文字》的缘由。 4、《古今文字序》 一卷 (梁)刘歊撰。 刘歊,梁朝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5、《古今字诂》 三卷 (北魏)张揖撰。 张揖,北魏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生卒年不详。字稚让。曾任太和中宫博士。 《古今字诂》一名显然是沿袭了汉时《古今字》的传统,在内容上当是对《古今字》的解说。在《旧唐书》中就变为“《古文字诂》二卷”了。 6、《玉篇》 三十卷 (陈)顾野王撰。 顾野王,陈朝人。519~581。字希冯。吴郡吴县人。曾任太学博士、记室参军、招远将军、黄门侍郎等。 《玉篇》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六千个,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7、《文字集略》 六卷 (梁)阮孝绪撰。 阮孝绪,479~536。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字士宗。 阮孝绪幼以孝闻,性格沈静,年十三既通五经。少年时代开始就有宏图大志。曾经屏居一室,所居唯一床,竹树环绕,读书其中,常年不出户,亲友因呼之为“居士”。屡被朝庭征招而不出。他有感于当时典籍散佚,就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七录》一书,总结前人目录学的成就。此书今已经亡佚。 8、《字指》 二卷 (晋)李彤撰。 李彤,晋朝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曾任朝议大夫。 9、《字隅》 五卷 (晋)李彤撰。 李彤,晋朝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曾任朝议大夫。 10、《字林》 七卷 (北魏)吕忱撰。 吕忱,420~479。籍贯不详。字伯雍。 11、《汲冢古文释》 十卷 (晋)续咸撰。 续咸,生卒年不详。晋朝上党人。字孝宗。曾任东安太守、从事中郎、理曹参军。 续咸曾撰有十卷《异物志》。今已佚。续咸好学,曾经师事京兆杜预。根据《晋书·儒林传》中记载,“续咸字孝宗,……好学,师事京兆杜预……著……《汲冢古文释》,皆十卷”。续咸此书,后代失传,所以知道有此书的人并不多。以至于现代有的学者还以为《汲冢古文》没有注解书出现。 12、《器准》 九篇 (北朝)王延明撰。 王延明,北朝人,生卒年不详。世袭安丰王。该书具体内容不详。根据《北史·文成五王传》的记载,河间人信都芳曾“别为之注”。并且此书也曾“行于世矣”。此书从书名上推测,可能内容上有对铜器用品尺寸的说明。又根据该书记载:“延明家有群书,欲抄集《五经》算事为《五经宗》,及古今乐事为《乐书》,又聚浑天、欹器、地动、铜乌、漏刻、候风诸巧事,并图画为《器准》,并令芳算之。会延明南奔,芳乃自撰注。” 13、《广苍》 一卷 (梁)樊恭撰。 樊恭,梁朝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广苍》一名显然是“广苍颉篇”之意。因此,在内容上可以看作是《苍颉篇》的订补。 14、《单行字》 四卷 (晋)李彤撰。 李彤,晋朝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曾任朝议大夫。 15、《演说文》 一卷 (梁)庾延默撰。 庾延默,又作庾俨默,梁朝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演说文》一名的“演”字,就是解说、发挥之意。在内容上应当是对《说文解字》的解说。 16、《解文字》 七卷 (梁)周成撰。 周成,梁朝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 《解文字》一名的“解”字,也是解说、发挥之意。在内容上也同样是对《说文解字》的解说。到了《旧唐书》中就变成了“《解字文》七卷”了。显然是传抄致误。 17、《难字》 一卷 (北魏)张揖撰。 张揖,北魏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生卒年不详。字稚让。曾任太和中宫博士。 18、《埤苍》 三卷 (北魏)张揖撰。 张揖,北魏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生卒年不详。字稚让。曾任太和中宫博士。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休闲讨论班:魏晋南北朝(一)官僚和国家(田远鸿)
GrandFT 2019-5-23 20:01
题目:魏晋南北朝(一)官僚和国家 主讲:田远鸿 时间: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下午14:00 地点:32教学楼302室 提纲: 1.官僚政治 2.士大夫 3.动乱与枭雄
个人分类: 周四讨论班|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末休闲讨论班:魏晋南北朝第七讲(下)(田远鸿)
GrandFT 2018-7-1 11:45
题目:魏晋南北朝第七讲 从后三国到隋唐大一统格局(下) 主讲:田远鸿 时间: 2018年7月1日(星期日) 下午2:00 地点:天津大学新校区32教学楼302室 提纲: 1.侯景之乱后的江南局势 2.天嘉之治与政治困局 3.“关中本位政策”下的周隋唐更迭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4.历史的出口:官僚政治的复兴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1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画说科技史之二:魏晋清流
热度 6 Einstein 2018-5-24 14:34
按:拙文是“画说(中国古代)科技史”系列文章之二 (序言、之一见旧博文), 刊发于《百科知识》2018年05A刊。刊 发后,发现文章中有关杆秤起源的问题没有讲透,首先是我写作时以为只要有秤砣,便可证明杆秤,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有些考古发掘的“秤砣”完全可以作为定量砝码,也即仍可作为等臂天平的附属物。其次,一些专家认为,在天平向杆秤的演变中,“衡称(秤)”作为过渡物件曾出现过。这也是我文中未提及的。按照度量衡史专家丘光明 的观点,杆秤在东汉时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请参考丘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刘东瑞《谈战国时期的不等臂称“王”铜衡》,孙机《焦作窖藏出土的杆秤》。特补充。 中国历史朝代歌中有一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几句便是我们今天要涉及的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跨度 不可谓短,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到公元589年隋军灭陈、完成统一,前后达369年。这段时期,政权更替频仍,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社会思潮倒并未陷入桎梏,反而激荡澎湃,孕育了艺术上崭新的姿颜,整体上比汉代又前进了一大步。我们先就这一时期图画的题材和风格做三点概括,使大家有一个总的印象。 首先是汉代写实传统(风格)的延续,这点突出表现在河西走廊一带魏晋墓葬的彩绘砖。其实自东汉末年,由于物资匮乏,中原地区已渐兴薄葬,但到魏晋时,河西走廊一带并未受较大影响。彩绘砖的画匠,极可能是当时社会底层的民间画工,生活阅历丰富,各种生产生活场景 熟稔于心, 故 现实题材广泛,据张朋川、张军武统计,有“农桑、畜牧、井饮、狩猎、林 园、屯垦、营垒、庖厨、宴饮、奏乐、博弈、牛车、出行、坞壁穹庐、衣帛器皿、营帐、驿传、牵驼、车舆、滤醋、蚕茧、丝束”等。这些题材正是研究古代科技史、物质文化史求之不得的宝贝,更令人欣慰的是迄今出土的彩绘砖数量还不小,嘉峪关、酒泉、张掖一带出土数量竟达700多块!较之于魏晋南北朝其他地区或别的图画题材,魏晋彩绘砖可算上一股时代的清流,故此篇也因之命名。 其次是玄学和佛学的影响。魏晋玄学,是当时士大夫挣脱经学迷信,用道家汇通儒家的一次极端尝试。一心追求内心修养而轻身外之物,结果是培育了一大批清谈家,其中典型代表便是著名的“竹林七贤”,有人称他们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放肆的知识分子。其故事广为流传,这里不再赘述。最贴切描绘这七位清高雅士形象的,当属南京博物院藏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整幅画由近300块 砖拼嵌而成,八位名士宽衣博带、席地而坐,格调高雅闲适,画风自然空灵,正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但在汉代只是依附黄老之学,并 无大的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佛风煽扬、信众广播,我国著名的石窟,如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响堂寺等,无一不肇始于这一时期。这些石窟中的壁画也“见证”了不少当时的科技,下次我们会专门谈敦煌壁画。当年寺观壁画想必也类似,只可惜“南朝四百八十寺,已无楼台烟雨中”。 最后是专业画家登上历史舞台。这点非常重要,过去学习原始社会的历史,经常讲两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分工意味着专门化程度提高,也可以说使得一部分人术业有专攻。绘画也是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以绘画谋生之人,而且培育了流芳百世的大画家曹不兴(三国吴)、顾恺之(东晋)、陆探微(南朝宋)、张僧繇(南朝梁),后三位被明代杨慎归于“画家四祖”(另一位是唐代吴道子)。遗憾的是,这几人中只有顾恺之的画(摹本)流传于今,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其中《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有极高的技术史料价值,有兴趣者可细察,此处不赘。由于众多专业画家投身创作,绘画理论得到了充分发展。陆机视绘画和文学一样重要,并认识到其独特的价值:“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绘画功能在于“存形”,这种写实传统和价值正是画说科技史最需要的。到了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绘画“六法”,更是被后世奉为经典。 好了,对这一时期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总的了解后,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魏晋彩绘砖。 “耕-耙-耢”的耕作体系 在我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就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北魏,它便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贾思勰是齐郡益都人,大致在如今山东寿光县一带;其生卒年不详,仅知道他曾做过“高阳太守”,可是北魏时曾有两个高阳郡,一个在今河北境内,一个在今山东境内,学界争论纷纷,目前仍无定论。不过,成书的年代大致可确定在公元530-540年间。《齐民要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用书中的话说是“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ī hǎi),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系统总结了我国北方旱田以“耕-耙-耢”为核心,以防旱保墒为宗旨的精耕细作体系。 耕-耙-耢,是怎么回事呢?理解它们的关键无非三种农具:犁、耙、耢。在上一篇“汉画万象”中,我们已经提到了犁,汉代的犁发展已经比较完备,特别是发明了配套使用的耕盘,是耕田作业中的一大进步。只是耕盘的使用还不常见,在汉代图像中最常见的是二牛抬杠式,使 用的是长直辕犁。汉代已经出现了单牛驾(曳)一犁的耕田方式,只是具体的系驾法并不清楚,也即牛是如何拉犁的并不清楚。到了魏晋时,一种学界少有关注的双辕犁出现了。比如甘肃酒泉西沟魏晋墓彩绘砖中这幅画(图1),描绘的就是一幅牛耕图,可以清楚看到牛身后的犁有两根辕,从犁梢底部延伸到牛颈。这种犁在后世并不多见,因为牛的身躯有一定宽度,双辕从牛身后分开后,无论在牛颈部如何连接,总要再有一定程度的收拢,究竟如何,现在仍说不好,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魏晋时我国出现了双辕犁。从技术史的角度看,这种犁较汉代那种带耕盘的犁有些落后,因为有了耕盘(估计您想不起来什么是耕盘了,建议回看前一篇《汉画万象》),犁身便可以缩短,耕田过程中回转就比较方便。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随着时代的进步,魏晋的技术反而落后了?其实这 种状况在古代并不罕见,很大程度上技术传播的问题,山东滕州画像石上那种耕盘,可能使用的地域很小,而且迄今尚未发现汉代用于单牛耕田的证据,这也是很吊诡的事情,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去揭秘。 图1 酒泉西沟魏晋墓彩绘砖“耕田图” 耙和耢,是两种整田农具,所谓整田,就是犁田后平整土地,以待播种。后世的耙,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框状,一种人字形,下方有铁齿,使用的时候上方或站或蹲一人,在畜力牵引下可以把田中大的土块打碎,同时起到一定的平整作用。后世的耢,以方 形木为框架,其中编上荆条,使用方法和耙类似,可以进一步磨碎小的土块(故耢也称为耱),同时平整田地。笔者还记得小时候见过叔叔站在马拉的耢上,双手拽住马尾劳作的场景。有时候我也体验一把,尽管只是蹲在耢上,倒也惬意自得。不过魏晋时期的耙和耢还不是这种形态,正好反映了整田技术的演进过程。先说耙,耙的主要特征是带齿,其形象最早出现在魏晋彩绘砖上,这是甘肃嘉峪关新城五号魏晋墓出土的彩绘砖(图2),T字形耙跃然“砖”上,系驾方式仍是二牛抬杠式,只是因为艺术表现手法之故,牛颈上的横杠被省略了。当然,魏晋彩绘砖上亦有单牛拉耙的,不过其系驾方式还不清楚。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图像有时用处极大,有时也会丢失重要的信息。再说耢,耢的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已有,但极少,在魏晋彩绘砖上不但可以看到汉代那种横木状的耢,还可以看到框形耢(图3),后者明显有荆条或藤条编于其中,这和后世框形耢的差别已经很小了。《齐民要术》虽然首次记载了耕-耙-耢体系,但悲催的是该书没有一幅图,对器物形制的描述又十分吝啬,不知害苦了历史上多少读书人!幸运的是,197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的魏晋彩绘砖为其做了最好的图解。 图2 嘉峪关新城魏晋五号墓彩绘砖“耙田图” 图3 张掖高台县魏晋墓彩绘砖“耢田图” 杆秤起源的谜团 上述魏晋彩绘砖印证了历史,但有时图画也会把研究者、欣赏者引入误区。接下来谈的我国杆秤起源的学术问题,便与一幅“误绘”的临摹图有关,也可以说是一次 “误绘”引发的学术谜案。 在城市的大商场、菜市场中,杆秤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在农村地区它还在广泛应用。杆秤本质上是一种非等臂杠杆,需要掌握一定的力学 知识方能制作。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已经使用等臂天平。我国在战国时期的一些墓葬中曾出土多件等臂天平,其中以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一套天平最完整,包括木杆、两铜盘和一套砝码。我国杆秤的使用要晚些,但究竟起源于何时,学界存有争议。 争议的原因要从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4窟一幅壁画谈起。1979年4月,刘东瑞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引用了第254窟一幅佛教本生故事“尸毗(pí)王割肉贸鸽”图,就在这幅图上绘有一“杆秤”。但是,刘文引用的是他人摹绘的一幅图(图4),临摹的时候人为把原图右方的尸毗王改绘为一秤砣,结果活生生把一等臂天平“变”成了杆秤。结果以讹传讹,流传甚广,就连科技史界陆敬严、华觉明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也沿用了此图,一时成了我国最早使用杆秤的图像证据。更有趣的是,本来是天平,提纽就在中间,如果改绘成杆秤后,位于中间的提纽就解释不通了,为了解释得通,前述《机械卷》只好写道:“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中的执秤图(引者注:即第254窟壁画) ,虽属提系杆秤,但秤的制作比较原始,提纽几乎在衡木的中央,秤盘的篮子处于重臂一端的中间,这种杆秤依然保留有不等臂秤的痕迹。”可见,那位临摹者真是害人不浅,害得科技史学者 如此“委曲求全”,硬是把无法解释的画解释“通”了。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临摹者的误改?是敦煌研究院王进玉研究员,他在《敦煌学与科技史》中专门论述过此问题,同时他发现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56窟有一幅卖肉图中绘有一杆秤。 图4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割肉贸鸽”图(临摹) 但是有迹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杆秤应该已经使用。前述《机械卷》引用了张僧繇绘的一幅执秤图(图5)。但该图其实出自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中的亢宿,该画的作者有说是唐代的梁令瓒;有说是张僧繇,只不过是唐摹本(还有直接说是梁令瓒摹张僧繇本)。尽管作者仍存争议,但该画年代为唐代,美术史界并无异议。退一步讲,即便是唐摹本张僧繇的,作为南朝已出现杆秤之证据仍不可靠,因为美术史上以摹绘之名行改动之实的不在少数。那么,何以主张魏晋南北朝已经出现杆秤了呢? 图5 唐代《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亢宿》 理由有二。首先,约公元450年,北魏道士李兰发明了一种新型计时工具“秤漏”。该事件在梁代沈约《袖中记》和唐代徐坚《初学记》均有记载,“以器贮水,以铜为渴乌,状如钩曲,以引器中水于银龙口中,吐入权器,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时经一刻”。很 显然这是一种计以水的重量转换为时间单位的仪器。李约瑟、华同旭等复原了秤漏的结构,均采用了杆秤。或者说,李兰发明的秤漏是以杆秤的普遍使用为前提的,而不可能相反。其次,1989年河南焦作嘉禾屯林场出土了一批窖藏铜器,孙机认为同窖出土的秤砣和秤盘便便是同一杆秤的部件,年代为北魏或略晚。 因此大致可以说,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杆秤已经出现,但相关图像资料仍阙如,最早有较明确纪年的杆秤形象出现于莫高窟第156窟的卖肉图,该窟建于唐大中年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留给下次谈吧。
个人分类: 图像证史|10260 次阅读|24 个评论
假期休闲讨论班:魏晋南北朝(田远鸿)
GrandFT 2018-4-6 00:14
题目:魏晋南北朝第四讲 十六国后期与刘宋南齐的兴亡 主讲:田远鸿 时间:2018年4月6日(星期五)下午2:00 地点:天津大学新校区32教学楼302室 提纲: 1.淝水之战后的北方再分裂 2.十六国与胡汉分治 3.北府兵与刘裕篡晋 4.刘宋——南齐的皇权重振与皇室恶化 参考书: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实录》 阎步克《乐师与礼官》 翦伯赞《中国古代史纲要》 房玄龄等《晋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李延寿《南史》《北史》 沈约《宋书》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1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排版: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
热度 9 cswen 2013-8-20 14:59
重排版: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 我们在上一篇文字中已经写出了这一时代的科技成就。现在就应该写此时代的文化成就了。当然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主要只能写它在文学著作方面的辉煌成果。仍然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就只能限于写六位代表人物:一,蔡文姬;二,曹操;三,陶渊明;四,刘勰;五,刘义庆;六,王羲之。 当然,魏晋时代还应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然而那将使本文的篇幅过于庞大。即便是本文所限定的范围之内,篇幅已经不小了,甚至可以说是空前。所以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割爱,并沿着本文原来所限的这六位诗人作家继续走下去。 本文首先想写的是女诗人蔡文姬(和上一篇材料的出处一样,本文主要部分都引自互联网网站)。 蔡文姬名琰(公元 178 年——?),三国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她和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两位交相辉映,光耀人间的大才女。蔡文姬原名明姬,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才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她还学会了吹奏 “ 胡笳 ” ,和一些异族的语言。 十二年后,魏国的开国之君曹操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蔡文姬诗词的代表作就是著名的《胡笳十八拍》。这首诗反映了在那个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年代里,老百姓所遭受到的深重灾难,尤其是妇女和儿童。此诗极为深刻地反映出她们在这战祸连年的年代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的种种痛苦。实际上这诗就是对那个黑暗时代一个极为悲愤的控诉。兹将此诗的原文附在下面,以供朋友们赏析。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 【译文】 我刚出生的时候,天下还太平无事, 我长大以后汉朝的国运急剧衰败。 苍天不施仁德啊!降下战乱流离。 大地不见仁心啊!让我生不逢时。 连绵不断的战乱啊!世道分外艰难; 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啊!汉人无不悲叹。 烽烟遮蔽四野啊!胡兵大肆掳掠; 违背本意苟活着,失去节义心有愧。 匈奴习俗差别大,汉家女儿难适宜; 遭受种种耻辱啊!让我向谁哭诉? 胡笳吹一节啊,瑶琴弹一拍; 满腔悲愤和怨恨,举目无亲没人知。 【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虫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悬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译文】 胡人强逼我做家妾;挟持我西行向天涯。 高山重重入云烟,归程渺渺难回返; 疾风吹千里,处处扬尘沙。 胡兵人多又残暴,野蛮凶悍如毒蛇; 携带弓箭又披甲,一路骄横挥皮鞭。 琴弦上紧唱二拍啊!心弦悲痛伤欲绝; 心志早被催残尽,唯有独自枉悲嗟。 【第三拍】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风浩浩兮暗塞昏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译文】 越过汉朝国界,进入匈奴城中; 既亡家园又失身啊!苟活莫如辞人生。 毛毡皮衣穿在身,心惊肉跳骨也寒; 羊肉膻味臭烘烘,强逼下咽泪盈盈。 胡人敲鼓闹翻天,夜以继日烦死人! 半夜狂风卷黄沙,不知不觉堵塞门。 伤今感昔唱不尽,琴笳三拍又制成; 含冤饮恨留心中,心中悲愤何时平? 【第四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难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译文】 日日夜夜都如此啊!哪会不思我乡土; 世上能喘气的人儿啊!有谁比我更苦悲? 天降灾难国家乱,汉家百姓无君主; 只能怨我红颜薄命啊!从此沦落在匈奴。 习俗不同两条心,怎能同吃又同住; 爱好各自不相同,心中苦闷谁可听? 回想我的经历啊!几多艰难和险阻; 胡笳四拍也制成啊!曲调悲哀更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译文】 南飞的大雁啊!求你为我带封信; 北归的大雁啊!你可带回家乡音? 大雁高飞远离去,直到不见雁踪影; 肝肠寸断又如何啊!只能默默苦思寻。 紧锁双眉望明月,轻抚慢弹雅琴曲; 五拍的曲调清幽幽啊 ! 愁怨的心情积更深。 【第六拍】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译文】 寒冷刺骨的冰霜啊!比不上我的身世苦寒; 面对羊肉和奶酪,饥肠辘辘没胃口。 夜听远处的陇河水啊!如泣如诉汩汩苦; 早起看见万里长城啊!归路慢慢在何处? 回想往日西行的情景,艰难的旅程凉透心。 六拍唱完悲重来啊!推开瑶琴不复弹。 【第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地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於此。 【译文】 黄昏时的北风啊!呼呼的从四面刮起; 不知心头的仇恨啊!向谁诉说谁肯听。 原野上一片萧条景象,烽火台和哨所布满万里; 匈奴的习俗太残忍,贱待老弱病残人; 年轻力壮食美味,看不下去心不忍。 哪儿水草丰又美,哪儿安家筑营垒。 漫山遍野是牛羊,活像蜂窝和蚂蚁。 青草吃完河干枯,赶上牛羊再迁走。 七拍唱完恨有余阿!恨死这瓢泊不定的日子。 【第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译文】 如果天神真有灵啊!为何让我天南海北孤又苦?! 我对天公哪有错啊?为何让我匹配不相称的丈夫? 我对天公有何罪啊?为何惩罚我沦落在荒凉边州? 制成胡笳第八曲啊!只希望籍此排忧愁; 谁知道曲子制成后,心里反而愁上又添愁。 【第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译文】 苍天无涯啊!大海无边;我心里的忧愁也苦海无边。 人生就是这么短暂,时光如墙缝里看骏马奔驰; 满怀忧愁啊!找不到一点欢乐;可叹我风华正当年。 怨恨至极问苍天,上天茫茫无路攀。 举头仰望天幕时,满眼滚滚是云烟; 九拍琴曲寄深情,可又能向谁流传? 【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译文】 城头的烽火不见熄灭,疆场的征战何时停歇? 天天是杀气腾腾满城门,夜夜听呼呼北风吹边月。 故乡的信息被隔绝,苦无眼泪气将绝; 一生的辛酸都来自离别, 十拍唱出深深恨啊!颗颗泪珠如滴血。 【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 【译文】 我并非贪生而怕死,不能捐躯自有因; 心有打算和期盼,总有一天回家园; 尸骨掩埋在故乡,长辞人间才心安。 日月如梭,年复一年;身在匈奴受熬煎; 胡人丈夫宠爱我,生下儿子好喜欢; 养育他们娘责任,丝毫不知羞与耻; 时常哀怜苦孩子,降生之地太荒远。 十一拍胡笳添新曲,骨肉情也从此添! 缠绵的曲调声声怨,句句如箭穿心尖。 【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译文】 大地回春暖气多,汉家天子一讲和; 阳春三月气祥和,载歌载舞共讴歌; 两国交欢无征战,从此可以罢兵戈。 忽遇汉朝使者来,自称相府曹近臣; 带来诏书和千金,专程来赎我的身; 喜出望外得生还,又逢上朝见圣君。 可叹抛别我幼子啊!从此一别难重逢。 十二拍唱的是有喜有哀对半分, 去留两难无奈何啊!酸甜苦辣说不清。 【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译文】 谁曾想到此残生,还能回到汉国中; 搂抱两个亲生儿阿!泪下如雨湿衣襟。 汉朝使者迎接我,四马官车好威风; 幼儿哭碎娘的心,谁知其味谁哀怜? 生死离别痛煞人啊!偏在此时骨肉分; 心中悲痛怎撒手啊!日月无光天地昏。 恨不能长出双翅来,携带他们一块行! 走一步呀远一步,脚步如有千钧沉。 孩儿影绝魂已断啊!抛下爱子何忍心。 十三拍得琴曲啊!弦急调悲裂人心; 肝肠如用刺棒搅,那个理解我的心。 【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得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译文】 我身回国儿难随,心若悬空常如饥。 天下四时和万物,盛衰兴亡都有期; 惟有人间愁苦事,为何不肯片时移。 山高地阔空怀念,重逢相见无佳期; 夜深人静恍惚中,梦见孩儿身边依。 梦中拉住我的手啊!一个喜来一个悲; 醒来痛煞我的心,何时才会有歇息。 十四拍的琴曲啊!一把鼻涕一把泪; 滔滔东流黄河水,都是我的思儿泪。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心有忆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译文】 十五拍曲调声急促,气填胸腔谁体会? 住的是帐篷,嫁的是胡人; 天随人愿得回归,再回汉国心欢喜; 心中有牵挂啊!乐极又转悲。 大公无私的太阳和月亮啊! 为何不可以对我公平与合理? 母子活活被拆散啊!我心怎能承受起。 同天之下永隔绝啊!如同参商二星难相会。 是生是死全不知,叫我何处去寻觅。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译文】 十六拍啊愁思茫茫,我和亲儿啊天各一方; 日日夜夜空相望啊!儿不能相随思断肠。 忘忧草啊忧难忘,弹起琴啊情更伤。 今日别子回故乡啊!旧愁新怨长又长。 泣不成声抬头望啊!血海深仇哭上苍; 你为何让我活活地,独自遭灾受熬煎。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枯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兮骨肉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欢息欲绝兮泪阑干。 【译文】 弹到十七拍啊心鼻酸, 关山重重阻隔啊行路难。 去时舍不得故土啊 心情杂乱, 来时割别了亲儿啊 忧思漫漫。 塞上野草一片片,枝枯叶干触目寒; 沙场尸骨一堆堆,刀痕箭斑更惨然。 钻心刺骨的风霜啊!春夏之交胜冬寒。 人困马乏疲惫不堪,浑身气力都已用完。 哪会想到重回故园啊!喜忧参半入长安。 连连叹息喘不上气,热泪横飞眼泪哭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未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 【译文】 胡笳本出匈奴中,改换琴曲音调同。 十八拍琴曲已弹到尾声,余音袅袅啊忧思难尽。 因为懂得了音乐的奥妙共性啊! 那全都是上天和自然的创造之功; 悲哀和欢乐能各随人心,有了翻新改造就可以变通。 匈奴与汉朝啊,地域不同习俗悬殊; 好比天和地永远相隔啊, 儿子在西母亲在东。 可叹我五脏六肺的怨气啊!浓云密布在长空; 天地四方再广阔啊!也无法将我的哀愁包容。 现在我们要介绍的第二位是政治家和诗人曹操。 曹操( 155 - 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虽然多以 奸雄 “ 出现,但真实的曹操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雄才大略,很有作为的帝王,而且他还是一位悲天悯人,才换横溢的诗人。现在我们且把曹操诗词代表作七首给在下面,供朋友们欣赏。 《蒿里行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陌上桑 》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之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禾巨〕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再往下我们要介绍的第三位是散文家和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 年 —427 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 南朝宋 初期诗人、 文学家 、 辞赋家 、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 柴桑 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 饮酒 》、《 归园田居 》、《 桃花源记 》、《 五柳先生传 》、《 归去来兮辞 》等。 下面我们将要依次介绍陶渊明的这些名作。首先是他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与前面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交相辉映的态势。《胡笳十八拍》倾诉了在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里,一些不幸的妇女和儿童们的悲惨境遇。而《桃花源记》却写出了另外一些人对这黑暗混乱时代的应对办法。那就是避难于深山,隐居于大山深处的桃花源。以下请欣赏《桃花源记》的原文及其译文。 《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 (jia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shě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huò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shè )俨( 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qiān) 陌( mò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zhuó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áo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yāo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yì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suì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 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yù) 云: “ 不足为( wèi )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jùn )下,诣( yì )太守 , 说如此。太守即遣( qiǎn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 jì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 , 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 “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 ​ 再往下我们将介绍他的散文《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 黔娄之妻有言: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其言兹若人 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 “ 五柳 ” 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再往下我们介绍他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 _6715"> 《文心雕龙》的贡献与影响 《 文心雕龙 》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 浮诡 」、「 讹滥 」,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① 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 时序 》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 通变 》、《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 两晋 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品评作家作品。比如他说 建安文学 「梗概而多气」的风貌,是由于「世积 乱离 ,风衰俗怨」而形成;东晋 玄言诗 泛滥,是由于当时「贵玄」的社会风尚所决定。注意到了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由此出发,反对当时「 竞今疏古 」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② 分析论述了 文学创作 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 情采 》篇里,他强调 情文并茂 。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③ 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 神与物游 」的重要,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的结果。针对当时「近附而远疏」、「驰骛新作」的风气,他提出了继承文学传统的必要,论述了 文学创作 中「新」、「故」的关系。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 对偶 、用典、 比兴 、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④ 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 贵古贱今 」、「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 憎爱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 通变 ,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 声律 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 《 文心雕龙 》在 中国古代文学 批评和文艺 理论 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在中国,对《 文心雕龙 》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版本有影元至正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另有今人 范文澜 《 文心雕龙 注》、 杨明照 《文心雕龙校注》、《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周振甫 《文心雕龙注释》、 王利器 《文心雕龙校证》等。 以下我们来介绍第五位的是文学家刘义庆 及其编著的《世说新语》 刘义庆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 15-30 岁)刘义庆 15 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 17 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 29 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 30-37 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 8 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 37-41 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 38 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并有《幽明录》等书,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 41 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 “ 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 ” 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志人小说 ” 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 “ 德行 ”“ 言语 ”“ 政事 ”“ 文学 ”“ 方正 ” 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 “ 随手而记 ” 的诉求及特性。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 “ 魏晋清谈 ” 的风貌。 《世说新语》原为 8 卷,今本作 3 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 36 门,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晋代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风气。 鲁迅 曾指出: “ 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 最后,我们要介绍的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和他的名作《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 303-361 年,一作 321-379 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 “ 王右军 ”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 12 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 “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 ,达到了 “ 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 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 “ 书圣 ” 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 “ 在南朝即脍炙人口 ” ,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 “ 草之圣 ” 。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兰亭序》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咸集。此地有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 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 “ 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 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结束语】 书到此处,我们的关于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之文学著作部分就结束了。此时此刻,我们也要暂且搁笔,因为现在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读史偶记系列文章做一番整理,做一番小结。 我们跟随着吕思勉先生和钱穆先生两位史学大师一路走来:从我国的上古史开始,历经了夏商周三代,又经过了秦王朝和两汉王朝,现在已经走到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的尽头——中国的历史我们已走了一半。目前我们所得到的读史偶记系列文章,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分量;另一方面,对于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之总根源,我们也已经得到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从前剑桥的一位哲人所讲的权力腐蚀律:所有的权力都腐蚀人,绝对的权力就绝对地腐蚀人!在这个权力腐蚀律的作用下,历史周期律就必然无法避免;所有的王朝都不可能万世永存,所有的政权都不可能万事不灭。 于是,我们现在就可以把这些文字集合成又一部著作——我的第二本《读史笔记》的书稿,此书的题目则应是:《探索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上)》。书稿完成以后,再把它送交给出版社审查是否可以出版。此后,则会再回过头来继续写我们的读史偶记系列文字,那将是从《隋唐大一统王朝的再现》,直到《满清王朝和辛亥革命》为止。不过那是后话了,此处不再啰嗦。好了,朋友们,到给出版社交付了书稿以后再见! ( 2013 年 8 月 19 日写于南开园)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402 次阅读|16 个评论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的成就(下)——读史偶记(33)
热度 2 cswen 2013-8-19 18:52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下) ——读史偶记( 33 ) 温景嵩 ( 2013 年 8 月 19 日写于南开园) 我们在上一篇文字中已经写出了这一时代的科技成就。现在就写到了此时的文化成就。主要是写它在文学著作方面的辉煌成果。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仍然只能写六位代表人物:一,蔡文姬;二,曹操;三,陶渊明;四,刘勰;五,刘义庆;六,王羲之。 首先写蔡文姬(和上一篇材料的出处一样,主要部分都引自互联网网站)。 蔡文姬名琰(公元 178 年——?),三国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她和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两位交相辉映,光耀人间的大才女。蔡文姬原名明姬,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才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她还学会了吹奏 “ 胡笳 ” ,和一些异族的语言。 十二年后,魏国的开国之君曹操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蔡文姬诗词的代表作就是著名的《胡笳十八拍》。这首诗反映了在那个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年代里,老百姓所遭受到的深重灾难,尤其是妇女和儿童。此诗极为深刻地反映出她们在这战祸连年的年代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的种种痛苦。实际上这诗就是对那个黑暗时代一个极为悲愤的控诉。兹将此诗的原文附在下面,以供朋友们赏析(小字部分是对原文的白话文翻译)。 【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 我刚出生的时候,天下还太平无事, 我长大以后汉朝的国运急剧衰败。 苍天不施仁德啊!降下战乱流离。 大地不见仁心啊!让我生不逢时。 连绵不断的战乱啊!世道分外艰难; 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啊!汉人无不悲叹。 烽烟遮蔽四野啊!胡兵大肆掳掠; 违背本意苟活着,失去节义心有愧。 匈奴习俗差别大,汉家女儿难适宜; 遭受种种耻辱啊!让我向谁哭诉? 胡笳吹一节啊,瑶琴弹一拍; 满腔悲愤和怨恨,举目无亲没人知。 【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虫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悬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胡人强逼我做家妾;挟持我西行向天涯。 高山重重入云烟,归程渺渺难回返; 疾风吹千里,处处扬尘沙。 胡兵人多又残暴,野蛮凶悍如毒蛇; 携带弓箭又披甲,一路骄横挥皮鞭。 琴弦上紧唱二拍啊!心弦悲痛伤欲绝; 心志早被催残尽,唯有独自枉悲嗟。 【第三拍】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风浩浩兮暗塞昏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越过汉朝国界,进入匈奴城中; 既亡家园又失身啊!苟活莫如辞人生。 毛毡皮衣穿在身,心惊肉跳骨也寒; 羊肉膻味臭烘烘,强逼下咽泪盈盈。 胡人敲鼓闹翻天,夜以继日烦死人! 半夜狂风卷黄沙,不知不觉堵塞门。 伤今感昔唱不尽,琴笳三拍又制成; 含冤饮恨留心中,心中悲愤何时平? 【第四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难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日日夜夜都如此啊!哪会不思我乡土; 世上能喘气的人儿啊!有谁比我更苦悲? 天降灾难国家乱,汉家百姓无君主; 只能怨我红颜薄命啊!从此沦落在匈奴。 习俗不同两条心,怎能同吃又同住; 爱好各自不相同,心中苦闷谁可听? 回想我的经历啊!几多艰难和险阻; 胡笳四拍也制成啊!曲调悲哀更凄楚 【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南飞的大雁啊!求你为我带封信; 北归的大雁啊!你可带回家乡音? 大雁高飞远离去,直到不见雁踪影; 肝肠寸断又如何啊!只能默默苦思寻。 紧锁双眉望明月,轻抚慢弹雅琴曲; 五拍的曲调清幽幽啊 ! 愁怨的心情积更深。 【第六拍】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寒冷刺骨的冰霜啊!比不上我的身世苦寒; 面对羊肉和奶酪,饥肠辘辘没胃口。 夜听远处的陇河水啊!如泣如诉汩汩苦; 早起看见万里长城啊!归路慢慢在何处? 回想往日西行的情景,艰难的旅程凉透心。 六拍唱完悲重来啊!推开瑶琴不复弹。 【第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地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於此。 黄昏时的北风啊!呼呼的从四面刮起; 不知心头的仇恨啊!向谁诉说谁肯听。 原野上一片萧条景象,烽火台和哨所布满万里; 匈奴的习俗太残忍,贱待老弱病残人; 年轻力壮食美味,看不下去心不忍。 哪儿水草丰又美,哪儿安家筑营垒。 漫山遍野是牛羊,活像蜂窝和蚂蚁。 青草吃完河干枯,赶上牛羊再迁走。 七拍唱完恨有余阿!恨死这瓢泊不定的日子。 【第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如果天神真有灵啊!为何让我天南海北孤又苦?! 我对天公哪有错啊?为何让我匹配不相称的丈夫? 我对天公有何罪啊?为何惩罚我沦落在荒凉边州? 制成胡笳第八曲啊!只希望籍此排忧愁; 谁知道曲子制成后,心里反而愁上又添愁。 【第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苍天无涯啊!大海无边;我心里的忧愁也苦海无边。 人生就是这么短暂,时光如墙缝里看骏马奔驰; 满怀忧愁啊!找不到一点欢乐;可叹我风华正当年。 怨恨至极问苍天,上天茫茫无路攀。 举头仰望天幕时,满眼滚滚是云烟; 九拍琴曲寄深情,可又能向谁流传? 【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城头的烽火不见熄灭,疆场的征战何时停歇? 天天是杀气腾腾满城门,夜夜听呼呼北风吹边月。 故乡的信息被隔绝,苦无眼泪气将绝; 一生的辛酸都来自离别, 十拍唱出深深恨啊!颗颗泪珠如滴血。 【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 我并非贪生而怕死,不能捐躯自有因; 心有打算和期盼,总有一天回家园; 尸骨掩埋在故乡,长辞人间才心安。 日月如梭,年复一年;身在匈奴受熬煎; 胡人丈夫宠爱我,生下儿子好喜欢; 养育他们娘责任,丝毫不知羞与耻; 时常哀怜苦孩子,降生之地太荒远。 十一拍胡笳添新曲,骨肉情也从此添! 缠绵的曲调声声怨,句句如箭穿心尖。 【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大地回春暖气多,汉家天子一讲和; 阳春三月气祥和,载歌载舞共讴歌; 两国交欢无征战,从此可以罢兵戈。 忽遇汉朝使者来,自称相府曹近臣; 带来诏书和千金,专程来赎我的身; 喜出望外得生还,又逢上朝见圣君。 可叹抛别我幼子啊!从此一别难重逢。 十二拍唱的是有喜有哀对半分, 去留两难无奈何啊!酸甜苦辣说不清。 【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谁曾想到此残生,还能回到汉国中; 搂抱两个亲生儿阿!泪下如雨湿衣襟。 汉朝使者迎接我,四马官车好威风; 幼儿哭碎娘的心,谁知其味谁哀怜? 生死离别痛煞人啊!偏在此时骨肉分; 心中悲痛怎撒手啊!日月无光天地昏。 恨不能长出双翅来,携带他们一块行! 走一步呀远一步,脚步如有千钧沉。 孩儿影绝魂已断啊!抛下爱子何忍心。 十三拍得琴曲啊!弦急调悲裂人心; 肝肠如用刺棒搅,那个理解我的心。 【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得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我身回国儿难随,心若悬空常如饥。 天下四时和万物,盛衰兴亡都有期; 惟有人间愁苦事,为何不肯片时移。 山高地阔空怀念,重逢相见无佳期; 夜深人静恍惚中,梦见孩儿身边依。 梦中拉住我的手啊!一个喜来一个悲; 醒来痛煞我的心,何时才会有歇息。 十四拍的琴曲啊!一把鼻涕一把泪; 滔滔东流黄河水,都是我的思儿泪。 【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心有忆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五拍曲调声急促,气填胸腔谁体会? 住的是帐篷,嫁的是胡人; 天随人愿得回归,再回汉国心欢喜; 心中有牵挂啊!乐极又转悲。 大公无私的太阳和月亮啊! 为何不可以对我公平与合理? 母子活活被拆散啊!我心怎能承受起。 同天之下永隔绝啊!如同参商二星难相会。 是生是死全不知,叫我何处去寻觅。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十六拍啊愁思茫茫,我和亲儿啊天各一方; 日日夜夜空相望啊!儿不能相随思断肠。 忘忧草啊忧难忘,弹起琴啊情更伤。 今日别子回故乡啊!旧愁新怨长又长。 泣不成声抬头望啊!血海深仇哭上苍; 你为何让我活活地,独自遭灾受熬煎。 【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枯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兮骨肉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欢息欲绝兮泪阑干。 弹到十七拍啊心鼻酸, 关山重重阻隔啊行路难。 去时舍不得故土啊 心情杂乱, 来时割别了亲儿啊 忧思漫漫。 塞上野草一片片,枝枯叶干触目寒; 沙场尸骨一堆堆,刀痕箭斑更惨然。 钻心刺骨的风霜啊!春夏之交胜冬寒。 人困马乏疲惫不堪,浑身气力都已用完。 哪会想到重回故园啊!喜忧参半入长安。 连连叹息喘不上气,热泪横飞眼泪哭干。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未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 胡笳本出匈奴中,改换琴曲音调同。 十八拍琴曲已弹到尾声,余音袅袅啊忧思难尽。 因为懂得了音乐的奥妙共性啊! 那全都是上天和自然的创造之功; 悲哀和欢乐能各随人心,有了翻新改造就可以变通。 匈奴与汉朝啊,地域不同习俗悬殊; 好比天和地永远相隔啊, 儿子在西母亲在东。 可叹我五脏六肺的怨气啊!浓云密布在长空; 天地四方再广阔啊!也无法将我的哀愁包容。 现在我们要介绍的第二位是政治家和诗人曹操。 曹操( 155 - 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虽然多以 奸雄 “ 出现,但真实的曹操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雄才大略,很有作为的帝王,而且他还是一位悲天悯人,才换横溢的诗人。现在我们且把曹操诗词代表作七首给在下面,供朋友们欣赏。 《蒿里行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陌上桑 》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之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禾巨〕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再往下我们要介绍的第三位是散文家和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 年 —427 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 南朝宋 初期诗人、 文学家 、 辞赋家 、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 柴桑 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 饮酒 》、《 归园田居 》、《 桃花源记 》、《 五柳先生传 》、《 归去来兮辞 》等。 下面我们将要依次介绍陶渊明的这些名作。首先是他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与前面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交相辉映的态势。《胡笳十八拍》倾诉了在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里,一些不幸的妇女和儿童们的悲惨境遇。而《桃花源记》却写出了另外一些人对这黑暗混乱时代的办法。那就是避难于深山,隐居于大山深处的桃花源。以下请欣赏《桃花源记》的原文(小字部分为译文)。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 (jia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shě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huò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shè )俨( 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qiān) 陌( mò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zhuó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áo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yāo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yì )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 suì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 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yù) 云: “ 不足为( wèi )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jùn )下,诣( yì )太守 , 说如此。太守即遣( qiǎn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 jì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 , 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 “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第二篇我们就介绍他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 “ 五柳 ” 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再往下我们介绍他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 _6715"> 《文心雕龙》的贡献与影响 《 文心雕龙 》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 浮诡 」、「 讹滥 」,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① 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 时序 》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 通变 》、《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 两晋 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 ,品评作家作品。比如他说 建安文学 「梗概而多气」的风貌,是由于「世积 乱离 ,风衰俗怨」而形成;东晋 玄言诗 泛滥,是由于当时「贵玄」的社会风尚所决定。注意到了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由此出发,反对当时「 竞今疏古 」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② 分析论述了 文学创作 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 情采 》篇里,他强调 情文并茂 。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③ 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 神与物游 」的重要,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的结果。针对当时「近附而远疏」、「驰骛新作」的风气,他提出了继承文学传统的必要,论述了 文学创作 中「新」、「故」的关系。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 对偶 、用典、 比兴 、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④ 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 贵古贱今 」、「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 憎爱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 通变 ,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 声律 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 《 文心雕龙 》在 中国古代文学 批评和文艺 理论 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在中国,对《 文心雕龙 》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版本有影元至正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另有今人 范文澜 《 文心雕龙 注》、 杨明照 《文心雕龙校注》、《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周振甫 《文心雕龙注释》、 王利器 《文心雕龙校证》等。 以下我们来介绍第五位的是文学家刘义庆 及其编著的《世说新语》 刘义庆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 15-30 岁)刘义庆 15 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 17 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 29 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 30-37 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 8 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 37-41 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 38 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并有《幽明录》等书,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 41 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 “ 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 ” 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志人小说 ” 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 “ 德行 ”“ 言语 ”“ 政事 ”“ 文学 ”“ 方正 ” 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 “ 随手而记 ” 的诉求及特性。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 “ 魏晋清谈 ” 的风貌。 《世说新语》原为 8 卷,今本作 3 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 36 门,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晋代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风气。 鲁迅 曾指出: “ 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 最后,我们要介绍的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和他的名作《兰亭序》 王羲之(公元 303-361 年,一作 321-379 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 “ 王右军 ”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 12 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 “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 ,达到了 “ 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 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 “ 书圣 ” 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 “ 在南朝即脍炙人口 ” ,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 “ 草之圣 ” 。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兰亭序》 原文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咸集。此地有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 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 “ 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 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书到此处,我们的关于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之文学著作部分就结束了。此时此刻,我们也要暂且搁笔,因为现在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读史偶记系列文章做一番整理,做一番小结。 我们跟随着吕思勉先生和钱穆先生两位史学大师一路走来:从我国的上古时开始,历经了夏商周三代,又经过了秦王朝和两汉王朝,现在已经走到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的尽头——中国的历史我们已走了一半。我们所得到的读史偶记系列文章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分量;另一方面,对于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之总根源,我们也已经得到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从前剑桥的一位哲人所讲的权力腐蚀律:所有的权力都腐蚀人,绝对的权力就绝对地腐蚀人!在这个权力腐蚀律的作用下,历史周期律就必然无法避免;所有的王朝都不可能万世永存,所有的政权都不可能万事不灭。 于是,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些文字集合成又一部著作——我的第二本《读史笔记》的书稿,此书的题目则应是:《探索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上)》。书稿完成以后,再把它送交给出版社审查是否可以出版。此后,则会再回过头来继续写我们的读史偶记系列文字,那将是从《隋唐大一统王朝的再现》,直到《满清王朝和辛亥革命》为止。不过那是后话了,此处不再啰嗦。好了,朋友们,到给出版社交付了书稿以后再见!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804 次阅读|3 个评论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上)——读史偶记(32)
热度 2 cswen 2013-8-18 15:41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上) ——读史偶记( 32 ) 温景嵩 ( 2013 年 8 月 18 日写于南开园) 我们已经研究过了魏晋南北朝这个大分裂大混乱的黑暗时代。然则所谓黑暗,这仅仅是从政治上看,若从科技和文化角度看,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实际上此时的科技与文化,和政治上的景象完全相反,在这里却仍然是一片光明。和所有其它时代的科技与文化一样,这时的科技与文化,也仍然呈现着群星灿烂,百花竞开的欣欣向荣局面。在这政治上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里,科学家们以及诗人作家们,却都默默地躲在一边,研究着他们的学问,创造着各种文学大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文学大作之生命力,比起那些生前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们的所作所为,要更为长久;大多能流传后世,名垂青史。那些帝王将相们所缔造的各个王朝,没有一个能万世不灭,然而这些学者们作家们所呕心沥血创造出的各种成果,却能万世永存。 本文就先从这个时代的科技成就讲起。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谈到这一时期所有的科技成就。本文目前只能谈有限的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医学家陶弘景;农学家贾思勰;地理学家郦道元和裴秀。我们且先从数学家刘徽谈起。(以下所有学者的有关介绍,都出自百度百科网站。) 刘徽是魏晋时期公元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他在公元 263 年撰写的著作《九章算术注》以及后来的《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数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刘徽的数学著作,留传后世的很少,所留下来的均为久经辗转传抄之作。他的主要著作是:《九章算术注》 10 卷; 《重差》 1 卷,至唐代易名为《海岛算经》;《九章重差图》 l 卷。可惜后两种都在宋代失传。 《九章算术》 原著约成书于 东汉 之初,共有 246 个问题的 解法 。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 分数 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 体积 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 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 证明 ,到了刘徽时候则对此书均作了补充证明,从而写出了他自己的《九章算术注》 10 卷。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众多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 立方根 。在 代数 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 线性方程组 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 割圆术 ,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 圆周长 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 圆周率 π=3.1416 的结果。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 2 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 12 边形、正 24 边形 …… ,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 圆面积 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说是 “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 他计算了 3072 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 科学方法 ,奠定了此后千余年来 中国 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刘徽在数学上的 贡 献 极多,在开方不尽的问题中提出 “ 求徽数 ” 的思想,这方法与后来求无理根的 近似值 的方法一致,它不仅是 圆周率 精确计算的必要条件,而且促进了十进小数的产生;在线性 方程 组解法中,他创造了比直除法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与现今解法基本一致;并在中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 “ 不定方程问题 ” ;他还建立了等差 级数 前 n 项和公式;提出并定义了许多数学概念:如幂( 面积 );方程(线性方程组);正负数等等.刘徽还提出了许多公认正确的判断作为证明的前提.他的大多数推理、证明都合乎逻辑,十分严谨,从而把《 九章算术 》及他自己提出的解法、公式建立在必然性的 基础 之上。虽然刘徽没有写出自成体系的著作,但他注《九章算术》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包括概念和判断、并以 数学证明 为其联系 纽带 的理论体系。 刘徽在 割圆术 中提出的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在《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则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 创造性 、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 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数学遗产。 以下我们再谈第二位数学家祖冲之 。 祖冲之(公元 429 年 — 公元 500 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先世迁入江南,祖父掌管土木建筑,父亲学识渊博。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县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隋书 · 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 π )的记载,祖冲之算出 π 的真值在 3.1415926 (朒数)和 3.1415927 (盈数)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 7 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一纪录直到 15 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祖冲之还给出 π 的两个分数形式: 22/7 (约率)和 355/113 (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 7 位,在西方直到 16 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 391 年加 144 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 27.21223 ),回归年日数( 365.2428 )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 “ 祖冲之环形山 ” ,将小行星 1888 命名为 “ 祖冲之小行星 ” 。 再往下我们就介绍到医药学家陶弘景。 陶弘景 (456 年~ 536 年 ) ,字通明,号华阳居士 ,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曾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有《 陶隐居集 》,其中论述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还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是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弘景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 “ 山中宰相 ” 。( 492 年,陶弘景 36 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 “ 山中宰相 ” 。) 他的思想结合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陶弘景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 730 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再往下我们谈到的第四位学者就是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音“协“—温注), 北魏 时人,汉族,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 益都 (今今 山东 省 寿光 市西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 临淄 )太守,是 中国 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 6 世纪以前 黄河 中下游地区 农牧业 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书,讲述从农业耕作(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到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表彰他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 —— 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贾思勰纪念馆以志纪念。 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 书香门第 ,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 齐民要术 》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 仕途 ,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 临淄 )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 河北 、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 533 年),到东魏 武定 二年( 554 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一书 。这本书 系统地总结了 6 世纪以前 黄河 中下游地区 农牧业 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书,讲述从农业耕作(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到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 再就是第五位学者: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约 470—527 ),字善长。汉族, 范阳 涿州 (今 河北 涿州)人。北朝 北魏 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但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 山东 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 水经注 》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郦道元 勤奋好学,广泛阅读各种奇书,立志要为 西汉 后期 桑钦 编写的地理书籍《 水经 》作注。他引用的文献多达 480 种,其中属于地理类的就有 109 种。经过多年辛苦,终于写成名垂青史的著作《 水经注 》。 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水经注 》的序言中对前代的著名地理著作进行了许多点评。 秦朝 以前,我国已有许多地理类书籍,但当时国家不统一,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们对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虚构,如《 山海经 》、《 穆天子传 》、《禹贡》等。郦道元坚决反对 “ 虚构地理学 ” ,他在《 水经注 》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法,那就是重视野外考察的重要性。 《 水经注 》一书中记载了郦道元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这表明他为了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到过许多地方考察,足迹踏遍 长城 以南、 秦岭 以东的 中原 大地,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水经》记录河流 137 条,而《 水经注 》则记录河流 1252 条。《水经》只有 1.5 万字,而《 水经注 》竟达 30 万字! 郦道元在实地调查中原地形的同时,又广泛搜求南方的地理著作,进行对比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江南 会稽 郡的 诸暨 县,有 五泄 瀑布,景色壮丽,向来不为世人所知。郦道元在《 水经注 》里面首次记载了 五泄 飞瀑壮观的气势: “ 浙江 又东,合 浦阳江 ,江水导源 乌伤 县,东经 诸暨县 ,与泄溪合。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 五泄 :下泄悬三十余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他山远望,乃得见之,悬百余丈,水势高急,声震林外;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 ” 从此,世人方知 五泄 的山水景观。 在漫长的 中世纪 ,西方世界正处在 基督教会 统治的黑暗时代,全 欧洲 在地理学界都找不出一位杰出的学者。东方的郦道元却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著《 水经注 》四十卷,这不仅开创了我国古代 “ 写实地理学 ” 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愧为中世纪最伟大的世界级地理学家。 最后一位仍是位地理学家裴秀。 裴秀( 224—271 )字季彦,魏晋期间 河东 闻喜 (今 山西省 闻喜县 )人,西晋大臣、学者。历官三国魏 散骑常 侍 、 尚书仆射 ,晋光禄大夫、司空,封钜鹿郡公。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于泰始七年( 271 年)逝世,年仅四十八岁,谥曰元。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 地图 绘制学。 李约瑟 称他为 “ 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 ,与 欧洲 古希腊 著名 地图 学家 托勒密 ( Ptolemaeus Claudius ,约公元 90-168 )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 明星 。 裴秀的《禹贡地域图》 18 篇流传的时间不长,《隋书 · 经籍志》已不见记载。然而在隋代也许还有某些残篇留存。《隋书 · 宇文恺 传》记载建筑学家宇文恺给 隋炀帝 上的《明堂议表》中说,他绘《明堂图》曾 “ 访通议于残亡,购《冬官》于散逸,总集众论,勒成一家 ” ,又说 “ 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臣之此图,用一分为尺 ” 。从宇文恺的这些话来分析,有可能他访到了《禹贡地域图》的残篇。因为宇文恺所说裴秀的这幅 舆地图 ,不是指方丈图而言,因方丈图的比例尺据《北堂书钞》卷九十六记载是 “ 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 ” 。既然不是方丈图,就可能是《禹贡地域图》了。再从 “ 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 ” ,其比例尺约为 1 : 9000000 来看,此舆地图是指地图地图集,即《禹贡地域图》 18 篇而言,也比较合适。 即使隋代还有《禹贡地域图》的残篇,后来也失传了。幸而,《晋书 · 裴秀传》、《艺文类聚》和《初学记》等都保存了裴秀为《禹贡地域图》 18 篇写的序。序中说道: “ 今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陂泽,古之 九州 ,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径路,为 地图 十八篇。 ” 对于这 18 篇《禹贡地域图》的内容,据今人研究,意见尚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以历代区域沿革图为主的历史 地图 集,共 18 幅图;一种认为不是历代的,而仅是晋朝当代的 地图 集, 18 幅为晋初 16 个州的 行 政区 图,加上吴、蜀地图各一幅。 裴秀在序文中,对他所见到的汉代 “ 舆地及括地诸杂图 ” 感到不满,批评它们 “ 各不设分率 ( 按:即比例尺 ) ,又不考正准望 ( 按:即方向 ) ,亦不备载名山 大川 ” 。因此,他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想必具有比例尺,可能以 “ 二寸为千里 ” ;地物的相对位置比较准确;对于名山 大川 、政区界线、城邑所在、主要交通路线等,也会一一表示清楚。在图例设计方面,可能是用线条表示政区界,于圆形或方形框内加注名称表示郡国县邑,山川名称或亦加括圆 ( 或方 ) 形框,道路用虚线表示,河流用 曲线 表示并注河流名称,山脉除注名称外可能还用形象符号表示。类似这样的图例设计,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地图 以及流传至今的宋代地图上,都可见到。因此,《禹贡地域图》的图例很可能也是这样。至于底图,有可能是以 “ 一寸为百里 ” 的方丈图缩制成 “ 以二寸为千里 ” 的图,作为底图。裴秀在 地图 学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他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的 “ 制图六体 ” ,即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序文中关于 “ 制图六体 ” 的论述,计 253 字。而在《晋书 · 裴秀传》中仅见 244 字,缺 9 字,且为重大遗漏。故论 “ 制图六体 ” ,其文字应根据唐代 欧阳询 等编纂的 《艺文类聚》 或唐代 徐坚 等编纂的《初学记》中的有关记载,录之如下: “ 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 道里 ,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像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后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准望,径路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 绝域殊方 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 曲直 远近无所隐其形也。 ”( 加重点符号的 9 个字,即《晋书 · 裴秀传》所遗漏的字。 ) 虽然裴秀对于 “ 制图六体 ” 已经有所说明,但是后人对 “ 六体 ” 的理解,并不十分清楚,也不完全一致。例如清初的 地理学家 刘献廷 认为 “ 准望 ” 是计里划方,他在所著《广阳杂记》卷二中写道:自晋裴秀 “ 作准望,为地学之宗,惜其不传于世。至 宋 ( 按:当为元 ) 朱思本 ,纵横界画,以五十里为一方,即准望之遗意也 ” 。与刘献廷差不多同时的著名学者 胡渭 在他的《禹贡锥指 · 禹贡图后识》中对于 “ 准望 ” 的解释与刘献廷不同,他认为 “ 准望 ” 是 “ 辨方正位 ” , “ 分率 ” 是 “ 计里画方 ” 。他对 “ 六体 ” 评价很高,指出那是 “ 三代之绝学,裴氏继之于 秦汉 之后,著为图说,神解妙合 ” 。然而后来的 “ 志家终莫知其义 ” 。所以他接着解释说: “ 今按分率者,计里画方,每方百里,五十里之谓也。准望者,辨方正位,某地在东西,某地在南北之谓也。道里者,人迹经由之路,自此至彼,里数若干之谓也。路有高下、方邪、迂直之不同,高则冈峦,下为原野,方如矩之钩,邪如弓之弦,迂如羊肠九折,直如鸟飞准绳,三者皆道路险夷之别也。人迹而出于高与方与迂也,则为登降屈曲之处,其 路远 ,人迹而出于下与邪与直也,则为平行径度之地,其路近。然此道里之数,皆以著地人迹计,非准望远近之实也。准望远近之实,则必测虚空鸟道以定数,然后可以登诸图,而八方彼此之体皆正。否则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而不可以为图矣。 ” 胡渭 对于 “ 六体 ” 的解释,除个别论点如分率即画方之说,有待商榷外,可以说都是很精辟的。 根据裴秀对于 “ 六体 ” 的说明, “ 分率 ” 即比例尺是毫无疑问的。但是 “ 分率 ” 不等于画方,因为 “ 分率 ” 与画方在制图学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画方是 “ 分率 ” 的具体表现,而有比例尺的图未必都是画方的。例如,河北省平山县 中山王 墓出土的 《兆域图》 ,图上有文字注明: “ 王堂方二百尺 ” 、 “ 正堂宫方百尺 ” 等,且图上表示二百尺的长度亦为一百尺长度的两倍,说明《兆域图》虽然是按一定比例尺绘制的,但不画方。再从现存宋代上石的《兴庆宫》图的拓片来看,图上文字注明: “ 每六寸折地一里 ” ,虽有分率,亦不画方。因此,认为 “ 制图六体 ” 中之 “ 分率 ” 就是计里画方,是不妥当的。至于裴秀按一定比例尺绘制的 地图 是否有画方,因无文字和实物资料为依据,不宜肯定。 近人著作中也有把 “ 准望 ” 理解为计里画方的。但是,把 “ 分率 ” 理解为比例尺,把 “ 准望 ” 理解为方位或方向的人最多。应该说多数人的理解是合乎裴秀序文原意的。关于 “ 道里 ” , 胡渭 的解释是对的,即地物间人行的道路里程。有人认为是 “ 步测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 ,则与裴秀原意不符。胡渭对于 “ 高下 ” 、 “ 方邪 ” 、 “ 迂直 ” 三法,也作了很好的解释解释。后来,不少论著中对此三法的解释,反而不很清楚。现再扼要加以说明。根据裴秀的序文和 胡渭 的解释,可以把 “ 高下 ” 释为 “ 高取下 ” , “ 方邪 ” 释为 “ 方取斜 ” , “ 迂直 ” 释为 “ 迂直 ” 。就是说,当地物间人行的道路里程不是水平直线距离时,则需将此道路里程通过数学运算变成水平直线距离,再制图。这样图 上地 物的位置才能准确。 总之,裴秀在以上所创造出的成果基础上,就被誉为: 中国科学 制图学之父。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 中国地图 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 世界地图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330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