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医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GSK事件后,供医疗改革者参考
热度 12 远帆 2013-8-8 22:25
本文是今年4月在美国学习期间,利用半天时间听讲座的笔记。那段时间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只有周日能够补上睡眠。而恰巧赶上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病人来的少一些,又有同学告诉我周日在举办很有名的Harvard China Forum,所以早早前去。做主持人的邵萍是公卫学院刘远立教授的学生,允许没来得及注册的我进去,于是坐在前排,把所有的谈论内容都客观记录在这里。 这次讨论的许多内容对我而言很少听到,而且其中的一些观点我在之前并不认同,例如建立按病种付费的医疗结算方式,但几位专家举出的例子,让我重新理解和思考了这些问题,或许是对是错有待验证。这篇记录也一直没贴出来过,原因一方面是我并不认同其中对三甲医院各级医师的评述,至少在我生活和学习过的医学院、医院里,依然平静而执着,是个让人坦然的地方。 而按照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计,“ 从2009年到现在,医改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效:人民群众得到了明显的实惠,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http://www.yxj.org.cn/news/yijieyaowen/yigaizhuanqu/yigaidongtai/2013073114071125920.htm 这恐怕对目前的医疗改革与医疗环境也过于乐观了点。 每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或者偏颇之处,受时间或者周围环境局限,没有一成不变的对错。权把这篇记录贴在这里,看看对最近的沸沸扬扬的报道有没有启示意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8/280967.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7/279995.shtm 记录中内容并不是本人观点,客观记录也不代表本人赞同其中所有观点。记录如有不准或冒犯,实属无意,请同行朋友们多指正。 中国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问题与改革 Harvard China Forum Harvard Science Center, Hall B 2013-04-14 主持人:邵萍 · 主讲 萧庆伦教授(William Hsiao) ,原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萧蘧之子,著名经济学专家、中国卫生部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外籍顾问、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卫生经济学教授,美国参议院经济顾问,曾任三届美国总统卫生经济顾问。 http://www.hsph.harvard.edu/william-hsiao/ 李碧清女士(Roberta Lipson) ,美中互利集团创始人之一兼总裁,在中国创立了第一个高水平外资医院—— 和睦家医疗集团,并在中国推动个体化高端医疗服务的理念。 Roberta Lipson has served on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AmCham-China and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and Chairs the Board of the United Foundation for Children’s Health. She holds an MBA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a BA in History from Brandeis University. 朱春林,精华制药董事长。 He is also serving as Vice Director at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 Association (SPPA) and Vice Director at Jiangsu Province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 Association. Jinghua Pharmaceutical has a consistant focu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当前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矛盾突出,医师不满,群众不满,根本问题在哪里? 中国医疗卫生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医生这一职业本身,也不在于患者观念问题,而在于两者之间的不合理经济往来,说到底就是公立医院的经济架构有问题,并且严重影响到了中国医疗服务满意度和医生的职业自豪感。目前中国医生收入太低,尤其是青年医师,对职业缺乏自豪感。青年医师对卫生管理部门改善现状的信心不足,对政府新卫生政策的实施没有能够起到积极配合与推动的作用。 不合理的支付方式,即以药养医的问题成为目前医疗领域的黑洞。以药养医问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细节略去),在九十年代初期,政府为了减少经济包袱将原本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向市场,失去政府财政补偿的医院通过药品差价补偿医院运营。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相关问题,并开始做调整,例如建立价格统一的基本药物目录,但是仍远远不足。 收入分配问题积重难返 中国医生承担着世界上最为繁重的医疗任务,并且提供了相当廉价和方便的就医条件(相对欧洲及北美而言),但是他们的收入却远远不能体现出其价值,一个省立医院的青年主治医师月工资的工资收入在2300 元左右,医生为了养家糊口而“ 逼良为娼” ,成为医生不可承受之痛。 中央卫生部门高层有愿望解决医生收入问题,但是却发现在长期的灰色交易习惯下,收入问题已成为不良产业链,成为难以填平的无底洞。调研发现高级别的医生和青年医师收入差距(含灰色收入)可达百倍,在湖南一座普通城市的三甲医院外科主任目前年收入(含灰色收入)可轻松超过同级别公务员 ,但是这样高的收入显然无法通过政府投入而得到满足,也不可能普及,这批拥有实际话语权的医生并不积极支持医疗支付改革。 事实上除了政府的财政能力以外,目前推行收入制度改革,即“ 高薪养廉” 政策的另一最大阻力来自于部分医院决策者本身。这一人群普遍为高素质高技术人群,虽然工作辛苦,但在国外非常受到社会尊敬,享有不错的收入。这些条件在国内尚不具备,而在地方监管不规范的体制下,容易因工资收入不合理而拿灰色收入养家,成为现行不健全医疗付给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由于经常帮助地方政府首长和亲属提供就医便利,与政府要员有非常好的私人关系, 有较强的影响力 。这一人群虽只限于地方高层,但在三甲医疗体系中,这一人群占有重要地位的,现行分配制度很难被撼动,而政府投入到三甲医院的资金相当部分用于购买高级医疗设备,以及高干病房等特殊设施,以返回来服务政府高层,而真正的医师、护士技术密集型劳务价格在公立卫生体系已多年未变,例如主治医师挂号费为4.5 元。目前的改革基本上只能够从基层进行,顶层的分配制度难以触动。 长此以往,医师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将受到严重腐蚀 在美国,由于医疗支付制度比较健全,医生收受财物的现象已经得到规范,并形成职业共识。而在2010 年,又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法律,即所谓的“Physician Payment Sunshine Act”* ,每位医师超过10 美元的礼物都需要向人事部门上报,否则被查出将成为严重的丑闻,甚至可以导致当事人离职,所以医生们也越来越注意,不值得为这么一点收入而影响自己声誉。 ( *InMarch 2010, the Physician Payment Sunshine Act requires medical device,biologic, and drug companies to publicly disclose gifts and payments made tophysicians, beginning in 2013. For US healthcare providers, companies must alsoreport any payment or other transfer of items with a minimum value of$10/payment or $100/year to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Human Services(HHS). The National Provider Identifier (NPI) number, a unique identificationnumber assigned to each US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be used to record andtrack these transactions.) 而在中国,价值观的问题不仅在医疗界突出。行医的高尚职业道德被忽略,更多的社会尊重来自于金钱。由于长期那灰色收入的不良行为养成习惯,继而上行下效,年轻医生逐渐认为那灰色收入是可以接受的,青年医师成为主治之后希望重新“要回”自己做住院医师时曾被落下的一份,于是无底洞越来越大,对不良行为不断纵容,欲壑难平。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遏制,青年医师将“逼良为娼”这种既成事实作为挡箭牌和借口,医师在中国或许可以获得逐渐增长的收入,但这一群体的形象将永无翻身之日。 引用一段同行的话:很多医生在面对销售代表的时候,颐指气使,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是对方的衣食父母。可是如果换位思考,究竟是谁抓住了谁的命脉,究竟谁受谁的操控,真的很难说。医院里的大部分医生都为了作为医生而不停的学习,读书,考试,到头来,我们大部分人的收入却掌控在一些不太懂得医药的销售的手里。而同时,他们掌握的不仅仅是医生们的收入,也掌握着医生们的证据。目前,应该是所有的医生在拿取回扣的时候,都是理所应当的心态,因为大家都清楚,不靠灰色收入,青年医师很难生活。只有拿这笔灰色收入,才真正对得起这么多时间,精力的投入,对得起我们的工作量。现行体制默认医生们受贿,这样既保证了医生的收入,自己又不用出钱,同时又拿捏住了整个医疗圈的命门。想整你就整你,想骂你就骂你,允许别人打你,你连还口的机会都没有,就是因为医生们没有了自己尊严的底气,这一切并非医生们的初衷,可现实就是踏入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成为了别人股掌中的玩物,这个过程中,我们交出去的就是我们的人格和尊严。换回来的其实是本来就属于我们应得的收入。 http://blog.renren.com/blog/461895128/910338675 政府与私营机构的医疗卫生责任 医疗可及性,和医疗可负担性是政府需要承担的社会问题。这并非易事,在加拿大这样医疗水平很高社会福利极好的国家,医疗的可及性却很不满意,加拿大卫生部长本人甚至因无法忍受排队半年才接受膝关节手术(在排队问题上人人平等),而自己花钱到美国解决。 萧庆伦教授提到,在他工作和实践过的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是愿意主动推进医疗改革的,因为政府行政部门是垄断性的(Monopoly) ,大家来求他们办事,缺乏改革的源动力。私人医疗机构一直在改变,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比如非常成功的和睦家医疗集团。但私营医院的市场目标完全不在于基层人民,90% 以上的老百姓无法收益,对于社会平等不利。政府作为公众服务部门,其公立医疗体系必须以服务弱势群体、而非赚取经济收入为导向,才有可能解决目前的价值观问题。如果公立医院全部民营化,政府进一步减少对医疗机构的投入,这种公益性则更加难以保障。 中国如何提高医疗质量的问题,关键在于基层医疗体系的改造。政府出台了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等等“ 四个分开” 政策,在17 个试点城市推开,旨在改造城市的医疗体系,但评价者内部消息回报,并没有找到具有实效的新道路。宿迁书记将医疗卖出给私人,到了昆明之后再卖掉,也是重走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老路。 支付方式的改革是影响医疗行为的重要出路 公立医院的改革想取得成效,重点在于支付方式的改革,必须修改目前按项目付费的办法,转为按照人头和病种付费。 支付制度的改革可以影响到医生的医疗行为和患者的就医习惯,举个例子,中央政府在宁夏自治区给予哈佛大学项目组60 万人口进行医疗支付制度改革的设计,同时给予100 万人口的地区作为对照,对实验组按照病种和人头数付款。在一个试点地区,就普通感冒的治疗方式来看,改为按病种付费后抗生素的使用率从60% 降低到15% ,这是因为针对无抗感染治疗指征的病毒性感冒,医保给付标准中不含有抗生素项目,只有按指征用药才能够保证医院有所结余,而不像以前开药越多赚钱越多。于是医生更加愿意向病人耐心解释,什么样的感冒需要使用静脉抗生素治疗,什么样的感冒不需要抗生素。同样道理,经过改革之后不合理的剖腹产可以从60% 降低到23% 。为了防止医生减少必要的给药和治疗,医保经费只有70% 先付给医院和医生,另外30% 需要参考医疗标准化行为之后给付,比如抗生素的使用规范问题,如果不规范就减扣。 同时在不同等级的医院,建立分级的收费制度,如果一个正常生产的孩子,在县医院1300 元,在三甲医院3000 多元,病人有自由选择权。所以县级医院为了将病人留在本地争取收入,改善了医疗服务态度,并重新训练护士,从上级医院请妇产科医生来门诊,提高医疗水平和声誉。 上面这些措施已经有初步的成效,成为卫生部在西部农村的工作亮点。宁夏自治区参与和哈佛大学的合作项目,尝到一些好处,并将实验区从60 万人口推广到200 万,并且有计划扩展到全省,但是这需要更审慎的评估,不能性子太急。 民营医院的角色和作用 和睦家医院总裁李碧清女士提到,她们十余年前起步时主要是给公立医院提供医疗器械和器材,过程中和中国卫生部以及医院高级官员接触很多,但是发现很多人并没有改革的动力,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改善医院里面的臭味,只需要改善下水和通风就可以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但是十几年了并没有多少公立大医院去做这么一点小事( 编者按:部分公立医院已开始改善,不可一棒子打死) 。中国医疗改革,着眼点很大,但是要从小的问题开始解决和改善。我承认我们和睦家医疗集团不可能有能力改变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开始改变了医院和医生给人的印象,让人们开始有尊严、有隐私地接受医疗服务,价格透明,有更多时间交流。改善医院的气味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的是改变风气。 同时即便是民营医院,也需要对其行为和目的有所了解。早期的民营医院非常可怕,都以治疗性病开始,要让病人来看很多次,档次非常低。而新一轮的投资来源于房地产公司,他们期待医疗能够像房地产一样能够带来迅速并且如房价一样增长的收入,而事实上对医疗的复杂性和公益性了解不多。 医疗产业之痛 精华制药董事长朱春林提到,在医药产业方面,目前中国大陆有制药企业6000 余家,代理商1 万9 千余个,这些数目都是美国同期的百倍,企业难以进行高质量的质控。中国政府希望进一步减少药企数量,提高质量和竞争力。而国际药物巨头争相希望打入中国市场,在竞争中占据对优势。 中国制药企业在医药产业圈中实际上是弱势群体,因为90 年代初期政府给予的政策是以药养医,目前仍然没有很大变化,所以中国制药企业80% 以上的药物销售流向公立医院的集中采购。问题在于,中国的公立医院是强势群体,实际上院长、科主任、药房主任在决定用哪一家的药物方面有非常强的权力,体制上存在层层剥削的暗流,但企业为了生存只能钻钻集中采购的空子。而药物流通环节中,许多不正常层面却涉及多方利益,难以进行改革。 药物产业实际上在美国是非常强劲的经济支柱,而在中国完全不同。政府为了解决药品价格高的问题,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单纯为了政治目标而忽略了市场规律,让药物价格压低,不等于用药就容易了,效果好却没有利润空间的常用药现在很少有药企继续生产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贵的药就是好的药,公众教育不足,同时医师也缺乏动力尽到解释的责任。老百姓已经被以药养医体制下滥开药的行为惯坏了,小感冒用静脉抗生素形成习惯,助长了药物滥用之风。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低毒、高效药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去年药品产业从价值上与美国以同等购买力相比,还有很多的上升空间。目前困扰中国医疗产业的最大问题是知识产权,绝大多数企业都在做过期专利药,或者仿制药。前段时间的毒胶囊问题再次重创民众对国产药品安全性的信任,国家需要加强对药品生产的控制,这一背景也使得生产健康食品、药品成为了一种带有附加值的新理念。此外在中成药、生物创制药(如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等领域开始有一些突破,见到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值得期待。 最后贴上离开Harvard之前,在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听刘远立教授讲座的画面。刘教授提到,能够激发医师职业精神的改革,才是进步和有益的,这种职业精神一方面需要医学精神和教育的感召,另一方面也需要正向的反馈来保障。而拥有这样一个医师群体的保障,将成为推动医改人心所向的最大动力: A generous and secure income 一份合理而稳定的收入 Autonomy in Practice of their craft 具备自主执业的资格 Control Over the Entry Requirements 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减少害群之马 Prestige and trust from other members of the society 专业受到社会成员的尊重和信任 这些,我们是不是在一步步努力?
个人分类: 海外学习|22788 次阅读|8 个评论
基因的轮回 读后感----值得深思
jxwangcheng 2012-7-3 13:42
《 基因的轮回》 这本书是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儿科学、产科学教授 R. Marion博士撰写的科普书籍 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一直没看 (图书馆借回来的很多书都是这个命运) 趁着做PCR的闲时,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分了十六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病例,刚看完两个章节 章节一 讲述了三型斐弗综合征( Spetrum of Pfeiffer Syndrome, Type 3,染色体异常病 )患者A. C.Sheldon在进行医院遗传咨询的时的事情。 第二章 讲述了医院对婴儿成骨不全症的误判导致孩子父母离异等 浅谈下个人见解: 国内外的产检。 在国外的医院遗传体系跟中国可能真的很不一样 在国外怀孕后定期对孩子进行产检,检测指标很多种,包括对父母基因水平上的检测,尽量发现孩子可能患有的遗传疾病,这应该是有点类似于预防治疗吧 而中国现在取消了强制婚检,很多育龄夫妇对自己和配偶的遗传病史不是很了解,糊里糊涂怀孕了,糊里糊涂孩子生下来 当然大多数孩子都是正常的 但是也有极少数的孩子患有各种遗传疾病(一般这种严重病例也是极少的) 很多患病孩子夭折或是变成弃婴,中国这种对弃婴的福利机构或是社工机构还很不完善,这些患病孩子自然是可怜的。所以说中国也应该促进对产检的更多指标的检测,当然这也有待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中国的大型医院可以再产检这块做的比较好,但是在二三线城市或是农村乡镇医院肯定是做不到很完善的产检)医院也应该让更多研究遗传的人参与进来,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可以预防疾病 医患态度。 医患这个词在这几年特别的热,医疗本是民生之一大事,热也无可厚非。在第一个章节里,医生对待一个特殊的病人的耐心和医生为自己的一些话的自责内疚让我肃然起敬。 A. C. Sheldon患病,长相怪异,吓到了另一个来咨询的孕妇。医生安慰她只是说你的孩子胎检正常,孩子患病的概率极小极小等等。后来医生自己开始内疚了,为什么呢? 医生只是安慰孕妇,而没有教育不应该用这种异样的眼神对待一个患病的小孩,医生觉得自己辜负了他的病人, A. C. Sheldon。 我们国家的医患如果能互换立场,把自己的职业当成神圣的工作来做,对病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医患关系也会好转些。(医疗资费的事情就很难由医生去搞定了) 社会工作福利体系。 章节二中医院对孩子的成骨不全症(容易发生骨折)诊断错误,误以为是父母对孩子进行虐待,导致骨折。社工介入,通过法院审理,父母虐童成立,孩子交给社工机构抚养,父母每周有一个小时的探望权。 后来母亲查阅了很多资料,孩子可能是患有 成骨不全症。跟法院申请对孩子进行皮肤组织、骨骼检查。后来孩子检测是成骨不全症,父母虐童不成立,重新获得监护权。 这件事上父母没有错、社工没有错,错在这个社会太完善的社工体系和医院的误诊。 而我们的社工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到可以介入人家的私事,我们的司法机构也很少会顾及到这种生活上琐事。可能我们的这么多年的观念需要一些改变,去适应和享受完善的社工福利体系,维护正当的权益。
4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乞祷于天(一)》-------老爸今天转院
热度 12 freefloating 2012-5-5 08:55
这几天老爸持续好转,但是昨天开始反复,他的体质和我很相似,我能感觉出他为什么睡不好觉,能感觉出他为什么需要停药,但是老妈和老弟最难说服,我不得不到处搬救兵说服他们。 老爸用相同的西药已经 15 天,今天又到了新的关口上,这两天说得我口舌生疮,所以我打算把老弟放在火上烤,这个说服老妈的任务我非逼他承担不可了。 一个人一生就那么点事,早晚都要抖搂出来,你不想都不行的。 我祈求神赐福与我,我愿意在神的指引下一步一步 show my sins ,因为我本无可畏惧,无需畏惧,我谢谢神赐给我的胆量,请原谅我一直想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冒充老好人,冒充殉道者,冒充隐者 。。。。。。。 因为神说,神给的,超过你想要的。 Don't be afraid. i pray GOD please show your grace on me please shorten my time to dry the tears of fears i have many beautiful dreams I will never be afraid to fulfill them please give me courage to go ahead i will thank your mercy all the morning i will pray for the next morning every night i will follow you all the time all the ways i hope one day i can only have the tears of joys i hope future is coming in the his graceful steps. thank GOD for all the thing you provided to us thank you GOD for keeping us, blessing us, helping us i pray in JESUS name I pray in YOUR names. amen 亲爱的阿爸天父 我诚信向您跪拜,我全心向您祈祷 求您帮我写下我身上的重担 求您安抚我惧怕的心 请您看护我的家庭,请你看护我们的身体 因为您说,我求得,就一定能得到 我口中所念,心中所想 您全然知晓 您所给的,超过我的能力和知识所能懂的 我依然把自己全然交托在您的手中 坚信您给我的都是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 奉我主基督的名求 阿门
个人分类: 滋味生命|3798 次阅读|23 个评论
对药物说明书的疑虑
热度 1 zyzhai 2012-4-4 21:48
对药物说明书的疑虑 翟自洋 不知不觉,口腔又溃疡,这次吞咽也变得困难。于是去医院,拿回一些国产药。 药有两种,均与之前不同。于是看说明书,都是小小一张纸的一面: 其一,“【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其二,“一次……挤喷药液 适量 ”(“适量”是多少量?一头雾水。门诊医生只管开药,药房医生只管取药——再跑医院一趟,问个明白?只是,医生真说得清么?厂家自己又明白么?),“小儿 酌减 ” (“酌减”怎么个减法?想起一则报道,大意是,在农村里进行赠药公益活动,因发药人未言明大人小孩用量有别,导致一儿童死亡),“【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注意事项】尚不明确”,“【有效期】 暂定 XX个月”。 就我长期用口腔溃疡国产药的经历看,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三项齐备的,倒是难得一见。 此前服用过一种药丸(同样用于口腔溃疡),“每40丸3g,每次3-6g”——究竟是40丸,41丸,……,还是79丸,抑或80丸?小小的药丸,都从大瓶子里倒出,假如年老眼花,或数学不好,数清数目恐非易事。为何不做成小包装呢?随之还有困惑——一次吞5丸呢?10丸呢?还是全部吞下?溃疡没治好,脑筋伤了! 对于医药,我完全外行,只从一个求医者的角度提问:这样的说明书,放在国外,行得通么? 又是什么让厂家可以无视患者体会,含糊其辞,随心所欲呢? 患者无法直接面对药品生产厂家,他们对说明书的不爽,是否会转而发泄到一线医生身上呢? ==================================== 不由得联系近期的热点事件。王浩同学的不幸逝世让人痛心。一位有理想爱钻研待人和善的热血青年,就这样倒在了辛勤工作的第一线,含恨告别尚未来得及展开的博士生涯和捶胸顿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双亲,却让参与调查的网民纷纷表示“高兴”。如果说行凶者人格偏执,事件本身有偶然性,参与调查的 超半数 网民的冷漠,却足以让人震惊! 一线医生的繁忙艰辛和巨大精神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而患者拖着病躯忍受挂号、看病、取药一而再再而三排队的痛苦也是实实在在的,医药费昂贵更是不争的事实。 医患的身份并非泾渭分明,医生也会生病,病人的亲朋里或许就有医生。医患的尖锐对立,将使所有社会成员沦为弱势群体。简单虽道理,只是不少人似乎并不明白,或者假装不明白。 医患双方,自说自话,于事无补。痛定思痛,直面现实,找出症结,化解矛盾,方为正道。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换位思考,回归到尊重人性的本位,从就医者和一线医生的感受入手,解决问题。 向在困境中坚持理想、勇于担当的一线医生们致敬。也希望你们在坚持职业精神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要求身边的人一道坚持,包括要求药品厂家提供严谨、规范的说明书。 推荐阅读: 邹振东:《 重建医患关系,请从细节做起 》——我所看到的谈王浩事件文章中,最喜欢的一篇。读后感:媒体传播应基于善意;制度在细节中,细节需要人来考虑和执行(其他行业同样适用!);最终或应归因于全民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教育的缺位 吴云鹏:《 对于国内医患血案的再思考 》——医生也是普通人,宣传愈高愈神圣,排斥愈重。专业体制背后,是人文和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 唐闻佳:《 忧人才危机 盼医患和谐 》——有理想愿担当的医生逃离了,有志于救死扶伤的青年学子对医疗行业望而却步了,表示“高兴”的人们还高兴得起来么?
3904 次阅读|3 个评论
协和医院是否需要改进一下服务
热度 6 chemicalbond 2012-3-29 22:50
近日去了趟协和医院,去看望了一下身上长的那个怪物。【1】 和前几次经历相似,协和医院给我的印象很糟糕。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使得我的交通相对便利,而其它医院也不知道能好多少,所以就一直没换地方。 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一些负面现象写下来,希望以后能看到改善的服务。 1. 国际医疗部是个大忽悠。里面看病的很少是“国际”人士。据说,以前是专门给外国来的人士看病的,后来任何人都可以去看,只要愿意 多 掏钱。因此,里头也是和其它部门一样,人满为患。 2. 医生质量很糟糕。(1)去年有个医生认为我可能需要做开胸手术,他用的语言是 “需要用斧头劈开”。这种医生太恶劣了,我要是心理承受差点,当场可能就要晕过去,但是那还是让我感觉非常的沮丧。 (2)有个做CT的医生,知道我去年在这里做过CT之后,告诉我回家把去年的片子拿过来,越快越好。可是等我花了3个小时来回把材料带过来了,CT验片组的一位护士说,那个不需要,因为他们的电脑里面保存了那个材料。白白地浪费了3个小时,工钱就不算,还严重影响了我的心情。(3)找医生分析结果,医生解释一年内做2次CT,这个辐射有点高,不应该如此频繁;可是,那个开CT处方的医生怎么不讲呢?否则,我就很可能会再等等了。想请医生分析一下两次实验的不同,她说她的电脑里面没有去年的数据,原来同一个医院数据共享都不可能啊。而可惜,我这次又没有带旧片子,因为以为他们都有。 3.服务恶劣。 (1)划价处的人员把我的单子算错了,我都快上辐射床了,医生看到不对,让我又去找人纠正,折腾半天才回来;(2)和多数在“国际”部看病的人不同,我是有保险,安排CT的人说我不用排队做实验,可以到点直接去;我在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半小时后就回来,结果医生说还是要排队,害得我又等了半个多小时(3)在CT验片室,我向一工作人缘询问MRI的事,我问协和的MRI级别是多少?回答是 “你要干吗?”,说话时架着一副非常傲慢的鬼脸。(4)后来排队领取CT,那个屋子狭小,里面挤满了人,等待着工作人员上班。里面没有空调和风扇,空中弥漫着各种有机分子,包括某个老兄嘴里冒出的大蒜味,让人极其郁闷,室温也似乎在不断上升,几乎让人汗流直下。排队也毫无秩序,插队的事时常发生;一位老人气氛得不行,痛骂插队的小伙,说他还有1个多月就要去世了,但是实在受不了插队人的素质。这种生存环境下,人们能不郁闷吗?(5)在“国际”部做个CT,最后报价是好几千,找护士要个医生诊断的复印件,收费是4毛。我跟护士说,协和太穷了,那6毛钱就别找了,算是捐赠品。( 人们都说医患关系容易紧张。有这些经历,还协和医院这种相对著名的大医院,能不把医患关系搞紧张吗? 【1】那个怪物是长在我胸腔里面的一个巨大的囊肿。还好,它暂时还没有变化,以后如何就不知道了。 去年曾经为此写过一篇短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346do=blogid=504907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622 次阅读|15 个评论
重拾激情——内科学习的日子
热度 67 远帆 2012-3-25 02:30
重拾激情——内科学习的日子
这篇周记从月初进入风湿免疫科之初开始记录,开了头却一直没能结尾。直到昨天看见电脑上满屏幕的哀悼,得知我们一位优秀的同仁被歹徒凶残捅死,才鼓起勇气把它记录完。尽管环境阴霾,但身边总有一些星星点点的感动,让我们坚守梦想,让我们更加信奉医学的职业准则,更加领悟艰难中人生冷暖。我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一起前行。 为保护隐私,文中时间、人名等为虚构。 3月25日凌晨 3 月初 在风湿免疫科的第 5 天,终于忍不住把自己看到的这些故事记下来了,让我重新认识了内科医生的生活。 遭遇红斑狼疮 这天下午,我们病房来从 ICU 急转来一位年轻姑娘,是国内某著名大学毕业的高才生,端庄清秀,却头发散乱,眉目紧锁。女孩半个月前一次重感冒,咳嗽咳痰,高热到 39.7 ℃,接连转诊几家医院,抗生素治疗都没有效果。病情拖了快一周,逐渐出现昏迷嗜睡,一天刚刚还和男朋友说,希望尝尝学校旁边的小店当年最喜欢的小吃,男友买回来却没再叫醒她。外院根据病史判断病毒性脑炎,抗病毒治疗没有效果,姑娘又间断出现双手抽搐,每次发作,姑娘都会短时间失神,家里人吓得半死,连夜转到我院急诊,腰穿发现颅内高压,有脑疝的危险。 女孩马上被送到 ICU 进行生命支持,其间按传统查了免疫学指标,发现抗核抗体( ANA )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般性抗原),但是没有发现其他特异性抗体。按照年龄,女孩属于红斑狼疮的高发人群,但是并没有出现典型的面部“蝴蝶斑”等其他症状,其他化验检查也尚不够诊断狼疮的标准(当然,我们后来找到了更多支持证据)。多科会诊首先排除了其他原因,病毒性脑炎也不能解释女孩的免疫学异常,要用一个病因同时解释姑娘的癫痫发作和免疫学异常,极有可能就是红斑狼疮。 美丽的名字,残酷的现实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第一次听说红斑狼疮,多是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美丽的姑娘“轻舞飞扬”,也给这个名字带来了一些朦胧的美。但是它的病情是极其凶险的,尤其是这样初发就呈现脑病的患者。 脑病有时候既传奇又伤感。后来知道一部电影叫做《初恋 50 次》 (First 50 Dates) ,讲述了一个车祸后失去了短时记忆的女孩,那一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兴高采烈拿着生日蛋糕的她却遇上飞来横祸。醒来后的女孩只保留了事故发生之前的回忆,而每次清晨醒来,女孩只记得那天就是父亲生日,每天会帮父亲庆祝。就在这时候,一个男孩子走入到她的生命中来,不幸的是,女孩刚刚开始爱上她,第二天一早就失去了记忆,于是男孩努力着,每一天都像是他们第一天见面,努力追求感动她,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记忆被抹去,爱将被记录在哪里?如果所爱的人不再记得珍贵的初吻,那么你是否愿意每天用你的爱感动她,让她再次爱上你?” BMJ杂志一篇介绍这部电影中精神症状的文章: http://www.bmj.com/content/329/7480/1480?view=longpmid=15604191 然而现实是残酷和紧迫的,眼见着女孩的病在我们眼皮底下加重。如果确定是狼疮,第一次给予大量激素冲击治疗,可以改善远期预后。但是女孩目前的状况仅仅是临床推断和怀疑红斑狼疮,绝对达不到诊断(分类)标准。记得曾看过文献,狼疮的 14 条标准一直被叫做“分类标准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主要用于科研的标准化,但没有敢完全叫做临床“诊断标准”,近年来的改版越来越重视自身免疫抗体,通过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早于临床症状发现早期的疾病进行治疗。但是,学术是学术,现实是现实,以目前国内的医疗环境,即便是为了患者,但是否对一个没有 100% 把握诊断的病人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我们在犹豫! 奶奶的,冲! 住院医给主治医王大夫报完病史,换班的护士推门进来嚷着“新病人在抽,快去看看!”再跟着王大夫看病人时,女孩几乎每两三分钟就要失去意识抽搐一次,家属眼巴巴看着我们阴沉的脸色。这样下去大脑的损伤将越来越重不可逆转,我们只好依靠安定放倒女孩,让她大脑皮层活动降低。 走出房间,主治大夫捏着拳头,和我们讲完今晚的紧急预案,思考再三,蹦出一句话:“他奶奶的,这样下去太被动了!”只见温文尔雅的王大夫一掌砸在身后的墙上,毫不拖拉地说:“冲!” 第一次在内科经历这样的场面,回想起来还很激动。有了上级大夫的指令,住院医师们也积极起来,又一起和家属谈过我们的考虑和治疗方案,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考虑和担忧,并得到他们理解与支持。有时候,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有主见敢于拿出主意的医生常常得到尊重,越躲避风险到头来结局越糟、越被动。但是危急关头做出怎样的判断,又需要怎样化茧成蝶的磨砺,是我们这些小大夫们向往却难以企及的。而作为病房的主管,主治大夫拿出是最重要的决策,背负着多大的压力,也是我们肩膀所未曾承受的。 请她的男友回去后,我们在办公室重新讨论过病例,想到他们的未来,一声叹息,可能是因为见过太多红斑狼疮的重病人,每一次出院都是分手之际,大夫们的心灵也在一次次被人情冷暖撞击着,对这种疾病了解越多有时候越难以保持热情。这可能是今天讨论中我唯一不同意的一点,在这个年龄的我们,还是相信感情的,真心希望女孩的病能好起来,但医师们能做多少?我们能改变多少?其实医生也不是万能的,面对这样的抉择我们也背负难以想像的负担,又有多少人理解? 临床决策有多艰难 又过了一周,晚上下班,回学校的路上正好碰到主治也顺路搭地铁回家,谈起面对疑难重症的问题。这几天看着狼疮脑病的女孩一天天好起来,重新恢复成一个捧着毕淑敏作品的文静女孩,颇为欣慰。谈起那天的决策,我们都记忆犹新。 我想起一个自己曾被问过的问题,医生常常面对这样的决策风险,有没有办法做出一部临床指南,告诉我们这样的病人最好如何来处理,这样即便后果不佳,我们也是按照指南去做的。主治摇摇头告诉我,临床的情况太复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倾向,如果都能用指南来套,做大夫就没有意义了。事实上,临床指南作为一种操作规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基层 Primary care ,适合于回答一般性的问题,在全科医生中保证相当程度的专业水准。按照这一套流程操作,大约 60% 的患者能够得到救治,剩下一部分患者病情却得不到解决,需要到上级医院采取指南以外的办法来解决。一方面是查明原因,另一方面是复杂的合并症。这些人往往病情危重,各有特点,很难进行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不知道患者能否理解,但其实在这样的大医院,很大程度上,医生为了患者的治疗,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要做到超过指南的医疗决策也是基于对指南的更深了解,知道每一条原则的证据有多强,知道他们的适用性有多少,而且前提是经过规范的指南治疗。医疗的决策基于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现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昂贵的各种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还记得在清华上生物医学工程课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问老师,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各种影像手段越来越先进,是否以后通过机器就能够明确诊断,按指南治疗,不再需要大夫了呢?当时老师摇摇头,而我们到现在才明白许多。一位患者超声心动发现心功能不佳,射血分数 31% ,但是没有心泵衰竭造成的双脚水肿、活动不利、夜间不能平卧等症状,他的心功能到底怎样呢?其实我们更应该相信的是临床,是患者。 医生的工作,在中国其实真的没什么优点,严重的超时超负荷工作,恶劣的工作环境,社会的不理解不认同,无法和国外同行相比的社会地位 …… 但是这样的工作确是极富挑战的,难度很高。相对于考取国外医学院对人文、艺术、社会方面的综合要求,我扪心自问,常常感到惭愧。说实在的我们的国家没有那样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成本让医学生统统接受4年的综合性大学教育,医生往往被培养为技术性工作,我们和国外差距很大。但我们仍然需要最好的学生来学医,未来才能面的这样的挑战。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下,我能感受到,这几年仍然坚持走入医学院的孩子们更执着更纯洁了。医生的队伍确有不尽人意,但其实医生和患者是面对病魔最紧密的战友,所有的风险都是我们共同的,也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希望医生不要总被媒体塑造成敌人。 我也从来没有想要为医疗系统辩解的意思,自己也曾生病,也知道看病多么艰辛,价格多么昂贵。但是是我们看病花的那些钱,绝大多数花在药上、输液上、检查仪器等耗材上……却没有花在医生为你付出的劳动和诊断上,人甚至没有材料值钱。患者很生气,但医生不是出气筒。 昨日看到丁香园上哈尔滨医科大学王浩同学被患者家属恶意杀害的时候,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战友,我们内心沉痛。 http://6d.dxy.cn/article/2012/03/24/20469 我们的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医生们,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吧,珍惜每一天,生活总是美好的。还记得几天前,和师姐收完病人忙到晚上八点多,师姐没有和我们一起晚餐,硬是忍者饿冲回家去。因为那天同是做医生的先生难得休息在家做饭,“不管好不好吃,再晚也一定要回去支持!”眼里一阵辛酸 … 我们不是天使,也做不到天使。脱下白大褂,我们也是普通人。 相关文章 对哈医大恶性伤医事件的一点看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817do=blogid=551496 为哈医大医院弑医事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08do=blogid=551497 关于医患矛盾的源头剖析和解决方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3874do=blogid=552198 医生难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551444 医患矛盾—— 医者心中永远悲凉的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2761do=blogid=551662 对于国内医患血案的再思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2525do=blogid=551752 由“哈医大事件”想到我身边的医学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6085do=blogid=552525 协和医院是否需要改进一下服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346do=blogid=553197 杀医案背后冰冷的的真相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9574do=blogid=553444 围观:从医患纠纷看中西医差别及社会不稳定因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552255 对“哈医大杀医案”两点看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293do=blogid=552338 千人送别王浩同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52517 医者难为,难为医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2761do=blogid=553499 哈医血案背后原因的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0104do=blogid=552949
个人分类: 医院里的故事|24023 次阅读|60 个评论
为改善医疗环境做一点小小科普
热度 30 远帆 2011-9-24 20:55
为改善医疗环境做一点小小科普
两周前,人民日报一篇报道 《 医学界“奇闻”: 10 万元为什么败给了 8 毛钱?》引起轩然大波,大家的正义感点燃了社会的怒火,造成医患间的紧张和猜疑。如此骇人的消息面前,社会舆论哗然,各大媒体转载,认为医生丧尽天良,一时间舆论排山倒海压向医院。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9/08/c_122000242.htm 媒体控诉医生给那么小的孩子开这么多检查,却不懂得看片子上极度膨大的肠袢和液气平。这样的情况已经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了。 凤凰网的报 道“ 婴儿被诊断要做 10 万元手术 最终吃 8 毛钱药痊愈” 及来自该网络的评 论 虽然事件后来急转直下,患儿的病情只是暂时缓解,未得根治,最终仍需手术。但是,事件造成的影响已经难以抹平,给当前已在风口浪尖上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不得不说,在类似的事件中,为了吸引眼球,一部分媒体记者过于草率,在报道中既不参考、也不尊重科学原则,用道德的宝剑绑架舆论,赚取公众关注,对当前不正常的医患关系负有一定责任。 记得在大学选修“医学社会学”课程时,新闻学院李希光教授曾对我们说,希望每一个新闻学院同学都学一点医学,也希望医学院同学都学一点新闻学。也许,当前的新闻报道之乱不仅仅有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也怪我们医学工作者没能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科学网是知识分子的群体,报道的专业性一直走在国内最前沿,希望各位老师奉献更多的科普知识,也希望从科学网做起,发布相关社会新闻前,请博主委员会相应专家过目,打造一个受公众尊敬和信任的专业媒体,督促更多的同行向科学网看齐。 学生不才,抛砖引玉在这里介绍一下这次事件中的“先天性巨结肠”,如有疏漏,请各位老师多指正。 肠道神经丛与先天性巨结肠 我们人类的肠道系统远远没有一根柔软的管道那么简单,它的复杂蠕动是依靠肌肉层之间和粘膜下两层主要的神经丛支配的,其神经元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系统而与我们的大脑相当,记得有一期 Scientific Americans 杂志上将其称为“另一个大脑”—— Gut brain ,可见其蠕动与正常张力的控制是受到相当复杂调节的。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August 22, 2005 先天性巨结肠又叫做先天性神经节缺如病( aganglionosis ),是由丹麦哥本哈根路易斯女王儿童医院医师 Harald Hirschsprung 在 1887 年首先描述的,因而又叫做 Hirschsprung 氏病,其特点是肌间神经丛缺失。 第一个报道先天性巨结肠的Harald Hirschsprung教授 图片显示了显微镜下看到的部分肠道神经丛 这种疾病是由于先天发育过程中的异常造成的。从胚胎发育的第 5 周开始,头部的迷走(副交感)神经嵴细胞沿着攀附于消化道的迷走神经干向尾部迁移,经过胃、小肠、结肠向下,最后于第 12 周布满消化道管壁直至直肠。可想而知,这一迁移过程一旦受到任何影响,远端肠壁的神经节即会缺如,显而易见,位于肠道末端的结肠、直肠最可能受累,占先天性巨结肠病的 75% (短段型),其余人可以有更长节段的受累(长段型或全结肠型)。这是一种小儿外科的病症,有明确的理论支持,与特定染色体变异有关。在白人中平均每 4000 个新生儿发生一例,我国人口基数大,应不算罕见。 受累的肠段由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缺乏,受到交感神经刺激后引起全部受累节段持续痉挛性收缩,食物不能通过,上段正常肠管因为食物潴留而扩张,形成一个狭窄与扩张的交界区,在钡灌肠摄片中表现明显。 一位先天性巨结肠婴儿的钡灌肠 X 线显示近端肠管扩张,远端场馆狭窄的交界区。 摘自 Bailey and Love’s short practice of surgery 图 6.24 先天性巨结肠病的症状通常在新生儿期出现,由于肠道狭窄,造成梗阻与不畅,胎粪排出缓慢,腹部明显膨隆,并且时常呕吐,有些患者耽误到儿童时期才因为严重的慢性便秘而被诊断,长期严重的刺激可引起肠炎,可能造成穿孔和感染,有生命危险。 先天性巨结肠( Hirschsprung 氏病)的体征 http://www.stomaatje.com/causes.html 从学术理论上来说,为了与其他原因造成的功能性肠梗阻相鉴别,最终确定的诊断需要依靠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肌间神经缺如的肠壁。所以尽管钡灌肠 X 片能够提示神经元缺失的节段和范围,但必须要通过手术或者内镜取组织进行检查才能够确诊。这起事件中,由于家属对医院的不信任,拒绝实施活组织检查,耽误了诊断。 手术治疗的方式是切除神经节缺如的肠段,并将近端带有神经元的“健康”肠段与肛门连接。视受累阶段和手术难度,可以一步施行,但如果小肠结肠炎严重,需要施行多步手术,待炎症消除肠道水肿减轻后再重新连接消化道。手术方式很多,同时也说明没有一种最好的办法,并发症率较高。目前有我国学者提出的直肠肛管背侧纵切、心型吻合术是目前最多采用的办法,手术效果较好,已施行上千例,并发症率不高。(参看《黄家驷外科学》,并谢谢 廖俊林 老师的指点) 从专业回到社会 的确,这样的治疗方式会伴随大量的费用,并且给家庭护理带来很大的负担,一时间心理上很难承受,也可以理解。但是回想一下,医患之间不信任的焦点,很大部分在于费用。这是医生的问题吗?这是患者的问题吗?似乎都不是。 事实上,作为医生,我们多么渴望远离与患者之间的金钱关系,单单纯纯做一位受到患者尊敬的好医师。还记得在协和医院骨科轮转的时候,最痛恨的一件事情就是询问患者是否存够了手术费用,因为那一刻,我会看到患者眼神里露出的不安和犹豫。骨科手术往往价格昂贵,许多患者为此黯然伤神。记得那时候一位开朗的18岁农村女孩,希望通过手术治好脊柱侧弯重返课堂,但父亲重男轻女不肯为了女儿砸锅卖铁,医院也不可能贴钱给这样的患者做手术,母女俩只能相拥而泣。那时候 ,我甚至觉得医生是罪人,但是,这是医师应该面对的问题吗? 面对体制的缺陷,媒体的误导和医生的弱势,择继续战斗下去的人,需要勇气和常人不具备的心理承受力。 我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包括社会最低层的流动人口。让医生只需专注于医疗,费用绝大多数由商业和社会保险支付,患者只需要缴纳需要承担的保险费用,不需要在医患之间直接进行。作为一名青年医师,和我的同学们一样,都是抱着帮助弱势、救死扶伤的理想走近医学院的,也许不需要得到西方国家医师们得到的高额报酬,但是至少要让中国医师得到职业的尊严。 后记:从桌案抬头,看我们的医疗环境 近日,发生在各地三甲医院的暴力事件,血腥程度有增无减,引起医学院校及医疗界的震惊,身边的医务工作者无不寒心,已让我们不能再仅仅埋头于书案了。 文汇报 报道 內地殺醫血案令人心寒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09/21/HT1109210001.htm 尤其是 备受尊敬的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徐文医师被砍事件(见科学网细致的相关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859-1.shtm ),引起了医学生和医师群体的极大愤慨,大家说,这位女医生 42 岁,一直没有结婚,所有节假日都待在图书馆看文献,这样的柔弱书生,被歹徒锁上门骑在身上砍了二十多刀,左侧胳膊上的肉一直被砍到底连骨头都露出来。徐教授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喉科手术医生,也许没有之一。所以那些刀砍下去,其实是砍死了很多将来的患者。 等到当卫生部发布通告强烈谴责凶手的 时候,社会舆论已经很少会站在理性的一面了,更多的人是毫无底线的宣泄,“医生该砍”,这反常的社会心理,绝对有媒体的责任,更有医疗体制的弊端,将无法依靠知识和技术获得合法报酬的中国医生推向道德的深渊,使得整个行业永远无法洗清。 医患关系的恶化与社会的不信任,是医生与患者共同的伤痛。 呼吁大家关注一下搜狐的专题网站《同仁血案:还医生尊严》 http://health.sohu.com/s2011/7656/s319850089/ 和所有地方一样,那里的留言和评论,一样是90%都在控诉医生如何失德,这一定与大家在医院的无助遭遇有关。但是医生脱下白大褂,也是普通人,累病了也和大家一样。当一个职业被打上标签并被严重妖魔化的时候,是不是医疗制度出现了问题。 和一个好朋友交流,谈起这些事,我们丝毫没有气馁和懈怠。香港、台湾当今的医疗体制走在世界前列,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经过医师与社会的共同努力,用几十年时间造就的。一个走上正道的大国崛起可能需要一百年时间,而改变社会卫生体制的现实,不应该再等到我们的下一辈。尽管医学生的力量弱小,但我们有着一致的看法:我们毫不怀疑,社会可以变得更好,坚信社会进步的道路不在于煽动怨恨的人手中,而在于每个为她默默付出的人手中。 另: 此外,鉴于本人年资尚低, 视野有限,没想到再蒙编辑部错爱置于头条,非常惶恐,仅作抛砖引玉。 若有不当,欢迎拍砖,但不要砸脑袋:) 此文贴出后,引发各位老师重量级讨论,其后3天科学网博客圈的进站大标题都是医患关系问题。 学生一篇杂文能抛砖引玉,让各位重量级专家花时间写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和想法,也算值了! 美国俄亥俄大学内科吴云鹏医师: 国内恶性医患事件的思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2525do=blogid=490396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韩健: 美国医生怎样把癌症的诊断讲给病人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052do=blogid=490894 美国俄亥俄大学内科吴云鹏医师: 医患交流是一种艺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2525do=blogid=491393 浙江大学盛弘强老师: 做医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3721do=blogid=487745 2011年十大健康事件: 好医生徐文被砍17刀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12/252667.shtm?id=252667 陈鹏飞: 医生被砍------是个人悲哀还是社会悲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5971do=blogid=508281 顺便告诉大家一个我们学校的师弟师妹们最近组织的访谈活动,欢迎关注。
个人分类: 医院里的故事|20662 次阅读|50 个评论
从警车堵医院门到急诊不看病说医患关系
sz1961sy 2011-9-1 03:13
本页位置: 光明网 卫生频道 今日焦点 光明卫生时评-- 从警车堵医院门到急诊不看病说医患关系 沈阳   http://www.gmw.cn  2011-08-31 16:41:41 来源: 光明网 说到现在的医患关系紧张,有时有一种“公说公有道、婆讲婆有理”的情况。而每一件引发医患关系的个案,它的原由往往又不一样。这里举二件近日发生的新鲜事儿让大家品一品: 警用摩托堵在鄞州医院正大门进门道时的场景(沈女士 摄) 第一件事是发生在8月22日,浙江省宁波市,据中国新闻网《 交警停车堵孕妇产检路 称“你生孩子关我何事”》 一文报道,一名先生诉说老婆在鄞州人民医院孕检时遭遇:“老婆开车去医院做检查,却被交警堵在了门口,说什么也不让她进去。后来老婆说自己快要生产了,让交警开个门,那名交警居然说‘你要生关我什么事,难道还要我帮你接生吗?’”。 据报道:孕妇丈夫愤怒发帖引数万网友热议,该帖子也被转载到多个知名论坛。记者从当事交警所在的宁波江东交警大队了解到,目前警方已向孕妇道歉。因当事民警太年轻,处理事情死板,也将进行相应处罚。此事造成孕检被拦医院门口两小时。 急诊科(资料图片) 第二件事是发生在8月29日早上,我们光明网一位骑自行车上班女同事,因路滑从自行车上跌倒落地,睑上多处被地面磨擦致伤、出血。二位同事送她到最近医院,结果是跑到第4家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才给处理,整整花了近2个小时时间。我们光明网的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十分感叹地说:“平时很少去医院的,今天算是领教,两家大医院的急诊居然都不给看病?” 这是二件可能每天都可能遇到“医院里的故事”。 其中第一件事尽管是交警停车堵孕妇产检路,但是它说明今天的公共服务机构、连交警都可以进去行使它原本不属于他执行公务的场所“越权执法”,须知医院门口不是交警可以堵的,医院道路畅通是医院执行“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必不可少地方。人民交通警察是纳税人的交警。而堵了医院门口两小时,说明医院管理严重失责,置病人于痛苦而不顾。 而第二件事则说明,即使在北京市,我们的首都,三甲医院急诊科连睑部磨擦致伤、出血也不给予处理,这种急诊科不是一家,而是有二家之多,这怎么让人相信现在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有多高呢?! 有一些医政官员老抱怨百性在医患关系矛盾中强词夺理。其实,有一些百姓很明白的事理,这些医政官员并不去好好调研一下,一味埋怨百性并不一定是准确。这也就是俗话讲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现在宣传单位都提倡走基层、反映民情,看来咱们各级医政官员也该“微服私巡”,到第一线去听听群众呼声,体察患者及家属需求,把医患关系在“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精神指导下,更加规范地处理。 (作者是 光明网卫生事业部总监) http://health.gmw.cn/2011-08/31/content_2564943.htm   读廖副厅长微博说解决医患矛盾之言有感
个人分类: 光明网卫生时评|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完这段视频我心都凉了
热度 2 dragon513 2011-8-18 15:06
无意中看到看完这段视频,我心都凉了 http://act3.bb.qq.com/4015/work/show-id-79196.html 不管为何原因,哪怕是医患事故无端取闹者也不应该受到如此待遇。尽管录得不算清晰,作为一名观众,我的心是凉透了...现在的警察跟土匪一样,还号称是“人民警察”。如果我还算是人民中的一员,我不愿意将“人民”两个字赐给如此欺负人民的人,至少对于这帮可能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狗仔子们。
28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心术,不差钱
热度 1 sheep021 2011-2-19 16:48
心脏外科诊室: 医:治病真容易哦,开一刀,再缝上,手术就成功了。钱就到手了。 患:你拉倒吧,你的任务完成了,我的麻烦开始了,开一刀,伤口不愈合,命就没了 医:那是你的事情。 患:我为啥发烧? 医:你为啥生病? 患:我要是知道,还用来这里花钱又挨刀 医:我的任务就是:先收钱,一开刀,一缝合。缝上但不愈合,真是悲哀。 患:钱花完了,手术成功了,命也没了。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啊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29 次阅读|1 个评论
镜文钩沉:随笔一
liwei999 2011-1-15 06:13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0, 2008 08:04AM 回答: 小驳Dr. wenxiagong 由 medullaturbo 于 2005-6-21, 23:19:38: 不确定性的一个应用:每个医生都是好的。好的个体构成了坏的医疗界。 是糊涂账过日子好,还是请个精明的管家?要看家境如何了,因为雇精明的管家也要化费用。所不同的,不过是钱花在了明处,买了个省心、清心而已。 消灭了资产阶级之后,国人中会算帐的就数陈云们了。算不好是当然的,算好了倒是奇迹了。这一来,少了两代会算帐的人,这个窟窿不是说想补就能补上的。 《一地鸡毛》虽是讲机关,职员小林与医院的医生也一样。wenxiagong的下篇还没有出来,内容可以预计一番:出钱的、付帐的和提供医疗服务的三权分立。有患者、保险机构和医院三家,附带上药界,才能缓和患者和医生的直接对立。 预约门诊,1个月;再预约胃镜,又1个月说明设备的运转效率高。不象国人那样,进设备以得有为先,根本不考虑使用效率。不可想像的是在一个中等城市里,PET用的同位素试剂的制造竟然能有几家公司,京城里著名的医院毫无理由地让住院的孩子排队照透视片。 致富不容易,一部分人富后的调和更难。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拓性医疗与打假
liwei999 2010-10-15 18:10
仅仅是“中立”,只能给60分,刚及格。 (209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15, 2010 03:35AM 光明做得比其它的媒体要好些,能知道不同声音的重要性,这一点是满分了。 “油变水”的打假,气功的,学历的、抄袭的等等打假,靠“遛狗”就可以做到一定的程度,涉及面也只是个人,比较容易“成功”。而医疗这个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个“复杂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事情。 从全世界看,开拓性医疗这类事情更重视“手续”。这个手续的完备性是第一要紧的,而最后的结果倒是可以商量的。方博士们可以成功的“突破口”也就是这一点,别的可以说根本就没戏。可是“愤青”们基本上不能理解开拓性医疗的特殊性,凭借着自己的那点儿常识就去打假了。 如果仅仅是学术上的意见不同,伪造、欺骗的话,事情还算简单。韩国的黄博士就是一个简单的事例。肖医生的问题涉及到了患者的治疗。这个问题就不一样了。靠患者的声音来决定医疗成败的这个想法,大约不会是出自一个理性的大脑。当方博士们的“打假”业务扩展到医疗领域的时候,给社会带来的“利益”与同时造成的“损失”就扯平了。如果真要是有个什么肖氏受害者团体成立,与肖医生打官司的话,那么方博士们距离“死亡”也就不远了。那时候的“杀手”就不会是肖氏个人,而是国家机器了。 “打假”魏院士癌症治疗的问题也是如此。这个认识的不同大约根源很深。麦子们与方博士相识,有过接触。最后“不欢而散”的主要原因,镜某以为是对“科学”的理解。“土包子”的麦子们对科学的说法绝对是“主流认识”,而洋博士方的说法则是“民科”。这一点,镜某还是有些发言权的。麦子们说方博士人不地道。这个问题镜某没有“发言权”。有网友凭网上的感觉说方博士人不地道,这一点镜某有不同见解:那是“网人格”有问题,不是能直接短路到现实当中的“人格”上。 最后是大众对法律的认识问题。国人喜好炫耀“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很有些象回的四种写法。要紧的是在学校教育当中如何“灌输”给孩子们法学的思考。比如说,法是保护人民的说法,作为一个常识很不错。但是作为法学的思考就不合格了。法是如何来保护人民的呢?方博士们大约就不能理解了。因为如果能理解的话,他们对肖案判决的言行就不可理解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法是通过规束国家机器来保护人民的。因为国家机器可以理解成一个无情的“绞肉机”,如果这个机器不受法的约束了,老百姓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老百姓对法不理解是必然的,全世界历来都是如此。但是国人的舆论界对法不理解、政府官员对法不理解,那就是各类“悲剧”的的引子了。舆论只有一个声音的事态是十分可怕的。对此,舆论界自己要有足够的认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9569,69576#msg-69576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2769 次阅读|2 个评论
心灵疾病该用什么药来治
张三火 2010-5-5 14:25
住在弟弟家的那个牛皮癣患者和她的母亲、姑姑三个人,在弟弟家呆了七天后,昨天下午离开了,是被那个患者的父亲接走的。当时,弟弟一家人还在县卫生局接受调节,卫生局让弟弟出钱解决问题,弟弟很无奈,说如果要1万元之内可以考虑,可那家人说至少要5万元钱,这两个数额相差太大,双方不能达成协议,调节没有成功。 现在那个患者是走了,但弟弟一家人还是心有余悸。弟弟昨天血压升高,后来打了吊针。弟媳受到很大刺激和惊吓,面容憔悴,心动过速。已经一周无法正常开诊,弟弟打算暂时办理停业。 现在的医闹都闹红眼了吧,开始闹一个收入低微的乡医来了,而且还拿一个难治的皮肤病来闹,又不是非法行医,又不是用错药、假药,就死皮赖脸地来要钱,真是服了这些人了! 刚才看到消息说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逝世了(享年97岁)。大师精通医道,兼通文史哲,笔耕不辍,获得了几十项奖励和成果,先后出版了《中国医学大成》《中国医籍大辞典》《壶天散墨》《人学散墨》等几十余部著作。他说过:我从事医疗事业已75年,向以疗病为职。但逐渐发现,心灵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远胜于身体疾患,由此萌生撰写《人学散墨》之念,希望为提高精神文明道德素养,促进经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想想大师说的话,再看看今天众多而复杂又难治的疾病,深切的感受到当代人的疾病根源往往来自内在的因素远远大于其外在因素。一个人,身体感染了病毒或细菌或什么病原体,想办法驱除就行了。可是,一个人如果心灵扭曲、思想糜烂、思维意识不清、道德低下败坏,恐怕无药可医、无药可救。中医认为人是形神协调统一的整体,如果内在的灵魂腐烂变质了,外在的形骸也必将会随之而失去健康的气色和光泽,出现萎废软弱,或变形或解体,或坏死或变异。中国古人说:相由心生。中医认为:脏(人体脏腑)藏于内,象见于外。象由脏生,以象测脏。 想我弟弟只是个具有全科医生资格的医师,可惜他生在中医世家却不太懂得中医,否则也许能够看出患者及其家属有心术不正的毛病来呢。 道德、人学、仁术、心灵、邪气、病毒、人类疾病,这些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东西,而中国古人和中医却会把它们时刻联系在一起,这也许是有人把中医称为人文医学的原因吧!
个人分类: 临证心悟|4463 次阅读|9 个评论
老中医骂街
sheep021 2010-4-28 10:01
按:这是一位多年行医的老中医的肺腑之言,括号里的文字是听众的插话。本博文字整理。为了和谐,一些具体的人名、单位名称一律以***代替。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 现在***就知道提高药价,赚黑心钱。药的质量是一个劲的降,药费是一个劲的高。真想宰几个***泄泄愤。过去十几块的药,现在卖几百块,还整些假的来。 (我有朋友在大药厂工作,时常打电话时她在药监局挨骂呢,因为又冒用批号,或生产假药了,不过也就骂骂,而已,背地里的事他们是不知道的。我以前的药厂出厂价是10无的,在医院就是90元,药厂利不太大,医院的利也是有限的,中间部分是最大的也是不知所终的。要说腐败,药监局的隔一个毙一个都有大半漏网的) (以前我有个邻居从西藏复员,带回很多药材,我那时候才知道啥是雪莲,啥是灵芝) 老子想起有些病人,每次抓完药,药价高,就讲老子跟药店串通了提成, 这些猪脑子也不想想,我又没指定他们去哪里拿药,是他们自选的,难道我能串通那么多药店? (老师不是有个朋友开低价药店么,干吗不让病人去那里抓) 切,那是给真穷的人,不是给这些有钱还闹腾的狗杂种的 有些病人就是可恨 前几天要闹腾和我打官司那个,现在彻底没气息了,我说她真是活该,她拿着方子去找第不知多少个医生的路上,自己掉下水道里了,然后这个迷信的人,终于觉得是天报应她了,消停了。我今早还跟我爸说,看吧,我是天养着的呢,老天给我出气了。(起因:这个病人被医院说只能活3、4天了,赶出医院。找到我,我说,我治的话,最多能活3个月,结果真的三个月就死了,结果他家属要跟我打官司,我就让他去告好了) 有位中医总结了中医十不治 1、不信中医的。 2、对医师有疑虑的人。 3、自以为是,又要吃西药又要吃中药的。 4、懂一点简单中药 , 对医师处方指指点点的。 5、拿到中药,不按时吃的。 6、拿到处方,到了药房抓药,听说此方太强,立刻就决定不拿药了, 或回头来问医师处方问题。此类笨蛋不要治。 7、不听中医师建议,以为光吃中药病就能好。比如: 喝酒引起肝硬化,吃中药仍不戒酒,如何会好呢? 8、重复问同一问题的人。表示他不相信你了, 不可治。 9、一有重病, 只要人说什么好,就立刻去做 , 结果乱吃一大堆药。此种有疾病乱投医的人不治。 10、平时吃一大堆不必要的药或维他命的人。生病时来看医师 , 随身携带药囊 , 询问医师何药可吃 , 何药不可吃。这类人除了本身疾病外,又自己增添许多本来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医生千万不要看。 这十不治不错,很有借鉴价值。 现在这十不治里的病人特多。 谁要一慈悲治了他们,就等于给自己找了教训和麻烦 我去年接了个病人,年轻轻一男,同一问题问了我十几遍,拿到药还没吃,就打了三四个电话,刚刚吃一口药,又打电话来说他感觉不对。。。最终,等一个小小的喉咙疼,吃2付药2天好了,他已经打了至少六十多个电话了。。。。。。 我后来发誓,再也不要见到他,他死他活跟我没相干 实在是有很多令人崩溃的病人 还有个拿着刀说,我全家的生死存亡就在你身上了,你不给我看好,我就死你家门口 不过好人也不在少数 应该说,病人再恶心,还在可忍之列 药商就孰不可忍了 我今早打电话去一心堂的总店,破口大骂了他们经理一顿。他们号称连锁大药店,居然进假药卖假药,出事还把责任推给医生 (连锁其实就是变现垄断罢了,我们只是被连锁) 他们这次进了批假的何首乌,是拿一种蕃木薯类的植物块根伪造的,本来多数人吃了没事,前天我让一朋友吃何首乌炖排骨,结果毒翻了。还好毒的不严重,只是幻视幻听,吃了的点药解了。最可气,我打电话说这事,他们还百般抵赖,说何首乌跟排骨相冲等等,真是可恨。 中药质量如此糟糕,确实要大力发展针灸推拿技术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3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医患沟通从说话开始
何裕民 2010-1-12 14:36
原载:《新民晚报》2009年12月4日B6   有这样一件真人真事:一个医生,三句话说死了一个病人。第一句: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大夫呀,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来了第二句: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病人听完这三句话,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心想完了!他眼皮耷拉着,头都抬不起来了。回到家,家人一看他这样子,忙问这是怎么了。病人说:大夫说了,我来晚了,没治了,我早干吗去了。他上午 11 点半离开诊室,下午 4 点嘴唇发紫,晚上 8 点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 2 点就去世了。   时下,在医院和医生那里,只见药物和手术刀,而三冬暖的良言几乎成了绝对稀缺的资源,医生给患者看病时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代医学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但由此而来的唯技术化倾向却偏离了医学的根本目的。人文关怀缺失、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中心论等现象的泛滥,使得原本神圣洁净的医学成为现代人们诟病的对象。技术进步的同时,人文精神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张扬,这是现代医学面临的巨大困境!   我们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讲过一句名言,他说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这其实是暗示效应。良好的暗示产生非常好的作用,医生几句好话,病人马上眉开眼笑,精神就好,走路也轻快。   笔者亲历的一个案例中,有一个近 50 岁的徐姓男子,患胆囊癌,已一年余,经中西医结合零毒抑瘤治疗病情已稳定下来,但他生性胆小、敏感。他一般 2 周一复诊,有一次复诊前,他妻子先悄悄与笔者耳语:这两周,小徐情况不好。笔者问道:何也?!她答曰:您每次看完舌苔、切完脉、问完诊,都会说一句不错,上次您可能患者太多,没说什么激励的话就开方了,他回去想,主任没说我好,我肯定出问题了,这两周就一直在犯嘀咕,吃睡都受影响了笔者恍悟,轮到给徐先生就诊时便格外认真,切脉、察舌、问诊完毕,拍拍他的肩膀说:舌脉都不错,你其实恢复得很好的,你如还有怀疑可复查一下血象等,相信一定不错,上次因为忙疏忽了,对不起徐先生听毕,憨厚而尴尬地笑了。一句不错,一切也就恢复了。   美国医学哲学家图姆斯也曾认识到,医患之间的沟通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双方处于患者的体验和医生的观察两个对立的世界中。   所以,一个好的医生一定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医生,他知道人体各种功能的缺失或降低给生活带来的麻烦。他能从教科书的字里行间体会到病患的痛苦感受。他能从科学主义的樊笼中摆脱出来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反思,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类比过程。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能把人体当成机器,不能把疾病当成是机器出现的故障,而要看到病人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要看到在疾病状态下病人躯体和心理对情感的需求。所以说,面对病人能否为他作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文化底蕴、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 《新民晚报》 2009 年 12 月 4 日 B6 http://www.xmwb.com.cn/xmwb/html/2009-12/04/content_437661.htm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金波:协和老教授遭打想起的
热度 1 远帆 2009-2-28 01:21
今天在协和医院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临床早期接触课程,到神经内科跟着协和师兄师姐们看了一下午,还亲手给病人量了一次血压。护士长学姐也给我们讲了不少病房的故事和将来要注意的事项,颇有意思。相对而言,协和还是保持着原来的良好传统。现在很多医生为了晋升需要文章发表,可是中国医生的工作量之大在世界上也是奇迹(实习生比国外的主治还熟练有经验),再加上医学生教育的问题,有很多人只好通过花钱的办法让别人给写文章凑数,而协和医院的学术文章在国内却一直保持很好的声誉(当然国际影响没有也是要承认的)。晚上看到同学们在推荐一位师兄写的文章,我一般只在自己页面上写原创的东西,这次破个例。 医生的尴尬:号贩子开宝马,协和老教授却遭打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陈金波 文章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 http://q.sohu.com/forum/61/topic/4667865 事件:号贩子开宝马,老教授却遭打! 如果你是一个从外地来就诊的患者,甚至是我们没有穿白大褂走在医院的时候,都会有号贩子凑过来:要号不,某某专家的号,***元。有时路过号贩子身边,还会听到他们在那里抱怨诉苦真郁闷,今天才赚了几千块钱门诊病人多,需求量大的时候,他们卖出的一个号基本是在200-300元以上,对于人气旺的专家教授,一个14块钱(协和医院普通门诊的专家号)的号甚至可以卖到两三千。难怪听人说起这些号贩子都是开着宝马过来倒号。 而在不久前的一个周末门诊,协和医院某老教授顾不上周末的休息,仍然来坚持出门诊,而且对待每个患者是一如既往的认真细致,这一看就看到了12点多,直到过正常下班时间已很久了,仍有病人要加号要看病,老教授已经加了不少了,再这样加下去哪有个完啊,因此便起身准备走了,可谁知加不上号的那个患者便开始打老教授 医生们只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出门诊比理发还廉价! 前不久搜狐发表了我院变态反应科尹佳主任的对医改的呼吁不能获得全国500万医务人员真心支持的医疗改革难以成功!国家及民众都应关注几十年来中国医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正视中国医生是全 世界 各国医生中平均收入最低的现状。目前,中国大多数医生们在超负荷工作,由于挂号费和手术费及其低廉,而且多年不调整,医生不能从自己的超负荷劳动中获得应得的、能够维持其有尊严生活的合理合法收入,使部分医生去追求药品和医疗器械回扣等不正当的收入。影响和损坏了中国医生的声誉。 理个头发多少钱,协和医院对面的胡同里最简单的店里也要10元,就不要说更好一些的专业理发店了,这只是剪头发,还没有说要做头发,什么负离子烫之类的。而我们医生出门诊的收入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一个医生是怎么炼成的吧,再说门诊收入: 一个医生从18岁开始进入医学院一学就是五年,学习先是解剖、病理、生理、生化,后是内、外、妇、儿,哪本书不是厚厚的相当一部百科全书。毕业23岁了,读完硕士3年,再读博士3年,毕业28岁了。好了,你现在可以找个医院从住院医干起了,每天出门诊,我们科是每周8个工作单元,还得出急诊值夜班,还得管病房,当然,还得做实验查英文资料写文章,不然,哪有晋升机会,等5年后就有机会升主治了(只是有资格,还不一定能升),到主治最早已经是33了,好了,再过5年,你可以有资格升副高了(只是有资格,还不一定能升,而且要升更不容易),要说升正高、专家,那就得更加耐心等待了,也许这辈子也到不了那个阶级。 好了,再来说说和医生收入直接挂钩的,最能反应医生劳动之后所得的挂号费:住院医4.5元,主治医5元,副教授7元,正教授9元,专家14元。急诊辛辛苦苦一夜的班,每个号也只有5元。这里面还有不少是医院的成本,真正给医生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辛辛苦苦学医10年,在医院兢兢业业再过至少15年(才能到正高),这个时候一个号9元才能和一个最普通的理发师接近平起平坐吧。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又不服了你又在这里瞎说,哪个医生不是很有钱啊,我的工资啥的没什么可晒的,看看我们医院最好的变态反应科尹佳主任的说法吧:伊主任已经工作了25年,但现在的基本工资还是2000块钱左右,我们医院还有一个科主任津贴,正主任是1000元津贴。奖金根据不同的季节有波动,一般是在30004000元左右。比如冬天的时候病人比较少,甚至还有2000多块钱的时候,高峰季节的时候能到4000。 大家还会说医生的挂号费高吗,如果真是高,那么票贩子200-300的倒号为何卖得这么火爆,为何14元的号还能被炒作到2000-3000,一个号贩子把一个专家上午的号全部包下来也只需投入14元20个号=280元的成本,卖出一个就收回成本了。 超负荷的劳动,挣到的是比有些垄断行业低得多的工资,承担的却是最高的风险! 除了给病人看病,我们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医学研究和教学上了,为保持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了晋升副教授和教授的职称,我们要不停地考试和学习;为获得医学研究经费,我们要写各种基金的申请标书、要看大量的英文文献,做试验、指导研究生,并花大量时间和国外的同行保持联系。 没有节假日,没有娱乐时间,只有压力和奉献。在我们医院,大部分医生每天的生活和我一样。面对媒体和老百姓的谩骂及误解,我们和我们周围的医生们在沉默着;面对每天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成千上万的门诊病人,我们依旧在认真地做好医治工作,希望那些辗转数家医院,充满期待的父老姐妹们能因我们的劳动和精湛医术而获得最后的诊断,把有限的救命钱花在刀刃上。伊佳主任。 本文并非针对理发师,但是只是拿来做个比较,一位理发师收了10元钱理完之后也就钱货两清了,发该干嘛就干嘛。理发理得不好看怎么办,大不了忍一段时间,等头发长出来就好了,头发的生长速度每日可达到0.4mm,实在不行戴帽子或者假发都行,不会有谁吃饱了撑着非得去天天找理发师或者告理发师一状。而医生从收到4.5元的挂号费开始,那便意味着你的责任来了,从你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你都得好好思考,如果用药过程中有什么意外出现,病人还可能随时来找你扯皮。世上无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体存在着太多的未知,如果要把所有的未知导致的后果归咎于医生,让医生来承担这个风险,这是多大的压力难怪很多老教授的感慨:行医一辈子,如履薄冰啊。看看有几个医生是活的比较轻松潇洒的,没有要是真有那天碰上个医疗官司,那你辛辛苦苦一辈子就全没了。之前有报道患者就医时藏着录音笔之类的,就等着你上钩呢,宰的就是医生啊!而现在的法律呢,同样是不会偏袒医生的,举证倒置!高收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看来高风险不一定会有高收入!除了患者,我觉得医生群体同样是弱者。 不说那么多了,就事论事,就本文提到的例子,老教授辛辛苦苦看了那么多病人了,实在看不过来了,不能给患者加号就要挨打,可有谁听说过买不到火车票火车站售票员被打的情形,很多时候尤其春运前我排了一夜的队好不容易到窗口却告知火车票没了,我该找谁诉苦去。 问题在哪,出路何方? 1、协和医院从未停止过与号贩子的斗争,生命时报10月30日有一篇文章号贩子手中为何总有号? 三问协和医院挂号难,其中我院王以鹏副院长谈到了这个问题,为解决挂号难,医院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第一,增加下午出诊的医生数量;第二,增加会诊门诊。病人经常在一个科室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常常会来回跑好几次医院,挂好几次号。会诊门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第三,让老教授把关,增加年轻医生的出诊机会。文中还提到强 烈呼吁国家尽早出台严厉惩办号贩子的法律法规,但我觉得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整个国家的医疗环境不改,培植票贩子的沃土仍然存在,这种形式的票贩子打压下去了,那种形式的票贩子还会抬起头来。票贩子不是整个问题的根本,根本还是在于制度。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还是检验医疗体制是否健全的灵敏度及特异度都非常高的指示剂。 2、医生的付出与收获完全不成比例,无论是从前期的投入、在医院干的活、还是所承担的风险来说。听高年资一些的医生说起最害怕的是和曾经的同学同事聚会,别人早些年下海经商的,那个不是早已成了老总,哪个不是腰缠万贯。要是现在咱这些医生当初不学医,改学其它的,我想以我们的智力加上我们如此多的付出,不说早已是功成名就,但所得的收入至少应该比现在强多了吧政策不改变,又有多少学医的人还会让自己的后代再学医!因此,医改在考虑广大患者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500万医务人员的利益。前面一篇文章有不少医生朋友说出了心里话现在医院经济利益至上,小病大治,很普通的皮肤病非要住院治疗,我也是一名皮肤病医生,感觉自己就是被用来给医院赚钱的工具,自己很无奈,只能随波逐流。我们也是凡夫俗子,完不成任务,没有奖金,扣工资,为了生活,只能宰患者,其实心里不想这样做,真有点逼良为娼的感觉。只希望国家能够提高医生的待遇,高薪才能养廉呀!其实大夫的实际工资真不高呀,现存的医疗体制让我们很难专心的为老百姓治病,昧着良心工作,心情能好吗?要是国家真能多为医务工作者考虑一下,让医务工作者的生活好过一点,谁不想让靠光明正大的工资生活,谁还会想去拿药品的回扣,那只会让自己战战兢兢、寝食不安。 3、媒体与舆论的导向,直接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SARS来了,医生形象伟大了,SARS走了,医生便又成为万夫所指了。看看报纸、上上网,最受关注的是某某医生黑心,某某医院非法牟利。这永远只是个别现象,如果整个社会的医生都是这样子,那这个社会早完了。我想大多数的医生都是非常好的,这位医生救活了一个人,那位大夫看好了一个病,这位医生待病人如亲人数十年如一日,那位大夫一心为病人着想,辛勤的工作在临床的一线,为何罕见报道,为何要如此以偏概全,难道治好了病是大夫应该的,看不好呢,就该罚罪有应得?当然作为医生又有谁不想把病人的病给治好!在2006年3月5日的搜狐网站上,登出了一封落款为热爱国家也热爱人民的北京医生们的来信,题目是《我们是医生,别太伤我们的心!》,信末写道:读2006年2月27日《新京报》公众希望医生是廉价劳动力后有感而发。几天内,在这封来信的后面跟贴多达万条,留言者多是作在医疗一线的医护人员。真实反映了当前城市大医院医生们的工作状态。 但就是这篇在几天之内得到上万国内医生支持的好文章当时仅在搜狐网站刊登。至今还无任何主要的报纸转载。因此不是医生沉默,也不是医生不关心医改,而是媒体不发表医生的声音。 当然,文章我也不完全认同,媒体也要吃饭,制造噱头是他们的本行,只要没有颠倒黑白也无可厚非。倒是中国的医院固步自封,不懂得和公众接触,也没有主动的意识。国外的大医院在营造社区文化、加强公众交流、招募志愿者等年轻人了解医院、公众教育方面都值得学习。 举个例子,大家看看北京协和医院的网站主页 http://www.pumch.ac.cn/ 和加拿大最好的医院之一多伦多Sickkids Hospital http://www.sickkids.ca/ 患者从两家医院网站上看到的医院形象完全不同,得到的就诊信息也差别很大,更不要说在社区关系志愿者和公众教育了,从网站中可以对医院管理水平看个大概。 当然了,中国的医院里面也有做的特别优秀的,比如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http://www.cicams.ac.cn/web/index.aspx 中国人一样能做好,就看有没有这个意识了。 远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2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