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阅读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七年一回首——关于博文的总结报告
lixiong45 2019-1-5 22:09
2012 年入住科学网,马上就 7 年了,却一共只发表了 65 篇博文,平均一年不到 10 篇,在“老博主”中算是产量极低的了。没有坚持写博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时间。如一些博友所说:写博文会上瘾,而我是一个主业(科研)还没做好,生活还不够安稳的人,因此不敢用太多的时间来做上瘾的事,但今后要争取提高产量。 博文数量虽少,但涉及的话题却很多样,有科普短文,有个人感悟,有游记,有人物纪事,也有针砭社会问题的观点,但基本都在宣传正能量。 65 篇博文中, 32 篇被精选,精选率约为 49.2% ,其中有 5 篇上了头条,头条率约为 7.7% ,而几乎所有博文都能登上博客首页。因此,我应该算比较受编辑部青睐的博主之一了。鉴于我的身份和角色,这样的成绩也令自己满意。 下面从阅读量、推荐数和热度对所有博文做一个分析。 阅读量 :阅读量高于 10000 次的博文有 10 篇,最多为 32263 次( 博士生的乐观和自信来自哪里 ),阅读量低于 1000 次的博文有 2 篇,最少为 395 次( 数字化的回首与展望 ),平均阅读量为 6025 次 / 篇。 推荐数 :推荐数高于 50 次的博文有 5 篇,最多为 93 次(博士生的乐观和自信来自哪里),推荐数低于 5 次的博文有 15 篇,最少为 1 次(数字化的回首与展望)。推荐数 H 指数为 19 (在所有博文中,有 h 篇博文的推荐数不低于 h 次)。 热度 :热度高于 30 的博文有 7 篇,最多为 57 (博士生的乐观和自信来自哪里),热度低于 3 的博文有 21 篇,最少为 0 次(共 5 篇)。热度 H 指数为 14 (在所有博文中,有 h 篇博文的热度不低于 h 次)。 ( 黄色柱子 :精选博文; 红色柱子 :头条博文; 蓝色柱子 :其他博文) 阅读量、推荐数和热度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可以说阅读量决定推荐数和热度。阅读量、推荐数和热度排名前 25 的博文基本都是精选的博文, 这表明像我一样的无名小辈写的博文的关注度可能主要由是否被精选决定。尽管从我自己的情况来看,确实是写得较好的博文能被精选(编辑还是挺有眼光和水品),但由于每天能被精选的博文数量有限,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许多优秀的博文可能会得不到太多人的关注,长此以往,可能会打消一些博主(特别是新博主或“无名”博主)的的热情,从而减少科学网人气。毕竟每一篇认真完成的博文肯定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鉴于此,科学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机会让更多的博文能被更多人看到,例如可以让更多的博文在博文首页轮流展示 。 此外,编辑和广大博主也可采用本文的推荐数和热度 H 指数来评价各位博主博文的人气!
个人分类: 生活缩影|4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中的:署名+阅读视野+思路雷同
chenhuansheng 2018-11-2 23:39
一、文章署名排名 前几天小杜给我一份文档,是关于土地利用数据分类系统转换的内容。她投了兰大学报,我的名字在作者排序中排第三。他自己第一,导师第二。其实对于写作,我真心没有怎么参与。只是前期在土地分类系统映射规则的制定时,参与度很高。我们还一起改数据。不过,老实说数据的具体处理过程,杜,魏,薛和我的参与度差不多。他把我排在第三我很高兴。昨天晚上跟他一起改了一晚上文章。 今天又改了董敬儒的文章。我国庆休假回来时,董已经在写这篇文章,此前发生什么事我全然不知。因为这篇文章的最初缘起是他上学期《数字制图》的文献阅读的灵感和实践。他的初稿出来后给我看了我非常仔细地帮他修改,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我记得文章中关于“双变量区域制图”的概念梳理、适用情形的分类等,就是我提出来的。他原来根本没有想到这些内容。前几天我跟爸爸打电话的那个晚上,他来我们办公室,跟魏师兄讨论了很久。我电话结束后没有参与。昨天收到他的邮件希望我再帮他看一看。看到修改后的结果,我感觉基本上是按照我的思路走的。我昨下午看了文章,又给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然后发给他。今天下午他来找我帮他再次修改,我们一起在电脑上逐字逐句修改一直到晚上。 按说,我会小弟的文章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但是今天修改的时候,我看到大概是5个作者,两个老师之后,是魏,然后最后才是我。看到这里我有些不快。至少我觉得对于文章结构的修改,我给出了更多的帮助,更何况我还两次逐字逐句地给出修改意见。我觉得他在作者名字排序方面没有尊重按贡献排序的实际情况。 不过,我也并不太生气,否则我也不会那么尽心尽力地帮他再次修改。为什么不很生气呢?首先一篇中文的排名靠后的文章,对于我的毕业没有任何帮助。再者,如何排名她应该还不太明白,可能也有一些她不得不顾及但我不知道的情况。 之所以单独把这些事情写出来,有一个重要的情况,是我在所有的师弟师妹中,比较偏爱小弟。但是你觉得你对他好,其实根本不能同时期望他对你也是最好的。人的感情和感觉,其实都是单方面的,自以为是的。这一次,算是一个深刻的认识吧。 二、阅读视野 魏宝成师兄在第一篇文章被一区SCI收录以后,信心满满。做了一件我以为很难且几乎难有突破的事:基于modis光谱指数的年内过程曲线,对农牧交错带土地覆被进行重新分类。按照NDVI时间过程曲线探测土地类型,这是有先例的。但是利用曲线的相似性进行分类,怎么实践,我不知道。他找了一个“最短路径距离”的方法,自己编写程序来实现。那天他帮我讲解了最短路径距离的思路。我网上搜了一下原来是一个日本人以前提出来的,用于时频信号相似度测度的方法。 奇特之处在于,他如何得到这种分类思路的。也就是曲线相似度的量测思路,原本是信号处理的内容,估计是计算机或者物理专业的方法他怎么就掌握了呢? 关键还是阅读,广泛的阅读。 我这次处理农牧交错带的数据,按说是炒冷饭,土地类型变化的研究,中国人都不知道作了多少遍了,更不要说外国。那我的创新点在哪里?我头都想烂了也想不出主意。今年年初,无意中查到Pontius的文章。当时感觉是发现新大陆。但是等到半个月前,当我准备动笔撰写时,心里还是有些没有底。因为此前我能搜到的文章,仅仅只有几篇而中文几乎没有应用。要知道Pontius的文章最初2004年就提出来了。比较少的引用,可能意味着别人不认可这种方法。于是我重新在google和elsver搜索。没想到,其实英文发表的文章并不少,20多篇主要使用这种方法的研究是有的。其中也有中国人的英文文献。看来还是我读的太少了。 以前收集文章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就找中文的,真是严重限制了视野。 三、遇到别人几乎雷同的研究怎么办? 王巨对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地区,根据ndvi的数据做趋势分析。其中利用了MK_sen方法,残差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去年写基金是我想出来的,但是他用了。开始我有些不高兴,我当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可是不高兴又怎么样?我只不过是想一想,人家是踏实地在做。 前天他突然在办公室吼起来,原来10月8号,《Remote Sensing》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数据方法研究区,与她的一模一样。他觉得天都塌了,半年来的努力白费了。 其实,我有何尝不是如此。?前两天发展北京一个单位有一篇文章,讨论了我的那个研究区的LUCC,而且还有NDVI的分析。比我现在想到的内容和数据丰富多了。我当时看到,都快气死了。 但是,我还期望,因为方法的不同希望也能公开发表吧! 现在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发表。不然,谁知道有没有“英雄所见略同”的事情再次发生? 四、思路雷同和拓展 王巨的事情发生后大家在办公室讨论。其他几个同学说,那个思路其实很普通,适合做硕士论文。我听了心里一惊。因为我以为那其实是蛮好的方案也是新颖的方案。结果他们个个都以为是稀松平常事。看来,我还是太短视了,视野太狭窄了。
3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年此时:《生态农场纪实》荣登国图8月份生活类阅读榜
蒋高明 2014-9-11 06:57
看到下面的一则消息。读者的主动阅读,是对我们科学实验的最大肯定。当今,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去国家图书馆阅读的人可能更少。一本好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愿我们的苦苦探索能够得到更多独立思考的人士的支持。吃饭是大事,用什么样的办法解决吃饭问题也是大学问啊!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001820101f34x.html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3篇开放获取论文的被阅读量
热度 3 lpzhao 2013-8-19 15:58
开放获取的形式发表论文,虽说要付一笔可观的发表费用,但是,方便了读者的使用,被阅读使用的量可以很大。 我们最近3篇论文的阅读量数据如下: 2013年7月16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有关节食可能通过优化菌群延长寿命的论文: Structural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life-long calorie-restricted mi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 Article number: 2163 (2013) doi:10.1038/ncomms3163 到2013年8月17日被阅读18,744次。在同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258篇论文中排在第7位。在同期发表的所有刊物被跟踪的46,970篇论文zhong中抽样10,000篇中,排名前1%。所谓“同期发表”是指在本论文发表日期前后6周内发表的论文。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3/130716/ncomms3163/metrics 2012年12月13日发表在ISME Journal的从一个肥胖病人肠道里分离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在无菌小鼠中引起肥胖的论文: The ISME Journal (2013) 7, 880–884; doi:10.1038/ismej.2012.153; published online 13 December 2012 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solated from the gut of an obese human causes obesity in germfree mice http://www.nature.com/ismej/journal/v7/n4/full/ismej2012153a.html 这篇文章我没有查到最新的阅读量数据,不过,ISMEJ的Facebook在4月份说:2012年我们这篇论文被阅读3万5千次,这个数据是很可观的,因为,论文是12月13日才发表的,17天里被阅读3万5千次。目前的Almetric分数是414,这令该论文进入所有被跟踪论文的前5%。 2012年8月3日发表在PLoSOne的论文: Structural Changes of Gut Microbiota during Berberine-Mediated Prevention of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High-Fat Diet-Fed Rats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42529 到目前为止,被阅读7518次,全文pdf 下载1773 次。
个人分类: 肠道菌与健康|4490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