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极海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厄尔尼诺炒作降温:时间延迟强度降低预测被证实
热度 5 杨学祥 2014-7-24 11:09
厄尔尼诺炒作降温:时间延迟强度降低预测被证实 杨学祥 今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6月期间超过1℃,7月温度却基本正常。海温异常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如果7月海温正常或下降,8月再次回升,那么开始时间要从8月重新算起。   4月9日—7月28日期间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但目前看,“最佳”时机几乎过去。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今年形成厄尔尼诺的概率正在降低。 图1 厄尔尼诺3区海温降低低于厄尔尼诺底线 我在2014年5月4日指出,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见表1和表2)。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见表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2501.html 最近秘鲁中央银行表示,厄尔尼诺不会在今年8月发生,将发生在今年年底或2015年,2016年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40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4078.html 据计算,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日本气象厅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只有到9月到11月期间某个时间出现,这一预测也缺乏根据。2014年11月18日-2015年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在2014-2015年冬季形成的可能性最大。 我在6月21日指出,厄尔尼诺3区自2014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目前超过1℃,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11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4月9日-7月28日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判断最强厄尔尼诺发生条件的重要标准是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的位相变化: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得到增强,拉尼娜受到抑制;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是圣婴,拉尼娜是圣女,拉马德雷是母亲。1951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2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分别为1982年到1983年事件,以及1997年到1998年事件,都处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可能性很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1702.html 中国气象科学的公开争论刚刚开始,这对于中国贸易商和金融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世界气象战火中的东风,更多地关注可能扭转长期被动挨打的境地。 据环球外汇网 报道,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不可能成为重大事件。这表明,澳大利亚气象局已经完成了“厄尔尼诺炒作”双簧中前台角色,也验证了我们的科学论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不可能成为重大事件,拉尼娜现象越来越可能成为重大事件,2010-2013年的多次拉尼娜事件就是证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2175.htm 请关注科学网的科学争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2329.html 相关报道:   厄尔尼诺或推迟    今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6月期间超过1℃,7月温度却基本正常。海温异常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如果7月海温正常或下降,8月再次回升,那么开始时间要从8月重新算起。   4月9日—7月28日期间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但目前看,“最佳”时机几乎过去。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今年形成厄尔尼诺的概率正在降低。   7月上旬秘鲁政府表示,今年秘鲁出现厄尔尼诺的威胁已经排除。美国气象预测中心称,未来两个月出现厄尔尼诺的几率为70%,秋季或初冬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为80%。总体看,即便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间上也将推后,棕榈油在此概念上的炒作也将随之降温。   (作者单位:东莞麦田投资)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fmnews/20140723/233919799076.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417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77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4年气候异常:厄尔尼诺发展阻力重重
热度 2 杨学祥 2014-7-14 06:00
2014 年气候异常:厄尔尼诺发展阻力重重 杨学祥 据秘鲁负责研究厄尔尼诺天气的委员会称, 6 月份秘鲁太平洋海的温度达到高峰,比平均水平高出 3 摄氏度 或 5.4 华氏度 ,不过随后水温回落,到 8 月份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该委员会主席 GermanVasquez 称,今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已经排除。 http://feed.aweb.com.cn/20140708/646088.html 我在 6 月 21 日 指出,厄尔尼诺 3 区自 2014 年 5 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 0.5 ℃ ,目前超过 1 ℃ ,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 11 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 9 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8 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 9 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7 月上旬,据秘鲁政府表示,今年秘鲁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威胁已经排除,随着海洋水温下降,吸引鳀鱼群返回。这为我们的预测提供了新证据。 事实上,南太平洋依然保持低温状态,厄尔尼诺 3 区海温直线下降,我们的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2013 年 9 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导致强拉尼娜夭折,根据海冰变化两年周期, 2014 年南极半岛海冰将异常增多,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得到增强,拉尼娜受到抑制;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受到抑制,拉尼娜得到增强。试图通过 2014 年的强厄尔尼诺来改变拉马德雷冷位相,这是全球变暖支持者的一厢情愿,可能性是很低的。气候变冷的趋势至少还会持续 20 年。拉马德雷 55 年周期不会改变。 图 1 2014 年 7 月 10 日 赤道太平洋海温矩平 图 2 厄尔尼诺 3 区海温变化 相关报道: 秘鲁政府:厄尔尼诺结束 鱼群正返回 http://www.aweb.com.cn 2014 年 07 月 08 日 13:41 农博网   据秘鲁政府表示,今年秘鲁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威胁已经排除,随着海洋水温下降,吸引鳀鱼群返回。   鳀鱼是生产鱼粉的原料,这一消息对鱼粉市场具有潜在的利空影响。   据秘鲁负责研究厄尔尼诺天气的委员会称, 6 月份秘鲁太平洋海的温度达到高峰,比平均水平高出 3 摄氏度 或 5.4 华氏度 ,不过随后水温回落,到 8 月份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该委员会主席 GermanVasquez 称,今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已经排除。   秘鲁是全球头号鱼粉出口国,其产量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秘鲁鱼粉产业主要集中在秘鲁北部和中部沿海地区。 Vasquez 称, 4 月份海洋温度上升,导致冷水性鳀鱼向南巡游,不过目前这些鱼群正在返回。中部地区已经有鳀鱼,不过这些鱼群仍非常接受沿海,并未处于正常的深度。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部分地区发生洪涝,导致另外一些地区发生干旱。 Vasquez 表示,年底时秘鲁沿海地区的温度可能再度略微上升。 ( 文章来源:中商情报网 ) http://feed.aweb.com.cn/20140708/64608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厄尔尼诺的发展阻力重重:混乱信号部分证实预测
杨学祥 2014-7-5 20:38
厄尔尼诺的发展阻力重重:混乱信号部分证实预测 杨学祥 澳大利亚气象局周二发布的报告称,目前太平洋(601099,股吧)表层水温已经达到接近弱厄尔尼诺的水准,但是尚未突破厄尔尼诺天气的阈值。   澳洲气象局称,虽然表层水温依然升高,而且再度出现贸易风—这通常和厄尔尼诺天气有关,但是亚层水温却出现降低。 我在6月21日指出,厄尔尼诺3区自2014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目前超过1℃,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11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4月9日-7月28日 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今后几个月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最高达80%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07-04 21:15:00 来源:华富财经   根据《广西糖网》报道显示,澳大利亚气象局周二发布的报告称,目前太平洋(601099,股吧)表层水温已经达到接近弱厄尔尼诺的水准,但是尚未突破厄尔尼诺天气的阈值。   澳洲气象局称,虽然表层水温依然升高,而且再度出现贸易风—这通常和厄尔尼诺天气有关,但是亚层水温却出现降低。   尽管出现上述混乱信号,但是澳洲气象局认为到2014年春季时很可能形成厄尔尼诺天气。   另外: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今年底很可能形成厄尔尼诺天气,但是这种天气也可能在数周内形成。   WMO称,10月到11月出现厄尔尼诺的几率是80%,从现在到8月底出现厄尔尼诺的几率是60%。   作为对比,澳大利亚气象局称,南半球春季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为70%。   厄尔尼诺天气可以导致全球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干旱,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WMO的首席气象学家表示,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并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责任编辑:HN666) http://futures.hexun.com/2014-07-04/16633262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到2015年9月 强度与2009年相当
杨学祥 2014-6-29 06:15
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到2015年9月 强度与2009年相当 杨学祥 我在2014年5月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4月9日-7月28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但是,到 2014年4月29日为止,根据检测,目前尚未达到厄尔尼诺的标准,只处于中性偏暖状态。 http://roll.sohu.com/20140429/n398992105.shtml 我在2014年5月指出,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厄尔尼诺在7月形成的预测还需要新的大的动力支持。 6月26日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日前已达到弱厄尔尼诺的临界值,但海平面气压、云层以及信风等大气条件仍处于中性状态。这表明,厄尔尼诺现象还没有完全形成。 我们的预测得到了事实的证明。 日食连续发生在极区是厄尔尼诺发生的重要条件,以此预测:本次厄尔尼诺主要发生在2015年,至少会持续到2015年9月,强度与2009年相当。2016年发生拉尼娜可能性大,2018年发生厄尔尼诺可能性大。 表1 日食- 厄尔尼诺理论及其预测(据赵得秀,2012) 2014-04-29 p 极区 2014-10-23 p 极区 2015-03-20 p 极区 2015-09-13 p 极区 2014-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 表2 日食-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据林振山等,1999)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i R1 R2 预测(实况) 1995-10-24 10 南赤道 -1 -2 0 1996-04-17 p 南极区 3 1996-10-12 p 北极区 3 6 4 1997-03-09 p 北极区 3 1997-09-01 p 南极区 3 6 12 (极强厄尔尼诺) 1998-02-26 6 北赤道 -1 1998-08-22 -4 南赤道 -1 -2 4 (极强拉尼娜) 1999-02-16 -41 中纬 1 2013-05-10 2 赤道 -1 2013-11-03 4 赤道 -1 -2 0 (北半球拉尼娜) 2014-04-29 p 极区 3 2014-10-23 p 极区 3 6 4 2015-03-20 p 极区 3 2015-09-13 p 极区 3 6 12 厄尔尼诺 2016-03-09 12 低纬 -1 2016-09-01 -2 赤道 -1 -2 4 拉尼娜 2017-02-26 -37 中纬 1 2017-08-21 38 中纬 1 2 0 2018-02-15 p 极区 3 2018-07-13 p 极区 3 2018-08-11 p 极区 3 9 11 极强厄尔尼诺 注:大于10易发生厄尔尼诺,小于-2易发生拉尼娜。 目前的厄尔尼诺世界模型没有给出形成厄尔尼诺的确切原因。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和9月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最大值将是厄尔尼诺形成的大障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相关报道: 厄尔尼诺现象数月内或将形成 强度与2009年相当 2014-06-28 10:02 来源:新华社  我有话说   新华社日内瓦6月26日电(记者张淼王昭)世界气象组织26日发布最新厄尔尼诺情况简报说,今年6月至8月厄尔尼诺现象完全形成的概率为60%,10月至12月完全形成的概率高达75%至80%。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日前已达到弱厄尔尼诺的临界值,但海平面气压、云层以及信风等大气条件仍处于中性状态。这表明,厄尔尼诺现象还没有完全形成。   世界气象组织说,未来数月,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将继续上升,与产生厄尔尼诺密切相关的大气条件也将形成并增强。根据气象模型推算和专家意见,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延续至2015年的前几个月,其强度峰值将出现在今年第四季度。   目前对此次厄尔尼诺强度的判断仍存不确定性,但出现中等强度厄尔尼诺的可能性更大。世界气象组织的气候服务专家鲁普斯·科利当天在日内瓦的记者会上说,此次厄尔尼诺强度可能与2009至2010年发生的厄尔尼诺强度相当。   厄尔尼诺往往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对此,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米歇尔·雅罗说,目前准确评估此次厄尔尼诺对2014年全球气温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不过数据显示,出现厄尔尼诺的1998年和2010年,均列入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三个年份。   而今年,在厄尔尼诺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以及日本气象厅监测结果显示,5月份全球平均气温已创下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值。返回光明网首页 http://tech.gmw.cn/2014-06/28/content_11770025.htm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候预测中心说,明年北半球有80%的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我在2014年5月4日指出,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见表1和表2)。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见表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25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715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南极海冰对2014年厄尔尼诺的影响
热度 1 杨学祥 2014-6-22 09:43
关注南极海冰对2014年厄尔尼诺的影响 杨学祥 南极半岛在3月达到平均最小海冰覆盖面积,在9月达到最大的海冰覆盖面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南半球在2月达到它夏天的最低点,而北半球则在9月。 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 图 1 2014年厄尔尼诺发展 2014年3月南极半岛在3月达到平均最小海冰覆盖面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在3月增强,而在9月达到最大的海冰覆盖面积将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减弱,除非9月南极半岛海冰增多受到抑制。 图2.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在短周期的气候变化中,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控制气候变化的一个可能模式是: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称之为南极环大陆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图1)。 当南极洲的温度变冷时,存在很多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封闭状态,阻塞环南极大陆的海流,加快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连接南极洲热输送,从而使南极洲变暖;当南极洲的温度变暖时,存很少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打通环南极大陆海流,减慢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南极洲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洲变冷。如图1所示,非洲海冰开关I,澳大利亚海冰开关II和德雷克海峡开关III控制了环南极大陆海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或连接向南极洲的热输送,因而增加或减少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西部的海洋寒流流量。因此,南太平洋海温的增加和减少在环南极三个“海冰开关”的控制下不断交替发生,与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与增加相对应 。 相关报道: 为什么南极海冰总量一直在逆势增长 2014-6-1 15:44:40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作者:LizO'Connell责任编辑:弥尘人气:9545评论:11 IT之家(www.ithome.com):为什么南极海冰总量一直在逆势增长 全球变暖导致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是家喻户晓的事实。然而,科学家们惊异地发现,南极的海冰不减反增! 在南极洲,臭氧层的缺失导致了阿蒙森海域和罗斯海域(Amundsen and Ross Seas)上强低压系统的形成(如图蓝色所示),同时,南大洋洲的边缘形成了高压系统(如图红色所示)。臭氧层的缺失还很可能增强穿越罗斯海冰架的飓风,使气旋更冷更激烈。 索斯滕·马库斯(Thorsten Markus)是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他提醒我们道:“无论哪一天,极地海冰的覆盖面积都有一个美国那么大。即便是遥远的如同北极和南极的地方,它们在温度和气候方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亦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的数据显示,自1979年起,9月的北极海冰面积每十年就下降13.7%,而南极海冰的面积正以每十年1.1%的速度增长。这似乎有些说不通。即便是寒冷的南极也受全球大气及海洋温度上升的影响。事实上,环绕南极洲的南大洋的变暖速度要比任何其他海洋都快。 这些图像是由卫星采集的海冰浓度数据制作而成的。它们显示了从1979年到2000年期间,北极和南极的3月到9月中平均最小和最大的海冰覆盖面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南半球在2月达到它夏天的最低点,而北半球则在9月。 海冰VS冰盖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首先我们要记住海冰是在极地的海洋表面形成的,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的面积通常在冬季扩张,在夏季减小。这里我们说的并不是终年覆盖在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大陆岩石上的冰原。海冰的主要成分是远洋海水,并且总会排水减质,所以当海冰融化的时候并不会造成全球海平面的升高;相反,如果冰盖融化,冻结了几十万年的水会被释放到海洋中,从而提高海平面。 在我们的卫星技术刚开始可以对冰盖体积进行可靠测量的20世纪90年代,全球的冰盖还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既没减少也没增加。从那之后,全球变暖,冰盖的质量开始减损。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盖都开始加速融化。 下文中,我们将关注生长在南极洲海域的海冰,而非冰盖。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主导着南极海冰的增长。 飓风和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使得更多的紫外线达到地球表面。这也使得我们的大气层防御减弱。在南极附近,臭氧缺失和臭氧空洞使得平流层冷却(平流层距离海面6~37英里 )。而大气层中极端大气温度和相应气压的不匹配可产生强风。产生的风更冷更快,并且融入极地气旋(南极和南大洋地区冬季占主导的暴风气旋)。根据美国宇航局所说:“自从1980年起,因为臭氧损耗,极地气旋的强度已经增加了15个百分点。”相关的风暴和持续寒冷的天气对南极的冰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华盛顿大学的海洋学家张锦纶(Jinlun Zhang)利用了超级计算机模拟超强风暴。为什么南极海冰体积在过去三十年内不减反增?他发现这个模拟可以解释约80%的原因。我们发现强收敛风暴可以推动海冰。一些海冰相互剧烈碰撞,造成冰面变形形成冰脊。新形成的冰脊会为形成的冰谷遮挡新雪最终形成一个更厚的冰包。风暴的边缘推动冰使其远离南极,从而使得冰包区域得到扩散。当冰移动时,它移动轨迹留下的开放性水域被称为冰穴。而在寒冷冬季,冰穴中的水极易受气温影响,形成更多的冰。 海洋环流和盐度 极地海冰的运动行为会影响海洋环流,从而更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因为海水是不断循环的,所以海洋中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可以达到一个平衡。这就是所谓的热盐循环。通常在南极,对流会造成深处的温暖海水上升,与表层寒冷海水相遇,然后两层海水相互混合。 然而,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海水分层加剧并变得极难混合。较为温和的温度会增加降雪量。融化的雪和冰盖会向海洋注入大量淡水。淡水的密度比盐水低,这意味着淡水十分不易与深层温暖的海水混合。因此,温度更低的淡水会留在海洋表层,防止海冰在海洋热循环的作用下融解。 降雪量的增多也会带来很多其他影响:冰盖上不断累积的积雪层会变得越来越重,从而使得冰盖在水中没的更深。海浪会翻过冰盖一边,然后淹没雪,之后雪泥再结冰。这种雪到冰的转换形成了具有不同同位素水平的冰,科学家全年任意时间都可在南极洲周围的海冰中发现它们。 半球差异 卫星记录始于1979年,我们发现尽管空气和海洋温度都在上升,南极海冰仍以每十年1.1%的速度增长。这很好地说明了地球的气候是复杂多变的,并且我们仍在探究如何以最佳的方式解读并模拟这种差异性。 南极海冰的适应力很有可能减弱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气变化。首先,覆盖的海冰是很好的反射材料,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回宇宙中。相反地,北极较少海冰覆盖的深色海水会暴露在太阳光照下,反射率低且从太阳吸收热能。其次,围绕在南极冰架周围的海冰给冰川安上了“刹车”,否则冰架的冰会融化,提升海平面。 海平面的增高对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风险。请考虑向红十字会捐款,以支持对受超级台风“海燕”侵扰地区的援助项目。 http://www.ithome.com/html/out/87839.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040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4年5月中旬进入厄尔尼诺状态:继续发展阻力重重
热度 1 杨学祥 2014-6-21 16:52
厄尔尼诺3区自2014年5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0.5℃,目前超过1℃,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11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有关专家认为,8-9月厄尔尼诺继续发展,12月25日圣诞节将达到高潮。不过,4月9日-7月28日 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8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除非9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29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专家回应厄尔尼诺传闻:目前只处于中性偏暖状态 突袭未成功
热度 2 杨学祥 2014-4-30 04:04
中国专家回应厄尔尼诺传闻:目前只处于中性偏暖状态 2014年04月29日18:2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29日电(记者 刘辰瑶)针对此前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今年中期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中国国家气侯中心气侯与气侯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艾婉秀29日表示,根据检测,目前尚未达到厄尔尼诺的标准,只处于中性偏暖状态。   4月15日,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鉴于目前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也称“圣婴”现象,用来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向西延伸,经赤道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艾婉秀称,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如果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比常年持续偏高,会对全球大气环境影响较大。而且如果这样持续偏暖的现象持续6个月,就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3个月比常年偏暖0.5℃以上,就可以认为进入了厄尔尼诺状态。当这种状态持续6个月或以上,或者达到5个月,但是累计偏高的幅度达到4℃以上,我们就认为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这是判断厄尔尼诺的标准。”艾婉秀说。   根据4月份的监测,检测区海温偏高的幅度达到0.3℃,虽然中心达到0.5℃以上,但是整体平均值为0.3℃,艾婉秀认为目前还只是处于中性偏暖状态。   艾婉秀称,根据现有预测,海温还将继续升高,预测在夏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的话,有可能会形成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就对中国的影响而言,艾婉秀介绍,一般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以后,对中国秋冬季影响比较明显,第二年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具体表现为秋季南边雨水较多、北边偏少;冬季出现暖冬;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容易降水偏多。   历史上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是1997至1998年。1997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后,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出现比较大的洪水。 http://roll.sohu.com/20140429/n398992105.shtml 拉尼娜能量依然很强大:厄尔尼诺突袭未获成功 已有 322 次阅读 2014-4-21 20:03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厄尔尼诺 拉尼娜 地球自转 地震 南极海冰 拉尼娜能量依然很强大:厄尔尼诺突袭未获成功 杨学祥 联合国 及多国研究均显示,厄尔尼诺现象 (El Nino) 很可能今年夏季重新来临,部分先兆更与 1997 年至 1998 年大型厄尔尼诺造成数十亿美元农作物损失的情况非常相似。据报道,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 (WMO) 三分之二的预测模型均显示厄尔尼诺会在 6 至 8 月重新来临,但最快可能 5 月便发生。 我们在 2013 年 12 月 21 日 指出,明天( 12 月 22 日 )是冬至,地球自转加速达到高潮,此后加速变慢,在 1 月 18 日 变为减速,在 3 月 21 日 春分达到自转减速高潮,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拉尼娜指数提前迅猛增大表明其能量还很强大。但是, 2014 年 2 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变为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干扰拉尼娜的发展,对拉尼娜事件的产生是关键一环,需特别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4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6993.html 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到 2014 年 4 月 7 日 为止,拉尼娜将继续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如果 2 月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减少不显著,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发展势头足够强大,能持续到 8 月,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9 月南极海冰最多,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的趋势,我们预测 2014 年发生拉尼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目前的发展趋势进入关键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7658.html 3 月 17 日 的海温矩平表明,拉尼娜继续发展受阻。厄尔尼诺 3 区拉尼娜指数由负(蓝色)变正(红色),南极海冰减少在起作用。 4 月进入关键时刻。 到 3 月 19 日 为止,厄尔尼诺冲刺遇阻, 4 月末还有机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72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665.html 厄尔尼诺 3 区海温在 3 月末 4 月初突破 0.5 ℃ 厄尔尼诺底线,持续时间不到 10 天,在 4 月中旬回归到 0 ℃ ,厄尔尼诺的突袭未获成功。从 4 月 2 日 到 11 日位于 19.6 o S 到 20.3 o S 的智利北部沿岸近海发生 8.1 级地震 1 次, 7.8 级地震 1 次, 6 级地震 5 次。地震海啸导致海底冷水上翻,对厄尔尼诺的发展有抑制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5250.html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本次厄尔尼诺突袭未获成功,表明拉尼娜的能量还很强大,厄尔尼诺在 5-6 月形成阻力很大。 7 月以后,厄尔尼诺就失去了出线的机会: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9 月南极海冰最多,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关注 9 月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少则有利于厄尔尼诺,多则有利于拉尼娜 。 SST Anomaly 201312 (center) 相关报道: 厄尔尼诺今夏或重新来临 全球粮价恐进一步抬高 2014 年 04 月 21 日 14:29 环球网 微博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香港《文汇报》 4 月 21 日 报道,联合国 及多国研究均显示,厄尔尼诺现象 (El Nino) 很可能今年夏季重新来临,部分先兆更与 1997 年至 1998 年大型厄尔尼诺造成数十亿美元农作物损失的情况非常相似。科学家警告,极端天气恐对全球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进一步推高粮食等商品价格。   据报道,厄尔尼诺指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水异常变暖,届时全球最大可可豆生产地区西非、糖及棉花 (16050, -190.00, -1.17%) 主要生产地澳大利亚,可能会遇上干旱天气,印度雨季降雨量可能减少。南美洲有水灾之虞,同时可能为持续干旱的美国加州带来雨水。   据报道,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 (WMO) 三分之二的预测模型均显示厄尔尼诺会在 6 至 8 月重新来临,但最快可能 5 月便发生。与厄尔尼诺相反的拉尼娜现象 (La Nina) 今年料不会出现。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CSIRO) 华裔气象学家蔡文居指出,目前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温度与 1997 年厄尔尼诺来临前夕十分相似,而该区域传统由东吹向西的信风开始朝相反方向吹,或把潜藏在深海的暖水推上海面,助长厄尔尼诺现象。蔡文居 1 月研究预测,本世纪大型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率可能增加一倍。   尽管科学界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今年重新来临机会高,但对实际影响规模仍然有分歧。有专家认为,除 1997 年大型现象外,科学界对极端厄尔尼诺现象的数据不足,需更多时间观察,要判断规模言之尚早。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40421/142918867433.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718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27 次阅读|4 个评论
拉尼娜能量依然很强大:厄尔尼诺突袭未获成功
热度 1 杨学祥 2014-4-21 20:03
拉尼娜能量依然很强大:厄尔尼诺突袭未获成功 杨学祥 联合国 及多国研究均显示,厄尔尼诺现象 (El Nino) 很可能今年夏季重新来临,部分先兆更与 1997 年至 1998 年大型厄尔尼诺造成数十亿美元农作物损失的情况非常相似。据报道,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 (WMO) 三分之二的预测模型均显示厄尔尼诺会在 6 至 8 月重新来临,但最快可能 5 月便发生。 我们在 2013 年 12 月 21 日 指出,明天( 12 月 22 日 )是冬至,地球自转加速达到高潮,此后加速变慢,在 1 月 18 日 变为减速,在 3 月 21 日 春分达到自转减速高潮,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拉尼娜指数提前迅猛增大表明其能量还很强大。但是, 2014 年 2 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变为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干扰拉尼娜的发展,对拉尼娜事件的产生是关键一环,需特别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4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6993.html 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到 2014 年 4 月 7 日 为止,拉尼娜将继续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如果 2 月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减少不显著,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发展势头足够强大,能持续到 8 月,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9 月南极海冰最多,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的趋势,我们预测 2014 年发生拉尼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目前的发展趋势进入关键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7658.html 3 月 17 日 的海温矩平表明,拉尼娜继续发展受阻。厄尔尼诺 3 区拉尼娜指数由负(蓝色)变正(红色),南极海冰减少在起作用。 4 月进入关键时刻。 到 3 月 19 日 为止,厄尔尼诺冲刺遇阻, 4 月末还有机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72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665.html 厄尔尼诺 3 区海温在 3 月末 4 月初突破 0.5 ℃ 厄尔尼诺底线,持续时间不到 10 天,在 4 月中旬回归到 0 ℃ ,厄尔尼诺的突袭未获成功。从 4 月 2 日 到 11 日位于 19.6 o S 到 20.3 o S 的智利北部沿岸近海发生 8.1 级地震 1 次, 7.8 级地震 1 次, 6 级地震 5 次。地震海啸导致海底冷水上翻,对厄尔尼诺的发展有抑制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5250.html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本次厄尔尼诺突袭未获成功,表明拉尼娜的能量还很强大,厄尔尼诺在 5-6 月形成阻力很大。 7 月以后,厄尔尼诺就失去了出线的机会: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9 月南极海冰最多,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关注 9 月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少则有利于厄尔尼诺,多则有利于拉尼娜 。 SST Anomaly 201312 (center) 相关报道: 厄尔尼诺今夏或重新来临 全球粮价恐进一步抬高 2014 年 04 月 21 日 14:29 环球网 微博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香港《文汇报》 4 月 21 日 报道,联合国 及多国研究均显示,厄尔尼诺现象 (El Nino) 很可能今年夏季重新来临,部分先兆更与 1997 年至 1998 年大型厄尔尼诺造成数十亿美元农作物损失的情况非常相似。科学家警告,极端天气恐对全球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进一步推高粮食等商品价格。   据报道,厄尔尼诺指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水异常变暖,届时全球最大可可豆生产地区西非、糖及棉花 (16050, -190.00, -1.17%) 主要生产地澳大利亚,可能会遇上干旱天气,印度雨季降雨量可能减少。南美洲有水灾之虞,同时可能为持续干旱的美国加州带来雨水。   据报道,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 (WMO) 三分之二的预测模型均显示厄尔尼诺会在 6 至 8 月重新来临,但最快可能 5 月便发生。与厄尔尼诺相反的拉尼娜现象 (La Nina) 今年料不会出现。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CSIRO) 华裔气象学家蔡文居指出,目前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温度与 1997 年厄尔尼诺来临前夕十分相似,而该区域传统由东吹向西的信风开始朝相反方向吹,或把潜藏在深海的暖水推上海面,助长厄尔尼诺现象。蔡文居 1 月研究预测,本世纪大型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率可能增加一倍。   尽管科学界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今年重新来临机会高,但对实际影响规模仍然有分歧。有专家认为,除 1997 年大型现象外,科学界对极端厄尔尼诺现象的数据不足,需更多时间观察,要判断规模言之尚早。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40421/142918867433.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7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4年拉尼娜发展受阻:2月末3月初南极海冰最少秘鲁寒流减弱
杨学祥 2014-2-28 11:31
2014 年拉尼娜发展受阻:2月末3月初南极海冰最少秘鲁寒流减弱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 2 月 11 日 指出, 12 月 22 日 是冬至,地球自转加速达到高潮,此后加速变慢,在 1 月 18 日 变为减速,在 3 月 21 日 春分达到自转减速高潮,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拉尼娜指数提前迅猛增大表明其能量还很强大。但是, 2014 年 2 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变为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干扰拉尼娜的发展,对拉尼娜事件的产生是关键一环,需特别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2月末3月初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最少,冷水大量通过海峡,使 秘鲁寒流减弱,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变暖,阻碍拉尼娜发展,其发展规模值得关注。 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到 2014 年 4 月 7 日 为止, 拉尼娜将继续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如果 2 月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减少不显著,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发展势头足够强大,能持续到 8 月,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9 月南极海冰最多,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的趋势,我们预测 2014 年发生拉尼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目前的发展趋势支持我们的判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7658.html 2 月2 7 日 的拉尼娜指数和海温矩平表明,拉尼娜发展变缓。 2月17日赤道太平洋冷水区域扩大,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继续发展。 目前的发展趋势支持我们的判断: SST Anomaly 201312 (center) 2月10日 赤道太平洋冷水区域不明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4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6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2月13日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持续变冷,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规模扩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84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946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拉尼娜继续发展:初具规模被证实
热度 3 杨学祥 2014-2-18 06:34
2014 年拉尼娜继续发展:初具规模被证实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 2 月 11 日 指出, 12 月 22 日 是冬至,地球自转加速达到高潮,此后加速变慢,在 1 月 18 日 变为减速,在 3 月 21 日 春分达到自转减速高潮,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拉尼娜指数提前迅猛增大表明其能量还很强大。但是, 2014 年 2 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变为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干扰拉尼娜的发展,对拉尼娜事件的产生是关键一环,需特别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到 2014 年 4 月 7 日 为止, 拉尼娜将继续发展。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如果 2 月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减少不显著,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发展势头足够强大,能持续到 8 月,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9 月南极海冰最多,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的趋势,我们预测 2014 年发生拉尼娜, 2015 年发生厄尔尼诺。目前的发展趋势支持我们的判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7658.html 2 月 17 日 的海温矩平表明,拉尼娜正在继续发展。 2月17日赤道太平洋冷水区域扩大,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继续发展。 目前的发展趋势支持我们的判断: SST Anomaly 201312 (center) 2月10日 赤道太平洋冷水区域不明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4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64.html 德雷克海峡变冷,秘鲁寒流开始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2月13日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持续变冷,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规模扩大。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371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4年4月见分晓:拉尼娜还是厄尔尼诺?
热度 1 杨学祥 2014-2-15 06:12
2014年4月见分晓:拉尼娜还是厄尔尼诺? 杨学祥,杨冬红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周四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指数(ENSO)继续呈现中性值,这一态势可能持续到上半年。 对于下半年,厄尔尼诺现象发展情况依然未知。不过一些气象模型预示从五六月份开始热带太平洋温度将会上升,将接近厄尔尼诺现象的水平。 澳大利亚气象局指出,三十天的南方涛动指数(SOI)为+13。SOI值持续两三个月超过8,说明拉尼娜气象形成,而SOI值持续两三个月低于-8,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形成。 目前的数据显然对拉尼娜的形成有利,拉尼娜还是厄尔尼诺,2014年4月见分晓。 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到 2014年4月7日为止, 拉尼娜将继续发展。 根据林震山和赵得秀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2011年的厄尔尼诺和2013年的拉尼娜均被推迟。海洋中积累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能量,都有被激发的可能。 4月9日-7月28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如果2月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减少不显著,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发展势头足够强大,能持续到8月,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9月南极海冰最多,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冷,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的趋势,我们预测2014年发生拉尼娜,2015年发生厄尔尼诺。 目前的发展趋势支持我们的判断: SST Anomaly 201312 (center)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4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64.html 德雷克海峡变冷,秘鲁寒流开始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持续变冷,秘鲁寒流继续增强,拉尼娜规模扩大。 相关报道: 澳大利亚气象局:部分模型预示厄尔尼诺可能从五六月份形成 2014-02-14 13:58:34 来源: 国富期货 北京德润林2014年2月14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周四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指数(ENSO)继续呈现中性值,这一态势可能持续到上半年。 对于下半年,厄尔尼诺现象发展情况依然未知。不过一些气象模型预示从五六月份开始热带太平洋温度将会上升,将接近厄尔尼诺现象的水平。 澳大利亚气象局指出,三十天的南方涛动指数(SOI)为 +13 。SOI值持续两三个月超过 8 ,说明拉尼娜气象形成,而SOI值持续两三个月低于-8,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形成。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南美地区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天气相对干燥,而拉尼娜现象通常会导致南美天气干燥而澳大利亚天气多雨。 http://www.gffcc.com/index.php/detail/beans_news/25771 http://010-82168522ccanc.ncpqh.com/detail.jsp?id=29585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149 次阅读|3 个评论
南极海冰出现缓慢增长趋势:全球变暖中断16年的原因之一
杨学祥 2014-2-7 10:18
南极海冰出现缓慢增长趋势:全球变暖中断16年的原因之一 杨学祥,杨冬红 美国冰雪数据中心2012年9月下旬的卫星数据显示,南极洲周围的海冰区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范围,约为1944万平方公里,并且还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以约1%的速度增加。有科学家分析,与北极海冰明显减少的现象不同,因为南极是大陆,升温机制和北冰洋不同。数据显示,南极的增温情况非常微弱,比起全球变暖的步伐,要缓慢很多。 中国气象科学院陆龙骅研究员分析说:“南极的不同区域的海冰变化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近些年增加了,有些地方在减少,总体来讲,南极海冰是增多趋势。” 从1月4日开始,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就利用风云三号C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FY3C/MERSI,250米分辨率)监测“雪龙”号附近的海冰情况。但由于天气条件不佳,上空有云层遮挡,卫星图片拍摄受到一定影响。不过仍可以看出“雪龙”号周围都被冰层覆盖。利用近30年卫星微波遥感数据制作的历年1月4日南极海冰分布图,从1978年至2011年的情况来看,历年的1月4日,“雪龙号”所在海域海冰均基本消融,是进行科考、登陆比较好的备选区域,然而2014年1月4日该海域海冰面积相比历史同期增加得非常明显。 http://weather.news.qq.com/a/20140109/012127.htm 南极半岛海冰增加,导致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气候开关封闭,增强秘鲁寒流,引发强拉尼娜事件,是全球变暖中断的重要原因。事实上,1998-2000年、2007年、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强拉尼娜事件频发,导致全球气温不能超过1998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5158.html 南极海冰出现缓慢增长趋势 2014年01月09日15:22 中国天气网 我要评论 ( 2 ) 字号: T | T 7日17时50分许,“雪龙”号船头冰面裂开一条水道,“雪龙”号趁机迅速穿过。 中国天气网讯 备受关注的“雪龙”号终于在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继续执行科考任务。在这紧张救援的几天里,中国气象局卫星中心每天监测南极海冰情况,不仅为救援提供决策服务,而且发现一个重要数据:“雪龙”号被困海域的海冰面积远超历史同期水平。偏多的海冰也正是困住“雪龙”号的原因所在。 从1月4日开始,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就利用风云三号C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FY3C/MERSI,250米分辨率)监测“雪龙”号附近的海冰情况。但由于天气条件不佳,上空有云层遮挡,卫星图片拍摄受到一定影响。不过仍可以看出“雪龙”号周围都被冰层覆盖。 2014年1月3日06时40分(北京时)FY3A/MERSI 监测“雪龙号”周边海域海冰覆盖图 他们又利用近30年卫星微波遥感数据制作的历年1月4日南极海冰分布图,从1978年至2011年的情况来看,历年的1月4日,“雪龙号”所在海域海冰均基本消融,是进行科考、登陆比较好的备选区域,然而2014年1月4日该海域海冰面积相比历史同期增加得非常明显。 历年1月4日南极海冰分布图(黄色方框包围区域为“雪龙号”所在海域) 2014年1月4日南极海冰分布图 近10年南极雪龙号周边海域(60kmx60km)海冰面积变化曲线(蓝线)以及2013-2014年南极雪龙号周边海域(60kmx60km)海冰面积变化曲线(绿线) 造成近期该海域海冰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当地一直受恶劣天气控制,有个涡旋在上空盘旋,持续的东北风使得海冰不断堆积,难以突破。那么,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里海冰增多是不是“不正常”呢? 美国冰雪数据中心2012年9月下旬的卫星数据显示,南极洲周围的海冰区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范围,约为1944万平方公里,并且还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以约1%的速度增加。有科学家分析,与北极海冰明显减少的现象不同,因为南极是大陆,升温机制和北冰洋不同。数据显示,南极的增温情况非常微弱,比起全球变暖的步伐,要缓慢很多。 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公布的2012年9月南极海冰监测图显示,南极海冰比常年偏多 中国气象科学院陆龙骅研究员分析说:“南极的不同区域的海冰变化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近些年增加了,有些地方在减少,总体来讲,南极海冰是增多趋势。”今年南极海冰情况是否反常呢?陆龙骅表示,这并不能被认为是个反常现象,海冰的变化范围还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另外,也不能用个别年份的现象来说明气候变化影响,或者用气候变化来解释某一年的特殊情况。 中国气象科学院卞林根研究员也不认为这一海域的海冰面积增多是反常现象。他说:“要看南极的海冰是否真的增加了,要看9月份的面积情况,这是每年南极海冰面积最大的时间。这次‘雪龙’号被海冰围困,主要是近期恶劣天气导致的。而且‘雪龙’号被困地点也不是科考常规路线。”(中国天气网 编辑:窦莉新) http://weather.news.qq.com/a/20140109/012127.htm 2013年气候炎热 南极海冰范围不减反增 2014年01月22日17:14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22日电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22日报道,美国气象人员正想办法了解为什么去年天气特别热,南极海结冰的范围却出奇的大。   美国海洋大气总署和航天总署气象专家说,去年北极海面遭冰覆盖的范围明显减少,南极海冰覆盖范围却不减反增。   航天总署气象专家史密特说,南半球的气象型态比原来知道的要复杂得多。地球南边臭氧层的破洞,改变了风向和洋流的方向,让南半球的气象变得极为复杂。   他们警告,温室效应引发的地球暖化一时不会减缓。 (责任编辑:UN628) 原标题:2013年气候炎热 南极海冰范围不减反增 http://news.sohu.com/20140122/n393989702.shtml 为何北极海冰融化南极海冰增多?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4-01-16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越   1月4日,白茫茫的南极大陆上冰天雪地。南大洋厚厚的海冰围困住中国“雪龙号”前行的脚步;而去年8月,一只年满16岁的北极熊因海冰骤减、觅食无处,饿死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特群岛上……   面对此情此景,人们不禁要问: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同是地球的极点地区,为何海冰会呈现出两张风格迥异的面孔呢?作为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极地气候研究,并多次踏足两极冰地的资深科学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卞林根为读者一一解开谜团。   南极海冰:断言增多证据不足   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在南大洋海冰区有大小不等的冰山和冰间湖,巨大的冰山对考察船的航行影响很大。海冰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都有显著影响。因此,一直以来,海冰的变化都颇受科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近30年卫星微波遥感数据制作的历年1月4日南极海冰分布图上,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78年至2011年间的1月4日,“雪龙号”所在海域海冰均基本消融,是进行科考、登陆比较好的备选区域。而今年同日该海域海冰面积相比历史同期明显增加,人们不禁疑惑:南极海冰在不断增多吗?   “‘雪龙号’受困主要是受到今年恶劣天气影响,尤其是持续的东北风使得海冰不断堆积,难以突破。”卞林根直言,“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南极海冰增多的重要依据。”判断海冰是否增加,不能单看一年的结果,还要看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从目前来看,只有2012年和2013年两年的海冰面积数值在多年平均值之上,尚不具备科学客观的论据条件。   卞林根指出:“南极海冰和北极海冰不同,它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变化。”也就是说,南极多是一年内形成的海冰。每年2月开始,95%以上的海冰开始逐步融化;在9月——南极一年最冷的月份,海冰面积将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甚至总面积远超南极大陆面积。“这与南北两极的地理地形特点相关。南极是大洋包围大陆,而北极则是大陆包围大洋,所以,南极海冰每年消融再重生,而北极海冰则是经历漫长时间的累积沉淀形成。”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南极海冰飘忽不定,很难找到规律”。   北极海冰:2030年会完全消失吗?   虽然南极海冰增多与否尚不明朗,但是北极海冰消融确是不争的事实。根据1979年至2013年针对北极海冰的监测资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冰出现了明显的快速减少现象,尤其是在2007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了最低和次低值。根据目前气候模式预测,北极海冰可能在2030年后的某个时候完全消失,甚至有些科学家认为消失速度可能会更快。   一旦海冰消失,将引起一系列的气候反应:可反射太阳光的冰被替换为可吸收更多太阳能的深色海水,导致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区的变暖可能导致目前冰封在海床里和永久冻土里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特别是甲烷),又将会带给整个地球包括人类生活巨大的影响。那么,如此恐怖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吗?   卞林根表示,上述现象是气候模式根据现有的海冰变化速率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完全真实地代表20年后的现实。这是因为,气候模式内并不能完全真实再现大气、海洋、人类生活中所有的影响因素,“这只是一种模拟”。其次,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统计,2013年9月8日发布的图表显示,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在这一年急剧上升,多出大约100多万平方英里的海水被冰覆盖,增长率高达60%,上演了戏剧化的“反转”。这就说明,之前科学家模拟时依据的变化速率,其实已经出现了变化。   和南极相比,北极的自然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冰雪圈共同组成,气候系统更为复杂,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更为直接,而海冰对气候变化的异常敏感使它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卞林根表示,影响海冰的气象条件十分复杂,比如气旋性洋流、气温变化或风的作用等。“海冰是大气和海洋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很难简单地直接下结论,应该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变化机理机制的钻研与分析。”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叶海英)   http://www.cma.gov.cn/kppd/kppdrt/201401/t20140116_23639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变暖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
热度 2 杨学祥 2014-2-7 06:50
全球变暖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 杨学祥,杨冬红 近期多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但没有给出相应的原因。我们早在 10 年前就给出了相关机制:南极半岛雷克海峡的海冰开关作用。 全球变暖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澳大利亚气象局的科学家称,在全球变暖下,厄尔尼诺现象( ENSO )驱动的干旱和洪水将更加激烈。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确定,全球变暖对这个关键天气模式存在影响。该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http://www.chinanews.com/hb/2013/10-15/5383470.shtml 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020/10890665_0.shtml 国际专家小组经研究调查发出警告称,干旱、洪灾、森林火灾等极端自然灾害数量至本世纪末很有可能会翻番,如不加以制止将会愈演愈烈。专家警告称,极其严峻的自然灾害由“厄尔尼诺现象”引发,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目前“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大约为 20 年,但根据最新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将会约每 10 年发生一次。 http://hope.huanqiu.com/globalnews/2014-01/4783072.html 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ClimateChange 》在线发表了题为《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的研究文章。这一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完成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在全球变暖场景下,极端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频率是过去 20 世纪气候场景下的两倍,而未来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导致灾难性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 此项成果由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及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卡工程”教授蔡文炬博士为第一作者,中科院院士、海大教授吴立新为合著者。 http://qd.ifeng.com/fgqd/detail_2014_01/26/1791287_0.shtml 为什么全球变暖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现有的模型模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们的研究早在 10 年前就给出了答案: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气候开关作用。 中生代时期,全球各大陆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几乎从一个极延伸到另一个极其巨大的单一陆块,这种轮廓肯定有助于周围大洋中的高效率向极热输送。在南、北两半球,一个单的环流系统作用范围至少达到纬度55 度 ,以致宽阔的、深而缓慢的赤道流在穿过低纬度大于180 度 弧的旅途中被大大加热。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之间的总的温度下降,在整个新生代都是最急剧的。这种下降被认为由如下原因引起:①德雷克通道和塔斯马尼亚以南的通道开始为全球循环和气候上隔离的环极流打开了通路;②由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向北移动,吸热的赤道水面积缩小;③特提斯海关闭,不能使赤道环流通过 。 Van Andel 等人(1975)在分析了太平洋所有不整合之后提出,德雷克通道的打通可能形成了环极流,并隔断了对南极洲的向极热输送,因而产生了冰架和冷的底水。对第三纪早期普遍变冷起作用的明显构造事件是巴拿马地峡的封闭,因而限制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赤道水体的交换 。同理,德雷克海峡被扩展的南极冰盖封闭,导致气候上隔离的环极西风漂流带的消失,加强赤道热流向两极的输送,使扩展冰盖趋于消失,是南极冰盖不能扩展成南半球大冰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 在短周期的气候变化中,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控制气候变化的一个可能模式是: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形成拉尼娜事件,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水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 和 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形成厄尔尼诺事件;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称之为南极环大陆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图1)。 图 1. 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当南极洲的温度变冷时,存在很多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封闭状态,阻塞环南极大陆的海流,加快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连接南极洲热输送,从而使南极洲变暖;当南极洲的温度变暖时,存很少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打通环南极大陆海流,减慢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 隔离 南极洲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洲变冷。如图1所示,非洲海冰开关I,澳大利亚海冰开关II和德雷克海峡开关III控制了环南极大陆海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或连接向南极洲的热输送,因而增加或减少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西部的海洋寒流流量。因此,南太平洋海温的增加和减少在环南极三个“海冰开关”的控制下不断交替发生,与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与增加相对应 。 观测发现,过去三十年来,南北两半球的亚热带太平洋海域与赤道太平洋海域之间的环流速度有所放慢。但这一现象与地球气候变化之间有何关系目前尚不能确定。在亚热带太平洋海域,较冷的水在100米至1000米深处流向赤道,在赤道海域浮上水面,然后从表面折返亚热带海域,形成两个大的环流。太平洋的两大环流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了变化,过去30年中,从亚热带到达赤道海域的海水减少了25%。在此之前,气象学家已经注意到,赤道太平洋海域的海面水温过去30年来已上升了0.8摄氏度,这使他们困惑不解。因为过去50年里这一海域上空的云量在增加,本来应该使水温下降才对。对此提出的新解释是,由于太平洋环流速度放慢、从亚热带流向赤道的较冷的海水减少,造成了赤道海域水温上升。还有专家猜测,太平洋环流速度放慢,可能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频繁而且持久有关 。 众所周知,太平洋的两大环流是靠赤道信风带和中纬度西风带的风力推动而形成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组成的环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受大陆的阻隔,表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与北赤道暖流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由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在南半球彼此相连,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畅行无阻,形成开放性的西风漂流。因此,南太平洋的环流速度与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冰状况密切相关。如果德雷克海峡被海冰封闭,南太平洋的环流速度就会大大增加。 近 30 余年来 50 o S 以南各区域都存在着一个变暖倾向, 50 o S~90 o S1957~1993 年 10 年平均变化趋势为 0.20 o C ,增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 0.3~0.6 o C/100a 。其中在南极半岛地区近 30 余年来, 尤其是近 10 余年来增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导致南极大陆海冰的同一趋势变化 。 根据 1973 年到 1993 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70 年代中上期是多冰年代,自中后期直到 80 年代中后期是少冰年代,就平均而言,南极地区从 1973 年到 1989 年,海冰范围有一个约 0.16 纬度 /10 年的减少趋势,自 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 1973 年以来南极海冰总体平均仍为微弱的减少趋势。其中,别林斯高晋海和南极半岛两侧海域海冰面积峰值在 1977~1978 年以后,直到 1994 年都是少冰时期,只在 1987 年前后海冰有短暂的少量增多 ( 见图 1) 。显然,环南极大陆(特别是德雷克海峡)海冰从 70 年代以后减少与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与地球气候变动历史相一致 。 10 5 km 2 图 2 南极大陆海冰净冰面积指数历年月平均距平累计变化趋势 从图 2 中可以看到,南极半岛海冰变化在 1973~1994 年 5 月期间是一个大的单峰期,最高峰期在 1980 年 3 月,比其它地区滞后 4~5 年,最低谷值在 1994 年 5 月,比其它三个区滞后 6~7 年 。以此速度计算,南极半岛海冰将在 2000 年以后开始增加 。 事实上,自 1980 年南极半岛海冰高峰期结束以来,伴随全球迅速变暖和南极半岛海冰的减少, 1982-1983 年和 1997-1998 年发生了 20 世纪最强的两次厄尔尼诺事件。这表明。全球变暖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是南极半岛海冰的减少,打开了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气候开关。 120 o W~60 o W 南极海冰,即东南太平洋的海冰,主周期为 120 个月,次周期分别为 48 、 26.7 和 20 个月。全南极海冰主周期为 60 个月,次周期为 21 个月。南印度洋范围 (0 o E ~120 o E) 和东南太平洋范围的南极海冰的变化主周期分别是 80 个月和 120 个月,但都有显著的 48 个月的次周期。这个周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化周期大致相同 。因为环南极海冰变化和太平洋海温都具有准两年周期 ,所以厄尔尼诺热事件和拉尼娜冷事件应该与海冰变化引起的赤道海洋表面温度两年周期变化一一对应。厄尔尼诺事件一定发生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极大值之后的海温暖年内,它可以解释日食与 El Nino 之间存在 12 — 24 个月的位相差 。这种对应关系表明,南极半岛海冰的增减是太平洋环流速度增加与减慢的原因。它与秘鲁寒流的增强与减弱一一对应。 根据海温和海冰开关的准两年周期和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 我们在 2003 年指出, 2004 年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8.5 ,使弱厄尔尼诺发生在海温暖年的 2004 年或 2006 年, 2005 年日食 - 厄尔尼诺负累计系数 -5 将使拉尼娜现象在海温冷年的 2007 年发生,而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2 的 2008 年海温暖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 。 2006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预测和 2007 年的拉尼娜事件预测已经得到证实。 全球变暖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是南极半岛海冰的减少,打开了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气候开关 。南极半岛海冰的增加,关闭了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气候开关,导致强拉尼娜事件频发,将使极端冷事件高发。 1973-1980 年南极半岛海冰的增加导致 20 世纪 70 年代的变冷时期的发生。全球变暖间断 16 年与与南极半岛海冰在 2000 年以后开始增加有关 关注南极半岛海冰变化趋势:变暖还是变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Frakes, L. A., Climates throughoutgeologic time.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 Amsterdam—Oxford—New York,1979. 182, 192, 200, 223, 315. 2. 杨学祥。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 2003 , 22 ( 4 ): 380-384 。 3. 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2004 , 26 ( 3 ):151-155。 4. Van Andel T H, Heath G R, Moore TC. Cenozoic history and paleooceanography of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 Geol. Soc. Am.,Mem., 1975, 143: 134 5. 杨学祥 .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 世界地质 , 2004, 23(1): 28-34 6. 刘伟,杨学祥。厄尔尼诺的三个调控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 34 ( 3 ): 456-458 。 7. Michael J. McPhaden and DongxiaoZhang. 2002, Slowdown of the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Pacific Ocean. Nature, 415: 603-608. 8. 周秀骥 , 陆龙骅 主编 . 1996,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2, 12, 380, 381~392. 9. 邹斌,解思梅,王毅。南极海冰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可预报性 。见:周秀骥,陆龙骅 主编,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 : 385~392 。 10. 王在文 , 李晓东 .2002, 太平洋海温演变的时空结构 .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38(2): 350~357. 11.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1999,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42 ( 6 ) :732 - 738 12. 杨学祥 . 2002,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4 (4):367-370 13.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14. 杨学祥。自然杂志:解密全球变暖间断最大谜团。 2014-1-24 07: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1767.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86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南极海冰出现缓慢增长趋势
杨学祥 2014-1-11 15:02
南极海冰出现缓慢增长趋势 2014年01月09日15:22 中国天气网 我要评论 ( 2 ) 字号: T | T 7日17时50分许,“雪龙”号船头冰面裂开一条水道,“雪龙”号趁机迅速穿过。 中国天气网讯 备受关注的“雪龙”号终于在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继续执行科考任务。在这紧张救援的几天里,中国气象局卫星中心每天监测南极海冰情况,不仅为救援提供决策服务,而且发现一个重要数据:“雪龙”号被困海域的海冰面积远超历史同期水平。偏多的海冰也正是困住“雪龙”号的原因所在。 从1月4日开始,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就利用风云三号C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FY3C/MERSI,250米分辨率)监测“雪龙”号附近的海冰情况。但由于天气条件不佳,上空有云层遮挡,卫星图片拍摄受到一定影响。不过仍可以看出“雪龙”号周围都被冰层覆盖。 2014年1月3日06时40分(北京时)FY3A/MERSI 监测“雪龙号”周边海域海冰覆盖图 他们又利用近30年卫星微波遥感数据制作的历年1月4日南极海冰分布图,从1978年至2011年的情况来看,历年的1月4日,“雪龙号”所在海域海冰均基本消融,是进行科考、登陆比较好的备选区域,然而2014年1月4日该海域海冰面积相比历史同期增加得非常明显。 历年1月4日南极海冰分布图(黄色方框包围区域为“雪龙号”所在海域) 2014年1月4日南极海冰分布图 近10年南极雪龙号周边海域(60kmx60km)海冰面积变化曲线(蓝线)以及2013-2014年南极雪龙号周边海域(60kmx60km)海冰面积变化曲线(绿线) 造成近期该海域海冰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当地一直受恶劣天气控制,有个涡旋在上空盘旋,持续的东北风使得海冰不断堆积,难以突破。那么,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里海冰增多是不是“不正常”呢? 美国冰雪数据中心2012年9月下旬的卫星数据显示,南极洲周围的海冰区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范围,约为1944万平方公里,并且还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以约1%的速度增加。有科学家分析,与北极海冰明显减少的现象不同,因为南极是大陆,升温机制和北冰洋不同。数据显示,南极的增温情况非常微弱,比起全球变暖的步伐,要缓慢很多。 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公布的2012年9月南极海冰监测图显示,南极海冰比常年偏多 中国气象科学院陆龙骅研究员分析说:“南极的不同区域的海冰变化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近些年增加了,有些地方在减少,总体来讲,南极海冰是增多趋势。”今年南极海冰情况是否反常呢?陆龙骅表示,这并不能被认为是个反常现象,海冰的变化范围还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另外,也不能用个别年份的现象来说明气候变化影响,或者用气候变化来解释某一年的特殊情况。 中国气象科学院卞林根研究员也不认为这一海域的海冰面积增多是反常现象。他说:“要看南极的海冰是否真的增加了,要看9月份的面积情况,这是每年南极海冰面积最大的时间。这次‘雪龙’号被海冰围困,主要是近期恶劣天气导致的。而且‘雪龙’号被困地点也不是科考常规路线。”(中国天气网 编辑:窦莉新) http://weather.news.qq.com/a/20140109/012127.htm
个人分类: 图片|2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极沿海变暖加剧使2月海冰减少,减弱9月海冰增多
杨学祥 2013-11-2 06:44
南极沿海变暖加剧使2月海冰减少,减弱9月海冰增多 3013年3-4月和9-10月拉尼娜指标减弱是受南极大陆沿海变暖的影响,是2012年北极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由北极向南极流动的结果。2月是南半球夏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少;9月为南半球冬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多。南极沿海变暖加剧使2月海冰减少,减弱9月海冰增多。 对比表明,拉尼娜事件出现在海冰最低覆盖面积的2007年、2010年和2012年的当年,厄尔尼诺事件出现在海冰最低覆盖面积2005年和2008年的次年2006年和2009年。这是厄尔尼诺、拉尼娜与北极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关系的统计规律。2013年北极地区的冰帽在一年内增长了60%,与2012年相比,海冰覆盖的区域却增加了一百万平方英里,这意味着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几率减少。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的9月份,大致符合海温变化的两年周期(在强拉尼娜和强厄尔尼诺年出现延长1-2年的现象),即2005年冷,2006年暖(发生弱厄尔尼诺),2007-2008年冷(发生强拉尼娜),2009年暖(发生厄尔尼诺),2010-2012年冷(发生强弱两次拉尼娜),2013年暖。按此规律,2014年应该出现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和拉尼娜冷年,2015年出现厄尔尼诺暖年,2016-2017年出现强拉尼娜冷年,2018年出现厄尔尼诺暖年。2006年和2009年的厄尔尼诺,2007年的拉尼娜,就是根据海温两年周期预测出来的 。 我们的研究表明,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后,在融化的北极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和南极大陆沿海海冰减少海温增高的原因,并通过海冰气候开关效应阻止拉尼娜的发生。这从理论上证明,2013年北极地区的冰帽增多意味着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几率减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32384 SST Anomaly 201307 (center) 2013年11月潮汐组合:日食发生在赤道增强拉尼娜 已有 327 次阅读 2013-10-12 06:19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拉尼娜 推荐到群组 2013年11月潮汐组合:日食发生在赤道增强拉尼娜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11月为弱潮汐时期的第三个月,也是最后一个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为3天,潮汐强度相对较强。11月3日日食发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拉尼娜进入关键时期。 堪培拉10月10日消息:澳大利亚气象局称,三十天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值为6.2。SOI值超过两三个月超过8,通常会导致拉尼娜气象形成。而SOI值超过两三个月低于-8,说明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6.2接近8而远离-8。11月3日日食发生在赤道增强拉尼娜值得期待。 3-4月和9-10月拉尼娜指标减弱是受南极大陆沿海变暖的影响,是2012年北极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由北极向南极流动的结果。2月是南半球夏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少;9月为南半球冬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多。南极沿海变暖加剧使2月海冰减少,减弱9月海冰增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11859 南极大陆沿海的海冰开关决定秘鲁寒流的强弱,德雷克海峡海冰异常减少导致厄尔尼诺发生;海冰异常增加导致拉尼娜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9056.html 潮汐组合A:10月3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51度,11月3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1月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19.51287度,11月6日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中等,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1月10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44度,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 11月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53457度,11月17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1月2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1月2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63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21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拉尼娜6月开始:拉尼娜预测得到证实
杨学祥 2013-8-17 10:04
2013年拉尼娜6月开始:拉尼娜预测得到证实 杨学祥 据最新信息,自6月份开始,秘鲁开始出现拉尼娜现象。出现拉尼娜现象时,海水温度要至少低于平均温度1摄氏度左右,并且要连续三个月的时间。在今年6月份开始,海水温度记录标明低于平均水温的1.2—1.4左右。根据静书得到的消息显示,此次拉尼娜现象自6月开始,集中显现在6—9月,或延续到明年春天。  我们在2012年12月20日就预测2013年拉尼娜的发生。 相关报道: 秘鲁拉尼娜现象有利于鯷鱼资源生长 文章来源: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作者:静书 更新时间:2013-08-16   自6月份开始,秘鲁开始出现拉尼娜现象。近期秘鲁政府召开关于拉尼娜现象的研究会议。出现拉尼娜现象时,海水温度要至少低于平均温度1摄氏度左右,并且要连续三个月的时间。在今年6月份开始,海水温度记录标明低于平均水温的1.2—1.4左右。根据静书得到的消息显示,此次拉尼娜现象自6月开始,集中显现在6—9月,或延续到明年春天。此现象的出现,有利于鯷鱼资源的生长,但是也存在使得鱼资源更分散的影响。整体来说,对鯷鱼生长是一件利好的现象,因此部分人士预计秘鲁中北部下捕季也将是一个乐观的捕鱼结果。 http://www.feedtrade.com.cn/fishmeal/fishmeal_ban/2013-08-16/20374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9528.html 拉尼娜蓄势待发:2013-2014年将发生强拉尼娜 已有 1650 次阅读2012-12-20 05:4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拉尼娜 地球自转 德雷克海峡海冰 推荐到群组 拉尼娜蓄势待发: 2013-2014 年将发生强拉尼娜 杨学祥 我们在2012年8月14日指出,2012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是2012年4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一致维持暖水状态的原因,表明热带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1962.html 2012年7月30日-11月6日(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它对应7月末8月初厄尔尼诺指数的下降(见图1)。2012年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可使厄尔尼诺进入高潮。2012年10月-2013年1月强潮汐时期可增大厄尔尼诺的强度。 2012 年厄尔尼诺的发展与地球自转季节性特征完全符合,值得研究和关注。 厄尔尼诺指数在7月末到9月初持续减弱,证明:2012年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09319 我在2012年7月3日指出,厄尔尼诺将在2012年下半年7月28日以前形成,在2012年11月18日至2013年1月23日达到高潮。该预测已经被证实。2012年厄尔尼诺强度大于2009年,持续时间相近,2013-2014年将发生强拉尼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209.html 根据 WSG 最新提供的 1948-202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校对值和 2020-204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计算值,可以得出 2010-2040 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预测的最新结果。 表 1 2010-2040 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预测 时间 2010 2011 2012 2013 2015 2016 2018 系数 -3 9 11.5 -4 10.5 -2 11 预测 拉 厄 厄 拉 厄 拉 厄 时间 2019 2021 2023 2024 2028 2029 2030 系数 -3 8 -2 -3 -3 9 11.5 预测 拉 厄 拉 拉 拉 厄 厄 时间 2031 2033 2034 2036 2037 2038 2040 系数 -3 10.5 -2 11 13 -2 9 预测 拉 厄 拉 厄 厄 拉 厄 注: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负值为负数两年累加值,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正值为正负系数累加值。 2010-2040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为 2011-2012 、 2015 、 2018 、 2022 、 2029-2030 、 2033 、 2036-2037 、 2040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的年份为 2010 、 2013 、 2016 、 2019 、 2023-2024 、 2028 、 2031 、 2034 、 2038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3644.html 最新监测结果表明, 2012 年的厄尔尼诺状态从 6 月到 8 月只维持 3 个月,未达到厄尔尼诺标准,夭折的可能性很大。拉尼娜的来势凶猛,在 12 月中旬超过 -0.5 ℃异常底线(见图 1 )。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预计 2013 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拉尼娜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进入高潮。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得到加强,厄尔尼诺受到抑制。 2012 年11月18日 -1月23日(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2013年2月德雷克海峡海冰最少,3月赤道太平洋海温最高,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如果上述因素达到最强状态,不排除厄尔尼诺指数由低到高转变的可能性,即使不能达到厄尔尼诺标准,也会将能量积蓄到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  SST Anomaly 201212 (center)  图1 2012年12月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4458.html     SST Anomaly 201304 (center)  图2 2013年8月拉尼娜发展 2013年3月南半球处于夏季,南极海冰最少,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被打开,减弱秘鲁寒流,使赤道太平洋海温增高,干扰了拉尼娜的发展。9月南半球处于冬季,南极海冰最多,增强秘鲁寒流,加快拉尼娜发展。11月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48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952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秘鲁显现的拉尼娜现象相对温和:2013年拉尼娜
热度 1 杨学祥 2013-8-12 19:33
秘鲁显现的拉尼娜现象相对温和 文章来源: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作者:静书 更新时间:2013-08-12   据静书了解,8月10日左右秘鲁政府协调多部门进行对秘鲁当下的拉尼娜现象进行研讨。得出的结论是,根据国家气象和水文的检测结果显示,目前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是相对温和的,持续时间大约为6月—9月。 http://www.feedtrade.com.cn/fishmeal/fishmeal_ban/2013-08-12/2037126.html 2013年拉尼娜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已有 348 次阅读 2013-8-7 22:24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拉尼娜 地球自转 日食 南极海冰 推荐到群组 2013 年拉尼娜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杨学祥,杨冬红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最强信号,它们使全球气候反常,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是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根源。关于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众说纷纭,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主要有大气环流异常说、海洋环流异常说、地球自转减慢说、日食说、地震火山说和潮汐说等。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是解决灾害链成因的第一步,非常必要。 1. 控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三大因素 1.1 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控制作用 海洋环流异常说认为, 南美沿海秘鲁寒流的减弱 是导致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每年 9 月赤道太平洋海温最冷,而 3 月最暖。原因在于,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在 9 月(南半球冬季)最多,而在 2 月(南半球夏季)最少。在某些年份的 2 月前后,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最少,南半球西风漂流带的海洋寒流有更多的海水通过德雷克海峡流向大西洋,减少流向秘鲁寒流的冷水,从而使季节性变暖的赤道海水变得更暖。由于南太平洋海洋环流因此减慢,大量热能积聚在赤道太平洋,形成厄尔尼诺热事件。相反,在某些年份的 9 月左右,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最多,阻塞南半球西风漂流带的海洋寒流通过德雷克海峡流向大西洋,增加流向秘鲁寒流的冷水,从而使季节性变冷的赤道海水变得更冷。由于南太平洋海洋环流加快,大量热能从赤道太平洋流向南极,使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变得更冷,形成拉尼娜冷事件 。 1.2 连续日食的影响 林振山等人研究发现,日食是形成 El Nino 和 La Nina 的原因。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 1. 一年内在南或北极连续发生 3 次或 3 次以上的日食,则当年一定发生 El Nino 。 2. 一年内在赤道连续发生 3 次或 3 次以上的日食,则当年一定发生 La Nina 。 1.3 地球自转的季节性影响 我们的计算表明, 当日月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由于速度增量比不同,大气圈最慢,水圈其次,固体地球第三,所以,大气和海洋相对固体地球向西运动,加强赤道信风和赤道暖流,使太平洋海面东低西高,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形成;反之,月亮在南北纬28.6度和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情况正好相反,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这为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提供了新的能源动力,也是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圣诞节(12月25日为圣诞节,太阳在12月21-23日冬至时直射南回归线,1月3日或4日为地球近日点,太阳潮最强)附近发生的原因。日长 幅值变化的极小值通常位于1和7月,原因就在于夏至(6月21日或22日)和冬至( 12 月21-23日 )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 太阳潮汐南北震荡的周期为半年,月亮潮汐南北震荡的周期为13.7天和18.6年。 春分( 3 月 20-22 日)和秋分( 9 月 22-24 日)时,太阳在赤道面,太阳潮使地球各圈层扁率变大,每年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夏至( 6 月 21 日 或 22 日)和冬至( 12 月 21-23 日)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各圈层扁率变小,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实测值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日长周年变化的幅度约 0.4 ms ,日长半年变化的幅度约 0.3 ms 。日长幅值变化的极小值通常位于 1 和 7 月即是证据。每年的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2 月 25 日圣诞节前后,与 12 月 22 日冬至以及 1 月 3 日或 4 日地球轨道近日点对应,与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对应,这验证了潮汐形变导致的地球自转加速有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1.4 三大因素的叠加效果 如果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非常显著(与月亮潮汐南北震荡最大值配合)且与 2 月德雷克海峡海冰异常减少叠加,那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加就会从 11 月持续到次年 3 月,达到厄尔尼诺标准,形成厄尔尼诺事件。反之,如果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非常显著(与月亮潮汐南北震荡最小值配合)且与 9 月德雷克海峡海冰异常增大叠加,那么拉尼娜事件最容易在此条件下形成。连续日食发生在赤道是关键。 2 2013 年拉尼娜发展监测 2013 年的日食条件见表 1 , 5 月和 11 月连续两次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监测表明, 2013 年拉尼娜发展与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德雷克海峡海冰增减、日食发生在赤道密切相关。 表 1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据林振山等 , 1999 )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 i R 1 R 2 预测(实况) 2013-05-10 2 赤道 -1 增强拉尼娜 2013-11-03 4 赤道 -1 -2 0 增强拉尼娜 注:原文表的数据从 1948 年开始。 拉尼娜最新预测 早在 2013 年初,我们就预测 2013 年有强拉尼娜发生,伴随强震、流感、强风沙尘、异常旱涝和异常低温冻害。目前更多国际机构也有相同预测。 市场关注:秘鲁潜在的拉尼娜现象 日期: 2013-07-22 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 据了解,近期一些气象报告推测后期可能出现拉尼娜现象;其中 Imarpe 称目前秘鲁沿岸的厄尔尼诺指标已经显示出可能出现拉尼娜现象;而拉尼娜是否出现则有望在未来 2 个月时间里有结果。 http://www.chinafeed.org.cn/cms/_code/business/include/php/3181596.htm 澳洲气象局:冬季期间不排除出现拉尼娜气象的可能性 杨学祥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拉尼娜气象指标依然呈现中性,这样的情况可能持续到南半球的秋季结束。但是冬季期间,不排除出现拉尼娜气象的可能性,尽管大部分的气象指标显示中性状况将会持续。 http://www.feedtrade.com.cn/yumi/yumi_weather/2013-07-19/2021465.html 拉尼娜增强趋势难以改变 杨学祥 早在 2013 年初,我们就预测 2013 年有强拉尼娜发生,伴随强震、流感、强风沙尘、异常旱涝和异常低温冻害。 季节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主要受地球自转的季节性变化控制, 2013 年季节性地球自转加快幅度小,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图 1 中红色)也不强,夏至是最高点,依然没有达到红色区域;相反,季节性地球自转变慢非常强,形成的拉尼娜现象(图中蓝色)也非常强,夏至最高点过后,秋分的最低点将达到最低值。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9 月南半球处于冬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阻塞德雷克海峡,增强秘鲁寒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变冷,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3 月正好相反,处于南半球夏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小值,拓宽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见图 1 中 3 月附近红色区域)。 11 月日食在赤道,是拉尼娜发生的重要条件。 7 月 14 日 拉尼娜再次探底冲击 -0.5 底线 2013-7-15 04:31 | 7 月 14 日 拉尼娜再次探底冲击 -0.5 底线 杨学祥 关于 2013 年发生强拉尼娜的预测正在变为现实:减弱拉尼娜的能量在夏至达到顶点,根据地球自转对拉尼娜的影响和 2013 年日食对拉尼娜的影响, 9 月末和 11 月初拉尼娜将出现高潮,可能引发旱涝异常、冷暖异常、强震强风等灾害链。请相关部门予以关注。 拉尼娜减弱已过拐点:增强在预测之中 7 月 2 日 预测得到证实。 7 月 2 日 减弱拉尼娜状态的地球自转加速已过高潮:拉尼娜可能增强 2013-7-2 13:18| 7 月 2 日 减弱拉尼娜状态的地球自转加速已过高潮(在夏至):厄尔尼诺状态不会出现(红色),拉尼娜状态(蓝色)可能继续增强(见图 1 )。 6 月中下旬,地球自转加快达到极大值,拉尼娜发展受到抑制,预计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地球自转减慢和拉尼娜进入高潮。 2013-11-03 的日食发生在赤道,增大尼娜事件形成的概率。 SST Anomaly 201307 (center) 图 1 2013 年 4-7 月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4458.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9748.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3477.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4573.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6240.html 关注 2013 年洪涝灾害:拉尼娜、低温、流感、旱涝、强震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0809.html 南极洲海冰覆盖面积达到了最大值将增强拉尼娜现象 2013-8-1 16:44 近日,一阵强极地冷空气席卷了巴西,造成整个巴西南部地区、东部和中西部部分地区气温急剧下降,据气象学家分析,此次降温与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增加有关。造成此次寒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极洲海冰覆盖面积的增加。自 1979 年开始进行卫星监控以来,今年南极洲海冰覆盖面积达到了最大值。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9 月南半球处于冬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阻塞德雷克海峡,增强秘鲁寒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变冷,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3 月正好相反,处于南半球夏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小值,拓宽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见图 1 中 3 月附近红色区域)。 11 月日食在赤道,是拉尼娜发生的重要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3220.html 2013年8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高潮持续 2013-7-11 12:42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2013年8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高潮持续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8月为强潮汐时期的第五个月。 潮汐组合A:8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0.0263度,3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8月1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18度,8月7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8月16日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19.90410度,8月14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8月19日为月亮近地潮,8月21日为日月大潮,23日为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112度,三者两两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E:8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80223度,2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潮汐强度最小。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7138.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 2009. 2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9, 42 ( 6 ) : 732 - 738. 3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 4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00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3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3年拉尼娜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热度 2 杨学祥 2013-8-7 22:24
2013 年拉尼娜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杨学祥,杨冬红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最强信号,它们使全球气候反常,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是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根源。关于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众说纷纭,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主要有大气环流异常说、海洋环流异常说、地球自转减慢说、日食说、地震火山说和潮汐说等。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是解决灾害链成因的第一步,非常必要。 1. 控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三大因素 1.1 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控制作用 海洋环流异常说认为, 南美沿海秘鲁寒流的减弱 是导致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每年 9 月赤道太平洋海温最冷,而 3 月最暖。原因在于,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在 9 月(南半球冬季)最多,而在 2 月(南半球夏季)最少。在某些年份的 2 月前后,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最少,南半球西风漂流带的海洋寒流有更多的海水通过德雷克海峡流向大西洋,减少流向秘鲁寒流的冷水,从而使季节性变暖的赤道海水变得更暖。由于南太平洋海洋环流因此减慢,大量热能积聚在赤道太平洋,形成厄尔尼诺热事件。相反,在某些年份的 9 月左右,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最多,阻塞南半球西风漂流带的海洋寒流通过德雷克海峡流向大西洋,增加流向秘鲁寒流的冷水,从而使季节性变冷的赤道海水变得更冷。由于南太平洋海洋环流加快,大量热能从赤道太平洋流向南极,使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变得更冷,形成拉尼娜冷事件 。 1.2 连续日食的影响 林振山等人研究发现,日食是形成 El Nino 和 La Nina 的原因。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 1. 一年内在南或北极连续发生 3 次或 3 次以上的日食,则当年一定发生 El Nino 。 2. 一年内在赤道连续发生 3 次或 3 次以上的日食,则当年一定发生 La Nina 。 1.3 地球自转的季节性影响 我们的计算表明, 当日月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由于速度增量比不同,大气圈最慢,水圈其次,固体地球第三,所以,大气和海洋相对固体地球向西运动,加强赤道信风和赤道暖流,使太平洋海面东低西高,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形成;反之,月亮在南北纬28.6度和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情况正好相反,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这为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提供了新的能源动力,也是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圣诞节(12月25日为圣诞节,太阳在12月21-23日冬至时直射南回归线,1月3日或4日为地球近日点,太阳潮最强)附近发生的原因。日长 幅值变化的极小值通常位于1和7月,原因就在于夏至(6月21日或22日)和冬至( 12 月21-23日 )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 太阳潮汐南北震荡的周期为半年,月亮潮汐南北震荡的周期为13.7天和18.6年。 春分( 3 月 20-22 日)和秋分( 9 月 22-24 日)时,太阳在赤道面,太阳潮使地球各圈层扁率变大,每年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夏至( 6 月 21 日 或 22 日)和冬至( 12 月 21-23 日)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各圈层扁率变小,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实测值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日长周年变化的幅度约 0.4 ms ,日长半年变化的幅度约 0.3 ms 。日长幅值变化的极小值通常位于 1 和 7 月即是证据。每年的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2 月 25 日圣诞节前后,与 12 月 22 日冬至以及 1 月 3 日或 4 日地球轨道近日点对应,与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对应,这验证了潮汐形变导致的地球自转加速有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 1.4 三大因素的叠加效果 如果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非常显著(与月亮潮汐南北震荡最大值配合)且与 2 月德雷克海峡海冰异常减少叠加,那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加就会从 11 月持续到次年 3 月,达到厄尔尼诺标准,形成厄尔尼诺事件。反之,如果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非常显著(与月亮潮汐南北震荡最小值配合)且与 9 月德雷克海峡海冰异常增大叠加,那么拉尼娜事件最容易在此条件下形成。连续日食发生在赤道是关键。 2 2013 年拉尼娜发展监测 2013 年的日食条件见表 1 , 5 月和 11 月连续两次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监测表明, 2013 年拉尼娜发展与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德雷克海峡海冰增减、日食发生在赤道密切相关。 表 1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据林振山等 , 1999 )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 i R 1 R 2 预测(实况) 2013-05-10 2 赤道 -1 增强拉尼娜 2013-11-03 4 赤道 -1 -2 0 增强拉尼娜 注:原文表的数据从 1948 年开始。 拉尼娜最新预测 早在 2013 年初,我们就预测 2013 年有强拉尼娜发生,伴随强震、流感、强风沙尘、异常旱涝和异常低温冻害。目前更多国际机构也有相同预测。 市场关注:秘鲁潜在的拉尼娜现象 日期: 2013-07-22 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 据了解,近期一些气象报告推测后期可能出现拉尼娜现象;其中 Imarpe 称目前秘鲁沿岸的厄尔尼诺指标已经显示出可能出现拉尼娜现象;而拉尼娜是否出现则有望在未来 2 个月时间里有结果。 http://www.chinafeed.org.cn/cms/_code/business/include/php/3181596.htm 澳洲气象局:冬季期间不排除出现拉尼娜气象的可能性 杨学祥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拉尼娜气象指标依然呈现中性,这样的情况可能持续到南半球的秋季结束。但是冬季期间,不排除出现拉尼娜气象的可能性,尽管大部分的气象指标显示中性状况将会持续。 http://www.feedtrade.com.cn/yumi/yumi_weather/2013-07-19/2021465.html 拉尼娜增强趋势难以改变 杨学祥 早在 2013 年初,我们就预测 2013 年有强拉尼娜发生,伴随强震、流感、强风沙尘、异常旱涝和异常低温冻害。 季节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主要受地球自转的季节性变化控制, 2013 年季节性地球自转加快幅度小,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图 1 中红色)也不强,夏至是最高点,依然没有达到红色区域;相反,季节性地球自转变慢非常强,形成的拉尼娜现象(图中蓝色)也非常强,夏至最高点过后,秋分的最低点将达到最低值。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9 月南半球处于冬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阻塞德雷克海峡,增强秘鲁寒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变冷,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3 月正好相反,处于南半球夏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小值,拓宽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见图 1 中 3 月附近红色区域)。 11 月日食在赤道,是拉尼娜发生的重要条件。 7 月 14 日 拉尼娜再次探底冲击 -0.5 底线 2013-7-15 04:31 | 7 月 14 日 拉尼娜再次探底冲击 -0.5 底线 杨学祥 关于 2013 年发生强拉尼娜的预测正在变为现实:减弱拉尼娜的能量在夏至达到顶点,根据地球自转对拉尼娜的影响和 2013 年日食对拉尼娜的影响, 9 月末和 11 月初拉尼娜将出现高潮,可能引发旱涝异常、冷暖异常、强震强风等灾害链。请相关部门予以关注。 拉尼娜减弱已过拐点:增强在预测之中 7 月 2 日 预测得到证实。 7 月 2 日 减弱拉尼娜状态的地球自转加速已过高潮:拉尼娜可能增强 2013-7-2 13:18| 7 月 2 日 减弱拉尼娜状态的地球自转加速已过高潮(在夏至):厄尔尼诺状态不会出现(红色),拉尼娜状态(蓝色)可能继续增强(见图 1 )。 6 月中下旬,地球自转加快达到极大值,拉尼娜发展受到抑制,预计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地球自转减慢和拉尼娜进入高潮。 2013-11-03 的日食发生在赤道,增大尼娜事件形成的概率。 SST Anomaly 201307 (center) 图 1 2013 年 4-7 月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4458.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9748.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3477.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4573.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6240.html 关注 2013 年洪涝灾害:拉尼娜、低温、流感、旱涝、强震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0809.html 南极洲海冰覆盖面积达到了最大值将增强拉尼娜现象 2013-8-1 16:44 近日,一阵强极地冷空气席卷了巴西,造成整个巴西南部地区、东部和中西部部分地区气温急剧下降,据气象学家分析,此次降温与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增加有关。造成此次寒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极洲海冰覆盖面积的增加。自 1979 年开始进行卫星监控以来,今年南极洲海冰覆盖面积达到了最大值。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9 月南半球处于冬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阻塞德雷克海峡,增强秘鲁寒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变冷,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3 月正好相反,处于南半球夏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小值,拓宽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见图 1 中 3 月附近红色区域)。 11 月日食在赤道,是拉尼娜发生的重要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3220.html 2013年8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高潮持续 2013-7-11 12:42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2013年8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高潮持续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8月为强潮汐时期的第五个月。 潮汐组合A:8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0.0263度,3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8月1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18度,8月7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8月16日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19.90410度,8月14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8月19日为月亮近地潮,8月21日为日月大潮,23日为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112度,三者两两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E:8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80223度,2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潮汐强度最小。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7138.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 2009. 2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9, 42 ( 6 ) : 732 - 738. 3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 4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704 次阅读|3 个评论
拉尼娜现象处于低谷 9月进入高潮
热度 1 杨学祥 2013-3-23 04:10
拉尼娜现象处于低谷9月进入高潮 杨学祥 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冰面积在9月最大,在2月最小;秘鲁寒流受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控制,赤道太平洋海温在9月最冷,3月最暖。这是拉尼娜易发生在8-9月,厄尔尼诺易发生在2-3月的原因。 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类似并强于2012年3月,目前前一种条件占优势,地球自转季节性条件被压制,目前厄尔尼诺现象处于优势。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这是厄尔尼诺发展的又一次机会。 我在2012年12月20日指出,2012年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2013年2月德雷克海峡海冰最少,3月赤道太平洋海温最高,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如果上述因素达到最强状态,不排除厄尔尼诺指数由低到高转变的可能性,即使不能达到厄尔尼诺标准,也会将能量积蓄到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这一预测正在被证实。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预计2013年1月25日-4月7日拉尼娜会得到进一步发展,7月30日-11月6日进入高潮。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得到加强,厄尔尼诺受到抑制。 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冰面积在9月最大,秘鲁寒流受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控制,赤道太平洋海温在9月最冷。这是拉尼娜易发生在8-9月的原因。预计9月形成强拉尼娜事件。    SSTAnomaly201303(center)    SSTAnomaly201302(center)    SSTAnomaly201206(center)    相关报道: 今年春季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会商会召开 2013-03-2214:13:12 来源:国土部网站 中国海洋报讯3月18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京召开了2013年春季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会商会。 会议认为,2012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处于正常略偏冷状态,目前海洋大气状况有利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回升,预计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处于正常状态。 气候预测方面,预计2013年夏季东北南部、华北地区、内蒙中部、华南沿海及西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西北东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略偏多,江淮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略偏少;东北南部、华北北部、西藏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其他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其中新疆大部、江南及华南北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渤海、黄海北部海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黄海南部、东海海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南海中、南部海域海温较常年同期偏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东,北上台风或较常年同期偏多。 (原标题:今年春季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会商会召开) 本文来源:国土部网站 http://news.163.com/13/0322/14/8QJ01UVB00014JB5.html 我在2012年3月12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2月20日拉尼娜明显减弱,厄尔尼诺明显增强。23日厄尔尼诺增强继续,拉尼娜进入持续减弱阶段。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增温(见黄色),海冰减少,流量增大,27日和3月1日、5日、8日赤道东太平洋增温显著(见黄色),厄尔尼诺快速发展。 每年1月25日-4月7日(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今年在2-3月拉尼娜不增强反而减弱,表明此次拉尼娜的发展势头已近尾声,厄尔尼诺的形成因素正在加强,如能坚持到4月,异常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在上半年爆发,干旱、低温、强震将相伴而生,这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发生规律。 2012年3-7月超长的强潮汐时期是地震活跃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的交替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引发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强潮汐增强这一效应。 2012年4月进入厄尔尼诺状态,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特大地震,厄尔尼诺和强震趋势得到证实。地球自转的季节性变化和强潮汐激发作用不可忽视。 3月12日拉尼娜正在消失 2012-3-1308:48|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拉尼娜厄尔尼诺海温异常 3月12日拉尼娜正在消失 杨学祥 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冰面积在9月最大,在2月最小;秘鲁寒流受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控制,赤道太平洋海温在9月最冷,3月最暖。这是拉尼娜易发生在8-9月,厄尔尼诺易发生在2-3月的原因。 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1月25日-4月7日(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目前前一种条件占优势,地球自转季节性条件被压制。 2月20日拉尼娜明显减弱,厄尔尼诺明显增强。23日厄尔尼诺增强继续,拉尼娜进入持续减弱阶段。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增温(见黄色),海冰减少,流量增大,27日和3月1日、5日、8日赤道东太平洋增温显著(见黄色),厄尔尼诺快速发展。 每年1月25日-4月7日(72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今年在2-3月拉尼娜不增强反而减弱,表明此次拉尼娜的发展势头已近尾声,厄尔尼诺的形成因素正在加强,如能坚持到4月,异常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在上半年爆发,干旱、低温、强震将相伴而生,这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发生规律。 2012年3-7月超长的强潮汐时期是地震活跃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的交替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引发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强潮汐增强这一效应。 12日地球自转季节性优势开始恢复,中东太平洋增温受阻。北太平洋热能开始向南半球转移。 2012年3月12日赤道太平洋海温矩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7166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196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24 次阅读|2 个评论
拉尼娜发展迅猛 2月至3月矛盾条件共存
杨学祥 2013-1-12 15:39
拉尼娜发展迅猛 2月至3月矛盾条件共存
拉尼娜发展迅猛 2 月至 3 月矛盾条件共存 杨学祥 我在 2012 年 12 月 20 日 指出,最新监测结果表明, 2012 年的厄尔尼诺状态从 6 月到 8 月只维持 3 个月,未达到厄尔尼诺标准,夭折的可能性很大。拉尼娜的来势凶猛,在 12 月中旬超过 -0.5 ℃异常底线(见图 1 )。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预计 2013 年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拉尼娜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进入高潮。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得到加强,厄尔尼诺受到抑制。 2012 年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 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2013 年 2 月德雷克海峡海冰最少, 3 月赤道太平洋海温最高,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如果上述因素达到最强状态,不排除厄尔尼诺指数由低到高转变的可能性,即使不能达到厄尔尼诺标准,也会将能量积蓄到 2015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4458.html 目前,拉尼娜突飞猛进,再创新低值;同时,南极半岛和德雷克海峡海冰减少温度正异常,可减弱秘鲁寒流强度,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3 月矛盾条件共存。如果拉尼娜不能在此期间形成,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9 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这是拉尼娜形成的最好时机。 图 1 2012 年 12 月 -2013 年 1 月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图 2 2013 年 1 月 10 日 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增温显著 2012年12月-2013年1月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2013年1月10日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增温显著
个人分类: 图片|3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