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朗读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心平气和看世界之五:德国
热度 6 张海霞 2018-3-9 09:44
对德国一直心存敬畏,因为我组织 iCAN 大赛 12 年来,合作最好的就是德国人,每次拿冠军的也是德国队,就像是世界杯足球赛的笑话一样:你踢呀踢呀,最后德国队赢了;你再踢呀踢呀,德国队又赢了。德国人看起来很死板,从来都不随便承诺基本也不怎么开玩笑(后来很熟悉了也开玩笑,只不过他们的玩笑真的乍听起来都不轻松),但是,一旦承诺你了,他们交出的结果总是比你想象的要好!而且从来都不会附带什么附加条件,说好的事就是说好了,按照规矩来办就好,所以跟德国人打交道,要非常认真准备,而且要比较严谨,不能马马虎虎,更来不得虚头巴脑,否则德国人不会真的跟你合作的,但是一旦他信任你跟你合作, 他们就是最靠谱的合作伙伴 。 还有一点让我很惊讶的就是,在世界各地遇到的德国人都非常地专业和自信,在行业里就不说了,德国的教授那是个顶个地拿得出手,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组织能力,都非常地强,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很多德国本土培养的博士到美国、瑞士等国家的一流名校做教授,我这个行业里老一代的奠基人就是德裔美国教授,据他的学生(后来也是业内大名鼎鼎的教授)讲当初拿论文给老师看都是哆哆嗦嗦的,因为老师批改得太认真了;当然中青年一代也有德国毕业的博士到美国名校做教授,这点跟华裔教授不一样,绝大多数在美国的华裔教授都是在国内本科到美国拿的博士学位,而这些德国人却是在德国拿博士学位到美国去竞争教职,前年还遇到一个 MIT 的青年教授,是德国一个很不大的州立大学毕业的博士(很巧我跟那个学校的教授有合作),当时聊起来我真的是很诧异,真没想到这个学校的博士这么有竞争力,竟然能够应聘到 MIT 的 Tenure Track 教职,要知道这可是真的竞争无比激烈的一个位置,世界范围内百不挑一。这也难怪我之前带过的一个德国学生 Nico ,尽管他读硕士在美国加州理工交流了好久,可是最后还是回到德国去读博士了,当时我们都劝他留在 Caltech 读博士的,可是他说: 不觉得美国哪里特别,在德国读博士挺好的 。 这句话其实不只是 Nico 说过,我遇到的不少德国人都说过,有一次是在弗莱堡开会,一个德国教授邀请我们去一家很有当地特色的餐厅小聚,席间喝了很多种当地的葡萄酒,据说有各种不同的味道,当然我是喝不出来的,酒过三巡,话匣子也就打开了,大家开始聊得海阔天空,不知道为啥说到了大学的体系,中国当时正在全面开始试行 Tenure Track 的改革,那位德国教授,很直截了当就说了: 你们中国人为啥总是觉得美国好呢?气氛一时很尴尬。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一次,这次去南极,在航行南极的游轮上,我又遇到了一次,船尾有一个非常安静的图书馆,紧挨着健身房,于是就成了我每天必去几次的地方,有一天正坐在那里看书,进来了一对德国夫妇,老太太和老先生,老太太拿着笔记本和笔不停地写写画画,就坐在我旁边,三个人就闲聊了起来,原来他们来自德国的一个小城:德累斯顿,我说我知道这里,是非常有名的音乐之城,那里有很棒的乐团和音乐学院还有音乐厅,我小孩还跟着学校乐团去那里交流过,她说: 是的,那里很多中国人,而且都是来学音乐的,都很棒,可是我真的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都在学西洋乐器,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乐器啊! 我真的是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接茬,只好说:其实中国乐器在中国国内也很流行,只是不到国外去演出、缺乏跟西方的交流机会。可是,扪心自问,真的不是这样的啊,我们周围的孩子们几乎个个都在学钢琴、小提琴等等西洋乐器,包括我的小孩学的也是黑管,相反,长笛、古筝、古琴、琵琶等等中华民族自己的乐器却长期挣扎在努力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艰难求生漩涡之中,社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较钢琴和小提琴等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更别说称为孩子们学艺的首选了。不得不问自己几次:为什么?我们到底怎么了?抛开缺乏基础的科技暂且不谈,连语言、文字、音乐、艺术这些应该深入在我们自己骨髓里的东西,我们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和自信啊。 而德国人,虽然从来不高调大喊,骨子里却是这样的自信和骄傲。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在南极的船上一共有来自十多个国家的 66 个人,中国人 24 个最多,第二多的就是德国人一共 8 个,都很值得交往,像这对老夫妇一样,大家登陆的时候安静地听探险队员讲解和观察,不下船的时候每天很平静地在图书馆里看书、用纸质的笔记本记着行船的路线,沿途所见的各种动植物,还非常细心耐心地教我的孩子辨认和了解它们的习性和特征,真的是非常有素质的一对读书人。一周下来,我们相处甚欢、成了朋友,等下了飞机到机场,告别的时候才看到机场外都有专用的车队在接他们,原来他们大多数都是深藏不露的富翁,其中这两位来自德累斯顿的老夫妇,自己拥有一个在国际上排名前五的生物制药公司,另外一对老夫妻是德国某著名汽车公司的前 CXO…… 原来德国人真的是低调奢华啊! 最后说说德国人对二战的认识,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话题,我和德国人很熟悉了以后也在谈话的时候都避开,直到有一次我带学生在德国访问,德国教授很好心安排我们周末去看一个美轮美奂的教堂,晚上回来邀我喝啤酒顺便聊聊白天参观的感受,他问我:那座教堂怎么样?我想都没想就来了一句:很震撼,宗教真会让人发疯! 德国教授一下子就愣住了:Alice,你认为我们都疯了? 我这才意识到我口无遮拦带来的问题: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觉得是宗教信仰让人类超越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没想到,这竟然成了一个突破口,我们开始海阔天空地聊起了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以及心中的种种疑惑和不解,他很好奇中国的 WG 时代中国人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集体疯狂?我很好奇德国的二战到底在德国老百姓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们都提到了一本书《朗读者》,他说你看过:朗读者吗?我说我看了书,没看电影,他说:“书更好,你可以看出当时全民疯狂的心路历程: 那个不识字又怕别人知道的女孩子就是当时被舆论左右但是自身没有判断力又盲目自大的大众,而真相都要等到他们最后真的“识字”具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以后才能被揭开。二战以后,很多年我们都在反思,建设一个全民“识字”的德国有多么重要,所以我们拥有了《朗读者》。” 再回想我看的《朗读者》,这个二战以后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德国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也获得了奥斯卡等多个电影界奖项,真的是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这不仅仅是作者的自省和真实面对,更是整个德国社会战后反思的精神折射。很高兴,有机会和德国教授深刻地讨论这个问题,从此我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 国家之间、朋友之间,能够长期交往的道理是一样的:唯有精神上的理解才能赢得真正的敬重 。 德国,是我心目中敬重的国家;德国人,是我心目中敬重的朋友。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5343 次阅读|8 个评论
重温民众书,不忘入党初心,喜迎十九大,坚定复兴信心
yuzhenjiang 2017-10-1 10:17
写在前面的话:   好久不写这么红专的文章,但今天是国庆节,是祖国母亲68岁的生日,不远的十九大也即将召开,这也将会是我党和国家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听到《朗读者》中以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为首的和97岁的郑敏、91岁林宗堂等近十位清华大学以及西南联大的功勋级校友共读清华大学救国会的《告全国民众书》,非常触动,当时就想着应当做些什么,因为这些学界大咖或者泰斗的情怀深深的让我共鸣,充满了力量。就在想,如果时光流转,那是我们年轻人会怎么做?   “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还能记得初心吗?我们还会有信心吗? 这是一段超过1200岁的特殊朗读 http://video.sina.com.cn/p/news/o/doc/2017-04-15/224466034059.html 告全国民众书    清华大学救国会   亲爱的全国同胞:      华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现在,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      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而举国上下,对此却不见动静。在危机日见严重的关头,不能为时代负起应负的使命。现在,一切幻想,都给铁的事实粉碎了!“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亲爱的全国同胞父老,急迫的华北丧钟声响,惊醒了若干名流学者的迷梦,也更坚决地使我们认清了我们唯一的出路。最近胡适之先生已觉悟了过去主张 “委曲求全”的完全错误,相信唯一的道路,只有抵抗。亲爱的同胞,我们却还要比胡先生更进一步说:武力抵抗,不但是依赖负有守土之责的长官,尤其希望全体民众,也都能一致奋起,统一步伐,组织起来,实行武装自卫。事实告诉我们:民众的地位是更为重要,民众的力量是更为伟大,也只有民众自己,更为忠诚而可靠。   我们,窒息在古文化城里上着“最后一课”的青年,实已切身感受到难堪的亡国惨痛。创痛的经验教训了我们:在目前,“安心读书”只是一帖安眠药,我们决再不盲然地服下这剂毒药。为了民族,我们愿意暂时丢开书本,尽力之所及,为国家民族做一点实际工作。我们要高振血喉,向全国民众大声疾呼:中国是全国民众的中国,全国民众,人人都应负起保卫中国民族的责任!起来吧,水深火热中的关东同胞和登俎就割的华北大众,我们已是被遗弃的无依无靠的难民,只有抗争是我们死里逃生的唯一出路,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 十三位清华老人,不乏院士,学界泰斗;一千两百岁长龄,声情并茂,涕人泪下;一封告全国民众书,跨越九十年,再现历史紧急时刻;一台朗读者,号召民众觉醒青年回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朗读者偶然听到清华老院士们一起朗读告全国民众书,前辈学者们那种近似嘶哑的声音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华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现在,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 安心读书 ” 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唇亡齿寒,亡国的惨痛,不久又要临头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全国大众,大家赶快联合起来!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和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这些文字虽然已经走过了近 90 年的风风雨雨,但仍然是那么的慷慨激昂,充满着青年的血性和民族的自尊,引起我的强烈共鸣。也想到了自己加入共产党的初心,为民族的崛起,为国家的复兴,因为只有党的生机盎然,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只是这些年忙于自己的学业、科研,忙于自己的生活、生计,或者说被现在的物欲世界所埋没,而没有常常拂拭那颗炽烈的心。如这些激扬文字一样,他们似乎等待了很久,年轻人都渐渐成了低头族,成为手机的奴隶,被朋友圈的信息和层出不穷的手机游戏占据太多的时间,以至于这些文字没有合适的契机被发现,被了解。不忘初心,是需要在漫长黑夜时常常去触摸,需要用激扬的文字去滋养,需要党的政策和精神的熏陶,需要亮出党员身份接受阳光的洗礼,需要抛弃自己的架子深入到群众中学习,需要先进党员或者人物事迹的冲击,否则党性的小树苗长不大,长不高,自然也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党员。作为一个党员,切忌不冷不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是不行,而是应当借助不忘初心,形成一种党员的生活习惯,形成一种党员的思维模式。 十九大即将召开,而十九大可以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节点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从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面临着深刻的反腐巨任,国家也面临着更加深入的改革任务,国际形势也是瞬息万变。具体来说,当反腐的号角吹响,似乎就不可能后退,国家的反腐重拳也是上不分定下不设限,被查出的老虎也是渗透到我们国家的各个层面, 19 大就是一个时间节点,腐败分子会不会利用这个节点利用政策或者人民的舆论阻止或者打压反腐的热浪,都很难说。国家机器通过深化改革已经处在维修的状态,此时的每一步的都至关关键,我们不可能走回头路,不可能再妥协让步,既有的政策一定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下去。国家周边形势万变,蔡英文上台后带来的新的台海形势,香港港独分子活动频繁,边境问题也屡遭挑衅,朝核问题也是箭在弦上,美国在新任总统下的亚太政策等等,都是对未来十三五期间的考验。对于我们的党和国家来说,也面临着一个大考,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民脱贫,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考试的成败不但影响着近14亿的未来生计,也影响着诸多国际社会对中国、对社会主义体制再定义。因此,能否平稳的完成 19 大的相关换届和政策过渡事关重要。但是作为党员我们有信心,这个源自我们国家在党领导下经济不断的稳定前进,源自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源自军队打得赢不变质的信念,在大国交往过程中的睿智和沉稳,也源自通过反腐倡廉、两学一做构建的新的纯洁的、高素质的党员队伍。面向十九大,面向未来,我们信心满满,大国复兴不是梦!
1827 次阅读|1 个评论
《朗读者》把我们带进美幻的精神世界
rongqiaohe 2017-4-29 22:03
照片来源: http://www.wuhunews.cn/wenti/yule/2017-02-17/1164372.html 感谢董卿, 你主持的《朗读者》, 把我们带进美幻的精神世界。 请转告孩子们, 世界上 最大的谎言 就是:“你的能力不行”。 《朗读者》:“爱情是人类最理智的行为。” 博主:是啊,从生物遗传学来看:人来到世间,就是产卵繁殖、传宗接代来了。 《朗读者》:“爱上你了,却说不出任何理由!” 博主:是啊,从精神世界来看,爱情既甜美又痛苦,同时也是非理性的。 江疏影正在朗读《飘》的片段。2017年4月29日
个人分类: 浅谈|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朗读者》观后感
ymdushandong 2009-2-28 13:05
从小师弟CB那里考来了今年奥斯卡获奖作品《朗读者》。师弟说没看懂,考给我后第二天就焦急的想跟我讨论电影的内容。今天是周末,看完了。把观后感写在这里。 故事背景是二战及其后的德国柏林。电影故事梗概是,一个15岁的男孩,害了猩红热,在下雨天的路上呕吐。一位30多岁的陌生女人为他擦试。男孩痊愈后去答谢,两人开始了肉体上的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孩为女人朗读书本上的内容,这让女人很着迷。战争结束后,在审判战争罪犯过程中,影片介绍了女人在战争期间为了生存求职,加入了纳粹组织,作为雇员,负责看守集中营中的犹太人。雇主让她们过一段时间挑选出一些人送往刑场处死。与她的同士的矢口否认不同,这位女主人公根本无法预见自己招供的后果,诚实的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只有最后一个问题,一个致命的问题上,撒了谎。这个问题是:谁是报告的执笔者。为了取证,法庭要求女主人公现场书写。女主人公宁可撒谎说是自己是执笔者,也不愿现场书写。这样,这个可怜的女人就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获刑监禁。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知道这个审判是不公正的,就是当年的这个朗读者。他有两种选择:暴露这位女人不识字,从而减轻判刑;或者保持沉默,维持现状。当然第一种选择还要面对他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调查,这是其次。他尊重了女人在法庭上的选择,自己选择了后者。女人服刑期间,收到了来自朗读者的磁带录音。她自己学会了读写。在刑满释放的前期,朗读者接到了监狱电话,问是否愿意收留这位女人。朗读者准备好了收留她的一切条件,包括住处,工作和精神生活的社团活动。当与女囚犯见面后,女人问朗读者是否一切结束了,是否结婚了,朗读者说他结婚了,还有了孩子。男人问她是否思考过过去?女人说关于我们之间的过去?男人说不是。。。其后,女人自杀在狱中。 一:爱情。 很难把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爱情,他们开始于偶遇,交往开始于小男孩的迷离欲求和女人的娇纵施予。开始的开始,女人只称呼Kid,孩子。从两个人最后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女人很在乎这段生活的定性问题。男人站在社会的角色中很理性的问她是否思考过过去,女人想到的是他们之间私人的过去。也许女人是这么希望的,我还是喜欢听别人朗读这句话里含着期待。男人不这么看。从他向别人解释他与女人之间的关系那年夏天我上了她可见他心里没有爱她。可是另一方面,很明显,男人的婚姻生活很不幸,坚持了20年给女人邮寄录音磁带,他对女人有情谊。快乐的郊游后,男孩为女人写诗,一定是他感情中美好的东西被激发出来了,也很难不定义为爱情。只能说:是二战那个不幸时代下产生的不完美的爱情。 二:读写 阅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看完后我首先想到的问题不是爱情问题。我想到的问题是:会朗读的人,和不识字的人之间的对比。女人是一个聆听者。为了生存她加入纳粹,听从错误的罪恶的指令,认真负责地做罪恶的事情;在和男孩交往中听男孩的朗读,心驰神往书中的内容,哭,笑。男孩子在外面有了朋友,她感觉出来了,不会向男孩提问题,不会交谈。只会发脾气。在审判法庭上,不知道招供后果,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了维护自己会读写的自尊,撒谎。最后,学会了读写,开始了思考,希望得到更多的爱情书籍。学会了向男人提出问题,找到了设想和问题。有了忏悔和救赎,留下了赔偿的储蓄。产生了自己的主张:自杀。 三:自杀 为什么自杀?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个人感情上,寄托希望的爱情得不到肯定的回答,生活走到了绝望的尽头。二是社会角色的反思方面,在阅读后认知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了忏悔和救赎,自杀开脱和洗清了不堪回首的罪行。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四:罪与罚 她是否有罪呢?我觉得她很单纯,单纯得甚至于几乎有很多可爱之处。易于相处,简单直接。但是她作为帮凶间接参与杀人了。如果设身处地的想象,换成了我自己,生下来接触不到文明的教育,全是错误思想的灌输,狂热的纳粹思想的灌输,很难说清楚自己会怎么想问题和怎样去行动,十有八九也会稀里糊涂的做这样的事情。就像一只渺小的蚂蚁,永远认不清自己爬行其上的树干是多么的弯曲。阅读带来了反思,带来的忏悔,带来了个体向文明的回归。自杀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吗?但是绝对不是一件浪漫轻松的事情,我还是觉得殉情的解释更容易理解,披上了浪漫的色调。 法律的虚伪,个体命运在历史中的无助,都表达在影片中。
个人分类: 影视评论|6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