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扩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非“一流”大学不应重蹈“一流”大学的覆辙
metanb 2010-2-9 20:34
问题的提起
个人分类: 科学随笔|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部委:今年硕士研究生扩招5%左右--------悲哀
eaglezxw 2010-2-7 12:20
“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去年实际招生的基础上扩招5%左右,而博士生则扩招2.5%” 就业形势迫使教育扩招,现在研究生在此扩招,为了解决本科就业压力,让他们上硕士;而硕士工作也是不很好就业,于是就扩招博士…… 。如此下去,就业形势将更加糟糕。
个人分类: 最新要闻|24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且看N多年后执行《反虐待动物法》的情景
boxcar 2010-1-27 19:49
由于最近一些年饲养宠物在中国变得很时髦,以至于出现了传说中的宠物热。与此同时,人们又变得越来越追求个性化,考虑到玩宠物也要有个性,所以将来的人如果就抱只猫或者牵条狗出去会很没面子,必须要有创意。怎么创意呢?简单的办法就是对宠物也进行扩招,把更多的动物纳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让他们来当人类的宠物。 当宠物的种群变得越来越庞大、种类越来越多之时,不但猫狗这些元老级的宠物仍然被低层次的宠物爱好者所饲养,还有其他许多动物的名贵品种,也将成为宠物,例如:猪可以是,羊(例如X羚羊)可以是,黄老鼠(好像被叫做金丝熊),小鸡(芦花鸡、三黄鸡之类品种的除外)可以是,大蟒、眼镜蛇可以是,蟋蟀(古称促织)早就是了,或许将来著名的小强(就是蟑螂,周星爷的宠物)等或许也都可以是。。。 因应人类宠物的新变化,将来的《反虐待动物法》必然要多次、反复地进行修正,当出到第N次修正稿时,或许我们会看到里面新加上很多必要的条款,届时,中国已经初步建成了法制社会,该项法案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执行结果如下: (1)A因为偷着在黑市上买回猪头肉半斤下酒而被拘留7天,B因为烧火锅涮羊肉8两被的拘留10天并处罚金若干; (2)C因为斩杀一只自家养的公鸡(疑似公鸡,该鸡已忽然开始下蛋)而被判刑有期徒刑1年,缓期半年执行,并处罚金若干; (3)D因招惹蟒蛇,被蟒蛇勒住,幸被解救未至死亡,被处以警告处分,具结悔过并处罚金; (4)E因蟑螂在它家厨房乱跑儿一怒用拖鞋底拍死蟑螂3个,被罚在社区做义工7天。 。。。。。。 到那时,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都很忙,每天必须疲于处理各种虐待动物的案件,拘留所里面塞满了因为偷吃各种法定禁止食用动物而被拘留的人。 【 上面这段描述很荒诞吧?或许也很好笑,但我写下的时候满脸的严肃,因为,我看到我国的立法再次变得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先写这么多,其他的讨论和思考一阵后接续。
个人分类: 社会|440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少林寺狂想曲
pinjianlu 2010-1-27 18:19
少林寺自古以来就是一处修心养性、与世无争的地方,每次看到电影里面那些老和尚面对强权也毫不畏惧,而且又不趋炎附势的做人风格,我就感到非常钦佩。 可是那些都是古装片里的镜头,我不知道古时候少林寺是否真的就是这样,但我知道现在肯定不是!我猜想将来过不了多久少林寺就会变成以下这样了。 少林寺方正会成为副部级的行政级别,并成为全国佛学研究学会的理事,领衔全国的佛学研究,以三个代表为基础、以党为中心,坚决团结在周围,实现少林寺与全社会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第一:为了实现少林寺的核爆炸式发展,决定向银行贷款30亿,购买十万亩土地,修建一个更大的新寺区。在圈买的土地中,如果有农民不肯出让土地,就直接强行拆迁,对于钉子户,一定要严厉打击。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我们这个国家的环境更加漂亮,少林寺得到了长足发展,可以多容纳点儿和尚,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GDP。对于新购买的土地,只有一半用于修建寺庙,如观音庙等等,其余的一半中,一半即总体的四分之一用于旅游业开发,修建各种园林,剩下的用于房地产开发,并高价售出,这样就可快速地发展经济。 第二:对于各地寺庙皆划分行政级别,一般寺庙为副厅级,少林寺单独列为副部级,少林寺方丈享受副部级待遇,由中央直接任命,彻底改变以前由选择产生方丈的传统。而以前的达摩堂、戒律堂等堂主均享受处级待遇,各堂均设一个正处级干部(堂主),其余和尚均为副处级。一定要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由于修行的人有从小出家的,也有半路出家的,所以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净化他们,使他们都成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的好和尚。 第四:每年少林寺会引进一批海外高级和尚来做主持,提高本身的佛学水平。对于引进的和尚均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资助。如果有后台或背景的会优先考虑引进。 这就是我对于将来少林寺发展规划的狂想曲。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3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扩招与就业(仿鲁迅《文学与出汗》)
热度 1 pinjianlu 2010-1-16 21:33
北京的教授对人讲扩招,以为扩招当成为高校永久不变的特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和别的几所大学是永久不变的常青藤,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美国有许多先前的大学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扩招的原因。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都是因为不扩招的原因了? 只要扩招的便是好大学,只要失业的便是自己没学好;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大学论欤? 而且,扩招是永久不变的么?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如果人口真在发展,扩招就只能一直延续下去。大学毕业才失业,和高中毕业就进入社会,有什么差别,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现在的政策,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永久的扩招,实在难哪。 譬如找工作吧,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有背景的”找的就是好工作,“工人和农民的儿子”找的就是干苦力。不知道倘要办长留世上的好大学,要充长留世上的教育家,是多招高干好呢,还是众生平等的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教育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好大学,先前是大抵办给贵族们上的,其中自然是贵人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美国大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教育家听论道,从政治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4259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教十年改革完败?
sciencenews 2009-12-28 09:16
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次遭遇大学毕业生失业潮。 当时的中国进入非常时期,本国政局动荡,又值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际,西方国家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民族经济受到冲击,社会吸收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大幅降低。1933~193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5200余人,其中2000余人待业。 75年后的今天,这个失业数字扩大了数千倍。 数据显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随着2009年全国611万人从高校毕业,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将临时超过1000万(林细莲《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这个数字约等同于中国高校扩招之初、1999年全社会所有拥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的总和。那时,全国各类高校待就业毕业生还不到30万。而目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造成这一现状,最直观的原因便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根据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消息,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目则锐减这是高校大量合并所致。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万人,增幅达8倍之巨。 从招生人数变化的曲线看,1998年之前,全国高校每年招生数目基本上呈缓慢增加趋势(刚刚恢复高考之后的几年,无论是报考人数还是录取人数,有几年数字是逐年递减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十年文革导致大量等待高考的知青、同时当时的大学处于清空状态,允许知青们在最初几年被释放掉)。1998年的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达到160万。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9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629万人,几乎达到1998年招生人数的6倍。 大学扩招,全国从最初5%的毛入学率一跃到目前的27%,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10年中,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事实上,早在2002年,中国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目标。而这一变化,西方国家一般要用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十年大跃进,带来的好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以前多多了;带来的问题,则不仅仅是毕业生失业率的上升,更有教育资源分配更加不平衡、高校的腐败滋生等等。 据悉,教育部门已经在做2009到2020年的规划,本刊期望本组文章能对未来高教带来借鉴和参考意义。 武大落寞 http://www.science-weekly.cn/skhtmlnews/2009/12/881.html 刘道玉:高校从少而精走向了多而杂 http://www.science-weekly.cn/skhtmlnews/2009/12/882.html 见证高校膨胀 http://www.science-weekly.cn/skhtmlnews/2009/12/883.html 会诊中国高教改革 http://www.science-weekly.cn/skhtmlnews/2009/12/884.html
个人分类: 访客茶馆|5030 次阅读|11 个评论
“知识改变命运”的前提条件
boxcar 2009-12-15 19:32
吕 喆 一个女研究生杨元元的不幸死去及其背后的故事,在这种冷风嗖嗖的冬季里带给我们一种更加彻骨的寒意。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件事,又再次把那句著名的、也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并奉为真理的话知识改变命运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因为杨同学留给世人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对此,我要说, 知识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 前提条件1, 知识是一种稀缺的奢侈品,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 。这是历史上无数知识改变命运的案例所发生的社会大背景。因为在以往,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绝大多数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在社会上是极少数,能读先哲们留下的古书并从中获取知识的人是很少的。这些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去做官,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因此,读书人(现在较知识分子)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的精英阶层。通过读书获取知识,一个出身普通的贫寒农家的子弟,如果他足够聪明、记忆力好、文笔也好、才思够敏捷而且运气不太差,那么在几年时间里就变成一个秀才,进而考上举人、最后甚至成为进士,然后即可以入朝为官,从而改换门庭,实现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演绎一段佳话或神话,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泥腿子农夫的命运确实因为知识发生了改变。当然,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知识改变命运案例的光环之后是几乎全社会人的蒙昧,绝大多数人的宿命并没有机会被改变,只有极少数成功者可能是例外。 前提条件2, 知识是有用的,拥有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也会运用这些知识 。人类的知识其实门类众多,有社会的、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技术的等等,我们在求学期间,可以通过正常的教学过程系统地获得这些知识某一门类当中的一部分(与所学专业有关),其他的知识则要靠自己的自学和感悟。我们在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必须清楚一点,那就是帮你改变命运的知识通常是有用的知识。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知识对科考是有用的,结果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帮他们当了官,为官之后,官场的知识是有用的,结果学得快、用得油的人官越当越大,可能不久从县团级干到了正部级,只会科考的人可能一辈子还在翰林院干编修呢,没混上有实权的官,就没完成从读书人到大官的命运转换,所以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有了有用的知识还不算完,渴求改变命运的同学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些知识,而不能把这些知识烂在自己的肚子里,真正学以致用了,才会成功。谈完了古,咱再来论今。现如今的大学可以教给年轻的同学们很多知识,但知识当中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哪些急学先用,哪些学了备用可不是所有老师在课堂上能讲清楚的。大多数老师最多讲到哪些考试肯定不考和可能要考,其实这些原也不该讲,有时纯粹是架不住学生缠着给划重点,没坚持住原则。这些东西,本来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把有用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学到手,在实际工作中会用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会比较得心应手,上大学的效益才会体现出来,不上大学去沿海打工当蓝领的命运才变换成了坐在办公室里面搞策划、做设计的白领甚至金领。其实从杨同学的话里可以看到,她是学了很多知识,可惜,她或许认为有知识就能改变命运了,没想到知识是不会主动帮她改变命运的,只有靠她运用这些知识去努力工作,悲苦的命运或许才能被改变。 前提条件3, 适宜的时运 。命运其实是很古怪很玄的东西,其中是有很多个人没有办法把握的因素的,这些因素中有一些是与时代大背景有关的,我姑且称之为时运。试想,在彻底取消了高考的文革期间,无论知识多少的城市青年都被叫做知识青年,都几乎没有例外地要上山下乡、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此时知识不会改变命运,除非按照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被定义为反动派遭到批斗,才算是命运被改变。同样,在高校高效率地扩招,结果会出现遍地知识分子、随便从楼顶掉半个瓦片都能击中俩博士、仨硕士、四个小本捎带一个博士后的年头,知识早已被普及(至少形式上是这样),知识分子不再稀缺,要高等教育的文凭人人都能拿出来的时候,知识的有无和多少已经不能拿来作为衡量人才智的标准了,那么命运还能因此而改变么?这是时代使然,绝对不是个人能轻易左右的,所以我说要是知识能改变命运,那也需要一定的时运。真是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前提条件4, 有一个尊重知识、量才取人的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如果一个社会变得不求上进并陷入一种知识无用论、任人唯亲、潜规则横行的状况,那么有能力的人都可能没有合适的社会角色或工作岗位,更别说那些徒有知识却缺乏实践工作能力的人了。 前提条件5, 拥有知识的人能够找对自己的社会位置,有一个合适的目标 。命运的改变不应当是空泛的理想,它需要一个更明确的目标,人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给自己确定一个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通过努力逐渐迫近这一目标。在这个奋斗过程中,需要少一些浪漫主义,多一些现实主义,成功的把握才能更大一些。 以上5条,是我个人认为知识改变人的命运所需的前提条件,不当之处,请博友和读者们批评指正。欢迎一切讨论,更期待大家的补充。 =================================================== 前提条件6( 由葛素红老师提供 ): 拥有知识的人必须具备明智的辨别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在历经困难之后改变命运。 吴飞鹏老师说: 知识改变不了命运,能力改变人生! 鲍得海 老师说: 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阴德五读书 陈儒军 老师说: 信心改变命运 。 王号 老师说: 把知识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改变命运。否则,只能是负担 。 Zhaowanfu 老师说: 知识只有转化为常识、见识和胆识以后才能改变命运。 王德华 老师说:知识改变心态,知识丰富生活。智慧改变人生。毅力改变人生。 陈龙珠老师说: 没有知识,就难以改变命运,比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似乎更符合实际一些的 。 最新参考文献: 许海波 老师的博文 知识如何改变命运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9357 )
个人分类: 社会|18704 次阅读|35 个评论
关于现今“土鳖”含金量的问题
histly 2009-12-10 23:41
我的学生生涯终将走向末路了! 从小学算起,整整 22 年。 22 年的时间啊!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如果用功 22 年,即使达不到乔峰的水平,至少也应该和慕容复差不离了:)如果我也卖了 22 年的油,肯定也能做到倒油的时候不会碰到孔方兄,还顺便赚了 22 年的小钱;如果太多的如果了,这就是经济学里面的机会成本吧。德国人说,人生没有彩排。现在的我,除了能造两篇自娱自乐的垃圾文章外,一无是处。 工作的寻找过程还算顺利,这一切全赖准领导的赏识、老板的提携。准领导和我谈工作意向时说了一个观点:现在的博士含金量没有以前高了。如果说这个金真是指金,我完全赞同准领导的话。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土鳖还是比较值钱的,安家费、房子、配偶工作、子女就学这些真金白银的条件,现今的土鳖只能望金兴叹、自恨生不逢时了。如果说这个金是指学术水平,我就不那么赞同准领导的观点了。我也翻阅过学长前辈的论文,整体看来,学术水平是日益渐精的。如果把土鳖的培养也像最近学界流行的那样来个 30 年回顾,我倒是觉得这一头一尾的总体水平是高于中间 10 年的。 缘由如下: 1 、头十年的博士们,可能有幸授业于文革中幸存下来的学者,这代博士中的代表人物可参见汪晖(鄙人的偶像)! 2 、中间十年。文革幸存下来的学者能熬到 90 年代的,恐怕不多。仅仅靠自己摸索,积累的厚度恐怕还不够 3 、后十年,第一代土鳖已经混成了博导了;第二代中快的已经也是博导了、慢的也即将是了。经过自己做土鳖的经验和这 10 多年在学术界的摸爬滚打,自己的见识和水平也提升了不少。所以这后 10 年中生产的土鳖应该还是凑合的:) 推荐一篇文章《学术评价与人文学者的职业生涯》! 以上观点,范围限于文科。 学术评价与人文学者的职业生涯
个人分类: Life is a bitch|3874 次阅读|4 个评论
高校扩招、本科评估与就业难
eduman 2009-12-10 10:41
中国的发展方式常常和跨越式联系在一起。1999年后连续数年的扩招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跨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从而在规模上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扩招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当时的通货紧缩,当时以扩招来拉动内需,不失为一个妙招,同时,又可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可谓一箭双雕。然而,也导致一些严重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两个最牵动国人心弦的事件: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和大学生就业难。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扩招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还有高校债务问题也与扩招脱不了干系)。扩招速度过快,而且又集中中本科教育,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物质准备,如师资和校舍、设备,一时间对大学教学质量滑波的批评铺天盖地。怎么办呢,教育部推出果断举措,试图以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来要求、检查和规范高校的本科教育。这种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推动的行政化、指标化的评估(我们的领导可真单纯呀)肯定与高校版主办学、个性化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由此还引发了道德危机:为了评估优秀,弄虚作假的现象比较普遍。政策是在特定环境下运行的,这些环境因素如以往政策、文化、经济、大学本质等,政策与环境必然相互作用,我们好象经常对政策运行逻辑考虑不足,对问题的本质认识不清。其实,高等教育发展瓶颈在于高校高度的行政公管理体制,未来的改革需要解决土壤问题,质量保障机制应该有,但有从根上做。 高校扩招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经常见诸媒体。就业难反映了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的矛盾。但将大学生就业难归于大学生扩招带来的人才问题增加是不对的。道理很简单,大学扩招既不会增加就业人口,也不会减少就业人口,只是推迟了一部分就业人口的时间。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应该是结构矛盾的折射。 在一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动方向就应该是一致的,二者互为因果。从中国专业人才供给和人才职业发展的现状看,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其自身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前些年的扩招,大部分指标都放在了普遍高等教育上,同时为了扩招的需要,又将一批本来应该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院专科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这种策略性失误,直接导致高级技工的短缺。职业高端人才不能满足需要,普通院校部分毕业生民工化,人力资本回报率低。当然,在扩展前就已存在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问题,如果扩招注意到这一事实,至少可以改善。 当然,高等教育不是也不应该一味适应社会需求,而是将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置于首要。这里有一个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或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完整情感的人才的高层文明教育和完备人性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通识教育让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和一般性知识。因此无论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应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并贯通于大学的教育体系中,然而再导入一定的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应该说,在我国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是弱项。 读陈宪《高校扩招.人才结构与职业教育》经济学茶座2008.4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067 次阅读|1 个评论
穷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hughliu 2009-7-16 20:28
穷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 今天看了北科大的抢银行事件 , 虽然不知道网络上评论的真伪 , 但感慨颇多 . 我也是从穷人家出来的孩子 , 感觉当代社会没有给穷人家的孩子留太多的机会 . 我就说说我的事情吧 . 跟大家分享一下 . 我是烟台市区农村的 , 比较奇怪吧 . 家境比较差 , 之前都是我父亲一个人赚钱 , 我母亲没有工作 , 当然这在当时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 家里并没有什么达官贵人等背景 , 很普通很本分的农民家庭 . 话就从上初中开始吧 . 因为小学的事情太模糊了 . 小学毕业之后上初中之前有个暑假 , 因为初中设了英语课 , 也就相应的在那个暑假出现了英语学习班 , 我身边的孩子都去上了 , 我没有去上 , 我爸说以后上课时好好学就可以了 , 其实现在想起来可能是没有太多的闲钱 . 记得初中的第一天 , 农村的孩子比较闹 , 还没有正式上课 , 就有两个学生闹起来了 , 班主任知道了 , 就批评他们 , 让挑起事端的同学道歉 . 我很清楚的记得那个人 ( 跟我同年同月同日生 ) 很潇洒的回头甩了一句 sorry , 我当时不知道 sorry 是什么东东 , 就感觉那个小子太潇洒了 , 太牛了 . 本来我们是有一位很漂亮很专业的外语老师 , 不幸的是 , 那个 老师在上了没几天课的时候 , 坐着自己男朋友的摩托车出去不知道做什么时候 , 发生了车祸 , 一下歇了一年 . 学校就给我们找来了一个兼职英语老师 , 是临村的媳妇 , 上完英语课 , 就拿着农具上山干活了 . 我记得她最深刻的一句话 : 英语就和汉语拼音一样 , 拼着读就可以了 . 后来我们班英语考试及格的也就在 10 个左右 ( 一共 50 多人 ). 记得小学初中的时候 , 村里有人家考上了中专就得放鞭炮请人吃饭 , 就跟娶媳妇一样 , 很热闹 . 在我的印象中 , 在我之前我们村考上了 4 个中专生 ( 我们村比较少 , 不到 1000 人 ). 其中一个人是我本家的哥哥 , 在上海读的邮电类的中专 , 后来分配到烟台市邮电局 , 现在已经成为某个邮电局 ( 我认为就是邮电所那种 ) 的一把手了 . 据他说现在就是进他那个邮电所没有本科生再加 10W 的好处费是不可能的 . 还有一个是和他是同年考入中专的 , 进了国家企业 , 现在不得了 , 现在回村都是开宝马 , 牛的狠 , 他手底下很多研究生啥的 . 另外两个就不熟悉了 , 但都有几辆车有几个房子了 . 我记得我爸当时总是拿他们当作我的榜样 , 孩子 , 好好读书 , 你看人家 , 等考上了中专 , 就好了 . 初中毕业之前在考中专和高中的问题上 , 我选择了读高中 . 我当时是这么想的 , 他们读中专就这么牛了 , 那我要是读上大学了 , 会如何 ? 当时我中考成绩好像还是镇上前五名的学生吧 , 全镇三个中学 , 不到 1000 的毕业生吧 . 很荣幸我被烟台三中选取了 . 因为当时是跨区选学生 , 多了不少麻烦 . 直到高三的时候 , 我才知道我当时入学的时候是学校 360 多名 . 因为烟台三中当时在烟台绝对的繁华中心 . 让我大开眼界 . 那马路那个宽呀 , 我刚开始过的时候 , 都要拉着我同学的胳膊 , 当然那时算是横穿马路了 . 高一的第一堂英语课 , 老师让每个人做英文的自我介绍 . 大家都说着很流利的英语介绍 , 当然那时我还不懂 . 我只会简单的 ,My name is XXX, I am from XXX, I am X-year-old 之类的 . 那时很汗 ! 晚上还有晚自习 ?? 不住校的是上到 9 点 , 住校的是上到 10 点 . 之前在初中的时候 , 我都 5 点准时回家看动画片了 ,9 点那时我估计已经进入梦乡了 . 开学前一个月 , 害我的眼镜度数上升了 100 多度 . 之前带眼镜纯粹为了漂亮 , 因为那时觉得带眼镜才象读书人 , 嘿嘿 . 有点跑题 , 话说回来 , 那时我真的很崇拜我周围的同学 , 他们不光是英语好 , 而且思维很活跃 , 思路很开阔 . 看一个问题 , 他们总是能从另外一个我意想不到的角度来看 . 那时我就感觉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了 ! 再说英语 , 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视听课 , 让我第一次看到了老外上课 . 而我的英语成绩一般是班级的平均分 ( 及以下 ), 不知道是我不用功的原因还是我缺少英语天赋的问题呢 ? 浑浑噩噩的高中三年过去了 , 紧张的高中生活 , 有点好像地域 . 要高考了 , 我们都放假回家了 , 好像是前三天吧 . 那三天 , 我爸就不断的在我耳边说高考如何如何重要 . 我心里也很紧张 , 毕竟到了改变人生的十字路口了 ; 同时很兴奋 , 因为之前的三次摸底考试我都稳居烟台市的前五十名 , 摩拳擦掌就等着高考来了 . 不幸的是我高考考砸了 , 记得我在考场上我紧张的都快哭了 , 因为对于大题来说 , 我明明知道有两个解 , 但是我就是做不出来 . 班主任让我复读 , 不要学费 , 我爸也让我复读 . 我可不复读了 , 不想重温那魔鬼一样的高三了 ! 那一年 , 我们班接近 90 个人吧 , 几乎都考上了各类大学 ! 我有点吃惊 , 本来以为高考是件很难的事情 , 我才发现自己只是那个 80 人中的普通一个 . 临近选择高考志愿了 , 这也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 我虽然考砸了 , 但是那年我考了 720 多分 ( 山东实行的是标准分 , 那年的高考重点分数线是 629). 为什么说是难事呢 ? 因为我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 我爸就拿着志愿指南到处问人 , 他们都不知道 . 亲戚里也没有人知道 . 问班主任吧 , 她总是不在家 , 到处参加活动 . 我家又没有电话 , 很不方便 . 那时 , 我就和我爸拿着志愿指南对应着大学排行榜 , 挨个对 , 清华北大是不用想了 , 后来就选择了我的母校 , 当时好像还排在 30 左右 . 虽然不如意 , 但是母校免了我前两年的学费 (5500/ 年吧记不得了 ), 并发了一笔奖学金 . 我有冲着钱去的味道 . 选专业 , 也是根据我爸的感觉来的 , 例如计算机 , 那几年可是很火的 ! 但是后来也不上计算机专业,被选到材料专业了.据说是有黑幕,不甚了了. 本来我爸是想办的隆重一些的 , 热闹热闹 , 但是我没有让 . 只是在临走之前 , 请了我们最近的本家吃了一顿饭 , 也就 10 个人左右 . 现在想起来 , 我当时的决定还是英明的 . 我后来的几个同村学生 ( 比我小三岁吧 ), 考上大学时 , 大办特办 , 大学时连工作都没有找到 , 一直猫在家里 , 一年多都没敢出来见人 . 来到了大学生活 , 为了省钱 , 我爸没有来送我 , 我是只身一个人来到了大学 . 那时我们宿舍是 6 个人 , 连云港的 , 淄博的 , 山西运城的 , 武汉的 , 河南的 , 还有我 . 连云港家里是养虾的 , 家里孩子很多 , 好像家庭不是很好 , 淄博的家境不错 , 是双职工 . 武汉的给人感觉好像很有钱 , 河南的是我们中年纪最大的 , 据说复读了两年才考上大学 , 我汗 ! 也是家里最差的吧 , 我上铺的兄弟是山西的 , 他本来是考军校 , 送了 2W( 我认为太少了 ) 没有办成 , 后来那 2W 退给他了 . 他有三个姐姐 , 每个姐姐好像都是老师 , 他每次都是给他姐打电话要生活费 , 每个姐要 100, 就是 300, 我当时很是羡慕 . 我的经济情况竟然能在宿舍排进前三 , 意想不到 ! 大学生活 , 是快乐 , 自由的 . 时间过的很快 , 转眼大学就过去了 . 我由于没有过英语六级 ( 四级一次过了 , 六级考了 6 次 , 每次都在 55-59 分之间晃 , 弄得监考老师都认识我了 ), 没有保送资格 , 也算创了我们学校的一个记录 , 年纪专业第一 , 竟然没有保送资格 , 唉 ! 我的英语病一直维持到我现在 . 或许我现在认为自己真的缺少英语天赋 . 考研的时候 , 我就对我爸说了 , 我要是考不上我们所 , 即使调剂到别的大学我也不读了 , 直接工作 , 那时确实有一家大型单位等着我签约 , 估计月薪在起步在 2000. 后来我考上我们所 ,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 还是有点跑题 , 话再回到经济问题上来 . 我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家庭不好 , 到了大学之后我才发现至少有 1/3 的人不如我 , 他们过的很辛苦 . 我之前认为没有比我们家差的 , 有时看到他们的情况 , 再和那些家庭所谓好一些的比较 , 我内心里很震撼 . 网络里有些新闻和评论我是信的 . 有时候就感觉社会的不公 . 就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情吧 , 那是大三吧 , 我上铺的兄弟 , 网恋了 , 寒假带女朋友回家 . 照了不少照片 , 他拿在宿舍里看 . 当时我刚从外面回来 , 我看见他们在看照片 , 我也凑过去 , 泥墙 , 破房子 , 几个很很土气的女人 ( 那种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大西部的女人 ), 还有我同学和他的女朋友 , 我就说 : 哥们 , 怎么寒假还出去旅游了 ? 你还比较有脑子 , 去穷一点的地方转转 , 还省钱 , 你还能拉几个农村妇女照相 , 我服你了 . 我就冲着他竖大拇指 . 然后他的一句回答 , 让我立马就倒了 , 那是他家以及他的三个姐姐 ! 我顺利的来到我们所了 , 我们是公费的 , 每个月的补助能够基本生活用 . 至少我不用生活操心了 . 后来谈女朋友了 , 就做了一些兼职 . 直到我四年半拿到了我的博士学位 , 等到我第 4 年时 , 每个月 1760 元的补助还是比某些大学同学的工资还高 . 上面简单的回顾了我的学生生活 . 现在来看看我们那些同学们的境况 . 初中 , 我们学校出了 6 个大学生 ,2 个上了研究生 , 除了我 , 另外一个在香港读博士呢 , 后年才能毕业吧 . 其他的大部分已经结婚有孩子了 . 绝大部分还在农村呆着 , 包括考上大学的那个 . 据我参加同学会所知 , 初中同学没有混的特别好的 . 混的不错的 , 反而是那些曾经的小混混 , 有几个当经理的 , 是家里有背景 . 有一个当了我们邻村的一把手 , 但是他是黑社会 , 用不法手段搞到的选票 . 整天开着挂警牌的车到处晃 , 手里掌握几千万的村里开发改造项目 . 初中的时候经常被我欺负 ( 因为我是他的大哥 , 在初中的时候 , 绝对有一号的人物 ). 没想到他还混大了 . 那天坐在一起喝酒 , 他对我说 , 我读书算是读瞎了 , 要是当初出来混 , 肯定比他好 . 他已经把孩子送到国外上幼儿园了 . 天呀 , 我愕然 . 不知道他这是否也算一种成才的道路 ? 他算是我知道的初中同学里没有任何背景 , 自己一步一步混的最好的 . 高中同学 , 当然我只对我们班的同学有所了解 , 因为一个班的同学都很多 . 高三时我们还分了一次班 . 学业上混的比较好的 , 现在都在 国外读 博士 , 有哈佛大学的博士 , 有香港的博士 , 还有美国的几个等等 , 不一一例举了 . 还有出国打工的 , 其他的都一般般吧 . 各行各业都有 , 大部分是底层的 . 有几个当领导的 , 也都是人家父母是市里的各级领导 , 没有可比性 . 大学已经毕业 5 年了 . 有一半的大学同学已经结婚了 . 有一个当初大学毕业就去奥地利的 . 其他的也都不如意 , 月薪 5000 顶天了 .( 当然除了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 ). 我们宿舍的 , 上铺的兄弟和他的网恋女友吹了 , 现在在重庆混 , 一个月不到 3000. 连云港的那个在某法院当临时工 , 他曾经的梦想就是通过司法考试 . 淄博的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 , 也了了 . 河南的那个回老家了 . 武汉的 , 那个是曾经我们宿舍挂科最多的 , 后来托亲戚关系在格力空调还是啥比较有名的企业里混 , 据说还不错 . 有一个大学同学是在安徽合肥的某个大学当行政副院长 ( 类似导员的那种 ), 算是不错的了 . 那种上中专就高兴的欢天喜地的日子 , 距离我并不远 ,15 年 ? 诚然 , 我也承认那时考上中专就很不容易了 . 但是那种考上中专就能改变人生 . 虽然几率小 , 但是改变大 . 就好像赌博一样 , 值得一试 . 而且没有多大风险 , 考不上 , 身体也长好了 , 可以干活赚钱了 . 现在呢 ? 从大学扩招之后 , 上大学越来越容易 , 就业越来越难 , 工资越来越低 , 改变命运的几率越来越小 . 我也承认现在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 . 成才的道路是多元化的 , 各行各业都能成才 . 我也承认有通过不同途径成才的穷孩子 , 但是那种概率比以前考上中专就能改变命运的概率如何 ? 我长这么多大 , 除了读书改变穷孩子命运之外 , 知道其他途径改变穷孩子命运的实在不多 . 我觉得不光是我这么认为 , 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 那些没啥背景和没啥能耐的穷孩子 , 越来越多的不读高中了 . 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抬头 , 也能证明这点 . 因为他们不傻 , 投入了很多钱和时间 , 换来的是什么 ? 换的还是找不到工作 ? 或者工资和普通力工一样高 ? 广东不是曾经出现过大学生工资低于农民工的事情吗 ? 或者顶着大学生的帽子却干着跟农民工一样的工作 ? 或者有城市户口却无法在城市生存下去 ? 或者贷款求学 , 之后的工资不知 N 年才能还上贷款 ? 有一点希望时大家还是会去投入 , 以博得更大的回报 . 正因为那一点点的希望 , 广大穷孩子还在前仆后继 . 不论 GPD 如何增长 , 穷孩子还是当代中国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 关系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 今年的高考退考事件 , 也许是由于人减少的问题 , 但也不否认有认为大学不值得上的原因 . 最近几年的大学自杀或者杀人事件 , 查查背景 , 也许大家都会明白很多 . 社会上高学历越来越多 , 社会对学历的尊重程度越来越低 . 学历越来越多 , 真的就意味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 当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去争当掏粪工时 , 会让大家想到什么呢 ? 当一个占人口大数的穷阶层没有一个比较安全可靠 ( 即使几率很小 ) 的出头之路时 , 是很难想象的 . 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 长此以往 , 国将不国 . 试问大家 , 现在穷孩子的出路在哪里呢 ?
个人分类: 心情|27585 次阅读|62 个评论
有关带本科毕业设计的一点认识
whitesun 2009-6-25 19:27
  昨日虽然十分努力地完成了两篇博文:饿着肚子搞科研和由一年没有给本科生上课想到的,感觉写出自己的看法,但是由于系统不断刷屏,在写的过程中就已丢过几次,但还坚持的写完,修改了小纰漏后发表了,但等后来浏览博文是,居然没内容,十分脑火,决定删除这两篇。我估计是IE8.0或Vista的问题,有类似情况的朋友,请用其他编辑工具写好后再来发表,以免出现我这样的情况。   最近一年来,我就没给本科生带过课了,原因有三:第一,系里的课有人抢着上;第二,我在外的时间长,要上课需要专门调整时间;第三,我也不想带课了,感觉划不来。当然我也不能给研究生上课,除了帮助导师义务指导3个硕士生外,基本上没什么教学工作了。   今年前半年,由于我以前上过二学位本科生的课,他们今年毕业,给我分配了四个毕业生,指导他们的毕业设计;此外,算是关照吧,系里也给分配了三个本科生。这两拨毕业生,二学位的5月18号答辩,正式本科6.16号答辩。通过和这两拨毕业生打交道,不断出现让我吃惊的事情。   我带本科毕业设计也算认真的了,管理学生也不算太吃力,今年就不同了,出现了无法联系到学生的地步,其中二学位的两个学生,给他们打电话,发短信,qq留言,人家就是不理你。实在让我无奈,最后反映到负责管他们的老师那儿,也没解决。其中一个是到答辩前的晚上才算联系上,但也只是用qq给我传了个论文初稿,没说上几句,就不理我了。其他的细节我也不多说了,总结的话,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如何完成毕业论文来看,感觉有一半的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提交之前不着急,在外实习或找工作,他们很难管理,论文是在毕业前的几天内凑出来的或者是早些时候的课程设计等改来的,与当初分配给的题目完全不同;   第二,从完成论文的过程来看,每个毕业生都比较自信,对自己撰写论文的格式、内容等都很自信,对老师提的要求几乎不怎么理会,我行我素,除非以不让毕业答辩威胁,否则很少理会;   第三,从完成论文的后收获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希望从老师那里学点什么,只求毕业找工作,对知识没什么渴望,老师很多时候充当着班主任的角色,负责好常规管理就够了,多说什么仿佛是多余。   总的来说,随着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本科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实践中,那些不合格的学生,最后也只能让他们顺顺利利的拿学位,找工作,很难履行教育的基本职能。说这里,心里感觉灰溜溜的,感觉世界变化太快,跟不上这些新的变化。
个人分类: 教学实践|5333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热度 16 boxcar 2009-6-6 10:35
本文是我于2007年最先在Sina博客上撰写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3952010007y8.html ),在那里阅者寥寥,现在转帖到更对路的科学网博客上,参与一下关于研究生指导问题的讨论,欢迎捧场和拍砖。。。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2007-04-01 19:23:49) var $tag=''; var $tag_code='721a37ea6cb5490782dcb7b13e173b0d'; 又是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时期了,我们学校的录取工作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象往年一样,我又见到了几个希望跟我读研究生的学生,并陆续接到了好几个学生希望联系导师的电话,态度似乎都很坚决。(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知道他们会安排多少次这样的见面和电话。)对于这些学生,我的答复是多年不变的:(1)我非常欢迎你来我们的实验室工作(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态度!);(2)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确定是在你们入学后(制度如此,我无权改变);(3)届时所有的老师都会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希望招收的学生数量,你们可以报三个志愿(有充分的选择机会!);(4)正常情况下(无导师招收学生数量限制或者报名人数不超过人数限度),你们的志愿都能够得到满足(虽然很象宽心丸,但事实的确如此);(5)我不会给任何学生作出肯定要你这样简单的承诺(因为我真的不知道他或她是否会在报志愿时改变主意,也不知道到底今年我允许招几个学生)。我的这种答复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完全失望,因为没有拒绝;但也无法让任何一个学生绝对的满意,因为没有承诺。我之所以给出这样答复,是因为有我括号里注释的背景。 那么学生究竟该选谁当自己的导师呢?我还是希望利用我自己的研究生经历和前后8年、指导(和协助指导)25个硕士生的导师经历谈谈研究生如何选择导师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 一、学生在了解和选择导师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自己。 知人难,知己亦难!能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评价非常不容易,因为当人顺风顺水、意气风发之时,信心十足,却容易骄傲自满,罔顾困难和险阻,觉得什么都不在话下;当人遭逢挫折、时运不济之时,则会心灰意懒、妄自菲薄甚至极度自卑而至自暴自弃,这是在临事之时的感受和想法。在平时,自己究竟有多大本事,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书包里的成绩单和各种证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很大的自信,但也没法帮助他们回答面试时老师提出的非常简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何感想? 我觉得学生首先需要的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那种类型的学生,然后再去考虑什么样的老师更适合自己。按照我的了解和分析,学生大体有这样几种类型: (1)独立自主型自己有能力,也有主见,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所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找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这种学生堪称研究生中的极品,是最理想的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所有的老师都非常喜欢这样的学生,是高徒出名师的希望所在,可惜几乎可遇而不可求。这种学生有个性,可能会心高气傲,往往不太听话,有些会不好管束,如果其导师个性太强就不妙了。 (2)学习型人才有上进心,擅长学习和考试,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博得好名次,在课程学习阶段能够脱颖而出、出类拔萃,为人也非常乖,很听话;虽然学到很多知识,但从来不会灵活地运用知识,而且缺少主见。这种学生是考试的高手,是研究的平手甚至庸手,遇上有思想、有精力、肯用心带学生的导师是他们最大的福份,如果遇上那些科研老板型的导师,基本就废了。 (3)被动依赖型从小也算是听话的好孩子,但对自己的一切前途都没有主见,似乎时刻准备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和管束(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悲剧!),做事缺少积极性,容易被环境所影响。这种学生需要一个时时对其进行呵护和管教的导师,研究题目的选择、方案的制订、实验器材的准备和数据的分析可能都需要导师或师兄同学帮忙。对导师而言,这样的学生是个比较弱的帮手,带起来比较辛苦,收效可能不大。 (4)兼职研究生型似乎看破了红尘,参透了人生,或许对社会上的为人处事之道已经融会贯通,却几乎不知道该在实验室里面做什么。对研究没有兴趣,来实验室就象机关干部上班,以混为主,心思全然不在学业和工作,喜欢挤各种时间、找一切机会做兼职、干家教赚钱,或者天天捧着外语苦读,做梦都想着出国去,而读研究生反倒成了他(或她)的一个兼职工作。严格的实验室纪律和作息时间主要是给这样的学生预备的,虽然他们可能根本不打算遵守之。 (5)吃喝玩乐型不但对研究工作同样没有兴趣,而且对其他一切工作都没有兴趣,象个一直没长大的孩子,仅对吃饭、喝酒、K歌、打游戏、上网聊天、看电影之类娱乐感兴趣且可能精于此道。这样的学生能在休息时调动研究集体活泼的一面,但在日常工作中是有害的,太多这样的人会带坏一个研究小组甚至一个班的学习和研究风气。 以上我列了5种类型,其中第(1)和第(5)算是比较极端的,可能比较少见,其他三种比较常见。需要说明的是,这5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的阶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导师有哪些类型? 下面根据我的观察分析一下导师有哪些类型,主要是理工科的,也并不全面。文科情况不熟悉,不敢也不该乱说。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那种导师,只要他(或她)带的学生能正常完成论文工作,通过答辩,都算是称职的。无所谓那种类型最好,只有那种最适合某种具体类型的学生之区别。 (1)科研老板型最时髦的称呼。科研这个圣洁的名词成了老板这个比较俗套的名词的修饰语,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当前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巨大讽刺。师生关系演化成了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老板(研究生导师)提供了俗称饭碗的就业机会(研究课题)和工资,员工(研究生)就必须为其效力,完成分摊的那份工作,替老板完成项目,从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肯定比那些没钱的导师手下的学生富裕,但能有多少看老板的良心和出手是否大方了)。因为此时老板的主要任务已经变成了跑关系和搞钱,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先生和师傅,所以不再承担对研究生进行具体的训练和指导职责(这个担子压在师兄们的肩上)。 (2)无为而治型不管白猫黑猫,抓住了耗子就是好猫!这种导师善于给学生以宏观的大方向指导,不喜欢过问学生工作的细节,主要看重结果。当这种导师的学生需要不但有一定的主动精神,而且需要有较强的个人研究能力或协作能力(会找人帮忙)。这种类型似乎在逐渐成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主流,本来这种带学生方法没太大的问题,但在当前研究生的平均素质明显下降的大时代背景下(又是扩招惹的祸!),这种不进行微观细致指导的方式带出来的毕业研究生的水平和成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3)耳提面命型这种导师非常负责,因此当这种导师的学生比较容易,只要你听话、能认真干活基本就能成果,因为导师时刻在你左右,论文的选题、方案、技术路线、潜在问题导师可能都帮你考虑好了,他会经常找学生讨论问题、下达指令和部署研究方案,并督促学生工作。在这种导师的手下,只要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跟老师讨论,很快就能做出东西来,好处是使本来困难、复杂的研究工作变得很轻松,坏处是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不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对于本来就缺少积极性的普通学生,在这种类型的导师指导之下,在毕业时会有较多成果(如文章),但离开导师后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仍然比较有限。个人能力很强的学生去这种导师手下有点儿浪费。(不瞒众位看客,我基本就属于这种类型,自我感觉还好。) (4)事必躬亲型这种导师容易给人一种好像没有当够研究生的印象,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动手做,虽说这纯粹是个人性格和习惯,但容易让人觉得好像不太信任学生一样。跟这样的导师,学生不必担心毕业和成果,这就是传说中的导师水平有多高,学生水平就有多高了,在学生通常只需做最基本、最没技术含量的工作,剩下的结果分析和文章撰写常常由老师包办,因此成果的水平可能会比较高。但是,对于那些对学问本来就不求甚解的学生,可能学不到太多东西,同样存在成果和个人能力有明显的反差的现象。这样的导师现在已经不多了,我在求学时有幸见过几位,他们的个人学问都很值得佩服。 三、如何选导师? 在分析了学生的类型和导师的类型以后,就要谈到如何选导师了。虽说好老师从来都是大家推崇和需要的,但还真要研究一下自己是啥类型的学生再选导师,否则可能在读研期间会后悔,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师生矛盾。 导师和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不但存在性格上的不同,而且思维和认知能力上差异也很显著,所以无论导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状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否则很难协调共进。
个人分类: 教育|15683 次阅读|50 个评论
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愁烦有多少?
shushenlw 2009-5-30 14:15
不能再这样折磨自己了,再这样下去非得崩溃不可,总是胡思乱想,害怕找不到工作,心里总是一百个担心,结果,恐怕什么也干不成,一无所用。 在别人看来,你们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真正做了大学生才知道远非如此,工作是何其的难找,未来又是何等的渺茫。一切都是个未知数! 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罪。 即将大学毕业的刘伟自杀后留下一本10万字的日记,无处不渗透着即将面对就业的压力。真没想到,暑假里我想找一份临时工都是那么难。不敢想象毕业后找一份对口专业的工作该是怎样的情景,真的很不容易,现在已经不断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哪怕从事体力的活都行,然而,却还是那样的难找。这是2008年5月23日刘伟写的就业难心得。 山东体育学院一名大四女生跳楼身亡,在民警清理死者遗物时发现三封遗书。在她写给好朋友的信中说到:我是要能力没能力,要资历没资历,什么都不具备。在写给父母的信中她说到:很抱歉,我是如此脆弱不堪,无法面对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只能选择这种方式来解脱。 2008年11月23日,华南农大林学院的女生石X婷因就业压力过大,跳楼身亡。华农的就业率很低,所谓的就业数据都是有水分的,很多毕业生都很无助,有一种感觉,就是读了大学没得回报,光鲜的外表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苦闷! 网上也充斥看年轻大学生对就业的倾诉和忧愁:真觉得人生没有一点意思,从小学到研究生,本人一直是品学兼优,可没想到毕业了找不到工作。真想一死了之!我记不清发了多少简历了,大概50家吧,还没有找到工作,我期望的月薪是:1500 说起今年找工作,我的感受是:难难难!我几乎要崩溃了,快得抑郁症了!我急死了! 开绐还有一定的希望,后来没有找到工作,我和几个同学睡在马路边。难啊!找工作真的很累,没有经验的,人家根本不看你的简历!很多次都大受打击现在吃喝都成问题。找工作之难,难于上青天啊。现在没有钱,连买药水的钱都没有啊,跳楼又痛苦哎 对于这种现状,学生,家长和很多人都会痛心地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中国人才过剩吗?2009年度《中国社会蓝皮书》中写道:一个家庭从高中到大学都要自掏腰包,对于普通家庭,可以说是毕生心血。培养出一个啃老族。先不要说,七年的费用,这七年日日夜夜的担心焦虑,这七年漫长的等待,对家长、对孩子难道不是一个折磨吗? 一位叫路曲折的网友质问道:大学学费狂高,教学质量提不上,大学生综合能力反下降,既然要搞大众化就要把学费调发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让更多的人能读得起书。这样他们也就不必为毕业后赚不回学费而发愁。很多国家学费都是好便宜的,当然你可以说中国比较有钱,但中国又有多少人有钱啊!!! 一位吉林的网友写道:我也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明年即将毕业,看到这些我很痛心。我想起了几十多年前的大跃进,现在不正是教育的大跃进吗!我们的高等教育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我们这些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在失去了父母老师同学的关怀后,就被用人单位不拿人看的尴尬待遇,这不正常!一个国家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难道只是一个就业观念的转变问题吗? 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2008年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550万人,就业岗位远远低于这个数目,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2009年,610多万毕业生队伍和日益缩水的用人市场形成了更为尴尬的对比。如果算上自主招生的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自考成教的毕业生,今年新增的大学生求职人数已远远超过了一千万! 新增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始于大学扩招,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他陈述5个理由支持大学扩招: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建议很快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基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四大目标的大学扩招从此进入正轨,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200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接受访问时说,大幅度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是1999年6月上旬朱镕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的,是在1999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宣布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使大学扩招进入实际操作的这四大目标,前三点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说白了就是刺激GDP的增长,最后一点也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还牵扯到解决社会问题。 这四大目标,短期内确实都一一实现了,大学扩招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家庭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供孩子上大学,间接刺激了内需,各地大学城闻风而起,高校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房地产投资高潮。大学一夜之间增加了许多,大学的楼更高了更靓了更阔了,大学教师的钱包也更鼓了! 现在回头再看这四大目标和所谓的扩招之路,就能明白为什么大学的学费如此之贵,教学质量如此之差!因为扩招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社会需求,为了扩大内需,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为了提高GDP指标。完全没有想过在教育的合理计划与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纷纷只在赚钱上下足了功夫! 当年政府以大学扩招暂时度过了经济难关,现在却不得不咽下扩招带来的苦果:无数家庭的购买力,国家的资源,都无奈地消耗在扩招的游戏中,无数家庭再也没有能力为国家拉动内需,而漂泊游荡在城市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逐渐沦为社会的包袱或者不稳定因素。如何解决这种困局?四万亿的投资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上,与增加就业压根儿没多少联系。教育部今年又推出了硕士生的扩招比例,这个馊主意比当年本科扩招更荒谬!大学扩招耽延了一批年轻人,硕士扩招无疑再把一批年轻人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硕士、博士吗?
个人分类: 评论热点|11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话题新挑战—关于扩招和就业
黄安年 2009-4-29 07:06
老话题新挑战 关于扩招和就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29 日发布 高等教育扩招是老话题 , 说它是老话题 , 是因为学界质疑之声持续不断 , 而教育部自我欣赏之情此起彼伏 , 学界自然不是教育主管的对手 , 扩招简直成了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快速大众化的代名词 , 殊不知 , 扩招不仅带了了教育质量的普遍下降 , 而且出现了教育人才大量积压的新挑战 , 解放前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居然回在新世纪重现 , 毕业生的含金量减少了 , 犹如货币贬值,富裕家庭可以通过出国留学深造、经商、家庭救助等手段暂度难关 , 贫困家庭面临投资回报率的熊市,恐怕还得身负重债 , 加上国际经济危机的打击,不仅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累计成数以千万计的严重困境,而且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变成满足就业需求的普通劳动者了。 过去说计划经济的无比优越性,现在看到的是于光远 50 多年前当年差点被划为右派的那句话 : 计划经济还有劣越性。高度行政管理为主的扩招再扩招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大幅度下降,还有越来越严重的就业难 , 我们的高等教育主管如何对新挑战 ? 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困境,有的是难以避免的 , 更多的则是人为决策的失误。 附华尔街日报 2009 年 04 月 28 日一篇报道 : *************************** 中国大学扩招易 学生就业难 2009 年 04 月 28 日 13:15 一个多月以来,张卫东(音)每个周末都在南京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转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还没找着工作。 张卫东今年 22 岁,专业是计算机,他手里抓着一个塑料文件夹,里面塞满了简历、名片和公司介绍。他说,这些公司要招人,而我也有相应的学历,我不知道自己哪儿没做好。 大学生没工作的情况以前在中国很少见。但现在随着中国遭受 20 年来最严重的经济滑坡,失业大学生的人数急剧膨胀,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去年的 560 万毕业生中至多有三分之一仍在找工作,而今年又将有 610 万应届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给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突然之间成了一项全国性的工作重点:本月早些时候,中央政府下令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接收更多的大学生就业,以维持中国的全面稳定。 中国正经历一场 高等教育泡沫,其程度与全球信贷泡沫相当。在政府要求之下,中国的大学(绝大多数为公立性质)这 10 年来的招生人数以每年高达 30% 的速度递增,并兴建了大量新校区。资金问题不足为虑:招收更多新生就意味着能收来更多的学费,用以偿还为扩招提供资金的贷款。但这样的计划其实是太过乐观了,中国数百所大学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对中国远期前景来说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速度太快,同时偿还债务的压力太大,使得许多学校简直成了文凭工厂,教出来的学生素质低下。张卫东的计算机专业学历是在一所中医药类的大学获得的,那所学校以前根本没有开设过计算机课程。他满面愁容地回想起大学时代人满为患的教室和学习资料缺乏的情况,他说,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到底有没有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早年间被掩盖住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许多专家因此提出了跟张卫东一样的问题。前几年,中国经济一直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找工作很容易。现在,各家公司都变得挑剔起来,许多公司拒绝雇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某些产品。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在中国有一个为外国公司培训年轻中国员工的项目,该项目负责人 Robert Ubell 说,大学的教育体制与经济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中国大学生常常缺乏实践经验。 这个问题存在于中国教育体系的中间层。中国的基础教育确保了大多数中国人都识字,也就是说,去沿海新兴工业城市打工的农民也很容易经过训练学会操作机器。这个教育体系的顶层是得到中央政府慷慨资助的 75 所精锐高校。因为这些学校的扩招由中央政府控制,它们基本上不存在资金方面的问题。 排在这些顶尖高校之下的是另外 2,100 家高校,中国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学校就读。教育界的官方渠道和独立研究人士都说,这些高校几乎全都背负着实际上已经难以承受的债务。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赵韩说,贫困的安徽省的 50 所高校总计欠银行 12 亿美元。赵韩由于担任政府顾问而得以接触这些财务数据,他说,有的学校学费收入的一半用于偿还债务,这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营。 有财力的地方政府已经展开了对高校的救助。去年,富裕的广东省下令银行(基本上也全都是国有的)调整对大学的贷款。广东今年已拨款 3,000 万美元防止众多高校出现贷款违约。中国教育部官员拒绝就本文接受采访,但此前曾说过解决大学债务是工作重点之一。 一个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非政府组织负责人杨东平说,客观上我们需要扩大教育。但我们却经历了一场教育灾难。 一些人士则对这一趋势持较为乐观的看法。清华大学知名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中国现在的状况类似于美国二战后的大学扩张潮。当时,美国通过了《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 (G.I. Bill) ,允许退伍军人进入大学,向广泛的社会阶层提供了高等教育,进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胡鞍钢说,中国眼下所面临的问题以后会慢慢得到解决。 胡鞍钢说,中国大学扩招是对的。这是一项新政策的一部分,意在向精英阶层以外的社会阶层传播教育。 回顾中国历史,大部分时候高等教育都仅限于中国儒家精英阶层。 1949 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也没有带来明显变化,大学教育只属于中国的一小部分人口。不时发生的学生抗议加大了政府对这一阶层的猜疑。 大学城 1998 年情况出现了变化。在亚洲金融危机当中,时任中国总理的朱熔基认为中国需要采取大胆的举措。他下令中国的大学打开大门。朱熔基认为,一支更熟练的劳动力大军能够提振国内消费,有助于降低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 1998 年有 340 万中国人读过大学。到去年的时候,这个数字是 2,150 万人。据中国研究人员估计,为了容纳数量剧增的新生,中国各院校共投资了将近 1,000 亿美元建设拥有宽敞校园和令人印象深刻建筑的庞大大学城。 但中国政府却捂紧钱包。学校被告知它们所需资金要靠借贷获得。同样是国家掌控的银行提供了贷款。由于中国少有毕业生捐赠母校的传统,因此大学只有两条途径筹得资金偿还贷款──削减成本和招收更多学生。政府统计显示,教师遭遇了工资封顶或降薪,设备添置计划被搁置,中国各地的教室规模平均扩大了一倍。 尽管专家们表示中国需要中级技术工人,但许多高校倾向于提供英语、旅游、行政、新闻和法律等专业课程项目来吸引自费学生。这些课程成本较低,不需要大举投入添置必要设备,又迎合了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将教育视为踏上仕途或通向其他白领职位的途径,而不是接受培训从事技术工作的手段。 在张卫东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这十年的任意扩张所带来的影响如今正在显现。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还是一所充满活力的求学中心,当时有 1,500 名学生学习传统中医。即便是中国的中医院相对较少,但这所大学的毕业生几乎总能找到工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该校的毕业生还在全国经营多家享有盛誉的医院和研究机构。 中国政府 1998 年下达扩招令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这一传统也随之终结。次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规模增加了三分之一,在南京市区的狭小校园已经接近饱和,学生不得不在旅馆住宿,在餐厅上课。第二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便开始建设校区。 南京中医药大学从数家银行组成的一个财团贷款 2 亿美元;学校管理人士没有透露银行名称,但该校行政委员会的成员透露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均有介入。四家银行均拒绝置评。 学校的管理人士对增长表示欢迎。在数年前发表的一份采访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校长项平表示,扩张是一个提高威望的机遇。项平说,自己出国参加会议时,由于学校规模太小,外国教育人士没有把他当回事。在 2006 年接受采访的时候,项平说,他们已经将他视为是一所大规模综合性大学的校长。他表示,这是很大的进步。 南京中医药大学迁到了南京郊外的仙林大学城。这处大学城占地 42 平方英里,除中医药大学外还有 11 所其他大学。学校大门口装饰着喷泉,还有一块从附近山上采集来的巨大的奇石。 大学城的建设深受腐败侵扰。 2004 年,政府审计部门发现,大学城只有半数土地用于教育,其余都被用来建设高尔夫球场等商业项目。随后,一些人因此而被捕,其中一名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主要负责人承认收受贿赂。 一些教师非常愤怒。古典中医理论方面的学者、前校图书馆馆长吉文辉就是其中一位主要批评人士。他看到图书馆藏书增加了一半,而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了 11 倍,达到 17,000 人。这所大学有 1,200 名教师,仅仅比扩招之前增加了 20% 。新图书馆屋顶漏水,缺乏许多基本的电子工具,比如学术资料库。 吉文辉说,扩招的理由跟社会需求毫无关系。教育系统是在追求经济效益。 吉文辉是该校管理委员会中的教师代表。他说,从内部报告上看,学校一度每年要支付 6,000 万美元的利息,而其一年的全部收入为 3,000 万美元。 2006 年,省政府出面对贷款进行重组。学校现在有四分之一的预算用于偿付债务,而教师的薪水被下调了四分之一。 学校管委会在回复记者提问的传真中拒绝给出学生-教师比例、教学材料和经费开支等具体数字。传真说,省政府一直在帮助学校。债务风险完全处于学校的控制之下。 该校网站上登载的一份声明称,学校面临着复杂的情况,新校区建设带来的巨大债务造成学校管理资金严重短缺,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3 年学习+ 1 年找工作=大学 4 年 对这些限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生了,甚至包括那些来这里学习中医药的学生。一个雨天的下午,在该校巨大的餐厅里,陈三省说,这里的教育与其优秀历史不相称。他说,教室全都挤得满满当当,学校有那么多学生,而在地区医院的实习机会却很有限。 陈三省说,这里有很多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赚钱了。正因为这个他们才开设了所有那些热门专业。 该校开设的新课程包括国际经济贸易、应用心理学和英语。这些系科的学生说,他们的教学条件也不好。 没找到工作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张卫东说,尽管他的学位听起来很有用,实际上得到的培训很肤浅。跟这里的其他学生一样,他说,规定应该上 4 年的课程只上了 3 年。学校的安排是让学生用大四的时间找工作,就像他现在这样。张卫东说,学校的电脑实验室倒是很大,但他们上课时有 100 多名学生,没有什么辅导,跟教师也没有互动,电脑教材也不足。 今年是中国那场震惊世界的学生运动 20 周年,但看起来学校没人打算上街游行。相反,到处都弥漫着低落的情绪。该校 21 岁的英语专业学生 Jane Yang 给自己起了个 加油 Jane 的别名,因为她对未来是那么悲观。 匆匆忙忙地在学校餐厅吃饭时,她说,像我这样的人根本找不到工作。我想我只能去读研究生了。 Ian Johnson (更新完成)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8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多读了三五年——仿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热度 2 pinjianlu 2009-4-26 19:51
纪念研究生扩招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 多读了三五年 某市人才市场的车棚里,横七竖八停放着各学校里出来的自行车。后座上压着厚厚的一摞简历,把车身压得很低。白色的废纸和方便面盒子被风吹起,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辆车和那辆车之间的空隙。 车棚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过道,人才市场就在过道的那一边。朝晨的太阳光从透明的玻璃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门口外面张望着的几张白净脸上。 那些拿着简历的大清早骑车过来,到了人才市场,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各招聘处占卜他们的命运。 “硕士 1200 ,博士 1500 。”人事处的小姐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来应聘的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六月里,你们不是开 3000 么?” “ 3500 也开过,不要说 3000 。”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求职者象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 刚才出力骑车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今年天照应,考试顺利,导师也不来作梗,连着多读了这么三五年,谁都以为该透一透气了。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本科毕业直接就业更坏的兆头! “还是不工作的好,我们回去继续读书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愤激的话。 “嗤,”小姐冷笑着,“你们不来,人家就关门了么?各个大学多的是硕士、博士,博士后还没有走完,外洋海归博士又有几批要来了。” 博士、博士后、海归洋博士,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而不发出那已经运到人才市场的求职简历,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求职呢?房东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买书,交学费,吃饱肚皮,欠银行的债是要还的。 “我们还是去上海吧。”在上海,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有人这么想。 但是,小姐又来了一个“嗤”。她转着手里的笔头说道:“不要说到上海,就是在深圳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今年的价钱是硕士 1200 ,博士 1500 。” “到上海去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这里到上海要转几次车,知道坐车要花我们多少钱!就说你愿意花,哪里来的现钱?” “小姐,能不能抬高一点?”差不多是哀求的声气。 “抬高一点,说说倒是很容易的一句话。我们这公司是拿本钱来开的,你们要知道,抬高一点,就是说替你们白当差,这样的傻事谁肯干?” “这个价钱实在太低了,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现在学历贬值得这么快。去年的硕士是 2800 ,今年的行情又涨到 3000 ,不,你小姐说的, 3500 也招过;我们想,今年总该比 2800 多一点吧。哪里知道只有 1200 !” “小姐,就是去年的老价钱, 2800 吧。” “小姐,应届生可怜,你们行行好心,少赚一点吧。” 另一位小姐听得厌烦,把手里的签字笔扔到桌上,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价钱低,不要来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啰嗦做什么!我们没有多少岗位,不给你们,也有很多人挤着要来。你们看,又有几群研究生挤过来了。” 三四副树脂眼镜从人群里挤过来,眼镜后面是充满着希望的眼神。他们随即加入先到的一群。斜伸下来的光柱子落在他们借来的旧西装上。 “听听看,今年什么价钱。” “比去年都不如,只有 1200 !” 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 “什么!”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拿在手里简历可总得投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投在这家人才市场。人才市场有的是工作岗位,而刚毕业的学生正需要这份工作。 在能力好和差的辩论之中,在体制强和弱的争执之下,结果自行车上的简历真的全都发出去了;车身升起了好些,填没了这车那车之间的空隙的废纸和垃圾已经不见了。应届生朋友把自己辛苦学到的知识送进了各个招聘单位,换到手的是中文或英文的一张 Offer 。 “小姐,给点儿假期,试用期短些,不行么?”堂堂的高材生干活象民工,好象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 “穷酸书呆子!”一个来招聘的小姐正拿着化妆盒,鄙夷不屑的眼光从化妆盒的镜子上边射出来,“干一天活就拿一天的钱,谁好少给你们一分。我们这里没有假期,只有这样的工作。” “那末,换个正规合同吧。”从签字上辨认,知道手里的 Offer 不具备法律效应。 “吓!”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强硬地指着,“这是看不起我们公司!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 不要这 Offer 就得吃官司,这个道理弄不明白。但是谁也不想弄明白,大家看了看 Offer 上的条款,又彼此交换了将信将疑的一眼,便把名字签在了上面。 一批应届生咕噜着离开了人才市场,另一批又排着队挤了进来。同样地,在招聘单位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赶走了临近毕业以来望着厚厚的简历和证书所感到的快乐。同样地,把万分舍不得的推荐书送进了各招聘单位的人事处,换到了并非正规合同的 Offer 。 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 拿着简历来的毕业生朋友上人才市场来,原来有很多的计划的。学费现在年年涨, 5 、 6 千只能念一年课,还多是既没法联系实际、理论又落后的无聊课程,太吃亏了,加上宿舍费杂费生活费交通费, 1 年怎么说也要 1 万 5 左右。父母给的钱用完了,须得赚个十万八万回去。电器也要买几件。陈列在停车场里的花花绿绿的电动车,听说只要一千多一辆,早已眼红了好久。女学生盘算自己毕业后几时结婚,几时生子,都有了预算。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几张耀眼的证书,一趟旅行,或者生得很好看的家底殷实的老公。难得最近天照应,考研的门槛放低,很顺利就拿到了硕士毕业证 , 学位证,让一向捏得紧紧的手稍微放松一点,谁说不应该?还债,付房租,支付生活开支大概能够对付过去吧,不止对付过去之外,大概还有多余吧。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有些人甚至想买一间房子。这东西实在怪,只需先付首期、每月交月供,还可以投资升值,出租赚钱,还是水电气三通,比学校内的宿舍楼来,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他们咕噜着离开人才市场的时候,犹如走出一个一向于己不利的赌场——这回又输了!输多少呢?他们不知道。总之,自己辛苦多读了三五年,那张硕士或者博士文凭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还要付出不知道多么辛苦沉重的劳动,人家才会满意,这要等人家说了才知道。 输是输定了,马上骑车回去未必就会好多少,在市中心走一转,买点东西回去,也不过在输账上加上一笔,况且有些东西实在等着要用。于是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 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在拥挤的街道上走。嘴里还是咕噜着,复算刚才得到的代价,咒骂那黑良心的学校和招聘单位。女孩儿臂弯里钩着包,或者一只手挽着男孩儿, 眼光只是向两旁的店家直溜。有几个给所谓名牌大减价勾住了,赖在那里不肯走开。 “小姐,这件衣服是最后一件,穿在你身上是既有气质有漂亮,还有三折的折扣,机会不多哦。”故意作一种引诱的声调。 当,当,当, —— “长城干红刮刮叫,三十一瓶真公道,先生,带一瓶去吧。”  “喂,师兄,这里有各种便宜的手机,特别为学生大减价, 850 一部,功能齐全,要不要买一部回去?” 几家的店伙特别卖力,不惜工本叫着“帅哥,美女”,同时拉拉扯扯地牵住“帅哥”的西服,他们知道惟有今天,“帅哥”们为了去单位工作是最舍得花钱的,这是不容放过的好会。 在节约预算的踌躇之后,“帅哥”把东拼西凑借来的钞票一张两张地交到店伙计手里。房租之类必需付,不能不花,只好找合租。各种证书的培训价钱太“咬手”,不上了吧。电器呢,预备买电视的就买了一个二手的,预备买组合音响的就单买了个MP3 。崭新的手机拿起来拨几下,刚刚合适,给女孩儿 一句“不要买吧”,便又放了回去。想买房的简直就不敢问一声价。说不定要二三十万吧。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买回去,别的不说,家乡白头发的老太公老太婆就要一阵阵地骂:“这样的年轻,你们贪安逸,花了二三十万买这些东西来住,永世不得翻身是应该的!你们看,我们这么一把年纪,谁住过这些东西来!”这罗嗦也就够受了。有几个女孩儿拗不过要孩子的欲望,便在这里结婚,生了可爱的小洋囝囝。小洋囝囝特别的好玩,要他说就说,要他唱就唱,而且一生下来就是本地城市户口;这不但使外地民工的孩子眼睛里几乎冒火,就是大人看了也觉得怪有兴趣。 “帅哥”还沾了一点酒,向熟肉店里买了一点肉,回到散布在 XX 市各处的自己的出租屋里,又从二手冰箱里拿出盛着咸莱和豆腐汤之类的碗碟来,便坐在桌边开始喝酒。女孩儿 们在厨房里煮饭。一会儿,这也冒烟,那也冒烟,个个人淌着眼泪。那些离毕业还早的研究生们照样学习之后疯狂的蹦迪、玩游戏,惟有他们有说不尽的快乐。 酒到了肚里,话就多起来。相识的,不相识的,落在同样的命运里,又在同样的合租屋里喝酒,你端起酒碗来说几句,我放下筷子来接几声,中听的,喊声“ 对” ,不中听,骂一顿:大家觉得正需要这样的发泄。 “硕士生 1200 ,真是碰见了鬼!” “以前是硕士不好考,很多考不上,亏本。现在好考了,考上了再弄个硕博连读,多读了三五年,还是亏本!” “今年亏本比去年都厉害,去年硕士都还 2800 呢。” “又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卖出去。唉,读书人是享受不到知识所带来的乐趣的!” “为什么要工作呢,你这死鬼!我一定要留在家里,给自己打工,自己创业。我不还贷,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 “也只好不还贷呀。还贷立刻借新债。东借西借地去还贷,贪图什么?难道贪图明年背着更重的债!” “书真个读不得了!” “不去公司进高校吧。我看当教师倒是蛮写意的。” “当教师,就是轻松了,可是现在教授还真叫瘦啊,比民工还穷。” “当教师还不如当乞丐,这年头考公务员最吃香。谁愿意去考公务员,我们一起选个头,大家听他的一起去考。团结就是力量,免得被那些关系户欺压。” “我看,考 GRE 、 Tofel ,考雅思,去到西洋去做博士后也不坏。我们师兄小王,不是么?考 G 、考 T 去美国什么大学做博士后,听说一年收入有几万美金。几万美元,照今天的价钱,就是一百份工呢!” “你翻什么隔年旧历本!美国佬现在觉得中国人就只有考试能力强,所以提高了门槛,再说现在海龟也成海带了,小王在日本洗盘子了,你还不知道?现在出洋留学的都要三四十万,除了高官厂长,私营企业主的子弟,哪里来这许多钱?” 路路断绝。一时大家沉默了。本来白净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好象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我们年年读书考试,考学考文凭,到底替谁读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就有另一个人拿着学生证和 Offer 上的大字说:“近在眼前,就是替他们读的。我们吃辛吃苦,贷款交学费,读了研再读博,资本家嘴皮一动,说‘硕士 1200 ’就把我们的油水一古脑儿吞了去!” “要是让我们自己定工资,那就好了。凭良心说, 5 万一年,我也不想多要。”   “你这囚犯,在那里做什么梦!你不听见么?他们公司是拿本钱来开的,不肯替我们白当差。” “那末,我们的学费生活费,也是拿本钱来出的,为什么要替导师们白当差!为什么毕业了还要替那些资本主义工厂白当差!” “你可以不替资本家白当差,你博士毕业可以进高校,但现在高校更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主儿,现在教书的就是教学民工。我刚才在人力市场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脑力体力交给你们;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吃的,拿点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口气。 “今年春天,报上说郑州的招聘会,把电梯都挤跨了,还挤死两个了。” “教育部不是发了通告,说要缩小博士招生数量,尽量避免博士生失业和降低失业率的么。”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失业,谁知道!” 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议决案。酒喝干了,饭吃过了,大家回自己的租住屋或者学校宿舍。人才市场里的人也都走空了,便冷清清地飘荡着一些垃圾。 第二天又有一场大型毕业生招聘会来到这里举行。人才市场里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国内各处城市里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012 次阅读|5 个评论
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无关
ecosinic 2009-4-21 08:11
大学生就业难,一些人,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或从事教育研究的跟屁虫也认为与扩招有关。事实上,扩招除了使教学质量有下降之责外,其它的质疑都不应该加在扩招之上。 一个国家或政府,必须考虑新生的就业人口。大学不扩招,这些新生的每年都要加入就业的人口会以其它形式进入就业市场,不以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要以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文盲进入就业市场。而今这种趋势已见端倪,在今年的高考报名中,重庆应届高中毕业生就有上万名不报名参加高考了。如果更多的学生不参考高考,不上大学,我们的官员和研究者门,是不是该抱怨高中扩招,推而广之,若干年后,我们再抱怨初中扩招,小学扩招,幼儿园扩招了。 就业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今天我们有大学扩招为借口相互抱怨、指责,明天又去抱怨什么? 大学生不能就业,不能简单地与扩招捆绑在一起,它与国家一些政策大有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未来可能出现的就不只是指责和抱怨这种简单的问题了。
个人分类: 教育|3733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生扩招之后
wanghongcai 2009-4-9 22:28
如果根据 现在研究生教育不断扩招的趋势,将很快使研究生教育变成大众化的教育。对此真不知道该是喜还是忧。 目前研究生扩招有些不得已的情况:就业困难!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能够缓解就业压力。但这只能是暂时的,而且是程度很小的,或者说它只是将就业压力推迟了,或者说是将就业压力上移了,但就业压力不可能就此而解决。 而且就业将不断加剧。为什么?因为高校在扩招的压力下根本来不及调整专业方向适应新的变化需求,而是将本来就不充裕的资源或不佳的资源甚至已经过时的资源来充作研究生教育的资源,所以本来的过剩仍然让它继续扩大招生,它如果在未来变得就业容易了,那就是奇迹发生了。一般而言,这种奇迹很难发生。 假如说研究生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素质教育,即提高了人的综合能力的话,或许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或许能够改善未来的就业形势。但目前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大学没心思管教育的事情,它把眼光盯在教师的论文发表量上,盯在教师能否拉来赞助或什么名头的经费上,教授们哪里还有心思过多地考虑学生啊! 随着学生素质的不断变化,研究生的教育形式也应该变化,培养规格也必须变化,但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谁有心思过问啊!校长最关心自己的是大学排行榜的名次是否下降了,所以把教授们往死里逼,必须去挣钱去!教师在心里这个骂啊!谁还有心思管什么教学不教学。研究生就业问题反正他们也管不着。校长当然也不会担心这些事情了。因为后面还有政府呢。政府既然爱多管,那就什么都管好了。 看来,研究生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是无法逆转的。如果试图通过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来达到举办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看来是一个痴人说梦的事情。因为在现在的政策导向下,研究生规模可以无限制地扩大下去,最后中国大学个个都是研究型大学了。我想那个时候也离中国大学破产的时候也差不太远了。 研究生教育该成为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谁来关心?前些日子还见到一部分大学校长大喊研究生教育要向应用转型,现在大扩招来了,他们也不说话了,不知他们真的不知这种情形下去是什么样子还是为了明哲保身?或是借机使自己的研究生规模进一步膨胀起来?看来对于研究生扩招这个事情,真的是有人在偷偷乐的。 当中国的本科教育出现破产迹象之后,主管部门采取了每个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举措。这个策略看似很过瘾,其实很勉强,因为在中国真的大学生有几个对学术感兴趣的?如果他有考研的心理的话,估计教授来讲课他还感一点兴趣。但这样的学生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十吧?这意味着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折磨。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又不想考研,你给我讲这些学术大道理又什么用!我是交费来的,你得给我讲点我爱听的,不然我给你打低分。这时教授怎么办,还不得乖乖地投降?!你说这不是在折腾教授吗? 当大学以学生为本的时候,教授就开始边缘化了。可是这时还有许多诱惑吸引着教授们,如评奖,考核,还有课题级别,还有什么头衔的学者之类,这样忙得教授不亦乐乎。教授们被当驴一样捉弄了以后还大屁不敢放一声,还得乖乖的怨自己无能,怨自己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和发展。你说现在研究生质量水平下降,究竟该怨谁? 教授们都是爱面子的人,如果你能够招研究生说明你有水平。谁都不愿意被别人小瞧,于是不管有能力没能力都要求带研究生。但带研究生又要求你自己出经费,呀,教授这下子感觉有点花不来。你看看,这些通过应试上来的学生,有几个是搞科研的料?许多人连自己的心理问题都没有糊弄清楚的,你让他来搞科研?真是异想天开! 当你为这些人掏经费的时候你心理究竟是啥滋味?当然了,你也可以采取糊弄的办法,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什么破课题,你只要对付上去就可以了,不就是交差吗?不都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过的?你那么清楚干什么?你难道还想扮演当年的屈夫子不成?来一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好戏吗?荒唐! 好象中国现在已经是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的位置,过不了几年,又得成为研究生规模世界第一。据说现在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已经超过了老美,应该是称霸世界了,可为什么还不知足呢? 也许我们的三个博士生不抵人家一个,象现在的高等教育规模一样,这么大的规模没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多么强。人家可能会说,反正都是你们中国自己的事情,你们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呗。最后弄到研究生毕业后又都找不到工作,不得博士大扩招啊?而博士扩招完又会怎么样呢? 还是荒唐! (后记:前天晚上夜间偶得一梦,梦中去孩子所在小学接她回家吃饭,在校门口发现挤了一群人,都围着一个带红袖章的人,红袖章的人在地摊上摆了一大堆帽子,有红的、有黄的,颜色不一,我好奇干吗这么热闹,我看见还有人在问带红袖章的人问帽子是真的还是假的,什么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么认真,近前翻过来一看,原来是博士帽、硕士帽和学士帽,大小不一,颜色不同,所标识的学校不同,其中不少名牌大学,我好生纳闷,怎么还有这样的帽子卖!我听这个带红袖章人满口唾沫星子飞溅说这些绝对是真的,要不可以去查去。我心中大怒,上去就去揪这个人的领子,但心里还是好生害怕,怕他说的就是真的,于是惊出了一身冷汗。醒来,发觉是南柯一梦。于是得此文。)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81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大学
liudongyang 2009-2-28 14:47
原题: 如何整治水货教授与学术剽窃 作者:刘道玉 http://www.cnr.cn/luntan/sytt/200902/t20090227_505250653.html 中国高等教育出了问题。什么问题?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先生说:大学的问题七天七夜也谈不完。依我看,中国大学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乱。   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都看到了,就是教育领导当局看不到。这验证了一句古谚: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愿为教育领导当局解谜,希望他们听进些逆耳忠言,并付诸整改行动。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合并,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大操大办的序幕。近20年内,高教领域里发生了太多事件,例如大学合并,教育产业化,建设一流大学,本科高速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膨胀,专升本,学院改名,学术造假,教学假评估,建大学城运动,大学圈地远动和建设豪华校园等。   值得肯定的是,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取得了进步,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办学条件也有改善。到2007年,大学生在校生已达2700万,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部分省市已步入普及化的阶段。   但是,片面追求高速度,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素质严重下滑,教育产业化或变相产业化越演越烈,大学中的铺张浪费严重,债务累累,官本位越来越严重   历史经验表明,凡是一次高速大发展或大破坏之后,一般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调整,这符合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规律。可是,近20年的高等教育一直以火箭的速度上升,从没有进行过调整或整顿,根本谈不上巩固和提高。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提出整顿高等教育的十意见书,真诚希望国家高层做出决定,对高等教育进行一次彻底整顿。    废除自学考试制度    极而言之,自学考试已成为通向大专学历文凭的走私通道,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自学方式自古就有,但是把它正式作为获取大学文凭的制度,是从1978年后才开始的。它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那时大学生毛入学率很低,全国平均只有1.4%,不少省市还低于1%。扩大招生,又受到校舍等教学资源的掣肘。于是,自学考试被当作统一高考之外,另一条获得大专文凭的渠道   自学考试于1981年开始试点,1983年全面推广,直至发展到被称为中国的第一考。三十年来,累计4800万人参考,850万人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凭。无可否认,在当时大学入学率很低的情况下,自学考试满足了很多人求学的愿望,其中不乏有真正的成才者,它的历史功绩应当肯定。   但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非昔比,全国平均大学入学率已超过23%,不少省市已达到高教普及阶段,广东省2009年将达到78%。有鉴于此,我认为高等自学考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似应取消这种制度,具体原因有三:一是自2006年开始,自学考试连年减少,逐渐出现了萎缩现象。二是自学考试仍然沿袭了普通学历教育,助长了唯学历论,除具有学历统计的意义外,并不能达到真正提高人们技术和能力的目的。而且,许多人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完全不搭界,什么容易就拿什么文凭,造成了某些文凭泛滥。三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舞弊现象严重,文凭水分很大。有人甚至极而言之,自学考试是通向大专学历文凭的走私通道。总之,取消自学考试制度,是整肃高等教育学风的需要,是严格大学文凭标准、净化人才市场的需要。    取消不合格的在职研究生学位    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约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官员和老板考博拿学位,一路绿灯   本来,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实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则,直到1980年代末,我国也依然恪守着这个宗旨。   到了1990年代初,研究生急剧膨胀,官员和老板也涌进了校园争戴博士帽。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约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率,官员和老板考博是一路绿灯。为数不少的老板和官员,既不上课又不做实验或查阅文献,怎么能够达到博士水准的要求?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可见我国博士学位的含水量多么大!在职博士生已经异化和玷污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他们用不菲的学费买博士帽,而大学以卖学位换取资源,是典型的权钱交易。   鉴于我国在职研究生太滥,必须大力进行整顿。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除了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外,一律不准再从社会上招收在职研究生。   必须按照大学的功能定位,重新审查和规范学位授予点的资格。属于纯粹教学型的普通大学,不允许招收研究生;教学与研究型的大学,只能招收硕士研究生;只有少部分研究型的大学,才能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而且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只能招收1至2名研究生。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出现了烹饪博士。目前,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365所,而拥有世界最好和最多研究型大学的美国,只有253所。    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    中央和各省市的党校等,一律不能招收研究生。要严格整顿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至少应砍掉二分之一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   不少大学的博士学位授予点,是用搞运动的方法,靠公关和打攻坚战,用高薪挖院士而获得的。有的甚至请省市的领导出面公关。一旦获得了博士点零的突破,就大肆宣传,开庆祝大会,奖励有关人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由于采取了这些不正当手段,某些新建的城市大学也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点几乎覆盖了大学的所有专业。因此,必须对我国大学学位授予点进行整顿,中央和各省市的党校、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所和工业部门的应用研究所,一律不能招收研究生。要严格整顿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至少应砍掉二分之一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并且要保持长期的稳定,不允许普通大学乱串位,也绝不允许任何大学再搞所谓博士点零的突破攻坚战。   大学必须与所谓独立学院脱离关系   独立学院名不副实,私人投资者想利用重点大学的牌子招揽学生赚钱,而大学靠出卖牌子换取坐地分赃的利益   1995年民办四川电影艺术进修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到2008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6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   一般来说,办二级学院的大多都是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甚至有的重点大学办了两所二级学院。其实,无论是叫二级学院或是独立学院,都名不副实,说它是二级学院,又不隶属于大学,说它是独立的吧,又受制于母体大学。说白了,它们的产生是利益均沾的结果,是不伦不类的怪胎,而绝非像教育部负责人所说的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私人投资者,想利用重点大学的牌子招揽学生赚钱,而大学靠出卖大学的牌子换取坐地分赃的利益。重点大学决不能做这种降格以求的事,必须尽快与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学院脱离关系。   让成人教育回归职业教育    我国的成人教育不伦不类,招收高考落选的高中生,仍以大专学历教育为目的,成了大学创收的渠道 成人教育发源于英国,它是适应英国的产业革命需要而诞生的,已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英国被誉为继续教育之乡,对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曾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成人教育始于20世纪初,以成人简易识字为对象。近一个世纪,虽然形式不断变化,基本上还是体现了成人的特点。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各大学相继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但并没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实际上是招收高考落选的高中生,仍然以大专学历教育为目的,成了大学创收的渠道,体现的是文凭至上。因此,我国的成人教育不伦不类,既干扰了重点大学的职能,又没有履行成人教育真正的职责,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必须进行整顿或调整。具体做法是,把现在大学中的成人教育学院与大学脱钩,通过调整和合并,按地区或省市建立若干所独立的成人职业学院或成人继续教育学院。这类学院不能担负普通大学学历教育,只能进行职业或职业更新再培训的教育。这绝非普通大学的教师所能胜任,设置职业性的专业,要由具有真正职业专长的内行担任教师,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的特点。    停止大学办分校    办分校,往往是商业炒作,对分校所在地,是拉大旗作虎皮;对分校举办者,是为了丰厚的利益   1960年代,在备战的形势下,不少大学都办了分校,实践证明都是不成功的。虽然国外某些大学也有分校,但它们都完全独立,如美国加州大学的各分校。   自21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一些大学又办起了跨地区的分校,有的甚至从东北办到了东南沿海。更有甚者,连北京的某名牌大学的附属中学,也在全国各地办起了多所分校。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商业炒作行为,对分校所在地,是拉大旗作虎皮;对分校举办者,是为了丰厚的利益。例如,珠海市与某大学签订了一个协议,提供五千多亩土地无偿地给该校使用,大学就可以利用这些土地招生赚钱。这种做法就是变相的教育产业化,一定要制止。    整顿大学的科技开发园和研究院   有些大学把建科技园当作圈地的手段,试问:你有多少科研成果,有多大的技术力量,居然能办三个、五个科技园   重点大学为了使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试办一个科技开发园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多,多则必滥。有些大学把建科技园当作圈地的手段,试问:你有多少科研成果,有多大的技术力量,居然能办三个、五个科技园?如果不是做秀,就是有意浮夸,浪费国家资源是犯罪行为。   有的大学到处建立研究院,在全国建七八个。顾名思义,研究院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要有研究实验室,配备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承担和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现在某些大学在各地建立的研究院是什么货色?据我所知,是依托各地的校友会挂个研究院的牌子,基本上是培训和卖文凭赚钱,或者就是学校的接待站。这种做法,不仅玷污了研究院的名声,而且助长某些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实行教授定编制    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   目前,大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近亲繁殖。不少大学存在三代或四代同堂的情况,严重妨碍了教师之间民主、平等讨论和争鸣学术问题的风气,窒息了创造精神;二是教授职称评定严重失范,致使不少教授名实不符。在1950年代,大学中的教授多是博学多识的学者,无论是人文或是自然科学的教授,掌握多门外语,通晓诗词歌赋,有的甚至具有琴棋书画的专长。他们备受人们的尊重,成为学生们的楷模。可是,现在大多数教授,学历不全,知识面狭窄,治学不严,人文素质低下,丧失了对学生的魅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为数不少的人,只求表面上的学历、学位、衔头,不下真功夫做学问,落得了名高实秕糠的结果。二是大学之间相互攀比,看谁的教授多、博导多,只追求数量,导致不少人滥竽充数。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这方面,那些拥有教授和博导资格评审权的重点大学,更显得浮躁和浮夸,没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有鉴于此,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整顿,实行首席教授制或定编制,不允许无限量地晋升教授。近传闻,教育部准备取消教授职称,实行教师13等级制。这并不能解决滥竽充数的问题,只不过是以级别代替职称而已。同时,教授职称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取消教授职称不利于国际交流。在1950年代,大学里的一级或二级教授是稀有元素,可是现在某些大学的正副书记和正副校长一二十号人都是一级或二级教授了,有的甚至是一天书也没教过的职业政工干部,官本位竟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剽窃抄袭见光死   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应当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   近年来,几乎每个重点大学都发生过教授剽窃、抄袭事件,其中有校长、院士、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等。多数大学做出了严肃的处理,但也有的大学不了了之,采取了姑息养奸的态度。有个别的大学,明明存在教授剽窃问题,不仅不处理,反而借助媒体吹嘘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虽然公开学术造假是个别的,但学风浮躁和浮夸却很普遍,至于假项目、假论证、造假论文、答辩走过场更常见了。我国的学术论文连年攀升,据说已超过德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了,但有多少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我国至今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所有一级学科的世界大奖也仍然还是零呢?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出版社和学报,任何人都可以出书,有多少有价值?有人批评说,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因此,应当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这有利树立严谨的学风,以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    整顿大少爷作风,严查大学财务支出   大少爷作风流行,谁都配车,装修一味向公司老板看齐,可是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却大大地下降了   我国大学2500亿的债务是怎样造成的?不客气地说,就是由贪大求全、追赶时髦和大建楼堂馆所造成,铺张浪费也是重要原因,只是大学当局不愿承认。一些大学,建五星宾馆、豪华校门、观光电梯等,被媒体逐一曝光。原有的楼房可以使用,也要建新的,一些系科本可以共用一栋楼房,非要单独建大楼,地下停车场、娱乐设施还一应俱全。不仅副部级的书记、校长配专车,而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助理也配了专车,甚至连已退休的副部级的书记、校长仍然配专车,一些部处长明不配暗配,公车私用是普遍的现象。现在,不仅校级干部有豪华的办公室,而且处长、科长的办公室也装修得富丽堂皇,一味向公司的老板看齐。虽然办公条件大上档次,可是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却大大地下降了。   为了遏制大学的铺张浪费现象,应当制定相关的法规,对大学的拨款、经费开支、建设项目、享受的待遇等进行严格监督,对违章者应追究其责任。   整顿高等教育绝非以上十个方面,但这些是最主要的,抓住了这些方面,就可以提纲挈领地带动各方面的整顿。要巩固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准,必须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排除万难,把整顿工作进行到底!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