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悲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海霞︱科学的悲哀
热度 3 张海霞 2020-3-16 08:39
【题记】最近整理资料,发现 1999 年初 写的一篇文章,也许是受《南方周末》这篇元旦雄文《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感染,当时年少轻狂的我竟然写的如此酣畅淋漓、荡气回肠,至今读起来依然感慨万千,只字未改贴在这里算是留个纪念,纪念那青春飞扬、挥斥方遒的青葱岁月, 20 年对于个人来说是漫长的时间,但是对于历史来说就是弹指一挥间,很多事改变真的很难很难。 科学的悲哀 1999 年初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忍不住地一阵阵悲伤,为了我自己,为了广大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了那些曾经把毕生的经历献给科技事业的先驱们,更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这已经是到了一个严峻的历史关头,许多话我们不得不说了,为了尚且存在的理智,为了尚且没有完全麻木的大脑,为了尚且没有丧尽的良知,我们必须说出心里话,哪怕招致的是一片辱骂,哪怕带来的是不尽的厄运,我也要说,中国的科学界该清醒了!不要再做自欺欺人的美梦,不要再徘徊在自鸣得意的死胡同中了!低下高傲的头颅,认真地思索一下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研究过的课题,究竟有多少是有实际意义的?究竟有多少是可信的!究竟有多少是自己潜心研究而得出的独到见解?! ......... 全文共3500字,见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2173 次阅读|8 个评论
[求证] 张海霞老师的《科学的悲哀(写于1999)》是不是太悲观了?
zlyang 2019-10-6 23:30
张海霞老师的《科学的悲哀(写于1999)》是不是太悲观了? 张海霞,2009-01-21,科学的悲哀(写于199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210979.html 10年前还没有博客,可是重新看着一篇旧文的时候还是感慨万千,贴在这里算是留个纪念吧,为了那曾经飞扬的青葱岁月。 科学的悲哀 1999 年写于清华园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忍不住地一阵阵悲伤,为了我自己,为了广大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了那些曾经把毕生的经历献给科技事业的先驱们,更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这已经是到了一个严峻的历史关头,许多话我们不得不说了,为了尚且存在的理智,为了尚且没有完全麻木的大脑,为了尚且没有丧尽的良知,我们必须说出心里话,哪怕招致的是一片辱骂,哪怕带来的是不尽的厄运,我也要说,中国的科学界该清醒了!不要再做自欺欺人的美梦,不要再徘徊在自鸣得意的死胡同中了!低下高傲的头颅,认真地思索一下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研究过的课题,究竟有多少是有实际意义的?究竟有多少是可信的!究竟有多少是自己潜心研究而得出的独到见解?!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广大的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博导和院士们,你们的贡献究竟有多大?!除了每年在国家的科学基金项目、高科技基金等国库中拿钱以外,你们的课题究竟完成得如何?不要用文章和获奖等等虚伪的数字来欺骗自己,不要用各种毫无意义的头衔来伪装自己,拿出你的实际业绩来让我们信服!不,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这其中的份量小的让我们汗颜,因为我们都有着令人羡慕的头衔,我们都有着令人嫉妒的学位和社会地位,也许你还在抱怨,可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当你高高在上、趾高气扬地对着别人指手画脚的时候,当你尖酸刻薄地诉说着社会对你的不公正的时候,你想过没有,你究竟为社会做了些什么?你拿着国家的各种基金和资助,开着莫名其妙的各种学术会议,游览着祖国乃至世界的大好山水,高谈阔论着你毫无用途的学术观点,小到无法验证的微纳米,大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天地宇宙大协调,时髦地使用着“绿色”、“虚拟”、“基于”、“面向”、“无限”等等新名词,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文章在浪费着大量的纸张和精力,耽误着许多人的宝贵时间,误导着许多优秀的青年学子! 科学就这样被无情地玷污和毁灭着,可大家还在尽情地叫着好,一个新名词问世的时候,应和者云集;一个新的空洞项目审批的时候,学霸们总是尽力地扶持者自己的嫡系部队,不管水平的高低,不管计划是否可行,更不管项目最后的完成目标,只要钱拿到了手中,这几年有一定的经费,发几篇文章还不是小菜一碟?!至于项目交差时的鉴定嘛,邀请上几个铁哥们,互相帮忙嘛,还能不说好?所以没有交不了差的课题,没有鉴定不通过的项目,这已经是中国科学界的定律了!在这里做学问已经变得十分的次 要,科学的精神几乎无处可寻,知识分子讲究的气节和尊严也早已被社会上的乌烟瘴气给熏陶的荡然无存,正所谓:“学问好不如当领导,勤努力不如拍马屁”。 教授之间讲究的是哥们义气,互相捧场,人缘好自然好办事;学生则讲究大树底下好乘凉,投靠名师名校,不努力也没有关系,天塌下来由导师顶着,课题有名师带头申请,文章挂名师发表容易,毕业论文答辩和评审有名师的“政治局常委”出席,真是万无一失的选择!一个有名的课题,少说也可以培养 7—8 个博士,不要说硕士了,简直胡闹都可以毕业!无怪乎上次有个著名的教育家感叹:研究生的质量下降了!可这话谁敢附和呢?附和不等于打自己的脸吗?目前哪一个名人手下没有几个排的研究生队伍?否则岂不是很没有魅力?! 硕士、博士满天飞,教授、博导一大堆,仅仅从数字上看中国的科技力量是达到了世界的顶尖水平,可看看我们的科技实力吧!如此多的高科技人才,往荣誉上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往实际贡献上说,拥有这么多的优秀高科技人才,中国竟没有跻身世界 500 强的高科技公司,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技界的悲哀,但更是中国未来的悲哀,我们不可能总是从事这样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级体力劳动,长此以往,我们将永远无法在世界面前昂起高傲的头颅,实在也不符和中国人绝顶聪明的天性,我们必须走自己的科技强国之路!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中都象镜子一样明白,这是唯一的路,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 为什么那么多聪明的脑瓜还在为无聊的文章和名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生命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在为无聊的“千篇”“万篇”工程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一边无所事事地拿着一天一天变多的工资还一边骂着社会的不公平呢?为什么那么多年轻时代为了科学献身无怨无悔、怀着崇高理想和志向的著名的学者,现在变得象学霸一样令人无奈和讨厌呢?难道他们的心中没有怨言和委屈吗?为什么那么多的年轻人原本是做科研的好苗子却不得不改行呢?为什么留在科研单位的人水平和素质都越来越低下?为什么科学今天变得这样的廉价和无奈?为什么今天科学精神丧失得让人都不好意思来教育下一代?为什么今天的科学家是如此的没有精神的号召力和人格魅力?这是为什么?科学界,是该好好地思考了!不仅是领导层的决策,还有我们广大的群众自身,都到了要给全国人民一个说法的时候,我们拿了纳税人那么多的钱,他们寄托了那么多的美好希望在我们身上,而我们两手空空、谎话连篇、毫无建树,怎么对得起全国的父老乡亲? 我不想说,科学的今天是失败的,可它确实让我们悲哀,作为知识分子,我为自己悲哀,因为周围的许多人都在痛惜自己选错了人生的道路。政治和科学本应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可在这里,科学仅仅成了一些人的装饰品,我们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是因为今天我们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科学给了他们堂皇的理由,变相地实现着他们无法实现的人生信条。整个知识界面临着抉择,我们是维护科学的尊严,还是继续自欺欺人?! 如果仍然是维持现状,诺贝尔奖离我们会更遥远,因为真正配得到这样崇高荣誉的科学家在中国是无法出头的, 首先,他不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无法得到领导和名人的赏识,自然无法得到研究经费资助; 其次,他不会能言善辩,八面玲珑,无法在同行中得到支持,职称上不去,文章难以发表; 再次,他不可能生活在世外桃源,生活问题(仅住房一项)就足以让他每天难以安眠,如何搞科研?长此以往,这位老兄,不是到公司打工挣钱,就是在教研室窝着做人人都同情的可怜鬼。 只能如此,不信你看看中国的现状,这不是适合怪才成长的社会和时代,爱因斯坦来了也会无所适从,霍金先生就更没有可能了,身体不合格,还想做什么研究,家里玩去吧!那么多的马围在伯乐的周围溜须,哪有你高傲的份?! 不做实事,专门追风,吹牛说大话,已经成了当前科学界的风气,十分类似当年“虚报产量、放高产卫星”的歪风。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愚昧,老老实实讲话的是傻子,敢于说出问题症结的人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大家打击的对象,嘲笑的对象,没什么事你找什么事呀?大家都这样舒舒服服地拿着钱不好吗?干嘛坏大家的好事?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反正那些俗人不懂,认为写文章挺高深的,做学问难着呢!咱们的硕士、博士一年写十几二十篇文章的大有人在,而且倍受关注和表扬,这其中的水分有多少?大家难道不是一看就知道了?!一年能做多少工作、一年能有多少新思想、一年能有多少时间做事?可是,怨得了他们吗?毕业要求必须发表多少篇文章、评职称需要多少篇文章,没有文章能行吗?不写文章能行吗? 我们常常高举着反对伪科学的大旗,对那些坑蒙拐骗的江湖郎中和气功大师们进行猛烈的轰击,在此同时,知识分子们是否联想到过自己?虽然你的行为不象他们一样直接损害着人民的健康、骗取着大量的钱财、破坏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可你一样是欺骗了广大的人民,你拿着国家的钱财做着不痛不痒的学问,你靠着虚无的名声影响着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你对崇尚科学的精神造成了无法想象的破坏,因此,科学的根基已经动 摇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伪科学吗?我们是否也应该有人站出来反对这种伪科学? 可悲呀,知识分子,把你的聪明才智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不如多用心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它小,都会对社会有所贡献的! 可悲呀,国家,把大量的钱财投入到许多假大空的项目中,见不到任何的效益和回音,培养着许多的寄生虫,还不停地骂你对他不公! 可悲呀,科学,你的神圣,在今天已经被摧残的无处可寻,在这里你象是一个廉价的装饰物,被人肆意地蹂躏和利用,失去了应有的尊严。 需要清醒了!需要反思了!需要彻底地改革了!需要让喜爱你的人更加贴近你,需要让利用你的人远离你了!科学!让我们期待更多朋友的回音,让我们期待更多朋友的建议,让我们期待更多朋友的参与,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尽快走出这误区,让所有人找到他最适当的位置,最适合的工作!还科学以清白,还科学以清静,还科学以神圣!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推荐阅读: 人民网科技,2006-09-04,家徒四壁与母亲相依为命 相处七年邻居竟不知其名 一无所有的数学国王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4774904.html 佩雷尔曼在研究所工作了几年就离开了那里,很多人说他是自愿离开的。不过,他的一位中学老师并不相信这个说法。她向记者透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内情。她说:“任何一个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副教授和教授每五年都会重新选一次。这样,佩雷尔曼就必须写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可他没有做到这一点, 因为从1994年起,他就开始专心破解复杂的庞加莱猜想。为此,他丢掉了研究员的职位。 当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伟大发现之后,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有意隐瞒了这个事实。”
0 个评论
“中国式”的悲哀
热度 1 cgh 2016-4-11 02:43
“中国式”的悲哀 近来,科学网精选了一系列的“中国式”,当然,都是批评。接受批评本来是虚心的、向往进步的。但是,这些所谓的“中国式”标签,其实是一些人的悲哀,实质是少部分人担心别人将自己划归被自己批评的对象产生的内心自卑,而却又想大胆说出批评来将自己与被批评对象的界限以得到部分人的认同来掩饰这种自卑。 中国十三亿人,海外数千万,哪些人乐于给别人贴“中国式”的标签?贴标签者大多是那些埋怨自己投错了胎的自卑者。他们心里,外国人是看不起中国人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卑。那些有自信的人,大多认同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自然不怕别人如何通过分类来贬低自己,也无需刻意将自己突出出来。贴标签者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就是自认为被中国人这个群体排挤的、打压的、不得志的,站出来给贴一些中国式的负面标签,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科学网里的典型代表也是有的。 哪 些人乐于被别人贴“中国式”的标签? 当然是那些被批评者。很多人已经在标签时代习惯于法不责众,有一个群体和自己一起扛起压力,自然减轻了不少负 担。 相似的问题很多,比如贪腐者希望看到无官不贪的结论,遭殃的是那些清廉的好人。当然,这也应了浑水摸鱼。 中国十三亿人,海外数千万,中国如何就能轻易被某些中国人给另外一些中国人贴上一个“中国式”的标签?简单化的比较逻辑,其实并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其实,即便是西方最权威的研究者,不也经常发表一些国别化的成果吗。不同群体固然有文化的性特征,然而,不同文化群体在自己的历史上的演化,自然是尤其优势也有弱势。给其他群体贴标签,并不能当作给那个群体变革的指引,更不能以此评价那个群体里的个体 。所以,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做起来很容易,甚至能得到部分志同道合者的32个赞。 其实,这些中国式的标签毫无意义。那些被批评对象,固然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但是其行为的代表性不是一个标签就能做到的。作为科学网,这个结论应该是可以论证的。很多个体的行为,仅仅是个体自身决定的,和这个群体没有多少关系。当然,之所以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大多是因为共同的中国文化。然而,大多数时候,那些个体更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存者,作为这个世界的生存竞争者,来体现其被批评的行为。有趣的是,当某些人的行为偏离基本的人性时,人们不是给他贴上人的标签,却是将他形容为禽兽不如。这对动物来说,似乎是不公平的。 科学网以及基本的社会规范是,批评需要对事不对人,作出批评完全可以将行为、现象的特征表述清楚,进而讨论和评判。采用贴标签的手法,模糊了批判的对象,也误打了这个群体的其他人。 给那些乐于贴“中国式”标签者的建议是,不要继续这种悲哀和自卑,勇敢的做好自己。好比在美国,感觉自己受到种族歧视,首先要检视自己确实没有违法,否则爱莫能助。
个人分类: 杂谈|2564 次阅读|4 个评论
疫苗
热度 7 yangguoxue 2016-3-23 10:21
某些事要是在日本发生是要切腹的,在韩国是要下跪的,在美国是要判刑的,在特么朝鲜都会炮决的,可在某国罚酒三杯就特么转岗就业了......就这种国家专家说什么有用? http://www.rmzxb.com.cn/c/2016-03-23/744115.shtml 新京报:用专业信息让民众免于“疫苗恐慌” 但该说的还是要说,心疼挨骂的专家。
3100 次阅读|29 个评论
也说学术界的两大悲哀
热度 10 cathyfan 2015-11-20 16:49
关于学术界的两大悲哀,前几天就在手机微信圈里《中国科学报》公众号的推送里看到了,看完觉得对这两个悲哀不认同,在我心里,学术界也是有两大悲哀的。 由于膝盖韧带断了,这几天在北医三院进行韧带重建的手术,手术后复健过程很痛苦,一直也提不起精神来阐述我所认为的两大悲哀。今天写下来,怕时间太久懒了就不写了。 悲哀之一:研究生被当成廉价劳动力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生导师被称呼为“老板”的,我想应该在我们读研究生之前就有了,要不然我们的师兄师姐怎么称呼的那么自然呢? 直到现在,“老板”的称谓还在继续。我做学术专著的出版工作的,写一本学术专著并不简单,很少是一个作者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完成的,其中不少都需要研究生提供协助,在联系过程中,他们对导师的称呼也还是“老板”。 我对“老板”这个称谓有两种认识。 一是学生为了随大流,别人这么喊导师,我也这么喊导师,很方便。这一类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学习是有指导的,不在我的讨论之列。 二是导师真的就是老板。导师为了赚钱让学生做一些与本身科研学习没有关系的工作,学生还不得不做,如果学生不做,很有可能就不能顺利毕业不能拿到学位。 这部分导师有的在社会上有自己的公司,他们就是把研究生当作自己的员工,和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样的打卡上下班,做一样的工作,并且不需要提供社保和全额薪水,拿着比实验室学生稍多的补助就能够安排他们比员工更多的工作,除了上课和睡觉,这些学生几乎能够吃住在公司。 还有一部分导师和企业合作,承接一些工程性质的项目,也是安排自己的学生像企业的员工一样去做事。 在这两种情况下,研究生完全变成了廉价的劳动力,几年下来,学术水平得不到任何提升,与导师的关系也是乏善可陈,除了一心想毕业,别无他法。 悲哀之二:教授一心只想 当老板 赚钱 教授当研究生的老板,我想不仅仅是学术界的悲哀,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当然,我一点不反对教授当老板,教授能够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变成钱,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开办企业开办公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变成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实现赚钱的目的,我觉得是社会的进步,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但是这不是教授剥削其学生的借口。 不能否认,有一部分教授,招收了研究生后基本很少关心研究生的学术学习,他们从挑选学生那一步开始就是抱着挑选廉价员工的目的,学生是否能干活是他挑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至于这几年学生在他的企业做廉价劳动力是否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根本不是他关心的。 有时候学生一年也见不到两次导师的面,导师也不会关心学生的学术进展,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指导学生选择科研方向这种事情更是顾不上。学生几年学习下来,除了得到一个学位,其他方面导师真的没有提供什么帮助,这种师生关系与其说是师生,不如说是老板与员工。 更有甚者,有些博士学生因为本身能力比较突出,导师为了从其身上榨取更多的价值,留他在其企业多干两年,人为制造不能毕业的麻烦,由此引发的师生矛盾也不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心只把学生当廉价员工的导师既不能给与学生学术的指导,也不能给与学生道德的启示,不能不说是学术界的悲哀。 老师不是老师,学生不是学生,不仅仅是学术界的悲哀,更是这个社会价值观的折射。 只要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还是金钱,这种现象就不可能杜绝,这种错乱的关系也不可能扭转,国家投再多的钱在教育方面也没有用,如果这种观念不能改变,再多的钱只能造成更多的学术腐败,而造就不了真正的世界一流。 说到底,学术界只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术界的悲哀就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一个时代的人创造这个时代,改变这种关系已经势在必行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917958.html 闲聊:学术界的两大悲哀
2460 次阅读|12 个评论
悲哀的中国科学:被《物理学报》无理由退稿
热度 6 lwg 2014-5-31 14:46
悲哀的中国科学:被《物理学报》无理由退稿 注:打开【详细意见】,也只有“不宜在我刊发表”7个字。 可是,为什么“不宜”呢? 没有见到“外审专家”任何意见。 对于涉及永动机这样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一个物理基础理论问题,“外审专家”的选择是——沉默! 编辑部的选择是——无理由退稿! 我的感受只有两个字——悲哀! 除了悲哀,还是悲哀! 没有一点起码的科学精神,没有担当,有何颜面称为“科学家”?
6629 次阅读|62 个评论
男人不长进是国家最大的悲哀
热度 5 outcrop 2012-9-20 11:35
共勉: 男人没有进步,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你看世界哪个强国,无一不是以强悍男人立国的,男人要打仗,要搞先进的技术,要有能力骑在它国的头上说一件事情,世界,什么是世界?就是一国骑在另外一国的头上,然后谈一个和约,就是这么个事情,很简单的。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技术作为支撑点的,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后盾,说什么都是白搭,说再多的话,都白搭,人家要打你大嘴巴,你就是没有办法,除去阿Q的措施以外,看不出有什么办法。 延伸阅读 听各路神仙谈技术没玩好的原因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412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这是谁的悲哀?
热度 5 sqzhang 2012-3-18 15:48
清华和北大占用的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最多。211,985,它们都是经费最多的,都是那些进入这些“工程”的其它学校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那些连这些“工程”都没得着的学校就更别提了。 它们花了纳税人的那么多钱,结果却是“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名与507名博士的输送量压过美国本土的伯克利分校,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引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1407.shtm ) 悲哀啊! 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276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研人最大的悲哀
热度 4 sheep021 2011-2-16 17:16
科研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天天想着升官发财得大奖,天天忙着发论文,而忘记了科研的初衷: 科研的核心是创新,科研的道路是勤奋,科研的态度是求实,科研的目的是为人民。 伟大天才发明家特斯拉在研究中甚至注意到全球几个军事大国之间的科技平衡问题——只有保持大体平衡,全球才有和平。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这是多么远大的目标。 没办法,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若是生活无忧,科研才有意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现今十大最悲哀的学科
xupeiyang 2010-12-15 14:18
2010-12-13 16:03:41 来源: 凤凰网 核心提示:如果认真反思我们的知识体系,会发现有十大悲哀学科。说是悲哀学科,主要是指从事这些学科的人而言。说十大,是泛指,满足中国人喜欢十全十美的心愿。 凤凰网讯 如果认真反思我们的知识体系,会发现有十大悲哀学科。说是悲哀学科,主要是指从事这些学科的人而言。说十大,是泛指,满足中国人喜欢十全十美的心愿。 这十大悲哀学科分别是: 一、道德学,或者说伦理学 本人首当其冲地想到的是这一学科。从事这一学科工作的人,其道德水准不一定比别人高。这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口口声声、字字句句要向别人宣传如何做人,如何遵守社会公德和私德,但自己的行为呢,却往往与之背离。我不知道这样的人会不会人格分离? 最早给我这一印象的是我刚大学毕业没多久,某校一个从事道德 教育 工作的人,把自己的女学生诱奸了。这家伙已经不是初犯,但前面的学生,没有检举他,所以,直到有勇敢的女学生检举出来,大家才明白。于是举校哗然,并且愤怒:一个教别人如何道德的人,自己却怎么一点也不道德! 如果说仅仅是个案也就罢了,但如果各位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恐怕就会与我一样得出这不是个案的结论。想想当我大学毕业时才20岁,现在已经过了不惑之年,20多年来没有改变这一印象,就说明后来所经历的人和事进一步印证了我最早的看法。 一个人的道德是靠什么教育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几门课!现在高校中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从事两课教学的人,拼命地争课时,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是:中央都要加强两课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削弱?他们忘记了更重要的两点:中央说的加强,不是指要增加多少课时,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养。 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谁爱听你讲那些干条条?我当学生的时候,学风不用人抓,应该说是能够认真学习的了,我们就不喜欢听老师讲那些干条条。现在的学生,思想比我们活跃,眼界比我们开阔,可供选择的东西比我们那个时代更多,而学习又没我们那个时代刻苦认真,他们会乐意听你讲干条条?梦吧。 我上课的时候,有时无聊,就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的课是什么课?没一个说是那些干条条的;我又问他们最不喜欢的课是什么课,大部分说是那些干条条的。教育的目的,或教人知识、技能,或培养人的思维方式,等等,都要有两个前提:第一,听得进去;第二,听得懂。你给他讲那些不爱听的东西,起到了什么效果?如果说靠这些干条条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也起码要他听得进去呀,何况,我怀疑的是,即便他能够听进去,就能够提高其道德水平吗?那些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经常学习这些干条条的?!他们不仅经常听,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讲给别人听。然后从讲台上下来,干偷鸡摸狗的勾当! 所以说,道德,不是仅仅靠几门课可以培养的。至于到底应该如何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我不是道德学家,不敢妄论。 所以我认为,道德学,或者伦理学,是人类第一大悲哀学科。 第二页:教育学,不一定会教育! 第三页:经济学,不会挣钱,更不会赚钱 第四页:文学及艺术,很少能创造出作品 第五页:管理学,军师或师爷的角色 第六页:政治学,政治家是天生的,不是学的 第七页:社会学,更多人还是愿意改行做警察 第八页:哲学,不知道什么是智慧 第九页:体育学,刘翔真的只有一个 第十页:天文学,永远摸不到你研究的星球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的悲哀
jxz1963 2010-12-13 23:40
近期,参加了几次科技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和培训,今天又参加了科技系统纪委书记 2010 年述职会,一个感觉就是科研院所也是腐败的高发区! 去年年初时,科技系统纪检监察工作组在单位检查工作时就以华陆 G 总的教训为例,说 G 是一位外语很好、业务十分精通的专家型人物(在国外读书多年,是一位典型的海归),他的所有工作笔记都是用英语记录的,在监察院请他去谈相关问题时,他竟不知犯罪是什么概念,在承认了相关事实(他人举报受贿 120 万元,但他交待了 200 万元)后竟说:那些钱我一分都没有花,都存在银行里了,我们现在一起从银行一取,我下午还有一个对外谈判! 试想,一个有着 200 万元经济问题的科技企业的老总,还会有最起码的人身自由吗? 是他把法律视为儿戏,还是他在开法律的玩笑! 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一些书呆子型科学家的悲哀吧!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2757 次阅读|4 个评论
再论中国医学的悲哀
laizhouwan 2010-7-8 21:24
再论中国医学的悲哀 医闹和医暴 最近,让自己的心绪稍微平静下来。山东齐鲁医院的惨剧,使我非常愤怒。虽然我来自齐鲁之邦,却不认识该医生;虽是同行却非同业,毫无交往和学术交流。 作为非亲非故的医生,谨以此文悼念。方式有所迂腐,使我想起 鲁迅 先生的-纪念 刘和珍 君。我连该医生的名字也未曾记住。 医闹和医暴的根本原因何在? JC站在旁边看热闹,,,, ZF出面讲和谐,,, 医院出钱买人道,, 结果呢? 直接效果:医生被打再罚钱,,, 进一步:只要是医生,就可以乱砍,, 间接效果:可以冲进警察局 可以冲进法院 深远效应:医疗部门就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医生二代将成为一个传说,且不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最后,引用一位老医生的话:民众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防治措施呢? 全部来自法律部门,,,无一来自医疗,,, 左派:举证倒置判罚了一大批医生 近些年来,不多提了,,, 右派:侵权法 个人看法:把医学看成了纯粹的科学,诊疗规范当作软件程序, 比如,某患者肩背痛,是否要做心电图? 做了心电图,最后结果是肩周炎,或者是胃痛,那么做心电图就是侵权。 当天没有做心电图,最后心肌梗死可能就是耽误治疗,, 解决办法? 如果能有符合医学规律的医疗法的诞生(肯定很难产的),就有希望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部委:今年硕士研究生扩招5%左右--------悲哀
eaglezxw 2010-2-7 12:20
“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去年实际招生的基础上扩招5%左右,而博士生则扩招2.5%” 就业形势迫使教育扩招,现在研究生在此扩招,为了解决本科就业压力,让他们上硕士;而硕士工作也是不很好就业,于是就扩招博士…… 。如此下去,就业形势将更加糟糕。
个人分类: 最新要闻|23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tianjiacun 2009-10-24 08:21
浙江大学的海龟涂博士悲壮的跳楼了,跳得我这土鳖目瞪口呆,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想想自己微薄的薪水,窘迫的生活,日渐老去且评职无望。跳楼这一选项我是没勇气选了,生命无价,愿涂博士一路走好! 转载新浪网 熊丙奇 的一篇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0f8j9.html?tj=1 以下为转载内容: 《华商报》10月22日报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该博士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 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人有钱就变坏
moxj 2009-7-29 22:30
从玩过家家开始,人类对不创造财富但却消耗自己经历能够自娱自乐的游戏就乐此不彼。 比过家家更复杂的游戏是人类建立了一个号称社会的东西。以前我写了日记:《 文化、国家、埋你的那个坑 》,提醒自己不要和同胞们自娱自乐的时候找不到自己了,但这种到处盛行的行为让每一个人都不能防备,以致没有人察觉。 人类制造了一种叫钱的东西来表征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占有的财富。又在面对这些不知所措的财富面前挂上各种格言来解脱自己。 金钱如粪土,情谊值千金。 终于,在诸如这样不合逻辑的格言中,人类还是被钱 -- 这种最一般表示自己拥有的东西埋葬了。 当然,人类制造的谎言并不都是这样幼稚和不合逻辑,但还是不能排除: 说谎是人类的本能。 不同的只是习惯用谎言来欺骗别人的人被灌上不诚实的标签,而那些喜欢找个谎言来让自己相信、欺骗自己的人被加了个忠诚的标签。 需要补充的只是习惯欺骗自己的人中有的是出于对自己的本能保护情愿接受荒谬的事情,而另一种则是死心塌地的坚信那些幼稚的故事,不然不同信仰之间的人就不会因为那个被我灌得烂醉如泥的上帝矛盾重重。 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这是最近我常听大人们讲的话,包括众多教授。好像没有 金钱如粪土,情谊值千金 那么幼稚到不合逻辑。不过也不是正常神智的人能理解的。 好像男人是人,女人就不是人一样。本来就是一件事情,而且也是只针对人类一种物种。却偏要这样绕着讲一遍。 人类在自己编制的故事里不但让自己搞不清什么虚荣,什么是自尊更不可思议的是 ---- 人们往往让自己编织的故事弄到连是非对错的起码定义都不知道是什么了。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2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医学的悲哀——从人民日报评论开始
laizhouwan 2009-6-30 15:49
进入6月份,我早就要写——中国医学的悲哀,看了人卫的报道后,我先转引该文,题为中国医学的悲哀——从人民日报评论开始。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网特约评论员白剑峰:医生的黑色六月5起血腥医闹事件 转载自人民网 http://medicine.people.com.cn/GB/9546463.html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2009年6月是一个“黑色六月”。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先后发生了5起“血溅白衣”事件。其血腥程度,令人惊悚。 6月1日,河南省武陟县一产妇在县妇幼保健院正常生产时,因产中发生羊水栓塞,不幸身亡。据悉,产妇羊水栓塞,属于高风险型病例,抢救的成功率极低。6月2日一早,亡者家属纠集了五六十人围攻保健院达数小时。几个大汉驾着院长强行让其披麻戴孝,在亡者灵前磕头哭丧,并实施暴力毒打,最后院长被打得倒地不起,蜷缩在水泥地上。 6月8日,浙江临海市白水洋国土分局局长之女金怡彤,在杭州市第一医院门诊公共场所自行坠楼。虽经全力抢救,但终因患者伤势过重,未能挽回生命。6月9日下午,其父金某率一百余人赶到医院,堵在科室门口围攻打砸,造成医院6人受伤。 6月11日,武汉江夏区疾控中心一名护士上班时,被一名男子在接种室内持刀割喉而死。江夏区卫生局证实,凶手此前到疾控中心打过狂犬疫苗,后多次骚扰该护士,称护士给他打的疫苗是“毒血”。 6月16日,北大第一医院某医生因拒绝为病人开虚假证明,被病人家属连刺五刀,身陷血泊。 6月21日,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一位“肾积水并尿毒症”的重症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21日凌晨3时,家属拒绝迁移死者尸体,将泌尿外科全科室封闭,泌尿外科的值班医生、手术医生和所有在院病人,都被关在病房。同时,医闹组织开始在门诊大楼、住院大楼摆放花圈,打砸泌尿外科住院病房。21日8点,整个医院处于瘫痪的状态。最令人不解的是,警察到来后,无所作为,坐观待命。随后,市政府出面调解,医闹组织要求赔偿80万元,调解无效。6月21日下午,医闹组织召集了200多名社会势力,手持木棍及匕首冲至医院,封锁门诊大楼,摆满花圈,并焚烧纸钱,见到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即大打出手,有一名医生身中6刀,被送进医院抢救,另外有10余名医生、护士全部有不同程度砍伤。在此过程中,警察得到的命令始终是“待命”,市政府给医院指示始终是“尽快调解”。6月21日晚23点,医闹组织再次召集6辆中巴车载满打手至医院,围攻办公楼至22日凌晨3点,声称再不按其要求赔偿,则将医院办公大楼炸毁。市政府经研究决定,责成医院赔款21万。事后,有人看见,家属在门诊大厅公开给医闹发钱。6月23日,医务人员忍无可忍,自发组织到市政府门前请愿,要求市政府作出解释,并严惩肇事凶手…… 淋漓的鲜血,喷溅在白衣天使的身上,拷问着执政者的灵魂。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居然会发生如此野蛮的“返祖现象”,实在令人惊诧!这些残酷的暴力事件,不仅直逼每一个有良知者的心理承受底线,也直逼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底线。是可忍,孰不可忍? 几年前,曾有深圳一家医院的医务人员曾戴钢盔上班,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缩影。然而,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并未引起执政者的应有警觉,很多官员一笑了之,仅仅视为“炒作”、“作秀”。随着时间的推移,医患矛盾不仅未见缓和迹象,反而愈演愈烈。直至今天,靠暴力解决医患纠纷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其实,中国的医生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他们拿着微不足道的报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长期忍辱负重。虽然也有怨言,却从未放弃职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守护生命的群体,却连自身的生命安全也无法保证,这究竟是谁的耻辱? 应该看到,医患矛盾绝不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私人恩怨”,而是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强烈。同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凸显。而医院作为一个与百姓生命息息相关的“窗口”行业,自然最容易引燃社会情绪的导火线。 医学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发生医患纠纷,不足为奇。如果医患双方都能理性对待,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事情就会简单得多。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患者往往不愿意诉诸法律,而更喜欢“以闹取胜”。只要病人死在医院,活着的人似乎就有了赚钱的机会。不管是谁的责任,医院都要花钱摆平。否则,家属就会和职业“医闹”联合起来,摆花圈、设灵堂、围医院、打医生,仿佛有天大的冤屈。其实,很多“医闹”都是黑势力花钱雇来的,哭了半天还不知道谁死了。最后,医院迫于无奈,只好花钱买平安。于是,“医闹”和死者家属坐地分赃,各有所得。如此一来,“医闹”成了一个投资少、风险低、致富快的新职业,黑恶势力,趋之若骛。 “医闹”之所以越闹越欢,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部门的软弱纵容和公安机关的失职无为。很多地方官员认为,患者闹事,肯定是有冤屈,医院是公家的,赔点钱就“和谐”了。然而,正是这种是非不辨、黑白颠倒的“和谐观”,既导致了国有资产白白流失,又助长了“医闹”的嚣张气焰,使其有恃无恐,肆意危害公共安全。更奇怪的是,很多警察看到“医闹”围攻医院,往往“坐山观虎斗”,放任自流。他们的理由是,“医闹”是“和平静坐”,只要不流血,就没有执法依据。其实,这是为其失职行为找借口。试想,一个街头乞讨者都能被冠以“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被拘留,何况一群“医闹”真的干扰公共医疗秩序?为什么有时对待群众上访就滥用警力,而对待“医闹”围攻却要“慎用警力”?难道法律的弹性如此之大? 和谐社会的大厦,是建立在法治基石之上的。依法打击“医闹”,就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也是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果总是习惯于“花钱买平安”,换来的只能是表面和谐,其背后往往潜伏着更大的危机。因此,作为执政者来说,只有捍卫法律尊严,才是社会和谐之本。 当然,“医闹”之所以猖獗,也与患者维权渠道不畅、维权成本太高有关。打一个医疗官司,往往黑发人变成白发人,却未必能得到一纸公平的判决。因此,从长远来看,政府部门应开辟医疗纠纷处理的“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把患者的维权行动引入法制轨道,最终让“医闹”无事可闹。 仅一个月,连续发生5起骇人听闻的“血溅白衣”事件,这绝非偶然,而是医患矛盾恶化升级的“报警器”,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假如有一天,医生都戴上钢盔、穿上防弹衣,那就真成了国家的耻辱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叶挺将军的悲哀
xcl2822 2009-2-28 22:15
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著名的北伐名将。 出身于乱世之中,困顿于包围之内。 虽为一军之长,却难为一军之事。 分明是三军统帅,却总是忍辱负重。 明知身陷重围,却难以左右局势。 政治委员兼副军长项英,顽固僵化,怀抱幻想,终致身死军亡。 一代名将叶挺,一生缘何多舛?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343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