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渔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发地:New found land
jiangming800403 2020-6-20 18:04
过去一周里,“新发地”这个词一直在舆论漩涡的中心。 新发地曾经是京城西南郊丰台默默无闻的一个小村子,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逐渐成为北京、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北京市民最大的菜篮子(不是菜园子),承担了北京日常消费的绝大部分蔬菜和一部分肉、鱼等冷链冻品的供应。 新发地的某种翻译可能是New found land(新发现的土地)。New found land即纽芬兰,位于加拿大东部圣劳伦斯河口南岸的大西洋中,是加拿大最重要的一个岛屿,也是加拿大东部大西洋四省最大和最重要的,也是最后加入加拿大联邦的一个省份。纽芬兰省全称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除了纽芬兰岛外,还有圣劳伦斯河口北岸拉布拉多半岛的东海岸,西与魁北克相连。纽省是加东大西洋四省中最北的,另外三个分别是 新不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爱德华王子岛省(Prince Edward Island),其中新斯科舍和爱德华王子岛省是加拿大最小的两个省,加拿大东海岸地势崎岖、人口稀少、海天相接、森林茂盛。圣劳伦斯河口以南是美国阿亚巴契山脉向北沿海的部分 ,历史上和英国在北美的新英格兰殖民地关系密切,属于英国和法国势力争夺的范围 纽芬兰这个译名很容易让人想起北欧国家芬兰(Finland),在地理上也有一定的共轭性,认为是“新芬兰“,但是纽芬兰是英文“新发现土地”的意思,即“新发地”,和芬兰这个国家没有太大的关系。 1497年,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波特发现并命名了纽芬兰岛 。即 在新航路开辟不久,由于伊比利亚人垄断了通往东方的西南与东南航线,西欧和北欧的航海家也纷纷横渡大西洋,寻找西北与东北航线。这里面不仅有英国人和北欧日耳曼人。 1535年,法国航海家 杰克斯·卡蒂埃尔受命 横渡大西洋到达了圣劳伦斯河口的峡湾,并逆流而上,一度认为是找到通往东方的水道,虽然最终没有到达中国,但法国人由此进入北美中部的五大湖,在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了殖民地“新法兰西”,并从五大湖向南进入了密西西比河,一度吞并了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直到墨西哥湾,建立了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直到今天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港城新奥尔良仍然有浓厚的法国风情,从纽芬兰岛路易斯安那,这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但好景不长,在英法争夺欧洲和殖民霸权的“七年战争”中,法国几乎失去了全部海外殖民地,英国占领了整个新法兰西和半个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也成为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帝国的一部分。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仅剩加拿大东部外海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以及加勒比海的若干岛屿。当然,随后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兰西大革命,由于和英国的历史恩怨,法国荷兰在独立战争中,支持大陆军。法兰西大革命后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短暂收回了路易斯安那,但由于无法打破英国海军的制海权,对美洲鞭长莫及,以及受海地独立的冲击,随即将路易斯安娜“贱卖”给了幼年的美国,这是美国向西部第一次领土扩张。 经过了七年战争和独立战争,英国在北美还保留有广阔的殖民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属美洲逐渐演变成为加拿大联邦,并逐渐在内政外交上和联合王国平起平坐。英王不仅是联合王国的君王,也是加拿大王国的国王,英王委任的加拿大总督代表国王承担国家元首的使命,但不代表联合王国政府。当然,由于历史原因加拿大东部从魁北克沿圣劳伦斯河一直到大西洋海岸一直有深厚的法兰西文化传统。 法国人发现的圣劳伦斯河虽然无法到达东方。但纽芬兰岛应该是西北航路真正的起点,从纽芬兰向西北,越过圣劳伦斯湾,沿着拉布拉多半岛海岸,经过几代航海家的探索和牺牲,相继发现了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巴芬岛,到达了终年被海冰包围的加拿大北方群岛,这段航路充满险阻,但是穿过后就可以沿着阿拉斯加北海岸,经过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在开拓西北航路的过程中,英国殖民者绕过了拉布拉多半岛,在哈得孙湾周边建立了哈德孙毛皮公司,与森林中的印第安部落进行毛皮贸易,并追逐着河狸与海獭,阔过落基山,到达了太平洋沿岸。 和北欧国家相似,渔业在加拿大大西洋四省经济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在纽芬兰岛周围,北大西洋暖流和从格林兰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相会,圣劳伦斯河带来了大陆五大湖流域丰富的营养盐,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因此带来了丰富的鱼群。纽芬兰渔场是北半球中高纬度三大渔场之一。加拿大东海岸不仅捕鱼业繁荣,而且现代水产养殖、加工也很发达。中国进口的三文鱼很大一部分来自北大西洋两大渔场的挪威、法罗群岛、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三文鱼的养殖业不仅适合三文鱼生长的洁净的海域,也需要海洋捕捞业提供作为三文鱼饵料的海杂鱼。 三文鱼本身不大可能感染冠状病毒,但在养殖、捕捞、加工、运输等环节都有可能沾染工人携带的或受污染环境中的病毒,并在低温冷链中存活很长时间。这可能是冠状病毒从北大西洋的低温水域到新发地水产市场最有可能的途径。冻品低温冷链传毒也突破了人们关于防疫的认识。 当然,和其他较小的三个大西洋省份相比,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的林业、矿产和水电资源也比较丰富,特别是在拉布拉多半岛上,对渔业依赖更少一些。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5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金沙江鱼类资源之辩
zbt92 2013-12-25 11:22
关于金沙江鱼类资源之辩 文 / 水博 金沙江里的鱼类资源为何急剧减少 ? 长鱼办的官员认为,金沙江段密集的水电开发,导致了大量鱼类栖息地遭到破坏和丧失,而水电项目所带来的洄游通道阻断、江水水温降低等连带效果,更是严重破坏了多种鱼类的生长规律,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 他们说“目前,金沙江干流已规划 25 个梯级水电开发项目,其中过半已经开始施工建设甚至投入运行。 科考队发现,随着水电的开发,整个金沙江干流正在变成一串首尾相接的大型水库。 科考队在对金沙江下游已经建成的水电站进行考察后发现,大坝建成后,原来的急流型河流生态系统被以深水、静水为特征的水库生态系统所替代,导致依靠急流险滩生存的鱼类失去栖息地。” 而我们认为:尽管考察的结果是可信的,但考察者主观的归因绝对是错误的。威胁鱼类的不是水电建设,而是污染和过度捕捞。长江、金沙江的鱼类生态系统确实非常濒危。而且不仅现在濒危,而且以前更濒危。几年前,我们考察过金沙江的支流小江,严重的水污染,让那里根本就不可能有鱼。在阿海电站建成后,有了珍惜鱼类增殖站。鱼类保护人员还告诉我说,由于电站让百姓富起来了,违法捕捞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另外通过放流,那里的鱼类资源已经有所恢复。 在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以前绝迹的胭脂鱼和达氏鲟已经被人工繁殖成功。并且已经大量放流。如果长鱼办几年以前就去考察,长江和金沙江鱼类的状况,一定比现在还要惨。不过,现在考察也不晚,截止到考察时金沙江只有金安桥和阿海水电站正式投产了。向家坝刚刚完成初期蓄水,长鱼办考察后才达到正常高水位。龙开口、鲁迪拉和溪洛渡等几乎还没有完成蓄水发电。所以,考察组说的水电开发把河流截成了一段段不流动的静水的景象,还不可能出现。这种主观的归因,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不顾事实的造谣。因为,到考察时,金沙江上还没有一个梯级水电站相互连接。 其次,这次考察结果反倒证明了:在水电开发之前,长江的水生生态系统就已经濒临崩溃。因为,到考察的时候为止,金沙江不仅只有 2.5 座水电站完成蓄水发电,而且第一座水电站金安桥蓄水发电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半。而一般鱼类的生命周期,至少应该有几年。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人看到或者听说过水电站蓄水后鱼类大量死亡的情况。因而可以断定说,现在的鱼类减少的状况,完全是在金沙江水电站建设之前就存在的。 如果把考察的结果立此存照,我相信将来长鱼办一定会有机会看到,由于水电开发的结果,长江鱼类资源得到了恢复的一天。阿海、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因为增殖放流都已经对当地的鱼类资源起到了很重要的改善作用。只不过改善后的效果也还并不够理想。不过,随着更多的水电站的建设,金沙江的鱼类生态会进一步的改善的。国际社会的事实已经证明:水库大坝对鱼类生态的影响,完全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消除的。德国的莱茵河在上个世纪末,已经生态崩溃、鱼虾绝迹。但是,通过治理污染等一系列措施,今天莱茵河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已经恢复到了二战以前的水平。而且,他们并没有拆除一座水坝。 长鱼办的考察结果,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揭露反水坝极端环保组织编造的某些谎言。他们曾炒作说小南海是长江鱼类的最后栖息地,一旦开发小南海,长江的 300 多种鱼类将面临灭顶之灾。而考察结果却告诉我们,在小南海建设之前,长江的鱼类生态系统就已经崩溃了。所谓最后的栖息地和 300 多种鱼类濒临灭绝的说法,全是骗人的。 有了这个考察的证据之后,将来我们就有机会证明,是小南海水电站的建设,将能够更使得长江的鱼来资源得到极大的恢复。只要我们解决了污染和过度捕捞。既然莱茵河不拆坝能恢复,我们为什么就不行? 最近发表在,半月谈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就更恶毒了。直接就造谣说《水电无序开发或使长江生态系统崩溃》。说无序开发根据是什么?按照国家规划的开发,怎么就成了无序开发了呢?不仅我们长江的水电开发都是严格的按照国家规划的有序开发,而且,长江鱼类的减少,也决不是受水电的影响,而是水污染和过度捕捞。 这些从考察的时间和长江水电建设大部分还没建成的情况,就可以推论出来。我觉得,长鱼办之所以的要在考察之后,公开的污蔑水电,主要是因为考察经费是某环保组织提供的。这就是极端环保利用资金的变相收买,实现公开造谣,误导社会公众的常用手段。以前,那个世界自然基金会就曾经如法炮制过一个所谓 “ 长江体检报告 ” ,开始水利部也被他们骗了,但搞了两次之后,水利部发现他们总是收买个别所谓专家之后,进行造谣,现在,水利部已经不搭理他们了。 对于这种公开造谣的欺骗性宣传,我们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最近有一个我们水电设计单位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却说: “ 有很多工程人士带着个人的情感反感环保,也有的环保人士带着一种强烈的自恋情结,好像他是环保人士他就是绿色的使者,就反对做任何事,两者都不对。应该是双方为了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合作起来,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有商有量、出谋划策,说不定就搞出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 这种说法可以说是脑子进水。人家本来就是要造谣诬蔑你,你还要想跟他合作?连一开始跟他们合作的水利部,发现他们之后都躲开他们了。你看到人家故意造你的谣言,你倒要找人家去合作了?这不是脑子有毛病吗? 关于揭露伪环保的谣言,是个人带情绪的原因吗?作为一位专业工作者,看到造谣宣传欺骗误导公众却无动于衷,你对的起公众吗?你还有职业道德吗?当然,有人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自己不愿意站出来得罪人,尚可理解,但是,不去揭露谣言还要不顾事实的说风凉话,就有点太缺乏职业道德了。 这就好像,一个警察自己不去抓小偷,看到抓小偷的,还要批评人家不应和小偷打架。并且教训人家说,你如果不这样去惹小偷,而是注意和小偷友好合作,还说不能获科技进步奖呢。 靠撒谎人,获科技进步奖不大容易,不过要获得某种环保奖可太容易了。大家可以去查查,国内外有多少环保奖,都是专门奖励骗子的。 中国人特别崇尚中庸。有人觉得如果自己能把争论的双方都批评一下,似乎就显得自己的水平高了。其实不然,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决不会如此。关于水电开发争论,有的是科学问题的探讨,有的是关于事实的争论。并不都是个人的情绪发泄。 我觉得很多环保人士也并没有什么情绪,是因为只要反坝,就有人给他们提供资助,所以,他们千方百计的总要想办法制造点谣言来。可见,其动机并不光是情绪。我们水电专业人员更没有什么情绪,只不过就是觉得,作为科技人员,我们有责任把客观事实和科学道理告诉公众。我们反对和揭露的既不是环保,也不是环保人士,而是骗人的谣言和伪科学宣传。
3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长江渔业资源告急,流域资源环境面临崩溃
热度 1 xjtuhyg 2013-6-2 12:53
长江渔业资源告急,流域资源环境面临崩溃 日前,长江葛洲坝下游渔民陆续通过船闸,进入已结束禁渔期的上游捕捞作业。 关键词:长江,渔业,资源环境, 面源污染,禁渔 2013-06-02 08:21:30 来源: 人民日报 (北京)  有1185人参与 http://money.163.com/13/0602/08/90BOHNFQ00252G50.html?from=news   今年是长江流域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10周年。10年间,长江上游( 葛洲坝 以上)每年2月1日至4月30日禁渔,中下游(葛洲坝以下)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禁渔,涉及沿江流域上中下游10个省(市)。   禁渔期制度的实施,给了长江水生生物一个实实在在休养生息的机会,减缓了资源衰退趋势,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渔业管理工作的认识,提高了全社会共同养护长江水生生物的意识,促进了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禁渔10年,长江渔业资源现状如何?进一步保护长江渔业资源面临哪些问题?本报记者赴荆州石首、宜昌枝江、咸宁赤壁、武汉新洲四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1.资源困境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江鱼数量、种类都减少   “目前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衰退,流域的资源环境面临崩溃。”日前,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在接受采访时说。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长江三峡库区、坝下、洞庭湖、鄱阳湖和河口区的天然捕捞量已经不足5万吨。近两年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渔业产量,与历史最高产量相比,降幅均超过50%。湖北2010年长江捕捞量26.4万吨,2011年只有20.6万吨。    除了数量减少,种类也在减少。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3月份对鄱阳湖的调查显示,体重小于50克的渔获物占到了总量的97.4%;而长江主要经济鱼类四大家鱼的比重仅为0.25%。“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记录显示,鄱阳湖内有117种物种,去年只剩下86种。”刘焕章说。   刘焕章认为,导致长江渔业资源锐减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过度捕捞。“ 在一些地方,渔民采取的是断子绝孙、赶尽杀绝式的捕捞方式。 ”    业内有关专家大多都同意,非专业渔民非法捕捞,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企业非法排污以及非法采砂等因素,也是导致目前长江流域渔业资源退化、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2.执法难题,人员不足,权限不够,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长江渔业资源,自2003年起,长江流域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   在湖北,各级渔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巡查与驻守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举报检查与常规检查相结合,10年来共组织统一执法检查行动4万多次,查获违规捕捞船2万多艘次,没收违法捕捞渔获物近39.6万公斤。渔政执法成绩不小,但困扰不少。    湖北省枝江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长江枝江段全长95.5公里,却只有10名渔政工作人员。而且,渔政部门在日常执法或者接到举报出动执法时,必须要与当地公安部门配合。渔政部门对非法捕捞者只有制止作业、没收作案工具和罚款等权力。这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辱骂执法队员的情形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不惜暴力抗法。   执法过程中遭遇的一些“故事”,常常让执法队员哭笑不得。去年,枝江市渔政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一艘非法作业的小木船。不等执法船只靠近,船上的一名男子就一头扎进了江中,扔下妻子留守船上。为防止出现意外,执法人员分头多方寻找,终于在几里外的岸上找到了这名男子。   3.渔民生计,收入低,技能少,转业上岸难度大   湖北是长江禁渔任务最重的省份。全省长江、汉江共有捕捞渔船9634艘,渔民32123人,其中像周德军这样以船为家的渔民共5677户。据东海水产研究所信息与战略中心201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湖北省渔民禁渔期人均收入仅为1008元。   “没有其他技能,又没地可种,不让打鱼就等于断了生活来源。当然,政府如果能给安排好出路,我们也愿意上岸。”石首渔民兰平华从小就在江上打鱼,他对转业顾虑很大。 “我现在去建筑工地给人打工都没人要,既嫌我年纪大干活不利索,也怕我不专业给他们添麻烦。”咸宁市赤壁镇50岁渔民王元保告诉记者,禁渔期间他们渔民能找到活计的很少,而且基本都是重体力劳动。   如果转业,还会面临不少生活难题。周德军说,现在他们近30户渔民都没有资格办理新农保和新农合,有的人甚至还没有身份证。   记者了解到,在计划经济时期,像周德军这样的渔民统一归口当时的“长江渔业社”管理,但改革开放后,这个机构撤销了。 部分常年在江上的渔民,出生时就没办户口;还有一部分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当时无法办理拖到现在。 周德军算是相对幸运的,虽然因为分地问题没有村组愿意接收,但在渔政部门的帮助下户籍最终落在了调关镇派出所,但要办理低保、新农保、新农合等,都需要到村或者街道来办理。目前,石首渔政部门仍在为此事与有关部门协调。   4.脱困建议:禁渔期限待适当延长,统筹解决渔民问题   为保护渔业资源,长江流域各地每年都会进行增殖放流。2012年,湖北省全年一共放流经济鱼类鱼苗近10亿尾。   “不可否认,增殖放流对保护长江渔业资源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离有效修复还有差距。” 刘焕章说,以四大家鱼为例,其通常需要4年时间才能成熟繁殖,现在仅仅依靠3个月的禁渔期很难让资源根本恢复。 “不客气地说,禁渔期开禁时,很多增殖放流的幼鱼还没有长大就被渔民捕获了。”   “开禁时抓的鱼大部分是刚刚放流不久的。”兰平华证实了刘焕章的观点。   “长江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多样的水域生态环境,对于维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刘焕章认为,政府要充分认识长江禁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台更有力的措施来保护长江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 刘焕章建议,国家要从现在开始着手考虑适当延长禁渔时间。延长到多久合适?他认为,最起码要让长江野生鱼类有一个充分的性成熟周期,能够繁衍一两代之后,再考虑合理捕捞。   跟刘焕章持相近观点的专家还不少。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认为,长江渔业资源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酷渔滥捕是损害资源的最直接、最重要因素。这位著名鱼类生物学家早在2006年就呼吁长江全面禁渔10年,一年365天都禁。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进东也提交提案,建议长江流域10年禁渔,给鱼类繁衍以充足时间。   长江禁渔10年,对政府来说,意味着要解决沿江14万多渔民的转业安置问题,“可以适当缩短一下,但要保证长江渔业资源基本恢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   对于渔民的安置问题,刘焕章表示,现阶段一下子解决确实不现实。但是,如果任由目前这种态势恶化下去,渔民的生计迟早也会出大问题,到“脓包挤破时”更不容易解决。他建议, 国家第一步要真正调查清楚哪些渔民需要安置 ,在这基础上再进行统筹解决,“关键是要拿出足够大的决心”。   专家表示,国家还要研究制定禁渔期延长后的相关配套政策,使禁渔真正落到实处并保证效果最大化。
1442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经济学 – 地中海与太平洋
benlion 2013-3-21 11:52
文明类型: 创造(原生文化)型 - 信仰追求+体制建构、传播(次生文化)型文明 - 知识传播、技术模仿。 体制拓扑学: 1)中世纪欧洲{宗教/(政教合一)}- 中国{儒释道(墨)/(三分立)-农家(医家)技艺} - 2)意大利/(政教分离){教育(大学)-艺术、工程(医学)}-英(荷)/(政商分离)法德{自然-经济(金融)、社会-法学(三权分立)、心理(生物)-教育(研究型)}- 3){印度- -中国}。 人类历史上跨越洲界的大国: 1)蒙古帝国 - 起因于马镫的发明,草原畜牧;2)大英帝国 - 起于荷兰发明一刀切,海洋渔业,等,可见 - 什么样的饮食和农业模式,非常重要。现代工业革命 - 给传统农业带来规模化(如玉米做饲料、香料加工等)生产模式 - 海洋捕捞和畜牧养殖等,都对机械化和动力化的技术发展需求 - 以及,豪迈、远瞻的胸怀和探险、协作(宗教的精神核心)的精神气质。 参见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665895.html 。 - (总结,2011年-2013年) -
个人分类: 2013|1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渔业发展的必要性
热度 1 xiaoping7777 2012-10-26 10:57
现今,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更加严重的是这些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日渐衰退的资源--环境污染的生态问题--生产成本增加收益减少问题--生活质量下降的社会问题--无限制开发渔业资源导致资源严重恶化。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协调好生态和经济的本质关系。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用全新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我想这是我们水产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270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南都记者细说“长江鱼泪”
热度 5 zbt92 2012-6-28 11:48
文 / 水博 2012 年 06 月 27 日第24期 《南都周刊》刊发了记者杨雄和谢方的叙述长文“长江鱼泪:梯级水电站铺开 多种鱼类频临灭绝”。文章中南都记者通过自己的采访和调查认为“葛洲坝切断了中华鲟的生命通道,三峡令 “ 四大家鱼 ” 鱼苗减少 90% ,近期动工的小南海水电站,更把十数种鱼类逼上灭绝之路。”。然而我作为一名了解水电建设和长江鱼类关系的专业人士,却感觉到南都记者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历史概念,其调查和采访结论都存在着极大的偏差。非常有必要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澄清。 首先,南都的文章结论“葛洲坝切断了中华鲟的生命通道,三峡令 “ 四大家鱼 ” 鱼苗减少 90% ,近期动工的小南海水电站,更把十数种鱼类逼上灭绝之路。”就是不符合事实的表述。不错,葛洲坝确实切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但是它不仅没有切断中华鲟的生命通道,反而挽救了濒临灭绝的中华鲟。令 “ 四大家鱼 ” 鱼苗减少 90% 的,不是三峡的建设而是长江的水污染和过度的捕捞。因为,不仅早在三峡蓄水前,长江 “ 四大家鱼 ” 鱼苗的数量就开始急剧的减少(十年期间的减少量恐怕不少于 90% )。而且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三峡的蓄水和我国对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三峡库区的水污染治理,长江 “ 四大家鱼 ” 鱼苗数量的回升,将会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近期动工的小南海水电站,更把十数种鱼类逼上灭绝之路。”的危言耸听,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反坝谣言。 我们知道早在几年以前,小南海就被中国的反水坝组织们确定为攻击的目标,因此,小南海一个长江上非常非常普通的电站,就变成了整个长江鱼类的“最后栖息地”。像这位南都的记者一样反坝者们一直声称,小南海水电站,将把十数种鱼类逼上灭绝之路。 对于小南海的问题,我们一直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六千多公里长的长江,只有小南海所在的十几公里才是“长江鱼类的最后栖息地”?几年以前还有多不了解情况的学者,由于受到极端环保组织的欺骗宣传,也都曾竟都跟着这么瞎喊。其中,甚至也不乏一些鱼类专家。但是,当重庆市有关部门把这些专家请到了小南海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他们当中再也没有一个人相信极端环保组织的这种骗人鬼话。所以,让极端环保组织极为不满,但又要故意回避的是,参加论证小南海保护区调整的专家,居然是全票的通过了调整小南海保护区的动议。这里的原因可能非常简单,因为只要你亲自到那里看看,就会发现那里根本就不可能是长江鱼类的最后栖息地。 小南海地区的长江已经深入到重庆市的主城区,不仅周围大量菜农的化肥使用构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而且还不乏重庆城市区的垃圾和排污口。把这样一个城市地区,定义为保护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个笑话。 要知道,在我国某种保护区的设定,一定会与某些部门的利益紧密相关的。所以,在现实中很多保护区的设立,并非总是科学合理的。例如,当年轰动了全国的周老虎造假案,其背后还不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官员,为了建立末须有的老虎保护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网民的力量揭露出了造假的周老虎。那个假保护区的设定,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对于造假的照片,不仅有专家的鉴定意见,而且还有官员信誓旦旦的用官位担保。可见,某些政府部门对建立假的保护区的积极性有多么强烈。 长江鱼类保护区的建立和历史,表面上看,正如南都所报道的“ 2000 年,为弥补三峡工程对长江珍稀鱼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国务院将原四川省长江合江 —— 雷波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年后,为了给处在保护区内的向家坝、溪洛渡两座大型水电站让路,国务院将保护区迁移调整至重庆三峡库区库尾到宜宾向家坝坝下的江段,还增加了赤水河干流以及岷江干流的宜宾至月波江段作为补充,并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实际上,还有一些反应保护区变更的内幕和细节,很有必要告诉大家。 当初“长江合江 —— 雷波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保护“三条鱼”(即: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然而,当时保护区所要保护这三条鱼是否还存在?是令人高度怀疑的。为了澄清这一问题,同时也为了能采集到要保护鱼类的标本,当时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副主任,曾经悬赏 50 万,奖励任何一位能捉到三种鱼中的任何一种的人。但是,直到保护区变更三年以后,还是没有人能捕捉到。 据说后来曾陆续有人捕捉到了达氏鲟和胭脂鱼。不过,那是在水电站的建设成功对那两种鱼进行了人工养殖并进行了多次放流之后。到目前为止,由于没有采集到足够的母体,白鲟的人工增殖一直都没有能够成功。也正是因为没有人工增殖和放流,所以,至今仍然也没有人捕捉到白鲟。 这段历史说明,保护区的建立并没有保护住我们要保护的濒危鱼类。但是,科学的水电建设(所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却让长江中某些濒危的珍稀鱼类起死回生。长江鱼类最终得益于水电建设的这种命运,几乎是注定的。葛洲坝、三峡的建设,让濒临灭绝的中华鲟彻底改变了命运。长江一级支流大渡河的水电开发,让濒临灭绝的娃娃鱼种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长江上游金沙江阿海水电站的建设,让当地多种裂腹鱼,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很多媒体都被反水坝的记者把持,发生在长江的这一普遍现实,却很难让广大公众了解到。这里,我们不妨以南都记者的这篇文章为例,进行一些分析。具体看看反水坝的记者是如何把水电站保护了濒危鱼类的事实进行颠覆性的报道的。 在本文中记者关于中华鲟,有这样一段报道。“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从葛洲坝截流后不久的 1984 年就开始研究中华鲟。他回忆,那会儿长江里大约还有 2000-6000 尾中华鲟。之后每况越下,到 2000 年左右,只剩下 200-500 尾。” 同时在文章后面,记者还进行了大量分析报道,转了半天圈子无非就是要告诉大家“葛洲坝切断了中华鲟的生命通道”。但是,对比“到 2000 年左右,只剩下 200-500 尾。”的过去,目前长江的事实却是,由于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技术成功,我们目前放流的中华鲟数目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尾。最近,由于中华鲟子二代繁殖技术的成功,我们已经彻底摆脱了必须要捕捉长江野生中华鲟,才能进行人工增殖的被动局面,中华鲟的人工增值和放流技术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如此,自从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水温的改变和泄水所产生的大量气泡,让长江下游的水体水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生活在大海里的中华鲟为什么要费劲巴拉的游几千公里到长江上游的江段上去产卵呢?那是因为只有长江上游的冰川融水温度低,同时上游山高水急,湍急的水流中的含氧量较高。低温度和高含氧量正是中华鲟产卵所需要的。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之后,大坝的水温分层已经让三峡下泄的水温与长江上游接近。大坝的发电和泄水又让长江下游某些江段水体中的含氧量大幅度的增加。这样,三峡的建设就相当于把长江上游适合中华鲟产卵的条件,搬到了下游。于是,三峡蓄水后中华鲟自己已经在长江的下游建立了多处自然繁殖场。 然而,对于这样一件完全出乎了人们预料的天大好事,我们反水坝记者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如今这个唯一的产卵场位于繁忙的宜昌港附近。但却因空间不够,产卵过于集中,很多鱼都喜欢吃中华鲟的卵,导致鱼卵损失很多。同时,码头建设、船舶频繁航行停泊、污染等人类活动,对集中在此的中华鲟栖息和产卵均造成直接威胁。” 其实,记者完全不理解,中华鲟新的产卵场的建立,不是取决于那个地方的地形地貌,而主要是取决于那里的水温和水质。因此,记者对新产卵场的所谓“唯一”和“狭窄”的担心和抱怨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所谓“很多鱼都喜欢吃中华鲟的卵,导致鱼卵损失很多”的现象,在原来长江上游的产卵场也同样存在。至于“码头建设、船舶频繁航行停泊、污染等人类活动,对集中在此的中华鲟栖息和产卵均造成直接威胁。”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有些多余的。因为,目前中华鲟的新产卵场恰恰就是在这些“威胁”之下,建立起来的。这说明,即使有了这些“威胁”,三峡水库下泄出来的水体,仍然可以满足中华鲟产卵的要求。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保持三峡水库的水质不变差,这些所谓的“威胁”都不会是什么问题。 南都记者为了能掩盖葛洲坝三峡建成之后,中华鲟种群的命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的这一历史事实,还故意引证说“诸多因素中,长江水产研究所的杜浩博士认为,水电工程还是最主要的影响。‘捕捞也有影响,但资源有一定的量,你不会把它捕尽;挖沙,在这儿挖了,你只要保持住长江的通联性,它会跑那一块儿;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污染的影响在长江流域也是存在的,但面对污染,水生生物至少可以选择迁移。但通道被阻碍,比如把葛洲坝下游中华鲟的产卵场被填了,它就没有选择了。’” 这种言论虽然出自一位水产研究所的博士,但却是非常的不专业和不符合事实。如果对于珍稀鱼类来说,真的有“捕捞也有影响,但资源有一定的量,你不会把它捕尽”的话,那么为什么有当年我们合江保护区内要保护的三条鱼,就是捕捉不到 ? 这位专业博士也许不知道,现在的过度捕捞,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打鱼的人数众多和渔网网眼过小的问题,而是“电鱼”和“炸鱼”。所以,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位常年从事鱼类保护的实地工作者亲口告诉我们。越是国家要保护的珍稀鱼类在市场上的售价越高,这就导致人们更愿意为了逐利而冒险采用非法的捕捞手段。所以,目前很多长江珍惜鱼类所面临的现实是,越是国家要保护的鱼类,灭绝的速度越快。其原因就是非法的过度捕捞。 水产 博士的“污染的影响在长江流域也是存在的,但面对污染,水生生物至少可以选择迁移”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反坝人士为什么就不联想一下,既然,有这个道理成立,深入到重庆主城区的小南海地区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为什么你们还要大造舆论说那里是长江珍惜鱼类的最后栖息地呢? 最后,水产博士的“水电工程还是最主要的影响”和“但通道被阻碍,比如把葛洲坝下游中华鲟的产卵场被填了,它就没有选择了。”的说法,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谎言。通道被阻碍,并非就没有解决的办法,可以有很多辅助过坝的手段。这已经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证明。否则的话,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河流上都建有了水坝,那么全世界的(洄游性)鱼类,岂不早就全都灭绝了?此外,即使有人真“把葛洲坝下游中华鲟的产卵场被填了”,我们也请水产博士放心,中华鲟绝对还会找到其它的新的产卵场。因为,能否变成产卵场决定的因素,不是那里的地形地貌,而是三峡水库下泄的水温和水质。 总之,历史的事实是:对于一度濒临灭绝中华鲟来说,葛洲坝建成之后,我们解决了中华鲟的人工增殖问题;三峡建成蓄水后,又给中华鲟在长江下游创造出了新的天然繁殖场。因此,我国中华鲟种群的数量,随着长江水电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 客观的说,水电建设拯救了当地濒危鱼类命运的这种现象,几乎出现在了我国长江流域的每一座水电站建设上。公众之所以得不到这方面准确的信息,是因为我们舆论宣传常常被反水坝极端组织所误导。例如,目前为了反对小南海的开发建设,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声称长江几百种鱼类的都将如何如何。而据我了解,当地的实地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几年来在小南海地区捕获的鱼类只还有区区的 18 种。由于过度捕捞和水污染,鱼类濒临绝迹现象在长江流域已经非常普遍。目前唯一能够改变这一状况的,恰恰只有水电的开发和建设。如果我们的记者不带偏见的实地采访一下当地群众,一定会深切的感觉到水电开发对于长江鱼类保护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前提是我们的记者要保持客观公正。 在本篇文章中南都记者的某些采访和报道就有不客观、不公正之嫌。例如,文章中记者曾报道说“过去,大多数村民,会在夏天捕鱼为生。 7-9 月份是他们传统的捕鱼季。除去头年的 12 月份到第二年 5 月份的禁渔期,以及长江的汛期外,渔民每年打鱼平均能挣到 5 万元左右” 根据文章前后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来,所谓“渔民每年打鱼平均能挣到 5 万元左右”应该是比较远的过去,至少是几年以前的事情。而多年以前的我国农民平均收入,好像还不足五千元。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从事农业耕种和渔业捕捞的平均收入差距高达十几倍的话,那么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当然是大家都会一窝蜂的要去打鱼了。其结果当然是过度的捕捞和渔业资源的迅速枯竭。这一点其实在记者自己的采访文章中也可以得到证实。记者也采访到“张彬的妻子略微担忧,几年前,还能从长江里捕到巴掌长的鱼,现在 —— 她用拇指和食指比划 —— ‘就那么点’。” 然而,尽管事实已经如此,我们的记者还是执意要把渔业资源枯竭的责任推给即将建设的小南海水电站。因此,记者才会挑拨说“但这样的殷实日子,随着小南海水电站奠基仪式拉开帷幕,将变成未知数 —— 工程一旦完成,整个中坝岛上的几千村民,未来将不得不搬迁到一江之隔的木洞镇去。摆在张彬面前的,不仅是新的生活,还意味着他们一半的生计 —— 捕鱼,可能画上句号。” 请大家注意:南都的记者们就是用这种春秋的笔法,机敏的把渔业资源枯竭的责任推给能够保护珍稀鱼类和鱼类资源的水电建设。结合记者前面对已经建成的葛洲坝、三峡保护鱼类资源事实的否定。这篇欺骗公众和造谣污蔑水电开发的文章就这样出炉了。实际上,“长江鱼泪”确实存在,不过它的出现不仅不是在水电建设之后,而恰恰都是在水电建设之前。 确切都说,南都的这篇文章应该改名为《长江鱼泪:梯级水电站未铺开 多种鱼类濒临灭绝》。结论是:加速长江流域的水电开发,尽快的解救濒危的鱼类,这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附:《长江鱼泪:梯级水电站铺开 多种鱼类频临灭绝》 2012 年 06 月 27 日 南方报业网 杨雄 谢方 葛洲坝切断了中华鲟的生命通道,三峡令 “ 四大家鱼 ” 鱼苗减少 90% ,近期动工的小南海水电站,更把十数种鱼类逼上灭绝之路。 这是 5 月的最后一天,重庆的江面上薄云遮日。 距离重庆市区近 40 公里的下游,中坝岛将昏黄的长江水一分为二。下午 3 时左右,中坝的大溪口渡口越来越热闹。 一艘蓝色的小渡轮,突突突地载着几十筐新鲜蔬菜和十几位菜农,从中坝岛驶向对岸。张彬挤在大筐小筐的西红柿、茄子、青椒和豇豆中,闷热的船上混杂着泥土的菜香、劣质的柴油味和无处不在的汗臭。 对张彬来说,告别 5 月意味着一件事:禁渔期临末。在未来的几个月里,这个约莫 40 岁光景的男人会和岛上一些村民一样,不再种菜,转而捕鱼。 为此,他和妻子合计后,把那艘锈迹斑斑的小渔船拆得稀烂,值钱的都卖给了收荒匠。又花了两万元左右定做了一艘新船。 张彬的妻子略微担忧,几年前,还能从长江里捕到巴掌长的鱼,现在 —— 她用拇指和食指比划 ——“ 就那么点 ” 。 过去,大多数村民,会在夏天捕鱼为生。 7-9 月份是他们传统的捕鱼季。除去头年的 12 月份到第二年 5 月份的禁渔期,以及长江的汛期外,渔民每年打鱼平均能挣到 5 万元左右 —— 和他们辛苦种一年菜赚的钱差不多。 “ 普通的鱼,可以卖到每斤 50 元,江团 ( 长吻鮠 ) 可以卖到每斤 300 元! ” 但这样的殷实日子,随着小南海水电站奠基仪式拉开帷幕,将变成未知数 —— 工程一旦完成,整个中坝岛上的几千村民,未来将不得不搬迁到一江之隔的木洞镇去。摆在张彬面前的,不仅是新的生活,还意味着他们一半的生计 —— 捕鱼,可能画上句号。 细微的变化已经出现,在中坝岛最南端,一大块刚碾压平整的沙石地,很不和谐地出现在菜地和玉米地中间,那里立着一块约 1 米高的黑色石头,上面镌刻着几个红色字体:重庆小南海水电站奠基纪念。落款时间是 2012 年 3 月 29 日。 最后的保护区 站在此地眺望,长江两岸景色无异于任何一个江畔的新兴工业区。珞璜火电站的三根高烟囱,和对岸的小南海水泥厂遥相呼应。 诸多基建设施里,只有小南海水电站争议最大。 和长江干流上另外两座水电站 —— 葛洲坝水电站以及三峡水电站一样,小南海在奠基之前就被卷入舆论漩涡,有观点认为造价约 320 亿元的小南海水电站经济效益奇差 —— 据 NGO 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提供的数据: 小南海设计年平均发电量仅是与其相邻的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和三峡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的 3% 。然而,单位千瓦投资规模却是这几个相邻电站的 2-4 倍。 更大的质疑来自国内的鱼类研究专家、环保 NGO 组织以及媒体:小南海水电站所在流域,正是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长江干流上唯一一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告诉《 南都周刊 》记者, 2000 年,为弥补三峡工程对长江珍稀鱼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国务院将原四川省长江合江 —— 雷波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年后,为了给处在保护区内的向家坝、溪洛渡两座大型水电站让路,国务院将保护区迁移调整至重庆三峡库区库尾到宜宾向家坝坝下的江段,还增加了赤水河干流以及岷江干流的宜宾至月波江段作为补充,并更名为 “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 在 2005 年的调整中,小南海水电站的坝址 —— 中坝岛刚好位于调整后的保护区内。 然而, 2010 年 11 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 “ 关于调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范围 ” 的申请,为水电站拿到 “ 路条 ” 扫清了障碍。 该申请主要是把保护区范围缩小 1460.4 公顷,调出长度 22.50 公里,将石门镇至地维大桥由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长度 73.30 公里。如此调整,小南海水电项目的规划范围正好被划出保护区。 小南海工程公布后,立即引发鱼类专家和 NGO 组织的担忧和抗议。中国著名鱼类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解释说: “ 小南海大坝建成后将成为一道巨大的屏障,阻断洄游性鱼类向上游或下游迁移的通道。 ” 具体地说,一旦小南海水电站的大坝建成,整个三峡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大水库。像白鲟这样的极危鱼类或其他长江特有鱼类,无法洄游到上游产卵繁殖,也不能自由往来觅食,这些珍稀物种势必濒临灭绝。 从 2007 年起,相关科研单位在保护区重庆段连续两年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 2007 年 3-7 月,小南海江段通过的长江鱼类卵苗量多达 160 亿尾; 2008 年 3-7 月则有 140 亿尾。而在此江面拦江竖起一座大坝水电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长江上游 100 亿尾珍稀特有鱼类鱼苗的消失。 有国内生态学者评论说: “ 很少见到这样一个可以导致至少 10 多种物种迅速灭绝的项目,这不能不慎重。 ” 面对质疑,重庆开始寻找应对之策,并提出了 “ 补救性方案 ” :即仿建鱼类生态通道和人工增殖放流。 笼中蛟龙 所谓人工增殖放流,就是从长江里捕捉野生鱼类,进行人工取卵取精,人工授精,繁育出幼苗,放入长江,这样可以增加种群数量、延续物种。 但人为干预能否拯救长江濒危鱼类种群,或许中华鲟的命运就是答案。 自从 1971 年,长江西陵峡出口处的葛洲坝水电站开工修建,中华鲟这种恐龙时代就存在的最古老鱼类之一,洄游至金沙江一带产卵的必经路径一下被截断。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从葛洲坝截流后不久的 1984 年就开始研究中华鲟。他回忆,那会儿长江里大约还有 2000-6000 尾中华鲟。之后每况越下,到 2000 年左右,只剩下 200-500 尾。 事实上,就在葛洲坝截流后不久,长江水产研究所就和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承担起人工增殖放流的任务,至今已有 29 年。那么依赖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是否出现转机?带着疑问,《南都周刊》记者来到荆州市太湖港仓库附近的中华鲟饲养基地。 在一个两人高的人工饲养池,我们见到了号称 “ 长江蛟龙 ” 的中华鲟。 几名戴着草帽的清洁工正在清理这个约 200 多平米的水池。浑浊的池水,从水池中央的泄水管排放出去。干净的地下水,正从池沿上方的一个碗口大的水管里倾泻而下。 五十多尾一米左右长的中华鲟,正转着圈来回巡游。浑水越来越浅,中华鲟游到了浅水处,无法再往前游了。它们那总是歪向左边的尾巴,开始使劲摇摆,尾巴卷起水浪,发出清脆的哗哗声,在这个强大的推力下,它们的身子被推向深水处。 饲养基地的场长李罗新,看着这些笼中蛟龙,颇为感慨。 1981 年葛洲坝截流前的每年七八月,一群七八百斤重,纺锤形,批五行硬鳞的黑色大鱼,遵循着上亿年的本能,摇摆着歪向一边的长尾巴,从大海里慢慢逆流游向长江金沙江下游,以及长江上游的八百里河段,并在这个河段的 20 处产卵场产卵。 接下来,它们会在八百里河段度过了一个冬天。 第二年 10 月底,产完卵后,中华鲟再游回大海 …… 然而,葛洲坝建成后,这个过程被中断了,中华鲟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然后又进入濒危动物名单。最后, “ 长江蛟龙 ” 不得不游进逼仄的饲养池。 刚开始,鱼苗繁殖成功后,不到 20 天就死亡了。 这个问题,一度成为饲养基地中华鲟人工繁殖的瓶颈。 1997 年,在改进基础设施、水温、水质和饲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后,瓶颈得到突破。幼鱼苗也从最初的五六厘米长增长到 10 厘米左右。 1998 年左右,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可以达到 10-20 万尾的批量生产了。 实际上,从 1983 年到 1998 年,长江水产研究所一共向长江里投放了 400 多万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放流的地点,主要在宜昌和荆州一带。 然而,中科院水生研究所在后来做出的资源评估调查的结果并不乐观: 1990 年代中期开始的幼鱼放流,对补充中华鲟资源增长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人工放流的鱼只占资源总量的 3% - 5% 。而同时显示中华鲟产卵群体较大坝截流前下降了 50% 。 “ 成活,不是指长江,有的是在海里面。但是这个 ( 成活率 ) 没有确切的数据,我们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我 1998 年放的鱼,到现在还没有从大海里回来。 ” 李罗新说, “1998 年放了两万多。成熟之后才会回来。按道理,雄的成熟的要 14 年,雌的要 18 年。现在还没到那个时间节点。 ” “ 我们还在等待。 ” 而另一个补救措施 “ 过鱼设施 ” ,在中国论证了近半个世纪,专家、主管部门、建设方总是无法达成共识 —— 结果就是,葛洲坝没有鱼道、三峡工程也未修建鱼道。 如今,过鱼设施被重提。作为小南海水电站鱼道研究设计专家之一,危起伟说打算在重庆小南海做一个水利模型,并在水利模型上加一个鱼道来试验。现在,这个模型还没开始做, “ 我们想做一个 1 比 1 的实体模型,但涉及到投资的问题,还没有被对方接受。 ” 濒危鱼类研究专家 张辉 博士告诉《南都周刊》记者,即使是小南海水电站的鱼道修建成功,也不能让所有的鱼类都通过。 “ 鱼的大小和生活习性都不一样,目前在国际上综合性的鱼道还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 被大坝截断的命运 自从葛洲坝截流,洄游性鱼类就沦为了大坝下的囚徒。 29 年前,就在研究机构开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同时,野生中华鲟的产卵场,被迫从长江金沙江一带,转移到葛洲坝以下 30 多公里处。 如今这个唯一的产卵场位于繁忙的宜昌港附近。但却因空间不够,产卵过于集中,很多鱼都喜欢吃中华鲟的卵,导致鱼卵损失很多。同时,码头建设、船舶频繁航行停泊、污染等人类活动,对集中在此的中华鲟栖息和产卵均造成直接威胁。 诸多因素中,长江水产研究所的杜浩博士认为,水电工程还是最主要的影响。 “ 捕捞也有影响,但资源有一定的量,你不会把它捕尽;挖沙,在这儿挖了,你只要保持住长江的通联性,它会跑那一块儿;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污染的影响在长江流域也是存在的,但面对污染,水生生物至少可以选择迁移。但通道被阻碍,比如把葛洲坝下游中华鲟的产卵场被填了,它就没有选择了。 最大的人为干扰始于 2003 年。 “ 三峡大坝截流以后,产卵场区域水温变化减缓带来了滞温效应,导致中华鲟推迟了产卵时间达一个月左右。和人类一样,该产卵的时候不能产卵,会影响到其生理发育和胎儿的正常成长,甚至导致难产。 ”2007 年首次出版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称。 这份报告是在 2007 年首届 “ 长江论坛 ” 后形成,对长江鲟类的数量和种群变化有详尽统计。数据显示,自从葛洲坝截流以来,每年回到产卵场的成熟鲟鱼下降 50%-75% ,而且从 1995 年开始种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雄鱼锐减,到了 2004 年秋,雌雄比甚至高达 18 比 1 , “ 必将导致中华鲟繁殖困难,长期而言,遗传多样性将丧失,结果导致自然种群的绝迹。 ” 其他鲟类的命运,和中华鲟并无二致。 “ 水中大熊猫 ” 白鲟,学名中华匙吻鲟 ( 因吻部类似象鼻,也称 “ 象鱼 ”) ,正是葛洲坝的最大受害者。 1996 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 (IUCN) 红色名录认定白鲟为极危 (CR) ,这种长江最大的淡水鱼也成为了所有鲟科里最接近灭绝的种群。 2003 年 1 月 9 日 ,一尾被南京渔民误捕的长江白鲟,在抢救 27 天后,终因心力衰竭,死于江苏昆山东方中华鲟养殖基地。这只还没有来得及命名的白鲟,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后一只长江白鲟。 危起伟说,同年有人在四川宜宾发现了一条 3.5 米长的白鲟。但在三峡水电站落成后,长江中上游就再没有白鲟的踪迹被报道过。 “ 白鲟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吃的鱼比较大,要求的食物供给大,十公斤的鱼才能养活一公斤的白鲟,因此需要很多资源才能养活。并且,它产卵之后,必须从葛洲坝上面下来。但是下来之后,可能没有适合它繁殖的地方,它再要上去,就上不去了。如果再过 20 年,再没有发现,我们可以宣布它灭绝了。 ” 危起伟说。 此外,达氏鲟的资源也非常稀少, “ 处于极危状态 ” 。 随着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梯级水电站的全面开展,危起伟说,除了鲟类以外,长江里其他鱼类的命运也堪忧。比如喜欢吃中华鲟鱼卵的圆口铜鱼,这种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及其他支流中, “ 它在长江上游产卵,卵要漂流到中下游孵化,但中下游现在很少发现这种鱼类有成熟的。 ” 金沙江包括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在内的四座相当于两个三峡的巨型水电站一旦建成, “ 这个鱼可能也要灭绝了 ” 。 “ 圆口铜鱼是长江上游的鱼类主体,在食物链的循环中起主导作用。鱼的上下交流,能带动很多东西的流动。如果这个鱼没有了,那水的净化能力就会很差。 ” 而且,长江水生系统并非孤立的,与陆生生态系统 ( 主要通过鸟类等 ) 及海洋生态系统 ( 通过洄游性鱼类等 ) 相互联系,水生生物多样性丢失,将引起相应生态系统的失衡。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 迢迢建业水,中有武昌鱼。 ” …… 古往今来,长江鱼曾唤起人们的无限向往,从淞江四鳃鲈、江东鲥鱼、鄂州武昌鱼,再到沱江的江团,无数佳话流传。 现在,长江沿岸的城市,还有多少野生江鱼? 6 月初的一个上午,我们走进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关山生鲜市场。 40 岁的鱼贩叶光城的鱼摊上,摆满了 10 几个塑料桶,里面养着鲜活的鲤鱼、鳊鱼和黑鱼等。这些鱼,都是他从江苏、安徽和江西的养殖场买来的。据他介绍,其中只有黄骨鱼还是野生的。 叶光城回忆,十几年前,每到捕鱼时节的清晨,武汉白沙洲的长江边一片热闹景象。渔民们满载着鲜活的海鲜归来。很快,船舱里的江鲢、鳊鱼、鲤鱼、草鱼、鲫鱼、刁子鱼这些长江里最常见的鱼,就被前来收购的鱼贩子一抢而光。 彼时,武汉生鲜市场上,卖的都是野生鱼, “ 谁会吃家养的呀? ” 江鲢,这种武汉的特产鱼类,头大体长,通体滑白,常被武汉人用红焖烹制成餐桌上鲜美菜肴。但在关山生鲜市场,这种以往常见的淡水鱼,几十家的鱼摊只有四五家还有一两条摆放着。 相似的景象,同样在长江下游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江西鄱阳湖延续。 39 岁的詹北山,从小跟着父母在鄱阳湖上打鱼, “ 生在湖上,以湖为生,以船为家 ” 。对比几十年来的捕鱼情况,他估计近十几年来,鄱阳湖的野生鱼类资源,几乎整体减少了 6 成左右。 通连长江的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洪水期和干枯期交替,极易受到长江影响。自三峡大坝开始蓄水之后,鄱阳湖的水位就明显减低, 2011 年的大旱几乎让鄱阳湖变成了草原。 早在 2008 年,河海大学董增川教授在《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影响与对策》一文中就写道: “ 当长江流量减少时,会造成 ( 鄱阳湖 ) 保护区内水位不同程度降低,直接或间接影响鄱阳湖的植被、鱼类和鸟类。 ” 在众多急剧减少的鱼类资源里, “ 长江三鲜 ” 给詹北山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鲥鱼、刀鱼和河豚因为味道鲜美,被食客们赞为 “ 长江三鲜 ” 。但现在,刀鱼的产量却越来越少。 前几年,在鄱阳湖,渔民一天还能捕几斤刀鱼。 每年清明节前,二三两重的刀鱼可以卖到上千元一斤的价格。但这种越来越少的长江淡水鱼,价格曾一度被哄抬至每公斤 5000 元。 2012 年 4 月 2 日 ,一条 325 克的长江刀鱼王在张家港被拍卖至 5.9 万元的天价。 詹北山说,从去年开始,鄱阳湖里连刀鱼也没有了,有时候几天都见不到一条。 河豚则消失得更早一些,已有十几年没在他的渔网中出现了。而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鲥鱼,则更是少见。詹北山说,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鲥鱼的产量,还可以达到每年 2000 多吨。而现在,几千元一斤的高价,也很难买到,几乎绝迹。 “ 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 ” 。长江上游的四川渔民,曾这样形象地描述中华鲟、白鲟和胭脂鱼。他们俗称中华鲟为 “ 腊子 ” ,白鲟为 “ 象鼻鱼 ” ,而胭脂鱼则是 “ 黄排 ” 。这些往事,如今只能追忆。 说起这些,中坝岛的渔民张彬如数家珍: “ 我小时候 (1970 年代 ) ,腊子多得很。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最多,每天可以打几条,几角钱一斤。 ” “ 以前还有象鱼 ……” 他神采飞奕地比划着。 “ 你还记得最后一次见到象鱼是哪一年? ” 记者问。 他望着江水半响,最后摇摇头,尴尬地笑了。 “ 要是以后江里没有鱼了,你们怎么办? ” 一丝为难的神情在张彬脸上掠过。沉默了几秒后,他低声答道, “ 我们担心的是赔偿,征地的赔偿。 ”
4298 次阅读|7 个评论
SCI期刊影响因子(2007-2010)-渔业科学(in My focus)
Jimcandy 2011-6-30 12:25
2010IF 2009 IF 2008 IF 2007 IF Full name 6.434 4.489 3.158 3.788 Fish and Fisheries 3.609 2.161 1.792 2.531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3.077 2.833 1.712 1.47 Fisheries 2.166 1.951 2.276 2.058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2.163 1.939 2.375 1.462 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 2.015 2.427 2.812 2.348 Fisheries Oceanography 1.656 1.531 1.434 1.196 Fisheries Research 1.607 1.232 0.841 0.505 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603 1.256 1.569 1.319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1.432 1.512 1.813 1.206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 1.33 1.226 1.246 1.404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1.203 1.073 0.811 1.127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Fisheries Management 1.161 0.935 1.091 0.588 California Cooperative Oceanic Fisheries Investigations 0.832 0.704 0.535 0.508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0.819 0.684 0.781 0.766 Fisheries Science 0.8 1.286 1.389 1.115 CCAMLR SCIENCE 0.798 1.264 1.404 0.968 Fisheries Management and Ecology 0.792 1.155 1.133 1.137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0.756 1.245 1.19 1.489 Fishery Bulletin 0.63 0.507 0.45 0.39 Crustacean 0.596 0.489 0.6 0.383 Natural Resource Modeling 0.591 0 0 0 Turkish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0.49 0 0 0 ACTA ICHTHYOLOGICA ET PISCATORIA 0.414 0.513 0.43 0.449 Bulleti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Fish Pathologists 0.411 0.294 0.403 0.541 Cybium (Paris) 0.4 0.459     Acta Adriatica 0.263 0.08 0 0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0.25 0.129 0.353 0.371 California Fish and Game 0.158 0 0 0 Iran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Sciences 0.121 0.165 0.135 0 Nippon Suisan Gakkaishi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4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湾:推动“健康、效率、可持续经营”的新渔业政策
jimcandy 2009-5-30 10:21
台湾渔业署 4 月 13 日 表示,近日有报载台湾远洋鲔钓渔船稳发一六一号 遭索马利亚海盗劫持事件,建议政府、各级渔会和业者共同建构通报系统,并指出前镇渔港卸鱼数目急剧减少,远洋渔业亮起红灯,应重新检讨渔业政策一事,该署为提供更完整信息,特提出说明。台渔业署说明有关建构通报机制方面,行政院已于 2005 年核定渔船海难灾害紧急通报及应变作业程序,相关机关及渔会对台湾渔船发生或有发生海难灾害的紧急时刻,皆依该程序迅速通报并由搜救单位,采取各种必要的应变措施,或通报协调案发海域附近国家的搜救组织协助救援,本次稳发一六一号遭索马利亚海盗劫持事件,即依此程序跨部会通报进行救援。 该署进一步指出,远洋渔船因前往三大洋区作业,渔货直接在国外交易,很少返国,仅于 70 年代石油危机及 2008 年油价高涨的年份,船舶始回台湾,造成船满为患,因此,去年前镇远洋渔港渔船滞港数达 190 艘。 有鉴于此,政府自去年 5 月 20 日,即陆续实施以奖励远洋渔船出港作业及延缓金融贷款偿还等新措施,及目前因国际油价回稳,前镇渔港滞港船数已降为 80 艘左右,并已有近 450 艘次的远洋渔船重返三大洋区从事生产,远洋渔业景气已逐渐复苏。 台渔业署同时表示,为维系渔业可持续经营,推动各项渔业政策。在海洋渔业方面,自 2009 年起实施投入管控,以 1 船吨换 1 船吨,淘汰 1 艘建 1 艘新船的淘汰制度,并于 2011 年代起,逐步产出管控,对于国际实行配额管制的鱼种,实施个别渔船配额制度,进一步为使我渔船数与渔获机会(国际公海配额及台湾近海自有资源)相称,去年大幅提高渔船(筏)收购价格,最高达 30% ,当年度计收购 476 艘, 2009 年将继续推动收购计划;并为强化渔业管理,在远洋渔业方面,辅导业者装设渔船监控系统( VMS ),填报渔获报告,派遣观察员及公海登临检查等,以配合渔业国际管理趋势。 另在沿近海渔业方面,提高渔船(筏)休渔奖励金 20% 以上,且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辅导休闲渔业,兼顾渔业与休闲观光,扩大推动人工鱼礁投放及种苗放流等措施;在养殖渔业方面,则适度调整淡海水养殖面积比例,逐步增加海水养殖面积,以减少地下水的抽用,确保养殖渔业与环境的和谐。 该署进一步说明,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新政府持续辅导业者与沿海国进行入渔或联合投资等渔业合作,并维持了渔船用柴油 14% 补贴及辅导养殖业者申请农业动力用电,以降低业者生产成本;另为稳定水产品供给与食用安全,已于本年办理老旧鱼市场迁(扩)建,辅导产销团体 增建仓储设备,与落实办理养殖放养量申报,掌握水产品市场消费趋势与行情报导等,同时辅导以 CAS 、 HACCP 与上市前检验等措施,确保水产卫生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 台渔业署强调,政府已于扩大公共建设特别预算中,加强航道及港区疏浚,维护渔港基本机能,并兼顾渔业与休闲观光功能,确保渔民作业安全及创造渔港多元价值。同时将渔村纳入农村再生政策统筹推动,以整体改善农渔村生活环境。 台渔业署再次强调,为推动两岸渔业,已将两岸渔船员雇用等议题,优先纳入两岸协商议题,及水产品销陆,也将列入两岸经贸事务整体考虑。至于渔民福利照护方面,已持续推动渔民(船)保险制度。 台渔业署最后表示,在健康、效率、可持续经营的农业施政主轴下,将持续推动台湾渔业产业转型,以保障渔民作业安全与福利、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与供需稳定、兼顾渔业经营与资源护育、落实责任制渔业,实现提高渔民所得、打造富丽渔村的愿景。(摘自台湾渔业联合网 2009-04-15 )
个人分类: 渔业新闻|3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研究表明:全球主要渔业国并无可持续能力
jimcandy 2009-3-11 13:08
据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全球 40% 以上的渔业无可持续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无视国际负责任行为准则。这支研究队伍称,防止过度捕捞的自愿方案应被强制性国际法替代,从而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科学家对全球 53 个主要的渔业国进行了分级(这些国家的海洋产量占全球海洋产量的 96% ),分级的原则是这些国家的行为是否遵守联合国( UN )的准则,该准则为 1995 年制定的作为应对过度捕捞的潜在方式的一套自愿措施。 这套准则设定一定的标准,如渔业国如何采用正确的装置捕捞,如何最小化渔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诸如捕捞本应放回海中的兼捕鱼种)及如何最小化渔业对海豚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影响等。 挪威以 60% 的遵守程度在这份名单上排名最高,其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冰岛和纳米比亚。 在排名最后的 28 个国家(这些国家海洋渔业产量占全球的 40% 以上)中,遵守程度如此之差,以致该研究将他们列入到失败等级之中,这就意味着他们对联合国负责任准则的遵守程度不足 40% 。 这项研究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渔业中心的 Tony Pitcher 和 Ganapathiraju Pramod 、巴西里约格朗德联邦大学的 Daniela Kalikoski 以及国际 WWF 瑞士分部的 Katherine Short 等完成,研究成果发表 4 日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 www.guardian.co.uk 2009-02-05 )
个人分类: 渔业新闻|3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度发射海洋卫星2号以造福渔业
jimcandy 2009-3-10 20:30
  印度太空研究组织( ISRO )预定于 2009 年发射一枚自行研发的海洋卫星 2 号,配备能更准确探测潜在渔场( PFZs )的海洋卫星影像遥测器,与能藉由测量海平面风向与风速预告气候变化的雷达散播器( radar scatterometer ),促进印度渔业发展。自 1999 年发射海洋卫星 1 号海洋影像遥测器后使用至今已陈旧,新遥测器将补强之,并协助渔业以较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   以成本效益分析来看,在遥测器提供的潜在渔场内作业,拖网船与刺网船的渔获平均值分别从 775 美元与 29 美元增加至 1,317 美元与 55 美元;而在非潜在渔场与潜在渔场内的拖网作业与刺网作业成本效益比,则分别由 1.27 与 1.3 增加至 2.12 与 2.14 。 (摘译自 Infofish Trade News NO.23/2008, 15 December 2008 )
个人分类: 渔业新闻|3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鱼儿到北极“避暑” 气候影响世界渔业
jimcandy 2009-3-9 16:16
据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 3 月 2 日 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 3 月 2 日 发布的《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给世界渔业带来影响。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改变了海洋和淡水物种的分布,暖水物种被迫向南北两极转移,而且它们的栖息地正在缩小,生产力在下降。此外,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生物过程的季节性,改变海洋和淡水食物网,给鱼品生产造成了无法预测的后果。粮农组织表示,目前迫切需要帮助以渔业和水产养殖为生的社区,特别是那些最脆弱的群体,加强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据估计,全球共有 4350 万人直接参与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生产。其中 86 %的人生活在亚洲,另外还有 400 万临时工。考虑到在鱼品加工、销售和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加上他们的家庭,依赖该行业的人数超过 5 亿。 报告指出,虽然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对较少,但仍会产生显著影响。捕捞能力过剩和捕捞过度,意味着每艘船的渔获量减少,即燃料的利用率下降,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则意味着渔民不断寻求提高发动机的马力,这也会降低能效。因此,实施良好的渔业管理可大大提高该行业的能效。(摘自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9-03-07 )
个人分类: 渔业新闻|2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呵呵,终于有了自己的天空!
jimcandy 2009-3-3 18:01
2009年3月3日,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博客和空间。这可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哟!一直以来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尤其是科研思路和工作找个地方搁起来!而且,金枪鱼也要空间的呢,要知道,现在的捕捞强度这么大!!! 以此为记! 朱国平 2009年3月3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8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