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向论文国际检索进军!向井冈山进军?
panfq 2010-1-7 19:27
如今的理工大学,论文水平水涨船高。 国内一般期刊的论文已被瞧不上眼,原先记 5 分,现在一点价值没有,既不算工作量,也没有津贴,职称评审中也不算数。学校重视的是核心期刊和国际数据库的收录 SCI, EI., ISTP. 国内核心的不那么好发,一些教师就向国际会议进军,个别作者一年被此类数据库收录的国际论文达十几篇。 不知此举是不是在继承当年井冈山游击战的精神,恰如如今的井冈山大学一样。俺们文科的也看不懂。隔行如隔山,搁在这里让同行们去评价吧。 此类会议有: Proceedings of the 8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computer and applied computational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ciences and Optimization, CSO 2009 2009 Second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CCCM 2009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 2009 I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CAS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ization, Automation and Electrification in Agriculture Proceedings - 2009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CIP 2009 IEE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对于社科作者来说,被国际会议收录的少一些,但也有,如: Proceedings of the 2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ategy Management 一些人文学科,如无缘被国际会议收录,国内核心难发,只好在一般期刊写两篇文章,聊以自慰。 相关链接 功利学术的牺牲品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制高点,没有硝烟的战场
lihf 2009-12-22 11:31
学科的发展并非一马平川,往往存在某个学科制高点,能否看到并占领这些学术高点,从学科讲,关系到学科发展以及走向,从政治上讲,是真正关系到祖国长盛不衰,子孙后代的大事.然而,由于缺少顶级学术天才或顶级学术天才无法就位,一种潜在的损失正悄悄发生.尤其是,在一种理所应当地认为:中国科技水平不如西方的共识和掩盖下,正漫无边际地无限期推迟着中国科技的崛起和毁灭着科技崛起的希望. 某个关键学术概念\方法的建立可统治一个 领域几十年或上百年,这个大家没有疑问吧.大家都熟悉的Office 软件就是一例,当你不明白的时候,人家做出来了;当你还在感慨老外做的很少的时候,人家已经在悄悄商业化了,当你明白了还能这样做的时候,并考虑怎样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就只能都感慨老外就是先进了.然而,现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还在襁褓之中就被扼杀住了.不是在与西方同行真刀真枪的拼抢中,太遗憾了. 但有识之士应该认识到: 去拼抢学科制高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得之则得天下,失之则失天下. 只有抬起头,睁开眼,最聪明的人才能通过重重阻力站在上面.
个人分类: 建议|3623 次阅读|8 个评论
国际、中国、江西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进展
yaoronggui 2009-11-26 11:58
一、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进展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 ( 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 IChO ) 竞赛目的在于强调化学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指出化学在年轻一代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IChO 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创造性工作,包括学生已经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开发学生的潜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理论和实验题中,竞赛促使学生建立并加强上进心、坚持力、准确性和责任感。 IChO 竞赛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化学学科竞赛活动。 IChO 竞赛是由原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三国于 1968 年 8 月首创的,每年一届(除 1971 年停赛一年外),至今已举办了 41 届。第一届 IChO 竞赛在捷克斯洛伐克手都布拉格举行,只有三个发起国参加,后来参赛国不断增加,美国 1984 年参加比赛,中国 1987 年开始参加,现今已有 60 多个国家参加这项活动。 IChO 每年七月初由参赛国之一的该国教育、科学部或其他主管机关(主办者)组织进行。主办国在每年十一月底发出竞赛请柬,宣布竞赛的地点和日期。被邀国在一月底乡主办国递交申请书,宣布参加竞赛。每一参赛国向 IChO 派出一个代表团,代表团由四名中学生和两名团员(其中一名任团长)组成。中学生应为非化学专业的,竞赛时的年龄应小于 20 周岁。 IChO 的法定工作语言是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大赛的国际信息中心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 http://www.icho.sk )。 IChO 竞赛的评选工作由评委会负责,评委会由所有参赛国代表组成,主席由主办国选出,副主席由上届主办国选出。评委会下设执行秘书处,在非竞赛期间代表评为会开展工作。评委会的职责包括指导和监督竞赛按规则进行;审查参赛者的参赛资格;把竞赛试题译成参赛者的母语,必要时从语言和含义的精确性来核对译文;制定评分标准;评卷;确定最后名次、优胜者和最佳参赛者奖章等级和奖金数目等等。 IChO 竞赛题由理论题和实验题两部分组成。参赛者先在实验室做实验题( 1~3 题实验题, 40 分),然后至少经过一天的间歇,再做理论题( 6~8 题理论题, 60 分),每部分的做题时间是 4~5 小时。按总分成绩,授予金质奖章、银质奖章、铜质奖章和奖状,此外还有特别奖,授予答案有创新者、绝对优胜者和最佳参赛者。全部参赛者中首 10 % 2% 得金牌,全部参赛者中之后 20 % 2% 得银牌,全部参赛者中之后 30 % 2% 得铜牌,未能缺的奖牌但在某一题目满分的参赛者可获荣誉奖,在理论或实验部分的测试汇总获得最高分的选手可获特别奖。 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涵盖化学中的多个领域,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以及光谱学。虽然大多数知识点都属于中学范畴,但其中很多问题都考察的更加深入,有些问题还需要高于中学要求的知识程度和理解能力。由于各国的化学课程有所差别, IChO 的主办国在比赛之前(一般提前半年)都要发行一套预备题给各参赛队,预备题预示了竞赛主题,大致规定了正式赛题的方向、范围、难度和题型,也隐含着其他一些极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题目所涉猎的专业知识明显深于一般中学乃至大学课程内容。准备 IChO 不仅需要对化学高度的理解力和极大的兴趣,更需要一种突出的融会贯通、联系实际的能力。 目前使用的 IChO 条例是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 IJChO )于 1985 年 7 月 6 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批准的。 我国于 1986 年派王夔、吴国庆教授作为观察员出席 IChO 竞赛,于 1987 年首次组队参赛,获得了 1 枚金牌、 2 枚银牌、 1 枚铜牌,创造了第一次参赛国 4 名选手全部获奖的记录。 二、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进展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的目的是:普及化学基础知识,激励中学生接触化学发展的前沿,了解化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人名生活的意义,学习化学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促进化学教育教学新思想与新方法的交流,推动大学与中学的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国化学教育教学水平;选拔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手。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化学会主办( http://www.ccs.ac.cn ),委托相关省、市、自治区化学会或化学化工学会及有关学校承办。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分为两个阶段: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简称初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简称决赛。初赛每年 9 月举行,笔试( 3 小时),全国统一时间在各省、市、自治区分若干赛场同时进行。决赛在来年春节前的冬令营期间进行,分理论竞赛( 4 小时)和实验竞赛( 4~5 小时)两轮。决赛选手名额为每个省、市、自治区 5 名。初赛试题由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委员会核心组织命题,试题应符合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基本要求,由中国化学办公室制卷、分发。决赛试题由承办单位组织命题小组命题,经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委员会核心组审定,理论竞赛与实验竞赛的满分比例为 3:2 ,命题应遵循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基本要求,试题涉及的物理和数学知识水平应不超过中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实验试题的评分以能够体现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以及反映选手对实验原理理解水平的实验结果为依据。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获奖证书由中国化学会颁发,评奖依据是学生的初赛成绩,设一、二、三等奖,获奖总数以中国化学会发出的试卷总数为基数,获奖比例为总参赛人数的 6% ,其中一等奖不超过 1% ,二、三等奖的比例为 3:2 ,各省级赛区一等奖候选人总数不超过 45 名,各省级赛区竞赛负责人需将全部获奖候选人名单和一等奖候选人初赛答卷在竞赛后一个月内送交中国化学会,由竞赛核心组根据中国科协当年分配的总名额核定一等奖获奖名单,一般情况下,一个月内发布结果。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不超过总参赛人数的 30% ,二等奖不超过 40% ,总分不到 25% 的选手只颁发参赛证书,奖状由中国化学会颁发。 参加国家代表队队员选拔的学生名单由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委员会核心组以决赛成绩为基础,按照每省、市、自治区不超过 2 名和学生自愿的原则,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决定。参加选拔的学生应为高三学生。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就那个赛中国代表队选手的选拔为期 3 周,由决赛承办单位组织实施。竞赛核心组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并参考参选学生的意见决定人选。 4 名选手产生于不同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选手在出国参赛前进行为期 2 周的集训,由承办决赛的单位组织实施。 中国于 1987 年参加 IChO 竞赛至今已参加 22 届,获得 63 枚金牌、 21 枚银牌、 4 枚铜牌( 2005 年 IChO 竞赛在台湾举办,中国没有参赛,故本赛次奖牌空缺)。详细名单如下: 第 19 届 1987 年 匈牙利 苏朝晖 福建垅海中学 金牌 第 19 届 1987 年 匈牙利 潘 炜 北京花园路中学 银牌 第 19 届 1987 年 匈牙利 王 忠 江苏建湖中学 银牌 第 19 届 1987 年 匈牙利 赖 热 四川新都一中 铜牌 第 20 届 1988 年 芬兰 汪 琛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金牌 第 20 届 1988 年 芬兰 黄 烯 北京大学附中 金牌 第 20 届 1988 年 芬兰 倪 强 江苏苏州市第十中学 银牌 第 20 届 1988 年 芬兰 卢国强 福建莆田一中 铜牌 第 21 届 1989 年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沈周新 福建福州一中 金牌 第 21 届 1989 年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周 沛 安徽马鞍山二中 金牌 第 21 届 1989 年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陈 晖 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金牌 第 21 届 1989 年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宋越扬 浙江杭州学军中学铜牌 第 22 届 1990 年 法国 吴 颉 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金牌 第 22 届 1990 年 法国 林 傲 安徽合肥一中 金牌 第 22 届 1990 年 法国 夏 煜 湖北武汉六中 金牌 第 22 届 1990 年 法国 王庆根 江苏梅安中学 金牌 第 23 届 1991 年 波兰 林 诚 福建三明一中 金牌 第 23 届 1991 年 波兰 金 宁 山东济南一中 金牌 第 23 届 1991 年 波兰 江 琪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金牌 第 23 届 1991 年 波兰 倪 浩 江苏无锡一中 银牌 第 24 届 1992 年 美国 郑 页 北京四中 金牌 第 24 届 1992 年 美国 汤志浩 安徽合肥六中 金牌 第 24 届 1992 年 美国 沈 君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金牌 第 24 届 1992 年 美国 林熹晨 山东实验中学 银牌 第 25 届 1993 年 意大利 周 彪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第 25 届 1993 年 意大利 施威杨 北京大学附中 金牌 第 25 届 1993 年 意大利 郑晓亮 山东淄博一中 银牌 第 25 届 1993 年 意大利 袁 泉 湖南师大附中 银牌 第 26 届 1994 年 挪威 黄永亮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第 26 届 1994 年 挪威 李帅格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第 26 届 1994 年 挪威 唐海峰 江苏无锡一中 银牌 第 26 届 1994 年 挪威 丁 胜 北京大学附中 银牌 第 27 届 1995 年 中国 张建辉 吉林长春东北师大附中 金牌 第 27 届 1995 年 中国 骆宏鹏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第 27 届 1995 年 中国 焦宇辰 天津一中 金牌 第 27 届 1995 年 中国 陈景阳 江苏扬州中学 金牌 第 28 届 1996 年 俄罗斯 周小平 湖南沅江一中 金牌 第 28 届 1996 年 俄罗斯 汪建明 湖南长沙一中 金牌 第 28 届 1996 年 俄罗斯 刘镇宁 吉林吉林一中 金牌 第 28 届 1996 年 俄罗斯 王晓化 黑龙江大庆四中 铜牌 第 29 届 1997 年 加拿大 周 游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银牌 第 29 届 1997 年 加拿大 周 璐 江苏启东中学 银牌 第 29 届 1997 年 加拿大 刘登峰 湖南师大附中 银牌 第 29 届 1997 年 加拿大 潮兴娟 北京清华大学附中 银牌 第 30 届 1998 年 澳大利亚 刘铭钊 黑龙江齐齐哈尔一中 金牌 第 30 届 1998 年 澳大利亚 陈以昀 河南郑州一中 银牌 第 30 届 1998 年 澳大利亚 廖 涵 湖南长沙一中 银牌 第 30 届 1998 年 澳大利亚 谢 佳 湖北荆州中学 银牌 第 31 届 1999 年 泰国 洪毅颖 福建厦门一中 金牌 第 31 届 1999 年 泰国 付 丹 湖北黄冈中学 金牌 第 31 届 1999 年 泰国 陈德来 湖南长沙一中 银牌 第 31 届 1999 年 泰国 曹晓宇 福建龙岩一中 银牌 第 32 届 2000 年 丹麦 陈 政 湖南长沙一中 金牌 第 32 届 2000 年 丹麦 冯 玮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金牌 第 32 届 2000 年 丹麦 汤砚蔚 浙江杭州二中 金牌 第 32 届 2000 年 丹麦 张 靖 江苏盐城中学 银牌 第 33 届 2001 年 印度 陈思远 湖南长沙一中 金牌 第 33 届 2001 年 印度 罗佗平 福建厦门双十中学 金牌 第 33 届 2001 年 印度 韩德伟 天津南开中学 金牌 第 33 届 2001 年 印度 张 维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银牌 第 34 届 2002 年 荷兰 朱 烨 山东实验中学 金牌 第 34 届 2002 年 荷兰 吕 华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第 34 届 2002 年 荷兰 刘 伟 广东华南师大附中 金牌 第 34 届 2002 年 荷兰 王 峰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金牌 第 35 届 2003 年 希腊 周 焱 山西实验中学 金牌 第 35 届 2003 年 希腊 晏奇帆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金牌 第 35 届 2003 年 希腊 倪犇博 江苏启东中学 金牌 第 35 届 2003 年 希腊 胡蓉蓉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第 36 届 2004 年 德国 刘良会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金牌 第 36 届 2004 年 德国 岳 衎 湖南省实验中学 金牌 第 36 届 2004 年 德国 薛明宇 广东省深圳中学 金牌 第 36 届 2004 年 德国 袁 键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 金牌 第 37 届 2005 年 台湾 中国代表队由华中师大一附中,长沙市一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和厦门双十中学各 1 人组成,但中国最终没有参赛,故本赛次奖牌空缺。 第 38 届 2006 年 韩国 蔡李超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金牌 第 38 届 2006 年 韩国 曾 毅 广东省深圳中学 金牌 第 38 届 2006 年 韩国 刘艺斌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金牌 第 38 届 2006 年 韩国 叶钦达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金牌 第 39 届 2007 年 俄罗斯 张子旸 江苏省泰州中学 金牌 第 39 届 2007 年 俄罗斯 杨 乐 石家庄二中 金牌 第 39 届 2007 年 俄罗斯 徐 磊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金牌 第 39 届 2007 年 俄罗斯 方 源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金牌 第 40 届 2008 年 匈牙利 傅永平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金牌 第 40 届 2008 年 匈牙利 李修远 广州华南师大附中 金牌 第 40 届 2008 年 匈牙利 张 驰 成都七中 金牌 第 40 届 2008 年 匈牙利 姜夕骞 南京外国语学校 金牌 第 41 届 2009 年 英国 王睿博 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 金牌 第 41 届 2009 年 英国 黄昕晨 广东深圳中学 金牌 第 41 届 2009 年 英国 刘 吉 湖南师大附中 金牌 第 41 届 2009 年 英国 刘文驰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银牌 三、江西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进展 第 38 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于 2006 年 7 月 2 日至 7 月 11 日在韩国城市庆山举行,本届竞赛有来自 67 个国家和地区的 255 名中学生参加。本次竞赛共设奖牌 165 枚,其中金牌 28 枚、银牌 56 枚、铜牌 81 枚。中国 4 名选手均获得了金牌并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刘艺斌同学获得金牌,并且刘艺斌同学理论成绩名列世界第二名,这是江西省首次获得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5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对待国际研发产业对华转移(赵刚) ZZZ
pikeliu 2009-11-22 22:40
怎样对待国际研发产业对华转移 发布时间: 2009-10-25 | 作者:赵刚 http://www.stdaily.com 2009年10月25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刚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为争夺和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大了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RD转移的力度。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调查,62%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20052009年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首选地。面对国际研发产业转移的这一新趋势,我国政府既要运用适当的鼓励政策,也要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以有效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快速的经济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丰富优质的科技人力资源,这些促使中国成为全球跨国公司RD投资的焦点。截至2007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已达到1160家;截至2006年底,全国外资研发机构累计投资达190.79亿美元。   国际研发产业对华转移的利与弊   跨国公司研发产业的对华大规模转移,对中国的研发产业既带来发展的机遇,也提出挑战。   利:近年来,外资研发投入增长很快,外资企业研发经费增长速度和投入强度明显高于内资企业。外资研发投入成为我国研发投入的重要来源。   跨国公司在华从事研发活动,创造了大量高薪工作岗位,对抑制我国优秀人才流向海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吸引了若干来自海外的研发人才。人才集聚和培养作用较为明显。伴随研发人才不断从外资研发机构流出,由此而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也将显著。除此而外,外资在华在开展研发活动,也将世界先进的创新理念和管理经验带进我国,对国内科研管理在组织和制度上都起到了示范作用,也提升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层次和技术水平。   弊:目前,在华外资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绝大多数都来自国内本土人员,大量的科技人员流向了外资研发机构,使得我国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更为缺乏。同时,跨国公司借技术优势占据了我国相当大的市场,在华研发机构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优势,使得我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更为严重的是,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并购,强化了外资在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垄断。此外,跨国公司在与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中还存在着科研资源流失的现象。   借机提升,中国仍面临诸多问题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天津、浙江、福建和大连等省市,世界500强在华研发机构在长三角地区的集中程度更为明显。   在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技术差距是影响博弈结果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越大、技术差距越小,溢出效应越大,反之,挤出效应越大。本土企业同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较大,使得本土企业在博弈中不占优势。国内企业若习惯于通过购买技术或技术许可权来实现其技术升级时,就会减弱它们通过自身研发提高技术水平的动力,形成对跨国公司技术的依赖。   外资研发机构以产品开发为主。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环节,较少涉及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也有少数规模较大的著名跨国公司的在华研发机构从事一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开发。   外方倾向于采取独资形式,以此强化对研发机构的严格管理和控制,防止技术的外溢。并采用内部化方式将技术的转移限于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保证技术扩散不仅少,而且非常缓慢。外资企业抑制本地企业的创新活动,在中国的不少行业已经形成了垄断或寡头垄断,使本地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原有的研发队伍解体、人才流失,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跨国公司的在华研发机构主要为利用国内科技人力资源,集中在与中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相对较少。跨国公司研发人员流动效应不明显。由于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强于本地企业,在华外资企业的研发队伍较为稳定,人员流动性低,即使有少量研发人员被高薪聘走,大都仍进入其它外资企业工作。   我国怎样应对国际研发产业对华转移   发达国家研发产业转移对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既有溢出效应又有挤出效应,两者同时并存,方向相反。面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政府既要运用适当的政策鼓励他们更多地来华进行研发投资,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国内科技资源大量被吸出。   加强对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宏观管理 政府不能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放任自流,而应该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例如重点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高新技术行业,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中西部地区。   帮助本土企业提高技术吸纳能力 要建立为企业技术服务的机构,弥补企业在技术吸收过程中信息不足的缺陷;要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基金,为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要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加速国产化进程。   重视跨国公司人才 通过提高完善用人机制和人才奖罚待遇,以优厚的条件吸引这些掌握重要技术的人才回流到国内企业中,这样就可以把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带过来,从而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打造国际科技研发中心 应进一步改善高科技园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增加与国外科学园区的交流,提高国内高科技园区的国际化水平,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内的重点产业如软件、生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等领域打造几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研发中心。   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对于核心的关键技术,决不可能依赖跨国公司,必须集中力量自主开发。但由于中国的自身财力有限,不可能在财政收入中拿出更多的钱去进行所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的办法是减少一般性的技术引进,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在少数关键的技术上。   引导跨国公司提高在华研发活动的档次 要鼓励跨国公司提高在华研发机构在其全球研发网络中的地位,鼓励其在华研发活动更多地针对母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应用。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10/25/content_117437.htm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十年卧薪尝胆让七国集团土崩瓦解
zhao1198 2009-10-19 00:45
中国十年卧薪尝胆让七国集团土崩瓦解 世界应该记得,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的崛起,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日本奇迹,而1975年爆发了石油危机严重冲击了西方国家。这两起重大的事件却合力催生了7国集团(G7)。 世界现已看清,历史又出现了惊人的相似,G7诞生了30年后,中国经济已然崛起,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整个世界。这两起重大事件合力不仅催生了20国集团(G20),而且酝酿着中美两国集团(G2)。 当然,G20的诞生不仅因为中国的崛起,也因为金砖四国的兴起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就在G20伦敦峰会前夕,巴西外长放言G7已死,G20必将 替代G7。在经历了数月之后,为更好地协调应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再度召开了G20匹兹堡峰会,即不到一年时间之内的第三届G20峰会。由此可 见,G20已凸现出主导世界经济政策和治理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德国《世界报》10月3日发表了题为《G7已死!G20万岁!》的文章,似乎在呼 应和证实巴西外长的预断。 然而,在G20诞生及其召开仅三届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中美两国集团(G2)的热议、热捧。参与G20会议国家的一些舆论认为,G20的核心是G2,更有甚者还主张用G2代替G20,其理据是:主导世界经济和引领世界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非G2莫属。 众所周知,G2概念的提出和传播都源于美国的学政商界的世界知名人士。美国经济学家、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登于去年6月首次提出了G2说。他 认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应升级为领导世界经济秩序的中美两国集团(G2)格局,G2共享经济领导权。此论一出便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国际政治学家 布热津斯基教授的热烈响应和赞同。在G20伦敦峰会召开前夕,世界银行行长、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也公开发表文章支持建立经济上的G2。 近日,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召开的伊斯坦布尔会议上,佐利克宣称,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力量中心,美元作为唯一储备货币的地位将会衰退。美国再也不能 靠美元主宰一切,欧元和中国的人民币将会成为候选的储备货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奥巴马总统及其政府对建立美中共同应对全球课题的G2体制持积极态度 ,并在为 迎接美中G2时代做准备。奥巴马最近还再次强调:中国是国际社会重要的领导者,不是具有威胁性的敌人;如果没有中国,就不可能处理好国际问题。 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在肯定G2将成为世界两强,担任世界的领导者的同时,也主张G2同欧盟共同组成美中欧三国集团(G3)。在5月18日英国《卫 报》发表的专访文章中,他认为,中国将与美国一道成为两支权威力量,担任世界的领导者;如果欧盟能齐心合力则可能同美中两国结成美中欧三国集团 (G3)。 近日,米利班德外长还再次强调,欧盟应该谋求全球超级大国地位,因此,不应该由美中组成两国集团,应该由美中和欧盟组成三国集团即G3。 已下台的日本自民党政府,长期以来既不愿正视二战侵略罪责,又不甘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衰落和亚洲地区领导权的旁落;既对中国的发展抱有戒心,又对中 国的崛起更加恐惧。因而,在无可奈何之中对中国始终采取遏制政策,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竭力排挤中国。然而,日本所依靠的盟国美国却越来越重视中国,特别是奥 巴马总统上任后更加重视中国、重视中美关系,视中美关系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并积极推动构建G2。这可以说是G2被热议、热捧,并被视为世界格 局发展方向的原因所在。这对日本来说,比当年尼克松总统瞒着日本与中国开展秘密外交,以及卡特总统又抢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日本的冲击更大。 因此,日本从政府到舆论都强烈反对G2说,可堪比其反对G8吸纳中国扩展为G9更加激烈。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眼看明年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就将 被中国取代,也跟欧盟一样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要挡住G2的最佳选择就是建立G3。于是乎,日本舆论也抛出了美中日三国集团(G3)说。新上台的鸠山民主 党政府,步奥巴马民主党政府后尘,大力改革前自民党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外交政策,务实地在美中之间找平衡,深知在当前提出建构美中日三国集团(G3)不是时 机,因而热衷于倡导构建东亚共同体,既拉拢中国又排除了美国,从而起到延缓G2和最终达到建立美中日三国集团(G3)的目的。 就在欧盟和日本为挤进G2建立G3而相互排斥,谋求各自的G3出现竞争和抵牾,以及中国对G2还心存疑虑和态度暧昧时,美国新近提出调和方案的G4新构想,即由美中欧日组成四国集团(G4),而且这个新方案旨在同G20争锋,也欲将名存实亡的G7改造成G4。 这是美国在近日已落幕的G7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非正式提出的有关G7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的设想,即将G7中的欧洲四国英、法、德、意合并为欧盟 一方,去掉加拿大,换成中国,改造成为G4。美国的新方案虽然顺应时代潮流,终结G7使命,但却是吃力不讨好,弄巧成拙的败笔。 显然,将G7改造成G4,使得作为国家自主参与G7的英、法、德、意不乐意,加拿大更不乐意,日本也反对改掉G7,尤其担心中国加入由G7改造成的G4 后,美中两国就可能决定世界经济的方向,削弱日本在参与决策上的影响力,也不利于日本鸠山政府提出的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新方案因遭多方 反对,未能在本次会议上具体讨论。 笔者认为,G4构想在发展方向上是有意义的,是可取的,但在G4建构的思路上应另辟蹊径,不是将G7改造为G4,而是将G2扩大重组为G4。这种G4新方案才易于为欧洲和日本接受。 首先,美国热衷的G2在当前不仅欧日印等都极力反对,而且中国为避嫌,对所谓G2共治世界格局也不赞同,在这种形势下,G4不失为一种实用的调和方案。 其次,G4方案也避免了欧盟、日本在构建各自提出的G3上相互排斥的对立,把欧日都结合进G2而改造为G4,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妥协方案。 其三,G4的构想构建不应和G7挂钩,不能建立在作为取代G7或改造G7为G4的基础上推出。合乎当今世界格局的政治学逻辑是,G7是G7,G4是G4。 也就是说,G4的构想构建与G7无关,是另起炉灶的新四国集团。G7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正如同G8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一样,让其在时代潮流中自生自灭, 自行淘汰吧。美国提出把G7改造成G4的方案是不智的下下策。美国应该提出的是新构建的G4方案,即综合欧盟日本各自提出的G3方案而成的包括美中欧日的 四国集团方案。准确地说,应是将G2改造成为G4的新方案。这才是符合当今现实和未来趋势的上上策。 其四,将G2改造成G4,对于不十分钟情G2的中国来说,更易于接受。这能打消了中国对中美共治世界说的担心,因G2建构不仅会使中国同日本、印度、欧盟易于产生矛盾,也会使中国失去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支持与信任。 细究起来,美国提出G4新方案,显然还有深层的用意。 一、当前G20的发展势头,大有取代G7之势,即便G7存在也要听命于G20做出的决策和贯彻G20做出的决议,而把世界头四大经济体美中欧日组建成G4,既能抗衡G20,也能在G20内主宰决策。 二、在G20内,欧洲占有了近半的8个席位: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欧盟和欧盟理事会主席国,因而G20很有可能为欧洲国家团结一致所左右。由此使美国担心,G20大有助欧洲主宰世界之虞。 三、G20召开共三届峰会以来,一直有人质疑20国集团规模太大,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美国也不满好些国家在G20峰会上无足轻重,却有参与决策权,且无 法为其所左右并平添干扰。与此同时,还有人认为G20规模太小,不具代表性,强烈要求扩大G20范围。这些矛盾和问题势将长期困扰G20。因此,美国的 G4构想作为共同主导G20或取代G20的方案提出,显然事出有因。 四、G4方案在美国看来或许是取代现在无法调和解决问题的G7和G20的最佳方案。可谓一箭双雕。 五、现在推出的G4方案如能成功,则为G2在G20和G4中发挥主导作用打下基础,更为将来正式推出G2方案埋下伏笔。可谓一石多鸟。 应该强调的是,G2的构想和构建是大势所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大可不必太顾忌,而应主动、积极地把G2导向多极世界、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大格局。中 国不仅自身强大后需要,而且21世纪的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脱贫兴起,也都需要兴盛的中国积极主动发挥建设性领导作用,承担领导责任,而G2则是中 国更好发挥领导与平衡作用的重要平台。 概而言之,回顾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世界格局和展望21世纪的世界格局中的国家集团演变,可谓路线清晰:G7G8G20G4G2。这是世界发展的铁规律,时代发展的大潮流。这是不以任何国家和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定律和辩证法。
个人分类: 中国_经济|1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掺和的几个国际合作项目
edward3 2009-10-13 17:35
1.中加国际合作;光栅振动测量与非线性超声方向。 2.中澳国际合作;摄影测量软件方向。 3.中南国际合作;深井微震监测方向。 4.中英国际合作;突出与采空区微震监测方向。 掺和的时间都很紧迫,希望以后的项目能从容一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协会主席名单
jlpemail 2009-9-15 07:52
PAST IUGG PRESIDENTS 1919-1933 C. Lallemand (France) 1933-1936 W. Bowie (USA) 1936-1942 D. La Cour (Denmark) 1946-1948 B. Helland-Hansen (Norway) 1948-1951 F.A. Vening-Meinesz (Netherlands) 1951-1954 S. Chapman (UK) 1954-1957 K.R. Ramanathan (India) 1957-1960 J.T. Wilson (Canada) 1960-1963 V.V. Beloussov (U.S.S.R.) 1963-1967 J. Kaplan (USA) 1967-1971 J. Coulomb (France) 1971-1975 H. Charnock (UK) 1975-1979 A. Ashour (Egypt) 1979-1983 G.D. Garland (Canada) 1983-1987 D. Lal (India) 1987-1991 V.I. Keilis-Borok (U.S.S.R.) 1991-1995 H. Moritz (Austria) 1995-1999 P.J. Wyllie (USA) 1999-2003 M. Kono (Japan) 2003-2007 U. Shamir (Israel) 2007-2011 T. Beer (Australia) -----IUGG Yearbook 2009 PAST IAG PRESIDENTS 1864-1885 J.J. Baeyer (Prussia) 1886-1891 C. Ibanez de Ibero (Spain) 1892-1902 H. Faye (France) 1903-1918 L. Bassot (France) 1919-1933 W. Bowie (USA) 1933-1945 F.A. Vening Meinesz (Netherlands) 1945-1951 W.D. Lambert (USA) 1951-1954 C.F. Baeschlin (Switzerland) 1954-1957 J. de Graaf Hunter (UK) 1957-1960 G. Cassinis (Italy) 1960-1963 C.A. Whitten (USA) 1963-1967 G. Bomford (UK) 1967-1971 A. Marussi (Italy) 1971-1975 Y.D. Boulanger (U.S.S.R.) 1975-1979 T.J. Kukkamki (Finland) 1979-1983 H. Moritz (Austria) 1983-1987 P.V. Angus-Leppan (Australia) 1987-1991 I.I. Mueller (USA) 1991-1995 W. Torge (F.R. Germany) 1995-1999 K.P. Schwarz (Canada) 1999-2003 F. Sanso (Italy) 2003-2007 G. Beutler (Switzerland) 2007-2011 M. Sideris (Canada) -----IUGG Yearbook 2009
个人分类: 资料库|3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
xupeiyang 2009-9-14 10:38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09/9/223317.shtm 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2009开幕 由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美国克利夫兰(心脏)医学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承办的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2009,9月11日在北京召开。150多位世界知名心脏病学专家,以及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在内的国内知名学者共4000余人参会。 本次大会内容广泛:从流行病学到社区预防,从心血管基础研究到转化医学,从临床内科和外科到介入治疗,从护理和青年医生基本技能培训到高尖技术的示范推广等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为促进年轻医生的学习和交流,大会还专门开设电生理和起搏青年论坛与外科青年论坛。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本世纪危害人类健康和威胁生命的头号杀手。本次主题为促进全民心血管健康的论坛,不仅是学术研讨的盛会,同时也是一次心血管病防治的科学普及会议。 9月9日,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挂牌成立。该中心由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英国牛津大学临床实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共同建立,其前身是阜外牛津心血管病研究中心。 《科学时报》 (2009-9-14 A2 国内)
个人分类: 学科分析|2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著名岩土类SCI期刊中英文简介
wangdeyong 2009-8-26 16:05
国际著名岩土类 SCI 期刊中英文简介 主要岩土 SCI 期刊的影响因子表( 2006 ) Full Journal Title Frequency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Geotechnique 3 2279 0.996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 826 0.848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1 1487 0.686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2 211 0.553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2 374 0.48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1.5 1550 0.450 Soils and Foundations 2 326 0.431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3 51 0.334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 118 0.172 详细介绍 1.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加拿大岩土工程学报 1963 年开始出版,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三家岩土工程学术期刊之一,以刊登有关基础、隧道、水坝、边坡问题精彩文章及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新发展而闻名 月刊 SCI 期刊 主编: Dr. Ian Moore, Queen's University http://pubs.nrc-cnrc.gc.ca/rp-ps ... de=cgjlang=eng http://web.ebscohost.com/ehost/d ... #db=aphjid=35H monthly ISSN : 1208-6010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0.542 NAT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 RESEARCH JOURNALS,MONTREAL RD, OTTAWA, CANADA, K1A 0R6 Published since 1963, this monthly journal features articles, notes, and discussions related to new developments in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The topics of papers written by researchers, theoreticians, and engineers/scientists active in industry include soil and rock mechanics,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fundamental behaviour, site characterization, foundations, excavations, tunnels, dams and embankments, slopes, landslides, geological and rock engineering, ground improvement, hydrogeology and contaminant hydrogeology, geochemistry, waste management, geosynthetics, offshore engineering, ice, frozen ground and northern engineering, risk and reliability applications, and physical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Papers on actual case records from practice are encouraged and frequently featured. 更多资讯请上 www.slope.com.cn 浏览 2.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ICE 岩土工程 http://www.thomastelford.com/journals/ 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ICE )主办,集中了岩土工程实践中的所有方面内容,包括工程实例、工程设计讨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SCI 期刊 双月刊 影响因子 (2006): 0.286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vers all aspect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cluding tunnelling, foundations, retaining walls, embankments, diaphragm walls, piling, subsidence, soil mechanics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reports, design discussions, methodologies and case records it forms an invaluable reference work, highlighting projects which are interesting and innovativ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ublishes six issues per year. ISSN 1353-2618 (Print) ISSN 1751-8563 (Online) Impact Factor (2006): 0.286 3. Gotechnique, Proceedings of ICE 土工 国际著名的有关土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环境岩土工程的岩土技术期刊,每期只刊登几篇文章,都是鸿篇巨著。英文版或法文版。 SCI 期刊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2005): 1.203 Established for almost 60 years, Gotechnique is ICE's world-leading geotechnics journal, publishing the cream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output on all aspect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bject coverage: Gotechnique provides access to rigorously refereed, current, innovative and authorita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papers, across the fields of soil and rock mechanics,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Gotechnique is published ten times per year: FebruaryJune, AugustDecember. Indexed by SCI, Current Contents, Compendex, Geo Abstracts,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Citeseer and others. 4.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岩土及环境岩土学报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ASCE) 主办的杂志之一,以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方面的内容为主,主题偏向于工程应用。月刊,属于 SCI 检索期刊 Editor: Jonathan P. Stewart, Ph.D., 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Frequency: Monthly ISSN: 1090-0241 ASCE-AMER SOC CIVIL ENGINEERS, 1801 ALEXANDER BELL DR , RESTON , VA , 20191-4400 http://pubs.asce.org/journals/ge ... nmental/default.htm 简介: Th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vers the broad area of practice known a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apers are welcomed on topics such as foundations, retaining structures, soil dynamics, engineering behavior. of soil and rock, site characterization, slope stability, dams, rock engineer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geosynthetics, computer modeling, groundwater monitoring and restoration, and coastal and geotechnical ocean engineering. Authors are also encouraged to submit papers on new and emerging topics within the general disciplin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eoretical papers are welcomed, but there should be a clear and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Practice-oriented papers and case studies are particularly welcomed and encouraged. 更多资讯请上 www.slope.com.cn 浏览 5.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岩土试验学报 美国 ASTM 主办,偏重于土工试验手段、仪器开发等。 SCI 期刊。旬刊 Quarterly ISSN: 0149-6115 AMER SOC TESTING MATERIALS, 100 BARR HARBOR DR, W CONSHOHOCKEN, PA, 19428-2959 6.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国际岩土力学数值和解析方法期刊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3312/home 月刊, 集中了岩土工程实践中的所有方面内容,包括工程实例、工程设计讨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对结构和岩土工程师极有帮助 SCI 期刊 Geomechanic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dealing with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and fluid flow and transport phenomena in geomaterials (soils, rocks, concrete, ice, snow, powders and ceramics), and their role in diverse applications in geological, geotechnical, structural, earthquake, environmental, mining, offshore and petroleum engineering. The journal emphasizes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properties of geomaterials through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r novel use of analytical or numerical techniques to solve problems in geomechanics. Topics of interest in material behavior. include instabilities and localization, interface and surface phenomena, fracture and failure, coupled chemo-hygro-thermo-mechanical problems, and time-dependent phenomena. Specifically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journal fall th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at different scales, including micromechanics, and any issue that bears upon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modelling materials where the microstructure becomes important for macroscopically observed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scope also covers the solution of inverse problems including back analysis of in situ or laboratory tests, and stochastic methods. The journal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contributions that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geomechanics in the solution of engineering problems. Monthly ISSN: 0363-9061 JOHN WILEY SONS LTD, BAFFINS LANE, CHICHESTER, W SUSSEX, ENGLAND, PO19 1UD 7.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计算机与土工学》英国 ISSN: 0266-352X, 1985 年创刊,全年 8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0.562 , 2005 年 EI 收录 48 篇。刊载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 2008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0.57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266352X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provides an up-to-date reference to the engineers and researchers engaged in computer aided analysis, design and research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e journal is intended for an expeditious dissemination of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broad areas of soil and rock mechanics. Static, cyclic and transient loading situations are relevant. Contributions on constitutive models of geomaterials (soils, rocks, concrete, masonry, ceramics, etc.), computer analyses of physical models and adequately monitored prototype structure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iques to design are especially welcome. Computer codes are not published but novel features of a code can form. appendices. 8.Soils and Foundations 土和地基 http://www.jiban.or.jp 日本地盘工学会 主办 日本的土工试验技术手段和科研进展是世界一流的。 著名 SCI 期刊 Soils and Foundations is a bi-monthly journal which specializes on the whole field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is journal publishes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of important engineering experiences, state-of-the-art reports on important themes, and discussions. Continuing efforts have been made by the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to maintain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journal by reviewing manuscripts in careful and fair manner. A special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therefore on the novelty and readers' benefit together with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if necessary. Further, the editorial board is happy to give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of manuscripts which coul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ne of the benefits to non-English-speaking authors is that the English in accepted manuscripts is improved by a specialist who is a native and professionally-educated English speaker. Good papers in this journal are entitled to apply for academic awards of the Japanese Geotechnical Society. The publication fee is free up to a specified number of pages. Soils and Foundations is abstracted and indexed in various services including 更多资讯请上 www.slope.com.cn 浏览 9.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journal 土工织物和土工膜期刊 (英国) sci 期刊 Elsevier 出版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synthetics Society ISSN:0266-1144 , 1984 年创刊,全年 6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0.340 , 2005 年 EI 收录 25 篇。探讨渗透性和非渗透性合成纤维纺织物与膜等工程材料在公路、铁路、机场、拦洪结构、堤岸、运 河、水库、护岸、海岸工程等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问题,发表研究论文和评论。 http://www.elsevier.com 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ASCE) 国际岩土力学学报 由美国 ASCE 、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和进展协会( IACMAG )主办,主编 Prof. C.S.Desai, SCI/EI 期刊 http://pubs.asce.org/journals/geomechanics/default.htm Editor in Chief: C. S. Desai, Ph.D., P.E., University of Arizon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IJOG) focuses on geomechanics with emphasis on theoretical aspects, including computation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and related validations. Applications of interdisciplinary topics such as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ning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rock and blasting engineering, underground structures, infrastructure and pavement engineeri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geophysics, offshore and marine geotechnology, geothermal energy, lunar and planetary engineering, and ice mechanics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journal. Frequency: Bimonthly 11.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 SCI 期刊,双月刊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0.408 Issues per year: 6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8867798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which publishes authoritative articles encompa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uses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the results of high quality research into improved, more cost-effective techniques for the planning, geo-investiga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underground and earth-sheltered structures. The journal provides an effective vehicle for the improved worldwid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on developments in underground technology - and the experience gained from its use - and is strongly committed to publishing papers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spects of creating, planning, and regulating underground space. Towards this end, up-to-date repo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Tunnelling Association (ITA) working groups and important papers from major conferences sponsored by the ITA and other bodies are a regular feature of the journal. 12. Geosynthetics International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synthetics Society (IGS) 国际土工合成材料 http://www.thomastelford.com/journals/ http://www.geosyntheticssociety.org/Journals_GI.htm IGS 协会主办的期刊 Thomas Telford 出版 sci 期刊 Geosynthetics International publishes the best information on current geosynthetics technology in research, design innovation, new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Subject coverage: The journal covers all topics relevant to geosynthetic materials (including natural fibre products) such as research, behaviour, performance analysis, testing, design, construction methods, case histories and field experience. Geosynthetics International is published online, with six issues per year (February, April, June, August, October and December) and an annual update CD containing all the papers from that volume. 13.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土壤动力学与地震工程》英国 ISSN:0267-7261 , 1982 年创刊,全年 8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0.630 , 2005 年 EI 收录 79 篇。刊载土壤动力学和地震工程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涉及沉积学、地质学、地震学、土壤岩石力学、地震预测等。 ELSEVIER SCI LTD, THE BOULEVARD,LANGFORD LANE,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1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学报 著名 sci 期刊 Impact Factor: 0.735 Issues per year: 8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ijrmms ISSN: 1365-1609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This journal is concerned with original research, new developments, site measurements and case studies in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15.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sci-e 期刊 双月刊 http://www.springer.com/springerwiennewyork/geosciences/journal/603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covers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s of rock mechanics, including laboratory and field testing, methods of computation and field observation of structural behavior. T Abstracted/Indexed in: Compendex, IBZ,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 SCOPUS ISSN: 0723-2632 SPRINGER-VERLAG WIEN, SACHSENPLATZ 4-6,PO BOX 89, VIENNA , AUSTRIA, A-1201 16.MARINE GEORESOURCES GEOTECHNOLOGY 海洋地理资源及岩土技术 sci 期刊 季刊 http://www.tandf.co.uk/journals/titles/1064119X.asp Quarterly ISSN: 1064-119X 2007 SCI Impact Factor: 0.186 Ranking: 48/50 (Oceanography), 13/16 (Mining Mineral Processing), 12/15 (Engineering, Ocean) and 25/26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rine Georesources Geotechnology publishes research applied to the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and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eafloor sediments and rocks. The journal accepts contributions on topics such as shipboard mining systems, seafloor lodes, nodules, phosphates, crusts and placers, pipelines, platforms, and processing and transportation, as well as analytic techniques related to marine mining. Publication office: Taylor Francis, Inc., 325 Chestnut Street, Suite 800 , Philadelphia , PA 19106 17.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俄罗斯) http://www.springer.com/earth+sciences/journal/11204 Editor-in-Chief: Viktor N. Razbegin ISSN: 0038-0741 (print version) ISSN: 1573-9279 (electronic version) Journal no. 11204 Springer US Descripti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provides the Western engineer with a look at Russian advances in heavy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Detailed contributions by experienced civil engineers offer insights into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field, applicable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recently developed guidelines for soil analysis and foundation desig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s a translation of the peer reviewed Russian journal Osnovaniya Fundamenty i Mekhanika Gruntov. Abstracted/Indexed in: CSA/ASCE Civil Engineering Abstracts, Geobas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ience Editio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 SCOPU 18. Ground Improvement (Proceedings of ICE) 地基加固(英国 ICE 学会) http://www.thomastelford.com/journals 内容主要偏重于地基处理方法等, EI 检索期刊,旬刊 , Thomas Telford 出版 Ground Improvement provides a fast-track vehicl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s i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feasibility studies and innovativ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for all aspects of ground improvement, ground reinforcement and grouting. Subject coverage The journal publishes high-quality, practical papers relevant to engineers, specialist contractors and academic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design,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and quality control aspects of ground improvement. It covers a wide range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cluding analytical advan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pilot and model studies, instrumented case-histories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existing technology. Ground Improvementpublishes four issuesper year: February, May,August and November. ISSN 1755-0750 (Print) ISSN 1755-0769 (Online) ************************************* 岩土相关的期刊: 1. Engineering Ge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工程地质 国际学报 Elsevier 出版 Monthly 月刊 ISSN: 0013-7952 Impact Factor: 0.951 Issues per year: 28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enggeo/ ELSEVIER SCIENCE BV, PO BOX 211, AMSTERDAM, NETHERLANDS, 1000 AE 2.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工程地质季刊学报》英国 http://qjegh.lyellcollection.org/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is an establish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with a wide and growing readership. The Journal features the highest quality articles, reviews, technical reports and case studies across the full range of engineering and hydrogeological topics. 3.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地震工程学报, SCI 期刊 ISSN: 1559-808X (electronic) 1363-2469 (paper)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content=t741771161~db=all 4.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地震工程和结构动力学 SCI 期刊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 ... ETRY=1SRETRY=0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provides a forum for the publication of papers on all aspects of engineering related to earthquakes. The Editorial policy is to maintain a reasonable balance between papers from researchers and from design engineers so that the Journal will be useful to both groups. The problems in this field, and their solutions, are international in character and require knowledge of several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the Journal will reflect this.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Journal i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all its varied aspects, including seismology, tsunamis,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soil and foundation dynamics, wave propagation, probabilistic and deterministic methods of dynamic analysis, experimental behaviour of structures, and method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and retrofit of structures that are germane to practicing engineers. It includes seismic code requirements and system identification, as well as supplemental energy dissipation, base isolation, and structural control emphasiz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apers on structural dynamics,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other forms of dynamic loading but have relevance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will be welcome. 5.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土木工程及环境系统, SCI-E 检索 , 旬刊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content=t713455031~db=all ISSN: 1029-0249 (electronic) 1028-6608 (paper) Publication Frequency: 4 issues per year Publisher: Taylor Francis 6. Computers Structures 计算机与结构 SCI 期刊,影响因子 : 0.934 半月刊 elsevier 出版社 Impact Factor: 0.934 Issues per year: 24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 ... ription#description Computers Structures publishes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the solution of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and the sciences. The range of appropriate contributions is wide, and includes papers on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their numerical solution in all ... click here for full Aims Scope Computers Structures publishes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the solution of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and the sciences. The range of appropriate contributions is wide, and includes papers on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their numerical solution in all areas of mechanics. The journal also includes articles that present a substantial review of a field in the topics of the journal. 7. Computers Geosciences 《计算机与地学》英国 ISSN: 0098-3004, 1975 年创刊,全年 10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0.779 , 2005 年 EI 收录 129 篇。刊载计算机在地学,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学、水文学、地质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8.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的工程应用》英国 ISSN:0952-1976 , 1988 年创刊,全年 8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0.709 , 2005 年 EI 收录 79 篇。刊载人工智能系统与技术在制造、企业管理、化工、土木、电气工程、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成像、语言处理、机器人学、专家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方面的论文、专题报告和简讯。 9.Engineering Structures 《工程结构》英国 ISSN:0141-0296 , 1978 年创刊,全年 15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0.625 , 2005 年 EI 收录 175 篇。刊载关于地震、风和海浪对工程结构产生力学作用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论文,涉及一些特殊结构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读者对象为土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 10.Mechanics of Materials 《材料力学》荷兰 ISSN:0167-6636 , 1981 年创刊,全年 12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1.895 , 2005 年 EI 收录 83 篇。刊载地球物理、土工(岩石、土壤等)和工艺(金属、聚合物、陶瓷、木材等)材料的流动、断裂及一般结构行为方面的理论、实验和实地研究论文、述评、札记及书评等。 11.Probabilistic Engineering Mechanics 《概率工程力学》英国 ISSN:0266-8920 , 1986 年创刊,全年 4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0.767 , 2005 年 EI 收录 32 篇。刊载机械、航空、水利、土建、核能、市政和海洋等工程领域固体与流体力学的概率与计算方面的研究论文。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国际工程中数值方法学报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430/hom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publishes refereed papers describing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in numerical methods that are applicable to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solids, fluids, structures,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nanotechnology, and multi-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scale problems. The Editors also encourage contributions in the areas of multi-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scale problems. 13.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ASCE) The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attemp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ed product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Papers examine the causes and costs of failures and other performance problems. Both catastrophic failures as well as serviceability problems are examined. Both procedural and technical causes of failures are included. Papers that discuss the interface between various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e of special interest. ISSN: 0887-3828 e-ISSN: 1943-5509
个人分类: 学术告示|16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元不贬值,美国也掠夺了他国财富
huangwd99 2009-4-14 12:40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即使不贬值,美国也掠夺了他国财富 黄卫东 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各国应储备一定的外汇,以应付外贸需要。例如,经济学家王建在文章中写道:一般认为,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的重要措施是要有比较雄厚的外汇储备,通常要求外汇储备至少要相当于一国 3个月左右的进口额(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5208)。 按照这个要求,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各国贸易量不断扩大,手里持有的美元必然越来越多。问题是,各国手里的美元是拿物质财富换来的,不是美国人免费奉送的,而美国的美元是印刷出来的,这相当于美国拿美元欠条换回了物质财富,而各国手里应保持大量美元欠条,不得兑现。例如,中国200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进口11331亿美元。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应至少储存美元近3000亿美元。这说明即使中国不多储存美元,按照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必须奉送3000亿美元财富给美国人。未来随着外贸的增加,我们还将奉送更多财富,以增加外汇储备,适应外贸需要。 解决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尽量减少储存美元,但是,储存过少外汇,就会带来很大经济代价。美国金融大鳄控制石油等关键物资物价,例如,我国年进口石油约 1.8亿吨,平均每月进口1500万吨,2008年初价格为每桶60美元,约等于每吨375美元,一个月进口石油需56亿美元,到6月涨价为140美元,约等于每吨875美元,一个月进口石油需131亿美元,增加支出75亿美元,持续几个月,如果手里没有足够外汇储备,就会导致石油进口量下降,影响经济发展。 第二种方法是让自己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这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现阶段中国成为国际货币的距离还很远。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149 。西方各主要大国作为美国盟友,才成为国际货币。而大多数国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是无法成为国际货币的。 笔者提出一种新的世界货币方案,能够解决大多数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受剥削的处境。其关键是增发货币的机制:根据国际贸易需要,增加货币发行量,将增发的货币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加入这个体系的每一个国家,各国再换算成自己的货币分给个人,增发货币,人人有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避免了少数人无偿获得。具体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9815 。 我国香港回归以后,发行港币,仍然依据美元来发行,具体说来,就是根据储备的美元数量,发行港币。这种发行方式,是将财富送给美国人的愚蠢行为。回归以后,理应改变这种发钞方式。然而,我们的银行发行人民币,也与此类似。国家储备 2万亿美元,于是国内增发等于2万亿美元的人民币。由于增发时,人民币汇率大多大于现有汇率,大多数是按1:8.3汇率发行的,现在汇率变成6.9,则国内与2万亿美元对应的人民币约15万亿,如果兑换成美元,按照现有汇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了。不知主管人员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就会有各种荒谬的事情发生,例如,我们的银行法,禁止银行借钱给自己政府,却能借钱给潜在敌国政府-美国政府,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775
个人分类: 经济|1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林毅夫,应为中国外汇损失负责的经济学家
huangwd99 2009-4-2 23:32
林毅夫,应为中国外汇损失负责的经济学家 黄卫东 我国储备了近 2 万亿美元,随着美国大量增发美元,准备大幅度贬值美元赖帐,我国的外汇所对应的财富将大幅度缩水,其损失会在短期内达到 1 万亿美元。而且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贬值美元赖帐,近年来,平均每年贬值 8 %,我们 2 万亿美元储存 8 年,就会损失损失一半,达到 1 万亿美元。我们还无法使用这些美元快速兑现财富。造成今天中国这种尴尬处境的原因是中国政府采纳了林极力推荐的比较优势理论。 林所提倡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不同商品的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比较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 比较劣势 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林认为, 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 自然 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 林反对赶超战略,认为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不会导致中国永远落后,永远停留在比较低的产业层次上。相反,遵循这种发展战略会使我国资本快速积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富裕的程度逐渐降低,随着资源禀赋的变动可以不断从国外引进现成而较先进的技术来达到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以为压低老百姓工资,牺牲环境资源,压低土地费用等,拼命加大出口,积累美元,就可以买到技术,实现现代化。 我们今天已经积累了近 2 万亿美元,我们能买来技术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如既往,对中国封锁技术。以市场换技术也是完全失败的。市场让给西方,使自己的企业市场流失而倒闭,从而所掌握的技术也消失。垄断技术意味着超额利润,从自私出发的西方如何会放弃自己的利润。只有自己发展技术,才能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从而发展自己。 我们拼命压低自己的老百姓工资,最近十年,民工工资几乎没有增长;以极低价格出卖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我们有占世界 85 %以上的稀土资源,却低价出售。整个国家环境已完全恶化。人口密集地区湖泊基本污染,无法使用。北方河流大多干枯,有水时,也都是污水,严重恶化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 由于压低老百姓收入,国内购买力低下,我们的生产能力生产的产品 40 %供应国外,国家还采用出口退税等方式加大出口,导致出口产品在国外价格高于国内。牺牲老百姓,不过增加了一些外汇储备。采用这种方式所增加的生产能力,主要属于外资企业,虽然生产能力在中国土地上,然而资产并不属于中国人,而是属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联盟。其物质财富的处置权也是属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这些出口企业所使用的技术也属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其关键设备和关键原材料也大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生产的。其市场也是在西方国家。这一切经济活动,除了中国人免费提供劳动之外(为什么这么说,请参见附录 3 ),与中国其实没有多少关系。连中国银行手里的 2 万亿美元也是属于这些企业的,正如温加宝总理所说:这些美元是银行的债务。这种所谓的经济发展,与中国人民有何关系? 现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减少进口,这些面向出口的外资企业就产品积压,工人失业。愚蠢的经济学家们还在误导政府,加大贷款力度,支持这些与中国人们无关,却不断剥削中国人们血汗的企业,等着这些企业倒闭后,给中国的银行带来大量无法偿还的债务,让中国人民承担损失。 正是压低老百姓收入,导致国内市场容量小,从而无法依靠国内市场增加生产能力,发展经济。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国家采用林所推荐的的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压低劳动力工资,使工资占 gdp 百分比年年下降,从 30 年前占 GDP 比例 50 %以上,下降到目前 35 %左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于 60 - 80 %的水平。在这种理论误导下,中国不增加劳动者收入,使国内消费很低,导致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严重依赖美国市场。 现在保存美元会使我们的财富不断损失,然而,减少美元不是一件简单事情。美元首先是企业的,不是国家的。企业是没有办法使用这些美元的,因为国内老百姓没有购买力。国内的低价产品,国内都大量积压,如何能销售国外发达国家的高价商品,况且当初国家通过出口退税资助企业低价出口商品获得美元,进口没有国家资助,进口商品价格高,国内物价低。大量增加使用美元进口商品就会导致企业亏损倒闭。 林作为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所提意见大多是误导。例如,林毅夫认为, 如果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由于东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是制造业,东部大力发展制造业,就会逐渐退出农业和自然资源的生产,转而从中部和西部购买更多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从而拉动中部和西部的发展 ( http://www.blogchina.com/20080118463957.html )。 东部地区退出农业是非常危险的观点。东部长江三角洲平原、江淮平原和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退出农业,我国粮食安全难以保证。参见附录 1 林还在石油上误导国人。去年 6 月石油价格升到最高每桶 140 美元附近时, 林毅夫(在 2008-06-9 日)说: 随着需求减少和产量增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可能在 3 年到 5 年后从现在的价格降到每桶 104 至 108 美元 (当时报纸报道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612/05072270614.shtml ,博客中国林毅夫的博客 http://vip.bokee.com/20080612551331.html )。 我们都知道,石油价格很快下降,今年石油价格始终低于每桶 50 美元。当时国内石油行业受误导,大量进口石油,损失巨大。 经济学理论还很不成熟,还不能预测经济活动,这对经济学家来说,是常识。在曼昆《经济学原理》和弗里德曼《经济学》教材中,都清楚的交待,不同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很少相同,还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因利益的不同,而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观点。林先生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我们呼吁林先生对自己在 2008 年六月预测石油价格误导国人一事,给国人作出合理的解释(附录 2 )。至今无回应。 2008 年我们国家发生的诸多事件, 2008 年我国成了多事之秋(附录 5 ),你能联想到其中会存在某种联系。西方人以为它们这些伎俩,会导致中国动乱。善良的人们啊,应早日认清西方资本家贪婪本质。 附录: 1 、 黄卫东:评论林毅夫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些观点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index1.aspx?typeid=8387userid=46995 2 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石油价格的预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060 3 从国产商品在国外比在国内便宜谈起,国家应取消出口退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260 4 林毅夫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071 5 为什么 2008 年是我国的多事之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560
个人分类: 经济|3167 次阅读|5 个评论
林毅夫“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huangwd99 2009-4-2 23:30
林毅夫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对国家经济战略的误导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佚名 编辑: Studa_hasgo122 最近十来年 比较优势 发展 理论 盛行于 中国 经济 学界,引进者林毅夫先生将其发扬光大,对中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奇迹成就被认为是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的应用效果,在这个经济策略的引导下,东南沿海地区利用了 中国劳动力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 ,逐步占领了纺织服装、轻工产品、家用电器等国际市场。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因为这个理论转型为外向型,国际贸易的总量增长用 GDP 发展论的眼光来看还是令人欣喜的,特别是 2005 年 1-9 月的累计贸易顺差达到了不可思议的 历史 最高 683 亿美元( 1 ),然而高速发展的 GDP 并没有带来高速增长的 GNP ,大量的劳动民众已经对带不来收入增长的经济增长感觉失望,同时过高的外向型经济比重已经开始危及了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看着一天天嚣张的 台独 ,我们不仅仅是打不起的问题,在国际贸易顺差的沉重包袱下恐怕连海峡封锁的勇气也没有了,因为当今中国比拿破仑时代的英国更害怕大陆封锁, 台独 没饿死,恐怕大陆先被饿死了,或者说为了消灭 台独 大陆要付出几亿人被饿死的代价,恐怕 台独们 也因此找到了敢于 台独 的理由。(评: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中国并没有依靠出口生存,工人拿所工资消费的商品是中国生产的,由于外汇不用,所对应的工人工资也是国家银行给的(如果国家没有外汇,同样在国内发这笔钱,效果是相同的),仅仅依靠外贸发展积累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外企的美元,中国搞外资出口换美元,美元不用,实质是免费劳动,但是一些经济学家却误导政府将美元当财富,害怕出口减少导致的失业和美元减少) 其实,对林先生的 比较优势 理论大可不必顶礼膜拜,那不过仅仅是一个商人的生意理论,林先生把整个中国经济当作了一个巨型公司,把中央人民政府当做了董事会,把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当作股东回报率。在林毅夫的经济视野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公司还不是一个长期专注于某个行业发展的实业公司,才是一个倒来倒去寻求各种 近期比较利益 的商贸公司,类似一个在所谓的 国际大分工 里充当一个货郎贩的小字辈。在林毅夫经济理论的教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围绕着增强综合国力水平而发展,而是以最大限度增大国库收入的 赚钱路线 为中心。中华古谚说, 国之上下交相言利,国之危矣 ,这个 交相言利 的理论策源地就是林先生一贯倡导的 比较优势 理论,在这个表面华丽的理论诱导下,我们的经济建设忘记了中华古训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出自孔子《论语 . 颜渊》) 的立国之本,而是整天在比较来比较去终日寻找赚钱的机会,把国家的经济建设混同于公司的经营发展。 我查阅了近年来林先生的文章,对他的主要观点作了如下归纳:一个是 企业 内生能力的概念;二是比较优势的理论;三是反对赶超型经济的观点 其他的还有些是从他的基本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关于 金融 、农业、制造业、信息业等各行业分析的经济学结论。现在我们先抓主干再说枝叶,行业部分以后一一再进行分析和辩驳。 下面是原文引证 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 自然 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 林先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面向宏观经济的,主要是针对中国经济布局的,更重要的是对于建国以来重 工业 路线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路线的效益论证。反对赶超的经济思想和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而企业内生理论是微观经济领域的学说,是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做出的分析,但这个企业内生分析却是以上两个观点的基础。 比较优势 理论是一个时髦的西方经济学词汇,其含义并不深奥,用中国俗话来说就是 因势利导 ,无可厚非这是一种很明智的方法,而林先生的错误关键是在于将 因势利导 -- 比较优势 用错了对象。对于一个企业发展,采用 因势利导 -- 比较优势 发展自己的深厚技术优势或者廉价的人力优势,比如依托技术资源雄厚的大学发展高科技企业,依托资源丰富的山区可以发展绿色农业等等,这个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企业发展都是很有应用效果的。但是放在整个国家而言,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世界级大国,片面强调比较优势就是理论用错了对象,最起码也是没把中国看成一个 具有多产业的集团公司 ,国际关系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很多产业发展不是取决于基础条件而是取决于战略需要,中国能不需要先进的航空产业吗?能不需要先进的机床产业吗?能不需要先进的通信产业吗?中国经济的发展路线一直不是有什么发展什么的问题,而是需要发展什么就得发展什么的问题。中国需要大飞机,需要大飞机发展运输、保卫国防,而林毅夫却宣传 裤子换飞机 ,二十年来我们活生生地卡死了自己已经出生的 儿子 运十 ,买来了二百亿美元的波音飞机,不仅仅是 马凤山们( 3 ) 15 年血汗、 5 亿人民币投入和 200 亿美元波音采购开支的差距,而是美国的波音飞机就不允许你挪作军用,不允许你模仿学习,甚至不给你足量的配件供应,更要命的是 裤子换不来预警机 、 裤子换不来战略轰炸机 ,我们用善良的心去处理了二十年的国际关系,却用这个 比较优势 的花布蒙蔽了民族工业的眼睛( 2 ),换来的是在未来常规战争中有可能出现鸦片战争的 不对称打击 他打得着你你打不着他。 林先生到处宣传的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并没有错误,但用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就出了大问题,这里有一个错误的大前提就是 国际大分工 ,我在此可以问问林毅夫先生,这个 国际大分工 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如果你说 国际大分工 是先天的,那么今天的美国也不应该成为发达国家,以色列、日本更不应该成为发达国家,而应该还是老牌工业国家英国法国,如果 国际大分工 是后天的,那么你为什么反对 赶超 ,反对 自主 !这个 国际大分工 就是一种荒唐的经济学说法,由于以讹传讹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考察当年的出处,但是现在依然误导者中国的经济走向。前一个阶段龙永图和何光远争辩 自主品牌 也是这个问题,龙先生的理论依据就是这个不知道来自何方的 国际大分工 理论,说根据国际大分工的原则世界上就只有 六大三小 这几个大型的汽车企业,中国汽车不需要搞什么自主品牌,那么在此可以问问最近几年韩国 现代 汽车的成就从哪里出来的?!韩国现代相对于美国通用怎么进行 国际大分工 ! 再说说这个 比较优势 发展 理论 的另一面 反对赶超 的问题,毛泽东提出 超英赶美 到底是为了 中国 的战略需要还是 好大喜功 ?!当年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非常险恶,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不断在中国周围发动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一五、二五计划成功完成的鼓舞下,毛泽东为了让中国保持更可靠的独立自主,让中国的民族 工业 再上一层楼,让中国军队永远不再象抗美援朝一样的艰苦卓绝,才提出 超英赶美 的 经济 口号和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可以说, 赶超战略 不在于赶超战略的本身,而在于 赶超战略 的战略效果和 赶超战略 的国家安全意义。因此这个 反对赶超 的经济理论,其结论就是引导中国经济建设削弱自己的尖端科技投入,削弱自己的战略支柱产业投入,削弱自己的民族产业,运十下马、 中华之星 搁置的惨痛教训就是这个理论滥觞的结果, 反对赶超 就是要让西方列强永远可以用大炮威胁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被这个理论误导的龙永图竟然说 中国应该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做 20 年加工贸易 ( 2005-2-25 经济 参考 报《龙永图:中国应该再老老实实搞十年加工贸易》)。 林先生原文: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如果世界上的经济发展只有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是合理的,那么按照林先生的总量比较的算法,世界上永远不可能有 以小搏大 、 以弱敌强 ,而人类战争的结果则永远没有悬念,那么国力的比较也是永恒的,因为 比资本 、 比劳动力 、 比资源 嘛,这么一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永远不要做了,中国人多先天不足嘛。在战争 艺术 中很讲究的一个原则就是 局部战场优势 ,我比你的总兵力小,但在局部交战地点我比你的多就可以战胜你,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拿破仑兵法的核心都在于此。中国再落后再贫困,用 5 个亿人民币就可以搞出来大飞机,用 10 个亿就可以搞出原子弹,用 100 个亿可以让神舟五号让天,这就是局部优势获得成功的 赶超战略 ,这也是对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的反证。在 现代 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中,经济行业数量总数已经达到了数千个之多,怎么能有 一个地区资本相对少劳动力相对多 的问题呢,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也是以行业划分为战场的,经济数量对比需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排队,怎么能资本、劳动力的一股脑算 大锅饭 呢!更何况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和美元购买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民币一直就被低估,中国实际上到底有资本没资本自己也搞不清楚。   我举两个当代信息产业的例子反证林先生,看看他所说的 比较优势 先天禀赋 的局限性和荒唐性。在当前国际 IT 产业中对微软最有力的挑战就是来自 Linux ,它出自一个没有资本没有公司的芬兰大学生 linos , Linux 的研发就是用无本买卖挑战微软,并因此兴起了开源软件运动 让比尔盖茨对全体员工说 我们离破产只有 18 个月 。 Linux 的发展 历史 既不是资本密集也不是劳动密集,确切地说只有 信息密集 、 智力密集 。   1991 年 11 月, Linus Torvalds 写了个小程序,取名为 Linux ,放在互联网上。他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借此搞出一个操作系统的 内核 来。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在互联网上, Linux 刚一 露头 ,便被广大的牛羚计划的追随者们看中,全部上阵,七手八脚,把它 加工 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叫做 CNULinux 。 1995 年 1 月, Bob Young 创办了 RedHat (小红帽),以 CNULinux 为核心,集成了 400 多个源代码开放的程序模块,搞出了一种冠以品牌的 Linux ,即 RedHat Linux, 称为 Linux 发行版 ,在市场上出售。这在经营模上是一种创举。 Bob Young 称:我们从不想拥有自己的 版权专有 技术,我们卖的是 方便 (给用户提供支持、服务),而不是自己的 专有技术 。源代码开放程序包括各种品牌发行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 Linux 的普及和应用。   第二个例子就是微软公司的成功,起步的微软在研发水平上与 IBM 公司相比没有任何 比较优势 ,而在 计算 机诞生时期与苹果公司的激烈竞争迫使 IBM 公司无暇顾及微软的这部分技术领域,就采取了买来集成的手段仓促上马,但 IBM 公司并没有忘记微软这个小不点占据着自己的一个分支领域,采用微软技术的同时也研发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OS/2 ,正因为微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准备要把 10% 股份卖给 IBM 公司来保护自己,坚持将 DOS 系统发展到了 Windows95 并挤垮了 OS/2 ,才诞生了微软这个世界第一软件巨人,如果比尔盖茨相信 比较优势 先天禀赋 ,那他这一生也就是个软件工程师了,盖茨自己就说过计算机产业诞生之初最有可能称霸的是苹果公司之前的 王安公司 ,如果美籍华人王安成功了连苹果公司乔布斯都没饭吃,自己的一生顶多就是个高级软件工程师或者是数学教授。这个当今最著名的 企业 发展案例就不是用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可以阐述清楚的。 最后从中国战略产业发展的视野,来论证林先生企业自生理论的不合理。按照林毅夫教授的定义, 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自生能力的。一个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关键取决于该经济中的企业在行业和技术上的选择是否与经济的资源禀赋结构相一致。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指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会具有自生能力,从而能够促进经济体的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林先生的经济学说构架了一个虚拟的经济环境 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 ,然后他在自己的这个虚拟经济视野里,一直在从资本升值的分析角度,也就是仅仅从企业利润来关注企业的 生存 自生 ,而忘记了关注企业的社会属性 - 企业产品的社会职能。我们的经济眼光不同于林先生的观察企业都如同一个个投资回报工具的眼光,在我们民族产业经济学者看来,企业的利润不管是来自垄断的市场还是来自自由的市场,企业本身都不仅仅是资本利润的制造工具,每个企业的产品都有它特定的 社会使命 ,食品公司是给社会创造饮食的,家电企业是给社会创造娱乐的家用电器,军工厂是给国家提供国防安全的产品。企业的社会职能还可以延伸为国家职能,看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史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没有卢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在 1938 年宜昌三峡大抢运,抗战历史可能要改写,这是企业作为国家职能体现的最好案例,也是对那些 经济是经济、 政治 是政治 的伪学者言论的最好批判。企业的国家职能在日本工业企业中尤其明显,日本没有任何军工企业,军工生产线都是在民营企业中和民品生产线混用,而且经常是在亏损状态中为国家职能而保养维护着,日本汽车企业生产线的加工能力同样可以为坦克的加工而使用,洗衣机生产线可以制造洲际导弹(《环球时报》记者郭斯仁)),三菱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充足。林先生作为大经济学家想必是看过日本工业军民一体的经济现象,对日本 通产省 和 产经联 的作用应该很清楚,对日本是不是纯粹市场经济也应该是了解的,还高谈什么 企业自生能力 吗?企业自生也好,他生也好,归根结底不是单纯为了自己的利润决定自己的生存,企业自身的社会职能也能决定了自己的生存,难道美国日本就是纯粹的 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 吗?林先生看不见美国和欧盟的大飞机研制补贴吗,看不见美国欧盟为此产生的国际争端吗?看不见日本通产省的军工补贴吗?   林毅夫的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走到今天,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歧途,已经成为西方列强削弱中国战略支柱产业的一个工具, 比较优势发展理论 再继续盛行下去将要国之不国,将要难以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东海的猖獗挑战。 注: ( 1 )新京报,国家海关总署数据 ( 2 )崔健歌词, 一块红布蒙住了我的眼睛 ( 3 )马凤山,中国航空工业的开创者,运十飞机的总设计师,因运十下马而抑郁去世。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个人分类: 转载|3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方案,避免美国赖帐带来损失
huangwd99 2009-4-2 16:49
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方案,避免美国赖帐带来损失 如何设计国际货币方案,避免美国赖帐带来损失 黄卫东 美国长期以来贬值美元赖帐,近 10 年来,平均每年贬值 8 %。最近又大量增发美元,准备大幅度贬值美元赖帐,引发全世界广泛关注,中国保存 2 万亿美元,现在每年损失就高达 1600 亿美元,如果美国大幅度贬值美元,我们的损失更大,因此,中国人更加关注国际货币走向。美国人贬值美元赖帐,其他国家毫无办法阻止。考虑发行国际货币所要求的条件,其他国家发行类似的国际货币,也是一样(附录 1 )。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未来应使用超主权国际货币。 国际货币的困难在于增发的货币属于谁。因为增发的货币代表财富,现在美国增发的美元属于美国人,美国人就免费获得了其所对应的财富。当前,美国人还不断贬值美元赖帐,减少支付其他国家手里的美元所代表的财富。理论上说,增发货币所代表的财富来自人类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增加,应属于技术进步(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创造者。但是人类界定它们非常困难,界定成本可能大于新增财富。即使一个国家内部,从来也没有通过界定新增财富创造者,而直接将增发货币送入他们手里。因此,人类难以采用界定新增财富创造者,从而将新增货币直接交给他们的办法,只能采取次优方案。本文提出,未来增发的国际货币应该属于每一个地球人,也就是说按人口分配给各国国家,然后,由各国兑换为自己的货币,发给每一个老百姓。由于我们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决定现代人类经济发展速率的是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人类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每个人的福利。直接给每个人分配新增财富,是实现人类发展经济目的的最好手段,同时又是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手段,因为人人发钱是增加消费能力的最佳手段。而且,财富的创造者最终会通过市场积累财富,并不会亏待财富创造者。 实现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最大困难在于人们的认识。现阶段是国际社会主导者美国人的认识。美国人到处推销以自私为基本出发点的自由市场理论,不可能改变自己的自私行为。美国不断发行美元,获得财富,又不断贬值美元使其他国家人们手里的美元贬值,从而减少财富支出。估计现在美国每年赖帐高达 5 千亿美元以上。美国根本不可能放弃自己凭借武力掠夺世界财富的行为。 中国人应尽快崛起,主导人类社会,实施超主权国际货币,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不是做美国的附庸,为富裕的美国人做贡献,免费为美国人服务。在现阶段,我们应建立自己的经济圈,实施局部超主权货币,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发行超主权国际货币,其购买力仍然依赖经济实体。本文建议今后实施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货币与国际货币的汇率是由各国自行决定的。各国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控制进出口。国际外贸商品主要供应者通过商品价格和汇率决定了国际货币购买力。发行国际货币,必须有经济实体或者说国家来支持。中国需要发展独立自主的技术体系和经济体系,才能真正支持超主权货币(参考附录 1 )。指望自私自利的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是不现实的。只有提高自己老百姓收入,从而提高消费能力,才能发挥自己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 发行超主权国际货币,还有一个必要条件是有强大军事力量支撑。虽然现在主导国际社会的美国等西方联盟到处推销所谓民主等普世价值,然而实际实行的是丛林法则,凭借武力,到处掠夺财富。只有拥有覆盖超主权货币经济体系内各国利益的军事实力,才能实行。 在这个体系里,一样会存在贬值赖帐问题。但是各国地位相同,每个国家都可以赖帐,其赖帐方法是尽早使用新增货币,减少国际货币持有量,然后贬值自己的货币或改变汇率,减少其他国家使用国际货币向其购买货物时数量。解决的办法是,设定国际货币在该国的通货膨胀率阈值(就是以国际货币计算商品价格的增长率),一段时间段内高于这个阈值的国家,在增发货币时,不能立刻获得新增国际货币。还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计算,收回部分国际货币。同样,体系内任何一个国家要退出来,一样要退还以前拿到的国际货币(或许还应考虑通货膨胀率)。在这个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是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国家,因为体系内主要经济体决定了国际货币购买力。 发行国际货币,这是亘古没有之事,涉及国家主权等多方面问题(参考附录 1 ),本文只能简单讨论。 附录: 1 现阶段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是痴人说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149 2 黄卫东 论发展国家经济的七大原则,驳斥主流经济学家卖国谬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010 3 更多分析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u/huangwd99/
个人分类: 经济|1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际生态学主要学术期刊
生态人 2009-2-10 16:07
国际生态学主要学术期刊 (以2006年度SCI影响因子为序) 1 Trends Ecol Evol 14.125 2 Annu Rev Ecol Evol S 9.784 3 Ecol Lett 7.609 4 Ecol Monogr 7.102 5 Front Ecol Environ 4.842 6 Mol Ecol 4.825 7 Ecology 4.782 8 Am Nat 4.66 9 J Appl Ecol 4.527 10 Global Change Biol 4.339 11 Evolution 4.292 12 J Ecol 4.239 13 Conserv Biol 3.762 14 Ecol Appl 3.47 15 Divers Distrib 3.441 16 Funct Ecol 3.417 17 J Anim Ecol 3.39 18 Oikos 3.381 19 Ecography 3.34 20 Oecologia 3.333 21 Global Ecol Biogeogr 3.314 22 Ecol Soc 3. 204 23 Behav Ecol 3.061 24 J Evolution Biol 2.97 25 Ecosystems 2.955 26 Perspect Plant Ecol 2.905 27 J Biogeogr 2.878 28 Biol Conserv 2.854 29 Landscape Ecol 2.558 30 Biol Invasions 2.531 31 Theor Popul Biol 2.491 32 Adv Ecol Res 2.483 33 Paleobiology 2.405 34 Basic Appl Ecol 2.392 35 J Veg Sci 2.382 36 Wildlife Monogr 2.333 37 Microb Ecol 2.332 38 Behav Ecol Sociobiol 2.316 39 Mar Ecol-Prog Ser 2.286 40 J N Am Benthol Soc 2.219 41 Aquat Microb Ecol 2.209 42 Biogeosciences 2.125 43 B Am Mus Nat Hist 2.1 44 Landscape Urban Plan 2.029 45 Anim Conserv 1.926 46 J Exp Mar Biol Ecol 1.919 47 J Chem Ecol 1.896 48 Ecol Model 1.888 49 Agr Ecosyst Environ 1.832 50 Evol Ecol Res 1.785 51 Austral Ecol 1.771 52 Ecol Complex 1.688 53 Evol Ecol 1.667 54 Restor Ecol 1.612 55 J Wildlife Manage 1.538 56 Popul Ecol 1.534 57 Polar Biol 1.502 58 Biodivers Conserv 1.423 59 Ecotoxicology 1.4 60 Biotropica 1.391 61 Plant Ecol 1.383 62 Pedobiologia 1.347 63 Ecol Eng 1.331 64 Acta Oecol 1.32 65 Ann Zool Fenn 1.316 66 J Trop Ecol 1.277 67 J Arid Environ 1.238 68 Ecol Econ 1.223 69 Mol Ecol Notes 1.22 70 Appl Veg Sci 1.214 71 Ecoscience 1.174 72 Oryx 1.135 73 Wetlands 1.109 74 Wildlife Res 1.032 75 Ecol Res 1.012 76 Chemoecology 0.967 76 New Zeal J Ecol 0.967 78 J Soil Water Conserv 0.949 79 Environ Biol Fish 0.934 80 Biochem Syst Ecol 0.906 81 Aquat Ecol 0.898 82 Eur J Soil Biol 0.875 83 J Range Manage 0.859 84 Sarsia 0.85 85 Wildlife Soc B 0.843 86 Mar Biol Res 0.806 87 Compost Sci Util 0.78 88 Wildlife Biol 0.73 89 Afr J Ecol 0.685 90 Am Midl Nat 0.667 91 Rangeland Ecol Manag 0.652 92 Rev Chil Hist Nat 0.646 93 Nat Area J 0.641 94 P Acad Nat Sci Phila 0.636 95 J Nat Hist 0 .631 96 Community Ecol 0.553 97 Northwest Sci 0.507 98 S Afr J Wildl Res 0.488 99 Southeast Nat 0.479 100 West N Am Naturalist 0.451 101 Vie Milieu 0.404 102 Rangeland J 0.4 103 J Freshwater Ecol 0.376 104 Int J Sust Dev World 0.368 105 Northeast Nat 0.36 105 Polar Rec 0.36 107 Rev Ecol-Terre Vie 0.356 108 Southwest Nat 0.309 109 Pol J Ecol 0.306 110 P Linn Soc N S W 0.286 111 Russ J Ecol+ 0.181 112 Amazoniana 0.148 113 Can Field Nat 0.073 114 Nat Hist 0.059
个人分类: 大学生态学1:学习资源|561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应该出兵阿富汗吗?
王铮 2008-11-22 07:36
日前,英国首相布朗正式邀请中国派兵参加驻阿富汗联军。我外交部发言人说: 除安理会批准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外,中国从不向海外派驻一兵一卒,不存在所谓中国派军队加入驻阿富汗国际联军的问题。 换言之,只要得到联合国授权,中国可能出兵阿富汗;不然,免谈。目前网上对中国是否应该形成了争论。我不大懂国际关系,特请教各位博友。 网上反对出兵的意见为主流,其主要观点是: 1 出师无名; 2 引火烧身; 3 违背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 我还有个理由:导致国内政治改革复杂化,(未必就不好)。 我妻补充的理由:可能增加危害对外劳务者的可能性。 支持出兵的意见较少,其主要观点是: 1 威慑和清除分裂势力; 2 威慑印度; 3 突破反华包围圈,增强国际地位。 我还有个理由:刺激消费,(未必就好)。 我妻补充的理由:可能锻炼部队战斗力。 请广大博友指点。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4764 次阅读|6 个评论
1996年:试论我国科技期刊如何进入国际书刊市场
ysxbhxf 2008-11-18 03:40
这是本人和同事在1996年于《编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12年过去了,中国的科技期刊仍然在国际书刊市场外徘徊。科技期刊的体制问题限制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啊! 试论我国科技期刊如何进入国际书刊市场
个人分类: 期刊研究|3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假如中国支持俄罗斯承认南-阿独立
王铮 2008-8-29 08:13
5 点钟就让父亲叫醒,再也睡不着,就想了一个问题假如中国承认南 - 阿独立会怎么样? 奥运会开幕前一天,格鲁吉亚政府悍然出兵南阿地区镇压俄罗斯族为主的自治共和国,第二天俄罗斯也悍然出兵,粉碎了格鲁吉亚政府军的进攻。法国人称他们斡旋成功,俄罗斯退兵。奥运会一闭幕,上海合作组织开会,南阿地区宣布独立,俄罗斯立马承认。哈萨克斯坦表态支持俄罗斯。 我想假如中国承认南 - 阿独立会怎么样?,参考南斯拉夫情况,我想会出现下列情况:上合组织一致支持俄罗斯,中国、俄罗斯关系密切,俄罗斯变得进一步反对北约东扩,美国不在把中国放在对首要对手地位,俄罗斯进一步恢复军事力量。中国因为两国争锋而国际地位提升。 美国对中国人的签证变严格,并且重新考虑台湾政策,支持台湾军购,中国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加强,伊拉克反美组织活跃但中国、俄罗斯强化与阿富汗政府联系。美国同时面对三个战场,公众反战情绪高涨,共和党政府下台,民主党新政府针对这种风险美国可能会再次犹疑军购,重新拉拢中国,不支持台独以免进一步促进俄中联盟。但是支持中国的民主派进一步活动,放宽留美学者的绿卡申请。中国进一步坚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纪律性。法国偏离美国。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合作,中国学习俄罗斯的改革,扩大控制大企业,中国增长率降低,贪官外逃增多,中国社会阶层分裂趋势减缓。中国会赢得一种新的发展机会。 你认为会如何? A :正确; B 基本正确; C 基本不正确; D 完全错误; E 不清楚 如果不支持会如何:上合组织纸老虎化,俄罗斯与中国翻脸,上海合作组织崩溃,俄罗斯对华石油供应收紧,中国出现能源危机,俄罗斯孤立而经济走向困难,俄罗斯出现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困难,俄国出现颜色革命,或者承认北约东扩,新俄国要求参加欧盟,中国孤立,日本支持台湾独立,中国面临新的压力,没有再想下去 你认为会如何? A :正确; B 基本正确; C 基本不正确; D 完全错误; E 不清楚 补充一下: 我认为南-阿与台湾、藏独和东突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台湾的主体民族是与大陆同一种,而且当年是正统政府带着全国人民的储备迁移,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多年,中国政府也提出的是自治的一国两制。南-阿政府与格鲁吉亚元中央政府无关,而且格鲁吉亚人是少数民族。其次是西藏,他在国外没有同民族,本来就是中华民族一部分,如奥塞梯人是俄国民族一部分,而且环境恶劣,没有在当今福利水平下生存的自然生产力。东突,是恐怖组织,没有过合法政府。 关系重大,欢迎讨论,欢迎推荐(不理睬因此而讽刺我的庸才),欢迎批驳。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4209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态度可以再明确点吗?
王铮 2008-8-29 01:12
RUSNEWS.CN杜尚别8月28日电 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表示,该国支持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的行动并确信,莫斯科是为了保护南奥塞梯平民进行了这次行动。 纳扎尔巴耶夫在会晤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时指出:西方对格鲁吉亚武装力量进攻茨欣瓦利置之不理。我确信,自这时起才发生了这些事件。我们始终认为,俄罗斯随后采取的所有行动旨在保护多灾多难的城市居民。俄罗斯的回应或者不予理睬,或者制止对多灾多难居民的屠杀。 他说,8日在格鲁吉亚开始入侵南奥塞梯时,他会晤了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纳扎尔巴耶夫表示:我在北京会晤了普京......当时有人给他打电话。他和我得知,格鲁吉亚进攻茨欣瓦利。我看到他是如何走到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跟前。布什对他说,谁也不需要战争。 他表示支持梅德韦杰夫-萨科奇六项原则。纳扎尔巴耶夫相信,一切均会重返和平进程。他表示:我们理解所采取的所有措施。 梅德韦杰夫对支持表示感谢并强调指出,屠杀将永远归罪于开始制造这种事件的那些人。 纳扎尔巴耶夫表态了,中国怎么办?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2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政府应该考虑承认南-阿独立地位吗?
王铮 2008-8-27 21:59
俄罗斯联邦议会上下两院 25 日全票通过了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当局提出的要求俄承认他们独立的呼吁书,并呼吁俄总统最终决定承认两地独立。梅德韦杰夫说,考虑到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人民要求自由的意愿,根据《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原则宣言》《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等国际文件,他签署命令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随即美英宣布谴责俄罗斯,法国表示遗憾,德国表示 “ 忧虑 ” 。对此梅德韦杰夫表现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说, “ 不害怕冷战 ” 。 中国应该怎么办? “ 上海合作组织 ”面临考验。 我的意见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为了巩固 “ 上海合作组织 ” ,中国政府似乎应该表示 “ 考虑 ” 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当局提出的要求,承认他们有某种独立地位。理由是有利于结束多年的流血。可以用承认黑山的理由。当然,不急着承认国家独立。按俄罗斯的惯例,承认将会坚持,但是他现在更需要“上合”。中国还有活动空间。但是现在态度一暧昧,我们就被边缘化了。“上合”组织就终结了。 南奥塞梯总统爱德华·科科伊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1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