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我的家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转]我的家乡湖北随州(台湾拍摄)
热度 1 zhangxu2020 2012-1-27 19:12
偶然发现一个台湾节目拍摄我家乡随州的,很不错的视频,想了解中华文明、炎黄子孙历史渊源,这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看了很有亲切自豪的感觉!我的家乡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闻名于世的编钟出土于此,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樊,北临信阳 (河南省的一个市,我家就在距信阳很近的一个镇上),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 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一直只是知道随州是编钟的出土地,神农故里,现在看了才知道更多。 市花:兰花 市树:银杏 市标: 鹿鹤 看了以下视频,你就会对我的家乡有很深的了解(视频是台湾《台湾脚逛大陆》系列视频其中的一个) 台湾脚逛大陆—湖北随州
3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淡定迎2012
热度 2 yolanda88 2012-1-3 11:18
2011于我是一个大变化之年。 角色转换:从学生族变成上班族;从学生转换成老师;从顺从者变成造反者... 城市变迁:从西北来到东南;从国际城市走进山城三明,始终没能踏进中部城市——我的家乡长株潭,是我很大的遗憾。 心境变化:从揪心到抚心;从热心到冷心;从浮躁到淡定;从选择到无奈... 这一年的变化很突兀,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中间没有一种状态衔接,能让我喘口气,有些措手不及,无所适从。 生活有很多是我无法去改变的,如国籍、性别、年龄、出生家庭、责任、义务... 生活也有很多是我可以选择的,如工作、恋爱、心情、学习... 无法改变的我必须面对,可以选择的我必须选择。无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我还是得勇往之前,把微笑留在脸上,把悲伤藏在后背。 2012我希望在平淡如水中度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从放牛娃走到燕园,再到南加州
zhao1198 2011-12-26 22:15
―――记我这二十八载 引子 曾经我也被人取笑过痴人说梦,甚至我父亲也嘲笑我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我确实坚持下来了。我朝着自己的梦想如蜗牛般行走,失败了,我再从头爬来,这一爬便是二十八载。或许我只是当代版的范进中举,我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属于我自己的那份或者卑微或者荣耀的流水帐。梦还在,心就在,这是刘欢在从头再来中唱到的;生尽欢,死无憾,这是游戏中阐述的。诚然,走入燕园,走入南加州,我此生无憾矣。 第一节 感恩父母 我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养家持家,任劳任怨。他不了解家国大义,也不擅长手艺技巧,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播种着一生的希望。如果不是当时我父亲艰难的决定,我现在可能只是家乡的一名小学教师。这或许儿女绕膝、双亲在旁,但始终缺少了日后的精彩。与我父亲一样,母亲只是广大的默默无闻农民中的一员,无任何出彩之处。她一辈子守在群山中,从未踏足世外之事。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地处湘西南,群山环绕,连绵起伏。唯一的遗憾是有青山没绿水,自然也就缺少了许多乐趣。对于农民而言,水源是农业之本,没有水源,种植无从谈起。所以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家乡兴建了引水工程,这个引水工程贯穿邵阳的大部分县市,如长龙般潜伏在崇山峻岭中。这是我们当时的乐地,行走在管道之上,穿梭在隧道之中,留下了童年的无限乐趣。每个下午,我们把牛赶入群山中,然后大家聚集在管道上,或玩石子,或玩扑克,这一切是何等的惬意与自在。至今,家乡的山山水水仍然在我梦中萦绕,每次梦醒时分,总是感觉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这或许是家乡的召唤,召唤着游子的归来。 整个小学都是在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中度过的,记得当年总是下午放学后回家放牛,然后晚上就着煤油灯做作业,再然后如果天气好的话就在禾场里数着星星听着蛙鸣,大人们则在旁边讨论着收成。至于电视和报纸,这是肯定没有的,我们总是在南下打工者口中得知关于外面的一切。依稀记得爷爷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问我中国的主席是谁,而我全然不知国家主席的概念是什么。现在想来实在惭愧,但是当时极度闭塞的山村中,外面发生的一切都恍然隔世。 初中和高中的几年都在县城度过,期间寄宿在校,日日秉灯苦读,表现尚可圈可点。许多印象都模糊了,但些许还是依稀可辨。当时我都是一个月回一次家,在家睡上一晚就要归校,期间拿上伙食费和抗一袋米交到学校食堂作为下个月的口粮。除了很少的时候爸妈到学校送米外,我都这么一直扛着米到学校直到高考结束,足足抗了六年。初中毕业的时候参加了中考,当时报考了一所师范学校,这是因为当时的师范学校还能安排工作,我爸妈也希望我能当一名教师,引用他妈的话说,这至少不用把锄头种地。后来的结果是由于师范院校最后一年分配工作,考生众多,上线者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入校。但是这笔费用当时对我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我爸妈怎么样也凑不齐这笔费用。无奈之下,他们决定送我去高中,这一举动在当时农村无疑是一壮举,当时的大学由于也是安排工作从而竞争激烈,录取率不是很高,如果没考上大学的话,整个高中的时间都荒废了,而考上大学的可能性,这一切都是未知数。记得九七年的夏天,我爸妈经常和几个叔叔在一起讨论我是否需要上高中的事情,他们更多是讨论上高中后如果考不上大学的后路,然后才是高中的费用。最后四叔表态了,还是读吧,边走边看,就这样我就走入了高中部。 高中的生活更加单调无味,日子如流水般无色无味,无任何留恋之处。为了支付我的学费,父亲已经加入了南下打工者的行列,母亲在家辛勤的劳作,而妹妹在两年后也辍学加入打工者行列。霎那间,好端端的一个家庭几乎濒临破碎,终日聚少离多。 高二时一个同学给了两本辅导杂志,很幸运的是杂志封面是北大的西校门和清华的二校门。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和膜拜北大清华,这是如此的神圣和漂亮。读书当去此等地方,这是我的心愿。我多次和老师及爸妈提起我的理想,但他们都是劝我早点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诚然我也知道我的水平有限,但我希望自己能够近走进北大清华,哪怕是去赏玩也好。高考结束的时候,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为的是能够亲身走入燕园和清华园,但是几分之差让我不得不选择了调剂湖南师范大学,家里也无力支持我复读的打算。虽然新世纪的第一年我爸妈也摆酒庆祝我考入大学,成了山沟中第一个大学生,但是我的梦想犹在,我始终朝着我的梦想前行。多年后走入燕园我才明白,梦还在,心就在。 第二节 湘江麓山 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说过,你们可能会跨过长江,跨过黄河,但至少要跨过湘江,当时湘江对我而言,可能和长江一样,是条很宽的江河。高中毕业以前,我从未离开过县城和家乡,没去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当年九月,我非常期待着入校开学的到来,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涯,也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当父亲和我打点好行李,买好长途车票,登上远去的汽车,我发现我终于走出了群山,离开了这块生我养我的贫瘠之地。但是我也没有意料到,从那开始,回家成了奢侈的事情,我多年是一年回一次家,最近几年更是常年未归。我曾戏言自己是“少小离家,常年在外,鬓毛未衰,乡音已改”。诚然,在外呆久了,也就习惯了繁华便利和灯红酒绿,而家乡的发展依然如原始状,几乎没有任何显著的变化。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亲人的老去和荒芜的田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了南下的行列,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耕种。多年前我重走小时候放牛的群山路径,发现树木和杂草已经封闭了当初的小路,或许我长久没有再次踏入山中,群山已经把我隔离开来了。 就这样,带着父母的期待和夹杂着自己落榜的心情,我来到了麓山下和湘江旁。从当时军训开始起,我明白了大学不仅是学习,我也需要自己赚钱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父母挪东家借西家凑来的只能保证学费,而生活费是非常少的,无奈之下,在我入学后不到一个月,我父亲也加入了南下打工的行列,当时父亲的工资非常低,每月不到八百块,这点浅薄的薪水并不包括他自己的生活成本。而我当时也抛下了各种杂念,奔波于长沙的大街小巷,寻找各种兼职机会,很快在军训结束后我得到了第一个家教,然后后来又找到了一个,我的生活终于在平时的学习和周末的家教中安定下来了。记得当年的冬天特别冷,而我没有保暖的外套,一次家教结束后,一位阿姨拿出三件毛衣给我说,现在冬天冷,你拿这些去御寒吧,我忍住泪水接过,心中一片怅然。我不善言辞,但是我把父母的恩惠和别人的资助留在了心的最底处。后来我把这事告诉我妻子,她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使你不能回报当事人,你可以帮助其他人。诚然如此。 我承认我大学的生涯不算是品学兼优,甚至我都觉得自己是问题学生。我心里很排斥当时的学校,再加上后来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我决定继续追求我未实现的梦想。也就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听说了考研,当得知考研可以跨专业跨学校的时候,我如抓到了救命稻草,心情久久不能澎湃。未名湖博雅塔再次浮现在我眼前,永远的北大,永远的梦。我暗下决心,我宁愿放弃所有的机会,只为走入燕园,园自己的梦。考虑到我在数学系下面,我最初考虑了北大数学学院,但复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学校的要求与北大的要求甚远,我不得不转而求其他。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几个考光华的朋友,他们推荐了我一个论坛,这是一个由光华在校学生设立的论坛,资料非常丰富。就这样阴差阳错,我选择了光华,屡败屡战,多次失败以后,我仍然坚信我的选择。最终光华被我感动,向落魄的我抛出了橄榄枝。当然这是后话,现在回首我都佩服当时的勇气和毅力,这确实是年少轻狂,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最后一年的时候,我辞掉了所有的家教,只想留给自己复习的空间。复习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专业课,我没有学过经济学,我不得不自学,刚开始不懂,那就开始抄书,抄几遍后终于明白些许。郁闷的时候我就去湘江边上吹风,当时湘江风光带已经成型,是一片休闲胜地,到处游荡者红男绿女在卿卿我我。这对当时的我而言,可惜风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望着潺潺而去的江水,我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任何信心,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成功。家里也劝我实在点,选个容易的学校,我母亲说,我们是没有这个福分去消受未名湖的美景的。我也明白成功了或许皆大欢喜,失败了,只是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记得当时我经常失眠,晚上很难入睡,想着未知数,久久难以入眠。 最后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我一如既往的失败了,虽然也只有些许的差距。由于无钱支付高额学费,我还放弃了调剂某著名院校的机会。虽然失败了,但我从这次失败中发现,燕园并没有离我想象的那么远,似乎是我再努力,我便触手可及了。当时临近毕业,大家都在忙活着工作,我也加入了这个巨大的白菜市场。在父母不可理解的眼光下,我婉拒了高中母校的邀请而选择了去一所学院任教。我明白当时如果我回了母校成为高中教师,虽然父母感到高兴,但以后我的日子可以预料般的晨钟暮鼓。但如果我选了去学院任教,我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可以继续追求我的梦想。 就这样,在那个夏天,我挥别了长沙,如我四年前来一般,我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是我留下了我的青春,带走了我的梦想。随着南下的列车,我走到了潇水旁。 第三节 潇水西山 以前我没有仔细的考据潇湘这名词的来源,但是到了工作学校后,我对潇湘有了贴切的感受。“潇者,水清深也。”潇水和湘江汇合之处,有一个小岛,原名频洲,又名萍岛、浮洲。这里四面环水,绿树婆裟,举目眺望,潇湘两水交汇之处江天一色。 我始终觉得一个城市应该具有青山般的刚毅,也应该具有绿水般的柔软。很幸运的是,学院就具有此般情境,背依西山,面朝潇水。从我踏入这里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欢上了这里,有段时间我甚至考虑在这里长呆下来,人生苦短,何不犒劳自己片刻。 工作安顿下来后,又开始了新的准备,我放弃了最初的热门专业,转而准备自己的专业。很显然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再者当时课业繁重,我再次在北大的征途上折戟沉沙。面对第二次败北,我终于沉下心来分析自己的得失,发现事情的成败不能凭着一腔热血,更需要分析自己的强势和弱势所在,然后有的放矢,有所强调,有所放弃。我唯一的弱势是专业课,由于几乎都是跨专业,我都是落在专业课上。经过第一次的接触,我也了解到光华是最好的商学院,这也坚定了我的方向,同时我选择了一个专业课相对不是那么难的专业。在这一年中,白天我作为一名教师站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晚上则呆在图书馆,就这么三点一线的生活充实我自己,我对自己的信心越来越足,感觉燕园离我越来越近。记得后来去市区参加入学考试,我排在所有考生的第一位,体验了一把“天字第一号”的感觉。我已经记不住考试的感觉,唯一留下来的就是觉得考试的时候特别冷,天空下着雨,而我的座位就在门口,每次风吹进来都是刺骨般冷。考完后也没有感觉到解脱,当时临近期末,我需要参加监考和阅卷,然后是漫长的寒假。 在成绩公布以前,我从没有担心过考试的结果,也没有去考虑这方面的事情,这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课时任务重,我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这个结果,或许我也觉得我已经付出我最大的努力。我不能控制和预知结果,但是我已经尽力去做好这个过程,如此,我也无怨无悔了。一如既往,日子依旧平淡,上课备课。后来在女朋友的提醒下成绩已经公布了,我就去查询了。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由于不相信自己的眼镜,我拿着准考证仔细检查了很多遍后才确认,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去供奉祖先,感谢祖先的赐福。 成绩公布后不久,我就接到了复试的通知。此前,我没有去过北京,也没有见过燕园,但是当那一刻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却踌躇了。各种担心和忧虑围绕着我,我害怕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害怕千载难逢的机会从我手中溜走。终于我如壮士一去不复返之势登上了北上的列车,经过一天一夜的旅程,我抵达了北京。当我抵达中关园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水塔的轮廓在灰蒙的天空中隐约可见,追随着这个轮廓,我走进了燕园。以前我曾无数次梦见过燕园、未名湖和博雅塔,但这一切都是梦境,而现在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博雅塔的刚毅和未名湖的柔情。围绕着未名湖而行,我走到了西门,就这么一个简朴的校门,吸引了多少学子为之折腰,甚至连那微斜的校匾,我们也不得不仰视之。 复试的过程很简单,每人半小时,但是当时我的表现不是很好,至少英语是一塌糊涂,专业也回答的不是很好,当时我认定了自己名落孙山。带着这份失落的心情,我回到了学校,也开始张罗着调剂的事情,我觉得自己太累了,需要靠岸休息。在公布最后结果的那天,几个朋友都在陪我聊天散步,而我在神经质的担心着电话,当时光华会通知录取的结果。当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打电话过去问结果,当得知我被录取的消息后,我热泪盈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我终于能再次走入燕园了。 第四节 走进燕园 当年的九月,父亲和我女朋友一起和我启程走向北京。当时对我父亲而言,这是他莫大的荣耀。以前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别人总是用一个不雅观的名字称呼他,但是从我考上大学到学校工作期间,别人开始毕恭毕敬地叫他的全名。而现在,他更是可以说在当地这是独一无二的荣耀,是他顶住压力送我入大学,直至后来送我入燕园。在他的心中,北大永远是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在某些意义上或许只有权贵者才能就读这里。后来陪伴父亲围绕着未名湖散步,父亲赞不绝口的说,这真是一所好学校啊,风景这么好。记得开学报道那天有个小插曲,我在去宿舍的路上被北京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后来同学打电话给我说在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上看到我们的采访报道了。 既得入燕园,我便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现在回想起来,在燕园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体会了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我受益最大的S老师和J老师,他们曾经说过做学问不能浮躁不能太有功利性,这是他们二人的真实写照。也可能因为此,他们后来才会离开燕园远赴狮城,而我和其他忠实的追随者也跟随他们南下,当然这是后话。 在光华的第一年确实非常忙,各种作业,各种考试,还有小组讨论都让人精疲力尽。当然是适者生存,在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大家都成了练家子,这些课程自然都不在话下。经过两年的教师生涯,我也喜欢上了教书这个职业,虽然薪水低微,但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而我在两年的散漫生活后,也就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在刚开学的时候,我找了几个老师聊天,向他们咨询我以后职业打算的意见。无一例外的,他们都建议我在第一年修完必修课,第二年开始上博士课程,期中W老师更是建议我去数学系上课。后来在第一年的课程结束后,我选择了J老师做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同时也申请了硕博连读。当时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在博士毕业后,去一个中等城市的大学教书。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J老师告诉我很有可能要去新加坡,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有点不知所措,因为当时系里的老师都有博士,如果J老师走后,我可能找不到博士指导老师。幸运的是,J老师后来告诉我新加坡有个助研的机会,我可以考虑申请这个职位。在J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和Y最终能够从众多的申请者脱颖而出,得到了这份工作。最开始接受这份工作的时候,我没有想过我能够有朝一日能够走入南加州,我的想法就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士然后再回国教书,我父母当时也很赞同我的想法。 当我开始准备狮城之旅时,就在我的毕业典礼之前,爷爷去世了,我不得不赶回家吊孝。对于爷爷的离去,我心里非常愧疚,我没能见着爷爷最后一面,因为当时我正忙于北京昌平区的两个调研项目,这是H老师给我找的工作机会。虽然当时我有国家补助和奖学金,但是就新加坡之旅而言,这些都是杯水车薪,一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谢H老师,逢年过节都打电话过去慰问。如果不是当时她的帮助,我不得不举债5位数南下狮城。 第五节 南下狮城 在奥运的前几天,我登上了南下的飞机,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但我不是很习惯,颠簸噪音伴随着整个旅程。当飞机降落在樟宜机场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度,放眼望去都是高大的绿色乔木,随面而来的热带气息让人感觉闷热。 新加坡是个繁华热闹的城市,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唯一的不足就是地处热带,每年夏天的时候十分炎热。我刚抵达新加坡的时候非常不习惯,闷热的天气,蹩脚的普通话,别扭的Singlish,这些都困扰着我。而当时我在工作上面临很大的压力,那时我还没有完成学生到研究人员的角色转变,我还处于等靠要的阶段,除了书本上的理论,我对研究而言足足是一个门外汉。当时我的指导Y老板让我迅速完成了这个角色的转变,他让我仔细的推敲几篇文章,然后让我按照文中的扩展部分尝试去拓展,初步尝试自己去完成扩展。 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Y老师,如果当时不是他的指导,我可能还只是真正意义上的助研,而当时我几乎没有做过助理研究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尝试自己认为可以做下去的文章。来到南加州后,有次找Moon聊天,他很好奇的问我是不是在做博士后而不是做助研。当然研究中间也走了很多弯路,很多发现自己所学与所做的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某些细小的问题甚至耗费了数天数月的时间去解决。 当我在新加坡的第一年工作结束后,我直接面临的就是一年后合同结束的去留问题,当时Y老师也表达了希望我能留下来做博士的想法,我心里也很难拒绝Y老师的邀请,同时我我父母觉得我在新加坡读博士很适合,离家也近,来去也方便。在难以选择之下,我咨询了J老师,J老师说,为什么不趁着你还年轻的适合继续出国深造,在这里呆下来虽然很安逸,但是以后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有限的。在J老师的鼓励,我就开始了我的寄托之旅,我从没有想过我会想过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去准备英语,而ETS好像也专门挑我的刺:考GRE的时候计算机黑屏,托福迟迟不出分。后来我终于寄出了所有的材料,忙完了申请的事情,才发现已是2010年年初,这意味着我在新加坡呆了一年半,并且只有半年我很有可能就要离开这个岛屿之国。 接下来的是漫长的等待,和所有的申请者一样,我在黑暗中坚持,鼓励自己,守得云开见日出,光明就在前面。终于等到offer并顺利拿到了签证,我在新加坡的时日所剩无几,在今年6月5号的凌晨,我和老婆告别了鱼尾狮,踏上了回国的航班。我老婆几乎是挥泪告别狮城的,她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和购物体验,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尤其是便宜的国际品牌。 回国后,发现家乡萧条了很多,很多老人都去世了,青壮年都南下打工了,而留守儿童也不再象多年以前的放牛了,甚至我也没看到过牛。或许老人太老了,儿童太小了,他们都不足以耕耘,当然也就不需要牛的帮助了。父母也苍老了很多,多年的辛勤劳作已经耗光了他们的青春韶华,流逝的时间在他们的脸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爷爷已去世两年,昔日的黄土堆早已青草遍布。奶奶更加衰老了,失去爷爷的陪伴,已经消瘦许多。 第六节 南加州 再次和父母告别之前,他们少了一份牵挂,孩子大了,总要离家远行的,加之我这几年都在外面漂泊,没有给他们带来一份安宁。在短暂的相聚之后,我不得不再次远行。与十年前一样,我父母再次为我摆酒庆祝,对于我,他们总是感到骄傲与自豪的。 出发前,父母送我到首都机场,这是我母亲第一次走出小山村来到大都市,她显然很不适应外面的生活,晕车,不适伴随着她在北京的整个旅程。哪怕是北大旖旎的风光,故宫的辉煌与盘旋的长城都挡不住她思乡的心。她一辈子都守候在那片土地,哪怕是片刻的分离也竟是那么的牵挂与不舍。 当我抵达这个陌生的国度,紧张而繁忙的学习围绕着我,闲暇之余,后顾自己的过去,却发现青春已经不经意间从手的缝隙中溜走了,偶尔的白发点缀着当初的乌发提示我已不再的年华。我不能对评断过去的固执或顽强,这或许是正确,或许是愚蠢的,或许是不足一提的。对于自己的梦想,我一如既往地蹒跚而行,也许我会成功,更有可能我会失败,但至少我尝试过,努力过,奋斗过,这我也就知足了。我不能改变我的最终命运,但是我可以改变生命的轨迹,这其中虽平淡无味,也不乏苦难历程,但最终还是有缤纷出彩之处。 第七节 尾章 老男孩=老去的男孩 以前很喜欢听课,也喜欢吼歌,所谓歌由心生,一首歌往往是伴随着人生的某个阶段,当许多年后再听起时,总会不自主的想起,当年听这首歌的时候我在做些什么。 对于某些歌,我也总会想起当年的某些时光。记忆尤深的是迪克牛仔的歌,倾听一个男人的心声,倾听一个沧桑男人的咆哮,在咆哮中释放着自已压抑已久的悲愤与无奈。但是现在再次去听,却发现缺乏多年前的共鸣之处,其中更是夹杂着聒噪之音。或许是时过境迁,我已不再是当年莽撞的无知少年,也不曾夹带着当初青涩的感情。 当我完成这个流水帐的时候,伴随我的是李宗盛的感性与理性音乐会和洛杉矶前所未有的雨季。听着平凡人,感叹把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的无奈;听着当爱已成往事,不经思念曾经的曾经,念叨霸王别姬中的“这里边有个做人的道理,从一而终哪”。 我们都曾经有过自己的梦想。那是在生命中永远铭刻,无法忘记的梦想。这梦想不仅仅代表着纯真,还代表着那一去不回的时光。当回首望去,年轻时的种种就会浮现心头。那些人和事,那些梦想,虽然大多必然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或破灭,或遥不可及,却是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0 个评论
在两种文化环境中徘徊与挣扎
热度 1 duxingren14 2011-12-20 11:18
自07年入学以来,我每一年都要回家两次,每次都会在家乡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趣的是,在已有的数次往返于南大和家乡的经历中,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我发现:南大和家乡给我提供了两 个截然相反的文化环境,每每初返家乡或重返校园,我都有一种莫名的不适应,紧接着便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调整和对文化的“屈从”。 我的家乡在湖南的乡村,在那里,大多数人都属于文化程度和经济地位都处于中下水平的劳动阶层(说工农无产阶级也行),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描述,他们代表中国中部地区的劳动阶层。虽然他们所在的群体可能是中国最庞大的群体,但这个群体却也是弱势群体。对于他们,我有一份极其特殊的情感,我自小和他们相濡以沫,喝的是同一方的水,吃的同一片地里种出来的粮食,讲的是同一方的话。他们充实着我人生前十八年的记忆,对于这个群体所散发出来的特殊而复杂的文化气味,我已经熟悉而适从,并且总愿意以一种乐观和赞赏的态度来接受。但是今天,我会努力克制自己,客观地剖析这个群体文化。 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他们是一群善良的人(也许这句话里面暗含着很复杂的意义)。他们从小受着中国传统道德熏陶的,尽管之后他们面对的现实或多或少地让他们脱掉了初有的纯真,但他们的主流价值却仍然没能超出儒家的范畴,至少在他们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课堂里,被意识形态冲刷后的道德文化仍然是他们模糊的童心所倾注的初恋对象,而中国的媒体又很难给他们提供丰富营养的精神食粮。(这当然不一定是坏事,我昧着良心说了这句话)。他们深切的爱国情感和淳朴的忠孝仁义,以及他们团结互助、谦敬礼让、热情好客、勤劳节俭的品质,仍然健壮地留存着。 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是一群很现实的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往往与钱有关。 毕竟,他们的生活很拮据。一种东西,只有在缺少的时 候,它才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他们的生活里,“钱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要养家糊口,要供子女上学,有时还要看病,还有“贵族”们和“官爷”们向他们宣扬的豪华奢侈和自在逍遥,统统构成他们对物质财富的必要的需要或无理的渴求。然而,另一方面,他们能获取物质财富的途径太少了,也太难得了。农村固然是缺少机遇的地方,要想实现自己淳朴的愿望,他们 可能要常年漂泊他乡,在遥远的陌生的他乡,他们还可能要忍受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和一份高强度的工作,或者一 份出卖尊严的工作。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赚钱难啊。正是在这样一种经济背景下,他们的视线紧紧地吊在了 一个东西上面,这个东西,进而演变成这个群体的核心价值。他们的欲求,他们的理想,他 们的幸福,全部在这个核心上交织。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是:谁家有漂亮的房子,谁家有车,谁家的车贵 ,谁发财了,谁家有当官的亲戚……另外一个怪现象也出现了:他们把自身的命运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期望他们能 够飞黄腾达,进而,儿女的受教育也被扣上了功利的帽子。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衍生出了对”管“与”位“的追求,在他们看来,拥有高官显位就意味着享不尽的富贵和一生无忧的物质保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温文一点的老农也常这样说,然而,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功名利禄吗? 在他们有限的视野里,一个突兀的价值足以阻挡他们的几乎全部的视线,于是,一个浩大的群体,共同膜拜着一个神,这个神,具有奴隶的本性,但是在中国,它成为了奴隶主,而且变得异常强大;它呼风唤雨,无坚不摧,在它面前,哪怕是伦理道德,有时也要让步……在这样的文化里,所谓的成功者便是身居高位的人或是腰缠万贯的人,而他们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并不重要,这些所谓的“成功者”走在众人中间,昂首挺胸,受着众人的拥戴和尊重,至少在形式上是这样的。无财无势的穷书生,哪怕他拥有再高的才华,怀有再高深的思想,也还是众人嘲弄的对象。我想问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难道都只有文化因素吗? 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中,一个价值不合群的人是难以生存的……我从来没有被它折磨得痛苦和哭泣,乃至愤怒。因为我学会了以一种乐观的方式来面对……我发现:尽管贫穷,尽管浅薄,他们却很幸福,至少不痛苦(这句话不是为政府说的),我真的为 此感到欣慰。正如我前面所说,他们是一群善良的人,老实的人,他们的善良让他们懂得付出并且心甘情愿地 付出,他们的善良让他们多为集体着想,他们的善良教会他们知足……不属于他们的,他们不会去贪求,受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也哀叹命运的不公,但是几句抱怨几滴泪便能化解他们的伤痛,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一种透在骨子里的坚韧和文化赋予他们的乐观,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总是以阳光的笑脸和欢快的心情面对生活,面对身边的人,并且在他们有限的生存空间里找到自娱自乐的天地。粗俗的幽默,精妙的贫嘴,关于世界形势的高谈阔论,关于中国历史的趣谈,或诵上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两个名句,哼上一两句戏曲或流行歌,酒桌上的斗嘴和情趣,无聊庸俗的电视节目也能给他们带来耳目之欢,还有永恒的伟大的麻将,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伴侣……麻将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它对于中国人的意义绝不亚于杂交水稻。 他们并不真正懂世界的情况,但他们从官方媒体了解到的并不客观的知识足以让他们津津乐道。“中国很强大, 而且越来越强大,世界其它各国都要对中国俯首称臣”,“政府总是体恤民意的,国家政策总向老百姓倾斜”,“这是一个大好时代,国泰民安,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中央政府是值得信赖的,可恶的只是活跃在地方政府的贪官”……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朝鲜,当然拿朝鲜跟中华人民共和国类比那是有失偏颇的。我同时还联想到另外一个东西,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东西创立于美国,之后在中国呆不下去了?答案是兴中会与Google”.这句话让人不自觉地把新中国和清政府类比起来了,当然这样类比也是有失偏颇的。 下面,我给大家来一个镜头切换,来到亲爱的南大。在我来南大之前,我对南大知之甚少。我当时只知道:中 国有两个南大,一个是南京大学,一个是南开大学。我来南大的初衷仅仅是:南京大学的物理系很牛,是全国一流的,而且我的分数够。来到南大两年多了,南大的各个陌生的角落开始在我眼前变得清晰。于是,我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像南大这样一所穷专业十足、“投入产出比”低的工科弱校(这里要说明一下,“投入产出比”是沿用了教育部的说法,教育部于2009年强势推出了所谓的“高校投入产出比排行榜”,南大居二十几位),为什么能在高校排行榜上常盛不衰呢?为什么南大能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呢?为什么这些穷专业的学子仍然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呢?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愿以毕生精力投入到一个没有经济效益或者不能看到经济效益的领域呢?是什么精神让他们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和自然的本质呢? 答案写在了南大人的价值观里。 南大的一位才气十足的中文系博士后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个和他从小玩到大的堂兄,成年以后,他的堂兄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后来堂兄发了大财,开始显露一副富贵的派头,穿名牌服装戴名表,开豪华车过来见他,当时他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像你这样,一看就知道是没赚过钱的……这个故事的细节我们不要去追究,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位博士后和他的堂兄在价值上是有分歧的。博士后并没有因为堂兄的富有而给予更多多的尊重,相反,他一种戏谑的态度来对待金钱。在他看来:获取物质财富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把金钱当成一种价值来宣扬并且以金钱来显示自己成功的行为那是很俗气的。 南大还有一群奋力拼搏在基础学科领域的教授、专家和学者,他们很有才华。显然,如果他们足够现实的话,以他们的聪明才智本可以让他们获取更大的物质报酬,只要他们灵活一点,或变通一点,或妥协一点。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一个申请到了国家十万元自然基金的老师说: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用这笔钱,十万快钱,太多了,像我们这种搞理论的真没法用完。我想:十万块钱,对于中国一个普通的贪官,能算什么呢?还有一个从事凝聚态研究的老师,他在谈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说到:我就喜欢这一行(一遍带着滋滋有味的笑容)。还有一位法学教授在谈到自己当年拒绝一个很“好”的职位时说:我不想跟他们过去,是不想跟他们同流合污。还有一位研究生物物理的老师在谈到论文抄袭现象时说到:这样做是很傻的,你现在要是留下污点,以后成名了怎么办? ………… 在这所文理兼备的名校里,人们能够找到让自身全面发展的平台,真正的知识分子能够找到生存的空间和志同道合的战士,反意识形态的愤青和逆文化主流的先锋在这里孕育、生长和成熟,对国民性劣根的反思、时代潮流的批判、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理性的人文关怀、多元价值的建立、先进的社会人文理论、科学求真精神的发扬、客观真理的探索、理想主义的践行,处处酝酿着丰收的果实,引领着时代的思潮。他们怀着世界眼光,关心世界形 势,超脱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偏见,为促进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和人类总体利益的提升而努力;他们爱己所爱,置身于自我的“善”的陶醉中,不受世俗扰动,就算默落一生,也坚定不移…… 我想,所有的这些,都要比“珠光宝气”、“荣华富贵”、“高官显位”更珍贵更有意义。 当然,南大也有一些现实的人,他们宁愿自己的价值为利益屈服,还有一些看似现实,但是有着较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底线的人。当然,这是多元价值所能容忍的。还有一些价值模糊的人,和一些像我这样摇摆不定的人。还有一些单纯的未经塑造的人。 也许,写到这里,我应该歇一口气,不然由于太激动会忘了写这篇文章的原初目的。我挣扎在两个文化之间,两种价值之间,两种不同的人生规划之间,两种不同的“善”之间,两种追求之间……人总是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在一种文化环境中呆久了,便不知不觉地被同化。你能想象吗?在一个实用主义和巩俐主义盛行的文化里,金钱、权力被视力成功者的标签,得到这些东西的人便能获得尊重和荣誉,当你置身于这种文化之中,整天看着这种画面,听着这种话语,你甚至还要接受这种文化族群的评价,你能不有所触动吗?如果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来考量一种文化固然轻松,是当你要长久地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时候,甚至要一辈子浸透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时候,你还能忍受这种尖锐的刺激吗?一个人逆文化而行的代价是惨重的。 悲哉!徘徊中,挣扎中……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得太多,也许该放一放了…… 注 :这篇文章是写于2009年。
个人分类: 教育|16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的故乡七宝----BY 沈祖冀
kd652 2011-12-13 03:24
[转载]我的故乡七宝----BY 沈祖冀
LZ按:沈祖冀是我大学时同班的老同学: 最近他写的我的家乡七宝镇图文并茂,带读者到他家乡走一趟,使我们对南方这一有故事的古镇有个初步印象.先看一幅七宝镇开发前的老照片: 更多的,请 点击 阅读.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2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澳门是一个巴掌大的地方(1)
热度 6 cutefay 2011-12-4 23:03
澳门是一个巴掌大的地方(1)
没去澳门之前,原本以为澳门和香港差不多大。我小学的时候通过查阅地理方面的书籍,发现香港和我的家乡面积差不多大,当时觉得香港还是挺大的。所以,我想当然认为澳门也是很大的。 到了澳门境内之后,我们找了一家可以兑换葡币的宾馆,兑换了一些葡币,还向他们要了张地图,就开始了在澳门的旅行。我们入境的码头离大三巴不远,于是,我们就步行前往大三巴,并沿途观赏景色。 入境的时候坐船看到的澳门情景 入境之后看到的破旧的楼房 这个“大赢押”好像是卖首饰的,我原来还以为是典当铺 我们先到了民政总署附近 在去大三巴的路上看到的这座楼很有大三巴的感觉 路上还看到有的商店门口供奉财神 终于到了大三巴 从大三巴的台子向外眺望远景 我们在大三巴旁边远远地看到有个地方竖了个旗子,上面写着“**大法好”,旁边是图片展,展示的都是一些反动的言论,周围围了一些人。我们觉得很好奇,澳门政府对这样的行为还这么宽容,就过去看个究竟。我一走近,有个看起来很有文化的中年女子过来和我搭讪,微笑地跟我说:“你小时候也曾是共青团员吧?”我一看居然还有和我搭讪的人,赶紧溜走了…… 接着我们去了大三巴旁边的大炮台,去的路上有传教士的塑像 还看到有长长“胡须”的大树的“胡须”上挂着鸟笼,挺有意思的。我不知道这树是什么树。 终于到了大炮台 从大炮台远眺新葡京的楼,这是我们下一个要去的目的地,到了澳门,总要去看看赌场是什么样子的。
个人分类: 游记|4899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上海 秋。
热度 1 weadgy 2011-11-23 11:05
上海 秋。
清早起来意外感到秋风才扫了落叶,而如今我的家乡已是下了两场小雪了。。。 上海 秋 是这般犀利干脆,落了的树叶就已在提醒你该穿棉衣了,冬天到了。
26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家乡卫辉
热度 2 dengbaoguo 2011-11-17 10:33
我的家乡卫辉
卫辉,最有名的是比干庙,望京楼,镇国塔还有鬼谷子的军校。不过现在的卫辉已经失去了历史上的辉煌,就连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还提到卫辉,可现在繁荣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过作为豫北水城,景观还是有看头的。
62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十天的广元-广州-广元之行(1)
wido 2011-9-6 20:16
十天的广元-广州-广元之行(1)
作为一员刚参加工作的新兵,我被派到广州中山大学参加一个有关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城市建设的专题研修班。 十天的研修班学习,收获不少。 首先,介绍一下广元。这是个四川北部的小城市,我出生的那一年(1985年)建立省辖地级市,这算是我和广元的缘分,它后来成为我的家乡。这个地方在2008年遭受了重创,汶川-北川-青川三川中有青川在广元境内,青川这个地方很特别,一下雨就会有塌方,再小的雨也会。感谢全国人民的帮助,灾后援建让广元的发展速度加快再加快。 落后或者后发展的地区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好。广元也有这样的优势,它有两个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另外,嘉陵江从城中穿过,靠山的地方有一个湿地公园,适合恋爱、锻炼、各种活动。 当然,每个地方都会有其特色的旅游资源,广元有几样东西特别值得推荐:女皇武则天的出生地,为怀念这一重要人物,广元每年9月1日被定为女儿节;剑门关蜀道,李白有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另外,这几年广元定为于低碳发展,每年8月27日为低碳日。已经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提供了碳中和指标。 但是小城市毕竟是小城市。当天出发的机场被我拍了下来。 之后我们出发,前往广州。欲知后事如何,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2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脱坯搭炕(唐山系列010)
热度 1 gl6866 2011-8-14 12:42
家乡这么一句俚语,说什么庄稼汉有三大累:“耪大地、脱大坯、XXX”,前两者与盖房无关。一个是大田的活,一个是炕头的活。可是“脱大坯”则要在自己家门口干。房子盖好了,灶台砌好了,锅也支上了。这样就能烧火做饭了吗?不行,还差远了。为什么?没有烟道。家乡的烟道与城里的不一样,它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九曲十三回,要经过炕的一道道的隔断,最终把热气腾腾的“能量”转到房间顶头的烟囱处再冒出去。这个在农村都是常识,我不清楚其他地区的炕是用什么材料,我的家乡用的是粘土脱的坯。这个活真不好干,而且极其累人,所以将其列为三累之一,不无道理。 脱坯用的材料大致分为三部分,首先就是粘土,其次是麦秸,第三是麻团。要把粘土用水和好,而且不能和成稀泥,要有相当的粘度和韧性,再把麦秸和麻团一点点掺入粘土中,用钉耙、钢叉和铁锹将这三种成分搅拌,这个过程很漫长,做这个活的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成就一个炕所用的土坯要几十块,工作量大,又值秋暑,酷热难当。有经验的乡亲看着粘土和得差不多了,就来到最后一道工序。脱坯!所谓“坯”就是一个木制长方形的模具,把粘土一锹锹填入坯中,这还不算完,还要用小铲子将坯内的空隙捣实,这样脱出来的成品土坯才能用。 脱坯也有讲究,先要在地上铺上一层细沙,将来翻动土坯时就不会太费劲。另外在每块土坯没有出模具之前,要有抹子将粘土抹平。整个土坯大约有十五公分左右厚。一块坯脱好后,要小心翼翼将模具平着取下来,由于粘土不干,这个取模具的活也需格外小心。万一失手,这块土坯就算报废了。在退去模具时,人要弓腰成九十度左右,力气大的就蹲在地上,完全靠自己的臂力将模具退下来。无论是那种方式,都不容易。和泥、搅拌、脱坯都是巨累的活。 刚刚脱出的土坯要经过太阳晒,这是个巧活。太阳毒的时候容易把土坯晒裂,所以要将所有的土坯苫上麦秸编结的帘子。只有在早上和下午才把苫子拿开,让不那么毒的太阳晒晒。土坯就这样平躺在沙土上晒上若干天,然后再把它们都竖起,继续通风阴干,最终土坯的硬度就能够达到搭炕的要求了。土坯是搭炕的主要材料,炕的内部结构的材料都是由土坯构成,而炕的表面也是。由于是粘土,保温效果好,睡到早晨炕也还是热乎的。 我家的炕是东西走向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个不高的烟囱。炕的北面用的是红砖砌成,炕头是一块宽约十五厘米通体的木板条。搭炕我们不会,请乡亲帮忙,即便这样新搭的炕也是不能睡的。因为塔好炕后还要在土坯表面抹上一层薄薄的粘土,因此要连续烧上几天,使得土坯和炕表面上的湿气彻底干燥。灶台后面有一方孔直接与炕的入口贯通。几天之后炕便可以睡人了。但是有一点还是挺有意思,那就是烟囱,有时刮大风,烟会从炕里倒灌出来,熏得人无法呆在屋里。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来讲,一个炕可以用个二到三年,然后就要“翻修”,先把表面上的土坯揭开,然后将炕内的草木灰慢慢清除掉。这样翻修的炕便和新搭的炕一样好用了。从老炕里掏出的草木灰可是好东西,至少是好肥料。 《唐山系列》相关博文 000、唐山大地震祭(2011年7月28日) 001、初到唐山第一冬(2011年7月31日) 002、卑家店与万福庄(2011年8月2日) 003、革命歌曲与涮羊肉(2011年8月2日) 004、家乡的副业生产(2011年8月3日) 005、临时安置房的邻居们(2011年8月6日) 006、康大丫头(2011年8月7日) 007、盖新房(2011年8月8日) 008、西不压东(2011年8月11日) 009、八印锅(2011年8月12日) 011、院墙的苦恼(2011年8月14日) 012、白薯窖(2011年8月18日) 013、 唐山七中(2011年8月21日)
个人分类: 唐山系列|48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家乡的副业生产(唐山系列004)
gl6866 2011-8-3 13:35
万福庄东西走向,村里都是平房,没有一间楼房。我的家乡那时都是平房,不像南方,有二层、三层甚至四层的房子。当然,那是60年代,现在什么样我也不清楚了,恐怕随着时代的发展,房子也要跟着起变化。前些日子见到一份材料,说1998年家乡又发生地震,卑家店二街( 万福庄 就它的一部分)的李祥家的房子的后山墙向后倒,但没塌,属于中度受损。如果我没记错,李祥是否就是我认识的那位呢?76年他家的房子就被地震震塌了。如果他家的房子的后山墙向后倒,那就说明,卑家店的房子或许依然是平房。平房自然有平房的好处,尤其是平房的房顶,能为农民办很大的事情, 晾晒 小麦、稻谷、包谷和白薯等,那个大大的平房房顶就像私家的“场”一样,非常管用。 村东西二头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车道,东头的那条是国营采石场专用的,而西边的则是万福庄采石场的。国营采石场规模挺大,而且采取机械化作业,无论是生产的片石还是铁路用的寸半石块都是机械方式,尤其是在山体上打眼放炮,钻眼用的是风钻,而炸药也是用筒状黄色炸药,用雷管引爆。所以生产效率比较高。可是,有了石头总还是要运下山的,那么这时国营的采石场必须用马车,这和万福庄的采石场的没什么二样。车把式的手艺都是一样的,只是国营采石场的路更宽,更平坦一些罢了。然而,万福庄的采石场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里基本还是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方式来打石头。打一个炮眼要二个人,一个人攥着钢钎;另一个则把平头铁锤抡圆了一捶捶往钢钎屁股上打,打一下,就哼哧一声,好像发出个信号,又好像为自己甩出去的力气找回一点儿平衡;然后扶钢钎的人就把钢钎转一个角度,打进一定深度后,还要往钢钎眼里滴些水,这样就不至于让击打出的粉末迷眼。由于不是国营单位,只能用黑火药来炸开石头。装药是个比较仔细的工作,无论如何,黑火药也是爆炸物的一种。生产队还是有专门人来看管的。装入黑火药后,再装上点火的药捻,最后用黄土封上,轻轻用钎子将整个炮眼凿实落,然后让“掌子面”上作业的老乡都撤出,最后由一位老乡用去点燃露出炮眼的引信。点燃后他也赶忙跑出来等着这一炮爆炸。 通常起爆都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也有例外,如果碰上了哑炮,这个上午或这一天也就白干了。要专门派人去探望,左顾右盼,直到确认这肯定是哑炮,才再重新回去装填这个炮眼。所以有的时候这个上山采石的活动也还是比较危险的。采石是家乡的一项重要的副业,家乡人的日子之所以过得比其他南边村子的人要好些,就是因为有了采石这项副业。石头可以卖给国家,那时一车石头能卖些钱,给生产队后将来秋后或当月总能分些钱。尽管如此,钱还是不够用,万福庄在山脚下,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所以赚得那几个活钱也都要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到黑市上买粮食用了。打石头是副业,只有到冬天农闲时才去干,而且是男人干的活。我后来从唐山第七中学“毕业”后,也加入到采石大军中去了。 采石的活很累,很危险。但是我认为也很有意思。我在采石场除了没敢学从山上把大马车赶下山的车把式的活之外,其他的活计我都学会了。关键是,车把式的活不仅不好学,而且是原有的车把式不放手,车把式可是真正的手艺活,尤其是能把成吨的片石拉下山的车把式更是这样。虽然没有机会学赶上采石场的马车,但后来还是学会了赶牛车的本身。也算是“把式”了吧。 《唐山系列》相关博文 000、唐山大地震祭(2011年7月28日) 001、初到唐山第一冬(2011年8月2日) 002、卑家店与万福庄(2011年8月2日) 003、革命歌曲与涮羊肉(2011年8月2日) 005、临时安置房的邻居们(2011年8月6日) 006、康大丫头(2011年8月7日) 007、盖新房(2011年8月8日) 008、西不压东(2011年8月11日) 009、八印锅(2011年8月12日) 010、脱坯搭炕(2011年8月14日) 011、院墙的苦恼(2011年8月14日) 012、白薯窖(2011年8月18日) 013、 唐山七中(2011年8月21日)
个人分类: 唐山系列|3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革命歌曲与涮羊肉(唐山系列003)
热度 3 gl6866 2011-8-2 19:01
真没想到,我的家乡在1960年代末却还没有电!晚上就靠煤油灯照亮,就连煤油也不是供应很充分,限量购买。所以,一到晚上大家也都早早上床睡觉,真正能够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从青岛来到家乡,还是个半大孩子。那种生活方式很久都没完全适应过来,我白天要帮助家里大人干农活,而到了晚上,大人到队部“学习”。但老实地说,家乡人还是比较厚道,并没有像城里人那样把人往死里整。大都也就是“城乡经验交流会”而已,关键是让大人们互相有个认识的过程。大人要到晚上近十点才回来,我和弟弟就在家里自学。我从青岛来到卑家店之前,已经学了不少的英语,所以到了农村也还是坚持下来。不得不说,挺难的,尤其是没电和困顿。 我家的门冲东,隔着一道半截的墙有另一家门冲西的人家。有一位“半边户”(丈夫吃公粮,妻子吃口粮),丈夫在外工作,常年不在家。在家的女主人带着一个男孩儿和二个女儿住在我家对面。他们的“夜”生活倒是很丰富。我听他们全家大唱革命歌曲,类似于现在我们的红歌吧。但要左得多,什么《大海航行靠舵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以及《毛主席的话儿是明灯》等等。我真佩服他们全家四口的精神头,干了一天的农活,晚上的精神却依然那么旺盛。而且是女主人领唱,几个孩子随着她合唱。我此前不清楚他们是跟谁学的这些唱歌的技巧,但每天听着他们的歌声,也感受到了别样的滋味。那些歌曲我们又何尝不唱呢?那时不唱这些歌曲又能唱什么呢? 家乡人养猪养羊,每到年节总要杀猪宰羊。我家第一年回到农村,手上还有几个活钱。有一天对面家的男主人回来了,估计也不是什么节日,可是他家却宰杀一头小羊。我奶奶就合计是否能从他们那里买些羊肉回来,吃顿涮羊肉什么的。我奶奶那时还没有到沈阳大姑家,而且她又是北京人。于是,奶奶就让我去对面打听一下,他家的羊肉是否卖。那时我也刚刚来到农村,和他家的人也不是那么熟悉。但是谈到买羊肉,我还是去了。毕竟天天吃玉米面饼子还是没有完全习惯。没想到,我去他们家一问,他们很高兴,说绝对没问题。我当时也没记得花了多少钱,是奶奶掏的钱,不过反正也不多。那时的钱值钱,我们买到了相当好的一大块羊肉,非常嫩。那天晚上,我们就把羊肉涮着吃了。没有火锅,就用那种乡下特有的大锅涮的,没有佐料也就自己调配。这顿饭下来真是解馋。父母也是好久没有粘到荤腥了,见有羊肉吃,自然也是很高兴。但同时也有点儿害怕,怕人家说私下买别人的羊肉吃。其实对面的人家巴不得有人买呢。 通过这件事情,也让我明白了,唱歌是必要的,它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和安慰;而如何在此基础上把吃的问题解决了就更好了。那时的农村穷,虽然没到穷得没裤子穿,但手头没有活钱就是一个典型。我想着我拿钱找对面的老乡买羊肉时,他们也是喜出望外。 《唐山系列》相关博文 000、唐山大地震祭(2011年7月28日) 001、初到唐山第一冬(2011年7月31日) 002、卑家店与万福庄(2011年8月2日) 004、家乡的副业生产(2011年8月3日) 005、临时安置房的邻居们(2011年8月6日) 006、康大丫头(2011年8月7日) 007、盖新房(2011年8月8日) 008、西不压东(2011年8月11日) 009、八印锅(2011年8月12日) 010、脱坯搭炕(2011年8月14日) 011、院墙的苦恼(2011年8月14日) 012、白薯窖(2011年8月18日) 013、 唐山七中(2011年8月21日)
个人分类: 唐山系列|3618 次阅读|4 个评论
回家乡过年见闻与感悟--1:人的自由流动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
热度 2 gabbro 2011-2-10 18:59
腊月29下午,又一次回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乡,一个养育我的地方。 1.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晋西北的一个小县城,地处吕梁山黄土高原中部, 管涔山 西北麓。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就坐落在我家不远的地方。 国内唯一考证确定的宋代长城和具有明代风格的小县城是家乡的特色和骄傲,自从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这一代就成了宋辽战争的前沿。杨家将的故事在家乡广为流传,是我启蒙时代听的最多的故事,据说高大厚实的城墙就是穆桂英驻军时修筑而成,包括船型县城、鼓楼、四周城墙和东面的瓮城。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大部分古建筑被当成“四旧”拆除,高大的城门被改造成粮食局的粮库,高大厚实的城墙被老百姓从城里城外分别开挖建成土窑洞,作为居住之地。我上高中时,就因为付不起住校读书的费用,自己租住了很小的城墙窑洞。因此,我对这些窑洞有特殊的感情。 2.家乡的变化 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变化类似,县城越来干净整洁,楼也高了,街道也宽了,而且多数乡村公路都硬化了,不再是记忆中的黄土路了,高速公路也即将开通。 但形成截然对比的是,农村却是基本凋零了。 我出生长大的乡村位于县城东北25里的山村。在解放前,村民分散居住在各个沟沟岔岔,没有集中居住的大村落。我小的时候,经常见到零散分布的断壁残垣,询问大人,都能说出是哪家的老房子。在合作社的时候,若干零散居住的居民被集中在一起,形成多个大队。每个大队除了集中居住外,还有小学、卫生所等。 最近10年,自由流动越来越频繁,有条件的,搬到县城居住了,条件差点的,搬到交通方便的大村镇居住。最后只剩下那些没有条件搬走的,仍然居住在那些小山村。每个村庄只有不到10户人家,而且为了耕种和畜牧方便,仅有的居民也居住的越来越分散。当然,学校、卫生所等,早已消失了。经过半个世纪的循环,又回到那个原始、自然的状态了。 不止乡村的人往条件好的县城和乡镇流动,县城居民也往更大的城市流动,除了富起来的那些人员往城市流动,学生和打工的年轻人是流动的主力,导致乡村只有老人和少量留守儿童。 我上小学时的两个小学早已不存在,就连我上初中的学校,已经面目全非了。 在我读初中时,学校包括小学5个班,初中3个班,学生不少于500人,而现在已经被彻底废弃。孩子上小学,只能去县城,当然需要大人租房陪护。如果家庭条件差,或没有精力去县城陪读,孩子就没有上学的机会, 新一代文盲就这样在科技和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逐渐长大了 。 而县城条件好点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而省城的家庭,又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 如此流动下去,随着城市化进程,城乡差别会越来越大,阶层分化也会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随着城乡差距拉大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新生代向城市的流动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尽管他们进城的路不是很平坦,甚至很艰难,但这股大军已经形成,而且逐渐壮大,他们再也不会像祖辈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个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土高原,在祖祖辈辈生活方式没有多少改观的地方,新生代完全选择了新的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道路。 何只农村, 其实在城市里,也有大量为了生计奔波的人群,在为下一代的教育发愁。虽然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学校,但他们的子女该去哪里上学,哪里参加高考去呢? -------- (岢岚从汉代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现在的岢岚县城是后汉 刘知远 建筑的一座军城。城“周围5里”,气势恢宏,建有一整套防御体系,其格调与 西安 古城相仿,是古代岢岚的 标志性建筑 。北宋 文学家 、史学家欧阳修任 枢密院 副使时曾几次来岢岚巡查、考核,并撰写了《修岢岚城疏》一文。神宗元丰八年(1084年),知州贺绍庆“于城东增广2里”。明 洪武 七年(1374年),镇西卫指挥使 张兴 将全城包砖,“周围7里,城高3丈8尺”,城形如舟。城楼12座,上有旗杆、垛口。城门高大出奇,四门都有 瓮城 ,城外有一条宽5丈、深2丈的 护城河 。东、西、北门外各有吊桥一座,城外4关2堡。现仍存北、东、南3座城门瓮城和大部分残垣断壁,高大的城门实属国内少有。 岢岚县城历史上处于中原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前沿地带,北宋杨家将镇守的“三关”都在山西境内,从东往西依次是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岢岚城位于宁武关之西南、偏头关之东南,从地图上看三座城正好连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恰成兵家所重“互为犄角”之势,岢岚城屯兵储粮,随时可为宁、偏二关提供支援岢岚人自古便有尚武之风,抗战时期从这里走出过一批批的热血青年,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岢岚流传着许多与杨家将有关的故事和传说岢岚城东有焦山、孟家坡两个相邻的村庄,据说是杨家军中的两员猛将焦赞、孟良的故里县境内还有几个叫“佘窠”的村庄:东有后佘窠,西有旧佘窠,邻县保德有新佘窠,是威名赫赫的佘太君及其后人的故里,佘太君本姓折(音She),传到后来变成佘而穆桂英父女当初盘据的“穆柯寨”,据说便在岢岚山(芦芽山主峰荷叶坪古称)中走过岢岚“九里十八步”的老城墙,城墙高大厚实,尤以城门洞为甚,高达近十米,其北、东、南门及瓮城至今保存完好据传,当年穆桂英率兵镇守岢岚时,骑在马上的军士高举旌旗出入城门,根本无需卧倒旗杆,遥想那是何等的雄风! 岢岚州志云:岢岚环万山而为城,东、西、南、北皆山也层峦叠嶂,起伏迤逦,山环水抱考《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即此管涔山,又名岢岚山,雄踞城东北,绵延数十里叠嶂耸秀,突出奇观主峰荷叶坪,海拔2784米,是华北最大的“空中草原”,高山草甸面积达581平方公里远望主峰宛若两叶青荷浮于碧空之中,登其上,目穷千里,心清气爽山前另一峰,尖如笋笏,蟠踞数十里,名芦芽山上有金 龙 池,五 龙 洞、秀峰岭、紫峰崖,凤凰岭、华严寺、说法台、舍身崖、大天涧、小天涧,俱称胜概《广舆记》称:晋刘渊隐居此山,曾得神剑焉北宋杨家将时代,穆桂英之降 龙 木也出于此山中 。 荷叶坪周围有原始次森林82万亩,高原草坡66万亩夏季白天气温在21摄氏度左右,是避暑、旅游的理想去处这里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生长着茂密的落叶松、云杉穿针阔叶树种,还有党参、黄芪等400多种名贵药材和山桃山杏及蘑菇、木耳、蕨菜等珍稀的野菜在这里可以目睹世界珍禽、山西省鸟褐马鸡的风采,还能见到160多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如黑鹳、金雕、小天鹅、虎、金钱豹等的踪影。 "沃土之民多逸,瘠土之民多劳”劳则思,思则善心生至今当地之民,耕石傍崖,悬鹑茹淡,犹有汉唐遗风 岢岚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从殷商起,各族政权即在此治所管辖几千年来,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文物仍有留存境内发现 龙 山文化、春秋文化遗址多处,另有汉、晋、北齐、唐代古城堡遗址岢岚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最具知名度的是宋代长城和岢岚县城 。 岢岚踞晋阳屏障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抵御外来入侵,战国时赵武灵王修筑了长城,隋文帝曾沿用北齐长城旧迹筑长城,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北齐和隋的基础上又修筑了现在岢岚境内的长城1998年10月、1999年5月,中国长城协会副会长成大林先生曾两次来岢岚,与省、县文物工作者一起考察境内古长城,确认现存的从县城东山至王家岔乡有30公里为宋长城这段长城绝大部分保存较好,最高处达3米以上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发现有炮台,这是中国使用火器后的产物,更具时代性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宋朝没有修筑过长城,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长城史上的空白,成为举世仅有的极具学术价值的重大发现。 )
3556 次阅读|4 个评论
回家乡过春节
wmy9039 2011-2-5 20:50
我的家乡在皖北一个偏僻的村庄,这里有两条河流平行穿过,一条称为西淝河,一条为老母猪江,交通很闭塞,很安静,乡亲们善良淳朴。 我在家乡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那里给我留下太多的美好回忆,钓鱼、捕蝉、掏鸟蛋等。尽管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我每年都回家乡和父母一起过春节,享受几天的真正放松。 回家乡的首要事情是踏着长满枯草乡村小路,看着路两边的小麦,来到老母猪江边,看看清澈见底的江水,偶尔还可以欣赏江上小鸟的嬉戏。可是,今年北方大旱,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水利设施遭到破坏,许多小麦枯死,减产已成定局,看到农民无奈的表情,内心很纠结。 另一件传统的事情是和家族成员一起上坟祭祖。我们家族目前也只有四代,分为三支,人口约有百人。每年初一早上,各家男性会集体一起到祖坟烧纸放炮,尽管觉得无意义,其实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大家一起聊聊各家的情况,老人们缅怀一下自己的死去的亲人。今年,由于家族成员之间出现矛盾,抑或误解,有一支不打招呼,单独行动,于是顺利成章地分散成三支队伍,正应验了一句古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的父亲作为家族中“文化人”一直在反思,三弟气得一直骂不停,此时我直接地感受到农民的组织、团队意识淡薄,也愈加佩服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领导农民闹革命的艺术和能力。 因为要到岳母家,我通常会在初三上午返回城里,初二的晚上照例会陪父母唠唠家常,父母真的不容易,含辛茹苦把四个子女培养成人。父亲是村里很少几个吃“商品粮”的长者,退休前担任村小学校长,相亲们只要有事相求,他总是忙前忙后,与人为善;因为父亲工作忙,母亲不仅承担家中大部分农活,还喂养了很多家禽、家畜。她很有强,很能干,也非常疼爱子女,要求我们把时间花在学习,很少我们干任何农活,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我家农活也从未耽误。正是母亲的自强精神、父亲处事能力深深地影响和感染我,我也在自己工作岗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同事相处融洽。 我深深地爱着家乡的土地,深深地感谢父母和乡亲。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家乡三里 & 我的导师罗伟教授
hucs 2009-12-28 21:03
我的家乡三里 我的导 师罗伟 教授 南昌大学 胡春松 其一 今天,我终于拿到了期盼许久的新书《丹心谱新篇》(陈兰洲主编)。因为,书里边的 科教文卫篇 有对我的硕士导 师罗伟 教授的记述。作为江西省德高望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和前辈,他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如书中所述,夕阳似朝晖,至今, 罗伟 教授还奋战在临床一线并耕耘不止。新年即将来临,衷心祝愿他:百岁年头,更远一步。 《丹心谱新篇》 -- 江西省老科协老有所为一百例 江西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编 陈兰洲 主编 谢怀宁 徐涛副主编 (编委会 主任张逢雨 副主任 梅亦龙 吴永乐) 学苑出版社 科教文卫篇 杏林春色美 夕阳似朝晖 -- 记南昌大学二附院原副院长罗伟教授 。。。。。。胡春松 李萍 P196-198 其二 今天,我很高兴看到我的家乡 -- 进贤县三里乡被《江西日报》整版报道。照片里的风景,家乡的 野菊花,鄱湖里的鱼、虾、蟹, 勾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对家乡未来的憧憬。虽然家乡还欠发达,但我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推动,这片希望的田野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里:差点被错过的风景 ( 2009-12-27 05:40  来源: 大江网 - 江西日报) ( http://jiangxibig5.jxnews.com.cn/system/2009/12/27/011276257.shtml ) 在此,感谢《江西日报》的文字和摄影记者以及责任编辑,你们用文字、镜头和版面定格了这一历史瞬间,让更多的世人可以了解家乡,让飘泊在外的游子永远铭记家乡。 三里,我期待她那美好的未来! 附录:诗一首(原载作者雅虎博客 2009-4-28 ) 村前的老湖 胡春松 想起家乡 就会想到 村前的老湖 也就会想到 湖边的洗衣声 乡亲们都很勤劳 一生忙碌 一生平实 就像村前的老湖 一阵微风 一阵涟漪 和着一槌槌洗衣声 向远处渐渐传递 微笑写在脸上 额头却爬满了皱纹 工作多年 离开了家乡和乡亲们 也离开了村前的老湖 湖边的洗衣声 渐渐淡忘 村前的老湖 是否依旧平静 阵阵涟漪 随风而来 又随声而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
duke01361 2009-3-4 04:18
中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 周 峰 文 发表:/2004年第706期;学术交流网/中国问题评论/2004年10月10日转发   在许多年前,我清楚地记得怀揣几百英镑去英国留学的情形。几百英镑的盘缠 让人舍不得吃喝。那时候我虽然很穷,但在北京的同行堆里也并不算太寒酸。那时 大家都没有丰厚的积蓄。日子也都是将就着过。那时候中国科学院的一级教授一般 月工资不过千元人民币,教授以下的就更少,北京中关村的街道非常简朴,道两边 大多数是平房;而通往中关村的路还是中间有沟相隔的单行道。我现在还记得当时 一位来自苏联科学院的同行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想不到北京还有这样简朴的街道。 这是我工作和学习时北京的情况,而我的家乡所在地,一个叫廊坊的地方就更差得 远,尽管北京和廊坊相距却很近。   多年以后,我从英国回国探亲。故地重游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再看北京中关 村!原来的中关村街道成了车水马龙的北四环不算,就是地铁站也修到了黄庄。旧 貌换了新颜!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高楼大厦,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花花绿绿的各种招牌 ,就连我这个整天骑着个破自行车在中关村转了六七年的人也是不识其真面目!同 样,我的家乡廊坊也是焕然一新,新华路修了个宽宽敞敞不算,整个城市也扩展了 至少三分之一!铜墙铁壁的城市建设使人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北京地区确确实实地现 代化了一番!   但是是否北京地区真的现代化到眼见为实的地步?毛泽东先生有一句名言:想 知道梨子的滋味,需得自己去吃一吃!   先说家乡廊坊,俗话说:谁能不夸自己的家乡好呢?!确实廊坊的城市建设看 上去很不错,甚至可以说很棒!可如果你沿着新华路从南到北地走上一趟,约需要 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在这样宽敞漂亮的新华路上我们能 看到些什么景致呢?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几个算命先生,一人一块红布铺在路边的 辅路上,招揽生意。然后,你又会看到一群二十郎当岁的半大小子光着上身,穿行 于街市之间,如果你要看到人家啪唧啪唧打架那也不是不可能;再有你就会看到惊 心动魄地自行车、行人和机动车百舸争流的壮丽场面!那确实看上去过于刺激!如 果你怕这些伤着你,想老老实实地走在人行道上,那么你就会看到道路两边那些被 打残疾了的小雕像!什么少了耳朵的小鹿卧在草地上休息呀,什么少了一条腿的小 动物在散步呀什么的!   廊坊人特善良,特友好!这一点我总是心存感激!但是让我搞不懂的是如何诺 大的一个廊坊市好像人与人之间总会沾亲带故,有没有血缘都是亲戚,吃过喝过都 是朋友!更让我不但搞不懂而且曾经生气地打电话给市长的是,廊坊的公务员的严 肃面孔和拒人门外的洪亮高音!那种看上去好像我欠了人家的钱粮样子确实容易让 人误会。   如果你不愿意再游览廊坊市的人文景观,打算去北京一游,那确实方便得很! 除了飞机不能座,你可以任选交通工具,便捷自不必说,价钱也很便宜。   只是你得提防一些不必要的小纠纷,和被别人挤、碰等小摩擦。   你可以在一转眼的功夫就到北京,但是你必须得知道北京交通拥挤的大致情况 。花上两三个小时走一区的事情并不是笑话!如果你足够幸运,那么也可以留恋在 北京的高楼森林之间,作猿猴状上窜下跳,因为过于拥挤哦!如果你有足够的体力 ,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步行,北京的公交车上都有“本车已消毒”的自白。本意是 让朋友们放心乘坐,不要担心传染“非典”!但是,面对那样的交通状况,人与人 那种亲密无间的样子,又实使人难免担心!   北京大学的一个学者(这人我还认识!)有云:北京交通拥挤正好反应了北京 的繁荣!你看这话说得多有学者的水平!如果你没有一沓儿博士学位恐怕听都听不 明白!听不明白不打紧,还是本着正事干去!   好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吃学术饭的,那么你在北京的学术圈子里尽管不用说 话。因为说什么话都有可能得罪了人!甚至是正常的学术争论都有可能被对方升级 为“人身攻击”!北京的高校里有很多从国外回来的大学者,当然这些人在中国是 可以称得上大学者的。这些大学者头上顶着“海龟派”的壳子,那威风凛凛的样子 !哎!我算是没法给你描绘清晰了!   我们的中国同胞喜欢分类学!既然把海外归来的分到“海龟”门,那本土的自 然是“土鳖派”门了!在北京,你可以看到这两个动物门的形态学界线,尽管可能 从基因上这个界线根本不存在!   诸如此类的事情也不用我多说了,大家应该是有目共睹了!甚或熟识无睹了也 罢!   在当今的中国,有很多朋友喜欢用“盛世”“繁荣”这样的词汇来描述我们自 己的社会。同时我也注意到很少有朋友用“现代化”这样的词汇来标记我们的社会 。我的理解是,“盛世”和“繁荣”的结论可以来自纵向比较,比如我们的现在和 我们的过去比较,使人觉得“盛世”空前!“繁荣”无限!但“现代化”则更多地 需要和别人比较,比如和欧美比较,那样可能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现代化,进一步从 社会软件上开发新版本!   尽管我们曾经把“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定在四年前实现,但是我们作为中国人 ,自己的现代化可能还需要一代以上的人才能实现。 □ 寄自英国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2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