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未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09年第一次学生工作例会有感
pony911 2009-1-5 22:34
今天忙了一天。晚上在715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2009年第一次工作例会。正好也是总结12月份工作,计划1月份的任务。 新的一年开始了。去年的忙碌还没有止步,今年的忙碌就已经匆匆地展开了。阴历新年后,真正的劳碌就要开始了。因为,今年是牛年,是自己的本命年,36年,3个轮回。这个轮回里,期待什么?心满意足地做个老师吧,继续自己12年前的选择和梦想。像过去的12年一样,忙碌,充实,满足,充满希望! 过去的12年中,从一个懵懂无知,独闯世界的学生,一步步走来,离不开父母、老师、姐姐、爱人、同事、同学们的理解、关照和支持。在自己努力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太多的给予。对于那些我知道和我不知道的为我付出的人们,可能没有机会一一回报,唯有在心底珍存一份感谢! 新鲜的生命是未来的希望,在即将展现的12个春秋中,一定要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和年轻的学子们创造一片充满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成长中去体会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12年后,我家有女初长成啊!
个人分类: 交流|283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图腾、宗教到偶像和普通人
moxj 2008-12-17 19:53
http://www.csmynet.com/8bd55c76-6bfd-4e1c-9ae6-9a5600f98195-3.aspx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同学和我聊过相关的事情.之后我有点感触,在 QQ 里记录了下来.写这个博客的开始,我把有关的想法写了一篇博文: 阴谋控制着这个世界? 当时可能有点隐晦的倾向是因为想到时下的经济问题.最后可能停留在了人心的问题上. 今天聊这个题目,是因为大家刚在聊法制、特权、民 主、腐败...一些事情,让我想起了这个事情.所以坐这儿随便写下题目里的相关东西.当然也不是关于陈水扁、达赖和大陆的一些问题聊这个事情.那样的事情也许很复杂,写这几段话,因为中午刚聊 科学是把双刃剑 这个话题.所以现在的话题就算是在考古的想法下回忆点不准确的零星的历史情况. 按时间顺序就先说图腾这个事情.很早的时候,人们了解的自然知识太匮乏了.非常敬畏自然现象.那是个图腾的时代. 所以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一般和神话、迷信这些东西结合的很好.当然,后来这种文化也发展出了标志这种作用.我这方面知识匮乏,在我们这里,中山大学的同学素养要高很多.就聊这么多了. http://hi.baidu.com/budaidai/album/item/88894d4ef821051eb2de050a.html 宗教就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又一种文化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人类掌握了一点自然知识,但很多东西只是经验,很多东西一点原理都搞不清楚,所以宗教早期有对世界解释的功能.社会层面来讲,有道德培养、心理安慰甚至司法审判的功能.即使现在,在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方面宗教仍然有重要作用.所以要看到它的积极面.当然研究宗教的的宗教学就是另一会事情了. http://news.qq.com/a/20081004/000639.htm 强大的军队还有别的现象,我就不说了.这里再提下偶像这个事情.当然我不会在追溯到很久以前了那些木偶什么的东西.很多人已经脱离宗教信仰了. 但那只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宗教不合时宜的东西.没有看到宗教还会继续发展的东西.大概当前不信教的人中,这样的情况是绝大多数.所以这一个阶段的人类,创造自己的偶像,搞偶像崇拜还要再走过一段路程. 我只找了个政治人物的图片放在上面.有点联想当下思潮涌动的嫌疑.一般我举这个例子会拿大家正在热衷的体育娱乐影视明星.现在我担心,他们的黄金时代留下不多了.哈哈.都是聊天的玩笑话. http://news.beelink.com.cn/20020423/1090101.shtml 地质队的兄弟让我多展望未来.以后的事情我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即使美好的愿望也是很朦胧的.对于以后的民主、法制是什么样子,我不清楚.我想看看全民教育都很发达的时代是什么样子,大概也想不到. 下一个崇拜的对象是那些被人们发现的真理,还是被大家创造的社会制度.那个时候我们因该消耗了星球上足够多的能量了.自组织性比现在高多了吗?真的很能体现道德和法律的观念吗?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总统像图片上的哥们一样和大家一起劳动吗?不知道.
个人分类: 科普思考|2900 次阅读|2 个评论
面对选择
pony911 2008-12-13 23:43
大家好,这两天和同学们交流,遇到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如何理解。 当你面临人生不同阶段的重大抉择时,你会如果考虑风险和机会,并综合各种信息来源,做出自己的决策。如果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你的决策错了,怎么办?
个人分类: 交流|2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与未来交往也在触及过去
qlewa 2008-12-10 23:06
我的理论谈说! 希望大家一起交流! 我们的时空,并不单一! 其他时间往往会与现在重叠! 空间的快速改变,加速了时间跨度! 共振的空间运动,导致不同时间的重叠! 同向性互补的空间运动,会形成时空穿合!
个人分类: 我立科学|2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实和理想,哪样重要?
pony911 2008-12-10 00:39
2008年末,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给实验室的学生们带来很大的震动,甚至是有点恐慌。工作不好找啊,尤其是好工作。同时,公派留学报名和博士生录取也都在进行着。但是,与学生热情高涨的求职相比,二者颇受冷落。毕竟,求职虽然让人煎熬,但毕竟是短暂的痛。半年后的工作却可以带来很多现实的新鲜体验和实惠。而遥遥无期的博士研究和陌生环境的异国求学,似乎都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持,想来确实有些令人却步。 面对这些,老师应该思考些什么?同学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虽然,今年我带的同学们都找到了还算理想的工作。但是,却感觉他们缺少了很多进取的信念和决心。当然,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他们都有各自拼搏和奋斗的目标。不过大多是非常现实的物质化的成功目标。这些目标与我们现在很多媒体不断宣扬的各类成功模式基本如出一辙。很多同学并不愿意用精力最旺盛,最有创造力的青春年华去做类似学术研究、技术研究、出国深造这样时间成本大、风险大、短期内物质回报微薄的事情。同样存在风险的前提下,他们更多地选择多少有些物质回报,能够过上相对幸福小日子的生活。 这种趋势,是我们的青年才俊们都悟透了人生真谛,还是消极避世?为了理想,苦守一份执著,淡泊名利,或是一时的名利,是否值得?年轻时,除了现实的物质追求,是否还应该趁着年轻,趁着还能输得起,去尽量体验这个丰富的世界?
个人分类: 交流|28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代大学生如何赢得未来资本?(图)
sxzx 2008-12-8 13:06
当代大学生如何赢得未来资本?(图) 作者:三峡在线 朋 友石国亮的新书收到了好长时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集中的时间读完。一个月了,找了一些时间看完了这本大学生励志读物《大学生智慧地图告诉你如何赢得未来的资本》。收获颇丰,今天,三峡在线以读者的身份写点感受,也算是对朋友的一份支持的心意,更是向今天的大学生们推荐一下这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正是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青年学者石国亮。《大学生智慧地图告诉你如何赢得未来的资本》这是他自己珍藏了十五年的送给师弟师妹们的大学情结。时尚、清新的写作风格,引起了众多高校学子的共鸣。因此,称之为国内第一部青春校园智慧书一点都不为过。 石国亮 石国亮是谁?他为何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引起了众多高校学子的共鸣的书?我们不妨先进走一下他。年仅36岁的石国亮是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著名青年学专家,娱乐式励志和智慧式成才的倡导者。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重点从事中外青少年和大学生发展的研究。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直管理局课题、民政部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工作。有150多篇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出版著作10余部,有的爬升到图书城排行榜的top位置,有的被推荐为大学生和青年的必读书目。多次应邀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讲学。 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你是否需要一张寻找智慧的地图?大学究竟怎么读?大学毕业后究竟怎么选择?当许多大学生都在面对跨进大学校门后不得不思考的这两个难解之题时,在这本书中,石国亮用他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体会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大学里要求知识,但更要求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将知识和智慧混为一谈,石国亮也不例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将知识创造价值作为一句标语来宣扬。但一次与一位朋友深入探讨这两个概念后,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他不是悲观泄气,而是改进与超越。那次沟通的结果让他深刻了解了两者的关系。从此以后,他将自己的标语改成智慧创造价值。 石国亮说:我认为,人生的成功,一半靠知识和经历,一半靠领悟和智慧。事实上,智慧和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智慧是占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决策能力。是否拥有选择正确道路的决策能力,是个人和集体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个人或集体智慧,是决定这一点的关键。所以智慧是力量,是最重要的力量。 赢得大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方面是,走进大学后学会适应的智慧。具体来讲,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学会大学阶段的规划、学习、生活、交往、恋爱等诸多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大学毕业时,学会选择的智慧。主要是适应从大学到大学后的转变,学会毕业后的考研选择、留学选择和就业选择。做到学会适应和学会选择,需要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知识的积累、素质的拓展、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智慧。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广博的知识加上智慧的头脑,才真正威力无比!为了让大学生朋友们度过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大学时光,不后悔把最美丽的青春留给了校园,石国亮为你精心绘制了一张标有大学校园沿途风景和坐标的智慧地图,引领你走过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把彷徨和迷惘留在身后。当你走过青春,路过大学,你发现不仅仅是拖着行李箱路过了一个知识仓库,而是领悟了上大学的真谛。 感谢石国亮,感谢他的这本新书。
个人分类: 教育成长|4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环境关乎中国环境的未来(七)
wido 2008-11-29 16:24
今天是想写一点自己关于4 trillion yuan的内需扩张政策。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 这段时间发改委门前车水马龙,大家都是奔着钱去的;在中国,没有人愿意和钱过不去。国务院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十个方面投入4万亿,而且是在短短两年之内,速度快到惊人。 但是这些钱投入到环境建设上,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任何一个大的项目的上马(跟环境有关)都要经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那么我们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如果按照最常规、最合理的步骤去做环境影响评价,然后进行评定是否上马这个项目,会不会只能花掉4万亿中的很小一部分?那么是不是我们仅仅为了要把这些钱花掉,就减少常规的步骤或者说甚至不做这个步骤呢?我们是不是先把这个国家救起来再说其他的事?这其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我想不明白。 生态环境的建设之中肯定会有一些大型的设施建设,比如水处理工程、新建大气监测站等。这些设施的运行是需要持续的进行,而不是今天之后就不用再管了。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国家上马了一批环保工程,也是为了刺激内需,但是那之后这些设施没有再运行,因为地方政府没有钱去运行或者他们不愿意出钱去运行(国家政府出钱就另当别论了),原因当然很简单,那就是这样做会影响GDP数据。那么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些设施建成以后是不是还和上次一样?若是,那么建与不建,区别何在? 大型设施建设必然对生态环境有着潜在的影响,怎样能够将这种影响减到最低?
个人分类: 科普,可普|3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环境关乎中国环境的未来(六)
wido 2008-11-19 16:38
最近没有时间去查阅资料,所以一直苦于没有数据来写接下来的部分,我也不知道究竟还要写几部分才算终结。女友说我早该写一篇了,所以这次就借着小陈师姐给我建议的方向来写一篇,关于农村环境改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写一点介绍性质的东西,因为数据实在难找。不妥之处,望斧正。 这次我主要写不适当的施肥对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影响。 依照京都议定书及我国『温室气体防治法』草案所指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六种气体,其中以前三种为最主要,影响也最深远。与其他的温室气体比较而言,CO 2 的温室效应远远不及其他温室气体,一个CH 4 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一个CO 2 分子的21倍,N 2 O为CO 2 的206倍,氟氯碳化物则为CO 2 的数千倍到一万多倍,不过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远大于其它气体,因此它的温室效应仍是最大,所以从《京都议定书》的内容来看,目前所提及的温室气体控制主要还是指控制CO 2 的排放。另外一个不得不提及的问题是,除CO 2 以外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生命周期很长,从几十年到上百年不等,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气体对大气圈以及地球的加热效应将会持续不断。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提到过农村现在对化肥的依赖程度很高。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过去几十年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研究看来,N肥的施用或者是其他单元素肥料的施用,在短期看来的确会提高土壤种植作物的产量,但是五年或者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产量的下降将是非常的厉害。所以,施肥应该是多元素肥料的综合施用,尤其是N、P、K肥和有机肥的混合施用不仅可以减少各种营养元素的流失,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而且可以提高土壤中活性有机质的含量,活性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但是混合施肥以及对混合施肥的依赖,会使得从土壤中的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增加。比如,N肥的施用会使得N元素在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之后,有一部分变成N 2 O排放到大气中,加剧了温室效应;有机肥的施用也是如此,它会使得土壤中排放的CH 4 增加。总得来说,肥料的施用会使得大气中除CO 2 以外的其他温室气体量增加,也可能这种变化不是线性的,但前面的结论却是可以肯定的。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到的问题是,现在的有机肥的施用是区域性的,一个地区的有机肥只能供应这个地区,即便是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之后,也只能如此,因为在超过一定距离范围之后将有机肥外运的成本可能会比粮食出产所得还要高。并且现在很多有机肥都是从一些大型养殖场运来,以外那种靠单户农家有机肥种田的模式已经非常落后了,这些从养殖场运来的有机肥存在一些现在尚不为人所注意的生态环境威胁,因为这些从畜禽粪便得到的有机肥往往会含有重金属、抗生素等,这就造成了土壤的二次污染,严重威胁到农村生态环境。 如前所述,随着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逐渐积累,它的巨大破坏性便逐渐显露。正如几十年前大多数学者所预言的那样,温室效应使得极地冰川开始融化,造成海平面的上升,最近岛国马尔代夫正在积极的和印度商谈买地一事就是一个例子,因为整个马尔代夫的国土快要被淹没到一半了。当然温室效应还有其他危害,比如它会使得全球的热带、温带、寒带的分布逐渐变化,原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会变得不再适合生存;它还会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比如近年来频发的洪涝灾害在将来会发生的更加频繁;还有就是随着全球变暖,一些病虫害和传染病会再度流行,这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 当然,我们并不希望上述的所有逐一发生,所以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将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我们不想到最后得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那就是,这是人类发展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
个人分类: 科普,可普|35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假如存在时光机的话……
cutefay 2008-11-7 00:44
最近一直在重温《多啦A梦》,于是做梦都梦见了时光机。我的梦里面有的一个情节是在地震马上至我们面前的时候,我灵机一动,可以用时光机回到过去来改变历史。于是我们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回到了过去,找到了即将从家乡去爬山的我和弟弟,阻止了他们去爬山,于是历史改变了,我们一直舒服地待在家里。(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4829 ) 梦中的情节是缺乏逻辑性的,醒来时候细细想了一下。如果真的坐时光机回到过去,那是否真能改变自己的历史?如果改变了,那么自己经历的很多事情就是没有经历了,也就是没有存在性,那么,现在的去改变历史的自己,是否还会存在?如果存在的话,那么是否还会记得这段给通过改变历史而抹杀了的记忆? 机器猫上的运用时光机的情节都是改变不了历史的,就是他们回到过去,结果无论如何还是让事情向着现在的事情发生了。大话西游中的情节是至尊宝回到五百年前从而改变了历史,结果五百年后的情景和原来不同了,但是这样的话五百年后的至尊宝就不存在了,而那个变成孙悟空的至尊宝还能记得他经历的一切事情。 记得看过一些科幻小说上是这样解释的:人类回到过去改变历史之后,历史就向另外的一个分点行进了,也就是出现了一个平行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原来的世界不冲突。主人公在两个世界里都有存在。 我还看过有个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两性人回到过去,和自己结婚生出自己这样的荒诞的事情,来说明时光机是不可能存在的。 究竟时光机是否存在?存在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 希望能够听听大家的想法。大家可以在回帖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好一个激情的未来
simonjo828 2008-10-30 20:37
  真的不知从何说起   自己会一直活在忙碌里   可能是为了有一个象样的生活   或是为了心中那点理想   亦或是为了有个出人头地的好前途   当然   还有可能是为了亲人为了爱人   但终归一点   还是为了自己   为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一生的信仰一生的责任   只有自己不懈的努力   心中才不会觉得空虚无趣   只有总是抬着头的时候   才不会觉得这个世界不精彩不公平   但愿自己能赢得一个充满激情的未来
个人分类: 随笔散记|25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农村环境关乎中国环境的未来(五)
wido 2008-10-30 17:33
前几篇写了一点泛泛而谈的东西,数据不够,支撑度不好,所以这段时间找了一点数据和资料,补充一点前面的东西,我想用数据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和前几篇一样,我想谈大环境下的农村环境以及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需要补充的是,尽管已经对农村环境有了一点了解,但是我能谈到的东西仍然很少,我能看到的也仍然很少,有些地方难免会出现错误,所以恳请你们的指正。 农村环境是相对于城市环境而言的,狭义上,仅指农村居住环境,包括村镇卫生和乡村风貌;广义上,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总和,根据它的功能可以分为农村居住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态环境(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正如我在前几篇文章所说的那样,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带来的后期严重后果,下面我将举一些数据来说明。 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前几年我国大搞特搞的上了一批城镇工业,粗放的管理以及落后的生产工艺给农村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估计,农村工业污染已经使得全国大约2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而带给全国人民巨大灾难的5.12汶川大地震也不过才破坏了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而言,这种破坏无疑是巨大的,因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水平的40%。(任科钦,关于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 据统计,2005年,全国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1414.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2549.3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达到1654.7万吨,而这些污染物有70%直接或者间接的向农村排放,对农村环境产生了巨大破坏。每年农村农药施用量已经达到23万吨,且绝大部分直接向水体施药,致使这些农药80%流失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 有些地方的农民对固体废弃物的危害认识不足,随意丢弃;或者是城市垃圾拿到郊区或者农村地区填埋,造成农村为城市污染买单的奇怪现象。 造成目前农村环境的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1.相关研究和宣传不够,全社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认识不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监测及科研力量弱,数据更新慢。2.农村环境建设尚未纳入县乡政府的议事日程,县乡环保监管乏力。3.缺乏相应的公共财政支出,农村环保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分配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安排。4.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管理手段有待更新,法律体系有待完善。5.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经济激励和政策激励机制缺乏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适合农村特点的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个人分类: 科普,可普|112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jesonlee 2008-10-22 02:35
新一轮的就业招聘旺季就要到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开始四处撒网寻找自己的婆家了。想起去年这个时候,一个毕业生朋友问我的一个问题:命运为什么这样不公平,为什么周围的人都找到工作了,我还一直没有着落呢?大学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早知道我还不如不读大学呢! 大学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想,出入大学校门的学友如果能够认真思考一下会收益颇深,至少在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中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奋斗方向。套用西方的一句谚语:一艘没有航向的船,任何顺风都是逆风。 高校不断扩张的现实情况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变。考上大学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绝对没有必要沾沾自喜,即使进入名牌大学也只意味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而这仅仅是走向未来的第一步。 一 、大学是什么一个全新的平台 (一)大学是一次系统学习的机会 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要有适合自己的技能。大学是一生中最后一次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一生中最重要最系统的知识积累会在大学期间完成,所以学习基础知识,拓展应用能力在大学阶段非常重要。 可是大学的课程那么多,课余活动那么丰富,该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安排时间呢?记得我刚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听说四年要学习55门课程,这把我吓呆了。后来也的确有一段时间不适应。现在各位学友已入校一段时间,对大学的生活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了,大学课程和中学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中学是被动学习,大学则是独立学习了 (二)大学是学会独立,适应社会,展现自己的舞台 自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特别独生子女,独立意识比较差。进入大学要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习惯、不同文化的同学一起相处,更要学会自立行事。从某种角度来说,我更加推崇异地求学,只有当真正离开父母的时候才更有助于独立思考,走向成熟。我是北方人,来到江苏读书,一开始很不适应,甚至有些嫉妒本地的同学,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看到他们都回家了,心里更不是滋味。生病的时候怕父母担心也总是自己挨着,久之慢慢学会了自己处理问题,自己照顾自己,现在我经常出差,但父母和自己一点都不担心,这正是自己长久以来适应环境的结果。 (三)结交朋友,走向社会的舞台 有人把成功的过程比喻成织网,随着社交圈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多,就越接近成功。这话不无道理,成功学家认为,成功=20%个人奋斗+80%人脉(人际关系)。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一个人想单打独斗取得成功越来越难,如果有一群能够帮助你、支持你的朋友,就方便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走向成功的必须要素,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资源,会利用这种资源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二、大学要学习什么 既然大学是人生最后一次系统学习的机会,面临那么多课程我们该怎样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呢? (一)夯实基础、熟练技能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大多朋友而言,我们所谓的术业就是我们自身所学习的专业,一般而言,这也是我们未来从业的主要依据。要学好专业知识要认真做好以下三件事。 1、认真学好理论知识 多看课本,重视理论,理论知识是该学科最精炼、最系统的总结。只有首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更方便于知识的运用。了解必要的理论知识是我们更好的学习这门功课的前提。但是,学好专业知识不是以一味死读书,也不是像高中那样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实际能力的真正提高。首先要重视书本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其次要关注专业发展动向,通过上网查询,阅读刊物,了解行业的新特征、新方向;最后要加强实际操作,特别是应用型学科,适当参加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2、熟练掌握工具性知识 专家预计未来10年世界最有潜力的行业在今天都还没有出现,所以要掌握工具性知识,通过这些工具学习其他知识。工具性知识包括语言类知识,如英语,阅读西方的原版教材,获取西方先进的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学习语言不是为了仅仅通过考试,很多同学读写的水平很高,但是却是哑巴英语,这显然与语言的真正要求大相径庭。我曾经就英语四六级的认同问题采访过一位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他告诉我,四六级是一个中国化的量化要求,四六级成绩好坏不代表你的真实能力,因为面试会用英语进行,你有信心参加吗? 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也是必要的。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基本的办公软件,网络维护,装机常识还是要了解一些的。经常看到很多朋友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但是实际运用就不行了,确实可惜。 另外,不管你未来从事什么工作,总不会在真空中生活,待人接物,与人交流,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比如基本的社会常识、法律、财务知识,等等。经常阅读些文学作品,既陶冶情操,又增加见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还有,尽量多准备几项诸如驾驶、烹饪等的基本技能,对以后的生活大有益处。 3、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提高与人交际的能力。 交流沟通、公关礼仪是一门必修课,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成绩总是要让别人来评价的,只有懂得交流的人才会把自己推介出去。另外,适当的兼职是有好处的,一来可以自食其力,二来可以接触社会,三来可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喜好,使学习更有方向。但兼职毕竟不是主业,如果因为过多参加社会活动而耽误了学习,就得不偿失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经常参加一些体育运动,良好的身体是做其他一切事情的前提,体育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会提高组织协作能力。在美国,一个校体育队的队长往往在就业中比一名成绩优等生更受人关注。 三、不断调整,努力让你变得更好 1、正确认识自己,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每个人应当对自己有所了解,但往往这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好比高中,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想考一所怎样的大学,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大学也是如此,你想等你毕业的时候看到一个怎样的自我,你想选择一份怎样的工作,那么就集中精力朝那个目标挺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自己的未来。 2、正确规划自己,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 成功一定是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努力的。只有你自己能够决定你的命运,初入社会的新生朋友在新的环境中难免会有犹豫,这是必然的,经常和老师、家人、朋友多交流,有意识地参加学校组织的类似成功成长类的主题报告,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多参与,多尝试,多积累,在不断经历中调试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既成功又快乐的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环境关乎中国环境的未来(四)
wido 2008-10-19 21:31
之所以把农村固废分成两个部分来写,一身我要增加篇幅来通过本次博客大赛的资格审核,二是多留点余地以便以后有修改和添加数据和图片的空间。在中国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不得不做一些很不愿意做的事来通过或者的到某些东西或者荣誉,这是一种硬性的规定,你不得不遵守。但是这也非常有意思。 接着上一篇所写的,其二是,农村生产固体废弃物。 就我目前所接触的层面来讲,农村的固体废物主要有两种,一是塑料薄膜,另一个是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 塑料薄膜的危害在南方农业中还不见有很多,但是在北方却是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了是作物在气温较低的时候也正常生长,北方很多地区采取覆盖地膜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每年的薄膜由于风化和老化等作用的影响,总会有较大一部分散落在土壤之中,而散落的这一部分的清除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来年又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的时候又会散落一些薄膜,久而久之就会在这片田地里留存很多塑料薄膜,这些薄膜不论是对于施肥还是作物生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畜禽粪便的危害在人们看来就没有很大了。农村地区完全可以利用沼气池来消除它的危害,并且作为有级绿色食品的生产原料,它完全可以被利用,它所造成的影响主要对视觉而言的。而作物秸秆的危害就不是那么小了,这个东西就像是鸡肋,丢之可惜,食之无味。也曾经有人想用厌氧发酵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也有人企图用填埋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但是某些秸秆表面有蜡质层,厌氧微生物对其的消化非常缓慢,达不到效果。所以后来成都地区农民就采用现场燃烧的方法来利用秸秆燃烧后产生的无机质,由于造成大气污染严重被停止。 现在对于此类污染仍然没有很好的办法。国家应该想办法在这方面形成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机制。
个人分类: 科普,可普|3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环境关乎中国环境的未来(三)
wido 2008-10-19 20:50
接着上一篇所讲,农药和化肥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二者造成的污染也是严重的,最大的影响就是下游河流的富营养化和某些土地的盐碱化以及农药随着食物链传播造成有毒物质的积累。但是农村的环境污染还远远不止这些,今天要写两篇,都关于农村固废。 其一,关于农村农民生活垃圾的处置。 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虽然远远不如城市那样大,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对于生活垃圾的的集中处置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即便是有了集中处理的条件,对于生活垃圾的收集也会存在存在巨大的困难。从运筹学的角度讲,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会极大的增加社会成本,这种成本的增加会拖慢社会的发展速度。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导致了农村的零散生活垃圾只能是零散处置。在农村看到的现象往往是一户人家就有一个垃圾坑,这些垃圾之中有塑料袋、食物及泡沫材料的包装等等。这在固废的处理方法之中被称为填埋,在农村这是一种浅度填埋,当一片土地被用于处理生活垃圾之后,就不能再用于种植了,这是对表层土壤的一种浪费,而这种浪费在农民看来却是全然不觉的。 另外,有些固体废物在农村的回收也是非常困难的,理由和前面所述的一样,也是由于居住区的分布不均匀以及回收成本太高造成的。比如玻璃器皿只能是被打碎之后和上面所述一样进行浅度填埋,这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还有某些垃圾的处置非常不当,比如含汞电池的随意丢弃,这些东西在农村也存在回收困难的问题,而这些东西被丢弃之后,往往对一大片区域内的地下水造成威胁,更严重的是如果这一片土地在种植作物,作物被人食用之后造成的危害将是巨大的。若是孕妇食用,那么可能三鹿奶粉造成的影响要严重的多。 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政府的行政和财政力量。用行政去强制执行,用财政鼓励农民将危险废物归还到制定地点。 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有些省份开始将农村人口集中起来修建居住区,这样便于生活垃圾的回收和集中处理,但是有时候,往往是垃圾成堆,反而达不到要求。
个人分类: 科普,可普|3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环境关乎中国环境的未来(二)
wido 2008-10-18 15:57
在上一篇之中,我列举了很多我们国家的制度或是其他方面的不足,说得很模糊,也没有举很多实例来验证我的说法。第一,我手头的资料不足;第二,虽然我们国家在某些方面有不足,但还不至于处处是漏洞和缺陷,所以要找到足够的例证是困难的;第三,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坚信它会完美的。 接下来的一篇或者几篇,我想说的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 众所周之,我们国家有很少的土地养活了过世界1/5的人口,这是伟大的。而这个伟大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有很伟大的农业和广阔的农村环境。我们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为飞速发展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奠基,使这个国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之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农业的发展出现了部分畸形的趋势。高投入、管理的不合理等等,造成农业发展曾经一度出现了瓶颈,很多人都认为农业的发展达到了极限,幸运的是这些情况目前都在逐步得到改善。我要说的是农村环境正是由于农业的发展模式不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下面举例说明。 1.曾经一度为了能达到农业作物的高产,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农药之中有贵贱之分,但是有些农药便宜的却是不能够很好的被作物吸收。举个例子,有些地方的农民在使用化肥的时候喜欢用价格相对便宜的氮氨而不是价格相对比较高而的尿素,一片地,他们宁愿使用2包甚至3包氮氨也不愿意用半包尿素。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2、3包氮氨却不如那半包尿素的效果好。一味的提高量的投入,只能适得其反。这样做的后果是,营养元素很快流失,尤其是随着雨水的冲刷,达到下游水系,造成了很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这种富营养化的治理是很困难的,造成这种污染的是上游的面源营养元素的释放。在所有污染治理中,面源污染的治理是最困难的,这可以从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困难程度看出来。治理这种污染必须从源头开始。从农民开始就必须教给他们最科学的化肥使用方法。 农药造成下游的污染较化肥就小很多了,但是它事通过食物链造成影响的,我们看不见,即使我们看的见,也不能加以控制。卡尔写了《寂静的春天》来警告人们对于农药的使用。很多人也不知道使用的农药的时候应该几种农药换着用,比如今年用这种农药,那么明年就用那种农药,这样不会因为害虫产生耐药或者抗药性而进一步加强农药的施用量,造成有害物质随食物链传播和积累。 另外,我务必要纠正很多人的一个错误观点,他们认为化肥就只是提供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生长。其实化肥可以通过为作物提供某些物质来达到提高作物本身抵抗病害的目的。比如,K在作物体内达到一定含量之后,对木质素和纤维素的产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样就能够抵御多种病虫害。所以,要消灭病虫害,不是非得靠农药的。我们完全可以靠营养元素的合理搭配来提高作物本身抵抗病害的能力。
个人分类: 科普,可普|3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环境关乎中国环境的未来(一)
wido 2008-10-17 19:35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话题未必在三言两语之内就能说清道明,所以我想把它分成N部来说,具体有多少,我也不知道,写到哪里就算哪里吧。其次,正如马云讲的一样,好的东西都是说不清楚的,能讲清楚的都不是好的。所以,我在这里说得肯定会有某些方面不能详尽和清晰。最后,虽然已经学习了四年的环境工程,但是所知甚浅,所以在文中引用的某些数据或者图片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能有人能为我指出。 今天我想说的是大环境下的农村环境,可能题目大了一点,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 如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巨变之中,社会主义的举国体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了很多大事,比如奥运会的巨大成功就是这一体制优越性的完全展现。但是,事有两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办的事很多,要办的大事也有很多,不可能全部用集中力量的方法来处理。环境问题算是大事,但是在所有的大事之中,它必须往后排,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比如发展。在环境问题之中,城市又比农村更重要,因为城市是展示我们中国形象的地方,人也最多,环境一旦出现问题,受伤的人将会很多。 社会主义的一党执政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产生的举国体制使中国飞速发展。但是这也是有缺陷的,有时候,领导人的注意力的改变会导致下面的人的工作方向发生改变。比如,我们办奥运,北京的天不蓝,领导要北京的天变蓝,那么下面的人会尽力让北京的天变蓝,但是奥运之后,北京的天是否还会很蓝就不能过早的下结论了。我要说的是,在环境问题的解决方面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领导及权威的话改变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这就有可能大家都去一窝蜂的去研究很热的东西,而有可能遗忘不热但是很重要的东西,比如农村环境污染。 这几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机遇期,也是挑战期。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有安全事故的频发来作为警钟。我们容易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忘记自我批评。我们工业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但是这是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以我们巨大的自然资源为支撑的。这样做,环境承担了很多的负重,农村作为中国发展的基础,也受到了巨大压力。这可以从每次安全及环境事故发生之后受苦的总是农民可以看出,他们事中国的弱势群体。 很多科研工作者往往把自己的研究说的很重要,有人现在都在怀疑南极臭氧空洞的真实性。因为在中国,如果你不把自己的研究说的很严重就会得不到重视,很多事要等到出了问题之后才会引起领导的注意。所以,当环境科研工作者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说明中国的环境问题很严重的时候,就得不到重视了,农村环境也是这样的。 当年毛泽东同志用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拯救了危难中的中国,现在如果环境问题开始从农村包围城市,那么中国的将来就没法拯救了。
个人分类: 科普,可普|22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兰德公司对中国人的评价
seacat 2008-9-23 12:56
以下是一篇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发表的关于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的看法的文章。除了少数结论比较偏颇外,我认为大多数结论(至少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是准确深刻的,虽然这些负面的评价让人很难过,但值得国人反省。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86755513view=1boardId=2 我试图找到这篇文章的原文, www.chinesenewsnet.com ,但不幸被屏蔽掉了。文中的一些观点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并讨论的! 如果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富裕和统一的国家,我们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第二次欧洲大战。中国能够阻止日本侵略或者打败日本。美国在这些冲突上的花费从根本意义上会减少很多,因为珍珠港事件不会发生。我们和整个世界,更不用说10亿中国人,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为中国的弱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世界需要一个健康的中国。         中国的需求对日本走出衰退起到了促进作用。日本状况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风险。关于这一点,怎么说都不夸张。日本巨额的债务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渐波及到全世界。在中国有力的帮助下,危险似乎已经过去。中国全球化给美国带来了很多影响。最明显的是,中国成为美国商品最大的市场。         可口可乐早就完成了那个看上去像是神话的目标:卖10亿瓶可口可乐;曾经嘲笑中国梦的通用在中国卖了很多的别克汽车,在困难时期,中国带来的利润占通用利润的很大一部分;中国联想购买IBM个人电脑业务,挽救了这个垂死部门的工作岗位。中国提供更低价的生活必需品给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对我们不是那么富裕的居民而言。有迹象表明由于能够购买中国低价的出口货物,低收入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可能提高了5%到10%。         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意味著中国建造了垂死企业,导致巨大的生产力过剩。近些年来, 中国财政政策上的反复无常导致过度建造 ,对铁、铝、水泥和其他原材料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日本人和现在的中国人看上去似乎会买下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是当你看到他们的财政状况的潜在问题时,你会发现一个黑洞。日本人在90年代陷入了这样一个黑洞,至今还在努力地爬出来。中国人很多年后仍将会为目前这种无节制的狂热的购买行为感到心痛。         目前,中国面临著巨大的挑战。中国的银行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糟糕的银行。中国每一代,都有相当于美国规模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每年,都有12001300万新工人加入就业大军。在制造业,生产力对就业的影响比我们国家要严重得多。到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会使工作人口与不工作人口的比率成为世界上最糟糕的,比日本更甚。如果没有特效的新政策的话,中国的经济在那个时期就会狠狠地撞墙。到2020年,以我们的标准来看,它会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          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 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 ,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 中国人老想走捷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与努力工作和牺牲。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 中国人普遍不懂得 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址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 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鄙却不感到害羞。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无限制生育政策所带来恶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无限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这些输出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力输出,除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实则和其他一般苦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输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因此,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目前中国正在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2大邪恶的折磨,即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 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它们可以 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即无止境的追求利润,忽视人的尊严。中国人对西方的技术与产品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漠不关心。         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品质,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 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在中国人的眼中, 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能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 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 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 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 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         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 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3088 次阅读|2 个评论
未来世界:人造人?
songshuhui 2008-9-2 15:30
DNA 发表于2008-06-9 星期一 10:34 分类: 生物 | | 前些天,我还在为人类克隆胚胎的新鲜出炉而推测克隆人近在咫尺的可能性;很快又有人造生命(artificial life)的消息再次令我敬畏科学的所向无敌美国的科学家们用化学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也就是传说中的著名的DNA)拼接出了学名为Mycoplasma genitalium的细菌的全基因组。科学家们正在将该合成的基因组DNA导入细菌内,看此DNA是否能在活细胞内工作,正常表达基因。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已经建立了将基因组DNA由一种细菌导入另一种细菌的方法并产生新的菌种,不过此前用的基因组DNA是由细菌自然合成。因此,如果科学家们此次能成功的将人造基因组DNA导入细菌内,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生物体。 事实上,早在2003年,科学家们就人工合成出了病毒,而且整个流程只需要两周。但是病毒作为特殊的生命形式,并不被认为是生物体(关于这个问题在分类学上一直存在争议),所以还算不得第一个人造生物体。 而现在人造生物体已经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科学家接下来的目标是人工合成酵母的基因组DNA。因为Mycoplasma genitalium是目前已知的自然界中基因组最小的生物体,含有生物体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因,仅仅表达485种蛋白质;所以成为科学家们用来人工合成基因组DAN的首选模式生物。酵母(yeast)也是分子生物学常用的工程菌,所不同的是酵母属于真核生物,相对于细菌等原核生物来说在进化图谱上要大大前进一步动物、人也同属于真核生物。因此,酵母的基因组与动物或人的基因组在分子水平上的工作原理和体系是相似的,而细菌与动物或人则大相庭径。 如果酵母的基因组DNA能够被人工合成出来,我估计线虫的基因组将是下一个合成的目标著名的线虫学名为Caenorhabditis elegans,南非生物学家Sydney Brenner靠数了几十年的线虫细胞发现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由此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因此线虫也成为研究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理想模式生物;再接着就是人造羊、人造狗之类的高等哺乳动物如果到了那一天,人造人估计也为时不远矣。从克隆羊出生到人类克隆胚胎出炉,不过短短十几年;人造人似乎也不再是科幻电影里那么诡异玄乎的事情了当然人造人不是像《生化危机III》(Resident Evil:Extinction) 里的Alice那样包在透明水囊里发育成为成人,还是要以婴儿的形态从孕妇妈妈肚子里分娩出来,但是其基因组DNA却是由化学原料加入机器里合成出来的,再导入卵母细胞,再诱导发育成胚胎,再植入代孕母亲的子宫内让它发育成完整的胎儿。 由合成细菌(Mycoplasma genitalium)基因组的50多万个脱氧核苷酸碱基(基因组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到合成人类基因组的30多亿个脱氧核苷酸碱基,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却并非不可能。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被设计和改造出来的人造人或许不再是我们想象力的边缘和极限? 在难以想象的未来世界里,我们彼此相互认识时,或许还得问问:您是自然人?克隆人?还是人造人? 相关链接: http://jingliumm.spaces.live.com/ http://www.nature.com/news/2008/080124/full/news.2008.522.html http://www.nature.com/news/2008/080124/full/news.2008.522/box/1.html http://www.nature.com/news/2003/031110/full/news031110-17.html 标签: 五香松仁 , 人造生命 , 基因组 , 未来 , 科学
个人分类: 生物|1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影响中国的历史与未来
suqing1961 2008-9-1 11:18
科技影响中国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科协网在线访谈 张开逊 苏 青 特邀专家: 张开逊: 中国科协常委,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苏青: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副主编,研究员。 时 间: 2008 年 8 月 29 日上午 9 : 00 至 10 : 30 地 点: 中国科协网 主持人: 王以芳(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主持人: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张开逊研究员和苏青研究员两位嘉宾作客中国科协网,围绕 10 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 和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评选活动,为广大网友解读影响中国历史的科技事件和影响中国未来的科学技术。苏社长,您能否先为我们介绍一下 10 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 和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评选活动的具体流程? 苏 青: 评选流程按照纪念中国科协成立 50 周年总体宣传思想来进行,基本上是一个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评选过程。第一步是条目的海选过程, 10 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 和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评选活动启事,通过在网上和报刊上公布的办法,面向广大公众征集相应的科技事件条目和科学技术条目。这是一个海选的过程,一个动员广大公众广泛参与的过程。从参与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据了解,在公众推选的过程中,新浪网、腾讯网和中国科协网的点击量都超过了百万人次。第二步是专家筛选和审核的过程。我们首先请一个专家组从公众推荐的海量科技事件和科学技术条目中各遴选出 40 个意见比较集中的候选条目,然后对它们进行科学、准确、规范、简练的描述。第三步,将 40 个候选条目提请一个层次更高的专家组审核,从中评选出 30 个备选条目。第四步,将专家组评选出的 30 个备选条目通过报纸、网络对社会公布,由公众投票评选出最终入选的 10 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 和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所以,整个评选过程是一个公众广泛参与和专家严格把关的过程。目前,评选工作已进行到第四个阶段, 9 月份将通过统计选票和专家评议确定最后的评选结果。 主持人: 从 30 个候选项中选出最终的 10 个,张教授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专家是如何评选审议的?具体的评选标准又是什么呢? 张开逊: 50 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从众多科学事件中选出 30 项,必须有所取舍,取舍的标准应该是:它们对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有重要意义;对国家的安全、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有深远的影响。专家们取得共识之后,从众多候选项目中忍痛割爱,最后选择了 30 项。 苏 青: 张老师刚才讲得非常好。我补充一下,以 10 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 评选为例,公众推荐的候选条目中,有些事件是负面的科技事件,比如说汉芯造假事件、太湖蓝藻暴发事件等。专家们在评选时认为,这类负面事件实际上也有它的积极效果,比如,揭露汉芯造假对净化科研环境是有帮助的,披露太湖蓝藻暴发事件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和社会管理者对公共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因此,有专家提出评选时应适当考虑这类负面典型事件的入选。我个人也赞同专家的这种意见。但是,由于评选的标准事先已经制定,入选的科技事件必须是已对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促进作用,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多强调的是事件的积极促进作用。既然规则已经在先,评选过程中就不应该再改变,所以最终入选的事件都是正面的。不过我倒觉得,专家们的意见对我们今后完善类似评选活动方案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张开逊: 举办这项活动,使公众与科学家能够共同回顾半个世纪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受到鼓舞、受到启发,也引起我们反思。海选中提出了很多很多公众关心的问题。海选提出的事件大多数是积极的、正面的,还有人们曾经做错的事情。这些错误如果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可能对我们国家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更有意义。有些专家的意见是把这些有启发性的负面事件也放进去,但严格参照评选标准,重大的科学事件主要选择积极的、正面的。 苏 青: 为了弥补张老师所说的评选工作中的一些遗憾,我们《科技导报》 2008 年第 13 期和第 14 期专门发表了一篇专稿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 50 项科技事件。这篇文章就收录了几例负面科技事件,比如说太湖蓝藻暴发、邱氏鼠药案等,作为这次评选活动的一个补充。 我觉得,这次公众推荐的 30 个候选科技事件,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东西。通常我们谈到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或重大的科技突破,比如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等。我刚才统计了一下, 30 个候选科技事件中重大的科技成果和科技成只有 15 项,另外还有 13 项重大的科技政策或重大的科技活动,比如 1978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科普法》的颁布实施、中科院发布《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等等。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程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更为深远的。我认为这是这次评选活动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公众已不单单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最后结果,还关心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以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形态。比如说, 30 个备选的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中就有中国建立院士制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的创立、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非重大成果类的事件,这些制度性的基础建设工作对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无疑是长久的、深远的。这是不是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公众的科学素养在提高? 张开逊: 从海选中公众提出的影响中国的重大科技事件来看,公众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非常关心。海选的内容中包含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看作是建国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有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成果,以及进入新世纪之后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成果。其中包括 20 世纪五十年代的 武汉长江大桥 和 万吨水压机 ,这两项成果为当年中国的交通运输和机械工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使我们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showTime("2008-08-29 09:31:53") 王选领导研发成功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以及北京建成正负电子对撞机,还有 探月工程,这些成果集中体现了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追求和中国发展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这三项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对公众也有很大的启发性。在这些重大的科技事件之中,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和科学探索的具体内容都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例如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它的成功彻底改变了中国印刷业的面貌。 1960 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以后,当时西方很多人就想到,应该用激光这支灵巧的光笔作为工具,用来印刷制版,对西方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来说,用计算机处理文件非常方便,因为拉丁字母只有 26 个。所以西方的激光照排技术很快就成功了,但是对汉字就面临着很大的难题,因为不同汉字的数量非常多,有 5 万到 8 万个,常用汉字也有 3000 多个,不可能每个汉字使用单独的代码,只好用点阵描述汉字,表述一个汉字需要 4096 个点,同样的硬件、软件条件下,处理汉字和处理拉丁字母相比,排版速度会慢好几百倍,排一个版面,对拉丁字母而言一分钟就完成了,当时对汉字而言要好几个小时。在那时候激光照排成为中国印刷业的瓶颈,很多西方国家都想占领中国市场。王选提出了新的理念,他用数学方法描述汉字的笔画,同时用一些巧妙的算法表述笔画的特征,包括字的大小和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信息高度压缩,压缩比达到 500 。同样的硬件、软件的支撑条件下,使用这种方式,比传统的点阵描述方式要快数百倍,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专家和公众取得的高度一致,认为应该入选。公众和专家一起分享科学探究活动的感悟,重温并分享先驱者的智慧,也是这次评选活动的成功之处。 主持人: 五个 10 的评选,一方面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对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提升。苏社长,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两个评选活动的专家组情况? showTime("2008-08-29 09:34:49") 苏 青: 前面我提到,共有两个专家组参与了整个评选过程。第一个专家组主要由从事科技史和科技哲学的专家学者组成,重点负责从海量的推荐条目中遴选出公众意见相对集中且有价值的 40 个候选条目。第二个专家组负责从 40 个候选条目中评选出 30 个公布于媒体的备选条目。后一个专家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知名的专家学者,组长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成员包括周立伟院士、戴景瑞院士、钟群鹏院士等,张开逊老师也是这个组的评选专家。 另外,这两个评选活动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两个项目的设计一个写实,一个务虚,很有意思。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是写实,评选的是已经发生的、已经成为历史的事件。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更多的是务虚,评选的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它是介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东西,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出现萌芽,或者呈现出了发展的趋势,并且是未来预计可能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或重大技术突破。比如,刚才 张 老师说到的受控核聚变技术,目前我国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和成都的西南核物理研究院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就是媒体上说的人造太阳研制工作,并且都取得了阶段性的领先科研成果。有专家预计,未来 50 年人造太阳将有可能成为现实。二是备选的条目还要强调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比如说,公众推荐的候选条目里有一条是克隆人。遴选专家认为,克隆人涉及到科学伦理等复杂问题,目前各国科技界都是禁止克隆人的,因此不应把这一条目列入。最后备选的条目是克隆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最终入选的 30 个备选条目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原因。 showTime("2008-08-29 09:39:11") 张开逊: 评选 五个 10 的第五部分,是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从公众的选项和专家评选的结果来看,实际上包含着深邃的科学思想和隐含的人文情怀。人们看过很多美国大片,这些大片,特别是好莱坞的大片,为了取得更高的票房价值,夺取更多的眼球和关注,极力宣扬人类的灾难,基于现有的科学技术加以想象、引申、附会,说世界末日将临,通过狂想的刺激弥散恐怖气氛。在这次评选中,可以看得出来,中国的公众和科学家们以一种深沉的思考选择他们关注的科学技术。这 30 个选项,可以说都在期待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永久的幸福,为全人类解决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选项都值得这个世界上一切有志于探究科学的人为它付出努力。有的可能估计在一定的时期之内能够取得现实的成果,比如说可控核聚变,国外和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国已经参加了一项国际合作可控核聚变研究,它是人类共同期盼获得成功的一项研究,目前这项研究距离提供实用的能量还差得很远,还有许多基础研究工作需要进行,许多技术困难需要解决,也许这是需要集中全球的智慧才能完成的事情。 这 30 个选项里,有一些已经启动。例如深空探测技术,现在人们一步步向深空前进,飞向太空的飞行器最早是围绕地球转的卫星,然后开始探测太阳系行星,现在已经开始瞄准太阳系之外的目标,人们正在一步一步地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还有一些,目前只是想象,是构想。这种构想是理性的,同时又十分浪漫。许多充满人文情怀的构想,对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次 五个 10 的评选,已经超载了对具体项目的选择,实际上是公众和科学家分享对科学的感悟,分享对未来的思考,这是一次盛大的公众科学活动,快乐的科学精神体验。 主持人: 五个 10 评选活动自开展以来,公众在新浪网、腾讯网和中国科协网上的访问量已经超过 800 多万人次,参与热情十分高涨。苏社长,您认为这次活动为什么能够得到公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呢? 苏 青: 我想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公众对科学技术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而对这类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评选活动自然格外关注。第二,科学技术与公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科学技术,或者说公众越来越感受到科学技术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也反映在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候选条目中,绝大多数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如超高速交通工具、基因修饰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家用服务机器人等等 。 第三,可能与中国科协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有关系。近年来,中国科协通过广泛开展学术活动、科普活动,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多热心的公众积极参与这次评选活动,实际上也是社会对科协工作的一种肯定,公众对科协工作的一种支持和响应。这也反映了科协知名度的提升和号召力的增强。第四,我想这也反映了公众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在不断增强。 索欲在公众中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形象。科协组织这样一个重大的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说明《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实施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人们对重大的科普活动、对重要的科研知识也越来越感兴趣,这应该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举办这个活动的时候,我们当时还有点担心公众是否会积极参与,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公众参与的热情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主持人: 张教授,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备选项中有很多属于科技前沿领域,许多公众对此知之甚少,会不会产生距离感呢? showTime("2008-08-29 09:48:33") 张开逊: 实际上人类的科学活动都是面向未来的。人们在从事科学探索的时候,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人类的本源需求,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健康问题等等;二是受到人类在探索过程中已有经验的引导。谈到引领未来的科技领域的时候,我们看到许多选择都包含着这两种因素。所以公众的选择和科学家们的意见,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分歧。这次遴选项目,让我们看到科学和公众的距离是非常近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无所不在的时代,今天的科学已经和每个人的幸福、事业的成功、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科学的参与,很多事情都是不可思议的。公众对这次评选活动的关注,对引领未来科技领域的选择,都反映了公众对未来的关注和期盼。公众通过和科学家的互动,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同时通过这次评选,科学家们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了解公众关心的问题。这次评选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活跃我们国家的科学文化氛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苏 青: 我完全赞同张教授的看法。公众的广泛参与确实表明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但是,我觉得,我们同时还要注意这样一个现象:这次评选活动是通过网络媒体和纸介质媒体同时向公众发布的。网络媒体包括新浪网、腾讯网和中国科协网等网站,纸介媒体包括《大众科技报》、《中国科技教育》、《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报刊。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公众参与这两种媒体的人数是很不对称的,参与网络媒体的公众远大于纸介质媒体公众的人数。因此,我认为,参与这次评选活动的公众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可能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也即是那些喜欢上网、有条件上网、且有一定文化水平比如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公众群体,他们中的却大多数应该是年轻人。这个群体很可能没有覆盖那些身处乡村、没有条件上网、没钱买报纸的广大农民。 说到距离感,我个人认为,人类的幻想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一生下来就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许多距离感是可以逐渐得到弥补的。小时候,夏天睡在竹床上仰望天空,神秘莫测的天空对我和每一个孩子都同样充满了吸引力。我想,早期的科学是从天文学和数学开始起步,应该是有它的道理的。 这次评选活动实际上也是一次引导公众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每位参与者在阅读启事和参与投票时,都免不了要对所面对的知识予以梳理,免不了要查询一些相关的知识,这个学习、探索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普及就缩短了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张开逊: 刚才苏总谈到这次投票纸媒体的反馈和网络媒体反馈的数量反差比较大,这引起我三点联想。第一,在 五个 10 的评选第四部分影响中国的重大科技事件 30 个选项里面有一项,就是中国接入互联网,这个数据又一次说明这种选择是准确的。 第二,要格外重视互联网在传播知识、传播信息、沟通公众与科学界联系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对它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利用它。互联网是信息科学技术一次重大的飞跃,使人类有了一个划时代的信息媒体。互联网缩短了人类和知识的距离,缩短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时间间隔,免除了人类为了获取信息跨越空间阻隔的交通劳顿。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平等,为更多关注科学的人们提供了进入科学殿堂的机会;第三,两种不同方式反馈的信息数量如此悬殊,说明我们的纸媒体应该反思,在互联网的时代,怎样进一步提高自己被公众喜爱的程度,增加对公众的吸引力,怎样在新时代以新的方式传播科学、传播智慧。  苏 青: 我补充一下,中国接入互联网这一科技事件对我们今天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从这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 主持人: 请问苏社长 ,通过采用网络媒体和报刊媒体互动的评选方式,您认为对以后开展科普活动有什么样的启示? 苏 青: 这种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次活动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科普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且也应该多样化。科普大篷车、科普挂图、社区科普宣传栏、科技馆展览教育等传统科普形式都很好,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但是,在信息时代,我们还应该借用高新技术手段来普及科技知识,使得科技知识的传播更为有效、更为快捷,受众面更大。中国科协这次搞的 五个 10 评选活动,实际上就是科普活动的一种创新。它把 5 个方面的科普活动,如影响中国的 10 个科技事件、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 10 位公众喜爱的科普人物 、 10 本公众喜爱的科普图书 、 10 个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 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系列科普活动,每项活动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了很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引导公众从多维的角度来关心科学技术,参与相应的科普活动。 showTime("2008-08-29 10:04:31") 10:04:31] 第二,这次评选活动大量应用网络技术,包括在新浪网、腾讯网、科协网上开设专题报道,集中宣传,鼓励公众网上投票选举,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等。科普活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在这次评选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它顺应了人们生活快节奏的要求,公众只需用鼠标轻轻一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整个评选活动的参与过程。这一优势是纸质媒介所不具备的,人们已经很难有耐心用手中的笔去把报纸上刊登的选票的每一个选项逐一填写好。其次,纸介媒体的影响是有限的,通常它只能影响那些订阅它的读者,或受限于每种报纸特定的读者对象:而网络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随时覆盖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世界上所有能够阅读中文的读者。由此提醒我们,科普工作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传统媒体也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竞争意识,要敢于迎接这个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竞争能力。 showTime("2008-08-29 10:08:39") 张开逊: 这次活动,是今年庆祝中国科协成立 50 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从 1999 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中国科协年会,主要是学术群体参加。这次评选,实际上是一次规模浩大的公众与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理解科学的盛会,应该说是另一种类型的科协年会,这次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像苏总谈到的那样,涉及五个关于科学技术的话题,每个话题都会引起人们关注。例如,在影响中国的重大科技事件中,其中有一项可能过去很少有人关注,很少有人探究它是什么,也很少想到它的意义。这一顶是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北京建成,一般公众对它很陌生,不知道这是什么,电子看不见、摸不着,里面正负电子还对撞。这次作为一个项目评选,人们的视线和思维的焦点就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它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当公众提出这两个疑问的时候,人们就会思索它的价值。正负电子对撞机是基本离子研究的实验工具,它有可能模拟宇宙大爆炸之初的某些物理过程,对于人们了解宇宙,理解物质的奥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评选活动,有助于使公众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活动。实际上越是前沿的探索,越是人们所关心本源问题,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把公众的经验和科学家的前沿探索联系在一起。 苏 青: 我前面提到了这次评选活动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科普活动的两点启示,根据张老师刚才说的,我想再补充第三点启示,就是这次评选把公众参与和科学家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公众推荐的条目,经科学家引导、筛选,使得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科学家关注的科技问题更加吻合。 主持人: 是不是可以说,科学家的引导保证了 五个 10 评选的科学性?  苏 青: 是的。我们知道,公众推荐的过程是具有草根特点的,许多被推荐的科技事件或是描述不科学,或是叙述有偏差;被推荐的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大多只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并没有科学、准确地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因此,科学家的引导作用能纠正这样的偏差,尽量保证候选条目的科学性和公众性。 张开逊: 我补充一点苏总的谈话,我觉得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已经到了微妙的发展阶段。在几个世纪以前,人类的技术活动与科学探索基本上是分离的,它们在两条道路上前进。那时候能够非常明确地区分谁是科学家、谁是技术专家、谁是发明家。在今天,重大的技术发明往往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基础之上。比如说激光技术。梅曼在 20 世纪 60 年代发明激光器,他是科学家还是技术专家呢?说不清楚。这次初评选出的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大部分是引领未来的技术,这表明了一种趋势,表明了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我欣赏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关于科学和技术关系的一种看法。他认为科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正确的探究自然的方法,第二是依据这种正确的方法所获得的知识,第三是由于人类获得了这些新的知识,增加了做新事情的能力,这种做新事情的能力就是技术。这样的评选结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的特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我有一个建议,鉴于这次活动如此受欢迎,希望中国科协能够把这个活动继续下去,过了今年之后,继续以这种方式提供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 主持人: 谢谢两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下面我们和网友互动一下,看看网友有什么问题。 网 友: 请问苏社长,您认为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 苏 青: 首先我想应该讨论一下引领的含义。专家在评选过程中对什么叫引领也有过讨论,并存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 19 世纪法国作家凡尓纳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所描写的许多科技设想,在 100 多年前的当时看来就是一个个的幻想,现在很多却都变成现实了,如他提出的潜水艇、登月设想等等现在都实现了。某一项尚未成型的科学技术,如果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尺度范围去考量,它很可能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凡尔纳提出从地球到月球上去,在他那个时代的人看来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如果把这项科学技术放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尺度范围去考量,它可能就不是纯粹的幻想了,而有可能就是一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因此,这位网友提出的这些科学技术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问题,我很难用一个量化的答案来回答。 举个例子来说吧, 30 个备选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中,有一项是超高速交通工具。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开始运用,并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可能对未来生活的改变。半个月前,我乘城际铁路动车组从北京去了一趟天津,铁路全程只用了不到 30 分钟,比去趟王府井还快。可见,超高速轨道运输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两个特大城市之间的往来现在感觉就像在两个社区之间交往。这样的交通运输形式今后还将大范围普及、推广,我们可以想见它对未来人们生活将产生怎样的重大影响。 再比如受控核聚变技术备选条目。核聚变需要上亿度的高温,氢弹爆炸就是典型的核聚变反应,它是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来引发核聚变的。受控核聚变就是要把这种核聚变反应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我国西南核物理研究院 2006 年底已经在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上,使等离子体电子温度 跃升 到了 5500 万摄氏度,朝核聚变装置 点火 所需的上亿摄氏度高温迈进了一大步,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想象,受控核聚变技术一旦成熟,并且能够大范围民用推广,将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问题。 再举个例子,十多年前,我们腰里挂个 BP 机就已经觉得用上很了不起的通讯工具了,那个时候全国到处都在发展 BP 机通讯业务,兴办了无数个 BP 机寻呼台。现在你再来看,这些寻呼台全部都早倒闭了, BP 机已经完全被手机替代。十几年前,手机还像砖块一样大,现在却十分轻巧,而且不断更新换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有的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因此,这位网友让我来预测这些科学技术将如何影响未来人们的生活,我确实无能为力。这里我只想说,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网 友: 在引领未来的众多科学技术当中,有多少是中国人可以引领的? 张开逊: 这是许多公众关心的话题,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面临共同的问题,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也是需要全人类共同探索、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如果中国学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是非常高兴的。如果别人做出了贡献、获得了成就,我们会由衷的祝贺他们,努力借鉴他们的智慧,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刚才网友还问到一个问题,科学事件和体育事件相比有什么区别? showTime("2008-08-29 10:18:48") 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上,几乎每一次运动员获得金牌,特别是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我们都会非常兴奋、非常激动。很多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报道这些事情。很多媒体都在关注这些事情,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这些事情。不仅是体育事件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政治事件、社会突发事件等等,它们也都会比科学事件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然而科学对人类的影响,和这些事件相比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它是潜移默化的,是循序渐进的,然而又是非常深刻和广泛的。一般来说,它不具有轰动的公众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本身的完善,它们有可能对社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在 1831 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弟在实验室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当磁铁在线圈里移动的时候,电流表指针发生了一瞬间的晃动,当时没有一个社会人士关注这个件事。只是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例会上,通报了这样一个实验结果。但是在 100 年之后,在 20 世纪 30 年代,当为电学的发展作出很多贡献的发明家爱迪生去世的时候,人们曾经设计过一种特殊的悼念方式,打算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停电三分钟。人们立即认识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哪怕是短暂的停电也会出现巨大的问题,高炉中的铁水会凝结,外科手术不能进行下去,密闭的车间里将会一片漆黑,联系世界的通讯网络将会瘫痪,电已经和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时如果没有电,将会是真正的头号新闻。诠释科学对人类的意义,解读科学技术的人文含义,使公众关注科学,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使命。 苏 青: 我补充一下 张 老师所说的。我认为,网友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公众对我国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实际上,在 3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之中,有的技术中国科学家所做的工作并不差,比如说量子通讯技术,中国科技大学的 潘建伟 教授领导的科研团体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国际上领先的科研成果。在高温超导技术方面,赵忠贤院士等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是国际领先水平的。我觉得,我们还应进一步宣传我国科学家所做出的杰出科研成就,让公众更加及时地、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工作。 另一方面,不应讳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网友提出这个问题,也反映了广大公众对中国科学家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这应该使包括一线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以及我们科技出版界人员更加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广大公众的这种期待应该成为我们的压力和动力。我相信,随着中国日益强大,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科研环境不断改善,中国的科学家一定会做得更好,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多的与我国的地位相称的重大科技成果,引领未来的重大科技成果。 张开逊: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没有成为近代科学的故乡,也没有经历产业革命的过程。 17 世纪在欧洲发生的科学革命和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中国完全是局外人。中国接触近代科学技术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时候,那时候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在欧洲已经完成。今天,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时候,在探究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的时候,中国的地位和那两次完全不同。那两次中国是出局的,这次我们是共同参与的主人,我们国家在相当多的领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今天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的科技工作者除了参与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的探索之外,正在深切地关注着中国自己面临的问题,关注着中国老百姓、中国政府关心的问题。比如说探究有效的预报地震、减少地震灾害的方法,面对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以中国科学家独特的方式,努力寻找解决的问题的途径,等等。 网 友: 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对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有什么作用,请问苏社长? showTime("2008-08-29 10:24:12") 苏 青: 我认为,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它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我们知道,退回到 30 多年前,我们的社会主流是反科学的,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知识分子从事科研活动也被指责为走 白专 道路。今天,广大公众积极关注科技工作,这是对原来那种错误认识的一种彻底颠覆,有利于全社会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 第二,对科学技术的关注能够增进公众对科学家的理解,为科学家创造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氛围。公众加深了对科学家工作的理解,就能够更好地支持科学家,为科学家提供强大的动力。我们可以设想,刘翔在跑道上跑 110 米 栏,如果没有公众关注,没有人为他呐喊加油,他将是多么的孤独,也不可能创造佳绩,更不可能破世界纪录。同样,有了公众的理解,即使刘翔因脚伤最终在北京奥运会上退赛,公众也能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在为科学家呐喊加油,为科学家提供动力。 张开逊: 公众关注科学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科学自身的发展水平,同时取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公众参与科学活动的广泛性。如果没有公众的理解和参与,科学家的发现只不过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杰出专家的发明,也不过是一件精巧的智力玩具而已。只有通过公众的理解和参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才能成为大众文化,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比如说汽车和电话,如果只有一部电话或一辆汽车,今天它们可能早已被人遗忘。正是因为公众的参与,使电话和汽车成为产业、成为商品,改变了世界的通信方式和人们出行的方式。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它的发展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我们国家制定了《科普法》,表明我们对科教兴国的期盼和决心。 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对塑造现代文化的意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一直认为法制和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的两大精神支柱。无论生活在世界上哪一个地区的人们,无一例外以极为崇敬的心情维护这两个支柱。但今天仅仅有道德和法制是不够的,因为具有崇高道德感、具有强烈法制意识的人,可能由于不理解科学的意义和技术的价值,无法估计人类技术活动的后果,出于善良的愿望合法地做出违背科学规律的蠢事,如果这样,人类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应该为现代精神力量增加一个新的要素,这就是科学。法制、道德和科学,它们共同构成今天的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柱。我想从这两种意义上说,公众参与和了解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苏 青: 我再补充一点,公众对科学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科学家开展的科技活动的价值的检验,同时还是对科学家从事科技活动的一种监督。科技成果有时是一把双刃剑,究竟是造福于人类,还是祸害于人类,最终还要靠公众来检验。比如说塑料的发明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现在看来它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包括白色污染等等。这样一种对塑料的全面认识,就是由公众对塑料的广泛使用和不断的理性思考得来的。 公众关注和参与科学技术活动,同时也是对科学家从事科技活动的一种监督。韩国的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如果没有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强大的舆论监督,就不可能处理那么快、那么彻底,对科学界的影响也就不会那么大。所以,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对弘扬科学精神,净化科研环境,激励科技人员攀登科学高峰,约束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 谢谢两位嘉宾。谢谢网友的参与,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10 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 、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的评选,勾画出您心中对于未来科学技术的想象。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5179 次阅读|1 个评论
3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suqing1961 2008-8-10 08:43
苏 青 敬石开 吴晓琦 陈广仁 田若松 侯米兰 1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评选活动介绍及入选条件 2008 年 , 中国科协成立 50 周年。为进一步整体提升全社会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激发公众关注科技、热爱科技、运用科技的兴趣,达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中国科协以发展与责任为主题,面向全社会开展了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等系列评选活动 。 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以下简称科学技术)是指, 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的影响,并预示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潮流和方向,并可预见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科技突破等。入选的 科学技术必须满足:① 须是现实社会尚未成熟,但已呈现诞生的萌芽、发展的趋势或可能取得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突破;② 须与自然科学、技术或工程某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密切关联,且将具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突破;③ 须对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④ 按 50 年左右的时间尺度评估入选的科学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评选活动的通知自 2008 年 3 月 11 日 发布,截止当年 6 月 18 日,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共收到公众推荐的 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条目 725 项。 6 月 19 日 ,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有关 专家学者,从 725 项条目中遴选出 40 项候选条目; 6 月 24 日 ,本项评选活动评审专家组又从 40 选候选条目中评选出如下 30 项 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最终入选的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将由公众从这 30 项中投票决定。 本文 介绍了 30 项候选科学技术的具体内容按第 2 轮评选得票多少顺序排列,以期向公众普及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2 3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2.1 量子通信技术 量子通信技术是量子力学与传统信息科学结合的产物,它是利用光的量子特性通过单个光子或纠缠光子传输 0 和 1 的数字信息来实现信息的高速传递。从理论上说,该技术可以传输超大容量的信息,且能够用于开发用经典手段无法破译的密码。但是,由于光子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在实际应用中实现远距离的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难度很大,目前量子密码在光纤中的最大传输距离只有 200 公里 左右。不过,最新的研究表明,利用通信卫星和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很有希望实现更远距离乃至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网络 。 2.2 海水淡化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是指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以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它主要包括蒸馏、冻结、反渗透、离子迁移、化学法等淡化技术等。目前全世界有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海水或苦咸水淡化技术获得淡水,海水淡化系统及生产量以每年 10 %以上的速度在增加。随着淡水资源紧缺形势的加剧,海水淡化将可能是 21 世纪诞生出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淡水的未来水产业 。 2.3 基因 治疗 基因治疗是利用遗传操作,在基因水平上预防或者抑制疾病的发生或恶化的一种治疗手段,已逐渐成为生物医学中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并给一些遗传及后天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基因序列的异常是遗传疾病的基础,因此,这类疾病只能通过基因治疗的手段解决。基因治疗虽然被认为尚缺乏充分的基础性研究,但其治疗的潜力仍然巨大,随着越来越多疾病的发病机制被定义在基因水平上,基因治疗的手段也必将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并有望成为今后的常规治疗方法而造福于人类 。 2.4 新型人机交互技术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人机交互技术经历了穿孔纸带、批处理、联机终端、多媒体用户界面等阶段。以人为中心和使交互方式更接近于人类自然交流形式,是未来人机交互的总体特征。科学家们正在努力使计算机能听、能说、能看、能感觉,语音将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通道。虚拟现实将是彻底实现和谐、自然、以人为中心的人机交互方式 , 并为用户提供包括光、声、力、嗅、味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真实感觉。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将可能彻底改变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并对计算机使用的广度和深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 2.5 受控核聚变技术 受控核聚变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核规模,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的一种聚变能技术。目前发现的主要受控核聚变方式有:超声波核聚变、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受控核聚变由于具有原料充足、经济性能优异、安全可靠、无环境污染等优势,因而有望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 。 2.6 对地观测集成技术 对地观测集成技术是一种通过构建一个由多系统组成的综合、协同和持续发展的全球对地观测集成系统( GEOSS ),综合多种电磁与非电磁手段,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卫星 - 航空 - 地表 - 地下 4 位一体、立体协同的广义遥感监测体系,以便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快、更多、更好的对地观测数据与全球变化信息的技术。该技术未来有望在地震、海啸、飓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精准监测和预警预报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准确监测和预报灾情,来防止和减少灾害,从而给人类带来平安和福祉 。 2.7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光电成像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模拟现实存在在计算机系统上创建一个具有视、听、触、嗅、味等多种逼真感知效果的技术。近年来,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增强现实技术。该技术通过跟踪用户的位置和姿态,把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 或其他信息准确地叠加到 真实场景的指定位置,实现虚实结合、实时互动的新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先进制造、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医学生物、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领域,有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2.8 超高速交通工具 超高速交通工具是指时速超过 400 公里 的地面交通工具。它是 21 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均占用陆地不断减少,公众对地面交通提出的新需求。发展真空 ( 或低压 ) 管道交通,或许是研制超高速交通工具的一种有效途径。超高速交通工具的问世,将使省际之间的人员流动类同于今天城区之间的人员往来,从而彻底改变人们的时空观 。 2.9 干细胞技术 干细胞技术,又称再生医疗技术,是指通过对于干细胞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并最终通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移植来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的一种技术。 人们可以利用干细胞技术来替代人体中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以便治疗传统医学方法难以医治的多种顽症,如白血病、早老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中风和脊柱损伤等一系列目前尚不能治愈的疾病。从理论上说,应用干细胞技术能治疗各种疾病,且较之许多传统治疗方法,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 。 2.10 极端制造技术 极端制造技术是指在极大型或极小型或极精密型等极端条件下的制造技术,主要用于制造极端尺寸或极高功能的器件。极端制造技术的最新成果目前已初见端倪,如:微射流光纤传输系统,比目前的光纤传输速度快约 10 倍;科学家正在研制的量子计算机运行 3 秒的计算量,相当于现在计算机运行上百亿年的计算量;未来的超速飞机的时速将达 8000 公里 ,等 。 2.11 深空探测技术 深空探测技术是指人类对太阳系以外的星系进行科学探测的技术。该技术的发展将有利于进一步破解地球的起源与演变、行星和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等奥秘,有利于人类探寻地球外生命和文明,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尽管深空探测的未来还充满挑战和风险,但人类探测深空的步伐将不会停止,并将依此不断造福于人类社会 。 2.12 高产绿色现代农业技术 高产绿色现代农业技术是以促进农产品、生态、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的新型农业发展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弥补恶性农业循环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足,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促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给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它在保障人们的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满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能给后人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 2.13 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技术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指研制开发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零排放或低排放的新型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的一种,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对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 2.14 深海开发技术 深海开发技术通常指对 500 米 以上的海洋区域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生物及基因资源等进行勘探、开采、利用的技术。该技术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由于水深所带来的低温、高压、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复杂下的一系列开采技术问题。海洋资源尤其是深海资源对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要,在尽量减少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深海开发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2.15 高温超导技术 所谓超导现象是指某些材料在极低温条件(通常为数 K )下,电阻变得很小甚至为零,并有抗磁现象。但是,低温超导现象通常很难在现实中得到应用,研究高温超导技术由此意义重大。高温超导现象在诸如电力输送、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装置、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计算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温度可达 100K 左右的高温超导材料,这为超导现象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2.16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以量子比特为信息处理单元,以量子比特序列为运算对象的具有全新构架的未来计算机。在量子计算中,量子比特序列处于各种特殊的量子态,量子力学态叠加原理提供了极为强大的量子并行计算能力。量子计算本质上是利用了量子相干性,在量子计算机中,量子比特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外部环境相互发生作用,导致量子相干性衰减,即退相干。因此,克服退相干问题是使量子计算成为现实的核心问题。量子编码(量子纠错码、量子避错码和量子防错码等)是迄今发现的克服退相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科学家预测,最终实现量子计算的方案将可能以某种新型材料和新型量子器件为突破口 。 2.17 脑科学 狭义的脑科学是指神经科学,广义的脑科学是指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等。 脑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阐明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增进人类神经活动的效率,提高对神经系统疾患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水平。对人脑和神经系统分子发育和工作机制的深入研究,将逐步揭示脑和认知过程的奥秘,促进认知科学、教育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并有望为人的智力开发和电脑科学带来新的突破 。 2.18 克隆技术 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根据克隆技术应用的层面不同可分为分子克隆、细胞克隆和动物克隆 3 个主要类别。分子克隆主要应用于对遗传物质 DNA 或 RNA 的操作;细胞克隆主要是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大规模地体外扩增细胞数量;动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孤雌生殖和细胞核移植技术等 3 类。细胞核移植技术是最常用的一种克隆技术。治疗性克隆技术伴随核移植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利用核移植技术获得病人自身同源的干细胞系,分化成为目的细胞,从而达到代替病人体内患病细胞的治疗目的 。 2.19 感冒疫苗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在急性传染病中居首位 ,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而 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措施。 目前已开发出具有高度安全性,适用于各类体质和各年龄段人群及高危人群的高效佐剂流行性感冒疫苗、最新的细胞组织培养流行性感冒疫苗,以及人用 H5N1 禽流行性感冒疫苗等新产品。未来感冒疫苗的开发应与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充分合作,开展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研究,为疾控体系提供控制流行性感冒流行的决策依据。 2.20 核动力航天技术 随着人类对深空探测的不断拓展,航天器靠太阳能提供动力,要想去探测那些太阳能非常微弱的太阳系外部圈的行星及其卫星,将受到很大的能源补充局限。核动力驱动航天器将有望解决这一问题。有了核动力,人类可以到火星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可以在月球上建设永久基地,可以将航天器送达太阳系边缘的时间从 15 年缩短到 5 年。但新型航天器所携带的核材料仍存在安全隐患,有可能给宇航员乃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2.21 未来家庭机器人 人的头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处理器,还是一个发育器。 利用计算自主心智发育的概念、理论及方法,可以研发出一种类似人脑的机器;在内在发育程序指导下,这种机器能与环境交互产生自主行为,发育出心智。这就是未来家庭机器人。服务用机器人的研究将开辟未来家庭服务、社会娱乐、危险作业,以及军事方面的应用新领域。服务用机器人未来有望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人类提供巨大的便利和娱乐等服务 。 2.22 生态住宅技术 所谓生态住宅是指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以基本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为目的而建造的住宅,它可以使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弃物、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生态住宅技术将有望成为解决未来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的一种有效的措施 。 2.23 环保材料技术 环保材料是指在材料的生产、应用和回收循环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小、对自然资源浪费少的材料,主要应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建材、绿色包装等领域。目前,环保材料技术研发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减小公害;在材料使用过程中使用先进绿色材料,降低污染物排放;材料可安全回收并循环使用,同时尽量减少副产物等。未来的环保材料正向复合化、纳米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 2.24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传输能量的一种技术,现有的技术主要有:① 辐射技术:通过某种独特的接收器接收空气中尚未散失的辐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电能,储存给附近的电池中;② 磁场共振技术:当两个物体在同一频率实现共振时,将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③ 电感耦合技术:通过相对很直接的接触来进行能量传输;④ 从环境中收获能源:将自然界出现的热能、光能和振动能转换成所需的能量。上述技术目前还只能在很短的距离内实现微小能量的无线传输,大功率、远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研发成功将有可能引起能源领域的一场变革 。 2.25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旨在揭示人类智能活动规律, 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和延拓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它具体研究 如何让基于计算机的人工系统去完成人的智力行为。除计算机科学外,人工智能还涉及信息、控制、仿生、心理学、哲学及语言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目前它和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一道被认为是 21 世纪的 3 大尖端技术 。 2.26 光电信息技术 光电信息技术以光子或光波作为主要信息载体,涉及光信息的辐射、传输、探测以及光电信息的转换、存储、处理与显示等研究领域,并以其极快的响应速度和处理速度、极大的传输容量、极高的信息容量和存储密度,以及微型化、集成化等特点,形成了以光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和光传感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光电子产业,推动着信息化社会大步向前 。 2.27 基因修饰技术 基因修饰主要是指利用生物化学方法修改 DNA 序列,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宿主细胞内,或者将特定基因片段从基因组中删除,从而达到改变宿主细胞基因型或者使得原有基因型得到加强的目的。基因修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利用基因修饰方法,在医学上可抑制某些病毒类宿主细胞内的病毒复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农业上可改变农作物和畜禽的生产特性,从而达到改良以及传播优良品种的目的。 但是,基因修饰的安全性以及基因修饰与人类健康、环境、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仍然值得深入探究 。 2.28 可服用芯片 诊疗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跨生物学、医学、药学、化学、物理学、光学、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它可将目前庞大的分立式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缩微到芯片中,然后通过仪器收集信号,对细胞、蛋白质、 DNA 等进行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然后供计算机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服用芯片疹疗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在医疗领域侵入人体内进行相关治疗的应用,它通过 可以服用的射频识别芯片在体内追踪监测人体的生理及健康状况 。 该技术一旦广泛应用于临床,将使诊疗技术发生重大变革 。 2.29 新型电池 新型电池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新型电池及电池材料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贮氢材料及金属氢化物镍电池;锂离子嵌入材料及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燃料电池技术;电化学贮能超级电容器等。未来的新型电池将在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面向 21 世纪的重大技术领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现代化军事装备及武器、交通运输、办公自动化、矿产探查、石油钻井、医疗器械乃至家用电器等领域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 2.30 电子垃圾处理技术 电子垃圾处理技术旨在解决目前日益膨胀的电子垃圾和严重污染的环境问题,它将成为未来新的技术热点,对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结论 1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任何社会在任何时代都拥有世人无法料想的科技创新潜能,但这并不是说科技创新难以想象。科技创新具有继承性、延续性、关联性,因此可大致预测在哪些领域将会产生新的成就。跳跃、超前、创造性地预测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 )现在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仅仅是基于过去 500 年现代科学历史的推测,从哥白尼时代起,现代科学开始了它的辉煌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得到了很大深化及扩展,但有许多问题仍没有太大的变化,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力量, 关注科技问题、投身科技研究,推动科技突破。 3 )科技问题来源于社会实践、科学探索过程,但科技预测往往具有想象性、猜测性、潜在性、模糊性,而且科技发展往往有出乎意料的重大突破,即就是能准确预测某一科技领域及方法,目前也很难说清这些成就究竟能到什么地步。但科学性、重要性、可能性、新颖性、探索性是构成科技问题的重要条件。依据科技发展趋势、潮流和方向,明确处于 萌芽状态、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问题,有利于聚集社会资源、科技力量、公众兴趣。 4 )人类想象力、社会需求、文化力量、技术传播、科学进步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因。通过民主海选的科技问题虽具有草根性,内容上可能层次不齐,但这类科普活动可充分激发公众科技兴趣,调动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心、进取心及创造性思维,促使其不束缚于固有观念,最大程度地发挥构想能力,为科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致谢:感谢 戴景瑞、周立伟、钟群鹏、周琪、李淼 、 游苏宁、 孔昭君、蔡荣根、 杜建一、张开逊、赵宗慈、吴立新、翁端、严纯华、邓甲昊、那日苏、王鸿生、 刘华杰、 齐志红、朱宇 等专家学者为本文提供有关撰写资料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苏青 , 陈广仁 , 齐志红 , 李娜 . 50 项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事件(上) . 科技导报, 2008, 26 ( 13 ) : 19-25. 苏青 , 陈广仁 , 齐志红 , 朱宇 . 50 项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事件(下) . 科技导报, 2008, 26 ( 14 ) : 19-28.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 . 关于组织开展中国科协成立 50 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 .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8213/n38274/n38485/10183853.html . 谭庆贵,胡渝 . 量子通信及其应用前景 . 光通信技术, 2004,(28)9:33-35. 高从堦,陈国华 .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手册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 版 . ( 瑞士 ) 杰恩( K. K. Jain ) 著,任斌 主译 . 基因治疗学 .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 范志舟,费敏锐 . 一种采用智能方法的新型 VR 人机交互界面 .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0)z1:239-242. 中科院基础局 . 解决能源紧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核能 . . http://www.cas.cn/html/Dir/ 2003/08/25 /9863.htm. 安培浚 . 对地观测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及其技术需求 . . http://www.lrn.cn/technology/dzch/200805/t20080521_232844.htm. 胡小强 . 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5 月 第 1 版 . 提出高速交通新构想的西南交大沈志云院士 . 西南交通大学网站, . http://news.sina.com.cn/c/edu/ 2006-04-07 /11149558962.shtml. 亦云 . 创新研发促进干细胞工程技术发展 . 萧山日报, 2006-04-16 . 钟掘 . 极端制造 -- 制造创新的前沿与基础 . 中国科学基金, 2004,(18)6:330-332. 邓湘金,张熇,彭兢 . 多目标多任务深空探测技术初探 . 航天器工程, 2006,(15)2:45-50. 冯华 . 大田里的 新武器 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 人民日报, 2006-07-06 . 苏青 . 可再生能源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其相关技术 . 科技导报, 2008,26 ( 8 ): 19-23. 上海情报服务平台 .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 . 海洋网, . http://www.lrn.cn/invest/achivementspread/200712/t20071217_179031.htm. 杨天信,谢毅立,胡来平,等 . 我国高温超导技术研究现状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3(2):122-127. 张亮,毛黎 . 量子计算机研究再进一步 . 科技日报, 2006-11-23 . 大卫 . 脑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2277 . 李晨 . 克隆技术,十年探路 . 科学时报, 2007-2-27 . 机器人进入百姓家指日可待 . 市场报, 2006-07-14 . 赵宝堃 . 何为 绿色生态住宅 . 新华社, 2003-04-14 . 王海洋 . 21 世纪的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 光明日报, 2001-02-12 . 靳琳 . 美发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 未来充电不用电线 . 环球时报, 2006-11-20 . 张剑平 . 人工智能技术与问题解决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10. 江月松 , 李亮 , 钟宇 . 光电信息技术基础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第 1 版 . 孙超,李定国 . 基因修饰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现状 .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6,(33)6:264-267. 杨兰泽,高静 .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医学应用前景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21)4:319-320. 毕道治 . 新型电池技术的开发及展望 . 中国科技成果, 2003,8:35-39.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8068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