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工业技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Bio-based 2019重磅:《生物加工过程》期刊助力本届论坛,诚邀专家团队及业内同仁投稿交流!
Bilman 2019-2-26 11:31
《生物加工过程》期刊简介 《生物加工过程》2003年创刊,是南京工业大学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和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型期刊。本刊主编为南京工业大学欧阳平凯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杨胜利院士为名誉主编。 本刊目前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SCD)、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和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P,BIOSIS Previews)、《化学文摘(网络版)》(CA)及《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Index of Copernicus)、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等国外数据库收录。 本刊一直坚持“绿色制造、生物过程”的办刊特色,2017年专设“生物材料”专栏,2018年9月底出版一期“生物医用材料和生物基材料”专刊。专刊集中发布某一主题或研究热点,能多角度报道,信息量大,易受到读者关注。我刊自2013年以来,密切关注国家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课题,及时追踪热点问题,先后组织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领域的主题专刊文章,影响力较大,受到作者和读者的欢迎。 在“中国制造2025”中,生物基材料和纳米材料等被一同纳入新材料前沿研究领域,生物基材料由于其绿色、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特点,正逐步成为引领当代世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 本刊拟出版一期“生物基塑料”专刊,集中报道我国生物基材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为该领域读者提供一场“视觉盛宴”。现特向国内外相关科研工作者公开征集稿件,经专家评审后,最终遴选出的优秀论文将在专刊上发表。 合作专栏: 2019年“生物基塑料”专刊 本专刊几个关键的时间 1. 收稿截止日期:2019年3月30日 2. 出版日期:2019年9月30日前 特别说明 1. 本专刊不是增刊,而是在《生物加工过程》正刊上刊出。 2. 本专刊投稿文章免收审理费和版面费,文章发表后编辑部将支付作者稿酬,优稿优酬,同时赠送2本样刊。 投递流程提示: 2019国际生物基材料技术与应用论坛组委会收稿后会进行初步筛选,转呈给《生物加工过程》期刊,期刊已开辟绿色通道,具体修改建议及出版事宜会有编辑联系作者本人。 “ 2019国际生物基材料技术与应用论坛 ”将于4月19-20日在宁波召开,在前三届的基础上继续关注“Green Matters”,布局全产业链,诚邀国际知名专家外行业领军企业,重点聚焦生物基产品(化学品、塑料和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和新趋势,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现面向业内人员公开征文,具体信息如下。 征文范围 生物基化学品制备、生物化工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生物质催化;生物基助剂、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纤维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生物基材料在包装、医用、汽车、涂料、纺织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等。 论文征集 面临人群 高校、研究所研究生,企业技术人员 流程及奖励说明 所有投稿在审核接收后会给予接收证明,并公示于官方网站及官方微信,免费印刷于会议手册,推荐至合作的专业期刊进行收录刊登,被期刊接收的论文会由期刊编辑联系作者本人。建议科研单位的研究生同时投递论文和海报。 重要时间 初稿截止时间:2019年3月25日 修改稿截止时间:2019年3月28日 其他说明 论文格式有中英文版本两种,可在官网下载。 学术海报征集 面临人群 高校及研究所研究生 流程及奖励说明 所有海报在审核通过后,会公示于官方网站及官方微信,活动现场邀请专家团进行投票点评。 获奖名额不低于总数量的30%,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除颁发证书及礼品外,所有参与者均可以获得相关的纪念品或学习资料。 重要时间 初稿截止时间:2019年4月10日 修改稿截止时间:2019年4月15日 其他说明 海报参考尺寸120*80(竖版),需要自行印刷携带。 五点不容错过的理由 1业内顶级盛会,展示个人风采和团队成果,获得业内人士认可; 2接触研究领域的科学巨匠,为升学深造打下基础; 3接触企业名人大咖,为走向职场做出铺垫; 4借鉴师长的研究成果,为自己做课题提供思路; 5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匹配企业需求,成为真正的人才; 详情可登录官网查看http://www.bio-basedconf.com/col.jsp?id=120
个人分类: 生物基|2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业技术的发展没有捷径
热度 1 stone1971111 2018-11-25 11:16
制裁与否的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打好内功,以静制动。但是在中国当前很浮躁,同时带有一定的骄傲自满情绪的条件下,还是要认清一个问题,工业技术的进步没有捷径。我们不能期望中国工业技术的发展象互联网或者房地产一样突飞猛进,因为工业技术进步的逻辑与前者完全不同。 首先,工业技术需要积累; 工业技术的大多数领域都不是原理性的,并不是某一个公式或者原理的突破,依然是在大家都掌握的原理上的一种实现,但是即便如此,技术的进步依然非常困难。在很多领先的工业技术产品中,有无数技术上的创新,更有跟产品实现相配套的技术,这些创新有很多甚至写不成论文,但是对于产品的实现就非常关键。当我们只能看到产品,而看不到背后的技术创新,我们只能自己摸索,直到我们也重现了那个技术创新。德国的工业技术一直在全球处于领先状态(当然不是全部领域,至少在机械制造领域如此),就是因为德国很多公司在自己的领域耕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加上德国人的敬业精神和科学修养,我们不能否认那些看似很贵的产品背后没有很多不容易想到的技巧存在。 工业技术进步还需要产业配套的积累。没有一家公司的产品是完全自主的,从原料,设备,配件等各方面都需要其他企业的参与,任何一个环节的欠缺,产品就不能实现。因此,要想实现工业技术的进步,整个产业链的整体进步非常关键,一两个点的突破都不足以影响整个产业。我们国家也走在类似的路上,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关键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软件还自己不能自给,这正是未来需要不断发展的。 其次,工业技术人才需要培养; 发展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人才的积累。有几个很高的高手对一个国家的产业来说微不足道,要的是成千上万个拥有类似能力的熟练技术工人才是整个产业的福音。我们国家在工业技术教育上还比较落后,很多领域甚至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正如华为前段时间公布的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计划中,强调人才的欠缺困扰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工业技术的进步需要的人才体量是巨大的,那些从生产线上被赶走的低技术工人需要尽快的转化为可以从事更高层工作的高级产业工人,可以预计未来二十年中国的职业教育会大大发展,至少可以向德国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而我们国家职业教育部分的实力有待提高。 再次,工业技术的成功与商业紧密相关; 在很多领域,比如半导体,并不是中国什么都做不出来,有些是可以做的,遗憾是的都是落后一两代的产品,其实这些能力已经很了不起,但是在很多领域,不能形成成功的商业,技术的进步将失去持续的支持。我们国家的核高基项目中的很多项目技术上也许达到了目标,但是,由于商业上不能成功,短暂的达标很快就变成了历史,这也导致我们国家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科研支持形成了反复支持,反复落后的尴尬。当然,即使没有形成商业,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给社会积累了一些经验。事实上,相对于科技部的支持力度,很多领域的支持要求要大的多得多。我们国家半导体工业的落后就是由于没有配套商业的支持导致不能有持续性的进步,并不是从业人员不努力,而是投入不足,时机未到。 最后,工业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不断成熟紧密相关 。 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的发展有赖于这个社会的文化基因,不同文化基因导致不同的发展路线,这从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的身上表现非常明显。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不重视科学技术,技术的传承有保守的倾向,社会不重视技工等一系列的文化特点,其中有些更是阻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当明星,也不能每个人都去当科学家,更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当领导,那么社会的竞争将使得更多人理性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正如德国,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读大学,而去进入技校,最后一样能够得到富足幸福的人生。 总的来说,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中国的一个瓶颈期,内外部情况都不随自己的意志在发生变化,任何的情绪化的思维都不能解决问题,努力认清一些问题,不断的解决实际问题。少点忽悠,扎实的解决工业领域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正是今天的相关学科的科学家们需要做的事情。也许还需要很多年的发展,中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谁又能在三十多年前还饿着肚子的情况下预测到今天中国的强大与富强呢?我们的未来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不能依赖任何人的施舍,事实上,所有的施舍都不是那么高尚的。 silong.peng@ia.ac.cn 2018.11.25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4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与艺术 - 工业精神
benlion 2016-1-24 20:38
欧洲文艺复兴,发展了技术和艺术,达芬是典型代表,在意大利首先形成了建筑工程师的职业,而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手工业转换到机器化工业,在法国形成时尚产业。 从英国、德国到美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到法国、美国的新艺术运动,而到硅谷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好莱坞影视中心导致了艺术氛围,都是导致创新(1912年熊比特提出)驱动经济发展的文化环境。 - (01/24/2016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科幻艺术|2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的社会功能
benlion 2015-11-21 23:51
货币是财富的符号, 期刊是知识的载体。 宇宙与星球、 生物与人类和 文化与机器。 - 细胞纳米机器 -
个人分类: 工业化社会|1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感的创造和逻辑的论证
benlion 2015-9-14 09:50
人类文化的起源,开启于美的创造与数学的运算,从装饰美术、结绳纪事到文字符号和计算方法的发明,走向了文学、艺术、数学和技术的创造过程。 在轴心时代,形成了体系化的宗教和理论化的哲学,经历中国中古代的管理技术、工程设计、工艺美术和私塾学堂、科举制度、手工业作坊模式的发展,近现代欧洲,在学问、技术和管理方法上,建立了科学范式和工业模式。 20世纪,进入了科学与工程耦合的发展,生物系统的结构论,在文献及1996年会议讲演和1999年建立网站等,涉及了相关1910年合成与1968年系统生物学词汇的文献,以及同时的通信,涉及到本世纪初发展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核心关键人物。 1991 年太阳能-生物电子(SBE)技术,在1994年发展到系统生物工程与细胞的转基因、仿生工程,以及1996年到细胞的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的层面。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术语,保存了科学发展的延续与继承;然而,作为学科的概念和体系成型,则以1996年为划界,也就是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理论与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在概念偶合和原理的形成为起点。 科学是客观的机理和数学、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体系,机理体现为合乎逻辑,方法和技术体现为途径,数学体现为运算和定量关系。哲学思维和技术发明,构成导致科学知识和规律发现的关键因素。 科学和知识,基本构成单元是概念,术语与概念的对应一致,才是实质的科学发展,如,网络医学,不是医学的网络资讯概念,而是系统生物学的网络拓扑学方法,合成生物学,则在于生物系统与分子模块的工程设计。 附、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 如图的符号设计(“生物技术孵化中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36671-920481.html ),成为典型的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图案。 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构成偶合学科概念,而又包含了理论的数学、计算生物学和技术的化学、纳米生物学,以及系统模型的网络生物学等5个方面的基本构成。 - (14/09/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联合国|1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病理学
benlion 2015-9-3 10:34
Social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Society 中国制造,美国加州研发和纽约上市,已经是全球社会。国际资本和跨国企业,院士头衔和科学奖励,都可以含有政治经济学 - 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 人类不同的文化和体制,或文明体的演替,整体就是围绕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宗教与科学成为文化的2翼,而哲学是核心纽带,伦理和法律体现为群体的组织与管理智慧,逻辑和学识体现为社会认知与实践的智慧。 一个多细胞复杂生物体,一个神经系统,就是细胞单元之间的组织与协调发展,一个社会则是人脑的心理活动通过言行联络的复杂系统。 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身体-心灵的疾病,也就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言行,又通过言行影响心理-生理的相互关系,从而作用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精神在于调控人的行为,医学则在于治疗人的疾病。 然而,社会的疾病,需要依靠教育和文化来医治,行为的管理和规范,需要依靠伦理和体制来制约。 文化的思维开放和管理的学习,才是一个社会走向健康与进步发展的道路。 -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daily09pe|1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碳氢工业尾气合成代用天然气催化剂及反应器技术
juniorzhu 2013-11-15 13:33
由西北化工研究院为课题组长单位,陕西省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协作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碳氢工业尾气合成代用天然气催化剂及反应器技术”,于2012年11月10日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会议由陕西省科技厅高新处长杨鹏林主持。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安西印出席了验收会。来自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研究院、西北大学等的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碳氢工业尾气合成代用天然气催化剂及反应器技术 该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兰炭(半焦)清洁生产和碳氢尾气合成天然气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之课题四。课题实施期间,我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参与单位密切协作,开发出了具有高活性、良好热稳定性和抗结碳性的甲烷化催化剂,克服了在高温、绝热条件下易结碳、热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能适应碳氢工业尾气合成代用天然气复杂体系的苛刻工况。对合成代用天然气反应器结构进行了优化组配设计。研制出适合绝热甲烷化工艺的催化反应器,解决了甲烷化反应器放大的工程化问题。申请发明专利2项,制订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15篇。完成了任务书中规定的研究任务,达到了考核指标。 本课题研究开发的合成代用天然气催化剂及反应器技术,已应用于年产2000万m 3 工业示范装置。示范成功后,将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实现能源的接续性提供重大技术支撑。
1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